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

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

时间:2024-03-12 17:52: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

第1篇

【关键词】6σ;质量管理;过程能力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的检验医学事业的飞速发展,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理念也在不断地更新发展。6σ管理策略是国际上迅速发展的以顾客为重点的质量管理模式,目前被越来越多的人们应用到医院实验室管理中,σ值作为质量指标易于标准化,可动态测量评估,能客观反映实验室的质量及改进措施的有效性。我们对本实验室2016年1—6月份血常规检的四个测项目的室内质控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及σ值的计算,以6σ质量管理方法评价血常规检测项目的质量控制数据及四项指标的分析性能,以指导我们日常质量控质工作。

1.材料和方法

1.1仪器、试剂

日本东亚公司sysmexXT-2000五分类血液分析仪。试剂:sysmex原装配套试剂。质控品:sysmex高、中、低3种配套e-check。

1.2方法

(1)评估项目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Hb)共4项。(2)评估分析性能水平计算σ值:σ=[TEa%-Bias%]/CV%,其中TEa%依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改进方案(CLIA’88)能力比对检测的分析质量要求。CV%:根据本实验室2016年1—6月血常规项目室内质控数据计算。Bias%:根据本实验室上述检验项目2016年参加北京市临床检验中心2次室间质量评价计划的平均Bias%值。(3)设计质量控制方法根据标准操作过程规范图法设计质量控制方法。(4)选择质量改进方案采用公式计算质量目标指数:QGI=Bias%/(1.5xCV%当QGI<0.8提示优先改进精密度;QGI在0.8~1.2之间,提示准确度精密度均需改进,QGI>1.2提示优先改进准确度。

2.结果

2.1检测项目过程能力评价

根据过程能力评价标准[2]四个评估项目中,σ值≥5的二项为Ⅰ级,过程能力比较高,5≥σ值≥4的一项为Ⅱ级,过程能力比较充分,4≥σ值≥3的一项为Ⅲ级,过程能力比较差,应设法提高为Ⅱ级以上。

2.2质量控制方法的设计

经过分析发现,σ值与质量控制方法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σ值不同,质控方法也各不相同。当σ值≥5时,采用13s规则(N=2)即可达到分析质量达90%的效果,当3≤σ值≤4时需采用13s/22s/R4s/41s/10x多规则才能达到良好的质控效果。

2.3质量改进方案

评估的四个项目中,有一项达到6σ标准,三个未达到6σ标准的项目,WBC和RBC需改进准确度,Hb需改进精密度。

3.讨论

本实验因美国临床实验室改进方案(CLIA’88)血常规检验中TEa值所限,仅对四个项目进行评价。根据6σ质量管理过程能力评价标准从表1可见,本实验室PLT、WBC2个项目的σ值均≥5.0,达Ⅰ级,说明临床检测项目的分析过程能力评价较高,已满足临床实验室的过程能力要求,质控方法通常采用最简单的13s规则,N=2即可控制。根据QGI值发现WBC应首先改进准确度。Hbσ值大于4.0小于5.0,说明这个项目的分析过程能力在Ⅱ级,过程能力充分,在变异系数和偏倚上很小的改进将对σ水平具有很大影响,建议采用12.5s规则,N=2即可控制。根据QGI值可见Hb应在改进精密度上下功夫。RBC的σ值大于3,过程能力为Ⅲ级,较勉强,应提高为Ⅱ级。通过QGI值看出需要花大精力对其准确度进行改进,这就需要我们采用全面的质量控制策略,工作中需采用13s/22s/R4s/41s/10x多规则,并对其影响因素如试剂分析前、中、后质量控制、实验方法、实验室环境等进行全面评估、全程监控,对人员进行必要的技术培训,对分析系统按时维护保养,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使其分析过程能力达到Ⅱ级以上,以满足临床实验室要求[3]。综上所述,6σ质量管理不仅对临床检验过程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实验室内部的质量目标、实验室检测系统的性能评价和实验室质量持续改进等方面给出了量化标准,用σ值来选择实验室的质量控制方法更为科学、规范、客观、标准。并且6σ质量管理还可用于分析前、分析后的质量评价和质量改进[4],是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王志国.临床检验质量控制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1-102.

第2篇

第一条为加强对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的管理,提高临床检验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是指对取自人体的各种标本进行生物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化学、血液免疫学、血液学、生物物理学、细胞学等检验,并为临床提供医学检验服务的实验室。

第三条开展临床检验工作的医疗机构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卫生部负责全国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辖区内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临床实验室建设和管理,规范临床实验室执业行为,保证临床实验室按照安全、准确、及时、有效、经济、便民和保护患者隐私的原则开展临床检验工作。

第二章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的一般规定

第六条卫生行政部门在核准医疗机构的医学检验科诊疗科目登记时,应当明确医学检验科下设专业。

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医学检验科下设专业诊疗科目设定临床检验项目,提供临床检验服务。新增医学检验科下设专业或超出已登记的专业范围开展临床检验项目,应当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办理变更登记手续。

第七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提供的临床检验服务应当满足临床工作的需要。

第八条医疗机构应当保证临床检验工作客观、公正,不受任何部门、经济利益等影响。

第九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集中设置,统一管理,资源共享。

第十条医疗机构应当保证临床实验室具备与其临床检验工作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场所、设施、设备等条件。

第十一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严格遵守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保证临床检验质量。

第十二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专业技术人员应当具有相应的专业学历,并取得相应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负责人应当经过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相关培训。

第十三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有专(兼)职人员负责临床检验质量和临床实验室安全管理。

第十四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按照卫生部规定的临床检验项目和临床检验方法开展临床检验工作。

医疗机构不得使用卫生部公布的停止临床应用的临床检验项目和临床检验方法开展临床检验工作。

临床检验项目和停止临床应用的临床检验项目由卫生部另行公布。

卫生部定期新的临床检验项目和临床检验方法。

第十五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有分析前质量保证措施,制定患者准备、标本采集、标本储存、标本运送、标本接收等标准操作规程,并由医疗机构组织实施。

第十六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建立临床检验报告发放制度,保证临床检验报告的准确、及时和信息完整,保护患者隐私。

第十七条临床检验报告内容应当包括:

(一)实验室名称、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病历或者门诊病历号。

(二)检验项目、检验结果和单位、参考范围、异常结果提示。

(三)操作者姓名、审核者姓名、标本接收时间、报告时间。

(四)其他需要报告的内容。

第十八条临床检验报告应当使用中文或者国际通用的、规范的缩写。保存期限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九条诊断性临床检验报告应当由执业医师出具。

乡、民族乡、镇的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诊断性临床检验报告可以由执业助理医师出具。

第二十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提供临床检验结果的解释和咨询服务。

第二十一条非临床实验室不得向临床出具临床检验报告,不得收取相应检验费用。

第三章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

第二十二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临床实验室质量控制和管理。

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制定并严格执行临床检验项目标准操作规程和检验仪器的标准操作、维护规程。

第二十三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使用的仪器、试剂和耗材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第二十四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保证检测系统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对需要校准的检验仪器、检验项目和对临床检验结果有影响的辅助设备定期进行校准。

第二十五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对开展的临床检验项目进行室内质量控制,绘制质量控制图。出现质量失控现象时,应当及时查找原因,采取纠正措施,并详细记录。

第二十六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室内质量控制主要包括质控品的选择,质控品的数量,质控频度,质控方法,失控的判断规则,失控时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质控数据管理要求等。

第二十七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定量测定项目的室内质量控制标准按照《临床实验室定量测定室内质量控制指南》(GB/20032302-T-361)执行。

第二十八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参加经卫生部认定的室间质量评价机构组织的临床检验室间质量评价。

第二十九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参加室间质量评价应当按照常规临床检验方法与临床检验标本同时进行,不得另选检测系统,保证检验结果的真实性。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对于室间质量评价不合格的项目,应当及时查找原因,采取纠正措施。

医疗机构应当对床旁临床检验项目与临床实验室相同临床检验项目常规临床检验方法进行比对。

第三十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将尚未开展室间质量评价的临床检验项目与其他临床实验室的同类项目进行比对,或者用其他方法验证其结果的可靠性。临床检验项目比对有困难时,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对方法学进行评价,包括准确性、精密度、特异性、线性范围、稳定性、抗干扰性、参考范围等,并有质量保证措施。

第三十一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室间质量评价标准按照《临床实验室室间质量评价要求》(GB/20032301-T-361)执行。

第三十二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建立质量管理记录,包括标本接收、标本储存、标本处理、仪器和试剂及耗材使用情况、校准、室内质控、室间质评、检验结果、报告发放等内容。质量管理记录保存期限至少为2年。

第四章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安全管理

第三十三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

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要严格执行《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

第三十四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建立并严格遵守生物安全管理制度与安全操作规程。

第三十五条医疗机构应当对临床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上岗前安全教育,并每年进行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培训。

