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科学教育观的基本概念

科学教育观的基本概念

时间:2024-03-20 10:17: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科学教育观的基本概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科学教育观的基本概念

第1篇

素质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四个方面的教育。

1.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近代史和现代史教育,国情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环境保护意识教育,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

1.2全面培养学生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质

初中化学教学中要处理好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关系。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形成能力的基础,而能力是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必要条件,是提高学生科学文化水平的重要因素。在教学中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要重视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既要注意概念的科学性,又要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引导学生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要加强化学用语的教学,重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引导学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了解一些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制法和用途问的联系,加强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指导作用。学习一些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的基本技能,初步认识化学在实际中的应用,并能引导学生初步运用化学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现象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1.3教育学生全面发展,提高身体心理素质

在化学教学中,教育学生要树立自信心,克服自卑感,勇于战胜困难,树立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勤奋善学、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作风,遵纪守法、勤俭节约、团结互助的品德。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点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关心学生的体质和健康,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提高身体心理素质,让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全面发展。

1.4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劳动技能素质

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运用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引导学生设计、组装实验,启发学生的思维。实验中要严格要求,操作要规范,科学合理,注意安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学习方法。鼓励和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些家庭化学小实验,帮助和支持学生适当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激励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探索研究的精神。

2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2.1认真学习钻研教育大纲,提高教9币素质

学习和研究教学大纲,真正认识到九年义务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实施素质教育,使初中化学教学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树立素质教育观点。化学课的讲授主要目的是在教会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制法和用途;通过一些定性的验证性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通过化学计算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定量地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双基知识的同时初步形成用化学观点和化学方法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2.2重视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非智力因素是指人在行为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个性特征,主要包括:兴趣、动机、理想、气质、性格、品德、情操、情感和意志等等。它在人的行为的或心理的活动中起着动力性和方向性的作用。如学习化学的良好动机的激发与培养就有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即好奇一兴趣一喜爱一爱好一热爱。化学教师往往利用化学实验中的发光、发声、发热、颜色变化,状态改变、气味等奇异现象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但好奇是一种比较原始的、本能的、不稳定的认识倾向,接着,教师又通过形象生动、准确明白的讲授、以及性质联系用途、理论联系实际等教学手段和方法加以引导和巩固,还有作业与考试的成功的鼓舞等,逐渐使好奇发展为兴趣。兴趣比好奇要深刻、稳定、具体清晰且有力。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发展为喜爱、爱好和热爱。当学习成果常与荣誉、理想和抱负联系在一起时,喜爱、爱好和热爱就融有强烈的情感和意志色彩,具有稳定、持久而强烈的动力特征。

第2篇

一、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应试教育提出的,它们的主要不同在于教育观、质量观、学生观不同,即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使学生全面发展,是否使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存在的差异:从培养目标上看,素质教育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应试教育只重视智育。从对待学生上看,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应试教育只面向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从教学内容上看,素质教育着眼于素质的全面提高;应试教育是考什么教什么,不考不教。从教学过程上看,素质教育注重启发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应试教育则是教师一讲到底,学生只是听讲。从教学方法上看,素质教育是师生双向,变讲授为训练,优选最佳的教学方法;应试教育则为“满堂灌”,学生被动地学习。从学生负担上看,素质教育目标是当堂理解,重视学科能力的提高;应试教育是大搞题海战术,学生不堪重负。从教学效果上看,素质教育的任务为大面积培养合格学生,应试教育侧重个别尖子学生的学习。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应试教育是以追求升学率为根本目的的陈腐模式,扭曲了教育的本质,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我们要坚决反对应试教育,毫不犹豫地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这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

首先,要认真领会大纲。新大纲是根据义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制订的,化学义务教材又是根据我国国情、化学学科的特点和中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规律而编写的。大纲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注重了化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传统知识和现代知识,本学科知识与相关学科知识等各个方面的联系。因此教师正确执行大纲,就能保证化学教学从单纯的以升学为目的的应试教育转变为公民的素质教育,从只重知识传授转变到重技能和能力的培养,从只重书本转变到理论联系实际,从只重智育转变到德、智、体、美、劳五育全面发展。

其次,要把素质教育的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中。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在备课时应注意制定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学生学习情感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落实,使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都能得以提高。

最后,加强学法指导,注重能力培养,这是教学观念转变的具体体现。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形成能力的基础,而能力是学习掌握知识技能的必要条件,是促进学生提高学习水平的重要因素。教师在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学法上的指导,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使学生的素质得以提高,使素质教育落实在日常教学之中。

二、转变学习方法,注重思维能力的训练

初中化学教材是按义务教育大纲编写的,它的体系是必学与选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为主与阅读和家庭小实验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比较科学的体系,使教材延深到了社会和家庭,使化学教学与日常生活、科学技术、生产劳动相联系,是一本进行化学素质教育的好教材。因此,深刻理解大纲,钻研教材并且体现在日常教学中,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关键。化学课的讲授主要目的是在教会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制法和用途;通过一些定性的验证性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通过化学计算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定量地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双基知识的同时初步形成用化学观点和化学方法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要着力于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方法,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对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上,而不能放在单纯为解题而解题的训练上。要做到这一点,化学课的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知识入手,可以从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中的化学现象出发,深入到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等基础的化学知识,再经过解释、练习,使学生对新知识学得实在,理解深刻,初步形成进一步学习和工作的能力。

例如初中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除以碳、氢、氧、铁等金属和非金属及化合物知识为主,介绍了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外,还介绍了空气、水、煤、石油、环境保护、能源、人体健康与化学的关系等与公民素质教育有关的知识。这部分知识比较零碎,庞杂难记,在教学中应加强实验,注意归纳和总结。如在学过H2,O2,CO2三种气体之后,可组织学生利用教材上提供的仪器,让学生选择仪器制取三种气体,这样从H2,O2,CO2三种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开始,对实验药品、反应原理、仪器装置、收集方法及实验中注意事项进行总结、归纳,然后再通过实验复习H2,O2,CO2各自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实验现象及有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等。

三、强化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

第3篇

关键词: 转变 定位 掌握 改革

沪科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教材在我省试教后已全面推开使用了,通过第一轮教学的实践,这套教材得到了教师的认可,大部分的初中物理教师都认为现行教材能体现课改精神,切实可用。但是,仍有一些教师对新教材茫然不适,觉得教材顺序编排乱了套,甚至认为内容简单得没讲头,几分钟就可解决问题。在对物理教学检测命题时,一些教师反映试题难命,按传统方式,拟出的题不是太容易就是超“纲”,这也说明了现行教材的确不合应试教育的口味。因此,如何使教师尽快克服传统教育思想和传统教学方法的惯性干扰,把握好对现行教材使用的“度”,使初中物理教学全面转入素质教育的轨道,是目前教材教法研究中的一大课题。笔者认为,要真正用好现行教材,提高教学质量,根本在于以下几点:

一、转变教育观念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行为,全新的教育观念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必要前提。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初中物理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一门课程,必须为实现这个总的人才培养目标服务。过去的许多年中,初中物理教学在改革方面虽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始终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干扰,教学要求被不适当地拔高,课堂教学往往是“满堂灌”,作业训练是“题海战术”,使本来有趣实用的初中物理变成了一些学生负担过重的课程,尤其忽视了对学生思想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由于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的“惯性”极大,有的教师在新课改下“穿新鞋,走老路”,喜欢用应试教育的眼光审视现行教材,结果是既不适应,又不放心,害怕现行教材降低了难度,影响教学质量,影响升学率。柳斌同志讲:“教育观念的转变,是用好教材,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前提。”所以,只要我们在观念上真正完成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跟上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改革步伐,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全面发展,现行教材的使用必将成为学生喜欢、轻松乐学的一门课程,达到培养四化建设需要各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物理课程教学的目的。

