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19 10:47: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物理重点实验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物理教学 衔接 学法建议
一、现象
在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种情况,一些学生对初中物理学习突出,中考物理接近满分,学习物理也很有兴趣,而进入高中后,学习出现极大反差,物理一直走下坡路,成绩直线下滑,很短时间内就从初中的物理尖子变成了高中物理学习的“困难户”。
二、形成原因
一些学生初中物理非常拔尖,但进入高一后由于不适应新的物理学习,致使物理成绩不断退步,严重打击了学习物理的自信心,最后甚至放弃了物理学习。出现这种状况,主要有以下几个主要原因。
1.知识容量差别。高中的知识容量较初中的知识容量大大增加了,要学的物理概念与物理规律很多,规律联系繁杂。而在学习过程中又不能像初中时的简单记忆性学习,高中更强调理解和综合能力的运用。
2.数学应用能力要求差别。数学能力在物理上的运用,初高中差别悬殊较大,初中学习物理对数学应用能力的要求较低,在学习中甚至可以使用计算器;而高中物理学习对数学应用能力的要求较高,高中物理大纲中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处理问题的能力。物理学是一门定量的科学,表达和处理问题都离不开数学。数学是一种语言,可以简明确切地表达问题;数学是一种工具,可以进行推导和运算。不会运用数学,物理很难学好。物理知识不是公式的堆积,不作物理分析,乱套公式,这不是数学本身的过错,而是不会运用数学。因此,高中物理大纲明确提出要培养运用数学的能力,引导和培养学生善于把数学知识运用于物理中。
3.分析与推理能力要求差别。初中是物理学的入门阶段,是物理的普及阶段,知识内容浅显易懂,对学生的分析与推理能力要求不高;但是高中物理是物理知识的深化学习,要求学生有较高的能力,特别是新课程物理学习强调学生要有分析与推理能力,是一种较高要求,学生的思维方式要从感性向抽象的理性思维转变,这也是初高中物理学习落差大的成因之一。
三、学法建议
针对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落差较大问题,对高一新生学习物理,我们建议在学习高中物理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习物理的素养。
1.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高中的物理学习不能光看概念与规律的结论,更要重视概念与规律的形成过程,深刻理解每个概念与规律的联系和构成,才是真正的学习。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明确地将“过程与方法”列为三个课程具体目标之一。因此,学生在学习高中物理的过程中,要注重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学习物理过程中,应对科学探索进行再探索,对科学发现进行再发现,让自己沿着物理学家的足迹,领会他们独具匠心的创新意图,从而培养自己的思维,进而提高学习物理的能力。
2.注重课前的预习工作。在高中物理学习过程中,由于知识与规律较初中难,做好课前的预习工作,能及时发现自己在知识上的薄弱环节,在上课前补上欠缺的知识;学生对听课内容选择性强,明确哪些知识应该放上主要精力,加强理解和消化,哪里应该重点记笔记,做到心中有数;有利于弄清重点、难点所在,便于带着问题听课、质疑,能把注意力集中到难点上;可以提高自己的记笔记水平,由于课前预习过,上课时学生可以不记或少记书上已有的内容,重点记书上没有的内容或自己不太清楚的内容,以及老师反复提醒的重点、关键问题,从而把更多时间用在思考理解问题上,这样就可大大提高自己的听课效益。
3.学会构建物理情景。物理概念、物理规律都是在分析物理现象的基础上形成的,在进行物理概念、规律学习时,首先,应通过具体事例弄清物理现象,在自己的头脑中建立起清晰而正确的物理情景。也就是说,应该让自己有足够的感性基础,有知识建构之源,然后才可对问题进行正确分析、比较、抽象、概括,才可顺利构思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在概念、规律学习中忽视现象、忽视物理情景的建立,而是片面强调物理量的含义、单位、方向,物理规律的表述、结果,自己学到的概念、规律就会如同空中楼阁一般,时间一长,要么忘了,要么弄错。例如:在简谐振动的概念学习中,如果不认真观察弹簧振子的振动产生过程,建立振动的物理情景,而是用大量时间做练习,结果,时间一长,自己就会忘记,所以,学会构建物理情景,养成良好的构建物理情景的习惯,将大大提高学习物理的能力。
4.重视物理实验。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对实验的考查是高中物理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实验是研究物理重要手段,许多物理规律都是从模拟自然现象的实验中总结出来的,多做实验可以帮助我们形成正确概念,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学做物理实验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首先,要认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弄清每个实验的目的、原理,了解一些仪器的性能与使用,明确实验的步骤。做实验时,要遵守操作规程,依据步骤,认真操作,仔细记录,通过正确的处理和分析,总结实验结论。其次,可以根据所学知识,联系实际,自己设计实验,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例如,学习了“重心”,可采用“悬挂法”测验物体重心所在;学习了“摩擦力”这课后,可用橡皮筋系在木块上,通过改变放在木块上物体的质量,看出水平面上摩擦力与重力间的定性关系。这些实验对我们掌握物理规律十分有益。再次,复习物理实验时,可以按照力、热、电、光这几部分分类进行专项训练。对每一部分的特点进行总结,形成规律。最后,做实验题,要注意认真分析题目中提供的信息,明确研究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的作用和选择、实验操作步骤,并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和对实验结果进行归纳评估。
5.善于总结,提炼方法。在学习中,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掌握了某一类知识或某一种方法呢?可拿出以前做过的物理习题,尝试判断题目的类型,考点(知识背景),常用解法及特殊解法,解法的具体步骤、关键步、易错处,以及此题常见变化的物理情景及其解决办法,以上设问如果能在短时内作出正确的回答,则说明真正掌握了此类知识。所以,在结束每个小阶段的学习后,要及时进行归纳总结,从而得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而形成优良的学习物理的素养。
参考文献:
[1]黄天平.新会陈经纶中学.浅析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的衔接.
