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家校协作方案

家校协作方案

时间:2024-03-22 16:46: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家校协作方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家校协作方案

第1篇

一、校际协作教研的工作思路

校际协作教研是一种自觉、自发的行为,各学校教研组长在市教研员的协调下,制定活动计划,安排活动方案,由各学校轮流举办,每次活动可以请举办学校的校长、教务主任参与,请重点学校骨干教师、外请专家指导。在活动内容上,要求精心设计,积极研讨,做好记录,认真反思。在资金承担上,做到合理分担,简约为主,能者多供。

二、校际协作教研的策略

1.营造浓郁的教研氛围

加强各校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尤其强调教师在团结、和谐的气氛中进行交流和协作,积极营造团结、和谐、进取的校际协作教研气氛。在教研活动中,开展专题讨论、听课、说课、教学设计、技能比赛等活动。老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学识修养与青年教师的崭新的理念、蓬勃的生气相互交融、相得益彰。老师们在这种和谐的氛围中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成长。

2.加强对校际协作教研的协调与组织

校际协作教研是联合体,教研活动的开展首先需要各校间进行充分的协调,形成大家都能接受的方案。每次活动推举一位负责人,作为本次活动的组织者,根据商定的活动目标与内容,确定相关活动的时间、场地、方式、时间与程序,以便做到有章可循。

三、校际协作教研的途径

在校际协作教研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展示与交流活动,如学科研讨,青年教师优质课、优秀教师展示课,优秀论文、电子教案、课件制作、教学设计、说课比赛等活动,为老师们提供展示的舞台,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

1.开展学科研讨活动

学科研讨的问题来自教师亲身实践,以教师专业为基础,共同探索未知的知识,体验共同的创新。所研讨的问题可以是较小而具体的学术问题,如设计一个课例,讨论一个案例,或是解决教师教学中一个困惑的问题。问题可以是普遍性的问题,也可以是一所学校存在的个性问题,由教研员或发起问题的教师主持,大家畅所欲言,谈自己的认识、看法,解决问题的方法,共同讨论和观摩。

如2013年上半年,在衢州市常山紫港中学举行了一次名为“新课程,新课堂”的协作教研活动,主题是课堂教学中如何正确实施新课标要求。这次活动,有2所学校各派出一位教师上公开课。课后,参与老师按照新课标要求,从教学目标、新课的导入、教学方法、学生课堂练习、学生作品的评价、教学效果等方面开展讨论。大家踊跃发言,各抒己见,表达观点,个个成为主角,人人成为主体,讨论非常热烈,呈现出和谐协作的专业氛围。通过讨论,使大家对新课标的实施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2.开展学术沙龙活动

每所学校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形成自己的一些传统优势,而这些优势的形成,必定有一定专长的教师。在校际协作教研活动中,开展学术沙龙活动,展示各学校优势,供老师相互学习、借鉴,形成一定的优势互补。

如衢州市高级中学,学校大,信息技术教师多,技术力量强,加上学校里一批青年老师勤奋、会钻研,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他们以VB语言编写了学生练习、考试教学系统,并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所以,我们在衢州市高级中学安排观摩课。课堂中,上课老师充分展示了自己制作的练习系统,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其他学校老师深受启发,他们也相继开发了教学辅助软件应用于课堂教学,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衢州一中信息技术组老师,凭借自己的特长,为学生开设了丰富多彩的选修课,各门选修课报名时爆满,深受学生欢迎。2013年浙江省高中信息技术“疑难问题解决”专题研训活动在衢州一中进行,来自浙江省200多名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代表参加了本次活动。与会教师听取了衢州一中开设选修课的经验介绍,并听取了几位教师执教的选修课,并以信息技术选修课的设计,信息技术选修课教学内容,选修课程的评价和选修课如何实施等方面问题进行广泛的研讨。本次研训活动开拓了与会老师视野,提升了开发选修课程的意识。

3.开展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

在信息技术教师队伍中,青年教师占了很大的比例,是教研活动的主力和主角。有时,单纯的教研活动对青年教师没有吸引力,而通过竞赛的形式,则可以激发教师的参与热情。从2006年实行新课程开始,在市教研室的领导下,我市每年组织一次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的优质课比赛。通过优质课比赛,一方面,为青年教师间的相互学习与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促进他们不断提高自身的课堂教学水平;另一方面,通过比赛,检阅了青年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了解他们的课堂教学现状,为今后有针对性地制订培养方案提供参考。

4.开展教学技能比赛

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7-0223-01

1 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的研究

笔者以某某学院的全体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取纯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了800个样本,对河南科技学院在校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的结果通过ASP+SQL的程序导人到SQL SERVER数据库,然后运用SQL语句对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各个构成部分进行分析,对问卷的分析数据如下:

上述数据表明;学生偏于理论知识的掌握,实践操作能力不足,敬业精神不够,有一定程度上的诚倌缺失,如我们的调查问卷中设计的问题是如果你已经和一家单位签约,而现在有另外一家单位待遇条件比第一家单位好且表示愿意接受你,这时你会怎么着做,有74%的被调查者都选择了放弃第一家的工作与第二家签约;沟通协调能力较好;而在实习经历方面,调查资料表明河南科技学院学生的实习经历从大四到大一依次减少。

2 目前高校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缺陷

从高等教育的目标和功能上看,高等教育本身就具有传承人类文明,促进经济发展的双重功能,在现代社会中,教育除了保留了传统功能外,其专业化程度和社会经济特征日益明显,教育不仅要使已有的知识不断延续,还要使受教育者获得各种有用的能力,使这些能力成为受教育者在日后社会经济生产活动中谋生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必要手段,因而,高等学校培养有竞争能力、创新性、可就业性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成必然趋势。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大部分专业都只是注重对学生的理论灌输,对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设有一定的考核与要求。另外,学校的专业设置比较落后。与市场需求脱节。使得大学生动手能力差,频频受到用人单位设置的门槛限制,而作为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由于学校对其培养目标是实用性职业技术人员,在理论方面他们或许弱于一般的大学毕业生,但是由于他们有相当强的操作能力,因而有技能的灰领在劳动力市场很受欢迎。

在德国,高校对学生的培养都是按照社会需求进行的,工科大学强调大学生在求学之前必须从事一定时间的生产实践,而且在新生刚入校的前三个月也要进行一定的生产实践,我国高校可以尝试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上的一些改进。

3.1 学校收集总结与人才需求有关的各方面信息

学校首先要建立一个部门两个系统;

一个部门:就业能力的开发与提升不单单是就业指导部门的事情,更涉及到学生培养的整个系统。因此,在高校校园内开发就业能力方面,要任命高级管理者,并设立专门的机构,就全校范围内具有战略意义、全局性的就业能力开发事宜承担起领导、协调和管理的责任,起到牵头抓总的作用,又要推动各个院系和教学、学生管理等部门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通力协作,共同开发和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两个系统:(1)高校要建立人才市场信息收集系统,学校要与政府、用人单位、人才中介机构等保持密切的联系和沟通,组织就业调查,在全国采集数据,了解就业市场的需求状况,分析各行各业的需求形势和不同职业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2)高校建立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统计监测预警系统和对就业市场的预测系统,与市场信息收集系统结合随时反馈市场信息,对我国经济现状及走势。对就业态势做出科学的分析和预测。

3.2 制定并实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方案

学校把上述信息和预测结果通过网络或发行出版物方式反馈给学生,使学生了解就业市场形势,对自己进行职业定位,学校可设置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等课程,指导学生认识和分析自我,确立大学期间学习目标自我培养方案,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学校要科学决策,配置资源实施培养计划:首先,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专门机构要就全校范围内进行有战略意义、全局性的就业能力开发,该机构不但要承担起领导、协调和管理的责任,还要与有关各部门进行信息共享以及时有效的市场信息之为依据,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和科学的专业设置,制定合理的就业政策和开展有效的就业指导,推动各个院系和教学、学生管理等部门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通力协作,共同开发和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再次,学校建构科学的就业能力开发系统。对学生入学、学习、实习、毕业等整个教育过程中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职业意识和就业能力的教育与指导,针对不同阶段、不同专业、不同情况的学生的特点,开展不同内容和不同层次的能力开发活动,第三,积极进行课程改革,要积极推动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的转变,提升教学人员培养和开发学生就业能力的水平,在学科渗透中强化学生就业能力。重视实践环节,强化高校学生的实习、见习环节,增加学生的工作经验和实践机会,通过开展以提升和拓展就业能力为主题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学校把上述信息和预测结果通过网络或发行出版物方式反馈给学生,使学生了解就业市场形势,对自己进行职业定位。学校可设置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等课程,指导学生认识和分析自我,确立大学期间学习目标自我培养方案,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第3篇

关键词:虚拟订单;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职院校与用人企业针对社会和市场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签订用人订单,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工作,毕业生毕业后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由于具有校企资源的共享、就业率高(几乎为百分百就业)和优势互补等优势,该种模式引起了许多企业和学校的关注,并引发了众多高职院校竞相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各种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

一、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

该种模式中学校依托企业办学、企业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认同,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却也存在或面临许多困境。这些困境主要来自企业经营的压力和学生发展的压力。

1.企业经营的压力

企业经营状况直接影响订单式教育的成败,一旦经营出现问题,即可出现断单等情况;企业对不同人才的需求都有一定的阶段性。因此,不可一味的寄希望于通过寻找一家企业一劳永逸的进行订单培养,而应该通过建立起一种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才能使这一模式得以持续。高职学校应针对企业需求,探索多层次、多形式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2.学生发展的压力

