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提升方案

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提升方案

时间:2024-03-14 11:24: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提升方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提升方案

第1篇

易联众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医疗卫生信息化的上市企业,依据国家的最新标准及规范,推出了面向区域医疗卫生新一代的完整解决方案及产品。

国家“十二五“卫生信息化规划提出了打好三个基础、建立三级平台和提升业务应用的总体思路,并先后了《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指南》、《健康档案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技术解决方案》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为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奠定了标准基础,为各地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指导意见。全国各地掀起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新一轮浪潮。

近年来,各地市的卫生系统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总体而言,在广度和深度方面参差不齐,综合性医院的信息化推进速度较快,而公共卫生领域的信息系统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各医疗机构以自己的纵向业务为导向,缺乏统一的规划,缺少统一的数据标准,使得信息难以交换和共享,形成一个个的信息孤岛。从技术应用架构来看,各医疗机构的应用系统缺乏统一的架构,很多功能和应用重复,很多数据在采集和存储上也是冗余的。这种情况不利于资源的共享和数据的重复利用,容易引起数据的不一致,也加大相关业务部门的工作量,增加系统的维护成本。此外,各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关注的如何提高卫生服务质量、强化绩效考核、加强卫生资源管理、提高监督管理能力、加强医疗质量监控、卫生行政管理决策支持、化解疾病风险等方面需求也无法得到满足。

易联众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一体化解决方案正是针对以上问题推出的。

方案简介

区域卫生信息化的核心是建设基于居民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区域内各级医疗机构通过该平台可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避免重复检查,提升医疗质量;病人通过该平台足不出户就可查询居民在区域各级医疗机构的诊疗记录、在社区等预防保健记录及其所在区域外医院的就诊记录等;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可通过该平台实时监测各级医疗机构的业务运营情况、疾病诊治情况等。

在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中,不仅需对各级医疗机构正应用的系统进行适当升级及接口改造,还需对尚未信息化建设的医疗机构,如基层医疗机构、村卫生所等进行依托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进行一体化的信息化建设。

易联众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的一体化解决方案总体架构如图。

方案主要内容

1.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提供数据交换与共享、协同医疗服务等。横向连接区域内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纵向实现与上一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互通。

2.基层医疗信息管理平台:面向基层医疗机构,含社区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提供集中式托管的业务信息管理系统。平台包含了居民健康档案信息采集与管理、妇幼保健业务、慢性病管理、基础医疗等业务功能。

3.居民健康信息管理与服务信息平台:建立面向全区域内统一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使医疗服务人员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及时获取必要的信息,以支持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使公共卫生工作者能全面掌控人群健康信息,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和健康促进工作;使居民能掌握和获取自己完整的健康资料,参与健康管理,享受持续、跨地区、跨机构的医疗卫生服务。

4.综合卫生管理信息平台:建立面向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管、决策分析的系统,使卫生管理者能动态掌握卫生服务资源和利用信息,实现科学管理和决策,从而达到有效地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减少医疗差错、提高医疗与服务质量的目的。

5.统一门户应用平台:为居民、医务工作者等提供一站式的门户登录服务系统。该平台包含了居民健康信息门户(或居民健康信息网)、医疗机构门户、卫生行政门户。

6.数字化医院系统:以电子病历、临床业务为核心的新一代数字化、智能化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

7.疾控、妇幼、卫生监督等公共卫生管理系统。

8.与医疗机构及各垂直系统的数据接口和数据交换。

方案主要功能

1.建立区域医疗卫生数据中心,实现区域内医疗卫生信息共享。

2.建立覆盖全区域的居民健康信息系统。

3.建立区域内各级医疗机构HIS系统或与医院现有HIS系统接口,整合各级医院信息。

4.实现区域内检验、检查结果互认。

5.实现区域内医疗机构之间双向转诊和远程会诊。

6.通过互联网、手机等方式实现区域内居民健康信息查询、预约挂号等便民服务。

7.实现区域各项医疗卫生业务情况的实时监管。

8.整合区域内疾控、公共卫生、卫生监督管理等垂直系统,实现一体化区域医疗卫生信息系统。

相关案例

1.成功建设了国内多个地市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项目。易联众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居民健康信息系统、区域基层医疗机构信息系统等产品已分别在地市中使用。

第2篇

医改方案存在路径之争

《中国改革》:从2006年9月开始,围绕医改新方案的酝酿和出台,一波又一波争论热潮不断。从原来的公益化、市场化的争论到现在的新医改争论已经有阶段性结论。时至今日,新方案仍未公开。新医改方案出台似乎困难重重,您作为长期关注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专家之一,请问,医改方案出台缘何如此难产?

顾昕:医疗体制改革争论已有两年了,大家都认为现有的医疗体制是不成功的,问题很多,几乎人人都不满意。既然都不满意,我们就要改。

正如已经报道过的,新的医改方案有几个改革方案和意见,这是否就意味着医疗体制改革就有不同的改法?当然不是。实际上改革的基本路径就两条:一条路径是主张推进全民医保,健全医疗保障体系,通过医保机构来购买医疗服务。另一条改革路径,同样也提出全面医保,但指的是政府财政出钱,直接补贴某些医疗机构或者兴办一些医疗机构。

改革方案之争实际是这两条路径之争。到目前为止,缘何最终的医改方案还未出台,我认为卡壳的阻力一定是这两种路径无法协调,最终方案有可能是一个捏合的方案,本身有可能形成矛盾。

《中国改革》:不久前,卫生部部长陈竺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就是要建立覆盖全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医疗卫生支出大部分补给需方(患者)。 这和前面所说直接补贴给医疗机构或者兴办一些医疗机构有什么不同?

顾昕:这需要先解释一下什么叫补需方、补供方。

补需方的方案是政府补贴给老百姓,帮助所有人参保。城镇居民医保每年都能获得政府的一些补贴,这样是激励大家来参保,农村也一样,“新农合”也一样,所有人参加都能获得政府补贴。虽然城乡有可能有差别,补贴的额度不一样,但是,随着国家的经济发展,财政投资能力的改善,这种补贴水平会逐渐提高。这是补需方的概念。

补供方是指政府从财政出钱,直接拨给医疗机构,建一些事业单位,发固定工资,有可能干好干坏都一样。事业单位的弊病众所周知,政府直接出钱,办机构养人,请他们提供的服务往往是很差的。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所谓补需方、补供方相结合。这个说法是非常混淆的。因为补需方概念并不是说一分钱都不给供方,补需方是指新增的财政支出主要补给老百姓。同时,也应该补给医疗机构,但这是有条件的:在某些农村、偏远的地区、城乡结合部才补给医疗机构。因为在那些地区医疗机构不足,此时政府应该出钱来建立医疗机构,使得人人都能够有病就近看病。而在一些大中小城市原本医疗卫生事业基础较好,相应的补给也可以少一些。同时,政府放松管制,吸引民间资本进入,鼓励民间投资,无论是建大医院还是办小诊所,都会对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政府把节省下来的资金投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有人反对市场化,反对民营化,请问政府有多少钱来保证全国医疗服务机构平均分布呢?40年也没有做到,50年也没有做到,全世界所有的国家通过政府来出钱办这些事,肯定做不到。

《中国改革》:民营化和市场化能解决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问题吗?如何鉴定和实现“公益化”?

顾昕:医疗卫生事业要走向社会公益化。换句话说,社会公益化是对整个医疗卫生事业的要求。而社会公益化并非要求每个医疗服务机构都变成慈善组织,每个人都可以免费享受医疗服务。那么,如何实现医疗卫生事业的社会公益化呢?就是要走向全民医保,每个人都有医疗保险,看病时,个人只付小头,大头由医保机构来支付,医疗卫生事业社会公益性就实现了。

医疗卫生社会公益性的实现,最重要的是医疗费用怎么筹集,由谁花出去。

第一种改革路径俗称全民医保。全民医保如果推进得顺利,就可以把民众医疗服务所需的费用筹集起来了。如果筹到一定的规模,最终所有民众的医疗服务的基本需求都可以得到满足。所谓基本需求,就是适用于经济生活发展水平的、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任何人生病住院,都希望休养得好一些。但我们目前经济水平还达不到人人能享受单间服务的状态。如何扭转这种局面,就是通过医保进行筹资,老百姓、政府都出钱。两者的缴费水平最终决定了最后的保障水平。这样一来,有可能最终的保障水平达不到非常理想、充分的程度,但只要民众医疗费用的大部分能够通过医保来支付,就能做到病有所医了。

推行“守门人”和“人头费”制度

《中国改革》:既然市场化、民营化遭到一些人的反对,那么在您看来,中国的医改该怎么改?

顾昕:我主张医改市场化,我在演讲和书中一直都这么讲。就是通过健全医疗保障体系,来推进医疗体制改革,促成人人享有医疗保险,这样“看病贵”的问题就解决了80%。因为交一笔保费,对于一般人来说并不贵,交不起保费的贫困人群由政府来补贴,乃至由政府替他们全额支付。这样,人人都可以看得起病,“看病贵”也就不成问题了,不会有人看不起病。

另一方面,如果做到了这一点,医疗的社会公益性也就实现了。很显然,当人们把医疗费用预付给医疗保障机构之后,医疗保障机构就能以集体的力量,成为医疗服务市场上具有强大谈判能力的购买者,从而有能力运用各种手段来控制医疗服务机构的行为,确保医疗服务的质量与价格相匹配。

《中国改革》:这就是您以购买社会保险为思路的市场化医改?在您的市场化医改中,最核心点是什么?

顾昕:首先,医疗筹资采取一个保险的制度。因为单靠财政,不可能解决民众80%的医疗费用。因此,通过保险,由国家、家庭、企业三方力量共同来筹资。

其次,筹资完成后怎么样来购买服务,是改革的关键,也是改革的重中之重。那么如何购买医疗服务呢?我认为,把门诊分为普通门诊和非普通门诊,比如急诊、住院、专科医疗等等。所有参保的医保人员在就诊之前,要确定一个医疗的定点机构,他(参保的病人)必须到那里去接受首诊,急诊除外。这个机构我把它定义为首诊机构,俗称“守门人”。

首诊之后,医保机构就给这些首诊机构付账,按照这些首诊机构吸引了多少参保人的人头付账,我把它称为“人头费”。医院的获利完全靠“人头费”收入,吸引的参保人越多,政府给首诊机构支付的费用就越多,反之亦然。由此可以促进这些首诊机构的竞争,因为你必须要改善服务,提供人性化的服务,通过竞争参保人来定点获利。

《中国改革》:在您的设计中,首诊机构是一个什么样的机构?社区医院还是三甲医院?

顾昕:谁能扮演首诊的职责呢?答案很清楚,谁能扮演谁就扮演,换句话说,谁有普通门诊的服务资格,谁有行医资格,他都可以扮演首诊机构。行医资格由卫生行政部门来管制,这是一个医疗服务市场准入的门槛。

但是,一旦给予资格,就没有必要限制,没有必要歧视民营医疗机构。这项建议被称之为开放式的“守门人制度”。守门人是开放的,只要你能守,你就可以来守。守得不好,你就出局。这样就可以营造一种公平的竞争氛围。

在开放式守门人制度下,更多的医疗机构将自动、自愿地下沉到社区,如果二级三级医院高高在上,那么就没有病人到你那里首诊,医院就会损失人头费。因此,社区卫生服务的机构和人力资源,自然就壮大了。

所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必须按照这个思路才有发展,而仅仅依靠行政体系那是没法发展的。

《中国改革》:事实上,国家卫生部一直也在打造社区医疗服务体系,首诊下沉到社区卫生服务站,这个体系与您的首诊制度是不是异曲同工?

