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区块链盈利模式

区块链盈利模式

时间:2024-03-11 16:12: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区块链盈利模式,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区块链盈利模式

第1篇

关键词:“区块链+会计”;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举措

一、引言

近年来,区块链基于去中心化的特点,采用加密技术、共识机制和激励机制等技术,成为协助会计行业发展的重要金融科技。区块链技术应用于会计必将给我国的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带来巨大的变化,并且会对新背景下的会计人才有新的要求。因此,本文从区块链的本质出发,对其在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影响进行深入思考,进而探索其对我国会计人才发展方向的影响。

二、区块链概述

(一)区块链的含义

区块链的起源可以追溯至2008年11月中本聪阐述的基于区块链等技术的比特币系统的构架理念。2009年1月,自从出现了第一个区块链技术应用的典型案例———比特币,比特币的底层核心技术———区块链,开始被人们了解。区块链是一种按交易达成的时间顺序,将交易数据存储到相应的区块中,利用密码学原理记录交易情况,并通过哈希索引将各个区块相连接组成一个主链的链式数据结构。其中的密码学技术维护其中数据记录的完整性,使得被保存的信息无法被篡改。区块链具有三大特征:第一,公开透明。在区块链系统中,除了交易各方的私有信息保密外,每一笔交易信息都对所有节点可见。第二,去中心化。整个网络不存在中心化的硬件或是管理系统,每个节点信息独立交互使得系统有序运行,无需信息中介即可实现。第三,非对称加密。非对称加密技术,使得数字签名得以实现,保证了数据的不可抵赖和不可伪造。第四,信息不可篡改。区块链的特地机制保证信息无法篡改。

(二)区块链的系统架构

区块链系统由数据层、网络层、共识层、激励层、合约层和应用层组成,如图1所示。值得说明的是,应用层封装了各种应用场景,目前区块链技术已逐步应用于金融、政务、能源等多领域。会计领域也试图探索区块链驱动传统会计发展,在会计的应用探索包括应用于会计记账、税务、审计、仓储库存等多方面。

(三)分布式账本

分布式账本是多方可以共同参与记账的一个数据库。区块链实质上是一个分布式账本系统,当分布式账本系统进行交易时,没有中心的存在,每一个节点都是中心,且该系统有一个公共的总账本。每一个节点权力平等都可以拥有这个总账本,每一个节点都可以维护这个总账本,任何节点都可以以交易者身份使用它。假如甲和乙进行交易,甲可以直接把交易信息发送给乙,其他所有节点一起验证交易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分布式账本系统,拥有时间戳机制,时间戳和数字签名,可以保证交易数据不会被随意篡改。并且,这种分布式账本不仅可以保障交易的重要信息不泄露。

(四)去中心化

中心化即在系统中有中心的管理设备,对其他节点有控制作用,各节点的权力不平等。中心化的组织结构是由一点向多个方向分散的形成的结构。与中心化系统相对的是去中心化系统。在区块链系统中,每个节点权力平等,节点与节点之间可以自由选择相互独立交互。不需要中心化的管理配备。去中心化与中心化相比有很多优点:第一,交易更加安全性。去中心化的交易方法便捷且简单,无第三方介入,不需要因第三方泄露而引发的风险。第二,节约资源。因为去中心化处理方式比传统处理方式更加简单与便捷,因此在大量数据进行时,去中心化的方式会更节约资源。第三,自主高效。在去中心化区块链中,无第三方介入各节点之间直接进行交易,使得交易更加高效率。

(五)智能合约

传统的交易,为了保证交易可信赖,交易双方或者多方签订一个合约,使交易有序正常的进行。但是,在区块链中引入了智能合约后,将传统线下签订的合约以一定的方式固定下来,这种方式也就是程序的方式,通过一段固定的代码,使交易能够正常有序的进行。因此,智能合约实现了在没有第三方机构下的可信交易。智能合约程序不是一个可以自行执行的计算机程序,它由外部信息推动执行,可以被认为是一个服务程序,能够在状态上执行。在交易中,区块链只看交易完成与否,而并不在意付款方是否支付了钱、收款方是否收到了钱,这样就会出现系统漏洞,智能合约恰好能够弥补此漏洞。为了理解智能合约在交易中扮演的角色,以转账交易为例:A转账一笔钱给B,智能合约保证A支付价款,B收到价款。//简单的转账智能合约Contract{functiontransfer(addressto,intamount){addressfrom=msg.sender;from.eth=from.eth-amount;//A支付金额to.eth=to.eth+amount;//B收到金额}}

三、区块链对财务会计的影响

(一)记账方式改变

目前,我国的会计核算是以集中式记账方式为主,在区块链技术引进之后,记账方式将会发生改变,从传统集中式记账方式转变为分布式记账方式。从传统集中式记账方式转变为分布式记账方式,得益于分布式记账方式的几大优势:1.区块链系统下通过分布式记账方式形成的账本只有一个,也就是总账。所有节点的权力完全相等,可以共同维护和运行这份账本,对于这个公共账本的交易信息需要经过广播机制的核对才能记录,在这情况下的各节点拥有的会计信息相同。因此,能够保证了交易信息无法被篡改,一定程度上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2.在分布式记账系统中,每个节点权限平等,无需分级授权,各节点拥有同一份账本,所以即使某一个节点因为故障导致的账簿的信息丢失,也不用担心交易信息无法恢复,提升了系统的容错力。3.在传统的集中式记账方式中,企业会计人员在经济业务发生之后,需要人为的按相应的基础进行确认、记录和存储,再将交易信息进行排序。区块链技术因为拥有时间戳机制,加之分布式记账方式,能够使每一笔的交易信息可以追溯,进而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准确性。

(二)数据结构完善

在传统的ERP授信系统中,需要中心领导者根据职位授权才能完成会计记账,所以信息冗杂集中。但是,在区块链系统中,时间戳可以记录每一笔交易的时间,并且对区块链中每一区块的交易信息按时间的顺序记录,使得区块链上记录的数据相比传统的记录更加清晰、更具有优越性。区块链系统中,特定的算法可以保障信息真实,使会计信息可以追溯。并且,区块链系统中只有通过加密验证才能进行各项查询、记录操作,能保证数据传输和访问的安全。在去中心化的区块链系统中,每一个节点都拥有完全一样的权力,除了一些节点交易各方持有的私有信息可以保密外,交易的其他所有信息都是对外开放的,并且无论哪个节点的信息都可以被查询。所有,在区块链系统中,整个系统的交易信息可以实现高度透明,数据使用者可以清晰明了的看得到。

(三)会计事务所的商业模式改变

审计完成一个项目,是一个复杂且高强度的工作。在审计的过程中,审计项目负责人根据专业能力不同,分配不一样的工作。在目前的技术下,审计人员还需要从事最基础的工作,去现场核对最基本的信息,比如核对被审计单位的实际存货存量是否与账本记录的相同。然而,在区块链技术下,因为区块链拥有时间戳机制,可以保证交易信息不被随意篡改。因此能够消除取证、跟踪等方面的痛点和难点,减少获取审计证据时花费的时间,进而提高审计效率。在区块链技术下,所有的交易都可以集中的记录储存在区块链中,由于区块链系统中每个节点都有相同的权限,所以内外部信息使用者都可以随时跟踪这些信息区块链获得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并以此来监督公司的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因为去中心化的独特优势,可以使公司管理层与除管理层之外的其他内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之间降低信任成本,公司不再需要花费高成本聘请专业的审计机构来审核内部账务信息或增强财务报表的可信度。目前,人工智能、云会计在不断发展,对会计行业造成巨大的影响,一定程度上,释放了一些低级的审计劳动力,简单的工作,机器人将可以自动完成,并且其效率远远高于人类。区块链的进一步的应用,加速了低端审计劳动力被取代,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低端的审计人工。不仅如此,企业还可以实现自动化税务合规申报这些变化将使传统的会计师事务所业务盈利模式变得难以维续,事务所并将探索新的盈利模式。

