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中化学实验小结

高中化学实验小结

时间:2024-03-21 10:26: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化学实验小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中化学实验小结

第1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 课堂教学 实验教学 教学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数字化理念,对实验教学过程进行改革,有利于高中实验教学的现代化。

一、整合多种教学媒体,应用数字化实验教学法

数字化实验,是一个新的教学概念。所谓数字化实验,在广义上来讲,就是利用多样化的教学媒体完善实验过程,像仿真实验、传感器帮助下完成的化学实验,都属于数字实验的范畴。数字化化学实验的实施,离不开计算机设备、传感器、数据处理软件以及投影仪等教学媒体设备的支持。要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落实数字化化学实验教学,必须要完善学校的化学实验教学条件。整合多媒体教学媒体去落实数字化实验教学法,教师要优化教学行为,创新教学技术。

仿真化学实验要借助专业的软件完成,教师要学会利用模仿真实实验室环境的软件,将软件的应用与学校内真实的实验室环境结合在一起。借助数字化的化学实验操作平台,让学生以操作计算机的方式来完成化学实验。这样不仅能够降低化学实验教学实施的难度,还能快速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让学生在没有危险的情况下掌握化学实验操作技能。像“酸碱中和滴定”实验操作,可以以仿真实验的形式落实。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使用pH传感器实时监测反应过程中混合溶液pH的变化情况,绘制酸碱中和滴定曲线并确定滴定终点,计算未知浓度酸或碱溶液的浓度”。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实验原理,即在酸碱中和滴定等当点(即滴定终点)时,pH值为7。通过测定加入不同量滴定液后的pH值,可以准确地绘制酸碱中和滴定曲线并确定滴定终点。在实验中,让学生尝试全新的实验方法,体验数字化实验模式的优势。像“安装滴定台,连接计算机、数据采集器及pH传感器”实验的第一步,就与传统实验不同。学生需要借助计算机、数据采集器及pH传感器现代化的设备做实验准备。用仿真实验,让高中化学课堂不同以往,有利于化学实验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整合多种教学资源,应用数字化实验教学法

教学资源,对于数字化化学实验的开展十分重要。准备好充足的实验设备、化学数据处理软件以及实验资源,才能让数字化化学实验得以落实。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配置,才能让数字化化学实验的效果更好。作为高中化学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去开发教学资源,创新应用化学实验教学的现代化资源。一般来讲,数字化化学实验的教学资源包括软件设施与硬件设施两个方面。硬件设施主要涉及计算机、各种类型的传感器、实物投影仪、视频展示屏、电视机、摄像机以及影碟机等。而软件设施主要包括化学药品分析软件、数字处理软件、多媒体教学软件以及化学分子立体结构绘制软件等。而数字化化学实验开展所涉及到的实验资源,主要包括与实验相关的图片与视频,教师教学所用的课件等。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化学实验教学的实际需求,在网络平台上自主收集与整合其他资源。

要促进数字化实验的有效完成,整合这些可用的现代化教学资源,教师要教会学生使用各类数字化实验设备。像手持设备,是最为常见的数字化实验设备,是被称为掌上技术的传感器技术。手持设备的使用需求多种软件的支持,像数据采集器、相关配套软件等。教师要让学生了解手持设备的原理,即利用传感器从外部感应到的化学量通过电信号的方式传输到数据采集器中,数据采集器会将信号加以规范整理,最终传送到数据分析系统实时分析,统计出实验结果与规律。像在数字化实验中测量PH值,温度与电流、电压时,都会用到这一原理。比如在实验中,学生将温度传感器放到有少量水的烧杯中,逐渐加入热水,传感器通过收集水温数据上传到数据分析系统,计算机的实验数据分析系统就会显示出现一条实验曲线。

三、整合多种教学方法,应用数字化实验教学法

利用数字化化学实验教学活动促进多种创新教学方法在高中化学课堂中得以应用,有利于高中学生化学学习视野的拓展,更有利于高中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化学教学,离不开理论教学,也离不开实验教学。除了这两种基本的教学形式,新课程改革还提出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形式。鼓励学生借助数字化实验教学活动自主探究,体会化学知识获取的过程与情感,有利于高中学生化学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将多种教学方式整合在高中数字化化学实验教学活动中,有利于学生开放思维的形成以及化学实验操作能力的提高。

小结

综上所述,利用多元化的方法实施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给学生先进的化学实验学习体验,有利于学生化学实验学习兴趣的提高。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创新能力,是高中化学数学化教学的目标,用数字化实验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健全化学实验思维,有助于学生化学学习潜能的激发以及目标的确立。

【参考文献】

第2篇

高中化学 实验教学 问题分析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对高中化学教学的传统教学理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因此,要求我们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进行重大的调整,通过转变角色和教学策略的运用,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要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从现状来看,高中化学的实验教学,还没有真正适应新的教育教学改革形势,新的教学理念没有得到完全落实,在教学方式和手段上与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也不太适应。化学这门学科,本来就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我们苏教版的化学教材中的重要理论以及定律大多都是通过无数次的实验,然后进行归纳总结而得出来的,因此,高中化学实验一直以来被视为高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完善知识体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就以苏教版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为例对几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提高思想认识,充分发挥实验教育功能的发挥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教师在思想上提高对化学实验课的认识是有效开展实验教学的前提,在教师重视的基础上,才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主动进行知识的探究,逐步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在化学实验内容、课堂实验设计以及实验器材的选择上,要充分结合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体系,并尽量与生活实际结合,让他们逐步认识到化学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然后,通过具体的化学实验操作,达到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统一,不断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苏教版的高中化学教材中专门设了《实验化学》这一选修课程,在课程中明确指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并具体阐述了掌握好实验方法对学习化学的重要意义。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可利用《实验化学》的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有关高中化学学科特点以及学习方法的引导和教育,同时,也要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实验安全教育和实验规范的相关内容。在教学中,可以在具体实验开始以前,先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口头上对实验的操作进行描述,对实验的原理进行探讨,同时,列出具体的实验步骤和所需要的器材,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小结,并对将要进行的实验的重要作用和应该注意的问题。比如,在做“海带中碘元素的分离与检验”实验的时候,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实验的理论基础和操作过程,也要让学生了解到实验和生活的密切关系,让实验不但能够帮助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更能通过实验增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二、提高学生参与意识,切实培养学生实验技能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试验能力的培养,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尽量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多动手、亲自做实验。不能在理论上的基础比较好,但是,遇到具体操作的环节就显得束手无策,不知从何下手。要让学生在实验中培养探究能力,在探究中和具体操作中切实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就现行的高中化学教材的内容安排而言,真正安排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的实验比较少,演示实验比较多。在教学的过程中通常是教师动手做实验,学生观察,然后教师根据实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接下来给出与实验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学习的效果。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没有真正地参与到实验当中,其动手操作能力没有得到锻炼和提高,只是在应试的时候能够完成相关的理论性题目,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尽量多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操作,对现行的高中化学教材要灵活运用,科学处理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具体的方法应该是依据需要解决的问题,科学设计实验,引导学生选择实验器材,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做实验,注意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然后进行数据处理,得出试验结果。在教学中,教材中并没有给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划出明显的界线,因此,我们对教材中涉及到实验的内容,要认真对待,尽量采用学生实验,教师引导的方法,比如在《化学1》教材中“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一节的教学中,有“粗盐提纯”、“常见离子的检验”、 “萃取和分液”、“实验室制取蒸馏水”“纸层析法”这几个实验,我们可以把前两个实验作为学生实验,把“实验室制取蒸馏水”作为演示实验,对于“萃取和分夜”这个实验可以在课堂上由教师引导,学生来完成。“纸层析法”可以教学生在课后用粉笔代替纸来分离红蓝墨水的混合溶液,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成立一个化学实验兴趣小组,让他们在课余时间内,自行组织一些与化学实验相关活动,也可以把教材中的相关试验进行改编,作为兴趣小组的活动内容。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开展一些化学实验方面的学习竞赛活动,有效拓展化学实验的课堂教学,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实验,提高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技能。

