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对劳动教育的感悟

对劳动教育的感悟

时间:2024-03-09 17:07:04

对劳动教育的感悟

第1篇

【关键词】终身发展;人文精神;自悟探究;知识拓展;面向全体;更新观念

跟随新课程的步伐,基础教育正由“应试教育”转向开放、创新的教育。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所以,我们要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多年的新课改教学经历使我收获丰厚,感触很多。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试采取以下几点做法:

一、走进教材,体验人文精神

语文课程含有丰富的情感和人文内涵。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所以要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性、工具性中,用欣赏的目光看待每篇课文。我们应重视用文学性的语言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听、说、读中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如:教学老舍的《养花》一文时,可以抓住老舍先生养花所付出的劳动这一段落,着力渗透“不劳动连棵花儿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这一富有人文内涵的思想内容。课上引导学生夸夸班上热爱劳动的同学,并倡导组织学生进行公益劳动,家务劳动,自己也学养花等实践活动。这样也就使学生懂得了劳动光荣、懒惰可耻的道理,学生的人文精神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二、熟读教材,强调自悟探究

传统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讲为主要方法。其实,语文教学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悟”便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在“读”的基础上,“悟”出精髓。因“文”悟“道”,因“道”学“文”。当然,学生的自悟探究,绝不能采取放羊式的自我领悟,必须在老师的引导、师生的讨论下进行。自悟探究中要有思维培养,自悟探究中要有语言训练,自悟探究中要有创新的火花。例如:学习《桂林山水》时,就能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通过读一读、说一说、问一问、帮一帮的过程,以多元的对话为模式,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同学之间的合作探究。这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形式,使整个课堂弥漫着一股亲切、活泼的气氛。课堂上或争先发言、或点评、或小组讨论。教师在课堂上架设起一座文本与学生对话的桥梁,使学生真正地自读自悟、合作探究。

三、接触生活,拓展语文教学

教师要更新理念,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要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让学生成为支配课余时间的主人。教学中要强调“精讲”,使学生能在课内完成大部分作业。为此,要关注儿童的经验和体验,并以儿童的经验、体验为中介,解决语文课程的抽象性、概括性、典型性与儿童生活的具体性、多样性、独特性的矛盾。从儿童的经验世界出发引导儿童进入课文的想象世界、情感世界,以儿童的自我体验为契机、引发儿童和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共鸣。即使是学生发表了一些“异想天开”,有悖于常理的意见,也不要轻易否定。我们常常见到的,恰恰是学生天真、幼稚、毫无忌讳的“童言稚语”,表露了儿童纯真的天性,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能力,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反复历练,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累积起来,才会形成一个人的口语交际能力。所以,教师要打破课内课外的界线,树立大语文观。生活处处有语文,把口语交际的课堂延伸到学生五彩斑斓的生活之中,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四、放眼四周,面向全体学生

我们应当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就课堂表现而言,有时,那些发言不积极的学生,他们的思维并非不活跃,只是他们不擅长口头表达而已。我们就要想方设法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励他们积极思维。我们可以将一些浅显的问题抛给他们,让他们在享受成功的喜悦时获得自信,踊跃发言,常此以往,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方能得到提高。现在,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日常教学中的普及应用,充分利用这些设施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避免置身于课堂学习之外的“看客”出现。

总之,以新课程为主要内容的创新教育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广大教师只有更新观念,内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把新的教学理念植根于教学实践当中,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创新和反思,转变教学方式,才会使学生的素养不断形成和发展。

第2篇

关键词:生态体验;生态德育;联动机制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其道德素质在其成长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当前,整个社会并没有高度重视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目光大多聚焦在学生的学习成绩上,这在我们乡镇中学尤为突出。即使学校、家庭也认识到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但由于重说教,刻板的灌输、管理,强制学生去服从道德规范,其德育效果则不尽如人意,即使有效果也是短期效应,缺乏长效性。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认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方法研究之一,是让学生直接体验到面临的实际问题。”道德不仅需要学校、家庭的教化,也需要学生自我的感悟、体验和生成。在乡镇中学,我们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实践中,尝试了以生态体验的德育方式,从学校、家庭和社区三方面着手,以生态体验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一、学校德育生态体验的创建

我校搭建了高一新生军训平台,使军训成为道德教育的一种生态体验途径。在军训中我们着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让他们领略军训严明的纪律,炼就坚强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学生通过军训增进了来自不同学校学生之间的沟通,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和谐的班集体提供了契机。学校开设谈心课,学生自主参与、自我管理、自我设计谈心话题,谈心课完全是一种道德育人的“原生态”,形式不拘一格,可以是学生对老师的倾诉,学生与学生打开心灵的一隅,诚挚交流,甚至让学生家长走进谈心课堂。在谈心课中学生激情四溢、畅所欲言,心中的迷茫、困惑乃至不愉快的心情都能在谈心课中得以抒发,情感得以宣泄,个性得到张扬,谈心课成了学生心灵的乐园。我校还精心组织一系列的课外活动,让学生自主体验和感悟,如文化体育艺术活动、兴趣小组活动、诗歌朗诵会、千人诚信宣誓大会、成人仪式宣誓大会等等。我校还以“孝道大讲堂”“名著伴我成长”等平台为载体让学生体验和感悟优秀的传统道德。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学生的思想品德受到了良好的滋养,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得到了提升。一位同学在一次活动后总结道:再多的说教不如一次活动让我刻骨铭心。

纵观近几年我校学生道德状况,我校的特色德育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道德素养。在学校的育人环境中,学生既受到思想品德的教育,又能通过活动体验生成良好的道德。因此,体验式德育无疑为学校德育工作注入了活力,推动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二、创设家庭生态德育氛围,建构家庭与学校的联动机制