第三十六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根据生物危害风险,保证生物安全防护水平达到相应的生物安全防护级别。

第三十七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的建筑设计应当符合有关标准,并与其生物安全防护级别相适应。

第三十八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按照生物防护级别配备必要的安全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品,保证实验室工作人员能够正确使用。

第三十九条医疗机构病原微生物样本的采集、运输、储存严格按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十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严格管理实验标本及实验所需的菌(毒)种,对于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应当按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规定,送至相应级别的生物安全实验室进行检验。

第四十一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按照卫生部有关规定加强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

第四十二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相关规定妥善处理医疗废物。

第四十三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制定生物安全事故和危险品、危险设施等意外事故的预防措施和应急预案。

第五章监督管理

第四十四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临床实验室的日常管理。

第四十五条医疗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相关规定予以处罚:

(一)未按照核准登记的医学检验科下设专业诊疗科目开展临床检验工作;

(二)未按照相关规定擅自新增医学检验科下设专业;

(三)超出已登记的专业范围开展临床检验工作。

第四十六条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对辖区内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的管理、质量与安全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存在质量问题或者安全隐患时,应当责令医疗机构立即整改。

第四十七条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对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的举报、投诉后,应当及时核查并依法处理。

第四十八条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一)对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进行现场检查,了解情况,调查取证;

(二)查阅或者复制临床实验室质量和安全管理的有关资料,采集、封存样品;

(三)责令违反本办法及有关规定的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及其人员停止违法违规行为;

(四)对违反本办法及有关规定的行为进行查处。

第四十九条卫生部可以委托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等有关组织对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的检验质量和安全管理进行检查与指导。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可以委托具有室间质量评价能力的省级临床检验中心或者有关其他组织对辖区内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的检验质量和安全管理进行检查与指导。

受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临床检验中心或者有关其他组织,在检查和指导中发现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存在检验质量和安全管理问题时,应当及时向委托的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提出改进意见。

第五十条医疗机构应当对卫生行政部门及其委托的临床检验中心或者其他组织开展的对临床实验室的检查和指导予以配合,不得拒绝和阻挠,不得提供虚假材料。

第五十一条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将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的质量、安全管理等情况进行通报或公告。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将上一年度对辖区内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的质量、安全管理通报或公告情况,于每年3月31日前报卫生部。

第五十二条室间质量评价机构应当定期将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室间质量评价情况,向卫生部和为该医疗机构核发《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第六章附则

第五十三条本办法中下列用语的含义:

室间质量评价利用实验室间的比对确定实验室的检测能力。

实验室间比对按照预先规定的条件,由两个或多个实验室对相同或类似检测物品进行检测的组织、实施和评价。

室内质量控制实验室为了监测和评价本室工作质量,决定常规检验报告能否发出所采取的一系列检查、控制手段,旨在检测和控制本室常规工作的精密度,并检测其准确度的改变,提高本室常规工作中批间和日间标本检测的一致性。

质量控制图对过程质量加以测定、记录,从而进行评估并监查过程是否处于控制状态的一种统计方法设计的图,图上有中心线、上控制界限和下控制界限,并有按时间顺序抽取的样本统计量值的描点序列。

第五十四条特殊临床检验项目的管理由卫生部另行规定。

第3篇

关键词:临床实验室;管理;培训

【中图分类号】R472.9【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418-01

目前,我国二级以上医院的检验科大都可分为血液、生化、免疫、微生物、体液等几个相对独立的专业实验室,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各个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均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和提高,开展的检验项目部分已实现了全自动或半自动化,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技术体系,并能相互协作。伴随国家《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的实施,笔者就新形势下医院检验科的建设管理谈谈科室主任的管理方法。

1 技术人员管理

医院检验科检验质量水平的优劣取决于其科室人员的医德水平和技术水平,要求检验人员必须具有爱“伤”观念,具备有丰富扎实的理论基础,熟练精湛的操作技能和积极适应知识更新的能力。

1.1 医德医风建设:良好的医德是医院行风建设的重要内容,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每个医务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的行为准则,“一切为患者服务”的宗旨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要落实在行动上,尽可能满足患者的需求。科室管理中建立早交班制度,其中有项内容就是进行医德医风教育。

1.2 业务技术培训:虽然检验人员入科前的理论教育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所掌握的知识仍然没有跟上医学检验技术的快速发展。作为技术人员使用必须进一步培训,一要根据人员素质进行岗前轮转学习,熟悉科室业务及岗位职责,考试上岗;二要有目的、有计划采取学术交流、外地进修、项目培训、参观学习等方式,培养一些有稳定专业思想的业务技术骨干。同时科室依托厂家开展新业务培训,鼓励他们学习和掌握新技术和新方法。

2 检验质量管理

因为仪器设备质量的改善和提高使检验结果可以更好地避免了人为因素的干扰,判断更加客观、科学,反馈给临床的信息及结果也越来越迅速,所以相当一部分技术人员认为只要有人、有仪器、有试剂就可以对临床出具检验报告。这种认识缺乏对临床实验室质量工作的足够重视,加之临床对检验报告的“提速”的迫切要求,忽视对发出报告所必需的质量保证基本措施如仪器校准、维护、维修、室内质控、标准操作规程、记录等临床实验室的质量管理。检验科质量管理的核心是质量控制,质量控制不仅仅是室内质控(IRC)和室间质评(EQA),还有人员、质量体系、设施与环境、检测方法、记录、样品等多项管理内容。医学教育网

2.1 成立专业小组:成立由科室领导任组长,各专业实验室组长(负责人)为成员的质量管理小组。制定如程序文件、操作手册、质控记录、差错登记等各项质量管理制度并督促落实,定期检查、分析各组室内外质量评定情况,及时纠正工作人员技术操作不规范的行为;定期收集临床科室对本科室的意见和建议,并提出解决办法。

2.2 专业实验小组实行组长负责制,组长固定专业 各组负责人实行竞争上岗,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科党支部委员会研究后产生。建立操作者、专业组长或主管技师、科主任“三级”检验报告审核制度,对实验室结果应进行分析,如在质控范围内,可发出报告,否则应查找原因,必要时复核检验。实行特殊检验报告由科主任把关,其他检验报告组长核对后发出。

2.3 制定标本采集及送检制度:为了确保检验科工作的有效和可靠,建立起标本拒收的书面标准,并有拒收标本的记录,同时在申请单上注明拒收原因。对所使用的试剂盒本着质量第一、价格合理、服务周到的原则进行选购,选用前应作比对,并有分析报告。仪器在使用前用标准物校对,正常后带室内质控物按操作标准程序文件要求进行检验操作。

2.4 认真做好IRC,努力搞好EQA:IRC是实验室检验质量保证的基础,而EQA则是IRC的继续和补充,起到相互校正检验结果准确性的作用,对实验室质控起到监督、促进作用。EQA应做到专业实验小组每月讲评1次,EQA做到科室每结果回报后讲评1次,以总结经验。

3 仪器设备管理

计算机与各种自动化仪器的结合,使检验工作的自动化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很多检验仪器代替了人力,只要有了机器,检验人员就可以根据说明书进行操作动转,然后计算机直接输出检验结果,大大减少了检验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因此仪器设备的管理是检验科管理的另一重要内容。

3.1 索证并建全仪器档案:必须有:注册证、合格证、销售证、操作规程(实验室的法规)、维护及使用记录(仪器状态的证明)、校准和质控程序及记录(准确性和精密度的证明)、计量设备的强检记录。

3.2 对仪器的主要性能参数进行评价:包括精密度即含正常和异常水平标本的检测、线性范围、可比性、抗干扰试验等内容,以保证每日设备使用正常。

3.3 重建标准曲线:新仪器测定常规标本前要建立标准曲线,在更换新批号的试剂或仪器维修后等时应重新建立标准曲线。

3.4 仪器维护与保养:建立仪器维护、保养、使用制度,各种仪器由专人负责日常的维护、保养、校正,并做好记录,发现问题及时反映并联系维修。

第4篇

【关键词】 临床实验室;管理;培训

目前,我国二级以上医院的检验科大都可分为血液、生化、免疫、微生物、体液等几个相对独立的专业实验室,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各个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均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和提高,开展的检验项目部分已实现了全自动或半自动化,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技术体系,并能相互协作。伴随国家《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的实施,笔者就新形势下医院检验科的建设管理谈谈科室主任的管理方法。

1技术人员管理

医院检验科检验质量水平的优劣取决于其科室人员的医德水平和技术水平,要求检验人员必须具有爱“伤”观念,具备有丰富扎实的理论基础,熟练精湛的操作技能和积极适应知识更新的能力。

1.1医德医风建设良好的医德是医院行风建设的重要内容,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每个医务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的行为准则,“一切为患者服务”的宗旨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要落实在行动上,尽可能满足患者的需求[1]。科室管理中建立早交班制度,其中有项内容就是进行医德医风教育。

