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产业链建设

产业链建设

时间:2024-03-18 18:21: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产业链建设,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产业链建设

第1篇

过去十年,是中国乳业的黄金十年,也是中国乳业疯狂生长的十年。经历了频繁的广告战、促销战、收购战之后,中国乳业产值已站到2300亿元巅峰之上。

同时,如我们所见,今天的中国乳业也是极为尴尬。各种安全“门”事件,媒体、公众的口诛笔伐,消费者对中国乳业信心几乎丧失殆尽,乳业整体形象滑向深渊。

而在这十年里,有一个品牌在多次乳业安全事件中均独善其身,它就是飞鹤——一个保持了50年来零安全事故纪录的国产奶粉品牌。

其中的关键,源于过去十年里,飞鹤选择了先解决风险后谋求发展的模式,走上了全产业链建设这条寂寞的道路。

初衷:建最好的牧场 用最好的牛奶

众所周知,全产业链建设需要投入巨大的资本和精力,且回报周期长,因此业内很多朋友都无法理解飞鹤乳业董事长冷友斌的初衷,并好心劝说他应该把钱投到市场里。因为在他们看来,养牛不是飞鹤的本行,应该交给第三方去养,飞鹤要发挥的是其擅长的生产加工。

在冷友斌看来,如果上游有成熟的、规范的、体系化的奶源供应,飞鹤确实用不着自建牧场,只需要遵循专业化分工原则,但中国的奶源供应恰恰不是这样。中国奶源模式以向农民散户收奶为主,为产品埋下了巨大的安全隐患。

中国奶源产业结构发展相对滞后,大多数乳企今天还在使用以下两个传统模式下的奶源:

首先是向农户收奶,即奶农自己养牛、自己挤奶,然后将鲜奶上交企业。由于养殖条件差,有时鲜奶质量无法达标,一些奶农便在挤奶时添加化学物质以使得鲜奶合格,导致奶源在农民挤奶时就被污染,三聚氰胺事件即为前车之鉴。

其次是集中榨奶,即奶农养牛,到企业指定奶站集中榨奶。这种模式由于企业现场集中挤奶和监管,能够杜绝前者模式中暴露出的挤奶时违规添加的问题,但奶农无法实现科学化、标准化饲养,因此奶牛在饲养环节、防疫环节存在的不安全因素仍无法控制。

冷友斌回忆,飞鹤也曾使用过这种方式,但每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不敢有一日疏忽。

他认为,奶源模式暴露出的问题正是今日中国乳业困境之源,飞鹤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自建牧场,打破奶源困局。

冷友斌曾考察国外的乳业产业,他发现无论是小牧场还是大牧场,没有任何一个先进国家的奶源供应是中国这种模式,这更强化了他自建牧场的决心。

企业自建牧场是指奶牛育种、饲喂、挤奶、防疫等整套环节均由企业规范化管理,规避了饲喂、挤奶等关键节点的潜在风险,还能通过精细化饲养提高鲜奶品质。

建设世界上最好的牧场,使用世界上最好的牛奶,做世界上最好的奶粉,成了冷友斌的使命。

经过:咬牙撑过十年孤独

然而,冷友斌看准了奶源的方向,却低估了自建牧场的难度。用冷友斌的话说,“十年的建设期,想到的没想到的,一个接一个的困难都让飞鹤碰上了”。

飞鹤的规模并不大,现在一年也只有20亿元的销售规模,但在牧场建设上却是惊人的慷慨——总投入达35亿元。

对体量并不大的飞鹤来说,筹集这35亿并非易事。飞鹤上市融到的1.8亿美元,每年的全部经营利润,还有10亿元的银行贷款,全都投到牧场及全产业链建设上。

十年里,“资金绷得再紧,都得不断去找钱、投钱,因为自建牧场是动起来就停不下的事儿。”冷友斌坦言。

仅有资本投入还不够,由于没有牧场建设经验,“牛这东西还不会说话,以至于产奶量低也找不到原因”,飞鹤全世界找人,从国外引进专业人才,渐渐搭起了专业养牛团队。

当然,质疑声也在困难中不绝于耳。

当眼看着业内兄弟企业翻筋斗式地增长,团队出现了其他声音,尤其是市场人员:能不能放慢一点牧场建设,能不能对奶源要求不那么苛刻,多投点钱在市场上?多做一些营销

让冷友斌欣慰的是,飞鹤高管团队多是专业技术出身,对牧场建设意志坚定,对品质要求一致的苛刻,他们坚信牧场建设的战略正确。

十年后的今天,飞鹤迎来了风雨后的阳光。通过牧场建设,飞鹤在行业内率先实现了婴幼儿奶粉奶源采用100%牧场奶;同时,也率先实现了全产业链可追溯。令冷友斌骄傲的是,飞鹤人如今可以自信地说,飞鹤的奶源是世界上最好的奶源之一。

当然,这十年的辛酸,十年的甘苦,唯有飞鹤人自知。

未来:全产业链作用将显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时,飞鹤奶粉全部检验过关,业内人士都说“飞鹤后脑勺都长了眼睛,知道自建牧场”。其实,冷友斌的目光远不止停留在牧场建设上,飞鹤将全产业链上游进行了前移,通过农场建设开始进行饲草种植和饲料加工,并不断完善工厂设备和工艺。在北纬47度,飞鹤建成了好农场、好牧场和好工厂的产业集群,相对于一般乳企仅有工厂而言,飞鹤用最完整的全产业链体系来保障产品的质量安全。

第2篇

地球空间信息是湖北省最具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随着武汉被列入北斗产业化试点城市及地球空间信息及应用服务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正式获批,武汉有望成为北斗应用产业基地,全省的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发展进入全新阶段。

一、湖北地球空间信息产业链发展现状

目前湖北省的地球空间信息产业主要集中在武汉市,具有产业链完整、科技成果领先、企业集群发展等特点。

1、产业链完整,产业实力雄厚。地球空间信息产业主要包括遥感遥测、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研发、生产和服务等产业领域。目前湖北省已形成了包括上游地球空间信息数据获取、中游数据处理加工与运营服务、下游系统集成及应用服务等在内的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全省地球空间信息相关企业300多家,2012年实现企业总收入约100亿元。

2、科技资源丰富,技术成果领先。武汉是我国地球空间信息产业的科教人才资源密集区和产业发展引领区,拥有以武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科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等为代表一批高水平院校机构;拥有包括我国本领域唯一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内的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个省部级重点试验室、4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10多个相关学院;拥有以9位院士为引领的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拥有一批地球空间信息领域国内外领先的技术与产品,先后获得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15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3、产业集群发展,聚集效应显著。武汉拥有本领域唯一的国家级产业化基地,聚集了中地数码等一批行业骨干企业,有国家测绘甲级资质企业12家,测绘乙级资质企业8家,甲级互联网地图服务测绘资质单位4家,导航电子地图资质单位1家。

二、工作进展及成效

1、成功被认定为全国首批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近日,地球空间信息及应用服务创新型产业集群被科技部认定为全国第一批10个产业集群试点,科技部将通过国家火炬计划、创新基金、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等政策资源,支持和推进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工程试点的建设发展;对认定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工程试点内高新技术研发项目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连续3年给予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对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工程试点内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生产力促进中心和技术转移机构等服务机构,优先纳入国家级认定管理序列并给予资金支持。地球空间信息产业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

2、成功开展与国家863计划成果对接。为进一步促进863计划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推动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发展,在科技部和湖北省政府共同指导下,科技部计划司会同高新司、遥感中心、火炬中心,与湖北省科技厅、东湖高新区管委会联合组织实施国家863计划成果与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对接工作,6月16日,国家863计划成果与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对接会在东湖高新区成功举办,相关高校院所、企业及金融、中介机构等150多家单位积极参与,会上20家单位共同签署了863成果转化合作协议,对接活动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第3篇

一、做大龙头企业,为农产品创造更大的市场空间。

近年来,我们兴办了4个水果罐头加工厂,其中熙可罐头厂是国家级龙头企业,加工能力达到了10万吨,永州罐头厂的水果加工能力达到了5万吨,泉辉罐头厂的加工能力达到了3万吨,目前,厦门一家上市公司正在我市兴建一家罐头厂,加工能力将达到5万吨,这几个柑桔厂可以消化柑桔30多万吨,使我市柑桔供不应求,有一半的原料还要到市外、省外收购。

我市木桨纸生产能力过去是3万吨,目前提高到了15万吨,成为全国的包装纸重要基地,年需求木材60多万立方,使得我市的木材也供不应求,大部分原料要从省外购进,有力地促进了工业原料林基地的建设。

我市的楠竹加工企业发展较快,嘉丰竹业生产的竹制容器已被日本政府定为供货基地,准备在日本全面推广,替代泡沫塑料容器;华兴竹业和三鑫竹业生产的竹木地板订单纷至踏来,使得我市的楠竹资源供不应求。

我市比较大的油料加工企业有2家,金浩植物油公司,年加工能力已达到5万吨,正在兴办的优仕茶油公司,加工能力也将达到5万吨,使我市油茶原料也供不应求,这两家公司所需要的原料也大量从外地购进。

在优质稻加工方面,我市的规模企业已达到5家,加工能力突破了25万吨,其中,天龙米业和银利来米业加工能力分别达到8万吨以上,是省级龙头企业,他们瞄准广东市场,引进了广东农科院的高档优质稻,使我市优质稻生产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种植优质稻成为了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今年全市的优质稻种子市场出现了互相争抢、供不应求的情况。

目前,我市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已达到7家,1000万元以上的37家,500万元以上的80家。

在如何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上,我们突出抓了一条,就是以优惠的政策、优质的服务,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

我市柑桔加工企业能够迅速在全国崭露头角,靠的就是这个。熙可公司原来是我市一家不起眼的小罐头厂,后来引进了英国EJ公司,通过与他们合作,利用他们的品牌和销售渠道,迅速做大成为了全省最大、全国第二大的柑桔加工企业、全国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目前,熙可公司正抢抓国家资金参股龙头企业试点的机遇,争取引进国家这个大股东投资,上一条柑橘采后商品处理线,使企业不仅成为加工的龙头企业,还成为鲜销的龙头企业。永州罐头厂的起步比熙可还晚,但他们引进了香港都成食品公司,香港股东把浙江两万吨的厂迁了过来并投产了,使永罐的加工能力扩大到了5万吨,年销售收入达到1.3亿元,成为了省级龙头企业。去年,他们又跟上海糖酒公司这个上市公司联姻,签定了建设三十万吨果蔬加工生产线的合同。另外,厦门市国贸公司这个上市公司也已登陆永州,正在祁阳上一条5万吨的水果加工生产线。

我市湘江纸业公司之所以能从3万吨的加工能力扩大到15万吨,主要是整体并入了岳纸集团,成为了全国的包装纸生产基地。

总之,引进战略投资者,使我市龙头企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二、围绕龙头企业办基地,使农业结构调整开拓了新的路子。

一个方面,我们改变考核机制,把围绕龙头企业办基地,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主题。过去,我们调整农业结构比较盲目,常常出现产品销不出,价格上不来,农民受损失的情况,有的地方政府错位,替代了市场主体的作用,逼着农民调整结构,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近年来,我们在农业结构调整上,既鼓励农民自己各显神通,更重要是把着力点放在加工业的原料基地上。我们考核一个地方调整结构的力度大不大,不是看他行政命令的力度大不大,不是看他压着农民种了多少面积,而是看他与龙头企业签了多少定单,为龙头企业办了多少亩基地。县里对乡镇调结构的考核也发生了变化,从过去的农林牧副渔面面俱到,转到了一个乡镇只突出考核一两个产业。

考核机制的改变,使农产品基地建设提升到了工业原料基地建设,使盲目的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到了有序的产业结构调整,使政府的行政命令推动提升到了龙头企业的利益引导。目前,全市共建设原料基地18O0多个,开发面积266万亩,联接农户68万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44.3%,形成特色专业乡镇25个、特色专业村1100多个。

另一方面,我们促使龙头企业自办基地,参与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民调结构。过去,有的龙头企业认为,加工是企业的事,原料生产供应是政府和农民的事,过分依赖政府和随行就市收购,这样,原料生产跟不上企业的发展步伐。因此,我们积极推动资本与劳动的结合,鼓励龙头企业出资本,农民出土地和劳力,或者龙头企业“上山下乡”,合办或自办原料基地。现在,我市果蔬、优质稻、林纸板、药材、油料、烤烟、养殖等七大产业链的加工龙头企业,都自办或与农民合办了自己的加工原料基地。这已经成为农产品加工企业解决原料问题的模式之一,成为我们抓农业结构调整新的增长点。

