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城市设计的层次

城市设计的层次

时间:2024-03-22 16:46: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城市设计的层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城市设计的层次

第1篇

【关键词】城市设计;实施制度

1引言

我国的城市规划经过长期发展,已逐渐形成了一套层次分明的规划体系:由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分区规划和城市详细规划(包括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等层次构成;而城市设计作为一种城市空间管理手段,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密不可分。但由于城市设计并未被纳入中国现行法定城市规划体系之中,导致城市设计对城市空间与环境的完善优化等作用难以发挥,最终造成城市设计无法落实,且其发展面临尴尬局面[1]。

为弥补现行城市规划体系中城市设计对城市空间管理环节的缺失,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其一,在不调整现有法定规划体系的框架上,充实和完善各层次规划,使其起到管理和控制空间形态的作用;其二,调整规划体系的结构,将城市设计列为法定规划类型,并明确城市设计与其他规划类型的关系[2]。本文重点讨论第二方面的可实施性,探讨依靠城市规划管理体制的调整,建立适应我国城市建设实践的城市设计实施制度。

城市设计作为政府对城市建成环境的一种公共干预手段,在发达国家及地区被广泛使用,并通过相关法律授权政府职能部门对开发活动进行城市设计控制。下文将从管理制度、运作机制等方面讨论发达国家及地区的城市设计控制,为我国建立有效的城市设计实施制度提供一定的借鉴参考。

2美国城市设计实施制度

美国政府的行政管理实行联邦政府、州级政府、地方政府等三级体系,联邦政府间接影响,州级政府授权地方政府行使行政管理职能,因此城市规划职能(包括发展规划和开发控制)的具体实施有所差别,城市设计控制政策也各具特色。

2.1 城市设计管理制度

美国的大多数城市没有城市设计的专门法规,而是将有关城市设计的内容包含在区划法、土地细分规则等法律法规中。但主要大城市均有城市设计专项研究,或针对城市空间发展架构与空间环境营造制定市域层面的城市设计,并颁布城市设计策略及准则等法规条文,作为执行城市规划与管理的基本审查依据;另外,部分城市利用广告招牌设计规则、古迹保存规则、审议制度、奖励制度及其它手段推行城市设计工作[3]。

2.2 城市设计审议制度

美国的城市设计审议是城市设计实施政策的核心,其作为一种规划管理手段,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制定相关的设计原则控制和指导规划设计部门开展城市设计工作,为城市建设管理者提供管理、引导和评审城市开发建设项目的依据,同时也为市民提供对新建或改造项目进行公众参与及评估的平台。城市设计审议制度可分为两个过程:(1)制定城市设计控制原则,包括设计目标、设计原则、设计导则等;(2)执行城市设计审议程序。

2.3 案例分析

2.3.1旧金山城市设计实施制度概要

旧金山制定了市域层面的城市设计计划,作为城市各区域及社区的城市设计指导准则。旧金山城市规划委员会具有重要的城市设计审议裁决权,并以政府部门的城市设计专责人员的建议为参考;城市设计开发项目的审议执行由建筑管理部门受理,再转送由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呈送至城市规划委员会公开审议,获得审议许可方可由建筑管理部门核发建设许可。旧金山的城市设计开发项目受到市民的普遍关注,同时政府在执行城市设计的管理与决策过程中也注重公众参与的过程。

2.3.2波士顿城市设计实施制度概要

20世纪60年代,为拯救波士顿城市中心区衰败现象,地方政府在联邦的辅助下成立城市重建局,后来将城市规划委员会、城市规划局及新成立的城市设计处合并于城市重建局之下,使之具有规划及推动开发双重功能,共同推动波士顿城市建设及城市复兴。城市重建局的职能是对所有指定重建地区的开发项目进行审议。其中,城市重建局的城市设计审查采用自由裁量的管理方法,无成文的规章准则依据,一切均依照政府城市设计管理人员、业主及建筑师等具有完整城市设计观的人员共同针对个案拟定设计准则。波士顿的城市设计奖励方法是优惠税率,以此鼓励开发者为城市提供开发空间及公服设施。

3 日本城市设计实施制度

日本的城市设计基本上是引自美国的城市设计管理手段与机制,自20世纪70年代初期,神户、东京、横滨等市政府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开始推行实施城市设计,发展至今,城市设计已成为较正式的官方规划形式运作,旨在提高公共环境以及公共空间的品质,同时加强市民与开发者之间的设计参与及协调,以平衡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

3.1 城市设计管理制度

日本的城市土地和建筑开发控制体系以《都市计划》、《建筑基本法》为主体,城市设计在城市规划体系中虽然没有明确的法律地位,但其实践经验已经渗透在 "地区规划制度"和依据建筑基准法制定的"综合设计制度"、"建筑协定制度"中[4]。因此,日本城市设计具有相当的制度基础及弹性。

日本的城市设计实施工作主要从公共环境、公共空间及基础设施改善着手,已成为日本主要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重要手段之一。在日本大多数地区,城市设计主要依赖市民团体的积极参与,并没有统一的城市设计标准或法律条文,地方政府多数依据自身的实践需要,制定相应的城市设计制度和准则。

3.2 横滨市城市设计实施制度概要

20世纪80年代起,日本的城市设计已进入了强调地方性管理与实施阶段。

横滨市是日本城市设计的产生地,1970年横滨市设置了日本第一个官方体制下的城市设计小组,将城市设计策略融入城市建设的管理、环境设计制度以及公共基础设施的改造项目之中,提高城市的宜居环境品质。1982年,横滨市正式成立都市设计版,纳入城市规划局,成为规划指导部下属的行政管理部门。其工作职能为:城市设计的规划与调整;有关城市景观、特定风貌区的城市设计审议;风貌区规划及相关城市设计专职的制定、调查与调整等工作。横滨市的城市设计实践逐渐将城市开发与城市设计有效结合,强调未来城市发展的优越性。

4 对我国城市设计实施的借鉴

4.1 发达国家及地区的城市设计实施制度对比分析

城市设计的实施是建立在国家的城市规划体系的基础上,不同国情与社会发展背景、土地与开发管理体制等因素都会影响到城市设计实施方式。美国、日本的土地开发制度与我国基本相似,对其城市设计实施的国家背景制度(表1)及不同城市城市设计实施制度(表2)进行梳理对比,以求为我国城市设计实施制度提供经验借鉴:

4.2 对我国的城市设计实施借鉴之处

发达国际及地区对于城市设计的实施,精要在于对城市环境品质的精确管理:在上层次规划的引导下,设立专职的行政部门推行城市设计,并通过必要的审议程序加以管理,并设置必要的弹性管制裁量措施;同时,重视市民参与设计决策和实施过程。对于我国的城市设计实施的经验借鉴可归纳为以下方面:

(1)确立城市设计的法律地位,完善城市规划体系中的城市设计制度,使城市设计实施制度与城市规划体系结合,将规划层次全面覆盖到城市的大环境与小空间。

(2)城市设计管理与实施政策化,保障城市设计落实。明确法律、行政体系对城市设计执行的保障,并采用奖励性措施、弹性操作办法等保障公共政策的执行。

(3)积极推行城市设计审议制度,对城市设计进行评估,并制定城市设计标准与导则作为城市设计审议的依据。

(4)城市设计应积极推广公众参与的决策过程。扩大公共参与是实施城市设计的重要步骤,有利于提高市民的主体意识,更好的推进城市设计的实施。

参考文献:

[1] 吴晓,魏羽力.关于城市设计与现有规划体系衔接的思考[J].规划师,2007,23(6):87-89.

[2] 周剑云,戚冬瑾.融合城市设计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J].南方建筑,2012,(4):10-14.

[3] 刘宛.设计管理制度--促进更加全面综合的城市设计[J].城市规划,2003,27(5):19-25.

[4] 刘武君,刘强.日本的城市规划规制--日本城市规划法研究[J].国外城市规划,1993, (2)-(4), 1994,(1).

作者简介:

第2篇

1、城市设计的主要内容及其对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的要求

城市设计简要地说就是为人们设计聚居地的一种艺术,它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设计所关心的是建筑实体的视觉效果;人与场所的连接性;活动空间与舒适环境的创造;整个城市景观改善的进程。城市设计要为建筑物实体及其空间布局,为建筑形式构图及其与周围空间的三维关系,为获得美学与社会质量成就进行视景布置建立整体框架。

1.1城市设计内容的层次性。城市设计的基本内容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

宏观层次:城镇分布与城市形象。城市设计的宏观层次包括在一定区域内的城镇分布;城乡一体化规划与景观设计;城市的格局与形态、功能组团、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分区特色与舒适的环境、城市出入口、土地利用与活动场所等。城市设计的宏观层次内容与城镇体系规划相辅相成,不过城市设计更注重于城市的关键性特征与自然景观的构成;注重城市开发建设对自然景观、文化或社会经济资源的物质的和视觉质量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在对宏观层次的城市设计进行评价时,创造高质量的城市环境和优美的城乡视野成为重要准则。包括对自然山水景观的组织与利用,视觉特征物的适宜性和可视性,整体高度轮廓和体量的协调性,与传统景观的协调性等等。为应用ArcGIS对炎陵县的自然地理、人口分布、交通条件等进行综合分析作出的城镇布局。为应用ArcGIS对炎陵县重点发展地区的用地空间发展所作的规划。规划在宏观上充分考虑了炎陵县作为人文与生态旅游县的自然环境特色。

中观层次:建筑物与空间。中观层次城市设计内容包括用地布局、建筑设计、交叉口与广场、街道和路网格局、视线走廊、连接度与整体性、体量与高度、地标物、开敞空间和公园、人行道与步行系统的连接等等内容。中观层次城市设计内容与城市总体或分区规划相辅相成,不过城市设计主要关注开发建设对自然景观的物质和视觉质量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人工建造物的适宜性和视角的关系;对光和空气的穿透性影响;与步行道格局的协调性;与城市整体立面轮廓和体量的协调性;与地方传统的协调和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等等。图3为应用ArcGIS对炎陵县城现状所作的全景鸟瞰。

微观层次:使用者环境。微观层次的城市设计内容包括建筑物的人的尺度、街道陈设、材质颜色和纹理、过渡的处理、广告和标志、街道景观等。微观层次的城市设计与详细规划设计相辅相成。在对微观层次城市设计进行评价时,自然方面主要关注功能上的适宜性。人造方面关注街道结构和功能的适宜性,创造好的步行环境,人的尺度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空间的创造等。图4为某中学新校园的大门,通过三维建模贴图生成。

1.2城市设计对信息技术的要求

从城市设计各层次的内容及评价原则来看,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恰当的空间组织,悦目的视觉效果均是共同的追求。以往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由于受到技术手段的限制,规划师和建筑师主要是通过二维图形加空间想象来构思和评价设计方案,仅在进行建筑单体设计或很小的群体设计中才应用三维效果图,或固定路径的动画来模拟建成后的空间关系和视觉效果。众所周知,传统的效果渲染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占用大量计算机内存。因此多方案的交互式设计和实时动画根本不可能进行。

城市设计计算机视景仿真需要解决几个方面的问题。其一,处理数字高程模型,生成并修改三维地形,进行坡度、坡向、高程、填挖、淹没、视线视域分析。

其二,进行建筑密度、容积率、可达性、缓冲、选址可行性分析,用以评价社会经济与环境效果。以上两项是GIS的典型功能。其三,大面积多单体的快速三维建模,包括建筑物、构筑物、城市家俱、广告牌、树木、车辆、人物等。一般GIS只有二维拉伸功能,称为2.5维,不是真三维。而流行的3Dmax三维建模不胜任大量对象建模与实时浏览任务。其四,实时虚拟。要能快速地重绘画面,包括对场景对象、天光背景、动画路径、视点视角等的改变均能立即作出反应。从理论上说,以上四大问题可以在一个GIS平台或统一的VR系统中得到解决,不过目前这种平台还处在研发之中,但是我们可以借助GIS与VR综合集成来解决问题。

2、一种基于GIS与VR的城市设计技术方案

2.1虚拟现实系统集成。无论是GIS还是VR,当前国内外均有多种商业软件可供选用。美国ESRI的ArcGIS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地理信息系统,不过它的三维建模功能不强,且没有实时虚拟动画的功能。美国Multigen-Paradigm公司的Multigen-Vega是当前虚拟现实的旗舰软件,其强大的三维建模工具Creator和虚拟仿真引擎Vega有机结合能很好地满足虚拟城市实时动画要求,不过它不具备空间分析的功能。其它的GIS与VR软件大体也是如此。所幸的是,我们已经有了一个综合两个方面的优势来解决城市设计技术问题的方案。这就是ESRI公司委托Multigen-Paradigm公司开发了一个ArcGIS扩展模块SiteBiulder,该模块使得ArcGIS具备了实时动画功能并且能接受Multigen的三维模型。于是我们就有了一个基于GIS与VR的应用于城市设计的虚拟现实系统.

