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传统媒体特征

传统媒体特征

时间:2024-03-22 11:21: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传统媒体特征,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传统媒体特征

第1篇

户外广告非内容性载体的特质,决定了其在广告传播与受众接触过程中的特殊性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但又被常常忽略的问题:就广告信息的传播方式以及消费者对广告媒体的接触习惯角度而论,户外广告与其它所有传统媒体相比,存在着一个非常本质的区别,其核心就在于媒体所承载的“内容性”:传统媒体基本上都是一种内容承载性媒体,例如,电视媒体承载的主体内容是电视节目、平面媒体承载的主体内容是新闻文字等,而广告是依附于这些内容而存在的附属品,同时,这些传统媒体的广告受众大多也是因为这些内容的存在而去接触媒体,并顺着这些内容的引导才接触到这些媒体所搭载的广告,因此,传统媒体的广告接触方式可以称之为内容诱导性接触,传统媒体可以被称作为内容诱导性媒体;但在户外广告中却没有所谓的“内容”承载,换言之,户外广告是一种特殊的无内容的纯广告媒体,消费者日常在户外媒体中所接触到的除了广告之外,没有任何其它内容。这一媒体特性的存在,势必决定了户外广告的广告受众在接触户外广告时,存在着与传统广告完全不同的方式:由于没有“内容”的存在,消费者在与户外媒体的接触过程中,缺乏由内容而产生的诱导接触过程,而更多地是处在一种随机状态之下的突发性广告接触,即消费者置身户外,在没有任何引导条件或诱因的状况下,随机与户外媒体产生突发性的接触,并完成对广告内容的接收过程。因此,户外广告的接触方式可以被称之为一种非内容诱导性接触,户外媒体可以被称作为非诱导性媒体

户外广告的非内容性特质以及无内容诱导性接触的特征,决定了户外广告媒体在传播过程中必须对受众有足够的媒体亲和力

由于户外媒体非内容性的传播特质与无内容诱导性的接触特征,决定了消费者对户外媒体接触时的随机性状态,这样一种随机性接触状态就决定了户外媒体本身必须要有足够的亲和力去配合广告受众的接触,所谓的户外媒体亲和力指的是户外媒体与广告受众之间再接触过程中最小的接触障碍,其中包括广告受众与户外媒体间的接触观察角度、观察距离、观察视觉障碍物以及传播内容的清晰完整性等要素,当广告受众在户外纯随机状态下与广告媒体发生接触时,要求广告媒体必须随时都能提供一种非常良好的易接触状态,使广告媒体完整暴露于广告受众的接触视线范围之中,达成最为充分的广告信息传播。在易接触性或称之为媒体亲和力方面,目前主流户外媒体中表现最好的当属公交媒体,公交媒体在户外媒体中独一无二的采用多面体立体方式传播(由两侧车身加车尾形成的三面立体),这种传播方式构成了一个超过300°的宽广视角,使得公交媒体毫无疑问地成为户外媒体中可视角度最大的载体,最大观察视角意味着无论广告受众与公交媒体处于何种状态的相对位置,都能完整接触到公交媒体所搭载的广告内容,从而有效确保了广告接触的传播效率,这一点从实力媒体去年所做的户外广告效果调研中可以清晰地得到印证,在关于消费者日常特别留意的户外媒体形式调研中,公交媒体以60%的消费者留意率遥遥领先于其它户外媒体形式,而在日常接触最多以及最容易留下深刻印象的调研中,公交媒体同样以57%与36%的高比例遥遥领先,这一切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公交媒体独特的传播特性以及由此而所形成的消费者广告接触最小化障碍,即公交媒体无与伦比的媒体亲和力

户外媒体非内容性特征使户外媒体的人群包容性最大化

户外媒体的非内容性特征,避免了传统媒体的广告受众因为对媒体所承载内容有意识的主动回避而产生的广告接触障碍,传统媒体“内容”的存在一方面固然是诱导了消费者对所搭载广告的关注,但另一方面,“内容”的存在同样迫使一些消费者因为对“内容”的排斥而远离这些广告,人为造成了广告的接触障碍,缩小了广告的接触范围与接触人群。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户外媒体的非内容性特征,完全避免了传统媒体由内容所形成的消费者接触屏障,实际上使户外媒体成为一种人群包容性最广泛的媒体形式,没有任何人为排斥消费者的特性,这一特性使户外广告正日益成为仅次于电视广告的消费者接触率最高的媒体形式。

户外媒体的非内容性特征,使户外媒体成为消费者心理排斥性最小的媒体形式

任何搭载于内容性媒体之上的广告都由于侵占了消费者对媒体“内容”的接触而为消费者所排斥,例如电视广告侵害了消费者看电视节目的时间、平面广告侵害了消费者对平面文字的接触量等等,消费者所产生的这些排斥性会在实际的消费者广告接触过程中直接产生对广告以及品牌的排斥心理。而户外广告的非内容特征,使其不会对消费者产生任何利益侵害,因此,消费者对户外广告及其所搭载的广告排斥心理最小,这一点同样也可以从实力媒体去年所做的户外广告效果调研报告中得到验证,户外广告的消费者反感率(15%)最低,远远低于电视广告反感率(33%)、平面广告反感率(32%),因此,户外广告可以被称作为最具消费者好感度的媒体形式。

户外媒体非内容性特质,决定了户外媒体在媒体策划运用过程中与传统媒体的差异性

在几乎所有的媒体策划过程中,媒介人员首先都会确定广告向谁传播的问题,即媒体传播的目标人群是谁?在哪里?如何去接触?并最终根据这些资讯并结合其它的一些要素进行媒介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在传统媒体中,我们往往可以依据媒体的“内容”来指向目标人群,例如特定的电视频道、栏目总有人群特质相对集中的一个收视群体,特定的报刊杂志同样也存在着一批行为特征相对固定的阅读者人群,因此,在传统媒体中,媒体的“内容”可以帮助我们将广告准确地指向目标受众。而在户外媒体中,由于其非内容性的特征,不具备传统广告中指向消费者时常用的内容性导向指标,因此通常无法按照传统媒体的内容导向来索引目标消费者,而需要依靠另外一些指标,如户外媒体的环境特征来接近消费者,户外媒体的环境特征主要包括:地理环境特征与人文环境特征两个方面,前者是对于广告媒体周边“硬”环境特征的描述,例如:建筑物、服务设施、商业环境等,后者是对与地理环境相对应的特定人文“软”环境的描述,例如:在办公区域中的白领人群比例、中心商业购物环境中年轻人的比例等。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共同构成了户外广告的人群针对指向性。

户外广告的非内容性传播特征与非诱导性接触特征,从根本上决定了户外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必然存在着想当大的差别,这些差别的存在又决定了户外广告的运作必定具有非常独特的专业性,绝不可照搬照抄传统媒体的运作模式与经验,只有当我们充分重视这些有别于传统媒体的基本特征,并进行针对性的使用时,才能真正发挥好户外广告的巨大作用。

第2篇

【关键词】微博;媒介融合;传播过程论

近几年,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受众的信息需求发生了新的变化,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壁垒逐渐被打破,媒体传统生态发生根本改变,整个社会进入媒介融合时代。微博的出现打破了移动通信网与互联网的界限,其多级传播模式实现了几大类传统传播模式的深度融合,具有媒介融合时代的典型特征。微博确实在很多方面对传统媒体造成了冲击,比如其时效性、即时双向反馈、传播范围和碎片化写作,即浅阅读习惯等。但微博作为一种新的网络传播形态,更为传统媒体的发展带来了很多机遇。截至2010年10月12日,已有561家主流新闻机构开通了新浪微博,其中包括了136家报纸、307家杂志、41家电视台和77家电台。[1]可以说,传统媒体的微博应用正式开启了媒介融合之门,微博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对媒体传统生态的嬗变起到了推动作用,其媒介融合意义不容小觑。

微博与媒介融合

微博,全称为“微型博客(micro-bloging)”,是一种依靠用户产生内容的Web2.0媒介形式。用户可以通过个人电脑、手机等各种与网络相连接的终端进行访问并组建个人社区。与Web2.0博客相比,微博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并实现信息的即时传播与分享。同时,微博以信息内容的简短精练为重要特征,用户每次的信息不能超过140个字,大大节省了沟通的时间成本。另外,与即时通信工具、网络社区相比,微博以陌生人的单向跟随作为典型特征,摒弃了即时通信工具和网络社区的双向互动的紧密人际关系,具有更大的开放性,能够形成信息的裂变式传播,达到了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媒介融合是近几年国内外新闻传播业界和学界都颇为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1983年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伊契尔・索勒・普尔教授提出“传播形态融合”的概念,他认为:数码电子技术的发展是导致历来界限分明的传播形态汇聚融合的原因。国内外学者都在不同学术视角下对“媒介融合”进行观照,笔者在此抛却宏观发展层面的讨论,结合拉斯韦尔在《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一书中明确提出的传播过程论,以及我国传统媒体应用微博的实践,总结出传统媒体运用微博过程中在传播两极、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效果四个方面所呈现出的媒介融合意义。

传播两极――从单向线性到“公民参与”

媒介融合首先应该是观念上的改变。传统大众传播认为,现代社会的大众传播主要是社会化生产式的内容生产,其主要依靠专业媒体机构的传播者生产制作信息产品,传者和受者之间有明确的界限,传播方向基本是从传播机构到普通受众的单向线性传播。微博的出现更新了传统大众传播的固有观念,“去中心化”的传播结构使一个机会更为平均、权利更为平等的言论平台和信息传播媒介出现,精英话语权下移,话语权的草根性与平民化特质凸显出来,“全民记者”时代由此到来,一个由消息者个体发现线索、记录事件和传播信息的“自媒体”形成。这样的信息传播方式将消息的者、加工者、传播者、接收者融为一体,每条消息对每个人而言都可以实现以上四个身份的叠加和转换,这正对应了麦克卢汉“媒介即人的延伸”的学术观点,也是媒介融合的应有之义。

《微博力》作者谢尔・以色列预测,新旧媒体在短期内实现融合,将兴起“辫子新闻”,即由传统媒体(新闻从业者)、公民新闻(公民记者)、社会性媒体(新闻从业者与公民记者共同参与)这三条绳组成,每条绳又包含大量纤,这种信息汇集和交织将改变新闻生产的形态和公众获取信息的方式。[2]传统媒体利用微博进行的媒介融合,就是要利用微博的优势,弥补自身单向线性的缺陷,增强互动性,扩大新闻源,优化传播效果,提升大众媒介的公共服务性,使大众能够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拥有各种反馈和体验的畅通表达渠道,并参与传播政策的制定与修改,以解构大众媒介生产者至高无上的话语权力,实现传媒生态的根本改变。

