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22 11:21: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智慧物流的基本概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 键 词] 智慧物流 基本内涵 实施框架
一、引言
继IBM2008年提出“智慧的地球”后,2009年奥巴马提出将“智慧的地球”作为美国国家战略。同年8月总理在无锡提出“感知中国”,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目前,美国、欧盟等都在投入巨资深入研究探索物联网。考虑到物流业是最早接触物联网的行业,也是最早应用物联网技术,实现物流作业智能化、网络化、和自动化的行业。在2009年中国物流技术协会信息中心、华夏物联网、《物流技术与应用》编辑部率先在行业提出“智慧物流”概念。
智慧物流概念的提出,顺应历史潮流,也符合现代物流业自动化、网络化、可视化、实时化、跟踪与智能控制的发展新趋势,符合物联网发展的趋势。有利于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效率,控制风险,节能环保,改善服务。
自概念提出以来,受到了专家和学者的高度关注,智慧物流也入选2010年物流十大关键词。但目前对智慧物流的研究仍处在起步阶段,企业界与学术界对智慧物流的概念、体系结构、实施框架的研究尚不成熟,未达成共识。
二、智慧物流的基本内涵
1.智慧物流的基本概念
基于现有研究及IBM公司对智慧物流的理解,智慧物流是一种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在物流的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信息服务等各个环节实现系统感知,全面分析,及时处理及自我调整功能,实现物流规整智慧、发现智慧、创新智慧和系统智慧的现代综合性物流系统。
2.智慧物流的基本功能
(1)感知功能。运用各种先进技术能够获取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信息服务等各个环节的大量信息。实现实时数据收集,使各方能准确掌握货物、车辆和仓库等信息,初步实现感知智慧。
(2)规整功能。既感知之后把采集的信息通过网络传输到数据中心,用于数据归档,建立强大的数据库。分门别类后加入新数据,使各类数据按要求规整,实现数据的联系性,开放性及动态性。并通过对数据和流程的标准化,推进跨网络的系统整合,实现规整智慧。
(3)智能分析功能。运用智能的模拟器模型等手段分析物流问题。根据问题提出假设。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验证问题,发现新问题。做到理论实践相结合。在运行中系统会自行调用原有经验数据,随时发现物流作业活动中的漏洞或者薄弱环节。从而实现发现智慧。
(4)优化决策功能。结合特定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评估成本、时间、质量、服务、碳排放和其他标准,评估基于概率的风险,进行预测分析,协同制订决策,提出最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使做出的决策更加的准确,科学。从而实现创新智慧。
(5)系统支持功能。系统智慧集中表现于智慧物流并不是各个环节各自独立,毫不相关的物流系统,而是每个环节都能相互联系,互通有无,共享数据,优化资源配置的系统,从而为物流各个环节提供最强大的系统支持,使得各环节协作,协调,协同。
(6)自动修正功能。在前面各个功能的基础上,按照最有效的解决方案,系统自动遵循最快捷有效的路线运行,并在发现问题后自动修正,并且备用在案,方便日后查询。
(7)及时反馈功能。物流系统是一个实时更新的系统。反馈是实现系统修正,系统完善必不可少的环节。反馈贯穿于智慧物流系统的每一个环节,为物流相关作业者了解物流运行情况,及时解决系统问题提供强大的保障。
3.智慧物流的体系结构
按照服务对象和服务范围划分,智慧物流体系可以分为企业智慧物流,行业智慧物流,区域或国家的智慧物流三个层次。
(1) 企业智慧物流层面。用推广信息技术在物流企业的应用、集中表现在应用新的传感技术、实现智慧仓储,智慧运输,智慧装卸、搬运、包装,智慧配送,智慧供应链,等各个环节。从而培育一批信息化水平高、示范带动作用强的智慧物流示范企业。
(2) 行业智慧物流层面。建设主要包括智慧区域物流中心,区域智慧物流行业以及预警和协调机制的建设三个方面。
①智慧区域物流中心。智慧区域物流中心的建立关键要搭建区域物流信息平台,这是区域物流活动的神经中枢,联接着物流系统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将原本分离的商流、物流、信息流和采购、运输、仓储、、配送等环节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供应链。其次,要建设若干智慧物流园区。智慧物流园区指加入了信息平台的先进性,供应链管理的完整性,电子商务的安全性的物流园区,基本特征是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快速安全运转,满足企业信息系统对相关信息的需求,通过共享信息支撑政府部门监督行业管理与市场规范化管理方面协同工作机制的建立,确保物流信息正确、及时、高效、通畅。智慧技术的运用使得运输合理化、仓储自动化、包装标准化、装卸机械化、加工配送一体化、信息管理网络化。
② 区域智慧物流行业(以快递为例)。在快递行业中加强先进技术的应用。重视新技术的开发与利用,通过自动报单、自动分拣、自动跟踪等系统,信息主干网的建设、PC 机和手提电脑、无线通讯和移动数据交换系统的建设等。这些投资不仅使运件的实时跟踪变得轻而易举,而且还大大降低了服务的成本。
③预警机制。最后深入研究,加强监测,对一些基础数据进行开拓和挖掘,做好统计数据和相关信息的收集,及时反映相关问题,建立相应的协调和预警机制。
