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智慧医疗系统方案

智慧医疗系统方案

时间:2024-03-19 10:47: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智慧医疗系统方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智慧医疗系统方案

第1篇

智慧医疗以人为中心

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程度,是一个国家人民幸福指数最直接的体现。医疗体系的方方面面无不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然而我们也正面临着诸多问题,比如对昂贵的医疗卫生体系的价值期望越来越高、全球范围内医疗质量以及患者安全问题、市民对医疗保健可选择性需求的不断增长、日益严峻的资源短缺、用于改进医疗保健事业的新途径所带来的挑战等。

智慧医疗可以为这些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智慧医疗是一个新兴起的专有医疗名词,通过打造健康档案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利用最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实现患者与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之间的互动,逐步达到医疗领域的信息化。高效、高质量和可负担的智慧医疗不但可以有效地提高医疗质量,更可以有效地阻止医疗费用的攀升。

目前,全球有1亿多人每年的个人医疗支出处在贫困线以下,21世纪的医疗保障体系必须以病人为中心组织服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为病人提供帮助,使病人有能力为自己负责。第一,向病人提供相关的信息资源;第二,让病人参与医疗卫生服务的计划和管理;第三,建立信息服务体系,让病人能够在需要的时间和地点得到所需要的信息;第四,根据病人的就医经历,评价和运转医疗卫生服务;第五,帮助医生提高支持服务能力。要做到这些方面,智慧医疗在其中可以发挥更大的价值。

智慧医疗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智慧医院系统、区域卫生系统以及家庭健康系统。智慧的医疗体系可以建立协同的合作伙伴关系,以提供更好的医疗保健服务,并有效地预测和预防疾病,同时,还能让每个人作出更明智的选择。智慧医疗是为转型的临床举措建立更有效的IT基础,通过自动追踪和记录患者、医疗设备和资产的状态,帮助医生定位患者,并确定医疗活动的优先级;通过优化对临床信息的管理而实现儿科研究中基因的潜在优势;能够通过单个可靠的视图访问患者全面的医疗历史记录;主动地推动组织内的技术、流程和人员整合。

智慧医疗是智慧城市的主线

智慧城市是信息技术高度集成、信息应用深度整合的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城市,是信息化向更高阶段发展的重要表现。

智慧城市是人的智慧与信息通信技术紧密结合的产物,具有透彻感知、泛在互联、高效协同、精准管控、创新应用等主要特征。智慧城市面向未来构建全新的城市形态,最终构建城市发展的智能环境。伴随着智慧城市在我国的迅速发展,智慧医疗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逐渐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

智慧医疗首先要解决区域卫生问题,把区域内的医院、卫生机构、卫生管理单位、社区医院、妇幼医院等与卫生相关的机构,它们的信息系统、数据、流程要整合起来。

智慧医疗在我国刚刚起步,上海电信和第五医院联手推出的远程诊断“智慧医疗”; 浙江富阳“智慧医疗”:通州首批健康“一卡通”发放,已经率先开启了“智慧医疗”。

智慧医疗的成果即是医疗消费者和服务提供者的满意度均得到提升,每个人将享受到一个协同、协调的医疗系统所提供的服务。目前,国内的CHAS临床与科研信息整合平台(简称CHAS)可以帮助医院内部以及医院集团各个分院之间实现复杂临床信息的整合,提高临床信息的再利用能力。 此解决方案的核心是标准化的临床信息模型和IBM医疗集成框架,能在医院的各个系统之间实现紧密的信息共享,最终将与医院外部的其他医疗机构实现信息共享。

我国智慧医疗建设的建议

推动智慧医疗发展的机遇无处不在。匹兹堡大学医疗中心,这一著名的学院医疗中心表示,8年来智慧医疗降低了3000万美元的资金和运营成本,使他们能够实现锐意进取的临床计划。位于宾夕凡尼亚州的这个领先的、完全集成的提供商通过先进的HER系统,利用其10年的丰富经验,建立了一个全面的临床信息仓库,帮助医生提供最佳实践病人护理,并支持医疗研究;SES部署了一个地理区域集成的医疗系统,可以管理所有的医疗记录,使该地区的任意一家医疗中心都能够访问超过100万人的记录。该系统完全实施完成时,将有超过5000名医生能够可以同时使用。

而我国的医疗卫生信息化信息化建设总体水平比较落后,智慧医疗建设起步较晚。基于这一现状,现阶段我国的智慧医疗建设应充分利用智慧城市建设已有成果和资源。纵观我国医疗卫生领域信息化建设历程,标准化和规范化工作滞后,成为信息化发展的瓶颈。在智慧医疗建设过程中应汲取教训,加强标准和规范领域的法制建设。

加强组织机构建设,出台相关的法规和配套政策。建议成立智慧医疗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地负责总体规划、协调相关部门的职能、统筹建设资金的使用等,牵头制定《智医疗实施方案》,明确发展目标、建设规划、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计划。

确保信息安全。在智慧医疗建设的过程中,一是要严格遵守国家有关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确保网络、信息的安全。二是要做到技术防范和制度防范并重。三是要重视数据安全,保证数据的原始性和完整性。

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智慧医疗建设是医疗卫生领域全局性的规划和管理问题,需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智慧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智慧医疗,但是智慧医疗只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个方面,要想实现真正的智慧城市,需要实现城市信息一体化,共享城市的各个方面信息,整合城市内各种资源。

相关链接

智慧医疗缓解温州市民就医难

近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率先在国内推出“智慧医疗”手机门诊系统,温州公众实现了复诊病人“足不出户、在家看病”的就医新模式,这在全国尚属首创。

目前,温州“智慧医疗”由“智慧医疗・客户端医生版”、“智慧医疗・客户端大众版”、“智慧医疗・手机门诊热线”这三部分组成,能为医生看病、市民就医同时提供极大的方便。

现在,市民只需登录“智慧医疗”大众版,就能在手机上进行预约挂号、取报告单、智能分诊、医院导航等;符合一定条件的病人(具体条件见本文最下面),还能拨打手机门诊热线15988711580,在电话里就可以请医生开出化验单、特检单。

另外,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生通过登录“智慧医疗”医生版,在手机上就能给病人开诊断单、化验特检、复诊挂号,非常智能和便捷。

第2篇

关键词:物联网;智能医疗;植入式智能监测芯片;定位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2-0104-01

一、物联网技术概述

物联网被视为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英文名称为Internet of Things(简称IOT),也称为Web of Things。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等信息传感设备,把任何物品与物品及物品与络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实现了人与物、物与物的信息交互和生产生活信息流的无缝链接,进而达到对物理世界的实时控制、精确管理和科学决策。作为物联网发展的先锋,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简称RFID)[1]成为了最为关注的技术。

二、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医疗的发展现状

(一)国外的发展状况

美国的某些医院已经开始采用基于RFID技术的新生儿管理软件系统,利用RFID标签和阅读器,确保新生儿及小儿科病人的安全。通过给新生儿分配的固定在其前臂或脚上的RFID标签,把新生儿的健康记录及出生日期时间和父母姓名输入到系统里,只需要用RFID阅读器读取RFID标签就可以清楚地知道新生儿的情况,从而可以更好地照顾婴儿。此外,标签内还内嵌了感应光线和温度变化的感应器;如果暂时移去标签或婴儿的体温过高,感应器就会感应到温度及光线的变化从而发出报警信号,并通过分布在医院各处的感应器捕捉到信号并将其传送到医生或护士的电脑屏幕上,产生报警。

欧洲移动医疗成像技术在物联网的影响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该技术可以帮助医护人员和病人用智能手机或电脑来查看医学数字影像资料,例如计算机断层扫描、核磁共振成像、X射线和其他图像等。这项突破性的技术帮助了医疗机构及医生改进服务质量,降低医疗成本,改善医患关系,并且环保节能。

(二)国内的发展状况

我国政府非常重视物联网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2008年,国家了《卫生系统十一五IC卡应用发展规划》,提出加强医疗行业与银行等相关部门、行业的联合,推进医疗领域的“一卡通”产品应用,扩大IC卡的医疗服务范围,建立RFID医疗卫生监督及追溯体系,推进医疗信息系统建设及发展。2009年5月23日,卫生部首次召开了卫生领域RFID应用大会,在《卫生信息化发展纲要》中,IC卡和RFID技术被列入卫生部信息化建设总体方案之中。正是因为政府部门的大力推广及支持,所以现在国内的大部分农村地区都建立了基于IC卡的完善的合作医疗社会保障体系;在山东的某些农村地区通过医疗系统与电信公司合作推出了基于二维码技术的看病用手机刷二维码付款;中国远程心电监测网络体系“厦门市远程心电监测分中心”在2010年1月17日成立,患者可随时随地检测自己的心电图;浙江省也建立了一个基于MPLS-VPN网络技术,结合数字化医疗,实现了三家省级医院的居民个人电子健康档案盒就诊记录的跨院间的信息共享;基于流媒体技术、远程视频系统及信息挖掘技术的远程医疗系统也在飞速的发展当中[3]。

三、发展展望

现在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医疗系统大多都是用来对病人或医疗物资的管理、流通和溯源以及医疗终端的缴费系统上。随着各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未来的智能医疗系统绝不是这么简单的功能,其发展必将使其应用更加智能化、集成化以及更加普遍化、日常化,并且整个智能系统也必将更加庞大。随着社会发展以及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健康的重视程度也必将提高,定期到医院体检也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但是由于现在人的时间观念比较强很多人都感觉到去医院体检太过费时,而且在体检的过程中也会使人感觉到某些不适。在未来这些问题都会得到解决,因为基于人体植入式智能监控芯片的个人健康监控系统可以帮你解决这些问题。在未来计算机技术以及微纳米技术的已经发展的很成熟,可以在一块很小的芯片上面集成多个可以检测人体不同理化指标的模块,它不只可以检测人体的体温而且可以检测血液中的各种元素及激素的含量甚至可以检测是不是有癌变的细胞。

如果应用RFID技术读取有太多的局限性,所以智能监控芯片不能使用这种方式进行传输检测数据。智能监控芯片的数据传输是利用基于IPv6的网络进行数据传输的。芯片有自主控制的能力,在芯片没有检测到人体异常的时候并不会对外传输数据,一旦芯片检测到人体内的某项理化指标超标或过低时,就会通过芯片带有的无线通信模块跟最近的无线设备(例如:带有wifi的智能手机或PDA、有无线模块的电脑、能够介入互联网的其他wifi热点等)相连接,并将检测的各项数据按照设定的内容以短信、邮件等方式传输给指定的医生或是帮你叫救护车。然后医生可以根据收到的各项检测指标对病人情况做出判断,判定病人是应该去医院就诊还是应该注意饮食或调节生活习惯。

