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智慧社区运营

智慧社区运营

时间:2024-03-09 17:07: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智慧社区运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智慧社区运营

第1篇

引言

随着园区建设的不断推进,预计2016年6月园区一期公司将全面投入使用,园区的运营管理将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按照公司领导要求,我们对园区的运营管理进行了认真的思考,提出了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希望能为公司的园区运营提供一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领导批评指正。

园区运营定位按照数字化、现代化的企业发展思路,通过市场化运营,社区化服务、智能化支撑,着力打造“规模化”、“信息化”、“一站式”的新型服务产业园区。

运营市场化服务社区化平台智能化一体化园区智慧园区高新服务产业园区规模化信息化一体化发展思路

运营定位园区运营目标园区运营采用市场化运作机制,建立完善的商务模式,按照服务有偿化原则,制定服务收费标准,对内部客户进行虚拟化核算,对外部客户进行商业化结算。

通过运营,逐步实现两个目标:

1、运营水平领先:建设成为呼叫中心行业标杆型的园区。

2、运营效益领先:在集团六个产业园区中率先实现盈利。

利润园区成本园区¥$ 市场化运作 对内费用 虚拟核算 对外采用 商业结算 先期节约成本 中期收支平衡 后期实现盈利 核算依据:采用虚拟核算的方式,以行业、区域价格为参考标准自行定价,按自有部门人数或使用次数进行费用核算,扣除运营成本,计算盈利。如内部员工住宿核算费用为每天X元、实际运营成本为X元,确保收支平衡。

核算依据:根据企业业务类型、企业规模、企业价值等条件进行分级定价,按租住大小收取差异化租金,提供物业、绿化等服务;对于餐饮、住宿、娱乐叫车等增值服务按次按量,参照行业标准收费。

园区运营思路1.完善配套,以优质服务引关注

第2篇

对北京泽信控股集团执行总裁马晓泉的采访是在北京丰科建・泽信公馆体验中心进行的。对于雾蒙蒙的北京,在一条悠长而曲折的蓝色路引指引下,远远在翠竹环绕中望见一处蓝顶白墙的建筑,可谓是一种惊喜。

而初识马总,更是让人倍感惊喜。一位建筑学出身的房企高管,超越了一般企业家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境界,骨子里带着对细节的完美追求,一贯谦逊儒雅的他,却在产品上执拗地坚持一句话,“风格方面听我的”!勿怪乎,泽信公馆呈现给我们的是低调而奢华的体验――地中海风情建筑与简约中式陈设的浑然一体,碰撞出的视觉冲击力,不禁让我们对产品的设计者充满了好奇和敬意。是怎样的内心纯白,才敢于这样大手笔地运用一尘不染的白色?又是怎样的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才敢于在当今的市场行情下尝试高科技住宅,敢于打造首都的第一处百年住宅?

北京泽信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泽信控股”)自1994年成立(前身为通辽希望集团),历经20余年的成长,至今已发展成为一家以房地产开发和物业服务为核心,涵盖金融投资、文化教育、科技智能等行业板块的综合性跨国企业集团。

从泽信控股的过往来看,其发展的脚步稳健而富有节奏感。从深耕内蒙到布局全国,泽信用了15年的时间;从“赴京赶考”到“聚焦京津冀”,泽信又是顺势而为地踏上了市场和政策的节奏。与多数房企追求高速成长、追求高周转率的做法大相径庭,泽信在市场的大潮中始终秉承顺势而为,领先半步的信条,不慌不忙地把控着自己的节奏。在笔者看来,一个健康企业的成功需要的不仅仅是魄力和机遇,更需要踏实做事的品德与风格,这正是中国房地产行业正在缺失的企业之“实”,而泽信控股这样一家正值快速成长期的中小房企却用20余年的坚守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

对于市场的把握,泽信从来不是一个被动接受者,而是处处以购房者的需求为出发点,以技术创新为抓手,做引领居住时尚的“弄潮儿”。泽信控股携手北京丰台科技园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简称“丰科建”),在北京西南四环打造的绿色首个百年住宅产品――泽信公馆正是泽信“领先半步”的扛鼎之作。

向来致力于建筑技术集成与创新的泽信相信,好的住宅产品既要市场化,又要有可复制的便利性。让科技贯穿于泽信产品的每一个环节,从而全方位提高泽信业主的居住体验,是泽信对市场的尊重。而作为入京的首个作品,泽信公馆顺应市场细分的潮流,主打“绿色百年住宅”理念,注重品质优良化和全生命周期化,各项指标以国内最高标准为参数,致力于打造耐久性百年住宅。

马总作为该项目的直接负责人,于2012年“临危受命”,从项目审批到设计研发,无处不凝聚着他的心血。设计师出身的马总对产品技术品质的关注尤为重视,不仅在抗震性、抗压性、抗风压等指标的选取上毫不含糊,更是人性化地考虑到家庭全生命周期的需要,在户型上设计了105平方米、125平方米、145平方米三种不同的户型,甚至室内大胆省去了剪力墙,全部采取轻质结构。这个技术的实现,可以使家庭人口结构发生变化时改变空间格局。例如,105平方米的户型可以作为一居使用,也可以作为两居三居,随着家庭结构的不断变化可以非常灵活地去支配设计去改变。

在居住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购房者对住宅的诉求早已不仅仅是遮风避雨,而是延伸至对舒适度、健康度、便捷度的考量。泽信控股敏锐地捕捉到这一行业动向,并在很早以前就以“为成功人士及富裕家庭建造高品质住宅、提供高品质服务”为己任,使业主能够享受到居住与精神上的双重快乐。这是一位设计师的执着追求,也是一家中小房企顺势而为的智慧选择。

除房地产开发之外,泽信控股在国内的主要业务还包括社区运营和金融投资。纵观整个房地产业的发展历程,并不是某一个业务板块的单打独斗,而是相关业务的融合与推进,泽信也不例外。可以说,泽信是将各相关业务融合最早的企业之一,从房地产板块往上游进行金融投资,往下游开展社区运营,并且更多关注后端的服务,形成一个互通的三角关系。马总表示,未来泽信控股将继续以地产投资为主营业务,将社区运营、金融投资作为集团支柱产业。其中,泽信地产将坚持以精耕细作的理念做产品;泽信物业将快速占领市场,作为未来集团的重要利润来源;泽信金融投资未来将从多元化业务切入,为地产开发和社区运营提供资金。如此这般,泽信控股以固有的前瞻、稳健之势,低调而务实地铺就着未来发展之路。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年底,全国注册的房地产企业有6万多家。在这数以万计的房企中,名不见经传的房企比比皆是,但他们同样在大势之下以自己的节奏精心打造自己的品牌,同时也正是他们造就了“大市”。泽信控股就是数以万计的房企之一,20余年来,她随着楼市的起伏从内蒙古到京津冀,逐渐走出了自己的节奏,也为世人留下了传世之作。如今的泽信控股或许仍旧并不为人熟知,但是他们的坚守与执着,他们筑造的百年住宅一定会在业界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第3篇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区按照上级部署要求,立足全区实际,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手段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推动了城市转型、社会转型和经济发展转型,“智慧路南”建设已经开始起步。

