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校园应急管理机制

校园应急管理机制

时间:2024-03-20 10:17: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校园应急管理机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校园应急管理机制

第1篇

[关键词]高校 突发事件 应对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6-0180-02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转型、高校改革、人们思想意识的转变交织在一起,产生了诸多的不稳定、不和谐、不安定、不确定因素,高校各种突发事件层出不穷,其中主要包括自然灾害类事件如地震、台风等;公共卫生类事件如恶性传染病等;学校管理类事件如学生罢课、学生人身财产伤害等;社会安全类事件如学生参与非法游行、传销等。上述的典型事件都表明,大学生成为突发事件的高发群体,高校应急管理能力亟待提高,解决高校校园安全事故问题已刻不容缓。

当今社会,高校大学生的突发事件传播速度往往是很快的,通过网络媒体、新闻报道等途径进行传播,影响面大,波及的范围很广,也极其容易被社会大众所炒作和利用,给高校的健康发展、和谐建设带来阻力和负面影响。所以,建立高校突发事件应对管理机制是当今高校立足的重要保障,各级政府单位也已经逐渐认识到加强高校管理者应对突发事件处理能力的提升是非常必要的。

一、高校突发事件应对管理机制的内涵与功能

(一)高校突发事件应对管理机制的内涵

机制的含义是同一个工作系统内部分组织相互作用的过程和调节,各种机制之间又往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在处理高校突发事件过程中,可以通过采取突发事件应对管理机制来有效控制突发事件的发生。

高校突发事件应对管理机制应该包括事前、事中以及事后三个阶段。事前阶段做好应对预防机制、应对机制和预警机制;事中认真执行应对处置机制;事后认真执行善后处理机制。

(二)大学生群体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功能

1.协调整合性。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所有利益集团通常需要通过各种渠道来表达自己的利益,各种相关的利益矛盾出现了。建立和完善高校应急管理的机制,高校可以帮助处理管理过程的复杂性,在处理过程中,能够协调内部各方利益关系和内部因素之间关系,这样可以使事件向良性发展,事态发展得到控制。

2.规范功能性。高校应急管理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健全应急管理机制可以有效地避免在处理事件的过程中出现复杂混乱的场面,有效地反映出高校突发事件事前、事中、事后的真实面貌和应对能力。同时,随着高校应急机制的不断完善,可以使应急管理机制更加成熟化、规范化和具有强大的功能性。

3.稳定实效性。高校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机制可以提高对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处理能力,提高事故处理效率,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确保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有效减缓大学生给社会带来的不好影响。

4.发展统一性。高等院校发展是建立在和谐校园的基础上,而高校的突发事件往往层出不穷,严重制约着高校快速发展,对高校的教育管理和教学工作以及学生的生活秩序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可见,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机制是各个高校有效减少不良突发事件所造成的损失,是建设快速发展校园的有效途径。

二、当前大学生群体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矛盾

(一)滞后的应急管理理念

绝大多数高校没有树立整体统一的管理模式,往往是突发事件发生后相对应的部门在混乱的情况下仓促做出应急处理,缺乏学校内外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互动网络,只是把突发事件当做偶然,而没有形成常规的系统规范管理体系,而且,应急管理理念的相对滞后。首先,在突发事件发生前高校未能做到事前预防、事中处置和事后处理的管理机制。其次,高校非常重视突发事件的事后处理工作,习惯了“集中灭火”:处理的方式,缺乏科学的防范策略,处理事件时很被动,平时缺乏预警防范的演练。另外平时的应急管理的教育培训、应急演练等工作做得也很少,虽有培训计划,但在实施中有力度不大的现象。

(二)缺乏应急管理制度

应急管理制度并没有专门修订规章制度,而是高校根据上级部门的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突发事件应对方案。方案的内容非常简单,有的高校并没有建立起来完善的应急方案体系;有的高校虽然提前做了应急预案,但是,预案内容上有一些漏洞,与突发事件处理不相符合,不适用。甚至,有的高校将应急管理等同为应急处理,不重视突发事件的预防、预警机制的建设。应急管理制度的缺陷导致突发事件发生时,大多数高校往往缺乏“积极应对”层面的整体协调与干预,这就导致问题处理不及时或者处理效果不到位,容易造成二次事件的发生或存在遗留问题。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建设不足是诸多高校都普遍存在的问题。

(三)应急预案可操作性不强

当前,各高校都制定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但各高校的应急预案内容基本雷同,都是互相抄袭,没有什么具体东西,大多是在短期内领导督催的情况下制订的应急预案,针对性不强,不能针对学校或者学生自身的特点制订有针对性的应急预案。应急预案不仅缺乏日常的演练程序,而且学校各部门之间配合还不到位,如果突发事件发生时,由于事前没有相应的演练,在实施中都不知道专门应用,这样严重阻碍了应急管理预案的实施,导致事件处置不当,带来反面效果。

(四)应急管理模式落后

当前,大多数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管理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在应急管理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在突发事件发生时都是集聚多数力量来“灭火”,处理事务的程序比较凌乱,没有固定的章法。

(五)心理干预机制薄弱

目前,大多数高校虽都建立了大学生危机心理干预机制,但大学生危机心理干预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一是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很少。很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机构中的老师有的是教辅人员和辅导员兼任,专职做心理咨询得老师非常少。二是从事心理咨询的工作人员专业化文化程度低,有些学校心理咨询老师没有经过专业知识的培训。三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起到的作用不大,只是针对一些心理疾病的学生辅导,只有部分学生能够受益,而且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都采取开公开课的形式进行,这与现在高校里学生的心理问题大、人数多不成正比。四是应急心理救助机制差。高校发生突发事件后,部分学生会在心理留下一些阴影,学校应帮助心理上有阴影的学生做一些宽慰和安抚,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当前高校没有形成有效的、科学的应急心理救助机制。所以,高校建设应当以人为本,突发事件的本体是广大师生,所有相关人员的心理动态以及思想变化都应当引起重视。在处理突发事件过程中,更应该注重当事人内在思想层面的“创伤”。各个高校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教师的帮扶作用,使其功能发挥到最大化。

三、构建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基本思路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是一个有机整体,建立健全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长效机制,对保障和促进学校各项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总的来说,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是有预兆的,也是可以预防的。应急预防机制的设立可以大大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概率,相关部门和人员应时刻提高警惕,不断创新高校应急管理理念。建立健全应急预防机制是每个高校应急管理机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一)创新应急管理理念

高校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在应急管理中要从维护和保障大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同时,还要不断加强对学生的应急管理知识培训,提升他们应急管理意识,提高其应急管理水平。一是在日常工作中,时刻树立危机化意识。在当今形势下,高校的突发事件越来越普遍、越来越高发。其中诱发事件的原因有很多,所以要时刻居安思危。二是时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一切以学生利益为重,树立一切以挽救生命为根本的宗旨。三是在高校的和谐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创新大学校园应对管理理念。四是树立预防管理理念。做好事发前的预防是应急管理的重点,它可以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几率,防范于未然。

(二)应急保障机制

应急保障机制的建立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起到很大的作用。一要成立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高校应组织校内师生力量,建立应急工作人员组织,更好地应急处理和日常的培训。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组成应由学校书记或校长任组长,分管安全或学生工作的领导任副组长,成员由校办、组织、宣传、学生、教务、保卫、后勤、团委等部门负责人和各院(系)负责人组成。工作职责负责处理学校紧急或突发事件;制定不同时期的应急预案;及早做出预防;安排平时的预防演习等工作。二是增加资金支持。建立应急突发专项资金,使突发事件能够及时有效地得到控制。三是增加物质储备,如医疗卫生设备、应购买消防设备、抢险救灾物资等,以备不时之需。

(三)监测预警机制

预警机制是应急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的一部分,预警的目的是针对要发生的事件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上报、早安排、早处理。所以说,建立健全预警机制是处理和解决重大突发事件的前提。高校的预警机制是由寝室、班级、年级、学生工作办公室、院(系)、学校等层面的学生和老师组成的预警网络体系,建立一个垂直型的预警机制系统,从寝室长到班长再到班主任直至院(系)领导和学校领导的预警网络体系,起到监控和预测各种不良情况的发生,制定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将预测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消灭在萌芽中。通过这样的预警系统,在高校突发事件发生时做出快速反应,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处置事件并做出科学的决策,并依据决策对整个事件处置进行统一的领导和指挥。

(四)应急处置机制

在日常的管理及不安定事件突发时,高校应第一时间启动应急管理机制,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尽全力保障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五)善后处理机制

善后处理机制是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后,针对事件做出的一系列应急举措和措施以及对突发事件的反思、原因的分析和过程的总结。突发事件的危害性直接关系到高校的和谐建设和发展。善后处理机制应包括恢复重建、调查评价、心理恢复三个方面。

综上所述,高校大学生群体突发事件的处理应具体化、及时化、规范化和系统化。建立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增强高校的应对管理能力,进而有效地预防和妥善处理好突发事件,这是当前政府和高校所面对的一项重要的任务。高校突发事件应对机制要具有系统化、规范化、功能化、稳定性、时效性和发展统一性的功能。

【参考文献】

[1]韦庆辛.关于构建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思考[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0(03).

[2]温云峰.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研究[J].茂名学院学报,2009(02).

[3]钱伟超.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04).

[4]刘峰.做好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3(08).

