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村的养老问题

农村的养老问题

时间:2024-03-20 10:56: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村的养老问题,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农村的养老问题

第1篇

Abstract: Pension, especially rural pension is a major problem now facing China society. Being challenged on the thinking, economic and systemic of pension of rural aged thanks to realistic factors of aging population, weaking functions of traditional family, low coverage of social pension and insufficient production of land,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is a definite requirement of building well-off society. The article emphasizes the current rural pension situations and challenges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construct harmonious society and promote rural development by solving these rural pensions.

关键词:农村养老方式 养老问题老龄化老年人口

Key Words: Rural areas, pension ways, pension problems, aging problem, aged populations

我们任何年代任何人都不能忽视养老这样的大问题,特别是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广大农村地区的养老问题日益凸显。据我国第十次人口普查统计,目前约有60%的人住在农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存在很大差距。农村的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导致严重的“三留”(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问题。它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谐社会的建设。如果解决不好,势必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发展与稳定。

一 我国目前农村老年人的养老现状

1.人口流动和老龄化速度加快。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人口进入城市,这种人口流动使农村人的年龄结构出现“两头大,中间小”的局面。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中国农村6.74149546亿人口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77648705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18831709亿,占全国总人口的8.8%。(2)据有关方面的估计,到2030年老龄化高峰时,我国农村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的22.29%。这种现状会成为很严重的社会问题,不仅会为家庭、集体、国家、社会增加负担,而且也显然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2.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日渐弱化。

我国目前最重要的养老方式仍然是家庭养老,特别是养儿防老的观念在中国农村根深蒂固。但从现实社会及调查材料看,养儿防老已不能承担所有的养老任务,特别是儿子结婚生子之后,就要承担起一个小家庭的所有任务,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照顾老人。相反,在广大农村地区,现在出现了一种普遍的社会养老现象――养女防老,尽管计划生育政策要求每户只能生一个孩子,但绝大多数农村人家都是有儿有女。老人到了晚年,身体免疫力下降,不免出现各种各样的疾病,特别是老人生病住院,在医院照顾老人的80%是女儿(数据来自我的调查)。但是农村的独生子女的家庭还在逐年增多,这就使得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变得异乎寻常的困难。总之,家庭的小型化和核心家庭的增多,使得家庭的养老功能弱化,同时居住方式的代际分离也意味着健康不佳的老年人在经济供养之外还面临生活不便、照料不够、精神苦闷等问题。

3.社区养老发展滞后。

与发达国家成熟的社区服务体系相比,我国的社区服务体系发展滞后,。尽管近年来城市已取得长足的进步, 社区扶持在少数地方也有所加强,但农村社区养老服务与城市相比严重滞后。表现为:一是老年服务体系比如敬老院不仅没有普及,而且现有的许多都是条件非常差的,也没有专业的人员护理。二是对老年人经济上支持不足甚至没有支持。对60岁的老人,在一些经济发展迅速的农村会实行退休制度或按年龄给予补贴。这对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作用很大。但这只是中国农村极少的一部分,大多数人无缘享受这种补助。三是老年协会组织在农村还存在着组织不健全、不完善、不系统的问题。我们期待农村的老年协会组织在对家庭养老的引导和督促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使小问题不出村、大问题也尽量调解和化解。(3)

4.社会养老保障严重不足,覆盖范围太小

中国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老年人口,其中百分之七十在农村。据统计,未纳入社会保障的农村人口还很多。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截止到2009年底,中国进城务工者已从改革开放之初的不到200万人增加到2009年底的2.3亿人,其中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为2647万人,比2008年底增加231万人(4)。这个数据显示,这个特殊群体的养老保险问题很值得我们深思。但我国的基本方案中没有体现出对留在农村的农民和进城务工的农民给予区别对待。进城务工的农民既没被纳入到农村的养老保险体系中,也没被纳入到城市养老保险体系中,处于法律保护的空白地带。

5.土地难以满足农村的养老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国家建设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势必会忽视环境的破坏,影响农地的质量和收益,再加上我国人口在不断的增长,人多地少是我国目前的最基本的国情。据有关方面的专家估计,到2040年我国的失地农民将达到8000万―9000万。我国的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中,大约40%来自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1/4左右来自劳动收入。由此可见,来自土地的农业收入已难以保证农民的基本生活,以之养老更是奢望。有的农民已经摆脱土地的束缚,参与到现实的社会保障中。但是,土地对于有的农民来说仍然是很重要的生产资料。

6.农村的经济落后为养老问题埋下了隐患。

农村的养老问题归根到底还是经济问题,经济落后是农村养老困难的最基本的原因。一方面由于农业本身是第一产业,创造生产力的效果没有其他产业那么明显,国家对其管理与监督的力度也不够。另一方面,由于农业的发展主要在农村,特别是在边远的农村,农业收入全靠天,如果遇到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农民这一季甚至一年的劳动都白费了,温饱都难以解决,何谈养老。国家的管理也可能会因管理层级太多而导致对这些身处边远农村的管理的失灵。所以,由于农业产业的弱势,农村经济的落后,为农村的养老问题埋下了隐患。

二 当前中国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所面临的挑战

1.家庭养老的思想观念在中国根深蒂固

农村老年人大多数没文化没知识,接受的教育不够,在思想观念和认识上都缺乏先进性,尤其是处在边远农村地带,老年人从未离开过土生土长的地方,接受到的都是传统的思想,他们的观念和认识仍停留在一个与社会发展逐渐不相适应的水平。除了家庭养老,养儿防老之外,根本不知道还会有社会等为他们养老,这种思想认识上的挑战,在农村地区尤为明显。所以,他们对国家在农村地区建立的社会保障体系了解不多,关心不够,有病不严重就自己撑着,病重有钱自费看病,没钱在家等死,这种现象在广大农村地区普遍存在。这就足以看出农村老年人对自己养老问题的重视程度,观念需要更新,认识需要提升。

2.养老保险的资金筹集与管理方面存在严重问题

中国农村地区经济落后,城乡差别大,20%的人占有80%的社会财富,换句话说,80%的人占有20%的社会财富,而这80%人中的大部分在农村地区,城乡发展不平衡是导致今天“三农”问题的关键,农村地区经济水平的落后又是导致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难以解决的直接原因。另外,农村养老保险需求水平相对较低,许多贫困村民无法投保,而少数村、乡镇干部利用职权、巧立名目、利用公款为自己投保,养老保险成了这些人为自己谋私利的工具,而筹集的养老保险金也不能专款专用,基金的管理级别也太低,不能使基金有效地保值增值。这种经济上和管理上的挑战也是影响养老保险的运行和群众投保的积极性的重要原因。

3.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滞后。

从1986年开始,中国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险制经过几次的调整都未取得实质性进展,截至2002 年2月,农保管理体制仍未理顺。(5)2009年,国务院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09]32号),决定2009年在全国10%的县(市、区)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6)。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推行,虽然经历了几次调整,但仍然不能满足广大农村地区的养老问题,涉及的覆盖面仍然很窄,虽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对于高昂的医药费,农民依然没有减轻多少自己的压力。国家没有根据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及时的准确的对法律做出调整。

三 解决农村养老问题几点思路

1.提高教育文化水平和对养老的认识,转变养老观念。农村养老困难的重要原因是教育文化水平低,经济落后,所以要从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改变传统的家庭养老观念,适应新条件下养老机制的转变。其一,改变完全依靠后代养老的观念,树立多方式多渠道的养老观念,包括依靠社区、依靠个人、依靠土地等等,这样可以减轻家庭养老的压力;其二,改变只有儿子才能养老的观念,打破赡养责任中的性别划分,使女儿和儿子共同承担养老的责任;其三,改变合居才养老、分居则不管的观念。合居、分居只是各自方便的需要,并不改变责任义务关系。子女要一如既往地尊敬和赡养父母老人。此外,应进一步强化青少年一代的尊老爱老意识,努力维持家庭养老制度,为迎接老龄化的更大冲击创造雄厚的人力资源条件。

2、建立和完善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

建立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险要因地制宜,强制性与自愿性相结合。即应该立足于中国国情,根据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对社会养老保险的需求,缴费能力的不同,适时、适当地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只有当地区经济有剩余而且不影响生活消费的情况下,可以建立社会养老保险,而当农民连最基本的生活都无法保障时,谈养老保险是不可能的。目前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应包括社会养老机制、社区养老机制、家庭养老机制和个人养老机制。这几方面各自不同但又是一个整体。社会养老主要提供政策和资金的支持,社区养老机制主要是给予一定的经济上的补助,家庭养老体现了子女对老人的回报,个人养老是农民在年轻的时候积攒一定的资金为今后养老做铺垫。所以,一定要建立和完善农村的养老保险机制,特别是社会和社区的养老机制,与家庭养老和个人养老相结合,确保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但是我认为,农村养老除了社会等养老外,最重要的是要靠自己养活自己。

