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09 17:07: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智能运维一体化,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电力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体系;探讨
引言
电力信息通信网络的建设是推动电力系统智能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其功能主要表F在对电网运营状态的实时把握,数据信息的准确获取以及信息通信资源的合理配置等。对于电力企业而言,电力信息通信网络一体化运维体系建设水平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业务服务水平。因此,本文对电力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体系的分析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1、电力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体系的发展状况
电力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体系的发展水平关系到国计民生,关系到国家能源战略,作为支撑智能电网的电力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体系将实现电力系统环节的全覆盖,实现与用户的双向互动。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电力系统的智能化发展是各电力企业共同努力的方向,然而在电力通信一体化运维体系的发展过程中,迫于智能电网的需求,通信网的规模和覆盖范围不断扩大,涵盖发电、输电、配网、用电、调度、变电6大环节的通信网络建设是信息一体化运维体系发展的难点。现阶段,我国电力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体系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以下几方面问题:首先,信息通信的智能化发展离不开资源的合理配置,然而受到通信和信息专业资源特点的约束,在运维管理时很难使多样化的信息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从而阻碍了信息通信的发展。在优化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体系的过程中,信息资源和通信方式的多样化特征限制了统一管理模式的发展,当管理方式不统一时很难提高通信和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其次,电力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体系的发展离不开完善的监督系统,然而目前建立的运维体系中,信息系统和通信监督系统的独立性较为突出,监督系统性能不够完善。经过通信监督体系测得的电网数据信息在信度方面可以满足一定的要求,但是受到监测范围的约束,效度仍然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电力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体系的特征
电力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体系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数字化、信息化、自动化和互动化四个方面,其中数字化特征主要体现在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体系中的数字化电表和其它用电设备等。信息化则体现在运维体系中市场信息、电网信息、用户信息与宽带信息形成的信息平台。电力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体系的自动化特征主要体现在电网运行过程中安全稳定控制,变电站自动化与用户用电系统的智能控制等,而互动化则是体现在电网、发电与用户以信息为基础的互动和决策。
3、电力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体系的管理方法和优化策略
3.1电力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体系的管理方法
电力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体系的管理方法主要包括转化资源模型、融合检测数据、配置预警设备和建立信息体制等。针对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加强信息资源模型的针对性建设,实现必要的资源模型转化是十分必要的,即在转化资源模型的过程中首先要了解不同的资源具有的信息属性,对不同种类的信息资源进行分类和梳理,形成自上而下或由重到轻的信息级别,并在其基础上结合电力企业的实际情况整合所有相关资源。其次,转化信息资源模型时还要调整信息系统的模式,将信息与电力系统功能匹配在一起,保证电力运行状态的准确反映。最后,反映信息的总结分析是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的重要举措。融合检测数据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各种测试数据信息间的联系,进而提高检测监督体系的功能表达效度。配置预警设备是为了完善通信监督体系,实时反映运维体系中存在的各种风险,从而保证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信息体制的建立则是为了规范和统一电力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体系的管理方式,其贯穿于通信网络发展的各个环节当中,可以保证运维体系发展的经济性和层次化。
3.2电力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体系的优化策略
电力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体系是智能电网的一部分,因此在优化体系的过程中首先要与智能电网业务系统配合在一起,对其进行统一规划。其次,完善电力信息通信平台的网络构架,制定统一的通信标准,实现设备与设备之间,信息与信息之间的互通、交互操作也是十分必要的。电力信息通信体系业务要延伸到相关发电、送变电和终端用电设备等电网末端,在应用过程中要支撑智能电网的数据获取、保护和控制业务,保证运维体系的信度和效度。
3.3改良资源信息模型
要想实现资源信息模型的改良,必须能准确定义与分类资源信息,应按照支撑与优化电力业务的原则,进行物理条件与业务内容的同时着手,使资源信息模型,逐步适应行业技术进步。电力企业在很早之前就应用了信息技术,但就当前实际应用现状而言,还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各供电企业必须认清现状,可从资源信息的数据模型着手,重视改良资源信息模型。如重组或重建资源信息系统模型,多次调试、校验资源信息模型,对比分析模型与实际,进行经验与规律的总结,不断改良模型,使模型最大限度地贴合实际情况。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电力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体系的发展状况,总结了我国电力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体系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电力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体系的信息化、自动化和互动化等特征,说明了通信一体化运维体系在推动智能电网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并在其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电力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体系的管理方法和优化策略。
【参考文献】:
[1]肖玲魁.电力通信信息一体化运维体系运营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6,09:113-114.
[2]晁岳峰.浅谈电力信息通信一体化管理体系[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27:212.
关键词:智能电网模式;配网调控一体化;变电运行;配置管理
中图分类号:U66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信息化的发展,智能电网模式越来受到了个方面的重视,对这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多,那么本文也是针对智能电网模式下的配网调控一体化的策略进行探讨,希望对智能配网调控一体化的发展有所裨益。但是,传统的调度变电运行管理方式随着电网的快速发展和智能电网建设的迅速推进,已不能适应现代电网集约化管理的需要,社会经济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智能化模。“ 调控一体化取代传统模式的是采用新的电网运行管理模式——”调控中心加运维操作站”模式。
