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教学实践的重要性

教学实践的重要性

时间:2024-03-20 10:56: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学实践的重要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学实践的重要性

第1篇

思想政治课教学同其他学科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及加强其思想品德都是这门课程所关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强调,实践环节是重要的,需要加强,它和理论的重要性相同,学生不应局限于课堂和书本,应该走出去,通过参加实践活动,通过锻炼和教育变得更加贴近生活和群众。这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提高,促进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实现知行合一。

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实践教学作为一种教育活动,依据的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要求,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深入社会、实际和生活,开展一系列活动,如文明共建、公益劳动、社会调查等,如此,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解会更加深入,自身的素质也会得到全面的提升。实践教学在提升高校德育的实效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课堂教育因此得到延伸,它作为一个重要舞台帮助学生增长知识,了解国情,实现人生价值。

二、加大思想政治课实践的宣传力度,扩大社会实践活动的影响

为了使社会实践的效果进一步扩大,实践之前应对本学期实践活动的主题、指导思想、组织形式和基本内容等通过各种媒介进行宣传,促进全校师生对活动的关注和了解,并积极参与。在实践活动结束之后,仍要进行大规模的宣传活动,将学生关注的焦点集中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中,为学生提供机会相互交流和学习,使学生对实践教育从各个不同的角度都有所感受,教育效果得到进一步扩大,做到由点到线再到面,最终形成立体化效果,思想政治课的社会实践活动效果进行强化。

三、创新高职思想政治课程实践教学设计

作为对理论教学的深化,思想政治课在教学组织层面,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存在根本性不同。这门课的实践教学应该以一般性的实践教学规律为依据,对于适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精心设计,为开展实践教学做好准备,上述工作对思想政治教学实践的成败起到决定性作用。

首先,相关制度保障应得到健全。就学校层面而言,应该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明确实践教学在学校教学中的地位,纠正以往认为理论重于实践的错误认识。思想政治实践教学的相关基本文件是以高职院校的教育职能名义做出的,在学院内部的公布形式即《实施方案》,各个系或部对该文件的内容进行了细化,《实施细则》由此产生。高职院校,负责思想政治工作的单位应该提出合理的《教学计划》,明确如何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使教学体系和框架变得日益完善。

其次,实践教学要有序推进,教学计划是十分重要的。思想政治课程教师应该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教学,最后对教学内容进行策划。在对实践教学活动进行组织前,教师应该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来确定教学的主题,并设计师生就哪些内容进行互动,引导学生有效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拓展理论教学、创新教学的途径,构建起新的教学模式。

四、建立规范的思想政治课社会实践基地

思想政治课要想规范实践内容,实践活动要保证长期开展,基本条件就是相对稳定的实践基地的建设。结合社会需要及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高职院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建设多样化的实践基地。比如,在发展较为落后的一些地区,可以组织三下乡活动,相关单位可以和村镇联合,建立一个文化大院。高职院校可以和地方政府合作,建立长期联系机制,对返乡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加以集中编队,并同地方政府协调联系实践场所,进行合理安排。在实践基地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应着重抓好一些重要环节,如示范建设、合作共建、双向受益和深度实践等,尤其是当学校经费紧张时,开展活动更应该秉持双向受益、互惠互利的原则。

思想政治课程的实践教学作为一项措施是坚强有力的,符合国家在新时期提出的教育要和劳动结合在一起的方针,教育实践环节因此可以得到有效促进。高职院校的职业发展以及学生的特点需要这种实践教学。

第2篇

关键词:就业导向;计算机教学;改革

高职高专培养的是职业技能应用型人才,一般开设的是专业能力系统化课程。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要实现与企业的对接,利用校企合作时间教学让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也要满足市场和社会需求,围绕社会需求,与行业保持密切联系。但是目前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和社会需求之间不符合,在此状况下,如何改革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模式使之更适应市场和社会需求呢?改革包括很多方面,例如教学理念、课程教学体系、教育形式、办学模式等等,其中课堂教学是培养计算机人才的重要改革内容,因此,本文分析了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课堂教学实践的重要性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探讨从教学方式、学生考核方式以及教师本身素质等方面进行分析,逐渐提高计算机课堂教学实践质量,使学生学有所用,并且为企业和社会培养实用型的计算机人才。

1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课堂教学实践的重要性

结合目前的就业形势以及高职学生的特点,提出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课堂教学实践是十分必要的。以就业为向导的教育模式是随着社会发展和对人才需求发展而提出的。特别是随着第三产业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量持续大增,比如机械技工行业、制造业、服装业等。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熟练的计算机技术,实现培养实用性计算机人才的教育目标,也使学生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要求。

2高职计算机课堂教学存在问题

2.1教学方法过于单一,缺少创新性

计算机学科是一个信息知识更新变化迅速的学科,这样就得要求计算机专业老师时刻提升自身知识和技术的能力。教师在短时间内学习更新知识再传授给学生的可能性几乎不大。如果老师将精力全部放到钻研知识和技能上,就会减少钻研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的时间。比如现在的单一教学方法,教师在讲台上按着课件“照读式”地讲授,学生就会对学习失去兴趣,也处于被动地位,长时间学生不能学到实际可用的知识,更不用说培养创造能力了。

2.2实践课程考核与评估不够完善

计算机课程也涉及到实践课程,理论和实验教学虽然分开,但是考核与评估却没有独立展开,一般采用理论考试代替实践课程考核,忽略学生操作技能、实践能力等的考核与评价。理论考试也只是依附于课本教材,考核标准也不完善,不能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也体现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有些做了简单实地操作考核,但是没有相应的考核标准,随意性很大。

2.3计算机实践课程教师素质、设备等有待提高

目前的计算机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经历过企业实践,对于一些系统开发设计与开发不能做到有效指导。学校老师也积极学习新知识,但是活动区域的局限性也决定了教师不能与市场接轨,缺少了解市场和企业实际需求的敏感度,仅仅凭丰富的知识教学并不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教学实践方法

3.1教学方法创新

应用性一直是计算机专业教学的核心要素。如何改变传统教学只重课本知识传授、被动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因此教学方法的创新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为辅助,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能够主动探索和发现新知识,形成学生自己独特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技巧。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问题,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二是多种学习方法结合,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一种途径,更多的时候需要学生外延式学习,比如图书馆、网站学习,知识灵活性学习和创新在自我学习挖掘中产生。学校要提供多种时间场所,将课堂教学的阵地由教室转向模拟实验室、实验训练基地等,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思考探索,加强他们的工作技能,为以后适应职业做好准备。另外,教师还应该灵活选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情景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和案例教学法。

3.2完善实践课程考核与评估方法

首先,计算机课程考核内容要不断更新。计算机专业考试只依托教材是不合适的,教材往往具有滞后性,不能反映当前最新的理论,考试只是应付式的只考共性的、统一的、陈旧的知识技能,考试中不能体现学生的真正学习到的知识。考试内容既要设计基础统一知识,也要选择适应学生个体,对接市场需求的实验性考核。其次,改革考核的方式,高职院校是基于就业为主的职业教育,可以聘请一些企业专业人士进行“企业岗位”考核,对于企业和学生来说都是双赢的。

3.3提升教师素质,扩建教学设备

在提升教师素质方面,可以借鉴“双师”结构师资队伍的方法。除了在教学中为计算机教师提供平台,还应制定相应的措施,允许计算机教师在一定程度上进入企业、接触企业,例如允许在企业兼职。这样,教师就能提高教学实践能力,丰富工作经验。在教学设备扩建方面,根据学校自身力量和学生需求,建设系统综合设计与开发中心,能使学生基本技能得到锻炼。建立实践基地,实现校企对接,使学生能参与到企业项目开发中,了解企业工作所需技术,逐渐完善自身不足。

4结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而不断发展,信息社会对计算机应用人才需求会不断变化,计算机实践教学也要不断的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和完善。

作者:李方方 单位:随州职业技术学院电教中心

参考文献:

[1]郭宝红.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2(2).