我们调查发现,一些中学生有抽烟酗酒、好逸恶劳、打架斗殴、行凶等不良习惯和违法行为,不少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古人云:“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孩子生活在什么家庭氛围中,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中父母榜样的力量非常重要。在家庭的道德教育活动中,我们选择了“家风”比较好的有代表性的十个家庭,组织其他学生家长到这些家庭学习、取经,并借鉴这些家庭教育孩子的经验。如有一户人家,父亲是一家企业的董事长,可这家人仍然保持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并乐于助人,乐于做回报社会的公益事业。受其父母的感染,其女儿在学校也经常帮助生活有困难的同学,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公益性活动。

德育的过程,应是一种创设能唤起学生内在需要、自我省悟的教育情景的过程。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家庭环境和背景,我们在努力营造家庭生态德育的过程中,针对学生不同的家庭环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悟正确的道德观。父母是经商的则让学生感受其父母的诚信经营、诚信纳税行为,从中使他们感悟到“人无诚信不立”“诚信是做人之本”等诚实守信的道德观;父母是下岗再就业的,则让学生体会父母自主创业,重新走上就业之路的积极进取精神,体会父母创业的艰辛,从而使他们树立了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养成在困境中战胜困难的坚强意志。因此,在家庭德育的生态体验中,学生受“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在不知不觉中积淀素养,懂得事理,知道感恩,学会做人。

在学校主导下我们搭建了家庭德育与学校联动机制,即以“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也就是将家长或学生监护人请到学校来,参与学校德育活动;以学校为牵引进行家庭与家庭的互动,让家长走入其他学生家庭,交流、借鉴教育经验,并发扬光大,发挥其对学生道德的教育、熏陶、感染、影响作用。

三、架设社区的生态德育之桥

青少年学生生活在社区的时间达到一年的三分之一,他们在享受良好的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同时,也迫切需要快乐、丰富的社区生活。社区广阔的天地,蕴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我们的社区内有派出所、银行、超市、邮局、卫生院等机构,这些社会机构成为我们开展生态德育的载体。我们组织高一高二学生参观了邮局、银行、卫生院等机构,他们与这些机构的工作人员进行“零距离”接触,体验到这些行业的劳动性质及其工作人员的劳动特点,从而形成了尊重劳动人民、爱惜劳动成果的道德观念。我们借助江苏省启动的农村环境整治活动,组织学生和社区的居民一起进行环境整治活动,在活动中学生树立了环保观念,并能把这样的道德观念付诸在学习生活中。我们利用星期假日,要求同学们走进农民家庭,了解他们的吃、穿、住、行等情况,并写出调查报告,通过此项活动,同学们对农民的生活有了切身的体会,培养他们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意识。

第3篇

关键词 思想品德教育 粤教版教材 阅读与感悟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03.061

0 引言

新形势下的政治教育应当以多种方法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有效帮助人们进行正确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养成,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们的素质,实现人们的全面发展。思品课的教学意义是指导学生们养成正确的行为、完善的人格,指导学生如何做人。在实际的教学中既需要有理论指引,也需要情感熏陶。在实践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性格,共同欣赏“阅读与感悟”这一选段,既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粤教版教材的特点

粤教版的初中教材一改过去陈旧、生硬的教学模式,以全新面貌吸引着广大师生。教材所体现的教育理念新颖前卫,创设了案例与情境式的教材形式,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及学习兴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康价值观及情感,引导着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粤教版的教材中选择了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和感人肺腑的实例,有助于升华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粤教版的思想品德教材为了全面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建立了由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评价体系。每节课都设置了评价内容,包括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同学评价、自我评价等等,以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

粤教版的思想品德教材结合了心理、道德以及国情,加强了学生的社会认同感。粤教版教材分为四个模块,引领着学生深刻地认识经济、文化、政治方面的问题,促使学生自觉地将个人与国家前途紧密联系,肩负历史使命,强化社会责任感。教材的每个单元都围绕相关主题,包括“探究园”、“国情导读”、“实践与评价”以及“阅读与感悟”等四个模块,其中“探究园”能够带领学生从社会中的情境入手,探究、体验不同的主题,探寻学习兴趣,明辨是非。“国情导读”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国家政策,帮助学生提高认知力。“实践与评价”模块能够再度强调学生的觉悟与实践能力。“阅读与感悟”引领学生阅读文章、漫画以及材料,感悟榜样类的事迹,升华情感、提升精神境界。

2 思想品德教育中添加“阅读与感悟”模块的意义

2.1丰富思想情感,提升境界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传播马列主义的基本观念,以马列主义思想提高广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实现思想教育任务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为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政治基础。人们在当下社会中,应当正确认识世界,正确处理好社会与个人的关系。思想感悟模块的文字有着极大的感染力,在学生阅读文章时思想情感就得到了极大的升华,也相应地提升了一个境界。学生是最容易被各种各样的故事感动,在老师的引领下,在学生的自我领悟中及时感受到阅读的魔力,知识学习的意义。

2.2促进未成年人的知行合一

人的成长实际上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在社会化的进程中个体应该是能够一直接受社会中的思想,其中包括行为规范、思想观念和价值准则等,培养良好的习惯、坚定的信念以及高尚的品质,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通过接受先进的思想观念,养成良好的道德规范,使得个体形成稳定的政治理想,以适应社会发展。在思想方面,可以不断培养人的思想品德,规范个体的社会行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才。知行合一是王阳明提出的观念,俗语有云:“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未成年更应当做到知行合一,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

2.3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力

在社会主义生产力中,人是最重要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要提高人的思想觉悟,调动人的劳动积极性,激发创造精神,推动人们全面发展。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从娃娃抓起,从学生年代就及时发挥积极性与创造性,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思想品德政治教育中,知识点的灌输是必须要有的,但是如何贯彻落实,如何积极使用这些知识点是我们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以故事的形式把要表达的思想讲述出来,以学生能够理解的形式表述出来,让学生能够拓展思维,调动创造力,调动思维的积极性。

2.4加深学生对思想品德的认知力

在学生尚未进入学校学习时,就已经学习过语数外等科目,但是对于思想政治却全然不懂,学生的年纪较小,思想政治中的一些复杂的知识点相对来说比较难理解,学生并不能立即掌握其中的内涵,只有以故事的形式深入浅出地表述出来。思想政治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劳动教育,劳动教育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艰苦朴素、努力奋斗的良好作风。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树立热爱劳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观念,更好地教育学生能正确处理个人、国家以及集体的关系,避免狭隘的个人主义。