1.2业务技术培训虽然检验人员入科前的理论教育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所掌握的知识仍然没有跟上医学检验技术的快速发展。作为技术人员使用必须进一步培训,一要根据人员素质进行岗前轮转学习,熟悉科室业务及岗位职责,考试上岗;二要有目的、有计划采取学术交流、外地进修、项目培训、参观学习等方式,培养一些有稳定专业思想的业务技术骨干。同时科室依托厂家开展新业务培训,鼓励他们学习和掌握新技术和新方法。

2检验质量管理

因为仪器设备质量的改善和提高使检验结果可以更好地避免了人为因素的干扰,判断更加客观、科学,反馈给临床的信息及结果也越来越迅速,所以相当一部分技术人员认为只要有人、有仪器、有试剂就可以对临床出具检验报告。这种认识缺乏对临床实验室质量工作的足够重视,加之临床对检验报告的“提速”的迫切要求,忽视对发出报告所必需的质量保证基本措施如仪器校准、维护、维修、室内质控、标准操作规程、记录等临床实验室的质量管理。检验科质量管理的核心是质量控制,质量控制不仅仅是室内质控(IRC)和室间质评(EQA),还有人员、质量体系、设施与环境、检测方法、记录、样品等多项管理内容。

2.1成立专业小组成立由科室领导任组长,各专业实验室组长(负责人)为成员的质量管理小组。制定如程序文件、操作手册、质控记录、差错登记等各项质量管理制度并督促落实,定期检查、分析各组室内外质量评定情况,及时纠正工作人员技术操作不规范的行为;定期收集临床科室对本科室的意见和建议,并提出解决办法。

2.2专业实验小组实行组长负责制,组长固定专业各组负责人实行竞争上岗,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科党支部委员会研究后产生。建立操作者、专业组长或主管技师、科主任“三级”检验报告审核制度,对实验室结果应进行分析,如在质控范围内,可发出报告,否则应查找原因,必要时复核检验。实行特殊检验报告由科主任把关,其他检验报告组长核对后发出。

2.3制定标本采集及送检制度为了确保检验科工作的有效和可靠,建立起标本拒收的书面标准,并有拒收标本的记录,同时在申请单上注明拒收原因。对所使用的试剂盒本着质量第一、价格合理、服务周到的原则进行选购,选用前应作比对,并有分析报告。仪器在使用前用标准物校对,正常后带室内质控物按操作标准程序文件要求进行检验操作。

2.4认真做好IRC,努力搞好EQAIRC是实验室检验质量保证的基础,而EQA则是IRC的继续和补充,起到相互校正检验结果准确性的作用,对实验室质控起到监督、促进作用。EQA应做到专业实验小组每月讲评1次,EQA做到科室每结果回报后讲评1次,以总结经验。

3仪器设备管理

计算机与各种自动化仪器的结合,使检验工作的自动化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很多检验仪器代替了人力,只要有了机器,检验人员就可以根据说明书进行操作动转,然后计算机直接输出检验结果,大大减少了检验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因此仪器设备的管理是检验科管理的另一重要内容。

3.1索证并建全仪器档案必须有:注册证、合格证、销售证、操作规程(实验室的法规)、维护及使用记录(仪器状态的证明)、校准和质控程序及记录(准确性和精密度的证明)、计量设备的强检记录。

3.2对仪器的主要性能参数进行评价包括精密度即含正常和异常水平标本的检测、线性范围、可比性、抗干扰试验等内容,以保证每日设备使用正常。

3.3重建标准曲线新仪器测定常规标本前要建立标准曲线,在更换新批号的试剂或仪器维修后等时应重新建立标准曲线。

3.4仪器维护与保养建立仪器维护、保养、使用制度,各种仪器由专人负责日常的维护、保养、校正,并做好记录,发现问题及时反映并联系维修。

3.5仪器比对仪器比对是保证实验室报告一致性的重要方法。至少3个月进行1次,并有详细记录,方法是:首先选择一台本实验室内技术性能最好的仪器(尽可能是用配套校准物校准的仪器),其他仪器分别与该仪器进行比对。

4科室行政管理

4.1安全要求实验室必须建立并贯彻“安全管理制度”以防止物理、化学、生化、电学和生物伤害;实验室与办公室严格区分,污染区与非污染区严格区分。

4.2制定并完善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和奖惩制度行政管理的目的之一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完善的各项规章制度是提高质量的重要保证。检验科确定重要分析的“报警”范围,当检验结果提示存在报警范围时,检验科须重复标本,并立即回报临床,与临床诊断不符合情况时,须重复测定并及时与临床联系。同时,应做详细记录,包括日期、时间、负责检验的工作人员,通知人员和实验结果。

4.3加强人员培训加强新开展项目的准入论证及检验人员的在职培训工作。一方面培训和提高所有的检验人员对基础知识和质量控制理论的掌握了解;另一方面质量工作是由各个岗位的全体员工的行为做出保证的,必须强化全员的质量意识,始终把全员质量教育工作作为一项基础工作,常抓不懈。

4.4坚持定期和临床协调会制度真正能够把检验数据有效转化为有用的临床信息,需要临床与检验医师的密切合作,为了建立质量信息反馈系统,定期征求意见,对提出的有关问题及时处理、报告并改正。

5监督考核管理

5.1年底总结,评优奖励成立由科主任和各专业组长为成员的纪律管理小组,对科室工作人员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的情况进行督促、检查、落实,发现问题记录下来,及时在科室晨会上批评指出并根据奖惩办法予以处罚或奖励。纪律管理小组每季度对每个人进行综合量化考核,考核以检验质量为主,作风纪律为辅,分项计分并将其累计到年底总结,评优奖励。

5.2双向测评对组长(实验室负责人)实行双向测评打分,一是全科人员给组长(实验室负责人)无记名投票打分;二是科室党支部委员会给组长评议打分,二者之和带入年底工作总结作为对他们评价的依据之一。总之,科主任既是科室行政领导,又是专业学科带头人,检验质量的提高、人才的培养、经济效益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主任的管理能力和水平[2]。要搞好医院检验科的管理工作,科主任需要不断学习,及时更新思想观念,制定和完善科室各项管理制度以及考核奖惩制度,用制度来管理和约束人员。

参考文献

第5篇

1.吉林长春市双阳区医院检验科,吉林长春130600;2.吉林长春市双阳区医院血库,吉林长春130600

[摘要]本文简要地阐述了,要想保证实验室检验质量,必须做到患者、护士、医生和检验技术人员一起努力共同负责,共同保证。通过对患者讲解配合医护工作的重要性,通过向临床科室发放《检验手册》、《检验标本留取指南》手册和对实验室检验技术人员进行思想、业务素质的再提高,使样本的不合格率明显降低,检验结果的误报率降至最低。因此,必须的管理制度和提高医生、护士和检验技术人员的思想业务素质,是保证临床实验室检验质量的前提和保障。

[

关键词 ]质量保证;医生;护士;患者;检验者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654(2014)10(a)-0053-02

[作者简介]韩文君(1961-),男,吉林省舒兰县人,中专,主管检验师,主要从事临床常规检验。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实验室检查已成为临床医生诊断疾病、观察疗效及判断预后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如何提升实验室的检验质量成为广大检验工作者面临的日益突出的问题。临床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包括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三个环节[1]。所谓分析前程序,ISO/IEC15189文件中明确定义为按时间的顺序,从临床医生开出医嘱开始,到分析检验程序时终止的步骤,包括检验申请、患者的准备、原始样本的采集、运送到实验室并在实验室进行传播[2]。为了确保实验室检验质量,必须对样本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的全过程进行全面的质量控制(TQC)。实验过程质量控制无疑是TQC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然而如果忽视对分析前(病人、医生、护士包括样本的采集、转送等因素)和分析后(数据处理、结果审核、报告书写和登录、发送时间和方式等)环节的质量管理,那么或难于获得正确的测试结果,或者难于及时做出正确的解释。因而,检验质量必须是临床和实验室共同负责,共同保证[3]。通过我们的工作实践证明要想保证实验室检验质量对实验室和临床科室应采取如下措施。

1对实验室的要求

检验科是样本检测出报告的科室,检验质量至关重要。没有质量管理的检验结果是不可信赖的,因此,检验科工作人员一定要强化质量意识,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时刻以患者为中心,树立救死扶伤,患者就是我亲人的思想。日常工作中必须做好室内质量控制工作,对任何一项失控的参数都要查找原因,予以纠正。对任何一个检验项目都必须进行质量管理,必须确保检测结果的科学性、准确性、可信性。

1.1制度保证

标准的仪器、标准的方法、合理的试剂和合格的标本是检验质量保证的四个基本要素,缺一不可。必须有制度保证及有关方面的支持,使这四个要素都合乎标准,满足质量要求。对仪器、方法和试剂,应有专门的质量管理组织或机构定期进行检查、测试、校准和评价。

