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14 11:24: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数学概念课的教学策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整体感悟;课堂教学;价值追求
叶澜老师提出“就是要从生命和基础教育的整体性出发,唤醒教育活动的每一个生命,让每一个生命真正‘活’起来”. 在对数学知识结构内在关系形态和过程形态形成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形成了“整体感悟”教学策略,提升了数学教材文本内容的生命结构性. 期望教师改变原来的“匀速运动”的教学方式,摆脱和超越具体每一节课的限制,根据教学内容特点组织教学.
一、“整体感悟”教学策略的内涵
“整体感悟”的教学策略指的是利用数学知识的内在结构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策略. “整体感悟”教学是一种重在“整体”地了解和“感悟”渗透其中的思维方式,要求教师按照“整体―部分―整体”的过程展开逻辑进行教学,强调的则是从整体背景到局部知识,从思维策略到具体方法,从上位概念到下位概念的认识过程,这个过程不仅遵循了人认识事物的规律,而且体现了人处理事物过程中的整体决定局部、思想支配行动、上位影响下位的思维方式.
二、“整体感悟”教学策略的类型
“整体感悟”教学策略通常适用于数学知识逻辑体系比较严密的教学内容,具体地说,就是先引导学生整体感悟数学知识的背景框架,或问题解决的思维策略,或上位概念的丰富内涵,然后在整体感悟的基础上,学习背景框架中的局部知识,或思维策略指导下的具体方法,或下位概念的具体表达. 因此,“整体感悟”的教学策略有三种类型.
(一)从整体背景到局部知识的结构教学
这一类型的教学适用于单元起始课整体进入式的教学. 例如,教学“20以内数的加减法”时,由于学生在20以内数的加减法学习中已经对加法的进位和不进位以及减法的退位和不退位积累了一些认识经验,所以在百以内数的加减运算教学的一开始,教师可以采用整体感悟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去感悟和把握百以内数加减法的基本类型,帮助学生建立百以内数的加减运算的三级框架性结构.
(二)从思维策略到具体方法的结构教学
图形测量计算教学时可以采用这种感悟类型. 例如,教学“三角形和四边形周长”时,课一开始可以提出弹性问题:有一些小棒分别长为4厘米、6厘米和8厘米,用这些小棒可以搭出哪些类型的三角形?根据这些不同类型的三角形思考它们的周长怎么计算,根据图形名称、边的特点、所需条件、计算方法、字母表示等提炼周长计算的思维路径和策略,利用资源辨析比较,进行有序思维的指导,注重沟通一般方法和特殊方法的关系.
(三)从上位概念到下位概念的结构教学
这一类型适合概念课的教学,通过丰富的背景材料作支撑理解了上位概念的含义,上位概念的学习又为下位概念的学习提供了导航的作用,进而使学生整体丰富地认识和理解了概念的本质内涵. 例如,教学“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时,可以采用从上位到下位概念的结构教学. 第一部分:上位概念的学习――“整体感悟”两个三角形的各种关系. 通过两大环节展开教学,第一环节:材料的梳理. 即为学生提供大量成对图形,引导学生对这些材料进行辨析、比较和分类,学会透过表面现象发现它们的本质特点. 第二环节:关系的认识. 教师需要捕捉学生分类过程中的半成品资源进行加工,引导学生经历逐步发现材料的本质特点的过程,从而对两个三角形的各种关系形成整体认识. 第三环节:抽象命名. 引导学生根据各种分类结果的本质特点,对上述各种关系进行抽象命名. 第二部分:下位概念的学习――建立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并拓展到全等形的概念.
三、“整体感悟”教学策略为学生建构新知提供“脚手架”支撑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教师教学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生通过学习能够从整体上对学习内容有初步的感悟和体验,它为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形成新知提供了脚手架式的结构支撑.
如教学“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一课,提出问题:“那么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到底有几种不同的情况呢?请大家仔细观察这里每一组中两条直线的位置情况,能不能把它们分分类呢?并把你分类的结果记录下来. ”通过引导学生分类,从而整体感悟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的多种位置关系,理清上位概念和下位概念. 并对其中的一些特殊位置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完成概念的建构. 如果按照以往的教学方式教学,先教学平行,再教学垂直,学生对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各种位置关系没有整体上的认识,有的仅仅是点状的、单一的. 而通过这样的教学,帮助学生经历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形成过程,使遮蔽在知识背后的数学方法和思想以及思维方式得以呈现出来.