三、提倡学生大胆置疑,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地解除心中的迷惑,通过对一些问题的探究,找到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提倡学生大胆置疑,让他们多提问题,多提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使这些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自己感到怀疑或者焦虑的时候,教师应该让他们通过提出问题的办法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然后,教师再对它们进行引导,让他们带着问题和对新知识的渴求进入探究状态,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从而使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特别是对于那些教材中具有验证性质的实验,我们如果能够改编为探究性实验,可以为学生创设更好的探究情境。具体的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依据教材内容,特别是一些化学性质相对比较复杂的物质,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让他们在设计实验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讲究课堂提问艺术,在课堂组织方面,尽可能地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在学习和交流的过程中,寻找问题的答案,争取找到最佳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三是为学生设置科学的教学环境,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合理引导,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在他们探究心理的引导下,自己设计实验寻找问题的答案。

四、结束语

在新课程理念前提下,高中的化学实验课程的重要性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高度重视,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显得更加突出,针对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积极地、有效的措施加以应对。充分发挥化学实验教学的功能,不断提高学生实验技能,切实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和思维习惯。

参考文献:

第3篇

但不管编写哪种课程模式的教材,在构建教材体系时,都应考虑以下两个问题:

1.教材体系的构建应反映高中化学课程内容间的内在联系,体现学科的基本结构,能把高中化学中的最基储最重要的知识串联起来,使它们散而不乱,前后照应,循序渐进,即起到骨架的作用。对于高中化学来讲,最能体现学科基本结构的是课程内容中的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亦即化学理论。其中,物质结构理论和物质变化的理论是高中化学中的最重要理论。

高中化学中的物质结构理论包括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键和分子结构、晶体结构、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等;物质变化的理论包括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化学反应的规律、有机物的合成等。这两部分理论相互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研究物质结构的最主要目的是为了研究物质的变化,并利用物质的变化来更好地为人类服务;而相应地,根据物质的变化及其规律,我们也可以进一步来探究物质的结构等。因此,这些理论的应用很广,它们对高中化学的学习常可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并可贯穿于高中化学教材的始终。

2.理论与元素化合物知识穿插编排,使理论的教学能在一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并使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也能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进行。

这是我国多年来中学化学教材编写的成功经验,不应丢弃。当然,在具体穿插编排这两部分内容时,更应关注理论内容,因如果在穿插编排时遇到矛盾的话,矛盾的主要方面一般在理论内容。尤其要精心处理好理论的提前与靠后、集中与分散、直线上升与螺旋上升等问题,因这些往往是教材能否易教易学的关键。

一、加强化学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对于完成高中化学课程的任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是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能力,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还是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都离不开化学实验。因此,应该十分重视对实验教材的编写。

改革实验教材的主要问题是要转变实验教学的价值观念,明确实验教学的作用不仅仅只是为了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或者验证某些知识,而是具有多种功能。应使化学实验贯穿于教材的各个环节,如新课的引入,重点、难点的突破,设疑和研讨,小结和复习,习题和课外活动等,以尽可能地发挥实验教学的综合效益。

实验教材的编写应该考虑目前各学校的实验条件,但也不能为目前的实验条件所限。要有一个与高中化学课程任务相适宜的实验目标,适当增加实验的数量和提高实验的质量。在目前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的基础上,可以考虑适当编入一部分边讲边做实验,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某些单纯注入结论式的编写方法,增加学生亲自动手实验的机会,也可克服目前教材中有些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内容雷同的不足。

对于必选课教材中的化学实验,改革的步子可以相对大一些。在目前验证性实验和制备实验的基础上,可适当增加一些探索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定量实验和有机物合成实验。

如果单从实验技能训练由易到难的角度考虑,学生分组实验教材自成体系、独立成册可能更好些。但从化学教学总体效果考虑,将学生实验与有关教学内容融合在一起编写似更好一些。可以考虑今后高中化学教材中的学生实验可分插在有关章、节之后,使教材中的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计算与化学实验成为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此外,还应认真研究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好实验和简单易行的好方法,及时将它们吸收入教材。要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注意有毒尾气的处理,等等。

二、体现教学方法改革

教材改革本身是一项综合性的改革,不仅涉及课程模式,而且还涉及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教学时,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与教材内容以及编写方式有很大关系。这是因为教材在编写时,其内容的组织和表达等,必将自觉或不自觉地渗透编写者的思维方式和教学意图,因此,也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在教学时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教材编写者一定要认真学习有关的教学理论,及时总结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创造出来的行之有效的好经验和好方法,并在教材中给予适当体现,为推动广大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创造有利的条件。

概括而言,比较有效的教学模式是启发式教学,即从各章、节的教学目标和教材特点出发,为学生创设最佳的学习情境,提供积极思维、研究讨论和动手实验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能主动地学习,不仅了解知识本身,而且也了解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

第4篇

一、多方位重视实验学习,培养强烈探究意识

在学习中,老师反复强调要重视化学实验学习,并且要在平时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中真正一以贯之、始终坚持。在学习的时候,我总是力争把书本上的每一个课堂实验做好,还尽量创造条件去完成课本中的探究性实验,让自己亲身参与到实验活动中并找出结论,我感到这样比老师直接告诉我们结论效果要好许多。此外,我还积极参加兴趣活动,课余去完成一些家庭探究性实验,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强烈的问题探究意识,使我始终对化学学习保持着一种激情。