2、目前国内电网变电运行的几种运行管理模式
①国内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四种变电运行管理模式:传统模式、集控站模式监控中心加运维操作站模式、调控中心加运维操作站模式调控一体化。
②超高压运行管理模式:传统模式、地监控中心独立超高压监控中心。
3、调控一体化给电网运行带来的影响调控一体化给传统运行模式带来的变革。
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技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全球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电网发展面临新课题和新挑战。智能电网承载保障能源安全、促进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和提振,经济发展等重要使命,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电网发展的新趋势、新方向。统的变电集控站管理模式还在一些电网的变电运行中采用,这种模式投入的人力较多,人力资源使用效率较低。无法满足电网发展的需求,因远程在线监测技术的日渐成熟及调度自动化、电网变电站自动化监控手段的日益发展,电网运行管理方式需要变革。必须采用运维操作站新的管理模式加电网调度监控中心与新形势下为适应智能电网的发展要求相适应,这种模式成立调度控制中心,将电网监控中心和调度中心一体化设置,特殊情况下紧急遥控操作、变电站监控及电网调度等职责主要由调度控制中心承担;主要由运维操作站负责变电站倒闸操作、运行巡视调度指令的分解等工作,两者紧密配合,各负其责。
4、更优化的人力资源配置管理
调度控制中心管理模式,真正实现了变电站运行操作职能、远方监控职能的彻底分离。以规范用工管理,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精简机构设置为目的,建立新的电网运行管理机制,压缩管理层级、精简机构管理人员,成立综合性生产班组使人力资源合理配置。
5、以人为本科学统筹调配
新的管理模式实行人员集约化管理为运行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特别是设备启动、停送电操作时,可以根据各变电站操作巡视任务的繁忙情况统筹调配运行人员,提高了工作效率。人员精力不仅可以放在运行维护、倒闸操作设备、设备巡视等现场执行工作上,还改变了以往各队忙闲不均的现象。同时,开展新模式下运行人员的综合技能培训,不断提高人员综合素质水平。
6、提升工作效率,信息传递 零距离
因电网调度与设备监控工作需要调控员在同一场所同时进行,可以同时获取和处理电网信息,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信息沉淀和误判,这样可以为处理事故或故障争取到宝贵的时间。电网信息的“零距离”传递可以用调控一体化来实现。在调控一体化改革前事故处理的流程需要通过调度、现场监控、调度等来回几次的信息传递来完成。通过机构整合、流程优化后,调控双方可以同台办公,监控在第一时间会将信息传递给调度,现场处理工作由调度下达指令进行指导操作,这大大的缩短了事故处理时间,工作效率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7、智能电网调控一体化智能监控技术
目前已有很多及时系统实现对电网重要数据信息进行在线监测和控制,但很多应用子系统间通常都是独立完成对应的监视和控制功能,如:SCADA 电网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对实时数据不变化、跳变、异常波动、抖动等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通过对应高级应用功能模块进行分析判断后,得出电网系统运行异常或薄弱的量测数据信息和监控点。监控子系统间相互独立运行模式,使整个电网调控子系统关联性差且效率低,相互数据信息共享和互操作能力差。智能电网调控一体化系统需要结合前置系统(FES)。SCADA、PAS 等多个功能子系统进行综合分析预测判断,实现电网调度运行的智能自动化功能。综合子系统间进行智能综合分析,可以为电网调度运行监控人员提供准确、全面的数据信息和分析结果,便于其制定高效合理的调度运行计划。另外,调控一体化系统实现对异常量测数据信息的进一步分类排序和预测诊断,对电网系统中最薄弱点进行提示与告警,便于运行维护人员制定科学合理的维护计划和处理措施方案。
8、灵活经济调度运行管理技术
为了满足不同专业调控人员对电网运行监视与操作控制功能需要,通过责任分区等灵活经济调度运行管理技术进行解决,即将电网中设备按厂、间隔或信号进行分配,调度运行人员通过切换责任区就能实现对所负责设备的监视与控制。智能电网调控一体化系统中,不仅为常规电网调度运行人员实际监视操作功能服务,同时还兼顾了电网集控、运行维护等继电保护维护人员的功能服务需求。
9、结束语
综上所述,智能电网调控一体化实现了对电网系统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与优化、预警和动态预测判断、事故智能辨识、以及事故后的智能幅值决策生成和系统恢复,尤其是在紧急状态下的协调控制,实现了集调度、运行、监控维护管理等功能集成化、智能化、自动化的综合整合,大大提高了电网调度运行人员应对复杂多变的运行方式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推动了智能电网的快速建设发展。调控一体化模式缩短了电网调度的日常业务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电网运行管理的中间环节,整体提升电网调度运行精益化管理水平。总之,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是电网调度运行方式改革的必然趋势,是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客观需要,是电力系统智能电网发展的前提和有效保证。
参考文献
[1] 姚建国等,中国特色智能调度的实践与
展望[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9
[2] 刘瑞,调控一体化系统的应用 [J]云南电
力技术,2010
关键词: 500kv变电站; 无人值守; 智能化; 巡视质量
中图分类号: TM63 文献标识码: A
1 500 kV 变电站巡视工作所面临的问题分析
1.1 500 kV 变电站的管理现状
由于某地区主干网架中以 500 kV超高压电网为主。 由于 500 kV 变电站供电半径较大, 需要跨地区设置,所以它的无人值守模式只能是通过全省统一调度监控实现的监控中心加运维站的模式,巡视管理不如 220 kV 单一地区小区域电网的无人值守模式灵活。500 kV 变电站由于网架电压等级较高,设备及导线的绝缘等级要求也相对较高,因而占地面积大,一次设备体积庞大、种类繁多、结构复杂,各种保护及自动化系统配置复杂,对巡视的工作量和内容要求也更加严格。
1.2 500 kV 变电站的运行维护
500 kV 变电站实现无人值守运行维护主要依赖于设备状态检修管理, 在正常的停电检修、系统运行方式调整以及突发事故的应急处理工作中,由于 500 kV 系统具有维持电网稳定的重要作用,涉及的两票工作内容较复杂,对人员的工作责任心要求更高,以致无法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巡视工作中,使巡视工作的精细化程度得不到提高,因而急需更多巡视新技术。
1.3 500 kV 变电站发展规模的影响
由于 500 kV 变电站的设备改造、扩建或新建工程比 220 kV 变电站复杂得多,有大量的设备要增加和更新,需要进行检测、在线监测和维护的设备也很多,日常巡视维护的工作量逐年增大,若运维人员仅凭借经验有可能造成巡视质量的下降。
2 500 kV 无人值班巡视策略分析
2.1 500 kV 无人值班巡视管理优化
2.1.1 220 kV 操作站模式的巡视要求常规 220 kV 操作站对无人值守变电站的巡视要求是: 操作站操作人员除了完成所列职责外,还必须完成每周至少 2 次正常巡视、每季至少 1次全面巡视、每月至少 1 次熄灯巡视和特殊巡视。
2.1.2 500 kV 运维站模式的巡视要求
500 kV 无人值守变电站的巡视要求可分为正常巡视(每 2 天不少于 1 次)、全面巡视(每月不少于 2 次)、专业巡视、熄灯巡视(每月不少于1 次)和特殊巡视。除了上述规定的巡视外,另外还增加了对具有远程巡视功能的无人值守变电站,应在运维站每天进行 2 次远程巡视,检查所辖无人值守变电站的各类设备运行及安全情况,并将巡视情况在运维日志中做好相关记录,包括对无人值守变电站消防、安防、技防等辅助设施的检查情况。对安装有智能化巡视机器人的无人值守变电站,应通过机器人每天对无人值守变电站进行巡视和红外测温,运维人员还应定期对机器人巡视数据进行分析。
2.1.3 500 kV 运维站模式的优化
500 kV 变电站与 220 kV 变电站的巡视内容对比见表 1。
从表 1 可以看出,优化后的 500 kV 无人值班巡视中正常巡视、熄灯巡视、特殊巡视比例有所下调,但全面巡视比例明显上升,同时还新增了专业巡视的相关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熄灯巡视和特殊巡视的压力,并尽可能排除了在非正常条件下巡视所带来的弊端,能够尽早发现设备隐患。