3 如何利用“阅读与感悟”模块

3.1 仔细研读,感知教材

阅读是一种搜集知识、认识世界的有效途径。阅读能够发展我们的思维,增长我们的见识,丰富我们的情感。在阅读中我们能够感悟生活的真谛,感受世间的美好。在思品课中,细细研读品味“阅读与感悟”模块的素材,能够加深我们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

“阅读与感悟”模块紧密贴近生活,加强了思品教育的实效性。如粤教版“阅读与感悟”模块选取的文章《为青春喝彩》,文章短小精悍,辞藻优美,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似乎回到了那个洋溢着激情、挥洒着青春汗水的青年时代。

3.2 陶冶情操,感悟真理

有效的课堂是传授知识的理想之所,是蕴养人性的最美之处,思品课的价值在于以一系列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会为人处世。老师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固然重要,但是引领学生做一个品德高尚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更加重要。很多时候,教师采取满堂灌的单向教学方式,不会使学生的言行举止、思想观念得到良好塑造,不能达到教育目的。在教学中老师只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才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阅读与感悟”模块中有一课《宽容化解仇恨》,这个故事讲述了在苏联与德国战争后,一位苏联老人以宽容的态度对待身处逆境中的德国战俘,文字的感染力让每个阅读者都发自内心地感动着。在讲解这篇文章时,可以先让学生回去把这篇文章读一下,在课堂上集体把这篇文章朗读一遍,老师可以针对这个文章提几个问题,比如:如果你是文中的老妇人,你会如何对待曾经害得你们家破人亡的德国战俘?那么为什么这个老妇人能够宽容对待德国战俘呢?阅读这篇文章后的感悟是什么?在深入学习这篇文章后,学生得到了一些启示,表示了自己将来遇到生活中的问题时,一定会学会包容。生活中我们应当有原则地宽宥别人,这是思品教材中“阅读与感悟”模块给我们传递的道理。

3.3 课后延伸,巩固新课

思想品德课上除了会强调知识点的重要性之外,还非常重视知识的延展性。在上完一节课后,牢记知识点固然重要,但是我们更应该重视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灵活运用。教师也需要不断地促进学生、态度、情感以及价值观的养成,将理论化作行动,在日常生活中及时有效地运用到位。在课后老师可以布置和当天授课内容有联系的实践型作业,根据实践型作业的完成情况来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4 结束语

粤教版思想品德教材“阅读与感悟”模块拓宽了教师和学生的知识面,让思想品德老师一方面与时俱进地学习更多的知识,一方面让老师不断自我提升,调整自己,学习新的教学理念,让自己的知识、经验等能够达到一个更高的高度,挖掘自身的内在潜能,以个性化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学习,以高质量地实现思想品德课程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 朱智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策略*以粤教版初中思想品德教材八年级上册为例[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4(7):89-90,91.

第4篇

一、依托德育课程,引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

在中职教育工作中,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学习基础不牢固等问题普遍存在,社会上盛传的职业教育无用论,使许多中职学生对其今后的就业以及发展充满了担忧,认为自己将来难有大发展,缺乏奋斗的激情。针对中职学生的这一现状,在德育课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规划,引入鲜活案例,冲淡学生心中的焦虑,重树学习信心。例如,阅读新闻报纸经常发现,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许多企业高薪聘请专业技术人才而不得,某企业为了聘请熟练技术人员提出了年薪五十万的丰厚待遇。通过这些案例的分析,可以证明职业学校学生的发展前景是明朗的,中职教育为社会培养出的优秀技术人才,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无可取代的重要作用。经过这样的思想开导,中职学生对于职业教育的定位,自身发展方向、职业规划有了充分认识,学习心态也将悄然发生改变。

二、引导学生团结互助,和谐友爱

中职学生多处于青春发育的关键时期,其个性鲜明,思维活跃,但这一阶段的学生也容易冲动,在出现问题时,思想极易出现偏差。同时,少数中职学生争强好胜,遇事喜欢逞强,同学之间不懂包容与友爱,难以融洽相处。基于这一现状,在德育课教学中,教师要恰当地开展情感教育,通过情感渗透的方式,使中职学生了解到,在中职学校中,大家可以汇集在一个专业,甚至一个班级,一个宿舍学习是人生难得的缘分,当走入社会后,回忆起自己的读书生涯,这些与同学之间学习与生活的经历将成为难能可贵的财富,因此,应当珍惜同窗情谊,和睦相处,互帮互助。在德育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地穿插一些活动,引导学生之间相互合作,优势互补,一人有困难,大家一齐伸出援助之手,推动学生情谊的发展,也是推动德育课情感教育工作的重要因素。

三、带领学生学会感悟生活

许多中职学生,自出生后一直享受着优越的物质生活,由于社会经验有限,对于生活的领悟较少,对于社会、生活、家庭等都缺少感恩的心理。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教师要针对中职学生的生活环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长辈的生活环境与自己的生活环境进行对比,体会其中的差距,从而增强对生活的感恩,以及对家庭、父母、社会的热爱之情。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在德育课中,带领学生回顾改革开放初期的生活环境,与现代生活的社会环境产生鲜明对比,可以通过数据图表,对国民生产总值、基础设施投入等数据进行对比,也可以通过影像资料等,还原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面貌。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发现自己家庭饮食、交通工具、居住环境的变化。通过多种素材的分析与发现,使中职学生感受改革开放的成果,感悟社会的巨大进步,增强学生主旋律的思想理念。

四、强化感恩教育

在中职德育课得教学中,强化感恩教育,是为了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渗透,培养中职学生宽容礼让、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重视“孝道”的渗透,以孝文化对中职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的感恩之情,感恩父母长辈为其学习成长无私的付出,为其创造了良好的生活条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父母做过哪些工作,如何辛苦劳动挣钱,为学生更好地学习与生活付出了哪些辛苦。许多中职学生家长来自于农村或者生产一线,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中,需要头顶炎炎烈日,在工厂流水线上需要日夜操劳,付出的努力都是为了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环境。通过引导学生满怀情感的回顾父母的辛劳,激发学生内心的感恩之情。

总而言之,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中开展情感教育,是为了帮助新时期的中职学生更好地体会生活,感悟生活,并通过教师的认真教学与引导,端正思想道德观念,认识到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同学在自己生命中的重要意义。每位教师都要认真研究与探讨创新情感教育方式,通过恰当的手段,推进德育课教学效率的提升,促进中职学生更快更好地发展。

作者:程丽萍 单位:婺源县鄣公山共产主义劳动大学

参考文献:

[1]李秀英.试论新时期中职德育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信息,2012(3):371-373.

