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通货膨胀本质

通货膨胀本质

时间:2024-03-21 11:47: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通货膨胀本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通货膨胀本质

第1篇

关键词:通货膨胀目标制;标准;启示

一、引言

自1990年新西兰引入通货膨胀目标制以来,已经有26个国家加入到这个行列中,在这18年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实践促成了中央银行更系统连贯的内部决策过程、与私人部门更透明的交流和前所未有的责任感。King(2002)曾说,其所实现的货币稳定与经济经稳定是历史上罕见的。Sevnsson(2007)则认为,尽管采取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中央银行过去取得的成就令人印象深刻,但是尚未接近其本质,未来仍有发展与改进的空间。

全球经济学家和政策制订者也非常关注通货膨胀目标制发展动向,理论讨论的焦点集中在: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偏离与收敛速度、通货膨胀目标制对经济变量动态行为、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名义锚效应等问题。但是鲜有专家和学者就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标准问题提出系统的观点和论述,只有Sevnsson提出最优通货膨胀目标制的3条标准:最优通货膨胀目标制不仅应该考虑通货膨胀率的稳定,也应重视真实经济的稳定;采用“预测目标制”的内部决策过程,并将目标变量置于优先地位;高透明度和有责任感的中央银行应公布其内部预测,并提供详细的动机和关于工具利率的决策,以有效地实施货币政策和方便外部对中央银行的审查。借鉴这一思想,本文试图从损失函数、最优工具利率设计、透明度与交流及信誉度3方面探讨最优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标准问题,并总结可供我国借鉴的启示。

二、损失函数

最优通货膨胀目标制应考虑通过膨胀率稳定和真实经济稳定,意味着目标变量应包括通货膨胀和真实变量,Svensson称之为灵活通货膨胀目标制。一些中央银行以不同的方式宣布其采用的是灵活通货膨胀目标制,却存在政策目标不明确、政策不透明、对通货膨胀变量与真实变量的重要性缺乏一贯看法、目标之间的跨期替代不一致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最直接方式是以明确具体的跨期损失函数做为中央银行的操作目标,这可清晰目标变量及其权重,也可解决目标变量水平和稳定性的期间与跨期替代问题,并为目标变量提供一个明确的顺序设计。

真实经济稳定可用产出缺口来衡量,那么灵活通货膨胀目标制下的损失函数用二次形式表示为:

Lt=(πt-π?鄢)2+μgt2{1}

其中:Lt代表t期的损失,πt代表t期的通货膨胀率,π?鄢代表通货膨胀目标,gt代表t期的产出缺口,μ代表产出缺口相对通货膨胀缺口的权重。相应地,t期的跨期损失函数等于现期损失函数与预期损失函数的贴现之和,即Et θkLt+k,Et代表基于t期信息的期望,θ是贴现因子,t+k代表未来第k期。

另外,πt+k,t和gt+k,t分别是基于t期信息的通货膨胀设计和产出缺口设计,πt=(πt,t,πt+1,t,...πt+k,t)和gt=(gt,t,gt+1,t,...gt+k,t)代表通货膨胀和产出缺口的设计路径。Lt+k,t代表基于t期信息(t+k)时的损失函数,则

Lt+k,t=(πt+k,t-π?鄢)2+μg2t+k,t{2}

基于未来通货膨胀路径和产出缺口路径的t期损失函数为:

对于③式只要确定μ和θ,跨期损失函数L(πt,gt)将为货币政策委员会提供关于通货膨胀与产出缺口排序的便利方法,当然,货币政策委员应选择损失函数值最小的组合。

问题的关键是如何确定贴现因子θ和产出缺口相对于通货膨胀的权重因子μ。如果考虑强调货币政策的中长期影响或者为避免短视倾向,货币政策委员会的大部分成员会同意贴现因子趋于1或者等于1。货币政策委员会一般有3种方式明确或含蓄地决定权重因子: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显示性偏好实验;通过货币政策委员会制定的政策体现出来。

跨期损失函数的意义在于:确定了目标变量,并提供了它们之间明确的期间或者跨期替代;解决了通货膨胀目标制灵活程度的模糊性,也理清了资产价格的角色,并关注通货膨胀目标制下的泡沫(Bean,2003);可使政策委员会避免行为的不一致性和随意性;可增强货币政策的透明度,改善货币政策评价的准确性和一致性,也能够使公众更好理解其涉及的替代和权衡。

三、最优工具利率设计

货币政策行为对经济和目标变量的作用存在滞后效应,好的货币政策必须具有前瞻性和依赖于工具变量的设计。货币政策委员会在设计工具利率之前,会提供目标变量可供选择的设计、经济状态的假设条件、外生变量的发展趋势、传递机制,最优工具利率设计就应最小化跨期损失函数和预测误差平方的期望值。

传统地,一些采取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中央银行在预测空间中采用常数工具利率,这种操作方式虽然简单,但也引起诸多的批评。首先,常数工具利率不切合实际,依其所设计的通货膨胀和产出缺口也脱离实际,关于未来的通货膨胀和产出缺口预测也远不是最佳预测;其次,常数工具利率与未来利率的市场期望存在明显分歧。这将导致资产价格剧烈波动,更何况中央银行并不像私人部门那样慎重考虑常数工具利率。再次,常数工具利率的模型设计大都是不稳定的,通货膨胀和产出缺口设计在较长的时间里,总是以一个不断增长的速率提高或者降低,从而使长期设计变得毫无价值。

常数工具利率逐渐被放弃,转而采用其他更好的可替代选择,如未来利率的市场期望(英国)、工具利率的特别反应方程(加拿大)、最优工具利率设计(新西兰)。一般地,未来利率的市场期望与产出曲线所隐含的前向利率是一致的,依赖于市场的理解和对未来工具利率决策的设计,而且在使用现期资产价格做为设计的变量时可避免不一致性,所以,它比常数工具利率更实际。然而,未来利率的市场期望也存在问题,如果市场期望严重偏离中央银行偏好的工具计划,中央银行可能试图对暗含未来利率的市场期望的工具利率设计进行随意调整,这将导致基于市场期望的设计不是最好的预测,未能使预测误差平方和最小。工具利率的特别反应方程,如泰勒规则,将导致通货膨胀率最终趋于通货膨胀目标,而产出缺口趋于零。虽然依据特别反应方程的工具利率设计一般不同于未来利率的市场期望,但其未能使跨期损失函数最小化,更没有充分理由说明其是最佳预测,倒是这种预测存在某种程度的武断性和随意性。当然,如果特别反应方程是基于中央银行以前政策的估计,那么,设计可被解释为“平常政策”的结果。最优工具利率设计,意味着最小化跨期损失函数,它允许货币政策委员会对损失函数的参数值和目标变量的顺序进行选择。当中央银行同意跨期损失函数时,货币政策委员会成员可以用最优设计描述损失函数;而当中央银行不同意跨期损失函数或者不使用特定的损失函数时,成员仍然可以对不同政策选择提供相关的均衡和参数设计,若中央银行的选择与其一致,结果的设计就是最佳预测。新西兰1997年开始实行的依赖于时间变化的工具利率设计便是最优工具利率设计的成功典范。

基于上述的论述可知:中央银行应该对未来工具利率路径的设计应该具有系统性和前瞻性,仅仅关注现期工具利率或特定空间将会误导私人部门的决策。相应地,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从某一工具利率路径到对应的目标变量路径,而非在特定空间里从一个工具利率水平到目标变量的某一水平。

四、透明度与交流及信誉度

货币政策的实质是管理对私人部门的预期。适当的宣布和交流是中央银行管理私人预期的重要部分,其与内部预测、决策过程存在明显区别。货币政策通过私人部门关于通货膨胀、产出的预期作用于经济,宣布最优设计及其相关的分析将会对私人部门的预期产生影响,这是实施货币政策的有效方式。

最优工具利率设计的宣布强调了设计是基于现期信息和判断的条件概率分布,未来决策和未来设计应随着未来信息和判断的改变而改变。这说明了对市场和公众就货币政策的相关问题进行交流与教育是通货膨胀目标制成功的应有成分,这样方能使他们明白设计是基于现时信息,并将随着信息和判断的改变而改变。

中央银行与私人部门就目标变量和工具利率设计等方面的交流固然重要,但却没有必要对外传递其反应方程。不仅因为反应方程太复杂,也因为其容易束缚中央银行的行为。事实上,尽管通货膨胀目标制本质上是事前反通货膨胀和对可观察冲击做出反应,但是潜在冲击如此之多,对所有可观察冲击做出反应就不可能明确反应方程。

另外,成熟通货膨胀目标制盯住高信誉度,给予中央银行更多的空间放松对通货膨胀目标的承诺,从而有更多的相机抉择以追求产出和金融的稳定。信誉度有两个衡量指标:实际通货膨胀率,正的低通货膨胀率有助于长期快速发展的货币政策可信度更高;以本国货币标价的政府长期债券利率,该指标指出运用通货膨胀率做为信誉度衡量指标存在的缺陷,并作为其补充。因为通货膨胀率是预期的,直接反应远期市场市场对货币稳定性的信心程度,这些最终是中央银行的职责。而利率指标不仅仅是反映货币政策,还体现财政力度,虽然后者并不是由中央银行直接控制,但它与对通货膨胀目标承诺的可信度相关。

五、结论与启示

明确的损失函数、最优工具利率设计与最满意程度的透明度和信誉度是将构筑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基本框架,也是衡量最优通货膨胀目标制优劣的标准。

从整体发展水平、金融发展水平和对中央银行为政府融资的行为限制程度等指标来看,通货膨胀目标制在我国还不完全适用,但最优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标准却可以给我国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提供一些重要启示。首先,关于政策目标问题。中央银行在宏观调控过程中应慎重考虑:目标变量的确定、目标变量之间的相对权重、目标顺序的转换依据等。例如,当前控制通货膨胀和促进经济增长是一对矛盾的目标变量,而次贷危机提醒中央银行有必要把金融稳定列入目标变量。其次,货币政策的操作方式。中央银行应该通过盯住目标,锚住私人部门对目标变量的中长期预期,以建立稳固的名义锚。例如,在控制通货膨胀过程中,锚住私人部门的中长期通货膨胀预期,可以是通货膨胀平稳变化,降低通货膨胀惯性和通货膨胀对价格、工资、产出的冲击和影响,提高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能力和投资决策效率。再次,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和信誉度。高透明度和高信誉度可影响私人部门对目标变量的预期,降低货币政策的实施成本,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这种作用在金融动荡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对于我国应对次贷危机的冲击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King.M.A.“The Inflation Target Ten Years On”[J]. Bank of England Quarterly Bulletin,2002(4).