四、区块链对管理会计的影响

(一)作业成本管理更加高效

作业成本管理是指对企业的作业和作业成本,通过构建许多的作业中心,来对企业的各个产品成本进行管理和控制,以达到提高客户价值、增加企业利润、为管理者提供决策信息的目的。在区块链会计系统中,每个作业中心都由原始的职业中心转变成了作业区块,在作业区块上,会计人员可以清晰全面地反映企业成本业务的全过程。在区块链系统中,每一个区块向下一区块转移的过程就是作业转移的过程。由于技术的改进,使得企业会计人员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产品成本在各步骤如何形成,分析产品成本发生的原因,分析在生产过程中是否可以控制可以减少的成本。在区块链技术下,直观的数据流动,能够帮助企业对想要分析的相关数据进行追溯和定位。会计人员利用完整的成本信息,通过对成本的分析,能够帮助企业会计人员找到企业的决策漏洞,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纵向价值链优化

价值链分为横向和纵向价值链。以企业而言,横向价值链是指与之相同的各个企业;纵向价值链是指供应商、企业和客户,通过一系列交易活动将他们连接在一起构成一种链条关系。在区块链技术下,纵向价值链中的各个参与人员都是区块链系统上的一个节点,各节点都可以输入与业务相关的交易记录,而且各区域的节点都能够独立存储交易信息。在区块链节点上,不仅包括交易金额、商业折扣或现金折扣、销售退回政策等有关交易信息的财务信息,还包括交易时间、与各供应商协商的时间、与客户交易的时间等非财务信息。由于在区块链系统中数据结构完善,交易信息为清晰的链式数据,且区块链中的时间戳功能保证了以时间顺序录入交易信息,每一个与交易相关的信息都可以公开透明可获取,这为能够获取更精确、更完整的资产计量、成本分摊等基础会计信息提供途径。除此之外,全部的数据对各节点开放,企业可以借鉴以往的客户供应商信息,通过协调上游供货商与下游销售渠道的关系来优化价值链的流程。据此在相关上下游企业中进行价值链的重新选择,以达到降低企业成本、提升企业价值的目的。

五、区块链技术下对会计人才的要求与培养举措

(一)区块链技术下对会计人才的要求

1.需要具备更深入的管理会计思维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不同的是,管理会计侧重对内的管理,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为目的,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较多。而财务会计是对过去交易事项的反映和监督,强调发挥企业主观能动性较少。在区块链技术背景下,会计人员的职能正在潜移默化的发生变化,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对会计信息的核算,并且随着大数据、云会计、区块链等技术的发展,简单的会计操作必然会被逐渐的取代,社会需要的是更高素质的人才。因此,从现在起,会计人员就该更加积极主动的加深自己的管理会计的思维,积极了解企业发展的现状和行业发展的现状,通过对比结合自身的专业能力,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并向企业管理者反映,积极为企业的发展献言献策。2.需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数据库处理能力目前,我国的会计人才,具备一定的会计知识,但是懂得计算机相关知识的会计人才较少。而在这个背景下,要理解区块链的一些技术和机制,需要会计人员懂得计算机的知识。并且,在以后的工作过程中,我们必定与计算机不断的打交道,如何在区块链技术下的顺利的完成会计的日常操作,对计算机和区块链系统出现的问题进行维护,对于会计人员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要做到这些,需要会计人员掌握较高的计算机处理能力。另外,针对企业具体的管理问题构建数据分析模型,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需要一定的数据库处理能力。

(二)区块链技术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举措

社会的大背景在改变,在区块链背景下,给会计人员带来了新的挑战,对会计人才有新的要求。因此,高校也应该适应时代要求,完善会计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具备新素质的会计人才。区块链技术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举措,主要是提升学生多元的知识储备和能力,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在公共基础课中增加数学建模、计算机操作系统、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数据库等跨学科的基础课程,帮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运行原理、各种数据结构的组成以及计算机上的软件如何被开发和有效运行。2.在专业课程中,高校增加公司管理方面的选修课,如《公司战略》《企业兼并重组》《财务报表分析》等,打开学生的视野、树立企业及行业全局观,培养先进的管理思维。3.高校在公共课中,专门开设区块链、网络安全、计算机的运行和维护等有关信息技术的理论课程和重要的实践课程,真正帮助学生懂得区块链的系统架构和运行机制,懂得区块链技术下的日常操作,让学生明白区块链后期运营维护的原理,使学生具备处理一些突发事件的能力。4.加入SPSS、excel、SQLSever等数据分析课程,使学生能够初步或者熟练的运用数据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和辅助管理层决策的操作,真正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5.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终生学习”的观念非常重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向学生传授“终生学习”的观念,让学生真正意识到终生学习的重要性。另外,实践是提升自身专业性的好方法,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应经常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会计实践。6.最重要的是,面对信息技术的环境,充满诱惑,高校要特别注重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让学生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不丢失基本的职业道德。

六、结语和未来展望

区块链技术与会计的不断深入结合,势必会引导着会计行业发生巨大的变化,新时代会计人才既面临着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挑战。面对新的社会环境,我国会计人员应该提高专业素质,并且着重培养更深入的管理会计思维和提高自身计算机知识水平和数据库处理能力。同时,高校也应以提升学生多元的知识储备和能力为目的,提高在区块链背景下会计专业人才的质量。虽然在不断的发展,但是区块链技术要完全应用于会计并给会计行业带来益处,还有一些局限性需要克服。人们观念的束缚、不完善的法律体系、区块链的技术瓶颈、区块链系统的稳定性、区块链如何可以大量稽核数据、如何统一各部门数据接口,都将阻碍区块链的发展。因此,区块链技术要真正应用于会计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参考文献:

[1]钟玮,贾英姿.区块链技术在会计中的应用展望[J].会计之友,2016(17):122-125.

[2]贺慧.“区块链+会计”的前世、今生与未来[J].会计之友,2019(18):155-159.

[3]唐萌萌.浅析区块链分布式记账技术下的会计发展现状[J].山西农经,2019(09):142.

第2篇

本文所说的主流社交产品,指产品所属公司已经上市、产品用户基数较大(千万级以上)、有明确的发展策略且持续盈利的社交产品。以此标准,主要有微信、QQ、微博、陌陌、YY等五种产品。2017年,主流移动社交产品格局稳定,呈现出“马太效应”。

1、微信:继续拓展社会服务

微信用户及使用频率增长依旧强劲。2017年底,微信及WeChat合并月活跃账户达9.886亿,同比增长11.2%;2018年春节后,合并月活跃账户超过10亿。据2017年腾讯全球合作伙伴大会公布的数据,截至2017年9月份,月活跃公众号350万个,公众号月活跃关注用户数为7.97亿,同比分别增长14%及19%。

微信产品功能不断完善。2017年1月份推出的小程序是最重要的产品更新,经过一年推广,小程序在三四线及以下城市的覆盖数达到50%,开发者超过100万;到2018年1月,已推出58万个小程序,日活跃账户超过1.7亿个。微信还推出了“微信指数”“搜一搜”“看一看”“彻底销号”“部分修改”等功能。

社会服务功能继续拓展。微信和支付宝是当前最重要的第三方城市服务平台,两者在各个领域展开竞争,不断寻找机会与政府、社会管理机构加深合作,以服务抢占市场,增加用户粘性。

2、QQ:低龄化趋势更加明显

单纯从数字上看,QQ在2017年增长不力。QQ月活跃账户数7.83亿,比去年同期下降9.8%;QQ空间月活跃账户数5.63亿,比去年同期下降11.7%。QQ智能终端月活跃账户数6.83亿,比去年同期上升1.7%。

但QQ在低龄用户中的影响增大。21岁及以下的智能终端月活跃帐户同比增长,而且他们的使用时间较长。另据2018年1月的《中国儿童参与状况报告(2017)》显示:75.9%的中小学生拥有手机,85.5%的人有QQ号,70.9%的人有微信。QQ低龄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很多小学生没有手机,无法注册微信,因而注册QQ是当然之选。