3、加大对农村老年人养老的资金投入。

农村养老困难,归根到底还是钱的问题,资金短缺是影响农村养老保险的重要原因。所以,这就需要政府、社区等好好规划农村养老资金的问题。首先,基金的筹集现阶段坚持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财政与政策支持。但考虑到农村家庭收入的不平衡性,保险费的交纳标准一定要灵活,实行高中低多档次。还要确保基金的保值增值,才能调动起农民投保的积极性。其次,要加大社会救济和社会慈善对特殊的农村老年人的救济力度,特别是对“五保”老人和其它生活困难的老年人的帮助。最后,完善立法,确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提高教育水平,加大投保的宣传力度,发展农村经济是确保农民养老基金投入的最有效的手段,也是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根本措施。

参考文献:

[1]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八- -城乡人口―乡村[J]

[2]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五―年龄构成[J]

[3]中国论文下载中心《浅析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J]

[4]2009年国家统计年鉴[M]

第2篇

1 背景以及现状概述

1.1 农村养老保险的历史发展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的试点工作已经在上海、浙江、江苏展开, 考虑到当时农村的养老保险体系的构建没有可供参照的先例,因此仿照城镇职工的养老保险体系也成了唯一选择。1992年和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两个关键的时间节点,在1992年之前, 鼓励农民对自身的投保和农民之间的互助是农村养老保险的主要体现。在后期推行的过程中,受限于当时的社会环境、社会结构以及农民传统的意识等因素,最终无法继续推行下去。另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后, 随着社会结构的变迁和三农问题的逐步加深,农村社会的主要问题指向了农村的养老保险,成了近十几年来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1.2 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特点

人口老龄化是指人口生育率降低和人均寿命延长导致的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重持续上升的动态过程,

伴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人口老龄化逐步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银色危机”的发生已经引起了全球专家、学者的广泛且持续关注。

表1说明了我国正面临着严重的老龄化问题。2013-2015年农村人口数所占比重从46.3%降低至43.9%,数据的变化是在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务工这一大背景下发生的,农村的老年人口所占比例呈现持续不断的上升趋势,未来我国的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还将进一步加剧。农村养老问题日益突出,相比于城市的退休职工,农村老年群体生活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而且农村地区也没有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在我国农村,面对广大农民, 如何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国情以及农村实际的、稳定农村社会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已经成了我们的当务之急。

2 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我国农村社会保险事业在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取得一些成绩,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停滞不前与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格格不入,仍然存在许多缺陷是个不争事实。

从我国老龄化地区比较来看,种种迹象表明农村老龄化比城市更为严重,且有愈演愈烈之势,究其原因是随着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到城镇中务工,农村中的老龄人口占较大的比例,长此以往,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还会进一步加剧。从其带来的直接影响来看,导致农村养老保障需求加大,这让原本脆弱的农村养老保障体制不堪重负,致使无法发挥养老保障的实际功能。为此,健全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刻不容缓,这已经关系到农村的稳定,也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2.1 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受到严重挑战

不论社会制度、结构如何变迁,家庭关系始终都围绕着父母养育子女、子女赡养父母。但是随着农村市场化改革以来,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已经丧失了它的优势,变得捉襟见肘。

2.2 社会养老在农村实施难度加大

现状是,我国农村的社会养老体制还不成熟,仍旧处于起步阶段,尤其在欠发达地区,农村的社会养老更是难以持续。农村的养老保险经费的投入,国家和地方财政投放低,几乎全部由农村各人承担,对于普通的农民来说,是笔不小的开支。此外,考虑到农村经济水平较低和农民自身的保守思想,投保大多会选择低档,每月几元的投保对于以后的养老保障来说并没有实际意义。

2.3 我国农村社保体系建构失衡

土地是农民中大多数人的保障,农民利用土地进行农业生产,是他们创造收入来源的主要方式。这也仅仅局限在他们还有劳动能力的情况下,当农民在年老逐步丧失劳动能力,农业生产毫无保障。再加上没有养老金,患病后不能及时得到救治,最终影响到农民的生存状态。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的三根支柱: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农业保险同时发挥着重要作用。

3 构建新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对策

传统的家庭为主的养老方式在目前的大背景下,已经无法适应我国人口急剧老龄化的趋势。因此需要构建一种新型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显得尤为重要。过去几十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可以采取试点,考虑以发展较快的农村为突破口,由经济发达地区逐步推向经济欠发达地区,以点及面、稳步推进,做到全方位覆盖,积极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

3.1 立足农村实际情况,根据需要设立不同的险种和保险层次

由于目前全国区域经济发展依旧不平衡,农村的发展速度也各有不同,便产生了对社会保险的不同要求,因此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显得尤为重要。此外,制定切实可行的职工养老保险办法也是推进农村社会保险工作的坚实基础。

3.2 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通过法律的方式明确国家、集体在社会养老方面的责任,从而使得国家、集体在这方面的责任逐步强化。同时,逐步实现农民的个人账户不再受地域的限制,可随人转移、缴费方式灵活的养老保险制度。

3.3 我国现阶段构建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应着力于利于城乡衔接

建立既相对独立又注重城乡衔接的农村社会保险体系是在条件成熟时建立统一的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制度,将农村居民适时的纳入进城镇的社会保险体系之中,逐步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对接,真正享受到社会保障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实惠。在实践中,对于能够衔接的部分尽量衔接上,对于不能马上衔接的部分,在制度设计时,应统筹考虑 留下接口。

3.4 政府引导与农民自愿相结合的原则

要知道农村社会保险体系的主体就是广大农民群众,没有参与的自主性再好的制度也是白搭。因此,需要各级政府主动加大宣传力度,给予大家积极地引导,让广大农民群众自住自发的参与进构建新型农村社会保险体系的工作中来。

第3篇

一、我市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现状

(一)当前我市农村的基本养老方式。

我市现有农村人口90多万,其中老年人达十二三万之多,和全国几乎所有农村地区一样,我市农村的养老方式仍然是以家庭养老为主,多种养老方式并存。

一是家庭养老。这是当前中国农村使用最普遍的养老方式,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具体体现。这是一种最完美的养老方式,它所具有的优越性是任何其他养老方式都无法比拟和替代的。在现有经济水平条件下及传统文化模式下,家庭养老仍然是我国农村的主流养老方式。

二是集体养老。集体养老就是由集体经济组织对年老多病、无依无靠的老人进行赡养的制度。集体养老的形式主要有五保制度和养老院制度。

三是养老保险。面对农村老年人口数目的迅速增长和家庭养老的弱化,农村养老改革也加快了步伐。从1991年开始,根据国务院的决定,民政部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地组织农村社会化养老保险改革的试点。我市于1992年开始在全市实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应该说,农村养老保险从无到有并初具规模,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由于目前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仍比较落后,且地区间极不平衡,差异较大,在全市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农村社会化养老保险制度与现实情况相脱离。

四是储蓄养老。依靠平时的积蓄用来防老,在农村仍然有一定的市场。一些农民对养儿防老已丧失信心,他们认为只有钱财是可靠的,因而尽可能省吃俭用,节约储蓄以备老年之用。

(二)农村家庭养老方式面临着挑战

在现代化与经济市场化过程中,农村传统家庭养老方式面临着许多挑战,具体表现在:

一是家庭规模缩小、家庭功能弱化。随着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生育率下降,子女减少和居住方式的分离使得子女对老年父母的照料产生了许多困难。独生子女现象的出现使得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变得异乎寻常的困难。有调查表明,38%的独生子女父母最担心的是孩子发生意外事故或生病;90%的独生子女父母认为“只生一个孩子对父母未来的生活和养老不利”。他们担心惟一的孩子因工作或其他原因离家远去后,自己的生活没有依靠。家庭的小型化,使得家庭的养老功能弱化,居住方式的代际分离也意味着健康不佳的老年人在经济供养之外还面临生活不便、照料不够、精神苦闷等问题。

二是人口流动加快、代际倾斜严重。现代社会人口流动越来越快,大量农村的年轻人进城打工。迫于岗位竞争压力,使他们无暇顾及在农村的父母;同时,一些青年夫妇较重视子女的教育和成长问题,有限的时间、精力和财力都向独生子女倾斜,产生了“重幼轻老现象”,这对老年父母的心理健康和实际的生活质量都产生了负面影响。

第4篇

对于农村养老,人们一般都认为,有儿女的老人由儿女家庭赡养,没儿女的作为五保户也由当地村庄集体供养,好像他们没有养老的后顾之忧。事实果真如此吗?笔者生于农村,对农村老人养老状况比较了解,而且近两年在山西贫困地区做过相关调查,结果表明,在当代中国农村,养老问题的矛盾变得愈发尖锐起来,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主要面临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家庭养老功能日渐弱化,农村老年人赖以养老的主要模式受到挑战。勿庸讳言,家庭养老依然是现阶段我国养老的基本模式。但从现实社会及调查材料看,它已不能承担所有的养老任务,正受到来自于计划生育政策和城市化、工业化社会共同引发的人口结构老龄化、家庭结构核心化等严峻挑战,也就是说,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正面临着种种矛盾和困惑。

