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体育课程主要内容

体育课程主要内容

时间:2024-03-15 10:39: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体育课程主要内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体育课程主要内容

第1篇

关键词:民族学校 体育教学 民族体育 校本课程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源远流长,千百年来,孕育和发展出无数各具特色的民族体育项目。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作为各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振奋民族精神,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加强民族团结等方面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民族文化及传统体育项目在当地已濒临失传。面对这种情况,民族学校应自觉地担负起传承与发展民族文化的重任,以发展民族体育项目为己任,把那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整理出来,组织学生学习,并推广普及。

一、开发以民族体育项目为主要内容的校本体育课程

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该纲要并对校本课程开发程序和实施方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从而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保障。

而民族体育项目的多元文化特征和多元价值功能,决定了其具有较高的课程开发价值和较大的课程开发潜力,利用少数民族体育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对民族地区中小学课程开发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价值功能取向上,有的项目偏重娱乐,有的项目强调健身,有的项目突出竞技,有的项目强化教育,有的项目趋向于观赏,而决大多数体育项目既具有就地取材,对场地要求不高的经济价值,又有寓教于乐性强、健身价值高的特点。因此,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具备了开发成为校本课程的条件。将这些现实的体育资源转化为民族学校体育工作的财富,促进少数民族体育走向科学化、现代化、为民族学校教育服务,正是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价值体现。

根据各地民族学校不同的办学条件和实际情况,以民族体育项目为主要内容的校本体育课程大致可以有以下三种模式:

1.“大课间操”体育教学模式

把校本体育课程作为正常教学日上午第一二节课之后的课间操来进行。一方面,这种“大课间操”结构模式不用挤占其他课程的时间;另一方面,在学生的负担减轻的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兴趣,使学生在一整天的学习生活中始终有一个饱满的精神状态,对学生其他课程的学习有着积极的意义。这易于得到其他课程教师、学校领导和家长的配合,为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创造一个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最终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课外活动”体育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把正常教学日下午第八节课的课外体育活动课作为校本体育课程的上课时间,也不会挤占其他课程的时间。但要使这样的课程安排达到预期的效果,就要求体育教师具有很高的专业能力,必须能够充分利用这40分钟的时间,并且课外体育活动必须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的安排。

3.传统体育课模式

在此模式中,课程结构最完整,但由于校本课程只是国家大纲课程的一种补充,不能过多占有国家课程的教学时数。因此,并不适合以此模式开发以民族体育项目为主要内容的校本体育课程。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大课间操”教学模式比较适合于民族体育项目在民族学校的开发与实施。既保证了学生每天充足的锻炼时间,又使民族性、趣味性、健身性于一体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项目得以继承和传播。

值得指出的是,由于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内容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其独特的评判方式,与现代体育以速度、高度、远度决定成绩的方式不完全相同。因此,我们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就必然要关注其深厚的文化背景及其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评价方式最好是保持民族项目的原汁原味,尽量按照民族习俗、民族习惯来对学生进行评价。

二、定期举办民族体育项目运动会和校园体育文化节

体育竞赛是推动民族学校体育训练和教学的杠杆,也是民族学校体育工作的组成部分。各各类民族学校在举行现代体育比赛的同时,应当举办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比赛,此外还应定期举办多样的各种民族体育项目运动会和校园体育文化节,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得到推动和发展。

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文体融于一体。许多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仅具有很强的健身价值,而且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娱乐功能。如佤族的打木鼓、黎族的跳竹竿、普米族的打歌、土家族的摆手舞运动等。其中不少项目经民族文艺工作者整理加工,成为该民族的舞蹈流传于世。此外,许多少数民族的节日都与体育有关,例如,马奶节、赶秋节、龙船节、六月节、五年祭、朝山节、七月年节、三月三节、跳花会、绕三灵、龙船节、摔交节、爬山节、陀螺节、摔交节、刀竿节、泼水节、藏历年、壮族春节等。

以蒙古族地区的民族学校为例,我们就可以仿照“那达慕”大会的形式,在学校里举行一次校园那达慕,甚至可以鼓励许多学生带来民族服装。这样做,就不仅是一场体育项目的比赛,而且载歌载舞俨然是一场民族的盛会。

在广西除了汉族以外,还有11个少数民族:壮族、瑶族、苗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回族、京族、水族、彝族、仡佬族,如果我们把壮族的“三月三”节作为民族学校的大型公共活动,让其他少数民族师生都一同参加。各族师生身着各族传统服装,和其他同学一起跳“竹杠舞”,进行“抛绣球”、“抢花炮”等壮族传统体育活动。该活动增进了全校师生对壮族传统文化的了解,也增进了学校各民族师生间的交往,并且巩固了新一代壮族青年的民族自豪感,使其在将来的生活中能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对待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问题。

三、结语

总而言之,民族学校发展民族体育项目,其根本目的并不在于要使学生学到多少民族体育技能,而是要使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生一种认同感。同时,它可以使学校体育工作呈现出现代体育与民族体育,娱乐与健身相结合的局面,并促进民族学校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陆作生,董翠香,李林.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4.

[2]董翠香.体育校本课程导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3]孟峰年,钟全宏,陈青.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与引入学校体育的对策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1).

第2篇

论文摘要:比较分析了我院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要求之间存在的差距,阐述了这些差距存在的原因,提出缩小差距、深化我院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0引言

新的《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新纲要)))2002年8月12日由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从2003年新学年开始在全国普通高校中施行.毋庸置疑,新纲要的实施已成为全国普通高校体育面临的重要工作.但是,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在体育教学观念、教材内容、组织形式和课程设置等方面基本上还是没有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本文通过对我院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现状的总结,与《新纲要》对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要求进行比较分析,提出改革的基本思路和建议,为我院公共体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提供参考.

1研究方法

对比法:对我院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现状与《新纲要》对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要求进行比较分析,找出我院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存在的差距.

2结果与分析

2.1我院公共体育课程的现状

根据《新纲要》我院制定了新的课程指导纲要,从2003级开始全面采取学生选项上课,本科体育课程教学时间为两年,占4个学分,专科体育课程教学时间为一年半,占3个学分,每学期1个学分.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为:必修(基础课)与选项课,选项课项目又分为初级班项目(有篮球、排球、足球、武术、健美操、散打、体育舞蹈和网球)和提高班项目(有篮球、排球、足球、武术和健美操).只有经过初级项目学习并合格后才能选修提高班相应项目.另外,为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要内容的保健班,每学期4学时体育理论课.体育课教材选用自编教材,执行自编教学大纲,对学生体育课成绩的评定是将其平时成绩和技能成绩折算成百分数来加以评定.

2.2对照《新纲要》我院公共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在素质教育、健康第

一、终身体育思想指导下,我院的公共体育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意识、习惯和能力为目标,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改革与探索,实施了体育选修课程模式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纵观我院公共体育课程现状,对照《新纲要》提出的要求,仍存在以下欠缺和不足:

在课程目标方面:《新纲要》根据体育教育的功能十分具体地提出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的目标,不仅为大多数学生确定了基本目标,也为部分学有所长和学有余力的学生确定了发展目标.目标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进一步明确了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性质以及在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目前我院制定的公共体育课程目标中明显缺少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性方面的内容.

在课程设置方面:《新纲要》明确要求,“普通高等学校

一、二年级学生必须开设体育课程(四个学期应达到144学时)”,“三年级以上学生(包括研究生)开设选修课”.目前我院专科只开设三个学期的体育课,三年级以上学生也未开设规范的选修课.

在课程结构方面:因为我院只有课堂教学和运动队训练,现行的选修课教学模式没有达到“应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外的体育活动有机结合,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要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校外(社会、野外)活动、运动训练等纳入体育课程,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的要求.而且我院虽然“打破原有系别、班级建制,重新组合上课”,但是由于学生选项后都是只有经过初级班学习后,才能进入提高班,因此不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另外,由于我院场地、器材的原因,目前只开设了足球、篮球、排球、网球等八个选项课项目,学生选择的空间较小,因此在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以及“营造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氛围”等方面尚存不足.还有,我院体育理论课只是徒有虚名,基本没有落到实处.

在教学内容与方法方面:我们的教师尚未摆脱应试教育和竞技体育教育思想影响,以教师为中心,重教轻学,重技术传授轻能力培养、重身体素质和运动成绩提高、轻意识和习惯养成、重身体教育轻心理和文化教育的现象仍然十分普遍.因此,不仅在课程内容的健身性与文化性、选择性与实效性、科学性与接受性方面存在不足,而且在教学方法的个性化、多样化,师生之间多边互动,提高学生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等方面还有欠缺.

在课程建设与课程资源的开发方面:由于学校扩招,学生人数较大幅度的增加,我院场地严重不足,我院教师数量严重不足,课堂教学班人数在4O人左右,远远高于《新纲要》要求的“根据体育课程的实际情况,为确保教学质量,课堂教学班人数一般以30人左右为宜”;同时由于经费短缺,我院还没有“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管理系统和体育场馆设施、器材的管理系统”;

在课程评价方面:体育课程的评价应包括教与学两方面,而我院的公共体育课程缺少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

以上分析主要内容见下面简表

这些差距存在的原因主要是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观念没有更新;学校扩招,学生人数大幅增加,场地建设速度、教师扩充速度跟不上;学校领导不够重视等.

