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11 11:49: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人工降雨的好处,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探究
1.1巧设问题,培养兴趣,激发探究。
爱因斯坦说过:“对于以前来说,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的确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不感兴趣,就不会有探求新知的愿望。因此课堂教学上从学生的年龄、只是水平、心理发展等特点出发,巧妙设计问题,把学生带进新知识意境中,激发学生求知欲和探究热情。例如:在学习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是,提问:“煤矿矿难产生的原因有哪几种?其中瓦斯爆炸中的‘瓦斯气’是什么物质?”在讲混合物分离时创设一下情景,有人误将半袋食盐和半袋白糖倒在一起你能将混合物分离吗?在讲化学变化时,我先做了一个“吐雾作画”魔术,学生感到非常好奇?很想探究其中的原理。同过这样精彩片段设计,学生兴趣提高了,只是引出新课,自然过渡到新知识探究中。
1.2利用生活实例为背景,创设情景,激发探究。
化学与生产、生活相联系的内容很多,我发现利用生活常识设计启发性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注意力集中,产生求知的欲望。在学氧化碳性质时,提出如下的问题:①近几年来气温逐渐升高,天气越来越热,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有解决的办法吗?②人工降雨就是人在天空中撒水吗?由于所提出的问题贴近生活实际,是他们身边课感受到的,学生乐于接受这样的问题。带着这样的问题,请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然后将问题展开,启发学生思维,联系课本演示实验,说明二氧化碳其他,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由于人们生活、生产中燃料燃烧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像温室中的玻璃那样覆盖在地球上空气保温作用,是地球的气温持续上升,这就是所谓的“温室效应”。人工降雨时利用飞机从高空散布干冰(固态的二氧化碳),空气中的水蒸气迅速冷凝变成水滴,从高空落下,于是就开始下雨了,这就是人工降雨。课堂气氛活跃了,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感知化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学习化学可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学习信心。
2.重视实验、体验探究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从化学科学发展史来看,新物质的发现、合成都是通过实验发现并验证的,实验成为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尽可能安排让学生多做实验,尽可能创设新的实验教学,把岩石实验该文学生探究为主的实验。同时挖掘教材中能做而没安排的实验。通过实验探究式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真正成为发现者和探索者。例如:用H2O2制氧气实验中通常加入二氧化锰,让学生对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制氧气中所起的作用进行探究。设计实验:用10﹪的H2O2溶液实验。(1)取4ml溶液于试管,用带火星木条深入试管上部,观察现象。(2)将上述试管加热用带火星木条检验,观察现象。(3)取4ml溶液于另一个试管,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带火星木条深入试管上部,观察现象。(4)待(3)中试管中液体不在放出气泡时,重新加入3ml H2O2溶液,用带火星木条检验,结果怎样?(5)另取一只试管加入少量二氧化锰,酒精灯上加热,用带火星木条检验,是否有氧气放出。在上述教学中,教师只是适当地引导点拨,让学生自己根据实验现象发现问题、归纳总结。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始终以课堂主人的角色参与探究。学生通过亲生经历实验过程,经过比较、分析得到了二氧化锰为催化剂的概念,改变了以往“记、背、练”的学习方式。
拓展应用:过氧化氢溶液在许多卫生所、家庭都有,它是一种清洗皮肤伤口的药剂。若在农村急救病人吸氧时,就可以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做原料,急救病人需持续供氧,那怎样得到持续的氧气流呢?学生思考、讨论、进行实验验证,最后确定把H2O2滴入到MnO2里,并控制H2O2滴数即可做到。【收获】实验不仅培养了动手动脑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习实事求是的态度及科学精神,真正领悟到亲手做一做,真理在身边的道理。实验后设计“我参与我快乐实验报告单”。
