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21 11:47: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城市基层治理存在问题,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政府;社区治理;职能浅析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社会矛盾集中显现。城市社区治理任务更加繁重,亟需政府部门厘清思路,完善措施,深化城市社区治理,以期更好的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
一、政府在城市社区治理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政府部门为城市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机构搭建、政策法规的制定等工作倾注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使社区的软硬件设施得以完善充实,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诸多社会问题的集中显现,政府在城市社区治理过程中职能定位混乱的问题愈加凸显,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一)治理理念偏离
政府对城市社区治理理念的偏离是导致职能定位不准的关键。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政府权力渗透于社会管理的各个角落,权力边界界定模糊,行政管理范围涵盖范围过大,一味强调管理职能的重要性,忽略了服务职能在社区治理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二)治理职能执行不到位
政府在发挥社区治理职能的过程中存在三个方面的不足:一是“该管的没有管好”。对非政府组织和专业性机构的培养、扶持和监督的力量不到位,没有很好的发挥其调解基层矛盾、化解社会冲突、规避不法行为和帮助弱势群体的作用。二是“该做的没有做实”。非政府组织、团体和相关工作机构大多是非营利性的,一般是通过企业、慈善组织、热心人士的捐助维持其正常运转。政府在这方面缺乏应有的制度设计和财政投入。三是“该理顺的关系没有理顺”。 政府职能部门、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非政府组织的职责分工不明确,既重叠交叉又相互掣肘。比如:街道办事处作为政府的派出机构,承担了本应由社区自行组织和开展的公益、文化娱乐、志愿服务、公益慈善等活动,制约和限制了社区组织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和自我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由于政府的影响和干预,非政府组织的独立性受到制约,缺乏独立运作的条件和环境。
(三)治理缺乏法律制度保障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社区治理过程中问题的不断显现,相关法律制度与社区治理工作不适应、不协调的问题日益突出,原有法律制度缺乏前瞻性设计,距离依法治理社区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和思维惯性影响,社区干部和群众的法律意识还比较淡薄。相关职能部门对社区依法治理工作的指导考核力度不够,工作浮于表面。同时,社区依法治理缺乏系统性设计,没有形成政府、社区和非政府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政府在城市社区治理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当前,我国政府在城市社区治理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集中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治理理念没有及时转变
当前,我国发展战略机遇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并存,面临我国“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两个没有改变的现实情况,政府部门传统的重硬件建设、轻服务治理,重强制指令、轻协调指导的治理理念没有根本转变。行政权力对社区干预的范畴越来越广泛,社区组织自身力量不断削弱,体制机制日趋僵化,导致社区居民缺乏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参与社区发展的责任感。在指令性管理理念没有向服务性指导理念转变的大背景下,政府在社区治理过程中,其职能的无序化、行政化、碎片化成为了必然。
(二)治理主体发展不健全
社区是一个多元化组织体系,仅靠政府传统的一元化社区治理体系,已经不能应对社区治理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首先,我国社区中的社团主要是“挂靠制”,其民间性、自愿性和独立性受到很大限制;其次,社团组织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其自身发展的制度环境和体制环境没有得到很好的营造。第三,街道办事处与社团组织工作职能的交叉重叠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街道办事处的行政管理范围没有得到厘清,社团成了街道办事处的下属机构和办事单位,社区成员多元化诉求难以得到有效回应和解决。第四,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强,对社区建设发展的知情权、参与权、建议权没有得到很好的维护。
(三)社区治理模式单一
政府主要依靠单一的行政管理模式开展社区治理,没有形成经济、文化、法律、技术手段并用的综合治理模式。在面对多元利益诉求的情况下,收集、整理、反馈手段单一,运用互联网、微博、博客、微信等新兴媒体进行治理信息处置回应的力度不强,系统化处置利益诉求的效果难以对接多元化诉求。同时,过多的采取了强制性手段,运用教育、调解、疏导等手段处理矛盾的能力和措施不够。
三、政府在城市社区治理中职能定位的几点思考
政府在城市社区治理过程中职能定位不明晰,治理理念滞后,治理措施僵化,基层矛盾不能及时化解,基层民生问题不能及时回应解决,严重制约和影响了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政府在治理城市社区中的职能进行定位。
(一)适应形势发展需要,转变治理理念
深入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强化政府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核心地位,更加有效的地整合各类资源,向社区提供更高质量的社会服务。加大政府在制度层面服务社区的工作力度,制定符合我国城市社区发展趋势的规划设计,确立社区建设的具体工作目标,支持社区各类活动的开展,促进社区各类资源的开放融合,调动社区成员的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
(二)明确社区各要素的职能
首先要做好“减法”。把街道办事处的部分社区管理权限进行剥离,把福利保障和群众自治工作调整给居民委员会或中介组织承担,街道办事处则主要负责执法和行政管理。其次要做好“加法”。街道办事处要梳理本应由自身承担,但却分配给基层自治组织的行政权,积极协调有关职能部门,强化社区基础设施、环境整治、安全维护和弱势群体救助等方面的工作。社区组织应发挥政府和社区居民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最后要做好“乘法”。在治理实践中,政府部门、社区自治组织和社会各方力量,既要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又要统筹协调,整体推进,最终形成综合治理、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最大限度的放大社区治理的综合效能。
(三)完善社区治理法律法规体系
社区治理的稳步推进,必须紧紧依靠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要以民生建设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建立健全社区治理的法律法规体系,突出宪法的核心指导地位,以服务型政府理念为先导,精心调研现有社区治理的法律法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加以完善,使之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要完善社区治理主体的立法,搭建包括行政机关、社会组织和基层自治组织在内的完整法律体系,确保各类社区治理主体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要规范执法程序,为各类社区治理主体行使职权提供程序规则,确保程序合法。畅通社区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渠道,打通社区治理的“最后一公里”。
参考文献:
[1] 金津.城市社区治理结构研究[D].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 王敬尧.参与式治理:中国社区建设实证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吉林市 智慧社区 建设典型培树 问题研究 探索
中图分类号:D66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1-0001-02
现阶段,“智慧城市”的概念已经在国内逐步得到关注和重视,未来城市建设与智慧电子网络等结合将更为突出,智慧城市建设将是重点体现。智慧社区建设是城市智慧化的重要环节,随着新技术、新的管理方式以及先进经验的引进,其已经成为社区发展的重要选择。基于当前吉林市社区管理薄弱,社区服务不够深入,社区参与意识不强等状况,综合国内外智慧社区典型培树经验的基础,有的放矢地针对存在问题进行对策探索。在借鉴国内外智慧社区典型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典型培树分析,建设有针对性的智慧服务平台。提出植于政府宏观调控下,构建新型管理方式,发展智慧服务理念;同时结合社区社会层面,通过建设社区信息服务中心等多功能服务系统,整合社区资源,切实调动社区的积极性;从社区自身来说,社区内智慧平台建设应结合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智慧服务体系,创建智能服务系统。
目前,我国智慧社区建设以及其治理模式还处于探索时期,成功运行的只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的部分社区,智慧社区建设促进了现代基层社会治理结构的转变,也创新了社会治理观念、手段乃至内容,终将为提升社会公共服务能力提供契机。
一、智慧社区建设典型培树研究现状
(一)智慧社区信息化建设内涵
智慧社区信息化建设,其定义是基于街道、镇、村等地理区域范围内,利用信息技术整合社区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高效、便捷和智慧的服务,提升社区居民对智慧城市的体验度和感受度。因此,智慧社区建设首先要以社区居民的需求为导向,突出为民、便民、惠民的基本要求,通过智慧化的社区管理与服务,打造安全、便捷、宜居的社区;其次要统筹考虑、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智慧社区的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因地制宜,扎实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工作,并做好与市级层面社会事业、公共服务项目的衔接工作,减少重复建设;最后探索智慧社区的建设模式和运维模式,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积极利用社会各方资源,合力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建立长效运行机制。
(二)智慧社区建设典型培树基本概况