三、构建“双赢”的利益联结机制,调动产业链各个环节的积极性。

要把企业做大,需要企业、农民、中介组织、各级政府的协调配合,而利益机制是它们之间的桥梁。我们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构建利益机制。

1、构建企业与农民的利益机制。过去,农民和企业互相埋怨,农民怪企业压低价格,企业怪农民原料外流。究其原因,主要是随行就市的收购方式构建不了完善的利益机制。我们要求,龙头企业与农民的购销关系不能停留在一般的市场买卖关系上,而是要采用合同制管理,尽量让利于农民,确保收购价格高于市场价格。我市天龙、银利来、香穗等几家米业企业,在与农民签订产销合同时,都承诺了只要按要求生产出了优质稻,收购价格比同类产品的市场价格要高20%,使农民得到了实惠。

第4篇

平台建设内容简况(限1000字以内)

项目针对甘肃省河西地区自然及农业生态环境脆弱,农业生产资源耗费严重,且现有循环农业生态产业链机制不成熟和运行效率低下等因素,通过整合甘肃亚盛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及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相关资源,旨在形成高效率、高效益的甘肃省特色循环农业生态产业链运行机制,提高循环农业生态产业链创新能力,改善西北地区脆弱的自然及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与其他产业融合的综合效益最大化,目的是服务于甘肃省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功能是研究并推广循环农业生态产业链,为甘肃省循环农业生态产业链建设提供共享服务。针对以上内容,项目组开展六个方面建设内容。

1.循环农业生态产业链运行机制创新能力提升。重点包括循环农业生态产业链要素收集与分析、循环农业生态产业链应用所需仪器设备和软件等购置,目的是建设循环农业生态产业链研究与创新实验室,功能是为不同循环农业生态产业链高效运行机制研究及盐碱地治理体系建设提供条件保障与基础支撑。

2.盐碱地治理技术体系及生态修复技术研究与推广。重点围绕河西地区盐碱地治理及生态修复,以吸盐及抗盐作物培育、抗盐碱土壤活性菌筛选,盐碱地改良有机肥研发为目标,建立盐碱地治理技术及生态修复技术体系及盐碱地监控系统,实现社会共享。目的是建成.盐碱地治理技术体系及生态修复技术研发团队,功能是为甘肃省盐碱地治理及生态修复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3.循环农业生态产业链技术创新及推广服务平台建设。重点建设循环农业生态产业链要素管理系统、信息共享平台、循环农业生态产业链创新服务系统、推广服务团队。目的是建成生态产业链要素及体系共享服务平台及技术推广服务团队,功能是通过信息平台共享及技术推广等方式,为甘肃省现代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共享平台。

4.甘肃省特色循环农业生态产业链运行机制研究。研发不同要素结合的高效率、低成本循环农业生态产业链运行机制。目的是建设成熟且不同要素结合的甘肃省特色循环农业生态产业链运行机制,功能是为甘肃省循环农业生态产业链建设提供可靠技术保障。

5、甘肃省特色循环农业生态产业链示范区建设。根据不同循环农业生态产业链要素特征,在敦煌、玉门、景泰建立特色循环农业生态产业链示范区,目的是建立循环农业生态产业链建设推广学习基地,功能是为甘肃省循环农业生态产业链建设提供样板。

6、以甘肃省特色循环农业生态产业链为基础的生态修复及盐碱地治理示范区建设。

在玉门、酒泉、临泽建立生态修复及盐碱地治理示范区,目的是建立生态修复及盐碱地治理推广学习基地,功能是为甘肃省盐碱地治理及生态修复提供参考依据。

7、循环农业评价指标体系建设。根据循环农业生态产业链效益分析,建立可靠的循环农业生态产业链效益评价指标。

第5篇

【关键词】矿区采煤塌陷地;城市经济转型;发展规划探讨

淮北市是我国重要的煤炭资源型城市,经过50年长期的资源开采与利用,使矿区、城区甚至周边农村地区生态破坏非常严重,也产生了大面积的采煤塌陷区。淮北矿业集团在2008年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淮北杨庄煤矿塌陷区并被评为国家湿地公园,国内其他城市也有从产业园区层面进行循环经济实践,如山西大同煤矿塔山工业园区的循环经济实践创造出了有名的“塔山模式”。本文针对淮北市的实际情况,结合工业生态学原理与循环经济理论,提出在采煤塌陷地建设生态工业园区的思路。

一、合理利用煤矿塌陷区的重大意义

同志在十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说,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淮北是我省两个煤炭生产基地之一,境内有皖北煤电公司、淮北矿业集团20个乡镇(办事处)183个塌陷村庄,涉及人口约43万人。几十年来,淮北区域煤炭资源源源不断地输出,为我省乃至华东地区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煤矿资源的开发利用,在为经济发展提供能源、作出贡献的同时,也给当地的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和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严重负面影响。

二、淮北市采煤塌陷地建立生态工业园区的优势

(1)大面积采煤塌陷地既是淮北市特有的资源,也是类独特的生产要素。淮北市目前的塌陷复垦土地所孕育的巨大商机已引起国内外客商的极大兴趣。我们与中国中利发电厂合作共同建设了临涣煤焦化工业园区,已经收到较好效益。

(2)优越区位条件。淮北市是苏鲁豫皖城市群之一,最近又被国家定位为中国中部新型能源化工城市经济区,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外资投向二三级城市的首选地区。目前依托煤炭产业优势,正着力构建全国重要淮北市采煤塌陷地生态工业园区发展规划的煤化工基地、火电基地、冶金用煤基地。因此在采煤塌陷区建立生态工业园区具备优越的条件。

(3)优越的产业条件。淮北市以煤为依托发展新的产业方向,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煤化工产业,二是煤电一体化产业,三是通过政策引导支持煤炭企业发展续接产业,如煤炭机械制造加工业、新型建材业等。因此,通过在采煤塌陷地进行产业集聚,具备了建立生态工业园区的产业优势。

三、采煤塌陷地构建生态工业园区的途径

3.1 主导产业链的确定

在确定主导产业链时,应因地制宜,优选出突出地方产业优势或反映出园区产业建设主题的产业链。根据生态学的关键种理论,优选出关键种业,也就是能源、资源和水消耗较大,废物和副产品排放量大,对环境影响较大且带动和牵制着其它企业、行业发展的重点企业。优选出关键种企业后,分析其工业代谢及补链,围绕其进行生态产业链的构建。

淮北市采煤塌陷地的关键种企业是淮北矿业集团。在实践中,以淮北矿业集团为主导已逐步探索出了以煤电、煤焦、煤化工为主导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1)以煤矸石、煤泥利用为源头,构建煤电建材产业链。将矿区排放的大量低热值煤变成电,同时将粉煤灰变成建筑原料。

(2)以煤炭焦化为起点,构建煤炭一炼焦一焦油加工炭素产业链。

(3)以煤炭气化为起点,构建煤炭气化精细化工产业链。如临涣焦化公司每年有大量的富余煤气,可以用焦炉煤气代替煤炭,实现年产合成氨、尿素、甲醇的生产能力。

将这3条产业链做为塌陷地生态工业园区的主导产业链,可共同构成资源共享、产业共生、结构紧密的工业生态系统。

3.2 采煤塌陷地生态工业园区产业链网模型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对3条主导产业链进行分析,以主导产业链所产生的废物和副产品为原材料,有针对性地引入补链企业或工厂,延伸主导产业链,构建生态产业链网。可以续接的补链主要有:煤矸石氯化铝、聚合氧化铝一净水剂污水处理厂,工业用水厂;新宇煤矸石专块材料厂;发电厂粉煤灰水泥厂或筑路;煤炭生产采煤塌陷地一生态农业一农产品加工业。以此为依据,瓦斯气抽采利用,由淮北矿业集团勘探工程公司施工的芦岭、海孜煤矿等60多个煤层气钻孔,充分发挥了作用,利用煤层气发电,提供居民生活用气。这项工程被列为联合国CDM项目。这样不仅化害为利,而且增强了产业链网结构,降低了产业发展风险,而且提高了资源能源利用率,从源头上大大减轻了环境污染。通过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从而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是一条资源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3.3 采煤塌陷地生态工业园区构建模式

鉴于淮北市相关企业近年来围绕主导产业链所进行的循环经济探索与实践,在淮北市采煤塌陷地主要采用现有改造型的生态工业园区模式,即以现有的采煤企业、焦化企业、发电厂等核心余业为基础,分析园区生态产业链网模型,在园区引入相关的企业,有凤凰食品工业园、龙湖机械、医药工业园。各企业间建市废物和能量的交换关系,并对新入园企业的土地、能源、水资源利用及污染物排放综合控制等提出要求。围绕煤炭这一核心资源发展相关产业链,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促进核心企业及上下游产业链的修补、拓展和延伸,形成互补互动。在园区的宏观调控与管理上,主要采取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并不断从生态战略上对园区进行监管与调控。

参考文献:

[1]李新梅.采煤塌陷地复垦土壤质量研究,农业工程学报,2011.7.

[2]方新本.采煤塌陷地的综台开发与协调发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9.

第6篇

关键词:产业链管理 库区 生态产业 规划设计

一、库区发展生态产业的环境条件与演变

水库工程建设是河流整治和开发的战略重点,也是实施流域规划的战略步骤,体现了国土整治的具体内容及其在流域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成为河流治理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骨干工程和保证。建设水库需要具有一定的库容,以利于调节河川径流,使水资源在时空上重新分配,以满足国民经济在防洪、发电、灌溉、航运、供水等方面的需要,促进社会生产,造福人民。另一方面,水库蓄水要占用一定数量的土地,产生淹没问题。日常所说的库区一般指水库淹没区以及库周影响区[1]。库区内的国民经济发展与周边其他地区经济和生活的联系是自然的、历史的形成结果,因而按照高程划分的实物与区域数据,并不能确切的反映淹没影响,故而在研究库区社会经济发展问题时,库区是一个泛区域概念。

1949-1986年间,水库工程建设与移民安置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重工程轻移民,在安置过程中强调行政手段的运用,进行消极赔偿,简单执行“三原”原则,移民往往难以摆脱贫困;库区产业“一农独大”,但因当时土地资源丰富,环境容量充裕,环境保护和生态产业发展尚未纳入决策视野。

1986年之后,国务院在转发《水利电力部关于抓紧处理水库移民问题的报告》的文件中又明确提出了开发性水库移民工作的方针,移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高涨,但发展受到规模、技术等因素制约,发展方式粗放,带来的污染现象严重。

2007年,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理论有机组成的“以人为本,利益协调,系统融合,科学发展”和谐库区建设思想逐步成为库区发展的指导理念,该理念强调“坚持以融入人本理念的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思维,统筹公平与效率以及生态协整理论等内容[2],关注社会、经济、生态的协调发展,以实现库区人民全面发展为目标。围绕发展目标,库区依托资源优势积极探索,运用生态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进行战略性产业结构调整,开展发展模式创新发展生态产业逐渐成为库区发展中的重要抓手与发展特色。

二、区域层次上的生态产业链研究与库区生态产业发展整合

生态产业链是在产业聚集区内,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基于成熟的产业规划基础,借鉴并运用自然生态规律人为构建,以废物和副产品为纽带,最终实现资源、能源等在区域范围内循环流动,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产业生态系统[3]。从适用层次上进行划分,可以分为企业生态产业链、区域生态产业链直至社会生态产业链,它是生态经济建设与发展的重要理论支撑。区域生态产业链发挥作用并不是孤立的,需要链条中的基础设施、支持服务与企业主体等共同参与,协同发挥作用。其运行过程中呈现出系统动态平衡发展特征,主要表现为:随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多样性增强,具有协调和共生关系的企业根据生态产业链要求进行衔接,相关群体之间形成利益耦合,区域产业发展系统内部物质循环趋于闭合,每个企业通过缔结联盟调整自身的增值活动以适应价值链上的其他企业,相互叠加构成整条“产业增值链”[4],从而使整条产业链上企业之间在联盟中发挥出强大的整合优势,促进产业发展共赢。