顾昕:开放式守门人制度,同卫生部所主张的社区首诊制是有区别的。他们是划定一个范围,通过行政体系所确认的社区服务机构,只有他们才能扮演这个职责。那么,这样就限制了竞争。同时,卫生部主张的社区首诊,政府是一个指挥棒,强调门诊部门的业务量、门诊量, 这就会导致首诊机构截留病人的情况出现。

《中国改革》:在开放式守门人制度下,如何保证医疗服务的质量?

顾昕:竞争。一方面,参保人是自愿选择首诊机构的,不是按照行政体系划分的区域来选择。另一方面,参保人可以定期更换首诊机构,这非常重要。如果这个首诊机构不好好服务,那么病人自己更换首诊机构就行了。

《中国改革》:在您市场化医改思路中,还提到一个重要的名词:人头付费。这一制度有什么好处?

顾昕:按人头付费,一是能促进医疗机构之间的竞争,另外还有其他方面的好处。这个制度会促进医疗机构主动关注参保人的健康,而不是希望他们得病。因为人头费就这么多,参保人不来看病,那么首诊机构就没有什么治疗费用的产生,人头费就全部挣下来了。反之,来一个参保人,检查费就要损失一点点人头费,来一个参保人,医药费就要损失一点点人头费,因此,他们就会注重公共卫生服务、注重疾病预防、注重妇幼保健服务、注重健康维护、注重家庭档案的建设,他们积极主动、想方设法地去做,不用任何上级来监督。

医改的目的是多方共赢

《中国改革》:在新医改方案利益链条上,医生和药业的参与不足说明什么?

顾昕:医疗体制改革涉及到各方面的利益,医生和药业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的改革使医生和药企都受损,那改革是要失败的。

我们改革的目标是:要让医生的劳动得到与之对等的报酬。同时,药业也得到很好的发展。但是在改革中,似乎没有听到医生的声音,药业有参与。中国医药协会给国务院递交了报告,对试图恢复计划体制种种做法提出了质疑,也提出了取消以药养医的制度,药企也赞成推进全面医保。但是这样的参与力度还远远不够,最重要的一个情况是药店行业没有参与,他们的声音,他们的发展,最后都没有反映出来。医生参与的也不多。目前,有相当一部分是两会代表的医生,在两会期间会发出了强烈的声音,而他们的声音几乎如出一辙,就是让政府拨钱,补供方的方案。当然也有比较高瞻远瞩的医生认识到我们整个医疗卫生事业的社会公益性,取决于我们医疗保障体系的建设,而不是让所有的医院成为慈善组织。

就医生而言,他们代表的利益也不尽相同,那些有进取心的名医,他们当然希望有一个竞争的环境。但是也有些医生,他们现在也许处于困境或者由于种种原因竞争实力不足,他们希望回归计划体制。只要给我固定薪水,这个薪水大体不差,就行了。所以他们利益是多元的。有些人没有搞清自己的利益所在,更严重的是他们没有找到表达利益的机制和渠道。

第3篇

一、实施范围

从现在开始到开展建立完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试点工作。在全市符合条件的镇、街、区和市直医院全面实施推进。

二、指导思想

以公立医院改革为契机,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康复医疗服务需求为目标,按照上级试点安排和“优化布局和结构、分层分级、提高质量、持续发展”的要求,坚持预防、医疗、康复相结合,全面加强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全市康复医疗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分级分工、高效优质的康复医疗服务。

三、目标任务

通过试点,将康复医疗纳入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纳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内容,探索建立康复医疗服务体系的工作机制和主要政策措施,建立预防、医疗、康复相结合,分层级医疗,分阶段康复的工作机制和服务模式,逐步构建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功能完善、富有效率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

㈠整合各类康复医疗资源,科学规划设置康复医疗机构。统筹规划辖区内各类康复医疗资源,在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中合理确定各级各类康复医疗机构的数量、规模和布局,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实现残联康复资源与康复医疗资源的共享、互补和联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各种不同康复需求的伤病患者、残疾人及老年人提供多层次康复医疗服务平台。在市人民医院和市中医院设立康复医学科,根据需求有计划、按步骤地设置康复医院及其他延续性医疗机构(护理院、老年病院、慢性病院、残疾人康复医院或中心、养老服务网络等)。

㈡建立康复医疗服务机构分工协作机制,探索建立康复医疗服务体系。明确各类提供康复医疗服务机构的功能和任务,建立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康复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其他延续性医疗机构之间的分工协作机制,逐步形成“综合医院和中医医院―康复医院或其他康复服务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家庭”一体化康复医疗服务网络体系。二级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康复医学科室立足于疾病急性期的早期介入,与相关临床科室充分融合,预防残疾发生,减轻残疾程度,改善患者预后,并承担区域内康复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任务,充分发挥区域辐射带动作用;康复医院、以康复科为主的综合医院的康复医学科主要为疾病稳定期患者提供专业、综合的康复治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有条件的镇、街、区村卫生室设立康复室(站),主要为疾病恢复期患者提供基本康复服务,条件允许的可以提供居家的康复、护理服务,并逐步将居民康复医疗服务信息纳入现有的居民健康档案管理。

㈢做好儿童残疾预防工作,逐步建立儿童残疾随报及早期康复工作制度。具有相应资质的医疗保健机构要开展产前筛查、产前诊断和新生儿疾病筛查及听力筛查等工作。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镇、街、区卫生院及残疾人康复机构等基层卫生服务机构要结合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0-6岁儿童健康管理,进行相应的体格检查。如果发现新生儿未接受新生儿疾病筛查,告知家长到具备筛查条件的医疗保健机构补筛。对发育异常、视力低常、听力异常或疑似残疾等儿童应及时转诊。对有康复需求的残疾儿童转介至相应康复机构接受早期康复。

㈣逐步建立通畅的康复患者双向转诊制度。鼓励二级综合医院、中医医院与康复医院或镇、街、区卫生院(室)建立合作机制,通过多种方式,建立相对固定的转诊关系,制订转诊规范和流程,逐步建立双向转诊制度。积极组织建立区域内医疗机构康复医疗服务对口支援关系,帮助解决镇、街、区卫生院(室)实际困难。积极与医疗保障管理部门沟通,通过对不同医疗机构实行不同的支付办法和报销比例,利用经济手段调控康复医疗服务的供给和利用;积极推动康复医师多地点执业,从制度上规范双向转诊。逐步建立起健康有序的康复患者转诊、流动机制,更好地满足群众康复就医需求。

㈤提高康复医学专业的服务能力。因地制宜地制定培训制度,有计划、分步骤地对各级各类康复医疗机构中康复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培训。将康复知识纳入全科医生培训的重要内容,发挥康复治疗技术定点培训医院作用,大力开展康复技术进修学习,提高专业人员的业务素质。综合医院在明确自身功能定位的基础上,贯彻落实《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建设和管理指南》要求,康复医学科应当积极主动与临床相关科室合作,提高早期康复介入能力,细化专业分工,提升学科水平。其他临床学科树立早期康复意识,主动与康复医学科协作。重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街、区卫生院康复医疗服务能力建设,积极引进适宜技术和设备。加强专(兼)职康复技术人员培养配备,提升康复医疗能力。加强对养老院、护理院、残疾人康复中心的技术扶持。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康复知识宣传和普及功能,提高城乡居民康复预防和康复治疗意识。探索制定康复医疗服务标准规范。

㈥充分发挥康复医学学术团体和专家作用。积极参与市康复医学会的各项活动,大力培养康复医学专业专家队伍,建立市、镇、街、区两级康复医学专家库,在卫生行政部门的组织下,指导本区域的康复医疗服务人才和技术建设,参与康复医疗服务机构达标验收和相关检查指导工作。

四、试点原则

㈠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坚持政府主导原则,卫生局要做好试点的组织、准备工作,主动协调残联、财政、民政、人社等相关部门,及时沟通,逐步完善配套政策,加大经费投入,重视人才培养,强化监督管理,为试点营造良好环境。

㈡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统筹考虑。康复医疗服务体系调整是公立医院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市、镇、街、区要将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列入卫生事业和残疾人康复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区域卫生规划及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与公立医院改革工作同步推进,在宏观调整医疗卫生服务资源的同时,同步安排和推进康复医疗服务体系试点工作,逐步建立包括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在内的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层次分明、功能互补、富有效率的医疗服务体系。

㈢支持社会资本参与。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康复医疗服务领域,完善政策措施,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引导社会资本举办的康复医疗机构依法经营、加强管理、健康发展,促进不同所有制康复医疗机构的相互合作和有序竞争,满足群众不同层次的医疗服务需求。

㈣中西医结合。充分发挥针灸、推拿等中医专业技术在康复医疗服务中的特色作用,积极推广“小、便、灵”中医药康复医疗服务技术项目,为群众提供简、验、便、廉的康复医疗服务。

五、实施步骤

㈠动员部署阶段。制定下发《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成立领导小组,明确工作重点、具体任务、职责分工、时限要求等,抓好各项工作内容的落实。

㈡全面实施阶段。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开展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管理,定期调度,采取定期和不定期检查、明察暗访等形式进行督导检查,促进工作的有序开展。适时组织召开活动经验交流会,宣传推广好的做法和先进经验。

㈢中期评估阶段。对开展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实施进度和工作情况进行督导和中期评估,总结和推广各地的成功经验,及时发现问题,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促进持续整改提高,保证试点工作顺利实施。

㈣总结阶段。对开展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督导和终末评估,对康复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情况进行评估总结,召开试点工作总结大会。

六、工作要求

㈠建立组织领导机构。各镇(街道)、各医疗机构应当充分认识建立完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工作的重要性,成立试点工作指导小组加强指导、培训、评估和监督;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成立相应组织机构,做好基线调查,提出本地区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目标,制订实施方案并组织落实。要强调体制机制创新,力求有所突破。相关医疗机构要加强组织领导,准确把握政策,做好发展定位,积极参与推进,确保试点工作顺利开展。

㈡实行目标化管理。卫生局将会同有关部门适时进行督导评估,定期进行专题研究,切实解决实际困难,推动各镇、街、区建立完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试点工作持续、有序推进。要加强工作信息的搜集,安排专人逢双月底前报送工作信息,并做好试点工作文件、资料、照片、录像等档案材料的收集和规范管理。

㈢完善政府投入机制。要高度重视建立完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试点工作,卫生、人社、民政、财政、残联等部门要加强沟通,密切配合,落实好卫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财政部、中国残联联合下发的《关于将部分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的通知》有关要求,按规定将康复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障报销范围,制订有利于康复医学发展的财政、价格政策。鼓励各级政府建立稳定的经费投入机制,保证其基本建设、设备设施、人员工资、培训等工作经费和运行经费,确保“房屋、设备、人员、经费”四配套。逐步增加纳入基本医疗保障报销范围的康复医疗服务项目。