    (一)注重基础先行,智慧城市建设根基得到夯实。一是政务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水平得到提升。区直部门和相关业务部门加大了对信息化管理服务系统建设和应用推广力度,初步形成了技术比较先进、系统内上下结合、功能相对完善的信息化政务管理和服务体系。二是以“智慧民生”建设为切入点,民生领域信息化服务开始起步。自去年网上审批系统平台开通运行以来,截止目前累计办件1915件,并逐步推进了居民健康卡、民政社区服务信息中心、社会保障综合系统、数字校园等服务民生项目。

    (二)注重示范带动,智慧应用体系建设初见成效。结合我区实际和发展需要,确定了智慧城市建设的工作重点,探索实施的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初步形成了以“社情全掌握、矛盾全化解、服务全方位”为总体目标,以“网格化定位、责任化分工、精细化管理、亲情化服务、多元化参与、规范化运行、信息化支撑”为基本构架的“三全七化”网格管理体系,搭建了社会治理新平台,全面提升了社会治理科学化水平,目前,全区143个村居,建立508个网格。

    (三)注重融合效应,智慧产业发展初露端倪。近几年,我区在有效促进相关产业和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同时,注重项目管理,为“智慧企业”和“智慧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一是促进了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各行业、各领域的集成创新应用,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对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起到了积极作用。如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涉及互联网、信息技术、生物科技、金融服务等多个产业类别。二是推动面向产业(园区)、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在全省率先创建国际新型的“互联网+虚拟产业园区”的管理运营模式,创新驱动路南区城市经济转型升级。三是通过典型示范培育,强化了辐射带动作用。形成了一批技术先进适用、商业运作模式清晰、具有推广价值的典型案例和应用模式。截至去年底,引进、培育了58同城、易物天下、易车网、志金科贸等电子商务企业40余家,开发建设了报春钢铁网、志金钢铁网、唐山北方国际钢铁电子交易中心等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并借助阿里巴巴、天猫、美团等知名网站,开拓网上信息服务。目前已初步形成以路南财经大厦为载体的河北省电子商务示范基地。

    二、存在的问题

    从调查情况看,区政府及有关部门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与先进县区相比,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思想认识存在差距,前期工作推进困难。少数部门单位对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智慧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执行力不够,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够多,有时甚至存在敷衍应对的现象,导致智慧城市建设整体工作进展缓慢。

    (二)整体规划尚未确定,先期投资重复浪费。目前,我区智慧城市建设尚未出台明确的整体规划,发展定位不够清晰,各部门单位开展工作存在“各自为政”的情况,重复投资、重复建设现象突出,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

    (三)缺乏服务平台支撑,信息整合有待加强。智慧城市建设覆盖诸多领域,而我区尚未建立智慧城市管理公共信息平台,导致了行业标准、建设标准和评估标准无法统一,数据交换标准不一致,不易实现系统互联互通和信息的共享协同,形成了“智能孤岛”。例如,大多数部门单位、小区村居均安装有视频监控,但是在需要调取影像资料时,无法通过共享来获取,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

    (四)舆论宣传引导不够,社会参与度不高。从调研情况看,群众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参与度普遍不高,成为推进此项工作的瓶颈。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宣传推介不够。智慧城市是为市民而建,在实施前要让市民从一开始就了解相关推进计划,使市民对可使用的城市资源有认同感,如水电、公共设施等“智慧城市”提供的各项服务,让市民与城市连接,推动城市更加绿色、低碳。二是数据收集不够。智慧城市的建设不是一味追求科技的炫酷,而是给予市民生活上的便利和帮助,让百姓受益。这就需要社会各方、城市中各个角色的充分关注,在大数据时代,提升城市“智慧”。

    (五)融资机制不够完善,建设资金缺乏保障。目前,我区智慧城市建设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投入,缺乏相关融资政策,社会投资积极性尚未得到充分调动,从建设的长远发展考虑,单一的财政投入难以满足建设需求,甚至成为建设发展的瓶颈。

    三、几点建议

    智慧城市是城区发展的必然趋势。为进一步推进“智慧路南”建设工作,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切实提高思想认识。智慧城市建设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创新型城区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将给城区的建设、管理和发展带来全局性、根本性的变化,对我区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要充分认识建设“智慧路南”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明确发展大势,从全局高度给予足够的重视,建议成立智慧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总体目标和工作部署,大力宣传先进典型和案例,增强全社会对智慧城市建设的认同感和参与度。

    (二)尽快明确发展规划。建设智慧城市存在一个要建设成什么样能级和水平的问题,要有效衔接“智慧唐山”建设,借鉴先进地区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的有益经验,结合我区实际,搞好顶层设计。要按照适度超前、特色明显、注重实效的要求,把握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相结合的原则,制定明确的建设时间表,统筹建设各领域的智慧项目,有计划、分层次的协调推进。

    (三)着力完善基础设施。智慧城市管理公共信息平台是智慧城市的“大脑”,要首先完成对平台的搭建。要加强与移动、联通运营商等大企业的合作,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互联网、现代通信网和物联网对城区中的信息基础设施、社会基础设施和商业基础设施进行整合,为智慧城市发展提供安全、可靠、超前的基础保障。同时,要推进技术创新、应用商业模式创新、行业应用标准和制度创新,提高智慧城市建设的联合攻关能力、协同创新能力和区场开发能力。

    (四)建立健全投入机制。区政府要在保证引导资金到位的基础上,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努力拓宽投资渠道,构建多元化投资格局。要吸收有资质、有实力的运营商投资,鼓励民间资本、企业资本通过直接投资或间接投资等方式参与智慧城市建设,形成政府与企业多方参与、区场化运作的投融资机制,确保工作顺利推进。

第4篇

不久前,作为江苏第一家上市媒体公司,龙虎网顺利完成首次股票定向增发。本次定增的“题材”正是“我们家”,总计数千万元的融资将主要用于“我们家”的开发、运营,这可以视为龙虎网在拥抱移动互联网、转型社区服务方面得到资本市场认可的一个佐证。

线上+线下:以精细化服务“深耕一座城”

社区O2O虽然被认为是改变城市居民生活的重要路径,然而距离成熟的业务模式还存在无数障碍。比如,城市居民用户虽然很多,但是推广和运营成本高,用户使用习惯的培养成本更高;社区小区虽然很多,但是需求和痛点各不相同;能提供的服务很多,但是能形成线上线下模式、让用户频繁使用很困难……这就需要打通网络与现实之间的隔阂,在线上和线下都以精细化的服务“深耕一座城”。“我们家”上线一年来,注册用户突破40万,覆盖3250个小区,占全市小区总数的80%……这一组数字表明“我们家”在“深耕一座城”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这些成绩又是怎么取得的呢?