腾讯强化了QQ的功能以吸引年轻用户,如厘米秀、NOW直播、兴趣部落、AR、高能舞室等“炫酷”功能。2017年爆红的游戏“王者荣耀”,QQ登录占据了绝大多数的比例,游戏成为低龄人群社交的一种载体。2018年春节期间,QQ针对年轻人群体推出了短视频红包、视频电话红包、语音口令红包、联名限量款红包等新玩法,结合AI、语音识别等技术,满足年轻人红包社交的新需求。

3、微博:稳定推进“赋能”策略

微博用户规模稳步增长,2017年12月的月活跃用户数较上年同期净增约7900万,达到3.92亿,月活跃用户数中93%为移动端用户。

微博的发展战略比较明确和稳定、持续。微博CEO王高飞在2017年12月举行的“2017微博V影响力峰会”上强调:“微博多年坚持的方向不会改变,即坚持做大微博的平台规模、坚持基于内容的社交赋能、坚持基于粉丝的变现赋能。”微博开启的垂直领域MCN合作计划效果显著,合作的MCN机构已超过1200家,较去年增长268%;覆盖1.6万个帐号,较去年提升305%;月阅读量达1210亿,同比大幅提升410%;合作已经覆盖到53个垂直领域,几乎涵盖微博用户所关注的所有兴趣领域。

微博产品自身也在不断改进,以适应年轻用户的口味:2017年5月微博推出新产品“微博故事”,迎合年轻用户竖屏视频的使用偏好;11月7日,微博上线测试新短视频产品“酷燃”;12月5日,微博的内容导购平台开始公测;12月14日,微博正式上线编辑功能,可对已的微博内容进行编辑修改。

4、陌陌:直播之外寻求转型

2017年12月,陌陌月活用户达到9910万,创下了历史新高;2017年全年净营收达到13.183亿美元,同比增长138%[9]。在用户活跃度方面,受益于平台社交场景和娱乐内容的不断丰富,每用户使用时长实现小幅增长。

直播仍然是陌陌增长的重要动力,但由于直播行业趋稳,陌陌在直播领域的市场空间正在缩小,开始向泛娱乐平台转型,先后推出了“快聊”“狼人杀”“快聊+”等功能,在新场景中植入了付费点来尝试变现。8月中旬,陌陌推出了陌陌电台,通过语音体验为直播带来了新用户。

在短视频方面,陌陌进一步促进短视频与平台的各个社交场景持续融合,上线了短视频内容的实时质量评分系统和分层上升通道及相应的个性化推荐策略,结合AR元素对短视频制作工具包进行升级。

2018年2月,陌陌以发行股票及现金的方式收购探探100%股权。探探于2014年上线,其核心产品机制是“左滑右滑、互相喜欢才能聊天”。截至2017年6月,探探的手机注册用户达到9000万,有效用户(去除垃圾账号和封禁帐号) 6000万,其中90后用户占比75%以上,日活量突破700万,次日留存率高达75%[10]。陌陌以男性用户为主,探探则侧重于女性用户,双方的合并或许能实现产品功能互补。

5、欢聚时代(YY语音):巩固移动流媒体直播社交平台

2017年,欢聚时代移动视频直播月度活跃用户人数(MAU)同比增长36.6%,至7650万人;总视频直播付费用户人数同比增长25.0%,至650万人。在运营策略上,YY推出了更多新办法来吸引年轻一代用户和提高现有用户在流媒体直播社交媒体平台上的参与度和消费,如“陪我”“欢乐篮球”和“欢乐抓娃娃”等社交功能,还推出了多种新的短格式视频产品来探索更加细分的视频领域,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

(二)转型社交产品:基因落差,难以弥补

PC互联网时代的老牌社交产品,在2017年的转型总体来说不太理想。2017年8月,腾讯旗下曾被视为“中国的Facebook”、主打校内熟人社交的朋友网正式关闭,被视为“一个时代的终结”,也更加深化了转型产品的忧虑。

1、知乎:发力知识型短视频

知乎目前注册用户已达1.2亿,日活跃用户超过3000万,月浏览量180亿。2017年年初,知乎获得最新一轮1亿美元融资,成为一个新的独角兽企业。

2017年,知乎不断改进“知乎Live”,推出了新版本客户端,在知识付费内容和机制上做出了诸多创新。2017年8月,知乎实现全站支持视频上传和内嵌播放;9月20日,知乎开放机构号注册,并将其原名“机构帐号”改为“机构号”。2018年2月,知乎移动端正式上线新功能“视频创作工具”,是基于视频这一内容形态的又一尝试。目前市场上娱乐类、生活类短视频占据主流,知识型短视频处于发展初期;而用户对于知识型短视频的需求正在不断增长,这或许是知乎的一个机会。

2、百度贴吧:二次元用户或带来生机

近年来,百度贴吧的推广盈利模式广受批评,不得不谋求转型发展,但至今没有找到合适的方向。2017年,百度贴吧没有大动作。但百度贴吧也没有像其他多数社区那样直线走向衰落,庞大的存量用户仍然使其具有重要地位。根据百度官方公布的数据,贴吧积累注册用户总数达到15亿,月活跃用户超过3亿,日均发帖量超过2000万;百度贴吧里24岁以下用户占比一直保持在65%至70%。

百度贴吧成为年轻群体的重要舆论策源地,发展出了独特的“爆吧文化”,多次制造舆情热点;它还是年轻人“二次元文化”的一个重要集结地。随着“二次元文化”影响越来越大,或许能为百度贴吧带来机遇。

3、豆瓣:商业转型,长路漫漫

截至2016年年底,豆瓣拥有注册用户1.5亿,月度独立访客3亿,但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盈利模式。2017年3月7日,“豆瓣时间”上线,第一档节目名为“醒来”,由北岛领军坐阵讲诗歌。7月底,豆瓣App的iOS 5.0版推出四款新产品——豆瓣时间、市集、书店和视频,体现了豆瓣对当下付费阅读、短视频、自营电商等时代潮流的追随。

2018年1月23日,豆瓣阅读宣布从豆瓣集团分拆,并完成6000万人民币A轮融资。豆瓣阅读平台上积累有2万部作品,4万多名作者,累计用户数在1700万。分拆目标是瞄准文学及下游产业,由网络文学转型IP运营。这能否为豆瓣转型带来生机,尚需时日验证。

4、人人网:追赶风口,“不务正业”

2016年,人人网搭上直播风口,经营一度有所上升。但2017年人人网的直播业务下降,二手车业务成了人人网业绩中最耀眼的部分。2018年初,人人网宣布进军区块链,带动股价短暂上升,随即因区块链项目被监管部门约谈,并且区块链业务已经整体受到管理部门严格监管。二手车业务更像是人人网的“救命稻草”,与社交越来越远。

此外,BBS时代的代表产品天涯、凯迪、猫扑等社区产品的颓势更加明显和不可挽回。如天涯社区,截至2017年6月底资产总计为1.95亿元,在资产增长率和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方面都出现了负增长。这些社区的活跃度,主要是靠一些早期用户在维持。

(三)新兴社交产品:独辟蹊径,潜力巨大

随着相关网络技术的成熟和社会需求的提高,一些独辟蹊径的新兴社交产品在2017年崭露头角,显示出巨大的潜力。

1、写作社交产品

在内容创业热潮中,以写作为主要载体的社交产品迎来强劲增长,如成立于2013年4月、主打创作的内容社区简书,2017年3月日活跃用户达230万,累计产生作品数超过1000万篇,日均新增作品4万篇,2017年4月完成了4200万人民币B轮融资。简书的定位是写作,在发掘、培养写作人才的过程中,也带动了社交和社群运营。除了点赞、关注、分享等机制外,简书和签约作者举办线上训练营辅导新人写作蔚然成风,增强了平台的社交属性和用户粘性。

