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09 17:07: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新时代中医药的发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祖国医学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项伟大创作。她向世界昭示着炎黄子孙的智慧和灵感。时至今日,伴随着现代化气息的建筑思维的大量涌入,多数高等学府摒弃了以往陈旧的建筑模式,在满是现代化建筑群的校区,高等院校,尤其是专科类高校对历史的祭奠却越来越少。高校图书馆是高校信息资源的存储和分消地,其建筑理念更应注重对文化氛围、人文情操和历史情怀的体现。中医药高校图书馆在文化建设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将中医药学本质和特色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融入到现代化建设理念,推动文化的传承创新和自身的繁荣发展,是中医药高校图书馆的文后建设中必要思考的问题。
2中医药高校图书馆的文化建设重在对历史的尊重和传承
中医药高校图书馆的文化建设重在体现祖国医学文化底蕴。文化是学府建设的引擎,祖国医学文化是中医药学的灵魂和根基。长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文化建设的实践表明,深化对祖国医学文化的认识,从文化环境和文化人物等方面着眼开展中医药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是带动中医药师生启古纳今、厚德精术的有效路径。
2.1中医药高校图书馆建筑的设计理念
中医药高校图书馆的建筑设计,应在汲取现代化建筑元素的基础上,融合中医药学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长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的建筑设计以四方形宏伟形象为主,整体建筑大气恢弘,取“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1]之意,故取名“四象城图书馆”。其设计理念以建筑形象传达近古文明的结合,表现建筑所折射出的办馆理念、道德观念、传统精神等鼻祖哲学思想;体了现博大精深的祖国医学文化所蕴含的丰富底蕴,使整个图书馆成为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相融合一的生动教科书。
2.2中医药高校图书馆辅助建筑的设计理念
在中医药类高校,图书馆作为信息流通和文化交流的场所,其建筑本身与周边建筑在设计理念上做到有机的结合,才会使中医药浓厚的文化氛围尽显无余。长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的布局规划,遵循“启古纳今”、“天人合一”的建设理念,深挖祖国医学文化精髓,努力体现天人相应、阴阳五行等中医景点学术思想,同时注重吸纳现代文明和时代元素。在图书馆的楼前两侧,分别坐落了河图广场和洛书广场。其取意均来自《周易》[2]的灵感;沿图书馆前楼梯两侧筑建“参络灯”,灯身设计以镂空雕刻为主,以人参造型为要,以长白山石为底座,以人参花和祥云图案为顶。每侧设参络灯5组,夜晚分呈青、赤、黄、白、兰五种灯光以应中医五行之五色。对中医药文化氛围的诠释和理解,通过建筑群的体现,是完美的表达方式。
2.3中医药高校图书馆室内设计的理念
对中医药高校图书馆的室内设计规划,美丽、现代元素不是中医学类学府的设计主流。相反,内敛、大气、简约的风格会带给图书馆独特深厚的严谨学风和逆流而上的求学意志。长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内从一楼伸展到五楼坐落着长24米,宽24米的大型医史壁画,名曰“壁魂”。壁魂内容浓缩了祖国医学2500余年的发展历程:从《黄帝内经》到《神农尝百草》,再到《本草纲目》;从炎黄二帝到华佗李时珍,用灵活再现的画作激励学子上下求索、风雨兼程。从人文角度讲,壁魂的筑建繁荣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先进文化战略地位与作用,形成了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实现了民族医学伟大复兴的需要。与壁魂相互辉映的,是图书馆顶楼修建的“继学书屋”和大师殿堂。继学书屋以长春中医药大学首位国医大师任继学命名,在纪念之余,更启迪学子乘风破浪、风雨兼程。大师殿堂则是中医药界榜样的圣地。图书馆的室内设计寓教于景,使之成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传承优良的医德医风、培育和展示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场所,是长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建设文化建设的成功案例。
3思考和结语
关键词:五力 中医青年 人才特质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a)-0057-02
中医学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学科,在中医不断发展和不断改革的过程中,中医药材低廉、中医治疗方法灵活多变、中医保健作用突出等特点日益显著,显示出了我国中医学的独特优势,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中医药传统文化包含了大量的传统人文和哲学内涵,是我国软文化实力的重要体现。因此,支持中医药发展,对促进人类健康、弘扬中医传统文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是,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中医药事业也在不断的突破和改变,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例如,我国中医药特色优势不再显著,老中医药专家的技术和思想得不到很好的传承,中医改革和创新不足,中医青年人才匮乏等问题日益明显。因此,是否能够培养出现代中医人才,是继承和发展我国中医事业的重要标志。当今世界的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对现代中医青年人才在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等方面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培育好中医青年人才,让更多的青年人成为名中医,是当今中医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1 培养现代中医青年人才的必要性
1.1 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新时期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
当前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中指出:“所有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祖国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用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这就是对我国现代人才培养的总的标准和要求。同时,国内外快速发展的形势都对青年人才的需求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在新形势、新任务面前,中医青年要不断加强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不断适应新的变化和要求。
1.2 中医药事业不断发展的要求
目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不断的迅速发展,医药事业也在不断的取得进步,作为中华民族的国粹之一中医药也在不断的走向世界,而且不断的显示出中医的优势和特色,尤其,在当今社会不断倡导绿色环保、健康保健的时期,中医药在许多国家兴起,中医推拿按摩、针灸、保健逐步盛行。但是,同时中医药事业也面临机遇与挑战,这就要求未来的中医青年人才具有较高的实践和操作技能,要求我们不断的培养出适应新时代快速发展、满足社会整体需求的中医药人才,不断的将中医药事业推向世界,取得更大的成就。
1.3 青年大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
广大青年大学生是促进社会不断进步、科技不断发展的骨干力量,他们在知识储备上更应有竞争意识,同时在青年时期也是人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如何引导和培养他们是一个重要课题,因此,应该根据青年大学生发展的时期特点、身心要求,抓住内在规律来确定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抓住学习的关键阶段,增强本领、提高素质、发挥潜能、激发创造性和创新精神,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不断提高广大中医青年适应未来的能力,促进青年全面发展。
2 “五力”塑造现代中医青年人才特质
五力,从构成要素来看,可以把五力释义为“一个优秀中医青年人才所具备的传承力、学习力、创新力、国际视野力、领导力的总和”。是中医青年从继承传统文化和中医技术、不断提高学习能力、不断变革创新、拓宽知识和视野、使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是动态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和竞争力强弱的标准和尺度。是中医青年自我继承、自我学习、自我变革、自我超越、自我发展的不断前进发展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五力。
(1)具有传承力。
中医经典文化的传承。我国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具有五千年发展史的学科,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科学和人文精神,尤其是中医经典,其中浓缩了自古到今中医学发展精髓,是哲学与医疗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不仅仅有科研价值,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延承,因此培养中医药人才,首先要注重文化底蕴的积淀,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将我国中医药传统文化与现代医学紧密结合,古为今用。
中医技术的师承。近年来中医的生存陷入一种尴尬境地,由于“从书本到书本”,中医经典无法应用到临床,中医药大学毕业生变成了“书本中医”,读中医经典只知其然,师承学习,可知所以然,临床知识不能只读书本,师承技术才能学到真正技术。中医“师承”的培养模式是传承中医药学术思想、经验、技术的有效方式。英国哲学家波兰尼创造“个人知识”一词,而中医本身这种难以让西方人理解的“个人知识”,更适合“手把手”的言传身教,目前,出台的《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继续开展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不断完善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授予相衔接的政策,给中医师承给予更大的支持与保障。
(2)具有学习力。
导入学习理念,增强主体意识。中医事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自觉发展的意识,不断增强发展动力。这要求中医青年自觉地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自己认知方式,提高自己思维水平。中医青年以往学习的知识有可能现在已经过时了,而新知识层出不穷,这就需要广大青年比以往更注重新知识的学习。把学习当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积极地寻求自我发展的途径,有意识的提高自己。
坚定学习毅力,明确学习方向。学习不是什么都学,因为人的精力有限,只能有所选择,即学习要有一定的方向。作为新时代的中医青年,首先,向“专”纵深挺进,即沿着开展业务工作、提高专业本领上学习专业前沿知识,努力在专业、业务方面上成为权威。其次,向“广”四周延伸,即围绕开展业务工作、提高专业本领上学习相关学科、交叉学科、新兴学科知识,触类旁通,胜任业务内的各项工作。同时,把坚定的学习方向和钉子般的钻劲儿相结合,把自己打造成“T”的复合型人才。
(3)具有创新力。
现代中医药发展面临着众多的问题和挑战,中医理论是前科学,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科学,中医药现代科学基础薄弱,尚未建立适合自身特点的研究、评价方法和标准规范体系,多学科结合研究的欠缺和中医教育的缺陷,需要中医青年不断创新。
作为21世纪的中医青年人才必须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着眼于科研创新意识培养,树立为医学献身的崇高理念;着眼于科研创新能力发展,设立各类科研创新实践训练;着眼于科研创新精神凝聚,建立完善科研培养制度。能够运用现代科学知识和现代医学知识来发展中医,批判的对待一切,独立地解决问题,打破旧的框架,提出新设想,不墨守成规,具有独创性,激发青年人的好奇心是中医青年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提倡大胆怀疑是中医青年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
(4)具有国际视野力。
中医药要走向世界,中医青年如何提高自我,走向世界非常重要,现在中医中药,作为传统医药越来越受到世人的瞩目。中医成为风靡全球的健康新时尚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为中医的理论还有一些科学的内涵,尚未被国际社会广泛理解和接受,常常有一些晦涩难懂的尴尬状况。因此,中医青年担负着把中医药事业推向国际的重任。
首先,中医药的接班人、中医药的青年人才应该掌握现代化工具和各个领域综合知识,通过学习外语、法律、计算机等专业知识不断充实自我,开阔国际视野力,适应国际经济化的要求。其次,努力推动科研文章在SCI的发表,向国外同行展示中医的科研水平,展示中医理论的科学内涵,弘扬、传播中医药的文化。最后,21世界的中医青年人才应该掌握现代交往工具,具有一定的社交能力,提升自己的国际交往能力。中医青年应着眼于国际视野的开拓,在坚持中医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吸收国际现代医学成果和其他民族传统医学精华。
(5)具有领导力。
领导力是一种影响力、一种引领改变的能力。领导力应当成为当代中医青年诸多素质中的一种重要素质。在培养中医青年领导力的过程中,要确立领导力这一核心价值,并通过提升中医青年的“服务”能力,从而提升中医青年领导力的“影响力”。
中医青年领导力的建立,一定是要建立在对专业的熟悉上,还应上升到对中医药的社会责任、中医药学术历史使命的基础上。在对中医的认知不断深入过程中,中医青年应把自己融入中医事业之中,更多地开拓视野,从自我的定位、国际视野、多元合作、“面对面”、技术的精益求精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通过很多途径的培养,致使自身领导力不断得到提升与开发。
3 结语
总之,现代中医青年发展方向是回归传统,追求时世,掌握创新,开拓视野,扩大影响。中医未来的发展,还要通过现代中医青年的不断努力,只有科学合理地造就具有现代中医特质的中医人才,才能真正的继承并发扬光大中医事业,并使之在诸多挑战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段金龙.对中医人才培养的三点建议 [N].中国中医药报,2012.