3.鼓励探究,培养创新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重点,创兴精神是——勤于思考、乐于实践的精神,在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思考,我经常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于做出别出心裁的答案,鼓励标新立异,激活学生思维的发展。如:在学习NaOH化学性质后,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设计实验,通过观察明显现象,说明CO2与NaOH浓溶液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写明设计意图,操作方法,及观察到的现象)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大家集思广益,通过不断实验,修改方案,得到了各种不同的方法。以下是从中选取典型的设计方案。
拓展应用:根据现有的知识思考:想用上述装置完成实验,产生类似的实验现象,还可以换成气体和溶液相互组合(KOH或NH3·H2O、SO2或HCl)
4.利用家庭小实验培养探究能力
吉木萨尔县位于天山北麓东端,准噶尔盆地东南缘,西距首府乌鲁木齐市160公里。辖5乡4镇,总人口13.2万人,少数民族占29%。总面积8848平方公里,县境北部是准噶尔盆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一部分,约4713.3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58%。林业用地面积383.2万亩,有可利用水资源储量4.5亿立方米。主要沙漠植被有梭梭、红柳、沙拐枣、碱蒿等,是沙区防风阻沙的重要天然屏障。
历届吉木萨尔县党委、政府十分重视生态建设工作,特别是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契机,以林业生态工程为依托,以建设 “九纵三横”林业和产业体系为目标,构筑荒漠、绿洲(农田)、丘陵山区三道生态屏障,取得了初步成效,对准噶尔盆地南缘生态治理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林业生态建设取得成效
新世纪以来,吉木萨尔县委、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林业方针政策,依据“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科学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大干林业,干大林业”工作方针,按照“突出一个中心,抓好九个乡镇,实施三横九纵”的林业发展思路,不断推进以防沙治沙荒漠治理为主的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全力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林业产业体系和内涵丰富的林业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依靠“科技兴林、依法治林、人才强林”,生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一)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一是森林覆盖率和蓄积量增长迅速。三年来,吉木萨尔县以林业项目为依托,先后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重点公益林营造项目、荒漠林管护项目、荒漠林鼠害防治等项目,累计完成造林面积60.8万亩,比三年前的21.9万亩新增38.9万亩。其中:“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9.6万亩,退耕还林工程24.3万亩(包括退耕地4.8万亩,荒山荒坡造林19.5万亩),新增防护林项目6万亩,其它造林5.9万亩,飞播造林15万亩;封育20万亩,人工接种大芸9万亩,重点公益林管护72万亩,育苗1.6万亩。义务植树工作深入开展,累计义务植树360万株。经过不懈努力,全县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0.6%,县城绿地率达30.6%,绿化覆盖率达36.3%以上。局部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逐步构筑起相对稳定的绿洲生态安全体系,保持水土、抵御风沙等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提高。
二是全面禁牧有效阻止沙化面积扩大。前些年,由于吉木萨尔地处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边缘,大部分地区土地干旱、风沙大,再加上缺乏水源,沙化治理不容乐观,林业建设举步维艰。特别是面临土地沙化严重,沙漠植被遭破坏,导致沙漠化南移,威胁到沙漠边缘的三台、庆阳湖乡、老台乡、北庭镇的农牧业生产,尤其是老台乡阿克其、庆阳湖的西地等村已受到沙漠的吞侵威胁,个别地区刮风就起土、大风见沙尘,制约了农牧业生产的发展,影响到了农牧民的收入。吉木萨尔县增加投入力度,加快封育保护和人工林造林栽植梭梭辅助植被恢复的步伐,采取自然恢复、轮封、封沙禁牧等措施,有效地提高了植被覆盖度。全县牧民2199户,已定居1359户。其中北部沙漠牧民冬窝子127户,实行全面封沙禁牧政策后,相继落实护林员管护、牧民搬迁等配套措施,经过几年努力,北部沙漠冬窝子牧民全部定居,实现全面禁牧,保护了沙漠植被使部分流动沙丘逐步演变为半流动沙丘,有效阻止了沙化面积扩大。