二、定位教师角色

在新教材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掌握灵活生动的教学方式,注重自身角色的转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学“主宰”这一角色转变为多重角色。首先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培养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引导者、组织者,这也是新条件下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其次从师生的“指导”与“被指导”关系转变成新型的“伙伴合作”关系,教师要成为教学过程中的示范表演者和组织协调者、开聪启智的潜能开发者。教师要通过对自己教学行为的不断反思和物理教学理论的不断研究,更新自己的观念,完善、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学习掌握新的教学技能和教学手段,逐步从“教书匠”转变成“研究员”。

三、掌握教材特点

现行教材与原教材相比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1.生动活泼,简明轻快,图文并茂。

现行教材用一些生动有趣的自然现象、生活事实说明概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概念和规律的讲述简明轻快,不过分追求严格,浅显易懂;插图能启发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有的以图代文,寓教于乐。现行教材一般是按生活情景创设,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得出结论来设置的,章前有知识点提示,节中设信息窗、加油站、“交流讨论”、迷你实验室,尤其对相应的探究环节进行了点拨,节后都设有“请提问”栏目,编排灵活,不似以往那么刻板。

2.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调整合理。

现行教材的编排是由常见的简单易学的运动、声、光等物理现象到力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再到学习抽象概括程度较高的热学、电学和现代物理运用的基本知识,符合由浅入深、先易后难的认知规律。现行教材的“章”小,包括的知识点少,两周左右换学一章新内容,初学者既有新鲜感,又容易把握各知识点的关系,形成结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强学习信心。

3.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从“献给同学们”到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到各章节中的演示实验、学生随堂探究实验、“问题设置”和“迷你实验室”等内容,教材不断更换课堂教学形式,促使学生多动脑,多开口,在课堂上保持积极主动的主体状态。

4.教材难度明显降低。

现行教材对有些知识的处埋,只要求“知其然”,不一定要求“知其所以然”;计算题明显减少,难度也有所降低;增加了流体力学和原子能知识、宇宙探索知识,使教材更加贴近素质教育的需要,知识体系趋于完整。学生的学习负担减轻了,知识面却有所拓宽。

5.加强了物理探究实验的教学作用。

现行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物理教学要以观察、实验为基础,教材中实验探究习题明显增多,感性认识的积累有助于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养成尊重事实、勤于动手和乐于探究的良好习惯。

第4篇

一、转变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的转变,是用好教材,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前提”.九年义务教育的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初中物理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一门课程,必须为实现这个总的人才培养目标服务.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的“惯性”,致使有的教师“穿新鞋,走老路”,喜欢用应试教育的眼光审视现行教材,结果是既不适应,又不放心,害怕现行教材降低了难度,会影响教学质量,影响升学率.可见,转变观念,是用好现行教材的前提.只要我们在观念上真正完成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跟上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改革步伐,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全面发展,现行教材的使用必将既能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又能培养四化建设需要的各类高素质人才.

二、掌握教学要求和教材特点

与原教材相比,现行教材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1.生动活泼,简明轻快,图文并茂

现行教材用一些生动有趣的现象、故事、实验引入课题说明概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概念和规律的讲述简明轻快,不过分追求严格,浅显易懂;大量漫画式的插图启发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有的以图代文,寓教于乐.现行教材一般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进行的,编排灵活,不像以往那么刻板.

2.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调整合理

现行教材的编排是由常见的简单易学的声、光、热等物理现象到力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然后学习抽象概括程度较高的电学的基本知识,符合由浅入深、先易后难的认知规律.现行教材的“章”小,包括的知识点少,两周左右换学一章新内容,初学者既有新鲜感,又容易把握各知识点的关系,形成结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强学习的信心.

3.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从“致同学们”、“科学之旅”,到各章中的演示实验、学生随堂实验、“想想议议”和“想想做做”等内容,教材总是企图更换课堂教学形式,促使学生多动脑,多动手,在课堂上保持积极主动的主体状态.

4.教材难度明显降低

现行教材对有些知识的处理,只要求“知其然”,不需要“知其所以然”;计算题明显减少,难度也有所降低;增加了“信息的传递”和“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知识,使教材更加贴近素质教育的需要,知识体系趋于完整.学生的学习负担减轻了,知识面却有所拓宽.

5.加强了物理实验的教学作用

现行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物理教学要以观察、实验为基础.教材中的各类实验和实验性习题明显增多,感性认识的积累有助于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养成尊重事实、勤于动手和按科学办事的良好习惯.

6.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新教材最大的改革在于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教材中大量的研究课题过程简单,且没有明确的结论.目的在于使学生自主设计探究活动,并对活动中的某个问题进行研究,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最终对研究的问题有一结果.学生在参加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学习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各种能力,并鼓励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新问题,学习新知识,探究新方法,培养创新意识.这正是新教材的精髓.

第5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 教学改革 教育观念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2.030

一、教育观念要转变与更新

教育观念是人们对教育问题的认识和看法,可以说教育中的每个问题都存在着观念问题。它有正确和错误、先进与落后、积极与消极之分。先进的教育观念产生积极的教育行为,使教育获得成功和进步;而落后的教育观念则产生消极的教育行为,导致教育的失败,甚至害了我们的受教育者,因此,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教师单向学生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划一呆板的应试教育制度。

(一)基本功的训练永远不可少

我们必须要搞清为什么要进行课程改革?这次课改改的是什么?是不是对以前物理课程及其教育方式的否定?明确地说这次课改绝不是对以往课改的否定,事实上力图准确地把握和反思。物理学是一门比较特殊的学科,它系统性强,有些知识又相对抽象且不易理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能和方法等基本功的训练,永远是物理教学的核心。基础打得是否扎实,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对飞速发展变化的世界有较强的适应,能否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继续有效地学习和运用各种科学文化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能否开创新领域,探索新问题。

现代科学技术是在各门基础科学之上发展起来的,基础不牢固,直接影响到人们进一步学习,以我国扎实的“双基”教育本身就是我们优秀的传统和经验,摒弃它就根本谈不上什么科学文化素质教育。

(二)经典物理学可不能松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迅速,时代赋予我们必须更快地了解和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物理知识面不能太窄,否则会影响学生的眼界和思路的。有的人认为现在中国的教材过于陈旧,现在教材应该更多地讲解那些现代科学技术,但是各种现代科学技术都离不开经典物理学。经典物理学是学习现代物理学以至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我国现行物理课内容,与世界上几个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相比,他们的知识面比我们的宽,个别内容甚至比我们的深,有的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尽管科学技术发展迅速,而作为物理知识核心部门仍是稳定和巩固的,所以物理课的“现代化”,不能以脱离经典物理为代价。

(三)学生独立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不能成为口号

从新课改来看,如何使教师和学生从灌输和被灌输的“填鸭式”教学中走出来,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提问等等有利于学生将来乃至有利于整个民族的能力,国家提出了多么迫切的期望,特别是现在对学生的创新教育,大家都不希望看到“创新教育是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的结果。科学训练的方法是为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时间久了,有些知识会被忘掉,但通过学习培养起来的能力却对人们起着久远的作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一日千里。科学技术从发现到发明,到实用,周期越来越短,科学要尽快地转化为社会生产力。

