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11 11:49: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汉语国际教育发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汉语国际推广;孔子学院;发展;汉语教学
历史证明,国强语盛。任何一个在世界上享有重要地位的国家,其语言必然被很多外国人学习,一个国家对外语言教学的情况,反映着该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中国的语言和文化也应当与经济的发展一样要做出“国际大循环”的构想与推广与传播的发展战略。
一.汉语推广的背景。语言是人类沟通的桥梁,是文明社会对话交流的主要工具。各国与中国正在展开越来越广泛的交流与合作,汉语作为了解中国的重要工具和文化载体,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政府、教育机构和企业等组织的重视,不断增长的汉语需求迫切要求中国加强汉语推广,以提供足够的汉语教育服务产品。
二.汉语国际推广的意义。有关数字表明,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汉语热席卷全球,需求强劲。通过汉语的国际推广,使汉语逐步成为强势语言,被政府纳入提高国家软实力的战略发展规划。首先,从学习汉语的人数上看,根据国家汉办统计,现在国外通过各种方式学习汉语的人数超过3000万。如在东南亚各国,开设汉语的大学有102所,中小学2500所,各类社会培训机构达500多所。
三.孔子学院扮演的重要角色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非常重视本国语言的推广,对如何推广本民族语言,各国都积累了很多经验。国际上现有很多专门的、成功的语言推广机构,如英国的文化委员会、法国的法语联盟、德国的歌德学院等都是非常重要和卓有成效的语言推广机构,它们在推广本国语言和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孔子学院正是在这一需求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一)孔子学院的不断完善。孔子学院是我国在海外设立的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赢利性公益机构。孔子学院在初期时候的建设特点主要是建设速度快,分布区域广,布点有侧重,以与国外的高校合作为主。而国外的承建者主要是专门的汉语教学与文化推广机构,当地的中小学,中国文化研究机构,商务机构。孔子学院的命名,应该尽量考虑大家对孔子和儒学的不同理解与习惯,避免过度宣传。
(二)多样化的课堂模式。除了课堂教学,孔子学院还建设了网络孔子学院和广播孔子学院,它们成为中国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网络孔子学院面向全球汉语学习者和汉语教师,提供在线课程、教学资源等多项功能。一门"中国文化"是无法涵盖初中高级各阶段文化教学和中国文化诸多内容的。尤其是传播中国文化的价值观、伦理道德等内容的课程,如孔子的思想、中国哲学、中国宗教等课是欠缺的。实际上,外国人很希望了解中国儒学、道教、佛教和中国独特的价值观。在中国文化方面应该再有一些精品课程的推出。
(三)中国文化的传播。孔子学院在所在大学和社区举办的文化活动也是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活动展示了中国文化方方面面,具有很强的文化艺术感染力,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使国外社会各阶层都能了解和感受中国文化。文化的传播是不容忽视的,语言与文化史息息相关的,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同时只有很好的了解中国文化才能讲汉语讲得地道。并且汉语中很多用法都跟文化相关。如果没有文化背景的话就很难理解一句话的意思。
四.汉语师资的培养。根据社会语言研究,语言传播政策作为学术开展的一个新的方面。语言传播需要培养各个层次的汉语教师作为传播者。据目前来看国内,国家汉办每年都会有海外教师培训以及志愿者培训。但是有的数据表明汉语教师还是存在缺口。在海外汉学家就充当了很重要的角色。
(一)海外汉学家的重要角色。很多报道都指出目前海外汉语教学的主力军是汉学家。他们是国外有关中国哲学思想、历史、宗教、文学、艺术等研究和传播领域的最活跃的专家,现在就汉学家如何传播中国文化和如何培养中青年汉学家等课题进行深入研究。首先,加强汉学家与国内文史哲学家和当代中国研究专家的联系,在交流中互相学习、提高,共同研究中国文化传播的各方面问题。其次,可以实行课题培养计划。由国家汉办和各大学资助课题研究,内容围绕孔子学院的中国文化教育和传播来确定。例如,如何编订国别化的孔子学院《论语》教材就需要汉学家的工作。
(二)专业师资队伍的培训。汉语师资与汉语教学供需矛盾相当突出。相对于国外汉语教学的快速发展和学习汉语人数的急剧增加,专业师资的严重匮乏成为汉语教育机构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成为制约海外汉语教学发展的瓶颈。2000年2月,泰国副总理披猜访华时曾向中方提出,希望中方能帮助培训泰国430所中小学汉语师资。韩国印尼、老挝、越南等国家的教育部门也提出了同样的要求。鉴于此,孔子学院项目的提出与建设必将成为突破汉语推广海外机构设置不健全制约的一个有效途径和平台。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这个专业也就是顺应汉语国际推广所产生的,对外汉语教师就要有深厚的汉语功底。汉语国家推广是一个刚起步的事项,国家的政策需要完善,教师自身也要在教学法,自我提升上下功夫。只有社会各个方面都作出自己的努力,汉语的发展才会更快更好,国家的软实力才会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 邢福义,《文化语言学》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2] 潘文国,《汉语国际推广论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摘要】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作为一个应汉语国际推广的新需要而设立的新专业,其人才培养的模式还不完善,有待于我们进行不断地探索。文章立足于汉语国际教育的新形势,探索高校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一个核心,两个辅助”的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层级性的人才培养目标,希望能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为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培养目标;“一个核心,两个辅助”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发展及国际地位的提高,目前在全球兴起了汉语热。在汉语热的新形势下,国家汉办提出了实施对外汉语教学的六大转变:(引自“新华网”2008年12月25日的相关报道)目前,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已从“对外汉语”进入“汉语国际教育”时代,专业内涵丰富,专业概念的外延不断拓展,汉语实现了从“教学”到“教育”,由“国内”转到“国际”的转变。为了适应国家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新发展,新形势,2012年国家教育部将“对外汉语”、“中国语言文化”和“中国学”三个专业进行了整合,设立了“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与过去的对外汉语专业相比,目前汉语国际教育发生了五个方面的变化,主要体现在:1.教学对象构成的多元化。过去对外汉语教学主要教授的对象为没有汉语背景和非汉语区的非华裔以及华裔。而现在汉语教学对象的范围正在逐步扩大,教学对象的构成更加丰富和多样,除了过去的没有汉语背景和非汉语区的非华裔以及华裔之外,现在又增加了很多汉语区接受过很少汉语的非华裔、非汉语区接受过很少汉语的华裔等。2.教学对象学习目的多元化。他们的学习目的都由以前的三大类:完成外语要求、寻根或对汉学感兴趣,发展到现在的多种类别,包括商务谈判、法律研究、新闻、艺术、科学、工程、政府及公共事务等等。3.教学层次多元化。目前我们的教学机构已经由单纯的大学本科教育逐渐转向多层次教育。目前汉语国际教育教学机构种类逐渐增多,包括中文学校、小学、中学、大学、孔子学院、私有教育企业等等。4.教学模式和方法多元化。汉语教学的教学模式由以前的单一课堂讲授向多样化、媒体化教学发展,如海外学习与在华学习相结合、本校学习与跨校学习相结合、课堂学习与工作实习相结合、课堂学习与远程教学相结合、传统教学方法与新的科技手段相结合等等。5.教学内容的多元化。目前的汉语教学内容除了基本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之外,专门用途的汉语课程内容越来越丰富。如商务汉语、法律汉语、医用汉语、旅游汉语等。(引自吕蕴鸽,2010,“新时期对外汉语教学呈现的特点及本科教学的定位”)面对国家发展的新形势,新的学科、专业的调整,高校必须改革过去对外汉语本科人才培养的传统模式,根据汉语推广的新形式,新要求,对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新的思考和定位。因此,对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创新教育理念的研究和实践势在必行。
一、目前各高校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情况
为了了解各高校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设定的情况,我们抽样选取了一些学校,以下是几所高校所设定的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目标:1.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学制四年,着力培养系统掌握汉语言与中国文学、文化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系统掌握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备国际汉语教学及应用的基本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胜任国际汉语教育以及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等工作的国际化、复合型、应用性高级专门人才。(引自/n675582c1268.aspx)2.本专业培养具有较扎实的汉语和英语、法语基础,具备较好的语言应用能力,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及中外文化交往有较全面了解,能在国内外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师资;以及从事对外文化交流工作,涉外企业、事业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引自/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603)3.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汉、英语言基础,具备较强的汉语言文字表达运用能力和较流利的英语交际能力,能够较全面地掌握中国语言、中国文化及跨文化交际等相关方面知识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引自/shownews.asp?id=1613&foid=448)4.本专业培养具备汉语及语言学等方面的专业技能,能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相关部门从事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文字管理及语言应用方面的语言学高级专门人才。(引自李思源,2014,“黑辽两省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发展状况调查与分析”)5.本专业主要研究针对母语非汉语者的语言教学与应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培养学生具有对外汉语教学及涉外语语言交际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引自李思源,2014,“黑辽两省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发展状况调查与分析”)纵观以上各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我们上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有:1.各高校目前的人才培养目标还没有能很好地突出汉语国际教育的专业性,还没有将传统的对外汉语本科专业和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清楚地区分开来。2.高校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的地区优势和学科优势还不突出,存在趋同性。
二、高校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创新教育理念的探索
随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确立,过去的对外汉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理念已经无法适应汉语国际推广新形势的发展,因此,立足汉语国际推广,准确专业地定位汉语国际教育,创新教育理念是本专业的当务之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应在教育部公布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当前的国际汉语教学市场的需求,结合各学校的地区优势、学科及专业优势,同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未来发展方向,使培养目标更具专业性、系统性、丰富性和实用性。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具有层级性的,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核心,两个辅助”。
(一)人才培养核心目标——培养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国际汉语教师
结合汉语国际推广事业的发展和市场需求,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应以培养国际汉语教师为主要培养目标。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人才培养应突出应用性、复合性和国际化,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国际化视野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汉语国际教育教师的培养应充分考虑地区优势和学校的学科及专业资源优势,制定具有自己学校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事业正在蓬勃发展,各个国家,各个地区的教学环境、文化习俗、学生等都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各高校应结合自己的地区优势和专业特色,实施定向培养,设置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相关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培养具有强胜任力的国际汉语教师。
(二)人才培养的辅助目标之一——培养能胜任国际汉语教学管理、涉外事务、对外文化交流等工作的人才
目前随着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逐步深入,除了需要大量的合格的国际汉语教师之外,与之相关的各种人才的需要也随之增加。如:专业的教学管理人员、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的策划和执行人员、涉外事务工作人员。面对这些新的人才需求,各高校的人才培养的内容需要不断丰富和充实,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职业发展方向制定相关的培养方案。
(三)人才培养的辅助目标之二——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和对外汉语专业学术型硕士输送合格的生源
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高水平的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中,学校应设立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块,在本科阶段要夯实专业基础,突出研究型学习的特点,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和学术研究生的报考和攻读打好基础。结语随着汉语国际教育新形势的发展,过去的对外汉语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市场需要。因此,探索和改革人才培养目标和创新教育理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汉语国际教育人才的培养必须加强地域针对性、专业实用性和未来发展方向的多样性,实现国家发展和学生发展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崔永华.关于汉语言(对外)专业的培养目标[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4).
