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媒体融合的形式

媒体融合的形式

时间:2024-03-22 11:21: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媒体融合的形式,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媒体融合的形式

第1篇

摘要:媒介融合态势以及各种新兴媒体的崛起为传统纸媒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机遇和发展空间,基于此,笔者对传统纸媒的转型目标、转型后的营销策略整合以及出版流程再造进行了剖析,并对完成融合后形成的全媒体出版经营模式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媒介融合 全媒体出版 纸媒转型

自互联网出现以后,纸媒出版业生产方式的转型明显加速,数字化、网络化已成必然趋势,即把文字、图像和声音等多种形式的传播转变为一种共同的语言进行“发行”的方式。与传统的纸媒相比,其传播的速度和灵活性获得了大大的提高。①

因特网所特有的开放性、互动性和海量的信息使传统的纸媒出版业无法安之若素,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全球的纸媒出版业都试图在网络上开拓版图,欲求发挥纸质与网络媒体的合力,纸媒出版业通过网络形式正在不断地扩张自身的影响力。并且由于各种媒体形式的不断涌现和变化,媒体在内容、渠道和功能等各个层面的融合,使得“全媒体”这个概念开始出现于纸媒出版领域。然而,传统的纸媒出版如何才能更好地转型升级为全媒体出版模式,取得更大的收益呢?

传统纸媒的转型目标分析

转型意在满足更多样的分众化需求,因此需要依托目前的传统纸媒体系,开发网络传播平台和新型传播终端,以实现立体化、全方位、多渠道的全媒体传播网络。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集成多种载体形式、内容形式以及技术平台。载体形式上可分为纸质、广播、电视、音像、电影、网络、电信和卫星通信等多种传播媒体形式;内容形式上包括视觉、听觉、形象、触觉等用来接受信息的全部感官;各类技术支持平台上包括纸质、声像、因特网、3G网络、手机的相关网络和流媒体技术等各种传统、网络和电信方面。

“出版”产品包容一切个体媒介特性。任意形式的媒体都是全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每一类形式的媒体都要能够包容,在融合运用全媒体时,对各类媒体的特性和优势都要充分运用。一方面要利用新技术改造传统纸媒产品的形象与表现方式,另一方面要在大型的媒介整合平台上,综合利用多种媒介传播手段实现内容的相互推销和资源共享。②

扩大传播覆盖面。全媒体涉及当前所有传播媒体,能够将人们所能够注意的空间进行相互的整合和填充。因此,纸媒出版转型之后要做到能够针对不同的需求进行细化服务,对于相关的需求提供最佳的媒体和渠道,以实现最为理想的效果。

转型后纸媒营销策略的整合分析

全媒体出版阶段已经完全超越了纸质媒体网络阶段的各自独立的模式,纸媒、网络和影视等的互动将为扩大出版物的影响力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传统媒体以各种方式与网络等其他媒体进行融合。通过融合,可以在时效性上实现由定时更新、及时更新、实时更新到全时更新的变化,在表现模式上可以实现纸媒、影音、网络、手机等多种媒体同时发行。其中较为重要的是将单一的单向传播模式进行改变,对读者的反馈意见和参与意识加以重视,形成“出版产品”与读者的积极互动,以扩大营销的精准性,提高营销的效果。

在互动的方式上,纸媒首先可以推出大量网络互动活动和互动板块,培养网站和社区的网络人气:一方面,将纸媒出版物和纸媒出版集团的影响力通过相关的活动和一些特色网络板块转移到门户网站;另一方面,网站对于相关信息要及时回应,大量提供类似于相关出版物的信息以及使用多种媒体的表现形式来弥补纸媒在时间上的不足。通过这种与读者的无缝对接和全媒体的表现形式,可以使出版物和网络的人气上升,品牌的知名度与影响力随之提升。与此同时推出短信平台,将会吸引大批读者踊跃参与其中,短信平台将会极大地加强信息反馈的实时性,完全可以实现与读者全方位、全时段的互动。③

无疑,数字时代的来临已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其中尤为显著的是生活中人们每日接触的大众传媒和基本通信手段。以后的信息发出端,无法得知信息的使用者面前的信息呈现方式(纸质、电子文档、影音还是其他),其最终的体现方式将取决于使用者的意图。出版物的传播模式和营销模式将由出版业单向模式转换为个性化的互动模式。

媒介融合与纸媒出版流程再造分析

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加速了媒介之间的合作,使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数字媒体组织之间,因为资源的共享与开发利用而逐步形成战略文化联盟。这种融合在纸媒与网络媒体之间表现得尤为明显。

媒介之间的融合改变了纸媒出版的流程,首先,就作者资源的寻求以及组稿而言,传统纸媒编辑已经开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运营商所提供的原创作品资源,例如盛大旗下的起点中文网;其次,就编辑工作而言,已经不再仅仅是对于纸版的行为,编辑的对象范围明显需要扩大,一方面要实现传统方式的表现形式,另一方面要以数字的形式、音频资料的形式、视频资料的形式同步“出版”基于同一内容资源的互联网读物、手机读物、手持阅读器等终端数字设备读物;再次,就印刷而言,媒介的融合已经改变了传统纸媒出版流程,将其划定在了一小部分业务范围之内,由于全媒体开发的新产品所具有的数字属性,其载体形式已经完全改变,相应的复制方式也变得简单易行,而且低碳环保;最后,就发行而言,多种传播渠道的融合极大地提高了这一环节的效率,由于网络传播平台和营销平台的使用,发行的成本费用明显降低,营销的目标受众更加清晰、明了,用户的反馈更容易被获取,消费行为也因此而变得更为多元化,相应的,受众满意度也会明显提升。

由以上分析可知,为了更好地适应媒介融合环境,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广播、电视媒体、移动媒体的优势,以实现纸媒出版的升级,纸媒出版体系内部的流程必须进行再造,即围绕内容资源的开发,架构融合多种媒体制作的模块,共同从选题策划开始,合作打造全媒体出版产品,建立统一的业务管理系统,对选题开发、多媒体产品制作、成本收益计算、质量以及销售营销进行集中的管理与监控,以实现媒介融合下纸媒出版的科学管理,并在此基础上通过部门调整,更好地整合人、财、物以及信息流,实现媒介之间的共享与互赢。④

全媒体出版的经营模式分析

媒介融合处在一种自身不断发展的状态中,从最初报业集团之间晨报、日报与晚报之间采编系统的融合,到技术开发商利用网络平台融合纸媒出版资源,共同打造精品文化与消费高峰,整个融合的过程逐步深入,这种资本上的媒介组织合并或是合作,最终将朝向“全媒体出版”方向发展。这种新的出版方式将是媒介融合的终极目标,其经营模式可以细分为以下两种:

全媒体运作,多渠道同步出版。针对一些有思想深度、文化底蕴浓厚、开发价值高、市场需求旺盛的选题,可采用全媒体运作、多渠道同步出版的经营模式,通过各媒介进行信息,利用全媒体展开整合营销,从而使版权价值最大化,实现传统作品内容的电子版权、无线权、影视改编权等统一开发经营,打造以纸媒产品为基础,整合影视、版权、无线等多种资源的全媒体出版运作体系。⑤

跨媒体经营,按需出版。全媒体出版的运作方式,并不意味着每一种内容资源都需要所有媒体共同参与开发制作,更多情况下,它的形式体现为跨媒体经营、按需出版。因为受众对于某些信息资源的载体形式选择是有一定偏好的,而且特定的资源本身也有最好的表现形式,可能是书、报、刊,也可能是电影、电视、互动性的网站,所以全媒体出版企业无须浪费人、财、物去开发所有的内容特征,只需要通过尽可能多的媒介传播渠道,使营销信息广泛化、受众消费方便化。⑥

纸媒转型的路径分析

媒介融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所有的媒介在统一的行政指令干预下短时间内就完成全媒体出版的转型升级,按照其演变的进程,其转型路径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媒介之间的战术性合作。不同媒介都有着自身的运作方式,例如:新闻的采编系统与图书的选题策划系统就有着明显的区别,而且内容产品本身的生命周期也明显不同。因此,二者之间以及与其他媒介的互动合作在初级阶段都始于自发的战术性合作,主要集中在宣传促销层面,即针对某一内容资源的开发,充分利用多种媒介的传播渠道为其充分造势,将其迅速地推向市场,并借助多种媒体的文化再造功能,延伸内容产品的视角,为读者开拓更广泛的消费空间。

媒介组织之间的重构与融合。合作共赢的案例随着媒介融合的进一步深入,变得越来越多,而媒介自身也开始意识到了范围经济所带来的可观利润。如何能够更优化地进行内容资源以及人力资源的配置成为降低媒介经营成本的关键性问题,借鉴国外已有的成功经验可知,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媒介之间的并购联合与重组来完成。因为只有形成大型的传媒集团,进行跨媒介、跨行业、跨地区经营,才能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增加边际成本收益,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媒介之间业务形态的融合。组织结构的重组与融合是纸媒转型升级的一个基础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要真正实现范围经济效益,需要彻底地融合与改造各种媒介的自有业务形态。例如:对于内容资源的采集、形式的设计、价值创新点的选取、传播渠道的融合、营销策划方案的整体设计等环节,都需要各种媒介的工作人员共同参与、讨论和制定,最终要形成一个集合多媒介优势,分时分步骤协同打造全媒体出版产品的方案。⑦

结语

媒介融合,纸媒出版业与电视、电影、网络等大众传媒业态之间开始了互动与共赢,实现了各种内容资源、技术资源、传播渠道资源的优化配置,并因此增加了成本的边际效益,体现了范围经济的价值。通过融合,纸媒出版的著作权得到了增值,品牌得到了增值,企业文化也同样得到了增值。纸媒出版业自身也通过与其他媒介的技术融合、业务融合和市场融合达到了升级,并逐步向“全媒体出版”转型。⑧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无论媒介融合怎样改变与促进纸媒出版业的发展,都要明确一点,即出版物要传播的是内容,而非载体本身。故不论其出版形式如何改变,是印刷形式的、网络形式的、移动形式的还是其他任何形式的,其核心价值总是不变的,其根本目的仍然是要使出版物发挥其公共服务的社会价值。

注 释:

①文森特?莫斯可:《数字化崇拜:迷思、权力与赛博空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②沈菲菲:《媒介融合对我国出版产业价值链构建的影响》,《新闻世界》,2010(8)。

③郜书锴:《全媒体时代我国报业的数字化转型》,浙江:浙江大学,2010年。

④陈伟军:《媒介融合视野中的新闻出版强国建设》,《中国出版》,2010(11)。

⑤周利荣:《我国数字出版产业链整合模式分析》,《出版发行研究》,2010(10)。

⑥魏玉山:《关于数字出版领域几个概念的思考》,《出版发行研究》,2010(10)。

⑦许颖:《互动?整合?大融合——媒介融合的三个层次》,《国际新闻界》,2006(7)。

第2篇

关键词:媒介融合;电视新闻;挑战;发展途径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2-0246-01

1 媒介融合概述

1.1 媒介融合的概念

媒介融合概念于20世o80年代,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教授浦尔提出,他认为媒介融合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在当时是对传统媒介融合的构想,如将报纸、广播、电视等结合起来,现今各种新兴媒体的崛起,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媒体融合在不断发展与完善,形成在内容、技术与运营方式的多方面的融合,更好地进行优势互补,互换互联,形成的一种新型的、全面的、高效的一体化信息传播形式。

1.2 媒介融合的优势

1.2.1 传播效果强化

媒体融合在信息传播的媒介上,通过文字、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多种形式,使信息传播的受众通过多种感官信息传输通道上获得信息,增强了传统媒体单一在视觉或听觉单方面的冲击,便捷了受众对信息的处理,强化了记忆,改善与增强了传播效果。

1.2.2 提供个性化服务

媒介融合的使人们在接受来自媒体的信息时由被动接受到自主选择。多种媒介形式、信息内容,可有受众的个人喜好或兴趣自主选择,并通过自身的筛选,去传递、分享信息,同时也可以更便捷地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表明自身的观点。不受时间、空间等因素限制,使大众的个性化需求不断满足。