二、培养学生爱好,激发学习兴趣

如何激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极其重要的。人生来对外部世界就充满好奇,而刚接触物理这门新科学的初中生更是好奇心十足,想学好物理的欲望很迫切。根据这一心理特点,我首先给学生演示好课本引言中的“鸡蛋会随纸片一起飞出吗?”“冷水能使烧瓶中的热水沸腾吗?”等实验。在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观察实验过程中,我就立即围绕这些实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不自觉的去努力回顾与实验有关的物理知识。在这些基础上,我再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简单回顾一下学过的其他物理知识和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使学生感受到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可以学到物理知识,用到物理知识。这对帮助学生消除学习物理时对物理学科的神秘和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产生的畏难情绪等心理障碍,使学生对物理学科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树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

三、利用感官,培养学生亲身体验和实践能力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物理教学中,实验的作用非常大。用实验来展现物理学规律,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用实验可以呈现科学事实,可以辨析真伪,可以引发认知冲突,还可以培养操作能力。初中学生的年龄在十三四岁,稚气未脱,活泼好动,朴素的唯物主义思维在头脑中占据主要位置。感受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的沃土,是用实验来激发和引导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

四、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出一大批勇于创新的学生,因此对教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要求教师本身必须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敢于打破常规,不断创新,不断提高。在每一节物理课,每一个物理实验知识点的教学中,不能只满足于学生掌握书本上的现成知识,而是注重怎样将它灵活应用,让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例如在学习“液体的沸点与压强的关系”后,引导学生讨论探索几个问题:(1) 气压降低则沸点越低,那么在真空中水的沸点可以是多少呢?讨论结果为:真空中气压为0,水的沸点可以低到任何温度(直至宇宙中的绝对零度 :-273.5°),(2)月球上没有空气能有水吗?讨论结果:凡是没有空气的星球上,就一定不可能存在着水。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且使他们为自己的探索成果而感到自豪。

五、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

第6篇

教师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多种形式和内容,加强自己对实施素质教育思想观念的教育,帮助自己更新教育理念,树立与素质教育相符合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开拓知识视野,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新学期七年级政治教学计划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新学期七年级政治教学计划范文一

一、教学目标:

根据现代教育精神,突出“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的育人要求和“学会关心”到21世纪教育主体,引导学生确立“尊重、关爱、团队、权利、义务”的基本价值目标,引导学生珍惜初中生活,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珍爱生命,正确、客观地认识自己,主动把握自我、发展自我。引导学生认识理解社会的复杂性,具有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能负责的作出正确选择,形成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

二、教学主要内容:

本册书分五个单元。

第一单元“走进中学”,要学生认识一个人的“新的起点”,把握学习新节奏,引导学生适应初中学习新的特点,珍惜学习机会。

第二单元“学会学习”,懂得学习的重要意义,找到适合自己风格的学习方法,认识和理解进入初中后面临的压力和竞争。

第三单元在“成长中的我”,学习这单元是要引导学生从认识心理的角度认识自我,从了解青春的角度认识自我,从发展新自我的角度鼓励学生创造新自我。使学生养成坚韧、果敢、自制、独立的品质。增强学生的忍耐力。

第四单元“人与人之间”,使学生通过了解、体验与自己生活中最贴近的人交往,来理解、领会与人相处的道理,学习、掌握在不断拓展的生活中与人交往的艺术。

第五单元“在分数的背后”,本单元意帮助学生懂得对人守信、对事负责是诚实的基本要求,理解学校社会生活中的必要规则,尊重规则,追求公正。认识理解社会的复杂性,具有基本的判断能力,能负责的作出正确选择。

三、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初中学习生活,珍惜初中生活和学习机会,感悟生活和学习的快乐,学做学习和生活的主人,初步确立“尊重、关爱、团队、权利、义务”的价值目标。

四、教学难点:

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做人的方法,学生优良品质的培养,引导学生珍惜初中生活,学做生活的主人。

五、学情分析:

本期所教七_、七_两个班级,其中_班48人,_班46人。这届学生刚进入新的学校,有一定的学习积极性,据了解学生的基础不一,但只要教师严格要求学生、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就能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但也要注意有一部分学生在小学就不认真学习,成绩较差,要做好他们的工作。

六、教学措施:

1、重视学生自主学习 ,注意学生的接受性,注重学生的互动合作,强化学生学习的建构性。激发和提升学生的体验 ,用活动激发和提升学生的体验 。在亲身体验中发展。

2、注重学生的互动合作 ,互动活动蕴涵着人文关怀,在学生的互动活动中提高教学的实效性。突出探究式学习,主题探究是每一个单元的灵魂,如何组织主题探究。

3、加强学生的道德实践 ,讨论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条件。

4、搞好教学还要抓好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充分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是教学的基础。第二、分析透彻活动和材料,这是传授概念、观点的前提。第三、组织好体验活动,这是促进学生内化的手段。第四、指导好实践活动,这是实践学生良好行为的途径。

七、教学进度:

第 1 周 课前教育及写本期学习计划

第 2 至 4 周 第一单元 走进中学

第 5 至 7 周 第二单元 学会学习

第 8 至 9 周 第三单元 成长中的我

第 10 周 期中考试

第11至13周 第四单元 人与人之间

第14至16周 第五单元 在分数的背后

第 17 周 时事教育

第18至20周 期末复习及考试

新学期七年级政治教学计划范文二

一、指导思想:

为了进一步深化初中思品课堂改革,贯彻新课程理念,提高我组政治老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和水平,我组将一如既往地开展好政治教学教研活动。

二、具体工作如下:

(一)、教学工作计划:

1、做好常规工作。每位教师应进一步强化教学的规范意识,备好课,上好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既教书,又育人,管好每堂课。要树立面向全体学生的观点,根据中等生的学习实际进行教学,抓两头促中间,落实有效教学。必须按课程表上课,按时上下课,不提前上下课,不迟到,不拖堂。在备课、上课环节上下功夫。备课要精心,上课要精要。杜绝无教案上课现象发生,且教龄在5年下的青年教师要有详细教案。课堂教学结束后要认真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全面进行反思,进行二次备课,以提高教学质量。

2、精心备课。由于我组廖泽芳和唐荣年轻教师经验比较缺乏,因此,在备课时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要注重课前的各种准备,包括例子以及安排学生自主预习等。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可以考虑利用上课前的5分钟进行新闻播报,课后要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是做到每节课都有反思。

3、集体备课。每个年级每周至少要有一次集体备课,使集体备课真正落到实处,争取每次教研和备课都做好记录。

4、各备课组的教学工作。

(1)、七年级备课组(备课组长袁孝玉),因为初一学生,教师要了解本年级学生情况,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师的教学要逐步寻找合适学生的教学方法,吸收各兄弟学校的经验,逐步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逐渐适应初中生活。

(2)、八年级备课组(备课组长廖泽芳),既要抓进度,又要抓落实,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把握学生个性差异。初二时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要特别注意发挥政治课的优势,落实课标的同时,进行德育教育。

(3)、九年级备课组(备课组长郎廷明),要做好教学计划,抓好教学进度,争取在本学期4月份完成全册的内容,留更多的时间用于系统的复习。在抓好进度的同时,要广泛收集201_年的考试信息,并培养学生各种考试的能力,包括审题、规范、速度等。使备课更具有目的性和时效性。

5、多听课。根据教务处要求,老教师每周至少1节,年轻教师老师每周至少听2节课。本校为开放式课堂,希望我们每位老师都积极听课,而老教师要热心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青年教师更要抽时间多听课,虚心向老教师学习。