[2] 张炳升.培养实用型中医人才刻不容缓[N].光明日报,2008.
[3] 藤应超.中医人才培养现状探析[N].光明日报,2008.
[4] 王庆华.中医青年人才开发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2005.
1.1中医药特点和规律符合转化医学理念
转化医学概念是新的理念,但其涉及内容并不是新的。转化医学研究旨在消除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之间的“死亡谷”。两千年前,我国汉代名医华佗从植物麻黄中提炼出麻沸散并用于临床治疗;现代青蒿素治疗疟疾和砒霜治疗白血病便符合转化医学的理念。以上案例体现了中医药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的具有自身特色的转化医学思路,为开展中医药转化医学提供了可能性。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疗观念不断更新。目前转化医学提倡从治疗疾病转变为关注健康,这与中医药强调“上工治未病”,提倡“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相符合;转化医学提倡标准化治疗转变为个体化诊疗,这与中医药强调辨证论治,三因制宜相符合;转化医学提倡从治疗局部转变为重视人体整体情况,这与中医药强调天人相应,五脏相关相符合。中医药以上的特点与转化医学理念不谋而合,为中医药转化医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前提。
1.2中医药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是转化医学研究的必要条件
转化医学强调基础与临床结合、实现基础到临床的快速转化与中医药的发展殊途同归。中医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对临床经验进行相关机理的探索,寻找其内在的本质规律,最终指导临床实践并提高临床疗效;中医药在临床实践中所形成的验方和诊治技术,通过在实验室进行优化、完善,并进一步开发,形成新药和新的诊疗设备,应用于临床,不仅使更多的患者受益,同时还带动和促进中医药产业的发展。现代科技发展为中医药传承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21世纪以生命科学、生物技术、信息科学、电子科学、材料科学、复杂科学和系统科学为前沿的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间相互交叉、渗透、融合,新兴学科不断产生,不断增长的知识、大量的数据库、分析工具和技术,为证实和阐明中医药理论的科学内涵及关键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可能,也为中医药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能。
1.3中医药自身特点决定转化医学思路与模式必然有别于现代医学
现代医学基于转化医学开展研究一般按照“基础研究-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临床应用-社区应用-医疗政策”的转化思路和模式。鉴于中医药自身的特点,中医药发展转化医学研究的思路与模式必然有别于现代医学。与现代医学比较,中医的根源就来自于临床实践,往往在临床经验和古今医籍中寻求解决临床问题的途径,具有注重整体观、重视健康和治未病以及辨证论治的特点。因此中医药发展转化医学,不能照搬现代医学的思路和模式,必须探索符合中医药自身特色的转化思路和模式。此外,中医药转化医学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趋势等尚不清晰。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以及生物信息学等支撑的预测、诊断、治疗等领域是西医开展转化医学的重点领域。根据自身的特点,中医学转化医学在临床疗效、健康评估与预防保健、慢病管理、中药新药研发方面可能具有一定的潜力和优势,需要进一步研究提出发展战略。转化医学的关键环节和过程缺乏共性技术和方法支撑。在国内外大力倡导转化医学的情况下,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相对隔离并未真正消除,两者与预防医学之间未建立有效的良性循环。巨大的科研投入与对人群健康贡献存在反差。这与基础研究学者、临床人员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与合作,转化效率低,转化过程缺乏规范化和标准化有关。转化医学的理念对医学研究人员的影响在逐步加深,但未能在整个转化过程和环节形成关键的共性技术和方法。
2中医药转化医学研究思路与模式探讨
2.1中医药特色的转化医学研究思路
结合西医转化医学“BtoB”,“CtoC”,“EtoE”和“MtoM”等经典的转化医学思维,发挥中医药特色,把握中医学和转化医学结合的契合点,以临床需求为导向,根据中医药来源于临床,注重名医经验和医籍经典的特点,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转化链。
2.1.1中医药“临床-基础”转化思路
以临床专科群为转化的出发点和目的地,从临床专科中凝练科学需求,借助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生物信息学研究、系统生物学等现代科学技术阐明理法方药机理,将基础研究成果在临床专科中转化应用,促进临床疗效的提高。如图1所示。
2.1.2中医药“临床干预-预防保健”转化思路
将中医药治疗干预环节提前至疾病与健康之间的阶段,通过对健康人群进行健康评估管理和治未病干预,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人群进行慢性管理,在社区与基层推广相对成熟的诊疗技术和方案,实施临床干预和预防健康相互转化的研究思路,实现“重点下沉,关口前移”的卫生保健目标。
2.1.3中医药“经验医学-证据医学”转化思路
在对名中医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整理归纳的基础上,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方法,通过临床科研方法学设计,形成科学合理的临床研究方案,客观评价名中医临床经验的实际疗效,提升研究证据级别,并借助研究,进一步服务于临床,提高临床疗效。如图3所示。
2.1.4中医药“科学研究-产业化”转化思路
紧密结合临床需求和市场需求,将临床研究成果、名医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成果向市场转化,结合市场需求研发中药新药,打造符合国际规范的GCP平台。同时,在开展自身医学检验中心和数字化医院建设的基础上,积极与市场接轨,促进产业化发展。如图4所示。
2.2中医药特色的转化医学研究模式
在建立上述中医药转化医学研究思路(转化链)的基础上,探索有机连接各条转化链的高效途径,构建以临床需求为入口,以提高临床疗效、促进预防保健、社区推广应用和产业化为出口的多维立体的中医药转化医学模式,寻求让临床问题找到转化路径最短、最科学的转化方式,实现成果的快速转化。建立一个如图5所示的转化医学模式。
3对基地重点病种研究的启示
3.1探索中医药转化医学模式,促进基地重点病种研究的成果产出
以提高重点病种防病治病能力为核心,建立沟通基础研究、临床研究、科研方法学研究、新药研发和预防保健等多个领域的转化链条和网络。从临床一线提炼关键科学问题,以多学科交叉融合探索有效解决办法,促进名中医经验挖掘、理法方药机理探索、临床评价和治未病等研究成果向临床实践转化应用,提高基地多个平台研究的优势资源和研究成果对提高临床疗效的贡献度。
3.2坚持转化医学理念,进一步整合利用基地多个平台的科研资源
开展转化医学研究,必然需要多学科现代技术的共同参与。基地科研平台和能力建设为实施中医药转化医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和硬件条件。在转化医学理念指导下,进一步优化创新管理机制,推动各个平台高效协作共同攻关,为重点病种研究提供强大支撑和动力。
一、利用地缘优势扩大学历教育招生覆盖面
从2008年开始国家就指出要在2020年前实现农村“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战略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就是加速农村中医药人才的培养。黑龙江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在全省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可是近年来省内农村中医药人员的学历层次依旧偏低,专业素质仍然不高,很多医疗从业人员仍然需要提高学历并且一大批乡村“赤脚”医生还没有获取学历证书,随着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人民群众对医疗保健的要求与现有农村中医药人员的低素质这一矛盾日益突出,作为成教工作者我们应该充分抓住这一现状,将招生的区域扩展到乡镇村屯,满足农村中医药人员获取学历的夙愿,提高农村中医药队伍整体的素质。此外,由于一级城市医疗从业人员的学历普遍在专科以上,需要考取或提高学历的人少之又少,因此就要求我们把办学的重心放在二级或以下的市县当中,尤其是村屯多的市县,在当地寻求合作伙伴就地办学,比如与当地的卫生局、最大的医院、中专卫生学校等合作,这样既可以解决因为当地离主办学校过远而导致学员无法脱产学习的问题,扩大了生源,又提升了学校的社会知名度,最终使学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二、通过增设新专业提升办学活力
新专业的设置必须要考虑以下两个条件:首先就是要突出地域性特色,将其优势充分的展现出来,设立的专业具有其他省份无法拷贝的绝对条件。其次新专业的设立要立足于学生就业,出口决定人口,这是高校办学的生命基础。近年来社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专业技术人才的岗位要求越来越精确。市场及用人单位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考核越来越严格,成人教育的毕业生如果想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上脱颖而出就必须有过硬的综合素质和岗位针对性强的专业知识,根据这一情况就要求我们成人教育工作者必须设身处地的为成教毕业生的出路谋良策。就必须增设新的能够提高成教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专业。我们只有把握住新专业开设的宗旨,我们才能通过新专业来提升办学的活力,吸引到更多的生源。
三、争取并利用政策开展多元化的继续教育培训
成教事业的发展还有另外一条不可忽视的路就是争取承担地方政府对当地基层医疗卫生在岗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任务。进入21世纪以来,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和有关部门的努力下,中医药继续教育事业取得了新的进展,主要表现在:(1)中医药继续教育的覆盖率逐步扩大;(2)中医药继续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3)中医药人员索质不断提升。20多年来,虽然中医药继续教育事业硕果累累,可是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很多不足和薄弱环节,主要有:(1)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仍无法满足现代人们对健康的需要;(2)继续教育的形式不能满足部分基层中医药人的需要;(3)继续教育的支撑条件亟待改善和加强。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要进一步开展中医药继续教育,要研究继续教育发展战略,统筹规划、利用好国家对继续教育的方针政策。有的放矢、力争承担更多的政府委托继续教育项目,初步建立起省、市县、乡、村四级人才培养教育网络,以中医药大学为龙头,以市县级医院机构为支撑、乡镇卫生院为依托、村卫生室为基础,构建起多元化的继续教育培训体系,比如某省市开展的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培训,村村大学生培养计划、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和农村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等,通过开展各类继续教育培训获得政府培训项目资金补贴,在保证办学经费充足的条件下,推动继续教育长远发展。
四、根据社会职业需要开展各类短期技能培训
随着近年社会重学历、轻动手力的思想逐步蔓延,以劳动力输出获取劳动报酬的技能职业越来越不受人们推崇、可社会现在真正缺乏的就是这种动手技能型人才,并且近年来农村劳动力不断转移城市,农民进城打工需有工作技能,我们成人教育工作者应该及时看到这种机遇和未来发展的趋势,大力开展各类短期技能培训,如康复保健按摩班、针灸适用技术班、中药调剂员等这类短期技能培训,利用自己学校的人才与专业优势,从社会招收并培训学员,培训合格后发国家承认的技术等级资格认证书和上岗证,扩展多渠道办学同时发挥高校服务社会本色。
五、大力开发网络教育
[关键词]高校教师 素质 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4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10-0057-02
知识经济的发展使高校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效果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本文以天津中医药大学为例,在新时代背景下,在素质评价体系逐步发展的前提下,对高校教师素质和教学成果进行了评价。
本文从天津中医药大学教师发展研究中心的教师发展评价系统和教务处教师教学效果评价网站中,选取了衡量教师素质的15个变量进行分析,找到影响高校教师教学水平的主要因素,并进行讨论。本文将政治思想,道德情操,教育理念,专业水平,教育学基础,综合能力,创新思维,科研潜力,教学水平,身体素质,管理能力,操作技能,团队合作,心理素质,指导水平,沟通技巧等变量设为数值型变量,先进行主成分分析,然后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得出结论。
表1展示的是公因子的方差表,可以看出,各个因子变量分析的共同程度都很高,大多数都在0.8以上,说明选取的衡量教师素质的变量的大部分信息能够被提取,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因子变量进行分析,因子分析有效。政治思想,道德情操,教育理念,专业水平,教育学基础,综合能力,创新思维,科研潜力,教学水平,身体素质,管理能力,操作技能,团队合作,心理素质,指导水平,沟通技巧等方面都是衡量教师素质的因素。天津中医药大学为了加强教学过程的质量管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保证学生平时成绩考核的客观性、公平性,树立良好的考风和学风,根据《天津中医药大学学籍管理规定》和《天津中医药大学考试管理规定》,制定了形成性平时成绩评价办法。此办法已经从2014年9月入学的2014级学生开始使用,并在本学期全部推广到全校所有的选修课中。