第2篇

近年来,各类突发公共事件较多,包括非典、甲型H1N1流感等,而高校属于科研与较高水平人才的培养基地,在社会发展中占据重要位置。广西高校突发公共事件,不仅会严重危害在校生的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而且容易引起群体慌乱,导致教学秩序难以管理,甚至影响社会秩序与社会稳定状况。我国广西省有关部门对此相当重视,因此,建立一套完善、全面的广西高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刻不容缓。

广西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现状

(一)应急管理机制不完善

当前广西高校的应急管理质量较低,主要是由于高校的应急管理机制不完善,制度不规范。当突发事故时,高校缺乏有针对性的应急管理方案及时进行处理,仅仅采取临时解决措施,效果不大,导致灾害扩大,局面难以控制。

(二) 应急管理机构不齐全

广西高校当前的应急管理机构不齐全,并未设置应急管理部门,缺乏固定的突发事故处理部门及相关负责人。在突发事故时,情况紧急,高校难以及时安排好相关事故处理部门及负责人,不能迅速监测、管理事故的发展情况,使得事故管理工作难以开展,效果不佳。

广西高校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机制

(一)应急预测机制

广西高校应当通过建立高效的应急预测管理机制,及时监控,通过有效、适当的监控与预防措施,尽量避免突发公共事件,在事故发生之前做好防范措施,将伤害降到最低,保护学生的人身安全与心理健康。

(二)建立高效的预警制度

通过建立高效的预警制度,可以有效的防范与解决由于突发性事件所产生消极影响,并及时处理该突发公共事件,将伤害与影响最小化。各大高校应该通过开展网络信息的收集、整理,对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进行逐一排查,通过分析,并结合突发事件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落实具体处理方案。广西高校应当加强学校的日常预警管理,尤其应当加强收集网络信息资源,加强对网络舆论的监控力度,全面、有效的提高高校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管理能力与应急能力。

(三)建立应急管理方案

广西各大高校应当制定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方案,未雨绸缪,在发生公共事故时,可以以最快的速度、最优越的方案进行应急处理。

首先,高校可以通过加强对突发事件的战略规划,编制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方案,可以在公共事件突发时,以最快速、最适宜的方案进行应急管理,预防灾害扩大。

其次,高校应当有针对性的进行应急管理方案的编制工作,可以由各个部门编制相关应急方案,通过高校的最高决策机构进行审核、确定,由校领导最终将已确定的应急管理方案。应急管理方案的主要内容有学校决策部门、组织部门、应急信息、预防措施、救治措施、安全策略、评估恢复等,确保在高校突发公共事故时,可以第一时间进行应急管理,保证学生的身心安全、健康,避免伤害扩大化。

(四)建立应急管理监测体系

由于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的危害性较大,后果较为严重,高校应当建立应急管理监测系统,采用有效的应急预测技术与体系对有可能发生的公共事故进行预测,评估伤害的严重程度,采取预防措施。应急管理监测系统指的是通过建立完善、健全的可以有效感应突发公共事件的信号监测与报告体系,由系统所发出的的信号与公共事件间的关系进行判断,可以有效帮助高校采取高效、全面的措施,尽快处理事故。

其中,应急管理监测体系必须通过收集相关重要情报信息,以统计方式与影响评估体系进行整理,并定期监控高校的实际情况。通过及时监控、管理,结合相对应的应急管理措施与方案,进行应急处理。

另外,应急管理监测体系主要分为:事故信息部门、组织部门、保障恢复组,对高校的公共事件做好监测与预防,由事故信息部门收集、整理情报信息,充分调配教师及学生力量,切实做到快速、全面、有效的处理突发公共事件,避免引起学生与教师的恐慌情绪。。

二、加强突发事件的情报信息工作

高校必须通过建立突发公共事件的情报网络资源,包括院系到专业、具体班级的情报信息。高校还可以通过设置站哨点对事故进行检测,收集事故信息,对搜集到的具体资源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完善,将具体信息上传到高校情报信息网络资源,确保高校的突发事件情报信息可以为检测公共事故的发生概率与发生情况提供作用,降低事故的发生率及伤害率。

(一)应急沟通机制

1、应急沟通的主体

(1)高校教职工及学生、学生家长。

由高校的应急预警体系可以预测可能会发生公共事件,预测管理与监控小组应当及时通知学校内的教职工及学生、学生家长有关事故的具体情况,预防措施等,避免导致学校混乱。预测管理与监测小组在进行信息时,应当尤其加强注意学生与教职工的心情,引导教职工与学生全力配合学校的工作,降低事故的上海率。

(2)高校的上级部门。

由于公共事故不仅危害性大,而且危害蔓延速度较快,高校必须与相关上级部门进行报告,请求适当的支援。高校应当确保事故的发展得到控制,避免出现大量伤亡的情况。

(3)新闻媒体。

当公共事故发生之后,高校必须成立专门的沟通小组与新闻媒体联系。沟通小组必须事先做好准备,尤其要注意回答媒体的措辞及解决措施,从容不迫的应对新闻媒体,高校应当为外界树立运筹帷幄的形象,避免产生恐慌,引起不必要的扰乱。

(二)应急沟通方式

在面对突发的公共事故时,高校必须保持信息渠道畅通,选择适宜的方案进行应急处理。在进行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之前,学校应当在事故发生的第一时间控制、管理现场,经过详细的调查与了解,将事故的具体起因及发展现状,引发的问题及防治对策等内容,向高校内部的教职工、学生、及学生家长进行沟通。

沟通的渠道方式主要包括:以校园网通知的形式、以高校论坛、BBS平台、以网络博客、学生及教师的邮件通知方式等,及时最新信息与事故情况。也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与教职工在网站上互动讨论的方式,由学校学生会等社团管理委员会人员进行管理,尽量正面消息,及时辟谣,防止图谋不轨的人散播谣言,引起高校校园内恐慌,降低事故发生后的伤害率及影响率。

另外,除了事故的具体实际情况发展状态之外,高校还应当抚慰学生与教职工的心理,避免引发恐慌,产生不必要的混乱。因此,高校应当及时公开事故的进展情况及处理、解决方式,避免教职工与学生的大量猜疑,使得后果更为严重。

(三)应急决策与处理机制

1、建立健全的应急决策体系

由于高校的突发事件情况紧急,除了提前制定较为完善、系统化的应急管理、处置方案之外,广西省高校还应当在事故发生的第一时间,成立应急决策管理、处理部门,及时进行决策管理探讨。

高校发生事故之后,如何处理事故成为整个事态发展的关键之处。高校必须确保所采取的措施能够有效防治、控制事态的进一步恶化。因此,在突发事故之后,高校应当通过商讨,及时作出决策,以最合理、最适当的措施、方案进行处理,控制突发事故的局势及发展状态,降低事故的灾害性及发生范围,保护学校的教职工及学生健康。

2、建立健全的应急处理体系

高校定了主要的决策思路之后,应当着手进行事故处理,因此,必须建立健全的应急处理体系,在事故发生后全面、有效、快速的抑制住事故的发展态势及发展速度。根据事先准备的应急方案,及时向教职工、学生及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工作,并将事先准备的应急方案稍微调整,及时落实到预防工作之中。

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对学校进行卫生管理、控制工作,确保学校内的卫生环境,尤其是食堂、教学楼等场地的卫生达标。高校还应当加强对后勤的管理,健全医疗保障措施,包括医疗药物、医护人员的配备,确保各个环节都准备充分,责权分明,稳定校园局面,及时对学生及教职工进行心理辅导,提高学生及教职工的心理素质,从而加强身体锻炼。尤其是当发生流行病毒时,通过提高学生与教职工的身心免疫能力,提高学生抵抗病菌侵入的能力。

(四)应急保障与恢复机制

1、建立应急保障机制

高校必须事先做好有关人力、物力、财力的应急保障,确保突发公共事故时可以有充足的应急资源供给,保障高校的应急物资、设备的可使用性,确保突发公共事件时,可以从容应对各类情况。

2、高校在事故发生之后,必须以最快的速度组建应急部门,包括主要负责人员、医护人员、执行人员及义务学生,确保在事故发生之后,采取适宜的方针措施,或将事先准备的应急方案投入实施,防止事故灾害继续扩大化。

(五)建立应急恢复机制

1、广西高校应当及时组织事故过后的恢复、重整工作。

当事故过后,高校应当适时对事故所产生的的灾害进行评估,并制定后期恢复、重整的工作计划,结合此次事故发生的原因及管理中发生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加强日后的应急管理工作。另外,高校还应当尽快组织相关部门进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采取高校的措施避免此类事故再次发生。

2、加强对学生及教职工的心理辅导工作。

由于突发事故极有可能带来较大的伤亡或财产损失,学生及教职工的心理承受巨大压力及失落感、落寞感,高校应当加强对学生及教职工的心理辅导工作。高校可以通过团体或针对单独个体的方式,对学生及教职工进行辅导,与其沟通,帮助学生与教职工早日恢复心理状况,恢复正常的生活与学习秩序。

结语

由于高校突发事故的紧急性与难以避免性,广西高校应当加强对事故的预防及事故发生的应急方案制定,确保在事故发生时可以有效、及时进行应对与处理,使得突发事故发生率及发生后的灾害率最小化。通过建立完善、可行的高校突发事故应急管理机制,提高学校处理突发事故的应急能力,保障学校内教职工与学生的工作、学习与生活秩序。

第3篇

一、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学校安全管理工作法制化进程

1.加大调查研究工作力度,研究探索进一步加强学校安全工作的新途径。把践行科学发展观同学校安全管理工作实际相结合,以科学的方法推进学校安全管理工作,正确处理学校、学生在伤害事故中应履行的义务和承担的责任。积极配合市教育局组织开展的《市中小学生人身伤害事故预防与处理条例》的立法调研工作。

二、深入开展创建“平安和谐校园”活动,着力建设学校安全工作长效机制

2.加强对创建工作的宣传教育,增强全体师生的参与意识。大力推广省平安和谐校园建设先进集体和首批“市中小学平安和谐校园”的创建经验,引导学校充分认识创建工作的重要意义,准确把握创建工作要求,深刻领会“平安和谐校园”内涵,将平安、和谐作为学校安全管理的落脚点,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落实到校园管理的各个环节,提高学校创建工作质量。

3.继续开展“平安和谐校园”创建评估工作。按照《省中小学校平安和谐校园创建评估方案》的评估标准及要求,结合创建工作实际情况,年终评选第二批“区中小学平安和谐校园”及首批“区平安和谐校园创建工作先进个人”,并推选市中小学平安和谐校园。

三、完善各类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切实增强全体师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意识

4.修订完善应急预案,加强演练,增强自救自护能力。各单位要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要求,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各类突发事件处置的工作措施,建立安全预警机制,修订和完善各类应急预案,并有针对性的编制与预案相配套的操作手册,使应急预案更加具体、规范、体现可操作性。要定期组织开展应急救援演练,增强师生在紧急情况下的自救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

5.落实学校安全教育和培训,增强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意识。进一步拓宽安全培训的覆盖面,大力实施全员安全素质培训工程,利用各种方式,将党和政府在安全工作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政策措施,传达贯彻到基层,强化师生安全意识。上半年组织一次学校安全管理人员业务培训班,营造人人“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浓厚氛围。要扎扎实实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充分发挥学校教育阵地作用,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形式,宣传和普及安全知识。

四、加强学校安全工作“三项建设”,积极排查各类安全隐患,确保校园安全稳定

6.进一步建立健全安全工作长效机制。要切实加强学校安全工作法制体制机制、安全保障能力、安全管理队伍“三项建设”,努力实现学校安全工作法制体制机制建设有新突破,提高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打造一支高素质安全管理队伍。

