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11 16:12: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业农村工作基础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首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业务水平,更好的为村民服务。
1、加强各种知识的学习,注重理论结合实际,向乡、村干部学习农村工作方法,向书本学习农村理论知识,从各方面提升自己。特别是加强农村基础知识和关于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学习,不断充实和完善自我,拓宽自身知识层面,以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继续开展农村调研,深入考察,研究符合村民意愿和适合本村发展的路子。同时带头学习,大胆探索带动村里现有的干群不断转变观念,加强学习,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本村村民服务。
2、参加各种实践,增强基层工作业务水平。多角度、多渠道与外界接触,积累基层工作经验,增强解决纠纷技巧。同时,更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及时、经常为群众提供各类信息。要不断的学习,切实做到“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
3、坚持记录好个人工作日志,详细记录每天工作的内容、进度、成效、收获、不足等,形成完整的到村任职工作日志。
其次,要做好村里的各项工作。具体安排如下:
1、在上一年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做好村中的各项日常工作,及时做好各类会议、活动记录,资料的整理、归档等日常管理工作,发挥专长做好网络宣传、计算机维护等工作。做好村务电子化工作,协助村两委继续做好村务公开工作、退伍军人档案以及各种资料、文件录入电脑存档工作,促使村务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2、加大对大汲店旅游业的宣传力度。关于村庄的故事、传说,要尽最大努力去和村里的老人探讨,认真记录并录入电脑,为大汲店的旅游业提供文字性材料。
3、为国庆献礼工程大水系十月份的通水工作做好准备,包括河道清淤以及沿河农民生活用水排污口的治理等工作。
4、主动关心弱势群体,继续完善我村困难群众档案,通过个人努力给予他们帮助,并积极联系外部力量对困难群众予以帮助。另外,选定一户困难户作为重点帮扶对象。
5、加强与相关高校的联系,邀请河北农业大学的大学生来村进行社会实践与调研,加大宣传规模,提高层次,加强与高校、企业等的联系和合作。
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业务水平,更好的为村民服务。
1.加强各种知识的学习,注重理论结合实际,向镇、村干部学习农村工作方法,向书本学习农村理论知识,从各方面提升自己。特别是加强农村基础知识和关于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学习,不断充实和完善自我,拓宽自身知识层面,以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继续开展农村调研,深入考察,研究符合村民意愿和适合本村发展的路子。同时带头学习,大胆探索带动村里现有的干群不断转变观念,加强学习,研究市场,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本村村民服务。
2.参加各种实践,增强基层工作业务水平。多角度、多渠道与外界接触,积累基层工作经验,增强解决纠纷技巧。同时,更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平台,及时、经常为群众提供各类信息。要不断的学习,并掌握一些先进的农业科技,形成强大的动力,切实做到“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
二、要做好村里的各项工作。
1.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组织培训好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上级有关精神文件和党的惠民政策,提高广大党员干部思想素质和为民服务的能力,解决群众最关心热点、难点问题,做好为群众谋利,提高村支两委的凝聚力、战斗力。
2.继续做好群众工作和村委会日常事务。推进村务信息公开,贴近村民,打好群众基础,在实际工作中树立村干部良好的形象,构建和谐的政民关系,以利于各项工作的开展。继续做好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农村各项工程的建设,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真正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做实事,切实提高农村群众整体生活质量。
3.要更好的融入到群众中去,与群众们打成一片。新的一年将会有新的工作任务,要更多的走进田间地头、走进弱势群体、走进工作一线。要及时了解村里各项工作的动向,多向村干部和村民们学习,多与他们沟通交流,了解村里的各种问题,以便及时的解决。多走访群众,了解他们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想办法解决;并处理群众之间一些简单的矛盾纠纷,对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循循善诱。同时,还可以多向村民们学习一些农业知识,参加一些农村的实践活动。
4.要促进村里经济发展,需要通过项目支持,寻找适合村里发展的项目,向上争取,通过项目带动贤官村整体发展,如在贤官村建设生态农庄的规划。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增强农民群众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同时争取上级相关部门的支持,力争去外地参观学习较为规范的农民专业户,结合我村实际,努力提高合作经济组织的运作水平,切实降低农民的收益风险。
总之新的一年里,要进一步加强学习,严格要求自己,提高农村工作本领,努力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从而不辜负上级领导对我的期望和支持。
2011年大学生村官工作计划相关:
2011年是我国第十二个五年计划开始之年,以此为契机,我们要以新农村建设为目标,努力为广大农民兄弟谋福祉为出发点。下面我将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业务水平,更好的为村民服务。
1.加强各种知识的学习,注重理论结合实际,向镇、村干部学习农村工作方法,向书本学习农村理论知识,从各方面提升自己。特别是加*强农村基础知识和关于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学习,不断充实和完善自我,拓宽自身知识层面,以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继续开展农村调研,深入考察,研究符合村民意愿和适合本村发展的路子。同时带头学习,大胆探索带动村里现有的干群不断转变观念,加强学习,研究市场,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本村村民服务。
2.参加各种实践,增强基层工作业务水平。多角度、多渠道与外界接触,积累基层工作经验,增强解决纠纷技巧。同时,更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平台,及时、经常为群众提供各类信息。要不断的学习,并掌握一些先进的农业科技,形成强大的动力,切实做到“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
二、要做好村里的各项工作。
1.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组织培训好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上级有关精神文件和党的惠民政策,提高广大党员干部思想素质和为民服务的能力,解决群众最关心热点、难点问题,做好为群众谋利,提高村支两委的凝聚力、战斗力。
2.继续做好群众工作和村委会日常事务。推进村务信息公开,贴近村民,打好群众基础,在实际工作中树立村干部良好的形象,构建和谐的政民关系,以利于各项工作的开展。继续做好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农村各项工程的建设,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真正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做实事,切实提高农村群众整体生活质量。
3.要更好的融入到群众中去,与群众们打成一片。新的一年将会有新的工作任务,要更多的走进田间地头、走进弱势群体、走进工作一线。要及时了解村里各项工作的动向,多向村干部和村民们学习,多与他们沟通交流,了解村里的各种*问题,以便及时的解决。多走访群众,了解他们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想办法解决;并处理群众之间一些简单的矛盾纠纷,对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循循善诱。同时,还可以多
向村民们学习一些农业知识,参加一些农村的实践活动。
4.要促进村里经济发展,需要通过项目支持,寻找适合村里发展的项目,向上争取,通过项目带动贤官村整体发展,如在贤官村建设生态农庄的规划。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增强农民群众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同时争取上级相关部门的支持,力争去外地参观学习较为规范的农民专业户,结合我村实际,努力提高合作经济组织的运作水平,切实降低农民的收益风险。
总之新的一年里,要进一步加强学习,严格要求自己,提高农村工作本领,努力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从而不辜负上级领导对我的期望和支持。
一、建立农村信息服务体系