1.2.3 快捷且便携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智能手机更新,手机已经不只是通讯工具,更是一种自媒体,手机的便携性显而易见。媒介融合使得手机媒体可以集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呈现出来,通过网络,受众可快捷地获得信息。

2 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面临的挑战

2.1 吸引力与影响力减弱

新兴媒体的产生,人们可以从多种渠道获得新闻,多样的呈现方式、新闻实时推送等,使得新闻更直观、更全面、更新鲜,人们不再局限于通过电视这一固定的、单一的形式被动的获取新闻,进而电视新闻的吸引力与影响力逐渐减弱。

2.2 便民与服务功能下降

电视新闻可为广大观众提供最新的、有价值的新闻,但是现今人们在获取新闻的同时,还需要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分享与反馈,电视新闻达不到现今的手机新闻媒体客户端、微信、微博所能提供给人们的跨地域、跨时间的新闻传播与共享,便民与服务功能明显受到了媒体融合下的新闻传播的挑战。

2.3 内容与形式受到限制

电视是党和政府的重要宣传平台,宣传党和政府的指导思想,在内容与形式上有较多的限制,相比较网络媒体则限制较少,传播的新闻内容更加宽泛,不管是国事、家事,名人、百姓,正面、负面,都可以成为关注的热点,被人们有选择的浏览阅读。

3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发展电视新闻的途径

3.1 多渠道整合新闻信息

在当下,最有价值的就是信息,媒介融合下信息交流范围广,多种媒体形式,多种渠道,使信息得到交换,整合与优化。电视媒体要要通过多渠道,低成本的获取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加强内容的综合性,给大众更全面的新闻内容,如通过互联网微信、微博获取突发事件新闻等,如通过报纸摘取热点问题等。

3.2 注重新闻内容实用性

电视新闻具有官方性、权威性,所以传播新闻内容更应该重视实用性。目前央视,地方电视台对民生都有所关注,百姓之事事无巨细,电视民生新闻应该站在大众的视角,体现民情,表达民意,实实在在地传播百姓关心的事,与大众互动。作为媒体应该关怀社会,以民为本,将电视新闻从平民化的起点,上升到为人民办实事的高度,将新闻栏目做精,使受众可以在有需要的时想到向电视新闻寻求意见与帮助。

3.3 创新节目内容与形式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大众对待新闻的获取有着多种渠道与形式,人们对电视新闻也有着越来越来显新高的要求,故而创新电视新闻的内容与形式是必然选择。新闻每天都在发生,各种媒体对于新闻的报道在保证其时效性和真实性的同时,各媒体想展现创新点就表现在对于新闻的表现方式与评说分析。客观地还原新闻,分析新闻,引领受众以一种独到的视角透过新闻挖掘更深层次的价值,是吸引人们关注电视新闻的一种有效方式,显示出电视新闻可达到其他新闻媒体不可替代的传播效果。同时加强与电视新闻受众的互动,通过微信、微博、电话的形式,是人们可以通过多种形式亲近电视新闻媒体。

3.4 巧用其他形式媒体平台

媒体融合的重要前提是将多种媒介相结合,交叉使用,电视新闻也早已不可仅仅依靠电视这一媒介,新闻在网络与电视同步直播,官方网站、微博、微信互动,手机客户端新闻滚动,使受众更加迅速、方便地获取信息,加深受众对电视新闻内容的理解,增强电视新闻传播的广泛性与影响力。

3.5 提高专业素质与服务意识

无论是哪一种新闻媒体形式的新闻工作者,都要有专业的知识和素质,有着发展的眼光,挖掘、筛选、分析信息的能力,整理资源。本着对受众负责的态度,作为电视新闻工作者,更是要将真实、可靠、及时的信息传递给广大民众,服务受众,使受众能够觉得信任可靠,才会更多关注,电视新闻的影响力才会不断提高。

4 结语

做为新闻人应该随时保持着发展的眼光,敏锐的思维,与时俱进的思想,不断整合资源,降低获取和产生信息的成本,增强新闻内容质量,利用优质的技术与资源,更好地完善现有的新闻媒体形式及创新电视新闻呈现形式,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意识,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更好的发展电视新闻。

参考文献:

[1]肖明超.媒介融合下的传播趋势[J].广告大观,2012(02).

第3篇

[关键字]媒介融合 形式 渠道

“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最早的概念来自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伊契尔·索勒·普尔(Ithiel De Sola Pool)的“传播形态融合”(the convergence of modes)论。他认为,数码电子的出现导致了原来各种不同传播形态之间产生聚合,“其本意是指各种传播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1]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Nachison将“融合媒介”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2]

媒介融合实质上是要打破各种媒介之间的边界,以实现功能上的整合。各种媒介由于自身的偏向,有着自身所专注的领域。不同的媒介在技术上、传播方式、内容生产、媒介所有权、媒介组织结构和经营管理上都存很大的差异。缩小各种媒介之间的这些差异是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在不同的层次采用不同的方式。

美国西北大学教授李奇·高登归纳了美国存在的五种媒介融合的类型“一是所有权融合,二是策略性融合,三是结构性融合,四是信息采集融合,五是新闻表达融合。”[3]董年初在《媒介融合与政府监管》一文中认为,媒体融合的主要表现形式有:“技术融合、网络融合、业务融合和终端融合。”[4]匡文波和黎在《新媒介融合:从零走向共赢》一文中认为,媒介融合有两种主要形式:“一是媒体之间的整合与并购,力图在传媒业中以规模出效益;二是不同媒体之间的交融与互动,主要是指在不同媒体之间,传播方式和内容的相互借用。以促共同发展。”[5]

许颖认为,媒介融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媒介互动,即媒介战术性融合。第二个层次是媒介整合,即媒体组织结构性融合。第三个层次是媒介大融合,即不同的媒介形态集中到一个多媒体数字平台上,各类型媒介通过新介质真正实现汇聚和融合。”[6]

笔者认为,对于媒介融合形式的考察,不仅要考虑纵向的融合层次,也考虑横向的传播过程。考察传播过程就是要研究不同层次的融合发生在传播过程的哪个要素上。美国政治学家哈罗德·D·拉斯韦尔提出了描述传播行为的五W问题,即“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取得了什么效果”。传播过程涉及到的主要要素包括,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和接收者。其中,在媒介融合研究中,接受者是媒介融合影响的对象。接收者作为一个抽象的概念已经是个融合体,泛指整个受众群,因而不属于媒介融合中融合的对象。传播者有时也可以抽象为一个信息发送者的整体,但在大众传播时代,传播者也可以是具体的传播组织,且各个传播组织是彼此独立的。因此,媒介融合主要发生在传播者(即传播组织)、传媒内容和传播渠道三个要素上。结合许颖提出的三个层次,笔者认为媒介融合的形式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传播内容的互动

1.内容互动的方式

在传播内容互动的形式中,不同的传播组织和传播渠道之间是独立的,它们之间并不存在交叉的关系。因此,传播内容的互动是发生在不同传播组织和传播渠道之间的。如果将传播组织和传播渠道总体上分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那么传播内容的互动就可以分成三类:

(1)传统媒体之间的传播内容互动。这类互动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是同类媒体之间的互动,即同一形态的媒介之间的互动。比如在各类报纸之间和不同电视台之间的互动。二是不同类型的媒体之间的互动,比如报纸与电视之间的互动或报纸与广播之间的互动。

(2)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传播内容互动。新媒体尤其是没有新闻采访权的门户类网站,内容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传统媒体,需要对传统媒体新闻的大量刊登和编辑整合。而新媒体的发展,尤其是社会化媒体的出现,使得新媒体成为传统媒体新闻线索的重要来源。同时,视频网站的网友上传的视频也成为电视媒体传播的内容。另一方面,传统媒体通过创办自己的网站,而将自身的内容网络化,这也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互动的一种重要方式。以此种方式,传统媒体扩大了受众的接触面。

(3)新媒体之间的传播内容互动。这类互动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是同类型的媒介之间的互动。主要表现为各类网站之间的互相转帖,以及互为信息来源。二是不同类型媒介之间的互动,这主要表现为互联网媒体与手机媒体之间的互动。各大门户网站的手机版成为手机信息内容重要组成部分。

2.内容互动的融合

融合新闻是媒介融合大背景下新闻传播方式必然变革的表现,其实质是融合之后的分众传播。融合是指新闻收集和加工的团队协作,分众传播是指按照不同媒介的特性实现新闻多样化的传播。美国南加州大学安利伯格传播学院教授Larry Pryor认为,“融合新闻发生在新闻编辑部中,新闻从业人员一起工作,为多种媒体的平台生产多样化的新闻产品,并以互动性的内容服务大众,通常以一周七日、每日24小时周期运行。”[7]

在美国鲍尔州立大学Lori Demo等学者总结的美国融合新闻的模式中的第五种模式就是“融合”,即“作为合作伙伴的媒介在新闻采集与新闻播发两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合作,他们的共同目标是利用不同媒介的优势最有效地报道新闻,多个媒介的记者编辑组成一个共同的报道小组,策划新闻报道并完成采编制作,并且决定哪一部分内容最适合在哪个媒介上播发。”[8]融合新闻就是要在新闻的采集、制作和报道环节上实行跨媒介的合作,充分发挥各种媒介的优势,追求协同效应。

(1)新闻采集的跨媒体分工与协作。

新媒体的兴起对传统的新闻采集方式产生了冲击。首先,新媒体以数字技术来存储信息,刊播新闻的网页可以无限多,在新闻需求上不会受到版面或时间的限制。这就需要大量的新闻来填充网页。其次,在新媒体时代,人人可以信息,人人都可以成为消息的来源,博客、微博和网络论坛成为消息的集散地。在网络上可以获得那些传统新闻来源所不能提供的重大消息。面对消息的海洋,仅靠单个媒介组织所聘用的记者和通讯员是不能胜任的。这就需要跨媒介间分工和协作,而分工在于发挥各个媒介在某一类型新闻上采集优势,做到专业化;协作在于互通新闻线索和共同对新闻进行多方位的深度挖掘。

融合新闻就是力图将一个完整的新闻以多角度、多层次和多种方式连续性地呈现给受众。融合新闻在新闻编辑制作环节,就是要按照各种媒介不同的特性,来分配刊播的内容和刊播的形式。比如利用电视的即时性来迅速报道突发事件,随后通过报纸来进行深度跟踪报道,同时可以在互联网设立专题报道。

(3)新闻传播的跨媒体分工与协作。

融合新闻在刊播环节就是要力图新闻传播在时空上的最大覆盖率。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的时空偏向,并吸引不同的受众。在各种媒体分立的情况下,为了获得更多受众群,新闻传播面向一些主要人群,或集中在一个黄金时段,忽视了其他边缘人群和边缘时段,造成时空上的空白和新闻的重复化。在融合新闻的条件下,各媒介充分发挥自身的时空优势,选取适合自身的传播时间段和接收人群做针对性的传播,而不必集聚在某一特定人群和某一特定时间段。

二、传播组织的整合

1.运行机制的融合

从大众传播媒介兴起之后,社会的信息传播就主要由专业的机构来操作。不同形态的媒介有各自的传播组织,同形态的媒介也有不同的传播组织。这些传播组织是相互独立的利益组织,它们在所有权、经营管理等方面都存在巨大的差异。传播组织的整合就要将这些彼此独立的组织关联起来,以最大效率地利用社会资源。

传播组织的整合,首先表现为媒体所有权的合并。市场化之后的媒介机构是市场中的一个利益组织,参与到信息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过程中,具有自己的有形和无形资产,是拥有所有权的法人代表。媒体所有权是通过市场的运作实现不同媒介机构之间的并购,实现所有权的转移。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的“世纪兼并”是这一形式代表。国内的中国移动收购凤凰卫视股权和分众传媒合并聚众传媒也是这一形式的经典案例。

