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21 10:26: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体育基本理论教程重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论文摘要:为贯彻第三届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健康第一”的精神,开拓课堂教育和课外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方向,重点发展实践教育,改变以竞技体育为主导的教学模式,通过对普通高校体育传统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提出合理的教学改革模式,推动和促进高校体育健康课的发展。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方式,大多是以专业竞技项目和应试教育为主,具体表现为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单一,忽视身体素质全面发展。单一教学模式功名式教育等泯灭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只为应付于考试的内容和分数,而从不考虑所学体育知识技术是否对提高自身的素质有用,不能享受到体育锻炼所带来得心理和生理快乐,也影响教师教学能力的充分发挥和提高,使教师始终处在一种被动的单一的教学方法之中,而不能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
1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测试,试验对比,综合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
1.1初始资料获得阶段
1.1.1 1997年9月对济南大学人学新生进行调查,掌握身体素质基本情况并进行测试。
1.1.2查阅高校体育教育文献及对专家进行咨询。
1.1.3掌握学生的基本素质,并了解学生对体育项目的喜欢程度,对体育基本理论知识的了解程度和对体育项目的看法,参加体育锻炼的状态等。
1 .2实验阶段
以体育课教学班为单位,在大学内进行教学体育实验班的教学改革试验,体育理论教学占40 %,外堂实践课占50% ,考勤情况占10%的教学计划,并且每周进行2次以同学自由选项为主的体育俱乐部活动。
1.3总结阶段与推广提高阶段
从新生人学就进行教改后的体育教学,我校体育系推出了《面向21世纪大学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的子课题教材《大学体育实验教程》,对体育教学课进行了全面改革。
1.4教学改革全面实施阶段
在全校实行全面的体育教学改革,将体育课教学改革方案报教务处批准后全面合理安排理论与实践课的教学,其教学内容为:依据体育理论各方面内容,合理安排教学,依据体育教学改革以“健康第一”为指导,将理论与实践综合分析,以课题组负责人为主编写了《大学体育教程》和《体育与健康》教材,指导体育教学改革的进行,在全校实行了教学改革后的教学计划。
2各学年教学内容及测评方法
2.1一年级以发展身体一般素质为主,进行一般力量、速度耐力素质的学习,掌握基本的体育锻炼方法和手段,理论了解学校体育目的任务及运动解剖,生理学基本知识,理论课考试为笔试,试卷答题占40 0,6,平时及出勤占10 0,6,外堂实践课测评结合军事综合测评方式进行测试,实际方式内容包括原地举手铃,男(5Kg)、女(4Kg)共15次,然后曲线地滚球15米,接仰卧起坐20次,进行折返跑5m x lOm x 15m x 20m,最后原地跳绳男100次、女80次停表,这样既能根据场地情况进行安排,又检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情况,成绩占50%。
2.2第二学年以提高综合理论知识和综合身体素质为主,理论以体育保健学、营养学、体育竞赛知识为主;在身体素质学习中以提高力量素质和灵敏素质为主。在学习中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制定合理有效的练习方法,提高学生的体育乐趣和身体素质能力。
2. 3第三学年在提高综合理论知识和综合身体素质的基础上,讲授体育竞赛知识,三大球(篮、排、足)及三小球(网球、羽毛球、乒乓球)比赛的欣赏方法和身体素质锻炼处方,实践课以耐力练为主。
2.4第四学年根据学生的自我爱好进行专项选修课体育教学,学生自主选择专项,开设了篮球、排球、足球、田径、武术、健美操、毽球、魔球、交际舞等项目。丰富了学生的体育知识,并对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有了更加探人的了解和掌握基本技术、具体测评方法,定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5个等级。
3结论与建议
3.1体育教育改革后的课程注重了理论课的教学,使学生不仅掌握人体运动的最基本知识,而且对于体育竞赛的组织方法、竞赛方法及如何欣赏精彩的体育比赛都有了比较深刻地认识,在理论上掌握了体育锻炼对人体健康的作用,提高了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
3.2实践课综合素质的学习,克服了以前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提倡以提高一般身体素质为主,使体育活动能力得到提高,养成了体育锻炼的习惯,培养了意识的形成,促进了学生“终身体育”的观点,使体育与“健康第一”的思想有机的结合起来,在教学中结合学生各自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参加自己喜爱的项目和训练方法,达到了体育锻炼和提高身体素质的目的。
3.3因地制宜,结合学校场地、器材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适宜的考试内容和方法,注意力量素质、速度素质、耐力素质的提高及专业性练习方法的培养,克服了专业课必须有专业场地、专业器材不足的缺点,充分调动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加探了学生对体育的理解和爱好。
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是音乐的肉体,一个有形,一个有声,二者完美的结合构成美丽的丰富世界。音乐与舞蹈作为一种精神粮食存在于人民的生活当中,虽然起的只是辅助作用,但是重要性却不容小嘘。
1.现行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形体舞蹈模块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
1.1教材全国各地不统一
音乐舞蹈教材是学习传递知识点的主要载体,对学生达到课程教学目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是目前教学大纲中细分化和整体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学生学习掌握基本知识点和基本技能的一种主要手段泉源,也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根本依据。但是在目前很多教程课程中有关音乐舞蹈板块的教学体系都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其中主要表现在全国各地所用的教学素材不统一、虽然它们大致的内容都囊括了基本的理论和技能这两大部分,但是教材内容过于陈旧、版本过于杂散、知识点的排布也不够系统、也没有相关的资料做有关参考学习,缺乏一个整体的策划意识,并且很多在教学过程中都忽略了对学生能力正确认识和相关技能的培养。
1.2内容过于单一、动作过于简单
目前在很多音乐与舞蹈模块的教学过程中内容都过于单一,舞蹈的动作过于简单,教学观念不够端正。就以芭蕾舞蹈艺术体操为例,主要内容都是些基础的动作训练。由于在基础训练过程中动作过于简单,练习机械化、枯燥无味,再加老师不端正的心态,往往会使学生产生一个学习疲累,提不起学生的兴趣及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学习效果不明显,使得学生没有成就感以及征服感从而学生产生厌学情绪[1]。
1.3教学对理论知识的重视不够
音乐舞蹈理论知识是学习掌握音乐舞蹈的基石,是培养学生能够正确的去学习音乐和舞蹈的思想导向,对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具有很大的帮助。目前,很多学校的音乐舞蹈课的理论学习很少甚至就没有,很多学生对音乐舞蹈课的形成历史作用和存在的意义都不清楚,这样就导致上课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再加上内在外在的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从而不能积极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得学生把要我学观念转化成我要学的观念。
1.4教学对音乐舞蹈的观念意识重视不足
音乐舞蹈教学作为一个辅的课程,很容易在教学过程中被学校忽视不重视,学生学习当作把玩逃避其他课程学习的一个中场休息,因此导致了学生在学习音乐舞蹈课程中不积极的负面影响,也从而影响整个音乐与舞蹈的板块学习。
2.音乐与舞蹈板块教学的内容的重新缔构
2.1改变教学体系,完善教学大纲。
在实际过程中,结合学生的现在和将来需要考虑,把握现在学生的一个生理心理需求,将各大理论体系相关资料进行一个统一的讨论、系统的编排,以做到一个全面海纳百川的集体力量,形成一整套适合相关年龄阶段学习的教材并制作出相应的影像资料供于学生学习。同时也还要借助音乐与舞蹈相互相成的理念,融入现代化元素做到内容丰富有特色,以达到音乐舞蹈与时俱进的效果。
2.2精选教学的基础教学内容。
把握住整个教学过程的学习重点,使得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将学习效率最大化。因此,老师应将繁杂的学习课程进行一个有效的分类,挑选出实用的,重要的进行一个整合性教学,加强基本知识技能的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音乐舞蹈的基本理论,以提高学生融会贯通的学习能力。
2.3利用迁移理论将教学特色化。
迁移作为一个词语时,它的意思是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或由于自然力的作用从一地移向另一地。在心理学中,它指的是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2]。实现迁移的必要条件是需要几种情境中有相同的要素,利用社会很多技能理论功能等,一进行一个学习上的迁移,然而通过迁移理论达到教学目标。
3.建议
3.1材,在资料理论的统一讨论、编排下进行一个更有效的学习,并形成自编教程相应的资料,配合着影像进行教学。
3.2加强学生的意识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多让学生学有所用,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和理论运用到实际,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到达教学的目的和效果。
3.3把握住学生的兴趣,以学生喜爱作为教学的背景依旧,结合学习的重点,进行简单易学的现代化教学。
3.4创新教学内容,把日常的生活融入到教学当中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从而加强学生的创新学习[3]。
4结束语