四、“整体感悟”教学策略的价值追求
初中数学在学生整个数学学习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一些数学的思想要在初中阶段得以建构。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以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为统一,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基于数学教学的内容,针对不同的课型模式,采取的教学策略也应该是有区别的。科学合理运用教学策略对课堂教学的效果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对于概念新知课,因其是揭示和概括研究对象的本质属性,对学生的要求属于掌握这些数学概念所对应的数学符号及这些符号的书写、实用方法,故可采用语言直观、教具直观、情境直观等教学手段,通过大量正、反实例,让学生在比较分析中较深地对概念的理解和认知,防止混淆。
对于公式、定理课,因其推导、论证过程中需要运用一定的数学思想、思维方法或典型的数学技能技巧,故可利用已有知识,在教学中提出新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类比猜想、归纳概括,得出结论。不能只强调死记结论,忽视知识的形成过程。一般来说,公式、定理课的课堂结构是“引入―观察―归纳猜想―证明”,教学中,应抓住这节课所讲的公式、定理在知识体系中的“最近发展区”,寻根溯源,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理解新的公式、定理。在这一过程中,数学思考将获得最充分体现和促进。数学思考一向被看作教学中最有价值的行为,因为有了思考才有问题,才有反思,才有思想,才能真正感悟到数学的本质和价值。
对于练习课,因其是为了巩固所学的知识系统,在掌握公式、法则、定理的情况下,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法,故可以挖掘教材中没有具体表述的教育因素,应用“迁移”规律,突出“精讲多练”。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参与到数学探究中,教师对教材上的例题、课后的习题也要注重重新整合,在设置中把握好审题、探索、解答和回顾。
此外,在不同的学习领域,教学策略也不一样。在“数与代数”中,教师可强调数形结合的思想,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认识。在“图形与几何”中,可借助几何直观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促进学生对空间的把握、图形的探索。教学不是教师单项、独白式的教学,数学教学也不仅是抽象的符号传授,在师生参与、交往中,师生、生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将给师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并激励着师生共同成长,数学的教学依然充满无穷的魅力。
当前,在追求打造高效课堂中,更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实践、探索、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小组合作活动的组织,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思考方法的多样化,落实好教学评价。
一、引入阶段的教学策略
(一)运用引入方法,创设数学情境
根据奥苏伯尔的“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教学伊始就应使学生做好进行下一步学习的准备。在概念的引入阶段,首先就是要迅速安定学生情绪,使学生全心投入到学习中,并且开始接触所要学习的新内容。在这一阶段最主要的就是创设数学情境,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借助教学内容的背景材料以及知识本身的可塑性,利用数学问题,通过调动情商来增强教学效果而有目的的创设的教学环境。比如通过计算引入“互为倒数”这个概念时一,教师先出示一组题让学生口算:21/2,l/77,4/55/4,9/1010/9.…,算后让学生观察这些算式都是几个数相乘,它们的乘积都是几。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指出:像这样的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其它如“比例”、“循环小数”、“约分”、“通分”、“最简分数”等概念都可以通过计算引入。
(二)提供感性材料,建立清晰表象
小学生的思维具有很强的直观性,他们对感性材料的依赖性很强,只有出现足够数目的、有价值的感性材料,他们才能深刻地理解概念,因此在概念引入的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使学生建立清晰的表象。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运用直观手段向学生呈现这些典型的感性材料,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二、讲解阶段的教学策略
(一)讲明内涵外延,全面理解概念
教师要始终铭一记数学概念的定义所反映的只是最本质的属性,概念的内涵不仅仅是定义,还包括许多性质、定理、推论等;而概念的外延也不仅仅是几个典型的例子。教师在讲解时首先要讲弄清概念的定义,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把数学的科学概念与日常生活中的概念含义区别开来。讲清楚定义后,就要讲清此概念所引出的性质、定理、推论等,因为这样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记忆和应用概念。
比如: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而它的性质却包括: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两组对边分别相等;两组对角分别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它的判定则包括: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此外,教师还要准确描述概念的外延,防止不适当的扩大或缩小概念的外延。同时教学数学概念时还要避免同一词语的反复。例如,不能说“求两个数加在一起是多少叫做加法”。总之教师在讲解概念时既要保证讲的全面,又要保证用词准确。
(二)注重瞻前顾后,发展所教概念
小学阶段数学概念的一大特点就是对许多概念的定义是初步的,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完善。从纵向上看,许多的概念都随着学生知识的逐步积累,认识的逐步深入,而愈加完善。由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制的《数学教师用书》中也指出: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的特点之一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瞻前顾后,就是要求教师不仅要熟悉现阶段的教学内容,还要了解后续阶段的教学内容,在给学生讲解概念的过程中始终注意将二者联系起来,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发展概念就是指教师不能就概念论概念,而是在讲解完概念的基本含义后,注意概念的拓展与延伸。比如对圆的认识,一年级的学生就接触到了,但是当时对儿童的要求只是在几具图形中能找到圆就行了;而到了六年级再认识圆时,对学生的要求就更进一步,不仅要求他们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还要求进行求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这就要求教师在最初的教学时就应逐步渗透后续内容。
发展概念的方式很多,除了渗透后续教学内容外,还可讲述一些数学史的东西,将概念的产生过程、发现此概念的数学家的生平经历、与概念有关的逸闻趣事,筛选一些讲给学生,这样就能使单纯概念的讲解增强了人文氛围,使学生不仅在知识上,更在情感上都有所得。任何课堂教学都是认知与情感的统一,概念教学当然也不例外。
三、巩固阶段的教学策略
(一)进行系统总结、促进学生记忆
复习课的第一阶段就是将之前所学的概念进行归纳总结,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一步步地回想先前的知识,不要只是自己讲,要多采用提问的方式,促进学生对概念的记忆。虽然学习概念是为了应用,但是帮助学生准确的记忆概念的具体表述也是十分必要的。系统总结是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来的概念体系要清晰明了,使学生看了一目了然,将这一阶段所学内容都了然于心。用图表的形式就要明显优于简单概念的罗列。
【关键词】小学毕业班;数学总复习;教学策略;效果
1. 前言