虽然学校与企业签订了具有法律效力的订单,但是由于执行的周期较长,执行情况会受到行业发展的影响,也会受到合作企业经营状况的影响。如果合作企业的经营状况出现萎缩,必然造成按订单培养的人才就业出现问题。这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在于这些按订单培养的人才是为企业量身定做的。在订单关系下,学校为迎合企业的需求,满足企业对人才培养方案提出的一切要求,就容易造成培养内容针对性太强,使学生的知识面过窄,导致学生转岗困难。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综合性的、发展性的,而订单式培养是按企业的要求组织教学活动,人才知识与能力结构岗位特征明显,具有较强的单一性,严重影响学生的长效发展。

鉴于现有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所面临的诸多困境,本文提出了一种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的虚拟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该种模式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相比,主要的特点在于:该种培养模式无需学生与企业签订订单协议、学生毕业后可以自由择业、学生的培养不再单一的面向某家企业。因此,该种培养模式灵活性大、风险小,更易于被企业和学生所接受。本虚拟订单式培养模式虽是一种虚拟的为企业提供订单培养模式,但为了能够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依然需要企业密切的配合。针对企业对人才综合能力的需求,按照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结合、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相结合的原则,有针对性地优化课程体系,规划职业教育的教学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二、虚拟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成功的基础

虚拟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需要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这是成功的根本保障;需要得到学校的高度重视,这是成功的基本保障;需要得到企业的紧密协作,这是成功的外部保障;需要专业的积极推进,这是成功的内部保障。本文将其概括为“四位一体、四方联动,有效实现虚拟订单式人才培养”,“四位”和“四方”指的是“政府、学校、企业、专业”。

1.政府的大力支持

虽然教育部明确提出订单式培养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但国家缺乏强有力的行政和经济措施出台来推行,只靠学校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政府相关部门可出台政策去鼓励企业对学校进行捐赠,同时对这些企业在税收和贷款方面提供一定的优惠政策。毕竟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无利可图的事一般企业都是不愿意去涉及的。对教育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政府可以对其予以奖励,主要是精神层面的奖励,适当给予物质层面的奖励。

虚拟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得到政策、项目、经费上的支持,为该种培养模式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本模式成功的一项根本保障。

2.学校的高度重视

学校应敏锐地把握订单市场需求信息,充分了解需求企业的资质和发展状况,并对学校自身的教学条件、师资力量等有充分的估计。在选择合作对象时,一定要经过深入调查、仔细论证,尽可能选择一些知名度高、经济效益好的大型企业进行合作,以确保“虚拟订单”学生真正能够“学有所用”。

制造类专业在培养专业人才时,离不开专业设备的配置,以满足企业专门人才培养。以模具制造为例,在模具加工过程中离不开各种加工设备。这些设备动辄上十万,每种设备在加工过程中都有一定的用途,因而必不可少。在学校的高度重视下,为模具制造购置这些相关设备,以建设功能完备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为企业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

教师是整个人才培养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教师自身的技术技能直接影响所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不断的提升教师的技术技能成为学校发展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学校应该高度重视教师的培养,进而实现高质量人才的培养。

学校在重视人才培养的同时,应该高度重视人才的就业及就业质量。学校可利用其自身的优势为毕业生搭建一个就业平台,该平台能够帮助学生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学校应争取将一些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企业邀请进入平台,为毕业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就业择业平台。以这些知名度高的企业为推动力,不断的提升就业平台内企业的层次,打造一个蒸蒸日上的就业平台。

学校的高度重视是本培养模式成功的基本保障。

第4篇

一、打造一个精明能干和谐的领导班子

1. 要依据学校教育目标制定出管理目标,并分解成各部门的子目标。分别和班子各分管成员达成默契,从而起到统一认识、鼓舞斗志的作用。

2. 每周一次领导班子会议。通过会议对班子成员进行心理调适,对班子建设提出明确的要求,促使各成员团结协作、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互相帮助,是使学校管理目标顺利实现的有效途径。

3. 个别谈心。通过谈心,可以消除误解和思想隔阂,达到相互理解、增进团结、提高工作积极性的目的。

二、实施层级管理,层层把关

目前学校管理体系参照“管理场”的理论和各校自身的办学实践,一般选择层级管理模式。具体由政教、业务、总务三大板块领导,下设各部门分层管理。从年级范围分,设年级组;从学科范围分,设学科组;从政教范围分,设德育组;从后勤范围分,设后勤组。此外,每一组还可根据实际情况再下设小组,如学科组下设备课组、科研组、教研组等。通过层级管理,让大团体中有小团体,分工更细化,目标更明确,从而更好地发挥各个团队的智慧,收到更好的效果。