二、多层次兼顾成绩优劣,保持课堂平等轻松

化学实验在实际学习中有很多的好处,但由于教师的教学进度、学校的实验条件、学生的成绩好坏参差不齐等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有的老师宁愿选择少做或不做实验。有一部分同学因其他科目成绩较差,而且自我约束能力也不够强,其他科目的学习他们因为成绩不太好一般都沉默寡言,但是对化学学习尤其对化学实验非常感兴趣,一听说要做化学实验马上就活跃起来了。怎样才能让这些学生既能学到知识又能促进实验教学顺利进行,提高教学效果,我个人认为可以安排这些同学给老师做助手,他们对化学实验课兴趣和学习积极性都很高,实验课堂不仅秩序井然,而且轻松活泼,可以使同学们在良好的环境中完成实验,提高全班同学的学习效果。因此,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民主、平等、轻松的课堂气氛拉近了学生与老师的距离,我们学生也在这样和谐、愉快的氛围中,更容易掌握理论与实验的相关知识。

三、多方法改进演示实验,打造高效教学课堂

在化学课本上有很多演示实验,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存在很多缺陷或不足之处。为了打造课堂教学的高效性,老师可以和我们共同想办法去改进一些实验。例如,现行的高中化学必修1中《金属及其化合物》这一节中的探究实验就很不方便。它让铁与高温水蒸气反应,要验证产物中有氢气生成是要导气管去吹氢气球。可是书本上的做法不太好操作而且效果也不太好。我们将此实验改进为直接将导气管插入盛有肥皂液的烧杯中,有氢气球吹出即可。仅仅只是稍微改进了一下,不仅简化了操作步骤,而且现象更加明显。

四、多途径创造动手条件,增强实验学习效果

我常常听到一些老师抱怨:现在的学生越来越懒,动手能力越来越差了。我认为这并不一定是学生的错。可以说是当前的应试教育和“填鸭式”教学的结果,过于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不太重视学生实验能力的提高。实际上化学实验的学习,可以巩固和加强化学理论和课本的学习。我建议实验老师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放手让学生们自己动手做或者自行设计实验,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比如,在高中化学选修4中学习了原电池、电解池和电镀池,这三者之间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如果学生对某个部分的知识掌握的不好,就容易发生混淆。我们的化学老师给我提供了一个平台,让我到实验室自己动手设计这三个实验装置。在实践中去思考、摸索,再通过仔细观察和分析实验的结果,很容易就找到了它们的不同之处。我感到通过这样实验的操作,得到的结论比老师课堂教学中强调的知识点要更深刻,更直观,理解得也更透彻。

五、多形式开展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第5篇

【关键词】化学、新课程、初高中、衔接。

江西的高中新课程进行到了第三个年头,火红的六月高考送走了新课程的第一批毕业生,回忆走过的三年新课程之路,有得有失。再回高一,教师和学生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初高中教学衔接问题。以下是本人一线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与大家共享。

一、做好教材的衔接

初中化学只学粗浅的化学常识与化学基本观念,是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化学启蒙教育。它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实际,遵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规律,容易理解、接受和掌握。教材语言比较通俗,直观性、趣味性强。高中化学必修模块是以学习化学科学核心内容的基础知识为主,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以化学学科体系为线索,为化学专业学习提供基础。由于高一必修化学的教学内容与初中相比起点高,知识理解和接受难度加大。虽然化学新课程在整体设计中已注意初高中化学的学习要求和内容的分工衔接,但高中新生要适应高中学习还是有一定难度。

例如学生在进入高一化学学习时,一般都会复习初中的知识。高中新教材把“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编为第一章,让学生先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燃烧以及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等知识,源于初中而又高于初中,有利于初、高中化学的合理衔接,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然而不少“经验丰富”的老师习惯了那种攀高、超前的教学方式,生怕讲少了,于是在教学中,大量补充,以求全面。如在高一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时,就补充了氧化还原反应配平、歧化反应、利用电荷守恒法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等高难度的知识。这样严重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打击了学生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见到化学就产生一种畏惧感。在新课程中,教师教学不能“一步到位”。因此,教师必须研究新大纲,钻研新教材,精心处理好教材的提前与靠后、集中与分散、直线上升与螺旋上升等的编排问题。

二、教学方法上的衔接

经历课程改革的高一学生知识面较宽,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积极性较强,有合作精神,比较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另一方面,初中新课程在学科知识、技能学习上要求的深度、学习的系统性有所降低。高一教师必须研究初中化学的课程标准和教材,了解升入高一学习的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采取“低起点、高落点”的教学策略;注意创设学习台阶,分层次落实教学要求,帮助不同程度学生都能逐渐适应高中课程学习,减少学习程度的进一步分化。

利用好化学实验这一“利器”来辅助教学,化学新课程从学科教育目标出发,对化学实验内容及实验方式进行了重大调整,取消了过去学生单独实验的编排方式,淡化了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的区别,化学实验不再是简单地通过演示实验来训练某一项实验技能、验证某个化学知识,而是将实验融入整个化学课程的始终,体现了更强的探究性、开放性、趣味性和综合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改变传统的“演示实验”、“验证实验”等实验教学方式。通过化学实验来创设一种有利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科学探究情景,以此让学生对化学课堂充满兴趣,有着生动而且深刻的体验。

树立全面正确的化学课程资源意识。教师的课程资源多为化学教科书及相应的配套资料,这只是非常片面的课程资源。事实上,课程资源包括各种化学教科书、教参教辅资料、科技图书、教学软件、报纸杂志等,也包括信息化课程资源。将信息技术整合于化学课程之中,既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与技能,又有利于发展学生搜集信息、筛选信息和传递信息的能力。

三、学生学习方法的衔接

在教学衔接中向学生揭示化学学科的思想方法,有助于学生早些适应高中的学习方法。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根据教学的各个环节,研究学生掌握基本学习方法的训练途径,比如:预习、听课、记笔记、复习小结、解题等。

培养化学学习的思维方法、学科思想:?①认识物质的主线:“观察,实验探索,归纳性质、理论阐释、典型应用”;归纳思维法或“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实验室制法和保存”;演绎推理法等。②代表物的学习到一类物质的学习,以点带面、以面到体,形成立体化的知识网络图。③建立直观-抽象的化学模型。指导学生把“实验――性质――结构”三者紧密联系起来建立化学模型,并用化学符号系统表示这种模型的结果。④注意累积解化学题的思维模型和思想方法。如守恒思想(质量守恒、原子守恒、电子守恒、电荷守恒)、平衡思想意识(溶解平衡、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实验思想(实验目的、原理实验方法实验步骤实验装置、实验仪器、实验操作实验误差分析)等。

综上所述,做好初中到高中的教学衔接,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进度快、难度大的化学教学特点,要求我们中学化学教师对初高中化学教材必须熟悉,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的学习方式。从初中到高中的“过渡期”是人生一个重要转折点,困难和希望同在,挑战与机遇并存。教师要主动地作好疏导和转化等过渡期工作,有效防止两极分化现象,提高学生的化学成绩。

参考文献:\[1\]刘知新化学学习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2\]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Ⅰ)化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6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探究能力;培养策略

一直以来,我国教育都是采用“标准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难免缺乏主动性与创新性,未能充分激起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欲望,从而缺乏创新能力。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提出,高中化学应当以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科学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合作精神为宗旨。因此,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就能成为一个重要的突破口,化学新课程改革下核心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科学文化素养。科学探究能力在新课程改革中占有着重要作用,有助于引起学生探究学习与学习热情。课程实施作为新课程改革重要阶段,同时也是新课程改革教学成败的关键。对高中化学课程实施科学探究现状如下研究,为新课程改革提供宝贵经验。