2.2系统应用步骤。该系统的完整的应用包括场景的规划设计、单体的建筑设计、三维建模并贴图、实时虚拟动画几部分内容

2.2.1城市规划设计。无论是新城区的开发还是老城区的改建均要先确定规划设计目标,提出社会、经济、环境方面的要求。根据要求,进行自然条件、建设条件等一系列的基础分析。在分析基础上完成土地利用、道路交通、建筑布局、竖向规划、工程设施等规划设计方案。值得注意的是,以往规划设计仅用CAD进行辅助设计。本系统强调应用ArcGIS技术辅助规划设计,原因有两个方面。其一,CAD不具备所要求的空间分析功能;其二,只有ArcGIS主题及主题中的特征(对象)才能被引入到SiteBiulder中进行实时动画。图5为应用ArcGIS制作的湖南城市学院新校区地势图,图6为新校园的一个规划模型。

2.2.2建筑设计。在规划布局的基础上,进行建筑设计方案。各单体设计成果仍以平、立、剖面图为主。为配合下阶段的Creator三维建模和纹理贴图,建筑师绘制的单体立面效果图很有用处。整幅有阴影的彩色立面图可以代替多块片的烦琐贴图,在三维场景中具有相当的立体效果。如有必要,某些单体可设计出多个,供虚拟替代方案优化所用。

2.2.3组织ArcGIS主题。在SiteBiulder三维场景中,各虚拟对象是以ArcGIS主题来组织并引入的。进入三维场景的主要是三维地形、道路、建筑、树木、铺地和草地。主题中的特征并不要表现对象的具体几何形状,而只要确定各对象的具置。例如用点主题表示建筑布局,每栋建筑物仅需要一个点来表示,每个点代表的建筑物的模型被存放在数据库中,完全相同的建筑物如住宅只须保存一个实例就行了。只要建立起点对象与建筑实例的关联,则不同的建筑物模型都会被引入场景中。

2.2.4创建三维模型。本虚拟系统采用MultiGen公司的Creator作为三维场景建模工具,它的Open-Flight采用树状层次结构来组织管理场景数据。

城市设计所涉及的场地中的模型包括天空、地面、单体建筑、构造物、树木、街道陈设物、广告牌等等,建模工作量巨大。因此在建立模型之前,应根据场景中每个实体的几何空间位置以及模型内部与模型之间的相互关系,确定虚拟场景中所有单体模型的层次归属,以有利于模型的修改、调用。三维模型并非越细越好。我们要在几何真实与纹理真实之间取得某种协调。适当地划分几何面和准备适当分辨率的图片是建筑虚拟的关键。

2.3.5创建虚拟动画场景。起动ArcGIS及其扩展模块SiteBiulder,将模型库中的各模型实例与主题中的各特征建立起联系,各虚拟对象将依各自的空间位置呈现在三维场景中。SiteBiul-der有一套自己的菜单和工具,完成实时动画。

3、新建校园虚拟现实应用实例

第3篇

关键词: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有机结合;掌握控制

中图分类号:F11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Abstract: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control detailed planning concept, in its analysis of the city planning system the core position, and then introduced the modern city design connotation, the controlled detailed planning of city design has many links, organic combination of the two can play a good city planning comprehensive effect.

Key words:Control detailed planning; City design; Organic combination of; Master control

1. 引言

充分理解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本概念内容,了解城市规划体系之中控制性详细规划核心性的地位,才能更好地把握这一先进的规划方法。现代化的城市设计理念经历了全面的改进发展,具有了独特的基本特征,其基本设计对象层次及内容更加深刻。在城市规划设计中有机的结合进控制性详细规划,可以实现城市规划的现代化效果和综合社会效益。本文就某市区东城区西部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有机的结合实例,展示两者融的规划设计效果。

2. 控制性详细规划简介

控制性详细规划同修建性详细规划都是属于详细规划类别,其依据总体的规划或者分区的规划,重点关注土地使用的控制,对建设用地的性质、空间的环境及使用的强度进行详细规定。这种规划方法强化了规划设计和管理及开发之间的衔接,其对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性质源于其城市规划管理依据性质的地位。

3. 城市规划体系中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核心地位

3.1 明确具体的法律地位

《城市规划法》明文确定了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作为法定的规划类型,2002年6月建设部下发《城市规划监督管理强制性条文》对城市总体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了针对性的强制内容规定,这两条法律充分说明控制性详细规划明确权威的法律地位。

3.2 城市规划编制工作体系之中关键性的层次地位

在总体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之间起到承上启下的连接作用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在整个城市规划的编制体系中处于关键性的编制层次地位。控制性详细规划跟总体规划及分区规划的区别在于其属于详细的规划,用量化的指标形式将总体规划将城市平面、宏观及定性建设设想转化到三维的空间、微观且定量进行控制。该规划方法能够继承、落实且深化总体的规划意图,还能够就城市建设用地提出对修建性详细规划进行指导的编制准则。

3.3 规划管理实施工作核心性层次及最主要依据的地位

控制性详细规划制定的目的在于有效控制城市建设用地、空间环境及土地使用强度,成为城市规划管理依据性思想,还对修建性详细规划起到指导作用。城市总体的规划在规划管理体系的分工中太过概括,内容无法直接应用于规划管理细节,而分区规划又有不确定性,修建性详细规划工程设计范畴的作用更明显。控制性详细规划在规划管理实施工作中的核心性层次显而易见,成为指标量化控制具体地块的依据性控制方法。

4. 现代城市设计内涵

现代城市设计项目结合国家城市规划,按照设计精细化可分为三个层面,即总体城市设计、局部城市设计到工程项目设计。同城市规划的指导框架性质不同,城市设计注重人和城市形体环境之间的关系,营造城市生活空间,侧重的核心内容在于城市三维的空间形态。其较高的人文和审美内涵要求,以及对城市综合环境效应的设计目标追求都是一种对城市的干预手段,需要控制性详细规划等手段使其实现。

5. 城市设计和控制性详细规划间的关系

现代化的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之间存在明显不同,但是二者又有着相互补充和相互交融的层次。区域规划之中,城市的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分区规划都对城市设计内容有所涵盖,城市设计就是整体性构思和安排城市的体型和城市的空间,其思想贯穿整个城市规划全过程。控制性详细规划同城市设计有机的结合在于对城市局部的地区空间环境进一步进行控制和整合,转化土地及空间,便于进行符号、文字和数字等的控制和限定,运用规划和分析的控制方法进行指标引导,继而形成不同层次之间实现界定和表达。这一结合实现了远近期的结合,对不同城市空间地段进行针对性的时序统筹安排,继而提出有效地控制意见。此外,控制性详细规划相对来讲是将所用土地的地块进行机械式的划分,做不到充分的小地块间互相联系整体的城市设计手法很好的解决了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部系统存在弊端,予以协调。

控制性详细规划能够同城市设计相互有机结合,源于二者内容上密切的联系。一方面,控制性详细规划采用规定性的指标保证了同城市空间环境之间密切的联系,另一方面,控制性详细规划之中所形成的建筑外观上的特征对建筑体型指标的引导性意义有事紧密联系的。城市设计的研究内容很大程度上跟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是同一性的,科学的将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建立到城市设计的研究基础上,实现了城市设计研究推动控制性详细规划完善和深化的进程,具有重要作用。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相结合的研究涉及到多个方面,首先是城市沿着山、街道和河道的规划设计,其次是城市交通和城市设计研究分析,还有高层建筑和城市设计的研究等等。

6. 有机结合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实例

某城市东城区的西部地区规划总用地面积4.7km2,地势平坦,北部较南部高,东部较西部高,是该区域最后尚未开发的一块黄金地段,对其合理进行定位意义重大,该项目充分实现了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的有机结合。

6.1 有机结合了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的布局构思

城市规划区域已有的方格网状的城市道路骨架已经难以更改,而且相对适合区域的功能组织要求,在这个前提下进行结构形态构建。方格状城市网格布局相对过于平淡,要实现规划区域同城市其他的功能区域实现有机联系和相互亲和,按照实际情况必须以中部的中心广场作为核心,以东南和东北防跳方向组的弧形步行通道作为景观轴,实现金融商业中心到中心广场的弓式箭式体系。功能分区规划层面上,保留西面和北面的两片水湖景观轴的东边布置行政办公和金融商业中心,西边布置六个居住小区和四个商业区域。

6.2 运用了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城市设计构思

控制性详细规划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影响了城市设计在内部环境和城市环境相互有机结合交融的构思理念。规划区域景观特色界定为城在绿意中,水在城市中,飘逸的绿化和淡雅清新。控制性详细规划强化形态和城市环境之间有机的融合,使用借景、组织设计绿化景观轴和剪力景观视觉长廊等方法,实现规划区域内部空间和周围城市环境及自然景观的有机对话和联系。规划空间结构已舒适、富含诗意和开放为构建思路,弓式箭式步行景观轴构成规划区域简洁实用而丰富浪漫的整体空间结构形态。

6.3 规划控制体系和实施的操作

该区域的规划实现了四个要素的控制,即点要素的控制、线要素的控制、指标强度要素的控制和城市设计要素的控制。点要素控制了具置、面积、环境要求和形态要求等,对公共活动空间及标识、市政公用设施和文化教育设施均做出了具体的规定要求。线要素控制了规划区域内部不同性质的用地界线及建设行为线路,用红线控制道路、绿线控制绿化、蓝线控制水体、黄线控制建筑建造范围、紫线控制地块范围、黑线控制油井的作业及其他控制线路。操作上又对地块划分和用地分类进行控制,控制性详细规划明确确定了开发性盈利地块和盈利地块的位置和面积标准,对于具体的用地做出了类的划分。通过各类用地适应性要求控制和土地详细划分等控制操作,实现了该区域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7.结语

本文重点研究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有机结合,分析介绍了相关理论和应用理念,以具体的城市规划设计实例展示了这一结合所能创造的良好规划设计格局,对各方面利益的均衡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敏.基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城市设计管控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9:26-41.

[2] 刘雷.控制与引导—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的城市设计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8-23.

