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循环农业分析

循环农业分析

时间:2024-03-18 18:21: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循环农业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循环农业分析

第1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0025003

1 引言

我国资源种类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少,资源利用率低且浪费严重。虽然我国的资源总量大,但是由于长期追求的高增长、快发展导致自然资源消耗也在大幅度的增长。我国农业发展的进程中出现的土地资源浪费,化肥污染及空气污染等问题依旧突出,据环保部等部委2010年公布的《第一次全国污染普查报告》显示,我国农业源排放的的总氮和总磷分别占水污染中总氮、总磷排放量的57%和67%。而我国生产的各类作物秸秆高达7亿t左右,牲畜粪便40亿t左右,每年农业消耗占世界总消耗的30%。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减少农业污染,最根本的解决途径就是要发展循环农业,实现农业资源的合理再生利用,同时经济的发展速度要适应环境承载力和环境容量,使得自然资源的再生利用能够消化来自各种污染的冲击并将其消化。但循环农业并不是完全排斥无机化学品在农药上的应用,而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之上利用科学技术将农业发展到更高层次。

2 循环农业技术支撑体系

循环农业在发展过程中遵循“3R原则”。“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所谓“减量化”就是在循环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减少资源的损耗和浪费,做到节约资源并减少污染排放。而“再利用”是指提高资源利用率,做到农业资源可以循环利用,减少一次性浪费。而“再循环”是指资源使用完以后能够重新变成再生资源,用于其他生产用途。循环农业的技术支撑体系是依靠生物工程技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新材料技术、农业信息技术等而发展起来的(图1)。

3 我国循环农业发展的SWOT分析

3.1 优势分析

(1)农业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农业高新技术的进步为循环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20世纪

90年代初期我国沿海地区的农业科研单位的集聚式发展,以及科技示范园的成立为农业新技术的产生注入了巨大动力,1997年在北京、上海、沈阳、杭州和广州实施的农业科技产业工程项目,实现了现代农业的工厂化发展。高新技术的企业化运作和无公害技术、信息技术的农业运用为循环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2)循环农业地区典型模式成熟:我国东部沿海省份是发展循环农业较早的地区,循环农业产业链已经形成,主要有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基塘”养殖模式、区域循环模式和农业废弃物利用模式。以养殖为主体通过藻气开发将生产、生活有机地连接起来,实现农牧结合,林牧结合等生态格局。同时循环农业公司和生态示范园的建立也为其他地区大范围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

(3)部分地区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取得成效:以浙江为例:2008年全省秸秆可收集资源为977万t,全省畜禽粪便污水产量为6878万t,通过沼气工程建设利用畜禽粪便和污水量达3235万t,通过用户藻汽利用畜禽粪便和污水量达120万t,有机肥加工利用畜禽粪便和污水30万t,农民自发制堆肥和水产养殖的鱼塘基约220万t,合计3605万t左右,占畜禽粪便污水量的52.4%[3]。

3.2 劣势分析

(1)幅员辽阔,地区资源优势不同:地区资源优势的差异是阻碍循环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西部多高原沙漠地区,气候恶劣、农业资源不足、技术资源的落后阻碍了循环农业产业链的的形成,而沿海地区经济发达、物产丰饶、农业新型技术发展迅速,物质基础雄厚。这种资源和技术差异进一步拉大我国地区间循环农业发展的差距。

(2)观念落后阻碍循环农业技术推广:由于农户自身的文化水平低,传统观念根深蒂固,阻碍了循环农业技术的普及与应用。而农民在种植的过程中环保意识薄弱,化肥农药的施用量过度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即使有了技术也不会使用导致农技无法转化成生产力。农民自身传统观念固化,不愿意接受新技术,是阻碍技术由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重要因素。

(3)农业科研人才的缺乏:我国农业技术人才由建国初期的470余人到2002年末的48952人,有了迅速的壮大,但现阶段技术研发队伍中循环农业专门技术人才缺乏,且大部分是由农科院所培养的人才,质量处于比较低的水平。所以说循环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状态不理想:农业专门技术人才缺乏,农业专业数量急剧下滑,质量停滞不前[4]。并且当前的高级技术人才外流到其他行业也是导致农技人才流失的重要因素。

3.3 机遇分析

2016年2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国家林业局联合了《关于加快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出,到2020年,建立起适应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政策支撑体系,基本构建起循环型农业产业体系。《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将全国划分为优化发展区、适度发展区和保护发展区,按照因地制宜、梯次推进、分类施策的原则,确定了不同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重点。随着循环农业产业的不断发展,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农业废弃物处理能力的提高,农民居住环境的改善,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将会大幅度提升。

3.4 挑战分析

(1)为了发展循环农业,现代农业发展中应当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但现阶段我国农业化肥使用量和其他资源的投入量呈现逐年增长趋势,2009~2015年之间我国化肥年施用量从5404.4万t增长到6022.6万t(表1)。大量化肥和农业资源的投入带来的是产量的增加,但也对自然环境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目前循环农业在发展过程如何减少化肥农药使用,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目前面临的重要问题。

(2)循环农业的发展需要巨大的资金和农技投入,资金链的短缺也是循环农业面临的一大挑战。10年来我国政府对于农业技术的投入有了显著增长,但是投资强度一直徘徊在0.42%左右,仅相当于20世纪80年代低收入国家水平[5]。??前这些资金的投入并不能满足我国循环农业的发展,在我国农业发展的新时期,投入主体单一也是循环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当前政府部门的资金投入是循环农业技术发展的主要支撑,虽然私人部门的投资有所增长,但是投资规模小,投资力量薄弱,远不能满足循环农业的需要。

4 SWOT分析及对策

通过对我国循环农业发展的SWOT分析得出的结果(表2),相应对策建议如下。

4.1 借鉴成熟模式,因地制宜发展循环农业

我国东西部地区资源差距明显,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循环农业发展基础好。而西部地区农业基础薄弱,循环农业的起步较晚。为了推进循环农业的发展要遵循循环农业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地适度推进,同时要借鉴已经成熟的浙江模式、珠三角洲模式,结合当地的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地区优势农业资源,推进循环农业技术创新,实现地区循环农业的高效、持续和可循环发展。

4.2 加大对循环农业的资金投入

为了增加对循环农业资金投入,需要从各方面寻求路径吸收资金。由于农户作为小生产者,自身资金实力较为薄弱,所以可引导农民将自身对于循环农业的投入由现金转化为劳动投入[6]。而对于政府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财政的投入。同时还要引导金融服务体系对循环农业进行投资,支持循环农业发展。

4.3 乡村政府领头,循序推进循环农业技术

在循环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当地政府或村委会应该起到主要作用。在推广工作难以展开的地区,政府需制定相应的发展计划,将农村土地集中到一起统一规划,统一开发,同时积极推进农业知识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环保意识。而对于进行过土地私有化的地区,推进循环农业技术应该吸引感兴趣的农户加入其中,并且政府要出台相应的优惠鼓励措施,让部分农户率先使用新的循环农业技术,在收益明显化以后,才能逐渐大面积的推广应用,让科技成果真正的惠及广大民众。

4.4 明确技术产权以提高循环农业技术的创新水平

为了提高当前循环农业技术的创新水平,关键是要通过明确发明产权问题,提高技术研发者的创造积极性。对于创新性农技发明应当予以奖励,同时要加大对精准农业技术的投入,精准的播种、施肥、灌溉、收获以达到产量最大化,能源投入和环境污染最小化。在循环农业技术创新的同时要注重生态链的循环,通过使用高新技术促进资源、生产、环境的统一协调发展,大力发展有机农业,真正的形成循环农业生态体系。

4.5 培养循环农业技术人才

人才培养的基础是教育,所以政府需要出台相关政策,加强对于农业院校的建设。同时要打造一批农技推广人才、研发人才、高端技术人才一体的农业科学队伍,提高农技人才水平。在培养高新农技人才要注重人才队伍的构建,注重其整体性和科学性,同时在不同区域还要挖掘懂技术、会实践,并懂得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技术人才。在选拔人才的时候要以政府为主导,建立公平公开的选拔体制,同时还需要建立激励保障机制,以最大程度地鼓励技术人才进行研发工作。

第2篇

一、德青源的循环模式

处于秀丽的松山脚下的北京德青源农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其绿色环保的理念体现于蛋鸡饲养及蛋品加工的各个环节,实现了生态养殖、食品加工、清洁能源、有机肥料、订单农业、生态种植的循环。

(一)生态养殖环节

德青源的鸡苗来自位于黄山风景名胜区的其全资子公司――黄山德青源种禽有限公司,此公司是亚洲最大、国内最先进、科技含量最高的现代化种禽生产基地,这样从源头保证了高质量鸡苗的引进。鸡苗在雏鸡场成长的过程中接受多次的接种免疫,18周后转入蛋鸡房,13排全自动的鸡舍里温度适宜,有自动的饲料和水喂养、粪便收集及鸡蛋收集系统。对鸡场实施电子监控,实现远程信息化管理。鸡舍一天三次消毒处理,拒绝外人参观,尽可能的减少鸡群得病的几率。同时,在鸡饲料方面,设有专门的鸡粮厂,有一套先进的饲料加工过程,保证高品质的饲料供应。

