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22 11:21: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电子政务市场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旅游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1、旅游管理信息化水平新提高
旅游信息化建设实现了新的跨越,信息化基础设施逐步健全,2006年原县文化旅游局创办了县文化旅游编制网;2011年县政府网开设旅游频道;2011年开通环巢湖旅游经济圈合作组织网站;2012年县旅游局创办了114旅游网;各网站按照真实、迅速、准确信息的原则,坚持实时更新,搭建了政务公开、信息和公众参与的开放式平台,及时全面反映了全县旅游业的发展情况和县旅游局的工作动态,受到了政府部门和媒体的持续广泛关注。
2、旅游企业信息化建设快发展
我县2家A级旅游景区冶父山国家森林公园和金孔雀温泉旅游度假村、星级饭店9家有3家、旅行社6家有2家、五星级农家乐家6分别建立自己的网站,其中金孔雀温泉旅游度假村还建立了英、法、俄语版网站。
3、旅游营销信息化建设新突破
传统的旅游营销方式发挥作用的同时,网络旅游营销正在悄然兴起。逐渐成为旅游营销的主要方式。旅游管理中的许多密集型的人力劳动正在被数字化、网络化的服务所取代,在在商品交易中,银行卡交易已成为主流,在线旅游业务的比例逐步上升。在联系方式和接待方式上,利用互联网交流比传统的通过电话、传真方式更快捷,且成本大大降低。我县3星级以上酒店基本能网上预定,旅游网络营销已起步发展。
二、旅游信息化建设的不足
1、旅游管理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
但是由于资金人力等因素,各旅游网站在维护、信息、信息更新等方面不能满足网民游客要求,县文化旅游编制网也因人手问题而关闭。
2、旅游企业信息化建设质量不高
旅游信息资源存在开发利用率不高,总量不足,整合不够,条块分割严重等问题,“信息孤岛”现象比较突出,旅游信息不能得到及时的共享与传递。同时缺乏高端的技术含量支持,在线旅游服务和电子商务板块功能不强等。
3、旅游营销信息化建设人才奇缺
旅游信息化工作既需要信息技术支撑,更需要旅游专业相关知识,由于这方面的工作起步时间较晚,所以能将旅游信息工作做好的人才还比较紧缺,旅游企业和管理机关中既精通旅游业务,又熟悉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奇缺。
三、旅游信息化建设思路
1、建立和完善旅游信息化体系
旅游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巨大的人、财、物的投入,而且需要各级部门之间、政府与旅游企业之间、行业内部与行业外部之间的通力合作,加快建设旅游信息化体系,支持A及景区、星级饭店、旅游企业建立健全旅游信息化建设。
2、重点引领带动旅游信息化建设
充分发挥大型、骨干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带动作用;重点建设一批带动力强、有前瞻性的旅游信息化项目。使旅游信息化技术渗透到旅游工作的每个环节,实现旅游信息化带动旅游现代化。
3、旅游信息化推进企业电子商务
企业信息化是为旅游电子商务的基础。通过电子商务能够从根本上实现对传统产业的结构性改造升级,促进旅游经济结构的调整,扩大内需,从而对旅游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从实施信息化带动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的角度,推进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
四、旅游信息化建设举措
1、打造旅游信息化公共平台
建设旅游网中心网站,与省市旅游网和企业网站实现信息共享。在电子资讯方面,实现政府主导下的旅游资源宣传、服务质量投诉反馈、旅游信息咨询交流等功能,为旅游者及旅游部门提供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的全面、准确、权威的旅游信息和资讯。在电子政务方面,根据政府行政职能的不断变化进行改进完善,以服务高效、便民为原则,进一步规范旅游网电子政务工作流程,提升电子政务的信息化水平,同时积极推行旅游工作网上公开透明,提高电子政务的阳光化水平。在电子商务方面,不断拓展我县旅游网商务功能的覆盖面,同时积极挖掘我县旅游商务的个性和亮点,强化专题特色模块,塑造我县鲜明的电子商务形象,为游客提供满足其个性化需要的一站式服务。加快实景漫游系统、酒店实时预订系统、网上旅行社预订及企业主页平台等,服务于旅游者及旅游企业,有效开展电子商务活动。建立旅游信息资源数据库内容包括:旅游交通图、旅游企业分布图、旅游景点分布图、旅游服务设施分布图和旅游资源、旅游产品。认真开展旅游在线服务、网络营销、网络预订和网上支付,全面提升旅游企业、景区和重点旅游城市的旅游信息化服务水平。
2、扶持和推动旅游企业信息化建设
引导和鼓励旅游企业加强信息化建设,不仅是建设自己的网站,要深化信息化管理,发展在线业务,为旅游产业提供基本网络的交易服务、业务外包服务、信息外包服务,提高商务运营效率。搭建旅游企业应用服务平台,推动旅游电子商务企业的集团化、网络化经营。
星级宾馆通过网站建设实现对外宣传高效化和内部管理智能化,建立客房预订系统和餐饮信息化管理系统,达到预订、排房、住宿、结算、市场分析、财会计划的信息化、自动化。同时与旅游管理部门、公安部门及旅行社等联网。
旅行社通过网站建设,提供外联组团、散客服务、结算、财务、接待等管理环节自动化和联网运营,提供网络咨询服务,向旅游者提供出游前的个性化行程策划、游中的即时跟踪、游后的查询、反馈、投诉等服务。
A级景区应完善专业网站建设,采取丰富的多媒体表现方式如动画、音频、视频和三维全景等打造网上虚拟景区,并充分利用门户网站、论坛、博客、微博等网上渠道开展网络宣传。
3、完善旅游企业信息化保障措施
政府主导,将旅游信息化纳入到旅游业发展的总体目标中,积极发挥政府和旅游主管部门的主导作用,引导各旅游企业、社会团体积极参与,加强相关交通、通信部门的协同合作,并为旅游信息化建设提供政策、资金、技术、人才支持,创造良好的旅游信息化发展环境。
政策引领,通过出台优惠政策、给予部分物质奖励或利用有利资源,提高旅游企业在市场的信息化竞争中的优势。积极开展旅游市场网络营销及电子商务推广工作。
关键词:有形建筑;信息化建设;发展方向
Abstract: The physical construction market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work is very important for set up an open, fair, justice construction order market. In this paper, on the basis of analyzed the physical construction informationization construction importance and the content, put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henceforth.