三、教师竞赛:

(二)、教研工作计划:

1、每位教师要多听课,并做好听课记录。

2、4月份参加校内第三届精品课大赛

3、本学期上公开课的安排:___。

4、其他常规工作按要求认真完成。

新学期七年级政治教学计划范文三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政治是一门初一刚开设的新课程,与生活的联系较多,学生学习的热情较高,教师应正确引导,以期在中考中取得好的成绩,本学期本人担任初一年八个班的政治教学任务。这些学生都来自农村,基础高低参差不齐,有的基础较牢,成绩较好。当然也有个别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教师要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工作,因材施教,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

二、教材分析:

1.用学生进入现代社会从事现代生产、学习、工作和生活所必需的基础内容教育学生。从生产和生活的实际出发,适当拓宽知识面,以开阔学 生的眼界,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适应能力,体现义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

2.教材内容的理论与实际很好地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解决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分散学习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以减轻学习时的困难。为了有利于教师安排教学和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每章教材的篇幅力求短些,使重点较突出。

3.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注意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根据一个合格公民的需要精选教材,从深度,广度以及习题难度上合理安排。

4.为了调动学生学习 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和记忆所学的知识,教材中编入了数页彩图和图表。为了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便于教和学外,在教材内容的叙述上力求使学生愿读、易懂、有兴趣。

三、教学目的和要求:

1。理论知识联系生产实际、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实际,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学以致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会初步运用知识解释或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注意启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学习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学习一些基础知识,学习一些基本技能,了解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资源意识、环保意识等现代意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四、具体措施:

1、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

在教学中,既要注意概念的科学性,又要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由于概念是逐步发展的,因此要特别注意遵循循序渐进,由浅人深的原则。对于某些概念不能一次就透彻地揭示其涌义,也不应把一些初步的概念绝对化。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做到通俗易懂,通过对现象和事实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使学生形成概念,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劳动中应用学过的概念,以便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

2、加强政治用语的教学

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记忆,又有利于加深他们对政治用语涵义的理解。还应注意对政治用语进行分散教学,通过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和有计划的练习,使学生逐步掌握这些学习政治的重要工具。

3、加强实践教学

政治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学科。实践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践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加强实践教学是提高政治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在教学中,要坚决防止只重讲授、轻视实践的偏向。

4、积极开展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应该灵活多样。在活动内容方面可包括联系社会,联系生活、结合科技 发展和社会发展史,以及扩展课内学过的知识等;活动方式可采取做趣味小实验、举行知识讲座,知识竞赛,或组织学生制作教具,进行参观访问等。在组织课外活动时,应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新学期七年级政治教学计划范文四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政治教研组将根据学校的教学指导方针,在教导处的具体领导下,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引导教师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进一步反思课改、推进课改,落实教学常规,深入开展课题研究活动,切实抓好教研组建设和青年教师培养,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使教师的工作有效地稳定发展,增强我组的整体的教学实力。积极实施素质教育,为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健全人格而努力。

二、工作目标

1、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提高理论素质。钻研学科课程的标准,转变课堂教学理念。

2、开展课型研究,对政治学科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时政课如何开展教学加以研究,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围绕相关主题开设校级和市级研究课,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抓好教学常规的落实,加强听评课和课后反思,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螺旋式上升中,提高教学效益。

4、以电子稿形式整和教学资源包括教学设计、课件等资料,实现办公信息化。

5、发挥整组力量,加强集备,做好期中和期末复习工作,备战中考。

6、做好市基本功竞赛的准备。

三、工作举措

(一)加强学习,提高思想政治教师的学科素养

组织组内教师认真学习课程改革理论,反思近几年思想政治课程改革工作,推广先进的经验,改革思想政治教学,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的德育功能。在课堂教学中,政治教师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加强常规教研活动,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集体备课、评课议课、质量分析等常规形式,拓展组内教师的学习渠道,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式方法;并通过公开课、示范课等形式,致力于高效课堂模式的探索与应用的研究,体会新课程下的新理念,新方法,探讨在政治学科教学中进行新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以备课组为单位,整和教学设计、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资源,做到资源共享,取长补短;日常教研活动中,要求本组教师严格遵守学校教学常规。在上课、备课、听课、评课、专题教研活动、作业等方面要落实各项考核与检查,注重实效性,不流于形式以此来规范本组教师的从教行为,使组内教师养成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从而提高学科教学质量。

(三)做好毕业班复习工作

毕业班老师做好初三毕业班政治学科的复习工作。首先,毕业班教师要从思想上重视起来,不要有政治学科开卷考就易考的盲目乐观的想法。其次,毕业班教师要深钻教材,狠抓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认真督促检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及时洞察学生在学习中和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耐心细致地进行分层教学、个别辅导,争取出好成绩。

(四)积极参与市教研活动,包括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

在平时做好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注重规范教学,发挥师徒结队实效性,加强教学基本功训练,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认真搞好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工作,形成学科教学特色

围绕着本学科的教学内容做好公民教育课程的教学工作,积极参加相关比赛,争取教有所获。

各年级在课程教学中融入主题教育的内容,如七年级“诚信做人”八年级“尊纪守法”九年级“理想教育”等等。

(六)鼓励组内成员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

利用论文研讨、课题研究等形式鼓励组内教师积极参与教科研活动,多思多写多投稿,围绕组内课题有目的性的进行教学和写作,营造良好的教科研氛围,争取在去年的基础上再创新高。

新学期七年级政治教学计划范文五

一、思想品德学科教学指导思想

思想品德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为导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应坚持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贯彻思想品德教学原则,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性;应以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为依据,遵循初中学生身心发展和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

思想品德教学应结合本省教育的实际情况,结合学校工作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开展教学工作。本科目教学要充分体现思想品德课程性质,能用知识解答学习上的课论问题,又能用所学知识解答生活中的一般现象,同时还要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二、学生情况简析

七年级第一学期的学生刚从小学六年级升上来,面对新的环境与成长还不甚明了,老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还不清楚。从所知信息了解,学生成绩参差不齐,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学生之间相互不熟悉。面对新的环境与新的问题,学生适应新的生活不会太顺利。

这一学期最重要的任务是:扭转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观念,培养学习思想品德科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生命的可贵,养成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的人生态度;体会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爱护环境,形成勤俭节约、珍惜资源的意识。

(二)能力目标: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能够自我调适、自我控制;掌握爱护环境的基本方法,形成爱护环境的能力;面对复杂多样的价值观念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

(三)知识目标:了解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基本常识,掌握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途径与方法,理解个体成长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理解人类生存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掌握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

学生要明白书中所讲的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点解答简单的问题,能运用知识点分析自身的情况。并在学习后使自己的思想意识有所转变,各方面的思维能力有所提高。

四、目标达成与教学进度

本学年的教材是新教材,尤其是对老师来说,需要重新适应新的内容,要对新教材学习一遍,要边学习边摸索。老师与学生都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

合格率100% 优秀率50%

教学以学生的发挥为主,教师设计与学生参与为方式,完成知识学习与能力的增长、思维的开拓。

五、教材总体分析

新教材晚侧重学生的表达与探究能力,需要学生在课堂上展示的较多。能过展示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对于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培养学生的自我展示能力有帮助。本册书的学习要求同学们多审查自己,反思自己,重新给自己定位,把握好新的自己。