(二)食品加工环节

食品加工主要包括壳蛋厂和液蛋厂。壳蛋厂是专门的鸡蛋分级包装厂,从鸡舍传送过来的鸡蛋,首先运用引进的鸡蛋全自动分级包装设备,剔除裂纹、血斑、肉斑等不合格蛋后,再对鸡蛋质量、重量、颜色进行分级,同时用专用喷码设备和可食用墨水在鸡蛋表面喷涂防伪编码,可由此查出鸡蛋的生产时间、批次、车间等信息。然后再由人工进行第二次分级包装,这样有效地保证了德青源鸡蛋的品质和信誉。鸡蛋从产下到运到各大超市的环节非常短,保证了及时为顾客提供新鲜的鸡蛋。液蛋厂是对形状怪异或是破壳等不符合标准的鸡蛋进行蛋白液、蛋黄液和全蛋液的生产和包装车间,包装后的蛋液销往各大快餐食品店。

(三)清洁能源环节环节

园区建有沼气发电厂,将每天产生的鸡粪、废水收集起来,进行发酵,产生沼气,沼气可以提供热能或是发电,不仅满足自己所需,还为附近农户提供了用于照明、做饭及部分供暖的生活用清洁能源,实现园区污水的零排放,保护了环境。

(四)有机肥料、生态种植与订单农业的循环

沼液、沼渣是非常好的有机肥料,一方面用于本公司种植园里的大棚蔬菜和水果,供应纯天然无污染的新鲜有机蔬果,另一方面将其免费提供给附近的居民,用于种植公司所需玉米,公司喂养所需的玉米、大豆主原料,来自于延庆县种植户,公司与农户签订收购合同,并对农户进行种植及病虫害防治指导,这样保证了园区优质有机饲料的来源,同时提高了周围农户的收入。

在经过经过10年的发展,德青源已经形成了一条由订单农业,到生态养殖,再到食品加工、清洁能源以及有机种植为一体的循环经济产业链,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的绿色、安全、营养、美味、新鲜的高品质食品。

二、德青源的效益评价

我们从德青源的生态循环模式,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进行效益评价。

(一)从企业的经济效益来看

1.企业成本低

相对于德青源提供的高品质的鸡蛋,其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因为沼液、沼渣种的玉米病虫害更少,产量更高,是绿色食品。利用生态模式使项目相互循环,资源反复利用,减少了生产投入,增加了收入,控制了废弃物的产生。成本显著降低,所获利润远远高于普通鸡蛋。

2.技术效率高

德青源始终同步全球领先技术,并在全球范围内选择供应商与合作伙伴,以确保产品质量达到欧盟和美国标准。为了保证饲料来源的安全,德青源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种植的有机肥施用等方面采取了系列措施,实行现场培训,使农民掌握绿色食品的种植技术,从源头保证了原料品质。循环产业技术的运用及循环技术在周围农户的培训推广,带动农业生态的快速发展,最终形成养殖、种植的融合和协调发展。

3.品牌效益好

德青源结束了中国鸡蛋几千年“三无”产品―无标准、无生产日期,无品牌的历史,推动并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部鸡蛋标准,开创了中国鸡蛋品牌之先河。德青源在2008年夺得世界蛋品行业最高奖―全球水晶鸡蛋奖,成为蛋品世界冠军。国家科技部基于对德青源在中国蛋品行业的科研实力和技术成果的认可,在?郧嘣囱蟹⒅行幕?础上组建国家蛋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德青源作为蛋品行业的“国家队”承担蛋品安全生产与加工技术的工程化与产业化责任,成为中国蛋品行业标准的制定者,引领中国蛋品产业方向,推动中国蛋品技术创新。

(二)从社会效益来看

1.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改变,食品安全,生活质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对于为消费者提品及服务的企业来说,产品的品质,是体现这一主题的核心。

德青源人始终把食品安全,消费者的健康放在第一位。为消费者提供绿色、安全、营养、美味、新鲜的高品质鸡蛋。德青源通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通过全员参与、全程把控、全面落实,成就了其品质为先的标杆企业形象。

根据AC尼尔森2007年市场研究结果,德青源生态鸡蛋目前在北京品牌鸡蛋市场占有率高达71%,是消费者最信赖的鸡蛋品牌。

2.环境效益好

第3篇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 金融 哈尔滨

东北农业大学科创基金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0132

一、农业循环经济的含义

农业循环经济是在农业生产经营、农村发展和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在资源开发、生产活动、产品消费全过程中,通过相关技术推广、财税政策鼓励、市场机制推动、优化产业组织,使资源得到节约使用和循环利用、生态建设得以持续推进、农村环境卫生得到改善、农村景观得到保护、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农村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得到协调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金融支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证。长期以来,哈尔滨市农业经济走的粗放型道路,随着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必然选择,而作为一项系统而复杂的长期工程,其推广离不开资金支持。但是农户和企业大多资金缺乏、投资基础薄弱,而且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建设周期较长,前期投入多,盈利少,私人部门对此积极性不高,且政府资金有限,只能发挥补充和引导的基础性作用,如何扩大融资渠道、改革融资环境已成为焦点问题。这时就需要金融资源投入该领域,金融支持农村循环经济发展势在必行。

三、金融支持哈尔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总量投入不足,资金缺口大

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前期,必然有较大规模的资金投入基础设施的建设,例如沼气池建设、节水工程建设、规模化养殖场建造等。而个体农户资金缺乏、投资力量薄弱,难以满足大规模整体发展循环经济产业的需要。另外,发展循环经济的农业企业由于自身的风险和资金需求规模的庞大,也面临资金缺乏的困境。

(二)金融体系发展滞后

一直为农村提供资金支持的主要有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邮储机构,但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还未形成;农业保险业务发展困难,有的因亏损被迫收缩范围甚至取消;受政策性制约,农村的民间金融因经营行为复杂、监管困难,始终没有得到良好发育,近年大热的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哈市也没有得到发展。除此之外,拆借、票据、存单、证券、黄金、外汇、农产品期货等市场发展不健全,租赁、典当等服务不规范,融资总量中直接融资占比重低,风险投资缺乏,也不利于多层次金融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三)金融机构支农力度不足

首先,金融机构对发展循环农业的认识不够,没有正确认识循环农业与金融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且循环农业建设周期长、资金需求大、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存在高风险性,又缺乏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导致支农积极性大大降低。

其次,各金融机构本身发展存在问题:农业发展银行不吸收存款,业务面窄,其信贷业务只界定为对粮油收购资金的供应和管理及龙头企业的信贷服务;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追求商业化经营,农村营业网点迅速减少、从业人员逐渐精简;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且积累了大量的呆坏账,严重影响正常经营;邮政储蓄机构只存不贷,造成支农资金大量“体外循环”。

最后,贷款额度小,只能满足简单的农业生产资金需求,且还款期短,与农业生产周期不相适应;信贷投向失衡,大部分投在了种植业和养殖业上,而农产品转化加工业投放额度却很少;农民获得贷款的主要方式是农户联保贷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抵押贷款等业务发展缓慢。

(四)融资政策不足,社会环境欠佳

国家对农村金融的激励乏力,没有更多的优惠政策和手段来引导金融机构为农村循环经济服务,从事农村信贷的银行没有在本金、央行再贷款、风险拨备、利率、营业税、所得税和监管标准上有更多的倾斜和优惠;缺乏健全担保体系且抵押、评估、登记和公证手续繁琐、时间较长、收费较高。

(五)农村信用环境欠佳,融资条件不足

哈市当前农村信用环境欠佳,不良资产比例偏高,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户和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不规范,贷款有效抵押不足、自身资信质量不高且缺乏有效担保,不能满足银行的贷款审批前提条件,无法评级、无法授信。

四、金融支持哈尔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分析

(一)发挥政府作用,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政府可以制定有利循环农业融资的优惠信贷政策和加大财政转移支持力度,从而吸引和促进工商资本、社会资本和外商资本进入农村;还可通过不同的金融信贷倾斜政策作为商业金融机构资金选择投资重点的重要指示信号,充分发挥“窗口指导”作用, 优先支持和保证节能降耗、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环保等建设项目的资金需要,严格控制对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高耗能、高污染建设项目的信贷资金投放。

(二)各主要金融机构找准定位,发挥自身支农作用

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应发挥自身业务优势,要以低息或无息贷款、延长信贷周期、优先贷款、贷款贴息等方式,弥补循环农业基础项目长期建设过程中商业信贷缺位的问题;尝试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农产品协会等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放贷款。