摘 要:首先对初中物理实验探究进行了简要介绍,然后重点从准备工作、活动开展等方面对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的应用策略进行了分析,旨在为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探究;准备工作
初中物理探究性试验教学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式,是新课程改革中一直提倡的教学方式。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通过运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应用策略有以下几点:
一、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开展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好准备工作,因为实验开展过程中会用到大量的仪器设备,对实验环境也有一定的要求。首先,明确实验主题,确定了主题,才有了探究的方向。在开展实验探究之前,教师必须对学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样可以使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任务分配时,更加的科学合理。因为实验探究的时间毕竟不长,所以,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所以,实验开展前的详细说明以及实验过程中的科学指导都显得意义重大。其次,要制订实验计划,在进行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时,教师要从全局出发,制订非常详细的实验实施计划,而且在实验过程中不可对计划进行大的改变。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在初中物理教学实验开展过程中,探究是实验过程中的主要环节。所以,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教师要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针对其遇到的难点进行科学指导,对学生的疑问要耐心解答,当然,必须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只能发挥引导作用。为了凸显探究效果,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然后以组为单位进行评价总结。例如,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自制可操控的装饰灯泡,在实验探究过程中通过不同的链接方法,利用遥控器转变几种组合方式,使之更加美观。对此,学生要利用各种媒介查找学习资料,将探究作品的大致轮廓确定下来,并亲自动手进行电路的设计和改装,最终成功地展示给其他同学。
物理实验探究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不断提高实验探究效果,教师要进行合理组织、科学计划,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实验结束后还应该进行科学总结,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素质,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王浩.初中物理实验探究的教学策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
摘要:随着上海市二期课改的逐步深入,实验教学已被大多数教师认可,并积极应用于课堂.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注意到实验的应用与否,而忽略了教学的有效性.笔者以“光的折射”一课作为载体,讨论如何在课堂上使实验的功能充分发挥,进而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有效教学;课程标准;实验教学;初中物理
作者:吴茫渔1段基华2郭长江2(1.上海市世界外国语中学,上海200233;2.上海师范大学,上海200234)
实验教学既是物理知识教学的基础,也是物理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主要渠道和有效手段[1].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动作记忆效率比语言文字记忆效率要高好几倍.因此,中学物理课堂需要为学生展现出丰富多彩的物理现象和物理情景.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的有效性往往没有被充分体现.基于此,笔者以初中“光的折射”的教学为例,分析比较两种不同教学设计思想和效果的异同,进而讨论如何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1教材分析
“光的折射”是沪教版二期课改教材《物理》8年级第1学期第2章第2节的内容[2],这一节课的内容在整个光学部分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在此之前,教材已经介绍了光沿直线传播的知识.本节提出光的折射概念,而折射现象也是后续透镜成像部分的基础知识.因此,这一节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教材的流程安排是从认识生活中的一些光现象开始,对光的折射及其规律逐步介绍,最后运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这些简单光现象,引导初中学生经历从生活提炼物理知识,再让物理知识回归生活的过程.
2教学目标的对比分析
笔者针对“光的折射”这节内容,尝试了两种教学设计,并于课堂上实施.第1种教学(以下称为教学设计1),相对比较传统.第2种教学(以下称为教学设计2),在认真研读教材、配套教参、课程标准、其他课外资料[3]以及上网查阅各种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寻找新的教学思路,努力实现课堂实验教学的有效性.首先依据课程标准,对两种不同的教学设计在教学目标上进行对比分析
两种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对比
在知识技能方面,两种不同的教学设计基本一致,但是由动词“知道”与“理解”的含义得知两种教学设计较课程标准要求均较高.在过程与方法方面,课程标准较为单一,2种教学设计对其进行了丰富的处理:教学设计1逻辑性较强,教学设计2对学生的主动参与以及自主思考提出了要求,从课堂教学实施的实际情况看,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课程标准的目标清晰明确.两种教学设计均将实际生活与物理教学相联系,以培养学生主动观察生活的能力,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建立合作学习的有效机制.
3教学重点、难点的对比分析
两次教学设计所要突出的重点及突破的难点都是:理解光的折射规律.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刚学完光的反射,对光学中的一些物理量已有初步的了解,如入射角、法线等.课堂上教师在做好简单演示实验后,通过教师设计的活动卡的引导,将重点完全放在学生实验,着重突出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交流总结归纳,以具体生动的感性认识为基础来掌握知识,同时在观察中培养能力,开展思维训练同时重视知识的应用,使理论紧密联系实际.教学中刻意引导学生如何去观察、实验,并由他们自己去总结和发现规律,使学生通过观察总结规律,进而联系实际、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种教学设计在重点、难点方面的对比分析.
教学设计1考虑到了学生容易误把光线与界面的夹角当作入射及折射角,从而将大小关系写反.主要针对这些错误,加强讲授和练习.教学设计2考虑到更多情况下,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光为什么会发生折射.学生学习了光的反射后对于法线、入射角、反射角已有一定的了解,故可进行类比分析.课堂中重点放在学生实验,着重突出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交流总结,让学生了解、认知规律: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进而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目标,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4教学流程对比分析
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相对应,两次教学设计的流程也有一些不同.
表3两种教学设计的流程对比
对比两种教学环节设计,教学设计1的主要缺点是:(1)在引入折射现象时,原本让学生提出猜想的定义被部分学生说出,反观其中的问题是在之前没有做好充分的预案.再提问原因时,学生无法充分讨论,猜想时间过少,无法达到预期;(2)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环节,学生显然积极性差了许多,对于规律总结也显得无从下手.
教学设计2主要进行了2点修改:(1)原本的教学设计把“叉鱼”游戏作为整节课的教具,不仅研究折射现象,并且探究折射规律,现在修改为仅作为折射现象的引入,利用新的实验装置探究折射规律,因此折射的定义是伴随着折射规律一起得出的;(2)充分利用引入部分的提问,增加了一个环节,做到提问之后有巩固.教学设计2在试讲时,学生能发现许多规律,如光的折射规律的角度大小关系、变化规律,甚至有学生发现了全反射,整节课的教学环节、流程设计效果满意,得到了大家的肯定.