Key words: tangible construction;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direction
C931.6
一、有形建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1.有形建筑市场的信息化建设有助于政府管理部门提高工作效率。 2.有形建筑市场作为专业市场,信息化建设有利于实现专业化、流程化管理,有利于实现管理的闭合,减少漏洞。 3.有形建筑市场作为政府在建设领域反腐败的一个重要抓手,通过加强信息化建设,掌握建设项目信息,在管理流程的主要环节中,用计算机手段建立有效的反腐败监督机制,可改变建设领域发案率高的局面。4.有形建筑市场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市场的开放度和公平性,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5.政府对有形建筑市场从专项整治到依法长效管理的转变,需要市场建立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支撑的较为先进、科学的建筑市场信息系统,对建筑市场各类信息做到及时搜集、分析、、汇总和存储,形成建筑市场的数据处理中心,从而为建筑市场各方主体提供服务。
二、有形建筑市场的信息化建设分析
2.1建设工程信息网络的建设。《关于健全和规范有形建筑市场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明确了有形建筑市场主要职能之一就是信息咨询,作为工程项目信息的重要窗口和载体,有形建筑市场建立和完善网络服务功能,加强信息化建设,并将与建设工程项目相关的材料、造价、市场主体单位等多层次、多方位的信息都汇集到有形建筑市场中来,为交易各方主体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服务。目前,全国各地区的工程建设信息网网站建设从无到有,功能逐渐完善,内容不断丰富,服务逐步深入,实现了对建筑交易市场活动中各项信息数据的管理。建设工程信息网络平台通过对招投标活动中各类工程信息、重要公告、市场动态等内容的,同时对相关数据进行动态分析,提供有关价格信息、行业分析指标等咨询指导服务,还涵盖了投标企业网上报名、中标结果查询、招投标示范文本下载等功能,为社会公众和交易各方主体提供了良好的信息传递和共享的平台。建设工程信息网的不断完善,进一步加强了有形建筑市场信息系统的功能,提升了有形建筑市场的服务水平,使信息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
2.2 评标专家系统的信息化建设。评标专家在招标评标过程中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而优秀的评标专家对评标结果以及项目的完成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建立规范、系统、全面的评标专家库是有形建筑市场专业化、技术化优势的依托。专家库建设和专家管理已成为各地区有形建筑市场的重要工作,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评标专家的信息化管理,招标方随机抽取专家评委库中的评标专家,并通过计算机和通讯技术手段通知评标专家,为了确保专家的真实性,设置指纹识别和门禁系统提高了评委抽取工作的科学性和保密性,消除了认为因素的影响,并且通过该系统对评标专家的出勤情况和评标情况做出详细的记录,也加强了对评标专家的监督和管理。
2.3 评标过程的信息化建设。评标过程管理是评标过程中功能最繁杂和最重要的一部分,其中包括专家抽取及通知、专家语音留言、专家指纹验证、评标监控、电子评标及答疑对讲系统以及。为了保证信息安全和保密,各地建设工程交易中心都设置了屏蔽手机信号的封闭评标区,视音频同步的监控系统,对开标、评标的各个环节和过程进行监管,有效地杜绝了腐败现象的发生,充分体现了招投标过程的透明度。
2.4 计算机辅助评标体系的建设。目前,各地区有形建筑市场都在积极探索计算机辅助评标系统的研发和应用,计算机辅助评标系统是将实际评标过程中可以量化的数据采用电子模式来实现评比。计算机辅助评标系统相比传统评标方式体现出了较强的优越性。一是计算机辅助评标系统使投标方严格按照电子标书规定的内容和格式进行投标报价,有效防止编制投标文件时不符合招标文件的格式要求而造成废标的情况发生。二是相对提高了评标的质量和效率。用计算机来替代评审过程中的相关原始劳作,能减轻评委专家在符合性审查和初步评审阶段的工作量,同时运用计算机的统计、分析和对比功能,使专家可以集中精力对标书的深层次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从而提高评标质量和效率。三是能有效预防甲方明招暗定的现象和投标人串标的现象,减少主观因素对评标结果产生的影响,使分析结果更加客观公正,使整个评标过程更加公开透明。四是电子标书的使用,实现了招投标数据的电子储存,这些数据信息是建筑招投标市场分析的良好依据,有利于招投标管理部门加强统计分析工作,也有利于工程造价的各项技术指标的积累、整理和,对提升建筑市场招投标交易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三、有形建筑市场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3.1 建立信息资源整合平台,推进资源共享。《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把政务信息资源的整合列为电子政务建设的首要战略行动。但是,信息资源的整合又是一件从认识、技术实现到操作实施都有相当难度的事情。建门户网站,实现网上服务的"一站式";建综合办证服务大厅,把政务系统终端放到一起,方便群众办事;建设集中式平台,实现数据存储和交换的大集中;对某个部门或领域的信息系统进行统一的规划、改造,实现统一的运营管理。这些都是不同形式、不同程度、不同方面的信息资源整合。
3.2 建立全国性建筑市场监督管理信息系统。目前,各地已经基本完成工程信息网的建设,工程建设信息网是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监管系统应用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监管系统运行的电子平台,而监管系统是工程建设网重要的信息数据源。因此,按照全过程要素管理、面向对象的统一布置、注重拓展性关联性、弱化流程强化内容的要求,加快全国建筑市场监管系统的建设显得尤为迫切和需要。由于大部分信息中心是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的单位,没有信息化建设管理的行政职能,因此,信息中心要及时主动地向有关业务管理单位和信息化建设主管理部门汇报项目的建设情况、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以获得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加快项目的实施进程。可以说,监管系统建设的成功与否,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工程建设信息网今后的发展。
3.3 积极开展对Wed数据的分析和挖掘研究。采用先进的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技术,积极开展对Web数据的分析和挖掘项目研究。在建立的各业务数据库的基础上,建立全国工程建设管理信息数据仓库,采用先进的联机分析处理(OLAP)技术、数据挖掘(DM)、联机数据挖掘(OLAM)和知识发现(DMKD)等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和趋势预测。对各类信息进行深入挖掘的目的,一方面是为各级政府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另一方面,可以借鉴国外信息服务和咨询公司的运营理念,向社会有关部门提供有偿信息服务。将存放在数据库中相对静止的数据,通过知识发现数据分析和数据融合(Affusion),变成能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的、有价值的信息,从而将工程建设信息网从目前的信息平台尽快提升到集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展示和分析为一体的工程建设信息数据分析处理平台。
关键词:电子商务 国际经济贸易 影响
一、 当今电子商务运用于国际贸易中新的特点
(一)实现了贸易成本上的降低
一方面实现了国际贸易经济活动成本上的降低,主要体现在电子商务模式的运用能够通过电子支付方式的利用而减少了单证处理的费用支出,同时更为方便快捷;交易双方实现了直接交易,避免了中介费用支出;另一方面就是实现了信息在其获取所产生的成本上的降低。这是因为电子商务是依托互联网而存在的,因此企业能够通过互联网而获取到免费的信息,同传统的传真、广告相比较而言成本低廉。
(二)企业间交易效率明显提高
首先企业员工可以通过对互联网不同系统及网络平台的运用,实现对所需资源的获取从而使相对复杂的问题能够及时得到解决;其次,由于网络技术具有人工所无法比拟的计算能力及资源共享的能力,特别是在财务及市场分析的过程中,能够快速实现企业管理者对于决策信息的需求,从而快速作出合理的决策;再次,企业间进行贸易交易时的一系列的商业报表及相关单据能够依托互联网实现自动处理及瞬间的传递,这种快捷准确的处理模式使得企业间在采购、生产以及销售等整个流程均实现了无人化管理,且具有高效的优点。
(三)二十四小时式的运作模式
电子商务另一大特点便是能够依托发达的网络实现国际贸易的全天候的业务运作,即二十四小时的业务运作。这是传统贸易模式所不能实现的,毕竟像是企业的实体性的店铺都是有营业时间上的限制的,而电子商务可以很好地解决时间限制的问题,包括起初的选择商品到达成交易直至最终交易的完成一系列所有的信息都能够实现即时查询或变更。
(四)透明化的交易信息