农村信用社要提高信用社的服务意识,牢固树立支农意识;加强业务创新,除保证以往的小额信贷外,要加大放款力度,增加大额、中长期信贷,同时积极探索新的保证方式;与其它商业银行加强联系,开展资金拆借、票据贴现业务;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切实转换经营机制,做好进一步改组为商业性银行的准备。

农业银行应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担负起支持农村经济、促进工农业均衡发展的重任,政府通过以贴息和担保方式吸引银行把支农贷款投放的重点向从事循环农业生产的农户和企业倾斜。

(三)进行金融创新,多渠道拓展融资途径

积极支持循环农业企业上市融资,适当降低其公开发行股票和上市的标准及给予优先核准;支持其发行企业债券、可转换债券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集合债券等直接融资工具,适当放宽发行债券条件限制,鼓励企业通过资产证券化筹集资金;支持有利于发展循环农业的并购活动,以帮助企业降低运行风险;鼓励产业投资基金投资于循环农业企业和项目,鼓励社会资金通过参股或债权等方式投资;加快实施产业创投计划并吸引更多的风险资本进入农业领域;对于哈市循环农业的大型项目建设应大胆、灵活使用项目融资方式。

(四)加强农业保险和再保险体系的建设

由于哈市的农业生产面临较高的风险,要实现循环农业的稳定发展,必须具备完善的农业保险机制,构造政府主导的,政府和市场相结合的农业保险制度。具体为:开展法定保险,扩大农业保险的覆盖面;制定农业保险的优惠政策,对农民和商业保险公司提供保费补贴和税收优惠;建立农业巨灾风险基金,加快农业保险品种的开发。

(五)完善担保和准入体系

进一步完善农业担保体系,改进信贷担保方式,丰富担保品种。推广专业担保公司承保;积极探索新型抵押方式,如采用林木、库存商品、应收账款等作为抵(质)物;可建立“哈尔滨市循环农业发展保障基金”,业务重点面向大宗农业贷款,为其提供贷款担保服务,也可向金融机构提供利息补贴。加快研究独立的农业循环经济企业信用等级评定体系。同时,建议各银行适当降低该类企业贷款准入条件,增大企业融资的可选择性和可行性。

总而言之,农村循环经济是一种科学、经济、和谐的经济发展方式,其推广离不开资金支持。因此我们要在不断完善现有的融资渠道的基础上、为农村循环经济相关的市场主体建立一个良性的、市场化的融资环境和融资体系,改革发展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体系,推进与之相关的金融资源创新,拓宽融资渠道。只有这样,才能全方位地满足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促使哈市的农业循环经济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赤,孙柏,汪春阳.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支持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M].2009

[2]冯兴元,何广文,杜志雄.中国乡镇企业融资与内生民间金融组织制度创新研究[M].山西

经济出版社.2006

[3]李东卫.循环经济发展与银行信贷支持问题研究[J].柴达木开发研究.2010;2

[4]吕冀平,冯雪.黑龙江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创新思考[J]东北农业大学报.2006;8

[5]那洪生,周庆海.我国农村金融抑制问题研究 [J].金融时报.2004;2

[6]宋金杰.农村资金融通与管理[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7]徐文燕.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障碍分析与对策 [J].学习与探索.2007;2

第4篇

[摘要]循环型农业是循环经济理念在农业经济建设中的体现和应用,它摈弃了传统农业的掠夺性经营方式,把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发展循环型农业既需要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同时还需要外部条件的保障。

关键词:循环型农业经济效益保障体系

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流动为特征的生态经济。其对经济的持续发展的意义体现在“3R”原则上,即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和再循环(Recycle)。循环型农业是循环经济理念在农业经济建设中的体现和应用,从宏观上来说,循环型农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大循环的子系统,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根本;从微观上来说,进入新世纪,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对农业生态环境、“绿色”农业和产品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发展循环型农业就成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循环型农业及其特点:

1.1循环型农业循环型农业是循环经济理念在农业经济建设中的体现和应用,循环型农业的概念可概括为:尊重生态系统和经济活动系统的基本规律,以经济效益为驱动力,以绿色GDP核算体系为导向,按照3R原则,通过优化农业产品生产至消费整个产业链的结构,实现物质的多级循环使用和产业活动对环境的有害因子零(最小)排放的一种农业经营模式。以经济效益为驱动力体现的是经济规律,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有了经济效益的活动才能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3R原则是循环型农业的精髓,零(最小)排放则是循环型农业具体的可操作目标。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发展两者对立起来,而循环型农业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使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发展,这是循环型农业的创新。

1.2循环型农业的特征首先,循环型农业作为循环经济有其一般特征: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三R”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其次,循环型农业有其特有的特点,主要表现在:①注重农业生产环境的改善和农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②提倡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实施农业清洁生产,改善农业生产技术,适度使用对环境友好的“绿色”农用化学品,实现环境污染最小化。③利用高新技术优化农业系统结构,按照“资源-农产品-农业废弃物-再生资源“反馈式流程组织农业生产,实现资源利用最优化。④延长农业生态产业链,通过要素耦合方式与相关产业形成协同发展的产业网络。

2.循环型农业发展的内在动力:经济效益

虽然社会十分关心农业的生态效益,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种农业发展模式能否生存并得到推广,关键在于它能否带来经济效益,循环型农业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获得经济效益:一是通过区域大循环获得规模经济和结构效应;二是通过企业小循环和产业链延长获得经济效率产业链增值。

2.1通过区域大循环可以获得规模经济和结构经济循环型农业要求根据区域农业资源优势、产业结构特征以及废弃物特征和分布状况,实现区域范围的大循环,这种大循环无疑促进了规模经济的形成和产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结构效益。首先是规模效益,由于农业生产加工过程相对较分散、废弃物也较分散、规模较小、农业生产经营者往往无法对废弃物进行处理或至少处理成本太高或根本没人关心,如果在区域内有相应的处理中心,将废弃物集中处理,这便可以实现规模经济,产业化经营,一方面废弃物得到清理,另一方面废弃物也可得到充分利用。其次是结构效应,循环型农业要求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推及区域范围的大循环,在实现污染最小化和集中化的同时,实现专业化和规模化,根据产业经济学原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会产生一种“结构效应”,即不需要增加任何要素的投入而只是调整其配置的方向,就会产生比原来更多的产出。例如通过调整要素在种植业、养殖业、林业、渔业等产业内部的配置,不但各业的产值会发生变化,而且农业的总产值也会增加。

2.2企业小循环和产业链延长获得经济效率产业链增值一个运行模式是否适合企业、能否得到推广应用,关键是能否有经济效率,因为这是经济主体(涉农企业和农户)更关心的问题,经济效率主要表现在尽量降低成本的同时,尽量增大利润空间。由于循环型农业遵循3R原则,这实际上就是遵循了经济效率延长了产业链,实现了产业链增值。一个典例就是现在不少企业开始废水回用,不仅减少了对水资源的浪费,减少了水污染,同时降低了成本,实现了经济效益。

3.循环型农业发展的保障体系

3.1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有利于循环型农业发展的政策和法律体系借鉴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教训,建立和完善推进循环型农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使污染者治理,受益者补偿机制。鉴于我国居民,尤其是广大农村居民对生态环境保护知识较为缺乏和意识比较薄弱的状况,政府应强化责任意识,并通过立法把发展循环型农业纳入地方政府的职责范围,加强对循环型农业发展的重要性教育、宣传和引导。同时,综合运用财税、投资、信贷、价格等政策措施,调节和影响农业投资主体的经营行为,建立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激励机制。

3.2加大政府对农业科技开发的扶持力度,推行农业清洁生产的新技术农业循环经济是农业生产技术的革命,它必须以先进技术为支撑点。政府应从总体上加大对农业科学技术扶持力度。一是对农业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技术应重点资金扶持;二是建立一批高效运作的农业科研组织与管理机构;三是在农业科研运行机制与模式上进行探索与创新;四是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加快农业清洁生产技术的扩散和传播。

3.3建立适合循环型农业发展的管理体系转变政策目标导向:彻底转变单纯追求GDP增长的政策目标导向,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将农业生态环境成本和农业生态环境效益纳入农业经济增长机制之中;结合国情、资源能源特点有选择地吸收国外成功的经验成果,尤其是先进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方法,从而形成一套适合自己发展的管理模式。同时我们的农业生产还必须应对全球产品绿色化的需求,和国际标准接轨,推动我国农业向国际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循环农业;现代农业;发展方法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但是近几年农业与生态环境产生了很多问题,阻碍了农业的发展。为了促进农业的长期发展,必须改变传统农业模式,减少污染物排放,缩小投入成本,实现农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概述

