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关于家庭教育的案例分析

关于家庭教育的案例分析

时间:2024-03-22 16:46: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关于家庭教育的案例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于家庭教育的案例分析

第1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

关键词解读

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即家长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2015年10月,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及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积极发挥家庭教育在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教育部印发文件《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

案例分析

浙江省慈溪市庵东镇西二小学一直以来都非常注重学校、家庭和和社会的沟通教育。2015年10月,学校邀请全国家庭教育巡讲团高级讲师、研究员张连凤老师为一、二年级学生家长上了一堂生动的家庭教育课。学校认为,通过专家讲座这种指导方法,家长可以接受到全新的家庭教育理念,正确理解家庭教育的一些观念、方式、方法,从而更加科学地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注意力、思维力、记忆力、想象力等。事实也证明,学校为家长提供的指导服务内容,让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更加积极地落实自身的教育作用,积极营造健康的家庭成长环境,从而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一位学生家长说:“学校组织这样的活动,我们非常乐意参与,这个活动解决了我在家庭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很多困扰;专家举了很多例子,也能让我反思自己做的不到位的一些地方。”

人大附中朝阳学校党总支书记邓跃茂认为,有效突破和解决家庭教育问题的办法除了建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之外,可以将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模式引入家庭教育事业中。PPP是公共部门为了公共产品或服务更好的供给,通过正式契约或合同与私人部门建立起来的一种长效的、形式多样的合作关系。即政府在加强对家庭教育指导规范和指导的基础上,可以通过购买服务、合作经营等手段,进一步完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多元化供给模式。

天津市河北区相关部门经过5年的学习和培养,家庭教育队伍不断壮大,现已形成指导师、讲师团、志愿者、“五老”、学校德育工作者和家长委员会五大队伍,他们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的形式进行着家庭教育工作。河北区家庭教育的阵地持续增加,依托半边天家园、快乐营地、学校幼儿园建立家长学校,各级各类家长学校的数量由2011年的120所,发展到2015年169所。阵地建设的范围不断扩大,早教中心、亲子课堂以及家庭教育QQ群、好父母加油站等阵地,并依托这些阵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河北区学生家长接受家庭教育指导率稳步提高。2012年以来,在河北区光复道街创建天津市家庭教育指导与服务进社区试点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深化推广,先后在103个社区建立了家庭教育指导与服务站,吸纳指导员300余人,零距离服务社区家庭教育工作。社区和学校积极实施家庭教育工作、卫计委积极拓展家庭教育阵地,关工委积极参与家庭教育工作、文明办利用媒体多角度宣传家庭教育工作。

2015年12月15日,由西安教育心理学会主办、灞桥区纺织城小学承办的西安市第五届家庭教育高峰论坛正式举行。灞桥区纺织城小学将“家校共育”作为构建协调、绿色、开放教育的重要抓手,重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教育、服务、沟通职能,该校每个班都成立了家委会,参与学校重大决定和重要活动的策划、组织、决策。学校还通过开展家庭阳光书橱建设、亲子共阅读活动、亲子运动会、六一游园、中秋猜谜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促进家校携手,合作育人,着力打造“家校共育”的立交桥,成果显著。

本刊点评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家庭教育,给孩子深入骨髓的影响,是任何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永远代替不了的。”可见,家庭教育对人的影响是深刻而深远的。只有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配合协调下,积极构建三位一体完善的系统,营造出健康、和谐的氛围,家庭教育的重要功能才能更加有力地彰显出来。

第2篇

[关键词] 校外实践活动 教育 纽带

综合实践活动是诠释素质教育的一种方式,是素质教育体现的一个载体。为贯彻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文件的精神,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其中在课程结构上提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将其作为必修课。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中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校外实践活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校外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之间的纽带,是现今教育中不可替代的一项。

校外综合实践活动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真知,以实践与训练为主的教育,对学校教育是一次熔炼。有史以来,书本传授的教育模式禁锢着学生动手的能力,发展至今,学校应试教育仍然没有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方法。校外实践活动的出现补充了现今教育当中薄弱的环节,以实践为主的教育融合了理论知识的运用,达到“知行合一”的教育目的。在现阶段,校外实践活动的开展对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但是,大力深入开展校外实践活动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如加强与学校教育的相联系、融合更多理论知识开展实践活动等,已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着力开展校外综合实践活动与学校教育相融合的教学研究,是进一步发展校外综合实践活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校外实践活动是对家庭教育的一次升华。家庭教育是教育学生的一个基点,有意或无意的家庭教育都是会影响学生的发展,都是教育中的一部分。在家庭教育中有形与无形的付出,伴随着学生的成长,而家庭教育对这份真实存在的现象不能全面深刻地挖掘、广泛地引导。在校外综合实践活动中,能够把学生心底的感恩意识又进一步提升或重新唤醒,加以深入地引导至学校中老师的付出、社会中促进社会发展而辛勤付出的人士,让学生学会感恩父母的同时也感恩于老师、感恩于社会。

校外综合实践活动使教育拓宽到学校与社会,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有机地结合到一起,在三者之间起到重要的纽带作用。校外实践活动是对社会教育的一种净化。社会教育本应是优化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对社会有一种美好的向往。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运用的普及,糟粕文化也在侵蚀着学生的思想。中小学校外综合实践不仅延伸了社会教育中实践的积极作用,而且还在教育思想上起到正面的引导、对社会教育的净化过滤作用。

在对本论题的论证中,主要以郑州市中小学生生产实践教育基地为核心展开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对其课程里设置的“毕业墙”活动进行典型的案例分析。此课程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融合一起,是三者教育融合与连通的平台。

“毕业墙”项目是让学生在没有其它外界帮助的情况下,通过班级伙伴的智慧与相互帮助,共同翻越一面高4.2米的光滑墙体。在活动中,有的学生甘愿在墙下做底座,让自己的伙伴踩到自己肩膀上进行攀爬,可能到最后做底座的学生肩膀被踩得青红发紫甚至被踩出血丝,却依然咬着牙撑起自己的伙伴;有的学生在攀爬到墙上以后去拉扯正在攀爬的同学,可能手臂都在墙上磨得流血了,拉扯的无力了,但他们给自己呐喊着、鼓励着,去拉上来最后一个人。最后他们成功了,流泪了,相互地拥抱在一起。为了成功的喜悦,也为了同伴之间的感动,泪水与哭声浸满了整个活动场地。通过活动当中学生之间真实的付出,引导到现实生活中父母为自己成长所付出的艰辛努力、老师为班级为学生所付出的辛勤汗水,延伸至社会中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以及以后可能会帮助过我们的人,学会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等,同时也从活动中告诉学生应该学会承担责任、勇于承担责任。此活动中,学生用亲身的经历写照现实,去理解感恩的必要,让他们在情绪上有一个爆发,以此触动内心,重新洗礼自己的心灵。这样的活动,必能够在学生内心深处留下一个永久的烙印。

这样的校外实践活动能够很好地把学校中的德育融合进来,同时把家庭中无形影响学生成长的教育因素得到升华,还把社会当中美好的一面传达给学生,让社会教育得到净化。校外实践活动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之间起到一个纽带的作用,让三者相互交叉又不会产生矛盾。

“告诉给我,我会忘记;展示给我,我会记得;让我参与,我会彻底明白。”校外实践活动就是以参与为主。参与就是学习、互动,人人受益,诠释出体验在教育中重要作用。校外实践活动以体验为核心育,追求全面教育,加快了素质教育发展的脚步,成为教育改革中强有力的推动剂。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初中生;亲子关系;亲子沟通;活动方案

本文对亲子活动的研究是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来进行的,这是教育情境的参与人员,为了提高对其教育或者社会实践的理论认识,提高对实践活动的理解、感悟所进行的研究反思。在这种方式的研究中,参与人员是活动的主体地位,研究人员只是起到中介的作用,它可以为行动和研究直接提供帮助,其研究成果能够直接用来处理各种社会问题。本文的研究主要是通过亲子活动的双方为活动主体,研究者是整个活动的主导,两者之间相互合作的研究方式,提出一个“计划”“执行”“评估”循环、动态的研究。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对本校初中三个年级的学生进行随机抽样,每个年级选取100名学生,共300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上述学生用“亲子关系沟通心理量表”进行检测研究,然后通过排除家庭无法参加的以及量表得分成绩明显低于总平均分的学生,最终确定了13个家庭共同参与研究。上述13个家庭中,由父母双方共同参与的有3个,剩下的10个家庭是由固定的父亲或者母亲来参加。13名学生中,10名男生,3名女生,2名学生成绩优秀,7名学生成绩中等,4名学生成绩比较落后。学生父母的文化程度分析:2名初中学历,3名高中学历,7名大专学历,1名本科学历。父母职业分析:1名农民,2名工人,1名个体商人,1名军人,6名公司职员,2名公司管理人员。家庭结构分析:2个单亲家庭,11个核心家庭(其中,2个家庭重组再婚)。家庭孩子数目分析:10个家庭独生子女,3个家庭非独生子女。

2.研究工具分析

(1)亲子关系沟通量表:这个心理量表共有37个题目,包括4个测谎题。题目的回答包括对母亲和对父亲回答这两种方式。这分量表共有两个维度,一个是亲子沟通动机,包括轻松感,支配需要,情感需要,参与倾向性这四个因素。另一个是亲子沟通能力,包括开放的表达,理解,沟通灵活性,积极倾听这四个因素。

(2)活动反馈表:要求家长和学生,在每一次活动结束之后,都要真实的填写满意程度,姓名,以及对下一次亲子活动的建议。其中,满意程度包括五种:很满意,比较满意,一般,比较不满意,很不满意。

(3)亲子活动评价表:学生以及家长对于活动的方式,内容,过程以及效果的看法、评价、活动感言,有封闭式和开放式的两种题目。

3.亲子活动开展前的需求评估

(1)活动愿望:通过家长会或者课间活动的方式向家长以及学生宣传关于“亲子活动”的开展,经过调查,有80%的学生及家长对这样的主题活动表现出极强烈的兴趣。

(2)活动安排:通过与家长、班主任、学生三者之间的沟通协调,最终活动的时间定在每周五的六点半-七点半一个小时的时间,活动地点大家都比较赞同在教室开展,在比较熟悉的环境中,进行活动的时候也比较的轻松。这次亲子活动每周进行一次,共持续进行8周。