第4篇

[关键词] 控制性详细规划;体系;指引性

The Investigation for the process of the regulatory planning ,based on the concept plan and the urban design

――Using the alteration of regulatory planning for the HongLing district in wuzhou city as an excemple

Pan Feng ,Wei Minhui

Abstract:We aim at establishing different types of land-use funtion and indices, and formulating urban design guidelines for related urban planning areas. In order to set up this regulatory planning administration guidance, this formulation and control process should be led by concept plan firstly, and fully supported by urban design. It is expected to collectively build up an urban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integration system, which is guided by concept plan, supported by urban design and in accordance with regulatory planning simultaneously.

Keyword: Rregulatory planning Systerm Guidance

1. 前言

当前我国处于城市化的高速阶段,城市建设尤其是新城区开发建设的规模及速度都在增加。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地城市都在大规模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引导和调控城市建设。

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城市具体建设的法定依据及有效的控制和城市有序建设的引导依据,如何更好的得到编制及执行,使之衔接各层次规划内容,既能落实上层次规划的实施,又能指导下层次规划的设计及落实,将是我们规划者的重要思考问题之一。

本文通过对现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分析,以《梧州市红岭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为例,阐述我们所提出的结合发展策略规划、城市设计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方法。

2. 现行控规存在问题

2.1 市场的针对性不足

目前控规的编制指引只偏重于成果的制定要求,并没有对控规编制的前提、目标等提出任何建议或要求。因此造成了控规的编制基本上是总规的地块指标化表达,并没有对规划范围的开发建设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城市建设主体是多元的,也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迫于种种压力,控规不断地调整就成了必然的结果,也是控规编制对市场的针对性不强的表现。

2.2 指标的适应性不强

由于我国控规的蓝本为美国区划法,其本身已与今天城市建设的现实情况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主要表现为三点:地块用地性质单一;控制指标缺乏弹性;内容数字化平面化,缺乏形象。

现行控规编制过于注重平面表达,造成各类控制指标停留在纸面上,无法向大众市民地直观表达,造成市民与政府之间的沟通障碍,形成公示上的难度。另一方面,由于控规内容没有对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等要素的内容要求,现行控规缺乏相关的控制内容及表达图纸,造成城市整体的空间景观特色难以控制。

2.3管理的有效性不够

在城市快速建设的大背景下,造成城市建设无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城市规划设计缺乏对城市环境、形象的整体设计,以及在此设计基础之上的土地评价与使用原则,规划设计与管理往往只注意控制用地的性质与开发强度,忽略了对城市环境、建筑形象乃至人的生活质量的考虑。即使是法定的控制指标,也由于它们与土地开发强度的完全不相关性,而无法得到规划编制人员以及规划管理人员的重视。

3. 项目解读

红岭新区规划总用地面积为717.36公顷,其原有规划和定位已无法满足梧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加快梧州城市发展、提升城市定位和大力发展人造宝石产业的要求。作为梧州市“西联”和近期重点发展区域,并随着梧州火车站的通车及桂梧、南广高速公路的建设,红岭新区的重新定位和规划势在必行。

因此在对控规的分析前提下,我们提出了在结合城市设计的控规前提,增加结合发展策略规划的研究。通过政策及市场的研究分析,从整体上把握红岭新区的发展目标及方向,确定其开发建设的定位;利用城市设计针对现状进行空间研究分析,建立红岭新区的城市形象及空间形态;最终形成一套控规的法定文本,并反馈城市设计导则,更好的控制管理红岭新区的开发建设。

4.概念规划

概念规划是通过对项目的可行性、城市发展、综合市场状况、资源及SWOT等进行研究分析,对项目进行定位,确定功能组成及容量,明确发展目标,作为下一步城市设计的指导。

4.1 项目定位

通过对红岭新城的地理区位、环境资源,产业发展这些基地内部外部资源的品质分析,明确新区城功能的定位,确定红岭新区的发展方向及前景。

具体定位为:

集无烟生产、研发、观光旅游、度假旅游、商业、会展、娱乐、景观、会议、生态居住为一体的国际性宝石聚集中心和和交易中心,是中国独一无二的包容多种市场需求的“宝石之都”综合性生态新城,是梧州未来新的城市商业地标。并以此作为新区土地利用、功能布局、形态特征的依据。

4.2 功能组成

明确项目定位,并依据规划区内区位条件、基地自身的本地条件、周边产业条件等前提条件的研究,确定新区主要功能组成为:

宝石产业总部基地、时尚商务之都、高尚生态住区、高档休憩娱乐区。

并通过对各功能组成的现状市场需求,未来发展潜力,政策机遇等分析,确定个功能组成的市场容量,作为土地利用中各类用地的组成依据,并依此对城市空间进行初步划分,为后续城市设计中空间形态设计提供依据。

5.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依据上述发展策略所制定的各设计要素及目标,针对地块现状实际情况,以用地调整为媒介,适当调整新区空间组成,整合交通体系,并提升整体空间景观。并制定初步的城市设计导则概要,确定街区、建筑、公共空间的的控制意向,为下一步具体的控规调整的指导性意见,增强控规调整后的管理性及可操作性。

5.1空间结构规划

本次规划承接发展策略规划中提出的理念,依据确定的功能组成及其容量,结合现状情况,提出“一轴、两核、五片区”的空间规划结构。并以此作为根据对控规中土地利用进行指引设计。

“一轴”是指连接玫瑰湖与红岭、龙新片区的城市中轴,它既是片区发展的功能轴,也是通向玫瑰湖的景观轴。

“两核”分别指:位于玫瑰湖的生态核心和位于中轴线另一侧的商贸功能核心。

“五片区”分别指:位于站前大道以东、三龙大道以北直至站前快速路的新城中心片区、位于玫瑰湖区域的玫瑰湖游憩片区、位于火车站一侧的火车站片区、位于站前大道和三龙大道以东的龙新综合片区、以及三龙大道与浔江之间的滨江生活区。

6.控制性详细规划

通过前期对规划区的概念规划、城市设计,为控规调整制定了依据及指引,下一步是将前期概念规划及城市设计中的规划要点以数字化的方式,按照法定规划要求,对旧有控规进行调整与深化,整合规划区用地,优化路网结构,修正上一版控规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合理划分用地,正对不同性质用地提出相应规范及管理措施,对规划区内各地块的开发建设进行刚性和弹性的控制,有效的指导下一层次规划。

本次规划中我们深化原控规中的指标体系,结合城市设计的深入研究,使指标的制定更加合理。

6.1 地块划分及控制要求

根据城市设计中对道路、景观的调整设计,结合自然界线(如河流),在规划编制区内进行地块调整划分,将规划区划分地块。再在每个地块结合细分道路界线、自然界线、土地权属情况和出让要求,在地块内进行地块细分,并确定细分地块编码。

同时,根据城市设计中用地类别及建筑形态设计,以及城市建设殊情况(南面机场造成的规划区高度控制要求),对地块控制指标如用地性质,开发强度等进行具体的指标落实。对于有景观塑造、环境保护等特殊需要的规划景观节点、景观轴线、视廊等地区的地块,可在参考一般性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并确定该地块的具体控制指标值。

6.2城市设计导则

通过上述的规划分析,依据规划区的整体城市设计,我们在控规阶段提出了初步的城市设计导则体系,概述城市设计方案的总体构想,用于日后规划区内各项目及公共领域的设计建设能够得到更有效更具体的管理。

通过城市设计的形态设计、空间规划,我们依据区域位置、使用功能等要素将控制性详细规划范围划分为五个层次进行控制,包括:有机自由发展区域、较有次序的控制区域、重点控制区域、特殊使用功能控制区域、特选依据城市设计构想控制区域,对于不同区域采取不同力度的控制手段和方法。

最后,我们提出将街区控制、公共空间以及建筑设计等具体的城市设计要求落实到图纸上,作为控规的管理图纸之一,尽量使之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更有序有效地控制管理日后具体的城市开发建设。

7.结语

在本次规划中,我们期望建立一套从概念规划到城市设计,再到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整体的规划编制体系,每一层规划都是下一层规划的基础和依据,而下一层规划又可以很好地对上一层规划进行监督和反馈,能够在编制过程中适时的调整修正。既能够体现概念规划的战略性与宏观性,又能够体现城市设计的灵活性与直观性,还能够保证控规的严谨性及在后续管理中的有效性。

第5篇

1城市设计导则的定义与分类

1.1城市设计导则的定义

“设计导则”一词由designguideline和designguidance翻译而来,也有学者将其译为“设计指南”、“指导纲要”、“设计指引”。本文将其翻译为“设计导则”,是因为在汉字的解释中“导”即引导、指导;“则”即规范、准则,两字的组合更能反映其本质,体现出城市设计对城市开发控制和引导的双重作用。城市设计导则是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即从人的行为、心理诸如艺术性、可达性等出发,研究建筑空间布局与城市环境品质之间的关系。从工作的深度看,导则可以说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精细化,尤其是对于某些特定地段(如传统商业步行街)和特定要素(夜景、商业招牌等)的设计。导则是在定性、定量和图文结合方式下的弹性控制。

在城市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导则是实现城市设计目标和概念的具体操作手段,是对未来城市形体环境元素和元素组合方式的文字描述,是为城市设计实施建立的一种技术性控制框架。

1.2城市设计导则的分类

针对不同类型、层次的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与表达应该有所区别。总体城市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总体规划级城市设计、分区规划级城市设计),目的在于从宏观层面把握有关城市发展在城市设计方面的构想,设计原则抽象概括;而详细城市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级城市设计、修建性详细规划级城市设计),目的在于为具体项目建设提供直接的管理依据,相应导则也表现为在对城市局部地段进行详细研究后制定的具有针对性的设计建议与规定。城市设计导则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从关系上看:大体分为总则与通则。总则指开发设计项目的设计目标与用途,即一个总体思路,特别是城市开发建设中的价值理念和宏观要求;通则是在总则指导下的具体要求,两则的关系类似于文章的主题思想与具体内容。从设计导则管制的深度上看:大体可分为绩效性导则和规定性导则对城市加以管制。绩效性导则主要采用过程描述的形式,按照作用的方式刻画事物,提生具有希望特征的事物的方法。遵循这一思路,绩效性导则并不限定设计采用的手段,而只提供设计必须达到的特征与效果,并通过“为什么”、“怎样做”的原因与方法鼓励达到设计效果的多种可能途径。对于绩效性导则而言,其限定的最终设计效果而不制约设计方法和过程,为设计者留下自由发挥的空间,不会过多的禁锢设计思路,相反还能提供设计思路。这就是导则中“导”的含义所在。相对于绩效性导则,规定性导则明细标准的管制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设计师的创作和发挥。这种制约的目的不在于制约建筑师的思路,而在于更多的维护公众的利益,避免少数个体为了私人利益损害大众的利益。设计导则的最终目的是为建设城市环境提供一种有理性的弹性控制。

2城市设计导则的基本功能

城市设计导则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对城市整体空间环境是一种保障,对整个城市空间也是一种整合;而且在城市设计的实施中,在城市整体和局部地段的改造与建设实践彰显出强大的功能。城市设计导则的本质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承上启下

从城市设计的过程而言,设计导则为上一层次规划与设计的目标与原则作出进一步的解释与说明,同时也为下一步的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奠定基础;并为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在划拨土地等其他管理方面提供一定的参照依据。

2.2保持城市特有风格、城市文脉的延续

文脉设计是城市设计中最重要的要素。城市设计重在特色,把握“源”与“流”的关系。城市设计应抓住“源”加以梳理、提炼,保持并发扬,形成特色。设计导则不仅保护城市现存的风貌,还要促使城市新的成长和发展的和谐。例如城市传统商业街区的改造,其设计导则的建立目的在于确定传统商业街区独特的风貌,并力图确保进行的改造有助于风格的保持。“改善的途径不应当是大拆大改,而是有机更新,即保存完好的,修缮半好半坏的,拆除最坏的加以重建。”