(3)国家智慧物流层面。旨在打造一体化的交通同制、规划同网、铁路同轨、乘车同卡的现代物流支持平台,以制度协调、资源互补和需求放大效应为目标,以物流一体化推动整个经济的快速增长。与此同时,着眼于实现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着力构建运输服务网络,基本建成以国际物流网、区域物流网和城市配送网为主体的快速公路货运网络,“水陆配套、多式联运”的港口集疏运网络,“客货并举、以货为主”的航空运输网,“干支直达、通江达海”的内河货运网络。同时打造若干物流节点智慧物流网络中的物流结点对优化整个物流网络起着重要作用,从发展来看,它不仅执行一般的物流职能,而且越来越多地执行指挥调度、信息等神经中枢的职能。
4.智慧物流的价值体现
智慧物流的建设顺应历史潮流,符合物联网发展的趋势,对企业,整个物流行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1)智慧物流对企业的贡献。①集中体现在其物流供应链管理方面,借助智慧供应链管理帮助企业增加利润源。② 智慧物流系统帮助企业提高对风险的预测能力及掌控能力,降低各环节的不必要成本。③智慧物流系统帮助企业提高服务客户的能力。
(2)智慧物流对国家的贡献。①智慧物流的发展有利于降低物流成本在GDP的比重,从而提高国民经济的运行效率。②智慧物流符合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战略,节能环保,减轻环境污染。
三、智慧物流的实施框架
1.智慧物流的实施基础
(1)信息网络是智慧物流系统的基础。智慧物流系统的信息收集,交换共享,指令的下达都要依靠一个发达的信息网络。没有准确的、实时的需求信息、供应信息、控制信息做基础,智慧物流系统也就无法对信息进行筛选,规整,分析,也就无法发现物流作业中有待优化的问题,更无法创造性的作出优化决策,整个智慧系统也就无法实现。
(2)网络数据挖掘和商业智能技术则是实现智慧系统的关键。如何对海量信息进行筛选规整,分析处理,提取其中的有价值信息,实现规整智慧,发现智慧,从而为系统的智慧决策提供支持,必须依靠网络数据挖掘和商业智能技术。并在此基础上,自动生成解决方案,拱决策者参考,实现技术智慧与人的智慧的结合。
(3)良好的物流运作和管理水平是实现智慧物流系统的保障。智慧物流的实现需要配套的物流运作和管理水平,实践证明,如果没有良好的物流运作和管理水平,盲目发展信息系统,不仅不能改善业绩,反而会适得其反。智慧物流系统的实现也离不开良好的物流运作和管理水平,只有二者结合,才能实现智慧物流的系统智慧,发挥协同,协作,协调效应。
(4)智慧物流的实现更是需要专业的IT人才与熟知物流活动规律的经营人才的共同努力。物流业是一个专业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行业,没有人才,大量信息的筛选、分析、乃至应用将无从入手,智慧技术的应用与技术之间的结合也无从进行。
(5)智慧物流的建成必须实现从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的转换。智慧物流所要实现的产品的智能可追溯网络系统、物流过程的可视化智能管理网络体系、智能化的企业物流配送中心和企业的智慧供应链必须建立在“综合物流”之上,如果传统物流业不像现代物流业转变,智慧物流只是局部智能而不是系统的智慧。
(6)物流系统只有在物流技术、智慧技术与相关技术有机结合的支持下才能得以实现,两者相辅相成。只有应用这些技术,才能实现智慧物流的感知智慧,规整智慧,发现智慧,创新智慧,系统智慧。这些技术主要包括新的传感技术、EDI、GPS、RFID、条形码技术、视频监控技术、移动计算技术、无线网络传输技术、基础通信网络技术和互联网技术。
2.智慧物流的实施模式
(1)第三方物流企业运营模式。第三方智慧物流不同于传统的第三方物流系统,顾客可以在网上直接下单,然后系统将对订单进行标准化,并通过EDI传给第三方物流企业,第三方企业利用传感器、RFID和智能设备来自动处理货物信息,实现实时数据收集和透明度,准确掌握货物、天气、车辆和仓库等信息;利用智能的模拟器模型等手段,评估成本、时间、碳排放和其他标准,将商品安全、及时、准确无误地送达客户。
(2)物流园区模式。在智慧物流园区的建设中要考虑信息平台的先进性,供应链管理的完整性,电子商务的安全性,以确保物流园区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快速安全运转。智慧园区要有良好的通信基础设施,共用信息平台系统,提供行业管理的信息支撑手段来提高行业管理水平。建立智慧配送中心使用户订货适时、准确, 尽可能不使用户所需的订货断档,保证订货、出货、配送信息畅通无阻。
(3)大型制造企业模式 。大型制造企业模式要求制造企业里的每个物件都能够提供关于自身或者与其相关联的对象的数据,并且能够将这些数据进行通信。这样一来每一个物件都具备了数据获取、数据处理以及数据通信能力,从而构建由大量的智慧物件组成的网络,在智慧物件网络基础上,所有的物品信息均可连通,组成物联网,企业就有了感知智慧,能够及时、准确、详细地获取关于库存、生产、市场等的所有相关信息,然后通过规整智慧,发现智慧找出其中的问题、机会和风险,再由创新智慧及时地做出正确的决策,尽快生产出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从而实现企业的最大效益。
3.智慧物流的实施步骤
第一步:完善基础功能。提高既有资源的整合和设施的综合利用水平,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在规划上的宏观协调和功能整合,使物流基础设施的空间布局更合理,功能更完善、逐步提高各种运输服务方式对物流基础设施的支持能力,物流基础设施的经营与网络化服务能力以及物流基础设施的信息化水平。
第二步:开发物流模块的智慧。智慧物流系统设计可以采取模块设计方法,即先将系统分解成多个部分,逐一设计,最后再根据最优化原则组合成为一个满意的系统。在智慧物流感知记忆功能方面包括基本信息维护模块、订单接收模块、运输跟踪模块、库存管理模块;在智慧物流的规整发现功能方面主要是调度模块。这是业务流程的核心模块。通过向用户提供订单按关键项排序、归类和汇总,详细的运输工具状态查询等智能支持,帮助完成订单的分理和调度单的制作;智慧物流的创新智慧主要表现在分析决策模块。系统提供了强大的报表分析功能,各级决策者可以看到他们各自关心的分析结果;而系统智慧体现在技术工具层次上的集成,物流管理层次上的集成,在供应链管理的层次上的集成,物流系统同其他系统集成,共同构成供应链级的管理信息平台。