2.3深化改革的思路

为进一步深化我院体育课程改革,全面提高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质量.在总结我院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经验,找出不足的基础上,依据《新纲要》精神,从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础工程和关键环节的单项课建设人手,对我院公共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目标、结构、内容、考评方法、课外锻炼,进行整体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在课程指导思想和目标上,突出“健康第一”和“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坚持学校体育面向全体学生的方向,重视体育课程功能的开发,将以往按照运动项目确立学习目标的做法,转变为以体育的功能确立课程目标,在坚持以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意识、习惯和能力的课程目标的基础上,增加内容具体,便于操作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目标,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在课程设置及结构方面:保证专科生的二年体育课程学习时间,学分为四学分;实施“按系统、分层次、课内外一体化综合管理”的体育课程模式,增加俱乐部活动课,按基础课、选项课、俱乐部活动课、竞技训练课四个层次进行课程教学;在选项课教学中,先确定教学目标,让学生按层次选课(每个项目的教学目标均分为初、中、高三个层次,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现有水平按层次选课,并打破年级及班级的界限.);要求本科学生第

五、第六学期必须选修俱乐部活动课,并需修满36学时获得2学分;制定体育理论教学计划,规定每学期必须进行4学时的理论教学,把具体的教学内容分配到具体的学期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编制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掌握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置方法,能合理选择人体需要的健康营养食品.

在教学内容与方法方面:突出体育单项课建设的特色.对各选项课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以适应终身体育、素质教育的需要;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要;要求每位主讲教师都能依据学校教育的总目标,明确单项课在课程体系中的作用,提出该课的具体目标,紧紧围绕课的目标,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和层次,对教学环节结构进行总体设计,确定教学的策略与方法,提出导学方案,制定出与课程目标相适宜的课程标准,确定考评的内容与方法;搞好公共体育课部业务学习,进行教学方法的研究,推广新经验.

在课程建设与课程资源的开发方面:学院应按照体育课程教学要求配备相应数量合格的体育教师;加快场地(特别是室内场馆)建设,同时根据现有场地、器材条件,进一步开发课程资源,课内系统可开设乒乓球选项课,素质提高选项课;课外系统将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场地设施和教师资源,在目前我院现有体育协会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体育舞蹈、网球、羽毛球、跆拳道、篮球、排球、足球、健美操、乒乓球等俱乐部,加大“终身体育”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测试的宣传力度,充分调动学生锻炼的主观能动性,推动课外活动的发展,以促进俱乐部的发展;进一步加强课内外的教学管理,坚持教学检查制度;制定教师教学效果评价标准和奖励制度,每年评价一次,评价结果记录教师业务档案,作为教师岗位聘任、职称晋升、奖励等的主要依据;开发网上选课平台、学生体育成绩管理系统和场馆、器材管理系统,力求使公共体育课部的管理工作系统化科学化、系统化和计算机网络化.

在课程评价方面:改革公共体育课程考评方法,依据课程目标,制定教与学两个评价标准.对教师教学的评价,采用教师自评、互评、学生评价、专家组评议的方法,将教师的教学素养、教学态度、教学科研能力、以及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课程目标贯彻得是否全面等纳入考核评价内容;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强化激励和发展功能,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定的方法,将学生的体能与运动技能、体育知识与运用能力、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以及进步幅度纳入考核评价内容.

3结论与建议

(1)我院公共体育课程与《新纲要》对课程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

第3篇

自“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以来,在中央和各地的关注推动下,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办学模式不断创新,招生规模和毕业生就业率再上新台阶,驶上了发展“快车道”。而体育课程学习对于学生成长最直接、最显著的价值,是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和身体健康水平的提高。这种价值主要以两种方式体现出来。一方面体现在身体形态和机能的变化方面,通过在教师指导下参加体育活动,学生能够增强体能,使身体健康水平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则体现在体育意识和行为的变化方面,通过长期的运动实践和体验,学生不但能形成对身体、身体活动和健康的正确观念,增强自我保健的意识,同时还将逐步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

而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各方面技术的专业人才,对人的各个部位有不同的要求。针对这个特点,应该给这些要求加以规范和统一标准。而各个专业上体育课有所侧重,对专业力量素质等多多加以练习,使培养的目标更加明确。结合中等职业学校特点,没有太大的升学压力,学生自主时间充分,更加应该重视体育课带来的教育方法和效果。使学生喜欢体育,喜欢上体育课。把更多的学生体质提高上去。我个人总结一些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几点就是我对以上问题的几点体会,希望能和大家一起分享。

1、体育课上多与学生交流沟通,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培养学生上体育的兴趣,应根据学生好动的特点将学习的主要内容和游戏结合起来,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达到了体育锻炼的效果.和学生沟通是上好课的前提,教师和学生感情融洽,课堂气氛就和谐,教师分配给学生的任务学生能主动完成,而且能把感受和教师一起分享。

2、体育课上多增加一些游戏类活动,培养学生上体育的兴趣,激情.把学生分组比赛、考评,增强小组间的竞争意识.整堂体育课快乐激烈而有序.关键是教师备好课备好学生组织好课堂.单一的内容使人容易倦怠,经常更换新内容可以让学生有新鲜感,从内心渴望体验新知识。

3、通过教学比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根据学生具体特点选择多种多样的活动内容。正面引导学生,认真上好体育课可以锻炼身体,促进身体健康发育,终身收益。争强好胜是年轻人的特征,比赛正是检验谁是最棒的一中手段。比赛中学生都会把自己全部东西拿出来。这样就使学生的技能掌握更加纯熟,对技术渴望更加迫切,从而使体育教学更容易开展。

4、通过运动会,足球赛,篮球赛等大型比赛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使学生尽力为班集体作出贡献,这样会使学生产生更好的掌握一项技能的要求,而体育课就是最好的学习地点,这样体育课就更能使学生向往。

5、教师要率先垂范。教师要主动加入学生运动和游戏当中去,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有很多学生会很崇拜你,模仿你,追随你。这样一堂体育课就会活起来。有更多的学生都会加入到运动的行列里来。

6、利用好班级的体育骨干。教师有时候在课堂上是忙不过来的,因为班级学生分为好几块,篮球。足球。跳绳等。如果照顾不过来,有的学生就会偷懒,溜号。这是体育骨干的力量就很重要。通过适当的培训使体育骨干掌握与学生沟通的技巧,把偷懒,溜号的学生拉回来,继续享受体育带来的乐趣。

7、利用风雨天气带领学生观看高水平运动比赛的录象资料,让学生在欣赏之余对各项比赛有所了解,更对自己的技术水平有了一个标准,使之在以后的体育课锻炼中有的放矢,更加努力的去达到自己想要达到的高度。

新课程提出课程资源的开发,过去由于竞技体育,应试教育的影响,体育课程主要以竞技运动和体育中考项目为主要内容,长期以来,体育课程教育从动作的学习到器材的配置,都是竞技化、成人化,很少考虑学生的兴趣,致使我们的体育课缺乏生机、活力,教师给学生的限制过多,学生就不能表达自己的思想,并造成学生喜欢上体育课但又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现象。课程资源是多方面的,在教学过程中随时所能出现,学生在体育课中的一些小动作,就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无形的课程资源,这些小动作是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而呈现出来的,是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人爱好生成的,这种行为是无法预测的,是在一种没有约束和负担的教学情景中产生的,对于这些小动作,我们是宽容还是压缚,也是对我们教师权威的挑战,我们应对这种纯真的个性加以宽容,并把这些小动作进行转变,成为一些有用的课程资源,教师及时关注每一个学生各种动作,思想行为的变化,充分利用这一无形资源,恰当引导,激发学生上体育课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主动参与,积极交流,学生的思想在体育课堂上完全放开,从而使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进一步得到提高。

如何把学生从众多的诱惑中拉回到体育运动当中是一个很迫切的问题,而且需要做很多工作,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能把更多的运动快乐带到学生中,让学生身体更加健康!