7.深入开展学校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继续深化“平安畅通校园”工作,坚持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联席会议制度,对校园周边环境中突出问题、多发事件要建立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的长效工作机制,要充分发挥“1+4”联合管理机制,紧紧依靠公安、城管、交警、街道等部门,对校园周边存在的不法摊点、占道经营、非法网吧、录像厅、歌舞厅、电子游戏室、黑校车、交通秩序等进行综合整治,净化校园周边环境。继续开展好警校共建活动,充分发挥学校法制副校长的作用,加强与辖区派出所及学校所属街道社区的联系沟通,帮助解决一些涉及校园周边安全隐患整治的实际问题。

8.积极开展学校安全隐患排查和治理工作。要适时开展校园安全大检查,重点排查学生宿舍、食堂、微机室、图书馆、会议室、实验室等存在的各类安全隐患,发现问题及时整改。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或杜绝交通、溺水、火灾、拥挤踩踏、食物中毒、燃气中毒、危化品、高空坠落等事故的发生。

9.做好中小学易燃易爆危险品、有毒有害物品的处置工作。按照有关规定处理学校实验室“三废”(废气、废液、废渣)等污染物,详细登记实验仪器及试剂使用情况,涉及安全问题的试剂实行专人管理,对过期危险化学用品要按照规定做好清理报废工作。

10.积极开展反主题教育活动。要在广大教职工和青少年学生中,继续深入开展以“崇尚科学、关爱家庭、珍惜生命、反对”为主题的反警示教育活动,配合市教育局做好反调研活动。

五、进一步完善教育风险管理机制,积极推动学校学生意外伤害保险工作的开展

11.监督、指导相关保险机构做好校方责任险和学平险的理赔服务工作,最大限度地保障师生及家长利益。各学校要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推行校方责任保险和学平险的重大意义,增强学校及家长的责任意识、风险意识和保险意识,积极参加投保,努力营造安全教育与责任保险相结合的良好氛围。

六、进一步加强对学校安全工作的领导,严格落实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以及信息报告制度

12.建立健全学校安全专门管理机构,加强对学校安全工作的领导。按照安全网格化管理和领导干部“一岗双责”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岗位职责,明确任务,责任到人,严格履行职责,注重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加强管理和检查督导,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第4篇

校园安全稳定

一、校园安全管理机制和制度的建立。

必须做到“十必有”:一是有领导小组;二是有工作机构;三是有专门人员;四是有办公场所;五是有规章制度;六是有应急预案;七是有责任承诺;八是有防卫器械;九是有应急队伍;十是有约谈问责。

二、安全知识宣传教育的落实。

必须落实“十必讲”:一是开学初必讲安全;二是周一升国旗时必讲安全;三是每周班会必讲安全;四是晨会集会必讲安全;五是周末放学必讲安全;六是主题活动日必讲安全;七是季节交替时必讲安全;八是大型活动必讲安全;九是节假日放假前必讲安全;十是毕业季必讲安全。

三、隐患排查整治的开展。

主要围绕“十重点”:一是食品食堂;二是学生住宿;三是交通出行;四是校园欺凌;五是卫生防疫;六是心理健康;七是集体活动;八是;九是危险化学品;十是校园周边环境。

四、日常监管各项制度的执行

重点落实“十制度”:一是校长陪餐制;二是教师护送制;三是学生路队制;四是保安巡逻制;五是每晚查夜制;六是首遇责任制;七是活动报备制;八是晨检午检制;九是网格责任制;十是联席会议制。

第5篇

加强留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是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意义重大。高校留学生安全管理需要注意文化差异带来的管理创新,加强跨文化沟通,减少文化差异导致的管理冲突,将安全管理纳入校园危机管理的应急体系,并多元利用社区资源进行综合管理等。

(一)充分了解文化差异

因为文化习俗被误解而导致的冲突或者争端并不少见。在留学生安全管理中,务必要充分了解文化差异,并制订相应管理对策。文化是指一群人通过个人或群体世代努力所获得的一切的沉积物,包括知识、经验、信仰、价值观、行动、态度、意义、等级制度、宗教、时间概念、角色、空间关系、宇宙观、制造物等(Samovar,etal.,2009)。文化是一种群体特征,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以及不同群体之间的文化互有差异。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形式有:教育环境的差异、文化传统的差异、社会关系的差异、社会礼仪和时间观念的差异、对婚姻态度的差异等。在教育环境上,中国和亚洲地区国家倾向于说教,教导学生正确价值观等,而西方国家则倾向于管理,引导学生自我管理;文化传统上,中国社会提倡团结互助,而西方社会倡导自我中心和个人主义;社会关系上,中国人尊卑分明、长幼有序,而西方社会更注重人人平等;社会风俗上,中国社会礼仪含蓄且复杂、时间观念灵活,西方社会礼节相对简单、时间观念极强;在对待婚姻的态度上,中国人比西方人要显得谨慎和严肃许多。在管理上,需要充分尊重留学生的文化习性、等。任何突如其来的意识形态的强加与干涉,都会引发争执和冲突。如对于男女交往中观念与行为差异而导致的偏见、纠纷,让留学生与学校宿管人员发生冲突,甚至与当地居民发生冲突。若能充分了解文化差异,很多问题可以得到有效防范。

(二)促进跨文化沟通与管理

文化冲突是文化多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辩证的,都具有两面性,文化冲突也不例外,它具有积极和消极的双重效应。当来华留学生在中国接受中国文化教育时,原有的“共同的心理程序”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作用,尤其在与中国人的人际交往中感觉无所适从。中国人社会交往的普遍特点是注重关系,乡土风情浓郁,且受地域、文化和人文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存在“耿直”“豪爽”“圆滑”“趋炎附势”及“热心肠”等不同表象,充分体现出其特有的亲近性和人情味,上述现象往往会使留学生感到不解和不适。此外,有的留学生对我国的国家政策、教育法规、各种规章制度存在认识偏差或误解,造成管理上的难度。如何合理对待留学生广泛、多元的文化背景,;如何在文化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推行合理的跨文化管理,是当前高校来华留学生管理需要解决的难点。来华留学生的管理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作,只有建立有效的留学生跨文化管理机制才能满足其需要。留学生管理者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文化管理观念,通过具有非理性、可选择性和渐进性的文化导入来引导留学生,拓展大学校园文化的包容性,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克服文化差异带来的困难,充分发挥多元文化和文化差异所具有的潜能和优势,使组织具有生机和活力。充分的跨文化沟通和长效的跨文化管理能积极、有效地施行对于来华留学生的管理,以达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目的。高校应树立多元化的留学生评价体系,建立跨文化综合管理机制,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保证跨文化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并以科学理论指导实践。

(三)纳入校园危机管理应急体系

留学生安全管理必须纳入高校校园危机管理应急体系中。当留学生校园安全事件突然爆发时,需要快速而有效的应对措施处理突发事件,留学生安全管理小组需要立即进入问题处理状态,迅速启动预警、预案,调动学校各相关部门,制定正确处理事件的方案。同时,各部门也要充分履行自身职责,各司其职,协同作战,弥补一切可能出现的漏洞。预警机制可以化解矛盾和冲突,为事件爆发赢得缓冲时间,充分进行备战,缩小安全事件爆发的影响范围,实现从“危机救治”向“危机预防”转化。根据可能出现的不同种类的留学生校园安全事件,要建立安全预警机制,成立安全管理小组,制定安全应急预案,启动应急预案程序,明确安全管理责任,检查安全预防措施,检修教学生活设施,定期举行应急演习,提高留学生应急反应能力。高校还要有完善的突发事件处理预案,处理突发事件要有一定的方法和技巧。要善于总结经验,加强值班制度,完善信息报送网络,建设校园视频图像安全信息系统和安全信息中心平台。由于安全事件产生的原因具有复杂性和突发性,任何预案都不可能做到万无一失、无懈可击,在实际操作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随时修正和完善安全处理预案。

(四)多元利用社区资源社区资源

的利用对于留学生安全管理极为重要,特别是近几年,高校留学生人数急剧增加,留学生宿舍资源紧张,很多留学生选择校外居住。这虽给学校和留学生本人带来便利,但也给学校管理工作、留学生本人和社会带来不少问题。由于办理校外住宿的步骤比较复杂,有留学生为了方便,少办或不办合法住宿登记手续,长期非法居住校外;留学生在校外住宿后缺少学校的管辖和纪律约束,出现组织纪律观念淡薄,懒惰的生活习性滋长,迟到、旷课现象比校内住宿的留学生严重得多;部分留学生在校外的住所距离学校的路程较远,他们普遍选用摩托车或者电动自行车往返,而无证驾驶、违章行驶等交通违章行为也随之而来,存在很多安全隐患;部分留学生考虑到房租价格的因素,租住的民房可能处于社会文化落后、居民素质参差不齐、治安环境较差的社区,身心健康可能会被非主流的社会价值观、边缘的社会现象浸染,校外租赁的房屋很可能成为此类留学生违法乱纪的场所,产生恶劣的影响和极大的危害。校外住宿的留学生需要严格遵守“本人申请———学校批复———办理校外住宿登记手续”这一外宿流程,且需遵守留学生外宿管理规定,对于外宿社区的消防、水电、人员关系等安全隐患及时排查。此外,对留学生进行校外住宿安全教育亦不可忽视,例如,告诉他们中国人的交友方式、作息时间及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等,告知留学生注意言行,不要引起邻居不满,破坏邻里和睦,扰乱社会治安。由于留学生校外住宿会接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当堂点评,学生都感觉获益匪浅。综上所述,中文系可以培养作家型人才。中文系学生对创作抱有极大的兴趣,只要引导得当,学生的创作热情会被极大调动起来。教师的引导与指导能激发学生的创作潜力,让学生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当然,培养作家型人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我们的教学改革应该向着这个方向努力。

作者:刘芳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国际学院

第6篇

关键词:公安院校 高校 应急文化 应急管理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6C-0060-03

