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教育的智能化

教育的智能化

时间:2024-03-11 16:12: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育的智能化,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育的智能化

第1篇

【摘 要】某市供电局始终把人才资源作为企业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大力实施人才战略,积极探索适应企业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建设新途径,充分利用信息化等手段开展企业教育培训工作。佛山供电局的网络教育培训系统的建设,是在网络教育的平台上尝试根据岗位应知应会标准,建立电力企业岗位应知应会培训模型,并采用信息化手段落地的智能化网络教育培训系统。员工登录系统,即可看到本人当前知识结构及岗位知识要求,系统通过对员工知识结构的认证,来筛选和培养各专业人才,建立员工学习地图,逐步从原来的“人员库”转化为“人才库”,并为员工转岗及晋升提供可靠依据。通过该系统的建设,电力行业培训标准得以信息化落地、电力行业培训资源实现科学管理、各岗位人员学习地图初见雏形、电力教育培训工作正式跨入“智能化”时代。【关键词】电力岗位应知应会标准;培训模型;智能化

中图分类号: F407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计算机信息通讯技术、网络控制技术、能源管理系统的综合发展。涌现出了众多的开放性通讯标准协议,并获得了巨大发展。随着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酌发展,越来越多的业主。智能建筑的目标,是为人们提供安全、舒适的环境,提供快捷的服务,建立先进与科学的综台管理机制,达到环保和节能以及降低人工成本的目的。因此,建立各种智能化系统共用的统一IP网络平台,实现智能化系统的高度集成,就成为了解决此间题纳有效造径。IP技术通过高效的以太网把包括电力监控管理系统在内的各种建筑设备监控管理系统纳入整个旧MS,使得建看任何一个子系统状况.满足智能建筑管理高度自动化的要求。为用户营造一个安全、良好、舒适、便捷的居住与工作环境,这也是智能建筑的最终目标。2IP技术在电力监控管理系统中的应用随着智能建筑对各种建筑设备监控管理系统功能的要求越来越高,电力监控管理系统的功能从单一的监测变为既监测又控制;从本地监控变成既能本地监控又能远程监控,直到天人值守;监控范围从只监控低压配电系统逐步拓展5U监控中、高压配电系统、变压器、应急(备用柴油发电机组)电源、直流电源、大容量不停电电源(UPS)互投电源(A下S)和应急照明(EP5)等;从监控单一配电室发展到监控多个变电站;从自成独立系统扩展到与建筑设备监控系统链网、与BMS系统链网,直到与供电局的调度所链网;从一般酌供配电监控管理发展到对电能质量进行全面的监控管理。电力监控管理系统的信息流量已越来越大,一般的现场总线已远远满足不了需要。采用IP技术已是必然的趋势。 1、建设背景电力企业培训模型被提及比较多的有电力企业岗位胜任能力模型等,但由于各种原因以及和实际培训工作存在一定差距,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加以推广和利用。行业内一度认为职业胜任能力模型“看起来很美“,但是无法在实际教育培训工作中加以应用。2010年,某市供电局作为省电网公司教育培训创先工作的责任单位之一,主要负责学习项目子体系创先工作。学习项目体系是教育培训创先的主线,围绕公司组织能力需求,全面梳理内部知识,以关键技术技能培训标准和课程课件建设为突破口,实现对公司内部知识的系统管理。以岗位胜任力为基础,以岗位说明书、作业指导书、关键绩效指标等为依据,对应专业(工种)、岗位和作业目录,制订覆盖公司管理、技术和技能专业领域的、以应知应会为核心的能力培训标准。借助国内外企业培训先进理念,从课程设置和课程设计入手,开发菜单式培训课程,使每一个岗位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模块化,形成具有广东电网特色的学习项目培训系列教材和电子化课件。市供电局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分析了国内外的先进培训手段,结合广东电网公司创先工作思想及智能电网先进思路。积极探索利用信息化手段和网络技术,在原有网络教育培训系统的基础上,开发基于岗位应知应会标准的电力智能化网络培训系统。

配电自动化的发展 配电自动化是提高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扩大供电能力、实现配电网高效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智能电网的重要基础之一,是传统配电网走向智能配电网的必由之路。 配电自动化建设可谓源远流长。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在英国、日本、美国等国家,开始使用时限顺序送电装置,自动隔离故障区间,加快查找馈线故障地点,而在此以前,配电变电所以及线路开关设备的操作与控制,均采用人工方式。 20世纪70、80年代,应用电子及自动控制技术,开发出自动重合器、自动分段器及故障指示器,实现故障点自动隔离及非故障线路的恢复供电,称为馈线自动化。这种自动化方式,没有远程实时监控功能,且仅限于局部馈线故障的自动处理,因而称这一时期为局部自动化阶段。 20世纪80年代,随着计算机及通信技术的发展,形成了包括远程监控、故障自动隔离及恢复供电、电压调控、负荷管理等实时功能在内的配电自动化技术。1988年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编辑出版了“配电自动化”教程,标智能电网知识读本志着配电自动化趋于成熟,已发展成为一项独立的电力自动化技术。之后,一些工业发达国家供电企业开始大面积实施配电自动化,我国一些科研单位也开始进行配电自动化技术的开发研究。这一阶段,称为系统监控自动化阶段。 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lnformationSystem,GIS)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开始应用于配电网的管理,形成了离线的自动绘图及设备管理(Automated Mapping,AM/Facilities Management,FM)系统、停电管理系统等,并逐步解决了管理的离线信息与实时配电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Acquisition,sCADA)/配电自动化(Distributio Automation,DA)系统的集成,进入了配电网监控与管理综合自动化发展阶段。3.智能配电网的组成3.1能量与通讯系统集成能量与通讯系统集成是开放式的、基于标准的架构,集成了数据通讯网络和智能设备,用于支持未来的电力交换系统。3.2分布式电源分布式电源的建设可以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分布式电源的辅助服务是对电网的支持。 2、岗位应知应会的标准的定义岗位应知应会标准,是指员工完成某岗位工作所应具备的理论知识和技术能力,将这些知识和能力进行梳理和规范后,制定出的可量化的标准。岗位应知应会标准是各单位开展年度培训需求分析和制定培训计划的主要依据,是系统建设的核心。3、系统的构建策略3.1建设思路由于系统建设的成败关键在于岗位应知应会模型的建立,主要工作都围绕岗位应知应会模型建设来展开,根据省电网教育培训创先工作方案的要求,建设以岗位胜任力为基础,以岗位说明书、作业指导书、技术标准,以及设备和技术参数、关键绩效指标等为依据,对应专业(工种)、岗位和作业目录,制订覆盖公司管理、技术和技能专业领域的、以应知应会为核心的能力培训标准。某市供电局人力资源部和信息中心通力合作,开展了岗位应知应会标准培训模型信息化落地工作。邀请专业咨询公司及软件开发公司,对人力资源部梳理出的工作内容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和划分,拟定需求分析说明书、系统架构设计、拟定应知应会培训项目编码规范和项目开发监理,由实施厂家进行系统设计、开发以及相关数据转换工作。3.2建设方法3.2.1业务再造流程先固化后优化。为了保证流程再造成果得以迅速推广应用,在项目实施中佛山供电局采取“先固化后优化”的工作思路,由“点到面”的推广方法对系统进行逐步的升级和完善。3.2.2集中开发、统一部署。该系统是在原有系统的基础上进行功能扩充改造,以佛山供电局为中心进行集中的软件开发、测试,统一对各部门和区供电局进行部署。3.2.3加强业务流程再造宣贯与培训。为更好落实“先固化后优化”的实施策略,佛山供电局通过专项培训情况,开展了针对培训业务人员的流程扩充成果的逐层宣贯工作。3.2.4充分发挥监理的作用。利用监理方丰富的实施管理经验深度介入项目的组织管理工作,从项目的准备工作开始时就要求监理方深度介入项目的每一个环节,配合做好项目的组织、进度监控、成果审查和测试等工作,保证了项目的进度和质量。4、系统的主要功能介绍4.1应知应会标准固化与维护 由各负责单位培训员负责录入标准,可实现各个岗位的应知应会标准维护。通过人员编码与岗位代码的一对一映射关系,可自动形成人员编码与培训项目代码的一对多映射关系。4.2岗位符合度评估 根据人员和岗位信息,通过一定的公式和逻辑关系,得出个人积分,依据岗位应知应会标准,计算出人员岗位符合度。4.3培训需求调查管理 由员工所在部门利用岗位应知应会标准,确定员工应知应会差距清单,识别差距对员工培训的要求,从而得出年度培训需求,形成年度需求报告。4.4培训计划生成 年度培训计划应包括岗位应知应会培训需求调查每年自动生成的、员工自己选择的、直接上级领导指定的。由各单位培训员负责汇总录入每个人的计划,自动形成部门年度培训计划初稿。对下年度培训项目进行策划,选择合适的方式和时间,编制培训预算。

5、系统的建设和推广解决的问题5.1实现了局培训的全员覆盖 系统的使用实现了全局全员培训的完全覆盖。截止到2012年7月,系统已经稳定运行了了将近2年时间,审核并固化了全局698个岗位应知应会标准,为支持网络培训应用,开发了将近400门电子课件,并同步建设了基本涵盖所有岗位的配套题库数万道,节约培训成本,提高效率。5.2实现了培训的智能化全过程管理 依据佛山供电局岗位应知应会标准,按岗位制订培训方案,自动生成员工的培训计划,并结合课程课件,推送到员工的学习任务中,实现员工学习过程的监控,培训积分的自动计算、学习档案的自动归档,实现培训项目的全过程管理,有效提高培训宏观管理能力,并可依据远近期目标,选择所需的培训知识和技能及评估绩效等;5.3实现对员工岗位符合度评估 根据人员和岗位信息,计算个人积分,依据岗位应知应会标准,推算出人员岗位符合度。可按员工进行分类统计,查看详情后,可查看具体的员工已完成的课程与实际应学习的课程之间的对照关系,为员工绩效评价和人才选拔提供依据。5.4实现网络培训的在线管理 实现从培训项目的建立到培训效果分析等一系列在线管理功能。可由系统生成学员报名、办班管理、学员学习情况监测与统计、培训效果评估、月度、季度、年度等报表,实现办班管理的网络化、数字化,提高各项数据查询的速度与准确性;5.5实现培训的监督考核管理 可依据培训目标制订详尽、周密并可操作的培训,并可从培训、业务主管部门、直属上级等不同层次对培训目标的监督考核,保证严格按培训计划与要求将培训落到实处。6、小结国外先进企业早已有通过培训模型信息化来实现智能化培训的案例,国内一些较先进企业也已经逐步开展岗位胜任力模型及岗位知识库的建设工作,但大多由于电子化培训资源不足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