(二)林果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吉木萨尔县结合实际加快特色林业产业体系建设。立足沙区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重点扶持发展五大产业,加快以黑加仑、大果沙棘、海棠果、杏等为主的特色林果基地建设规模,积极推行林业标准化生产,提升基地建设综合水平。目前全县林果种植面积8万亩,挂果面积1.6万亩,林果总产量达1.17万吨,产值3930万元。积极发展沙生产业,利用现有荒漠资源和县博林公司人工接种肉苁蓉的技术专利,人工接种肉苁蓉9万亩,其中产生经济效益的有9千亩,有2家本地企业开发肉苁蓉酒等产品,成为沙产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促进沙生产业逐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山区大有乡张弓圆鲜食杏远近闻名,个大、色鲜、味浓(酸甜度)每个卖到1元钱,仅此一项他家就收入3000?5000元;泉子街镇的石河子村多年栽植陆地草莓,或苹果间种草莓增加农民收入;还有楼庄子村村民孙金山承包荒山栽种杨树、海棠800多亩,年收入5000多元;山区大有乡下菜园子村村民王吉生、下黑湾村村民岳明等都承包荒山、荒坡800多亩,种植苹果、杨树等,成为典型的林业专业示范户,他们种树改造荒山、荒坡,使昔日的荒山、荒坡变成绿山绿坡,改变了山区面貌。山区农民在结合山区特点间种草莓、蔬菜、高淀土豆,在绿化改造的林间放养土鸡,借助林业发展家庭养殖业从而达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一举多得”,为山区农牧民快速致富创造了一条新路子。
(三)生态保护意识明显提高
生态好转、产业发展,农牧民在生态建设中得到好处,乱砍滥伐林木、乱捕滥猎野生动物、随意采挖野生植物等行为基本杜绝,护绿爱绿和参与防沙治沙成为大家自觉行动,生态意识明显提高。
主要作法和经验
(一)领导重视,全民参与
吉木萨尔县委、县政府把防沙治沙工作列入全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和议事日程,历届县委、县政府始终把防沙治沙作为改善全县生存环境,实现脱贫致富的一项重要工作常抓不懈。紧紧围绕“生态立县”的发展战略,从实际出发,本着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突出重点,综合治理的原则,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创新工作方法,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政府推动和群众治沙相结合,国家扶持和群众自筹相结合,大力开展治沙造林,全力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优化农业生产条件,坚持治理与保护并重,封、造、管、护并举,使治沙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特别是全民参与在卡拉麦里沙漠腹地展开了人工种植修复植被的工程。在每年的春季和深秋第一场雪后,乡镇农牧民开着拖拉机组织到160公里外的沙漠栽种红柳、梭梭苗木;大家自带干粮和开水,吃在劳动场地、干在沙漠腹地。三年累积在沙漠腹地栽种红柳、梭梭等耐寒、耐风沙植物28万亩,成活率在60?70%以上,有效地修复了沙漠植被,为沙漠增添绿色。
(二)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综合治理
为有效提高防沙治沙综合治理成效,结合大力保护林草植被,乔灌草合理配置,小流域治理等综合措施,尽快遏制沙化土地的扩展,缓解沙尘暴危害,改善区域生态坏境。吉木萨尔县在布局上以“县城为中心,实施三横九纵”为主线,加快构建吉木萨尔县林业生态防护体系。在南部山区以封山育林为主,注重小流域治理,有效改善水土流失;在绿洲内部以县城绿化、农田、道路、居民点等绿化为主,营造绿洲内部防护体系;在绿洲西北部的戈壁荒漠区,营建以防风固沙为主的防护林带;在北部荒漠前沿,采取乔、灌、草相结合的综合防护模式,通过人工栽种梭梭等沙生植被,加快植被恢复力度,全县先后6次深入沙漠腹地,利用雨水降临、土壤墒情好的时候,逐步完成治沙造林28万亩,当年成活率达到30%以上,并通过逐年补植,目前成活率已达60%以上。从2008年起,吉木萨尔县在沙漠前沿实施北部沙漠锁边工程,营造西起老台乡西地村以北、东到二工乡以北长60公里、宽500米的防风固沙基干林,成为全县治沙的亮点,使区域风沙危害得到有效治理,沙区生态状况有了明显改善。
(三)封沙禁牧,生态移民
为有效保护防沙治沙成果,吉木萨尔县增加财政投入力度,封沙禁牧加快封育保护和人工林造林栽植梭梭辅助植被恢复的步伐,采取自然恢复、轮封、封沙禁牧等措施,有效地提高了植被覆盖度。全县牧民2199户,已定居1359户。其中北部沙漠牧民冬窝子127户,实行全面封沙禁牧政策后,相继落实护林员管护、牧民搬迁等配套措施,经过多年努力,目前北部沙漠冬窝子牧民全部定居,实现全面禁牧,使部分流动沙丘逐步演变为半流动沙丘,有效阻止了沙化面积扩大。牧民赛力克深有体会的说:“我们以前住在距离乡镇很远的沙漠边缘,生活情况很不方便,水、电都没有。养的牛品种也不好,牛奶也卖不出去,到沙漠放牧风沙也很大,也破坏了植被和生态坏境。听说政府有多种优惠政策,让牧民定居,我了解了之后觉得是好事,我们一家搬上来定居了。”定居后的赛力克选择了好的牛羊品种,通过几年的发展牛羊已达到125头,牛奶也能卖出去了,收入也增加了,全家的日子过芝麻开花节节高,一天天的变好了。优惠政策调动了牧民搬迁定居的积极性,仅老台乡阿克托别村就搬迁定居牧民230户。定居在吉木萨尔县城西部石场沟的牧民结合哈萨克饮食传统,开设了牧民“商贸一条街”,发展风味特色饮食服务,依托乌奇公路走上了富裕之路,成为牧民定居的示范村。
(四)重视科技,示范推广
吉木萨尔县在绿化建设和防沙治沙工作中依靠科技,科学防治。特别是在树种选择、治理模式、技术配套上下功夫。在生产实践中成功积累总结了节水灌溉基干防护林模式、封沙育林育草模式、人工接种肉苁蓉沙产业模式、机械沙障治沙模式以及抗旱造林技术的推广应用,起到良好效果。特别是2009年开始,县林业部门与气象局联合在北部沙漠设立人工降雨监测点,成功实施人工降雨技术措施,经人工降雨作业影响前后数据对比科学分析后得出结论,同一站点经过人工增雨作业影响的降水量比未影响的增加降水量35%,如果考虑自然降水的其它因素外人工增雨的作业效果为30%左右。此项技术为有效提高沙漠治理成效提供了强有力的新技术支撑,增加了治沙的科技含量,提高了治沙综合防治水平。
(五)加强宣传,提高意识