循环农业表示循环生产的农业模式,主要利用资源高效流动实现增收和减排,维持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从循环农业特点上分析,主要具有“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特点,低排放与高效率是循环农业的主要特征,改变了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循环农业拥有循环经济所不具有的农业特点:(1)合作双赢,既要干净,又要增收;(2)干净消费,农副产品消耗后最终回归大地;(3)绿色生产,要求控制花费与农药用量;(4)领域宽广,不仅实现了生产循环,而且可回收再利用农产品废物;(5)土水净化,加强了耕地、水资源的保护,维持了水资源可持续发展;(6)食物链条,食物为循环主体,具有较强的互动性。

循环农业实际是一种与环境友好相处的方式,社会、生态与经济效益较理想,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循环农业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循环农业发展必要性

经过对我国农业及发展现状分析发现,我国农业在长期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较多,虽然在生态建设的作用下,缓和了经济与环境问题,但是实现了物质能量循环等级较低,废弃物利用效率低下,影响了农产品质量,最终呈现了多种问题。同时有机农业对环境发展提出了较高要求,阻碍了我国的发展,所以农业改革已经成为当前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循环农业发展中总结了农业经验,实现了农业与自然生态的有机结合,利用物质循环方式实现减轻能源污染的目的,促进农业的良性发展。同时循环农业可以在低成本下得到高收入,已经成为生态、社会与经济同步发展的方式,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需求。

2.分析循环农业发展的可行性

我国是农业大国,在长期发展中总结了很多农业生产与发展经验,与循环农业发展特点较类似。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已经认识到生态农业建设的重要性,并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完善的生态农业模式与体系,对循环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给循环农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持。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循环经济与循环农业均满足可持续发展要求,同时随着农业研究力度的深入,清洁型生产已经成为农业主要发展发展方式,减少了有害物质排放,推动了循环农业的发展,充分发挥了我国农村资源丰富的优势。

三、促进循环型农业发展的措施

1.完善循环型农业社会服务及保障体系

循环型农业保障体系主要由法律保障体系、政策保障体系、环境管理保障体系及组织保障体系等组成。从循环型农业发展来看,保障体系已经成为循环型农业发展的支柱。因此国家与政府部门必须结合循环型农业发展现状,及时完善法律政策与体系,增加农业发展财政拨款,给循环型农业的长期发展创造优良的环境。进行社会服务时,主要从农业资讯与市场服务两方面开展,加强农业终身教育,给广大农民种植户提供较精确的市场信息,并不断提高农民人口、资源与劳动素质,掌握农业产业动态,促进循环型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加强农业新技术研究,加快成果转化

循环型农业要求做好农业清洁与利用,因此必须加快经济效益高、环境友好及可操作性强等农业高新技术的研究,不断加快成果转化,并推动循环农业的协调发展。经过分析发现,目前循环型农业核心技术主要由农业绿色能源利用、数字农业、农业废弃物、清洁技术及节水技术等组成,必须加快新技术研究,满足循环型农业发展需求。

3.学习并借鉴国外相关经验

国外循环型农业的时间较早,目前取得了显著成果,我国可积极学习并向国外吸收经验,尤其是新型农业技术经验,并将其针对性的应用到我国农业发展中,形成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技术体系。此外农业生产还要与国际接轨,严格执行国际绿色食品质量与有机食品等标准,实现循环型农业的国际化发展。

4.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业产业化是结合我国农村发展所制定的发展方向,也是实现循环型农业的重要方式。农业产业化要求发展农业时,必须利用多形式、多渠道筹集资金,并结合当地农业资源的发展特点,发展龙头企业,及时将清洁生产与废弃物处理技术应用到农业发展中,整合区域技术与资源,并加强相关产业耦合,实现农业产业化与循环型农业的协调发展,让我国农业向可持续方向发展。

四、结语

农业是我国的核心产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大作用。目前在科学技术的影响下,我国已经开始发展循环型农业,但是由于我国循环型农业起步较晚,实际发展中依然存在较多问题,所以必须积极学习国外技术,并与我国农业发展相结合,促进我国循环型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⒖嘉南祝

[1]杨海波.关于加快发展怀化现代农业的思考[J].改革与开放,2014,(04).

[2]郑建初;陈留根;甄若宏.江苏省现代循环农业发展研究[J].江苏农业学报,2015,(03).

[3]李胜毅;牛桂敏.关于发展天津市都市型农业的思考[J].经济界,2014,(05).

第6篇

【关键词】低碳农业;循环农业;发展现状;策略分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农作物及其生产工艺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依靠农药、化肥以及转基因育种等提高产量方式进行的农业生产的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断下降。以常见蔬菜为例,有机生产工艺下的绿色蔬菜其市场售价相较于传统蔬菜提高越20%-80%之间,且市场需求巨大。在此种背景下,如何提高有机生产水平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在低碳农业经济方面,部分专家学者明确了低碳农业的相关定义与过程,并探究其中的可行方式及其环境贡献。为后续的体系落实、技术开发与推广、农业生产实践等活动提供了广泛的理论基础;在循环农业方面,更是在传统的“桑-稻-鱼”模式进行进一步拓展。在完成了理论分析、体系构建的基础上,不断的延长循环农业的产业链,丰富产业结构,甚至形成了依托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共同循环经济体。为进一步形成并刺激循环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根本保障。本文以此为研究对象,对低碳农业经济、循环农业经济等两种较为先进的农业组织方式的定义、问题及其对策进行总结及分析,希望能够为后续的相关实践提供必要理论基础。

一、低碳农业经济特征及策略分析

1、低碳农业经济定义及特征。碳排放是造成现阶段大气污染及温室效应的关键因素。然而,碳排放在人类活动与生产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其中既包括了矿石燃料燃烧等工业来源,也包括了生命支持、呼吸作用等非工业来源。碳排放虽然无法完全避免,但是却可以通过合理的组织模式来予以降低。在实际的生产组织过程中,所谓的低碳农业经济便是通过对农业生产中的各个环节及其要素中的碳排放节点进行分析,进而达到综合降低碳排放的根本目的。在实际的应用与构建过程中,其具体特征表现如下:第一,可控特性。通过对生产过程中的产碳环节进行控制来达到降低排放的目的。如降低化肥的使用能够进一步降低土壤微生物对土壤有机物的分解,进而降低土壤本源下的甲烷排放等。第二,效能特性。通过提高农业生产效能来达到相同目的下减少能源消耗,最终形成降低碳排放的根本目的。如通过集约化农田机械生产,可以提高生产过程中农机的使用效能,从而通过降低燃料使用来达到降低碳排放的根本目的。第三,间接特性。通过对农业生产指标的控制,达到对其生产等环节碳排放的间接降低。如通过降低化肥的使用来降低化肥生产过程中碳排放等。2、低碳农业经济实施存在的问题。在实际的低碳农业经济发展、落实与实践的过程中,主要存在如下几方面问题:第一,低碳农业缺乏显著的经济指标跟随,故而农户的主观能动性不高。无论是其产生的根本作用(环境保护效应),还是其过程中的主要特性(可控性与间接性)均无法获得可见,或者是短期可见的经济效应。第二,缺乏必要的引导机制,配套体系建设缺失。从现阶段的社会认知以及政府引导来看,对于增加农作物产量以及农作物品质的要求相对较高。具体而言,在政府层面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与政策依托、在社会层面缺乏必要的评价机制与补偿体系、在个人层面无法提供体系建设获得足够的经济动力。第三,人力资本与技术资本匮乏。在低碳农业经济的运行过程中,人力资源与技术资源相对匮乏。或由于缺乏必要的技术与方式,无法形成有效的体系构建;或部分技术过于高端或者脱离实际,无法在我国现行的农业结构基础上得到有效的推广。3、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策略建议。从上述的问题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完善体系及推广,并形成有效的社会评价及补偿是促进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根本,在实际的体系建设与推广过程中建议如下:首先,通过广泛的宣传,似的社会形成对环境保护的统一认知,并全面了解降低碳排放对于可持续发展的积极贡献,在进一步形成社会认知的前提下提高低碳农业经济的社会认同。其次,通过政策导向形成对低碳排放的补偿机制。一方面可以通过设定碳排放指标或者类比排污费等方式对规模以上涉农生产企业进行税费管理;另一方面提供政府补贴机制,对于主动降低碳排放、采用减排措施的企业与个人予以按量补贴,形成进一步的主观能动性。最后,通过监督与技术革新的模式形成社会的广泛认同。通过出台相关法律法规等方式确定碳排放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通过加大减排领域的科技投入为农户或者企业提供更具有效果的技术支撑,并通过源头管控等方式进行综合的节能减排建设,形成进一步的客观遵循。