智能检测芯片也不只是能够检测人体的理化数据,还可以扩充功能,通过加入不同的功能模块实现不同的功能。例如可以在芯片中加入定位模块,将其植入到小孩子、老人、精神病人或保外就医的犯人等的身上,不但可以检测他们的健康状况而且一旦出现意外状况,可以向有追踪他人位置权限的部门(如:公安局)申请,从而定位到植入芯片的人在什么地方。或者更特殊的情况可以为植入芯片的人设定一个活动范围,一旦定位系统监测到他超出了这个范围,可以向指定的人发出预警信息[4]。

从上面的叙述不难看出,未来的智能医疗系统的中心是围绕人的基于人体植入式智能监控芯片的个人健康监控系统,而这个系统也不仅仅是一个芯片,它是智能芯片,无线通信及多系统融合的一个综合的庞大系统。

四、总结

随着物联网技术及其他技术的发展,智能像前面所设想的智能芯片技术终将会被应用。让我们一起期待那一天的到来。

参考文献:

[1]薛青.智慧医疗:物联网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J].信息化博览,2010,5:56-57

[2]物联网周刊(智慧化医疗服务和无线医疗)[EB/OL],2010-08-30

第3篇

关键词:物联网射频识别智能医疗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21-0000-02

1 概述

所谓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IOT)就是指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红外感应器、射频识别装置、激光扫描器、全球定位系统等装置植入各种物品,进而实现物品的智能化,并能够将互联网与信息传感设备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巨大网络,在人与物品之间实现互联和信息共享。

对于医疗机构来讲,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将为医院信息化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持。研究物联网新技术与应用,把智能识别、物联网技术融入作业流程中,持续改善医疗服务流程、医疗效果品质与保障病患安全成为很多机构的研究内容和方向。

2 物联网的特征

2.1 连通性。作为物联网的本质特征之一,体现为时间的连通性、地点的连通性和物体的连通性三个方面。

2.2 嵌入性。各种物品和由物联网技术提供的网络服务将全方位、多角度地嵌入人们日常工作与生活。

2.3 智能性。物联网使周边物质世界充分网络化、数字化,物体以智能化方式和传感方式关联起来感知所处的环境,支持人们对周边资源的了解并对事务处理做出正确的判断。

3 物联网的关键技术

3.1 射频识别(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RFID)。作为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通过射频信号能自动识别目标、获取相关数据。具备以下特点,首先识别过程无须人工干预,适用于各种恶劣环境。其次可识别高速运动的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电子标签,操作快捷方便。第三可与互联网相结合实现环球物品识别、跟踪与共享。

3.2 智能技术。为了达到预期目的,利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在物体中植入智能系统,使得物体具备一定的智能性,主动或被动地实现沟通。主要包括人工智能理论研究、智能控制技术、人机交互技术、智能信号处理等。

3.3 传感器网络技术。传感器可以感知多种信号,提供处理、传输、分析和反馈原始信息。逐步实现了智能化、信息化、微型化、网络化,集分布式信息采集、传输、处理于一体并最终感知物质世界。

4 物联网时代医疗信息化的特点

4.1 全面互联。通过通信网络将医疗仪器、传感器、个人电子设备等系统中所储存的分散的信息及数据连接起来,实现交互和共享,对业务状况和医疗环境实时监控,从全局高度分析形势、实时解决问题,也可实现远程诊疗等,改变整个医疗业务的运作方式。

4.2 透彻感知。随时随地测量、感知、捕获和传递医疗信息,感知病人生理指标、院内各服务环节的病人状态、位置,医疗器械、药物的存储位置、状况、使用情况等。这些信息都可以被快速获取和分析,以便于采取相应措施和制定长期规划。

4.3 高度智能。对收集到的数据深入分析来解决特定问题。使用先进技术来处理复杂的数据计算、分析和汇总,以整合和分析医院海量数据和信息,并将特定知识应用到特定方向、特定环境、特定的解决方案中以支持决策和行动。

5 物联网技术在患者管理中应用

5.1 门诊患者的管理。门诊患者用身份证在自动办卡机上扫描并交纳备用金后生成一张“RFID就诊卡”完成挂号,就诊卡中包括患者姓名、年龄、性别、职业、挂号时间、诊治时间、治疗结果、既往病史、过敏情况、费用情况等信息。系统将该患者信息传输到相应科室医生的工作平台上,患者持卡可直接就诊,医生开具的检查、治疗、用药信息传输到相应部门,在智能医疗系统统一控制下,患者持卡定时定点在相关部门就可完成对应操作,此期间减少患者往返,并可对患者就诊过程、就诊简历、检查结果、医疗费用等信息进行记录,并及时提供医保政策、医疗方案、护理指导、药品信息等内容供患者随时查阅和打印,从而提高患者获取医疗信息的满意度和容易度。

5.2 住院患者的管理。住院患者到住院处办理住院手续后,系统打印出RFID腕带,护士确认身份后对RFID腕带进行加密,并采用特殊固定方式使腕带在患者的手腕上不易脱落,最终完成患者身份确定。腕带包含的信息在就诊卡基础上,增加了患者所在科室、床位的信息,保证诊疗过程无手工输入以避免错误,通过加密技术保证数据安全,利用扫描识别设备识别腕带实时监控全程跟踪及区域定位。对患者进行的诸如诊察治疗工作通过RFID确认患者的信息并记录,确保执医嘱行到位无误,从而实现诊疗过程全程质量监控。

5.3 特殊患者的管理。特殊患者和特殊全体可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有效控制和管理。如母婴对应管理,婴儿出生后,佩戴标示惟一性身份的“RFID腕带”,使母婴信息惟一对应性,出院之前无特殊情况禁止移除标签,避免婴儿偷到或掉包。精神病人、儿童病人、残疾病人自我管理能力弱,佩戴电子标签可在实现患者实时定位以确保病人安全,紧急情况,患者按所戴标签求助按钮,医护人员及时反应、准确定位并安排援救。为重症患者佩戴带有生命体征(呼吸、脉搏、心率、血压)监控功能的腕带,实时监控其变化,当达到“危急值”时自动报警,提醒医护人员及时干预。

6 RFID技术在患者管理应用时所面临的问题

6.1 安全问题。在RFID就诊卡或腕带中,记录了患者个人信息、生命特征和就诊历史等隐私信息,一旦泄漏会威胁病人的合法权益,对医疗机构和患者都会造成不良影响,所以要对个人隐私绝对引起足够的关注与重视。严格禁止对采集、存储和管理医疗数据的中心服务器进行非授权访问,加强内部工作人员教育和管理,避免医护人员和技术支持人员在非授权的情况下修改病人信息,保证只有那些被授权人士才能对数据进行修改。

6.2 标准问题。条形码使用经验告诉我们,如果缺乏统一标准或不遵循统一的标准执行时,新技术优势的发挥会受到限制。医疗结构在选择物联网技术标准时,应注意到必须选择合适工作频率标签较少对医疗设备的干扰。中国电子标签国家标准使RFID标签有中国的自主知识产权的同时,也能国际标准兼容,将我国的RFID技术发展纳入规范化、标准化的轨道。

7 结语

物联网技术将信息空间和物理世界互联整合,把人类生存的物质世界信息化、网络化。而物联网技术和医疗技术结合建设智慧医院,必将实现对患者全面、系统的管理,优化整合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控制物耗,降低成本,减少医疗事故和医患纠纷,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患者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李霞.浅谈物流信息技术与物联网[J].商场现代化,2010,5.

[2]肖慧彬.物联网中企业信息交互中间件技术开发研究[M].北京:北方工业大学,2009.

[3]程钰杰.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研究[D].安徽大学,2012.

第4篇

【关键词】 NB-IoT 物联网智慧小区

前言:

目前建设的大多数智慧小区,都是只完成了部分单独智能化的系统,如小区安防系统,小区门禁系统、物业管理系统、智能家居系统等,但是这些系统的智能化建设只是局部封闭的独立系统,众多系统各自为政,各厂家的产品缺乏统一规划,造成后期与其它系统的对接难度高,无法做到资源与业务全面整合。在此基础上建设的智慧小区系统扩展性差,系统之间无法实现交互,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智慧小区。本文探讨如何运用先进的NB-IoT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建立起沟通小区内部居民与居民、居民与物业中心、居民与外部社会等多重综合信息交互平台,打造出安全、舒适、高效、节能的生活环境和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智能化住宅小区。

一、NB-IoT技术概念及特点

基于蜂窝的窄带物联网(Narrow Band Internet of Things, NB-IoT)是一种物联网实现技术,同蓝牙、WIFI、ZigBee一样,属于物联网的一个重要分支。NB-IoT构建于蜂窝网络,只消耗大约180KHz的带宽,可直接部署于GSM网络、UMTS网络或LTE网络,以降低部署成本、实现平滑升级[1]。

NB-IoT是IoT领域一个新兴的技术,支持低功耗设备在广域网的蜂窝数据连接,也被叫作低功耗广域网(LPWA)[2]。NB-IoT具备四大特点:

一是海量连接,NB-IoT单扇区支持5万个连接,是传统接入数的50-100倍;

二是深度覆盖,在同样的频段下,NB-IoT比现有的网络增益20dB,覆盖面积扩大100倍,预期能覆盖到地下车库、地下室、地下管道等信号难以到达的地方;

三是低功耗,NB-IoT终端模块的电池待机时间可长达10年;

四是低成本,NB-IoT模块的成本低于2G模块的成本,大规模应用后预期可到10元以内。

二、NB-IoT应用背景

移动通信正在从人和人的连接,向人与物以及物与物的连接迈进,万物互联是必然趋势。然而当前的4G网络在物与物连接上能力不足。事实上,相比蓝牙、WIFI、ZigBee等短距离通信技术,移动蜂窝网络具备广覆盖、可移动以及大连接数等特性,能够带来更加丰富的应用场景,将成为物联网的主要连接技术。

2016年6月16号, NB-IoT(Narrow Band Internet of Things,窄带蜂窝物联网)作为3GPP R13一项重要课题,其对应的3GPP协议相关内容获得了RAN全会批准,正式宣告了这项受无线产业广泛支持的NB-IoT标准核心协议历经2年多的研究终于全部完成。

