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新课标课程改革

新课标课程改革

时间:2024-03-10 10:12: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新课标课程改革,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新课标课程改革

第1篇

一、师范教学改革背景下小语教法课中存在的不足

师范教学改革背景下,逐渐显露出了小语教法课中的不足之处,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发展。

(一)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学生学习兴趣较低

随着师范教学改革的逐渐深入,传统的教学方式逐渐不再适用于当前的小语教法课,很多学生易于在课堂上出现走神、溜号、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低,多数教师只是一个人在对知识进行讲解与传授,一味的照本宣科,而学生只是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使教学产生了事倍功半的效果,学生无法感受到语文教法的魅力和学习语文的乐趣,更无法在未来指导他们的学生进行语文学习。这种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未来发展,不利于我国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

(二)忽视实践教学指导,学生实践能力较差

实践是检验学生学习能力、知识掌握水平的重要方式,也能够有效检验教学方法,不断改革和完善教学质量。师范教学改革背景下,对小语教学提出了更多的实践性要求,实践成为了提升师范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重要构成元素。在师范教学改革背景下,教师要注意灵活设计多种实践教学方式,将新课标要求真正渗透于教学活动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师范教学改革背景下小语教学法的渗透模式

随着新课标实施的不断推进,势必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师范教学改革背景下,教师可以将小语教法课分为理论课、示范课和试讲课三个模块来展开教学,在每一个模块中渗透改革内容,建立完善的渗透模式。

(一)理论课中的渗透――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在理论课教学中,教师除了注重向学生讲解教学的方法和原则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新课标”与以往“教学大纲”不同的新教学理念,使新课标内容能够渗透于理论课教学活动当中,将学生未来的发展和就业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

课程之初,我往往会印发《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给学生,组织学生自主阅读、讨论,明确中小学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我们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教育理念才能更好实现目标,这是教法课的前提和基础。在具体的教法教授方面,教师可以通过结合不同的课文体裁,传授不同教学方法,在学生了解教材编排体系和教学任务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职业素养。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转变以往自己是课堂主导的角色,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多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互动,促进情感交流,加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程度,使教师和学生成为亲密的良师益友,并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示范课中的渗透――开展多元化示例教学

当学生完成理论知识学习后,就要开始学习实用性的技能。教师可以通过灵活引入一线小学名师的视频课、带学生去附近小学见习听课、教法老师自己“下水”教小学语文课等方式,渗透新课标内容。让学生用所学的教学理论知识去听课、评课,畅所欲言,教师再加以总结、引导,这样无论是别人教学的优点还是不足,都能清晰的呈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能取长补短,更好的设计、实施自己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能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和掌握更多的教学技巧,感受到语文教学的魅力和语文的丰富内蕴,真正实现小语教学法课程改革的渗透。

例如,在指导学生对小学语文古诗词内容的教学时,我给学生放了名师王崧舟的教学视频《长相思》,学生们被王老师诗意的教学语言、环环相扣的教学设计、行云流水不着痕迹的引导艺术所折服,评课时热烈发言,对这堂课在设计、实施中的教学智慧挖掘很深,有的学生甚至还敢于质疑不足,引发了学生们更激烈的讨论。这样的课堂让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在教师的引导下更直观、更深刻地理解了新教学理念,掌握了教学技能。

(三)试讲课中的渗透――提升学生的教学能力

学生在理论课程和示范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对小学语文教学知识就有了一定掌握。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展示课模块中,教师可以适当举办一些“教学比武”。

当学习完一个课型的教学内容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主选择课文,充分准备一个星期之后进行展示。在讲课的过程中,倡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教学设计的创新能力,践行新课标理念。当学生试讲完之后,由全班同学针对参赛选手的教案和上课表现分组讨论,派代表陈述打分理由及所打分数,投票选择出最佳“教学能手”。最后教师还要及时做出点评与总结,肯定优点指正不足。通过学生的实践展示,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授课技能,更好地渗透了新课标理念。

第2篇

关键词: 高考理综试卷 感应电动势 新课程改革

对于2013年高考理综试卷,新课改后第一年高考的贵州、甘肃等省份,采用了新课标Ⅱ试卷,将之与课改多年的黑龙江、云南等省采用的新课标Ⅰ试卷和广西采用的大纲试卷进行比较,如表1可知,新课标Ⅰ、新课标Ⅱ和大纲试卷中力学和电磁学的内容均为必考试题,所占比分较大,其中电磁学的内容在新课标Ⅰ、新课标Ⅱ和大纲试卷中分别为51分、45分和51分,占物理试题总分的比例分别为46.4%、40.9%、42.5%,新课标Ⅰ试卷中电磁学所占的比例最大。

一、三套试卷对感应电动势的考查

1.该知识点所占的比分

对三套试卷电磁学试题所涉及的知识进行分析可知三套试题都考查了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匀强磁场中的运动及感应电动势;新课标Ⅱ、新课标Ⅰ试卷考查了场强的叠加原理、多用电表的使用,新课标Ⅱ、大纲试卷考查了电路连接,而新课标Ⅱ试卷还考查了奥斯特实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安培分子电流假说、楞次定律等相关的史实。从三套试题共同考查的感应电动势相关试题看,新课标Ⅱ和大纲试卷都是6分的选择题,新课标Ⅰ试卷除了6分的选择题考查了感应电动势外,还有19分的计算题也考查了这个知识点。因此,新课标Ⅰ试卷中感应电动势这个知识点占的比分最大。