首先在线上初步构建起本地社区生活服务的移动互联场景。从上线至今,“我们家”App经过10余次升级,已迭代至3.4版本,形成了新闻资讯、生活应用、商品服务上门、邻里社交互动四大功能,朝着“一个App在手,社区家庭生活无忧”的方向努力。一是新闻资讯,作为为用户构建基于地理位置的信息平台,精准推送和新闻、公告、通知、动态;二是生活应用,目前平台已集纳停车、违章、快递、二手、投诉等生活应用服务入口,下一步还将开发公共自行车查询、水电气缴费等应用;三是商品和服务上门,“我们家”提供的家庭生活商品及服务有1000余件(种),用户可以在线上下单进行购物,以及预约洗衣、保姆、保洁、维修、检车、蛋糕定制等服务;四是社交互动,目前已有10余个社区将“我们家”作为社区智慧管理的平台,“我们家”同时为每个小区打造“邻居说”互动版块,使得内部资讯、信息实现有效互动。

其次是线下初步探索出“到达小区最后100米”的路径和模式。“我们家”通过“活动+服务站”的线下方式,实现了平台与社区居民全方位的无缝对接,为各类服务进入社区提供了“最后100米”的入口和接口。一方面,与全市各街道、社区、小区开展合作,将新闻服务、生活服务和各种活动引入基层,一年来“我们家”和200多个社区、小区合作,组织了200多场线上线下活动,如“南京市青少年太空种子种植大赛”“南京市社区广场舞大赛”等;另一方面,从2015年开始,“我们家”试水社区服务站实体门店的建设,目前已开通10家,为居民提供商品配送、快递收发等本地生活服务,2016年还将拓展至100家。

用户+平台:在媒体转型中打造互联网新型业务

经过一年的探索,“我们家”已确立了相对明确的发展方向,积累了一些有效的发展经验。

首先是以本地用户为中心重构业务体系。俗话说“一寸近,一寸金”,与用户的距离远近很大程度上将决定谁是这个市场的最大收益者。对地方媒体而言,用户在本地、信息在本地、服务也在本地,通过建立本地用户数据库,开展用户数据分析、需求挖掘、提供服务,从中探索能够将线上资讯与线下生活相互关联的服务型产品,正是当下媒体转型的一个主要方向,这也正是“我们家”比起很多全国性商业公司在贴近本地用户、深耕社区上更具有优势之所在。

其次是以媒体优势集纳社会资源。“我们家”充分依托南京报业传媒集团和龙虎网的品牌和资源,积极与集团内及各级政府、公共事业服务机构、企业开展合作。例如通过与报业集团旗下的南京报兴达报刊发行公司合作,“我们家”打造了一支专业的同城物流速达团队;通过与南京公交集团合作,“我们家”App上设置了公共自行车查询入口;通过与商业机构合作,在“我们家”App上就可以购买进口保税商品。

人才+技术:媒体转型不可或缺的两个支撑

“我们家”正逐步构建起一个在媒体转型发展中颇具价值的团队――“移动互联小分队”,即针对报业集团在数字化、网络化和移动化的转型发展中新媒体人才缺乏的弱点,培养移动互联网运营、技术研发等领域的专业人才。

“我们家”打造了运营团队和技术团队两支队伍,其中运营团队负责社区运营、产品运营、电商服务、产品推广,所从事的业务都是媒体采编人员过去几乎没有接触过的。以电商服务为例,团队均是由网络编辑转型成为电商采购员、销售员。为了给用户提供性价比最优的本地货品,他们深入田间地头、养鸡场,勘查生产环境,试吃试用,反复对比,然后散装进货、自行包装,节约成本、让利用户。他们开发的一款“性价比最高”的草鸡蛋,上线至今销量超万箱。

第5篇

关键词:生态小区;现状性分析;地域特色;技术增量方案

随着人们对绿色环保、生态低碳等理念的认识逐步提高,住宅小区的环境质量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生态小区作为一种生态型建筑群,目前在学术界还未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社会上存在许多不同的称谓,如绿色小区、生态住宅、绿色住区、绿色建筑等,进而造成认识不清。这些称谓虽然不同,但表达的基本内涵有相互重叠之处[1]。我国于2001年颁布《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强调生态小区应以保护自然资源,创造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与周围的生态环境相协调为主题,推进住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2006年颁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并在2019年修订推出新国标,定义绿色建筑为在全寿命期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建筑。这些相关研究奠定了生态小区的理论基础,扩充了生态小区的内涵。至今,全国各地不少省市对生态小区进行了长久的探索与研究,也各自执行着富有本土地域特色的标准。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大背景下,成都、重庆两地引领的川渝地区在各行各业有着越来越多的深度交流,关于生态小区,对两地各自标准条文的对比研究将有利于实际工作的开展,能更好地推动生态小区行业的发展与进步。

1川渝两地标准的发展历程

重庆市的生态小区标准起源于2005年,当年,重庆市建设技术发展中心编制了《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技术规程》。2007年、2015年、2018年及2020年分别进行了四次修订,标准名称后改为《绿色生态住宅(绿色建筑)小区建设技术标准》[2](下文简称重庆地标),表明生态小区的体系逐步向绿色建筑体系靠拢。四川省的生态小区标准与重庆同步,2005年,原四川省建设厅了《四川省绿色住区评审标准》。2020年,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文《关于开展城镇园林绿化及生态小区评价工作的通知》,并了《城镇园林绿化及生态小区评价技术细则(试行)》[3](下文简称四川地标)。

2标准对比分析

2.1评价体系对比

重庆地标和四川地标拥有迥然不同的评价框架。重庆地标沿用了2019年版绿色建筑新国标里的全新体系,即“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环境宜居”五大指标体系,辅以“提高与创新”一大加分项,从以人为本的建筑性能出发,结合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以指导建设高质量绿色建筑为核心目标,充分体现了“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的初衷,以及“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同时,在绿色建筑标准的基础上,针对每个技术版块增加了带有重庆地方特色的生态小区专项要求,每个章节版块均分为绿色建筑专项要求及生态小区专项要求两个部分,并各自独立设置对应的达标分数要求。也就是说,重庆地标对生态小区的认定是在绿色建筑的基础上,再满足生态小区专项要求部分。综合两个部分的要求,对五大指标体系的权重进行分析,发现“资源节约”与“生活便利”分值比重较高,分别占总分值的28%与21%,详见表1。与重庆地标不同,四川地标采用了以技术专业为版块的划分方式,技术版块分为“规划设计与场地布局、建筑设计与质量安全、资源节约与节能技术、智能化与运营管理、园林绿化与环境质量、物业管理与文化建设”六个部分,并且未设置提高与创新的加分项。在这六大指标体系分值分布上,“园林绿化与环境质量”“资源节约与节能技术”得分比重较高,都超过20%,具体情况见表2。

