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20 10:17: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一体育教学内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要:本文通过把健美操应用到田径教学的准备部分和结束部分中,进行实验和调查。结果表明:实验后,中学女生对田径课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地投入到体育活动中去,体现了健康教育和终身体育的要求。
关键词:健美操 田径 教学
一、前言
健美操是一项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它是融体操、舞蹈、音乐为一体的身体练习,既能全面锻炼身体,又能陶冶情操,深受学生喜爱。田径运动是体育运动的基础,能发展学生的各项素质,由于田径教学内容枯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对田径运动缺乏兴趣,尤其是女生,田径教学课中气氛沉闷。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兴趣呢?本文通过实验,在田径教学课的准备部分和结束部分用健美操的形式进行。实验结果表明,这样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体育教学中,提高教学效果,体现健康教育的要求。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实验时间
2006.2.19――2006.4.13。
(二)研究对象
溧水高级中学高一年级,随机抽取四个平行班女生。高一(1)班、高一(2)班为实验班,共50名学生。高一(3)班、高一(4)班为对照班,共50名学生。在实验后期,对学生进行一次课中、课后的心率测试,作为放松效果的评定方法。
(三)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了有关田径教学及健美操教学的大量文献资料。
2.问卷调查法。对溧水高级中学高一(1)、高一(2)、高一(3)、高一(4)四个班的女生进行问卷调查。2006年2月共发出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100份,有效率100%,2006年4月发出问卷100份,收回问卷100份,有效率100%。问卷借鉴“ 江苏省大学生体育生活现状调查与分析研究”(体育与科学2000第1期)。
3.统计方法。运用SPSS 10.0对所回收问卷的各项数据进行分类统计处理。
三、应用过程:
(一)在准备活动中的应用
1.在田径课教学中,准备活动实验班以健美操形式进行,而对照班按正常准备活动进行。
2.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实验班的准备活动部分以健美操为主要内容,活动时间在10分钟左右。根据基本部分内容选择适宜的健美操。如短跑教学中,准备部分活动中健美操选择以四肢活动为主的活动。在健美操内容安排上,应由易到难,逐步增加动作力度、动作速度和运动量。音乐选择上,根据青少年对音乐的认识、感受能力,选择学生熟悉、节奏较快、节拍明显、强弱分明的乐曲。一般一拍一动或二拍一动。
3.教师在教授健美操时,采用完整法与分解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二)在课的结束部分中的应用
在课的结束部分采用柔和、舒缓、慢节奏的健美操,配合优雅的音乐,使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下得到放松,并根据基本部分内容安排健美操的内容。例如,在短距离跑的教学中,由于学生下肢肌肉较疲劳,在健美操的内容安排上应加强其他身体部位的锻炼,下肢练习以放松为主。
四、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对田径运动兴趣提高
在实验开始阶段,由于女学生比较喜爱健美操运动,而她们对健美操接触不多,所以在健美操应用于田径教学中,立即就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此后不断更新动作,增加动作难度,使学生兴趣一直很高。同时向学生解释田径运动的重要性,逐步减少学生对田径课的厌倦情绪。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100名学生实验前后的数据对比显示学生对田径运动的态度,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对“你对田径运动的态度”的问题选感兴趣分别为10%与12%,实验后,实验班选感兴趣达34%,对田径运动感兴趣的学生明显增多,而对照班仅为16%与实验前比较,没有大的变化。结果表明,把健美操应用于田径教学中这种组织形式能提高学生对田径内容的学习兴趣,能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去。
(二)有利于学生更快的恢复
在课的结束部分,实验班采用舒缓、慢节奏的健美操(以柔韧性练习为主),配合柔和的音乐,有利于学生的心理放松,提高了放松效果。从表实验班与对照班心率调查显示,实验班由于学生对体育课兴趣高,参与性好,学生课中心率较高,课前5分钟、课中平均心率、课后2分钟、课后6分钟,实验班心率分别为76、136、100、88,对照班对应心率则为81、130、96、90,经过放松后,学生的心率下降很快。这说明健美操在田径教学结束部分的应用有利于学生的恢复。
五、总结
兴趣是人们力求探究事物或从事活动的倾向。从表3可以看出,实验班与对照班对“你对体育课的兴趣增加了”这样的问句,同意者分别为48.5%和20.3%,实验班明显多于对照班。这一结果表明,把健美操应用于田径教学这种组织形式,不仅仅能够提高学生对田径内容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提高对所有体育教学内容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的意识。
上海体育学院对上海市6所中小学体育锻炼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93%的学生喜欢体育活动,但同时有86%的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田径由于其内容单调,形式单一,不受活泼好动的中学生喜爱,而田径内容在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如何提高学生对田径教学课兴趣有很重要的意义。把健美操内容应用到田径教学的准备部分和结束部分,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体现了素质教育对现代体育教学的要求,有利于培养中学女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六、结论
(一)健美操应用于田径教学中,能丰富田径教学内容,提高中学女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中学女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二)健美操具有提高人体机能的作用,尤其是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功能。
(三)健美操在田径教学的结束部分中应用,学生可以达到较好的放松效果。
参考文献:
[1] 阳慧萍.健美操在体育课中应用的探讨[J].体育师友.2000(4).
关键词:初中体育;兴趣教学法;教学情境;教学方法;教学评价;重要性
兴趣是激发和保持学生行为的内部动力,同时也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让学生对体育课感兴趣,是我们进行体育课程的前提条件。目前,我从事的是初一年级的体育教学工作,在教学中我也对兴趣教学法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下面,我就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历,对兴趣教学法在初一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这一话题与大家做详细探讨,希望能给其他体育教学同仁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一、兴趣教学法在初一体育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
1.兴趣教学法在初一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使过去沉闷压抑的课堂气氛得到了缓解,教师也可以根据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制订出符合每位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案,这样就能使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调动了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使传统的初中体育课堂变得更加具有趣味性和实效性。
2.开展不同形式的体育教学活动,既能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又能使体育教师了解到每位学生对不同体育活动的兴趣所在,这样老师就能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兴趣,安排不同的体育教学活动,这样学生也愿意学,教师也愿意教,然后在这种融洽合作的气氛中体验到运动为自己带来的乐趣,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主动性和在此过程中的创造性。
二、兴趣教学法在初一体育教学中的应用途径
1.创设体育教学情境,增加体育课堂的趣味性和实效性。所谓教学情境,指的是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发学生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在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学习新知识,情境教学的宗旨是做到寓教于乐,所以,在初一体育教学中实施情境教学,不失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条有效途径。比如,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目前比较热门的赛事视频,并要求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进行仔细观察,然后在下半节的体育课堂中,让学生对刚才观看的体育赛事进行重现,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演能力,同时还能把学生自身潜在的体育能力挖掘出来,这样,我们就给原本枯燥无味的体育课增添了一丝活力与生机,同时也增强了体育课堂的趣味性和实效性,另外,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尽情地玩,并没有其他的过多要求,所以,面对刚刚从小学阶段升入初中的一年级学生,我们首先要培养他们的体育意识和体育精神,这对我们实施情境教学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比如,我们可以把世界上比较著名的体育名将的生活历程用故事的形式讲给学生听,也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去收集一些这方面的资料,在下节体育课的时候,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这样既增添了体育课堂的趣味性,同时又起到了鼓舞人心、增强自信的良好作用,更重要的是能激起学生对体育课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2.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传统体育教学课堂,体育教师一般采用的都是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的结构模式,这种枯燥单调的教学模式根本无法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的学习兴趣。所以,在初一体育课堂上,我们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不断革新教学方法,以寻找到真正符合初中阶段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结构的体育教学法,并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以此来调动学生对体育课的积极性。因此,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使学生由原来的“接受性”学习变为“主动性”学习,即实施“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它从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作用以及满足学生不同需求着手,是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等不断生成、弘扬、发展与提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是体育教学对象,同时又是体育实践活动中自主学习与自我教育的主体,他们会觉得自己得到了重视,从而对体育运动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另外,我们也可以在“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实施“五学模式”(目标导学、自主探学、合作研学、展示对比、检测评学),具体作用表现为:目标导学可以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从而在学习时做到有的放矢;自主探学则把大部分时间给了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这对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合作研学如今在很多学科中都有涉及,尤其是体育学科,很多项目都需要两人或两人以上才能完成,这就促进了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相互帮助,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展示比学,主要是在课堂上给学生创造可以展示自我的机会,它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结构,能帮助学生建立学好体育课的自信心;检测评学,即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身上的优点与进步进行表扬,使学生对体育课一直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
3.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性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在学习获得成功而产生鼓舞的地方,才会出现学习兴趣。”也就是说,要想使学生对体育课程产生兴趣,我们必须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所以,成功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催化剂。在初一年级的体育课堂上,不管学生的表现如何,我们不要马上对学生的表现给予直接的肯定和否定,而是尽可能多地使用赞美性的语言,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教学评价,因为只有肯定和赞美才是学生获得自信的源泉。比如,每个班级的学生身体素质都不可能是完全一致的,这时我们就要根据每位学生的身体状况来制订不同的教学标准,就拿立定跳远这一教学内容来说吧,我会让他们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来确定一个挑战标准,当成功以后再向另一个标准极限进行挑战,并且对他们每一个阶段的表现都给予鼓励性的教学评价,如,“很棒,动作非常标准”“哇,出乎老师的意料,我相信比这个更远的标准你也能完成,加油”“没关系,虽然没跳好,但是老师欣赏你的勇气”等,这样,每位学生都能在跳远练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添他们的自信,同时也因为受到了老师的激励和赞扬,能激起学生对体育课中各种项目练习的兴趣。
以上仅是我个人对兴趣教学法在初一体育教学中应用途径的几点看法,当然方法还有很多,在这里由于篇幅和时间的关系,我不能一一列举出来。总之,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是提高一门课程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我们在初一体育教学中要不断引入兴趣教学模式,以此来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学习兴趣,并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这样,就能使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也能体会到体育课程为自己带来的喜悦与乐趣。
参考文献:
[1]杨铁黎,季克异,肖彤岭.体育教学指导・中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胡永红.有效体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0.