一、引言

随着国内外各类高校突发事件的频发,特别是2008年11月14日造成4名学生死亡的上海商学院火灾事故和2014年5月23日致使7死13伤的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枪击事件后,如何有效应对形式多样的突发公共事件已成为我国高校亟待研究的共同课题。在此背景下,人民警察作为国家应急队伍的重要组成单元,公安类院校不仅要提升校内应急管理水平,确保师生生命财产安全,维护校园学习工作秩序安定,更要为校外输出高素质的应急人才,从而增强整个社会的应急能力。文化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所获得的一切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制约和决定着团体或个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选择。应急文化亦是如此,从心理、制度、行为三个层面深刻影响着应急机制的运行与应急体制的效率,并体现着组织的应急管理水平与应急能力的高低。良好的应急文化有助于提高个体危机意识与反应能力,并最终提升组织整体的应急协同性。因此,应急文化的培育是公安院校构建应急管理体系过程中不可规避的关键环节。

二、应急文化内涵

应急文化是突发公共事件与应急管理的相互作用在意识形态和行为规律方面的综合反映。应急文化是具有复杂性的动态非平衡系统,其中包含物质、精神等子系统,各子系统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通过自组织形成有序稳定结构,并不断与外部环境发生物质、信息、能量的交换,成为建立完善应急管理体系的文化基础。

(一)应急文化的特征

1.公共性

一方面,公安院校有责任保证在校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为有效预防和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培育应急文化,提高在校人员尤其是学生的应急意识和应急能力;另一方面,由于公安院校是学生完成警察职业化的主要环节,因此公安院校学生不仅要具备一定的自救能力,而且还有义务在学校期间养成比常人更敏锐的应急意识,并掌握比常人更扎实的应急技能,能够在今后公安工作中面临突发事件时,有能力维护国家、社会、公民的切身利益。

2.动态性

近年来,校园突发事件的形式日益呈现多样化的趋势,校园卫生事件由单一的食物中毒转为SARS、甲型H1N1流感、禽流感等传染性疾病与食物中毒并发,加之受国内外恐怖活动与个人极端行为频发的影响,公安院校反恐的压力不断增大。因此,公安院校要相应地变革原有的应急管理体制、创新应急处置方式方法、更新应急意识,以适应突发事件的动态变化。作为应急管理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应急文化也要根据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而发生变迁,指导应急体系其他方面的优化升级。

3.自组织性

根据协同理论,应急文化是由应急意识、应急心理、应急机制、应急预案、应急体制、应急行为、应急物资等构成的复杂系统。在应急文化系统中,各子系统受到外部环境强化或者弱化的影响,会自发调整相互之间的结构与功能,使应急文化系统从混沌走向有序,并产生应急文化的协同效应。

4.全过程性

在以往的公安院校应急管理实践中,暴露出了重处置而轻预防的问题。科学有效的应急管理具有全过程性,是对于突发公共事件的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的全面管理。因而应急文化也具有全过程性,公安院校在突发事件来临之前要做好编制预案、组织演练、储备物资等应急准备工作,在事发和事中阶段肩负着突发事件的监测、预警、处置等任务,在事后还要做到快速恢复校园秩序、防止次生衍生灾害、合理救助补偿等。

(二)应急文化结构

如上文所述,应急文化系统是由多个子系统构成的,这些子系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层次结构。借鉴美国组织文化学家艾德佳・沙因的文化层次模型,应急文化可分为外在、内在、潜在三个结构层次(图1)。

图1 应急文化结构层次

1.外在表象层

外在表象层是应急文化最直观、最具体的部分,直接指导公安院校师生应急管理活动的行为方式。应急文化的外在表象层包括公安院校的应急培训、应急宣传、应急演练、应急物资、避难场所、应急逃生标识、校园安防系统等一切涉及应急管理的物质条件。应急文化的表象层是价值观层的外化,是应急文化的物质载体,同时也是应急文化三个层次中最容易构建的部分。

2.内在价值观层

应急文化的内在价值观层是潜在假设层的制度化、规则化的体现,是公安院校应急管理活动的行动指南,规定了各应急主体行为活动的边界,主要包含应急预案、应急体制、应急机制三个方面。应急预案确定了应急管理活动的方式、安排,应急体制建立了应急管理的组织结构,应急机制确保了各项应急管理工作能够顺利开展,三者构成了应急文化发挥效用的制度保障。

3.潜在假设层

如果将应急文化的结构层次比喻成人体构造,那么表象层就是人体的血肉,价值观层是骨骼,假设层就是神经系统,从根本上决定了应急文化的本质属性。潜在假设层由危机意识和思维方式组成,是应急文化系统的内核,是应急物质条件与应急制度发挥作用的基础。

三、公安院校应急文化构建原则

应急文化体现着公安院校应急管理的核心价值观,优秀的应急文化是建立完善高效的应急管理体系的得力辅弼,是培育高水平应急人才的温床。构建公安院校应急文化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以人为本原则

应急文化应该是人本的文化。公安院校的应急管理理念均要以保护在校师生生命安全为核心,开展任何应急活动均要以保证师生的生命安全为首要任务。在教育教学中,公安院校必须向学生灌输人本思想,使其在学校就形成起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信仰,引导学生在今后的警务工作中践行这一原则。

(二)普遍原则

突发事件具有公共性,其危害的对象是不特定的。因此,应急文化要指导影响公安院校所有人员的应急行为。应急教育、宣传、培训、演练等活动要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确保全部师生都树立起应急意识,以防范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

(三)长效原则

文化是根植于人的心里的,需要长时间的培育与养成,应急文化的构建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公安院校要把应急文化建设放到中长期学校发展规划中,把应急文化建设寓于日常的教学工作当中,将应急文化建设视为学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四、公安院校应急文化培育路径

(一)注重应急宣传、教育、演练,提高师生应急意识与技能

应急文化的培育不能放任自由,应该由公安院校主导。学校要将培养相关应急技能设为学生的必修课,使其具备一定的应急能力水平以达到警务工作的要求,同时将火灾、极端天气、地震、恐怖事件等应急演练常态化,提高全体师生的自救互救能力。此外,公安院校还应该通过印发应急逃生手册、粘贴安全标识、建立应急宣传网站、制作视频资料等形式向师生传播应急知识,潜移默化地提高其应急意识。

(二)完善应急预案、体制、机制,构建应急文化制度体系

首先,公安院校要参照突发公共事件国家总体预案及考虑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实施学校的应急预案,为学校的应急活动提供计划保障;其次,公安院校在原有部门机构的基础上组建单独的应急管理体制,搭建学校的应急管理运行的框架,为学校的应急活动提供组织保障;再次,公安院校还应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机制,协调各部门之间、各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学校的应急活动提供程序保障。

(三)强调应急排查、监测、预警,获取应急管理主动权

及时发现危机隐患是有效应对的前提条件,公安院校要定期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活动,察觉不稳定苗头立即予以解决处理,实现校园管理风险关口前移。同时,还要重视校园视频监控系统的建设维护,全面准确地掌握校园情况。此外,公安院校可以搭建微信公共账号、校园广播、手机短信等多渠道多角度的预警信息平台,确保所有师生在突发事件来临之时能够快速无误地接收到预警信息。

(四)加强应急交流、合作、协同,融入社会大应急文化环境

公安院校要清醒认识到校园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是社会整体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一部分,校园应急文化也要融入社会大应急文化环境,与主流文化保持一致。公安院校可以配合“防灾减灾日”“全国消防日”等国家应急主题日在校外展开应急知识技能的宣传活动,利用自身的公安属性向公众传播应急常识。公安院校还要充分发挥自身科研优势,与政府、企业、其他大学等单位积极开展应急技术的研发项目,促进应急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提高公安院校服务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眭依凡. 关于大学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4).

第7篇

【关键词】高校;安全问题;解决措施

随着经济的发展,高校实行了多校区合并办学,扩招等方式来实现高校的转变,这不仅为高校的发展带来生机,同时也为高校的安全管理产生挑战。随着各地高校学生的安全问题有所呈现,由此,加强对高校学生的安全管理方面的研究势在必行,高校学生的安全问题成为高校发展尤为迫切需要重视的问题。

一、高校学生存在的安全问题

(一)校园治安问题

在当前的高校校园,特别是新建的校区,大部分位于城乡结合部。校区附近周边住着许多集散的住户,其人员的成分比较复杂,鱼龙混杂,存在着一些私营网吧、出租房等,社会治安情况不够稳定。这些地方也是高校学生安全事件常发生的地方。同样存在安全隐患的还存在于校园内,在校园内发生的安全问题可以分为自身引发和外部力量这两方面。从自身引发方面来说,高校学生来自天南海北,不同的地域文化造就不同的生活习惯,形成不同的个性。在平日的学习生活中会遇到问题,稍有矛盾一旦不能及时很好的解决,就会导致冲突直至甚至延伸为暴力。某高校两个学院的学生40多人在学校食堂举行毕业聚餐,随着双方啤酒喝得较多,相互出言不逊,导致双方相互撕打,其中一学生头皮裂伤被送至医院进行缝合处理,后打架双方学生均受到学校的处分。校园环境安全还有来自于校外的外部力量的影响,如高校校外人员到校内入室盗窃、行凶抢劫等事例时有发生。

(二)校园公共安全问题

校园公共安全问题主要体现在消防安全和交通安全等方面。学生的宿舍、会场等场所学生聚居的密度高,这些地方的消防安全尤为重要。如果学生的消防意识不强,学校的消防管理不到位,都有可能造成火灾,酿成灾祸。上海商学院一学生宿舍因使用“热得快”在电流过大的情况下将周围可燃物引燃,导致因火势过大,宿舍内女生无法逃生,直接跳下6楼阳台,全部遇难。这样的重大事故,更应该引起学生和学校的重视,做到高度防范。校园的交通安全问题也不容小视,由于高校校区面积大,在校内有机动车道,不时有车通行,一旦管理不当就会发生交通事故。某高校两位男生在操场踢完足球之后,在回寝室的路上仍然相互传球,正恰逢一辆摩托车驶来,摩托车躲闪不及撞上了其中一位学生,导致那位男生右小腿骨折。在校内如果学生没有高度的安全意识,学校对校园设施管理不善,就经常会造成这样的后果。

二、高校学生安全管理措施

(一)提高学生自我防范意识

高校安全问题的发生,其中较为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大学生淡薄的法律意识,其自我的防范意识不高。由此,高校要经常对学生开展各项安全方面的教育,给学生普及相关的安全知识,提升学生自我防范的安全意识。高校应该根据季节变换、校园环境的具体情况来定期举行消防、交通安全方面的讲座,还要将消防、交通安全方面的演习做到经常化,同时将教育形成制度化。可以通过专题讲座、安全知识竞赛、宣传等各种形式来开展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在对学生进行 安全教育时首先要注重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明确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以事例来警示学生不加强防范意识的严重性,由此将安全事故的发生扼杀在萌芽状态。