表2给出了解释的总方差,14个因素的分析结果显示,前6个特征值的总体方差大于1,所以可以提取前6个作为主因子,对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成果进行评价。具体方法是由上述因子分析得到系数矩阵见表3,分别为各变量值在不同因子上的得分,将这6个得分变量作为自变量,以2013年9月-2014年7月两个学期的学生评价分数为因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本文分析采用软件SPSS19.0,数据来源于天津中医药大学教务网。
从表4可以看出,数据分析的t检验全部通过,非标准化的系数的意义合理,误差在研究允许的范围内,基本的结论是天津中医药大学的教评系统在实施两年后已经比较完善,从回归分析的结果来看,所有应变量的系数均显著,教师的政治思想,道德情操,教育理念,专业水平,教育学基础,综合能力,创新思维对发表教学论文都有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教师的教学理念。天津中医药大学推行两年的教学设计,无论对年轻教师还是资深教授,在提高教学效果上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引发大学教师教学发展动力与激励机制,加强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提高实践教学教师教学能力,以及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和教研室与课程建设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从表5的分析结果看,对教师教学成果的评价,学生的评教相对客观,影响教师得分的主要因素是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身体素质,多媒体操作的熟练程度。对教学的监控反映在经验上。近年来天津中医药大学BB平台的广泛应用使得专职教师对教学的监督更强了,教师有好的身体素质才能够承担繁重的教学工作,对多媒体的熟练操作也充分体现了新一代教师对现代化教学的应用。继续在课堂中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是未来我们继续发展前进的方向。
教评系统对高校教师素质提高的和教学效果的提升有很强的促进作用,继续完善教师发展和绩效评价体系,提高高校教师的素质和科研及教学水平,是取得更好教学、科研成果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有中国特色的中医药大学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
[ 参 考 文 献 ]
[1] 吴学会.天津中医药大学教师教学状况动态检测与反馈系统说明[J].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2013(12).
[2] 天津中医药大学教师发展中心网站[EB/OL].202.113.168.66 / pingjia.
[3] 天津中医药大学教务网.
关键词:中医药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研究
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却日渐薄弱,近年来发生在大学里的犯罪事件有上升趋势,已经引起家长和社会的高度重视。中医药院校在校学生作为日后医学的后备人才,加强其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刻不容缓,但传统的书本式教育已逐渐被学生所厌烦,甚至引起厌学的不良现象。本文通过探讨中医药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加强其思想政治素质,为其日后走上医学道路进行理论和道德观念培养。
一、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选取在我校就读的医学生200人作为研究对象。
2.教育方法。通过网络教育、专题讨论式讲座、实践教学等三种途径对入选对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具体培训方法如下:(1)网络教育。利用网络教学的手段对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进行强化,并利用网络手段使医学生学习传统医德和现代中医技术和理论,把相关内容做成教学课件,课件尽可能要求直观、生动、诙谐,在多媒体教室由我校教师及中医院专家对学生进行授课。(2)专题讨论式讲座。针对近年来的中医热点话题,分班展开医德讨论,并与传统的中医文化进行对比,由辩论会的形式使学生自由发言。(3)实践教学。由学校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使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到中医院去了解、体会现代医患关系,学习中医技术,由医院资深中医学专家讲述要领,并由学生动手实践中医技能,深化医学生的理论修养。
二、结果
经过三种方法的教育培训,培训结束后对200名学生中的50名学生进行随机提问、考核,获得了如下结果:第一,我校医学生的各项理论水平明显提高,对医学生职业道德有了更深的认识,并熟悉了网络、多媒体等多种现代教育方式。第二,通过进行专题讨论式讲座,医学生对于许多中医热点话题有了新的认识,对中医传统理论特别是医德在现代社会有了全新的理解。第三,通过去中医院参加实际培训,学生的实践水平明显提高,初步掌握了各种中医学方面的技能。
三、讨论
通过对200名在校中医药专业大学生进行系统培训,结果显示,学生的各方面水平明显提高。由于现在中医药院校大多数还是采用传统的书本教育,使学生只是停留在知识的表面,对于近年来中医药方面出现的新技术、对中医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新体现不甚了解,所以本次研究引入网络教育,由我校教师和在医院工作的专家共同创作课件。网络教育的一大特点就是生动、信息准确且及时,利用网络中文字、图像、动漫等视觉方式和幽默诙谐的讲解,使学生更加了解现代中医学的现状,了解现代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具体内涵,并运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生动地理解授课内容,并让学生在课后写学习体会,以加深对此次网络教育培训的理解。网络教育结束后,我们对学生分班进行专题讨论式讲座,对于网络教学课件内容以及最近中医热点进行讨论,并让学生结合理论知识进行对比讨论,辩论一度非常激烈,大大激发了学生对于中医学方面知识探索的欲望。在辩论过程中,许多学生对医学生职业道德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实践证明,参加讨论方式的讲座,可活跃学生的思维,增强表达能力,且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这种方式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对于知识的渴望使学生更加有积极性,辩论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加强学生对于这些知识的印象,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率。最后,我们带领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中医院去参观学习,了解各种中医技能,使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由于以后这些学生最终将走上工作岗位,实践能力尤为重要,故应从实际出发,使学生对日后的工作和生活有个初步的了解,回到学校后有的放矢地学习理论知识,真正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的针对性和高效性,且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为日后从事中医工作做了很好的铺垫和准备。
综上所述,开展网络教育、专题讨论式讲座和实践教学有助于提高中医药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综合业务水平,值得高校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覃晓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教学方法创新的探讨[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25(4):30-31.
[2]陈志军.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初探:北京中医药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建设的基本思路[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3(4):11-12.
[3]刘登科,叶利军.参与式教学法在中医院校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运用[J].中医药导报,2008,14(12):101-102.
关键词:医学院校;中医学;教学改革;问题;改进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5(c)-0000-00
大学英语教学在医学院校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在医学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英语对我国医学生的重要性主要在于英语是学习各国科学文化知识、进行国际交往的一种重要手段和基础,医学生要学习国外治疗和护理的新科技,要使用先进的医疗器械,要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都必须学习和精通英语。但由于大学英语在医学院校中不属于专业课而是一门公共课,一些学生并没有认识到英语这门课程的实际重要性,仅将英语学习的目标定于通过四、六级考试,以考试为目的使学生不能在根本上提高英语学习水平和英语自学能力。对此,近年来不少医学院校展开了高等学校英语教学改革,坚持“以人为本”,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大大提高了医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和能动性,也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体会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
在医学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英语学习有很强的实际应用目的性。大学英语的最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能够具有运用英语进行国际交流、学习最先进技术的语言能力。在这个新的时代,医学生首先要具有较快较准确的阅读能力;其次要求医学生具有较为准确的写作和翻译能力;第三是具有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而英语阅读能力作为医学生将来获取大量外来医学资料的主要途径,成为了医学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内容。但英语教科书和课外资料的内容必竟有限,学生的阅读水平难以得到提高。而当前的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这一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以解决。现代教育技术正是促进外语教学改革,提高外语教学质量的突破口,一些医学院校将以学生为中心的网络多媒体自主学习模式运用到了大学英语教学中,兴建语言实验室,一方面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尽可能地提高学生外语综合应用能力和课堂效率;另一方面使学生尽可能获得足够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同时也缓解了学校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
南京中医药大学在兴建仙林新校区的同时,也建立了英语语言实验室。从2007年,南京中医药大学开始正式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选取了部分班级的学生进入语言实验室,也在语音室中对其开放了网络功能,尝试以现代化的手段辅助学生学习英语。
随着中医“国际化”的逐渐升温,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复合型中医药人才已经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他们既需要具备专业中医知识,又要精通英语表达,这样才能成为中医药在全世界传播和发展的主力。在高等中医院校中,大学英语教学对发展中医药事业具有重要意义,将会促使我国传统中医药的不断发展。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医学生必须要通过英语来学习和借鉴国外医学先进的新科技,从各个方面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这也需要他们学好英语。
但在不少医学院校中,大学英语往往得不到学生的充分重视,导致学生缺乏英语学习的自主性。以南京中医药大学为例,医学生每学期的课业通常都非常繁重,对于繁忙的主科课程,学生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对于作为公共课的大学英语课,学生基本上只把目标定于通过四、六级考试。由于在思想观念上没有认识到大学英语的重要性,造成了学生兴趣不高,能动性不强,学习积极性也远远不够。