其次表现为运行机制的融合,即打破各种媒介之间各自为政的状况,以及在信息采集、加工和上的封闭性,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资源的开放、整合和共享。在不同媒介独立对信息采集、加工和的情况下,容易造成信息的同质化,同时也造成传播上重复化。通过运行机制的整合,在信息采集上实现新闻线索共享,在信息加工上根据媒介的符号特性制作相应的形式,在信息上根据传播的时空偏向和受众群有针对性地选择时间段和空间区域进行传播。其“核心就在于同一集团旗下的各个媒介平台围绕共同的目标统一调配、整合新闻资源。”[9]这样既满足受众个性化的需求,又能节约媒介资源。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坦帕新闻中心就是传播组织整合的典型代表。该中心由《坦帕论坛报》、坦帕电视8频道和新闻网组成。这三者之间实行资源共享,对新闻的报道进行相互协调。例如对于突发事件有电视先行报道,随后由报纸进行详细的报道。

2.集团化的发展取向

朱春阳在《现代传媒集团成长理论与策略》一书中提出传媒集团成长的三种基本模式:“一是创造不同,以竞争为主导的传媒集团成长基本模式;二是战略联盟,以合作为主导的传媒集团成长方式;三是扩展图存,以规模为主导的传媒集团成长基本模式。”[10]根据波特的竞争战略,采取竞争方式来发展传媒集团有三种策略:成本领先策略、差异化策略和目标聚集策略。战略联盟的传媒集团方式主要有合资方式、共同开发与研究、特许经营和相互持股等方式。以规模扩张来发展传媒集团的方式则包括密集型成长战略、多元化成长战略和一体化成长战略。其中密集型成长战略包括市场渗透战略、市场开发战略和产品开发战略三种;多元化成长战略包括相关多元化战略和非相关多元化战略两种;而一体化战略则包括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两种。至于选择何种成长模式则需要从传媒集团的边界、市场竞争状况、传媒集团的定位以及传媒集团的组织状况来定。

总之,传媒产业集团化是媒介融合不可跨越的一个阶段,它连接媒介融合最初和最终的两个层次,只有促使传媒产业集团化的正常发展,才能推动媒介融合的纵深层次发展。

三、传播渠道的融合

各种不同媒介之间的差异很大程度在于物质特性的差异,而物质特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传播渠道上。传播渠道包括传播者信息发送器、受众的接受终端装置以及信息传输的方式。媒介渠道的大融合就是发送器、终端装置和传输方式的大融合,其实质就是要打造一个容纳各种传播形态的数字媒体平台。

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原有各种符号形式的信息都成为两种简单的脉冲信号“0”和“1”,文字、图像、声音、视频都可以通过编码技术转化为数字形式,这就打破了印刷媒介、电子媒介和新媒介之间的信息传输边界,使信息的生产和可以在一个共同的平台上进行。传播渠道的大融合还需要终端装置的融合。电子媒介兴起后,终端装置变得多样化,包括电话、收音机和电视等,再加上新媒介所需要的电脑和手机。终端装置对于传播渠道的融合成为关键。国内正在实行的“三网融合”就是这方面的代表。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的融合,就需要相应的终端装置融合。比如,电视需要融合电脑的特性,既能接收和存储数字化信息,又能实现交互性。因此,在传播渠道融合的阶段,各种传播形态实现的汇流,被吸纳到一个数字媒体平台中去。

四、总 结

媒介融合是个渐进的过程,各种形态媒介之间的技术壁垒、经济壁垒、组织壁垒和政策壁垒不能一次完全打破,需要分阶段完成。媒介融合在纵向上分为互动、整合和大融合三个递进的层次,每一层次融合的主体是不一样的。在互动层次融合的主体是传播内容,在整合层次融合的主体是传播组织,在大融合层次融合的主体是传播渠道。从简单的内容互动到复杂的产生一个庞大的数字媒体平台,是一个长期的累进过程,需要各种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

注 释:

[1]孟建、赵元珂:《媒介融合:粘聚并造就新型的媒介化社会》,《国际新闻界》2006年第7期

[2]Andrew Nachison,Good business or good journalism, Lessons from the bleeding edge,A presentation to the World Editors' Forum,Hong Kong,June 5,2001

[3][7][8]蔡雯:《从“超级记者”到“超级团队”——西方媒体“融合新闻”的实践和理论》,《中国记者》,2007年第1期

[4]黄楚新主编:《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报道》,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5]匡文波、黎:《新媒介融合:从零走向共赢》,《广告大观》,2007年第8期

[6][9]许颖:《媒介融合的轨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第4篇

2015年5月,华为和索贝联手为深圳广电集团(以下简称深圳广电)搭建的全媒体融合新闻中心正式启用。

“融合新闻中心媒体云的建设和启用,为未来深广电新闻业务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深圳广电集团总工傅峰春表示:“在新投入的融合新闻中心,云化的IT基础架构使IT系统能够根据业务属性灵活部署,提高了新频道、新节目上线的速度,可以实现随时随地的全媒体内容制播,让用户自在享受流畅、便捷的视听体验,大幅提升资源利用率。”

他表示,深圳广电希望通过云计算技术整合现有新闻资源,改变传统媒体“单一渠道采集、封闭式生产、点对面单向传播”的运作模式,向“全媒体汇聚、共平台生产、多渠道分发”的新型制播方式转变。编辑、记者可以通过各种平台实时将照片、视频上传到云端,通过公有云随时随地编辑,并通过多种媒体渠道分发。上传、编辑、分发,整个流程极为流畅、便捷。

2015年,深圳广电媒体融合项目不仅仅是一个融合新闻中心,还包含都市频道“壹深圳”和城市联合网络电视台(CUTV)。融合新闻中心的成功启用标志着深圳广电由传统媒体全面向融合媒体转型升级。从深圳广电、华为和索贝踌躇满志的样子,我们似乎可以看出三方对该融合新闻中心的建设效果还是相当满意的。是什么给予了这三个合作伙伴如此的信心呢?仅仅是这些高大上的设备和新技术吗?难道就没有其它需要值得关注的地方吗?记者在参观完深圳广电融合新闻中心后看到了一些新问题。

三方合力

打造国内首个混合全媒体云

深圳广电建设融合新闻中心是一个新的尝试,这是一个全新的平台,面临很多挑战,对深圳广电、华为、索贝三个合作伙伴来说都是如此。深圳广电融合新闻中心有很多创新:在技术上,利用云计算、大数据、虚拟技术建成了全新的新闻采编系统平台;在工作流程上,全面整合了传统电视播出和互联网的业务生产;在管理上,构建了一个扁平式、开放式、全融合的新闻生产运作管理体系;在效果上,将进一步有效整合集团各类新闻资源,提高新闻采编播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全媒体生产传播能力。那么,这三个合作伙伴是如何做到的呢?其中的技术和运作难点又在哪里?让我们听听三个合作伙伴的观点。

成都索贝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陈晋苏表示:“整个技术演进的过程中,我觉得最难的是两个。第一个是,我们在广电行业做了20多年,以软件开发为主核心业务,经常遇到硬件性能或者故障需要解决。基于云技术和云平台的融合架构,这是一个转折点。在硬件方面,华为能够在硬件技术方面给我们提供优秀的帮助,我们终于找到了一个适合的技术平台。在广电行业高要求的背景下,通过与华为合作,我们可以顺利部署诸如4K、虚拟框架等。第二点是寻找很好的合作伙伴,他愿意和你一起去推进变革。任何一个变革,如果用户自己没有感受到痛点,仅靠厂商推进,用户自己不愿意推进,是没有意义的。”

作为一个ICT解决方案提供商,华为并非媒体专业领域从业者,对于千差万别的用户需求,华为深入了解,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而对于此次合作,华为自己有着这样的理解。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广电及媒资系统部部长张卫军表示:“深圳广电融合新闻中心的项目,我们三方分得非常清楚,首先深圳广电根据对媒体融合趋势的把握和对‘互联网+’的理解,提出自己的需求。在共同探讨之后,落实下去。我们会提供基础设备,包括云解决方案的服务器、存储和网络设备等硬件。基础设施我们来做,合作伙伴来关注他们的专业领域,一起合作,索贝提供应用层的软件,共同配合来满足深圳广电的需求。”

在云平台的安全方面,傅峰春表示:“在全互联网的情况下做节目,意味着黑客有可能直接进入深圳广电系统里面,可以直接进入录制层面,压力是非常大的。深圳广电在内容安全和技术层面上都有考量。在内容方面,坚持多重审核机制。在技术层面上,深圳广电预设了多层安全措施,准备加入省广的评级。新媒体就要信息量大、快,而且要和观众互动。要开放互联网,安全肯定面临挑战,但不能因噎废食。在合作伙伴帮助下,我们可以安心建设融合新闻中心。”

人才培养是关键

在深圳广电融合新闻中心,记者参观了服务器机房、监控中心、新闻制作大厅,以及虚拟演播室,感触最深的却不是设备,而是人,人员的极致精简和对设备游刃有余的操控。不仅是监控人员,采编人员的专业技能也是值得称道的。事实上,观众最直观看到的并不是电视节目、网络视频和新闻节目是如何制作出来的,他们看到的就是节目本身。节目本身的体裁、内容、时效性等直观内容。所以,记者在这里不再谈论那些高大上的设备,抛开那些冷冰冰的专业设备,套用广告语“不看设备看效果”。

“融合新闻中心媒体云的建设和启用,为未来深广电新闻业务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深圳广电总工程师傅峰春表示,“在新投入的融合新闻中心,云化的IT基础架构使IT系统能够根据业务属性灵活部署,提高了新频道、新节目上线的速度,可以实现随时随地的全媒体内容制播,让用户自在享受流畅、便捷的视听体验,大幅提升资源利用率。”

傅峰春表示,融合新闻中心遵循一个宗旨:推动深广电由传统媒体向融合媒体全面转型。设定两个目标:让深圳节目更好看,实现一个团队在一个平台上按不同渠道终端特点策划、采集、编辑、。

那么如何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团队的合二为一的团队融合,实现传统流程与新媒体流程合二为一的流程融合,实现全台网与新媒体平台合二为一的平台融合,这自然离不开人。人员团队的建设处于上层,而设备则属于基础ICT建设,他认为,深圳广电集团、华为、索贝三方的合作是一个成功的样板,人员和设备资源的整合在整个项目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随着新媒体的兴盛,传统媒体举步维艰,不过传统媒体并没有被淘汰,他们正在利用新媒体形式,扩大自身优势,与新兴媒体分庭抗礼。传统媒体结合新媒体形式,拉开架势,绝地反击,开始表现出突出重围的态势。

虽然传统媒体有向好的趋势,但是在传统媒体开始反击之际,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人却正在流失,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来分析一下。首先就是新媒体形式需要媒体人花费更多的精力去做,很多资深传统媒体人很难有这样的精力去做这些。新媒体形式包含网络和手机传播等,传统媒体形式结合新媒体形式,集中在一个新闻操作平台上,统一策划、取长补短,根据媒体和受众特点对信息进行分类加工,发挥不同渠道的传播优势,有针对性地传播给特定受众。

在这一过程中,很多媒体人的角色可能是多重的,比如说监制、编剧、主持、后期制作,甚至是拍照、摄影,通常都是身兼数职。在很多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的影视剧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这种媒体人,而在我国,此类媒体人还比较稀缺。因此,在传统媒体向融合媒体转型过程中,采编新闻、制作影视的是人,操作设备的也是人,“人”才是稀缺资源。这里说的“人”是具有以上多种技能的复合型资深媒体人。

老一辈资深传统媒体人需要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而新媒体人虽然有干劲,掌握了更多的技能,但是新闻素养和敏感度还有待磨砺。于是这就造成了传统媒体业青黄不接的局面。所以不仅学校,媒体也要对从业人员进行全方位培训,不能总用“拿来主义”,招聘时总是要求“有经验者”。

记者在深圳广电融合新闻中心看到了这样一群活力四射的媒体人,他们每个人“十八般兵器”样样精通,简直是“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马上定乾坤”。

统一协调 优势发挥极致

“融合新闻”突破传统媒体间的限制,整合所有的媒介,统一规划,资源共享,建立新的新闻采编流程。其基本流程就是集中力量采集新闻素材,再根据各自受众的接受特点进行加工,制成不同的新闻产品,最后通过不同的传播渠道传播给受众。