(3)活动内容:通过广泛征集家庭以及孩子的意见,活动的内容最终定为两类:第一类是学习亲子之间沟通的技巧,包括双方之间怎样才能进行比较融洽、比较有效的语言沟通,怎样处理双方之间的矛盾、分歧等等。比如说,很多家长都反应想学习关于如何管教自己的孩子,同时,降低他们抵触情绪的产生,想多学习一些与孩子进行沟通的技巧和方法。第二类是改善亲子之间的沟通观念,同时,加强相关的学习。比如说,很多家长都提出想更多的了解关于孩子成长、学习方面的故事,想知道更好地孩子心理,想知道怎样才能更好地与孩子进行交流,怎样才能真正的成为朋友。

(4)活动方式及培训方案:通过广泛的征集意见,很多家长和学生们一致认为气氛融洽、和谐轻松的活动方式比较易于接受,比较排斥过去的讲座或者报告之类的,比较枯燥乏味的活动方式。但是,也有部分家长表示希望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与孩子之间的沟通能力。根据多方面的意见,最终形成了亲子活动的方案:亲子游戏,角色扮演,案例分析,故事分享以及知识讲授这五种形式的活动方式综合运用。每一环节活动结束后有给父母教育孩子的“锦囊妙计”

活动时间 第一周 第二周 第三周 第四周 第五周 第六周 第七周 第八周

活动主题 我们来到这里 重新认识彼此 寻找有效的方式沟通 望子成龙 和谐家庭建立 如何奖励孩子 如何对待孩子的错误 如何对待孩子的错误

活动方式 亲子游戏,角色扮演,案例分析,故事分享以及知识讲授这五种形式的活动方式综合运用

二、结果分析

1.亲子双方对亲子活动执行过程的整体效果评估

表一:亲子对活动过程评估

执行过程 完全

符合 比较

符合 一般 不太

符合 完全

不符

家长 学生 家长 学生 家长 学生 家长 学生 家长 学生

活动中家长与学生积极参与 6 4 9 8 1 1 0 0 0 0

导师有效引导配合默契 4 5 9 7 3 1 0 0 0 0

第4篇

按照《市依法治市领导小组关于印发<关于深入推进“法律进学校”的实施意见(2014-2016)>的通知》文件要求,近三年来,县司法局结合全县依法治校和法治教育工作实际,开展了一系列青少年法治教育活动,成效明显,现将工作汇报如下:

一、健全法治教育队伍

一是指导全县中小学配齐配强法治副校长、法治辅导员。由县司法局牵头,联合县检察院、县法院、县公安局、县委政法委、县关工委成立的法治副校长和辅导员队伍主动进校与班级对接,加强青少年法纪自律意识,对青少年法纪规范、道德行为、人生理想价值、心理及习惯矫正、学校同学关系和社会家庭关系处理进行讲解与引导;二是培训了60余名法治课老师,将《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等主要教育法律法规纳入教师业务学习的主要内容,提高教师法治素养。

二、完善青少年法治教育体系

一是建设法治教育基地。紧密结合青少年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打造武警县中队、熊猫青少年宫、县看守所三个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针对性地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二是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法治教育网络。落实学生家长第一监护人职责。与家长签订责任书,加强工作联系与沟通,促使家长切实承担起未成年人的第一法定监护人的责任。同时,通过召开家长会,加强学生家长的法治宣传工作,培养其自觉遵守法律规定,依法维护子女合法权益的意识;三是打造学校法治文化建设亮点工程。在每个学校设立1个法律图书室,开辟1个法治宣传专栏,各班黑板报定期有法律知识的内容,营造浓厚的法治文化氛围;四是开设家长普法教育讲座。组织退休法官、人民调解员分别到实验小学等学校,为学生家长开展以“学生伤害事故的预防和处理”为主要内容的普法专题讲座,引导学生家长运用法律法规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青少年法治教育

一是创新载体,丰富内容,开展法治宣传进校园。以“六个一”丰富法治宣传“进校园”活动,即开一次法治班会、看一部法治教育视频、谈一次观后感、进行一次法律知识问答、办一次以法治为主题的黑板报、上一堂法治课。强制度建设,促进法律进校园制度化、常态化;二是开展青少年法治宣传主题讲座。县司法局牵头开展“法雨育人”进校园系列讲座活动,组织法律服务人员适时召开法治讲座,教育引导同学们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三是我县各学校普遍组织广大学生开展了法律知识竞赛、“青少年犯罪案例分析”、“法治在我心中”、“普法大调查”、“拒绝进校园”、“远离网吧”等活动,有效地增强了广大青少年的法律和法治素质;四是上好金秋开学“法治第一课”。利用法治讲座、班团会活动、等形式,向同学们传达与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以案说法”,向同学们宣传了遵纪法律法规的必要性,使同学们深刻的认识到知法守法的重要性和违法犯罪的危害及后果。

四、发挥职能作用,关心关爱青少年

一是开辟了青少年义务法律咨询热线。法援律师认真承办未成年人的法律援助案件,对初次犯罪的青少年进行“一对一”的正面法制教育和思想工作,既保障了未成年被告人的辩护权,维护了他们的合法权益,又增强了他们的法制观念,对减少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或重新犯罪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二是在矛盾纠纷排调中,重点关注七类青少年。明确要求各乡镇司法所,在进行日常矛盾纠纷排调工作中将流动务工青年、行为不端的“双差生”和“流失生”、曾有不良记录的失足青少年、家庭教育失范的闲散少年、服刑人员子女、流浪儿童、留守儿童等七类青少年作为重点关注对象,掌握苗头动向,及时帮助解决困难,防患于未然;三是扎实做好青少年刑释解教人员的帮教工作。各基层司法所安置帮教工作人员,从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关心和帮助“回归”青少年,联合社区干部、包片民警、司法所人员、学校老师对失足青少年实施“一助一”结对子的帮教措施。

第5篇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研讨寄宿制学校当中生活区教育管理的工作中,探讨生活教师的职业定位与实现策略,以厦门英才学校小学部生活区所实践的"教师专业化成长"——"儿童发展指导专业教师"的定性过程为例,探索生活教育育人模式中施教者的角色,指出各自不同的工作区块,通过纲领的梳理,案例的分析,信息的比对来探寻此种定位模式的存在性、合理性和推广价值。

【关键词】教育研究;生活教育;教师工作定位;厦门英才小学部生活区

【中图分类号】G51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116-03

自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最早提倡兴办寄宿制学校开始,民办学校有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尤其是《民办教育促进法》及《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颁布以后,我国的民办教育得到新的发展。根据教育部的《201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民办普通小学5186所,比上年减少165所;招生100.83万人,比上年增加6.10万人;在校生567.83 万人,比上年增加30.20万人。其中,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寄宿生3276.51万人,占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21.85%。小学寄宿生数1080.78万人,所占比例为10.89%;初中寄宿生数2195.73万人,所占比例为43.34%。由于教育需求的多样化发展以及城市间务工人流的教育转化,寄宿制教育成为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有益补充。

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寄宿制学校学生的教育问题显得尤为凸显,因为我国在这一领域的探索研究比较滞后,特别是寄宿制学校当中生活区教师的职业定位、培养体系、评价标准尚未有明确规定,如何"摸着石头过河"?如何尽速将这一特殊的职业规范起来?是直接关系到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受教育问题。

目前,在我国的寄宿制生活区管理中,大体存有这样的几种模式。一,粗放式管理。这样的管理模式没有统一的管理标准,生活区只是学生一个若有若无的寄住之地,生活区的老师只是管吃饱穿暖的保育角色;二,准军事化管理。这样的管理模式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孩童身心成长的不整齐性特点,更是束缚了孩童心灵成长自由,而这样的模式下,虽然生活区的老师的角色内涵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教育的细腻性不够,他们的身份定位于教官和教师之间含混不清;三,托管式管理。这种管理的模式就是生活区由教学职能部门统筹管理,生活区教师由教学区的老师轮班当值。这样的管理模式看起来能够最大效能地发挥老师的能动作用,但是弊端也显而易见。老师在工作中,对学生的生活教育只能按照教学管理的规则来拿捏,这不仅使学生无法在生活与学习中实现孩童身份的回归,更是使得教师的身份无法转化,教育策略错乱失当。

而目前世界最为先进的寄宿制学校管理经验,来自于英国最为著名的伊顿公学的"舍监"管理制度,这所诞生了曾造就过20位英国首相,培养出诗人雪莱、经济学家凯恩斯贵族学校。每年250名左右的毕业生,70余名进入牛津、剑桥,70%进入世界名校。(注1)

他的寄宿制管理及人员权责分工最为科学和有效。他们"舍监"地位相当之高,学校除了校长和教育总长之外就属"舍监"权限最大,他们为学生的一切负责,既相当于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训导员,又相当于学生的精神导师和全责监护人。(注2)这应该是目前世界上最为先进科学高效的寄宿管理制度。

自2009年起,厦门英才学校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寄宿制学校生活区社区化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对寄宿制学校生活区教师的职业范畴及培训策略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在生活区教师的名称定位上,他们提出"儿童发展指导专业教师"这一定义,并以自己办学15年的寄宿管理经验为基础,进行科学有效的工作规范和扎实有效的培训跟进。目前,在教师的职业定畴及培训策略上有了较大的突破。本文将主要引用该学校所进行的课题研究阶段形成成果来阐述寄宿制学校生活区教师的职业范畴和培训策略。

一、"儿童发展指导专业教师"的工作范畴

这是一个解决日常工作中,小学生活区教师做什么的问题。他们的身份比较特殊,既要做好学生的生活护理,又要当好学生的人生导师。他们不但要照顾好孩子的饮食起居,更要面对寄宿儿童中比较普遍的情感抚慰、健康故障、个体发展指导等诸多问题。

(一)重点落实三个维度的生活培养目标。在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中,他认为生活教育具有六大特点: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前进的、世界的、有历史联系的。而这一生活教育的目标如何来来指定?通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生活化解读,应该对等出"生活习惯、生活技能和生活情趣"三个维度的生活培养目标——即如何更好地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掌握常用的生活技能和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

生活领域习惯、技能和情趣的培养与家庭教育的区别就在于,学校教育的科学性。"承替家庭,高于家庭"这是厦门英才学校提出生活教育的纲领性简约解读,承替了家长将学生送入寄宿学校中家长缺失的那一块教育,而高出家庭教育中生活教育目标凌乱、重复机械、漠视儿童成长规律的特点,让学生的习惯养成、技能培养和情绪熏陶得到科学性的、系统性的、人文性的教育。为此,生活区教师日常工作的重心,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关注学生生活的作息规律,饮食习惯,运动爱好;教会学生掌握常用的生活技能——着装穿戴、身体自护、家居常识、待人接物;通过活动的设计和有效落实,使得学生能在活动中获得高雅生活情趣的熏陶。

在课题实践中,厦门英才学校针对每个学年学生的年级特点,提出每个学段学生的生活目标,从生活常识、安全自护和交往礼仪等方面进行目标达成规范,这也成了每位生活区教师管理的具体抓手。

