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内部管理风险

内部管理风险

时间:2024-03-19 10:47: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内部管理风险,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内部管理风险

第1篇

我国的民营企业,自改革开放之后开始发展,目前为止,90%以上还是家族式企业。所谓家族式企业,是指有血缘关系的股东占据绝对控股(超过50%),或者相对控股(持股未超过50%,但是为第一大股东,并拥有企业实际控制权)。由于个人或家族创业而导致的这种内部管理模式有多方面的局限性。不仅从管理成本上,家族式管理模式落后于职业化管理,同时它还是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的内部诱因。面对复杂的竞争态势,民营企业要谋得生存发展,必须从内部管理入手。

1 当前民营企业内部管理模式

民营企业中管理模式主要有家族式管理与职业化管理两种模式,两者之间其实并没有特别清晰地界限。一般将控股股东的家族成员担任主要经理人以及大部分中高层经营者为家族成员的,归为家族式管理。将外聘职业化经理人作为企业管理主导的,归为职业化管理。

1.1 家族式管理模式

民营企业在创业阶段,所能够获得的人力资源与资本很多情况下是从有血缘关系的亲属处获得的,随着企业的发展,家族成员逐渐在董事会中占据了多数,而企业的经理人也主要由家族成员担任。在家族式管理的企业中,控股家族成员掌控绝大部分的重要管理岗位。首先是决策层,基本上是由家族主要领导成员担任,然后是中层经理人中,有大批的家族中较为年轻的成员,另外采购、财务、人力资源等关键部门也大都掌控在家族成员手中。

1.2 职业化管理模式

职业化管理模式中,企业的掌控者往往居于幕后,对于家族成员的安排也大多数根据家族成员自身的能力水平。对于企业的主要经营决策与运营管理,都交给职业化的管理团队进行。职业化的管理架构,对应的就是专业化的职能部门。营销、采购、技术、生产、售后、劳资各个方面,都会采用专业化的人员进行管理来开展业务。基本上,职业化的管理模式中,很少出现职能部门人员缺乏相关的专业能力的现象。

1.3 两种模式的管理成本与收益对比

家族式管理模式从成本上有其一定的优点,因为管理者直接就是股东,很多时候,经理人追求的利益都要分成企业利益与自我利益两个方面,有时甚至冲突,但是家族式企业的管理者追求企业利益就是追求自身利益。省去了委托的成本。职业化管理模式在管理成本上虽然额外增加了委托成本与经理人激励成本,但是在实际运营中,职业化团队大大提高了职能部门的运营效率。两者相抵消之下,往往是运营效率带来的成本降低要远远大于委托与激励消耗的成本。

从管理收益角度来看,职业化管理相比家族式管理降低了决策的风险,同时提高了管理制度的规范化水平,职业化管理是先进的管理制度长期存在的先决条件。职业化管理使得职能部门的运行绩效基本上从专业化的业务水平方面考量,大大提高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另外,职业化的管理模式对于中高层管理者的管理能力的要求很高很专,如果是家族成员担任部分中高层管理,在职业化管理模式下,十分有利于提高其管理能力。

2 当前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现状

2.1 民营企业面临的国内资本市场形势

当前时期,多数民营企业还处于高速扩张的阶段,现金流量大,需要大量的外部资本维持自身的资金链,大多数情况下属于负债经营。而扩张期间,大量的资金用于基础设施、设备的投资,资金回收周期长。金融危机爆发经过了5年以后,当前国家实行的是紧缩银根的金融政策。首当其冲,受到巨大影响的就是弱势的民营企业。当前很多民营企业的维持资金链的融资依靠的是民间借贷等非官方渠道。在温州地区,民间借贷的利率已经达到了骇人听闻的高利贷的地步,月息5分以上,相当于年利率60%以上。而该地区大部分从事实业的民营企业的利润率不超过10%。

国内资本市场当前,已经有些向欧美资本市场的现状靠拢,更多倾向于向金融领域流动。国内的民营企业,产品基本在世界出口市场上处于中低端的范畴,实业部门的利润率低下,流动资本自然流向金融领域的企业以获取高的多的利润。使得大多数从事制造业的民营企业融资难。

2.2 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的内部财务风险状况

当前时期,我国大多数的民营企业的产权结构十分单一,首先就是控股的股东数量较少,一旦出现某个股东撤资或者在资金紧张时刻不进行注资,就会有很大的风险。其次,产权结构单一,使得资本的监督机制不完善,在资金流动上,缺乏有效地监事机构进行监督。同时,家族式管理模式在民营企业中广泛存在。重要的职位由家族成员担任,集权化的决策与管理缺少了建设性意见上达的渠道,同时管理水平的高低绝大程度上依赖担任重要岗位的家族成员自身的能力高低,一旦出现能力不足的家族成员接任,就出现巨大的管理风险。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很多时候企业目标可能出现与家族目标矛盾的情况,如果企业为了生存发展必须加大资本的投入,而家族利益决定不进行投资,那么财务风险随之而来。同时,财会部门掌控在家族成员手中,如果出现财务失误,很多时候家族式管理并不进行考核,有过不罚,自然使得人心离散。

3 通过内部管理防范财务风险的措施

提高内部管理水平是民营企业防范财务风险的关键。在家族式管理模式下,中高级经营管理者自身的业务水平不足,缺乏科学的管理方式与手段,而家族制管理公私难分,互相掣肘,这些都是造成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的原因。只有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强化制度化管理才能有效地降低财务风险,具体举措如下:

3.1 建立趋于职业化的管理体制,明确责权范围。

家族式管理模式最大的缺点就是公私难以分明,很多时候家族内部成员之间的管理责权不够清晰,都认为企业是自己家的,该插手的不该插手的,管理有时重复有时混乱,下层执行人员有时不知该执行谁的命令。对此,必须建立职权分明的职能部门,每一个职能部门从管理者到执行者都必须是专业化的,同时互相沟通却不互相干涉,这样才是一个合理的管理体制。同时保留家族式管理中,沟通协调快捷的优点,各职能部门的高层领导可以继续保留有经验的家族企业家,互相之间沟通与协调能够延续多年的默契。

3.2 完善决策机制,是决策趋于科学化、合理化。

在职业化的管理模式中,任何一个重大决策,都不是单一的高层决策者拍脑袋或者一时冲动就能够制定下来的,这一点反而是家族式企业,特别是注重家长管控的家族式企业的最大弊病。无论是战略决策还是细节的重要战术决策,都应该经过系统的调查研究,然后提出预案,经过风险评估,收益评估,进行可行性分析,然后制定初步的落实方案,最终在各个职能部门组成的决策小组协商沟通决策实现的具体难题与对应措施之后,才能最终制定。

3.3 加强提高核心竞争力的管理。

民营企业想要谋得生存与发展,必须提高自身的的核心竞争力。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组成是多元化的,但是大体离不开两个方面。那就是,营销与成本控制。企业想要盈利,必须能够扩大销售额,同时还能够保持较低的成本。营销方面,有多种手段,广告宣传、品牌建立等等,但是离不开自身产品服务的实际水平。提高自身产品服务的市场需求度与质量水平是根本。这一点需要针对性地进行完善的市场调查与内部生产管控。在保证了产品符合市场潮流又具备较好地质量之后,就要从材料、人工、管理、税费等各个领域进行成本的控制。只有两方面都做到较高的水平,企业才具备了整体的竞争力。但是要核心竞争力,就必须能够保证这两方面的优势能够较长时间的保持下去。要实现这个目标,一个方面,不断研发与生产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积累技术与品牌实力;另一方面落实系统的成本控制体系,并且长久地贯彻落实。

第2篇

【关键词】电网;物资;采购;风险

一、电网企业物资采购风险分析

电网企业物资采购风险通常是指采购过程可能出现的一些意外情况,包括内因型风险和外因型风险,具体说来,如采购计划不准导致物资不能满足生产或造成积压、供应商交货不及时、提供货物不符合合同要求、供应商与业务人员之间存在暗中勾结等。

1、电网企业物资采购内因型风险

(1)计划风险。因设计变更,影响到采购计划的准确性;采购计划管理技术不适当或不科学,与目标发生较大偏离,导致采购中计划风险较大。

(2)合同风险:一是合同条款模糊不清,盲目签约,违约责任约束简化等等。二是合同行为不正当。卖方为了改变在市场竞争中的不利地位,往往采取一系列不正当手段,如对采购人员行贿,套取企业采购标底;给予虚假优惠;而有些采购人员则贪求蝇头小利,牺牲企业利益,不能严格按规定签约。三是合同日常管理混乱。

(3)验收风险。在数量上缺斤少两;在质量上鱼目混珠,以次充好;在品种规格上货不对路,不合规定要求等等。

(4)存量风险。一是采购量不能及时供应生产之需要,生产中断造成缺货损失而引发的风险。二是物资过多,造成积压,使得大量资金沉淀于库存中。

(5)责任风险。许多风险归根至底是一种人为风险。主要体现为责任风险。例如,合同签约过程中,由于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未能把好合同关,造成合同纠纷。