第4篇

一、正确理解体育课程的性质

正确理解与把握一门课程,首先需理清其基本性质,而要理清它的基本性质,必须看其性质的本质要求,即基本点。同时,需避免认识上的失之偏颇,或以偏概全。

体育课程是按照课程目标、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有效地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意志、品质教育的课程。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认真分析这些要求,再对比各个不同时期国家制订的教学大纲,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新的标准,或以往的大纲,在课程目标上虽各有所侧重,但体育课必须以增进健康为目的、必须进行身体练习、必须学习必要的知识与技能的基本点始终未变。即,无论怎样改革,有些本质性的东西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倘若离开了这些基本的、本质性的东西,就很难理解与掌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特性,也就容易陷入无所适从的状态。通过几个版本的体育教材来看,要促进学生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和身体素质等的全面发展,坚持落实上述基本点的要求,是至关重要的。

正确分析和了解课程性质的基本点,有助于我们循序渐进地掌握课程改革的要求,科学、有序地达成课程改革的目标。在认真了解课程性质的基本点的基础上,要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落实新的课程改革目标,应进一步关注并努力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体育课程教学必须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为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服务;体育课程教学不是以知识传授为主要手段,而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体育与健康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既是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实现课程各项具体目标的主要载体;必须坚持以体育为主要内容,同时强调多种内容、多种功能和多种价值的整合。

与此同时,还需要与教学中遇到的一些现实矛盾的解决结合起来。教学中,教师普遍认同新教材内容的综合性、现代性、开放性和灵活性。但新课程空间自由度大与教师创造性实施能力小的矛盾,新课程注重方法的多样性与教学中个别学生掌握不扎实之间存在的矛盾,新课程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学生评价方式滞后之间存在的矛盾等,经常性地困扰着教师的具体教学实践,诚然,亦影响到教师对新课程性质的深入认识,进而影响教学改革的深化。 解决这些矛盾,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应从理论学习、问题研究和实践探索上逐步解决。

二、正确理解体育的本质过程

体育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学习活动过程。体育课教学主要以室外课为主,它是以身体和思维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一项教育活动。在活动中,除让学生学会必要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外,还要提高其身体锻炼能力和适应社会需求的各种体育娱乐活动能力。为此,在实施体育课程的过程中,应注重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要认识到体育课的开放性。体育课的开放性,不光体现在教学形式方法上,还要体现在贯穿始终的教学理念要适应时代要求和学生发展要求上;不仅强调强身的重要,还要注意益智,在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促进健康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不仅优化、改进、扩展和注重选用校内的体育活动场地,还要探索与社会的结合,寻找和利用社区资源,建立可资利用的综合性、立体性课堂;不仅要求学生学会,达到课堂教学目标的要求,还要使学生会学,提高终身体育的能力和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组织中,不要集中过多,统得过死,要多鼓励,少批评,允许学生创造性地理解练习动作。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参与,并充分发扬民主,帮助、引导学生学习锻炼方法,提高体育能力。

要认识到体育课的趣味性。在很大程度上,体育课如果缺少了趣味性,就失去了体育课的很多应有的“附加性”意义,如放松身心、愉悦心情、陶冶情操等。从这一要求出发,对教材的安排要科学、合理 、灵活,内容的形式要多样、全面,教学设计要新颖、有趣味,体现个性化,场地、环境的选择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要始终贯彻快乐体育的精神,把“无趣”教材变为“有趣”教材,让枯燥、单调的教学变得新颖、活泼、轻松,让学生的身、心、德、智在愉悦的活动中得到发展。

要注意通过不同的教法和练习手段,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尤其要认识到游戏化、情景化教学方法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提高运动技能学习效果的意义和作用,在教学中积极探索、运用。如何把游戏化、情景化教学方法有效地运用到体育教学过程中,克服枯燥、机械、乏味的运动技能教学弊病,这些,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摸索、改进。

要认识到体育课的体育性、实践性。深化教学方式改革,切实体现体育课的体育性、实践性,是新课程标准的内在要求。但怎样来体现,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努力的课题。当前,要注重以观念的更新为引领,以实际问题的解决为突破口,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推进体育性、实践性的落实。例如,教师在新、难动作教学时,应充分运用视觉的直观性,应用挂图、影像、多媒体等辅助教学设备来满足学生的视觉和思维的需要。应积极采用尝试性教学,以学生自主练习为主,采用自由组合练习、分组练习、自主练习等形式,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动作技术。要注重以综合素质的提高为目标,加强技能训练,坚持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

三、正确理解体育课的活动主体

在课程、教学不断创新的今天,体育课教学不应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性教学为主,而应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实践,学会创造。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爱好和需求,内容的安排应尽量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兴趣爱好和水平基础来安排体育课的内容,再根据体育课内容的需要来选择场地、器材等。同时,注意多给学生一点自由发展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可以让学生有选择地进行体育锻炼,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要认识到师生是有机的统一体,在体育课中是互促、共存的。教学别是集体性、游戏性的活动,教师参与到其中,去进行引导和协作,能使课堂气氛变得更加活跃和融洽,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使教学效果变得更加显著。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组织者、指导者,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他们提供相互讨论的舞台。在合作讨论过程中,学生处于一种极为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之中,思维活跃。练习方法是自己讨论确定的,极易超越教材内容进行再创造。更重要的是,在讨论中使个体在群体中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达至知识的掌握和思维的开发,同时,也有利于交往能力的培养。

四、正确理解体育课的创新教育功能

根据体育课的性质特点,体育课堂是创新教育的重要阵地。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形式,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是目前中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课题。

首先,要勇于打破传统。每位体育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都会不自觉地形成一种符合自己特点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发展得好,会形成自己的风格和艺术,累积得有偏差,这种不变性就会束缚自己的专业提升,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创新发展。为此,欲打破传统,需注意扬优汰劣。目前要做的是,应努力改变在体育教学中重视教学结果忽视教学过程,重视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主动地去学,重视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的不良教学方式,使我们的学生不再成为身体练习的机器,教学过程中的配角。

其次,要善于优化教学过程。只有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才可以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这方面,特别要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可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注意情景教学,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启迪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与能力;注意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的特点,多渠道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第三,强化“教是为了不教”的意识。对于学生来说,“会学”比“学会”更重要,教会学生锻炼比带学生锻炼更重要。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开放法、发现法、问题教学法、合作讨论法等,让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探索和解决问题, 挖掘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5篇

【关键词】公共体育工;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12-179-01

高等教育运动保障源自于二十世纪时期,并在90年代时期在西方国家得到迅速发展,在这一运动保障中,人们逐渐清晰认识到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质量的好与坏是以教学质量保障为前提的。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质量需要具备一套完善的综合保障体系,这是影响课程教学质量的界定,也是提高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如何针对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质量构建有效保障体系,是当前高校需关注的首要问题。

一、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一)目标系统的构建

目标系统是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础,也是根本所在,它主要包含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方针及目标,并包括你完善的组织信息体系及信息控制系统,对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开展教学质量规划、管理评估。同时,这项体系还包含了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培养计划、教学模式、教学结构等,这些计划与方案的创建目的都是为了达到人才培养目标所制定,只有使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的整体信息得到规范与科学化,才能够使课程人才培养得到根本的保障。

(二)组织管理系统的构建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组织管理系统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关键,从组织整体来说,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组织主要包括院校、系、教研部三个监控组织,这三个监控组织的执行方式是根据级别开展监控与分工工作,并对每个级别学生做到负责,组织系统包括指挥与执行系统。只会系统是由高校党委部门与校长所组成,该系统部门的主要责任是将院校的教学方针、教学方向定位、教学特色等进行构建与调整,对人才培养方向作出引导,并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教学质量作出明确标准。院校领导需对重要的教学活动进行监督,比各级组织需对院校教学质量政策做到全面落实执行。

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当中的执行系统主要由教务处、管理部门及教学监督部门所组成,主要执行工作范围是对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政策进行完善与创建,对教学质量进行监督与检查。另外,也需对高校教学质量的规章制度,如教学质量监控制度、教学质量评价制度、教学质量控制制度等作出制定,使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得到有效保障,也是质量管理工作得到切实执行,尽早实现保障目标。

(三)信息反馈系统的构建

信息反馈系统的构建能够使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得到有效监控,并能够对不同教学环节及教学过程中组织状况进行掌握,是对教学管理开展决策的重要依据。高校需加强对信息采集工作的重视,并根据院校课程教学质量监理相应的信息收集系统,以此准确、及时的收集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的各项信息内容,并将信息内容定期于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收集系统当中,其信息主要内容有包括各个年级的教学检查信息、监督制度执行状况信息、学生反馈信息等。

(四)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的构建

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的构建是为了对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作出准确的判断,以此能够针对性的完善系统漏洞。该评价体系的构建需全面面向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的各项信息呢偶人,并严格根据教学内容有计划的进行评估,在体系构建傻瓜,高校需对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方向做到明确,从而制定评估方向,这对评估内容做到决定性作用。在评估上,主要根据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指标来确定评估内容,尽可能做到客观性评估,避免存在主观性因素。按照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质量要求,高校需对公共体育课程的规划、教学活动与环境、授课质量、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等开展监督与评估工作,并对结果作出准确分析,提出有效意见,同时根据评估结果对公共体育课程指标体系作出修改。

二、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性工作,该工作不仅需从学科及教学开展,还需面向高校的各个管理层、指挥层以及监督层开展,需各个部门积极配合,这是有效执行保障体系的关键所在。在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工作上,高校可从目标系统、组织管理系统、信息反馈系统、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四个层面进行构建,以此确保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能够尽早达成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建明.赵洁萍,课程改革视野下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5):15-16.