电子商务的开展是完全借助互联网络进行的,而互联网具有信息公开透明的特点,因而在国际贸易中能够有效避免传统贸易所经常出现的信息不对称的弊端。从而实现交易双方掌握信息的对等性,在产品的询价及合同确认、货款回收等多项流程上实现网络化的公开运营。
二、电子商务模式对我国国贸所产生的作用
(一)强化了国际分工
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使得世界各国能够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在国际贸易的明显体现就是通过优势产品的出口来换取相对劣势的产品,实现了国际化的分工。而电子商务的介入有效实现了交易双方的直接进行接触与业务洽谈,在减少冗杂的中间环节的同时缩短了时空上的差距,使得国际化分工朝着网络化、虚拟化的方向发展,从而避免了交易双方过分依赖物质资源的弊端。
(二)进一步实现了商业机会的增加
首先,电子商务实现了贸易信息的透明化,这直接导致了各行业价格的降低,从而促进了需求量的增加;其次,鉴于互联网强大的优势衍生出了众多新兴的贸易形式,典型代表如电子书籍、依托网络授课等等;最后,电子商务对于传统的国际贸易有形商品的运输提供了辅助补充的作用,主要实现方式便是电子资讯或支付手段的充分利用。
(三)促进我国广大中小企业国际贸易的发展
往往我国具备成本优势的企业都是大型的国企及极少数的私营企业,这是由于它们能够通过实现自身生产能力的扩大从而形成独具规模的企业经济。这些都是我国为数众多的中小型企业可望而不可及的,这就导致了中小型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总是处于被动的地位。但是中小型企业由于自身经营方式灵活且信息通透的优势,因而在电子商务运营中能够发挥独特的优势。中小企业依托电子商务实现国际贸易且同大型企业进行竞争也成为了可能,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建立专门的网站实现对于企业自身以及产品服务的宣传,提升企业的形象,同时根据当前的市场动态制定科学合理的对策,为企业的竞争优势的确立奠定基础。
三、 实现电子商务提升国际贸易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同我国政府支持是分不开的,笔者认为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主要从两大方面入手即政府方面与企业方面。
就政府方面而言:
(一)适时营造符合电子商务发展的环境,促进其统筹发展
这就要求相关政府部门应当实现职能部门其电子政务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以期创造符合电子商务发展的条件。同时,政府部门应当制定相应的鼓励性的政策加强对当地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从而营造符合其发展的条件及环境。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国家正处于社会主义的转型时期,因而国家政府部门应当做到统筹发展,在电子商务发展的过程中实现科学规划,保证电子商务在我国的有效发展。
(二)推进我国电子商务的软硬件双重建设
其软件建设方面即一系列符合当前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规章或制度的确立,并根据电子商务在我国发展的实际情况对于相关的法律规章制度作出合理科学的调整,以不断适应新的情况;硬件方面的建设就是通过对于现代化的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保障,从而满足商务信息在沟通过程中的实际需要。
(三)加强电子商务领域专业人才的培养
国家应当加强电子商务相关专业及课程的建设,这是由当前我国在该专业领域较低水平的现实条件所决定的,因而国家应当通过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规划指导等相关管理上予以全方位的支持,培养更多的专业性人才。
参考文献:
[1]马健.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北方经济. 2008(13)
努力实现监管与发展的统一,就是在市场监管中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和方法指导我们的工作。古人云:“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讲政治、讲大局,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优化发展环境,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改进工商监管的方式和手段,都是工商部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也体现着监管与发展的统一。
努力实现监管与服务的统一,就是适应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整体提升工商作为政府部门的公共服务水平。工商部门的公共服务水平不只是体现在公众服务平台,通过监管方式的转变,在市场监管中也能体现良好的服务。体现在监管中的服务,具体就是:通过维护公平竞争秩序服务于经济健康发展,通过维护交易安全服务于社会和谐稳定,通过营造放心消费环境服务于广大消费者。
努力实现监管与维权的统一,是工商部门关注民生、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切身利益问题的具体体现。维权体系的建设牵涉到社会各个层面的利益群体,12315连通了群众的呼声与需要,如何延伸工商的市场监管触角,对市场信息进行科学的分析评估,切实提高对市场秩序的控制能力,是实现监管与维权统一的必然要求。
努力实现监管与执法的统一,是打造过硬的执法队伍、树立良好的工商形象的客观需要。无论工商每年查办多少大案,为群众解决多少难题,一个不规范的执法行为,一个滥用政府公权力的工商干部,就会严重影响社会公众对我们的信任和评价。作为行政执法机关,工商部门只有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行使职权才能树立执法权威,必须克服执法的随意性、提高执法效能,着力整改不规范的执法行为,通过公平公正的执法塑造政府公信力,实现公正、透明的“阳光工商”,规范、高效的“法制工商”。
北京是首都,工商面临的监管形势非常复杂,政府和百姓对我们工作的标准要求很高,奥运在即,很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及时、妥善地解决。通过学习领会伯华局长提出的“四个统一”,我们对于充分发挥工商职能、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坚定了做好工作的信心。我们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围绕“四个统一”,结合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深入研究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积极主动投身于首都建设,为促进首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努力实现监管与发展的统一,为首都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按照总局和市委、市政府的部署,我们立足监管、着眼发展,充分发挥工商部门依法把好市场主体准入关、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的职能作用,积极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目前,我们已初步搭建起公开、透明、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框架体系。
一是强化大局观念,创新工作机制,使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更好地服从和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将积极履职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转化为主动、高效的工作。健全市场主体准入服务体系,不断提高三级公众服务平台规范化服务水平。
二是围绕科学发展观、2008年奥运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贯彻科学准入理念,完善市场主体准入规则,积极促进符合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企业发展,为多种所有制主体资产重组和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为优化首都产业结构做好服务。
三是积极推行网上年检等现代服务和监管方式,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促进政府公众服务更加公开、透明、便捷、高效。
四是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政务信息全部向社会公开,让公众充分享受到政府部门高效、便捷、透明的信息咨询服务。
二、努力实现监管与服务的统一,在市场监管各项工作中深入体现为民服务的主旨
工商执法、市场监管的工作过程,是工商部门履行为民服务职能的载体。近年来,我们一直着力于创新监管方式,完善监管机制,积极探索维护市场秩序的长效、治本之策,通过提高市场监管的科学化、现代化水平,有力地促进工商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广大经营者和消费者服务水平的提高。