二、循环农业经济特征及策略分析

1、循环农业经济定义及特征。所谓的循环农业经济主要是指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上一生产过程中中的“废物”能够成为下一个生产环节中的原料,故而在物质循环的过程中不断的在不同环节产生具有经济价值的产品,达到对单一投入的多元化应用。以传统循环农业“桑-鱼-稻”模式为例,桑蚕产生的粪便可以成为鱼类的食物,鱼类的粪便可以成为水稻的养料,在降低了养殖成本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增加系统的多样性与抗风险能力。从上述的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循环农业经济具有产业链完整、集约化程度高、经济投入产出比高、科技含量高等特性。2、循环农业经济实施存在的问题。从现阶段农业经济实施现状来看,其主要表现为如下几方面问题:第一,宣传力度不足,没有形成有效的社会共识。尤其是在农户层面上,对于循环农业所产生的生态效应、经济效应等层面认识不足。即使是在部分循环农业经济产业园区,其对于循环经济的构建也仅停留在简单的模仿方面,并没有形成四位一体的循环思维。第二,农业工业化程度相对较低,组织过于松散。由于受到我国农业传统以及组织现状的影响,更多的农业模式以散户为主导,此种模式形成了农业生产规模较小,资金能力与技术水平无法提高等客观掣肘。第三,科技投入与指导严重不足,循环农业模式过于单一且缺乏特色。现阶段的循环农业经济模式过于单一,没有形成多核心体系。此种现象不仅造成了同质化竞争严重,更使得产品过于集中不利于市场推广。形成此种现象爱你个的根本原因是对于科技研发及其推广与指导体系建设不足而造成的。3、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策略建议。第一,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发展意识。加大循环经济的宣传力度,增强干群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识,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前提。要广泛而深入地宣传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使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生态道德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价值观,农业循环经济的理念深入人心;广泛而深入地宣传农业循环经济的4R原则,使“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再思考”成为经济工作的新理念。第二,加快农业企业化进程,提高组织化程度。加快农业企业化进程,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手段。一要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推动农业企业化经营。建设农业龙头企业是农业企业化发展的关键环节。二要精心打造名特优农产品品牌。当今农业的竞争必然是品牌的竞争。推进农业企业化要着力打造农业企业品牌和农产品品牌。同时,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品牌农产品的宣传。三要搞好循环型农业基地建设,实现一村一品,一地一品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格局。四要扶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第三,加强科技指导,提升循环质量。科技进步是促进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科技进步不仅可以延长农业产业链条,解决农村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更重要的是可以实现农业增收,农民增效,提高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综上所述,在上文的分析中,本文系统的对低碳农业经济及循环农业经济的原理、现状、可能问题及其实施策略进行了总结与探讨。旨在为后续的具体落实与技术推广提供必要的依据。然而,在实践环境下,我们应该注意到不同的农业经济发展类型之间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在相辅相成的过程中形成更大的集约化效应。希望在本文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不断的实践与分析,能够为进一步促进我国农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助力。

【参考文献】

[1]刘洋.低碳农业经济与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简析[J].河南农业,2017(10)

[2]张国锋,高万里,毕博.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南方农业,2016(14)

[3]凌红.低碳经济背景下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09)

第7篇

一、农业循环经济理论基础

(一)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维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实行农业技术革新,以生产足够的食物和纤维,来满足当代人及后代人对农产品的需求,促进农业的全面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对后代人及其他复合系统需求构成危害。它不仅要求农业生态潜力的持续,而且要求所提供的基础产品(农产品)和产出服务(环境服务)的持续。

(二)生态控制论理论

生态控制论是在生物控制论、智能控制论、经济控制论和社会控制论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调控理论。这是一门研究生态系统中信息的传递、变换、处理过程和调节控制规律的科学,主要包括循环再生理论、相生相克理论和自我调节理论。

(三)农业区域系统观理论

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带有全局性、长远性和综合性的问题,必须采取系统理论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即区域系统观理论分析方法。农业区域大系统是由若干个子系统结合而成的整体,但其性能不等于各个子系统特性的简单相加。大系统的各个子系统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必须同时研究其他子系统与农业循环经济系统的制约关系,因为农业循环经济系统之外的其他子系统都是该系统的环境,所以不能将其作为孤立事件处理,必须将该系统及其环境作为整体研究。与此同时,要因时因地制宜,避开可能风险,协调关键因素,综合利用农业自然资源。

(四)环境承载力理论

环境承载力理论是以某一区域整体环境(包括土壤、大气、水等)为对象,研究环境的整体特征,从中确定一定时期内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支持能力的阈值。农业环境承载力是农业环境系统结构特征反映,在一定时期内,农业环境系统在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等交换过程中,其结构和功能保持相对稳定,不会发生质的变化。由于构建农业循环经济系统而使农业环境承载力的质与量发生变动,将使人类的农业经济活动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虽然农业环境承载力具有变动性,但这种变动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由人类活动加以控制。人们在构建农业循环经济系统时,可以通过明智的、有目的技术措施,在一定限度范围内改变农业环境系统的结构,增强环境承载力。

(五)循环经济理论

循环经济 (circular Economy)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运用生态学规律指导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把清洁生产、资源及其废弃物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以“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循环(Recycle)”的3R原则和减少废物优先的原则成为经济活动的准则,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达到污染低排放或零排放,是对传统经济高投入、高产出、高排放、高污染、低效率线性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循环经济的根本口的就是保护日益稀缺的环境资源、提高环境资源的配置效率。

二、农业循环经济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理论意义

首先,农业循环的研究是以生态学为基础的,生态学是农业循环研究中最重要的支撑学科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一门科学。而农业循环是要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三赢”因此,农业循环的发展能够扩大生态学的内涵,这对我国今后生态农业建设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其次,农业循环的实践深化了经济学中的“规模经济”和“结构效应”理论,通过企业小循环和产业链延长获得经济效率产业链增值,这也是农业循环对经济学理论的贯彻。再次,农业循环的生产活动要求不超过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在生态环境阈限内进行农业生产,因此,农业循环的研究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环境容量理论的思想内涵。

(二)实践意义

第一,有助于不断的提高黑龙江省的生态效率,保护资源、保护环境。发展农业循环,能够提高农业生态效率,优化农业投入结构,进一步保护耕地等自然资源,扼制掠夺性经营;发展农业循环是按照循环经济的再循环原则对农业和农村生态系统的物质流向实行综合治理,对农村土、水、种、肥、药、电、油、柴、粮等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统筹考虑,深度利用农村种、养业产生的废弃物和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城市工业及乡镇企业产生的废弃物,化害为利,变废为宝,使农村的生活环境得到改善。

第二,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以我国农业大省黑龙江省为例,2010年黑龙江省农业劳动力943.3万人,其中剩余劳动力446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8%,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是黑龙江省农村经济不能快速发展的原因,发展农业循环,可以有效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农业循环经济要求产业化的农业生产,形成一个良性运转的“产业链”或“产业网”,这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人才资源配置效率,增加了农业就业机会。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还扩大了劳动密集型的园艺、畜牧、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的规模,可以吸纳更多农村劳动力就业。

第三,发展农业循环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实现小康社会的需要。积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新农村。发展农业循环可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对于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另外,农业生产产生大量废弃物,通过农业循环发展模式的启动,可以有效的改进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这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标准是一致的,也有利于推动小康社会的实现。

第8篇

数据选取与变量构造

(一)数据选取

本研究作者在贵州省毕节地区威宁县秀水乡,通过随机抽样法对秀水村、朝阳村和中海村300户农户进行了农户访谈和问卷调查,共计发放问卷300份,剔除明显错误问卷13份,有效样本287份。毕节地区秀水单元为汉、回、苗、彝多民族集聚区,是传统的烟区,全乡大部分地区适宜种植烟叶,宜烟地占旱作土地面积60%-70%,烟叶种植面积0.1万公顷(hm2),每年固定种烟规模533hm2,烤烟户均种烟面积0.27-0.33hm2。当地农户收入水平较低(表1),人均年收入为1580元,农业收入占41.69%,牧业收入占17.16%,务工收入占20.27%。农户受教育程度较低(表2),初中以下学历占劳动力的98.77%。农户外出务工较少,占总劳动力的7.62%,原因主要有外出务工生活不习惯、文化程度低难以找到合适工作、家庭负担重、种养殖耗费人力多。