2、约翰・霍金斯.通货膨胀目标法的国际实践及启示[J].国际经济评论,2004(7).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课题“金融制度与经济增长”(项目批准号:X11002)。

第2篇

关键词: 中国;通货膨胀;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F8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4)11-0018-03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4.11.04

通货膨胀不仅仅是物价水平的上升,而且具有普遍性和持续性,这也就加剧了通货膨胀的影响广度与深度。各国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在关注着物价水平的波动,以便及时采取措施抑制通货膨胀的产生。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经济实力的增强以及国际地位的提升,影响国内通货膨胀的因素也逐渐扩大到国外,世界主要大国的商品价格波动以及欧美货币政策的实施等都会通过不同的渠道传输至国内,加大国内预防、抑制通货膨胀的压力。

一、通货膨胀的度量

通货膨胀的度量大致可分为传统的通货膨胀与核心通货膨胀两类。传统的通货膨胀度量,即用物价水平CPI或GDP缩减指数表示,CPI运用最早且较为简便,目前仍是学者们运用最广泛的评价指标,而GDP缩减指数的运用广度则稍次之。从通货膨胀的定义知通货膨胀具有普遍性,包含不同的领域,而CPI仅涵盖消费品和服务领域,以此来代表通货膨胀的程度明显存在不足。GDP缩减指数虽然涵盖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的所有货物和服务,但存在替代误差、产品质量变化误差、新产品偏误等[1],也不能准确反映通货膨胀水平。核心通货膨胀由Eckstein于1981年首次提出,以传统CPI指数为基础,剔除食品和能源消费品价格的上涨,没有统一的测度方法,如两阶段估计法、动态因子指数(DFI)模型、持续性加权核心通货膨胀指数等。李金昌(2014)从金融的视角对30%比率截尾法、SVAR法、持续性加权法、方差加权指数法和HP滤波法进行对比分析,认为方差修削法更适合测算我国的核心通货膨胀率[2]。虽然核心通货膨胀率的使用是对通货膨胀测度方法的一种创新且颇受学者的青睐,但也存在着质疑声。谭本艳(2014)认为食品价格既是中国整体CPI的短期主导力,又是长期主导力,扣除食品比重的核心通货膨胀违背了核心通货膨胀的本质内涵[3]。

国外也对通货膨胀的测度进行了创新,如澳大利亚编制最终购买价格指数(Domestic Final Purchase Index)、英国使用最终支出价格指数等,但这些指标仍然存在着不足之处。目前,关于通货膨胀率的测算仍无一精确的通用标准。

二、通货膨胀的成因

最初,西方经济学把通货膨胀分为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结构型通货膨胀等,国内学者也对我国不同时期的通货膨胀原因进行了验证。但通货膨胀的成因是错综复杂的,而非单一因素的结果,有些成因无法归结到某一类中,对通货膨胀成因进行分类界定的意义并不大,因此学者们的研究方向逐渐转向具体的诱发因素。根据通货膨胀成因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两类,并绘成图1。

(一)内在诱导

通货膨胀的内在诱导因素指通货膨胀惯性(周期)、通货膨胀预期以及通货膨胀的不确定性等,通货膨胀预期则基于通货膨胀的不确定性和惯性,因此对膨胀预期的研究居多。通货膨胀预期既有前瞻性又有后顾性,受产出、消费、投资和资产价格波动的影响[4],同时货币政策也会增加市场中的中短期通货膨胀预期,但对长期通货膨胀预期的影响不大。央行行长讲话也会加大通货膨胀预期的波动[5],从而对通货膨胀产生影响,我国通货膨胀主要受前瞻性通货膨胀预期的影响[6]。尤其是在市场化经济比较发达且总需求过盛的省份[7],向后看的适应性预期也起到一定的作用[8]。在影响当期通货膨胀水平方面,认为通货膨胀惯性比通货膨胀预期效果更明显[9],但通货膨胀惯性随着通货膨胀运行的不同阶段和货币政策的变化会发生内生结构的变化,总体呈下降趋势,在通货膨胀的下降期和紧缩期惯性较大[10]。因此,可以通过对通货膨胀预期的引导与控制来预防或平抑通货膨胀,李颖(2010)等指出通货膨胀预期存在门限值,当预期低于2.8%时,减少M1具有显著的抑制通货膨胀作用;当预期处于2.8%-3.9%之间时,两种货币政策工具对通货膨胀均有显著的调控作用;当预期高于3.9%时,利率是抑制未来通货膨胀的有效手段[11]。

(二)外在因素

通货膨胀的外在因素是指通货膨胀自身以外的因素,根据来源不同,又可分为国内因素和国外因素。从总的经济发展角度来看,李腊生(2010)、陈朝旭(2011)等均指出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且经济增长对通货膨胀具有明显滞后一期的负面影响[12-14],由此存在着一个两难冲突的困境,合理的通货膨胀水平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但当通货膨胀超过某一临界值时,就会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的影响。彭方平(2013)基于企业层面的数据研究表明,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的临界值为3.8%,且两种机制间的转换非常快[15]。具体到经济增长的不同层面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金融相关领域,黄金价格与储备、货币政策、人民币汇率、金融创新等都会对通货膨胀产生影响,其中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颇具争议。宋健(2010)、何启志(2011)等一致认为货币供应量是长期内诱导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甚至吴剑飞(2010)等认为短期内亦如此[16-18]。对此,陈彦斌(2009)等则持反对意见,他指出M0、M1、M2对通货膨胀没有影响,超额的货币供应量并不是影响我国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19],李宝仁(2013)等运用线性协整模型检验表明,仅M0的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有关[20]。也有部分学者从房地产价格、产出缺口、人口老龄化、土地供给等角度对通货膨胀的成因进行剖析。

国外因素也即输入型通货膨胀,包括国际食品价格、国际原油价格、国际利率、全球化、美元贬值等,通货膨胀的全球联动效应和区域联动效应能解释各国通货膨胀率波动的36%和18%[21]。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对通货膨胀的形成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且随着我国开放程度的提高以及进口消费的提升,这种促进作用会进一步加强[22]。另外,美元贬值、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等会从成本推动、资金输入以及货币扩张等方面推动国内通货膨胀水平的提升[23]。

三、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

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个临界值,Monaheng Seleteng(2013)认为当通货膨胀率小于18.9%时,通货膨胀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反之则弊大于利,也即通货膨胀存在福利成本,具体表现在通货膨胀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阻碍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的升级等方面[24]。福利成本的测算最初是由美国学者Bailey于1956年完成的,他从消费者剩余的角度,基于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构建“福利三角形”来测算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25]。国内关于通货膨胀福利成本的测算较晚,2002年谢赤基于金融创新的角度对我国通货膨胀福利成本的测算进行了探究,随后,学者们采用货币搜寻模型、广义矩方法、MIU模型等方法对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进行了测度,不同方法测算的结果不尽相同,甚至相差很大。陈刚(2013)以通货膨胀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间接性地测算了我国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大小,研究表明我国通货膨胀福利成本高于欧美国家,通货膨胀率上升一个百分点,将会使国民幸福感降低1.13%左右,这需要GDP增长率上升2个百分点来弥补[26]。王珂英和张鸿武(2012)测算表明我国10%的通货膨胀率造成的福利成本约为收入的1.2%[27]。

由表2可知,关于通货膨胀福利成本核算的方法在不断创新与完善,从局部均衡到一般均衡,从货币效用到交易成本的节约等,但仍然存在不足之处。一方面,货币效用因人而异、市场并非处于完全竞争状态;另一方面,金融领域的不断创新会增加货币市场的复杂性,不易定量分析的因素增多,主观性因素加强。

四、总结与评价

由如上分析可知,对我国通货膨胀的研究已不再囿于通货膨胀类型的界定、经济周期的划分等,逐渐从宏观结构式分析转向微观针对性研究,研究的方法也在不

断创新。通货膨胀的衡量是后续深入研究通货膨胀的基础,而目前使用的通货膨胀衡量指标(CPI、GDP缩减指数等)均存在一定的误差,建立一套精确的指标评价体系尤为重要。即使采用同一指标体系,在研究中样本选取的不同、分析方法的差异等也会造成结果的不一致性。精确的评价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缩小误差、提高结果的可比性,但如何精确测度通货膨胀水平只是通货膨胀研究的一个方面,对其成因的挖掘以及影响的分析则是研究的重中之重,因成因决定着采取措施的种类,影响大小则决定着政策实施的强度。由图1可知,关于通货膨胀成因的分析已相当全面,而对通货膨胀影响大小即福利成本的测算则仍在进一步的探索、优化中,不同的国情决定着其测度方法的特殊性及复杂性。■

参考文献

[1]徐强.GDP缩减指数是测度通货膨胀的可靠指标吗[J].统计研究,2006(5):7-14.

[2]李金昌,章琳云.基于金融视角的核心通货膨胀预测[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4(1):79-86.

[3]谭本艳,黄双超.核心通货膨胀扣除食品的可行性检验[J].统计研究,2014(31):42-48.

[4]王宏涛.理性预期机制下资产价格波动对通货膨胀预期的动态影响[J],公共管理.2013(5):147-150.

[5]熊海芳,王志强.货币政策意外、利率期限结构与通货膨胀预期管理[J].世界经济,2012(6):30-55.

第3篇

通货膨胀在高中政治必修一的教材中被作为小字辅助内容出现,因而不被列为高考内容,但是通货膨胀的直接表现为物价上涨,其原因又为纸币发行量过多,物价与纸币又是高考经济学中必考的内容之一;加之通货膨胀一词在现实生活中并不陌生,所以有必要对这部分内容向学生作较为全面的介绍,使学生的经济生活相关知识系统更加完善,进而增强理论与实际生活联系的能力,最终适应新课标模式下对考试综合素质的应用能力。

一、通货膨胀的定义

二、通货膨胀的原因

关于通货膨胀的原因分析,经济学界供认的成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①需求拉动。总需求过度增长超过了现有价格水平下的商品总供给,引起了物价普遍上涨。总需求的过度增长表现为由于投资膨胀和消费膨胀所导致的持续的货币供应量超过社会商品可供量的增长,因而又称过量需求通货膨胀。

②成本推进。由于成本上升所引起的物价普遍上涨。导致成本上升的因素一是物耗增多,二是工资的提高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

③结构性通货膨胀。由于社会经济部门结构失衡而引起的物价普遍上涨。这种类型的通货膨胀一般在发展中国家较为突出。主要表现为3种情况:一是国内某些部门,甚至某些大宗关键产品需求过多而供给不足,导致价格猛涨,并且只涨不跌,进而扩散到其他部门产品的价格,从而使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二是国内各部门劳动生产率发展不平衡,导致劳动生产率提高较快的部门货币工资增长后,其他部门的货币工资也会随之增长,引起价格上涨,从而使一般物价水平普遍上涨;三是开放型经济部门的产品价格,受国际市场价格水平影响而趋于提高时,会波及到非开放型经济部门,从而导致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

④输入型通货膨胀。由于输入品价格上涨而引起国内物价的普遍上涨。这种类型一般出现在世界性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并通过国际贸易、跨国公司、开放型经济部门等途径在国际间传播。

⑤抑制性通货膨胀。在市场上存在着总供给小于总需求,或供求结构性失衡的情况下,国家通过控制物价和商品定额配给的办法,强制性地抑制价格总水平的稳定,这是一种实际上存在,但没有发生的通货膨胀现象。

总之,通货膨胀出现的本质原因表现为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不平衡,因而出现的供需不对等的现象;再有,经济学家们也认为出现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在于货币的发行量的过多导致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所以对于通货膨胀现象,有人认为这是自发的经济现象,市场自发出现的结果,也有人持相反观点,认为这是政府行为,政治主导货币发行导致的。在今天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发现这两种原因应该兼而有之。

三、通货膨胀的影响

1.对财富分配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及财产分配的影响。当发生未预期通货膨胀时,有固定货币收入的人以及债权人遭受损失。相反,对于非固定收入者及债务人都是受益者。在现代社会中主要包括股票持有者、企业和国家。 对财产分配的影响表现为,由于通货膨胀侵蚀着货币购买力,使任何以固定货币数量计算的资产的真实价值也受到影响。对于持有不变价格财产的人来说其拥有的债券、银行存款的票面价值是相对固定的,实际价值将随物价上涨而下降。对于持有可变价值财产的人来说,则正好相反,他们会因通货膨胀而受益。