第4篇

1.1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我国政府指示,医疗卫生的工作重点应向农村转移,加强农村医疗卫生队伍的人才建设,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应将专业目标定位面向社区和农村医院的助理执业医生。基于此,高职高专临床医学的专业培养目标应是能够为基层医疗机构服务,并且能够积极应对多发病和常见病。同时,还需保证其能够长期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人才培养的目标应定位为应用型人才。

1.2人才培养模式

在临床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在科学分析学生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的基础上,确保其能够适应岗位的需求,还需确保学生毕业之后,能够与其医学继续教学和再教育相符,为学生创造出与基层卫生工作相符的氛围。结合通科培养、全科理念和院校一体等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专业应用水平。将学生的学习分为三个学年完成,第一年主要进行专业基础课程和通识教育课程的学习,并在周末安排学生到与学校合作的医院实习,让学生熟悉临床的常规操作;第二学年应让学生到附属医院进行专业临床课程的学习,促使学生和患者多接触,在此基础上提升专科技能和综合应用技能;第三学年的学习主要在于提升学生在基层医疗机构的操作能力,应让学生到城乡医疗机构实习,进而让学生尽早熟悉工作环境,确保学生熟知群体卫生知识和全科理念,促进其康复、护理、药事和理疗等各方面技能的提升,保证其能够满足城乡基层医疗机构的用人需求。

2课程体系的构建及改革实践教学

2.1课程体系的构建

在构建课程体系的过程中,首先应注重课程体系的优化。结合我国对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的教育要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进而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其次,应注意学生全科能力的提升。农村和社区的卫生网络建设的重点在于掌握全科医学知识的专业人才队伍的构建。为此,应将全科教育作为主线,而将通科的培养作为基础,可适当将基础医学课程压缩,并在原有的医学临床课程当中,加入适当的全科医学概论、中医学概论、临床常见急症处理和康复与保健等课程,进而将医学流行病学、预防医学、健康教育和营养与膳食等内容相结合,对学生的保健、预防、健康教育、康复和医疗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进行提升,确保其能够适应城乡基层医疗机构的人才应用需求。注重学生的人文教育,目前的医学模式已被转化为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该模式强调疾病的产生是生物、社会和心理等各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诊治过程中,不能单纯采用传统方法,应结合社会和心理因素。医疗模式的转变,要求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不仅学好自然科学知识,还应注重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因此,学校教育应加入该方面的课程,通过选修和必修的课程形式,加入医学美学、医学心理学、医患沟通技巧等科目。并在每个学期开设中外名着赏析、中国传统礼仪、中外名医之医德医风和中西方价值观评价等讲座。

2.2实践教学的改革

为促进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需注重实训考核和实习带教,在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切实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具体的操作中,应注重学校实训基地基础设施的完善,进而对实训时间进行安排。在校外实习基地,应结合实习医院和附属医院的实际。尤其需注重城乡基层医疗机构的实习,确保学生的实习能够真正面向农村、社区的基础医疗活动。同时,为提升实习效果,还应让校内的教师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定期辅导。

2.3促进教师人才队伍综合素质的提升

在医学知识的不断更新和发展之下,教师应注重自身知识结构的调整和更新。学校可结合引进和培训,进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应结合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要求和建设规划,制定教师培养方案,包括青年教师的培训、双师素质和学科带头人等方面的培养方案,改善师资队伍结构。

第5篇

一是提前开展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学习、借鉴省内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经验,积极做好基线调查、政策研究及探索制订方案,为2014年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工作做好铺垫。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建立价格调整、财政补偿、医保支付等政策支持体系。同时,今年要建立健全以公益性和运行效率为核心的绩效考核体系,将控制医疗费用、降低患者经济负担、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效率、提升社会满意度等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建立县级医院内部以服务质量、数量和患者满意度为核心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实行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同工同酬的分配制度,体现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务价值,提升公立医院服务能力和水平。二是加快县级医院服务能力建设。明晰县级医院的功能定位,实施县级医院骨干医师培训项目,以增强20种重大疾病的救治能力为重点,强化县级医院龙头带动和技术幅射作用,实行远程会诊网络全覆盖,提高县域内就诊率。三是加大对公立医院的有效监管。根据上级主管部门要求,研究出台加强公立医院管理的相关意见,统筹公立医院规划设置和功能定位,严格规范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大型设备购置、财务监管和医疗质量安全监管,健全完善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和院长激励约束机制,建立经济运行分析调度、医疗质量安全监测等制度体系,推行全成本核算和药品集中配送,全面促进医院管理升级、服务升级和效能升级,力争今年实现全市门诊和住院均次费用零增长。

二、实施就医减负工程,降低城乡居民医药费用负担

一是提高新农合保障水平。全市今年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350元以上,政府补助增加到280元以上。调整优化补偿方案,使参合患者享受更多优惠。全面推行新农合大病保险制度,筹资标准人均15元,20类重大疾病纳入保障范围。同时,加快推进支付方式改革,促进医疗机构主动控制费用,引导参合农民基层首诊和分级诊疗。加强新农合精细化管理,合理分配使用基金,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基金使用效率,严厉打击套取、骗取基金等违法违纪行为,确保基金安全。二是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的意见》,扩大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所有纳入镇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都要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稳步提高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基本药物配备使用比例。健全基层卫生机构多渠道补偿机制,健全人事分配和绩效考核机制,落实好基层机构综合改革的各项政策。三是推进便民惠民服务常态化、制度化。二级以上医院要继续推行预约诊疗、优质护理服务、检查检验“一单通”、医学影像“一片通”等,开展按病种付费试点;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在6月底前全面推行门急诊病历“一本通”;各医疗机构要继续抓好“先诊疗后结算”,让群众更加直接感受到改革的实惠。

三、实施卫生强基工程,改善基层卫生服务条件和能力

切实抓好市政府为民办实事的卫生项目建设,建设标准化村卫生室45处。各相关医疗机构要制定计划,加大组织、实施及监管工作力度,保质保量完成任务。推进星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创建活动,星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达到30%。完善二级以上医院和基层卫生机构的对口帮扶长效机制,建立双向转诊制度,促进基层医疗机构人才培养、技术进步和能力的提升,逐步实现分级诊疗、双向转诊。

四、实施健康守门人工程,强化重大疾病风险控制和健康促进

一是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今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从25元增加到30元,村卫生室分配比例不低于40%,采取购买服务等方式进行补助。继续实施好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分工协作,严格绩效考核,持续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今年全面启动农村“两癌”检查,年内免费检查农村适龄妇女五千名。二是强化公共卫生管理和重大疾病防控。抓好疾控机构、医院、基层卫生机构公共卫生规范化建设,二级以上医院均要规范设置公共卫生科,疾控机构和医疗机构都要组建公共卫生指导团队,无缝覆盖所管辖区。加强呼吸道、肠道、自然疫源性等重点传染病防控,实施艾滋病、结核病综合防治策略,确保不发生爆发疫情。加强免疫规划管理,推进预防接种门诊数字化建设,全年覆盖率达30%。以慢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和高危人群早期筛查干预为重点,继续做好国家巨细胞、结直肠癌、脑卒中筛查和减盐防控高血压项目,建立完善的慢病监测、发现、治疗、干预一体化模式。加强基层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检出率达到3.5‰。实施妇幼安康工程,推进母婴安全、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妇女儿童疾病防治和妇幼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四大行动,降低孕产妇和婴幼儿死亡率。三是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培养。完成每个镇卫生院1名全科医生、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名全科医生的转岗培训任务。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要建立全科医学科,探索全科医生县管乡用、先入门后培养等措施。进一步完善家庭医生式服务模式,实行网格化管理,逐步实现“户户拥有家庭医生,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五、实施科技兴医工程,促动提升区域医疗技术水平

实施科技兴医发展战略,按照省、市的要求,加快省级重点专科及市级重点专科的建设,力争年内创建1个省级重点专科、2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提高我市医疗技术水平。要大力加强卫生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建立骨干医师学习培训制度,定时间、定数量、定周期选送骨干医师出去学习深造,定目标、定专题、定专家请进来培训指导,大幅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六、实施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

健全完善基层中医药服务体系,年内实现9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卫生院、6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75%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加强中医医疗质量管理,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以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为主题”的持续改进活动。全力推进国家和省级中医重点学科、重点专科建设,推进中医药传承与创新,推进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培养。扎实开展“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拓展中医药服务范围。积极运用中医适宜技术及康复理疗专业技术,提高中医药服务量与服务比例。继续开展“中医中药进万家”活动,不断提高中医药在群众中的影响力。

第6篇

一、基金运行情况及主要成效

年,我县参合农民247637人,比年多了17837人,参合覆盖率达90.9%,同比提高5.7%,按政策可筹集新农合基金2476.37万元。截止今年12月25日,全县共补助参合农民23392人次,受益面达到9.45%,累计补助金额2192万元,人均补助937元。其中住院补助17879人次,补助金额2124万元,人均补助1188元,住院补偿率提高到41.02%。基金使用率为88.5%,基金运行平稳,成效显著。

(一)参合覆盖范围越来越广。年,随着各级各部门的重视和新农合制度的深入,农民参合意愿继续增长,积极性越来越高,参合人数达247637人,比年增加了17837人,参合率达到90.9%,同比提高5.7%,实现了省市下达参合率不低于90%的预期目标。覆盖范围的不断扩展,使新农合制度的惠泽面越来越广,越来越多的农民身体健康得到了保障。

(二)基金保障能力越来越强。年,我县共统筹新农合基金2476.37万元。新农合基金统筹由原来的每人每年80元提高到了100元,其中,中央财政配套投入990.55万元、省财政配套投入594.33万元、市财政配套投入198.11万元、县财政配套投入198.11万元、农民个人出资495.27万元。新农合基金的不断壮大,为增强我县新农合的保障能力、促进新农合制度稳步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农民受益水平越来越大。截止今年11月30日,全县共补助参合农民21600人次,受益面达到8.8%,累计补助金额2000.5万元,人均补助926元。其中住院补助16454人次,补助金额1940.2万元,人均补助1179元,住院补偿率由原来的31%提高到41.02%;特殊门诊补助174人次,补助金额10.7万元;住院分娩、狂苗预防接种等其它补助4972人次,补助金额49.6万元。

(四)管理服务水平越来越高。切实加强了县、乡经办机构的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了内部管理制度,各项工作不断走向规范化和制度化。加大了对乡镇审核员的教育培训力度,签订了责任状,实行了量化考核,深入打造以“宁愿我们受委屈,不使农民有怨言”为主题的单位文化,不断深化服务理念,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越来越高,农民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五)基金运行越来越好。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管理的补充规定》、《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服务违规处理规定》等文件,对20种单病种实行限额收费和定额补助。不断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实行专家评议制度,严格控制不合理费用,进一步加强督查力度,不断规范医疗服务行为,确保了基金安全、高效使用。严格加强基金管理,严格审批程序,没有挪用、截留基金现象的发生。我县所探索和总结的费用控制措施得到了省卫生厅的充分肯定。