三、充分发挥团队精神

1. 找准位置,合理“开发”。在新学年开展工作之时,我校领导班子对每位教师的政治思想、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气质结构、年龄结构等方面进行辨证分析,以此为根据,通过合适的组织形态将每个人安排至合适的岗位,充分发挥集体的潜能,以最大优化整合科组、级组、德育组、备课组、科研组、教研组、后勤组等团队。同时在各个团队中定规则、定合作的规范。

2. 监督约束,树立目标。(1)健全有效的监督和约束机制,如《教师日常行为规范》《教师工作制度》《班主任守则》《科组职责》等。学校以团队是否具有朝气蓬勃的人员队伍,扎实的科研能力,全力协作的团结精神以及勇于创新的能力,团队的科研实绩如何等为衡量标准进行量化管理。(2)团队目标明确。一所学校必须要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有学校的总体目标,下设科研组的子目标、教研组的子目标、年级组的子目标、备课组的子目标等,让教师有章可循。(3)充分挖掘优点。作为学校的领导者要对每位教师扬长避短,发挥潜能,让每一位教师都学会包容、欣赏、尊重其他教师的特性与个性,这样才能使这个团队具有感召力。尽力在校园、级组、科组中营造一种和谐的人文氛围,让大家形成信任、诚信、默契的共赢意识。

3. 人文管理,经营师心。校长要为教师才华的展现和锋芒的显现创设一个理想的心理环境。平时,校长不妨放下架子,偶尔倒茶递水,偶尔与教师谈天说地,偶把酒言欢,拱手互致问候。校长只有站在服务者的角度,尊重教师、理解教师、信任教师,努力为教师营造一个有制度有温情、有竞争有舒畅、有集中有民主的工作环境,使教师工作有劲头、有奔头、有甜头、有轻松感、有满意感、有成就感,才能真正领导教师,也才能调动和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上下一心谋发展。

4. 重视培训,培育精神。培养表达与沟通的能力,好想法、好建议要尽快让别人了解、让上级采纳,为团队作贡献。培养敬业的品格,有敬业精神,才能把团队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有责任心,才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培养宽容与合作的品质,能够在平常之中发现对方的美,培养良好的与人相处的心态,并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培养全局意识、大局观念。

第5篇

关键词:校园;活动研究小组;综合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271-02

适用年龄段:小学1-6年级

一、背景目标

1.选题背景:学校是神圣的殿堂,是学生熟悉的场所。学校里有师生辛勤的汗水,有画不尽的色彩,写不完的诗篇,唱不完的歌。我们校园中有许多美丽的鲜花、绿草、树木……宽敞明亮的教室,舒适漂亮的宿舍楼……整个校园是那样的美丽、温馨!然而,前段时间,偶尔听到同学们说:又有一棵小树枯死了,……教学楼的白墙脏了……是什么原因呢?为了让同学们深入的了解校园,爱护校园,为校园增彩,为校园增光,为此,我们开展了主题综合实践活动——“我为校园增光彩”。

2.活动目标:①知识目标,让学生们了解我们的学校。首先,了解校园里的建筑物、植物以及主要设施。其次,了解植物对校园的美化以及对于环境的保护作用。再次,了解校园的过去。最后我为校园添光彩。让学生从学校的设施、环境等方面多角度地了解我们的学校。②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生间合作、小组间的合作、集体调查合作等调查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协调能力、团结协作和团队意识。通过融入到自然、社会中的亲身体验和细致入微的实践来获得知识,对自己调查研究成果有成就感。激发学生热爱学校,勤学向上,为校争光。我们的目标是:热爱大自然,热爱咱们学习的校园环境,保护环境。我们的行动上:要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做到腿勤、手勤、眼勤、心勤。

二、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开题阶段2010年9月23日。第二阶段:方案研究9月25日——9月29日。第三阶段:实践研究10月6日——10月22日。第四阶段:成果展示10月23日——10月27日。第五阶段:活动评价10月28日——11月2日。

三、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1.创设情境(2010年9月23日下午第三节课)引题讲解,配合播放幻灯片展示校园里风光,使学生对自己熟识的校园从感官上有了一种升华,从而引导学生产生深入探究的兴趣。

2.集思广益,确定主题。为了确定一个响亮并且有意义的主题,同学们开始了热烈的讨论。围绕校园,大家提出了很多有意义的问题。最后归纳起来,大家一致同意用“我为校园增光彩”作为这次活动的主题。

3.分组讨论,整理归纳子主题。围绕主题,根据学生的讨论非常热烈,我们总结出以下几个问题:校园的建筑物?校园的设施?校园的植物?植物对环境的作用?校园的过去?成名的校友?我能为校园做些什么?