第三步:目标和方案的确立。智慧物流的建设目标包括构建多层次慧物流网络体系,建设若干个智慧物流示范园区,示范工程、产业基地,引进一批智慧企业。智慧物流系统的建设步骤:搭建物流基础设施平台,加强物流基础功能建设,开发一些最主要的物流信息管理软件。完成服务共享的管理功能和辅助决策的增殖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物流信息平台的网上交易功能。
第四步:发现、规整智慧的实施 创新、和系统的实现。在利用传感器、RFID和智能设备来自动处理货物信息,实现实时数据收集和透明度,各方能准确掌握货物、车辆和仓库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对数据的挖掘和商业智能对信息进行筛选,提取信息的价值,找出其中的问题、机会和风险,从而实现系统的规整发现智慧;然后利用智能的模拟器模型等手段,评估成本、时间、质量、服务、碳排放和其他标准,评估基于概率的风险,进行预测分析,并实现具有优化预测及决策支持的网络化规划、执行。从而实现系统的创新智慧和系统智慧。
4.智慧物流实施过程中的瓶颈制约
(1)基础信息缺乏的制约。物流信息是物流系统的整体中枢神经,是物流系统变革的决定力量。在智慧物流系统中,必须对海量、多样、更新快速的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处理,才能成为系统决策的依据。如果物流基础信息缺乏,智慧系统也就无从谈起。
(2)对智慧物流功能需求、市场需求不明确的制约。一个系统能否运行成功,就要看它所提供的功能是否能被系统参与使用者接受。因此,进行智慧物流系统的功能需求分析,就成为构建智慧物流系统的首要任务。
(3)传统物流企业发展现状层次较低的制约。首先传统物流发展整体规划不足,基础平台相对薄弱,难以发挥物流资源的整合效应。其次,物流企业专业化、信息化程度较低,缺乏参与国际竞争的物流企业。再次,第三方物流功能较为单一,物流服务专业化程度不高。
(4)缺少人才的制约。物流是一个人才和技术密集型的行业,智慧物流的实现更是需要专业的IT人才与熟知物流活动规律的经营人才的共同努力,物流人才的欠缺,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势必会阻碍智慧物流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俞园园.物流信息化对区域物流中心的作用研究[J].工业控制计算机,2004 年,17卷第8期
[2]龚志锋,范守文,李刚.现代物流园区的信息系统建设[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年,5月号
[3]周立新, 刘琨.智能物流运输系统[J].同济大学学报,2002 年,第30 卷第7 期
[4]赵立权.智能物流及其支撑技术[J].情报杂志,2005 年,第12 期
引言
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中国智造、互联网+等一个个新名词都在为传统生产与物流产业注入“智能”的基因,智能物流迎来了发展的“黄金阶段”。“十三五”规划是教育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推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促进职业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才双向交流。”是其中的核心。智能物流作产业的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基本概念综述
1.智能物流
智能物流是利用集成智能化技术,使物流系统能模仿人的智能,具有思维,感知,学习,推理判断和自行解决物流中某些问题的能力。智能物流的未来发展将会体现出四个特点:智能化,一体化和层次化,柔性化与社会化。在物流作业过程中的大量运筹与决策的智能化;以物流管理为核心,实现物流过程中运输,存储,包装,装卸等环节的一体化和智能物流系统的层次化;智能物流的发展会更加突出“以顾客为中心”的理念,根据消费者需求变化来灵活调节生产工艺;智能物流的发展将会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世界资源优化配置,实现社会化。通过智能物流系统的四个智能机理,即信息的智能获取技术,智能传递技术,智能处理技术,智能运用技术。
2.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3.协同发展
协同发展就是指协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相互协作完成某一目标,达到共同发展的双赢效果,是为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从国内研究情况看,2011年8月教育部拟发《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之后,国内学者多从不同的关注点与视角展开对职业教育协同的研究,其中关注区域经济与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尤为突出。随着《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出台,智能产业在研究迅猛升温。
从国外研究情况看,国外的研究主要从教育资源的协调、教育方法的运用、教育模式的创新等方面展开,但更多集中在教育协同发展的动力及其治理机制构建等方面。德国在双元制教育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互补,为工业化提供高技术人才成为职业教育的主题。本世纪初,提出职业教育在终身化理念。德国政府提出工业4.0高科技战略计划,由德国联邦教育局及研究部和联邦经济技术部联合资助,投资预计达2亿欧元。旨在提升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建立具有适应性、资源效率及人因工程学的智慧工厂,在商业流程及价值流程中整合客户及商业伙伴,其技术基础是网络实体系统及物联网。