一是领导重视,专班负责。近年来,潜江市将农业信息服务工作纳入了全市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明确提出了加强农业市场信息体系和科技信息入户工程建设的具体意见。市农业局成立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专班,督导和落实农业信息工作。
二是建立健全农村信息服务队伍。在全市264名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民技术员2000人中,挑选了一批有一定业务基础、思想素质高、热爱信息工作的人员组成了一支农村信息服务骨干力量,并以乡镇农技服务中心和信得过的农资经营户为依托,成立了乡镇农村信息服务站和农业科技信息咨询站。今年又在全市1000个科技示范户中挑选了337名作为全市农业科技服务的农业信息员。现已基本形成了以市农业科技信息咨询中心为龙头,乡镇农村信息服务站、农业科技信息咨询站为纽带,农业信息员为基础的信息服务队伍。
三是建立农村信息员责任考核制度。潜江市将基点调查、物价调查、农业信息服务等纳入乡镇农技人员的年度岗位考核。对农业信息服务站和信息员实行年度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以钱养事”资金、农技人员工资奖金和评先表模挂钩。同时对农业科技信息咨询站进行年度考核结帐,对考核不合格的农业科技信息咨询站予以摘牌,实行动态管理。
二、加强农业信息服务基础建设
一是加强硬件建设。近年来,潜江市多方筹措资金购置各种设备,先后搭建了局机关局域网、创建了潜江农业信息网站、多媒体会议室、视频语音咨询平台、视频影像编辑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电子信息系统等。此外还建有农村信息服务站14个,农业科技信息咨询站120多家。
二是搭建局域网平台。2002年,潜江市借助实施农业部农村信息网络延伸项目,搭建了农业局局域网平台,2008年对局域网进行优化升级改造,为视频语音咨询平台、视频会议系统提供了较好地硬件环境。
三是强化信息队伍培训。每年在春秋两季组织全市农村信息员和农业科技人员,开展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训。目前全市有一大批农村信息员基本掌握了信息处理基本知识,能较好地利用信息化手段获取、传递农业信息。
三、开展农业信息多元化服务
一是整合内部优势资源,搭建视频语音咨询服务平台。为了面对面地、有针对性地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2007年3月,潜江市将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技术优势、市农业综合执法大队监管的农资经营户网络优势等进行整合,成立了潜江市农业科技信息咨询中心,同时在全市14个镇处和6个管理区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部门。农业生产资料经营户、农村种养业大户、农业科技示范户中,选择有一定的农业科技知识和相关条件业主,作为农业科技信息咨询服务站,通过互联网连接,以视频、语音、文字对白的方式让农民咨询农业技术与信息。在组织市内专家座诊的同时,还定期邀请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农业科研院所以及市内科技示范户及种田能手到市科技信息中心来开展咨询、介绍致富经验。近年来,与农民开展面对面咨询约5万多人次,受到了广大农民朋友的欢迎。
二是发挥现代传媒通讯优势,拓展农业信息服务渠道。市农业局与市电视台合办《农业新视窗》、《病虫电视预报》,在《潜江报》上开辟《农家顾问》专栏。与市通讯公司合作全网开通12316“三农”服务热线电话,农业专家座诊答疑。全市每村聘请1名农业信息员,定期张贴《农业信息宣传栏》,此外农业局还创办了《潜江农业》科技小报、农业信息网、手机报等,为全市广大农民开展农业信息服务。
三是与市移动、联通公司联手,开展农业科技短信入户。从2005年开始,免费发送农业科技、农产品供求信息、农村政策信息、致富信息短信,覆盖用户达到1.5万多户。
人类生存均离不开农业的发展,农业对社会乃至农民经济水平都可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只有提高农业技术生产水平,才可有效保障人类的生活质量。目前,很多农民一直坚持传统的管理模式,这既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业生产水平,还有碍于新农村工作的落实,只有通过农业发展振兴乡村,才可有效满足现代社会发展需求。农民作为农业生产的主体,可直接关乎到农业生产水平及质量,为有效改善农业生产模式,提高农民自身综合能力素养最为关键。受到农村基础设施、教育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很多农民对新知识、新技术认知度不高等,这也降低了农业机械设备的工作效率,极不利于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性主要可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1培养一支高素质职业农民队伍在建设农民队伍的过程中,职业农民是其主要发展方向,同时也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只有赋予农民一种全新的职业类型,才可有效满足时展需求。在建设高素质农民队伍的过程中,应以农业现代化为主要前提,以生产专业化为根本途径,进而培育一批新型农业从业人员。新型职业农民与传统农民相比,具有高收入、高技术、高素质、高地位等诸多优点;通过技术及设备,提高农业现代化生产水平。一部分新型技术及设备正不断研发与使用,在此过程中不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为主要任务,农民也就无法从根本上了解新技术、新设备的使用方法,进而使农业生产模式停留在传统阶段,无法跟上时展的步伐,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1.2推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现如今,农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大部分地区都在践行现代农业发展理念,在农业实际生产环节中,充分融入绿色、生态等发展理念,从最大限度上促进农业的转型。那么农业在转型阶段,需从单一化的生产模式逐渐转变为多元化模式,并在拓宽农业生产领域的基础上,在农业生产中充分融入现代科学技术。此外,农业作为现代化第一生产力,应将其与第二、三产业充分融合,进而构成全新农业生产体系,并由高素质、高技术的农民队伍进行管理,从根本上实现农业现代化生产转型的目标。
1.3构建新型农业经济体系
在农业经济发展进程中,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最为关键。随着农村青年劳动力的流失,农村土地也逐渐呈现荒废状态,需建立全面、新型的农业经营体系,在农村发展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一系列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另外,新型职业农民作为新型农业经营的主体,为促使新型职业农民发挥自身根本作用,就需加强农民培训教育,用长远的眼光看待农民培训教育工作,提升农民综合能力水平,让更多新型农民趋向专业化、多元化方向发展,从而有效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2互联网+时代农民培训教育方法
2.1拓展教育内容,加强农村电子商务培训
2.1.1加强职业道德培训教育
在对农民进行教育培训的过程中,应以打造全新农民为主要任务,并积极建设爱农村、懂农业、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在互联网日益发展的背景下,不仅要提升农民自身技术能力及技能水平,做好农民职业道德培训也很重要,从根本上改变农民自身经营理念,强化自身诚信意识。
2.1.2加强技能培训教育
在新农民培训工作中,技能培训占据了主要地位,随着科技的进步,农业生产也需与科学技术有效结合,以此来提高农民教育的精准度。但是,在农民培训过程中,还存在农民积极性较差、培训效率低、资源配置不全等问题,面对此种现象,就需积极转变农民培训教育方向,做到学以致用,使农民能够真正应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此外,在培训过程中,还需充分迎合时展需求,利用互联网技术,通过互联网平台解决农业生产及销售问题。其中,电子商务是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中的重点内容,随着电子商务在农村中的普及,大部分地区都已充分了解到互联网的巨大优势,利用新方式开展农产品销售,而培训机构也要抓住这一特点,除了要拓展网络技术、第三方支付、物流知识外,还需加强农户对电子图像等技术的了解,从而使农民充分认识电商领域。
2.1.3开展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方式
培训机构在组织农民参加培训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局限于线下培训,应在互联网发展背景下,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使培训方式变得多样化、灵活化,这对提高农民积极性有促进作用。培训机构还需对不同培训方式及途径加以了解,使培训工作更具实效性,例如在开展课程培训的过程中,可使农民通过电脑、手机终端进行学习,这样农民可随时随地进行培训,不会受到时间、地域等因素的限制,直到农民培训完毕后,还需对其进行考核,只有考核结果达标的人员,才可为其发放毕业证。另外,还可对农民田间实际操作技能进行培训,将课堂知识与田间实践充分融合,使农民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应用各项生产技术,同时也可有效提高农民培训综合水平。
党的**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目前,农村党员先进性教育应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结合起来。在建设新农村的实践中提高农村党员素质,既是先进性教育的要求,也是建设新农村的要求。为此,广大农村党员干部要着力在以下四个方面提高素质。