[3]周登嵩,李林.体育名师的教学智慧.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17B).
[4]温祝英.浅谈高校课堂如何实施快乐体育.中国科技信息,2005.
关键词:体育游戏;教学;中学体育
当前,学生都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现象很普遍,教师想要打破这个怪圈,就需要正确认识自己所处的地位和扮演的角色,通过导趣,引导学生乐学。体育游戏作为一种体育运动的手段,在体育教学中合理运用游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身体基本活动能力。
体育游戏的特点和作用决定了其在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运用具有巨大的潜力,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
一、对于体育游戏的认识
1.开展游戏活动,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学生学习兴趣和身体练习情绪,是一种潜在的内动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靠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培养和发掘。例如,我在上高一年级50米快速跑时,就是一味强调练习次数,时间长了,学生觉得又累又烦,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和注意力,直接影响了学习效果和成绩。后来,我授课时改变了方法,结合快速跑的教学内容穿插了一些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富有游戏性的体育活动内容,将学生分成几个组,最大限度地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的练习情绪高涨,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速度素质。
2.开展游戏活动,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坚强的意志
在集体游戏教学中,教师要讲清游戏规则。教育学生要严格遵守规则,履行一定的职责,这样可以从小培养中学生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裁判要严格执法,要做到公正、准确、认真。教师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学生要尊重裁判,服从裁判,培养学生公平竞争,勇敢顽强,遵守规则的品德。在完成游戏任务过程中,学生的灵敏、速度、耐力、智力等综合素质可以反映出来。游戏者既有体力竞争,也有智力竞争,而最后胜利往往是体力和智力的共同结晶。
二、游戏性体育手段在具体组织实施时的注意事项
1.体育游戏要有目的性
教师要尽可能地结合教学内容,为教学服务,在完成教学大纲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体育的竞赛性和娱乐性,使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每一个游戏,是以某个或几个技术动作为素材,要进行游戏教学,首先应懂得游戏的目的,游戏的规则、方法和注意事项;其次在进行前要有必要的讲解和示范,学生在快乐的游戏气氛下,就能不知不觉地掌握动作技术、技能与技巧。
2.体育游戏要有实用性、针对性
体育游戏内容丰富、种类繁多,但并不是所有的体育游戏都适合体育教学,在上课时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时选择、调整游戏。比如,同一种游戏在同一班级运用时教师就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的性别、体力、身体素质等因索,同一种游戏在不同年级段运用时,教师就要充分考虑到游戏的负荷、游戏的密度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等。只有在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与运用游戏,才能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喜欢游戏教学,才能让游戏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体育游戏要有创新性
现在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如果我们的游戏教学一直一成不变,没有任何新意,他们就会失去练习的兴趣,锻炼的效果也就会大打折扣。因此,教学中我们既要继承传统,又要有所创新。
4.体育游戏要有安全性
体育课改以来,一直强调要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因此,我们时时刻刻要警钟长鸣,不管在任何教学地点和时间都要把学生安全放在首位。教师要在课前仔细检查场地是否平整、体育器材是否牢固、学生有无疾病等情况,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课中,教师除了教授体育基本技能以外,更要教会学生自我保护与帮助的办法,教师要随时巡视学生的练习情况,尽一切可能地把危险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5.体育游戏要有小结性
体育游戏教学后要及时给予准确小结评议。评出胜负,表扬先进,指出不足,提出改正意见措施,这些工作也可由学生整体评议,评议应做到准确,公正、客观、全面,这些工作做得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活动情绪和游戏教学的效果。
科学合理地安排体育课中的游戏教学,不仅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也能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而且为学生今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在新课标实施的今天,游戏教学应是中学体育教学的重点之一。作为体育教师,只有在充分考虑学生个体条件、游戏的目的任务及特点、环境变化和设备,场地器材等的前提下进行游戏教学,才能让学生主动地、愉快地学习,收到最佳效果,达到快乐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福林.体育游戏[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2]王晓.关于体育游戏基本理论问题的初步研究[J].南京体育学报,2002(03).
作者简介:王蘅,女,1968年2月出生,西北师大体育系,就职于兰州商贸职业学校,研究方向:体育教学。
Use of the game means in the teaching of Physical Education
Wang Heng
社会需求的增大,为高校人才提供了更多机遇,同时也带去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在应对压力与挑战的过程中,仅具备专业知识技术已经远不能满足市场的要求,身心健康水平也成为当今企业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高校体育课程的开展,不仅能有效丰富学生的课堂生活,同时对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及全面发展的实现来说,都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与促进作用。就其作用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学生身体机能。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一旦失去身体这一资本,专业能力再强,也没有办法达到市场的要求。基于这条件下,高校传统体育教学根本不能满足市场发展对学生身体素质的需求与要求;不管是锻炼力度方面还是针对性方面,体育教学都较传统体育教学高一筹,因此,体育教学的有效应用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提供情绪发泄途径,缓解压力。体育教学的竞技性和突破性能最大限度打破传统体育课堂教学的沉闷氛围,为整个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为学生创造更为宽广的平台和空间,通过各个强度适宜的项目,能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尽情挥洒汗水,缓解学生的压力和不良情绪,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排解情绪的途径。高校体育课程的有效开展对于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来说的确会发挥上述作用。但是体育教学本身发挥的也就是“外”的作用,即对学生的体能素质进行训练和提升。要想将外部积极作用转换为内在的力量,还需要人文教育的辅助与催化。我们都知道,情绪虽然受到身体机能水平的影响,但是如果一个人意志力抱恙时,他的情绪也会相应变得消极;相反,如果一个人能始终坚持乐观的情绪,配以适当运动,并且保持身体机能正常运转的话,他的情绪会相应变得更为积极。学生通过人文角度约束和引导自己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在享受教学过程,不知不觉中,就会养成积极乐观的情绪,并且受益无穷。世事无绝对,并不是说只要高校课程按照教学步骤一步步实施了,就一定能收到预计的效果。“人文教育”概念的应用,对学生人文关怀及引导的强化,极大程度的弥补了传统高校体育教学学生归属感与认同感这一部分的空白,对于课程教学活力及教学效果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高校体育人文教育现状
从上文论述中,我们已经对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及体育人文教育的重要作用及价值有了了解与认识,但是从高校人文教育现状来看,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念认识不足
高校体育人文教育工作的开展,并不单单意味课程减负,降低学生的课程压力,它应该是一种与学生学习需求及学习态度高度契合的教育模式,能够在合理教学范围内,最大限度保证学生学习的体验度与感受度,让学生享受整个教学过程,由衷的喜欢体育课程教学,并且在过程中掌握应有的知识与技能。但是从现阶段高校体育人文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体育教育工作者将课程人文教育的要求仅仅理解为从人文关怀角度减轻学生的负担。但是作为学生来说,心理及学习的“负担”究竟有没有减轻其实是个未知数。从高校学生具体特点来看,现阶段学生在体育课程教学中面临的最大压力和负担就是无兴趣却不得不接受整个教学过程,所以,就人文教育在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来说,应从学生的特点入手,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课程教学设计。
(二)手段有效性待提高
除理念认识不足的问题外,现阶段高校体育人文教育工作开展面临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手段有效性亟待提高。高校体育人文教育工作的落实,不仅能极大的推动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工作的深化,对于学生参与积极性及综合素质的提高也能发挥积极的作用和影响。所有工作的开展均需战术及战略的支撑,高校体育人文教育工作的开展也不例外。目前高校体育课程在开展人文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始终走不出传统的框架与套路,要么重学生却轻了课程,要么顾课程又忽略了学生,难以把握二者关系的平衡。鉴于这一现状,高校体育人文教育工作的开展,建议应从宏观进行分析,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各个击破,一步步建立和形教育的氛围,让学生从心底认识体育课程的重要性,进而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走上综合发展与成长的道路。
三、落实高校体育人文教育的有效对策
结合时展趋势及现代高校学生具体发展特点来说,要想提高体育人文教育质量,必须从时代潮流与学生学习需求出发,着力从学生的兴趣角度出发,为高校体育人文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具体策略及措施来说,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尊重学生特点
高校学生与过去高校学生的特点相比,多了很多新奇的想法,如果始终按照人文教育的老套路开展教学的话,不会发挥太大作用。比如教师如果想将“减负”这一内容作为高校体育人文教育突破口的话,也未尝不可,但是在施行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在认识到高校体育课程重要性的基础上,理解相应“减负”工作的意义。这一环节对高校体育课程教育者的要求其实是很高的。但是如果不严格把好关口,所有的工作都将会是徒劳。鉴于此,就高校体育人文教育教学现状来说,应着力提高体育人文教育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多样化教学内容,结合时展潮流及趋势对体育人文教育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和创新,强化高校体育人文教育教学的课程张力,通过提升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享受整个教学过程并且受益。
(二)与时俱进,充分融入时代性
除了对学生特点进行充分考虑,并且将其融入到具体教学设计中外,还应从时代特点入手,对新元素及要素进行充分利用,多样化教学过程及内容,为高校体育人文教育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及提升加入更多新的元素,激发学生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参与兴趣,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同时,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的理念,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及应变能力,将高校体育人文教育教学对身心健康水平的促进作用延伸到更多方面,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实现奠定基础,着力将学生培养成为智慧与体质并重的综合型人才。时代性在高校体育人文教育中的融入,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应与课程教材内容保持高度一致性,不能偏离高校体育课程标准的要求;其次,要从教育的角度对时代内容进行筛选。时代性的东西总是具有正反一,两面的,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高校学生去吸取。在这两点问题上,教师一定要提高警惕。