第6篇

一、高校体育教学创新教育的科学内涵

创新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素养为主要内容的创新型教育,其最终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创新教育构筑起一个新型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模式,展示和强化了创新的教育理念,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理念,能够有效引导高校体育教学以人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而形成一个涵盖创新理念、创新模式、创新目标和创新教学手段的综合型高校体育教学方法和理论体系。

二、基于创新教育理念的高校体育教学方法与理论创新策略

1.创新高校体育教学课程结构

高校体育教学结构的创新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创新高校体育课程内容。在体育课程内容设置方面,可以将原有的体育课程内容和校外体育项目结合起来,实现高校体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效整合。另外,体育课程内容的创新还要打破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增加社会实践活动、课外体育训练、校外集体运动项目等内容,运用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提升体育素质。第二,突破性地创新高校体育课程结构。要求高校体育教学部门有效发挥体育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选择体育课程内容、时间和任课教师等,深化高校体育教学的全面创新。第三,有选择性地创新高校体育课程结构。学生在体育素质方面有着差异和不平衡性,因此,体育教师在设置体育课程结构时必须兼顾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广泛的选择,体现体育教学的灵活性。

2.创新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

为了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思想和加快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就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形成对体育教学、学生、教师的全方位评价体系。首先,高校要建立健全体育课程评价体系。创新和完善课程评价体系有助于完善体育教学评价工作,也能为体育教学水平的提升提供良好条件。需要注意的是在开展评价体系的创新工作过程中要从整体出发,找到教学评价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有步骤、有目的地解决难题。其次,高校要建立健全学生评价体系。在对学生的体育学习状况进行评估的过程中必须从全面着手,掌握学生体育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形成对学生的综合评价,以便在今后的体育教学中结合学生的表现和学习需要进行体育教学的创新。最后,高校要建立健全教师评价体系。在对体育教师进行评价时,需要结合教师的教学质量、工作态度、责任心、业务能力等多个方面,形成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教师评价体系。

3.提升高校体育教师创新能力

教师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承担着教育者和引导者的责任,能够对学生的发展方向给予指导,学生创新能力的增长和实践水平的提升也与教师密切相关。因此,高校体育教师要运用创新教育理念,并对自身的创新素质进行提升,进而创造性地使用创新性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提升,最大化地提升学生的体育素养。基于创新教育理念的高校体育教学方法与理论研究中,不能忽视的是体育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将体育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创新人才。基于创新教育理念的高校体育教学方法与理论研究对高校体育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高校在开展体育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创新教育理念,并不断与时俱进坚持创新,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的全面发展。高校必须明确创新教育理念,创新体育教学方法和理论,从高校教育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作者:龙专 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体育艺术部

第7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职业实用性课程模式;学生主体需求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12)06-0118-03

1前言

2011年7月在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举行了全国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说课比赛(决赛),参赛的106名选手均是经过各地区选拔推荐,经过预赛产生的,他们来自于全国3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具有相当的代表性。说课作为教学设计表达的一种方式,集中展现了说课者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的选择和设计思路,而任何课程方案、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课程活动都反映了课程实施者所秉持的价值取向,因此本次说课比赛也能够全面解读出参赛选手对高职体育课程特定价值取向的认同,反映出各地主流的高职体育课程价值取向。通过对各参赛选手的说课文本和内容进行分析和阐释,正确认识现行高职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在对体育课程功能建立正确认识的基础上,根据高职学生发展的需要和体育价值实现的现实可能,建构有利于高职体育课程健康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这对于正处于高速发展中的高职体育课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高职体育课程的实然状态:价值取向的两极倾向

2.1高职公共体育的竞技性和生物性价值取向

根据所有说课选手的说课讲稿,对其教学内容进行了分类统计,并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设计等进行了分析。其中有42.5%的选手选择了竞技类的教学内容,并且这些选手的教学过程设计也都是围绕这些项目的技能学习展开教学的,对内容的选择也没有特别的专业或职业指向性,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高职公共体育课程在教学内容体系上的竞技化倾向。为了实现“熟练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的目标,许多高职院校开设了以竞技项目为主要内容的选项课和选修课。

注:竞技类包括田径、篮球、排球、足球、体操、游泳、乓乓球、羽毛球、网球等现代竞技项目;休闲类包括轮滑、体育舞蹈、跆拳道、民间体育等休闲项目;健身类包括健美操、瑜伽与形体、太极拳、拓展运动、定向运动、身体训练等身体锻炼项目;职业使用类包括各种职业实用性和职业专门性体育课程内容。

说课选手中有31.1%的选手选择了健身类的内容,这也反映出当前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对学生身体锻炼的重视。无可否认,随着“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提出,以及“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的实施,各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利用体育课程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这也使体育课程的生物性价值取向得到进一步彰显。

大多数说课选手的说课内容和教学设计表明,当前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在高职性方面并没有为所有教师所关注,他们或者学科本位,过分强调运动技能的学习和体育知识与技能结构的完善,或者过分凸显学生个体的身心素质发展,并没有因为自身作为职业教育体系中课程体系的一个部分而形成特有的体育课程目标和价值定位。

2.2高职公共体育的工具性和功利性价值取向

本次说课比赛有20.7%的选手突破了传统的以具体运动项目为主要内容设计课堂教学的模式,他们奉行工具主义的思维,突出体育课程在专门性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培养中的价值。其中不乏一些有代表性的以专业就业为导向的设计案例,一些选手根据所从教的专业就业岗位从职关键体能素质作为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或者把学生根据专业特点进行分类,按照职业实用体育模块设计体育课程,更有选手直接按照职业技能发展的需要选择课程内容和设计教学,从专业需要设计体育课程目标,使体育课程成为专业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本次比赛中尽管只有22名选手按照职业实用性课程模式和内容结构设计的课堂教学,但也是本次说课比赛在体育课程设计上的一个重要亮点,阐释出高职公共体育工具性和功利性价值取向。

3高职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建构:高职体育课程的功能、学生的需要与现实的可能

高职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建构必须准确把握三个基本问题,即高职体育课程应该具有什么价值、高职体育课程应该代表谁的价值和高职体育课程的价值能否实现。

3.1高职体育课程的属性与功能是建构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客观前提

高职体育课程具有丰富的教育功能,这些教育功能是由高职体育自身的性质和属性决定的,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的特点,首先是公共性,这也是高职体育课程的本质定位,反映了高职体育所有专业学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因为公共性而具有了价值的普适性,也是因为价值的普适性而确立为公共性,具有“超专业”的功能,具有在全面育人和育全面人中的特有价值。反观当前高职体育课程研究与实践中所出现的“高职体育为专业教学服务”[1]等观念,实则是对高职体育课程功能的弱化,进而使体育课程成为其它专业课程的附庸,围着其它课程转,以至最终失去自我,失去自身应有的定位。第二是健身性,这既是体育本质功能的反映,也使高职体育课程在对学生的发展促进价值中具有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体育的技能学习、体育情感的培养,都是出于体育健身功能长远意义的追求。第三是文化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明确了体育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确立了体育课程的课程本性,必须关注课程本身的文化意义,凸显出其文化内涵与文化魅力,同时,必须把运动文化的传承作为自身的应尽之责,并进一步发掘体育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的教育价值。第四是高职体育课程的职业适应性。任何学校的课程设置,都是为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因此所有课程也必然具有符合特殊人才发展需要的功能特性。高职体育的职业适应性作为高职体育定位特殊性的体现,必然具有为未来职业人对体育文化素养、体育身心素质以及体育情感态度发展和提高的专门。高职体育对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一是技能迁移关系,丰富的体育技能储备,对于提高职业人的专业技术学习能力具有广泛的迁移价值;二是身心补偿关系,通过体育活动,使身体活动的不足得到补偿,沉重的心理负担得到消解;三是职业康复关系,也就是通过体育预防职业性疾患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而这些也是体育课程价值普适性的体现,因此在认识高职体育课程的职业适应性特点时,不能脱离体育课程公共性的基本定位。

3.2对高职学生需要的深入解读是建构高职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一个重要主体因素

体育课程的价值首先反映的是体育课程与学生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就是具有一定功能和属性的体育课程这一价值客体是否能够满足作为价值主体的学生的需要。因此,建构高职体育课程价值取向,就不能不分析作为高职体育教育主体的学生的需要。

高职教育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致力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健全的身心素质、全面的人文素养(包括体育文化素养)和全面的职业能力,是高职学生对包括体育课程在内的高职教育课程的内在需要。

健康是人的第一需要,按照现代三维健康观,健康不仅包括身体的健全与完善,还包括健全的心理品质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高职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的关键阶段,他们的身心健康,不仅对于在校期间以充沛的精力、积极向上的态度完成高职教育课程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对于走向社会后的健康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对于学生的健康关怀是确定高职体育课程目标的当然选择,但当健康的课程价值被无限放大或其概念被片面理解时,也就难免与学生的需要产生偏离。近年来,无论是阳光体育运动,还是“学生健康体质测试”,都在严格的制度约束下左右着各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虽然外在地影响了学生的身体机能和运动能力,但其导向作用也同时使课程实施者含混了体育课程的性质,体育课变成了身体锻炼课,运动素质锻炼等同了健康教育,身体能力成为考量学生体育学业成就的唯一标准,高职体育课程失去了实际的课程意义。