本文以音乐与舞蹈模块的教学提出了以提高教学质量,材、创新知识点、及学生的学习兴趣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讨论,促进和改善音乐与舞蹈模块的教学,为广大的教学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聂英涛,梁中娟.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形体舞蹈模块教学内容的重构[G].当代体育科技.2012(1):38—39
1.目的。以健身育人为最高宗旨,在“健康第一”教育思想的指导下,通过理论和实践两个环节的体育教学,培养体魄健康、身心健康,具有现代意识和精神的社会主义合格人才。
2.任务。第一,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科学的健身原理,体育锻炼方法和运动保健知识,提高学生的健身意识,以指导健身实践。第二,在培养学生体育兴趣,提高学生参与一、二项以球类为主的体育活动所必备的运动技术和技能基础上,重点掌握健身操、武术和游泳技能,增强自主锻炼能力,为未来的自我健身实践打下基础。第三,在全面发展学生体能的基础上,突出有氧耐力和力量素质锻炼,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第四,结合体育课程教学,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体育活动和群体竞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参与性、进取性、创造性和竞争与合作性意识以及良好的体育文化修养,塑造健康的心理素质。
二、大纲制订及教材选编的原则
1.本大纲是依据《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性纲要》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有关文件的精神和要求,在原体育课程教学大纲的基础上,通过总结几年来我院体育教学改革的实践经验,并结合具体实际修订编写。
2.从培养学生健身能力出发,体育理论课以上海高校统编的《高校体育与健康教程》为教材,并对其内容作适当调整,同时补充我院自编的体育参考教材的内容,使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体育健身、健康和保健知识。体育实践课以我国传统体育项目中的武术、国际盛行的有氧健身操和游泳项目为普修教材;以部分运动项目为选项教材,使学生掌握参与比赛所必备的运动技术和技能。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运动技能,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能力。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使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和手段。
3.从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出发,根据《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和大学生的身心特点,体能教材在选用上既注重学生体能的全面发展,又重点突出有氧耐力和力量素质的提高。
4.选编教材力求主次分明,重点突出。教材内容在技术上保持其合理性,在难度和量度标准上以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所能掌握和达到为原则,教材在整体上力求体现其科学性、系统性和合理性。
三、课程设置与实施方案
教学内容与要求根据《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教学指导纲要》的基本要求,并结合我校体育教学师资、场地、器材等实际情况,对课程设置做以下规定。
1.必修课。基础体育课:每一届新生入学后在第一学期完成基础体育课的学习任务,获得“合格”后才能进行选修课的学习,未获得“合格”者在选修课时继续基础体育课的学习,直到获得“合格”后才可以进行选修课的学习。《大学体育》理论课:一共12个学时,每学期4个学时,分3个学期由教师决定时间讲授。具体内容为:第一学期是身体素质理论和选修课内容介绍;第二学期是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内容和运动保健、运动损伤内容;第三学期为选修课项目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裁判知识。
2.选修课。选修课是在基础体育课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兴趣由其自己选择项目上课的课程。其分类为以下几方面。(1)专项选修课。专项选修课是学生第二学期和第三学期体育课的上课形式。根据我校实际情况暂定开设项目为: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长拳、太极拳、初级剑术、太极剑、散打、跆拳道、健美操、形体训练、瑜伽、交谊舞。各项目可根据学生水平开设普通班和提高班。每个学生在第二和第三学期必须选一个且仅限选一个项目进行学习。一经选定后不得随意更改项目和上课时间。如有特殊情况确实需更改项目者提出申请,取得任课教师和体育教研室主任同意后,在体育教研室的调配下进行。要求每个学生必须掌握两门或两门以上的运动技能,也就是说第二、三学期所选修的内容不能相同。因此第二、三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一样。(2)任意选修课。任意选修课是大二下学期和大三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在现有项目中选项学习的课程。其上课时间为学生课余时间。具体实施情况待条件成熟以后再另行安排。(3)运动训练课。该课程指体育特长生和学校各项目运动队的训练。在校三年期间根据比赛任务进行训练。根据学生的出勤率和完成比赛任务情况给予一定的学分奖励。
3.课外体育锻炼课。指学生的早锻炼和课外体育活动。(1)早锻炼: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早操拟开展广播操、健美操、健身舞以及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等活动。早操由体育教师和班主任协作完成,在体育教师的技术指导下开展活动。各学院班主任负责学生的考勤及组织工作。(2)课外活动:学生根据自身兴趣课余在班主任或学院的组织下自觉进行所喜爱的体育项目的体育娱乐和运动竞赛等。
4.运动保健课。该课程针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等特殊群体学生开设,以康复和保健为主,以理论知识为主要授课内容的一门特殊形式的体育课。选修该课程的学生必须具有县级以上医院证明,在开学5周内持证明到体育教研室办理上课手续。
四、体育课考核办法
体育课的考核应根据学生的运动成绩、运动技术掌握情况及学习态度综合评定,划分等级:90~100分为优秀,70~89分为良好,60~69分为及格,60分以下为不及格。必修课和选修课考核办法:运动成绩:50%;运动技术评定:20%;平时成绩和考勤:30%。如篮球技术考试标准设计。男生考试办法:全场往返运球上篮两个来回,球未投进的必须补进才能进行下一次运球或结束,考试采用记时的办法进行考评。成绩在28秒及以下者分值均为满分20分,成绩在60秒以上的分值均为1分。女生考试办法:全场往返运球上篮,球未投进不必补投,考试采用技评记分的办法进行考评。技评记分办法如下:①行进间运球手脚配合协调,运球熟练,不违例,三步上篮动作熟练、流畅,一次性进球。得满分20分,等级优秀。②行进间运球手脚配合比较协调,运球比较熟练,不违例,三步上篮动作比较熟练,得18~19分,等级优秀。③行进间运球手脚配合基本协调,没有违例,三步上篮动作基本正确。得14~17分,等级良好。④行进间运球手脚配合不太协调,运球时快时慢,不走步,三步上篮动作基本正确。得10~13分,等级及格。在考试的过程中,凡是出现走步、两次运球、翻腕等违例情况,三步上篮动作不正确,不进球的,出现一次扣掉1分,依次累加,扣完为止。得分在10分以下的均为不及格。运动保健课考核办法:考试成绩,70%;平时成绩和考勤,30%。课外体育锻炼课由班主任酌情考核。一学期累计缺课次数超过该学期总课时三分之一者,取消该学期体育考试资格。
五、实施要求
教学大纲是教师制定教学计划的依据,在具体实施中应做到:1.正确认识和把握《大学体育》课程的目标体系。特别要加强身体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目标的研究。2.积极探索“快乐体育”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为结合部,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良好的教学情绪,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3.改变教师作为大纲的被动执行者和已有知识传递者的传统角色。注意加强教学内容和手段的创新。4.加强安全教育,杜绝安全事故发生。5.树立“学生为主”的思想,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六、解析
论文摘要:在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大学体育理论课的课程建设成为容易被忽视的部分,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实施为背景,综合运用文献资料、逻辑论证等研究方法,探讨高校公共体育理论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就相关问题提出拟解决的方法。
论文关键词:课程改革;体育理论课;公共体育课;课程建设
1高校公共体育理论课课程要求的转变
1.1理论课教学的意义
新一轮的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体育实践课的改革成了人们重视的焦点,使得体育理论课的课程建设处于相对被忽视的地位。体育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体育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关系是“授之以渔与授之以鱼”的关系,只有让学生系统地掌握科学健身的方法,才能使学生正确地进行锻炼。高等教育就是高深知识的教与学的活动,在这里学生不仅是接受与储存知识,更要知其所以然。因此,高等教育的体育教学理应加强体育理论知识的教学,避免锻炼的盲目性,使理论更好地指导体育实践,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在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的性质也在发生着变化,“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理念深入人心,以增强体质为主要目的体育教学思想被5个领域的教学目标所代替。高校体育理论课作为体育课程的两大(理论课与实践课)组成部分之一,对5个领域的目标的实现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它对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指导科学锻炼和实现高等教育体育教学目标意义重大。
大学体育是大学生走向社会之前最后阶段的系统的学校体育教育,对大学生终身体育习惯、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体育教育是发展性的而不应是终结性的,这就是说,大学的体育教学除了要使学生得到体育锻炼之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系统的锻炼身体的知识和方法,因此,必须重视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