(三)创新模式,强化情感路线
高校体育人文教育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升,应从模式创新入手,强化情感路线,让学生用心参与训练与教学,为体育人文教育教学内容的创新提供更多新的途径和模式,从体育人文教育教学传统教学目标转向更新的、更接近当代高校学生特点的教学目标,争取最大化体育人文教育教学价值与作用,将学生培养成为集智慧与高反应能力为一体的新型综合人才。情感路线的强化并不代表体育课程性质的变化,只是将知识教学的途径从传统一板一眼的传授模式中解放出来,在教学中放大学生的情感感受,可以是团队中合作精神的感受,也可以是与对手竞争的体验与感受,在体验这些情感的过程中,学生会不断的对自己的认知进行更新和调适,从而获取更为丰富的知识,并认识到体育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与价值。
所谓体育教学方法,就是教学方法在体育教育领域的具体化的原则和方法。更进一步地讲,体育教学方法是体育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体育课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体育教学任务,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是体育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步骤、程序、规则、方式等。体育教学方法包括教法与学法两个方面。
教法:是体育教师组织课堂的方法,起着组织、控制、激发、引导、示范、说明、概括、评价等作用。
学法:是学生在体育课中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各种练习的方法,学法起着主体、目的、内化、发展等作用。
二、教学方法的分类
(一)传统体育教学法
传授技术技能的方法:
1)语言法,包括讲解、谈话、阅读。
2)直观法,包括演示、图法、参观。
3)完整法与分解法。
此外,传统教学方法中还有矫正法、游戏法、示范法、提问法、练习法、比赛法、观察法、阅读法等。
(二)新型体育教学法
当前被广泛应用的新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延伸性学习、信息化学习、评价式学习合作学习法、创造教学法、启发诱导法、发现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主题教学法等。
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的影响,体育课堂教学形成了“讲解――示范――分组练习――巡回指导――终结评价”的模式,这一模式最大的弊病就在于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一做法与素质教育所强调的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是相违背的。新的教学方法能够做到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真正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
我们知道,影响教学活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诸如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学任务、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条件等,这些多种影响因素的不同的有机结合,就构成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各样教学方法有各自的特点,又有其共同的属性,每种教学方法都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作为体育教师,应该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创造性地发展和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
对于不同的影响因素,我们应该做出不同的分析,从而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1.根据不同的学段选择相应的方法
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年龄阶段选择相应的方法。例如,小学低年级阶段,教师教的成份较大,许多技能都要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才能完成,学生的学习方法可以以观察、模仿、练习为主。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的自学能力有所提高,此时可指导学生以理解、合作学习、思维学习为主。在中学阶段,学生自学能力大大提高,可以指导学生以自主练习、创造学习为主。
2.根据不同的教材选择相应的方法
不同的教材也有不同的学习方法,应结合教材内容选择教学方法。例如,武术、田径、球类等不同的教材学生的学习方法有很大的差别,田径教材可选择目标学习法、对比学习法等,武术教材宜采用评价学习法、模仿练习法等,球类教材则可采用合作学习法等。
3.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选择相应的方法
针对不同体育基础的学习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例如,对体育基础较好的学生可用目标学习法、创造学习法等,对体育基础较差的学生可用对比学习法,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体会成功的喜悦。在教学中教会学生运用学法,学会制订目标,学会观察,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创造,学会评价等,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4.根据教师自身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教法
使用某种教学方法需要教师具有相应的素养。有些方法虽好,但教师缺乏必要的素养,驾驭不了,就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扬长避短,既要根据教学本身所具有的规律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又要善于对教学方法进行再创造,灵活地加以利用。教师备课,既要备教法,又要备学法,教法与学法要相统一。教学各个环节的安排,要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要经常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的学习能力逐步得到提高,学习方法不断得到优化。
四、针对各水平阶段采用相应教学方法
(一)水平一学段
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易分散,理解力不高,教学方法宜多样化,且具有新颖性。我们可以采用“听、看、想、练、学”的学习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活跃课堂气氛,通过学生自主尝试、互相对比、师生讨论、观察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情景来创编故事,进行情景模仿,来组织教学。另外游戏化教学法,是由基础运动动作组成的、具有情节的体育手段。运动游戏具有基础性、简易性、情节性、趣味性、教育性、适应性、开放性、娱乐性等。小学体育教材与幼儿园的体育教材不同,它不单纯是由游戏构成,还包括走、跑、跳、投、技巧、攀爬等技术性项目。在教学时这些技术不仅要教会学生,而且要让他们兴趣十足。因此,游戏要设计得巧妙,既不能喧宾夺主,也不能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如走步教材,它主要是培养学生走步能力,是跑步教材的过渡性教材。充分利用游戏比赛这一体育教育的良好途径,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好胜心理,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二)水平二学段
通过教师的语言与示范让学生掌握基本动作,引导学生互相学习、合作探究、自主练习,让学生通过学习、交流、探讨、展示等方法,掌握运动技能。教师要给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创设交流、合作、自我展示的时间和机会,培养学生自尊与自信,自练与自评以及组合与创新的能力。
尝试创新性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性的培养应该从小开始。水平二学生在参与一些游戏规则和游戏方法时可以创新,创编自已喜爱的舞蹈或徒手操等。在体育教学中应将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创造结合起来。
(三)水平三学段
采用主题教学、情景教学、复式教学等方法,充分发挥游戏活动的作用,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中学阶段的教学可根据学生自制力和理解力迅速增强的特点,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运动习惯的形成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同时,要加强对新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研究,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根据学生的需要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其创设一个独立练习的时间和独立思维的空间,在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让学生自我表现、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充分展现的机会,展现自己的独立个性,展现自己的创造能力展现自己实践中的创新成果。这种展现会推动他们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
(四)水平四学段
注重让学生体验成功,也称为“成功体育教学模式”,主张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运动学习乐趣,积累小的成功为大的成功,以形成从事体育运动志向和学习自信心。主张让学生多体验成功,但不否认过程中的失败;既强调竞争的作用,也重视协同的作用。在单元的前期和后期的的过程中都有一个经过改造过的练习或比赛方法。这些方法多采用“让位”、“相对评价”等手段将练习和比赛变成一个不论技能好坏的学生都能参加和享受到成功乐趣的活动。通过这个引进环节使每个学生都有一个针对自己条件的努力目标,帮助学生建立起学习自信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水平五学段
根据水平五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身心特点,可采用发现式的体育教学,也可以称为“问题解决式教学”,主张通过体育教学,使学生既懂又会,并使学生通过学习运动的原理,掌握灵活的运动学习方法,提高体育教学“智育”因素。这种理性地为终身体育服务的教学模式,主要遵循在体育教学中学生认知的规律来考虑教学过程的。
在教学过程中,先将运动教材中有关原理和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组成“课题串”和“问题串”,每个问题都有其验证、讨论和归纳的方法,然后将几个大的问题分别放在各节课中;课的教学过程一般有问题提出、验证学习、集体讨论、归纳问题、得出结论等几个学习阶段,运动的学习和练习则紧密地穿插其中,多采用提问、设疑、讨论等教学方法。
例:一名教师在进行高一的跨栏跑教学,单元按课题“什么是跳栏、跨栏、跑栏”,“跨栏为什么要攻栏”,“攻栏的要素”,“如何练习攻栏的动作”,“你的同伴的攻栏动作如何”等相互有关联的问题,放在8个课时的单元中进行教学。如第三节课时,课题是“攻栏的要素”,教师先让学生测量自己起跨点到栏的距离和下一栏第一步着地点与栏的距离,以诱导学生认知攻栏的技术结构,在实地验证和讨论中得出攻栏与速度、身体柔韧性与技术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找到练习的方向,并实践了如何理性地进行运动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主动性教学”、“自主式教学”、“自练式教学”、“学导式教学”等都可以用于水平五阶段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法都主张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自发性,强调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机会,使强制性的死板的教学转变为生动活泼的教学,从而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六)水平六学段
Abstract: Quality education has become the core concept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implementation and deployment of sports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ust also be around this principle. Therefore, the author conducted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of 15 weeks of field survival training to college students, and analyzed the changes of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university through the experimental analysis.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mprovement effect of college student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depression factor was very significant, the improvement effect of compulsion and anxiety psychological factor is significant, so field survival training to college students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 pressure and health level.