2.试题的分析

二、教学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方向

1.新课程标准对“感应电动势”的教学要求

《新课程标准》规定选修1-1模块“要求知道磁通量;要求通过收集资料,了解电磁感应定律的发现过程,知道电磁感应定律。列举电磁感应现象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体会人类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选修2-1模块要求“通过实验认识感应电动势的产生条件以及影响感应电动势大小的因素;会判断直导线在磁场中运动时感应电流的方向”。选修模块选修3-2要求“通过收集资料,了解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过程;通过实验,理解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通过探究,理解楞次定律。理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与以往的《物理大纲》不同,《新课程标准》从选修1-1到选修3-2,对教学要求逐级提高,学生经历了从观察、认识形式多样的电磁现象到构建统一的电磁理论的探究过程,了解了这些知识产生的历史背景及由此引发的人类思维、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变革。

2.新课程改革的方向

2014年高考理综试题不再有大纲试卷,根据目前新课改在各大城市实施的情况,也许会有新课标Ⅰ、新课标Ⅱ、新课标Ⅲ三类试卷,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新课标Ⅱ、新课标Ⅲ试卷会逐步与新课标Ⅰ试卷一致。根据《新课程标准》,各类试卷中电磁学部分所占比分不会减少,对感应电动势的要求也不会降低,而且比例还有增加的趋势,重点在于考查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与楞次定律、安培定律、牛顿运动定律、电容器等知识的综合运用。在践行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应依据课程标准对教科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和加工,结合其他合理的教学材料使其更好地适应具体教学情境和学生学习需求[2],教会学生建立物理模型,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3];更新教学理念,鼓励学生多参与教学过程,体会探究过程,引导学生从被动的“填鸭”到师生互动,乃至生生主动[4],在不断认可和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体会到教与学的快乐。

参考文献:

[1]赵凯华,陈熙谋.电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79-184.

[2]袁令民,廖伯琴,李富强.高中物理教师使用新课程教科书情况调查及影响因素探析[J].教育学报,2013,9(2):76-81,95.

[3]穆兰兰.2013年新课程高考理综物理试卷评析与教学反思[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3,42(9):61-62.

[4]徐建.新课程下对电磁学教学的思考[J].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2011(10):47.

[5]殷喜喜,石红.贵州省普通高中物理教师新课改适应情况研究[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27(12):74-76.

第3篇

关键词: 新课程 新课标课程改革 参与者 更新观念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更是参与者。那么,对一位语文教师来说,如何面对这次课改呢?首先,要对课程改革充满期待,倾注热情,努力去研究新课标,从理念上准确把握理解新课标的精神。然后,要积极地、大胆地去实践,只有实践才能把新课标理念变为课改的实际行动,也只有实践才能把新观念,带入课堂,融入课堂,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

新课程像那清新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新课程那崭新的理念犹如春风化雨,滋润了教师的心田。这次的课程改革是一次全面的、根本性的改革,其内涵十分丰富,洋溢着时代的气息,充满了创新精神,使我国语文课程的改革与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语文教师如何面对这次课改呢?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观念,将深刻地影响、引导着教学实践的改变。教师将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而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学方式。当教师以知识传授为重点时,他的基本做法是,将知识、技能分解,并从部分到整体,有组织地加以呈现,学生通过倾听、练习和背诵,再现由教师传授的知识,回答教材中的问题。而在未来的探究性课程中,情形就大不一样了。

首先、教师要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应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其次,促进者的角色如何扮演?据专家分析,促进者的角色有几个特点:一是积极地旁观。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二是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三是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注意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

一、增强对课程的整合能力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教师很重视课堂教学基本功的练习,如朗读、板书、对话等。传统的教学基本功是一笔宝贵的教育财富,应当继续保持和发扬。为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教师新的技能将应运而生。比如,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问题让他们去提,问题让他们去议,答案让他们去辩,结论让他们去得。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才是新课程下充满生命活力的新课堂。

二、教师角色的定位

新课程期待着老师们重新审视对职业角色的定位,把自己从"神坛"中请下来,能与生为善;把自己从"经验"中请出来,敢自以为非。期待着老师们正确地发掘其内涵,变通地实践其要求,给学生烹调出丰盛的素养套餐。期待着老师们来关注孩子们的学习方式,在教法上少一些墨守成规,多一些不拘一格;在课堂上少一些"话语霸权",多一些百家争鸣。

三、体验性学习

新课程还强调体验性学习,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

四、重新认识语文教学

第4篇

【关键词】课程改革;优化;参与意识;民主竞争;学习方式

The new lesson mark descend a teacher teaching behavior and student study way of change

Wang Rong yan

【Abstract】A, new lesson mark request the teacher want change teaching behavior.(A)New lesson mark request the teacher be excellent to turn teachers and the students of relation, establishment the student's corpus position.(Two)New lesson mark request teacher smile and patience bring in classroom.(Three)New lesson mark request the teacher want the democracy and competition bring in classroom.(Four)New lesson mark request the teacher want frequently in introspect on his/her own.Two, new course standard request student change study way.(A)The teacher want to change a student from the reading of study way.(Two)Teacher from query an aspect change the study of the student a way.(Three)The teacher is from the investigation change student of study way.

【Key words】Course reform;Excellent turn;Participate consciousness;Democracy competition;Study way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我们农村学校全面推广有一段时间了,但很多教师对新课程改革仍是“雷声大,雨点小”,不能放开手脚大胆实施,“穿新鞋,走老路”的情况普遍存在。课程改革到底是什么?我们对教学模式怎么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控制学生心理,发挥学生的主动能力,提高课堂效率呢?这些涉及到新课程改革对核心内容――教学方式对转变。教师要使新课标真正落实到实处,要从教师对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着手。

一、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行为

(一)新课标要求教师优化师生的关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既是师生传递信息、交流信息的过程,更是情感交流的过程。圣人说:“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由此可见,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双方情感交融的前提,是教学成功的关键,要建立和谐对师生关系,教师应具有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和谐学习氛围,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师还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得出结论。这样,学生的求知欲就会被激发出来,学习效果也比教师填鸭式教学好得多。