一是全面推行行政指导,在服务中依法加强监管,在监管中体现良好的服务。通过建立实施主体事项提示制、轻微问题告诫制、突出问题约见制、管理责任建议制、典型案例披露制等五项制度,切实解决以罚代管的问题,充分发挥市场主体自律作用,减少行政成本,消除违法状态。
二是不断完善“网格化”监管机制,强化经济户口分类分级监管,通过加大对高风险行业和低信誉度企业的管理,提高工商部门对辖区市场秩序的有效控制能力,使基层工商执法工作更好地服务于百姓需求。
三是扎实做好“红盾护农”工作,积极支持和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今年要切实加强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注册保护,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村经纪人,加大对农村食品安全整治的力度,特别是要着力完善农村食品配送网络体系,为广大农村消费者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四是积极探索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治本的措施,不断推进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建设,通过实施社会惩戒,加大违法失信的成本,推进社会诚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五是应用现代科技手段不断强化专业执法能力,深入推进市场监管机制创新。通过广告监管系统和电子商务监管系统的开发和使用加强对电子商务和广告的监督管理,严厉打击违法行为。
三、努力实现监管与维权的统一,努力营造安全、和谐的消费环境,着力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工商作为政府执法部门的首要任务。
一直以来,我们将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营造和谐的消费关系和安全的消费环境作为工作的着力点,整合资源,不断提高自身的监管水平和维权能力。
一是继续推进12315两级调度指挥体系建设,通过对消费者投诉举报信息的分析、整合,及时对市场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和预测,进而实现对执法资源的整合和对执法力量的调度指挥,提高对消费热点问题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对市场秩序的控制力。
二是积极推进社区工商工作站建设,通过流动工商工作站和网上工商工作站的建设,使基层维权工作进一步贴近百姓日常生活,解决百姓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是以食品安全为重点,强化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加大对重点地区、重要商品监测抽查的力度,并及时监测抽查的结果,通过消费提示、消费警示等方式,引导公众实现健康消费。
四是以现代科技手段为消费维权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强化专业的技术检测分析能力,提高商品质量监管工作的技术含量。
五是有效利用社会监督,完善消费者投诉举报网络,畅通消费者投诉举报途径,将市场监管触角延伸到基层。通过举报奖励等方式,更好地发挥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引导公众支持并参与市场监管,促进行业自律水平不断提高。
四、努力实现监管与执法的统一,以规范的执法行为树立良好的工商形象
严格依法行政,是提高工商履职能力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按照总局部署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我们着力规范执法行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努力提高执法效能,在推进管理创新、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商机关的执法公信力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一是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行使职权、履行职责,通过细化自由裁量权、应用行政执法案件管理系统、建立罚没物品公物仓等措施,实现对案件查办全程的监控和规范,克服执法的随意性,减少执法人员以权寻租的可能,保证工商严格依法行政。
二是加强法制监督和执法检查,积极开展效能监察,严格落实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落实案审会制度,杜绝错案发生。
三是坚持队伍建设的“三个过硬”,不断提高首都工商队伍整体素质。继续加强以“甘当主力、甘当苦力”为核心的首都工商统一职业价值观的教育。强化队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恪尽职守、尽职尽责、积极行政,培养干部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工商事业的职业信仰。
一、智慧城市和ICT相关概念
智慧城市是在信息化、城镇化交汇的大背景下产生的城市发展的新理念、新模式,是基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深度开发和广泛应用所确立的新型城市发展战略,是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的产物,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ICT即信息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ICT),ICT产生的背景是IT行业和CT行业的融合以及用户对综合信息服务的强烈诉求,它准确地反映了支撑信息社会发展的通信方式,同时也反映了电信在信息时代自身的职能和使命。ICT和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ICT覆盖电子、计算机、通信、广播电视等在内的信息产业;狭义上,ICT指电信运营商利用IT和CT向用户提供以服务形式实施的一种非传统通信业务的服务。本文所指的是广义上的ICT。
二、智慧城市的发展背景
随着人口膨胀与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在规划、布局、经济发展方式、管理和服务水平、生态环境等各方面面临日益严峻的发展难题,而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应用和发展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目前,随着微电子、计算机、网络通信和软件等各种信息通信技术加速创新,不断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以及终端设备的束缚,信息通信技术正在加速普及,从计算、传输到处理,从感知、互联智能,泛在连接和普适计算已无所不在,催生物联网、去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泛在感知、海量存储、高速传输、数据挖掘、知识共享等智能化应用与服务不断取得突破,模式识别、语义分析、人机互动将共同驱使应用服务迈向更高的智能境界,信息技术的不断演进与创新发展,为解决城市发展问题、破解城市发展难题、推动城市智能化运作、高效化管理、便捷化服务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手段。
在2008年末,全球爆发了金融危机,并且在欧债危机日益的宏观北京下,IBM提出的“智慧地球”理念更综合地融入了对城市未来发展模式的深层次思考和战略取向,它将政府服务、智能交通、能源水与公共设施、卫生保健、公共安全、教育与科技有机地进行整合与协调。以信息技术的视角,提出构建全面敏捷的城市新型治理模式和公共服务体系和“智慧地球”的理念,被美国奥巴马政府所重视,透彻地感知、更广泛的互联,以及更深入的智能化,引起众多城市管理者的关注,欧盟各国也纷纷开展以低碳绿色为主要牲的智慧城市局部和区域试点,一时间,智慧城市成为全球城市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和新实践。
三、国外ICT服务对发展智慧城市的作用
在全球信息浪潮的影响下,世界各国和政府组织都提出了依赖信息技术来改变城市未来发展蓝图的计划,智慧城市建设俨然已经成为各国抢占新一轮信息产业制高点,推进城市低碳化进程,促进本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目前,全球有超过100个城市在进行智慧城市的试点、规划和建设。其中,北美、欧洲和亚洲部分地区是智慧城市开展较为活跃的地区,美国、欧盟等传统信息科技产业强国和日本、新加坡、韩国等亚洲经济实力较强的国家都积极的推出了各自的智慧城市战略,并已开展实施。中国、印度、墨西哥、马来西亚、泰国等发展中国家也纷纷出台了各自的智慧城市发展计划,目的是赶上智慧城市建设的发展步伐。全球的智慧城市建设实践表现出本地化、多元化和层次化等特点。
(一)大数据作为实现智慧城市的关键点,已经被发达国家广泛利用。他们在城市规划、交通管理、安全防御等各个方面广泛渗透大数据概念,并遍布智慧城市的方方面面,从政府决策与服务到人们的衣食住行,都在大数据的支撑下走向“智慧化”。2012年1月,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年会把“大数据、大影响”作为重要议题。《2013年全球信息技术报告》也明确表示,“大数据是一项具有帮助全球经济复苏的巨大潜力的新资产”。日本总务省于2012年9月在其2013年ICT综合战略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通过大数据和开放数据开创新市场”。