关键词: 野外生存训练;综合素质;普通大学生
Key words: field survival training;comprehensive quality;college students
中图分类号: 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5-0217-02
0 引言
当代大学生承载着社会、家庭和学校的热切期望,是未来我们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的主力军和中流砥柱,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但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变化,在新的时期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和变化,这些变化和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我们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不利于广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首先是我们高等教育的招生数量和规模在持续扩大,高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缓慢,学生的就业方式不断变化等等;其次是诸多普通大学生的思想和观念受社会舆论和风气的影响巨大,以至于他们的行为方式往往难以预料,心理变化让人捉摸不透。这些问题实实在在的制约着我们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整体教育质量。体育教育教学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实践研究表明普通大学体育教学对于普通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十分有效,其效果是其他大学课程无法比拟的。在大学体育诸多教学内容中野外生存训练是最为有效的课程之一,野外生存训练课程它是一门集健身、娱乐、实用、挑战为一体的运动项目,各种各样的户外运动为最主要的活动形式。多年的实践活动表明,野外生存训练更能培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创造性、有效沟通以及协调合作的能力,更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能有效的缓解学生的各种压力。
为此,我们根据现代普通高校学校体育教学的特点和实际情况,针对学校和学生的具体进行了为期15周的教学实验活动,通过具体的教学实验活动分析野外生存训练的教学实践效果。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随机抽取未接触过而自愿选修野外生存的西安工程大学08级本科生180人(男生125人,女生55人)作为被试。
2 主要研究方法与实验步骤
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西安体育学院图书馆、陕西省图书馆、西安工程大学图书馆查阅和收集了大量国内外关于野外生存训练方面的文献和资料,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对有效的、相关性较高的重点文献资料进行了深入的研读,以获取有效的使用信息,从而保障本研究理论基础的坚实可靠。
2.2 教学实验法 实验基地选用西安工程大学2006年在新校区建设中的西安工程大学临潼骊山校区野外生存训练实践基地。在该基地学生可以进行与野外生存训练相关的教学内容,比如:登上活动、攀岩活动、徒步穿越活动等基本活动。
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开展野外生存训练课程时,在综合多种因素的情况下,充分考虑到学校新校区当地的具体情况和周围的地理地貌的综合特征,根据野外生存训练教学的既定目标制定了较为合理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以及相应的教学进度;并且根据学校、学生的具体变化情况积极调整使得校内学习和校外基地学校相互结合、相互补充,尽全力完成野外生存训练的各项教学活动。在正常的体育课堂教学之外,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合理诉求和需要,积极组织学生在假期或空余时间进行各种各样的野外生存训练活动。
2.3 实验活动
野外生存训练实践活动(为期5次课):
2.3.1 体验阶段
体验阶段为期两次课。主要是在西安工程大学临潼校区的野外生存实践基地进行,活动时间约为12小时。活动内容是难度相对较为容易的入门级别,徒步登山活动是训练课程的主要内容。具体安排如下:周六早晨八点准时出发,按照既定的路线进行登山,时间约为4小时;中午十二点左右在计划点进行午餐休整活动;下午两点进行规定地点的模拟渡河演练;下午四点清点学生人数开始下山;晚上七点返回校园。
2.3.2 提高阶段
提高阶段为期两次课。提高阶段的课程任在西安工程大学临潼校区的野外生存实践基地进行,活动时间为两天。提高阶段的难度交体验阶段稍高一些,基本处于中等偏低的难度。时间安排在周六和周日进行。活动内容包括登山、专项练习、宿营、娱乐、丛林穿越、山丘翻越、攀岩以及野外军训等活动。
2.3.3 巩固阶段
巩固阶段为期一次课。巩固阶段的课程选择在校外实践训练基地,难度比提高阶段稍高一些,基本处于中等偏高的难度。为期两天的时间。活动内容和提高阶段较为相似,活动内容包括登山、专项练习、宿营、娱乐、丛林穿越、山丘翻越、攀岩以及野外军训等活动,但是专项活动内容的难度较之前的提高阶段要大一些。
2.3.4 应用发展阶段
应用发展阶段为期一次课。应用发展阶段的课程选择在校外实践训练基地,难度比巩固阶段稍高一些,基本处于高级别的难度。实践基地设在陕西南部地区的“月河”实践实训基地,时间为期两天,同样选在周六周日进行。按照既定的实践计划,星期六早上七点在校门口整装待发,七点十分准时乘车出发,坐车出发,经过大约4至5个小时的车程到达实训基地,经过午餐休整。中午十二点开始负重徒步行进,行进路程约为40公里,然后进行宿营活动以及相关的一些活动。第二天再完成其它的一些分组生存技能训练,然后进行负重徒步穿越,返回集合点,清点人数,返回学校。
3 研究结果与分析讨论
野外生存对大学生综合健康的影响:
①实验前实验组与全国大学生常模因子的比较。实验研究表明,野外生存实验的180名学生通过SCL-90量表因子测试后,九个因子的平均得分基本接近全国常模因子,在对两组数据做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野外生存实验前的180名学生综合健康各因子与全国大学生常模综合健康各因子得分并没有显著性差异(>0.05),说明可以进行本次实验。
②实验前后学生SCL-90量表各因子的比较。实验研究表明,学生通过15周的训练,各个因子的健康情况都有了较为明显的改善,两组数据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后,人际关系、抑郁等因子改善效果非常显著水平(
实验研究说明:在上完野外生存课后学生的综合健康因子总体上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尤其在人际交往,组织策划,自信心,恐惧害怕,这些方面使个体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
③实验前后SCL-90量表各因子健康百分比对比。在实验后被试者的9个因子均有一定的提高,躯体化、偏执、精神病几个因子的健康人数由实验前的50%提高到实验后的100%,人际关系、焦虑、抑郁、恐怖因子由实验前的小于50%提高到50%以上。实验结果表明,参加野外生存后学生的健康得到了一定的改善,特别是改善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在焦虑、抑郁、强迫症状的改善方面效果非常明显。
4 研究结论与建议
第一,在目前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下,普通大学生进行有效的野外生存训练可以有效的提高身体素质,改善机体状态,还可以有效减小各种压力,以提高身体综合健康水平。
第二,高校针对大学生的野外生存训练对于加强大学生沟通交流十分积极的作用,学生通过野外生存训练的练习,交流沟通以及协调能力都有所增强,对于自身的焦虑、强迫等不适应的症状也有较好的改善。大学生积极进行各种各样的野外生存练习团体和组织更能找到一种归属感。
第三,目前野外生存训练在我国还处于发展起步阶段,人们对于它的认识还较为肤浅,还是被作为一种新兴体育项目来推广,需要大力宣传。在普通高校野外生存训练作为大学体育的一项内容,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有十分积极的作用,是十分有必要推而广之的健康运动项目。
第四,校园野外生存训练在推广和实施中还有诸多需要细化和规范的环节,安全问题、专业场地建设问题、交通问题、装备配备等问题都是亟待规范和加强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王群.大学心理健康教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8.
[2]张力为运动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
[3]郁景祖.大学生心理与调适[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34.
[4]张惠红.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指导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8.
1.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条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1.1 正确认识创新意识
体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并非要求学生去发现世界上没有的新事物,而是凭借体育教材,训练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初步经验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2 创设学生创新思维的氛围
和谐的教学氛围可以有效地减轻学习给学生带来的不必要的心理压力。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种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记得在开学的第一天,我便和学生们说道:“我是你们的大朋友,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将和你们一起去游戏和活动,大家欢迎吗?”亲切的话语拉近了我和学生们的距离。
1.3 教师教学方式必须改变
教师要更新观念,由教学过程中的控制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促进者。在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活动为主线,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 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的过程不仅是要将技术、技能与身心有机的结合一体进行发展,而且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发挥体育教学的特点和优势,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1 培养创新能力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不仅是活动的主体,而且是自身素质发展的主体,故培养创新能力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1) 要从学法指导做起;(2) 要从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合作做起,坚持民主教育论;(3) 要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位学生受益。
2.2 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学生在认识和了解世界的过程中,有着强烈的探究事物本源的本能和需要。而这种本能和需要是体育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要基础之一。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学生才会有新的发现;只有培养了发现问题的能力,才会有解决问题的需要,进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教学手段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开放的课堂,教师要大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事实证明,当他们能够发现问题,而后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印象就越深刻,技术也掌握得越牢固,而且会处于愉快的心理状态。例如,在教跨越式跳高一课前,教师把设计任务交给全班六个小组,要求每组完成一份方案提前一天交上来,学生便会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准备方案,当六份方案交到教师手中时,教师选择一份较好的略做修改作为第二天的正式教案,并让学生参与教学。这样不仅体现了学生的愿望,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更富于责任感,使他们在练习中更愿意配合,专心投入,也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2.4 运用变式教学,加强求异思维的训练,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教学形式是教师教,学生被动学,教师主宰课堂教学的一切,学生只是一个盛放知识的容器。现在,我们在教学中,应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在一堂体育课上,我让学生以体育活动的形式,表演“忽然间遇上倾盆大雨”的场景,并给他们5分钟时间准备。练习口令下达后,有些学生以跳跃的形式越过假想的“小河”,有些学生拉着“病号”急速跑向“安全区”……让学生们各显神通的练习设置,不但让学生们的力量、速度、弹跳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而且给了他们一个极好的自我表现的机会,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提高了。这样的课激发了兴趣,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受到学生普遍欢迎。