(二)提升学生应急处理能力

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其自身对于危险情况的处理经验较弱,这就需要学校根据学生自身的年龄身心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自我防护训练,提升学生的应急处理能力。应急处理能力的训练可以以一些紧急情况的处理方法、火灾逃生等方面作为主要内容。可以通过设立讲座来传授一些具体的防护措施,让学生首先了解应急的处理方式。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如参与校园治安巡逻、校园值守等,让学生能够走进社会,感受现实生活,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其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高校还要积极开展一些应急的模拟训练,让学生参与其中,增强学生对危险场景的感知,能够及时有效地规避各种危险,提升自身的应急处理能力。高校还应鼓励学生加强自身的体能锻炼,举行马拉松等体能竞赛,提高学生的防卫能力和技巧。

(三)增强校园安全管理机制

高校的校园安全管理机制的健全对于学生安全问题也有所影响,这就需要高校完善安全管理制度,首先要制定高校学生安全保护工作的计划和方案,将学生的安全防护工作落实到位,实行岗位责任制,让各部门各院系明确其安全岗位的职责,确保其各项安全管理有效实施。由此来规范高校的安全管理,提升安全管理的有效管理,将学生的安全事故降到最低点。同时,高校要联合周边政府各职能部门来进行高校安全环境的打造,携手为学生创造安全的学习生活环境,共同来承担并且维护高校的安全稳定。还要提升高校保卫力量的素质,加大对其更多的投入,争取到地方政府的相关支持,共建平安校园。

三、结语

高校的安全问题关系着国家未来栋梁的生命安全,由此高校需要加强校园的安全管理,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在安全管理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为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提供更为和谐平安的校园环境,为确保学生的安全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陶娟.关于新时期大学生安全教育途径的探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5).

[2] 伊远标.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之管见[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7(08).

第8篇

围绕平安”和谐”法治”建设。依靠科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预防和打击并重。整合资源,加大投入,齐抓共管,切实履行和发挥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社会管理职能,全力保障公民生命财产安全,努力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为促进全县经济社会率先、创新、绿色、和谐发展创造良好的公共安全环境。

二、总体目标

1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长效机制。防控处置突发、社会治安事件、恐怖袭击事件和危害国家安全事件的能力显著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明显增强。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及时得到有效打击。

2初步构建与区域发展相适应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制。全面提升安全保障能力。遏制重大事故,杜绝特大事件。减少一般事故。

3初步建立覆盖城乡的火灾和道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体系。重特大特别是群死群伤火灾和道路交通事故得到有效遏制。全社会防控火灾和道路交通事故能力明显提升。

4基本药物实现全程监管。假劣、过期失效食品、药品基本杜绝。确保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食品餐饮环节发生食物中毒现象得到控制。

5全县基本形成“统一领导、综合协调。条块结合、属地管理”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体制。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预警、应急处置、恢复重建和应急保障等能力明显增强。

6工作秩序进一步规范。畅通、有序、务实、高效的社情民意表达和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全面建立。群众合理诉求得到及时合理解决,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工作全面落实。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三、工作重点

一)打防并举。全力维护稳定。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责任。细化措施,进一步明确任务。坚持打防并举,调管并重,确保社会治安持续稳定。一是抓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围绕“三个减少、两个达到一个下降”民转刑案件减少、重大减少、越级上访和集体上访等异常上访减少,排查调处率达到100%调处成功率达到95%以上,社会发案率总体下降)目标,突出重信重访问题、引发的涉众型矛盾纠纷和引发刑事案件特别是个人极端事件及其他恶性案件的民意纠纷,全力组织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处活动,重点完善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人民调解“三调联动”机制,加强人民调解网络建设、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和人民调委会业务能力建设,集中开展陈年积案、重点纠纷、重点地区清理整治,重大复杂疑难纠纷调处成功率达到90%以上。立足于抓早、抓小、抓苗头,高度重视各类维稳信息和网上舆情的综合研判,加大排查力度,健全完善重大矛盾纠纷快报、直报制度。进一步加强的预测、预警,重点做好事关民生的征地拆迁、环境污染、劳动争议、退耕还林、物业管理、医患纠纷、交通肇事和涉法涉诉等领域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二是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认真贯彻“严打”方针,突出“破大案、防大案”打团伙、打流窜、打系列”遏制“两抢一盗”犯罪,依法严厉打击黑恶势力犯罪、杀人、抢劫、伤害等严重暴力犯罪和多发财犯罪,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坚持不懈地开展同“”门徒会”等组织的斗争,进一步建立健全维稳处突体制机制,着力提高预防和处置的能力。加大禁毒力度,全面落实禁吸戒毒各项措施,坚决遏制违法犯罪活动。三是全面加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强力推进治安视频监控点建设,全县城区和乡镇街面公路卡口安装治安视频监控探头300个。督促指导机关、企事业单位、商住小区、居民楼院、公共复杂场所和大型商业网点全面安装以电子报警装置为主的技防设施,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各种治安漏洞。加强单位内部保卫组织和保卫力量,形成社区、片区、巷道、楼群院落“四位一体”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治安防控体系。四是切实加强社会管理和服务工作。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用工谁负责”和“属地管理”原则,重点落实对社会闲散人员、流动人口、高危人群的管理措施,做好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加大治安隐患排查整治力度,强化企业、重点工程、城郊周边等重点地区、部位、场所、行业的管理,努力净化社会治安环境。

二)标本兼治。提升监管水平。全面落实政府依法监管责任。深入开展隐患排查整治,突出校园、道路交通、生产和消防等安全管理重点领域。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校园安全,以“平安校园”创建为载体,加强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取缔校园周边非法经营摊点和200米以内营业性网吧,健全校园群防组织,加大技防,打击危害校园安全的违法犯罪活动。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师生学法、守法和自我保护意识,严格校车管理,开展学校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为广大师生创造安全的工作、学习环境。道路交通安全,深入开展驾驶员队伍、路面行车秩序、交通运输企业、危险路段“四整顿”切实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加快城区电子交通警察建设,强化重点时段、重要路段的交通安全监管,依法严厉查处道路交通违法行为,从源头上预防交通事故发生。消防安全,强化消防安全日常监管,加强人群密集场所、高层和地下建筑的监督检查,着力消除火灾隐患。创新消防安全监管方式,组织开展社会单位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创建活动,规范完善政府、企业、社会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机制,提升干部群众火灾防范能力。强化农村消防工作,建立健全乡(镇)村(居)专职消防队和志愿消防队,鼓励企业组建义务消防队,全面提高城乡预防、抗御火灾能力。生产安全,严格落实危化品、矿山企业准入制度,加强对危险物品和各类企业有毒有害物质的管理,落实建设工程安全生产许可制度,确保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设计、同施工、同使用。建立健全特种设备安全事故应急管理体系,落实制造、安装、改造、维修、检验、气瓶充装等环节的安全责任,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加快建设全县重大危险源监控平台,组建非煤矿山、煤矿企业和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队伍,提升安全生产事故监控和应急处置能力。

三)强化监管。确保饮食安全。加强源头控制、动态监管和应急处置。以节日市场、农村集贸市场、城郊结合部、城区农贸市场及公共场所的食品摊点为重点,确保人民群众吃上放心食品、用上安全药品。一是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严格落实食品安全监管制度。抓好粮、肉、蔬菜、烟酒副食、儿童食品、保健食品和农业投入品等重点领域的集中整治,严厉打击餐饮消费环节违法行为,建立重点食品安全追溯制度,确保食品安全。二是加强药品安全监管。建立严密高效的监管体系,前移监督关口,下沉管理网络,消除监管空档。全面推行GMPGSPGAP认证,建立药品和医疗器械生产、经营和使用单位诚信体系,重拳打击制售假劣、违法广告等违法犯罪活动,严防药品安全事故发生。三是加强检测体系建设。建设省级质量检测检验中心,成立县级食品药品检验所,开展餐饮服务食品、保健食品、化妆品和国家药典品种全项检验工作;成立县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建立健全覆盖全县的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医疗机构和监管部门的报告体系,建成与国家、省、市、县四级食品药品监管机构联网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信息网络和涵盖所有特殊药品和基本药物生产、经营企业、使用单位的电子监管网络,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利用,提高监管质量。

四)突出重点。健全应急机制。坚持预防为主、防控结合。完善并落实突发事件风险监控、应急处置、救援救助等措施,全方位推进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建设。提高政府预防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和水平。一是加强应急预防能力建设。坚持“关口前移、防救结合、以防为主”原则,加强对重大基础设施、重要防护目标、高发地的社会安全隐患调查分析,加强动态监控,落实防范措施。强化应急管理培训,有计划地对各级领导干部和应急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开展应急科普知识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机关活动,增强公众公共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二是加强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建立应急物资库,科学确定储备物资品种和数量,及时补充更新,确保应急物资供应及时到位。加强新建工程的抗震、防火管理和维护,强化城区和县乡政府驻地等人口密集区域的应急避难场所、紧急疏散通道建设。加快建立骨干队伍、专业队伍、志愿者队伍相结合的应急救援体系,逐步补充专业救援车辆、防护装备和救援设施,提升应急救援能力。三是加强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加强各级应急管理机构建设,明确工作职能和机构设置,加快政府应急指挥平台和预警信息系统建设,规范应急处置流程,形成政府统一指挥、部门协同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应急管理工作格局,确保组织有力、反应快速、运转高效。加强信息公开,正确引导舆论,防止歪曲事实、恶意炒作,及时消除可能引发的不良影响。

五)畅通渠道。保障合法权益。坚持把切实保障群众合法权益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及时解决群众合理诉求。一是落实责任,畅通社情民意表达渠道。保障群众权利。健全县级领导“大接访”和干部下访、领导包案督办、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初信初访首办责任、事项“三级终结”听证、情况汇集分析和通报谈话,工作目标管理和责任追究等工作机制,充分保障群众的权利。加强基层网络信息建设,健全完善科学规范的受理、交办、督办、报告和回复群众事项工作制度,改进接待方式方法,提高事项办理质量。二是加大法律援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认真贯彻落实《市人民政府支持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工作的意见》不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逐步放宽法律援助门槛,提高司法救助标准,全面开展针对城乡贫困居民、弱势群体和特殊群众的法律援助工作。健全完善法律援助案件受理、审查、决定、指派、承办、监督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制度和服务标准,建立重大案件集体讨论、案件质量跟踪反馈、开庭旁听、案件抽查、结案评估制度,提高法律援助规范化水平。深入开展法律援助便民服务主题实践活动,加强法律援助窗口建设和“12348平台建设,健全法律援助体系,畅通法律援助渠道,加大非诉讼法律援助工作力度,积极为广大困难群众提供法律咨询、代书、调解等法律事务,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的法律需求,有效保障经济困难涉法涉诉群众的合法权益。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靠实工作责任。为确保“安全保民工程”各项任务的有效落实。分口负责,县政府实行统一领导。分管县长牵头,相关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各相关部门要将实施“安全保民工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目标管理考核,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细化目标任务,靠实工作责任,加强协作配合,制定考评标准,加强督查考核,强化落实措施,确保按期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第9篇