六、教学注意

1.自学时的落实检查:同桌互助、组长查、老师巡堂指导、收齐书本检查

2.课堂上以问题形式呈现多一点,让学生多思考多发言每节课必有10名以上同学发言。

3.作业批改详细,有错误点标记,有错误及时叫学生当面纠正,有面批,有共性问题课前讲解。作业要注意书写与格式要求。

4、每节课必用多媒体展示案例

5、每节课必有不少于5分钟时间完成作业

6、要检查听课笔记

7、每节课表扬人数不少于5人

第7篇

应试教育围绕着高考的指挥棒转,教学视野封闭狭隘,忽视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束缚了人才的发展,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素质教育重视因材施教,重视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发展,主张人才资源的多样化,层次化。在新课标下实行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建设是摆在每一个中学化学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怎样在新课程标准下贯彻实施中学化学素质教育,我在这里谈几点看法,与大家共同探讨。教育

        一、加强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教育

        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基本计算和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的主要内容,教好这些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中学化学教学的根本任务。教学大纲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中明确指出:要“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加强化学用语的教学”“重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和“加强实验教学”。可见,强调素质教育,并不意味着可以淡化“双基”教学,更不能认为,加强“双基”教学,就是搞“应试教育”。应当十分明确,化学中的素质教育,首要的是要切实搞好“双基”教学,做好化学基本知识的普及工作,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科学素养,为学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这是“纲要”所提出的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符合素质教育的大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的培养和发展、科学态度的建立以及科学方法训练,都需要融合于化学知识教学之中,通过化学“双基”教学来实现。离开了“双基”教学,其他方面的教育岂不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然,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化学“双基”教学,在观念上应有所改变,方法上应有所不同。我校从2009年开始实行“学案导学”的教学课改模式,目的就是变传统的封闭型的教学为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教学。它不同于其他教学手段的特点是:学案与导学密切结合,学案指导导学,导学依据学案,重点在“导”,变传统的讲授式的“要我学”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式的“我要学”。在课堂上老师说的少了,学生动手动脑多了,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育

        二、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中学化学教学要加强爱国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这是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

通过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坚定社会主义方向和四个现代化建设必胜的信念。要使学生了解一些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知识,逐步形成科学世界观,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分析和认识化学问题。要使学生养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品质,克服困难、坚韧不拔的科学作风和勤学好问、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关于爱国主义教育,教师平时要注意收集有关化学、化工的新成果、新进展,以不断充实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爱国主义教育除了在课内进行外,还可以通过参观、讲座等多种形式进行。 中学化学知识中蕴藏着丰富的唯物辩证法。结合化学教学的具体内容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有助于学生能力、特别是认识能力和学习质量的提高。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它能给学生提供一种科学信念,即客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人们有能力把握客观事物的规律。有了这种信念,就能在未来的工作和科学探索中,披荆斩棘,开拓前进,这正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新型人才应具有的品格。

        三、开展探究性的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知识环节的前后联系,开展探究性的课外活动。这样,不仅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使他们学到课堂上、课本里学不到的知识,而且更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创造意识,从而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例如在学习“自然界的水”这一单元时,教师可设计一节综合实践课,主要以五个话题作为展示学生实践探究的成果。第一,水的重要性。第二,水资源的缺乏。第三,水的污染。第四,水的净化处理。第五,我国政府治水的方略。这些话题都要求学生课前尽量通过教科书、资料、报纸、电视、网络等方式收集信息,采取水样,小组合作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进行污水净化处理等。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但不是唯一的渠道,化学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形式,教好化学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同时,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相对宽松的环境,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保证。积极组织学有余力的学生参加选修课的学习,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参观、讲座、兴趣小组、社会调查、阅读科普读物等。使课内外、校内外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全面发展教育与个性发展教育相结合,从多方面、多渠道开发学生潜能。

        教育者必先受教育,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我们要努力学习党和国家关于教育改革的方针政策,学习有关素质教育的理论,转变教育观念,坚定改革步伐,以提高全民素质,振兴中华为己任,在工作实践中逐步开创出一条新路。

第8篇

    多媒体课件走进课堂,它的时代性首先应该体现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采用多媒体教学赋予了教学内容以生动活泼的外在表现形式。鼠标轻点,天下知识皆汇于咫尺荧屏,内容丰富而详实,教师"如虎添翼",学生"如鱼得水"不仅能够强调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而且便于理论联系实际,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教学内容,同时也为教学的综合性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多媒体课件的时代性,还应该体现在课件设计、运用的指导思想应突出现代教育观点上,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课件的运用并不局限于就知识讲知识,而应辅助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多媒体课件的时代性,还应体现在探索和构建崭新的教学模式上。广大政治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时,必须探索和构建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能实现群体教学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知识传授与教学信息反馈、分析、计算机决策相结合,真正实现因材施教,确实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健康发展,从而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和政治课课堂教学的效率。

    广大政治课教师要努力掌握多媒体技术,以适应教育现代化要求;要关注多媒体课件的时代性、艺术性和实效性;要深入吃透教材内容,把握重点、难点,清理教材脉络,教师利用多媒体这种形式把抽象枯燥的政治知识寓于趣味的活动之中,亲身体验,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唤起他们的注意。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一种融知识性、趣味性、新颖性、时代性为一体的新兴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政治课教学模式的一场重大改革,利于克服教材的滞后性这一弱点。

    建议复习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复习要有“据”

    《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是命题的依据,因此要仔细研究《课程标准》,课标不作要求的可不复习或不作重点复习。《考试说明》对考试范围及知识点要求更具体和仔细,一定要认真研读,围绕《考试说明》中所规定的素质教育的整体目标,使复习内容覆盖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还要将《考试说明》要求培养的“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提出、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整合、表达、运用信息的能力”目标渗透其中,在培养学生基本思想政治素养的同时,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我们在复习时,要将《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相结合,对《考试说明》要求的而《课程标准》中又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等几个方面不同层次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数,并告诉学生,在教学中能放手的低层次要求的内容尽管放手让学生自己看书解决,对理解和要求掌握的内容,要下功夫,探求规律,学活学透

    二、复习要有“点”

    一是要强化基础,突出重点。政治中考命题尽管愈来愈注重对能力的考查,强调能力立意,但若胸中无数,能力从何谈起。因为扎实的理论知识是基础,这就要求在复习中首先要要注重让学生读熟教材,切实掌握好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要求学生重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其含义,能复述其主要内容,并迅速而准确地找到它们在教材中的位置,为考试时翻阅教材作好准备,并且要把一个个的基本概念、原理经过归纳、综合、整理,形成知识网络,做到点、线、面的结合,在了解基本概念和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联系实际来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因为考试往往是:“题在课外、理在书内”,所以对基本理论要做到“加深理解、重在运用”,这样才能全面而系统的认识和分析问题。当然,对基础的复习要抓住《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的重点,切忌知识“泛滥”。

    二是要关注时政,点击热点。《考试说明》明确提出要“体现时代性。注意结合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以引导学生关注国家、人类和社会的命运”。时政热点是命题的重点,与教材内容密切相关的热点时政、 地方时政更是中考的重中之重。从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中也可以看出命题者往往注重以最新的时政热点材料为背景,特别注重考查学生在实践中的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考生不能从课本中直接找到答案,而是要自己先弄清楚时事材料所设计的问题,再用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教师在复习过程中要选择典型的事例来解剖,其重点是方法的指导与解题技巧的培养,力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取得较好的效果。今年的中考,我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科学发展观、依法治国等仍是考察的重点。