小学毕业班的数学总复习指的是数学教师指导学生对学过的数学知识和内容进行再次学习的过程。在数学总复习的过程当中,数学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将已经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整体性与系统性的总结与归纳,并对数学学习当中所存在的缺漏和疑问进行弥补和解决,将小学所有学过的数学知识变得系统化以及条理化,以便于全面且熟练的掌握数学知识的难点和重点。数学总复习质量的优劣和复习成效的好坏,与数学教师对教学大纲的了解,数学教材的熟练程度,复习内容的罗列以及复习方法的选择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
2. 小学毕业班数学复习的教学策略
不同小学数学教师在数学总复习当中有着不同的复习方法,但是每位数学教师的复习效果都是不一样的,以下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数学复习教学策略。
2.1突出教学重点,重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2.1.1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
数学总复习当中所学习的内容全部都是学生已经学过的数学知识,所以,一方面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巩固、减少复杂与困难的计算、加强逆向思维知识的练习及学习,另一方面要以学生的生活作为学习的前提,数学复习要面向学生的社会实践和实际生活。除此之外,要重点突出重点知识的复习,锻炼学生的判断能力和猜想能力,更深层次的来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创新能力。因此,数学总复习的最初阶段要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复习,巩固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
2.1.2加强方法、知识与能力之间的交叉与渗透
每一节数学总复习课都要达到最大的效率,只有将每一节课的功能充分的体现出来,才能够对学生的数学复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加强思想方法的融合及交叉。为了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根本上发展学生的思维,数学教师在数学总复习的过程中要有效的结合教学内容,将比较和类比、对应与转化、分析与综合等思想方法渗透到数学复习的教学策略当中,以加深学生对数学基本知识的理解。
2.2分类整理数学知识,加强数学复习的系统性
2.2.1建立科学的基础知识教学体系
数学教师应该以教学的系统原理为指导,帮助学生将已经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系统性的整理,把较为分散的数学知识结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从而形成科学的知识体系,以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
2.2.2引导学生区分清易混淆的概念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知识当中存在着一些很容易产生混淆的概念,数学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将这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区分清楚,抓好概念的具体意义。比如:比与比例,质数与质因数,合数与偶数的比较,质数与奇数的比较等等。对于类似这样易于混淆的概念,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概念的实质,以避免概念混淆对学生的数学复习产生干扰。对于那些容易混淆的解题方法也要进行详细的比较,充分的明确解题的正确方法。
2.3抓紧课堂的数学复习
在数学的复习课当中,数学教师应该将各个知识点合理的划分为几个学习板块,每一个学习板块都要有较强的针对性,以有助于数学教师及时的发现学生在复习当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的对学生进行辅导,确保数学总复习的质量。在数学总复习得教学中,数学教师要避免采用题海战术的复习策略,以防止学生出现思维呆滞和逆反心理的产生。数学教师要积极的参与到学生的解题过程当中,帮助学生了解自身数学学习上的不足,以有效的改善不足,从而提高数学总复习的进度。
2.4重视数学知识的训练,加强复习效果的反馈
2.4.1及时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检查
在进行数学总测试的时候,数学教师应该选取一些灵活度较高,并且能够真实的体现学生解题能力的测试题,以便于数学教师对学生的复习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并及时的对学生复习的不足之处和遗漏之处进行处理。
2.4.2培养学生自我反思与评价的习惯
在每一次数学总测验过后,数学教师都应该对学生问题的所在之处进行详细的分析与讲解,并有效的巩固学生的数学知识。此外,在下一次总测验之前,数学教师要对学生经常出错的知识点进行再次的讲解,并加强知识难点与重点的锻炼。考试之后,数学教师要让学生对自己进行正确且全面的评估与反思,主动的查漏补缺,理清整体的知识脉络,抓住知识规律,总结出自己的解题经验,避免再次出错。
自主探究、体验、感悟——《质量守恒定律》的问题教学研讨活动观感
生本理念下的高中数学校本课程开发策略
追寻语文教育的终极价值——以生涯发展观为视角
创设“色、香、味”俱全的农村政治课教学
农村初中思品课植入民俗文化教育的尝试
“点”在临界点“拨”在关键处
误差分析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苹果还能落地吗?——应用“供需”关系理解圆周运动临界问题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进行诗歌教学的尝试——以ShelSilverstein的幻想绘本三部曲教学为例
“历史与社会”课程中的史地综合及其教学策略
教科版初中思想品德中几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以事明理寓理于事——从“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教学谈起
浅谈英语角的创意设计
语文课,取消预习又何妨
中学化学教学中的有效数字问题
向破解世界著名数学难题走近一步——关于“3x+1猜想”的一个定理及其证明
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吗?
高三化学复习探究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一道中考题的教学启示
英语听力测试中的陷阱及其破解对策——浙江省高考听力(PETS二级)深度剖析
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安全问题及对策
试论物理实验教学中的“过程设计”
论“科学史-探索”教学模式的内蕴
物理“弱”教材探究教学的研究
英语新闻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以“问题串”为载体,实施化学有效教学
用“标题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学习
有心栽得春满园——初中语文读写聊天课之尝试
耗散结构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让英语课堂灵动起来——遵循“交换”规律,调整教师课堂言语行为
在英语教学中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质疑矛盾——文本精读的有效方法
文言文词语教学的“意义探寻”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生活题材的选与用
元认知视角下优化习题教学的策略
情境创设须精确
对生成性教学中两个问题的探讨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谈英语课堂的教学细节
设情境融生活给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谈
揉历史要素于地理空间概念的教学
快速书写酯的同分异构体的一种方法
诗情画意融古史,赏心悦目谱新章——以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为例
初中数学“图式”复习教学策略研究
有机推断题解法浅探
再议语文教学与人格教育
化学实验的创新源于探究
问题生成,语文课堂的亮丽风景——兼论问题生成的基本策略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探讨
让探究成为数学教学的常态
物理演示实验潜在功能探讨
设计数学实验提高教学实效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练习设计
科学课堂支持过程教学的四种策略
探析高中英语话题式写作教学策略
学习认知心理学理论改进政治课教学设计
改进提问策略优化课堂教学
高中英语报刊阅读专题课的实施策略
摘要:我们常会有这样的困惑:老师的每一节课都能听懂,可是为什么在考试的时候却还是不会做题呢?对此,我们应在复习阶段(包括单元复习、章节复习、阶段复习、中考总复习等)有意识地从教师的教学行为方面作出调整,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知识体系,使学生的成绩能有较大的提升。为了学生能更好地学习知识,特此总结了复习课的基本模式——”“点”式复习课、“线”式复习课、“面”式复习课和“锥”式复习课。下面笔者就四种复习课分别加以阐述。