(二)变量构造

基于调研地区农户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特质,将农户参与畜沼烟循环农业的意愿按照畜沼烟循环农业的关键环节分解为是否愿意轮作、是否愿意对废弃烟叶及烟杆进行无害化处理和是否愿意使用三沼(沼渣、沼液、沼气)三个问题,三个问题回答均为是的表示愿意参加畜沼烟循环农业。依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经验以及毕节地区的实地调研情况和畜沼烟现代烟草循环农业的特质,选取受访者特征、家庭农业状况,家庭收入状况、信息获取情况、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六类指标作为自变量。受访者特征选取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三个变量指标;家庭农业状况变量选取考虑畜沼烟循环农业的环节,选取家庭劳动力人数、人均土地面积、大牲畜数量和年用煤量4个变量指标;家庭收入状况选取人均收入、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和烟叶收入占种植业收入比3个变量指标;信息获取情况选取农户是否听说过现代烟草循环农业作为变量指标;政府行为中选取了政府是否提供的农业技术培训、政府是否宣传过现代烟草循环农业、政府是否补贴建设沼气池、政府是否补贴秸秆还田、是否获得过农业生产性贷款五个变量,由于对政府是否提供的农业技术培训、政府是否补贴秸秆还田的问卷调查结果均为否定回答,政府是否宣传过现代烟草循环农业、政府是否补贴建设沼气池的300份调查结果中肯定回答不足2%,无法显示与自变量的关系,故剔除,因此政府行为中选取是否获得过农业生产性贷款作为变量;企业行为中,企业对畜沼烟循环农业的支持通过扶持烟草专业合作社提供专业服务,降低服务费用普惠烟农的形式实现,选取农户是否接受专业服务作为变量,烟草公司通过合作社提供的专业服务包括育苗、机耕、植保、分级和烘烤5项,其中育苗服务是烟草公司为保证烟叶质量在与农户合同中规定必须使用育苗工场的漂浮育苗,因此剔除,以农户是否接受过其他四项专业服务作为参数。

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问卷调查统计分析

287个样本中愿意参与循环农业的62个,占比21.6%;不愿意参与循环农业的225个,占比78.4%。具体情况如表4。

(二)实证结果

本文通过数据后向筛选法,先将所有的解释变量引入回归方程,进行模拟计量,得到估计模型1,然后将Wald值最小的解释变量剔除,再进行回归,直到所有的解释变量均达到显著水平为止,一共得到了9个计量估计结果,本文选取第1个和第9个结果进行解释。对于离散型数据通常采用Pearsonx2检验,对总体分布进行拟合性检验和独立性检验.著性水平0.05,自由度13的卡方临界值为22.36,模型1的卡方值46.754>22.36,且sig.值小于0.05,通过检验;著性水平0.05,自由度5的卡方临界值为11.07,模型9的卡方值43.543>11.07,且sig.值小于0.05,通过检验。表6用最大似然比函数的自然对数值检验模型的拟合优度。模型1最大似然对数值252.779大于卡方临界值22.36,最大似然对数值检验通过;模型9最大似然对数值255.990大于卡方临界值11.07,最大似然对数值检验通过。似然比函数的自然对数值对样品数目很敏感,作为补充和参照,表6用Hosmer-Lemeshow指标检验模型的拟合优度。该检验依然以卡方分布为标准,但检验的方向与常规检验不同,要求其卡方值低于临界值.显著性水平0.05,自由度为8的卡方临界值为15.51。模型1卡方值7.899<15.51,检验通过;模型9卡方值3.556<15.51,检验通过。模型通过检验后,进行回归,回归变量结果如表8,通过逐步剔除模型1中wald较小的量,最终得出模型9中的变量,模型9中的影响变量显著性水平均在0.05以下,从而得出回归方程。

第9篇

关键词:大数据;Hadoop;生态循环农业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6.219

1 引言

目前,秦皇岛市统筹规划,协同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局面尚未形成,信息瓶颈的问题日益突出。由于没有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给秦皇岛市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带来了诸多不利的影响:(1)各县区在发展自身的生态循环农业项目时,往往仅依据本县区或更狭小区域的农业生产特点和自然资源条件,造成不少生态循环农业项目重复上马,经营和管理分散,难以形成相应的产业化发展空间,全市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尚未形成合力;(2)秦皇岛市的生B循环农业始终处于各个县区、各个行业独立发展的状态,未形成明确的产业上下游分工,也无法形成成熟的产业链条;(3)农业主管部门无法及时全面掌握全市范围内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相关数据,容易造成对于全市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规划及指导缺乏科学性,对各个生态循环农业项目的日常监管也无法做到及时有效;(4) 一些有条件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偏远地区,还处于人们的信息盲区之中,无法将优质的农业资源切实转化为农业生产力。

本文从秦皇岛市生态循环农业相关数据的调研分析入手,确定能够反映秦皇岛市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状况的原始数据资源。依托大数据技术,将各类的原始数据资源进行整合,构建起秦皇岛市生态循环农业大数据信息共享平台。基于大数据信息共享平台,我们将进一步研究,如何实现秦皇岛市生态循环农业相关信息的统一与共享,为各类数据使用者提供准确及时的数据服务。

2 大数据技术概述

大数据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综合性信息技术,对于多来源、海量的异构数据的处理,具备天然的技术优势,以Hadoop平台和Storm平台为首的两大主流技术框架,正在不断完善和壮大,分别在离线数据处理和在线数据处理方面建立起各自的优势。这些发展,为大数据技术在秦皇岛市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中的应用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3 大数据平台的构建

生态循环农业不仅涉及农业本身,还涉及环境、生态、海洋、林业、牧业、教育、经济、社会及文化等各方面信息的综合利用。为此,我们首先将北戴河新区水稻生态农业循环示范区、抚宁丰硕生态农业区、昌黎县渔岛、北戴河集发农业生态观光园等具有代表性的既有的生态循环农业项目的生产数据纳入数据整合范围。同时,我们还将覆盖秦皇岛市四区三县的遥感数据以及地形地貌、行政区划、人口资源等地理信息数据纳入数据整合的范畴,以期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的优势,实现多种来源、多种形式数据的深度整合。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撑下,我们采用大量的PC级服务器构建起分布式服务器集群,每个节点同时承担计算和存储的角色。尽管每台PC级服务器的性能无法与小型机相比,但是,通过创建多个物理数据副本以及大规模的并行处理,使得这种集群的最终处理能力要远胜于小型机系统。整个系统的架构如图1所示。对于既有及未来生态循环农业项目的生产数据,我们逐步建设数据传输专网,连接各地各级的农业监测站,将数据逐级搜集汇总,并安全、高效地传输至服务器集群。同时,对遥感数据与地理信息数据设置了合理的网络数据传输接口。对于构建统一的数据存储平台而言,不能单纯局限于一种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我们在构建大数据平台时,注重了数据规模和数据访问两者之间的平衡,数据聚合和离散化相结合。以最大限度满足未来上层各项应用的业务需求。

4 大数据的展示与应用

数据经过大数据技术的深度整合,可以采用用户友好的方式,如地图定点缩放、直方图统计、生产流程动画演示等,展示给各类数据使用者。在统一的大数据存储平台中,由于既包含各项目的日常生产数据,又包括覆盖全区域的遥感监测数据,并且这些监控数据与区域的地理信息数据实现了相互整合。通过可视化处理,以秦皇岛市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动态地图的形式呈现在农业部门相关管理人员的面前,使管理人员可以方便地对生态循环农业项目的生产动态进行观测,协调三区四县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及时发现、报告、处置和反馈全局性的问题。

5 结论

本文将大数据技术引入秦皇岛市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之中,将生态循环农业项目的既有生产数据,以及秦皇岛市四区三县的遥感数据以及地形地貌、行政区划、人口资源等地理信息数据整合在一起,建立起秦皇岛地区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大数据平台,使相关的业务应用有了一个统一的底层数据支持。未来,基于信息共享平台,我们将进一步研究,如何实现秦皇岛市生态循环农业相关信息的统一与共享、发展状况的日常监管以及数据的统计分析与未来发展规划。

参考文献:

[1]蔺旭东,周军锋,刘佳.资源关联性大数据分析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应用[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02):62-65.

[2]肖筱华,周栋.大数据技术及标准发展研究[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14(04):34-38.

[3]崔艺凡,尹昌斌,王飞等.浙江省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实践与启示[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07):101-107.

[4]宫婧,王文君.大数据存储中的容错关键技术综述[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4,34(04):20-25.