2.对经济效益的影响。通货膨胀造成人们对货币贬值的预期,导致流通中的囤积居奇,出现“投资不如投机,生产不如囤积,存钱不如存货“现象。导致生产下降,通货膨胀恶化,企业不再致力于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而是乘通货膨胀之机,抬高物价,粗制滥造,结果形成资源浪费,生产能力降低,严重影响经济效益。

3.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从短期看,当有效需求不足而且社会存在闲置生产能力时,通货膨胀可以刺激政府的投资性支出,扩大总需求,从而能够刺激经济增长。从长期看,通货膨胀会增加生产性投资风险,提高经营成本,使生产投资下降,从而不利于经济增长。

4.对国际收支的影响。通货膨胀的国家,国内市场商品价格上涨,出口商品价格也上涨,从而影响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出口减少。而本国货币贬值,必然导致进口商品价格降低,进口增加,致使国际收支恶化。

通货膨胀不仅影响社会再生产,对经济发展不利,而且还干扰正常的生活,危及社会的安定。当通货膨胀非常严重时,会极度扭曲市场价格体系,引起生产和失业的剧烈调整,人们丧失对货币的信心,经济状况出现异常不稳定甚至崩溃的局面。因此,各国政府对通货膨胀,尤其对严重的通货膨胀都要采取措施加以治理。我国治理通货膨胀采取了双管齐下的方法:既紧缩过度增长的需求膨胀,以积极组织商品生产,增加社会总供给;既注意调整投资结构和产业结构,又注意货币供给的调控和管理、努力使社会的货币供给适应社会对货币的需求。

四、应对策略

1、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紧缩财政支出、增加税收,谋求预算平衡,减少财政赤字来减少总需求,降低物价水平。

2、紧缩性货币政策。通过减少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来减少总需求,降低物价水平。可以通过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来实施。 如:出售政府债券、提高贴现率和再贴现率、提高商业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3、紧缩性收入政策。通过控制工资的增长来控制收入和产品成本的增加,进而控制物价水平。

第4篇

【关键词】通货膨胀 CPI 货币政策 宏观调控

一、中国现今的通货膨胀现象

通货膨胀(Inflation)是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从而导致货币贬值,引起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上涨的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2010年中国通货膨胀率2月达到16个月以来新高,消费物价的年通货膨胀率从1月的1.5%升至2.7%,超出了分析师2.3%的预期数字。而且从国家统计局的经济数据看,我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等都环比继续上涨,其中3月CPI公布值为102.4,同比增2.4%;PPI公布值为105.9,同比增5.9%;房价公布值为105.89,同比增5.89%;货币供应量为650000亿,同比增22.5%。针对公布的一季度经济数据,泰达宏利基金分析认为,未来经济仍将保持较高增速,同比增长率将有所回落,CPI和PPI仍会缓慢地逐步上扬,这证明中国通货膨胀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有关权威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煤炭、铁矿石、钢材、铜和锌等价格上涨明显,主要化工产品亦上涨明显,仅水泥、原油价格出现了小幅下跌;农用生产资料如化肥、农药、种子等价格上涨;房地产市场出现热潮,房价越炒越高,尽管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却没有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大米、乳业、啤酒、白酒、饮料等食品行业纷纷涨价,原材料成本的增长和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物质材料的上涨造成的支出增加和居民实际收入的差距,进一步推高了CPI指数,这对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造成了威胁。而官方公布的CPI指数并没有计入住房消费,实际影响居民的CPI指数远远不止于此,普通居民的生活十分直接地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在原有的住房、教育、医疗方面的沉重负担下,还要忍受什么都涨价的艰难,日常的衣食住行开销增加,略微上调的工资实在无法与物价上涨的步调相协调。

二、通货膨胀的原因

1、货币发行量过大

20世纪中叶,弗里德曼提出了现代货币数量论,认为通货膨胀在本质上是一种货币现象,是由于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超过实际需求量而造成的,控制通货膨胀的措施主要是减少货币的供应量,因此控制货币供给的中央银行最终控制通货膨胀率。如果中央银行保持货币供给稳定,物价水平也将稳定。如果中央银行迅速增加货币供给,物价水平将迅速上升。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到,中国的货币供应量增长比例过大,这是为了满足快速复兴经济的需要,现在中国又面临国外要求汇率调整的压力,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了货币贬值,最终影响了通货膨胀率的上升。

2、需求大于供给

凯恩斯主义把通货膨胀视为一种宏观经济现象,认为通货膨胀是由于实际经济中的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缘故,需求过度拉动了通货膨胀的产生,从而形成了需求拉动理论。中国是一个消耗很大的国家,200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给中国造成了很大冲击,很多企业倒闭,尽管到现在经济开始复苏,就业压力缓解,甚至还出现“用工荒”的现象,但并不能说明中国各方面材料的供给量增加到大于需求量,而且最近几年中国自然灾害比较频繁,地震、干旱等困扰着中国的供给和需求的平衡,是造成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的因素之一。

3、经济结构因素变动

在经济活动中,各个部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不一致,其中部门的兴衰更替频繁,各部门同世界市场的联系密度不一样,而社会经济结构并不能非常有效地使生产要素从生产率低的部门转移到生产率高的部门,从衰落的部门转移到正在迅速发展的部门,从非开放性部门转移到开放性部门。但是,生产效率提高慢的部门、和非开放性部门在工资和价格等问题上都要求和其他部门享受一致的待遇,这就导致了通货膨胀。我国经济发展明显呈现出如下特征:东部沿海城市对外开放程度高、经济发展速度快、经济效率高,而中西部企业尽管有国家政策扶持仍然相对封闭、经济效率低下,地区发展不平衡;服务业和加工业等蓬勃发展和重工业、制造业等发展缓慢,而去年的金融风暴和今年的经济复苏也造成了地区间和部门间发展不平衡的速度加快,这些都是造成今年通货膨胀的因素。

4、预期和通货膨胀惯性

在实际中,一旦形成通货膨胀,便会持续一段时期,这种现象被称之为通货膨胀惯性,对通货膨胀惯性的一种解释是人们会对通货膨胀作出的相应预期。预期是人们对未来经济变量作出一种估计,预期往往会根据过去通货膨胀的经验和对未来经济形势的判断,作出对未来通货膨胀走势的判断和估计,从而形成对通胀的预期,它对人们经济行为有重要的影响,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会导致通货膨胀具有惯性。

三、启示和建议

目前官方对外宣称,中国CPI上行中并无通货膨胀因素,统计的数据与真实情况相去甚远,政府不应只关注上报的数据而需要更关注具体的基层居民的生活现状,因为后者更能反映我国的CPI和通货膨胀率。现在居民普遍对持续增长的物价不满,他们的收入不能使他们维持原来的生活水平,这种现象与我国飞速增长的GDP是相矛盾的,从中可以看出我国通货膨胀的压力,而政府出台解决通货膨胀的政策能很好地解决民生问题。

1、完善CPI体系

CPI体系对我国经济发展十分重要,因为CPI指数不仅影响每一个消费行为,影响着每个消费者的支出预算,也左右着市场经营成本,影响着企业与个人的投资决策,影响着社会财富的分配与转移,影响着政府决策及央行的货币政策,影响着我们社会每一个居民的生活。而我国官方统计出来的CPI指数与实际居民生活消费价格变动不一致,这说明我国的CPI体系存在缺陷,使政府不能准确地了解我国通货膨胀的现状和严重性,就不能采取有力的手段解决通货膨胀的问题。

解决通货膨胀问题首先得准确了解通货膨胀的具体情况,弥补现行CPI体系的缺陷。中国CPI指标体系的缺陷在于官方一直在强调作为国际惯例,CPI不包括商品房价格,而且居住类权重过低(13%左右,国际惯例是30%以上),其基数过低,而食品类占CPI权重为33.6%,食品类通常是通货膨胀最后波及的环节,然而食品类商品和服务价格上涨,也就标志着全面的通货膨胀开始形成。

因此,中国应该完善现有的CPI体系,使之真正切合实际和民生,将商品房价格纳入其中,同时合理地调整各方面的比重,使之能真正地反应居民的生活消费情况,否则只能使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还会造成居民对政府的不信任。

2、央行实行货币从紧的政策

中国式的通货膨胀实质上是货币问题,资金过多地流向地产部门以及与地产相关的行业,造成其他行业,主要是食品等由中小企业投资的行业资源不足,供给下降,故物价上涨,而现在中国的房地产出现泡沫,如果不遏制可能会出现崩盘的现象,到时候经济损失更加惨重,因此得通过央行的货币政策来解决,而不是采取政府管制价格的行政手段。

中央银行应该采取央行价格机制(即利息)来收紧货币供应,着重调节总供给、通过削减政府开支,增加财政收入以减少财政赤字、减少银行信贷、遏制大量的银行资金进入房地产市场及股市,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以货币主义理论为基础,以控制消费物价上涨、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稳定货币作为主要目标。在紧缩财政的同时控制货币发行量以遏制纸币贬值的势头,并注重汇率的作用,防止外来资金带来的副作用。

3、控制通货膨胀必须压低房价

很多学者声称房价上涨是通货膨胀的根源,虽然反对者很多,但也有其道理。去年以来,我国房价飞涨,一些热点区域的房价甚至一个月上涨超过10%,一年上涨超过100%。自今年年初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已经起到了一些作用,但是对房子的消费依然占到了居民一生收入的绝大部分。虽然国家统计出的CPI指数没有将房价列入其中,但实际上房价是直接影响到最广大的居民的,应该列入其中,而倘若将房价列入CPI指数,可以说也受到了中央的关注,对防范金融风险有重要作用。

4、改善民生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逐步提高“两个比重”,一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二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在通货膨胀持续的情况下应逐步提高“两个比重”,增加劳动者的收入。通货膨胀对于工薪阶层影响很大,其实际收入因通货膨胀而减少,生活水平也必然会相应降低。现有的情况不能改变,就应涨薪以解决居民的生活困难,因为存在着通货膨胀的惯性,通货膨胀不是一时就能解决的,如果不采取这一措施改善民生,就会使惯性延续下去,而且会造成居民的不满。

5、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英国在治理其1979―1981年的通货膨胀中,多次调整工业结构,提高竞争力。在工业结构调整方面采取了“建设性干预政策”,即增加对高技术工业的财政帮助,刺激传统工业企业在改造中大量运用新技术工艺。最后,倡导竞争,实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鼓励职工持股。法国在治理经济危机时以科技进步为推动力,加速产业结构调整,为陷入衰退的传统部门注入了新的活力,为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同时收缩传统工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由劳动和资本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化。我国在解决现有问题上也应借鉴其方法,采取宏观调控,以干预手段保持市场价格的基本稳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劳动生产率的速度提高到快于要素成本提升速度的水平,提高要素投入产出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这样,才能根本解决成本推动所导致的通货膨胀威胁,最终促进经济在长期内快速、平稳发展。

四、结语

我国的通货膨胀持续了几年,现在已经到了全面通货膨胀的地步,造成这种现象的因素有很多,如经济危机、货币政策不力、房价过高等,尽管政府采取一些措施来解决,但其并没有意识到通货膨胀的根源,其手段也只能是治标不治本,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本文建议完善体系、货币从紧、改善民生等,希望中国的民生问题能得到很好地解决,通货膨胀现象得以消除。

【参考文献】

[1] 葛畅:我国房地产价格变动与通货膨胀关系――基于北京上海数据的实证分析[D].吉林大学,2009.