体育教学目的是高中《体育教学大纲》的重要构成部分,它是整个大纲构建的目标体系的最高层次,是确定教材内容的主要依据,也是用以检查和评估体育教学质量的标准。
高中新大纲所规定的体育教学目的具体内容共三项。
1.全面锻炼学生身体,增进学生身心健康
在初中体育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和基本运动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2.掌握体育的基础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使学生进一步获得体育、保健的基础理论知识;
掌握从事体育锻炼、体育娱乐、卫生保健和其它社会体育活动的必要技术、技能与方法;
增强学生的体育、保健意识,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的体育、保健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陶冶学生情操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教育,提高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
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创新、合作和应变能力,以及自立自强、坚毅勇敢、顽强拼搏和开拓进取的精神;
培养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和文明行为,使学生建立健康的审美观点,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
这三项内容是高中体育教学目的的整体,它们之间是互相联系和融合的。高中体育教学目的是整个高中各年级、各项教学内容和教学管理、评估的出发点和归宿。根据高中体育教学目的,确定编选教材内容的原则,构建了各年级体育教材内容的教学目标和年级的教学目标。各项教材内容,按其特点,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提出了纵向发展的系统性和层次性。年级目标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关文化科学知识基础、身体的发展状况和掌握技术动作的水平,按年级层次确定了年级的综合目标。各项教材纵向系统的年级划分,将同一年级的内容归纳在一起,确定为年级的综合目标,其目标体系如下。
二、高中学生体育教学目的具体内容
高中学生的体育是高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主要组织形式,体育教学目的完成得好坏,直接影响着学校体育目的的完成和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也影响着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优秀的新生和为国家培养优秀的劳动后备力量。
体育课程作为一个学科,同各种教学以及学校的各项教育活动相配合,共同完成高中的教育目的。
现对高中体育教学目的的三个方面,就自己的学习体会概述如下。
(一)全面锻炼学生身体,增进学生身心健康
在初中体育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这条目的,强调了“在初中的基础上”,说明体育教学目的的连续性,身体的发展不是截然分开的。同时也强调了“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在体育课程中和体育教学中的反映,要求全面地锻炼学生的身体,增进学生身心健康。
身心健康是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意思。在有的人看来,往往把没有病视为健康的标志,这是传统的、很低的标准。没有病固然是健康身体的起码条件,但对一个身心健康的人来说,必须是健壮的同时还要具有健康心理。身体是否强壮,或体质的好坏,是由遗传和环境、营养、体育锻炼、劳动、生活与卫生习惯等所决定的。遗传是先天决定的,但不是固定不变的。营养、正常的生活制度、卫生保健措施,特别是科学的体育锻炼,会促进身体的健康成长。
高中学生处于青春期后期,向青年的过渡期,正是从身体的正常发育期,向健壮型发展时期。改善健康状况,增强体质(身心发展),仍然是体育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
1.体育锻炼与高中学生的生长发育在高中体育教学目的中,为什么仍提出正常发育的内容?人体从胚胎到成年,不仅表现在人体重量和体积的增加(即生长),而且构造和机能同时发生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质的变化,表现为发育),这种正向的生长发育的变化,在高中阶段并未结束。经常地参加体育活动,不断地促进各器官系统的发育,并使其强壮,对高中学生具有现实的意义和长远的意义。高中《体育教学大纲》的教材内容,选编相当数量的基本体操和基本活动,就是为了达到促进身体正常的、更好的发育所安排的。
2.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和人体基本活动能力高中《体育教学大纲》的体育教学目的提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的要求,这里指的“进一步提高”是与初中相比较而言的。身体素质、基本的运动能力和生理机能之间的关系如何呢?身体的各种素质,其中包括速度、灵敏、力量、耐力和柔韧等主要素质(还应包括主要身体素质以外的一些素质)。身体素质是人体机能能力的表现形式,它是衡量一个人体质状况的重要标志之一。但是,这些素质又是在神经系统(大脑皮层)的指挥下,通过肌肉的活动表现出来的,也是内脏器官(特别是心脏、肺脏)功能的反映。其表现形式是人体的各种活动水平和能力(动作的质量),如跑得快、跳得高、投得远等能力的表现,虽然有技术、技能的问题,但其基础是身体素质水平的反映。
人体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人体内部各系统虽然都有各自的功能,担负着不同的任务。但是,它们之间并不是毫不相关的、孤立存在的,而是密切相关的。包括体育在内的一切生命活动,都是整个机体高度协调配合发展的结果。因此,从生理的角度来看,没有身体各器官和身体各系统的功能普遍提高,就不可能有某一系统的单独提高。只有在整体提高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提高身体的总体水平。当然这并不否认某一活动器官的发展,也会起促进身体整个水平相对发展的作用。
3.提高学生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人的机体的发展与周围的环境有密切关系。生物体与生物环境相适应,这是一切生物(包括人在内)生存发展的基本原理。机体与环境的统一的主要表现之一,是机体对环境的适应。适应并不是消极的“迁就”,而是为了更好地发展。进行日光浴、深呼吸、游泳的锻炼,对寒冷和酷暑的适应,都是高中学生体育教学所追求要达到的重要目标。
4.要重视培养健康的心理新的健康观包括心理健康。为了完成某一身体活动的目标,例如,跑完1500米的全程,除了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社会发展在各个领域人才的需求,对心理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例如:航天飞行,几个人甚至一个人在宇宙度过相当长的时间,要经受难耐的寂寞;到南极考察要经受寒冷和艰苦的磨炼;一次又一次的科学实验;等等。这一切都与顽强的意志这种健康的心理有关。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标准都包括哪些内容呢?这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而且难用定量的量表加以评价,一般认为应包括以下几项。
(1)智力发育正常。正常的智力是青少年能够正常生活和学习的基本心理条件之一。智力发育是否正常,也是衡量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
(2)人际关系的心理适应。这里讲的人际关系,就是个人与家庭成员、教师、同学之间能否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3)心理特点与年龄相符合。所谓心理特点与年龄相符,即心理特征的表现与同龄人是一致还是超常?高中学生的心理受年龄、社会、教育和家庭的影响,尽管不可能完全相同,但他们的心理状况正向成熟发展。为了当前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顽强拼搏的精神,开拓进取的态度,同他们的思想有关,与心理发展也有密切关系。在教学活动中,从个体与群体的比较中,即可发现学生心理表现的异同,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4)行为协调,反应适度。青年的心理与其自身的行为表现应是和谐统一的。如果高中学生的行为表现仍十分幼稚或特殊的“老套”,都是心理不健康的反映。
(5)良好的情绪。青年正处于积极向上、朝气蓬勃、活泼愉快的时期,也正是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如果忧心忡忡、恐惧焦虑、心理压力很大,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必然影响身心的发展。
通过体育教学,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活跃学生生活,培养他们生动活泼、顽强勇敢、坚韧不拔的精神是高中体育教学目的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掌握体育基础知识、技能,提高学生体育意识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高中体育教学这一条目的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要使学生获得体育和保健的基础理论知识;第二,要使学生掌握体育和卫生保健的基本技术、技能,提高他们的学科能力;第三,对体育兴趣、爱好和体育意识的培养。从这条目的内涵来看,其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我们必须对其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它反映了结合高中学生的特点,体育课程的基础性和与初中相比的“高层次”性。
1.对高中学生体育基础知识的要求提高了
在本条内容中,理论知识用了“基础”,技术和技能用了“基本”,这两者是否有区别呢?这两个词在有的地方用法和意思是相同的,例如,作为一种事物的“根本”等。但严格的说又是有区别的,基础带有面的意思,如房基或打地基,只能说基础不能说基本。此外,基本又带有主要的意思,例如,“基本完成了……”,还含有没完成的地方。而基础是比较肯定的、必须具有的意思,一般与知识联系起来用,多用“基础”知识。
新大纲对学生体育基础理论知识的要求提高了,既考虑其基础性又提高了要求,主要围绕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科学方法的运用,体育学科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理论知识不仅在课堂上集中讲授,而且在实践活动中,要结合操作方法、运动原理,向学生讲解。
体育基础理论知识,包括体育常识,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运动文化以及卫生保健知识。
2.重视体育基本技术、技能的培养和训练
学习和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技术和技能,是体育教学的目的之一,尤其是对高中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有人认为体育课不必学习运动技术,只要活动起来,身体受到锻炼,精神得到满足,就达到了“体育的目的”。表面看来,这并没有什么大错,但是这里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活动或运动的合理性和规律性。我们都认为学校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不同,在体育教学中不一定学习过于繁杂的竞技技术和追求运动技术的细节,但是,只要参加体育运动,就有运动技术的问题。至于那种否定体育教学是一门学科的教学,把体育课降低为一般体育活动的思想,更没有正确认识体育作为一门必修课程的意义。
关于技术和技能的关系问题,这里需要进行一些解释,因为这两者是有一定区别的。
什么是技术(这里指运动技术),也可称为身体练习的技术、动作技术:是指在学习和练习动作时,所做的动作符合人体科学原理,能充分发挥人体的潜力,合理而有效地完成动作的方法。
什么是技能(这里指运动技能):是指学生按运动技术的要求,通过反复练习,较好地掌握了某种运动动作的方式,形成动作系统,并能充分运用自己的体力去完成,这即是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
按心理学的解释,技能即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智力动作方式和肢体动作方式的复杂系统。