网络对IP的需求引发了故事写作平台的繁荣。类似产品比较知名的还有“真实故事计划”“全民故事计划”“正午故事”等写作平台(“真实故事计划”曾推出过APP,但目前主要靠微信公众号运营)。“正午故事”是界面的一个栏目,2017年4月推出爆文《我是范雨素》,由育儿嫂范雨素以其个人经历为蓝本撰写,阅读量迅速突破百万,全民写作的热度可见一斑。

2、视频社交产品

2017年是短视频爆发之年,除了快手、抖音、美拍、火山小视频、西瓜视频等短视频平台加强了视频的社交属性外,专为社交设计的短视频平台开始发力。杭州趣维科技有限公司在2013年推出的视频社交产品小影(Vlog),经过多年探索和海外布局后,2018年1月正式开启“V光计划”,提出要做“中国Vlog的发动机”。所谓Vlog,就是用短视频形式作为博客日更。2017年7月成立的秀蛋公司推出的“秀蛋”,是一款多人实时视频社交APP,2018年1月份完成千万级人民币天使融资。秀蛋的发展目标是优化视频匹配算法,提高陌生人社交效率;丰富多人视频游戏,打造全新面对面娱乐社交等。

3、知识社交产品

2017年,知识付费问答项目继续了2016年的势头,问答已经成为各大平台“标配”。据艾媒资讯《2017年中国知识付费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7年知识付费用户规模达1.88亿人。

付费问答产生了一些新的知识社交产品,如2017年上线的知识星球。知识星球以凯文·凯利提出的“一千位铁杆粉丝”观点为依据,目标是“内容创作者连接铁杆粉丝,运营高品质社群,实现知识变现的工具”。用户可建立自己的“知识星球”,进行付费问答,“球主”的收益与平台分成。

问答天生带有社交基因,因此在直播行业趋于平缓、面临用户流失困境时,问答成为各大直播平台的“救命稻草”,“直播答题”在2017年底一度爆红。直播答题通过邀请传播,可以调用“熟人关系”网络打破陌生人社交困境。在一个月时间内,除早期玩家,腾讯视频、爱奇艺、UC浏览器、网易、知乎等巨头纷纷加入。据粗略统计,直播问答投放金额达亿元级别。

4、职场类社交产品

职场类社交,最引人关注的依然是钉钉和企业微信的竞争。2017年钉钉进展明显:9月30日,钉钉的企业组织数量突破500万家,12月27日,钉钉宣布注册用户数量超过一亿,成为全球最大的企业服务平台,标志着阿里涉足社交领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

第3篇

趋势一:全球银行业经营环境恶化,国内银行业亟待破局

金融危机后,全球主要银行市场经营环境持续恶化。金融危机后,由于新兴市场经济增速下滑,欧洲经济停滞不前,导致全球主要银行市场收入增速显著下滑,收入平均增速仅为5%左右。2011年到2014年在发达市场,只有北美银行业收入保持增长,为8%,西欧零增长,其他发达市场则为负增长。在新兴市场,中国的增速由23%降至14%,但还保持两位数增长,而亚洲新兴市场、拉美以及其他新兴市场增速已降至个位数。全球银行业ROE水平则从2008年至2014年连续7年低于10%。监管的整体趋严对银行经营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巴塞尔协议Ⅲ对资本充足率提出了新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了银行的监管成本。全球银行业的一级资本充足率在2014年达到了12.6%,相比2007年增长了52%,银行业普遍高度关注资本使用效率与资产质量。

传统运营方式下的中国银行业举步维艰,亟待破局。中国银行业同样面临着艰巨的发展挑战。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步入恢复、调整和变革期,中国经济则进入增速换挡和结构转型升级期,GDP增速由2010年的10.6%稳步下滑到2015年的6.9%。金融生态也相应发生变化,竞争加剧,监管趋严,新的经营环境给中国银行业带来了更大的生存压力和更为艰巨的发展挑战。而金融改革和利率市场化的提速,给国内银行的盈利模式带来极大挑战,传统的息差盈利模式难以为继,利润增速骤减。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17家上市银行的利润增速为12.8%;2014年降至个位数,只有7.7%;而2015年仅为1.9%。零售业务方面,由于数字化和集约化程度不高,很多业务还需要依靠实体网点、理财经理、柜员得以完成,租金水电与人工成本逐年递增,大部分网点已无法实现盈利,而且业务流程冗长繁琐,严重影响了客户体验。由于缺少数据分析与场景化融入能力,产品的客制化程度不高,销售方式单一,很难获得客户的认可。

对公业务方面,信贷业务以传统行业的大中型企业为主要支撑。而传统行业处于增速放缓,去产能转型阶段,使得银行的不良率攀升,利润难以为继。另一方面,由于缺少先进的风险分析技术,很难应用大数据从新兴产业与中小企业中识别优质客户。且由于数字化技术不足,无法全面对接企业的运营管理系统,难以掌握企业的真实风险与需求,导致不良逾期高企,利润严重下滑。

趋势二:借助金融科技,新进入者分解蚕食传统银行业务

全球银行业的收入与利润正在被金融科技企业从各垂直领域分解和蚕食。摩根大通银行首席执行官Jamie Dimon警告说:“硅谷已加入战局。数以百计的新创公司带着人才与资金投入研究传统银行的替代方案……”。举例说,PayPal、Square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颠覆了传统支付模式,以Lending Club、Kabbage为代表的线上借贷企业颠覆了传统的消费信贷和中小企业信贷模式。预计2025年颠覆创新式金融科技企业可能使银行收入在消费金融领域降低40%,支付领域降低30%,中小企业贷款领域降低25%,财富管理、房贷等领域也将受到显著影响。

中国以蚂蚁金服、腾讯等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领军企业也对传统银行业务产生了巨大影响,截至2015年末,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市场渗透率已达36%,用户数将近5亿人。互联网金融从存、贷、汇等三方面撼动了传统银行业务的根基。

存:大量银行储蓄存款搬家到互联网理财。2015年存款搬家达到2万亿元,较2014年的9000亿元,增长超^1倍。其中,余额宝的规模两年内增长3倍,达到6207亿元。占到2014年全年储蓄存款增量的9.5%,2015年储蓄存款增量的6.8%。贷:互联网信贷井喷式增长。2015年P2P网络贷款的交易规模已超过1万亿元,占全年银行系统小微企业贷款增量的35.6%。

汇:第三方支付全面抢夺银行阵地。2015年第三方网络支付超过11.8万亿元,移动支付超过9.3万亿元,总计占全系统银行卡消费额的38%。

新进入者往往聚焦某个细分市场,基于移动端创新技术手段在成本与客户体验方面做到极致,超越传统银行。其技术发展趋势和业务拓展范围也已经从零售业务,如个人理财、消费金融、支付等,逐步扩展延伸到对公业务,如中小企业融资贷款、机构资产管理等。

趋势三:全面数字化时代,客户行为发生根本性改变

移动端服务兴起,客户行为由线下向线上转移。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客户行为由线下逐渐转移到线上,利用数字化渠道获取金融服务已经成为主流。麦肯锡的一份市场调研显示,有83%的消费者希望出门不必带钱包。2015年,全球移动支付交易量超过4000亿美元,较2013年增长了2倍以上,在美国以数字方式进行现金或支票付款比例,两年内增长了5倍。全球数字渠道同比增长5%~10%,领先的数字银行2015年客户渗透率已经达到92%,即92%的客户已转为通过数字化渠道办理银行业务。其中手机银行渗透率为61%,网上银行渗透率大于80%。

客户对于金融服务的期望和要求日益增加,对于银行在全渠道体验、定制化内容、智能数据、实时、便捷及移动等方面的服务,不断提出更高要求。客户体验已经成为全球银行CEO最关注的主要领域之一。

一些领先银行已经率先将改善客户体验上升到了战略重点,并快速付诸行动,赢得市场份额。如欧洲某领先银行率先通过数字化流程改造,将银行开户时间从7天缩短到7分钟,抵押贷款审批从800分钟缩短到80分钟,解决了客户痛点,优化了客户旅程。