一、巧妙设疑,激发探究欲望

教学实践证明,想要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就必须从创设问题情境入手。所以,在高中化学学科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对化学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与钻研,将其与学生实际以及学科特点进行紧密结合,以此挖掘化学课程中潜在的教学价值观,并在教学中注重将这部分知识置身于一定的教学情境中。这样不仅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思维意识一直处于一种兴奋状态,达到提升学生探究能力的目的。同时,教师需要针对具体的教学现状适当调整与优化具体的问题设置方式和设置策略。例如,在教学“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应用”一节时,教师可以根据本节课堂的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进行如下提问:(1)化学反应速率因素主要有哪些?(2)如何从化学反应速率角度确定合成氨工业的工艺条件?(3)如何从化学平衡角度确定工业合成氨的工艺条件?而学生想要回答这一问题,就需要学生展开深入的探讨,并结合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平衡移动原理与经济效益,促成学生形成合理思维,让其能在接下来的课堂学习中能够更加高效、快速的学习与进步,从而为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二、加强学法,培养自学能力

俗语有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掌握合理高效的学习方法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化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有着极强的逻辑性与规律性。而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学习知识与学习技能进行有机融合,让学生能在自主学习中快速提升学生学习能力,让其掌握更多知识。1.结合传统学法。传统学习方法虽然有着许多不足之处,但是其课前预习、课上学习以及课后复习却是十分有必要的。这些基本学习方法有一定的合理性。例如:教师可让学生在课前预习中促进学生探究能力与发现问题能力;课上学习则是让学生能够化解并发现新问题。此外,教师还要善于联系学生的学习内容,主动引导学生多加预习与复习。2.传授新的学法。结合化学学习规律,引导学生通过其所熟悉的学习方法总结与归纳出整个化学学习内容,梳理出整个知识框架。例如,在化学实验中,需要运用到温度计的实验有哪些?运用到高锰酸钾的方程式又有哪些?在归纳与总结学习中,这是一种最为便捷有效的学习方法。3.倡导开放学法。化学是一门开放性的学科,也常常会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有联系,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需要运用一个开放式的视野开展教学。比如,教师可让学生主动走进生活去寻找化学在生活中的身影,并在学习之前让学生进行大胆的构思,让学生能就这一问题的解决能够有更加深入的交流与沟通。等到学生放开心态,自学就会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兴趣。

三、完善教法,贯彻自主探究

教学是在不断设置问题、提出问题过程中以及不断思考与解决过程中逐步推进的。所以,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改革、创新与完善教学方法,用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现阶段教育教学下,启发讨论式、情境教学式、小组合作式等都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因此,在高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完善各种教法,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贯穿于整个高中化学教学中。针对高中化学这门开放性的学科,教师可以采取启发讨论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将问题建立在具体的问题基础中,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主,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教师的教学魅力。这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在于能够有效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能够将自身潜能发挥出来,让师生、生生在自由交流与活动中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相关课题的布置,并提出具体的教学要求,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以及小组讨论交流中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让其能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与方向,以此促进其学习探究能力的提升,在主动思考中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此达到高效的教学目的。

四、小结

总而言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人们对高中化学教学愈发严格,要求其不仅需要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的传授,更需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尤其是在素质教育教学下,创新型以及探究型人才的培养可以说是社会的一大潮流,而学校作为人才输出与培养的重要场所,更应当注重学生创新能力与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其能够将知识逐步转化为自己所有,并在学习中逐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赵琼.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2]傅海清.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35(09):215-216.

[3]孙小妹.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培养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

第7篇

论文摘要:由于高中化学学习使用的是课改实验教科书,若是初中毕业生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不好,与高中化学课程学习的知识要求差距较大,那么高中化学教学十分困难。教师必须做好化学新课程初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衔接,具体地应做好教材知识内容的衔接、学生学习方法的衔接、学生学习心理的衔接。  

 

随着义务教育初中化学课程改革的推进,初高中教学衔接问题成为教师关注和议论的热点。不少高中教师反映升入高中学习的使用课改实验教科书的初中毕业生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不好,与高中化学课程学习的知识要求差距较大,高中化学教学十分困难。高一学生也反映高一化学内容多、理解困难、习题难做,学习兴趣降低。本文结合笔者在教学中的实践,谈谈对在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化学教学有效衔接的一些思考。 

一、对比初、高中化学教学及目的的差别 

通过对比初、高中教学大纲对教学目标及目的的阐述可知: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从教科书及教学实际中可以看出初中化学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化学用语、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生产及国防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则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高中化学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对所学习的化学知识有相当一部分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学生要学会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具体总是还能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 

二、重视初、高中教材知识的衔接 

(一)初三教材中出现但不做要求,高中教材中没有出现但做要求的内容 

1.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 

2.同素异形体 

3.用电子式表示物质的结构 

4.两性化合物及典型两性氧化物 

此部分内容集中在高一年教材的第五章,在授该章内容时,应注意加以补充,以免学生出现知识的空白点。 

(二)高一时需对初中某些知识加深、完善 

1.氧化—还原反应。初中知识从得、失氧观点简单的介绍有关氧化—还原反应、高一年则从化合价、升降,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即从本质上来介绍氧化—还原及应及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在高中化学氧化反应的概念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发展过程。 

2.结构理论的初步知识 

(1)初三只举例介绍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情况,高一年级介绍了核外电子排布的三条规律,给出了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初三只列举有关“离子化合物”和“共和化合物”的简单例子,高一则在此基础上介绍了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原子晶体的概念结构特征和物理性质等。由上可知高一年级教材中对于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较初中更为完善、更严密,也更兼顾科学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 

3.有关化学计算内容及方法的承继 

(1)有关溶解度的计算。初中只要求掌握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解度三者之间的换算。但温度改变、溶解、结晶问题的计算是中学化学计算中的一个较为重要的类型,也是高考中常见的考点,在高一年级时要适当补充。 

(2)“量差”法的应用。此法在中学基础计算中应用较广,初中阶段不要求学生掌握该法,在高一年级要结合有关新课内容补充讲解并使学生逐步掌握。 

4.实验室制取常见气体 

初中已学过o2、h2、co2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并分别介绍其反应方程式,使用仪器装置内容。高一年级要结合cl2、hcl、so2、nh3等气体的实验室制法从反应原理、反应装置、收集事项等四个方面对此加以归纳,并将之扩大为学习气体制法的一般方法。 

三、加强学法指导是搞好初、高中衔接教学的有力保证 

(一)开设学法指导课 

即可以在上高中化学课伊始,结合讲解初高中化学的区别:如知识的总量增加,知识的系统性与逻辑性增强,理论性知识的比重增大,对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表达能力、实验能力、计算能力、记忆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介绍学习高中化学应采用的正确方法:如重视实验,抓好课前的预习与课后的复习,及时进行各种知识技能的总结归纳,要用理解记忆法识记知识,等等。 

(二)学法指导要与建立学习常规结合起来 

学法指导的目的是使学生快速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要求,在“欲学”的基础上做到“会学”,进而达到“学会”。因此,学法指导应渗透于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与优化主要的学习环节和建立学习常规相结合。 

要从高一第一堂化学课起,就建立和坚持必要的学习常规,如课前做好预习,记好预习笔记,答好预习思考题;上课做听课笔记;课后做学习小结;按时独立完成作业;等等。 

总之,初高中化学的教学衔接问题,化学启蒙教育向化学科学基础教育的过渡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搞好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综合运用各种科学方法使高一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化学学习,为将来奠定坚实的化学学习基础。 

 

【参考文献】 

[1]高佩德,冯德琴.初中与高一化学教学衔接工作之我见[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1999,(3). 