2.3保证公众的利益

城市设计导则重在以“人”的活动为中心,重在考虑人的行为人对空间的感知,一切都是为人服务的是为广大市民而设计。城市设计导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给广大市民创建一个宜居的空间环境,而不是让城市设计师自己画着看的,设计导则不仅要研究建筑的高低和空间的大小,更应真正从市民的角度去考虑究竟建造一个什么样的城市环境。例如不解决好市民依法所提出的日照间距问题,即使再好的空间设计理念也难以实现。通过制定设计导则还可以避免少数个体一味的去考虑经济因素,造成对城市整体空间环境品质的破坏,从而达到保障公众的利益。

第6篇

关键词:城市设计;风景园林设计;关系;影响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一、风景园林设计与城市设计的关系

1、风景园林设计与城市设计在对象及目标上带有显著的同一性。风景园林的设计客体主要是现代城市中的城市环境、绿色空间以及公共空间。风景园林设计的最关键目的在于以风景园林为手段,为现代城市社会大众提供更加安逸、舒适与和谐的生活环境,以此适应社会大众不断提升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需求。从城市设计的角度来说,城市设计的主要对象是指整个城市的空间结构,在这一环境中展开各种创造性设计工作最关键的目的同样是优化现代城市社会大众的生活环境,这一点与风景园林设计是相符的。

2、风景园林设计与城市设计在理论与学科上带有明显的互通性。无论是风景园林设计还是城市设计,其产生、发展与传承均受到了哲学思想、艺术思想以及科学思想的共同作用。不管是功能主义理论或是人文主义理论,其对于社会大众审美意识的提升与现代经济社会潮流的发展而言都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在这一背景下形成的城市设计与风景园林设计无疑有着明显的互通性。城市设计工作人员不仅肩负着城市设计的主体性任务,同时也要完成城市风景园林的总体性设计工作。城市设计人员需要在打造整个城市硬质景观的同时兼顾城市风景园林设计过程中自然环境与城市景观环境的协调性。风景园林设计工作者也需要在对整个城市设计有所认识的基础上对总体设计进行规划,进而使设计出的风景园林景观能够兼顾人、自然以及环境的和谐统一。

二、风景园林设计对城市设计的影响

以中国古典风景园林为例,中国古典风景园林在道家思想的影响下,比较重视“意”,即园林所表达的情感与意义。它强调运用多种园林要素:自然界的花木、水、生物等自然要素,建筑物等人造物以及因二者呼应所产生的天、地、人和谐统一的美学境界。这一风景园林的设计方法对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城市设计产生的影响体现在设计的立意与布局上,无论是中国古代城市设计,还是现代城市设计,都以经营位置为主要原则,空间及各种设计要素的相互关系成为设计的最基本和具有决定性的因素。中国的风景园林重视空间的层次、延伸与渗透,强调通过有限的空间设计达到层次与空间更为丰富的效果。古典园林更多的利用场地与周围环境,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相互作用的空间关系。因此我国城市的设计者们都运用了相似的手法,使其设计即能反映城市设计本身的意境,又能使城市整体的功能和环境得以统一,从而使城市空间和园林空间相互渗透,边界感消失。风景园林中重视空间延伸的设计思想对城市设计也产生了深刻影响。当前城市设计总重视空间分隔以满足不同城市居民的行为和心理需求的设计就源于此。中国风景园林重视空间虚实的对比,从空间理论的角度讲,中国园林中实体因素与其间的虚体因素共同形成了立体的三维空间。风景园林中的虚实对立关系体现在由山、水虚实关系产生的空间力,并由此产生的山水环抱、虚实相生的环境氛围。其对城市设计的影响表现在城市建筑因地势起伏产生的虚实对比关系并由此创造出的意境美。[1]

三、城市设计与风景园林设计的原则

1、设计客体的同一性

城市设计主要是城市外部空间的形态布局,创造理想的城市空间结构。风景园林设计的对象主要是城市中的绿色空间,如城市内部的绿化设计一直是风景园林师最本行的业务。城市设计与园林设计在设计对象上有着高度的同一性,城市外部空间是其共同的工作领域。

2、设计目标的一致性

不管是城市设计师还是风景园林师,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辛勤耕耘不断的创新发展,面对和追求的都应是同一个目的,创造优美的城市环境、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营建理想的可持续的城市外部空间形态。

3、设计理论的互通性

城市设计和园林设计,在理论基础也有着很高的互通性。人类在哲学、艺术、科技领域里几次大的潮流,几乎同时对两个学科领域的发展产生了影响,当相关理论基础随着人们的审美和社会的潮流改变时,两个行业的发展方向也就随之改变。

4、学科发展的互补性

城市设计注重硬质景观的营造,强调景观视觉上的冲击力,将环境看作是建筑在空间上的外延;园林设计注重景观与自然环境的整体协调,强调生态原则的体现,将建筑看作是众

多营造要素之一。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和生态学研究的不断发展,运用生态学的方法处理设计对象,已成为风景园林师工作的一条基本原则。

四、风景园林设计对城市设计的作用

现代城市风景园林已从传统的筑山、理水、种植花木转变为集传统与现代园林之大成,实现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体现城市设施公益性质,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改善城市生态、气候和环境。风景园林的基础构成元素―植物能减少城市有毒气体,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并能改善局部空气质量,消耗氮、消音减噪、吸附灰尘以及改善城市小气候等方面能发挥优化作用,还有助于保持城市生态平衡和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城市环境,对城市人居环境起着净化作用。在城市设计中,专门规划设计园林绿化用地,正是为了发挥植物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因此,在城市设计和建设中需严格控制建筑、交通、广场铺装地面的比例,保证风景园林的绿化面积,降低公园建设土木工程化的倾向,保证公共空间的植物种类和数量,发挥风景园林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1、注重城市风景园林设计的亲切感

城市风景园林的设计与施工应注意与人们之间的尺度,重视环境空间带给人们的亲切感与舒适感。可根据风景园林所选的位置,从周围的整体环境出发,并与空间环境相映衬,而不能一味求大;在风景园林内,可适当设计一些休息场所,并布置如草坪、树木、雕塑、喷泉及休闲座椅等装饰,城市风景园林不能过于拘泥形式,而应保证造景元素的多样性,并通过文化交流、社会交往等形式,让各种职业、各种层次的人们都能在环境中得到精神享受。

2、重视城市风景园林中的水系设计

城市风景园林及绿化工程是城市中唯一具有自净功能的系统,对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美化城市美观及保持城市生态平衡发挥重要作用,是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并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与支持。随着城市风景园林的快速发展,城市中的绿地与景观面积日益增多,在风景园林内的用水量也逐年增多。城市风景园林中的绿地规划,是城市整体环境发展的重点,在总体施工阶段,就应注重风景园林的布局及绿地的布置,可充分利用湖泊水系等天然水源,形成良性循环的城市生态水景规划,减少使用自来水等洁净水源而设计的人工水景。

3、考虑城市风景园林设计的经济与管理因素

城市风景园林设计的优劣在于对社会需求的满足度,而不是取决于其华丽与否及规模的大小。在风景园林设计与施工中,各城市应多方面考虑,结合本城市的经济状况,以因地制宜、因材制宜的原则,为城市人民办实事,在城市风景园林的管理方面,应加强社会宣传,让市民认识到城市风景园林与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让市民主动参与风景园林建设,并关心、爱护大家的共同休闲空间,进而提高各项环境基础设施的使用寿命,提高市民休闲活动的安全度与舒适度。还应通过各种媒介向市民大量宣传有关风景园林设计与施工的新成果及未来发展方向,以塑造一个良好的城市风景园林环境。[2]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 建筑计划学;城市设计;环境行为

建筑计划学是建筑科学与计划科学相交叉而产生的边缘学科。它是为科学的进行建筑设计而进行的各种研究和准备。随着研究领域的逐步深入建筑计划学从调查研究为主要工作方法到以关注环境问题和环境行为为主的研究方向。而城市设计正是关注城市的空间环境的学科,城市设计通过组织承载城市生活的物化环境来塑造城市的意义,通过干预城市空间发展进程的过程来发挥作用。从这个角度看建筑计划学与城市设计在这个研究领域有许多相关性。

1,研究领域的相关性

建筑计划学关注的环境行为学研究有着深刻的学术背景,可以说建筑计划学的这一研究领域可以称之为基于环境一行为的建筑科学。首先,行为科学(Behav―ioral Science)这个词于本世纪50年代在美国得到广泛应用,它是以人类行为为课题的科学,一般包括社会学、社会和文化人类学以及心理学、生物学中的行为问题,还涉及到经济学、地理学、法学、精神病学以及政治学;其目的是为更好的理解人的活动、态度和价值观。与建筑环境有关的行为研究侧重关心人类生活的行为方式以及与物质环境的相互关系。这一研究领域有关的学科还有环境心理学、人与环境关系、环境社会学、人类生态学等。在建筑领域的建筑计划学广泛吸收环境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探讨具体的空间行为理论,建立以此为基础的建筑设计方法论。但是,环境、行为的建筑计划学的方法和传统建筑学的方法存在根本的差异,知觉与行为的研究需要运用系统分析、逻辑推理等作为理论的学术依据。并且,行为研究中问题的提出是多方面的,建筑师一般不具备这些知识且不具备这种思维方法。这一切导致环境行为学与建筑学的理论和实践的脱节。从当今西方行为建筑学的研究动向来看,建筑计划学这门学科已经进入具体、深入、细致的研究与实践并举的阶段。

城市设计注重的是对空间和形体环境的艺术处理和人们对它的感知。作为一个明确的设计领域,城市设计处于建筑和城市规划之间。和建筑学科不同,城市设计必须强化推理城市前景的能力,研究多种发展可能性,进而在这种可能性中寻找城市的新思路。这种推理和思考会对建筑设计带来多种的可能性。城市设计应当以培育城市性为目标,这意味着城市设计所提出的城市场所的形式、区域和特征必须是为公众利益服务。环境行为学作为城市设计研究重要的相关学科,在现代城市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城市设计学科所涉及的环境行为研究也属于建筑计划学的研究范畴,其应用也都是基于建筑计划学的研究和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但是,从学科体系的建立来看建筑学与城市设计属于不同的设计层次,设计的阶段、任务和对象不同。

因此,就有必要将建筑计划学与城市设计的具体的行为模式相区别,并加以深化。此前,从城市设计的学科角度对城市问题的研究层出不穷,比如:科林・罗与弗莱德・凯特的《拼贴城市》经常使用的“图一底法”是城市形态研究的重要方法;强调公众参与的倡导性城市规划已成为规划创新研究的重要方向;现阶段城市设计师的设计活动也非常关注环境行为学的影响,他们从各种角度探讨环境行为学在城市设计领域的应用。建筑计划学所关心的是人们生活环境质量,尤其是面广量大、为普通人服务的社区住宅环境、城市公共环境和建筑小环境等微观环境。比如:亚历山大的《模式语言》主要是建筑的环境行为研究。可见,两个研究领域有着层次的不同也有相交叉的共同研究领域。