在医学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英语学习有很强的实际应用目的性。特别是在中医类院校中,教育学生进行大学英语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具备进行国际交流,引用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的英语能力,所以英语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作为交流的主要手段,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在大班英语教学模式中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相对较少,不利于学生英语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因为人数过多、规模膨胀,学生英语水平良莠不齐,在大班英语教学中有限的师生间的一对一交流也只在于英语老师和个别学生,教师没有办法保障全体学生的学习效果,很大一部分学生的课堂学习受到限制,只能被动地输入,而不能自主地输出。在这种情况下,迫切要求提高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向他们提供大量的自学机会。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现代教育技术向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巨大的挑战和可能性。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技术的利用,语言实验室的建立等都使学生尽量获得更多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
英语对医学类学生的重要性体现在英语是学习外国科技与文化、展开国际交流的重要手段和根本,中医学生要学习国外护理和治疗的新科技,运用高级的医疗设备,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养,就一定要学习和掌握英语。所以,英语教师有责任把大学英语教改课程与中医药相关内容结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也同时提高学生的医学专业素养。
首先,英语教师应在学生大学英语学习初期就向他们强调与宣传英语学习对专科学习的帮助和重要性,让学生了解在新时代,英语对以后他们的专业发展是非常重要、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
其次,英语教师应在英语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选取上花些功夫,多选择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与中医药相关的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尤其是在补充阅读和快速阅读的英语教学中,可以穿插部分专业知识,并多为学生提供一些与中医药相关的英语链接,以供学生参考和学习。
再次,外国语学院可以与其他学院,如药学院、护理学院、临床学院等一起为学生组织丰富的课外活动,增进各学院之间的联系,也将大学英语教改课程与其他专业的课程加以联系。如展开中医英语角,药学英语演讲比赛等等,增加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通过以上各方面的努力,希望可以促进和提高本校大学英语教改的效率,使英语教学质量得以提高,从而可以更好地培养更高素质、高能力的医学院校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范烨:《浅谈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学习者训练”》,载于《外语界》,1999 (3)
关键词:现代淑女;形象气质;培养
淑女气质和风范的涵义绝对不等同于中国传统意义的礼教名词,它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女性在仪表、谈吐、举止、思维、行为习惯上一种独具中国特色的女性魅力,真正表现出女人纯洁、真挚的人格魅力的方面。 中国传统礼教思想束缚下的淑女是不值得提倡的,因为它抹煞了女人应有的魅力与价值。人们提倡做的淑女是在魍趁赖禄础上又不失现代社会价值的淑女,是新文明、新文化、新时代背景下的新新女性。提倡做淑女,总比提倡做“野蛮女友”、“作女”好。这并不意味着复古倒退,不合时宜,束缚个性,而是使女人更具有个性、魅力、品位,恢复女性的本来面目。
古人早在《诗经》中就有所谓“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描述,可见淑女在当时即被推崇。在绝大多数女性的心目中,淑女一直被当做最美好的、最值得效仿的女性形象。时下,关于女性话题的种种观点中,“独立、平等、智慧、灵秀”等,似乎已成为各色人等的共同审美理想。而诗经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一脍炙人口的名句,正好说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淑女是重要的内容。尤其是在“野蛮、性自由”被一些人拿来当做新女性标签的今天,淑女的气质和风范,更显得弥足珍贵。
新时代的淑女,是极其珍贵的矿物质经后天精心雕琢而成的美玉,其表现出来的那份自然到美丽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是修炼来的,是通过一些细节塑造来的。从一抹红唇,一个眼神,到不经意间流露于指间眉梢的小动作;从一笑一颦,一举一动,到无意问表现出来的温柔善良,都可以读到淑女的颜色。现代淑女形象气质的培养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一、秉持自尊、自爱的人格尊严
自尊,顾名思义,就是自己尊重自己。一个有自尊的现代女性是不会去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会让别人去歧视和侮辱自己。自爱,就是自己懂得爱护自己和珍惜自己的名誉,树立一个良好的个人信誉。自尊是自爱的目标,自爱是自尊的表现,要自尊必须自爱。自尊自爱是为了建立和维护自己的尊严,自尊自爱是维护个人乃至民族尊严的前提。一个自尊自爱的现代淑女应该是有理想,有抱负,有气节,有人格,有个性,有主见,有毅力的人。
二、塑造自身的内在气质
所谓气质指的是一个人心理活动的动态性特征。气质使每一个人的心理活动都染上一种色彩。它不仅表现在人的情感活动的强弱、快慢、隐现和意志行动的力量、速度上,而且表现在思维的灵活或迟滞上。良好的气质是以人的思想品质、文明程度和文化修养为基础的,同时还取决于她对生活的态度。许多人注意接受文学艺术的熏陶,又用丰富的知识充实自己的内心世界,因而形成独具魅力的气质风度。高雅的气质与形象礼仪是密不可分的,气质是内在的,礼仪是内涵的外延。通过一个人外在的举止,穿着打扮,接人待物,可以探寻到其内涵到底充盈到什么程度,深厚到什么程度。因此,每个现代女性都应了解自己的气质类型,并根据自己气质类型的特点,采取适宜的方式进行磨炼修养。
三、丰富完善的内在学识修养
修养,是一个人通过自身的不断学习、长期历练和习惯培养的一种正确的待人处世的方法和态度。包括一个人在气质、性格、言谈举止、仪态风度以及在待人接物、为人处世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素质。一个人的修养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各种学习来不断地丰富自己,提升自己。现代淑女要学会如何在各种场合装扮得体,学会说合适的话,懂社交礼仪,学会行业的职业准则,学会磨练自己的能力,学会宽容待人,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
丰富完善的内在学识修养,可以让人展现出优雅的气质,优雅的气质比自然的容貌更具美感和魅力。对于女人而言,一个女人的美,在于优雅。优雅源于内在,源自内涵,源自对社交礼仪的遵循,源自对自我的尊重和爱。做漂亮女人容易,做美丽女人却难;想开放容易,能做到大方却很难;扮酷容易,做到优雅就更难。一个女人能否做到优雅大方,在于受教育程度,在于服饰妆容,在于学识修养,在于职业素养,在于其接触的人和事物。
四、高雅灵秀的才艺素养
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艺术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方面。审美教育是衡量新时代淑女审美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尺。现代女性应注重德育与艺术教育的有机结合,将之视为淑女教育的另一个重点加以培植。每个女人都想成为才艺女子,这不仅需要先天条件,更需要后天的培养和训练,在不同的领域和时刻,展示自己不同的风姿。如果有所热爱,那么就有所侧重地去培养。选择一些高雅、灵动、适用的才艺和技能,既培养女生心灵手巧,又修炼女生内涵气质。比如,通过实践与欣赏两种方式学习:一是传统才艺――琴、棋、书、画。琴棋书画是国学精神、民族风貌的外在表现形式,能陶冶性情,磨砺心志,提升品位;二是现代技能――养身保健、茶道美食、插花摄影。高雅灵秀的才艺可以装点女性独有的风韵,女性有了才艺,更是达到一种极致的美,妩媚中带有书卷气,中带有超凡脱俗的灵性。
五、内外兼修诠释美丽内涵
形象是一种竞争资本,也是一种职业态度。现代女性在职场中的形象是其综合素质的体现。在复杂多变的知识经济时代,现代淑女尤其是职业女性,已经不再是简单任务执行者以及角色扮演者,而是逐渐成了在思想、研究、实践、创新等方面需要不断发展的专业工作者。所以,为了充分符合时代变化、发展的需要,必须按照专业工作者的相关要求塑造现代女性的良好形象,从而将女性自身内涵和外在形象实现完美结合。
总而言之,现代淑女是温柔体贴、气质优雅、通情贤达、追求事业、热爱生活的综合体现,是在传统美德基础上又不失现代社会价值的知识型女性。
参考文献:
本报讯 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已经是一种普遍运用的重要方法。广告营销策划是传播学中广告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也是这类专业学生必须把握的一项重要的实践技能。目前,以广告营销策划方面的案例作为教学教材的还非常少,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广告营销策划经典案例分析》的目的就是让更多的教师能够充分利用这本教材中的案例对学生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教学,让学生通过案例和理论注释进入模拟的现实环境中,体验工作环境的压力和复杂性。
该教材采用的结构是先对案例进行回放,在案例回放的同时对案例中的重点知识点和关键点进行分析、点评和提问,然后是案例讨论题,最后提供相应的理论知识。以往的案例教材基本上都侧重于成功案例,殊不知,失败的案例对于学生产生的影响可能更深,更容易让学生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于是,本教材中的失败或非成功案例占的比例接近三分之一,与以往教材相比是很少见的。同时,本教材案例的编排思路是按照营销策划的各个不同方面展现的,涵盖了营销整体战略策划、产品策划、价格策划、促销策划、渠道策划。在此基础上还增加了品牌营销策划、整合营销策划和创新策划等内容的案例。案例涉及的行业既有汽车、食品、酒业、餐饮、服装、零售业、电器、石油等传统行业,也有电子商务、搜索引擎、IT、通讯等这样的新型行业。
《地球化学(第2版)》
本报讯 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陈道公、支霞臣,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研究员杨海涛编著的《地球化学(第2版)》近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50周年校庆出版的教材,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精品教材”、“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
当代地球化学涉及领域广泛,内容十分丰富,已成为地球科学的三大支柱之一。地球化学课程是科大地球化学专业的最重要的专业骨干课之一,该教材是作者们多年在科大教学科研工作中的长期积累和结晶,一直作为地化专业本科生的教材使用。该教材着重叙述当代地球化学的基础理论、基本内容和基本概念,特别注意近15年来的新进展,在少而精的前提下,围绕学科中最有希望和最有发展前景的分支学科展开,强调同位素地球化学、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和地球化学热力学等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较多地省去地质作用地球化学中陈旧的地质实例,注意吸收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本书在1994年第一版的基础上,根据10余年来学科发展状况和21世纪学科动态对内容作了较大的更新和增删。
该教材强调科大地球化学专业的优势和特点――同位素地球化学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对同位素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的叙述可能是国内同类教科书最清晰、表达最准确的,这使得该书的出版不同于已有的一些地球化学类书籍和教材,具有明显的特色。
《生物数据整合与挖掘》
本报讯 目前,生物信息学在应用计算机技术对各种生物数据进行管理和分析,以期发现生物数据所反映的生物规律,促进生命科学的发展。一方面,生命科学实验产生的巨量的生物数据保存在世界各地的相关研究机构中,或隐含在浩瀚的科学文献里。这些数据反映了生命科学研究的整体进展和成果,有重叠更相互补充,这就需要将这些生物数据整合在一起。另一方面,生物信息学也希望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对生物数据进行分析,以期发现生物规律。因此,根据生命科学的需要和领域知识,设计出有效的生物数据挖掘算法和软件工具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
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生物数据整合与挖掘》一书较为系统地介绍了生物数据整合与挖掘的技术框架,主要介绍了作者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包括:生物数据抽取技术、生物数据整合技术、生物序列数据挖掘、基因表达谱芯片数据挖掘、转录因子及顺式调控元件挖掘、生物数据模型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等内容,还介绍了一个生物数据整合系统、一个基因表达谱芯片数据库和数据挖掘系统、一个转录因子及顺式调控元件的挖掘分析平台等等的设计与实现。
作者朱扬勇,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上海市科委重点发展基金等10多项课题的研究工作,目前主要从事数据科学的研究,是该领域的主要倡导者。