2.2 500 kV 无人值班巡视新技术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在 500 kV 变电站巡视应用中出现了远程智能监控巡视、智能机器人巡视、巡视路线智能优化掌上 PDA 对应智能终端 PDA 的人工识别巡视,从巡视路线规划、巡视区域划分、巡视人员分配等各方面综合考虑,并使其与人工识别巡视、保护小室远程智能巡视以及机器人巡视等分工职责相结合,从技术层面对当前 500 kV 无人值班的巡视工作进行优化和改善。各类巡视新技术的应用评估见表 2。
由表 2 可见,针对不同的巡视对象,新技术可以应用到不同的巡视分工职责面上,所辖的各个站或者各种巡视技术可以同时进行也可以交叉进行,同时可以进行有侧重点的特殊巡视,也可以进行全面统一的全面巡视,使得巡视既可以多样化,又有双重化保障,在保障巡视效率的同时也兼顾了巡视质量的提高。采用远程智能监控巡视以后,单位间隔巡视花费的时间较以前的人工巡视有所减少,有效提高了巡视效率和质量。从工作效率来看,智能机器人巡视和人工识别巡视虽然比不上远程智能监控巡视,但是它们的巡视范围更全面,巡视细节到位且更容易发现缺陷或异常,而且还可以采用分时、分区、逐步细化的原则来实现,也可以根据巡视路线最优化的原则来安排巡视计划。通过无线 WiFi 或 GPS技术,由主机网络输入到机器人和 PDA 的电脑芯片,进行预警提醒并完成相应的巡视任务。
3 针对500 kV 无人值班巡视的发展规划分析
3.1 变电运维一体化
伴随着“三集五大”大检修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变电运维一体化进程的深入,D 级检修的带电检测和运行业务的设备巡视将统一成设备巡检,500kV 无人值班巡视将有大量的辅助检测工具应运而生,如比较常见的红外线成像测温仪、紫外线成像电晕检测仪、SF6气体红外线检漏仪、GIS 超声波局放测试仪等。这些检测工具将重点检查设备接头有无过热、 电晕、放电等现象,对巡视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另外 D 级检修的专业巡视也分别和运行业务的正常巡视、全面巡视、熄灯巡视和特殊巡视高度融合,很好地整合了巡视内容方面的要求。与此同时,500 kV 无人值班巡视检测技术的发展不仅提高了巡视结果的科学可信度,避免了运维人员仅凭借经验判断的不足,也进一步促进了 500 kV 运维站运维一体化工作的开展,使变电运行与维护能够高度融合,运维人员能够同时掌握运行和维护的专业技能,只要装备配置到位,最终可以实现变电设备全部运维业务一体化。
关键词:智能变电站;运行维护;新技术;培训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3-0130-02
智能变电站作为坚强智能电网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在智能电网建设中的作用举足轻重。省内乃至全国在建设、已投运的智能化变电站不断增加,从事智能变电站的运行、维护人员也将逐年增加。但是,智能变电站的运维人员普遍缺乏智能变电站的运行、维护及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实际工作经验,急需进行智能变电站相关的新技术、新技能培训。
本文结合智能变电站现状和发展趋势,主要对当前智能变电站的技术特征进行分析,并将智能变电站与常规变电站进行比较,总结出它们两者之间的异同点,从而得出智能变电站运维人员应加强培训学习的内容和要求,为今后开展智能变电站运维人员新技术培训以及相关培训打下基础。
一、智能变电站的主要技术特征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网络技术以及新型传感器技术等的飞速发展,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有了极大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新技术、新应用,这也使变电站中应用系统日益众多。这些新技术、新应用对变电站自动化的发展是一种促进,也是一种挑战。因此,采用先进、可靠、集成、低碳、环保的智能设备,以全站信息数字化、通信平台网络化、信息共享标准化为基本要求,自动完成信息采集、测量、控制、保护、计量和监测等基本功能,并可根据需要支持电网实时自动控制、智能调节、在线分析决策、协同互动等高级功能的智能变电站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
1.一次设备智能化
采用常规一次设备+智能单元方式实现一次设备的智能化,通过智能终端完成断路器、隔离开关等设备的跳合闸回路、位置信号采集回路等。通过一次设备的状态在线监测,变人工巡视与定期检修为自动检测状态检修,提高变电站的可靠性,减少维护的工作量,提高效率。主要包括:主变压器采用“主变本体+传感器+智能组件”方式实现智能化合并单元:合并单元采用直流供电,提高电子式互感器的可靠性;智能终端接受保护装置跳合闸命令、测控手合/手分命令及闸刀、接地闸刀GOOSE分合命令;输入开关位置、闸刀及地刀位置、开关本体信号;跳合闸自保持功能等;实现了一次设备的数字接口功能;一次设备状态实现在线监测等功能。
2.二次设备数字化
电子式互感器、采集器实现二次设备的数字化,将二次设备的模拟量转换为数字量。合并单元实现电子式互感器电流、电压量的采集,并通过光纤或SV网传输将二次信号变为基于网络传输的数字化信息。保护装置保护动作后通过保护装置内的GOOSE跳闸软压板出口,再通过GOOSE直跳口将光信号经光纤输至智能终端,智能终端的A、B、C相跳闸接点闭合后通过A、B、C相保护跳闸压板将电信号传至智能终端内的A、B、C相跳闸保持继电器并最终传至开关操作机构箱实现跳闸。监控后台遥控操作发出的断路器控制信号通过MMS网传至保护测控一体装置,以光信号通过GOOSE网传输至智能终端,再完成对断路器的分合控制。保护跳闸示意如图2所示。
全站所有信息交换均依托于GOOSE报文和MMS报文,GOOSE服务通过广播方式传送报文数据,实现IED装置之间互相通信及信息共享;保护测控装置不设置功能硬压板,通过在装置上设置软压板的方式以投退保护功能,为远程维护和无人值班提供了条件。
3.网络结构标准化
按照IEC61850及DL/T860中的系统结构,实现了信息建模与共享传输、通信网络的标准化和设备间的互操作性。全站自动化系统网络结构分为站控层、间隔层和过程层,网络系统构成分为站控层网络和过程层网络,分别设置GOOSE网和MMS网保护直接采样(或网采),直接跳断路器。
全景数据的统一信息平台实现了全站设备的监视、控制、告警及信息交互功能,完成数据采集和监视控制(SCADA)、操作闭锁等相关功能。交直流一体化电源系统,站内直流、交流、逆变、UPS、通信等电源采用一体化监控,通过全站MMS网络统一上送到一体化信息平台,实现了控制自动化、信息可视化、配置标准化。
4.高级应用功能
实现了一键式顺序控制、故障信息分析决策与智能告警、与上级调度的源端维护、网络报文记录分析、智能辅助系统等高级应用功能。
二、智能变电站运维人员的新技术培训
智能变电站中一次设备智能化,二次设备网络化。设备之间连接介质由光缆替代了传统的电缆,电磁信号被转换成了数字信号,二次回路成为了“虚回路”。相对于传统的综合自动化变电站而言,其运行维护必然带来一些改变。对运维人员而言,智能变电站和常规变电站存在较大区别,他们面临着知识的更新与挑战。为了使运维人员能更好地适应电网快速发展和智能变电站快速的要求,需要从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两个方面加强培训。
1.智能变电站的理论知识培训
智能变电站和常规综合自动化变电站存在差异,故需对运维人员进行相关理论知识培训,主要内容包括:
(1)IEC61850、DL/T860标准及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应用模型、设计方案、工程配置和实施的基本办法。
(2)智能变电站的网络系统结构、通讯机制、传输信号、对时方式、交换机接口对应表、GOOSE断链告警二维表、网络报文分析仪的使用方法。
(3)电子式互感器、合并单元技术规范、工作原理;合并单元传输规约、采集信息图及二维表;电子式互感器、合并单元的巡视要点;交换机、网络的的基本工作原理,巡视要点及异常处理方法;交换机故障情况下的处理方法和危险点控制。
(4)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技术规范;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工作原理、告警信息含义、软压板功能、运行操作说明、故障处理原则、巡视要点;上级职能部门制订的继电保护运行规程及运行管理规范。
(5)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SCD文件、CID文件的解读,装置保护虚端子的配置情况及信息流,各继电保护的跳闸逻辑及各类遥测、遥信信号的上送机制,智能变电站内各IED之间的信息流向。
(6)输变电设备在线监测装置工作原理,输变电设备在线监测系统的使用方法、巡视要点、运行管理规范。
(7)监控后台常规操作、顺序控制操作、保护整定值的调取打印、保护动作事件报告的调取打印、保护定值区的切换等操作的方法,顺序控制操作的运行规定。
(8)各级部门关于智能变电站运行管理规范、设备运行维护导则、巡视技术规范、交接验收规范的规章制度。
2.智能变电站的操作技能培训
智能化变电站中对于新技术的应用和新安全问题的出现对运维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要求。运维人员不仅需要掌握智能化变电站的技术层面,还需要了解在智能化变电站工作存在的危险因素,采取的安全措施,必须遵守的安全规则等;运维人员必须掌握在新技术下如何做好运行巡视、规范倒闸操作,还必须掌握对智能化设备异常的分析和应急处理,掌握如何做好检修设备的安全措施以及动态危险点的预防工作。因此,为了使运维人员能更快地适应工作的变化,他们除了具备传统站的技术技能要求外,还必须进行相关操作技能培训。我中心有110kV智能变电站,可以进行实际操作技能培训,主要包括五部分内容:
(1)设备监视。智能化变电站监控系统在监视对象、内容、重点和手段上都有明显的区别,除了传统站一次设备告警以及保护动作信号外,必须监视保护装置的遥测信息、通道信息、软压板状态;交换机信息、GOOSE跳闸链路信息、保护MMS通信信息;户外柜的运行环境温度、湿度以及变化信息;时钟同步、对时系统工况;光电流电压互感器的采样信息等。
(2)设备巡视。智能变电站现场设备巡视工作重点与传统变电站有了很大的区别,在智能站中全站运行信息均上送监控后台,异常或缺陷情况在监控后台实现实时报警,因此,监控后台巡视数据可以指导现场设备的巡查,例如:后台报智能终端温湿度越限,则现场必须重点检查箱体内散热、除湿是否正常工作。随着智能变电站技术的不断推进,辅助巡视手段也会不断出现。
因此,根据智能变电站的技术特点,制订适用于智能站运行巡视指导书,研究辅助巡视系统的巡视策略,以及如何开展智能化变电站运行分析等都是运行需要解决的课题及现场培训的重点内容。
(3)倒闸操作。
1)智能化变电站程序化操作的应用:由于智能化变电所中的一、二次设备具备遥控操作的技术条件,通过在监控后台预先设定操作顺序、操作对象、执行条件和执行成功校验,由后台自动实现一系列的批操作。程序化操作在给倒闸操作带来便利和高效的同时,也给程序化操作票系统的维护带来风险,典型操作票库维护工作难度加剧,一旦设置错误极易造成误操作。运维人员不仅需要掌握程序化操作票系统的使用,也需要掌握程序化操作票系统的维护,同时必须能处理程序化操作票异常情况下的处理方法。
2)保护压板操作方式的改变。传统变电站保护屏“硬压板”操作被后台监控系统界面上的“软压板”操作所取代。如何有效执行软压板的监护操作也是运维人员遇到的课题之一。同时必须解决一旦在软压板五防遥控,必须在装置上进行软压板操作时操作规范的问题。因此,软压板操作规范的培训也是智能变电站与传统站的区别之一。
(4)工作许可安全措施。智能变电站与传统站相比,工作许可安全措施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二次回路的工作上,运维人员操作软压板将保护改信号,并未在物理上实现保护装置的二次隔离,保护的GOOSE光纤出口(相当于传统的二次回路)仍与运行系统相连。在检修保护上试验时,仍有误发出口报文的危险。
(5)二次设备异常处理。智能化变电站保护装置、智能终端等微机设备出现异常,调度或主管部门往往希望运维人员进行初期处理,例如:采用重启装置的方法尝试使设备恢复正常。同时,针对“大检修”改革的方向,运维人员也必须学会分析处理简单的缺陷异常等。
三、结论
智能变电站作为智能电网的物理基础,将贯穿智能电网建设的整个过程。建设坚强智能电网,引领技术发展,制定标准规范,从而占领世界电网技术制高点。建设全站信息数字化、通信平台网络化、信息共享标准化、高级应用互动化特征的智能变电站已成为建设统一坚强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基于智能化变电站的主要技术特征,深入研究智能变电站的特点,分析与常规综合自动化变电站的差异,如架构体系、通讯标准、高级应用等,并对智能变电站运维人员面临的新知识、新技能的挑战进行了研究,为今后开展智能变电站运维人员的相关培训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关键词]调度自动化 数字物理混合仿真 职工培训
中图分类号:TM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2-0137-01
一、背景技术
传统的电力相关专业培训存在以下问题:
(1)培训缺乏实践环节,满足岗位技能要求需要长时间运行维护经验的积累,培训周期长。
(2)传统的调度员培训仿真系统以全数字仿真为主,只能进行基本原理和简单操作的培训,不能达到培训维护和检修技能的目的。
(3)现有的智能电网培训仿真主要面向电网机电暂态仿真,电网调度主站、厂站运维人员无法了解电网的电磁暂态过程,无法对基于电磁暂态的二次设备动作情况进行有效培训。
(4)传统的调度员培训仿真系统没有智能变电站的培训内容,相关人员没有掌握智能变电站的运行和检修技术,给智能变电站的调试、运行、检修等工作但来很大困难。
本发明“调度自动化数字物理混合仿真培训系统”首次采用半实物仿真技术搭建了调度自动化实训系统,将全数字仿真系统通过接口部分与真实的二次设备无缝连接,搭建了全过程、全场景、全范围的调度自动化系统运行维护培训环境,全方位满足调度相关专业人员的培训需求,改善了培训效果。
二、技术方案
调度自动化数字物理混合仿真培训系统包括调控厂站系统、调度主站系统、接口设备及电网仿真系统四部分。调控主站系统和厂站二次部分采用真实装置,一次电网及变电站设备采用全数字仿真,通过接口设备将仿真系统与真实设备无缝连接,逼真地反映了操作响应过程、异常事故发展过程及现象,为电力生产运行维护人员提供与现场高度一致的环境。
三、实施方式
1、电网仿真部分
采用电磁-机电暂态联合仿真技术,确保仿真结果的逼真性和精确性。并采用优化的并行处理算法,以满足实时性要求。同时,具备完善的一次设备及故障仿真模型,能够模拟各种类型故障和多重故障时电力系统的暂态行为;也具备模拟各种倒闸操作的功能。
2、接口部分
包含数字物理接口和厂站信号模拟终端两类接口设备:
(1)数字物理接口设备
实现仿真系统和真实厂站设备的接口功能,包括实时IO接口设备、电压电流放大器、电子式互感器模拟装置、合并单元模拟装置、智能终端模拟装置、断路器、刀闸模拟装置。
(2)厂站信号模拟终端
实现不包含真实二次设备的厂站远动功能的模拟,为调控中心提供更多的子站信息。
3、厂站部分
面向不同的培训需求,厂站部分采用以下两种配置方式:
(1)含有真实二次设备的智能变电站:采用电磁暂态实时仿真技术,将电网仿真通过数字物理接口设备与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实时交互,通过远动主机与调控中心主站通信。满足了厂站端变电运维、二次运检人员培训的需求。
(2)全数字仿真的发电厂、变电站:采用机电暂态实时仿真技术,通过厂站信号模拟终端直接和调控中心主站通信。厂站信号模拟终端能够仿真多个厂站的“四遥”信息和不同厂家的远动规约,为调度主站提供全网子站的信息,满足了调度相关人员的培训需求。
4、调控主站
调度主站采用与真实调控系统一致的软硬件设备,实现调控一体主站系统、二次系统安全防护、通信数据网等相关设备的调试、维护及缺陷处理等实训功能,具有调控一体化模式下的电网调控运行培训功能。
四、主要优点
(1)本发明采用半实物仿真技术,搭建了全过程、全场景、全范围的培训环境。
(2)本发明将机电-电磁暂态联合仿真技术应用于调度自动化仿真培训领域中,确保仿真结果的逼真性和精确性。
(3)本发明实现多专业、多层次一体化的技能培训、考核、竞赛等功能。能够为电网调控人员、调度自动化运维人员、变电运维人员提供一体化、单元制培训模式,可实现资源共享,达到节约投资、降低成本、缩短培训周期的目的。
(4)本发明为电网运行反事故演练、分析研究提供仿真模拟验证的平台。可以把模拟事故过程作为事故分析研究的验证依据,为电网设备的运行维护检修及投资发展提供辅助决策。
(5)本发明不仅可以开展机理性、概念性培训,还可以真实装置、二次回路运行维护相关技能培训,有利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随着我国电力系统运检监控技术的持续发展,相关的运行与在线检修技术已经在输电线路中得到了应用,给输电线路的运检提供了技术支持。尤其是部分新的技术以及设备的引进,输电线路的管理技术已经得到了逐步提高。而传统的运检管理方法俨然已经无法满足当前输电线路的基本管理需求,如何为运检管理工作寻求突破点则成为当前电力企业研究的关键所在。以下笔者即结合个人多年从事电力工作的实践经验,结合当前我国电力企业运检管理技术的基本现状,从管理系统、系统设备信息库以及智能化平台的应用3个方面提出做好输电线路运检管理策略,以期为提高输电线路运检管理水平,提高输电线路的安全稳定运行做有益的参考借鉴。
1 当前我国电力系统输电运检管理工作的实际现状
通过不完全数据调查分析,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到,伴随着电力企业体系的持续改革,高新技术的不断引进,输电技术与输电设备早已得到了明显的更新换代,而这就造成了传统的输电线路运行检修技术与运行管理方法无法满足当代输电线路的检修与维护要求,这不仅仅会大大提高检修故障率发生的可能性,也会给电网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巨大的隐患,解决工作刻不容缓。如若对当前输电线路运检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则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因为电力系统输电线路规模的不断扩大,现如今需要常规巡视以及检修的工作量也势必随之增大,然而电力系统中的检修工作人员短期严重,恰恰成为运维管理工作难以顺利开展的重大难题所在。
第二,在实际的管理操作过程中,运行人员在获得巡视结果之后,将巡视结果传送给检修班组中的相关人员,这种处理流程和处理方式会导致线路的问题及故障不能得到及时的处理,甚至会因为时滞原因而造成事态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工作量的增加,导致检修费用和检修资源的浪费。
第三,在针对电力系统输电线路,开展运行管理与检修工作时,由于传统管理方法将两者分开管理,也就导致了在实际运维管理过程中,二者之间的配合缺少密切度,也就致使了整个电力系统输电运维管理工作效率低下。尤其是一旦输电线路出现任何故障问题,不但事故的责任点难以划分,也会因为职责混乱,而不利于事故的及时有效解决。
第四,在利益分配的过程中没有对运行人员与检修人员的待遇进行有效区分,降低了对应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输电线路的整体安全管理,这些问题都需要在运检一体化管理过程中予以解决。
2 做好电力系统输电运检管理工作的具体对策
针对当前电力系统输电线路运维管理工作的基本现状,要想做好输电运检管理工作,那么必须要从管理系统、系统设备信息库以及智能化平台的应用这3个方面入手,做好输电线路运检管理工作,以期提高输电线路运检水平。