传播内容――从单纯固态到流动裂变

微博的出现打破了传统信息形态的僵化,真正实现了信息的流动裂变。首先,微博对信息长度的140个字的限制使微博信息只能表达有限的内容,呈现出碎片化特征。这种简短随意的“语录体”更能激发用户阅读和参与的欲望,也更适应网络融合时代下的语境要求以及现代人的生活节奏,人们可能没有时间和心情去品读或者收看传统媒体精心制作的事件报道,但是却可能随时关注那些在表达上也许欠完整的“微”新闻。同时,操作终端的便携性使即时随意成为常态,媒体工作者不再受制于传统媒体的固定刊发和播出时间,真正体现了媒介融合的实时新闻性。再有,微博信息通过组成的节点链条,由节点上的用户主动推动而呈现快速弥漫状。每条微博在转发过程中都集合了大量的转发理由和即时评论,使信息量得到叠加,配合转发的大量评论信息可以与原有文本整合成新的信息进行再传播以达到裂变式效应,这种超阅读文本是对传统大众传播信息文本的固定化颠覆,也真正接近了媒介融合下的信息形态。总之,传统媒体运用微博,在传播内容上打破了形态固化的僵局,真正体现了媒介融合下信息的流动性和受众参与阅读的特点。

传播渠道――泾渭分明到渠道整合

媒介融合的基础是传播渠道的融合。过去各传统媒体的传播渠道是单一的,报刊信息或广播电视节目的生产传播都是在各自界限分明的渠道内进行。实现了微博应用后的传统媒体在信息生产和传播渠道上实现了多渠道整合传播。首先,从信息传播环节来说,新闻等信息产品不仅在本媒体上进行传播,还可以同时在媒体官方微博上对产品进行“微博化传播”以扩大其传播范围。其次,从信息生产环节来说,具有新闻价值的微博内容可以作为传统媒体的新一类信息源,传统媒体根据自身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去碎片化”处理后形成自己的独家新闻在本媒体上进行传播,或者对微博热议事件进行传统媒体的再传播,对有价值的微博新闻进行后续深度报道等,使一条新闻的价值最大化。再次,传统媒体还可以把微博作为快速新闻的第一渠道,因为微博的即时报道更真实、更富立体感,还可以用微博进行现场新闻采写,然后再发挥纸媒内容为王的优势,对新闻事件和观点进行深入分析与报道,以弥补传统媒体时效上的不足,这样就真正实现了媒介融合意义上的整合渠道全媒体传播。

传播效果――媒介营销模式上的嬗变

传统媒体将微博作为自身推广的平台,改变了传统媒体一贯单一的营销模式,实现了线上与线下的整合营销,达到了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首先,传统媒体可以利用微博,打造品牌的线上影响力,进而提升线下传播影响力,促进发行量和销售。比如在微博上人气指数很高的《新周刊》杂志,截至2010年10月,《新周刊》微博的关注者(微博订阅者)已经超过60万人,远远超过其线下订阅数量。其执行总编封新城透露,《新周刊》官方微博的人气的确提升了《新周刊》杂志的实际销量,很多微博粉丝通过关注《新周刊》官方微博继而成为《新周刊》的线下读者。同时,传统媒体还可以在攒足微博人气的基础上,开设传统媒体的微博专版或专栏,通过专版或专栏推广自己的微博,将网络互动落实到版面和栏目上,加强网络和传统媒体受众的流动性。

此外,通过传统媒体记者、编辑的实名制个人微博,提升传统媒体影响力也是扩大传播效果的有效手段。传统媒体的记者、编辑在微博上以个人实名信息,传统媒体官方微博再通过转发的形式,将记者、编辑的微博出去,变成个性化信息的集合。这个过程中,记者不只是以一个“记者”的身份出现,而且是以一个“人”的身份出现,成为网友直接提问的对象,记者与受众的两极对立消失,信息传播由转为互动,由统一生产转为个体间的全方位交流。交流方向、内容和身份的流动互换是传媒业向媒介融合进行革命性进化的根本。同时,记者的个人形象和观点得到强化,满足了网民对真实性和贴近性的要求,被重塑的记者形象赢得了大量网民的支持,为扩大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和提升其公信力起到了推动作用。

微博为传统媒体向媒介融合时代的全媒体转型提供了新的契机,如何理解微博的媒介融合意义,利用好微博这一载体进行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是传统媒体应该认真研究的课题。微博并非完美,摒弃自身局限实现媒介间的优势互补才是重中之重,也是媒介融合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董崇飞.传统媒体的微博路径[J].中关村,2010(11).

[2]潘宇华.微博效应――传播模式变革刍议[J].南方电视学刊,2011(3).

第3篇

关键词:新媒体;新闻传播模式;创新

一、新媒体概述

新媒体这一概念是相对于传统媒体提出的,指的是传统媒体后产生的将手机、电脑以及网络等作为媒介,使用多元化的途径,充分满足不同用户的差异化需求。从某种层面来看,新媒体等效于数字化媒体。新媒体之所有流行,有其深层次的原因。第一,新媒体可以满足受众在娱乐方面的需求。目前大众娱乐形式开始增多,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升,对信息需求正在发生着变化。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持续加快,更多人的工作变得繁忙,生活节奏随之加快,娱乐形式也呈现出了一定的碎片化态势,新媒体在人们碎片化需求的背景下逐渐流行的。第二,新媒体本身的门槛低、兼容并蓄。各种形式的新媒体开始兴起,比如豆瓣主页、微信公众平台以及天涯社区等媒体兴起,针对个体的不同需求,开设了相对应的栏目。此外,每个人都能够开设个人公众媒体,随时随地将身边所发生的事件传到网络上,具备了一定的及时性。

二、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模式特征

(一)时效性

新闻时效性提升是新媒体背景下新闻重要特征。传统媒体传播作为主要形式的时代,人们得到新闻的途径是电视新闻以及报纸新闻,报纸一般是日报,人们看到的新闻一般都是前一天所发生的事情。新媒体时代,人们可以充分使用各种网络终端设备,获得实时信息,这样人们所获得信息更加具备真实性,新闻时效性也更加强烈。新闻时效性的突出优点在于,人们能够关注事态的发展,从而及时地依据新闻做出相对应的决策,在提升了新闻价值的基础上做出正确的决策。

(二)互动性

互动性加强是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传播的特征。传统媒体传播过程中,新闻通常是单向传播的,新闻消费者作为受众,无法对新闻提出独特的简介,更加无法参与政策的制定,这对于公民权利的发挥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不利于社会型国家的产生。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互动性获得了显著提升,在很多新闻背后,都存在简单投票测试受众对新闻事实所持有的态度,同时还没有相对应的评论区供读者发表意见。读者与编辑、读者之间的互动缺少相应的平台。在这种互动模式下,社会可以在宽泛的范围内对新闻当中的事实产生一致性的意见,从而传播正确观点以及保持社会和谐稳定,而不是因为无法找到发泄口从而主张社会戾气。

三、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模式现状

(一)圆心模式依然占据主导

圆心模式泛指电视新闻、纸媒等传统媒介的传播形式,媒体处在信息圆心位置,信息从圆心媒体的位置不断向外扩散和传播。虽然新媒体在持续发展,可是因为其信息真假难辨、门槛较低以及缺少新闻监督等特征,导致了新媒体质量参差不齐,特别是网络水军众多,试图臆造各种热点以及舆论话题,人们对于新媒体信任度不断降低,很多民众依然认为传统媒体可信度更高,传统媒体才可以肩负起新闻责任,扮演把关人的监督角色。

(二)媒体结合趋势显著

媒介融合理念来源于美国,指的是各种媒体表现出的一体化发展态势。传统媒体传播模式无法将音频、纸张以及视频等内容整合到一块,随着网络的发展与普及,新型的技术可以将不同报刊、网络媒体以及电视媒体的优点进行融合。此外,数字技术的有效提升推动了功能与属性相对单一的传统媒体朝着视听多媒体的方向发展,这为媒介的融合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传统媒体难以满足大众需求,媒介融合将会成为发展的必然,可是因为信息产业、电视产业、电子产业等存在着利益竞争,因此,媒介融合无法打破产业以及行业壁垒,产业结构变革依然有更多的路要走。

四、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模式创新策略

(一)新闻和自媒体的融合

随着传统媒体的受众数量在不断减少,其本身的力量不再像过去那么强大,影响力开始减弱,在此消彼长之间,自媒体新闻迎来了发展的机遇期。比如,过去传统媒体时代,人们查看娱乐新闻只能够通过广播、电视以及杂志,等待着新闻的更新,获取娱乐资讯的渠道相对单一化。新媒体时代,自媒体的出现,使得人人都可以成为娱乐新闻传播者,新闻资讯时效性更加强烈。相较于自媒体而言,传统新闻的公信力与影响力更强,可是毋庸置疑,依然有一部分个体坚持利用电视、广播以及报纸等途径获得相关的新闻。将自媒体与新闻报道进行深度融合,有助于加强传播主体多元化,促进新闻传播的互动性。自媒体与新闻报纸的融合已经成为新媒体时代的必然发展趋势。所以,为了能够实现创新新闻传播模式的目标,推动自媒体新闻以及传统新闻的融合,通过有效的交流、互动,不断凸显二者的特征与优势,通过有效的交流、互动,凸显二者的特征以及优势,可以为受众提供更加高效以及优质化的服务。

(二)满足受众阅读习惯

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新闻受众层级跨越服务持续增加,从年龄层次上看,从十来岁到几十岁的读者均有,他们对于新闻传播有着相对较大的渴求,针对层级不同的新闻受众,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需要创新新闻传播途径为他们提供更加便捷化的阅读路径。所以,新闻传播模式的创新需要以受众阅读习惯为基础,秉承以受众为核心的理念,丰富新闻传播模式。比如针对少年新闻传播的相关内容,在内容上要保证简单易懂,树立新闻脉络要做到深入浅出,使用浅显同时又专业的语言描述新闻事件,确保新闻信息可以实现与阅读者的有效融合,借此彰显新闻传播本身的价值。那么对于那些理解能力以及阅读能力都比较强的中年新闻受众而言,在新闻传播模式上要更加注重凸显重点,保证信息的精练。如此一来,相较于单一化的新闻传播模式,根据差异化的受众层次制定出形式不同的新闻传播版本,然后新闻受众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选择阅读的模式,彰显出受众主体性的要求,使得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模式更加具有成效,同时服务性也更加强烈。

第4篇

其实媒体本身虽然拥有社会公器的属性,其报道内容要求具有客观公正性的一面,这也是媒体组织能够安身立命的根本,在一般人的意识中,所谓的商业文章或许与这样的属性相冲突,却不去想一下媒体本身就是服务整个社会,用户受众是其用户、党派、商业三重服务对象的其中之一而已,并非其全部,而服务商业也是其基本特征。

无论是传统的大众媒体还是自媒体,其服务属性是伴随其诞生之日就已经天生具备的,因此无论其表现出如何商业属性,怎样商业信息直接服务商业对象是由不同发展时期的具体情况决定的,而是否,多少商业文章都是其属性定位决定的,每个媒体都拥有选择拒绝服务商业的自由,却并不意味着服务商业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或许这才是大多数媒体的常规状态。