依据库区特有的自然资源、良好生态产业基础、公共政策支持等优势,考虑人地矛盾突出、产业结构单一、劳动力总体素质偏低且大量外流等不足,库区在发展的过程中要突破生态环境约束,促进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在发展思想、民众生活方式、产业选择等方面重新思考,选择一个既能合理利用自身资源促进库区经济发展,又要减少污染促进环保,且能关注民生促进自然与社会和谐共处的发展思路。库区发展生态产业,有助于多个产业或多个环节之间的系统耦合,使得资源、能量多次利用,高效产出,契合区域生态产业链管理思想的内涵:一是引领产业升级,将传统产业生态化,提升产业生态管理理念,提高企业生产技术水平,带动相关产业发展,驱动产业间的物质循环与协作共赢,同时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环保事业发展。二是完善的生态调节功能改善民生。生态产业发展能够在更广泛的区域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与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实现生态环境资源供给、废物分解等生态调节功能,有助于库区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三是催发企业与民众等利益相关者生态意识。生态产业的发展,能促进利益相关者在经营管理、生活消费等方面的认知转变,建设生态文明,使得经济与社会和谐共处与持续发展。

三、生态产业链管理思想影响下的库区生态产业发展规划设计机理

(一)作用机理

核心生态产业链共生网络的形成应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价值驱动。企业只有认识到通过相互协作可以实现价值目标,才能基于资源的循环利用形成相对封闭的闭环系统,链条中的经济主体只有掌握了成本优势和市场优势,才能在产业链条中取得主动权,强化对于其他主体的吸引。二是利益主体新增。依据耗散结构理论,相对稳定的产业链条在发展的过程中因为链条内外刺激性因素的增多致使原始链条主体裂变为更多新的利益主体,产业链条的复杂性增加[5],生态产业链条涉及领域延展,集聚效应的产生扩大产业链条对于区域外资源的整合能力。

(二)动力机制

生态产业链的形成与存在,根源于产业链条能够为置身于其中的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树立良好社会形象,提高竞争优势:长期的协作形成的信任可以降低因搜寻、谈判、监督等活动开展带来的市场交易成本[6];链条中分工与协作使得企业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产生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效益;区域内的企业在一定范围内积聚产生的知识外溢等效应有助于技术创新与技术突破;环保法规的严格与国际绿色壁垒的压力为区域生态产业链的形成提供外部条件,促进企业技术水平提升与企业间协作,积极应对环保风险,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三)价值链整合分析

区域生态产业链的价值链为产业链条中各个企业价值链的整合结果。依据波特价值链分析理论,各个企业只有在产业链条中突出自身价值创造的环节优势,相互之间在各自的价值链优势环节上展开合作,才能强化整个产业价值链价值创造能力[7]。区域生态产业链的意义在于将具有产业衔接关系的企业联接在一起,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通过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获取竞争优势。在此过程中,单个企业完成系列价值增值活动的部分内容,这些活动相互叠加构成整条“产业增值链”。

四、库区生态产业发展规划设计框架与实现路径

(一)设计原则

区域生态产业链是按照自然系统生物链原理设计提出,旨在通过资源综合利用、闭合物质循环达到最大效益,在库区产业链条设计时统筹考虑链条中各个企业相互协作关系、区域实际的自然环境与资源状况,关注生态产业链条运行中对于企业清洁生产的要求,注重生产过程中的资源节约与废旧资源再生利用,强调企业间生态和经济价值之间的整合,减少环境污染,使得自然、社会与经济系统和谐共生。

(二)设计内容

物质与能量设计。主要分为三个层面:企业层次上关心清洁生产实现,采用节能技术、节能工艺以及再生能源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企业间层次上考虑资源效用的传递与循环利用,避免重复建设和能量消耗;区域层次上寻找资源配置优化,以旅游资源开发、水资源利用、重点生产原料加工等为抓手,实现产业集群基础上的资源梯级利用,建设资源再生利用和废物无害化处理系统,取得规模效益[8]。

服务设施设计。一是区域内交通、水利、信息、仓储、集中供电(热)、交易市场等基础设施应优化完善,为企业间有效协作提供信息基础,提升库区行政管理部门公共服务能力,降低企业利润创造过程中物流成本、交易成本等耗费,提高区域生态产业链的稳定性。二是建设技术创新支持系统,库区生态产业链条效益发挥需要持续的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及升级,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与科研院所的技术交流与协作、技术市场完善等技术创新支持系统发展尤为重要,应重点围绕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回收循环等支持生态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展开研究,在满足现实需求的基础上拓展研究范围,引领产业发展潮流。

(三)实现途径

库区生态产业链的有效设计是一项系统创新工程,按照生态产业链结构模型,考虑生态环境约束,考察技术条件,运用链式思维依据生态经济产业化机理和运行规律调整区域内企业间的协作关系,调整企业间物流与能量交换流程,实现企业间产品与消耗互换、资源共享的产业共生网络建构。

库区生态产业定位。调查库区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等资料,了解区域产业发展现状,明晰当前产业原料输入与输出、产品及副产物的产量及流向,污染物的排放及利用情况,考察区域发展优势与机会,进行主导产业发展定位。

确定产业链条主导企业。在产业定位的基础上,优选具有能够体现产业发展方向、具有一定规模实力和发展潜质、处于产业链条关键节点位置、产业关联和连锁反应强等特征的企业作为产业链条主导企业,增强产业链条吸引和容纳能力。

纵向展开。分析产业链条主导企业的生产代谢特征、价值活动连接,从产品代谢、废物代谢两个方向延伸,构建体现价值创造优势的库区生态产业链。依托不同的主导企业,可能在同一区域内同时创建不同的核心产业链条。

横向耦合。基于核心产业链条中的主导企业原材料需要、副产品和废物利用、产品流向,强化产业链多样性建设,增强产业链之间的横向交流,注重不同产业链之间企业的长期协作,保证企业的原材料供应、产品销售市场相对稳定,从而提升库区生态产业链的稳定性。

关注补链。服务于产业链条企业发展,应不断进行技术改造与创新,提升产品质量与工艺,延伸产业链条或者强化链条间的横向联系,赋予生态产业链条更强的价值创造能力,使得库区产业整合竞争能力提升,实现和谐库区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陈伟. 水利水电工程征地移民安置管理概论[M].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10-15.

[2]郑瑞强. 和谐库区建设思想的理论支撑与特性分析[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3(1):9-12.

[3]王兆华. 区域生态产业链管理理论与应用[M]. 科学出版社,2009:3.

[4]武春友. 资源效率与生态规划管理[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95-96.

[5]王正明,温桂梅,路正南. 基于耗散结构系统熵模型的产业有序发展研究[J]. 中国人口 资源与环境,2012(12):54-59.

[6]蔡赛男,吴海民. 基于交易成本视角的企业第四利润源泉研究[J]. 企业经济,2012(4):29-32.

第7篇

[关键词] 粮食产业价值链 粮食安全成本 物流链 信息链 组织链

一、粮食产业价值链概念的提出

价值链分析是美国著名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最早提出的方法。价值链是一个行业或企业的各项生产活动相互连接构成的一个动态的运动系统。而所谓价值链分析就是以价值链为研究对象,分析价值链的构成、价值链上每项价值活动的地位及相互关系、价值链上每项价值活动的成本及其成本动因、占用的资产、盈利状况等,以期发现企业价值链及价值活动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优化价值链的途径,从而使企业拥有竞争优势。粮食安全保障水平的提高产生于粮食生产、收购、储备、销售等一系列的活动之中,我们可以将这些活动称之为粮食安全价值增值活动。这一系列互不相同但又互相关联的经济活动即构成粮食产业价值链,每一项活动就是这一价值链上的一个环节。这些活动可以划分为基本增值活动和辅增值活动两大类。粮食产业价值链的构成可以用图1来表示。

从图1可以看出,粮食产业价值链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下半部分为粮食安全保障的基本增值活动,包括粮食产能建设、粮食生产、粮食收购、粮食储备、粮食运输、粮食加工、粮食销售等。这些活动都与粮食商品实体的生产和流通直接相关。上半部是粮食安全保障的辅助增值活动,包括产业政策的制定、市场体系建设、粮食科学研究、粮食对外贸易、政府行政干预等。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一个环节保障水平的高低可以影响其他环节的成本和效益。比如,增加粮食综合产能建设投入可以降低粮食生产成本,从而降低粮食收购价格。虽然价值链的每一环节都与其他环节相关,但是一个环节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其他环节的价值活动,则与其在价值链上的位置有很大关系。根据粮食商品实体在价值链的各个环节的流转程序,我们可以将粮食产业价值活动划分为“上游环节”和“下游环节”两类。

二、粮食产业价值链的分析方法

1、识别粮食产业价值链

识别粮食产业价值链的主要内容是划分粮食产业的主要价值活动,在纵向上构成粮食产业活动的价值传递系统。在识别粮食产业价值链的过程中,既不能分得过细,也不能过于笼统。比如对于图1中“粮食销售”活动可以进一步分解为营销组织、广告宣传、销售业务、促销等价值活动。我们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所有这些活动都直接作为价值链分析过程中的单独价值活动来展开分析。在识别粮食产业价值链时我们遵循以下原则:如果有关价值活动具有以下特征之一,则将有关活动作为一项单独的价值活动:其一,在粮食安全成本中所占比例较大;其二,该活动的成本动因与其他活动有显著差异;其三,该活动的成本功能与他活动有显著差异。根据上述原则,将粮食产业价值链分为粮食产能建设、粮食生产、收购、储存、运输、加工、销售七个环节。粮食产能建设是起点,销售是终点,其他环节是连接产销的中间环节。

2、识别成本动因

通过成本动因分析,可以从根本上挖掘降低和优化粮食安全成本的途径。成本动因也称成本驱动因素,是影响成本结构的决定性因素,它可以是一个事项,一项活动或者作业。粮食安全成本动因支配成本行为,决定成本的产生,并可作为成本优化的依据。成本动因可以分为宏观成本动因和微观成本动因。所谓微观成本动因是指与农户、粮食流通企业等市场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相联系的成本动因,如生产经营规模、生产经营组织形式、科技水平、运输距离等。这些成本动因主要涉及农户和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影响产生成本的有关因素。宏观成本动因是与粮食产业价值链中的价值活动相联系的成:本动因,它具有以下基本特点:其一,这些因素的形成需要较长时间,而且一经确定往往很难变动,因此对粮食安全成本的影响是持久和深远的;其二,这些因素往往发生在经济活动开始之前,其支出属资本性支出,构成以后的粮食安全活动的约束成本;其三,这些成本动因多属于非量化的成本动因,在具体分析时难以量化;其四,这些因素决定了粮食安全成本水平的高低,也对保障粮食安全的方式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3、识别战略环节

价值链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在一个有许多环节构成的“价值活动”中,并不是每一个环节都创造价值。企业所创造的价值实际上来自企业价值链上的某特定的价值活动;这些真正创造价值的经营活动,就是企业价值链的“战略环节”。把价值链理论的这一思想应用到粮食产业价值活动的分析上来,我们把必须由政府控制关键环节称为“战略环节”,这些环节决定了粮食安全保障水平的高低和粮食安全目标的实现。一些非战略性的活动则可以尽量利用市场以降低成本。以下四个方面是粮食安全的战略环节。其一,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其二,粮食收购环节粮农利益的保障;其三,粮食专项储备的丰吞欠吐;其四,粮食运输环节的紧急调运等。

三、粮食产业价值链的优化路径

1、整合物流链

整合粮食物流链应重视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第一,突出整链协调运作意识。只有整个粮食产业价值链协作互动,每个环节的作用才能有效发挥。因此,要强化整链运作意识,产业链的各行为主体应相互协调、相互合作,确保粮食产业链的整体利益大于各参与者的局部利益,使上下游各环节利益与整个产业链的利益紧联结起来。应根据客观形成的粮食产销布局,科学筹划主要粮食品种(小麦、水稻、玉米)的基本物流走向和产销平衡体系。通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管理手段,不断优化粮食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实现从原粮收购到成品销售全过程相关的运输、库存、包装、装卸、销售一体化运行的管理模式。第二,不断完善粮食现代物流网络。中国从1998年开始的大规模国家储备粮库建设任务已经基本完成,全国粮食总仓容已基本满足需要。今后粮食流通设施建设的重点应放在完善现代粮食物流网络上。粮食流通设施建设的重点应放在“四散”上,在国家储备粮库和流通中转库之间,粮食流通要相互衔接,理顺流向;在储备库和流通中转库之间,在粮库铁路、水路之间,加强符合散装运输作业的设施建设,加快铁路专用线、散装车辆、码头及粮食接发散粮设施建设,做到中转库与储备库之间,铁路、公路、水路运输方式之间散粮运输的无缝连接,实现三种运输方式的连接和互动,为实现粮食流通“四散”作业提供设施保证。第三,提高粮食加工增值水平。粮食加工增值是粮食物流环节的内容,也是实现粮食物流现代化、科学化的重要体现。应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粮食加工水平,向多层次精深加工发展。要制定鼓励政策,扶持加工企业、饲料企业和粮食购销企业向生产领域延伸,以企业为龙头,以农户家庭