这里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技能是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和技术的基础上,经过反复练习形成的。技能又分为较低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高级的技能亦称熟练技巧。
只有掌握了运动技术和技能,经过反复练习,才能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不学习技术动作怎么能运用技术进行反复的练习;不反复的练习怎么能形成技能,进而用以锻炼身体。参加体育锻炼促进身心发展的结构如下图式:
附图{图}
上图可以说明学习技术,经过不断的练习形成技能与促进身心发展的关系。对高中学生应在初中已学的基础上,对技术动作提高要求,并逐渐形成技能,提高锻炼身体的效益。
高中学生在强调对学生进行体育价值观的教育的同时,仍然要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并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这里提出的“提高学生的体育、保健能力”,笔者体会是指体育这一学科的综合学科能力,包括掌握技术动作、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和自我设计、自我锻炼、自我调控、自我检查评价以及自我卫生保健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陶冶学生情操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学中始终应十分重视的教育目的。其中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核心问题。这一教育目的的实现是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潜移默化地渗透和行为指导进行的。还应把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提高到国家、社会对青年一代的期望联系起来,进而进行体育的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
社会主义教育是由我国的教育总目标和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需要决定的。当前体育理论界研究讨论的运动项目的目的论与手段论之争,同样涉及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高中教育应通过各学科教学,进行基本观点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把学生和锻炼同自己的社会责任相联系。体育教材内容有理论有实践,包括体育的社会文化、生理和心理学知识、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和相关的操作技术与行为,都应以完成教育和体育教学目的为准则,脱离教育、教学目标,单纯把参与田径、体操、球类、民族传统体育、韵律操和舞蹈的“活动”作为终极的个人兴趣和目的,不符合我们社会主义性质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体育教学是组织起来的班级集体活动。教学中因材施教,加强对教材内容的选择性,是在群体教育活动中进行的。我们要反对“一刀切”或“齐步走”,但这不是反对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依据。体育教学中的群体活动是本学科的特点,在体育活动中每时每刻都要发生人与人、即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联系;教学比赛中的个人与群体、这一小群体与另一小群体之间的较量;技术与战术的运用;等等。上述一切都是在充分发挥个人聪明才智和运动能力的同时与集体发生关系。发挥群体的作用,进行集体主义教育,不是限制学生个性的发展;同样,发挥个人的特长,重视个性发展,不是发展学生的个人主义。因此,对高中学生进行团结合作、互相帮助等优良品德的教育更应加强。
新大纲明确地提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及自立自强、坚毅勇敢、顽强拼搏和开拓进取的精神”。这反映了教育改革培养目标的时代特征,对高中学生提出的自立、自强、勇于开拓进取的创造精神。这里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关于“发展学生个性”问题。什么叫个性?通常是指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它是由人在适应或改变现实环境的活动中形成的各种意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但是,问题并不是这么简单,它是由多层次、多侧面结构复杂构成的整体。这些层次有:(1)能力——完成某种活动的潜在可能性特征;(2)气质——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3)性格——完成任务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特征;(4)活动的倾向特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对于体育教学来说,发展学生的特长,是发展个性的一个方面,但不是全部,而且更重要的不是简单的结果,而是一系列的心理过程的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的倾向和完成“任务”的态度与行为。只有把发展学生的个性作为教育、教学目的重要内涵之一,才能有效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就要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把学生视为主体,把教与学看成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不仅重视教师的教法,更要重视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学法。
怎样看待发展个性与群体教育活动的关系呢?有的人往往把发展学生个性与重视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对立起来,这是一个误区,这两者的关系是不矛盾的。社会观察和科学实验证明,离开社会群体,离开人际关系,个性是不可能形成的。个性属于社会范畴,它存在于通过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通过社会参与并与群体的人际关系表现出来的。“群体中的人际关系是以微观的形式而存在的,但它又受宏观的社会关系系统所制约的。”其基本图式是:
─────────
───────│在群体中通过交往而│──
│宏观的社会关系││││个性│
───────│形成的微观人际关系│──
─────────
参考文件:
1.《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
2.《九年义务教育初中体育教学大纲》
3.《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
4.《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供试验用)》
参考书:
1.《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学习指导》,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王焕勋主编:《实用教育大词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3.朱智贤主编:《心理学大词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4.潘菽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
5.瞿葆奎主编:《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学文集之一),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6.陶景@①等主编:《学校体育大辞典》,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7.吕达著:《中国近代课程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8.[日]松田岩男著:《体育心理学》《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卷)编写组编译(内部参考)。
9.《中学体育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1.1不同类型高中学生身体形态指标比较研究
1.1.1不同类型高中学生身高指标比较身高、体重是研究人体体质状况的重要指标,身高主要由遗传与环境因素决定,体重主要受营养水平、体育锻炼等生活方式的影响。从表3可以看出,镇江市区2010级不同类型高中男、女生高一测得的平均身高比较接近,经方差分析重点高中、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高二测得的平均身高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不同类型高中之间的差距较小,经方差检验,也都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1.1.2不同类型高中学生体重指标比较由表4可知,镇江市区2010级不同类型高中男、女生高一体重测得的均值相差较小,经方差检验均无显著性差异。高二测得的均值都有所变化,其中男生经方差分析重点高中与普通高中没有显著性差异,但与职业高中具有显著性差异,其中重点高中、普通高中男生的体重都高于职业高中;女生的均值也存在一定差异,经方差分析重点高中与普通高中具有显著性差异,与职业高中也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其中重点高中均值指标最大、其次是普通高中、再次是职业高中。这说明进入高年级后,不同类型高中由于学习任务、学习压力的不同,锻炼的时间与重视程度发生了变化,重点高中、普通高中,尤其是重点高中的学习任务十分繁重,运动时间明显不如体育中考前的初中阶段,从而导致体重增加;女生因青春期发育的身体与心理变化,体育锻炼时间与强度则更少,故体重增加更加明显。职业高中高年级学习压力相对较小;且逐渐接触社会,生活方式也相对稳定;体育活动时间相对普通高中和重点高中较多。这些,或许是导致体重指标出现差异的原因之一。
1.1.3不同类型高中学生身高标准体重比较表5、表6显示高一年级时,不同类型高中男、女生身体形态比较接近,男生正常体重的比率偏低,女生能够达到半数上;从总体情况来看,女生的身体发育状况好于男生。高二年级时,重点高中、普通高中男、女生的正常体重的比例都在不同程度的减少,超重、肥胖的人数的比率都在增加,但职业高中却相反;重点高中、普通高中男、女生中较轻体重的人数都在增加,职业高中却在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进入高年级后职业高中的身体形态发育水平要好于重点高中、普通高中,原因很复杂,除了遗传与生活环境的直接影响外,可能在运动时间保障、睡眠质量、饮食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另外,就是性别差异使然,女生的发育要早于男生。
1.2不同类型高中学生身体机能指标比较肺活量体重指数是反映人体呼吸机能的一项重要指标,它是人的耐力素质的物质基础。从表7、表8表可以看出,高一男、女生身体机能指标都比较接近,经方差检验,不同类型高中都不存在显著差异;进入高二年级后男、女生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值得注意的是身体机能指标均值都仅达到《标准》中的“及格”等级。这说明不同类型高中学生的身体机能水平一般,从中可以推论出耐力素质水平也一般。据此,在体育教学与锻炼活动中加强耐力素质练习,提高呼吸机能水平,是一项需要关注和加强的干预措施。
1.3不同类型高中学生耐力素质测试指标比较表9显示,2010级高一男生1000米测试指标比较接近,经方差检验,无显著性差异。而高二测试数据显示,都有不同程度的退步,重点高中、普通高中退步的幅度比较明显,经方差分析重点高中与职业高中存在显著性差异。女生高一时也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高二时,差异明显,经方差分析,重点高中与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均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这就说明受体育中考的影响,高一学生入学初身体素质指标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进入高中学习阶段后,因学习负担的加重、锻炼时间的减少,不同类型高中学生的耐力素质都有所下降,其中重点高中测试指标下降的幅度要比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明显,女生尤其明显。因此,借助必要的考试、升学达标等刚性干预措施能够促进学生自觉进行体育锻炼。就测试指标而言(见表10),男生均值都能达到《标准》中的良好等级;女生也都能达到及格等级。究其原因是各学校都把耐久跑作为课间操、“活动课”、或“大课间”的主要锻炼手段,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1.4不同类型高中学生力量素质测试指标比较引体向上是评价学生上肢力量和耐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据表11、12可知,镇江市区2010级高一男生引体向上测试指标的均值,均不及格;且得分过低、仅10分,经方差分析无显著性差异。进入高二年级后,不同类型高中男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均值得分仍是10分。不同类型学校相比较,职业高中提高的幅度明显高于重点高中,经方差分析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而重点高中与普通高中无显著性差异。女生高一年级时,重点高中仰卧起坐测试指标要好于普通高中、职业高中,经方差分析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进入高二后重点高中女生的测试指标明显下降,经方差分析,与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均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而成绩都比它们要差。就整体成绩而言,高一、高二不同类型高中女生的仰卧起坐一般,均值仅达《标准》中的“及格”等级。以上说明不同类型、不同年级高中男生的上肢力量都很差,进入高年级后肌肉力量不断增强,但增幅不明显,就增长的幅度而言,职业高中要明显高于重点高中与普通高中;不同类型、不同年级高中女生腰腹力量一般,进入高年级后,不同类型高中女生力量素质下降得很快,其中重点高中测试指标下降度明显要比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大。由此可见,应有针对性地采取力量锻炼的干预措施,尤其要强化男生上肢力量的锻炼。