2.2前置条件对比

在川渝两地标准的一般规定里,对生态小区评审的前置条件作出了规定,从不同的维度对这些前置条件的异同进行梳理,具体情况见表3。

2.3共通性条文梳理

川渝两地标准在结构体系、分值权重分布上虽然有较大差异,但是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共通性。重庆地标条文共计164条,四川地标条文共计112条,其中相同或相近条文共计87条,这部分条文从需求入手进行梳理,主要包含以下7个方面,即安全耐久需求、规划提升需求、资源节约需求、环境舒适需求、智慧生活需求、绿色生态需求以及物业管理需求,这七大方面需求均满足人民对生活品质的诉求,符合建设项目高质量发展的方向[2](图1)。安全耐久需求:这是居民选择住宅、感受高品质住宅的根本前提。川渝两地的标准均从建筑本身的结构安全耐久、室外空调机位设置的安全合理性、门窗构件部品的牢固耐久程度、室外环境中针对老人幼儿的安全防护提出了提升性的指标和要求。规划提升需求:两部地方标准中,都主张从规划设计入手,提高小区的绿色性能。从场地生态规划而言,反对大拆大建,强调保护场地内原有的自然水域和植被等;从交通组织规划而言,都提倡完善周边公共交通系统,助力绿色出行,强调无障碍和人车分流设计;从配套设施规划而言,通过完善周边的教育、医疗、养老等设施,让居民的日常生活更加便利。资源节约需求:小区运营使用中的资源节约内容主要包含了用水能耗、用电能耗和燃气能耗三个方面,两地标准均针对用水能耗及用电能耗作出相关提升要求。如通过分级水表的计量、非传统水源的回收利用等来节水,通过高效节能设备的运用、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护能耗的提升等来节电。这些提升要求使得相关用水、用能设备在确保居民正常使用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减少碳排放。环境舒适需求:主要包含了以下三方面的舒适性,即光环境舒适性、声环境舒适性和热环境舒适性。两地标准通过对室内采光效果的要求,提升了建筑的采光效果和居民的居住舒适感;通过对室内外噪声的分贝值的要求,以及隔声材料的推广运用,对建筑室内外噪声提出了较高要求;而室外热环境作为之前版本标准中常常忽略的内容,在这两部新的地标中都作为了较为关注的重点,通过室外园林景观的合理搭配,以及建筑的整体布局,可有效降低室外热岛效应,提升室外活动场地的热舒适性,提高居民生活舒适感。智慧生活需求:两部地标各以较大篇幅或独立章节的形式,将智能化相关内容融入到各自的标准体系中,两地标准均以智能化设施为手段,从社区安全、居家便捷、信息管理三个维度提升了小区品质,使得居民能够直观地感受智慧生活带来的变化与革新,同时最大程度地增加了小区的安全指数。绿色生态需求:作为高品质、高质量住宅小区,最易感受的便是景观园林属性,景观园林的绿色生态打造同样也是居民对高品质住宅的核心诉求。两地标准均在景观园林上作了大量要求,从宏观上对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等指标提出要求,在局部及细节设计中对乔灌木的配比、植物的适宜性等提出要求,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化的园林景观设计指导意见,在观赏性、实用性上都大大地提高了小区的品质,改善了居民的居住体验。物业管理需求:两部地标分别用了一个整章节和一个分章节来介绍物业管理的要求,在这些对物业管理的要求中,各项操作规程、应急预案让小区的运营更加规范,对小区设备及公区定期检查维护则让小区的品质得以维持。

2.4区域性条文对比

2.4.1重庆区域性重点条文从规划提升需求出发,重庆地标的条文别规定了对容积率和户型的要求。重庆地标规定:生态小区容积率不应超过2.5,各住宅单元每层户数应不大于6户,每层不大于4户的住宅单元户数合计占小区总户数的比例不小于70%。作为强制项,该条文有效控制了一层多户式采光、通风差的单元结构,更加倾向于板式和单户面积较大的建筑布局,从整体规划上提升了小区业态品质。这与重庆的地形地貌特征有关:重庆属于典型山地城市,建筑依山而建,可建设用地面积小且施工土石方填挖难度大。从资源节约需求出发,积极推进建筑产业化技术措施应用是重庆地标的一大特色,其中规定:内隔墙非砌筑比例≥50%,且预制装配式楼板应用面积不低于单体建筑地上建筑面积的60%。此项要求充分考虑到了与时俱进的绿色及技术发展理念,以及当地建筑产业化发展程度的实际情况。此外,其他装配式构件的选用以及装配式建筑的打造也作为重要的得分项和加分项。而在建筑与装修一体化方面,重庆地标规定生态小区必须采用全装修,以减少二次装修带来的空气污染、噪声污染、材料浪费。2.4.2四川区域性重点条文从绿色生态需求出发,四川地标对垃圾处理运营的要求更高,强调了对垃圾的分类收集、垃圾桶设施设备的要求,以及从垃圾房的给排水、通风、警示到清运流线的设计要求,有前瞻性地考虑到后期生活使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提高了住宅小区的居住舒适性。从物业管理需求出发,四川地标用一整个章节的篇幅,对物业管理作出了较高要求。无论是从前期小区业主与物业合法权益的关系,还是运营过程中涉及的管理制度、管理流程、与居民的互图1川渝标准体系中的各项需求物业管理与文化建设园林绿化与环境质量智能化与运营管理资源节约与节能技术建筑设计与质量安全规划设计与场地布局物业管理需求绿色生态需求智慧生活需求环境舒适需求资源节约需求规划提升需求安全耐久需求四川地标体系需求分类提高与创新环境宜居资源节约生活便利健康舒适安全耐久重庆地标体系动、绿色宣传等,都在标准条文中为居民提供了保障。物业管理在四川地标中更具有针对性和精细性,这种情况与四川地区在引入外资企业、境外物业管理模式上,比重庆更早、更成熟有关。根据USGBC官网统计数据[4],截至2020年,美国绿色建筑LEED认定项目,重庆有69个,而四川多达124个。2.5标准条文小结按照两地标准所体现出来的需求,列表进行总结,不难发现两地标准的条文要求是基本相似的,但在规划提升需求和资源节约需求中,重庆地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四川地标则对绿色生态需求和物业管理需求更加重视。条文对比小结如表4所示。

3技术增量方案对比

根据上述分析,在满足绿色建筑的基本要求后,川渝两地生态小区的主要技术增量应当集中于对项目品质的提高上。例如,为提高项目的安全耐久性,可适当提高建筑承重结构抗荷载能力,全面打造小区内无障碍通道连接;为降低项目碳排放量,应采用高效用能设备,并根据实际情况使用合适的可再生能源;为提升环境舒适性,室内装修材料须选择绿色低挥发材料,保证新风系统安装到位;为满足项目指挥运行,可适当地对相关设备进行智能化控制和各类能源分项计量;为满足绿色生态要求,优化室外景观配置、合理进行遮阴设计。此外,为了满足两地区域性条文需求,重庆地区应增大建筑单体面积指标,同时优化开窗设置,以满足日照、采光与通风需求;采用装配式技术与建筑装饰一体化技术,降低施工难度,减少废弃物产生。四川地区应通过制定专项的废弃物垃圾收集与回收计划,降低废弃物处理与回收难度;制定专项运维管理文件,加强相关人员运行维护培训,以提高运维服务水平。