掌握作为一个未来的生产者或社会人所必须的知识技能是课程起始的初衷。高职体育课程作为高职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和掌握体育知识与技能,形成全面的体育文化素养,无论从学生在校期间的科学锻炼,还是在终身体育理念下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对于高职学生都是基本的发展需要,因此也应该是高职体育课程当然的价值追求,也只有通过体育课程教学实践活动,借助体育课程内容这个载体,才能够创生出更全面的体育课程教育价值。当然,在突出体育课程技能教学意义的同时,又必须明确作为课程的身体活动技能和作为训练的竞技运动技术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学生对于体育技能的学习,既是目的,又是促进自身发展的手段,只有当目的与手段二者取得统一的状态下,体育技能的学习功能才能够成为高职体育课程价值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当前,“以就业为导向、按岗位设专项、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本位设计体育课程”[2]成为高职体育理论研究的热门,也以一些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成功实践加以推广。通过体育课程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综合素养,符合学生的社会发展需要。但一旦把专业技能或者特殊职业的身体要求作为体育课程的基本价值追求,体育课程的公共性性质就被完全颠覆了。这样的思路过于强调体育课程的社会服务功能,把学生作为工具来训练,实质是背离了教育的根本目的,试图一厢情愿地从就业生存的视角设计体育课程,实际是压缩了学生的社会适应空间,制约了当今社会人才流动频繁的背景下学生通识性发展需要。鉴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工作者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使学生掌握与职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上有一定的客观原因,但这不应该是高等职业教育价值观的全部,促进人之和谐发展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价值追求,也是高职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当然选择。高职体育课程不应成为训练适应社会的工具的课程,应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致力于通过体育课程完善学生的身心素质,使学生拥有健康而幸福的生活,并通过持续不断的体育生活,更广泛地适应未来的职业发展需要。

3.3高职体育课程的功能转化为学生需要的现实可能性是建构高职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重要条件要素

高职体育课程的教育功能,要真正成为学生现在和未来可实现的教育价值,还需要依赖于体育课程实践,取决于高职体育课程实施过程的现实可能性。无可否认,当前高职体育改革中所提出的熟练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以及突出高职特点的 “应在增强学生身心素质的同时,针对学生专业特点,有效培养学生顺利从业所需的职业体能,将高职体育教育与学生专业培养目标有机结合起来,改革体育教学体系,为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服务”[3]等价值取向都是从高职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而提出的,具有其理论合理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则是国家对体育课程价值取向中健身价值的强调,这些价值取向都从不同的侧面影响和规范着学校的体育课程实施的各个方面。但从价值实现的角度来看,高职体育课程规定的108个学时熟练掌握两项运动技能谈何容易;而按专业设置体育课程,实现为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服务的价值,实在是体育课程不可承受之重。

4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应然走向:寻求体育课程多样价值的现实融合

高职体育课程价值取向作为课程的灵魂或核心,对高职体育课程的改革和发展起着引领作用,因此,高职体育的改革,首先需要对现有的课程价值取向本身存在的问题有清醒的认识,同时需要对现有的课程价值取向的优点与长处也有充分的理解和把握,以保证所建构的新的体育价值价值取向为课程实施者所理解和接受,具有实践可操作性。

现行高职体育课程价值取向中的两极倾向,是在高职教育快速发展中对高职体育“高职性”的论争中形成的,在一定意义上也代表了在高职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步伐上的分化。竞技性和生物性价值取向的持有者都坚守着体育课程原始的教育理念,反映了他们对体育课程传统价值取向的认同,缺乏改变现状的动力;抑或他们虽然认识到体育课程的实施已经跟不上高职教育发展的步伐,但又找不到发展的出路。工具性和功利性价值取向的持有者对高职体育课程的特殊性有深刻的认识,试图直接从职业需求出发改变高职体育课程“高职性”彰显不足的现状,并从社会本位课程价值取向中找到他们的理论依据。作为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的先行者,他们的创新精神和改革意识在高职体育领域起到了良好的榜样和示范作用,他们对高职体育社会服务价值取向的推崇以及在课程实施中这种取向引领下的实践探索,都为我们对高职体育课程新的价值取向的建构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借鉴和实践参考。

由于对高职体育课程属性的不同认识、体育课程主体对自身需要的不同理解以及现实条件的不同所造成的体育课程价值冲突,既要在认识上看到高职体育课程价值取向之间存在的互补性,也要在实践中做到多种体育课程价值的最佳结合,即用整合的方法解决体育课程价值冲突。高职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每一种价值取向都有其理论的合理性和具体的实践意义,也都在发展过程中显现出其各自的缺陷和不足。高职体育在改革和发展中就不能非此即彼地选择某一种体育课程价值取向,而应该在反思自身不足的基础上,吸收不同课程理念的优点和长处,以适应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对体育课程的要求。高职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发展过程,必然是一个多方价值取向不断满足的过程,同时也是在平衡不同价值取向中,从冲突走向融合的应然过程。作为高职院校的公共体育课程,“高职性”是体育课程实施中必须依据的价值特性,新构建的高职体育价值取向就必须在满足社会服务价值为主导的前提下,追求各方面利益的最大化,实现从各种价值取向的冲突到融合,形成新的平衡发展价值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是目的性的,社会服务的价值取向是前提性的,体育技能的学习、体育文化素养的发展则是条件性的,三者之间构成一个合理的、整体的、以目的性价值取向为中心的高职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结构。

高职体育课程这种应然的价值取向,既体现了高职体育的特点和功能,也符合高职学生未来生存、生活和发展在体育知识技能、身心健康、体育学习能力等方面的素质需求。同时,作为快速成长中的高职体育,通过对原来各自所持有的课程价值的扬弃和发展而建构起的新的体育课程价值取向,更具有实践的引导价值,从而使高职体育课程的功能转化为学生需要更具有现实可能性,引领年轻的高职体育课程走上规范化和健康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张相林.试析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实用性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06(3).

第8篇

[关键词]素质拓展 高中体育 结合

高中体育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加入素质拓展的内容是对于体育课程的大胆尝试,同时也是对传统体育课程的改革。这种改革对于适应素质教育发展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素质拓展主要形式

1.信任支撑下的心理挑战

信任背摔是拓展训练中一个经典的项目,其操作要求是团队中的一名学生站在高度为1.6米的台子上,背对下面向后倒,其余的学生两人一组用特定的方式去接从台子上倒下的学生。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这样的高度后倒下去,内心多少有一种恐惧感。这个项目的内涵所在就是使学生充分感受信任的重要性,对比实际操作与观察的区别使学生体会到操作的作用和操作的真正意义。感受突破心理障碍瞬间的感受和挑战自我的意义,不断使自我在心理层面上得到突破和发展,进而推动自身心理素质水平的提升。

2.团队压力下个人心理极限突破

拓展训练中最具有挑战性的项目应该是断桥和空中抓杠,完全属于个人心理挑战项目,许多学生在跳跃前或跳跃后都有极度恐惧的表现。有的学生由于害怕,想放弃,但拓展训练的基本要求是全员参与,不允许任何人退出,在团队的鼓舞下,每个学生都会振作起来,充满勇气,勇于超越。

3.互助双赢与多赢下的高峰体验

拓展训练的主体理念是“挑战自我,熔炼团队”,其主要内容是以团队为单位去完成一项项具体任务,每个项目都需要团队的充分团结协作,其中逃生墙、钢丝桥、建绳房等几个项目尤其强调合作,否则根本无法完成,将面临“生命危险”,在这种“危急”的时刻要求个体必须充分信任自己的队友,获得队友对自己的支撑,体会主动付出才会得到回报,感悟“人”这个字的深刻内涵——撇和捺之间的相互依靠支撑,感受人的社会性。

4.突发紧急情境下的心志考验与突破

在拓展训练的项目中,有几个项目是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某项具体的任务,时间紧而且情况危急,如果规定时间内没有完成任务,所有学生将面临“生命危险”,这种情景模拟设置会使得学生在很大的压力下共同完成这项任务,在焦急的情况下进行讨论、寻找方法、争论甚至争吵。

二、高中体育课程中融入素质拓展内容的注意事项

1.注意安全性

高中生处于人生发育的关键时期,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热衷于追求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往往会突发奇想地去做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在高中体育课程中加入素质拓展的内容首先要考虑的是体育课程开展的安全性,也就是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实施素质拓展。

2.注意素质拓展内容的选择

由于高中生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因此选择适合他们的素质拓展内容,才能保证这些课程内容顺利地融入高中体育课程当中,并发挥应有的作用。素质拓展训练往往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和挑战性。而高中生在心理和生理发育上还不完全具备参加所有素质拓展课程的条件,因此选择合适的拓展项目至关重要。

