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品牌创新战略

品牌创新战略

时间:2024-03-18 18:21: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品牌创新战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品牌创新战略

第1篇

关键词:服装企业自主创新战略

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但是,我国服装企业目前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创新体系不健全,缺乏对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技术创新、原创设计开发能力弱。2004年全国工业普查显示,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于研发方面的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为0.56%,纺织工业只有0.3%。不少企业热衷于通过购买国外的生产设备来引进技术,忽视软技术的引进和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创新,其结果只能是“引进、引进、再引进”,国内服装业总体技术状况没有得到根本转变。

一、自主创新的含义及基本类型

自主品牌的前提是自主创新,我国关于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要求,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构。

自主创新是指通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特的核心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新产品的价值的过程。自主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自主创新的成果,一般体现为新的科学发现以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品牌等。

原始创新:是指前所未有的重大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原理性主导技术等创新成果。原始性创新意味着在研究开发方面,特别是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领域取得独有的发现或发明。原始性创新是最根本的创新,是最能体现智慧的创新,是一个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贡献的重要体现。

集成创新:是指通过对各种现有技术的有效集成,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或者新兴产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指在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学习、分析、借鉴,进行再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发展中国家通过向发达国家直接引进先进技术,尤其是通过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方式获得国外先进技术,经过消化吸收实现自主创新,大大缩短了创新时间,也降低了创新风险。

二、服装企业自主创新的战略选择

经过十余年的快速发展,我国服装产业有了质的提高,产量和产值有了很大增长,但是,这个产业仍然处于比较低级的发展阶段,产业快速成长的动力主要是劳动力比较优势,在这种情形下,女装企业所采取的发展模式仅仅是低成本和面向国际市场的贴牌生产。

贴牌生产的严峻现实使得我国服装企业的利润微薄。统计资料表明,整个服装产业的供应链利润分配,大致符合加工环节10%,接单环节20%,品牌和营销70%的比率。服装企业在没有技术、没有盈利的情况下根本没有实力进行研发投入,由此导致其缺乏市场竞争力。鉴于以上原因,本文认为,理论型的原始创新对于我国服装企业来讲不太现实,借鉴意大利、法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和技术,采取集成创新战略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自主创新战略模式比较适合杭州女装企业。

从创新的手段和态势来看,考虑到我国服装企业的区域位势、地理文化、企业规模、技术实力等多方面的影响因素,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战略又分为如下几种:

1.率先创新战略

这是一种典型的“先发制人”战略。其最大特点和优点均体现在“率先”二字上。它要求服装企业抢在所有竞争对手之前完成技术创新并将创新产品投放市场,从而获取高额的早期“垄断”利润。几乎所有具有强大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都把这一战略视为战胜竞争对手的“法宝”,但从我国服装企业现状来看,大部分企业都不具备实施这一战略的能力。

2.模仿创新战略

这是一种典型的“后发制人”战略,其思想精髓是“先模仿后赶超”。采取这种战略的原因或者是服装企业自身创新能力不足,难以在“创新的优先权”方面与“率先创新者”一决高下,或者是实施率先创新战略在经济上不可行或不合算。同率先创新战略相比,模仿创新战略的突出优点是省力气、见效快、风险小、投入产出比高。采用模仿创新战略是后发达国家和企业快速成长并后来居上的必由之路,因此理应成为我国多数服装企业当前首选的技术创新战略。

目前我国服装企业采取模仿创新的模式比较普遍,杭州江南布衣服饰有限公司通过模仿创新取得了一定成功。由于自身规模和技术实力有限,在每年的不同季节,公司都要派优秀的设计人员到国内外先进的服装生产地区考察,对市场上流行的服装产品进行研究和消化,同时结合企业目标消费群体的特点进行局部性的改进,然后投放市场。事实证明,这种创新模式既有利于节约成本,规避研发能力弱等劣势,又可以满足市场需求,促进企业增长。

3.合作创新战略

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企业自身的局限性,竞争模式已经从传统的“对抗竞争”转向“合作竞争”。在这种形势下,服装企业如果还在“闭门造车”式地搞“独立创新”,就不仅是不经济和高风险的,更是不明智和不可行的。事实上,现今的企业大都通过与其他单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开展合作创新来提升技术能力。对于自身创新能力比较薄弱的服装企业来说,合作创新战略就是一种最有效的“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战略,是通过“借力策略”迅速壮大自身创新能力和提高创新绩效的捷径。合作创新战略的最大优点是能使合作各方在创新过程中“各尽所能、优势互补、风险同担、利益共享”。

由于我国服装企业的集群优势明显,区域联系紧密,所以合作创新也是比较适合我国服装企业现状的一种创新模式。服装企业可以充分利用集群优势,采取区域性的联合开发、技术共享等优势互补策略谋得共同发展,这在我国服装企业整体能力和规模处于劣势的现实条件下显得尤为重要。

4.核心能力战略

这是一种典型的“扬长避短”战略,其核心思想是“集中优势兵力于优势领域或特色领域以取得竞争优势”。企业能否快速、健康、持续地发展下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可持续性,企业的核心能力是其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源泉和不竭动力,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创新领先企业一般都是应用核心能力战略的专家,它们不但能够准确地发现自身的核心能力,能够非常专注地将自身“精力”应用于核心能力的培养和维护上。

参考文献:

[1].柴俊武.品牌资产的界定及其评估模型评介[J].南开管理论,2005,8,42-46.

[2].杨以雄,万艳敏.服装品牌资产评估方法的应用与研究[J].东华大学学报,2002,7,1-3.

[3].范秀成.品牌权益及测评体系分析[J].南开管理评论,2000,1.

[4].卢泰宏,黄胜兵,罗纪宁.论品牌资产的定义[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

[5].Cobb-Walgren,C.J.Ruble,C.A.andDonthu,N.BrandEquity,BrandPreference,andPurchaseIntent[J].JournalofAdvertising,1995,Vol.24,No.3,pp.25-40.

第2篇

关键词:技术创新战略;家电企业;海尔集团

1技术创新战略选择的依据

1.1技术创新战略的比较

技术创新战略一般分为自主创新战略、模仿创新战略和合作创新战略,其特点各不相同。相比较而言,自主创新对企业的资金、研发能力有很高的要求;模仿创新则对这些方面的要求较弱一些,但它要求企业能很好的吸收所引进的技术,从而从工艺上更好的创新,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合作创新则要求合作主体之间细节的划分清晰,权责明确,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这种创新战略越来越多的被企业所采用。

1.2两种典型技术创新模式

现在一般存在着两种基本的创新战略观点:一种是十分普遍的观点即模仿创新——自主创新;另一种是现在从两弹一星、吉利等这些案例所引发出来的直接自主创新的战略。那么相对我国的家电行业的企业到底应该采取何种创新战略途径?下面引用彭纪生、刘春林建立的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的博弈分析模型,以期对我国家电行业的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提供借鉴。

1.2.1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的博弈分析

为表述的方便,考虑两个企业(企业1和企业2)均可独立进行一项创新研究的博弈问题。由于企业自主开发需要研究成本并需承担失败风险,故假设该项研究需要投入的直接成本为c,对每个企业来说,成功的概率均为p。并设在不计成本的情况下,任何一个企业的研究成功将给企业1和企业2分别带来v1和v2的效用(或收益)。但是如果只有一个企业研究成功,另一个企业为共享研究成果,必须付给成功者一定使用费d(一般假定d于是对两个企业而言,有4种不同的策略组合,即企业1创新、企业2模仿;企业1模仿、企业2创新;企业1和企业2都创新;企业1和企业2都模仿。

1.2.2分析结论

如果两个企业效用(v1和v2)分别位于分界线((c/p)-d)的两侧,那么高效

用的企业选择创新,低效用的企业选择模仿,是一个重复剔除的占优均衡策略。如图:

根据图中的这一博弈模型,我们得出如下结论:经济发达的国家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研发新的技术所带来的收益相对高于经济不发达的国家企业;同时前者的创新成功率相对较高,也更刺激其积极进行新技术的研发。对于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国家企业进行新的研发有可能得不偿失。因此当两企业的创新收益分别位于分界线((c/p)-d)的两侧时,中国企业选择模仿创新是博弈的均衡解。

2案例分析

2.1海尔的现状

海尔是在引进德国Liebherr公司冰箱生产技术而成立的青岛冰箱总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84年1月1日,经青岛市经委决定,将青岛东风电机总厂与青岛工具四总厂合并成立青岛冰箱。同年员工有800名,销售额为348万元,赤字是147万元。2001年海尔的全球销售额达602亿元,年平均增长率约为78%。到了2001年,海尔拥有包括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在内的96大门类15100多个规格的产品群,并出口世界160个国家和地区。2003年,海尔全球营业额实现806亿元,并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第一名。2004年1月31日,世界五大品牌价值评估架构之一的世界品牌实验室编制的《世界最具影响力的100个品牌》报告揭晓,中国海尔唯一入选。在海外市场上,海尔已建立起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球设计网络、制造网络、营销与服务网络。现有设计中心18个,工业园10个。营销网点58800个,服务网点11976个。2.2海尔的技术创新战略模式

2.2.1发展初期模仿创新战略

1984年,在“起步晚,起点高”的思想指导下,青岛冰箱在青岛市经委的指导下,比较和研究世界上32家冰箱的技术资料,决定从德国Liebherr公司引进4星级冰箱的生产技术及设备。在这个阶段,其研发活动的重点在于对引进技术的掌握,为此,海尔委派技术人员赴德国Liebherr公司接受培训。通过学习、消化,海尔突破了内部技术瓶颈,并进行模仿创新,推出了亚洲第一台4星级电冰箱。此后,海尔进入其他的家电领域时,也采用同样的做法,如1993年与意大利Merloni公司合资,生产滚筒式全自动洗衣机。

海尔集团并不是仅仅单方面的停留在“高起点”的引进技术,同时还十分注重吸收消化技术,从而更好的创新。随着产品的逐步系列化,海尔拟议低成本、高质量扩大本地市场,并打开海外市场。此时海尔步入了改进创新阶段,在实施全面质量管理(TOM)的同时,其管理焦点向降低成本转移。在这一阶段,海尔德研发活动的重点在于生产工艺的创新和零部件的国产化。为更好满足本地市场需求,海尔通过反求工程进行工艺创新,针对中国市场的特点,开发出了适合国情的门冰箱,并通过了美国UL认证,逐步与国际接轨。