一、高校危机事件的内涵

高校校园危机事件是指在高校中事先未预警的情况下,可能直接或间接威胁到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并会给学校带来不良影响的事件。高校危机事件具有突发性、紧急性、危害性、不确定性和敏感性等特性。校园危机事件大致归为以下几类:①意外伤害:火灾、校园学生践踏、食物中毒、传染疾病等;②自然灾害:地震、洪水、台风等;③威胁到学校形象和名誉:师生冲突,学生在校外聚众滋事等。因此,学校管理要注重和加强校园危机管理。

二、高校危机事件的管理

校园危机事件管理是学校及其管理者为预防校园危机事件的发生,或减轻危机造成的损害,针对可能发生的危机进行的管理应对的过程。其重点在于在危机发生前、发生期间、发生后等不同时段,管理者所做的相应预防措施、组织处理、指导及控制的行动。

三、辅导员在校园危机事件中的地位和作用

校园危机事件的发生会影响高校的稳定发展,阻碍和谐校园的建设,需要学校各部门齐抓共管,合力应对。辅导员担任着组织和实施的基础工作,是高校各个环节的纽带和桥梁,在校园危机事件的发生前预防、发生中处理和发生后的恢复工作中担任着不同的角色,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1.辅导员是高校校园危机事件管理机构的组成者。辅导员是高校校园危机事件管理机构的重要组成者,参与整个事件管理机制、体制的制定和执行,承担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重要责任。辅导员工作在基层,直接与学生接触,非常了解学生的情况,应当参与到校园危机事件管理制度的编制中,这样制订出来的措施才能更加有效。

2.辅导员是校园危机事件的预防者。辅导员每天与学生接触,了解学生的基本信息,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能够识别危机的前期征兆,排除危机隐患。要做好校园危机事件预防者的工作,及时发现学生异常行为,采取措施,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解决。

3.辅导员是校园危机事件的直接面对者。校园危机事件发生时,许多人卷入了事件中,只是卷入程度不同。辅导员要参与整个事件的处理过程,直接面对相关人员。辅导员对相关情况有直接了解与深入的认识,可以有效地参与应急管理。

4.辅导员是校园危机事件的决策者。校园危机事件爆发时,辅导员是危机事件的第一直接应对人,要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由于危机事件的突发性,处置的紧急性,需要辅导员根据已掌握的信息和现有条件作出准确的判断,快速做出反应,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快速处理并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

5.辅导员是校园危机事件的沟通者和舆论的引导者。危机事件发生后,信息以非正规渠道在校园中蔓延,传播过程中信息被夸大甚至形成不小的偏差,谣言四起,引起不必要的恐慌,任其发展将会影响到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因此,辅导员要在上级领导同意的情况,以科学、负责、严谨的态度,通过各种方式,准确及时地向学生传递信息,正确引导舆论。

6.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危机事件善后的安抚者。校园危机事件发生后,要做好善后工作,安抚学生及家属的情绪,做好心理疏导工作。此时,辅导员是相关人员的安抚者,要及时了解学生的身心状态,安抚相关人员,做好善后工作,把危害降低到最低程度。

7.辅导员是校园危机事件的评估者。校园危机事件平息后,辅导员还要对危机事件管理制度与实践作出评估。辅导员应当收集相关信息,总结、报告危机事件发生的原因及产生的结果,总结经验教训,改进校园危机事件的管理工作。

四、高校辅导员在校园危机事件中应具有的能力和素质

第10篇

近日, 在媒体上看到这样一则报道:2012年4月13日,山东一位14岁的女中学生李欣玥,放学回家时还很开心,还和妈妈说这个周末要吃鸡翅。晚19点30分左右,妈妈收到了老师发来的短信,要求还没理发的女生必须尽快按照学校要求理发。这已是老师的第三条催促短信了。李欣玥听后坚决地说不剪,然后腾得就从椅子上站了起来,拉开窗户只犹豫了一秒钟就跳了下去,在那一瞬间,女生的妈妈根本就没有反应过来。14日早晨,因抢救无效,李欣玥永远地离开了爱她的父母、亲友、老师和同学们……

一个是14岁中学生的鲜活生命,一个是坚持了21年生硬死板的“管理创意”,当前者在后者面前可以义无反顾选择凋谢时,对这样的“校园创伤”深感疼痛的人当然不在少数,需要经受拷问的人当然也不在少数。可如此经受不住理论拷问和实践检验的“校园创意”还有多少呢?现实中,看着它们极度“新颖”“特色”“创新”“高效”的“彩色盖头”,许多人习惯于顺势煽风,不思考、不顾及“如此创意”可否在校园里站得住脚,任由其缘木求鱼、舍本逐末的“隐形牙齿”悄然在校园里制造出一个个本不该出现的“创伤”。

多少“特色创意”其实就是一些管理机制的“创伤”,仍可以在校园里获取高强度的赞许声。每位育人者都十分清楚,课间和课堂同样重要,不仅可以让师生及时变换身体姿势、舒活筋骨、吸纳新鲜空气、促进血液循环,完成必要的生理代谢,也可以及时调整心理负载、忘却坏情绪、更新好心情。设置课间和尊重课间的存在是学校尊重师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的一种体现,非常必要,也无可置疑。可时下许多学校却不约而同地打起了“课间”的主意,其具体内容是在课前新增2-3分钟,美其名曰“候课时间”;为此列出许多专家如此做的经验,作为“候课理由”;在校园作息铃声中安排特别语音,冠之称谓“候课铃声”;为达到制度目标,“候课检查”、“候课量化”等称谓也相继出现。在众多媒体从不同角度齐唱溢美之词的同时,许多管理机制也只好在无可奈何中被“创伤”:一是“课间机制”无端被“截肢”,“课间十分钟”被迫名存实亡,原本对课间异常冷落的师生自然会变本加厉,而一直对课间情有独钟的师生自然会对有违校园习惯的“候课”滋生反感和抵触,久而久之势必会对校园生活产生倦意。二是“拖堂禁令”悄然被“击伤”。既然都是为了通过多占用时间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只不过是课前课后的区别。“候课制”用自己的行动印证了拖堂原本的“正确”,拖堂现象一定会因此而死灰复燃。三是“自律素养”备受“折磨”。育人者事事自我规范、处处自重自省、时时慎微慎行的育人者在校园里应是绝大多数,让他们冷不丁遭遇“侯课”这一质疑情境,其原本自律的素养定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内心的抵触也会悄然滋生并逐渐扩散……芝麻没捡到,西瓜还丢了,如此无事生非的“创意”其伤害范围又何止这些显性的机制?

多少“细节创意”其实就是一些育人过程的“创伤”,却可以在校园里实现超人气的曝光率。学生执勤原本是学生参与管理、自主规范的一个平台,可时下的一些校园却将其“创意”成了校园里的特殊群体——在晨读时间总喜欢给迟到的学生扣分,却从不想到自己为什么可以不上晨读课;在课间时间热衷批评不认真做眼睛保健操的同学,却一直不愿想一想自己的眼睛也要保健吗?有的甚至可以在上课时间坚守执勤岗位,却不去思考自己的权益是不是受到了伤害?“举牌志愿者”是各种运动会上必设的岗位,其作用是引导参赛人员准确到达预定场地,保证比赛秩序顺利进行。现在许多学校也将其引入到了课间广播体操,每个班级的队列前都有一名学生手持硕大的标志牌,美观的同时也的确方便检查,但看着其他同学一招一式地进行身体锻炼,而自己却要一个姿势站立不动,不知他们内心是何感受,旁边的领导和老师是毫无感觉,还是倍感不适呢?……课堂、课间、晨读都是校园教育不可或缺的渠道和阵地,可如此漠视、忽视、轻视甚至创伤其应有的地位,最受伤害的只能是正在成长中的学生。

多少“应急创意”其实就是一些管理素质的“创伤”,却可以在校园里呈现一致性的支持度。有的学校平时抓卫生毫无办法,总能在接到检查通知后拿出“应急良策”,不惜占用上课时间让师生打扫卫生,校园生活自然受到严重干扰,家长不满、老师抱怨在所难免,学校领导都会以“无可奈何”获得支持;有的领导平日不抓常规教育,总喜欢用“临时药方”,或在检查前一周才让学生背诵“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或在督导前3天才想起纠正学生言行,或在检查组进校前才装好各类展板;有的领导抓质量喜欢“急来抱佛脚”,听说上级要深入课堂调研,才匆匆赶到课堂,为指定教师教学活动“把关”,听说突击检查安全,才想起要尽快让校园里的一些安全隐患“隐身”……可许多“管理创伤”也异常清晰:对于走廊上一个揉皱的大纸团,不少来往的师生竟然会“视而不见”;见了老师、客人也忙着敬礼,但是匆忙中却有不少学生举起了“左手”;楼梯上的分割线可能想说明学校一直从细节上规范师生言行,但“格外清晰”恰恰暴露出学校还没来得及把这一常规环节进行规范……随着不断充斥着校园,许多“本末倒置”情形也逐渐成为校园管理一种不堪忍受的“病症”。

如此还在创伤校园的“校园创意”还有多少?毋庸置疑,校园需要越来越多的有价值创意支撑、助推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但决不可让“貌似创意”创伤校园。希望我们的校园多一些理性的甄别意识,多一些即时的审视平台,多一些完善校园制度体检机制……才会让“伪创意”难觅生存的条件,才会让校园少受或者免受“创伤”。

(作者单位: 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实验小学)