2016年7月15日,中国电信开始启动800M LTE 4G网络建设,这是国内第一张低频LTE网络,并且将在2017年上半年实现全网覆盖,为NB-IoT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奠定了良好的网络基础。

因为NB-IoT自身具备的低功耗、广覆盖、低成本、大容量等优势,使其可以广泛应用于多种应用场景,如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物流、车联网、智慧医疗、智慧工业、智慧农业、智慧家庭、智慧教育、智慧小区等。

三、NB-IoT在智慧小区应用实现方法

3.1智慧小区应用场景设计

针对智慧小区应用,需要制定相关完整的场景体验和场景智能解决方案,给用户提供一整套智能组合产品解决方案而不仅仅是一个个单独的智能产品。目前在智慧小区里面的应用场景有:

公共安全防范:小区安防系统(视频监控、红外探测、电子巡更等)、出入口管理系统(人员出入管理、车辆出入管理及车位管理、可视对讲、电梯智能控制、智能信报箱等),居民报警系统(门窗入侵报警、紧急报警按钮、煤气泄露报警、烟感报警、漏电报警、漏水报警等),应用现代化综合安全防范技术,建立小区全面的安全防范体系。

物业管理系统(公共信息和互动系统、远程抄表、智能井盖、智能路灯、给排水监测、地库送排风监测、电梯监测等),通过嵌入各种信息化手段,提升了物业公司的管理水平,为物业工作人员和居民之间提供全方位的沟通手段,搭建即时、畅通的互动桥梁,达到了提高物业服务水准,降低物业管理成本的目的。

智能家居系统(电子门锁、灯控及调光、空调、窗帘、音响、智能净水、智能空净、灌溉、健康监控、智能网关等),使居民的家居生活智能化、人性化、安全、方便、快捷,享受高贵、舒适的环境。

目前已有一些厂家实现了在产品出厂时预置NB-IoT通讯模块(如三川智慧、宁波水表厂生产的物联网水表、百富科技生产的移动POS机等),这些已经预置NB-IoT通讯模块的产品可直接接入NB-IoT网络中,其它产品则需要进行NB-IoT通讯模块的升级改造,实现对以上场景中所需底层数据的深度覆盖和海量采集。

3.2智慧小区公众服务云平台设计

为实现智慧小区建设的终极目标,需要构建部署智慧小区公众服务云平台,它是为智慧小区其它系统相关应用的建设提供基础性的软硬件平台。使用云计算模式进行平台搭建并提供服务,采用标准开放的平台接口,完成小区内多个系统集中建设与维护,实现数据统一存储,节省用户软硬件平台投资。在智慧小区公众服务云平台上统一对各个系统的数据进行处理和交互,之后再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技术定制和优化用户体验。以大数据为核心,实现小区内各个系统信息分析和联动的需求,同时采用多级权限管理,为物业提供物业统一管理服务系统应用,为居民提供智慧小区APP应用。

智慧小区公众服务云平台是为广大小区居民提供全方位、立体式生活服务的平台。平台聚焦小区物业、小区商圈、居民互动、居家养老等服务,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整合社会力量,组织公共资源,提供小区公众服务,最终实现为居民提供更优质的信息化服务。

平台支持平滑扩展,可根据客户需求和资金投入预算,分阶段部署,平滑扩容升级。提供与城市其它公共信息平台对接的接口,实现对政府部门、相关系统、各类数据信息资源的横向互联与纵向互通,拓展数据交换共享服务,例如⑿∏的公共信息和互动系统与政府的政务服务系统对接、小区的电梯监测系统与安检部门系统对接、小区的安防系统与公安部门系统对接、小区的居民健康大数据与城市医疗系统对接等,全面提升政府管理水平、物业公司的服务质量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3.3智慧小区公众服务云平台系统安全保障

NB-IoT使用专门的号码段以及专用的物联网专网,可得到电信级的QoS服务质量保证、网络安全、电信级计费、大数据服务保障。电信运营商提供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的全面安全防护,解决了物业公司系统运行维护的后顾之忧,物业公司可腾出精力更加专注于为居民服务,居民也可尽享全面安全无忧的智慧生活。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使用NB-IoT物联网技术将建设安全、舒适的小区环境;建立高效、科学、便利的物业管理体系;提供方便、快捷、经济的信息通讯服务;打造温馨、舒适、便利、科学和数字化视听一体化的现代智能家居环境系统,避免了重复投资,满足了政府、物业公司、居民等多方的需求。

参 考 文 献

第5篇

戴尔成铭3967台式机采用了沉稳的黑色机箱,考虑到其商务定位,并没有引入夸张的线条和曲线。但是,作为针对国内用户打造的新品,成铭3967还是加入了一些中国风的元素。请放心,不是复古风,而是在机箱前面板下方采用了类似“鸟巢”体育馆的造型,这也算是一种与时俱进吧。2008奥运和鸟巢之名,提起来国人总会产生一种骄傲的情愫在里面。

戴尔成铭3967背部顶部配有提手设计,可以方便手里提着它“转移阵地”。这款电脑的背后接口非常丰富,除了常见的USB、VGA、HDMI以外,还保留了PS/2和串口等“古老”的接口类型,完全满足了行业用户的特殊需求。此外,成铭3967还采用了下置式的电源设计,并在电源上配有专门的测试按钮与指示灯,用户可以实时、主动地了解电源状况。

戴尔成铭3967通过2颗螺丝固定机箱侧板,拆装都非常方便。在处理器风扇上,成铭3967安装了导流罩,采用物理导流,大幅提升了风扇的散热能力。此外,该电脑的主板配备了2个PCI插槽以及可选的并行端口,以支持税控系统接入卡槽、发票打印以及医疗系统的需求。此外,戴尔成铭还与行业知名提供商合作,可为用户提供4个串行端口,方便客户同时接入密码器、刷卡器等部件,使得用户能够节省空间,在更小的机身上实现更多功能。

我们收到的戴尔成铭3967搭载了英特尔第六代酷睿i5-6400处理器,内置8GB内存、128GB SSD+1TB HDD硬盘。如果你对配置有特殊要求,可以根据预算和需求进行定制,操作系统也能在WindowS操作系统、Ubuntu、国产中标麒麟等中挑选。除配置常用的商用显示器外,戴尔为成铭系列专门搭载了三款独有的“HM”系列显示器,其中21.5英寸显示器提供标配的VGA+HDMI接口,以方便客户无忧地与各类产品进行连接。

处理器:酷睿i5-6400

内存:8GB DDR4-2400

硬盘:128GB SSD+ITB HDD

显卡:AMD R5340

接口:USB2.0×4、USB3.0×4、鼠标

键盘接口、VGA×2、HDMI、DP、串口、RJ45、音频接口

优点:细节设计很周到,扩展能力较强

第6篇

家庭医疗模式的引入既延伸了传统医疗的覆盖能力,又节省了传统医疗方式的时间、空间成本及医疗费用,能够有效地缓解老龄化带给整个社会医疗系统的巨大负担。不久的将来或就在眼前,家庭医疗将对整个医疗卫生行业,乃至全人类的健康产生重大影响。我们很快就能全面感受到家庭医疗带来的好处,远程医疗与自助医疗相结合的家庭医疗正飞快的行驶在高速公路上,通信与医疗健康相融合的新时代已经来临了!

那么数字化智能家庭医疗能在哪些方面帮助我们呢?

家庭医疗应用场景一:慢病监控与紧急救护

一份公开的数据显示,在老龄化的趋势下,慢性病已经成为危害我国居民健康的第一位疾病。我国慢性病患者已占国人的1/5,仅高血压患者就有2亿。我们可以通过物联网医学进行远程可持续的慢病监测,一些常规的慢性病,如“三高”等,可以通过健康监护设备随时地量并采集心电、呼吸、血压、体温、心率、脉搏、血氧、血糖、胆固醇、尿液等生命体征、用药情况及运动模式等数据,医患之间实时进行远程互动,如发现异常,医务人员将及时给予帮助。与此同时,在紧急状况下,在医务人员到达现场前,健康监护设备终端可将最新的数据传送给医务人员及急诊室的医生,进而以最短的时间获得最佳的医疗效果。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下面的应用场景。上午8:30,家住南京某区的李奶奶,拿出一个类似平板电脑大小的仪器,接上血糖仪,测量后,数据就自动在线传送到指定的医疗服务机构,医务人员根据老人的既往病史资料,综合分析判断后,及时给予反馈。10分钟后,老人接到南京某医院内分泌科打来的电话,由于老人血糖过高,建议老人来院就诊,调整用药、饮食及运动情况。这一过程成功实现了一次远程医疗与自助医疗相结合的家庭诊疗,有效地监控了慢病的发展。

家庭医疗应用场景二:健康管理

从治疗走向预防,是现代医学发展的重要趋势。在压力日趋增大的现代社会,人们往往顾此失彼,健康状况普遍不佳,多数人在不知不觉中或后知后觉中被疾病“捕获”。如何改善这种情况呢?家庭医疗的健康管理模式能够帮助到您!在物联网医学的稳健发展的今天,医务人员借助物联网技术监测用户实时的、历史的身体各项参数,根据对历史数据的分析,判断身体的健康走势,如监测结果是健康群体,那么继续进行健康维护;如是疾病风险群体,则进行健康促进方面的教育,制定筛查方案,帮助其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并提早对疾病进行监护和预防;如是疾病群体,则组织及时的就医服务,实现对身体隐患的早发现、早治疗。通过家庭医疗的健康管理实现实时为远端客户提供保健、预防、监测、呼救为一体的远程医疗与健康管理服务体系。

家庭医疗应用场景三:智慧社区养老与家庭监护

现代社会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显现,而子女及家人由于白天还要上班不可能随时都在身边,独居老人、行动不便的病人及其他需要照顾的病人的家庭照护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物联网医学的家庭医疗模式在提供慢病监控、紧急救护及健康管理的同时,还能很好地做好智慧养老与家庭监护的工作。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下面的应用场景。下午5:30,李女士下班后愉快地逛起了商场,她的心情很久没有如此放松过了,因为李女士的老父亲是个患有老年健忘症的患者,并且老父亲的右腿因为年龄的关系活动也不灵便,李女士以前下班后总是心情十分紧张的往家赶,就怕老父亲有点什么事。自从李女士的家庭参与了智慧社区养老项目后,家属和服务中心可以根据老人的情况,有针对性的同时远程监控老人的日常生活,老人安全健康了,子女也可以心态放松地享受生活,李女士一家借助物联网技术实现了智慧社区养老与家庭监护。

那么智慧社区养老与家庭监护都能做哪些呢?