(二) 新课标要求教师把微笑与耐心带进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与要求,是通过态度、表情、行为等方式传递给学生的,微笑是这些方式对关键之一。教师要坚持用微笑的方式与学生交流信息,学生就会受到很大对鼓励,从而更加相信老师,以最佳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微笑还能帮助学习上暂时有困难的学生克服畏惧心理,轻松愉快地参与学习活动中。这里的微笑包括教师亲切的笑脸、优美对语言、宽容的眼神、和蔼的举止等等。

(三)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把民主与竞争带进课堂。参与教学活动的师生都是活生生的人,有感情、有智慧、有个性、有人格。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强烈的参与意识和“比、学、赶、超、帮”的良好学习氛围。例如,在每节课的巩固练习,常设计一道“看谁聪明”的题。这种题的难度不大,常常为下节课或下一单元的学习起铺垫作用,但趣味性浓,很多学生都会争着要做,学生们都以能做出答案为荣,使课堂中出现师教生、生教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师生互动局面。

(四)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勤于自我反思。经常对教学自我反思,可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使自身素质逐步提高。要达到这一目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1)物理反思是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不断对各种教育观念、言论资料和现象进行优劣比较、判断或提出改进意见。(2)对物理教学进行经常性的自我回顾与小结,积极推广优秀教师的教学模式,努力完善学科教学。(3)善于与同行交流,学习借鉴他人经验。不断学习新知识,并应用到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中去。(4)通过观察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反应、分析考试结果、观摩同行教学等手段,认真检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教学思想不断完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二、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主要特征。新课标下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发现问题,开展实验、调查、访谈、考察以及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搜集,这种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把物理知识和社会实践联系起来,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 教师从阅读方面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学习物理同样需要阅读,对于学生而言,“上学读书”已被“上学听讲”所取代。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将教材中的内容“掰开了,揉碎了”讲给学生听,对学生“读书”却有所忽视。从长远看,一个人不可能终身依靠教师,教师“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因此,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基本前提是要学会阅读自学。

(二) 教师从质疑方面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孔子曰:“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也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学贵有疑”,培养学生质疑提问的意识,首先应该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其次根据具体的内容,诱导学生通过观察、类比、猜想、提出概括性、置疑性、探究性或猜想性的问题,并鼓励学生大胆地解决。因此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提问,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途径。

(三) 教师从探究方面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究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发现规律和问题解决的途径,使他们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因此,根据学习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创设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研讨的问题情境,把教材中的内容创造性地组织成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学生探究发现的研究材料,让学生从中自主掌握有关的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对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在新课标标准下,教师的行为与学生的行为转变是息息相关的,只有双方保持融洽的关系才能实现教与学的互动,才能更好地实现新课程标准所要达到的目的。作为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多学习,领悟新课改理念,不断改变教学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育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廖伯琴 张 昌《物理课程标准解读》

第5篇

为了适应新世纪对人才的需要,国家对原来的小学数学课程进行了大副度的改革,在使用新课程标准教材以来,教师既有全新的感觉,也有些困惑。

一、对新课标教材的认识

(1)图文并茂,趣味性、可读性增强。新课标教材在编印上,在每一章节内容中,配置了大量的既帖近学生生活实际,又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彩色图案,增强了教材的美感,提高了教材的欣赏价值;教材的阅读材料引用了数学史料,既提高了教材的趣味性、可读性,又体现了数学的文化和实用价值。(2)选材新颖,内容富有时代气息和实用价值。

翻开新课标小学数学教材,我们会感觉到,教材的内容与旧教材的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管是在内容的编排上,还是在内容的选取方面,都带给我们一个全新的感觉。除大量采用了“观察”、“探究”、“思考”“归纳”等栏目外,知识呈现的顺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选内容带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实际的使用价值,不少例题、习题都选择了较有实际意义的内容进行设计。(3)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小学数学新课标教材中,出现“观察”活动多次、“探究”活动一百多次、“思考”问题127个、归纳活动45次,并配有大量的“数学活动”。

二、使用新课标教材教学体会

使用新课标教材一年多来,让我深刻体会到,新课程改革不仅改变了教材知识的框架和部分内容,更重要的是改变了教师教学的理念、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更加充分地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1)教师必须加强对教材内容的研究。面对新课标教材与原有教材内容框架与内容的增删变化,做为新课程改革直接参与者、实施者的教师,必须加强对新课标教材内容的研究,领会新教材课文内容,把握住教材的教学理念、知识框架、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2)教师的教学方法必须相应改变。教师必须在教学方法上做相应的调整,改变一言堂情况,把更多的时间、机会留给学生动手、动脑探索,并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创新能力,在学生积极参与,民主平等的观察、探究、思考、归纳等活动。(3)教师必须多注意学生学法的引导。新教材在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方式的同时,更加重视学生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学上应多注意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等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4)教师必须多自行制作教学所需教具。对于新课标教材,由于大量观察、探究活动的出现,教师有必要根据教学需要自制教具,并借助直观教具进行讲解,才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过程中碰到的一些困惑

由于新教材对旧教材知识框架做了调整,习惯于老教材教学的我,在教学新教材以来,也出现了一些困惑。如少数知识点介绍前后错位,给教学带来一些麻烦。还有,新教材中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课后习题中安排了一些课本中没有的题型,而且属于开拓性的题目,这对于成绩一般的学生都不能自己解决。

第6篇

【关键词】课程改革 课程标准 背景 现状 对策

1.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困惑

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力求在三个方面有所突破:新课程在内容上作重大调整,力求改变目前数学繁、难、偏、旧的状况,重新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数学基础;新课程在结构上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在设置必修课的基础上,设置不同要求、内容各有侧重的选修课程(模块),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使不同的学生可以选读不同的数学课程;新课程注重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但从目前各方的反映看,数学课程改革困难重重。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改革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又在仓促中延续义务教育改革的思路,没有进行真正意义的总结和反思。针对数学课程改革的现状,著名拓扑学家、北京大学姜伯驹院士希望立即停止推行数学新课标,要尽快修订课程标准。学术界对数学课程改革各执己见,有的甚至是针锋相对,意见截然相反。这些意见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