自媒体需要一次自我精进的历程

回望近30年来的市场化媒体的发展历程,关于媒体与商业之间的关系一直处在一个变化过程中,诞生初期的一份媒体,在一方面采取各种促销手段抓发行,要发行量的同时,也往往采取诸多非常规的手段进行广告业务公关,任何一个在中华大地上萌生的市场化媒体(有时亦包含党报),或许都有“野蛮生长”的那么小段的成人经历,也必然经历这样一次不同寻常的成人礼,或许更可以理解为一段“原罪”的历程,一种舆论监督与商业博弈的手段都或多或少的被使用。

而发展起来的传统媒体,通过其传播影响力和公信力,慢慢已经能够树立其自我的品牌,也使得曾经“野蛮曾长”的传统媒体有条件放弃曾经的非常规手段,一种洗白的过程不只在一个媒体出现,更带来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然而受到互联网新媒体冲击的今天,传统媒体的盈利能力和收入水平发生了一些变化,其行业发展表现为向下的发展路径,此时的危机时刻,被行业正规正统压制的所谓野蛮的基因又在其中潜滋暗长。

作为媒体从业者,有在体制内继续保持“兼职的专职”,也有独立于组织之外的“自媒体专职”,其群体的核心特征都是服务商业目的职业,这也是1.0时代的自媒体,也是自媒体萌生于传统媒体发展走向衰落之时,经历野蛮扩张的必经之路,或许这也是当下自媒体被誉为软文集中营的重要原因。

与传统媒体一样,当下的自媒体或许亦需要一次精进的历程,一次走向正轨的过程,一次洗白的洗礼,能否从软文集中营的安逸环境中走出来是其必须跨越的一步,是一次不得不做的升级精进的过程。

否则,靠吃传统媒体体量红利的自媒体总要面对坐吃山空的一天,当下的精进升级或许就是一次机会,无数的自组织是否具有行军蚁或者蜂群一样的协同性,向着共同的目标精进,而不需要一个有形的大脑的组织,这是横在每一个自媒体人面前的难题。

做媒体红利的坐食者还是做新生态的原著民

如果说今天自媒体群体的发展直接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或许也可以说互联网新媒体对于传统媒体的冲击,也带来的自媒体群体享受媒体红利红利的机会,仿佛眼前浮现出非洲大草原上一头雄狮斩获牦牛饱餐一顿之后,群起围食而来的豺狗……

或许你我都不能否认,自媒体群体享受传统媒体被互联网冲击红利的现实,或许可以模糊认为自媒体在一定程度冲击和实质性取代了传统媒体的某些功能,传统媒体广告主将广告费分成小份儿的营销费用花费的模式已经得到了众多企业主的确认。

享受红利的自媒体或许应该看到曾经影响传统媒体的互联网带来的所谓泛媒化,去中心化、人人的力量在深深冲击传统媒体的同时,也将对自媒体的品牌影响和公信力产生第二轮的冲击,因为你毕竟是根植于传统媒体之上,如果没有区别于传统媒体运营模式的创新之处,或许下一轮直接受到冲击的就是你。

起早享受到第一轮自媒体红利的自媒体人,或许会迎来更多的自媒体人的冲击,先发优势和早起的红利将渐渐消失,僧多粥少的局面将在不远的将来走进现实,此时自媒体的稀缺性将不复存在,并且不能持续的历史原罪或许也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继续被当作优势,时空红利亦将耗尽。

自媒体的本质,是个体“信”品牌维护的工具

自媒体的核心本质更应该是个体维护自我品牌的工具,自媒体产品也是每个个体的即时更新的个人电子简历,其必然是辅助于个体树立品牌形象,维护品牌形象,确立专业性的基本工具,其最终的价值实现更应该表现在个人品牌和影响力的变现过程,这种变现过程不仅仅是所谓服务商业的文章,或者是流量带来的广告,当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候,商业文章已经成为一种海量信息,而分散后的互联网巨大流量在每个个体自媒体产品前都将失去意义。

所谓的媒体,一方面完成信息传播,实现其大众传播的功能之外,支撑其商业模式正常运作的或许不简单是广告盈利模式,或者是信息传播直接收费的模式,隐藏在这种商业模式的背后是一个“信”字,这个“信”是媒体之所以为媒体,而不是简单的无生命的“媒介”介质的根本标志,就如人类区分于动物的那些本质特征一样。

曾经传统媒体的发家史或许可以通过野蛮生长、变身洗白的过程完成“信”的确立,而在移动互联网当下用户体验至上,在聪明的用户群体面前,曾经传统媒体发家所用的一切方法是否在当下继续被有效使用或有变数。

就是传统的门户网站,其商业根基的核心在于游戏或者是所谓的增值服务,纷纷占据7成以上的营收比例,门户网站更多的应该被定义为游戏公司,而非所谓的门户或者是互联网公司,然而门户网站作为企业的自媒体平台,其确立的品牌形象和影响力成为其重要的营收工具,也是其游戏业务实现这种平台和品牌价值变现的基本辅助工具。

自媒体无论从概念上还是从当下的发展状态描述上,都是传统媒体一种自组织形式,而真正的自媒体或许在组织根基上体现互联网泛媒化趋势的影响,回归个性化的思想和观点的表达,表现为一种个性化的“信”品牌维护基本工具,而不应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方向确立在新闻信息的报道,或者是简单商业新闻的报道。

第5篇

关键词:中国之声 微博 媒体运作 媒体资源 媒体经营

从2010年3月25日发出第一条微博,不到两年时间,中国之声新浪官方微博的粉丝数量达到200多万,可以说成绩斐然。中国之声在利用新媒体工具、运用新传播手段方面走出了能够说服自己、说服别人的关键一步,应当得到足够的奖赏。

新闻媒体对如何运用新生传播工具应当具有足够的敏锐性、宽容度与发现力。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交工具,在催生新的网络社交形态的同时,自身也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被媒介化,成为一种不能忽视的新传播平台,催生了新的传播形态。

传统媒体如何运用好这种新传播工具、新传播平台?中国之声的官方微博有了200多万粉丝以后该怎么做?本文就此作一些议论。

一、什么因素在影响传播

今天,我们不断在讲已经进入新媒体时代、新传播时代,在讲新媒体的竞争。前提问题是,什么样的因素在影响传播?或者更进一步,什么样的因素在影响传统媒体的传播地位?在我看来,至少有三个因素是不能忽略的。

一是载体。从某种角度看,传媒的发展史就是载体变革的历史。而载体的变革,不仅催生新的传播工具,同样也会催生新的传播形态、方法、格局。新载体以及新传播形态的出现,必然影响原有传统媒体的传播地位,促使其调整,以适应新的媒体的竞争。广播诞生,从一种新的技术到一种新的传播载体,新闻传播的时效观就被彻底改变,也迫使报纸的运作发生深刻变化。今天,一系列新媒体工具的迅速普及,也同样要求广播的传播理念与传播方法做出相应变化。

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已经从学者的预测变为让人心惊的现实。如果把报业作为观察新媒体冲击的风向标,2011年的变化是指向清楚的。2011年,美国报业广告总收入已经差不多与60年前的1951年处在同一水平。1951年大约是195亿美元,2011年只有205亿美元,美国报业广告总收入从600亿美元的最高点跌落到目前水平,还不到十年时间。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重要的因素是新媒体的竞争影响。广播出现后曾经引领了几十年。电视诞生后,成为非常强势的媒体,广播被视为弱势媒体。21世纪后,广播重新走强,是因为适应了移动需求。而在这之后,又出现一系列更新的媒体形态,往往是基于互联网与移动的载体。其实,微博不过是诸多体现移动特征的新媒体的一种形态,但却是传统媒体比较便于利用和运用的一种新传播形态。适应新载体的出现,适应新载体的传播方式做出相应变革,是传统媒体不能回避的课题。今天,传统媒体必须与新的载体结合起来,才能适应新媒体竞争时代。

二是需求。受众需求发生了什么样变化?用最简单的语言描述,就是移动需求正在成长为第一需求。广播的听众为什么增长如此迅速?正是移动需求的成长与广播适应移动需求的变化,才使广播摆脱了弱势媒体的地位。

三是力量。从受众的角度观察,什么样的力量在主导今天的传播机制,在左右传播效果?一是即时,二是分享。今天的受众和传媒更加要求和追求时效,最好是即时传播或者实时报道。从信息流动机制观察,过去是传播者向被传播者传播,是传播者与被传播者之间互动,今天是分享,是公众间的分享。是否处在传播者的地位,对传播效果已经不太重要。分享,给公众以不一样的感受。可以说,分享是今天影响传统媒体传播地位的更为重要的特征。从对公众互联网使用行为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人们上网获取新闻的时间下降一半,而在社区网络上停留时间则增加了近两倍。今天,人们愿意花更多时间在微博上。深层次的驱动力量,是从分享式传播中获得不一样的感受。新媒体的传播,往往是以分享为主导模式与基本特征的传播。对今天的青年人来说,分享是一种更为有效的说服力量与传播机制。分享与传统传播模式的单向传播、互动,是有相当区别的传播机制。

正因为分享是一种更为有效的传播机制,传统媒体更应主动地利用这种传播机制。而微博,是特征更为明显的分享式的传播平台。传统媒体把采集的内容,经过选择、加工,做成适应微博平台的内容产品,放在自己的官方微博上,看起来是给别的微博平台提供了内容,甚至还是无偿的。但换个角度看,是传统媒体利用微博这种分享式传播的传播平台,利用分享式传播的力量,扩展了自己的影响。

二、应当具有什么样的理念

一个权威媒体,要更好地运用微博这种新传播工具,在新媒体格局中更有竞争力,还应当具有什么样的理念?在我看来,至少有三组理念的转换,是必需的。

1.新媒体与新运作:媒体运作理念的变革

所谓媒体运作理念的变革,至少包括,要从静媒体到动媒体,从善于运用大众媒体到善于运用自媒体,从运作内容到运作平台。

(1)从静媒体到动媒体

从运作方式角度说,传统媒体总体上是静媒体,是按照一定的价值观、规则、方法去进行有组织传播的。尽管传统媒体多年来注重了解受众的需求,与受众互动,可是受传媒形态本身特性与载体实现可能的限制,总体上,报纸、杂志、广播、电视还是一种“点对面、一对多”的广播式传播方式。而新媒体是分享式传播,受众可以参与到传播中来,不仅是互动,而且可能是多点互动,受众间形成互相分享的传播形态,这种分享式传播的效应,给受众不同的感受和体验,说服方式与影响途径也有明显不同。