二、主要做法

(一)重政策宣传。一是媒体宣传。在县电视台图文频道对报账金额1.5万元以上的受益农民进行滚动播出,增加了新农合政策优越性和实惠性的吸引力。同时注重撰写理论文章和典型推介,撰写的《县新农合费用控制见成效》被《郴州日报》刊载,既宣传了政策,又指导了工作。二是资料宣传。印制了《宣传手册》、《致农民朋友的一封信》等宣传资料8余万份,既对农民表示了慰问,又宣传了新农合政策。特别对在外务工人员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三是上门报账宣传。对报账金额达到2万元以上的,由相关人员与腰鼓队一起,送钱上门,既送去了党的温暖和关怀,又营造了宣传声势,极大的增强了我县农民的参合意愿。

(二)重机制完善。一是继续实施有效的筹资机制。在筹资上,继续实行“三联三抓三带”长效机制:“三联”即县级领导联系乡镇、乡镇领导联系村、村干部联系小组;“三抓”即乡镇长带头抓、分管副乡镇长具体抓、驻村干部靠前抓;“三带”即国家干部带亲戚朋友、村组党员干部带一般农户、在家亲属带外出人员,形成了良好的筹资工作格局和责任机制。二是完善补偿方案。结合我县实际和基金运行状况,调整了补偿比例,扩大了补偿范围,对20种单病种进行了限额收费和定额补助,完善了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的补助方案,提高了补助标准,达到了让更多的农民多受益的目的。三是强化机关效能。县合管办在与审核员签订工作责任状的基础上,按照“六有”要求,进一步明确岗位职责,制定办结时限制、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等规章制度,制定了《工作人员考核方案》和《实施细则》,提出了“宁愿我们受委屈,不使农民有怨言”的工作格言,用“热心、耐心、细心”的态度服务农民,严格基金管理和审批,严明工作纪律,规范服务行为和工作要求,不仅强化了内部管理,还提升了服务能力和水平,农民的满意度逐年提高。

(三)重医院监管。一是健全制度。今年以来,我县在认真落实补助情况三级公示制和与各定点医疗机构签订医疗服务承诺书的基础上,先后制定了《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办法补充规定》、《县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违规行为处罚暂行规定》、《定点医疗机构考核方案和细则》、《新农合基金划拨实行宏观管理》等规章制度,对20种单病种实行限额收费和定额补助。对定点医疗机构的次均住院费用、可报费用、住院率和实际补偿率等指标作了硬性规定。对基金实行了预测预警制度和宏观调控制度,确保基金安全运行。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制作了完善的表册卡证,规范了报账程序,使报账审核和基金审批不断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并在两个县级综合医院和一所民营医院率先实现网上审核,杜绝了人工审核的误差,提高了工作效率。二是加强稽查。加强了审核员对住院病人的查房力度,成立了由监察、医政及合作医疗管理等部门组成的医疗费用控制领导小组和由临床、药学、财会等专业人员组成的新农合工作服务专家评审组,具体负责监审和考评,定期和不定期指导和督促定点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行为。三是加大处罚。今年,通过有力监管,有效控制了医疗机构的不合理费用支出。县级医院自付药品费用比例从17%下降为12%,次均住院费用也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县卫生局、县合管办定期不定期组织人员对全县定点医疗机构进行专项稽查,大力整治定点医疗机构将门诊纳入住院、收费高、乱检查等不良风气。截止今年12月底,县合管办共督查48次,核减不合理费用46万余元,挽回了基金损失。对城关镇卫生院不规范的医疗服务行为进行了严肃处理,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了通报批评,促进定点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行为不断规范。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筹资工作难度大。由于现有的新农合筹资模式,是走村入户上门收缴,点多、线长、面广,筹资时间长,筹资成本较高,加上我县是有名的外出务工县,长年在外务工人员近十万多人,这都给筹资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探索长期有效的筹资模式已成为基层政府的一大难题。

(二)定点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行为不规范的问题仍然突出。部分定点医疗机构不是以新农合为契机,提升医疗服务水平,而是置部门利益、个人利益于参合农民利益之上,存在乱用药、乱检查、乱收费及其它医疗服务行为不规范等问题,导致农民的实际利益受损,基金支出的压力也增大。

第7篇

关键词:分级医疗制度;实施方案;保障机制

分级医疗是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背景下所重点推行的工作内容之一。国家不断强调要加快形成有序的分级医疗体系,并下发多份政府文件旨在促进该制度的推行和落实,缓解就医难题。上海也是全国率先开始建设分级医疗制度的城市之一。市区及各区县均出台了许多文件提出要建设上下联动的医疗服务体系,同时上海市也已开始试行和推广“1+1+1”签约组合模式,为居民提供优质、便捷、公平基本医疗服务,尽管如此,该制度在落实的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有待解决,并未达到理想中的效果。

一、上海建立分级医疗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未充分调动三级医院的积极性

目前上海市的分级医疗制度未实现预期效果的原因之一在于现有制度并未使得三级医院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上海市现有关于分级医疗政策实施框架和颁布的相关文件中,并没有详细的阐述在制度的推行后,如何对于三级医院进行必要的利益上的补偿或者如何合理的分配三级医院的医务人员。各区县在制定详细具体的对策方案时,也没有给出具体的说明,而保障其利益正是激发三级医院积极性最重要的举措之一。

(二)缺乏可操作性方案

分级医疗要得到真正的落实到位,必须要有完善的制度作保障,有详细具体的实施方案作为执行依据。而从我国当前颁布的政策文件中并没有找到有关具体分级医疗操作流程的表述,同时也没有提出相应的激励措施和监督约束措施来推动分级医疗工作的完成,上海市也是如此,根据对于上海市建立分级医疗所做出的探索进行梳理,可以发现尽管为了保证实现分级医疗,上海建立了首诊、转诊、医联体等辅助举措,另外近期上海市也开启了试点“1+1+1”签约组合,将居民,社区医院,区县级医院和市级医院紧密联系在一起,但都欠缺一个操作性较高的实施方案作为指导。究竟如何才能使得居民愿意去实现分级就医,使得三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等各方在制度建设过程中的付出得到利益的回报是另一关键所在,也是本文认为目前上海市在建立分级医疗制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之一。

(三)保障机制不健全

当前分级医疗制度存在的又一不足之处在于与制度相应的保障机制不健全。例如上海市的双向转诊实践成效不高的原因是缺乏严谨规范的转诊流程。目前在上海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治疗的患者如果需要向上转诊或者向下转诊都是凭借医生自己的个人主张或者患者自身所提的要求,没有一个明确的转诊的标准。再或者转诊出现的普遍现象上转容易下转难,这反映出三级医院缺少将患者向下转诊的动力,实际上目前三级医院和基层医院还是一种竞争关系,并未做到上下一致,分工合作,患者一旦到基层,三级医院的利益就会受损,因此这需要政府在宏观上做好统筹规划工作,另外也需要有完善的机制来转变三级医院只能依靠增加医疗诊治数量获得收入的现状,使它们能够得到利益的补偿,也需要有相应的机制来保障三级医院的医务人员到达基层医院后能够充分发挥其价值,获得理想的收入。综上不健全的保障机制也导致了分级医疗制度难以更好地执行。

二、上海建立分级医疗制度方案设计

(一)以医联体为制度突破

本文认为可以利用医联体作为分级医疗制度的突破口。利用医联体的平台,让更多的三级医院的医生能够下沉到基层的医疗卫生机构去挂职工作,把一、二、三级医院有意识的对接在一起。1.整体布局和规划。医联体在建设过程中,要打破现有的医疗卫生机构等级制度,依赖于地区的划分和区域内部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以及所需要提供医疗服务的人数来建立多层次的联系紧密的医联体。2.职能分工要明确。医联体内成员医院在区域平台内所处的位置不同,相应所发挥的职能也不同。处于牵头领导地位的医院起管理、监督和指导的作用,负责日常运转和方向把控的同时对下属各成员医院的医务人员进行指导和培训,接受由成员医院上转的患有急性、复杂程度高,难度较大疾病的患者的治疗。各类型的二级医院位于中间层,主要负责一些常见、多发以及慢性病的治疗,所进行的诊疗工作大多也都是常规性质的。另外也会负责一些预防和保健工作,同时当上级医院的患者病情稳定以后,将承担起他们的后续康复治疗工作。社区卫生机构处于最底层,主要承担更为基础的检查和诊疗任务。3.资源信息要共享。在医疗联合体的内部所有的医疗资源都应该是共享的。无论是硬件上的医疗设备,还是软件上的医疗技术、人才团队,包括患者的健康治疗信息都是共享的,尽可能的实现上下统一管理,合理的进行调动和分配。

(二)以远程医疗为技术支撑

通过远程医疗实现将患者、基层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三级医院的医务人员线上交流和沟通,避免由于地域等外在因素所带来的治疗困难,充分发挥大医院专家高超的专业能力。借助远程医疗,三级医院的专家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基层医院的患者的治疗,打破地域约束的同时避免资源浪费,提高整体医疗卫生资源的使用效率。另外也能消除居民对于基层医院的不信任,进而促进分级医疗的落实。同时在建设远程医疗系统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加强对于信息化手段运用的宣传和普及,增加医院的管理者对于利用信息化手段可增进医疗技术水平的认同度。

(三)以基层首诊为关口

当前上海市基层首诊的实施并未达到预期效果,根本原因在于当前我国基层医疗机构的整体水平无法满足居民的医疗需求。然而只有基层首诊落实到位,才能真正建立起分级医疗,因此它相当于是一个关口,只要在基层首诊上有所突破,分级医疗则可以具有较为显著的成果。首先,除了通过医联体和远程医疗来提高基层自身能力的同时,也需要对于居民一方采取措施。目前上海在制定基层首诊的相关政策时,主要是通过设置三级医院和基层医院在医疗保险支付的差异来鼓励居民选择去基层医院就诊。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给予了居民很大的选择空间,为基层首诊制度的落实带来了挑战。因此,本文认为可以将政策引导转变为政策约束,即提高政策的强制性。所谓强制性就是指患者整个看病就医的过程和付费的标准都要严格的按照规范来进行,减少他们自由选择的权利,医保也只覆盖按流程就医的患者。其次要改革现行的医保政策。一方面,要进一步细化医保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之间的的支付比例的差异。在不断拉大三级医院和基层医院的医保支付比例的基础上,在医保支付覆盖项目能够支付的最低和最高金额方面体现出基层医院的优势;另一方面,进一步限制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疾病诊治行为,即改变当前医保支付费用的制度。目前的医保费用结算方式使得基层医院更倾向于将患者上转到三级医院进行治疗,这就不利于充分发挥基层医院医务人员的劳务价值,造成医疗资源的不必要浪费。因此需要在完善配套奖惩措施的基础上改革医保支付费用的方式。此外,还要建立起公平的竞争机制,良性的竞争能够促进双方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从而提高整个基层医疗团队的服务质量和服务的效率,改变基层实力不强,不被老百姓信任的现状。