1. 针对不同的需照护群体,利用慢病监控设备实时监测其健康情况,及时给予慢病监控与紧急救护。对一些特殊群体,利用手表式定位仪、运动检测仪等实时知晓他们的活动轨迹及运动强度等,以提供最便捷的主动式医疗服务。

2. 对需照护群体的健康进行全方位、多途径的健康管理。

3. 对需照护群体进行家庭式安全管理

第7篇

宽带始于DSL

将时间回溯到13年前的1999年10月,上海电信第一个宽带用户诞生,此时的上海宽带市场几乎还是一片空白,DSL作为试点仅在极小的范围中应用。对于大多数上海普通家庭来说,计算机、上网冲浪还是有点遥远的事情。然而相对于56K拨号Modem的“龟速”,DSL的出现已可谓历史性的变革。

DSL的中文名是数字用户环路。它在现有的铜质电话线路上采用较高的频率及相应调制技术,也就是利用在模拟线路中加入或获取更多的数字数据的信号处理技术来获得高传输速率。

上海现行的DSL网络最高可以提供上行512k、下行12M的不对称带宽。而成熟的电话布线系统为上海地区DSL网络的蓬勃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通信市场产品的单一,大多数网民的上网应用集中在Web浏览、在线聊天等,DSL网络完全能够满足当时的主流应用,因此聚集了大批的用户,公客超过了数百万。

然而随着市场的发展,各种新业务尤其是高清互动电视、3D高清电视和多路IPTV的出现,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使得人们对带宽的需求越来越强烈,DSL的局限性开始逐渐显现。此外,基于普通双绞线路的传输使得距离、线径、线路质量、抗噪声能力甚至于潮湿的天气,都成为了制约DSL传输速度的致命伤。

而就在上海推广发展DSL 网络的同时,与中国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和韩国掀起了光网建设的。

光网建设大潮

在全球范围内,日本和韩国是宽带普及率最高、网速最快的两个国家,是大面积光网建设的先行者。光网就是以光纤为主要传输介质的网络。采用FTTH(Fiber To The Home )光纤到户的宽带接入,其带宽、波长和传输技术种类都没有限制,适于引入各种新业务,是最理想的业务透明网络,是接入网发展的最终方式。

日本FTTH技术经历了从最初的B-PON到E-PON、再到GE-PON的演进,家庭中的光纤覆盖率很高,普通公众家庭的带宽都有100M-200M,最高的甚至可以申请到1G。

韩国是全球网络第二大发达国家,在2007年之前就已经普及了100M光纤到户。2009年,日本推出了i-Japan战略,目标是到2015年实现以光纤Gb级速率快速而简单的网络接入,建设高质量、高稳定性的超高速宽带基础设施。同时韩国也推出了“Korean Broadband Plan”,KBP计划在未来5年内,在宽带发展上投资约246亿美元,提供速率至少1Gbps的有线宽带接入和10Mbps的无线宽带接入。

2010年3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税负总局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光纤宽带网络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加快光纤宽带网络建设,提升信息基础设施能力”。

而在此之前,上海电信已于2009年6月正式启动上海地区“城市光网”行动计划,宣布在两年内要投入60个亿,用于上海“城市光网”建设,目标是到2012年普遍实现“百兆到户、千兆进楼、T级出口”的网络覆盖能力。

智慧城市蓝图

就在城市光网建设蓬勃开展之际,另一个专有名词“智慧城市”亦高调进入人们的生活。对于很多普通市民来说,“智慧城市”似乎只是一个在媒体中出现的高频词,然而仔细寻找一下,不难发现智慧城市其实已经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王健是入职刚一年的职场“新鲜人”。每天的工作是为客户公司策划组网方案,每周三还要和在美国总部的同仁进行可视电话会议,繁忙的工作之余,王健的业余爱好就是每晚和魔兽世界工会里的一群伙伴开语音打副本,此时王健的姐姐通常一边和远在国外的男友视频聊天一边逛淘宝在线购物,王健的父母正在津津有味的看今天凌晨电视剧的高清IPTV回放。这些场景每天都在成千上网的家庭中上演着,而这些只是智慧城市一些最基础的应用。

所谓智慧城市,是指充分借助物联网、传感网,涉及到智能楼宇、智能家居、路网监控、智能医院、城市生命线管理、食品药品管理、票证管理、家庭护理、个人健康与数字生活等诸多领域,把握新一轮科技创新革命和信息产业浪潮的重大机遇,充分发挥信息通信(ICT)产业发达、RFID相关技术领先、电信业务及信息化基础设施优良等优势,通过建设ICT基础设施、认证、安全等平台和示范工程,加快产业关键技术攻关,构建城市发展的智慧环境,形成基于海量信息和智能过滤处理的新的生活、产业发展、社会管理等模式,面向未来构建全新的城市形态。

2011年9月,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动员大会在上海展览中心召开。会上的《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11-2013年行动计划》指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成为智慧城市发展的有力支撑。上海将以企业为主,重点实施云计算、物联网、TD-LTE、高端软件、集成电路、下一代网络、车联网、信息服务8个专项。同时,工信部也正在全面部署智慧城市建设相关工作,其中与智慧城市相关的规划超过10个。

作为本市智慧城市规划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电信正加紧实施《助力智慧上海三年行动计划》,到2013年城市光网覆盖用户将达到 750万,平均带宽达到32M,城市WiFi热点超1万个,新建宏基站点600处、室内覆盖站点300处,国内网络出口带宽达到 4T、国际出口带宽达到660G,云计算、物联网、车联网等信息新技术广泛应用。

基于此,上海将为所有市民建立电子健康档案,联网医疗机构信息资源共享,可以提高医疗质量,减少差错,减轻患者多余的痛苦和负担。与此同时,困扰人们的食品安全问题、道路拥堵问题、社区服务问题、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光进铜退之路

智慧城市是一个美好的愿景。未来的城市将更加智能,未来的城市能够使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人与物之间的交流更加聪明。上海将用三年的时间实现智慧城市,而宽带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将直接影响到智慧城市的建设。

城市光网对上海“智慧城市”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对于经济、社会、民生等方面的意义非常重大。它加速了行业信息化、社会信息化进程,加速向信息社会转型;在提升普遍服务能力、宽带带宽的基础上,大幅提升了城市的管理和服务能力;提升了传统产业的信息化程度,提高了效率与效能;产生“百亿级”新型信息产业;通过社会信息化手段为居民在教育、医疗、交通、就业等方面提供有效手段。

“光进铜退”是中国电信为逐步实现光纤接入(FTTx),用光纤代替铜缆所提出的一项工程。 “光进铜退”的策略就是将FTTx技术同ADSL技术相结合,尽可能缩短ADSL局端设备(DSLAM)同用户家这段铜线的距离,以提供高带宽接入。

光纤到小区采用原有的DSL网络进行线路改造,有利于铜缆资源的利用。而对接入网部分而言,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还是FTTH模式,即光纤到家庭(办公室),它可以为用户提供百M甚至高达千M的带宽。

“光进铜退”一方面要保证有足够的光网资源,另一方面就是尽可能进行老用户到新网络的迁移。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4月,上海城市光网覆盖用户550万,用户突破164万。在用户迁移方面,上海电信启动了智慧城市宽带再提速计划,包括光网家庭再提速、免费体验大签约、中小企业新回馈三个内容,不难预见,这将再度掀起宽带用户分布的新一轮变革。

第8篇

关键词:口腔远程医疗;物联网;临床路径

中图分类号:R714.51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不断老龄化,疾病的预防和控制也逐步转变到以慢病和预防为主的医学模式,要求新一代数字健康工程技术向家庭个人和基层社区参与的方向发展,建立以全程健康管理为目标的医疗健康服务平台日益受到关注。物联网和云计算在近年的快速发展和成熟为推进医疗服务的深度和广度提供了解决方案。医疗物联网通过泛在感知设备的互联互通,支持医疗健康信息自动化采集、智能化传输、全局化决策分析和全流程辅助,从而提高医疗服务能力与效率、改善医疗服务质量与模式,实现面向全程健康管理的智慧医疗。目前,我国医疗物联网系统正在快速发展,而在口腔医疗方面的应用还相对缓慢。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 影响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为心血管病、肿瘤和口腔疾病, 其中口腔发病率高达79%。口腔疾病多属慢性病,早期因缺乏自觉症状很难发现,一旦出现症状, 如疼痛、肿胀等, 往往病情较重。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 口腔疾病与心内膜炎、细菌感染、肾炎、关节炎以及中风等多种疾病有关,直接影响着生命质量。因此,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对预防疾病的发生或控制病情的恶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口腔医疗资源严重缺乏,远远不能满足基层民众口腔医疗的需求,据统计,目前我国有80%以上的口腔患者无法得到及时治疗。同时,我国口腔卫生目前还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口腔疾病防治体系。为了尽快让基层民众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利用物联网具有的全面感知、可靠传递、智能处理等优势,建设远程口腔医疗系统,来提升我国口腔疾病整体的诊疗水平,并通过健康的监测、辨识与调控,推动口腔医疗模式从以疾病诊疗为主向以预防与保健为主转变,创建新型的健康服务管理模式。

2 系统总体架构

口腔远程医疗与健康管理系统利用无线射频识别(RFID)、传感器、定位器和条形码等手段随时随地对口腔相关信息全面采集和获取;通过信息网络,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实时可靠传送,以进行各种有效的汇聚和融合;最后利用各种智能计算技术,对随时接收到的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把合适的信息、提醒或建议实时推送给有需要的医生,从而及时发现和确诊医院感染案例,并采取有效措施。系统总体架构由多层组成,由底至上分别为物联网感知层、网络层、云平台层、应用层和访问层,见图1。

物联网感知层由RFID标签和医疗健康传感器组成,分别部署在家庭、社区以及医疗机构,对不同对象进行识别、定位、状态感知与采集。在网络层,通过有线网、移动通信网和无线网的异构互联,连接医院、社区和家庭,实现医疗健康信息的智能化传输。突破医疗环境的干扰抑制技术,构建面向数字医院的医疗物联网。云平台作为医疗物联网的支撑平台,管理医疗物联网,为口腔医疗应用服务提供支撑运行环境。同时,针对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需求,在各层面提供必要的安全隐私保障。

3 口腔医疗临床路径

临床路径是一种包含了循证医学、整体护理、成本控制、持续质量改进等理论的标准化医疗模式。目前,国内外对临床路径的研究与应用基本处于成熟阶段,选入临床路径的病种已经不再局限于外科手术病种和常见病,而逐渐向口腔医疗和健康管理扩展。见图2,在临床路径管理中引入物联网技术,有助于构建一个口腔实时监控和预警反馈有机结合的临床路径管理模式。