第一,提高科学发展、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要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目标,就必须增强农村党员干部科学发展,致富群众的能力。一方面要以教育培训为抓手,提升农村党员干部带头致富的能力。农村党员干部不仅要学习基本理论、树立坚定的政治信念,还要努力提高自身文化素质,自觉学习市场经济知识,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发展经济,并努力实现农村的科学发展,避免竭泽而渔,以牺牲长远利益为代价谋取局部的眼前利益。另一方面,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帮扶活动,提升农村党员干部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使党员的先进性体现到促进发展、加快发展上,使农村党员干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做出示范和表率。
第二,提高执行政策、依法办事的能力。农村党员干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排头兵,是贯彻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中坚力量。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和全面理解党在农村的政策,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要善于做政策的宣传员,向群众宣传好党的方针政策,做好解疑释惑工作。要自觉带头落实工作,做执行政策的模范。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群众的法律意识也逐步加强。因此,广大党员干部还要重视法律基础知识的学习,明确基本法律法规的内涵,特别是与农业、农村有关的法律法规。做到违法的事不干,违纪的事不做,带头执行村规民约,自觉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懂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涉及群众权益的利益矛盾,更多地依靠法律手段,依法办事。
第三,提高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能力。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涉及群众利益而引发的矛盾时有发生,如果处理不当,就可能引发各种纠纷,影响稳定。这就需要农村党员干部既要做发展的推动者,又要做社会稳定的维护者,不断提高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能力,把先进性落实到维护社会稳定上。农村党员干部要深入群众,经常性地做好应对各种矛盾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一旦发生矛盾,切忌工作方法简单,态度粗暴,要认真研究,及时处理,多做认真细致的思想工作,使矛盾不激化,事态不失控。同时,在新农村建设中,广大农村党员干部要带头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破除封建迷信、移风易俗,引领农村新风尚,在树文明乡风,建设和谐农村中体现先进性。
第四,提高艰苦创业、求真务实的能力。当前,部分农村党员干部思想观念陈旧,工作缩手缩脚,在群众中威信不高。农村党员干部要保持先进性,就要始终站在农村发展的前沿,紧紧把握农村工作发展的脉搏,继承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不能为了担心个人进退得失而裹足不前。要勇于走出田间地头,与市场接轨,按照市场需求,带领群众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经济,为群众致富找门路、趟路子,当好带领广大群众发展致富的带头人。
一、准确定位、转换角色,尽快融入基层工作
大学生村官理念新、知识新,是农村新生产力的代表,是新型农民的代表,我们有着有知识、有文化、能说会写等方面的优势,有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情跟干劲,我们是新农村建设中的新鲜血液,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的那套理论似乎没什么用,这一点,在我近村没几天就意识到了。因此我通过学习农村基础知识和关于农村各项方针政策来武装自己的头脑,让自己充分了解农村各项工作的理论依据。其次主动跟随村干部们下去办事,一方面可以熟悉村组状况,另一方面也可以学习他们处理问题的方法,从小跟班做起,让自己渐渐融入农村的工作。一年的实践经验,让我深深体会到了“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这句话的含义,农村工作涉及方方面面,特别是我们的服务对象是广大群众,他们的需求是多种多样、层出不穷的;同时农村工作又是具体的,许多事情都是书上找不到答案的,必须在实践中摸索与积累。村里的其他干部学历都没有高,但很多我看起来根本无从下手的事情,他们处理起来却得心应手,简单而且管用,这就是我们到基层来学习的精髓之所在。因此,在村里,我只有放下大学生的架子,从“小学生”做起,在努力学习与农业、农村有关的方针政策的同时,向村里其他老干部、老群众学习他们奉献农村的精神和处理事情的方式方法,才能在若干年以后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
二、尽心尽责,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大学生村官想在农村中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来并非朝夕之事,需要长期的坚持与不懈的努力。因此在工作中,我始终坚持从小事做起,忠于职守、勤奋敬业,努力提高自身的工作水平。我虚心接受书记的工作安排,先从文书类的工作做起,在各类材料的整理、归档过程中慢慢进入角色。就这样文书工作成了我一年工作的中心,我在做好工会、党建和关工委等方面的台账外,还利用自己熟练电脑操作的优势,着手对村务文件进行电子化管理,对各类数据、会议记录、各类合同和村里的规章制度及上面的红头文件力求实现文本备份,电子文档保存。虽然这样的工作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但是这是一劳永逸的,这样提高了村务工作的效率,同时对数据的更新,也更方便快捷准确及时。同时这种工作也是枯燥、无味的,而且在他人眼中这似乎没什么技术含量,但是通过一年的学习、整理及查阅,我基本掌握了村务、民情等基本知识,了解目前我村987户的人口总数为3185人,总共分17个村民小组以及我村土地置换城保、医保等情况,为今后开展工作打下了基础。
三、勤奋苦干,为群众办实事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是我党的宗旨。作为最基层的村干部,是党和政府直接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群众往往从我们身上感知党和政府的民本理念。一年来,我积极参与村里的村务工作,努力让百姓感受到党和国家对他们的关心:由于我村境内一大部分都是失地农民,能享受土地置换城保的待遇,为百姓的生活特别是老年人解决了后顾之忧,但是很多村民对政策的理解上存在偏差,尽管村民们不理解,我们为了帮助他们选择利长远的置换方案,我们还是一次又一次的上门解释,经过几个月的努力,这项政策已深入民心,现在都是村民主动来找我们办手续而不是我们“逼”着他们办。今天年初,新一轮医保审核与统计工作又开始了,我们发动村民小组长统计参保人员,并对其参保人数以及各种信息的准确性进行核对,特别是新参保、退保以及低保户等信息的核对,并将全部信息输入电脑,加班加点,争取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质量完成年度医保信息的更新工作,以减少此次换卡给百姓造成的不便。在全市上下提倡“大家齐动手,共建苏州文明城市”的大背景下,我们没有大范围的拉横幅、贴宣传广告,而是以我们的实际行动来告知我们的百姓,那段时间经常能在菜场、公园等地人员流量大的地方看到我们手挥扫把和铁铲的背影。通过琐碎的具体的工作,使我深刻感受到只有真心诚意的服务村民,才能得到领导和群众的赞同和认可。一名合格的村官,不一定要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只要我把村民的每件小事都当成大事来看待,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消除困难,对村民关怀备至,同样可以得到村民的认可。
一年的工作短暂而充实,我在多想多听多想的基础上,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作为自己的工作经验,凝结成自己智慧的结晶,并将他融入到自己的工作中。但是,这离上级组织部门对我们的要求仍然相差甚远,主要表现在:
1、工作方法欠妥:平时与上级组织部门、村两委会班子沟通不是太多;工作比较封闭单一,没能密切联系群众,到群众中去倾听他们的想法。
2、工作能力欠缺:村里的情况比较复杂,由于经验上的缺乏,在面对百姓的时候总是无从下手,除了给他们泡茶,就只能帮他们打电话寻找相关的领导。
以上的两个方面的不足是我以后工作中重点要克服地方。第一年的工作,难免会有过渡期,特别是这种基层工作,适应起来更加困难,通过一年的学习、实践,对于村里的日常事务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对于各类事务的处理也看了很多,听了很多,因此经后的工作,我应该给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1]
1、进一步强化思想认识:把村官工作当做一项事业来做而不是职业来做,珍惜3年的实践机会,强化扎根基层的思想意识。一名优秀的大学生村官没有性别之分,没有地区之别,只要能为民办实事的村官就是好官,只要深受百姓爱戴的村官就是好官。
2、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密切加强与群众的联系:第一年工作的中心主要是坐在办公室里做好各类数据的归类、存档及更新工作,经过一年的时间,各类数据已经基本完善。因此,接下来的工作中心要移到群众中,特别是对于我村面临大拆迁的局面,我应该抓住此次契机,跟两委会一起走入群众中去,让百姓了解我、接受我。此外,在面对百姓的时候,我要大胆的面对,试图用去年听到的、看到的、学到的,慢慢运用到自己的实践中去,勇敢的踏出第一步,培养自己独挡一面的能力。
3、既要学会踏踏实实做事,更要学会不断地总结、思考:农村工作多而杂,村干部要管的事情很多,邻里矛盾、计划生育、环境卫生、道路桥梁等等,这种事情虽然有时很不起眼,但是却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沉下心去,把这些事情做好是每个大学生的基本责任,但是我们更应该在做事之后学会思考,思考自己的处事方法和实际效果,在不断的总结、思考中提高自己处理各项事务的能力。
关键词:规范;村财乡管;核算