生产为基础,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通过“企业+农户”、“订单农业”等形式,把粮食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连接起来,形成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组织形式。

2、贯通组织链

(1)在粮食生产环节,应改变分散的农户为粮食产业链起点的现状,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扩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对农户的覆盖范围,从起点上消除粮食物流的杂乱无序状态。政府应通过政策引导、组织规划、协调沟通等手段将分散的农户、专业协会、合作社、企业等组成粮食产业链组织,实现粮食生产与市场的有效链接,这种产业链组织可以是紧密的,也可以是松散的。

(2)在粮食流通环节,着力培育大型粮食物流企业。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集仓储、装卸、搬运、加工和信息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化粮食物流中心。粮食流通组织的创新应致力于在规模和功能上的突破,粮食流通企业应积极谋求与上下游交易伙伴的合作,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对目前“小而散”的粮食企业进行必要的改组、改制、兼并和调整,形成“大而强”与“小而专”并存的粮食组织结构模式,组建具有一定规模的粮食企业集团,逐步形成粮食产业联盟。

(3)通过创造宽松的法律和政策环境,推进粮食生产组织与粮食流通企业的集成。首先,制定一系列涉及粮食产业管理的法律法规,如粮食关联企业法、粮食产业链组织信贷法、粮食产业链组织市场竞争法等,规范农户、粮食购销企业、粮食加工企业等市场主体的权力与义务。其次,出台向粮食产业链组织倾斜的信贷政策。作为国家政策性银行应留出专项信贷资金,对粮食产业链组织的经营和发展提供信贷支持和政策倾斜,鼓励商业银行向一些经济社会效益好的粮食产业链组织提供信贷。第三,推动粮农进入粮食产业链。只有对农户放开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才能使他们从粮食深加王和贸易中分得利益。要不断进行组织创新,实施粮食产业化经营,让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得以体现,使农民不再单纯生产经营原粮,而是在较大程度上满足粮深加工和大流通的要求,真正进入市场。

第8篇

讯:公司拟募资6亿元建设“清洁生产平台项目”、“清洁生产仓储基地项目”、偿还银行借款,产业链布局落地。我们看好公司在社交电商全产业链布局不断完善,“增持”。

投资要点:

维持“增持”评级。公司拟募资6亿元建设“清洁生产平台项目”、“清洁生产仓储基地项目”以及偿还银行借款,其中大股东承诺认购6,000万元,发行底价为14.33元/股。公司产业链布局落地,大股东认购提供安全边际,我们继续看好公司在社交电商全产业链布局,维持预测2016-18年EPS为0.19/0.23/0.26元,目标价为34.2元,“增持”评级。

完善裘皮制造能力,预计切入网红产业链中服装生产环节。公司拟投资3.59亿元建设裘皮清洁生产平台,强化服装加工能力。我们预计公司在补强生产环节后,未来可为网红服装品牌提供包括服装设计、面料采购到服饰加工在内的供应链服务,有望受益于网红服装产业的设计、生产外包趋势。

仓储基地项目有望强化供应链金融布局。1)公司拟投资1.07亿元建设清洁生产仓储基地,并向其他服装贸易商、加工及生产企业开放。

2)公司与安心de利合作布局互联网金融,为裘皮上下游提供支持。

我们认为仓储基地可为供应链金融业务中质押裘皮提供场所,利于做大供应链金融规模,预计可向社交电商生态圈的客户提供融资服务。

社交电商全产业链日臻完善,预计未来或补完最后的拼图。公司此前投资微卖切入万亿社交电商行业,与微博合作锁定平台资源,借定增项目完善上游供应链,社交电商全产业链呼之欲出。我们预计公司未来或将补完剩余拼图,包括孵化社交关系等,完善社交电商生态。

风险提示:非公开发行审批风险、皮草业务持续低迷。(来源:国泰君安 文/吕明 编选: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第9篇

关键词:工业园区;产业链;集群化战略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03AJL007)

作者简介:李靖(1978-),女,山东临沂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区域经济研究;魏后凯(1963-),男,湖南衡南人,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所区域经济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7)02-0068-04 收稿日期:2006-10-12

一、我国工业园区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取政府推进的方式陆续设立了多种类型的工业园区,从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到高新技术开发区、科技工业园、大学科技园等(魏后凯,2006)。除国家级各类园区外,地方也发展了大量的工业园,例如江浙一带的特色工业园,珠江三角洲出现专业镇等。我国园区通过20多年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分散到集中,并且有些园区已走向专业化的过程。从目前来看,我国大多数工业园区已有一定的发展基础,并逐渐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一)中国工业园区建设的新起点

首先,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已促进了一定规模的产业集中。工业园区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载体,加上我国各级政府对园区建设进行了较大的人力、物力等投入,有效地促进了一定规模的园区产业集聚。地方政府一般通过出台大量的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吸引外来企业投资和入驻。一些大城市则通过城市发展规划等措施,引导和促进企业入园发展。例如,2004年,上海市工业向市级以上工业园区及六大产业基地的集聚已达到47%,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江苏省87个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以不到全省2%的土地,吸纳了全省2/3的外资,创造了全省1/2的外贸出口额和1/3的工业增加值(赵晓蓉,2005)。从目前我国园区的发展来看,园区化在促进企业的集中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有些园区甚至发展成地方经济的增长极、城市发展新区。

其次,全国性整顿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园区重复建设、数量庞大的局面。由于我国园区在发展过程中缺乏统一规划,造成了各级园区一哄而上,遍地开花的状态。大城市内部园区类型多样,布局分散,不能高效利用土地,在功能上也无法健全,难以形成连续的运作。相对于大城市来说,地方各类园区的发展数量之大和分布之广,更是始料不及,几乎每个县市,甚至乡镇,都建有不同种类的园区。我国园区开发无目标性造成了严重的重复建设和耕地的浪费。国务院于2003年7月18日发出《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暂停审批各类开发区的紧急通知》,开始在全国调查、清理、整顿各类开发区。据当时统计,全国各类开发区总数达6015个,经国务院批准的只有232个,占4.64%;经省级政府部门批准的有1019个,占16.94%;全国开发区达到3.54万km2规划用地,相当于全国660个城市和所有建制镇的建设用地的总面积。截至2004年4月,全国撤销开发区3763个,核减面积1.7万km2,复耕1100多km2(中国城市“十一五”核心问题研究报告,2004)。全国性的清理整顿,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园区重复建设、布局分散的状态,为下一步依据地区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特点,重新规划园区建设奠定了基础。

(二)继续推进园区建设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从以上分析来看,我国工业园区目前已基本解决了产业集聚或集中的问题,即完成了园区发展的初级阶段,并向高级阶段迈进。但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逐步走向市场化、集约化的当前形势下,现存园区却问题重重,正如我国学者魏后凯所说:“大多数园区企业之间缺乏有机的产业关联,配套协作机制尚未形成,造成了园区整体发展的专业化不明确、园区内部缺乏功能分区的状态,就像‘一个麻袋装着一大堆土豆’,阻碍了产业配置效率的发挥和区域竞争力的提高”。

1.园区建设的特色化、专业化特点不突出。我国各类园区在最初建立时大多缺乏园区发展的统一规划和产业目标定位。例如,最初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吸引外资为主要目标,并没有规定明确的产业类型,随着园区的发展,各类内资和外资企业都聚集在园区内部,造成了多数园区产业类型较多,专业化特色不明显的状况;高新技术开发区虽然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但目前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产业结构雷同性严重,据各地“十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统计,集成电路产业的同构性达35%,应用软件系统的同构性为42.5%,纳米材料的同构性为48%,计算机网络的同构性为59%,软件产业的同构性为74%(程国江,2005)。这种重复建设使得有限的技术、资金等资源被稀释,无法得到集中有效的应用。各地区为发展地方经济,争相建立工业园区,出台了大量的优惠政策,吸引外来企业入驻。尤其是一些工业发展较落后的地区,盲目追求入园企业的数量,并未根据长远发展的需要,对企业类型加以选择,因此许多园区内部的企业类型复杂,发展方向不明确,难以形成专业化分工。更严重的是地方政府为争夺外来投资项目,竞相出台各类优惠政策,加剧了园区之间的恶性竞争和产业结构雷同。

2.科技基础薄弱,制约了园区产业链向高级阶段延伸。园区创新的主体是企业,但目前来看,除中关村等高新技术园区企业有较多的高科技人才集聚外,大多数园区出现高素质人才匮乏的情况,难以形成应有的创新机制,人力资本的整体提升难以在短期内解决。大量的园区科技发展总体较为薄弱:一是大部分中小企业尚处于以价格竞争为主的阶段,企业自身没有进行大量科技投入的实力;二是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之间尚未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联合发展方式,园区一体化的公共技术和信息平台尚未形成,只能靠政府对一些项目或企业给与一定资金政策支持。人力资本稀缺、创新能力不足,决定了园区企业只能处于产业链的较低阶段。而产业链增值较大的研发设计环节和销售环节一般控制在技术力量雄厚和市场条件较好的发达地区。科技创新力量薄弱,将制约园区产业链向高级阶段延伸和企业持续竞争力的提升。

3.园区缺乏必要的产业关联,尚未形成产业集群。从总体来看,大多数工业园区的企业未能形成相互依存的分工协作体系。园区内部只是一些企业在单兵作战,没有形成产业的整体力量。多数企业最初入园的动因是享受优惠政策,而非园区本身产业集群效应的吸引,加上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引

导,因此出现了企业之间在业务上的关联不多,中小企业在某些环节向大企业提供专业化配套较少的局面。园区企业所需的零配件特别是关键性零配件很多是从园区外部甚至国外进口,而园区内部配套产业建设较差,导致各个企业都是封闭的生产系统,产业整体竞争力得不到发挥。另外,园区发展缺乏必要的中介机构,信息流通速度慢,运作效率较低。中介服务机构是保证市场经济顺利运转的剂,是产业集群正常运转的支持系统,它主要功能是为交易双方提供中介服务,以便降低交易成本,特别是信息成本。但从目前来看,我国工业园区内部运营环境较差的状况普遍存在,中介机构发展缓慢,造成园区内部经济成本低交易成本却很高的局面。因此,由于我国大量园区缺乏产业关联,经济运营效率和产业整体竞争力较低,尚未形成真正的产业集群。

二、基于产业链的园区集群化的战略内涵与模式

从我国大多数园区的发展现状来看,一般完成了产业集聚的初级过程,而步入产业链发展阶段,也有一些园区表现出网络化的产业关联特征,但并未形成产业集群。目前,推动我国工业园区向高级阶段发展,必须重视产业的关联性特点,加快构建园区产业链,实施基于产业链的园区集群化战略。集群化战略不同于集群战略,它是在产业集聚的基础上,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和政府规划与政策的积极引导,促进产业由集聚向集群发展的过程。

(一)基于产业链的园区集群化战略内涵

产业链是基于分工经济的一种产业组织形式,它涵盖的产业范围较广,包括从供应商到制造商再到分销商和零售商等所有加盟的节点企业,强调相关产业或企业之间的分工合作关系。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包括核心链条和与之相关联的辅助链条,即从最初始的原材料到中间产品,再到最终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的全过程,其中包括采购、营运、研发、设计、营销和售后服务等各环节。产业链可以跨区域组织生产协作,企业之间通过契约关系来连接。