4结论与展望

本文通过对川渝两地生态小区评价体系、前置条件对比,对其共通性条文和区域性条文进行梳理,找寻隐藏在条文标准之下的地域特色及居民需求。经分析研究发现,两地标准在章节编排方面均体现出生态小区对安全耐久、规划提升、资源节约、环境舒适、智慧生活、绿色生态以及物业管理等七大需求的重点关注,这与绿色建筑高品质高质量发展息息相关。此外,两地地标在某些方面呈现出不同的侧重点。究其原因,与两地地理特色、本地资源、物业运营管理发展水平的差异有关。最后,根据分析内容,本文对两地技术增量重点进行了描述,希望在最低的成本条件下,满足高质量发展及地方特色需求。经过近二十年的不断发展,在现阶段,重庆地标对生态小区的评审门槛更高、申报更难,这主要体现在重庆对建设行业新技术的响应更快上,生态小区的内涵有相应扩充,创新性更强。四川地标则显得普适性更强,对物业管理和园林绿化关注更多,强调在运行阶段中居民良好的体验感和获得感。重庆目前需要更多地思考如何将新的技术与地方情况相适应,早日把理念落地实践;四川需要加速推进生态小区工作的开展,让民众对此有更多的认知和支持。这样,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背景下,两地的生态小区建设才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叶青.本土实用低耗———中国绿色建筑的设计策略[J].中华建设,2006(7):25-26.

[2]重庆市建设技术发展中心.绿色生态住宅(绿色建筑)小区建设技术标准:DBJ50/T-039—2020[S].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2020.

[3]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开展城镇园林绿化及生态小区评价工作的通知[EB/OL].[2020-12-04].

第6篇

[关键词] 轨道交通 TOD 区域一体化 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 F5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13)06-0090-04

[基金项目] 东莞市社科联决策咨政课题(编号:2013JZ01)。

[作者简介] 王思煜(1964 — ),四川南江人,东莞市社科联主席,市社科院负责人,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与城市发展;胡青善(1975 — ),湖南耒阳人,东莞市社科联学术研究部副主任,研究方向:产业经济与城市发展;伍拾煤(1978 — ),湖南邵阳人,东莞市重大项目办项目工作科科长,研究方向:轨道交通;辛华(1965 — ),辽宁凤城人,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 . 深圳)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城市资源与产业协调发展。

依托轨道交通等大容量公交引导城市发展(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即公共交通导向),已成为解决一系列“大城市病”的重要手段。东莞境内轨道交通网目前尚处在初期建设阶段,应顺应区域一体化和自身转型升级趋势,谋划以轨道交通为主的TOD城市发展策略,构建疏密有序的新型城市空间格局和轨道交通经济带,带动城市与产业加快转型升级。

一、东莞实施TOD策略的意义

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充分利用轨道交通的“集聚”与“扩散”效应,对于东莞融入珠三角城镇群,优化城市空间结构、走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意义重大。

(一)珠三角区域一体化形势下,实施TOD策略,有利于东莞融入城镇群竞合进程,促进产业转型

珠三角构建以高铁和城际轨道为支撑、以城市轨道为骨架的轨道交通网,将迅速缩短沿线城市的时间距离,重构珠三角城镇群的产业竞合关系,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在新一轮城市群竞合过程中,东莞拥有许多机遇但也面临诸多挑战,必须充分利用洼地优势,吸引香港、深圳和广州的资源要素向东莞集聚,并承接新一轮的产业转移。为此,必须依托轨道交通的枢纽站场,在服务业方面与广深之间实行错位发展,重点发展商贸会展物流、商务酒店、居住休闲娱乐等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服务业,打造一批专业化和特色化TOD型城市副中心和城市综合体。

(二)新一轮城镇化趋势下,实施TOD策略,有利于转变分散格局,提升城镇质量,推动城市升级

在过去粗放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东莞城镇空间散乱。提升城镇化水平,必须依托轨道交通建设尤其五大交通枢纽,实施TOD发展策略,着力打造市区-松山湖,石龙-茶山、常平、虎门-厚街、望洪等几个区域副中心,并打造一批较高密度的城市综合体或TOD精致社区,形成由城市中心-副中心-城市综合体串联起来的城镇群发展格局,实现较高密度集聚发展,切实优化东莞的城市空间结构。

(三)工业文明向生态转型背景下,实施TOD策略,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有效缓解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

目前,东莞的产业结构、城市结构、人口结构、土地和公共设施利用及以小汽车为主的交通出行方式,都非常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土地、空间和公共设施资源浪费严重,建设用地逼近国际警戒线,可利用的土地严重不足,资源环境承载力严重下降,城市可持续性发展问题非常突出。依托轨道交通实施TOD策略,有利于降低对小汽车的依赖,切实缓解交通拥堵;有利于推动城市高密度紧凑开发,提高土地空间资源利用效率;有利于改善公共设施空间布局,提高其利用效率;有利于提高服务业发展比重,实现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

二、实施TOD策略的战略思路

及重点区域的功能定位

(一)战略思路

东莞实施TOD策略,应贯彻国家新型城镇化、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及珠三角五个一体化规划要求,坚持“集聚发展、低碳发展、差异发展和复合组团发展”理念,着力将TOD策略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围绕构建“一主多副复合组团”城市发展方向,依托市中心、望洪、石龙-茶山、虎门白沙和常平五大轨道交通枢纽站场及其他重要站点的开发建设,着力打造市区CBD、四个城市副中心及一批TOD城市社区或城市综合体,并带动市中心-松山湖片区、水乡片区、沿江片区、沿海片区、埔田片区和山区片区城镇复合组团发展,形成由城市中心—副中心-城市综合体串联起来的城镇群发展格局和轨道交通经济带。

从宏观统筹协调、中观区域差异化和微观城市精细设计三个层面,构建适合东莞TOD发展的框架体系,对于重点枢纽站场和城市副中心的建设,应进行区域价值评估并按照分区差异化策略选用合适的TOD开发模式,同时注重轨道交通与土地开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发展,注重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和市场主体作用,努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平衡。

(二)重点区域的功能定位与发展模式

轨道交通网络建成后,东莞将形成市区新城、望洪、石龙-茶山、常平和虎门白沙等枢纽站场。依托这些枢纽站场,东莞有望打破分散发展格局,打造几大城市副中心,并以城市副中心带动周边区域统筹发展,构建多中心复合组团城镇发展格局。同时,不同的枢纽站场,应进行区域价值评估并按照分区差异化策略明确城市功能与产业方向,并根据区域特点选用合适的TOD开发模式。

1. 依托新城中心站场站点,打造主城区域CBD。新城中心枢纽由东莞大道与R1、R2线和莞惠城际线交汇形成,位处东莞城市CBD核心位置。轨道交通建设,将为该片区域聚集各类资源要素,庞大的人流将加快推动该片区域金融、商贸、商务、办公、会展、文化娱乐业及总部经济等现代服务业的加快发展。

该区域应着力借鉴新加坡、香港等先进城市的TOD开发策略,因地制宜,采用多功能组合式开发方式进行综合集成开发,重点发展高端服务业。在新城中心站场站点核心区应重点发展高端商业(综合购物中心)、写字楼、金融、酒店、会展及配套设施等;新城中心枢纽应以商业办公为主,周边区域则以居住生活功能为主。在实施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不同交通方式的换乘,注意多种城市功能的配套。