另一作者熊,作为主要研究者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上海市科委重点发展基金等多项生物信息学领域的研究课题。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上海市科委重点发展基金项目“面向医保基金风险防控的数据分析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的研究工作。
《物理学中的对称性》
本报讯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孙宗扬于1999~2000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开设了“物理学和对称性”选修课,由于在这一段时间内资料的积累及认识的加深,感到有必要系统地来解释对称性及其在物理学中的作用等问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日前出版的孙宗扬的《物理学中的对称性》一书以普通物理为背景,详细阐述了对称性是如何引进到物理学中的,使读者清楚地了解到物理学中的对称性和通常的形状对称性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各自的特点。
本书为普通的直观上的对称性到现代的理论物理中的对称性之间建立了有效的沟通渠道,遵循着从通常具体的对称性出发逐渐过渡到物理学中的对称性的认识路线。具体的对称性中有形式上的对称性、性质上的对称性以及规律上的对称性,而规律上的对称性更易于过渡到物理上的对称性。本书对这些细致的分析和过渡过程作了较大篇幅的分析,帮助希望了解物理学和对称性的读者找到入门的途径,扫除某些思考上的障碍,以普通物理为基点,来审视对称性问题。
本教材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连续使用过4学期,学生反映,学习该教材后对物理学中的主线清楚多了,许多零星的片断通过“对称性”这一链条串接了起来,使得对物理学的理解更容易,也更深刻。
《机械制图》
本报讯 近日,天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机械制图》一书,该书编写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机械制图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实际零件的测绘能力,以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本书对《机械制图》和《互换性与测量技术》两部分内容进行了整合,分6个主讲模块、一个选修模块及附录。
本书增加了立体图例和细化解题步骤图例,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作为创作基础,以利于学生阅读和理解。全书内容围绕着企业常用的减速器和闸阀两个项目展开,从项目结构原理的阐述到在拆装过程中建立零件、机构及绘图的基本概念,以完成减速器、闸阀两个项目全套图纸的工作过程为导向,从基础环境的设置到零件图、装配图的画法,直至闸阀全套零件测绘过程,将全书6个模块的内容行了串接,理论与实际衔接紧密。书中增加了选修模块“计算机绘图简介”,除介绍计算机绘图基本知识外,重点介绍常用绘图软件AutoCAD、开目CAD、Pro/ENGINEER、MASCAM等的使用特点和使用范围,并有一些绘图实例演示。
本书将“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和“职业资格证书”内容有机地融为一体,凸显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特色,内容与本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相比略有增加,配有《机械制图习题集》,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空间。本书被评为“教育部高职高专自动化技术类教指委推荐教材”和“国家级精品课配套教材”。
《新编英国商法》
本报讯 在全球一体化大势所趋的当代世界经济大环境下,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的相互渗透与借鉴为我国民商法体制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对此,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英国商法》一书在第1版的基础上根据近年来英国商法的变化与发展作出了相应的修订,以期为广大读者提供了解和学习英美法系商法理论的基本知识。
本书内容具体分为合同法、法、合伙法、公司法、买卖法、竞争法、票据法、担保法、知识产权法、仲裁法等十余章,全面深入地介绍了英国商法的体系范围与理论制度,在行文过程中较为注重两大法系的横向比较与本土化的经验借鉴,灵活运用立法论、解释论与比较法等分析方法,深入浅出地对当代英国商法进行了详尽论述。同时,为进一步便于广大读者更加直观地学习英国商法内容,本书于附录部分对书内所有引用的英美法系经典案例汇编成表,并应读者要求对原版案例表进行了重新勘误,作出了更为精确地修订,同时在保留原有经典判例的同时,更新了近期诸多英美法商事判例,突出了本书内容与新时代法制俱进的基本理念。
作者董安生,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人民大学民商法律研究中心副主任、财政与金融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金融与证券研究所研究员,并为中国证券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比较法学会理事、中国国际私法学会理事。曾著有《民事法律行为》《中国商法总论》《票据法》《证券发行与交易》《证券发行与承销》《证券上市与交易》《国际货币金融法》等书。
《史学概论》
本报讯“史学概论”是介绍史学研究的入门性读物或课程,它是随着现代大学历史系的设立,与史学训练的专门化同时产生的。最近10年间,在东西方历史学家实践的基础上,将史学原理和史学技巧结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历史学一方面具有非常专门化的技巧,一方面又日益开放,面向其他社会科学学科,进行理论反思。近日出版的《史学概论》是大学历史学科本科生基础课教材,是一本“史学入门手册”,介绍了本学科基本的概念和范畴,并结合大量普通历史学家的论著,介绍了查找资料的门径,选题的操作,史料的阅读和理解;讲述了考订事实,分析了历史现象。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史学传统、历史理论和史学理论。其试题沟通中西,以搭建中西史学家开展对话的共同平台,是了解历史学、从事历史研究的一本基本的入门书。
本书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李隆国为历史学博士,北京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DreamweaverCS4完全自学教程》
本报讯 DreamweaverCS4是Adobe公司最新推出的可视化网页设计制作与管理软件,它不但在以往版本的基础上新增了许多实用功能,而且还使界面操作更加简单,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新版本的Dreamweaver软件实现了实时视图、针对Ajax和JavaScript框架的代码提示、集成编码能力的增强、FLV支持的增强以及跨平台支持的增强等功能。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近日出版的《DreamweaverCS4完全自学教程》根据DreamweaverCS4网页设计制作的特点,采用“实例”的讲解方式,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该版本的各项功能及使用方法,读者可以边学、边练,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DreamweaverCS4的操作方法与技巧。全书共分18章,主要内容包括:DreamweaverCS4的入门知识与新功能,站点的建立与管理操作,网页基本元素的输入与编辑,一个简单网页的设计制作过程,网页中超级链接的创建,如何利用CSS样式美化网页,表格与版面布局的应用,层与框架的应用,利用模板、库和资源列表创建网页的方法,行为和动作的应用,表单的应用,Spry框架的使用方法,DreamweaverCS4的高级应用技巧,与网站相关的数据库知识,留言板的制作,汽车公司网站的制作,广告公司网站的制作以及学校网站的制作。此外,随书赠送的光盘中附带有书中实例的素材、最终网页的设计效果以及视频演示教程。
(本报记者赵晶采写)13051
“信”立二十年 “诚”铸再辉煌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迎来20周年生日
王艳
在举国上下喜迎建国60周年华诞之际,中国中医药出版社迎来了20岁生日。20年的风雨历程,中国中医药出版社锐意进取,自强不息,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稚嫩到成熟的跨越式发展,目前已成为中国规模最大、最权威的中医药专业出版机构。20年来,中国中医药社几代人同心同德,走过风霜雪雨,尽展激情豪迈,从码洋几万、几十万的小社到如今的亿元大社,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气势恢弘的华美乐章。尤为可喜的是,近日,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组织的对全国图书出版单位首次进行的等级评估活动中,中国中医药社被评为“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
出版社今日的成就,是几代人辛勤耕耘的结果,凝聚着无数专家作者的心血和汗水,更离不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与亲切关怀。
二十年间硕果累累
作为唯一一家国家级中医药专业出版社,回顾20年来的发展历程,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始终围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中心任务开展工作,始终以传承发扬中医药知识和文化为己任,主动跟踪市场的变化,对本社的图书出版结构进行了三次重大的战略调整,最终形成了以各级各类教材教辅、考试用书、学术著作为主,以生活科普类图书为辅的良好出版格局。
每次调整都为出版社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实现了自身的跨越式发展,发行码洋从1993年的300万码洋,到1997年的3000万码洋,再到2001年的6000万码洋,到2007年已经突破1亿码洋大关。截至目前,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已出版图书3000多种。
目前,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已经出版了大批有社会影响力的图书,奠定了其在中医药出版领域不可取代的社会地位。据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社长王国辰介绍,20年的发展过程之中,出版社基本实现了“只要是中医药教材我社最全,只要是中医药书我社最有影响力,只要是中医药书我社最权威”的目标。所出图书基本涵盖了中医药领域的各个方面,包括了中医古籍、学术著作、生活科普、中医文化以及各级各类教材和考试用书五大板块。
其中中医古籍《三三医书》、《明清中医名著丛刊》、“十五”国家重点图书《明清名医全书大成》、“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唐宋金元名医全书大成》的出版,确立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医药图书出版的权威地位。《百病百问沙龙丛书》、《百病饮食、心理、运动调护丛书》、《健康教育丛书》等图书有力地推动了中医科普图书的推广。“十五”国家重点图书《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丛书》的出版,均引起了业内的强烈反响,为中医药的传承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在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评选中,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教材有166种入选,占中医类教材的70%。而近年来推出的《问中医几度秋凉》《生活处处有中医》《人体阳气与疾病》《解密中国人的九种体质》等一大批市场畅销的中医文化及科普类图书,更体现了中医药出版人传播中医药文化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今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把“中医药文化建设与科学普及专家委员会办公室”设在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这既是对出版社的充分信任,也是对出版社工作的鞭策,使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更加意识到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任重而道远。
20年的时间里,最值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骄傲的一点是该社打造了一支精诚团结、战斗力强的优秀出版队伍。这支专业队伍从建社之初的几个人发展到现在的近百人,已拥有高级专业职称人才15人,中初级专业职称人才40余人。
在出版资源的积累方面,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以中医药为纽带,凝聚了一批以著名专家学者、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作者队伍,可谓群贤毕集、名家荟萃。这些都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图书的高质、优秀提供了有力保障。
展望明天信心百倍
社庆20周年之际,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以20年作为发展的全新起点,确立了新一轮的发展战略和思路。