第5篇

关键词:物价指数;通货膨胀;货币政策

中图分类号:F8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2-0085-02

根据国家统计局2008年6月11日的公布数据,2008年5月,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7.7%,而1~5月份累计,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8.1%,同时,5月份全国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8.2%,我国通胀风险进一步加大。在这个背景下,本文认为在新的国际国内背景下,我们更应当考虑在我国用通货膨胀目标制来控制通货问题。

一、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内涵

近年来,西方许多经济学家对通货膨胀目标制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究,但迄今为止,他们对通货膨胀目标制并没有一个明确的、一致认同的定义。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家L.E.O.Svensson是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积极倡导者。Svensson认为,通货膨胀目标制可以解释为一个带有相对显性的、有待最小化损失函数的目标化规则O'argeting Rule)。F.S.Mishikin以及Bemanke认为,通货膨胀目标制并非一种简单意义上的货币政策规则,而是一种新的货币政策框架。

以Svensson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和以Mishikin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在将通货膨胀目标制界定为一种货币政策规则还是一种货币政策框架上存在明显的分歧,但至少有两点是相同的,即明确规定一个数量化通货膨胀目标货币政策应具有较高的透明度;中央银行对实现通货膨胀目标承担责任。

本文认为,将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实质界定为一种货币政策框架更为合理。其基本含义是中央银行、政府机构或者两者联合宣布一个通货膨胀目标,确定在未来某段或几段时期内取得并保持较低的、稳定的通货膨胀率,并明确宣布实现通货膨胀目标是货币政策唯一的、压倒一切的目标。

我们可以看出,一国若要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潜在的前提条件:

(一)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指中央银行可以自主决定货币政策的程度,这一概念已经成为理论界和决策部门对货币当局组织分析的基础。本文认为,在通货膨胀盯住制度下的中央银行独立性属相对独立。这种中央银行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在中央银行法案中明确规定中央银行的首要目标是价格稳定,但是,某一时期内具体的通货膨胀目标由政府制定。其次,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上具有独立性。

(二)货币政策的透明度

透明度是公众判断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是否达到既定目标的信息基础,目的在于使公众了解并相信央行的政策意图。货币政策具有良好的透明度,能够使公众获得更多的货币和金融政策信息,提高市场潜在的效率。

(三)预测目标期通胀率的准确性

目标期通胀率的预测值在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操作过程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由于中央银行根据其预测值来决定其货币工具操作方向和幅度,因此,预测的准确与否将对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效果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为确保预测目标期通胀率的准确性,中央银行必然需要建立一个综合多种宏观经济变量的预测模型,对模型的要求是能精确反映过去,并能较为准确的预测将来一定期限的可能值。

二、通货膨胀目标制在我国的可适用性分析

(一)我国已初步具备相关条件

1 货币政策独立性方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二十九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对政府财政透支,不得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第三十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向地方政府、各级政府部门提供贷款,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其他单位和个人提供贷款,但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可以向特定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提供贷款的除外”。这就从法律上消除了中央银行直接为财政融资的可能性,避免了货币当局来自财政方面的通货膨胀压力和避免了财政压力对货币政策的干预。货币政策委员会的设立明确了货币政策的决策机构。

2 通货膨胀目标的地位方面

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确立了通货膨胀目标的优先、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三条规定,中国的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这实际上从法律上规定了中国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是维持币值稳定。币值稳定包含币值对内和对外稳定的两方面内容,但在国内外市场上币值都集中表现为一般物价水平和通货膨胀率,也就是说,币值稳定的首要目标地位的确立,从法律上明确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对稳定物价的责任。

3 货币政策的透明度方面

在货币政策工具执行过程中,我国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方面已经建立了具有透明性的公告制度。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和货币政策的市场化转向,公开市场业务已经成为了我国最常用和比较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为了加强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透明度和强化其对市场的影响力度,在每周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中标结果产生后,中国人民银行通过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的中国债券信息网和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的中国货币网同时向公众公布《公开市场业务交易公告》,公告内容包括当天交易品种、期限、招标量、招标利率以及中标利率等信息。

(二)尚需进一步完善的措施

上面的分析表明我国已经具备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部分条件,当然,要逐步走向通货膨胀目标制,还有不少方面需要改善和进一步提高。

通过对我国现阶段经济金融环境的分析,以及目前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的能力和政策环境来看,较弱的通货膨胀预测能力、低效的通货膨胀控制能力以及物价统计指标等因素都构成我国通向通货膨胀目标制道路上的障碍。另外,脆弱的金融体系和影子金融市场在我国当前阶段还比较严重,也制约着我国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

1 合理物价测度指标的构建

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其实是把通货膨胀的预测值作为中介目标,根据预测值与目标值的偏离情况来调整货币政策,以最终实现的通货膨胀符合通货膨胀目标(区间),在预测水平达不到要求的时候可以使用已经实现的通货膨胀来代替。以何种价格指数为基础来构建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货币政策操作框架也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因为发展中国家受到的供给冲击更多、更易变,这些冲击都会影响物价水平和通货膨胀。

我国需要改良物价水平指数的统计质量或者选取新的物价测度指标,在这个问题上,我国可以参考已经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的经验,改良现行的CPI统计方法或者建

立新的物价统计指标,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等利用的是调整后的CPI――称为核心通货膨胀率(Core InflationRate),调整方法主要是扣除利息费用,英国利用的是扣除抵押利率后的零售物价指数。这些经验对我国重新构建物价测度指标具有较大的参考意义。

2 提高中国人民银行对通货膨胀的预测能力和控制能力

某种意义上讲,在中国向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过渡中最大的约束因素,是中央银行对通货膨胀的预测能力和控制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由于市场化改革进行时间不长,缺乏大量的可用样本数据,更何况市场化改革使得包括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在内的经济运行机制和相应的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不断发生调整和变化,这加大了中央银行利用预测模型和经验判断来预测通货膨胀的难度。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借鉴巴西、捷克等新兴市场国家的经验,利用小型宏观经济模型来预测通货膨胀目标和解释预测结果,也可以利用时间序列模型来预测短期通货膨胀,也可以直接利用短期实现的通货膨胀率(比如月度CPI)来代替,然后逐步建立数据库和研究发展较好的大型宏观经济模型。

3 进一步提高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透明度

尽管前面对这方面进行了分析,但需要指出的是,前面的分析只是认为,在这方面我国目前已经具备了基本条件,但如果我国要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中央银行需要进一步地完善货币政策制度和货币政策的决策机制,以进一步提高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透明度。

第6篇

2009年第一季度的经济数据出来了,

GDP同比增长6.1%,CPI同比下降0.6%。官方以及部分专家对一季度数据表示乐观,认为中国经济已经出现企稳回暖迹象。

还有一组数据也值得关注,2009年前四个月银行新增贷款达5.17万亿元,提前实现了《政府工作报告》设定的“今年新增贷款5万亿元以上”的目标。央行公布,截至3月底,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长25.4%,创1997年以来最高纪录。

这组数据所预示的通货膨胀阴影,引发了越多越多的担忧,影响着人们对未来经济运行的信心。

通胀各家说

金融危机之后会不会出现通货膨胀?在选题执行过程中,《新财经》采访了数位专家学者,他们的观点不一。有肯定的,也有坚决予以否定的。面对同样的经济形势,为什么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所依据的经济理论不尽相同,不同经济学派对于通货膨胀概念的阐述存在差异。

比如:支持国家干预的凯恩斯认为,对通货膨胀而言,货币、利率和产出间的相互作用是最主要的影响,凯恩斯主义倾向于除了一般标准消费性商品物价通胀外再另附上生产性商品(即资本)通胀。

货币主义者认为,货币是通货膨胀率数值最主要的影响,货币供给率高于经济规模增长,是通货膨胀的导因。这一观点与奥地利学派观点的不同之处,在于其着重于货币的数量而非实质。在货币主义架构下,货币的聚集是重点所在。

主张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奥地利经济学派,则认为通货膨胀是由于中央银行多发货币引起的。他们认为通货膨胀是政府控制货币发行权干预经济的结果,这是通货膨胀的本质,价格上涨只是其结果而已。医治手段,就是要放弃国家的货币发行权,恢复自由银行制度。

在中国人所熟知的、中国政府所坚持的政治经济学里,通货膨胀是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从而引发的纸币贬值和物价上涨现象。通货膨胀是纸币流通条件下特有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严重的通货膨胀会引起社会收入和国民财富的再分配,扰乱价格体系、扭曲资源配置,使整个社会经济生活出现混乱。从政治经济学原理来考量,通货膨胀的产生,实质上是发生了利益的再分配。持有大量通货(纸币)的人利益受损,而对于借贷者有利。然而,对于持有固定资产和以固定资产还贷的人来说,影响不大。

上述种种理论在定义通货膨胀时出现的差异,其实是对一个经济现象的关注角度和层次的差异。无论是哪种理论,从根本上来说,都在探讨同一个主题,即在通货膨胀情况下,纸币发行量与物价上涨之间的关系。

我们以为,通货膨胀下的物价上涨有别于一般的物价上涨。在健康的经济环境下,物价在一定时间内也会出现上涨或是回落,但这不属于通货膨胀,是市场自然调节的结果。如果没有外力强加干预,价格涨上去了还会降下来。而通货膨胀则表现为货币发行过量,物价全面、持续上涨。通货膨胀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非健康现象,是一种病态现象。通货膨胀到一定程度,就是经济危机,也可以说,通货膨胀本身就是经济危机的一种,严重的通货膨胀对经济体有很大伤害。

通胀难避免

产生通货膨胀的根源,在于货币发行过量。我们都知道,货币发行的掌控权在政府,而事实上,政府或因为主动,或出于被动,往往很难控制好货币发行量。因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通货膨胀几乎不可避免。

就拿这次金融危机来说。金融危机暴发后,该不该救市的话题引发了大讨论,有举手支持的,也有极力反对的。无论外界争论如何,有一点是肯定的,政府一定会出手救市。

纯粹的市场学派认为,救市根本就是多余,市场自身就有很强的修复调节功能,只要给它足够的时间,它一定能够从危机中走出来。如果把市场看做一个独立的机体,和人一样,偶然得个感冒什么的,扛一扛,不用打针吃药也能过去,没准去了医院还能医出毛病,要再碰上个庸医,诊断错误,反而会耽误治疗。从这个角度来说,不救市的主张不无道理。但是,问题在于,经济社会不是一个真空状态,其中存在着基于不同立场的各个群体,政府、利益集团、专家以及普通百姓,等等。不同利益群体有着不一样的利益诉求。政府救不救市,不会简单地只从经济角度考虑。

政府救市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考虑就是时间,政府没有足够的耐心等待经济自然恢复。就和做菜一样,不停地加料。殊不知市场对于经济刺激方案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当我们意识到的时候,往往料已经加多了。通货膨胀也就在所难免,这应该也是经济发展规律应有之义。

正如铅笔经济研究社理事冀志罡先生在文中所写:“从历史经验看,如果一国政府不能令经济在短期内走出低迷,而通货膨胀威胁仍然可控,则原有的刺激政策就会长期化,并不断加码。以美国为例。奥巴马政府甫一上台就遭遇空前危机,为了向选民证明自己,必然推出种种短期政策;如果政策不奏效(目前正是这样的情况),奥巴马就只能通过政策加码来兑现自己的承诺。最终,这会形成某种依赖症,货币政策持续宽松,财政赤字层层加码,只要经济仍未复苏,就业仍未改善,这些政策就会一直持续下去。”