关键词:初中数学 复习策略 高效学习
一、“点”式复习课把每一单元或每一章节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习题进行集中复习,是一种以追求双基的覆盖性、典型性,让学生从“会”到“对”(技能性)、从“大概”到“肯定”(概念性)的强化性认知体验(或训练)的教学模式,旨在提高双基落实的有效性。1、“点”式复习课的设计原则覆盖性原则:“点”式复习课意在呈现每一个独立的知识点,因而课前教师要梳理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复习过程中应该将所复习的基础内容中的每一个知识点都尽量覆盖到,力争无遗漏。典型性原则:复习课例题的选择,应是最有代表性和最能说明问题的典型习题,应能突出重点,反映大纲最主要、最基本的内容和要求。公平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使人人都能参与,都能得到及时反馈。2、“点”式复习课的教学策略上好“点”式复习课应遵循“短频快”策略,即完成习作或思考有时间限制要求的问题并即时进行反馈、检测。“点”式复习课是具有反复性或螺旋性的过程,应注意错误率比较集中的问题,做好改错反思,寻找错因,及时进行总结,以利于吸取教训,力求相同的错误不犯第二次。
二、“线”式复习课把某一个知识,沿着知识结构的纵向分布及递进的脉络进行例题(习题)设计,是一种以追求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向纵深拓展,让学生对某个知识的重点、难点从“一般掌握”到“熟练掌握”、“一般认识”到“深刻认识”的认知体验与过程的教学模式。1、“线”式复习课的设计原则发散性原则:注重题目的发散性,善于将例题变式,从单个知识点向多个知识点发散,对例题进行分析和解答,发挥例题以点带面的作用,有意识有目的地在例题的基础上作系列的变化,达到能挖掘问题的内涵和外延、在变化中巩固知识、在运动中寻找规律的目的,实现复习的知识从量到质的转变。聚向性原则:注重习题的本质属性,善于将习题归类———考查同一知识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数学模型,作出多种不同的命题,往往多个答案聚向一个方法。2、“线”式复习课的教学策略“线”式复习课要注重变式教学的研究,即题目表达方式不同,但本质基本相同,数量关系,解答方法基本一样。通过这样的归类训练,学生便能在平时的学习中做有心人,加强方法的积累和归纳,并能分析异同,把知识从一个角度迁移到另一个角度,最终达到常规图形能熟悉、常规结论要记忆、类同方法全套用、独创解法受启发的层次,提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
三、“面”式复习课按数学思想方法的某个层面展开例题(习题)设计,旨在追求让学生正确(较好)地把握数学思想方法,是以数学思想方法为载体的一种教学模式。1、“面”式复习课的设计原则综合性原则:力求将知识的概念、内涵和外延全部呈现。不但注重知识的章节内容本身,更要重视知识的迁移使用。开放性原则:开放性问题的本质是问题本身所具有的不确定性,其特征是对问题只有原则性的要求,这类问题是依赖于解决问题者的水平转化为确定性问题的,常蕴含多个确定性问题。探究性原则:重视对学生理解能力和探究能力的相互配合训练、协调发展,注重预感、尝试、归纳、猜想等问题的训练,让学生获得数学探索的经历和体验。2、“面”式复习课的教学策略“面”式复习课要注重合作学习、演讲式学习等多种学习方法的使用,并且题目涉及的知识点要尽量覆盖复习的内容,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能体现“通性通法”,并注重一题多解,一题多变,针对性、典型性、灵活性要强。
四、“锥”式复习课以课题学习、项目学习为载体,旨在培养学生社会综合实践能力及更高要求学力,是以一个支点出发,让学生围绕这个支点主动探索扩散到各个领域的知识(类似于圆锥体)的一种复习提高模式。1、“锥”式复习课的设计原则综合性原则:综合开展研究,强调知识间融合、课内外沟通、校内外联系,引导学生综合地运用数学知识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合作性原则:“锥”式复习课要给学生提供合作的机会,在教学设计时有意关注不同层面的学生间的合作,促进共同认知,全面提升。2、“锥”式复习课的教学策略由于学生的能力取决于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探索、理解及运用程度,因而巧妙利用没有定论的数学问题,“将疑激疑”,启发学生的思考,尽力去发现、发掘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及实践能力。
总之,通过有效的科学的教学方法,我们可以在提高复习效率的同时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重建。我们会坚持关于教学方法和理念的研究,树立适应时展的教学意识,建立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事半功倍的高效复习之路。
(作者单位:河北省广平县南韩村乡初级中学)
让几何探究活动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初中几何探究活动的教学策略初探
在建模的过程中获得数学活动经验——对“建立模型解决问题”一课的设计与思考
初中数学专题复习“横向拓展”教学模式初探
深挖教材提炼方法培养思维——浅谈初中数学中的分类讨论思想
如此的课堂,教师缺失的是什么?——基于分式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思考
“比例线段(1)”课堂教学实录与点评
联系实际巧设计生成新知见实效——“反比例函数的定义”的教学实录及评析
精心设计情境培养应用意识——“一次函数的应用”教学实录、评析与设计说明
数学过程性目标达成情况的案例分析
例说“导·学·讲·练·评”教学模式的应用——以“二次根式的加减”教学为例
小题讲评大有文章
例谈中考方案设计与决策型问题
《中国数学教育(初中版)》2012年度选题规划
锐意进取勇创佳绩——贺《中国数学教育》2010年度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量双排第一
《数学周报(初中版)》征订启事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港中学
例说3B教育理念下的数学概念教学策略——以人教版课标教材八年级下册“17.1.1反比例函数的意义”教学为例
亲历知识形成过程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以学生发展为本,构建数学课堂有效教学
《中国数学教育》招聘启事
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探索
捕捉意外契机演绎精彩课堂
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探究成效
关于开展数学测试题征集活动的通知
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几点体会
精心设计情境凸显数学本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情境设计的思考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一个案例——“一次函数”(第二课时)教学实录及评析
例举小正方体个数问题的解答方法
“Δ”法解一类二次非负数和问题
共边直角三角形的构造与应用
2010年浙江省台州市中考动态数学试题赏析与教学启示
2009年江苏省中考试题“空间与图形”部分的研究与评价
一道PISA题引发的对学业考试题的几点思考——以2010年浙江省绍兴市学业考试题为例
例说3B教育理念下的数学概念教学策略——以人教版课标教材八年级下册“17.1.1反比例函数的意义”教学为例
亲历知识形成过程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以学生发展为本,构建数学课堂有效教学
《中国数学教育》招聘启事
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探索
捕捉意外契机演绎精彩课堂
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探究成效
关于开展数学测试题征集活动的通知
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几点体会
精心设计情境凸显数学本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情境设计的思考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一个案例——“一次函数”(第二课时)教学实录及评析
例举小正方体个数问题的解答方法
“Δ”法解一类二次非负数和问题
共边直角三角形的构造与应用
2010年浙江省台州市中考动态数学试题赏析与教学启示
2009年江苏省中考试题“空间与图形”部分的研究与评价
一道PISA题引发的对学业考试题的几点思考——以2010年浙江省绍兴市学业考试题为例
从基本概念出发分析一道概率题解法的困惑
关于“解三角形的进一步讨论”的再思考
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六个着力点
利用“错题说题”促进学生发展
引导学生课后反思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别让“过程”走“过场”——一次同课异构教学活动的反思
课堂精彩源于有效生成
从直观感知到理性思考——有效地认识函数图象间的对称性