1.5现状与差异的致因分析
1.5.1过重的学习与心理负担,使得学生的运动时间根本无法保障重点高中、普通高中,尤其是重点高中为积极应对高考,日常的课务安排十分紧凑,一天要排上十几节,即使周末仍然要到校上课、或自习,很多学生还要上家教,所剩课余时间少之又少,再加上平时睡眠不足,周末还要适当弥补;另外,高考的压力又很大,这就使得重点高中、普通高中学生的体育运动时间根本无法保障,而职业高中日常课务与压力明显要轻松得多。
1.5.2管理重心与精力分配的倾斜,使得“阳光体育运动”的质量大打折扣在日常的管理中,重点高中、普通高中学校领导的管理重心、精力主要集中在“高考”上,对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大课间”等的关注程度明显削减,这就使得“阳光体育运动”的质量大打折扣;另外,“两张课表”,随意挤占体育课、活动课的现象时有发生。职业高中基本上不存在升学压力,重心在日常管理,与重点高中、普通高中存在着较大差别。
1.5.3受主观意识的影响,女生进行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与能动性不够大多数男生都能够掌握1-2项运动技能,且很热爱体育运动,而女生受主观意识的影响,锻炼的积极性与能动性相对要差一些,而且大部分女生不能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又进一步影响了她们的体育兴趣与习惯。
1.5.4教师对《标准》认识的局限,导致教学内容安排的针对性不强很多教师对《标准》的认识存在局限,在选项教学中,过多地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以球类运动为主,且教学内容的安排针对性不强,缺乏发展上肢力量、或腰腹力量的锻炼方法与手段,使得男生的上肢力量尤其差;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教育主管部门的培训力度不够,且缺乏必要的监管机制。
1.5.5刚性目标与考试导向,大大促进了学生自觉体育锻炼行为的养成受中考体育的影响,无论学校、家长,还是学生的目标非常明确,都十分重视体育锻炼,从而大大促进了学生自觉体育锻炼行为的养成。进入高中后,受高考升学压力的影响,以及缺乏刚性目标,很多学生、尤其女生的体育锻炼明显放松,故耐力、力量素质下降得尤其明显。
1.5.6学生吃苦精神的下降,越来越热衷于运动负荷较小的“选项”镇江市地处发达地区,生活条件比较优越,且绝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吃苦精神较差,在日常选项教学中,能够认真学练的学生少之又少;再加上教学中缺乏硬性的规定或要求,很多学生、包括男生都选择羽毛球、乒乓球等实际教学中“运动负荷较小”的“选项”;更有学生把体育与健康课程理解成或散散步、或聊聊天的“休闲”、“娱乐”活动。这种选项倾向与错误的认识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2结论与建议
2.1结论1.不同类型高中高一年级男、女生身高、体重都比较接近。进入高二年级后,男、女生身高、体重均有了一定的提高,其中不同类型高中身高不存在显著差异;男、女生体重相比,重点高中与普通高中差异不明显,但显著高于职业高中,其中女生非常显著;职业高中的身体形态发育水平要好于重点高中、普通高中。2.不同类型高中高一年级时,身体机能指标都很接近,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进入高二年级后,男、女生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3.不同类型高中学生的耐力素质指标进入高二年级后都有所下降,其中重点高中下降的幅度要比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明显,女生尤其明显。4.不同类型高中高一年级时,男生上肢力量素质差异不明显;高二年级时,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职业高中提高的幅度显著高于重点高中,而重点高中与普通高中相比差异不显著。高一年级时,重点高中女生腰腹力量要显著好于普通高中、职业高中;进入高二年级,重点高中下降得很快,成绩明显低于普通高中、职业高中。5.不同类型高中学生除男生的耐力素质较好外,男、女生的身体机能,女生的耐力与腰腹力量素质都一般;男生身体形态、上肢力量素质指标整体水平都很低。
一、体育课堂“自主学习”的有关理论
1.体育课堂“自主学习”的定义
以自主学习理论为指导、借鉴其它课程改革的经验并结合体育学科特点,吴本连和季浏两位教授把“体育课中的自主学习”定义为:学生自定学习目标和练习方法,通过自我监控练习过程和及时评价练习结果等方式,在教师必要的示范、精讲和帮助引导下,最终实现学习目标的学习。他们认为,构成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学的程序主体主要包括学生自己完成学习和教师帮助引导两个环节,其中学生自己完成的学习是核心,主要包括自定目标、自选练法、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矫正练习,而教师的作用主要是组织教学、情景导入、目标设置、精讲示范和答疑鼓励,为学生有效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和提供帮助。
2.构建“自主学习”的体育课堂模式
综合上述理论及相关论文,我觉得“自主学习”体育课堂模式的构建是建立在师生共同活动的基础上的,其中学生的自主活动是核心。教师的任务就是把课堂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发展规律结合起来,创设有利环境,启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更大空间,让学生在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中学会探索与思考,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获得体育知识和技能,并从中促进个性的发展,发挥自我潜能,提高自我认识,培养自主精神和终身体育意识。
二、如何构建“自主学习”的体育课堂模式
1.课前准备阶段
(1)明确自主学习的目标。学生的“自主”是相对的,课堂教学是有指导的学习行为,绝不能因为提倡“自主学习”,就放松老师的组织、指导作用。因此,要求教师要明确目标与任务,预定运动量和运动负荷,设计相应的教学组织形式,尤其在安排练习时要有针对性地指导。
(2)自主学习的课题要与学生的学习能力相适应。自主学习课题的难度,要与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相适应。如果教师布置的课题过深过难,超越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自主学习就无法进行,学生就茫然不知所措,如果课题过于简单容易,则会导致自主学习的幼稚化和流于形式。
(3)教师应适当地去引导学生。体育课有其特殊性,特别是对于不同项目的教学,我们要采用合作式、竞赛式、游戏式等各种手段,努力促进学生达成目标,我们在运用自主学习时,应视其各种情况去分析处理,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产生更高的效率。
(4)关注个体差异。毋庸置疑,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特点,都有差异性,他们都有不同的学习能力,在体育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可动摇,所以教学中不可一概而论,应有的放矢,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体现因材施教,这样我们的体育课堂才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乐园。
(5)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环境的安全。教师必须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环境的安全。为此,要对运动器材进行认真检查,安置好保护器材,向学生传授自我保护和互相保护的方法,维护好教学秩序等,加强对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教育学生要互相关心,互相鼓励,互相帮助,营造一个安全、宽松的学习心理环境,以免学生特别是体育差生,在心理上受到伤害。
2.课堂自主学习过程
(1)根据技工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规定,允许学生选择不同深度的同一项目,结合项目特点,可设计分级教学的管理模式,鼓励学生以最短的时间学最多的知识与技能,尽早掌握较高水平的体育知识技能,为终身体育锻炼打好基础。因此,我们可以尝试将所有的开设项目内容均分为基础班和提高班两种类型供学生选择。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把提高班分为2~3个层次,依据不同层次制定相应的课内教学计划,教学时先分层次授课,以练习各层次的基本技术为主,而后,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交互练习,发挥学生之间相互“传、帮、带”的作用。在不同层次之间可实行弹性调整,进步较快者可进入高一层次,停滞不前者降一层次。对进步幅度较大的学生,可给予加分奖励。实践证明,这样既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构建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
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方式是师生互动。教师与学生是有感情、有思维的教学统一体。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同时,学生又要尊重教师的教学劳动。例如:模仿参加世界杯球赛,让学生扮演不同国家球队队员,拉拉队队员,教师参与到学生之中,学生做裁判员,师生在教学中情感交融,气氛和谐,进而达到师生情感共鸣。学生们在这种无拘无束的课堂中表演及创造,会更加出色。
(3)自主式的准备活动,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充满想象、勇于创新的空间。如在篮球单元教学时,各学习小组讨论并创编出多种练习方法,有的小组将街头篮球的技术和方法运用到练习中。因为街头篮球的动作花样多且好看,这也激发起其他同学学习的兴趣,在练习中互相学习、互相比赛谁的动作最酷,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这样的准备活动既使身心得到了准备,又锻炼了球技,大大提高了身体准备的效率,有效地降低了运动损伤的发生机会。
(4)设置专项训练。对模式中的每一个环节如“自己练习”、“自提问题”、“小组活动”等,学生在开始时都不是运用自如的,都有一个发展过程,为了尽快进入角色,需要进行专项训练,设置专项训练课,如:“练习指导课”、“自我提问练习课”等,专门教给学生方法,以学生自主练习为主,以赛带练,赛练结合,赛中求学,教师指导、传授为辅,经过练习形成能力,最后使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
(5)实现教学主体间的多向交流。以往的体育教学多表现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单向交流,而自主学习课堂教学则是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为主的活动。比如,在篮球行进间运球的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独立运球,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彼此的运球经验,分析产生的问题,这是学生之间的初步交流。而在以小组为单位的练习过程中继续组织学生彼此间进行相互学习与探讨,其间教师再适时地给以补充、点拨,学生便会在讨论与实践中深化认识,完成学习。这样的交流充分发挥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学习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6)开设攀岩、定向越野、高尔夫等一些时尚的运动项目。随着社会健身、娱乐、休闲运动的普及与发展,学生学习的兴趣不再局限于以往的体育项目,而是热衷于攀岩、定向越野、高尔夫等一些时尚的运动项目。体育课应多开设这类运动项目,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7)设置学生的自我监控系统,以保障学生自觉地有责任感地进行自主练习。自我监控的常用方法是采用开列“自我提问单”。在个人自学时,学生可以用提问单随时在自己的练习过程进行提示和调节。如在篮球内容教学“个人自练”中的提问:①我会运球吗?运球有哪些方法?②我会投篮吗?怎样才能投进篮筐?③我会传球吗?怎样才能接住球?④我投不中篮,想办法解决了吗?⑤我能抢到篮板球吗?⑥我看过“NBA”、“CBA”球赛吗?查阅有关资料了吗?