(二)关注儿童各成长周期的生理变化和保健指导。寄宿制学校的学生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学校里,在这一段时间里,绝大部分的小学生要走过儿童期和青春期这个过程,每个过程学生的生理都会发生显著的变化,他们的性教育启蒙也是在这个时期有了需要。作为生活区教师,应当关注儿童各个成长周期的生理变化,并且会根据学生的外显表象和沟通了解,帮助学生做好生理保健指导。

笔者就曾接触到这样的一个案例:某个民办学校的六年级女生谢某在校住宿期间来了初潮,但是孩子害羞不敢跟老师讲,结果在初潮来的那个星期,生管老师没能关注到,大冷天的让孩子用冷水洗澡,导致谢某由此高烧不断,以后每次经期来时都会引发肚痛头晕。由于孩子的常识缺失和老师的疏忽大意,造成了难易弥补的伤害。

所以,掌握儿童发展各个周期的生理变化并且能有相应的保健指导很是关键,对于变声期的如何做好喉部护理、声音保健的教育?青春期如何应对身体出现的变化,男生如何看待性成熟及遗精现象,女生如何做好初潮的应对,经期的护理?面部出现的青春痘、痤疮等问题的处理都应该从科学卫生的角度教给孩子们。

(三)掌握儿童心理健康通识。"孩童心理抚慰"是寄宿制学校生活区教师的又一项重点工作。寄宿制学校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是比较容易激化出来的,由于父母不在身边造成的情感缺位,因为寄宿环境中与他人摩擦而产生的交往焦虑,由于负面情绪没有及时得到排解而产生的消极负担,以及独立面对问题时所带来的不确定感都容易让寄宿制的学生陷入心理焦灼当中。那么,作为寄宿制学校生活区的一名教师,必须掌握更多地抚慰学生的方法,能够根据学生焦虑类型的不同,能够根据学生心理特点的不同,能够根据学生先天接触管道的不同来开展心理抚慰工作。比如父母缺位的心里抚慰就要充当孩子的精神寄托,更多地给孩子释放善意和爱意;交往焦虑的孩子帮助他寻找更多的交际方法,协助他创造良好的交往氛围;有了消极负担的孩子对引导正向思考,引导孩子倾吐表达;容易产生不确定感或者是不安全感的孩子,对给她一些肢体的接触,对进行语言沟通等。

厦门英才学校通过设立心理咨询室,为特殊发展需要的孩子设立心理成长档案等来为孩子的心理成长保驾护航。

(四)良好的家校沟通。

教育使命的实现,是需要整合家长的教育资源才能得以完成。学生在寄宿,并不意味着家长的教育功用不能得以发挥。学生来自于家庭,又要回归于家庭。但这其间,由于寄宿时间所产生的家长孩童间的亲情淡化、家长与孩童间的价值观念不对等、家长对孩童成长的片段式了解都会成为家庭和谐的阻碍。寄宿学校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做好高效精准的家校沟通,高效地做好家校之间的沟通,并不是要把孩子在校期间的大事小情通通告诉家长,并希望家长能够完完全全地解决。让我们在下面这个案例中具体了解家校沟通的要点。

周五的下午,校车送返在即,学生黄某约刘某打架并将其打伤,生活区张老师一边忙着张罗着孩子们搭车、家长接送,一边处理着约架的孩子。由于学校报送校车实名制,黄某必须搭车回家,心火难按的张老师趁着学生队伍没排齐的当间儿,给黄某的母亲打了个电话,言语仓促地说她家的孩子把人家给打了,可当黄某想问个清楚时,送车开始了,张老师含混地要求家长回家一定要狠狠教育孩子之后,挂掉了电话。

周一,黄某的妈妈来到学校,说张老师与其沟通时态度不好,而且对孩子的评价全都是负面的,作为家长她很难接受,希望得到老师的解释。如此一来,张老师懵了,她只是如实反馈孩子的情况并要求家长协助教育,怎么会让家长误解呢?

我们来看着案例,张老师应该怎么做会更好呢?

首先,张老师不应该在心烦气躁的时候给家长打电话,言由心生,心里的焦躁是会影响说话的口气的,而且,在心神不宁,还有别的事忙活的时候显然不是跟家长沟通的最佳时间。谈孩子的问题,必须坐下来慢慢聊,有一个宽松的环境才能更好地沟通,面对面是如此 ,电话交流也是如此。

其次,对于孩子在校发生的问题,一定要一分为二地了解清楚,先判断是否需要借助家长的力量来协助做好教育再进行对话选择。像在这件打架的事情中,可能完全凭借老师的力量就可以解决的,所以并不需要家长的介入。寄宿制学校中,家长的教育形象出现的时机和策略必须是经过推敲的,盲目地借力的结果只能是家长失效,甚至有一些还会导致家长的误解。

当然,这种事情可以在处理事后或处理过程告诉家长,因为作为寄宿制学校,孩子终将回到家庭,只有让父母亲的教育形象在他们成长过程中变得不可或缺,才不会让他们与父母之间出现教育的裂缝。但对话的准备、时机的选择以及对话的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五)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

越来越多的成长案例表明,一个人是否能够感受到幸福跟其成长的氛围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绝大多数人的个性溯源都是来自于家庭。所以,必须让家庭教育成为寄宿制管理中重要的一个部分,充分调动起家庭教育的积极效能,让家庭成为学校教育理念的延伸地。现阶段,我国绝大多数家庭中的父母缺乏智慧的、宽容的、个性化的教育能量,导致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与学校的教育理论相悖驳,对待孩子的成长问题片面化、标签化,解决家庭教育问题想当然或简单粗暴对待等等现象。所以,作为儿童发展指导专业教师,需要调动起家庭参与教育的热情,通过教育者专业细腻的教育观察,对家庭教育症状提出恰如其分的建议。也可以通过融合了家庭参与的教育活动来达到实现教育追求的目的。

在厦门英才学校生活区的实践探索中,他们观察到家庭教育是教育构成的重要部分,孩子在校时间5天,回家时间2天,远途的孩子半个月一个月才回到家。这就使得一个问题非常凸显,就是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亲情交流显得贫乏。父母认识孩子都是截片性的、断层性的,所以当孩子在家庭中出现问题的时候,就特别需要我们全方位地对家庭进行教育指导,以利于家长全面了解孩子,帮助家长做好家庭教育。

(六)常见病防治与基本护理。

孩子寄宿在学校,身体的一些疾病表象反应就比较频繁。孩子要在集体中独自面对身体出现的各种问题,这就需要生活区的老师必须关注到孩子身体方面的细微变化,并且会判断症状并对学生进行前期的基本护理(按照国家规定,寄宿制学校必须设有医务室,诊断及治疗由医务部门负责。)这边的常见病不仅仅指单个孩子的身体健康状况,还指容易在群体生活中发生的传染疫情。

在课题实践中,厦门英才学校生活区编撰专门的工作指导手册《副班主任工作手册》,针对常见病等问题做了专项的知识普及。专门设定《学生就诊用药须知》、《学生宿舍及用品消毒制度》、《传染病的分类》以及《儿童常见传染病的检疫及隔离时间》等相关内容。

(七)特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作为寄宿制学校的生活老师,是必须要学会设计一定形式的课程来辅以自己的教育策略的,针对自己楼层建设的需要进行团训拓展等活动。在厦门英才学校,他们独立摸索出《生活区主题文化课程》和《生活区活动类课程》两套校本课程体系,两套课程内容注重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资源的相融合,一个是以楼栋为单位的课程设置,以学期探究为一个时间段,两年为周期。整套体系分为环境文化、晨练活动、主题活动、POI探究、周末活动、果蔬种植等;另一个则是以完整六个楼栋为同一系列,同样的课程内容,逐级深化孩子的运动技能习得、防震防灾自救自护知识的掌握、交际交往的技巧运用等内容。

二、"儿童发展指导专业教师"的培训策略

我们所进行的生活区教师队伍建设主要从个体、团队和回归等三个方面进行培训的落实,并尽可能将培训系统化,使之成为区块可以循环使用、要求可以螺旋上升的教师专业成长课程。

从内容上来看,培训分成三个部分,第一是激发个体。个体是实现成长最为根本的因素,只有个人得到释放和提升,才能够真正保证工作水准的提高;第二是砥砺团队。团队是工作推进的整体保障,充分开掘团队的凝聚力和协同工作能力,团队智慧共享,彼此相携,共同成就;第三是本位回归。回归是发展的阶段性需求,任何工作的开展和生命的发展都必须在前进阶段有所反顾,才能使得工作节奏明快和谐。

从时间上来看,培训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外部激发为主,实现队伍建设的意识唤醒;第二阶段,由内部培训为主,实现队伍建设的自生再造;第三阶段,由个体成长为主,实现队伍建设的个性创新。

(一)激发个体。如何能够达到"儿童发展指导专业教师"的标准,个人的认知到位和水平的提升显得尤为重要,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我们开发并实践了以下几种方式。

1、建立个人档案,关注系统成长。以"儿童发展指导专业"为方向,从"规划版块、教学版块、学习版块、研究版块、反思版块、评价版块、活动版块、社区化建设版块、管理版块和指导版块"等十个版块来建立装饰专业成长档案。从近处看,将老师们的成长点滴一一收录起来,让每个人成长的脚步清晰可见。教师们每周的思考、每个月的案例故事、每次的读书心得、每篇的教育论文都收录其间,成为教师们成长的"知识仓库"。从远处看,老师们有了可以追寻的职业发展目标,为职业化发展铺就远行的"长轨"。

2、保证业务写作,提升理论水平。充分的思考与写作是提升一个年轻教师教育智慧的重要手段,在培训中,从学习笔记的规范,到每周学习反思的撰写,再到活动方案的推敲修订,最后到学年主题论文的缴交,都形成一个思维的系列,从文字的雕琢上确保生活区教师教育理论水平的积累。

3、自寻草根课题,科研解决问题。小学部生活区全面推进"草根课题"的研讨,研讨定性为"微型校本课题研究",立足于各自所带学生的综合特点开展课题研究,重在使用科学的办法进行研究,旨在查找工作中可以改善和突破的方面,强调问题的改善和解决。"草根课题"的开展不仅锻炼了每位教师的教育实验研究能力,而且从根本上解决了一些久而未决、小而不决的问题,全面推动了生活区的教师专业成长。

(二)砥砺团队。个人的成长只有融入到团队当中,才能汲取群体智慧的营养。课题研究实践中,注重团队的打造,开发团队协作的潜能,统归团队的集体攻坚方向,在课题实践前期,快速打造学习型团队。