[2]金伟,傅赢.试析本科对外汉语专业的培养目标[J].辽宁师专学报,2012,(4).
[3]吕蕴鸽.新时期对外汉语教学呈现的特点及本科教学的定位[J].学术交流,2010,(6).
[4]马庆林.关于对外汉语教学的若干建议[J].世界汉语教学,2003,(3).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实践课程
“汉语国际教育”是指面向海外母语非汉语者的汉语教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英文名称为“Master of Tea-ching Chinese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res”,简称MTCSOL。
近年来,随着中国政治影响的日益扩大与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各国学习汉语的人数急剧增加,对汉语教师的需求也持续上升。为了适应汉语国际推广的新形势,解决对外汉语教学教师严重匮乏的问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07年4月3日发出通知,决定设置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Teaching Chinese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的对外汉语教学专门人才。作为一门强调实践和应用的专业,该专业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在探索能够培养和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和途径。为推进汉语国际化可持续发展,加强国际汉语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汉语国际教育人才的专业素质,必须推进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实践课程建设,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一、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实践课程建设概况
1、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科特点
(1)高度综合的前沿学科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是一门高度交叉、高度综合的新兴前沿学科,具有汉语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政治学等多重学科的综合属性,而且要求有实践环节的训练。另外,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作为一种高层次的复合人才,不仅要能够承担汉语教学的任务,还要具有较强的汉语国际推广以及文化推广和交流的能力。
(2)复合应用型的人才培养
与对外汉语专业不同的是,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和良好的文化传播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多种教学任务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专门人才,这些都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3)促进汉语以及中国文化的全面推广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其除了要对汉语及汉语教学进行研究之外,更多地承担着汉语以及中国文化的国际推广,推动汉语教育从专业汉语教学向大众化、普及型、应用型教学转变。
2、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课程设置分析
根据《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规定,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国际汉语教师职业相衔接的专业学位。主要培养具有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和良好的文化传播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多种教学任务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专门人才。
根据《方案》规定,设置了公共课,必修课,选修课(5大类),教学实习。其中,5门必修课程基本上能够保证培养对象对汉语和文化的教学内容、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掌握和基本教学能力的养成;而语言、教学、文化、教育和方法等五大类23门选修课以及在外语和实习方面的具体要求,则不仅细化和深化了必修课程的内容,也延伸和丰富了教学内容。
在这里,笔者想强调一个问题,就是实习和实践课程之间的区别。实习是研究生们走出校园,进入社会,进行教学实习,更多的像是一种社会实践,而非本文要强调的实践课程。
3、实践课程建设概况
目前中国的高校中,有多所高校都建立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发展过程中,关于实践课程的建设,这些高校都对其进行了一定的思考。
以华东师范大学为例,作为国内首批建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校,该校在实践课程的建设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学校以国际汉语教师的职业能力体系(而不是单纯以知识体系)确定培养标准,培养方案以应用为导向,以国际汉语教师的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质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围绕着汉语教学能力、中华传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形成了以核心课程为主导、模块拓展为补充、实践训练为重点的课程体系,力争全面实现教学内容从语言、文化本体到语言教学和文化传播的根本转变。在教学模式上,推广案例教学,在国家汉办的大力支持下全力建设全球范围的国际汉语教育案例库,并进一步探索探究式、思辨型、充分互动和研讨的案例教学方法,与此同时,努力构建并形成了从听课、评课、说课、试讲到顶岗实习的一整套实践实习体系。
虽然各高校在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建设过程中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重视,但是由于《方案》缺乏对实践课程的规定,各高校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普遍在实践课程的建设方面有所欠缺。除此之外,由于各高校都根据自身的条件及需要探索和建设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实践课程,在整体上缺乏统一性,没有形成系统的实践课程体系。
二、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实践课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观念问题:缺乏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应用性认识
虽然在我国,专业硕士的产生和发展已经有较长时间的积累,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尤其是文科性质专业,仍然是沿袭了学术型专业建设的模式,缺乏专业硕士应有的实践能力培养。很多报考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学生可能大多数也只是对中国语言与文化有兴趣,作为学习者,其自身也忽视了其作为重实践应用的专业对学习者实践能力的要求。
2、体制问题:缺乏系统的实践体系建设
我国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原有的教育体制没有得到彻底的改革。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基础知识的记忆,学而空的东西,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发展。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对实践教学能力重视度明显不够,没有真正的实践基地,更不要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整个实践体系的建设。
3、课程安排问题:缺乏对实践课程的安排和保证
从对课程设置的分析中可明确看出,在《方案》的规定下和实际制定教学计划过程中,都没有对实践课程做出明确的规定和要求,使得实践课程缺乏制度上的保证。其次,由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理论课程本身的丰富,加之该专业生源的多样性,缺乏扎实的专业基础,因此在理论课的安排上,为了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课程占到了很多且集中的课时。这样一来,老师和学生都会将很多的精力放在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巩固上,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压缩了实践课程。
4、经费问题:投入不足,缺乏足够的资金和师资保障
目前,很多高校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学术型硕士的培养上,给予了很多的课题经费,希望通过课题的建设提高学校的科研能力、提升学校的名誉和竞争力,这样一来专业硕士在实践课程建设过程中经费投入就必然会不足。另一方面,开设汉语国际教育课程的高校大多还未形成一个稳定的、高素质的、专业的师资力量,很多课程由汉语专业老师、语言学专业老师等教授。这既反应出高校师资的不足,也反应出各高校对于专业硕士建设不够重视。
三、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实践课程建设策略
1、教师和学生都要转变观念,建立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正确认识
作为一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当然也包括其他所有的专业硕士,要充分认识到自身专业的特点和发展要求,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除重视理论知识的积累和巩固外,要注重对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积极参于各种实践课程和项目。对于教师和学校来讲,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要制定一套单独的培养计划,在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中,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标准。
2、各高校要转变教学管理模式,建立系统的实践课程体系
学校要对整个教学管理的模式进行改革,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乃至所有专业硕士的实践课程进行系统的完善。在实践课程的建立上,可以采取合作教学的模式,建立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与在校留学生的互动交流,让学生在模拟真实的环境中进行教学实践。在这样合作教学的环境中,学生不仅锻炼和提高了汉语教学的能力,更能逐步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与此同时在校留学生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汉语水平,可谓一举两得。各高校可以通过这种教学管理上的转变,逐步将这种教学模式固定下来,建立实践基地,完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实践课程体系。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既是高等教育研究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重要内容,也是适应当今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运用高等教育理论,分析了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指出了汉语国际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不足之处。同时通过对西安翻译学院汉语国际教育在校生146人进行实证调查,找出学生对目前该专业课程设置的不满意之处,借鉴和吸收国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先进成果,结合实际,构建了西安翻译学院汉语国际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包括知识体系、能力体系和综合素质体系,构建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平台的、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改革试验,提出了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
关键词: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模式;改革;创新
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纲要》)提出了改革人才培养体制一定要“高度关注教育的质量问题”、“多元化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的拔尖人才”、“探索多种培养方式”的要求。高校中“教学”受重视程度不够,鼓励高校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因此,本文将从教学模式的视角,对汉语国际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有关问题做初步探讨和分析。
一、研究的问题———人才培养不适应
总理在2009年指出:“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的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1]。《纲要》的“序言”部分也尖锐指出:“我国教育还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2]。“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不适应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就是指我国教育目前存在的根本性问题,实质就是人才培养不适应,其中一个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不适应。为了进一步落实“两个不适应”的难题,迎接西安翻译学院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改革,今天我们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为切入点进行展开调查。
二、研究方法—实证调研
(一)抽样。本研究抽取了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学生146名,其中二年级36人,三年级55人,四年级55人;男生18人,女生118人。
(二)工具。根据课程设置大纲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编制了《汉语国际教育课程设置问卷调查》,随机抽选了汉语国际教育本科146名学生参加了问卷调查。
(三)数据分析。采用了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了描写性统计分析和相关数据分析,目的是探索汉语国际教育学生对该专业的期望值及需求,进一步实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三、研究现状———西安翻译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应用型人才特征是按照一线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建立课程体系,以掌握技术知识,通过实践活动,为社会谋求直接利益为主,其专业行业设置,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活动,使其受教育者具有必要的本科底蕴和一定的实践能力。目前,西安翻译学院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方案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够适应西安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较扎实的汉语功底和外语基础,较全面了解中西文化,掌握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和方法,能在国内从事汉语国际教育及中外文化交流等相关工作的语言学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也已经在校外建立了5所实践基地,但可能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在实际教学中还是偏理论少实践,培养出的人才与今天所要创建的应用型技术人才还有一定的不足之处。
四、研究结果
我们对汉语国际教育本科在校生146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的内容包括课程设置满意度、专业侧重点、具体课程设置分配等等,结果如下:
(一)您当初为什么会选择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调查结果:47.5%的学生是出于个人兴趣爱好;17.5%的学生是出于听说该专业好,待遇高;25%的学生是出于这专业新颖,没听说过;6.5%的学生是出于别人帮忙选择的;3.5%的学生是出于服从志愿调剂过来的。
(二)您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是否满意?调查结果:22.38%的学生是比较满意;52.45%的学生是一般满意的;25.17%的学生是比较不满意。
(三)您认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侧重重点在于?调查结果:6.2%的学生倾向于英文水平;42.9%的学生倾向于中文水平;50.9%的学生倾向于教学水平。
(四)在英语学习的基础英语、英语写作、听说课、笔译课的安排比例上,你觉得哪一门课程是可以减少的?调查结果:37.8%的学生认为应该减少基础英语;17.5%的学生认为应该减少英语写作;9.8%的学生认为应该减少听说课;35%的学生认为应该减少笔译课。
(五)在英语学习的基础英语、英语写作、听说课、笔译课的安排比例上,你觉得哪一门课程是可以增加的?调查结果:75%的学生认为应该增加听说课。
(六)您认为选修课应该开设哪些课程?调查结果:60.76%的学生认为应该开设有中国特色的课程,如茶道、剪纸等;35.7%的学生认为应该开设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课堂;4.4%的学生认为应该开设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课堂。通过调查可以看出,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教”和“学”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特别是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因此,必须在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前提下,围绕“改革什么”和“创新什么”两个本质与核心问题,集中解决“教”和“学”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重要问题。
五、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教学中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缺乏支撑体系学校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对学生的实践环节重视程度不够,学生的应用能力弱。近两年,实践教学引起重视,但教学内容并未及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课程进行适时的调整,实践性课程少且广泛性不强,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名分实不分,成为学生拼凑学分的工具,应用型人才培养严重缺乏体系支撑。
(二)教学内容体系没有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面对科学技术和市场多元化的发展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不能做出适时调整,应变机制和应变能力差,未能及时适时地建立起适应社会发展与需求的对接机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讲的时间过多,学生自主的支配的时间太少,理论性知识太多,实践环节太少。课程类型单一,讲座式与实践性课程太少。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是新兴专业但其课程与教学体系却沿用的是传统模式,不能适应专业发展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三)以能力为核心的培养模式尚未建立起来当前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最大的意见就是实践能力偏弱。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这方面所表现出的不足却很突出,其实践教学环节与教学平台的构建很不平衡。