第一,为输电线路运维管理工作建立一个健全的管理系统。一个健全的输电线路运维管理系统是做好电力系统输电线路运维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所在。因此,要想进一步提高输电线路运维管理工作效率,提高工作水平,就必须为其建立一个健全且完善的一体化管理系统。首先,能够对供电系统的输电系统那个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并对相关人员所制定的检修计划进行有效地评估和优化;其次,能够从多个角度对所获得的输电线路实时数据进行综合处理,并筛选得到所需要的监控指标,通过制定一整套完善的管理策略实现对所有数据指标的监控;最后,所构建的一体化系统还必须开展对应的可行性验证,保证输电线路当中存在的隐患等能够及时地发现和处理。
第二,为输电线路运维管理工作建立一个完善的设备信息管理档案库。正是因为当前输电线路的不断扩大,高新技术、高新设备的不断引用,输电线路的技术在不断的更新换代,输电线路的设备数量也在与日俱增,因此,对其的运维管理工作势必会更加复杂、困难,而这些因素都会对输电线路的运维管理效率、运维管理水平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为了更好地对输电线路的技能革新,设备变化进行管理,从而为输电线路的运维管理工作提供及时的数据支持,就必须为输电线路构建一个健全的信息档案库,从而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同时,为了保证输电线路设备档案库的稳定运行,还必须加强系统数据库中设备原始记录以及检修计划的相关信息管理。其中,设备的原始技术档案主要包括设备的生产标准数据、运行参数、实验数据、检修记录等。这些原始数据的分析和记录能够为设备的在线检测提供基础支撑,可以为员工的分析以及故障诊断提供科学的支持。
第三,做好智能管理平台在输电线路运维管理工作上的应用。正因为当前高新技术在输电线路中的不断引进,各种专业管理手段在输电线路运维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更是对如何提高输电线路供电的可靠性、标准化、全寿命化管理以及电力设备的状态实时监控等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要想达到此目标,相关的输电线路运检部门,则必须要充分利用智能化管理系统,也只有如此才能够对输电线路的各项信息进行全面地分析、管理与指挥工作,并且完成对该项信息的记忆与存储。利用智能化管理平台,基于当前已有的智能巡检系统,覆盖故障分析和处理、检修、故障判断以及缺陷管理等功能,使得整个管理系统具有使用方便、应用灵活、数据科学以及管理技术先进的特点,完全实现检修工作的规范化与信息化,为设备状态运行的合理安排以及缺陷管理等提供智能化的平台。通过应用智能管理平台,能够从根本上提高电力系统输电线路的运行可靠性,减少停电事故的发生,并开展有序的设备状态检修工作,保证设备正常运行。通过强化设备状况的检修,从根本上使得一线的班组工作得到标准化、流程化以及数据化的处理,彻底提高供电线路的运行可靠性。
【关键词】运维一体化;运维管理;管理模式
引言
国家电网进入新的快速发展阶段,随着国家电网的加快发展和资源配置能力的提高,电网的物理形态、运行特性、功能定位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科技水平、装备水平大幅度提高,对专业化、精益化管理提出很高要求,对驾驭大电网、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提出了重大挑战。大检修体系是国家电网公司生产管理方式的重大变革,是适应特高压、智能化大电网发展要求,变电站运行管理模式从单一的有人值守到无人值守,从集控站到运维一体化,管理模式相应发生转变,引领电网安全运行。
1、运维一体化的管理模式
运检一体化管理是逐步进行的,分近期目标、中期目标、远期目标,
1.1近期目标 在1—2年时间内,在现运行维护工作的基础上,将普通带电测试、设备简单维护消缺、易损易耗件更换、变电站辅助设施维护等专业程度不高、安全风险较小、经过短期培训可以实现的维护性检修工作纳入运维站工作职责。
1.2中期目标 在实现近期目标的基础上,在1—2年时间内,,继续拓展变电运维业务范围,通过1-2年的专业融合,将专业性较强的带电测试、专业巡检、设备消缺等不停电维护性检修业务纳入运维一体化范围。
1.3远期目标 在实施前两个阶段运维一体化的基础上,在1—2年时间内,变电运行与维护实现高度的专业融合,运维人员掌握运行、维护的专业技能,装备配置到位,满足开展运维业务的需要,实现变电设备全部运维业务一体化。
2、运维一体化模式下运维站的职责
2.1设立统一的调度监控中心,实现监控与调度一体化
由调度人员司职监控或由监控人员司职监控范围内的设备调度,负责对全部变电站的远程实时监控工作,并负有一定的操作职能及联系职能,如在后台进行设备“运行”与“冷备用”之间的部分操作,转达计划操作预令,进行紧急事故处理与汇报等。
2.2成立运维站和运维检修班
负责变电站的操作、工作许可及验收、事故处理、巡视、以及一般性的维修维护工作。负责管辖变电站设备检修或其他工作时履行工作许可、验收及终结手续;负责及时核对系统图,确保其接线与现场运行方式一致;负责变电站技术管理及文明生产;参加新建、扩建、改造变电站工程验收及投运工作;负责所辖变电站现场运行规程的编制和修改工作;负责所辖变电站技术资料管理。
2.3做好一般性设备检修维护
近期目标时负责所辖变电站普通带电测试,如:红外测试、铁芯接地电流、接地导通、接地电阻等;远期目标时负责所辖变电站专业带电测试:超高频和超声波局放检测、油色谱带电检测分析等,专业巡检,例行试验等工作。
3、运维一体化模式下的运维管理工作推进
3.1培训先行,提升素质
培训工作贯穿于实施运维一体化的全过程,着力于人员综合技能和素质的提升,培养出适应开展运维一体业务要求的运维人员,确保各项运维业务有效实施。针对三个阶段变电运维一体化项目,通过双向培训、轮岗等多种方式,实施差异化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方可从事相关业务。重点加强新岗位、新设备、新业务培训,加快培养“一专多能、一岗多能”专业化人才队伍以技术管理创新为支撑,创新培训管理方式,优化调整业务流程,统筹配置生产资源,全面提升员工综合业务水平。加强培训考核,要在现场工作中不断的总结,有创新的建立考核和竞争机制的培训制度。
3.2建立制度标准,优化调整业务流程
建立与变电运维一体化工作相适应的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完善现场标准化作业指导书(卡)。明确运维作业与检修作业业务界面,防止安全管理真空。由于管理地域大、范围广,会造成检修公司运维站管理困难,长期属地化管理造成的工作差异性,变电运维人员存在业务技能水平层次不齐,对所辖变电设备熟知程度不一。在运维站运行的过程中,可按照“精、准、细、严”四个字,“细化、量化、流程化、标准化、协同化、严格化、制度化、精益化”八个化梳理、总结提高例行性工作。如大型工作的操作准备流程化、协同化和精益化;例行工作细化、量化;就要通过培训加强运维站的管理,同时规范统一变电运维各项工作的标准和流程,减少地域性差异。
3.3强化变电运维一体化装备配置
根据运维业务开展需要, 运维站、750千伏变电站应配备相应的带电检测仪器、试验仪器、工器具等装备。
3.4健全激励保障机制
制定变电运维岗位工作标准、安全职责。根据运维人员岗位职责的变动和工种技能的增加及提升情况,奖金分配向运维人员倾斜。
3.5加强专业化管理
由于少人管理多站,应委托专业公司处理站内繁杂事务,提高值班员值班集中度。操作队主要负责设备的操作、巡视、事故处理和一二次设备的正常维护等。其它一些诸如卫生保洁、绿化、照明、上下水系统、变电站门卫和车辆等非生产类的维护都是交由专业公司处理。这样,后勤服务标准化和制度化。使各类工作比较好统一标准,统一管理,也使运行人员从繁忙杂乱的非生产性工作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精力来处理生产类的工作。以适应国网公司 “三集五大”体系的发展,规范电网设备生产管理,促进运维站站运行维护管理水平的提高,保障电网设备的安全、稳定和可靠运行。
3.6建立统一的班组文化
运维一体化初期运维站的人员来自不同的单位,各自的工作习惯、思维方式和文化素养各不相同,这就首先要求我们尽快强化班组的文化建设。使统一的思想、统一的文化理念凝聚成一种团结友爱、相互信任的和睦气氛,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步调一致,形成统一的团队;让每名员工明确工作目标,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学会欣赏他人,学会妥协与让步,正确认识和把握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端正价值追求。企业员工要把对企业、对社会、对国家的贡献作为自已人生的价值追求。理解并支持企业改革中的困难。正确处理个人与企业、眼前与长远的利益关系,才能不被名利所诱惑,不贪图安逸、不攀比享受,任劳任怨、无怨无悔,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企业事业发展中感受幸福,实现员工和企业的共同发展。要重视和团队每一个成员的沟通和讨论,相信每一位成员都能为团队做出贡献,要尽可能的以体谅的心态来看待每一位成员、尊重每一位成员,这样就能做到团队目标明确、成员各负其责,并且相互认同,成为一个真正的团队。
关键词:三集五大;变电运维;大检修;运维一体化
作者简介:李诗华(1980-),男,江苏徐州人,江苏省电力公司检修分公司,工程师;邱爱林(1964-),男,江苏泰州人,江苏省电力公司检修分公司,高级工程师。(江苏 南京 211102)
中图分类号:F27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3-0188-02