2.2.2中期至今合作创新、自主创新

实现了产品的多样化以后,海尔开始以直接出口的方式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在“日清日高、日事日毕”的管理模式下,海尔把管理焦点放在改进产品性能上,对已有的技术的改进。海尔瞄准新的市场需求,以改进性产品创新为主,利用技术积累,逐步形成自主的研发能力,在国际上率先攻克冰箱无氟、节能、大力冷冻三合一的难题,走上了自主创新之路。

海尔产品门类已相当齐全,其主导战略演化为海外市场设计、生产、营销的三位一体化。在这个阶段,海尔研发活动的重点一方面在于对现有技术的整合创新,如把变频技术运用到冰箱中,开发出变频冰箱;把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冰箱中,开发出网络冰箱;另一方面,力求紧密跟踪世界前沿技术,通过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建立信息分中心和设计网络,及时获取国际最新资讯。在技术策略上,则更加注重运用全球科技资源,形成了包括战略联盟工作系统、产学研工作系统等在内的技术创新外部体系。海尔利用新兴技术,捕获潜在市场需求,并初步实现了技术创新的全球化,如海尔出口美国的冰箱都由洛杉矶设计分部研制;无霜保湿、智能保鲜的“无霜金王子”系列新产品由法国设计分部开发。

3我国家电企业的创新模式选择

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来看,我国已处于工业化的第二阶段,工业发展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但我国不能简单地讲应该采取何种创新战略,应该根绝不同的产业,产业的不同发展时期等因素出发来讨论采取何种战略。对于我国的家电行业的技术创新战略,基于海尔案例的发现及结论,本人尽发表以下自己的见解。

中国家电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模式应该采取以模仿创新-自主创新为主线的战略来发展。从海尔的案例中我们发现,企业发展的初期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是海尔高速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引进技术就应该引进最核心的也最先进的技术。泰康人寿董事长陈东升就曾说过:要找就找最顶级的企业去模仿,这样才会大大缩短我们和发达国家,和行业顶级企业之间的差距。同时成熟的技术领域,技术创新的空间也越来越有限,家电行业相对处于成长、成熟期,在这个阶段采取模仿创新是比较好的选择。海尔进入冰箱业时引进的就是德国Liebherr4星级冰箱的生产技术和设备。

模仿创新是先去模仿然后吸引转化为自己的东西,最后去创新,当前我国企业发展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技术的消化、吸收及开发的能力很弱。大部分企业只是重视技术引进和掌握,通过先进技术、设备等制造产品、降低成本、提高质量,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而忽略了对技术的吸收以及进步已不创新、开发。海尔成立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其目的是通过中央研究院研究超前10年的技术,增加技术储备。既要跟踪和分析研究与集团发展密切相关的超前技术,又要着重搞好这些超前技术的商品化工作,使得各类超前技术在中央研究院得到二次开发和技术重组,实现商品化,最终形成高新技术产业一条龙。

一个企业要寻求长足的发展,要最终在市场里立足,就必须具有自己独特的内容,家电行业的市场发展空间较大,通过各种技术的融合仍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因此在模仿创新为企业赢得市场、资金、技术的条件下,当企业发展壮大以后就应该进行自主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先于其他企业走在市场的前列,才能在市场上更具有竞争优势。近年来海尔洗衣机自主创新生产的世界上第四种洗衣机“双动力”、6A自动档洗干一体机等产品不但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更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成功完成了我们洗衣机从追随世界洗衣机行业潮流,到引领世界洗衣机行业的发展潮流的转换。其在上市第一个月就占据了国内高端市场能够50%的份额。2005年更以中国自主品牌纳入了国际IEC标准提案。

合作创新在企业发展的任何时期都是可以积极谋求的。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谋求共同发展的社会,各个企业间的相互合作不断的加强,没有任何一个企业可以在脱离其他企业而独立的生存。加强企业间的交流,相互学习,这样才能使我们自己的企业得以更好的发展。而且各种创新战略并不是相互排斥的,我们采取配合使用多种战略的方式,来促进企业的发展,达到最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赵玉林.创新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3).

[2]彭纪生,刘春林.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的博弈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03,(6).

第3篇

关键词: 高科技企业 技术创新战略 战略类型 战略分析方法

一、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战略职能的提升

“战略”一词与企业经营联系在一起并得到广泛应用的时间并不长,最初出现在西方经营名著《经理的职能》(巴纳德著)一书中,而“企业战略”的广泛应用是在1965年(美)经济学家安索夫的《企业战略论》一书问世后。企业战略是指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条件下,企业以超越对手,发展自己为目的,以争夺顾客,争夺市场为主要内容,所展开的一系列带有全局性、根本性和长远性的谋划。根据它实施的范围、层次分为总体战略、经营单位战略和职能战略。高层战略注重做正确的事来改进效能,底层战略注重正确地做事来改进效率。完整的企业战略过程包括战略的分析制定、组织实施和协调控制。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就是高科技企业为达到一个长远的,全局的技术创新目标而制定的方针和政策,是对某种创新趋势进行控制的行动准则,属于总体战略下的职能战略。但由于技术创新在当代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实际上从战略职能的角度来看,技术创新战略已突破了底层次战略的“正确地做事”的界定,要求具有帮助企业“做正确的事”的作用。

当代的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战略职能主要包括:(1)高科技企业通过制定技术创新战略,对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有了比较全面深入的认识,明确了本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技术创新的目标,使企业有充分的准备面对变化迅速的技术发展趋势,而不被一时得失所迷惑。在环境突变的情况下,企业也可以采用应变战略,不至于忙乱和束手无策。

(2)高科技企业有了技术创新战略,就有了技术创新发展的总纲,为各种中、短期技术创新活动提供了一个长期的、统一的主题和指南。这有助于企业尽量捕捉机会,以一贯的战略敏锐感发现新产品、新工艺、新市场等。

(3)正确的技术创新战略能使高科技企业最合理地利用所拥有的各种资源,达到较佳的协调和综合效果,即所谓的“1+1>2”。技术创新是一个技术、资金密集性的活动,通过分析外部环境来选择正确的技术创新目标、战略模式,制定科学的实施过程,做到物尽其用的资源配置,这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成功与否是意义重大的。

(4)技术创新战略的存在能统一职工思想,增强凝聚力,通过职工不同程度地参与战略的酝酿、决策和实施,有助于形成科学的认识和正确的行为,能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全员创新的企业文化。

(5)历史地看,技术创新一经出现就会在社会上产生巨大的示范作用,那些未获得潜在的超常利润的企业便会渴望分享其利,从而形成巨大的模仿。众多的模仿使有限的率先创新大面积地扩散,由技术扩散引起的投资亦会导致投资过剩形成经济停滞。只有再开展新一轮的技术创新,经济才会有全面的复苏和繁荣。这样反复,经济出现了周期,其中技术创新是主要因素之一,企业通过制定战略,可把握技术创新中的趋势,顺应其发展,不但可以生存,还可以获得超常利润,发展壮大。

(6)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面临的主要风险是投机性风险,造成这种风险的原因来自于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不对称信息和不完全信息,而战略具有联系内部与外部的特点,其制定过程是个开放式的信息接受、反映、决策、反馈、再决策的循环改进过程,它能够减少这种风险带来的不确定性。

二、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目标的重新划分

当前高科技产品开发的方向是多功能化及高能化、微型化及大型化、智能化及简单化、多样化及个性化。顺应这种潮流,高科技企业要树立正确的技术创新使命,即以技术创新活动为手段促进经济高质量增长,以满足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使企业长期持续生存和发展下去。

而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目标则是对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战略使命的进一步具体、明确的解释,其构成了技术创新战略的基本内容,反映了高科技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技术创新活动的方向和所要达到的水平。它既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以往对技术创新战略目标的描述是总体战略目标下的子目标,没有单独的使命。例如,为达到总体发展战略目标的要求则技术创新贡献率应达到某种程度。这里,考虑到技术创新战略层次和职能的变化,对技术创新战略的实施期望结果加以总结,无非有两种:一是经济效益的攀升,二是长期获取经济效益的能力即核心技术能力的提高。进而,我们将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目标分为两类,包括经济目标和技术目标。经济目标具体包括:市场份额、产品质量与效益的提升。技术目标具体包括:对现有产品生产方法的根本改进、对现有产品的渐进创新、采用别人开发的技术、对率先创新者的模仿。从依存关系来看,经济目标是核心,技术目标的制定是为了实现经济目标,技术目标的不断实现确保了经济目标实现的持久性,经济目标的实现为下一步技术目标奠定了基础。

三、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类型的重新划分

直到目前为止,技术创新战略的类型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分类标准。按照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他将技术创新战略分为;1、成本领先战略。2、技术领先战略。3、歧聚战略。从具体应用来看,英国学者弗里曼将技术创新战略按创新时机和创新程度分为:1、进攻型战略2、防御型战略3、模仿型战略。英国的教科书中根据安索夫对经营战略的分类将技术创新战略分为:1、市场领先战略。2、追随者领先战略。3、应用工程战略。4、模仿战略。然而,现有这些分类没有区分开高科技企业对技术目标和市场目标的不同追求。因此,如果对现有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类型按照两种不同的战略目标划分,则有:一是追求技术目标的技术创新战略,二是追求经济目标的技术创新战略。

技术目标的技术创新战略包括:

1、领先战略。该战略是要求企业在技术创新上做到始终“领先”,总是要得到第一笔丰厚的超额利润,或者在长期内形成知识产权的垄断获取利益。它需要企业有强大的技术研发、市场推广力量,只有那些“航母级”高科技企业更加钟情于此战略。

2、追随战略。该战略的目标是企业不抢先研究和开发新产品,而是当市场上出现成功的新产品时,立即对技术领先者的技术进行仿造或加以改进,并迅速占领市场。该战略的优点是:避免了应用研究及可能进行的基础研究所需要的大量投资;克服了新产品在其最初形态时所可能带有的缺陷。高科技企业选择这种战略,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即高水平的技术情报专家,高效率的消化、吸收和创新能力,极富有弹性的研究开发组织等。当然,该战略也有缺点,那就是企业受新产品技术专利保护的影响和市场开拓的有限性制约。