4.成立活动研究小组。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研究的内容组成四个活动小组。选出了小组长,组员进行了分工。小组分工表:2组。主题:学校的绿化植物。组长:焦青青。组员:杜晓萌、郑伊雪、钟纪廷、陈淑贤、徐晴。口号:保护树林,从我做起。许晴(记者)采访。杜晓萌、陈淑贤(查阅资料)。郑伊雪、钟纪廷(调查)。

第二阶段:制定方案、论证方案

为了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各小组先制定活动方案。围绕本小组的题目,让同学们讨论本题目应该包括哪些内容,调查这些内容要采取哪些方法,分哪些步骤?时间怎么安排?小组成员之间怎样协作?怎样分工?调查来的资料怎样汇总汇报等等。各个小组拿出初稿交给指导老师审查,修改后确定方案。

第三阶段:实施阶段

1.准备工作(2010年10月6日上午第四节课)。教师设计引导性的问题,帮助学生了解学校各方面的情况,指导二位学校小记者进行采访。学生通过调查了解学校各方面的情况,收集相关的资料。学生通过上网查询、现场采访、实地考察、去学校图书馆查询、咨询相关老师等多种方式搜集前期资料。有的组的学生采访了学校的建筑工人,了解了学校的变化;有的组的学生采访了校长,了解了学校的基础设施。

2.实施过程:①教师讲注意事项:每位同学准备笔和纸;如果需要讨论时,必须轻声讨论;观察植物时,要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不可以破坏植物;保持校园的环境卫生;排队及时跟着班级同学一起边走边观察,不可以擅自行动。②老师和班干部一起组织学生排队对校园进行调查、研究、边观察,边记录,老师进行适当的指导工作。

3.遇到困难。以下是部分学生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办法:2组调查内容:校园的植物及作用遇到的困难:①组员不干活造成完不成工作。此困难是经过各组的同学帮助下完成的。②关于树的调查内容想不起来。一人想一点,齐心协力。③组员观点不一致。组长组织队友干活并且每人都提出问题然后选出最优秀的。

4.方法指导。我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主要运用“领、帮、放”教学法。“领”,即“领”着学生圈定适合他们实践的子课题,与他们一起开展实践活动,整理学习成果,进行成果汇报、总结评价。“帮”则是帮着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在关键处给与恰当指导。

第四阶段:成果汇报

经过以上各个阶段的细致研究,各个小组都是满载而归。为了充分展示大家的劳动成果,我们采取了大课堂集中汇报的方式。设有主持人、小记者采访、指导老师讲话和归纳等环节。形式庄重而活泼。例如:一组:校园的建筑和设施小组内容展示:本组绘制了校园布局图,把校园的设施进行了统计调查,拍了很多校园设施的图片制成了幻灯片。汇报了我们校园的教学楼、实验室、宿舍楼、餐厅、食堂、操场等等结构、形式、功能、面积等,结论是:我们的校园是当地最好的楼房,各种设施是历史上条件最好的时期。

第6篇

根据县委、县政府下发(关于印发县农村寄宿生周末返家往校乘车安全管理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为确保(实施方案)的各项措施贯彻落实,根据(实施方案)的精神,结合我乡的实际,认真做好寄宿生周末返家往校乘车安全管理工作。特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目标任务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着力解决好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农村寄宿生乘车安全问题。进一步落实责任,完善措施,广泛宣传,严格执法,在我乡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全面推行“周末班车”制度,确保寄宿生返家往校有序乘车、规范乘车、安全乘车,为中小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安全环境,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保障。

组织领导

我乡学生乘车安全管理工作按照“依法管理、部门协作、各负其责”的原则,管理工作由乡政府统一领导协调,成立以乡政府分管教育副乡长为组长,以派出所、中小学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中小学寄宿生周末回家返校乘车管理工作小组”,负责指导协调全乡学生返家返校乘车安全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中心小学副校长兰跃文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指导、协调全乡农村寄宿生周末返家往校乘车工作。

措施办法

1、强化宣传,提高认识。一是通过召开全乡农村寄宿生周末返家往校乘车工作会议,对推行“周末班车”制度进行动员部署,促使各级各部门领导和学校负责人清醒认识到我乡农村寄宿生乘车现状及存在的安全隐患,增强全乡上下推行“周末班车”制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二是通过学校乘车安全教育、村干部入户说教等形式,向寄宿生及其家长宣传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使其认清乘坐三轮车、小四轮等非客运车辆及超载的危险性和危害性,增强乘坐“周末班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合理分担,落实车费。根据农村实际情况,采取“寄宿生或村负责基本票价县、乡两级按比例承担包车放空费、鼓励车主在放空费和票价上作些让利”的办法,分担解决寄宿生乘车费用问题。基本票价可由学校在每学期注册时一次性收取,再由当地政府按约定支付给客运车队。包车放空费采取“乡支付为主、县里补助为辅”的办法解决,按6:4的比例分担,即乡占60%、县里占40%;县财政每半年给乡核拨一次放空补助费,所需资金从教育费附加中列支,乡每半年与客运车队结算一次放空费。基本票价和放空费由乡与客运车队协商定价,并鼓励客运车队在确保客运适当赢利前提下作些让利。