基于覆盖家庭、社区、公共卫生和医疗机构的患者口腔实时监控技术,实现物联网环境下的患者口腔数据的实时采集和预警反馈。综合运用医用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医学信息处理技术、模式识别技术、分布式计算技术等,实现对多模医学信息自动分析综合,支持患者诊疗的智能辅助决策。

支持面向临床路径的医疗信息数字化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和共享等,管理基于移动医护终端的医嘱流程和护理流程,满足复杂医疗事件的实时监控和分析,实现与电子病历系统的深度整合。挖掘和分析口腔患者诊疗过程中的关键行为,发现符合实际诊疗过程的临床路径。分析临床路径与实际诊疗过程的差异性,验证临床路径的适用度并提供优化建议,分析路径变异与患者口腔疾病和症状关联性,为临床路径的分支扩展提供优化建议。

4关键技术与创新点

①形成适应我国医疗机构特点的口腔医疗物联网解决方案。研究异构网络互联的医疗物联网基础架构,以及口腔医疗仪器设备和器械共存环境下干扰抑制技术。②针对人网共生环境的口腔健康状态感知。实时监测和辨识口腔健康状态对于健康调控和疾病预防尤其重要,因而需要感知的信息除了医、药等资源标识信息以及传统的疾病诊疗信息外,还要在无干扰的前提下安全、可靠、低负荷地感知口腔健康状态。③海量医疗物联网信息的集成、管理及分析技术。包括面向海量异构医疗物联网信息的语义集成技术、海量医疗物联网的信息的分层建模技术以及多维度(时空性)海量医疗物联网实时数据分析处理技术。④面向全程健康管理的新型口腔医疗健康服务模式。充分发挥医疗物联网在全面感知、可靠传递、智能处理上的优势,基于健康监测、辨识与调控,面向健康调控、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的全程健康管理,创建全新的口腔医疗健康服务模式。

5结论

医疗关乎民生和社会发展。通过构建口腔医疗物联网,充分发挥其在全面感知、广泛互联和智能处理方面的优势,实现医、药等资源标识与健康状态感知,并将信息实时采集、传输、汇集、存储、分析与利用,为口腔健康调控、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的全程健康管理提供智能化支持,从而有效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成本,建立覆盖家庭健康、社区保健、医疗机构诊疗及公共卫生的口腔医疗健康服务体系,全面实现数字化医疗,为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的战略目标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 Peak J D, Hayes S J, Bryant S T, et al. Dental Support for U.S. Marines in Iraq[J]. Br Dent J, 2009, 190(3): 140-144.

[2] Murray G H, Hancock A F, Fancher J, et al. The Force Dental Service-cross for telemedicine [J]. J Am Coll Dent. 2009, 70(2): 4-7.

[3]李刚,赵铱民,胡敏. 野战数字化口腔医疗车的研制及应用特点[J]. 医疗卫生装备, 2008, 29(8): 68-71.

第9篇

关键词 多学科 跨大学科平台 研究生培养

在我国研究生规模化教育的背景下,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是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当今,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成为优势学科的发展点、新兴学科的生长点、重大创新的突破点,同时也是人才培养的制高点。构建跨大学科的科研平台,探索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新模式成为解决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核心问题的重要途径。

1.跨大学科的科研平台构建的必要性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持续增长和研究生培养的多样化发展,跨学科、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成为高校关注的重要问题,而科研平台是支撑学科建设、布局研究领域、整合科技资源、聚集科研人才、争取重大项目、培育重大成果、促进合作交流的基础,也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关键,科研平台水平是高校教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围绕着创新能力提升、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进行科研平台的整体谋划和布局调整,以跨学科大平台的概念进行平台构建成为必要。重庆邮电大学适时进行了科研大平台的谋篇布局和规划发展,其中光电科研大平台是跨学科大平台中的典型实例。

2.工理结合的光电科研大平台

光电科研大平台包括中央与地方共建光电器件及系统科研和能力提升平台、微电子工程重点实验室、中地共建光信息材料实验室、中地共建射频技术平台,其整体统一在光电信息感测与传输技术重庆市科委重点实验室下,是整合光电工程学院、数理学院等多个学院的科研能力,共同构成的覆盖光电产业链上中下游的光电科研大平台,平台示意图如图1所示。平台支撑电子科学技术、光学工程、理论物理、生物医学工程等多学科的发展,并对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等学科的形成有力辐射。大平台学科涉及面广,学科交叉明显,为跨学科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高层次人才提供了支撑。

3.光电科研大平台的研究生培养方向与内容

本跨学科科研平台主要在光电感测材料、光电感测器件与技术、光电信息传输体制与系统三个方向进行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三个方向彼此关系密切,有机结合,支撑了电子科学技术、光学工程、理论物理、生物医学工程等多学科的发展和高层次人才培养。

①光电信息材料的理论与技术

光电信息理论与技术体系的形成是光电感测技术应用的重要支撑,是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关键。关于光电信息材料的理论与技术的研究近年来在国际国内都十分活跃。本研究方向以信息技术领域的新型功能材料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材料的计算机模拟、设计和仿真为主要研究方法,为新型光电信息材料,特别是新型光电传感材料的研发和改进提供理论指导,并在光电功能转化、光纤放大器、生物荧光探针等技术方面进行探索。本方向的研究能够有力支持理论物理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中物理电子学专业的研究生培养。

②光电感测技术与器件

本方向主要对光电感测机理与技术、光电感测器件的设计与工艺技术进行研发。在光电感测机理方面,在光电信息材料理论与技术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位移、振动、角速率、光谱、光热、气体痕量分析、生命体征信息等感测对象,对其感测机理进行探索,对惯性传感、光纤传感、温度传感、光敏传感、气敏传感以及MEMS传感等单元感测技术进行探讨,对感知器件及系统的设计提出新的方案。在光电感测器件的设计与工艺技术方面,根据光电器件的基础理论及关键工艺技术,结合感测信息对象的需求,开展MOEMS传感器、角速率传感器、振动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气敏传感器等器件及系统的设计与加工工艺技术研究,以此为基础,研究感测片上微系统、光电混合微系统集成等工艺,为光电信息的传输与系统设计提供依托。本方向是电子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方面。

③光电信息传输体制与系统

光电信息传输的目的是将光电器件感知检测到的信息传送至上层应用,是感知层与应用层之间的连接纽带,负责总体数据传输和数据控制,提供传输连接服务和数据传输服务。在研究方向一光电材料理论探索和研究方向二光电感测器件设计的支撑下,结合国内外的技术发展和技术趋势,本研究方向重点面向智慧医疗应用,主要攻克体征信号处理、信息传输体制与标准、微系统结构与应用集成等方面的技术难题,形成智慧医疗与健康信息服务领域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形成基于光电感测与传输的共性技术体系,为光电技术的工程化应用提供支撑。本方向是电子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通信与信息工程研究生培养重要依托。

4.基于跨学科科研大平台的研究生培养导师团队建设

学校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长期坚持导师团队的管理方式。基于跨学科科研大平台的研究生培养首先必须构建具备多学科学术背景、学术经历和研究领域的教学科研团队。在光电大平台基础上,所涉学院密切合作,形成了一支高素质的学缘结构、学历结构、学科结构合理的导师团队。团队拥有研究生导师30余名,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1名,重庆市巴渝学者1名,拥有智慧医疗系统与核心技术重庆高校创新团队,同时集成电路设计团队获得中国侨界创新团队贡献奖。团队具有指导电子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理论物理、生物信息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等多学科研究生的多年经验,为跨学科研究生师生团队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提供了人才保障。

5.人才培养成效

近5年来,本平台在其他高校挂靠招收博士研究生3人,授予博士学位人数2人。累计招收硕士研究生已达到600余人,授予硕士学位人数超过400人,有20余名硕士生获得重庆市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在“挑战杯”等科技竞赛中上百人次获奖。同时,注重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健全了研究生培养保障体系和质量监控制度,保障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第10篇

随着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无线通信技术、传感器技术、嵌入式技术等飞速发展,物联网的研究和应用也得到快速发展,并越来越引起各国的高度重视。物联网甚至被称为继计算机和互联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革命。美国于2008年末由IBM提出“智慧地球”概念后,“智慧地球”框架下多个典型智能解决方案已经在全球推广;欧盟于2009年6月了全球首个国家级物联网发展战略规划;韩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也都分别提出了“U-Japan”和“U-Korea”信息化战略,其核心内容都是利用无所不在的泛在网络技术实现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之间连接,让民众可以随时随地享有科技智慧服务。我国政府于2009年8月提出“感知中国”的战略构想,并由政府、科研院所和企业建立相关研究基地和成立物联网产业联盟。可见物联网技术以及相关产业已经成为各国下一个必争的战略制高点。而任何一个新兴产业和行业的发展,都需要大量的专门技术人才,物联网的发展同样也不例外。目前,我国物联网专业人才还非常紧缺,人才的培养还处于起步阶段,而大批专门人才培养主要依靠高等学校来承担。在这样一个大的环境和背景下,国家教育部于2010年批准在35所高校设立物联网工程和传感网技术本科专业,并于2011年开始招生。另外,全国有将近20所高职高专院校以及独立学院开设了物联网工程专业。物联网工程专业是一个多学科高度交叉的新兴专业,如何培养出合格的、符合市场需求的物联网专业人才是高校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南于物联网本身技术复杂、牵涉面广,涉及多学科的交叉,这就必然对人才的培养和专业建设都需要进行全新的考虑。笔者结合安徽理工大学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和实践,对物联网丁程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资源建设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为高校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提供指导和参考

2 物联网工程专业的研究内容

2.1 物联网的体系结构

物联网的概念是1999年美国Auto-ID中心首先提出的,最初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把所有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现在普遍认为物联网是一个基于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等信息承载体,让所有能够被独立寻址的普通对象实现互联互通,具有普通对象设备化、自治终端互联化和普适服务智能化特征的网络。从物联网的定义可以看出要实现物联网需要具有感知、通信与计算能力的智能信息传感设备等实现全面感知,借助现有的互联网和电信网来进行数据的可靠传输,以及数据的智能处理,进而实现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互联互通和智能信息服务。物联网的体系结构可以根据信息生成、传输、处理和应用划分为4个层次:感知识别层、网络层、管理服务层和综合应用层。其中感知层是物联网信息的来源,包括各种类型的传感器、RFID标签和读写器、智能手机、智能家电以及智能测控设备等;网络层实现数据的传输,包括有线和无线网络的接人层、会聚层和核心交换层;管理服务层实现数据存储、处理的和智能决策服务等,包括中间件、数据存储与处理、数据挖掘与智能决策等;综合应用层实现不同行业的综合应用,包括智能物流、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环保、智能医疗等。物联网4层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2.2 物联网关键技术和研究内容