趋势四:新技术快速发展,传统银行业面临重大转型机遇

颠覆式技术给银行业带来重大转型机遇。大数据、云技术、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的成熟有力地推动着银行提升数字化业务能力和客户体验。新技术孕育了金融服务的民主化,推动金融科技公司迅速崛起。而银行也同样可以轻易获得或者发展类似的技术,强化自身的数字化能力。如区块链技术,其去中介化的属性可以帮助银行推动底层技术的革新,实现高速的资产认证与转移,一改交易高成本、慢时效、体验差的传统作业模式。银行借助大数据与高级分析,可以精准判断客户需求类型,提高销售、服务效率,深挖客户价值。利用云技术,可以为银行提供更低成本、高效率的财务和运营管理支持。

领先银行都已积极开始新一代技术布局。麦肯锡的一份国际银行业调研数据显示,领先银行将税前利润的17%~20%投入颠覆式新技术的布局,支持大规模的数字化转型。银行通过自建、并购或者投资合作,获取最新的科技洞见,掌握最尖端的科技应用。具体做法包括:建立金融科技基金,投资区块链、大数据、比特币、云平台、P2P、移动支付、线上贷款、智能投顾等金融科技公司。建立内部的创新中心,投入新技术的研发和孵化。

以区块链为例,全球40多家领军的金融机构已加入R3区块链联盟,共同探索未来区块链的潜在应用模式及标准。包括巴克莱银行、BMO金融集团、瑞士信贷银行、澳联邦银行、汇丰银行、法国外贸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道明银行、瑞士联合银行、意大利联合信贷银行、富国银行等。2016年5月,随着第一家中国的机构――平安集团的加入,R3联盟全球成员数达到44个。

趋势五:银行业进入4.0时代,需要重塑新的商业模式

银行业迈入4.0时代,蓝海市场机遇无限。随着全球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全球银行业正在全面迈入第四个重大发展阶段,即数字化时代(银行业4.0)。推动数字化银行演进的根本是新技术的应用,包括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实现了人与机器的智能结合,将银行的产品与服务无缝嵌入到客户的生活与工作,为客户提供全方位一体化的服务,打造最佳客户体验。(见图1)

未来十年,我们将见证在技术创新推动下近24万亿美元规模的一体化移动生态系统的繁荣。客户将在移动终端解决生活、工作中的所有问题。对于客户,各个行业的边界,由于智能移动终端的一站式服务,将变得模糊。支撑这一移动生态系统的正是大数据、智能分析、分散式总账等新技术。

争抢24万亿美元蓝海市场的主要竞争者来自电信业、零售业、银行业以及数据公司。与其他行业相比,银行业的重要优势在于过去积累的数据基础以及通过口碑、网点、工作人员与客户间建立的信任关系,劣势则来自于外部趋严的监管环境以及内部僵化、反应迟缓的机制体制。

未来竞争格局下,银行的商业模式可能会衍生出四种类型。要想在这场竞争中存活下来并成为赢家,市场参与者有两个可行的方向。一是以客户为中心,通过迅速拥抱互联网/数字技术拓展业务领域,满足消费者日益多元化的需求,搭建较为完整的互联网生态系统。二是成为专业服务商,通过效率、成本、专业化来聚焦制胜。具体而言,可能会衍生出以下四种商业模式。模式一 :全面数字化的全能型银行这类从业者能够以多种出色的数字能力提供传统金融业务,包括基于数据的洞见与分析、数字化营销技能、精简高效的数字化流程以及相应的组织架构和文化氛围。模式二:生态圈的营建者此类从业者以客户为中心,通过多重的合作和伙伴关系构建较为完整的互联网生态圈,并成为生态圈的拓展者。生态圈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而金融中介业务仍是其主要收入来源。比较典型的案例如蚂蚁金服、平安集团等。模式三:细分市场的深耕者这一类参与者通常聚焦于某一细分领域,提供高度精简化与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捷克的Air Bank可称为银行业的极简主义派――只向客户提供传统的活期(关联信用卡)、储蓄、现金贷款这三个业务,所有业务都能在手机、互联网等移动终端办理。荷兰ING直销银行(INGDirect),只提供结构非常简单,易于理解的产品。除此之外,还有聚焦独特细分市场的数字银行,如意大利的Che Banca、美国的Simple Bank、葡萄牙的Activo Bank以及英国第一家手机银行Atom。模式四:专业的规模供应商银行资产负债表的供应与运营端正进一步趋向标准化和商品化。因此未来将出现专业的规模供应商,即通过效率、成本和专业化来制胜。

中国银行业发展机遇

与此同时,麦肯锡认为,在中国宏观经济及金融行业的大变革时期,中国银行业将迎来重要发展机遇。(见图2)优化调整资产负债表结构。中国银行业近年来在优化资产负债表,提升盈利性上已取得不小的成果。但与国外领先银行相比,国内银行资产负债表结构仍有较大改善空间,主要不足在于表外资产占比高,表内资产以信贷,尤其是对公信贷为主,负债过度依赖同业负债等。国内银行应检视现有资产负债结构,明确

优化调整方向,通过考核激励机制引导经营机构落实。

大力发展特色公司业务。建立行业专业化能力,做强交易银行、投行业务,发展金融C构客户是未来银行对公业务的主流方向。银行应建立明确的行业细分,通过行业聚焦,做精做深若干行业的企业客户,形成强大的行业服务能力。成为行业大客户的主办行,甚至核心银行,通过多元化业务不断加深客户服务深度,为银行创造更多价值。做强交易银行、投行业务。投行业务和交易银行业务是领先银行推动公司银行业务转型的重点,国际领先银行经验表明,其收入贡献可以达到公司银行业务总收入的80%左右。发展金融机构客户。金融机构是商业银行重要的客群,2015年,在全球银行CIB业务(企业与投资银行业务)中,金融机构客户贡献了超过5000亿美元的收入,占银行CIB收入约25%。

强化金融市场业务。中国金融市场正逐渐成熟,银行面临市场带来的历史性机遇。通过打造专业化产品中心,尤其是固收FICC类、避险类(汇率、利率)等业务,实现金融市场向代客业务转型是未来5年银行金融市场业务发展的核心。

超常规发展零售业务。金融危机后,国际领先银行零售收入快速发展,并保持相对高位。相比而言,中国银行零售收入占比较低,存在较大的增长空间。而中国城市的富裕人群正在快速增长,预计到2020年,62%的城市人口将达到大众富裕及以上水平,给消费金融与私人银行业务带来巨大的发展商机。而随着互联网与金融科技的发展,银行的服务客户还将扩展至长尾客户,县域及农村市场将得到充分关注,可择机拓展。

发展重点区域。中国金融总量在各省市分布极为不均,增长也不再是全面增长,而转为局部增长。国内银行需要根据自己的资源优势,制定自身的核心区域战略,大幅提升重点区域市场份额,形成差异化的比较优势,打造额外的增长潜力。

做强互联网金融。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各类金融科技的涌现,催生了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发展机遇,银行应借势做强互联网金融业务,大幅提升获客能力、提高市场估值。具体可重点关注四方面机遇:即以客户为中心的多元化服务,随时随地的客户体验,全面数字化的银行运营,以及“金融+非金融”生态圈。

做强资产管理。中国资产管理市场面临着巨大的增长机遇,预计到2020年,中国“大资管”规模将达到约180万亿元人民币,其中银行资管50万亿元。且资管业务ROE高,收入稳定,中国银行业应跟随市场增长,做强全行“大资管”产品平台,打造稳定的收入流,同时服务零售、公司、同业客户,提高客户粘性。

择机开展并购。在当前银行业内生式增长放缓的背景下,境内外上市融资、综合化金融布局、国际化扩张成为具有战略性意义的新增长模式。国内银行应明确并购战略目标,组建专职团队,紧盯政策导向,关注市场机遇,择机主动出击。