1.2高校体育理论课程与健康教育的关系
进入2l世纪以来,世界各国体育课程目标都呈现出扩展的趋势,体育理论不再仅仅囿于运动知识的传授,而是拓展到了健康甚至体育文化层面。我国的健康教育迟于发达国家,但是我们已经敏感地意识到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将大学体育课程更名为“体育与健康”,这不仅是课程名称的改变,也反映了从课程理念到课程目标的全面转变。
虽然我国将大学体育课程更名为体育与健康,但是事实上,极少有高校专门地开设健康教育课,即使有涉及健康教育的内容,很多也是以讲座的形式开展的,健康教育的系统性、完整性得不到保证。目前,我国还没有相关规定对高校健康教育做出具体要求,但是就体育健康课程的性质和体育理论课程的性质来看,完全可以将这两部分加以整合。已经有学者提出:作为学科教育,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结合,或者重构一门包括体育、健康教育(包括心理健康、卫生保健)等内容的综合性《体育与健康》学科,这是我们所面临的难题。
2高校体育理论课程现状与反思
2.1教学难度的加大与理论课相对被忽视的状态
从课程规定性来看,与1992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相比,2O02年的新《纲要》所规定的理论课教学时数减少了2%,然而新《纲要》的理论课程理念和目标却在不断延伸,使得理论课程建设的难度加大,任务更加繁重。
在高校体育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重技术轻理论方法的传授,以至于课程的训练意味甚浓,教育意义下降。在高军等对我国21个省68所高校(13所重点大学,55所普通院校)进行的理论课教学调查中显示,达不到规定学时数的学校有59所,占调查学校的86.8%,其中有9所(占调查学校的13.2%)学校小于等于4学时,仅占总学时数的5.6%。在斯华琴等针对江苏省32所高校进行的一项调查研究中显示,“达不到规定学时数的学校有26所,占调查学校的81.3%,其中,有6所学校(占调查学校的18.9%)小于等于4学时,仅占总学时的5.6%。”这些数据都与教育部2OO2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所规定的理论课教学要求相去甚远。
2.2课程权力的下放使体育教师教学难以适应
2005年教育部颁布的《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各高校“努力实现以学生为本的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项目、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三自主教学形式”,这一规定,使高校体育教学的灵活性大大增加,体育教师的主动性得到了空前的释放。但是,几十年来在统一的规范要求下形成的思维定势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发挥,从传统的教学范式中走出来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2.3课程体系的拓展使部分教师难以胜任体育理论课教学
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结合,不仅是课程名称的改变,更是课程体系的拓展。因此体育教师不仅要具有体育理论的教学能力,还要能胜任健康教育的教学工作,这一要求对原有体育师范教育规格下培养出来的体育教师提出了挑战。
3构建新的体育理论课程内容体系应注意的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师普遍遇到的难题是理论课教学内容难以选择,这也是进行体育理论教学的难点。特别是在《纲要》规定的理论课学时有限的情况下,如何选择合理的理论课程内容显得尤为重要。
3.1确定课程内容的框架体系
课程内容决定于课程目标,我国大学体育教育的目标集中反映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它是国家对2l世纪人才体育教育的要求。在学校教育中,课程是知识的载体。一直以来,体育理论课所包含的内容难以有一个明确的界限,似乎运动项目知识、健康知识、健身知识等都可以纳入体育理论课教学的范畴。
日本的体育理论教学内容包括生理学、运动医学、环境学营养学、卫生学、以及疾病和预防等。美国可以说是体育课程灵活性最大的国家,几乎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内容体系,以至于美国的高校体育理论课程内容包括了体适能健康、行为改变、健康营养、身体成分评估、心肺耐力测评、应急评估和处理等十几个方面的内容。事实上,要求所有的体育理论课教学都包含这些内容是不可能的。在这里,特色教学尤为重要虽然不能要求学生掌握整个框架内的所有内容,但是有选择地确定一个系统的内容体系还是十分必要的。
3.2处理好体育理论课的健康教育内容
在高等教育中,健康教育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这在强化了体育理论课教学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难题,健康教育的范畴更加宽泛,容易使体育理论课内容的选取泛化,甚至使课程内容臃肿,教学目标难以明确,同时枯燥的内容易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挫伤。
“学校体育的首要目标是为了学生的健康,而影响健康的因素是很多的,体育无法解决健康的全部问题。”体育理论课内容的选取要围绕体育这一关键词进行,否则,内容的泛化会使体育理论课教学目标难以达成,这就要求必须处理好健康教育和体育理论教学的关系。
3.3处理好课程内容安排与新教学形式的关系
安排好理论课教学内容与学生自主选择的运动项目相关性与兼容性,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传统的体育理论课程内容安排大都是以运动项目为主线。三自主教学形势下。各高校都在探索新的体育课程模式,选项课教学、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出现使传统的理论课程的内容排列不能很好的配合实践课教学。课程结构的排列方式在新的教学形势下显得至关重要。美国高校的体育理论课程是按健身功能排列的,例如发展力量素质、发展耐力素质等。我们可以借鉴这种课程内容的组合排列方式,运动项目的理论知识则可以穿插到实践课教学中进行。
4完善体育理论课程的保障体系
4.1体育理论课程的师资保障
我国高校体育教师数量众多,但学历结构参差不齐,更有许多公体课老师术科水平很强,理论水平却不高。特别是在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形势下的公体理论课教学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高校要拓展体育教师补充渠道,吸收高学历体育人才,严格把守体育教师引进规格。对于在职教师的培养是提高现有师资水平的最直接最经济的方法,也是保障教师知识更新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针对高校体育教师进行理论课教学培养的培训还不多见,有关部门应该积极组织教师的在职培训,并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对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规格。
4.2与新课程相配套的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参考,是学生学习的依据,它不仅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媒体,也是学生学习的媒介,教材质量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对学生的培养质量。目前我国高校选用的体育教材可分为统编教材、省编教材、自编教材几大类,但是教材质量良莠不齐,严重影响了理论课教学质量。在这些教材中,内容雷同、重复现象严重,有的虽然是新版教材,却和几十年前的老教材内容体系相同。
在三自主教学形势下,学生自主选择运动项目使得项目教学的范畴扩大,再加上新兴运动项目不断地被接纳进入高校体育教学,一本教材难以对各运动项目做详尽的介绍。力求包含更多运动项目的教材反而显得浅尝辄止,达不到教学效果。现行的教材当中,理论知识的介绍普遍占比重较少,运动项目知识占了大部分比例。在教材编排上,要突破原有教材模式的限制,使教材的改革与课程改革同步,这样才能增强教材的实效性。比如将基本理论和项目理论分别编写成册,使基本理论教程普适所有学生,运动项目理论按项目的类属聚合分类编写成册,由学生根据自己的选项课对应选择。
4.3课程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是对课程的检查,是保障课程质量的手段之一。课程的检查机制是课程得以实施的保障,尤其是对于涉及所有大学生利益的体育公共课。但实际情况是体育理论课程的检查机制不能很好地配合《纲要》的要求,课程的评价体系不完善,很多高校理论课的教学并未纳入评价指标当中。
5引入现代化教育手段,改革体育理论课程教学
高校公共体育理论课程的现代化建设,是在体育师资有限的条件下迅速有效提升教学实力和教学质量的可行方法。信息化的全面渗透带来了现代教育全方位的变革,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领域,如何利用信息化的便捷来拓展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提高教学质量成为高校体育的新课题。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信息化建设程度普遍不高。学分制的实行以及三自主教学形势下的不同教学模式探索,使高校体育教师的工作量成倍增加,教学与课程管理难度加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再因循传统的教学管理手段。是不可能完成如此大的任务量的。网上选课系统、体育教学软件的开发利用,为新形势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提供了科学基础,是高校体育教学突破现实困境、拓展教学空间的契机。
6结论与建议
6.1结论
6.1.1理论课教学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受到重视,目前体育理论课与体育实践课严重不对称的现象迫切需要得到改变。
6.1.2体育理论课的课程保障体系尚不完善,缺乏相应的评价和检查机制。
6.2建议
6.2.1健全课程保障体系,建立课程的评价检查机制。
【关键词】前锋球员 体能 供能系统
一、前言
篮球运动是一项对抗激烈、运动量大的运动项目。随着现代篮球竞技水平的提高,前锋球员作为一支球队攻守的链接,必须要具备优秀的爆发力和良好的体能,从直接进攻得分、传切跑位、掩护、助攻及防守对方锋线球员、协防、拼抢篮板球等所有技术的展现状况,直接影响着球队进攻与防守的体系。完成这些动作需要机体提供更多的能量作为体能的保障,不但需要ATP-CP供能系统供能,还需要糖酵解和有氧代谢供能来及时补充所需能量。
二、篮球前锋球员机体供能的特点
(一)ATP-CP供能系统对前锋球员的供能特点
前锋球员在场上的运动是非周期性复杂多变的,速度快、强度大,攻守双方不断增强。在这样大强度运动中,前锋运动员不仅要具备快速奔跑的能力,而且要具备一定的力量。随着篮球竞技水平的提高,前锋球员的身体素质要求也随之提高,在比赛中对抗性越来越强,特别是半场和全场人盯人防守时,对体能要求更强。良好的弹跳力是前锋运动员的一大特点,弹跳力好,就能控制制空权。拥有良好的弹跳能力,对于抢篮板、封盖、争球、跳投是有很大优势的。篮球比赛的特有节奏决定了在连续的攻防转换中,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快的速度通过爆发力使身体做功,这主要依靠ATP-CP供能系统来供能,它需要的能量非常大。根据ATP-CP系统的供能特点(供能速度快、瞬间输出功率大、释放能量时不需氧),ATP-CP系统供能可维持6-10s,可使肌肉在强烈收缩时运动50-100m。而人体内ATP的含量很少,虽说ATP-CP系统中的CP可转换成ATP, ATP也可在分解供能的同时,又重新合成,在间歇时使干竭尽快恢复,供下一组动作使用。但是人体内的CP含量也只是ATP的3倍,要单靠其来支持完成一场篮球是不可能的。