(二)欧洲智慧城市的绿色发展。欧洲智慧城市建设开展较早,特别是近几年来,欧盟开展了一系列智慧城市和城市信息化方面的工作,推动城市绿色发展。欧盟在2009年11月提出了20112015年的信息化建设目标,其主要包括ICT与可持续低碳经济、ICT与研究创新、高速开放的互联网、在线市场与接入创新、国际ICT竞争及其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影响、公共服务和ICT对提高人们生活品质的作用,ICT在这一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并在努力改进目标应用的发展中起到了突破瓶颈的作用。
(三)国外对智慧城市的建设运营模式进行了一些探索。在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政策方面,普遍把智慧城市建设纳入国家或地区的中长期战略,并围绕智慧城市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人才培养等政策。如:欧盟、日本等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政策。目前以政府公共部门联合具有较强实力的ICT企业合作建设运营的模式为主,这一模式形成了政府与多方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格局。除此以外,一些国家还特别积极鼓励本国的企业参与海外智慧城市建设,力争将本国的智慧城市建设运营模式推广到全球范围。
四、国内ICT服务对发展智慧城市的作用
(一)我国智慧城市发展概况。从2011年8月开始,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部等其他部委和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规划和布局我国的智慧城市。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呈现出了从大中城市向中小城镇延伸并开始形成一些智慧城市群落,东部地区领跑、中西部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步伐的态势,并且,在新城区的建设已经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突破点,以产城融合为一体的智慧园区成为实践热点的趋势。在IDC的的《2013中国智慧城市市场分析报告》中指出,在中国各地方政府已的“十二五”规划中,涉及智慧城市的总投资约为1260亿美元,其中,ICT投资约为570亿美元。从智慧城市建设投资负责部门和资源来源看,据诺达咨询不完全统计,电信运营商负责的项目资金占47.3%;政府及公共服务部门投资并直接负责建设的占10%;政府和企业共同出资或政府提供资金部分资金支持的项目占42.4%。政府及公共服务部门投资并负责的项目主要来自市政、智慧城市建设办、国土、公安、社保、旅游、文化、农业等部门。
(二)国内ICT服务对发展智慧城市的作用。国内智慧城市主要呈现了充分利用信息化资源整合原有的数字模块构建整体智慧城市的发展模式。以上海为例,就在充分利用宽带、互联网的基础上,2010年又提出了《上海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102012年)》,在尝试构建以电子政务、网络小区为前提的“智慧城市”,2010年12月,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在此基础上建设面向未来的智慧城市。以广州为例,也是在高度信息化、全面网络化的“信息广州”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低碳经济、智慧城市、幸福生活三位一体的城市发展理念,将城市发展进行了一次新的飞跃。
[关键词] 京津冀协同发展;河北省;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 F26 [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The geopolitical connect, regional and cultural integration and deep history of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can be integrated with each other. Face the problems in terms of high industrial proportion, low industrial efficiency and lagging development of the proportion of tertiary industry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Hebei in the context of joint development, Hebei should establish a long-term mechanism, develop ecological agriculture, go the new road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vigorously expand the tertiary industry, innovate the regulatory mechanisms and dilute the administrative color, so as to achieve the upgrading and optimization.
Key words: joint development of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Hebei,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strategy
一、前言
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经济圈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的跨步前进,可以快速推进我国经济的发展。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发展非常迅速,但是相对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的发展则显得有些畸形,主要是因为其自身的管理和产业结构规划出现了一些问题。北京、天津的经济发展非常迅猛,却没有真正带动河北省经济的发展,导致北京、天津与河北的经济发展失衡,无法实现京津冀区域经济整体前进的局面。因此,只有进行相应地微调,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从产业结构上进行升级,这样才能真正保证河北省的经济发展。
二、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区域经济不论发展到哪一种阶段,都需要形成一定的产业结构。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需要以经济增长作为基础。从国家环保部门的74个城市在2014年的空气质量来看,污染最为严重的其实就是京津冀地区,部分城市的空气有时候可以说是污染数天。在京津冀三地当中,河北的重工业行业比重过大,所带来的污染也非常严重。因此,京津冀三地中,河北省的高耗能行业比重也相对比较大,再加上河北省长期依靠重工业拉动GDP的增长,无法清除一些产业落后的重工业,直接导致河北省的污染情况不断加剧。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对河北省进行产业结构层面的分析并找出相应的对策,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2014年京津冀地区相关数据对比图
三、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发展机遇
随着京津冀的迅猛发展,北京、天津、河北可以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河北是最大的受益者。从目前的情况看,加快京津冀的协同发展则可以帮助首都功能的疏解,而加强河北的基础建设,可以使服务更加健全,推动京津冀地区的繁荣,也能承接北京的相关高端产业。这样可以给河北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能够保护城市。
近十年来,河北的产业结构由2003年的15.4:49:35变成了2014年的13:53:34,但是相应的从业人员却是49:28:23变成了35:34:30。由此可以看出河北省的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错位还是相对比较突出。
四、河北省产业结构所存在的问题
(一)工业比重过高
河北省是工业占据比重较高的省市,其产业产值占据地区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五十,直接拉动了河北省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河北的第二产业主要以钢铁行业作为代表,粗钢的生产在全国的比重是四分之一,而轻工业以及精加工工业的比重却比较少。由于对粗工业的管理不善,导致河北省的空气污染十分严重,给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再加上河北主要以钢铁行业作为代表,每天的排污情况严重超标。再加上没有科学的手段进行治理,导致河北省的产业结构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河北省县域全部财政收入占全省近50%,县域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全省的63%,县域GDP占全省的近70%,县域总人口占全省的83%,全省县域总面积占全省的94%。