第10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农业循环经济将,综述研究

一、循环经济理论

循环经济思想萌芽于美国。1962年,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Kenneth E. Boulding)在 “宇宙飞船理论”(Spaceship Economy)指出“地球就像一艘在太空中飞行的宇宙飞船 ,要靠不断消耗和自身有限的资源而生存 ,如果不合理开发资源 ,肆意破坏环境 ,就会走向毁灭。”随后,1990 年 英 国 环 境 经 济 学 家 皮 尔 斯(D.Pearce)和 特 纳(R.K.Turner)在《自然资源和环境经济学》书中首次严谨而学术的规范了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的概念 ,并阐述了其工作原理。随后,20世纪末21世纪初,德国与日本也相继对循环经济进行定义。

从此,循环经济的概念被流传至更多国家地区,掀起了循环经济与环境保护的热潮。自从循环经济首次于于 1998 年由翻译德国颁布的《循环经济和废弃物管理法》引入中国 ,随后大批学者分别从微观宏观层面对循环经济进行了研究。

在微观方面部分学者研究了如何发展循环经济,其中,有些分别从法律调控层面和汽车回收工程入手。而另有一些,分别对清洁生产、生态工业与循环经济的关系、作用和构建总计达70种循环经济产业化体系这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为后来的微观应用研究做了铺垫与基础。

在宏观方面研究,大部分学者都针对循环经济的本质和如何运行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方式,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同时运用生态学与经济学的规律,构建循环经济体系,同时应系统的做到社会各个方面的循环,并着重对经济运行系统的关键点进行改进以实现经济系统运行最优。而循环经济模式应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通过提高技术水平和延伸产业链,实现循环经济的3R原则。

二、农业循环经济理论

我国早在 20 世纪 80、90 年代循环型农业雏形己经形成,根据农业生产过程是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过程,有学者提出了“循环农业”一词。随着循环经济在我国受到广泛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学者参与研究,他们分别从不同侧面对循环农业进行了定义,大都将其定义为基于生态学与生态经济学之上的一种农业经济形态。并提出以绿色 GDP 核算体系及可持续发展评估体系为导向,将农业经济活动与生态系统的各种资源要素视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加以统筹协调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

随后,宣亚南等进一步指出,“循环型农业”的实质,要把农业关联产业经济活动组织成“自然资源——产品或产成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环式流程,使农业产业链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有害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

最终,尹昌斌、唐华俊、周颖指出循环农业最主要特征是产业链条延伸和资源节约。并进一步指出循环农业的概念经历了循环型农业、循环节约型农业、农业循环经济,最终演变为循环农业。

随后,学者对循环农业的发展模式和主体行为进行了研究。根据不同的指标,发展模式也有不同角度的分类。根据不同组织方式,分为5种发展模式;根据循环规模不同,目的不同分为局部、内部和整体的三种循环;根据不同功能提出了立体复合型、物质循环利用型、能源开发利用型、综合发展与全面建设型、以庭院经济为主的院落生态系统型以及观光农业型六种模式。

也有学者将我国当前发展循环农业的主流模式分地区归纳:南方“猪一沼一果”生态模式、北方“四位一体”生态模式 、西北地区“五配套”生态农业模式、平原地区生产生活循环链条模式、农业生态园区循环模式以及农工商循环模式。

关于循环农业发展中主体行为,大部分研究都是从农户的角度出发,对循环农业的现状进行调查并提出存在问题及相应对策。研究结果表明,有资源、资金限制,法律体系、社会服务体系缺陷,循环产业链条未形成,农业废弃、环境破坏严重,农民素质、农村管理低等操作性薄弱的问题。

三、总结

自然资源的有限,而人类借发展经济的理由无限制的索取,从而导致生态环境平衡被打破,近几年全球气候变暖,各种极端气候,干旱、暴雨、冰冻雪灾;恶劣天气沙尘和雾霾等已危及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基于庞大的人口基数,所有名列世界前茅的总量在被平分之后也会微小的令人惊诧,故而,转变经济发展形式,有效利用资源,在增加经济数量的同时更应注重经济质量与效率,发展循环经济是必要而必须的。

农业循环经济是由循环经济发展运用而来,在我国的发展时期较短,理论并不如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那样成熟。并且由于我国农民人口数量大,农村经济平均水平较低。而传统的“高产出、高消耗、高废弃”的农业发展方式已然使原本就质量不高的资源环境遭到了破坏,即使使用先进技术,农业生产效率一直不高。虽然已经有不少学者对循环农业在我国不同地方的实施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并且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但是目前全国的循环农业发展并不均衡,仍需进一步的分地区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陈德敏,王文献.循环农业——中国未来农业的发展模式[J].经济师,2002(11):8-9

[2]马荣.德国循环经济的发展状况[J].中国环保产业,2005(5):43-46

[3]徐嵩龄.为循环经济定位[J].产业经济研究,2004(6):60-69

[4]宣亚楠,欧名豪,曲福田.循环型农业的含义,经济学解读及其政策含义[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2):27-31

第11篇

1相关概念解析

1.1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其实就是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简称,其主要有资源、产品、再生资源构成,达到物质反复循环流动利用的经济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便是低开采、低排放、高利用,其基本行为准则是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而循环经济在我国诸多地区成功应用到了农业生态园中,出现了诸多以循环经济为主导的农业生态园。

1.2农业生态园

所谓农业生态园指的就是以生态园模式来实现对观光原来农业的生产以及布局,其主要是将农业活动、环境保护、自然风光、休闲娱乐、科技示范等多个方面进行有机的融合,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2案例分析

2.1研究概况简介

该市研究概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自然环境,该市地形南低北高,西南方向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暖,四季鲜明,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约在753.2mm之间,一条河流由北向南穿过该市。由此可见,该是自然环境极为适合蔬菜等高效作物的种植。②交通优势情况,该市交通具有明显的优势,有三条国家一级公路贯穿全境,六条省级公路在该市交汇,同时在市中央建设了国际机场,该市在交通上的优势能为现代农业以及农业休闲观光的发展提供巨大推动力。③蔬菜品种优良,该市在发展蔬菜种植,克服了自然条件以及生产障碍等多个方面因素的影响。通过改革创新培养出具有高产、抗倒等优势的品种。④该市已基本实现了农业发展机械化、信息化设施化。例如粮油作物的播种、收获以及管理等实现了全程机械化。⑤该市具备了较为先进的栽培技术,在该市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创造了新型的栽培方法达到30多种。图1为该市区土里利用规划图。

2.2该市农业生态园的不足

2.2.1客源渠道较为单一

因为受到旅游产品创意欠缺、产品类型单一、文化性和体验性欠缺、形式传统等因素的影响,该市农业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强,很难在短期内提升游客量。除此之外,虽然该市农业生态园区采取了自然生态平衡的管理方式,但是其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水平较低,不具备相关的生态知识,其服务质量达不到相关的标准,管理上出现了混乱。

2.2.2前期规划设计存在较大漏洞

循环型农业生态园区的建设主要是对生态示范以及拓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的建设。打开有机农场前期规划设计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循环型生态园区建设的内容,最终导致不能深入发掘生态园区的资源,园区功能分区模糊、产品结构单调、不合理的旅游线路等问题[1]。

3循环经济主导型农业生态园区规划思路

3.1指导思想简析

循环经济主导型农业生态园区建设的指导思想是科学发展观,同时树立了建设高端循环农业生态园的目标。在发展的过程中贯彻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合理统一规划的发展原则。同时对农业生态园区内的各种资源进行深入的发掘,提升对资源循环利用的效率,将废气污染物的排放控制合理程度内。真正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3.2规划设计中融入循环经济思想

上文中我们对循环经济进行了一定的论述分析,在农业生态园区规划设计之中融入循环经济的思想,真正的实现低开采、低排放、高利用的目的。更进一步而言,在农业生态园区规划设计中融入循环经济思想是农业生态园区建设过程中的最为重要的要求之一,同时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当代农业生态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具体需求。3.3规划设计原则简析农业生态园区规划设计原则有以下四个方面:①协调发展原则。②统一规划原则。③因地制宜原则。④产业化发展原则[2]。

4规划设计总体规划以及分区的规划

4.1总体规划

该市农业生态园区总体规划是分为八个区位,并以这八个区为整体规划的核心,同时建设了两栋规模较大的农业生态体验馆,如图2所示。

4.2分区规划

而在该市农业生态园区的分区规划设计中,其农业生态园区分成了八个区,其主题是特色农产品手工作坊区域、特色养殖示范区域、珍稀绿化苗木种植区域、特色水产养殖区域、特色休闲果品区域、农耕体验区域、植物区域。在此八个区域中,种植了种类多样植物蔬菜等等,例如在植物区便引进无土栽培技术,共种植了1万m2韩国无土植物,建设出规模浩大的无土栽培植物园。而在特色农产品手工作坊区域中,建立了农家乐一条街,在该区域设置了咸菜坊、磨坊、豆腐坊、油坊等,在这条街中出售的商品一般都是从该农业园区中生产的小麦花生黄豆等制作成的,其手法古老,味道纯正。还有在珍稀绿化苗木种植区域中,生产了大量中小苗植株,其主要采用了现代林业苗木繁殖培育技术,培育了大量珍稀苗木,珍稀苗木的培育不仅仅能够成为农业园区的绿色景观,同时也能够为农业生态园区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而在农耕体验区域之中,在都市之中生活到人们可以在其中尽情体验工艺活动、农业活动,从而实现对古老农耕文明的了解。尤其是对于接受现代文明的孩子而言,农耕区域的存在能够使他们了解相关的农业知识,并为他们提供一个较为完善的实践场所。综上而言,该市循环经济主导型农业生态园区的规划和设计具备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通过将循环经济主导思想融入到农业生态园规划设计之中,实现了农业生态园多样化、持续化发展的目的,促使其真正成为了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农业生态园。不仅仅带动了该市的经济发展,也成功的为该市树立了良好的发展形象。