从大量产业集群研究的文献来看,对产业集群的阐释存在差异,但一般认为产业集群不是简单的企业集聚,而是以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为基础,大中小企业并存、不同类型企业共生的一个生态化群体。产业集群是一种地域性很强的本地化网络系统。我国学者马元柱认为产业集群必须具备三个要件:一是规模,二是产业链,三是空间集聚(马元柱,2004)。他的界定明确指出了集群优势特征,集群不单是企业在一定地域上的集中,而是基于产业链的有机集合。产业集群不等于产业集聚,大量企业在空间上表现出的集聚状态,只是产业集群的一种空间特征。集群的生命力在于产业链,即产业之间的实质性关联,只有基于产业链的空间集聚,才能形成产业集群。但产业集群也不等于产业链,产业链只是产业集群的内在结构和基础,产业集群的形成还要结合当地创新机构、辅助产业,甚至文化等因素,共同形成具有根植性的网络系统。

根据对产业链与产业集群的关系分析,提出基于产业链的园区集群化战略,即鉴于我国工业园区目前的阶段性特征,应以打造产业链为基础,促进园区大中小型企业紧密结合、专业化分工协作的网络体系的形成,使园区的产业组织功能得以发挥,推动园区从单纯的产业集聚向集群化方向发展。园区各类企业通过产业链进行职能分工与合作,形成贯穿于整个链条的价值流、服务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创造链条的整体竞争优势。产业链上各要素单元的流动与整合使得园区企业整体价值大于单个企业创造的价值之和,逐渐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发展,如图1。

(二)基于产业链的园区集群化战略模式与特征

产业集群是基于产业链而形成的,但对于特定的区域来说,发展产业集群可以包含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也可以基于产业链的某个或某些环节产生。从全球范围看,任何产业都存在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只是链条的不同环节分散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由于发展条件的限制,多数地区只能根据特定的资源优势,将产业链的适当环节控制在当地发展。以下将针对产业链的特点提出三种不同的集群化战略模式。

1.纵向集群化战略。纵向集群化战略是以一条产业链上多个环节或整条产业链为其构架而实行的集群化战略。适用此种战略的园区,现有产业之间一般存在明显的上下游关系,当某个环节的产业出现竞争优势时,可能会带动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下游产业的产品竞争力扩散到上游的供应产业,或由上游延伸到下游,逐渐向纵向关联的产业集群发展。高新技术开发区、科技工业园、大学科技园等园区适用纵向集群化战略。它们的产业发展目标较为明确,即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主,推动科技经济一体化。与其它园区相比,它们的产业功能较为齐全,各项配套设施相对完善,已基本具备产业链的雏形。因此,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目标,在园区建立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实施产业的集群化战略,是其发展的方向所在。先要选择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产品关联性强的优势产业作为园区产业链的核心环节;然后围绕核心企业进行功能整合和产业配套建设,打破从研发到生产、销售、服务等一系列环节的界限,重组各项资源,促进要素的合理流动,向前加强成果研发和转化,向后促进产品的营销与服务,逐步形成以技术和产品为纽带的产业链条;最后以高新技术产业链带动园区集群化发展。产业链的核心企业决定该链条的主营项目或产品,并通过分包、转包等方式形成合理的上下游产业关联,彼此之间通过生产与服务过程的投入产出联系,形成一种合理的分工和协作状态,有可能进而形成纵向产业集群。

2.横向集群化战略。横向集群化战略是基于产业链的某个环节而培育发展产业集群。此类园区的集群化建设以同种类型的企业为基础。大量同类企业因其产品的档次、品种、款式的差别化与多样化聚集到一起,使得产业链的某个环节横向发展,并且带动相关的配套产业及服务业的聚集和产生,进而形成较大规模的产业集群。除了国家级各类园区,我国还存在大量的地方性工业园。目前来看,地方性工业园仍是地区经济发展的依托,但其成长过程中科学规划建设的较少,导致了地方政府争相辟地建园、重复建设严重,园区经营效率较低的现状。鉴于传统产业的特点和地区发展的需要,此类园区的发展应该充分发挥地方资源优势,以发展地区特色产业为目标,实施横向集群化战略,打造较高知名度的精品工业园。首先根据地区资源和园区产业的特点,确定园区的产业发展方向,其次要以引进同类产业为主,促成专业化的集聚,并积极为入园企业提品配套与相关服务,使其能够在当地发展下去。园区同类企业在人才、技术、资金等方面可以互利互补,产生知识溢出效应、追赶效应等,通过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协作,逐步形成具有植根性与生命力的产业集群。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经营的扩展,园区的特色产业不断壮大,企业要进一步发展客观上会对与之配套协作的上下游产业提出要求,届时就要根据产业运作的特点在园区内部延伸产业链,为企业更好的发展提供方便、快捷的联通渠道,使各项生产交

易活动在园区进行,尽可能消除对外联系的不确定性。

3.综合集群化战略。产业链纵向延伸与横向拓展的两种发展方式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可以同时进行的,而纵横向综合发展将是最终的结果。因此,园区内部存在的产业链可能处于一种综合发展状态,既有产业链的几个纵向环节,也有某个环节的横向扩展,以此种产业链为基础的集群化战略可称为综合集群化战略。综合集群化战略不像上述以产业链的单向延伸为主促进园区企业的集群化发展,而是纵向与横向兼顾,培育和发展更大规模的集群,这种战略适用于发展状况良好、较高级阶段的园区。例如,珠江三角洲的电子信息工业园等,它们最初是以加工产品的某个环节而发展起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吸收了大批来自港台、日韩及欧美国家的产业转移,并带动大量的上下游配套企业落户本地,发展起具有综合性特征的产业链,松山湖、东部工业园等跨镇区产业园是较典型的例子,一些专家学者称之为“准集群”。

以下对上述三种集群化战略模式及特征等进行总结,见下表。

前面三种集群化战略是针对一条产业链来划分的,即具有一定的专业化特征。事实上,园区内部企业有时会处于不同的产业链上,此类园区可能包括这些产业:需要相同的资源,应用共同技术或劳动力技能,或者最终产品分享共同市场等。事实上,目前我国大多数园区的企业都处于这种混合状态。如果这种情况是由共同的前向需求或市场供给而形成的,则可以针对不同的产业类型,对工业园进行功能分区,促使其向前述三种集群化类型发展,并寻找它们的共同之处发展适当的辅助产业;如果入园企业仅仅是为了短期的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聚集到一起,那么这就是一种暂时且极不稳定的状态,随着市场的激烈竞争,劣势产业将逐渐被淘汰或再次迁移。无论是哪种原因,专业化是园区集群发展的方向所在,即最终将向前面所述的三种集群化方向发展。

三、促进园区集群化的措施

(一)以发展高科技为目标,整合城市内部各类园区

在全国各类园区清查整顿的基础上,园区的建设逐步走向规范化、集约化,接下来更重要的是根据地方资源优势及发展目标,重新设定一些标准,将现存的园区进行分类整合,健全其功能,提高产出效率。

在城市内部将开发区、大学科技园、工业园等进行有机整合,建设新型的高科技工业园。对各类园区的整合,要突出高技术与产业化相结合的特点,注重产出效益。例如,大学科技园有人才和科研优势,但普遍存在科研成果商品化的脱节;高新技术开发区凭借土地等优惠政策,吸引了一定数量的企业入驻,但大量企业研发能力不足,无法体现开发区的高新技术导向特点等。因此,将其进行有机整合,建设“区中园”、“园中园”等形式的新型园区,既可以保证园区发展的高技术性、搞好配套衔接,又能避免重复建设,将占地较大的开发区改组成较为集约的复合型工业园,提高土地利用率。城市内部各类园区的整合可以为构建完整的高新技术产业链奠定基础,并进一步促进园区向集群化方向发展。

(二)对地方性园区进行调查评估,为产业集聚指明方向

相对于城市内部各类高科技工业园区来说,地方性工业园的建设目标是体现地区资源优势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并且常常作为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的试验区和示范区来建立的。但是,我国大多数地方政府在建园初期并未从长远考虑园区的发展特色或方向,不但造成了园区的重复性建设、经营效率较低的状况,而且给企业的选址也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目前来看,许多企业已经意识到集聚经济的重要性,但到底该去你处聚,还是来我处聚,却无从选择”(王建,2004)。对各个园区优势的分析评估,进而解决集聚方向的这一工作只能由政府部门来做。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就曾对东京制造业进行了大规模的详细调查活动,并针对产业集聚的要求,颁布了一些临时法令,减少对企业区位的不合理限制。另外还为促进东京大田区经济的发展将其设立为一个行政单列的“产业城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些促进区域和产业发展的做法,我们可以适当地借鉴。

在我国各类园区整顿、重组之后,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对保留的园区进行一次彻底的调查,根据地区资源和产业发展的特点,从集群化发展的角度对园区整体的发展状况作出评估;对各类园区的发展潜力进行比较,为园区以后的发展指明方向,并尽可能给企业的选址和集聚提供有益的参考。

(三)实施产业链招商,促进园区的专业化发展

产业链招商是一种产业发展方式,它按照产业链各环节的要求吸引投资者,逐步建立以产业间投入产出为纽带的经济系统(攀学良,2004)。在明确园区产业发展方向的基础上,根据产业链各环节的要求,进行针对性招商引资,坚持以分工协作、本地结网来安排项目,是促进园区向专业化方向发展的有效措施。各级地方政府可以因地制宜,制定产业链招商的具体方案,针对园区的发展状况可依据产品、市场或关键技术等为主线实施产业链招商。对于我国大多数园区来说,技术的影响目前相对较弱,立足地区优势、面向市场、致力于特色产品的制造是体现园区生命力的关键所在。因此,以产品为主线进行产业链招商,关注产品各制造环节关联性和协调性,是较为现实的一种措施。

产业链招商所形成的产业链,最初可能表现为单一的线性结构,但随着企业的不断加入以及配套产业的发展,链条上各个环节的畅通性会加强,使得单一链条逐渐向网络状形态发展。在网络化发展的基础上往往形成具有合理分工与根植性的产业集群。

(四)完善园区中介服务机构和社会网络组织

在园区集群系统的构成中,核心要素是企业以及由它们组成的网络。但是,要促进园区产业链的良好运作,必须有中介机构的参与和社会网络组织的协调发展,为园区创新主体提供社会化、专业化的服务,使园区产业链在信息传递和沟通更加畅通和完善。

为促进中介服务机构和社会网络组织的发展,政府可以采取措施:(1)改善政府监管的条件,允许民营组织进入金融、保险、投资银行等行业,给企业的投融资提供多条渠道;(2)建立有效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加快园区技术创新和技术服务体系的建设;(3)引进注册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组织机构,维护园区正常的市场运行秩序;(4)促进行业协会的建立,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加快社会信息网络的形成。

在我国园区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上,政府部门虽不再参与园区的具体经营,但可以通过政策或公共物品的投资等来引导园区的发展,政府有关部门从控制职能到引导服务职能的转变,对于园区建设将发挥重要的协调作用。随着园区的发展,政府应逐步将其职能致力于“消除系统不完整性和不确定性”,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而非干预市场的正常运行。

第10篇

关键词:煤炭资源;煤化工产业;产业链

一、青海省煤化工产业发展基础

1.资源现状

截至2010年底,青海省累计探明煤炭资源储量50亿吨,保有资源储量48亿吨。已查明的煤炭资源储量主要分布在祁连山中北部及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北缘两大含煤区。在保有资源储量中: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40.2亿吨,占全省保有煤炭资源储量的83.8%;海北州6.48亿吨,占13.5%;西宁地区1.02亿吨,占2.1%;其他地区0.3亿吨,仅占0.6%。煤炭资源由西到东主要分布在大柴旦鱼卡矿区、绿草山大煤沟矿区、天峻木里聚乎更矿区、江仓矿区。

2.煤炭生产现状

2010年煤炭产量为1860万吨,同比增长44.97%,其中焦煤产量1320万吨,动力煤产量540万吨。“十一五”期间,全省煤炭工业持续快速发展,煤炭供给大幅增加,先后建成了鱼卡、海塔尔、高泉、柴达尔万吨煤矿等。

3.生产预测

“十一五”期间,大煤沟、默勒二矿、三矿、绿草山、红山沟、大头羊等改扩建煤矿11处,新增产能180万吨。到“十二五”末,柴达木地区煤炭产能达到5300万吨,其中动力煤3000吨,焦煤2300万吨。

4.需求预测

预计2015年全省煤炭消费量为5000万吨,其中大通西宁等地规划新增火电装机426万千瓦,新增用煤量1500万吨,用煤量达1970万吨;炼焦用煤810万吨;其他用煤新增150万吨,2015年用煤量达830万吨。