2、电网企业物资采购外因型风险

(1)意外风险。物资采购过程中由于自然、经济政策、价格变动等因素所造成的意外风险。

(2)价格风险。由于供应商操纵投标环境,在投标前相互串通,有意抬高价格,使企业采购蒙受损失。

(3)采购质量风险。若供应商提供的电网物资质量不符合要求,而导致线路或者台区故障等,给用户造成经济、技术、人身安全等方面损害,直接影响到供电可靠性,降低了电网企业信誉。

(4)合同欺诈风险。1)以虚假的合同主体身份与他人订立合同,以伪造、假冒、作废的票据作为合同担保;2)接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款、预付款后逃之夭夭。3)供应商设置的合同陷阱,如供应商无故中止合同,违反合同规定等可能性及造成损失。

二、电网企业防范物资采购风险的主要对策

为了避免因电网物资采购计划编制不科学,依据不充分,造成物资采购积压,应该按照内部控制制度要求建立电网物资采购计划分级审核体系,审查电网企业采购部门物料采购计划的编制依据是否科学;调查预测是否存在偏离实际的情况;计划目标与实现目标是否一致等,避免出现积压浪费现象。

电网企业要降低质量、交期、价格、售后服务等方面的采购风险,最关键的是建立起供应商风险控制体系。首先,应对供应商的品牌、信誉、规模、销售业绩、研发等进行详细的调查,做出整体评估。其次,对供应商的产品进行小批量的生产、交期方面的论证,根据运行情况,逐步加大采购的力度。

物资采购过程指从计划、审批、询价、招标、签约、验收、核算、付款和领用等环节。通过对各环节控制,特别是对物资采购招议标、合同签定、合同履行、质量验收等四个关键点的控制,强化监督,以保证不弄虚作假。通过内控审计、财务审计、制度考核三管齐下,将有效地规范的采购行为,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的物资采购价格,提高物资采购质量,还可以保护采购人员和避免外部矛盾。

加强对物资采购招标与签约监督。一是检查物资采购招标是否按照规范的程序进行,是否存在违反规定的行为发生。二是加强签约监督。检查合同条款是否有悖于政策、法律,避免合同因内容违法、当事人主体不合格或超越经营范围而无效;通过资信调查,切实掌握对方的履约能力。

加强对物资采购合同执行中的审计。一是审查合同的内容和交货期执行情况,是否做好物资到货验收工作和原始记录,是否严格按合同规定付款。二是审查物资验收工作执行情况,是否对物资进货、入库、发放过程中,都要对物资进行严格控制。三是对不合格品控制执行情况审计,发现不合格应及时记录,并采取措施。四是重视对合同履行违约纠纷的处理。

加强采购物资质量控制,避免采购物资质量风险。按照采购物资使用安全进行分类,重点对在生产使用过程中,因品质原因可能对生产和人身带来严重危害的物资,必须按照样品采购方式,组织货源;样品必须经过安全测试合格后,方可批量进货。出库后,进入使用前还要进行相应的检测。通过对控制物资质量风险来达到控制物资采购风险的目标。

建立物资采购过程绩效考核制度,避免采购风险发生。电网企业应根据物资采购各个不同过程,建立各个环节的绩效考核制度,把采购任务和各项相关工作转化分解指标和责任,明确规定出工作的数量和质量标准,分解,落实到各有关部门和个人,结合经济效益进行考核,以尽量避免采购风险的发生。

第3篇

1.1企业的内部环境对财务风险所具有的影响作用

企业的内部的相关的管理控制制度,能够帮助企业营造良好的内部氛围,并且,企业内部的管理控制制度直接会对企业内部相关管理和控制的策略的实行,以及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而当前企业的内部环境,主要分为企业内员工的业务水平,管理理念、管理方式、企业的组织以及结构等,除此之外还包括企业人力资源的相关政策、董事会以及审计委员会的管理水平等。我们应当认识到企业的内部环境对与企业的财务风险能够产生很直接影响。

1.2企业风险评估对财务风险存在的影响

企业的内部管理控制有各种不同的因素组成,其中风险评估也有着重要的地位,我们可以将风险评估划分为个部分,即目标设定部分、事件识别部分、风险应对部分。在进行风险评估值钱我们应当首先对各种风险进行分辨,从而发现可能会存在的一些风险,在这之后就应当针对不同风险可能形成的不同影响,来制定相应措施,从而降低风险甚至做到规避风险;除此之外还应做到对风险进行控制,并且制定预算,同时进项相应措施的实施,从而达到降低财务风险的目的。在实践中得到的结果告诉我们,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控制之间是一种负相关的关系。

1.3控制活动对于财务风险所产生的影响

企业的控制活动分为授权、绩效的评估工作、信息处理以及职权分离等相关活动,是内部控制具体方案的实施。内部控制通过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实现了对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全过程控制。实证结果表明,控制活动和财务的风险管理与控制二者之间是一种负相关的关系。

1.4信息以及沟通对财务风险产生的影响

信息以及沟通的内容包括采集原始信息并对其进行处理、帮助信息进行传递以及沟通,以此来保证企业管理各个环节中出现的问题都能够及时得到解决。除此之外,企业的信息化以及沟通工作应当与企业内部的控制情况之间进项相互配合,以此来保证沟通的顺利进行以及及时性。企业管理工作中,信息处理也要靠管理信息系统的帮助完成。企业的沟通工作的方式不仅包括从上到下的沟通,也应当包含着从下到上的沟通,除此之外还包括不同部门,或是同级之间的沟通工作,正因为如此,企业的员工首先应当对整个沟通发生的位置进行明确,以确保自身通信的有效性,企业的内部管理控制的信息以及沟通以及财务的风险之间也是一种负相关的关系。

1.5企业内部监督对财务风险存在的影响

为了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家以保证,通过内部控制的全过程管理,包括设计、制造、实施、控制、监督和考核,以确保内部管理控制的有效性,并对出现的问题能够及时进行补救《。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规定中提到,企业应当对内部控制的监督机制进行不断完善,并且还对监督职责的划分、监督程序等进行了详细的规定。除此之外,企业还应当通过制定一定的标准,来不断对内部控制的缺陷及时发现,并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审计工作进行规范,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的监督工作也是与财务风险之间表现为负相关关系的。

2不断随内部管理控制进行完善,预防财务风险

内部控制、财务风险管理是相互关联的,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财务风险管理决定了内部控制制度成功与否;内部控制制度又需要工作人员监督实施。因此,为实现企业的长效机制,要将两者结合运用。

2.1要对内部的控制制度进行落实,并且建立相应的风险责任机制

首先应当建立相应的组织和机构,并且不断完善组织以及控制工作。企业的管理者应全面负责单位的风险管理,对企业内部风险管理进行有效监督,以加强企业内部的风险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从而实现管理岗位的风险责任的落实,并与企业发展协同一致;二是要加强内部管理,严格执行授权审批制度。企业应当对各部门的责任以及不同部门人员的责任、处理权限等进行明确的界定,同时还要加强风险培训的工作,来帮助把风险的责任落实在每个不同部门、每个员工,让全体员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责任,确保全面实施内部控制制度。

2.2应当对财产清查制度加以完善,并且提高财务的内部控制能力

首先应当对货币资金进行清查工作。检查实际的账面余额与会计现金、支票的对应关系,以确保账目相符,在分析和清查的基础上,将现金进行实地的盘点,同时还应当出据库存现金的盘点报告。在同一时间内,应当逐一检查银行对账单以及银行的存款日记账目,以此来保证账证之间相符合;其次还应当对存货进行清查;三是进行固定资产清查;四是进行应收账款、应付账款清点。

2.3加强监控力度

企业应将财务风险管理纳入企业的内部管理控制流程,只有把风险管理作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才能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如果企业不具备建立内部审计机构的能力,那么应该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内部审计工作,为企业正常运转提供保障。

3结语

第4篇

1.1网络金融风险较大

网络金融风险一来自金融企业内部,二来自金融企业外部,来自金融企业内部主要是因为网络金融企业内部管理不力,对于网络计算机及软件设置维护不够,安全风险防范意识不强,违规操作等。来自外部则主要是因为相关开发商在提供网络产品时本身自带的网络及相关设备缺陷及相关客户资源在接受网络金融服务是有可能带来的风险。

1.2计算机内部安全风险

不少网络金融企业网上操作系统都存在漏洞,而这些漏洞在很大程度上都来自于计算机系统本身,不可避免地会给金融企业的日常操作及经营带来一定风险,首先是系统本身设计存在缺陷,系统纠错措施设计不足,这就不可避免地会给网络金融企业带来安全隐患。