以美国坦帕新闻中心每天新闻业务工作流程为例:该新闻中心下的各家媒体拥有各自独立的人员、办公区域和运作机制,但同时又设置“多媒体新闻总编辑”来负责策划、组织、协调各媒体的新闻采访活动。首先电视台的总编和各部门的负责人要召开编前会,多媒体新闻总编辑也参加,安排好电视台在这一天的新闻采访活动,并讨论哪些新闻可以与报纸、网站进行融合;然后多媒体新闻总编辑召开报纸编前会,向报纸总编提出当日“融合”新闻的内容,然后进行讨论;报纸总编也会向多媒体总编辑提供他们认为用电视新闻形式报道更为合适的消息。下午多媒体新闻总编辑还会再召开一次报纸与网站的编前会,向网站负责人提供可供融合的新闻。若有重大突发新闻,多媒体新闻总编辑会及时将消息通报给报纸、电视和网站这三家媒体,并制定统一计划,协调其采访活动,力求让三家媒体在采访中将各自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同时又做到互补不足。总之,融合新闻要求媒体将所拥有的媒介整合在一起,依靠统一的规划与协调,提高新闻业务流程的效率与通畅性。

深圳广电很好地把握住了这个关键,打造了国内首个混合全媒体云。深圳广电全媒体制播云平台聚焦了媒体汇聚、处理、生产、管理和等媒体处理能力,以及智能感知、调度、协同以及安全保障等方面,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智能化个性化全媒体一体化协同制播。通过构建业务定义的云平台,实现IT资源池化、服务自动化、管理智能化,深圳广电用融合的体系架构,提供了全流程媒体数据处理机制。所有业务采用IP业务承载,IP网络对共享性、资源获取和结构弹性化得到认可;针对数据的访问方面,端到端的资源分配坚持用虚拟化来做,实现弹性的架构;同时,实现了数据的更加高效访问。

深圳广电正式运营全媒体融合新闻中心,云化的IT基础架构使得IT系统能够根据业务属性灵活部署,提高了新频道、新节目上线的速度,可以实现随时随地的全媒体内容制播,让用户自在享受流畅、便捷的视听节目,大幅提升资源利用率,同时大幅降低运维成本,提高内容制作速度,提升媒体资产回报率。

媒体作为信息的传播者,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被赋予了更多的功能和价值。由此也涌现了许多新媒体势力。新媒体依附于互联网的属性特点,在表现形式上更具个性化,同时由于信息来源于用户,所以信息的也更具时效性。而社交化特点,也使得新媒体能够让用户参与其中。这些属性,对于传统媒体产生了巨大的压力。传统媒体由于有着更为庞大的身躯,对原有资源的调整与互联网的结合并不如新媒体那般轻盈,所以传统媒体转型十分复杂。

第5篇

关键词:新媒体;广播电视;发展形势;融合;内容传播;影响

一、引言

受到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科学技术进步的影响,我国的媒体行业相比从前有了较大的变化,新时期下的媒体行业在日常的经营过程中,主要以新的传播方式运营和发展,具有多元化和时效性特点。近几年来,新媒体行业逐渐占据了我国媒体行业的主导位置。因此,我国的传统媒体广播电视要想实现长久发展,就必须和新媒体融合,充分发挥新媒体行业的优势,满足我国社会公众的多元化需求。[1]

二、新媒体和广播电视融合的现状

(一)我国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形势我国广播电视行业在传统媒体行业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其在实际的经营发展过程中,对传播我国的传统文化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我国国民对广播电视的传播内容较为关注,对其的信任度也较高。但是,就目前我国广播电视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其在日常经营的过程中,由于传播形式较为单一,再加上新媒体的持续涌现,地位已经岌岌可危。在此背景下,我国的广播电视行业要想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继续发展,就必须和新媒体行业有效地融合发展,增加传播方式,最终实现长久发展。

(二)新媒体的发展促进了广播电视内容的完善我国新媒体行业的发展进步,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传统广播电视的内容,使其在内容上逐渐融合新时期下的新内容,实现了传播内容的更新。另外,新媒体行业在经营和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先进的互联网技术作为支撑,这给我国广播电视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思路,其在发展过程中,信息化水平越来越高,在浏览途径上相比从前更加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我国传统的广播电视行业的不足,给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三)新媒体行业的发展促进了广播电视的进步我国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行业在经营的过程中,传播形式不够多样,内容也较为陈旧,因此,在新媒体行业出现以后,我国传统的广播电视行业出现了衰落的趋势。但是,在新媒体行业和广播电视行业有效融合以后,我国广播电视媒体的发展渠道逐渐增多,传播途径融入了更多新的方式,在传播内容上也增加了各种各样的新花样,因此可以说新媒体行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促进了我国传统的广播电视的进步。

(四)逐渐出现了体验式的传播服务功能在新媒体行业发展的影响下,我国广播电视在日常的经营过程中,逐渐出现了体验式的传播服务功能,弥补了我国传统的广播电视在传播形式上的不足,实现了双向传播,加强了和受众之间的互动,提高了服务水平。另外,体验式的传播服务功能的出现,使得我国的广播电视媒体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提升了行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拓宽了广播电视媒体行业的发展途径,使得受众对广播电视媒体服务的满意度更高。[2]

三、新媒体和广播电视的融合对内容传播的影响

(一)扩大了内容传播的空间和传播规模我国新媒体行业和传统广播电视的融合发展,对内容传播的首要影响就是扩大了内容传播的空间和传播规模。具体表现为:第一,在新媒体和广播电视融合发展的背景下,我国传统的媒体思维并没有失去效用,仍然起着较为明显的作用,且新媒体和我国传统的广播电视相比是一种全新的传播途径,将其融入广播电视,可以在无形中影响我国国民的生活方式;第二,新媒体和广播电视之间的融合是新时期下的必然现象,也是时展进步的必然结果,因此,具有很强的必然性特征,在实际的新媒体和传统广播电视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宽内容传播的渠道,即受众在接收信息方面,渠道有所增加;第三,在新媒体行业发展的过程中,数字电视、移动终端、数字广播等都属于新的信息媒介,新的信息媒介不断增多,使得我国广播电视的内容可以以不同的业务形式传播,根据相关的调查资料显示,在我国众多的网民中,广播电视用户的数量达到了10亿以上;第四,新媒体行业和广播电视行业之间的融合,使得内容传统的渠道增加,各个节目在传播过程中的覆盖范围逐渐扩大,受众利用新媒体平台可以观看广播电视节目,而广播电视只要连接上网络,受众就可以从中获取网络视频和一些音频资源;第五,新媒体行业和广播电视行业之间的融合,使得内容的规模持续扩大,承载内容的平台也在逐渐增加,例如在新媒体和广播电视媒体融合的背景下,部分受众通过下载移动终端APP、打开APP就可以观看电视节目,体现了广播电视内容的传播空间在不断地扩大。

(二)内容传播深度扩展速度越来越快在我国新媒体行业和传统广播电视融合的背景下,内容传播深度扩展速度也越来越快。第一,在全新的媒体环境下,新媒体在和我国传统广播电视融合发展的过程中进行了升级,因此,广播电视在内容传播上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媒介发展需要,进行了传播深度的持续扩展;第二,在我国新媒体和广播电视行业融合的过程中,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技术等各种高新技术的出现,对我国广播电视提出了更深层次的要求,要求广播电视的电视节目在制作、传输和服务方面都需要进行改革,对此,我国广播电视行业在节目制作过程中融入了较多的原创内容,然后将节目传送到各大网站上,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节目生产的规模和扩展速度;第三,当前通信技术的出现,使得我国广播电视行业在内容传播方面摒弃了原有的方式,开始应用通信技术作为内容传播的主要形式,给我国广播电视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在内容传播模式上发生了变化随着我国新媒体行业和传统广播电视媒体之间的融合,其在内容传播模式上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具体表现为:第一,我国传统的广播电视在信息传播上,通常情况下都是单向的传播,而在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的内容传播模式开始向多向传播过渡;第二,在新媒体和广播电视媒体融合的过程中,我国传统的广播电视传播开始朝网络传播模式的方向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了综合化的趋势;第三,在传统广播电视和新媒体融合的过程中,我国广播电视逐渐形成了综合性的传播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满足我国受众更加多元化的需求。[3]

第6篇

关键词 媒体融合;网络编辑;新媒介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37-0186-01

如若说,互联网改变了世界,似乎并无异议。在笔者看来,互联网不仅仅是改变了世界,而是用自己的力量打破了传统的规则,并且基于互联网的生态,重新构建了新的世界。随着互联网渗透到各个行业与领域中,已经成为驱动旧生产力淘汰、新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力量。而媒体,也在互联网的大力追赶中,呈现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网络编辑工作,在这样的媒体环境中如何对自己的多重身份加以调和, 并且在延展出的新天地中扎根,考验着当下的网络编辑工作者。

在美国著名教授普尔提出媒体融合这一概念时,他似乎并没有想到,在未来媒体融合会成为媒体发展的主流。并且,普尔彼时所提及的媒体融合,与今天广受关注的媒体融合也存在诸多不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新媒体技术日趋成熟,新媒体发展所构成的全新生态系统,在助推传统媒体逐渐质变,也在悄然改变着网络编辑

工作。

首先,媒体融合趋势改变了网络编辑的工作内容与方式。在最初的定义中,网络编辑工作仅仅涵盖了网站建设等内容,而随着媒体的融合趋势,移动终端平台建设等内容也划入到网络编辑的工作范畴中。网络编辑工作开始被广义化,文字编辑、视频编辑乃至游戏编辑都成为网络编辑的组成部分。不仅如此,媒体融合的趋势,还改变了网络编辑的工作形式。相比较传统媒体,网络编辑受众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样化,并且可以快速的实现信息的反馈。在双向的互动中,网络编辑工作需要快速的传递信息,从而促进内容的再生产,催生更多有效

信息。

其次,从媒体把关人的角度来看,网络编辑在媒体融合趋势下也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最初,网络编辑作为信息者的角色被大众所熟知,而随着媒体的融合态势,网络编辑开始越来越多以内容整合者的角色出现。尤其是随着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平台的崛起,网络媒体环境中的权威也被逐渐瓜分,自媒体成为信息的主要源头。这种趋势开始倒逼网络媒体从自媒体平台中挖掘信息。作为网络信息的把关者,网络编辑工作需要提高整合信息能力,并且加强筛选信息的意识,从而维护网络世界的干净。从WEB1.0到WEB2.0,网络编辑挣脱了技术之后所带来的局限性,开始真正走入自由发展的时代。而如何能够有效利用自媒体的海量信息,并全面的整合媒体资源,是网络编辑工作的重中之重。

第三,媒体融合趋势带来了更为激烈的竞争环境。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相融合下,机遇大于挑战的环境,让诸多新媒体公司意欲占据竞争优势地位,于是在客观上激化了行业竞争。这种竞争来自于两个部分,第一是技术层面,新媒体的发展由技术而生,每一次的革命也都源自于技术层面的换代。技术手段,是新媒体实现创新的出发点,也是根据地。尤其是近几年,随着移动终端的多样化趋势,谁能更好的抓住用户的心,就能在激烈竞争中抢占更多市场。第二,源自于用户体验。新媒体相比较传统媒体更能贴近受众,所以其用户体验始终都走在媒体前列。而媒体融合的态势,为网络编辑实现内容的整合与共享,创造了更多空间,提供了更多可能,受众接收个性化、定制化的内容也就成为可能。从工作来看,这些都为网络编辑工作提出了挑战。

媒体融合对网络编辑工作提出了一定的挑战,但与此同时也为网络编辑工作的创新提供了新的天地。顺从时代潮流,沿着媒体融合的道路,抓住机遇实现创新,是网络编辑工作者必须完成的任务。

首先,在媒体融合的环境下,网络编辑者需要加强自己的营销与策划能力。随着市场竞争的逐步激烈,网络编辑需要自觉的担负起营销和策划的任务,要能够通过策划选题来实现对品牌的有力推广,从而让媒体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占据有利地位。笔者认为,当前媒体融合下新媒体行业凸显出一定的混乱性,而网络编辑者需要首先确保自身媒体的权威性与公信力,避免品牌力在新媒体混战的时代受到损害;其次,强化内容整合能力,采取协同营销、推广的形式来提升影响力。