吉木萨尔县建立了防沙治沙宣传工作长效机制,针对防沙治沙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重大意义、法律法规、沙尘暴灾害预防常识、经验典型等内容,采取专题片、宣传车、标语、电视广播等宣传形式,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防沙治沙活动中。近五年制作防沙治沙专题片6部,出动宣传车40多次、张贴宣传标语300余条、电视广播在不同时段滚动播出宣传信息120余次。
存在问题
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尽管吉木萨尔县生态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林业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生态系统十分脆弱
吉木萨尔县位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因干旱缺水等因素,林木成活率不高,植被恢复难度大,人工治理成本高。现有的人工植被群落虽然在短期内对降低风速和消抵风动能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但是,与天然植被群落相比,其物种组成单一,群落的稳定性低,其维持、繁衍和保持植物多样性的能力差,生态系统极为脆弱。
(二)生态保护和建设任务艰巨
近几年,吉木萨尔县绿洲及沙漠边缘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植被管护任务越来越重。据统计,该县有72万亩荒漠林列入国家重点公益林,纳入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范围,还有217万亩荒漠植被亟需保护。
(三)林业产业发展处于较低水平
当前,林业产业体系建设还不完善,林业产业化发展还处在较低层面,科技含量不高,林果深加工及贮藏、保鲜、包装等后续产业发展滞后,林业经济在农村经济中比例偏低。另外,林区道路、水电和乡镇林业站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滞后,制约了林业产业发展。
(四)定居牧民生活需要改善
吉木萨尔县虽然通过实施禁牧和生态移民的形式使流动牧民实现了定居,但如何使他们“迁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仍然是一个需要长期解决的问题。如果稍有不慎,一部分牧民就可能重新进入封进行放牧,过上原来的生活,对生态保护极为不利。
几点建议
(一)加大生态治理投入力度
受自然环境的制约,新疆地区造林成本高,管护难度大。以吉木萨尔县网格沙障无灌溉造林模式测算,每亩投入成本需1000元;特色经济林种植需配套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营造成本每亩2000元。建议国家在资金和任务给予倾斜,加大投入力度,提高投资标准,用于防沙治沙、农田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工程后续管理和产业发展。
(二)将现有荒漠植被全部纳入生态补偿范围
沙区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系统十分脆弱,往往是荒漠植被盖度越低,生态功能越强,且表现为破坏容易、恢复难。因此,不论荒漠植被盖度大小,建议将全部荒漠植被纳入生态补偿范围,予以全面保护。同时,建议国家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最大限度地解决搬迁农牧民的后顾之忧,确保生态不再破坏。
(三)积极引导林沙产业发展,调整产业结构
吉木萨尔县在林沙产业发展方面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肉苁蓉、锁阳等沙漠产业虽处于建设初期,但前景极为广阔。建议国家在资金补助,税收优惠,信贷支持等方面给予支持,积极引导产业发展。
【关键词】中学化学;提问式教学
以往中学教育出于单位时间讲述更多知识的目的性要求,往往倾向于灌输式教育模式,在这样的模式中,教师多采取讲解的方法把知识填鸭式地塞给学生。但是,这样的模式中,教师成了教学的主体,学生是需要帮助的客体。多少学生分心出神,教师没有关注;多少学生听不懂,教师没有调查。教师容易沉醉在自我世界之中。而事实上,“讲―听”教学只是一种基础的讲授方式,“讲―讲”的模式相比前者有着更多的自由度,特别是提示式教学符合学生潜意识上的需求。这样的潜意识包含了学生对抗厌听厌学、渴望得到肯定等多种心理诉求。在实际操作中,提问式教学的策略也值得每一位教师思考,本文试以笔者化学教学实践中的心得为例,抛砖引玉,乐俟共鸣。
一、注意提问的时间与对象
提问式教学在具体实施上,尤其要注意转换角色,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学习效果。如夏日的午后上课,学生是最无精打采的,效果也是最差的。这是合理的较多的提问,可以适当为学生提神。另外,有的教师的提问总是面向几个“优等生”,对其他学生则无暇顾及,久而久之,“优等生”会盲目骄傲自满,而“中等生”则可能不服气,“差等生”更是容易滋生悲观嫉妒等情绪。所以提问应尽量兼顾全体学生,同时还可用不同层次的问题提问不同水平的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并在回答问题过程中得到发展。
二、注意提问的内容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针对教学内容选择好适当的知识点、能力点设疑提问,使学生从有疑问到无疑问。提问的内容既要结合教材,也要注意问法。例如“对不对?”“是不是?”“会不会?”此类的问题经常会充斥在课堂上,而实际上这样的提问是效果很差的。