由物联网的4层体系结构图可以看出:感知层是物联网应用的基础,位于物联网应用的最底层,也是物联网区别于传统互联网的重要方面之一。感知层主要涉及RFID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和控制技术、短距离无线通讯技术等主要关键技术。物联网的应用层与具体的应用领域不同存在很大的差异,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来设计。物联网网络层的数据传输技术、无线通信技术以及管理服务层涉及的数据存储、云计算、数据挖掘等各种支撑技术都是物联网应用和研究过程中涉及的主要技术和内容。

由于物联网的研究内容比较宽泛而且涉及多学科的交叉,开设物联网相关专业的高校现有学科基础、专业设置以及研究内容的侧重点都会有所不同,因此在物联网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及培养方案方面会存在的一定的差异。由物联网的4层体系结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物联网工程专业设置不同的研究方向,如电子技术和嵌入式技术基础较好的高校可以侧重于感知层设计和应用,计算机技术基础较好的高校可以侧重于物联网应用层和信息服务层,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基础较好的高校可以侧重于网络层和管理服务层,还有各相关交叉专业设置较为全面、研究基础较好的高校则可以在物联网的各层都平衡发展。具体设置什么样研究方向和培养方案,各高校需要根据自身的学科专业基础和特点以及高校的行业背景,设置具有自己特色和优势的培养方案和侧重研究方向。安徽理工大学是一所具有煤炭行业背景和医学特色的理工类高校,目前设有相关的专业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技术与仪器、网络信息安全、自动化、电子信息工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程、通信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具有较好的相关专业建设基础,尤其是面向煤矿自动化和信息化应用领域有着较强的优势。因此,基于学校的行业背景和专业基础现状,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侧重点是物联网的感知层设计和应用,兼顾管理服务层的相关技术研究,如中间件等。重点应用领域是矿山物联网以及智能移动医疗,结合现有的网络信息安全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相关专业,制定符合学校实际和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的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

3 物联网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

3.1 物联网工程专业培养目标

在高等学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根据物联网专业的研究内容和市场需求定位,物联网工程专业培养目标是:具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物联网的相关理论、方法和技能,具备网络技术、传感技术、射频识别技术、嵌入式技术、通信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等信息领域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物联网中信息获取、传输、处理问题的能力,能够从事物联网的通信架构、网络协议和标准、无线传感器、电子标签射频识别、信息安全等产品及系统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产品开发、技术管理与设备维护等工 作。

通过相关课程的学习,掌握必需的传感器、电子、通信、单片机、RFID技术等知识和专业技能;掌握基本物联网节点、网关、网络协议栈,有线和无线网络技术原理,无线自组织组网、有线和无线网络拓扑以及网络安全技术等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熟练并系统地掌握物联网应用系统集成、物联网硬件与软件设计、互联网应用等,具有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物联网工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工程设计、设备制造、网络运营和技术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等能力;掌握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物联网业务的开发、测试、推广等知识,具有较强的综合应用信息网络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试验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熟悉矿山物联网的架构、应用环境和关键技术,并能够进行系统设计和开发;熟悉物联网在智能医疗领域的应用技术,并在现有医院信息系统的基础上,进行移动医疗的智能终端、医疗传感设备、中间件、数据存储、应用系统的设计和开发等。此外,还应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能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技术和现代工程工具,将所学内容应用到其他行业和应用领域。

3.2 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设置

由于物联网工程专业是综合多学科的新兴专业,在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还不够成熟和稳定,还处于探索阶段。需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实际教学情况,不断地调整和优化课程的设置。目前,物联网专业课程设置基本上在现有较成熟的计算机科学技术和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基础上,增加与物联网相关的核心课程,但侧重点是物联网技术及应用。结合学校相关专业课程设置现状,物联网专业课程分为以下几个主要模块:(1)公共基础模块;(2)专业必修课程模块:(3)专业核心课程模块;(4)专业任选课程模块;(5)跨学科课程模块;(6)实践课程模块;(7)素质拓展模块。各模块包含的主要课程如表1所示。

在课程的设置上既考虑了物联网专业的核心研究内容和专业特色,同时考虑到物联网专业是一门新兴的专业,还没有专门的硕士和博士学位点,目前基本上都是作为计算机或相关学科的一个研究方向,而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课实现国家统一命题,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上要能够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实现无缝对接,使得物联网工程专业培养的学生能够轻松实现进一步深造的愿望。基于这样的一种现状,学校物联网工程专业在必修课程模块和核心课程模块中分别开设了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等相关的课程,同时开设了物联网导论、无线传感器网络、RFID原理与应用,能够满足学生专业学习和考研深造的需要。为了突出物联网专业知识,在专业任选课程模块中开设了大量与物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联网和计算机相关和当前最为热门的课程,充分体现了该专业方向的知识面宽、技术先进等特点。跨学科课程模块的设置为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了解煤矿行业的生产背景和主要技术装备,为以后从事煤矿物联网和数字矿山建设打下基础。实践课程模块的设置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的重要教学环节,是达到学以致用的主要途径,是整个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内容。素质拓展模块通过组织多种形式和内容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性发展,提高综合素质。

4 人才培养和教学资源建设

4.1 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

高等学校的使命是培养人才,高校需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和自身优势以及综合其他因素来确定人才的培养模式。因此,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能够全面反映高校对合格人才的理解和时代需求。安徽理工大学是行业特色鲜明、理工类为主的综合型大学,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是:结合煤炭行业特色,培养“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善创新”的创新型人才和高级专门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构建多元化、多目标的培养模式,同时充分考虑学生就业、创业和继续深造等不同要求,努力形成特色鲜明、层次清晰、模式多元、制度配套、保障有力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在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借助现有相关专业的培养模式和经验,并结合物联网工程专业的特点,对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采用校企联合培养的模式。

安徽理工大学是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目前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以及其他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和方案制定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其核心培养方式是采取的3+X培养模式,主要措施是其中3年时间在学校进行相关基础课和理论课的学习,至少1年时间采取校企联合培养模式,通过将企业纳入到人才培养主体地位,可以进行订单式培养,大大增强学生对企业需求的了解和实践动手能力。真正体现“卓越计划”的3个特点,即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物联网工程专业主要是培养工程类的专门型应用人才,可以按照“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进行培养。一方面是在现有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加强物联网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核心课程内容的教学,另一方面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尤其是引入相关企业的参与。目前,我校已与安徽徽斯顿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以及安徽科艾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联合培养物联网专业人才,由参与的公司提供相关课程的教学和实践环节的平台,并且公司有优先挑选优秀毕业生的权利。另外,安徽理工大学与附属医院安徽淮南东方医院集团也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同研究和制订数字移动医疗系统方案。移动数字医疗系统的实施可为学校物联网专业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参与设计和开发的机会,同时也会为学生的培养提供很好的实习场所和平台。另外,安徽理工大学与两淮煤矿企业都建立了很好的合作关系,有着很好的合作基础,双方都在积极准备联合培养矿山物联网建设人才,进行校企深度合作,为拓展学校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和就业机会。此外,学校还与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相关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如上海、深圳、无锡、芜湖等,为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前提供深入企业实习机会,为进一步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校企合作模式的效果已经在学校的一些专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校企合作是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较为理想的模式。

4.2 物联网工程专业教学资源建设

物联网专业人才的培养,除了有定位准确的培养目标和合适的培养模式之外,还需要有配套的软硬件教学资源的支撑,教学资源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一个专业办学水平的高低往往与该专业的师资、实验室、教材、实习场所等建设水平有关。对于物联网专业这样一门新兴专业,面临的专业教学问题更为严重和急迫。学校在物联网专业建设过程中,相应地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来保证高水平的教学资源。

(1)物联网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这是所有教学资源中最为重要的部分,没有好的师资很难想象能够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因此,学校和学院都非常重视教师的培养,培养的方式主要是从学院中挑选出一部分对物联网感兴趣而且嵌入式技术以及软件开发能力过硬的教师组建成物联网科研团队和教学团队,通过申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请物联网相关课题展开物联网理论和应用研究,目前已有2项物联网相关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省部级物联网应用课题,多项企业物联网应用横向课题,通过科研课题工作的深入展开和研究,大大提高了教师对物联网理论的理解和实践应用水平,对推动物联网专业的教学水平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除此之外,学院利用寒暑假时间组织部分教师到北京、无锡、长沙等地参加“全国高校物联网专业教学和研讨”“高级物联网开发工程师物”等教学和专业技术的培训,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物联网教学水平和专业技能,然后再通过校内的研讨和讲座带动更多教师物联网专业水平的提高。

(2)教材建设也是办好专业必不可少的环节。由于物联网专业是新建专业,虽然已经出版了一些不错的物联网方面的图书,但适合作为本科教学的好教材还是凤毛麟角,而且大多是技术类或普及类。因此,在教材的建设方面还有很多的工作需要做。我们根据开设的课程和目前已有教材的现状,挑选出相对较好的基本教材和参考书,通过大家阅读讨论,然后根据制定的教学计划,来确定讲授的内容和学生需要自学的内容,并整理教学讲义和课件,为后续教材建设做好准备。通过这一环节,充分提高了对教学内容细节的掌握和理解,也对物联网技术掌握得更为全面。

(3)实验室建设是实践教学环节的有力保障。为了能够满足物联网实验教学的需求,学院对物联网实验室建设投入了大量的建设经费,实验室采购了北京西普阳光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的SimpleRFID射频识别实验教学系统,并向安徽福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订制了无线传感网络教学系实验系统。在物联网实验建设过程中,物联网专业教学团队全程参与整个实验室建设过程,对系统的安装、调试、运行都进行全面掌握;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并邀请物联网实验系统开发的T程技术人员给教师做专门的技术培训和讲座,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通过师资、教材和实验窜3个环节的建设,目前学校已经具有较高水平的物联网专业教学团队和完善的教学配套资源,完全能够按照既定的教学目标和计划来进行物联网专业人才的培养。当然,任何一个新的专业的开设,都需要一定时间的建设和完善,在建设的过程中要不断探索和完善,并借鉴其他高校的成功经验,及时修正不合理的方面。

5 结语

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和教学资源建设,是所有高校物联网工程专业在办学过程中需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而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和高水平教学资源建设是办好物联网专业的前提,因此,各个高校应根据各自不同的办学基础和行业特点,着眼于市场需求和自身的办学优势,在体现物联网工程专业共同特点的基础上,要突出物联网工程专业的行业特色,这样培养出的人才更能满足市场需求和具有更宽的就业面。

参考文献:

[1]吴功宜,吴英.物联网工程导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1-5.