面对如此广阔且发展极为迅速的领域,要用很小的篇幅讲清其走向是很困难的,所以本节只介绍与电力系统控制和监测有关的局部的情况,即着重介绍未来电力系统自动化领域中具有变革性重大影响的三项新技术:电力系统的智能控制、FACTS(柔流输电系统技术)和DFACTS(用于配电系统的柔流输电系统)技术以及基于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统一时钟的新一代动态安全监测系统。某市供电局基于岗位应知应会标准的电力智能化网络教育培训系统的建设以“智能化、实用化、标准化、集约化”为基本原则,以“创先”为指导思想,运用“大规模、低成本、高效益”的远程网络教育为主的培训方式,以岗位课程体系为指引,以课件教学为依托, 以培训管理机制为约束,以岗位符合度考核为手段的培训教育模式,强调以人为本、整合培训资源、优化培训流程、注重培训效果,使得员工的知识、技能、工作方法、工作态度以及工作价值观得到改善和提高,从而发挥出最大的潜能,提高个人和企业的业绩,推动企业和个人的不断进步,实现企业和个人的双重发展,使教育培训工作在服从企业主业发展过程中逐步发挥重要作用。参考文献[1]广东电网公司远程教育系统建设规范[2]佛山供电局网络教育培训系统扩充需求说明书[3]佛山供电局网络教育培训系统扩充建设实施方案[4]佛山供电局岗位应知应会标准(试行)

第2篇

关键词: 课程体系改革 教学资源建设 实践教学体系 信息智能化 教学模式

在教育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传统教学模式必将向信息化教学模式转变,一种具有鲜明个性和特色的新型教学模式将逐步形成。这种转变不仅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得到明显地提升,而且将极大地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发展。大学教育作为培养各类高级专业人才的专门机构,是一个受新观念、新知识、新技术冲击的领域,必然会成为教育信息化的前沿阵地。智能化教学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体系迈向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教学模式的构建部分[1]。现代高端技术形成的智能化教学模式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教学存在的弊端,是我国高等基础教育改革重要部分和高等本科应用型院校走向现代教育与国际教育接轨的重要举措[2]。因此,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对智能化教学模式的特点、教学形式和作用进行研究,并构建信息智能化教学模式应用于车辆工程专业的基本框架。

一、信息智能化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我国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是传递――接受模式,即所谓传道、授业、解惑。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组织、管理和控制,但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把学生当做灌输的对象、外部刺激的接收器和前人知识与经验的存储器。传递-接受的教学模式使学生逐渐形成一种被动的心态。这种教学模式容易产生两种现象:一种是对老师和书本盲目崇拜;另一种是对老师盲目抱怨,把学不好的责任全部推向老师。传统教学模式的最大问题是使学生的发散思维、逆向思维被束缚禁锢,敢于冲破传统的新思想、新观念被扼杀,久而久之,求知的积极性和勇气慢慢失去。这就等于移走了创新型人才赖以孕育和成长的全部土壤。问题总结为:(1)教学资源严重不足;(2)以“学生为本”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3)虽然一些好的教学制度、培养方式在一些高等应用型院校得到推广,但是始终不能从本质上解决高等普通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4)教学效率低;(5)智能化现代教学设备和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

二、信息智能化教学模式优势

信息智能化教学模式为改变这种状况提供了可能性和可操作性。当前,以多媒体和网络[1]为标志的新的信息技术革命已经为教与学的革命性变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在信息智能化化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基于资源、基于合作、基于研究、基于问题等方面的学习,使学习者在此过程中主动构建知识体系,充分利用智能技术构建实践教学和学习平台,让学习者充分便捷地体验动手操作和设计创新的困难和兴奋[3]。

三、信息智能化教学模式建设的具体举措

1.工科类课程体系改革

结合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标准的内涵和要求,高等本科教育培养应充分结合本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及其层次并结合当地职业市场特点及产业结构,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人才培养目标是一切教育模式包括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标准,因此课程教育体系改革必然紧紧围绕其所基于的人才培养目标开展。现代信息化、智能化产业技术涉及面广,对传统人才的全面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必然促使高等教育下培养的人才综合要求提高。鉴于此,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主要教育模式――课程体系建设必然随之发生改变[4]。

针对某高校新兴车辆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基础较薄弱,因此在信息化智能化大时代要求下的人才培养形势更严峻。基于该校现有课程体系的基本结构和框架,结合信息智能化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进行针对性的课程体系改革,应引入现代化课程,向着有利于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2.教学资源建设与专业发展及地方产业特色相结合

任何课程教学都涉及教师和学生两大主体。针对现阶段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信息智能化教学模式的教学资源建设应当通过综合利用网络、人工智能和多媒体技术建立基于Internet的智能化网络教学平台和兼容于此平台的智能化课件,协调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之间的关系,使智能化教学模式的教学资源从不同角度和各个层面有效实施教学设计、组织、调整、管理和评估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状况等,发挥应有的作用。

尝试建立:(1)智能化教学平台。以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引入UG、CATIA专业软件,利用其强大的CAD/CAE/CAM模块整合理论教学与模拟教学资源。(2)智能化课件。以课程的知识点或知识单元为一个小的模块,以知识的逻辑关系(如教学章节)或认知规律为线索构建知识系统。使其教学内容被组织成包含文字、表格、图片、声、像等多媒体构建超文件(HTML文件),发挥出现代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教育的优势。比如:配合各单元内容建立习题库,提供各种形式的习题及相应的实践环节;针对各部分教学内容,定制使用专业门类网站;对习题进行分类,针对不同学生类型的特点设置作业;在习题库的基础上建立相对习题范围较小的试题库和答案;针对学习者在课堂学习及课后作业中可能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给出解答。(3)师生无缝对接软件。考虑到教学秩序的维持和教学质量的保证,在智能化信息化教学的基础上考虑学生的出勤和学时量,引入网页签到实时反馈至教师建立的对应课程微信公众号终端,实行教师与学生的无缝对接。

3.实践教学体系优化

不论是高等职业教育还是普通高等教育,其课程教学体系主要体现在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比例关系上。一个专业的课程教学体系则由课程间的依赖、衔接和配合构成。而实践课程体系是重中之重,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车辆工程专业因其特殊的背景,更需要学习者在很大程度上将理论付诸实践。通过书本与实践的结合使学习者完全深入领会“想和做”的关系,形成学以致用的良性循环。为此,车辆工程专业应着重加大实践教学模块的比重,通过智能选课系统,建立虚拟实验平台,进而重点进行实验室建设。开展实践教学竞赛及学生动手比赛,建立以实践动手能力为主要考核指标,以零部件理论设计模型参数化分析数字化加工为主线的模拟实践创新应用平台。同时加强与地方汽车企业的校企合作,让教师和学生定期深入企业一线进行实习和学习,并建立严格的考核机制。

四、结语

当前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标志的新的信息技术革命已经为教与学的革命性变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信息智能化教学模式的优势将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重视,造就了全新的教育环境,体现了全新的教育理念,为提高教学质量和降低教学成本开辟了新的途径。随着信息智能化教学模式的普及和推广,智能化教学模式将成为新世纪高等应用型本科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蔡雪梅.试论普通高等职业院校远程教学模式特点[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7(2).

[2]华子荀.我国信息化教学模式发展现状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高等教育),2012(27).

第3篇

一、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实践教学环节在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教学计划中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各高等学校普遍存在着重视理论教学环节、轻视实践教学环节,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目的性和系统性研宄不够,在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上缺乏连续性、科学性。在对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上照搬照抄理论教学的考核方法,无法有效地评价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甚至存在一些实践教学环节仅仅流于形式,没有实际效果或者实践教学的效果不明显,这不仅影响后续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也影响理论教学的效果,影响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部分实验课程教学理念陈旧,基本上针对理论教学的知识性验证,缺少相关课程和相近学科知识间的联系与验证,学生所学知识不连贯,缺乏系统概念;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理论课教师和实践课教师各司其职,缺少沟通;实验教学时间短,没有真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没有调动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实验课程质量监督体系和学生成绩考核机制不健全,导致学生对实验课程不重视;从事实验教学人员大多年轻,实践经验缺乏,实验教学不深入,效果欠佳;缺少学术交流氛围,学生不能及时了解和参与具有明显专业背景的科研项目和工程技术等。针对这些现实问题,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教育必须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创新实践教学管理与操作模式,切实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系统综合和实际工程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另外,我国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本科教育对实践教学特征的理解存在误区,主要表现在:一是因为强调建筑电气工程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就片面地理解为,在建筑智能化专业课程教学中,必须把工程实际操作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和考核内容;二是因为强调建筑智能化教育必须深入实际工程环境,就简单地理解为让学生去某些企业熟悉建筑智能化工作的过程和具体的工程技术处理措施;三是因为强调必需提高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而片面认为应把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作为直接教学目标。对此,我们必须从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出发,通过对建筑电气实践教学改革的研宄与探索,改变当前建筑智能化实践教学的实施方案,以适应应用型本科学生的教学要求。

二、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和设想

结合多年从事建筑电气专业教学的体会,笔者认为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在实施实践教学过程中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构建完善、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我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本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在具备坚实的建筑智能化基本理论教育基础上,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改革,以培养出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建筑智能化应用型人才。由于建筑智能化技术是随着现代化建筑的发展而形成的新技术,它集现代通讯技术、现代计算机技术、现代控制技术于一体,是一门综合的行业,学科知识更新快。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是建筑智能化技术与电气工程技术的融合,毕业生需要既具备建筑智能化专业的实践技能,又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才能适应知识的快速更新和现场条件、需求的变化,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潜在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对建筑电气人员的需要。因此,在建筑智能化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中,一方面要加强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同时不能忽视专业基本理论教学;逐步提高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比重,加强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制定出符合建筑智能化‘‘应用型人才”教育要求的教学计划、专业发展规划、相关课程建设计划和专业实践教学计划。