2. 依托望洪枢纽,打造水乡组团区域中心。该枢纽站,应定位为东莞市西北片区城市副中心、东莞西北城市门户,努力成为珠三角东岸具有水乡特色的优质生活区,成为推动水乡经济区一体化发展的动力引擎和服务业发展的综合平台。

该区域应借鉴香港青衣站地铁+物业开发的模式,利用望洪枢纽区位、轨道交通的诱导效应及新开发优势,实施差异化发展策略,重点在周边地区发展业态组合丰富合理、水乡特色鲜明的融合居住、商业、商务、会议、酒店、休闲娱乐及教育文化等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能够提供完善的旅游服务、生活服务、金融服务和休闲娱乐服务,建立具有水乡特色的城市门户形象。在业态布局方面,既要有满足社区配套的服务机构,也要有吸引外地游客的品牌商户、时尚购物、餐饮娱乐等服务,保证消费者的“一站式”消费。要与水乡特色传统文化有机结合,打造具有水乡特色的农家乐、农业园、美食街、美食节、节庆活动和水乡特色游,吸引周边人群到这里放松休闲、享受生活。

3. 依托石龙-茶山枢纽,打造沿江组团区域中心。R2与广深高速交汇形成石龙-茶山枢纽站,该站场位处沿江-埔田组团核心发展区,是联系市区、生态园乃至周边博罗石湾镇、增城三江镇的交通综合枢纽,是东莞衔接穗港深的东北部门户。

该区域应借鉴广州4号线TOD+IOD发展模式,推进轨道交通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提升该区域的电子信息产业,打造珠三角信息产业重点集聚区;积极拓展科技创新服务、商贸物流、食品展销、酒店会议、娱乐休闲及滨江居住等方面的服务功能;充分利用轨道交通的通勤和商务客流,因地制宜,依托周边产业和资源,采用圈层式的多功能业态开发,使枢纽站场地区实现一体化发展。

4. 依托虎门白沙枢纽,打造沿海组团区域发展中心。虎门白沙枢纽由轨道R2线、穗莞深城际和广深港高铁交汇形成,是广深港高铁在东莞境内的唯一站点,东莞市的综合客运枢纽站,同时也是东莞联系区域高速铁路系统的重要对外客运枢纽,东莞唯一的与国家高速铁路网络系统对接的车站。未来无疑将迎来庞大人流,对虎门、厚街等周边镇街原有的空间结构和产业产生巨大影响。应依托区域在服装、电子、鞋业、家具、会展、酒店等方面雄厚产业基础,打造“穗深港发展轴”上的重要交通节点城市和颇具潜力的成长中心,重点发展能够支撑和引领该区域产业升级的商贸、商务、会展等生产业。

该区域应构建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体系,实现多种交通方式的无缝衔接和快速换乘;优化土地配置,实现该片区土地集约化、复合化、综合化的开发;带动厚街、虎门、长安等镇产业发展和升级,促进经济的空间规模集聚和升级转型,引导城市发展及空间结构的合理布局,促进商务、商贸、旅游等城市活动的发展;改善枢纽站及周边地区的公共设施质量,提升周边地区价值,促进村镇发展。

5. 依托常平枢纽,打造埔田组团区域中心。常平枢纽位于京九线、广深线和穗莞惠城际轨道交通的交汇处,是东莞市轨道交通联系的主要交通枢纽和对外联系的主要门户,也是推动东莞东部城市发展的重要引擎。应着力打造为集铁路客货运、城际铁路、地铁、公交于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集商务、商业、居住、酒店、娱乐、休闲等多功能一体的城市综合商贸物流服务中心。

该区域应充分利用轨道交通的聚集效应,依托交通枢纽优势和商贸物流基础,强化区域核心功能,打造集通信、金融、电子商务、专业服务等一体化的商务集聚区;依托物流发展平台,打造集合区域优势产品组合而成的综合商贸区。同时,该片区铁路运营时间长,发展模式相对比较成熟,要充分利用规模效应、集聚效应和乘数效应的作用,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形成更大的市场规模,形成马太效应,诱导以常平枢纽为核心的埔田片区人口、功能布局由分散转向较高密度集聚,并向特色化、差异化方向发展,实现沿线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

三、实施TOD策略的主要对策建议

1. 成立专门的TOD管理机构,履行综合协调管理职能。政府部门的重视、有效的协调和监管是TOD成功实施并取得预期效益的关键。东莞市TOD实施机构可依托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领导小组、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领导小组及轨道办、轨道公司,成立专门的TOD综合管理机构,负责统筹协调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等工作。

2. 将TOD策略纳入城市规划修编内容,充分发挥规划引导控制作用。着力构建高效统一的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总体规划和轨道交通规划相协调的TOD城市发展统筹管理机制;修订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的技术审查程序及审查办法,将TOD规划设计的控制性原则和引导性策略作为重要的审查依据,纳入相关规划成果评价体系;调整建设规划和用地许可证的审批依据,使规划管理更好地为TOD服务,并将指标作为土地利用合同的一部分,约束建设开发行为。

3. 加强沿线土地统筹,推动轨道交通与土地开发有机耦合。以政府为主导,统筹沿线各利益主体,借助轨道交通与开发商的联合开发,实现土地的高效利用,弥补轨道建设资金不足的缺口。建立和完善轨道沿线用地管理政策,形成系统的沿线土地管理机制。评估沿线土地开发潜力,针对潜力地块,提出政府收购时序,使政府获得沿线土地的掌控权;通过土地储备使土地市场有序开发,科学有效地控制土地的出让量,保证沿线土地效益。要制定沿线用地近远期发展计划。综合分析轨道交通建设时间、土地开发期限等,确定不同开发时期的用地规模。综合考虑用地所处的城市节点、相关规划提出的重点改善地区、旧村改造的迫切性、潜力用地分布、规划线网界限等因素,划定各阶段整合开发用地范围。

4. 整体规划公交线网,形成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综合交通体系。统筹考虑轨道交通建设和公交改革发展工作,推动公汽公交、小汽车、出租车等各种交通方式与轨道交通实现有机衔接。应贯彻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围绕轨道交通站场站点优化调整线网,配套建设一批公交站场设施,并按照分区运营和快线专营方式,推进公交运营主体及公交资源优化整合,逐步推进实施政府购买服务,切实解决东莞目前公交过度市场化、运营企业亏损经营、公交线网混乱、配套基础设施滞后、监管考核不到位和公交服务脏乱差等一系列问题。

第7篇

经济增长、创新中心区与国际化

1、创新中心区推动经济增长极的形成

任何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要持续增长,都要有强大的驱动力。这种驱动力可能来自优秀的人才,可能来自充裕的资金,也可能来自有利的区位,或者来自优惠的政策。但不管怎么样,这些都离不开创新。创新是将所有的资源整合在一起并创造价值的中枢。没有创新的环境,人才、资金、区位等都无用武之地。基于此,拥有资源但却不懂得灵活利用是空有资源,对人才、资金、区位、政策等有形或无形的资源进行创新性地利用是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力。