3、分工协作,形成合力。

(1)学校职责:要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学生乘车安全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学校一要建立详细的周末乘车的寄宿生花名册;二要与中巴车队、驾驶员签订学生接送安全管理责任状;三要建立组织学生上、下车值日教师管理制度;四要落实乘车情况跟踪制度,值勤教师每次学生周末乘车必须填写周末回家返校乘车管理情况记录表,填清是否按时到位;五要与学生家长签定周末寄宿生乘车安全责任书。

(2)派出所职责:依法加强接送车辆安全管理,加强路面监控,打击接送车辆超载、非法营运等违法行为,并及时把处置情况抄送给乡政府。

(3)承运车主职责:确保接送车辆合法、有年检,能够安全行驶;确保定时、定点接送学生返家返校,驾驶员须具有三年以上驾龄,无事故记录,同时做到“六不许”:不许超载、不许超速行驶、不许驾驶员疲劳驾车或酒后驾车、不许走危险路段、不许车门边站学生、不许学生把头手伸出窗外,确保行车安全。

(4)行政村职责: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各行政村应对本村学生乘车安全管理工作负起责任,凡有学生在校寄宿日常接送的村应积极配合学校及相关部门做好返家乘车安全工作,严禁各村使用违规车辆接送学生。

乘车方案

1、集中乘车次数:每周接送两趟,即星期五下午送一趟、星期日下午接一趟。

2、乘车线路安排:根据目前我乡各村分布情况,目前,周末学生返家返校车辆行驶线路主要拟定分为三个方向:①旧县至岩下、木城;②旧县至洋前、官村、下段、李墩、六墩五个村;③旧县至马坪、游墩、东厝、船坑、黄沙五个村。所有学生接送车辆只行驶至行政主村。

3、乘车管理:旧县中心小学寄宿生返家乘车地点在学校大门口,周末放学时,值勤老师要将回家的寄宿生统一在校内操场排队,清点人数,做好记录后按乘车路线组织学生排队上车,分送到各行政村的指定集中乘车点,各村还要指定两名责任心强的寄宿学生(担任路队长,各村路队长要负责督促学生遵守交通规则,安全有序上下车。同时,学校要以村为单位,对寄宿生乘车的人数、分布、家庭情况登记造册及分组,按学生居住地分布情况从近至远实行固定车辆、固定座位。

组织实施

1、前期准备阶段(XX年12月30日前)。乡政府对全乡农村寄宿生乘车安全情况进行调研,召开全乡农村寄宿生周末返家往校乘车工作会议部署工作,并做好相关前期准备工作。

2、方案制定阶段(XX年1月15前)。乡组织相关单位对当地寄宿生乘车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协商确定周末班车使用车辆、运送线路、基本票价及放空费、运送时间、地点及相应责任等,办理非专用校车报批手续,建立相关管理制度,并于XX年1月15日前分别向教育、交警、交通等部门上报“周末班车”实施方案和拟与车队签订的运送学生协议。

第7篇

一、我区中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状况

我区中等职业教育起步上世纪80年月,现有各类中等职业学校8所,其中教育部分办学2所(区职高、区信息技能中专),区劳动和社会保证局、卫生局、经贸委、娲石公司等部分和企业办学6所(市二技校、区劳培中心、市二卫校、区商校、区乡企中专、市娲石技校),校园占地总面积510亩,建筑总面积18.27万平方米。拥有专任教员569人,在校学生16999人。2007年8所职校共招生7514人,普职比例到达5.2:4.8。“十五”时期,我区中等职业教育共培育及格毕业生1.5万余人,转移培训乡村劳动力8.9万余人。

近年来,以区职高、市二技校为龙头的中等职业学校不断顺应情势发展的需求,积极探究新的办学形式,努力提高教育教育质量,全区职业学校办学程度分明提高,办学效益日益明显。区职高成为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市二技校成为省级重点技工学校,市二卫校、娲石技校进入市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行列,共拥有市级重点专业4个。我区先后被评为“省教育系统乡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先进单位”、“省乡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先进单位”。年,全省教育系统乡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经历交流会在召开。中心电视台、《中国教育报》、《经济日报》、《日报》、《日报》等多家媒体对职业教育进行了深度报道,职业教育的发展形式被誉为“乡村教育发展的方向”。其首要作法是:

(一)增强规划指导。一是成立了区职业技能教育指导小组,区四大家相关指导按区委、县政府统一部署,辨别包挂区职高、市二技校、市二卫校等区内8所职业学校。二是坚持了职业教育联会准则,各相关本能机能部分和学校按期召开大会,协调专业设置、学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及乡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工作。三是坚持了目的治理责任制,做到条块结合、目的量化、任务到学校、责任到个人,年关由行政和教育两条线进行审核结账。四是坚持了检查督办准则,组织各职业学校互查,加大督办力度,保证各项阶段性目的任务落到实处,推进全区职业教育健康协调发展。