1.3网络系统自身存在缺陷

网络金融中的网络系统协议缺少安全性是系统自身存在的最大弊病,除此之外,防毒软件和杀毒软件又不具备较强的功能,这就给病毒和黑客的攻击创造了条件,就目前世界范围而言,有40%的黑客攻击都来自于金融系统,而在我国高达60%。

2.4交易系统存在缺陷

相关金融企业为了使自身尽快地适应金融网络化,从而获得更高的企业效益,便自行设计开发网络交易系统,但在我国有明文规定,金融企业自行设计的网络交易系统必须符合标准,必须要通过正规检测,正是因为诸多金融企业引入网络交易系统时没有执行国家规定,这就为网络金融安全留下了隐患。

2网络金融企业的技术防范措施

2.1加强企业内部管理

网络金融的安全风险虽然主要是计算机系统问题,但内部管理上存在的缺陷也对网络金融带来了隐患。因此,网络金融企业必须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建立安全监管机制,建立网络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和风险应急处理,以避免不法分子对于网络金融系的攻击,从而保证网络金融企业的正常运行,并以此来获得客户信任,保证客户的忠诚度,以进一步提高网络金融企业的经济效益。

2.2加强网络金融专业队伍建设

为客户提供网络金融服务虽然是网络金融企业的主要产品,金融专业人才是网络金融企业的主要力量,但是多数金融专业人才往往对于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却是一个空白,许多网络金融业务人员只能进行简单的网页操作或基本的工作流程操作,因此,网络金融企业还是需要打造一批专业的网络管理和专业的计算机专业团队,以弥补网络金融风险防范的空白,只有专业的人才队伍才能保证网络金融计算机技术得到正常运用,也能保证相关软件和硬件得到及时的维修和升级。

2.3加强内部管理

第5篇

关键词: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3-0-01

企业的风险管理,就是要对企业运行中出现的所有可能影响企业经营发展的不确定因素进行综合系统的考虑,从而确保在企业管理方案的制定中,能够把这些风险因素造成的结果控制在企业可接受的范围内,以保证企业更好的发展。基于内部控制的企业全面风险管理,要求企业在风险管理中,从内部控制的角度加强对企业的风险管理,通过内部因素的控制和管理,更好的进行企业的管理。

一、企业风险管理的类型

1.投资风险

投资风险主要是指在企业进行投资中,由于种种原因造成投产企业出现经营不善,从而导致了投资方企业的投资成本下跌,投资风险对于投资方企业的利益影响程度还是比较大的。在目前企业运行中,各种项目投资也是企业获得经济利益的一种形式,如果投资得当,获得的经济效益还是比较可观的。但是投资的风险性还是非常大的,特别是市场的不稳定因素太多,任何因素都有可能影响到投资企业的经营发展,所以投资风险在企业风险管理中占的比重还是非常大的。

2.经济合同风险

经济合同风险在风险管理中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风险类型,在企业的具体经营中,合同的签订是企业之间合作的重要保证。合同规定了企业之间在进行合作中,双方所应履行的责任和义务,具有很高的法律效力,不仅是对合作双方的一种责任和义务的约束,还是一种有力的法律保护。但是在具体的合同履行中,企业违约的情况还是时有发生的,一方企业不尊重合同的规定,做出了违反合同要求的事项,这对于对方的利益会造成一定的损害。对于任何企业而言,合同风险都是存在的,并且也是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3.产品市场风险

产品市场风险所涉及的就不仅仅是企业之间的联系,这个范围要扩大到整个市场的运行和发展。产品市场风险主要是指在企业发展中,经常有可能遇到一些市场问题,比如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变快,一些进口产品进入我国市场,挤占了国内产品的市场份额。这些问题有可能造成产品的价格下跌甚至滞销,这就是企业在运行中遇到的产品市场风险。产品市场风险的影响和造成因素比较多,在这一点上,企业很难把握。

4.存货风险

存货风险是指因价格变动或者过时、自然损耗等损失引起的存货价值减少问题。市场的变化是非常快的,影响市场变化的因素也非常多,企业在对于这些因素的研究和把握方面有着非常大的难度。除此之外,根据产品自身特性的不同,也会影响到存货的价值量下跌,造成存货风险。比如国内房地产业在各项经济因素的推动下进入到高库存的时期,长期以往必将进入滞化期,一部分小型企业破产倒闭。

二、基于内部控制的企业风险管理方法分析

1.风险研究主体要协调风险容量与战略

从总体上来讲,企业风险管理说到底是一个过程,旨在分析对于企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不确定因素,通过分析,制定出相应的符合企业利益最大化的发展战略。在企业的风险管理中,风险容量的协调和战略分析是一个重要的风险管理研究内容。这是对风险管理当局提出的要求,要求当局在进行风险管理战略目标的制定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风险承担主体的风险容量。这也是应对投资风险的一个重要方法,要对企业的风险容量进行准确的评估,这样从企业内部管理而言,能最大限度的降低投资风险。也就是说企业风险管理,要把所有风险因素可能造成的后果控制在企业的承担范围以内,就是要求当局进行战略评价分析时,充分考虑主体的风险容量。在企业内部的管理中,管理当局是最重要的内部管理机构,为了更好的进行企业管理,需要把风险容量的协调作为一个重要的内部管理方法,这也是管理体系进行风险管理需要考虑的基础内容。

2.企业内部要进行全面的市场分析,应对市场可能带来的风险

在企业可能面对的风险类型中,我们可以发现,存货风险和产品市场风险都和市场的不稳定性有关,所以为了更好的把这两个方面的风险降低,企业在进行风险管理中,要在企业内部进行严格的市场分析。在企业内部建立专门的市场研究分析部门,密切关注市场动向,把握市场脉搏,对于市场的发展方向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同时在企业内部,要加强对于市场动向的分析,便于从内部管理中及时制定应对风险问题的发展策略。

3.提升企业内部管理的法律意识

为了更好的应对经济合同带来的风险,企业在进行风险应对时,应该加强法律意识,面对经济合同中有争议的方面应该进行有针对性的内部研究,同时加强对于合作方企业的整体企业实力分析。经济合同风险的风险发生率比较高,但是很多企业在发生经济合同纠纷时,不能很好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企业合同的法律效力低,还有就是合同签订方对于对方的企业实力没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从而造成了企业在经济合同中承担的风险。所以,企业在内部控制方面,要提升管理阶层的法律意识,在经济合同的签订中,要最大限度的提升合同的法律效力。同时,为了更好的规避风险,要求企业内部在市场调查中,对于合作方企业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调查,这样才能更好的应对风险,保障企业利益。

三、结语

风险管理是任何企业都不能摆脱的,为了更好的应对风险,在企业内部管理中,内部人员要更深入的分析企业具体实际,在企业内部控制的角度来提升企业的风险应对能力。

参考文献:

[1]周汉麒.关于国有企业风险防范的思考[J].学习与实践,2009(09):47.

第6篇

内部审计风险是企业内部审计组织或人员对具有重要影响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结论的可能性。随着内部审计所面临的审计环境、审计内容、审计目标、审计方法的转变,很有必要重新审视内部审计风险。

1.内部审计法规体系的滞后性。政府审计和民间审计分别有《审计法》和《注册会计师法》以及相应的审计准则和办法作为法律依据,而内部审计的法律体系不健全,审计的法律依据不充分,缺乏具体的运作规程和审计标准。内部审计人员在进行管理审计时,只能依据经验和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内部审计结论的权威性,因而增大了内部审计风险。

2.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由于企业管理活动遍布了整个企业及其所有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环节和领域,因此,内部审计的内容也涉及企业内部控制的各个方面、环节和领域。如果内部审计机构的组织层面不高,未能设在董事会或董事会所设的审计委员会之下,会对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构成一定程度的威胁,难以实现内部审计的目标。

3.内部管理控制的松弛性。现阶段,我国企业内部审计普遍实行制度基础审计模式,内部管理控制不但是内部审计程序的重要环节,而且是审计的重要内容。如果企业内部缺乏良好的管理分工控制,管理人员同时担任了不相容职务,这就增加了舞弊和掩盖差错的可能性,也使内部审计人员难以发现问题而形成审计风险。

4.内部审计内容的广泛性。企业发展战略和管理决策、投资效益、市场状况、物资采购、生产工艺、产品推销(包括广告促销效果)、研究与开发、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运行、环境污染等都是内部审计的内容。凡是对企业利益和持续经营有影响的管理因素都是内部审计的重要内容。这对内部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做出正确结论的难度也就越大,内部审计风险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

5.内部审计对象的复杂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内部审计对象逐步发展为企业集团、股份公司和连锁经营店。企业内部管理层次增加,所进行的交易日趋复杂,企业与外部某些企业的关系是母子公司关系或联营公司关系。同时,由于企业的资产重组必然涉及兼并和收购、改制和重组、联合和剥离等问题,为审计对象开拓了新领域。内部审计事项的复杂性和隐蔽性往往会增加内部审计难度,使内部审计人员难以做出正确判断。