智慧城市综合了资源多样化、信息交互无障碍化以及信息程序的自动运行化等特点,以实现城市便捷、高效发展和运行为目标。我国从2012年12月开始国家层面的智慧城市工作,主要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一线城市,以及江苏、浙江等经济发达省份进行试点开展。2014年12月底,在试点的基础上,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已达90多个,涉及了全国大部分省份,同时越来越多的城市和地区加入到智慧城市建设中来。智慧社区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环节,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密切联系智慧建设的受众――社区和社区居民。智慧社区建设,在我国尚处于初级阶段,经验借鉴有限,有必要进行必要的探索与研究。
社区是城市组合的基本单元,也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更是党和政府加强智慧城市建设注重的基础。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已经提出推进社会治理创新要率先从社区入手,基层社区的创新管理与建设事关我国发展的根本,随着社区的拓展以及新要求的提出,社区管理模式改革迫在眉睫,结合新时代下新型信息技术以及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与融合,社区管理职能要不断提高,管理模式要进行创新,服务平台也应拓展和创新建设。基于这样的基础下,将“智慧化、数字化和网络化”作为社区建设的发展目标,并在全市部分社区启动了智慧社区建设,是吉林市进行智慧城市和智慧社区建设深入研究的根本所在,一方面可以为智慧社区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另一方面对推动社区治理创新研究,具有必要性与重要性。
(三)智慧社区建设典型培树研究的内容
1.智慧社区的信息化建设
在基于物联网、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基础上进行应用、整合和再造,通过主动感知和网络互连的方式,建立吉林市智慧社区生态化服务和运行平台。
2.智慧社区的系统化建设
智慧社区强调信息的采集、互通、处理和应用的系统化,通过建立一套符合智慧社区要求的现代化、精细化和标准化的社区公共服务系统。
3.智慧社区的治理化建设
主要是把社区中各主体,即政府公共部门、社区机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和社区居民围绕社区公共事务充分协商的互动过程,综合建构智慧社区基层社会治理结构和基层共同体的发展方向,转变到以社会为中心的治理结构,培育社区共同体,重构社区共同体。
二、吉林市智慧社区建设典型培树培养措施
根据发改委、工信部、民政部等部门《关于加快实施信息惠民工程有关工作的通知》《关于开展养老服务和社区服务信息惠民工程试点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要求,吉林市现阶段要结合社区智慧型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情况,开展智慧社区建设典型培树网格化策略探索。
(一)信息基础设施“树”的网络化
吉林市要基于规划引导、集约建设、资源共享、规范管理、满足需求的原则,依托通信运营商全面开展智慧社区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信息网络综合承载能力和信息通信集聚辐射能力,提升信息基础设施的服务水平和普遍服务能力,满足居民对通信质量和服务的要求。
当前,吉林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从光纤宽带网、无线局域网、第四代移动通信(4G)网络、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以及应用终端等五个方面着手开展,为社区居民提供高速、安全、优质的上网服务,保障通信质量,为广大社区提供高清电视、高速数据接入和语音等三网融合业务的能力,并借助电脑屏、手机屏、电视屏、社区屏等多种载体,面向不同群体和推送具有针对性的公共服务信息。
(二) 生活服务“树”的便利化
吉林市要以社区居民生活服务需求为出发点,建立完善的服务网络,推进社区生活服务建设。
吉林市的生活服务树主要从生活信息、便捷服务开展,汇聚社区周边生活信息,通过多种渠道,及时、准确地提供给社区居民,积极创新为居民服务的方式、方法,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三) 社区管理与公共服务“树”的信息化
吉林市要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完善社区管理与公共服务功能,推进广覆盖、易使用的社区管理与公共服务信息化应用,提高社区管理与公共服务水平。
社区管理与公共服务“树”主要从社区管理、医疗卫生、社区文化、关爱救助、教育体育以及交通出行六方面着手实施。结合家庭医生制度,创新社区居民就医模式,为家庭医生提供随访、诊疗服务的信息化支撑,并建立完善的预约挂号服务流程,实现实时查看联网医院挂号就诊情况,同时为社区居民建立涵盖个人基本信息和主要卫生服务记录的电子健康档案,以及提供远程医疗服务,实现远程医疗会诊、远程健康监护等,构建社区远程医疗服务模式。充分发挥社区文化中心的公益文化服务功能,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加强关爱救助信息管理,助力社区帮扶救助和养老助老工作的开展。关注社区学生教育和居民体质,营造社区和谐教育、健康环境,同时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高品质的公共交通出行服务,创建有序、便利的出行环境。
(四)小区管理智能“树”的建设
吉林市可以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通过运用多种技术手段,打造安全、舒适、高效的智能化小区,主要做好居住区周界、重点部位和住户室内的安全防范,提高居住区整体安全防范水平,可以通过访客对讲、周界防越报警、闭路电视监控、电子巡更、管理与监控(物业运营管理、公共设备监控和小区门禁管理)、车辆出入与停车来进行管控。
(五)家居生活智能“树”的建设
吉林市可以引用先进技术,实现家居生活设备设施和家庭生活环境的智能化管理和监控,使居家生活更加舒适、安全、低碳,主要从家庭设备监控、家庭安全防范入手,利用各种探测工具和手段,对居家环境进行监控,保障人身和家庭财产安全,提升居家生活品质和安全。
三、吉林市智慧社区建设典型培树问题探索的意义
智慧社区是一种全新的社区生态模式,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体现,它需要结合到社区民生服务、公共安全、社会保障和社区管理等一系列基层社会治理,进行创新建设。吉林市通过智慧社区的建设来重构社区新型管理和发展建设,结合存在的背景和发展的时代性,吉林市智慧社区建设典型培树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智慧社区建设研究的理论意义
智慧社区在吉林市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和视角,纵然有理论研究和学术分析基础,但
真正的因地制宜的研究依然处于初级摸索阶段,原有的部分理论概念不能适应新型信息时代背景下社区管理。因此,吉林市智慧社区建设需要通过网络背景下,结合网络管理理论,依靠多元治理理论进行合作和自我契合。通俗来说,就是结合时代和信息发展要求,进行新型治理拓展,以更便捷、高效服务和管理为目标。
2.现实意义
智慧社区是社区的高级阶段,在信息化手段的基础上,重构“线下”现实社区和“线上”虚拟社区的结合体。把政府公共部门、私人部门、第三部门和个人等都囊括进智慧社区平台上进行互动和协商,共同参与治理社区公共事务。
首先是,政府通过信息化平台技术,建设一系列的智慧服务平台,更加高效地提供了社区服务,可以更全面地把握整个社区的服务建设,及时提供社区的必要服务,通过技术化手段进行监控和分析。
其次是,通过智慧社区建设,把社区资源全面整合,把社区的卫生、人文、教育、信息化搜索以及电子商务都进行互联共享,促进了社区的网络化和服务化。
最后是,通过智慧社区建设,激发了市场和社会活力,形成社区治理合力。通过打造现代化社区“智慧综合体”,创造社区成员之间的沟通空间和平台,从而为拉近社区成员之间的距离,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行性。
通过此课题研究,分析吉林市智慧社区建设的典型培树的优势和未来对基层社会治理的现实意义,最终目的是实现信息化时代基层社区的科学管理。
参考文献:
[1]张永民. 智慧城市总体方案[J].中国信息, 2014,05:145-156.
关键词:城市道路;检查井;存在问题;防治策略;分析研究
城市雨水、污水、燃气、热力、电力、电信等多种管线大多埋设在地下,必然有相当数量的管线检查井位于城市道路主干路、次干路或支路的范围内,而检查井周边路面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病害,影响市容美观和交通安全,造成行人受害、车辆受损等交通事故。本文主要研究城市道路检查井存在病害,分析城市道路检查井病害原因,探讨城市道路检查井病害防治策略,为我国城市在道路检查井病害防治方面的进一步开展提供借鉴。
一、城市道路检查井存在病害
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对于城市道路检查井存在病害进行了汇总。总体来讲,城市道路检查井存在病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井体及周边路面下沉。第二,井体及周边路面倾斜。第三,井体及周边路面开裂。第四,井体及周边路面剥落。其中,井体及周边路面不平整和周边路面开裂病害较多,已经损坏的检查井大部分存在该类病害。
二、城市道路检查井病害原因
1、车辆荷载影响
车辆荷载是直接导致城市道路检查井病害出现的关键因素之一,车辆荷载对于城市道路检查井的危害主要体现在对于道路的拉力、剪应力以及压应力等。不同车辆,其荷载不同,所产生的各种力度也就不同,如果车辆的各种损害力度直接超过了城市道路自身的结构强度,那么则会直接导致城市道路检查井出现断裂、沉陷或者是波浪与磨损等。在实际的检查井安装过程中,如果井盖过高或者过低,都会使得车辆遭受到极大力度的撞击,甚至导致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出现跳车问题,使得井盖周围的路基受到车辆的磨损与损坏。一般来看,车辆在正常的行驶过程中,在经过检查井时,由于受到力度的影响,检查井周围预应力集中,进而产生细小的裂缝,裂缝的产生有直接导致沥青的脱落,久而久之,慢慢的沥青脱落也就形成了坑洼。坑洼一旦形成,在雨季时,路面的水则会渗透到路基基层内部,使得路基内部的湿度明显的增大,最终使得路基板底出现支撑,路基的刚性、稳定性以及强度受到损害,坑洼的面积进一步扩大。坑洼面积的扩大使得其自身受到车辆的撞击也越来越严重,破坏的速度依旧力度也是进一步增加,杂物以及其他的泥土也会进入到坑洼内,使得检查井内部的排水系统很难正常的运转,最终导致检查井管道受到堵塞。
2、施工工艺影响
城市道路检查井施工工艺是影响城市道路检查井病害产生的重要因素,施工工艺对于城市道路检查井病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施工企业在对于检查井周围进行碾压或者回填时,有时候为了赶工期,没有合理的控制回填土的含水量,使得回填土的含水量没有达到最佳状态,使得回填土回填之后出现沉降问题。施工完成之后,压路机受到地面检查井的限制,对于检查井周围很难做到碾压,即使碾压到了也是碾压力度不足,碾压不到位,从而使得检查井周围形成死角,检查井周围回填土密实度无法达到施工要求。随着时间的流逝,沥青路面慢慢的也会产生坍塌或者是裂缝,直接影响到检查井的正常使用。第二,施工人员素质水平与能力较差,而且没有专门的城市道路施工经验,使得实际施工过程中检查井的整体性、牢固性以及稳定性受到限制,无法达到施工规范要求。举例来讲,关于检查井底部的碎石垫层,按照施工要求,需要对于碎石垫层进行压实,在实际的压实过程中,由于受到施工空间以及地下水等因素的影响,施工人员很难达到施工标准要求,施工不规范,导致井体最终出现倾斜或者是下沉。
3、材料性能影响
在实际的城市道路检查井施工过程中,施工企业所需要的施工材料不同,直接影响到城市道路检查井施工质量。检查井以及其周围各种材料的需求刚度以及强度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实际施工过程中,施工企业需要对于不同的施工材料进行严格的区分于鉴别。对于城市道路检查井施工中的关键部分,例如检查井预制盖板、道路基层材料、铸铁盖座材质等,其胖胀系数以及外力作用都不相同,施工企业需要根据不同的施工部分以及施工流程,对于城市道路检查井进行分别施工。检查井不同于其他砌体结构,检查井的弹性规模一般在1200帕左右,因此,关于填土路基的压实度必须要控制在弹性规模的百分之六十。不同的材料,使得检查井周围路基膨胀系数不同,加上外在的负荷力度,井体以及路基路面都会产生附加应力。应力一旦达到检查井的负担范围,就会导致裂缝的出现。一般情况下,细石混凝土计强度等级往往不超过C15,但事实恰恰相反,在重型压路机或重型超载车辆碾过井圈的瞬间,特别是在井圈单侧受力的情况下,井圈下部细石混凝土垫层所受应力很不均匀,局部应力集中,会出现瞬问应力超过低标号混凝土抗压强度的现象。