5主要设问对比分析
两种教学设计在设问上也各有不同,以主要的设问为例,进行了对比分析.
通过对教学录像的观察与研究,笔者发现:教学设计2提出的问题更开放,能使学生有更多的思考,这样也使我们的物理课堂真正成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进行研究,使学生能够在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中逐步构建新知,充分发挥实验的教育教学功能,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切实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初中物理的大部分知识来源于生活中的各种物理现象,学生有了体验,才能有学习的动力.作为物理教师,我们还应当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将原汁原味的物理世界展现在学生面前.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中学物理课程标准[S].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课程改革委员会.9年义务教育物理8年级第1学期课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关键词:物理教学;学习兴趣;初中生
初中物理学习的内容相当丰富,所涉及的物理知识多而杂,对处在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学习时间比较紧、内容多,这就需要学生能够切实掌握好每门学科的学习时间和学习效率。为此,在教学上要紧紧围绕着物理知识体系结构进行讲解,并能够运用科学性探究来展开教学。
一、培养初中物理学习兴趣的探究方法
1.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想要让学生尽快学好物理,就必须在物理实验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动手实践方面的培养,激发初中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从而帮助学生树立物理学习的自信和兴趣。针对初中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在物理教学上要不断加强和引导在物理实验中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气压测量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将一张硬纸放在装满水的烧杯中,然后将烧杯倒置过来,学生们就会发现这个充满水的烧杯中竟然没有一点水漏出来,这硬纸竟然没有因重力而冲走。通过这样一个有趣活泼的物理实验,不但可以很好地解决学气压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可以激发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这样既可以达到教师的教学目标。又可以激发学生对整个物理学科的兴趣。让学生亲身融入真切的物理感官世界中,勾起学生对物理学习的探索欲望,进而能够实现对整个物理学习兴趣的转变。
2.利用现实生活惯例,逐渐培养学生的物理兴趣。物理教师要不断创新传统的观念,改变物理传统教育模式,逐渐转变教师在物理教学中的角色,将课堂的主动权主动转让到学生手中,真正让学生成为物理课堂的主角,从而改变教师在课堂唱“独角戏”的角色,将教师与学生逐渐融为统一。为此,教师要不断创造师生共处的条件,营造良好的物理学习环境,并不断增加学生在物理课堂上参与互动环节的机会,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要逐渐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物理常识的能力,并让学生主动发现生活中的物理问题,让学生尝试着去运用自己所学的物理知识解答这些物理现象。在其他方面上,物理实验要及时引导对实验动手能力的重视,并鼓励学生在实验中切实感受物理学习的奥秘。由物理知识所得出的结论是建立在现实生活经验总结上的,很多的物理现象都是从广大的生活惯例中提取的精华,能够让学生从生活中获取物理的真谛。
3.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上,要还原物理学科的本质,让学生用生活常识来解释初中课本上的物理知识,实现两者的相互关联。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具有物理属性的生活常识,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提出关于物理知识的疑问,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积极地进行物理的探索,从周围的事物着手学习物理,发挥问题质疑的科学探索精神,因此也需要教师在对于物理模具的选择上要切实做到真实可信,尽量用生活中的实物进行课堂教学。例如,在学习参照物的运动时,实验室的教学环境可能不太方便,因此教师要尽量将学生带到室外或者是让学生在车上观察沿路汽车的运动方向,真正做到让学生回到现实生活情景,从而真真切切地体会到相对运动和参照物上两者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对初中物理知识理解的趣味性,这样能让学生从生活中不断领悟现实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并运用于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在不断的激励中让学生多思考实际中的物理问题,注重培养学生在物理学科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二、注重对物理知识结构整体把握
物理的世界就好比是一座刚刚建立的高楼,对于我们初学者来说,如果想要真正认识和了解物理世界的奥秘,就必须要能够清晰地认识到物理学科整个结构体系的特点,能够在自己的头脑中逐渐形成物理知识体系,能够知晓物理中的概念、物理规律所揭示的含义,让学生在初中物理中既要做到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为此,在教学上要注重引导学生言简意赅地表达物理知识体系中的内容,不仅能够对物理概念以及知识结构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更要了解物理属性产生的背景以及原因,并对此进行归纳和总结。
同时,教师要处理如何增强学生对物理的概念和物理规律的理解这一问题,就需要教师侧重于在实践的基础上明确它们与物理知识之间的异同,特别是对于一些物理上难以理解、难以掌握的知识,就需要教师运用物理知识进行讲解并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例如,在初中物理课本上对摩擦力的讲解时,我们就可以引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如流星划破天际时,为什么会形成一道闪亮的光芒?这类生活中新奇的事例足以吸引学生的眼球,能不断加深学生对物理结构体系的认识,通过创新导学的方式,让学生在增进对物理知识的理解的同时,还能最终达到教学目标。
三、注重物理知识及时总结和分类
对于初中物理学科而言,物理学科知识面广,知识体系分支众多以及各个知识点之间连成紧密的知识结构,这就造成了初学物理者应接不暇,特别是在学习过程中物理知识面也在不断增多,如果学生不对现学的物理知识及时加以归纳和总结,难免会造成知识的混杂,因此可以让学生按照物理课本知识的体系进行记忆和理解,特别是对物理概念进行分类和总结,突出学习重点,并将物理概念进行系统化概述,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建立一个清晰的知识体系,不但可以更好地掌握物理基础知识,而且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要想让初中生尽快学好物理,最重要的一点是要逐渐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要在物理实验和现实生活的事例中逐渐引导学生喜欢上物理,要注重对物理知识体系的整体掌控,注重对物理知识及时分类和总结,这样才能尽快让初中生学好物理知识,从而促使初中生更好地完善物理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韩觉一.新课标下初中物理自主探究式教学策略刍议[J]. 数理化学习,2010(03).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 虚拟实验 应用策略
一、物理教学中虚拟实验教育的现状
(一)了解虚拟实验
在我国虚拟现实技术起步较晚发展时间比较短,现在的研究均与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距和技术的差别,虽然找些年我国许多高校和公司也在进行虚拟现实技术的研究并开始运用于教学。但虚拟实验发展力度是不够的,所以国家科委国防科工委部的重点攻关项目已包含了虚拟现实技术的研究,现在我国建设了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研究,利用开发应用系统来进行物理虚拟实验教学。在物理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方面的虚拟实验不足之处在于欠缺对课程内容的考虑,尤其是理论研究以及实际应用的所遇到的阻碍。因此,调查了解学校实施物理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物理运用能力,虚拟实验教育对改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动手能力,以及物理教育虚拟实验的环境问题,都是了解现状所必须的条件。
(二)物理教学中虚拟实验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提出的新课改对物理实验教学的要求普遍提高、包含量也加大了,虚拟实验的实验设备在学校投入许多的技术和资金,还有些县城或乡村的学校没有条件,所以物理实验教学还是得不到重视和发展。一直以来物理实验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掌握科学实验的研究方法和运用技巧,掌握实验的最终得出的物理原理是没有在实验过程中的技术重要的。本文认为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重视实验结论阐明而不注重实验方法的渗透是不正确的选择。例如实验内容单一、趣味性少、缺乏活力,在初中物理实验课程中尤其是测量型实验极为枯燥。