1.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农村家庭拥有子女人数减少,即家庭人口小型化,从而削弱了家庭养老功能。尽管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不如城市取得的成效大,但其拥有的子女数也大大下降,导致家庭规模小型化、核心化的比例上升,家庭供养老人的功能逐渐削弱。过去一般是一对夫妇供养一对老人,现在乃至今后一般是一对夫妇供养两对及两对以上老人,不仅财力上难以支付,而且精力上力不从心,靠儿养老的传统模式逐渐改变。

2.随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老年人原有的优势地位正在失去,年轻一代敬老爱老意识的匮乏,致使家庭养老的主体责任正在淡化、丢失。在过去自然经济条件下,农村老年人熟悉耕作技术,有丰富的生产经验,掌握着家庭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家庭和社会地位较高。现在挣钱靠科学、靠技术、靠外出打工。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使老年人失去原有的优势。由于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障,农村老年人仍然主要依靠家庭养老,其基本生活需要由子女提供,而子女因经济状况和思想道德水平不同很容易产生纠纷。尤其在当今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各种思想活跃,传统养老观念受到挑战,年轻一代在思想上基本认同养老的同时,行为上则表现得更为现实和自我。

3.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农村的“空巢家庭”越来越多,留守在农村的老年人需要承担劳务和家务的双重劳动,子女对老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因打工在外难以较好实现。为了改变生活和摆脱贫困的处境,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量农村年轻人不满足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大量向城市流动,进行务工和经商。留守在农村的大多为老人、妇女和儿童,绝大多数老人的生活要靠自己,处于自养状态,同时还要承担照料下一代和从事农活等体力劳动。比如,山西的临县,近年来本县50多万人口中就有10多万外出打工。这些常年在外拼搏的打工者,生活艰辛。收入较好的尚能给家中老人寄些生活费,许多打工者仅能维持自己的基本生活,有的甚至自顾不暇,没有力量顾及老人。在临县我们看到,留守在农村的老人,大多是自己养活自己,活到老干到老,是许多农村老年人生活的真实写照。一旦他们丧失劳动能力,因无固定收入,生活风险和困难程度均高于城镇老人。

4.农村老年人自养能力较低。这有几方面的原因:一是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较低,一年辛苦下来,除了必要的开支已所剩无几,特别是不发达的农村收入更低;二是给孩子成家和盖房子是农村人的最大开支,许多家庭把多年积蓄花光,甚至还背上外债;三是由于传统观念影响,农村老年人在劳动年龄阶段创造的财产收入基本上都用于子女婚嫁及家庭投资,而不是靠自己的储蓄来养老。因此,到了老年,经济上只能依赖子女,由于代际之间经济交流存在严重的不平等,老年人的赡养费用远远低于供养子女的费用。

此外,随着教育消费的增加和医疗制度改革,使农村许多家庭本已拮据的生活更加贫困,有的负债累累。现在的孩子从上小学至初中、高中、大学,其花费是过去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农村人也已认识到读书是改变个人和家庭面貌的重要出路,宁愿自己受贫,也要供养子女上学,这也使老年人成为家庭边缘人而被忽视、歧视,甚至虐待的一个现实因素。

(二)农村社区养老发展严重滞后,不能适应新形势下人口老龄化、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与发达国家成熟的社区服务体系相比,我国的社区服务体系发展滞后,尚处于摸索发展阶段。其中城市发展进程比农村快,近年来已取得长足的进步,而农村社区养老服务与城市相比严重滞后。表现为:一是对老年人经济上支持不足甚至没有支持。在一些经济发展迅速的农村,对60岁的老人实行退休制度,有的对老年人按年龄给予补贴。这对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作用很大。但这只是中国农村极少的一部分,大多数人无缘享受这种补助。二是老年服务体系仍属空挡,最具代表性的敬老院不仅不普及,现有的许多还只是仅供参观的“展品”。老年医疗服务、生活料理服务、不能自理的老人的长期护理服务等都未建立。三是老年协会组织还不普遍、不健全、不完善、不系统化。尽管近年来老年协会组织发展较快,在引导和督促家庭养老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但目前还存在组织不健全、不完善的问题,组织健全的也存在作用发挥欠佳的问题。而中国的习俗和传统观念决定老年协会组织在农村家庭养老的纠纷中担当重任。我们期待农村的老年协会组织在对家庭养老的引导和督促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使小问题不出村、大问题也尽量调解和化解。

(三)农村社会福利、政府救济和低保投入严重不足,绝大多数的老年人基本处在社会经济保障体系之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广大农村尤其是处于弱势地位的老年人群体生活状况不容乐观,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在他们身上体现不够。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农村老年人口为8557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65.82%,农村老龄化程度比城镇高1.24个百分点。由于农村整体收入水平低,老年人收入更低,贫困率高达1/6,农村老人基本没有社会保障。2003年参保农民5428万人,其中领取养老金的只有198万人,占农村老人总人数的3%,人均养老金492元,这也主要集中于京、津、江、浙等地,像山西这样的欠发达省份,农村老年人养老基金只在个别富裕村才有,广大农村老年人是难以享受到养老金的。

农村医疗水平整体上低于城镇,医疗资源分配严重不公平。据卫生部统计,医疗资源只有20%分布在农村,由于农村的卫生经费的比例从1991年的20%降至10%,农民人均卫生费只有12元,仅为城市的28%。2003年农村每千人口医师仅为0.68人,为城市1.76的39%,还有1/10的农村无医疗点,新的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仅为9.5%,约有40%~60%的农民因病致贫和返贫。

农村的低保制度尚未全面建立。目前享受农村低保待遇的还是极少数人,大量特困户尚未得到保障,基本生活难以维持。

农村传统的“五保”制度受到承包责任制和税费制度改革的冲击。“五保”老人未能实现应保尽保,现主要靠低保和社会救助。2003年有30万五保户享受低保(户数比上年下降了41%),另有174万五保户受到定期救济补助,但水平很低,低保年平均只有270元,定期救济只有417元,每月只有二三十元。

二、完善农村养老机制的几点思路

如前所述,我国将近70%的老人居住在农村。农村的养老面之广,情况之复杂,难度之大,以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程度和能力,由国家和集体大包大揽起来,实在难以达到。如果靠艺术家唱几首充满爱心的歌曲,靠企业家的一点捐助,靠社会的助老工程,靠政府的救济,靠某个组织的恩赐,都不是解决农村养老的根本办法。我们认为,农村养老问题是一个强大的系统工程,靠单一方法、措施只能解一时、一地之急,而不能从根本上、全局上解决问题,因此需要我们统筹考虑,综合治理,从多方面入手。目前,首先要解决如下几个关键性的问题: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消除长久以来人们在思想认识层面上对农村养老问题的片面认识。

1.提高对农村养老问题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重要性的认识。这主要指各级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应当对农村养老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决不能将养老仍然看成是一家一户自己的事情。老龄化是大势所趋,势不可挡,家庭养老势单力薄,难以为继。我们必须对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建设保持足够清醒的认识。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的许多年,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体制转型上,过多强调社会保障为国企改革的配套作用,将老年社会保障视为城镇居民的专利,这不符合社会保障的公平价值原则。如果失去了公平的分配机制就无法保证人人能够分享社会发展成果,这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和农民的发展思路相背离。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建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重大意义、存在问题、潜在危机,万万不可持无关紧要的态度。

2.从农村人口的实际情况出发,改变传统观念,适应新条件下养老机制的转变。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养老模式正在发生变化,养老观念需要随之转变。其一,改变完全依靠后代养老的观念,树立多方式多渠道的养老观念,包括依靠社区、依靠个人、依靠土地等等,这样可以减轻家庭养老的压力;其二,改变只有儿子才能养老的观念,打破赡养责任中的性别划分,使女儿和儿子共同承担养老的责任;其三,改变合居才养老、分居则不管的观念。合居、分居只是各自方便的需要,并不改变责任义务关系。子女要一如既往地尊敬和赡养父母老人。

此外,应进一步强化青少年一代的尊老爱老意识,努力维持家庭养老制度,为迎接老龄化的更大冲击创造雄厚的人力资源条件。

(二)关注和帮助农村老年人中的脆弱群体。据调查统计,农村中有5%的老年人属于脆弱群体,这主要包括: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丧偶独居的老人、卧床不起和生活难以自理的老年人、孩子有严重残疾的老年人、特困家庭中的老年人、子女间带有严重养老纠纷家庭中的老年人等等。这部分老人各自都有特殊情况,而且大多数属于家庭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必须通过国家参与、社会关怀、社区特殊照顾等方式来解决。比如,增加脆弱群体老年人救助专款,用于救助这些特殊困难的老人;向脆弱群体老年人实施医疗救助,发放医疗救助卡、设立扶贫病房、按一定比例减免药费和治疗费;广泛开展社会捐助活动,设立老年基金专户或结对的形式,对特困老人开展救助;建立特困老人档案,动态管理,抓实抓好等等。总之,应根据每个老年人的实际情况,做出不同的处理,尽量帮助他们安度晚年。