1、成立讲师团队,进行系列培训。以教学区经验丰富、工作成效显著的班主任为班底,成立讲师团队,每周对教师进行3个晚上时长70分钟的培训。内容涉及"小干部培养、特殊生教育、学生管理常规、家校沟通、学生青春期教育"等专题,每个专题分低中高三个学段进行。

2、组成师徒对子,帮扶青年成长。为新晋的副班主任寻找搭班的师父,成为师徒对子,每一个"徒弟"利用晨会的时间段到班级参与管理,向有经验的班主任学习学生管理的办法。"徒弟"的"生活指导课"、活动方案、活动策划都必须由老师指点方能实践,"师徒结对"的方式从根本上解决了年轻老师的工作盲目感,更快地适应岗位要求。

3、发挥群体优势,进行个案研讨。针对工作当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研讨,如学生个体案例分析(情绪、心理等问题)、工作技能研讨、家校沟通等问题。楼长成为研讨的组织者,提前制定内容,研讨时间,研讨地点,并对每次会议过程进行完整记录。

(三)本位回归。本位之一,是工作层面,生活区作为寄宿制学校的特色区域,其工作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如何落实才能够在研究当中不至于背离生活教育的范畴;本位之二,是人性层面,特殊的工作岗位和工作时间,必然导致"儿童发展指导专业教师"是一群特殊的工作群体,尊重人的本源性需求,培训上多以引导关注,才能释放工作压力,触发工作激情。

1、细化工作标准,提高教育智慧。对生活区工作的各个时段标准进行细化,并以副班主任一天的工作为例,明确具体工作的时段,解决"应该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的问题,并且从教育理论的角度和寄宿教育的特点来解读每天的工作,以《副班主任一日工作常规》为细化进行培训和工作要求。

2、特色技能培训,开展跨行学习。生活区工作缤纷多彩,所以就需要教师一专多能。于是,在理论学习和技能引导的基础上,开展特色学习。有"宣传海报中美术字的撰写"、有"Photoshop作图知识讲座"、有"以'你在为谁工作?'为题的励志演讲"、有释放身心的"瑜伽课程"。多样的培训不仅提高了教师们工作的能力,而且提升了老师们的素养。

3、听取名家讲座,完善综合素质。生活教师团队工作的多维决定了教师必须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社会阅历,为此,培训特地为教师们准备了两堂比较高端的课程,一是由外聘讲师带来了形象与礼仪课程——《你的形象价值百万》,另一个是由国际金融理财师带来的金融课程——《巧用理财实现完美人生》。课程为老师们的形象设计、交往礼仪、理财常识和人生规划等方面都起到了非常好的指导作用。

4、户外培训拓展,释放生命激情。开展了多样的主题户外拓展培训,通过"拍手歌律动"、"抓手指游戏"、"星光大道"、"催眠放松"、"情感释放"等一系列的活动互动,新颖的培训方式帮助老师们释放出了内心的真实情感,增加伙伴间的真诚、信任、合作。

5、外出考察交流,吸收外部营养。为生活区管理团队和教师队伍创设各式各样的外出培训学习的机会,围绕"生活区师资队伍的构建"进行专项多次的考察学习。

"个体、团队和本位"的交叉作用,使得生活区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在承启方面得益显现,在课题实践的一年多时间里,课题实验区的教师迅速成长起来,整体的服务质量和团队协同工作能力得以大幅度的提升,为寄宿制学校的生活区培养合格高质的"儿童发展指导专业教师"。

注释:

第6篇

【关键词】留守儿童 社会交往 原因探析

【中图分类号】D4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3-0200-02

“留守儿童”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末民工潮的衍生品。随着岁月的推移,我国第一批留守儿童已经成年。根据当前已有研究,许多留守儿童由于童年时代缺乏父母的陪伴与教育,他们成年后的各方面能力与那些正常成长的人有一定差别。其中,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便不如正常成长的人。本文试通过两个留守儿童案例去了解影响他们社会交往能力的原因。

一 案例

个案一:马××

1.马××的个人基本情况

马××,女,10岁,小学四年级,崇左市龙州县金龙镇贵平村垌平屯人,就读于贵平村总后希望小学。学习情况:较差;身体健康状况:良好;兴趣爱好:看电视、看书;人际关系:差。

2.马××的家庭基本情况

第一,父母外出打工情况:马××的家庭成员:父亲、母亲、爷爷和本人。父亲今年34岁;文化程度:小学二年级。父亲在她出生刚三个月时就开始外出打工,打工地点一般在南宁、崇左、龙州等临近县城,主要从事开采、搬运石头、替人搬运木头等短工。每个月收入300~600元之间。他没有到广东等地打工的原因是在马××1岁时,他从山上掉下来,膝盖骨摔碎了,走路不方便,因此只能在邻近的县城打一些短工。父亲隔三四个月回家一趟。马××几乎不与父亲通电话,因为父亲没有手机,家里也没有电话。父亲回家后对她的学习不过问,我们问他为什么不详细过问女儿的学习,他说自己不懂。

第二,家庭经济情况:马××家境非常贫困,全家四口人住在一间60平方米左右的破木屋里,墙壁用茅草、稻草等围成,分为四部分,一个客厅兼饭厅,两个房间(一间是爷爷的,另一间是她和父母的),一间厨房。家中主要劳动力是母亲,母亲在家耕种两亩半地,主要种植玉米、大豆和木薯等,年收入300元左右。父亲一般是过年带回一两百元,平时三四个月回来一次,留下四五十元。

我们去调查时,正遇上他们家收获玉米和大豆,据她母亲介绍,玉米一共有300斤左右,大豆有70斤,他们平时就是靠卖玉米、大豆来换钱再买米、盐、油等生活必需品。

第三,监护情况:马××的监护人是她母亲和爷爷。母亲:越南人,今年35岁,文化程度:小学五年级。爷爷,今年78岁,健康状况一般,主要是帮家里放牛。平时主要由母亲管理她的学习和生活,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如生病等)也主要是由母亲照顾。平时赶圩也是母亲带着她去。马××平时在家与母亲聊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如家务、邻居的事等。对于她在学校中的情况,母亲并不是很了解,当我们问她母亲是否知道她的学习成绩时,她母亲说不知道。说马××没有把成绩表拿给她看。她母亲还表示,等马××读完初中以后就让她出去打工以减轻家里的负担。当问到喜不喜欢妈妈时,马××说喜欢,因为妈妈不骂人。

3.马××的学习生活情况

第一,马××的学习情况:马××的学习成绩偏差,除了学前班的时候语文考了80多分,数学考了90多分以外,从一年级开始,学习成绩都在五六十分,在班上倒数第一二名。问她学习成绩为什么不好,她回答说是上课听课不认真。问她作业不会做时会不会问妈妈,她说很少问,因为妈妈也不知道。一般是问学校的老师。

第二,马××的家务劳动情况:马××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强,她是家里非常重要的劳动力,平时除了自己洗头、洗澡、收拾自己的东西以外,还包揽了家里的大部分家务,如扫地、做饭、洗碗等。还帮妈妈种玉米、掰玉米、锄草等,据她母亲说,她曾经因为干活太累而哭。我们第二天对她进行深入访谈时也发现她确实是一个非常懂事的孩子,她拨玉米籽、晒玉米、菜,甚至挑水,这些活她干得非常熟练,看得出她平时经常做这些家务活。

第三,马××的社会交往情况:在平时生活中,马××接触的人主要有爸爸、妈妈、爷爷、老师、同学、邻居等。据她本人介绍,她在学校里和同学相处得并不愉快,在班上,她只有一个要好的朋友,其他同学基本上不喜欢与她接触,问她原因,她说同学们嫌她太穷了、太丑了,都不愿意和她玩,遇到不开心的事通常都是一个人闷在心里。我们注意到当她说这些话的时候,她的表情非常忧伤。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她不是很善于与人交流。同学们说,他们不喜欢和马××玩是因为她经常不洗澡,衣服也好几天才换。我们第二天去她家时发现她穿的确实是前一天穿的衣服,头发也有一个星期没有洗了,经过了解我们才知道,她家连香皂、洗发水都没有。

第四,马××对未来生活的理想:为了了解她的学习动机,我们问她长大后有什么打算,她说长大后想去打工,问她为什么想去打工,她说打工可以赚钱。

4.父亲外出打工对马××的影响

马××认为父亲外出打工好,希望父亲在外面打工,认为这样可以赚很多钱。问她爸爸对她的学习各方面有没有影响,她说没有。

5.马××本人及家庭存在的主要困难

马××在生活中的主要困难是家境贫困,这主要是由于其父亲腿有残疾,在外出打工选择工种时受到很大的限制,这直接影响他的收入;另外一个原因是家里的田地不多,且

多为旱地,只能种植玉米和大豆等经济作物,无法种植水稻。

最后一个原因是由于其母亲是越南人,没有本地户口和身份证,因此,当她父母想在家庭农副业方面进行投资时却无法从银行贷到款。

家境的困难使马××的物质生活非常匮乏。她几乎没有零花钱,即使有,也是卖家里的破烂存下的。她的衣服一半以上是邻居给的。她家没有电视机,平时都是到邻居家看电视。冬天只有一双布鞋和一双拖鞋,夏天一双凉鞋和一双拖鞋。除了课本以外没有一本课外书,连书包也是别人给的。

个案二:农××

1.农××的个人情况

农××:女,11岁,小学四年级学生,崇左市龙州县金龙镇贵平村垌平屯人,就读于贵平村总后希望小学。学习情况:优秀;身体健康状况:良好;兴趣爱好:唱歌、跳舞、看书、看电视;人际关系:良好。

2.农××的家庭基本情况

第一,父母外出打工情况:农××的家庭成员包括:父亲、母亲、爷爷、奶奶、本人和妹妹。父母在她一岁时就开始外出到广东打工了,一般是过年回来一个星期左右。平时父母一个月打一次电话回家,和她讲在外面打工的事情,询问她学习生活方面的情况和家里的事情。她平时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

第二,家庭经济状况:农××的家庭经济状况还算宽裕,父母外出打工每个月收入在1600~2000元之间。家庭经济收入主要来自父母打工的工资,另外,爷爷奶奶种一些玉米、黄豆、花生等经济作物(一年大概收入700元)补贴家用。

第三,监护情况:农××的监护人主要是爷爷、奶奶和姑姑。爷爷:男,67岁,初中文化,健康状况良好。奶奶:女,65岁,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健康状况良好。姑姑:女,27岁,初中文化。农××的监护人对其管理较细致、到位,他们给农××制订了作息时间,严格要求她9点半左右睡觉。爷爷奶奶对她抱有很大的期望,经常鼓励她好好学习,将来考大学,他们对她的学习情况也都了解。爷爷奶奶还经常给她灌输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礼仪、规范等知识。农××平时也和爷爷奶奶聊天,聊家里的事情和学校发生的事情。