3、模仿战略。当企业缺乏技术专家、缺少实验设备以及独立的研究开发机构时,企业宜于采用此战略方法。但选用该战略时,企业应具有良好的信息系统,能迅速、及时地掌握其它企业和研究机构的研究开发动向和成果,使企业具备进入市场竞争的能力。该战略的缺点是由于模仿,有可能利润较少,同时企业技术水平将永远落在技术输出企业的后面。

4、引进先进技术的拿来主义战略。这种战略虽然是低档次的战略,但对于缺少技术、资金的企业不失是一条捷径,其关键在于及时向“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战略”的转化。

5、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战略。由掌握现有高科技产品的生产技术到对产品的改进,这种转化的核心在于培育技术创新能力,该能力来源于吸收先进技术,消化理解后的再认识,对外在技术由使用到内化的过程中。战后的日本许多企业依此成功,如被称为“创新之神”的索尼,其实质就是对当时先进产品学习后的二次创新。

经济目标的技术创新战略包括:

1、“集中一点” 战略。该战略大多为中小型规模的高科技企业使用,由于其资源有限,往往无法经营多品种的产品以分散风险,所以最好集中兵力,通过选择能使企业发挥自身优势的细分市场来进行专业的经营。采用这种战略往往过分依赖于某种产品或技术适用的特定细分市场,一旦市场变化、需求下降,就会给企业的生存带来威胁。因此,为了尽量减少风险,采用这种战略的高科技中小企业要不断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在界定好的细小目标市场上站稳、站牢。

2、特色经营战略。该战略侧重于树立歧异性,包括产品本身差别化和营销战略理念的特色定位。随着人们消费观念变化,对个性追求的增强,高科技产品为每个不同的人提供不同的服务的理念已逐步被认同。特色经营战略利用客户对品牌的忠诚以及由此产生的对价格敏感性的下降使企业得以避开激烈的价格竞争,从而能够比较长远地树立起优势地位,逐步扩大市场占有率。

3、联盟战略。选择该战略的高科技企业通过与其它企业合作,获取互补优势,利用合作伙伴的分销渠道,较易地将产品扩展至合作伙伴的市场。它分为高科技大型企业之间的“强强联盟战略”、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之间的“强弱协作战略”和中小企业之间的“弱弱联合竞争战略”。 尤为重要的是:传统产业与大量代表新兴产业的高科技企业的结合,创造新的营销渠道,如网上购物交易,网上咨询、市场调查等业务的展开,这在客观上增强了传统企业对高科技企业的依赖性,为高科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4切入战略。该战略注重于填补市场空白点,可以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将品牌的知名度在消费者心目中提升。这是根据部分的高科技企业机动灵活、市场适应性较强的特点而制定的一种经营战略。切入点的特征为:(1)、产品寿命周期较短,只能在一段时间内加以生产,传统企业反映跟不上技术变化的产品领域。(2)、由于许多高科技产品个性化需求很强,属于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产品,一般大企业追求规模经济而不愿插足这样的领域。(3)、技术和市场风险较大,但市场前景明朗的领域。

四、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的战略分析方法的评析

战略选择是建立在透彻的战略分析基础之上的。如果从战略发展史上考察,自从战略管理理念被提出以来,主要有两种分析方法:一是传统的“以环境分析为基础”的战略分析方法,它源于波特的市场引力理论和“五力量模型”,即产生利润的主要可能性均来自市场、取胜的关键在于确定有吸引力的竞争领域。而决定行业潜在盈利的在于五种力量——现有公司之间的竞争、新进入者面临的障碍、购买者的议价能力、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和潜在产品或替代服务的威胁。以该理论思想为基础,扩展至政治、经济、社会、行业,形成我们经常在教科书中看到的宏观环境分析、中观环境分析和微观环境分析。二是1990年,由Hamel和Prahalad提出的“以核心竞争力为基础”的分析方法。他们认为“一个组织是由相对独立的资源、能力、竞争力组成的,这些要素是该组织战略选择的依据,即战略分析的出发点。”由于上述资源的相对独立性,其它企业的学习成本提高,因而拥有这些要素的企业具有竞争优势。当这些要素组合具备工作能力后,竞争优势便转化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势能转化为动能”。这种能力是企业拥有的最有价值的资本,它是一种融于企业文化中的员工所掌握的技能和创造力,它具有区别于一般能力的特征:1、核心能力应当是有价值的,即核心能力应提高企业的效率,可以帮助企业在创造价值和降低成本方面比竞争对手做的更好。2、核心能力应当是异质。一个企业拥有的核心能力应该是企业独一无二的,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核心能力的异质性决定了企业之间的异质性和效率的差异。3、核心能力应当是难以仿制的。4、核心能力应当是很难被替代的,不存在替代品的威胁或威胁很小。5、核心能力是局部优势。它只在向客户提供服务或产品过程的某一、两个环节或方面存在,即企业并不是在每一个环节都优于竞争对手,因为这在一般情况下很难做到。这种方法在现代尤为流行。

“以环境为基础”的分析方法实际运用是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在90年代初发展至顶峰。这段时期正是战后西方发展的“大和平时期”,世界市场以卖方市场为主、需求旺盛,企业在成立和投资时,注重研究所投产业和细分市场的定位,以期获得超额利润。此时的企业定位作用胜过对资源的利用,而且企业所处的环境是相对静态的,即产品生命周期较长、技术创新的作用是局部的。但是随着70年代的石油危机、80年代以来的技术革命和90年代的金融危机等等,环境变化日益难以把握,技术创新的力量往往导致环境的彻底变化。相对静态的环境分析产生的战略落后于发展,而试图动态化进行环境分析又因其磅礴而难以描述。今天的科技使人们难以想象明天的“景色”。这样,原有的外部环境分析无法使企业技术创新准确定位,而相对既定的企业内部资源似乎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战略导向。这种叫做“核心竞争力”的资源成为当代许多企业成功的经验,如SONY的精密制造技术、CANON的光学元件技术等。这样,高科技企业培养核心竞争力不失为技术创新战略发展的方向。

从当前来看,核心竞争力分析成为战略分析的主流,相比之下的环境分析似乎不再重要。但,核心竞争力分析也只是作为企业家战略分析的突破口、着手点,而非万能的。我们知道,战略的作用就在于长期规划、在于与对手竞争中获得持续优势。如果离开环境谈战略,就如同一个人在闭门造车,推不出去;即使推出去了,也是个落伍的低级品,这样就恰恰失去了战略的意义。

故此,综合运用两种主要理论进行分析才是最佳的选择,可以做到知己知彼、扬长补短,既有环境分析来了解客观变化,又有核心能力或专攻技能的分析做到主观上心中有数。这样制定的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方能做到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主要参考文献:

[1] 迈克尔·波特著:《竞争战略》 华夏出版社 1997年版

第4篇

1.我国中部地区汽车工业已投入巨额研发资金加快自主创新

目前,我国中部地区汽车工业正处于高速成长期,不仅中部地区国有特大型汽车骨干企业东风汽车集团(前身为“二汽”)投巨额研发资金于自主创新,而且一些后起的大型民族汽车企业也投入巨额研发资金进行了自主创新,如我国民族汽车工业的领军企业安徽芜湖奇瑞汽车公司。国内商务车制造的领军企业安徽江淮汽车集团投入巨资进军自主品牌轿车、轻卡、中卡、重卡、SRV和MPV等,其发展思路是在全面整合全球汽车制造工业的最佳资源的基础上自主创新,争做国际汽车制造业一强。

2.我国中部地区自主品牌汽车经过市场考验已赢得国内外市场

安徽奇瑞及其系列自主品牌、湖北东风及其系列自主品牌、安徽江淮及其系列自主品牌、河南宇通等因为产品质优价廉,性价比高,已成为广大国内消费者热衷的品牌。这为我国中部地区的自主品牌汽车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奇瑞、东风、江淮、宇通和江铃等均以自主品牌实现批量出口,奇瑞更是建立起自主品牌的海外工厂,他们已赢得海外消费者的认可、肯定和品牌美誉。

二、我国中部地区汽车工业加快自主创新的综合战略

1.自主品牌创新战略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汽车产销大国,国内汽车年产量超过一千万辆,其中三分之二以上为国外品牌。这些国外品牌的汽车占据着中国汽车市场三分之二以上的份额,而且有扩大趋势。品牌即为汽车工业的灵魂所在。首先要从自主品牌创新入手,除了中部地区历史悠久的自主名牌湖北东风、安徽江淮外,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安徽奇瑞、河南宇通、江西江铃、湖南长丰等新崛起的中部地区自主品牌开始发力。应把这些汽车工业新老自主品牌都做大做强。中部地区的自主品牌创新不在于数量多,而要推出精品自主品牌,自主品牌的市场生命力要强,开拓占领国内外市场份额要大,与国外品牌的正面竞争力要强。

2.开拓占领国内外市场的创新战略

产业依靠市场生存,同样依靠市场发展壮大。我国中部地区汽车工业首先要扩大国内市场份额,在扩大、巩固国内市场的同时,逐步打开国际市场。让中部地区的好车、名车、新车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全球竞争,用实力赢得世界市场。安徽奇瑞汽车公司自主创新推出的自主品牌系列车型已成为我国民族汽车工业的典范之作。在国际市场上,奇瑞不仅输出整车产品,而且输出自主知识产权汽车制造技术和自主品牌,奇瑞汽车从2001年开始已批量出口到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在我国自主品牌中始终保持领先。奇瑞汽车已经在海外建立SKD和CKD工厂,已开始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实施不同的自主创新发展战略。