为了实施实践教学,需要建立完整配套的电气智能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内容应包括实习(包括认识实习、电子工艺实习与毕业实习)、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环节。在实习教学的设置方面,与理论教学一样,各种实践教学环节均要精心编制教学大纲。各种实习都要求学生认真完成规定的实习任务、认真撰写实习报告、完整记录实习内容、仔细分析实习情况、归纳实习心得。

课程设计要强调专业课程的实用性、综合性,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制定相应的指导书和任务书。通过合适选题,锻炼学生全面分析、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放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实训条件,为愿意和有能力的同学提供试验平台,从而可以让他们体验成就感,提高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

毕业设计是学生毕业前对四年所学专业知识的概括与总结,要认真抓好毕业设计的选题与审题、设计指导和毕业答辩三个环节,目的是通过毕业设计这个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热爱建筑电气智能化专业的思想、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实际工程训练和一定的科研工作训练。毕业设计要制定相应的指导书和任务书,要抓好全过程监控与考核,强化毕业设计的全过程管理是保证毕业设计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而毕业设计的考核(答辩)是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衡量毕业设计水平的重要手段。

(二)加强基本理论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课程的结合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教学计划所规定的课程中,各课程之间是既相对独立而又紧密结合,基础课的实践教学环节与专业课教学相互呼应。在教学计划的安排上,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时间应合理分配,让有些课程的教学可在实践中完成。例如:《电子技术》《建筑消防控制系统》等课程,以解决学生对电子元件不认识和对电子设备概貌知识贫乏等问题,以便加深学生对建筑智能化专业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毕业设计安排在最后,是对前面所学各门课程教学内容的提炼与升华,以体现建筑智能化技术综合能力的培养效果。

建筑智能化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科,每门专业课程的学习,都要根据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开设验证性(设计性)实验;为达到良好的实验效果,建立直观的工程印象,应尽量采用相对真实的,或者模拟真实环境的实验装备进行实验,使学生在完成课程实验的过程中,如同置身建筑电气工程实际生产的真实环境,从而达到实验目的,锻炼实践动手能力。同时,进一步完善电气工程综合实验室,扩大综合实验设备规模和涉及面,提升实验水平。建筑智能化专业的所有专业、综合实验室要对学生开放,让学生随时都可以来实验室进行课程实验,实现兴趣制作,以提高实验设备的使用效率。实验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仿真软件辅助教学,可以直观、形象地介绍建筑电气工程智能化设计、安装、调试、测试与运行的全过程。

(三)加强产学研合作,努力培植完善的校外实习场所

由于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工程专业,所以利用各种条件与企事业或科研院所共建实验室,签定实习基地、产学研合作协议,联合指导毕业设计可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加大力度加强产学研合作,努力培植完善的校外实习场所,本着互惠互利原则,实行学校与企业共建,实现实践教学资源合理配置与使用,并努力使实习基地尽可能涵盖有代表性的相关企业。有些实习可以安排参观、考察,也可以是上岗参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实习时间一般不长,每学年将安排一次。

另外,可以安排学生到相关企业的技术及施工部门实习,请企业电气工程技术人员讲解有关产品的电气控制原理、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等相关问题。通过这种组织方式的实习,给学生们制造了身临其境的机会,接触实际工程,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基础理论知识。而且,通过校外实习基地的现场实习,学生有机会到实际工作中演练,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增强对建筑电气工程工作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对电气智能化专业技能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同时,通过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可以建立与企业的合作关系,争取现场生产与技术改造等方面的课题,使学校在社会上得以延伸发展,为企业技术人员、现场操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企业人员的技术素质,从而使学校和企业获得双赢。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和源泉,实践教学的效果与实践教学教师的经验和能力密切相关。普通高校,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现有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在企业工作的经历,实践经验不足,理论脱离实际,为此,各高校应与电气工程相关的企业建立联系和交流机制。在不影响教学的前提下,鼓励并组织部分教师到企业、相关研究所等进修,让他们接触、熟悉电气工程实践,积累实践工程经验,提高实践能力,拓宽知识面。同时组织教师到兄弟院校参观学习,交流教学经验,邀请现场专业技术人员来学校讲学;组织有关企业与学校参加学术交流、研讨活动,提供相互学习的平台。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将自己所获得的实践经验与技能传授给学生,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的科研工作是教师建立工程实践经验、提高工程设计能力的重要渠道,因此鼓励教师积极争取并完成纵横向科研项目,撰写专业学术论文。通过做项目、写论文,既可以提高教师实践工作能力,又可以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授课水平。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在研究工作过程中,拓展知识面,培养兴趣,增长才干。

(五)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合理设置实践性教学考核方法

实践性教学体系的规范与完善,必然需要运用科学的考评方法,这是实践性教学改革的重点。电气智能化专业实践性教学的环节多,内容丰富,因此,对实践性教学的考核,最好通过答辩与实际现场考核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提问、实际操作的检查,可以综合考核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三、结语

第4篇

论文摘 要在国家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大潮中,智能社区的构建成为信息化建设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从构建智能社区网络系统的目的出发,分析论证构建智能社区需要遵循的原则,并提出智能社区网络系统构建的几点建议。  

 

我国社区智能化起步比较晚,随着近年来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住宅小区的智能化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目前,我国智能化小区的技术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其相应产品的开发也还停留在单一功能阶段。因此,大力发展智能社区网络系统的构建,使小区智能化产品向集成化发展,由单一功能的专用产品向多功能集成化、一体化系统发展成为社区建设的重点。 

1构建智能社区网络系统的目的 

智能社区系统是将现代建筑技术与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及自动控制技术进行密切结合,为小区提供更完善的服务和管理,为居民生活提供智能化管理手段,提高社区的物业管理水平,以实现快捷、高效的物业服务,为居民提供更便捷、更安全、更舒适的居住环境。 

1)物业服务与管理。包括如下几项:物业的综合信息服务,如收费、结算等信息服务;远程抄表及管理,如水、电、煤气、暖气的抄表与收费等;车辆的出行、停放管理;公用设备的监控和管理,如垃圾储运、园林浇洒、排污等;电子公告牌的管理、小区广播或音乐播放的管理等。 

2)安全防卫。小区出入管理、社区周界防卫、电子巡逻、电视监控、对讲与门禁控制、防盗防宰报警、紧急求救等。 

3)多元信息服务。综合信息网络,如电子商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internet等;公共电视、vod点播;开关的远程控制等。 

4)家庭办公智能化。家庭远程办公、室内环境的调控、家电智能化控制等。 

2构建智能社区网络系统需要遵循的原则 

从构建智能社区的目的可以知道,社区的智能化就是为了综合提高居民居住环境的质量。因此,构建智能社区网络,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前瞻性原则。住宅智能化建设是以适应社会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要求为前提的,因此,构建智能社区要有前瞻性。例如,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家庭的家用电器是非常缺乏的,住宅建设也就无需考虑电气设备的所需的配套设施及放置空间,而近些年来,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已经普及到家家户户,因此,住宅建设中就要通盘考虑相应的配套措施。如电话、电脑的布线及相关信息的接收平台等,都需要考虑在内。此外,小区是一种使用寿命很长的大件商品,所以,要选择具有一定超前性的智能化系统技术和智能设备,以免因为技术的落伍造成智能化社区性能太低而被淘汰。 

2)成熟性原则。在考虑技术设备前瞻性的同时,也要注意所选技术的可靠性和成熟性,保证智能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实现最大的投资效益。 

3)兼容性原则。作为依托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智能化设备系统,因其技术更新换代升级比较快,所以,无论是系统设备还是操作软件,都要具有很强的兼容性,以避免因为硬件种类的不同而系统不兼容。 

4)升级性原则。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社区智能化系统的规模、技术水平、功能都将不断的提高,居民对住宅社区的智能化需求也将不断变化,因此,智能社区系统要把未来的可能性和系统的适应性放在一起考虑,以满足智能化小区服务的升级发展要求。 

3构建智能社区网络系统的建议 

构建智能社区网络系统不但是企业单方面关注的课题,也是政府加快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且构建智能化社区也要综合社会发展的各种因素,要统观全局、科学规划,加速发展社区的智能化。 

1)政府与企业形成联盟,共建智能化社区。社区智能化是政府推进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也能够更好的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同时,社区智能化建设也为企业开辟了一片新市场。如果政府能够积极引入企业投资,在相关项目上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并给予企业以政策支持,不但可以减轻政府信息化建设的负担,还能壮大社区信息化建设的队伍,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 

2)因地制宜,科学合理的选择发展模式。因为每个国家的具体状况不同,因此,各个国家的社区智能化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中国是个幅员辽阔的人口大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生活质量及地域特点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在构建社区智能化系统的发展模式时,绝不能一概而论。一定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域特点,制定相适应的发展模式。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借鉴国外的某些比较成熟的社区智能化发展模式,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完善宣传模式,加大宣传力度。目前,我国很多地区都已开展了社区信息化服务工作,如社区网站、社区娱乐系统等,为市民提供了各种智能化服务(餐饮、教育、维修、家政等)。但是因为没有健全的宣传系统,宣传方式单一,宣传力度不够,很多居民并不了解社区所提供的这些服务,这就使得很多社区的智能化设备形同虚构,没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导致参与企业投资效益很低。这样,肯定会影响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也未能够达到社区信息化利国利民的目的。所以,应该加大社区智能化的宣传力度、完善宣传模仿,让社区居民都能够了解并意识到智能化服务带给他们的便利和好处,并促使其尝试使用。 

4)利用智能化设备提供教育学习机会。随着我国计算机网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化产品的普及,网络成为最便捷、信息量最丰富的媒介。如果能够通过社区服务网站提供居民所需要的信息,将会迅速的促进社区智能化的发展。针对我国目前部分中老年居民缺乏使用互联网能力的现状,还可以通过社区智能设备,为居民提供网络教育培训,给居民提供学习的机会,这将会培养社区居民使用互联网的能力和习惯,促进社区智能化的普及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韩玉坤.居民社区网络管理平台的开发[j].信息技术,2006,06. 