3.农××学习生活情况

第一,农××的学习情况:农××是学校表现非常不错的学生,学习成绩一般排在全班一二名。老师对她的评价是:学习认真刻苦,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纪律,尊敬老师,对人有礼貌。

第二,农××的家务劳动情况:平时,田地里的农活都是爷爷、奶奶和姑姑做,她主要做一些家务活,如烧水、做饭、扫地、洗碗、喂猪等。有空时她会看电视,和邻居的伙伴一起玩。

第三,农××的社会交往情况:农××在学校与老师、同学相处得都很好,经常和老师交流一些学习上的问题,老师也关心她在家的情况。在学习上遇到不懂的问题时,能主动向他人请教,遇到不开心的事情也向他人诉说。伙伴们对她的评价是勤奋、刻苦、谦虚、待人好,不随便说别人坏话,性格活泼,兴趣、爱好广泛。

第四,农××对未来生活的理想:问到她将来想做什么时,她回答说想好好读书,将来当老师,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的生活。

4.父母外出打工对农××的影响

父母外出打工对农××的心理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很大,主要是因为有爷爷奶奶和姑姑的关心和细致的照顾。

二 案例分析

1.对两个个案的具体分析

以上两个留守儿童都居住在同一个村子、同一个屯,在一所学校、同一个班级,但是两人无论是在村里还是在学校,所受到的待遇和评价却大不相同。个案一马××在老师和同学的眼里是一个差生,成绩差,与同学相处不融洽;在邻居眼里,马××虽然勤快懂事,但不爱说话,对人也不太懂礼貌,老师、同学和邻居的这些态度无形中也影响了马××对自己的认知,在调查人员给她做一份调查问卷时,她填完后交回来,然后小心翼翼地问调查人员:“我是不是又做错了?”在她意识中,“做错了”似乎已成为周围所有人对她的评价。

而个案二农××,无论是老师、同学还是邻居,都对她给予了很好的评价,认为她学习成绩好,有礼貌,和同学相处融洽。是同学和伙伴们的榜样。据我们了解,农××在学校也深受老师的喜爱和同学的欢迎。因此,在和调查人员的沟通时,她的语言表达也比较流畅,显得活泼大方。

2.影响两个留守儿童社会交往的因素

通过对两个留守儿童的调查资料的分析,我认为影响她们社会交往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这是最主要的方面,在学校里,学习成绩好的儿童会得到老师更多的关注,而老师对学生的态度往往会影响其他同学对这个学生的态度。此外,学生的家长也会叮嘱自己的孩子多与学习成绩好的孩子玩耍,这样,相对于成绩差的留守儿童来说,学习成绩好的留守儿童在学校无疑处于优势地位。

第二,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儿童的喜好一般都是非常直接、感性的,因此外表的吸引力在儿童的社会交往中占重要位置。在上述的个案中,同学们不愿意和马××交往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马××的卫生习惯差,经常不洗澡、不换衣服,因此同学们不愿意和她一起玩耍。而我们在调查中也发现,相对于马××来说,农××的穿着确实非常整洁、美观。

第三,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包括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的氛围、生活习惯等。尽管农村的孩子比较淳朴,对贫富差距不那么敏感,但由于社会交往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交换,因此一般而言,家庭比较贫困的儿童在社交中往往处于劣势地位,而家庭氛围往往会影响留守儿童的性格和他们关于社会交往的态度。

第四,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对留守儿童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非常关键,从上述案例可看到,家庭教育到位的孩子因为懂得人际交往的一些基本的礼仪、规范,所以与同学交往比较顺利。也往往因为懂礼貌而受到教师、邻居的好评。

参考文献

[1]张德乾.农村留守儿童交往问题的实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12):3714~3715

[2]叶敬忠、詹姆斯·莫瑞主编.关注留守儿童——中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第7篇

(一)后进生

“后进生”是指那些进步比较慢、水平比较低的学生。后进生可分为三种: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行为习惯差的学生、学习成绩差和行为习惯差———“双差”的学生。

(二)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是指教师认识并赏识学生的才能,从而使学生增强自信、主动发展的教育方式。需要注意的是赏识教育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方法。

二、教育案例

(一)案例对比

一天,一位校长在校园里看到出了名的后进生王某在用泥块砸同学,他当即制止了王某,并令他放学后到校长办公室。

(二)案例分析

同样的问题,不同的校长用了不同的方法解决。情景一、二可以说形成了鲜明地对比,这不禁让我们陷入反思。在情景一中,虽然陶校长面对的是经常犯错误的小男孩,但是他并没有严厉地处罚他,而是挖掘他身上的优点,通过先后奖励他四块糖果的方式,让他深刻地认识到自身的错误。虽然没有严格地说教,却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达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理论基础

赏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是建立在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基础之上的,具有一定的理论支撑。斯金纳认为,人的某种学习行为完全取决于先前的这种学习行为与因强化而建立起来的刺激之间的稳固联系,强化可以使人在学习过程中增强某种反应重复的可能性。任何学习行为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报偿。如果学生因学习而得到了某种强化,例如得到好成绩而受到表扬等,他就会有较强的学习动机;如果学生的学习没有得到强化,就会有很低的学习动机甚至没有学习动机;如果学生的学习受到惩罚,如遭到老师或同学的嘲笑,则会产生避免学习的动机。赏识教育就是对强化理论的充分运用。教师运用赏识教育,能够合理地增加正强化,利用负强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改善他们的学习行为及结果。

四、赏识教育的具体措施

转化“后进生”对实施素质教育、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中实施赏识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后进生。不是说其他学生不需要赏识,而是后进生更需要赏识,本文主要探讨关于后进生的赏识教育问题。

(一)领导方面

1.树立赏识教育的管理理念。学校领导要做到言传身教,理解实施赏识教育的重要意义,经常学习相关的理论,思考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工作成败的原因,树立赏识教育的管理理念;用赏识的理念管理教师,并倡导、鼓励教师实施赏识教育。

2.落实赏识教育的相关工作。学校领导要认真落实、安排赏识教育的相关工作。定期组织班主任开展如何实施赏识教育演讨会,举办以赏识教育为主题的报告会,展示成功案例,交流、积累经验。

(二)教师方面

1.树立赏识教育的理念。教师作为教育者、管理者,赏识教育的落实关键在于教师。这就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赏识教育观念,不断更新理论知识,并将理论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2.关心、了解后进生生,发现学生的优点。日本心理学家多湖辉曾说过:“在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潜能,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宇宙的潜能隐藏在每个孩子心中。”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学生潜能的“慧眼”。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我们可以知道,学校里所谓的后进生,只是语数两种智能偏差一些,但不代表他们在其它的智能上没有天赋。教师可以挖掘学生其它方面的潜能,利用赏识强化学生积极的行为表现,并使之稳固化。这就要求教师多与学生接触,多了解学生,有的放矢地实施赏识教育。

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施赏识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不会接受、信赖教师。教师可以通过尊重学生、信赖学生、一视同仁地对待学生、多给予学生关心与帮助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4.创设赏识教育的环境和氛围。教师可以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捕捉、积累赏识教育素材,以课堂教学为主,实施赏识教育;以丰富的课外活动为辅,深化赏识教育,为每一个学生搭建展现自我的平台,创造赏识教育的契机,营造赏识教育的环境和氛围。

5.促进家校合力,共同实施赏识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都很大,想要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就必须促进二者相互配合,形成一股合力,赏识教育也不例外。这就要求教师传授家长赏识教育方面的知识、方法,定期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总结经验,形成家校合力。

五、实施赏识教育的注意事项

第8篇

一、细化培养目标

习惯的养成往往起源于看似不经意的小事,正是这些一件件看似不经意的小事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因此,小小的习惯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培养习惯在教育中属于养成教育,多年的德育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养成教育起点要“低”,坡度要“小”,要求要“细”,内容要“实”。基于学校的培养目标,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我们构建了学校“养成教育层级管理目标体系”,明确了具体的养成教育目标,帮助学生在做每一件小事的同时养成良好的习惯,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制定不同的计划和目标,以一年级为例:

1.纪律目标

(1)按时上学,不迟到,不早退,有事请假。

(2)准备好学习用具,课上认真听讲,不随意走动,不随意讲话。

(3)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学习。

(4)上课铃声响,快步走进教室,安静坐好。

(5)在教学楼内保持安静,不在教室、楼道内追逐喧哗,上下楼梯靠右行。

2.礼仪目标

(1)穿戴整齐进校园,主动向老师问好。

(2)课上发言先举手,老师提问起立回答。

(3)课间活动讲秩序,遵守游戏规则,不拥挤吵闹,懂得互相礼让。

(4)上下课全体起立,向老师行礼。

(5)学会使用文明用语。

由于一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校园不久,认识能力和识辨能力都比较低,学校需要给一年级的学生制定具体细致的要求,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从一点一滴做起,从一年级慢慢深入,从小培养良好的习惯。小学是一生教育的基础,良好的习惯是成就一番事业的基础,可以说,小学期间良好习惯的养成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为教师,我们必须高度重视。

二、抓好起始年级

五一小学把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工作的重点,尤其低年级是重中之重,因为对于任何事情而言,好的开端意味着成功了一半。我校在对低年级的习惯培养计划中,对习惯培养进行了细化,有劳动习惯、读书习惯、卫生习惯、锻炼习惯等等,在不同的习惯中再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同时,学校也会组织教师培训,每年暑假期间,新任一年级教学工作的教师都会参加一年级教师培训活动。在培训期间,多年从事低年级教学工作的教师会从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和新入学学生的管理等方面向大家作经验介绍。培训工作思想明确,要求具体,典型引路,形式新颖,帮助新任一年级教师快速了解学生情况,制订新入学学生的习惯培养计划,树立明确的目标,奠定扎实的基础。

培训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很多新任一年级教师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就开始了“习惯培养”的研究和实践,内容涉及方方面面,从学生的学习,到生活,到礼仪,到举止。通过学习理论,加上案例分析的辅助作用,让学生了解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并将理论付诸于实践,在实践中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逐步掌握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帮助学生在各个方面养成良好习惯。例如在课堂上要积极举手发言,回答问题要声音洪亮,课间遇到老师要敬礼,从小养成尊敬师长的好习惯。习惯的养成,须从低年级抓起,低年级犹如建屋的地基,如果打好了基础,良好的行为习惯必将持续下去,从而影响人的一生。