新传播工具的媒介化,并不是把新传播工具演变成传统媒体,而是新传播工具被发掘出传播新闻信息和观点信息的功能。而其传播新闻信息与观点信息的方式,又与传统媒体有很大不同。这种不同,不仅体现在内容的处理模式和表现形态上,在传播机制上也有差异。即使同样是由传统媒体提供的信息,放在新媒体平台上,就不再是点对面的广播式传播,而是利用了新传播工具分享式传播,或至少是介入了分享式传播的波涌中,利用了分享式传播的机制、力量,形成了新传播效应,获得了新媒体式的传播效果。

因而,有认识、有策略、有方法这样做的传统媒体,就不再是简单的静媒体,而是利用新传播工具、新传播效应的动媒体。只是,这里的关键在于有认识、有策略、有方法。毕竟,动媒体更多的是如何获得分享式传播的效应,而不止是如何互动。

(2)从善于运用大众媒体到善于运用自媒体

善于运用大众媒体,是传统媒体的看家本领。而新媒体是自媒体,传统媒体如何利用,如何走向善于运用,理念上就要更深一步。

传统媒体被称为大众媒体,这主要是针对其传播方式而言的。因为其传播方式是一对多,传媒面对大众,具有广而播之的能力和地位。新媒体被称为自媒体,这主要是从其内容生成、生产而言的。因为其内容生产方式是公众自己采集、加工、提供的,处在不同的时点和位置,公众个人既可以是生产者,又可以是传播者,当然也是接受者。这两者的描述是不对称的。仔细分析,传统媒体的受众已不如新媒体的受众多,已不在一个数量级上。就受众数量、受众扩展速度、渗透能力而言,新媒体是更大众的媒体,可以称为泛大众媒体。传统媒体所提供的内容数量也不如新媒体,而且也不在一个数量级上。只是,在信息流的集中度,在信息选择结果的质量上,在其信息提供结果所形成的公信力、权威性上,目前新媒体总体上还不可能与传统媒体比肩而立,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传统媒体的有组织采集、加工、提供的专业能力、标准、水准。

那么,如果把传统媒体的有组织采集、加工、提供的专业能力、标准、水准,移植到对新媒体的利用上,会不会获得更好的效果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以专业的采集、加工、提供,对接新媒体平台受众的需求与需求方式,显然比一般公众自然朴素地在新媒体平台上提供信息效果要好得多。这样对接可以有效增强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3)从运作内容到运作平台

传统媒体的习惯思维是运作内容,运作内容是内容为王的物质基础,这当然是非常必要的。但仅仅运作内容,是否足以应对新媒体的竞争?可能远远不够。还应当强化的理念与思维方式是运作平台,不管是自己的平台,还是别的传统媒体平台,特别是新媒体平台。

为什么运作平台是重要的?因为,互联网领域此起彼伏的新竞争者,开始是产品级的竞争,到一定阶段后就是平台级的竞争。平台承载内容,但平台的运作者不一定是自己生产内容,而更可能是通过一种机制选择内容、获取影响,进而创造一种机制汇聚内容。搜索引擎与微博服务商可以说都是在努力搭建平台,通过一种机制汇聚内容,使用者免费贡献内容,而平台获取了重要的影响。

这样的平台,传统媒体可否从另一角度去运作它,通过运用这样的平台获得新的影响?当然是可能并必须的。实际上,运作平台的思维,提示人们的,不仅是如何利用好新媒体平台(包括微博平台),更包括如何以运作平台的思维重新实现自己。应当说,传统媒体本身就是一个平台,传统上是以传统的方式使用,今天需要更多地借用新媒体的思维去运用,把公众利用新媒体的方式、把新媒体平台利用内容的方式移植到你的平台上来,整合运用传统媒体平台与新媒体平台。

对中国之声而言,今天已经拥有的200多万粉丝,就构成了一个新的特殊平台,应当以新的方式去运作。

2.新媒体与新资源:媒体资源理念的变革

新媒体时代,什么是传统媒体的新资源?这需要以新的眼光看待所做过的事情,要以新的眼光看待传统媒体官方微博的粉丝,重新思考传统媒体官方微博如何定位,以新的眼光看待传统媒体官方微博的诸多评论,探索新的利用和运用方法。

如何看传统媒体官方微博的粉丝?这显然不能简单等同于一般微博粉丝。就个体而言,他们是这个微博的关注者;就整体而言,他们是传统媒体官方微博的新受众群,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新接口,是传统媒体的新资源,是传统媒体施展影响力的新平台与新空间。在新媒体时代,要树立这样的新资源观、新空间观与新受众观。没有这样的新资源观、新空间观与新受众观,可能在某种意义上浪费了已经拥有的200多万粉丝的价值。

如何看传统媒体的微博?同样不应局限于传统微博的定义与视角。微博是什么?对于普通公众,可能只是一个新玩意儿,只是一个分享信息的场所与说话的平台。而对于希望与新媒体融合的传统媒体,其官方微博,应当视为值得好好运作的新传播入口。仔细观察可以发现,通过微博提供链接而被点击的视频,在总点击量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人们看了微博上的简短分享而去点开链接看视频。虽然,还没有看到关于通过微博上的链接收听广播的相关研究成果,还不能比较是否如网络视频一样,通过微博入口的点击量也在增加;但毕竟微博入口已经打开。有心的广播机构,就要争取让其官方微博成为扩展影响的新入口,去吸引21岁到30岁新的听众群亲近广播。

官方微博也是传统媒体成为动媒体的一个重要支撑点,可以把广播所能覆盖的庞大受众群中的尽可能多的部分变为粉丝,让静媒体变成动媒体。有了粉丝以后,要好好维护粉丝群;同样,有了官方微博之后,要好好维护微博,使其成为新的发展空间。

广播是很重视听众反映的,那么,如何看待官方微博上的评论呢?是仅仅看到评论很高兴,仅仅满足于听众对我们的官方微博有互动、有分享,还是有策略地做出回应,把官方微博上的评论当成新的资源与空间?至少,可以问一句,中国之声官方微博的粉丝的评论,有回应吗?有摘取、筛选、利用吗?曾经有这样的案例,有网友在微博提了问题,引来很多评论。有人把这些评论重新梳理,总结针对所提问题的评论中,有多少条是继续拓展提出的问题;有多少条是提供解决办法;有多少条是相关议论。这样的梳理方式,应当给传统媒体人以启发。把对官方微博上评论和转发中所附的评论予以筛选,这就是所谓动媒体的新报道资源,这是传统媒体介入分享式传播的可用空间。

3.新媒体与新经营:媒体经营理念的变革

从传统媒体发展战略、模式调整层面看,有了官方微博,已经应用了新媒体,就要树立新的媒体经营理念,即要从经营终端到经营入口,从经营个体到经营群体,从经营时间到经营空间。

什么叫从经营终端到经营入口?开始使用新传播工具、向新媒体终端提供新的内容或内容产品,是传统媒体适应新媒体的第一步选择。可以把这种选择称为开始经营终端。此时新的终端是什么?是微博。因此,传统广播继有效利用互联网广播后,还要有效利用微博,这是正确的选择。但如果仅仅把微博看作是一个新终端,还是不够的。移动终端加移动互联网会催生一系列新的传播形态,微博不过是其中之一。微博是移动传播空间的新入口,是继续拓展传播形态与传播方式的新入口,传统广播通过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传播的新入口,是拓展新受众群的新入口。因而,在今天应当提出的新问题,就是如何从经营终端转向经营终端和经营入口并重,从经营终端走向经营入口。

什么叫从经营个体到经营群体。传统广播面对的是收听者,习惯上称之听众,但对其特征的掌握,却是粗疏的。因为主要依靠听者来信,而来信者基本上是个体,描述的是个体的感受。广播机构做出的反应是从个体相应推测到群体,因而总体上是经营个体。中国之声有了新媒体平台,中国之声有了新的终端,比如官方微博,有了200多万粉丝,总体上,可以说有了数据分析的条件,有了更真切地掌握群体特征的手段。那么,如何从经营个体走向经营群体?这对广播与新媒体的融合,是更为重要的。

什么叫从经营时间到经营空间?总起来看,广播电台是一个线性传播媒体,所有新闻与观点是按照时间轴线逐次传播的。对于广播、电视机构,基本模式是经营时间,一个竞争力强的广播频率就会有播广告时间不够与播新闻时间不够的问题。广播电台有了官方微博,其思维方式就要从经营时间走向经营时间与经营空间并重。官方网站、互联网广播客户端、官方微博、粉丝群就构成了这样的新空间。从网页打开官方微博,首先会跳出一组照片,这样的传播方式已不是时间线的传播,广播电台的传播平台已经从单纯的时间平台走向空间平台。这种空间平台如何去经营?如何实现即时分享?如何与原有传统终端和手段有效互补?这都值得重新认识、精心琢磨,并以新的方式经营运作。

三、可以有什么样的调整?

中国之声有了200多万粉丝之后应该怎么办?在这里提供两点建议。

1.更组织化地管理官方微博

官方微博的管理维护模式与个人微博有许多重要不同,要有一些重要调整。现在看,中国之声官方微博可能有专人在管,但还是表现为自在性行动、个人化行动,还缺少策略、规则的约束与指导。打开中国之声官方微博看它关注了什么人,就可以看出其管理维护策略与规则。有些媒体的官方微博,所关注的70%是内部人,20%是同行,但还有5%甚至不太适合传媒官方微博作为关注对象,他们与官方微博的传播地位所要求的形象与价值观诉求并不吻合。如果是把官方微博当作新的入口、空间、资源,就要更组织化地管理官方微博。

第6篇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传播趋势:移动、智能、自媒体

自2009年我国3G技术大规模推广商用以来,在传播领域出现了新的趋势和变化。这种新的变化的核心特征就是移动宽带网络应用的兴起和海量移动个人自媒体群体的形成。这种新传播环境的形成将对品牌传播的模式和趋势产生重要影响。笔者认为,对于这种趋势可以做如下判断:

一是移动宽带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技术环境的变化为品牌传播创造了更为便利的条件。3G网络、智能终端、丰富的软件应用等构成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重要元素,而具有移动性和宽带化传播特征的互联网传播成为品牌传播的重要传播途径,也就是说移动宽带互联网为品牌传播提供了新的创新空间。

二是移动自媒体时代的到来。移动宽带传播时代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依托于移动互联网传播环境的海量移动自媒体的出现。Facebook、Twitter、Youtube、新浪微博等移动互联网传播新平台的形成为海量自媒体的出现创造了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而海量移动自媒体的出现从本质上改变了传统品牌传播的环境和方式。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品牌传播被放置于一个更为复杂、更为敏感、更为快速、更为个性化的传播环境之中。

三是移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传统的传播架构、创新的传播需求、互联网产业的波动等要素更为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移动互联网传播领域的新的景观。互联网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互联网显得越来越重要,并成为人类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人类发展、精神交往和信息传播过程不可或缺的基石。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随着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常态化,传统的传播架构发生重要改变,互联网的创新性应用创造了大量新的传播需求。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品牌传播,自然也会受到互联网自身发展变化的影响。由于互联网产业领域的创新空间和投资机会所产生的吸引力,在众多参与者蜂拥而至的互联网发展过程中,该领域的发展也会出现一定的波动,这种波动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阶段尤其明显。但是从互联网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这种波动的存在是互联网产业自身发展规律的一种体现,同时也会受到市场机制中相关各种元素的制约,因此,笔者认为互联网产业的波动虽然说明该领域存在一定的泡沫,但是这种波动对于整个社会经济以及传媒产业的发展而言一般很难形成毁灭性的打击。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传播环境:互动、弹性、人性化