1.1.1必须使用合格的仪器仪器的精密度不合乎质量要求者不能使用。计量仪器的检测仪器都必须定期进行检定、校准和定标,不合格或未经检定的任何仪器都不能随便使用。

1.1.2必须使用标准的方法在使用任何一个新方法前都必须对方法学进行考核和评价,只有方法学的特异性、精密度和准确性符合质量要求时才被允许使用。

1.1.3必须使用合格的试剂试剂进货渠道必须合法;试剂的特异性、重复性、抗干扰性和稳定性等都必须合乎质量要求,否则不能使用。质量是首要问题,其次才是价格,只有在同等质量的前提下才允许选择价格低廉的试剂。

1.1.4必须使用合格的标本标本不合格会严重影响检验质量,但对不合格标本不能随便丢弃,需与送检科室协商,说明原因和可能对实验的影响程度,在对方同意的情况下方可丢弃,并须向患者说明,退还收费;或者给予检测,但须注明标本不合格之处和可能对某些结果的影响,例如溶血对钾测定结果有影响而对血钠的影响不大等。凝血酶原时间、血沉测定,当标本有凝块时,一定不能使用。当标本溶血时对一些酶类的检测结果影响较大,不可使用。对不合格的标本,实验室不要单方面将标本丢弃,应请传送标本人员带回或取回,并立即补充采集标本送检,以避免影响对疾病的诊断或治疗监测。为了减少不合格样本的送检率,我们实验室为临床科室编写了《检验手册》和《检验标本留取指南》手册发放给各临床科室,作为医护人员和病人留取标本时的参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2职业精神

做好任何工作都离不开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它们的体现就是职业精神和科学态度,要尽职尽责,精益求精。敬业精神和科学态度需要培训和养成,竞争的环境有利于促进人员的进步和选择,没有竞争和选择就不可能打造一个有利于学习和进步的环境,因而也就不可能有整体水平的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具备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一定要做好以下工作。

1.2.1认真核对对每一检验项目、每一检验结果,都要认真地进行核对,对可疑结果应予重复检验或主动与有关科室医生联系,弄清原因。发现检验目的以外的阳性结果要主动报告,发现有临床意义的结果应立即与送检医生联系,以免耽误病情和治疗时机。

1.2.2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无论仪器操作还是手工操作都要制订操作规程有章可循。从标本采集、转送、试验前处理、测试、标本存放、数据处理都要有明确严格的要求,严格遵守制度和规程,不得任意更改和省略。要有监督检查,但更重要的是成为自觉的行为习惯。

1.2.3报告单的审核在打印报告单之前,观察各项数据是否过高或过低,有无违背规律的数值,对有异议的项目数据,观看其反应曲线是否异常,观察其直方图或散点图是否异常,查看有无仪器报警提示。查出影响检测结果的原因,重新分析样本。如果检测结果异常是样本分析前产生的误差,请及时与医生沟通,找出原因,重新抽血检测。

1.2.4规范报告书写或打印检验报告单必须规范,图章、字迹都必须清楚,规格必须统一。要保持报告单的清洁整齐,如有污染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检验者与审核者都要签全名,并做好记录,在确定无误的情况下发出报告。

1.2.5保留必要的样本以备复查除尿、粪以外的标本,发出报告单后要保留72h以便必要时复查。标本保存要按规定方法冷藏或冷冻,须保证样本不变质、不蒸发,以免造成复查时的麻烦。特殊病例标本要密塞,做好登记和索引,-70~-20℃冷冻长时间保存直至失去使用价值。

1.2.6坚持室内质量管理和室间质量评价我科室内质量控制由各组的专人负责,当质控品的各项检测数值都在控时方可做患者的样本检测,每天的质控原始数据都登记成册保存。室间质量评价每年都参加,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室内质量控制、室间质量评价必须实事求是,不能弄虚作假,否则就是自欺欺人,损害患者的利益,耽误患者的诊断和治疗。

2对医生的基本要求

①检验项目选择根据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需要外,尚需结合疾病的病期和曾经采用的治疗措施;解释评价结果要注意方法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例如对感染性疾病抗体检测,发病第一周期阳性率低,第二周后逐渐升高;固相标记免疫分析的敏感性一般高于凝集反应,约可提前一周检出;连续多次检测,动态升高更有意义。

②细菌学检验应在抗生素使用之前进行,一旦使用抗生素尤其是强力广谱抗生素,检验结果会受到严重干扰;而往往有些患者都是在使用抗生素无明显效果后,才做细菌培养、药敏试验,此时病原菌检出的阳性率是很低的。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SBE)的细菌学检查,24h内连续多次培养可提高检出率。淋病双球菌的细菌学检验,直接涂片可优于细菌培养。

③对可疑结果应予以及时复查,对不能确定意义的结果必要时应间隔一定时间重复测定。许多药物或通过影响代谢或直接影响测试反应系,对检验结果产生干扰,应予注明或暂停使用。检验申请单必须字迹清楚、逐项填写,特别是病历号、临床诊断和当前用药,以便供编制信息索引和评价结果时参考,并要签全名。外送检验要留电话或传真号码以便于有疑问时取得联系和回报结果。

3对患者的基本要求

①患者的生理状态。患者处于一个良好的生理状态是采集到一份合格标本的前提。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可以影响到神经-内分泌系统,使儿茶酚胺、皮质醇、血糖及白细胞升高。而运动后,由于能量消耗、体液丢失及呼吸加剧,可造成谷丙转氨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及肌酸激酶(CK)等一时升高[4]。所以患者采血前应避免疾走、跑步等剧烈活动,并应静坐半小时以上在情绪安定的情况下取血。

②患者的饮食情况。患者饮食后对许多检测结果有影响。普通进食后,血三酰甘油将增高50%,血糖增加15%,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及血钾增加15%;高蛋白膳食可使血尿素、尿酸及血氨增高;高脂肪饮食可使三酰甘油大幅度增高[5]。同时由于生化反应大多是比色反应,脂血标本无疑会造成比色的干扰,影响结果的准确性。所以目前多数试验,尤其是临床化学标本应尽可能要求患者空腹采血。

③药物的影响。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干扰是一个重要而普遍的问题,它不仅影响到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而且给病人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不利影响[6]。药物对患者血、尿中检测成分的影响较为复杂。因此为了减少药物的干扰,患者在进行某项检测时应暂时停用对结果可能产生影响的药物,不能停用的药物应当由医生在申请单上予以注明,如抗生素、皮质激素、维生素及其它影响代谢会干扰测试反应的药物,以便解释结果时参考。

4对护士的基本要求

①要认真核对病人姓名、病历号、性别、房间、床号、检验项目和标本种类。

②要熟悉不同试验的标本准备和留取方法,熟练静脉采血和动脉采血技术,静脉采血止血带结扎不要太紧,结扎时间不宜超过40S,采血要顺利,注意避免溶血。

③使用真空采血管,既方便快捷,减少病人痛苦,又能减轻溶血避免血液污染和防治交叉感染;但须注意按照检验项目和采血量选择一定标志和一定规格的真空管。不要用大管采小血量,因采血量不足管内遗留真空,可加速血液蒸发,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④对急诊、心肌梗死、急腹症以及其他病情重、变化快的病人,须注明采取标本的时间,以便比较和评价病情变化及指标演变。对于经放置有可能影响结果准确性的标本,也须注明采取样本的时间,以便保证标本采集的质量和供作分析结果时的参考。

⑤采集合格的标本后,须及时按一定方式或程序传送到实验室。如标本外送,须按要求保温或冷藏。转送的标本与申请单要查对,务必防止弄错。如由护工或其他工勤人员负责转送,需要经过一定的业务培训,经考核后上岗,以避免标本弄错、损坏和污染环境。

5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临床医学的发展,检验者与医生、护士、患者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医护和患者在检验科全面质量管理中的作用不可忽视。患者的积极配合,医生的合理开单,护士对血液标本的规范采集关系到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及可靠性,只有患者、医生、护士、检验人员相互配合,共同遵守操作规程,排除影响检测结果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因素,这样才能保证实验室检验质量,为临床提供及时、科学、准确的检测数据,为患者的早诊断早治疗提供科学的诊断和治疗依据。

[

参考文献]

[1]范列英,杨蔺,秦臻,等.运用六西格玛进行分析前检验质量控制[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7,30(2):220-221.

[2]丛玉隆.临床实验室分析前质量管理及对策[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4,27(8):483-487.

[3]刘人伟.检验与临床:现代实验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5(2):30.

[4]王桂东.影响临床实验室分析前质量因素及对策[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9,11(6):811-812.

[5]聂尚丹,张孝侠,李印龙.医学检验实验室的分析前质量管理[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1):134-135.