例谈数学复习“由厚到薄”的策略
高考立体几何试题的几个创新视角
对2009年高考数学上海卷理科第22题的深入研究
稳定中有新意平和中考能力——2009年高考数学四川卷第18题评析
构建坐标系,探求空间背景下点轨迹——基于2008年高考浙江卷第10题的思考
解以圆锥曲线为背景的数列综合题的六种切入方法
题目虽“小”有“思”则大——对武汉市调研考试中的一道客观题的探究
递推数列通项的九个模型
关键词:教学重点;学习兴趣;交流
一、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了如下目标:(1)了解生活中旋转现象的广泛存在,理解旋转的有关概念,掌握旋转的有关性质。(2)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和归纳,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观察、探究、交流和思维能力。(3)通过对生活中旋转图形的观察、讨论和实践操作,使学生感受数学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其中旋转的有关概念和性质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旋转的概念形成与性质探究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围绕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特点,本课教学按照“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活动为主线”的教学策略,采用直观演示、自主探究、互动交流等教学方法,力求让交互式电子白板、几何画板、多媒体投影等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优势互补,激励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有效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
三、教学过程
本课主要围绕五个教学环节展开教学,并在五个整合点上体现信息技术的应用优势,下面我进行具体的阐述。
1 游戏激趣,引入概念
整合点一:游戏激趣,引导学生迅速置身数学情境。
俄罗斯方块是一款家喻户晓的电脑和手机游戏。教学伊始,我先让学生玩这款游戏,缓解学生紧张情绪,活跃课堂学习气氛。接着,利用白板课件,定格学生游戏时用到的平移和旋转两种图形变换,引导学生迅速置身于数学情境之中。
整合点二:动画再现,唤醒学生生活中的数学记忆。
生活中的旋转现象无处不在。在邀请学生列举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旋转现象后,我借助Flas,再现生活中“荡秋千”、“钟表指针转动”、“风车中叶片旋转”等学生熟悉的旋转现象,并抽象成数学中平面图形的旋转。在让学生感悟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同时,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准确地形成旋转的概念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 直观演示,形成概念
整合点三:直观演示,有效组织学生开展自主探究。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必须抽象成数学模型,才能体现数学学科的特点。在这一环节,我先利用直观形象的Flas,将生活中的旋转现象抽象成平面内的点、线段和三角形的旋转,使枯燥的概念变得更加生动,有利于学生分析旋转现象的共同特征。接着,根据学生的回答,利用白板特有的书写功能,逐步呈现旋转的共同特征、定义以及旋转中心、旋转角等概念,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然后,精心设计一组练习,借助动画演示,帮助学生区分平移、轴对称和旋转,为学生探究旋转的性质起到良好的铺垫作用。
3 动手操作,探索性质
数学学习离不开学生的感性认识。在探究性质这一环节。先让学生大胆猜想,再引导学生各显神通,动手操作进行验证,学生不仅感受到亲手测量和转化的乐趣,而且较巧妙地突破了本课的难点。在学生作图有困难时,我利用电子白板的透明度调整、旋转、标注、连接器等功能,让学生直观、清晰地看到旋转前后的三角形以及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为学生有效地探究旋转的性质打下了基础。
整合点四:智能变换,促进学生准确归纳旋转性质。
旋转的性质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利用几何画板的智能交互和实时数据显示功能,先后变换旋转前图形的大小和形状、旋转中心的位置和旋转角,动态呈现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对应点与旋转中心连线所成夹角度数等数据,既有力地验证了学生的结论,又让学生感受从“变”到“不变”、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规律。
4 自主练习,应用性质
本环节,我围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了由浅入深、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帮助学生实现从知识到能力顺利过渡的练习和例题。
整合点五:组合工具,实时呈现作图的过程与结果。
利用白板软件内置的量角器、圆规、直尺、连接器等数学工具,可以直接、直观的测量或截取线段的长度、度量角的大小,从而清晰地呈现作图的过程与结果。在练习和例题的研究中,教师或学生根据作图的步骤,利用电子白板的多种数学工具在白板前进行作图,操作过程完全透明。不仅丰富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媒体的互动方式,还使学习更富有趣味性、生动性和灵活性。
四、教学反思
关键词:数学;复习课;功能;教学策略
数学复习课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常见的一种课型,是以巩固、梳理已学的知识、技能为主要任务,并促进知识系统化,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一种课型.教学实践证明,教学中只有采取适当的策略和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大限度地发挥数学复习课的功能.下面我对数学复习课的功能和教学策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数学复习课的功能
数学复习课既不能像新授课原封不动地讲一遍,也不能像练习课把主要时间花在做练习题上.数学复习课的主要功能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1.促进知识系统化
乌申斯基有句名言“智慧不是别的,只是组织得很好的知识体系.”同时还批评那些缺乏知识的人“装着一些片段的,没有联系的知识的头脑,像一个乱七八糟的仓库,主人从那里是什么也找不出来的.”为此,复习课可以针对知识的重点、学习的难点和学生的弱点,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标准,把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分类、整合,弄清它们的来龙去脉,沟通其间的纵横联系,从而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
2.拓宽和延伸知识
复习的目的不仅要使知识系统化,还要对知识有新的认识和提高,包括适当的拓宽和延伸.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激发起学生获取知识的内驱力,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允许学生在向未知挑战中犯点错误,并在修正错误的过程中体验成功.
3.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复习课中的练习,不仅要有一定的量,更要突出练习的综合性、灵活性和发展性,重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教学内容尽可能与现实生活建立密切的联系,这既有利于学生更加明确数学学习的目的意义,也有利于增强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去的意识.
4.查漏补缺
通过对《数学课程标准》中总目标和学段教学目标进行对比、查漏补缺,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基本要求.传统的教学,比较强调知识的系统性,更多地关注传授知识和技能.而“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今天,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要更侧重于促进学习者的发展,更多地关注学习者学习能力、习惯和态度的形成,关注学习者的价值观念与情感态度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所以,在新形势下的数学复习课,除了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方面进行“查漏补缺”外,更要对学生学习能力、习惯和态度方面进行“查漏补缺”.