三、智能物流与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研究的意义
智能物流作为“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4.0”的核心环节,是智能工厂必不可少的剂,肩负着产品智能化生产的桥接作用,有望成为未来自动化领域最好的细分市场之一。对产品周期的缩短和对生产节奏的加快催生了对生产运送过程更精确、更高效的要求,智能物流是连接供应和客户的重要环节,也是构建未来智能工厂的基石。
职业教育在“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4.0”时代背景下,信息化与全球化融合、个性化和定制化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及大数据、云计算、虚拟化生活等等新技术的和理念的涌现,都给现代工业机器人应用人才培养模式带来新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的职业教育和人才培训要培养出适应第三次工业革命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智能物流与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有利于职业教育质量和教育创新的双向提升;有利于职业教育学校办学模式、师资培养、教育教学与评价方式的分享与合作;有利于促进教育与物流产业之间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的进一步提高。
四、智能物流与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方向探讨
1.构建智能物流与职业教育群深度融合产教形态
智能物流与职业教育的协同发展的基本思路和主要途径进行分析,通过科学构建其理论与实践相交叉在课程体系,促使智能物流与职业教育群深层次融合,形成学校、企业、社会机构和公众共同参与相互促进的产教形态。
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4.0背景下人才培养不仅仅局限于学校教育,而且拓展为社会培训、企业内训、社区教育,也不局限于正规教育,还有非学历培训;有虚拟课堂,也有企业实践、网上课堂、在线学习;有学校学习,也有终身学习的观点。
2.制定智能物流与职业教育的协同发展在课程体系
结合当前职业教育与物流产业发展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探索职能物流与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对应的物流管理及相关专业建设群课程体系改革的方向和思路探讨;探讨与其人才培养相适应的专业课程设置及专业课程结构调整。
3.提出智能物流与职业教育的协同发展在技术与服务方面的创新
通过对物流产业与职业教育共同发展在技术与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智能物流与职业教育协同发展中对智能物流产业在技术与服务创新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物联网;物流配送中心;信息系统
一、物联网简介
(一)物联网基本概念
从1946年世界上首台计算机(ENIAC)诞生,到1969年世界上首个互联网(AR以NET)的调试运行,再到1999年物联网概念的首次提出,世界信息产业产生了三次技术性革命浪潮,并将在未来深刻地影响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和人们的外工作与生活。物联网指的是通过传感器、射频识别、全球定位等技术,实时采集需要连接、会话和监控的物体或过程,通过各种方式连入网络,基于物品与物品之间和物品与人之间的广泛链接,实现对物品和过程的智能化识别与管理。
(二)物联网的基本特点
1、全面感知
全面感知也就是利用RFID、传感器、二维码以及未来可能的其他类型传感器,能够随时即时采集物体动态。接入对象更为广泛,获取信息更加丰富。当前的信息化,接入对象虽也包括PC、手机、传感器、仪器仪表、摄像头、各种智能卡等,但主要还是需要人工操作的PC、手机、智能卡等,所接入的物理世界信息也较为有限。未来的物联网接入对象包含了更丰富的物理世界,不但包括了现在的PC、手机、智能卡,传感器、仪器仪表、摄像头和其他扫描仪也会得到更为普遍的应用,而行业当中获取和处理的信息不仅包括人类社会的信息,也包括更为丰富的物理世界信息,包括毒性、长度、压力、温度、湿度、体积、重量、密度等。
2、安全传递
感知的信息是需要传送出去的,通过网络将感知的各种信息进行时时传送,现在无处不在的无线网络已经覆盖了各个地方,在这种情况下,感知信J自、的传送变得非常现实。网络可获得性更高,互联互通更为广泛。当前的信息化建设当中,虽然网络基础设施己日益完善,但距离物联网的信息接入要求显然还有很长一段的距离,并且,即使是已接入网络的信息系统很多也并未达到互通,信息孤岛现象较为严重。未来的物联网,不仅需要完善的基础设施,更需要随时随地的网络覆盖和接入性,信息共享和互动以及远程操作都要达到较高的水平,同时信息的安全机制和权限管理需要更高层次的监管和技术保障。
3、智能处理
物联网的智能处理是利用云计算等技术及时对海量信息进行处理,真正达到了人与人的沟通和物与物的沟通。信息处理能力更强大,人类与周围世界的相处更为智慧。由于当前的信息化由于数据、计算能力、存储、模型等的限制,大部分信息处理工具和系统还停留在提高效率的数字化阶段,一部分能起到改善人类生产、生活流程的作用,但是能够为人类决策提供有效支持的系统。未来的物联网,不仅能提高人类的工作效率,改善工作流程,并且通过云计算,借助科学模型,广泛采用数据挖掘等知识发现技术整合和深入分析收集到的海量数据,以更加新颖、系统且全面的观点和方法来看待和解决特定问题,使人类能更加智慧地与周围世界相处。
(三)物联网中RFID系统组成及其原理