由于资源的有限性和分布的不均衡性,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往往依靠若干个经济增长极。创新也一样,在创新资源充沛、创新活力迸发的区域,容易形成区域的创新中心区,进而成为经济的增长极,推动区域整体发展。从全球范围来看,美国西部的硅谷、中部的北卡三角园、东部的波士顿128号公路,英国的剑桥科技园,印度的班加罗尔,以及中国北京的中关村科技园、上海的张江科技园、武汉东湖科技园、台湾的新竹科技园等,无一不是如此。这些地方既是经济增长极,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创新中心区,是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的诞生地。

2、国际化激发创新中心区的活力

从现实情况来看,国际化程度越高的创新中心区,其创新活力越强,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也越强。也可以反过来说,经济越繁荣、创新活力越强的区域,越能吸引到国际上的优秀人才、流动资金,从而形成国际化的商务和居住环境。作为全球创新的圣地,硅谷在国际化方面也是首屈一指。根据最新的《2016年硅谷指数》,2015年,硅谷净流入海外人口14338人,海外出生人口占37.4%(此指数,加州为27.1%,美国是13.3%)。从事某种工作的人可能比例更高,比如在硅谷工作的计算机和数学方面的从业人员中有74%是出生在美国以外的区域。另外,硅谷白人之外的种族占65%(其中,亚裔占32%)。

显然,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才在思想碰撞、创新激发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硅谷创新创业的势头强劲,这从其创新创业成就中可以明显看出来。2015年,硅谷专利注册数占旧金山地区的47.7%(旧金山地区占美国的5.8%),风险投资、天使投资分别占旧金山地区的33.1%、38.4%(旧金山地区占美国的39.6%、43.1%)。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作为全球创新圣地,硅谷吸引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和资金聚集,国际化程度必然不断提升。

中关村CID的国际化也达到了较高程度。如甲骨文、IBM等欧美外企的创新研发中心很早就落户这里。区域内华为、联想、用友、百度、腾讯、北斗星通、安泰科技等著名科技企业的研发中心也聚集在这里。中关村CID的创新元素十分集中和活跃,已成为中关村乃至中国的创新中心。

园区国际化、企业国际化与政府引导

1、企业国际化与园区国际化相辅相成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国际化有利于提高企业创新的水平。评判企业的国际化,主要依据发展战略(企业是否制定了国际化战略?是否面向全球承担社会责任)、人力资源(董事会/管理层/员工中有多少人具有海外背景)、资本结构(海外投资占多大比例)、市场范围(海外资产/收入所占的比例?有多少海外合作伙伴?有多少海外分支机构?有多少全球品牌)。

为了从全球范围内吸引到最优质的创新资源、最大程度地开拓和占领市场,企业有充分的意愿和明确的动机去推进国际化。作为服务的提供方,园区运营者和园区内的企业是一体的,企业国际化必然会对园区配套服务的国际化提出更高的要求,园区服务的国际化又帮助企业国际化走的更好,两者相辅相成。换句话说,任何国际化水平高的企业,所在的园区必然是一个国际化水平高的园区。国际化水平高的园区,所在的企业必然是国际化的企业。

2、政府为入园企业打造国际化园区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并不干涉企业经营包括国际化的行为,政府需要做的是研判经济规律,制定合理政策,进行产业技术引导。因此,政府的着力点在园区国际化,通过园区国际化引导和鼓励企业国际化,从而形成创新与国际化的高地。

而评判园区的国际化,主要依据人力资源(园区管理层/员工有多少人具有海外背景)、平台(有多少国际技术转移平台、国际交流平台、国际企业孵化器、留学人员创业园、国际组织及分支机构)、国际化企业(有多少跨国企业?含本国及海外)、政策(有多少国际化相关的政策举措?)、配套设施(是否有便利的国际化社区、医院等)。以上的种种,都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导。

国际化路径之一:筑巢引凤

目前来看,中关村CID已汇聚了华为、联想、用友、腾讯、百度、滴滴出行、赛尔网络、甲骨文、IBM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及其研发机构,形成了移动互联网、软件与信息服务、导航与空间位置服务等创新型产业集群。可以说,这些企业都是国际化的企业或瞄准国际化的企业,而这些产业也都是在全球新兴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产业。国际化是中关村CID及内部企业的共同选择。

借鉴硅谷、北卡三角园、剑桥科技园等经验,并结合自身情况,政府要提升中关村CID国际化,进而推动企业的国际化,应采取三步走。第一步就是做好分内事,“筑巢引凤”。当今世界,创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哪里的环境更适合创新,创新资源就会涌向哪里。中关村CID要吸引到全球最优质的创新资源,就必须拥有全球最好的创新环境,体现在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硬环境是指要有发达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软环境是指要有高效的管理制度和市场氛围。多年来,在海淀区政府和中关村管委会的统筹领导下,在实创股份公司等开发者的苦心经营下,中关村CID的园区软硬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1、推动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国际化

政府要将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国际化列入议事日程,做好详细的总体设计,梳理国际化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所涉及的内容,明确各阶段的目标和任务,对人员培训、实施操作的各细节尽早谋划,根据实际情况分期建设。加强对公交、出租车、机场、宾馆、酒店、银行等窗口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培训,以及1l0、119、120等应急系统的国际化,切实提高其服务水准、文明礼貌、外语水平等,对一些必要的窗口行业,将外语培训纳入必要的从业资格中。

2、加强园区全员国际化队伍建设

园区国际化发展离不开一支强有力的政府管理队伍和涉外管理队伍的支撑。选拔一批政治素质高、外语基础好、工作能力强、年轻有为的领导干部,采取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岗位相结合的办法,提升政府在国际化挑战中的决策引导、统筹协调、环境建设和公共服务能力。强化涉外管理队伍建设,打破过去单一设立专门机构,配置精兵强将,扩大编制、增设岗位的做法,要改变以往国际化为外事部门职责的单一做法,树立人人都是国际化工作者意识,岗岗都是国际化前哨的做法,加大对公务人员国际化与正常业务相对接的培训、园区部门与企业间、园区各部门间相互进行国际化学习和交流力度,强化工作人员分岗位对外语、涉外法规与政策以及跨文化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应用,强化工作人员主体自觉提高国际化意识,真正形成一支能够参与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主体、思想政治素质过硬、政策水平高、原则性高、精通国际业务、懂知识、懂文化、组织协调能力和应变能力强的人才队伍。

3、规范法律体系和运行机制

支撑国际化园区高效运行的基础是一个规范的法律体系,包括公开、透明的立法环境,高效、规划的执法环境,公正、有效率的司法环境,优质、诚信的法律服务环境等。通过法律确认和保障来自世界各地不同主体的平等地位和经济活动的自主性,为自由的市场竞争提供有效规则和秩序。规范政府行为,强调开放、透明,打破行政性的垄断和保护,以法制原则约束政府权力,排除行政权力的任意干预,确保主体按市场机制的要求独立进行经营活动。