奥巴马政府如此,中国政府亦如此。

人们普遍预计,接下来几个月中,中国在货币政策方面将继续开闸放水。国务院总理在4月15日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也在近期公布的声明中透露,未来包括货币政策在内的宏观调控政策仍将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进一步理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保证货币信贷总量满足经济发展需要。从操作层面来看,接下来的时间要想进行信贷急刹车也不太可能,急热急冷对经济震荡更大。因此,今年的信贷投放总量将会创出历史新高,并且增幅惊人。

通胀伤害

大手笔的投资,天量的信贷投放,引发了相当一部分评论家和经济学家的担忧,他们认为这必将扭曲经济体的价格机制,引发通货膨胀。我们尚不能肯定通货膨胀是否一定发生,但我们可以分析通货膨胀对社会不同利益群体的影响。

首先,政府会比较认同。因为用再泡沫化来解决去泡沫化引发的问题,是一个单纯而直接的办法。在通货膨胀预期下,社会消费会受到刺激,会拉升经济增长率,那样的话,GDP“保8”将没有什么悬念。

其次,房地产商尤其是地方政府将成为最开心的群体。金融危机影响下的去杠杆化过程,使得房地产信贷困难,而销售大幅下降,流动性近乎冰点。今年第一季度的天量信贷已经给房地产企业及时输送了资金。在通货膨胀预期下,房产成为人们寄以希望的保值资产,因此房产销售有可能会再度火暴。房地产业市场火暴了,地方政府的财源又开始滚滚而来。

第三,国有垄断企业集团。在整个经济结构中,他们掌控的资源往往具有垄断性和稀缺性,在产业格局中占据上游位置。因此,他们的叫价能力强,可以转移通货膨胀带来的价格上涨;另外,在信贷发放结构中,他们近水楼台先得月,拥有大量的负债,通货膨胀正好是削减他们债务负担、保持垄断利润的良机。

那么,通货膨胀中受损最大的群体是谁呢?一部分是那些资产结构简单的群体――这包含大部分普通中产阶层,他们辛辛苦苦积累起来一些财富,但由于投资渠道狭窄,又缺乏必要的社会安全保障,因此大多数以现金形式储蓄在银行中。通货膨胀一来,他们的财富立即缩水,而他们在房贷、教育、医疗等方面的负担则会随着通货膨胀水涨船高。另一个深受通货膨胀打击的是社会底层,他们本来是最脆弱的群体,生存维艰,通货膨胀带来的物价上涨将把他们推向贫困的边缘。

第7篇

[关键词] 货币 通货膨胀 避险

刚刚过去的两年,堪称中国的经济年。从2007年的基金火爆、全民炒股,到2008年的金融危机,国人在这场过山车式的经济形势的变化中,第一次惊觉经济和自己以及自己的日常生活如此接近。面对目前严峻的经济形式,在校学子们同样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由于他们自身眼界和经验的局限,中职生很难正确地认识目前的社会形势并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中职生的德育教育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能从正确的角度来对待。但是在过去的教育中实践中,长期存在理论和实际脱离的现实,尽管现实中种种问题的答案,都能在德育书本中找到答案,然而脱离实际的教学在德育教育中就表现为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如何通过德育教育做到增加中职学生社会生存技能,提高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一直是中职德育教育的目标所在,也是中职德育教师们孜孜探求的目标。

以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切身观察发现,在过去的两年中,在全球经济经受考验的同时,深锁在象牙塔中的学生对于种种经济现象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笔者认为,应该抓住时机,从这些兴趣入手,摆脱过去德育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空洞的布道式说教,深入细致地引导学生分析探讨发生在周围的事件,从实际出发,使德育教育体现出实用性。

有的同学常常喜欢把追求金钱作为自己的人生重要目标之一,甚至有人将之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笔者认为,可以在《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揭开金钱的真面目,认识财富的本质,从而提升个人的社会生存能力。

一、认识钱的本质

钱,从经济的角度来说,叫做货币。在原始社会后期,剩余价值的产生使得交换成为了可能,于是有了物物交换。在这个时期,许多东西都充当过钱,例如,贝壳、丝帛等。所以,我们中文里面以“贝”为部首的字都含有金钱的意思,金钱也常称作“钱帛”。随着生产的发展,商品交换逐渐变成经常的行为,交换数量日益增多,范围也日益扩大。于是,直接的物物交换中常会出现商品转让的困难,就必然要求有一个一般等价物作为交换的媒介。最初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不固定的,它只在狭小的范围内暂时地交替地由这种或那种商品承担,当一般等价物逐渐固定在特定种类的商品上时,它就定型化为货币。 因此,货币的本质就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简单一点理解,货币就是一个介质,为了方便交换和计算价值,人们普遍采用用以衡量交换是否值得的一个媒介。

在很长一个历史时期,货币都体现为金属形式。马克思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这是由金银的自然属性决定的,金银具有体积小,价值大,易于分割,不易磨损,便于保存和携带等优点,金属货币流通占据人类社会相当长的时间。然而作为媒介物的铸币,在流通中会发生磨损,成为不足值的铸币。但这种不足值的铸币在一定限度内仍然可以像足值铸币一样充当流通手段,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从而使铸币有了可用其他材料制成符号或象征来代替的可能性。当这个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材料和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就成了我们现实中常见的货币――纸币,也就是钱。伴随着纸币的产生,一种新的社会经济现象也随之而来,这就是通货膨胀。

二、货币、财富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货币的本质是商品交换的媒介,纸币更加只是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价值符号。明白金钱的本质之后我们发现,人们所真正想追求的,并不是金钱本身,而是金钱可以购买到的种种物品,这可以用个更加准确的词,叫做财富。

马克思将财富理解为社会财富,并将社会财富归结为劳动产品。他认为财富具有使用价值,来源于劳动,劳动创造价值与使用价值。

哪些东西可以创造出价值和使用价值?说到底只有两个因素,人口和资源。这是一切财富产生的根本。财富不会凭空产生,需要人类通过劳动改造生产资料而创造出来的。只有蕴含人类劳动的才是财富,而且必须如此才能产生财富。财富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纸币只不过是代表财富多寡的一个符号。单位货币代表的财富越多就越值钱,反之则越不值钱。

纸币产生之后,发行多少数量合适一直是一个无法准确界定的事情。根据经济学原理,他认为纸币是货币金属的代表,是建立在基础之上的一种价值符号,间接发挥货币的职能。理论上纸币的发行量应以流通中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限度,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需要的金属货币量,纸币就会贬值,产生通货膨胀。而在实际上,自从纸币产生之后,通货膨胀就成为了一个社会中常见的经济现象。通货膨胀的最直接后果是你手中的钱不再那么值钱,同样数量的钱只能买到更少的东西。纸币时代,通货膨胀是不可避免的。

三、通货膨胀下个人如何避险

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波及全球,中国亦不可避免地卷入其中。为了应对目前的危机,各国都在注入流动性。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显示,2009年1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6%(上年同月为上涨2.4%),同比由上月的下降转为上涨。环比上涨0.3%。这是CPI自今年来连续9个月的负增长之后,首次转正。这也意味着国内存在通货膨胀预期。

认识了金钱与财富的真面目之后,启发学生思考: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个人如果避免可能到来的通货膨胀给自己造成损失呢?手中掌握的货币,会在通胀之下变得不值钱,要达到避险的目的就要从财富的本质―人口和资源入手。

人口本身也是一种资源。在任何国家,土地、矿产资源、能源资源等都是国有的,因为涉及到国家安全,不可能由某个人掌握,那么作为国家中的普通一员,所能掌握的资源就是自己本身的人力资本。而知识、技术都是充足自身资本的有力武器。因此,我们要尽可能地掌握财富,实际上,真正的钥匙就掌握在人自己手里,学生坐在教室当中学习,就是在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提高劳动者创造财富的能力。随着这个能力的提高,人要获得金钱也就相应地变得越来越简单。

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回答现实生活中困扰学生的问题,从实际和理论两个方面可以凸显学习的重要性,明确学了是父母对自己的期望以外,还是自己今后安身立命,开创人生的关键所在。从学生感兴趣的金钱入手,抽丝剥茧地层层分析,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认识自己想要追求的真正目标,能为他们正确树立金钱观和人生价值观指明方向,也能达到德育教育的实用性。

参考文献:

[1] 程树礼.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第8篇

[关键词]巴西;恶性通胀;治理;启示

20世纪80-90年代,巴西曾出现了恶性通货膨胀。为了应对高通胀,巴西货币当局用了20年时间,并两次更换流通货币,才使经济进入了平稳发展。从经济发展的历史角度,总结巴西治理通胀的经验,探讨巴西政府的经验教训,无疑对中国政府治理通货膨胀具有借鉴作用。

关于上述时期巴西迅速从温和通胀转化为恶性通胀的原因,Cardoso认为是国际收支危机和克鲁扎多的大规模贬值,而克鲁扎多的失败则是因为巴西政府采取的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缺少财政紧缩政策配合。高通胀不仅影响了消费者,也对企业经营和投资决策产生了影响,Ter-Minassian指出,由于通胀带来高利率,在1980-1990年代初期,使得巴西企业经理在债务融资时格外谨慎,从而使得1990年代的巴西企业比其他国家企业融资杠杆比例更低。

不同学者对巴西中央银行在治理通胀过程中所采取政策的效果判断也存在差异,Donlbusch指出,1985-1986年巴西提出的以工资一价格联动管制、汇率固定制、财政修正以及大幅度扩张名义货币量为核心的稳定计划,在经济和政治中取得了成功。Roger(2009)以巴西等南美洲国家为例指出,尽管大多数国家的通货膨胀范围经常缺失,但存在通货膨胀目标制国家的通货膨胀的治理效果和经济增长明显优于缺少这个目标制的国家。I.Jacome指出,中央银行注入额外的货币进入金融体系通常会导致货币政策出轨,加剧宏观经济和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

一、巴西: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交织的50年

巴西经济快速增长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其经济曾以两次“巴西奇迹”引起全球关注,也曾以恶性通胀成为全球典型,经过50年发展,巴西已经逐步成长为全球经济重要力量。20世纪50年代,巴西政府采取了进口替代战略,通过制定和实施《发展纲要》,重点发展了包括能源、运输、粮食、基础工业和教育等5个领域内的30个重点项目,推动巴西经济出现了战后第一轮高速发展。1957-1961年,巴西农业产值年均增长5.8%,工业产值年均增长10.7%,通讯与运输增长8.7%,GDP平均增长8.3%。更重要的是,由于产业链扩张,巴西经济结构也得到明显优化,改变了单一的农产品生产国地位,工业发展开始起步,尤其是汽车工业开始初步得到发展。

巴西经济虽然出现了高速增长,但是也出现了恶性的通货膨胀。在《发展纲要》实施的5年时间内,巴西的通货膨胀率分别为7%、24.1%、39.4%、30.6%、47.7%。迅速发展的通货膨胀不仅严重影响了经济正常运行,而且引起了政局动荡。此后巴西历届政府上台后首先面对的问题是治理通货膨胀。

由于巴西政府和民间储蓄不足,而实施《发展纲要》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资金的主要来源就依赖于财政赤字和对外负债。在政府的主导下,巴西货币发行量高速增长,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4.7%,1959年巴西流通领域的货币量比1956年增长1倍以上,由此导致经济中出现严重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率也逐年攀升。1964年巴西推行了金融改革,一方面加强金融体系建设,以扩大经济建设资金的来源,提高金融体系的效率;另一方面将通货膨胀指数化,根据预期的通货膨胀率确定产品价格、工人资,以缓解通货膨胀对经济的不利影响。