今年,出版社重点推出了“名家、名著、名社”的“三名战略”,并计划设立“三名战略专项基金”。在“三名战略”这个系统工程中,“名家”、“名著”建设是关键和前提,没有“名家”、“名著”,“名社”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下一步,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将以“名家”带“名著”,以“名著”带“名社”,坚持品牌兴社的发展道路:以“三名战略”为契机,集中资源优势,创造性地开展品牌建设,并逐步确立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品牌的核心内涵。其目标是培养建立一支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名家队伍,出版一批对中医药传承和发展有贡献力的名著,并不断推出精品图书。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对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来讲,20岁正是风华正茂的时光,此时入选“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既是对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工作的肯定,也是一种鞭策。
他们坚信: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坚强领导下,在广大作者和数以亿计的读者及国内外合作伙伴的热心支持下,中国中医药出版社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以文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为契机,必能开创中国中医药出版事业的美好未来,为新时期全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事业,为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作出更大的贡献。
13064
新书速递
《二十世纪世界史》
本报讯 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二十世纪世界史》为北京大学同名公选课的教材。在过去的20世纪里,人类在许多方面的发展超过以往的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人类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在过去一百年里有了飞跃,同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发展与扩散使得人类的安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脆弱。20世纪还是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从现代化向后现代社会的过渡时期,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民族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全球化和本土化、国家建设和社会整合等各种矛盾和思潮风起云涌,变化万千。
本书提纲挈领地介绍了20世纪世界主要地区和国家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内容包括第一、二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中东问题,美苏冷战与缓和,欧洲统一进程,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东亚的崛起,全球化浪潮等等。
《化工单元操作训练》
本报讯 天津大学出版社推出的《化工单元操作训练》是根据高等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而编写的。该书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主线,以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在选择内容时重点面向工程实际操作,同时兼顾学习者未来的发展和单元操作技术的进展。
全书共分为4章,主要介绍了化工常用的测量技术及仪表、典型的化工单元操作、综合性仿真技能训练以及化工设备的使用与维护。该书被选为“教育部高职高专化工技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
《聚合物多层次结构中稀土络合物的光谱性质》
本报讯 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推出的这本《聚合物多层次结构中稀土络合物的光谱性质》将具有不同结构的稀土掺杂聚合物作为研究对象,从理论和实验的角度对这些聚合物进行了光谱分析、掺杂基质结构设计、发光性质与各层次结构的关系以及光量子调控等多方面的研究。
书中介绍的发光调控、三维光学存储和稀土掺杂聚合物光纤的光放大性质等均为光子学聚合物领域的最新进展。虽然本书是非常专业的学术专著,但是通过阅读,读者也能从中了解这一新兴交叉学科的概况。书中还列出了相关原始文献以满足感兴趣的读者进一步了解相关内容的需要。
本书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友文库(第二批)”中的一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在2009年还将陆续推出该系列丛书的其他图书,以满足各界读者需求。
《最新炫目JavaScript动态网页特效实战精讲》
本报讯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的这本《最新炫目JavaScript动态网页特效实战精讲》是目前最深入和实用的JavaScript图书,讲述JavaScript的所有知识以及详细的应用效果,展现这门技术给网站建设带来的丰富体验。
本书详细介绍JavaScript的基本概念、HTML基本知识、JavaScript的基本语法及其内置对象和浏览器对象。全书通过动态网页特效的200多个经典案例应用,展现JavaScript在网页应用中的独特魅力。书中每章都有关于本章的经典提示,每个经典提示都是作者多年工作经验的总结。书中对每个知识点都配备相应的实例,每个案例中都有学习的难点提示、代码解释和最终的案例效果,使读者全面理解JavaScript和体验其应用效果。
本书从始至终都采用概念阐述和实例练习相结合的方式,在了解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实例应用,鼓励读者动手实践,加深对概念的理解,逐步培养应用JavaScript语言进行实际案例制作的能力。
《成形技术基础与实训》
本报讯 天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成形技术基础与实训》是“教育部高职高专材料教学指导委员会规划教材”。该书以实训项目为主线,创造性地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于一书,并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渗透了“以人为本”、“自主-探究-合作-创新”等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关键词]中药组分;标准化
[收稿日期]2013-08-04
[通信作者]*贾晓斌,Tel/Fax: (025) 85637809,E-mail:中医药是我国经历几千年实践传承下来的宝贵非文化产物,其疗效是毋庸置疑的。中药多成分的复杂性,导致目前大部分中药的物质基础不甚明确,现代中药发展处于一个时间相当长的发展瓶颈期。不过,近几年来,药学工作者通过对现代中药应该如何保持可持续性发展的不断思考,对中药多成分特点有了一些新见解[1-8](以中药组分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思路),加上新型科技技术的发展,结合信息化中药的发展,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中医药发展步伐,这也给在新时代背景下中药的发展带来了惊喜和憧憬。
1“中药组分”发展现状分析
1.1“中药组分”呈现的多样性发展趋势
随着中药的不断发展,“组分中药”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将中药多成分的复杂性问题简易化,为阐明中药多成分物质基础提供了可能。这也是组分中药制剂的研制成为中药现代化方向的原因,是中药走向国际医药主流市场的重要途径,对中药产业发展国际化及产学研结合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组分中药”的内在含义,存在各家各说的混乱情况。
张伯礼院士[8-11]提出以组分配伍的思路来研制现代中药。以临床有效的名优中药二次开发为切入点,遵循传统方剂的配伍理论与原则,以组效关系为基础,优化设计,针对临床适应病证,筛选有效的中药处方。他指出组分中药组分应该具有以下四大特点:①基于中医理论配伍组方;②具有明确的临床适应病证且有针对性强;③新方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相对清楚;④药物质量稳定、可控,适于产业化推广。因此,“组分中药”的概念应运而生,现代化中药的研究对象从粗提取物水平发展到了组分中药水平。
张贵君[12]在第二届中药现代化新剂型新技术国际学术会议上明确指出:中药的发展必然趋于组分中药,并提出中药药效组分理论。他认为中药饮片含有多种成分遵循自然规律有序地结合作为复方中药的个体,即是配伍组分,这个配伍组分是有机地结合而非随机搭配,存在质和量的必然规律;而这种组合的实质又是化学组分和信息物质组分的组合,构成了有序的药效组分;尽管诸多因素影响着中药药效组分的变化,但这些组分始终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
此外,还有一些不同形式的以“中药组分”为研究对象的研究。王厚伟[13-14]提出基于中药宏观药性假说,将中药系统分离为若干相对独立的物质单元,以各物质单元的微观药性贡献力作为矩阵元素,构建寒热药性判别矩阵,通过中药药性,实现对中药物质单元预先理论判别,提出“中药药性组分”概念。梁鑫淼[15]认为中药含量差异较大,对中药这个复杂体系的分离及研究是困难的,因此提出中药标准组分概念,借助大孔树脂的优化组合技术与极性分配原理,把中药分割收集成较小的单元,最终得到具有一定可重复获取的中药部位即“中药标准组分”。
1.2中药组分盲识性(非“中药组分”误等同于组分研究)
一些研究者直接把中药组分误解为中药有效部位,导致中药的有效部位研究等同于研究“中药组分”。“中药有效部位”与“中药组分”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是2个不同的研究对象。中药有效部位,是指当一味中药或复方中药提取物中的一类或几类化学成分的含量达到总提取物的50%以上,而且一类或几类已知化学成分被认为是有效成分,该一类或几类成分的混合体即被认为是有效部位[16]。
1.2.1将中药提取物或有效部位简单误作为中药组分研究中药有效部位研究中,还没有学者将中药中的一类或几类化学成分的混合体单独提取出来进行药效试验,证明该一类或几类化学成分混合体是有效的。更没有针对中药有效部位中各化学成分单独进行药效试验,证明其各自的有效性,以及各化学成分按比例混合后协同作用强度的变化情况[17-18]。显然,这个混合物不一定能代表中药整体成分的综合有效性。笔者认为“中药有效部位”的概念实际上是个较为笼统的概念。中药有效部位只是用化学方法进行含量测定得到的一个结果,或者说中药有效部位不一定是真正有效成分组成的有效部位。大多数的研究都只是参照文献报道,其不仅忽视了非有效部位的协同作用,也忽视了组分的结构特征[19]。
张建永等[20]在研究丹参山楂组分配伍药效实验中,其丹参组分是由干燥丹参提取得到主要含有质量分数54.81%丹酚酸B和质量分数10.7%丹参酮ⅡA,山楂组分的主要成分是质量分数5.37%的原花青素B2,可见,这只是简单的水/醇提物,依然是用2个或1个指标作为研究对象。冯怡等[21-22]在制备含阿魏酸的川芎效应组分缓释微丸时,所提出的川芎效应组分,是他们在研究大川芎方治疗偏头痛效应组分的提取纯化工艺时所得到的组分,其中含阿魏酸效应组分的出膏率约为 1.67%, 阿魏酸质量分数为 5.82%; 含天麻素效应组分的出膏率为5.38%,天麻素质量分数为 8.45%,实质意义上,该组分只是进过提取工艺优化过后的中药浸膏物,作者认为没有达到中药组分的高层面。仍然是停留在初提取物的水平,没有达到中药组分的要求。柳润辉等[23]在药对“丹参-黄芪”有效组分的最佳配伍配比研究时,总丹参酚酸含量以丹酚酸B镁盐计不低于80.0%,总丹参酚酸收率为3%;黄芪总皂苷含量以黄芪甲苷计不少于80.0%,黄芪总皂苷收率为0.17%,该“组分”同样是初级水平的提取物。商洪才等[24]在研究丹参三七配伍的效应特点时,考察丹参和三七配伍组合后的效应特点和表现形式,考察了丹参与三七的 7 种配伍的多效应指标比较,但是该系统研究中,丹参组分仅仅以水溶性成分丹参素为分析考察指标;三七组分以单一的人参皂苷 Rg1为考察指标,这样虽然大大降低了组分间配伍的难度和工作量,但反过来看,该实验中的丹参和三七组分本身物质比较结构单一,这2个组分仅以单一的化学成分作为指标实际是不符合中医药理论整体性的特点。丹参中不仅含有丹参素还有丹参酚酸、丹参酮等其他药效成分。显然,用2个单一的成分指标不能够代表丹参和三七组分的药理效应。金萍等[25]在研究山菠菜三萜组分体内外对Ⅱ相解毒酶的调控作用时,其中三菠菜组分是由夏枯草经过初步提取纯化得到的提取物,而笔者认为“组分”应该是物质基础明确,成分含量明确具有确切结构的中药优化物质组分。
1.2.2将中药单体之间配比研究误作为中药组分结合理论的配比狄留庆等[26]对复方丹参制剂多组分中丹参组分和三七组分的描述也多是提取物及有效成分的概念而非笔者所指的“中药组分”实质意义。刘荣等[27]把“中药组分”优化配比误认为是仅仅是单体成分的两两配比,通过比较比较钩藤碱、葛根素、天麻素、黄芩苷单体及两两组合物对血管的舒张作用,来阐述中药组分结合理论,该实验忽视了中药本身的起效的物质基础,不在是中医药理论中所说的“中药组分”,而是天然化合物的配比结合。
1.3“中药组分”引发的问题思考
自从中药组分出现以来,基于“中药组分”的研究掀起了中药界的一大热潮,不断的涌出了越来越多关于中药组分的新名称。例如中药标准组分、中药药效组分、中药同系组分、中药类组分以及中药新组分等等。中药标准组分是指具有一定可重复获取的中药部位。“中药药效组分”是指反映中药临床应用特点、药效成分的有序组合。中药同系组分是指具有相同的结构骨架,不同的取代位点或取代基的一类化合物。中药类组分的研究是中药组分研究中的一个求同的过程,即把类似结构的化合物分离出来作为独立单元,以进行化学、药理、作用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有助于对某一类化合物的化学特征、生物学特征进行深入的表征和认知。“中药新组分”是基于中药成分组合效应假说,在肯定有效物质是化合物的理论基础上,提出的功能组分配伍结合形成新的中药组分,其次还包括现代临床旧药新效的中药组分以及现代配伍发挥新用途的中药组分。在某种程度上,这些研究内容都与“中药组分”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但是到底中药组分的真正意义与内涵是什么呢?