(二)产业效益较低
河北省的第一产业效益较低,而且结构也存在不合理的情况。相对于京津,河北省的农林牧渔等第一产业有一定的优势,但是根据调查农牧渔在整个河北省的经济比重,只占10%。因此,可以看出相关部门并没有充分利用这个优势,直接导致第一产业的结构存在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农业绿色产业化的发展受限,产业效益极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近十年来,河北省的第一产业占全省的经济总量比重在不断下降。虽然这是符合产业升级的规律,但是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也体现了河北省的从业人员比重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因此,反映农业低效、农村大量的劳动力没有得到相应地分配,直接影响到河北经济的发展。其次,河北省的农业结构还处于传统阶段,农业和牧业加起来也直接占据了百分之九十以上,而林业、农牧业、渔业服务却发展非常落后,渔业没有真正利用到渤海的优势。最后,进入21世纪,粮食价格增幅也相对比较有限,绿色农业、有机农产品的发展也越来越迅速。由于河北省因为没有大型的农业服务企业,直接导致农业生产的产品不符合当前绿色农产品的要求。
(三)第三产业比重发展滞后
河北省的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住宿餐饮业等传统商业、服务业比重相对偏高,而金融保险等现代产业发展却略显不足,层次结构也相对比较低,直接导致河北省的GDP的水平是全国的高地,而工资人均水平却处于相对较低的位置。因此,只有进一步优化相对应的产业结构,进一步加快产业化发展,才能给河北省带来更多的财政收入。
五、河北省产业结构优化的相关路径选择
(一)发展生态农业
我国是一个农业发展强国,河北省要想发展经济,就必须调整结构,走生态特色农业的发展路线。这样才能真正把环境保护放在第一位。发展生态农业,需要依靠先进的科技,把农业的生产模式符合绿色生态目标。可以通过合理的农业结构的调整,不断地发展多功能性的绿化产业和花卉产业。只有通过科技去改善河北省的农业结构,充分发挥河北毗邻北京的区位,在环京当地带发展郊区现代农业,把河北地区建成是北京的生态蔬菜等副食产品的基地。最后,好的农业产品如果进行相应地转化,进行科学化经营,就可以建设出优势更加明显的农产品基地,这样才能真正建立部门优势。
(二)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只有走“减能耗、新型工业化”发展路线,不断地提升河北省环境质量,才能真正优化河北省的产业结构。由于河北的燃煤生产占据了排放量的85%。因此,改变粗放发展的模式,发展新的能源已经成为了河北省发展的最重要环节。河北省要想走新型工业发展路线,就一定要充分利用新能源,采用清洁技术、资源节约技术、绿色资源的替代技术,真正实现产业的优化,走可持续发展路线。河北省是一个新能源相对比较丰富的地区,它有风能、太阳能、生物质量等。比如河北省沿海地区的风能就非常丰富,它具有开发风力发电的天然优势。
对于一些高污染的行业,政府可以通过相应的政策引导其引进先进的技术,不断优化其内部的结构,保证生产可以尽可能地减少污染排放物。比如,钢铁行业如果减少一些落后工艺的产品,走高端、精加工的特色化发展路线,加快钢铁行业的优化,就可以建立一个适合河北钢铁业发展路线的体系。
(三)大力拓展第三产业
要想实现第三产业的结构升级及优化,就一定要建立一个吸纳第三产业的就业渠道。在政策上给予相应地扶持,同时构建一个科技含量高,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体系,提高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在全社会中的比重。首先,一定要大力发展信息服务行业,全面拓展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全面建设一个社会化和家庭信息化城市。其次,建设一个“一带、两通道以及三类集聚区”,打造专属于河北的“一带、两通道、三类聚集区”,打造专属于环京津的产业地带。
(四)创新监管发展机制,鼓励银行为区域中小企业“走出去”
河北省是一个重工业的发展省市,但是中小型企业的发展也同样不能忽视。根据河北省金融监管部门的相关数据表明:“中小型企业的贷款数量明显不足,如果银行可以按照国家政策的发展要求,不断地落实存贷比的扣除、风险权重的相关优惠”。这就可以给中小型企业带来更多的发展契机。因此,只有不断地提高区域中小企业贷款不良率的处理政策,支持地方金融机构发行区域中小企业的专项金融贷款,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关规定、审慎地使小型金融机构进入市场,实行分类监管,差异化监管,不断地提高金融机构的监管容忍度,并提高银行的监管技术和有效性。同时也鼓励银行为中小企业“走出去”,提供一些灵活高效的融资、汇兑以及结算等方面的金融服务,扩大相关城市跨市金融服务的优势,鼓励并且支持民营企业在跨境贸易时使用人民币的结算,为区域中小企业的结算提供更为便利的服务。创新发展中小型企业对于河北省的发展来说也是一件好事。因此,河北省要想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及优化,对中小企业的扶持也是非常必要的。
(五)不断地淡化行政色彩
随着企业的发展,不断地打破部门和地域方面的界限,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真正推动城市间和地区间的联动。河北省虽然不是京都,但是离北京也是非常近,河北省要发展,同样也离不开整合区域资源,慢慢地调整产业结构,从而壮大跨区域的龙头产业,从而以较低成本真正促进产业优势的慢慢形成,整合相关的资源需要不断地改革和优化政府。改善政府的权力结构,应把握好由上而下的政府分权和集权的力度,从政策和法律方面去约束政府的行为,使政府从管理方面慢慢地走向服务,从全能慢慢走向有限,从根本上去克服各个行政区域经济所存在的弊端。
六、结论
河北省是一个与京津相依相存的生态系统,河北省产业结构升级及优化,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生态支撑。如果不把生态与发展充分结合起来,那么河北省的经济发展也同样不会是长久的。现在京津冀已经开始着重于生态环境的改善,这需要几代人一起努力,在治的同时,也要有防的手段,对污染环境的生产模式说不,这样才能对山林田湖海进行综合治理,让河北重见蓝天白云。
[参 考 文 献]
[1]李章.京津冀经济发展方式管理中的应用[J].化工进展,2014(3)
[2]崔玲.国内京津冀市场分析[J].中国教育期刊,2014(20)
[3]李铭.我国京津冀协同经济发展方式技术进展及市场分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03
[4]郭克莎,等.加入WTO后的中国京津冀协同发展[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4
〔关键词〕知识融合;高校图书馆;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5.10.028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5)10-0151-06
The Research of Traing Mode of Master Students of
Information Science Based on Knowledge Fusion
――A Case of Shanxi Fiance and Economic UniversityZhang Yuzhu1Wu Sanlin2
(1.College of Applied Mathematics,Shanxi Finance and Economic University,Taiyuan 030006,China;
2.Library,Shanxi Finance and Economic University,Taiyuan 030006,China)
〔Abstract〕There are only few local university libraries with graduate programs on information science.In order to assure the quality of training,in this paper,the paper analyzed the training of master student of information science in Shan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starting with its training mode.Based on the guiding ideology and principles,the paper set up a new training mode based on the knowledge fusion.The paper mainly discussed the following four systems:curriculum system,the platform of resources,teaching practice and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The paper also proposed cultivating compound and applied talents of high level based on the actual needs of the modern society.