三、关注课堂教学

课堂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主阵地。我们要求教师把教学与培养学生的习惯有机结合起来,每个学科在学期初都要制定符合本学科的习惯养成目标,将其融入到学科教学当中。例如在数学课上,为了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习惯,数学教师在学期初制定了关于认真细心的奖罚制度,以小红花作为鼓励,期末时根据小红花的数量评比出“最细心的小花”。此外,为了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各年级教师重新修订了课堂常规细则,提出了“课堂常规五要求”,开展“好习惯伴我行”等活动,从而培养学生专心听讲、主动发言、认真作业和自主学习的习惯。并且针对这些要求也进行了进一步细化,例如针对说话能力的培养,不同学段分别提出了“敢于表达”“妙语连珠”“能言善辩”的要求,这种阶梯式逐层递增的培养方式帮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提高能力。

四、加强专项训练

养成教育作为一种教育过程,它不是一蹴而就的即刻形成,而是需要漫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处理好过程持续性和内容灵活性的关系,实现养成教育的不断创新和深化,是实施养成教育的关键。我们认为,坚持开展一系列的专项主题教育活动,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参与中深化认识,践行规范,能够达到养成教育与实践活动的有机统一。

德育活动的主题是统领整个活动的灵魂。针对养成教育的重点内容,我们开展了不同主题的德育活动,这些活动帮助学生培养美好品德,养成良好习惯。例如“扬中华美德,做幸福少年”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三月感恩活动”帮助学生学会感恩;社区敬老活动让学生学会了尊敬老人、善待老人。每次主题教育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开展各类评优活动,诸如“爱心小天使”“志愿服务好队员”“环保小卫士”等,在评选中推优促进,鼓励学生积极投入,激励学生超越自己,完善自我。通过学校开展的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在活动中陶冶了情操,更能让学生沉浸在活动中的同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指导家庭教育

习惯的养成不仅仅在学校,家庭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在与家长的沟通交流中,我们发现,家长往往十分关注学生的智力发展,常常以分数来判断一个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情况,却忽视了习惯的培养,换言之,家长还不太重视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针对这一问题,我校采取了一些措施来指导学生在家庭中的教育,我们把校报、网络、家长信作为家长和学校沟通的平台,使家长能和学校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帮助家长认清培养学生正确行为习惯的重要性,了解学校行为习惯培养的目标、内容和主要方式,以期对家庭教育有所借鉴。此外,学校定期邀请专家为家长开展专题讲座,帮助学生家长扭转思路,并向家长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便于开展家庭教育。在多种形式的对话平台中,家长及时了解了学校理念、教育方式,并能配合学校做好教育孩子的工作。实践证明,教学工作一旦取得家长的支持,就会变得更为容易和高效。

第9篇

[关键词]后进生 沟通 关爱 转化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330094

【案例分析】高一升高二时中途笔者接手了一个班级,发现班里的小亮整天没精打采,上课时常睡觉,看见笔者巡课了也就稍稍改变一下坐姿。第一次跟他谈话时,他就丢下一句话:“想要我学习,除非你拿枪逼着我。”一查小亮的信息:农村低保户,父母离异,跟父亲生活,成绩最好时曾考过班级第十名,最差时班级倒数第三名。怎样把这任性且不幸的学生唤醒呢?他填写的学生信息采集表上父亲的号码是空号。小亮之前的班主任抱怨:小亮父亲从不过问孩子情况,整一年只来学校参加了一次家长会。母亲另嫁,在市区一市场工作,留有电话。笔者几经周折与其母亲联系上。与其母亲的多次交流,笔者了解到小亮的生活情况,父亲酗酒,且有暴力行为,缺乏责任心导致离异,长期与父亲生活的小亮也就有了在彷徨中自我毁弃的表现。通过与笔者的多次交流,小亮母亲得到了很多关于小亮积极的信息,并主动请笔者中间联系,表达了只要前夫同意,孩子愿意,她可以提供生活住处和必要的学习环境的意愿。得到了小亮母亲的支持,笔者看到了希望,也有了下阶段具体实施方案的保障。经过精心准备,笔者分别以“生活的现实”“男子汉自我形象的塑造”“对父母的婚姻的认识”“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及“改变现状的可能与方法”等为主题分阶段与小亮促膝长谈。小亮的思想状态慢慢有了改变,也有了些进取姿态。但笔者知道在原有的环境中要想其根本转变是很难的,“五加二等于零”:笔者五天对他的鼓励比不了其父亲两天灰色的“熏陶”(家长酗酒及酗酒后的暴力)。笔者反复与小亮父亲、母亲作交流,终于为小亮争取到高中最后的两年与其母亲生活。新年笔者给小亮送去书包、文具和稿纸等学习用品,勉励其万象更新。针对小亮基础薄弱,笔者一面激励其自强,对其作业严加督查,一面积极联系相关教师予以辅导,笔者所执教的历史科目,他的作业一直坚持面批、个别辅导。一段时间来,小亮学习劲头足,成绩、纪律均有明显的改善。但好景不长,一次调研考试中小亮名次再次大跌,难道是他的实力不济吗?笔者迅速与其母亲联系了解情况。可未等笔者开口,小亮母亲就向笔者投诉,说小亮从父亲那搬到她这里,刚开始学习确实认真,劲头也足,自己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但最近一段时间小亮很晚才回来,问他就搪塞,一次在家门口的游戏室里看到了他的身影,说他两句时还有情绪,本来想告诉老师但又不好意思。知晓了相关信息后,当晚笔者就决定去他母亲处家访。晚八点时笔者终于等到了他,开始了一场持续两个半小时的谈话。小亮从进门时的愕然到面对笔者时的羞愧,再看到他真诚地向母亲道歉的情景,疲惫的笔者又看到了希望。这件事后笔者更关注他学习、生活的细节,比如采取设置家庭作业联系簿、电话抽查到家时间等措施,抓紧对其常规的督查。经过一段时间的矫正,小亮的成绩稳定在班级的前十名,与同学交往中更显成熟大方。后来参加高考,成绩超过本科分数线,考入了自己心仪的学校。

从分班时班级的倒数第三名到高考成绩超本科分数线,小亮的巨变让笔者欣慰不已。回顾转化小亮工作的点点滴滴,笔者感触颇深,几点思考,与大家共勉。

一、遇到问题学生,如何打破师生沟通壁垒

从最接近学生心灵的人和事入手,收集有效信息,熟悉学生的点滴,抓住学生心理的温暖与脆弱之处,打开其心灵之窗。而不是凭借学生信息库里的“农村低保”“父母离异”“成绩巨大反差”等敏感信息贸然跟学生交流。

二、遇到问题家庭,如何有效实施家校合作

每一个不幸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不幸的家庭。小亮父亲的失职,曾让笔者失去希望,但其母亲对孩子的关注让笔者增添了一份信心。贸然介入学生的家庭事件是不明智的,但在学生的发展、前途、命运的理性分析判断面前,适当介入也是一种方法。没有家庭教育支持的学校教育是苍白无力的,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应是我们教育工作的一条准则。

三、宽容与等待是教育转化的必经之路

学生的成长需要我们督促、呵护,更需要我们的宽容与等待。小亮成长过程中受到多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出现一些行为偏差。教师与家长不应弃之不管或简单训诫了事,应及时采取一系列温情又不乏有力的措施,效果明显。同样小亮转化过程波折,也告诉我们做教育工作寄希望于一步到位是不现实的,也是浮躁的表现。教育学生是反复的过程,考量的是教育工作者的耐心、信心、决心及智慧。

第10篇

1.1部分民办高校法制教育针对性不强,法制教育体系不健全,法制教育内容形式单一由于民办高校办学时间段短,对法制教育重视不够,尚未建立专门的法制教育师资队伍,法制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知识参差不齐。目前,绝大多数学校的法制课教师基本上是由思想政治课教师和辅导员兼任,一方面缺少必要的法学理论和法律知识,另一方面又缺乏实践经验,大部分仅依靠自学掌握的一些理论知识和一些简单案例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当遇到实际问题时,就显得束手无策,教学质量大打折扣。民办高校的法律基础课作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主要形式,其内容简单,形式单调,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仅仅学习法制理论知识,没有结合高校典型案例分析,导致学生认为法律与自己无关,甚至离自己很遥远。

1.2学生法制观念淡薄,法律知识薄弱大部分学生由于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法制观念淡漠,一方面表现在部分学生对法律的公正性和权威性持怀疑、不信任的态度。另一方面表现在大学生缺乏权利观念,当自己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积极主动地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例如打架、盗窃案件、恶性杀人伤害事件、、传销、利用网络媒体进行恶意跟帖、利用组织破坏法律的实施等时有发生。他们的思想和心智还没有完全成熟,当面对社会的种种现象时他们缺少理智的判断,往往容易冲动走极端,悔恨终生。

2加大法制教育的力度,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2.1做好高校法制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工作法制教育理论课作为一门极具专业性和实践性的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法制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法制教育理论课肩负着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教育和保障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使命,有着其他专业课不能替代的作用。但是从目前的教学现状看,高校法制教育理论课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教学效果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一些民办高校忽视了法制教育课的设置。做好高校学生法制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工作,需要深入研究,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认真研究学生的思想问题,组织好教学,同时开设相应的选修课,形成与必修课配套的结构合理、内容互补的课程体系,以更好地增强法制教育课的时效性。制定合理的法制教育课程实施计划,进一步发挥课堂教育主渠道作用,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

2.2加大法制教育的力度,深入开展法制教育宣传工作在高校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时,还必须加强法制教育。高等教育应该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责任意识,教会他们勇于承担应负的责任,对社会负责,对自己负责。由于部分高校的法制教育不扎实,未能深入人心,在学生中会产生一些违法行为,甚至会造成严重的后果。2008年汶川地震,全国人民一方面都沉浸在无限的悲痛中,另一方面都担心是否会再次发生地震或余震,政府和高校都在积极关注,想方设法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可是西安某高校学生张某不仅仅对地震灾区没有正确的认识,还用自己掌握的计算机技能在网上散布谣言,引发市民恐慌,影响学校教学秩序和社会稳定。这种做法是自身行为的肆意放纵和社会责任感的严重丧失的表现,社会影响恶劣,造成的后果极其严重,他也会因此而付出应有的代价。一些案例中的相关人员虽然付出了应有的代价,但作为学校和教育工作者,也应进行深刻的反思,进一步认识高校加强法制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全校学生形成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良好风尚。

2.3提高辅导员的法律素养,使法制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辅导员应注意自身法律素养的提高,任何管理岗位都应树立起法治的思维,因此,要学会利用一切机会,学习法律的相关知识。我校也为辅导员提供了这样的机会,例如,利用各大高校的特殊案例,为全体辅导员开展关于法治观念和安全防范意识的讲座,普及《治安处罚法》等法律法规,从而增强了全体辅导员的法律意识和整体防范能力。