国家财政部新颁布的《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于2005年1月1日开始在新疆巴州乡镇的村集体经济组织中实施。为配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新旧会计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笔者对全州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从业人员状况进行了初步调查摸底,并按照自治区的统一部署对77个乡镇384个行政村的563名村级会计人员进行了新《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集中培训。通过培训、考试,提高了乡村财务人员的整体业务素质。按照自治区的规定,对经考试合格的没有会计从业资格证的443名村级财务人员颁发了《会计从业资格证》,保障了全州农村财务核算的顺利开展。
一、新旧《村集体经济会计制度》衔接顺利,过渡平稳
2008年8月,巴州财政部门组织人员对库尔勒、尉犁、和静、和硕、博湖等县的7个乡镇进行了调研,从2005年起,这7个乡镇所属村级财务已经100%委托乡农经部门进行核算;县财政、乡财局和农经局的同志提供的材料表明:全县其他各村集体经济财务也已经在不同年份全部由乡农经站统一、核算。
乡农经站财务岗位基本设置总会计1名、会计1名、电算化维护人员1名(采取电算化核算的乡镇);新旧会计制度衔接到位,移交手续清晰,会计档案管理规范,上岗会计人员素质普遍较以前年度提高,会计账户设置合理,科目使用规范,制定和建立了财务制度,能够满足村级财务核算的管理需要。各村彻底杜绝了包包账、箱箱账、白条入账的现象。各村村民按照本村的人口、经济业务规模大小,推举5-7名村民理财小组成员,村里的一切支出必须通过理财小组审核、签章,各乡农经站对被的村级集体经济各类收支能够及时张榜公布,被访的村民都能对村里的支出说上一二,对村里的民主理财、支出和村务公开比较满意。
各县、乡、村正在依据农业部《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委托的意见》(农经发〔2008〕4号)文件精神,积极规范乡级农经部门记账业务。
在调研中发现,各核算单位使用的电算化软件统一使用由青岛太阳软件公司开发的《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版本的电算化软件,该电算化软件基本能满足村集体经济组织核算的需要,也能核算国家财政对村级转移支付资金进行核算的需要。该核算软件操作简单,便于学习掌握,全州村级核算统一配备同一套软件便于软件供应商统一培训和售后服务,缺点是无法用一套软件同时核算乡级行政、事业单位的账务。
电算化软件的配备、普及使用程度各县也不均衡,主要原因在于各县、乡农经部门的重视程度以及该县、乡财政的状况不同。在调研时发现,和静县、尉犁县的乡镇农经部门会计人员仍在通过手工记账、算账。
为了全面了解全州农村财会人员的情况,我州向各县发放调查表统计。统计结果表明:全州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机构目前在岗会计人员249名,持证人员200人,占80.32%,无证人员49名,占19.68%;无证人员主要为村级出纳、报账员。无证人员主要分布在偏远的山区、荒漠等少数民族聚居区自然村,无证会计从业人员普遍学历低,基本不懂汉语言,个别村仍存在着一任村委会班子一任财务人员的现象,更换、变动会计人员比较频繁;无证会计从业人员的会计知识主要靠乡农经部门的财务人员临时现教、现学、现用,有会计专业知识和学历的会计人员没人愿去这种状况的村里工作。
二、当前管理和核算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村级账务核算内容不全面
村级核算,应当全面反映村级经济活动的全部经济内容,包括村集体收入、“一事一议资金”、国家财政转移支付的农村税费改革后的补助资金。
通过调查,实际情况是国家财政转移支付的农村税费改革后的补助资金除个别年度划归村级核算、支付外,目前统一由乡财政所负责核算、支付。这种人为分割的核算体制,一是无法满足农经部门对村级财务的审计要求;二是无法体现农村税费改革后,国家对村级的关怀力度。
(二)继续加强对农村会计人员的关怀和帮助力度,加大在职教育力度,努力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调研中,广大会计人员普遍诉求自己会计专业知识不足,会计基础工作知识不足;在会计电算化核算下,农村难以配备微机专业维护人员、电算化软件维护人员。会计人员只有边干边学,目前在岗的会计人员平均年龄在40岁以上,微机知识、微机维护、电算化软件维护知识严重缺乏,既渴求扩大知识面,更要求解决现实会计工作当中因知识不足而存在的许多棘手的难题。
对农村会计的业务培训,财政会计管理部门和农业农经部门主要应侧重于岗位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主要以基础知识、会计基础规范、会计电算化规范、财务制度、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和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为主。
(三)加强规范农村会计基础工作力度,努力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基础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村集体经济核算的信息质量。通过调查,大多数核算机构基础工作良好,但个别会计人员业务素质较差,亟需改进。
巴州地域广阔,人口稀少,属于典型的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特别是偏远农牧区,主要以少数民族聚居为主,村级出纳人员、报账人员长期仍将以当地少数民族人员为主。从目前的调查来看,经济不发达地区的财务人员,汉语言文字、语言表述、沟通能力较差,会计业务知识相对不高,在账簿启用、文字书写、科目应用、经济业务活动的账务处理、职业判断能力方面明显不足。
被调查的乡镇,村级财务大都制定了财务管理办法,其中4个财务人员素质较高的乡镇,财务制度制定得相对完备;个别乡镇仍存在财务制度简单罗列几个岗位责任制了事,存在支出报销单据粘贴不平整,没有经办人签字,没有会计人员审核签字,单据分项支出内容、单据份数都没有填写;账簿使用存在随意性,总账使用活页账本,没有启用单位名称,没加盖启用章;财务主管、会计都没有签字、盖章,普遍没有缴纳印花税;会计科目名称使用不规范,存在随意性。比如制度规定科目为“应付福利费”,实际被改为“福利费”,“银行存款”被改为“银行”或“银行存”等;账户余额存在跨年度不结转,账户没有月结、季结、年结;发生记录书写错误,没按纠错规定采用“红线法”划一道红线更正,而是直接用“蓝笔”划二道线;凭证装订不符合《会计基础规范》的要求。
个别村存在将“一事一议资金”单独开户,单独建账,单独核算,违反了《村集体经济会计制度》的核算要求,调查组当场提出了批评,要求立即更正,并要求县级财政事后进行监督检查。
(四)加紧制定和出台《村集体经济财务制度》,确保农村经济核算安全、完整
2006年,农业部发文提出将制定《村集体经济财务制度》,要求各级农经管理部门据此建立和规范村集体经济财务制度,但截至目前,《村集体经济财务制度》
仍未正式出台。农村集体经济财务制度的建立只能由会计人员依据其他会计制度、核算要求和经验探索建立。其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显而易见。
三、完善会计法律、法规,促进村级记账健康发展
(一)立足当前,规范农村村集体经济会计核算队伍
当前,农村乡镇正在积极推行“村财乡管村用”改革,由于历史原因,农村农经部门长期以来一直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会计核算,财政所根据改革进度,目前是集中核算乡镇级财务收支。根据实际,建议现阶段我州应采取乡财政所和乡农经站并存,共同完成乡、村财务核算的方式,随着乡镇管理体制的推进,适时提出将农经站划并到财政所集中核算,这样既可减少人员,又可统一管理村级核算。
自从国家实施农村税费改革以来,各乡农税所(财政所)工作人员从过去的收农牧业税,转为为农村服务、核算转变;这些同志长期工作在农村一线,少数民族人员比例大,收税是专家、是内行,在会计核算工作方面,是新手,需要重新学习。
农经部门长期从事农村财务管理和核算,有一批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财会队伍,一些农经站从1993年就开始为村级财务记账;在调研中,这些单位的会计人员素质较高、制度健全、会计基础工作较为规范。
建议“村财乡管”目前仍由农经部门管理、记账;财政部门待条件成熟时将核算的“村级转移支付资金”直接拨付给行政村,由农经部门统一核算。
鉴于财政国库集中支付下一步改革将到乡一级,财政所同志的学习任务和工作任务更加艰巨、繁重,建议财政所和农经站两个部门仍保持现状,待时机成熟再考虑划并事宜。
(二)积极从法律方面探索乡级财政、农经部门对村级财务的权限
乡财政所、农经站目前是依据中央《关于进一步规范乡村财务管理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开展村财账务工作的,是遵从改革阶段的行政规定。从国家长远发展来看,中国法制化建设正在步入正轨,村级账务机构也必须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记账管理办法》进行规范审批和管理。只有通过规范的“记账”许可的申请和批准,或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第三章第十五条之规定“注册会计师可以承办会计咨询、会计服务业务”之规定,通过修订《农业法》、《会计法》、《记账管理办法》的相应条款授予乡级核算机构法定记账权限,村级账务的核算才能符合法律规范,才能真正体现村民权益,保障机构合法运行。
2009年7月6日,在笔者修改此文时,获知新疆首届财政支农惠农政策培训班在博湖县本布图镇开班,该培训班包括汉、维、蒙、回等民族的114名学员参加培训,参加人员主要为会计人员,乡镇干部、村委会干部、村民理财小组人员。新疆中华会计函授学校校长吴解铭亲自指导,培训的主要内容是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货币资金管理、家电下乡、会计委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民主管理和财务公开、农村综合改革、三项资金管理等涉农政策、业务。
期望国家能够不断丰富培训内容,不断将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到中国农村的每一个村落,惠及各族农民兄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S].199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S].1993.