三、完善分级医疗制度实施方案的保障机制

(一)健全治理与规划机制

首先要发挥政府职能和加强外部治理。要充分发挥上海市政府的领导和管理职能,要建立起针对性的决策领导机制,加强各个政府部门之间的合作和配合,使得分级医疗体系内所制定的不同政策之间可以相互兼容,确保分级医疗制度的连续性。同时,政府部门要建立其相应的考核和问责机制,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或者以第三方机构作为媒介,定期监督和评价各级医疗机构推行分级医疗工作的进展和所产生的效果。其次要转变医疗卫生机构管理运行模式。一方面,政府应当赋予基层的医疗卫生机构更多的收入分配权与人事权,同时也要加强对于基层的监管和问责。另一方面,公立医院是政府编制下的单位,二者是一种行政关系,应当逐渐将其转变成产权关系,使政府成为资产的所有者,而医院则是资产的经营者,这样就能改变政府直接干预医院行为的现状,转化成一种间接问责的方式,通过合同与行政的规制来建立起一种新型的符合公立医院属性和功能定位的管理结构,既可以保留公立医院的公有属性,实现其社会作用,同时也能够提升医院的服务和管理的质量。

(二)完善筹资与支付机制

首先要完善财政投入方式和补偿机制。政府必须加大在分级医疗方面的财政投入,正视三级医院等公立医院由于开展分级医疗工作而造成的亏损,及时的给予它们相应的补偿。除此之外还要建立起完善的财政补偿机制。在补偿依据、补偿对象、补偿方式三方面做出转变;其次要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对于大医院来说,要在总额预付制背景下,调整三级医院就诊的医保支付比例,更多的往病种复杂性和治疗的难易程度上倾斜,逐渐减少医保对于门诊治疗费用的支付比例。对于基层的医疗卫生机构来说,应该改变支付所签约的家庭医生服务费的方式,采取依照人头支付的方式,同时可以针对一些服务制定特定的付费方式。此外还要建立起医保在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利益分享机制,使得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明确各自的功能定位,加强分工合作;最后要优化薪酬制度和绩效考核方式。制定一个合理恰当的医务人员的薪酬水平基准,体现出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的薪酬差异化,要改变现时医务人员的薪酬结构,用基础工资来保障医务人员的基本生活,用津贴奖金的形式来激励医生的工作积极性。

第8篇

一、指导思想

加快卫生改革与发展,建立完善镇(街、场)村(居)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落实医疗卫生公益性保障机制,完善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标准化村卫生所建设进程,加快卫生人才培养和引进,完善管理体制,突出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不断提高全区基层医疗卫生保障水平。

二、目标任务

到2015年,全区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层医疗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加科学高效,整体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升。公共卫生工作全面落实,基本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满足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三、主要措施

(一)卫生院建设

1、基础设施建设。争取立项建设的项目有新店中心卫生院病房和产房消防设施改造,3700平方米,投资200万元。医院食堂,500平方米,投资100万元。医院职工宿舍楼修缮,450平方米,投资50万元;争取经费投入,添置和更新卫生院医疗器械。

2、卫生院管理。一是建立完善卫生院管理机制,做到科学高效;二是调整优化科室和人员设置,使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的科室设置、布局、流程更加优化,突出公共卫生,做好基本医疗,方便群众就医;三是实行绩效工资;四是按上级规定要求,稳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3、公共卫生工作。一是疾病预防控制和妇幼卫生要全面充实加强,确保各项任务指标全面完成;二是年底前要在马巷、新店和设置卫生监督所分所,将卫生监督工作前移;三是在卫生院开展精神卫生服务,填补精神卫生服务的空白;四是基本公共卫生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面完成。

4、基本医疗工作。一是加强医疗工作管理,依法行医、文明行医,不断提高医疗水平,减少医疗纠纷;二是通过对体制机制的优化调整和改革创新,调动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发挥最大效能;三是突出中医专科专病科室建设,为病人提供价廉效佳的中医药服务。

5、人才培养与管理。一是鼓励医务人员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和参加学历教育,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二是要求医务人员完成规定的年度继续教育课时和参加各种学术活动;三是各卫生院每年都要选派卫技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培训;四是通过上级医院帮扶机制,进行传、帮、带,提高卫生院整体业务水平。

6、配合小城镇建设发展中心卫生院。(另制定实施方案)

(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按照社区卫生服务的要求,进一步做好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指导等“六位一体”的相关工作;要按照社区的要求落实医改各项任务指标。

(三)村卫生所建设与乡村医生管理

1、标准化村卫生所建设。我区106个村(居),已完成标准化卫生所建设45家,在建20家,尚有41个村(居)没有建标准化卫生所。计划年建20家,2012年建21家,使标准化村卫生建设覆盖全区各村(居)。要结合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把村卫生所和村级综合服务中心一并规划建设。

2、村、居卫生所资源优化整合。由于原来没有建标准化村卫生所,有相当一部分乡村医生分散在家行医,不利于规范管理。今后,原则上建标准化村卫生所的村(居),乡村医生要集中上班,加强值班,同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自然村依法设置卫生室,方便群众就医。

3、逐步推行镇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根据《省卫生厅关于推进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实施意见》精神,我区拟在镇选择2-3个村进行镇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试点,由镇卫生院对村卫生所实行“五统一两独立”为基本内容的规范化管理。在取得一定经验的基础上,2012年可以进行扩大试点或在全区推行。

4、乡村医生管理。一是严格按照国务院《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管理乡村医生,做到依法管理,依法行医;二是进一步落实区政府关于乡村医生“学费代偿”制度,鼓励执业(助理)医师到村卫生所工作,同时依法注册没有加入乡村医生队伍的执业(助理)医师到村卫生所工作,提高村(居)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三是全区乡村医生与所属卫生院院长签订公共卫生责任书,确保村(居)公共卫生工作的全面落实;四是坚持乡村医生例会制度,以会代训,布置阶段工作和进行业务培训;五是落实乡村医生年度继续教育和鼓励乡村医生参加学历教育;六是加强乡村医生岗位津贴管理。

(四)社会医疗机构的管理

社会医疗机构指社会力量投资举办的医院、门诊部和诊所。我区现有民营医院1家(平安医院,设置99张床位),门诊部4家,诊所36家。

1、根据国务院《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卫生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意见的通知》精神,按照我区《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15)》,坚持多渠道办医格局,依法设置社会医疗机构;

2、区卫生局要重点加强社会医疗机构的行业管理,指导和督促社会医疗机构依法行医、文明行医、规范社会医疗机构的医疗行为,发挥社会医疗机构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的积极作用,同时做好相应的公共卫生工作;

3、社会医疗机构要加强自身建设,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服务水平。

四、完成任务时间

(一)新一轮公共卫生8个基建项目年上半年全部投入使用;马巷卫生院公共卫生综合楼年初动工建设,年底竣工,2012年上半年前完成马巷卫生院整体搬迁;新店中心卫生院和医院拟改造和新建的项目争取年上半年立项,年底竣工;年新建的20家标准化村卫生所年上半年竣工投入使用,年再新建标准化村卫生所20家。

(二)卫生院和公共卫生机构年上半年基本完成绩效工资改革,并不断完善机制体制管理。

(三)镇(街、场)相关医改项目年各项任务指标基本完成。

(四)在马巷、新店和三个镇设置卫生监督所分所于年底完成。

(五)争取年卫生院考录卫技人员20人以上,同时争取在年确定卫生院一部分编外人员,并逐步解决卫生院临时用工问题。

(六)小城镇建设卫生改革发展工作。年元旦前后,镇红十字卫生院挂牌,扶贫济困医疗优惠措施开始启动;年上半年启动上级医院帮扶中心卫生院工作;落实妇科、儿科、急诊和中医骨伤科等门诊设置和人才发展计划,三年时间初具成效;争取在年解决卫生院内外环境整治问题。

(七)年在镇2-3个村试点,启动镇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

(八)年各镇、街成立红十字会组织,各村、居红十字基层组织相应增加。

(九)年元旦前后完成750户农村户厕改厕任务,并启动第二轮户厕改造项目。

五、保障措施

为推动我区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各项工作的落实,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需要上级和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需要区、镇(街、场)的共同努力,以确保《工作方案》的顺利实施。

(一)区政府办:负责协调有关部门有效落实《工作方案》的相关措施;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督促工作的落实。

(二)区发改局:负责医改综合工作;负责基层机构基本建设的立项及相关工作;负责医疗机构物价相关工作。

(三)区财政局:负责基层医疗机构公益性保障机制相关经费的落实;指导卫生院实行绩效工资改革的相关工作;做好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的前期工作;会同有关部门确定编外人员和分流临时工工作。

(四)区人劳局:进一步做好卫生院人员招聘和人才引进工作;会同编办、财政等部门确定编外人员和分流临时工工作。

(五)区规划、国土、建设等部门依照各自职能对基层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给予大力支持;会同其它部门参与村卫生所建设的选址、建设和验收等工作。

(六)区卫生局:负责《工作方案》的组织实施;负责协调上级部门和相关部门对基层医疗机构建设的指导和支持;负责指导和督促基层医疗机构落实各项相关工作。

第9篇

按照省、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加强健康扶贫重点工作推进》工作有关要求,我科在**书记带领下,先后多次深入**各乡镇调研健康扶贫重点工作,通过乡镇卫生院实地指导、扶贫户走访、扶贫患者暗访等形式,充分发现健康扶贫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及薄弱环节。现将**健康扶贫重点工作推进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目前**辖区内有**镇、**乡、**镇及**片区4个乡镇,共有扶贫患者4989人。

(一)强化保障措施,确保健康扶贫工作各项措施得到有效落实、认其学习健康扶贫政策,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

**管理委员会分别组织召开了贯彻落实健康扶贫工作座谈会和专题工作会议,就我区贯彻落实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卫生健康、人社、民政等相关部门,按照脱贫攻坚和健康扶贫工作职责要求,多次召开专题工作会议,认真学习国家、省、市相关政策和每次会议精神,并及时安排工作任务和印发会议材料及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强对扶贫攻坚和健康扶贫政策措施学习,统一思想,提高对健康扶贫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长期性和重点任务、政策内涵再认识,筑牢工作思想基础,形成一盘棋工作格局,确保健康扶贫工作扎实推进。

1、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切实加强对健康扶贫领导。

**社会事务服务中心成立了以中心主任为组长、各乡镇卫生院为成员的健康扶贫领导小组,并结合实际,进一步明确各科室工作职责任务。随着健康扶贫工作推进,社会事务服务中心调整充实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副主任和辖区卫生院院长任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健康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并进一步明确了工作职责和任务要求,层层压实责任。同时,还建立了健康扶贫领导、科室挂钩联系贫困乡镇长效工作制度和联席会议制度,确保健康扶贫工作有序开展。

2、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确保健康扶贫有效实施。

为贯彻落实国家《健康扶贫工程》和《山东省健康扶贫行动计划》,**制定了相应的《实施方案》,同时还进行重点工作任务分解,责任到科、到人抓落实。为使各项措施得进一步到落,卫健、人社、扶贫、民政、财政等部门共同研究制定下发了《**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工作方案》、《**医疗保险健康扶贫工作方案》等政策措施,明确了总体要求、工作目标、工作重点、保障措施和部门职责分工,确保健康扶贫工作有效实施。