责编/张 鹤

第11篇

《管理工程师杂志》2014年第五期

一、研究生事务管理中危机的分类

研究生事务管理工作中的危机主要分为以下三类:自然性危机、社会性危机以及管理危机。[6]第一类,自然性危机指高校发生的非人为因素造成的危机性事件,如地震、台风、洪水、流行性传染病等;第二类,社会性危机主要由社会性因素引起的在高校发生的危机事件,如政治动乱引发的、示威游行以及由于社会舆论、信仰、宗教、心理等矛盾引起的自我伤害或研究生等;第三类,管理危机通常因为高校的管理机制不健全、监管漏洞而引起的危机事件,如管理不善引起学生不满和行为反抗事件、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研究生道德失范、集体性食物中毒、校园治安问题等。

二、研究生危机管理的理论依据

就心理学角度而言,危机的产生与持续使得绝大多数的人类和整个社会处于一种恐慌的状态,美国心理学家吉利兰和詹姆斯提出的著名的心理危机干预模式主要包含平衡、认知以及心理社会转变三种模式,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剖析。[7]平衡模式主要指出在危机的整个发生与持续阶段,人们无法避免地处于一种心理或情绪失衡的状态,而原有的危机应对机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实际的需要,平衡模式则能够帮助人们重新回到危机前的平衡状态。认知模式指出在危机管理过程中必须通过改变原有的思维模式,重新认识其认知中的非理性和自我否定的部分,并通过获取理性和强化思维中的理性和自强的成分,来获得对自己生活中所遇到危机的控制。掌握危机管理中的主动权,这是一个思维转变的过程,也是一个克服定式的心理模式的阶段,这一阶段必不可少。心理社会转变模式将人的成长以及发展与社会这个大环境联系起来,它认为人的发展和成长与社会环境及社会影响是密不可分的,而再一次强调危机干预的目的在于寻求与实际的求助者之间的合作,来测定与危机有关的内部困难以及外部困难,并且帮助他们选择以便替代他们现有的行为、态度及使用环境资源的方法,从自身心理的内部改变来寻求对危机的最终解决办法。就管理学角度而言,危机管理学将危机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阶段,即潜伏期、暴发期、持续期和解决期。因此,研究生事务危机管理工作应着眼于以下四个方面,即危机预防准备工作、危机暴发应对工作、危机后恢复工作。

三、研究生危机管理机制建设及其实现方式

自1978年研究生招生恢复以来,中国研究生教育朝着多元化、大规模方向飞跃发展,而现阶段我国高校研究生事务管理基本沿用了本科生事务管理的体制,实行校、院两级管理,在运行机制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研究生事务管理环节不衔接、职能机构与院系职责分工不明确等。部分管理人员疲于应付日常行政事务,思想政治教育和制度建设常常被忽视,危机管理和防范意识相对薄弱,缺乏能够预防、察觉、化解危机事件的内在机制;同时,传统的中国式管理思想更侧重于化解危机事件本身,将平息事态、息事宁人作为目标,忽略了研究生利益或价值的诉求,危机事件过后,仍存普遍的恐慌感,甚至直接影响到研究生的价值观。因此,笔者尝试建立一套危机前预警机制、危机中控制与应对机制和危机后心理干预机制作为研究生事务管理中的危机管理机制。

1.危机前教育与预警机制的建构任何事物的质变皆由量变积累而来,危机事件发生也是从微乎其微的小矛盾逐步积累扩大转变为危机事件。因此,危机发生的前期应引起高度重视,研究生事务管理工作者应将危机爆发前的阶段作为整个危机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构建危机前教育与预警机制是做到防微杜渐,有效避免危机事件发生或减小危机事件危害性的关键。将危机应对纳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危机管理学理论为基础,危机应急教育应分为以下五个方面:应急思想政治教育、应急科普教育、应急生命教育、应急心理健康教育和奉献教育。研究生事务管理部门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研究生思想道德意识方面。应培养研究生危机应对意识、防范意识,提高研究生的道德意识,提高研究生判断、分析危机事件的能力。第二,信息的收集、处理与传播。建立完备的危机信息收集、处理机制。借助新媒体,拓宽危机信息收集渠道,建立顺畅的危机信息传播系统,做到研究生与管理部门及学校各部门之间信息对称。第三,危机事件的模拟实践。建立危机模拟训练机制,通过危机事件模拟训练使研究生遇到危机事件时能够思想上保持镇静,行为上从容处理。第四,研究生学术氛围与文体活动。构建和谐、浓郁的研究生学术氛围,拓展研究生文体生活,构建和谐稳定的校园氛围。第五,研究生的维权。设立研究生、申诉部门,关注研究生个人诉求,保障研究生的权利。第六,日常管理方面。强化研究生日常管理,严格执行研究生请销假制度,加强与导师、辅导员的联系,以便更好掌握研究生的思想动态。同时,班委、辅导员、导师、家长进行多渠道沟通,及时掌握不在校学生的动态。第七,服务模式。构建“以人为本”的研究生事务管理与服务模式,将热情服务与关爱学生作为工作人员的行为准则,为研究生的科研学习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有效降低冲突发生的概率,化解不必要的矛盾。

2.危机中控制与应对机制的建构危机中控制与应对环节是危机管理过程中的关键。如何迅速高效做出决策,控制危机蔓延,将损失降到最小是危机管理的核心。建立并完善研究生危机应对管理机构,健全以校领导为核心的研究生事务危机管理决策机制,并常设独立机构,以主管校长为核心确保危机领导小组的权威性、高度的决策能力和足够的强制执行力。建立研究生工作干部应急管理队伍,加强研究生辅导员专业技能培养,着力打造训练有素的专业性危机应对管理队伍。落实相关部门的权责,健全研究生危机管理规章制度,制定危机应对计划和工作流程,确保危机发生时,学生处、保卫处、校医院、后勤管理处等部门服从配合危机管理机构安排,通力配合,各尽其责,共同承担危机应对工作。使各项工作按部就班、有章可循,确保危机应对思路清晰,方法科学、高效,过程有条不紊。

3.危机后干预与疏导机制的建构危机结束后工作重心应转移到如何迅速恢复秩序,重新树立高校形象上。一是建立危机过后评价机制。危机过后应针对危机事件发生的起因、经过、影响、损失以及恢复情况汇总详尽的书面评价报告。对危机事件中各部门、院系的表现、配合情况做出评价和反馈。通过评价体系的建立,总结经验教训,寻求危机应对和善后工作的新思路。二是建立危机后的沟通机制。合理利用媒体,主动在危机事件曝光前与媒体积极主动沟通,澄清事实,避免社会误解,维护高校形象。如果涉及管理部门或人为失误,向媒体最大限度坦白错误,积极争取社会原谅,与媒体建立合作关系传递高校正能量。三是建立研究生心理辅导机制。目前,很多高校缺乏针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和专业人员,而面对内外双重压力,研究生是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危群体,尤其危机发生之后,如不能及时排解,易造成更大的隐患。因此,设立独立的研究生心理辅导、干预机制是非常关键和必需的。利用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对经历危机后的研究生进行专业性心理干预和安抚。重视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缓解心理压力,消除危机事件发生后的研究生群体及个人的恐慌心理,加强阶段性心理干预。在无法避免危机产生的情况下,处理危机事件的关键在于研究生事务管理危机应对机制是否健全、有效,因而研究生管理部门应该建立和健全危机应对机制,利用危机发生的三个不同阶段性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危机管理,最大限度地降低危机发生率,减轻危机产生的不良后果。

作者:马睿娟 贾强单位:山东科技大学研究生院

第12篇

关键词 综合防控 应急管理 平安校园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2.001

On Current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the Campus and Emergency Management

WANG Xuewen, WU Junfa

(Institute of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Beijing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2)

Abstract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the campus and emergency management is the core and found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afe campus, but because of the management philosophy, students, campus internal environment, external environment, campus management systems and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make our campus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emergency management in the rules and regulations, at all levels of team construction, between the internal school, with school related mechanism between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emergency management of practical training such as the existence of some urgent problems, affec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afe campus, for this, should perfect legal system, intensify propaganda and education, strengthening the team construction, strengthen the training and drills, further promotion of the comprehensive work,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our campus and emergency management level, better construction of safe campus.

Key words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emergency management; safe campus

当前我国处在深刻的历史性转变时期,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全稳定是当今迫在眉睫的任务。高校作为思想活跃、信息交汇、人才荟萃、精英云集的场所,具有独特的社会引导功能和社会批判功能,而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高校,也面临着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高校内外各种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加的局面。高校校园安全是社会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具有社会公共安全的共性与内涵,也具有高校独特的个性与内容,既包含校园师生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和心理健康,也包含高校校园环境的安全与稳定、校园氛围的和谐。而要建设安全、健康、稳定、和谐的高校校园,校园综合防控与应急管理是基础和核心。①

1 当前我国高校校园综合防控和应急管理存在的现状

尽管高校在校园综合防控和应急管理上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不可否认的是,也存在一些亟需改进和加强的方面,主要的问题有:

(1)制度建设需要完善。目前各高校都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提升了工作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建设水平,使校园综合防控和应急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但一些高校在制度建设上比较粗糙,重复上级文件精神和规定较多,结合学校实际较少,在实际执行时就会遇到问题;还有的高校尽管制定了应急预案,但“纸上谈兵”的成分多,预案中部门分工不够明细、责任体系不够明确,基本没有经过实际演练,而且制定后也未根据形势的发展和情况的变化进行动态的修订和调整,一旦遇到突发性事件,起不到应有的作用,难以真正指导工作的开展。②同时随着学校计算机网络设施的大力改善,学校网络不断普及,如何利用网络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问题,却没有很好地在校园综合防控与应急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中得到体现,这在某种程度上将会制约首都高校完善校园综合防控和应急管理。

(2)队伍需要充实提高。学校保卫部门是做好校园综合防控和应急管理的主力,学校专职保卫人员是做好校园综合防控和应急管理的主力军,但校园综合防控和应急管理是大学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需要学校各部门的共同参与、共同努力,但有的学校过于依赖学校保卫部门,而有的学校保卫部门人员配置明显不足,尤其是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后,这个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同时这支队伍的综合素质也有待提高,年龄偏大、学历层次偏低,管理理念也有待更新,以及受执法权限的限制,这支队伍有时也难以适应学校日益严峻的治安形势。

当前,我国正处深化改革的关键阶段,各高校纷纷探索转型、改革和发展,高校的主体――学生在成长和就业面临着巨大的家庭压力和社会压力,使得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加突出,对这一群体的关注稍有不够,或处理稍有不当,很容易引发校园或突发事件,造成非常恶劣的社会影响。面对这种情况,学校的心理健康咨询人员明显不足,学校管理人员对这方面的培训也明显不够,以学校专职保卫人员为主的学校综合防控和应急管理队伍对此的实际处理能力更是亟待提升。