(l)系统组成
最简单的RFID系统一般由阅读器(Reader)和标签(Tag)组成。标签放置在需要被识别的物体上,阅读器根据所使用的结构和技术的不同,既可以是读装置也可能是读/写装置。射频标签与阅读器之间通过各自的天线,架起空间电磁波传输的通道。空间传输通道中发生的过程可归结为三种事件模型,即以数据交换为目的的事件模型、以能量提供为基础的事件模型和以时序方式实现数据交换的事件模型。
通常而言,阅读器一般包括控制单元、高频模块以及祸合元件,其中控制单元主要包括发送器和接收器,藕合元件主要与标签相连。为了实现与计算机网络系统的通讯,一些阅读器往往还附带有RS232或Rs485接口。
标签是射频识别系统中最重要的数据载体,一般由祸合元器件及芯片组成,其中祸合元件主要包括对射频信号的收发和处理的电路,而标签中的芯片则带有天线。电子标签往往贮存与待识别物体有关的数据信息,比如物体的编号、分类、品名等。电子标签工作时所需的能量,主要是通过接收阅读器发出的射频脉冲而获得,此过程主要依赖于祸合元件并且以非接触的方式获得。
(2)工作原理
射频标签与阅读器之间通过各自附带的天线系统,在双方之间架起了一个传递电磁波信号的通道。在这个通道内,根据时序关系,实现着能量由阅读器到电子标签的传递和数据由电子标签到阅读器的交换。阅读器在加电工作后,会利用自身的天线系统发出一定频率的射频信号,该信号具有一定的覆盖范围;当RFID电子标签通过自动或人工方式进入到该覆盖范围后,电子标签自身的天线在接收到阅读器发出的射频信号后会产生感应电流,从而可以让电子标签接收到来自阅读器的能量并开始工作,电子标签会通过自身的天线系统向阅读器发射出包括自身编码、产品序列号、产品分类等众多信息;阅读器在接收到来自电子标签的信号后,会通过内部的处理芯片和电路对所接收到的载波信号进行解调或解码,然后送到阅读器所连接的计算机系统进行相应处理。
二、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物流配送中心系统的构建
(一)配送中心系统的物联网架构设计
配送中心系统物联网的组成架构包括:末梢节点、接入层、传输网络、应用控制层和用户,其中传输网络层一般是由现有的互联网络和通信网络所组成。
(l)末梢节点层由各种类型的采集和控制模块组成,如温度感应器、声音感应器、振动感应器、压力感应器、射频识别读写器、二维码识读器等,主要是用在配送中心物联网应用的数据采集(货物信息、车辆信息、车辆位置、仓库货物信息等)和设备控制功能。
(2)接入层由基站节点和接入网关组成,完成末梢节点层相关信息的组网控制和信息汇集,或者向末梢节点层发送上端传来的信息。
(3)承载网络是指现行的通信网络,可以是互联网络、移动通信网络、广电网、企业内部专网,短程的传感网络等等,主要完成配送中心物联网接入层与应用控制层之间的信息通信功能。
(4)应用控制层由各种应用服务器组成,主要功能包括对采集数据的汇集、转换、分析等。由于从末梢节点获取大量的原始数据(如二维码)本身不能为用户所识别和使用,只有经过转换、筛选、分析处理后才“有价值”,这些信息将通过相关的应用服务器进行适配,同时在需要完成对末梢节点物体的远程控制时,该层通过下放相应的控制指令完成相关任务。
(5)用户层为用户提供物联网应用Ul接口,包括用户设备、客户端应用软件等。
二、物流配送中心信息系统设计
(一)采购入库管理系统
1、入库作业处理系统:具有预定入库资料处理、入库资料处理、入库检验作业、入库上架作业、直接出库作业、退货入库作业功能。
2、存货控制系统:具有产品分类、经济批量及订购时间确定、存货管理及存货追踪、盘点作业系统功能。
3、采购管理系统:具有采购数量、时间和品名、供应商报价资料管理打印采购单并向供应商订货功能。
4、应付账款系统:具有应付账单核定、收支登记及建档、已付款统计表、收支状况一览表功能。
(二)销售出库管理系统
1、订单资料处理系统:具有订单的自动接受与转换、客户信用调查、报价系统、存货数量查询拣货能力查询、包装能力查询、运送设备能力查询、配送人力查询、订单资料建档维护、退货信息处理功能。
2、销售分析与销售预测:具有销售分析、销售预测、商品管理功能。
3、拣货规划系统:具有拣货订单批次规划、打印拣货单据、补货计划及补货排程、拣货资料建档维护功能。
4、包装流通加工规划系统:具有包装流通加工订单批次规划、打印包装、流通加工排程、批次包装、流通加工排程、补货计划及补货排程、包装流通加工资料建档维护与自动包装机间的信息转换及传递功能。
5、派车计划:具有发货订单装车计划、装车排序、批次装车排程、装车资料建档维护功能。
6、发货配送系统:具有发货文件印制、配送路径选用系统、配送货品追踪系统、配送途中意外状况处理、发货配送资料建档维护功能。
7、仓库管理系统:具有月台使用计划及排程、仓库规划布置、拣货区规划、仓储区规划、托盘管理系统、托盘装卸方式规划及重叠方式设计、车辆保养维护系统、燃料耗材管理系统功能。
8、应收账款系统:具有应收账单发票开出、收支登记及建档、收款统计表、收支状况一览表功能。
(三)财务会计系统
1、一般会计系统:具有会计总账、分类账、财务报表、现金管理支票管理、银行自动转账系统功能。
2、从事工资管理系统:具有从事资料管理、工资报表、印制工资单与银行的工资转账系统、人力评估及人力使用建议功能。
(四)运营成绩管理系统
1、配送资源计划:具有仓库设置地点及数量规划系统、多仓存货控制、多仓机器设备规划控制、多仓人力资源计划、多仓产品线规划多仓产品分配计划、多仓产品配送调配计划功能。
2、运营管理系统:具有车辆设备租用采购计划、销售策略计划、运费制定系统、配送成本分析系统、外车管理系统功能。
3、绩效管理系统:具有业务人员管理系统、用户管理系统、订单处理成效报告、存货周转率评估表、缺货金额损失管理、拣货成效管理报表、装车作业成效管理报表、入仓作业成效管理报表、包装成效管理报表、车辆使用率评估表、月台使用率评估表、人力使用成效报表、机器设备使用率评估表、仓库使用率评估表、货品保管率功能。
三、物联网技术在配送中心系统中的应用分析
在包装环节上,RFID技术可以帮助对生产线上的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进行自动识别与跟踪。此外,还可以基于物联网系统管理软件,快速地从包装车间仓库中找出某个生产工位所需要的各种半成品或者零部件,并且通过物联网系统准时地送达该工位。采用RFID技术之后,可以明显减少通过包装车间工作人员进行人工识别的比例,减少生产成本和人工出错概率,并且可以实现包装车间管理人员根据物联网系统提供的包装进度信息来及时通知上游供应链补货的功能要求。