(四)培养目标定位和培养方案特色有待提高,课程设置的选修课没有做到名副其实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要定位在应用型人才上,更要在培养方案中体现专业特色,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科特点为着眼,培养新兴、交叉学科的发展方向,突出实践能力与理论修养并重的学科特色,努力培养出综合素质较高、适用范围较广、应用能力较强,最终适应市场需求,具有中国特色的应用型人才。
六、提出创新
(一)借鉴国外高等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欧美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具有成功而丰富的经验,很值得借鉴。如美国本科教育层次将技师培养纳入教学计划,注重应用实验课程,注重教学质量,尤其是实践教学的质量。并且允许和鼓励教师外出谋职,以增强教师的实践经验,促进理论与实践并重,且突出实践能力的教学,加强实践训练,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再如德国,在国家政策下建立FH院校,即应用科技大学,根据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变化和企业实际需要,依据学生未来就业岗位需要制定培养目标[4]。
(二)科学竞赛普及化,学习评价多样化积极鼓励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参加各类科学竞赛,以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增强综合素质。在教学检查与考核中,注重实践考核,并将科学竞赛的活动也纳入考核体系,以实现对学生评价的多样化。
(三)加强校企共建校内实践基地,申请建设地点,申报教学设备,配备以实践为主的教师,按人才培养方案一一落实1.继续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为学生创造真实(或仿真)的教学工作环境,以生动鲜活真实的实际教例,让学生真切感受,增强学生的实践素养,把专业知识运用到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中去。2.试图创建校内e-chinese工作坊,建立初期目标是以项目养项目,中期目标为学校创收,终极目标实现MOOK大规模在线教育的新时代。3.聘请部分业内专家教授实践课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要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就要采取多样的措施,邀请相关业内专家进行实践授课,让学生了解到一线的实践信息和知识,这事很重要的。4.与西安市名牌大学的汉语国际学院建立关系,争取让我院汉语国际专业的学生都能有机会指导大学留学生,同时配备我院专业的教师做指导。
(四)课程设置的建议1.加大汉语知识类课程的比重语言学知识是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基础和依托,是语言要素教学和技能训练的前提。因此我们建议开设《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汉语测试与教学评估》、《汉语写作基础》等课程,目的强调学生对现代汉语书面语特征的掌握与运用,同时注重选文所含的丰富的文史底蕴。其次,针对近年来学术在撰写毕业论文时所撰写开题报告和学位论文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完全不了解学术论文的结构体例及文献搜索等,建议在第六学期增设一门《研究方法及学术论文写作》的选修课程,为学生在第七学期要进行的学位论文开题和写作打基础。2.减少英语课程的设置目前该专业开设了《英语听说Ⅰ》、《英语听说Ⅱ》、《英语听说Ⅲ》、《英语听说Ⅳ》、《基础英语Ⅰ》、《基础英语Ⅱ》、《基础英语Ⅲ》、《基础英语Ⅳ》、《英汉翻译Ⅰ》、《英汉翻译Ⅱ》、《基础写作Ⅰ》、《基础写作Ⅱ》总学分共计40学分,应该减少英语课程的设置,以英语四级考试为导向,培养学生达到国家规定的四级外语水平,因此仅设置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自编教师课堂用语教材)、基础英语(以英语四级考试大纲为指导)、英汉直译原理及实践等,总学分不低于28不超过32为宜。3.加大实践类课程的比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在实践教学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这就需要在课程设置上增加实践性课程,并根据这个新兴专业的特点适时对课程设置进行调整,以适应时代和现实的需要。因此,要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与“学”上下功夫,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开展《教学设计与管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课堂》(包含《汉语语音及其教学》、《文字词汇及其教学》、《语法修辞及其教学》的主要内容)、《中国书法》、《中国舞蹈》、《中国武术》、《中国礼仪》等课程。4.删减部分课程鉴于该专业的毕业生所教授学生的汉语水平偏向于初级和中级,建议删减以下三门课程:《荷马史诗与东西方古文化》、《国学经典选读》、《史记研究》。
七、汉语国际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对策
1.加大政策倾斜与扶持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不仅需要学校出台相关的改革措施,更需要政府出台更加明确、具体和完善的政策支持与引导。因此,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和创新,需要学校和政府加大政策与资金的支持力度,以推动这个新型特色专业的深入化、国际化发展。
2.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学队伍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确保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必要保证。建设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学队伍,就是要建设一支具有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好的“懂理论、通实践”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具体来讲,一要建立和完善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基地;二要建立健全的双师型教师的聘用制度;三要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及校校合作制度,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双师队伍建设创建更有利的平台,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
3.建立稳定的实践实习基地稳定的实践实习基地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一大保证,也是沟通市场和社会的重要运行机制。当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要培养出具有高水平、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要大力建设稳定的实践实习基地
参考文献:
[1].教育大计教师为本[N].中国教育报,2009-10-12.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公开征求意见稿)[N].人民日报,2010—03—01(5).
[3]关仲和.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0,(6).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 内容依托英语 专门用途英语
引言
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自1985年在国内四所高校首次设置以来,走过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已由稚嫩的萌芽发展为受国家重视、社会关注的一门学科。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在新形势下如何凸显专业特色、优化课程结构、推进课程改革、强化实践教学,满足汉语国际推广事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已成为目前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对外汉语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在近几年的发展中,英语课程针对性、实用性不强等问题逐渐显现。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英语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和教学内容的实效性不强。为了更好地发展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国际汉语教育的英语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必须进行改革。笔者根据调查和分析认为,汉语国际教育本科英语课程结构应进行优化,增设基于内容依托(CBI)和专门用途英语理论(ESP)指导下的专业英语运用于与实践课程。
1 目前汉语国际教育本科英语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世界范围的“汉语热”,对汉语师资从数量到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各高校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在课程的设置上却难以适应这种要求,尤其是英语课程设置表现出某种“随意性、缺乏针对性”。根据调查发现普遍的做法是选取高校英语专业部分主干必修或选修课程,如开设基础英语、高级英语、口语、翻译、写作、英美概况、英美文学等英语课程。
以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外语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为例,本专业自2007年成立以来,在培养方案中开设的英语课程有:大学英语综合(1-4)、英语语音、口语(1-4)、英汉翻译、跨文化交际等。我们对本专业4个年级的学生实施跟踪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各班级参加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过级率最高达50%。但随着专业的逐步发展,这种课程设置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其次,在调查中,学生们普遍反映英语方面的不足影响了其汉语教学的效果。这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在生活方面与外国人交流存在语言问题;第二,用英语向留学生介绍中国文化相关知识存在语言困难;第三,在阅读对外汉语专业的英文论文时存在理解困难。第四,在教学中因未储备相关的专业术语和表达,使用英语作为媒介语存在问题。第五,学生还反映,这样的课程设置需要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 用有限的精力学习近于中文和英语两个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导致他们出现了英语水平不如英语专业学生,而中文专业知识不如中文专业学生的尴尬情况。
因上述英语课程设置和内容与本专业未来从事的职业联系不够密切,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的更多的只是语言知识和基本技能,很难有效地提升学习者在未来目标情景中,灵活自如地进行交流活动所需具备的专业外语水平。所以,汉语国际教育英语课程设置应当进行改革,应着重解决“教什么”、“如何教”、“如何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如何培养有效地沟通和交际能力”等四个方面的问题。
2 专门用途英语(ESP)和以内容依托的英语(CBI)
2.1 专门用途英语(ESP)的界定
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ESP)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如法律英语、医学英语等。国外从事ESP研究的知名学者Hutchinson和Waters在其ESP著作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A 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把ESP分成了学术英语(EAP)和行业英语(EOP),前者主要是学习学术技能,后者是为职业目的。Strevens最早阐述了ESP的四个主要特征:课程设置必须满足学习者的特定需求;内容与特定学科专业和职业相关;语言适合这些专业和职业的句法、词汇和语篇;与通用英语形成对照。同时他还提出了两个可变特点:ESP可以只限于某一种语言技能的培养,如阅读技能、口语交际技能等;可以根据任何一种教学法进行教学,如交际法等。
2.2 以内容依托的英语(CBI)的界定
从广义上讲,CBI既包涵一定的哲学思想,语言与内容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也是一个方法体系,语言与内容的结合可能带来教学效果和效率的提高,既是一门独立的课程通过某种程度的结合达到特定的教学目的,也作为语言教学领域的新概念,带来整个教育体制的变革。狭义的CBI仍属语言教学范畴,但是由于专业内容的引入,使得这种教学模式具有双重甚至多重功效。即传播语言知识,强化专业功能,改善学习策略等。
3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英语运用与实践课程构建
3.1 增设以内容为依托的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的必要性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深汉语言文化功底,熟练掌握英语,日后能在国内外从事汉语国际教学的后备教师,或从事对外文化交流工作的实用型专门人才。故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不能简单地等于“外语+汉语”,它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有自己的学科特性,即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由于教学对象是外国人,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使用外语,来解释一些汉语问题。可以说,英语是国际汉语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个重要工具。
为了提高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英语课程的实效性,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基于内容为依托、专门用途理论指导下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英语运用与实践课程的增设势在必行。我们知道,一切教学活动最直接、最主要的目的是满足学习者的需求。要对学习者的目标需求进行分析(target need analysis)。只有清楚地认识学习者未来将要面对的语言应用情景,才能准确有效地确立教学目标,并以此为依据组织开展教学工作。除了指导教学活动以外,目标需求分析还有助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motivation)。学习动机在语言教育与学习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3.2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英语运用与实践教材构想
津桥学院外语系汉语国际教育(原对外汉语专业)成立于2007年,根据本专业的性质和特点,及未来职业对学生英语水平的要求,本专业进行了大胆地改革与创新,在2011版培养方案中增设了《对外汉语专业英语运用与实践》课程。目前,在汉语国际教育开设专业英语这一举措,在全国尚属首创,且无现成的教材可使用。在汉语国际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教材的编写将弥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英语教材这一空缺,为从事国际汉语教育的学生提供较好的专业英语储备,同时提升其专业英语素养,实现在专业范围内熟练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目标。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英语运用与实践》教材应在内容依托(CBI)和专门用途英语(ESP)理论指导下,以专业阅读和口头交际能力训练为主线,采用主题型(theme-related)编写思路,选材应广泛,内容涉及英汉两种语言与文化方面的知识,如,英汉语言的特点、汉英语言的称呼、汉英语言的成语和俗语、饮食与语言、忌讳与委婉、奇妙的数字、色彩词和动物词的文化内涵、体态语、地名的奥秘、比喻的民族差异、民俗与交际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单纯的语言知识(knowledge)教学并不足以帮助学习者完成实际的语言任务,只有切实培养学习者的语言应用技能与策略,提高其语言应用能力(competence),才能最终改善其语言应用表现(performance)。本教材应融专业内容学习和语言技能训练于一体,帮助学生快捷积累国际汉语教育专业英语知识,迅速提高读和说两种专业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交际能力。
3.3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英语运用与实践课程教学方法构想
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习者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整个教学活动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中心,学习者则处于被动接收的地位。除此以外,教学方式过于强调语言输入的作用,忽视了输出训练对语言学习的重要意义。根据语言输出假说的相关理论,语言输出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学习者更好地理解输入的内容,增强学习者语言应用的流利性,还能使学习者发现语言应用问题并进行改正。因此,有必要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革新。
运用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及认知语言学说的教学理念,构建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并有意识地加强语言输出训练,真正提高学习者的语言应用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尝试运用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和TBL(task-based learning)教学法。依靠内容依托教学在方法上的灵活性,通过问题驱动、输出驱动等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激发学生的语言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最终提升思辨能力和综合素质。
4 结语
本文就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英语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解析,即英语课程虽占很大比例,但缺乏时效性和针对性,课程和内容改革势在必行。建立以内容为依托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理念,设置国际汉语教育专业英语运用与实践课程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同时,教材建设和课程教学方法的构建也应同步进行。毕竟,这只是国际汉语专业英语运用与实践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的构想,其效果还有待在实践教学中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
[1]Hutchinson.T.& A.Waters.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2]Strevens, P. ESP after twenty years: A re-appraisal[A].In M. Tickoo(ed.)ESP: State of the Art[C]. SEAMEO Regional Language Centre, 1988:1-13.