在传播世界,对于传播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对于品牌的塑造有着不同的手段。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品牌传播所面临的是更具互动性、弹性和人性化的传播环境。品牌传播从一对多传播关系的大众传播时代逐渐进入一对多和一对一混合传播关系的融合传播时代。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传播环境变化:

其一,在传统媒体的传统领地,固守和转型同时并存。对于品牌传播而言,虽然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和传播效果不可忽视,但是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和传播效果仍应受到重视。虽然一再有观点认为以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体正在走向没落,但是实质上传统媒体内容生产和传播的庞大系统并没有受到根本性的损害。新媒体传播过程中,通过传统媒体的承接、确认和放大已成为新媒体传播的重要一环。如果没有传统媒体传播系统的存在及呼应,新媒体传播将很难独立于传统传播系统之外并产生如此之大的社会影响。

另外,所谓的传统媒体也在移动互联网的环境中寻求的新的转型和新的突破。笔者认为,所谓的传统媒体其实是“被”传统者,是由于传播技术的变化使之被动地成为传统者。在这种环境之下,传统媒体容易被迫着走进自我封闭和自我转型相互较力的发展瓶颈。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往昔传播影响力的衰落伴将随着对于未来新世界的茫然,对于自身发展无力的无奈将伴随着应对新变化的仓促,因此传统媒体的确需要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为已经到来的变革和即将出现的变革作出准备和应对,而在实质上创新的传播空间并未对于传统媒体关闭大门。

其二,在新媒体的创新空间,增量与存量市场的争夺同时存在。以移动互联网新媒体为核心的互联网新媒体,正在不断创造新的发展空间。在一定意义上来讲,这种传播需求的空间是增量空间。但是在传播市场领域,这种拓展不可避免会对传统媒体的存量市场造成影响。因此,在传播领域,增量空间和存量空间的争夺,也不再有非常清晰的分界线。在传播市场的竞争过程中,传统媒体进入增量空间,新媒体进入存量空间,与此同时,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身份的交替变化,使得新旧媒体的运营主体的分野也日趋模糊。

其三,在融合环境下,品牌传播的需求特征正在发生变化。当前,移动互联已经成为传播领域发展的大趋势,而以移动传播为新的特征的传播新格局也正在逐渐形成。在这种重要的转型进程中,传播需求和传播环境都在发生新的变化。面对移动互联网的传播发展趋势,具有不同需求的用户都对这种发展趋势予以重视,并纷纷进行调整自身的传播战略。但是在传播战略调整的过程中,有些用户的传播战略却发生了偏差,从而偏离了自己既定的品牌传播战略。简单来说,如果一个用户的品牌传播战略适合在传统媒体环境中进行实施,就没有必要一定要完全转移到移动互联网的平台之上。如果有的用户的品牌传播战略更适合在移动新媒体环境下进行,也没有必要一定要抱着传统媒体传播的思路不放。当然对于需要二者进行兼顾的品牌传播而言,则需要把握好传统传播方式和新媒体传播方式之间的平衡,以避免因其所选择媒体传播方式的不当而偏离自身理应遵循的品牌传播战略和传播路径。简而言之,在传播世界,追踪最新的传播时尚并不重要,最为重要是传播者能否进行精准、有效的品牌传播。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品牌传播:诚信、智慧、战略

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开始的时候,人们的确感受到在传播世界正在发生新的变化。在这个时代里,固定互联网的应用已经非常普遍,而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则正在大行其道。在移动互联网之后会出现什么新的传播阶段?目前,对此还没有非常明确和令人信服的描述。但不管怎样,人们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已经获得了更多的传播自由、更大的传播创新空间。与此同时,我们所面对的传播世界也变得更为复杂多元。不过,在日益复杂的传播世界中,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品牌传播依旧需要关注诚信、智慧和战略等关键要素。诚信是品牌传播的基石,智慧是品牌传播的灵魂,战略是品牌传播的导引。如果脱离了诚信的基础和传播的智慧,纯粹从技术层面进行品牌战略的执行则将是缘木求鱼。与此同时,笔者认为,如下的一些重要关系也值得引起人们的关注。

一是传播角色的传统和创新之关系。在传播领域,传统和创新的关系值得人们深入思考。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任何传统都是固化的创新,任何创新是新生的传统。因此不管是在当下的传播领域扮演传统者的角色,还是创新者的角色,都是动态性的、过渡性的,而非一种永恒的状态。在这种背景之下,珍视传统、持续创新应该成为品牌传播的重要原则之一。

二是传播方式的固定和移动之关系。固定传播环境已经成为人类传播的一种常态,而当前移动传播环境也正在成为一种新的常态。但是移动传播环境并非脱离固定传播环境而孤立存在,就像固定通信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之间可以进行无缝连接一样,固定传播环境和移动传播环境都是构成人类完整传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越来越多的品牌传播也将在固定和移动的融合传播环境之下进行。

第7篇

关键词:融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创新路径

就现阶段而言,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人民群众的思想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虽然相较于传统媒体,新媒体的使用提高了信息的传播效率及效果,但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也不能够忽视传统媒体的传播面广、冲击力强等相关优势。因此,在新时期下,如何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进行有机融合,使其共同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已成为当前媒体领域需要着重开展的关键工作。

一、融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媒体概述

(一)新媒体内涵及优劣势

新媒体是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的,主要包括网络媒体以及手机媒体和数字电视等。简单来说,新媒体就是通过数字技术、网络信息技术,以互联网、宽带局域网和无线网及卫星等为依托的,将电脑PC、手机、数字电视作为终端的一类新型媒体[1]。新媒体具有以下几方面优势:首先,新媒体借助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突破了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的地域和时间限制,信息传播的范围较广,且易被大众接受;其次,以网络为主的新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也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包括文字、图片以及声音等所有载体形式的信息传播,且各类形式的信息传播方式还可进行有机结合,图文并茂,增加对受众的视觉冲击力;再次,新媒体对于信息的传播较为简单易懂,为社会各领域人群特别是时间不是十分充裕的上班族提供了简单、易懂、省时的信息浏览方式,满足了这一人群的业余文化生活的需求;最后,新媒体对于信息传播与交流的互动性大幅提高,受众借助网络媒体平台发表符合相关规定的自由言论,充分表达其自身对于社会现象的看法,加强了信息的交流,使得新媒体下信息交流的社会性得到进一步加强[2]。新媒体在为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其自身也存在相关方面的缺陷。首先,相较于传统媒体,新媒体更倾向于通过手机、网络等载体,将相关信息分别植入不同层次、不同兴趣和不同年龄段的受众当中。其次,相较于传统媒体,新媒体信息内容的真实性也有待考证。如媒体方面为了获取点击量或收视率,进行不符合客观事实的报道,又如,网络水军通过门户网站和微博账号对社会公众人物进行恶意攻击等,从而使得社会秩序受到了一定影响[3]。

(二)传统媒体内涵及优劣势

传统媒体是相对于近年来的数字电视、智能手机、电脑等新型媒体形式而言的,即通过相应的机械装置定期向社会公众相关信息,或为人们提供娱乐、教育信息的媒体平台。传统媒体主要包括了报刊、广播、电视等相关形式,虽然受时间和空间的束缚与局限,但所报道内容的广度与深度和所产生的社会价值相较于新媒体有一定优势[4]。传统媒体的优势如下:(1)核心优势即强大内容的生产力,具体来说就是,存在于媒体领域的全部信息均需要进行收集,而收集信息则是传统媒体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是新媒体,在信息收集的过程中也需要依赖于传统媒体。(2)与新媒体相比,传统媒体虽然在信息的、更新和传播速度等方面相对滞后,但所报道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有一定优势。当前,新媒体对信息的解读知识停留在表面的阐释工作上,追求简单、明了、快速等信息传播特点,而并未从真正意义上对信息的实际意义进行解读,增加受众的理解难度[5]。(3)传统媒体的品牌与知名度优势。相较于新媒体,传统媒体的产生与发展时间较长,且在受众中的影响力较深,其品牌的优势与影响力相较于新媒体更强。以电视、广播和报纸等为主的传统媒体的劣势主要体现在:(1)形式单一。以新闻报纸这一媒体形式为例,当记者对较为复杂的新闻事件进行采访时,仅能够采取单一的线性方式进行报道,对于客观事实的报道也仅局限在某一抽象概括方面,加之受到版面的限制,使得新闻信息的容量同客观事实具有较大差距。(2)时间限制。为了迎合受众更多的阅读取向,传统媒体的内容也愈加混乱,而受到出版、播出时间的限制,使得传统媒体信息相较于新媒体信息相对滞后,又由于受到地域的限制,导致能够反映典型社会现象的信息仅能够在局部区域内进行传播,增加了信息传播的局限性[6]。

二、新闻传播媒介融合必要性与趋势

媒介融合即以报纸、电视、广播为主的传统媒体与以网络、数字电视、手机为主的新媒体进行有机融合,通过借助网络信息等相关技术,以计算机、卫星等作为信息传播手段,各类信息在同一平台进行整合并以不同形式的媒介增强彼此互换性与关联性的新型媒体。媒介融合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媒介融合中,传统媒体借助新媒体的基于微博、微信的信息传播优势,在巩固所发信息权威性的同时,满足广大受众需求,带动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产业的全面发展。加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动性是二者结合过程中的必然趋势,加强对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优势的发挥力度,在结合传统媒体深度与价值理念的基础上,开展对新媒体形式的构建和创新,从而探索出更好的信息展现方式,最终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互动平台的拓宽与创新。在实际工作中,不仅需要加强二者的优势互动,打造数字化媒体产业,而且还要加强二者的线上、线下平台互动,构建专业强、深度好和质量高的新闻专题,提高这一新型媒体的市场竞争力。

三、融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创新路径――以市级报纸媒体为例

(一)建立针对性新闻,完善资源配置

建立针对性新闻专题并增进报纸采编与网站编辑人员的沟通与协调是报纸媒体完善资源配置的首要措施。加强具有针对性新闻消息的采集和撰写力度,集中体现在以本地新闻作为融合后全媒体核心这一层面。例如,报纸媒体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过程中应加强创新力度,扬长避短,将传统的“门户网站”转变为具有市级地方特色的报纸网站,专注于本地新闻的采编和传播,尽可能搜集、整理具有地方特色的新闻信息,满足市级人民对市内各类资讯、信息的小众化需求,打造地方性报纸网站。此外,加强报纸采编与网站规划设计人员的工作联系,对于日常的新闻采集、整理和最终定稿工作进行及时交流和沟通,进而使最终稿件满足本市用户的信息需求。同时,在报社内部建立局域网,提高各部门对相关资源的共享程度,通过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使报纸媒体网所刊登的新闻满足地方人民需求。