二、数学复习课的教学策略
什么是数学复习课的教学策略?就是在数学复习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教学方法.当然,最好的方法应该把着眼点放在如何通过教学,达到复习课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最大限度地发挥数学复习课的功能.那么,能否对数学学习过程有深入认识的基础上形成一个统一的教学模式呢?答案是否定的,这种想法是不可实现的.因为采用哪些教学方法,必须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单元的性质,学生和教师本身的经验、能力而决定的,其中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因此,教师应用某种教学策略,实际上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下面是我在数学复习课中经常采用的几种教学策略:
1.自由梳理策略
由于数学学科的特点和教材对知识体系的编排特点,平日的数学教学中,数学的知识点往往是逐个呈现的,一般来说,缺乏系统整理.通过数学复习课的教学来促进知识系统化,让学生从整体上来把握知识结构,这正是数学复习课所要完成的一大目标.以往的教学中,对知识的系统整理和对知识点的梳理大都是由教师一手包办的,学生只要按照教师提供的复习重点,循规蹈矩地把各个知识点在课本上一一浏览,或者做些圈圈点点、划划等,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因而这种学习有相当一部分都是无效学习.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如果能够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对自己所学数学知识进行编码,使其形成结构化的知识体系,那么这种知识不仅有利于理解,而且便于记忆.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有过深刻的论述,他认为:“学生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满的结构把它联系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被遗忘的知识.”由此,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特别是在复习整理中,引导学生认真整理所学数学知识,沟通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使它们形成数学知识结构,是实现数学知识更好保存的重要途径.例如,我在教学第十二册“比例”一节之后,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请学生自己动手,通过看书、查阅笔记、同桌相互讨论等形式,对“比例”一节内容作自由梳理,学生经过动手、动脑、动口等多种感官交互作用,使其提纲化或结构化.学生若能按知识结构图所表达的顺序去记忆,那么所获得的知识就不是一些独立的数学知识,而是一种具有逻辑意义的数学知识系统.
2.为思考而教学的策略
数学复习课的一大功能是“通过复习,不仅要使知识系统化,还要对知识有新的认识和提高.”所以,复习课中,要善于交给学生思维的主动权,让学生在积极的思考和大胆创造中,享受数学思维成功的乐趣.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是连续不断地提问,学生接二连三的被动寻求答案,这种设计不能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的动机.既然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服务的,那么,是否可以尝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思维,反过来向教师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然后大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互动中来完成对知识的拓宽和延伸呢?教学实践证明,这种为教学思考的策略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例如,在复习“数的意义”一节课时,由于分数的意义和百分数的意义是两个比较容易搞混的概念,为了让学生在复习整理中,不仅能对知识系统化,而且还能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提高.我在复习中尽量减少教师个人的观点和看法,也不给学生明确的复习重点,而是让学生同桌互说、互问的方法来相互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若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可以记下后请求集体帮助.在反馈中,有一组学生提出来说:“教师,我刚才说百分数就是分数的一种,而同桌却说不对.应该说是百分数是分母是100的分数.到底是谁的说法更正确呢?”听完学生的发言后,我并没有责备学生的意思,而是反过来对其他学生说:“你们认为刚才学生提的问题怎样?为什么?”顿时,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他提的问题好,因为这也正是我搞不清的地方.”“他的问题好,因为这正是本节课我们所要学习的重点” 等.“真不错”我及时地肯定了学生的回答.“那么,谁能说清它们二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呢?”最后,通过全班学生的主动探讨和补充得出:“百分数是分母是100的分数,用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的数.”这堂课中,我只是为学生刻意营造了一个思考的环境,而教学中,学生勇于思考和善于思考,使问题得以圆满解决.
3.引导探究策略
教师应用探究教学的策略,就是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师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吸收知识,教师要和学生一起思考问题,因此,探究教学是教师、学生、教学材料等因素交互作用的历程.这种教学策略的优越性,在复习课的练习中尤为明显.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建立良好的智能结构,是课堂练习的目标之一.在复习课的教学中,要充分发挥练习题的功效,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做到练习中求“活”,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创造,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复习课所要完成的目标之一.数学复习课中的练习,更要突出练习的综合性、灵活性和发展性,要把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放在首位,效果会事半功倍.例如,在教学十二册“平面图形的面积总复习”时,为了突出“在周长一定的情况下,圆的面积最大”这一知识点.在练习中,我作了如下处理:“学生,养猪专业户徐明华正在犯愁,怎么样才能把一大群猪圈入一个长10米,宽6米的长方形猪圈中呢?你能在不增加材料的情况下,帮他想出一个好办法吗?”顿时,学生说的说,比划的比划,算的算,一个个都聚精会神地动起了脑筋.经过一番争论之后,最后总算是在事实面前有了答案.“如果能把猪圈改成正方形,面积能增加4平方米,如果把它围成一个圆形,面积则可增加约18.5平方米.”“同样的材料,却有如此大的差别,真是太不可思议了.”“大家若是真想帮徐明华的话,不妨课后再去发挥你的聪明才智,是否还有比圆更大的方法呢?”同样的目的,不同样的效果,使原来枯燥乏味的题目变得鲜活、生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探究意识.
4.活用教材策略
数学教材是数学知识的载体,是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认识对象.在新大纲新理念的支持下,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地用好教材,必要时,也可就地取材,增加教材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例如,有位教师在上“分数乘法应用题”复习时,就很好地利用了学生熟悉的本校人数作为教学呈现的内容.上课一开始,教师问:“你们知道我们学校共有多少学生吗?”学生很快地回答有960人.教师问:“六年级有240人,占了总人数的几分之几?”反馈后又接着问:“五年级占1/8,四年级占15%,五年级和四年级各有多少人?”反馈后,请学生同桌交流解答思路.紧接着出示:二年级有120人,一年级比二年级多50%,可以提出哪些问题?生说:可以求(1)一年级有多少人?(2)二年级比一年级少几人? (3)一、二年级一共有多少人?经过一番讨论后,问题得到了一一解决.而且对各类问题作了必要的比较,使学生对分数应用题有了更深的理解.教师的这种就地取材的巧妙设计,不仅揭示了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实际应用性,而且,教师始终围绕着教学的主体,展开板块式教学,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取了知识,提高了能力.这种教学的策略,无疑是成功的,也是对教材的再创造.
总之,数学复习课中,教师应该把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作为教学策略的基础,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主动参与,逐步形成一种以学生为动力的有效学习机制,使学生的素质不断提高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数学课程标准[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 童习飞.如何让数学复习课精彩起来[J].安徽教育,2009(7).