同时,伴随企业跨国经济活动将日趋活跃,涉外纠纷在所难免,这就需要一批通晓国际惯例,符合我国法律规定、公正执法的涉外法律人才队伍,担当作为所属地法律仲裁的职责。因此,加强执法系统的国际化队伍建设,提升法官、律师以及警察等的国际化执法水平,成为国际化发展重要的基础工作。

国际化路径之二:搭台唱戏

“筑巢引凤”是中关村CID国际化的第一步,但并不是说必须走完这一步才能走下一步,而应该是多步并进。在提供良好的硬环境和软环境的同时,要同步推进平台建设。这里的平台种类繁多,具体包括:

(1)国际人才集聚平台。依托海外留学生、外籍人才和外企的“本土”人才,为CID的创新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吸引国内外人才入园从事研发工作,为园区人才提供良好的服务,解决入园人才面临的问题。

(2)国际资金汇聚平台。重点引入国内外风险投资基金,引进国际VC&PE机构、科技金融机构,构建天使投资网络,加大对种子期、初创期企业的资金支持;发展创业风险投资,解决初创期、发展期、成长期企业的资金供给;提升发展期、成长期企业的信用等级,提高其债权融资的能力;为成长期、成熟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构建方便、快捷的上市渠道。

(3)国际技术开发平台。拓展技术合作的方式,形成开放式的技术研发平台,通过委托研发、合资合作、技术入股、共建实验室等产学研结合的多种形式来推动技术研发,围绕特定产业项目组建中外企业的技术联盟,实现技术开发的国际化。

(4)国际科技会议平台。引入专业会议组织策划机构、抓住以召开会议内容为主的会魂,包括国际学术会议及论坛,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大中企业的科研成果展示、科技产品介绍、实物展示,兼顾商务洽谈、酒店餐饮、专家公寓等配套服务等功能。

(5)国际研发机构集聚平台。引入世界500强企业的研发部门、海外知名高校的实验室等,吸引国际大企业的研发部门进驻,引导园区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共建研发机构,鼓励第三方技术研发机构设立分支机构,支持园区内高校与海外高校、企业等单位共建联合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

(6)国际科技孵化平台。引进孵化有实力的国外科技企业以及研发机构,为入孵项目提供研发、中试生产、科技中介服务、经营的场地和办公方面的共享设施,提供政策、管理、法律、财务、融资、市场推广和培训等方面的服务。

(7)国际创新信息整合平台。重点引入:国内外科技服务机构、创投风投类金融服务机构、技术产权交易机构等。国际创新信息集聚与整合平台提供权威性、全面性和实用性的创新信息。国际创新信息集聚与整合平台具有五大功能,即:创新资源信息有效聚集、创新资源信息专业分析、创新资源信息权威、创新资源信息辅助决策(为政府服务)、创新资源信息增值服务(为市场服务)。

(8)国际知识产权和标准化机构聚合平台。引进境外知识产权评审委员会在中心设立办事处。引进国际顶尖标准化机构在中心内设立办事处。整合国内标准化研究机构、高等院校、标技委等标准化研究的专业人才,大力引进标准研究的研究机构。重点引进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国际商标协会(1NTA)、法国制造商联合会(UDF)、法国王业产权局和法国原产地名称局、泰国商业部及有关知识产权机构、马来西亚自创品牌协会、以及中国台湾地区的自创品牌协会、台湾智慧产权协进会、台湾金商标协会等国际组织。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欧洲电工标准化委员会(CENELEC)、欧洲电信标准学会(ETSl)、太平洋地区标准大会(PASC)、泛美技术标准委员会(COPANT)、非洲地区标准化组织(ARS0)等区域标准化组织和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1EEE)行业标准化组织。

(9)国际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集聚平台。提供科技成果咨询以及科技产权交易服务。引进直接参与服务对象技术创新过程的机构,引进主要利用技术、管理和市场等方面的知识为创新主体提供咨询服务的机构,引进主要为科技资源有效流动、合理配置提供服务的机构。重点引入美国国家技术转移中心(NTTC)、美国联邦实验室技术转让联合体(FLC)、美国国家技术信息中心(NTiS)、香港生产力促进局(HKPC)、日本中小企业事业团、美国大学技术许可办公室(0TL)、德国弗劳恿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PhG)、德国史太白经济促进基金会(StW)、英国技术集团(BTG)。

(10)国际技术标准平台。重点引入各行业的标准化组织,加强与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战略合作,引导各专业组织设立分支机构和召开技术标准会;鼓励园区企业利用自主创新关键技术制订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

国际化路径之三:出海

可以认为,园区企业“走出去”,并在国际市场立住脚、在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是园区国际化的目标,也是判断其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与园区企业“走出去”相伴随的,应该也是园区的“走出去”。这种走出去,包括但不一定是到海外建立分支机构,可以是虚拟的,重点在于建立全球创新网络。因此,当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已就位,平台也正常运转,中关村CID国际化也必须迈出关键一步,即“走出去”。

1、走到哪里去?

为利用不同地区的资源,达到不同目的,中关村CID应统筹安排,合理布局。一方面应考虑到东道国的积极性和条件,另一方面应有意识地选择和促进。除在发达国家布点外,为了发展与东欧、东盟、拉美、非洲的合作,进行我国人才、技术、管理经验和产品输出,可逐步推进在东欧、泰国、越南、巴西、南非、埃及等国布点。

中关村CID“走出去”有两个方向,一个是走向发达国家,就近学习发达国家创新中心区的运营模式,学习发达国家科技型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产业化、技术扩散的经验;另外一个方向就是走向其他发展中国家,积极推广中关村CID的建设和运营模式,提升影响力。

2、如何走?

政府运行。这种模式系政府间协定合作项目,双方政府投人引导资金,由政府直接运作或由承办单位运作。如中俄科技园是由中俄两国首脑会晤提出,中俄总理定期会议科技合作分委会确定,由哈工大八达公司和莫斯科动力学院为各自具体承办单位。建立的“中俄科技园管理公司”,注册资金为10万卢布,双方各占50%股份,按股份公司市场运作管理。

政府与企业合作运行。这种模式系双方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的合作项目,政府支持并加以组织,具体由企业投资和运作。如中美马里兰科技园为科技部和美国商务部共同支持的合作项目。中方由火炬中心、中关村园区和济南高新区共同出资1200万元,成立北京中关村海外创业园公司,与美国马里兰大学合作在美注册成立“中美马里兰科技管理公司”,负责运作。

企业运行。这种模式系双方公司或高新区的合作项目,由企业投资和运作。如中澳科技企业孵化中心由郑州高新区创业中心与澳大利亚Goldsn-Sunshine公司合作建立,双方成立合资公司作为运行单位。中奥科技园由火炬中心和奥地利国际科技中心共建项目,中方完全由社会集资,由6家企业出资建立“中欧兴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注册1000万元,与奥方合资建分公司,作为管理运作单位。

东道国运行。这种模式系外国有关地方政府或企业自发建立旨在吸引中国企业的孵化器,完全由外方投资和管理。如英国威尔士发展局建立的思旺西科技园,已形成7个孵化器网络,与上海交大确立合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