(二)糖酵解供能系统对前锋球员的供能特点
在篮球比赛中,前锋球员连续的攻守转换、全场紧逼盯人这种高强度的运动,有时可以超过15s以上。同时前锋球员是执行战术的常用人选,全场的穿插跑位,无球移动与无球挡拆,还有跟防对方无球跑动队员,这些看似不激烈的运动占据了体能消耗的大部分,而人体中的ATP-CP供能系统的供能就不能满足这时人体内所要的能量,这时就要靠糖酵解供能系统来供能。在一次最大肌收缩时,骨骼肌只能利用 ATP 供能,所以在最大强度运动6-8s时,CP成为主要的供能物质,同时糖酵解过程被激活,肌糖原迅速分解生成乳酸,参与运动时能量供应,成为极量运动的重要供能系统。在最大强度运动持续30-60s 时,糖酵解达到最大速率,此时最大输出功率约1mol-P/kg 干肌/s。随着运动时间进一步延长,糖酵解速率逐渐下降,最多维持2-3min。下降的原因不是肌糖原耗竭引起,而是细胞内乳酸大量生成和堆积,引起内环境酸化和抑制糖酵解酶活性所致。可见,糖酵解系统的最大输出功率仅仅是ATP-CP系统的二分之一左右,在运动中所表现的力量和速度都不如ATP-CP,但是可维持的运动时间较长,这对于需要速度和速度耐力的项目十分重要,是2-3min 内大强度运动的重要供能系统。
(三)有氧代谢供能系统对前锋球员的供能特点
当运动中氧的供应能满足有氧代谢供能的要求时,运动所需要的能量即由糖和脂肪的有氧化过程再合成。在篮球比赛中,前锋球员的肌肉不是每时每刻都处于紧张的做功状态,在较慢的攻守转换中,前锋球员还是能够吸取到充足的氧的,这些氧将补充人体的所消耗的氧和用来提供能量。一场比赛中,运动员要在场上往返跑180-200次,其间有较慢的放松跑,也有快攻的快速奔跑,而所有的跑动,都是根据战术的不同而制定的,因此大部分能量还是靠有氧代谢供能来提供能量。
三、小结
前锋球员优秀的体能储备是其在比赛中出色发挥的保障,平时训练时应更加注意其体能的科学训练。训练时以有氧训练为基础,重点发展无氧训练,根据球员水平制定训练计划,分阶段逐步提高ATP-CP系统和糖酵解系统的供能能力。
【参考文献】
[1]篮球运动高级教程[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2]许豪文.运动生物化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谭联斌.篮球运动基本理论与实践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一、对经济类数学认识的必要性
数学奔向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是当今科学发展的一个显明的趋势。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各门学科相互交叉渗透不断形成新的学科门类。数理语言学、数理逻辑学、定量社会学、计量历史学等学科均大量运用数学工具解决各自领域的问题,甚至在文学中,也经常运用数学模型和矩阵论来分析作家的艺术特色,探求作品的语言特点。而数学思想体现在各个学科的现象则更是随处可见,如文艺创作的模糊性和模糊数学、绘画中的递归现象、元数学对伦理学的影响,等等。社会科学的数学化是客观的必然发展趋势,因为把数学应用于各门社会科学可以大大提高社会科学研究的质量和效率,可以使社会科学精确化,并使之提高到一个现代化的新水平,成为更加完善的科学。新的形势已经迫切需要经济类学生也具备较好的数学基础。
经济类学生的高等数学教育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有许多经济类学生对数学也有着浓厚的兴趣;当然也有些学生或许是由于不愿意学习数理化而转向文科的。因此,教师应首先让学生们意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不能因为不是专业课程而轻视它;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考虑到经济类学生的数学基础相对较弱,内容不宜太多、太难、太深;教师可以在绪论课中讲述高等数学的大致内容,尤其是这些知识的应用背景,它们所能解决的问题。比如,用导数可以方便地求解函数极值、描出函数的大致图形,用积分可以求图形的面积和体积等等。让学生能初步了解高等数学的强大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应着重讲述数学的思想方法、思维方法,同时应强调它的应用背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讲述导数时,纯粹的数学概念会使学生望而却步;但如果与切线的斜率、物体运动的速度联系起来,就容易理解了;定积分最初是用来解决曲边图形的面积问题,它的思想方法是用无限细分法,将很多矩形近似替代曲边梯形,再求极限而得,思路是非常巧妙的;另外,集合论中的罗素悖论、极限论中的许多有趣的现象等都会引起学生探其究竟的兴趣。对于既有兴趣又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开设一些选修课使他们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为将来的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高校的数学教育,应该使学生们学习的数学知识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要深深铭刻于头脑中,数学精神、数学思维方法、研究方法却随时地发生作用,使他们受益终生。
二、高等数学及教学的特点
数学是一门基础课,也是一门工具性学科,经济学当中涉及到许多数学知识。因而,随着经济的发展数学教学越来越重要,数学教学质量低不仅关系到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而且影响到学生对经济学知识的掌握。根据经济学的教学目的、任务,结合数学教学的特点,充分提高数学的应用性。
(一)高等数学是许多领域极为重要的基本工具。对于数学学科的工具性应有全面的认识。从狭义上看,作为公共基础课的高等数学课程中所学的知识,可以为学生学习许多后继课程中的有关内容提供服务,但仅这样理解是很不够的。高等数学中所提供的数学知识,还应当成为应用的工具和研究的工具。高等农林院校的毕业生将有相当数量直接进入企事业基层单位从事生产和管理工作。日新月异的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已渗透到各个领域,它们对大学毕业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给他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应用机会和条件。此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将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和研究领域,在这里充分的数学工具将更是必不可少的。
(二)高等数学是培养理性思维能力的主要渠道。自然界是一个大的动态系统,数学本质上是理性的思维系统属于理性科学范畴。数学在形式上不同于反映物质及其运动机理的实在的技术知识。但数学的理性要求反映在数学教育中本质上是一种理性的思维技术的训练,数学的内容一方面是为专业服务的工具,另一方面则是对学生理性素质的培养。概念和理论的高度抽象性、逻辑推理的严密度和精确性,以及应用的广泛性,是数学这门具有理性思维科学的基本特征。数学学科的这种特殊性将对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归纳综合能力的培养起到极大的作用。其他学科虽也有这些能力的培养作用,但均不如数学学科来得直接、持续、全面而有力。也可以这样说,数学教育在教学方面的作用是任何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
(三)应尽可能地联系经济类问题进行教学,培养学生正确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然,数学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是以掌握数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为前提的,因此数学知识也必须扎实。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处理好数学基础教学与实际应用的关系,从时间上、侧重点上加以区别,在让学生牢固掌握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在运用上多研究培养学生善于把实际问题抽象归纳为数学问题,并运用正确的方法加以解决的能力。
三、目前经济类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计划学时带有盲目性,分类教学大纲不明确。经济类专业数学国家无统一要求也无统一大纲,对数学的要求尚处于摸索阶段。师范院校各经济类专业特点各异,内容纷繁,至今未能有一个切合各专业实际的教学大纲。一些有远见卓识的高校领导及教师尽管已经意识到当今社会发展急需培养精文智理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文科专门人才,但对本专业到底应该讲什么内容、讲多少、讲到什么程度,学生能够接受到什么程度,心中无数。因而,计划学时带有盲目性。有的专业学一学期,有的一年,有的两年;周时有的专业两节,有的四节。制定计划往往以专业课为前提,夹缝安排高等数学。这样,当然难以保证高等数学课的教学质量。作为公共课,高等数学不同于外语、马列、体育,相对大纲、学时在基本趋于一致的同时,还应体现各专业特点和要求,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抓住根本。
(二)采用教材带有随意性,教材内容针对性不强。教材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目前杂陈于书橱案几的高等数学教材,林林总总,争奇斗妍,各有特色,但是也不乏有一些粗制滥造,质量不高的教材,相对于文科专业有新意、有特色的教材比较少。因而,各专业采用教材程度不同地带有某种随意性。经济类专业各种层次的要求不同,大多希望教材与相关专业贴近。但现今大部分高等数学教材其内容、形式与模式,未能脱离单纯传授数学知识的传统,加之各校自编教材日益增多,势必形成以教材牵制教学,而不管专业的需求和学生的承受力。有的经济类专业采用的却是理科高等数学教材,教师讲课只好做大的取舍,内容缺乏连贯性,讲到哪算哪,极大地影响了经济类数学的教学工作。
(三)课程设置不配套,教学内容与相关专业不衔接。经济类数学其内容包括范围很广,师范院校不同于工科院校、财经院校,有工程数学、经济数学之分,因而课程体系不配套,教学内容与专业不合拍。例如,教育类专业的教学统计课,其实质是数学、统计学与教育学的交叉,没有数学基础知识难以使教育统计课的学习达到一定的高度。但这些专业受各种因素制约,大多不开高等数学,只开教育统计,教师讲不透,学生理解不透。因而,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目的和意义不够明确,形成在许多专业上只是为了完成学业而被动地去学习教学。
(四)师资队伍缺乏稳定性,教师专业知识面不够。长期以来,从事高等数学课的教师工作量重,业务水平、职称评定都受到一定程度影响。因而导致教师队伍不够稳定,而文科数学教师受诸多因素影响,这方面矛盾更为突出。事实上,经济类数学教师所付出的心血并不比其他教师少,为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他们还需要掌握一些经济类专业最基本的知识,才能联系实际提高教学水平。这就要求切实解决经济类数学教师的实际问题,给他们创造一定的条件和环境发挥其潜力,以保证有一支相对稳定的经济类数学师资队伍。