3、广泛开展宣传工作。

为提高群众知晓率和满意度,让卫健系统全体干部职工了解掌握健康扶贫政策措施,**印制了《**卫生健康系统健康扶贫手册》发至各成员单位和医疗卫生机构加强学习;在人员集散公共场所设置永久性宣栏50余块;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宣传月、“世界家庭医生日”等活动期间广泛开展了健康扶贫政策宣传。

4、认真开展督导检查工作。

为使健康扶贫工作取得实效,加强了督查工作。**社会事务服务中心主任多次听取专题汇报,并多次深入到乡村调研督导健康扶贫工作;社会事务服务中心多次聘请第三方对辖区内开展健康扶贫工作情况进行检查指导,区健康扶贫领导小组办公室多次组织卫健、人社、民政等主要成员单位对全区健康扶贫工作进行督导检查,确保各项措施落实。

(二)建立健全保障制度,落实便民惠民措施,让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方便看病”

1、有效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转发市卫健委《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好《实施方案》,确保“2020年全区签约服务率达到30%、重点人群签约率达到100%、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签约率达100%、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签约率达到100%”的任务指标,**社会事务服务中心成立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建立了日常信息月报制度。

到8月31日,共有3个医疗机构参加家庭医院签约服务,建立家庭医生团队30个,有120名医疗卫生人员参加签约服务。1-8月共贫困人口签约4989人,占贫困人口的100%。

2、各医疗机构完善了服务流程。

设置绿色通道方便贫困人口就医;卫生、人社、民政等部门密切配合,在定点医疗机构开设了“一站式”即时结算窗口,并完成了信息系统对接,网络已通至各卫生室,“一站式”即时结算工作有序推进。同时,投入4.8万元,印制发放健康扶贫签约协议书5000余份,发放给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手5000余册。

3、实行县域内先诊疗后付费。

根据《泰安市贫困住院患者县域内先诊疗后付费实施方案》,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乡镇卫生院住院已取消住院起付线,并于2019年1月起在全市县、乡(镇)各级医疗机构实行了先诊疗后付费制度。

4、严格规范诊疗服务行为。

市卫生健康委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农村贫困人口大病诊疗的通知》,我区严格执行此项政策,强化组织管理,严格执行分级诊疗制度,积极开展临床路径,保障质量、控制费用工作和信息化管理,方便贫困群众就医,切实减轻医疗费用,医疗机构诊疗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

(三)加强基层卫生能力建设,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1、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

积极争取资金40万元,完成了2020年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能力提升工程3个卫生院建设项目,同时在**镇卫生院、**卫生院通过乡镇卫生院等级评审前提下,大力推进**镇卫生院等级评审工作。目前,我区已实现每个乡镇建有1所标准化的乡镇卫生院、每个行政村有1所标准化村卫生室的“三个一”目标的脱贫要求。另外,还积极开展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提升年活动,向国家审核推荐群众满意乡镇卫生院2个,并有力开展了基层医疗机构院内感染专项整治行动。

2、切实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我区于2020年招聘20名具有执业医师或助理医师资格的特岗医生到各乡镇卫生院工作。目前招聘医生均在岗,且工作表现普遍较好,薪酬待遇得到落实,购买了“五险”,并按要求开展考核评价工作。同时扎实做好全科医学专业人员的执业注册工作,目前全区共有经注册执业的全科医生15名,其中:西医助理全科医学专业医师4名、执业全科医学专业11名。

3、不断强化基层卫生专业人员培训。

2020年,全区共有182名基层卫生人员参加在职教育,其中全科医学专业142人、护理专业40人,组织3人参加为期一年的全科医师转岗培训,有10余名乡镇医疗卫生机构专业人员参加全市妇幼健康服务管理培训学习。

4、不断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

目前,全区已基本建成以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为支撑的中医医药服务网络。到2020年7月,100%的乡镇卫生院和92%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二、不足及问题

在上一阶段健康扶贫工作中,**取得一定成绩,但在通过现场指导及入户随访等形式调研后,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部分问题,主要表现在:

1、政策宣传不到位。

受帮扶责任人及签约医师宣传力度不够、扶贫户知识素质参差不齐影响,存在极个别扶贫户对健康扶贫“两免两减半”、“先诊疗后付费”等政策表述不清、掌握不透,尤其在各级第三方检查中表现突出。

2、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仍较薄弱。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设施不足,素质和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特别是村卫生室服务能力有待加强。同时部分扶贫门诊慢性病患者需要药品特殊,乡镇卫生院采购困难,无法满足贫困患者需求。

3、政策落实有待加强。

⑴辖区内扶贫患者往市级医院住院治疗,给予各种医疗保险、特惠保、大病救助、医疗机构减免等方式救助后,自付费用仍超过10%,扶贫患者负担仍较大,此现象以三甲医院尤为突出。⑵部分市级医院对“两免两减半”政策执行不严格,扶贫患者被告知“各医院仅对本辖区内就诊患者实行此政策,辖区外患者不享受此政策”。

第10篇

这次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回顾总结我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运行情况,安排部署2009年度合作医疗工作。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20*年合作医疗运行情况

(一)参合情况。20*年应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村居民181040人,实际参合162600人,参合率达到89.81%,比20*年上升2.1%,参加合作医疗的人数比20*年增加4492人。20*年中央省县三级人均补助80元,个人缴纳10元,我县合作医疗人均筹资90元,全年合作医疗资金总额为1463.4万元。

(二)方案调整情况。由于财政补助标准增加,根据《卫生部、财政部关于做好2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通知》,结合20*年度我县合作医疗运行实际情况,对20*年方案作了以下调整。

1、基金分配调整

⑴住院医疗基金:为体现合作医疗大病统筹为主的原则,将住院医疗基金由20*年的35元/人调整为72元/人,住院基金由20*年的70%上升为80%(其中1%为大病补助资金,用于当年住院累计补偿超过封顶线的大病患者再次补偿)。住院资金总额为1170.72万元。

⑵门诊医疗基金:由于我县实行的是门诊统筹模式,故将门诊医疗基金由20*年的14元/人调整为16.2元/人,占18%,比20*年下降10个百分点。门诊资金总额为263.412万元,比20*年增加42.*万元。同时将门诊慢性大病的补偿纳入到门诊统筹。

⑶风险基金:20*年提取2%作为风险基金,风险金总额为29.268万元。根据财政等部门的相关规定,累计达10%后不再提取。

2、住院补偿调整

⑴提高补偿比,取消分段报销办法。乡镇卫生院住院费用按70%报销,县级医疗机构住院费用按55%报销,县级以上定点医疗机构住院费用按40%报销,非定点医疗机构住院费用按20%报销,各级医疗机构住院费用报销均不分段。

⑵提高封顶线:将住院补偿封顶线由原来的2万元调整到3万元。

⑶提高孕产妇住院分娩定补标准:将住院分娩定补由原来的100元调整到200元,结合省政府300元的财政补助,达到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免费的目的。

⑷免除住院起付线。农村五保户、低保户、残疾人、特困优抚对象因病住院免除住院起付线。

3、门诊补偿调整

⑴提高补偿比:在20%的比例基础上提高10%的补偿比,门诊补偿比达到30%。

⑵提高封顶线:将门诊补偿封顶线由原来的5元调整到6元。

⑶提高门诊慢性大病补偿标准:一是将门诊慢性大病补偿标准由原来的40%提高到50%;二是将门诊慢性大病补偿封顶线由原来的800元调整到1000元。

(三)20*年运行情况。20*年1-8月,全县共有265883人次获得了合作医疗基金补偿(其中门诊就诊258931人次,住院6335人次,孕产妇住院分娩定补617人次),总共补偿合作医疗基金857.67万元。其中门诊总费用603.57万元,补偿2*.85万元;参合)病人住院总费用为1324.38万元,补偿639.71万元,住院病人人均获得补偿1009.80元(不含孕产妇住院分娩定补,其定补费用为9.12万元),住院费用实际补偿率达48.3%。今年,我们采取几个一点的办法,为全县农村党员、未享受合作医疗补偿政策的参合农民共7461人进行了免费健康体检。

(四)运行三年的同期数据对比分析

*

三年来,各乡镇和各有关部门认识明确,组织有力,工作扎实,有力推进了我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巩固和发展。农民参合率逐年提升,由20*年的83.45%上升到20*年的89.81%,三年平均参合率达到了86.97%,共筹集资金2928.17万元,其中农民个人筹资470.54万元,政府财政补助2457.63万元(包括中央、省、县财政补助);截止20*年8月,共报销人数631288人次,报销金额2*7万元的,个人报销金额最高达3.5万元,住院人均报销金额801.88元。

二、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县合作医疗工作运行平稳,进展顺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一是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初步形成,管理机制和工作体制逐渐完善。二是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效益开始显现,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有所缓解。三是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改善,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三是群众健康意识普遍增强,健康消费观念开始形成。经过三年的实践和摸索,我县合作医疗工作还为探索新形势下如何建立农民医疗保障体系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推行门诊统筹,扩大参合农民受益面。20*年,县合管办对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20*年上报的门诊基础数据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报经县合管委讨论通过,并报省合管办同意,对我县新农合门诊补偿模式进行了重大调整,将门诊帐户模式调整为门诊统筹模式。调整为门诊统筹模式后,参合农民门诊就诊按比例报销,年内不限次数,同时减免参合农村群众的挂号费、诊查费。制度调整后,新农合病人就诊呈现“两高两降”的良好态势。“两高”:一是报销费用大幅提高,20*年的门诊报销费用比实行家庭账户的20*年增长了1.4倍,由71.3万元增长到167.6万元;二是就诊率明显升高,全县20*年各医疗机构门诊就诊人次比20*年增长7倍,由38732人次增加到311487人次。20*年继续保持上升趋势。“两降”就是门诊人均费用降低,门诊资金沉淀下降。20*年门诊人均费用为23.4元,较20*年降低了6%。20*年门诊人均费用23.3元,继续保持低费用水平。实施门诊统筹模式后,门诊报销金额大幅度增加,门诊资金沉淀逐年下降。门诊统筹的实施,有效激发了参合农民健康意识,充分调动乡村医生参与新农合的积极性,推动和加快乡村医疗机构的建设与发展,有效地提高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的利用效率,降低了基金运行风险。

(二)推行药品询价采购,让农民得到更多更大实惠。20*年12月,我们以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契机,强力推行药品采购管理改革,实行乡村定点医疗机构药品统一集中询价采购。20*年,通过统一集中询价采购,使药品的采购价格与宜昌市的药品招标价相比下降了26.2%。20*年统一集中询价采购后,与湖北省药品挂网招标价相比下降了24.*%,按全县最低采购量测算,全年让利于民达360多万元。通过统一集中询价采购,药品采购渠道得到了统一和规范,过去药品采购渠道杂乱、药品质量参差不齐的局面得到了根本扭转。