第3篇

关键词:思政课 教学 教书育人

一、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的原则

1、分析教材内容,把握教材思想的育人特点

教学以教材为育人依据,教材的思想就是育人的理论。在教学中,认真分析教材内容,挖掘教材的深刻思想内涵,既弄清知识的认识价值,又把握知识的德育价值,因势利导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要从“政治与经济的辩证关系”,“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职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和“无产阶级政党的作用”等方面,论证了“社会主义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性;阐述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必要性;联系“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关系和对外政策”等内容,说明“坚持改革开放、搞活市场经济”的重要性。

2、针对社会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为了更好地教书育人,教师可以也应当将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联系起来,结合现实社会生活中的许多热点问题,及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二、传授知识与开发智能并举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树立了教学过程是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的有机统一的教学思想。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开拓和发展学生的智能,尤其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中,我坚持以启迪思维为核心来构思教学结构并组织教学。

1、注重知识链接,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思想政治课是由众多概念和原理构成的知识体系,各部分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我将“纲要图示法”运用于教学,引导学生将课文内容整理汇编成各种图表,形成不同层次的知识网络。每一课汇编成“方框结构图”,以便把握知识的总体轮廓;每一节汇编成“知识细目表”,以便理解和记忆,将相关概念、观点、原理汇编成“知识一览表”以便比较和鉴别。在上述过程中,学生锻炼和提高了思维的条理性和系统性。

2、典型事例分析,增强辩证思维能力

当代青年学生思想活跃,思维敏捷,但思考问题往往偏激,甚至还会发生“越转”行为。

三、课堂教学与校内外实践教学相结合

课堂教学实践相对于校内教学实践和校外教学实践来说,是最重要的最基本的教学实践,是实施校内教学实践和实施校外教学实践的基础和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如果忽略了课堂教学实践环节,就忽略了学生成长成才最主要的教学环节。

首先,课堂教学实践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性学习。刘强先生主编的《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就学生课堂教学实践的作用和意义进行分析,作者认为,从教学理论上讲,无论是进行道德教育、政治思想教育,还是使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自身的稳定的观念和素质,都必须使接受教育的学习主体得到实践训练和亲身体验。这里既包括情感和思维的体验感受,又包括对社会和现实的体验感受。这里强调的学习主体实践训练和亲身体验,是包括道德教育、政治思想教育和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自身观念及素质的过程,也就是课堂教学实践的活动过程。

校外教学实践活动是贯彻教育为社会主义服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使大学生在学习期间能够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国情民情,培养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走正确成长的道路,并在实践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全面素质。

第4篇

中国期刊投稿热线,欢迎投稿,投稿信箱1630158@163.com 所有投稿论文我们会在2个工作日之内给予办理审稿,并通过电子信箱通知您具体的论文审稿及发表情况,来信咨询者当天回信,敬请查收。本站提供专业的服务和论文写作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摘要】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保障体系完善社会实践的组织保障体系:一是高校党委要深入学习中央及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充分认识社会实践育人的重要性,高度重视,把社会实践纳入高校教改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保障体系 完善社会实践的组织保障体系

【本页关键词】论文写作 期刊征稿 论文投稿

【正文】

2 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构建2.1 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保障体系完善社会实践的组织保障体系:一是高校党委要深入学习中央及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充分认识社会实践育人的重要性,高度重视,把社会实践纳入高校教改的重要内容;二是具体指导社会实践的学校团委、学生处应深刻理解社会实践的内涵和实质,充分认识社会实践对大学生能力的培养对高校改革发展的推动作用,理清思路,科学设计社会实践的内容和途径,选派优秀指导教师,确保社会实践进入良性发展轨道;三是各系(院)应广泛宣传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做好学生和家长的思想工作,调动全体师生的积极性,积极探索专业实践新路子,增强实践教学的效果。2.2 科学规划和设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做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总体规划:一是高校应把实践育人纳入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实践活动进行系统的思考;二是围绕目标,研究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内外条件,周密部署,逐一落实。做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设计工作:一是科学设计社会实践的内容;二是设计多样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特别是要加大课程教学实践化力度,拓宽社会实践的渠道和空间。2.3 制定大学生社会实践质量评价标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效果评价是提升活动质量,构建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内在要求。社会实践质量评价标准主要包括:(1)社会实践活动产生的社会效应。社会实践活动是否被社会所认可,取决于它给社会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产生了多少影响。(2)社会实践活动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所起的推动作用。社会实践是对所学知识、所学专业开设的课程和教师的教学情况有效检查的主要方式,通过实践能否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第一手资料,从而促进专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3)社会实践对大学生本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的积极影响。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实践来完善自己的思想、指导自己的行为,从而能更好的服务社会。2.4 建立稳定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是开展好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和有力保障,要给予足够重视。这就要求高校对基地建设要有长远的规划,要具有融教学、科研、生产、育人于一体的综合功能,按照双向受益原则,积极为实践单位提供技术服务和智力支持,加强合作关系,促进共同发展。与此同时,也要防止重建设轻培育和利用的现象,克服形式主义的做法,把工作做实,保证工作的效果。[3]2.5 健全大学生社会实践管理机制要实现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广泛性,增强社会实践的实效性,必须健全三个机制或制度:一是要加大经费投入,建立实践项目审批制度,完善活动资金申报审核标准,为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便利和保障;二是建立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协调机制,协调课堂教学与课程实践的矛盾,促使大学生课程教学实践活动制度化、经常化,扩大实践活动的范围,拓展实践活动的空间,延伸实践活动的效用;三是建立和完善社会实践安全保障机制,加强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安全教育,培训他们的安全知识和处理突发事件的方法和能力。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和社会保险机构、安全机构的联系,建立一个社会实践安全保护网络,确保大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消除家长担忧,确保实践活动顺利开展。总之,社会实践作为课堂教育的必要延伸和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对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显示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所以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已经成为时代的需要。

【文章来源】/article/43/6390.Html

【本站说明】中国期刊投稿热线:专业致力于期刊论文写作和发表服务。提供毕业论文、学术论文的写作发表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以及写作辅导。 “以信誉求生存 以效率求发展”。愿本站真诚、快捷、优质的服务,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便利条件!自05年建立以来已经为上千客户提供了、论文写作方面的服务,同时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信誉体系,我们将会继续把信誉、效率、发展放在首位,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联系电话: 13081601539

客服编辑QQ:860280178

论文投稿电子邮件: 1630158@163.com

投稿邮件标题格式:投稿刊物名 论文题目

如:《现代商业》 论我国金融改革及其未来发展

声明:

本站期刊绝对正规合法

并带双刊号(CN,ISSN),保证让您轻松晋升

第5篇

    一、高校音乐教育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

    作为音乐专业的学生必须注重发展自身的专业水平,高等学校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优秀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中,以每一个学生为教育目标,不仅注重学生专业技能技巧的掌握还要注重对学生个性及其潜能的培养。前苏联着名音乐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音乐教育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是对人的教育。”所以说音乐教育是以学生积极参与并心情愉悦为出发点,以此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及审美意识的教育。音乐教育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它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说到底,高等学校音乐教育还是以普遍性为基础,面对全体大学生的基础教育。在音乐教育理念的积极倡导下,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具备非智力要素的诸多要素,从而形成一种坚强的品质,这种品质又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自觉性,使他们懂得如何学习、如何生存,这将会在他们的人生中有着很大的积极作用及帮助。