(三)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是解决农村养老的根本出路。农村养老体系是建立在农村发展实际和老年人特征基础上,应包括社会养老机制、社区养老机制、家庭养老机制和个人养老机制。前两者属于社会化养老的范畴,后两个则为家庭养老的内容,各自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别,但共同又为一个整体。

1.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的社会养老机制。这是一个根本的养老保障系统,是国家、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通过建立制度法规而形成的养老保障体系,一般应包括养老保险制度、老年服务体系、老年福利制度及维护老年人利益的法规等。目前农村社会保障覆盖率极低,90%以上的农村老人需要自我养老和家庭养老,这是一个缺陷,也是不公平的。因此,我们首先要加大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力度,通过社会养老保险这种形式,以个人为主、补贴为辅的方针,发挥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的合力,推动农村养老保险事业的发展,解决农村老年人缺钱花的问题。其次,扩大农村低保的覆盖面,解决农村人特别是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问题。第三,完善农村社会化救济和“五保”供养制度。2006年是“五保”制度建立50周年,新修订的《农村五保供养条例》已于今年3月1日正式施行。条例规定,五保供养资金将在地方人民政府财政预算中安排。这标志着农村五保供养制度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目前关键是要抓好落实。第四,发展农村合作医疗事业,探索建立大病医疗保障制度和对贫困老人建立医疗救助制度,解决农村老年人病有所医的问题,满足农村老年人衣食无忧和有病能医、身体健康这两大基本需求。

2.巩固和完善家庭养老机制。家庭养老是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是与传统大家庭和以家庭为单位的小生产相联系的一种方式,也是老年人最感舒服的一种方式。虽然现代的生产生活方式使家庭养老受到严峻挑战,社会养老成为现代必不可少的养老方式。但是家庭养老并不是就要消亡,相反,它还是一种很重要和最主要的养老方式。这是由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我国目前经济基础还比较薄弱,国家不可能拿出足够的资金用于养老方面,而且,中国人传统的亲情养老,不管社会如何发展,也无法取代。因此,家庭养老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不会被社会养老完全代替。在目前我们应积极培养、发展和完善它。要积极建设和宣传新的养老观,鼓励和支持签定养老协议书,充分发挥老年协会组织对强化家庭养老的重大作用,加大执法力度,对不赡养老人的子女严格执法等等。

3.建立农村社区养老机制。农村社区应为一个行政村。在我国,与城市社区养老体系建设相比,农村社区养老体系建设起步晚、发展慢,仅有的社区服务也存在服务形式单一和陈旧的问题,远不能适应和满足农村老人的需求。为此应从三方面加强农村社区养老机制建设:其一,加快建立农村的老年服务体系。敬老院是我国长久以来最具代表性的老年服务内容,曾受到老人的喜爱和子女们的青睐。随着社会发展,敬老院要满足老人的新需求,必须不断调整管理方式,增添新的内容,才能持续发展。同时,农村老年服务必须增加包括老年医疗服务、老年生活照料服务、不能自理老人的长期护理服务等内容,满足各种需要。其二,尽可能在经济上给老年人以支持。近年来,农村出现了多种形式的萌芽,但各地发展很不平衡。比如有的经济发展迅速的农村对60岁以上的老年人实行了退休制度,也有的按年给予补贴,对老年人的养老作用很大。但这要以雄厚的集体经济为基础。因此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是完善农村社区养老机制的重要之举。其三,加强对家庭养老的引导和督促。其形式有老年人协会、红白理事会等。近年来,老年协会在引导和督促家庭养老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红白理事会引导人们对老年人的丧事简办,减轻了家庭负担,把钱用在老年人生前生活改善上,提高了老年人生活质量。对此应进一步加强和引导,促进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4.大力倡导和支持老人“自养”,促进个人养老机制的形成和完善。在我国传统养老机制中,老年人尤其是农村老年人处于被动地位,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为此,我们必须寻求完善农村个人养老机制的方法。其一,农村老人在有劳动能力也就是在年轻的时候应进行经济储蓄,即把经济收入的一部分作为养老金来储蓄,可参加养老保险,彻底改变把钱全部用在子女身上的做法。其二,在农村常年体力劳动中不要透支自己的身体,要劳逸结合,多进行养生锻炼,进行健康储蓄。其三,老年人在抚养教育子女的同时,要处理好同子女、媳妇及配偶的关系,做到同辈人、隔代人之间关系融洽。情感隔阂是养老中的大敌。其四,“征地养老”是新形势下农民自养的一种新模式。上海嘉定马陆镇2005年出台了农村老人“以土地备案形式解决‘农转居’,享受征地养老待遇”的方案。据此方案,农村老人的土地可以交给镇政府集中备案管理,镇政府给予农村老人数目可观的养老补助,每月440元,逐年提高,医药费也可报销70%~90%。以土地换保障,这是一个新的尝试,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借鉴和推广。

(四)关注农村老年人的精神贫困问题。这几年社会和人们开始关注老年人的精神赡养问题,但多倾向于城市老年人的“老有所乐”,对农村老人少有提及和关注。这是由于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存问题尚未得到完全保障,加之农村老年人的文化素质整体偏低,对文化娱乐、精神享受、老有所乐等需求不是很迫切和强烈。也正因如此,农村老年人的精神贫困才更值得关注。目前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总的来说较差。戏剧表演、电影放映很少,不少家里的电视也是大多放在孩子的房间,老人们想看也不方便。于是老人们的活动也就是几个人拉拉家常,有的则无事生非参与赌博等,引起不良后果。因此,如何开展农村老年人文化生活活动,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目前比较实际的措施是充分发挥老年协会的作用,组织一些简易的老年文娱活动和图书馆,这在山西运城开展得较早,值得借鉴。

摘要:目前农村老年人养老现状不容乐观。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社区养老机制滞后,社会福利、政府救济和低保投入严重不足等,导致绝大多数农村老年人处在家庭边缘和社会保障体系之外,养老堪忧。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统筹考虑,综合治理,从观念、体制等多方面入手。

关键词:农村,老年人口,养老问题

Abstract:Atpresentthecountrysideseniorcitizencaresfortheagedthepresentsituationtobeunoptimistic.Thefamilyretirementfunctionattenuates,thecommunityretirementmechanismlag,thesocialwelfare,thegovernmentreliefandguaranteetheinvestmentseriousinsufficiencylowlyandsoon,causestheoverwhelmingmajoritycountrysideseniorcitizentooccupythefamilyedgeandoutsidethesocialsecuritysystem,theretirementisworrying.Solvesthisproblemtoneedtoplantheconsideration,thecomprehensiveprogramofpublicorder,fromtheidea,thesystemandsoonobtainsvariously.

keyword:Countryside,oldpopulation,retirementquestion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农村的老年人口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弱势群体。很久以来,人们关注较多的是城市人口的养老问题,而对在黄土地上一生辛勤耕耘的老年农民的养老问题却关注甚少。事实是全国1.43亿的老年人口当中就有将近70%的老年人居住在农村,由于农村生活条件与城市相比较差,加之农村绝大部分地区尚未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目前还处在试点阶段,因此目前农民的养老、医疗都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而能否妥善解决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成败。因此,深入了解和分析农村老年人口的生存和养老现状,探讨现阶段农村养老的可行路径,是理论和现实都迫切需要面对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赵雨亭.银龄新论〔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

第5篇

   论文摘要:从我国当前养老现状及其对农村家庭生活的影响出发,阐述家庭养老与家庭和谐之间的一种消极关系,并从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原因分析,并尝试提出解决途径,即在经济和文化道德水平保证下,建立家庭、社区、国家”三位一体”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1、我国农村养老现状及其对农村家庭生活的影响

    全国老龄委办公室的统计数据(2006年)显示,我国目前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超过1. 49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1%。从我国农村的养老现状来看,家庭养老是当前最主要的养老方式。在农村养老的成员构成中,70年代出生的人是当前养老的主力军,但面对养老、子女教育、子女婚配等问题,他们中大多数人感到力不从心。在未来的一段时间,“80后”又将要披挂上阵,挑起养老重担。但随着我国“421”的家庭结构甚至“8421”的家庭结构日趋稳定,未来青年一代的养老形势更加严峻。而对于这样的家庭中的成员,在面对养老责任、养老费用等问题上难免出现矛盾。如果这些矛盾得不到实质性地解决,就会很容易导致家庭关系的紧张,威胁家庭的和谐。

    因此,如果我国农村单一的家庭养老模式继续发展,加之日以加速的“银发化”浪潮,我国农村养老问题与家庭问题将会日益恶化,随之而来的将会是老年人虐待、老年人自杀、家庭暴力、家庭解体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恶性循环。因此,变革单一的家庭养老模式,提高老年人养老保障水平,促进家庭和谐,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的新形势下已变得迫在眉睫。