[3]蔡基刚.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外语界,2004,(2):22-28.
[4]蔡基刚.误解与偏见:阻碍我国大学ESP教学发展的关键[J].外语教学,2013,(1):56-60
关键词: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独立学院 转型 专业建设
一、问题的提出
近十年来,国内很多高校包括很多独立院校在内,先后开设对外汉语专业(2012年9月,中国教育部新版本科专业调整目录,此前的“对外汉语”更名为“汉语国际教育”)。一时间,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炙手可热,该专业的招生数量相当可观。然而几年过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际面临的问题却是“外热内冷”。按国家汉办的说法,全球范围内合格的汉语教师非常紧缺,很多赴海外教授汉语的老师并不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老师,真正对口专业的汉语教师很少,而国内面临的情况是,高校专门培养对外汉语教学人才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们遇到了就业难的问题,很多人不禁慨叹,对外汉语教学只是“看上去很美”。
所谓的独立学院的新形势,即“转型”是目前我国独立学院发展的战略主题。2014年6月22日,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其中提到本科职业教育要分类推进,建立高等学校分类体系,实现分类管理,形成定位清晰、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层次结构。
面对这种新形势和新要求,独立学院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如何结合自身特点,培养出既具时代特色又满足社会需要、能突出本校学科优势成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独立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目前存在的问题
目前,独立学院已经开始脱离单纯数量的增长阶段,进入了整体质量的提高阶段。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独立学院教育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明确指出,独立学院应确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时代的呼声是独立院校要成为“应用技术大学”(夏江峰,2015)。
1.培养目标与独立学院自身特点结合不够紧密。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以对学生进行语言学理论、知识系统和语言教学技能的培养为主旨,同时,重视培养学生文学、文化各方面的素养。然而,独立学院有自身特点,上述目标在很多情况下并不完全适合独立院校的实际办学实际和学生特点,所以大多数独立学院在设置对外汉语专业时,在培养目标上没有结合自身特点进行适当的调整,尤其是在“转设”关键时期,结合所在高校的社会环境、社会需求和自身特点,围绕“应用型”这一核心办学原则,在人才培养上,强调学生的实际能力,在汉语本体和讲练能力上侧重培养,避免追求“面面俱到”的培养目标。
2.课程设置随意、陈旧,与时代要求和特点脱离。
从目前独立院校的课程设置看,某些课程的安排,只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简单相加,专业特色不够鲜明。还有一种体现是某些院校将对外汉语专业理解为“汉文+外语”,认为中文专业和外语专业的课程简单叠加,就是汉语国际教育的全部。这种理解要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用有限的精力学习中文和英语两个专业的所有专业课,导致他们出现英语水平不如英语专业学生而中文专业知识不如中文专业学生的尴尬情况。
3.师资力量不足,教材专业性及针对性不够。
独立院校的教师年轻化、结构不合理,对某一学科很难形成一个团队,这样导致的结果是教学上往往很多方法和知识得不到很好的交流,学生接受的东西相对薄弱和单一,而教材使用上以《现代汉语》课程为例,很多院校选用的都是黄廖版的《现代汉语》,该书的权威性无可置疑,但是否适合独立院校的实际却有待商榷,所以这一点上独立院校在教材选择上应大胆突破,要有适合自己的专门教材,使专业教学更切合实际。
4.没有留学生,学生缺乏专业认同感及实践平台。
从目前国内的实际情况看,某些独立学院不招留学生,导致学生没有固定的与留学生交流或实践的机会,所以相关的理论和方法难以得到运用,特别是毕业实习的时候,该如何安排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实习就成了教师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正由于实践机会相对较少,加之上述专业课程设置针对性不明显,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感不强,不知道自己学习的知识能否真正用到将来的实践中,而自己学习的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只是凭空想象,不知道在真刀真枪的实践中,是否能够应用得上。
三、新形势下独立学院对外汉语专业建设的思考
1.转变观念,创新培养目标和教学理念。
崔希亮(2015)指出:“汉语国际教育”是一项事业,也是一个专业。所以,独立学院在开设一门专业的同时,一定不要一味迎合市场需求,而要从事业和发展的角度,并结合独立学院生源层次及教师结构等特点,才能使专业得到解决稳妥发展。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必须结合自身的特点,在人才培养上,正视汉语国际教育目前“外热内冷”的现实,让学生认识到“汉语的国际化不是直线型的持续发展,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①。我们在认清形势的前提后,在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人才上应按照外语/第二语言教学的规律办事,所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立足于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提高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立足于汉语本体的实际教学能力。
在专业定位上将“汉语”与“教育”作为第一要素、“国际”作为第二要素,围绕这三个关键词,通过调整课程体系、实习体系等措施,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既体现高等教育基础阶段的基础性、通识性,夯实学生的汉语本体知识的基础,又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将培养目标具体化,开阔学生的人文视野、国际视野、文化视野和跨文化视野。
2.大胆革新,重新优化课程体系设置。
在课程设置上,独立学院应坚持以应用能力为主线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与培养方案;独立学院的课程体系需突出应用性、针对性、相对独立性和模块化,不过于追求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在课程安排上独立学院要注重学生实验、实训、实习、课程设计的幅度,大胆调整课程设置比例,突出汉语本体课的比例,除此之外加强实践课程的比例,增加并突出学生的实训时间。参照国家相关标准,深入开展厚基础的《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等汉语本体的课程教学,而《对外汉语教学法》这样的实践课程要增加课时,采用微格教学等方式加强学生的实践,而外语课、文学课等可适当进行辅修。这样针对性强的课程,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把自己从中文与英文中独立和脱离出来,即使将来不从事对外汉语教学这项工作,对汉语主体上有系统认识。
在实际上课过程中,应该广泛开阔教学思路,翻转课堂、慕课等新的课程模式应灵活地引用到课堂中,以弥补当前很多院校师资力量薄弱等缺陷。
3.寻找出口,拓宽实践与就业渠道。
拓宽教育实习的渠道和途径,从而建立适合国内、国外教学的两种实习体系,使教育实习成为一个有科学指导、有可行计划、有清晰步骤的实践性学习过程。学校应投入专项资金建设,满足专业教师、学生的语言教学、学习的需要。有计划地与一些院校的相关专业加强合作,多角度、灵活地展开活动,使学生广泛接触留学生,使其理论知识付诸实践。
探讨师资配备的最优整合方式,理顺组织机构之间的关系,寻找能满足专门人才培养与通用人才培养的结合点,培养出宽口径、高素质、重实践的应用型本科人才,这样既能有效地解决培养目标与就业压力的矛盾,又能为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衔接打好基础。
四、结语
有特色是有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竞争力的基础,在转型时期的独立院校更应该注意自己的品牌特色,独立学院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应紧跟时代步伐,明确目标,大胆改革,走出彰显自己特色的专业之路。
注释:
①刁世兰.“汉语热”背后的冷思考.学术界,2012.5.
参考文献:
[1]崔希亮.关于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科定位问题.世界汉语教学,2015,VOL29(3).
[2]陆俭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定位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2014(2).
[3]荆光辉.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特色化研究.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9,VOL8(5).
[4]刁世兰.“汉语热”背后的冷思考.学术界,2012.5.
[5]李步军.从学生接受理论反思汉语国际教师队伍建设.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4,8.