6.内部审计方法的局限性。一是制度基础审计模式的应用。随着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环境不断复杂化,这种审计模式的弊端日渐突出,因为它过分依赖于对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的测试,本身就蕴藏巨大的风险。二是统计抽样方法和分析性审核方法的采用。传统的详细审计方法成本很高,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只是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才被采用。近年来则大量采用统计抽样方法。由于抽样审计本身是以样本的审查结果来推断总体的特征,因此,样本和总体之间必然会产生一定的误差,形成审计的抽样风险。

二、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机制

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应当重视对内部审计自身特点与规律的分析,不仅要对具体审计项目实施风险管理,更要对内部审计的各种环境因素进行综合风险控制,形成内部审计风险防范机制。

1.组织保障机制。建立在董事会领导下的审计委员会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规避内部审计风险的合理选择。按照我国证监会关于在上市公司设置独立董事的指导意见,由具有会计专业知识的独立董事担任审计委员会主席,审计委员会制定内部审计方针,决定内部审计项目,审核批准内部审计报告,协调企业各部门关系,向董事会负责并报告工作,拥有在董事会发表意见的权力,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本人认为,不仅只是上市公司,在现代企业制度下的所有企业,都应当逐步建立审计委员会,使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具有可靠的组织保障。

2.项目协调机制。制定审计项目协调管理机制,是为了规范审计作业程序,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保证审计项目计划的落实和审计目标的实现。任何一个审计项目都是一个系统,包括若干环节,在审计时必须认真组织,及时协调。所以,从审计项目的立项到实施,审计组长和审计成员的确定,专项审计项目和重点审计项目的安排,以及在审计过程中如何进行组织与协调,都应有具体要求。这样可使审计部门全面了解审计作业情况,及时掌握审计动态,协调解决审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风险评估机制。审计人员协助企业管理者进行风险控制和管理,建立风险评估机制是降低内部审计风险的有效途径。风险评估就是结合企业重大经营决策,在预期的可能状态下,对实施方案结果风险的评价。风险评估注重向管理者提示企业所面临风险的性质及其强弱,以期管理者采取相应对策,回避或降低风险。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内部审计人员首先要就企业的经营环境、决策目标、战略规划和未来经营状况的变化,与管理者充分交流,对风险性质及大小取得共识,并以此确定审计范围、重点审计对象及审计方法。其次要收集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相关审计资料,明确每一审计项目的风险概况,制定年度审计工作计划,并提交审计委员会审批。最后在具体实施审计项目阶段,要评价实际产生的风险及控制风险的效果,提出有关风险控制的建议。

4.交互审计机制。为适应企业组织结构中的内部经营关系、财务关系和审计监督关系,需要建立多级内部审计制度。在整个企业中形成自审、互审、抽审的交互审计机制,有利于调动内部审计人员工作积极性,增强各级企业组织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意识,降低内部审计风险。

5.质量控制机制。质量控制制度应从全面质量管理和单个项目质量管理两个方面构建。全面质量管理应着重从职业道德要求、专业胜任能力、工作委派、分级督导制度和对全面质量控制政策与审计全过程监控等方面入手,建立控制程序,以保证审计质量。把风险水平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单个项目质量管理应建立主审负责、审计底稿三级复核、审计部门主管巡视、审计项目质量考核、优秀审计项目评比等方面的制度,把好审计项目质量关。

6.激励约束机制。在企业中应结合自身特点制定一套审计工作质量考核标准和奖惩机制。包括审计工作效率、审计程序规范、审计风险管理、审计效果、审计职业道德与奖惩办法等。充分调动审计人员积极性,规范审计行为,降低审计风险。

三、内部审计风险的应对策略

1.健全内部审计法规体系,开发审计标准。审计标准是指审计人员对被审计事项进行评价的依据。离开了审计标准,审计人员就无法对被审计事项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客观的评价和监督。由于企业的情况千差万别,内部审计机构可以自行开发适合本企业情况的审计标准。内部审计人员只有在建立了一整套适合本企业的管理评价体系之后,才可对被审计事项进行评价,使内部审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而降低审计风险。

2.保障内部审计机构组织上的独立性。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与其在组织中的地位有着密切的关系。内部审计机构的地位越高,越能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越有利于开展审计工作。从实施管理审计的要求上看,内部审让机构由董事会或其下设的审计委员会领导为最佳选择。当然,这只是形式上的客观要求,最关键的一点是,不论内部审计人员在组织系统中处于什么地位,他们应具有声誉、地位和得到最高权力当局的支持,使他们能够在企业中随时取得审计报告所需的信息。

3.对内部管理控制保持清醒的认识。内部审计人员在确定内部管理控制的可信赖程度时,应当保持高度的职业谨慎,充分关注其在实践中所固有的局限性。如:内部管理控制的设计和运行受成本效益原则的制约;内部管理控制可能因有关人员相互勾结或而失效;发生未预料事项或非常规事项,使现有的控制程序不适用:内部管理控制可能会因管理环境或业务性质的改变而发生削弱或失效;执行人员的粗心大意、判断失误以及对指令的误解而失效。

第7篇

1.1网络金融定义

电子商务是网络金融的又一个名称,但是该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上讲,是指运用互联网开展的金融业务和服务,它包括网络金融企业和产业,除此之外,它还包括网络金融服务,从广义上讲也就是全球范围内所有金融活动的总称。

1.2网络金融的特点

1.2.1虚拟化和网络化

网络金融由于借助了互联网的应用,因而网络金融在存在形式上则是虚拟化的,正是基于这样的特点,网络金融拥有了无限的运作空间,这为金融企业创造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条件,促使金融企业能够提高企业效益。

1.2.2投入成本低

互联网能够被广泛地应用于网络金融领域就在于其较低的投资成本,金融行业就其发展模式而言就是网络化的业务发展模式,在传统金融行业的业务发展中,金融企业要想扩大业务覆盖面,就必须设置网络营业点,而每一个网络营业点的建设都需要较高的资金成本和人力成本,投入与产出的比例较小,而互联网的引入正好迎合了金融企业业务扩展的模式,通过互联网不仅能够扩展金融企业业务覆盖面,降低了业务扩展的成本。

1.2.3效率高

由于网络金融的诸多工作流程均通过计算机系统来完成,这就提高了金融企业的业务办理速度,这样一来就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客户的需求,从而提高网络金融企业的工作效率。

1.2.4覆盖面广网络金融最大的特点

就在于能很快的形成覆盖面,而且覆盖面更加广泛,能有效避免传统意义上的金融盲区,从而使金融资源能够得到合理配置,这样一来就能够联系到更多的客户,从而打下良好的客户基础。

2网络金融级计算机存在的问题

2.1网络金融风险较大

网络金融风险一来自金融企业内部,二来自金融企业外部,来自金融企业内部主要是因为网络金融企业内部管理不力,对于网络计算机及软件设置维护不够,安全风险防范意识不强,违规操作等。来自外部则主要是因为相关开发商在提供网络产品时本身自带的网络及相关设备缺陷及相关客户资源在接受网络金融服务是有可能带来的风险。

2.2计算机内部安全风险

不少网络金融企业网上操作系统都存在漏洞,而这些漏洞在很大程度上都来自于计算机系统本身,不可避免地会给金融企业的日常操作及经营带来一定风险,首先是系统本身设计存在缺陷,系统纠错措施设计不足,这就不可避免地会给网络金融企业带来安全隐患。

2.3网络系统自身存在缺陷

网络金融中的网络系统协议缺少安全性是系统自身存在的最大弊病,除此之外,防毒软件和杀毒软件又不具备较强的功能,这就给病毒和黑客的攻击创造了条件,就目前世界范围而言,有40%的黑客攻击都来自于金融系统,而在我国高达60%。

2.4交易系统存在缺陷

相关金融企业为了使自身尽快地适应金融网络化,从而获得更高的企业效益,便自行设计开发网络交易系统,但在我国有明文规定,金融企业自行设计的网络交易系统必须符合标准,必须要通过正规检测,正是因为诸多金融企业引入网络交易系统时没有执行国家规定,这就为网络金融安全留下了隐患。

3网络金融企业的技术防范措施

3.1加强企业内部管理

网络金融的安全风险虽然主要是计算机系统问题,但内部管理上存在的缺陷也对网络金融带来了隐患。因此,网络金融企业必须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建立安全监管机制,建立网络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和风险应急处理,以避免不法分子对于网络金融系的攻击,从而保证网络金融企业的正常运行,并以此来获得客户信任,保证客户的忠诚度,以进一步提高网络金融企业的经济效益。

3.2加强网络金融专业队伍建设

为客户提供网络金融服务虽然是网络金融企业的主要产品,金融专业人才是网络金融企业的主要力量,但是多数金融专业人才往往对于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却是一个空白,许多网络金融业务人员只能进行简单的网页操作或基本的工作流程操作,因此,网络金融企业还是需要打造一批专业的网络管理和专业的计算机专业团队,以弥补网络金融风险防范的空白,只有专业的人才队伍才能保证网络金融计算机技术得到正常运用,也能保证相关软件和硬件得到及时的维修和升级。