中国银行业的未来――“双轨战略”:转型+创新

面对严峻的经营环境、监管环境、客户变革和金融技术爆发,全球领先银行不约而同采取了“转型+创新”的“双轨战略”:一方面推动以客户为中心的传统业务全面转型。另一方面以科技及数据引领,开展全面数字化布局。(见图3)

“双轨战略”之一:以客户为中心,推动传统业务全面转型

金融危机后,全球领先银行纷纷围绕三大目标,制定了转型方案并推动业务的全面转型。一是提升绩效。加倍提升资本利用率,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推动一切可用的效率杠杆。二是推动商业模式变革。零售和财富管理业务推动以客户为中心的商业模式创新;资本市场业务以客户为中心,回归代客本源;公司及投行业务推行行业专业化及深度的综合服务。三是拥抱文化变革。在互联网金融时代,银行要重塑领导力,改变决策方式,提高决策效率;将组织健康作为管理层关注的重点;自上而下改变高管理念,以实际行为影响文化。

具体实施包含四方面举措:

举措一:聚焦战略。削减或者退出非核心业务,集中资源发展优势业务和地区。面对经营环境和资本成本上升的挑战,全球领先银行纷纷聚焦核心业务和区域市场,削减和退出非核心业务。如花旗银行推行“聚焦增长”战略,重塑高利润业务组合。花旗银行在过去6年中退出了35项非核心业务,包括资产管理业务和所罗门美邦国际,专注于投资银行、全球交易银行以及消费者银行三大核心业务,并且专注扩展新兴市场,特别是亚洲和拉美,志在跻身20个国家市场当地银行业前三甲,占有10%的市场份额。

举措二:协同战略。拉动银行各业务条线之间的充分协同,形成合力。如摩根大通拉动公司和投资银行(CIB)、商业银行、个人和社区银行,以及资产管理/私人银行四大条线的协同效应。包括利用公司和投行(CIB)业务与私人银行间的相互客户推荐,带来投行业务量和私人银行客户数量的增长;通过私人银行平台为零售客户提供投资咨询服务和综合金融服务等。通过条线间的交叉销售、客户推荐等协同业务为摩根大通在2013年创造了价值180亿美元的协同效应,包括150亿美元的收入增长,以及30亿美元的成本节约。

举措三:业务转型。推动以客户为导向的对公、零售和金融市场业务转型,着力发展高效、轻资本的业务模式。德意志银行与摩根大通关注核心高价值行业客户,聚焦发展中间收入业务驱动的轻资本业务,打造综合定价能力和综合金融产品方案,推动公司与投行业务转型。花旗银行与渣打银行以代客业务为重点,聚焦全球核心客户,推进金融市场业务转型,并打造高质量交易建议能力和高效的交易执行水平,为重点目标客群提供广泛的资产选择,同时大力推动公司与投行业务、零售业务的交叉销售。丹斯克、汇丰及富国银行通过数字化改造,为客户建立跨渠道的一致体验,引入大数据分析技术,用于精准营销、风险管理、客户分析等,大力发展财富管理和消费金融业务,降本增效,提升客户体验,推动零售银行业务转型。

举措四:风控转型。推动全面风险管理模式的转型,建立以战略为导向,以精细化管理工具为手段的风险管理体系。如欧洲及美国所有大银行几乎都启动了“全面风险转型”项目,围绕风险管理的各个方面,制定了多项转型举措,包括统一风险衡量标准,精简优化风险组织和决策流程,强化风险建模和监控能力,启动数据质量提升工作,并在内部建立项目管理办公室,匹配专项预算,全面推进风险措施落地。

“双轨战略”之二:开展全面数字化创新的布局

国际领先银行一方面通过推动传统业务全面变革,保护和提升核心业务,另一方面也在积极全面布局新技术和数字化能力,全方位推进数字化战略。其核心是o紧围绕客户旅程,借助颠覆式科技的应用与数据分析技术驱动的新型业务模式,打造未来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具体实施包括以下四方面举措:

举措五:全面数字化。围绕核心客户旅程,推动端到端的数字化流程改造。数据研究表明,银行内部20~30个核心客户旅程已经代表了约40%~50%的运营成本以及80%~90%的客户活动。在客户行为转变与银行运营成本上升的挑战下,几乎所有的国际领先银行都纷纷启动了核心客户旅程的数字化改造方案。汇丰银行规划了未来三年30多个客户旅程数字化改造方案,推动全球业务数字化转型;荷兰银行推动了20个客户旅程的数字化转型;意大利圣保罗银行推动包含零售与对公业务的40个客户旅程的转型;澳联邦银行从购房贷款开始,改造客户旅程,开展数字化转型。

某欧洲大型银行数字化转型成效显著。该银行自2015年初依次分批启动了包含按揭、信用卡、小企业受理、日常作业等7项客户旅程的改造。截至2016年上半年,除了财富项目外,全部进入市场推广,大幅改善了运营效率,如按揭处理时间缩短40%,筹资转化率提升了两倍,开户时间从1周缩短至1天,信用卡在线申请不超过90秒等。(见图4)

举措六:拥抱金融科技。通过收购、投资、战略合作等多种形式布局金融科技。颠覆式金融科技已成为全球领先银行不可忽视的话题,领先银行纷纷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布局下一代金融科技。麦肯锡对全球100家领先银行的调研结果显示:52%的银行与金融科技公司有合作关系,39%的银行有商业加速器项目,37%的银行采用风投或私募的形式布局金融科技,30%的银行建立了内部的数字能力中心。在具体实施中,领先银行通常会建立独立的创新推动组织,设置专项预算布局金融科技,确保执行过程中决策的独立性。

西班牙对外银行(BBVA)建立了20亿欧元的金融科技投资基金BVAVenture,为创业者及金融技术创业公司提供资金及资源打造颠覆式金融服务。主要投资关注三大领域:优化各渠道客户体验的新技术;创新的产品及服务;革新基础设施及平台的新技术。BBVA通过控制单笔投入规模(不超过25万美元)、广撒网的形式,广泛布局新技术,深入嵌入金融科技产业生态圈。其代表性的投资包括专注比特币钱包的Coinbase、理财平台Personal Capital、网上P2P平台Prosper、数字化银行Simple等。此外,BBVA Venture注重专业人士运作,聘请金融科技风投专家为主要负责人。

举措七:数据驱动与科技引领。打造全面数字化的支撑引擎。建立大数据战略,通过业务用例提升业绩、强化风控、优化效率国际领先银行纷纷以大数据能力建设作为核心战略,通过制定蓝图并持续落实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如美国Capital One银行自2002年起就制定了“数字驱动的战略”,设置了首席数字官(CDO),平均每年尝试8万个以上的大数据实验分析。其数字战略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广受推崇的信息决策战略(IBS,information―based―strategy),即基于大数据分析,判断客户价值,并指导差异化的客户策略。IBS被广泛运用在客户获取、激活、产品组合管理及客户挽留四个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巴西伊塔乌联合银行(Itau)用了4年时间完成了大数据转型,重点实施了25个业务用例(将数据应用于业务场景来创造价值的具体方案,如零售精准营销),统一了全行的数据,搭建了全行级的系统平台。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定义了42个数据域的“黄金数据源”,用两年简化数据架构、改善质量,之后3年逐步将数据用户和系统迁移至“黄金数据源”。汇丰银行(HSBC)以提升风险管控能力和建立客户360度视图为目标,搭建基于Hadoop的大数据平台,并逐渐完善平台上的数据分析工具功能,2015年又进一步投资数据分析平台Plarfora。(见图5)

在大数据战略实施过程中,领先银行往往通过分析大数据实施在各个业务领域的价值影响,优先开展那些潜在价值更大的领域。实践经验表明,大数据实施在决策支持、信用风险、精准I销与差别定价领域的潜在价值创造最大,银行应该优先考虑开展应用。