    二、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的教育实践素质的培养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新音乐课程中提出了“注重实践”的理念,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是学生更好的掌握必要的知识,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1.改革高校理论教学模式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理论大多是采用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有些单调。课堂教学可以诸如一些弹奏或是播放乐曲,以此来增强课堂的活跃性,提高教学质量。

    2.课堂模拟并进行教学实践目前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学生缺乏实践的锻炼,理论与实践不能相结合。这样学生难以感受到教师的角色,学到的理论知识也难以与实践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所以,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教学实践的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以外的教学活动中。社会实践要有详细的工作计划,要有得力的指导者和组织者,要让全体学生参与,要有评比和总结,要将它作为一门重要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来规划和建设。音乐教育的实习时让学生担任独立教学,以此使学生认识到实习的重要性,以此从中得到锻炼。

    三、结语

    新一代高校音乐专业的学生只有将文化素质、思想品德、专业素质及教学实践等多方面技能培养起来,才能迎接新的挑战。二十一世纪的高等师范院校必须要有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学生,全面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能力,承担起未来音乐教育的责任,才能符合新的时代的发展要求。

第6篇

【关键词】词汇教学 策略 词汇输入 词汇输出

一、引言

国内对外语学习者进行词汇学习的策略以及教师词汇教学的方法进行了较为完善的研究,但对词汇实践的研究却不是很完善。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对词汇的记忆已经能够采取一些有效的策略,但在词汇的具体使用和实践上却常常把词汇的记忆和词汇的实践融为一体,用词汇的记忆策略来指导词汇实践。而如果忽视了记忆后的实践关,没有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恰当的词汇实践,导致的结果就会是使用时的错漏百出。如果没有系统的词汇实践策略,学生对词汇的学习将会事倍功半。词汇教学实践实际上是一个词汇输出过程,因而需要使用不同的学习策略才能更好地达到学习目的。

二、词汇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指导意义及应遵循的原则

中国学生的词汇实践活动开展得非常的盲目,教师在这一点上也缺乏明确的指导。许多教师认为词汇在课堂上讲授完毕,其教学任务就完成了,然而实际上,在进行完词汇的输入以后,教师更应该有意识地指导学生作有效的词汇实践,以巩固加深词汇的学习。

在词汇实践活动的进行策略上,作为教师应从宏观上对学生进行指导,教师在此过程中可以起到一个整体规划合理指导的作用。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几点可供参考的原则。

1.宏观布控。作为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首先要有一个全局上的把握。教师必须对学生需要掌握的词汇有一个总体的掌握,即全面的熟悉大纲对词汇的要求,同时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调控学生对词汇的学习,以此为基础,再进行具体到词汇实践上的指导。

2.突出重点。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进行有重点的词汇实践。教师在课堂授课时应对所授词汇有所突出,在进行词汇实践指导时也应该强调重点,使学生能有针对性的进行词汇学习。

3.手段与目的并举。在针对不同的词汇实践时,教师也应当指导学生使用不同的学习手段,以期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例如,针对某些口语中常使用的词汇教师就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这部分词汇进行较充分完备的口头训练;对于近义词汇教师则应假设不同的场景,在具体的使用环境中训练学生对所学词汇的输出。

4.重视总结。教师在词汇学习进行到一个阶段以后,也应该对此阶段的学习进行一次全方位的总结,以便让学生能清醒地回顾这一阶段的学习,总结得失错漏,从而对下一阶段的学习能够有更深入的认识。

三、学生进行词汇实践的策略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只注重对词汇的记忆而忽视了对词汇的实践。词汇实践的重点在词汇输出上,因此如果缺乏词汇实践这一过程,学习者就会在词汇的具体使用中错误百出。学生在词汇实践时需要在传统的听说读写译这五条对英语学习的要求上自行进行有意识的词汇输出练习。笔者认为,以一个完整的学习周期为例,学生可以使用以下策略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把握记忆规律,制定实践计划。所谓的记忆规律也就是遗忘规律,学生只有掌握了自己的记忆规律再进行计划的指定就会更加顺利。学生所学词汇最终落实到使用时无非听说读写译这五个方面。

2.听力的复述策略。听力在语言能力的测评上本就属于信息的即时输入输出方面。学生在练习听力时,在听完一段文章或对话后,学生可以采取复述的方法融会近期所学单词以及听力短文中出现的重要词汇。

3.口语的场景策略。中国学生练习口语口时侧重点常常放在语音语调以及语速等方面,缺乏有意识的对新学词汇的附带练习。因此学生在口语练习时尽量找到适合的场景,以一定的背景为依托,搜寻在此种背景下适合使用的词汇进行有场景针对性的口语练习。

4.写作的文体策略。中国学生的写作练习往往针对的是不同题目,很少考虑到文体的练习。而在真正的英文写作中文体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在写作的训练中学生也要有意识地认识到文体的重要性,在不同文体的要求下进行词汇输出的实践,通过文体的限制来进一步掌握词汇的具体使用以及使用范畴。

5.翻译的同义原则。此处强调的翻译主要集中在汉翻英部分,汉翻英也是词汇输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同一个概念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在汉翻英的练习中学生也应当有意识地进行一词多翻和一句多翻。这样不仅练习了同义词,更能练习到不同的句型,

四、小结

词汇的记忆和词汇的教学实践最根本的都是通过重现来更好地学习语言,本文将词汇的教学实践作为一个独立的范畴,对其需要使用的方式策略进行了讨论,以期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起一定的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现代科技数学教育重要性

1引言

现代科技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眼下应用于教育领域中的现代科技主要包括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例如: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都属于科学技术范畴。改革开放以来,教育随着社会进步发展不断改革创新,逐渐从应试教育过渡到素质教育,标志着教育创新、改革的实现。本文针对数学教育,研究现代科技分别立足于教育内容、方法、实践三方面的具体应用。通过阐述现代科技与数学教育的关系及重要性,更好地为我国教育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2现代科学技术及数学教学概述

现代科学技术是加速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资源,工业革命是科学技术产生于发展的导火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现代科学技术是以网络信息技术为代表的一系列科学研究,应用于教育领域的主要包括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1]。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为了与社会进步发展相得益彰,发生了巨大变化。现代科学技术与数学教学本是两个没有关系的领域,随着信息的传播和融合逐渐产生了关联性。科学技术作为重要资源可以为数学教学提供技术支持和实践帮助,久而久之科学技术便渗透到数学教学各个环节。数学教学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由于数学知识过于枯燥乏味,且教学内容之间存在连贯性,一旦教学内容出现断层,则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且数学教学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对各阶段的难度进行教学内容划分,确保学生能够消化吸收。可见,数学教育教学难度较大。借助科学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缓解数学教学难度,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数学的精髓和奥秘。数学教学属于理科教学内容,脱离纯粹的理论教学,所以在教学中融入实践可以帮助学生形象化记忆。总而言之,科学技术与数学教学并存,才能最大限度实现两者的价值。

3现代科技与数学教育的关系及重要性分析

科学技术离不开创新,数学教育也离不开创新,因此科学技术与数学教育可谓“藕断丝连”。随着素质教育体制的改革深入及社会对高素质、高能力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加大,要求教育必须以“服务社会”为原则。数学教育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所以教学内容不能过于传统,教学方式不能过于单一,教学目标不能脱离实践,从而加大了数学教育的难度和任务。为此,加强对数学教育的创新教学将成为未来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现代科技具备较强的共享和操控价值,所以广泛应用于数学教育可以为提高数学教育整体教学水平奠定基础。