【关键词】小学数学 自主学习 有效性
【分类号】G623.5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以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的自主型课堂教学模式已在中小学课堂上如火如荼的开展。然而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常常不如预期的理想。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课堂教学的人性化与个性化,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他主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要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之中,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锻炼自己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构建有效的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技能,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知识进一步深化探索,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的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的同时,形成自主学习的态度和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策略性和持久性,获得数学学习能力的持续提高和发展。
一、“自主学习”及“自主学习”有效性的内涵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自觉能动地、创造性地开展的自主性学习活动。其实质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把传统的以“教”为中心D变为以“学”为中心,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中,实现自我认识与自我完善。“自主学习”有效性是指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自主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能学”,行之有效的“自主学习”的方式方法,能够使学生将自主学习过程中具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提高教学活动和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以此达到提高课堂教学针对性的目的,并找出其中的规律性。
二、小学数学自主学习有效性达成策略
1、优化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学习策略,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基础。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自主学习才不会盲目的,学习也才可能顺利进行,也才可能在持续的学习活动中通过教与学的积极互动活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因此,要想让学生自主学习落到实处,必须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减少对教师的依赖,而且能够明显提高学习成绩。我认为,在自主学习的初期阶段,教师对具体每一课的学习方法可以给以指导、提示,在学生有了一段时间的经验后,就可以放手让他们自由选择学习方法。
二、树立学习信心,激发自主学习欲望
有了方法的指导,问题的引导,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信心。因为,学生的学习行为是自发的、主动的、别人无法替代的。学生的学习欲望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教师教学艺术的引导、教学策略的指导。教师在课堂上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能使学生情绪高昂,思维活跃,学习兴趣和信心倍增,智力活跃,接受能力强。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机会,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我在教学中,经常设计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环节,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充分表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
2、设计导学问题,引领学生自主探究
设计好学生自主学习的导学问题,才能使学生明白本节课的学习任务,真正带着问题去思考,真正主动地去探究、理解和掌握知识,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例如教学“分数的意义”一课时,设计了以下问题:
①图中的涂色部分可以用什么分数表示?写出来。
②自学书上单位“1”的的概念,划出你认为重要的句子,圈出关键的词语。
③说一说什么是单位“1”?
④图中的每个分数的单位“1”分别是什么?
⑤生活中还有什么可以看作单位“1”。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由图形抽象出概念,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圈圈、划划,学生很容易找到其中的几个关键词“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是单位“1”。教师没有讲解,知识的获得是让学生自己自主学习、比较、概括、总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样,给学生活动提供了内容,给学生探究指明了方向,使得学生的学习不再盲目,无所事事。而且,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知道从哪下手去分析问题,教师再慢慢放手让学生自己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后即使学生自己遇到一个全新的知识,也会利用自己积累的这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主动解决问题。
3、引导动手操作,感受自主探索过程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只有亲自动手,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奥妙。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动手操作的机会,变抽象为直观,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新知,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经历数学的探究过程,从而深刻理解知识。
例如在教学“认识分米”时,在课中给学生创造了动手撕一分米、用尺子量一分米、到生活中找一分米、用手比划一分米等等一系列的操作机会,调动了各种感官来感知1分米,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只有亲自动手试一试,实际操作一下,学生才会从内心里感到数学知识其实也是很容易学的。这样,即使每次动手只有很小的收获,他们也会有一种日见成效的愉悦感觉。
4、增强问题意识,发展自主探究能力
布鲁巴克曾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 提出问题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给予学生质疑问题的机会,而且还应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来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对教学习内容的理解,提高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比的认识”时,先让学生通过自学,整理本科中你认为比较重要的知识点,以提问的方式表达出来。学生以提问的形式展示了自己的学习成果,提出了很多问题,如:什么叫比?什么是比的前项和后项?比与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什么是比值?比值可以是小数吗?等等。综合所有学生的提问,涵盖了本节课的所有知识点,真实出乎教师的意料。学生有提问,就一定会有思考,其实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掌握了本课的知识。在经过课堂上与同伴的讨论、交流加深了印象,巩固了认识。
总之,自主学习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的同时,还应为学生自主学习做好领航与指导,有意识地加强学生学习策略的教学,引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子华.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05.12
关键词: 初中数学 六步自学 教学策略
1.六步自学教学方法产生背景
现今,随着社会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教育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研究如何提高学习质量应该重视对学习模式和教学策略的深入探究。在我国应试教育背景下,学校单纯追求卷面上的高分成绩,教师扮演着传授知识的教书匠的角色,学生则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长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习的学生,思维受到了严重束缚,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逐渐丧失。现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的知识、新的技能不断涌现,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策略,将教育教学的主体转移到学习任务的执行者身上,而不是片面地考虑学校及教师。自主学习能力作为当今时代的必备技能,教育者及相关工作人员应该重视并将自主学习理念深入贯彻落实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践教学表明,自主学习可以使学生在提高学习能力的同时,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通过不断改革创新,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初中数学六步自学教学策略旨在打破原来传统教学模式下被动、封闭和单一的教学体制,使得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更积极主动、思路更开阔。
2.提倡六步自学教学方法的重要意义
数学扮演着其他众多学科基础的角色,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必备工具。在初中学习过程中数学学科显得尤为重要。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初中数学不仅仅是教授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自身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所以,培养初中生的数学自学能力应该作为初中数学教学活动的重中之重。从而使得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初中学习过程中得到很好的提升,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建立和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更好地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的发展,知识体系的更新,以及不断进步科学技术。同时,形成良好的自我学习能力有助于我们在现今社会激烈的竞争中使得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并且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提升自我。
3.初中数学六步自学教学方法策略的具体实施办法
3.1预习反馈
自学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过程。因此,针对初中数学,必须做到课前预习,预习在学习过程当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针对预习内容,可以结合每一章节具体学习的内容,教师可安排学生课前预习课本里的基本概念、公式及相关的课后练习题;预习的时间可根据具体的教学安排进行适当调整。通过预习环节,不仅可以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提取重要信息的能力,还可以使得学生对教材内容有基本的认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2目标展示
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可以起到良好的先行组织者的作用,从而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对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将每一章节的教学目标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方式传递给学生,使得学习目标成为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动力源泉。同时,明确学习的目标还可以使得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避免盲目看书现象的发生,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3小组讨论
任何一种教育教学活动都应该重视活动的执行者,脱离了执行者所进行的教学都是盲目的。当下新课程改革潮流下,更应该注重教育教学环节中对学生自身实际情况的考虑。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也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实现教育教学目标,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有效的小组讨论可以帮助学习者与周围环境构成良好的交互作用,这一点有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深入了解,同时这一观点也符合构建主义的核心概念。教师和相关的教学工作者可以在教学环节根据章节难易程度及学生预习等情况为课堂讨论分配出合理的时间。
3.4讲解答疑
针对每节课设置的课堂内容,让学生将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对于学生理解比较合理的地方,教师予以鼓励,针对学生理解不到位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教师再给予充分讲解,在讲解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对学生思路的引导和开发,使得学生可以对章节难点逐一突破。
3.5互助练习
这一环节可以使得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做到及时检验,方便查漏补缺。练习的方法和形式应该灵活多样,同时注重这一环节老师的引导作用。
3.6综合检测
通过以上环节的学习,教师根据本节课堂内容针对基础和重点难点问题对学生进行课堂考查,考查的时间一般为5~10分钟。测试环节可以使得学生对课堂内容有较好的把握,同时了解自己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
4.结语
自学能力是学生在成长过程当中不断获取新知识、不断进步不可或缺的一种学习能力。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育教学工作者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自学,传授给学生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初中数学六步自学教学模式适应了时代的需求,改变了传统死板的教学方式,有效减轻了学生课堂上的疲劳感,使得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最有效地学习,同时使整个教学环节始终处于民主的交流情境、和谐的教学氛围中。不仅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打破思维定势,训练发散性思维方式。
参考文献:
[1]蓝国坚.浅谈在初中数学中渗透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7).