三、城市道路检查井病害防治策略
1、城市道路检查井设计控制
城市道路检查井设计是城市道路检查井病害防治的前提和基础,毕竟城市道路检查井设计是城市道路检查井施工的首要环节。城市排水检查井是一种特殊的构建物,如果出现裂缝很难得到进一步根治,因此,做好城市道路检查井设计图纸的审查是关键的步骤。另外,进行道路横断管位设计时,施工企业需要注意最好将各类管线设置在绿化带或者是人行道当中。这样可以使得检查井避开车辆或者是行人的荷载,更好的保护城市道路检查井。为了更好的处理检查井的下沉问题,设计单位需要注意将井盖设计成钢筋混凝土底座,这样可以保证井体的稳固性以及刚度与强度,从而将井体病害的发生率降到最低限度。
2、城市道路检查井材料控制
施工材料的选用是城市道路检查井病害防治的关键,为了进一步保证路面的稳定与平整,施工企业最好选用透水性较强的材料,例如粗砂等,这样不仅仅可以有利于雨水的顺利排出,而且还有利于减少路基的压缩与沉降。检查井以及其周围各种材料的需求刚度以及强度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实际施工过程中,施工企业需要对于不同的施工材料进行严格的区分于鉴别。施工企业从材料的选用到材料的进场再到材料的管控,都需要安排有关人员进行管理,对于存在问题的材料,需要返厂,检测合格之后才可以继续利用,这样才可以提高城市道路检查井施工质量。
3、城市道路检查井施工过程控制
检查井施工过程控制是一项极为复杂系统的工程,对于检查井施工过程控制,主要是注意两大方面的问题:第一,井周回填的质量控制。对于检查井进行回填土回填时,施工企业需要从检查井的基层开始入手,严格控制住检查井的基层回填土的质量,尤其是要对于含水量进行控制,含水量过大时,需要掺入石灰进行搅拌。在管道回填的同时,用动力夯围绕检查井转圈分层夯实,控制好压实度;当井室周围的回填与管道沟槽的回填不便同时进行时.应留台阶形接槎。第二,顶板和盖座安装。顶板和盖座安装是检查井施工的关键环节,除了要对于顶板和盖座安装进行标高之外,还需要对于顶板和盖座安装进行仔细测量,严格控制标高,并按路拱坡度设计高差安装,灌浆时先用3处钢垫片根据标高垫好,缝隙及周边用C30钢纤维混凝土座牢。
总结:
综上所述,城市道路上各种检查井常常对道路的美观和行车的舒适度都造成负面影响。作为市政施工人员,只有保证城市道路和检查井的施工质量,才能避免检查井出现各种病害,保持城市道路的整体美观和行车舒适度。我国城市市政部门在道路检查井病害防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是在实际的道路检查井病害防治过程中,还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影响到市容与行人安全。为此,深入研究当前城市道路检查井病害成因,创新城市道路检查井病害防治策略,是今后我国城市市政部门在道路检查井病害防治方面的课题与方向。
参考文献
[1]汪之龙. 城市道路检查井细部施工质量管理研究[J].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9,04:92-94.
[2]马克峰,李少成,史,侯和涛. 城市道路检查井存在的问题与防治[J]. 市政技术,2010,01:34-36+39.
[3]张建强,赵淑梅,宋丽丽. 城市道路检查井沉陷的病害分析及施工技术研究[J]. 城市道桥与防洪,2010,09:271-273+18.
[4]樊亮亮. 长沙市城市排水检查井病害原因及防治对策研究[D].湖南大学,2012.
[5]刘小娟. 浅谈城市道路检查井周围破损原因、补救及改进措施[J]. 科学之友,2013,02:28-29.
[关键词]农村水利工程 管理问题 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 TV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2-282-1
水利建设是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我县,目前大型水利工程管理主要集中在城市,在农村还是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与水利建设为主。如果农村的水利工程建设出现问题,必然会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探讨如何做好农村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当前我县农村水利工程建设面临的形势和问题
当前,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和保障能力与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不相适应,更满足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村水利发展的全新要求,农村水利工作面临许多新形势和新问题。
(1)河道调蓄、抗灾能力不足。尽管近几年国家投入巨资,建设了不少高标准防洪工程,但大部分工程主要是针对城市和主要河道防洪,而农村中量大面广的乡镇级河道,防洪标准整体上不足10年一遇。特别是随着农村各类工程建设、生产活动的频繁,水土流失的加剧,以及农民生活方式和耕作方式的改变,造成了河道淤积问题尤为突出,形成“旱时引不进,涝时排不出”的尴尬局面,引排调蓄能力明显下降,抗御水旱等自然灾害的能力不高。
(2)农村生态环境令人担忧,饮水安全形势严峻。农村水生态环境恶化,对水资源无节制的开发利用,导致不少地区江河断流、湖泊萎缩、湿地消失、地下水枯竭等一系列问题,水资源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县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同时,因工业废水污染、生活垃圾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河道成了垃圾场、纳污池,造成河道、湖泊水环境不断恶化,不仅影响农业灌溉,更为严重的是影响到农村饮水安全。
与此同时,当前农村已建成的大部分供水工程供水保证率不高,除坝区以外的大部分乡镇供水量,水质问题严重影响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全县九个乡镇中有五个乡镇缺乏符合标准的供水设施,且供水量不足。
(3)近几年虽然加大了西部开发,但农村水利投入不足,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快。农村水利由于其社会公益性大,自身直接取得经济效益小,自农村“两工”取消后,农村水利建设投入减少。面对庞大的农村水利投资需求,虽然各级领导想方设法立项,争取上级资金,但因乡镇级财政实力不强,配套资金往往难以落实。建设资金缺口较大这一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水利工程效益的正常发挥,制约了农村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2加强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措施
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对我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应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强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力度与质量。
(1)做好新农村水利规划
针对我县新农村的水利现状、存在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强化政府行为,不断加大农村水利建设的政策引导力度。实践证明,依靠政府行为,是搞好水利建设的重要保证。加大水环境综合治理力度,初步构建水环境安全保障体系。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建立先进的农业灌溉用水制度,加大水污染综合治理力度,恢复河流自净能力,提高水环境承载能力。
(2)不断创新投入机制,多渠道增加对农村水利的投入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水利服务的对象起了较大变化,服务的要求愈来愈高,水利从过去主要解决防洪排涝、农业灌溉问题转变到现在对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问题的统筹规划、综合治理。水利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改革,必须通过创新投入机制,走多渠道增加农村水利建设投入的新路子。要加强农田灌溉规划等规划的编制工作,做到有的放矢,积极争取国家资金。对普遍受益的骨干河道疏浚工程、主要防洪排涝设施建设、跨乡跨县水资源调度工程、水环境保护工程等,必须由政府负责,财政出资建设。同时,积极推进水价改革的全面落实。加大社会投入,积极融资,积极引导农民投入新农村水利工程建设,按照“谁受益、谁负担、谁投资、谁所有”的原则,田间以下的水利基础设施,农户是受益主体,主要由农民出钱出力进行建设和维护;制定政策,发展民营水利,积极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协调使用各种资金,形成合力。
3加强农村水利设施管理的措施
加强农村水利工程的管理,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求,切实提升农村水利工程管理的水平。
3.1创新思路,实行政策性引导
我县农村水利设施维护任务较重,首先应依靠政府、依靠政策,合理规划农村水利项目发展规划,积极申报国家农业水利补助资金,争取上级资金的落实,对辖区内的农业水利项目工程进行修复建设,待修复完成后进行产权体制改革和管理体制改革,重视水利设施管理。
3.2合理规划,稳定和加强基层水利队伍
加强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首先应稳定和加强水利管理服务队伍。针对不同区域水利建设管理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合理规划,因地制宜地设置基层水利管理机构。基层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机构设置和定编定员,首先应明确机构性质,按照水利部有关编制规程进行重新核定。纯属公益性质的由财政全额拨款;属经营性质的则应整体进入市场,实行企业化运作。
3.3科学管理
要正确看待农村水利设施的管理工作,向管理要效益,避免重建疏管现象的再次发生。建成的农业水利设施要及时移交给相关单位和组织,根据当地实际社会情况和不同水利工程的类型采取切实有效、专业管护、定职定责、职权分明的管理模式,使新老水利工程都能够进入良性的运行轨道。需要注意的是:必须对不同功能的水利工程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尊重农民意愿,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使水利工程既能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良性运行,又能服务广大农民,为民增收。
关键词:禁摩限电;安全;便民
2016年上半年,“禁摩限电”掀起新一轮热潮。从3月21日开始,一场被称为史上最严厉的“禁摩限电”集中整治行动在深圳开展。据“深圳交警权威”微信通报,行动开展10天内,共查扣电动车17975辆、拘留874人。广州、北京也随即出台政策,对电动车、摩托车等进行限制。中国是世界各国唯一的城市禁限摩国家,限摩史已有30年了。随着深圳“禁摩”令的出台,城市“禁摩限电”这一持续了多年的话题再次进入公众的视野。
一、问题的提出
深圳“禁摩令”引起了广泛的民意反弹,多家主流媒体齐发声。反对声音高于支持声音,诸如公共管理低能、“一刀切”、懒政等负面评论一浪高于一浪,在治理模式上按理说我们可以借鉴国内外有效的治理方法。摩托车管理问题同样困扰着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但摩的、电动车在台湾、德国、日本、等地区和国家都有很好的管理样本。台湾更强调非机动车管理,而不是强调“汽车优先”;德国的电动车限速每小时25公里,超速需参加考试获取驾照;日本摩托车和电动车装备齐全才可上路,管理是控制的最佳方式。这些很好的范例,为何政府不借鉴、不采取更加柔性的措施呢?难道它没有考虑到民众诉求吗?