第5篇

关键词:课内外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是非观、生活性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小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品德,热爱生活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本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的基本特征。它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认识社会,认知生活,培养道德情感,发展道德感悟能力,从而将自己的认知、体验、感悟渗透在生活中。内容极为广泛,涉及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地反映了儿童的现实生活。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要把教育从鸟笼里解放出来……鸟的世界是树林,教育的世界是整个社会生活。”《品德与生活》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教学时,我们应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安排教学内容,让学生走近生活,从而引导学生去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形成良好的品德。那么怎样才能更好的体现《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生活性呢?

一、课内外结合,寓道德于生活

学生知识的获得单靠教师的灌输和学习书本上的东西是不够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应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知识世界中去,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并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儿童在生活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品德。例如教学《春天里的发现》这一活动时,我首先带领学生亲自到大自然中寻找春天,感受春天的美,把学生引到课本以外的生活世界中去。其次,通过学生亲自体验春天、观察春天,让学生了解春天“不仅美而且是个充满生机的季节”,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在大自然中的乐趣。最后,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寻找、体验感受到的春天,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和春天玩。在玩中,学生真正感受到春天带给他们的快乐,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因此,内心深处就有了一种想去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学生的世界不仅精彩,而且充满童真。然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发现一些和书本上、老师讲的相矛盾的现象,进而产生许多困惑。我们应该帮助学生解决他们遇到的生活问题、情感问题,实现品德教育的真正价值。在认识这些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走进儿童的世界,听一听他们说的,看一看他们做的,想一想他们有什么困惑,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

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学生直接参与活动和行为实践以及间接获得经验实现的。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学生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教师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学生生活的人。教学不应局限于教室,应扩展到家庭社会和其他生活空间。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生活世界中去,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寓于学生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学生的生活中形成。

二、活用教材,理论联系生活

传统的书本教学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仓库,却缺乏情感的体验。我们需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体验他人的奋斗和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提升他们的心灵体验。我们应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良好的条件,引导学生投入活动。

体验是品德与生活教学的三个基本教学环节之一。强化体验是增强小学品德与生活教育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亲身参与和直接体验,学生才能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感悟。例如:在《购物ABC》中,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购物的乐趣及购物中需注意的地方,在教学中我创设了超市购物场景,让学生亲自参与购物,亲自体验。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和直接体验总结了一些购物的经验。他们也认识了一些有关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识,学生在活动中是主动的,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获取知识。可见,体验在品德与生活教学过程中是很重要的。

开展实践 知行结合,思品课的教学应注重课堂明理,课外导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除了课内教学,校内训练,还要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有利于知行统一,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现代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大部分家长是只重视智力的开发,忽略了对其他方面的要求,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不关注周围的人和事,对他人的劳动无感激之情,觉得一切都是自然的、应该的,逐步养成了惟我独尊、我行我素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倾向。在教学《我的劳动感受》一课时,我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关注他人,知道学校内、社会上有许许多多的工作岗位,这些岗位上的人们都在辛勤地劳动着,他们每天都在默默地为我们服务着;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有意识地尝试不同的工作岗位,体验劳动的过程,感受劳动的艰辛,激发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和对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同时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在生活中树立正确的是非观,构建正确道德标准

我们的教学必须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去认识。不要教教材,而要用教材。但有时学生在认识生活的过程中会遭受挫折,例如学了遵守社会公德,乘坐公共汽车时不拥挤,给老弱残病的人让座。可是在现实社会中也会遇到一些人争抢座位,对老弱残病的人视而不见,这些让学生产生了困惑。我们要正视这种社会现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并亲自去体验,感受人们的评价,构建起自己的内心道德标准。

第6篇

关键词:品德;教育;习惯;生活认识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252-02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他们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英国哲学家培根曾指出:“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说的是从小培养怎样的习惯,成性,就会形成怎样的品性。而农村孩子的父母忙于生计,对孩子的思想动态、行为习惯、文明举止等缺少必要的关注和教育,把孩子送到学校后就很少过问和老师联系沟通,甚至于不管不问。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都是农民子女,这些孩子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行为习惯表现相对较差。因此,就应该通过教育和引导,让他们不但接受到基本的、有质量的教育,更要养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也是关乎到农民子女能否成“才”的关键。在平常的教学中,常规的、硬性的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效果往往不够理想。为此,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教师应该把学科教育与学生的养成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卫生习惯及道德品质。

一、在情境创设中,促进学生养成教育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和探索的问题,创设一个合适而又充满吸引力的教学情境,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去体验学科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1.利用电教设备创设情境。多媒体电化教学具有直观具体、形象生动、感染力强、吸引人的优越性,所以利用电教媒体,可以把文字教材中一些抽象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以形象、具体的画面呈现出来,如教学《马路不是游戏场》一课,教师可以先用多媒体播放一些不遵守交通规则的现象,让学生初步认识到这些现象的危险性,再出示课文插图,就其内容——因两位学生违反交通规则,在马路上追跑打闹,造成一起重大交通事故让学生进行讨论。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学生拓展思路,学习探求问题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及遵纪守法意识。