中医药的现代化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局部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来阐述中医药的科学内涵,“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体现[28]。但是真正搞清有效成分的中药品种并不多,更多的只是一些生理活性成分,即经过不同程度药效试验或生物活性试验,证明对机体具有一定生理活性的成分。显然,它们并不能代表中药整体临床疗效的有效成分。对于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显然,这个混合物不一定能代表中药整体成分的综合有效性。作者认为中药有效部位的概念实际上是个较为笼统的概念。中药有效部位只是用化学方法进行含量测定得到的一个结果,或者说中药有效部位不一定是真正的有效成分组成的有效部位,或真正产生药效的有效成分。大多数的研究都只是参照文献报道,其忽视了中药的整体性和非有效部位的协同作用[29]。
中药这个庞大复杂的多成分体系决定了中药组分也应该是由几个或数十乃至成百上千已知的或未知的化学成分所组成。笔者认为中药组分首先是可以代表中药整体的,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相对清楚,具有安全、有效、稳定、可控性特点,其次,由于中药组分中各成分的含量、生物活性存在差异,导致中药组分在组分间、成分间都应该存在着复杂的配伍配比关系。中药的这些特点使它成为了一个关乎人类健康事业却难以预知的黑箱体系[30],这也促使人类不断地探索中药的奥秘。综上所述,笔者所研究及定义的“组分”是由一类理化性质和药理活性相似的成分按照一定的比例有机组合形成的具有完整结构和药理活性的单位,并提出了系统化的中药组分筛选方法[31-32],试图得到可以表达中药整体的“中药组分”,该组分不再是简单的中药初级提取物,而是基于中药物质基础,具有一定结构特点的现代“中药组分”。笔者还进一步建立了组分生物药剂学性质分类系统思路[33]。
2基于组分结构理论的“中药组分”研究
笔者多年致力于中药组分研究领域,认为中药组分是具有一定内在结构的有序整体,其研究思路主要通过结合药理及药效试验,筛选合理的组分内部比,确定中药组分结构。笔者对银杏内酯与丹参二萜醌进行了组分结构的研究,银杏内酯组分以银杏内酯A与银杏内酯B为代表性成分[34];丹参二萜醌组分代表性成分为丹参酮ⅡA,丹参酮Ⅰ,隐丹参酮,二氢丹参酮Ⅰ[35]。
3中药组分标准化的重要性
3.1中药组分标准化对中药研究领域的意义
随着中药国际化发展的进程,其研究对象自然从粗提取物发展到了组分层面。“组分中药”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将中药多成分的复杂性问题简易化,为阐明中药多成分物质基础提供了可能。这也是组分中药制剂的研制成为中药现代化方向的原因,是中药走向国际医药主流市场的重要途径,对中药产业发展国际化及产学研结合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组分中药”的内在含义,存在各家各说的混乱情况。
3.2解决中药组分概念误识与错误理解的现状
面对这么多不同意义的中药组分,由于中药组分概念的不明确,导致药学研究工作产生误解,给药学工作者在查阅检索文献方面带来了很多干扰与误解, 混淆了当今“中药组分”的实质含义。通过在CNKI中输入主题为“组分”检索,其文献结果已经接近 15万篇。这说明越来越多的药学工作者重视中药组分的研究,都趋向于以“中药组分”为研究对象在医药学各领域开展科研工作。中药组分的出现是中药发展的趋势所向。但对于中药组分的对象不统一,研究形式不统一,造成“中药组分”发展过于“多样化”。 因此,给各家各派“中药组分”概念标准化,是当前“中药组分”发展中需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4中药组分标准化定义原则的建议
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正因为其发展具有宽大包容性及探索性,对于中药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出现的“中药组分”,它就像是新生儿,在医药学领域内,应该允许其有多样性的发展,但绝对不能盲误发展。对它的发展必须有相应的标准。以下是笔者提出的一些关于中药组分标准化定义原则的建议:①中药组分的研究必须基于中药整体性之上;②药效物质基础,具有一定的可识别性;③中药组分应该具有完整结构和药理活性的单位;④“组分”的英译统一为composition/ component。“组分”是药效物质和作用机制相对清楚,具有安全、有效、稳定、可控性特点;是由一类理化性质和药理活性相似的成分按照一定的比例有机组合形成的具有完整结构和药理活性的单位,是中药传承基础上创新,具有复方、配伍、多途径、多靶点、多效应整合调控作用模式等中医药特点的时代产物。
中药组分的标准化势在必行,误识性的发展必然导致中药组分概念的混乱,也容易使刚接触中药组分研究的药学工作者对其难以理解,甚至误导其研究工作的进行,因此,笔者在此概述性的对中药组分的标准化进行探讨,希望改善和减少这样的错误。
[参考文献]
[1]章飞芳, 张峰. 薛兴亚, 等. 中药组分的系统化学表征[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6, 8(3):85.
[2]刘雪松, , 程翼宇. 一种基于进化学习的中药定量组效关系建模方法[J].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2005, 39(4):495.
[3]张展, 平键, 徐列明.抑制人肝星状细胞株迁移的中药组分筛选[J].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2, 28(3):183.
[4]荆志伟, 周才秀, 王忠, 等.用主成分分析探索不同中药组分配伍干预脑缺血的基因表达模式[J]. 中医杂志, 2010, 51(2):164.
[5]张良登, 王阶, 何庆勇. 中药组分配伍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研究概述[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 25( 6):922.
[6]卢佩章, 梁鑫淼, 肖红斌.中药组分智能统一指纹数据库[J].化学进展, 1999, 19(2):199.
[7]肖远胜, 徐青, 金郁, 等.中药标准组分系统分离制备研究[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6, 8(3):79.
[8]张伯礼.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回顾与展望[J].中国科学投资, 2010(3):25.
[9]张伯礼, 王永炎.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以组分配伍研制现代中药[J].中国天然药物, 2005, 3(5):258.
[10]张伯礼, 王永炎, 商洪才.组分配伍研制现代中药的理论和方法[J].继续医学教育, 2006, 20(19):89.
[11]刘明, 高月, 肖瑞, 等.中药组方原则“君臣佐使”的模糊数学量化描述[J].药学学报, 2009, 44(1): 38.
[12]张贵君.中药药效组分理论与中药组分学[C]. 天津:第二届中药现代化新剂型新技术国际学术会议, 2006.
[13]王厚伟, 窦彦玲. 中药宏观药性假说与组分药性数字模拟研究[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2, 14(2):1529.
[14]王厚伟, 窦彦玲.基于系统分离的中药及其组分寒热药性矩阵判别与应用研究[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 36(3):179.
[15]丰加涛, 徐青, 梁鑫淼, 等. 中药标准组分制备与组分库的构建[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6,8(3):95.
[16]吴立军.天然药物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17]吴清和, 荣向路, 黄萍, 等.高良姜有效部位的筛选研究[J]. 新中医, 2000, 32 (6): 31.
[18]张继稳, 陈立兵, 顾景凯, 等.多组分中药化合物组释放同步性评价方法[J].药学学报, 2008, 43(6):647.
[19]贾晓斌, 刘光敏, 陈彦, 等.基于中药组分结构理论的夏枯草属药材防治肺癌物质基础研究[J].中药材, 2010, 33(7):1105.
[20]张建永, 晏仁义, 王建露, 等. 丹参山楂有效组分配伍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 2013, 38(12):1987.
[21]洪燕龙, 冯怡, 徐德生, 等.大川芎方治疗偏头痛效应组分的提取、纯化工艺研究[J]. 中药材, 2007, 6(30):721.
[22]洪燕龙, 林晓, 冯怡, 等.含阿魏酸的川芎效应组分缓释微丸的制备及性质考察[J].中国中药杂志, 2011, 36(4):439.
[23]柳润辉, 苏娟, 徐希科, 等. 药对“丹参-黄芪"有效组分的最佳配伍配比研究[J]. 中国药学杂志, 2006, 41(11):815.
[24]商洪才, 张伯礼, 高秀梅, 等.丹参三七配伍的效应特点与基于效应的新药设计思路[J].科技导报, 2006, 24(5):25.
[25]金萍, 谭哓斌, 刘文博, 等.山菠菜三萜组分在体外及体内对II相解毒酶的调控作用机制[J].中国中药杂志, 2012, 37(23):3637.
[26]恽菲, 狄留庆, 李俊松, 等.复方丹参制剂多组分口服吸收及其相互影响研究的思考[J].中草药, 2011, 42(10):2135.
[27]刘蓉, 卞筱泓, 许激扬, 等.中药单体组合的血管舒张作用研究[J].华西药学杂志, 2011, 26(6):551.
[28]罗国安, 王义明, 梁琼麟, 等.系统生物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
[29]吕圭源, 陈素红.关于中药有效部位新药研究的几点思考[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4, 6(5):17.
[30]谢兴亮, 杨明, 岳鹏飞. 对中药制剂“粗大黑”问题的辩证解析[J]. 医药导报, 2010, 9(8):1054.
[31]刘丹, 郁丹红, 贾晓斌, 等.基于中药组分的中药多元释药系统的构建[J].中国中药杂志, 2012, 37(15):2338.
[32]郁丹红, 刘丹, 贾晓斌, 等.基于组分层次的中药多元释药系统评价体系的构建[J].中国中药杂志, 2012, 37(17):2667.
[33]刘丹, 郁丹红, 贾晓斌, 等.中药组分与组分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构建[J].中国中药杂志, 2012, 37(19):2997.
[34]刘丹, 贾晓斌, 萧伟.银杏内酯组分结构优化实验研究探讨[J].中国中药杂志, 2013, 38(12):1856.
[35]郁丹红, 贾晓斌.药效学筛选表征丹参二萜醌组分整体性质的代表性成分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 2013, 38(12):1851.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about current development of relevant studies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ponents"
LIU Dan, JIA Xiao-bin
(Key Laboratory of New Drug Delivery System of Chinese Meteria Medica under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iangsu Provincial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ine, Nanjing 210028, China)
[Abstract]A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ponents have become a hotspot in the fiel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tudy, they have followed a development trend of diversity and false identification. In studies on a new modern product, we shall encourage the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mode, but avoid the false concept identifi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ponents. In this paper, by analyzing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ponents and problems, we discussed the standard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ponents, with the aim of reducing and avoiding the situations to study non-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ponents a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ponents.