第8篇

        1. 坚持课前预习

        积极主动学习课前预习的方法:

        (1)阅读新课: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

        (2)找出难点:对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

        2. 认真听课,做好笔记

        上课时应注意力集中,积极主动学习。当教师引入新课时,学生应该注意听取教师是怎样提出新问题的;当教师在讲授新课时,学生应该跟着想想教师是怎样分析问题的;当教师在演示实验时,学生应该认真看看教师是怎样进行操作的;当教师在对本节课进行小结时,学生应该有意学学教师是怎样提炼教材要点的等。

        做好笔记,好笔记是教材知识的浓缩、补充和深化,是思维过程的展现与提炼。由于化学学科知识点既繁多又零碎,所以课上除了认真听课,积极思考外,还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记下教师讲的重点、难点知识,以及思路和疑难点,便于今后复习。有的学生没有记笔记的习惯;有的学生记多少算多少;有的学生只顾记,不思考,这些都不好。对于新授课,主要记下教师讲课提纲、要点以及教师深入浅出,富有启发性的分析。对于复习课,主要记下教师引导提炼的知识主线。对于习题讲评课,主要记下教师指出其中属于自己的错误,或对自己有启迪的内容,或在教材的空白处划出重点、做上标记等,有利于课上听教师讲课。此外,对于课堂所学知识有疑问,或有独到见解要做上标记,便于课后继续研究学习。

        3. 及时复习

        课后复习是巩固知识的需要。常有的学生这样说:课内基本上听懂了,可是做作业时总不能得心应手,原因在于对知识的内涵和外延还没有真正理解。这正是课后复习的意义所在,课后复习方法如下:

        (1)再阅读:上完新课再次阅读教材,能够自我提高。

        (2)后作业:阅读教材后再做作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的学生做作业之前没有阅读教材,于是生搬硬套公式来做作业,结果事倍功半。 

        (3)常回忆:常用回忆方式,让头脑再现教材的知识主线,发现遗忘的知识点,及时翻阅教材相关内容,针对性强,效果很好。

        (4)多质疑:对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多问些为什么,能够引起再学习、再思考,不断提高对知识的认识水平。

       (5)有计划:把每天的课外时间加以安排,把前一段学习内容加以复习,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复习并不仅仅是对知识的简单回顾,而是在自己的大脑中考虑新旧知识的相互联系,并进行重整,形成新的知识体系。所以,课后要及时对听课内容进行复习,做好知识的整理和归纳,这样才能使知识融会贯通,避免出现越学越乱的现象。

        4. 学会巧记

        由于化学知识点比较多,如果靠死记硬背是难以记住的,所以应学会巧记。化学上常用的记忆方法有比较法(常用于容易混淆、相互干扰的知识,如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系物、同分异构体四个相似的概念,可以通过比较,使理解加深,记忆牢固)、归纳法、歌诀记忆法、理解记忆法和实验记忆法等。

        5. 勤练

        练习是理解消化巩固课堂知识的重要途径。但练习要有针对性,不能搞题海战术,应以掌握基本方法和解题规律为目标。在解题过程中,要注意一题多解和归纳总结,这样才能达到做一题会一类的效果。如化学计算中常用的技巧法有守恒法、关系式法、极值法、平均值法、估算法、差量法等。

        6. 建立错题本

        做题的目的是培养能力、寻找自己的弱点和不足的有效途径。所以,对平时出现的错题,应做好修正并记录下来。记录时应详细分析出错的原因及正确的解题思路,不要简单写上答案。同时,要经常翻阅复习,这样就可以避免以后出现类似错误。

        7. 重视化学实验

        化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是以实验为依据的理论和应用相结合的科学,化学实验不但能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动手等能力,还能加深对相关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所以必须重视化学实验。平时做实验,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思考如何做,为什么要这样做,还可以怎样做,从而达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目的。

第9篇

一、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探究兴趣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引发起学生认知冲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即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达到掌握知识、发展思维的目的。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是一门与生活紧密联系的自然学科,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或化学对社会发展产生较大影响的事件等,背景资料的形式呈现出来,并适时设计合理问题诱导,引发学生思维。如在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性知时,可通过“切开苹果很快变色”这一熟悉的现象创设问题情境。苹果中究竟含有哪些化学元素?它们是以何种形态存在的?变色又是由那种元素引起的?如何验证自己的猜测?这样会使学生带着强烈的兴趣与欲望积极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

2.诱发认知冲突,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实验不仅能训练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学会验证规律的方法,而且化学实验也是化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的好手段。如在学习过氧化钠性质时,教师可事先给学生演示滴水着火实验:在棉花团上包裹上Na2O2粉末,胶头滴管往棉花团上滴水,可以看到棉花团燃烧。根据学生的认知―用水灭火但却引发燃烧,引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Na2O2遇水究竟发生了什么反应?那么又生成了什么物质?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当然,创设问题情景的方法多种多样,简单列举,以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二、重视实验细节 体验探究过程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高中化学教材所安排的课堂实验多数为验证性实验,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动手操作,对那些操作方便,装置不太复杂,安全性比较可靠的演示实验,可改为学生探究性实验。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疑问,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对于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可以此作为探究活动设计的素材,引导学生原有的探究活动向纵深发展。

如在学习Na2O2与水的反应时,师生可从氧化还原的角度预测生成物,并设计实验验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又有新问题生成:滴加酚酞之后,溶液先变红,后褪色。那么,为什么红色会消失?根据学生提出的假设,鼓励他们进行实验验证。明白这一反应过程中其实包含了两个反应:Na2O2+2H2O=2NaOH+H2O2;2H2O2=2H2O+O2。这一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实验操作技能,而且更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

三、及时巩固总结 发展探究能力

课堂教学中常常会有一些与本节知识有关,但又不属于本节必须掌握的内容。教师可指导学生自己查找相关资料进行阅读、分析,以成为本节课的延续和深化。同时,遇到一些有难度的问题,教师不要急于解答,鼓励学生通过讨论及查阅资料解答,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疏导学生的思维障碍。章节结束时要指导学生整理、小结,归纳各知识点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并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思维方法、思维品质进行评价和整理。探究习惯一旦养成,思维品质也就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优化,探究能力自然也就得到了提高。