数字化战略的成功实施往往受限于银行IT开发的速度,常见的问题包括IT开发流程冗长、IT架构僵化、IT人才缺乏等问题。国际领先银行借鉴互联网公司的敏捷开发经验打造了“双速IT”的开发模式,即通过彻底或局部改造现有IT架构提高开发的灵活性,采用“敏捷开发”模式,以每周/双周为周期进行“冲刺”,快速试错,不断迭代,同时采用可视化看板追踪项目进度。

澳联邦银行CBA建立了完整的双速IT架构:针对以追求极致的客户体验、实时的客户分析为目标的前端渠道及客户管理开发模块建立了快速通道,组成独立的跨职能开发团队,通过业务与IT团队合署办公的模式,实现以客户需求为中心、敏捷作业,快速交付。以APP为例,通常从启动到交付仅需要3~6个月。在传统模块,包括核心交易系统及后台,则以降低成本为目标,打造直通式处理实现规模效应。通过持续整合、模块化、简单化、测试导向的开发,提高效率并确保稳定度。

澳联邦银行的一款在App Store和Google Play Store排名第一的银行APP,就是基于双速IT与敏捷开发,在3个月内完成的。初期由小团队用纸笔进行头脑风暴,产生创意,开发阶段以两周为一个周期,冲刺开发,不断迭代。整个开发过程中,每隔两周便邀请用户测试新版本的产品,及时反馈和修正。APP正式上线五个月后,每周平均有超过300万用户使用,处理150亿美元的交易,取得显著的市场成效。

借助云科技,全面提升效率。突破传统硬件承载能力极限,云科技可极大提高银行运维各方面效率,实现快速响应。在数字化进程中,银行不可避免会遇到硬件承载能力以及运维服务的挑战。如银行机房的空间资源和配电资源趋于饱和,对增量设备的承载能力明显不足,新的机房建设不能满足业务快速发展需求。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快速响应和网络化的特点,要求不间断的运营服务以及应对业务量的突增负荷,给银行运维管理带来了更大的挑战。经验表明,采用云科技,可有效降低单位运营成本30%~60%,将IT项目准备应用环境的时间由15~50天缩短到10~20分钟,能减少90%左右的重大损耗。

大多数领先银行都启动了云转型。如美国Capitol One银行利用公共云的方法实现全行的云转型,高盛也将内部的基础设施环境转型为云环境。高盛为了降低成本,提升业务需求的响应速度,启动了云转型,制定了统一的私有云架构,成功将系统架构由传统的内部部署基础架构,转变为可运行大型网格计算的云架构,实现计算机处理在全球各地的数据中心进行,带宽和结果随时可用。高盛通过推动云转型,降低了运营风险,优化了应用程序启动周期(从数月缩短至数天)。一些国内领先银行也在积极筹备云转型,有的大行已经启动了将整个银行搬上云端的规划。

举措八:建立创新组织。推动大规模组织机制革新,建立敏捷的组织与文化。为驱动全面数字化战略落地,国际领先银行纷纷开展了配套的组织机制革新。其核心是打破传统部门条线制,设立专门的组织架构和管理体制开展创新业务和数字化转型。例如美国花旗银行设图立了创新实验室、孵化器、风险投资等非传统部门来进行创新项目的管理;澳联邦银行建立了创新车库,定位为下一代银行产品实验室;荷兰ING银行则驱动全行从传统部门制机构向“部落和小队”的敏捷组织转变。

花旗银行设立了一系列组织架构,构建了完整的数字化生态系统。包括创新实验室、孵化器、创业加速器和风投,分别承接渐进式的产品数字化改造、颠覆式业务模式创新、加速创新概念向实际生产力转化和新业务布局。

创新实验室服务于渐进式创新。产品的数字化创新和业务流程数字化改造。极大地提高了创新效率,一个新的数字化产品或流程改造在3~6个月的时间里即可上线。创业孵化器以包容试错的文化服务于颠覆式创新。孵化器通过对内部创业想法的收集和筛选,对于那些最有可能重塑市场游戏规则的重大业务模式创新题材进行孵化。

同时,为更好布局未来的颠覆式创新,花旗借助以下两个机构进行外部创新布局并对内加速成果对接:创业加速器推动被投资企业创新成果为花旗所用。加速器帮助被投企业和花旗内部相关业务部门快速对接,通过专家辅导等多种形式协助被投企业加速成果产出,使得花旗能早日应用成果。

花旗风投进行创新布局。紧密关注与自身创新发展密切相关的四大领域,即大数据与分析、电商与支付、金融科技、安全与企业IT,进行创业公司的筛选和投资。同时,在风投中专门成立创新网络团队,与大学、设计公司和其他风投合作伙伴保持良好紧密的沟通互动,时刻掌握学界和业界的前沿动态焦点,敏锐地发现新的创新和增长机会,并广泛吸纳人才。澳联邦银行借助创新车库推动数字化创新澳联邦银行建立了“创新车库”,定位为下一代银行产品实验室,建立了从想法到产品服务落地的端到端创新驱动引擎。

创新车库的大门对所有申请的创意进行评断与优先排序,符合标准则会进入车库内部。创新车库配备了一系列“车间”和“单元”促成创新概念落地:在“洞见单元”与“拆解单元”,借助交互分析墙(可触交互式电子屏幕)了解澳大利亚各区人口的消费习惯,收集深刻的市场和客户洞见,明确并改善创意构思,转化为设计要素;在“测试设计单元”配置了固定的“车库设计师”,“轮岗制”的业务专家及IT人员辅导并开发产品原型设计蓝图;在“客户声音单元”,通过预选用户小组进行产品测试获取市场反馈;在“可用性y试实验室”,装备了人眼跟踪技术、六架空间相机、超大触屏,开展实时测试、焦点研讨,多次测试修正后交付产品;最终的交付产品进入“扩大规模单元”,由前端业务经理指导,设计合适的规模化推广方法并与业务对接,从试点验证开始,试点成功后可进行规模化商业推广。

澳联邦创新车库为银行源源不断提供各类新产品,优化了客户体验。如Clever Kash是一款数字化、互动式的储蓄罐产品,推出后,澳联邦银行的移动APP使用者增加了37%。荷兰ING银行借鉴互联网公司模式,建立全新的敏捷性总行组织敏捷组织和文化是荷兰ING银行实现传统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成功要素。过去2年间,荷兰ING银行借鉴了互联网公司内部的组织形式,推动总行由传统部门制组织机构向互联网形态的“部落和小队”组织模式转变,除柜台/分行、运营、呼叫中心和支撑职能(风险、法务、财务、人力)外,将包括数据分析、产品管理、IT、营销/渠道管理等传统职能共约2500名全职人员重新组合成13个部落300多个小队,形成敏捷的组织形态。

第4篇

自从张小龙把应用号改为“小程序”后,关于小程序的产品动向一直令开发者和创业者心驰神往,当前的小程序开发热逐渐有了七年多前的安卓开发的盛况。从做一个App走上人生巅峰,到做一个公众号估值千万,到如今已有爆款小程序、小程序服务平台等拿到一线VC的巨额融资,连独角兽捕手朱啸虎在不同场合表态,“别看区块链了,赶紧去小程序创业啊!”

当我们谈起“小程序”时,在语境一般指代的是“微信小程序”,这有点儿不公允,支付宝在去年也做了小程序,淘宝会员码店铺也像小程序;百度才是最早的小程序鼻祖,从轻应用(lightApp)到直达号再到今年4月重新上线部分企业的小程序,现实很残酷,与用户称呼公众号一般特指微信订阅号一样正常。

微信在基本完成连接“人”(社交)、连接“内容”(社媒)任务之后,已把重心放在连接“产品”(小程序)上,尽管目前主流产品形态还是App,但微信小程序增速非常亮眼,根据QuestMobile报告显示,从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微信小程序的月活规模超过4亿,在上个月小程序日活用户达1.4亿左右,渗透率达43.9%,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越来越多App开发了小程

那么,BAT三家之中,为何只有微信小程序具有强大的用户流量以及生态场景能力?在微信生态之中,小程序如何才能存活下来?