[2]李凤安.网络社区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7,03. 

[3]孙春燕.智能化社区信息网络系统的构建[j].电脑与信息技术,2006,01. 

第5篇

关键词:智能手机;职业院校;英语教学

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是国际交流的官方用语,是重要的语言工具。我国将英语列为外语学习的主要对象,也是教育中的基本学科。职业院校重在对应用型、职业型人才的培养,应充分考虑现代社会的发展形势,将智能手机应用其中,更能唤起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借助智能手机的智能化优势,可成为英语学习的助手,有利于提高英语教学水平,实现英语教学的现代化。

一、智能手机对英语教学的重要性

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人们可以通过智能手机进行聊天、玩游戏、做笔记、听音乐、看电影等,将智能化的氛围营造的更为浓郁。iPhone、三星、小米、HTC等所有电子知名品牌都推出了智能化的系列产品,备受现代年轻人的追捧。为了更有效的提高职业院校的英语教学水平,应借助智能化手机发展的大势,将智能化手机应用到英语教学之中,顺应了时代的趋势,取代了传统死板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实现了英语教学的智能化与创新性。由于职业院校的学生在思想上和行为上的自我约束能力不强,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差,若采用传统的方式开展教学,对英语单词、固定搭配以及语法点进行死记硬背,会让学生产生厌烦感,英语教学效果不理想。将具有新意、特色性的元素融入到英语教学中,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是实现英语教学实效性和高效性的有效途径。

二、基于智能手机的英语教学策略

1.借助智能手机平台,加强师生沟通力度

智能手机的出现,几乎满足了人们的各项生活需求,在精神上和实际生活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手机导航、淘宝、团购、音乐等都在不同层面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具有高度的应用价值。现阶段,了解到人们对智能手机的依赖性,可将其转化为优势,利用智能化系统来辅助职业院校的英语教学工作,对学生无疑是一种诱惑,在具有趣味性的智能手机应用中学习英语,更具高效性,是时展、教育进步的充分体现。在英语教学方面,可以利用微信、QQ、微博、人人网等交流软件实现师生的密切互动,将英语单词的用法、固定搭配、时态等语法知识进行在线沟通,将课堂中存在的疑问可通过智能手机来解决,可极大提高英语教学效率。

2.凭借智能手机功能,实现对英语单词的翻译

将智能手机应用到英语教学中,可以利用其手机的强大功能,提高对应用程序、软件的应用,金山词霸、有道词典等都是英语方面的主要软件,可以利用软件进行汉译英、英译汉,相较于传统的英语手工词典更为便捷,学生只需键入英语单词或汉语就可得到想要的答案,是智能手机在英语教学中的主要应用之一。例如,在职业院校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会涉及到诸多的俚语、成语和文学名句,此时学生在翻译时会遇到困难,而智能手机成为重要钥匙,可以借助应用软件对所要翻译的内容进行电子翻译,可大大节省查阅时间。例如,英语俚语“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时,“poor”是贫穷的,“church”是教堂,“mouse”是老鼠、鼠标,只是研究字面意思是无法明确的,这是一个英语俚语可翻译为“一贫如洗”,借助智能手机的英语词典可马上得到答案,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3.借助智能化数据库,加强对学生听力的训练

智能手机的出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在文化、医学、健康、出行等方面都得到了不断的优化,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运用网络环境庞大的数据库乐为人们提供所需的资源。对于英语教学而言,听力是重要内容,是提高学生英语能力的关键,智能手机的出现,可以借助智能手机下载专门的听力软件,具有大量的听力资料,VOA、BBC等应有尽有,能满足学生不同的喜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在听力的训练中,智能手机充当媒体播放器的角色,可以播放音乐、听力,多听一些英文歌曲,既能满足学生对音乐的需求,也可有效提高听力水平,在职业院校的英语教学中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另外,教师可以建立班级群,并及时将听力材料实现群共享,借助智能机的分享功能,实现知识点的分享,相较于听力材料的复印,又省时又省力,也可大大提高教学效果,更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度。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智能手机的不断普及,将智能手机应用到职业院校英语教学中,实现了英语教学的现代化与智能化,微信、人人网、QQ、微博等应用程序的出现,能实现师生之间的频繁交流,英语智能词典、有道词典等的出现,为英语的学习创造了条件。将智能手机应用到职业院校英语教学之中,是教学创新性的重要体现,可以利用智能手机来为师生提供沟通平台,可作为良好的播放设备, 实现英语资源的共享,构建英语广角,都可有效提高英语水平。

参考文献:

[1]郭小琪、卢奕.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35:88-89.

[2]程莎.基于智能手机的中职英语教学活动新探索[J].科技视界,2014,09:216+197.

[3]夏增亮.智能手机辅助英语翻译移动学习的探索与应用[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3,03:88-91.

第6篇

关键词:楼宇智能化 实践教学 弱电系统

0 引言

近年来,房地产业的兴旺,带动了楼宇智能化迅速发展,楼宇智能化在安全、舒适、低碳、节能全面优势突出,各地房地产开发商开发的楼宇智能化项目普遍受到购房者的青睐。我国每年新增建筑面积约20亿平方米,加之政府对楼宇智能化建设规范化、科学化的引导,业内普遍看好楼宇智能化的发展,市场急需要楼宇智能化方面的人才[1],其中对技能人才尤为突出。

楼宇智能化专业是工程实践性很强的新兴学科,许多知识必须通过实验才能让学生真正的理解和掌握[2]。为适应楼宇智能化专业教育发展及人才培养的需要,本文将介绍楼宇智能化实践教学,通过“认知观摩―技能实操―弱电设计”,分三步进行实践教学,由浅入深,层层深入。

1 实验方案设计

1.1 认知观摩实验设计 由于学生前阶段已修《智能建筑概论》、《安防系统》、《综合布线系统》等关于楼宇智能化系统的理论课程,一方面已对理论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另一方面始终没接触各设备,因此在理解方面稍有欠缺。实验室里的楼宇智能化子系统实验平台和楼宇智能化工程实训系统等设备能让学生理解每个设备原理,为后续实践课打下良好的认知基础。认知观摩课程包括:①楼宇智能化子系统实验平台:平台包括可视对讲系统、IC卡一卡通系统、LONWORKS总线型安全防范系统、闭路电视监控系统、水电气远程抄表系统、综合布线系统。结合实物和原理图,介绍各平台的特点、作用以及接线原理。②楼宇智能化工程实训系统:该系统在结构上以智能建筑模型(包含了智能大楼、智能小区、楼道和中控室等典型结构)为基础,涵盖了对讲门禁、室内安防、视频监控、消防、综合布线和DDC控制六个子系统,它们既可独立运行,也可综合运用。除综合布线系统外,其他子系统均可实现系统联动。通过对模拟智能大楼和智能小区等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到楼宇智能化系统在现实建筑中的安装和应用。

1.2 技能实操 在认知观摩实验课中,学生对楼宇智能化系统中的各设备已有感性认识,而楼宇智能化专业的就业方向主要分为施工和设计两大类,该技能实操课程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施工能力,因此实操训练显得尤为重要。在实操训练中,包括设备安装与调试、DDC编程与楼宇智能化监测,通过一连串的训练,让学生体验到智能化楼宇现场操作。

①通过安装调试实现对讲门禁系统、防盗报警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综合布线系统等功能,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现场设备操作能力。主要有:实现室外主机、室内分机和管理中心机的可视对讲,并能利用IC卡、密码和室内分机进行开锁动作;实现不同的布防和撤防功能,在布防情况下,设定的探测器均能正常工作;实现摄像机的视频信号能输出到监视器,并能切换监控画面;控制云台操作,并实现动态监测录像;实现电话机通话正常,并能正确使用跳线。②通过DDC编程让学生掌握该专业软件的使用,利用DDC内部逻辑编程,实现智能照明和消防设备的控制。③楼宇智能化监测:利用组态王、力控等组态软件对模拟楼宇智能化的各输入、输出状态从而达到监测效果,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到楼宇智能化监控画面。

1.3 弱电设计 弱电设计是楼宇智能化专业学生的另一就业方向,因此弱电设计是针对就业方向开设的专业实践课程。受吴君胜等人[3]的启发,在该课程设计里,以某小区工程作为实例,主要从三方面入手,让学生理解整个弱电设计的流程。

①熟悉行业设计规范。弱电行业设计规范主要有《智能建筑设计标准》、《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建筑通信布线系统标准》、《出入口控制系统工程设计规范》等等。每个楼宇智能化子系统均有其设计规范,通过阅读设计规范,了解各系统的设计图例、布点和布线原则以及标注的表现形式等等。②弱电平面图设计。弱电平面图是根据建筑物的每层建筑平面进行的弱电平面设计,根据行业规范要求,对各系统设备进行合理的布点布线,确定线路主要敷设方式。学生通过CAD进行弱电平面设计,能深刻地认识到建筑每层平面的弱电系统的施工依据。③弱电系统图设计。弱电系统图是针对整个建筑物或建筑物群的各弱电子系统的示意图,通过统计每层的布点数量来设计的子系统结构。学生通过CAD进行弱电系统设计,理解到不同的子系统运用对应的设备,并认识到整个项目子系统的构成。

2 结语

楼宇智能化实践教学,能让学生了解到楼宇智能化系统中的各类设备,提高学生学习该专业的兴趣,使学生对楼宇智能化技术专业的现状、行业的发展、就业的方向和毕业可从事的工作都有进一步的了解。从施工和设计两大就业方向出发,制定一系列的实践教学方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就业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实操技能。

参考文献:

[1]许锦标,张振昭.楼宇智能化技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2]石爱业,张振.基于项目导向的专业综合实践教学.2010(13):p.137-141.