2,研究理念的共同性

随着环境行为成为建筑计划学与城市设计共同关注的对象。以城市的宏观视点和“人”的微观视点都成为两个学科的发展所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在考虑设计理念时,主要着眼是现代社会的本质性文化精神。从文化精神内涵上看,现代性的精神维度包括人们所熟悉的理性、启蒙、科学、契约、信任、主体性、个性、自由、自我意识、创造性、社会参与意识、批判精神等;从文化精神的载体上看,现代性的精神维度体现为作为个体的主体意识、公共的文化精神和文化价值、系统化的历史观,等等。因此,关注“以人为本”是建筑计划学与城市设计的共同研究理念。

2,1公共空间与个体的主体性和自我意识

个体的主体性和自我意识的生成和走向自觉,是现代性的本质规定性之一,是全部现代文化精神的基础和载体。换而言之,个性化是理性化的必然内涵。传统的公共空间设计注重的是经验文化模式,空间的生成可以遵循传统、经验、习俗和惯例等。后现代的城市设计尊重场所精神的塑造,和文化环境对历史的反映。而文化哲学认为,只有当个体超越纯粹的自在自发的日常生活的阈限,同科学、技术、理性的自觉的精神再生产或自觉的类本质的对象发生实质性的关联时,现代社会和传统社会的割裂才实质性的发生,现代意义上的人才真正的产生。因此,可以认为现代性的创造更应关注人的主体性及自我意识,这种个体的状态不是少数社会精英的特殊状态,而是现代社会公民的普遍的生存状态。“人”是现代社会运行的支撑性因素,是现代社会的创新能力的源泉,这也是“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现代公共空间的成功塑造必须注重个体价值的实现和自我意识的满足。

2,2契约、理性的城市公共文化精神的塑造

城市公共空间应该是遵循公共的文化精神,而当主体性、个性、自由、自我意识、创造性、社会参与意识、批判精神等成为现代人的本质的生存方式和规定性的时候,整个社会的普遍心理、价值取向和文化精神必然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经验式、人情式的文化基因让位于自觉的、理性化的人本精神。在这种情况下,公共文化精神的主导性价值取向,必须兼顾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如何最大限度的保护现代个体的主体性、个性、自由、自我意识、创造性、社会参与意识、批判精神等文化特质,另一方面是如何保证那些追求自我利益和自我实现最大化的自由个体形成一个合理的合法的共同体。由此而产生的以平等、契约信用等为核心的人本化的、理性化的社会文化精神。这种社会文化精神似乎很难以具体的空间形式所体现,因为人本的、理性的并不是具像的事物,但是平等、契约的文化精神都离不开理性、科学的精神。至于普遍的信任和信用精神和机制,更是离不开科学精神和信用理性的支撑。我们可以用人本精神和技术理性来表征现代社会普遍的理性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简单的符号化和风格化的追求并不能体现现代社会的理性精神,也就不具备现代社会的意义。正如西方高技派的建筑风格体现的技术美与高情感可以融入现代社会,体现理性的大众审美,而简单的抄袭正是不谙社会文化背景,一段时间之后始终不能融

入城市文化,并面临被改造的命运。

东西方的文化是不同的,而在全球化的时性化与契约化的公共文化精神是相同的。随着我国民主化的进程,平等、契约与信用的等人本化、理性化的社会文化精神代表着公共文化精神的新取向。城市空间的塑造与创新必将建立在对城市公共文化的深层次追求上。

2,3意识形态化与城市性

理性化的现代性文化模式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其无所不包的统摄性。具体说,现代性的文化精神维度不只是表现为个体的主体意识和理性化的社会文化精神,它还会进一步整合为一种系统化、自觉的意识形态,一种自觉的、理性化的世界观和历史观,一种设计和规范人类历史目标的“宏大叙事”,它指的是一个时代和或者一个具体的历史一社会群体所具有的意识形态。理性化的文化精神从个体的社会的一般的文化模式和价值取向上升为普遍的、总体性的、意识形态化的文化精神,是理性化精神的内在必然性。理性的内在分析和反思本性必然驱使理性不仅规范个体的和群体的行为和活动,而且直接指向社会总体和历史目标。

作为现代性机理与图示的具体化,城市设计与建筑计划学将关注环境行为研究所体现的最高目标,创造和谐社会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文化。这体现了它们研究理念的必将孕育着更多人类文化的精髓,创造出多彩的建筑与城市空间艺术。

3,研究方向的差异性

尽管建筑计划学与城市设计在研究领域和研究理念具有很强的相关性,但是这并不等同于可以将建筑计划学与城市设计混为一谈。

人的活动形成了城市的功能和城市空间的复杂性和丰富性,研究城市必须承认城市具有的文化现象,社会生活是城市环境形成的本源。城市的“环境”突出表现在人们聚居于城市,获得乡村所不具备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丰富性,体现了城市所包含的物质环境所负载的社会结构、组织制度、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文化意义。从本质上讲,城市环境不仅包含的是物质环境,而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现象。正如F・吉伯特在《市镇设计》一书中对城市的阐述:“城市是由街道、交通和公共工程设施等以及劳动、居住、游憩和集会等活动系统组成。把这些内容和城市美学联系起来就形成了城市设计的环境意义。

建筑计划学是基于城市的目的性为学术背景,其真正关注的是微观的人类行为在具体环境中的意义。其直接的结果就是为建筑设计或环境设计提供图示化结果的依据。更确切的说,建筑计划学的落脚点应该为建筑,建筑是在特定的环境当中,并服务于特定地区的人们。建筑环境强调特定地域环境的自然风貌与历史文化相结合,具有地域性文化的性格特征。从“场地性”可以理解其微观层面的环境特征。

第8篇

关键词:风景园林;城市设计;影响

Abstract: th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can not only beautify the city, still can coordinate, and beautify the environment of the city, to improve the urban environment and promote the urban social development has the vital role. So for landscape to the influence of urban design, this paper for the city in th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has the vital role. Based on the author's practical experience,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o the influence of urban design thoroughly discussed, to have the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Keywords: landscape; Urban design; influence

中图分类号:K928.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前言

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存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生态城市和和谐城市构建的呼声越来越大。在城市的设计中设计师们必须认真的对待这一问题,因为这关系着城市未来的发展道路,关系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关乎这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风景园林不仅能够美化城市,还能协调、美化城市的环境,对改善城市环境和促进城市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风景园林对城市设计的影响的探讨,对于城市的设计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2. 风景园林对城市设计的影响

风景园林是综合利用自然科学和人文艺术手段营造的人类美好的室外生活环境,其核心是协调人与自然及所处环境的关系。风景园林不同于以往城市设计中的观赏园艺和景观设计,后两者在空间和生命力的体现上都有不足;也不同于环境艺术和城市规划,这二者对文化和科学体现不足。风景园林结合了它们的长处,是在综合考虑环境、人文、社会和自然因素后进行的创造活动。

我们以中国古典风景园林为例,首先,中国古典风景园林在道家思想的影响下,比较重视“意”,即园林所表达的情感与意义。它强调运用多种园林要素:自然界的花木、水、生物等自然要素,建筑物等人造物以及因二者呼应所产生的天、地、人和谐统一的美学境界。这一风景园林的设计方法对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城市设计产生的影响体现在设计的立意与布局上,无论是中国古代城市设计,还是现代城市设计,都以“经营位置”为主要原则,空间及各种设计要素的相互关系成为设计的最基本和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其次,中国的风景园林重视空间的层次、延伸与渗透,强调通过有限的空间设计达到层次与空间更为丰富的效果。因此,古典园林更多的利用场地与周围环境,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相互作用的空间关系。因此我国城市的设计者们都运用了相似的手法,使其设计即能反映城市设计本身的意境,又能使城市整体的功能和环境得以统一,从而使城市空间和园林空间相互渗透,边界感消失。同时,风景园林中重视空间延伸的设计思想对城市设计也产生了深刻影响。当前城市设计总重视空间分隔以满足不同城市居民的行为和心理需求的设计就源于此。

再次,中国风景园林重视空间虚实的对比,从空间理论的角度来说,中国园林中实体因素与其间的虚体因素共同形成了立体的三维空间。风景园林中的虚实对立关系体现在由山、水虚实关系产生的空间力,并由此产生的山水环抱、虚实相生的环境氛围。其对城市设计的影响表现在城市建筑因地势起伏产生的虚实对比关系并由此创造出的意境美上。

3. 风景园林对城市设计的作用

风景园林对城市中人群的作用不仅是满足观赏需要,而是创造更有利于城市人群身心健康的、更有利于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风景园林对城市的建设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会从根本上影响城市设计的思路,会导引着城市设计的方向,影响着城市建设的速度,能反映城市精神和文化的面貌。现代城市风景园林已从传统的筑山、理水、种植花木转变为集传统与现代园林之大成,实现推

动城市可持续发展,体现城市设施公益性质,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改善城市生态、气候和环境。风景园林的基础构成元素―植物能减少城市有毒气体,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并能改善局部空气质量,消耗氮、消音减噪、吸附灰尘以及改善城市小气候等方面能发挥优化作用,还有助于保持城市生态平衡和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城市环境,对城市人居环境起着净化作用。在城市设计中,专门规划设计园林绿化用地,正是为了发挥植物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因此,在城市设计和建设中需严格控制建筑、交通、广场铺装地面的比例,保证风景园林的绿化面积,降低公园建设土木工程化的倾向,保证公共空间的植物种类和数量,发挥风景园林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应有作用。

(1)注重城市风景园林设计的亲切感

城市风景园林的设计与施工应注意与人们之间的尺度,重视环境空间带给人们的亲切感与舒适感。但是我国一些城市的花园规划尺度过大,让人们感觉到排斥感。因此,城市风景园林的设计应注重温馨和谐的氛围,少一点敬畏与严肃,多一些生活情趣。首先,可根据风景园林所选的位置,从周围的整体环境出发,并与空间环境相映衬,而不能一味求大;其次,在风景园林内,可适当设计一些休息场所,并布置如草坪、树木、雕塑、喷泉及休闲座椅等装饰,另外,城市风景园林不能过于拘泥形式,而应保证造景元素的多样性,并通过文化交流、社会交往等形式,让各种职业、各种层次的人们都能在环境中得到精神享受。

(2)重视城市风景园林中的水系设计

城市风景园林及绿化工程是城市中唯一具有自净功能的系统,对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美化城市美观及保持城市生态平衡发挥重要作用,是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并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与支持。随着城市风景园林的快速发展,城市中的绿地与景观面积日益增多,在风景园林内的用水量也逐年增多。当前,我国大多城市的风景园林中的水源需要多来自自来水,并且利用效率较低,这给城市的用水资源造成了压力,同时也阻碍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风景园林中的绿地规划,是城市整体环境发展的重点,因此在总体施工阶段,就应注重风景园林的布局及绿地的布置,可充分利用湖泊水系等天然水源,形成良性循环的

城市生态水景规划,尽量减少使用自来水等洁净水源而设计的人工水景。

(3)充分考虑城市风景园林设计的经济与管理因素

城市风景园林设计的优劣在于对社会需求的满足度,而不是取决于其华丽与否及规模的大小。在风景园林设计与施工中,各城市应多方面考虑,结合本城市的经济状况,以因地制宜、因材制宜的原则,为城市人民办实事,在城市风景园林的管理方面,应加强社会宣传,让市民认识到城市风景园林与每一个人都是息息相关的,让市民主动参与风景园林建设,并关心、爱护大家的共同休闲空间,进而提高各项环境基础设施的使用寿命,提高市民休闲活动的安全度与舒适度。另外,还应通过各种媒介向市民大量宣传有关风景园林设计与施工的新成果及未来发展方向,以塑造一个良好的城市风景园林环境。

4.结语

总之,无论是风景园林设计,还是城市设计,其主题都是为了创造美的艺术和享受的同时,为城市中居住的人群提供更加健康的居住环境和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 李传勇. 浅谈园林植物的种植设计[J]. 技术与市场(园林工程) , 2007,(11) :123-125.