(五)对于文科高等数学教育的宣传不够。由于历史原因,文史诸专业一进入大学,就与自然科学绝缘,而近些年由于高考指挥棒的失误,大部分文科生在高中阶段数理化等课程就放弃了,从而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科盲”。虽然早在70多年前先生就提出了“文理沟通”的思想,但时至今日,尚无实践结果,这一理论思想没有在实践上得到贯彻,化为现实。所以,我们应从社会进步的需要、科技发展的需要、文化碰撞交流的需要、人们自身发展的需要诸方面去研究这一问题,从理论上到实践上都能从较深的层次上提出问题,从而指导文科高等数学教育的开展,加大宣传力度,以早日达成共识。这样必能促进经济类高等数学教育的开展。
四、经济类数学改革的建议
(一)改善经济类专业的数学课程体系。按照教学大纲,本科阶段数学课基本上只开设《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高年级作为选修课也只开设《运筹学》。但是,这些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和解决经济方面问题的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再开设诸如系统分析、离散数学、最优化教程、运筹学等课程。而且,目前经济类数学教材体系不鲜明,这样容易使知识孤立起来,得不到有机的综合运用。同时,还缺少数学的思想、数学的方法。课程体系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知识与实践的能力,对于一些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要尽可能地指出他们在经济中的效用性,我们目前的教材正是缺少了这一点。课程体系的内容不仅要有知识性,还应辅以方法论的思想,适当加入趣味性的数学历史小故事,让学生了解数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掌握数学的思想、数学的方法,注重科学人文精神的培养,加强数学与经济学类学科间的联系与相互为用,重点加强数学与经济学内的整合,不断提高教学效率。
(二)结合经济学课程教学的专业特色。数学教学要凸现数学课程的特色,又要完成经济学课程的基本目标,还要考虑学生接受能力和学习兴趣。因此,在掌握教学内容的深度、难度和广度时需要适度把握,精心设计。特别是要结合其他课程的教学经验,形成结合数学、经济学特色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实现学科的交叉和专业的融合。
(三)强化教学实践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针对当代大学生的学习习惯、心理、兴趣和学科特点,在改革课堂讲授方法的同时,通过丰富的课堂教学活动,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辨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
关键词: 健美操教学 中学生 大学生
健美操起源于1968年,它是一项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普及性极强集体操、舞蹈、音乐、健身、娱乐于一体的体育项目。健美操的基本功能是增强体质、塑造体形,使姿态和动作优美,并且能消除多余的体脂,培养身体运动的协调性及肌肉的弹性,增强动作韵味,塑造优美体型等,使人体自然美得到改造、改善。健美操深受广大女性的喜欢,是一种有坚实群众基础的大众健身、健美活动。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的文化素质日益提高,家务劳动社会化和双休日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娱乐时间,人们都在寻找适合于自己的一种锻炼方式。学校健美操教学也在日益普及。在健美操的教学中常采用教学与练习相结合的方法,常用的教学和练习方法有:讲解法、观赏和讨论法、示范法、演示法、纠正错误与保护帮助的方法、分解练习法、完整练习法、领会教学法和循环练习法、重复练习法等。
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人群的领悟能力不相同,导致健美操教学的方法也不同,针对这种不同人群,教学方法要具有灵活性、实践性、探索性和创新性,使目标特征更加明显和有效。因为健美操是一种有连续动作的结合,集各种项目特点为一体的运动,含有各种元素的舞蹈、体操、音乐等方面的因素,需要全身各部分结合起来去完成。根据人体生长发育的规律,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并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因此不同年龄段、不同人群健美操的教学方法也各不相同。
一、中学生健美操的教法应用
1.中学生身心特点
中学又分为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两个阶段既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又具有各自不同的发展特点,初中生年龄在12~15岁,进入人生中的青春期,面临着人格再造的“第二次延伸”,是个体由不成熟走向成熟人生的转折期的开始,无论在生理或心理上都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初中学生在学习中常常有坚持下去的意愿,但遇到困难时往往表现得意志薄弱。
高中生的年龄在16~18岁,这一时期,人的身体各器官、组织系统结构及功能都已接近成人水平。高中生身体形态的发育已经基本完成,但还没有完全成熟,身高、体重的增长速度下降,但仍有较大的增长潜力,学习的动机比较稳定而有力,学习兴趣也较浓厚。高中生于青春期的中后期,随着青春期的发育,动作的协调性逐渐提高。
2.中学生学习健美操的目的
中学生学习健美操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锻炼身体,促进身体的发展,增强骨骼,更重要的是通过健美操的学习,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掌握动作的完整性,感受音乐的节奏感、培养欣赏能力,完善其神经系统和运动知觉的发展。
3.中学健美操的教学方法
根据中学生生理和心理不断发展、性格还不稳定的特点,中学生的健美操可以采用更加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可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合作探究学习法,是建立在自主合作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的在教师组织下的一种学生间的合作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学习。
音乐感染练习法。教学环境对学生的兴趣激发、品格培养、想象力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优美、有趣的教学环境能使学生对健美操的教学产生强烈的兴趣,发散思维,激发创新意识,所以可以用音乐来熏陶和满足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需要,营造健美操教学的气氛,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
表演性练习法,是在健美操教学过程中,在一段动作组合和成套动作学习完成、较熟练地掌握后,将学生分成若干组进行表演性练习,让学生有展示的舞台。此方法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进一步体会健美操运动的特点、更好更完美地表现该项运动具有积极的作用。
以上教学方法和练习方法的运用,能够提高中学生团结合作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表演性练习的使用还能够培养学生的主观感觉、情境意识,以及同学间相互配合的精神。
二、大学生健美操的教法应用
1.大学生身心特点
大学生身体发展明显完善于中学生,大学生正值青春发育的后期,个体已接近成年人的体格和种种生理功能,是以脑力劳动为主的青年群体。其生理机能处于一个不断完善和定型的阶段,身体素质不断发展并完善,速度、爆发力、柔韧性和协调性等的增长趋于平缓或不再增长并逐步得到完善。
2.大学生学习健美操的目的
大学生已经对事物有一个自己的态度依据,他们学习健美操的首要目的依然是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塑造完美体形。由于大学生身体素质的不断完善,对于健美操练习的要求不断提高,更加趋向于培养正确的身体形态,发展协调性、灵活性、柔韧性和耐久性;改善心血管系统功能,提高人体的有氧代谢能力;培养节奏感及现代美的气质。
3.大学健美操教学的方法
根据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大学生的健美操教学方法可采用更富有针对性的方式来进行。
抽象教学法,其流程可划分为:热身柔韧练习示范讲解想象练习回忆技术动作实际练习观察重点表象练习实际练习。它是一种辅助教学训练手段,健美操教学主要是涉及记忆表象,可按感知觉的种类划分为视、听、动、触、味、嗅等六种。其中视觉表象、听觉表象与动觉表象是学习健美操技能、技巧的主要手段,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表象来增强教学效果。
念想训练法,也叫想象练习,是一种心理训练的方法。主要是让学生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自己头脑中已形成的动作表象,反复地在想象中进行练习的一种方法。念动练习在健美操教学中是一种辅助练习手段,它具有促进运动技能,巩固提高运动技能的作用。
创新式教学法,它能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表现为师生在教学中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配合和相互促进,更有效地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范例式教学法,它是由西德瓦・根舍因首创的,其后又有许多教育家进行深入探讨,是本世纪五十年代出现的教学理论性流派之一,在教育界影响较大,它以范例开始,进而进入健美操教学。
微格教学模式,也被称为“小型教学法”,其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及分析能力为重点,被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在某些院校健美操专业课上运用。
比赛练习法,是在比赛练习条件下组织学生进行练习的方法。特点是竞争性强;运动负荷大。主要作用是提高学生运用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体能;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基本形式是游戏比赛、教学比赛、测验比赛、身体素质比赛
发现式教学法,是指学生在学习体育的概念和原理时,只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验证性活动、思考、讨论和听讲等途径去独立地探究学习,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基本理论和结论的一种方法。
以上健美操教学方法和练习方法的使用,能够更好地发挥大学生这一团体的身体特点,通过想象和启发式的学习,加深学生的主观印象,进而更好地掌握健美操动作。
参考文献:
[1]王洪.健美操教程.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1,第1版.