四、理性对待探究 避免盲目应对

第10篇

一、以课程标准为突破口,认清课程标准内容的衔接

初、高中化学教学在培养目标的层次上有一定的差异性:

1.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初中要求较低,初中仅要求学生了解或理解基本科学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学会或掌握相应的基本技能。能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现象,解决有关问题。了解化学在现代生活和技术中的应用及其对社会发展的意义。高中则要求学生理解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原理,认识化学现象的本质,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形成有关化学科学的基本观念。获得有关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能设计并完成一些化学实验。能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技能与方法分析和解决一些化学问题。

2.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在初中化学课程中,要求学生将通过科学探究等方式理解化学知识,学习化学技能,体验化学过程与方法,初步理解化学本质,形成科学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多为“认识”、“了解”、“感受”、“体验”、“初步学会”等层次;而高中要求较高且更具体化。例如,要求“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索,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能对自己的化学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即对过程方法的体验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以实验实践为例,初中只要求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科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而高中更强调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中化学课程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科学素养,培养社会责任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这必然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以知识衔接为突破口,加强教学要素的整体衔接

高中化学较之初中化学,在知识内容、结构、深广度诸方面具有更高的层次,追求逻辑的严密和系统的完整。初高中相联系的知识点总结如下:

1.初中介绍,高中深化的内容

这部分知识在高中阶段实施教学时,可以先复习初中知识作为新课的引人,做好铺垫,再深入探讨,以达到高中的教学要求。

①氧化还原反应:初中课标只要求从得氧失氧的观点认识氧化反应、还原反应,高中阶段的教学至少还要用两个循环才能达到要求。由于职高《化学》中降低了化学方程式配平的要求,对学生不了解的较复杂的反应(如变价元素超过两种)不要求判断产物及配平,故不宜做过深的拓展。

②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排布,初中课标修订为“只要求了解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及结构示意图的涵义”,高中要求用结构示意图介绍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规律和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③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初中不要求判断、不写电子式,共价化合物基本没介绍。高中要求掌握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和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在学习化学键时应有针对性地讲授。

④电解质的电离:初中对电离过程虽有讲述但不作要求;高中在离子反应及强、弱电解质方面,实际上是初中教学内容的继续、深化和发展。

⑤酸:初中介绍酸的难挥发性、吸水性、脱水性、腐蚀性和酸性,高中深化酸的强氧化性;盐酸在初中只是做了解其具有酸的通性和个性,高中将继续学习还原性及氯化氢的制法。

⑥复分解反应:是初中教学中四大基本反应类型,重点学习内容之一;但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在高中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知识点内深化和拓展。

⑦氧化物:初中只要求了解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而在高中教学中要知道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的概念及分别和碱或酸的反应,且增加两性氧化物的概念和性质。

⑧燃烧。初中教材中的燃烧,是指可燃物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在高中教材中,利用C12是一种活泼的非金属单质的性质,介绍了Na、cu、H2、P在C12里燃烧的反应,得出燃烧新概念:燃烧不一定有氧气参加,任何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都可以叫燃烧。这将大大地扩大了燃烧的范围和燃烧的条件,从而也给灭火原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使初中教材狭隘的“燃烧”概念得到了升华,也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的规律: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

2.初中不学,高中要用的内容

这部分知识在初中多为选学,部分生源较差的学校一般将其列为不学内容或选学内容,需把这部分知识补上。例:①碳酸钙和碳酸氢钙的相互转变在初中化学中作了简单介绍,高中需掌握并理解Na2CO,和NaHCO,相互转变的知识。②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是高中教材反应热的必备基础。在化学反应类型的复习中除按(a)基本类型(b)氧的得失(化合价的升降)划分外,还应重视从能最变化角度划分“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三、以学法指导为突破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1.指导学生掌握化学学科的思维方法

(1)联想思维方法。由联想出发,运用思维从相关、相似、相反的角度对知识进行外推、内联、发散等的思维方法。联想的方法是学习化学常用的、重要的、也是最具科学特点的思维方法。借助联想思维方法,能使纷繁无序的知识变得有序,使枯燥无味的知识变得有趣,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敏捷、灵活,既可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内化,又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联想可以有以下几种方式:关系联想也称为纵向联想,是通过知识内在联系及相互依存关系,增加知识系统化的联想。如在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教学中,通过它们的性质、用途和制法之间的逐一联想思维。类比联想:例如由NaCI+AgNO=AgCl+NaNO联想到KCl与AgNO,的反应;从CaCO受热分解类比到MgCO的受热分解等。对立联想:例如,化合与分解,氧化与还原,溶解与结晶等概念的学习时,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对立联想,使学生能看到事物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特性,从而使他们逐步形成对立统一、辩证唯物的世界观。从属联想:例如纯净物、化合物和单质,电解质与酸、碱、盐。

(2)比较与归纳的思维方法。许多概念、原理相似或相关,许多物质的结构、性质、制法、用途相似或相关,在学习中容易混淆,若能引导学生对这些易混淆的知识进行比较归纳,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就能使知识的理解更准确、更全面、更深刻。如

四大基本类型的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及离子反应的比较与归纳。

(3)演绎与类推思维法。演绎法就是将一般规律应用到具体事例中的推理方法。这种表述的方式容易掌握,而且一经掌握,学习的思维就更具有逻辑性,同时所学规律性知识的应用更加得心应手。例如,非金属性越强,其对应氢化物越稳定,Si、P、S、C1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所以,SiH、PH、H2S、HC的稳定性逐渐增强。类推法主要应用于同类或相关类的物质中,由一种物质的性质或制法等知识,推及相似或同类的物质之中。如,由CL的性质可推及Br、I的性质,由Na的性质可推测K、Rb的性质。除以上思维方法外,还有形象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等也应加强培养。

2.指导学生掌握化学学科的学习方法

(1)学习化学知识的方法:即观察描述――个性概括――作用意义――联想归纳。例如,Cl的物理性质,引导学生对Cl进行观察和描述后,对其物理性质进行个性概括,要求学生概括的字数越少越好。最后精炼为Cl黄绿、刺激性、有毒、微溶。然后引导学生分析作用意义,并进行联想:利用黄绿色识别氯气,联想到气体的鉴别;从氯气的毒性联想到气体的收集和尾气处理的重要性,并联想到其它有毒气体等。

(2)学习化学性质的方法:实验探索――归纳性质――理论解释――作用意义――联想归纳。以钠与水反应为例。实验探索:钠与水剧烈反应,放出氢气。归纳性质:钠具有强还原性。作用意义:应用于金属钠的保存、鉴别。联想归纳:联想到其它活泼金属,如金属活动顺序表中钾、钙等。