其次,加强新闻采编专业素养的学习。互联网发展所推动的媒体融合,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网络编辑的工作内容,所改变的是工作形式与方法,网络编辑作为信息加工者与传播者的角色并没有出现质变。基于此,笔者认为网络编辑工作者需要强化新媒体技术的学习,尤其是从传统媒体转战新媒体的从业人员,更加需要适应新媒体的工作方式。例如说,新媒体工作中涉及到的“占位”、“推送”等工作,与传统媒体中的信息有着很大区别,这需要从业人员首先从技术角度了解新媒体环境,然后才能游刃有余的在各种不同的文本形式之间,自由穿梭,实现对信息的高效整合。

第三,要提高创新精神。万变不离其宗,任何行业的发展,都建立在创新精神的基础上,而对于走在时代前列,担当先锋角色去探索可能性的网络编辑更是如此。对网络编辑而言,创新精神首先需要思考如何更好的实现多多种媒体的利用。例如2014年加多宝的一系列网络传播,都是建立在对传统媒体传播效果有效利用的基础之上。传统媒体并没有失去其在受众中的权威形象,所以,网络编辑工作并非抛开传统媒体而另辟新天地,而是可以借助于传统媒体的优势,来实现信息的有效传播。除此之外,对网络编辑工作的创新,还需要从内容方面多下功夫。网络信息世界日新月异,面对海量信息,网络编辑工作者需要以敏锐嗅觉准确找到最适应利用的话题,以借势营销的形式来传播信息。

3 结论

从上文的论述可以看出,实际上网络编辑工作所迎来的机遇要大于挑战。媒体融合,为网络编辑工作创造了更多可以发挥创新元素的空间。在新的环境里,以敏锐的嗅觉去寻找信息,借助媒体融合带来的新空间,网络编辑工作一定能迈上新的发展台阶。

参考文献

[1]徐春锋.Web2.0时代网络受众需求及网络编辑服务意识的转变[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

第7篇

关键词:新媒体;融合;主持人;角色

随着互联网、手机等媒体的兴起,新媒体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传统媒体则面临着巨大挑战和创新。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的趋势之下,节目主持人如何通过节目创新,提升自我业务水平以适应新媒体时代的要求,便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媒体融合趋势概述

(一)传播模式由传统谋体向新谋体转变

这些年,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传统媒体也在寻求更大的传播平台。作为传播行业的龙头老大,央视一直以自己的特殊地位以及广阔平台傲视群雄。抛开个别节目存在的问题不说,从整体上说央视的节目还是内容丰富、制作精良的,可为什么近几年收视率却一直不断下降?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传播平台重心的偏移,这也就是传统媒体向新媒体的转变。

网络的快速发展彻底改变了这种被动的收视习惯,人们可以通过网络的万式选择自己喜欢的节目、错过的节目。从央视开始已经逐步认识到媒体传播渠道的多元化所带来的新趋势。

(二)传播渠道由单一谋体向多谋体、全媒体转变

传统媒体大多是单一的电子大众媒体,新媒体则是指基于网络传播渠道的个体移动媒体,而现有的当中传播模式下,多采用新旧融合式的多媒体、全媒体传播。“在媒体融合与转变的过程中,媒体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各种传播万式相互匹配所形成的合力,单一的媒体传播形式未来很难有竞争优势,特别是以音频为基本传播万式的广播必须由单一媒体向多媒体、全媒体万向转变”。

(三)主持人角色由传统谋体主持人向全谋体主持人转变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主持人所面对的受众群是不固定的,并且涉及内容也是不可预测的,节目也有了更多的形式。旅游卫视的《音乐心旅程》就是将广播与电视融合到一起,同时加入微博、微信、热线电话等互动万式,完成了主持人多对多的模式。“主持人不仅要熟悉广播播音、电视制作的传播万法与信息呈现万式,还要熟悉网络化即时互动的传播技巧,应对各种各样受众群体”。抓住多种信自、传播模式的优势进行多渠道切换,把它们融合到节目流程与展现的过程中,并且进行实时的修正与更迭。

二、媒体融合节目中主持人角色定位的转变

(一)主持人是传播内容的最终把关人

无论媒介形式如何变换、传播手段如何翻新,在节目之上的信自、内容才永远是受众最关注的焦点,“内容为王”对于传媒行业来说是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内容’,才是节目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传媒业赖以生存的基础。无论是选材编辑还是呈现形式的设置,大多由幕后把关人控制,节目主持人的把关力度相对较弱。由于新媒体在传播过程中的实时互动性,受众参与性更强、互动的万式更多、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变,并且伴随着越来越多的不可预知性,节目播出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比重明显加大,并且节目素材也呈现出碎片化的特征。因此新媒体中主持人作为节目的核心组织者,担当着不可替代的幕前绝对把关人重任。集中体现在播出形态和播出内容上,主持人实际上成为节目的真正操控者。

(二)主持人是传播渠道的幕前掌控者

传统媒体向新媒体的转型是指传播观念及技术的转变,即借助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网络化手段实现传统媒体的“再生”融合媒体的节目形态在传播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同传播万法的现场转换。简单地说,以往的广播节目以声音的传播为主,主持人需要掌控的是音响设备的切换技巧;电视节目的主持人则需要熟悉摄影摄像技术的切换万法与特点;而在一个媒体融合的节目播出过程中,节目主持人本身在几个传播渠道之间必须熟悉各自的信自、呈现形式以及特点,而且还要根据节目进程与主题来安排好不同节目内容的巧妙承接;主持人的功能更加地全面、立体起来。

(三)主持人是节目制作的重要参与者

新的媒体格局下,各种媒体越来越趋于融合。现在,传统媒体已经认识到了新媒体的力量,开始将新媒体网络互动技术引入节目制作过程,设立了“微直播”和“微访谈”栏目,与受众进行线上互动,以增强受众参与度。因此,新媒体环境下,主持人越来越多地介入到节目制作环节,而非严守原有的职业分工。

三、节目主持人角色转变的有效应对

(一)加强知识储备,增加文化底蕴

文化底蕴不仅展现了知识的能力,更加有助于主流媒体主持人提高内在气质、思想境界以及语言能力等万面。特别是在网络覆盖全球的背景下,信自旧渐丰富,人们的思想也越来越进步,对主持人的要求也随之提高。

(二)提高语言技能,丰富语言智慧

传统媒体当中的主持人比如电视媒体,主持人所传递的语言是经过层层审核的,相对限制较多;而媒体融合下的节目形式大多以网络播出为主,主持人的语言限制相对较少,这种情况下对主持人语言的锤炼能力要求也就会更高,不仅要说得好,而且要说得巧妙,不仅要考虑受众的接受度,也要突出节目的特征和主持人的语言个性,这对主持人的语言和思维的智慧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三)善用多谋体平台,提高主持人的影响力

第8篇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传媒技术;媒体融合

1媒体融合对传媒的变革

2014年8月1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动媒体融合成为了一项国家战略工程。尽管在此之前,业内对媒体融合自身利弊关系存在着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媒体融合所带来的变革是革命性的,总体而言可归纳为3个扩大。1)媒介主体扩大。伴随媒体融合,“媒体”的定义早已被扩充——传统的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已经不能代表这个行业的全部,微博、微信及各种App为载体的新媒体蓬勃发展。搜索、点赞、评论、转发,乃至原创内容,受众的参与程度不断提高,由以往的被动接受,成为主动的信息传播者和制作者。可以说所有的新媒体用户,都“充当了一个组织化媒体的角色,成为一个‘准’公共传播者、社会化的传播者”[1]。媒介的主体由传统意义上的官方新闻媒体逐渐扩展到全民,众媒时代真正到来。2)传播受众扩大。媒体融合带来了信息传播载体与形式的改变。在不同形式的媒体独立发展、各自为政的年代,每种媒体都有自己有意或无意建立起的“受众门槛”,这个门槛一方面是受制于媒介形式的特点,例如纸媒对文化水平的要求;另一方面是受到不同层次受众对不同媒介的选择习惯和偏好的影响,例如小孩和老人钟爱电视,纸质刊物通常被知识分子阶层所选择,即便是互联网,一开始都只是受到年轻人的青睐。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各类媒体的特点相互交融,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终端融合了几乎所有传统媒介的属性,使之前分散在各类媒介中的受众集合在同一平台。3)传播内容扩大。由于版面、时长等空间或时间上的限制,既有的流水式生产体制下的传统媒体很多时候所能提供的信息容量非常有限,加之线性传播的特点,媒体所设置的板块(频道)也相对固定,受众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其个性化、多元化的信息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但在融媒体语境下就不存在这样的限制。拿时政新闻而言,对于央视来说在《新闻联播》中播出的时政新闻,可谓字字千钧、秒秒政治,每一个镜头的顺序、时长都有严格的规定。但从2014年11月起,央视新闻中心开始尝试在新媒体上进行时政新闻的微视频报道,以大段的同期声代替了画外音解说,多角度独家画面展现现场,使刻板的时政新闻变得接地气,观众接受程度提高,大大增强了时政新闻节目的传播效果。移动互联网打造的媒介平台给了内容更多的传播机会,也为媒体和普通网民提供了原创的动力。

2移动互联网技术为媒体融合带来的动力

以移动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传媒技术的发展是促成媒介融合的基础动因之一”[2],可以说没有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媒体融合就没有实现的可能。1)搭建媒介新平台。从1973年第一部手机诞生至今已有40多年的历史,但它真正成为人们所依赖的获取信息的媒介平台也就是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成熟以来,不过几年——2012年,手机网民的数量首次超越台式电脑网民的数量。而如今,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10亿,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仅通过手机上网的网民占比达到24.5%[3]。由此可见,真正使人们接纳并依赖移动端传媒的不是手机本身,而是移动互联网技术。在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端媒介平台上,各类媒体在形式上得以整合。2)宽带技术环境改善。以往虽然在理论上可以实现“将电视装在手机里”,但低网速高资费的情况客观上限制了视频媒体在媒体融合环境下的发展。随着宽带技术、无线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带宽提升、网络资费降低,加之网络视频技术的发展,视频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成为了可能。3)改变生产流程与产品形态。移动互联网技术能实现资源共享和及时传播,可以省去传统媒体,尤其是纸媒在生产过程中不必要的时间及物料消耗。同时,信息的及时交流传递也能为媒体报道的创新性和针对性得到提高,以发挥各自媒体在融合环境下的独有优势,避免信息赘复,报道同质化。4)大数据护航“内容为王”。媒体融合不仅仅是媒体在形式上的融合与变革,“内容为王”的原则在融媒体时代同样适用,而内容必须建立在用户的需求上。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就是围绕受众的需求,将受众在媒介传播过程居于主导地位,“利用媒体形态的多样性,采集用户的行为习惯、观点态度,通过数据挖掘分析出用户的基本情况,做到信息针对用户的精准投放,不断增强用户体验。[4]”3媒体融合的发展战略移动互联网技术为媒体融合提供了动力和机遇,同时要在这一背景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媒介融合,媒体机构得以长足发展,需要满足移动互联网技术提出的新要求,应对其产生的问题与挑战。1)创新媒体机制。媒体融合实体的诞生不只是资产的整合那么简单,运营发展需要新的媒介运营机制作为支撑。原有的生产流程及管理模式显然难以适应融媒体这个新事物。目前的一些实践已经对机制创新有了尝试:以受众需求的内容为导向,打造“中央厨房”等融媒体机构,进行业务流程再造和机构重组。此外,对原各媒体人员的管理与评价奖惩机制、人力资源的引进流动等都还值得探索,最终形成一个整合运作以及跨媒体联动的管理架构。2)发挥特色优势,打造自身品牌。在融媒体的大环境下各种媒介形式都能被轻易运用,如果仅仅是将各种形式简单堆砌,不注重找到和坚守自身特色优势,生产出的媒介产品就会千人一面,失去创新活力和人文底蕴。例如同样做新闻客户端,“网易”受人关注的重要原因在于犀利的跟帖和评论,“澎湃新闻”给人印象最深的则是它的原创时政稿,而“今日头条”靠个性化定制取胜。尽管媒体融合强调聚合,但不能因此而排斥媒介的细化和细分。当媒体有了各自的“标签”,才能吸引和留住更多的受众。3)探索内容导向之路。前文提到,无论媒体是否融合,“内容为王”始终是媒体赖以生存的核心。坚持内容导向,依然是所有媒体发展的原则。移动互联网技术带来的改变,对媒体判断选题的价值高低,确定内容的好坏与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体来说:首先,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使媒体能轻松明了地掌握受众的需求,因此适当提供个性化的定制服务是媒体在生产内容时值得考虑的因素之一。但也有观点认为,“受众对新闻的个性化定制或者参与,兴趣有限。受众所渴望的是控制权:可以随时随地查阅任何所需新闻,拥有选择的权利而非不得不做出选择。”[5]基于此观点,媒体在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时也应把握好“度”,不要一味迎合用户偏好。其次,移动互联网技术赋予受众更多的主动权,单向线性的传播模式被简单直接的双向互动所取代。这也给媒体确定选题和内容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在新闻报道中进一步提升受众的参与性、互动性。如今年央视推出的国内首档“融媒体”新闻评论节目《中国舆论场》就是一次较好的尝试。节目直播过程中,将电视、互联网、移动新媒体深度结合,创造性地引入“在线观众席”,全球网友可以通过手机进行实时抢票,成为节目现场参与者,直接分享观点,向嘉宾提问,全程互动[6]。4)完善机制提高意识,谨防侵权发生。移动互联网在实现了信息的互联互通,无界共享之后,可能出现的侵权现象应当引起人们的关注。第一是隐私权。当人们的各类信息在投放到大数据的“云端”时,或许某些不愿意被他人涉足的“隐私领域”也遭遇到了侵犯。第二是版权。版权保护问题在近几年逐渐受到人们重视,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版权问题的遏制又遇瓶颈。新媒体产品往往涉及更为复杂的版权权利关系,面临着更多更复杂的版权需要明晰和如何授权使用问题[7]。若不防止以上两类侵权现象的发生,对媒体的公信力、创作的积极性、实际的经济效益,以及公民的基本权益都会造成影响。