[3]吴君胜,曾海.开放教育楼宇智能化工程专业综合实验教学的研究与探索.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

第7篇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楼宇智能化专业的发展突飞猛进,为了适应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步伐,楼宇智能化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层次结构应进行认真定位与思考。笔者结合我院今年申报的新专业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情况,根据社会调研,提出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的专业项目教学法。

一、楼宇智能化技术专业的现状

楼宇智能化技术专业是集现代通讯技术、现代计算机、现代控制技术于一体的综合行业。中国加入WTO后,随着国外企业参与我国建筑行业的竞争,对我国建筑智能化行业的极大挑战,一方面我国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需要进一步培训与提高;另一方面城市化建设急需大批懂设计、会施工、能管理的建筑智能化应用型人才。由此可见,培养楼宇智能化技术人才是行业的迫切需要。高职教育中,开设了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应运而生。

二、项目教学法的实施的特点与困难

在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教学中,实施项目教学法是提高教学质量重要途径。所谓项目教学法是指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采用类似科学研究及实践的方法,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发展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将需要解决的问题或需要完成的任务以项目的形式交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按照实际工作的完整程序,共同制定计划、共同或分工完成整个项目。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等。

在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中实施项目教学法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其一,该教学方法打破了旧的教学方式,是一种创新教育,如何进行,怎样进行,是摆在教育者面前的一大难题;其二,教育者如何投入太多的精力解决搜集项目、策划教学、施教过程均须重新探讨,大量工作的投入给教育者带来去多麻烦,增加了许多工作量;其三、楼宇智能化工程专业培养得是技术人员,需要大量的实训设备和案例来保障教学,而教学设备不充足,项目教学法不能充分体现;其四、缺乏真正的双师教师。大部分双师型教师只是持有双师证书,并未有过实践的经验;部分确实有着实践经验的教师,由于长期从事教学工作,不再有接触实践的机会,对行业发展也逐渐疏远。而学校又缺乏长效工作机制鼓励教师到企业实习,由于教师自身的技能欠缺,无法将先进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制约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三、项目教学法采取的措施

项目教学法的实施需要从教师到学生,从管理到制度等各方采取相应的改革,必须坚持三个内涵——高水平的教学队伍、优质教材、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同步发展,采取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教育质量的生命线,要提高教学质量,把学生培养成既注重理论知识动手操作相结合,又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对专业教学的教师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楼宇智能化专业教师除具有教师职业资格以外,还应具有电气的行业高级或以上岗位技能证书,也就是教师本身要具有较高的实践动手能力。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重要之举。例如:鼓励教师进行专业进修;鼓励教师参加技能鉴定;提倡教师实训现场的安装调试;实行以老带新的形式,对教师进行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的培训,使教师早日成为适应楼宇智能化专业的双师型教师。另外,在系部成立项目教学专委会,成员由校内教师和企业专家组成,对核心课程的教学进行合理分工,成立课题组,以学术造诣深厚、教学经验丰富的资深教授、副教授或企业专家担任课题组的负责人,辅之以中青年骨干教师,有课题组根据方案确定施教方法及教学任务。

2.开发与项目教学相适应的校本教材项目教学法的实行,需要教师要根据授课内容选用具体项目,再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合理计划、组织教学内容,因此开发与项目教学法相适应的校本教材是顺利开展课程的必要条件。从德国的经验来看,采用项目教学法老师没有一本固定的教材,他们让学生学习的知识往往是一页一页的讲义或工作页。各专业的专业教师要开发项目教材,要按照智能楼宇行业的发展和教学的特点不断地开发新的项目来充实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能及时地汲取新的知识,教学与行业技术同步发展,争创品牌课程。

3.建立较全面的学习评价体系,注重学生潜能开发原始的专业考试评价主要以理论考试为主,多采用闭卷笔试的形式,以成绩衡量学生的学习状况,不能综合反映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体现学生的各种职业能力水平,可将学生的作业情况、团队合作、创新能力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专业课程模块成绩确定为:综合理论测验成绩、课程设计成绩、实训成绩三者的综合。对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进行全面评价。

4.建立校企合作的良好机制学生在完成了所有的课程和获得一定的职业技能后,已具有了从事相应的职业岗位的能力。但是他们还缺乏一定的应变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为使学生就业后能直接顶岗工作,还需要在实践工作岗位中进行磨炼,这时,学生可到相应的企业中进行就业前实训,通过实训,将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用于实践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因此学校与企业间要建立良好的关系。同时企业中的熟练技术工人可参与到学校的实训中,通过手把手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而弥补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的欠缺。

四、保障项目教学法实施的几点建议

1.创建校内外实训基地,校企合作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作为新专业,加强与大中型相关企业(如建筑行业、高校、大型商场、酒店、写字楼)共建联合实训基地。一方面,企业为学生提供真实作业环境,顶岗实习;另一方面,学生为企业带来一定的效益。

2.面向岗位群培养毕业生面向有关科研机构、设计院所、建筑行业、制造行业、高职院校和企事业单位,从事智能建筑与楼宇自动化的设计与调试工作,楼宇电气设备的使用和维护工作;建筑供电照明设计、施工、维护工作;楼宇自动化系统的设计调试、安装和维护;楼宇智能化产品的生产、安装、调试、销售和维护从事新设备的使用和维修以及科研和大专院校的实验技术工作。故在培养中,把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分成模块,适应不同岗位群的需要。

3.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实现特色教学。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技术过硬的应用型人才,实践表明楼宇智能化应用型人才的最优培养方式是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推行一体化教学,具体做法是:理论与实习的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时间安排、教学过程由实习、理论教师一起商订,相互参与,共同完成。在实训实行课题负责制,根据老师的专业特长,将若干课题进行分工,每位教师负责一类专业相近课题,进行课题负责制教学,学生根据课题安排进度轮转,一可保证老师对擅长课题深入研究和潜心研究,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二可节约实习材料,落实教育成本核算,三可解决实习师资不足的问题。

第8篇

[关键词]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应用型;工程能力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8-0167-02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技术人才的需求逐年加大。为适应社会需求,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中必须以满足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目标,提炼、整合、优化课程体系,构建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专业问题和实践教学方法,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本文就目前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结合对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近几年的专业建设探索实践,对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模式进行探索和总结。

一、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建设时间较短,在人才培养中还不能形成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社会需求对接,人才培养中主要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专业教师团队师资力量薄弱

由于专业建设时间不长,导致本专业长期教学积累有限,师资队伍中双师型教师比例不高,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没有校外专家和行业专家指导,不能实现人才培养和企业与市场需求对接。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不能满足企业和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是新兴专业,专业建设时间不长,人才培养方案由团队教师制订,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不能反映市场的最新动向,培养的专业人才不能得 到行业和企业认可。

(三)课程设置中理论课比重较大,实验实训类实践环节比例不高

应用型本科大学的人才培养应着重于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比重不恰当,受实践场地影响,实验实训类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比较低。

(四)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缺乏,不能产教融合,影响学生的工程能力培养和提高

专业建立的校外实习基地有限,大多实践课程安排在校内或是演示教学,学生不能根据具体工程项目需求独立完成工程设计,缺乏工程应用能力。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方法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应加大实践学时比例,校企共建实习单位,提高人才工程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满足社会需求,提高就业市场竞争力。

(一)抓好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团队素质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始终把建设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作为做好实践教学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鼓励本专业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参加注册消防工程师、一级建造师和江苏省建(构)筑特种行业执业资格等行业资格认证考试,鼓励中青年教师积极进行国内和国际学术交流,引进与本专业相关专业教授、博士和高层次人才,提高教师团队整体素质。

强化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鼓励本专业教师到南京普天天纪楼宇智能有限公司、南京熊猫电子有限公司和南京消防器材股份有限公司国家级实验室参与企业科技攻关,进一步提高教师工程应用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

聘请建筑电气与智能化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通过培训、学术讲座等方式进行教学活动,同时,邀请“建筑智能化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专家进行专业发展及专业实践教育等方面的指导,校企共同建设实验教师队伍,开展实验、实践教学。

形成一支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基础,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及职称结构合理,专兼结合,校企结合,高学位比例高,爱岗敬业,能满足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教学的高素质实验教师队伍。

(二)以行业企业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用人单位和行业专家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参与到专业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就业指导体系中来。行业专家与企业技术负责人,校企共同确定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能力要求;由企业联合学校组建专业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校企共同实施人才培养。

专业突出工程应用,整合知识能力体系结构,优化课程体系,注重行业特色,构建由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方向、专业拓展课程和工程实践五大模块组成的课程体系,培养专业理论基础和工程应用能力,如下图所示。

(三)基于理论课程学习,加大实践教学课程培养比重,结合工程项目提高学生创新应用能力

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结合实践课程强化学生创新应用能力训练,开展以工程应用能力为根本的实践教学,结合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加大实践类环节在总学时中的占比,并形成鲜明的工程技术特色。通过课内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工程实习、顶岗实习、毕业设计、暑期社会实践、社会活动、科研创新及各类竞赛,将实际工程融入课程设计、工程实习中。

通过上述环节,学生已具备工程实践经验和技能,在毕业时,基本能够胜任岗位需要。

(四)广泛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产教融合,实行学历教育与工程能力培养相结合

加强与行业主管机构、相关企业产学合作,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构建能力本位制的培养模式。联合相关企业,针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需求,广泛建立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并共同建设了智能消防系统、智能安全防范系统、楼宇电梯监控系统、暖通空调实训系统、信息化智能小区实训系统、系统集成实训系统等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所特有的实验实训平台,这些实验实训平台为学生提高工程应用能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优势,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针对具体工程项目联合攻关,让学生参与到项目设计施工中来,以应用能力为核心指导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提高学生工程应用能力。

学生毕业时即拥有从事智能建筑弱电系统工程和光缆认证测试工程师(CFTT)证书,以及安防维保、消防维保等执业资格证书。

三、结论

通过近几年对该专业教学体系的探索和改革,使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得到了完善,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逐渐得到增强。从就业后收入水平来看,本专业人才就业薪水平均高于省内非211高校的平均月收入。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础,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提高社会竞争力,与企业对接的有效途径。

[ 参 考 文 献 ]

[1] 王世斌,郄海霞,余建星,等.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理念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1).

[2] 靳宏,陈虹,莫岳平.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研究与实践[J].扬州大学学报,2012(12).