二、青海省煤化工产业发展思路

1.资源开发

加大动力煤资源勘探力度,探明资源储量16亿吨左右;加快煤矿建设,柴达尔、先锋等续建煤矿按期建成投产;以省能源发展集团和省木里煤业开发集团为主,开工建设一批煤矿,实现鱼卡地区3000万吨动力煤、木里煤田2200万吨焦煤两个矿区建设目标。到“十二五”末,全省煤炭产能达到6000万吨,其中动力煤3800万吨,基本满足我省火电和特色产业发展用煤需求。

2.新型煤化工

结合国内外市场,立足省内、区内现有优势资源,到“十二五”末力争就地转化省内焦煤810万吨,形成600万吨焦炭生产能力,充分利用焦化所副产的焦炉气、煤焦油等化工原料,延伸发展下游及相关产业,构建煤-焦-化产业链、煤基甲醇制烯烃(MTO)产业链、煤基甲醇/碳一化工产业链、煤气化多联产产业链四大产业集群。同时增加配套基础化工原料的生产,填补短缺的发展煤化工下游产品原料,进一步拓宽下游产品的发展领域。

三、青海省煤化工产业发展重点

1.煤焦化产业链

就地转化省内焦煤810万吨,形成600万吨焦炭生产能力。作为高炉冶炼、铸造和电石等冶金、化工工业部门燃料或原料;同时发展煤气净化生产硫酸铵和煤焦油。轻油、酚油、萘油、洗油、蒽油、沥青及粗苯等副产品,供合成纤维、染料、医药、涂料和国防等工业作原料。

2.煤制甲醇及转化烯烃

积极发展甲醇制烯烃装置,通过煤制甲醇进一步发展煤制烯烃。采用国际先进的甲醇MTO工艺生成乙烯和丙烯。以鱼卡、大煤沟矿区动力煤综合利用为龙头,建设煤制180万吨/a甲醇及转化烯烃生产装置;重点发展乙烯、丙烯及下游产品,重点发展聚乙烯(PE)树脂产业链、聚丙烯(PP)树脂产业链、丙烯/氨——烯腈—ABS产品链等。

3.煤基甲醇/碳一化工产业链

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甲醇下游产业,努力延伸产业链。逐步形成以甲醇下游产品为重点的综合开发利用格局。重点发展甲醛、二甲醚、甲醇、醋酸、甲醇制烯烃、甲醇蛋白、甘氨酸、草甘膦、甲胺、氯化胆碱等产品,配套建设合成氨/尿素、三聚氰胺、有机硅等产品,促进甲醇下游产品的发展,形成基础化工原料、有机化工中间体、精细化工产品、聚合物合成树脂、醇醚燃料、饲料及添加剂六个产业群。

4.煤气化多联产产业链

重点发展IGCC煤气化多联产项目,将煤的气化与净化部分和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部分充分结合,既保证了较高的发电效率,又有极好的环保性能。推广这种洁净煤发电技术是我省发展煤炭清洁技术的重要方向。依托大柴旦地区丰富的煤炭资源建设400MW联合循环发电系统,并建设年产80万t/a甲醇生产线。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丝绸之路;文化产业;产业链;大唐西市

中图分类号:G1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6248(2016)02003305

随着中国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以特定文化遗迹为核心, 借助文化遗迹进行新兴文化产业塑造并与原有产业整合,形成特定区域产业链组合的开发模式逐步得到了社会与学者的认可,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也使中国产业结构更加趋于合理。当包括文化产业在内的第三产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优化文化产业链结构,改变目前以文化遗迹为核心的单一、浅层次、以旅游项目为主开发运营的模式,科学合理地规划产业项目,形成自身特有的产业链和产业链组合,以及高水平、深层次、产业化的开发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西安大唐西市是西安市人民政府为向世人展示西安“人文之都”的无限魅力,于2005年启动实施的“皇城复兴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近年来国内具有影响力的文化产业开发项目。该项目以丝绸之路文明的历史文化传承为核心,以不断优化其产业链质量为发展方向,在十余年的运营发展过程中已实现了其大部分预定目标,但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发展的瓶颈和部分项目的转型问题。梳理分析西安大唐西市文化产业运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对未来产业链模式转型方向进行研究,对中国历史文化遗迹资源开发、文化产业园区发展具有一定的引导与借鉴意义。

一、大唐西市产业开发的

历史与现实背景作为世界之冠,唐都长安以其丰富的文化创造力和开放包容的姿态在东西方文明史上占重要地位,曾经是与雅典、罗马、开罗齐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历史上东方和西方商业文化交流的重要汇集地。1 300年前,中国盛唐时期的长安城中设有东、西两大市场。东市是国内商品贸易市场,西市则是包括西域、日本、高丽(今韩国和朝鲜)等客商在内的国际性大市场。唐代诗人李白“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中的“金市”即大唐西市。西市位于唐长安皇城的西南方,始建于隋,兴盛于唐,繁华程度盛极一时,是当时规模最为宏大、国际贸易最为繁荣、辐射面最广的世界经济贸易中心、时尚娱乐中心和文化交流中心。西市以其繁荣的市场体系、坚实的经济基础支撑着整个丝绸之路的贸易体系,是丝绸之路真正意义上的起点。西市既是外部世界了解长安乃至中国的一个窗口,又是东西方文化交流、贸易往来的重要平台。唐代长安城面积超过80平方公里,人口超过100万,宫殿金碧辉煌,佛寺宝塔高耸,东、西两市十分繁荣,是当时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唐代诗人岑参所作的“天门街西闻捣帛,一夜愁杀湘南客。长安城中百万家,不知何人吹夜笛”就是对唐长安人口众多、繁荣富足的真实写照。

西市位于唐长安城西南方位,其建筑布局与唐长安城中的里坊十分相似,都采用了封闭式的建筑方式,用市墙将内部彻底包围,形成一个对外密闭的空间。市墙之中每墙各开两门,市门皆有门吏管理,早晚随街鼓声而定时启闭。在长安城四周城墙高筑的情况下,拥有独立市墙的大唐西市俨然就是一座“城中之城”。

西市内部南北向与东西向各有两条均宽16米的街道,四街纵横交错成‘井’字形,将市内划分为9个长方形区域。其中东西向二街相距327米,南北向二街距离309米。此外,西市的9个区域侧面均为街道,这使得每个区域的周边都与街相邻,十分便于交易[1]。

西市的建立对当时中国乃至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都起到了空前的融合与推动作用。它的出现使得来自世界上不同地域、国家的人将本国所特有的商品与文化传入当时的中国。唐长安城时期西市的区位职能体现在经济、文化、政治3个层面。

第一,促进本国商品与外国商品的流通。西市作为一个国际性的贸易市场,往来于其中的商人来自东亚、东南亚、中亚,以及东欧等国家和地区。其中来自中亚与东欧地区的客商在当时的贸易活动中尤为突出,这些客商所销售的商品包括本国特有的药材、香料、珠宝,当本国的商品售罄时,再用赚取的资金回购中国特有的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这些客商的出现加大了中国与当时西方国家的贸易往来,促进了商品流通,也极大地丰富了当时的内地市场。

第二,促进本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随着唐王朝的日益兴盛与西市的不断繁荣,进驻长安经商的客商数量越来越多,而其中以来自西域的客商占比最大。大量的客商在带来丰富西域物资及特产的同时,也最大程度地传播了自身的西域文化,文化传播的范围覆盖了整个长安,从而影响到全国。文化的交流融合使得“兼容并包”的唐王朝帝国更加兴盛、繁荣。

第三,强化中国“世界中心”的政治地位。自公元681年唐王朝正式建立起,日益兴盛的唐都长安逐渐成为了西方与东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汇中心。作为当时国际市场的大唐西市,其规模之宏大,国际交易之繁荣,无论是在商业交易或是文化交流方面,都从实体上印证了唐王朝的强盛与发达。而西市的繁荣与发展对巩固、强化唐王朝作为世界中心的政治地位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 100多年前,汉代的张骞肩负和平友好使命,从汉长安起步,两次出使中亚,开启了中国同中亚各国友好交往的大门,开辟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这条路成为中西交流的主要通道,世界由此知道并了解了中国。1 300多年前,唐朝僧人玄奘经丝绸之路到达天竺,又一次开启了丝绸之路中外文化交流之旅,丝绸之路在中国与中亚、欧洲之间建起了一座商贸与文化的桥梁。进入21世纪,当中国人民又一次进入辉煌的历史转折点,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交融、经济的联系和依存更为紧密,重构丝绸之路文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在开放、包容、交流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梦,成了每一个中国人伟大的责任和梦想。挖掘、开发、利用在古代丝绸之路上有重要影响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丝绸之路起点――大唐西市,成为西安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和政治意义的壮举。

二、大唐西市开发建设原则2005年2月西安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重新审视西安的地位和优势,提出国际化、市场化、人文化、生态化的发展理念。结合第四次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明确了把西安建设成为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性现代化大都市的发展目标,形成了保护古城风貌、彰显西安特色、打造“人文之都”的城市建设思路。西安市政府于当年启动“皇城复兴计划”,加大对文物古迹、历史街区和传统民居的保护力度,使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古城区与新城区各展风采,人文资源与生态资源相互依托,向世人展示西安“人文之都”的无限魅力。2005年4月,全方位展示盛唐风貌的大型皇家园林式文化主题公园――大唐芙蓉园开园;2010年4月7日,国内首座由民间资本投资建设的遗址类博物馆――大唐西市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

大唐西市是在西安市政府“皇城复兴计划”的推动下,形成的一个以商业为主线,以丝绸之路风情和唐文化为特色的综合性商业项目,也是全国唯一一个在原址上重建的项目。与国内其他纯粹的商业项目进行比较,大唐西市最大的优势在于不可复制的历史文化资源与对唐文化魅力的展现。大唐西市所具备的历史人文资源与传承、发展唐文化对其作为商业项目的影响力度使得该项目成了国内同类项目开发的典范。为了使大唐西市的开发更具科学性和时代性,本文提出大唐西市开发建设的3点原则。

(一)在原址重建的原则

考古发现和历史记载均能证实唐长安城时期西市的具置即今大唐西市的位置。史料记载唐长安城时期西市四面各开二门,市内有4条大街,把该市分成9个长方形区域。街宽各百步,两侧有衣肆、药材肆、坟典肆、G辔行、绢行、秤行、麸行、帛行、寄附铺,经营各种商品交易的商家近千家。大街四周又设有很多旅舍、旗亭酒肆及饮食摊点。通过丝绸之路来到长安经商的西域及中亚、西亚等地的客商也多聚集该市,经营金银珠宝并购买有中国特色的丝绸、瓷器等运回国去转卖。基于对历史文化传承的考虑,重建大唐西市时,其建筑布局仍然模仿了唐代原貌,建筑风格沿袭唐代风韵,强调与同时期丝绸之路各国建筑风格相结合的原则。建筑功能突出唐文化,传承唐人“一行一市”的理念[2]。

(二)与城市环境相融合的原则

作为文化产业项目,大唐西市首先需要与城市的发展相契合。这其中包括:对土地的使用方式与增长趋势、经济结构的转变与扩大、城市自身所具备的文化底蕴及意义、城市交通与开放空间的体系。

(三)突出公益性的原则

大唐西市重建时的一条基本原则是突出公益性,主要体现在部分运营产业在不产生经济效益或者经济效益并不十分明显的情况下对文化事业的促进与推广。通过公益性产业的发展,从多个角度推动唐文化的宣传力与影响力,加强丝绸之路沿线各国文化的共融与交流,在公益性事业发展的过程中推动影响经营性产业的发展。

在唐长安城西市遗址上重建的大唐西市,在继承了唐长安城时期西市职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创新,对周边地区的各种文化和商业需求起到了支撑和带动作用。第一,新开发的大唐西市的商业职能,一方面是纯粹意义上的现代化商业活动项目,包括餐饮、服装、住宿、文体娱乐活动;另一方面依托唐长安城时期西市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的展览、旅游、表演活动,如大唐西市博物馆、丝路风情街、国际古玩城、不定期的国内外文化商演活动等等。第二,所承载的文化职能,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大唐西市作为商旅文化项目,自身所具备的文化内涵与影响力同样极其深远。通过唐代建筑文化、丝绸之路文化、集会庙会文化等多样化的人文活动的展示与结合,营造出独特的人文环境[25]。

三、大唐西市产业链开发

优势与劣势大唐西市从规划实施运营至今已有十余年时间,该项目的运行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但在运营过程中也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分析该项目运营及其产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对该项目改造和产业发展模式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唐西市产业链开发优势