3.1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数学教育是研究数学教学实践和教学方法的学科,需要教育工作者具备较强的基础功底和学术理解能力。此外,研究数学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培养更多、更优秀的知识型、实践型人才。通过科学技术的落实和应用,利用信息技术为信息传播和共享平台,包括数学原始理论资料、数学教育章程更新等内容进行整合,便于为数学教育研究提供科学的数据理论[2]。例如:网络图书馆、中国知网等大型综合学术交流平台,可以为数学教育提供相应理论参考。此外,数学教育涉及教学、管理、实践等方方面面,为了更好地实现教育与实践的对接,必须要广泛汲取知识储备。因此,科学技术的便捷、高效特点,对教育学者深入研究数学教育至关重要。

3.2加强数学实践应用价值

科学技术既是工具又是平台,通过科学技术的应用可以为数学教育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实践是理论知识的延伸,是从纸上谈兵到脚踏实地的过渡,是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行动的标志。例如:可以实现数学教学的远程控制,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扩大数学教学知识量和教学空间,摆脱传统单一的书本传教。此外,科学技术是服务型技术,包括各类数学道具、模型、实验器材都是科学技术的产物,应用在数学教育中能够简化繁杂的教学步骤、引导学生科学认识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3]。例如:多媒体可以实现图文并茂教学,可以通过视频互动教学,便于充分理解数学知识。总的来说,科学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数学实践的应用价值。

3.3完善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

传统数学教学模式停留在纸质书本和课堂区间。数学是典型的理性思维教学,需要学生发挥想象力和空间思维。所以,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不适合数学教学,且容易禁锢学生的思维定式,违背了数学发散思维、开发智力的初衷。新形势下,随着科学技术的应用,不断突破传统和障碍,不断将创新的教学方法搬上讲堂甚至是家中,实现一对一或一对多等多种教学形式。例如:实验教学就是科学技术的产物,教师可以通过实验道具或课件演示,生动形象的将书本知识立体化,使学生拥有轻松、活跃的学习环境。

4现代科技在数学教育中的应用分析

数学教育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教育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同时又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教书育人”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所谓术业有专攻,数学教学与其他教学的区别在于,数学知识来源于书本又高于书本。所以,数学教学实践对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起到决定性作用。教育可以“兴国”“育人”,文化教育作为软实力,随着社会环境和人们意识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教育培养。数学教育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开发智力的典范,无论是奥林匹克数学竞赛,还是各类智力竞赛都离不开数学的身影[4]。此外,各类科研项目,“大到航空航天、小到柴米油盐”无不存在数学的应用价值。所以,科学技术本身与数学教育就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应用就更加广泛了。

4.1数学教学内容的应用

数学教学内容分初级、中级、高级多种形式,高等数学教学还包括微积分等教学知识。数学教学内容呈现分段、分层、分级式分布,不同难度级别对数学教学所需要的内容也各不相同[5]。例如:几何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利用课件展示各类图形的三视图,呈现立体感,便于学生提高空间辨别能力;验证垂直于平衡的教学内容,可以通过实验道具支持或平衡仪;学习函数知识,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绘制动态函数变化图;类似于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无不体现了科学技术在数学教育中的应用。可见,数学教育不是“闭门造车”,需要借助外力和先进的技术为依托,才能更加完美的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价值。

4.2数学教学方法的应用

教学方法对教学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是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数学教育注重智力开发和实践应用,所以教学方法需要围绕教学实践为基础。传统数学教学方式是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以书本知识为单位,以教师口述为途径,导致学习内容枯燥乏味。科学技术的应用则增加了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例如:分组教学,教师通过计算机按照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组别划分,设置不同等级的教学内容,从题库中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取相应难度系数的作业,完成一整套数学教学流程;多媒体教学,通过网络和多媒体终端,利用数字化课件及影像资料传授数学知识;远程教学,利用电脑为终端平台,形成“教”与“授”一体化创新教学模式。目前,以上众多教学方法已在各类学校教学过程中得到落实,且取得明显成效。

4.3数学教学实践的应用

教学实践是巩固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加深记忆的重要渠道。数学知识是灵活应变的知识,需要在实践应用中体现价值。目前,科学技术在数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科研合作、岗位对接、知识竞赛等形式。科学技术本身就包含数学元素,所以在应用中包括先进的设备、创新的方法、前卫的教学经验都是必不可少的内容[6]。例如:计算机、投影仪、网络等都是科学技术的产物,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分别承担着相应的任务。其中还包括各类教学辅助设备,例如:计算器的应用,不仅提高了计算的效率还提高了计算的准确性,这就意味着科学技术与教学实践是密不可分的整体。所谓教学一体化,就是利用先进的教学条件完成全面的教学内容,以实现数学教学现代化目标。

5结语

综上所述,教育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教育必须要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就目前来看,科学技术在数学教育中的应用得到广泛推广,且取得显著成效。但是,由于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和限制,在实践应用中依然存在一系列不完善的地方。所以,立足于实践,数学教育需要借助科学技术为资源和支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完善教学内容,才能有效将数学教育的实践价值落实到实际应用中,并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为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祁伟,池璇,鞠小平.试论高校教育创新与科技创新[J].学会,2010(12).

[2]杨东升,刘小冬,官亦兵.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数学研究,2001(3).

[3]左传桂.浅论微课在高等数学信息化教学中的应用[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6).

[4]陈雪娇.信息化教学模式的使用对高中数学教学的几点研究[J].人才资源开发,2014(22).

[5]傅焕霞,张鑫.浅议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整合的必要性[J].科技创新导报,2011(35).

第8篇

一、高职高专口语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许多院校开设了《口才与演讲》、《职场沟通》等口语课程。遗憾的是许多人对口语课程的重要性认识并不到位,对这门课程的性质、任务、特点及教学规律的探索更是不够。概括来说,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其一,课程设置不够合理。主要表现为多数院校将其设为“选修课”,根本没有建立起真正独立的口语课程教学。其二,课程定位不够准确。教学随意性、盲目性很大,没有真正纳入学校素质教育、文化教育体系中。其三,缺少必需的教研支撑,教学观念、方法陈旧,教学多半流于形式。授课教师无较好的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方法。其四,课程安排不合理,周教学时数仅两课时,很难突出教学实践性环节。

基于此,我们认为口语这门课程教学实施应更新教学观念、调整现有教学方案、以学生主体性进行教学,并将多种实践教学手段相结合,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实训环境,以“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可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二、更新教学观念、调整教学方案,实现教学民主

(一)更新教学观念,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学好一门课程的良好开端和动力,是激活学生主体意识和发挥主体作用的有效途径,是教学实施成功的首因。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应善于运用情感、兴趣等因素,精心创设符合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练习口语的兴趣,为创设轻松教学环境提供前提,培养学生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和社会性。学生有了参与兴趣和热情,才会以最佳精神状态自觉参与口语交流,不断提高口语训练的主动性。

(二)调整教学方案,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首先,科学调整理论课与实训课的学时比例,由原来讲多、练少改革为讲、练对半;其次,教学方法更灵活多样,如在讲授法、启发法、演示法等基础上,适时采用经典范例赏析法、课堂讨论法和情景模拟法。

(三)实现教学民主,调动学生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学生的伙伴、搭档。只有在教学活动中用“教”吸引“学”,以“学”促进“教”,才能达到促进学生主体性发挥的目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多运用平等亲切、幽默风趣的语言。建立一种开放式教学模式,让学生畅所欲言;同时,教师要善于处理好教学内容与进程,尽量将课堂设计得生动、形象。以训练为主,精讲多练,侧重于口语技能训练;在训练方式上,设计多种不同层次、生动活泼的训练方式,通过模拟场景、角色扮演、上台演说等形式为学生创造多种表现机会。