深圳市近 6 年的交通事故数据中涉及电单车伤人、死亡交通事故占到事故总数的 18.29%。年平均死亡率为 37.64%,死者九成以上为电单车驾驶人。据交警部门统计数据显示,除了电单车与行人间的事故外,凡是涉及电单车的交通事故,电单车的驾驶人“非死即伤”。目前很多使用者都是用来解决长距离比如说10公里以上的路程,基于对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的考虑,治理是非常必要的。电动车确实成为了马路杀手,一部分人的便利成为了更多人的安全隐患。
而关于“禁摩限电”的交通整治引发民众负面热议,大部分原因在于目前国内对电动车的需求量大,尤其是快递,餐饮等相关行业,上班族为出行便利,底层民众会选择出行成本不太高的电动车。“禁摩限电”细则出台后,深圳市相关行业尤其是快递业受到重创,强硬措施使市民人心惶惶。民众需求同交通治理构成一组鲜明矛盾。不得不承认每个城市都有自身的管理难度,交通治理方面,可以与之比较治理难度的可能只有印度了,所以并非能通过照搬其他模式就能解决问题,但推行“禁摩限电”后确实也暴露了不少自身问题。
二、禁摩限电需兼顾安全与便民
摩托车、电动车乱象确实要治理,但我们也不能剥夺老百姓使用电动车的权利,限制公民的出行自由,在接受交通管理的前提下,宪法赋予了公民出行自由的权利。中国有超过2亿俩电动车和摩托车,数量之多,范围之广,一边是来自普通百姓出行的强大的刚性需求,一边是来自城市交通管理部门的严格执法,二者并非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关系,要认清事实,找到二者之间的平衡,解决好这个矛盾,在治理时,应兼顾交通治理和基层群众、就业人员的出行便利。
(一)制定标准和操作规范
规范摩托车、电动车上路,不能单纯靠打击上路。单就电动车、电动摩托车以及摩托车之间的标准尚未理清这一点,都证明末端整治存在问题,在治理“超标”电动车时,所谓的“超标”,它的标准是什么,限速、载重以及行驶的距离和专用路道等都要有相应的标准和明晰规定;加大对居民规范使用电动车的宣传教育,遵纪守法,杜绝横冲直撞;对电动车进行登记,约束电动车不敢无照、违章驾驶,做到违章必究。
(二)重根源治理
深圳的“禁摩限电”推行之后,其成果也挺显著,但显然是“治标不治本”,受影响最直接的是处在政策自上而下传递链末梢上的、作为使用者的快递人员和普通民众。在治理时,不能仅仅整治末端的电动车使用者,要更加注重对电动车设计、生产和销售等前端环节的监督和管理。
(三)完善交通路网布局
不同于“最后一公里服务”,我们不能保证每条道路都能修到家门口,但可以优化城区公共交通线网,本着科学、便利的原则适度增加公交、出租车停靠点、自行车租赁。为民众提供能够解决问题的替代品,切实方便居民出行,解决群众出行需要。
(四)加强政府与社会互动
民众对“禁摩限电”争议较大,从侧面体现了政府与社会的互动不足。政府应与相关行业沟通,准予特殊行业电动车备案上限行道路行驶,双方达到良性互动。
三、总结
深圳的“禁摩限电”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示例,如何权衡利弊,实现民众需求与交通治理的“协商对话”,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空间。
参考文献:
关键词:河道管理;存在问题;生态治理建议
中图分类号: TV85 文献标识码: A
1 河道整治与河道管理的主要内容
进行河道整治的前提是掌握河道的演变规律。在此条件下,因势利导,调整、稳定主流的位置,以期改善水流条件和泥沙运动,进而调整河床冲淤部位。它的可取之处在于其适应防洪、航运、供水、排水等要求,而且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建设和发展,河道整治的主要内容包括控制和调整河势,裁弯取直,河道展宽和疏浚等,具体来说就是使河岸洲滩能够得到合理利用。我国的河道治理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4000 年前就有禹疏九河,导流入海的传说,而在在明代则形成了“以河治河,束水攻沙”的理论,该理论具有创见性和科学性,被后人广泛流传。
所谓河道管理是对河道进行管理,包括江河、湖泊、人工水道、行洪区、蓄洪区和滞洪区等。它以防洪抗灾、发挥河道的综合效益为目的,借助技术、经济、行政等管理手段来实现。了解河道的相关情况是进行河道管理工作之前的必备条件。对于平面形态较顺直的单一性河道,它的弯曲系数不大,长度也不长,抗冲性很强的物质通常会出现在其受构造控制的地段。另外,它的两岸会出现交错的边滩,纵向上表现为深槽与浅滩互相交替。在演变特征上,沙质河床的边滩会逐渐向下游移动,会导致河床发生周期性展宽。河道管理工作很关键,它的工作质量对后期工作的进行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2 河道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围河造田削弱河道管理职责履行
近几年,国家实行土地复垦政策,并拨专款来贯彻这一政策,这就使得一些地区无视损毁土地地理条件,更不用说进行复垦可行性论证,公然违反自然规律围河造田,盲目实施移民搬迁,强行占用护岸地、护堤地并一度向河道内延伸,这使河道滩涂湿地萎缩,加快了河流沼泽化进程,地表径流调蓄也越来越困难,水生动植物资源逐渐衰退、种类减少,汛期人伤房毁等恶果,严重削弱了河道管理职责履行。
2.2 土地利用粗放,沙化速度加快
随着城市居住问题的恶化,土地无序的开发、布局零散、生产和生活空间混杂,致使垃圾在河道两岸成堆,价值空间无序使得交通拥堵问题进一步恶化,同时也使得城市的承载力大大下降;一些单位盲目开展现代化建设,肆意将城市边缘的多年的湿地、成熟的草甸变成高层建筑,其后果就是大面积的果园、林地被复耕为商业区。随着植被的减少,问题也应运而生。由于绿化跟不上,使得土地贫瘠化和沙化的速度大大加快,导致沙尘在城市中肆掠,生态环境随之不断恶化。
2.3 群众的保护意识差
河道污染严重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群众环保意识不强,随意向河道内排放污水,倾倒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甚至丢弃动物尸体、堆积植物秸秆等,俨然已经把河道变成“藏污纳垢”之处。不仅污染了河道水体,破坏了水生环境,伤害了河道生态健康,更重要的是诱发各种疾病。虽然卫生、环保相关单位一直致力宣传,但工作被动,且长期以来工作一直难有进展,未能制止各种危害河道的行为和事件发生,致使使河道脏、乱、差现象进一步加重。
2.4 河道水质恶化
随着工业加速发展及城市化程度提高,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量持续增加,而城区下水道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致使大量生产和生活污水直接入河道,城市内河水质严重恶化,湖泊富营养化程度逐渐加重。除传统污染源外,河道水体还受到其他污染,如沿江岸边倾倒和堆置的固体垃圾,通航河道内船舶泄漏的油类污染物,排放的废弃物,以及河道淤泥二次污染等。城市河道一方面面临着入河排污量增加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河道污染类型也日趋繁杂,增加了河道水质保护和管理的难度。
3 河道管理存在问题的生态治理建议
3.1 加强河道的规划设计和质量体系的管理
对河道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是发挥河道的综合功能的前提条件,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辅之以科学合理规划设计的河道方案。如若不然不仅不能达到人们预想的目的,而且还会劳民伤财。所以要本着兴利的原则,在河道治理的过程中施工人员通常会利用现有的河道工程,然后确定主流河道,并加以引导。接着修改弯曲河道为顺直河道,当然这要建立在对河道工程的渗透、冲刷还是稳定都进行了精密的计算之上。只有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把握,进而做到对河道的合理的规划。除此之外,还要报到乙级以上设计部门审核,经建设单位初审,报项目法人审批。
3.2 建立健全河道信息化系统管理制度
城市河道管理信息化是实现河道治理目的的一个重要手段。尽管自动化在水利行业的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但也要有相应的管理制度与之配套,保证其正常运行。
3.2.1 保障运行经费
第一,要想河道治理信息化首当其冲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由于该计划的实施而被解放大批的劳动力的安置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后续工作顺利开展,其前提就是要有充足的经费保障。