3.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

建立有效的素质拓展训练项目评估机制,对于加入高中体育课程的拓展项目本着合理有序的原则加以评估,保证拓展项目的适合性和有用性。

三、结语

第9篇

在我的体育课上,每每看到学生永不满足的笑脸,额角隐隐的汗水,我便很高兴,高兴的是我感觉我这节体育课是有效的,教学效果是可喜的。何谓“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体育新课程教学有没有效益,是指学生通过体育课堂教学后,在身体健康、运动技能、运动参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方面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这里的进步或发展不仅有体育健康知识和技能获得这一方面,还包括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如何才能更好的实施“有效教学”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规范制度,严密组织

规范体育课堂常规,是为了保证体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对师生提出一系列的基本要求,是学校体育教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实施课堂常规,不仅有助于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而且对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建设精神文明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体育课堂常规制定后,应该严格执行,作为师生体育课堂教学共同准则。体育课堂常规的内容,不应经常变动,必须有一定时期的稳定性。在开学的第一堂课可以对各班学生进行体育课堂常规教育,平时也要不断的提醒学生,对于违反课堂常规的学生要求其改正,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比如在站队集合时,教师或者体育班委发出口令后必须在规定时间内集合完毕,对于没有做到的学生,给与必要处罚措施,几次坚持下来,集合队伍时基本能做到快、静、齐。又如对于穿牛仔裤和皮鞋的同学采取同样的措施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精选教学内容

要保证体育新课程课堂的有效教学,必须要精选有效的教学内容,确保学生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学习,能有效促进其发展。首先,要明确体育课程性质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运动是手段,健康是目的,体育新课程目标达成的基本点是:学生必须通过体育实践活动,没有了学生体育实践活动,课程所有目标就全部变成空中楼阁。也就是说运动技术学习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能发展的主要内容和手段,学习运动技术的过程既是体育课程的目标之一,是学习领域中核心和主体部分,也是实现其他学习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由此可见,新课标并没有否定技能教学,而是给了技能教学一个更合理、更重要的定位,我们不但不能“淡化”,而应有重点、有选择地去“强化运动技能教学”。所以,要实施体育新课程有效教学,一定要精选教学内容,体育运动项目如各种球类、田径、体操等仍然应该是我们的首选内容,新兴体育运动项目和地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同时也要进入课堂,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做好“教材化”处理,如何做好“用教材教”,决不能将“运动技术的掌握”丢弃,如果是这样我们势必也就失去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真正价值。

三、教学内容游戏化

教学内容游戏化不但能使学生在快乐的课堂气氛中学习,身体能力得到一定的锻炼,而且在游戏中学生的创造能力、接受能力、合作能力等也能得到培养和锻炼,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对于学生来说,游戏化的教学内容也深受他们的喜爱,尤其是小学生。目前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基本上可以游戏化,但这需要教师对各个教学项目进行合理的设计与加工,如我在二年级的一节以发展下肢弹跳能力为目的的课上,根据学生的想象力和接受能力设计了“青蛙跳荷叶”的游戏,在创设游戏情景后,让学生两人一组(可自由组合),利用铁圈(荷叶)轮换移动进行立定跳远比赛,每一次以“石头、剪子、布”作胜负,胜的一方可跳下一荷叶,以最先到终点者为胜,方法虽然简单但每一个学生玩得却相当投入,教学效果相当好。

四、教学方式生活化

体育源与生活,体育教学内容越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越接近学生的经验,学生就越有兴趣。因此体育教师应该做个有心人,要善于把日常生活中的事情与体育课结合起来,挑选学生平时熟悉的、喜欢的、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设计学生能够参与、乐于参与的体育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自我锻炼的能力,并能掌握一些生活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使身体和心理方面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如:利用投掷教学内容,我在中、低年级教学中创设了《勤劳的一天》情景,通过“劳动模仿操———播种———丰收”等情节的贯穿,创设快乐的田间劳动情景,使学生不但能在具体的情景中得到学习和锻炼,同时也能用心灵去感悟劳动者的可贵,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在体育课中根据年级不同,设计不同程度、难度的障碍跑,通过一些攀、爬、钻、跳、绕等生活中息息相关的内容的设置,使他们在自主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基本的生存能力。

五、合理开发利用体育资源

在体育教学资源开发利用上要寻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与学生身体条件相应的教学内容,在不超越学生某个思维和身体发展阶段,又不低于现有最低水平的情况下,要考虑教学的广度、深度和进度的弹性,整合教学资源,让学生每节课都有新的收获、新的感受、新的发展。体育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并不仅仅是换套新的教材,不只是用了新的《课程标准》代替过去的《教学大纲》的问题。我们的目的是要通过体育课程中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得到有效的发展。因此,教师要从提高教学水平和提高教学质量入手,加强课堂管理,合理选用教学策略,保证课堂教学目标实施,真正走向优化课堂教学之路,从而推进体育新课程实施的进程。

第10篇

[关键词] 素质教育 中学体育教学 改革与创新 路径选择

一、传统中学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

传统的中学体育教学模式中普遍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首先表现在传统的体育教学通常是以增强体质为名,而事实上只是进行了简单运动技术与技能的传授,根本不能被看成是真正的体育教学。其次就是中学体育课程设置基本上是非常单一的,并且以教师为主,忽视了学生这一教学的真正主体。传统中学体育教学只是一味强调教给学生什么,教学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中心,根本不去考虑学生需要做什么,不注意科学的教学方法,严重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和学习的创造性。最后,传统中学体育教学教学内容非常庞杂,基本是什么都讲,什么都讲不细,主题异常分散。所以,在当前素质教育大背景下,中学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是势在必行的。

目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时展的需要,也是未来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和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中学体育教学可以看成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手段,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因为在中学体育教学中通过各种身体练习为主的体育活动能有效地开发和强健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从而有效塑造学生健康的体魄。通过体育教学的形式和内容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及培养自立自强、坚毅勇敢的精神。所以中学体育教学模式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必须做出相应的转变,以更好地适应新时期的中学体育教学目标。当前在中学体育学科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是中学体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核心问题,同时如何使自己的教学活动更适应目前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所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素质教育背景下中学体育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的路径选择

1.对现有体育课程进行分化和综合,从而制定出多样性的体育课程,以满足体育教学实际需要

当前,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应该按学校体育项目的特征和规律进行分化和综合,并适时增删新的内容,从而使体育课程更加遵循体育教育客观规律,不但更加重视增强健康,而且更能适应学生对体育的需求。另外,从全国来说,中学体育课程是有统一的纲要要求的,但是因为学生个体有明显的差异性,所以中学体育课程也应该是多样的,这样才可以有效激发不同学生的各自体育兴趣和特长。所以建议有关部门在不违背全国统一规定的同时,尽量要根据社会经济区域发展特点和学生个体体质差异,开设多样化的体育课程。

2.应适当增加体育理论课教学时数,并使体育理论知识自成体系

在目前的中学体育理论课程教学中,大部分体育教师只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简单的把一些单个运动项目的技术要领及体育竞赛规则作为体育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很难形成体育课自身独立的理论知识体系,这对于学生从总体上了解体育的本质和体育锻炼对身体和心理的良好影响来说是非常不利的,更谈不上自觉运用课堂内所学的体育理论知识来指导自己的课外体育锻炼。所以在中学体育教学具体实践中,体育教师必须系统地制定每节课的理论教学内容,并且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结合具体的运动项目有针对性地进行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通过这种较为系统的理论传授和学习,对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及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3.改革创新中学体育教学评价的内容与方法,构建起动态多样的评价方式

素质教育强调要建立起内容多元,方式动态多样,着眼于学生身心发展,并能有效改进教学实践的评价体系。所以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学评价应逐步取消只重视结果的单一终结性评价模式,逐步把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和进步程度考虑进评价内容,评价内容力求多元化,注重考察学生综合素质,在承认学生身体条件基础差异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成长过程,给学生以多次评价机会,逐步构建起促进学生转变与发展的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动态评价方式,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体育学习与锻炼的积极性,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为学生以后的终身体育锻炼服务。

4.创新中学体育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和特质

素质教育背景下,中学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主要核心内容就是打破单一的陈旧教学模式。现代中学体育教学倡导课堂教学内容多元化,另外教师要根据体育课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及人的活动变化规律,合理有效地安排体育课堂结构,切实抛弃传统的教师教、学生练的陈旧模式,并在体育教学具体实践操作中灵活掌握和运用,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和特质,以逐步提高中学体育的教学质量。

三、结语

总之,中学体育课程要在改革创新中才能发展,那么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体育教师应该不断的加强体育教育教学实践与理论学习,在教学中不断认真总结与反思。只有这样,中学体育教师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才能切实把握住体育课程改革创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第11篇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城市学校体育教学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是新课标下农村学校体育教学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将通过对新课标下农村中学体育教学的困境进行分析,从而提出对应的解决措施。为农村中学体育教学今后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建议。