三、将多种教学实践内容及手段相结合

(一)将多种教学实践内容相结合。

综合素质即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及创新创业能力,核心是表达沟通能力。学生终将走出校园,如今许多高职毕业生虽然学习成绩优良,但在求职面试的第一关就被淘汰出局,其中口才不尽如人意便是出局的主要原因。所以要求学校在课程设置中将学生的实际情况、所学专业相结合。在通用口才训练的基础上加强专业口才培养,突出专业特色,比如,旅游酒店管理专业应开设导游口才学,营销专业应开设销售口才学等。

(二)将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

在教学手段上,可将随堂练习与单元实训、综合实训相结合;其次,实际训练与观摩赏析相结合可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许多相关经典录音、录像资料,如历届国际大专(华语)辩论赛、拜访与接待实操等。因此,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活动结合起来的口才训练才最为有效;最后,将课程学习、举办演讲竞赛和普通话水平等级考试培训相结合。

四、善用激励,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实训平台

第9篇

摘 要:反思是教师对教育教学过程的再认识、再思考、再探索和再创造。教师教学技能水平的提高,通常受两大方面的影响:一是外因,即外部客观因素的影响;二是内因,即教师自身主观因素的影响。教师通过自我反思、自我改进,进而自我完善。而教师的“反思”在内在主观因素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通过反思,及时发现不足,弥补疏漏,不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素养,为学生传授最佳的学习方法。因此,作为新课程改革下的英语教师,除了不断学习专业知识之外,更应及时地对教育教学过程进行积极反思和改进,以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并促进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英语教学;反思;实践

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我们只有不断地反省反思自己的言行,才可能不断地进步。同样,做为一名英语教师,注重对日常教学行为的反思是非常必要的,这必将对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作用。

大多数教师对教学反思深有体会,但“课后反思”通常较多,即教师在教学活动结束之后,将自己在整个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及问题的处理方式进行全面细致的回顾,对活动过程和细节进行认真的反思,总结教学的实践和经验,查缺补漏,发扬优点,完善和优化自我教学行为,并且形成贴合实际的理论来指导以后的教学实践,从而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然而我们很少有教师在课前做到三思。

首先,教师在备课之前应反思自己或同事在以往讲授这一内容时的情况,事先在脑中构思一个更加合理的模式或框架。如重难点的安排,教学场景的设计,学生任务的分配等。既要做到继承优点,也要注意吸取教训、总结经验。

其次,备课过程中进一步细化教学目标,依学生理解接受能力不同,知识点分成批次逐步推进,既要完成教学任务,又不能急于求成,贪多求快,欲速则不达,顾此失彼。最重要的是教师在备完课后需回过头来检查和修正教学设计,将可以避免的错误改正在教学实践之前。这个必不可少的反思过程,必将为我们带来更加出色的课堂效果。

反思,是一个不断实践,不断改进,再不断实践的过程。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反思型教师,教师在自己的反思思维中应体现出以下品质:反思的立足点与回归点均是实践,即其反思的对象是自己的教育实践工作,同时,把经自己反思后的感悟收获通过教学活动来加以应用,使反思成果真正在实践中得到发挥,得到检验。通过反思与实践的结合,进一步提升教师教学理念,使教师自身能力得到更深层次的提升。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教学反思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让我们携手一起来做一个新课程标准下的“反思型”教师吧!

(作者单位 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高平中学)

第10篇

关于知识与能力及其两者的关系,一直是人们探讨的热点。在主体的实践性活动中,作为对象性存在的知识不断被强化,能力的目标却在不经意间被忽视了。今天,高校历史专业的课程教学实践已经被提出了新要求,固有的认知秩序和传统的知识获取与应用方式被打破,能力及其具体化的要求也日益凸显。在许多人看来, 它甚至超出了知识的重要性。随着自主探索和研究性学习的切实展开,培养高校文科生综合能力和人文关怀更成为当下高校历史专业教学和研究中的时髦话题。其实, 不仅在社会与市场, 而且就主体的存在性意义层面,历史的重要性亦毋庸多言。但现实的问题是,从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层面而言,历史专业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旅游式或参观式的实践教学模式,既与历史作为一种知识的本身形成了鲜明反讽,又难以符合社会实际对人才素质的多元要求,最终造成与知识和能力的人才目标的疏离。故应该在专业课程教学的问题上作一些反思。

众所周知,专业基础知识与综合应用能力是高等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的两大基本目标(有人提出还有素质目标,笔者以为可以归入专业能力之中)。因此,在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专业基础知识和具体能力要求均作为教学实践的主要内容或直接目标被整合在一起,两者并非对立,而是应用能力作为一个专业课程教学实践的直接目标,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教学有一种不可割离的依存性,基础知识是应用能力的基础所在和应用对象。尤其是对于在专业理论和学习方法上尚有欠缺的部分学生而言,能力训练必须建立在系统的专业知识基础上,离开了专业基础知识,能力培养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作为高等学校历史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师,在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在踏踏实实地进行专业知识系统建构,完善、夯实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基础的同时,应注意结合学生实际,探寻多元的教学方法、实践模式和教学目标的实施途径,激活学生思维,开阔视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自我总结的能力。有计划、有准备、有组织地走进历史的田野,开展历史学的田野调查工作,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二、历史课程的田野实践模式

对于当下普通高校历史专业的学生而言,一般意义上,田野调查的地点应该由专业课教师来选定。然而,在实践的过程中,一些相关的疑问接踵而至,许多教师对在历史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介入田野实践模式及其内容的必要性与有效性提出了疑问。当然,这种怀疑可以理解。因为人们通常认为,对人类学或者社会学专业的课程教学而言,田野实践是合理且必要的。但历史学则因其自身知识特点及其构成方式、写作语言、叙事手法等, 显然不太适宜于田野。因为至少在时间的意义上,一切历史的知识总是属于过去的。然而,笔者以为,历史知识并非只存于博物馆、图书馆之文本中,田野中仍现存有大量的历史知识,它们是历史学专业课程之教与学的材料和依据,知识、能力甚至情感的目标,在田野中都有集中而具体的体现。其实,田野实践的过程,也是主体的物质性和心灵性行为相结合的过程,思维的各个元素整齐一致的参与、完成了整个的知识由理论形态到实践形态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认识主体在田野实践中获得真切而又细腻的历史感受,了解基本的历史事项并构建基本观点,作出事实判断进而形成价值选择,主体的能力在科学的田野实践中得到提升。同时, 在田野中所形成的历史观念往往能参与到主体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塑型。所以,我们也应认识到,田野实践也是历史课程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有时甚至因为其更有吸引力而成为非常有效的途径,作为历史相关课程的教师亦应视其为人才培养中的一个相当重要的环节。

但接下来的问题是,在田野实践具体展开的过程中,虽然在进入田野之前,已经进行过相关田野工作的培训,并确定了具体的实践内容,但真正在进入田野之后,大多数学生仍是不清楚具体该怎么来展开相应的调查工作。这种情况的普遍化,足以提示教师,学生在理解田野实践这一有目的性的学习行为时可能陷入了一个误区,即对事前精心设计的田野实践的内容、方法和目的不甚理解,或许理解得简单了些。这对于田野实践之直接表现层来说,也许并没有多大的偏差,实践主体在进入田野之前却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其思想上所准备的大都是简单直接的想当然。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自然也就谈不上田野实践的方法了,其实践工作的有效性亦自可知,除了主体能动性方面的影响外,能力训练方面的损挫更大。当然,不能说这一问题的出现没有一点积极意义。至少这一问题从另一侧面提示,指导教师的首要任务除了从理论上阐明田野的意义外,更重要的是在实践操作上设计更为具体、细致的田野工作方案,以及应对田野中复杂对象物的工作方法。关于这一点,笔者以为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 从整体上认识田野