第6篇

【关键词】床旁即时检验;质量控制;质量管理

POCT(point-of-care testing)即床旁即时检验也称现场快速检验,是近几年悄然兴起的一种极具潜力的检测技术,它具有更新、更快、更准确、更方便的特点,在医院急诊、社区医疗服务以及慢性病患者的自我检测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正因为POCT目前的广泛应用及将来的广阔发展前景,其质量管理(quality management)就越显重要。1999年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公布了现场快速检验质量管理导则,为建立现场快速检验质量管理系统提供了基础。现场快速检验的质量管理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POCT操作者的技术培训及认可

由于现场快速检验的随机性,其操作者多为非实验室检验人员,有护士、临床医生或病人家属。尽管快速检验的仪器体积较小,操作比较简便,但为了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对操作者进行培训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①使操作者充分了解所用仪器的基本原理,熟悉仪器的校验、保养和故障排除。②熟知所检测项目的影响因素,包括病人的饮食、用药以及性别影响等。③每天开展质量控制的要求和做法,包括出现差错时的纠正措施,检验失效时的应急措施和办法。④在对操作者进行培训后应进行书面考核,甚至要求获得相应的上岗证,方可进行现场快速检验工作。

2 POCT的质量管理系统

POCT的质量管理系统可借鉴常规实验室质量管理的成熟经验,根据现场快速检验的特点。建立独立的质量管理系统,每一次的检验过程,包括标本的采集到检验结果的报告,都应做全程质量控制。

2.1检验前的控制 ①标本采集:目前快速检验的标本多为血液及尿液。应该注意检测项目所需血液是否需要添加抗凝剂,采血量的要求等;对于尿液标本,应该注意标本的种类(晨尿、随机尿、24小时尿),对于女性被测者应告知留取中段尿及避开月经期。采集的标本应及时进行检测,防止污染及延误。②检测前注意检查仪器是否在校准值内,所用试剂是否在有效期内。③每个现场快速检验项目都应有详细的书面操作方法,操作步骤还应该包括由操作者检测的误差源以及依赖于适当技术和培训的处理方法等。

2.2 检验中的控制 检验过程的控制目的是验证系统组成(包括:操作者、试剂、仪器、标本、环境)是否在可接受的质量水平。检验中的每一步都应该严格按操作步骤进行,标本检测的同时应有质控标本或阴、阳标本对照。注意仪器运转中是否有异常或报警信号。

2.3 检验后的控制 检验结果出来以后应注意几点:①质控标本有无失控。②检验结果有无超限、混乱或与临床病情不符。③检验结果是否需要重复或与其他实验室进行对比。④检验报告的打印是否准确无误。⑤应注意评价环境因素可能对检验结果带来的影响。

3 加强POCT的质量监管

第7篇

【摘要】目的:本实验参考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的EP9-A文件,对我院两个不同半自动生化分析仪总蛋白(TP)和白蛋白(Alb)的测定结果进行方法学比较。方法:A组应用CB171半自动生化分析仪,采用免疫比浊法, B组采用意大利产BT224半自动生化分析仪。结果:两个不同半自动生化分析仪TP、Alb的测定结果间的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半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白蛋白总蛋白

【中图分类号】R512+.1【文献标示码】B【文章编号】1007-8517(2008)12(B)-0031-01

BT-224半自动生化分析仪是一种高性能的仪器,具有操作简便、准确度高、分析速度快、并且还有自检功能等优点。是目前各大中小医院普遍使用的一种仪器。CB171半自动生化分析仪,进口自澳大利亚的Trace公司,在我国基层医院也有较多的应用。两种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均可用于临床常规生化测定、特殊化学测定、急诊测定、免疫测定和其他光度法测定。当前,一个医院对同一项目有多个检测系统已是相当普遍的现象。然而,比对试验如何进行,如何判断不同检测系统仪器检测结果的可比性等问题随之产生[1]。本实验参考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的EP9-A文件[2],对我院两个不同半自动生化分析仪总蛋白(TP)和白蛋白(Alb)的测定结果进行方法学比较和结果对比分析,现报道并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收集我院2007年1月2007年7月部分门诊检查者的清晨空腹静脉血,制备成不同浓度的混合血清,分装于带盖的清洁试管内,共48份。同时选用同一批号的质控血清,按说明书要求复溶,分装于带盖的清洁试管内。质控样本和血清样本随机编号,由专人分发给不同检测仪器,置于当天常规工作中进行测定。

1.2方法所有被检测对象均在清晨空腹采集静脉血,分离血清; A组应用CB171半自动生化分析仪,采用免疫比浊法(试剂盒为上海复星医学科学有限公司产品),按试剂盒说明书操作;B组采用意大利产BT224半自动生化分析仪,澳斯帮试剂公司提供速率法测定胆碱酯酶试剂盒,中生北控公司提供溴甲酚绿法测定白蛋白试剂盒。

1.3统计学方法采用 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以 ±s表示,采用t检验,P

2结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个不同半自动生化分析仪TP、Alb的测定结果间的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实验室自动化技术进展日新月异[3~5],尤其在临床化学领域,各种半自动生化分析仪种类繁多[6],对仪器的性能进行检测与评价是分析前质控的一个重要环节。血清蛋白测定结果对疾病的诊断没有特异性,但结合临床资料可以用来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另外,总蛋白、白蛋白还是肝病预后好坏的指标。保证不同实验室、不同检测仪器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和可比性是目前各中、大型医院检验科追求的目标。我国临床实验室都很重视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一般都参加全国或全省的室间质量评价活动,并每天进行室内质量控制,但这些并不能完全解决不同仪器的偏差问题,必须进行检测仪器间的比对实验[7]。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种不同半自动生化分析仪TP、Alb的测定结果间的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第8篇

目前,我国二级以上医院的检验科大都可分为临床血液、临床化学、临床免疫、临床微生物、临床体液等几个相对独立的专业实验室,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各个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均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和提高,开展的检验项目部分已实现了全自动或半自动化,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技术体系,并能相互协作。

1技术人员管理

医院检验科检验质量水平的优劣取决于其科室人员的医德水平和技术水平,要求检验人员必须具有爱“伤”观念,具备丰富扎实的理论基础,熟练精湛的操作技能和积极适应知识更新的能力。

1.1医德医风建设良好的医德是医院行风建设的重要内容,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每个医务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的行为准则,“一切为患者服务”的宗旨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要落实在行动上,尽可能满足患者的需求。科室管理中建立早交班制度,其中有项内容就是进行医德医风教育。

1.2业务技术培训虽然检验人员入科前的理论教育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所掌握的知识仍然没有跟上医学检验技术的快速发展。作为技术人员必须进一步培训,一要根据人员素质进行岗前轮转学习,熟悉科室业务及岗位职责,考试上岗;二要有目的、有计划采取学术交流、外地进修、项目培训、参观学习等方式,培养一些有稳定专业思想的业务技术骨干。同时科室依托厂家开展新业务培训,鼓励他们学习和掌握新技术和新方法。

2检验质量管理

因为仪器设备质量的改善和提高使检验结果可以更好地避免了人为因素的干扰,判断更加客观、科学,反馈给临床的信息及结果也越来越迅速,所以相当一部分技术人员认为只要有人、有仪器、有试剂就可以对临床出具检验报告。这种认识缺乏对临床实验室质量工作的足够重视,加之临床对检验报告“提速”的迫切要求,忽视对发出报告所必需的质量保证基本措施如仪器校准、维护、维修、室内质控、标准操作规程、记录等临床实验室的质量管理。

2.1成立由科室领导任组长,各专业实验室组长(负责人)为成员的质量管理小组。制定如程序文件、操作手册、质控记录、差错登记等各项质量管理制度并督促落实。定期检查、分析各组室内外质量评定情况,及时纠正工作人员技术操作不规范的行为;定期收集临床科室对本科室的意见和建议,并提出解决办法。

2.2专业实验小组实行组长负责制,组长固定专业。建立操作者、专业组长或主管技师、科主任“三级”检验报告审核制度,对实验室结果应进行分析,如在质控范围内,可发出报告,否则应查找原因,必要时复核检验。实行特殊检验报告由科主任把关,其他检验报告组长核对后发出。

2.3制定标本采集及送检制度。为了确保检验科工作的有效和可靠,建立起标本拒收的书面标准,并有拒收标本的记录,同时在申请单上注明拒收原因。对所使用的试剂盒本着质量第一、价格合理、服务周到的原则进行选购,选用前应作比对,并有分析报告。仪器在使用前用标准物校对,正常后带室内质控物按操作标准程序文件要求进行检验操作。

2.4认真做好室内质控,努力搞好室间质评。室内质控是实验室检验质量保证的基础,而室间质评则是室内质控的继续和补充,起到相互校正检验结果准确性的作用,对实验室质控起到监督、促进作用。