随着江苏省电力公司“三集五大”改革工作的深入推进,变电运维班组设备运维管理工作面临着新的情况和任务,必须做出相应的变化和调整,以应对新形势下的挑战。
石牌变电运维班隶属于江苏省电力公司检修分公司苏州分部,以500kV石牌变电站为核心,下辖周市变、亭林变、昆山变、巴城变、樱花变、前进变、花桥变等220kV电压等级的变电站。其中,500kV石牌变电站电压等级最高,是江苏和上海电网的连接枢纽,同时也担负着向苏州地区供电的任务,地位最为关键和重要。
一、运维班变电站设备管理现状
截至目前,石牌变电运维班管辖的变电站设备运维管理工作,因为站内设施条件受限和地理位置等原因,仍以500kV和220kV两个电压等级分开进行,人员之间保持相对的独立性。
1.500kV电压等级的变电站设备运维管理现状
运维班内500kV电压等级的运维人员以原苏州供电公司500kV石牌变电站的运行人员为主,仍然负责500kV石牌变的运维管理、生产等工作。人员配备包括:500kV现场工程师1名、500kV正值值班员4名、500kV副值值班员3名。现场采取少人值守三班轮换的模式,每班配备正值班员和副值班员各一名。当班正值同时担任值班负责人的角色,当值人员共同担负起当值期间站内运维管理、生产工作,具体包括以下任务:[1]
(1)负责当值的各项安全工作;完成当值设备的维护、资料的收集工作;参与新、改、扩建和检修设备的验收。
(2)接受、执行调度指令,负责正确迅速地组织倒闸操作和事故处理。
(3)负责审查工作票和操作票,并办理相关手续;提出危险点分析预控措施、安全注意事项和要求。
(4)负责做好设备巡视、日常维护工作,及时发现和汇报设备缺陷。
(5)负责审查本值记录。
(6)负责组织完成本值的安全活动、培训工作。
(7)负责组织做好交接班工作,做到交得清、接得明。
(8)完成上级布置的各项工作。
对于500kV变电站而言,日常设备的维护管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设备巡视管理;二是定期切换试验管理;三是红外测温管理;四是设备缺陷管理;五是安全隐患管理;六是设备台账管理;七是技术资料管理;八是生产准备管理;九是设备验收管理。
2.220kV电压等级的变电站设备运维管理现状
220kV电压等级的变电站运维工作由原昆山供电公司的运行人员负责,采取操作班模式的运维管理。人员配置包括:运维班副班长、220kV现场工程师各1名,负责各项管理工作。根据工作要求下设运维操作组,每个运维操作组由两人构成(正值、副值各1人),根据需要配置适量上白班的机动操作人员,以备应急抢修。
二、新形势下的运维班设备管理经验
随着江苏省电力公司“三集五大”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运维班组不同电压等级的人员逐步进入更深层次地融合,运维一体化的实践探索也在不断驶向深水区。
1.两个电压等级班组人员的融合
目前在一些进行改革试点的运维班组,采取的方式是原500kV和220kV的运行人员完全融合在一起,重新排班。班组驻地的变电站,设三班轮换制的值班人员24小时不间断地接收各级调度的指令和省调监控的电话通知。其他班组人员被分成若干个运维小组,按照优先级排序(注:为保证公平,优先级是周期性轮换的),每个工作日各小组按优先级顺序依次外出进行常规性工作,对班组管辖内的变电站进行日常巡视、操作、检修、消缺、事故和异常处理等。当日仍在驻地的小组作为机动待命人员,配合班组长和现场工程师做好本班组所辖变电站各项台账、基础资料、技术资料的管理工作。
这种运维模式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检验和磨合,班组成员普遍反映效果良好。而且对于班组管理人员而言,该模式的排班方式更为机动灵活,可以更好地集中班组人力资源,形成合力,解决运维班组所面临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2.运维一体化
截至目前,运维一体化模式在苏州地区还没有正式开展实践。但是苏州分部正在积极筹备各项工作,已经编制“运维一体化”实施细则,整理出33项维护性检修工作内容,制订了人员技能培训方案,建立了内部激励保障措施和业务流程。
而在江苏省其他地区,也已积累了一些很好的经验和典型值得学习与借鉴。南京供电公司已经由变电运维和检修试验人员组成联合巡检队,并由检修人员对运维人员进行多项不停电检修工作的现场培训。通过学习,检修、运维人员普遍掌握了33项维护性检修工作,已可联合巡检城区41座主要变电站。今后该公司将强化现场培训和考核,考试合格的变电运维人员开始承担电压互感器熔丝更换、变电一次设备接地导通测量等专业程度不高、安全风险较小的维护性检修工作。
三、对现阶段变电运维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运维一体化是保证大检修模式成功运转的关键环节。[2-6]
1.员工培训
运维一体化对相关人员的业务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运维一体化要求相关人员不但要懂得输变电设备的维护检修,还要求能够根据调度命令进行倒闸操作,进而采取安全措施。传统的专业培养模式越来越不能满足现代智能电网对生产人员的要求。设备运行维护管理单位应尽快建立行之有效的人才培训体系,制定严格的运维一体化人才评价标准,为大检修模式的最终成功实现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2.标准制度及作业流程改革
在传统电网运行中,电网检修时要对电网状态进行变更,因此要通过工作人员进行把关,运行人员与检修人员的工作职责十分清晰,形成了互相监督的关系,这有利于提高现场工作的安全性。实现运维一体化之后,二者的角色将融为一体,如何保证安全生产的可控、能控,应该是下一阶段相关部门对规章制度研究和完善的工作重点。
3.高清监控覆盖完整的单元间隔
苏州检修分部的500千伏变电站已经全部实现集中监控,也即将步入无人值守模式。在该模式下,变电站出现异常、事故、火灾等灾害时,运维人员在现场反应的时效性必然不如有人值守或者少人值守的模式。建议可以进一步加强工业级高清摄像头的覆盖密度,实现每个单元间隔的设备都清晰可见,这样可以增加远程预判的可靠度,使抢修人员的准备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缩短事故处理时间,保证电网安全可靠运行。[7]
4.运维员工队伍思想建设
生产一线的基层员工,尤其是运行和检修专业的员工,既是“三集五大”体系改革进程的主要经历者又是改革结果的承载者。人在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时心存疑虑,笔者认为是很正常的反应。因此在推进“三集五大”体系改革的进程中,除了要不断完善和改进相关规章制度以保证安全生产以外,对基层员工情绪的调研工作以及积极正面的舆论宣传和教育也要同步进行,凝聚人心才能形成合力,以此保证改革顺利稳步地推进。
四、结论与前景展望
变电运维一体化是“三集五大”改革中大检修模式的必然要求和实现手段。大检修运营模式可以优化组织结构,实现电网运行维护的人、财、物的集中管理与控制,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企业生产管理模式由分散粗放向集中精益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因此,推进大检修体系建设,实施运维、检修一体化建设是电力企业生产发展的必由之路。各地网省公司根据国家电网公司的统一战略部署,结合各自实际情况,一定能够完成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体系改革目标,实现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深层变革。
参考文献:
[1]江苏省电力公司检修分公司.变电运维班标准化工作手册[G].2013.
[2]许艳阳.变电运维一体化方案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2,33(79):144-145.
[3]高体攀,高体红.大检修之运维一体化检修模式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3,8(22):216-217.
[4]李晨,陈希正,郝艳春.大检修组织运维一体化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9(7):12-13.
[5]厉荣杰.关于大检修中的运维一体化检修模式探讨[J].科学之友,2013,8(16):50-51.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应用;前景
中图分类号:TD6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20(C)-0186-01
一、概述
机电一体化是众多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它促使机械工业发生战略性的变革,使传统的机械设计方法和设计概念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大力发展新一代机电一体化产品,不仅是改造传统机械设备的要求,而且是推动机械产品更新换代和开辟新领域、发展与振兴机械工业的必由之路。
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主要应用
(一)数控机床。数控机床及相应的数控技术经过40年的发展,在结构、功能、操作和控制精度上都有迅速提高,具体表现在:(1)总线式、模块化、紧凑型的结构,即采用多CPU、多主总线的体系结构。(2)开放性设计,即硬件体系结构和功能模块具有层次性、兼容性、符合接口标准,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用户的使用效益。(3)WOP技术和智能化。系统能提供面向车间的编程技术和实现二、三维加工过程的动态仿真,并引入在线诊断、模糊控制等智能机制。(4)大容量存储器的应用和软件的模块化设计,不仅丰富了数控功能,同时也加强了CNC系统的控制功能。(5)能实现多过程、多通道控制,即具有一台机床同时完成多个独立加工任务或控制多台和多种机床的能力,并将刀具破损检测、物料搬运、机械手等控制都集成到系统中去。