第9篇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经历了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以青岛理工大学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培养计划修订为基础,从培养目标、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出发,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探讨,探寻满足社会需求、专业发展需求和适应学生需求的培养模式,以适应新形势对人才的要求。

关键词: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体系;改革;思路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0052909(2017)01004104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自教育部2006年设置以来,从试点的目录外专业到2012年归属于土建类的目录内专业,经历了一个持续发展和壮大的过程。到目前为止,全有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高校已达70余所。可以看到,该专业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重视,各高校也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但是,由于社会对该专业人才要求不断提高,而且各高校的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基础各有特点,因此人才培养模式也需要不断改革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研究一直以来备受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文章以青岛理工大学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培养计划的修订为基础,探讨关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

一、人才培养现状

在高等院校设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之前,部分高校就已设立了该专业或方向。如2000年高等职业教育就已经有建筑电气工程专业方向;或者有的高校在已有专业下设置智能建筑方向,如长安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从教育部设置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后,首先是有建筑背景的高校设立该专业,然后其他高校逐渐跟进。各高校设置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基础各不相同,开设该专业的高校大多以自动化、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暖通空调等专业为基础。由于自身的基础不同,各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侧重点不同,人才培养的目标也不尽相同,也造成了培养模式各有特色,因此每个高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规定的基本学分要求不相同,课程安排和实践环节的安排也有所不同。从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建筑行业运行状况来看,智能建筑还未发展成独立学科,其培养模式、学科体系等还没有完整地建立起来[1]。

依托青岛理工大学土建专业特色,依据自动化专业和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扎实基础,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于2008年在自动化工程学院正式招生,青岛理工大学也是山东省第一所设置该专业的本科院校。经过2009年、2014年教学培养计划的修订,专业人才培养从依靠自动化和电气工程、偏重于理论教学的模式逐渐形成自己的培养特色。在新的教学培养计划修订中,“以学生为主、服务学生、锻炼学生”成为修订教学培养计划的主导思想。计划修订过程中,本着社会对专业人才需求状况,确立适应社会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培养模式改革思路,确定专业培养计划、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需求的衔接,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培养出不断适应专业新技术、新要求和新发展的合格人才。

二、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属于一种“交叉、复合型”专业,专业的主干学科有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相关学科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建筑学等[2]。该专业将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在建筑中体现,通过通信、网络、计算机、控制等实现建筑设备的合理利用,实现建筑环境、能源使用和建筑空间利用的智能化。社会对本专业的需求不仅要求扎实的基础知识,开阔的专业视野,更重要地是能够在工程现场完成协调管理和设计施工。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用人单位尤其关注的。

由此,专业培养目标为:适应社会发展、经济建设需要,具有基础扎实、知识面宽、有创新意识及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掌握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综合应用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能够在建筑电气与智能化领域从事工程设计与施工、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工程试验分析以及系统运行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创新型人才。

人才培养规格主要培养两方面的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在专业能力培养方面主要有:1.具备自然科学基础知识;2.具有计算机理论和实践能力;3.具备电路原理、控制理论和控制技术等专业基础;4.掌握建筑智能化技术的相关理论和专业技术,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5.掌握基本的创新方法,在实践中培养独立设计、分析调试、解决实际工程问题;6.熟悉经济、环境、法律、安全等制约因素,掌握行业相关的政策、法律和法规。在综合素质培养方面主要有:1.人文科学素养;2.团队能力;3.交流合作能力;4.信息获取能力;5.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

三、人才培养思路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是应用型创新人才,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主要是规划、设计、施工和维护,这就要求在确定人才培养模式时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这样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立足,所以,以学生为中心,理论学习以学校为主,实际技能提高以企业为主,结合职业素质的培养,共同构成学生的专业培养模式框架,如图1所示。

在人才培养思路中,学校作为主体提供学生所需的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达到本科要求。学校提供一系列设计、实训和创新实践机会,同时,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依靠社会和企业的实际锻炼。所以,一方面学校在各种实习过程中与社会企业相联系,让学生知道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使学生增强理论学习的紧迫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另一方面学校本身要与企业合作,不断根据社会的需求,调整培养计划和方案;学校教师通过与企业合作,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及时了解专业最新的技术和理念,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水平,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学生则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爱好,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提高毕业后在社会的竞争能力。

四、理论教学体系构建思路

(一)通识和基础课程构建思路

通识和基础课程是高校学生的必修课程,通过通识和基础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掌握宽厚的基础知识。专业人才必须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英语》《 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工程制图》等课程的学习,保证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具备持续发展和适应能力。走出校园就成为社会的一员,良好的团队交往能力和心理素质是处理社会公共关系不可或缺的。《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创业教育》《大学生就业指导》等课程的学习,对学生将来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获得更好的个人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二)专业课程构建思路

专业课程具有鲜明的专业特性,是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以明确工作岗位需求、规划职业能力、设置学习领域为主导思想,设置专业课程,如图2。

为满足现场工程师岗位需求的应用型创新工程技术人才,工作任务主要包括方案设计、工程实施以及管理维护等。首先,根据工作岗位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确定典型工作的技术要求。其次,按照未来工作要求确定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能力,既包括坚实的专业基础,也包括广泛的专业视野,为学生在工作中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打下厚重的基础。确定了职业能力的需求后,在教学培养计划中设置有针对性的专业课程,以实际需求对应专业课程,让学生切实感到学以致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五、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思路

实践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加强实践教学建设,对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3]。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实践教学是在理论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对专业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深化,通过实践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同时,提高了教学效果,使学生对该专业有更深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初步的独立工作能力。实践教学体系根据学生未来工作岗位的需求可采用“四阶递进式”,如图3所示。实践教学体系的四个部分相辅相成,目的是提高学生实践水平,为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是通过一系列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工程用能力[4]。该专业主要是培养学生在建筑领域从事工程设计与施工、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工程试验分析以及系统运行管理等。实践教学体系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硬件的开发和软件的应用,培养应用方法和思路。专业技能实践是针对专业核心课程设置的,这部分课程在专业体系的分量最重,是从事专业工作不可或缺的。通过专业技能实践,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课程内容,掌握各种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和设计在实际应用过程的步骤和方法。综合技能实践是在掌握了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基础之上,主要培养学生利用多种专业知识进行综合实践的能力,强调知识的融合性。工程实习部分是学生走出课堂在企业中提高专业能力的过程。通过参观、学习实际工程项目中的系统配置和设备监控技术,加深对智能建筑技术应用和发展现状的了解,锻炼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为就业和将来的工作提供宝贵的实践经验。

六、职业素质教育体系构建思路

如果仅仅靠统一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并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全方位的职业素质的培养,所以,学校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满足个人发展和综合能力提升的途径尤为重要。个人只是集体中的一员,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是现代社会所必须的,学校的业余团体可为学生提供这方面的锻炼和培养,如电子协会、志愿者协会等。创新能力是决定个人发展的重要因素,创新团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科技创新协会。此外,学校每年都提供创新项目资金支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研发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能力。

另一方面,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走出去”就是积极参加各类大学生比赛,与兄弟院校同台竞技,如全国大学生智能建筑工程实践技能竞赛、全国大学生物联网设计竞赛等。通过比赛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荣誉感,培养了学生团队精神,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请进来”就是邀请业内专家、企业技术骨干来校讲座,拓展学生的职业能力。第一学年主要围绕职业素养和目标、专业规划、大学生学习方法主题展开。第二学年着重介绍专业知识构架、团队协作、企业组织形式。第三学年学生已经学完大部分专业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职场沟通能力、了解企业制度和行业发展状况。第四学年学生即将面临就业,企业人才需求、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方面的介绍非常受学生欢迎。

七、结语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专业,从专业成立以来,各高校每年为社会输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为建筑智能化进程作出了贡献。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由于涉及知识面广,相关学科发展、社会对专业人才要求等因素的影响,已有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进一步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和提高,这样才能培养出理论水平高和实践能力强的合格人才。参考文献:

[1] 郭福雁,黄民德.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5):23-26.

[2]陈黎来.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试点专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3):61-64.

[3]李界家,栾方军,马乔矢.强化专业建设培养建筑智能化特色人才[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3):316-317.

[4] 高瑞,黄民德,杨国庆,郭福雁.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综合改革的研究[J].实验室科学,2014,14(1):132-134.

Abstract:

第10篇

关键词:智能时代;传媒专业;智慧教育;生态系统构建

智能时代正在构筑一个崭新的数字化立体化环境,重塑和勾勒传媒行业的未来生态图景,作为实践性较强的传媒教育急需重新审视专业定位及行业人才需求,为专业变革注入新的活力和能量。智慧教育是智能时代背景下催生和倡导的新型教学形态,其教学理念的前沿性、教学工具的智能化、教学场景的交互式正在引发新一轮教育改革浪潮。传媒专业建设需与时俱进,与当下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行业实践的进步相适应和匹配,运用智慧教育在多个层面和维度打破传媒专业发展桎梏并助力传媒专业学科再造、教学创新、师资专业和人才优化。

一、智慧教育的产生与运用

“智慧教育”的概念起源于2008年,其核心旨要是借助信息化技术让万事万物实现感知化、互联化和智能化。近年来,国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推动智能技术运用于教育实践,支持以智能技术为基础,依托各类信息化设备及平台,积极开展智慧教育创新研究和示范,推动智能技术支持下教育模式变革和生态重构。[1]进入2020年,5G技术开始全面运用,其迅捷的速度、强大的容量、极致的体验为智能化运用提供技术支撑和运作基础,智能时代赋能智慧教育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智慧教育本质是一种智能化知识传播模式,以智能技术的融合为优势,以教师智慧实践为支撑,以学生智慧发展为旨归,主要解决教学设备落后、师资力量匮乏、教学资源不均等问题,其目的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促进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进程。目前智慧教育的应用有以下几个维度:一是智慧教育工具的应用。先进的教学工具是提高智能教育效率的有效手段;二是智慧教育环境的建设。实现智慧教育过程的交互与渗透;三是智慧教育资源的开发。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实现课程资源的均衡分配;四是智慧教育策略的实施。包括宏观的教育制度策略和微观的教学环节策略两个方面。

二、智慧教育运用于传媒专业的价值与意义

新文科时代,传媒教育应真正践行新闻观中与时俱进的精神,重视科技前沿动态,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智慧教育本质是一种智能化知识传播模式,以智能技术的融合为优势,以教师智慧实践为支撑,以学生智慧发展为旨归,主要解决教学设备落后、师资力量匮乏、教学资源不均等问题,其目的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促进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是实现传媒专业新文科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对于传媒专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具有重大的价值和意义。