通货膨胀指数化是一把双刃剑,虽然短期内它缓解了通货膨胀对经济的不利冲击,但通货膨胀却以预期的形式长期存在于经济中,由此导致了通胀阴影在巴西经济中挥之不去。通货膨胀指数化预期使巴西资本形成更为困难,企业和居民过度消费,储蓄意愿下降。由于居民和企业储蓄率下降,资本形成机制遭到破坏,降低了巴西经济发展的后劲,因此,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巴西经济发展出现滞胀,一方面高通货膨胀现象继续延续(1962-1967年,巴西通货膨胀率分别为81.3%、92%、34.5%、38.2%以及24.9%);另一方面经济增长出现下滑势头,同期GDP增长率仅为1.5%、2.9%、2.7%、5.1%以及4.8%。

由于经济滞胀,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巴西政府放弃了既有的经济发展战略,由“进口替代型”转向“出口主导型”,以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由于巴西资源丰富,以国际市场为导向的发展战略的优势很快显现出来,1968-1974年巴西经济出现了第二轮高速增长,GDP年均增长率超过10%,工业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2%,农业增长率为5.9%。同时,困扰巴西政府和人民的通货膨胀逐步得到控制,通货膨胀率逐年下降,1968-1973年巴西通货膨胀率分别为25.5%、20.1%、19.3%、19.5%、15.7%以及15.5%。

1974年初,巴西政府通过了《第二个全国发展规划》,大力引进外资,并扩大国家信贷规模,以图加速经济发展。这两种手段均直接增加经济体系中的流动性供给,导致通货膨胀抬头,到20世纪70年代末,巴西通货膨胀重现20世纪60年代快速上升势头,1978年和1979年巴西平均通胀率为44.2%,对20世纪80年代巴西经济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巴西经济开始出现滑坡,1980-1989年,巴西GDP有5年出现负增长,10年内年增长率仅为2.2%,远低于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经济增长率,但通货膨胀率却逐渐失去控制,1980-1985年,巴西年均通货膨胀率为343%,1986年以后,巴西通货膨胀形势迅速恶化,甚至还出现4位数的通货膨胀率(见上图)。

二、巴西恶性通胀产生根源及治理

巴西出现恶性通胀的主要原因如下:

1、政府财政开支庞大。一方面巴西政府为公务员提供相对优厚的待遇;另一方面巴西政府为了发展经济,加大了政府投资,由此导致巴西的财政赤字高达GNP的8%-12%。在缺少其他资金支持的前提下,巴西政府被迫依靠发行货币来弥补财政赤字,因此巨额财政开支是造成巴西恶性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

2、货币发行量过多。为了拉动经济发展,巴西政府大量发行信贷,推动企业投资,而巨额财政赤字也有赖于发行货币来支持,因此巴西的货币发行保持高速增长。这两个原因均表明,巴西恶性通胀源于货币严重超量发行。如下表所示,巴西恶性通胀与其货币发行增长速度几乎完全相对应,这印证了弗里德曼的那句话:“通货膨胀问题本质上是货币现象”。

由于巴西恶性通胀源于流动性严重过剩,治理恶性通胀的关键便是消除过多的货币供给。1986年,巴西开始不断推出改革措施,前后总计推出6个反通货

膨胀政策,其中较成功的有克鲁扎多计划和雷亚尔计划,克鲁扎多计划主要包括:废除原有货币,以克鲁扎多代替克鲁赛罗,新旧货币的币值之比为1:1000;继续采用固定汇率制度,确定新货币兑美元的汇率为1美元=13.84克鲁扎多;冻结物价水平,冻结期限为1年;冻结工资水平;取消浮动利率的国库券,发行固定利率的国库券;取消指数制,改变工资和物价基于预期通货膨胀率调整的指数制;建立失业保险制度。这一计划基本涵括了经济生活的主要方面,有效消除了市场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实施以后通货膨胀率迅速下降。但是1986年年末及以后,巴西通货膨胀速度进一步加快,标志克鲁扎多计划的失败。1993年12月,巴西又制定了《雷亚尔计划》,该计划包括:压缩财政开支以削减财政赤字;出台货币价值参照指数,以此作为工资和产品价格变动的基础;废除克鲁扎多,发行新货币雷亚尔,新旧货币币值之比为1:2750,同时实施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雷亚尔计划》在巴西取得了显著效果,自1995年开始,巴西通货膨胀率显著回落,1996年巴西的通货膨胀率已经下降到两位数,此后继续下降,到2007年第3季度进一步降低至4.01%,这标志巴西的反通胀政策目标基本实现。

三、对中国的启示

同为发展中国家,巴西和中国政府都有加快发展经济的需要。巴西政府为了加快经济发展,不顾货币发行纪律,滥发货币,导致经济体系的流动性严重过剩,使经济体系连续数十年出现恶性通货膨胀。最终巴西政府经过两次发行新货币,连续实施治理通货膨胀的各种措施,才最终解决这一严重问题。当前,中国面临的通胀形势远比巴西复杂。从国际经济和金融形势看,美、日在次贷危机和地震危机冲击影响下,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通胀输出殃及众多国家;从国内经济形势来看,中国政府为应对危机,货币政策也过于宽松,信贷投放、政府投资规模一再膨胀,成为中国当前通胀势头抬升的重要影响因素;从国际货币体系来看,次贷危机后世界储备货币美元的信誉已经遭到极大损害,欧元区经济问题不断,短期内欧元仍然难撼美元国际地位,而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国际市场对人民币需求不断抬升,加上中国政府的外汇集中管理政策,使得国际投机资金押宝人民币升值,热钱进出不仅规模增加,频率也在加快,由此导致外汇占款数额不断攀升。这些因素均表明中国治理当前通货膨胀的难度不可低估。但是,巴西的经验和教训对中国通胀治理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严明货币发行纪律

巴西经济体系出现恶性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是货币发行过多,当经济体系无法吸收过多的流动性时,通货膨胀现象就不可避免。在通货膨胀治理方面,巴西采取的通货膨胀让政策取得了较好效果,Knight认为,清晰的通货膨胀目标至少具有三个突出优点:提高政策透明度,使公众更好的理解中央银行的政策目标;前瞻l生通货膨胀目标使政策制定者在平滑冲击时,货币政策不会过度反应;通货膨胀目标制还会促使中央银行负责,提高其政策的可信度。同时,要求政府采取可持续的财政政策,首先要禁止中央银行自动为财政赤字融资。

对于中国而言,要治理通货膨胀就必须控制货币发行量。历史上中国曾经由于货币供给过多而引起了明显的通货膨胀。当前因国内外多种因素引起的流动性过剩仍然是中国通货膨胀上升的主要原因。因此,中央银行必须严格控制社会信用投放总量,要限额发行现钞,同时综合采用数量和价格工具,强化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的政策效果,建议央行以GDP增长速度为基础,适当考虑通胀因素和货币流通速度,综合决定广义货币供给M2的增长速度。按照当前经济发展态势,笔者认为M2增长率以15%左右为宜。

(二)科学调节财政资金收支

巨额财政赤字及由此导致的货币发行过多是巴西出现恶性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财政赤字不是中国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2l世纪以来,中国经济进入了持续快速增长通道,税收高速增长弥补了不断扩大的财政支出,财政赤字规模十分有限。但是随着财政收入激增,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储蓄也快速增长并沉淀于金融体系,成为信贷扩张的重要基数。、

此外,各级政府为了拉动经济增长,以财政资金和银行融入资金大规模直接投资,也成为需求拉动型通胀的重要推动力。为此,建议我国政府把握经济周期的繁荣阶段,加速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特别是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并综合考虑企业生产经营环境的变化,科学调节中小型企业税负,以提高企业活力和经济运行质量,减少金融体系沉淀的财政资金,间接降低社会信贷扩张基础。

(三)税收和汇率等多种政策搭配使用

巴西在治理恶性通货膨胀时,综合采用了价格管制措施、汇率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连续多次改革才实现了稳定物价的政策目标。当前中国经济体系的流动性过剩已经逐渐导致通货膨胀率日渐上升,必须多管齐下,采取有效措施预防通货膨胀继续上升危及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适当提高人民币汇率弹性是当前中国政府的重要选择之一。自从中国第二次汇改以来,人民币对外汇率重新进入单边升值通道,这种倾向使得大量境外资金流入中国,短期内不仅增加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在当前的汇率政策下也迫使央行投放本币稳定汇率,央行固然可定期在公开市场发行票据冲销外汇占款,但其不断扩大的规模和不断提升的冲销成本也将使央行在长期中操作空间越来越小,最终影响到经济体系的货币存量,因此建议央行提升人民币对各种货币的汇率弹性,改变单边升值预期,遏制境外资金流入。

第9篇

关键词:通货膨胀 CPI 原因 治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F120.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5-0009-02

一、目前中国通货膨胀的状况

通货膨胀是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持续全面上涨的状况。通货膨胀的衡量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目前国家统计局有六类物价指数,它们分别是: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但人们最关注的三种,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 PPI) 以及GDP 平减指数( 指按当年价格计算的GDP对按固定价格计算的GDP 的比率) 。其中,CPI指标最为常用,它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的数据,2011年1―6月,中国CPI为104.9、104.9、105.4、105.3、

105.5、106.4(均以上年同月为100)。从中可以判断中国今年上半年的通货膨胀率在5%以上,虽然仍处可控范围,但已处于高位运行,需引起我们的关注。本文将探讨是什么原因引发了通货膨胀,又该如何治理中国现阶段的通货膨胀。

二、目前通货膨胀的原因探索

1. 产出缺口。所谓产出缺口,就是现实产出与潜在产出的差额占现实产出的百分比,即实际产出围绕潜在产出上下波动的程度。很多国家的央行或政府经济部门都将产出缺口作为分析预测通胀压力的重要指标。现实产出大于潜在产出所形成的缺口称为通货膨胀缺口(inflation gap)。如果现实产出大于潜在产出,经济中存在着过度需求,经济社会的价格水平就会普遍上升。2010年以来,中国产出缺口为正且不断攀升,经济呈过热状态,存在过度需求,导致一般价格水平普遍上升。因此产出缺口的存在,是决定通胀的一个基本力量。

2.货币信贷量过快增长。20世纪中叶,弗里德曼提出了现代货币数量论,认为通货膨胀在本质上是一种货币现象,是由于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超过实际需求量而造成的,控制通货膨胀的措施主要是减少货币的供应量,因此控制货币供给的中央银行最终控制通货膨胀率。如果中央银行保持货币供给稳定,物价水平也将稳定。如果中央银行迅速增加货币供给,物价水平将迅速上升。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满足快速复兴经济的需要,中国实行了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信贷与广义货币M2持续增长,2010年末,广义货币M2余额72.58万亿元,同比增长19.7%,2009年银行贷款余额环比增长32%,货币投放量增速远远超过GDP增幅,这二者之间的巨大的差距就为通货膨胀买下了隐患。

在货币供应量指标M2中,短期内只有“真实交易货币”能直接对物价起推动作用,分流进入资本市场的货币对物价只形成间接影响。短期内不可以高估货币对物价的推动作用。这里“真实交易货币”是指真正发挥商品和服务交易媒介的那部分货币,另一部分用于投资目的的货币,如买卖股票的货币,对消费价格的影响并不直接,而只是通过财富效应对消费品价格产生间接影响。