这就是指了解并掌握田野之共性。历史叙事所呈显出来的复杂现象,要使人们形成较为完整的认知有较大难度,但经过整理后的历史文本, 其演进轨迹却很清晰,这无疑方便了实践主体在具体的田野实践中从纵的方向上很快地把握田野中所体现出来的历史线索,在横向上亦为在田野实践中建构各知识点之间的有机连结,并进行知识的归纳和总结,进而为形成历史知识网络体系提供了可能。这不仅有助于田野实践的主体形成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的立体历史图像,而且更能帮助培养多层次、发散性的历史思维,奠定走进历史、观察历史、关照现实和展望未来的起点,学习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提高。同时从历史专业课程的学习角度来看,这也是学生自我历史观念形成的一个重要过程,是抽象与具体的结合。

首先,应根据专业课程教学计划要求,确定一个或两个田野工作点。当然在这个田野点的选择上,第一重要的就是要求具有较为厚重的人文要素和历史感。这样以便于在具体的田野工作中从纵的向度上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的脉络。目前所有历史教材的编写,都具有严格的时间逻辑性。所以, 对历史事象及其逻辑的起点、过程和认识终点有一个宏观的了解,加深对知识点的内在联系的理解,是为具体的田野操作提供宏观的背景。而对实践的主体来说,在进入田野之前就在观念中建立了一个对认识客体的宏观背景的整体把握,有利于准确解释各类不同的田野符号,培养综合理解具体知识的能力。

其次,明晰田野中具有历史意义的符号间的横向联系。不同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历史知识体系中的纬线。历史首先是明确的时间所指,但同时又包含有空间上的具体内容,以及在明确时段和境域内政治、经济、民族、军事、文化教育等事象的发生和演进。同样,具体田野中具有历史意义的符号间的联系非常复杂。在具体的历史时间和空间架构中,纷繁的具体历史事象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从而规定了这些田野符号作为一种知识存在而呈现时,其本身就是一种纵横交错的网络结构或多层次的立体结构。揭示实践对象的历史阶段特征和意义,毋宁是在这一纷繁驳杂的知识体系中发现某一历史时期历史演进的共性与个性。因此在具体教学实践语境中,田野实践对形成更为具体的历史认知,有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加强作为知识的历史的横向的内在联系,从而达到认识历史本质的目的。

再次,注意田野实践中的史论结合,以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本来,史论结合是历史学科本身的内在规定性在方法论上的要求。虽然历史的田野实践教学具有自身的特点,一般要求学生亲身的参与、一般性历史知识的先在、基本的史学理论修养等,但这也是一个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同样要求史论结合。所以史论也是田野工作的一个重点。实际上,我们的历史教科书是用两种语言来编写的,即叙述语言和论述语言。在描述史实时一般采用叙述语言,而论述语言则显然不是停留于对某一历史事件、某一历史过程或某一历史人物的简单介绍,而是认识主体阐述的对客体的总结和评价,即为论。相对于史实的陈述来说,后者显然更具启发性。此教学逻辑,在田野实践教学中仍要求贯彻。即进入田野后,既要注意史实的当场呈现,又要结合自身既有理论与知识的积累,对在田野中所挖掘出来的各类历史信息加以处理,并以抽象的语言来表达这些信息所包含的丰富意义,以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训练。

(二) 田野中的历史信息处理

这里主要是指在具体的田野工作中对各个信息单元的深入分析。对构筑学生知识网络体系而言,这种对信息的解读是最基本的功夫,但也是实践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同时它又是建构整个知识体系的基石,摸索实现这个环节的方法、自主自觉地发现田野任务实际也就是田野中能力培养的重要过程。

第一,清理历史信息的层次或结构。在主体的思维中,了解田野中各类历史信息的层次或结构安排,是解读的关键。一般而言,根据思维的习惯,既可按照倒装的三分法来安排层次: 即所呈现的结局过程 (内容) 背景 (原因或条件),这是思维中最常见的一种结构安排;又可按确定的主题或时间顺序安排层次。理清了田野中各类历史信息的层次或结构安排,就等于找到了解读的方法,不仅能提高田野工作的效率,而且能加深对不同信息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解。

第11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实习教学;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前言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被设置的教学类型,同时,高职高专和由大众化的内涵建设和发展的转型,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规范教学管理,推进素质工程建设,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打造品牌,塑造形象,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和声誉。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职业教育。它是一种以能力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其目标是培养生产、管理、建设和服务一线的人才。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和正视教学实践中所面临的问题,深化实践教学和认识的重要性,加大对实践教学的建设,优化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现代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高等职业实践教学

所谓高等职业教育可以概括为三个字:它是高等教育;它是职业技术教育;它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发展了道德、智力、身体、审美等专业人才的全面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特点有: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是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为目标,以培养专业技能为主线,设计教学体系,培养和实践教学中的教学计划中占有很大比例。在学习期间,学生不仅要获得大学文凭,还要获得各种职业资格证书。教学实践的类型就是实习开始时的一般做法,并与相关的理论课程。基于单一学科教学的实践。专业课程的一般组合,在学习职业技能的初级阶段。重大基础工作的教学实践。

一般确定一到两个主要类型的专业,有一定的技术水平要求。实习结束后通过考核可发给相应的技术等级证书。这种教学实践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产,掌握基本的技能。旋转式教学实践。这包括了专业范围的几种常见的工作方式,对于每一种类型的工作安排了一定的操作时间,要求学生对设备有一定的了解和操作程序。综合性教学实践。具体而言,实践教学目标和任务就是使学生掌握专业的基本技能,在一个主要行业,可以适当地调整和使用的一般设备和配件等类型(或工艺),可以根据零件图纸和工艺文件独立处理的中等复杂度;同时,也要了解基本的操作方法与专业相关的几种类型(或过程)。通过实习教师使学生获得专业知识的基本知识,为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实习教师组织学生严格执行生产计划,质量和数量,注意安全,文明生产,完成任务,为国家创造财富。

二、高等职业教育实习的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实际上是一个较高的专业技术教育,目的是培养和培养高级专业人才。可以说,它是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管理现代化的产物。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职业教育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有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改革的一部分,规划的第二十一个世纪的教育和培训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显然,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已涉及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在我国,高职院校作为一种特殊的高等教育,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客观需要,适应经济发达地区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和新兴行业的职业群体的发展。

三、实践教学实习的现状

目前,在传统的实践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传统的教学思想“重理论、轻实践”的效果,使实践教学的作用不能发挥,阻碍了职业技能素质培养的实践教学。主要表现在:实际教学时数不足。目前,高职院校对理论课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较高,实践教学的比例仅占总课时的20%。实践教学形式单一,缺乏实战性和针对性。在教师教学实践中多讲,少与学生沟通;有的实习教学内容,甚至学生组织,集体观看实习录像,学生没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很难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实践教学硬件基础薄弱,实习基地建设明显滞后。有的虽然建立了模拟实验室,但实验方法、步骤的教条,仅限于实验验证,缺乏综合性、设计性和应用性实验,不能满足学生实习的需要。缺乏大量的教师专业思想和实践技能。

四、影响实践教学实习的因素

虽然学校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总体而言,培养模式仍然单一,管理陈旧,弯路过多,严重影响实习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许多落后的教学内容,有的已经失去了原有的价值,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我们的教科书中仍然占据着一定的地位,有的被转化为科学前沿的知识体系的新知识,此外,单一的灌输的教学方法仍然是主要的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的重视不够主要集中在教学实践方面。这种实践教学不仅是对理论教学的理性认识和理论教学的重视,也是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实践教学的缺失是理论教学中的难点和恐惧。教学组织比较复杂,从实验设计、实验到实验报告正确性,特别是生产现场的教学实践。因此,在实验中,实践是走过场,不想动自己的大脑,也不想做。众多原因导致现在的实践教学实习的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所以我们应该对这些因素进行探讨,来解决出现的问题。