3.集群创新战略

第5篇

1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推进农业产业技术创新

战略联盟的设计、构建与发展我市作为农业大省的省会,承担着保障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的重任,为应对农业资源要素瓶颈和耕地资源减少不可逆转、水资源严重短缺、生态环境压力不断加大、农业生产成本持续上升、从业人员素质下降等制约因素,必须强化农业科技创新,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研究为先导,结合我市创新型龙头企业、农业高新技术企业、重点研发机构以及核心专利、知名商标的行业布局,确定产业技术创新的战略目标、战略方向和重点任务,提升战略引领能力,制定现代农业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把握环渤海经济区崛起和京津冀优势互补合作发展的机遇,通过组织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谋划、设计、构建和发展,充分利用京津冀科教优势,整合科技资源,加速技术转移,强化自主创新,走技术集成、协同创新、集群发展之路,把握市场脉搏和现代消费趋势,加快省会农业现代化、集约化、市场化、社会化进程,实现农业产业化,产业集群化、农民职业化、农村信息化和新型城镇化,为我市农业产业发展转型、构建省会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强化产业链和创新链建设,创新农业发展方式,依据我国现代农业和涉农重点产业发展趋势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方向,结合我市实际与区域特色优势,谋划我市农业梯次产业培育重点,着力发展生物种业、食品产业、生物农药、工厂化农业、饲料产业、中兽药产业、生物肥料、农机装备、山区特色农产品和农产品物流、农村信息化等新兴产业集群,制定石家庄现代农业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战略规划和全市农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规划,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全市构建由优势骨干企业牵头,中小企业和研究机构组建的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达10家以上,加盟企业达到300家,从而探索建立联盟良性发展机制,完善产业链构建,实现产业集群市场利益最大化,促进以产中为主的传统农业向产前、产后环节不断拓展延伸,向农业产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进军,增强产业整体的关联效应和技术对资源的增值增效作用,为保障粮食与食品安全和农民增收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

2构建和完善长效合作机制,优化联盟协同运营模式

应坚持“面向市场,平等自愿、优势互补、合作创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原则,遵循联盟内在规律,增强联盟内生动力,健全联盟运行管理制度,组织产业技术创新活动,进一步完善联盟的利益机制、责任机制、信用机制和开放创新的组织协同机制,修炼联盟内功,培育联盟生态,为促进联盟健康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一是形成契约协商、互惠共享的利益机制。利益机制是联盟发展的核心,是形成联盟产业技术创新价值链的最直接的体现。利益联合、利益创造、共同利益最大化以及利益分配合理化是联盟组织的生命之源。联盟应坚持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和“利益平衡、利益共享、利益约定”原则,形成以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为核心的契约协商、互惠共享的利益机制。二是形成分工协作、责权明晰的责任机制。责任机制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的基础,责任机制要有利于推进产业技术创新。强化科研规范和伦理道德教育,严肃违约责任追究,加大对联盟中的欺诈和背叛行为的惩罚力度。制定联盟技术创新项目与过程管理办法,调动各方的积极性,确保项目合作实施和目标实现。三是建设相互信任、信息沟通的信用机制。信用机制是联盟发展的保障,联盟信用机制在于保障成员在协议框架下履行各自的责任。推进联盟信用机制建设,应通过建立联盟信用评价体系、完善成员准入退出机制,组织开展信用管理和考核评价、建立信息公开共享机制,促进信息交流、沟通协调,促进成员单位建立良好的自律机制和合作关系。四是推动建立开放创新、合作交流的协同机制。整合资源推进关键共性技术研发,面向目标市场设定联盟创新目标,推动产业整体发展。构建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立产学研用结合、创新链与产业链衔接、大中小企业协作的协同创新机制,推动优势科技资源向企业开放共享和联盟间的合作交流、互利共赢,是联盟作为产业技术创新组织开放发展的必然要求。促进知识在合作组织间的转移、共享、集成和再创造,实施“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的知识产权战略,塑造和保护产业核心竞争力,构建支撑产业高端发展的协同创新机制。

3加强联盟建设危机管理、系统防控联盟失败风险

一是制定联盟建设管理办法,规范联盟构建基本条件、组织架构、运行制度,完善联盟顶层设计,构建市场化、民主化、社会化的联盟管理机制。二是对联盟实行定期评估考核制度,参照科技部组织开展联盟评估工作模式及评价指标体系,制定评估工作方案,重点对联盟创新活动、创新绩效、服务产业、运行管理和利益保障等情况进行自我测评及第三方综合评价。三是建议省市有关部门设立农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专项计划,促进联盟完善组织架构、明确目标任务、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完善运行机制,组织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提升协同创新效率。

4大力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建设科技型企业家队伍

加快构建和发展以企业为主导的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培育产业技术创新的领头羊。针对目前我市42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属省级农业科技型企业不足15%、省级创新型企业不足5%的现实情况,应组织实施“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工程,着力引导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向科技型企业发展,农业科技企业向创新型企业发展,实现农业企业的转型升级,提升创新能力,提质增效,做优做强,更好地构建核心产业链和配套产业链,带动中小企业和农业合作组织加强农科教、产学研合作,走技术集成、协同创新、集群发展之路,通过市场优胜劣汰和政府扶优挺强,培育一批现代农业科技型龙头企业,成为产业技术创新的行业领军企业和农业高新技术后备企业,更好地发挥龙头企业推动产业发展的核心引领作用,提升核心企业领导力,打造区域核心竞争力。

5实施农业知识产权战略,提升农业品牌竞争优势

随着经济、科技全球化进程加快,知识产权已经成为市场竞争的制高点和核心竞争力,成为现代农业龙头企业和产业创新联盟建设的重要支撑与战略关键。农业产业创新联盟应勇当实施农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先锋,深入贯彻实施农业部《农业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和2013年1月农业部、科技部、知识产权局联合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知识产权工作的意见》,按照“激励创造、有效运用、依法保护、科学管理”的方针和农业发展规律与自身特点,明确知识产权战略目标重点、健全规章制度和管理体系,通过提升农业知识产权创造能力和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与自主品牌,提高特色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强产业链竞争优势,努力提升联盟协同运用与集群管理服务能力、集体维权与行业自律能力,把握技术创新的制高点、市场关注点和产业生长点,培育知识产权运用标杆企业,提升联盟农业知识产权质量,推动农业知识产权联营和商品化、产业化、资本化。

6着力加强科技金融结合,构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

第6篇

关键词:开放式创新 战略选择 突破式创新 渐进式创新

一、引言

随着技术和产品开发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开放式创新变得更加容易实现。开放式创新被定义为:系统地利用企业内外部的能力,从而在创新过程中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不断地打开其创新边界,在追求绩效目标的同时,开放式创新鼓励企业考虑位于它们边界之外的资源,跨国公司会通过组织间的知识交易来扩展它们内部的知识基础,从而在创新实践中逐步学会利用外部资源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由于资源的有限性,企业不可能将所有的创新活动限定在企业边界之内。因此,跨国公司会通过开放式创新战略,将创新转化为新产品和新服务从而赢得市场份额。由于技术市场的不完备和缺乏系统的内部机制,外向型开放式创新会带来较大的风险和挑战,因此大多数企业倾向于选择内向型开放式创新战略。由于我国的跨国公司起步较晚、国际化水平相对较低以及技术水平相对薄弱等现实因素的影响,也会选择内向型开放式创新战略从外部开发利用先进的知识和技术。此外,我国的跨国公司在多项技术领域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实施开放式创新战略的企业大多是与国外企业建立技术联盟或在国外设立研发机构,并且通过外派技术人员的方式,将海外获取的新技术知识传递到国内的母公司及其研发中心。本文根据全球化背景下开放式创新呈现出的新特征,选取创新网络的全球化程度和创新过程的开放程度两个维度,组成开放式创新战略的四种类型:高全球化-高开放度创新战略、高全球化-低开放度创新战略、低全球化-高开放度创新战略和低全球化-低开放度创新战略;并且通过对我国跨国公司的实证检验,揭示了在这四种不同的开放式创新战略下,跨国公司的开放式创新战略所决定的突破式创新绩效和渐进式创新绩效之间的差异性,为正在走出去的中国跨国公司的创新实践提供参考。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本文从以下方面提出假设:(1)高全球化-高开放度创新战略。实施高全球化-高开放度创新战略企业在全球化的范围内寻找开放式创新的合作伙伴,可以帮助企业获得更加多样化的知识。实施高全球化-高开放度创新战略的企业可以通过使用专业化的技术为创新与技术合作提供一定的支持,从而达到提高创新绩效的目的。同时,高全球化-高开放度创新战略属于一种突破式的创新,企业选择突破式创新而非渐进式创新更进一步增加了外部技术来源的相关性。这与之前研究的发现相一致:企业在实施突破式创新的同时会更加依赖于外部技术获取,这反过来同样促进了企业突破式绩效的提高。因此,本文提出假设:

假设 1a:与实施其他类型开放式创新战略的企业相比,实施高全球化-高开放度战略的最高的创新绩效

假设 1b:实施高全球化-高开放度战略的企业偏向于追求突破式创新绩效,与渐进式创新绩效相比,其突破式创新绩效会更高

(2)高全球化-低开放度创新战略。实施高全球化-低开放度创新战略的企业其合作伙伴具有较高的国际化水平,但是企业只对外部开放其部分创新过程,这类企业会追求较高的技术成就。由于开放式创新需要承担巨大的风险并且需要较多的时间、人员和资金等资源,因此实施高全球化-低开放度创新战略的企业更加追求较高的技术成就,因此更加追求突破式创新绩效的而非渐进式的创新绩效。因此,本文提出假设:

假设 2a:与实施其他类型开放式创新战略的企业相比,实施高全球化-低开放度战略的企业具有中等水平的创新绩效

假设 2b: 实施高全球化-低开放度战略的企业偏向于追求突破式创新绩效,与渐进式创绩效相比,其突破式创新绩效会更高

(3)低全球化-高开放度创新战略。企业成功的要素包括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服务等级、品牌和成本节约等,其创新绩效一般会在同行业中呈现出中等水平。因此实施低全球化-高开放度创新战略的企业相对保守,并不将技术领导力作为其主要的目标,这些企业更加追求渐进式的创新绩效而非突破式创新绩效。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 3a:与实施其他类型开放式创新战略的企业相比,实施低全球化-高开放度战略的企业具有中等水平的创新绩效