3.经济结构因素变动。在经济活动中,各个部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不一致。但是生产率提高慢的部门和非开放性部门在工资和价格等问题上都要求和其他部门享受一直的待遇,这就导致了通货膨胀。中国经济发展明显呈现出如下特征:东部沿海城市对外开放程度高 经济发展速度快 经济效率高,而中西部企业尽管有国家政策扶持仍然相对封闭经济效率低下,地区发展不平衡;服务业和加工业等蓬勃发展和重工业、制造业等发展缓慢,而去年的金融风暴和今年的经济复苏也造成了地区间和部门间发展不平衡的速度加快,这些都是造成今年通货膨胀的因素。4.汇率的变化。现阶段人民币面临升值的压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2010年末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6.6227元人民币,比上年末升值3%,而且一年期美元利率远低于人民币利率,而中国的经济发展又呈现出良好的态势,所有这些,都导致了国际热钱的不断涌入,表现在:截至2010年末国家外汇储备28 473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4 481亿美元。外汇流入1美元,央行就得收回去发7元人民币,这就导致基础货币增加。

5.通胀预期。通胀预期导致居民的抢购、囤积行为,由于预期具有传递性,通货膨胀预期很容易在居民中形成一种主流预期,而预期又具有应用性,居民就很容易把这种预期应用到现实的经济行为中。在这种强烈的通胀预期指引下,人们已经预感到通货膨胀的来临,为了避免在通货膨胀真的到来时手中货币贬值,家开始对商品进行抢购囤积,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为的短缺局面,从而对物价产生了上涨的压力。而通胀预期还会影响货币流通速度。通胀预期的应用性导致人们的抢购行为过程中,货币流通速度便会加快,从而增加货币流通量,等价于货币当局增加货币供应量的影响。

三、目前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

1.完善CPI体系。我们可以感觉出,中国官方统计出来的CPI指数与实际居民生活消费价格变动不一致,这说明中国的CPI 体系存在缺陷,使政府不能准确地了解中国通货膨胀的现状和严重性,就不能采取有力的手段解决通货膨胀的问题。中国CPI指标体系的缺陷在于官方一直在强调作为国际惯例,CPI不包括商品房价格,而且居住类权重过低(13% 左右,国际惯例是 30% 以上),其基数过低,而食品类占 CPI 权重为 33.6%,食品类通常是通货膨胀最后波及的环节。(1)建议按照收入的高、中、低,推出CPI的分类指数,并且要及时根据现实情况,改进居民收入统计的分组标准。(2)将商品房价格纳入其中,同时合理的调整各方面的比重。(3)要逐年对分类权重进行微调,以体现权重的变化,保证CPI数据的完全真实、准确。

2.央行实行货币从紧的政策。中国通货膨胀的实质是货币问题,资金过多地流向地产部门以及与地产相关的行业,造成其他行业,主要是食品等由中小企业投资的行业资源不足,供给下降,故物价上涨,而现在中国的房地产出现泡沫,如果不遏制可能会出现崩盘的现象,到时候经济损失更加惨重,因此得通过央行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来解决,其中最主要的手段是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3.抑制房价过快上涨。房地产价格在整个价格体系中,处于基础价格的重要地位,住房作为价值量最大的生活资料,必然纳入劳动力再生产成本,因而住房价格作为劳动力要素价格之一,也就影响到商品的生产成本,最终影响到一切商品的价格。2009年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逐渐复苏,房价再次暴涨又引起了人们对房地产泡沫讨论的升温,一些热点区域的房价甚至一个月上涨超过10%,一年上涨超过100%。国家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已经起到了一些作用,但是对房子的消费依然占到了居民一生收入的绝大部分。所以目前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对于缓解通货膨胀的压力至关重要。

4.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国外的发展早已积累了很多的经验。如英国在治理其1979―1981年的通货膨胀中,多次调整工业结构,提高竞争力,在工业结构调整方面采取了建设性干预政策,即增加对高技术工业的财政帮助,刺激传统工业企业在改造中大量运用新技术工艺,倡导竞争,实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鼓励职工持股等。而法国在治理经济危机时以科技进步为推动力,加速产业结构调整,为陷入衰退的传统部门注入了新的活力,为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同时收缩传统工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由劳动和资本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化。中国在解决现有问题上也应借鉴其方法,采取宏观调控,以干预手段保持市场价格的基本稳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措施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1)调整工业结构,收缩传统工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2)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由劳动和资源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变。通过上述措施,努力将劳动生产率的速度提高到快于要素成本提升速度的水平,提高要素投入产出率和全要素生产率。这样,才能根本解决成本推动所导致的通货膨胀威胁,最终促进经济在长期内快速、平稳地发展。参考文献:

[1]谢太峰,王子博.论中国近期的产出缺口与通货膨胀[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2) .

[2]何莹,周宁宁.对货币供应与通货膨胀关系的研究[J].求索,2010,(6).

[3]肖楠,王璇.现阶段通货膨胀预期产生的背景影响与管理[J].宏观经济观察,2010,(6).

第10篇

[关键词]CPI 特点 认识和分析

2010年10月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4.4%,涨幅比上月扩大0.8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7%,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扩大,比较准确的反映了物价水平。但是公众的感受同CPI数据不一致,CPI只是反映了趋势并不全面, CPI未反映真实通涨水平。这一感觉是源于对CPI的不充分理解,以下是我对CPI的一点分析。

一、CPI的概念

CPI是英文Consumer price index的简称,我国称之为城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它是针对城乡居民购买生活消费用商品和服务所支付的价格而编制的价格指数,反映物价变动的程度。由于所涉及内容直接关系到居民生活,它是国民经济中研究价格变动、测定通货膨胀及其影响的重要经济指标。

二、CPI的计算方法

编制价格指数的商品和服务项目,具体包括:食品、烟酒及其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和维修服务、医疗保键和个人用品、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等八个大类,251个基本分类,约700个代表品种。计算过程是:第一、选择代表规格品。第二、抽选价格调查点。第三、计算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权数。第四、价格调查及计算平均价格。第五、计算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计算公式是 CPI=(一组固定商品按当期价格计算的价值)除以(一组固定商品按基期价格计算的价值)乘以100%。

三、CPI的特点

1.相对性

CPI是总体各变量在不同场合下对比形成的相对数。如2010年4月份全国CPI同比上涨2.8%,是2010年4月份价格水平和2009年4月份的价格水平相对比然后减1算出的涨幅。并且把2009价格水平当作基础,且为100。所以报告期CPI指数的大小直接受基期水平的影响,是相对于基期水平而言的,具有相对性。

2.综合性

CPI是反映一组变量在不同场合下的综合变动水平。既包括常用的商品也包括不常用的商品。它是由选择的代表规格品和服务通过综合后计算的价格指数,以反映消费价格的综合变动水平。而公众对物价上涨的感受往往是对单一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化的感受,而且时点性特别强,造成自我感觉同CPI数据的不一致。

3.平均性

CPI是总体水平的一个代表性量。CPI指数进行比较的综合数量是由选择的代表规格品和服务作为代表性量,这本身就具有平均的性质,并且两个综合量的对比形成的指数反映了个别量的平均变动水平,所以说CPI是反映了多种商品和服务项目的平均变动水平,其中既包含有上涨的商品,也包括了下跌的品种。CPI不可能与生活中的每一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一一对应。由于CPI指数具有平均性,就会通过平均将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之间的差异抽象化,反映了总体价格的集中趋势。

4.CPI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所谓通货膨胀,是指在一段时间内,一般物价水平或价格水平持续、显著上涨的经济现象。其本质就是流通中的货币大于实际经济所需的总量。这样物价水平就会持续上涨,货币就会贬值。而如何衡量通货膨胀常利用通货膨胀率。它是指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在现实生活中通货膨胀率常是用各种价格指数来衡量的,如CPI、PPI和GDP紧缩指数。如果用CPI来衡量价格水平,则通货膨胀率就是不同时期的消费价格指数变动的百分比,即通货膨胀率 = (报告期CPI - 基期CPI )/基期CPI *100% 。假如一个经济体的消费价格指数从去年的100增加到今年的112,那么这一时期的通货膨胀率就为 T=(112-100)/100*100%=12%,就是说通货膨胀率为12%,表现为物价上涨12%。

但是通货膨胀不等于CPI,从二者的概念来看,通货膨胀是原因,CPI增幅变大是表现。CPI表示物价的高低,和通货膨胀有正向关系。通货膨胀越历害,CPI增幅就是正号绝对值越大。理论上通胀不可能为负数,但是CPI经常是负值。如果CPI指数升幅过大,表明通胀已经成为经济不稳定因素,央行会有紧缩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危险,从而造成经济前景不明朗。因此,该数据过高的升幅往往不被市场欢迎。CPI能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通膨率,但不一定CPI上升就一定是通膨,一般说来当CPI>3%的增幅我们称为Inflation,就是通货膨胀;而当CPI>5的增幅时,我们把它称为Serious Inflation,就是严重的通货膨胀。2010年10月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4.4%,说明宏观经济运行中出现了通货膨胀。它是一个总指数。而居民感受上涨最为强烈的是食品价格,食品价格上涨了10.1%。所以说CPI增幅较为客观的反映了通货膨胀。

5.CPI与房地产价格的关系

准确地说,在我们的CPI当中,是不直接包括商品房销售价格的,但是包含了居住类的价格。在居住类价格当中,包括了建房和装修材料,包括租房的租金,包括对公房的房租和私房的房租,以及其他费用。也包括自有住房,包括房屋贷款利率的变化,物业管理费用、维修费用等等,这实际上都是与房价密切相关的。

为什么在CPI当中不直接包括房价?首先,国际统计上大家都讲究可比,各国的CPI当中都不直接包括房价,都是通过间接的方式,像贷款利率、建筑材料、房屋租金等等,都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所以各国之间为了可比,必须要统一。第二,房屋的购买是一种投资行为,只有每年的日常消费才构成消费,所以房屋是耐用品,要至少消费50年或者更长,所以通常是把它放到每一年去算。CPI统计是按月调查即期的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化,房价不符合统计要求。房价价格的变化有专门的房屋销售价格指数。

所以,我们只有全面认识和分析CPI,才能正确理解和使用CPI。

第11篇

高一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是整个经济生活的起点,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上好本框的内容非常关键,能为后面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作为教师,应该对此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教材指出“购买商品需要货币,商品和货币似乎是一对孪生兄弟,其实,货币的出现要比商品晚得多。货币既不是神创造的,也不是圣贤发明的,而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里既讲到商品和货币的区别,又分析了商品和货币的联系,既点出了货币神秘面纱的现象,也要求我们由此揭示货币的本质。我认为,上好本框题的内容,必须处理好商品和货币中的几对关系,才能真正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

一、正确把握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正因为商品有某种或多种效用,才被人们用来交换,以满足人们的种种需要,离开了使用价值,商品就无从谈起。所以说,任何商品都有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一种物品能够成为商品的前提和基础,是商品的基本属性之一。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劳动形成价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够以一定的比例进行交换,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共同的东西,有着商品交换双方公认的交换依据和尺度,这个依据和尺度不可能是使用价值,(因为不同质的东西,无法进行量得比较,)这个共同的东西,只能够是都耗费、凝结了一定量的一般性人类劳动,都消耗了劳动者一定的体力和脑力,即都有一定的价值。从而,为商品交换提供了参照标准,即商品价值量的大小。