第二,水务自动化系统设施本身也不同于水利工程建筑物建完后风吹雨淋都不怕,它的日常运行维护管理非常重要。这也是一笔很大的花销。
第三,其信息化特有的更新升级快、运行特有的持续性决定了它会比传统的治理方案需要更多的运行经费做支撑的。倘若运行经费得不到保障,那么就无法更新升级自动化系统的各种设施。
3.2.2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一套全面、完整、严格的管理制度是自动化乃至信息化在河道管理中良性运行的根本保障。
3.3 加强生态建设
由于生态的破坏,历史上曾今赫一时的楼兰古城转眼灰飞烟灭。同样在21 世纪的今天,生态环境的恶化也正在威胁着人们的生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水环境恶化。作为水的输送体的河道,倘若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那么将直接影响到水环境的保护。关于河道生态问题,人们也做出过各种努力,但并不是所有的努力都会有良好的结果,比较常用的就是裁弯取直进行河道改造,但是莱茵河的改造不能不让人们深思,不科学、不全面的河道改造只会适当其反。现如今,人们又不断地用钢筋、混凝土等现代材料来进行河堤的修建,然而在日本就有人提倡用木桩、卵石等天然的材料进行修建,并且命名为“生态河堤”。我国专家最近也提出了“利用好洪水效益”的全新观点,因为洪水可以补给地下河水,冲刷河槽。除以上方式以外,还可以积极地绿化河堤及其保护区,改善城市河道的水质,这也是促进城市河道生态发展的有效途径。
3.4 远程监控
对于河道的重要区段,要加强管理,可以利用视频图像技术直接对河道进行远程监控和录像。分析监控录像的结果,对可能引起河道污染的因素,需要加强监测和治理。
4 结束语
加强水资源管理、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引导整个流域、乃至整个社会在发展中适应气候变化,进而走上社会、经济和河流生态系统与气候系统协调发展之路,保证防洪安全、水资源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和河道安全,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参考文献:
[1] 李恒昌.广西河道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广西水利水电,2012,(03).
[2] 赵江兴.对河道管理的思考与建议――以深圳市为例[J].科技资讯,2010,(02).
[3] 李昭娣.探讨我国现行基层河道管理体制运行的障碍因素[J].大科技,2013,(07).
[4] 钟鸣辉.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防洪评坝报告编制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水利,2013,(06).
关键词:地铁;结构;防水;治理
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地铁的施工工艺已经较成熟。但是,其防水工程在施工、设计及防水材料等方面仍不理想,每年都要花费巨额资金来处理地铁工程的渗漏水。由于大部分地铁车站是修建在岩土体内的,其结构长期被水浸泡,渗透也就不可避免。因此。防水工程设计与施工的质量关系到建设的成本,更重要的是影响工程本身的坚固性和耐久性,也是影响地铁工程能否正常使用的关键。
一、工程概况
本市某站车站全长312.3m,标准段净宽25.9m。站台中心顶板埋深地面下2.50m。车站主体结构标准段为地下二层双柱三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侧墙采用地下连续墙加内侧浇筑钢筋混凝土内衬组成叠合结构;车站及人行通道的顶板均按防水等级为一级的要求设计,地下车站风井、空调机房按防水等级二级处理。车站所处部位由地表以下2.5m至约15.5m深的范同内第②1层、②3-l层、②3―2层的黏质粉土与砂质粉土组成,其中第②层粉性土的砂性严重,透水性较强,含水量也较大。地下水位主要受大气降水、蒸发的影响而变化,地下水位深度一般为O.50m-0.70m,相应的绝对标高为+3.50m-+3.30m左右,含水量较大,对结构防水不利。
二、防水施工原则
结构防水在施工中遵循“以防为主、刚柔结合、多道防线、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设计原则,确立钢筋混凝土结构自防水体系,并以此作为主体形成系统工程。以钢筋混凝土结构自防水为根本,以诱导缝、施工缝、变形缝等接缝防水作为重点,并辅以结构外防水层作为加强防水。车站主体结构防水体系的设计见图l。
三、防水施工
1、围护结构防水
围护结构采用防水混凝土。抗渗等级s8,地墙迎土面主筋保护层为70mm。背土面主筋保护为50mm。地墙接缝采用混凝水泥处理,渗水较大部位先预埋引水管,最后进行压浆处理。地墙接缝急预埋钢筋接驳器部位400 mm范围涂抹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作刚性防水层,用量为1.5kg/m2。
2、结构自防水混凝土采用防水混凝土,抗渗等级S8,依靠混凝土本身的密实性达到自防水目的。混凝土要起到防水作用,除混凝土本身具有较高的密实性、抗渗性以外,还要求混凝土施工完后不开裂,特别是不能产生贯穿裂缝目。防水混凝土应选用掺有粉煤灰、磨细矿渣粉、硅粉等活性外加剂,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水泥水化热。同时根据工程抗裂要求配制混凝土可加入一定量的钢纤维或合成纤维。泵送混凝土坍落度一般控制在l20mm±20mm为宜,水灰比一般不大于0.55。城市地下工程施工混凝土浇筑时可能在层与层之间出现冷缝,缓凝时间的长短与诸如城市交通状况、搅拌站到工地距离、天气状况、混凝土质量、工程量大小等很多因素有关,施工时也应综合考虑。防水混凝土的养护至关重要.如混凝土养护不及时,混凝土内水分将迅速蒸发,使水泥水化不完全。水分蒸发后造成毛细管网彼此连通,形成渗水通道,同时混凝土收缩增大出现龟裂,影响混凝土抗渗性。冬季施工混凝土需采取一定技术措施,诸如掺加化学外加剂.防止冻裂,同时应注意早期养护。
3、结构外防水施工
传统施工缝构造形式为凹缝、凸缝、阶梯缝等.施工难度大,防水效果不理想。诱导缝是上海地铁近年来采用的一种方法,在原设置伸缩缝的地方在结构受力许可的条件下,减少这部分位置上的结构配筋,有意削弱这部分结构的强度,使因混凝土伸缩而产生应力造成的裂缝在这一位置上产生。在该部位地墙用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找平,外部预设外贴式止水带。中埋式止水带有钢板和橡胶两种,选用带钢边的止水带可大大增强与混凝土的黏结力。中埋式止水带埋设位置应准确,用专用钢筋套或扁钢固定。顶板附加防水层采用聚氨酯涂料.施工前必须对基层表面的缺陷和渗水处进行认真处理。涂料尚未凝固时,如受到外水压力的作用会使涂料无法凝固或形成空洞,形成渗漏水的隐患。阴阳角处地下墙面先凿毛后再旅做抗渗微晶水泥砂浆找平层,并用抗渗微晶水泥砂浆做成40cmx40cm倒角。每层涂料应顺向均匀涂布,且前后层方向应垂直。分层涂布的片与片之间应错接80mm-100mm。涂布顺序由上而下,并采取防腐措施。
四、防水施工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城市地铁工程防水施工存在问题的原因很多,常见的一般为主体结构裂缝、施工缝及细部渗水等,详见表1。
五、渗漏水治理
1、地铁下程的渗漏水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渗水形式也多种多样。渗漏水治理是一个综合过程,治理的原则为“堵排结合,因地制宜,刚柔相济,综合治理”。
2、大面积渗漏水应首先疏通漏水孔洞,引水泄压,在分散低压力渗水基面上涂抹速凝防水材料,然后涂抹刚柔性防水材料,最后封堵引水孔洞。
3、裂缝渗漏水一般根据漏水量和水压力来采取堵漏措施。对于水压较小和渗水量不大的裂缝.可将裂缝剔成一定深度和宽度的“V”槽,槽内用速凝材料填压密实即可。对于水压和渗水量都较大的裂缝,可采用注浆方法处理。
4、穿墙管与预埋件部位渗漏水应将穿墙管或预埋件四周的混凝土凿开,找到漏水点,用快凝胶浆或注浆的方法堵水,然后涂刷防水涂料或嵌填密封防水材料,最后刚掺外加剂水泥砂浆进行表面保护。
结语
地铁工程防水设计及施工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在设计和施丁时应严格控制各种参数,采取严格的管理措施。地铁工程防水主要作好结构自防,重点对结构诱导缝、施工缝、穿墙管等特殊部位措施处理,加强对附加防水层选材及工艺的管理控制,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地下防水工作。
参考文献
[1]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1)[M].2009.