假设 3b:实施低全球化-高开放度战略的企业偏向于追求渐进式创新绩效,与突破式创新绩效相比,其渐进式创新绩效会更高

(4)低全球化-低开放度创新战略。实施低全球化-低开放度创新战略的企业其全球化水平一般较低,企业的技术合作者主要来自于本土的范围内,同时这些企业只会打开其创新过程的少部分环节进行外部技术合作。因此,在实施这种战略的企业中,技术合作只是暂时的,并且合作关系一般为短期,企业很少会确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只会在本土的范围内选择合作伙伴。这种战略可以产生有限的交易成本并且限制了知识溢出的风险,同时技术风险和商业风险也处于较低的水平。因此,由于实施这种创新战略的企业相对保守,其创新绩效水平一般不高,选择这种开放式创新战略的企业倾向于追求渐进式的创新绩效。因此,本文提出假设:

假设 4a:与实施其他类型开放式创新战略的企业相比,实施低全球化-低开放度战略的企业创新绩效水平最低

假设 4b:实施低全球化-低开放度战略的企业偏向于追求渐进式创新绩效,与突破式创新绩效相比,其渐进式创新绩效会更高

( 二 )样本选取 本文的数据来源来自跨国公司的 MBA 和 EMBA 学员,填写问卷的主要人员为企业技术部门和战略部门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在确定样本之后选择了经过信度和效度检验的问卷,并咨询相关学者对问卷进行了修正。然后在总的样本中选取了15 家在样本中具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了试点调查,并根据回复对问卷行进了进一步的修改。

( 三 )问卷调查 我们向 MBA 和 EMBA学员发放 160 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 127 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 79.4%。通过邮件和实地访谈的形式向 152 家跨国公司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发放285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 198 份,有效回收率为 69.5%。在本次调研中总共发放445 份问卷,在剔除一些缺失值较多、具有明显错误的调查问卷之后回收的问卷为 325份,问卷总体有效率为 73.0%。由于样本具有不同的来源,因此检验了两种来源的差异性,通过对两组样本企业的T 检验,T 值为0.306,远大于0.05 的临界值,认为两组样本没有显著差异可以进行合并使用。另外本文对有效问卷和无效问卷进行了 T 检验,所有 T 值均不显著,表明问卷回复中的非回应偏差问题并不严重。为了避免由于多个变量的数据收集来自于同一被访者所造成的同源偏差,使用 Harman 单因素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了同源偏差检验。对样本中的变量使用 SPSS19.0 软件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检验结果表明,被萃取出的第一个因子只解释了总方差的24%,因此同源偏差并不会对本研究数据分析造成影响。

( 四 )变量测量 (1)创新战略:对于创新网络的全球化程度(GLOB)和创新过程的开放程度(OPEN)这两个维度分别设计了4 个测量问项,测量方式均采用 Likert7 点量表(1=“完全不同意”;7=“完全同意”)。主要分布于价值链的大部分创新环节等问项。(2)创新绩效:根据 Laursen 和 Salter(2006)以及 Atuahene-Gima(2005)开发的 Likert5 点量表将创新绩效作为因变量进行测量。突破式创新绩效具体包括:贵公司在过去三年内所开发的突破式创新产品或服务的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比例(小于 5%、5%-10%、11%-15%、16%-20%、大于 20%);贵公司在过去三年内所开发的突破式创新产品或服务的数量(0-3、4-6、7-9、10-12、大于 12);等四个问项。渐进式创新绩效具体包括:贵公司在过去三年内所开发的渐进式创新产品或服务的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比例(小于 5%、5%-10%、11%-15%、16%-20%、大于 20%);贵公司在过去三年内所开发的渐进式创新产品或服务的数量(1-10、10-15、16-30、31-75、大于75)等问项。(3)控制变量:由于成立时间较短的企业会更易于创新,使用企业成立时间作为控制变量,通过企业从建立至今的时间取对数计算得来。由于规模更大的企业会拥有更多的资源,创新速度会比小企业更快,因此本文使用企业规模最为控制变量,通过对雇员总数的自然对数进行测量。此外,根据 Roy 和 Oliver(2009),将产业类别作为控制变量,并用两个虚拟变量测量产业类别,分别代表服务业、制造业和其它产业。其中设定服务业为参照组,产业类别 1 代表制造业与服务业对比,即“ 1 ”表示制造业,“0” 表示不是制造业;产业类别 “2 ”代表其它产业与服务业对比,即“1”表示其它产业,“0 ”表示不是其它产业。中国跨国公司的类型根据所有权结构,主要分为中方独资和中外合资两种类型,本文采用虚拟变量的形式来表示。

三、实证检验分析

( 四 )进一步检验 本文进一步分析发现:(1)假设1 得到支持,表明与实施其他类型开放式创新战略的企业相比,实施高全球化-高开放度战略的企业具有最高的突破式创新绩效,由于这类企业的合作网络具有较高的全球化程度,同时企业将其创新过程的绝大部分环节打开,因此可以有效的吸收利用来自全球市场的外部创新资源,从而能够有效地将其转化为实际生产力。(2)假设2a、假设3 得到支持而假设 2b 没有被支持,表明实施高全球化-低开放度创新战略和低全球化-高开放度创新战略的企业都具有中等水平的创新绩效,同时两类企业都是更加追求渐进式的创新绩效,这说明创新网络的全球化程度和创新过程的开放程度对于突破式的创新来说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只有同时在这两种特征中处于较高水平的跨国公司才能开放式创新中获得突破式的创新绩效,否则,如果只在两种特征中的某一维度处于较高水平,而另一维度水平较低的时候,无论企业的突破式创新绩效或是开放式创新绩效都不会太高,同时由于样本中大部分企业都采取这两种创新战略,这说明在现实中大部分企业还是追求比较稳健的渐进式创新从而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3)假设4a 得到支持,但不显著,表明实施低全球化-低开放度创新战略的企业创新绩效水平最低,同时这类企业不明确追求哪一种创新绩效,这说明实施这类战略的企业主要依靠于自主创新,其开放式创新程度最低,但是对于中国企业来说,由于起步较晚、薄弱等条件的约束,这些企业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普遍不高,解释了实施这类战略的企业具有最低的创新绩效的原因,这同时也解释了创新网络的全球化程度和创新过程的开放程度对于提高企业开放式创新绩效的重要性。

四、结论与启示

本文实证结果表明:采取高全球化-高开放度战略的企业最大化的开发利用了外部的技术资源和创新机会,但是会投入大量的时间和资源来维持必要的组织结构和组织间的联系;采取低全球化-低开放度战略企业避免了人力、财务和技术方面的风险,但是限制了对外部资源的利用和通过合作而形成的创新机会;采取高全球化-低开放度战略和低全球化-高开放度战略的企业代表着中庸型的战略模式,这些企业利用了外部的部分机会,但是同时限制了对资源的投入。其中高全球化-高开放度战略和低全球化-低开放度战略代表着两个极端。实证研究同时表明,每种开放式创新战略都会同时带来突破式创新绩效和渐进式创新绩效,但是高全球化-高开放度战略带来的突破式创新绩效要更明显,而其它三种战略带来的渐进式创新绩效会更明显。这表明大部分企业还是倾向于风险较低、相对稳妥的渐进式创新,从而能够保证创新能够转化为持续的经营绩效。

对于中国跨国公司而言,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对于不同开放式创新战略的选择将决定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地位。成立初期的跨国公司可能会选择比较激进的开放式创新战略,从而达到迅速占领市场的目的;而比较成熟的跨国公司可能会为了保持市场份额而采取相对保守的开放式创新战略。因此,跨国公司要根据自身的战略定位和资源基础,在这四种开放式创新战略中做出选择,从而达到所期望的创新绩效。企业要从外部网络关系的创新资源中获得良好的回报,使之体现在企业的突破式创新绩效和渐进式创新绩效上,创新能力的培育是一项重和艰巨的任务。跨国公司要重视自身的创新能力建设,增强自身实力,这是在全球市场上有效利用外部创新资源的基础。在过去的一段时期,中国企业在开放式创新的战略举措上,已经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今后需要在已经进入国际市场上注重创新战略的“精耕细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获得跨国经营的成功和在全球主要产业市场上真正占有领先的或应有的战略地位,并将中国跨国公司对全球市场的创新资源的利用转化为良好的战略回报,使其开放式创新战略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参考文献:

[1]陈钰芬:《开放式创新:提升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年第4期。

[2]唐方成、仝允桓:《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开放式创新与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中国软科学》2007年第6期。

[3]高良谋、韵江、马文甲:《开放式创新下的组织网络能力构架》,《经济管理》2010年第12期。

[4]Lichtenthaler, U., Open Innovation in Practice: An Analysis of Strategy Approaches to TechnologyTransactions . 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2008 .

[5]Chesbrough,H.,Open Business Models:How to Thrive in the New Innovation Landscape,Boston,MA: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6.

[6]Almirall, E., Casadesus-Masanell, R., Open versus Closed Innovation: A Model of Discovery and Divergence.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 2010 .

[7]Argote, L., McEvily, B., Reagans, R., Managing Knowledge in Organizations: An Integrative Framework and Review of Emerging Themes. Management Science, 2003 .

[8]Chesbrough, H., Crowther, A.K., Beyond High Tech: Early Adopters of Open Innovation in Other Industries. R&D Management, 2006.

[9]Lichtenthaler, U., Lichtenthaler, E., Frishammar, J., Technology Commercialization Intelligence:Organizational Antecedents and Performance Consequences.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009.

[10]Bianchi, M., S.C. Orto, Frattini, F., Vercesi, P., Enabling Open Innovation in Small- and Medium-SizedEnterprises: How to Find Alternative Applications for Your Technologies. R&D Management, 2010.

[11]Lichtenthaler, U., Lichtenthaler, E., A Capability-Based Framework for Open Innovation:Complementing Absorptive Capacity.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2009.

[12]Parida, V., Westerberg, M., Johan, F., Inbound Open Innovation Activities in High-Tech SMEs: TheImpact 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 2012.

[13]Zahra, S.A., George, G., Absorptive Capacity: A Review, Reconceptualization, and Extension.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2.

[14]Lane, P.J., Koka, B.R., Pathak, S., The Reification of Absorptive Capacity: A Critical Review and Rejuvenation of the Construct.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6.