第9篇

关键词:电类基础课程;考教分离;教风;学风

作者简介:闫慧兰(1965-),女,河南禹州人,北京工业大学电子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副教授;雷飞(1972-),男,安徽桐城人,北京工业大学电子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副教授。(北京 10012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9-0078-02

电类基础课程如“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是电子信息类各专业本科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核心骨干课程。课程中所涉及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大量地被应用在后续专业课程中,是支撑各专业学习的基础。因此,基础课程的学习非常强调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分析及设计方法的掌握。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对此重视不够,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高水平专业人才的培养。为此,北京工业大学电子信息与控制学院自2008年开始在电类基础课程的考试中实施考教分离,即任课老师不参与本课程的期末考试命题,而由其他非任课老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从规范、标准的试题库中筛选,组合出符合要求的试卷,生成的试卷再由非任课责任教授负责审核,试卷的批阅则采用集体“流水”阅卷,执行统一的评分标准。考教分离实施近6年,在促教风、改学风方面收效很大,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因此,有必要认真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改进,探索出一套科学的、有利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考试模式。

一、实施考教分离的优势及收效

1.教师层面,规范了教学工作,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由于考教分离是由非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统一命题考核学生,最大限度地排除考试的主观随意性。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按教学大纲的要求开展各项教学工作,加强了教学过程的规范管理,减少了课堂教学的随意性,较好地避免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偷工减料、降低教学要求、讲什么考什么以及考前圈重点、定范围甚至“漏题”行为的发生。基础课程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课程,涉及学院4个专业共12个班级,所有班级按同一要求同一张试卷考核。考试的结果更客观地反映了任课教师的教学效果,这种无形中形成的横向比对有利于任课教师间互相借鉴经验,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激励并督促教师注重教学研究,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师之间展开了比教学促教风的良好竞争氛围,教学质量得到稳步持续提高。

2.学生层面,端正了学习态度,转变了学习风气

一直以来,高校中许多课程都是由任课教师自己出题,自己阅卷。考试内容完全取决于任课教师,随意性很强,为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很多教师在考前“画范围,定重点”,甚至透漏考题。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变得功利性很强,他们并不关注“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技能”,只要能通过考试就万事大吉。学生答疑问最多的问题是“这个考不考”。实行考教分离后彻底打破了学生依赖任课教师圈定考试范围的幻想。要想取得好的成绩,唯一的途径就是平时认真学习。因此,考教分离有效地促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注重平时的学习过程。明显的进步是学生上课的出勤率大幅提高,课堂上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主动提出问题,踊跃讨论问题,与教师互动教学的学风已蔚然成风。课下答疑更多的是难点知识的解惑、疑难问题的讨论。随着学习风气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成绩大幅提高。

以“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为例,表1为考教分离前微电子专业(2005级)三个班的成绩分布。表2为实行考教分离几年后微电子专业(2010级)三个班的成绩分布。

比较可见,随着考教分离逐渐成熟,学生的成绩分布出现了可观的变化。成绩优秀的比例由5%提高到18%,良好的比例由19%提高到32%,而不及格率由24%降到了13%。主要原因就是学生学习动力被激活,加大了平时对学习的投入,加深了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二、考教分离存在的问题

考教分离在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掌握方面确实是一种卓有成效的考试方式。但对于“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这类“实践性”和“工程型”较强的基础课程,教学的目标应该是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着重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基础课实行考教分离几年来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暴露的问题愈发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优质的试题库是保障考教分离的关键。但由于一些客观原因,目前的试题库内容上不够全面,题型不够科学合理。试题内容主要强调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掌握,几乎没有关于电路方案分析、元器件选择以及实际电路设计的题目,也没有电路故障判断、故障分析及故障排除的题目。而这些内容正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检验。试题类型还是常规的选择、填空和计算题,过分渲染了电路的定量计算和分析,且每道题都有唯一的标准答案。没有给学生留有发挥空间的发散题目,不能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上的差异性和思维的灵敏性。

其次,目前基础课的考核还是以期末一次考试成绩占主导(占学期总成绩的70%),期末考试实行考教分离,表面上看学生成绩确实大幅提高,随之而衍生出来的现实问题越来越明显,学生的学习动力明显提高的同时却又陷入了另一种误区: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很多学生为了获得好的成绩陷入到题海战术的可悲境地,甚至有个别学生考前背答案来应对考试。其结果是必然造成学生知识贫乏,视野狭窄。长此以往,培养出的学生就是只会做题、没有任何能力的“高分低能”的无用人才。

三、推行多元化考试,强调理论和能力的全面培养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考试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检验教学效果和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手段、方式。考试的方式有很多,每种方式都有各自的特点,优势与缺陷并存,只有采用合适的考试方式才能扬长避短。究竟采用哪种方式,归根到底取决于课程的培养目标,取决于人才培养的质量观。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考试观[1],转变那种以理论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学成果唯一标准的考试制度。很显然,任何一种单一的考试方式都不能全方位展示学生综合能力,而只有最大限度发挥每种考试方式的优势,采用多种考试方式并存互补的多元化立体化考试模式,通过多渠道、多方面、多层次考核学生,才能全方位、全视角科学全面地评价一个学生的综合素养。[2]

以“模拟电子技术”为例,该课程作为电类各专业的基础课,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是要学生掌握模拟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等理论知识;培养目标之二是学生应具有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下面主要介绍“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考试中推行多元化考试的一些具体举措。

考核理论教学内容比较适合闭卷笔试,学校仍采用考教分离的方式。但针对试题库中存在的问题加大了试题库的建设。对试题库进行了精炼和补充,例如从内容上弱化了分立元件放大电路的定量计算,删除了模型电路及功率放大电路的计算,增加了已知性能特点选择元器件,已知电路选择电路参数以及实际电路综合分析等内容的题目。从题型上增加了故障判断、故障分析以及电路设计等反映学生实际能力的题型。同时,为了便于及时掌控学生在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采取分阶段多次考核[3],根据“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特点,分为“分立元件放大电路”、“集成放大电路”、“期末综合”三次考试,学期总成绩由三次考试成绩分别按一定比例构成。

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具备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提高的过程,应贯穿于整个教学中。

教师采取软件仿真和硬件电路设计相结合的方式。例如单管放大电路采用软件仿真的形式,利用仿真软件可以随意改变电路参数,借助检测仪器能观测到静态工作点的变化,通过输出电压波形的变化能直观看到静态改变对动态特性的影响。目的是巩固并强化理解静态是动态不失真放大的基础;进一步认识到合理选择电路参数的重要性,考核结果以分析报告(或小论文)的形式提交。硬件电路设计主要是训练学生熟悉电子电路设计的一般原则,掌握设计电路的一般方法,掌握调试电路的手段和方法,逐步建立起系统的观念、工程的观念和创新意识,以达到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目的。因此要求学生设计的硬件电路不过分追求难度,突出实用性和典型性。有一个设计题目是扩音机的设计,其中包括电压放大电路、功率放大电路及直流稳压电源的设计,基本涵盖了模拟电子技术的核心内容。结果以实物展示和设计报告的形式提交。设计的电路只要达到最基本的要求,不追求性能指标的完美。因为归根到底,这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一个过程,重要的是学生的收获和潜在能力的具备。

四、结束语

针对在基础课考试实行考教分离后出现的问题,学校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在“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考试中加强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实践证明,只有将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紧密结合、优势互补才能比较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也符合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观。

参考文献:

[1]周治淼.高校考试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5(2):41-43.