2.利用表演创设情境。在品德与生活课中,让学生当堂表演,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道德情感,提高了他们的道德认识,让学生的言行在表演中得到演练。如教学《我是谁》一课,老师先让学生说说一个人在不同的生活场所,担当着怎样的角色。然后引出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还会担当不同的角色,那应该怎样做才能当好这些不同的角色呢?这时老师布置了以下场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边学习边表演。奶奶生病了,你回家该怎么办;今天我值勤,发现两位同学在追打、一个同学没戴红领巾;到图书室借阅图书;去商店买文具;去公园里游玩;在学校里,发现课桌坏了;乘车去县城,这时上来了一位老爷爷,你该怎么做;等等。这样的教学让学生体验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同角色,还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认识不同角色对人的不同要求和所应承担的不同责任,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3.模仿课文插图创设情境。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喜欢模仿,善于模仿。在教学时,让学生模仿课文插图训练学生的言行,效果非常明显。如:教学《生活中的各行各业》一课时,让学生根据课文插图内容,说说各行各业的叔叔、阿姨们是怎样干好自己工作的,然后再以表演的形式让学生知道他们之间分工与合作的关系。这样一来,静止的课堂变得活跃起来,课堂成了小小的舞台,同学们表演的一个个精彩的小节目,使学生们从听得见、看得见、学得会的品德课中受到了良好的品德教育,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在学文明理中,促进学生养成教育

学文明理是思想品德课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这个阶段主要通过学习课文,分析归纳,让学生悟出道理,初步形成道德认识,而情感是在认识客观事物中产生的,“知之深,爱之切”,因而教师要善于在学生学文明理过程中,在学生形成道德认知前后,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如在教学《说声“谢谢”》一课时,教师为了突破尊重不仅仅是说声“谢谢”时,让学生根据课文50页一组图让学生讨论:你觉得这个同学做得怎么样?为什么?这样的内容设计旨在让学生明白,对他人劳动的尊重,不仅是能够表达对他人的谢意,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和尊重他人的劳动,这里教师适时提出:如何尊重老师的劳动,如何尊重家长的劳动等,这样不仅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同时也养成了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的良好品质。又如在教学《花草树木点头笑》一课,教师设计“森林舞会”这个活动,让学生分别带上代表不同植物的头饰,以自我介绍的形式,向大家介绍自己熟悉的或喜欢的植物的特征,如:形状、颜色、生活习性、作用等,教师及时拓展,出示音像资料,介绍植物的观赏价值、实用价值、美化净化价值等,进一步感受植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懂得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植物。这时老师提出:花草树木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帮助,我们小学生应该如何爱护他们呢?这一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参与、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有所创造、有所升华,以达到让其珍爱生命、关注生活、热爱自然,并从小树立爱绿、护绿的良好道德品质。

三、在引导实践中,促学生养成教育

品德与生活的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更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鸿沟填满。”因此,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单靠课堂上的指导是不够的,必须在特定的道德、情境中,沟通书内外、课内外、校内外的联系,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

1.与学校活动相结合,引实践,规范言行。如教学《今天,你安全吗》可邀请消防官兵到学校进行相关消防安全教育讲座、图片展,邀请交警叔叔到校给学生讲授相关交通安全知识,邀请派出所、司法所警官到校讲法律法规及预防上当受骗等事例,还可以结合班队活动、少先队活动及每月的主题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相关的知识教育,让学生在教育中掌握知识,明辨是非。

第7篇

关键词: 数学教学 经历教育 学校 家庭 社会

一、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尽其所能地让学生走出课堂,亲身实践,亲身体会。

数学的理论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也服务于生活。学生不能只会单纯地运用定理去完成计算,还必须能灵活地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要大胆地让学生走出课堂,离开教室,脱离老师单纯讲解、学生苦苦计算,而是去动手操作、调查、实践,感知知识的应用,体会成功的喜悦,同时领悟人生的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针对现在学生普遍存在攀比着花钱,铺张浪费现象,在教学 “加权平均数”这节课时,让学生分两大组到田间亲手去测玉米1号和玉米2号的单位面积产量。任务分配时学生兴致很高甚至欢呼雀跃。学生在实习报告中这样写着走时的情景:“万里无云、微风轻拂、鸟唱虫鸣、美丽的大自然。”可是到了田里动手操作时就出现了很多问题。学生是这样写的:“我好像肉饼一样被太阳火辣辣烤着;蚊虫在我的身上施虐的啃食;玉米叶也成了锋利的小刀无情的割刮着我的皮肤……”实验报告写得很好,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通过这次实践体会农民在田间劳作的辛劳,亲身感受“粒粒皆辛苦”,从而爱惜粮食,珍惜父母的血汗钱,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

二、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在“体会”的前提条件下感悟人生。

教师要做好“爱”的教育。让学生领悟什么是“爱”,在学生心灵深处播下“爱”的种子。教师信任的眼神、鼓励的话语、赞赏的手势都是“爱”的传递。“爱”是一切教育活动的桥梁,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每时每刻都在进行 “爱”的传递,“爱”的教育。在讲授“数据的收集”这节课时,其课题就定为“大灾有大爱”。学生通过观看5.12汶川地震“逃难的女孩”、“救护的医生”、“争分夺秒的子弟兵”、“行动中的志愿者”、“自救中的灾民”等图片感悟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灾区人民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帮助同胞渡过难关。学生讨论回答“图片中最让我们感到的一类人是谁”的调查问卷,并绘制最让我们感动的一类人人数统计图。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领悟到了我们应该的使者,让爱洒满人间。

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想、去做、去总结,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积极健康向上的美好情感和崇高理想。