3仪器设备管理

计算机与各种自动化仪器的结合,使检验工作的自动化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很多检验仪器代替了人力,只要有了机器,检验人员就可以根据说明书进行操作运转,然后计算机直接输出检验结果,大大减少了检验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因此仪器设备的管理是检验科管理的另一重要内容。

31索证仪器档案,必须有:注册证、合格证、销售证;操作规程(实验室的法规);维护及使用记录(仪器状态的证明);校准和质控程序及记录(准确性和精密度的证明);计量设备的强检记录。

3.2对仪器的主要性能参数进行评价,包括精密度即含正常和异常水平标本的检测

3.3新仪器测定常规标本前要建立标准曲线,在试剂更换新批号或仪器维修后等,应重新建立标准曲线。

3.4建立仪器维护、保养、使用制度,各种仪器由专人负责日常的维护、保养、校正,并做好记录,发现问题及时反映并联系维修。

3.5仪器比对:仪器比对是保证实验室报告一致性的重要方法。一般三个月至少进行一次,并有详细记录,方法是:首先选择一台本实验室内技术性能最好的仪器(尽可能是用配套校准物校准的仪器),其他仪器分别与该仪器进行比对。

4科室行政管理

4.1安全要求:实验室必须建立并贯彻“安全管理制度”以防止物理、化学、生化、电学和生物伤害;实验室与办公室严格区分,污染区与非污染区严格区分。

4.2制定并完善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和奖惩制度。行政管理的目的之一是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完善的各项规章制度是提高质量的重要保证。

4.3加强新开展项目的准入论证及检验人员的在职培训工作。一方面培训和提高所有的检验人员对基础知识和质量控制理论的掌握了解;另一方面质量工作是由各个岗位的全体员工的行为做出保证的,必须强化全员的质量意识,始终把全员质量教育工作作为一项基础工作,常抓不懈。

第9篇

1.危急值的定义

危急值(Panic Value) 即当这种检验结果与正常参考范围偏离较大,当出现这种结果时,说明患者可能正处于有生命危险的边缘状态,也被称为“超生命警戒值”, 此时如果临床医生能及时得到信息,迅速给予患者有效的干预措施或治疗,尽可能挽救患者生命,否则就有可能出现严重后果,失去最佳抢救机会。

2.危急值项目及界限的确定

临床实验室危急值报告制度的建立,其核心内容就是制定科学、有效的危急值项目和界值表。危急值目前全国尚未建立起通用、统一的项目和界限值,中国医院协会关于建立临床实验室危急值报告制度的要求中明确指出,各医院可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危急值项目。通常危急值项目由检验科提出初步方案,由医务处联合临床科室协商讨论后确定,检验项目一般包括血钙、血钾、血糖、血气、血细胞、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凝血酶原时间、活化凝血酶原时间等。同时考虑到医院的服务对象及抢救的需求,结合本医院的实际检测能力,组织临床科室主任和检验科主任共同制定危急值项目的界限值。针对危急值项目、界值工作的管理,必须坚持以下两点:(1)医疗管理部门对相关人员进行广泛的危急值规范培训和告知,熟悉本医疗单位的生命危急值项目、界值和临床意义,建立危急值工作手册、危急值报告登记本,并定期监督、检查、考核危急值报告制度的执行情况。

(2)医疗管理部门对于危急值相关科室进行定期汇总工作情况,并加强检验科室和临床科室沟通、探讨,共同修正危急值的项目和界值。

3.临床危急值处理流程

医院利用实验室信息系统(LIS)与医院信息系统(HIS)网络信道的无缝链接,在原有的危急值报告机制的基础之上构建信息化预警防控平台,建立完善LIS信息化特殊检验结果监控规则(Critical Value Monitor Rule,CVMR)。

首先医院设定检验危急值监测规则,临床检验危急值界限输入信息化预警防控平台,在计算机后台运行,实时监控每一份成功审核的检验报告,并判断其中是否存在危急值。由LIS检验报告审核危急值校验规则实时进行监控患者的检验结果。发现危急值结果,LIS出现警告信息并进行信息记录,检验工作人员进行核实。核实无误后,LIS自动将患者的样本条码的唯一信息与网络工作站地址对应关联,利用LIS和HIS的无缝链接把信息传送到HIS,然后传到相应医生、护士工作站,用闪烁的红色框显示并伴随提示音,提示有危急值报告需立即浏览确认。患者所在科室的医护人员点击电脑上的危急值提示信息,即可获得患者详细的检验结果。临床医师得到检验危急值报告后,在确认检验结果准确无误后,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作出综合判断,迅速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对危急值患者下达新的医嘱并进行处置。同时建立临床处置与反馈机制,将危急值报告临床处置及反馈执行情况纳入每月的质量管理体系,督促临床医师及时获得检验危急值结果,有效地进行临床干预,降低医疗风险。通过科室综合绩效考评细则兑现奖惩措施,形成医院内部多部门形成快速联动反应机制,提高医院精细化管理水平。

4.实施危急值制度的临床应用意义

4.1 危急值报告制度的建立和应用可有效减少和防范医疗事故、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危急值可以在第一时间发现患者的异常指征,并快速做出临床医疗反应。危急值制度的操作规范和程序化管理。不仅能挽救患者的生命,提高临床医师的诊疗水平,同时也是提升医院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

4.2 危急值制度可以使医疗、护理、实验室形成良好的配合和互动。危急值制度的建立和实施,重点是全员参与、全过程控制、全过程管理,是对医院综合管理水平进行检验,有力促进临床实验室人员对异常结果进行及时分析检查,并及时主动与临床医生联系,进一步增强了实验室人员的工作主动性,提高了实验室人员医疗诊断水平和主动参与临床诊断的意识,增加了实验室人员与临床医护人员的沟通、相互理解和信任,也增强了临床医务人员随时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的主动性及应急处理能力,进一步保证了医疗安全。

4.3 危急值制度的实施可有力提升医院检验科室的临床技能。通过对于检验科室危急值项目、界限值的确立,在医院培训工作中,检验科室重点由过去的出具检验结果过渡到对检验结果意义的学习和认识上,检验医师第一时间得到危急重症患者的实验数据,是危急值制度的核心环节,在实施危急值制度的过程中提高了临床诊断水平,对全院临床医师处理危急重症水平的提高也是很有帮助的。

4.4 危急值制度促进医院更加注重实效,不断完善反馈机制,确保系统持续改进。医疗管理部门每天对HIS反馈信息进行监控;定期危急值临床处置情况调查报告,分析各病种的危急值影响因素。同时加强医院环节质量的管理,加强危急值内部运行机制完善,对于执行不力、不及时处理检验危急值或出现重大差错的科室,分清责任,按性质进行处罚。每半年召开临床与检验科、信息科、护理部的协调会,分析解决危急值系统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采取PDCA持续改,定期对于危急值报告项目和范围进行修改和增补,确保危急值管理系统高效、平稳运行。

5.实验室危急值制度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未来实验室危急值制度的发展趋势有以下特点:

5.1 危急值项目及界限需要有统一的标准。危急值制度经过国内各级医院的初步实施和探索,在保障患者安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国家对于危急值制度缺乏统一具体的方法、标准和细则,因此国家主管部门需要深入调研确立危急值的规范标准。

5.2 危急值制度的核心是关注患者安全,提高危重症病人的救治能力,因此实验室人员应充分发挥检验专业技术经验,进一步加强解读危急值的能力,根据检验结果为临床医师提供专业化诊断建议。

第10篇

随着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电子学等学科的发展及新的检验技术和自动化仪器的应用,使检验医学得到迅速发展。检验医学 [1] (Laboratory Medicine)是现代实验室科学技术与临床在高层次上的结合,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相互渗透的新兴学科。目前正朝着高理论、高科技、高水平方向发展。由于检验科开展项目的增多,新技术的应用及方法学上的革命性变革,使检验质量和水平显著提高,使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依靠检验信息综合分析,进行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故实验室的工作在临床诊疗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检验科的主要任务是为临床科提供高质量(准确、可靠、及时)检验报告,检验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临床科室的工作,一个准确的结果,有利于医生对病人的诊疗,而一个不准确或错误的结果会给病人带来不可想象的损失,甚至危害生命安全。检验科除了加强科室管理,执行实验室认证后的规定,开展全程质控以外,还要收集临床科室的反馈意见,学习临床知识才能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而临床科室也需要检验科对结果解释及进一步了解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在众多相同意义项目中如何精选更有价值的项目。因此双方的紧密结合、沟通、对话,十分必要。是使整体医学诊疗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