在小组讨论、汇报、展示时,教师要提示学生:小组练习、展示时,你应怎样做?也就是重申小组练习方法和展示的要求。如:①对展示者的要求:你在展示时才能使别的同学看得清楚、明白,并从中学习到不会的动作。这样创设情境,改变过去的“练者无意,看者有心”,练者心中没有观众,只管自己练,不管别人是否能看得懂和看得清楚的现象,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展示的目的性、对象性、兴趣性都有了,哪还有汇报展示不好的。②对看者的要求:你怎样看别人的汇报展示,才能学会你不懂的部分?或别人展示时你应怎样做?这样提示改变了过去的“练者有意,看者无心”的现象。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具有现代社会人的能练、会练、善练的能力。
(8)设置评价激励机制。实施由学生自评、互评、小组评价与家长评价、教师评价综合的体系,评价激励把定期与不定期结合,内容相对稳定,技评、达标、体质测试、出勤情况、竞赛成绩等综合素质的考核,突出进步幅度,追求差异发展,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
3.课后巩固练习阶段
教师组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结合已有的知识与能力进行各种拓展性的练习(如竞赛、游戏等),例如指导学生用追逐跑的游戏练习法提高跑的能力,以达到知识的巩固和提高,拓展能力。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术进行实践性的巩固,例如学生学习太极拳后,要求学生回去教给家人,这样会有效地巩固知识。
三、构建“自主学习”的体育课堂模式的作用、意义
1.教师因材施教,教学方法灵活,注重学生个体差异
学生是主体,师生互动式教学,教师既是知识传授者、组织者,也是辅导者、答疑者及服务者,有教学计划,但不拘泥于计划。
2.注重学生个体的心理需求与体验
以体育为手段服务学生的身心健康,使学生学会健身、健心,学会做人。
3.自主学习课堂体现的不仅是接受,更是在目标引领下的一种“自悟”
在这种“自悟”过程中,学生自己探索与发现体育学习的规律,领会与掌握学习动作的要领与方法,克服和解决学习中的困难,最终在获得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体验到体育学习的成功与快乐,形成丰富的情感,继而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得到提高,自我价值观得以形成。
4.从长远意义上看,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也是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
【关键词】武术;体育课;课间操;业余队;文化
武术于1961年被纳入体育教材内容之中,1998年再次被当时国家教委规定为体育课项目。“学校武术”有着教师、学生、课时和练习场地相对稳定,有利于武术大面积传授的教学条件。中国武术的可持续性发展急需要这样一个年龄结构轻、文化层次高,人员集中固定的大领域。可见,学校开展武术教学课程具有健身、防身、教育功能正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还能弘扬民族精神,锤炼陶冶人的性格。武术作为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传统武术只有满足人们的需求才能得到生存,所以传统武术的发展也必须符合社会的发展趋势为前提,按照社会的要求进行改革和创新。因此,以小学武术教学现状为切入点,如何以新的理念为指导,正确、科学、有效地普及教学。笔者作了一些尝试:
1构建“生活化”体育课堂,是孩子自身发展的需要
体育生活化教学是以体育生活为根基的体育教学,是体育技能和教学方式充分结合生活情节,体验等经验,并以此指导学生健康、娱乐、生活行为的教育课程。在武术课堂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把武术教学视为一种生活,创设和谐、愉悦、民主的教学气氛,创建积极丰富、多方面的精神生活。创设有挫折、有成功、有喜悦、有悲伤、有猜想、有思考、有交流、有争论等,多彩的教学生活。让学生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激发求知探索的潜能 。这样武术课堂才能更好的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内在需要 。因此,教学时教师要注重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相渗透。
1.1体育场地布置生活化
教师在上课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在体育场地的布置上下足功夫,场地的设置、装饰必须符合教学内容的需要,一眼看上去感觉非常的逼真、充满吸引力,学生有跃跃欲试的感觉,想立刻参与其中的欲望,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再针对小学生心理的特点,设置情景,将学生身体辅助练习和武术教学内容同教学任务联系起来,使课堂教学得到最大化的发展。
1.2情景教学趣味化
情景教学生活化是给学生创设一个能够积极主动学习氛围,给学生应有的自,尊重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并结合武术教学情景来渲染课堂的氛围。 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允许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让他们尽情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及实施他们的做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参与各种认知和实践活动中去。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创造性学习的真正主人,生动活泼地发展、创造成功的机会和条件,为今后更好的生活打下基础。所以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从课的开始到结束的设计,都必须让学生一直在情景中学习。 如:教学《猴拳》。课的开始,教师要对学生提出要求,规范课堂管理,确保课堂教学有条不紊的展开。
准备活动部分。内容设计让的辅助练习,应将学生身体辅助练习和武术教学内容同教学任务充分联系起来。学生可以在老师的带领下窜出“水帘洞”“绕过小树林”“ 跳过溪”“走过独木桥”“过爬杆 “短距离疾跑”等活动,让他们把自己融入到情景中,把自己看做是一只真正的小猴子。教师就扮演“大王”的角色参与其中,但教师的每一个动作都必须形象逼真,语言生动有趣,引领学生完成整个准备活动。正是这种真实的情景再现,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拼搏精神,更能激发学生往下学习的热情。这种新的师生关系更加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这个环节。学生学习猴拳时,先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想想孙悟空在花果山和候孙们挠痒痒时的神态、出洞、窥探、赏桃、攀登、摘果、争斗、嬉戏、摘桃、蹬枝、拼抢、藏桃、蹲坐、吃桃、喜乐、惊窜、入洞的样子;然后再由老师将猴拳的动作展示出来,让学生进行模仿,在模仿的过程中由浅入深,进行掌握猴子的形态的系列动作;接着再掌握猴拳的基本动作方法如:抓、甩、采、切、刁、拿、扣、顶、个“度”。这样就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积极主动学习的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方位进行指导,耐心地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鼓励学生和尊重他们的意愿,包容他们的错误,并积极参考学生的建议与要求,优化武术课堂教学进程和方法。定能使每个学生都能投入到动作的想象和学习中去,达到在愉快中学习,在快乐中健康地成长。
2开发有价值的系例武术操,提升民族素养
国家体育总局指出要“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进校园活动”,《学生体育健康标准》试行方案中对“课间操”等活动形式规定出勤考核标准,以加强学生的锻炼,增强学生的体质。在新《九年义务教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相关政策实施下,紧随着新一轮改革的深入,学生每天锻炼不少于一小时,开展体育大课间活动,武术操开始走进中小学校园,有力的推动了校园文化建设与阳光体育课间活动的开展。2010年9月,当全国小学生武术操《旭日东升》等以武术基本动作为元素,以广播操为基本形式,保留了武术的韵味和属性,吸收了部分韵律操动作,丰富了体操的表现内容和形式,在全国中小学大部分学校开展起来。然而,众多的因素的存在严重干扰了学校武术的教学指导思想,导致学校武术的开展现状不容乐观,开课率更不理想,武术操的开展没有在各学校普及开来。而有的学校只注重形式,停留表层,口号响亮,没有行动,事不追我,能过就过,人为地让学生停留在维持性的学习上。现代社会处于急速变换之中,是知识更新的时代,不能只对学生提出掌握知识的要求,而是要学会学习,学会创新,不断的掌握新的技能。实际上校园是指传承文明和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育人场所,是培养人和造就人的实验基地,是让师生眷恋的地方,是人们取得和谐发展的一个空间。如果校园没能给学生施展武术锻炼的平台,那么就阻碍了教育保持民族传统性的需要。因此,学校体育课程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更能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一种思想、一种意识、一种精神。中国武术才能在学校领域里和谐发展和。
2.1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小学生活泼好动、爱探索、好奇、模仿能力和表现欲特强,教学中教师应把握住学生这些心理特点进行教学。做到让学生“一看就精彩”。 首先让专职武术教师为全校师生来一次精彩的武术表演,从教师娴熟自如,舒展大方、准确到位、富有力量的优美示范,给学生一种健与美的感受;从学生理解到欣赏武术的神韵美到视觉上的冲击激发学生学习武术的激情; 从教师展示时发出的号子如“哈 、哈哈”等,积极调动和激发大课间的课堂氛围。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先分节教学,难度大的动作要分解来教,,教完第一节武术操后,让学生在课堂课外练习、互相展示、互相指点。待整套操教学完后再连起来练习,纠正、规范动作。教学时一定要注意配上教师灵活多样的口令和音乐伴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师在教学时还要仔细观察,挖掘那些模仿能力强、身材协调性好、节奏感强、动作比较到位的学生,让这些学生在全校的大课间操时示范表演,以促进全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再次,对刚入学的新生年龄较小,抽象思维能力差,只凭单纯的简单的讲解是不够的,作为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感知能力和模仿能力。首先,利用多媒体视频慢播功能,让学生跟着画面中的动作慢慢模仿;其次,利用课间操组织高年级武术操做得好的学生为一年级新生带操,既可以使学生对武术操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又可以树立学好武术操的信心。这样,每天的模仿练习,使学生能够较快地掌握武术操的基本动作。再步步深入,在众多爱好中形成一个中心爱好。由单纯从兴趣出发转到有目的的去发展特长的轨道上。
2.2构建武术操校本教材
武术操作为体育课程进入我校已有十多年的历史,是玉溪市唯一的一所,最早把中华武术课程引进校园的学校,武术课间操早已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为了更好的在校园传承和普及武术体育课程,打造学校体育特色,让武术操成为学校对外的宣传、展示的窗口,继承中华武术的优秀文化遗产,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增强体育锻炼的习惯和兴趣。武术操作为我校的大课间活动,早已在1999年就开发了《中国功夫》的校本教材,以推动武术运动的开展。新生入学的新生第一学期都要学习武术操。在此基础上2009年我校又开发了具有观赏性和武术技术元素为一体的《精忠报国》武术操的校本教材,囊括了武术中的拳术、剑术、棍术和少林入门功夫等基本动作。“在武术操的创编过程中,力求做到三大突破”首先是主题突破。武术不仅贯穿了中国文化的主题,还渗透了文化内涵,突出“以武养德”,而不是单纯的武术动作的组合。第二是内容上的突破。打破了极少吸收韵律操的动作,丰富了本操的表现内容和形式,还原了武术的本性。第三是形式上的突破。将武术的本质属性通过操的形式体现出攻防内容,保留了武术的韵味和属性。使整套操贯穿着培养民族精神和因我是中国人而骄傲的主旋律,以及武术动作劲美结合的特点,激发和调动学生做好每一次、每一个动作的激情。培养了少年儿童活泼、向上、开朗的精神风貌。丰富了想象力与表现欲。同时,音乐铿锵有力,激发了学生爱国的热情和新时代中国少年儿童积极向上的风采。其次,动作变化和歌曲相融会贯通,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武术动作的表达。如最后一句歌词:“堂堂中国要让四方来贺”。达到整套操阶段,学生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倍增,学生展示武术功夫的意境更强。再加上武术操中的基本手形、步形、腿法、跳跃、抱拳礼、起势、侧展、砸拳、剑指、划臂仆步等,一招一式打得更是有模有样。当表演到出拳、踹腿、横扫千军、少林的拳脚功夫时那一声声整齐的“哈、哈哈”,把“武术的形神兼备、内外合一”的特点体现的淋漓尽致,更显示出中国武术气吞山河的气势和中华武魂的魅力。展现了武术运动的体育性和艺术性的和谐发展,对中国武术能否在学校领域中发挥作用做了最好的诠释。所以,丰富中小学校“大课间”活动,开发不同系列的武术健身操是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是带动群体推动学生锻炼的意识。
3提高学校武术队的水平,是带动群体锻炼需要
学校武术业余运动队主要指利用业余时间对部分体育基础较好的同学,通过运动队的形式集中进行较系统的训练,从而达到全面发展身体素质,提高运动成绩为目的的一种专门教育过程。它是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普及与提高武术知识和技能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不仅可以培养优秀武术运动员的后备力量,还可以推动和指导学校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带动更多的学生自觉进行体育锻炼,融入到传统武术文化的氛围里。如我校的业余武术队,从建队到今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是玉溪市唯一的一所,最早把中华武术引进校园的学校,学校把它作为特色项目来抓,引人学校规划和工作计划,进一步探讨,开展武术课程教学研究。为了使武术更加系统性、阶段性、融合性,学生天天坚持训练,从不间断,不断的培养了学生的技能、思维、创新的良好个性,成为自信、有创造力的人才。为体校输送了多名优秀运动员。今年我校的三名队员代表红塔区在省运会女子拳术比赛中又获得第七、第八名的理想成绩,双人对练获得铜牌。带动了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武术队伍中来,形成了办学特色,校园里的一道亮丽风景。为弘扬民族体育文化,使武术在小学体育课程中不断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