化学是门与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学科,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可用化学原理解释。所以设计一些情境式问题,可以提高问题的趣味性和有效性,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例如讲到二氧化碳时,结合生活中的干冰人工降雨、地窖油灯测氧等等实例提问,都比纯粹的术语提问效果来得好。实际教学中,在进行提问设计时,肯定会有一些未及考虑的因素发生,这时教师还可灵活地根据教学活动的情况,当场设计一些提问,以调整和改善教学效果。
学生学习的知识往往是零散的、杂乱的,往往以“点”而呈现。在课堂提问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知识由“点”串成“线”,由“线”连接成“面”,从而结成立体的知识之“网”。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还取决于教师引导启发作用发挥的程度。因此,课堂提问还应注意具有启发性,提问要使学生产生质疑、解疑的思维过程,达到激发思维、诱导思维的目的。一般来说,对难点问题教师可以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系列提问,使学生通过回答问题,逐步突破难点,避免一下子把教室弄得鸦雀无声。
三、注意提问后的反馈
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独立思考的积极个性品质,多鼓励表扬,少批评压制。教师问题提出后,要留给学生思索时间,以期达到调动全体学生积极思维的目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也要注意互动,对于学生回答不全面的问题,教师要“借题发挥”;对于学生回答唆的问题。教师要“画龙点睛”;对于学生不能回答的问题。教师要适当“点拔”。另外,一个问题可以提问多个同学,让其他的同学对答案进行判断是正确还是不够准确,提请同学进行补充,教师再进行纠正。还要允许学生进行讨论,同时适时鼓励多位学生起来说说自己的观点,谈谈自己的思路。“唇枪舌剑”不仅对发言者本身有好处,对于活跃课堂气氛,使一些“开小差”的学生思绪回到课堂积极思考,使原来已经思考的学生思路开阔都是有好处的。教师还要对学生的回答作出适当的评价,这样才能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从而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到新一轮的学习中去。具体评价时,教师的评价语言切忌单调、重复,比如“很好”、“错误”、“正确”等,这样的语言往往是效果较差的。很多时候,对学生回答的评价不应停留在问题答案的本身,因为这样不注重对学生思维和情感的引导,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也无助于师生间情感的培养。特别要注意的是有些教师提问后,当学生不会回答或者是回答错误时,往往就急急打断,提问下一位同学,或者咄咄逼问。这种做法违背了提问的本意。
总之,合理运用提问式教学不仅对学生掌握知识本身有益,而且对于注意力的集中、学习能力的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进步、人际交往水平的培养等方面都有着传统灌输模式所不具备的优势。因此,中学化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课前精心设计问题,授课时灵活变通,注意方法策略并不断自我总结完善,还要多给学生独立思考锻炼的机会,力争让探究性的课堂充满探究的乐趣。
【参考文献】
[1]田瑞琳.浅谈化学课堂提问的设计与思维能力的培养[J].科教文汇,2008.5
[2]白静珠,陈刚.浅谈攻占化学课堂主阵地的策略[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1.1
[3]王广扬.新课改下再说化学提问[J].华章,2011(16)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则是教学。”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可见,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课程实施的顺利与否。化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而初中学生的生理发育和心理成长还处于一个不成熟的阶段,因此,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成了每个化学教师追求的目标。平时教学中,我常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式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式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间接呈现出来,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标准》指出:“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贬低了发现和探究。转变学习方式就是把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遵循新课程理念,我在教学中努力改变学生陈旧的学习方式。例如,教学《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时,为了让学生弄懂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我摈弃了讲授法,创设了实验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式学习:①展示一瓶二氧化碳,让学生观察其颜色、状态。