关键词 新课标 农村中学 体育教学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学校体育建设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已成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点工作之一。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城市学校体育教学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对于农村学校体育教学还没有产生深入的影响。根据新课程标准,体育教学在中学生教育中占有重要的比例,学校必须根据新课标的精神,认真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可以通过开家长会、学习文件等方式使教师和家长的思想观念改变,使他们切实地认识到体育教学在青少年教育中的重要性。但是现阶段,农村学校体育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体育课程在农村中学得不到足够的重视,逐渐被其他课程所侵化;体育课程教学方法不能有效提升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体育课堂教学内容不能符合农村中学生的条件和要求,不能有效激发和释放学生们的体育热情。下面将主要从三个方面提出农村中学体育课堂教学的对策:

一、利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情感

体育教学跟其他课程教学一样,也必须创设一定的情境,通过教师对课堂气氛的渲染和体育情境的创设,将学生快速地引入到体育活动的想象天地,从而在课堂上激发学生们对体育活动的创造性思维。情境教学法主要是通过已学知识,加上学生们对未知的知识求知欲望,从而激发学生们对体育的热情和对体育活动的向往。因此,在农村中学体育教学中应该有意识有目的地创设一些情绪色彩或者情境场面,让学生产生出一种态度体验。将此种情境融入学生的生活,以生活展现学生们的体育情境,通过实物来演示这种情景,通过多媒体、录像、图画来再现此种情境,通过音乐再对情境进行有效的渲染,最后通过学生的活动和表演让其体会这种情境并以语言加以描述。比如广播体操、球类比赛、单项运动会、各种体育节的多媒体教学、野营军训、韵律体操、郊游等等,这些情境的创设,都将有利于学生体育情感的激发,有利于学生对体育教材和体育知识的理解,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们对体育的热爱。

二、结合游戏、比赛进行教学,优化教学内容

体育课程作为中学阶段的必修课程,其主要是为了改善学生的运动行为,提升学生的体能和体育技能,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因此,在新课标下的中学体育课程教学中,必须根据其教学的目的,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内容是课堂知识的载体,内容组织的好坏是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在课堂上对内容进行合理的内容,将有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优化。在农村体育课堂内容的设计上,笔者比较偏向于“教”同“玩”的结合,在体育课堂知识教学的同时通过做游戏和比赛等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启发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游戏能有效缓和课堂紧张的气氛,使体育课程变得轻松和生动,使其富具吸引力,能有效激起学生们的热情和兴趣,使其灵活运用走、跑、跳、投掷等基本技能,在篮球、排球等竞争比赛中得到锻炼,不但能培养学生顽强勇敢的作风,也能促进他们的团结互助精神,使得学生们技能和思想的双丰收,教学质量将显著彰显。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只顾着游戏,而忽视了教材教学内容的框架,其必须做到有的放矢。教师必须明确中高考内容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比如中考中的田径、跳远、100米跑等,高考中的排球、篮球等。教师必须根据考试的标准合理设计教学内容,让学生们能顺利地拿到体育分。只有明确了农村中学体育目标,设定好体育教学的合理框架和方法,才能有效促进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采取模块式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除了重视农村中学体育教学和合理选择农村体育教学的内容之外,还必须选择科学的体育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农村中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首先,必须因地制宜,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当地的运动习惯和体育爱好,合理设置体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体育教学中,其体育教材的使用、目标的选择都应依据当地农村的生活习惯、运动习惯进行设置。其次,采取模块式教学方法。模块教学法主要是通过对原教材进行充分的技能分析,在严格遵循教学规范的前提下,将教材分为多个模块,同时再将这些模块按照一定的技能依据分为多个学习单元,从而形成像积木组合一样的教学形式。比如,在《韵律操》中,其第2套一共拥有12节,过去的教学方法一般是根据顺序进行一节一节的上课,但是模块式教学则将它12节进行4个模块的划分,其中每1个模块中拥有3节,其节数并不是一定要按照之前的顺序进行划分,其而是按照各节之间的相似性进行编排的。比如在韵律操第二套中,其第一个模块是由第1、10、11节所组成,它们分别为下肢运动、踢腿运动和跳跃运动。模块式技能教学法具有应用性、针对性强的特点,极适宜组织教学和学生自学。

综上所述,新课程标准下农村中学体育教学还存在着体育教学重视不够、教师队伍素质不高、体育设施不足等问题,严重影响着农村中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着农村中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策略进行改善,具体的措施有:加强对体育教学的重视力度、加强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素质的提升、完善学校体育设施;合理选择体育教学内容,贯彻落实新课标精神;采取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法,促进农村中学体育教学的优化。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 键 词:学校体育;体育课程内容标准体系;高校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4)02-0069-06

课程内容标准是依据课程领域目标,在学习领域目标细分为若干个具体目标(如水平目标)后,用清晰的行为动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方面,对如何达到某一具体目标(学习结果)进行描述[1]。课程内容标准不是规定具体的课程教学内容(比如对知识点或某项运动技能做具体规定),而是将具体目标进一步细化为对学生某方面或某领域基本素质要求的具体而明确的规定,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2]。国际课程整体改革所制定的课程标准(或课程指导纲要)中包含着几个具有内在关联的体系,即课程目标体系、课程内容标准体系和课程表现标准体系[3]。例如我国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就是在课程总目标的基础上,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5个学习领域描述课程各领域具体目标,并依据课程目标体系构建了含有284条内容指标的课程内容标准体系,详尽描述了中小学所有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或在自己的努力下应能达到的基本要求[4-5]。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2002年颁布,以下简称《纲要》)从5个方面对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目标在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2个层面进行了设置[6]。但是,没有依据这2个层面的课程目标设置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内容标准。10多年来,顺应国际课程整体改革趋势的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如火如荼,方兴未艾之势,始终影响并推动着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进程,也毫无疑问地引发高校体育课程实施者对现行《纲要》的质疑与思考:高校体育课程是否要划分学习领域,如何划分;高校体育课程目标体系与内容标准体系应怎样或如何与中小学体育课程有机衔接等等问题。正是基于对此类问题的思考与探索,笔者以《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基点,研究大学体育课程内容标准框架[7];以《纲要》中的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为蓝本,依据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理论和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环节理论,对大学体育课程学习领域和课程目标体系的研究发现:大学体育课程学习领域可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5个领域,大学体育课程目标体系由5个领域目标,共17条具体目标组成[8-9]。在此基础上,通过文献分析法,德尔菲法(专家调查法)从包含有48项指标的内容标准框架中,筛选出5个领域共30项大学体育课程内容标准的具体指标[10]。基于上述的研究成果,考虑到筛选出的指标只是专家们的意见,有一定的主观性和局限性。而大学体育课程的具体实施者——一线体育教师对筛选出的指标是怎样理解和认识的?是否认同?为此,本研究意欲对大学体育课程内容标准指标做进一步的探索性研究,以期研制出专家与一线教师共同认可的、具有一定信度和效度的“大学体育课程内容标准指标体系”,为下一轮制定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文件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1)江苏省44所本科以上综合性大学和专业院校的一线公共体育教师。

2)确定85名专家。其中,21名为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简称“教指委专家”);23名211高校(江苏、上海和浙江)从事公共体育教学与研究的学科带头人或负责教学的公体部主任(简称“公体专家”);41名211高校(江苏、上海和浙江)具有高级职称的一线公共体育教师(简称“教师专家”)。

1.2 调查方法

1)方法。

(1)调查:对一线公体教师就“大学体育课程内容标准指标”进行问卷调查。

(2)比较:将一线公体教师的反馈信息与前期采用德尔菲法第2轮正式征询结果[10]进行比较。

(3)德尔菲法(专家调查):编制“大学体育课程内容标准指标体系”的征求意见调查问卷,向所选专家以信函的方式进行2轮正式征询。

(4)数理统计:所得的全部数据均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与分析。主要采用非参数检验中的肯德尔分析、方差分析等。

2)实施步骤。

(1)编制“大学体育课程内容标准指标”一线公体教师调查问卷。问卷的主要内容是前期德尔菲法第2轮正式征询后筛选出的具体内容标准[10]。发出问卷200份。有效回收174份,有效回收率为87%。在有效回收问卷中高级职称43人(24.7%),(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32人)、讲师105人、助教26人;年龄27~56岁;博士5人(2.9%)、硕士53人(30.46%),其余为大学本科;专业工作年限3~28年不等;研究方向基本涵盖体育学所有二级学科。

(2)汇总教师们的反馈信息,并将反馈信息与前期采用德尔菲法第2轮正式征询结果[10]进行比较后,筛选和确定具体指标,形成“大学体育课程内容标准指标体系”的征求意见问卷(一)。

(3)第1轮专家正式征询:发放“大学体育课程内容标准指标体系”征求意见问卷(一)共85份,请所选专家在背靠背、互不交流的情况下对问卷所列指标进行取舍式选择。回收问卷84份,有效回收率98.2%(缺教指委专家组1份问卷)。汇总专家的意见整理成“大学体育课程内容标准指标体系”征求意见问卷(二)。