1 实施现代化管理

近20年来检验医学有非常迅速的发展,特别是近些年来,各级医院检验科,在仪器设备的引进和更新上发展很快,即便是基层小医疗单位都有了半自动仪器(生化、血球、尿仪等)。一些较大医院(Ⅱ、Ⅲ级)检验科全自动仪器设备已赶上或超过了先进国家的设备。其次是检验方法学和试剂的更新,新技术的应用与普及,使检验质量有很大提高。近几年来在检验人才的结构和人员素质上也有极大变化,一些本科毕业生、硕士、博士也充实到实验室,加上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不仅在实验室内联网,甚至全院各科室都网络化,检验信息可以很快地传给临床科,因此作为检验科管理者要及时意识到这种现状和发展。对实验室实行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建立一个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实验室认证,是保证检验质量的核心,实验室认证在国际上已实施多年,实践证明,其在规范实验室管理,保障实验结果质量,提高人员素质等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参照国际标准化组织,针对医学实验室起草的ISO/FDIS15189(医学实验室的质理管理),美国CLIA88 [1] (Clinical Laboratory Improvement Amendment88,美国实验室管理法律文件)为认可依据。CLIA88内容十分丰富,有493个章节 [2] ,结合自己科室工作的特点,建立质量控制规定,包括质控措施、检验方法、器材、仪器、试剂、质控物和标准品、供应品、操作手册;标准和校准验证;室内质控;纠正措施;质控记录等。其中每一项内容都对其实施的各环节写出详细的书面资料,而且要认真执行,并作好记录。此外文件还规定实验室必须至少参加两年室间质评,且PT(能力对比检验)计划必须成功,通过验收后才能申报实验室认证。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国务院《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医疗事故处理条理》规定了“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即将颁布共六章二十七条,说明对实验室已纳入法制化管理。其中有些规定,与国际性文件(CLIA88,ISO文件)要求相同,执行此办法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认可,将有利于国际接轨,这是保证检验质量的有利措施。

2 与临床医学结合是检验科的需要

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密不可分,临床实验室工作的核心是检验质量问题,为此检验科负责人应主动与临床科室交流、沟通、对话、协作。(1)ISO15189文件的核心是医学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强调医学检验的分析前、中、后全过程的管理。在分析后质控中,要求检验人员对所测结果进行合理解释,并收集临床科室(或病人)的反馈意见、接受合理建议、要求、改进检验科工作,或开展新业务, 满足临床需求。在交流、对话中,检验科人员还可以宣传、讲解、新技术新项目的临床意义,合理及如何有效地利用它帮助临床医生对疾病进行诊断。如厌氧菌培养,虽然不是新项目,但很多医院,甚至较大医院临床科对其使用并不够多,其中有对该项目认识理解问题,也有取材等问题。一但医生发现送检的脓液培养,回报结果未生长细菌时,医生则认为检验科技术欠佳。实际上很可能是厌氧菌感染而医生未申请做厌氧培养所致;(2)在医院的全面质量管理方案中检验科负责人参加临床会诊,病例讨论等,有利于双方沟通和提高。而检验医师更应主动走出去,到临床科查看病人或病例,对检验过程中的可疑结果,进行调查核实。笔者也有此体验,在一次血糖检测中,发现病人血糖特别高,复验后仍如此,经电话联系医生否认患者有糖尿病,故笔者亲自去病房访问病人,结果,发现病人正在输葡萄糖。护士证实是从病人三通管中取血送检的,当然高血糖不难理解。反之,若检验人员只管做,而不与临床对话,不调查,将会造成双方误解。类似以上现象则时有发生;(3)检验科主动参与协作:由检验医学的地位与作用,说明检验医学的任务绝不仅是被动地提供数据或结果。过去很长时期,检验科被定位于“辅助科室”。即检验科只能向临床医生提供所需求的检验结果,一旦检验科提供了未受指定的检验结果,就被认为“越位”,这种片面、消极的,落后于时代的偏见应予纠正。以前,笔者曾遇到一例发热、轻微腹泻的病人,做血钾、钠、氯测定,当时发现血清的颜色较正常人血清黄色略深,立即主动增测黄疸指数为22U,胆红素为37.6μmol/L,ALT380U/L(赖氏法),随即通知临床医生,后来诊断为肝炎而转院。因为一般隐性黄疸不易被医生发现,若肝炎症状不明显时,很容易延误诊断。类似事例并非少见,应该说检验工作者这种“参与意识”,即重要,又应受到重视和提倡;(4)学习临床知识加强临床意识:检验医学的特定地位决定了它们必须与临床保持双向联系。检验科除了加强自身建设,还必须加强临床意识。实验室的工作应能为临床科室提供被测项目的临床资料,比如:根据患者病情和实验结果,应能为临床提供如何选择实验,进行疾病的确诊和疗效观察的信息,如何对检验结果进行解释,帮助临床医生正确分析、合理使用检验报告,这就要求检验人员有一定的临床知识和临床实践经验。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检验科组成多以从事技术人员为主,而欠缺临床知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与临床的沟通。故检验科应改变现有的知识结构和人才结构,引进医疗系毕业生,或选调临床医生到检验科工作,设置检验医师岗位,有助于加强临床意识,才能更好的使实验室工作与临床诊疗工作紧密结合,提高检验医学的整体素质。

3 临床医生对检验项目深层次的理解及横向知识略显不足

临床医生主要精通自己的专业知识,有时对检验项目深层次的理解及横向知识略显不足,往往是把有相同临床意义的项目都做检测。比如:欲诊断早期肝纤维化,只检测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和层粘连蛋白(LN)或Ⅳ型胶原即可。而不应该把二、三十种 [3] 诊断肝纤维化的标志物都或大部分进行检测,这样会造成时间、人、财、物的浪费。因此临床医生应加强对检验医学的学习和认识,随时加强沟通,才能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刚刚毕业的医学生,他们对现有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认识、理解不够深,只停留在教科书上,它的内容往往滞后于临床医学和检验医学的发展,很多新技术、新项目、更新很快,而对检验项目的方法学(准确度、精敏度、敏感性、特异性等)了解不够。故更有必要加强对检验医学的学习,或直接向检验人员请教,或去检验科进行若干周的见习。请检验科负责人,特别是请检验医师到临床科定期做专题讲课,特别要着重讲新开展检验项目的临床应用、方法原理和临床意义、影响因素、生物学变异、药物影响、参考区间等知识,使临床医生做到胸中有数。

4 取得医护人员及接触病人标本的有关人员的支持

检验结果的质量除了检验科应采取的必要保证措施外,还与医护等人员有直接关系:比如:病人的准备、标本的采集、传送(院内院外)等。都是分析前质控内容,这些环节处理不当,就会使标本在未送到实验室之前,就发生了变异而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度,如,在做血糖、血脂、肌酐清除率测定时,对病人饮食应有所限制,医生应向病人提出要求。标本采集时病人的变化,将直接影响检测结果。有报道证明 [4] 病人在卧位30min与直立后30min取血测胆固醇 可升高9.6%,甘油三酯增加11.3%。其它项目(HDL-C、白蛋白等),也因不同而所测结果不同,同一病人在门诊常取坐位采血,而病房早晨又常取卧位采血,故两次的结果一定会出现差异。运动前后所采标本之间也有所差异。转送标本不及时也影响检测结果。夏季气温高,病房病人尿液标本若不及时送检会使尿液腐败。在病房医生下医嘱后,护士往往先忙于自己的主要工作(配药、输液等),而后采血送检,造成分析前标本的变异。

总之,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必须紧密结合,互相渗透、沟通,相互学习,才能使以病人为中心的共同目标真正落实,才能更完美的实现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康克菲.创刊词.中国检验医学与临床,2000,1:1.

2 陈宏础.临床实验室必须规范化管理.中国医院管理,2000,1:36.

第11篇

【关键词】 HBsAg; 阴性对照孔; 检验

中图分类号 R44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33-0061-02

HBsAg Negative Control Hole Set/LUO Qian-yuan,ZHAO Yuan-mei,HE Lu-hong.//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2013,11(33):61-62

【Abstract】 Objective:Investigation, enzyme-linked immunoassay detection HBsAg negative pore number of each lab Settings are specific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asons of non-standard.Method:Surveyed hospital according to the level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under level 3, level 2, level 2, blood and plasma stand for plasma group, remote interrogation, inspection BBS through online voting, phone calls, large conference random survey participants, grouping list by number of holes, calculated with hole number unit total survey, the percentage of and chi-square test was carried out on the data in the table.Result:73 units used in three hole negative 32.88% of participation units, accounting for 31.51% of the unit with two holes, using a hole accounted for 31.51% of participation units;I have a hole account for 4.11% of the unit.Conclusion:Negative control between each hole number set vary, medical laboratory each unit irregularities, should strengthen the quality management.