第一,关于数学推理证明。新课标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淡化数学证明,其意图是降低形式化要求,让学生更容易掌握。应该说,强调让学生自主探索、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等,本身并不错,但绝不能取代数学上严格的证明。数学证明是人类文明进程中产生的科学、简明的说理式,同时也是数学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思想方法;数学的特点是严密,数学的思维方式、数学的精神能使人们养成缜密、有条理思维的习惯。

第二,关于学生学习方式。新课标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通过情景设计,密切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但实验教师却反映,现在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动手多了,学习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但动脑少了。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只是表面现象,相当一部分同学只是凑热闹,没有或很少有实质性的智力活动。不少人担心实际学习效果会下降。应该说,数学学习是一项艰苦的智力劳动,只有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才能领略到数学的真谛。这在新课标中没有得到正面的引导。

第三,关于学生学业负担。数学学科是一个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的整体,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新课标对各个模块的课时限制很严,对顺序安排灵活性较大,容易出现重复、脱节等问题。有些章节低估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而有些该强化的内容没能得到应有的强化,这样学习负担太重,不利于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

第四,关于教师业务培训。新课程不直接对教学的具体内容、教学顺序等问题作硬性规定,只是对这些问题提供建议和多种可供选择的设计模式,为教师用活教材、进行师生互动提供了机会与可能。新课程的多样性、选择性要求中学数学教师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现在教师的实际水平和教学理念与课标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一些新的课程计划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并不是课程本身的问题,而是由于教师没有积极参与或不能适应的缘故。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师,再好的教材,也需要中学教师去贯彻,要给教师留有学习、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避免课程已经开了,教师还没有教材、还不知所措的尴尬局面。

2.高中数学教师应对策略和措施

尽管目前新课程改革遭遇各种非议,但课程改革的理念、方向应该说是符合中国实际的,是切中我国数学教学时弊的。我们要对课程改革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有足够的认识,现在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不应还在要不要改的问题上争论不休,而应尽快投入改革,用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特别是已经进入课程改革试验地区的教师既不能消极应付、盲目跟随,也不能我行我素、无动于衷,要以研究者的眼光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上的各种问题,想方设法克服各种困难,努力探究数学课程改革的理想承载模式。具体地说,目前要突出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2.1更新教学理念,转换教学角色

西方有些学者认为课程实施的最大障碍就是教师的惰性,这里的惰性,可以理解为习惯做法。实施新课程,就意味着要扬弃原来熟悉的一套方法和程序,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和经验。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新课标认为教师应该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我们不能把以学生为本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更应落实在行动中。

2.2加强课程研究,提升教学能力

高中新课标要求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且也是课程的研究、建设和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新的数学课程增加了教学中本来就存在的不确定性:其一,教学目标与结果的不确定性。允许学生在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多元表现;其二,教学对象的不确定性。不使用统一的规格和评价标准,尽可能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个别化教学,不同年级的学生也可以在一起上课;其三,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课程的综合性加大,教材、教参为教师留有极大的余地,只要是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其四,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教师有较大的自主性,将更为灵活地选择和使用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增多。这些不确定性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创新的舞台。新课标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学过程不再是机械地执行教材的过程,而是师生从实际出发,共同开发课程和丰富课程的过程。教师要以教材编者的角度去读懂教材、把握教材编写意图和编者的教学思想,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组织,达到用好教材、用活教材的目的。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教师可以自己改教材。不少课改教师已经感到新教材不好教,到处需要补充,到处想讲清、讲透,就是时间不够。这固然有高考怎么考的问题,但更重要的是观念和能力的问题。教师一方面要自觉钻研,另一方面还要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加强相互学习和交流,充分利用集体智慧,把握好教学的目标,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2.3关注教学过程,改善教学方式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要改善教与学的方式,由封闭式的教学变成指导学生开放式学习。新课标对教学方式的改善主要有两方面新要求:关注学生的情感。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第7篇

一、实施新体育课程标准

本学期,新课程改革在南京市中小学全面实施,实施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是本学期体育教研工作的重点。“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抓好课程改革的起步,本学期着重抓了全体体育教师的培训和起始年级教学实验,转变教师的观念,建立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勇于实践,大胆改革,力求在体育课堂教学上有所改革、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1、举办各级各类教师培训班,认真学习课改实施方案及体育与健康课程标标

(1)参加省教研室举办的体育教研员新课改培训班

XX年6月4至7日,“江苏省体育教研员新课改培训班”在我市举办,这是江苏省首次举办的体育学科课改培训,各区县极为重视,积极报名参加。全市共15个区县中小学体育专、兼职教研员及部分骨干教师30人参加了培训。此次培训班不但听取了有关领导及国家课标领导小组专家对课程改革和课程标准的解读报告,对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有进一步的理解,还通过观摩南京市宁海中学窦宁、夫子庙小学卫红、南师大附小任智新课标实验课以及南师大附小的体育大课间活动,加深了课程改革实践和操作层面的认识,为全市启动新课程改革奠定的基础。

(2)举办中、小学骨干教师新课程通识培训与体育课标培训班

XX年7月10至15日,南京市中小学课改培训正式启动,市教研室配合晓庄学院和市幼师,举办了南京市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培训者培训班,各区县体育教研员及骨干教师约90余人(中学40、小学50)参加了培训,培训班中听取了专家对课改实施方案及课标的解读,交流了课标实践操作体会及案例分析研讨,为区县级课标培训培养了一支骨干队伍。