关键词:专业标准 学前教育 专业建设 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
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颁布,提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这标志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迎来新的机遇。专门针对学前教育发展的《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出台,对学前教育发展提出总体规划。在学前教育蓬勃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颁布,首次明确合格的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它将引领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方向,无论当下还是长远都将对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承担着培养幼儿园教师的重要任务,学前教育专业建设质量将决定未来幼儿园教师的质量。我们必须深入领会这个专业标准的实质与内涵,并以其为导向,主动迎接学前教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不断推进学前教育专业的科学发展。
一、目前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欠缺科学幼儿观的重点教育
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根本依据,是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要求,它是专业建设的方向和依据,是各项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专业特色的重要体现。目前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大都表述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热爱幼教事业,具有学前教育专业基本理论素养、实践能力和初步的研究能力,能在各种类型的托幼机构从事学前儿童保教、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按照上述专业标准强调的幼儿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不难发现幼儿教育最本质的要求——以幼儿为本的儿童观未能得到高度重视。表现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中,普遍注重学前教育专业能力的建设,在课程体系上突出专业基本理论的学习、专业技能的训练,而了解幼儿权益、尊重幼儿权益、以幼儿为本的专题教育与实践活动明显欠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学前教育有其专业的特殊性,因为其工作对象是身心发展迅速、可塑性大、极易受伤害的幼儿,学前教师的态度、师德及职业行为,直接影响幼儿的身心发展,稍有不慎就可能对幼儿造成伤害,理解、尊重、责任心教育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尤为重要。
(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缺少创新类课程,难以满足新的形势需要
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的大发展是二十世纪末以后的事情,专业课程更多是参考历史较长的高校本科学前专业课程而构建的,普遍而言专业理论知识体系基本沿袭传统而设置,主要是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学前卫生学“三学”,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五法”,加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幼儿园游戏教程、幼儿园政策与法规、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学前教育史等课程,而学前教育领域一些最新开发的课程,如幼儿教师人文素养、幼儿教师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幼儿教师教育综合技能训练、幼儿的观察与评估、幼儿教育与社区环境、0~3岁婴幼儿发展与早期教育、幼儿园体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等,因专业教学的研究不够,把握不准,再加上新课程需要教师尽快地成熟教材,准确把握内容要点,所以普遍按传统“三学”及“五大领域教学”再加“游戏、活动”等课程设计教学。这样的专业课程体系显然是不能满足专业教师应有的知识技能结构与文化素养要求,也很难为学生以后的自主学习、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三)专业核心能力中欠缺观察、了解、保育幼儿能力的特别培养
师幼关系是幼儿园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因素,观察、了解、保育幼儿能力是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幼儿尚处于发育期,他们的理解与沟通能力比较弱,更需要教师用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方式与他们沟通,掌握他们的心理动态,发现他们出现的细小问题,并能及时、妥善地加以处理,特别是生活方面的观察与照料,这是幼儿教师工作对象的特殊要求。可目前的实际情况是该专业的学生自身年龄小,许多还是独生子女,走进幼儿园的时间有限,零距离观察幼儿、与幼儿直接沟通的机会很少,很多学生对幼儿的了解、沟通,主要基于他们自发对幼儿的喜爱。在见习、实习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设计组织幼儿园集体教学游戏活动时,积极主动形式多样,容易得到孩子们的接纳和喜欢,幼儿园也比较认可,但在生活照料、针对幼儿个别学习活动时,很多同学就不知如何动手,特别是面对个性强的孩子更不知如何进行沟通管理。这些现象恰恰反映出在专业能力培养中存在着“重教育,轻保育,重集体,轻个体”的不平衡问题。
(四)专业教师素质结构不能适应专业标准的要求,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一方面学前教育专业教师队伍比较年轻,绝大部分为近年新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拥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功底,掌握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在教学上也认真投入,对教学方法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但是由于教师普遍缺乏幼儿园实践背景,在教学上讲专业理论比较深入,但在联系幼儿园实际案例进行分析,指导学生进行观察研究性学习,特别是指导学生开展幼教实践活动方面,缺乏亲身感受性的教学经验,常常出现理论与实际的脱节。按照新形势下职业教育的要求,这样一长一短的专业素质结构已经严重影响对学生的培养,急需加以完善。另一方面根据教育部制定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具体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应该培养的是全科幼儿教师,他们不仅要充分了解“三学”“五大领域教学法”等方面的知识,还要熟练掌握相关的教学方法与技能。但目前承担这些技能课的教师普遍是本专业技能较强,但对学前教育专业的了解非常欠缺,因而开展教学时不能将学前教育特点与才艺技能有机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推进学前教育专业科学发展的若干思路
(一)必须把幼儿为本、师德为先的基本理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基本理念是幼儿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首先确立幼儿为本、师德为先。幼儿园教师是履行幼儿园教育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幼儿为本、师德为先是对其职业的特别要求。幼儿为本就是要求我们培养的幼儿教师要热爱幼儿,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和个体差异,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促进每个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全面健康地成长。师德为先就是要求每一位幼儿教师都必须做到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关爱幼儿,尊重幼儿,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能够担当起幼儿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促进者的责任。为此,第一,强化入学专业教育,利用多种形式使新生懂得,学前教育作为人生开端的教育,对人的生理、心理、社会性等一生的发展起着全面奠基的作用,形成初步的专业理念。第二,通过思想品德修养、教育学等课程,强化师德理念与职业理想追求,通过课堂理论讲解、社会现象分析、深入教育机构实际观察、个人道德践行直接体验等,促使个人行为修养的不断提高。第三,强化专业实践类活动,扩展加大见习、实训、调研、实习,借助这些活动,帮助学生增进对幼儿、幼儿教师、幼儿园的全面认识,解决学生思想上由单纯喜爱孩子到理性认识学前教育职业理念的转变,形成对学前教育的职业热爱。
(二)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切实处理好必需、够用、拓展的相互关系
培养理论与技能并重的幼儿园教师是许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主要特色,但参考教育部对高职高专总学时的设计要求,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新要求,需要我们紧跟形势的发展变化,及时对传统专业课程设置进行调整与优化,不断将体现学前教育专业的新理念、新思维,国内外学前教育课程改革探索的最新成果,以不同形式完善于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第一,增设必要的自主选修课,提供形式多样的专业或非专业课程,利用通识课、公选课、讲座课等平台,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课程,拓展知识与能力,提升自己的人文和科学素养;第二,针对沿用传统课程过多、缺乏创新这一问题,应利用人才培养基地的资源,与幼儿园一起研发新课程,特别是优先考虑适应新形势要求的一些课程内容并将其成果运用于课堂;第三,坚持专业理论课“必要、够用”的原则,结合培养目标实时优化课程设置,该增设的一定增设,该删减的一定删减,构建较为完善的专业理论体系。
(三)遵循保教结合的教育原则,提升对幼儿观察、了解、保育的专业能力
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有其自然科学的规律,作为未来的学前教育工作者必须了解、遵循这些规律,特别是要准确把握“保教结合”的整体概念,即“保”和“教”是教育整体过程中的两个方面,会对幼儿产生不同影响。保育是教育的基础,在确保幼儿身心健康、安全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实施教育。目前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内容安排基本以培养专任教师需要的知识、能力为主,学生普遍对幼儿保育知识了解不够,对幼儿观察、了解、保育能力更是缺乏,按照专业标准的相关要求,幼儿教师必须全面精通保育和教育工作,以专业行动践行保教结合的原则。因此需要,第一,在目前开设的“学前儿童三学”“五大领域教学法”、游戏活动指导等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本课程特点,有针对性地增加保育知识的渗透,并且最终要体现在考核成绩中。第二,在实践教学环节,分学期组织学生进行幼儿一日生活观察,向保育员或生活教师学习观察、保育技巧。逐步尝试熟悉幼儿,与孩子们沟通,协助幼儿园教师进行幼儿生活管理。第三,部署学生利用假期开展专题社会调查,进入城市、农村社区了解各类幼教机构保教结合的现状,从而直观感受保育教育对幼儿的影响,利用所学的专业理论进行分析思考,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四)内培外聘,加强“双师”和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专业水平决定着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质量,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必须立足现实、与时俱进,发挥好“双师”教师在专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针对幼儿园教师的“全科”特点,还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各类教师的培养培训,不断增强专业教师队伍的综合实力。第一,可以借鉴许多院校的做法,安排专业教师定期深入幼儿园实践,及时了解学前教育的新动向,全面参与幼儿园的教研、备课、教学(听课)活动,并将深入幼儿园作为对教师的一项制度要求,以提升教师实践教学的综合能力。第二,从现有教师中进行转型培养,选送热爱学前教育事业的有才艺技能基础的青年教师到区外著名的学前教育专业进修培训,安排他们参与幼儿园见习、实习等实践教学活动,逐步使他们成长为熟悉专业的技能教师。第三,与各类幼教机构建立长期广泛的联系,聘请富有实践经验的优秀幼儿教师参与专业教学,举办专题讲座、讲授课程相关内容、开展实践课程指导等,用他们的所长弥补自身的不足。第四,建立与其他基础教育学院、少儿活动中心的合作关系,充分利用艺术类社团的指导教师,共享教师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好各类才艺教师在学前教育技能教学中的作用。