由此可见,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离开了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就既不会产生,也无法存在。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体现了人与物、人与自然的关系;价值则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本质属性、特有属性、公有属性,体现了人与人这间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商品生产者要获得价值,必须让渡使用价值,消费者要获得价值,就必须支付价值。

二、正确把握货币基本职能之间的关系

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所谓货币的基本职能,就是货币在经济生活中所起到的基本作用。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是货币与生俱来的功能,是货币最基本的作用,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才是货币。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它直接起源于商品交换领域,又极大地促进了商品交换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对于任何一次具体的商品交换过程来看,首先要明确交换的基础和依据,即确定商品价值的大小,于是货币就充当了衡量商品价值大小的工具,具备了价值尺度这一基本职能。在交换双方就商品价值大小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再通过货币这个中介进行交换,使商品交换得以顺利进行,由此产生了货币的又一基本职能,即流通手段。可以说,流通手段这一职能是建立在价值尺度的基础之上的,价值尺度职能的行使为流通手段职能的执行创造了前提条件,而流通手段职能则是价值尺度职能的目的和归宿,两者同时具备,共同构成货币的两种基本职能,共同担当货币的两项基本历史使命。

货币之所以能够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有价值,因而能够衡量一切商品的价值。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或者想象中的货币;而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必须用现实的货币,不能用观念上的货币。

三、正确处理货币基本职能与货币一般职能的关系

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与身俱来的,是货币的基本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都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形成、派生出来的。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产生其他职能的基础。价值尺度的职能使商品具有价格,这样商品才能出卖,货币才能充当交换的媒介,成为流通手段。具备了这两种职能,货币才能成为一般等价物。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贮藏起来,就执行了贮藏手段的职能。随着商品流通的发展,商品的让渡同价格的实现在时空上出现了分离,产生了延期付款的现象。在赊销赊购过程中,货币被用来偿还债务。后来,它又被用来支付地租、利息、税款、工资等,货币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作用的货币,就是世界货币。能够充当世界货币的,必须是有价值的货币商品,如黄金、白银等货币商品。所以,如果没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职能,货币就不可能充当一般等价物,就不可能具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得职能,因而,也就不会出现世界货币这一职能。

四、正确处理商品基本属性与货币基本职能的关系

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与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有着密切的关系,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来源于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既然是商品也就一定有使用价值,即能够满足人们生活中的某种或某些需要。货币的职能就是指货币在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也就是货币的使用价值;所谓货币的基本职能就,就是货币所起到的基本作用。同时,既然是商品,就具有一定的价值,故能够用来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大小,能够充当价值尺度。所以,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与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会死统一的。

五、正确处理货币的本质与货币的职能的关系

货币的本质决定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是货币的本质的集中表现。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即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可以直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并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商品。因为货币是可以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商品,就使它具有价值尺度的基本职能;又因为货币可以直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又使它具有流通手段的基本职能。正因为货币具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这两大基本职能,货币才成为商品“王国”中的“国王”成为商品经济中人们竞相追逐的目标。

六、正确把握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的关系

第12篇

摘要:从最初的“豆你玩”、“蒜你狠”到“姜你军”、“糖高宗”…从最初的猪肉、蔬菜、鸡蛋、食用油,到后来的快餐、方便面、苹果、牛奶…去年开始大量日常消费品价格纷纷上涨,“物价上涨”成为人们日渐关注的一个话题,直到年底,物价接力走高,就像一副被推倒的多米诺骨牌,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但凡有关衣、食、住、行的价格都在上涨,“通货膨胀”也慢慢被人提出来。然而这种现象到底是“物价上涨”还是“通货膨胀”?本文旨在结合现阶段经济现象分析这两个名词,找出其区别于联系,以期能帮人们认识当今现象的实质。

关键词: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区别联系

2010年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度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1 年1 月20 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 年中国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持续上涨,从年初的1.5% 一直上涨至11 月份5.1% 的高位,12 月份CPI 同比上涨4.6%,环比上涨0.5%,全年涨幅为3.3%。由此可见,CPI的上涨已经是一个很显著的现象。

通货膨胀始终和物价上涨相连,并且在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把物价上涨与通货膨胀划等号,但从理论上分析,通货膨胀与物价上涨还不是完全一致的同一概念,两个不同的经济范畴自然有其区别于联系。

一、从定义来看

通货膨胀是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在经济学上,通货膨胀是指整体物价水平持续性上升,一般采用消费价格指数CPI来衡量,国际上,CPI连续6个月在超过3%,就称为通货膨胀。

物价上涨是指一般物价水平的普遍上涨。所谓一般物价水平是指包括所有商品和劳务价格在内的总物价水平。

通货膨胀是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一般说来,通货膨胀必然会引起物价普遍上涨,但不能说凡是物价上涨都是通货膨胀。如某些商品如牛肉或房租等价格上涨,并不就是通货膨胀。因为一些商品价格上涨,而另一些商品的价格可能下降,二者相互抵消。只有各种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普遍上升,才能使货币的购买力降低。

可见,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不能等同。通货膨胀包含物价上涨,但是通货膨胀这个概念有一个假定前提,就是说这个物价上涨主要是从需求面,特别是货币因素造成的。

二、从形成原因来看

共同原因:

(一)货币因素

首先,2008年爆发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及时采取强有力的干预政策,投入巨资“ 救市”,2009年除投入4 万亿财政资金,并增加了数万亿信贷资金,我国外汇储备到2011年3月已经增至3.044674万亿美元,。2010 年12 月M2 的余额高达725774.05 亿元,约合近11 万亿美元,而美国同期货币供应量M2只约8.8 万亿美元,我国GDP只相当于美国的1/3,货币供应量却超过美国1/4。

其次,西方各国政府为摆脱金融危机纷纷增发货币,对我国也产生了较大负面影响。2008 年,西方各国投入数以万亿计的美元、欧元,大大增加了世界市场的流动性,从而推高了全球物价水平;奥巴马政府上台后又两次推行大规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2009年3月18日美联储首次实行量宽政策,购进总额1.5万亿美元的长期国债、抵押证券、“两房”债券;2010年11月3日美联储又实行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

对于物价而言,如此巨额资金投入市场,对缓解金融危机,刺激经济迅速复苏和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货币供应量的快速增加也造成了较大的物价上涨压力。而且由于美元占据世界储备货币的霸权地位,美国增发的货币很大一部分迟早会流入包括我国在内的新兴国家,寻求更高回报,使新兴国家面临货币汇率上升压力,制造资产泡沫,推高商品价格。

对于通货膨胀而言,当货币供应的增长率大幅度的超过了经济的增长率,在缺乏价格结构调整机制以及完善的金融市场的情况下,多余的货币就会进入流通市场,变为现实的购买力,从而导致货币供求失衡,引起物价总水平的上涨。货币发行量过大是导致长期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过多的货币投放量就会引起流动性过剩,流动性过剩就会有投资过热现象,以及通货膨胀的危险。

(二)非货币因素

1.需求拉动

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增长带来的不利影响,应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我国开始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出台更加有力的扩大国内需求措施。2008年年底,中央出台了4万亿的刺激投资需求的计划,这个计划在刺激积极、恢复增长方面已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2010年中国经济比上年增长10.3%,而当前的物价上涨也是近几年连续超过10%的经济增长所累积的收入效应的正常释放。

2.成本推动

首先,受到国际粮食储备下降、国际价格传导及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世界范围内出现了“粮荒”,粮食价格普遍上涨,而粮食又是食品产业链的源头,能在较大程度上决定食品价格的走向;其次,由于国际市场上美元持续走软,导致石油、有色金属等原材料价格急剧攀升,给我国带来了很大的价格上涨压力;再次,劳动力成本的增加可能成为推动价格上涨的重要因素,今年以来,珠三角和长三角“民工荒”凸显了农民工用工成本上升的压力。随着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纷纷上调最低工资标准,部分上涨的劳动力工资成本最终将会转移到相关产品的价格中。

不同原因:

影响物价上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以上几个因素外,还有以下几个重要因素:

(1)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如果货币价值不变,商品价格则由商品价值决定,商品价值增加了,商品价格就会随之上涨。这里,价格上涨是由商品价值增加引起的。

(2)如果商品价值不变,生产货币(金银)的社会劳动生产率变化了,也会引起货币自身价值的变化。商品价格与货币价值是成反比的,如果货币价值减少了,商品的价格就会上涨。在这里,价格上涨是由货币价值减少引起的。

(3)在我国进行价格改革,克服某些商品价格既不反映价值也不反映供求关系的不合理现象,调整不合理价格体系时,由于一般是通过提高价格低于价值的那些产品,如大幅度调高粮食棉花等产品价格,以便理顺价格关系,这样不可避免地也会使价格上涨。在这里,物价上涨是由国家对物价进行结构性调整而引起的。

(4)对市场和物价的管理放松,流通秩序就会比较混乱,乱收费用、垄断价格、牟取暴利、搭平涨价、攀比提价、漫天要价、欺诈宰客等等自行性涨价现象也会比较普遍,同样会引起物价上涨。

三、从影响来看

共同影响:

(一)对居民家庭生活的影响。CPI调查的范围基本涵盖了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用,价格高低变化与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息息相关,特别是其中的食品类、衣着类。价格上涨会使老百姓的实际购买力下降,会直接或间接影响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特别是粮、油、肉、蛋等生活必需品价格大幅度上涨,使低收入居民的食品消费在总支出中比重加大,会给低收入居民生活带来较大压力。

(二)对企业的影响。从生产角度来看,物价的上涨会增加生产成本,若产品不提价,则企业利润会减少,进而影响职工收入水平。另一方面,职工作为消费者,购买力下降易导致商品销售不畅,从而企业资金流通不顺,融资成本增加,造成企业间债务增加,减少生产,甚至出现企业倒闭、破产、工人失业等情况;若企业为了保持利润水平而对产品售价相应地提高,则会引起工业品价格上涨,并带动使用该产品的其他行业的价格升高,最终拉动消费品价格上涨。

不同影响:

通货膨胀对国家经济发展可能造成的影响:

1.社会不和谐的现象会大量增加:通货膨胀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损害,其所造成的货币的贬值也会触及到大家都极为敏感的收入的分配。收入分配不合理,人民生活水平就得不到整体的上升,许多社会不和谐现象就会无法避免的产生,不利于国家的安定团结。

2.国内商品出口的竞争力下降:只要通货膨胀的程度较为剧烈,国家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就会极大的削弱。这对于本就已经处于困境中的出口行业而言更是雪上加霜。此外,通货膨胀还会造成我们的黄金与外汇储备的大量流失,只要持续一定的时间,汇率必定会贬值。

3.对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价格上涨会导致货币贬值,引起通货膨胀。国家会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调整。如国家调整财政税收政策和货币政策等。

4.对股市的影响。俗话说“通胀无牛市”,在通胀环境下,政府往往采取紧缩政策,控制货币发行,放缓经济增长速度,因而极易造成股价下跌,股指下滑。

四、结论

由此可以看出,物价上涨与通货膨胀不是一回事。这两个经济范畴,不管是从其定义、形成原因,还是其影响来看,都有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对于现如今到底是物价上涨还是通货膨胀,不能简单的下定义,必须找出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及本质,并结合现如今的种种表现,具体分析。

参考文献:

[1]余跟钱.国家统计局2011年一季度监测报告――通胀压力尚未消除.经济增速趋于加快,2011;5

[2]陈清涛.通货膨胀与货币供给、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重庆大学,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