2、我国农村养老模式对家庭生活影响的原因分析

    从现阶段农村养老问题的表面上来看,在421家庭结构日趋稳定的今天,广大青年一代将面临“上有老,下有小,中间还有自己”的严峻挑战,而家庭养老即赡养老人的责任束缚了农村家庭潜在的劳动力,阻止了一些家庭增加收人的可能性,从而也抑制了农村家庭对养老费用的支出,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加剧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

2. 1我国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不完善是造成这一问题的关键原因

    具体来说,我国现行广大农村地区还缺乏一个具有普适意义的养老保障制度。尽管我国已在一些经济水平较高的农村地区开展社会养老保险的试点工作,但对于大部分农村地区的老年人来说,主要还是依靠自己的家庭。养老依然是一家一户各自的事情,这大大降低了老年人赡养的质量和效率,同时也抑制了家庭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截断了增加收人的可能性,最终也将破坏家庭的和谐。

2. 2农村经济结构性缺陷是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

    在我国农村长期单一的生产模式下,农民收人低,增收难,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无法适应不断增长的物质经济水平的大趋势,家庭因此承受着来自社会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各方面的压力。我国农村推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应以农村社区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很显然,我国农村还有很大一部分地区缺乏这样的基础,也就是说,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农村的建立推广还需要一个过程。所以,从根本上说,农村养老和家庭问题是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与整个社会绝对快速发展之间对立冲突的结果。

2. 3农村社区文化道德水平滑坡同样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影响因素

    在很多传统农村社区,小农意识仍然根深蒂固,加之市场经济下不断蔓延的拜金主义、自私自利等不良价值观的影响,农村各种优良的传统美德受到侵蚀和挑战。人们“尊老”、“敬老”的意识日益淡薄,“远亲不如近邻”、“互帮互助”的淳朴民风也逐渐销声匿迹。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年人希望得到家庭成员尊重,拥有美好的晚年生活的愿望似乎遥不可及。同样,在这样的情况下,也扼杀了农村社区互助养老的可能性,因为人们都为自己打算(而实际上他们却不知道怎样才是真正为自己打算),所以正是这一过程迫使老年人不得不依附自己的家庭,然而又进人了一个在家庭中饱受痛苦同样又造成家庭不稳定的循环怪圈。

3、对家庭养老与家庭和谐循环怪圈的解决对策

    首先,从总体上来说,需要推进农村单一的家庭养老模式的转变,建立家庭、社区、国家“三位一体”的养老模式。当前,农村的基本养老责任还是由家庭承担。而且,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家庭还将担起向老年人提供经济供养、生活照顾和精神慰藉的主要任务。然而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家庭小型化、核心化的趋势的发展,家庭已没有能力独自完成养老任务,因此必须依靠社区和国家的支持。家庭、社区、国家在统一的养老体系中既可发挥各自作用,又互相联系,互相补充,发挥整体养老功能。整体功能无疑大于各部分功能的总和,“三位一体”的养老模式将会达到最佳的养老效果。

    其次,加速农村潜在剩余劳动力转移,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建立完善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建立农村“三位一体”的养老保障体系需要经济上的保证。增加农民家庭收人,提高整个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是根本之策。而目前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农民外出务工。只要外出务工成为可能,并且务工收益高于农业生产收益,农民外出务工的积极性就高,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外出打工劳务收人在农民人均收人中的比重逐渐上升,成为脱贫致富的捷径。只要农民富起来了,养老以及养老保障体系的建立就有了可能。

第6篇

摘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一个跨度很长的制度安排,在新的形势下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审计工作对促进新农村建设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必须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进行全面审计。通过制度建设、监督机制等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审计工作。创新审计手段与方法,全方位、多层次的审计手段,发挥审计的整体效应。

关键词:新型农村 社会养老保险 审计 理念 内容 手段方法

一、当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审计理念分析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是农村社会保障的重要举措,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民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增长有着重要意义。我国当前的养老保险制度在很多方面还不完善,例如相关的法律制度仍不健全;覆盖面小、水平低;相关的管理制度缺失……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而言,如何强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审计工作,这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首先,我们需要从构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长效机制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我们知道,对任何一个养老保险制度来讲,公众的信任是这个制度可持续发展和实现长效机制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第二,在制度的构建后,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有效的监管需要从管理体制,从缴费记录的完善以及对基金的有效管理,以及安全审计,这些都是实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有效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动态经济的背景之下,如何实现农保基金的保值增值,有效抵御通货膨胀的风险,必须实现有效的营运和安全的监管。只有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我们的新农保制度的运行才会在一个安全的制度环境之下。第三,要充分认识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审计制度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努力把这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好事做的更好。因为农村养老保险的监管要远比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复杂,毕竟农村居民居住分散,而且农民的社会保险意识还有待提升,在这样一种条件下,我们需要努力夯实我们审计工作的基础,不断提升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只有从制度层面、监督管理、综合分析……我们才能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审计理念进行全方位的解读。

二、 当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审计的主要内容

我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面临着最大的国情:人口基数大,分布不均。这项举措既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基本国策,受到亿万农民的拥护的制度,又是一项异常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审计工作运行具有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敏感性等特点,既要重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建立初期的组织动员与舆论推动,同时必须高度重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自身发展的规律,又必须注意各种内外在的约束限制。第一:必须着力解决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中各级财政的责任分担问题,这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需要我们创新新形势下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同时,财政补贴测算的科学性和财政资金实际到位的可能性都应充分考虑。更好实现社会公平,入口补贴有利于调动农民的参保积极性,各地应当根据自己的情况因地制宜的进行探索。第二,有效地提高审计管理系统和改进审计管理能力。新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其在管理上难度很大,我们农村的在组织上分散、管理上不均衡,农民保险系统故障和管理上的问题都有关,所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系统重建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需要在完善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系统的同时,协调处理同各种缴费系统、信息管理与他们账户系统之间的关系。第三,如何最大限度的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让农民长期理解和支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这是一项新的事物,农民对这项制度的了解和认同有一个过程,区别于农村的新农合和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因为这是农民有很大现实需求的社会保障制度,而养老保险制度的时间界限拉的很长,所以如何实现农村的长期缴费意愿是我们工作当中需要认真加以研究的问题,需要我们创新审计机制,强化服务,加强宣传,努力做好这项工作。第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审计制度如何与其他制度有效衔接,这也是组织实施当中值得重点的一个难点。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在发展中,探索出了不同的形式和制度,如何有效的把这些制度,把新旧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效衔接,这是在审计工作当中需要认真探讨的一个问题,也有相当的难度。

三、当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审计手段与方法

我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审计手段和方法在很多方面还处于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前进的过程。在此,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第一、要优化审计手段,精心组织,积累经验,稳步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实施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重大民生工程,又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在新农保试点全面启动,党委政府组织发动,广大农民积极参与的条件下,在国家总体方针的指导下政府需要发挥宏观调控作用,调动农民的参与度。第二、对审计手段和方法进行创新,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制度、管理、监管、反馈上进行手段创新。寻求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创新的中国解读,用事实说话,让广大农民在感受到实惠的同时,自觉的支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第三、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需要继续强化传统家庭保障的重要性,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深入,农村老年农民的养老保险在推行上必然的需要深入到传统的赡养义务上,将养老保险与青年子女的农村补贴相结合。显然,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应该是集经济保障、精神慰藉、服务保障为一体的综合性保障体系。第四、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农村养老保险审计方法和手段。并结合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创造性的吸收,推动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审计工作的发展。建立科学合理的养老保险体系,推动组织机构的建立健全,优化资金来源,扩宽渠道。使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国家、政府、社会家庭的共同努力之下,得以完善和发挥其应有之作用。在不断创新国内审计手断和方法,吸收国外先进的经验,我们才能不断的推进我国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险审计工作。

第7篇

关键词:农村养老;养老保障

一、XX村的基本情况

本调研所选取的地点是苏北农村的典型代表,村子(一个自然村)一共有34户人家,共16位老人(60岁及以上)。全村共有人口150人,耕地170余亩(包括离村子很远的荒田),人均1.15亩地。这里很多年前就已经修了路,道路上还有路灯,交通还算便捷,家家平均拥有两辆电瓶车,上街赶集10分钟路程,不少老年人会骑三轮车,较之以前方便了许多。少数人家已经拥有私家车,每逢春节期间甚至常有名车出入。在村里“精英书记”的带领家,早在几年前家家户户已经住进了楼房,通讯便捷,村子里有专门的垃圾回收站,本村的人担任垃圾回收员(村集体支付工资),村容整洁。但是,发展多少是以污染环境为代价的,村子里流淌而过小河已经不像以前那样清澈见底,自然村民已经改用自来水。