[3]财政部.记账管理办法[S].
[4]财政部.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S].2005.
[5]农业部.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制度[S].
[6]农业部.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委托的意见[S].2008.
关键词县级农机校;农业机械化;超前教育;必要性;途径
我国为发展农业机械化已经做了几十年的努力。目前,农机总动力保有量指标已相当可观,但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仍然很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是多种多样的,但其中重要的一条是广大农民对农业机械化的认识不够,对农业机械的性能、应用农业机械进行农业生产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对农机化的要求还不够迫切[1-2]。从顺应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角度看,应该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群众的整体素质,尤其是农村青壮年的技术素质,做到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农民进行超前教育。所谓超前,一是在人员数量上超前,二要在技术水平上超前。
1县级农机校实行农民超前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1提高认识是农机化发展的迫切需要
农民对农机化的认识程度是农机化发展的决定因素,任何一种新生产力的发展都需要有它的物质基础和意识基础,农机化的发展同样也不能例外。农业生产者和农业生产组织对农机化的迫切需求是农机化发展的最直接动力。当前,我国实行或农业生产组织进行适度地规模经营的生产方式,是否使用农业机械涉及到每个农民或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者,其应用科技的意识直接制约着农机化的发展[2]。但我国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从整体上看还比较低,科学知识掌握较少,接受新事物、新技术的能力还较差。较多的农民对各种农业机械的性能不甚了解,对机械化作业技术没有把握,即使有人向他们推荐使用农业机械进行生产作业,让他们通过观看现场农机化作业表演来了解这些机具的性能和生产效率,他们也有可能还对所能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产生怀疑,这是发展农机化的不利因素。
一个人如果掌握了一个行业的从业本领,他就会对这个行业产生感情和信赖,一谈起这方面的事情,他就会津津乐道,会随时随地地自觉关心这方面事情的变化,一有机会他就会努力去从事这项工作,充分运用自己的专长去创造财富,即使有困难,他们也会千方百计地去克服。认识、了解和使用农业机械也是一样,“我要机械化”比“要我机械化”潜力大得多。笔者对白山市76家种粮大户进行走访调查发现,他们的平均受教育的时间为7年(包括同等学历),高于一般农民的平均水平。其中从事过一定社会工作(包括从事过乡镇、村社干部或、退伍军人、退职职工等)的有41人,占总调查人数的54%;有一定技术专长的(包括各种农机手、农村能工巧匠及从事过其他技术工作)的有47人,占总调查人数的62%(包含重复统计人数)。以上2种类型的农户,他们对新事物、新技术和新机具感兴趣、有热情,平均每户耕种4.33 hm2土地。从以上的调查可以看出,人们的思想意识、科学观念以及所掌握的技术对从事农业生产的影响十分重要。
1.2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是农机化发展的关键
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是农机化发展的关键条件。实现农业机械化是我国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是全民的事。要让亿万农民都有这个积极性,就要对所有农民普及文化和进行技术教育,进一步增强他们运用农业机械进行农业生产的理想和勇气,所有农民迫切要求使用农业机械之时,就是我国实现农业机械化之日[3]。查阅白山市农机化的发展过程可以发现,改革开放前农业机械全由国家投资,国家虽然进行了大量投资,农机化的发展速度却不快,1980年全市农机总动力为10.8万kW,改革开放后,实行国家、集体和个人一起上,尤其是近几年国家实行农民和农业经营组织购机补贴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购买农业机械的热情,农机总动力和农业机械保有量有了迅速地发展。截至2009年底,白山市农机总动力为43万kW,比1980年翻了近4倍,各类农机具的保有量为3.1万台(套)。
现在各地的驾驶员数量虽然比拖拉机保有量多,但这不能说明农民技术员数量较多,实际上还较缺乏。以白山市为例,目前全市农民中具备1种以上农业技术的人有15 680名,仅占全市农业劳力总数(24万人)的6.5%。而且,其中绝大部分只能熟练掌握单一操作技术(多数为拖拉机驾驶员),不懂农田作业等其他技术,这样一个技术构成对农业生产机械化是极不适应的。因此,要加强对农民进行文化和教育的普及力度,培养熟悉多种农业机械化技术的人才,以促进农村农机化的发展。
1.3县级农机校实行农民超前教育的可行性
我国的教育事业自建国以来迅猛发展,但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农民中、高级技术教育仍是空白,各类正规大中专院校是全民教育的主体,各地县级农业机械化学校,本来就是面向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主要教育基地,其可以向“三农”输送扎根农村的技术实用人才。因此,应尽快将县级农业机械化学校纳入全民教育体系中来,以填补我国农民中等教育的空白。“五大”解决了在职人员的深造问题;各类岗位培训、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为在职人员提供了进修的机会;多层次的教育使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民营企业获得了各个层次的人才。但是,在广大的农村情况则不相同,大中专毕业生不愿来到农村,农民进修的积极性又较小,原因是文凭在农村没有体现出相应待遇。因此,农民很难得到系统化教育的机会,导致农民中间掌握中、高级专业技术知识的人才匮乏,由缺乏专业知识的农民去系统有效地运用先进技术发展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是不现实的,应当抓紧时间对农民进行中、高级农业专业技术教育[3-4]。分析现有的教育体系可以看出,县级农机校是建制较完善、面向农村、服务农民的中等成人教育学校之一,从学校的服务宗旨到各方面条件都比较吻合,只要落实一定政策,县级农机校完全可以承担起这样一个担子,弥补教育体系上的这个缺口。
2县级农机校开展农民超前教育的途径
2.1对农民进行不同层次的农业技术普及教育
作为中等成人教育学校,县级农机校不能只搞短期培训,只满足于服务于当前的短期思想,这会使农机校难以发挥其作用。应从发展的角度出发,超前进行农村人才培训、人才储备,逐步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除在校内招生培训以外,还可以走出校门,利用乡村农民夜校的场所,有计划、分期分批地在各个乡村开展培训,可以较系统地进行阶段培训,也可以开展单项的技术培训,还可以运用专题讲座、利用幻灯、电视录像或开展网上培训等多种方式来开拓农民的视野。
2.2开展农民中等技术教育
随着农机事业的发展,农村亟需较高层次的专业人才。由县级农机校和乡镇农村中学联合开展中等专业农民教育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从农村初中毕业生中招收学员,参照中等专业学校制定实用的教学大纲,教授系统的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毕业后,户口不变,仍回农村工作,使其不需要远离他乡,就地参加学习,学习费用低,群众乐于接受。例如,吉林省的白山市农业机械化学校从1996年开始在八道江区红土崖镇开办了1个学制为2年的农机技术班,除基础课外,开设了机械制图、拖拉机、农机修理等专业课程,这些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学习劲头大,毕业合格后拿到了三证(毕业证、拖拉机驾驶证、农机修理证)。据跟踪调查,他们到农村后很快就成当地的技术骨干,第1届23名毕业生遍布红土崖乡的9个村,1年之后都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8人办起了家庭工厂,加工粮米、粉丝和饲料。1个开办了农机修理部,第1次实现农机具修理不出乡。1998年春,有些学员首次在家乡进行机械铺膜作业。这些活跃在家乡的毕业生对农机化发展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加快了该镇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步伐,引起当地农民及各级政府的关注,镇农机站的同志认为这些毕业生的技术全面,回到家乡后确实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为此,市政府专为这个班拨出3万元专款支持办学,由市宣传部拍摄了名为“一个办到农民心坎上的学校”专题,并在省电视台作为典型题材播放。以上情况表明,这种办学方式得到了社会的承认。
2.3开展多种技术培训
当前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的另一个较大阻力是人多地少,想要实现机械化生产必须有大量农村劳动力找到新的生产门路,从土地上转移出去。农村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后有一部分人开始往非农业生产方面转移,但数量不够多。农民迫切希望致富,只是苦于一无目标,二无技术,他们尚不具备种田以外的其他技能。针对这种情况,农机校可以依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及经济环境,开展多种技术培训,诸如饲养、种植、农副产品加工技术等,用实用技术去武装农民,帮助他们寻找适合自己的致富之路。农民有了生财之道,既可以为农村经济积累资金,又可以加速土地适度集中流转,为农机化发展创造条件。
3结语
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是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要广泛对农民进行超前教育,使其应用先进技术,进行社会化农业大生产,提高农业生产率,从而实现农业机械化,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早日到来。分析对农民实行超前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意在充分发挥县级农机校的作用,填补我国农民中等技术教育的空白,把县级农机校放到我国教育体系的必要位置上来,加速提高农民的素质,以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
4参考文献
[1] 章正德.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与思路[J].现代农业科技,2010(7):284, 286.