社会的快速发展急需优质的学前教育,急需高素质的学前教育师资,我们必须适应形势需要,以《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为指南,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真正把学前教育专业打造成为社会输送“理念新、懂理论、技能强、有特长”的专业化幼儿教师的人才培养基地。
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重点课题项目 ZD1202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7)
[2]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
关键词: 计算机基础课 教学改革 探索与思考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计算机已成为一种现代通用的智能工具,作为新世纪的现代人,必须拥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能力。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应用范围不断扩大,21世纪的青年可以利用计算机通过各种渠道、手段来获取所需的知识和信息。大学生承担着未来国家的建设重任,作为培养国家栋梁之材的高等院校就是要在迅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培养一批有能力有文化的高素质人才。计算机的基本应用能力已成为现代大学生知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对于提高21世纪大学生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随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是挑战与机遇并存。首先,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各领域工作的发展愈来愈依赖于信息技术,要求大学生有更丰富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更强的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能够在今后工作中将信息技术与本专业紧密结合,使信息技术更有效地应用于各专业领域,这为我们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其次,全社会的计算机普及热潮为大学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和外部环境,促进了大学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向纵深发展,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三,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提高了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起点,为提高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水平创造了很好的条件,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再也不能沿用原来的模式;第四,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大量用户界面友好的应用软件的出现,使广大非专业人员学习和使用计算机变得更加容易,为计算机的普及与提高提供了很好的条件;第五,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和大学校园网的普及,既为计算机基础教育提供了很好的辅助教学手段,也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出了要求。
二、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改革探索
1.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研究。
由于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面广人多、专业各异、学时少,无论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都与计算机专业有很大不同,计算机基础教育是为培养跨专业人才奠定良好的计算机基础,而且理工类与文科类、经济类也互不相同,因此,在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中如何进行有效的计算机教学,始终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针对这种情况,同时为了便于管理,我院根据自身的特点制订出建立在学计划、学大纲之上的,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教学内容各有侧重点、教学方法各异的教学体系;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目的,制订出计算机基础教学理论与实验教学的一体化管理办法;以校园网为依托,逐步形成网络化教学体系。
2.不断更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高校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应该怎么开?原来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是从零起点开始的,内容是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和办公自动化软件的基本操作。随着中学开设相关的计算机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仍然从零开始岂不重复?我们改用大学IT教材,主要介绍信息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将知识的灌输和积累过程转变为知识的指导与求知过程,原来的计算机文化基础的内容也没有完全抛弃,而是作为实验内容由学生自行上机练习,大幅度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主动手能力。
3.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计算机公共基础教育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是计算机应用教育,所以要吃透“应用”一词的含义。应用、使用和操作不是同一概念,目的是培养学生有较强的应用能力,应当培养学生能够独立学习、举一反三、掌握规律。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善于举例,善于归纳,善于启发学生思考。
教学手段和方法有了重大的发展,彻底摆脱了单纯使用“粉笔加黑板”进行讲授的阶段,全部采用多媒体设备进行辅助教学,不仅把计算机课程讲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同时可扩大课堂容量,节省教学时间。开展优秀课件评选活动,对优秀课件进行推广,同时又鼓励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进行改革创新。
4.加强实验设备管理,搞好实验环境建设。
计算机基础教育既要培养学生的通用素质与能力,同时又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所以在对学生进行信息教育的同时,突出和加强实验环节是培养学生自主动手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前提。几年来,我们教研组一直在挖掘设备潜力、提高设备利用率、加快设备更新上下功夫,同时在保证学生每人一机的前提下,下大气力搞好实验软件环境的建设;在学院设备经费紧张的情况下,通过组建Win2000无盘工作站等措施,既保护了已有资源,又满足了不断发展的实验教学的需求。
5.编制合适的实验教材。
为了提高实验教材的针对性,提高学生上机实验效率,我们教研组编写了结构合理、针对性和操作性很强的《计算机文化基础实践教程》,并开始酝酿新的大学IT实验教程,组织编写了《C语言程序设计实训教材和上机指导》。
三、计算机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1.课程设置计划应根据专业特色进一步细化。
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将逐步从原来的理工科专业开设C语言程序设计、文科专业开设数据库技术进一步改革和细化,特别是对艺术类和体育类学生,应充分考虑其基础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应与其专业相适应,例如,美术专业的学生可开设图像处理课,音乐专业的学生可开设网页制作、多媒体技术课等;还可改革选修课的选课方式,结合专业特色,从任选课发展为任选与必选相结合的方式。
2.实验教学模式应向开放式方向发展。
随着学分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校园网络环境的不断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特别是实验教学应改革已有的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固定指导教师的授课方式,在完成教学计划和实验项目前提下,向自由选择上机时间、地点和指导教师以及网络教学的方式发展,走一条开放的实验教学之路。
3.加大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的力度。
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必须进一步加大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的力度。与专业教师相比,从事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师进行科研、教研的面相对较窄,深度相对较浅,但是应当在如何与相关专业相结合、如何培养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等方面开展研究,闯出一条特色鲜明的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路子。
参考文献:
[1]张彬,蒋涛.浅析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改革[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6.
关键词:世界500强企业;培训经验;学习型机关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3)01-0141-03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执政党。学习型机关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提高党政干部素质、塑造党政机关形象、提升机关行政效能、创新能力和为人民服务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于推进我国科学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当前,金融危机、欧债危机冲击温州经济发展,国内区域竞争更趋激烈,温州稍有懈怠就会掉队;资源禀赋先天不足、发展空间平台狭小、民间资本幽灵游荡、实体经济“空心化”、产业“低小散”、半城市化和环境污染、房价居高不下、公共品供给不足等新老问题堆积如山,让温州不折不扣地处于一个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紧要关头,一个改革攻坚、凤凰涅磐的关键节点,驶在“危”与“机”并存的大转型大发展的“蓝海”上。只有科学判断发展大势、找准历史方位、踩准行进节奏,运用高超的掌舵能力,才能使“温州号”乘风破浪地前行。这一切,责任在人、成败靠人,关键在于党政干部的执政理念、执政能力和治理水平。加强干部的学习培训,提升综合素质迫在眉睫。近年来,温州党政机关通过开展“五型”机关创建活动,在学习理念创新、学习平台建设、学习制度形成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效,但学习培训的实效性还有待提升。我们发现,世界500强企业的员工培训的一系列理念和做法,对学习型机关建设很有裨益。