(3)信息沟通共享不足。这种情况有两个方面,其一是信息沟通不畅,其二是信息共享不充分,它既存在于校内各部门、各应急管理机构之间,也存在于学校与校园周边单位、与上级主管部门之间,既有沟通与共享的时机问题,也有标准、程序、时限和责任不明确、不规范的问题;既有管理人员的思想问题,也有硬件条件不足的问题,各系统之间相互分割,缺乏互通互连和信息资源共享;缺乏综合性的信息平台和分析。

(4)实际训练需要加强。学校校园综合防控和应急管理制度、规定、队伍、设施等的建立完善都是为了处理实际问题、处理突发事件,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无论是学生、教师和学校职工,还是学校校园综合防控和应急管理队伍,对综合防控、应急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停留在书面和口头的比较多,培训的频率较低,培训时应付的成分比较大,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时效性不足,实战能力亟需加强。学校对师生的安全教育往往不够全面系统,在面对突发事件时,由于缺乏实际训练,部分人员或者按照以前的经验去处理,或者简单模仿别人的处理办法,效果不理想。事实上,高校内出现的群体性治安事件、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人身意外伤亡事件的处置,只有通过对突发事件的处置流程、现场事态控制方法、信息内容和程序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演练,才能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妥善应对、正确处理。

(5)基础研究比较薄弱。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高校校园综合防控和应急管理方面的基础研究总体水平较为薄弱,综合防控与应急管理的基础科研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科研力量需要加强,研究队伍亟需大力发展,组织各方面力量共同协作较弱,因此必须大力推进高校校园综合防控与应急管理基础科学研究的进展,为校园防控与应急管理水平的提升提供理论支撑。③

2 当前高校校园综合防控和应急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产生这些问题既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观因素所导致,既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一方面,高校自身的不安定因素依然较多,一些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有待解决,各种新矛盾、新问题、新情况也在不断出现;另一方面,高校与社会的联系日益紧密,社会思潮容易向高校集中,社会问题容易向高校投射,社会热点容易向高校传导,高校安全稳定受到社会的影响越来越直接、越来越深刻。

2.1 管理理念亟需更新

一是以人为本的理念。作为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大任务的高等教育机构,大学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开展校园综合防控和应急管理的目的是要建设平安校园、和谐校园,是为教育人、为培养人服务的。校园综合防控和应急管理本身不是目的,既要以保护师生员工生命和财产安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又要充分依靠和依赖他们,始终要把人放在第一位,以人为本才是目的,尤其在处理应急事件时,既要及时、果断处理,又要能考虑到以后工作的开展,不能为处理而处理,不能留下后遗症,而目前我们在这方面理念需要更新。

二是以预防为主的理念。高校突发事件种类繁多,且具有不确定性和无边界的特征,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影响大,处理难度大,因此最好的办法是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变事发时的事后处理为事前的预防,以消除各类安全隐患为主,而目前虽然各高校已认识到这个问题,但工作尚未到位,尤其是有时师生诉求表达渠道不畅通,学校领导未能深入了解师生员工的实际需要,没有切实解决好师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没有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最终酿成突发事件或。

三是综合防控的理念。综合防控既是指防控队伍的整合,也是防控范围的全面和全局性,也是防控手段的综合运用。但目前有的高校过于依赖专门的保卫队伍,没有充分调动教职工与学生积极参与到学校的安全保卫中来,过于注重校园内部,没有充分利用校外力量,过于依赖技防、物防,没有有效整合队伍,没有充分将人防、物防和技防结合起来,没有真正落实“三位一体”的防范措施,致使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工作脱节,各自为战,不利于整体工作的完成。

四是与时俱进的理念。网络新闻、论坛、手机报、微博等各类媒体无时无刻不介入我们的生活,信息无处不在,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的深入普及,造成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大学生极易受到网络的影响,加上心理恐慌,信息辨别能力低,对突发事件不能做出及时、主动和有效的正确反应,容易产生从众行为,更有因网上网下相互作用,对高校及社会矛盾问题的聚集放大效应日益凸显,客观上使得危机处理的不确定性更高,但有的高校对此估计不足,不少工作人员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仍停留在过去时代,对网络时代认识不充分、准备不充分,未能与时俱进,影响了综合防控与应急管理水平的提升。

2.2 学生主体的原因

大学生是特殊的社会群体,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成型的关键时期,既具有较高的判断是非的能力,也由于生活范围的狭小,对社会问题敏感度高、易冲动、群体感染性强的特征,既愿意对社会现象和某些社会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有时却又对自己身边的问题过于冷漠,缺少激情,既渴望理解和关心,又难以敞开心扉面对老师和同学;学生学业上的压力也在增加、人际交往上的焦虑不断加深、大学生发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概率在增加,而现阶段有的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环节比较薄弱,队伍培训不到位,容易发生突发事件。

更重要的是,大学生就业形势和就业矛盾日益严峻,给学生心理带来了极大压力,容易引发突发事件。毕业生就业的压力更是一直伴随着学生,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问题已经显现,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成为当前影响大学生群体稳定的最大问题。

此外,大学与社会的联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密切,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和交往也更多、更广泛,社会上各种思潮对学校和学生的不断渗透,有的学生受西方价值观和一些错误思潮的影响,对社会矛盾和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有的学生政治敏感性不强,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

2.3 高校校园空间的影响

由于历史的原因,高校大多校园面积比较小,校园空间不足,教师、学生、家属和社会服务人员和机构都在同一个校园里生活、工作,人员过于密集,尤其是随着高校后勤服务的不断社会化,高校进一步向社会开放,“象牙塔”里也不再像以往那样宁静,许多高校校园已成为一个开放式的教育园区和开放式的小社会,社会上各类人员、各项服务不断涌进校园,这些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一些服务也可能存在不规范的地方,因而难免会产生各种纠纷,加大了校园综合防控和应急管理的难度。④

为了发展,许多大学建设了新的大学校园,形成了一所大学多个校园的现象,这种老校园场地小、人员密集,新校园面积大、人员分散,新校园与老校园又有一定的地理距离,而大学既要有学校统一管理,部分职能又在尝试社会化管理,对学校管理、学生心理、学生生活、教学科研秩序等各方面都产生了很大影响,使得大学校园综合防控和应急管理与其他领域相比更具有特殊性,对大学校园综合防控和应急管理提出了新挑战。

2.4 高校外部环境的影响

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国家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而高校不仅为社会培养人才、开展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也在引领社会思想和社会发展。高校要主动加强与社会的联系,而高校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也必须与社会不断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换,高校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密切,高校受到社会的影响越来越直接、越来越深刻。高校外部环境对高校综合防控与应急管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外部物理环境的影响。随着高校与外部联系的不断加强,尤其是随着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的不断深化,部分人员聚集在高校校园周边,使得校园周边的环境变得极为复杂,违章建筑增加,消防问题、交通事故、治安事件不断,各类纠纷频繁,师生反映强烈,给高校校园综合防控和应急管理带来许多隐患。二是外部社会思潮的影响。社会上的各种思潮、各种势力、各种思想进入校园,各种西方敌对势力把高校作为政治渗透的重点目标,使得高校的校园综合防控和应急管理任务更加繁重。

2.5 管理体制机制的影响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国家关于应急管理的体制,高校也在校园综合防控和应急管理方面建立了管理体制,但由于体制机制的原因,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校、院(系)两级管理机构不均衡。校级综合防控与应急领导小组一般建设比较完备,但是院(系)级综合防控与应急工作小组的建设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而随着我国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院(系)规模也越来越大,人数越来越多,院(系)一级的综合防控与应急工作小组建设显得薄弱。二是责任主体不明确。在综合防控与应急管理的职责划分上,哪个部门、哪些人员应该承担哪些具体工作、应该承担哪些具体任务没有落实,尤其是在不同部门的协调、配合上,责任不明确,工作安排上既有空白、缺失,也有重复、交叉,一旦出现突发事件,责任主体不明确,难免会出现扯皮、推诿或重复工作,有时就可能贻误最佳处置时机,就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3 加强和完善高校校园综合防控与应急管理工作的建议

3.1 进一步完善校园综合防控与应急管理的法制建设

推动国家制定《校园安全法》。在《校园安全法》尚未出台前,教育主管部门应当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出台《高校突发事件应对指南》。

3.2 继续加大综合防控与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力度

首先,推动安全教育进课堂。各高校应与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协调,聘请专业人士或有经验的人员,开设安全教育课程,以必修课或选修课的形式,推动安全教育课程进入大学课堂,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其次,设立综合防控与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周(月)。各高校可根据自己的安排,每学期(学年)设立相应的安全工作宣传教育周(月),针对相应主题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3.3 进一步加强综合防控与应急管理队伍建设

第一,加强专职安全保卫队伍建设。按上级规定和要求,配备相应的保卫干部,改善工作条件和工作待遇,努力打造一支人员齐备、素质较高的校园综合防控与应急管理主力军。第二,规范志愿者队伍建设与管理。整合学校教师、学生和社区治安管理队伍,组建高校“平安校园”志愿者队伍,逐一登记注册、明确职责,加强工作培训,推进规范管理。第三,组建专职网络安全监控队伍。高校抽调具有计算机或网络专业背景的人员,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网络安全监控队伍。第四,强化学生心理健康队伍建设。在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咨询中心)的基础上,加强心理健康队伍和高校综合防控与应急管理队伍的联动。

3.4 加强综合防控与应急管理培训与演练

第一,不断加强对专门人员的培训。建立培训机制,加大培训力度。各高校应组织综合防控与应急管理人员参加国家和综合防控与应急管理知识培训基地进行针对性培训,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指挥协调能力和处置能力。第二,切实开展学校综合防控与应急管理演练。各高校应继续开展综合防控与应急管理的演练工作,保证每学年至少开展一次全体学生参与的综合防控与应急演练,保证每学年至少开展一次全体教师参加的综合防控与应急演练。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市教委科研基地――科技创新平台项目(编号:PXM2011-014224-113499)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注释

① 陈安,迟菲.应急管理:社会管理的核心功能[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2(1):31-36.

② 吕孝礼,张海波,钟开斌.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中国危机管理研究――现状、趋势和未来方向[J].公共管理学报,2012(3):112-121.

③ 范维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中科学问题的思考和建议[J].中国科学基金(2):7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