【Key words】 HbsAg; Negative control hole; Test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Central Hospital of Bazhong City, Bazhong 636000, China

ELISA检测HBsAg是一种经典成熟的免疫检验技术,各实验室都以阴性对照做为结果的判定标准[1-2]。在不同的医疗单位,对质量的要求和重视情况不同,对阴性对照的设置孔数有可能不一致[3]。现以HBsAg阴性对照孔数设置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各级医院、血站、浆站检验科为调查对象,共计73家,其中血站和浆站14家,三级医院16家,二级医院21家,二级以下医院22家。

1.2 方法

通过省临床中心组织的会议与同行交流、网络或电话向同行问询、网络投票等多种方式收集数据。以能开展HBsAg检测的实验室为调查项目,将参加调查的医院分为三级、二级、二级以下三组,参与调查的血站和浆站分为血浆组;对各组按使用孔数列表,计算百分比。

1.3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参与调查的73家单位,使用三孔阴性24家(32.88%),其中三级医院、二级医院、血浆组各占9.59%、4.11%、19.18%;设置两孔对照23家(31.51%),其中三级医院、二级医院各占12.33%、19.18%;设置一孔对照23家,二级医院、二级以下各占5.48%、26.03%,偶设一孔的为二级以下医院,占4.11%。血浆组三孔设置和其它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HBsAg阴性对照设置单位 家

类别 设置三孔 设置两孔 设置一孔 偶设一孔

三级医院 7 9 0 0

二级医院 3 14 4 0

二级以下医院 0 0 19 3

血站和浆站 14 0 0 0

3 讨论

用酶联免疫法检测HBsAg的各级实验室,都离不开用阴性对照来提供判断的临界点,故阴性对照设置在酶免检测中至关重要。从调查的情况来分析,仅血浆组的阴性孔数设置严格遵照了实验规定,其他三组中都有医院未能按规定要求。究其原因,血浆组检测结果的标准要求也比临床实验室高[4],且接受执法部门检测次数也比临床实验室多[5],其个人效益效益仅和质量相关,故他们都能很好的落实了质量要求规范。而在医疗单位,执法部门对医院质量要求比血站、浆站要低,且个人效益和成本挂勾更明显,故出现了不按孔数要求做的情况。

本次调查对象选择上虽有局限,但客观上还是暴露了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表抗HBsAg的医院实验室,各级都存在违规操作,要保证质量还需提高质量意识,并加强监督和规范管理。

参考文献

[1]王兰兰,许化溪.酶免疫测定的应用[J].临床免疫学检验,2012,4(7):87-88.

[2]黄伟,王培华,陈健.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确认试验的临床应用[J].检验医学,2008,8(2):176-178.

[3]张贵生.关于ELISA若干问题的分析[J].疾病监测,2009,7(9):724-728.

[4]沈建军.加强输血病历质量管理 提高临床输血安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3(18):5010-5011.

第12篇

关键词:血液检验;质量控制;影响研究

目前,血液检验依据成为临床上诊断和治疗疾病的重要参考依据,临床血液学检验的质量控制体现在每一个标本或者每一个病人的体检过程中,如何有效加强血液检验的质量成为临床上研究的重点,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1],检验的质量控制目标就是检验结果的准确、精密、快捷和经济。按照实验室质量管理学的基本理论,文件、程序、执行、记录、改进是构成质量管理的5大基本环节。这就要求按照《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或国际上通用的实验室认可的要求认真做好临床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首先要制定质量管理的各种文件,其中最重要的是标准操作程序(SOP),然后操作者都按程序进行工作,执行了就要纪录,各种记录本就是质量保证,控制和改进的客观材料。血液检验质量控制主要是对标本采集前和采集的各个过程中进行严格的质量管理和控制,免疫检验进行前,对相关仪器设备进行严格消毒,并核定仪器设备值,能极大程度上减少误差。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3年1月-10月收治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取其检验血样,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50例,对照组中,C-肽9份、Cal25有13份、甲胎蛋白8份,份癌胚抗原6份、Cal99有14份;试验组中C-肽10份、Cal25有11份、甲胎蛋白10份,份癌胚抗原8份、Cal99有11份,两组检验血样中的一般资料差异不明显,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检验方式,实验组给予质量控制,具体过程如下。

1.2.1 检验前 标本采集时要严格控制质量,选用枸橼酸钠为抗凝剂,采用静脉样本的血液采集方法,在用注射器采集血液时,应严格按照操作标准,迅速进行操作。在送检血液样本时,应当保证送检单速度和样本的质量,避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因送检不及时而降低,如果因特殊情况而无法将样品及时送检,则应当将血液样本放置进温度为5℃的冷藏室中。另外,血液检验进行前,应当对相关仪器设备严格消毒,并核定仪器设备值,使其误差减少。

1.2.2 检验中室温18-250C,相对湿度30-80%,有一定的通风,防尘措施;安装UPS,避免电磁干扰,仪器周围有一定空间,便于仪器散热;环境清洁,防潮,仪器实验台稳固。正确选择血样标本,保证所检验标本的新鲜度,对于部分需要进行特殊操作的步骤,应当严格根据相关说明书进行。同时,检测过程能中,要正确选择试验试剂,试剂必须配套使用,血液分析仪的试剂主要有稀释液,清洗液,溶血剂,校准品和质控物。五分类仪器还需要另外的稀释液和不同的荧光染液。凝血仪也有相配套的最佳试剂,必须使用与仪器配套的原装试剂。且所选用的试剂要保证没有被细菌感染,在使用有效期内,标本完成检验后,交由专业人员对检验结果进行审查,若有疑点发现,应当对其进行再次审核。所有检验标本都要有备份保存,便于再次核查。

1.3 统计学分析 本实验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之间数据资料采用χ 2检验,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P

2 结果

表1 两组血液样本各指标的平均变异指数比较(±s)

组别 N C-肽 Cal25 CEA AFP Cal99

对照组 50 38.3±4.5 24.9±3.0 34.5±3.7 39.8±3.1 34.1±2.8

实验组 50 56.7±6.1 57.6±4.3 67.3±4.2 68.5±5.7 63.8±6.5

P值

由上表可知,实施质量控制后,实验组血样中的C-肽、Cal25、CEA、AFP、Cal99等和指标变异指数相较于对照组,均发生明显的降低,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近年来,血液指标已经成为临床上诊断和治疗各种疾病的重要参考依据,其检验结果直接影响着疾病的质量效果和预后。因此,对临床免疫检验质量的控制显得尤为重要[3]。

临床研究表明,影响血液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原因包括内源因素和外源因素。其中,内源因素主要是指检验的样本中含有补体、类风湿因子、交叉反应物质以及高浓度非特异性免疫球蛋白等,而外源因素则指的是标本被细菌污染、标本溶血、标本凝固不全以及储存时间过长等。对于免疫检验统计学质量的控制,对样本种类的测定、样本检验前质量的控制以及血液样本浓度的控制均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检验结果。试剂对检测结果也有一定的影响:全自动的血球分析仪是仪器自动加入溶血剂并定时检测,可基本避免这个问题,但是半自动血球分析仪需要在血液预稀释后加入溶血剂,此时溶血剂的用量和溶血的时间至关重要。用量不足或时间过短,溶血不完全,使红细胞计数减低,血小板计数增高;时间过久,白细胞明显变形,计数误差加大,甚至不进行分类。稀释液的渗透压,离子强度,pH,电导率直接影响测定细胞时脉冲波的大小,从而也会影响细胞的计数。此外,检验仪器、检验技术以及对检验结果的分析也会对结果造成直接影响。因此,实施血液检验时,应当严格实施检验质量控制,加强对各个检验环节的质量管理,同时要求检验人员充分掌握可能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提高其职业素养,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检验,以确保免疫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及准确性[4]。

在运送的过程中,运输时间越短,运输时标本温度越低,标本到达时的质量越好,是较长距离运输血液标本的原则。遵循以下原则贮存血样 (1) 避免晃动血样,产生溶血;(2) 惰性分离介质能够提高血清和血浆的产量让血清保留在原管中;(3) 血样贮存的温度越低,血样保存的时间越长。但是对于有些检验指标血样不能深冷冻; (4)血样保存时应竖直放置以加快凝血。(5)为了防止蒸发,血样应贮存在封闭的容器中,蒸发的危险即使贮存在冰箱里依然存在;(6)贮存中注意避光,尽量隔绝空气;(7)血样深冷冻再溶解后,应重新混匀几次,防止检测物质分布不均。

本研究通过对100例患者的血样标本分别给予质量控制检测和常规检测,结果显示,实施质量控制后,观察组血样中C-肽、Cal25、CEA、AFP、Cal99等和指标变异指数较对照组均显著降低,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实施质量控制在血样免疫检测中较常规检测可以有效降低各指标的变异指数,这一结果和相关文献报道的数据相吻合。

综上所述,强化控制质量手段运用于血液检验中,可以有效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段洪云,段玲.检验标本采集与分析钱的质量控制 [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0(4):366-367.

[2] 容桂荣,张萍萍,赵立民,等.血液标本采集与运送的之治疗控制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2012,43(7):645-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