[15]Lichtenthaler, U., Absorptive Capacity, Environmental Turbulence, and the Complementarity of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Processe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9.

[16]Grant, R.M., Baden-Fuller, C., A Knowledge Accessing Theory of Strategic Alliances.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2004.

[17]March, J.G.,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o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Organization Science, 1991.

[18]Pisano, G.P., Verganti, R., Which Kind of Collaboration is Right for You?.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08.

[19]Dahlander, L., Gann, D., How Open is Innovation? DRUID Summer Conference Paper, 2007.

[20]Van De Vrande, De Jong, P.J., Vanhaverbake, W., De Rochemont, M., Open Innovation in SMEs:Trends, Motives and Management Challenges. Technovation, 2009.

[21]Fosfuri, A., The Licensing Dilemma: Understanding the Determinants of the Rate of TechnologyLicensing.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6.

[22]Laursen, K., Salter, A., Open for Innovation: The Role of Openness in Explaining InnovationPerformance among U.K. Manufacturing Firm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6.

[23]Atuahene-Gima, K., Resolving the Capability: Rigidity Paradox in New Product Innovation.Journal of Marketing, 2005.

第7篇

[关键词]自主创新 战略 高校科研

自主创新是十六届五中全会所确定的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六大原则之一。自主创新是具有专利权利受法律保护的创新成果。自主创新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越来越重要。高校应在国家创新体系中为推进我国的自主创新做出主要的贡献。

一、推进自主创新战略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

自主创新是一个关系全局的战略课题。自主创新既可以理解为一种国家战略或发展道路,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科技创新方式。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自主创新的战略意义。

1.自主创新是关系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大战略。自主创新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支撑国家强盛的筋骨,是国家独立自主的基础。自主创新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成功与否事关国家的国际地位、民族尊严、发展后劲。只有自主创新战略的成功实现,国家和民族才能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2.自主创新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的正确选择。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我们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的增长,突破人口、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解决好人民普遍关注的扶贫、教育、医疗、安全和社会保障等诸多问题都离不开自主创新。只有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才能为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支持,为实现发展壮大民族经济奠定坚实基础。

3.自主创新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强大支撑。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形势下,中国“入世”并逐渐融入世界经济。在新的国际环境中,中国仍然依靠简单模仿已没有前途,贴牌生产回报微薄,走别人的路只能永远跟在别人后面爬。要避免受制于人,不做低端产品的加工装配车间,就必须将自主创新作为国家的核心战略不断推进,以自主创新促进产业技术升级,改善外贸出口结构,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的能力。

总之,全面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是我们党综合分析国际形势和国内发展阶段提出的重大战略方针。对此,我们必须全面深刻地理解。

二、实现自主创新战略的基本途径

实现自主创新是一项关系全局、时不我待的战略任务,需要全面规划、全民动员、全力推进。实现自主创新战略的基本途径主要有:

1.全面发展自主创新的各种创新方式。自主创新作为一种科技创新方式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原始创新,努力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原始创新往往孕育着科学技术质的飞跃,是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和科技竞争力的源泉;二是集成创新,使各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和新产业。集成创新是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主要指围绕一些具有较强技术关联性和产业带动性的战略产品和重大项目,将各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起来,实现一些关键技术的突破甚至引起重要领域的重大突破;三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积极消化吸收再创新。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自主创新不能封闭起来进行,而应开展广泛的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完善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机制,充分利用人类共用的科技成果。自主创新的成果一般体现为新的科学发现以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品牌等。

2.充分发挥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有利因素的作用。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自主创新的过程。发展中国家实现赶超目标推进工业化、现代化也必须自主创新。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已经具备了自主创新的诸多有利因素。从人才来说,我国现有的科技人才已达3200万,具有研发能力的科技人才就有105万;从投入来说,我国研发投入总额已跃居全球第六位;从学科基础来说,我国已有比较完善的科学布局,生物、纳米、航天等重要领域的研发能力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从市场条件来说,13亿人口的巨大市场对创新的需求无可比拟,在这种需求的拉动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形成市场导向的自主创新机制;从制度条件来说,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为自主创新战略的推进提供了巨大的活力和广阔的空间。

3.不断加强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自主创新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需要从国家层面整合创新要素,构建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提供保持创新的组织保障。自主创新的主体是全民。自主创新与建设学习型社会、创新型国家紧密相连。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是自主创新,各种小发明小创造也是自主创新。无论是重大突破还是微小改造,都需要我们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自主创新的载体是各种创新实体和机构。这些实体和机构包括了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国家实验室、企业研发机构以及科学普及技术推广和技术中介组织等,是一个覆盖全社会的科技创新组织体系;自主创新的机制是在政府导向作用下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机制。在这里,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

三、高校科研要发挥自主创新的主体作用。

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主创新的基础和生力军。高校科研必须以实施和推进国家自主创新战略为己任。

1.高校科研要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现代大学不仅是从事教学活动培养人才的场所,而且是从事科研提供知识产品的主体,20世纪后的大学更是将科学研究成果作为对社会的主要贡献。在现代大学中,科学研究十分活跃并贴近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要将科学研究成果提供给社会,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就必须以自主创新战略作为核心不断地推进。

2.高校科研要与企业相结合。根据科技创新的规律和社会化分工的要求,科学创新的主体是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的科研院校和大学,技术创新和产业的主体则是企业。高校要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要形成以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机制。企业面向社会,创新需求敏感,创新冲动强烈,只有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题,提升各类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提高国家的整体创新实力。

3.高校科研要大力营造生动、活跃、民主的创新氛围。要在高校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尚,要注意破除那些只防出错,不求出新;只求保险,不担风险;只循陈规,不探新路的思维定式,注意克服那种唯书唯上、崇洋迷古、照搬照套的行为惯性。要解放思想、求真务实,推崇探索、宽容失败,鼓励冒尖、包容个性,提倡竞争、倡导合作,让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新欲望得到尊重,创新活动得到鼓励,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4.高校科研要以人才为本。自主创新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人的素质的高低,取决于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高校要全面实施人才强校的战略,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战造就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规章制度保障人才,努力营造优秀人才特别是青年教师充分施展才华的良好环境。

5.高校科研要有完善的体制。体制催生动力,机制激发活力。高校要创新体制激励创新。要制定各类鼓励自主创新的经济政策,要制定自主创新的奖励政策,要建立完备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要构建科研成果转化机制。要形成公平有效的人才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努力做到不问出身问学识,不重学历重能力,不论资格论水平,不看年龄看成果。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给创新者应有的尊重和回报。

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自主创新是实现发展的核心。高校必须全面推进自主创新的战略,充分发挥高校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温宪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J].广东科技,2007年2期

[2]里白:全面推进企业自主创新――访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陈清泰研究员[J].经济师,2007年3期

[3]吉永华:自主创新根植于求真务实[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年1期

[4]程梅珍: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面临问题及路径选择[J].天津财经学院学报,2007年2期

[5]陈畴镛王永丽: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存在问题及对策[J].经济论坛,2007年1期

第8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创建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5-0019-01

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产生和发展壮大,虽然国家政策在大力扶持,但由于中小企业资产规模小,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财务制度不健全,又受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体制的影响,使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与自身发展和市场经济均不适应的情况。针对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存在的问题,本文论文应该从以下方面加强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创建。

1 实施品牌战略,提升企业形象和服务水平

很多中小企业一个不足之处就是品牌建设不足。品牌是塑造企业形象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品牌也是企业在市场上参与竞争的最有力武器。缺乏自己的品牌是目前企业普遍存在的现象,这样企业只能在低价格、低档次低端市场勉强经营。企业普遍缺乏品牌意识是由于企业缺乏品牌建设的资源和能力,因此,企业主必须树立起品牌意识,要在企业的品牌建设方面投入必要的资源,打造自己的品牌,并且要经过长期不懈地努力,在产品质量、性能、服务等方面不断改善,创造属于自己的竞争优势,逐步、全面地形成并提升产品的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从而提升企业的整体形象和信誉。另外,利用品牌优势打造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还能为企业赢得更多的客户,能提高市场占有率,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2 优化治理结构,完善治理机制

企业还必须不断完善自身的治理机制。随着企业不断发展,各种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也日渐复杂,于是便需要建立相关的内部制度,规范其内部的监督机制、决策机制、激励机制和用人机制,使四大机制符合企业发展的需要,能真正起到有效的内部控制和监督作用,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制度上的保证。

企业发展初期,规模小,不必专注于形式设立无实际作用的董事会和监事会,这样反而会增加经营成本,所以可采用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这不仅减少管理成本增加工作效率,还有利于员工团结一致努力工作。

中小企业要不断完善公司治理机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公司治理治理模式。尤其是对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贵州省的企业来说,由于普遍存在领导层人数不多、亲属关系牵制、个人主义较强等特点,更需要建立合理的公司治理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从法律规范的角度保证公司治理结构有效存在,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企业健康持续的发展,才能从根本上建立起较强的企业竞争力。

3 推进创新战略不断满足市场要求

中小企业要想在复杂多变的竞争性市场环境中长足发展,并取得成功,就必须根据当下市场的要求,不断进行自主创新。企业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客观情况,实施创新战略,可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企业进行产品技术创新,增强企业的技术实力。企业在产品技术方面的创新,也就是经过长期的科技投入、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创新为目的进行的企业创新活动。企业可以通过引进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建立一种新的经营方法达到技术创新,也可以通过提高企业员工科技人员的比例来达到技术创新。

其次,企业进行管理制度及方式的创新,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企业要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就必须建立起符合现代企业发展要求的一整套管理制度。

最后,企业除了上述两方面的创新以外,在组织、观念和服务等其它方面也要不断进行创新活动。企业应该真正做到勇于创新、善于创新,从企业的思想到行为都进行创新,使企业整体都处于创新发展的状态,打破禁锢企业发展的瓶颈,不断增强企业的适应能力,提高企业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竞争性市场中拥有持续的竞争力。

4 创造优秀的企业文化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创造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于构建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它为核心竞争力的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企业生存的基础是企业的一般竞争力,而使企业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的源泉是核心竞争力。企业管理者在一系列价值理念中进行的价值抉择和该企业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企业文化决定着该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生成的基石和土壤,就是企业文化,先进优秀的企业文化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直接驱动力。