在存储环节上,RFID技术可以实现对库存货物存货和取货的自动化操作,还可以在指定的盘存周期内(比如一周、一个月)进行库存货物的自动盘整,并将盘货信息传送到物联网系统中。在先进的供应链管理系统中,RFID技术还可以实现定时收货、定时取货、定时装运、定位上货、定位取货等先进功能,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了生产企业原材料仓库与产成品仓库的自动化管理
在配送环节上,RFID技术可以提高整个货物的分拣速度和配送速度,并且有效地提高配送的准确率。在生产企业物联网系统中,中央配送中,自可以根据传送带上传递过来的商品的RFID标签中的信息,与配送计划进行核对,检测出错误地进入配送环节的商品并报警由工作人员人工处理或自动分流处理。在运输车辆上,可以给每辆货车贴上独立的RFID标签,而在企业配送各个环节和企业运输途中设置一些中转检测站,中转检测站检测到车辆信息后将自动进行识别处理并上传到企业物联网系统中,辅之以GPS定位系统,实现配送的完美管控。
四、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中心的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①标准化问题。物联网标准都还处于研究制定阶段,而且标准的制定通常又涉及各方利益的博弈和协调,制定过程极其复杂,标准难以统一,制约了物联网的规模化发展。
②商业模式问题。产业链较为零散,缺乏推动行业物联网的主导力量,利益分配和成本分摊问题难以达成共识,难以形成共赢的、规模化的产业链,使物联网技术难以得到广泛推广的应用。
③成本问题。一方面是研发成本高,小企业难以参与; 另一方面是实现远距离扫描的标签、解读器等应用器件的成本高,增加了应用成本。
④行业壁垒问题。壁垒是物联网技术推广的巨大难题,要发展物联网应用,最大的问题是如何打破行业、地区、部门之间的壁垒。
⑤信息安全问题。一旦网络被非法入侵,破坏了信息的合法有序使用,可能导致人们的生活、工作完全崩溃。
五、结束语
物联网代表了下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方向。随着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相信物联网技术会对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本文首先介绍了物联网的概念、RFID系统组成及其原理,随后探讨将物联网技术运用于业配送中心,并将物联网技术充分结合到配送中心物流信息系统建设之中。最后分析物联网技术应用于配送中心物流信息系统的可行性和可能存在的问题。物联网技术作为一个新技术,很多方面的实际应用还存在问题,其发展还需依赖于政府的支持、企业的研发和创新。
参考文献:
[1]余雷.基于RFID电子标签的物联网物流管理系统[J].微计算机技术,2006(2)
[2]RFID及其在物流配送中的应用[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5:24-28
[3]陈子侠.RFID技术的应用与现代物流[J].商业研究,2003(6)
[4] 谢勇,王红卫.基于物联网的自动入库管理系统及其应用研究[J].物流技术,2007(4)
[5] Graee, Alex. An Approach To Security and Privcy of RFID System for Supply Chain Proceedings of the IEEE[J.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 Commerce Technology for Dynamic E-Business(CEC-EastO4)
[6]孙克武.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产业发展研究[J].河北企业2010( 11)
[7]梅海青.烟草物流的发展思路探讨[J].物流技术.2010(12).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页的按需浏览、跨平台、分布式等优点使其成为企业形象宣传、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等行业信息传播和共享的主要载体。截至2014年3月,美国互联网研究机构Netcraft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全世界活跃网站数量迄今已超过6.44亿个。根据权威的人才招聘网站显示,每年全国各类行业对网页设计人才需求缺口在50万以上。根据社会对网页设计人才的巨大需求现状,各高校普遍开设了网页设计课程。它的教学内容通常包括HTML语言、图像处理、动画及脚本处理等方面,常用的软件是网页三剑客和Photoshop的搭配使用。就授课内容而言,该课程具有知识点多、操作性强的特点。但在其教学过程中,大多数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动手能力有限,学习积极性不高,职业竞争力差,毕业后不能真正进行项目的开发。改革现有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增强职业竞争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对网页设计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教师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现代企业越来越注重员工的岗位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构建起合理的认知结构、养成良好的符合职业岗位要求的能力和素养,使之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和动手能力,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目前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对这些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需要进一步探索改革。