现今我国经济发展虽快,但也有需要进步的地方,尤其是城乡差距大的问题。如果没有实验设备的配套设置,那么无论教师的教学设计如何合理实验教程也是没有用的,缺乏实验设备的实验是无法展开教学的。但由于乡镇学校的实验设备短缺问题尤为严重,实验设备短缺、设备老旧大部分实验只能做黑板实验而不能进行实验,由这些情况总结出设备问题一直是制约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问题。因此应该加大对农村、乡镇教育资金的投入、设备的配置和技术的支持,努力改善实验教学发展和进步。
二、初中物理虚拟实验的加强策略与发展方向
(一)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加强虚拟实验教育的方法
教师要结合具体的虚拟实验教学特点,根据课程、内容的差异来具体的思考虚拟实验教学模式。物理虚拟实验教师应重视虚拟实验教育的方法,要拥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来教育学生。学校树立科学的教学观念为构建虚拟实验教学模式提供更高的保证,让虚拟实验教学实施者和虚拟实验教学管理者有组织、有纪律的配用先进的实验教学设备。因此要充分运用已有的教学条件,合理的录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建立相应的虚拟实验教育方法,另外合成一系列的虚拟实验教育教学模式。物理教师在虚拟实验教学过程中适当地运用计算机信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可以将科学教学内容与先进的物理知识传播给学生,为学生创建更多有利物理实验操作学习环境。
(二)虚拟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策略
目前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教学理念是非常明确的,其中就包括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运用能力。学校探索开发虚拟实验与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整合,这方面的教学模式还没有可供参考现成的教学模式或者教学经验。但可以在深入剖析教学设计的模式运用在虚拟实验教学上,还可以解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相关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探究实验,再结合现有的教学经验进行新的教学更改。教师重要的基本素质之一必须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师的教学效果的关键在于设计能力。通过前期的教学设计将教学理念很好地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进行实验练习,不断寻找合理的教学模式应用于实验教学的教学,再根据教学的信息反馈和建议,修改教学模式、完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意义,然后提出虚拟实验与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整合的教学策略。
三、总结
总的来说虚拟实验就是为学生的打基础的关键课程,物理虚拟实验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汲取知识的关键。根据虚拟实验授课基本要求,让初中广大一线的物理教师应该改变目前的状态,转变以前的教育观念实行新的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观念,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发展和学习状况,所以应该转变学科本位的观点平等对待每一学科的学习。学校教师要增加参加培训熟悉虚拟实验教学软件,然后充实自身教学设计的理论知识为更好的教好学生而准备。希望采取多形式的的上课方式让学生对自己动手做实验感兴趣。在真实的步骤中交给学生物理知识,利用良好的的教学环境合理地应用虚拟实验的优势,引导学生学习操作实验步骤,同时可以提高虚拟实验与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整合程度。
参考文献:
[1]邢如玲. 虚拟实验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2]毕於生. 虚拟现实技术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2.
[3]陶红艳.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平台应用有效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一、利用“好奇心”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兴趣和良好的观察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激发初中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兴趣,教师应充分利用一切机会,给学生创造观察物理现象的条件。例如:使用生动的演示实验可以磁铁般地吸引学生的观察注意。除此之外还可以结合课堂所学知识,介绍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让学生课后去观察、思考。同时,还可以有意识的介绍一些科学家从不经意的日常生活中发现真理的故事,以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产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二、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
初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往往比较弱,教师做演示实验时,他们的注意力往往会被各种各样的仪器所吸引,不知道该观察什么,或者说只是看热闹,实验结束了,还不知道在做什么。因此教师就必须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使学生掌握观察要领,有目的的进行认真而细致的观察。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对学生进行观察指导:
1.整体观察
首先对实验仪器进行观察。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每件仪器在实验中的作用,知道哪件仪器是本实验的重点观察对象。这样,学生有了观察目标,就有了观察的准备。
2.按程序观察
许多实验,不仅使用的仪器仪表多,操作步骤也多,因此教师必须注意交代清楚实验的步骤和方法,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按程序进行观察,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思路,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3.重点观察
有的实验用时较长,易使学生的观察注意分散。因此,实验过程中稍纵即逝和不引人注目的现象以及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刻显示出来的现象往往被学生忽视,错过观察时机。因此,教师在实验前应作交代,并在关键时刻即将来临时发出提醒信号,让学生对某些特定的物理现象重点观察。
4.总结归纳观察的结果
物理学的许多规律是通过实验结果归纳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加强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处理,进行归纳分析而发现物理规律的能力。
三、强调观察与思考并重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观察与思考密不可分。正确的观察是科学思考的基础,而严密的思考又是进行正确观察的前提。因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时要强调观察与思考并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观察,要引导学生通过思考逐步培养起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察能力。
【关键词】初中物理;力学;中考复习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中考命题的形式和内容也随之不断革新。新课改背景下,中考物理命题改变传统以知识、技能考查为主的做法,更加注重对初中生学习能力的考查,增加了问题的探究性、综合性,并将本土特色融入其中,更好的将问题的考查与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相结合。力学板块是初中物理深层次学习的基础知识,在初中物理整个课程设置中占很大比重,同时也是中考命题的重点和难点环节。教师在组织初中物理力学板块复习时,要在选题、编题上下功夫,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和复习技巧方面的训练,帮助学生系统掌握力学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对问题的探究实践能力。
一、新课改背景下中考物理的命题结构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入发展,中考命题趋势逐渐向综合性、全面性、探究性方向转变,中考物理的命题结构也呈现出一些新特点。首先是物理题目紧扣新课程标准,立足基础知识,面向全体学生。综合近年来中考物理考试的情况,从试题难度上看,中考物理试题中容易题占40%,较容易题占30%,较困难题占20%,难题仅占10%,基础性题目占很大比重。从试题内容上看,物理科学探究性题目占1/5以上,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查。而在其中力学知识的考查通常占很大比重。其次,中考物理题目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越来越重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增加了具有地方特色和热点的题目考查。再次,中考物理中实验的题目更加侧重对学生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和对问题的分析能力的考查。总之,中考物理命题结构的变化,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考查内容的多样化和科学性。初中物理的教学在重视基本知识技能的基础上,更要促进学生探究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初中物理力学板块的复习策略