(3)学习化学概念的方法:分析――内涵外延――作用意义――联想。如同位素的概念。分析:同一相同,位一位置,素元素,即指在周期表中处于相同位置的元素。内涵: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外延:原子。作用意义:主要在于应用元素的概念进行分析、判断、推理、计算。联想:可以是多方面、多角度的,从同位素的外延联想到原子的概念,从形式特征联想到同素异形体等。联想比较可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4)学习化学实验的方法:反应原理――仪器装置――操作――现象――结论――作用意义――联想。不同的实验有不同的侧重,性质实验侧重于方法、现象、结论;而制备实验则侧重于原理、装置、操作等。在这些学习的环节中,都可以进行联想学习,由这个实验或实验的某个方面联想到相关、相似的实验或实验的某个方面。

四、以教学评价为突破口。对学生实施多元评价。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顺序过程,既不可跨越必要的阶段,更不能停滞不前。同样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评价也是一个顺序过程,教师要根据课标对学生在化学知识、技能和能力、以及情感、表达等方面达到的水平进行全面、正确的考核,更应该考虑到其阶段性、有效性以及对初高中化学教学的指导作用。

纸笔测验评价是一种常用的传统的评价方法,必须要注重题目难度及测试要求之间的关系。在实际教学中,常常感到一些学生虽“储备”了解决新问题的各种化学知识,但在需要时却难以及时准确地“提取”。学生的能力并不仅仅是解题能力,更不是将一些常见习题用若干遍重复的形式来熟练的能力。学生的能力应该包括阅读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综合能力。

第11篇

1.在有效的化学教学情境中,产生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产生,并不是空洞的想象、无凭无据的猜想,而是一种思维、灵魂的闪跃.这种状态的形成,必须有一个宽松的和谐的氛围.因为轻松自然平等的环境,创新意识最容易被激活.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就应该想方设法为学生营造这种宽松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这种环境的创设,必须要求教师真正和学生相处融洽,师生感情浓厚,教师要敢于放下架子,以平等的身份和学生相处.长此下去,学生习惯了师生的感情架设的轻松氛围,在宽松的教学空间里,思维自然会开放,发散,学生就会大胆提问,质疑,积极参与探究,主动探究,创新意识自然而然会产生.在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容易产生.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有目的的创设容易使学生产生好奇心的情境,好奇心是产生创新的内驱力,促进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如教学《最简单有机物—甲烷》时,提供学生有关信息:甲烷分子中的四条C-H键完全相同,H和C之间的距离和各个夹角也完全一样,学生会产生一定的疑惑,出现好奇.把甲烷中的两个氢原子换成两个氯原子后,只有一种结构,让学生自主构建甲烷的结构,最后教师用电脑制作正四面体的立体结构,为学生提供直观认识.同时为学生提供材料让他们动手制作,自己搭建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加深印象,产生创新意识.有效的问题情境创设,可以激发学生质疑.通过自身积极探究,自主解决疑问,能够提高创新意识.教学《甲烷的取代反应》时,可以准备两支试管,在试管中分别按比例收集好甲烷和氯气,一支用纸包好避光,另外一支用点燃的镁条照射进行对比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提出质疑:实验中得到哪些信息?你能获得哪些启示?持之以恒,学生就能够在质疑中产生创新意识.

2.在高效的化学课堂教学中,训练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形成,不是一两天的事,必须通过经常的训练才能产生.这种训练往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的设计,有效的引导,学生的创新能力才会提高.学生想象力包括联想和猜想.联想是将新知识和已有知识进行对比,由已有知识来想象新知识可能具有的特性.如教学《硝酸》时,让学生思考:为何硝酸必须保存在棕色瓶子里呢?以前学过什么物质是保存在棕色瓶里的?能否根据其保存预测硝酸有什么样的性质?这样不仅让学生运用同化的方法,建构新知识,将新知纳入原有认知结构,而且也培养了学生联想能力.有很多的新发明最初都是猜想,然后进行实验.如果能够得出结论,再经过反复的实验,验证,就可以成为新知识,新理论.创新思维的训练,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思维的多样性、独特性、灵活性.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关键要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够进行多方向、变换角度去思考,解题时注重一题多解的训练.如教学《硫酸》时,提问:如何稀释浓硫酸?让学生进行讨论,在大家形成一致意见后,进行实际的操作,可以借助视频展示实验过程,让学生在观察了错误实验后,产生了伤害性的结果时,学生往往印象更加深刻.最终提供学生相应的材料,让学生彻底理解:浓硫酸浓度大,约是百分之九十八,密度比水大,稀释时能产生大量的热.若将水倒入浓硫酸中,放出的大量的热量水滴沸腾飞溅出来,故在进行浓硫酸稀释时,一定要记住把浓硫酸慢慢倒入水中而不是将水倒入浓硫酸中,并不停的用玻璃棒搅拌.化学实验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为在实验过程中,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包括动手能力,动脑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故在高中化学课堂中,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实验机会,除了要完成课本中的学生实验,还要补充一定的实验,让学生在不断的动手实验中,获得新的发现,形成良性的思维习惯.化学有许多内容都是生成性的,如果仅仅由教师将实验现象或结果,告诉学生,抄写到黑板上,让学生听、读、背,那效果是最差的,学生不仅不能很好地记住结果,而且事倍功半,甚至出现记错结论的现象,更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相反,如果学生能够自主进行探究,积极实验,在实验中不仅观察到实验结果,归纳小结出结论,而且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提升.如教学《硝酸》时,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尽可能动手实验,在实验中获得新知识,同时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想象,观察力等,像科学家那样在探究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3.结语

总之,在高中化学的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一方面要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另一方面要重视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在于创设有效的情境,让创新教育走进我们课堂,走进我们学生生活,让创新成为现实.

作者:钱祥军 单位:江苏省海安县实验中学

第12篇

关键词 教材;思考;设计;利用

贵州省实行课程改革的第4年了,一路走来,迷茫、抓瞎、混沌、抱怨、思考,当再次拿起课本的那种亲切、清晰,才深刻理解了教育专家们把《化学实验基本方法》放在高中化学第一课的良苦用心。他们为高中化学教师将一个只学1年化学的稚嫩的初中生带进高中这个微观神秘深奥的化学殿堂搭建了一个平台。他们等待高中化学教师去冷静思考、去精心设计、去充分利用,让我们的高一新生在不知不觉中螺旋式的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适应高中的学习方式。下面是我对这一课的几点做法和思考:

一、精选课题 化学条理化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作为第一课,设置了化学实验安全和物质的分离和提纯两个课题,两个课题看起来交叉的东西并不多,而且化学实验安全似乎是初中课本的重复,而物质的分离和提纯的5种方法又似乎并无密切的关联,文字显示第一个课题简短,第二个课题冗杂。如何让基础差、底子薄的高一新生喜欢上枯燥的自然科学呢? 实验肯定是要做的,如何去呈现是一门大学问,从冗杂的文字中提炼4个递进的课题,第一:化学实验仪器,第二:粗盐的提纯,第三:自来水制取蒸馏水,第四:从碘水中提取碘单质。既条理化的分解了自然科学的枯燥,又让化学从生活中来,回到课本中去。