[2] 蒋向中. 浅谈园林植物配置[J]. 江苏绿化 , 1998,(05) :115-117.

[3] 王普升, 王楠, 刘晓霞. 城市公园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探讨[J]. 陕西农业科学 , 2008,(01) :136-140.

[4] 贾永林. 浅谈园林植物的种植设计[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 2004,(04):163-165.

[5] 郑淼. 浅议园林植物在太原市居住区中的应用[J]. 山西建筑 , 2009,(19):178-180.

第9篇

然而,随着小城镇的发展,我们也发现全国各地小城镇的面貌却越来越相象。各地小城镇的特色在逐渐消失,传统小城镇应有的“小桥、流水、人家”亲切空间也消失在对大、中城市刻意模仿中。造成小城镇这种状况的原因,或许是多方面的。但是从规划专业的角度来看,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在小城镇规划的整个过程中,缺乏运用城市设计的手段。

何谓城市设计?城市设计就是城市形体、环境的一种构思、方法、手段,其目的在于改善城市整体形象与环境景观,为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服务,它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各个编制阶段。要把城市建设好离不开好的城市设计,同样要把小城镇建设好也离不开好的城市设计。从目前小城镇现状来看,它们的城市设计具有一些不同于大、中城市的方面,而具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由于小城镇规模小,用地有限,规划程序较大、中城市简单,一般来说小城镇的总体规划就可直接指导城市建设,这也就要求在小城镇总体规划阶段就应建立相应深度城市设计的基本框架。这种基本框架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其他内容一样,成为指导城镇建设的条文,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小城镇整体特色的建设。然而,在小城镇规划中城市设计普遍地未被重视,从许多编制好的城镇总体规划来看,城市设计不是一笔带过,就是只字未提。以上情况也与编制这些规划的设计部门有关。对于这些设计部门而言,编制小城镇规划通常采用以往的程序化就能很快完成。编制规划程序化和高速度就不可能使城市设计贯穿于城镇规划编制的各个阶段。这样就会造成在以后城镇建设中,在城市整体景观营造中无据可依,其结果就会使小城镇面貌单调,城镇特色消失。其次,目前一些地方小城镇领导和职能部门对城市设计的认识存在着很大的误区。他们认为做好几条沿街城市设计就可代表城市设计,代表城镇风貌,他们认为城镇整体美感就是好看,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片面地向大、中城市看齐,认为高楼大厦、宽阔的道路就是现代化,对这些行为还美其名日“超前意识”,盲目求大,做大手笔。一些在大中城市规划中出现的弊端又重复在小城镇的规划中,孰不知这些不顾及城镇的城市设计的规划,不仅不能促进当地小城镇的建设,也破坏历史(有的城镇甚至上千年)遗留给城镇的风貌和特色,给后代留下隐患。针对这些现象,建设部部长俞正声近期指出:在城乡建设过程中,现在没有能力建设的,应该先规划好,留给后人建设。而不能搞破坏性建设,以致给后人遗留无穷祸患。

在此,本人根据多年实践经验,认为小城镇城市设计应当从以下几方面重点研究。

一、小城镇的空间形态结构研究

小城镇总体规划往往对城镇的形态和城镇主要空间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影响。从目前的小城镇规划过程来看,城镇的空间形态结构主要取决于城镇用地合理的布局。这种“合理布局”主要是规划设计人员依据技术规范,结合城镇所在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形成的布局特征人为决定的,而缺乏居民对城镇空间形态感知的考虑。这样的布局合理不一定合情,居民对他所在城镇产生空间与形态感知的基础是由当地的地域条件、历史因素、传统因素、宗教因素、民族因素等组成的。这种对空间形态的感知会使居民对所在城镇产生依恋的感情。城镇的特色也体现于此。城镇空间形态感知包括中心、标志物、边界、建筑物特征等几个方面。在城镇总体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中.可深入对城镇空间形态可感知性研究,结合土地利用、交通规划等设计好城镇的中心、标志物、边界及主要场所的整体布局。

二、小城镇的景观设计

小城镇不是一张纸,也不象大、中城市那样占据大地。小城镇的主要优势是它地处农村的自然山水之中,城镇与环境高度融合,密不可分,这是它优于城市的重要之处。也为城镇的景观设计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由于城镇规划布局中用地布局对景观构成产生更大影响,因而在城镇总体规划阶段就应考虑城镇景观设计,这也是城镇城市设计的重要内容,在具体设计过程中可利用环境,通过对比,协调等手法,或采用显山露水,在制高点设标志物,甚至可直接将城镇布置在区域大环境中等手段,构成一个生动、富有层次的城镇景观,从而丰富小城镇的城市设计内容。

三、建筑和建筑群的设计

建筑物是城镇的细胞,他给城镇的特色定下了基调,城镇的建筑物要体现时代性、民族性、地方性,要对各功能用地每块的建筑进行分类,区别主次关系.并建立联系,使地块内的建筑体系形成和谐,富有特色的群体形象,另外对一些重点、标志性和象征性的建筑给予其特殊形体色彩,以突出其特殊性,避免单调。

以上这些内容就可在城镇总体规划阶段,结合规划实际作为规划文本的一项内容,重点表述,这也是城市设计为以后具体的城市建设提供依据。

四、小城镇景观的挖掘、分析与深化

城镇景观包括人文景观、历史景观等,这些资料应作为城镇总体规划基础资料加以收集的一部分工作,在对这些景观资料记录,分析的基础上,规划设计者可以充分认识城镇的表象和城市设计的素材。在小城镇总体规划阶段中设计人员要提出这些景观资料,通过分析,深入强化这些景观特色。正是由于这些景观在城镇总体布局中作为一个重要因素加以考虑,就会使之在以后建设落到实处,增加城镇的特色。

五、小城镇的尺度问题

在建筑单体设计中经常运用尺度这一名词,而在小城镇也存在尺度问题。城镇尺度就是建立以人为中心,人与周围环境相适宜的和谐关系。其主要依据是步行尺度,我国传统的有特色的小城镇都较好地解决小城镇尺度问题,但是目前由于小城镇的发展,城镇规模的扩大,机动车辆不断增大,一些小城镇拓宽了马路,有的马路拓宽甚至四、五十米,而道路两侧仅有二,三层高的建筑,人们行走在上边,会感到空旷与不适。

第10篇

关键词:城市设计;理论;体验;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7-0072-02

现代城市设计致力于城市良好空间环境的塑造,强调设计的人本主义与生态保护思想,对于现代城市发展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西方开展城市设计的理论研究和设计实践工作时间较早,对此有着丰富的理论和实践基础,许多大学的城市规划专业和建筑学专业都会开设城市设计课程。相比之下,我国的城市设计各方面工作开展的时间虽较晚,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有关城市空间设计的工作不断涌现,城市设计已经成为规划师与建筑师不可回避的研究课题,并逐渐从城市规划和建筑学中分离出来,发展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1]在城市规划专业和建筑学专业开设城市设计课程,能够帮助学生培养空间设计能力,开阔视野,使学生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不同层面去审视和了解城市,并运用城市设计的方法进行具体的规划实践。

城市设计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与目标是使学生能够准确掌握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建立对城市空间的完整认知,熟悉具体的设计原则和方法,并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具体设计工作。

为了完成课程的主要教学任务与目标,城市设计课程教学研究应从基本理论教学、体验式教学以及设计实践教学三个环节入手,并针对具体教学内容与目的提出相应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准确掌握知识要点,提高实际设计能力。

一、基本理论教学环节

理论教学是整个城市设计课程的基础环节,对于基本理论的掌握有助于学生理清概念,建立对所学知识的初步认知。

1.教学内容

城市设计理论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城市设计的基本概念、发展历史、指导思想、设计原则和具体的设计方法。这些是城市设计需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讲解的基本内容,也是核心内容,它是进行体验式教学与设计实践教学的基础。

2.教学目的

通过对基本理论的介绍和说明,使学生对城市设计在思想认识上有所提高,了解城市设计的发展历程以及现实意义,并能够理解基本概念、设计思想与方法。

3.教学方法

理论教学对于学生来说较为抽象,如果单纯依靠文字的描述很难使其产生深刻印象。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一方面应在课堂教学中将理论与实例相结合,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条件,使学生对较为抽象的概念更加容易理解与记忆;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多与学生交流沟通,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被动接受式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除此之外,可以在课堂上设立讨论和提问环节,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师生之间充分交流,教师也能从中了解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以便及时解决。在课外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和校园网络收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资料,丰富知识,开阔眼界。

二、体验式教学环节

城市设计主要研究的是城市空间环境。所谓体验式教学,就是将学生所学的知识与具体城市空间的调研体验相结合,将课堂理论知识形象化,改变单一封闭的教学模式,形成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1.教学内容

课程安排学生对城市空间的现场调研,将班级学生划分若干小组,并划定适宜的空间范围,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地块。地块调研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街区的尺寸、道路层级、建筑性质、建筑形式与高度、开敞空间、空间尺度、区域的轮廓线、主要路径、地标与重要节点等。[2]同时,要求绘制区域的意象地图,对区域空间环境的优劣能够予以综合分析评价。

2.教学目的

提高学生对于城市空间的感性认知,培养学生空间的尺度感以及空间分析能力,使其能将理性的基础知识与对城市空间的感性认知相结合。

3.教学方法

对于具体城市空间的体验主要可采用现场踏勘、问卷调查两种方式。具体来说,一方面,要求学生通过乘坐交通工具和徒步调研,从感性层面了解不同出行方式对于城市空间的感受,认识不同空间尺度比例之间的差异;另一方面,走访询问生活工作在此区域的居民对空间环境的感受和需求,认真进行问卷调查,进一步挖掘空间内在的生活与文化属性以及其中存在的社会问题。为了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知力和表达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借助手工模型和图纸来解析城市空间环境,借此可以帮助学生梳理自己的思路,传递其核心想法。在此应特别注意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探索性学习的鼓励。在这一阶段中,教师不应进行过多的干预和指导,而是充当组织者和答疑者的角色。

三、设计实践教学环节

城市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单纯理论课的讲解和案例分析,不能完全让学生掌握城市设计的基本知识,只有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才能发现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设计的综合素养。因此,设计实践环节应与理论教学结合起来,在相应的讲解过程中安排设计课程作业。

1.教学内容

城市设计就是对城市空间的设计。城市空间可以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设计实践环节应选择几类较为典型并能够代表不同层次的城市空间作为设计对象。宏观层次的城市设计任务主要要求学生能够准确分析城市整体的空间结构形态、发展战略、城市整体意象。中、微观的城市设计以城市中的局部空间环境为对象,侧重于对具体建筑实体、空间以及环境的设计安排。[3]

2.教学目的

通过城市设计绘图作业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思考分析能力以及对于所学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提高对于所学课程的认识,全面掌握各种设计要点和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到具体的城市空间设计中去。

3.教学方法

在设计实践教学中应以学生的自主思考和独立设计分析为主,以课堂讲授为辅。在学生设计构思阶段安排方案讨论会,让学生利用多媒体讲述自己的设计思路,提出自己在设计中遇到的问题,与教师和同学共同交流,从而指导学生进一步深化设计方案。对学生创造性的设计方案,予以鼓励和引导,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潜力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更好地完成设计作业。在设计实践过程中,着重强调城市设计基本原则和设计方法在具体空间设计中的体现,使学生真正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在最终评图讲解阶段,对图纸中的优缺点予以详细说明,与学生共同探讨和分析,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设计水平与能力。

4.各教学环节的相互渗透

基本理论教学、体验式教学、设计实践教学这三个部分并非相互独立,而应将其看做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一个完整教学体系。理论教学是课程学习的基础,体验式教学和设计实践教学是对于理论教学形象化的认知与实际的应用。在相应的理论教学过程中合理安排体验式教学与设计实践教学环节,一方面能够调节教学氛围,另一方面能够加深学生印象,提高学习效率,收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四、小结

城市设计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同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去认识城市,并针对具体空间进行设计。为此,在教学工作中应安排理论教学、体验式教学与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并将三者相互结合。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

参考文献:

[1]唐子来.不断变革中的城市规划教育[J].国外城市规划会刊,2003,(3).