1.以传播唐文化作为产业链开发内核

唐文化作为中国五千年历史文明中传播范围较广、延续时间较长、受推崇程度较高的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最灿烂的文化之一。西安大唐西市文化产业的整体运营皆以对唐文化的开发和运用为基石,是唯一可以用丝绸之路起点命名的项目。以优秀的唐文化作为产业链开发内核,是大唐西市文化产业极具竞争力的优势之一。

2.不可复制的历史遗迹资源基础

大唐西市是国内唯一在唐长安城历史遗存原址上再建的以盛唐文化、丝路文化为主题的国际商旅文化产业项目。大唐西市拥有确切的历史遗迹,这是许多现代化仿古建筑群落无法比拟的,也成为大唐西市产业发展独一无二的优势。

3.产业链内部的良好整合能力

大唐西市的产业链运营通过盛唐商业文化和市井文化的项目融合,涵盖了以大唐西市博物馆、丝路风情街为主题的旅游项目;以大唐西市酒店、多个以唐文化与丝绸之路文化为主题的餐饮项目以及其他购物、演出多个环节。这些环节在以传播唐文化为基础的前提下形成了良好的组合与资源互补,各环节逐步获得了稳定的盈利,使得大唐西市整体产业链的竞争力进一步加强。

4.政府对文化产业的大力扶持

大唐西市文化产业项目的开发与形成,正是在顺应国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进行的。政府对文化产业的大力扶持,既为大唐西市产业投融资提供了保障,也使大唐西市拥有了广阔的市场需求与发展前景[67]。

(二)大唐西市产业链开发劣势

1.文化产业集聚效应弱

大唐西市作为一项在原址上重建的文化产业项目,在原址重建的确定性也成了产业扩张的局限性。大唐西市文化产业项目的开发带动了周边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但大唐西市本身淹没在高楼耸立的住宅丛林中;另外,大唐西市周边缺少其他文化产业园区以及相应的文化企业,未能够形成大唐盛世的连锁效应。

2.产业运营优惠政策不到位

大唐西市项目作为2005年西安市“皇城复兴计划”中的重要启动项目,地方政府在人力、物力方面提供了大量的支持。但建成运营后支持扶助政策较少,未能体现为其文化遗迹保护的公益性事业特性,制约了大唐西市建成后的运营发展。

3.开发相应文化衍生品能力弱

衍生产品的开发是文化产业发展与扩大的重要环节,也是文化产业链得以延伸的主要方法。当一种文化形式或创意得到群众的认可后,产业运作者会以该文化为核心,开发出不同的搭载该文化内涵的载体,以此实现商业价值的最大化。大唐西市丝路风情街商铺冷清、商品单一,古玩城内的商品并没有着重凸显唐文化和丰富多彩的丝路文化,整个产业链还没有形成层次化发展,盈利窗口单一、不确定,这些都影响了大唐西市商业文化的发展。

四、大唐西市产业链发展

转型的建议文化遗迹产业链是指通过对文化遗迹的开发与重建,使其获得新的文化与商业价值,在对其新价值使用的基础上衍生出的一系列商业化项目和产品。针对大唐西市文化产业运营十余年的相关因素分析,其产业链组成模式转型应重点关注以下5个方面,以确保该项目的可持续运营和发展[811]。

第一,运用资源优势强化产业链效应。长安是古代东西方交往的大门,大唐西市是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古丝绸之路的起点。要充分发挥大唐西市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文化品牌效应:在纵向发展中,要形成“研发―生产―品牌营销”的文化产业链;在横向发展中,要将自身特色与旅游、餐饮、演艺、现代制造、影视、新闻出版多个产业紧密结合,积极开拓新兴产业链;在区域化发展中,应充分利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带”字效应,不局限于周边资源,要延伸至“带”的广角,借助商业运作、品牌传播、资源重组等手段,打造跨行业、跨地域、跨国际的“品牌价值―销售推广―整合营销―战略联盟”的产业生态链。

第二,推动大唐西市文化产业园区内不同产业间的联动与融合。文化产业的核心是文化创意。这一特点决定了文化产业园区与依靠技术、能源的传统工业园区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该园区内多条文化产业链的集聚过程。以唐文化与丝绸之路文化作为产业开发内核的大唐西市,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在强化一般产业链的同时着重发展内在产业链与协同产业链,并进一步宣传、包装唐文化,将其作为自身商品的特有印记。

第三,“以商养文,以文促商”带动大唐西市文化产业持续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有效提供就业岗位、增加财政收入和投资者收益,并源源不断地为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永续保护提供资金,从而走出一条“以商养文,以文促商”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路子。真正实现以资源带动产业,以产业促进发展并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资源。

第四,吸引客商投资,建成国际化“金市”。在全面落实发展文化产业相关优惠支持政策的同时,争取大唐西市文化产业园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吸引本区域及整个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客商投资,将其建成如盛唐时期的国际化“金市”。

大唐西市博物馆是目前全国唯一一家由民营企业投资建设的遗址博物馆,具有保护、展示西市遗址和反映丝绸之路文化、盛唐商业文化、市井文化的功能,已成为西安重要的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其“民营资本投资模式”被列为陕西大遗址保护五大模式之一。大唐西市的其他相关设施、景区都是围绕此核心建设起来的。还应考虑对民营博物馆予以相应的财政补贴和收益补偿,鼓励其免费开放,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和公众进入西市文化产业区,拓展消费能力,为丝路风情街等商业街区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对进入西市文化产业区的投资者予以税收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投资文化产业区,使得大唐西市能够真正展现盛世大唐的无限魅力。

第五,重组大唐西市文化产业链,提升园区品质。以唐长安城时期西市遗址为建设背景,显著突出唐文化主题的大唐西市属于典型的资源依托型产业链组成模式。按照规划,大唐西市文化产业园核心产业链在于以保存较完好的唐长安城时期西市遗址与出土文物为主题成立的历史博物馆以及仿照唐长安城西市原景风貌建设的九宫格街坊;支撑产业链在于以突显唐文化为主题的丝路风情街及西域特产、餐饮酒店、珍奇古玩等;产业链在于影视娱乐、商业展览、演出等。这种产业链布局在园区建设运营初期是十分有效的运作模式,但当园区发展到一定规模,园区内各种主题及其建设规模已经确定而其彰显度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就应当调整其产业链结构,确保园区的健康可持续运行。就大唐西市产业园区而言,应将更多的关注从核心产业链调整到支撑产业链,特别是丝路风情园和珍奇古玩城的招商引资上,应当先行一步,走出国门,沿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吸引客商,把上述支撑产业链上的园区建成像新疆国际大巴扎、西安鼓楼回民坊等有世界影响力的园区,使得支撑产业链真正起到对整个大唐西市文化产业链的支撑作用。

五、结语丝绸之路是中国与沿途各国人民互利互惠、友好往来的见证。以传承丝绸之路文明为核心,在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大唐西市原址上重现昔日的辉煌,既是对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更是为丝绸之路起点赋予了崭新的时代内涵。及时梳理和总结大唐西市文化产业园运营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问题,从调整文化产业内部结构和产业链方向入手,大唐西市文化产业园必将得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成为新时期丝绸之路经济带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参考文献:

[1]西安大唐西市置业有限公司.历史的延伸――大唐西市的规划概要[J].建筑与文化,2008(7):6669.

[2]和红星.西安“唐皇城”复兴中的大唐西市[J].建筑与文化,2008(7):5859.

[3]丁静,都红刚.大唐西市引争议:城市建设和城市文化复兴能否兼得[N].中国社会报,20070910(3).

[4]毕景龙,王慧.大唐西市的空间形态与文化特质解析[J].建筑文化,2011(2):146148.

[5]靳薇,宋鑫.大唐西市遗址复兴研究的初探[J].山西建筑,2008,34(5):6870.

[6]冯华,温岳中.产业链视角下的我国文化产业发展[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1(5):8286.

[7]张立波.文化产业园的产业链构建[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0,8(4):9295.

[8]李魁.城市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研究――以西安大唐西市项目为例[D].西安:西北大学,2009.

[9]贺嵘,毕景龙.城市更新中的遗产保护与文化传承――西安大唐西市保护与规划[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38(6):283286.

[10]王彬.新丝绸之路城市符号传播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4.

[11]王彬.民办博物馆发展相关文化产业的探索――以大唐西市博物馆为例[J].中国博物馆,2014(1):5459.

Industry chain development of Xian Tang West MarketXIE Yuyang

第12篇

关键词 新生态农业;农业产业链延伸;产业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 F71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9-0305-03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with the increasing demand for various domestic and foreign agricultural products,the accelerating change in consumption structur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the rapidly rising demand for processed food,the progress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terms of its scale,standard and organization. The new eco-agriculture begins to flourish.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green and organic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highly processed products from them is getting better and better,and the extension of the eco-agricultural chain brings more and more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Development of the new eco-agriculture and extension of its industrial chain have become an irresistible trend. The paper focused on the content of new eco-agricultural chain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its development,described its development prospect and today's situation,and provided actual cases to analyse and elaborate on all the aspects of new eco-agriculture.

Key words new eco-agriculture;extension of the agricultural chain;industrial development;strategy

1 新生态农业产业链内涵

农业产业链是产业链的一个重要种类,从初级农产品开始,涉及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是与初级农产品相关的产业群所组成的网络结构。在实际的生产中,农产品产业链体现在具体的不同农产品方面。农产品相关产业链的长度和宽度主要是由农产品的生物特征和经济特性来决定的。

新生态农业产业链不同于传统的农业产业链,其具有自身特点。新生态农业产业链是指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环节使用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运用现代科学技术、采用先进设备、优化生产方法,生产优质产品、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扩大销售渠道,促进农业生产从简单的作坊式生产向规模化经营转变的产业生产方式。打造现代农业产业链条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产业发展效率和质量的需要,只要将培育农业产业链条一以贯之地抓下去,让农业产业链不断延伸,那么农村经济发展就一定会有质的飞跃。

2 新生态农业产业链延伸项目简介

2.1 项目概况

利用科技对山区农村开展培育,进行有机农产品的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旨在增加其利润空间,建立有机品牌,运用实体店,O2O线上线下的营销,CRM客户管理维护销售体系。同时促及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和就业,激发新生态农业产业链延伸的生命力[1-2]。

2.2 项目主要研究方向及内容

打破以往农产品本地生产本地销售的状况,建立全新的生产加工环节,通过延长产业链条,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提升农副产品的利润空间。例如将初级农产品在当地的企业制成果蔬汁或者提取其营养素制成保健品、药品。对于家禽水产类进行屠杀,制成有机熟食,采用新型的销售模式,重视产品的包装和推销,采用O2O线上销售线下消费的有机结合对于易腐产品利用冷链运输网,CRM客户管理体系实现吸引新客户,保留老客户,将已有客户转化为忠实客户。最终使农民在生产和加工的环节中获取更多的收益,推动现代化新农村建设。

3 项目内部条件分析

3.1 项目的资源

3.1.1 人力资源。目前农业类高等院校院校的发展,为市场提供了大量的新型技术型人才,主要以80、90后为主的高校毕业生,其具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持有前沿的科研技术,可以源源不断为新生态农业产业链延伸注入生命力[3]。

3.1.2 土地资源。我国地大物博,资源种类多样。结合当地实际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来制定发展方案,不论是海拔较高、地势复杂的西部地区,还是东西过渡的中部地区,抑或是资源较为丰富、土壤肥沃、水汽丰富、地势较为平缓的东部地区都可以选择适合当地种植、养殖、生产的农业产品。

3.2 项目核心创新点

一是在原有的初级农产品销售的基础上,延长产业链,将农产品加工成即食食品、保健品等,使农副产品的利润最大化。二是将科学技术引入农产品的培育和生产中,打造绿色有机的农产品食品链条,建设新生态农业产业。三是具备品牌意识,在生产和加工的过程中,不断发挥品牌的力量,从单纯的农产品原料供给变为当地特色农产品销售,建设地域性品牌。四是打破自产自销的传统模式,运用新兴的营销方式,采用O2O,将实体店销售与网络购买结合起来,运用线上销售和线下消费,打破农产品销售的时空限制。五是CRM客户管理体系稳定销售对象。运用冷链物流等现代科技克服长途运输的弊端。六是利用当地农业产业来推动第二、三产业,如开发当地的旅游资源,开设农家乐活动,带动当地的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4 项目的SWOT分析