(3)参加江苏省小学体育骨干教师新课标培训班

XX年8月,江苏省教研室小学体育骨干教师新课标培训班在扬州市举办,我市省级实验小学体育教研组长和部分骨干教师50多人参加了培训,参培人数为全省最多。培训班期间,正直酷暑高温季节,我市参培教师能坚持理论学习和新小学生广播操练习,并利用清晨和下午课后加班加点练习,在培训班结业汇报表演中,展示了我市体育教师的成果和风采,得到有关领导及专家的好评。

(4)参加人教社举办的中学《体育与健康》

教材及教参培训

XX年7月,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教材及教

参培训班在宁举办,由教材副主编藤子敬教授和上海浦东新区教育学院周师章教授主讲体育与健康教材与教参的特点及运用,我市中学体育教研员及部分体育教师30多人参加了培训。

(5)区县中小学体育教师新课程改革培训全面展开

开学初,对区县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培训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各区县均利用开学前及开学初进行了课程改革实施方案的通识培训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培训。据统计,全市参加培训的中小学专职体育教师约1200余人,占全体体育教师的70%;区县的课标培训平均用时为3.5天(最多的10天,最少的2天)。在学期中,各区县结合本地的特点与实际开展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新课标理论与实践培训。

2、举办“南京市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教学观摩评比活动”

为了更好地贯彻《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加大体育教学改革的力度,推动广大教师深入学习新课标,探索一条符合新课程标准的体育教学改革的新思路、新方法,XX年11月中下旬,市教研室举办了“南京市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教学观摩评比活动”。全市共30节中学和30节小学体育课,采用借班上课的形式进行了观摩评比。南京市教研室体育学科在组织此次活动时,提出了“健康、主动、快乐、发展”的主题思想,鼓励教师以“无模、无法、无标、无规”的观点去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实践,大胆改革,力求创新。我们欣喜地看到,所有的观摩评比课教学中,任课教师以促进学生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构建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大教学领域并行共进的课程结构。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关注体育文化的传承,把“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落到了实处。在这次的教学观摩中,教师们普遍都十分重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让学生自主学练。学生选择学习内容的范围越来越大。90%的课中都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选活动内容或自创游戏方法。在教学活动中,由过去比较注重“教法”转向注重“学法”的指导,真正体现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让学生自主学练、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体现出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教案设计突破原单一形式,既有表格式,也有文字叙述式,还有结构图式,无一例外地转变为用教学目标来“统领”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尝试用一条主线来贯穿全课。《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显著特点是只确定了教学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标准,不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这给予了教师在选择教材内容上的灵活性和自。那么,如何开发体育课程资源,突破竞技运动教材体系,建立一个符合课程改革需要,符合学生需求的教材体系呢?这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重大课题,教师们作了有益的探索。在教材资源的开发上较好地运用了延用、改造、继承和创新的策略。在教材资源运用的策略上能掌握好教材资源的约束力与灵活性的关系。

3、组织新体育课程标准教学观摩活动

如何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转变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并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呈现,是实施新课标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教师最为关注的问题。本学期,在区县开展课标研究和教学观摩的基础上,市、区结合,推出一批教学改革有所突破的体育课,以教学观摩的形式进行了全市的交流与研讨。

4、参加“江苏省中小学体育教学研究课展示活动”

XX年11月底12月初,“江苏省中小学体育教学研究课展示活动”在连云港市举行,各市为了展示课程改革研究和实验的成果作了积极认真地准备。我市在课改观摩评比的基础上,推出了人民中学程智和省教院附小金玉老师的两节课改课代表南京市参加省教学展示。两位教师以新课程基本理念为依据,大胆地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与突破,反映了我市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研究的观点与成果。从国家课程改革指导专家的点评及各种反馈信息反映,我市中小学两节课得到专家及听课教师的充分肯定,

二、课题研究

1、继续省级《体育与健康理论课课件研究制作》课题研究

为了贯彻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充分开发体育资源,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来提高我市体育教学质量,在课题上报、立项和初步研究的基础上,今年继续课题的研究和实验工作,目前此项工作基本完成并进行教学实验研讨。

2、参加省教研室主持的《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的运用实验研究》课题研究

该课题反映了江苏省作为经济、文化大省在教育、体育科研上的前瞻性,被中央教科所列为“十五”学校体育卫生科研规划重点课题,并于10月25日在南京九中召开了开题报告会。国家教育部、中央教科及省、市有关领导和省体育院校的专家、课题组教师等出席了会议。南京市在该课题下承担了部分专题实验研究,目前正在计划与落实之中。

3、进行了中、小学体育教师专题研究论文评选工作

新课程改革引起了教师对传统教学的反思与思考,促进了教师对专题研究的热情,从今年教师上报教研室论文的数量与质量看,较之往年有较大幅度提高。小学共上报论文170篇,经评选获奖116篇,占68.2%;中学共上报论文96篇,经评选获奖67篇,占69%。共4页,当前第2页1234

5、开通了中小学体育教研网络,为实现现代化教研工作开辟了一条新路

XX年10月下旬,为了进一步开发教学研究资源,更好地为教师服务,为教学服务,市教研室正式开通了“南京教研”网站,专设“中学体育”和“小学体育”网页,设置了教研新闻、教学研究、专题研究、教研论文和教学设计五个栏目,可以从网上了解市体育教研活动情况,了解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阅读有关论文及兄弟学校的体育课题研究方案,从而为我市的教研活动架设了一条空中桥梁,使全市的教研活动与教师更直接、更快捷、更贴近。

三、队伍建设

1、继续抓好市中小学体育教学研讨组和市优青年培养。

2、组织部分中小学骨干体育教师赴无锡市观摩学习新课改实验情况。

第8篇

一、新课标高中生物教材的知识内容的特点

一般地讲,教材内容的选取是否适当,是影响教材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一部高质量的教材,其教学内容必须符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符合教学大纲规定的各项要求,适应培养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类人才的需要。具体地讲新课标高中生物教材的知识内容的特点。