1、制定计划,有的放矢
以新课标下人教版的初中物理教材为例,初中物理力学板块的学习主要集中在八年级下册,其中包括“力”、“运动与力”、“压强”、“浮力”、“功和机械能”、“简单机械”等章节,是整个初二年级物理学习的重点内容,其中涉及的“牛顿第一定律”、“浮力的影响因素”等问题也是物理实验题目经常涉及的内容。要系统而全面的掌握这部分知识,必须要做到制定计划,有的放矢。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力学板块的知识点复习做好详细计划,对涉及的基本知识和规律做到宏观把握,完成对知识结构的系统梳理。其次,针对力学板块的知识体系,形成“三轮复习”为主的复习模式。教师引导学生在第一轮复习中注重对力学基本知识的全面掌握;在第二轮复习中通过基本题型的训练,增加学生对知识点的应用能力;在第三轮复习中以综合性的模拟考试为主,拓宽学生对力学知识与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对考试的整体把握。再次,重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力学板块的很多知识都是与我们的实际生活密不可分的,如将“密度”、“压强”、“浮力”等概念性知识转化成具体的生活实践知识,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培养了学生对力学知识的探究实践能力。
2、巧妙运用策略,拓宽复习技巧
初中物理力学板块的知识内容对初中生而言较为抽象和单调,在复习时,教师要适当运用一些学习策略,帮助学生拓宽复习技巧。一是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和直观教具,将抽象的力学知识变得具体形象,帮助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掌握和应用。如在复习第十章《阿基米德原理》一节时,教师教师通过多媒体将学生无法直接完成的实验进行直观展示,帮助学生加深对原理的理解和应用。二是通过将力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类比,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如在复习第九章《液体压强》一节的内容时,将同一深度液体压强向各个方向相等,类比成班级的每个同学的自由平等地位。通过对知识的精加工策略,加深学生对力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三是巧妙运用“顺口溜”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例如在复习第六章《质量》时,用“质量本是一属性,物体本身来决定:状态、形状和位置,外变不变其大小。一放平,二调零,三调横梁成水平,指针偏哪哪边重,螺母反向高处动”等“顺口溜”来对物体质量相关知识的总结,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3、关注社会热点,精心编选习题
一方面,新课程理念下,中考物理试题逐渐增加了对社会、科技和生活热点问题的融合,将力学问题融入到社会生活情境中。如以建筑工地为背景,给出建材的密度等数据,考查学生对物体密度、质量等关系的问题。另一方面,教师要根据力学知识的特点,精心编选开放或半开放的问题,发散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意识。如知道了弹簧秤在测量力的大小中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其它可以由弹簧秤测量的物理量。通过对问题的探究,使学生在力学复习时的思路更加开阔,从而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结语
初中物理力学内容不仅是教学的重点,也是中考物理复习的重点和难点,因此,物理教师应结合物理学科特点,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复习对策。一方面制定合理计划,有步骤有重点的对物理力学板块进行有的放矢的复习;其次要巧妙运用多种复习策略和方法,借助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单一的复习变得形象具体;再次要关注热点问题,通过对复习题的精心编选,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具体应用能力和探究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改革;必要性;路径
在新时期,为了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物理人才和不断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质量,初中物理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卓有成效的改革,但是在目前具体的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诸多已经影响到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的问题,这些突出问题急需通过改革来解决。
一、初中物理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1)初中物理教学内容多,但是课时少的现状急需要改革。虽然很多初中对于物理教学的内容和课时都是严格遵守上级有关规定执行,但是统一的规定不一定适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很多的初中学校存在明显的教材内容多,授课班级人数多,但是课时偏少的现象,教师普遍感觉无法按时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很难有效提升初中物理教学效率。
(2)初中物理教学中实验教学环节不足,影响学生的理论联系实践能力的培养,急需要改革。众所周知,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是非常关键的,通过物理实验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物理现象的理解,提高物理实践能力。但是,具体的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因为受到实验教学观念落后或者实验条件不足等限制,导致物理实验教学是滞后的。
(3)有的初中物理教师教学观念陈旧,并且仍然沿用了传统陈旧的教学模式,急需要改革。首先,很多的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中仍然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的教学内容都只是围绕如何提高考试分数而设计的。另外,很多的初中物理教学课堂仍然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部分教师只重视对物理课本教材内容的学习,忽视了物理的实际应用,轻视了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急需要改革。虽然教材知识是学生学习物理的主要载体,但是不能全部以教材为中心,使教学内容脱离生活实际,让学生死记硬背教材所涉及的物理知识。这样不但会使得学生讨厌学习物理,而且还会养成学生教条化学习的坏习惯。
二、初中物理教学改革路径的选择
(1)物理教师积极更新物理教学观念,积极转变自身角色。初中物理教师必须确立新的物理教学观和学生观,认识到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向互动的过程。同时,教师要将教学的重心放到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上。
(2)重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运用,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趣味。一方面,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高度重视学生的物理知识运用教学,对于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要鼓励学生用所学到的知识加以分析和解决。另一方面,还必须积极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实践中适时将所授理论知识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以引起学生强烈的探求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3)高度重视和强化物理教学中实验教学环节。首先,针对当前初中物理教学实践材料和设施不足问题,学校要积极采取措施,落实经费,逐步完善实验设施的配置,以不断提高实验课的开课率。其次,教师要充分利用可以利用的一切资源,加强物理学科的实验教学。最后,教师要精心设计实验方案,并且要加强对实验结果的总结归纳,帮助学生从实验中总结知识。
(4)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及科学探究能力。教师要在物理教学备课方面下足工夫,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这样不但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还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春辉.浅议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改革[J].吉林教育,2012(7).