对企业文化的重视是伴随信息时代和世界瞬息万变形势要求而诞生的,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现代管理理念、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是融合了企业文化、现代管理、组织形态和当代一些先进思想和理念的综合性。企业通过创建学习型组织,能够促使企业员工思想观念的转变和素质的提高,进而进行企业技术、管理、理念等方面的创新,从而提升企业竞争力,适应当下激烈的市场竞争。

中小企业应该不断改善自身各方面的缺点和不足,努力完善自身内部各种要素和能力的整合,充分发挥企业内部的优势,逐渐培育出企业自有的竞争力,使自己符合当下复杂多变的竞争性,满足市场竞争的要求,在激烈的竞争中成为成功者。

参考文献

[1]朱长丰.突出重围:中小企业竞争力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第9篇

[关键词]块状经济;科技创新;带锯床;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3-0052-02

缙云县带锯床和特色机械装备产业最早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带锯床生产基地,整机生产企业30多家,配套企业100多家,从业人员20000多人,2008年实现行业工业产值10多亿元,产销量占国内市场份额的70%左右。2009年列入浙江省产业集群转型升级21个示范区试点。但是,缙云块状经济与发达国家相关产业比较,存在着“三大瓶颈”和“五大差距”。因此,要积极鼓励科技创新,推进块状经济转型升级。

1 缙云带锯床块状经济存在的问题

(1)三大瓶颈

① 缙云带锯床的美誉度在下降。产业集群内企业数量多,综合素质相差悬殊,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知名品牌少,品牌带动力不强;在小企业以低价抢占市场的冲击下,质量水平较高的企业也不得不降价。为了保持取得一定的利润,往往通过降低机床重量和采购便宜的配套件,其造成的后果可想而知。缙云带锯床的美誉度降低到了危机临界点,低价无序竞争的直接后果是企业多败俱伤,给具有发展空间和后劲的缙云带锯床产业蒙上了阴影。

② 产业集群内没有形成专业化分工配套体系。企业普遍沿袭传统的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模式,企业外部产业链极不完善。一些大型关键零件不得不到外地去协作加工,拖长了生产周期,同时增加了运输费用和运输过程中的质量问题。

③ 社会化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由于缙云现代生产服务业发展缓慢,实力较弱的中小企业得不到社会公共资源的有效支持,单纯依靠自身的力量难以自主创新,只好靠仿制发展新产品、靠低价竞争获取生存空间。

(2)五大差距

① 技术研发能力薄弱。我国带锯床与其他门类机床相比,发展历史较短,技术研发能力普遍较弱,虽然缙云的技术处于国内的先进水平,但是与德国、日本、英国相比,技术水平偏低,主要表现在带锯床精度、速度、自动化程度和使用寿命。

② 加工制造装备落后。国外普遍使用先进的数控机床加工零件,采用先进的设备仪器进行机床试验与检测。我国带锯床生产规模大,但加工水平低,缙云除少数龙头企业外,加工装备落后,耗能高的落后设备还在继续使用。

③ 缺少现代化的营销手段。虽然营销点遍布全国各地,供销人员高达5000人,但各自为战,没有形成信息化和网络化营销体系,缺少现代化的营销手段。

④ 缙云品牌蒙上了阴影。虽然锯力煌和晨龙的品牌在国内同行业仍然处于第一方阵,但总体上,曾经在国内领先的缙云品牌,近年来由于集群内部的低价竞争,个别企业的粗制滥造,为缙云整体品牌罩上了阴影,影响了缙云品牌的声誉。

⑤ 社会化服务体系缺失。社会化服务体系缺失,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内部非核心生产部分尚未剥离进入社会服务体系,造成专业化生产水平低。社会化的生产体系滞后,影响了产业集群和工业经济的发展。

2 对策及措施

围绕缙云带锯床与特色机械装备块状经济向现代化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总体目标,针对目前缙云带锯床块状经济存在的问题,从科技创新角度,必须培养一批高技能人才、凝练一批关键共性技术、设计一批攻关项目、解决一批技术难题、推广一批科技成果,促进平台条件和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自主创新能力。

(1)加大人才队伍培训和建设力度,提高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

加快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是实施科技兴企和人才强企战略的必然要求,是后金融危机时期提高企业国际竞争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客观需要,是加快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重中之重工作。针对缙云带锯床与特色机械装备产业集群管理和技术人才数量少、层次低,尤其是高技能人才严重缺乏局面,依托高等学校,利用专场招聘会、“请进来,走出去”、网络信息平台等多种形式,向缙云企业推荐优秀毕业生,既服务企业,也促进就业,达到校企双赢的目的。同时,依托“块状经济”产业模式,建立特色机械装备控制技术实训基地,对专业设置、教学内容、管理方式、教育教学活动进行一系列改革,提高地方经济服务能力。

(2)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和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平台和服务体系是推进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的重要载体和具体抓手,是推进块状经济向现代化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一项基础性工程。近年来,以带锯床和特色机械装备为特色的缙云产业集群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竞争压力和发展瓶颈,其中之一是科技创新平台和服务体系的缺乏。以科技创新增强企业发展驱动力,共建创新载体和服务体系,为企业提品与新技术开发服务、科技信息和中介服务、人才培训服务等项目。同时,帮助有条件的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和建立企业的研发(技术)中心,鼓励企业与科研单位、高校相结合,成立联合研发中心,增强服务产业集群能力。

(3)凝练关键共性技术,开展联合攻关,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我国带锯床和特色机械装备与其他门类机床相比,发展历史较短,技术研发能力普遍较弱,虽然缙云的技术处于国内的先进水平,但是与德国、日本、英国相比,技术水平偏低,主要表现在加工精度、速度、自动化程度和使用寿命等指标方面。关键共性技术的凝练和研究,对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增强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在调研基础上,发掘和凝练制约缙云产业经济发展中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主动协调行业主管和科技主管部门等各方力量,组织跨行业跨学科的产学研联合攻关,主动设计与缙云块状经济紧密结合的重大科技专项,帮助企业开展各类科技及工业项目的申报和研究工作。

(4)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提高缙云产业集群的地位

我国要走建设创新型国家之路,要把自主创新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要培育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和自己的知识品牌。这是我国新时期发展方向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只有拥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才能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才能享有受人尊重的国际地位和尊严。缙云产业集群内企业数量多、综合素质相差悬殊、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自主创新能力弱、知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少。针对缙云产业的实际状况,积极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宣传,增强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鼓励和帮助企业申报各类专利和注册商标,响应政府实施的品牌战略和技术标准战略,协助企业和行业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订修订工作,促进企业核心技术和专利技术向标准转化,实现技术标准与科研创新的互动,逐步形成先导型的标准化体系。

(5)采用多种形式,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服务转型升级

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产学研结合是缙云经济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是缙云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内在需求,是推动缙云经济发展模式战略性转型的重大举措。缙云传统产业规模小、实力弱、缺乏技术创新机构和队伍,粗放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而要成功实现战略性转型,缙云企业就不得不面对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这一瓶颈问题。因此,充分发挥高校研究机构在人才、科技、成果、资源等方面的优势,结合缙云产业的特点和转型升级的发展规划,通过共同承担各类科技攻关计划、联合建立各类产学研科技创新平台、联合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基地、联合培养创新型人才等多种方式,服务转型升级、服务集群企业,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3 科技创新的贡献

2009年以来,通过上述措施,以省级块状经济科技创新平台为载体,以块状经济转型升级为抓手,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加速器,全面提升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和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建立了“浙江省缙云带锯床和特色机械装备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并获得了浙江省科技厅的立项资助。平台的建设,为推动缙云带锯床和特色机械装备产业飞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促进产业链与价值链向高端提升、支撑引领产业技术创新发展方面,建立了“缙云带锯床和特色机械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通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有效实现产学研实质性联合,发挥高等院校与企业的优势互补,加速高校科学技术向企业转移的步伐,带动缙云带锯床和特色机械装备及相关产业的科技进步,进而带动整个缙云的产业发展。在产学研合作方面,缙云企业与多家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通过科技合作、成果转化、技术咨询、人员培训、信息服务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加快了缙云带锯床块状经济转型升级步伐,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10篇

第二产业是哈尔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从长远看,是创造GDP的神经中枢,是带动第一和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没有第二产业的发展,其他两个产业的发展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大力促进第二产业的发展应提上重要日程。哈尔滨的第二产业主要是制造业,其中装备制造、医药、食品、石化四个支柱行业的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80%以上,举足轻重。哈尔滨的制造业虽然拥有辉煌的历史,但目前也存在着很大的困难和问题,如总体经济运行质量不高,经济效益较差;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体制创新迟缓,企业负担沉重;产业分散,未能发挥集聚效应等。

市委提出的新战略,为哈尔滨市制造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其中“北跃”战略打造科技创新城,“南拓”战略打造哈南工业新城。规划了哈尔滨制造业的载体和发展路径。但相关产业扶持政策和措施仍然不足,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实施。

一、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打造服务型政府

1.进一步明确自身定位。政府以主人翁的态度开展好对企业的服务工作,急企业所急、想企业所想,加大对制造业企业的扶持力度,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同时,充分利用市场功能,市场的事情交给市场做,不能包办代替,主要还是做好服务。

2.完善产业扶持政策。利用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机遇,学习借鉴国内发达地区的产业扶持政策,结合哈市特点。完善本地扶持第二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办法,尤其是资金、人力资源、税收等各项优惠政策。

3.加强组织领导。把推动第二产业发展从局部的、部门的工作,上升为全局的、市政府统筹协调的战略任务。建立市工信委牵头,发改委、经合局、财政、工商、税务、高开区、经开区等多个部门的协作机制,集中力量、集中资源,建立统一的企业发展服务平台。从而简化办事流程,提高办事效率,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二、突出发展优势产业。培育优势企业

1.传统优势产业提档升级。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加快发展工业园区,以建设国际现代生态工业新城区为发展方向,高起点、高标准搞好哈南工业新城建设。依托平房和开发区现有工业基础,优化整合园区资源,完善功能配套,吸引优势企业和各种要素资源向园区集聚。同时,依靠科技创新来推动产业升级,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提升装备制造、食品、医药、化工等优势产业的高端化水平。