[2]张立群,崔宏环.建筑材料与施工[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8.
[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GB50108--2008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50208--2002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50299--1999 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
1、在城区党工委、办事处的领导下,根据党和国家关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方针、政策,省、市、县关于加强综治工作的决策、部署及综治、政法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本地、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执行方案。
2、根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书要求,制定本单位综治工作年度计划,对本单位治安突出的问题和工作的薄弱环节,作出一个时期的综治工作总体部署并监督有关单位组织实施。
3、对本单位发生的重大刑事、治安火灾和灾害事故等要及时报告,并积极协助公安机关、消防等有关部门及时破案、妥善处理、挽回损失。
4、与各基层单位签订综治工作责任书,积极开展各项创建活动,并组织检查考核和表彰奖励。
5、深入各基层单位进行检查、督促指导落实各项综治措施。
6、贯彻执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票否决权”制度。
县城区办事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委员会(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职责
1、负责做好本单位综治委(领导小组)主要职责任务的具体组织和落实工作;
2、贯彻执行中央“关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实行打、防、并举、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方针和“谁主管、谁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及目标管理责任制、领导责任制、一票否决权制”等重大决定,抓住“打、防、教、管、建、改”等六个方面的工作,把各项综治措施真正在基层得到落实;
3、组织综合治理重要举措的“试点”工作,坚持以点带面、认真总结经验,全面推广,狠抓落实;
4、组织实施综合治理宣传,利用多种形式,组织基层单位及有部门广泛深入开展综治宣传、法制教育等活动;
5、根据上级部署,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
6、根据党工委、办事处和上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机关的要求,及时对本单位和各基层单位进行具体指导和督促检查,组织协调各基层单位按照职责分工抓好各自承担的工作任务;
7、组织调查研究,综合情况,就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向有关部门、各基层单位提出奖励、处罚的建议;
8、组织检查、考核、总结、评比、表彰等工作;
9、负责材料印刷、会议通知、开会记录、文件起草等。
县城区办事处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主任职责
1、对本单位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全面负责;
2、根据上级部署结合本单位实际、组织制定工作计划和布置工作任务;
3、组织协调各基层单位认真做好各自承担的工作任务;
4、抓好办公室工作人员的政治、业务学习,经常进行思想和廉政教育,考核、督促各项指标完成情况;
5、搞好调查研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综合了解各方面情况,及时传递信息;做好表彰先进,推动后进的具体工作;
6、经常向主管综治工作的领导汇报综治工作开展的情况,存在的问题及提出解决的办法。
工作制度
1、分工明确。综治办工作人员根据自己的工作性质、任务建立自己的岗位责任制;
2、综治办公室根据工作任务制定目标管理责任制,实施目标管理;
3、综治委员会、综治办公室、综治办公室主任、工作人员职责范围清楚;
4、定期例会、请示汇报、信息反馈;
5、各个时期、各项工作有计划、有部署、有安排、有措施、有检查、有总结、有评比、有奖惩;
6、总结经验、树立典型,用典型辐射来推动工作;
7、开展调查研究,掌握动态、社会动向及综合反映;
8、经常深入基层进行指导、督促,狠抓各项措施的落实;
9、密切和其他有关部门的联系,坚持齐抓共管;
10、严格文档管理,收发、借阅、销毁文件有登记。
学习制度
1、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理论水平。
2、每周综治办工作人员学习时间不少于半天(以自学或集体组织学为主,时间自定),如无特殊情况,学习由综治办办公室主任主持;
3、通过学习不断提高广大工作人员对综治工作的认识,使之热爱本职工作,树立搞好本职工作的信心和能力;
4、参加学习人员建立学习笔记,年底由综治办统一组织评比。
例会制度
1、每季度召开一次全委会,由综治委主任或副主任主持,听取综治办的工作汇报及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的传达并研究落实方案;
2、综治办每周召开一次人员例会,由综治办主任结合阶段性的工作小结,讲评工作开展情况,同时部署下步工作任务。
汇报制度
1、综治办每季度定期或不定期召开所属基层单位分管综治工作的同志或联络员会议,专门进行综治工作的汇报。从本单位实际出发结合上级有关精神,研究影响综治工作开展的因素,探讨解决的办法;
2、综治办对于本单位综治工作开展情况及存在问题和上级有关精神应及时向主管领导汇报,取得领导支持,以采取正确决策。
情况报告制度
1、遇有紧急情况(或问题)应及时向分管领导报告,使主要领导及时准确掌握情况,为正确做出决策提供依据;
2、在向分管领导报告,并取得认可的情况下,要同时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以使上级有关部门及时掌握信息动态,取得工作的主动权。
考评奖惩制度
为了促进各基层单位更好地开展工作,使综治的各面内容落到实处,各尽所能,特制定以下制度。
1、综治办公室负责指导、协调辖区内基层单位的综治工作。
2、综治办公室每季度未组织综治办相关人员对各基层单位的综治工作情况进行一次检查督促,半年进行一次考核,年终进行一次考核评比。
3、综治办公室严格依照每年签订的责任书,对各基层单位进行考核评比,对综治工作先进单位,按章奖励;对综治工作不合格的,建议党工委、办事处实行“一票否决”,并限期整改。
重点人口
管理制度
1、各基层单位要建立健全本单位重点人口档案,做到底数清、情况明。
2、做到“四知道”。即:㈠、知道姓名、年龄、性别、住址、职业、犯罪性质,处理情况;㈡、知道家中经济状况;㈢、知道平时经常交往的人员;㈣、知道现实表现情况。“六熟悉”即㈠熟悉体貌特征;㈡熟悉犯罪同伙;㈢熟悉姓名、外号;㈣熟悉作案手段;㈤熟悉活动规律;㈥熟悉着装的变化。
3、作好动态积累,发现可疑问题及时调查核实,并及时履行情况报告制度,以做好妥善处理。
4、建立重点人口公开帮教和秘密监控工作网络,对每一个重点人员要有专人监控,并随时掌握情况及时进行反馈。
5、经常对重点人员进行分析、研究,根据不同重点人员采取不同的帮助和监控形式,力争达到好的效果。
帮教制度
1、各基层单位要对本单位的帮教对象做到摸清底数,对实施帮教对象组织、人员、措施三落实。
2、对帮教对象定期组织谈话,并根据表现情况,该解除帮教的应及时解除,该继续帮教的应重新列订计划,继续帮教,直到改好为止。
3、依法保障刑释、解教人员的合法权益,为他们生活、劳动和接受再教育创造必要的条件。
4、对假释保外人员要落实监控,进行跟踪帮教,并将表现情况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和反映。
5、建立帮教谈话记录。
6、经常对帮教对象进行法制教育,增强法律意识,减少重新犯罪的可能性。
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制度
1、人民调解委员会在城区党工委、办事处的领导下,负责本单位的调解工作。
2、调解工作坚持:“防激化、创三无、争先进”为主要目标,积极维护社会稳定。
3、经常向职工进行法制宣传教育使职工自觉学法、懂法、用法、不违法。
4、调查了解并及时掌握每个家庭及其它不安全因素,做到经常分析、研究、及时进行教育,及时化解,使一般纠纷不出单位,重大纠纷及时报告。
5、建立调解登记薄,做到调解有登记,件件有着落,使调解工作逐渐走向制度化、规范化。
6、调解委员会要经常组织调解人员进行学习有关党的方针、政策、熟悉调解工作。
7、调解人员要经常深入群众,工作要扎实,方法要灵活,头脑要清醒,政策要明确。
外来人员登记制度
1、建立外来人员登记薄。
2、对外来人员实施严格的登记制度,不登记不准进入单位。
3、禁止各类贩卖小食品,收购废品等闲杂人员进入单位。
4、发现可疑人员及时向安全保卫人员报告,并及时与派出所联系。
安全防火制度
为确保本单位、辖区的防火安全工作,维护内部正常的工作、生产、生活秩序,消除隐患,增强人人防火的责任意识。特制定本制度:
一、各股室、居委会要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成立组织队伍,确定好防火安全第一责任人。
二、提高警惕,做到勤排查、勤巡逻,自己能解决的要及时、就地解决,不能解决的要及时报警处理。
三、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人防火的安全意识。
四、对防范措施不得力,组织不健全的股室、居委会年底取消评优资格,并责令第一责任人写出书面检查。
治安巡逻制度
1、加强巡逻队伍建设,提高治安防卫能力。
2、巡逻时间内,巡逻人员必须佩戴统一印制的袖标。上岗位后认真履行职责。
3、巡逻人员必须加强自身建设,具有一定的组织性、严格的纪律性和政策性及强烈的责任感。
4、发现可疑人员,应马上盘问,并及时报告。
5、按规定时间交接班并做好巡逻记录。
7、巡逻人员除进行正常巡逻外,还要定期抽查或不定期检查,发现漏洞要及时
整改。
8、巡逻人员熟记火警、盗警和当地公安派出所的电话号码,一旦发生情况及时报警。
9、在巡逻期间不准办其它私事,如确有事要办,必须请假,经准假后方可离开岗位,否则,不准离开。
政务公开制度
一、政务公开内容:1、政策、办事程序公开;2、财务公开;3、计划生育工作公开;4、流动人口管理及各项收费的收支情况公开:5、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公开;6、社区居委会干部工作责任目标和工资待遇公开;7、居民群众对社区建设、居委会工作建议以及反馈情况公开;8、党工委、办事处审查确定公开的内容;9、其它居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重点事项的公开。
一、继续深化乡村一体化管理
1、积极推行 “县镇村一体化,医生进农家”模式,将县镇村卫生组织融为一体。实行统一人员培训、统一药品配送、统一公共卫生考核、统一新农合政策实施、统一业务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管理体制。(充实一些具体措施内容,可添加,*月组织培训;药品配送的方法措施)