2.2授课方式安排不合理本课程教学依然采用理论+实验的授课方式,在理论课堂基本上采用多媒体形式,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讲解并配合现场操作演示,学生通过观看教师操作学习操作技能,再加上实验课和理论课之间有一段时间,很容易导致学生所掌握操作不能在实践中得以融会贯通。另外,本课程的实验教学学时安排不集中,也会影响学生网页设计过程中有些创意没有发挥出来。
2.3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传统现在本课程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法和操作演示法,教学目标只是停留在知识点和操作技巧上,学生只是模仿教师或书本的内容。在实验教学中,大部分学生是一边看书,一边操作,对于关键参数的设置,不知其所以然。对于学习中遇到的新问题,无从下手,没有任何想法,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本课程的考核方式是平时成绩+期未笔试,这样的考核方式也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都认为只要按时完成作业,考试过关是没有问题的。
2.4教学内容没有达到职业岗位技能的要求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以HTML语言和CSS技术为基础,以Dreamwaver为平台,设计、制作各种常见静态网页的主要技能,包括网页设计的基本概念、网站的设计与规划、站点的创建与管理、HTML网页的制作等等,使学生对网页设计师职业岗位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在组织教学内容时要求教师系统地遵循教材理论知识并对知识点进行重点和难点分析,章节之间布置的应用型作业没有直接的关联。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深入理解网页制作中的一些重要技术,更谈不上如何从实践上去把握这些技术难点,因而达不到网页设计师职业岗位的要求,也会挫败学生的学习兴趣。
2.5课程所需教材、实训书自成体系目前,关于HTML、图像处理、脚本语言方面的教材自成体系,很少有将这些技术综合起来为网页设计服务的教材,最重要的是这些项目化、综合化的教材才是应用型本科教学所需要的教学资料。
3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基本思想
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广泛应用于应用型本科的教学中,它以学生为中心,项目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项目需求的驱动下,教师组织学生真实地参加项目设计、实施和管理的全过程,学生通过对项目的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学习,在学生完成既定项目的同时完成教学任务和职业能力培养。网页设计师是本课程培养的重要职业岗位。它所需的职业能力包括:掌握HTML语言标记和CSS核心技术;网页美工处理能力配置管理网站的能力;排除网站故障的能力等。而本课程在计算机相关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先导课程是计算机应用基础,后续专业课程是网页特效、动态网页制作、网站建设等课程。因此,根据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内涵,并对应课程体系和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设计“网页美工”和“网页制作”的两个项目完成教学目标。
4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实施方案设计
4.1更新教育理念完成角色扮演首先,要求任课教师牢记自己的主导角色,将网页设计师岗位所具备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等职业能力融入教学活动中,从而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要求学生进入网页设计师角色,明确网页设计师岗位职责。总之,从第一次课开始,老师和学生就要进入各自项目角色,明确角色任务,建立项目情境、协作学习、互动交流的教与学环境,完成教学任务。
4.2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设计项目设计是实施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关键,它将直接影响到后续教学工作的开展和教学质量。项目设计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和企业实际生产过程,由简单到复杂的递进方式设计合适的项目任务,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和应用价值,同时还要留有学生设计和实施项目的机会,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键炼学生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享受学习带来的乐趣。具体项目设计时应考虑如下问题:项目应具有目标性,针对某一个知识点和职业岗位能力而设计;项目应具有启发性,学生能够从该项目得到引导,进行拓展性思考;项目应具有关联性,项目的设计依据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特点设计,每一个项目都在前一个项目的基础上设计;项目应具有现实性,它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模拟企业需求而设计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应与企业工程师联合,设计适合教学的真实项目;项目应具有可行性,项目既要有利于组织学生完成,还要学生自己能处理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困难。总之,项目设计是在典型工作任务和教学内容整合的基础上完成的,既要有一定的知识综合性、学生可参与性,又要有创新性,便于学生实施。