一. 阿里小程序、百度小程序为什么没有那么火?

本质上说,小程序是以超级App为母App不断孵化出无数多的子App,使得超级App成为新的移动互联网基础设施,当各种需求被不同的小程序满足之后,很容易长出类似苹果应用市场(App Store)那样的生态。所以从微信小程序诞生起,巨头们就很焦虑,阿里担心小程序的社交电商在腾讯体系内形成闭环,百度担心人们搜索需求被小程序搜索满足。

1. 阿里小程序押注“新零售”,拓展线下场景

马云曾这样评价微信,刚出来时“被吓了一跳”,再后来觉得“仅此而已”,而这几年,微信支付在碎片化支付场景之中对支付宝的冲击显而易见;微信小程序在下很大一盘棋,仅从小程序之中孵化的一个拼多多,就成了腾讯战略冲击淘宝电商垄断地位的又一王牌。

阿里做小程序的孵化基地是支付宝和淘宝,支付宝的小程序更多是在便民属性上工具应用,属于“用完即走”性质。今年淘宝的一个显著变化是不再是纯粹的电商平台,而是线上新零售基地。当前淘宝中已经整合了“淘宝外卖”、“飞猪旅游”等O2O业务,挨着淘宝搜索框的“会员码”实际上是一个向用户附近位置线下门店导流的本地生活服务业务。

在淘宝平台模式之中,要实现复杂的、非标的到店或到家服务场景,就得采用免下载安装包的“小程序”产品形态以更好实现流量闭环,由于淘宝本身就是阿里系产品导流基地,做轻应用有比较强的技术积淀,产品体验并不差。但阿里做小程序也只能打通在小程序上的电商场景,而没有办法丰富其他业态,阿里电商的盈利模式决定了商户依然需要自购广告买平台流量或者返佣。

(淘宝首页本地生活服务类增多,会员码实际上是门店小程序,目前支付宝使用较为高频的共享单车小程序)

2. 百度小程序的出路是做信息流广告落地页

百度链接信息的强项更准确的说是链接官网或者站长,这种优势在微信生态之中被公众号和自媒体削弱,接下来企业做官网的趋势可能就是做一个小程序(开发App的成本相对较高),毕竟以前PC端4亿用户每个企业都有官网,和现在微信小程序用户量级差不多。所以,百度再不推小程序,确实就有点晚了。

此前的轻应用没有做起来是由于百度在移动端没有拳头级App带,过去2年百度移动端转型已经完成,2017年手百信息流广告业务以环比20%增速发展,与大搜业务并驾齐驱,是百度长期投入AI技术研发的现金流业务。后续在百度移动端的信息流之中,有望接入一些体验较好的小程序站点,首页向用户Push(推荐)时呈现,无需跳转到至客户的App,使用体验要比H5式的广告落地页要好很多。

笔者发现4月12日百度App的“常用服务”中上线了“优信二手车”小程序,还没有介入首页。

百度小程序的缺憾在于其移动支付市场份额较小,没有办法在自身生态体系内完全打通支付场景;并且或许只有与百度合作的小程序商家才能得到类似“品牌专区”的推荐以及首页的流量推荐,这将制约很多企业开发者进驻的兴致。

(百度小程序目前仅作为常用服务,优信二手车作为样板,体验App化,暂无支付功能)

二. 长尾小程序如何在微信“去中心化的产品生态”中生存?

目前阿里小程序、百度小程序均无法与微信小程序相抗衡,更多只是出于战略防守的目的,并且其他移动端产品也不可能再做小程序了,自身的流量不够。

微信小程序独特禀赋在于:用户基数、打开高频度、用户粘性第一,拥有真实的个人账户和社交关系链,微信支付用的人越来越多,而最为难得是微信试图培育出的“去中心化”的小程序生态,而非是中心化流量入口进行系统分配。微信会让用户自主选择小程序,微信首页下拉呈现是用户常用的小程序,便于让用户养成使用习惯。

阿星认为,微信小程序也是为腾讯的商业模式服务的,但创业者大可以放心,正如微信营建公众号庞大生态,它本身并不需要从某个公众号中抽佣或者收费,腾讯本身靠游戏、投资拥有丰裕的利润,腾讯无意与小程序运营者争利。它反而更需要所有用户、企业、产品等在腾讯自己的生态玩下去,这样才有源源不断的“流量”为其商业模式提供肥沃的土壤。

很多创业者和企业已经敏锐觉察到,微信小程序正复制公众号成功的逻辑,很快小程序也会成为企业的标配,正如2000多万个公众号中真正能够生存下来极少数,而小程序运营者痛点也与微信定位的“去中心化产品生态”息息有关:

目前头部小程序很多是腾讯自己开发或投资项目,很多创业者会担心的我的用户留存在微信,数据在微信上跑,哪天封号怎么办。

如何结合自身的业务逻辑设计出体验度不比App差的工具,依然需要行业解决方案,市面上的小程序开发商大多良莠不齐。

小程序不能像公众号那样向用户推送消息,如何唤醒留存用户,提升转化率成为运营难题。

而去中心化产品生态的好处在于这些小程序的痛点会微信第三方服务商加以解决,他们本身既是与微信有着深度合作的开发者,熟悉小程序游戏规则,又是其他微信小程序创业者的服务平台,因而在小程序风口成为资本市场投资的重点。笔者发现此前做公众号服务商的平台已经转型做小程序平台,他们与传统中小企业打交道的多,更了解他们的痛点和需求,并且小程序的开发与此前的公众号微商城成熟经验可以很好的结合,4月份微盟完成10.09亿元D1轮融资,可见资本市场对于小程序企业服务(to B业务)的看好。

移动互联网从流量上更像“微信互联网”,小程序是微信目前主推的用户交易、交互产品,微盟创始人孙涛勇“小程序+”概念或许更容易理解张小龙小程序“连接万物”的野心,小程序可以加官网、加公众号、加电商、加门店、加广告,这么多的玩法没有开发和运营经验的企业单独去玩,可能没法充分释放其“全渠道”价值,另外如何遵守微信相对复杂、变动的产品规则也得有小程序服务商引导,而小程序服务平台崛起满足了这种市场刚需。

而微信小程序服务平台,最重要的不是技术,微信底层技术已经比较简易化了,真正的壁垒是具备不同垂直行业的运营经验积累,只做少数小程序案例的服务商很难应付,小程序的红利就是眼前,但是真正会玩的、能抓到仍然是少数,这种两年左右的红利窗口期试错成本高昂,使得小程序服务平台容易出现“头部化”的马太效益。

提供小程序应用服务是一门技术活,比如做微电商、智慧餐厅、智慧外卖、智慧美业等不同行业的小程序产品逻辑肯定不一样,在不同场景做交易、官网、门店或者会务小程序的交互也不一样。此前帮助不同行业创业者和企业做微网站、微分销的团队对业务理解优势凸显了,笔者认为,这是资本市场看好微盟成为中长尾企业主做小程序开发和运营的赋能者的重要原因。

尽管小程序要超过50个流量入口,要解决小程序推广难的问题,还得依靠“公众号+小程序”组合拳的办法,公众号粉丝留存度高、但入口比较深、打开率低,小程序入口多、使用可以高频,长尾中小企业用户如果能发挥出公众号存量和小程序增量优势,可以节约很多推广成本、并丰富小程序的推广玩法,比如公众号插入小程序,二维码设计粉丝的分配机制,拼多多式的社交+拼团模式,铂涛酒店式的微信卡券营销、礼物说式的送礼等方式可以借鉴和模仿,“专业人做专业事”,阿星相信,目前小程序服务商已经掌握了足够多运营工具和解决方案。

张小龙说小程序不是为电商准备的,意思是小程序在内容、社交、门店、工具等多个应用场景都可以广泛应用,或许内容电商、社交电商、粉丝营销以及本地生活化服务可以通过小程序真正引爆。

当腾讯成为中小企业连接线上线下的“赋能者”的时候,腾讯才会最终与阿里拉开市值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