(二)拓展热点范围,提高竞争力

通过微博、微信、视频平台等相关载体寻找热点线索是进行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的关键措施。报纸网站除了需要接收报纸媒体一线记者所提供的新闻稿件外,其网站编辑也需要从以往的纯粹网编逐渐向采编一体的全能型“全媒体”记者进行过渡和转型。一方面,需要相关渠道对当前热点新闻或新闻线索进行搜索,而后,借助网站、电话、即时通讯软件等进行采访,补充并整合消息,进而撰写成稿件,促使网站的可看性得以全面提升。另一方面,报纸媒体还需及时、全面地了解地区媒体市场的竞争形势,通过及时浏览同行业相关网站中的新闻内容,加大热点新闻的挖掘力度,并尽可能发现市级其他报社及其媒体网络尚未刊登的新闻消息,提高新闻的前沿性和新颖性,促使自身在地区媒体行业中的竞争力得以全面提升。

(三)转变观念,合理融合

转变观念,加强媒体融合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是当前报纸媒体需要开展的关键工作,为此,报纸媒体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1)改变领导观念。报社领导应加快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科学融合观念的转变,在保留以报纸为主的传统媒体优势的基础上,积极发挥新媒体在信息搜集、传播的速度和形式等方面的优势,加强对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的宣传力度,使报社自上而下形成对媒体融合的重视,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有机融合提供良好的环境。(2)改变员工观念。改变一线记者的时间观念,由于次日出报等原因,一线记者必须强化其时间意识,增加紧迫感,为次日的出报争取时间;改变网站编辑的资源观念,与一线记者相比,网站编辑所接触和了解的时事新闻与热点新闻较多,故应加强其对相关资源的共享力度,从而为一线记者和平面媒体提供丰富的素材,共同促进媒体融合下报纸媒体的发展。

(四)加强政府参与力度

受报社自身规模和资金的限制,报纸媒体要想独立完成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转型极为困难,因此,政府需要加强对其政策和资金支持,从而辅助其由传统媒体过渡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的全媒体中来。政府可在必要时,予以其相应的资金支持,充分调动积极性,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良好融合提供外部保障。同时,加快建立市级的新闻媒体约束机制与相关规范,对市级各媒体行业的行为进行规范与约束,确保其在进行相关活动时,有理可依、有章可循,提高地区媒体行业的规范性。

四、结语

通过本文分析得知,新闻传播媒介融合是当代媒体发展必然趋势,因此,需要加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动性。关于融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创新路径方面,文章以市级报纸媒体为例,指出了融媒体应当建立针对性新闻、完善资源配置、拓展热点范围、提高竞争力、转变观念、合理融合,同时要加强政府参与力度,这样才能保障融媒体融合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优势,规避自身存在的劣势。

参考文献

[1]于凡.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的特征及传统新闻的创新路径分析[J].西部广播电视,2020(10).

[2]弓力成.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创新路径探索[J].西部广播电视,2019(23).

[3]张慧.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策略创新路径[J].新闻爱好者,2019(8).

[4]骆丹.融媒体时代时政新闻传播路径创新探索[J].新媒体研究,2019(11).

第8篇

传统的营销传播模式在新一轮的技术媒体中慢慢淹没,以计算机及现代通信技术为支持的新媒体慢慢成为媒体间的“新宠”,因为与传统的营销传播模式有其不可比拟的优势,正在整合现有的营销传播途径,以一种新理念、新方法慢慢进入媒体的全新发展模式。本文首先分析传统媒体在整合营销传播中的弊端,深刻分析新媒体对整合营销传播价值产生的效果,为新媒体在整合营销传播价值方面的研究提供重要支撑。

关键词:

新媒体;整合营销;传播价值

整合营销传播理论一直以来是国外研究的重点,早在80年代整合营销传播的书籍已经问世,并且以一种新的整合媒体传播体系慢慢对后期的研究产生巨大影响。其理念是以客户服务为中心,整合现有企业的信息,将企业的品牌通过建立恰当的传播途径,传达到客户心里,以实现营销的目的。因为其有不可比拟的理论及实践优势,慢慢成为企业最广泛的传播营销手段。

一、传统媒体在整合营销传播中的弊端

企业开展营销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客户的满意度,让客户了解企业的品牌形象,通过营销传播,基于客户的消费习惯,利用信息的传播手段将能引导客户消费的信息及时的传达到客户手中。在新阶段传统媒体传播时代,主要依靠广告进行传播,具体的形态包括电视、杂志等。整合营销传播更侧重于对信息传播手段的有效整合,通过利用传统的传统传播手段,将企业信息传达到客户心中。通过对传统媒体在整合营销传播的定位分析,其在整合营销传播的有其自己的弊端,具体如下:1.信息单向传播性。传统媒体的传播途径是基于一点到多客户的传播,即最终事宜一个信息源,通过信息传播手段将信息传递到客户手中,在这种模式下,客户是在被动地接受,没有办法选择,对于大量的信息无法将最有价值的部分传递给客户,客户一旦有这样的心里,必然导致信息传播的逆反性,不利于信息的传递。2.传播的同质性。传统媒体通过广播等手段,以相同内容的信息、以相同的方式传播到客户手中,缺乏必要的创新性,没有区分受众的不同特性,无法开展针对性的营销,因为需求点不一样,很难达到“以一对百”的实际效果,只是大众化的传播,起不到很好的效果。3.无法评价效果。传统媒体传播消息之后,没有办法通过准确的计算方法计算营销的传播效果,想要统计分析,需要通过大量的高成本的调查问卷,而且反馈的信息具有滞后性,没有为企业的营销传播提供合适的策略支撑。

二、新媒体特征及整合营销传播价值分析

尽管传统媒体在有效整合营销传播中具有弊端,但是传统媒体在整合营销传播上依旧是主要的传播媒体,其弊端仅仅对比新媒体。那么新媒体在整合营销传播有哪些价值以及其本身的优势有哪些?具体的分析如下:1.产生双向互动效果。新媒体的出现克服了传统媒体的传播途径是基于一点到多客户的传播,通过信息传播手段将信息传递到客户手中,在这种模式下,客户是在被动地接受的问题,通过在各种传播渠道下,客户自主选择。2.群体分类效果。新媒体能够通过对受众群体的切分,有目的开展信息传播,传统媒体的弊端是没有办法将合适的广告内容传递到真正需求信息的客户。一般新媒体如网络社区、订阅号等,都有针对性客户群体,因此可以进行群体分类所以更能有针对性。实现有针对性的定点投放,可以减少困扰,不能实效保质传播。3.可准确评价效果。精准的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可以实现对传播效果有效性评价,新媒体因为具有区域性,如网站点击率、购买率等购买行为数据,进行客户行为分析,有针对性地开展精准营销和客户的精准客户服务,可以很有效地衡量客户对现有品牌的营销,进而有针对性制定营销策略。4.多媒体多渠道传播效果。新媒体通过多媒体渠道,利用丰富的内容表达形式,如一些图形等可视化的表现形式,将企业的亮点直观的展示出来,因为具有表现力强,是典型的富媒体的表现,通过强化信息传播的广度和宽度,让客户能够感受到其冲击力,吸引客户进行点击相关内容,这相较于传统媒体具有很好的多渠道传播效果。5.客户体验效果强。客户在与新媒体互动的过程中,自身是在参与这个过程,这个是新媒体最有优势的特性,这个也是未来互联网媒体发展的趋势。新环境下,仅仅通过花哨的表现内容已经不足以引起客户的注意,这样必须通过其他的方式,如建立小游戏、社交聊天等方式让客户参与进来,让其在体验中了解企业信息,在这个过程中,亲身的经历让新媒体传播效果更佳,网络营销的效果更好。6.不受空间限制。新媒体传播的过程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所有的信息传播都可以通过固化平台上获取,这些信息不会因为发送者与接受者的距离,影响传递效果,反而客户可以无障碍地接收到自己想要的信息,实现实时的交流、传递、沟通信息。通过以上对新媒体价值体现的描述,很容易得出结论,即新媒体可以很好地整合营销传播媒体,可以很好地契合新媒体的特征,实现特征与价值的完美结合合。

三、结论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移动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数字新媒体慢慢出现,并且应用到了营销传播中。针对新媒体的定义是指基于新技术,通过互联网等渠道,以手机等多样化的渠道,实现信息传递的目的。它是一种新科技与媒体的结合,以一种新的传播理念在营销界传播。从现有的定义理解上了解,新媒体基本上包含了应用到的互联网技术。新媒体从未来的发展来看,一定会掀起一股新形势的热潮,整合营销传播手段及环境也在新媒体的推进下慢慢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陈刚.新媒体时代营销传播的有关问题探析[J].国际新闻界,2012,43(4):629-632.

[2]孙长胜.新媒体营销势在必行[J].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1,39(9):975-980.

第9篇

传统媒体的传播是单向的,互联网等新媒体的传播是双向的,而智慧媒体能主动寻找目标受众。从传统的纸媒、广播电视到新兴的社交媒体、数字媒体,再到由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汇聚、演化、创新后的智慧媒体,无不体现了新旧媒介形态的逐步演进。

智慧媒体的缘起与特征

自人类诞生以来,人类社会至少已经经历了四次意义重大的信息传播革命,每一次信息传播革命都把人类文明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前三次的传播革命不断推陈出新,将“新媒体”转化为“传统媒体”,至今形成以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为主导的传统媒体的格局。智慧媒体是四次传播革命演化和增殖的新的媒介形态。

传播媒介形态的变化会因为可感知的需要、竞争、技术革新的相互作用引起,所以智慧媒体的形态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共同演化、增殖产生的新形态。通过智慧媒体的情景感知,受众可以有效地获取自己想要得到的内容,通过大数据的分析、挖掘,将信息进行选择与重装,为人们提供有效、即时和个性化的服务,通过精准的发送消息,将受众信息转化为价值。在大数据逐步由概念变为现实的当下,智慧媒体变得越来越触手可及,更是传播革命带来的新兴的、实用的、蓄势待发的媒介形态。

传统媒体在向新媒体和智慧媒体演进。传统媒体的报纸消亡论争执不休,广播电视业开始进行媒介融合,借力新媒体来实现自己的发展。新媒体时代,典型的有门户网站、自媒体、IPTV等等,媒体的革新带来丰富海量的数据,当大量的信息出现时,信息的过滤与选择又显得捉襟见肘。而在大数据的奠基下,智慧媒体的出现以互联网为基础,依托不同的智能终端,并结合云计算、云存储这些新技术,让用户快速地判断、分析他们想要的内容。