(一)服务国家战略和新兴产业

传媒专业智慧教育的实践和改革是落实教育部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集中体现,是对新闻观教育新局面的开创,是对国家传媒教育“顶层设计”的贯彻落实。同时,伴随着传媒行业的裂变和升级,智慧教育的精准教学模式实现与新兴行业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构建传媒专业智能教育范式

智慧教育有助于传媒专业主动适应智能化社会变革,及时融入技术变革的新趋势,更新课程设置、重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实现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和立体化,打造国家级一流课程,形成智能教育新范式。

(三)优化传媒专业师资力量

智慧教育有利于激活教师的流动机制,促进教学主体的多元化。基于传媒专业的交叉融合特性,智慧教育模式下的传媒教师将获得极大丰富,主要有三个来源:第一,吸纳其他学科背景的教师,综合运用线上线下的教学资源;第二,传媒行业一线教师,丰富实践教学;第三,经过培训和调整的传媒专业教师。

(四)培养卓越型创新型传媒人才

智慧教育能够深度实践产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具有传媒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传媒专业在课堂教学、实践训练和学术研究等环节的改革创新,培养既懂传媒业发展规律又适应新传播环境的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卓越创新型传媒人才。

三、智能时代背景下传媒专业智慧教育生态系统构建机制

传媒专业与国家政治、经济、技术等因素联系紧密,具有边缘性、交叉性和实践性等特征。智慧教育是实现传媒专业信息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方向,是传媒专业从传统教学到智慧型教学转型的必然选择,传媒类专业智慧教育系统机制建设主要内容包括专业结构模式、专业资源构成、专业运作效率三个层面。

(一)智慧教育层次机制:革新传媒专业结构模式

智慧教育的层次机制围绕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考察教育结构要素的相互关系和运行模式。教育的宏观层次与社会环境关系密切,是教育体系总体结构的集中体现;教育的中观层次是从学校职能组织入手,制定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教学环节,是对教学过程的强化和管控;教育的微观层次是将宏观的共性要求和中观的个性要求有机融合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中。传媒专业结构革新以智慧教育的层次机制为准则,从宏观层次、中观层次、微观层次三个维度深入认识和理解传媒专业改革背景,借助智慧教育的优势,注重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思路,挂钩传媒专业行业发展现实,依托智慧设施建设、智能化管理模式及教育系统,囿于外部环境—学校组织—教学主客体之间的多维交互,生成和建立传媒专业智慧管理和多重机制。

(二)智慧教育形式机制:调整传媒专业资源构成

智慧教育的形式机制是从教育形式的角度探索教学活动各要素间的资源构成。首先,是教学环境的资源构成,智慧教育环境主要包括物理环境、在线学习环境两个方面。在“智慧+”背景下,智慧教育能够实现教育环境的智能感知、管理和控制,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平面、静态、单一场景转换为立体、生动、多维的交互呈示;[2]其次,是教学方式的资源构成,例如应用较为深广的翻转课堂、慕课、微课等,从本质而言,这类课程是在原有传统课堂面授教学的基础上,利用智能化工具实现教学资源的重组和调整;最后,是师资力量的构成,让行业资深从业者走进校园,加强学术型师资与业界师资相融合,实现师资资源的丰富和多元。图1传媒专业智慧教育形式机制智能时代使传统传媒专业教育工业时代特征、信息孤岛等壁垒日益凸显,专业资源构成混乱与异化。传媒专业建设需从智慧教育的形式机制着手,从教学环境、教学方式、师资力量三个层面进行资源的重新匹配和融合。线下物理教学环境与线上智能化工具的使用实现教学环境的重构;学术型师资和传媒业界师资的融合,实现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多元化呈现。最终,提升传媒教育服务品质,消除信息孤岛和资源堰塞湖,实现传媒教育机制的协同发展。如图1所示。

(三)智慧教育功能机制:提升传媒专业运作效率

传统的教育功能机制包括激励机制、制约机制和保障机制,存在机制效率低下且缺乏适应能力等问题,条分缕析的标准化流程和按部就班的机械化运作远离了智慧教育的场域。智慧教育改变了这种局面,从行政化、程式化走向弹性化、自发化,激发教育活动和热情。激励机制调动教育主客体积极性,是推进教育进程的基本保证;制约机制是教育体系各部门间的分权和制衡,为教育运行提供自由环境;保障机制包括两种形式:一是教育经费、技术设备等物质保障。二是学校观念、政策的支持和推动。传媒专业应发挥智慧教育功能机制的效用,提升传媒专业运作效率。首先,运用形成性评价,形成激励机制。形成性评价是智慧教育的新型教学评价方式,具备连续反馈、及时改进和形成激励的功能,有助于增强教与学的活力和弹性;其次,传媒专业具有高度开放性、实战性等特征,组织机构应遵循传媒专业发展规律,破除束缚其改革发展的机制障碍,激发教学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加强传媒专业与业界联系,投入资金支持,加强传媒专业与业界对话和合作,保障智慧教育平台建设、深耕智慧教育文化赋能。如图2所示。

四、智能时代背景传媒专业智慧教育生态系统构建路径

面对智能时代的冲击和挑战,传媒专业智慧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一方面要坚守学科立命之本,遵循专业发展逻辑和旨趣;另一方面需以行业动向为依托,培养适应时代和社会需求的人才为宗旨。其构建路径如下。

(一)运用智慧平台,架构跨界与融合的传媒专业生态体系

智慧平台是集成智慧教学终端和学习工具的综合学习设备,具有支持数据分析的泛在网络连接系统和汇聚多方资源的全面向交互能力。[3]例如:雨课堂、超星学习通、科大讯飞智学网等。智慧平台形式多样,包含在线课程课、拓展资源、教辅材料、测试题库动画教学工具等。智慧平台横向可以打通学科专业各领域资源,建设完整资源库;纵向服务于专业教学的各个成员,将教学过程完美串联。传媒专业需要借助智慧资源平台实现生态体系的重新架构。通过智慧资源平台渗透数学、哲学、经济、人工智能等领域,促进传媒专业与这些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使传媒专业由工业化走入智能化。同时,实现教师对传媒专业优质学科融合教学资源的呈现和分享,优化学习过程完善学生深度学习体系。

(二)建设智慧教室,打造智慧化立体化传媒专业学习空间

智慧教室,是顺应智能时代新时代要求用于开放远程教育领域,利用智能技术、云计算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建立的信息化学习空间,包括标准智慧教室、研讨型智慧教室、阶梯智慧教室等形式和跨校区协作智慧教室等形式,每种形式的智慧教室各有优势(如图3)。智慧教室作为学生学习的空间和场域,其设计应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征,体现服务教学的基本思路;其价值需通过对具体学习过程的支持来体现。总而言之,智慧教室应满足教与学的个性化需求,灵活而富有弹性的实施学习活动。[4]图3智慧教室的类型按照智慧学习空间的构成形式,传媒专业学习空间以智慧教室的建设为核心和基础:一是建立传媒教学智慧教室,多屏互动的教学场景实现学生与教师的深度交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多感官体验能够提升学习能力和激发学习热情。智慧教室的参与感和实践导向有利于传媒创新创业课程的展开,例如互联网创业、传媒运营创新、媒体策划与创意等课程;二是开展虚拟仿真教学项目,例如浙江传媒学院的多讯道导播虚拟仿真实验,山东大学“基于多角色扮演的新闻交互式演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虚拟仿真项目是传媒专业实验教学内容与技术更新的着力点,对传媒实验教学全媒体化、平台化、信息化有积极意义。

(三)完善智慧教育服务,搭建综合性个性化传媒专业服务体系

智慧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为学习者和教学者提供个性化、智能化的教学服务。智慧教育服务一方面要能通过联接教学社群、知识库和学情分析等方式接受学习者对教学的反馈,促进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演进;另一方面要依托智慧教育云,为学习者提供符合智慧教育特征的个性化教学服务。如图4所示。传统传媒专业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教与学的断层,缺乏一以贯之的专业教学核心匹配序列去引导和促进教与学的投入产出效果。针对此,传媒专业应通过完善智慧教育服务体系,形成教与学的交互模式。第一,智能教育通过大数据、区块链技术实现学情的精准分析,便于学生即时进行学习诊断并调整学习进度和方案;第二,通过教学社群划分课程主线,确定理论课程、实践课程、比赛课程及毕业设计等社群模块,与学习者学习社群对接,以作品或成果为产出标准,与传媒专业课程体系精准匹配;第三,借助智慧服务建立传媒专业知识图谱,通过信息抽取、实体融合、跨媒体计算等技术,构建高质量媒体知识图谱,精准构筑每位学生的学习场景,实现学习的自主性和个性化[5]。

五、结语

智慧教育是智能时代背景下的产物,传媒教育要以智慧教育的运行规律为基准,通过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科学技术,融合多学科、投入新设备建设学习和实践平台。传媒专业的改革创新需要运用智慧教育模式从机制的理论建设和路径的实际运作两个层面进行探索和实践,机制的理论建设是新时代传媒专业教育改革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路径的实际运作是新时代探求传媒专业教育创新的基本方法和有效途径。其最终归旨是打造国家一流传媒专业,培养复合型、全媒型、专家型、技能型传媒人才[6]。

参考文献:

[1]飞鹏,汤京淑.高校智慧教室的建设与评价——以北京语言大学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9(19).

[2]罗生全,王素月.智慧课程:理论内核、本体解读与价值表征[J].电化教育研究,2020(01).

[3]胡钦太,郑凯,胡小勇,林南晖.智慧教育的体系技术解构与融合路径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01).

[4]景玉慧,沈书生.智慧学习空间的教学应用及建议[J].现代教育技术,2017(11).

[5]徐晶晶,田阳,高步云,庄榕霞,杨澜.智慧教室中基于学习体验的学习者满意度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8(09).