(三)设立常年缴费窗口,探索建立长效筹资机制。近几年来,收缴农民的参合资金,大多采取集中收缴的办法,即在年末由各乡镇人民政府组织财政所人员和村组干部进村入户收取农民参合资金。对于农村特困户、五保户等特殊群体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由民政部门代其缴纳个人缴费部分。今年,我们与县财政局密切配合,积极探索设立常年缴费窗口,实行定点缴费的办法。即在各乡镇财政所设立常年缴费窗口,在每年1月1日至9月30日,收缴农民缴纳的次年的参合资金。为有效解决外出人员的参合,方便群众,提高参合率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虽然我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由于这一制度目前仍然处在探索阶段,无论是制度本身还是管理实践,都难免存在缺陷,还需要不断完善。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一是部分基层干部思想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少数干部对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认识不足,对合作医疗的性质理解不透,存在畏难怨倦情绪,责任感不强,工作方法简单,筹资办法单一,宣传不够深入细致,对群众教育引导不够,导致工作不够平衡,有的地方参合率还不是很高。二是农村合作制度体系还不够完善,工作规范化程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方案还要进一步优化,报销的程序还比较落后繁杂,监管工作还存在不少的漏洞和薄弱环节。三是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明显滞后,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和水平还有待于提高,与“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疑难重症不出县”的目标也还有一定的差距。四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筹资水平还不高,保障能力还很有限。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认真加以研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和解决。

三、2009年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任务

(一)明确任务,完成收缴工作。筹资工作是新农合制度建立的基础和关键。在新农合筹资工作中要做到四个明确:一是要明确筹资目标任务:以上年度全县统计农业人口为基数,全县参合率以乡镇为单位不低于95%,全县总参合率必须达到93%以上;二是要明确筹资标准:按国家新农合政策规定,农民个人缴纳参合基金标准,从2009年度起,由以前的每人每年10元提高到每人每年20元。中央省市三级补助每人每年80元;三是要明确参合条件:参合对象应该是县内常住农村人口,必须以户为单位整户参加;四是要明确筹资时间:10-11月为集中筹资时间,12月份进行参合信息核对和录入工作。次年元月1日正式享受参合政策。

根据省市要求,2009年农民自愿参合率要达到93%以上,由于统计口径和农村务工等原因,这就要求各乡镇实际参合率要达到95%以上。加之2009年提高了个人筹资标准,这就增加了筹资工作难度,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责任、强化措施,必须改进方法,与当前农村换届选举等中心工作搞好结合,加强财政、卫生等部门的通力协作,形成齐抓共管的格局,全面完成好这项利国利民的德政工程。

(二)加强管理,确保基金安全。要进一步加强合作医疗管理,不断完善管理制度,提升管理水平,确保合作医疗基金安全。一是要加大合作医疗监管力度。要切实加强县合管办能力建设,加大巡回检查的力度,实行医院查房、下乡随访、走访座谈等方式,严格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健康运行。二是要加强定点医疗机构的管理。严格执行《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农村合作医疗定点机构管理工作办法》,强化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提高服务能力,严格考核,促其因病施治、合理用药、规范报销。三是要加强合作医疗基金的监管。坚持合作医疗专户储存、专账管理、专款专用的原则,完善合作医疗资金使用公示制度,自觉接受组织监督、群众监督、社会监督,真正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第11篇

(一)总体目标

到2015年,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为主体、中医医院为龙头和支撑、社会资本举办的中医医疗机构为补充的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基本建立,中医药服务设施设备基本齐全,人员配备较为合理,素质进一步提高,能力进一步提升,基本满足城乡居民对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需求,使城乡居民看中医更方便、更有效、更便宜,通过中医预防保健不生病、少生病、延缓生病。

(二)年度目标

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100%的中医科、100%的中药房建设达到国家、省级标准。100%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村)均能提供6种以上中医药服务。

2、9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中医类别医师占本机构医师总数的比例达到20%以上。

3、9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建成中医临床科室集中设置、多种中医药方法和手段综合使用、中医药文化氛围浓郁并相对独立的中医药综合服务区。

4、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至少能够开展10项中医药适宜技术,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至少能够开展4项中医药适宜技术。

5、综合(专科)医院100%设置中医科、中药房,75%达到《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基本标准》和《医院中药房基本标准》。

6、100%的县(市、区)提高新农合中医药报销比例不少于10%。

二、主要任务

(一)推动基层中医药各项政策贯彻落实

各县(市、区)要将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针灸及治疗性推拿等中医非药物诊疗技术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要全面开展付费总额控制,适应分级医疗体系的建立,完善差别支付政策,将支付比例进一步向基层倾斜,鼓励城乡居民在基层使用中医药服务。各县(市、区)要按照基本药物制度的要求,为所有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必要的中药饮片和中成药品种;中药饮片的基本药物管理要按照国务院有关部门关于中药饮片定价、采购、配送、使用和基本医疗保险给付等政策规定执行;鼓励以县(市、区)为单位开展中成药、中药饮片临床使用综合评价工作,并鼓励使用推广具有区域特征的“简、便、验、廉”特色的中药验方。各各县(市、区)要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中,将中医药科室建设、设备设施配置、人员配备与培训、中医药服务提供等列为重要指标,中医药内容列为一级指标,分值所占比例应不低于15%。

(二)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

要加强县级中医医院龙头建设,重点强化基本建设、中医重点(特色)专科和信息化建设,积极培育省级中医重点专科。将县中医医院纳入120急救网络。高邮市中医医院争创三级中医医院。

所有中医医院设置基层指导科,采取接受进修、巡回医疗、轮流下派、技术培训等多种形式,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中医药业务指导。要开展中医药人员县乡村一体化管理工作。高邮市实施中医类别医师县、乡、村纵向流动机制试点工作。

(三)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要按照《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基本标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标准》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标准》配齐配强中医药人员。100%社区卫生服务站至少配备1名中医类别医师或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临床类别医师。100%村卫生室至少配备1名以中医药服务为主的乡村医生或能中会西的乡村医生。在每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开招聘专业技术人员中,中医药人员应占一定比例。

要重视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和转岗培训工作。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占基层全科医生的比例达到20%以上,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占基层中医类别医师比例达到50%以上。要努力开展基层老中医药专家师带徒工作,通过师承方式为基层培养实用型中医药人才。要认真开展基层在职在岗中医药人员中医专业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开展临床类别医师和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建立健全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在职称评定、培训学习、工资待遇等方面制定向基层中医药人员倾斜的激励措施。

(四)推广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

各县(市、区)要在创建成市级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的基础上,积极创建省级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要针对基层中西医人员推广以《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通告的适宜技术目录以及“2013-2014年市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为重点的中医药适宜技术。允许基层西医人员经过系统培训考核后运用中医药适宜技术。

(五)加强基层中医药特色优势建设

要加强中医重点专科、专病建设。加强中医重点专科、专病建设的监测工作。积极开展中医临床诊疗中心创建活动。加强基层中医药特色创建工作。积极创建全国、省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区、区、县通过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验收。继续推进省、市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乡镇卫生院示范中医科创建活动。新建一批市级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示范中医科)。实施省级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建设和中医药特色乡镇卫生院创建活动。加强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深入开展综合医院中医科室和中药房达标建设活动,推进综合性医院中医示范科室的创建活动。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建立健全中医妇科和中医儿科,积极推广中医妇儿适宜技术。市一院建成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

(六)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

各县(市、区)要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治未病”科和康复科建设,大力培养和提高中医药和预防保健及康复服务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和素质。加强中医体质辨识理论和应用方法培训,逐年提高居民健康档案中医体质辨识的比例。要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根据《中医健康管理技术规范》要求,对儿童、孕产妇、老年人和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运用中医药技术方法进行健康管理,逐年提高重点人群和慢病患者中医药健康管理率。对0-36个月儿童和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中医药服务覆盖率达到45%以上。

(七)鼓励社会力量在基层举办中医医疗机构

各县(市、区)要制定并实施鼓励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在基层开设中医诊所或个体行医的政策措施。制定并实施鼓励有条件的基层药品连锁企业开办中医坐堂医诊所的政策措施。进一步落实价格、税收、医保定点、土地、重点学科建设、职称评定等方面政策,对各类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中医医疗机构给予优先支持。

(八)依法加强基层中医中药监督管理

要强化中医监督管理,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严格执行各项中医药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加强中药使用管理,各县(市、区)要对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训推广《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基本药物(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南》、《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指南》,指导基层医务人员合理使用中成药。加强中药质量监管,各县(市、区)要严格规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药饮片采购程序,要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严格审核中药饮片生产、经营企业资质,严禁假劣中药进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个体诊所。

(九)推进中医药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开展

各县(市、区)要全面开展中医药文化惠民工程活动,组织开展“中医药就在你身边”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活动不少于10场,直接受益群众不少于1000人次,组织中医药服务“六进”活动各不少于2次,开展中医健康教育,在健康教育印刷资料、音像资料的种类、数量、宣教栏更新次数以及讲座、咨询活动次数等方面,应有40%以上的中医药内容。力争中医药文化科普知识普及80%以上行政村、85%以上社区和80%以上家庭。积极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各县(市、区)紧密结合实际,广泛开展中医药文化节、养生节、膏方节等活动,创作不少于1种面向基层群众的优秀中医药文化作品。

三、组织实施

(一)部署启动(2014年1-3月)

1、制定下发《2014年市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项目方案》、《2014年市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考核标准》,并予以部署。

2、各县(市、区)相应制定2014年提升工程实施细则,落实具体措施,做好宣传发动,并将实施细则报市卫生局中医处。

(二)具体实施(2014年4-9月)

1、各县(市、区)按照《2014年市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项目方案》和各地制定的实施细则要求,扎实开展提升工程的动员部署,努力推进工程顺利实施。

2、各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督促各级各类中医医疗机构按总体方案提出的目标和任务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同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落实提升工程中各项工作任务。

3、各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对提升工程实施动态监控,随时进行督查、评价、检查好和指导,确保实施效果和目标完成。市卫生局期间将组织抽查。

4、各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要及时报送本地提升工程实施过程中的重大活动和工作进展情况。

(三)评估验收(2014年10月)

各县(市、区)要加强本地区提升工程实施进展情况和实施效果的监测评估,及时发现实施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认真地分析研究,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各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在2014年10月20日前完成对辖区提升工程的自查,同时将提升工程实施情况的书面总结、自查评分表等材料于2014年10月30日前报市卫生局中医处,并做好接受市级抽查的准备。

(四)工作总结(2014年11-12月)

市卫生局于2014年11月组织对各县(市、区)提升工程工作进行考评。2014年年底将各地提升工程实施情况考评结果予以通报。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辖区提升工程的组织领导、协调指导工作。各二级以上中医医院负责对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中医药业务指导,承担社区卫技人员中医药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任务。各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认真实施提升工程,确保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各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各有关单位要组建专门领导班子,领导、协调项目推进工作,要明确专门人员,负责具体实施,并定期收集、上报实施进展情况。

(二)规范管理,严格考核

市卫生局对各县(市、区)的项目实施情况实行阶段或年终抽查,并列入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各县(市、区)要按照项目建设要求定期对建设单位进行检查、监督和指导,对不按要求实施项目的单位,要限期整改,并予以通报。