五、对教学实习教学改革的探索

提高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是由其专业性决定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比理论教学更重要。强调教学与社会实践和技能训练,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实践教学中的错误认识是薄弱的局面。改革传统教学内容,重构实践教学体系。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相对较短,大部分是从普通高等教育发展到或是从发展中学教育发展,满足当前生产的需求,服务一线和一线实践人才的高技能,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要将挑战和压力转变为发展和扩张的机遇,我们必须加强人才培养和技能提升的素质。改革传统的实践教学内容和结构,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建立稳定的学校实习教学基地,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了让学生在毕业后可以上岗,在校企合作的理念下合作,建立稳定的学校实习基地。把学生的科研创新列入教学计划,在学分制教学改革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一方面通过建立学生科研创新基金,加强学科竞赛活动,构建大学生创新基地,创办大学生创业中心,开展各类创业大赛活动,让学生创办各种公司等,鼓励学生搞科研创新。

另一方面通过实践教学工作量津贴,实践教学成果奖励,实践教学工作考评,职称评审及教学改革与科学研究等机制充分调动教师参与实践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健全实验室管理的规章制度,逐渐全方位开放实验室,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条件,建立实验技术平台,为加强实践教学创造条件。在研究期间必须对学生进行实习,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接受企业生产组织、发展、设计学习的全过程,掌握不同行业、企业间的经营模式、发展方式等,这是至关重要的。目前,大部分的实践教学内容都比较陈旧,更新很慢,不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了保证学生在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应增加一些先进、代表性的实践教学内容,根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根据高职人才的能力结构,构建实践教学模块,在实践和设计中,尽可能地获得与岗位相关的实践项目。实践教学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因此,学校将创新理念融入到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从外部环境和内部机制,促进实习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将教师的研究成果转化为课堂教学,丰富课堂教学内容。针对传统教学过程中教材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等存在的问题。应该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体系方面进行必要的改革尝试。教学内容的更新,必须根据科学的最新发展对这门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筛选、补充、更新和重组,使其既能反映该学科领域最基本核心的知识,又能反映该学科最新的进展和动态,同时又具有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逻辑结构。教学方法改革中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

结束语

总之,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还处于一个萌芽时期,需要对其进行摸索,高职学生的性质和作用也需要有一个逐步认识和接受的过程。高职教育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使其自身的特色,而实践教学是这一特征的核心。如何进行实践教学改革,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满足社会人们的需求,不断探索和努力。

参考文献:

[1]刘茗,李春晖.河北师范大学顶岗实习支教刍议[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04)

[2]尚国营.高师院校实行委托教育实习的模式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03)

[3]刘晓丽,许斌.当前教师教育实习环节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J].教育与职业.2007(05)

[4]刘冰.关于对教育实习改革的几点思考[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06)

[5]王存宽,胡建勇.再谈教育实习改革思考———发展性教育实习模式的建构与实践[J].化学教育.2006(10)

[6]胡青,蒋喜锋.当前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几个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6(05)

[7]李崇爱,王昌善.欧美发达国家教育实习的模式与理念[J].教育评论.2005(04)

[8]吴艳云.师范教育应把为农村地区培养师资作为重要任务[J].煤炭高等教育.2005(03)

第12篇

【关键词】教学反思 内涵 作用 内容 途径

一、问题的提出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对教师成长提出了一个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我国华师大叶澜教授也曾经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他们都强调了一个共同的理念:反思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重要因素,提高反思能力是由经验型教师上升为学者型教师的必要条件。然而在高中政治教学实践中,一些老师在教学反思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部分教师对教学反思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如何进行教学反思,反思什么内容”不太清楚;很多教师不能坚持不懈地进行教学反思,不能及时记录所思所想;有的教师不能将反思结果应用于实践。“为反思而反思”或者“被反思”这些现象的存在极大地影响了政治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主动性和反思质量,影响了教学实效和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因此有必要对教学反思的文献进行综述。笔者在CNKI中国知网中模糊搜索从2009年至今的关于“教学反思”的论文总共50几篇,在此基础上对古今中外相关研究文章进行梳理和思考,从教学反思的内涵、作用、内容、途径几方面对“教学反思”进行研究,以丰富“教学反思”的理论,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提高教学实效。

二、教学反思的内涵

所谓反思,《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反思”一词在近代西方哲学中得到广泛使用,常常被译为反省、反映。最先把反思引进教学过程的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实用主义教育的创始人杜威。他在名著《我们怎样思维》中提出:“所谓思维或反思,就是识别我们所尝试的事和所发生的结果之间的关系……思维就是有意识地努力去发现我们所做的事和所造成的结果之间的特定的联接,使两者连接起来。”在杜威看来,思维的最好方式就是“反思性思维”,它是“对某个问题进行反复的、认真的、不断的深思。”而反思性教学这一术语的正式出现,主要得益于美国学者唐纳德·舍恩1983年发表的著作《反思实践者:专业人员在行动中如何思考》一书的影响。舍恩主张以“活动中的反思”为原理的“反思性实践”去替代以技术理性为原理的“技术性实践”。舍恩认为,反思型教师既对行动反思,也在行动中反思。舍恩的观点强调教师教学实践行为是一种能动性的活动,强调教师教学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反思型教学思潮首先在美国、加拿大、英国等西方国家教育界兴起,进而波及影响到世界范围内的教育界。我国古代就非常重视反思,有“吾日三省吾身”之说。90年代,我国把“反思性教学”引入后,研究的成果亦如雨后春笋。最有代表性的是华东师大的熊川武教授的《反思性教学》。他提出:“反思性教学是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并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手段等方面的问题,将教师的学会教学与学生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他的观点的创新性在于认识到教师既要学会教学也要学会学习,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和完善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促进自己的成长。

综合国内外关于反思型教学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反思性教学是一种研究型教学,以发现并解决问题为己任。虽然反思性教学并不完全等同于教学反思,但它包含了教学反思的内容。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把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寻找影响教育教学目标达成的原因,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从而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不断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推动教师向研究型、学者型教师转变,促使自己专业发展的发展。

三、教学反思的积极作用

古今中外的研究者对教学反思的作用都或多或少地进行了研究。综合他们的观点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师更新教育观念,由经验型教师上升为研究性、学者型教师。面对繁重的教学任务,教师往往只是从经验出发,进行教学实践,更加注重教学的结果,很少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满足于获得的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教学水平的发展将大受限制,甚至有所滑坡。”教学反思能引导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更加主动地加强教学研究,将教学经验与先进的教学理念联系起来。

2.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提升教育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是否科学有效,是否以学生发展为本,是否使学生知识与技能得到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升华,需要教育者不断的进行自我反省。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后习题反馈等途径,教师反思自己制定的教育教学目标是否恰当,教学设计是否合理等,从而及时总结经验,调整教学行为,使教学活动更加合理有效。

3.教学反思有助于提高教师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获得专业自主发展。“对于任何信念或假设性的知识,按照其所依据的理由和进一步得出的结论,去进行主动的、持续的和周密的思考,就形成了反思性思维”,在杜威看来,思维起源于某种疑惑、迷乱或怀疑。不断的反思会不断地发现困惑,不断改进,从而不断地对自我进行重新构建:构建自己的认识问题的方法,构建自己对各种事物和观点的理解,构建自己的课程观和教学观,构建自己的教学方法,比较客观地看待自己的教学过程,发现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然后寻找解决的办法和策略,再监测实施策略的效果,真正做到对教学的客观评估。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学生,并且更好地理解教学过程。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只重学习而不注重思考,就有可能遭到蒙蔽而陷于迷惑;只重思考而不注重学习,就有可能因误入歧途而招致疲乏及危险。笔者认为教师正是在反思成长的,并且通过自身的发展完善教学实践,从而使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尤其是广大的政治教师通过不断反思,增强对岗位的热爱,提高教学的激情。