教师是学生前进的领路人,教师指明前进的方向,适时地给予点拨,激发学生的潜能,给他们足够的发展空间,他们会做得让人惊叹。在教授“点、线、面、体”这节课时,让学生利用几何图形制作自己喜欢的图形,并说出他们由那些几何图形构成,并有什么寓意。有的组利用圆柱、圆锥、圆台等做了栩栩如生的“龙”,寓示我们是龙的子孙,我们拥有龙的特征,我们拥有龙的秉性,我们要做龙的传人;有的组利用棱锥、圆柱等做了“火箭”寓示我国高科技飞速发展, 将来也要做高科技人才;一个学习平平的男生做了一支冲锋枪,长大要去当兵保家卫国,维护世界和平;还有的组做了“超时空滑板”以寓要惜时如金,不能白白浪费美好光阴,等等。通过这节课教学,他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确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在做白色垃圾的调查时,全班分成五个组调查每户每天丢白色垃圾的数量,估计全镇的情况,全国每天扔白色垃圾的数量,体会白色垃圾污染的严重性、危害性,感悟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深刻认识到保护环境势在必行,环境保护要时刻从你我做起。

总之,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时刻贯彻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思想,让学生亲身去体验,用心去领悟,逐步学会把握自己的人生,选择自己的人生,评价自己的人生经历,积累自己的人生经验。从而引导和教育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目标,发奋学习,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第8篇

各股室:

为切实搞好我局“自力更生、勤劳致富、感恩思进”主题教育活动(以下简称“主题教育活动”),根据《中共××县委关

于印发〈××县“自力更生、勤劳致富、感恩思进”主题教育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陇发[20__]3号)文件的总体安排和要求,结合我局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省委八届八次全委会、州委五届十一次全会、县委十届九次全会精神,结合实际,采取“五用”措施,围绕“体会党的领导取得的伟大成就,增强全民爱党爱国意识;体会祖国大家庭的温暖,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的意识;体会民族团结的强大力量,增强讲团结、促和谐的大局意识;体会边疆稳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好处,增强谋发展、共繁荣的意识;体会和艾滋病的危害,增强参与禁毒防艾的责任意识”这“五体会五增强”,广泛开展“感恩思进”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干部群众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感情,更加团结一心,更加知恩图进,为促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贡献力量。

二、目标要求

通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干部群众素质,增强全局干部知恩情、明是非、识大体、讲团结、守法纪、求进取的意识,形成凝心聚力、共谋发展的良好氛围,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投入安全生产各项建设工作,促进全县安全生产工作再上新台阶。

三、主要环节

“感恩思进”主题教育活动分为五个环节,即:“一比、二思、三看、四悟、五干”。

“一比”,就是要比一比过去。通过比过去,让全局干部深刻感受党和国家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恩情,比出信心、比出热情、比出干劲。

“二思”,就是要思源、思进。要通过“思进”,让全局干部思出信心、思出方向、思出凝聚力和战斗力,思出本单位今后的奋斗目标和工作思路。

“三看”,就是要看××的历史巨变,看正在实施的重大项目、重点工程的建设,看未来的规划蓝图。让全局干部真切地感受××的巨变,身临其境地目睹建设发展的成就,满怀信心地展望××的美好前景。

“四悟”,就是要内心感悟。一是体悟党的伟大,二是体悟国家政策的恩惠,三是体悟各级党委政府的勤政为民,四是体悟做为××人的自豪。

“五干”,就是要抢抓机遇干、围绕中心干、瞄准一流干、立足本职干、大胆创新干。要正确引导干部群众在解放思想中超越自己,在竞相发展中大胆创新,在立足实际中争创一流,努力营造上下一心、共谋发展的良好氛围。

四、方法步骤

主题教育活动自20__年1月开始实施,20__年6月完成,共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宣传动员阶段(20__年1月19日—2月7日)

召开动员大会,成立主题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活动实施阶段(20__年2月11日—201( )0年4月10日)

本阶段主要围绕“感恩”开展系列活动,根据不同的对象开展各有侧重、灵活多样的活动。

第三阶段:共谋发展阶段(20__年4月11日—5月30日)

主要围绕“思进”开展活动,主要内容为:开展机关作风大整治行动。建立制度,加强内部管理、强化服务,改进作风,形成良好的人人思进取的良好氛围。

第四阶段:总结阶段(20__年5月31日—6月11日)

全面总结开展“感恩思进”主题教育成果,将活动开展情况汇编成册。

五、相关要求

(一)切实加强对主题教育活动的组织领导

局务会议研究决定,把主题教育活动作为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来抓,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确保主题教育活动扎实有效。

(二)精心谋划教育活动。要认真把握

“感恩思进”主题教育活动提出的新要求,积极开展主题鲜明、特点突出、富有成效的活动,为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职工开展教育活动搭建平台、创造条件。

第9篇

最近,听了一节物理课。在这节课中,由于是管理不是很到位班级,学生基础差,加之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效果不好。只有五分之一的学生听课,很多学生在睡觉,还有不少学生搞小动作。经过这次听课,我对教学重新进行了反思。一、教育观念必须改变不管我们教学的知识如何有用,如果学生不感兴趣,我们的教学就是不管用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得千方百计让学生对教学的内容感兴趣,教学的内容灵活些,可以不按教材内容去教,教学的方法多样些,随时注意学生的情绪,调整教学的方法。二、教学内容因生而O对于基础不好的班级的教学内容,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开足课时,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只开二分之一的班级,另外二分之一的班级开音乐、美术、劳技、科技活动、体育等。语文、数学、英语这三门课程,是为学生终身学习打基础的,必须加强教学的力度;政治这门课程,是培养学生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的一门课程,也就是塑造学生灵魂的一门课程,必须开足课时;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这几门课程,从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不可能每个学生都对这几门课程感兴趣,并且这几门课程根据学生的爱好选学是有利于学生的特长发展的;同样道理,音乐、美术、劳技、科技活动、体育等课程,让学生选学也有利于学生的特长发展。从操作上来看,二分之一的班级开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二分之一的班级开音乐、美术、劳技、科技活动、体育,是有可操作性的。三、加强实验教学科学来源于实验和经验总结,实验又是检验科学的有效途径。无数事实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让学生动手做实验,是让学生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有效方法,是加强学生自信心的有效手段。四、让学生从生活中感悟生活在假期中创造条件让学生到发达地区看看,再到贫困地区看看,再读读鲁迅的《故乡》等文章。我想,学生一定会有所感悟。当学生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之后,我们的课堂教学将会事半功倍。五、调整教师配置对于这样的班级,对任课教师要进行调整,特别是班主任,如果不及时对教师进行调整,对这个班级的学生来说就是一种灾难,对学校和教师来说,就是“犯罪”。总之,教学的真谛是让学生感悟知识的重要性和获取知识的方法,而不是简单地教给学生知识。