(二)增强设备建设。区职高在征地120余亩,投入资金近2000万元,教育教育设备设备、办学效益到达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的基本上,年在省、市相关部分的支持下,又投入资金330万元,具体完善了机械加工练习车间、数控加工练习车间的配备。还,投资200万元兴修实训大楼,使学校办学实力进一步加强。当前,该校占地上积到达155亩,建筑面积近6万平方米,建有集淡水养殖、特禽养殖、花木苗圃于一体的生态农业园,拥有装备宽带网和600台电脑的信息化教育中心,建有先进的工程机械驾驶培训基地、高规范电子电工和电算会计实训室,建有62台套先进机床(其中数控机床30台)和15台套农业机械设备构成的机械及加工实训基地,实行实训设备总价值近3000万元。

(三)优化专业设置。区职高在办妥畜牧、水产、园艺等重点特征专业的还,又调整开设了数控技能、电子电工、农机化、机械加工等专业,与现代制造业发展和劳动力转移的需求对接。市二技校适应沿海地域制造业使用人才市场要求,设置了数控机床、电子电工、电焊、钳工等专业。市二卫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新开设社区护理、药品营销、康复医学、中医康复保健等专业,加强了专业的社会顺应性。当前全区拥有园艺、护理、机电等市级重点专业4个。

(四)调整教育构造。各职业学校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教育教育形式,合时调整课程系统,采取灵敏的学制和学习方法,积极履行学分制等弹性学习准则,扩展课程分层教育面,增强实践教育环节,增强职业技艺练习,把教育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能推行有机结合起来,着力增强实践教育和就业才能的培育,努力培养了一批高本质的专业技能人才和适用技能劳动者。

(五)健全培训收集。为把乡村充裕劳动力的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各职业学校接踵坚持并健全培训基地收集、人才信息收集和就业服务收集,采取职成联动、校校联手、订单培育,与名优企业对接等方式,全力推进乡村劳动力有序转移。近几年,共转移培训乡村劳动力8.9万余人,年创打工收入10亿元以上。

(六)对接就业需求。面临近年来沿海地域一些知名企业呈现的人才荒、技能工人紧缺的问题,我区局部职校迅速调整专业设置,经过订单培育、设立员工培训基地等方式与企业进行协作,获得了较好的成果。如区职高针对市工业企业发展迅猛及开发区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速度加速的趋向,有针对性地改变专业方向,在数控机床、高级电钳工、高级铆工、电子商务财会等专业方面加大投入力度,自动与开发区企业开展校企协作,将一多量优异毕业生就近引荐给开发区的企业,完成就业离土不离乡,获得了分明成效。仅年学校就为一冶钢构、重冶机械、高中压阀门等企业培育各类专业技能人才968人。最近,又与重冶达到了协作办学意向,与一冶钢构结合创办了企业冠名班,当前运作状况优越,企业对从区职高输出的技能人员相当称心。市二技校成功成为富士康(中国)员工培训基地,每年向富士康公司保送各类人才近千人。这些都为我区当场转移新增劳动力进行了非常有益的探究。

二、开发区企业用工状况

到当前,开发区共引进工业项目65个,其中落户项目45个,建成投产项目26个,在建项目20个。调查中,我们对唯尔卡钢圈制造有限公司等20家企业的在职人员和用工需求状况进行了计算(见下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计算的20家企业当前共有员工4818人,其中籍员工2293人,占在职工工总数的47.5%。分企业来看,制衣、纺织、纺织、景江冶金、服饰、重冶等8家企业聘用当地员工比例较大,共1930人,占悉数籍员工总数的75.5%。分行业来看,聘用籍员工较多的是纺织服装业,而一些对员工本质特别是技能要求较高的新引进企业则较少,如港机重工、浦项耐火、一冶钢构,这阐明我区职校在高本质技工的培育和保送对接上同企业仍有必然差距。在企业用工需求方面,依照企业发展的要求,20家企业当前需新引进员工1652人,需引进的工种与我区特别是开发区的产业发展规划严密相联,首要是电焊、车床、冷铆、装配、缝纫等20多个工种。

加速“工业”的建设,急迫需求一支规划重大的技艺型人才队伍。依照当前的发展态势,开发区400亿元工业板块将在2011年基本构成,届时开发区工业企业的用工需求将非常宏大,假如目前加速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对我区每年新增的劳动力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将来几年,我区新增劳力完全可以完成当场转移,离土不离乡。由此可见,开发区的快速发展,不只能加速推进我区工业化、城市化的历程,并且为我区职业教育发展供应了宏大的空间,做好职业教育发展与开发区用工需求对接工作尤为紧迫和非常需要。