②向盛有燃着的阶梯蜡烛的烧杯中,缓缓倾倒二氧化碳气体。③用二氧化碳制干冰。通过这样的小实验,学生就懂得了二氧化碳是无色的气体,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可以用于人工降雨。之所以不使用讲授法,是因为单纯地讲授,学生不容易听得懂,也难记得住。用实验法就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表述及概括归纳的能力,改变学生原有的接受式学习方法。再如,在喷水的紫色小花在二氧化碳中变红的实验中,我引导学生探究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展示一瓶可乐,我问学生可乐中冒出的是什么气体?如何证实?并要求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测;我还让学生自己总结二氧化碳的性质,联想、推断二氧化碳的用途。总之,通过不同的实验,让学生自己去摸索、总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就自然而然地改变了原有的学习方式,枯燥乏味的学习也就转变成了饶有兴趣的享受。值得一提的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不是从此不再需要接受式学习了。接受式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还是有它存在的必要,学生在学习中完全抛弃它是错误的,只有辩证地看待这两种方法才是明智正确的。
二、真正落实教师的“首席”角色
新课程标准施行已经好几年了,到底有多少教师能真正地进行角色转换?作为一线教师,我很遗憾地看到,尽管有不少教师在身体力行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穿新鞋走老路”,依然扮演着权威的角色。新课标下的教师到底应该是怎样的角色?《标准》中说得非常清楚:“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我们知道,学生是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因此,教学过程既是一个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一个学生身心发展、潜能开发的过程。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呼唤人的主体精神,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新理念。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尊重教师的劳动。师生在教学中情感交融、气氛和谐,才能建立新型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对学生的学有裨益。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还要注意自己教学行为的变化,要从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美国教育家布鲁诺认为:“知识的获取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因此,我在课堂上主要是去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讨论交流就是我用得最多的一种方法。学生回答问题意见不同时讨论;实验小结看法不同时讨论;同一题目,两人解法有异时讨论。通过讨论,可以辨析知识、弄清答案、提高能力。实践证明,教师成为活动的组织者、学习的引导者,这种角色的转换对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是很有好处的。相反,处处不放心,事事想包办,到头来只能是事倍功半。
三、积极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大教育家第斯多慧有一句名言:“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播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没有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如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如何去“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呢?我认为,积极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是很好的法子。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学中情境可粗分为简单型,如故事情境、疑问情境、作业评价情境等;复杂型,如活动情境、多媒体情境、实验情境等。无论使用什么样的情境,其核心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选择什么样的情境要尽量与所教内容相融合,能通过情境这一外因诱导学生的内因发挥积极的作用。
应该说,初中化学有效教学的手段是多方面的,以上也仅是本人在实践中运用得较好、较有成效的方法之一。
Abstract: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chemical classroom training under the concept of new course from six aspects such as the basis, target, timing, system, content, methods of chemistry classroom teaching.