[2]刘云浩.物联网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3-6.

[3]吴功宜.对物联网工程专业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0(21):26-29.

第11篇

区域卫生信息化经过十年的发展,各地作了许多探索,国家卫计委统计信息中心也作了顶层设计、总体规划和标准规范的编制。那么我国区域卫生信息化到底处于什么水平,目前的问题在哪儿,有哪些新的需求,发展趋势如何,主要对策是什么,是大家关心的问题,笔者结合近十年的区域卫生信息化科研和工程实践,以及参与国家卫计委相关规划和标准的编制工作的体会,尝试对以上问题作一些分析和解答。首先提出区域卫生信息化成熟度模型,其次结合成熟度模型对全国区域卫生信息化现状作出初步的评价,再次针对现状提出问题和瓶颈,最后针对问题提出对策和发展趋势的建议。

成熟度模型

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内容(见表1)可以从业务和应用两个维度来描述。业务大类是医疗和公共卫生,医疗又细分为医疗业务、临床业务、医技业务、运营管理和综合管理;应用分为一卡通、健康档案信息共享(以下简称“信息共享”)、智能提醒、综合管理、业务协同、公众服务。由于一卡通是区域卫生信息化所有业务和应用的基础,因此就不专门分析了。

以临床业务为例,在信息共享中包括诊断、处方、病案首页、出院小结、健康体检等;在智能提醒中包括重复用药提醒、治疗安全、临床路径等;在综合管理中包括临床质量监管等;在业务协同中包括远程会诊、双向转诊等,在公众服务中包括健康档案调阅、远程咨询等。N/A表示没有对应的内容,空白表示对该内容还未有应用,但不排除将来有应用。

对于成熟度而言,不仅是指开发和部署了应用系统,而且是要真正使用起来,包括对应的数据是否及时、全面、准确地采集了,各系统用户使用的频率等。对于任何一个区域卫生信息化系统,表1(见下页)中的内容应用得越多,其成熟度越高。

一般而言,基于数据采集,可以初步开展信息共享、智能提醒、业务管理、公众服务等服务。对于业务协同而言,仅靠数据采集是不够的。

成熟度概况

概括而言,我国区域卫生信息化仍处于起步阶段。有一半以上的省启动了省级平台的建设,有五分之一的地级市启动市级平台建设,有十分之一的区县启动区县级平台建设。

除上海以外,大部分地区主要在做信息共享、综合管理。其中信息共享的主要内容是医疗数据,包括医疗业务、部分临床业务、部分医技业务;公共卫生主要是慢性病、计划免疫数据。综合管理虽然开发了部分系统,但是受限于信息采集,难以发挥绩效考核等实质性作用。在业务协同中,虽然一般也开发了双向转诊等系统,但是由于体制、机制等问题,实际使用率仍旧非常低。在公众服务中,部分地区建立了门诊预约系统。

发展问题与瓶颈

目前,我国区域卫生信息化发展问题与瓶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数据采集质量差

目前大部分地区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数据采集质量差。接入平台的医疗卫生机构数据上传的及时性、完整性和准确性有很大问题。从个案角度看,居民的健康档案不全;从群体角度,无法为业务管理、科学研究提供支撑。

产生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医院对区域卫生没有积极性。目前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主要向医院提供健康档案调阅应用。对于医院,特别是大医院来说,专家在看门诊时,一个病人仅几分钟,专家很少有时间再仔细调阅患者既往情况。另外向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提供数据,特别是业务、收入、费用等数据,也是医院管理者不情愿的。

2.信息共享利用少

医院门诊量较大,医生没有时间主动调阅患者的健康档案。此外,目前大部分地区开发的健康档案调阅应用,需要多次点击才能找到相关信息,医生使用不方便,也造成医生不愿意调阅。

3.综合管理无实效

由于数据采集的范围有限,数据采集的质量较低,卫生行政管理者,很难采信综合卫生管理应用产生的数据。更不要说基于这些数据分析,开展绩效考核。

4.业务协同服务难

目前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业务协同应用还非常少。在医疗协同领域,虽然一般也开发了双向转诊、远程会诊等系统,但是由于体制、机制等问题,实际使用率非常低。在公共卫生领域,条线垂直系统仍然是主流,目前已有系统也不愿意改造。

5.公众服务水平低

目前不少地区通过门户网站向居民提供健康服务,包括门诊预约、健康档案查询。但是对于热门的专家门诊,大部分患者很难预约到,且出于安全考虑,健康档案查询还存在很多限制。

发展趋势和对策

移动医疗、健康物联网、健康云服务、医疗大数据等新兴概念与技术引起了医疗卫生行业和信息通信行业的普遍关注,并正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使以这些技术为支撑的智慧医药健康服务成为可能,并催生了过去无法实现的服务。

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使医疗卫生信息化从过去的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机构信息化),当前的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行业信息化),延伸到了居民/患者信息化(个人信息化),在这三种信息化发展和融合的基础上即将实现以医疗互联网为代表的医药健康全社会信息化(社会信息化)。以移动互联网为切入点,以健康云为依托的医疗互联网,成为智慧医药健康的重要载体和主要实现形式。进一步结合健康物联网实现自动化健康信息采集及服务,在大数据的基础上为居民/患者提供智能化医疗卫生服务。

医疗互联网可对以上问题有推进和撬动作用:

1.以公众服务为切入点

目前区域卫生信息化主要是服务于医疗卫生机构和卫生行政管理,居民没有直接的感受。通过移动互联网的方式,居民可以积极参与到医疗服务和健康管理中。例如开发居民使用的移动App,可以方便地查询自己的健康档案、预约门诊、记录自己日常的健康情况。

2.促进家庭医生与综合医院、公共卫生机构的业务协同

通过居民的主动参与,推动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业务协同。例如,对于利用手机主动记录自己健康情况的居民是家庭医生应该重点服务人群。家庭医生通过移动互联网与活跃的居民进行互动,协助和促进居民双向转诊和预约。对于专病患者,通过家庭医生与专科医生的合作开展干预。

以居民拉动家庭医生服务,由家庭医生与三级医院专家互动,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协同。以医疗联合体为抓手,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业务协同。这也是促进协同的重要驱动力。

3.通过个案数据采集提升数据质量

在业务协同中,数据采集和交换的方式与信息共享不同。健康档案信息共享,目前普遍采用每日定时大批量数据上传,在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上整合。而在业务协同中,数据采集是针对每个个体的某次业务活动,因此是个案数据采集和交换。基于个案的数据采集在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方面有较高的要求,各参与方――患者、家庭医生、专科医生均需要即时获得数据以驱动业务,这样数据采集和交换的错误,能立即反应出来。有了这样的闭环的机制,数据质量会大大提高。

4.通过业务协同和智能提醒推动信息共享

通过业务协同,必然会要求相关的信息共享。此外,在医疗卫生服务中,也可以通过智能提醒来推动信息共享,让医生和患者在需要的时候,获得相关的信息。例如医生在开药时,系统可以在后台比对最近一段时间的处方,若有重复或类似的药品,可以提醒医生。对于高血压患者,可以通过移动App提醒他按时服药。

5.通过数据质量的提高,夯实综合管理

第12篇

【关键词】移动医疗 电信运营商 产业链整合者 医疗社交化

中图分类号:F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10(2013)-15-0077-05

1 引言

国际医疗卫生会员组织HIMSS对移动医疗给出的英文名称为mHealth(mobile Health),即通过使用移动通信和信息技术来提供医疗和相关信息的服务,具体到移动互联网领域,则为基于移动终端系统的各类医疗健康应用。

移动医疗使用移动通信和信息技术来加强医疗卫生保健服务,能大大提升医疗卫生系统运行效率,在全球已广泛应用,发展空间巨大。由于医疗卫生与人民健康和国民经济息息相关,不少国家已将移动医疗打造成战略级“跨界”产业,以改变传统医疗行业发展模式。移动医疗也为我国医疗产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潜力,在改善医疗环境、医护质量及紧急救护和健康监护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移动医疗的发展需要移动运营商、信息平台系统提供商、医疗设备制造商、应用开发商和医疗机构等的共同努力,以多样化的需求推动移动医疗多维度发展。对电信运营商来说,以远程医疗、个人健康监护等为主的应用是移动医疗的重要切入点。运营商可以整合产业链各个环节、各种技术和设备进行商业模式创新。

2 移动医疗产业链及其特点

研究移动医疗产业链,无疑能全面地把握行业发展的脉搏。移动医疗是一个特殊的产业链,参与者众多、合作和竞争关系异常复杂。运营商想要取得成功,关键是正确进行市场定位,并制定合理的商业模式。

2.1 移动医疗产业链描述

图1所示为围绕移动医疗的产业链。位于中间的手机符号代表移动医疗的感知终端(更确切地说是佩戴它的用户),围绕这部手机给用户提供一系列健康关爱服务,需要合作伙伴门的共同努力(当然,有些合作伙伴可能会身兼几重角色),包括移动网络运营商、网络设备制造商、终端生产商、IT公司(硬件、软件、集成商)、金融投资机构、医疗保险公司、医院和公共医疗机构、私人医疗机构、银行和支付公司等。其中电信运营商为产业链提供2G、3G、4G以及WLAN的通信网络服务。未来的移动医疗发展中,将在构建移动医疗平台、开发产品和提供服务方面展开全方位竞争,同时也承担着企业的社会责任。

2.2 产业链特点

(1)跨界:移动医疗是原来互不沾边的医疗服务和信息通信技术的结合,由临床医学、现代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等多个专业学科发展、融合而生,通过无所不在的泛在通信网络,使用各种智能终端来提供医疗和公共健康服务的产业。所以跨界是该产业链的最大特点。

(2)政策和监管风险:医疗一直是国家重点监管的行业,也是敏感的领域,医疗安全事关重要。所以进入医疗尤其是新兴的移动医疗领域政策风险和监管风险较大。严格加强对医药行业的监管是必要的,但如何在管理和发展活力之间找到一种合理的平衡,需要监管者和行业参与者的共同智慧。