[2] 魏效宏.彭阳县农业机械化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措施[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0(8):22-23.
关键词:经济建设;农业统计;方法研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转变,农村经济建设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业统计逐渐成为农村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科学依据。为了进一步保证统计数据的准确性,优化统计信息服务,加强农村的经济建设,政府部门需要不断完善农业总产值的统计方法制度,提高对农业统计作用的方法研究力度。下面我们主要针对农村经济建设视角下农业统计方法的现状进行分析,不断的创新统计调查的工作方法,从而更好的适应农村生产新形势的需要。
一、当前农业统计的现状
就目前我国农业统计的现状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统计调查体制落后、统计方法简单并缺乏事后的检验、评估和论证功能等,从而导致在农业统计过程中,在一些基础薄弱的地方,常规的统计调查方法会因为人力、物力的束缚,而成为走形式的一种流程,也会影响统计的结果。因此,为了准确的了解我国农业的发展情况以及存在的不足,我们需要加强农业统计,保证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全面性和整体性。另外,由于我国现有的农业统计体制还存在许多弊端,无法满足农业发展的需求,致使我们需要加强农村经济视角下对农业统计方法作用的研究,从数据上进行分析,进而探索更符合农业生产状况的方法,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下面我们主要针对农业统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二、农业统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相关统计体制落后,缺乏快速应变的长效机制
就目前来说,我国现有的统计调查管理体制主要是指统计部门和各业务的主管部门同时开始运行。但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各部门之间并没有相互合作、配合,从而导致统计的指标体系重复交叉,影响了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另外,由于我国缺乏快速应变的长效机制,致使在农业统计中遇到问题时无法及时的解决,影响了数据记录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二)农业统计数据不准确
在农业统计工作中,准确性、真实性至关重要。但目前的农业统计制度和统计方法在统计农业总产值的过程中存在数据记录不准确的情况。就目前我国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我国现有的统计核算制度存在一定的不足,导致农业统计长期记录不准确、不完整,使其失去了最基本的统计数据。另外,在统计农业总产值的数据的过程中,统计主要以农产品产量和价格为主,也在一定程度上给统计数据带来了误差。
(三)农业统计网络需要进一步完善
就目前来说,农业统计主要是通过街、镇农业办收集信息,然后汇总到镇统计办,进而统一上报给县(区)统计局。从理论方面来说,该统计方式有利于充分发挥统计部门和农业管理部门的优势,有利于统计工作的顺利、高效的完成。但从实际操作上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各部门的工作要求、工作侧重点都不相同,从而导致在进行农业统计的过程中,收集数据的侧重点也就不同,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业统计信息的全面性。因此,农业管理部门与统计部门需要进一步提高其资源共享的及时性和具体性。另外,农业部门缺乏一定的行之有效的基础统计报表和基层统计网络。由于没有明确的区分统计部门和部门统计的职责,导致农业统计数据记录不准确,无法真实反映农村经济建设视角下农业的具体信息。最后,由于农业管理部门与统计部门在选择上会受到粮食品种、地块等因素的影响,二者之间相互独立,互不影响,因此在最后的统计数据方面,需要结合二者记录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四)无法根据统计信息得到本地区的实际情况
农业在生产的过程中,农作物的统计数据会受到品种、规模、生产方式等多个方面的影响。但我国现有的农业统计制度在记录数据方面无法充分体现这些差异,同时也无法准确的反映出各城镇农业生产的具体情况,这些问题的出现导致农业统计得不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另外,由于现有的统计报表反映不出各乡镇的特色农产品和特色农业,从而就导致统计失去了其基础作用――信息统计的功能。
三、农村经济建设视角下提高农业统计作用的方法
(一)遵循相关原则,健全相关的统计机制,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第一,农业统计方法需要结合抽样调查、全面调查和重点调查三种调查方法。通过这三种抽查方式的使用,保证农业统计中的数据能够准确反映出农业生产的总体情况,也保证该数据可以充分体现出农业生产的具体特点,进一步体现出特色农产品的具体产量与产值,同时也可以体现出农业的具体生产状况和发展现状。
第二,统计过程中要注意将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农业统计的工作重点是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因此,在进行数据统计的过程中,相关的农业管理部门、农业统计部门需要建立一个科学的、可行的统计方法制度,在制定相关指标和设计调查方案的过程中要具有科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指导。同时,要保证测算方法的规范性,从而确保农业统计数据具有实际意义,可以反映出农业的相关信息。最后,相关部门在制定统计方法制度的过程中,要结合我国现有的农业统计的情形,合理调整现有的指标体系,梳理统计网络,从而提高农业统计数据的实用性、全面性和准确性。
第三,促进统计过程中普遍性和唯一性相结合。首先。通过普遍性进行农业统计,可以更进一步满足国家对农业统计调查过程的要求,更方便体现农业的具体情况。另外,在制定指标体系的过程中,也可以保证指标设计的合理性和规范性,有利于农业统计数据与农业实际产生的数据相匹配。其次,在农业统计过程中,突出数据的唯一性,更方便展现地方特色,反映自身特点。最后,通过在农业统计过程中合理运用普遍性和唯一性的原则,有利于全面的、科学的反映当地农业的发展情况,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通过遵循以上三方面的原则,加强各部门之间配合、合作的默契性,减少统计指标体系重复交叉的几率,促进统计体制的健全与完善,从而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同时,由于我国农业相关部门在统计过程中严格遵循以上原则,保证了长效机制的有效实施,增加了其快速应变能力。
(二)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提高农业统计作用的方法,健全统计网络
就我国目前的农业统计数据而言,仍存在一些不足,需要我们不断改进,通过结合实际情况,我们共同对提高农业统计作用的方法进行探索,不断的健全统计网络。
第一,提前调查农业总产值要素指标。首先,我们在统计农业的具体产值的过程中,需要提前确定农业的实际重要面积和实际耕地面积。其次,我们需要进一步核实外来承包数和承包面积的具体情况,进而完成统计调查工作。另外,相关统计部门需要加强对粮食面积、蔬菜面积及其他经济作物面积的调查、统计,健全统计网络,保证数据的准确性、科学性和全面性。最后,相关统计部门还需要制定一个统一的调查表格,将统计数据进行汇总、分析。
第二,重点调查种植大户。首先,农业统计部门为了进一步获得农业总产值测算的要素指标,需要全面的了解农作物的品种和种植面积。其次,全面、科学的调查、统计种植的具体情况,如收益、成本等,合理掌握种植户的主要成本和收益的组成情况,从而方便农业统计中的全面测算。通过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建立健全的统计网络,弥补现在的不足。
四、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本文通过分析农村经济建设视角下农业统计的现状,运用多学科的基础知识,根据统计调查与分析、统计设计,统计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具体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制定出符合农村经济建设,能提高农业统计作用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吴庭松.基层农业统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农民致富之友,2014(16).