3.3加强内部管理

第8篇

目前,在普遍认同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理念的指导下,国际著名证券公司建立的风险管理系统及其组织结构各具特色,个性鲜明。为了在这方面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从本期开始,我刊将陆续全面、详细地介绍发达国家具有代表性的几家著名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模式和实践做法,以期为促进我国证券公司健全风险管理体系和完善内部控制机制提供成功的经验和有益的借鉴。

美林证券(Merrill Lynch)从最初的零售经纪商开始起步,经过资本的原始积累和收购兼并,其经营范围不断扩展,资产规模迅速壮大。1971年,美林证券上市成为公众公司;1973年美林又改组成集团控股公司。目前,美林已经发展成为一家拥有6万多名员工、资产规模达3700亿美元、分支机构遍布全球20多个国家,业务范围覆盖整个投资银行领域并向商业银行领域延伸的巨型跨国投资银行。作为一家现代化的巨型跨国投资银行,美林的平稳、健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严密、完善和高效的组织架构。

组织架构

美林证券的组织架构可以分成四个部分,即最高决策管理,内部管理,业务管理和区域管理。这里只分析美林较为重要的决策管理和内部管理。

决策管理美林证券的最高决策管理层主要包括董事会和执行管理委员会。董事会下设董事会办公室、审计委员会、薪酬委员会等,主要负责公司的发展规划,战略管理和重大投资决策,对公司内部管理进行审计监督等。同时,它在全球范围内监管美林与公司和机构客户的关系,并加强引导以确保公司动员整体资源来满足这些客户的多样化需求。

执行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公司的具体政策、管理程序的制定,公司各种决策的执行,以及总体业务的策划,协调及统筹管理等。该委员会包括董事长办公室和总裁办公室的行政管理者,以及负责营销企划。技术服务,风险控制,全球业务,财务监管等方面的高级主管。美林公司执行管理委员会由平均年龄达26年之久的十多名管理人员组成。

内部管理美林公司的内部管理是按照职能条线来划分部门的,其重点是实行有效的监管和激励。监管主要是通过财务稽核,法律督察和风险控制来实现,分别由财务部、稽核部,法律部和风险管理部等负责;激励主要是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来实现,由专设的人力资源部负责。内部管理部门直接由执行管理委员会领导,同时他们与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薪酬委员会等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和沟通,以便董事会可以有效地履行监管职责。

美林的这一组织模式既不同于传统的直线型、职能型架构,也不同于按照职能,产品划分的简单的矩阵型组织架构。总体来说,美林的组织模式属于一种多维立体型网络架构。在这一架构下,决策管理层一旦作出决策,业务管理、内部管理和区域管理三方面一起行动,并通过相互间的共同协调和密切配合来发挥专业分工和团队协作的整合优势,将有关决策及时、高效地付诸实施。

美林这一新的组织架构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一是,内部职能管理强调监管和风险控制。作为一家跨国集团,美林在全球范围内开展投资银行业务,需要承担很大的政策风险和市场风险。为了协助各营运部门管理和控制风险,美林集团无论是在组织架构中的部门设置,还是在政策制定,业务拓展方面都强调应加强财务监管、风险识别、风险测量、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在进行成本收益分析的前提下,尽力保证公司资产的稳健运营,提高资产的营运质量。

二是,决策管理强调集中统一。美林集团的组织架构中包含了极具特色的委员会管理模式,这一模式作为集中统一管理的主要形式正在被越来越广泛地采用。一般来说,设立执行管理委员会的优势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在集团决策中可以采用集体智慧进行审议和判断,以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二是有利于各部门之间、计划和政策之间的相互协调。

三是,多维立体型的网络组织架构独具特色。在美林的组织模式中,按照职能条线划分部门的内部管理,按照客户需求划分部门的业务管理以及地区营运总监负责制的区域管理这三个系统相互有机地结合成为一个整体,并由决策层的执行管理委员会集中统一协调。所有的重要决策,均通过执行管理委员会沿这三个方向推进,最终付诸实施。这种多维立体型的网络组织架构将多元化的专业分工与集中统一协调的优势融为一体,是美林组织架构的最大特色。

风险管理哲学

风险承担是美林证券核心业务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美林在从事各项业务活动时,面临着各种不同风险,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程序风险以及其他风险,需要全面地管理和控制这几类风险。

美林集团认为,业务的主要风险并非来自金融产品本身,而是来自管理上的失误,比如违规运作和缺乏监管。十多年前,美林集团总结了一套风险管理理念,尽管风险管理的方法和策略一再改变,但是风险管理的基本理念却一直维持延续下来。

这些基本理念包括六项原则:在任何风险管理程序中,最可靠的途径和工具是经验、判断以及不断的沟通、联系:加强公司内部风险监管,强化纪律和风险意识:有关投资的决定必须以清楚、简要的方式作出,并传达到下属;风险管理部门必须考虑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并确定风险限额,找出潜在问题和不足之处;风险管理程序的执行必须灵活,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风险管理的主要目标是将承受损失的可能性降至最低,这样的损失通常是由意外事件所引起,大部分风险管理的统计模型无法预计。

公司风险管理委员会(corporate Risk Management,CRM)确保这些风险在整个公司范围内得到明确的定义、监控和管理。为此,公司风险管理委员会建立了一套风险管理程序,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建立一个正式的风险管理架构,明确定义风险监控程序和它的组成部分;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对风险管理过程进行经常性审查;制定明确定义的风险管理政策与程序,并得到最适合的高级分析工具的支持;在业务部门、执行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间保持严格的责任,控制和监控隔离的同时,促进它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明确定义和表达各个业务层次的风险承受能力,并且经常审视以确保其与公司的业务战略、资本结构、现实和预期的市场状况相符合。

风险管理组织结构

为了在基层交易部门强化风险管理机制,美林公司制定了风险控制策略和操作规程,要求相关的区域机构和单位在识别、评价和控制风险时予以遵循。这些风险控制策略和操作规程的实施由许多部门共同完成,包括全球风险管理部、信贷部以及其他风险控制部门如财务部、审计部,经营部门、法律部和纪检部等。

在风险管理的组织结构上,除了各部门自己承担其职责范围内的风险管理责任外,美林公司还成立了由风险管理部、信贷部和有关高级管理人员组成的风险控制委员会和储备委员会,监察整个风险管理机制的运行。风险控制委员会和风险管理部对所有机构交易活动进行风险监控,其中风险管理委员会除了向董事会及其财务委员会报告工作外,在运作上独立于美林集团的其他营运部门;储备委员会监察与资产和财务有关的风险事务,由财务总监主持,负责检讨和批准美林集团的储备金水平及储备金处理方法。

美林证券风险管理部门的组织结构是按照不同的地区及产品来划分的,以确保风险管理人员可以直接监察单项交易。风险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是:定期与高级交易经理会商、商讨有关风险;制订风险控制及指引,以协助交易部门对冲。制定和监督所有交易限额;同其他部门的代表负责审批新产品,新业务的开发事项,在承接有关股票、高收益产品、新兴市场包销、物业融资以及过渡性贷款等业务以前,必须事先取得风险管理及其他控制部门的批准,风险管理部有权要求削减个别交易的风险限额,甚至有权否决交易。

风险框架

风险框架(Rjsk Framewo rk)是公司风险管理委员会的主要风险监控与测量工具。这一框架定义了公司的风险承受能力以及某些领域内风险集中的异常情况。这一框架及其适用范围由执行委员会批准,而其风险参数则由审计委员会负责审定。执行委员会每年审查这一框架,并批准重大变化。风险政策委员会向审计委员会报告这一框架的所有实质性变化。

第9篇

众所周知,记账是一种委托行为,记帐公司作为受托方经独立核算单位委托后,为其提供记帐服务即记帐。此为社会活动的一种。依法经财政部门批准并设立的从事记账业务的中介机构即可谓之记帐公司。《记账管理办法》自2005年3月实施至今,枣庄市经批准成立注册在案的记帐公司有30余家(包含以前的会计咨询服务公司),随着近几年的发展,记帐公司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有较快的发展。但是,记帐公司在内部管理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单位负责人只注重业务数量,而忽视业务质量。市场化经济下,企业面对着激烈的竞争 。记账公司也不例外,所以,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许多记帐公司(特别是一些小型记帐公司)的单位负责人往往更注重业务的数量,忽视业务的质量。这就造成负责人在制定相关考核标准时,以业务的数量为准,而这又进一步引发了工作人员的逐利动机。

第二,缺乏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因为缺乏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不少记帐公司在执行业务的过程中无章可循,不仅影响了业务质量,也导致工作人员缺乏风险意识。少数记账机构内部管理松懈,管理上存在漏洞。