四、教学反思的内容和途径

舍恩在其著作《反思性实践者》中指出,反思有二种时间框架。反思可能发生在行动前和行动后,这就是“对行动的反思”;同样反思也可能发生在行动过程中,即“在行动中反思”。我国一些研究者也把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教学后反思三个阶段。课前反思是指教学设计之前,教师对教学理念与方法要有一定的思考,要设想出自己的教学目标是否恰当,教学重点难点如何处理,教学设计是否合理、科学;课中反思是指教师对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突发事件,能否运用教学机智,及时处理和解决,是否处理好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课后反思是指对教学效果满意度的思考,反思教学目标是否达到,反思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否得当,既要总结出教学经验,更要寻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及时记录,并且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修正。课后反思是教学反思的主要方式。笔者认为,教学目标的制定一定要符合学情,目标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教学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教学设计要科学合理,为目标服务;当教学效果符合预期目标时,要总结成功的经验,记下“精彩”之处;当教学效果不符合预期目标时,要反思:教学理念是否先进?教学目标是否恰当?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否适用?教学设计是否科学?课堂气氛是否和谐?通过这些内容的思考,教师的思维品质进一步提升,教学观念进一步更新,教学能力进一步提高。

那么,教师怎样才能提高反思能力呢?古今中外的一些研究者也进行了阐述。从对教师的品质要求来说,主要是:①端正态度,持之以恒。杜威认为反思是“对任何信念或假定形式的知识,根据其支持理由和倾向得出的进一步结论,进行的积极主动的、坚持不懈的和细致缜密的思考。”积极主动的、坚持不懈的和细致缜密的这些词都是对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态度方面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对反思的重要性认识不充分,因此不能主动去反思;有些教师缺乏恒心,不能日积月累地进行教学反思,不能及时记录教学所思。②善于思考,学会倾听。杜威认为,反思不是一种能够被简单地包装起来供教师运用的一套技术,而是一种面对问题和反应问题的一种主人翁方式。虚心、责任感和全心全意是反思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要注意听取他人的宝贵意见,还要参考有关的教育资料,针对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整理、构想出切实可行的思路与对策。③具有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教学反思是以探索和解决问题为出发点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具体的途径来说,主要是:撰写教学后记或教学日志,及时记录感想;通过教学观摩,教师之间的评价,明白得失;聆听学生评价,及时调整教学;观看自己的教学录像,反思自己的课堂语言是否精炼,肢体语言是否得当等。最重要的是反思不是最终目的,反思后要对教学行为进行矫正,并在教学实践中验证反思的结果。

总之,在教学反思的研究方面,古今中外的学者都从多个角度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让我们广大教师对教学反思有了更深刻的系统的认识,从而优化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实效。但这些研究也有不足之处:从政治学科的角度进行研究的成果很少;研究成果比较抽象,偏重理论,以教学案例的方式进行研究的很少。这也为政治教师今后进行这方面研究提供了空间。当然,教师进行反思时,会遇到很多困难。通过教师个人的努力克服,还需要学校管理者提供相应的组织或制度上的帮助,需要专家的支持和同伴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熊川武. 反思性教学的实验设计及实施过程,《上海教育科研》2002年第6期.

[2] 约翰·杜威. 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外国教育名著丛书.

[3] 刘加霞、申继亮. 国外教学反思内涵研究述评,《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10期.

[4] 刘加霞、申继亮. 论教师的教学反思,《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9).

[5] 李玲、陈静. 对反思性教学及反思型教学价值的反思,《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年第12期.

[6] 吴艳. 我们怎样思维——杜威的反省思维及其教学启示,《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0年第04期.

[7] 朱峻晖. 在聆听、反思、探究中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知识窗(教师版)》,2010年08期.

[8] 高青. 对反思性教学及反思型教学价值的反思,西北师范大学.

[9] 李玲、陈静. 论杜威的反思性思维及反思性教学,《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年第12期.

[10] 唐会民. 反思是教师自我提高的最有效途径,《师德师资师德师资》,2007.11(中旬刊).

[11] 李振东. 反思性教学和反思性教师,《科教文汇》,2007年第11Z期,10-10页.

[12] 曹东明. 新课程下教师如何学会教学反思,《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年19期.

[13] 李艳杰. 教师应学会教学反思,《学知报》,2011年11月14日第E08版.

[14] 曹创业. 教学反思是教师自我提高的主要途径,《宁夏教育》,2008.12.

[15] 田中国. 教学反思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林区教学》,2008年第6期.

[16] 王振嘉. 反思促进教师成长,《甘肃省渭源县路园镇三河回民学校普教研究》.

[17] 朱万军. 教学反思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作用,《教育教学研究》,2009年第39期(上卷).

[18] 姜巍巍. 教学有效性提升的基本路径——反思性教学的视角,《期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4期.

[19] 郭翠菊. 论反思性教学的意蕴,《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第2期.

[20] 郑祥丽. 论教学反思,《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学报》.

[21] 祝文俊. 浅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反思,《教育科学教学实践学》,2012年第1期.

[22] 李娟. 浅谈教学反思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教育科学教学实践学》,2012年第1期.

[23] 张小建. 实践+反思=进步——学会反思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学术研究》,2012年第2期.

[24] 钟洪亮、张丽丽. 实施反思性教学的策略研究,MODERN EDUCATION SCIENCE,2008年第3期.

[25] 周学勤. 谈教学反思,《教育教学》,2007.12(上旬刊).

[26] 高芬. 提高学生反思实效增强政治学习能力,《学科教育研究》.

[27] 李颖. 我思故我在——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教学交流》.

[28] 刘继峰.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学的反思,《学知报》,2011年4月18日,第A04版.

[29] 李华. 新课改下高中政治教学的反思与探索,《当代教育科学当代教育科学》,2009年第22期.

[30] 李妙听. 学会反思学会合作 ——谈如何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文化教育》.

[31] 穆琳璞. 学会教学反思提升教学效果,《周口日报》,2011年4月1日第A04版.

[32] 牛再民. 教师发展 学会教学反思,《宁夏教育科研》.

[33] 全守杰. 以教学反思促教师发展——对教师个体与组织机构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

[34] 张丽. 引领新教师学会教学反思,《教学与管理》.

[35] 贺翔宇.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会反思,《数学教学与研究周刊》,2011年第16期.

[36] 陈政莉. 在反思中成长,《教育科研》.

[37] 杨永年. 在教学反思中成长,《语文教学与研究周刊》,2008年第38期.

[38] 崔藏金. 怎样成为反思型教师,《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年第10期.

[39] 施艳梅. 引导教师在教学反思中提高实效,《文教资料》,2011年第4期.

[40] 魏宁初. 反思作业教学 提高教学实效,《中学教学参考》,2010年第11期.

[41] 侯群英. 重视教学反思 提高课堂实效,《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1年08期.

[42] 赵存霞、王宝霞. 实施反思性教学,提高政治教学实效,《中国校外教育》,2011年第10期.

[43] 张光剑. 新课改下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反思,《快乐阅读》,2011年11期.

[44] 周敏. 在英语教学反思中成长,《考试周刊》,2011年28期.

[45] 刘丽. 在教学反思中成长,《小学教学参考》,2008年第24期.

[46] 陈燕. 在教学反思中成长,《文教资料》,2009年23期.

[47] 杨禹存. 教学反思的作用,《学习方法报·理化教研周刊》,2011年第8期.

[48] 王继安.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年07期.

[49] 丁乐. 课后教学反思的重要性,《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年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