90%以上的中青年农民(18 岁至 60岁)进城务工,剩余的10%在家务农、照顾家庭,了解到从今年开始村里的所有种地将全部承包给别人,每亩地将给付950元作为补偿。其中在90%中,有极少部分人在农忙时节返乡务农。

在对全村年龄在60岁-85岁之间老人的走访中,其中小学文化程度占90%,初中文化程度占10%,老人经济状况好点的占85%,经济状况比较困难的占15%。今年除了部分人家还继续种地,大部分人家已将土地交给村集体,由村集体承包给别人耕作,自己则收取950元每亩的补偿款和国家的农业补贴近80元每亩。

二、问题及其原因

通过在XX村的调查,在与村民的交谈中,发现了该村养老方面面临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本地区老年人的生活,以下笔者就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做一下简单的探讨。

(一)XX村养老面临物质方面的问题

1、农村养老保障水平不高。《国家经济和社会统计公报》调查数据示,从2001年到2007年,中国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从1748元增长到4140元,同比增长了1.73倍。2001年我国农村参保人员养老金为733.3元,2007年为1020.4元,增张了只有0.4倍,近六年的养老金增长速度远远低于社会发展水平导致杯水车薪的养老金不能满足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需求,更不用提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物价的节节攀升,这点钱实在让农村老人捉襟见肘。

案例一:访谈对象XX村村民赵老,独居老人,奶奶74岁,爷爷于前几年过逝。两个儿子,一个女儿,都已成家,女儿嫁到附近的柏庄,老人现在一个人生活,有三个孙女和两个孙子。大儿子在广州打工,大儿媳在家照顾老人和两个女儿,小孙女在镇上上小学,大孙女已经嫁人。二儿子和儿媳在北京打工,两人的儿子已经辍学去苏州打工。老人每人每月可以领取90元(只有一个女儿,属于独生子女老人,所以养老金高一点)。老人:“我现在已经种不了地了,主要靠三个子女,他们都给些养老钱,也还够花了。”

2、资源稀缺、模式单一。我国养老模式种类多样,但是在农村地区,由于其受到传统文化和经济因素的制约,一直以来主要采用养老模式为家庭养老。家庭养老,顾名思义就是由家庭子女来承担老年人的养老任务,“养儿防老”也是很多农村人根深蒂固的观念。靠自己生养子女来解决自己的养老问题是多数农村家庭的选择。法律也赋予子女在赡养老人的法律责任,相关法律为老人养老提供了保障。

案例二:XX村村民钱老人,钱老男70岁,老伴68岁。老人育有一儿一女,均已成家,儿子在扬州工作,女儿嫁到平桥,两个孙子一个上小学、一个上初中,老人自己住在村里。子女节假日回来探望老人,老人偶尔也会去扬州儿子那里住几日,据老人自己陈述,他们习惯了农村的生活不愿意去城市居住。

3、社会养老机构稀少,国家投入不够。我国养老规模远远跟不上养老需求,据调查显示,从2000年开始,我国老年人对机构养老床位的潜在需求量6年增加了440万张,但149万张的现有床位数,养老机构的床位分到农村的就更少,与农村地区的机构养老需求不匹配。

(二)XX村养老面临精神方面的问题

1、缺乏精神慰藉导致老人孤独无助。伴随我国城市化、城镇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怀抱发家致富的梦想选择到大城市去发展,在农村留守老人和空巢老人的存在是普遍的现象。因为子女外出打工,农村老年人无法享受天伦之乐,亲情的慰藉对于他们是一种奢望。留在农村的子女由于代际问题,再加上忙于生计和照顾、养育子女,疏忽了老人精神上面的照顾,日积月累会造成他们内心的孤独和无助、觉得自己多余、给子女添麻烦,严重损害了他们的精神健康。

2、文化生活匮乏。在走访中了解到,看电视、听戏、打纸牌以及和同龄人聊家常是XX村老人仅有的几个打发时间的方式,电视、广播基本上是他们获取外界信息的唯一途径,村里缺少专门的老年人活动中心,没人组织老年人娱乐生活,老年人不识字无法阅读,精神上面的活动几乎为零。他们的活动范围很窄,基本上也就是隔壁村。

第8篇

一、目前渔农村老年人口养老现状分析

(一)家庭养老功能日渐弱化,渔农村老年人赖以养老的主要模式受到挑战。勿庸讳言,家庭养老依然是现阶段我国养老的基本模式。但从现实社会及调查材料看,它已不能承担所有的养老任务,正受到来自于计划生育政策和城市化、工业化社会共同引发的人口结构老龄化、家庭结构核心化等严峻挑战,也就是说,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正面临着种种矛盾和困惑。

1、渔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农村的“空巢家庭”越来越多,留守在渔农村的老年人需要承担劳务和家务的双重劳动,子女对老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因打工在外难以较好实现。在岱西我们看到,留守在渔农村的老人,大多是自己养活自己,活到老干到老,是许多渔农村老年人生活的真实写照。一旦他们丧失劳动能力,因无固定收入,生活风险和困难程度均高于城镇老人。

2、随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老年人原有的优势地位正在失去,年轻一代敬老爱老意识的匮乏,致使家庭养老的主体责任正在淡化、丢失。尤其在当今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各种思想活跃,传统养老观念受到挑战,年轻一代在思想上基本认同养老的同时,行为上则表现得更为现实和自我。

3、渔农村老年人自养能力较低。这有几方面的原因:一是岱西渔农民主要以晒盐、种植等为主,村民人均收入较低,一年辛苦下来,除了必要的开支已所剩无几;二是给孩子成家和盖(买)房子是渔农民的最大开支,许多家庭把多年积蓄花光,甚至还背上外债;三是由于传统观念影响,农村老年人在劳动年龄阶段创造的财产收入基本上都用于子女婚嫁及家庭投资,而不是靠自己的储蓄来养老。因此,到了老年,经济上只能依赖子女,由于代际之间经济交流存在严重的不平等,老年人的赡养费用远远低于供养子女的费用。

此外,随着教育消费的增加和医疗制度改革,使渔农村许多家庭本已拮据的生活更加贫困,有的负债累累。现在孩子从上小学至初中、高中、大学,其花费是过去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农村人也已认识到读书是改变个人和家庭面貌的重要出路,宁愿自己受贫,也要供养子女上学,这也使老年人成为家庭边缘人而被忽视、歧视,甚至虐待的一个现实因素。

(二)渔农村社会养老发展严重滞后,不能适应新形势下人口老龄化、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表现为一是老年服务体系仍属空挡,敬老院只能涉及到部分老年人,老年医疗服务、生活料理服务、不能自理的老人的长期护理服务等都未建立。二是老年协会组织还不够健全、不够完善,老年协会组织在对家庭养老的引导和督促方面的作用发挥还不够大。

(三)渔农村社会福利、政府救济不足。自2006年起,舟山市实施新型社区养老保障金发放制度,实施了新型合作医疗,渔农民参保率不断提升。在岱西,部分社区(村)如摇星浦、前后岸等村还对老年人按年龄给予补助,受到了渔农村老年人的欢迎,但对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作用不大。而且渔农村医疗水平整体上低于城镇,医疗资源分配不公平。渔农村的低保制度不够健全。岱西有低保户数261人,其中老年人低保户50人,仅占19.2%。大多数低保边缘户游离在低保门槛上,基本生活难以维持。

二、完善渔农村养老机制,妇联在其中发挥作用的几点思路

如前所述,我国将近70%的老人居住在渔农村。渔农村的养老面之广,情况之复杂,难度之大,以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程度和能力,由国家和集体大包大揽起来,实在难以达到。如果靠艺术家唱几首充满爱心的歌曲,靠企业家的一点捐助,靠社会的助老工程,靠政府的救济,靠某个组织的恩赐,都不是解决农村养老的根本办法。我们认为,农村养老问题是一个强大的系统工程,靠单一方法、措施只能解一时、一地之急,而不能从根本上、全局上解决问题,因此需要我们统筹考虑,综合治理,从多方面入手,妇联作为群团组织更应发挥积极作用,切实体现“老有所学、老有所用,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依、老有所养”的效果。

(一)通过宣传先行,改变传统观念,适应新形势下养老机制的转变。其一,改变完全依靠后代养老的观念,树立多方式多渠道的养老观念,包括依靠社区、依靠个人、依靠土地等等,这样可以减轻家庭养老的压力;其二,改变只有儿子才能养老的观念,打破赡养责任中的性别划分,使女儿和儿子共同承担养老的责任;其三,改变合居才养老、分居则不管的观念。合居、分居只是各自方便的需要,并不改变责任义务关系。子女要一如既往地尊敬和赡养父母老人。此外,应进一步强化青少年一代的尊老爱老意识,努力维持家庭养老制度,为迎接老龄化的更大冲击创造雄厚的人力资源条件。