第三,记帐公司的工作人员业务素质有待提升。由于机构负责人不重视记帐公司的业务质量,不少记帐公司,特别是机构负责人和从业人员,在工作中安于现状,不加强业务学习和知识更新、难以胜任日趋复杂的经济业务,甚至有些记帐公司的工作人员中多数为学校的实习生。

第四,内部质量控制存在问题。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多数已经建立了一套相对完整的项目承接、提供服务、业务管理等的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少数国模较小的记帐公司缺乏具体的行为制度,没有记帐的承接和业务执行流程,有的甚至没有明确的记帐和复核分工。而新成立的公司又忙于市场开发,内部质量控制跟不上。

第五,委托方和受托方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有待明确。分析目前记账公司发现,记账公司同业务委托方之间的权利和义务规定不明确,这难免会给公司日后发生权利和义务纠纷埋下隐患。

二、提升记帐公司内部管理水平

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记帐公司也不例外。面对自身内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记帐公司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提升记帐公司的内部管理水平。

(一)提供和谐的内部环境

内部环境是企业开展内部管理的基础,一般而言,内部环境包括公司的治理结构、机构的设置、权责的分配、内部审计的设置、人力资源的安排等。公司应当提供和谐的内部环境,关键从这几点展开。比如,公司在人力资源安排中应当根据不同人员的业务能力分配不同的岗位,同时在后期要安排合理的人才培训制度。

(二)做好风险评估工作

记帐公司要依靠规范的内部控制制度,促进业务质量的提高,把执业风险降至最低。风险评估工作关系企业经营的成败,企业应当及时识别、评价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风险,从而制定合理的风险规避和应对策略。记帐公司应当在业务的承接、业务的执行过程中做好风险评估工作。在业务承接过程中,要建立风险评估机制,不能只追求业务的数量而忽视业务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在业务执行过程中,也要评价不同执行方法的风险。执业风险的控制,不仅要靠内部控制和风险评估环节,还要依靠常规化和日常化的风险控制管理体制、健全的风险警示制度来完成。

(三)做好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是依据风险评估的结果,企业所采取的相应的控制措施,从而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之内。记帐公司不仅要进行风险评估,更要做好控制活动。控制活动包括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事前控制指的是记帐公司在承接业务时依据风险评估的结果而进行的控制,主要有规避风险、避免风险和接受风险等活动。事中控制是指依据业务执行过程中风险评估的结果而采取的控制活动。事后控制是指在业务发生之后所进行的控制。

(四)完善信息与沟通

信息与沟通为企业及时、准确地获取、传递和分析信息提供了保证。记帐公司应当确保信息的及时采集和传递,做好沟通工作,从而为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及时提供保证。

(五)做好内部监督工作

内部监督是企业内部管理建立及执行的监督和检查,包括日常监督检查和专项检查,以此评价企业内部管理活动的有效性,针对发现的内部管理活动存在的缺陷,及时加以改进。

三、记帐公司的发展趋势

(一)记帐公司的品牌化

同其他服务性的行业相同,记帐公司竞争的优势也在于其提供服务的影响力,我们称这种服务的影响力为记帐公司的品牌。记账公司的应当创造并维护自己的品牌。

(二)记帐公司的专业化及工作人员的高素质化

经济迅速发展不仅提升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也造成了下岗人员的增多、社会富余人员的增加、毕业生就业难等社会性问题。同时,诸如私营企业、个体户等形式的企业急剧增多。需要注意的是此处指的专门化指的是记帐公司性质的专门化,即专门为企业提供记帐服务。记帐公司的工作人员通常是些退休的老会计或老教师,这些工作人员往往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和执业素质。

(三)服务范围扩大化

记帐公司提供专门的记帐服务,但是其服务范围呈现出扩大化和服务内容的高质量化。首先,在企业的设立过程中提供服务。企业的创立关系日后企业运营的成败,诸多资金雄厚的经营者往往难以把握投资的方向,从而造成错误投资,企业刚刚成立即面临亏损。记帐公司可以为客户提供投资指导,尤其是对于税收方面的问题,记帐公司知道的知识较多,具有优势,因此可为新创立的企业提供纳税筹划服务,比如对于税种、税率、纳税地点、税收优惠政策等关键因素的利用。在新创过程中,公司还可为企业提供全面的服务,从公司的筹备直到最终成立的全过程中提供一条龙服务。其次,在公司的运营过程中提供相应的服务。诸多中小型企业因自身人力资源不足,为节省开支不设立会计专业人员处理业务当中发生的财务问题,而经营者也无法解决这些财务问题,基于此,记帐公司为其提供记帐服务,并将该项业务进行拓展。再者,为企业提供年检服务。企业经营失败就要被注销,而注销得业务又相对烦琐,而且多数同财务相关,记帐公司可以依照企业的愿望,积极提供服务,为相关部门工作的顺利完成提供帮助。

(四)法律地位的明确化

记账本身只是一项单纯的账务处理工作,受托记账人员既非委托人内部会计人员,也不是财务会计报告的审计人员,受托人不应当同时履行会计监督职能或审计职能。只负责对原始凭证形式上的审核,而非实质上的审核,也不可能深人实地去进行账实核对工作,否则,可能超出记账的范围。那么,由于委托人提供原始会计资料而生成的有关财务会计报告及相关资料出现虚假或不实,自然就应当由委托人承担相关责任。如这种虚假或不实是由于受托人的过失所造成,那么,他要承担相关责任的同时还要负责赔偿给受托人造成的损失。

第10篇

一、加强电力企业内部控制的意义

(一)加强电力企业内部控制有利于推动企业深化改革

电力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支柱,影响着国民日常生活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加强内部控制管理,提升其经济效益是国家对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要求, 也是电力改革的方向。面对自主经营、自主发展和自负盈亏的现象,电力企业必须加强内部控制管理,减少浪费和损失,降低生产成本,逐步建立约束和激励相结合的经营体制[1]。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电力企业必须生产出社会需要的产品,创造价值的同时为自身发展积累资金。

(二)加强电力企业内部控制是资源配置优化的要求

电力企业设施分散、投入大、资金集中,只有提高企业的管理能力才能提高企业的生产力,创造大量的社会财富。国家每年在电力设施建设中投入大量的资金,要求电力企业必须加强内部控制管理,否则国有资产流失,严重损害人民利益,引起物价变化,降低经济发展速度。

(三)加强电力企业内部控制有利于满足新的经济环境要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电力企业的改革,市场竞争力越来越激烈,电力企业原先拥有的政策优势逐渐瓦解,传统的管理模式无法适应新的经济环境。因此企业必须较强内部管理控制,开拓创新,加快国际化、信息化和市场化的建设,提高市场竞争力。

(四)加强电力企业内部管理控制可以防范经济违法犯罪行为

电力企业目前备受瞩目,仍属于垄断竞争行业,若有职员出现违法行为,自身受到法律制裁的同时严重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损害企业的社会形象和诚信,有可能引起社会的仇视和唾骂,阻碍企业的发展[2]。产生违法犯罪的行为主要是电力企业内部管理控制制度不健全,管理者不能及时有效阻止。

二、电力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炔抗芾碇贫炔唤∪?,缺乏监督

电力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直接关系着电力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虽然国家一系列的法律法规管理电力企业,但实际操作时并不能严格执行,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此外因为缺乏完善的内部管理控制制度,会计信息失真也逐渐暴露,影响企业的决策和发展[3]。

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责是进行监督和评价企业的内控行为,具有权威性和独立性。目前我国电力企业内部审计监督职能逐渐弱化,丧失权威性和地位,内部审计人员缺乏责任心和意识,综合素质较低。

(二)电力企业内部风险意识淡薄

随着国家改革的日益深化,市场各个经济体系都面临着市场竞争的压力,因为电力企业是国有企业,并且缺乏必要的风险观。企业要想将各类风险降至最低,必须建立健全风险评估体系和风险预警体系[4]。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缺乏风险意识,没有危机感和紧迫感。在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下,电力企业无法及时、有效、准确地预测、控制风险,阻碍了电力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三)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力度较差

现在大多数企业没有建立一个有权威性的制度,如COSO报告,执行的是普遍受用的电力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没有结合企业自己的实际情况,缺乏个性,导致企业内部管理控制制度执行力度较差,成效较差。甚至有的企业内部的管理控制制度只是为应付上级,形同虚设[5]。

(四)企业内部分工不明确

分工明确是企业有效运行的基础,但因为电力企业内部管理控制制度不完善,很多职员对自己的职责不明确,出现重复做工或工作遗漏、无人负责等现象,各个系统之间条块分割,使得重要信息不能及时有效传递或传递失控,严重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率。

(五)企业内部员工综合素质较低

电力企业的工作人员学历、经验参差不齐,人员素质差距较大,尤其在会计控制方面,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不平衡,平常的工作也只是单一的信息核算,经常出现心不在焉、粗心大意、里外串通,甚至贪污受贿、责任推诿情况,影响企业的运行发展。因此工作人员必须是有较高的职业素养的综合人才,而不仅是掌握财会知识。