参考文献

[1]杨宝军.论新闻的社会建构[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8(2):28-31.

[2]潘杰.传媒技术下的媒介融合[J].中国传媒科技,2013(14):143-144.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

[4]刘铮铮,曹三省.大数据与媒体融合发展趋势简析[C]//全国互联网与音视频广播发展研讨会.

[5]熊铮铮.用户真的需要定制新闻吗?——一项基于荷兰媒体与受众的调查[J].新闻记者,2015(4).

[6]央视网.通社情民意,传递中国声音:《中国舆论场》重磅亮相[EB/OL].[2016-03-23].

第9篇

随着经济的发展,新媒体已经逐渐的兴起,给传统的广播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也促进了传统广播的快速发展,为传统的广播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模式。目前,也为以往的广播业提供了更多的发展平台。我国的广播业已经逐渐与新媒体联系在一起,广播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传播模式都已经得到了系统性的发展,实现了媒体之间的互动与融合。本文主要研究传统广播媒体与新技术的联合应用,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传统广播 新媒体 发展 融合

传统的广播模式受到新媒体的冲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实现了媒体之间的互相融合,互相联系。作为传统的媒体,广播已经不能在满足人们的要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广播需要实现媒体之间的互动,实现广播与网络的相互融合,加强广播与网路的纵向融合,实现网络媒体与广播媒体之间的共同发展。

1 广播与新媒体之间的互动

新媒体给广播带来了很重要的影响,也使广播面临很重要的挑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媒体之间的融合,成为广播得到有效发展的突破口。在这种环境下,台网一体的形式已经得到逐步的深化,逐渐向多样化发展。台网互动的模式,与外界互动模式能够达到齐头并进,共同向前发展。广播与网络的融合加强和地方电台的改革,实现了广播与新媒体之间的相互融合,也适应了广播业的发展,作为重要的媒体,他们已经开始向以往的数字模式以及网络化发展转换,现代化的立体传播,加强报道的全媒体化传播。

在大型报道的传播过程中,实现了媒体报道的全媒体化,每一个重大事件作为媒体的构成已经逐步实现了社会产品的系统构成。激烈的市场竞争致使广播与媒体走上了联合的道路,实现了媒体力量的相互叠加,创建了一个多维度的模式。广播与音频以及视频等方面联系起来,真正的反应了大型报道在其中的应用,提升了报道的影响力和感染力。纵横交错的应用模式,建立了全新的基础模式。加强内部与外部的媒体互动,增加了资讯的成本,构建了传统的模式,加强了媒体与电台之间的相互融合。作为一个全新的应用平台,实现了内容平台、社会平台、生活平台等相互之间的系统融合。很多媒体资源都已经成为积极发展的重要措施。

2 传统广播与新媒体联合应用

广播与新媒体的应用,使微电台得到了稳定的发展,打造了全新的广播音频媒介,使大众之间的媒体意识转变成为节点意识,成为信息以及视频的重要传播方式。报纸作为文字信息的内容,在新的网络平台的应用中,已经成为音频信息的重要结点。例如,全国现在已经有400多家的微电台,覆盖了很多地区,微电台的粉丝已经超过了300多万,这种传播形式,打破了地域的限制,人们利用不同的终端收听不同的频率,为微电台的传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传播过程中,广播与手机媒体联系在一起,人们加快了对手机媒体的认识,使传播的信息更加碎化。广播节目作为大板块的传播形式,呈现出更多的碎片管理,广播形式逐渐转变的更灵活,实现了碎片化的要求。移动互联网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很多地区都推出了广播体验的模式,实现了全新的广播体现,使受众人员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很多地区已经逐渐发展了微信对讲的模式,开辟了全新的广播形式,微信作为全新的免费软件,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发展,创造出了巨大的价值。与传统广播模式相比,具有很强的发展潜力,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多方面,立体画的发展,实现了信息的全面传播。

3 传统广播模式与新媒体技术联合在未来的发展方向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传统的广播模式,已经实现了个性化的发展,建立个性化的发展模式,使广播模式产生了全新的转变。微博变得非常火爆,很多人已经不再是接收信息那么简单,受众人群也变得越来越多。在新媒体的环境下,广播媒体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微博以及网络电台,已经逐渐转变了人们的观念,人人都变成了麦克风。网络电台也打造了个性化的网络电台的发展,通过各种形式的编码器,通过计算以及网络数据形式传输出去,将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群从传播者转变成受众者。新媒体与广播模式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4 新媒体与传统广播的融合应用的发展前景

新媒体与传统广播的融合应用,给新媒体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广播体制得到了改革,为媒体以及大众互动提供了快捷的渠道,为内容的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平台。走向了改革体制,媒体的从业者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同时也塑造了全新的广播媒体人才。媒体的创新活力等方面都得到了稳步的提升。

5 结束语

广播媒体在不断的发展中,吸取了以往的发展经验,与新媒体之间相互融合,将给媒体的发展带来更大的机遇,实现系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孟伟.新媒体语境下广播传受互动理念的建构[J].现代传播,2012,34(7):110-114.

[2]朱正安,崔良平,陈姝君等.新媒体时代高校广播的发展与应对策略[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1):70-73.

[3]梁惠芬.电视媒体的新媒体基因探析[J].编辑之友,2014,(2):72-74.

[4]陈虹.新媒体环境下的美国广播发展新趋势[J].现代传播,2009,(4):47-49.

[5]欧政权.网络广播的发展思路[J].电视技术,2011,35(14):72-74.

[6]佟志成.新媒体时代广播媒体与网络新媒体的良性竞争[J].科技传播,2011,(23):18-23.

作者简介

蒋科辉(1978-),男,湖南省邵阳市人。大学本科学历,硕士学位。现为湖南女子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媒体技术、智能技术、网络技术。

第10篇

关键词:媒体融合 舆论引导 特征 机制 平_ 路径

全媒体时代,媒介的融合发展是媒体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才能在新的国内国际形势下增强舆论引导影响力。近年来,我国大部分的媒体都在积极地探索媒体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大力发展新媒体,媒体环境可以说焕然一新。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所面临的一些问题。

推进媒体深度融合过程中舆论引导出现的问题

媒体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我们只有推进媒体的深度融合,才能够在媒体竞争中提升实力,实现引导舆论的作用。近年来,我国各地媒体都在不断积极探索媒体融合发展路径和策略,新闻舆论环境气象一新。可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道路上,还面临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信息多元化与真实性产生矛盾。媒体深度融合过程中,传播的信息承载了更多的监督、协调与导向功能,这就对信息的真实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真实性是决定大众对媒体信任度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着媒体的社会影响力”。①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成为人们生活与工作的必备工具,人们可以随时接受多元化的信息,只需要鼠标一点,就能看到自己想关注的信息,接收信息或者传播信息都很便捷。但是当人们收到虚假信息时,如果缺少判断能力,就会将虚假信息的危害和不良影响传播出去,这就与信息的真实性产生了极大的矛盾。

二、正面传播信息引不起重视。新媒体时代,大量的互联网信息迅速膨胀和传播,为了吸引眼球,增加关注度,不断制造热话题,以抢占媒体的头条,使得社会的一些真实信息或者先进人物的事迹报道引不起人们重视,主流媒体针对社会热点事件的报道屡屡遭受质疑,甚至陷入“你越说我越不信”的恶性循环中。网络舆论分散也不利于形成强势主导性舆论,给社会增加了大量的不良信息,同时给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阻碍了社会舆论和道德的健康发展。

此外,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交互发展较为普遍,问题在于很多媒体只是集中在娱乐和服务类板块。比如新闻类报道与新媒体互动大多停留在事件发展的跟踪和跟进上,舆论引导能力不强,一些“高大全”式的典型人物宣传和正面信息尽管占据主流媒体的重要位置,但是在新媒体面前缺少说服力和引导力,也难以引起重视,达不到预期的传播效果。

三、商业化助推舆情的负面影响。一些媒体受商业利益的影响,在舆论引导过程中制造大量的负面信息,通过热点话题的发酵与泛滥,让大众沉浸在心理情绪营造的自我暗示中,只关注事件的表象,而疏略对事件本质的理性思考。“特别是娱乐化、媚俗化倾向容易模糊舆论的焦点,大众常常摇摆于网络舆论与传统主流媒体之间。而网络新闻的‘标题党’和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形式的‘碎片化’更是加速推进这种舆论怪圈的形成”。②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作为新闻舆论工作者一定要强化创新和服务意识,与时俱进,准确把握媒体新环境下媒体舆论引导工作的规律和特征,努力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方法和手段,以更好地弥补在媒体融合道路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

媒体深度融合舆论引导特征

一、凸显公共舆论价值,缩短传播时间。传统媒体往往在报道一个重大事件时,会经历一个较长的时间,但是在媒体融合发展阶段,随着大量新媒体的介入,尤其是微信和微博的广泛应用,让舆论的发酵和酝酿时间越来越短,缩短了大量的传播时间,为大众参与舆论提供了快捷有效的工具,凸显了公众舆论价值。

在近期“辱母杀人案”的舆情传播中,媒体营运者以法律和正道作为关键词眼,让大众积极的转发,并进行投票,迅速地占据了社会道德的高地,一时间成为引导大众道义的指向标。比如:让大家积极转发,看似是普通的传播,实际是动员了大众在向法律讨说法,吸纳公共诉求中的理性成分,让司法机构作为理性判断,助推舆情的发展,实现法律法规的合理导向。

二、扩大公共议题讨论范围,激发人文关怀。公共议题的建构是一种选择性建构,社会议题要成为公众议题必须经过选择和淘汰机制来实现,这种选择的重任往往落到媒体身上。可以说,社会议题被扩散成为公众议题的前提条件必然包括扩散的可能性和经济成本等因素,扩大的扩散范围是形成公众议题的前提条件,新媒体具有的时效性和传播广度这些优势,很大程度上助推了公共议题讨论范围,使得扩散和协商成为可能,既能激发人文关怀,也能较好地引领舆论向着更好地方向发展。