[2]杨灵侠.网络在基层农业统计中的应用[J].统计与管理,2013(05).
[3]崔军利.浅谈如何加强基层农业统计管理护航农业农村工作[J].河南科技,2013(18).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分析
中图分类号:TS2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3-0018-2
0 前言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的消费需求已由吃饱求生存向吃好求健康转变,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出了越来越严、越来越高的要求。农产品的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是一个国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的物质保障,是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城乡经济社会协调、稳定发展的大事,是目前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已成为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各界格外关注的热点。2006年4月我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这标志着我国农产品产销走上了法制轨道。
普洱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起步较晚,1988普洱市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成立,2003年加挂普洱市绿色食品发展中心、2006年加挂普洱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两块牌子,实行三块牌子一套人员管理,从事农业环境保护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但真正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是从2003年后才开始,起步较晚,基础薄弱。经近几年的不断努力,普洱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还是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无公害基地建设规模不断扩大,至2009年,全市组织认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218.5万亩,占全市农业用地的35.8%。完成了景东县、镇沅县,思茅区三县的无公害基地认定整体推进工作。二是“三品”认证工作取得突破,到2009年,全市通过无公害基地认定的企业31家,认证产品82个;通过绿色食品认证的企业13家,认证产品32个;通过有机食品认证的企业4家,认证产品8个,产量232吨。三是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至2009年,全市完成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50万亩,辐射带动150万亩;组织制定了20个地方名特优产品的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10个农业标准化建设示范基地管理办法;培训农业标准化科技人员120人,深入标准化示范基地宣传培训2万多人次,发放宣传材料4万多份。四是扎实开展蔬菜例行监测及上市蔬菜农残速测工作,完成了15次对普洱市政府所在地思茅区的蔬菜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的蔬菜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抽样、检测工作。检测结果超标率有3次排名全省前三名,平均超标率为9%。完成对思茅区的蔬菜生产基地,农贸市场、超市、批发市场的蔬菜抽样进行农残快速检测,加强技术培训,提高检测技术,做好县区技术指导工作,到目前,全市累计完成7346个蔬菜样品的抽检,检出超标592个,平均超标率为8%。五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有了新进展,通过积极争取项目,现思茅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已完成建设,待验收后投入运行,澜沧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在建设中,景谷、宁洱、景东三县已列入投资建设规划。同时全市5个县区、2个乡镇建立了蔬菜农药残留快速检测室,已开展工作。但是由于基础薄弱,普洱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仍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
1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
1.1 农业环境保护执法困难
农业环境质量的好坏对农业生产的产品的数量和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是生产优质安全的农产品的基础,因此必须强化农业环境保护,从源头上来抓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当前普洱市农业环境保护执法困难,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部门管理农业环境才刚刚起步,未完全被社会和工矿企业认可,实施农业环境管理需要一定的过程;二是查处污染事故困难。长期以来,由于工业“三废”、城镇生活污水及垃圾的不合理排放,以及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的不合理使用,导致农业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农产品产地生态环境呈恶化趋势。
1.2 生产者文化素质低,质量安全意识淡薄
由于普洱市地处边疆,又是个少数民族较多的地区,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对相关的法令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要求等缺乏了解,近2年,经过农业、工商相关部门大力宣传,农民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农民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意识差、能力弱,在生产中执行标准难。在广大农村,普遍存在过多、过量使用农药、化肥及兽药的现象,导致农产品、土壤及灌溉水中的农药残留超标,破坏了农业生态环境,导致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得不到保障,影响城乡居民的身体健康。
1.3 市场监管难度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农业行政部门担负着本辖区为农产品质量安全负责,制定并组织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计划,对生产中或者市场上销售的农产品进行监督抽查。普洱市农环站每年对上市的农产品主要是蔬菜进行定期农残快速检测,年检测样品量不大,覆盖面小,且因只是进行定性快速检测,检测结果不能作为执法依据。而且普洱市农产品特别是鲜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高度分散,农民既是生产者,又是经营者,由龙头企业或组织来生产运作较少,这给农产品的生产、管理增加了很大难度。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涉及农业、工商、质监、卫生等不同部门,相关部门间没有形成齐抓共管合力,多头管理,造成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操作。
1.4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不健全
一是没有符合普洱实际的农产品生产标准,近几年虽然制定一部分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但只是简单的标准,不完善,农产品生产加工以及实施监督缺乏有效的技术依据;二是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不健全。2006年6月,普洱市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加挂普洱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牌子,2003年开始对思茅区蔬菜的超市、基地、农贸市场的蔬菜进行抽样进行农残快速检测,但速测结果是否具有权威性等尚待明确。2009年思茅区虽实施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建设项目,但由于各方面因素,并未能真正开展检测工作,同时检测人员力量不足,检测能力不能适应新的检测项目和参数的要求。全市目前只有5个县区开展蔬菜农残快速检测,乡镇级只建立了2个速测站,且因速测设备不统一,速测结果不稳定,检测体系也不完善。三是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三品”认证)品种单一,主要集中在茶叶,且认证产品未带来明显经济效益,“三品”优质不能优价,影响了企业申报认证的积极性。
1.5 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属于社会公益性事业,需要全民参与,政府推动。但目前各级政府投入农产品质量安全资金较少,且未列入政府财政预算,市级财政每年安排的经费,仅仅只能用于农残速测、“三品”认证等工作。据了解县级基本未安排专项经费。导致检测手段滞后、技术人员检测水平提高较慢等,日常监管工作难于开展。
2 对策建议
2.1 加大宣传培训力度
充分利用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围绕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的力度,进一步提高广大群众的环保、食品安全意识。加强农产品生产的技术培训,规范生产经营行为,结合科技入户、测土配方施肥等项目,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基础知识,提高广大农产品生产者的科技素质和生产技能。积极引导农产品生产者实施生产全程管理,建立农产品生产档案,提高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确保普洱市农产品质量安全。
2.2 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监管
充分认识良好农业环境对生产的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也是合理利用资源、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障。认真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农产品产地安全管理办法》。严格监管,防止农业面源污染、工业“三废”污染、生活污染对农业生态环境安全构成的潜在威胁,确保产地安全。强化执法,加大产地环境污染事故处理力度,着力防治农产品产地污染,切实保护和改善产地环境质量。
2.3 推行标准化生产
把推广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包装等标准化技术作为新时期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内容,积极推进我市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扩大标准化示范基地的辐射力和影响力。结合“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及新农村建设,向广大农户普及农业标准化知识,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标准”的模式,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快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提高农产品生产和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带动农业生产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2.4加快农产品“三品”认证
加快“三品”:即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力度,不仅有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确保农产品安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而且对推进农业标准化进程,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发展效益农业,提升产业层次,增强市场竞争力,实现农业、农村工作又好又快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紧紧围绕特色农产品及优势主导产业确定认证重点,在产品开发的结构上由种植业产品向畜、禽、水产品延伸。按照有机、绿色、无公害“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通过实施农业标准化建设,宣传“三品”认证知识,发放“三品”认证宣传材料,提高大众对“三品”认证的认知度,扩大认证的覆盖面。
2.5 加大农业综合执法力度
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农业环境好坏息息相关,执法部门要加大对农业环境污染和农业投入品污染的整治力度。重点解决化肥、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对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的污染;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控制和消除工业“三废”以及城镇垃圾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确保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农业、环保、工商、质检等相关部门应形成合力,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的专项整治力度。
2.6 加强检验检测体系建设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重要手段,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滞后,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仍较突出,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需要的工作多、难度大。尽快完善机构人员建设,全市的县、乡镇,有专人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建设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综合中心,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配备较先进的检测设备;农产品生产基地、超市、农贸市场、定点屠宰场要加强产品的速测和自检能力,建立监测点,努力构建以县质检站为中心,基地加工企业、市场自律速测点为补充的检验检测体系。
2.7 增加财政投入,推动质量安全监管工作
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是一项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社会事业,需要各级财政的大力支持,切实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建议政府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安排专项资金以从事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建设、技术培训等工作。
参考文献
[1] 武兆瑞.我国无公害农产品工作的成效与思路[J].农业质量标准,2006,(2):9.