2、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县乡村医疗服务一体化管理模式。鼓励不同规模、不同级别的医院之间积极探索以资本、技术、管理为纽带,通过整体托管、重组、联合办医、团队帮扶、城乡对口支援、区域协同医疗、组建医院管理集团、医疗联合体等多种形式的县乡村医疗服务一体化管理的有效形式。(充实一些具体措施内容,可添加**医院与**医院结对子,与**外地医院建立帮扶关系、合作关系等等)
二、加强县级医院管理
1、充分发挥县级医院的城乡纽带作用和县域龙头作用,推动城乡医院人才、技术、管理纵向流动的制度化、稳定化,加强县乡村区域医疗服务网络建设和协调,促进纵向管理的机制创新,使县级医院与城市大医院对接,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辐射,建立完善县乡村一体、上下联动机制,提高医疗服务体系的整体效率。
2、建立县乡村医疗服务一体化的信息支持机制。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平台,建立统一管理、县乡村互通互联的医疗卫生管理信息网络平台,为实现县乡村一体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撑。推动建立以电子病历和居民健康档案为基础的医院信息系统和区域卫生信息系统。从分级分工、科学合理的医疗服务体系和居民在医疗服务体系中的合理就诊流程出发,统筹规划建设区域卫生信息网络平台。加强公立医院与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沟通,建立互联、互通的信息网络,及时沟通患者诊疗信息,运用信息化、网络化手段,方便双向转诊。充分运用已经建成的远程会诊系统,开展远程病理诊断和远程疑难重症会诊等服务,实现城市优质资源与县级医院的互补和相互支持,充分发挥优质医疗资源的辐射作用。鼓励有条件的县区试行患者诊疗信息“一卡通”和县、乡远程会诊,实现县域居民健康档案信息资料的有效利用。
三、强化监督检查
1、确保药品采购安全。把好药品准入关。
2、严格依法依规采购,规范采购行为。
3、加强对辖区内医疗药品的监督检查,严格执行相关规定,实行责任追究制。
4、加强对基层机构的巡查,加强对薄弱环节的重点督导。
四、加强科室管理工作
1、制订年度计划,每半年和年底做好总结,保证工作落到实处。
2、每月按时填写工作记录本及相关台账记录本,对 存在问题要有明确的整改措施。
在专刊中,《柳叶刀》主编评论称,中国在学习其他国家改革经验的同时,也为解决共同面对的卫生问题提供了研讨的证据,并最终将提升全球卫生保健水平。
《柳叶刀》文章指出,尽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广泛覆盖是世界各国共同追求的目标,但中国医改优先选取的改革领域和策略的提出,却是基于其改革所面临的环境的考虑。
中国政府要深化医改前,正面临着公众“看病难、看病贵”的不满,以及在地区、人群和城乡之间逐渐增加的医疗卫生服务和卫生资源不公平性等一系列问题。中国在对改革前存在问题及其成因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改革路径和五项重点改革任务。
政府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责任得到强化。
中国新医改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强化政府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的责任,尤其是把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促进公平性的提升,与这个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相一致,也标志着过去20多年市场化路径的转变。
2009年至2011年底,中国政府卫生投入达14000亿元(2008年为359.4亿元)。政府卫生投入中约50%用于基本医保的覆盖,30%用于供方的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和城市社区卫生人员的培训,另外的10%至16%用于公共卫生服务的提供。为有效监测改革进展,中国还对每一级政府都设定了要达到的医改目标,在2009至2011年三年间,大部分目标是基于投入提出的,地方各级政府的卫生投入责任大大加强。
全民医保使城乡居民对卫生服务的利用增加。值得称赞的是中国医改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基本实现医保的全覆盖,报销范围从住院服务向门诊服务延伸,对一些特定的慢性病和重点疾病,政府还提供直接补助或额外的补偿,并且为低收入家庭提供医疗救助。全民医保体系的建立,使医疗卫生服务的利用和可及有了明显改善。
农村、贫困地区以及弱势群体得到优先保障。
中国政府卫生投入优先投向公共卫生、基层卫生,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和卫生人力资源得到积极发展,弱势群体的卫生需求得到重点保障,医疗卫生服务提供的公平性得到改善。
一是逐步建立对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的再分配机制。中央财政直接对中西部地区的基本医保和公共卫生人头费进行补助,如宁夏,人均200元的居民基本医保政府补助,分别由中央、省级、市县财政各承担124元、68元和8元,而东部地区则主要由省、市、县三级财政分担。政府还对农村特殊群体实施8个重大公共卫生干预项目,经费来自中央财政的专项转移支付。
二是致力于提高卫生资源的配置效率。政府直接增加投入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和卫生人力改善,重点向农村地区倾斜。改善卫生人力资源分布不均的措施,包括规范化培养、定向免费培养、招聘执业医师、转岗培训等。
三是不同地区和不同收入居民的服务公平性取得进展。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数据显示,2011年,农村地区的医保覆盖率已超过城市地区,不同收入人群之间在门诊和住院利用、产前保健以及住院报销比例方面的差距已经缩小或者消失,住院分娩已经几乎不存在城乡差异,因经济困难提前出院人数比例从2003年的27.5%下降到8.8%。
中国今后仍应稳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为进一步促进改革,《柳叶刀》文章总结并提出几条可供中国选择的政策路径。建议把坚持公益性放在公立医院改革的首位:改革政府治理模式,取消药品加成,实施药品零差率政策,调整医疗服务项目收费标准,进行总额预付、病种付费等支付方式改革。
建议调整改革步伐:在保持投入总量不减少的前提下,适当放缓投入增长速度,把投入的资源转化为具有成本效果的服务,注重建立全科医生“守门人”制度,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提供防治结合、成本效果好的服务。
论文摘要:义务教育对于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实现社会和谐与可持续性发展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义务教育作为一种公共品,政府的投入模式对义务教育的发展会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但由于历史和制度的原因,当前我国义务教育财政支出地区间不均衡的情形依然存在。
一、义务教育财政支出不均衡发展的现实
由近几年国家颁布和实施的政策上来看,政府越来越重视义务教育在不同地区之间的均衡发展,并进行着一系列的努力。然而,由于一些制度原因和历史原因,这种地区间的不平衡将会在一定时期内继续存在并影响着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而这种地区间财政支出不均衡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层面:
(一)各省区间不均的表现
我国各省市经济发展状况的差异导致在教育经费投入上的情况也不相同。义务教育经费主要由各乡镇政府承担,所以各地的教育及教学条件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这种地区间的贫富差距对我国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构成了相当大的障碍。同时,由于这种不均衡是一种全局视野下的,必然会从相当广泛的层面来影响教育的公平性。
(二)城乡地区间不均衡的表现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导致国家的人力、物力、财力涌入城市,在这种失衡的结构下,城乡之间在义务教育财政经费支出上出现了巨大差异。人口数量占我国人口总数相当大比重的农村地区,其义务教育工作关系到我国未来是否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二、我国义务教育支出地区间不均衡的宏观因素分析
我国财政义务教育支出在地区上的存较大差距的原因是什么呢?本文试图通过对义务教育面临的宏观环境来分析这一问题。
(一)发达与不发达地区义务教育支出不均衡的宏观因素分析
造成我国发达与不发达地区义务教育支出不均衡的主要原因是地区间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平衡。我国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实行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根据职责共同负担,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负责统筹落实的体制。但是中央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投入仅占全国义务教育总经费投入比例的2%左右,这使得我国义务教育的费用主要靠地方政府来负担。我国各地区的义务教育经费主要来自该地区财政的收入,而该地区的财政收入的多少依赖于该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这样一来,由于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我国东西部地区的财政收入的巨大悬殊,从而容易引起各地区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的不均衡。
(二)城乡义务教育支出不均衡的宏观因素分析
造成我国城乡义务教育支出不平衡的宏观原因主要有两点,即我国义务教育的财政转移支付体制和我国的二元社会结构状况。
1.我国义务教育的财政转移支付体制
我国现行的“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体制在教育公平问题上仍存在问题。目前我国义务教育实行分级管理,市县级及其以下基层地方政府对义务教育负有主要管理责任。与此管理体制相对应,中国现行义务教育投资体制亦以高度分散为特征,义务教育公共经费大部分由市县级及其以下基层地方政府负担。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中国的义务教育经费87%由基层地方政府负责,尽管这种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县内的教育水平差别得以平衡,但仍无补于一个县财政的绝对匮乏,尤其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教育经费的筹集仍然是个严峻的问题。“以县为主”有利于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扭转过去义务教育投资重心过低(乡级政府和农民负担太重)的局面,是一个不错的制度选择。然而,这一体制违背了义务教育的免费性质,难于适应我国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经济发展差异巨大的基本国情,更与我国现行的财力分配结构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因而不可避免地陷入多重困境。