三、加强电力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具体措施

(一)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加强监督检查

电力企业的各项管理层必须提高认识,依法从严治企,规范经营,逐步完善内部控制系统,建立相关的考核制度和激励体制,完善电力企业的组织结构,健全企业相关重大决策的审批制度,各部门间相互制约、相互协作,共同促进企业的运行和发展。

加强和完善电力企业的内部审计制度,增强权威性和独立性,设置内审部门,主要负责:资产负债表审计、损益表审计、财务审计、经营审计等,直接向监事会负责,为企业查遗补漏,促进企业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6]。

电力企业的主管部门和企业外部中介机构的一项重要工作是评价电力企业的内部管控制度的完善程度和有效性,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电力企业各个管理层联合企业内部纪检监察部和审计部要定期对下层的制度执行情况做检查,保证实施到位,防治违反内控制度的行为。

电力企业的财政、税务、审计各部门要分工合理,彼此之间加强交流,可实行岗位责任制,形成外部强大的监督系统 ,加强执法力度。同时严格监管注册师的职业质量,对企业内部违法乱纪行为可借助媒体,如:新闻、广播、报刊进行公开播报,增加企业的威慑力。

(二)增强企业的风险管控意识

企业必须在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融入风险管理的思想 ,健全风险管控体系,时刻存在危险意识和风险管理。第一、加强风险预警系统的建设,保证企业能够及时预测风险,提高各部门的抗风险意识,充分做好准备,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险,减少损失;第二、建立风险管理考核制度,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实现企业规范经营和安全经营[7]。

(三)提高电力企业工作人员的综合素养

全面开展培训工作,加强所有员工的业务技能,通过建立考核制度和严格的晋升制度,提高对企业的责任心,实行薪资与绩效挂钩,提高工作人?T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电力企业内部各项工作的管理水平,加强电力企业内部控制水平。

(四)加强电力企业内部控制信息系统建设

结合电力企业的实际情况,提高对EPR系统的使用率,通过信息技术提高电力企业内部管理控制效率[8]。结合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经营管理,构建一体化的信息平台,确保信息系统畅通无阻,加强EPR信息系统的建设;其次联合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项目投资、市场营销、财务资金、安全生产管理职能,全部整合编入信息系统,提高信息传输的效率,并注重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避免信息外泄。

第11篇

组织架构

美林证券的组织架构可以分成四个部分,即最高决策管理、内部管理、业务管理和区域管理。这里只分析美林较为重要的决策管理和内部管理。

决策管理美林证券的最高决策管理层主要包括董事会和执行管理委员会。董事会下设董事会办公室、审计委员会、薪酬委员会等,主要负责公司的发展规划、战略管理和重大投资决策,对公司内部管理进行审计监督等。同时,它在全球范围内监管美林与公司和机构客户的关系,并加强引导以确保公司动员整体资源来满足这些客户的多样化需求。

执行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公司的具体政策和管理程序的制定,公司各种决策的执行以及总体业务的策划、协调及统筹管理等。该委员会包括董事长办公室和总裁办公室的行政管理者,以及负责营销企划、技术服务、风险控制、全球业务、财务监管等方面的高级主管。

内部管理美林公司的内部管理是按照职能来划分部门的,其重点是实行有效的监管和激励。监管主要是通过财务稽核、法律督察和风险控制来实现,分别由财务部、稽核部、法律部和风险管理部等负责;激励主要是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来实现,由专设的人力资源部负责。内部管理部门直接由执行管理委员会领导,同时他们与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薪酬委员会等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和沟通,以便董事会可以有效地履行监管职责。

美林的这一组织模式既不同于传统的直线型、职能型架构,也不同于按照职能、产品划分的简单的矩阵型组织架构。总体来说,美林的组织模式属于一种多维立体型网络架构。

美林的这种组织架构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一是内部管理强调监管和风险控制。作为一家跨国集团,美林在全球范围内开展投资银行业务,需要承担很大的政策风险和市场风险。为了协助各营运部门管理和控制风险,美林集团无论是在组织架构中的部门设置,还是在政策制定、业务拓展方面都强调应加强财务监管、风险识别、风险测量、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在进行成本收益分析的前提下,尽力保证公司资产的稳健运营,提高资产的营运质量。

二是决策管理强调集中统一。美林集团的组织架构中包含了极具特色的委员会管理模式,这一模式作为集中统一管理的主要形式正在被越来越广泛地采用。一般来说,设立执行管理委员会的优势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在集团决策中可以采用集体智慧进行审议和判断;另一方面,有利于各部门之间、计划和政策之间的相互协调。

三是多维立体型的网络组织架构独具特色。在美林的组织模式中,按照职能划分部门的内部管理、按照客户需求划分部门的业务管理以及地区营运总监负责制的区域管理这三个系统相互有机地结合成为一个整体,并由决策层的执行管理委员会集中统一协调。所有的重要决策,均通过执行管理委员会沿着这三个方向推进,最终付诸实施。这种多维立体型的网络组织架构将多元化的专业分工与集中统一协调的优势融为一体,是美林组织架构的最大特色。

风险管理哲学

风险承担是美林证券核心业务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美林在从事各项业务活动时,面临着各种不同风险,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程序风险以及其他风险,需要全面地管理和控制这几类风险。

美林集团认为,业务的主要风险并非来自金融产品本身,而是来自管理上的共误,比如违规运作和缺乏监管。十多年前,美林集团总结了一套风险管理理念,尽管风险管理的方法和策略一再改变,但是风险管理的基本理念却一直维持延续下来。

这些基本理念包括六项原则:在任何风险管理程序中,最可靠的途径和工具是经验、判断、沟通和联系;加强公司内部风险监管,强化纪律和风险意识;有关投资的决定必须以清楚、简要的方式作出,并传达到下属;风险管理部门必须考虑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并确定风险限额,找出潜在问题和不足之处;风险管理程序的执行必须灵活,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风险管理的主要目标是将承受损失的可能性降至最低,这样的损失通常是由意外事件所引起,大部分风险管理的统计模型无法预计。

公司风险管理委员会(Corporate Risk Management,CRM)确保这些风险在整个公司范围内得到明确的定义、监控和管理。为此,公司风险管理委员会建立了一套风险管理程序,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建立一个正式的风险管理架构,明确定义风险监控程序和它的组成部分;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对风险管理过程进行经常性审查;制定明确定义的风险管理政策与程序,并得到最适合的高级分析工具的支持;在业务部门、执行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间保持严格的责任、控制和监控隔离的同时,促进它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明确定义和表达各个业务层次的风险承受能力,并且经常审视以确保其与公司的业务战略、资本结构、现实和预期的市场状况相符合。

风险管理组织结构

为了在基层交易部门强化风险管理机制,美林公司制定了风险控制策略和操作规程,要求相关的区域机构和单位在识别、评价和控制风险时予以遵循。这些风险控制策略和操作规程的实施由许多部门共同完成,包括全球风险管理部、信贷部以及其他风险控制部门如财务部、审计部、经营部、法律部和纪检部等。

在风险管理的组织结构上,除了各部门自己承担其职责范围内的风险管理责任外,美林公司还成立了由风险管理部、信贷部和有关高级管理人员组成的风险控制委员会和储备委员会,监察整个风险管理机制的运行。风险控制委员会和风险管理部对所有机构交易活动进行风险监控。其中风险管理委员会除了向董事会及其财务委员会报告工作外,在运作上独立于美林集团的其他营运部门;储备委员会监察与资产和财务有关的风险事务,由财务总监主持,负责检讨和批准美林集团的储备金水平及储备金处理方法。

美林证券风险管理部门的组织结构是按照不同的地区及产品来划分的,以确保风险管理人员可以直接监察单项交易。风险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是:定期与高级交易经理会商、商讨有关风险;制定风险控制及指引,以协助交易部门对冲;制定和监督所有交易限额;同其他部门的代表一起负责审批新产品、新业务的开发事项;在承接有关股票、高收益产品、新兴市场包销、物业融资以及过渡性贷款等业务之前,必须事先取得风险管理及其他控制部门的批准,风险管理部有权要求削减个别交易的风险限额,甚至有权否决交易。

风险框架

风险框架(Risk Framework)是公司风险管理委员会的主要风险监控与测量工具。这一框架定义了公司的风险承受能力以及某些领域内风险集中的异常情况。这一框架及其适用范围由执行委员会批准,而其风险参数则由审计委员会负责审定。执行委员会每年审查这一框架,并批准重大变化。风险政策委员会向审计委员会报告这一框架的所有实质性变化。