[6]杨惠元.2007《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7]孙瑞.“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语言教学与研究,2015(3).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 数字化 教材 建设
中图分类号:H19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9-0079-04
作者简介:马春燕(1981―),女,浙江浦江人,浙江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生,浙江理工大学文化传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汉语国际教育等。
近年来,“汉语热”在全球持续升温,每年来华留学生的规模以13%左右的增速发展,这大大促进了我国的汉语国际教育教学。教育部公布的数字显示,2012年共计有来自200个国家和地区的328,330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分布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690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学机构中学习①。
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发展虽快,但三教(教材、教师、教法)问题始终制约着该项事业的发展。[1]许嘉璐先生在2012年第四届全国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论坛暨专业硕士培养工作研讨会上语重心长地告诫大家:一定要提高汉语国际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否则,三年后将掀起关闭孔子学院的。汉语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有赖于三个方面:一是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二是要有一系列高质量的汉语教材;三是要有行之有效的好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2] 其中教材是汉语国际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和教学资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学科发展水平的综合体现。
一、国际化背景下对教材的要求
虽然经过二十多年的开发和研究,我国汉语国际教育方面教材的研究和编写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随着学习者和学习方式的转变,现有的教材已不能很好地满足汉语国际教育教学的需求,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因地制宜”能力差
现在的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已变“招进来”为“招进来和走出去并举”,变“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为“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与国际汉语教学并举”。目前的汉语教学不再局限于对来华留学生进行教学,全球孔子学院的建立,各国教育机构开设的汉语课,都使汉语教学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据国家汉办《孔子学院发展规划(2012-2020年)》,到2015年,全球孔子学院将达到500所,中小学孔子课堂达到1000个,学员达到150万人,其中孔子学院(课堂)面授学员100万人,网络孔子学院注册学员50万人。汉语学习场所由中国扩展到世界,这就要求教师、教材能够迅速地适应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虽然目前有不少出版社推出了不同语言版本的教材,但是因地制宜除了语言要求外,更深远的是对文化和习惯习俗的需求。
(二)“因材施教”能力差
教材开发的最终目的是满足教学和学生的需求。教学对象和教学场所的多样化必定引起教学需求的多样化。一方面,学习者从单纯的汉语学习转变为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并重;另一方面,本土学习者缺乏汉语环境,而目前传统的教材仅适合课堂使用,无法提供语言环境。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的迅猛发展,使得汉语学习者的年龄层跨度越来越大,不同年龄层的学习者也对教材和学习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材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内容和方案。
另外,随着国与国之间交流的日益频繁,短期学习者的数量在近几年也增长迅猛,但短期教材却极度贫乏。
(三)“与时俱进”能力差
传统的教材更新慢,雷同现象严重,重复建设现象突出。这些严重阻碍了国际汉语传播的进程,牵制了由此衍生的其他国家层面的战略性思考。[3]随着信息化加速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数字图书因其便携性、互动性、立体性得到了人们的青睐。西方国家已经提出了“无书包”“无校园”和“无教师”的教学模式。我们首先要建立大规模数字化汉语教学资料库,给各国汉语教师提供选择、拼接教材的方便,可解决某些国家和地区教材不足的困难,也可帮助教师合理应用教学法,提高教学能力,部分缓解教师不合格的矛盾,并为培训教师提供更多资源。[1]
《孔子学院发展规划(2012-2020年)》指出,到2015年派往孔子学院的专兼职合格教师达到5万人,其中,中方派出2万人,各国本土聘用3万人。汉语国际教育教师的缺口和差异将会进一步扩大,无校园、无教师的教学方式也为解决我国汉语国际教育师资缺口的问题提供了思路。
二、数字化汉语教材出版的可行性分析
(一)政策的扶持和推动
我国《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纲要》和《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报告的若干意见》都明确指出要大力加快我国数字化出版步伐。国家汉办《孔子学院发展规划(2012-2020年)》明确表示:“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国际汉语教材多语种、广覆盖。基本建成功能较全、覆盖广泛的中国语言文化全球传播体系。与国内外出版社密切合作,打造编写、出版和发行一体化的教材供应体系。建立国际汉语教材资源库,为教学法研究和教材编写提供信息服务。建立中国语言文化国际传播数字平台,帮助世界各国汉语学习者用母语上网学习,鼓励和支持各国孔子学院开展远程教学。”
(二)科技的发展为教材的出版提供了技术支
持
数字化教材研发要与电子技术相结合,与网络平台相结合。如积件系统、E-Learning、云计算等技术的开发运用,都为数字化教材的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
在信息化浪潮下,西方教材出版业的数字化转型不管在广度、深度还是力度方面都领先于世界水平。早在2007年年底,美国的白宫科技办公室与国防部共同推动了高级分布式学习先导计划(Advanced Distributed Learning Initiative,ADL),希望通过“教材再用与共享机制”的建立,来减少教材开发时间和成本,平台的建立能让学习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任何装置(如计算机、手机、网络电视等)获取所需的学习资源。2012年4月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以下简称“FCC”)和教育部召集苹果、英特尔、微软、谷歌等公司举行会议,讨论制定具体措施,计划未来5年在全美K-12公立学校普及数字化课本。[4]CK-12基金会开发的Flex Book平台为高中教学提供数学和科学模块,大大满足了个性化学习和自我学习的要求。
(三)我国出版界的有益尝试
据报道,人民教育出版社在数字出版领域已启航,2011年成立了数字出版部,2012年成立了数字出版公司[5],还制定了“十二五”数字出版发展规划。
2012年,外教社两项数字出版项目获得了专项基金资助,其中“交互式外语数字教材编纂系统的研发”获得了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上海市新闻出版专项资金40万元,另一项“基于电子书包平台的外语电子教材平台”获得了2012年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扶持资金150万元。
在汉语国际教育方面,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也积极推进数字教材体验平台的建设,另外还推出了针对中文教师编写教材和日常备课的实际需要的工具软件。该软件除了帮助教师编写教材外,还能评估教材的难度和质量。这为实现汉语国际教育数字化教材建设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四)汉语教材和教辅材料的研究和出版
近几年出现的教材大多配有较为齐全的辅助材料,除了有主要课本之外,还有教师用书、练习册、家长用书等,另外课件、音频、视频等方面的配套资料也在增多,还有不少出版商提供了可供下载的网络拓展知识。
在教授汉语比较成熟的国家和地区(如美国),本土化的教材也层出不穷,如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耶鲁大学出版社、Cheng & Tsui出版公司都出版了一些汉语教材,这些教材结合当地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本土化的知识,能使学生在学习时有亲切感。但是这些教材往往使用面比较窄,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
汉语国际教育学习网站的建立。美国教育部门主办的“阅读中文网”“学写汉字网”“中国语言文字网”“汉语国际教育辅助教学网”都帮助学生提高阅读、书写汉字的能力。这些网站图文并茂,配有大量音频、视频、动画素材,生动灵活,深受学习者喜爱。我国汉办网站http://专门开设了在线孔子学院http://,该网站可使用10种语言,并按照使用者的不同开发了学汉语、教汉语和汉语考试板块,按照年龄开发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相应汉语课程,按照汉语水平设置了初级汉语、中级汉语和高级汉语的相应课程。汉语学习者既可以在这里在线互动学习汉语,也可以浏览中国文化(文化集锦)和查阅相关书籍(数字图书馆),还可以了解中国的新闻(新闻汉语)。在线孔子学院为汉语国际教育数字化教材建设做出了很好的尝试和示范。
工具类汉语学习网站。这类网站主要提供对汉语学习起支持作用的软件服务,如词典、拼音输入、翻译等。如“在线新华字典”。值得一提的是“线上中文工具”与全球最大搜索引擎google联网,不仅提供词典功能,更提供语言、文化常识,如中国人的姓氏、中国的数字文化等。
另外,教辅资料的研究和开发也为立体化数字教材提供了援助。文化类的如《中国的世界遗产》(英文、日文两个版本)、《中国文化欣赏》《中国国情课件》《中国文化课件》《博览中国》等,都是很好的现成视频资料;语言类工具书如《汉字演变五百例》《汉语近义词典》《对外汉语常用词对比例释》《HSK汉语8000词》等。
(五)阅读工具和阅读方式的改变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人们的阅读习惯发生了改变,尤其是年轻人和发达地区的人们,而这些人恰好又是汉语国际推广的主要对象。美国学生拥有平板电脑的比例已经高达76%,拥有笔记本电脑的比例更是高达85%以上。[6]智能手机、iPad、Kindle阅读器、电纸书、iBook等数字终端产品的热销和普及,使得纸质出版物逐渐失去了市场主宰的地位。
网络覆盖的进一步扩大,使得这些功能强大、携带方便的数字产品深入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再加上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大部分人对携带、储存方便,互动性强,个性化程度高的产品的需求更为急迫。
(六)数字化教材突显的优势
数字化教材有别于传统教材,它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传统纸质内容进行数字化处理,转化为适用于各类电子终端的互动性教材,其优势在信息化时代日益得到凸显。
从出版商的角度看,数字化教材比纸质教材更具经济性、便捷性和环保性。而且对于出版社,数字化的教材格式让教材定制、操作起来也非常方便。数字化也有利于教材的拓展,如进一步开发出医学汉语、科技汉语等专业汉语教材。目前专业汉语教学的困境是汉语教师不懂专业术语,专业教师不懂汉语教学,数字化教材的立体性和互动性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从使用者的角度看,有时候学生们需要的仅仅是一本书中的某几章,或者是几本书中的某几章来辅助学习,借助定制教材,读者可以不用为对自己无用的内容买单。[5]FCC的研究显示,如果使用数字课本取代传统的纸质课本,每年每名学生可以节约至多250美元成本。[5]
数字化课本还能带来更具针对性、趣味性的互动学习体验。美国教育部全国训练和仿真协会最近进行的研究显示,数字化学习环境能够将学生学习一个主题的时间减少80%。另外一项研究显示,93%的教师认为,电子白板是一种积极的学习工具,81%的教师对平板电脑也持这个态度。[6]
数字化教材的这些优势也进一步推动其实现全球化。
三、汉语国际教育数字化教材建设设想
教材数字化并非简单地将纸质教材转化为数字图书。数字化教材要十分注重内容和制作方法,因此,要求从业人员具备专业和数字技术的双重知识和能力,在制作中要时刻体现并突出以下几点。
(一)针对性
数字化教材要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学习者的学习特点开发本地化教材,体现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因材施教,改变过去“以我为主”的教材编写观念,特别要注意学习者的年龄、文化、喜好,及中国文化与当地文化的结合。
从操作层面上来讲,可以首先建立一个庞大而细致的资料库。前文已述全球已经有大量的汉语教材在使用,我们可以挑选在全球有一定影响的教材,并对这些教材的适用范围进行合理标注,如学习者情况(母语、国家、民族、地区、年龄、使用效果等)、内容(语言内容、文化内容、使用要求等)、配套(练习册、教师用书、视频音频资料等),针对学习者的具体情况做出判断,主动为学习者配置适宜的学习资源和相应的交流渠道。
(二)立体化
数字化教材能够克服传统教材形式单一的缺陷,满足现代学习者多种学习方式的要求,促进优秀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利用。
建设中应该充分利用图书、多媒体和网络等不同介质的优势立体化开发教材,另外还要注意跟语言知识、文化知识、社会热点相结合,跟语料库相结合,跟教材使用地、使用人的个性相结合,还要体现出对学习者学习知识的拓展,在掌握了相应的语言文化知识后,给出相关的拓展知识导航供学习者选择。
(三)互动性
数字化教材的互动性不能单纯地体现在以往远程教育的可点读,有授课视频,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上,还要体现在教学相长上。通过对师生问题的积累,建立有利于学习的语料库(如文化冲突库、语言偏误库等),这些问题可供全体教学、研究者研究,实现研究成果共享,再反过来给学生提供更好的针对性的、个性化的服务,促成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发展。
另外还可以通过对教学资源进行系统评估和整合,及时反馈出现的问题,进一步改进互动工具,甚至还可以建立一个更为庞大的社区体系,让世界的语言和文化在这里得到碰撞和融合。
四、结论
未来学习必然经历“无书包―无校园―无教师”的发展,教材的发展也必定要走一条“传统出版─局限于内容电子化的主流数字出版─为电子教材提供在线学习工具和在线教学服务的延伸数字出版─提供内容深度挖掘加工和高附加值的增值服务的深入数字出版”的道路。[7]汉语国际教育作为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一个学科,有能力、也必须走在数字出版的前沿。
注释:
①以上数据均不含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
参考文献:
[1]周小兵.建设数字化国际教学资源库[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0,(1).
[2]陆俭明.再谈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学科建设问题[J].长江学术,2007,(2).
[3]吴志山.定制式数字化汉语教材辅助分析与重组方法研究[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2009.
[4]竹子.美教育部拟5年普及数字化课本 苹果三星等参与[DB/OL].http:///20120331/n339524560.shtml,2012-03-31.
[5]刘霄.中国教材出版如何应对教育资源数字化?[N].中华读书报,2012-08-22.
[关键词]开放教育;课程设置;数字化教学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21-0104-03
一、开放教育模式下培养汉语国际专业人才的背景
伴随“汉语热”的全球升温,世界范围内学习汉语的人数持续增加。2004年,全球学习汉语的人数不到4000万,十年之后已经超过1亿。汉语学习者的迅速增加,使汉语师资的培养问题日益突出:2014年,中国向海外派遣各类汉语教师、志愿者1.55万人,仍满足不了教学需求。
目前,越来越多的非专业人员想要从事汉语国际教育与推广工作,如普通全日制高等教育体系之外的社会人群,有本科学历而并非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的人群,因知识结构老化急需更新专业知识、提升专业素养的汉语国际教育一线教师等。如何在短时间内、以较低的学习成本和有效的学习途径对上述人群进行系统化和专业化的培训?