二、提前铺垫 化学简单化

炼丹炉让炼丹术士们赢得了历代帝王的垂爱,化学实验仪器就是古代那些瓶瓶罐罐演化而来,与生活中的器皿既相似又不同,学生们均想摸一摸、看一看、试一试,神奇而向往。他们的呈现无不引起历届孩子的惊呼,我有一套自己的宝贝,齐全而干净,不用担心化学药品的污染,学生随时可以把玩欣赏。在高中的第一课是我和孩子首次见面,也是我的这一套宝贝和孩子们的相遇相逢。化学仪器要有准备,他要为我们后面的实验提前做好铺垫。

第一,由熟悉到陌生。先介绍试管、烧杯、量筒、玻璃棒、漏斗、集气瓶、广口瓶和细口瓶。由试管的容量和烧杯的大口径,衍生出烧瓶,既可以盛放大量液体又不易使液体飞溅,生活中的矿泉水瓶、食用油壶都是这个原理。但口径小也有只适宜单孔橡皮塞的缺点,带支管的蒸馏烧瓶呼之欲出。漏斗的收集和不可控性,逼迫分液漏斗闪亮登场。烧瓶的重心过高,易倒,锥形瓶取而代之。后面的蒸发、过滤、蒸馏、萃取就也简单多了。进一步分析总结,烧瓶、烧瓶和锥形瓶因为底部和酒精灯接触面积大,加热时必须垫上石棉网。

第二,由玻璃到陶瓷至金属。玻璃仪器不耐高温,陶瓷却有这个优点,酒精灯的上口支撑灯芯部分以及研钵的使用,学生非常熟悉,蒸发皿用于蒸发并可直接加热,理解起来就不难了,对某些高温才可分解的固体就必须要求用陶瓷材质,生活中炒豆子的经历大多数学生都有,必须用锅盖盖起,坩埚的呈现小巧而神奇,陶瓷均由泥土加工而成,书写时均有“土”字旁。进一步小结,试管因为底部和酒精灯接触面积小可以直接加热,而蒸发皿和坩埚因为是耐高温的陶瓷制品,亦可直接加热。但坩埚不像蒸发皿可直接放在铁圈上,泥三角和三脚架可以共担此任,巧妙的将仪器的材质过渡到金属。既为后面钠的燃烧做好铺垫,也给学生一个暗示,以后遇到新的仪器一定要多角度思考,化学仪器是因需要而不断改进创新的。

三、合理过渡 化学规律化

五种物质分离和提纯的方法,看似自成一体,实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过滤是将固体不溶物和液体分开,那么可溶物和液体分开?就可采用蒸发了。自来水制取蒸馏水也是想将可溶性的MgCl2、NaCl、CaCl2和水分开呀,怎么不用蒸发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蒸发要除去的是易挥发的的杂质,而自来水制取蒸馏水要除去的是难挥发性的杂质,沸点低的水是我们的目标产物,必须让他冷却并收集,取蒸发的“蒸”字,据辞海知,“馏”是把把凉了的熟食品再蒸热的意思,“蒸”即是“馏”,“馏”即是“蒸”,蒸馏就是比蒸发程度深一点,有个冷却的过程,冷凝管或长导管就起到此作用了,纯净、无杂质的水叫作“蒸馏水”贴切又不俗套。从碘水中提取碘单质按原理也应该可以用蒸馏的方法达到目的呀,但由于碘易升华,碘变成蒸汽过后再在冷凝管中迅速凝华,附着在其内壁,不易得到,总不可能用长长的掏耳瓢往出掏吧,势必就要另选化学试剂,要求其沸点比水低、碘在其溶解度大、且和水不相溶的物质才可,诚然植物油、汽油、煤油、四氯化碳均可,由于四氯化碳是无色的,最好!然而四氯化碳易挥发且有毒,可用无毒且接近无色的茶油代替,效果极佳,萃取分液势在必行。

四、讨论探究 化学趣味化

本节中有三个难点:(1)粗盐提纯中除杂试剂的顺序。(2)冷凝管的冷却水下进上出。(3)硫酸根离子检验时盐酸和BaCl2溶液的滴加顺序。解决这三个难点问题,靠讲解释难达到目的的,学生不能设身处地的去思考、去消化,即使一时记下来,转过背又会忘了的,也不能取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如果和学生一起设置可能,一起讨论、探究,及时指点引导,效果会好得多。

首先,据各试剂的作用,粗盐提纯中除杂试剂的大致顺序是BaCl2溶液、Na2CO3溶液、HCl溶液,关键时NaOH溶液放在那个位置?其可能是:

①BaCl2溶液、Na2CO3溶液、HCl溶液、NaOH溶液

②BaCl2溶液、Na2CO3溶液、NaOH溶液、HCl溶液

③BaCl2溶液、NaOH溶液、Na2CO3溶液、HCl溶液

④NaOH溶液、BaCl2溶液、Na2CO3溶液、HCl溶液

由于HCl溶液的作用是除去过量的Na2CO3和NaOH溶液,因此HCl溶液必须放在最后,①被否定。如果按②方案的话,过量的Na2CO3既和CaCl2反应,又和MgCl2作用,MgCl2+Na2CO3==MgCO3+2NaCl,据7页几种物质的溶解性的资料卡片可知,MgCO3是个微溶物,会继续和加进来的NaOH溶液反应生成难溶物Mg(OH)2,MgCO3+2NaOH=Mg(OH)2+Na2CO3,在这两个过程中Na2CO3既是反应物又是生成物,对MgCl2的除去毫无作用,相反浪费了试剂本身,还会增加HCl溶液的用量,故②方案也被否定。对于③方案虽然也会出现Ca(OH)2是个微溶物的问题,澄清的石灰水的使用说明,Ca(OH)2的微溶程度小,接近易溶物。④方案中的CaSO4是个微溶物的问题更不是问题了,因为在粗盐中本身就存在Ca2+和SO42―,说明CaSO4类似于Ca(OH)2而不是MgCO3,故③和④方案均可。

对于冷凝管的冷却水下进上出的问题,它违背了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常理,如果让学生自己去发散,会提出很多我们老师从来都不曾想到的理由,如:冷却水如果上进下出的话,流出的太快,和蒸汽接触时间短,冷凝效果不好;冷却水如果上进下出的话,遇到热的蒸汽,温差太大,冷凝管易炸裂;冷却水如果上进下出的话,蒸汽先被冷却,后又被加热。总之,在学生的七嘴八舌中,把物理和化学结合在一起,也将冷凝管的结构和逆流原理分析得清清楚楚。

对于硫酸根离子检验时盐酸和BaCl2溶液的滴加顺序问题,学生提出两种方案:

方案一:先滴加BaCl2溶液,再向生成的沉淀中滴加盐酸

方案二:先滴加盐酸,再向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