关键词:初中物理;分组教学;实验
初中物理是目前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中的基础性知识,它是一门以实验为单位的基础学科,是通过实验的证实效用来传授其知识,它是学生从事科学实验的起点,也是进行实验探究的创造性过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以分组为教学模式,在对学生进行基本了解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分组,进行物理知识的探究。
一、初中物理分组教学的现状
一直以来,初中物理实验课堂多数是以老师讲授为主,实验做得少,即使是做实验,也是老师在讲台上操作,学生在台下看,因而,学生对物理的态度是望而生畏,觉得枯燥难学,不好理解,再加上有些老师不重视分组实验,把分组实验当作是走过程,很少有时间让学生亲自体会,从而达不到实验的目的;并且在实验结束后,老师也没有做到及时的总结和评价,导致学生逐渐失去了对实验的兴趣和积极性,没能让学生在实验的探索中获得知识,拓展不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如何有效地实施物理分组教学
1.我们要明晰分组教学的意义及内涵,这是我们教学中需要面对的问题。由于初中物理多为探索式实验,强调由学生自己得出物理规律或结论。因而,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采取分组形式,两人一组或多人一组,可以先由学生自行选取组队成员,在实验的过程中,老师通过观察各组的情况,对明显不合理的组合进行适当的调整。例如,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强,有的学生观察能力强,有的学生文字记录能力强,老师要把不同特长的学生进行混合组队,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各自的特长。
2.我们要培养学生分组实验的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针对初中物理的特点,要求每个学生都要重视实验,态度要严谨,实验是对初中物理定律进行验证和推断,如,光的反射定律、二力平衡等,都需要老师因材施教,善于并学会对学生分组实验,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实验的探索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在分组的学习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和积极性,在学习实验的过程中,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最终能解决问题,收集实验证据,从而得到结论。
如,在“探究电流与电压关系”的教学中,学生必须在熟知电流表、电压表的用法的前提下,对水平高低不同的学生由高到低进行A、B、C组的分组,对于低层次的C组,要求他们识别并应用刻度尺、电流表、电压表,学会根据要求进行调节;对于中层次的B组,要求他们能够在实验过程中总结出电流、电压之间的关系;而对于高层次的A组,则重点指导他们进行实验的解析并归纳出内在规律。又如,“测量小灯泡电阻”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分组教学也应该是分层次的,对于水平较低的C组,要求他们掌握欧姆定律的基本内容;对于水平中等的B组,要引导学生观察和探究实验过程中的问题,如:电压表的数据显示不清或不稳定该怎么办?小灯泡不发光要如何处理?对于水平较高的A组,要放手让他们进行自主式的实验设计,指导他们在设计的实验过程中进行创新思维,用科学探究的实验精神进行演绎和归纳。
总之,初中物理的实验教学应该以学生的不同层次为依据,进行分组式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在分组的模式下,根据自身水平进行动手实践操作,在不同的实验要求下,完成初中物理知识的学习。
参考文献:
【关键词】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实验教学
声音虽然对于学生来说非常熟悉,通过声音交流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交流方式。因此学生自身在学习有关声音的物理知识时具有一定的兴趣。
但是如何能够通过有效的教学实验设计让学生对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从认识阶段上升到理论知识高度,就需要加入一些学生易看懂,能够一起参与进来的物理实验来实现。当学生自主的参与到实验的过程中时,就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进而主动探究和学习平时课本上十分枯燥的知识点。
为了能够使学生很快地进入到实验过程中,笔者在实验课的一开始采用了导入法。导入法,按字面意思理解就是通过教师引导性地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向实验部分思考。例如,笔者问学生们想要了解关于声音的哪些方面的知识呢?学生们大胆地提出了很多问题,声音怎么发出来的呢?太空中可以听到声音吗?声音是靠什么传播的呢?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带领学生开始这堂实验课。
一、《声音的产生》实验
在着手这部分实验前,笔者首先将学生们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内的几个成员分别利用一件器材来制造一种声音,在每个成员制造声音时,小组内的其他成员要仔细观察和思考:物体在发声和不发声时有哪些不同的地方,以及几种器材在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a:将一根琴弦张紧,拨动琴弦,琴弦振动发出声音。学生b:将一把塑料尺压在桌边,使一端伸出桌外,用手拨动直尺伸出桌外的一端,直尺振动发出声音。学生c:用鼓槌敲击鼓面,鼓面振动,发出响亮的鼓声。学生d:敲击铃铛,铃铛表面振动,发出悦耳的声音。
为了使学生更加明确声音产生的来源,笔者引导学生将手放在自己的喉结处,说出声音两个字,在发出声音过程中,体会一下手指有什么感受。最后学生们发现,无论是直尺还是琴弦,甚至是喉结,在发出声音时无一例外的都在振动,而不发出声音时没有振动的现象。由此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出课本中的第一个概念: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 。
二、《声音的传播》实验
在实验开始前,有的学生提出,既然振动产生了声音,那么又是通过什么让我们听到的呢?这位同学的提问将我们迅速引入了下一个实验――《声音的传播》。笔者没有立刻回答这位同学的问题,而是让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进入实验演示的过程。
实验演示:
将一只闹钟设置为一直响铃模式,然后将闹钟放在接有抽气机的密封玻璃罩内,接下来笔者通过抽气机逐渐将空气从玻璃罩中抽出,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们仔细认真地聆听玻璃罩内闹钟声音的变化。
很多学生发现随着玻璃罩内空气的减少,闹钟的声音也逐渐减少,最后玻璃罩内空气消失了,闹钟的声音也随之消失了。学生们的观察和聆听非常仔细、认真,回答也十分准确。为了将这个实验过程展开研究,让学生们更加深入了解传播过程,笔者缓慢地向玻璃罩内中充入空气,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听到声音由原来的消失一点一点地还原回来,直至玻璃罩内充满空气时,声音还原到开始没有抽走气体时一样大。这个时候笔者适时地通过提出一些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