第12篇

关键词:云计算;社区医疗;移动医疗服务平台;3G

中图分类号:TP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2)003-0099-03

基金项目:广州中医药大学科研创新基金项目(10cx077)

作者简介:陈平平(1980-),女,广东梅州人,硕士,广州中医药大学信息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通信。

1 云计算在医疗信息化中的应用

1.1 云计算相关概念与研究现状

云计算的研究在近几年成为热点,维基百科给云计算下的定义:云计算将IT相关的能力以服务的方式提供给用户,允许用户在不了解提供服务的技术、没有相关知识以及设备操作能力的情况下,通过Internet获取需要服务。关于云计算的研究,从国外来看,主要是一些国际知名的大型企业在宣传推广和使用,如Amazon、Google、IBM等,这些公司都有比较成熟的相应的云计算产品和服务。国内已有少数公司推出了基于云计算的产品,如八百客公司推出了基于云计算的在线客户关系系统,阿里软件建设电子商务云计算中心,中国移动也正在进行试验性的云计算研究。

1.2 我国医疗信息化现状

当前中国大部分地区医疗卫生条件欠缺,医疗卫生信息化现状更难以适应新医改的要求。卫生机构现在采用的分散式系统建设模式,即独立建设系统,通常都存在着投资分散而导致的系统质量差、多点维护成本高、建设周期长以及信息准确、可靠性低等一系列问题,若采用自主的集中式系统建设,各级卫生机构又面临着IT预算少、一次性投资能力差、缺乏专业的技术支持人员、决策时间长等问题。

例如,在我国西部的一个城市的某个区有60余万户籍人口,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这些社区卫生系统没有一个专职IT人员,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仅有一个简陋机房。过去全区卫生系统每年的IT投资不足百万元,信息系统建成几年后,由于缺乏维护,大多处于瘫痪状态,IT系统对他们的工作帮助有限。由于新医改的推行需要配套的信息系统, 卫生局管理层及基层业务人员产生了大量而急迫的IT需求。目前他们所面临的主要挑战是没有专业人员来规划IT系统,没有足够的资金来建设IT系统,没有合理的机制来运行IT系统。

1.3 云计算应用于医疗信息化的意义

为此,可以利用云计算来整合医疗卫生行业的资源,云计算给社区医疗机构带来了很多好的应用契机。云计算能将海量的计算任务分布在大量计算机构成的资源池上,使各种应用系统能够根据需要获取计算力、存储空间和各种软件服务。在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中,通过云计算所提供的各种虚拟化服务,可以很好地解决现阶段所存在的问题。

现今基础网络已十分发达,社区医疗机构在缺乏专业人才、缺乏充足资金的情况下,可考虑放弃自建系统,而转向购买成熟的信息服务。如果大多数社区医疗机构都愿意转向购买服务,这样就可以产生规模效应,汇集零散的资金,建设对所有社区医疗机构都有吸引力的信息服务系统,从而使社区医疗机构能够使用更高质量、更可靠、更成熟的应用。

在云服务平台下,用户从自建信息系统走向购买相对标准的信息服务。基于云计算的低成本共享平台采用集中的系统构建,较之传统的建设模式有着明显的优势,它可以托管多种不同的应用,根据需要动态地部署、配置及回收计算机资源,实时监控资源使用情况,给广大前端用户提供共享的计算资源和服务,并在需要时重新平衡资源分配。

2 移动通信技术与医疗服务结合的意义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机的普及程度不断提高。移动通信技术与医疗行业的结合,目前以减少人为因素导致医疗错误的电子病历、医务人员在任何地方都可以随时收到患者呼叫和信息,实现“随身医疗服务”为应用重点,国际上舆论甚至将应用移动通信技术上升到带来“新的医疗革命”的高度来评价。

移动通信用户有广大的覆盖面,因此通过移动社区医疗云服务平台的电子病历共享、远程会诊、网上挂号和预约门诊等高效服务,可以减少病患排队、报销的疾苦,节约社会资源;同时可以有效分流各类患者,普通患者将被科学地分流到社区医院得到就近便利的服务,而大型综合性医院更专注于疑难杂症和危重病人的治疗;同时也避免了像SARS或H1N1等流行病在患者初诊时乘坐各种交通工具去人流密集的大医院时产生的广泛传染,更有利于统筹监测和防控,而压力相对减轻的大医院也得以通过云平台上的远程诊断帮助社区医院提升医疗水平。

3G移动技术是当前最流行的高速数据传输的移动通信技术,借助3G移动技术,手持设备可以随时随地快速访问社区医疗平台。例如Google 支持下的手机操作系统Andriod ,就可以借助于3G网络连接社区医疗云服务平台,提供移动社区医疗和移动药店等服务,也能够以流媒体等介质来播放远程医疗中的视频资源等。由此可见,移动技术和云计算的无间隙链接是移动社区医疗云服务平台构建得以实施的技术基础。

3 基于云计算的移动社区医疗服务平台的系统设计

结合以上两种技术,设计基于云计算和移动技术的社区医疗云服务平台,以云服务平台作为支撑环境,可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的要求,以解决居民“看病难”问题,提高社区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移动社区医疗云服务平台创造了新的医疗商业模式,搭建了一个共享的医疗信息系统云平台,为医疗机构、居民等相关人员提供快速高效的服务,使医疗机构、居民在使用医疗信息系统时就如同居民在家使用水电一样简单便捷。系统应用如图1所示。

系统提供的功能如下:

(1) 移动医疗定位服务。当居民出现病痛时,可以通过手机将病痛情况发送到云服务平台上,平台通过定位患者所在位置,得出距离患者最近的医院情况,并将该医院的门诊开放信息、位置信息、联系方式、交通信息等反馈给居民。

(2) 移动药店定位服务。当居民需要购买药品时,可以通过手机将请求提交至云服务平台上,平台通过定位居民所在位置,得出距离居民最近的药店情况,并将药店的开放信息、位置信息、联系方式、交通信息等反馈给居民。

(3) 居民可以通过手机登录云服务平台,对周边医院的医生预约信息进行查询,查询到要预约的专家号后,居民可以通过手机进行预约。预约成功后,系统会发送预约成功的通知短信到用户手机上,完成整个预约提交过程。

(4) 医疗机构可以通过手机登录云服务平台,了解就医患者情况,通过电子病历共享、远程医疗等云上的手段,快速、准确地为病人诊断病情。医疗机构只需轻轻一点,相关的病人档案、药品资源库就展现出来,完成电子病历。利用先进科技,支持临床监控和诊断,方便临床记录,辅助医疗培训,并为所有的医疗从业者提供持续可及的医疗资讯。同时,各社区医疗信息化的需求十分类似,在本质上没有太大差别。可以把易于标准化的共性部分用云服务的模式进行建设,考虑一个开放共享的架构,进行高质量、高标准的建设,对各社区医疗机构进行开放,提供服务接入,而各区域只对自己特有的部分进行补充建设。医疗机构和有关部门只需设置统一的标准,只需要往云平台上传输档案数据和读取档案数据即可。而传输和读取的终端是手机。剩下的数据交换、存储、查找、共享等服务都可以交给云计算来完成,而随时可以向云平台里添加新的用户。

4 系统架构

图2 系统架构

其中,基础设施虚拟化和应用程序虚拟化的实现方法如下:

(1) 基础设施虚拟化。

基础设施虚拟化的核心是服务器虚拟化,可采用Xen VMM技术来实现服务器虚拟化。Xen VMM(virtual machine monitor)是由剑桥大学计算机实验室开发的一个Open Source 项目,主要目的是为了建立更多的虚拟机器。采用Xen的服务器虚拟化技术,可以使得基础设施变成一个资源池,简化云服务平台的资源共享和扩展。

(2) 应用程序虚拟化。

首先要对传统的医疗信息系统进行数据结构的重新设计,对主要的实体增加医疗机构的属性,使得医疗信息系统可以为多个医疗机构同时共享使用。通过SOA技术对医疗信息系统进行架构上的优化。SOA与SaaS被称作挛生姐妹,SOA与SaaS是现代软件服务领域的二架马车。SaaS是一种通过Internet提供软件服务的模式,其核心是共享。SOA是实现SaaS平台的最理想的软件架构。SOA架构的核心就是模块化,模块之间松散耦合,资源共享。采用开源SOA项目Mule ESB(Enterprise Service Bus) 对医疗信息系统进行架构上的优化,Mule ESB是MuleSource推出的产品。

5 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 实现医疗信息系统的云服务,也就是实现软件即服务(Saas)。

建设统一部署、资源共享的医疗信息系统的云服务平台。需要对原有的医疗信息系统进行全面的技术改造。首先,要让原有的医疗信息系统支持多机构共享模式,这个改造会涉及数据结构的重新设计与实现。其次,建设云服务平台门户,门户为个人和医疗机构提供基于Internet和3G移动通信技术的访问模式。再者,为云服务平台设计计费模块,实现按使用付费的商业模式。将医疗信息系统重新设计为云服务平台是实现基于云计算的医疗信息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

(2) 实现服务平台的业务连续性。

共享的医疗信息系统的云服务平台,同时为多个医疗机构服务,保存多个医疗机构的数据信息。一旦云服务平台出现故障,影响范围是非常大的。因此,提升云服务平台的业务连续性显得非常重要。要在云服务平台出现故障的情况下,保持业务连续性,这也是本系统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之一。

6 结束语

云计算在信息资源共享方面的优点极为明显,对于医疗信息化来说,使用云计算服务是一个发展趋势,它能实行方便而快捷的医疗服务,及时提供病人的各种数字医疗信息,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成本,改善病人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因此,利用云计算技术解决医疗资源共享和医疗信息化问题势在必行。结合移动通信技术和云计算技术,面向居民、医疗机构等提出了移动社区医疗云服务平台的整体解决方案,实现了医疗资源的最优整合和最大协同,可以有效解决解决居民“看病难”的问题,提高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 维基百科.Cloud computing\[EB/OL\].http:∥省略/ show.aspx? id= 65& c id= 17,2009-01-19.

\[2\] 李树波.基于云计算的移动学习网络平台构建研究\[J\].软件导刊,2010(12).

\[3\] TAKEHARU SONODA.Evolution of 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 solutions FUJITSU Sci\[J\]. TECH.J,2011(1).

\[4\] Cloud Computing and health information leah C. osterhaus\[EB/OL\]. ir.uiowa.edu/bsides/19,2010.11.

\[5\] 张工.浅谈云计算及对医院信息化的影响\[J\].医疗装备,2010(12).

\[6\] 胡新平,张志美,董建成.基于云计算理念与技术的医疗信息化\[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0(3).

\[7\] NEIL BUSIS.Mobile phones to improve the practice of neurology\[J\]. Neurologic Clinics,2010(4).

\[8\] HAK JONG LEEA. Ubiquitous healthcare service using zigbee and mobile phone for elderly patien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al Informatics,2009(3).

\[9\] KEVIN PATRICK.Health and the mobile phone\[J\].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2008(8).

\[10\] 陈琳,郭凯.论3G通信系统在社区医疗监护系统中的应用前景\[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0(2).

The Application of The Health Care Services Platform of Mobile

Technology Based on Cloud Compu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