2.4建立完善预警机制是处理好各种突发事件的有效手段未雨绸缪,应当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防患于未然才能把各种突发事件的损失和影响降到最低限度。我校在这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成效也是显著的。第一是制定了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保证及时、有序、高效地应对和处理突发事件。做到统一领导、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协调处理。第二是学校制定了辅导员处理突发事件操作流程,以便更好地指导辅导员在遇到突发事件后怎么有效、及时处理问题。第三是学校经常组织辅导员参加突发事件模拟演练和培训,进一步提高辅导员应对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第四是建立了安全隐患信息员制度,畅通信息报送渠道。第五是建立了突发事件报告制度,使学校在第一时间了解和掌握事态发展情况,以便作出科学、有效的应对措施。第六是加强了辅导员对矛盾纠纷排查工作的力度,注重发现和处理各种影响稳定的因素。今后随着形势发展的要求和工作的深入开展,目前建立的预警机制还需要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使之更加科学,更加有可操作性,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2.5发挥新型媒体的影响和教育作用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同样也应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他希望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继续做好以宪法为核心的国家基本法律法规知识宣传,把法律法规、法治建设资讯、热点社会问题法律解读和法治舆论引导等作为法制宣传教育的重要内容,最大限度地传播法律知识和法治理念。我校结合“六五”普法工作实际,发挥互联网等新媒体表现形式多样性的优势,及时、全面反映依法治理开展情况和取得的成效。高度重视、积极利用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形式,着力打造高校较强影响力的普法网站、普法官方微博、官方微信。

2.6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法制教育环境要求学校把主题教育活动与师生党员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结合起来,与校园文化建设、学生党团组织建设、班级建设等结合起来,精心安排主题班会等活动以及座谈交流、法律知识竞赛、法律演讲、书画征文、国旗下讲话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并组织和邀请专家学者、党政领导、英雄模范人物等到校进行法制讲座和演讲,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宣传革命历史和光荣传统,引导广大师生共抒爱国情怀、共话祖国新貌、共享国庆喜悦,增强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

2.7建立“家长联系制度”,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共同做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一个人一生中要接受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教育,受学校的教育非常重要,但一个人接受的家庭教育可能会影响他的一生。大学生虽然在校学习,但是不能脱离家庭父母的教育,学校与家庭配合对学生的教育非常必要,收效也十分显著。我校和家长建立联系制度,能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影响学业的个案逐渐减少,独生子女对学校的理解多了;自理自律意识强了,有效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多了;心理原因诱发恶性事件少了,家长与辅导员主动联系的多了。

3法制教育初现成效

3.1学生的法制观念得到了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法律素质提高,他们进入社会,踏上工作岗位以后能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严格依照法律办事,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维护国家法律尊严与权威。

3.2促使大学生健康成长,预防和减少了大学生犯罪近年来,大学生违法犯罪案件屡有发生,并呈上升趋势,这与大学生法制观念淡薄不无关系。我校深入开展的法制教育,切实提高了大学生法律意识与法律信仰,增强了学生明辨是非、自觉抵制“黄、赌、毒”等不良社会现象影响的能力。使大学生养成理性思维的习惯,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去面对所遇到的困难,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以理治事,依法行事,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也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促使大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3.3有效提高了大学生综合素质我校通过法制教育帮助大学生从历史和现实的大量素材和生动事例中,汲取有益的精神养料,获得真、善、美的心理启迪,提高了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大学生虽然能快速接受新事物,但容易感情用事,法制教育培养了他们养成健康的思维方式,在遇事处事时能从法律的角度考虑问题,从而逐步养成理性思维的习惯。

第11篇

关键词 财经教育 财经素养 启示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Practice and Enlightenment of National Financial Literacy Education

LEI Yaying, ZHENG Zhixiao, WANG Tingting, LIN Yanying, DENG Jiayu

(Center for Studies of Psychological Application,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31)

Abstract Financial literacy test PISA2012 added, OECD Financial literacy has even listed as one of the basic skills in primary school. Financial education in many countries abroad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China's financial education is still in its infancy schools, need to fully draw on the valuable experience of foreign 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in finance, find nationally appropriate financial education road.

Key words financial education; financial literacy; enlightment

PISA(Programmer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是由国际经合组织(OECD)主持的一项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学生能力评估项目,每三年一次,测量15岁中小学学生在阅读、数学、科学领域的能力与素养,以考察这些即将完成义务教育的学生“为未来生活做好准备”的程度。PISA2012年的新增了财经素养测试,其操作性定义为:应用有关财经概念和风险的知识和理解,在各种财经情境中做出有效决策,提高个人和社会经济利益,参与经济生活的技能、动机和信心。①OECD将财经素养囊括入中小学基本生存技能,财经教育的重要性可窥见一斑。我国基础教育中并未开设专门的财经教育课程,因此,有必要借鉴各国财经教育经验,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财经教育方式。

1 各国别具特色的中小学财经教育

1.1 美国的中小学财经教育

美国财经教育以学校教育为主,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并重,其内容主要包括财经知识和财经技能两个层次,内容全面系统并紧紧围绕培养有经济素养的公民这一目标。财经知识主要让学生接触和认识金钱,学习经济学基础知识、个人及家庭理财常识等。财经技能包括如何做出财经决策、投资与储蓄、以及规划职业和人生。

美国财经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除了渗透在其它学科课程中,还开设专门的经济学和理财课程。课程主要包括教师讲授和学生实践两部分。讲授的形式不拘泥于课堂灌输,还采用案例分析、故事讲演等方法。学生实践包括让学生们参与经济活动或进行实地参观。如,让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生意”,对赚到的钱进行储蓄或消费等理财规划。

美国注重对各个学科教师的经济教育培训,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的财经知识和技能水平。在美国5年一次的教师系统性培训中,包含了经济教育培训。这种培训通常是免费的,培训后要接受严格的评估考试。有来自中学、小学甚至幼儿园的教师参与培训,并且他们在学校中教授的是物理、生物、历史等不同的课程。这就使得学生在各科学习中能频繁接触到财经知识,不断受到强化,学得更快、更活。

1.2 俄罗斯中小学财经教育

俄罗斯中小学经济教育的突出特点是教育内容贴近学生学习和社会生活,着重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经济知识的能力和技能。

俄罗斯中小学经济教育主要完成以下任务: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经济概念;培养学生的经济素养和能力,使其能在经济生活中做出正确合理的决策、保护自己和社会的利益。中小学和初中阶段学生主要通过了解与学生实际生活(如家庭、学校和社区等)紧密相关的、培养学生作为经济活动主体参与经济活动的能力;高中阶段学生主要学习社会经济结构、经济制度、各类市场主体及其经济活动等,学习营销、管理和会计等方面的基本经济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拓展到个人职业规划和理财规划,为学生们进入社会工作或进入大学深造做准备。课程设置有必修、选修和低年级选修高年级必修这三种。小学阶段的经济教育主要是通过融入基础课程来实现的,大部分中学则开设有专门的经济课程。

经济学校是俄罗斯普通中等教育别具特色的,以经济教育为主的学校。招收对经济感兴趣的、愿意学习经济学的学生,集中财力、物力、人力,为高等经济类院校储备生源,为国家培养优秀经济人才,为社会培养具有基本经济素养的良好公民。该类学校还是经济教育改革研究基地,以自身的教育教学活动为俄罗斯经济教育提供可借鉴宝贵经验。

1.3 韩国的中小学财经教育

与美国不同,韩国的中小学财经教育内容都包含在社会课教科书之中。小学财经教育遵循“拓宽眼界”框架,其内容包括三个主要特征:第一,主要集中在四年级而不是均匀分布在各年级。第二,课本中没有基本的经济学概念(例如需求、产品、服务、劳动力划分和专业化等),而是直接对相关情境进行一般性描述。第三,使用了许多表格和各种图表来描述经济情境和趋势。中学财经教育课程包含在社会课中,7~10年级财经课程占社会课总课时的6.1%。内容包括六个单元:合理解决财经问题,经济系统的变化,民主公民和经济角色,市场经济的特征,价值的变化以及经济市场中的挑战。宏观经济学问题在10年级进行教授,课程重点关注韩国经济的特定条件和例子,而不是一般性的宏观经济理论,希望学生通过国民收入、通货膨胀、就业率、收入平衡等数据了解韩国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及在世界上的地位。

2 国外财经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的财经教育课程在小学、初中的思想政治课中有少量涉及,主要分布在高中阶段。至今还没有学校单独开设财经教育课程。对于学生正确金钱观、价值观的培养也大多停留在理论和口号式的教育之上。②结合我国财经教育现状和各国财经教育的宝贵经验,我国中小学财经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一些改进。

2.1 学校教育方面

2.1.1 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方面,各国普遍采用的有以下几种方式:(1)开设单独的财经课程;(2)必修课;(3)选修课;(4)低年级选修和高年级必修结合;(5)把财经知识渗透其他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中。各省市各学校可以根据自身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课程设置方式。

2.1.2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中小学财经教育内容主要为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市场经济基础知识。我们可以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具体情况有选择地开展财经教育。选材要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由浅入深,如由管理零花钱到储蓄,到理财投资。一方面为学生完成义务教育后继续深造打下良好基础,另一方面,提高学生财经素养及其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选取合理的教学内容并发展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小学生思维发展具体化特点突出,财经教学的内容可以设定为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财经概念和事例,相应的教学方法可以选择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实习作业法等。

2.1.3 教师培养

一方面,师范院校可开设专门的经济教育院系培养专业的财经教育师资;另一方面,加强各科在职教师经济知识和能力的培训,使学生在各科课堂上都有机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此外,还应该建立相应的考评和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参与培训和实施财经教育的积极性。

2.2 家庭教育

家长首先自己要纠正以学习成绩作为学生学习唯一标准的观念,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同时,加强家长自身的财经素养。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言传身教之重要性不言而喻。当家长拥有了一定的财经知识技能和教授孩子的意识后,相信才能使孩子真正受益。

孩子最先接触的关于金钱的知识是从零花钱开始的,所以家长对孩子的零花钱的合理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以从如何管理零花钱开始,教育孩子如何预算、节约和合理消费等。对于孩子如何使用零花钱不过多干预,当孩子管理不善或者消费不当出现“财政问题”时,家长们最好不要“拨款”给孩子,而是引导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教训并与孩子共同讨论制定出解决方案。只有这样,孩子才能从自己的失败的消费中吸取教训,从而学会管理自己的消费、对自己的消费行为负责,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消费观。