三、传播手段与形式的转变创新。媒体融合过程中,传统媒体改变传统的传播方式与手法,开辟了新的传播平台,并以新媒体技术为支撑,改变和创新传播形式,开始两微一端、动漫、视频的利用,将传播的角度面向更多的大众,传播的语态更加亲民,以人们乐于接受的网络传播方式传播信息。

在媒体融合的道路上,面对小众化、碎片化传播趋势,传统媒体在引导舆论传播的过程中要扬长避短,兼容并蓄,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

媒体深度融合过程中舆论引导方式的转变路径

在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猛烈冲击下,大多数传统媒体面临困境,受众快速流失,广告收入直线下降,骨干人才流失,导致舆论引导能力和效果降低。国家提出的媒体融合战略能够很好地解决传统媒体舆论引导能力下降的问题。如何加快推动媒体深度融合,更好地实现媒体舆论引导方式的转变,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和实践。

一、调整创新内部机制。要实现媒体深度融合,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体制机制改革是关键。“要按照新的业务流程调整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破除采编部门间相互分割、自成一体的藩篱,破除传统媒体、新闻网站和新媒体采编发环节的壁垒,创新内部组织结构,建立采编分离、全媒体生产的运行机制”。③

观察媒体融合工作,很多媒体只是停留在表面,随波逐流。深度的媒体融合不单单是建立一个网站,开通个微信、微博就能实现改革,应该尽快健全和改革体制,卸掉传统的媒体发展包袱,打破传统格局,选择复合型的新媒体发展人才,通过网络、移动客户端、电视、报纸等融合发展。事实上这些都涉及传播理念、报道手法、运营机制乃至新闻体制的综合性改革。当前传统媒体的机制大多秉承传统媒体时代的运营理念,这些机制极大地阻碍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进度。因此,媒体融合发展要求体制机制创新,比如建立完善的辟谣机制、预警机制、自净机制、监督机制,建立媒体内部创新机制,培养媒体人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设立扁平化的工作平台,实现不同平台与部门的信息资源共享,打造媒体的真正重组与融合。

二、平台再造和组织重构。从媒体深度融合的诉求上讲,要把所有不同性质的媒体打造成一个融合全媒体,重新塑造一个全新的传播阵地,需要把内容生产、技术创新、用户集聚、服务营销连成一体,从而将传播价值链较好地连起来。这些转变,离不开良好的支撑体系,这就需要传统媒体打破传统束缚,用互联网的思维去重构企业组织构架。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研发支撑媒体融合的新型智能化内容生产平台“媒立方”,在新媒体平台上集聚了互联网注册用户6.6亿。以“大编辑中心+垂直采编部门”模式为牵引,实现了三个“重构”,即传播格局重构,建立以互联网传播为主要渠道的新型传播格局;采编流程重构,建立以全媒体指挥中心为枢纽,以中央厨房为牵引,三端(报、网、端)融通的一体化采编流程;采编队伍重构,以项目制为载体,以“媒立方”“记者包”等为支撑,以传播力指数、KPI考核为激励约束手段,推进采编人员全媒体转型,力图打造一支具备全媒体采编传播技能的“新军”。

人民日报社2014年启动“全媒体平台”即“中央厨房”项目建设。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模式和架构。《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将传统意义上的采编人员重新定义为指挥员、信息员、采集员、加工员、推销员、技术员等岗位。指挥员针对重大选题进行策划与指导,其他各“员”有效分工合作,最终将制作的新闻产品送达人民日报社旗下各发稿终端以及有合作关系的国内外媒体终端,实现重大报道“一体策划、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全天滚动、全球覆盖”。通过技术手段升级,打通人民日报社体系内的所有媒体和终端,可以实现各媒体的稿件共享和网页、客户端、微博、微信的同平台。

当然,传统媒体传播渠道再造和组织架构重建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从易到难,由简到繁,根据不同的融合发展层面,改进传播渠道和组织架构。

三、提高舆论信息内容生产的质量。媒体深度融合,要求报道的内容和形式随之发生深刻的转变。首先,在品质上要追求专业权威;在传播上要多在“微”字上做文章,多生产精准短小、鲜活快捷、吸引力强的信息。要认真研究用户的不同需求,提高舆论引导的实效性,“有针对性地生产特色信息产品,点对点推送到用户手中,做到量身订做、精准传播,提高用户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在互动中参与,在参与中传播”。④在展示上实现多媒体化,综合运用音视频、图文、动漫等多种形式,满足受众丰富多彩的需求,多措并举,方能保持舆论引导的主动权。

在这方面,中央媒体已经迈出了实质性步伐。现在,打开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网页,看到的已经和传统通讯社、报纸的网页“判若两人”,不仅有文字、照片,还有大量的视频、直播、动漫、H5动画、游戏、图文产品。《人民日报》“中央厨房”下属有“数据与可视化实验室”,新华社甚至组建了90多人的无人机拍摄团队,推出的航拍作品令人惊艳。2017年“两会”期间,新华网在首页首屏开设全国两会报道融媒体专区;新华社客户端推出了升级后的“现场新闻”全媒体直播态产品,带给受众更加真实、生动、立体的感受;新华社全媒报道平台推出了可视化评论栏目“两会微视评”,推出《数据新闻:看懂国家账本――财政预算报告》《动漫视频:奔跑吧,国社》等系列全媒体产品。

四、注重收集网络民意与新闻材料再利用。新媒体的影响力日益强大,新媒体的受众包括中青年群体、少儿和老年群体。而且,网络环境的匿名性表象下隐藏的是其非匿名性的实质,“85%的人认为自己在网络上的性格和他们在现实中的性格表现完全或基本一致,这样环境下人的心理认知和群体压力是一定存在的。”⑤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由于互联网的推动,大众每天接触的信息很大,面对大量丰富的信息应该如何甄别和筛选,这就需要媒体人注意网络民意收集与新闻材料加工,网络民意的搜集与引导至关重要。这种情况下,一是要按照新闻规律办事,贯彻和掌握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二是能够开拓自己的知识面,可以对各类新闻信息进行有效的优化与整理,再加以创作,这样出去的新闻才能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真正现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2016年“两会”期间,《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推出一个名为《傅莹邀请你加入群聊》的H5互动产品把人大新闻发言人傅莹答记者问的现场用微信群聊的形式生动展示出来,交互式的对答场景,让人犹如亲临会场,结果引爆微信朋友圈,24小时内点击量超过300万次。这是收集网络民意与新闻材料加工的绝佳案例。

结论

舆论引导是营造社会文明和谐氛围的“定海神针”,人民群众认同的价值观应当居于舆论引导的核心地位。“所谓的舆论即是人民大众意见的总和,舆论的引导效应来自于大众对社会价值的选择与传播的舆论价值的认可,媒体融合就要突出舆论引导的意义。”⑥在媒体深度融合过程中,不能忽视对原有舆论阵地的占领,又要充分发挥融合时代的自身优势,实现舆论引导方式的转变和传播效果的最大化,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

(作者单位:北京人民广播电台)

注释:

①孟 建,赵元珂:《媒介融合:粘聚并造就新型的媒介化社会》,《国际新闻界》,2006(7)。

②李宗建,程竹汝:《新媒体时代舆论引导的挑战与对策》,《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6(5)。

③刘奇葆:《推进媒体深度融合 打造新型主流媒体》,中国记协网,2017/01/12。

④本刊评论员:《着力做好媒体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求是》,2015(17)。

第11篇

关键词:媒介融合;数字化;报业

中图分类号:G2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0)10-0114-02

一、数字化时代媒介生态环境的变化

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媒介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提出“媒介生态”的概念。媒介生态理论指出,“媒介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也是一种社会子系统,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与其他子系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的总和即媒介的生态环境”[1]。媒介、社会和受众是媒介生态系统的三个要素,这三者密切关联,其中任何一方发生变化,就会引起媒介生态环境的变化。如今强大的数字技术正在深深地撬动着原有的适于传统媒体的生态环境。

(一)数字化下媒体格局的异变

在数字技术催生下,媒体大家庭急速扩容。20世纪末之前由三大传统媒体所主宰的媒体界,在之后的短短几十年时间里,被众数字技术的产物新媒体所颠覆,尤其是互联网,成为继三大传统媒体之后的“第四媒体”。同时,其他数字媒体也在以惊人的速度成熟,比如手机。当下,手机已不再是简单的通讯工具,技术的推进使手机进入了媒体行列,而其庞大的使用群体也必将注定着它作为媒体的巨大潜质。另外,还有移动电视、物联网等等数字新媒体,纷纷进入了媒体大家庭。新媒体的剧增,媒体大家庭的扩容,必然会引起媒体竞争环境越来越复杂化。过去传统媒体是少数人生产、多数人消费,而现在的新媒体是多数人生产、多数人消费。

(二)数字媒体影响下受众的迁移

对于任何媒体,受众的重要性都是不容置疑的。没有受众,媒体失去了传播对象,也失去了它的经济基础。因此,受众的任何变化都可以说牵动着媒体的“中枢神经”。而新媒体的涌现,强有力的拉紧了传统媒体的这根“神经”。

首先,受众的媒介使用习惯向新媒体转移。传播学研究表明,受众的信息接收行为是完全具有主动性的。他们不仅对媒介有选择,对内容也是有选择的。新媒体的不断涌现,大大增强了受众媒介消费的选择性。同时,新媒体的数字化优势,打破了传统媒体下内容的时空“束缚”,使其在内容形态、内容来源以及内容信息上具有更高的延展性和丰富性,大大丰富了受众的信息可选择度。另外,更重要的一点是,受众的互动性在新媒体的支持下得到了有力的强化。“数字化网络带来海量信息的互动传播,意味着传统人际传播得以在数字媒介平台上全面还原并提升,即人们可以超越时空进行点对点的信息沟通与实时交流,且不必再拘泥于传者与受者、大众与小众之间的明晰界线”[2]。在新媒体种种优势的夹攻下,传统媒体的受众不断向新媒体转移。

其次,受众细分化和碎片化导致传统媒体受众资源的流失。在过去,大多媒体把受众看作一个未分化的“大众”市场,提供的是能够满足普遍需求的信息产品或服务,但如今,“社会经济及文化潮流的发展与进步引发社会阶层的‘碎片化’,并由此延伸到市场的‘碎片化’和受众的‘碎片化’,大众时代过渡为‘分众’时代”[3],而不同群体的受众需要不同的精神粮食。因此,单一媒体已经很难满足所有受众的喜好。随着传播技术的不断革新,数字技术的崛起,媒介的种类和数量在短时间内迅速增长。媒介多元化、信息多样化的态势日趋成型。加之新媒体诸如自由选择、双向互动等突破传统媒体局限的独特优势,为细分受众选择符合自己需求的媒体、信息成为可能。内外因的共同作用必然引发传统媒体受众资源的流失。

(三)数字化下传统媒体优势资源的劣化

一直以来,内容生产是报纸等传统媒体的优势,依赖于内容生产,报纸等传统媒体稳稳的立足于传媒产业链的上游。但是“数字技术使得一切信息都可以用0和1来表达,数据库技术使信息和资源的共享成为可能,而多媒体技术使得计算机可以处理图、文、声、像多种媒体形式的信息”[4]。因此,数字技术支持下的互联网不仅仅简单的转载传统媒体信息,有机的组合以及再生产,加之互联网的开放性、无成本约束性使得其拥有的信息大大超过了传统媒体。新媒体环境下,媒体内容资源的高度同质化以及过度化,使传统媒体一直以来以此作为自身优势的内容资源迅速贬值。正如中国传媒大学黄升民教授所说,报纸所处的是以采编环节为利润重心的完整价值链,但现在被拉长了,利润向发生转移。

二、媒介融合――数字化时代报纸媒体的发展之道

数字化时代,面对新媒体重构的媒介生态环境,面对恶劣的媒介竞争形势,传统媒体特别是报业要走出困境,寻求发展,单纯依靠改版增容已似“隔靴挠痒”,如今必须依靠媒介资源的相互整合,喻国明教授称之为“碎片化时代的多重整合”,也就是学界和业界所提倡的媒介融合,尤其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之道。