(二)工业机器人。第1代机器人亦称示教再现机器人,它们只能根据示教进行重复运动,对工作环境和作业对象的变化缺乏适应性和灵活性;第2代机器人带有各种先进的传感元件,能获取作业环境和操作对象的简单信息,通过计算机处理、分析,做出一定的判断,对动作进行反馈控制,表现出低级智能,已开始走向实用化;第3代机器人即智能机器人,具有多种感知功能,可进行复杂的逻辑思维、判断和决策,在作业环境中独立行动,与第5代计算机关系密切。
(三)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CIMS的实现不是现有各分散系统的简单组合,而是全局动态最优综合。它打破原有部门之间的界线,以制造为基干来控制“物流”和“信息流”,实现从经营决策、产品开发、生产准备、生产实验到生产经营管理的有机结合。企业集成度的提高可以使各种生产要素之间的配置得到更好的优化,各种生产要素的潜力可以得到更大的发挥。
(四)柔性制造系统(FMS)。柔性制造系统是计算机化的制造系统,主要由计算机、数控机床、机器人、料盘、自动搬运小车和自动化仓库等组成。它可以随机地、实时地、按量地按照装配部门的要求,生产其能力范围内的任何工件,特别适于多品种、中小批量、设计更改频繁的离散零件的批量生产。
三、机电一体化发展应用前景
开发新一代的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和研制各种性能优良、稳定高效的机器人和机电一体化设备,实现工业和各种作业的柔性化和自动化,使机械设备具有更高的柔性。智能制造系统(MIT)是由智能机器和人类专家组成的人机一体化系统,是在专家的指导下,做到人机的有机结合,具有很强的自律能力和人机一体化能力;高水平的人机一体化(即虚拟制造技术),在软件的支持下,有一定自组织能力、自我优化能力和自我修正能力,是机电一体化研究热点。它是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吸收人工智能、心理学、生理学、运筹学、计算机科学等新思想、新方法,模拟人类智能,对诊断过程、人机接口、自动编程和加工过程等问题进行分析、判断、推理、构思和决策,以取代或延伸制造工程中人的部分脑力劳动并对专家的制造智能进行收集、存储、完善、共享、继承和发展,以求得更高的控制目标。
快速零件制造技术(RPM)是由CAD模型直接驱动的快速制造任意复杂形状三维实体技术总称。其加工过程中人工干预少或无人工干预,由CAD软件设计零件的三维实体模型的数字模型,然后根据工艺要求,按一定厚度分层,完成从三维实体模型到三维平面的转变,进行加工处理,生成数控加工代码,再以平面加工方式生产,是集计算机技术、数控技术、激光技术、材料技术等于一体,是零件制造加工的前沿技术,是新的发展方向。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人们对制造模式有了新的认识;从以“技术”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从“金字塔式多层次管理”向“网络式管理”、由顺序工作方式向并行工作方式,由固定组织加工向敏捷制造加工转变,特别是由质量第一向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转变。因此,21世纪制造模式成为机电一体化研究的新领域。
结束语:综上所述,随着新产品的研发及高精密等设备的发展,要求新一代机电一体化技术、产品及系统也必然会朝着高性能、智能化、系统化以及轻量化、微型化方向发展,从而为国家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作者单位:安徽省煤田地质局第一勘探队
作者简介:贾海林(1957.11― ),工作时间1975年,现任安徽煤田地质局第一勘探队,机电工程师。
参考文献:
[1]李运华.机电控制[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电网运维 电网监控 程序操作
1 引言
随着人力成本的上升和电网自动化水平的提高,目前国内越来越的变电站采用了无人值守的模式,在电网操作方面开始推行程序操作和顺控操作。由此变电站的运维服务也需随之优化,对变电站的运维和监控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
变电站的监控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电网正常运行时的监控,即包括变电站站所和设备的监视,以及一次设备运行状态的核查。第二部分则是设备的异常状态监视,该部分的监视主要针对电网二次设备和通信设备的监视。
2 变电站运维监控现状
2.1 变电站运维主要职责
变电站运维主要负责本站工作。包括所辖各站的现场定置管理、设备维护管理、零星维护管理和环境维护管理工作的实施,负责零星维护和环境维护的现场签证并组织验收;负责主持较大的停送电和较复杂操作,并参加现场监护,确保安全措施完整,操作正确无误周至少进行变电站全面巡视检查一次;每月至少参加一次夜间巡视测温工作,及时掌握各站设备的运行情况;参加交接班工作;组织并参加各类特巡检查工作;
因此对于运维人员而言,变电站的监控主要包括两个大的部分工作。第一是对设备的日常监视和维护;第二部分是针对变电站的操作、检修安全措施的布置,保障电网设备检修工作的顺利开展。
2.2 变电站运维监控现状
首先,在变电站日常的设备监视上,我国大部分220kV及以下电压等级的变电站采取无人值守,以安装摄像头的方式,通过摄像监视设备的运行状态,包括变电站站内的情况。少部分重点变电站引进了巡检机器人,可以对变电站站内进行移动式的巡视。
其次,关于二次设备、通信设备以及辅助设备的监视依靠设备发出的告警信息进行集中监控。但由于电网设备的更新,不同类型设备在不同异常状态下发出的告警信息不一样,对于不同型号设备在同样异常时所发出的告警信号存在差异,因此在信号的辨识和识别上需要统一的技术指导。
3 变电站监控系统的改进建议
3.1 提高告警信号辨识度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相关的设备更新换代较快。目前我国运行的电气设备中,在一些较为偏远的地区还存在60年运的变电站,其对应的设备相对较老。而最新投运的变电站都是只能变电站,并且智能变电站的技术一直在更新中,对应的发出的告警信号都不尽相同。特别是目前智能变电站对于PT、CT的改动较大,涉及到相关的保护设备的告警信息变动较大。另外是站内通信的GOOSE网加入,其通信已经影响到数据上传和保护的正常动作。
因此对于目前变电站设备型号多样的情况下,应当根据监控系统开发对应的上层应用用于提高告警信号的辨识度。只有提高告警信号的辨识度才可以迅速的辨识故障元件和故障原因,提高变电站运维监控的水平。具体的改进措施包括:
(1)加强对告警信号接口的管理。开发对应的上层应用,加强设备告警信息的辨识度。
(2)对告警信息进行分类处理,对于开关变位和保护失灵,高频保护通道中断导致保护误动、拒动的信号需要优先发送和重点告警。
(3)明确运维和检修人员的职责。因为对告警信号的分类不明确,目前在事故和设备异常时的处理往往出现检修和运维人员相互推诿的情况,导致处理时间过长,延长了故障的处理时间。对此,有必要对于告警信号在处置责任上进行分类。保障电网设备异常的及时处理。
3.2 加强设备的关键位置监视
目前我国在电气设备的操作上,一般采用就地和远程操作相结合的方式。为保障人身安全,操作一般在变电站中控室进行操作,操作完毕后然后由电网运维人员去现场核实开关、刀闸的状态,如果涉及到二次设备的操作还需要核实软、硬压板的投入情况。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讲变电站的操作并没有达到无人操作和程序操作的深度。
然而,由于电网设备自动化的深入,原本关于电网中的设备操作,例如刀闸的操作,都开始进行程序和顺控操作。与之对应的设备运行状态校核也需要实现远程监控,例如刀闸位置,压板投入位置等。因此在现有的电气设备监视系统的基础上,需要新增对重要设备的监视,以达到程序操作和顺控操作的核对目的。其具体的实施内容包括:
(1)刀闸、开关的运行位置监视。由于程序操作和顺控操作的逐步推广。而刀闸的虚断、虚合,开关的虚断、虚合都极有可能造成设备损害和人员伤亡,因此在操作过程中需要逐步核对开关和刀闸的运行位置,对于这些重要设备需要增加对应的监视。
(2)因地制宜开展设备监视,实现设备的精益化管理。对于较为偏远的变电站尤其要加强变电站周边的监视防止地质和恶劣天气对站内设备的潜在威胁。
4 小结
随着目前电网设备的更新以及电网智能化建设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智能设备被应用到电网之中。而制约电网智能化应用的主要原因是电网的监控水平,其主要原因来自于设备和场地的监视以及电网异常信息的监控。本文从这两点出发,关于设备和场地的监视以及设备异常的监控分析了目前实际运维中存在的不足,并给出了对应的改建措施和建议。希望能为我国电网的运维和智能化建设做一定参考。
参考文献
[1]许艳阳.变电运维一体化方案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2(33).
[2]王绍亚.浅谈变电设备运检(运维、检修)一体化[J].中国科技信息,2012(22).
[3]马野.浅谈变电检修中存在的问题[J]. 科技与企业,2011(08).
[4]王宏,张怡.供电企业变电运行专业培训过程中的认识和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15).
[5]张彩友,丁一岷,冯华.关于开展变电设备运维一体化的认识与思考[J].浙江电力,2011(03).