教师:为什么一开始玻璃罩内的闹钟声音逐渐减小,最后消失了?学生:因为玻璃罩内的空气慢慢减少最后消失了。教师:为什么后来玻璃罩内闹钟声音又逐渐变大,最后还原到和原来一样大了?学生:因为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回来了。
通过学生们反馈的答案,大家总结出声音的传播是靠空气。笔者通过水下雷达等生活中的例子告诉同学们,空气只是声音传播介质的一种,除了空气外,固体和液体也是声音传播的良好介质。
三、教学总结
对于学生来说,只有对物理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才能主动地思考,主动地学习物理知识。而有趣的实验教学,能够使学生也能参与到实验中来,集中了学生课堂上的精力,同时提高了学生对物理知识学习的兴趣。上述的两个实验分别探究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每一个实验结束后,笔者都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总结,继而归纳出本节课所要掌握的知识点,使学生对这些知识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
(一)声音的产生
在物理教学课堂上,引导学生列举出生活中的一些可以证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现象,使学生积极主动思考,踊跃回答问题。有的学生说口琴发出声音是由于吹口琴时,气流进入口琴中的振动片,振动片发生振动,产生了悦耳的口琴音;有的学生说,夏季蚊子由行过程中,翅膀振动,产生了嗡嗡的声音。通过这些学生积极列举的例子,可以确定,学生们对振动产生声音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二)声音通过介质传播
声音能够在各种介质中传播,不仅是空气、固体、液体也可以很好的传播声音。“声音的传播介质”是初中物理课本中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现现象,通过实验现象将抽象的课本知识点转化为具体的贴近生活的现象,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提高思考能力,自主总结归纳课本知识点。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实例,使学生对“声音的传播介质”的了解不局限于空气,还有其他介质,同时也使学生更加深刻了解本节课所要学习的知识。
作者简介:刘銮芹,女, 1971年7月出生,安徽宿州人,现工作单位为安徽省宿州市第九中学,中教一级职称,主要研究方向为初中物理课程教学及教研。
参考文献:
[1]孙传香.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与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一、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传统教学模式根深蒂固
物理实验课在以往的教学中同样受到重视,知识在教学方法上与当前新课标的要求有所不同。(1)以往的初中物理实验课多半为教师是实验课程的主要操作人,学生的任务主要是观察记录和总结,亲自动手的机会比较少。(2)以往的初中物理实验课比重比起新课标要小很多。(3)以往的初中物理实验课所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没有新课标的要求高。因此,新课标对初中物理实验课的教学方法、课程的量和课程的质三个方面做出的全新改革,使传统模式下的初中物理实验课长期处于过渡困难期,如何按照新课标要求更好地开展物理实验课,如何加快对新课标要求的物理实验教学方法的适应,是当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一大难题。
2.实验课程与理论课程脱节
这一问题其实还是因为处于传统初中物理实验课程模式下导致的,因为传统初中物理实验课程注重理论知识,课程的重点都放在了对理论知识深度和广度的挖掘上,因此,在物理实验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课程进度安排错乱,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结合不紧密的现象。有些教学现象的出现证明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比如,某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理论课程已经进行了整个学期进度的三分之二,但是实验课程只占用了两个课时,刚刚进展到第二个单元的学习,在整本教材的理论知识结束后,教师才开始突击实验环节,这种教学方法十分不利,不仅不利于学生理解接受,更可能因为对之前知识的遗忘造成学生的混淆和困惑。
3.实验课程的实践性不够突出
这是在初中物理实验课程教学环节中出现的问题,即教师不重视物理实验环节,没有意识到实验课程对于学生理解物理、感知物理、接受物理、热爱物理的巨大促进作用,而是认为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在考试时提高分数就可以了。在这种应试思想模式下,初中物理实验课程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实践性、探索性特征,而是流于形式,成为纸上谈兵。比如,某初中物理实验课堂上,教师将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都罗列在实验室的黑板上,让每一节课来做实验的学生参照黑板上的内容一步一步进行,最后以实验结果与黑板上的结果吻合为实现教学目的。该教师还将实验步骤中的重要考点用红色粉笔突出来,意在让学生背诵并在考试时写出正确答案,这种“做练习式实验课”“考卷模式实验课”对于实现物理实验课堂的真正教学目的,实现新课标对于初中物理实验课程的学习要求有百害而无一利。
二、创新初中物理实验课堂的方法探求
1.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启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初中物理实验课堂的主体应该是初中生,学生是实验课堂的主人,是实验课堂的主要操作者,教师的工作仅仅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散思维,启发探索,综合指导。为了与传统初中物理实验课堂的教学模式相区别,突出新课标物理课堂的探索性精神,教师应该以“自己动手、自主实践”的方式调解课堂气氛,使学生走进探究式学习氛围。教师在实验课堂上不必完全遵照课本,完全可以即兴发挥,以各种新奇的实验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教师还可以创设各种不同的情境,以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为实验课的主题,或让学生自己创制自己的实验主题,注意千万不要在学生试验失败之后批评打击学生的实践积极性。
2.积极创新初中物理实验课程教学方法
初中阶段的物理实验与日常生活联系十分紧密,为实验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提供了很多契机。教师可以发挥聪明才智,根据课堂需要和具体环境灵活变换教学方法,可以采取演示法、情景法、模拟法等方式拉近学生与物理实验课堂的距离。
3.改变传统理念,提高课堂驾驭能力
关键词:物理 自信心 兴趣 学习方法 学习障碍
初中物理内容丰富,它既有抽象的概念和定律,又要运用实验的方法和数学工具,它同时还有许多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内容。因此,初中生学习物理一般都感到比较困难。那么如何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呢?下面对这些问题作简单的分析。