第10篇

关键词:主体性 主体性教育 路径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2-0190-02

一、相关概念

在道德教育的相关概念中,主体、主体性、教育主体、主体性教育和教育的主体性等作为基本概念既相互关联又十分容易混淆。

(一)主体

主体的含义可以从哲学的意义上理解,也可以从交往、交往和自我的关系角度理解。主体作为一个哲学范畴,是相对于客体来说的,是指有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从认识与实践的角度讲“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体,是现实的人。”在教育过程中教育主体指的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或实施者,也是对教育客体的引导者,是实施教育活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教育活动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但是无论从哪个角度,都不应该忘记“主体是现实的人”的基本观点。

(二)主体性

主体性是在实践过程中作为主体的人在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所具有的、并通过对象性活动展现出来的功能特性。主体性是个体在现实复杂的对象性活动中对自我的内在把握与全面占有,在活动过程中逐步形成并完善起来的。但是仍需注意的是主体性并不等于主体的属性。主体的属性即人性,是一种会思考、会劳动的高级动物的特性,人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下生存,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主体的属性包含主体性,主体性是主体的属性中最高级的层次,而主体性具体表现为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和独特性等特征。人的主体性是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重要体现,是作为主体发挥作用的最重要的展现,不仅是人全面发展的核心,更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培养目标。

(三)教育主体

主体是相对于客体来说的,那么与教育客体相对应的也有教育主体。教育主体是在教育过程中教育实践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至今学者们对什么是教育的主体仍有不同观点。一种观点是在檀传宝写的《学校道德教育原理》一书中提到德育主体是在德育过程中,以充分注意道德学习主体性发挥为自己道德教育活动最大主体性目标的道德教育工作者,即教师。道德教育或道德学习的主体性是指教与学双方的“双主体性”与“交互主体性”。另一种观点是张天宝在《主体性教育》一书中论述到教育主体是学生。还有第三种观点,认为把教育的主体单单看成是教师或者是学生都是片面的,主张教育的主体包括教师和学生双方。笔者认为学生和老师互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与客体,双方既是主体,也是客体,而在活动当中作为年长者的教师更多地应当积极发挥主导作用来引导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主体性教育

主体性教育和主体性、教育主体相关,但是又有不同。主体性教育是一种过程,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人是生长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所以,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中,则是人的一种主体性展示,在活动中,人会独立自主地处理一些问题。同样在专门激发和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教师与学生都是教育主体,但是由于年龄、社会阅历的不同,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引导,而在某些方面教师也应当向学生学习。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人应当学会独立,对于各种变化的环境快速适应的人,则会快速进入竞争状态,在起点超越对手,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同时应该区分主体性教育与教育的主体性的不同。主体性教育首先强调承认学生也是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其次将教育对象视为自觉能动的、独立适应社会的个体;教育的主体性是指教育系统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相互作用时所体现出的一种独立性,教育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其本身有自己的运行制度与规则。

二、主体性教育是21世纪教育的主旋律

(一)主体性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主体性教育和素质教育具有一定程度上的一致性。首先,主体性教育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认知能力的教育活动,而实施素质教育则是为了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提升学生的各种良好的品德素质,一方是提升自主意识与自主能力,另一方是为了提升自身素质,其实两者具有一致性,帮助学生培养高度的自主意识与自主学习能力也是为了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素质,实施主体性教育不仅是为了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最终都是为了人的主体性的发展和完善。其次,无论是在主体性教育还是素质教育的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对所有的教育对象都一视同仁,公平对待、重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二)主体性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要求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信息技术的时代。在现代社会中学生接受知识的方式更加多样化,知识储备量加大,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广,所以,

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变化,不仅人们得适应多元多样的社会,当今的教育也得现代化,来适应现代化的社会。而在当今社会实施主体性教育则是教育适应现代化的一种体现,主体性教育不仅培养教育对象的主体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注重培养学生的现代化主体性,更突出强调了适应现代化,培养主体意识,培养现代化的新型人才。

(三)主体性教育是国际教育改革的趋势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在进行教育改革,整个世界迎来了一个教育改革的浪潮。各国的教育改革各有侧重,各个教育家的目标都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与主体能力,塑造具有主体性的人,这和当今的主体性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

三、实施主体性教育的路径

(一)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

在实施主体性教育的过程中,首先应该科学把握主体性教育的内涵。实施主体性教育,要求确立整体教学观和科学主体观。其次,在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应当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

(二)兼顾双方主体性

主w性是在实践过程中作为主体的人在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所具有的、并通过对象性活动展现出来的功能特性。在课堂中,教师在对学生的教导过程中其主体地位就得到极大凸显,当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感受到知识的增加、技能熟练、经验的积累以及自由、自觉、自主创造性地进行学习时,其主体性也将发挥得淋漓尽致。只有双方的主体性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展示和发挥时才能取得最大的效果。强调一方而忽视另一方都不能使教学取得理想的效果,达到预期的目的。

(三)培育学生的主体性

主体性教育就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逐步培养学生的主体性的教育,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全面成长。那么在具体的培育方法上,一方面,应当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到相应的高度,在宣传与学生自身方面要做到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在具体的活动设计上要侧重学生主体能力的培养,在活动总结上要注重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不仅在课堂上,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也要鼓励学生积极、富有创造性地参与社会生活,使其成为有鲜活个性的人。

参考文献:

[1]张天宝.主体性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张传燧.现代教育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4]骆郁廷.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5]于光.德育主体论[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

[6]袁贵仁.马克思的人学思想[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第11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 实验教学 教学改革

新课标指出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和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因此,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迫切需要改革。探究性实验由于其重视过程和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和主体性的发挥。强调通过实验探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已成为当前实验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

一、转变观念,是实验教学改革发展的基础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大行动,应该从家庭、学校、社会来统一考虑。我们不能把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单单的归咎于物理教师,其实不少教师是深知物理实验的重要性,而且也曾经设想或尝试采用较好的教学方法,但迫于各方面的压力,教学课时上的限制,最后不得不放弃。因此要转变观念,就要转变整个社会的观念。要让学校和教师,特别是社会上的人们认识到教育不能追求暂时的表面的效果,不能急于求成,而要着眼于未来,特别要着眼于学生在未来社会的作用与价值。教育不能带有功利性,而要为社会培养真正的人才。只有这样得到各方面的大力支持,物理实验教学的改革才能大步向前迈,才能改进现状。在物理实验教学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把物理实验教学作为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巩固和理解知识的辅助教学手段。于是,有的时候会出现忽视实验教学,或出现认为可有可无的情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观,则把物理实验教学作为整个物理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启发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因此,改变传统的教育观,树立新的教育观念,实施素质教育,就要不断提高对实验教学基础地位的认识,从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能力出发,认真改进、大力加强实验教学,把实验教学真正移到以实验为基础上来。高中物理教师树立了这个教育观后,教师就会千方百计地重视实验教学,努力做好实验。

二、加强对话,是实验教学改革发展的关键

课堂是提供给师与生研究探讨问题的场所,可以采取对话式互动教学。以对话、聊天、讨论的形式取代传统的空洞枯燥的理论学说的说教形式,可以避免传统教学师对生单向传输知识带来的弊端。笔者认为,学生上课是在以有知识的基础上,巩固强化基本概念和规律,把握一些主要的问题。预习过程中学生会遇到一些疑难或模糊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堂,对这部分知识给予特别关注,直到通过讨论得到解决。这种教学活动面向最广泛的学生群体,注重每个人的参与,尽可能使学生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接受和理解知识,自学能力可以得到加强,同时注意利用个体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从而使他们集体提高、共同进步。采取对话式互动教学,既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体现了老师的民主、师与生的平等。笔者在课堂实践时,运用下面两种手段,双管齐下:

1.不断对学生进行智力激励。课堂上,不断鼓励学生,每位同学都能学好;不断地激励他们,哪怕点滴的进步。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后,就会更加自信,从而争取得更好的成绩,超越自己。

2.从自身错误中学习来得最快。从平时作业和考试反映出的问题来看,有许多同学概念模糊不清。因此,课堂上有必要把此作为重点,师生通过讨论进行“打假”、“排雷”。这些误区的来源一般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客观的错误观念,老师根据经验提出来让学生分析;另一方面是学生头脑中的主观误解。老师可以随机提问,找出学生头脑中的错误观念,取出来剖析、讨论,既可以警醒学生本人,又可引起一些思想不集中者的无意注意,最大面积地澄清并扫除学生脑中的错误观念。

三、培养素质,是实验教学改革发展的根本

1.实验与观察。实验是手段,观察是入门,两者都是获取感性知识的重要科学方法。关键在于怎么做实验,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手做实验已成为众多物理教师的共识,但如何用有限的实验室资源来满足学生大量的实验需要,已凸现出供需之间的矛盾,这就要求我们课堂大实验,课外大制作,做有心人,走创新路,制作和收集简便且现象明显的物理实验器材。

2.探究与总结。本环节着重引导学生分析和处理物理实验所获得的信息,探究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从定性、定量的角度找出内在联系,归纳、总结成规律,即得出正确的结论,突出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是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核心。

第12篇

九年义务教育是公民的素质教育。初中化学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一门学科,必须研究如何从学科本身出发来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服务,即通过化学基础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培养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使之具备科学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与此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初中化学教学大纲及九年义务教育化学教材比较好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大纲》中明确指出:“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以基础知识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它改变了以往教材中过分重视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忽视学生能力培养的弊端,而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重视了科学态度、学习方法及兴趣的培养;重视了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及自学能力;重视了通过介绍中国化学工业发展状况及最新成就,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保护环境、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这些都体现了贯彻素质教育的总目标。

中学化学教学如何体现素质教育呢?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要转变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轨

“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应试教育”提出的,它们的主要不同在于教育观、质量观、学生观不同,即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使学生全面发展,是否使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在如下几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从培养目标上看,素质教育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应试教育只重视智育。从对待学生上看,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应试教育只面向学习成绩好的学生。

从教学内容上看,素质教育着眼于素质的全面提高;应试教育是考什么教什么,不考不教。从教学过程上看,素质教育注重启发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应试教育则是教师一讲到底,学生只是听讲。

从教学方法上看,素质教育是师生双向活动,变讲授为训练,优选最佳的教学方法;应试教育则为“满堂灌”,学生被动地学习。

从学生负担上看,素质教育目标是当堂理解,重视学科能力的提高;应试教育是大搞题海战术,学生不堪重负。

从教学效果上看,素质教育的任务为大面积培养合格学生,应试教育侧重个别尖子学生而且多为高分低能,大面积学生不合格。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应试教育是以追求升学率为根本目的的陈腐模式,扭曲了教育的本质,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我们要坚决反对应试教育,毫不犹豫地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这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它关系到我国两个文明建设的水平,关系到我国21世纪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因此转变观念是当前中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作为化学教师应当毫无例外地把素质教育落实在日常教学之中。

首先,要认真领会大纲。新大纲是根据义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制订的,化学义务教材又是根据我国国情、化学学科的特点和中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规律而编写的。大纲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注重了化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传统知识和现代知识,本学科知识与相关学科知识等各个方面的联系。因此教师正确执行大纲,就能保证化学教学从单纯的以升学为目的的应试教育转变为公民的素质教育,从只重知识传授转变到重技能和能力的培养,从只重书本转变到理论联系实际,从只重智育转变到德、智、体、美、劳五育全面发展。

其次,要把素质教育的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中。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在备课时应注意制定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学生学习情感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落实,使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都能得以提高。

最后,加强学法指导,注重能力培养,这是教学观念转变的具体体现。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形成能力的基础,而能力是学习掌握知识技能的必要条件,是促进学生提高学习水平的重要因素。教师在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学法上的指导,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使学生的素质得以提高,使素质教育落实在日常教学之中。

二、化学基础知识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在化学基础知识的教学中突出观点的教育及科学态度和科学学习方法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初中化学教材是按义务教育大纲编写的,它的体系是必学与选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为主与阅读和家庭小实验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比较科学的体系,使教材延深到了社会和家庭,使化学教学与日常生活、科学技术、生产劳动相联系,是一本进行化学素质教育的好教材。

因此,深刻理解大纲,钻研教材并且体现在日常教学中,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关键。化学课的讲授主要目的是在教会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制法和用途;通过一些定性的验证性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通过化学计算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定量地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双基知识的同时初步形成用化学观点和化学方法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总之要着力于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方法,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对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上,而不能放在单纯为解题而解题的训练上。要做到这一点,化学课的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知识入手,可以从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中的化学现象出发,深入到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等基础的化学知识,再经过解释、练习,使学生对新知识学得实在,理解深刻,初步形成进一步学习和工作的能力。特别是新大纲和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比原大纲和教材在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方面适当降低,而在元素化合物知识方面适当拓宽;化学计算难度和数量上大幅度的降低,化学实验略有加强。这种变动适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符合义务教育培养目标。

例如初中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除以碳、氢、氧、铁等金属和非金属及化合物知识为主,介绍了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外,还介绍了空气、水、煤、石油、环境保护、能源、人体健康与化学的关系等与公民素质教育有关的知识。这部分知识比较零碎,庞杂难记,在教学中应加强实验,注意归纳和总结。如在学过H2,O2,CO2三种气体之后,可组织学生利用教材P.115的仪器,让学生选择仪器进行操作制取三种气体,这样从H2,O2,CO2三种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开始,对实验药品、反应原理、仪器装置、收集方法及实验中注意事项进行总结、归纳,然后再通过实验复习H2,O2,CO2各自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实验现象及有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等。

再例如:可设计一组C,H2,CO三种还原剂实验对比,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得到系统的认识,从而使学生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这样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通过归纳总结,培养了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使他们的能力得以提高,同时促使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

三、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大纲》指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加强化学实验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环节。教学中要坚决反对“黑板上画实验,课堂上讲实验,课下背实验”的应试模式,要把教材中选的82个演示实验认真做好。做到课前进行周密的准备,使现象明显,效果良好,让全班学生都看清楚;实验时要做到操作规范化,并注意启发引导学生从具体观察上升到抽象思维。对10个分组实验应要求学生做好预习,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联想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判断,认真做好记录,填写实验报告,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对于8个选做实验和10个家庭小实验,在课外活动中老师应指导和鼓励学生做,培养他们综合运用知识,善于自学和勇于创新的意识。

为保证实验成功,还应进行心理素质的教育。首先,应克服依赖心理,独立完成实验,必须自己拥有第一手资料,亲手做,亲眼看,用脑想,只有亲自参与,才能从成功中得到喜悦,从失败中通过总结得以提高;其次,应教育学生克服胆怯,怕失败、危险的心理,用科学家不畏艰险探求科学真谛的动人事迹教育学生,启发他们大胆实验;再次,还应注意向学生介绍实验中可能出现的偶然现象,使他们心中有数,实验时踏实。

教学中应注意化学实验的教学,不断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在学习中不断充实自己,使化学实验能力得以提高。

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