(二)建立农村社区养老机制。其一,加快建立农村的老年服务体系。敬老院是我国长久以来最具代表性的老年服务内容,曾受到老人的喜爱和子女们的青睐。随着社会发展,敬老院要满足老人的新需求,必须不断调整管理方式,增添新的内容,才能持续发展。同时,妇联要积极开展渔农村老年服务,比如增加包括老年医疗服务、老年生活照料服务、不能自理老人的长期护理服务等内容,满足各种需要。其二,加强对家庭养老的引导和督促。要积极建设和宣传新的养老观,鼓励和支持签定养老协议书,充分发挥妇联强化家庭养老的重大作用,加大宣传监督力度,对尽赡养尽孝义务好的子女给予表彰奖励,对不赡养老人的子女予以曝光,增强赡养监督的透明度。

第9篇

关键词:农村社会养老;发展历程;政府责任

中图分类号:F840.6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9月11日

一、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特点

我国农村的所占比例比较大,集体经济水平比较低,农村人口复杂没有固定收入,由于集体和国家的财力有限,不能给农民养老更多的支持,农民的养老问题最后归根结底到自己身上,说明了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只能寻求新的模式。经过多年的探索和论证,确定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应该是:建立农村社会养老机构,建立以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贴和国家补助为辅的政策,这种保险制度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不会增加国家的负担,完全是个人保障为基础,资金方面秉持个人缴费为主,国家给予政策支持。其中,个人缴费要占60%以上,然后参保人会得到集体的适当补助,国家也会进行免收增值税;第二,资金的关系明确,实行个人透明的管理模式,使农民完全理解参加养老保险是为了自己的未来做准备,避免思想上的顾虑。“个人账户积累,按总额确定发放标准”,采取个人账户的办法,将所有的积累补贴都记在个人名下,农民能领到多少钱,取决于账户积累资金;第三,缴费标准根据个人情况综合选择,适应农民收入,可以按年交也可以按季度交;第四,实行务工、务农的人员养老保险一体化,实行统一管理,有利于劳动岗位的自由流动。

二、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发展历程

农村人口作为我国人口比例大块,老龄化问题更应该值得关注,农村人口老龄化给经济发展带来了负担,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要推进农村改革,维护稳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我国社保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全世界范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但是在农村养老保险比较落后,农村比城镇晚的原因是:社会养老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农村的生产和经济相对城镇是落后很多的,因此农村还要经历一个很漫长的发展阶段。以后,为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村实行联产承包制度,农村生产力得到很好的发展,生活质量得到提高,这些都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确定了基础。而且“八五计划”也指出,在农村采取积极引导,建立不同的保障制度,当统一全国养老保险制度后,农村的养老保险进入整顿规范阶段。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一般认为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探索阶段。1980年以后,我国富裕的农村建立退休养老制度,并给予一定的补贴。1986年,我国正式提出在农村实行发展社区养老模式,到了1988年,部分农村进入保险制度,1990年8,000多个乡村开始实行养老保险制度,国务院明确民政部负责养老保险职能。

第二个阶段:试点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务院首先选择合适乡县进行养老保险的试行,确立了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原则,并由民政部下发保险基本方案,强调个人为主,国家支持的政策,实行个人账户模式,截至1992年年底,全国共有6,000万农村人口参加,基金达到60亿元。

第三个阶段:发展阶段。到1993年,民政部门在张家港召开工作会议,商讨全面推广养老保险工作;同时,国务院批准建立农村养老机构,再加上各种政策陆续出台,引导我国农村社会养老工作不断前进。

第四个阶段:分类管理阶段。工作进行到1995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做好农村社会养老的工作意见,文件指出:养老基金不得挪用,想办法如何增值。同时指出发展期间存在的管理问题,提出加强管理的方针。要求积极稳定的发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目前还没有条件达到商业保险,要逐步过渡。

第五个阶段:整顿阶段。1999年,国务院文件强调,保险工作的整顿方案,新业务都被勒令停止。劳动部门决定,研究适合进城务工人员的养老保险制度,直到2005年,全国的管理体制才基本理顺,但目前的工作还处于一个不稳定的状态,农保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发展方向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应该从农村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我国农村占地面积大,地区差异大,经济水平又很低,农民没有固定收入,政府财力有限,不能包揽,主要还得靠农民自己,农村的养老模式不能参照城市的,需要新的模式。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发展速度快,取得一定成就,但是受到其他方面原因的影响,农保举步维艰,我们今后将重点加强规划,规范管理制度。同时,政府部门要树立正确的观念,提高对农村养老保险的重视度,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苑梅.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

[2]冯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供需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3.

第10篇

本文对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险进行研究,找出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为今后的经济发展铺平道路,同时也能保障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提升,最终促进社会发展进步。

关键词: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问题;对策

一、社会养老保险的相关概述

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简称养老保险),它是由个人账户养老金和社会统筹基金支付的基础养老金组成,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社会保险五大险种之一,主要是为了解决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者由于年老丧失劳动能力以后不得已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在我国,养老保险主要由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这四个层次组成,其中基本养老保险是第一层次也是最高的层次。基本养老保险的原则是保障离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具有社会性、强制性和互济性的特点,主要由国家、个人和企业三方来承担该项费用,实行统一支付的方式。社会养老保险具有普遍性、长期性、适度性、重要性、多层次和服务社会化的特征。

二、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

1.社会互济性较少

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互济性比较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县为单位来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保险规定的原则不符;二是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险资金主要是以个人缴纳为主,而集体补助较少,大部分还是来源于农民个人的投保或是集体投保,而且个人缴纳的社会养老保险费都会记在个人名下,随着缴纳金额的增加,养老金总额也就随之增加,由于城镇养老保险没有和社会的统筹在一起,这就制约着农村养老保险进一步发展。

2.农民社会养保险意识相对较差

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必须要有农民的自觉踊跃参与,但农民有自身的局限性,必须在政府的调控和引导下才能更好地发展。但是,当前农民对社会保险的意识十分淡薄,仍然依靠个人存款或儿女养老的方式,没有充分了解社会保险,认为缴纳社会养老保险就是给政府钱,不仅担心钱之后不会返还自己,甚至认为钱交给政府以后不会起到应有的效果。

3.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有效问题

一般而言,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都由独立的民政部门管理,该部门具有征缴、管理和使用的权力,但没有有效的部门对其监督,因此就存在贪污、占用甚至挥霍老百姓养老保险基金的事件,使农民对养老保险丧失信心,不会按年缴纳,农民的合法权益也就没有得到保障。

4.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来源问题

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险在筹集方面实行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对其进行扶持这样一种原则,究其原因,最根本的还是由于我国经济实力不强,国家财力不足。在中东部经济发达地区,集体能补助很大比例,给农民减轻很大负担,而在西部落后的偏远地区,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几乎完全由农民个人承担,给农民的正常生活增加很大负担,这与商业保险相差无几,社会养老保险依然得不到普及。

三、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对策

1.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

在今后的发展中,我国应建立以“家庭-社会基本养老”为基础的多层次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根据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和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改革,统一社会养老保障机构缴纳的社会养老保障税,并根据恰当的比例分为社会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基金。对于西部经济欠发达的偏远地区,可以根据农民的收入情况及当地政策进行改动,但一定要以保障农民合法权益为立足点和出发点。此外,农民的个人账户可以自行保管,达到国家规定的年龄后,国家为其发放养老金,在这个过程中,也要加强对社会养老保险金缴纳和运营监督,保障社会养老保险金发挥应有的作用。

2.加强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和安全运营

在今后的运营和管理中,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应采取适当的方式实现其保值增值,不要仅局限于存入银行或购买国债,这样会由于通货膨胀而降低资金的实际价值,可以通过市场化运营来步入金融市场,如股票市场。在整个管理过程中,要实行集中运行和统一管理的方式,还要实行多渠道的投资策略来降低资金风险,进而保证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

3.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法制建设

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要不断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险制度,力争在短期内出台一部面向所有城镇居民和农民的社会保险法,使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有法可依,不仅能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也能促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及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

4.加强宣传和指导,强化农民的社会保险意识

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注意加强宣传和指导,使农民的社会保险意识不断增强,让其自愿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坚决杜绝以强制性的方式逼迫农民参加,要让农民真正意识到社会养老保险的益处,积极主动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从而推动社会养老保险事业进一步发展。

作者:何倩倩 单位:衡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第11篇

【关键词】山区农村;养老现状;轮伙头

当前中国已经进入全面的老龄化社会,养老成为当前社会面临的一大主题。做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的养老重心应在农村,根据木桶理论的标准来衡量中国养老的成效的话,养老重心的中心应在贫困山区农村。2005年11月至12月黑龙江省人大代表翟玉和组织的三个调查小组针对农村的养老问题,对全国31个省,72个村10401人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显示家庭老人三餐不保的占5%;22%的老人以看电视或聊天为唯一的精神文化生活。调查中有一种现象很令人担忧,对父母视同路人不管不问的占30%,同时52%的儿女对父母感情的“麻木”。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反思。本研究选取河南N县X村为调研地点,主要探索当前贫困山区养老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轮伙头”养老方式在贫困山区农村比较普遍,问题也相对比较复杂,所以本文先从这种养老形式展开论述。