在四大优势产业中,各自着力培育家主业突出、带动作用明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大企业、大集团。支持企业通过兼并、重组、配套等方式加强合作,推进国际合作进程。实施品牌战略,引导省级品牌向中国名牌、国家级驰名商标提升,引导拥有国家级自主品牌的企业向国际高端市场拓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2.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以国家“十二五”规划为指引。利用哈尔滨得天独厚的科技研发优势、产业基础和后发优势,抓住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的机遇,以江北科技创新城为重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突出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太阳能、天然气、沼气、生物质能等绿色能源技术的开发与综合利用。

鼓励新兴行业企业做大做强,有计划地培养一批企业,按照上市公司条件加以辅导,在条件成熟时到国内外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融资。

3.大力发展金融等生产业。打造现代服务产业园区和金融产业集聚区,充分发挥银行、证券、保险、信托、金融租赁,以及担保、小额贷款等综合服务作用,促进制造业发展。

三、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增强资金造血功能

哈尔滨市城市基础设施和第二产业的发展首先离不开资金支持,目前来源大部分为银行贷款,受到还款压力的制约,很难实现大发展、快发展。下一步应注意发挥金融机构特别是投行机构的专业优势,引导城市建设和第二产业发展向资本市场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吸引资源流入哈市。

1.组建上市平台,实现主板融资。哈尔滨目前几大提供公共产品的企业如供排水集团、物业供暖集团、城投集团等,都属于第二产业。可以考虑将以上企业打造成上市平台,条件成熟时在国内主板上市。平台上市后,可以通过减持――注入――再减持――再注入这种循环,源源不断地取得发展资金。

2.整合现有上市公司,提高国有经营性资产证券化比例。哈尔滨市目前主板上市的公司中很多都是制造业企业,如哈医药、哈空调等等,可以寻找时机选择公开增发或者定向增发的方式,将本市其他优质制造类资产整合进入上市公司,而后通过持续的资本市场融资为企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

3.建立产业扶持和引导基金,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高市场风险,令一般投资者望而却步。战略性新兴产业与资本市场的结合,可加速资本流动,实现资本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优化整合,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一是建立风险投资基金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以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为主要的投融资对象,通过将分散的、愿为较高收益承担较高风险的中小额资金聚集起来,形成实力雄厚的风险投资大机构,再由风险投资机构将资金集中管理投入到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中,以此来推动哈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不断发展。

第11篇

走上“高速路”

合肥三洋近些年的发展有目共睹,变化日新月异,实现销售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50%以上。公司真正踏上高速发展之路,是在2008年金友华主政之后。以金友华为首的管理团队确立后,制定了“3351”战略规划,通过一系列解放思想和创新变革措施,合肥三洋跃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2013年4月,公司全面接手荣事达品牌的管理权和使用权,多品牌战略全面起航。公司以此为契机,启动未来五年发展新战略即“532”战略:5年后,实现冰箱、洗衣机、生活电器及核心部件三大品类年销售收入200亿,将公司打造成一个横跨冰、洗及小家电等多领域、多元化、多品牌的国际化家电巨头。

帝度“星”光闪耀

企业的领导者审时度势,毅然决定推出自主品牌“帝度”,打造合肥三洋自己的国际化高端品牌。

2013年上半年,“帝度”已进入全国4000多家网点实现有效销售。在品牌营销的创新驱动下,从签约南北极科考队随“雪龙号”出征极地,再到赢得国际巨星林志玲青睐成为品牌代言人。2年多的时间内,帝度品牌的推广在行业内被奉为经典案例。

荣事达回“家”

对“532战略”推进的更直接呼应,是2013年荣事达品牌的回归。2013年4月,刚回归的荣事达品牌,凭借精益制造的技术底蕴,同时通过渠道创新,在全国陆续召开几十场订货会,同时在营销主区域展开针对性推广。

在2013年“中国家电网购高峰论坛”上,荣事达超薄滚筒洗衣机荣获了“中国家电网购受欢迎产品”的称号;在同年9月份的中国家电高峰论坛上,荣事达获得“洗衣机行业节能技术创新品牌”、“滚筒洗衣机品质之星”和“波轮洗衣机节能之星”三项大奖;在德国IFA展上,荣事达冰洗一举夺得“产品创新奖”和“设计创新奖”。

改写白电版图

第12篇

[关键词]知识经济传统产业集群创新型产业集群

一、产业集群的分类

知识经济是当今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当今的经济体最典型的特征就是知识从传统生产中剥离,并在同时并存的传统生产系统上覆盖了一层经济信息网。知识的存在方式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种。显性知识指有一定的存在形式和固定的载体,可以明确地表达或描述出来的事实知识和原理知识。这种知识可以在全球无成本的复制,加剧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例如微软的操作系统,在完成了整个操作系统的创造之后,通过编码这种系统可以忽略成本在全球的复制。隐性知识指难以用文字明确表述的技能知识和人力知识,存在于个人、组织的特定关系或信息流程之中,如工作诀窍、经验、视点、价值体系等。这种知识的产生需要创造主题结合历史经验、对生产的了解、面对面的交流等等条件,与当地的经济社会特征紧密相连,体现着地方化,其表现形式是产业集群。同时隐性知识隐含着更多的创新思想,是集群创新最需要的,它不仅能促进集群知识的发展,更是提高集群竞争力的动力源泉。

在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形成了既有依托传统和当地力量发展起来的内生型产业集群,又有依托区域的地缘优势、政策优势、低成本优势等吸引外来企业直接投资的跨国公司。如下图:

这里将产业集群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依赖于分享隐性知识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另一种是由于产业特征或资源转移的惰性而形成的传统产业集群。

二、产业集群创新体系——企业是核心

产业集群创新体系是指与创新全过程相关的组织、机构、创新机制和实现条件所组成的运行系统。创新体系的主要构成:创新的主体。主要由群内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各种中介机构以及地方政府组成。创新计划。在知识信息通畅流动的环境中,在市场中介服务组织中介人和政府适当参与下,创新主体共同制定产业集群的创新计划。监督者。由市场中的消费者及专业技术部门组成的监督者。构成集群创新体系的三大模块分别是:参与者创新主体和监督者模块;创新机制。主要包括动力机制、互动学习机制、竞争合作机制、激励机制、自更新机制。创新全过程,也即主体之间的联系和运行创新计划模块;知识信息流动、法律法规政策组成的创新环境模块。

产业集群创新体系体现了主体、创新机制、环境三部分集成的网络体系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内在规律性。以创新环境为依托,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它能够以各组成部分为基础、以创新为起点,实现创新向更高一级的循环。其侧重点是调动创新主体能动性、发挥创新机制功能实施创新计划。

产业集群创新体系的主体包括企业、研发机构、大学、政府部门、中介机构、基础设施等,其中企业是核心。从发达国家国家集群的成功经验看,提高产业集群整体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加强集群内外各主体间的合作和交流,为集群中企业创新提供资源,如大学及科研机构提供技术支持;金融机构、风险资本等提供资金支持;教育培训机构提供智力保障等。

可以看出,政府的导向政策通过影响研发机构、大学和中介机构,从而促进群内企业不断革新技术、经营模式改进,提高自身的竞争力。群内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最终导致集群的创新。同时,政府政策的导向,也能促进群内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这对这对企业创新进而集群创新也不无裨益。

三、两种集群类型创新个例分析

产业集群由于地理上的临近和群内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专业化分工、竞合机制等,使得群内企业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然而,通过不同纬度比较传统产业集群和创新型产业集群,可以发现其创新战略存在着不少差异。传统的产业集群属于劳动密集型集群,其内部产品种类繁多,原料采购和产品销售通常依托集群共享网络。对处在这样产业集群内的企业而言,创新源于创立自主品牌和构建销售网络。创新型产业集群属于资本或技术密集型集群,由于技术变化快,导致产品更新速度也很快,群内企业动态协作生产比较常见。对于创新型产业集群内的企业而言,创新战略依赖于企业间的竞合“网络”进行技术创新,从而创造产品差异化,通过不断的创新使得产品生命周期缩短使产品生命周期曲线不断向上延伸;通过产业集群内供应商与企业的互补性创新使得整个产业一直处于提升状态。

1.传统产业集群创新案例:虎门制衣集群

虎门,这个当年以林则徐硝烟而闻名海内外的古镇,今天以远销欧美、年销售额逾百亿元的服装产业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在服装产业的带动下,虎门经济迅速发展,截止到2003,全镇服装销售额达120多亿元;全镇工业总产值111亿元;国内生产总值53.6亿元;财税收入24.24亿元;虎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980元。虎门制衣产业集群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绩,是因为群内各企业扩展价值链获得了超额利润。如下图:

上图可以看到,普通的贴牌生产商只获得了价值链中生产部分的利润,而虎门制衣产业集群在设计开发上注意吸引国际最新流行元素和面料,紧跟当今国际流行时尚,形成别具特色的南派风格。同时,虎门制衣集群内各企业注重品牌经营。目前,虎门服装在国内外注册商标达4000多个,各镇名牌服装在全国设有专卖店、连锁店1万余家,仅“以纯”品牌的连锁店就有3000多间。密布全国的销售网络,不仅促进了虎门服装大批量的销售,扩大了虎门服装在全国市场的占有率,同时也广泛宣传和提升了虎门服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目前,虎门正为打造“四个名牌”(打造虎门服装企业的名牌产品、著名商标;打造“中国(虎门)国际服装交易会”名牌;构筑“虎门服装”品牌;打造“虎门制造”)而努力,这一举措将会进一步扩展虎门之一产业集群价值链,为虎门制衣集群带来更丰厚的利润。

2.创新型产业集群内企业创新案例:联想企业

创新型产业集群内企业的创新主要是基于产品的,而产品的创新又依赖于技术创新。为实现这一创新,企业需要通过“网络”进行契约化和非正式的交流,获得溢出效应,突破技术障碍,减少创新风险,规避高额的市场交易费用。2003年在全国高新技术百强企业中排名第一的联想企业,其创新动力就源于包括大学、科研机构、政府机构、企业在内的创新网络。具体分析如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