3 运营商在移动医疗产业链的定位

移动医疗是多链条并列交叉、竞争与替代错综复杂的产业价值网,没有注定的领导者。谁对市场规律理解得更透彻,谁对产业链的变化理解更深刻,谁的资源更稀缺,谁就有可能利用市场转型期创造的机会,在产业链中占据有利位置。在移动医疗产业,运营商先要做好定位,这主要基于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3.1 面临的机遇

(1)移动医疗面临重大的市场机遇

在卫生部的《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中,在医疗信息化方面,卫生部将推出全民电子健康系统工程,预算达到611亿元,是历年来政府在医疗信息化试点工作中预算最多的一个工程。考虑到地方配套资金,全民电子健康系统工程总投资规模有望超过1 000亿元。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强劲发展,医疗卫生行业必将迎来移动医疗的浪潮,移动医疗领域的投资未来也会迅速增加。

(2)医疗卫生机构和个人用户的需求

当前国内医疗资源不足、配置不合理、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突出,急需移动医疗等平台和应用提高运作效率。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对信息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随时随地更便捷地获取和传递信息,移动医疗应用正好满足了医生、患者之间的沟通需求。

3.2 面临的挑战

(1)运营商面临哑管道的威胁和转型的需要

处于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技术以及TMT(Telecom/Media/Technology)产业融合和互相渗透的时代,电信运营商原有的商业模式和以话音为代表的主营业务都受到了来自多方面(例如VoIP、即时通信等)的极大冲击,产业价值正逐步从管道向内容、从通信网向互联网、从话音服务向信息服务转移,运营商沦为“哑管道”的风险正在积聚。因此运营商必须进行战略转型,在发挥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开拓并进入新的市场,以期能够扩大收入来源,向价值链上方攀升,给投资者带来更多的商业回报,同时给用户带来更丰富更便捷的服务。

(2)产业链内的竞争

移动医疗产业链上的参与者,都视其为一个巨大的商业增长契机和潜在盈利蓝海。现阶段传统医用传感器、医疗保健设备和仪器制造方面的厂商,将“移动医疗”视为其核心业务的自然延伸,因此尤其活跃,并同时也在努力进行技术创新和业务转型;各运营商也在各自开展相关技术合作和尝试。产业发展一旦进入快车道,产业链内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

3.3 运营商的定位

基于运营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运营商在移动医疗产业链中,应重新定位,努力扮演好三个角色:

(1)产业链整合者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市场发生了深刻变化,运营商应向追求客户价值最大化的合作方式转变。为实现产业链的良性发展,运营商应担起整合产业链的重任,控制产业链的核心资源,协调产业链的关系,引导产业链的发展。

(2)合作的倡导者

一个新的产业链的形成意味着新的“利益共享联盟”的形成,对于运营商来讲拥有更多的合作伙伴就拥有更多的资源。运营商可以构建适合自身定位的合作伙伴网络,与合作伙伴共赢,打造共赢的生态链。在产业链中,电信运营商提供网络和信息通道,可以牢牢把控对用户网络和信息的使用等收费环节。运营商与合作方可以采取内容、服务、开发平台合作等模式。

(3)平台的提供者

打造有价值的移动医疗平台是转型期运营商的战略选择。搭建移动医疗平台,可以凝聚合作伙伴,聚合医疗健康产业价值,丰富业务和拓展盈利模式。

4 运营商的商业模式探索

在移动医疗领域很多国外运营商做了先行实践,并对其商业模式进行了探索,以下举几个典型案例。

几年前日本NTT DoCoMo就开发和部署了所谓的“大众健康支撑平台”,用户使用的是大家熟知的各种便携式生命体征感知终端,包括体重、血氧、血压监测器等,可由不同的医疗器械厂家生产,并配置符合NTT DoCoMo规范要求的接口,通过用户手机上的应用和控制程序经由3G网络来把血压、体重等数据传输到电信运营商的服务器上。以往电信运营商仅仅扮演一个传输管道的角色,如今运营商变成这一重要数据资源的管家,并根据需要为各种专业移动健康服务机构提供安全可靠的适配的数据格式转换和分发服务。

北美运营商AT&T选择与系统/平台设备提供商(如Cisco等)和专业医疗解决方案提供商(AMD Global Medicine)合作,推出了一系列包括硬件、软件和网络基础设施的远程健康解决方案来促进各种应用和服务开发及部署。

Vodafone所实施的移动健康解决方案是充分利用最新移动通信技术,提供一个易于灵活通信、医疗数据交换、传输、存储和检索的工具,使得远距离的病人和医生之间的沟通成为可能,从而实现远程诊断。

可见运营商在开拓或进入市场的手段和策略上各有特点,AT&T和NTT DoCoMo等采取了“智能管道+平台+应用”方式,而Vodafone采取了提供“基础通信设施”的服务模式,而且起步的时间、发展的进度和规模也不一样。相关研究和应用的进展取决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与市场发展的成熟度及差异性、民众医疗和保健服务的整体水平,以及相关基础技术产业的发展程度和竞争性等,目前还没有一个可普遍适用的产品和服务模式。

相比国外,由于国内独特的体制和国情,不同区域的发展基本上就是全球发展的缩影,运营商应采取多元化的市场细分策略,开发多种形式的产品和服务满足不同地区与客户群的医疗、健康、保健需求。例如欠发达地区可以采用“基础通信设施”的服务模式,而发达地区可以采用“智能管道+平台+应用”模式。

5 移动医疗的现实困难和发展趋势

5.1 应用现状

无线查房无疑是当今最具影响力的移动医疗应用。医院的移动医疗平台依托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条码、Wi-Fi、RFID等信息化技术辅助临床医疗。医院大楼内设有Wi-Fi,医生查房时手持平板电脑,通过个人账号登录后,自己所管理的住院病人信息一目了然。医生、护士可以非常自由地随时随处采集和记录数据,不再局限在办公室。打针、服药、体温、医嘱等具体信息都同步更新与显示,病人名下的检查报告、影像资料可即时点击查阅,不用像以前那样来回折腾找资料。

新的移动医疗终端设备和应用程序的不断推出使得移动医疗应用越来越多:通过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医患双方可以查看电子病历及医学数字影像、监测各项生理健康指标、查询药物、查看自救程序及其他医疗信息在线数据库;将移动超声探头插入智能手机可以实现手持式超声显像;使用物联网(M2M)技术可以实现多种移动医疗监测,例如跌倒探测器、电子床单、癫痫报警器等设备一旦被触发就会立即把报警信息发送给医院。

移动医疗的使用并非仅限于医疗,对于个体健康监控,例如对独立生活的老人看护和救助,对怀孕妇女和婴幼儿看护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5.2 现实困难

(1)移动医疗面临着诸多的实际困难。移动医疗是整个国家社会医疗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发展受制于社会医疗体系的现状。我国医改尚未深化到位,医疗资源不足、配置不合理、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突出。医疗体制不改革到位,整个移动医疗发展起来将会困难重重。在国外,让政府、保险公司购买相应的医疗服务都已经相当普遍,但在国内让用户付费却困难重重。

(2)用户的观念错位。用户数量少且活跃度有限,也是制约国内移动医疗发展的壁垒。在美国只有10%的成年手机用户下载过医疗应用,而且很少使用;美国尚且如此,国内民众的观念就更难接受移动医疗。

(3)医生不愿意使用。PWC最近的研究指出,即便是患者乐于尝试移动医疗,医生及其体系对此类医疗创新也并不用心。医生们把移动医疗看作是对他们工作习惯的改变和颠覆,他们并不情愿拥抱移动医疗。

(4)医疗是个敏感的领域,也是国家重点监管的行业,进入医疗尤其是新兴的移动医疗领域政策风险和监管风险较大。而很多移动医疗的应用是让患者自己诊断疾病,这存在着相当大的风险,一旦误诊后果极为严重,因此国家也势必会加强对移动医疗的管理力度。

(5)医疗机构的信息系统需要稳定和安全,而当前移动医疗技术上仍不能完全满足要求。卫生医疗机构对引入移动医疗系统顾虑重重,仍处于观望状态。移动医疗要想大规模地应用于临床一线,还需要增强其安全性和稳定性。

5.3 发展趋势

移动医疗虽然面临很多现实的困难,但其向前发展是一个必然趋势,将呈现以下三个主要特点:

(1)医疗越来越移动化。移动互联网让信息随时随地随手可得,这必将改变医务工作者的工作方式。智能手机将发挥如显微镜、听诊器一般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医务工作者在医疗过程中使用各种新技术,在“移动”中工作。医院信息系统(HIS)会越来越“移动”。借助移动医疗,医务工作者不仅可以提升内部沟通效率,而且能促进医患互动,为患者提供更便利的服务。

(2)移动医疗功能将成为手机的标配。健康是最基本的需求,随着传感器技术的成熟及成本的降低,手机上必将集成医疗功能,用户可以随时随地监测自己的健康状况。手机上的传感器可以时刻记录我们的运动、心跳、体温、睡眠甚至情绪的信息,基因技术可以检测出每个人的“初始设置”。目前一些手机已经具备了监测脉搏和心跳的功能,国家政策放开及监管机制健全后可以使用。

(3)医疗社交化。微信等移动社交产品发展迅速,那些善于经营自己品牌的医生和民营医院,可以充分地利用这些社交工具,通过推出“关注医院的微信看病挂号费、诊疗费打折”或“关注医生的微信会及时提醒患者疾病的治疗和随诊”等措施来吸引患者。

6 结束语

如今,我国医疗信息化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移动医疗的各项基础条件越来越成熟。移动医疗将引领医疗模式“颠覆式的变革”,使之向更为个性化、以用户为导向的模式转变。以医改为核心的政策推动和以移动终端设备大普及为背景的市场环境,将助力移动医疗的创新。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快速向医疗领域延伸,尤其是移动宽带、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的兴起与发展,推动了移动医疗市场高速发展。移动医疗的普及将大大提升医疗服务现代化水平,促进医疗信息在相关主体间共享互通,缓解医疗资源紧缺的压力,降低医疗成本,实现医疗服务的无线化、便捷化、个性化、共享化、智能化和感知化。电信运营商凭着庞大的用户资源、先进成熟的网络技术和能力,将在移动医疗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胡世良,钮钢. 谷海颖移动互联网:赢在下一个十年的起点[M].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1.

[2] 王爱宝,崔勇. 移动互联网技术基础与开发案例[M].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2.

[3] 宋杰,张敏. 移动互联网成功之道 关键要素与商业模式[M].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