让孩子靠自己力所能及的劳动“赚钱”也是家长培养孩子财经素养的又一途径。很多人会认为孩子的课余时间用来“打工”是一件很费时间的事情,但是这个过程能帮助他们学会在生活中如何做出合理的经济决策。“打工”可以是帮助家长记录整理,甚至安排家庭日常开支,或是自主经营一些“小生意”,如自己批发一些文具、玩具等 ,运用自己的营销技巧来赚钱。家长在这个过程中只是提供支持,至于如何决策和实施,可以让孩子自己来决定。

此外,家长自己理财的时候可以让孩子观摩或者参与,如去银行办理业务的时候,告诉他们什么是利率,利息如何计算,怎样理财更有利于自己,如何转账,支票、汇票是什么等等。当然,最好的方法是让孩子以自己的名义去开一个户头,自己管理自己的金钱。

本研究为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2012kyjj214)的成果之一

注释

第12篇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调查表明,越来越多的3岁以下婴幼儿家长希望将孩子送入托幼机构接受早期教养。因此,加强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工作,已成为新形势下教育行政部门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一项重要职能。上海,作为中国学前教育的前沿阵地,早在1999年就印发了《关于推进上海市0~6岁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若干意见的通知》,要求全市构建0~6岁整体、系统、科学的学前教育体系,为上海0~6岁学前教育整体协调发展打下了基础,上海的早期教育也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黄浦区早期教育第二指导中心:质与量的追求

回想十多年前,政府提出开展早教指导服务工作的要求至今,早教工作不断推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路走来,我们在“质与量”的问题上一度纠结,不停摇摆。我手中的这本早教手册见证了我们探索的历程。

发展之初,“没有量何谈质”占据着我们的思路:我们中心统一印发了早教手册,将手册的意义宣传为“入园报名”的必要材料之一,以此招徕家长;将手册的内容设计为早教活动数量的记录,呈现“每年4次”的目标定额,以此留住家长。事实证明,这一招确实有效,上门宣传时一句“报名时要看的哦!”还真能拉来不少家长。但是家长获得早教手册只是为了日后顺利入园报名。随着早教活动质量的提升,家长变“要我来”为“我要来”,显然原来的早教手册已经失去了它的价值,我们在调查听取家长需求、精心设计早教活动的基础上,重新审视了“早教手册”的意义,这本手册的意义不应只是一份“死”的记录,更应成为“活”的家教指导工具。由此出发,我们中心牵头启动了对早教手册的修订。我们将早教手册的修改作为“早教课程研发”的重要方面,结合对《上海市0-3岁教养方案》的研究,以课题引领,进行系统探索,逐步将早教“记录”册改造为早教“指导”册。修订后的手册内容上不仅仅是次数的记载,而是在结合0~3岁婴幼儿各月龄的发展要点的基础上,增加了对早教活动期间幼儿发展的质量评价,对家长观察要点的梳理,填册的人员不仅仅是教师,更需要家长的观察和参与,让家长的关注点能从量上转移到质上。此后,随着实践和研究的深入,我们增加了系统的0~3岁婴幼儿发展评价,帮助家长对婴幼儿的成长常态地进行科学观察与评价;增加了婴幼儿生理健康发展的相关要点,如生长曲线图表、意外伤害防范等,帮助家长树立了“医教结合,科学育儿”的理念。中心还陆续举办“早教手册”的使用培训,并配以相关咨询,帮助家长科学、合理、有效地对婴幼儿实施观察和干预。在早教手册的指导下,家长开始与早教指导者共同辨别孩子的不能和不为,家长开始了解并尊重宝宝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成为孩子成长中的观察者、支持者、引导者。

科学的指标、切实的指导,我们的专业性在小小的手册上得以彰显,以此赢得了家长的认可。如今,家长依然对早教手册孜孜以求,但不再是为了入园报名,而是为了从中获得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正如家长对于早教指导的参与,也不再是被动地参与,而是主动地需要。除此之外,早教指导中心还研制了《早教指导活动课程大纲》和《早教指导活动方案》,形成了《不同月龄段语言有效指导策略》等,并通过“育儿小报”“网上沙龙”将这些专业指导广泛辐射。我们指导中心专业的引领,分中心质量的提升,最终实现了覆盖率、参与度等一系列数据指标的飞跃。

着眼当前,我们将继续在“质与量”之间徘徊,但不是纠结,而是辩证地思考。面对家长“早教意识不断增强、早教需求更加多元”这些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为选择公益性早教的家庭提供更优质、更多元的服务,赋予质与量新的发展内涵,将成为我们对于“质・量”的新追求。

(作者单位:上海市黄浦区早期教育第二指导中心 王静萍)

宝山早教指导中心:医教结合,提质早教

2009年,我们成立了医教结合课题组,但是如何做到医生和教师手拉手、肩并肩?我们在探索着,实践着,这时一个孩子的故事引发了我的思考。

航航有一个漂亮的哥哥,从小患有脑瘫。在爸爸38岁,妈妈37岁的时候又生下了小航航,不幸地是他是一个轻度窒息的高危儿。孩子19个月的时候,不爱笑,不说话,怕陌生,也不会独走。每周二在康复中心训练,每周四在早教中心进行融合早期教养指导。每一次我们都会询问家长,医生是如何训练的,训练的内容是什么?早教老师把医生训练的内容变成游戏,编成儿歌,和孩子、家长快乐地玩耍。妈妈把孩子的点滴进步写成了日记,征得家长的同意,我拜读了妈妈的日记。从中我了解到一个母亲的欣喜,一个母亲的无奈,一个母亲的彷徨,一个母亲的焦虑,一个母亲的眼泪和辛苦。在种种复杂情绪的牵引下,我想到可以请医生到早教中心来观摩,让医生了解我们如何和孩子、家长做游戏,如何和家长进行互动,以便于医生进行科学干预,同时我们也可以派老师到医院去,观摩医生帮助孩子的训练,把这些内容融入早期教养指导中,这样的医教结合:刚柔并济。航航通过这样的治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其实对于高危婴幼儿,是可以通过全身运动质量评估也就是GMS筛查技术和Gessel筛查法来进行早期筛查的。Gessel筛查法主要对婴幼儿的动作能、应物能、言语能、应人能进行检测。一个正常的孩子这四个方面的发育水平是平行的,相互密切联系并彼此有所重叠,而异常的孩子在这四个方面的反应往往是参差不齐,有显著差异。全身运动质量评估(GMS)筛查法,可以通过1个月以内和3个月的婴儿在快乐活动时拍摄的10分钟左右的全身运动录像,作出超早期脑瘫的筛查。

琪琪生于2012年4月,是个早产儿,变成高危儿的可能性很大。出生后教师和医生共同对他进行了筛查,密切关注孩子的发展。我们观察孩子的四肢运动,发现他的运动是复杂的,动作的起始点是有变化的,是连续的并带有未知性的,且有旋转弧度,这表明琪琪是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相反,如果患儿的动作是单调的,没有连续性的,起始点没有变化的,那这个孩子向坏的方向发展的可能性会增大,这些孩子是要关注的。另外,如果这个孩子永远是同手同脚的,那这个孩子一定是脑瘫,这些孩子是要特别关注的。

到了孩子100天左右,孩子处于不安运动时期,如果孩子的手腕,脚腕、膝盖、全身抖动运动是自发的,这就给外界传递了一个好的信息。缺乏不安运动的孩子,肯定是有问题的,问题可能是来自运动方面,也有可能是来自智力方面。

(作者单位:上海市宝山早教指导中心 丁玉)

闸北区教育局:

实施“四三二一”工程,确保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发展

闸北区学前教育联席会议办公室自2012年起,启动了区域推进早教工作“四三二一”工程,保障早教工作目标的实现:即建立四级管理网络,建设三支早教队伍,发挥两种体制作用,成立一个研究中心。

一、架构四级管理网络――整合部门资源优势

为了推进学前教育科学发展,充分调动协调社会各方资源,我区成立了学前教育联席会议,坚持聚焦学前教育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每年确定一个专题,召开一次会议,解决一个问题。近五年里,联席会议先后进行了两次针对早教工作的会议,2012年又出台了《推进闸北区0~3岁婴幼儿科学育儿指导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构建了区域早教工作的四级管理网络。

区学前教育联席会议由11个职能部门的分管领导组成,由分管区长担任第一召集人,并明确了各自职责。

区早教工作小组统筹规划全区0~3岁早期教育工作,制定早教工作年度计划,共同协作。同时联手编写推出《上海市闸北区0~3岁科学育儿指导记录册》发放至区内每个0~3岁新出生婴幼儿家庭,凭此记录册提供每年四次免费的科学育儿指导活动。

区早期教育指导研究中心加强对全区0~3岁早教工作规范性、科学性的指导,定期开展研究,对区内各早教指导服务点进行系列培训和指导。

全区各早教指导服务点对辖区内的散居儿童和家庭要做好一年四次的科学育儿指导工作。

二、打造三支队伍――确保早期教育工作的持续发展

一支强有力的专业队伍是早教工作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多年来,我区逐步建立了一支从事早教工作的志愿者队伍,目前共有早教志愿者362人,由教育、计生、卫生、妇联四部门人员组成,各方协同配合,分层负责,向社区家庭提供科学育儿指导服务。

为进一步推动和保障我区早教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我们正在努力打造三支队伍。

一是依托专家研究团队,强化专业素养。在专家团队的引领和指导下,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研发可供区域共享的区本课程,使课程研发过程成为专业研修、培训的过程,努力提高专业素养。

二是携手专业指导团队,深化医教结合。携手本区教育内部的专业人员、高校研究人员,卫生部门的专业儿童保健医生、营养专家等,尝试建立医教结合的家庭教养指导和预防性干预系统,有效促进早教工作的内涵发展。

三是拓展志愿服务团队,建立质量标准。要使区内每个0~3岁婴幼儿家长及看护人每年接受四次以上有质量的科学育儿指导,单靠早教机构及专职育儿指导人员是远远不够的。为此,我们在全区各专业部门及社区、家长中积极宣传早教理念,鼓励有专业背景、有志早教的人员参加志愿者队伍。到2016年,全区要形成500人左右的早教志愿者队伍。

三、发挥两种体制作用――实现公民办互补

由于全区学前教育资源总量的限制,公办机构又要优先满足3~6岁幼儿入园需求,因此0~3岁婴幼儿早教资源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但我区坚持在30%公民办园所设置0~3岁早教实体班,并在公民办各设一个早教研究点,还积极出台各项政策,给予民办园所各种政策上的倾斜,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办学。民办早教资源的加入,满足了人们对教育的不同需求,增加了教育供给方式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公办园所要提升课程的科学性,民办园所要发挥机制的灵活性,通过双向辐射,实现两种体制的优势互补。

四、建设一个中心――实施专业引领的早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