当今时代,以计算机及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正改变着传统的师资培养方式,多媒体移动终端技术的广泛运用为教学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互联网海量的信息资源也为学习者提供了新的学习渠道。
基于对上述汉语师资培养新问题的深刻认识,云南开放大学积极探索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汉语师资的新途径,于2012年开设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首创以开放教育形式培养汉语教育专业人才。
该专业属国民教育系列,但学习方式与普通全日制高等教育完全不同:首先,依托计算机网络学习平台和多媒体技术进行实时非实时学习,学习方式灵活便捷,有效的解决了工学矛盾;其次,实行“宽进严出、学分制管理、开放式教学、弹性学制”的学习制度,一次注册,学籍8年有效,最短学习年限2.5年;再次,按学分缴费,学费较低,与同类全日制本科院校相比学习费用更为节省。该专业的开设打破了传统全日制“封闭式”教育模式,开辟了一条崭新的“开放式”人人才培养途径。
二、开放教育体系下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设置
课程体系设置可以说是人才培养的核心,云南开放大学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之始,就将专业课程的设置定位在“突出操作性、倾向职业化”的层面上。但由于全国5所开放大学中仅有云南开放大学开设该专业;在国内开设该专业的各类高校中,仅有云南开放大学探索“开放教育”模式的培养,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因此在该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上,学校做了大量的工作。
首先在云南省内较早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等院校开展调研,详细了解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内容,同时,积极参考国家汉办《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借鉴全国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以保证该专业课程设置符合高层次、应用型、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其次本专业课程设置以汉语教师的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突出实际运用为导向,围绕汉语教学能力、文化传播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几个方面形成以预备课程为基础,核心课程为主导,拓展课程为补充,素质教育为拓展的课程体系。
(一)预备课程。不同于全日制本科院校,开放教育模式下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面向社会各界,只要有志于从事汉语教学与推广的人都可注册报名,学生来源的广泛性也决定了该专业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和参差不齐状况的存在,为弥补其知识结构的欠缺,我们设置了一些预备课程以打牢基础。目前,设置《英语读写》、《英语听说》、《开放教育学习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等预备课程5门共14学分。
(二)核心课程。核心课程为该专业必修课程,系统培养学生的语言本体知识、汉语教学能力、文化传播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目前共开设《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对外汉语语音、汉字教学》、《对外汉语词汇、语法教学》、《课堂案例分析与实践》等课程10门,共34学分。
(三)拓展课程。拓展课程拓展学生学术视野,初步建立学生对语言的研究能力,重点培养学生针对特定对象国开展汉语教学的能力。目前共开设《留学生汉语偏误分析》、《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理论与方法》、《汉外对比》、《南亚东南亚国家概况》等课程10门,共2分。
(四)素质课程。素质课程主要用于提升学生文化素养,提高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整体认知水平,培养学生进行文化传播的能力。目前共开《中华才艺与展示》等课程7门,共14学分。
通过预备课程、核心课程、拓展课程、素质课程的设置,该专业课程体系形成4大模块,各模块对学生要求各不相同,预备课程、核心课程为专业必修课,拓展课程、素质课程为专业选修课程。修完预备、核心课程考试合格取得相应学分后,学生根据兴趣和专长可在拓展、实训课程中自由学院相应课程并获得学分,总学分至少达到72学分即可获得毕业证书,通过学位外语考试可获得学位证书。四大模块的设立,既坚持职业能力培养的共性又兼顾个人素养的个性化发展;既不忽视理论基础课程的学习又最大限度丰富操作性和素质提升性课程的内容,让学生不被束缚、大胆选择。
三、开放教育模式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势
(一)课程设置类型的优势
1.操作性和探索性的课程设置
在专业核心课程中不仅有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等理论基础课,还设置了汉语语音汉字教学、词汇语法教学、案例分析教学等课程,这些课程在基础理论课的指导下针对汉语本体要素展开教学,汉语的语音、汉字、词汇、语法针对不同地区外国学习者应该怎么教、可以怎么教、怎么创新教。除了前人所总结的固有理论,教学参与双方可以在专题语言要素教学中运用开放教学所提供的平台展开沟通、交流和探索。
2.多样丰富的课程设置
在专业拓展和素质课程的设置上,开放教育为学习者提供了更丰富和多样化的课程。在普通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中,由于受到教师人数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制约,一般只会选定某几门课程强制作为学生知识拓展和素质提升的内容,学生没有更多选择的余地,一位教师也不会同时准备多门知识拓展和素质提升类课程的备课和授课。
开放教育模式解决了教师备课教学和学生选择定向的尴尬,由于课程资源的可共享性,各种类型的优质课程资源可以被广泛收集而不必由个人全权负责组织建设,学习者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自己希望补充的课程知识,大可不必局限在特定的一两门课程上。
(二)课程组织形式的优势
传统的课堂基本基于教师的讲和学生的学,可能会有多媒体投影设备,可能有作业展示仪器,可能还有先进的翻转桌椅式的现代化教室,但无论教室内的设备如何的先进,它们都是为面对面的师生互动做辅助。
开放教育模式下课程的组织形式得到了极大地解放,非同时、异地、远距离都不会成为学习的阻碍,只要学习者有一种移动学习的终端,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学习,老师的讲解可以直播可以录播,讲解的内容可以是微课、探讨式等立体型的组织,课程的作业可以是零散的碎片,学生的学习的疑问和学习体验可以在任何时候向老师和同学传递与分享。
(三)课程设置可塑且灵活
传统意义上的专业课程设置一经确定,将在很长的时间内固定使用,调整和更改程序较为复杂。专业的发展却无时无刻不在经历着社会需求变化所带来的影响,专业课程滞后于社会需求的调整和变化似乎是现代高等教育所面临的一个巨大问题。随着职业教育理念的被重视,专业教育方式也在悄然发生的变化。
汉语国际教育所培养的对象是多角度的,中国人、外国语言学习者、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群体、外国从事汉语教学的本土教师、从事特殊行业(导游、空乘、中医)的外国人都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培养对象,对不同的培养对象、对持有不同学习目的的学习者课程体系在设置时都应该有更改和商量的余地。开放教育模式下的学习对象更为复杂和多元,可以摒弃传统全日制教学课程体系设置的原则性和严肃性,以学习者为导向设置灵活、可塑甚至个性化的课程体系也是开放教育课程建设探索的重要目标。
(四)特殊的课程教学实习
教学实习是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培养的重要一环,也是检验专业学生基础知识与理论是否扎实的重要途径。全日制本科院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其教学实习主要有国内和国外两种形式,国内形式即在国内的实习基地、汉语培训机构担任汉语教师,国外形式即前往孔子学院(课堂)担任汉语志愿者,在国外中小学担任汉语教师等。
开放教育模式下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学实习既有与全日制本科院校的共同之处,又有自己鲜明的“开放”特色。该专业的教学实习实行“封闭实习”和“开放实习”两大形式。
1.封闭实习
所谓“封闭实习”,即学生在云南开放大学的教学实习基地内进行传统意义上的汉语教学。云南开放大学自1999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目前已招收来自法国、美国、泰国、越南、老挝等国家的留学生400余人,目前,负责留学生汉语教学的云南开放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已成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教学实习基地之一。此外,云南开放大学还与云南省几家著名的汉语培训机构积极站来合作,建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上述基地的建立为该专业学生的教学实习提供了广阔空间。
2.开放实习
关键词: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就业方向;转变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2-0169-02
一、对外汉语专业的发展
1.背景知识。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要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的要求,2012年,教育部颁布实施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将原对外汉语、中国语言文化、中国学专业,现在统一划归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目前,各个院校陆续将本校的“对外汉语专业”更名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2.专业发展。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升,全世界学习汉语的人数逐年攀升,截至2010年10月,各国已建立322所孔子学院和369个孔子课堂,共计691所,分布在96个国家(地区)。为了适应新形势,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各个高校就开始增设对外汉语专业。如今,对外汉语专业开设已经整整二十年,在这期间,为了适应国际和国内语言教学的新形势,各个开设院校不断修改人才培养模式,调整课程设置。
二、对外汉语专业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随着对外汉语专业毕业生逐年增多,这个“看上去很美”的专业开始面临就业形势的严峻挑战,学生不知道应该干什么,用人单位也了不解这个专业的学生具体是学什么的。针对以上情况,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应该准确定位培养目标,合理调整课程安排,明确指引就业方向。
1.培养目标。对外汉语专业传统的培养模式是“培养具有较扎实的汉语和英语基础,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及中外文化交往有较全面的了解,有进一步培养潜能的高层次对外汉语专门人才;以及能在国内外有关部门、各类学校、新闻出版、文化管理和企事业单位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及中外文化交流相关工作的实践型语言学高级人才。”这样的表述第一眼看上去,很具有吸引力,但其实过于笼统、模糊,不符合实际,不适合大多数的本科毕业生。
2.课程设置。我国很多高校对外汉语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是多而杂——课程门类多,学习内容杂,一般都会开设语言类、文化心理类、文学类、教法教研类课程,还有的院校增加教育类、写作类等课程,课时分配不合理,重点课程不突出,这样就使学生学习压力大,导致学而不精;同时,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分配不合理,学生一味地听课,缺少教学实践,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纸上谈兵。
3.就业方向。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大部分院校设置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目标是为了培养对外汉语教师。但就目前的就业形势而言,本科生毕业根本无法在国内高校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海外虽然亟需汉语教师,可真正能走出国门的学生是很有限的。从历届毕业生就业的情况来看,真正从事本专业的学生人数十分有限。
三、创建民办院校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民办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特征是以社会对各种专业、专门人才和实用型职业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培养应用性、复合型的“社会职业人”。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从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材设计、教学过程等方面注重与社会相关职业或职业群的紧密结合,保持动态的衔接,围绕所需的综合素质来培养人才。我们可以在此指导之下,结合本校、本地区的实际,重新定位。民办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目前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既具有系统、扎实的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具有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跨文化交际理论并且较高的人文素质和较宽厚的相关学科知识,能用双语进行交流、教学的应用性、职业型、开放式的专门人才。
在课程设置上,我们应该设立科学的课程结构。按照国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整体规划安排主干课程,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设置选修课程,根据学校特色设置特色课程,加强师资培训和管理,合理分配课时。学校结合实际,在开设主干课和选修课之外,增加了学生的课内外教学实践。同时,为了方便学生进行教学实践,建立了微格实验室,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在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了“备课、书写教案、模拟课堂教学、师生点评”等实践教学活动,把学生的讲授、点评以及教师的点评紧密结合在一起,让学生真正融入到汉语教学中来。此外,在校内,利用国际交流合作处的留学生资源建立实习基地,学生在实习基地与外国留学生结成帮学对子,辅导留学生学习汉语,帮助外国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在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中,通过听课、备课、讲课以及通过模拟课堂—帮学—教学实习,这个实践的过程,使学生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全过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对对外汉语教学的步骤与环节有一个初步的掌握,为就业找工作打下基础。在就业上,我们应该帮助学生转变观念,重新明确就业方向。学校也应该因势利导,对毕业后工作和读研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指导方向。毕业生毕业以后可以经国家汉办的考试和选拔以志愿者和汉语教师的身份去国外从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工作,也可以在国内汉语培训机构、汉语学校及国际中、小学从事教学或教学管理工作,也可以在其他部门从事文员工作,也可以选择读研,继续深造后到高校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其实包括对外汉语教学和对内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汉语教学两个部分。教授少数民族学习汉语,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生一个比较好的就业出路。我国少数民族众多,少数民族地区亟需汉语教学的专门人才。毕业生应该改变就业观念,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沿边少数民族地区从事汉语教学,这有着非常广阔的就业前景。为此,学校应该加大这方面的宣传力度,增加学生就业实习的机会。
在汉语国际推广的大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将面临更大的挑战,与此同时也将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民办院校必须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立足市场需求,在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前提下来改革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力的优秀对外汉语人才,从而促进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潘国英.地方高校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探索[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3).