4.3构建高效的学习型团队企业越来越注重员工的职业岗位能力和综合能力。我们应帮助学生建构起合理的认知结构、养成良好的符合时代要求的能力和素养,使之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和动手能力,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因此,本课程采用团队学习的形式进行教学活动,有利于成员之间的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共同进步。团队学习也是发展团体成员整体配合协作与实现共同目标能力的过程。首先,我们根据班级具体人数及学生自愿结合的原则划分班级的学习团队,并由学生自己分配自己在团队中的角色。其次,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出具体的项目任务,引导学生团队选择项目并明确团队成员的分工任务。最后,学生团队在一个个典型的项目驱动下展开学习活动,教师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培养他们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团队学习可以促进学生个人成长。由于每个学生都存在差异,每个人都可以比较别人而发现自身的优势。另外团队学习可以共享知识,使团队智慧融入个人理念中,以不断适应新形势下开展业务的工作需要,可以学习到别人的操作技巧和有效解决方法,更可以展示你的理解和独特设想,接受别人的启发和灵感。
4.4开展全方位的教学互动活动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配合、互动交流的复杂过程。教的过程不仅要求教师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精湛的业务知识,还需要了解学生动态、分析学情、与学生互动交流,才能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完成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过程同样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才能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所以,我们要及时了解教学过程出现的问题,就不能只通过督导人员的常规教学检查反馈或者上机作业、期末考试等方式,这些方式都存在信息传递的滞后性,不利于交流反馈信息的统计分析和及时响应。为了实现更高效的教学互动交流,我们将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应用于教学互动交流活动,提高教学效果。首先设计并制作教学网站,并通过校园网在网站教学目标、多媒体课件、项目任务、实验手册等教学资料,特别在网站上开设教学互动交流栏目实现教学双方的评价、交流,构建一个高效的教学反馈交流网站。其次,课堂交流。通过课堂、上机辅导、课后自学、作业提交及修改等手段,力争多和学生面对面交流,随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运用情况,如若发现问题,可以及时改变教学进度或教学方法,直至学生理解为止。最后,把新媒体技术运用到教学互动交流活动中,这也是学生喜欢的交流形式。我们建立QQ群、微博、微信等,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学生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单独和老师交流,更有利于促进师生交流。
4.5实施过程化考核方式课程考核是教学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检验教学果的重要形式。传统的课程考核以纸质答题形式为主对课程进行考核,对过程考核所占比例很少,只要学生的试卷写得好基本上就可以通过考核,这样的考核形式不能全面反映教学成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所以,我们应根据课程特点实施不同的考核方式。项目驱动教学模式以项目开发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主要任务,需要建立新的考核方式来对课程进行验收。具体的考核方案以采用项目任务过程化考核与学习团队成果评价考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方式以网页展示、项目成员答辩和网页特效展示的方式进行,以功能实现、网页布局排版、网页色彩搭配、多媒体设计、页面交互功能等作为关键评价指标,把过程和成果都作为考核依据,最终考核结果由过程化考核和成果评价按一定权重比例计算取得。此考核方式既可以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也保证学生持续学习的动力,同时也要求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持续引导,并做到全程可控。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