一、当前贫困山区农村的养老现状

当前贫困山区农村老人的年龄结构一般在60岁到90岁之间(但不排除一些高寿老人),这些老人在正常婚育期间国家还未实行计划生育制度,加上当时的土地“工分”制度等政策环境影响,这些老人大都抚养2个以上的子女,有的甚至有5个以上。正是因为多子女的现状为“轮伙头”养老模式培育了土壤。所谓“轮伙头”是以老年父母在诸子家轮流定期生活(轮吃轮住)为其特点的养老形式。中国老龄研究中心2003 年的调查显示,60 岁及以上被访老人中约14 %采用轮养的方式,城市为12. 5 % ,农村约为15. 6 % 。相关专家学者也注意到了这种特殊的现象,李银河调查农村的情况是“村里老人凡是能做得动的都自己做饭,单独居住;实在做不动的才轮流到儿子家吃饭,一家一星期。”X村“轮伙头”形式跟上述基本类似,只是在轮流时间的长短上有些许差异。根据对X村的观察,“轮伙头”这种养老模式是丧失劳动能力,或者经济不能独立,身体健康状况较差的多子女老人的被动选择,老人表现出更多的是无奈。

关于身体健康老人的现状也佐证了李银河的观点,为了生活的自主性、调和婆媳矛盾和平衡多子女关系,他们大都愿意单独居住,加之身体健康还兼具挣钱的能力,他们很少依靠子女。是否给予父母一定数额的补贴全凭子女的意愿。这种生活模式持续到老人生活不能自理为止。那些缺少经济来源,身体健康状况不至于不能自理又不愿意“轮伙头”的多子女老人,他们也有选择独居的,子女每个月平摊供给相应的生活费和医药费。

“轮伙头”和独居的养老模式主要在那些子女较多的家庭普遍存在。而只有一个儿子的老人,没有其他的选择,只能跟着儿子过活。老人生活水平的好坏取决于儿子的孝心。那些没有子嗣的老人有二种形式的养老模式,一种是被旁系亲属送往所在镇的养老院(实际上他们大都不愿意去);一种是旁系亲属供养,老人去世后属供养他的旁系亲属继承其遗产。

以上是X村普遍存在的养老模式概述,纵观这些养老不外乎两种,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两种模式,我们看到当前还是以家庭养老这种模式为主,社会养老更多的是一种附属。

二、当前贫困山区农村养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物价水平的上涨,单靠土地生产创收的传统农业经济模式已经瓦解,为了维持家庭的生活和子女的教育,农村年轻力壮的农民选择外出打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家庭的压力,但是儿女不在身旁,加重了老人心灵上的孤寂。这就造成的两难境地。现在农村存在的“留守儿童”更加重了“空巢老人”的养老压力和困难。

(二)贫困山区农民文化程度偏低,在传统文化伦理的压力下,不赡养老人的现象不太突出。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的社会转型期,社会道德失范,舆论的压力渐渐在年轻一代的心中淡化,不赡养老人的情况开始突显。

(三)“轮伙头”虽然缓解了单个家庭的养老压力,但是因其居住条件的不固定性,每个子女饮食习惯不同等因素的影响,虽然老人生活有着落,但是这样只是做到了“能养”,离老年人要求的“善养”还存在着很大的距离。老人因其生活的依附性,大多不能改变当前的现状。内心的痛苦和无奈只能埋藏在心里,这样引起了大多数老人身心健康问题。这也是健康老人选择独居的原因所在。

三、针对贫困山区农村养老问题的一些建议

(一)利用新农村建设的契机,政府应加大贫困山区农村的扶植力度,在传统农业经济的基础上,挖掘农村资源,拓宽创收路径,增大农民收入,从而缓解养老压力。

(二)作为家庭和学校等社会化设置,要加强年轻一代的传统孝道文化的宣传教育。对于成年人要进行孝道文化的再社会化,重塑村人的伦理价值观,纠正不赡养老人这种失范行为。

(三)在伦理道德的约束之外,还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养老保险机制,建立健全养老法律、法规,切实保证“老有所养”。

(四)针对“轮伙头”中存在的问题,老人自身要加强自我养老意识,在有限的条件下保持自身的能动性,减少依附性。儿女应多注重老人的心理需要,尊重老人的选择,在“能养”的基础上做到”善养”,使老人真正可以颐养天年。

四、结语

党的十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当前农村养老问题的解决和完善也更加凸显着重要性和紧迫性,怎样又好又快的推进贫困山区农村养老新局面我们面临新形势和更高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杨丽,刘武安.农村轮养个案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9年26期.

第12篇

关键词:和谐视域 农村 养老问题

我国老年问题重中之重是农村的老龄化问题,让农村老人能够“老有所养”,对我国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维护社会的稳定与经济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有深远的意义。

一、当前我国农村养老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农村老龄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老年人口和老年家庭数量的迅速增加、老年人口寿命的延长,我国农村养老保障需求日益强烈。我国农村长期以来实行“家庭+土地”的养老模式,但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种养老模式越来越暴露出它的局限性,目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障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国家财政支出不足

我国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即“未富先老”,这也就是说在现阶段国家不可能拿出足量的经费来满足老年人口的需求,并且目前我国财政用于社会保障的资金,绝大部分拨付给了城市职工,而用于农村社会保障的资金甚少。绝大多数农村地区,除了对“三无”老人实行“五保”制度外,养老金制度、老年福利制度、老年服务体系都还没有建立起来。

2.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日益退化

我国农村长期以来实行“家庭+土地”为主的养老保障模式。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大批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工业部门转移,这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农村人口的老龄化;大量的农用土地被国家和集体强制征用为城镇建设,耕地减少,农民增收困难。必须用发展、全面的眼光对待农村养老,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看,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不仅包括代内相和谐,而且包括代际相和谐。

3.政策缺乏法律保障

农村养老保障是一种社会化的行为,客观上要求其在实施、管理、监督等方面都有统一和严密的管理系统。但目前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是以政府部门的政策法规和民政职能部门制定的实施方案为主,尚缺乏法律上的保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缺乏保险工作所要求的实施、管理、监督等方面的统一工作方式和方法,可操作性不强。

4.政策缺乏持久的稳定性

由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不是在法律的基础上建立的,缺乏必要的法律支撑,易受各种行政因素的影响。国家关于农村养老保险的方针、政策时常变化,往往说办就办,说停就停,缺乏稳定性,进而使这项工作的开展大受影响。此外,时常变动的政策,导致本来就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不十分了解、心存疑虑的农民更不愿意参加养老保险,参加的也不敢再多投保险。

5.覆盖面过窄

从目前已经实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情况来看,覆盖面窄,“保富不保贫”、“保小不保老”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农村人口中参保人数所占比重非常低,而且投保的人群主要是中青年,现在的老人受益面很小。大多数面临养老问题的老年人没有被纳入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内。

二、我国农村养老的对策

建立和健全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破解中国三农问题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而重中之重、难中之难是建立和健全以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1.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由过去重点支持经济建设转向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大财政对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投入大力加强对农村基础教育和基本卫生服务体系的投入,扭转公共资源配置失衡的偏向,让公共资源更多地向农村的义务教育和基本医疗,各级政府要加大政府对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支持力度,加强政策的稳定性、持久性,把解决农民养老问题作为一项制度长期坚持、全面落实下去,使广大农村老年人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成果。

2.加强家庭养老与社区养老相结合,积极探索农村养老新模式,走中国特色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道路在老龄化社会里,一对夫妻可能要养四个老人,还有孩子要培养,因此家庭养老模式已不能再适应。国家也不可能全包下来,应该大力发展社区养老,社区养老和家庭养老相结合。要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弘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营造敬老、养老的社会环境,积极发挥孝道在调节家庭关系、实现代际和谐、维护社会稳定中的作用。

3.从政策调控转向法律调控,让法律为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保驾护航

首先,应确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法律地位。以立法的形式明确规定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是国家为保障农村稳定,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本着公平的原则,对农村老年群体实施的社会保障。其次,加快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立法步伐,让农村社会养老制度各项措施的实施能“有法可依”。最后,建立和健全养老保险制度的法律监督机制。

4.建立和健全农民工养老保险体制

养老问题比较大的难题在农村,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将农民工纳入到城市的养老保险体制中。同时树立早期投入、自我供养的新理念,在未老之前就为将来的养老生活打下经济基础。形成政府养老金(第一支柱)、雇主养老金(第二支柱)和个人储蓄养老金(第三支柱)在内的多支柱养老金体系,实现政府保障与雇主保障、以及个人保障相结合,既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市场的功能。

农民问题特别是农民养老问题始终是制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问题,我们必须下大力气解决好。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告诉我们,必须要创造社会和谐所必需的物质基础和条件。“没有农村的和谐,城市的和谐不会持久”,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无从谈起。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