〔Key words〕knowledge fusion;university libraries;master students of information science;training mode
情报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是我国研究生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主要途径[1]。积极开展我国情报学研究生教育,完善人才培养结构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2]。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高层次情报学人才需求量猛增,情报学硕士授权单位也随之不断增多[3]。就高校图书馆而言,从上海交通大学科学技术研究所1996年获得情报学硕士授权点,其中设在985高校图书馆的有5个,分别是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天津大学、北京航空航空大学;设在211高校图书馆的为5个,分别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东理工大学、重庆大学、扬州大学与江苏大学;设在普通高校的为7所,分别是山东理工大学、山西财经大学、西南科技大学、山东科技大学、青岛科技大学与新乡医学院。高校图书馆情报学硕士点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发展周期短,但从培养过程看,各馆情报学硕士点积极挖掘本馆教学科研潜力,经过十几年的探索与改革,已初步形成了一套规范的,且具有本校特色的研究生培养程序。山西财经大学图书馆有幸于2005年获得情报学硕士授权点。为了能保证财经类院校图书馆情报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满足社会需求,需要寻求一种新的培养模式,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开展了基于知识融合的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
1我国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11模式的概念
古今中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分别对“模式”进行了解释。《辞海》解释“模式”亦译“范型”[4]。《现代汉语词典》称模式为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或为模式[5]。西方学术界理解模式概括起来有4:(1)模式是一种模型和计划;(2)能在短期为学者或实际工作者提供模型问题和解答的科研成果为模式;(3)模式是一种简化、理论性的形式;(4)模式是可表达结果和过程的主要因素与其之间的关系[6]。在《新英汉词典》中,模式相应的单词有:Model(模式)、Paradigm(范式)、Patteru(模型)[7]。从上述的解释看,相关工具书与学者对模式概念的解释有一定的差别,但就内涵来讲,认同是一致的。
2015年10月第35卷第10期现?代?情?报Journal of Modern InformationOct,2015Vol35No102015年10月第35卷第10期基于知识融合的高校图书馆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Oct,2015Vol35No1012研究生培养模式内涵
在研究生培养模式内涵方面,我国存在有结构论与过程论两种。简单来说,结构论认为培养模式是为实现研究生培养目标,将若干个有关要素组合而成的一种结构。而过程论认为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研究生培养目标而采取的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样式和运动方式[8]。原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1995年在第二次全国普通高校教学工作会议上谈到“所谓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它决定着高等学校所培养人才的根本特征,集中体现了高等教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由此可见,研究生培养模式是在一定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由培养过程中的诸因素构成的结构化的标准要素、教育理论及特定需求而建立的,它具有可操作性、可借鉴推广、实践价值大。
13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根据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内涵,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既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特定需求指导下,为实现情报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由培养过程的诸要素构成的结构化的标准样式[9]。(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入学形式、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及绩效评价各要素相互影响作用,构成一个系统化的整体,其中培养目标是系统的核心。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社会、经济、环境等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和完善。
图1我国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2山西财经大学基于知识融合的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可行性分析山西财经大学基于知识融合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可行性主要从学校研究生管理层面、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层面及社会环境层面进行分析。
21学校研究生管理层面分析
山西财经大学始建于1952年,是一所以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为主干学科,经、管、法、文、理、工、教相互支撑的多学科财经大学。学校设有24个教学单位和32个学术研究机构,现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7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49个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
学校研究生采取集中管理、分散培养,这种管理体制有利用提高管理效益,降低运行成本,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详见图2)。学校拥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丰富的教学资源、研究生教育培养几十年,积累了丰富的培养经验,能为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图2山西财经大学研究生管理框架图
22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分析
山西财经大学情报学硕士点属管理学科,管理学为省级品牌特色专业,设有一级学科博硕点,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就是依托其开展的,教学已有8年。从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来讲,图书馆负责研究生的教学目标的定位、教学方案的制定、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创新能力培养及指导学位论文撰写等。(见图3)图3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流程
从情报学硕士研究生教学团队梯队建设来看,目前教学团队共有25人,其中教授(研究馆员)9人、副教授(副研究馆员)12人、讲师4人,具有博士学位为8人,硕士学位16人,其中硕士生导师的为10人,教师队伍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能胜任研究生的培养工作。(见表1)表1情报学教学团队基本情况一览表
名称数量(人)百分比(%)合计25100教授936副教授1248讲师416博士学位832硕士学位1662其他14
从实践教学和科研来看,情报学研究生培养实践教学基地有13个,学校配有专业实验室12个,教学软件5套。情报学硕士生培养注重与基地合作,与企业联合,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与社会形成了良好的互动。近五年情报学团队共发表学术论文112篇,出版著作7部,承担国家级项目5项,省级项目36项,2011年被学校评为校级信息资源管理科研创新团队。
基于知识融合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强调培养目标的多样化、强调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图书馆也正是需要通过知识融合的情报学课程教学、实践教学、基地实习等多种方式,强化研究生的自主学习;通过导师组开设的专题讨论,加强对研究生的指导力度,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研究生实际技能;通过参加导师项目,参加各种竞赛,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因此基于知识融合的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对于培养复合型、应用型情报学专门人才来讲具有积极的意义和可行性。
23社会环境层面分析
情报学研究生教育是我国研究生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尤其是网络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的需求,对情报学研究生培养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情报学研究生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影响了培养质量[10]。
基于知识融合的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是在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实践基础上,为了改善教育培养环境,促进知识融合共享,提高教育质量而提出的,它提供了一个系统思考的路径,其最终目标就是强调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情报学人才。因此开展基于知识融合的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有利于经济发展,适应社会环境变化的需求。
3培养模式构建的基本思想与原则
31基本思想
知识融合包含情报学课程教学体系中相关课程间的知识,同时也包含交叉学科之间的知识融合。随着现代化社会实践中大量复杂性、跨领域性和综合性问题的不断提出,多学科横向联合和纵向集成已成为必然趋势[11]。基于知识融合的情报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强调的是知识结构和技能的教育,它超越了情报学科本位的思想,适应于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根据国家学位条例要求,在对情报学硕士生研究生加强基础理论和拓展专业知识的同时,积极创新思路,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充分重视科学与情报学、技术与管理、应用与创新的融合,强调财经类院校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整体性、实践性和创造性。在教学内容设置方面,应具有宽广性和综合性,要反映情报学发展的可持续性。在专业课程的开设上要注重本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学习实践,要将信息科学、人工智能、经济管理等领域与情报学学科有机结合起来,探索知识融合的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山西财经大学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重点,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指导思想,其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能够系统掌握情报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系统了解国家相关政策、法律,能够综合运用管理、经济、法律、计算机知识解决情报学界和情报工作的实际问题,信息分析能力强,能组织协调情报业务工作和管理工作,德才兼备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32模式构建的原则
基于知识融合的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是对情报学研究生培养实践的理论抽象与概括,是对培养实践规律性的揭示,是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水平的反映,因此,培养模式构建应遵循如下原则:
321社会需求原则
情报学研究生教育为社会源源不断地提供人才。情报学研究生教育与社会的联系颇为紧密、直接,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有巨大的作用。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的情报学大量人才,需要硕士研究生来补充,因此需建立基于知识融合的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把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研究生至于核心的地位,全面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322知识融合原则