第11篇

【关键词】规划管理;城市设计

1.城市设计导则的缘起和发展

城市设计导则是人们在长期的城市规划实践工作中,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逐渐总结、研究形成的一种法令型成果形式,是引导和控制城市建设中城市空间形态、风格特色、历史文脉、生态环境与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相互融合的过程,是联系城市设计与城市管理的纽带,也是城市规划管理中最有价值的一种城市规划理论方法,其宗旨是在城市的发展中寻求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是城市规划理论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以人为本”核心价值理念的重要体现[1]。

城市设计导则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欧斯曼的巴黎改建中及20世纪初美国纽约土地使用分区管制规则[2]。即最初对建筑用途、容积率等基本规划条件的控制,之后人们又根据城市管理的实际需要陆续制定了相应的导则,这就是导则的雏形。城市设计导则最早出现于1970年美国旧金山城市规划及其实践[3]。当时,旧金山在城市规划的实施中遇到了一些困难,当地规划管理部门为了确保城市环境在具体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质量,将设计计划变成了设计导则进行控制。之后,城市设计导则在美国和欧洲迅速兴起,成为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重要环节。近年来我国的城市设计成果也越来越多的使用设计导则一词,并把导则的具体内容作为城市设计实施管理的成果之一[4]。

20世纪90年代城市设计导则被引入我国部分城市的规划管理中,是作为把城市设计成果落实为可操作性的城市规划控制的有效工具,并贯穿于城市规划管理各阶段[5]。在我国,城市设计导则的研究和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但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城市设计导则在城市规划建设上的大量应用必将是大势所趋。《天津市城市设计导则》目前正处于加深探索与初步实施阶段,天津市城市规划管理部门于2011年3月以通知形式下发了《天津市城市设计导则编制规程》,对城市设计导则的规程、设计内容、设计要素及空间结构等进行了规范,目前属试行阶段。

2.城市设计导则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指导作用与价值体现

城市设计导则无论从发展时期、认识角度还是从控制层面来理解其内容都有所不同,但从其形成和发展的历程来看,原则和目标却是一致的,即保障城市城市设计目标的实现;城市规划管理部门进行空间环境控制的参考依据;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城市建设的公开平台[6:3-7]。其现实作用就是指导城市空间形态、公共空间环境,历史人文景观的建设,从而保障城市在经济建设中和谐发展,减少城市因快速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为人们提供更加宜居的城市生活空间。

以天津市津南区为例,津南区位于天津市城市整体空间发展战略“一轴两带”的津滨黄金发展连接带上,目前正处于经济和区域建设的快速上升期,大量居住区、综合功能区、公共展示区及大型市政配套设施等快速落户于新建和未建区域,项目的快速落地使得前期策划缺乏深入的规划理论分析和可行性研究,往往是项目落地后短期内迅速实施建设。从城市规划管理角度来看,如果没有合理的城市设计导则进行指导和管控,仅凭区域控规和概念性设计往往缺乏整体规划协调发展的统筹考虑,不能有效进行规划引导和控制。城市设计导则作为城市精细化管理的重要组成环节,其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构建比例适宜的城市轮廓,营造良好的城市体量和风格

人们对于任何事物的认识都是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逐步加深的过程,城市亦是如此。城市的空间形态、街道比例尺寸、建筑风格形式构成了城市的基本骨架和轮廓,是人们对于一个城市的直观认识。有些城市给人的感觉是清新大气,充满活力,有些城市给人的感觉是压抑沉闷,缺乏生机;有些城市给人的感觉是精雕细刻、富丽堂皇。这都是由于城市的整体空间关系和体量、建筑风格和形式迥异造成的,而这些也正是城市设计导则控制的基本要素。

在现代城市的快速发展中,许多不确定因素造成城市整体空间形态的畸形生长,建筑风格的凌乱丛生。在高强度的开发建设中,过分追求项目利益最大化,不考虑周边环境空间的关系和影响。而城市设计导则正是从区域整体空间关系角度出发,统筹考虑,在空间规划布局和建筑形式风格上进行控制,从宏观到微观进行规划引导。使城市整体空间有规律成长,从街道尺寸和建筑风格上形成自己的特色,从而营造良好的城市空间体量和区域建筑形态。

2.2孕育良好的城市肌理,营造良好舒适的宜居环境

如果说城市的整体空间形态构成了城市的轮廓和骨骼,那么城市的外部空间环境就组成了城市的肌理。轮廓和骨骼从视觉上给人以直观印象,肌理在心理上给人以心灵触动,有的城市让人感觉粗犷,有的城市让人感觉细腻;有的城市让人感觉嘈杂拥挤,密不透气,有的城市让人感觉安静放松,自由愉悦,这都取决于城市的外部空间环境。现代城市的土地资源紧缺,开发者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想方设法利用每一寸城市空间,而过度的开发和建设使城市过度拥挤,居住空间环境得不到保障。从当前城市社会和经济发展上看,期待在城市建设中自然性的提升城市外部空间环境是不现实的。因此,只有从城市设计导则上统筹加强对区域规划和建设项目外部空间环境的引导和控制,才能从城市的快速发展中预留和争取的一定的城市外部空间,营造宜居舒适的人居环境。

2.3凝聚提升城市记忆,打造独具特色的城市魅力

从城市形成发展的历程上来看,对于每一座城市来说,不管是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城,还是迅速崛起的现代都市,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气息和精神内涵,这就是城市的记忆。有的城市让人感觉质朴醇厚,历史气息浓厚,极具人文魅力;有的城市让人感觉喧哗浮躁,人文气息淡薄,缺乏文化内涵,这些都是源于城市记忆的表达。城市的记忆也是城市设计导则追求的精神内涵,也是城市设计导则中最难以表达的价值内涵。

纵观世界各地,每一座知名城市的发展都有其独特的历史人文环境,浓郁的城市历史和人文景观会使城市的发展更具魅力和传奇。城市的精神内涵可以是城市原有历史文化的延续和提炼,也可以是城市发展中人文景观的不断积累和沉淀,如何让城市的历史文脉延续下去,成为城市未来发展的美好记忆是城市设计导则引导和控制城市发展的精神方向。我们可以通过城市设计导则对城市原有的历史人文等要素进行发掘和提炼,也可以根据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对城市的人文景观进行塑造和沉淀。从而实现对城市精神内涵的巩固和传承,为人们保留现在和未来寻找城市记忆的根源。

3.规划管理下城市设计导则存在的问题及管控建议

当前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但是城市的特色在消失,趋同化现象严重,问题的根源在于中国现行城市规划体系下城市设计导则的作用很难得到发挥,规划管理部门缺少对城市空间属性的管理依据。从而造成城市建设面临这种尴尬的局面。虽然城市设计导则在我国的城市发展中逐渐受到关注和重视,导则逐渐被引入到城市规划管理,但作为规划管理过程的重要依据,还缺乏深入的研究与规范体系。

3.1导则的编制与实际相脱节

城市设计导则的研究和实施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在编制过程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编制与实际相脱节、缺乏实际可操作性。编制的过程缺乏对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区域特色和现状条件的分析和研究,过分注重物质形象及理想的空间形态,背离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这样就会被快速的城市发展所遗弃,成为仅停留在纸上的美丽图画和文字,失去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3.1.1结合实际情况合理编制城市设计导则

结合我国城市设计导则的现状与需求,合理的导则编制结构层次为“设计目标―设计原则―设计元素控制―地块控制建设―城市设计政策”[7]。从城市整体发展的角度出发,结合经济发展水平及现状周边环境提出最合理的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与空间布局,才是城市设计导则编制的最终目标,并从各个层次的设计要素提出具体的控制原则。从而使确定下来的目标和原则既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又能更好地为规划部门在城市后续建设中提供管控的依据。

3.1.2城市设计导则的成果应具有可操作性

导则编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可实施性,城市设计导则面对的是如何在城市发展中实现其价值,而不是在自身的条条框框中寻找城市发展的出路。导则要想切实发挥助推城市区域建设和经济发展的作用,就需要编制者走出设计室,深入现场,广泛调研,认真分析区域发展实际需求,准确定位区域发展未来,这样才能真正融入地区经济发展。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一味的遵从,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这样才能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真正实现自身的价值。

3.2面向规划管理的城市设计导则缺乏实际指导作用

在我国现阶段城市规划管理中,一个项目的实施往往要经过项目控规完善、方案策划、条件或选址核提、规划方案批复、建筑方案审定及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核发等多个审批环节,而城市设计导则想在城市建设中指导具体实践就必须要以这几个审批环节为载体逐层传递才能得到贯彻和落实。但是,在这几个审批环节中,往往起关键性作用的方案策划、条件或选址核提、规划方案审查一般都忽略了对城市设计导则内容的延续和传递,导致城市设计导则的引导和控制作用逐级递减,到具体项目实践中作用大打折扣。因此能否从规划管理中准确切入,并与各个审批环节有机融合是决定城市设计导则能够在今后城市规划发展中发挥作用的关键。

3.2.1由城市设计导则引导项目概念方案策划

在项目方案策划阶段,按照城市设计导则对区域整体空间关系要求,对项目的整体天际线、组团关系、功能布局进行引导和控制,确保项目的大体轮廓和基本构架符合城市设计导则对区域整体空间关系的要求,同时对后期项目整体的建筑形态和形式给出指导性意见。

3.2.2依据城市设计导则核提规划条件及选址意见书

在项目规划条件或选址意见书核提阶段,将城市设计导则在方案策划中的相关内容纳入其中,给出合理的开发强度。作为后续其他规划审批环节的重要依据,避免因个人素质、感情喜好等因素造成的建设随意性,同时也可作为专家论证等环节的评估依据。

3.2.3结合城市设计导则控制内容审查规划及建筑方案

项目规划和建筑设计方案是项目具体实施内容的深化阶段,是项目整体空间关系和体量、建筑风格和形式、比例尺度、历史人文景观、外部环境等确定形成的阶段,也是城市设计导则在具体实践中的融合阶段。因此,再要规划和建筑方案审查中对前期策划和选址中的城市设计导则有关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确保在规划审批中落实。