1. 培养自信心
1.1 学生缺乏自信心的主客观原因
1.1.1 客观原因
初中学生掌握的知识有限,再加上部分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差,在学习物理时就出现了数学知识跟不上,物理知识前后不衔接等现象。初中物理的一些概念规律,需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思维,推理概括,有的还需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归纳,这就对学生有较高的要求。
1.1.2主观原因
自卑、畏惧、惰性心理。妨碍自信心树立的主要心理原因就是自卑心理,自卑心理是一种自我否定的心理倾向。有的学生在没有学习物理之前,听别人说物理难学,就产生了畏惧心理。这类学生一般害怕困难,缺乏创新、进取精神。惰性心理是一种不求上进,无所事事,消极怠工的不良心理状态。有些学生未养成勤奋刻苦的学习习惯,缺乏竞争意识,在竞争面前甘拜下风,尤其是在学习上屡遭失败后,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因而丧失前进动力,从而养成惰性心理。
1.2 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的一些做法
1.2.1 转变教育观念,热爱学生。
热爱学生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基础。教师对学生的爱不能局限于优等生,而要面向全体学生,更要关爱后进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抬着头走路”。“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心理相融,情感相通,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使教育发生作用。“罗森塔尔”效应充分说明了,教师对学生的良好期待,能使学生增强自信心和上进心,对学生发展具有引导和推动作用。
1.2.2 正确认识自我,给予成功机会。
成功对人的发展具有激励作用,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要努力为他们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条件,多给予他们成功的机会。让他们从点滴的进步中,感受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树立自信心。如:平时上课时一些较简单、容易的问题,尽量给他们回答,让他们在同学们面前也能表现自己。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动手能力并不一定差,在做物理实验时就能很明显地表现出来。在这种时候,教师要及时肯定他们,让他们认识到“我能行”,克服自卑的心理。
2. 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好物理的重要因素,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要让学生对物理产生兴趣,关键在于教师要把物理教得“有趣”。在初二开始学习物理的第一节课,首先让学生知道物理将学些什么,学了物理有什么用,通过一些有趣的实验,生动的讲解,让学生知道“物理有趣”、“物理有用”,然后进一步告诉学生怎样才能学好物理。只要第一步开头开得好,就会减轻学生学习物理的精神压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物理的心理环境,消除畏惧心理,树立要学好物理的自信心。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注意让学生有多动手的机会。如:课文中一些教师做的演示实验,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做,由对物理现象的好奇而产生要探索它的兴趣。
3. 激励学习动机,强化学习动力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学习的基本心理因素。学习困难的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动机不强,动力不足。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将来要适应和推动社会的发展,必须自强不息,提高自己的智能。而智能的提高是以基础知识的掌握为条件的。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需要,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加强物理学习上的竞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以积极进取替代惰性心理。
4. 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4.1 课前认真预习
课前预习未讲授的新课,把新课内容都要仔细地阅读一遍,通过阅读、分析、思考,了解教材的知识体系、重点、难点、范围和要求。对于物理概念和规律则要抓住其核心,以及与其它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区别与联系,把教材中不懂的疑难问题记录下来。对已学过的知识,如果忘了,课前预习时要及时补上,这样,上课时就不会感到困难重重了。
4.2 主动提高效率的听课
带着预习的问题听课,可以提高听课的效率,能使听课的重点更加突出。课堂上,当教师讲到自己预习时的不懂之处时,就非常主动、格外注意听,力求当堂弄懂。同时可以对比教师的讲解以检查自己对教材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学习教师对疑难问题的分析过程和思维方法,也可以作进一步的质疑、析疑,提出自己的见解。
4.3 定期整理学习笔记
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回顾、对照预习笔记、听课笔记、作业、达标检测、教科书和参考书等材料加以补充、归纳,使所学的知识达到系统、完整和高度概括的水平。学习笔记要简明、易看、一目了然,符合自己的特点。做到定期按知识本身的体系加以归类,整理出总结性的学习笔记,以求知识系统化。把这些思考的成果及时保存下来,以后在复习时,就能迅速地回到自己曾经达到的高度。
4.4 及时做作业
作业是学好物理知识必不可少的环节,是掌握知识熟练技能的基本方法。在平时的预习中,用书上的习题检查自己的预习效果,课后作业时多进行一题多解及分析最优解法练习。在章节复习中精选课外习题自我测验,及时反馈信息。
4.5 复结提高
对学过的知识,做过的练习,如果不及时复习,不会归纳总结,就容易出现知识之间的割裂而形成孤立地、呆板地学习物理知识的倾向。其结果必然是物理内容一大片,定律、公式一大堆,但对具体过程分析不清,对公式中的物理量间的关系理解不深,不会纵观全局,前后联贯,灵活运用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去解决具体问题。因此,课后要及时地复习、总结。课后的复了每节课后的整理笔记、完成作业外,还要进行章节的单元复习。要经常通过对比、鉴别,弄清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以及变化发展过程,并及时归纳总结以形成系统的知识。通过分析对比,归纳总结,便可以使知识前后贯通,纵横联系,并从物理量间的因果联系和发展变化中加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这样既能不断巩固加深所学知识,又能提高归纳总结的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