1.把握基础性,体现先进性。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精选符合学生发展需求和认知水平的基础知识。基础性是基于现代意义的基础性,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力求与现代生物科学相一致,体现先进性。

2.重视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知识性内容着重围绕生物学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展开,在认识“是什么”的基础上,更多地探讨“如何”和“为什么”。教材中重要的概念和原理的表述,以黑体字排印;其余需要学生认真阅读和理解的内容以宋体字排印;供学生一般了解或选学的内容以楷体字排印,或以“相关信息”、“科学?技术?社会”等形式呈现,有的内容明确标注“选学”。

3.构建主线突出、结构合理的知识体系。为凸显各模块在知识教育方面的价值,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每个模块的知识内容都围绕一定的主线展开;同时,新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确定呈现顺序,使之形成结构合理的知识体系。

4.纵横衔接,促进知识网络的形成。为体现生物学与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横向联系,教材旁栏设有“学科交叉”;为体现各个模块间、同一模块各章节间的联系,教材旁栏设有“知识链接”。在各章后的自我检测中,大多安排画概念图的习题。同时,在选取教材内容时注意了与初中义务教育生物教材和相关学科教材的衔接问题。

5.在教材内容中加大实验教学的比例。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实验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生物学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初步的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等。

二、新课标高中生物教材的编写方式上的特点

新编高中生物教材吸取了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生物教材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国外教材的优点,在增强教材的可读性和趣味性上多下功夫。其一、注意遵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生物教材在课文内容的编写方式上,注意遵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常常从观察或实验入手,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和研究,然后再进行讨论、总结,最后讲述生物学知识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应用。其二、新课标高中生物教材的编写方式生动活泼。义务教育生物教材的课文编写方式生动活泼,在正文当中或正文之后设置了一些小栏目,如“看一看,想一想”、“你知道吗?”、“动动脑”、“动动手”和“课外读”等,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而且寓思想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美国高中生物教材的编写方式也很活泼,在课文当中也设置了不少栏目。新编高中生物教材也可以考虑增设一些类似的栏目。这样,不仅可以丰富课文内容,扩大学生知识面,而且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

三、新课标高中生物教材的呈现方式的特点

新课标高中生物教材还借鉴有意义学习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材内容的表述不是从概念到概念,而是尽量从生活经验入手,创设较好的问题情境或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新知识与原有经验之间的联系,以利于知识的建构。具体地讲新课标高中生物教材的呈现方式的特点:(1)必修模块的每节都从“问题探讨”入手,联系生产和生活提出问题;(2)教材重要概念和过程的阐释,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经验,使之亲切而生动;(3)不少章节采用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发展能力;(4)探究活动的写法注重开放性和引导性;(5)作业系统注重层次性。节后的练习既有基础题,又有拓展题;章后的自我检测既有知识的巩固和迁移,又有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的训练;(6)安排丰富多样的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体验过程,领悟和运用方法,训练技能;(7)较多地介绍生物科学史的内容,特别是生物科学史上的经典案例。有的部分以科学发现的先后顺序作为构建框架的重要线索,如遗传部分;(8)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讨论。在资料分析、旁栏思考题、技能训练、练习、自我检测等栏目中有许多关于科学过程和方法的思考题,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方法、活跃思维。

四、新课标高中生物教材全面地体现了新课标的“新”要求

课程改革“生物课”的高中新教材贯穿了一个“新”字,即用新理念、新信息、新资料、新内容、新方法和新手段研讨生物问题。注重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新教材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教学目标中“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的培养”三个维度。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既特别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又强调了教师的学法指导,使学生真正学会、会学。

总之,实施新课标,当务之急是要摆脱传统理念中一些弊端的束缚,深入学习理解新课标的教育教学理念,迅速进入新课改理念的新境界,才能准确全面的落实新课标的各项要求。只有这样,高中生物教学才能走出“轻负担、高效率”的新路子,也只有这样,我们的高中生物教学才能为学生的将来储备能力,为提高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学生的综合素质作出其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红.《关于新编高中生物必修教材中遗传学部分改革的几点设想》.

[2]《高中生物系统整体性原理的教学反思》.网络搜集.

[3]刘连双.《实施新课标的几点感想》.

[4]韩菲,汪兴兰.《过程演绎探究》.教学与管理.2009,(07).

第9篇

新学期开学伊始,当身边的同事们正在忙碌于学习和解读新课标时,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在做什么呢?我们在寻找,信息技术新的课程标准在哪里?我们在庆幸,信息技术教师终于可以偷会儿闲;我们在思考,信息技术学科发展路在何方?当我们认真阅读各学科的新课程标准时,我们找到了信息技术美丽的身影。在2011年教育部颁发的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标准中,虽然没有信息技术学科的新课程标准,但是在各学科的新课程标准中我们发现应用信息技术的元素无处不在,信息技术教育正从有形走向无形。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信息技术教育将展现出润物细无声的美丽姿态,信息技术散发出的芳香将弥漫在各个学科中。解读新课标,我们能感受到信息技术哪些无形之美呢?

“渗透”美,凸显信息技术教育重要性

新课标让我们看到信息技术在学科教育和学生能力培养过程中的无缝渗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走向深层融合。要更好地实现新课标的要求,学生和教师都要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才能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小学语文新课标中关于语文能力的新要求,就强调了学生要掌握“搜索和处理信息(包括网上学习)的能力,根据需要快速搜集所需信息,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英语新课标指出:“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资源为英语教学提供了多种媒体手段、多类型平台和多方位空间”;数学新课标指出:“积极开发和有效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合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当信息技术美丽的触角伸向其他学科时,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被凸显,渗透着信息技术美丽身影的学科教学正在创新、变革和突破。