第11篇

【关键词】高校网络 中心机房 智能化 管理系统 设计与应用

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科学的不断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对网络技术和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与此同时,教育部门也在教学、科研和管理中将网络技术给予高效的利用,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在实际的高校网络机房的管理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阻碍,相关的人员有必要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通过构建合理的高校网络中心机房智能化管理系统,促进教育的最终目的的实现。

1 高校网络中心机房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1 机房的检查和维修管理有待完善

纵观目前的高校网络中心机房的管理现状,我们不难发现,高校的网络中心机房主要是采取人工的管理,这样就很难做到24小时的值班,并且参与机房管理的人员的责任心和专业能力也有待增长,这就给整个机房的维修和检查造成了比较大的困难,很多管理人员不能够及时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有效的解决问题。这样就严重影响了机房的使用效果。因此,我们在对机房进行巡查和检修的过程中,要能够加大对智能化系统的设计和应用,能从而能够对相关的问题给予及时的检查和解决。

1.2 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大

在实际的机房管理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机房的管理涉及到很多环节和要素,例如:空调、电脑、配电设备等等,这些设备会产生较大的噪音、辐射和热量,从而使得管理人员在对机房进行管理使,很容易受到伤害,再加上这些设备释放的热量会使得室内的空气流通不畅,这就会对管理人员的身心健康带来危害。除此之外,机房管理的内容比较多,而且比较复杂,这也给管理人员带来了很大的工作压力。严重影响到了机房的管理水平。

1.3 机房管理的工作效率比较低

高校网络中心的机房中陈列的机器设备比较多,而且不同设备的型号以及维护的方式有着很大的区别,一旦其中任何一个部件出现状况,机房管理人员就要从较多的服务器中去寻找病症,这样不仅会浪费大量的体力,还会大大降低工作效率,进而造成成管理成本的浪费。

2 高校网络中心机房系统管理设计

机房网络的智能化管理系统的整体设计主要包含四个主要的运行模块。首先是环境模块,这个模块是能够对空调以及气体进行有效的检测,其次是安全的模块,这一模块的主要作用是能够对相关的情况进行预警,再次是保安模块,这个模块是涉及到了机房的门禁系统等等,最后一个模块就是供配电模块,这部分主要设计的是机房的UPS等等。这些模块之间能够进行有效的协调运作,并且将智能化应用到管理系统中,能够有效的提高工作的效率和工作的质量。

3 高校网络中心机房智能化管理系统的应用

3.1 网络中心机房环境智能化系统的应用

环境管理系统对于整个机房的管理非常重要。因此,我们在设计和应用的过程中,其给予足够的重视,我们要能够设计相关的消防安全系统。在实际的应用中,我们主要采用四个区域进行防火,即:供配区域服务器区域、网络区域以及工作区域,这些区域都要设置合格的谈活期和灭火装置等设备,这样才能够形成一个合理的联动机制。当发现哪一个区出现火灾时,就能够做出及时的判断,并及时的解决问题。

3.2 网络中心机房网络智能化管理系统的应用

在网络中心的机房管理过程中,整个机房的智能化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我们要能够采用一些智能化技术来对整个网络给予有效的管理。针对于实际的情况,高校的中心机房管理可以进行不同平台的划分,即:流程平台、基础平台以及监控平台等等,这样的网络管理系统主要是通过基础的平台来对相关的信息进行获取,从而能够把获取的信息进行传递,传到监控平台,这样监控平台就能够对相关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收集、加工和处理,从而形成全面管理。管理人员通过对相关的故障进行及时和科学的判断,就能够对问题加以及时的解决,扫清其中的障碍。

除此之外,虽然整个管理系统是具有较强的智能化,但是我们在实际的应用和设计的过程中,还要分派一些人员对相关的系统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维修,从而能够将这种人工化和智能化给予有效的结合,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4 结语

综上所述,网络中心的机房管理系统的智能化的应用和构建给高校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其能够有效的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为此,相关的人员应该加大对其的重视。但是在实际的践行过程中,还可能会遇到一定的问题,相关的人员要能够不断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有效的解决问题,从而形成更好的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杨林.高校网络中心机房服务器安全设置策略[J].通信技术,2015,11(23):154-155.

[2]赵跃.基于C#语言的新型智能机房环境监控系统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2,26(23):231-232.

[3]戴建华.网络中心机房建设的若干关键问题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18(26):241-242.

[4]张健. 网络建设的重要环节DD中心机房的建设[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8(12):258-259.

[5]王达光,甘井中,莫礼健,等.高校网络中心机房建设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22(11):88-89.

第12篇

[关键词]智能化工程;项目;质量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8-0098-01

前言:建筑智能化相^于传统建筑,功能更加强大,从规划、设计、施工、竣工验收到投入运行后的日常维护,都具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提高建筑智能化工程管理技术水平,提高工程管理质量,保证企业效益的最大化,促进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成为现代建筑领域普遍关注的问题。

一、建筑智能化概述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各行业领域的进步,建筑行业也是如此,智能化建筑的兴起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对于建筑智能化,建设部门给出明确的定义,即“以建筑物为平台,兼备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等。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其优化组合为一体,向人们提供高效、安全、便捷、节能、环保、健康的建筑环境。”建筑智能化是在传统建筑工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建筑体系,融合了多种高新技术学科,可以说是集“众家之所长”,内容涉及多个技术领域,形成一个先进技术的综合体。随着建筑智能化的兴起和推广,智能化建筑已经成为现代建筑的主流。

二、建筑智能化工程项目管理的几个有效实施策略

1、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

施工方案包括设备的使用、材料的选购、施工工艺以及施工进度等各项工作的设计,此外,还有对整个施工过程中的组织筹划及具体的施工技术方案的编制。设计方案的论证与评审也是设计质量的保证措施,应该从可行性、实用性、标准性、可靠性、稳定性、保密性以及安全性等方面对设计方案进行论证和评审。在施工的整个过程当中,施工布线一定要满足标准的通用器材,还包括设备、器材、仪表以及传输介质等都要满足一定的标准和规范,在符合规范的前提下,更要考虑器材与设备的兼容性,从而保证这些器材和设备的效果能达到最佳化。

2、实行动态的组织和计划调整

组织是项目管理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建筑智能化工程也不例外。建筑智能化工程是建筑主体的附属工程,工程的推进必须依附土建及其他专业工程的总体进度。各类前端探测设备、传感器、执行器的安装必须取得其他专业工种的大力配合。智能化施工企业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应密切关注相关配合专业工程的现场实际进度,实行动态的组织和计划调整,做好人、财、物的总体动态安排。

3、加强智能化施工过程管理控制

3.1 加强设备安装施工管理

对于建筑智能化工程来说,智能化设备安装是最为重要的施工内容之一,需要对其进行严格的管理。智能设备的安装会涉及到很多技术问题,相关技术人员要充分了解设备的性能、设备的安装要求、安装中的注意事项等内容。智能化设备属于非常精密的仪器设备,在运输过程中一定要避免出现磕碰、强烈震动等问题,防止设备损坏或者部件脱落等情况出现。对于设备的存储要选择合适的场所,保证温度、湿度适宜,同时要严格控制粉尘的含量,若有必要可以对设备进行覆盖。在设备安装过程中更要注意按照标准规范进行,绝不能通过蛮力进行安装。

3.2 加强设备调试以及试运行管理

整个系统调试时要进行全方面考虑,及时发现其中问题并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解决。智能化系统的调试人员一定要充分掌握设备的性能、原理等方面内容,要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水平以便应付意外情况的发生。建筑智能化系统属于综合性的集成系统,所以调试人员要全方位掌握各个系统的相关性能才能较好的进行整个系统的调试工作。试运行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要保证试运行的时间,相关人员要严格执行试运行制度,严格按照试运行周期实施系统试运行工作,否则很多问题不能在试运行中表现出来。

3.3 加强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建设单位应加强协调,明确总分包关系。智能等专业分包工程应纳入总包管理,签署总分包管理协议,明确各自的职责、权利和义务。总包单位应对整个单位工程质量负责,分包单位对分包合同范围内的工程质量负责,总包对分包应实施有效的管理。总包、分包单位应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配备强有力的项目管理班子,配备具有智能专业建造师上岗资格的项目管理人员,并到岗履行检查、验收等职责。监理应加强对智能工程质量的监管,督促施工单位质量保证体系的正常运作,监督检查验收程序的落实。

3.4 确保施工安全

安全管理是项目管理的重中之重,在确保项目人身安全、设备安全的前提下才能为建设项目增值。同时安全是保证项目施工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智能化工程项目施工不同于建筑工程施工,其安全隐患点不同,在施工中要特别针对建筑智能化施工的特点和具体情况制定一系列的安全施工规范,采取安全防护措施。项目无论大小,至少要配备应持证上岗的安全员,对施工中的安全隐患进行巡查。同时,要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培训制度,进班组前、在施工过程中定期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安全教育后还应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作业。

3.5 确保进度控制

作为施工单位,进度控制的任务是依据施工合同对施工进度的要求进行控制,具体是通过编制不同深度的年、季、月、旬、周进度进化来进行控制。整体建设工程项目进度计划是由多个相互关联的进度计划系统所构成,例如:土建计划进度、装饰装修计划进度、机电总承包进度计划等,这些都是智能化系统项目进度控制的依据。首先,我们应该明确各个子项工程的特点。在绝大多数建设项目中,弱电智能化项目工程往往属于辅线,必须按照土建、装饰装修、机电等安装主线来安排自己的进度。进度是可以调整的,调整是以满足整体进度为基础的,实际上施工进度的调整几乎贯穿了整个施工过程。其次,我们可以根据项目规模、施工时段、季节气候等因素制定日报、周报、季报等信息管理制度。其内容主要包括目标节点、实际完成量、滞后原因、纠偏措施、用工计划等内容。

4、重视施工现场的管理和后期检查

施工工序在现场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要哥哥按照工艺流程进行施工,严格控制各个施工工序的质量。智能化管理要将现代信息技术充分的加以利用,在施工给过程中充分发挥计算机的重要作用,提高工程施工的科学性。同时,工程管理方面建立智能化的管理和监督系统,使建筑智能化管理真正的实现信息化、智能化。建筑工程竣工后,要重视竣工剪彩工作,尤其是对建筑的智能控制系统进行严格检验,保证建筑性能满足建设要求,符合建设图纸的规划要求。

三、结语

综上,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具有技术密集、施工工艺复杂、工期长的特点,在项目的实施中,需做好技术设计与施工组织设计,实行动态的组织,加强施工过程管理控制,为建筑智能化工程的管理工作提供相应的支持,进而推动智能化建筑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