知识融合原则体现的是知识本位与知识共享的情报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价值观。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是伴随着新知识融合、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与发展逐渐探索而建立的,它与社会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息息相关。作为复合型、应用型的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它决定了其运行的基础是专业所属的学科知识及相关学科知识,知识融合是情报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信息资源,没有丰富的信息资源,知识融合与共享就不能实现,研究生的教育培养也就成为无米之炊。新型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一定要有利于知识的融合,通过培养模式促进知识融合与共享,促进教学科研条件的改善,促进学科科研水平的提升,促进学科教学团队与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
323研究生主体原则
研究生主体原则主要强调以情报学硕士研究生为主体,强调研究生独立性、整体性及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改变传统的高度集中化、同步化的教育观念,研究生可根据自己的发展要求、兴趣与能力,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教育培养阶段的自主学习、自我实现,学校与图书馆要为研究生提供最佳的选择范围和灵活的学习、实践方式。因此,在基于知识融合的培养环境中,研究生培养方案要有利于研究生在情报学学科的前沿与交叉领域探究问题,使研究生能在学习、实践、研究中受益与创新,使终生教育理念深深扎根。因此培养模式的构建要充分坚持以研究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4基于知识融合的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分析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是基于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和培养过程等因素构建的。构建新的模式并非是对原有培养模式的否定,而是依据原有的模式,通过分析与探索,进行的完善和发展,以使其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情报学人才。
41培养模式构建
通过对知识融合的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指导思想和可行性的分析,对构建培养模式原则的确立,作者应用本体论的思想,构建其培养模式。培养模式共分4个核心系统模块,即情报学课程教学体系系统、情报学知识资源平台、教学实践系统和创新能力培养系统,这4个系统各自承担着知识融合中相应的角色与功能,形成了一个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有机整体(详见图4)。
42培养模式分析
从培养模式反映出,山西财经大学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以研究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需求为导向,以知识讲授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开拓创新为突破,培养能够系统掌握情报学专业理论,了解本领域研究动态,具有较强的信息分析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421情报学课程教学体系系统分析
情报学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体系是知识融合的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基础,具体是由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分析方法与技能、专业方向知识四部分组成。其中基础知识包含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专业外语、情报学理论研究、管理学方法论、中级宏观经济学等。专业理论知识为情报学学科前沿专题、信息服务专题、信息系统分析与数据库、信息检索、信息政策与法规、竞争情报与知识管理、管理与决策支持、智能技术、数据挖掘、信息资源整合、网络策划与安全技术等。分析方法与技能课程主要涉及信息分析与案例研究、信息计量学、网络信息资源统计分析、信息处理技术、市场分析与预测、数字图书馆的关键技术专题等。专业方向知识课程主要是根据研究生的研究方向设计的方向选修课程,主要有经济信息管理研究专题、网络资源开发与管理专题、竞争情报专题、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专题、知识管理与企业信息化等。
在课程安排方面,尽量打破课程之间的壁垒,根据不同课程设置,将部分课程讲授由团队完成。我校课程体系设计科学,加强专题讨论,加大研究生的选修课比例,引入学科前沿知识和相关知识的交叉,融合教师科研成果与实践基地丰富的资源,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发挥研究图4基于知识融合的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生主体与教师主导作用,实现了“干中学”、“项目中学”的培养目标。
422情报学知识资源平台分析
情报学知识资源平台是情报学信息资源通过知识发现、知识加工、知识处理、知识传播,达到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环节的知识流程。情报学知识资源平台是将情报学相关知识进行融合,其核心是培养研究生具有自主学习、综合运用和知识创新能力。
情报学知识资源以资源平台系统为依托,建立各类知识元数据库。主要从3个方面展开:(1)建立情报学数字图书馆,可通过网站,方便快捷地检索获取知识和信息。(2)建立情报学教、学、研互动知识库,这个知识库包括课件、教案、教学参考资料、案例分析、试题、实验数据库,它还是一个教、学、研心得交流平台。(3)建立情报学动态知识库。它必须是一个动态系统,要不断收集新知识,使教师和研究生了解学科前沿的动态,能及时利用新理论和新方法开展学习与研究。
423教学实践系统分析
情报学硕士研究生教学实践紧跟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发展,形式多样,适合现代教学实践的要求。教学实践系统包括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现场观摩教学、基地教学、模拟教学、多媒体教学等,这些教学实践方法和手段有利于研究生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教学实践系统一方面构建了实践应用型的教学模式,专业教师能积极探索教学工作和实践指导相结合的模式,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中,这样,不仅丰富了课程内容,还有效提高了研究生的学习兴趣,感染力强,效果好。另一方面,教师在授课中安排有实践的内容,并将先进的软件开发、系统仿真工具、定量分析软件及数字图书馆的关键技术等融入教学实践,研究生思想活跃,教与学相长,促进了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因此,教学实践系统模块有利于研究生早实践、多实践,强调了知识融合下的专业技能训练,使研究生在实践中得到自身能力的提高。
424创新能力培养系统分析
情报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注重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而创新能力培养模块正是满足社会经济和科技创新的需求,注重创新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环节,系统模块中有社会调研、参与项目、参加各类竞赛、撰写调查报告、发表专业论文、完成学位论文等内容。
创新能力培养系统模块主要要求研究生的创新活动是在专业教师与导师引导或指导下完成。教师在教学与实践过程中,注重培养研究生科学的研究方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激发研究生的兴趣,指导或引导他们开展社会调研、参与项目、撰写报告和等。研究生通过这些活动,学会了收集查阅资料文献,掌握了科学研究方法,能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研究生活跃的思维有利于拓展情报学专业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培养优秀的创新人才。因此,这种创新能力培养模块可以激发硕士研究生学习的自主性,可以激发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可以使研究生尽快适应社会,在工作岗位上能开拓性地工作。
总的来讲,从知识融合的角度分析,情报学课程教学体系是使研究生掌握了专业理论知识和科学方法;教学实践系统是很好地满足了研究生理论知识的转化与方法技能的应用;创新能力培养系统是培养研究生能综合运用知识、方法与技能,创新性地将知识融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情报学知识资源平台系统是为上述3个系统提供资源支撑。
因此,基于知识融合的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体现了以研究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体现了教学团队的创造思维能力,是一种有机的、扁平的、能持续发展的培养模式,它能使师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发展、自我完善,使知识融合在教与学的交互过程中得以积累和创新。
5措施与建议
基于知识融合的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将教学与实践、教学与科研、教学与资源有机结合,将校内教学资源与校外实践资源有机结合,实现了培养模式的立体化,但就目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还与预期目标有一定的差距,还需不断的探索与实现。
51进一步构建动态化的课程教学体系
科学合理的情报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应该是与学科发展、人才需求结合起来,在现有课程设置上,适当增加最新研究成果的课程和讲座,增加专题讨论,使研究生能及时了解本学科的最新知识和学术动态,自主学习,与教师互动交流,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52逐步建立情报学硕士研究生部分专业理论课资源共享平台我国情报学硕士研究生教学资源丰富,如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等,他们有著名教授与专家承担研究生的核心课程,逐步把这些作为精品课程,通过整合,实现资源共享。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不仅能增强了师资团队合力,保证了培养质量,而且能促进了情报学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53实施情报学硕士研究生的质量控制
尽快建立情报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动态评估制度,通过对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及研究生的学习成绩、实践与科研能力、就业情况等进行动态评估,不断完善培养模式,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5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结构合理、专业素质高的师资队伍是培养模式实施的重要保障。积极为教师营造宽松的教学和科研氛围,采用引进与送出培养相结合的方法,逐步建立一支年龄结构、学历层次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团队,为情报学研究生提供充足的师资资源保障。
参考文献
[1]王知律,徐芳.我国情报学研究生教育的五个导向[J].图书情报研究,2008,(1):6-8.
[2]韩晓红,刘文云.我国情报学研究生教育竞争分析[J].情报科学,2011,(7):1031-1035.
[3]葛敬民.高校图书馆硕士点建设的认识与实践[J].图书情报工作,2008,(1):69-72.
[4]夏征农.辞海(普及版)[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2554.
[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8934.
[6]田晶.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变革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08:10.
[7]新英汉词典编辑组.新英汉词典[Z].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
[8]田晶.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变革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08:15-16.
[9]祝培培.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规划机制研究[D].淄博:山东理工大学,2008: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