5循环经济主导型农业生态园发展需要注意的问题总结

5.1实现协调发展

在循环经济主导型农业生态园区发展的过程中必须重视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社会文化之间的协调统一。从本质来讲,农业生态园区开发中的观光旅游经济收入仅仅是农业产业的附加值。更为重要的是保护了生态的发展和提高了科技水平,这就要求管理者具有高水平、高素质。”因此,农业生态园的相关管理者在发展农业生态园区的过程中,必须具备长远的目光,不能过分的追求农业生态园区规模的扩大、经济效益的增长等等。而是在现有基础之上,不去刻意的改变农业生态园区的自然生态。同时必须和乡村的诸多特点进行一定的结合,将农业生产作为农业生态园区发展的基础,构建农业生态的特色,同时融入当地地域文化,以此来达到吸引游客的目的。对环境管理方面必须要得到加强,实现文化、经济、自然环境这三者之间良性循环的协调统一。

5.2完善循环经济相关法律法规

循环经济在我国发展时间并不长,因此有关于循环经济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不完善。基于此,笔者认为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应尽快完善有关于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对农业生态园区的建设加以引导。总体来说,循环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如此才能真正的促使循环经济的不断发展[3]。

6结语

综合全文来说,循环经济主导型农业生态园区的发展是新型经济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农业生态园区的规划和设计必须将循环经济思想融入其中,才能真正的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农业生态园区。

作者:刘能星 单位:江西省建筑设计研究总院

参考文献

[1]刘芳清,周克艳.长沙市有机农业发展路径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4(01).

第12篇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 金融 哈尔滨

东北农业大学科创基金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0132

一、农业循环经济的含义

农业循环经济是在农业生产经营、农村发展和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在资源开发、生产活动、产品消费全过程中,通过相关技术推广、财税政策鼓励、市场机制推动、优化产业组织,使资源得到节约使用和循环利用、生态建设得以持续推进、农村环境卫生得到改善、农村景观得到保护、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农村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得到协调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金融支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证。长期以来,哈尔滨市农业经济走的粗放型道路,随着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必然选择,而作为一项系统而复杂的长期工程,其推广离不开资金支持。但是农户和企业大多资金缺乏、投资基础薄弱,而且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建设周期较长,前期投入多,盈利少,私人部门对此积极性不高,且政府资金有限,只能发挥补充和引导的基础性作用,如何扩大融资渠道、改革融资环境已成为焦点问题。这时就需要金融资源投入该领域,金融支持农村循环经济发展势在必行。

三、金融支持哈尔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总量投入不足,资金缺口大

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前期,必然有较大规模的资金投入基础设施的建设,例如沼气池建设、节水工程建设、规模化养殖场建造等。而个体农户资金缺乏、投资力量薄弱,难以满足大规模整体发展循环经济产业的需要。另外,发展循环经济的农业企业由于自身的风险和资金需求规模的庞大,也面临资金缺乏的困境。

(二)金融体系发展滞后

一直为农村提供资金支持的主要有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邮储机构,但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还未形成;农业保险业务发展困难,有的因亏损被迫收缩范围甚至取消;受政策性制约,农村的民间金融因经营行为复杂、监管困难,始终没有得到良好发育,近年大热的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哈市也没有得到发展。除此之外,拆借、票据、存单、证券、黄金、外汇、农产品期货等市场发展不健全,租赁、典当等服务不规范,融资总量中直接融资占比重低,风险投资缺乏,也不利于多层次金融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三)金融机构支农力度不足

首先,金融机构对发展循环农业的认识不够,没有正确认识循环农业与金融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且循环农业建设周期长、资金需求大、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存在高风险性,又缺乏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导致支农积极性大大降低。

其次,各金融机构本身发展存在问题:农业发展银行不吸收存款,业务面窄,其信贷业务只界定为对粮油收购资金的供应和管理及龙头企业的信贷服务;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追求商业化经营,农村营业网点迅速减少、从业人员逐渐精简;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且积累了大量的呆坏账,严重影响正常经营;邮政储蓄机构只存不贷,造成支农资金大量“体外循环”。

最后,贷款额度小,只能满足简单的农业生产资金需求,且还款期短,与农业生产周期不相适应;信贷投向失衡,大部分投在了种植业和养殖业上,而农产品转化加工业投放额度却很少;农民获得贷款的主要方式是农户联保贷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抵押贷款等业务发展缓慢。

(四)融资政策不足,社会环境欠佳

国家对农村金融的激励乏力,没有更多的优惠政策和手段来引导金融机构为农村循环经济服务,从事农村信贷的银行没有在本金、央行再贷款、风险拨备、利率、营业税、所得税和监管标准上有更多的倾斜和优惠;缺乏健全担保体系且抵押、评估、登记和公证手续繁琐、时间较长、收费较高。

(五)农村信用环境欠佳,融资条件不足

哈市当前农村信用环境欠佳,不良资产比例偏高,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户和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不规范,贷款有效抵押不足、自身资信质量不高且缺乏有效担保,不能满足银行的贷款审批前提条件,无法评级、无法授信。

四、金融支持哈尔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分析

(一)发挥政府作用,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政府可以制定有利循环农业融资的优惠信贷政策和加大财政转移支持力度,从而吸引和促进工商资本、社会资本和外商资本进入农村;还可通过不同的金融信贷倾斜政策作为商业金融机构资金选择投资重点的重要指示信号,充分发挥“窗口指导”作用, 优先支持和保证节能降耗、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环保等建设项目的资金需要,严格控制对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高耗能、高污染建设项目的信贷资金投放。

(二)各主要金融机构找准定位,发挥自身支农作用

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应发挥自身业务优势,要以低息或无息贷款、延长信贷周期、优先贷款、贷款贴息等方式,弥补循环农业基础项目长期建设过程中商业信贷缺位的问题;尝试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农产品协会等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放贷款。

农村信用社要提高信用社的服务意识,牢固树立支农意识;加强业务创新,除保证以往的小额信贷外,要加大放款力度,增加大额、中长期信贷,同时积极探索新的保证方式;与其它商业银行加强联系,开展资金拆借、票据贴现业务;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切实转换经营机制,做好进一步改组为商业性银行的准备。

农业银行应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担负起支持农村经济、促进工农业均衡发展的重任,政府通过以贴息和担保方式吸引银行把支农贷款投放的重点向从事循环农业生产的农户和企业倾斜。

(三)进行金融创新,多渠道拓展融资途径

积极支持循环农业企业上市融资,适当降低其公开发行股票和上市的标准及给予优先核准;支持其发行企业债券、可转换债券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集合债券等直接融资工具,适当放宽发行债券条件限制,鼓励企业通过资产证券化筹集资金;支持有利于发展循环农业的并购活动,以帮助企业降低运行风险;鼓励产业投资基金投资于循环农业企业和项目,鼓励社会资金通过参股或债权等方式投资;加快实施产业创投计划并吸引更多的风险资本进入农业领域;对于哈市循环农业的大型项目建设应大胆、灵活使用项目融资方式。

(四)加强农业保险和再保险体系的建设

由于哈市的农业生产面临较高的风险,要实现循环农业的稳定发展,必须具备完善的农业保险机制,构造政府主导的,政府和市场相结合的农业保险制度。具体为:开展法定保险,扩大农业保险的覆盖面;制定农业保险的优惠政策,对农民和商业保险公司提供保费补贴和税收优惠;建立农业巨灾风险基金,加快农业保险品种的开发。

(五)完善担保和准入体系

进一步完善农业担保体系,改进信贷担保方式,丰富担保品种。推广专业担保公司承保;积极探索新型抵押方式,如采用林木、库存商品、应收账款等作为抵(质)物;可建立“哈尔滨市循环农业发展保障基金”,业务重点面向大宗农业贷款,为其提供贷款担保服务,也可向金融机构提供利息补贴。加快研究独立的农业循环经济企业信用等级评定体系。同时,建议各银行适当降低该类企业贷款准入条件,增大企业融资的可选择性和可行性。

总而言之,农村循环经济是一种科学、经济、和谐的经济发展方式,其推广离不开资金支持。因此我们要在不断完善现有的融资渠道的基础上、为农村循环经济相关的市场主体建立一个良性的、市场化的融资环境和融资体系,改革发展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体系,推进与之相关的金融资源创新,拓宽融资渠道。只有这样,才能全方位地满足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促使哈市的农业循环经济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赤,孙柏,汪春阳.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支持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M].2009

[2]冯兴元,何广文,杜志雄.中国乡镇企业融资与内生民间金融组织制度创新研究[M].山西

经济出版社.2006

[3]李东卫.循环经济发展与银行信贷支持问题研究[J].柴达木开发研究.2010;2

[4]吕冀平,冯雪.黑龙江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创新思考[J]东北农业大学报.2006;8

[5]那洪生,周庆海.我国农村金融抑制问题研究 [J].金融时报.2004;2

[6]宋金杰.农村资金融通与管理[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7]徐文燕.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障碍分析与对策 [J].学习与探索.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