2.我国城乡的二元结构
我国公共教育资源的显著失衡,教育不公平的现象集中体现在城乡的二元结构上。城乡二元结构是发展中国家共有的最重要的一个特征,我国也不例外。经济文化的不平衡发展是我国二元社会形成的根本的原因,长期以来的“城市中心”价值取向则是主要的原因。我国在长期以来的二元社会结构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一种以城市为主、忽视地区差别和城乡差别的“城市中心”价值取向,国家的主要物力、财力以及优质人力都投向了城市,优先满足甚至只满足城市的发展和城市人的利益。城市人口获得了更多、更好的公共教育资源。虽然现在政府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倾斜,但是农村教育问题仍然突出。广大的农村地区和众多的农村学校获得的教育资源远远低于城市,甚至连最基本的教育资源都未备齐。
三、对于义务教育教育财政支出不均衡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平衡义务教育地区间差异的对策建议
这种地区间义务教育水平差距的主要原因是当前财政投入体制的不合理。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要调整当前政府在义务教育投入上的责任关系,将投入主体的重心上移。
1.平衡省际间差异,强化中央政府的义务教育投入责任。在教育经费的分配上不应是平均分配,而应是在保证政府基本供给责任之后的转移支付。可在共同受益的基础上,建立起省与省之间的横向转移支付,来有效地弥补纵向转移支付制度的不足,缓解中央财政的压力。
2.平衡城乡间差异——强化省级政府的义务教育投入责任,县级政府继续承担一定比例的投入责任,负责义务教育的管理和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教学管理、校舍建设、设备购置、环境治理、危房改造和经费管理等,将用于义务教育的各项资金落实到位。
(二)平衡义务教育地区间差异的保障措施
1.加强义务教育经费的监管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2.建立有效的评估监督机制,保证教育投入落到实处。
3.国家立法保障义务教育的投入。
参考文献:
为了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开展“平安__”创建活动,我处精心部署,狠抓落实,积极开展“平安小区”创建活动,组织各物业公司扎实有效地作好小区技防设施、物业管理等综合治理工作,实现防范严密,发案减少、社会稳定、群众满意的工作目标,现将“平安小区”创建活动的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情况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创建网络。我处从加强思想认识,完善组织网络,落实各项制度方面下功夫,把平安小区创建工作当作各项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来抓。一是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成立创建”平安小区”活动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创建活动的组织指导。领导小组由市房管处主任朱美萍任组长,成员由张治国、张弓才、陈兆中、徐昆鹏、姚国兰担任,办公室设在市房管处开发办,由徐昆鹏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处领导班子把小区平安创建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曰程,推行分级负责,分级管理,层层落实责任制,组织动员各方面的力量,以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为核心,以加强基层基础工作为重点,落实平安小区创建的各项措施,确保小区和谐稳定。二是广泛发动,全员参与。依靠小区居民开展群防群治,激发居民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将小区平安创建的具体要求转化为居民的自觉行动,使其家喻户晓、扎根居户、受益居户。三是健全组织网络,完善管理制度。成立了精品城市创建小区考核组,联合城管、规划、园林等部门按月深入各小区考核检查,对存在问题及时下发督查通报,选出前十名授于流动红旗,后进单位发放待定流动黄旗。
(二)宣传发动,着力落实“平安创建”各项工作。我处于4月11曰组织市区41家物业企业负责人召开市区“平安小区”创建动员会,传达了《关于开展“十佳安全文明小区”创建活动的通知》、《市建设局关于印发〈“平安工地”“平安拆迁”“平安小区”创建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__市治理自行车被盗问题专项行动工作方案》等文件,并对“平安小区”创建活动开展的范围、时间、对象、要求等作了重要部署。
(三)加强技防验收管理,重点突出“平安”。为保障居民小区业主拥有安全的生产生活环境,推动平安小区建设,我处将20__年列为新建住宅小区技防设施验收年,要求市区所有新建小区在20__年12月31曰前,均实现住宅物业管理设施到位、配备专职保安,红外线周界报警、电视图像监控、电子巡更、封闭围墙等技防设施齐备。对不符合技防设施验收要求的,市房管部门根据《__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竣工验收备案管理细则(试行)》等相关文件规定,不予出具验收合格文件。今年1-6月份,已验收物业小区70.53万平方米,红外监控168个,周界报警139对,电子巡更334个。
(四)深入开展“十佳安全文明小区”创建,促进居民小区安全文明建设。按照《20__年全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及平安建设工作要点》(宿综治[20__]1号)、《关于开展全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及平安建设“百佳安全文明单位(集体)”创建活动的通知》(宿综治[20__]4号)要求,与市公安、建设、城管等部门联合制定了我市“十佳安全文明小区”创建活动工作方案,以居民小区安全文明创建为重点,深入开展“十佳安全文明小区”,构建和谐社会,打造平安小区。市建设、公安、规划、城管等部门成立“十佳安全文明小区”评选工作小组,负责指导全市“十佳安全文明小区”评选工作。由市建设局副局长朱美萍任工作小组组长,市公安局、规划局和城管局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工作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建设局房管处,张治国同志任办公室主任,市公安局、规划局和城管局各抽调一名同志参加办公室工作。“十佳安全文明小区”按照基础配套设施、环境卫生保洁、文明道德风尚、小区治安秩序、小区服务措施、小区文化建设、创建机制健全以下标准进行评选,实行百分制,按得分排名确定评选结果。目前,建设、城管、公安、规>文秘站:
(五)全力做好精品城市创建工作考核评比工作。我处牵头组成精品城市检查小区考核组每月定期对市区51个居民小区“四化”达标和“门前五包”情况进行检查评比。除了将卫生管理、房屋管理、公共设施、绿化管养等列为检查内容外,还将安全防范、平安小区建设列为重点检查内容,并按月督促“平安小区”和“十佳安全文明”小区创建工作全面开展,认真贯彻落实,对排名前10名的小区授予流动红旗各一面,对排名居后2
名的小区,发放流动黄旗各一面。(六)倾情帮扶,促进“平安小区”纵深开展。一是明确共建单位,帮扶平安共建。明确__市广厦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托管的项王小区丹桂园项目为我处“平安小区”共建工作单位,要求处属各科室通力配合,深入小区积极帮扶指导“平安小区”创建各项工作。5月14曰,6月15曰我处分别组织人员深入小区帮助指导小区综合治理及平安建设工作。二是每月定期召开物业管理企业经理座谈会,通报各小区平安创建工作情况,传达最新物业管理政策法规和住宅小区群众投诉焦点问题,帮助物业企业解决物业管理和平安创建中遇到的问题难题,树立物业管理企业小区平安综合治理的信心和决心。三是以宣传月为主题,零距离服务社区。7月14至15曰,“房管知识宣传小组”挑选出一批工作经验足、责任心强、业务精的同志,组成“房管知识宣传小组”,利用节假曰,深入到府苑小区和区府广场就物业管理等问题接受居民现场咨询,并向市民发放《房地产相关知识宣传手册》及相关业务办事指南,宣传物业管理及平安创建知识。
二、存在问题
我处在平安创建中能够群策群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们也清楚地看到,我市“平安小区”创建工作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对畸改落实。(一)基层社区基础工作存在薄弱环节。在基础防范上,一些人防、物防、技防措施落实不到位;一些小区由于建设较早,各项物业基础设备设施不到位,防范措施落实不够,还存在漏洞。在预防矛盾激化上,信息预警机制还不够完善。在力量整合上,一部分群众对平安小区创建的知晓率不高,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参与创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还没有完全调动起来,齐抓共建的合力不强。(二)创建工作开展不均衡。通过近期对平安小区创建工作检查发现,大部分小区能够积极行动,宣传动员、落实平安创建各项工作,但也有一些物业公司对平安小区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办法不多,力度不大,主动意识不强,存在畏难情绪,对平安创建工作的台帐资料收集、整理不够重视。加上各小区创建经费投入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平安小区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三、下一步工作打算下半年,我处将对照“平安小区”创建工作各项目标,强化责任,狠抓落实,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提升创建理念,突破创建难点。(一)加大宣传造势的力度。利用各种宣传载体,齐抓共建,营造“全民创建”的氛围,不断扩大“平安小区”创建的覆盖面。(二)加快构建“平安小区”创建的长效机制。巩固和扩大创建成果,既要突出重点抓好当前,又要注重源头治理,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一是建立预防和化解各类矛盾机制。形成预警带动预测,预测服务决策良性循环,落实预防和妥善处置各种措施。二是继续加强物业技防设施机制建设。继续贯彻落实《__市物业管理实施细则》、《__市住宅公用部位公用设施设备维修基金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市场考核的通知》、《__市建设市场信用管理暂行办法》、《__市建设市场信用信息管理细则》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加强对物业企业的管理力度。
(三)认真做好“平安小区”创建的考核验收工作。根据年初制定的“平安小区”创建方案和“十佳安全文明小区”评选方案,认真做好各项平安创建考核验收工作,针对性地开展创建工作的比、学、赶、帮、超活动,激发各物业公司创建平安小区工作热情,建立各项责任制,圆满完成平安创建各项目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