智慧媒体的特征是具备思考、感知、识别等多维度智能,能主动寻求目标受众并融入受众的社会关系网,出现核裂变式的传播,如根据用户的情绪感知为其提供高清、娱乐的内容,根据受众所在的地方、时间和消费习惯,智慧媒体能主动提供家庭娱乐、亲子和家庭购物等信息。我们不妨可以借用《大数据为智慧媒体时代奠基》(2013)一文中的观点,智慧媒体具有三大重要的特征:一是要多终端全天候的覆盖。智能手机的普及使人们随时随地都能够获取信息,用户时间极具碎片化,所以在用户接触移动终端的同时,媒体要多终端的覆盖并不间断的提供相应服务;二是从资讯媒体发展到智慧服务,智慧媒体不仅要资讯信息,而且要根据分析读者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如工作、生活、社交等,特别是本地化的服务更能贴近用户的需求;三是从大众营销转化为精准营销,根据网络文本分析来匹配相对应的广告,并通过分析读者的偏好来提供个性化的营销策略。

智慧媒体借力大数据

大数据为智慧媒体这一媒介新形态提供基础。通过分析读者的需求来预测用户的行为和偏好,媒体的订阅用户、微博粉丝、微信的关注账号,这些客户数据都可以用来进行分析。无论用户行为分析还是内容的抽取和挖掘,都是基于庞大的数据展开。分散化的网络用户以及多元化的网络媒体使整体网络的用户覆盖和页面的浏览量被众多媒体瓜分和稀释,网络数据被极大地控制和浪费;广告主面对浩瀚的互联网无所适从,网络广告需求得不到更高层次的满足,与此同时互联网广告预算却在增加。做好大数据分析和挖掘,为用户推送个性化内容、广告和信息服务才能够将数据转化为价值,形成智慧媒体。所以,大数据的分析和应用是构建智慧媒体的基础。

在大数据的奠基下,首先,媒体多终端、全天候的覆盖用户,各种主流终端要有自己对应的产品和服务。第二,通过用户的网络行为搜集用户的信息,识别和分析客户,建立自己的数据库。根据媒体现有的客户信息建立分析模型,并通过专业的客户特征模型来分析各类客户的数量、业务状况,做好用户关系的管理。第三是内容的挖掘和重组,为用户资源打好标签和属性。第四,就是根据客户分析的结果,推送相关的产品和服务,其中涉及到两大平台和一个服务。两大平台是客户分析平台和内容服务平台,一个服务是情景感知计算服务。客户分析平台是整合各种渠道的客户,通过客户进行数据挖掘,通过数据筛选、数据抓取等得到不同视角的数据。内容服务平台是利用分类特征提取、分类聚类、话题检测、实体识别等方面的技术,对内容进行聚合、重组和优化。为不同的用户匹配对应的内容服务是情景感知计算服务,比如位置服务、网络感知、状态感知方面的技术。借助于这些技术,媒体可以在统一用户数据和内容数据管理的基础上,分析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整合各种内容资源,共同构建智慧媒体。从由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组成的多介质、多渠道、多媒体形式的全媒体到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和应用实现将正确的信息传递给需要的人的智慧媒体,这一媒介形态的演进更是产生巨大的行业技术的变革。

第10篇

一、传统媒体面临的冲击与挑战

微博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平台和载体,其自产生之初就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对传统媒体的生存与发展形成了严峻的挑战。

(一)传统媒体的话语主导权进一步削弱

草根性、互动性和主观性是微新闻的三个显著特点。与传统媒体相比,其一,微博新闻与信息的编辑者、者不再是专业的新闻记者,而是每一个拥有互联网、手机等工具的公民个体,人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的者。其二,网民完全可以自主地通过微博、聚集、热议自己感兴趣的新闻话题,参与到新闻话题中去,人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的参与者。其三,微博在内容的选择和意见的表达上往往是以带有强烈主观色彩,这种充满“人情味”的新闻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影响人们的价值判断。因此,微新闻的发展极大地削弱了传统媒体长期拥有的话语主导权。

(二)传统媒体新闻报道的即时性被全面超越

“新”是新闻报道的生命。微新闻由于门槛较低、操作简单快捷等特点,网民们可以根据所见所闻,随时随地信息,进一步扩大了网络新闻的来源渠道,增强了新闻传播的即时性。在新闻的“新”上,具有全面超越传统媒体的鲜明优势。据调查,2011年,新浪微博在网络舆情引爆能力方面(首报网络舆情事件)已经排名第四。微新闻由于其即时性特点正在成为最重要的新闻平台和网络舆论场之一。

(三)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2012年上半年的互联网络发展态势中,一个鲜明的特征是手机微博用户的大量增加,用户数量由2011年年底的1.37亿增至1.70亿,增速达到24.2%。手机以其灵活、易携带、易操作等特点,逐渐成为微博传播的重要载体。手机微博能够使网民们随时随地浏览和接收各种信息,进一步提高了新闻传播的覆盖面,深度吻合了人们简明快捷的阅读习惯和社交需求。网民们,尤其是80后的新一代受众,很多人已经不再有耐心去阅读报纸、收听广播,甚至不再把观看电视作为接收信息的主要方式,而是把主要渠道放在使用手机上。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渠道、传播空间和受众群体进一步缩小。

二、传统媒体应采取的应对策略

挑战与机遇总是相伴相生。微新闻的发展,带给传统媒体的不仅仅是挑战和困境,更多的是启示与机遇。

(一)要充分挖掘与发扬自身优势与特点

传统媒体在新闻传播的即时性、快捷性、参与性和互动性等方面与微博具有较大差距。但是,传统媒体更拥有专业性、权威性和信息整合编辑能力,其新闻报道具有微博新闻所无法比拟的全面性、深刻性、连续性等特点。因此,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特点,坚持错位竞争,强化整合和报道能力,在新闻报道的专业性、全面性、连续性和深刻性上下工夫,努力向这个信息爆炸的社会多输出有价值、有思想、有深度的优质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

(二)要积极借鉴微新闻的合理因子

与微新闻具有鲜明的情感倾向性、热衷于报道负面新闻、容易引起争议和讨论等特点不同,传统媒体在新闻报道尤其是负面新闻报道中往往谨小慎微、小心翼翼,降低了人们对新闻的接收度,有时甚至使得新闻本身的公信力大打折扣。因此,传统媒体在坚持真实性、客观性等基本原则的同时,要勇于借鉴微新闻的合理因子,积极创新新闻报道方式,努力在新闻报道中展现事件的多面性,增强新闻报道与读者的互动性,努力使阅读者和接收者从单一的受众群体,变为新闻事件的参与者和思考者,从而在争论中实现宣传引导,辨明是非真伪。

(三)要努力推动与微博传播的汇流与融合

第11篇

传统媒体时代的受众心理

传统媒体时代,报纸、广播、电视作为大众传媒,其功能重点在于信息的生产和传播,它们满足了受众的信息需求,与此同时人们从媒体中也了解到了外部世界发生的事情。受传者们一直关注着传统媒体,因为他们通过媒体得到了各种需求和满足,而且足不出户就能与外部世界保持密切的联系。在网络出现之前,尽管受众对于信息接受的选择太过单一,交互性也略显单薄,然而受众的各种心理预期的确通过传统媒体得到了满足与释放,能够在短时间内接收他们需要的信息,同时获得心灵的放松,在与媒体的接触过程中加快了自己的社会化进程。经过分析总结,我们可以看到受众在与传统媒体接触的过程当中所呈现出来的特征大致如下。

第一,获取信息,认知世界。获取信息是受众对于传统媒体的最基本要求,他们希望通过大众媒体及时全面地了解生活的这个世界所发生的事情。信息是每一个人在生活实践中所不可或缺的。如果只是通过小众的、集体的传播,人们根本无法掌握足够的信息和知识来保障正常的生活、生产。只有掌握了足够的信息,人们才能够面对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不稳定因素,及时将自己的行为调整到正确的方向。因此,获取信息、认知世界是受众心理的一个最基本特征。

第二,期待认同,寻求心理归属。受众在业余时间通常会通过接触传统媒体来放松心情、调节情绪。当今社会,每一个人都承受着巨大的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只有及时地宣泄和释放才能保障心理健康。人们往往通过阅读报纸新闻、收听广播、观看影视剧等方式,在其接触的新闻人物或剧作塑造的人物形象的生活轨迹中寻找自己的情感归属,暂时忘却现实生活中的压力,获得心灵释放的空间,在象征性的现实中寻求共鸣和认同。

第三,通过媒体加快社会化进程。在传统媒体快速发展成为受众不可或缺的媒体之前,人类个体的社会化进程相对缓慢。受众群体中的每一个个体强烈的期盼在与外部世界的接触中完成个人的社会化。人们在相对频繁地接触媒体之后,会加快认识自己所处社会的道德伦理准则,获取自我评价的客观标准。能够在实践中深入了解社会,增进对社会的认知和认同,最终加快实现自身的社会化进程。

新媒体时代受众心理的变迁

网络的出现,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网络媒体不仅能满足人的各种需求,它还具有更多的现实意义和作用。相比传统媒体,新媒体具有更强的灵活性、交互性。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网络的受众面积也在不断扩大。因此,网络世界里的各家媒体需要应对受众的多种心理需求,它们会更加注重信息内容的传播效果,来迎合受众的不同需求。例如,随便打开一个网站,就会发现整个版面的细化功能很强大,一般的门户网站版面分为生活、科技、情感、文化、军事、教育等不同的内容。节目的灵活多样相应地实现了受众的细分,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根据不同的需求去登录不同的版面。网络作为一种载体和媒体,可以提供给网络受众方便、快捷、高效的信息,满足了受众不同的心理需求。

新媒体在很多方面都不同于传统媒体,它并不满足于将信息传达给受众,还通过各种手段提高受众的信息利用效率。在传播范围极广的情况下,网络受众可能把这种体验传播给更多的人,可以说,网络媒体的受众人群是一个极具传播效率的人群。因此,在网络时代,受众的心理特征除了具备传统媒体时代受众心理的基本特征以外,还表现出一些特殊的方面。

第一,受众更加强烈的主体意识。伴随着网络的普及以及新的媒体运作模式的产生,受众在整个传播过程中,渐渐地由过去被动地接受信息,转变为主动地、有选择地使用媒体信息,并且还具有强烈的参与心理需求。受众的主体意识被积极地调动起来。正因为受众有了强烈的主体意识,他们更加频繁地通过各种途径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在网站论坛中,网友们可以经常发帖来交换心得,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室等方式进行互动。例如,2009年发生的“邓玉娇案”所引发的网络公共舆论。案件发生后很短时间内,就受到全国网民的持续关注,各种指责的言论充斥在网络论坛里,此时网络论坛已经成为反映公共舆论的重要途径。在这样一个网络时代,随着受众知识结构层面的上升,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网民参与其中,满足了受众的参与心理及其主体意识。