第10篇

中学语文教材大多从中国传统文化宝藏中撷取而来,有着深厚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底蕴。在对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将传统美德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是中学语文教师面临的重要任务。

现行的教育方向指出:“语文要重http://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学科文道结合,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在开展传统美德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积极渗透传统美德教育。

一、拓展课外延伸,加深理解感悟

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充分挖掘教材本身所蕴含的民族传统思想和美德的内涵以外,适当穿插补充一些与教材相关或相联系的材料及活动,使教育的内容更为充实丰富,学生的认识更为全面深刻,教育的效果更为有效显著。

如教学《背影》一文时,我先请学生诵读领会《游子吟》这首千古传唱、感人至深的古诗,让学生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吟诵中,初步领悟做儿女的应心存孝心。然后导入新课,讲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讨论、分析、理解,深切感悟文章所表达的那种父子挚爱情深的浓浓亲情。使学生透过“父亲”那“蹒跚地穿过铁道”、艰难地“爬上月台”去给儿子买橘子的背影,深切感知父亲为儿子甘愿付出一切的那份高尚博大的舔犊之情;让学生从“儿子”那“晶莹的泪光”中,深刻领会儿子对父亲的那颗愧疚、感激、思念的心。在学生读其文、明其理之后,又补充讲读了二十四孝中《黄香扇枕温衾》这则传扬子女侍奉父母之道的故事,并请学生齐唱了一首曾经唱响大江南北的歌曲《常回家看看》。这既吸引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又能让学生耳濡目染,口唱心悟,激发对父母的眷恋、感激、思念之情。

二、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在教学探究活动中,想方设法通过导语引入、背景介绍、播放乐曲、表情诵读、动情讲解、质疑提问等环节或手段,设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情景或氛围,使学生进入“当时的历史境界”中,与文本中的人物“见面”,让文中的画面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学生的头脑中活起来,使之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从而掀起学生思想感情的波澜,使学生随着作者的感情变化,受到感染,产生共鸣,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如《过零丁洋》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杰作。教学时,我先从诗人不幸被俘而坚贞不屈的背景介绍导入,接着播放配乐朗读录音和一段古筝乐曲,并请学生随着所播放的乐曲进行个人朗读、分组朗读和集体朗读。那哀婉、感伤的古筝乐曲,那忧伤而又慷慨的诗歌吟诵,一下子便吸引感染了学生。然后进行讲读分析,提问思考,引导学生深刻领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深切感悟诗人的情怀和气概,使学生通过不断的阅读、理解和感悟,逐渐进入诗的境界。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这样,学生仿佛看见诗人正头戴盔帽,身披战袍,挺胸站立在敌军的船头,面对零丁洋的滚滚波涛,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这种情境,怎么能不给学生以强烈的艺术感染?诗人所表现的那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怎么能不使学生的思想受到触动,心灵受到熏陶,情感得到升华?这时,再一次组织学生声情并茂地

转贴于 http://

朗读这首诗,他们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慷慨激昂、气壮山河的诗句吟诵中,胸中自然会情不自禁地涌起一股浩然正气。

三、利用图片教育,更强引导志向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精美的插图。在教学中,应充分重视和利用这些图片加强对学生的传统美德教育。比如,在教学有关介绍和描绘祖国山水、名胜古迹、园林建筑、工艺作品等方面的课文时,可以通过文中的插图、教学挂图的展示、多媒体的播放或让学生去搜集一些相关的图片来配合教学。这样,不但能使文中所描绘的景象更为生动、直观、形象,而且更能让学生深切感知祖国山河的壮丽秀美,深刻感悟祖国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有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从而使他们http://不断树立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怀和立志报国、振兴中华的凌云壮志。

第11篇

关键词:普通高中;理科课程教育;人文教育

一、普通高中理科课程教育与人文教育界定

1.普通高中理科课程:普通高中理科课程在这里指的是普通高中学段的生物学、化学、物理学、数学四门学科课程。

2.普通高中理科课程教育就是普通高中理科课程的生物学、化学、物理学、数学四门学科课程的教育学习过程,在理科课程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人文教育起了重要作用。

3.人文教育:“所谓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这种精神的养成一般要通过多种途径,包括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这一教育既重视由外而内的文化养成,更强调自我体悟与心灵觉解。归根结底,它使人理解并重视人生的意义,并给社会多一份人文关怀,在根本上体现教育的本质――人与理想。”

人文教育应具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人”,另一方面是“文”。

在“人”的方面,它把“人”视为终极关怀的目标,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尊重人之为人的权利,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

在“文”的方面,它承认人的理性,追求完善的道德和理想的人格,主张一切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人教育”和全面发展。

4.全人教育:它以全人教育为理念,力求通过德、智、体等多方面的教育培养完整的人,针对教育中无视人、把人当作工具,或者强化人的片面发展,忽视人的身心协调发展而言,强调给人以广博训练而不仅仅是专业训练,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使人的身心全面而协调发展,使人成为真正的人并实现人的全面价值。

5.使学生自由和谐有特长、有个性地发展。

新课程下,普通高中理科课程教育主张:学生在完成必修学时之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个性等情形进行选择性学习;重视因材施教,使学生自由和谐发展。

每个学生都具有个性差异,每个学生都具有各自的独特性,每个学生都具有其个性发展特点。理科教育的课堂教学要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与个性化发展方向,学生在这种课程情境中能够有特长、有个性地发展。

二、在新课程下普通高中理科课程教育的实施中渗透感悟人文教育

“人文精神的内涵是综合的、全方位的,很实在、很具体,是一种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力量,它应当包括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心理素养、人生态度、道德修养、爱国情怀、精神世界、价值观、人生观等等。学校教育既包含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知识积累,也包括以人为本的精神塑造,即人文教育。”