[2]黄慧明.浅谈以基本数学思想为主线的初中数学导学设计.新课程研究(上旬),2015(4).
据科学研究发现,我国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问题的有效性差,问题的水平偏低,部分教师缺乏教学提问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因此,构建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教学策略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教学特点
1.1整体性和综合性.在教学实践中,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等都是构成课堂提问教学策略的要素,这些要素综合地、密不可分地共同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作用,因此,课堂提问教学策略的构建必须针对具体的教学需求和条件,对构成教学策略的几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组成切合实际的最佳的实施教学的方案。
1.2层次性.每一个班级里的学生,在心理、思维、能力等各方面都不是一致的,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层次性的。相应地,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教学策略也要体现出层次性,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运用不同层次的教学策略,才能达到教学策略应有的效果。
1.3针对性.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教学策略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和任务的要求,并参照学生的实际水平,将最适宜的教学方法、媒体和教学组织形式组合起来,保证数学教学活动的进行,以便实现特定的目标,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当教学目标、内容和教学对象发生变化时,教学策略也要随之而改变。
二、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教学策略
2.1根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设计问题.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规定了每一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尤其是教学重点。重点是每个学生都应当掌握的内容,因此要抓住重点内容、词语设问,使学生明确重点、理解重点、掌握重点,从而保证学生思维的条理性、连续性和稳定性,并为学生进而解答一些相关问题奠定基础。如可设计对比问题使学生在比较中分清是非,也可以设计归谬性问题,让学生不自觉地一步步陷入明显的谬误之后再帮助他们分析、指出失误。如教学“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列表比较一下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通过模糊点进行设问,可以使学生增强分析辨别的能力,提高思维的严谨性和精确性。抓住“盲点”设计问题。盲点一般不被人注意,教师应设计恰当的问题,使学生自己发现盲点。如教学“质数、合数与分解质因数”时,当学生明白“质数、合数”的概念后,可以提问学生:“1”是什么数?部分学生很快回答“1”是质数。这时再问:“l”除了它本身有没有别的约数?学生很快就判断出“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就把学生容易忽视的盲点抠了出来,使学生拓展了思维的广度。
2.2遵循小学生认知规律设计问题。第一,结合循序渐进的规律设计问题。教学是一种循序渐进地、有效地选取、组织、传递和运用知识信息,促进学生了解信息,掌握知识的活动。从课堂教学整体上看,教师必须抓住教材、教学内容的整体要求,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心理状态,科学地设计一定梯度的问题。第二,结合因材施教的原则设计问题。教师在课堂提问时,要注意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高深或灵活的问题问优生,优生经过思考回答出来,有助于启发全体学生思维:基础题、综合题的提问是为了巩固教学效果,问题的设计要考虑成绩中等的学生,这样可以吸引大多数学生的注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成绩差的学生,要适当设计一些难度不大,经过认真复习和思考能够回答出来的问题,可以帮助这些学生恢复自信,提高学习兴趣。例如:教学《圆周长公式》一课时,当学生理解了圆周长计算公式,可以让中、下生说说如果已知圆的直径,怎样求它的周长?让优生想想如果一个圆,只告诉我们半径怎样求这个圆的周长呢?第三,结合学生的性格特征设计问题。通过设问,帮助学生发挥良好的性格特征对学生的积极作用,减少、避免或克服学生的消极影响。例如,对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可设计一些小问题提问,促进他们随时集中注意力;对性格脆弱的学生,可设计一些有难度的问题提问,使他们在挫折中逐渐锻炼得坚强起来;对于心态浮躁的学生,可设计一些需要仔细思考的问题,使他们在回答的过程中养成耐心思考的习惯。
2.3展示结果和答案,保证提问的评价性.首先要明确学生回答的正确性。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与否是学生回答完毕问题以后在教师头脑中必须要首先形成的。尤其是小学数学教师,更应该强化这种观念,因为数学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其问题的答案有很大的确定性,学生的答案对就是对,错就是错,这一点教师是不容忽视的。一般情况下,教师的理答主要有两个功能,一是诊断,二是鼓励。教师只有先诊断学生的回答是否正确,才能采取有针对性的手段或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或者鼓励。因此,这是教师首先要在心中明确的。其次,要及时进行鼓励性评价,延时进行判断性评价,及时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既能很好的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还能不断增强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最后,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学生才会在此环境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三、结语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基于“课堂提问”在数学领域的重要性以及数学教学着重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本论文首先阐述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特点,进而提出几点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教学策略,逐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