(一)媒介融合是报纸媒体变革的关键举措

不可否认,报纸已经进入衰退期,这其中既有新媒体冲击的影响,也有报纸自身发展瓶颈的问题。如今的报纸仅仅依靠改版增容已基本失效,与互联网浅层次的结合也没有大的意义。报业需要的是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使报业从内容生产到终端呈现,从形态到结构,从利益增长点到经营管理,都有深度融合,从而实现报业的涅重生。媒介融合正是这一壮举的关键举措。“新媒体革命的方向是数字化,其运营模式是媒体、网络、通信三者整合,汇流成传播的大渠道。报业只有超越印刷时代,走多媒体融合之路,弥补自身无法具备的传播特性,才有可能发挥综合优势,作为一个蜕变更新了的产业存在并发展下去。”[5]

(二)媒介融合是报纸产业链延伸的重要手段

数字化时代,报业价值链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果报纸的产业链得不到延伸,将来可能被迫沦为新媒体的内容供应商。但媒介融合促进了报业集团化,而集团化的规模经济效应为报纸产业链的延伸奠定了基础。

首先是媒介融合带来了内容产业链的延伸。媒介融合,数字技术可以将任何形态的媒介内容转化为可以用0和1表示的数字形式,而数字形式的内容消融了平面媒体、广播电视媒体、新媒体之间的内容形态的界限,从而不同类型媒介的内容可以交换和再生产。也就是说,数字技术的低成本性和通用性使得媒介的内容生产具有了规模化生产的可能。这对于以内容生产为优势的报纸媒体来说无疑是一件大喜事。集团下的各类媒体可以依据各自受众的特点以及内容所需,对报纸内容进行再生产、销售,大大降低了内容生产的成本,实现了报业内容链上的规模经济。

其次是媒介融合带来了终端产业链的延伸。终端是媒体与受众的直接接触点,因此,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终端的规模决定了媒体的受众规模以及其竞争优势。媒介融合带来的终端产业链的延伸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媒介融合形成的报业集团化大大增加了集团内部所拥有的媒体量以及媒体类型,媒体的数量和类型越多无疑涵盖的受众也会越多;其二是媒介融合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各种媒介呈现出一体化多功能的趋势,在数字技术支撑下的融合媒体有了规模化、差异化内容生产的可能,从而能满足不同受众的个性化需求,越是能满足受众需求的媒体自然越受受众欢迎。终端的拓展为报业带来的是最为宝贵的受众资源。

(三)媒介融合是满足“个性化”受众的不二之选

首先,媒介融合迎合了个性化、多样化的受众媒介需求。如前所述,受众的不断细分化、碎片化,使得他们对于信息的需求也更显个性化。如今的受众已不再满足于信息同质化的大众传播,而更倾向于适合小众口味的内容和个性化的信息服务。由此可见,一贯以内容见长的报纸,其单一的表现形式,单一的信息传播渠道,已无法满足越来越细分化、需求多样化的受众。而基于数字技术的媒介融合,为报纸媒体适应“个性化”受众带来了机会。数字化技术使得各种媒体产品有了标准端口,从而可以相互嵌入、多元组合,市场中的产品将出现更为多样化的版本和更为丰富的内容,如此,媒体可以根据不同受众对信息、形式和渠道的偏好制成不同类型的产品供他们个性化的选择。

其次,媒介融合满足了受众传播地位变化的要求。传统媒体的种种局限,大大制约了受众信息传播者角色的发挥,而媒介融合为受众地位的改变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新媒体的交互式传播优势,恰到好处地弥补了传统媒体单向传播的局限,也正好满足了受众日趋强烈的信息传播者或者内容提供者角色的扮演。另外,媒介融合也大大增强了受众的主动性。内容的多样化,渠道的多元化,观看时空的可控性等等的媒介融合后产生的新特性都使的受众可以更加自由和主动的选择自己所需的信息。

(四)媒介融合是应对新媒体挑战的上策

保罗•莱文森的“媒介补偿理论”指出,任何新媒介的产生都可以看作是对此前旧媒介缺陷的一种“补偿”,人在媒介演化过程中进行着理性选择:任何一种后继的媒介都是一种补救措施,都是对过去的某一种先天不足的功能的补救和补偿。[6]基于数字技术基础上的新媒体,突破了传统媒体的种种局限,以各种传统媒体所无法具有的优势赢得了受众的万般宠爱,而传统媒体自然备受冷落。但是数字技术创造了众多新媒体的同时,也为传统媒体创造了与新媒体融合的可能性。通过媒介融合,传统媒体既可以进军新的领域,也可以探索和发展新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多样化受众的选择和需求。如此,传统媒体一方面可以突破传统行业发展极限的约束,减少经营风险;另一方面通过新资源的获得,在融合后的新领域获得一席之地。这也许正是如今全球传媒集团井喷式发展的重要原因所在。

毫无疑问,数字化时代,传统媒体尤其是报业深受新媒体的影响,受众资源、广告资源被新媒体分流,内容资源失去了它原有的优势,加之受众主体地位的不断强化,个性化需求的不断加强,报业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因而,报业的改革势在必行。数字技术给报业带来巨大冲击的同时,也给其涅重生创造了机遇。基于数字技术的媒介融合,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共生共荣;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延伸了传统媒体的产业价值链;也达到了传播致效的目的,一定程度上满足“个性化”受众的“多样化”需求。媒介融合是数字化时代报纸媒体,亦是各大传统媒体涅的关键之道。

参考文献:

[1]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 周笑.重构中的媒介价值[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2008.

[3] 刘婧一.应对媒介融合――新环境下的电视节目营销[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第12篇

关键词:媒介融合;采访形式;创新研究;电视台记者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比,存在诸多不足。传统媒体的传播速度较慢,信息传播效率低,如果不能适应社会环境的快速发展,也就不能获得非常满意的效果。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开始融合。电视台记者应采用新媒体的效率和传播速度优势,对采访形式进行改革,通过创新研究实现采访形式的多样化。要想改变电视台记者的采访形式,就要运用新的方法和理念,创新采访形式、提高沟通技巧、改进采访过程,通过媒介融合打造新电视媒体。

一、媒介融合

媒介融合是新媒体时代的创新概念,是指有效紧密地结合各种媒介,实现资源共享,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新媒体优势,吸引更多的受众群体。在当今,社会发展越来越快,媒体融合是电视台等传统媒体的发展趋势,能够更好地给人们提供需要的各类信息,有效提高新闻服务水准。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信息科技也发展迅速,这给媒介融合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有力的技术支撑。媒介融合是我国未来媒体行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多种媒体共存的环境下,人们对新闻报道的质量越来越高。在这样的背景下,所有电视媒体记者都应该更加注重媒体采访的内容和质量,吸引更多人关注,助力电视媒体的发展[1]。这就要求电视记者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在采访形式的突破与创新,实施更有效的创新策略,进一步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

二、形式创新的有效策略

(一)树立创新意识在媒体融合时代,为了提高新闻质量,电视媒体应在工作中树立创新意识,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提高内容质量为重心,做好新闻报道工作。首先,随着电视节目的不断发展,电视台记者不得不处理各种新闻,随着新闻数量的增加,也会遇到相应的问题。此时电视台记者应将客观情况和主观意识相结合,详细地分析研究问题。当开展新闻采访工作时,电视台记者应摒弃保守思想,勇于创新,打破传统死板的采访形式,根据采访现场的实际情况随机应变,做好新闻报道。其次,电视台记者应及时深入现场采访,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尽快报道一手新闻内容。记者还要善于利用国内外的新媒体,与网民进行沟通和互动,要更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共享的优势,扩大社交领域,从而快速获取信息。

(二)做好新闻采访工作电视台记者除了要注意媒体的采访形式外,还要事先做好新闻采访的准备工作。首先,记者必须要具备提炼新闻的能力,将有价值的信息从大量内容中剥离出来,剔除没有价值的信息。很多重要信息都需要进行提炼才能传播。电视台记者采访必须通过大量的生活实践与工作经验的积累,才能从众多传播渠道中拓展和选取最优渠道。记者在筛选信息的过程中,能够识别社会新闻的真伪,禁止编造任何新闻,认真负责新闻信息采集工作,确保新闻信息来源具有真实性;在传播新闻信息当中要确保信息传达的准确性,确保电视台新闻在众多媒体行业中保持有力的舆论引导力。再次,记者要全面了解采访目标的各种信息,采访前要做好采访提纲,合理地设计新闻采访的问题、形式、频率,保证采访过程轻松愉快,从而提高新闻采访的质量。在采访工作中,电视台记者可以科学设计采访的具体形式,从而达到创新突破的目的。最后,电视台记者还要具备很强的适应能力。电视台记者在采访现场中会遇到很多突发状况,例如,受访者出于某种原因拒绝接受采访,或采访时受到阻拦。面对突况,电视台记者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采访中因为外部因素干扰而引起质量下降。如果在实际采访过程中发生问题,记者可以通过调整采访计划与时间,适应采访目标的部分要求,最终完成采访计划。

(三)强化理论培养随着时代的变化,采访形式也需要随着社会变化而变化,需要从观念上有相应的创新。电视台记者要关注自身的职业技能和素养,通过内部和外部培训来提高相应的职业水准。首先,电视台对台内记者培养和培训要提高重视,有意识地提高记者的专业技能和素养,建立定期的职业培训机制,强化职业理论方面的培训,提升台内记者的专业理论水准。其次,在培训台内记者的过程中,要充分落实理论+实践的培养方式,将专业知识与采访实践经验相结合,增强电视台记者的采访能力,促进记者采访方式的创新。比如,在进行培训时,采用在模拟的环境中让记者进行采访,不断提高记者的实战采访水平,以便日后记者在相似环境中能够顺利应对采访中出现的问题。最后,电视台记者在工作中不仅要了解最新的消息、采访的相关知识,也需要不断总结采访的经验,通过理论与实践详解的方式,才能更好地实现采访工作的创新。

(四)借助新媒体工具与传统媒体相比,在新媒体时代,传播的工具层出不穷。电视台作为传统媒介之一,更加注重社会新闻的权威和真实,满足能够引导舆论的传播速度,这就要求电视台记者要具有更专业的职业技能。在现今媒体融合的大环境下,对于新闻独家采访的创新,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在采访中借助新媒体工具提高采访效率。电视台记者可以在采访过程中加强与观众的积极互动,迅速掌握被采访者的心理活动,更好地进行采访工作,通过新媒体工具大范围传播,扩大新闻内容的受众范围,提高新闻的收视率[2]。根据采访的具体情况,也可使用其他采访工具,比如手机、相机等。另外,电视台记者也要注重采访的氛围,选择适合的方式、时间和地点,在愉快的氛围中完成采访,并通过新媒体工具及时传播。

(五)个性化表达与思考电视台新闻报道能够受到观众的广泛认可,在当今各种信息泛滥的时代并不太容易。电视台新闻报道内容要求理性客观、真人真言、清晰明了。在网络媒体发达的时代,电视台记者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具备个性化表达与思考能力,当一个特殊事件发生时,要迅速进入事发现场,掌握第一手信息。还应通过新媒体工具加强与互联网用户的互动,了解事件的每一个细节内容,这样可以减少记者的采访时间,增强新闻报道的及时性,提升电视台记者的采访效率。

(六)大胆创新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电视记者需要更加大胆地尝试创新突破,这对传统的思维习惯产生很大的影响。立足当下,记者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看到当下媒体融合的发展方向,把握变革时代的总体发展方向以及听众更加关注的关键内容。对新闻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强有力的专题采访报道,以确保最高质量的社会新闻,大大提高电视新闻报道的质量。其次,记者需要开发和创新特定的采访形式,在采访热点新闻的内容时采用各种特定的形式,并将新闻工作者采访的社会新闻内容用简洁流畅的语言传达给观众,使其能够准确、全面地了解热点新闻的所有内容。再次,在新闻采访期间,电视记者必须现场捕捉精彩的瞬间,并在工作完成前后重新处理作品,将它们放在同一高度,以保持一致符合规定的要求。这样不但可以赢得更好的媒体效果,而且可以满足电视观众的潜在需求。最后,电视台记者一方面可以突破创新思维的意识,始终专注于学习先进的文化、知识、记者采访的基本技能等,另一方面要确保各种足够的知识储备,有效促进电视新闻媒体的采访形式并提高新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