【关键词】传统文化;思想政治工作;价值
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医疗服务的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医生不仅要有扎实的医学知识和临床技术,满足病人在生理和疾病方面的需求,同时还要具备提供高质量的人文素质和思想修养,这种对自己和他人情绪的掌控和调节的能力对于做好医疗工作是至关重要的。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依赖于医疗科学水平和医务人员情绪智力水平两个方面的共同提高[1]。
特殊的专业决定了医学生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文化素养,而我国医科学生在高中阶段就分在理科班主攻数理化,人文素质相对薄弱。进入高校后,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人格塑造。再者医学教育任务繁重,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往往投入不够,有些医学生除了专业知识,对其他事物不感兴趣,经常感到压抑消沉,处理问题固执偏激[2]。医学院校学生对于专业以外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文化艺术修养较差,人文素质缺陷是医学生整体素质发展中最为突出的问题[3]。
有调查报告显示,医学生的成就感、现实检验、压力承受、感染力等方面都显著低于大学生总体水平;而对于医疗卫生这个高风险、高技术、高付出的职业,这些都是从业人员所应具备的职业素质。
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源泉,是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她已深深地融人整个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特别是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影响社会历史发展,支配人们思想行为和日常生活的强大力量。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时期,面对社会多元价值体系的影响和西方文化浪潮的冲击,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与改革就成为时代性的课题。传统文化则为高校、尤其是具有丰富传统文化底蕴的中医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提供了重大借鉴和契机。
1 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是指根植于中华大地肥沃土壤之中,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保留在中华民族之间具有稳定形态的,世代传承并影响整个社会历史的文化体系。除儒家、道家、法家和佛教学说之外,还包括历史、文物、陵墓、医学、农学、天文、地理等古籍文书。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浓厚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制约着今天的中国人。
2 传统文化的双重价值
我国的传统文化其基本价值系统是以儒家体系为主干,同时又兼容道、法、墨等诸子百家之长,必须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批判继承,推陈出新。
3 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价值
3.1 文化是一个统一连续的整体,它的发展具有继承性、延续性。这就注定了承担着文化传承任务的教育必须根植于传统文化。生长在这种背景下的大学生既是传统文化的现实承受者,也是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其思想观念无时无刻不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
3.2 传统文化是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操的思想基础,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的,这种对国家、对社会、对民族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忧患意识都深入人心,为世代所传颂。比如:孟子提出了大丈夫的标准:“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是独立人格的最高表现。还有屈原、文天祥等人忧国忧民的精神和坚贞品格更是值得当今大学生所崇尚和学习。所有这些教育学生继承这种爱国主义传统,弘扬民族精神,为围家的繁荣昌盛竭尽全力。
3.3 传统文化对于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根据时代的要求,将这种民族精神渗透到每一个人的理想信念中去,使每一个人的精神世界都具有整个民族的精神品质,积极进取、奋发向上。作为国家未来希望的青年大学生应该继承并发扬这种精神。
4 传统文化在中医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价值实现的途径
4.1 利用中医院校的深厚文化积淀来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它的理论及实践全面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观念和思维方式。中医的“阴阳平衡”、“天人合一”、“五行生克”等理论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具有相当积极影响。因此中医院校应该充分发挥中医药传统文化优势,将传统文化与专业课程教育融为一体的传授予学生。
4.2 大力发展中医文化,中医院校里,中医文化气息浓厚,应该充分利用这个优势和特色,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在整个校园里营造一个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文化氛围。在课程设置上,除了中医课程,要加大传统文化课程比重;定期组织中医文化等传统文化讲座及其他一些有益的活动。
4.3 培育先进的校园文化,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校园文化内在的教育导向和潜移默化功能,对帮助大学生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传递文化知识、陶冶高尚情操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必须构筑浓厚的文化氛围,抵制各种歪风邪气,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综上所述,医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理论多、要求高,其压力较其他的大学生重,同时没有合适的职业发展指导、人文知识补充及情绪压力管理方面的教育,这已不能适应新的医学人才教育要求[4]。因此,对于当代医学生,人文素质和思想修养的培养已迫在眉捷,但是,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植根于民族的上壤。既要在现实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研究,汲取传统的养分,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又要对影响人们思想建设的落后的传统文化进行严肃认真的批判并改进其中的不良传统,开创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这一举措将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输送更多合格的、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金仕琼,刘学年,李忠.深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改革,加强医学
生人文素质教育阴.医学教育,2005(6):42―3.
[2] 彭秋香.浅谈医务人员情绪智力培养[J].福建党史月刊。2009,04:56-57.
关键词:黄芩苷;冻干粉针
中药材黄芩(Radix Scutellariae),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讲到:“宿芩乃旧根,多中空,外黄内黑,即今所谓片芩。故又有腐肠、妒妇诸名。妒妇心黯,故以比之。黄芩(Radix Scutellariae)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的干燥根[1],现代科学研究证明黄芩的提取成分包含黄芩素、黄芩苷和汉黄芩苷等等[2-4]。
1、黄芩苷的研究现状
黄芩苷(baicalin)是从唇形科植物黄芩根当中提取分离出来的一种黄酮类的化合物,又有黄芩甙之称,黄芩苷的形态为淡黄色针晶或粉末,黄芩苷的分子式为C21H18O11,它的熔点在223-225℃之间[5-8]。黄芩苷的结构中有羧基所以呈酸性,可溶于氢氧化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钠等碱性溶液中,可是在碱性溶液中黄芩苷很不稳定,会逐渐变成暗红色。此外,黄芩苷还有一定的脂溶性,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度差异较大。比如:黄芩苷易溶于吡啶和N,N―二甲基甲酰胺(DMF),微溶于C2H5OH、CH3OH、和热冰醋酸,难溶于COOH2、CH3COOH、CH3COCH3,几乎不溶于水、乙醚、苯、氯仿等溶剂。据现代医学研究证明黄芩苷具有显著生物活性,它的功效有:清热解毒、降压、利尿、抑菌抗炎、抗肿瘤等,黄芩苷的研究在临床医学已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黄芩苷还能吸收紫外线,清除氧自由基,抑制黑色素生成,可作为一种功能性原料用于化妆品中[9-11]。因此,黄芩苷具有较高的开发前景。
2、黄芩苷冻干粉针剂工艺的研究现状
2.1 黄芩苷提取液的制备
取提物与中性磷酸盐缓冲液混合,使提取物粉末完全溶解,加蒸馏水调至黄芩苷含量150mgMml,滤过,加抗氧化剂,即0.1%的NaHSO3溶液,即得。
2.2赋形剂种类和用量选择
中药材提取物具有很强的吸湿性,在空气中很难控制水分含量较低,中药材冻干制品缺乏机械强度,容易受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而破碎成粉末状,很多药品会出现粘附于瓶壁的现象,既影响药品外观又会对重新溶解形成不利因素[12-14]。目前,在制药工业中常用的冻干填充剂有乳糖、甘露醇和葡萄糖等等[15]。我们加入适量的赋形剂改变了黄芩苷冻干粉针剂的外观并增强了它的强度,以下对黄芩苷冻干粉针剂水溶性、成形性、澄明度为参数,对黄芩苷冻干赋形剂进行选择[16-19]。详见表1
结论:甘露醇作为黄芩苷冻干粉针剂的赋形剂成型后均匀、饱满,颜色淡黄且水溶性好。
2.3 黄芩苷冻干工艺条件
黄芩苷冻干流程:黄芩苷经过2小时降到预冷冻温度,即零下45℃预冷冻4小时升华(升温4小时至共熔点零下10℃以下,并抽真空,保持4小时)抽真空(干燥箱内真空度达到13.33Pa以下)干燥(从零下10℃经8小时升温至25℃,维持真空13.33Pa以下)再干燥(25℃以下,维持4小时)取出压盖成品[20]。其外观均匀饱满,复溶性好且澄清。黄芩苷冻干粉的冻干曲线如图1所示。
3、黄芩苷冻干粉针剂的发展前景
中国的中医药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古老的文化在新时代中依然焕发着独特的魅力,我国中药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与科学技术日益紧密地结合起来,传统的中药工业正在与时代接轨,中药制剂由过去的四大剂型向着靶向、缓J头较蚍⒄梗各种先进的提取、分离、纯化技术在中药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我国传统的医药工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同时我们也在飞速的提升自己,与国际先进水平缩短距离。冻干粉针剂型是中药现代化剂型改革中的尖端剂型。冻干粉针剂与传统机箱相比较有不易于氧化、不易于分解、理化性质稳定和不易变质等优点,特别是对于在水溶液中不稳定的药物和某些对于热敏感的药物,本文所论述的黄芩苷是中药材提取物,既不能制成一般的水溶性注射液,更不能在水溶液中加热灭菌,只能采用无菌操作法制成粉针剂,在临用前以适宜的注射用溶媒溶解后供临床应用[20]。可以看出,粉针剂相对注射液制剂来说,应用范围可以更广泛,也更稳定。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M].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0.
[2] 张建春, 张华, 施瑛,等. 黄芩苷的研究近况[J]. 时珍国医国药, 2005, 16(3):247-249.
[3] 杜永峰, 周健, 姚秉华.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黄芩中黄芩苷的含量[J]. 化学分析计量, 2008, 17(5):43-45.
[4] 莫金钢. 黄芩苷的提取分离及结构修饰[D]. 东北师范大学, 2007.
[5] 姚燕萍. 黄芩苷提取工艺的研究[J]. 当代医学, 2007(19):88-89.
[6] Heiss WD, Graf R, Wienhard K,et al. Dynamic penum brademonstrated by sequential multitracer PET after middle cerebralarteryoc clusion incats [J] . J Cereb Blood Flow Metab, 1994, 14( 6 ):892-902.
[7] Wallace JA, Alexander S, Estrada EY,et al. Tissue inhibit or of metal loproteinase-3 isassociated with neuronal death inreperfu-sion injury [J] . J Cereb Blood FlowMetab, 2002, 22( 11 ):1303-1310.
[8] 周芳, 池汝安. 黄芩苷制备工艺的优化[J]. 湖北农业科学, 2006, 45(6):814-816.
[9] 郑必胜, 王能青, 赵欣. 黄芩苷的水提法工艺研究[J]. 现代食品科技, 2008, 24(1):48-51.
[10] 王h, 杜守颖, 吴清,等. 黄芩中黄芩苷的闪式提取工艺研究[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 37(4):269-272.
[11] 韩忠明, 郭洪丽, 常波,等. 黄芩中黄芩苷微波提取工艺研究[J]. 时珍国医国药, 2011, 22(12):2840-2841.
[12] 李升林, 张东向, 孙岩. 提取溶剂对黄芩苷提取率影响的研究[J]. 林区教学, 2012(1):122-123.
[13] 马爽, 赵岩, 赵晓红,等. 中心组合设计-响应面分析法优选黄芩中黄芩苷的超声提取工艺[J]. 中国医药导报, 2014, 11(9):142-145.
[14] 李景松, 张贵君, 张智圆,等. 黄芩药材中活性成分黄芩苷的研究概况[J]. 世界中医药, 2013, 8(4):469-471.
[15] 翟保同, 王莹. 黄芩苷提取工艺研究[J]. 中国医药导报, 2007, 4(8Z):91-93.
[16] 李炳奇. 天然产物化学实验技术[M].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2.
[17] 庄瑞. 黄芩苷提取条件的实验设计[J].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08, 21(3):336-337.
[18] 何自强, 张惠玲, 张新欢. 超声波辅助乙醇-氨水提取茶皂素的工艺研究[J]. 湘潭大W自科学报, 2015, 37(2):80-85.
[19] 陈怡, 罗顺德. 注射用中药冻干粉研究进展[J]. 中国药师, 2003, 6(11):743-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