一、世界500强企业员工培训的主要经验
培训是企业持续竞争力的发动机,这一理念已成共识。著名的企业管理学教授沃伦贝尼斯认为,员工培训是企业风险最小,收益最大的战略性投资。世界500强企业在员工培训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主要有:
(一)视培训为战略投资,重金投入
培训是造就人才、提高和发展员工素质的最主要途径。世界500强企业都很重视人才培养培训,其之所以具备超强的竞争力,能创造出无穷的价值,成为全球瞩目的各行业卓越代表,不仅是因为管理者的经营有方,更因为他们汇聚了培养了一大批极富价值创造力的员工。优秀的高级人才是组织发展最有价值的资源。正如比尔・盖茨所说:如果抽走微软的20名核心员工,微软将一钱不值。高素质的员工离不开卓有成效的培训,其从职业精神、思维观念、黄金心态、服务质量、业绩提升、完美执行、效能管理、创新学习、生存发展、健康管理、经典品读、工作规范等方面,全方位于打造出最优秀的员工,提高了每个人管理自我及他人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了组织的整体运作效率。
对培训的认识高度和重视程序决定其对培训的态度和投入。由于把员工培训看成是企业最重要的战略投资,世界500强企业都把培训作为一项投入而非成本,企业对员工培训的资金投入大。“2007年美国培训市场的投入已达到585亿美元。”据统计,世界500强的绝大多数企业为培养人才所花的费用已达到了企业总销售额的10%,培训所花费的人力成本也已占到了企业总人力投入的10%。
(二)培训内容分层分类,针对性强
专业能力培训、专业知识培训和素质培训相结合。专业能力培训主要包括领导力和管理、销售和营销、质量管理、运营和物流管理、人际关系技巧等课程;专业知识培训包括对企业产品和技术知识、工作岗位所要求的基本理论知识、项目管理等课程。素质培训方面,则注重培养员工正确的价值观、企业理念、积极的工作态度、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较高的追求目标。美国戴尔公司的培训内容涉及企业文化定位、技术技能、领导艺术及挖掘员工潜能等各方面的课程,而IBM的基层经理在走上新岗位的第一年则要接受80小时的课堂培训,内容包括公司的历史信念、政策、习惯做法以及如何对员工进行激励、赞扬、劝告等基本管理技能;部门经理还要接受有效沟通、人员管理、经营思想、战略计划等方面的培训。
培训内容随着市场形势的变化作相应调整。根据不同部门对所需专业能力和知识的特殊要求,定制相关课程,明确培训目的和任务。针对员工的不同需要,按照员工的不同级别,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不同员工的差异性需要能够得到满足,也更能切合员工的不同发展特点,发挥培训的最大效用。
(三)培训方式丰富多样,鲜活灵动
坚持“以人为本”的培训原则。在让企业获得丰厚回报的同时,也着眼于提高员工自身的市场竞争力,致力于打造企业和员工双赢的局面。通过员工培训,整体素质提升,有效地减少工作压力、增加工作乐趣、减少人员流失。如“创新、互动、双赢;分享、转化、拓展”就是惠普培训员工所遵循的原则,他们认为只有卓有成效的培训才能提升员工的竞争力,进而才能提升企业竞争力。其特点有:
一是培训的全员性和全程性。全员性是指公司所有雇员都有机会参加各种培训。全程性是指员工从进入公司开始,各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培训来帮助他获得成功和发展。宝洁、中石化、西门子、通用、海尔等企业都认为培训的全员性和全程性是值得推崇的,但全员和全程培训需要采用科学的方式方法来进行。如中石化提出分层分类的培训模式;通用提出进入培训项目的员工应划分为初级人才、中级人才和高级人才,依据不同的需求来衡量培训的侧重点。西门子提出,应建立由新员工培训,在职培训和转岗培训,大学精英培训组成的培训体系。
二是交叉培训或内部岗位轮换。交叉培训,就是一个部门的员工到其他部门学习,培训上岗,从而使这些员工在对自己从事的职务操作熟练的基础上,又获得了另外一种职业技能。它有利于员工树立全盘思考的意识,从不同角度考虑到其他部门的实际情况,减少公司的内耗。索尼、沃尔玛、通用、大众、诺基亚都应用了这种培训方式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三是采用替补训练模式。替补训练,是指让管理人员在完成自己本职工作的基础上熟悉其直接上级的职责,每一名被指定为替补训练者的员工,一旦其上级离任,他们即可按预先程序准备接替其工作。通过这种培训方式,可以极大地增强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沃尔玛为了培养直接继承人,使员工认识到自己就是上一层领导的后备军,特制定了“目标管理者加速培养计划”(TMAP计划)。大众、中石化也不同程度的实施了该种培训方式为企业长远发展进行人才储备。
四是重视海外培训。跨国企业借助这种创造性的培训,培养视野广阔、有全球观的新一代管理人才,增强企业长远发展的砝码。在通用、大众、沃尔玛、宝洁等企业,能够获得海外培训机会的一般是工程技术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比如在沃尔顿学院,高级管理人员可以接受“国际领导艺术培训”计划一类的培训。
五是网络学习培训。网络培训具有传播速度快、培训费用低、培训覆盖面广、时间自由化的特点。企业为员工提供网络学习的平台,如大众推出了网上的培训管理系统,具有电子学习、培训管理和技能管理三大功能,推出系列网络课程。
六是员工自我开发。人力资源开发包含组织开发与自我开发,自我开发更重要。通过组织学习小组、分发阅读材料、推荐学习书目、资助购买书籍费用等方式鼓励员工自我开发,以增进信息交流共享、员工的团队合作意识。
常用的培训手段有课堂讲授、录像教学、案例分析、自学讨论、现场指导、商业游戏、亲身体验、角色扮演、虚拟情景等等。重在让学习者参与其中,发挥主体作用。
(四)培训内外资源整合,为我所用
500强企业普遍采用内部培训为主、外部培训为辅的内外培训资源相结合方式。惠普、花旗、雀巢、通用都由一线高级经理和专家顾问来指导员工培训,他们具有丰富的商业管理和技术管理的实战经验,使学员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结合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来寻求解决之道。除此之外,企业还会邀请外部资源
输入新的理念和知识,如大学教授、咨询公司的专业人士。
许多企业自办培训大学或培训中心。如迪斯尼、花旗、宝洁、三星、西门子、可口可乐、海尔、通用、摩托罗拉、诺基亚等企业都建立了自办培训学校,并在世界各地建立培训中心。在三星,从总裁到最基层的员工都能在培训学校接受全面的训练和企业文化的学习,每个员工每年平均需要接受16天的训练和学习。随着培训的白热化发展,许多企业培训中心提供针对上游的供应链和下游的客户的培训服务,如索尼、西门子、爱立信,他们认为链上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过程只有通过持续的培训,才可以逐渐实现,真正做到了使培训与公司的发展战略相结合。部分企业还与高校或教育管理机构合作,举办系统的综合素质培训班或国际交流,使培训更具活力和创
新性。
(五)进行全程培训评估,注重实效
500强企业非常重视培训效能评价。各企业的绩效评估方式、评估指标虽不尽相同,但最终着眼点均落在了知识能力、技术水平、员工工作行为的改变以及对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等方面。为提高员工接受培训的积极性,企业把培训的结果与员工的报酬、职务晋升、职业生涯设计紧密结合起来。
培训评估是全程的,包括培训前、培训中、培训后三个方面。前期评估主要采用360度评估方法来测量员工需要何种培训,以加强培训的针对性;中期评估主要是对员工的培训情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地跟踪检查和有效监督,随时提醒其认真对待培训;后期评估主要是寻求员工工作表现的前后对比、原业绩与新业绩的差距,适时调整下一年的培训内容和方案,检测培训的效果。这样,就能对培训进行质量把关,达到培训效益最大化。
二、构建温州学习型机关的培训创新体系
(一)设立专项培训基金,实施“干部素质提升工程”
实施“干部素质提升工程”,设立干部教育专项培训经费。培训专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重视干部素质的提升。如县、镇、村三级换届完成后,就要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干部的教育培训上来,将其作为加强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全方位实施“干部素质提升工程”。
(二)对各级干部实行分层分类培训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知识和技术必须不断更新换代,才能跟上新形势、新技术的发展步伐。如西门子管理教程培训独特和有效闻名。西门子的人才培训计划从新员工培训、大学精英培训到员工再培训,涵盖了业务技能、交流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培育,为公司新员工具有较高的业务能力,大量的生产、技术和管理人才储备,员工知识、技能、管理能力的不断更新和提高提供了保证,因此西门子长年保持着公司员工的高素质,这是西门子强大竞争力的来源之一。干部的分层分类培训指的是按照干部级别、岗位、工作性质等设计培训内容,使得培训富有针对性。
(三)积极探索多样化教育方式
增强学习培训的吸引力,改变原来封闭式、灌输式教学,积极探索开放式、体验式、现场式教学模式,如专题研讨、论坛沙龙、合作培训、在线学习、读书交流等方式,进一步调动了干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组织实施省外考察学习、境外培训、联合培训、示范培训、农村“领头雁”培训、“分类送学”培训等项目,积极邀请国内、省内知名专家教授或本地有深厚理论功底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干部为学员授课,增强培训实效。选送企事业单位拔尖人才到国外进修或进行专题培训,使其具有世界视野,掌握世界最新发展动态和新技术等。
(四)整合利用好现有的学习培训资源
温州的干部教育培训资源其实是非常丰富的。一些非学校的教育资源也被充分开掘,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少年宫、体育馆等公益性文化娱乐机构和场所,为学习者提供了服务。但在利用学习资源上却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大量的学习教育资源分散在社会的各个部门,属于不同单位或系统,这些资源只对部分群体开放,造成了大量资源闲置或利用率不高;二是众多学习资源不对外开放、不能共享,不能充分利用这些学习资源。
创建学习型机关要对城市中已具有的各类学习资源(教育资源、人力资源、网络资源、文化设施等)进行充分整合,为一切愿意学习的个人和组织所用,以实现学习资源利用的最
大化。
(五)健全学习培训激励约束机制
推行培训与任职资格评审、聘任、晋升相联系的激励机制,提高学习培训的实效性。任何一项制度,离开了考核便形同虚设,若考核结果不与加薪、晋升、持证上岗、末位淘汰相结合,考核便失去了真正意义,培训也不例外。
要建立完善机关干部述学、评学、考学制度,将集中学习、个人自学与工作实践中的学习紧密结合起来,把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开展工作的情况,列入学习考核的重要内容。年度学习考核达不到优秀等次的,当年年终考核不得评为优秀等次;年度学习考核为一般等次的,一年内不得提拔使用;年度学习考核为较差等次的,给予通报批评。
坚持干部培训与干部使用相结合,建立全市统一规范的“干部学习培训电子档案”,把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列为工作人员年终考评内容和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把干部学习培训作为培养干部、发现干部、考察识别干部的重要途径,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六)完善学习培训管理制度机制
把制度建设作为学习型机关建设的基础环节。建立完善各项学习制度,落实领导干部带头学习、理论中心组学习、干部理论学习、下基层调研、理论学习牵到、教育培训学分制等制度。同时,对学习计划、学习时间、学习次数、心得体会篇数和学习行为都做出具体规定,建立健全台账,做到用制度来管学习、促学习,确保学习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冯林林.中美企业员工培训比较――关于投入、内容及方法[J].人力资源管理,2011,(4).
[2] 李志.知名企业成功之道――世界500强顶尖企业培训秘诀[J].科技管理研究,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