[2]崔希亮.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与展望[J].语言文字应用,2010,(2).
[3]潘文国.论“对外汉语”的学科性[J].世界汉语教学,2004,(1).
一、语言应用研究的理论方法与实践
祝克懿《互文性理论的的多元思维特征》首次将互文性理论中“多元”思维特征作为与“互动”并列的思维特征提取出来,对其进行论证分析,从语篇语言学的系统、关系、层级观等角度切入,深入讨论了互文性理论的多元思维特征。聂仁发《有关语篇结构的几个概念》将语篇的宏观结构分为基于内容的事理结构、主题结构、文体结构和基于形式的普遍结构,并简略探讨了这几种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施麟麒《孟子的话语理解观———“以意逆志”新解》对孟子关于话语理解的名言“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作了较详尽的考辨分析。杨亦鸣《言语障碍的神经机制研究》介绍了神经语言学与言语障碍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历史,并从中英文阅读障碍跨文化对比、汉语成年口吃者词汇加工的ERP研究、语音与聋人词汇阅读三个方面展示了语言学与科技结合的良好前景。李怡《跨文化语用研究语料收集方法———观察记录vs角色扮演》以汉英“请求”言语行为跨文化对比研究为例,探讨了观察记录和角色扮演作为语料收集的两种方法收集的语料差异、各自的优劣及适用领域。周毅《社会符号学视野下文人画语篇结构及成因》从语言符号、视觉符号与社会文化情景的互动关系来探究文人画。周明强《埋怨性话语标记语语用功能探析》讨论了埋怨性话语标记(如“真是的”“、何必呢”等)的语用功能。
二、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科建设、汉语研究和教学法
崔希亮《汉语国际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围绕着汉语本体、教师、学生、技术保障、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五个方面,结合丰富生动的案例阐述了这个学科目前面临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周小兵《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与应用语言学》分析了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现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培养与学科发展等重要问题,介绍了中山大学国际汉语学院近年在该领域的拓展。王建华《语言经济学视野下的汉语国际教育》认为汉语不仅是一种人力资源,也是一种经济资源;汉语国际教育不仅是一项语言文化事业,也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经济价值。陆俭明《要加强语言信息结构的研究———重新认识“把”字句》以语言信息结构理论为依据,针对以往“把”字句教学中的释义局限,重新定义把字句的语法意义及对汉语国际教育句法教学的功用。马真《要加强词语的用法研究》以副词“按说”、状态词“好端端(的)”、“反而”、“一概”等为例,指出外国留学生词语偏误出现的部分原因,是词语用法研究的缺位和辞书注释的缺陷(缺乏语义背景),强调了加强词语用法研究的重要性。税昌锡《面向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体标记事态分布研究》梳理了“了”、“着”、“过”等体标记教学的历史,借用过程哲学将事件看作随时间展开的动态过程,建立了一个事件过程的事态结构模型。吴应辉《美国沉浸式汉语教学的现状、特点与思考》全面介绍了沉浸式语言教学的概念和历史、美国沉浸式汉语教学发展现状、美国沉浸式汉语教学的主要特点。严慧仙《文化认同的多模态话语分析及其对跨文化能力培养的启示———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以多模态话语分析为理论框架,从文字、画面、声音三个方面对《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及加长版宣传片的多模态文本进行解码,解读该片所表达的文化认同特征。沈阳《关于汉语规范化的若干问题》阐述了汉语规范化的理论问题,也对当下语言生活实践出现的不规范乱象进行了批评。胡云晚《政府门户网站背景下的语言规范观》通过对浙江省101个地级市、市辖区、县级市、县、自治县政府门户网站的语言监测表明,政府门户网站语言失范率奇高,远大于传统纸质媒介。并提出要实现政府语言的规范表达的相关策略。赵翠阳《异形词社会使用调查与〈现代汉语词典〉两版整理规范研究》通过对北大的CCL语料库(现代汉语)、人民网语料以及国家语委的现代汉语语料库的语料考察,整理分析了四类异形词。杨同用《词的功能与语文词典的词性标注和释义》着重对词的功能与词性的关系、功能变化与词义的关系、词的功能变化对语文辞书词性标注和释义的影响等进行了讨论。
三、结语
综观论文的研究议题,可以梳理出应用语言学学科发展的一些重要特点:一是“言(研)以致用”。应用语言学的研究渗透了服务国家、服务社会、关注语言生活的意识。二是“学术无疆”。应用语言学学科的研究具有越来越明显的国际化视野;学术研究需要多学科的交流互动。三是“学科有界”。应用语言学虽然多以实际的语言问题的研究为出发点,但这并不意味着它缺乏理论。本次论坛的议题似乎是学者们约定俗成的一个自然疆界,其背后的学理依据,为进一步规整学科的研究任务和范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作者:施麟麒 单位:浙江科技学院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国际汉语教学、国别化、文化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1-0000-02
汉语作为一种语言,本身是没有所谓的“对外”或“对内”的区分的,我们理解所谓的“对外汉语”,其实质是“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也就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它是与汉语作为母语相对而言的说法。
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始于1950年7月,当时清华大学开始筹办“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同年12月份,第一批东欧学生入校学习,而今,对外汉语教学局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再仅仅满足于来华留学生学习汉语的需要,汉语正在走向世界,特别是在2005年第一届“世界汉语大会”的召开,开始把关注点转向汉语国际推广。
但是,在对外汉语教学形势大好下,似乎没有问题了吗?当然不是,本体研究和教学应用研究的结合还薄弱,特别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些问题,可能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孔子学院
2000年左右,国家汉办开始调整工作重心,致力于派遣更多的汉语教师和志愿者出国教授汉语。从以前的“请进来”学汉语,转变为“走出去”教汉语。因此,出现了“汉语国际推广”这一提法,2004年,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建立,2007年,国务院学位办下发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设置方案”的说明》,其别提到,要超常规、大规模地培养汉语教师,加大派出规模,同时也指出,之所以把这个硕士专业学位定名为“汉语国际教育”,是基于以下的考虑:体现“汉语加快走向世界”的内涵;有别于国内双语教学中的汉语教育。
而今,对外汉语教学具有一些显著的特点:
一、学习汉语的人数不断增加,范围扩大。截止2010年10月,全球有322所孔子学院,369个孔子课堂,不仅如此,还有大量来华学生,他们由原来的语言学习层次,扩大到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
二、对外汉语教学逐渐系统化、制度化。对对外汉语教师,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要经过考核和考试,尤其是从各高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派遣志愿者出国教学,保证对外汉语教师的质量和来源。
三、对外汉语教学教材和科研成果逐渐增多。随着对外汉语教学规模的扩大,从事对外汉语方面科学研究的学者逐渐增多,取得了显著的科研成果,并且各高校在教学和科研的基础上,积极编写对外汉语教材,体现了不同的特色,丰富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内容。
随着我国政治影响的不断扩大和经济的稳步发展,对外汉语教学的规模不断扩大,教学实践的探讨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二、引起注意的问题
汉语要走向国际,就要汉语国际推广,汉语要扎根外国,成为当地的主要社区语言或者第二语言,就要汉语在当地的本土化,这也就是国际汉语提法的兴起,如何从汉语国际教育到达国际汉语教育,这中间可能就要进行“国别化“教学。另一方面,对外汉语教学中,如何权衡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也值得我们思考。
(1)、汉语国际教育VS国际汉语教学
前文,已经阐述了汉语国际教育的兴起,汉语国际教育研究生的研究方向是国际汉语教学,这里,国际汉语教学只是前者的一个研究方向而已。这里所要阐述的却不是这样的一个学科设置。汉语/(国际)教育,(国际)/汉语教学,前者主谓结构,后者偏正结构,修饰语“国际”处在的位置不一样,引起的方向性也有变化,前者是把汉语作为主体,以中国汉语为中心,将汉语推广或者发展到其他国家和地区,而后者――国际汉语是指包括中国大陆、台湾以及世界各地华人和非华人所使用的汉语的总和。
当英语随着英国殖民主义漂洋过海,进入其他国家和地区,在数百年与本地语言、文化的接触和交流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美式英语”、“澳式英语”、“印式英语”、“新加坡式英语”等等,尽管它们仍属于英语,但无论是从语言或文化的角度,他们同英国的英语之间的差别却是显而易见的。汉语在海外的形成与发展同英语成为一种国际性语言的历程,两者之间又许多的相同之处。现在,世界范围内学习汉语的人数呈现剧增状态,这些学习者不会在无干扰、无偏误的情况下直接从母语到达目的语,而是持续受母语影响,并处于逐渐趋近但始终不同于目的语的中间过渡状态,所以,我们必须重视这些学生的母语、文化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
汉外汉语教学的本质,应该是培养学生能使用母语之外的另一种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与使用这些语言、具备各种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沟通,从而不同文化、不同种族之间的相互理解。我们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传播准确、流利的汉语,但也要正视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学习者他们母语在与汉语相互迁移的存在,可能正视各国的“国际汉语”,使得汉语与本地语言、文化交流中顺利实现本土化,更有利于汉语国际推广。
(2)、国别化教学
以前,面对多国家、多母语、多文化背景的学习群体,汉语教学比较重视汉语学习上的共性特征,较多关注汉语自身系统特征,而对不同母语背景的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学习重点以及难点则难以一一关注,对外汉语的教学效果也并不是很理想,因此,一批学者也注意到这样的问题,编写了国别化教学的教材。
对国别化教学的关注和研究可以追溯到对比分析法,王力先生早就指出:“对外汉语教学,我以为最有效的方法是中外语言的对比教学。要突出难点,所谓难点,就是中国人看来容易,外国人学习困难的地方”张志公先生也提出:“对比研究是对外汉语教学极为重要的一种方法”,后来,根据对比分析的弱势说法又演绎出跨语言干扰学说,也就是说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探讨母语对目标语的影响,着重探讨语言干扰造成语言学习的困难。并且根据有关研究,有30%―60%的错误是由跨语言干扰引起的,跨语言干扰给外语学习者带来如此大的困扰,那么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不能不考虑母语对汉语的影响,也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国别化的教学。