关键词: 新课程;化学教学;课堂训练
Key words: new course;chemistry teaching;classroom training
1 源于教材的训练依据
化学教材是编写者依据课程标准结合编写者自身的教学实践及教学理论进行科学选材,创造性地编写化学题材。课堂教学中的训练必须以本课的教材为基础,要符合教材的的特点,既不能脱离教材,更不能曲解教材。但是新课程教学改革要求课堂教学应贯穿于“用教材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将各模块内容进行迁移与整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重新建构核心知识体系。在课堂训练中突出重点、难点,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教材内容。
例如,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教学中,可以结合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来判断,关键是看物质的的具体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提出一系列问题,如2008年5.12汶川地震发生后,在灾后的防疫工作中,常用二氧化氯做消毒剂。二氧化氯是一种橙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易溶于水,见光易分解。根据以上信息要求学生归纳总结出二氧化氯的物理性质中的颜色、气味、状态、溶解性,以及化学性质。同学们通过认真思考总结出了颜色、状态、气味是由感觉器官直接感知的,溶解性可借助仪器测定,他们都不需要化学变化即可表现出来,都属于物理性质;而见光易分解是通过化学变化表现的,为化学性质。同学们通过对这道题的回答不仅丰富了日常生活中消毒方面的知识,而且对教材中的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
2 精准明确的训练目标
课堂训练是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过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他是为了实现教学目的而设计的,其目标是夯实已学知识,对知识进行查缺补漏,深化学生对新知识、新方法的理解,逐步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因此,我们要根据化学教学目的来设计课堂训练,那种机械的重复的训练是无益的。作为设计者首先要清楚什么内容应列入课堂训练,什么内容不应列入课堂训练。其次,要清楚是针对教材中哪个重点或难点设计的专项课堂训练。第三,要明确为什么要设计这样一个课堂训练,通过这样一个课堂训练能达到什么样的功效。第四,还要考虑完成此项作业的方式、方法。基于以上四点,才能做到多质量保证,少数量追求,为学生设计一些典型的练习题,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学生由一题而得法,练一题而通一类。
例如,在“氧气的化学性质”的教学中,介绍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一定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在反应中提供氧,具有氧化性,是常用的氧化剂。课堂训练目标是着重掌握硫、木炭、红磷、铁丝、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现象、反应表达式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针对这一训练目标,设计出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计算题及列表比较等纸笔训练题,以强化学生对“氧气的化学性质”的认识。
3 掌握恰当的训练时机
在课堂训练中,训练的目标和方式固然重要,但是训练的时机也非常重要。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应该首先进行导入训练,即适时地复习以前学过的,与本节课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点,为学生对新教学内容更深层理解做铺垫,做到温故知新,这样,不仅能够有效理解上节课知识,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对新教学内容的兴趣。在新课讲授之后,应该对新学的知识点进行重点训练,尤其是一些概念、化学性质及实验现象等。我们把这种训练叫巩固性训练。课堂巩固性训练在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只有通过学生独立作业,经过他们的思考与操作才能被消化、掌握和巩固。其次,通过巩固性训练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性。因为在训练的过程中,学生必须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检验正误,特别是碰上较复杂的问题,更需要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因此,巩固性训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和发展智能的重要手段;是教师掌握教学情况,提高教学效率和进行反馈调节的重要措施;是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
4 运用完善的训练体系
教师在进行课堂训练时,要考虑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研究课时目标及学科总目标,形成一个完善的目标训练体系。在这个训练体系中,课堂训练是所有训练的基石和保障。新授课的训练是为了复习巩固知识点和基本概念,而单元复习课的训练和总复习的训练是站在整体和全局的角度来看问题了(当然这个整体和全局是相对的)。由于这种变化,使得系统复习的内容虽然还是学过的那些知识,但通过“温故”却可以得到许多新收获。这种新收获,集中表现在系统复习带来的四点好处,即:回忆重现,使知识巩固化;查缺补漏,使知识完整化;融会贯通,使知识系统化;综合应用,使知识实用化。其意义在于帮助学生深入学习、理解学科教材,理解学科知识的系统、结构、规律和联系,建构知识网络,从记忆平台上升为应用平台,进一步提高解题能力,能利用基础知识去分析和解决新问题,全面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
5 容量适度的训练内容
课堂训练应以强化和巩固当堂或一单元内所授重点、难点知识为主,不宜有过多超前或滞后的知识内容,还要掌握好作业的难度和数量。作业的分量、次数、时间、难易程度都要顾及学生,使学生可以接受。即使作业本身难度不大,但数量也要适合。如果学生需要花费很多时间才能完成,就会产生厌烦逃避的心理,结果会适得其反。所以教师在设计课堂训练时,一定要站在学生角度,预计一下完成课堂训练所需的时间,避免出现上述弊端。教师还要注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性,不出怪题,不搞题海战术,避免机械重复的练习,避免简单粗暴地加重学生的负担,伤害学生的身心健康。
6 灵活多变的训练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