第12篇

【关键词】审计收费;重大错报风险;综合绩效;内部治理;外部监管

一、引言

审计收费的产生源于信息不对称,即公司财产管理契约中委托人与人的信息不对称。审计收费分为三部分:一是审计成本费用,二是会计师事务所的正常利润,三是风险溢价。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而检查风险是审计师可以控制的,重大错报风险是审计风险的核心关注点。如何确定审计收费,关键点就在于如何衡量企业的重大错报风险。针对重大错报风险收取一定的费用,相当于把审计风险转嫁与被审计人。那么在实务中,重大错报风险是否受到审计师的关注,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在审计收费中得到补偿则是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

在相关的文献中,对于风险采用了不同的替代变量,如上市公司对于担保、应收账款占总资产、存货占总资产、上市公司的规模、公司治理、监管信号、财务状况等,都是从某一个或几个方面来研究重大错报风险与审计收费的相关性,是局部的,分散的。基于以上考虑,本研究想尽可能考虑被审计单位存在的各个方面的风险,将被审计单位的风险划分为内部管理风险、外部监管风险。同时,在研究企业内部管理风险时,分为两个层面,第一层面是公司的业绩风险,第二层面是基于公司治理结构“三会一层”,从两个维度研究内部治理风险,一方面是股权集中度风险,另一方面是来自于董事会的风险。在研究外部风险时,选择了外部监管风险。

二、研究样本与数据说明

(一)样本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08~2010年沪深两市所有A 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但是本文剔除了以下公司:①未披露当年财务报告的公司;②当年新上市以及年报中数据不完整的公司;③金融保险行业公司。经过筛选,最终得到总样本数为2619个样本。样本公司的所有财务数据均来自中国股票市场研究数据库和中国证券网―数据频道。对于公司违规处罚数据来源于证监会公布的行政处罚决定书。本文使用SPSS17.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二)模型选择与变量说明

1.模型选择

根据本文理论分析,构建如下回归模型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

FEE=α+β1 CP+β2FSR+β3FSR2+β4ASS+β5INDE+β6DUAL+β7SUP

+Β8ASSET+β9INDU+β10LOCA +β11OPIN+β12BIG10

+β13 NATU+ε

2.公司综合绩效指数的构建

根据国家2002年出台的《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修订)》,企业综合绩效评价计分方法采取功效系数法和综合分析法,其中:功效系数法用于财务绩效定量评价指标的计分,综合分析判断法用于管理绩效评定性评价指标。本研究采用利用财务指标进行的综合绩效评价,因为对于管理绩效的评价是定性的,主观性极强,我们无法准确去衡量企业的管理绩效。对于利用财务指标进行的综合绩效是定量的,再加之数据的可获得性,根据细则规定,各个指标的权重如表1所示。

3.变量说明

模型中各变量的含义如表2所示。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样本数据的描述性统计见表3。从表3可以看出,不同公司的公司综合绩效指数、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差别较大,综合绩效指数最高值约为69,而最低值不足1;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少则持有4.49%,多则持有85%的股份前十大股东关联度均值为2.56,即在前十大股东中存有关联关系的股东约为3。独立董事人数占董事会人数的比重的均值为0.6,最小值为0,说明仍然有上市公司没有遵守证监会关于独立董事要占到董事会三分之一以上的规定。两职合一的均值为0.14,表明总样本中有367家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两个职位由同一人担任。公司违规的的比例较低,均值仅为0.02。另外,资产规模的均值为21,18%的公司所处行业为高风险行业,29%的公司地处发达地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有33%的公司的审计结果为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事务所的组织形式以有限公司之居多。审计费用相差较大,审计费用的对数区间为11到17(见表3)。

(二)多变量回归分析

多元回归结果见表4。方程的R2为 0.541,可见该模型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F统计量为238.497,整个回归方程有显著统计意义。共线性诊断结果表明,除了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其平方项的方差膨胀因子VIF较大外,其余均接近于1,因此认为模型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检验结果如下。

1.内部风险

综合绩效指数与审计收费在5%的水平上正相关,验证了审计师在对公司进行审计业务时,会考虑被审计单位内部存在的绩效风险,因为绩效风险中不但包括企业的财务风险、经营风险、债务风险,还有发展能力风险,可以说是企业重要风险的集合。采用综合绩效指数能够全面的衡量这些风险,避免了采用单个独立的指标造成的片面性。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及其平方项分别在1%水平上负相关和正相关与审计收费,表明股权集中度与审计收费呈U型关系,说明了审计师在确定审计收费时,充分考虑了被审计单位的股权集中度,认为只有适中的股权集中度,才有利于降低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治理风险。前十大股东的关联度与审计收费没有显著关系,这可能是由于公司控股股东在进行会计师事务所的选择与审计费用的决策中,前十大股东的关联性强,意见一致,审计议价谈判能力增加,不愿意支付过多的审计费用。而针对事务所会考虑这种高舞弊风险。最终,两者相互作用,正反两方面作用抵消,事务所没有收取较高的审计收费,公司也没有支付过低或过高的审计费用。独立董事比例与审计收费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在我国上市公司中独立董事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其原因可能是独立董事在参与董事会治理的过程中受到董事会内部执行董事和大股东的消极影响,多数只充当决策咨询的角色,而监督管理层和维护小股东利益的作用缺失[1]。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与审计收费的相关性通过显著性检验。

2.外部监管风险

公司违规风险与审计收费的相关性不显著。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中国市场的监管制度仍然不完善,处罚力度过低,处罚率较低,对于公司经营运行的影响力不够。事务所在考虑此种情况下,没有过多考虑外部监管风险所引起的重大错报风险水平。

另外,资产规模、被审计单位所处的地域、会计师事务所是否为“十大”及事务所的组织形式是否为合伙制均在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与审计收费。这些结论与大部分文献的实证结果是一致的。被审计单位所处的行业、审计意见与审计收费没有显著相关关系,这可能是由于在划分行业的标准不同带来的差异。对于审计意见的以往的研究中存在这不一致的情形,原因首先可能是由于对于审计意见的划分不一致,一些研究中把审计意见划分为“清洁”与“不清洁”,即清洁意见为带解释性说明的无保留意见;再者可能是由于统计数据的关系造成的影响(见表4)。

四、研究结论及局限性

本研究采用2008~2010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的截面数据,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对公司内部管理风险和外部监管风险,包括公司的综合绩效风险、股东集中度风险、董事会特征风险与外部监管风险,与审计收费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审计收费与公司绩效风险、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即事务所对于综合绩效高、股权集中度适中、两职合一的公司收取了较低的审计费用;独立董事比例、前十大股东的关联度等其他治理变量和审计收费不具有显著性关系;外部监管风险和审计收费的相关性也没有通过验证。

这一结果表明,会计师事务所在决定审计收费时,高度重视公司内部绩效风险与内部治理风险,对于审计风险收取相应的收费补偿,而对于外部风险没有给予过多关注。另外,除了考虑审计风险因素外,确定审计收费的其他依据是被审计单位的规模、公司所在地、事务所的性质、并且“十大”会收取声誉溢价。说明在中国审计市场上,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已在审计市场充分运用。对于被审计单位存在的审计风险,事务所确定的审计收费包含了对于这些审计风险的收费补偿。事务所收取了一定的费用用以回避将来可能的高风险。

在研究结果中,发现审计收费与被审计单位的综合绩效指数存在密切关系,意味着企业的综合绩效风险能够代表企业内部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风险。不仅仅是再单独的考虑企业存在的财务风险、经营风险、资产质量状况或是债务风险,而是运用了全面的思想,把片面的风险综合起来。而如果只是考虑了某种风险或是运用了独立的指标,难免会产生偏差。所以,对于企业的内部管理风险,采用企业综合指数风险,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本文也存在着局限性。在对企业综合绩效评价时采取的是财务指标评价,没有考虑非财务指标,可能对企业综合绩效风险的评价造成一定的误差;虽然力求尽可能的考虑企业的各种风险,但是不可避免设计的相关因素并不能涵盖公司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研究的深度,有待于日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伍利娜.审计定价影响因素――来自中国上市公司首次审计费用披露的证据[J].中国会计评论,2003(1):113-130.

[2]Simunic D A.The Pricing of Audit Services:Theory and Evidence[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198018(1):161-190.

[3]郭梦岚,李明辉.公司治理、控制权性质与审计定价[J].管理科学,2009(6):71-83.

[4]Carcello J V ,Hemanson D R ,Neal T L,Riley J RRA.Board Characteristics and Audit Fees[J].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2002,19(3).

[5]Houston R W,Peters M F,Pratt J H.Non-litigation Risk and Pricing Audit Services[J].Auditing:A journal of Practice&Theory,2005,24(1):37-53.

[6]赵立三.风险因素对我国上市公司审计收费影响的实证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2007(6):81-84.

[7]蔡吉甫.公司治理、审计风险与审计费用关系研究[J].审计研究,2007(3):65-71.

[8]潘克勤.公司治理、审计风险与审计定价――基于CCGINK 经验证据[J].南开管理评论,2008(1):106-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