第二,受众的娱乐、好奇心理逐渐增强。目前,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承受了较之以往更大的心理压力,相比通过传统媒体来减压、放松,网络媒体的作用更加凸显。网络中各种轻松愉快的娱乐、游戏、影视资源、在线点播、各类新闻等,一方面满足了人们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同时,受众对网络新鲜事物的敏感与好奇逐渐增强,各种各样的新事物涌现在生活中。受众通过微博、各种聊天软件接触外部世界,通过新媒体这一窗口,受众彼此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他们的娱乐心理和好奇心理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

第三,受众更偏向于消费心理。“网购”一词是当前社会的流行语。通过网络这个渠道进行消费,是网络便捷优势的一个突出表现。受众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商品的信息。网络购物最大的优势是可以综合文字、图片、色彩等各种形式,将外观、性能、用途、购买方法、用户评价等信息一览无余地展现在受众面前。

第四,受众对待媒体态度的改变。对于传统媒体来说,假如想要追踪一件新闻事件,会受到时间、空间的局限。而网络媒体受众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得到最新的报道,同时也可以了解该事件发展的详尽过程。此外,这种自由也体现在受众利用新闻的心理上,传统媒体时代,对于新闻信息,受众更多地是被灌输和支配,而网络媒体受众具有完全的自主,什么时间看新闻,看什么样的新闻有完全的自由。同时,通过论坛的交流讨论,受众对新闻信息的真实性、权威性的判断能力也逐渐增强。总之,受众对于媒体的态度不再完全是仰视,而是强化了自己的思维与观点。

总之,近年来大众传媒领域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网络媒体受众不断普及,很方便地实现了受众与媒体的双向互动。在网络中,人际交流不再具有明显的时间和空间上的隔阂,人们的思维方式也都具备明显的网络特征。媒体只有了解受众的需求,才能改变媒体的运作方式,真正做到为受众服务,如此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

参考文献:

张艳容:《浅析大众传媒的受众心理》,《青海师专学报》,2004年第8期

曹茹:《满足受众需要的一般规律》,《新闻大学》,2000年夏季号

钱绿怡:《电视审美特性与受众心理需要的满足》,《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第4卷第1期,2004年3月

第12篇

关键词:数字媒体 视觉表现 设计 多元化 综合化

中图分类号:J5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0-0104-02

20世纪末,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由工业社会进入了数字信息化社会。数字化信息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对艺术设计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为当代艺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视觉传达艺术不可避免地受到数字信息时代的冲击和影响:原有的表现形式由二维向三维和四维延伸和发展,而呈现载体也由传统媒体转向更为广阔的数字媒体。数字化信息时代改变了视觉设计的传达形式和艺术理念,同时也为其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丰富的设计语言。在数字化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视觉设计必须不断地对自身进行变革和创新,才能适应时展的需求。

一、自媒体的概念

“自媒体”一词最早出现于2003年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出版的《自媒体研究报告》中,在这份报告中,美国人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联合提出“We Media”(自媒体)这一概念,并作出如下阐释:“We 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而国内有关专家则将自媒体定义为,“私人化、平民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邮件、手机、博客等现代化传播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特定个体传递信息的新媒体。”

从国内外对自媒体的阐释可以发现,与传统媒体专业化的传播方式不同,自媒体的传播形式更加平民化和自主化,传播内容时更加注重的是普通大众的主导与参与,是一种兼具提供信息生产、传播,公开性与私密性并存的传播方式。因为没有传播主题和传播空间形式的约束,因此自媒体的传播内容更加丰富,发挥空间也更加自由。同时,传播形式也更加多样化,微信、微博、博客、电子邮件等都可以作为自媒体内容的展示平台。

二、视觉设计的特点

视觉设计是当代设计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视觉效果表现的冲击力,吸引并引起受众群体的注意,进而实现信息传达目的、增强印象的设计图像生成和交流活动。根据有关心理学调查显示,人类对信息的接受途径85%来自于视觉,因此研究以传达信息为最终目的的视觉设计也就显得极为重要。

视觉设计的概念最早流行于上世纪60年代,当人们意识到传统的印刷美术设计已经不能满足包含影视图像在内的信息传播时,视觉设计应运而生。与传统设计不同,视觉设计是以文字、图形、造型等视觉符号向受众群体传播信息,它同时具有设计和传播两种功能。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视觉设计的表现空间开始从二维向三维、四维等多维空间发展延伸,表现和传达方式由静态转为更加立体的动态空间,同时,传达媒介开始由传统媒体向数字化媒体转化。

三、自媒体为视觉设计带来新机遇

人类的视觉识别特点决定了接收信息的途径和方式更多是通过视觉,而快速发展的网络媒体则为视觉设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和表现形式,创造了完全不同于传统媒体的设计表达手段和传播途径,同时也为受众带来了更加丰富的信息接收方式和更加新鲜的视觉享受和审美趣味。

1.网络媒体成为视觉设计的新载体

与传统媒体对比,网络媒体具有许多非常明显的优势和特点:传播信息速度快,信息多样化、容量大,表现形式更加生动有趣,容易引起受众的注意力,人机在线互动性强;同时,网络媒体集视觉、听觉、触觉于一体的传播特点,更加容易被受众接受。这些优势和传播特点,不仅促进了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对传统媒体和依托于传统媒体的广告业、印刷业带来巨大冲击和压力。随着网络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媒体对设计行业介入的不断加深,一名优秀的视觉设计人员不仅需要掌握各种软硬件技术,还要熟悉掌握网络媒体的视觉表现形式和语言,才能创造出符合网络时代的网络视觉设计作品。

2.网络媒体为视觉设计带来机遇与挑战

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网络媒体,视觉设计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信息的传达。与传统媒体相比,传播形式灵活、设计手法多样的网络媒体显然更适合视觉设计的表现和发展。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更新换代,视觉设计的表现手法也更加丰富和广阔:传播形式越来越灵活,设计方式由单一静态的表现形式转为集文字、图形、动画、视频于一体的视觉呈现。互联网时代动态化的视觉设计带给受众不同于传统传媒的全方位、多感官的视觉体验,既拓宽了视觉设计者的思路和表现形式,也给新时期的视觉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网络技术促进了视觉设计新的表现手法的形成,而视觉技术也促进了网络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二者之间是相互促进和影响的关系。

四、自媒体展示平台的视觉设计特征

(一)编排方式灵活自由

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视觉设计在表现方式上实现了在同一个平面上同时显示多个或多层信息,同时浏览者可根据浏览的需要显示屏幕内容或显示尺寸。浏览者根据个人阅读习惯和喜好,对同一个信息或多组信息进行阅读和比较。在实现了传统媒体新闻的有效表达的基础上,自媒体视觉设计又结合网络特点和信息内容发展了独特的、灵活的编排方式。

(二)图像的视觉张力强

与传统媒体重视文字表达不同,自媒体的视觉设计经常运用能快速吸引大众眼球的背景图片和颜色鲜艳的色块。这些充满视觉冲击力的图像之所以能快速引起受群体的注意力,不仅在于它们使自媒体的画面充满了张力,还在于它们能在短时间内唤起受众者的互动体验,使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以各种具有视觉张力的图片、图形快速引起受众注意力,使其对信息产生兴趣,是自媒体信息传播的一种常用方式,并且随着信息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而在自媒体设计中被应用的越加广泛化。

(三)信息表达简洁化

与传统媒体设计重视内容的深度和延伸性不同,在信息海量化的数字化时代,“少就是多”是视觉设计师一以贯之的做法。从大量化、同质化严重的信息中提炼出最精炼、最具有意味的内容给予最简单化的设计,不仅是减轻网络传送负担的需要,也是自媒体视觉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叙事方式动静结化

数字化媒体的阅读方式与传统媒体相同,即都以视觉呈现为主,但在表现方式上却多用与日常生活经验相似的影像进行信息传播,信息呈现空间也由静态转化为能与受众群产生互动的动态空间:受视觉识别系统的影响,人们在接受信息速度上,动态的视觉设计显然要优于静态的信息传播方式,因此,自媒体视觉设计以时间和空间同时呈现的叙事方式,不仅是传播信息并达到预期效果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也是视觉设计形态发展的必然趋势。

(五)信息传达即时更新和互动性强

数字化媒体的快速发展,在为人们带来更多的信息选择的同时,也为媒体的视觉呈现提出了更快的要求。在自媒体环境中,受众群多通过视觉参与信息的传播和分享,因此设计者在对信息进行加工和设计时,不仅要考虑到媒体的整体视觉效果,还要根据不同信息的内容及特点,对视觉要素加以调整和修改,以便呈现的图像与传播新信息更契合贴近。与此同时,网络媒体信息海量化和同质化的特点,也使信息视觉呈现更加的丰富和复杂,为了能吸引受众者的注意,使其在浏览网页时能对者的信息产生兴趣,视觉设计必须依据新闻特点进行快捷而完善的导航设计,提供不同角度、足够吸引的链接,帮助受众在各个网页浏览跳转进行选择时,在视觉上对者提供的海量信息在视觉产生好奇和清晰的视觉接受。

建立在发达的互联网基础之上的自媒体,在传播媒介上具有更加人性化、个性化的因素,这些因素意味着受众对媒体传播的信息不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而是多了更多的选择权和自。而这也是越来越多的受众在接受和阅读信息时,更多选择自媒体的重要因素。

(六)呈现方式多元化

目前数字化媒体呈现信息的视觉方式主要为文字、图形、声音和视频等。这些具有个性的传达方式,不仅丰富和满足了受众对传播信息的获取方式和审美品位,也改变了数字媒体的视觉设计方向和形式表现。与传统媒体重视图文形式的表达不同,网络的视觉设计更注重通过视觉传达的艺术规律,运用更加先进和多元化的设计手段,创造更加自由和富有想象力的视觉空间,帮助受众从网络信息中获得艺术想象和视觉审美需求。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媒体的视觉设计在表现手法和传达方式都呈现出更加丰富和多元化的表现。本章节研究和分析的六个特征在本质区别与传统媒体的视觉设计,但同时又为新媒体的视觉设计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和理论依据。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互为借鉴,同时又促进了新媒体视觉设计的发展和创新。

五、结语

无论形式如何变化,视觉设计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将信息传达给受众。因此,视觉设计与数字化媒体之间始终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自媒体给了视觉设计更加丰富的艺术表现语言和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它又影响和约束着视觉设计的发展;视觉设计的本质永远都是为了实现信息传递,传达媒介始终无法离开媒体,而它的表现空间又是媒w创新和发展的主要动力。如何在数字化媒体不断发展的今天,保持视觉设计的活力,促进视觉设计表现形式的创新,将是未来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张金.数字媒体影响下的视觉传达设计研究[D].燕山大学,2011.

[2]王海波.新媒体影响下的视觉传达设计与电子输出的对接[J].大众文艺,2013(8).

[3]高娴.新媒体时代下视觉传达设计发展趋势研究[J].中国传媒科技,2012(20).

[4]刘云玲.新媒体视觉传达的特征理论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34).

[5]蒋运生.网络媒体的视觉传达设计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