(4)第2轮专家正式征询:发放“大学体育课程内容标准指标体系”征求意见问卷(二),共84份,请参与第1轮正式征询的专家在背靠背、互不交流的情况下对问卷所列指标再次取舍选择,并对保留的指标按非常重要、重要、一般、不重要和非常不重要5级层次给予评定,以获得专家和教师对各指标的认同程度,即评价主体一致性信度。回收问卷78份,有效回收率92.86%(其中,教指委专家19份、公体专家22份、教师专家37份)。根据选择结果最后形成具有一定内容效度的“大学体育课程内容标准指标体系”。

2 结果与分析

2.1 一线公共体育教师与专家对各项指标认同差异检验

以筛选出的30项指标作为主要内容,向综合性大学和专业院校的一线体育教师进行调查,所得结果与第2轮专家正式征询结果[10]在组间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以检验教指委专家、公体专家和一线教师对5个领域30条指标的认同差异,从而确定“大学体育课程内容标准指标体系”征求意见问卷(一)的内容。由结果(见表1)看出,教师与专家间对心理健康领域(NXJ)中第7指标(NXJ7)、社会适应领域(NSS)中第3指标(NSS3)的认同呈极显著性差异;对社会适应领域中第2指标(NSS2)的认同,教指委3组专家间(理论组、公体组、技术组)呈显著性差异;对身体健康领域(NSJ)中第7指标(NSJ7)和NXJ7的认同,公体专家间(综合性大学组、专业院校组)呈显著性差异;对运动参与领域(NYC)中第4指标(NYC4)和NSJ7的认同,教师间(综合性大学组、专业院校组)呈显著性差异。这一结果提示,无论是专家与教师之间、不同类型的专家之间,还是来自不同类别院校的公体专家和一线公体教师间,对5个领域30项指标中的绝大多数的认同是一致的。

将存在差异的指标进行事后简单效应比较发现,在运动参与领域指标的认同程度,综合性大学教师高于专业院校,教师高于公体专家;在运动参与领域,专家高于教师;在身体健康领域,综合性大学公体专家、教师高于专业院校;在心理健康领域,专家高于教师,综合性大学公体专家高于专业院校;在社会适应领域,专家高于教师,教指委理论组专家高于公体组、技术组专家。这一结果突出地说明,专家与教师、不同类型专家间对大学体育课程的深层次理解上存在差异。依据检验结果,将教师与专家间存在极显著差异的指标(NXJ7、NSJ7、NSS3)剔除,确定27项指标为“大学体育课程内容标准指标体系”征求意见问卷(一)的具体内容。

2.2 “高校体育课程内容标准体系”的评价主体信度

一般而言,具有较高信度的评价,其评价主体内部就会具有较好的一致性[11]。因此,评价主体的一致性程度也可说明评价的信度大小。本研究采用肯德尔(M. Kendall)和谐系数法(W值)检验专家们(评价主体)之间的一致性信度。W=1表明全体专家对所有条目给出的评价完全一致;W=O说明专家意见的一致性最差[11]。本研究在步骤2得到“大学体育课程内容标准指标体系”的具体指标后,于步骤5的第2轮正式征求意见中请专家对“大学体育课程内容标准指标体系”中每个指标的重要性进行排序,根据排序结果得到评价主体一致性信度的肯德尔和谐系数。结果表明(见表2),专家在第2轮正式征询中,对各指标的重要性排序问题上达到了具有显著性水平的评价主体一致性信度(W=0.628,χ2—近似=75.89,P

2.3 “高校体育课程内容标准体系”的效度

内容效度一般是用所能评价的属性与评价设计者所要评价属性的相关程度进行估计的。当无法计算两者的相关系数,或通过对评价结果的数学分析也无法确定其有效性时,“内容效度比(Content Validity Ratio,CVR)”是对评价指标效度进行评定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12]。本研究选择内容效度比来对“大学体育课程内容标准指标体系”的效度进行分析与评定。CVR=-1表示所有的评价者都认为某指标不当;CVR是负值,表示认为某指标适合的评价人数不到半数;CVR=0表示评价者中认为某指标适合的人数一半对一半;而当CVR=1则表示所有评价者都认为某指标内容很好[9]。本研究依据第2轮正式征求意见中,专家和教师对每个指标的取舍情况,计算每个指标的CVR用以评定指标效度。结果显示,有24项指标的CVR均在0.5以上[12](见表3)。这24项标准指标最终形成了“大学体育课内容标准指标体系”。

2.4 教指委专家、公体专家、教师专家对各指标的层次认同分析

为了解各个领域中各项指标间是否存在重要性层次,将问卷调查中对最终确定的24项指标按非常重要、重要、一般、不重要和非常不重要5级层次的评价,采用平均数(M值)的95%置信区间统计。结果(见表4)发现,教指委专家、公体专家、教师专家对24项内容标准的认同趋于一致。3组人群均认为NYC1、NYJ1、NXJ1、NSS1指标是该领域中非常重要的标准。将平均值从高到低进行排序后,可见5个学习领域中各项指标间具有一定的层次,尤以运动参与、运动技能、社会适应等3个领域较为突出。从各项指标的平均值(M值)排序发现,3组人群对24项指标的认同程度相对一致,除身体健康领域,其他领域都有M≥4.0的条目,即3组人群均认为NYC1、NYJ1、NXJ1、NSS1指标是该领域中非常重要的标准指标。据此,本研究将24项指标划分为3个层次:即非常重要的标准指标(M≥4.0)、重要标准指标(3.5≤M≤4.0)和一般标准指标(M≤3.5)。最终得到具有3个层次(非常重要、重要、一般),共24项指标的“高校体育课程内容标准体系”(见图1)。

3 讨论

前期采用德尔菲法得到的5个领域共30项具体指标[10]是大学体育课程领域的专家观点,蕴含着当代国际和国内体育课程发展的基本方向和我国高等教育体育教育要求。然而,大学体育课程内容标准最终的实施者是广大的一线大学体育教师。因此,本研究将得到的30项具体标准指标对大学一线体育教师做了调查,并将调查结果与专家征询结果做了比较。同时,为了观察不同类型的教指委专家之间、不同院校的公体专家之间、一线体育教师之间对所得指标的认同程度,本研究在3种人群内部又做了检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有20项标准指标得到了专家与教师的一致性高度认同,说明本研究拟定的具体内容标准是符合我国大学体育教育要求、学生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以及专家和教师对体育课程的理解的。有7项标准指标的差异源于3种人群内部,说明来自理论组、公体组和技术组的教指委专家、综合性与专业院校的公体专家和教师,对这7项标准指标的理解因其体育专业研究方向的不同(教指委委员)、因其所在学校的性质和学生培养方向的不同(公体主任和教师)而存在差异。实质上,这种差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也恰恰是这7项存有分歧的标准指标,体现了将要建构的内容标准体系的“和而不同”[13]。本研究保留了这7项标准指标。有3项标准指标因在教师与专家之间存有极显著差异而被剔除。得到含27项标准指标的“大学体育课程内容标准指标体系”。

再次采用德尔菲法对由教指委委员、公体主任和一线具有高级职称的体育教师组成的专家组进行了2轮正式征询。征询意见结果显示,教指委专家、公体专家与教师专家对“大学体育课程内容标准指标体系”的各项指标存在着显著的评价主体一致性信度,该体系中有24项指标的内容效度比(CVR)>0.5,且达到显著性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专家均认为“大学体育课程内容标准指标体系”能够用来作为指导和考量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目标是否有效达成的依据。

本研究得到的高校体育课程内容标准体系不足之处在于:研究只是基于理论的逻辑分析和对未来实施者的主观认同调查,尽管体系中各具体标准的筛选与最终的确定来自于数据的可靠性分析结果,但其可行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仍有待于在未来的具体实施中进行检验。

参考文献:

[1] 朱伟强. 基于标准的体育课程设计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2] 彭建敏,杜超. 体育课程标准取代教学大纲思考[J]. 体育文化导刊,2010(3):81-83.

[3] 郭太玮. 体育课程导论[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137.

[4] 季浏.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49-92.

[5] 季浏.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102-152.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全国普通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 2002.

[7] 郭太玮. 构建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框架的研究[D]. 扬州:扬州大学,2004.

[8] 郭太玮,潘绍伟. 关于大学体育课程领域目标结构的研究[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24(1):110-113.

[9] 郭太玮,潘绍伟. 大学体育课程领域目标结构的研究[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22(3):76-80.

[10] 郭太玮,潘绍伟,季浏. 基于德尔菲法筛选大学体育课程内容标准的具体指标[J]. 体育学刊,2012,19(2):89-93.

[11] Soer R,Vander Sehans C P,Groothoff J W,et al. Towards consensus in operational definitions in functional capacity evolution:a Delphi Survey[J]. J Occup Rehabi,2008,18(2):389-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