就拿汉语的声调和语调来说,如果学生的母语有声调和语调(如越南语和泰语),汉语老师需要通过对比分析,先看看汉语和学生母语的声调和语调有什么异同,然后对不同的地方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并结合学生的母语、汉语的知识,以及母语对目标语的干扰,研究总结出一套有效的声调教学法。而对于母语非声调语言的印欧学生来说,首先,他们没有声调语言的意识――每个音节都要有声调,当他们有声调意识后,不经过大量的输入练习,他们的声调也是不自然的,也就是所说的“洋腔洋调”,这本质上就是跨语言干扰问题,虽然印欧语没有声调,但是跟任何语言一样他们都有语调,以往的研究表明,英语的基本句子语调一般都是句首高一点,句尾低一点,但是疑问句的句尾语调要比任何句式的句首语调要高。这些英语语调总趋势与汉语基本一致,但是,英语句子的语调只是赵元任先生五度调标的23/33度之间徘徊,而汉语句子中每个音节的声调则有升有降,这对学习汉语的欧美学生来说自然是很大的挑战。更不用说文化等其他方面的跨文化干扰。
(3) 、语言与文化孰轻孰重
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成功的一个核心和先决条件是交流双方在交流时使用的词语能够准确表达自身的意图,并避免因文化的差异造成双方的误读,但是,这也是跨文化交际中引起误会和冲突的主要原因:
1,对相同词语,相同事物,因母语文化和汉语文化所赋予的含义、感彩不同或者部分不同,在母语和汉语之间作比附,比附导致对汉语理解和使用上产生偏误。
2,留学生已经把握汉语某个词语或某物的意义,但在有时,因为不知道汉文化背景和使用的特殊场合,仍然用原义去理解这个词语或事物,造成冲突。
上面两种情况造成的误读,是究其整体而言的,但是,具体到某个词语、事物上时,其误解主要的是体现在文化含义上,如“狗”,作为客观实体,把它扔进众多动物中,不论哪个国家的人,在正常情况下都会认出这是狗,不会因为 “狗”的文化含义不同,就把它当猫,可是,他们对狗的态度却是不尽相同的。
我们再换一个视角,语言并不是一个完全客观的符号系统,语言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产物,它一定同产生它的文化紧密融合、不可分割。人们在交际中,也并不是单靠词语随意堆砌,英国语言学家尼尔.斯密斯在论及语言交际的基本模式指出,言语交际的基本模式必须包含说话人和听话人共知的因素:
(1.)一套语言知识(一种语法)
(2.)一套非语言知识和信念(一部百科知识)
(3.)一套推理规则(一种逻辑)。
显然,人们在交流的过程中,就是语言、文化知识和逻辑不断运行的过程。在第二汉语教学中,有三个显著的特点:首先是跨文化;其次目的是跨文化的交际;最后是不仅仅学习汉语、汉文化知识,还需要把知识转化成实际交际技能。这三个特征也决定了外国学生想学好汉语,同中国人进行交际,单靠掌握“音义结合的词汇和语法的体系”是不够的,他还必须了解“百科知识”,并知晓“一套推理规则”。
前面阐述了大量因为文化背景不同而造成的理解差异,但是,我们还得注意,在低水平学生和初级阶段学生,文化教学不宜过分强调,即使在高年级,也不要遇到文化的知识就开始长篇大论,要针对性的讲可能引起交际矛盾的文化,我们不要误以为凡是差异,一定就会引起误读,比方说筷子,日本,朝鲜,越南等亚洲国家,都以筷子为餐具,日本筷子起源于日本本土,头是尖的,设计极为讲究,而中国的筷子是细圆头或不那么尖,欧美国家不用筷子而用刀叉,从饮食文化的角度,这自然是文化差异的一部分,但是这个差异并不会直接影响交际,引发误会。所以,即使是文化差异,就需要我们把注意力放在揭示直接影响交际、引起误读的那些文化因素上,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把所有的词语都大讲特讲文化含义。
三、结语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具有其特殊性,孔子学院在全球的迅猛发展也再教学法上带来一些问题,如照搬国内教法,不适应当地教育情况等,使我们不得不反思如何才能在不同国家有效传播汉语,我们必须得重视“国别化”教学。此外,对外汉语教学中,要理清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这很值得我们思考。
参考文献:
[1]吴中伟、郭鹏.对外汉语任务型教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姚晓波.中介语与对外汉语教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9.
[3]洪历建.全球语境下的汉语教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0.
多媒体教学技术应用于汉语国际教育,历经三十年,已经从最初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发展成为现在的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有关汉语的网络教学资源、多媒体汉语教材以及各类语料库、教材库、语音库的建设和建立[1],都为汉语国际教育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充足的材料和手段。近年来开发推广使用的NewClass全数字多媒体语言教学系统,更是为汉语学习者提供了自主学习和自由训练的空间。
与人数众多的大学英语课堂形成鲜明对比,汉语国际教育一直遵循小班授课的原则,将汉语教学细化成综合、阅读、口语、听力、写作、文化、视听说、商贸等不同课型,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具体到每一位学习者,追踪范围从课堂延伸到课后的活动和生活。鉴于汉语国际教育课型多、教学班学生人数少、学生年龄层次不同、操练对象水平不统一等问题,大型的语音实验室系统往往不能完美地满足小众化的对外汉语教学的需求。
本文从学习模式、操练材料、学生自主反馈三个方面提出设想,旨在将多媒体教学的资源有效地匹配到汉语国际教育的课堂中,从而让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2 汉语国际教育的学习模式与多媒体教学
1)大部分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生接触汉语时间短,尤其是初级汉语学习者,需要从拼音、笔画开始学起。因此,对于听说读写的任何环节、任何细节,语音、语法、汉字书写的修正行为都会随时发生。目前NewClass全数字多媒体语言教学系统的同期录音以及MP3格式的存储功能[2],在复读、发音对比、自我评价方面全方位地满足了学生听说的修正需求,但在汉字书写方面缺乏与之匹配的设计。
近几年,随着智能手机软件技术的不断创新,出现了一款汉字笔画的软件,即利用手指键盘,只需要输入汉字的大致轮廓,电脑就可提供此字的正确读音、笔画的先后顺序。这款软件设计的优势是携带方便、使用快捷,但不是学习软件,不能就笔画错误、部件缺损形成系列的汉字读写修正练习。因此,基于修正的学习模式,需要多媒体技术介入汉字书写纠错过程,开发汉字与发音同时进行训练的多媒体学习方式。
2)语言教学要适应社会的需要,汉语教学必须根据学习者的学习目的确定培养目标。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国际贸易往来已经发展成新常态。外国人学习汉语的目的从最初的为了了解和研究中国的古老文化,逐渐转变成为在中国学习专业做准备(学历生)或是为日后对华贸易、经商做准备。因此,汉语国际教育更加偏重实用型的学习。学生学习教材中的词汇、语法,不是单纯地选择正确答案或者写对汉字,而是能将词汇、语法形成实用的汉语语句、语段进行沟通。目前,大部分多媒体教学资源只是原有纸质教材的简单再现,属于纸质教材的附属物[1],教材中附带的CD内容只是生词和课文的原文朗读,没有针对所学内容的实用性对话和拓展练习。这样简单机械的多媒体手段不能成为教材的有效组成部分,更没有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优势。
3)在汉语学习的初期,由于语料库积累不够完善,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弱。这个时期的互动型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不同错误进行即时纠正。多媒体设备为互动型教学提供了动态的可能,当生动的PPT教案代替呆板的课本,学生的思想不再局限于教材里的文字,而是主动地将文字转化为配合PPT的语言,使得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愿说,从而实现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目的。
另外,在实际教学中发现,课堂中使用投影仪、组织全体学习者共同参与的集体学习方式,其效果要好于头戴耳机、口对话筒的独立学习方式。这说明多媒体教学不仅能够触发师生之间的互动性,而且能同时引发学生间的互动[3]。多媒体技术提供的这种多维的立体互动形式,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参与性和趣味性。
3 汉语国际教育的操练材料与多媒体教学
语言学习者选择在母语国家学习目的语的主要原因是可以利用母语国家的语言环境和人文环境进行沉浸式学习,因此,无论课上、课下,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生都乐于主动地自主学习。除了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实景操练,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课下操练也是必不可少的语言训练环节。近年来开发使用的NewClass全数字多媒体语言教学系统,为汉语学习者提供了全方位的自主学习和自由训练的空间。利用NewClass系统,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重点、难点自行设计题库,还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汉语水平,制定不同的操练等级,设计不同操练题型的题库。这样,学生在操练时可以依据个人情况进行针对性训练;同时,依靠NewClass系统中控制台的监听设备,教师可以随时追踪每位学习者的操练效果,具体解决每位学习者的问题。
多媒体技术及其设备在自主训练方面为教师与学生创造了巨大的自由空间,这种优势带动了多种教学手段的产生以及教学效果的显著增强。尽管如此,多媒体技术在操练材料分配的合理性方面依然受到学生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心理状态等因素的影响。作为语言学习者,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生年龄层次不同,如长期语言生中,同班学生的年龄可在17~60岁不等,不同的知识层次和生活经历使得他们考虑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不同,对操练的内容或形式认同程度不同。由于学生与多媒体设备之间的交互性相对固定,因此,同一题库操练所涉及的内容不能根据学生的年龄因素随时调整,造成部分操练材料的无效。同样,多媒体设备不能识别学生的心理状态,不能根据学生内向或外向的特点选择性地提出问题,势必造成部分操练材料的训练效果不理想。
4 学生的自主反馈与多媒体教学
多维的教案设计、精准的课堂讲解、有效的课后操练必须配合学生的自主反馈,才能将教学任务完整化。对于语言学习者而言,词汇、语法、语序的正确使用,阅读内容的正确领会,利用文字进行交流,只是自主反馈的一部分,可以通过纸质材料完成。而交流的流畅性、得体性则是自主反馈的另一组成部分,需要多媒体技术及设备的辅助完成。NewClass全数字多媒体语言教学系统中的录音回放功能,完整地将学生的语音表达部分记录下来,通过原音重放,学生可以精准地找到自己语音、语调方面的缺憾,同时通过对比正确语句、语段,了解自己在语序、语法方面的不足。
但是另一方面,同期录音以及MP3格式的存储功能缺乏影像的介入,无法帮助学生分析因为交流情景的转换带来 的肢体语言的得体性,以及交流过程中说话者情绪的展示与控制。虽然现代信息技术的载体多种多样,如智能手机、摄像机,但是由于各自的局限性(前者携带方便但是屏幕小,后者屏幕大但是携带不便),使得多媒体设备不能在教学现场直接发挥作用。因此,语言教学急需影音影像同时介入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发挥音频和视频在汉语学习中的同步作用,使学生的自主反馈更加全面。
5 结语
科技改变生活,多媒体技术改变教学质量和教学手段。本文通过分析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学特点,就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设备出现的具体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希望多媒体技术在汉语教学中得以最充分、最有效的利用。
参考文献
[1]卢达威,洪炜.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与展望[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3(6):2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