[2] 龚惠启,宋泽芳,张正梁.无公害蔬菜生产实用技术[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3] 肖顺勇,刘钦云,唐建初.湖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和发展对策[J].农业质量标准,2005,(4):17-19.
关键词: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大学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C913.7-4;G647.38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2
前言
在1998年,我国各高校就已经设立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主要培养大学的德智体美劳、进而进行全面发展。虽然专业的成立时间较晚,但是由于国家的重视,发展的速度却是飞快,并且现如今我国上百所大学都已经设立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还培养出很多复合型的专业人才。随着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生源范围不断扩大以及快速的发展,此专I的毕业生也在逐年的增加,因此,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大学生的自愿性失业
(一)大学生没有正确认识就业环境
对于激烈、残酷的就业环境,由于大学生没有足够的认识,致使自己的就业目标与实际的就业结果严重不符。大多数的大学生在就业是只考虑“我想干什么”,完全忽视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我能干什么”,很多大学生往往基础知识掌握的不牢固,还欠缺实践动手能力,却又不愿放低眼光,深入基层积累实际的工作经验,只想得到大企业、大城市、大机关中的高工资,但却因为自身的能力不足屡次碰壁[1]。我国城市与农村发展差距悬殊,并且城市的二元结构也在不断扩大,导致基层单位、农村都得不到合适的专业人才,与此同时,大学生自身又不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所以也不会在基层或不发达的农村工作。
(二)父母的大学生的期望过高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大部分的家庭都增加了教育的投资,这都源于父母对大学生的期望过高[2]。对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大学生而言,在毕业后完全可以到基层单位或者农村进行发展,并且还能加强基层社会与农村的保障制度,但是由于父母的期望过高以及大量的教育投资,父母们都希望大学生可以在毕业后得到一份体面一点的工作。与此同时,现阶段的大学生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都比较富裕,父母舍不得孩子到基层单位或农村受苦,并不断给孩子输入找不到工作也没关系的思想[3]。父母的宠溺也导致大学生丧失了紧迫的工作渴望,宁愿待在家里等待机遇垂青,也不愿通过不断努力尝试,寻找适合自己的岗位。
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大学生的非自愿性失业
(一)劳动力总供需量矛盾
1.有效的总需求供应不足
在我国的发展中,社会保障一直是一个比较缓慢的发展历程,虽然社会保障支出一直在不断的增加,但是只占我国财政总支出的12%,正处于起步阶段。我国大多数企业都是民营企业,因此企业中的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险管理都是一些兼职人员,而在国外的发展中,不但在政府机构中有大量的劳动社会保障人员,在企业中也有完善的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险管理体系[4]。但是在我国的企业发展中确实这样的现象,人力资源管理是兼职人员、分企业工管理混乱、以及为了自身利益瞒报、少报社会保险。
2.不断增加劳动力的供给
首先,由于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并且具有丰富的劳动资源,因此,我国的市场竞争力也在逐年增加。其次,我国正不断的加速城市化,大多数的劳动力都投身于其他行业,致使人们的就业率不断增加,虽然农村的劳动力没有过高的文化水平,但是与大学生相比也有自身的优势,如农村的劳动力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也可以接受恶劣的环境进行长期的工作,还可以忍受低福利、低工资的工作,这些都是大学生比不了的。与此同时,我国延长了劳动力的退休年龄,致使劳动力的劳动周期延长,劳动力替换缓慢,进而加剧了就业的难题[5]。
(二)市场竞争机制不健全
1.劳动力市场的信息无法有效流通
对于现阶段的大学生而言,主要的求职资源仍是学校的招聘会与人力资源市场,虽然在互联网的帮助下也可以获得一些招聘信息,但是鱼龙混杂,无法辨认真伪。大学生能得不到全面的招聘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就业的难题,与此同时,学校招聘会的信息以及人力资源市场的招聘信息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致使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不断加剧。
2.劳动力市场存在严重的歧视与分割现象
对于现阶段的就业形势而言,理科生的就业率明显高于文科生的就业率,并且理科的科研项目所使用的的经费高于文科的科研项目经费,致使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受到局限。与此同时,大多数的机关单位与私人企业在人才的选择生更偏向于男性,而当下的二胎政策更加影响到女性的就业,但是在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中几乎都是女大学生,进而降低了大学生的就业率[6]。
(三)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没有足够的竞争力
1.专业研究内容过多,课程目标不明确
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中有很多的研究内容,包括很多门课程如统计学、法学、社会学、经济学、保险学、会计学、以及管理学等,并且在各门课程中,大多数的教学内容又具有重复性与交叉性,致使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教学目标不明确。与此同时,有些课程的开设又没有针对性与专业性,虽然学的内容多但实际掌握的内容却非常少,致使大学生的专业技能连专科生都比不上,而自身的综合素质与学历能力又远不及研究生。
2.大学生理论知识不牢固,综合素质不高
据相关的调查了解到,我国大学生在上课时的主要精力都放在玩手机上,而真正在学习的大学生却没有几个,在当前的大学校园内,宽松的管理体制无法对学生实现有效的约束力度,而大学生又缺乏自主学习意识,其中60%的大学生从来都不会主动学习,30%的大学生只是偶尔学习,只有10%的大学生会专心与学习中,并且80%的大学生表示不想考研,只有5%的大学生有考研的意愿[7]。因此,毕业的大学生在参加面试时,无法运用自身的理论知识科学合理的回答出面试官所提出的问题,致使面试失败,进而降低了大学生的就业率。
三、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大学生的就业“供给侧改革”方法
(一)培养创新型与实用型人才
若想在本质上提高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大学生的就业率,各高校必须培养创新型与实用型人才。各高校可以参考国外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教学经验,并深入分析我国相关领域的发展,并根据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以及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特点,开设更多的相关课程与实践活动。与此同时,也可以不定期开展一些相关的讲座或者课外活动,使更多的大学生可以及时了解所学专业的发展方向,并完善教学团队,以此制定更科学的培养目标[8]。
(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水平
若想在本质上提高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大学生的就业率,各高校必须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水平。对于现阶段的大学生而言,必须要不断的调整自我,与时俱进,成为改革发展的有用之人,并且在日常生活中要多积累有效的资源、适当的进行自我投资、提前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学会审时度势、多学习、多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积累更多的实战经验,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到更好的发展,进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只有提高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大学生的就业,才能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对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而言,不但是公共管理学中最重要的一个分支,还是现代社会文明中最重要的标志,更是政府机构为适应社会发展提出的政策之一。希望可以改变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并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因此,我国相关的教育者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大学生提出“供给侧改革”方法,培养创新型与实用型人才,以及提高大学和生能的就业水平,以此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马蔚姝,博昭,王玉君.医疗保险人才就业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以天津中医药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为例[J].理论与现代化,2014,06(03):74-78.
[2]谢勇,李放,周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J].中国农业教育,2013,02(07):72-75.
[3]陈迎明.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研究十年回顾:2003-2013――基于CNKI核心期刊文献的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13,04(08):35-44.
[4]李佳,张媛,陈林元.基于Logistic模型的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以河北农业大学现代科技学院学生为例[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3,04(09):24-28.
[5]赵继颖,王尧.SWOT分析法在解决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中的应用[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5,24(04):30-33.
[6]高岳涵.西北少得褡宕笱生就业影响因素的性别差异化研究[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3(06):118-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