3.3现阶段城市设计导则缺乏区域整体性和连续性

城市设计导则作为城市规划领域新的学科目前在许多城市刚刚处于起步实施阶段,许多城市也只是对城市的重点区域和即将建设的区域进行了城市设计导则编制,对于城市旧城区和未建区尚未编制,因此城市设计导则对于城市整体规划发展的控制和引导缺乏区域连续性和整体性,这样容易造成城市不同区域整体空间关系、外部空间环境、历史人文等彼此之间相脱节,无法很好的过渡和融合。以天津为例,海河中游作为天津城市未来发展核心区域,未来发展前景广阔,潜力无限,但目前该区域尚未有编制完成城市设计导则。虽然该区域目前基本属于城市未开发区域,但一些大型的项目如国家会展中心等已开始逐步进驻该区域,并且短期内就会实施建设,而缺乏城市设计导则的控制和引导容易造成项目的建设与未来海河中游区域的整体发展缺乏融合,不利于未来地域整体风貌。同时,在新建或未建区编制城市设计导则对于区域整体发展的控制和引导更具操作性和实施性,也更利于发挥导则的控制引导作用。因此,尽快完善城市新建和未建区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对于城市的整体建设发展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3.4导则的编制和实施缺乏法律保障

虽然城市设计导则在城市规划领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在国内目前尚未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城市设计导则的法律地位进行明确,只有一些地方性的条文对城市设计导则的内容进行了简单的规范,对于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和实施,以及在规划管理中的地位没有强制性的法律法规作为依据,对于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和实施缺乏有力依据。因此,建议政府部门在城市规划管理规定或管理条例修编时将城市设计导则纳入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或条例之中,为导则的编制和实施提供充足的法律依据。

3.5缺乏公众认识和参与

城市设计导则的宗旨是在城市的发展中提高和改善人们居住环境,所以,公众的实际参与和切身感受才是衡量城市设计导则是否能够实现其核心价值的唯一标准。但在当前,城市设计导则更多的是被城市规划设计者和管理者所认同,对于广大的居民和群众来说还是陌生事物,对于城市设计导则的概念和价值还不了解。这就需要规划管理部门在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和审批过程中,采取公示、公告、座谈等多种形式对城市设计导则的进行宣传、推广,使公众真正认识和了解到城市设计导则的价值,并积极参与导则的编制之中,集思广益,发挥群众创造力,使城市设计导则更具时代性和创造性。

4.结语

作为能有效引导城市整体发展建设的一种长效公共政策,城市设计导则是连接设计者和管理部门的纽带,也是我国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开发建设将更需要理性可控框架的引导与管理,将城市发展的各个要素统筹考虑,有效的整合在一起。在满足成是发展的同时创造一个更具艺术魅力和满足人们生活和审美的特色城市。 [科]

【参考文献】

[1]刘涟涟,边界.对城市设计导则的认识[A].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88-92.

[2]高源,王建国.城市设计导则的科学意义[A].规划师,2000(5):7-10.

[3]戴维・戈斯林,玛利亚・克里斯蒂纳・戈斯林.美国城市设计[M].陈雪明译.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116).

[4]金广君.美国城市设计导则介述[A].国外城市规划,2001(2):6-9.

[5]李敏稚,叶伟康.城市设计导则可控体系的理性建构[A].南方建筑,2012(4):15-19.

[6:3-7]杨国华,王永强.规划管理视角下城市设计导则研究[A].城乡规划,2011(11):39-44.

3页:保障城市城市设计目标的实现;城市规划管理部门进行空间环境控制的参考依据;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城市建设的公开平台.

第12篇

该文从项目概况、规划布局、城市设计、控制体系四个方面,详细介绍了贺州市太白湖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探讨了在城市新区开发中如何结合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来提高规划控制与引导的科学性、经济性、生态性与可实施性。

关键词:控制与引导 城市设计;

[中图分类号] TU [文献标识码] A

导言

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规)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具体落实上一层次城市总体规划方案要求,为下一层次修建性详细规划提供依据的作用,是目前城市规划、管理与建设中的土地出让的重要依据。随着城市政府对于城市形象塑造的日益重视,传统控规在城市空间形态控制上的缺陷日益显现。这主要是规划师在确定控规指标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使得规划管理者很难把握住城市建设特色培育和城市空间环境建设的引导。

实践证明,通过城市设计与控规相结合的手段,有助于增强对城市公共空间的控制,提高城市的环境品质。笔者试图通过《贺州市太白湖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规划实践,探讨通过城市设计提高控规对于城市空间塑造的思路和技术方法,提高城市控规对于城市空间塑造的引导作用。

项目概况

近年来,随着“三高两铁”的建设,贺州的交通条件发生了显著改变,贺州的城市建设步入了快速发展期。《贺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以下简称总体规划)明确城市未来的空间发展战略 ――“东延、南扩、西拓、北优”。太白湖片区是总体规划“东延”战略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是贺州市委、市政府进一步拉开城市框架,突出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位重要实施区域。

规划范围西至贺州大道、北至八达中路,东至滨达一路和滨达二路,南至江北东路,规划总用地约567.62公顷,其中城市建设用地512.52公顷。

功能定位与规划布局

3.1功能定位

总体规划对太白湖片区用地布局以商业、文化娱乐、居住为主,行政办公用地为辅。在片区西部贺州大道两侧为已建成贺州市政府、贺州市公安局、法院、教育局等办公楼群。而在太白湖片区北部为规划市级太白湖公园,现状水体和植被较好,需要保留和完善

规划充分利用太白湖片区紧邻市级行政办公区的优势,通过城市公园、商业设施和文化中心等重大项目的建设激活城市新区房地产开发,引领城市空间格局“东进”、塑造贺州城市新气象的知性空间、向外展示贺州城市面貌。

综合以上分析,太白湖片区的功能定位为:以文化休闲、旅游服务、行政办公和商业金融服务功能为主,集居住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市新区。

3.2规划结构

在遵循规划定位的基础上,以现状城市干路和自然环境为基础,构建“两心,二带、五区,五轴”的总体空间格局 。

两心:其一为城市绿心――太白湖公园,其二为太白湖片区中心,结合太白湖公园布局市民休闲中心、文化娱乐中心、大型商业中心等设施,形成片区的综合公共服务中心。

二带:编制区内沿贺江、南蛇塘排洪渠形成的两条滨水绿化景观带。

五区:即五个功能分区,包括太白湖公园区,北片与南片两个综合居住区、西片整合区和东片综合服务区。

五轴:依托贺州大道、创业路形成两条南北向城市发展轴;依托桃源路和太白西路形成片区发展主轴;依托鞍山东路形成片区东西向发展次轴。

3.3用地布局

(1)居住用地

规划居住用地面积为182.03公顷。包括村民安置及三产用地32.12公顷及小学用地面积3.56公顷。

(2)规划公共服务设施用地82.55公顷,占建设用地比例为16.11%。

行政办公用地规划面积为27.12公顷。规划在保留现状行政办公用地的基础上,新增行政办公用地位于贺州大桥北侧、太白西路南侧及太白湖公园东侧,用于安排贺州市局委办用地。

规划商业金融业用地面积为33.42公顷。规划于太白西路和桃源路东南侧集中布置大中型商场和购物超市,结合太白湖文化中心形成编制区域标志性景观建筑群体。在创业路桥头建设星级酒店,建成贺州市旅游服务中心。规划农贸市场用地2处,分布于各居住小区中心地段,每处市场用地面积1500~2000之间。

规划在太白湖公园内设置文化中心,包括市图书馆、群众艺术馆、影剧院、市歌舞团等,创造有地域特色、有良好服务功能、有优美景观环境的文化中心。

规划体育用地面积为5.86公顷及旅游服务用地16.15公顷,满足城市居民体育休闲及完善城市旅游接待服务的需要。

3.4道路交通

规划形成“七横六纵”的干路网系统。规划范围内道路分三级设置:主干路:40米、60米,次干路:26米、30米,支路20~24米。

(1)规划60米主干路2条,分别是贺州大道和创业路,道路两侧各后退20米,打造2条100米宽景观大道。

(2)规划40米宽道路4条,分别是八达中路、太白西路、鞍山东路、桃源路。建筑后退道路控制如下:八达中路、桃源路、鞍山东路两侧后退8米,其中太白西路由于紧邻太白湖公园,两侧后退按15米控制。

城市设计构想

4.1意向框架

为使控规实施后能形成一个优美的城市景观、良好的建筑形象及舒适的空间环境,规划设计引入城市设计研究,推敲分析城市景观框架、轮廓线、建筑形态、群体空间等,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选择。本次规划提出提出“城水相依,森林之城”的空间意象结构。以太白湖公园为中心,引入绿廊的概念,结合新区用地布局形成中心软质绿化空间为主,外硬质城市空间为辅的总体风貌,将城市环境美化、通风、休闲娱乐等功能融为一体(图10)。

根据城市设计的构成要素,景观意象由核、廊、点三个层次组成:景观核心即太白湖公园;景观通廊,包括3条100米宽景观通廊,具体包括贺州大道和创业路景观廊道、桃源路和南蛇塘排洪渠形成的景观通廊,加强北侧将军山与太白湖、贺江的沟通;景观节点包括城市干道交叉口、规划步行商业街及块状街头绿地。

4.2轮廓线与高度

规划重点从太白湖周边、重大公共建筑的选址、重要通道的打造及片区建筑空间高度与周围山体的关系协调方面进行重点研究。

(1)控制环太白湖的建筑高度。一方面从太白路向北看去展现高低起伏的建筑天际线和绿化背景,同时又可以看到蜿蜒起伏的将军山背景。

(2)整个片区整体控制中部建筑高度最高,由中部向北侧、中部向南侧建筑高度逐步降低。形成高低错落的空间效果。

片区建筑高度换分为以下几个层次:一级高度控制区(24米以下),二级高度控制区(45米以下)、三级高度控制区(60米以下)、四级高度控制区(80米-88米),标志性建筑100米(制高点位于鞍山东路北侧、灵凤公园东侧商业用地,建筑高度为100米)。

开发强度控制

以城市设计形体布局为基础,提炼出相关的控制指标。同时参考经验数据进行开发强度分区及地块开发指标确定。太白湖片区强度控制主要控制指标为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限高及绿地率,共划分五个开发强度控制区,具体情况如下:

类别 主要用地 容积率 建筑密度

(%) 建筑限高

(米) 绿地率

(%)

高强度开发区

(2.5-3.5)

开发区 商业金融业用地 2.5-3.5 45 60

(标志性建筑限高100)

米 25

中高强度开发区(2.0-2.5) 高层中高层居住区 2.0-2.5 30 60 35

中等强度

开发区

(1.0-2.0) 教育科研用地 1.0-1.5 30 36 30

文化娱乐用地 1.0-1.5 30 24 30

行政办公用地 1.5-2.0 30 36 30

医疗卫生用地 1.5-2.0 30 60 30

低强度开发区

(0.5-1.0)

市政设施用地 0.5-0.8 25 24 30

中小学用地 0.8-1.0 30 24 35

一类工业用地

(现状) 1.0 40 24 ≤20%

基本无开发区 公共绿地、防护绿地 - - - ≥70

广场、停车场 - - - -

结语

目前,太白湖片区道路、绿化、地下工程管线正在按规划实施,2个较大规模的居住小区项目通过土地拍卖正在按规划控制指标进行设计与建设,区内文化中心及星级酒店正在进行方案设计。实践证明,本次规划编制采用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相结合的编制方法,实现了与上位总体规划较好的衔接,深化完善了上位规划的要求,向下延伸为修建性详细规划以及地块规划实施提供规划思路,是一种切实可行的编制方法。

[参考文献]

[1]陈荣.城市规划控制层次论[J].城市规划,1997,(3):20-24.

[2]梁江,孙晖.城市土地使用控制的重要层面:产权地块――美国分区规划的启示[J].城市规划,2000,(6):40-42.

[3]唐历敏.走向有效的规划控制与引导之路[J].城市规划,2006,(1):28-33.

[4]赵健,齐慧峰.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的有机融合――东营市东城西部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探讨[J].城市规划,2003(08):9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