“应用”美,提高信息技术教育的价值

随着新课标的颁布,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号角又一次吹响。新课标多处指出,信息技术作为工具被学科教学所应用,成为教师促进教学、学生提高学习的必备工具。此时此刻,电脑教室不再是信息技术教师的专有领地——语文教师带领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英语教师带领学生语音教学,数学教师和学生一起在网上社区互动学习,电脑画图也走进了美术课堂,慢慢地电脑教室热闹起来了。如果把电脑教室当做信息技术教师的家,那么这个家开始迎接五湖四海的亲朋好友,这个家开始热闹起来,甚至可以用门庭若市来形容。在电脑教室里,在教师们的课堂上,在孩子们的作业中,我们看到了信息技术的“应用”美——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网络学习,帮助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应用信息技术,我们寻找到了信息技术教育更高的价值所在。

新课标的颁布让信息技术教育华丽地转身,成为渗透性最强、应用性最广的学科。“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信息技术美在身边,美在内涵。信息技术教师紧跟时代要求,要从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出发,与其他学科密切配合,让学生真正具备利用信息技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单位:福建厦门市嘉滨小学)

第10篇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课程像那清新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新课程那崭新的理念犹如春风化雨,滋润了教师的心田。这次的课程改革是一次全面的、根本性的改革,其内涵十分丰富,洋溢着时代的气息,充满了创新精神,它标志着我国语文课程的改革与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更是参与者。那么,对一位语文教师来说,如何面对这次课改呢?

首先,要对课程改革充满期待,倾注热情,努力去研究新课标,从理念上准确把握理解新课标的精神。然后,要积极地大胆地去实践,只有实践才能把新课标理念变为课改的实际行动,也只有实践才能把新课标转化为活生生的教学成果。“人生能有几回搏?”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执着地研究,不断地实践,立志在为课改作出贡献的同时,把自己锻造成新世纪优秀的语文老师。

其次,要更新观念,对《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要准确理解,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全面体现。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重新认识教学内容。要改变教科书是教学的唯一内容的狭隘认识。教科书是教学的基本内容。语文教学资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而且会不断再生。作为新世纪的语文教师,要有开发语文教育资源的意识,有整合包括教科书在内的语文教育资源的能力。课前引导学生观察、调查、查阅相关资料,为学习课好准备;课中引进相关文字、音像资料,特别是适时、适当地结合课文进行补充阅读;课后适当拓展、延伸,或引导进行实践活动。今后的教师,不应是照本宣科的教书匠,而应当是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语文课程的建设者。

二是重新认识语文教学。要改变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新课标倡导“要构建自主、开放、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等这些富有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树立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思想。教学的参与者是教师和学生,其中学生应为主角。在对话的过程中,师生不仅是平等的,而且应凸现学生主体的地位。在课堂中,教师首先是参与者,与学生平等交流,其次才是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学生应畅所欲言,自主互动,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问题让他们去提,问题让他们去议,答案让他们去辩,结论让他们去得。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才是新课程下充满生命活力的新课堂。今后的语文教师,不应是“授之与鱼”,终年辛劳而收效甚微的塾师,而应是“授之与渔”,教导孩子拥抱生活,在游泳中学会游泳的教练,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使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高的智者。

新课程期待着老师们重新审视对职业角色的定位,把自己从“神坛”中请下来,能与生为善;把自己从“经验”中请出来,敢自以为非。期待着老师们正确地发掘其内涵,变通地实践其要求,给学生烹调出丰盛的素养套餐。期待着老师们来关注孩子们的学习方式,在教法上少一些墨守成规,多一些不拘一格;在课堂上少一些“话语霸权”,多一些百家争鸣。

“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未来人才的培养目标。面对这个大课题,面对新课改,让我们大胆地去实践,留下我们共同探索的足迹吧!

第11篇

现在很多学校都进行课程改革,每个人都讲新课改,可为什么要进行新课程改革呢?很多家长不能理解,误认为减轻了老师的负担。甚至一些教师也有困惑,总觉得现在的学生素质反而下降了,而且越来越难教。难道是新课改本身存在问题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新课程改革绝不仅只是一种流行,我们也绝不仅只是在赶时髦。我们要深刻理解什么是新课程,新课程的标准又是什么。这些疑问都需要我们好好思考与研究。现在我就教学改革,浅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 应用的过程。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 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当前社会是科技社会,数字社会,教育社会。现在社会最需要的人才是富有开拓创新思想的人才。而在传统模式教育下的学生是不能满足当前社会需要的,这就要求我们学校要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培养适应当前社会需求的人才进行新课程改革。

二、新课程改革的关键。

新课程改革首当其冲的就是一种观念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但在于新课程本身,更重要的是让任教的老师真的运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去实施教育教学活动。传统教育模式是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单向传输的过程。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这种认识受到了挑战,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熏陶。教师要创造性选择和应用教学材料,而不能跟在资源后面跑,受其所困。新教材大力提倡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学生理解、学会和掌握新的知识并不是像填鸭般地被填塞,而是一种重构,在他已有知识、经验和观点上的重构。以上这些变化,必然引起教学评价体系的转变,而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对学生的正确全面评价,又能体现教育的客观性,达到教育的量化标准。因此适时的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是我们面对新课程改革首先必须理清的关键。

三、新课程改革的存在问题。

1.教学准备不够充分。为了实现《标准》所提出的课程目标,所有数学知识的学习,都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学习主题,并展开数学探究。因此教科书中创设了丰富的问题情境,引用了许多真实的数据、图片和学生喜爱的卡通形象,并提供了众多有趣而富有数学含义的实际问题。所以要求教师必须要有充分的教学准备。教师不仅要把教材处理好,课备好,而且要准备好一些教具、投影仪等,条件好的学校要准备课件。但是,由于有些农村中学的硬件条件跟不上,教材的配套教具也不多,而教师的自制教具又相当缺乏,从而造成教学准备不够充分。