新课程下普通高中理科课程教育的实施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感悟人文教育:

1.在新课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关系上把握人文教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是所有目标中最重要的、最核心的目标,是学习的动力和人类的生命关系最为密切,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发展,关系到学生的完善人格与人文教育思想行为的塑造,普通高中理科课程教育的实施中要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把握人文教育。

2.要尊重学生,感悟人文思想关怀

正如美国教育家爱默生的名言:“教育的秘密是尊重学生。”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完整的生命,都有独特的人格和自己的生活,在普通高中理科课程教育的实施中,我们要求老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情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建立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公平、公正、没有三六九等、一视同仁对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教师和同学的爱护和尊重,感悟人文教育思想关怀。

3.在普通高中理科课程教育的实施中重视人文教育理念和人文教育学习生活环境的创建,让学生体验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不是理科教育过程中的概念和意义的客观分析和演绎推理,而是一种置身于生活中的生命体验,是对灵魂的呼唤和自省,重视周围的人和事,让学生体验到人文性。

在普通高中理科课程教育的实施中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的人文理念,促进学生有特长、有个性地、“全人”、全面和谐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精神世界与物理生命层面,在灵与肉的深处体现人文教育。

4.在普通高中理科课程教育的实施中重视学生人文教育思想行为的形成

情感体验是个体以自己的全部身心诸如自己的知识、情感、心理等投入对客体的感受、理解、建构的过程。情感体验具有生命的亲历性、个体性、情感性和意义性,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与肉交流的活动”,是使他人、它物融入人心、感动人生命的活动,理科教育不仅向学生传播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在理科教育中渗透、影响、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的价值观、伦理观以及相应的人文教育思想行为,在普通高中理科课程教育的实施中应重视学生人文教育思想行为的形成。

“知识积累的过程是灌输性的,它是人生命以外的东西,通过灌输就可以把它送入人的主观世界里去,使人慢慢变得丰富起来;但精神的塑造是人性的,人性是人的生命以内的东西,是一种历史的积淀长期而形成的文化传统,只能通过引导、影响去激发、去塑造。”

综上所述,按照新课标的要求,通过普通高中理科课程教育和人文教育所塑造的人应该是有特长的、有个性的、“全人”的、全面和谐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是把理科教育知识与人文教育思想融合起来,具有时代科技文明与具有民族特色和世界品质的人文精神的人。

参考文献:

[1]冯建军.生命化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03.

[2]方红峰.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模块设计及其价值分析.普通高中新课程骨干培训者国家级研修班-西安站的培训讲话,2006-06-20.

第12篇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因此,教师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将教材中的原有材料与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材料有机结合起来,尽力缩短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使活动内容贴近儿童生活,易于儿童接受,改变过去那种品德教育与现实生活相脱离的德育灌输方式。

1.带领学生走入生活大课堂进行实效教学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他们对生活过程体验的越充分、越细腻,感悟的就会越到位、越深刻。品德与社会课应当以社会为背景,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强调拓展课堂教学的内涵,课堂的组织教学要与课外的实践活动结合进行,教师应有意识地开展社会调查、参观、社会服务等活动,让学生走出学校这个小课堂,走进社会这个大课堂,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实践,不断体验、领悟道德准则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社会生活能力。

最初的教育存在于生活之中,是为了生活并通过生活而进行的教育,教育与生活浑为一体。随着专门化教育的出现,教育从现实的生活中分化出来,教育不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而是在学校中进行。正如杜威所说:“离开了参与社会生活,学校就没有道德目标,也没有什么目的。”我们要带学生走进现实生活的“活”教材,让学生接触和了解社会上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社会和人生。学生只有在他们能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正在过的生活基础上才会受到真教育。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准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充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在回顾生活过程中,深化道德认识。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经常安排实践活动与行为训练,引导学生自我教育,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的实效性。如在教学四上第二单元《温馨一家人》第2课《谢谢你们,我的父母》时,我便分发给学生一张家庭成员劳动记录表,让学生做个有心人,每天记录下父母等人在家中的劳动情况,许多学生都记下了“妈妈每天起来就为我做早饭”;“爸爸要做晚饭、洗碗”;“妈妈每天要洗衣服”等等,他们感受到了父母的忙碌与辛苦,也试着分担一些小家务,如扫地,整理自己的书包,洗袜子等,虽然这些在大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但也体现出了他们已经懂得了学会为父母分忧解愁,也表达了他们对父母的孝敬。又如本单元第3课《家庭收支知多少》要求学生知道维持家庭生活需要一定的经济来源,了解家庭收支情况,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我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特殊的作业:记下父母一个月的收入情况,再详细记录一星期内家中所有费用支出的具体情况。小朋友从未留意过这些生活细节,兴趣也很浓,纷纷回家做好各种记录。有的询问父母后记下了每天买菜的费用,有的记下了自己每天买早点的费用,有的跟随父母到超市购物后留下了购物清单。我补充说压岁钱要有计划地使用,学做一个会理财的小主人。他们听得格外认真,似乎长大了许多。通过这样的课堂外延,把学生从课堂推向了现实生活,让学生把课堂上明白的道理落实到行动上,实现了课堂教学回归生活这一理念,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我觉得这样的课实实在在,是从生活体验中激起了学生真正的思考。

2.重视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提高教学效率

重视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因此,活动教学要从了解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识、体验和感悟开始,注意已有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的联系,充分发挥已有生活经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如教学《社区的公共设施》一课,由于我们农村并没有社区这种说法。因此,学生对教材中的概念就比较陌生。教师要将教材进行内化,联系学生的生活感受和认识。教师要先将本部分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牵线搭桥,将文中的概念生活化,让学生明白所谓社区就等同于我们这里的村。他们的头脑中就出现了老人会、卫生院、戏台、老人锻炼场等所谓的公共设施。这样一来,学生就对学习内容产生了兴趣,因为这些知识是他们日常生活中早就涉及的,而且也是相当熟悉的。教学就回归到学生火热的生活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