作者简介
王林(1986-),男,云南省曲靖市人。大学本科学历。现为云南电网曲靖供电局工程师,主要从事电力信息化。
【关键词】人社一体化 信息化 转变
人社一体化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人社建设为方向,以省集中、一卡通为重点,以信息共享、业务协同为特点,以实现人本人社、智慧人社、透明人社为目标,按照物理集中―统一平台―化学融合的推进路径,着力推动三个转变(即:从以城镇、职工为主,向覆盖城乡全体居民转变;从以本地、区域性建设为主,向全省统筹规划、协调发展转变;从以支持业务经办为主,向支持经办、服务、决策、监管等全部功能转变),以服务对象的需求为出发点,用信息化来推动各业务之间的高度协同,各地区之间的广泛协作,政策制定与经办服务的统筹设计,窗口大厅与网络平台的联动服务、“线上”与“线下”的有机结合,实现能自助的自已办、能不出门的在家办、须出门的就近办、到窗口的方便办,让服务对象办事方便、舒心。
1 形成协同互联的智能经办模式,打造高效即时的经办方式和灵活可变的经办流程
1.1 从经验经办向智能经办转变
在传统的经办过程中,经办人员必须掌握各种复杂的业务知识,依靠长期积累的工作经验提升经办服务能力,但经办人员这种基层岗位往往流动性较大,因此,给经办机构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智能化经办的目的在于通过智慧化的技术手段,如智能填表、经办知识库等,简化经办工作,减低对人员综合能力的要求及经验的依赖。
1.2 从被动式经办向主动式经办转变
可以通过对经办对象、经办内容和经办过程的大数据分析,主动发现客户的经办需求,实现主动服务的经办模式,对特殊群众,如老人、残疾人提供上门服务。
1.3 从固定式经办流程向随需而变的经办流程转变
人的需求的复杂性决定了人社业务的复杂性,特别是业务省级大集中之后,以及在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为了适应业务的变化以及满足多样化的需求,通过组件化、面向服务的功能设计,使得系统具备灵活的流程、快速适应的能力。
2 形成精准科学的大数据管理体系,彰显多维精细的管理手段和快速权威的决策能力
2.1 从手工式过程监管向智能化全流程监管转变
通过内控、稽核、监测等管理系统的建设,首先实现对业务经办过程的全过程自动化监控,并利用大数据分析算法,提早发现风险隐患,全面深入的保证业务规范执行。
2.2 从离线式决策分析向在线式决策分析转变
传统的离线式决策方式是决策者先提出用于决策的数据需求,然后各部门再将数据收集任务分派给相关部门,各部门通过各种途径去进一步收集,全部收集上来再进行数据统计,最后将决策数据提供给决策者,这种决策分析方式非常低效且数据不可靠。在线式决策分析在系统中输入用于决策的数据需求,系统将通过大数据分析算法,对大数据库中的各种类型的海量数据进行实时运算,决策型数据将会瞬间生成,根据结果的适用性,再对输入条件进行修改。一体化信息系统的建设使得在线式的智慧决策场景成为可能。
2.3 从条块管理向综合管理转变
建立运维监控和运行调度统一门户,将运维数据以管理者的视图进行展现,将打通运维者和管理决策者的业务流程,实现运维和指挥的实时联动,提高业务保障能力。
3 形成统一多样的公共服务格局,实现便捷一致的服务体验和全面均等的服务内容
3.1 从单点式服务向一站式服务转变
改变传统多网点、多渠道来回奔波的服务方式,采用门户、总线等技术手段,对渠道及后台端到端的业务流程进行整合,使服务对象在一个地点、一个柜台办理业务事项。
3.2 从属地服务模式向全省通办模式转变
随着人社工作进入统筹城乡、服务全民、适应流动发展的新阶段,传统的属地化服务模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打通跨部门、跨地区的业务流程,实现在全省任何地市都能办理业务。通过应用和数据的省级集中,推动地市在省级的逐步融合,实现全省通办面向广大群众提供足不出户的网络服务、如影随形的主动服务、跨地区流动的即时服务、因人而需的个性化服务的业务模式。
3.3 从医保单一用卡向一卡通用转变
把社保卡定位为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d体,将社保卡应用从医保即时结算扩展到就业创业、社会保障、人事人才、劳动关系领域。使其真正成为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和公共就业服务权益的标志,推动各项人社业务之间的一卡通,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一卡在手、保障无忧”的便利。
3.4 从固定服务渠道向移动服务渠道转变
实现移动办理是进一步方便群众,体现以人为本的有效手段,是效果明显的驱动力。在移动互联普及的今天,通过电话、互联网、手机、平板、(金融)自助一体机等服务终端,采用语音、网站、短信、微信、APP等服务形式,实现随时随地的办理模式。
4 结语
总之,人社一体化信息化建设顺应人社领域改革创新发展的新要求,遵循以人为本,按人一生的状态变化进行总体设计,实现就业创业、社会保障、人事人才、劳动关系等业务间的协同和系统间的互联,实现安全策略的统一控制和用户的单点登录,借助互联网的覆盖能力,实现网络、移动应用、短信、电话等服务渠道的衔接与联动,为服务对象提供多渠道、多样化的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张瑞书.开拓创新 狠抓落实 全面推进金保工程建设[J].中国劳动保障,2006(07).
[2]金怡.南京市金保工程二期建设思路探讨[J].信息化研究,2015(05).
[3]武伟东.关于金保工程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11(07).
[4]王永.“互联网+人社”在行动[Z].中国劳动保障报,2015(08).
[5]杨洋.拓展人社信息化发展之路[Z].中国劳动保障新闻网,2016(02).
关键词:供电公司;智能配电;调控一体化;设计
DOI:10.16640/ki.37-1222/t.2017.13.161
0 前言
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我国现代化信息技术水平逐渐提高,并在各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在智能电网建设中的应用使其朝着信息化、自动化、数字化、互动化的方向发展下去。越来越多的大批现代化专业技术、设备、工艺已经被广泛的应用智能调控系统中,为人们提供更加便利的电力资源信息,提升了电力系统的运行质量,保证电力系统在运行时的安全性与稳定性,从而满足现代人们的用电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电力行业快速发展,保证电力行业可以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站稳脚步实现了一体化控制。
1 供电公司智能配电调控一体化设计
1.1 智能配电调控一体化设计要求
智能配电调控一体化原则主要以下几种特点:
(1)科学:供电公司在发展过程中所开展的智能调控一体化设计主要对智能电网的运行现状进行全方面分析,并找出其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潜在风险,为其制定有效的解决的对策,将标准化工作融入到其中,做到防患于未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智能电网可以正常运行下去,从而满足人们的用电需求;
(2)简单:供电公司在开展智能配电调控一体化化工作时,要从最简单的运维工作入手,并做到循序渐进,保证智能配电调控实际的各项工作都可以按照国家指定标准进行,从而提升智能配电调控一体化设计工作质量与效率;
(3)实用:供电公司需要对于不同的变电站通过不同的设备类型进行测试,了解变电设备的运行现状,并结合实际工作特点,制定的对应的智能配电调控一体化设计方案,并严格遵守该方案进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智能配电调控一体化设计工作可以顺利进行下去[1]。
1.2 智能配电调控一体化设计要点
智能配电调控一体化主要结合当前的科学技术手段,将现有的智能配电调控设计方案创新、完善,扩大电网运行范围,从而满足各个领域的用电需求,保证供电公司可以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站稳脚步。另外,智能配电调控一体化设计还是电力行业在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对智能配电调控一体化设计工程中应该组做好电网信息收集工作,并通过合理途径进行处理,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智能配电调控一体化设计工作质量[2]。智能配电调控工作可以有效的对电能的质量进行测试,找出其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为其制定有效的解决对策,从而保证智能配电调控系统可以正常的运行下去,为后续的电力供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对智能配电调控一体化设计过程中,还可以在其中添加智能监测技术,做好智能配电的短路故障和小电流接地单相接地故障监测工作,其中的短路故障监测工作主要对智能电网中的电流保护互感器进行监测,找出其中存在的故障问题,并为其制定有效的解决对策,只有这样才能提智能配电调控系统的运行质量,保证一体化设计工作可以顺利进行下去[3]。近年来,我国配电网在进行故障监测工作时主要通过小电流接地的形式进行操作,虽然说这种监测方法与其他的监测方法相比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但是该监测方法可以有效的提升监测工作质量与效率,从满足智能配电调控一体化设计需求。
2 供电公司智能配电调控一体化实践对策
随着时代快速发展,电力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各行各业对于电力的使用需求也在逐渐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电力行是发展。为了更好的满足现代化人们用电需求,就应该根据电网的运行现状构建出一项全新的调控一体化运行体系,提升智能配电调控系统的运行质量,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人们的日常用电量需求。
首先,在对供电公司智能配电调控一体化实践过程中,应该建立对应的配电自动化主站建设。其中主要包括了智能电网的安装调试、测试等部分组成,对于智能电网的正常运行来说提供了很大的[4]。当主站建设完成之后,可以有效的对智电网在运行过程中的相关数据信进行收集、整理、应用,并对配电网的运行状态进行全方面监控,减少其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故障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智能调空系统可以正常的运行下去。其次,在对智能配电调控一体化实践过程中,还可以对智能电网进行远程监控,并通过语音系统的形式进行电网运行现状推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工作人员可以随时随地对其的运行现状进行掌控。如果智能配电电网在运行期间出现故障问题,那么调控一体化系统可以有效发出预警功能,并做好故障问题的切断工作,减少电网的受损面积,并通过预警功能进行故障问题记录,为接下来的处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智能调控系统可以正常的运行下去,保证电网在运行时的安全性与稳定性,满足现代人们的用电需求[5]。
3 总结
本文对供电公司智能配电调控系统一体化设计与实践进行了简单的研究,文中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希望我国专业技术人员加强对供电公司智能配电调控系统一体化设计与实践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智能配电网的运行质量,促进我国电力行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成山,,周越.智能配系统架构分析及技术挑战[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5(09):2-9.
[2]唐良瑞,盛洁,祁兵,黄宇峰.面向智能配电的异构融合通信网络动态负载均衡[J/OL].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3(01).
[3]孙伟,王建平,穆道明,储忠.智能配电通信无线传感网络链路质量评估预测建模[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4(19):6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