2.课堂的驾驭能力不够。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让学生“动”起来,可当学生真的“动”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部分教师课堂纪律难于控制,教学任务难于完成。其实,教学任务完不成,并不是新课程结构有问题,而是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没有很好地把握教学策略。教学不再是预先设计的课程方案的执行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它需要教师在课程预先设计的基础上,循着学生思维的起伏、情感的波澜,随时地调节整个教学环节。对课堂不能调控,主要是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

3.教学活动流于形式主义。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合作交流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新课标要求下的新课堂必须体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化,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巧设合作情景,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意见,并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教师也应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善于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以寻找问题的答案。

新时代的进步,促进着教育的新形势,同时新课标的提出,代表着教育的进化,指引着数学课堂的不断更新、不断完善,作为新时代的教学同样也要求能善于利用新课标的教师,其实新课标的提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新课标”下没有优质的“新课堂”。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只有教师真正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工作方式,才能稳健地推进课程改革。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

第12篇

关键词:新课程 化学教学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使教育者能够遵循教育的内在规律,真正实现受教育者的健康发展。通过新课程的改革,我们的教育要培养真正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所需的人才。教学不再是知识简单传递的过程,更应是创新与开发课程的过程;教学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纯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师生合作、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要增强学生探索和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化学教学要以学生今后发展为目标,一切服务于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力军,初中化学课程改革需要依靠广大一线化学教师,教师能否很好地适应新课程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因素,关系到我们的课程改革能否顺利进行。

一、关注教材的变化,学习新课标,仔细领会课标要求

教材改革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用书化学》九年级上册和下册的教材内容与以往版本相比只有小幅度的变化,有少量增减,有的内容在不同章节、课题里分散出现,章节的编排顺序也有一定变化,这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中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发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核心理念。化学教师面临的问题是重新建构知识体系,改变已有的教学观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积极主动地适应新课程标准,为新课程改革推行迈开成功的一步。

我校的全体化学教师为了迅速适应新教材,适应新课程标准,积极参加新课标研训活动,认真开展学习研讨、交流活动,学习了新课标规定的化学课程的性质与目标、内容与标准,提出的设计思路、课程理念及实施建议,对课标重点、难点,要逐段逐句细细斟酌,根据新课标指导化学教学,以新课标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树立“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思想;重新梳理专业知识结构,弥补知识结构缺陷;进行跨学科知识学习,使学生真正得到和谐、健康的发展。

二、课堂是检验教师适应新课标的主阵地

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的主力军,课堂是教师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场所,新课程需要通过教师课堂教学来实现。

(一)认真备课,科学设计教学过程

认真备课有两方面含义:单个教师的学习研究和备课组的集体研究。教师要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这就要求每位教师认真研读新课标,钻研教材,在传授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注意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备课时要遵循“个人学习领悟、集体讨论研究、把握新标新本、重组教学资源”的原则,最终形成具有教师个人风格和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案和学案。

(二)多上研究课,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通过大量的研究课来研究、讨论、观摩学习,把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定位在提高课堂教学的水平上。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的阵地,更是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合作、探究知识的场所。

(三)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联系社会实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例如“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空气的污染和保护”、“稀有气体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液氮的用途”等等,帮助他们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多给学生讲一些课外的小故事、小知识,教学中使学生主动掌握一些先进的科学观念、科技前沿动向,例如碳单质中C60、C70、C120等物质应用在材料科学的发展动向,为人类创造的美好生活;随着学生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反复加深他们对科学观念的理解,使学生能运用科学的思想去观察自然,产生正确的对待自然和处理社会生活中科学问题的行为能力。

(四)加强实验教学,精心设计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好奇,渐渐地变成了对化学的好奇,也会对老师产生崇拜感。奇妙的化学实验把学生带入微观世界,例如通过“花香四溢”“氨分子的扩散”体会到微粒的运动,通过“瘪乒乓球鼓起来”“气球的挤压”体会微粒之间有间隔……学生对抽象知识的学习不会感觉到枯燥乏味。化学实验和课堂讲解使学生了解了一些化学知识,体会到可以用知识制造一切,制取氧气、制取二氧化碳、制取碳酸钙、冶炼金属、定向爆破……会充分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

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精心设计探究活动,“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的关系”、“二氧化碳和水反应”、“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水在不同实验中的作用”……利用这些特殊的“催化剂”,使学生学习更轻松,学到的知识更多更牢固,学生要求积极参与,教师多让出三尺讲台,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体。

(五)关注和赏识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学会关注、学会赏识学生,创造机会使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的“性质”活泼起来,关注学生的体验与感悟,及时抓住学生的思维亮点,肯定学生的自主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表扬学生点点滴滴的进步,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学习的乐趣、成功的喜悦。

作为一位老师,应是学生的良师益友,能够放下架子,常带微笑,和蔼、细心,上课似乎是朋友之间谈心,很随和。教师要能够做到对学生真正了解,不只关注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不只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提高,不只关注学生的共性需求,更应关注每一位同学的健康发展,关注学生的价值取向,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态度与情感、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

(六)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

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启发、探究、自主性学习等教学方式,以保证学生学习的质量。在教学中,教师运用实验、模型、图表、投影等多种教学媒体和手段,尤其是信息技术辅助化学教学,旨在帮助学生强化重点、突破难点,促进学生认知结构优化,提高课堂效率。

三、采用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

对学生评价,不能只用卷面上的分数进行衡量。在教学过程中,评价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自己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挖掘学生潜能。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提问、作业反馈、活动表现、纸笔测验等多种形式,评价反馈能充分反映每个学生在学习中付出的努力,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优势,发现自己的潜力,增强他们克服学习困难的信心,使他们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

初中化学正处于新课程改革的时期,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领悟、对新教材的使用、对教与学观念的转变,没有现成的模式去遵循。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探索、体验,从理论学习中、在教研活动中反复钻研,不断反思,吸取他人有益的做法,寻找、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形成有创造性的教学风格。

参考文献:

[1]郑金州.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福建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