4.1 优势

4.1.1 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农业产业链条延长,初级农产品被加工,产品的外部特征和物化特征发生改变,功能增加、作用增大,在原材料不变的情况下,能够获得更多更好的最终产品。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同样投入的条件下,获得更高的剩余价值[4-5]。

4.1.2 增加就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能够吸收更多的劳动力就业,对于解决结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4.1.3 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型模式的构建。农业产业链的构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实现形式,贸工农产业链构建是对“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具体落实和贯彻,对推进郊区新农村建设,进而实现区域统筹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4.2 劣势

4.2.1 农业产业链发展不平衡。农业产业链条在我国发展极不平衡,不同地区之间、不同产品产业链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从地区来看,我国农产品的产业链条东部地区发展较好,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从具体产业链条来看,政治、经济、地理位置、文化、传统习惯等因素对农产品的产业链条发展都有影响,不同产品的产业链条不同。

4.2.2 农业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差。我国农业产业链各环节链接并不紧密,信息交流不充分,常常会出现前一环节的产品与后一环节的需要不适应,即一方面产业过剩,而另一方面则是需求得不到满足,导致农业链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够。

4.2.3 信息滞后影响农业经济市场化步伐。农民获取市场信息的渠道少,市场信息十分滞后,对市场的把握不准确,农业生产和市场脱节,导致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凸显,农产品产业链无法延伸。可能会间断,更有可能停滞发展。

4.3 机会

4.3.1 消费拉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人均GDP不断上升,进入食品消费结构加快变化和加工食品需求迅速上升的阶段,为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3.2 政策推动。中央对农业发展、农民增收非常重视,出台了相关政策刺激农业产业发展,实施了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为农产品加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

4.3.3 现代农业带动。随着我国农业结构的变化,以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生产为特点的现代农业逐渐推进,在保障农产品供给的基础上,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

4.3.4 科技驱动。科技创新是产业发展的动力和助力。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发酵工程、酵工程、膜技术、超临界萃取技术、微电子技术等现代技术与装备和一些新材料研究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为发展农业品加工技术提供了重要条件。

4.4 威胁

4.4.1 从产品质量上看。从农产品的种类来看,我国农产品同质化严重。农产品收获后经过简单加工就进入市场,加工效率低、附加值低,经济效益低下。

我国农贸市场交易的对象多为初级农产品,产品大多为同质产品、普通产品,原料型产品多,优质产品少,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普遍存在但仅仅是粗加工,加工效率低,低产品附加值现象屡见不鲜。

4.4.2 从产品意识上看。在现实的农产品生产和销售中,农产品很少进行包装,特色农产品品牌少,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更少。

4.4.3 从价格策略上看。农产品分类非常粗,大多以统一价格进行销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2点:一是商品意识差,没有市场营销的理念,不能准确对市场进行定位。二是农产品销售过程中环节过多,消费者的需求不能及时反馈。

4.4.4 从交易方式上看。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以销地产地,批发市场较小,规模小且不集中,这无疑增加了农产品的交易成本,传统的现货交易仍然占有很大比例,新兴的交易方式还没有普遍运用[6-7]。

4.4.5 粗放型经济仍占很大比重。在效益农业发展各要素中,大部分农民经营规划规模过小、经营管理粗放、农业科技整体水平不高、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农业增产不增收。由于农户经营规模较小、科技成果应用的空间较窄、利用新技术的能力差、经营管理粗糙,农产品附加值自然不会高。

5 项目的目标

5.1 预期成果

作为新时期发展现代化农业产业,其延伸的产业会带来的效益是无限的,创办有机绿色农业,延长初级农产品的产业链,利用科学技术提高农业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益,实现农产品价值利益的最大化,推动传统的分散式农产品的种植养殖向集约型现代生态农业转变。采用新型的销售渠道,改变传统销售模式,建立起现代化的农业销售体系,运用现代运输技术保证产品品质优良和食用安全,减少产业链上的损失,利用现代化管理体系保证农产品销售的稳定。

延长产业链的同时,会增设岗位,带动就业,推动当地二、三产业发展,促使当地经济的良性循环,促进新生态农业产业和新农村建设。

5.2 战略目标

对山区资源土地进行集约开发,将现代科技运用于农产品的有机绿色种植和养殖。研究主要是关注延长农产品的产业链,对农副产品进行深加工,将果蔬制成果汁,家禽水产类制成有机熟食,利用冷链物流网,严格要求产品质量,在国内销售的基础下面向国外市场,克服以往农产品初级收购所带来的利润低下、资源不能够充分利用的弊端;将科学技术与农产品的深加工进行有机结合,利用冷链克服运输弊端;树立品牌意识,将本地农产品生产作为特色产业,推动当地新农村建设;利用新型销售模式,打破以往被地域限制和交通不便造成销售受限的弊端;提升农产品的产品质量、增加销售渠道、扩大销售范围。

6 项目典型案例分析:天津蓟县的“一村一品”有机生态农业产业链

6.1 典例地区背景概述

天津市蓟县有机生态农业产业链条是典型的生产部门延伸模式,该模式适用于农业资源丰富的地区,在农业种植基地和农户共同组成的产业集群的基础上向第二、三产业延伸。

蓟县位于天津北部,毗邻北京,交通通达度高、通讯便利、物产资源丰富、名胜古迹众多。由于属于燕山山脉,北部群山包围,景色优美,地理位置优越,农业资源丰富,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县。农业生态环境存在很多优势:境内50%的土地为山地和丘陵,且地下水源充足,地势北高南低,是个半山区县。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大气、土壤、水质均符合国家绿色食品生产的环境标准,且各种指数均达到国家环境质量以及标准,是进行有机绿色食品研究和开发的最佳地段。

近年来蓟县大力推行生态农业产业,发展绿色有机农业。抓好标准化,产品国际化的生产,对产品生产能进行全质量控制,创出了企业连基地,基地带农户的产加销一条龙模式,蓟县的生态农业链的发展路径是在丰富资源的基础上形成了农产品种植和再加工的产业群,继而促进了下游的农产品加工、配送、销售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进而使得效益最大化,增加附加值。

目前蓟县的农业产业蓬勃发展,农产品公司数量不断增加,公司规模不断壮大,销售渠道不断扩大,通过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使企业不断壮大,同时带动农民增收。

6.2 莹丽酸枣汁

莹丽牌果蔬汁是蓟县近几年迅速发展和扩大规模的代表,是生态农业产业链的优秀代表,其经营模式是十分值得研究和借鉴的。其属于天津市蓟县隆兴食品有限公司,坐落于蓟县北部山区的千年古镇――下营镇。2001年建厂,占地1.67 hm2。现有水果罐头、果蔬汁饮料加工生产线2条,可加工生产野生酸枣汁、鲜桃汁、草莓汁、苹果醋、山楂醋等多种果蔬汁饮料,年综合加工能力1万t。

6.2.1 企业介绍。莹丽牌野生酸枣汁为公司的主导产品,现已销往北京、天津、石家庄、长春、唐山、包头等城市和地区,深受消费者的青睐。酸枣汁饮料刚一面市就受到了众多消费者的欢迎,并且在2008年首届天津市食博会上荣获“消费者最喜爱的产品”称号。

笔者亲自实地考察,公司所在地无任何污染,紧邻绿色食品果蔬生产基地,以优质的山泉水为生产水源。公司拥有与生产加工相配套的先进的检测,能够进行理化、重金属、微生物相关检测。

6.2.2 企业与农户链接的重要模式。企业与农户链接,不仅只存在于农业生产领域,而且广泛存在并且发挥作用于农产品加工、销售、贸易和农业信贷、农业生产资料供应等领域。

6.2.3 企业经营模式和盈利模式。公司建设在原材料产地,且部分由农民收购进行产品再加工,部分则由自己生产加工,这样就减少了运输过程中的费用和损失,极大限度地保障了农民与企业的利益。企业为达到效益最大化会将农产品产业链延长到最大,充分发挥农产品本身的最大价值,尽可能地增加其产品附加值,使得农业产业模式不断进行优化。

6.3 蓟县农业产业链发展劣势

6.3.1 人才队伍薄弱。农业产业链延伸开发是以新技术应用为支撑的新兴产业,拥有一支较强的人才队伍是发展蓟县农业产业链延伸的基本条件。而蓟县人才队伍薄弱。

6.3.2 资金短缺。资金是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投资的多少对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与传统的初级农产品相比,新生态农业产业链的延伸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重点是农业基础设施和专业生产设备的投资建设。资金短缺也是制约蓟县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6.3.3 科技开发能力较弱。新生态农业产业链延伸是一个科技含量很高的产业形式,发展它必须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成果。就拿蓟县的有机小杂粮来说,就必须在科学育种、管理、包装等工序加以控制。从现状来看,蓟县的科技开发能力还不强。一方面,蓟县县域内没有科研机构,从事科研开发的科技人员也很少;另一方面,蓟县产业链深加工的自主研发能力受人才、设备的约束。

6.3.4 农业产业链技术会受很多因素影响。会受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其产品质量和可能性较差,因此技术性能往往会发生一定的偏差,整合的难度大,生产的满足程度会有所降低。

6.4 以蓟县为例,结合当地实际自主开发新产品与开拓销售渠道

6.4.1 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包括野蘑酱、苹果醋、蓝莓汁、柿饼、山楂果脯制品、枣夹核桃等产品。蓟县盛产蓝莓、核桃、苹果、山楂等农产品,但此类农产品在初级层面上直销市场,产品本身的价值并没有增加多少,如果销售信息不通畅或者其他外界因素变化,很容易导致丰产后的滞销,例如2015年冬季的蓟县苹果滞销。但是如果进行生产链的延长,加工成苹果醋等产品,会大大增加产品本身的价值,会相应地产生很好的社会及经济效应。

6.4.2 开拓销售渠道。深加工后的有机农产品销售方向及销售渠道分别是超市、专卖店、礼品市场、网络销售、餐饮行业及出口业务。一是超市和专卖店。超市是针对个人消费者的主要渠道,发展前景良好。在大型连锁超市,如家乐福、沃尔玛等,许多有机农业品牌设有专门的销售柜台。二是礼品市场。礼品市场是有机农产品最重要的销售渠道之一,这些作为礼品的有机农产品往往需要进行专门包装,主要通过直销或专门的分销网销售。三是电子商务助力有机农产品市场。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借助其开放性、低成本、高效率等优势,有机农产品的营销出现了一个新途径。目前已很好地运用到农业产品的销售中,网络销售已经占总收入很大的一部分。四是开设直营店打造有机农产品品牌。以建设直营店的方式来进行有机农产品的销售不仅可以延伸到产业链的终端,与消费者直接对接,还可以打造有机农产品品牌,提升自己的利润空间。五是进驻餐饮行业。可以瞄准消费者前沿的饮食动态,进入各大餐饮行业进行销售,突出原生态、有机、健康的深加工农产品食品理念,打造健康的饮食需求理念,在餐饮行业会发掘出很大的潜力。六是进行出口贸易。要敏锐地洞察到国际农产品消费需求的前沿,可以针对不同国家的不同饮食爱好及食品要求生产相应的优质农产品,从而进行出口贸易拓宽销售渠道。

7 项目的未来前景

生活在改革开放后不断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目前正在全面建成小康,由此看来,人们的生活水平都在不断提高。从饮食层面来看,对于食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在不断提高的生活质量中逐步寻找符合自身选择要求的产品。其中农产品是最为重要的一项,它的挑选标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现在人们生活节奏快,已不满足于初级农产品,更加青睐健康、天然深加工的美味农产品。

商品的供需问题是相辅相成的,在此也亦是如此。市场需求量的增加,市场就会进行生产,而目前随着国家对农业的重视,出台的政策和对于精通农业技术类人才的政策越来越多,未来市场深加工的农产品数量、质量也会不断增长和提高。新生态农业生产链延伸的未来前景及未来消费市场会在发展中不断地成长与壮大。

8 参考文献

[1] 焦丽艳.胡雨村.江西省建设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的系统研究:“一村一品”模式的定位与措施[J].现代农业,2007(1):46-47.

[2] 赵英霞.中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对策探讨[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4-48.

[3] 丁俊发.农产品物流与冷链物流的价值取向[J].中国流通经济,2010(1):26-28.

[4] 张则岭.O2O 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机遇与挑战[J].物流技术,2014(12):111-114.

[5] 孙向军.蓟县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