三、当前存在的首要问题

(一)注重不够,认识存在方向。一方面各级各部分对职业教育的主要位置和效果不足足够的认识。另一方面,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存在必然方向。随着新型工业化措施的加速,企业急迫需求有必然专业基本、入手才能较强的技艺型人才,但大多数家长都但愿本人的后代上大学,很少有人情愿送本人的孩子上职业学校。因为主客观等方面的缘由,使各级各部分和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注重水平不够,支持力度不大。

(二)资源涣散,不足有用整合。我区8所职校分属几个分歧的部分治理,在统筹专业设置、师资力量匹配等方面不足有用的整合,致使专业设置反复,资源应用效率不高,教育质量良莠不齐,全体办学程度不高。

(三)投入不足,办学前提较差。年全区职业教育工作大会后,县政府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但职业教育是实践教育,培育一个学生需求的成本较大,区县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相关于遍及教育而言比例偏低。因为资金投入不足,致使教育设备设备掉队,尤其不足实训基地和实训设备,局部学校培训大多逗留在实践教育,逗留在黑板上和教室里,出去的学活泼手才能不强,不足就业顺应才能和市场竞争力。

(四)人才不足,师资力量单薄。随着近几年我区职业教育规划的不断扩展,师资力量单薄尤其是“双师型”教员队伍建设问题日益凸现。师资力量相对而言比较雄厚的区职高现有在校学生5862人,但当前该校在职教员仅146名,为教育的需求,该校一方面在积极开展以主干教员为重点的全员培训的还,又不得不从企业和社会上延聘64名有丰厚实践经历和非凡技艺的人员到学校负责兼职教员。

(五)渠道不畅,校企对接不严密。虽然我区中等职业学校规划较大、门类较全、在校生较多,但与区内企业的对接渠道却并不疏通,校企之间联络并不亲密。近期区职高与一冶、重冶等企业坚持了协作机制,但仍处于自觉组织方式,保送技艺型人才的数目依然不多。

四、几点建议

(一)执行统筹规划,有用整合各类职业教育资源。针对我区教育资源涣散、全体办学程度不高的实践,应科学统筹规划,积极发扬市场机制的效果,整合和充分应用现有各类职业教育资源,打破部分、条块和学校类型界线,进一步优化全区职业学校结构构造,提高职业教育资源的运用效益和职业学校的办学质量,丰厚“教育之乡”的内在。借鉴外地的先进作法,可以当前发展势头较好的区职高和市二技校为主体,在竞争中结合,加速整合措施,进一步优化资源装备,防止自觉建设、反复建设,构成1—2个专业设置分工合理、师资力量有用装备、办学规划科学适度、全体实力程度较强的职教集团。

(二)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一方面,要充分发扬县政府的主导效果,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规则,加大投入力度,保证用于职业教育的财务性经费逐渐增进,保证公办职业学校教员工资按时足额发放,保证职业学校需要的办学经费,增强实训基地建设,增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从真正意义上扶持职业教育发展。在资金的投入和分派上,应改动资源装备的方案性分派,不撒糊椒面,不搞均匀主义,不赐顾帮衬部分好处,执行对等竞争性资源装备,突出重点,扶优扶强,把有限的资金投给基本前提较好、办学程度较高、综合实力较强的学校,学校办得越好,社会效益越好,获得的投入就越多。本年要抢抓省、市将区职高确定为全市第一批争创全国“千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的时机,进一步明确办学思绪,增强设备建设,优化专业设置,提高办学程度,争夺一举创立成功。

第8篇

关键词:初中;体育;创新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应试教育培养出的学生已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创新能力强、各方面综合素质协调发展的新一代人才。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思维的影响下,体育学科得不到重视,少数学校甚至将学生体育课取消改为其他的理论课,这种传统的教育思想已不能满足当前创新教育的发展需求,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和协作意识,必须重视体育学科的建设,并在体育课堂的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改善教学手法、丰富教学手段,为培养新一代的创新人才打好坚实的基础。笔者认为,提高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创新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初中生正处于生理、心理的变化阶段,情绪活动强烈,冲动、易怒,容易接受新型事物,在进行体育教学时,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初中生的性格特点,将自己的位置放在与学生平等的角度上,多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学习上和生活上的兴趣爱好,与学生成为朋友,营造出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能够放得开,及时表达自身的想法。对学生提出的新想法,教师要充分予以肯定,尊重学生的自尊心,消除学生对教师的畏惧心理,对表现好的学生给予口头上的肯定和表扬,对于有些排斥体育的女同学,要及时做好沟通工作,了解她们不喜欢上体育课的具体原因,并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为接下来的教学改革打好基础。

二、优化教学结构,改变传统体育教学的陈旧模式

据了解,教学模式陈旧是造成学生对体育课提不起兴趣的主要原因,一些体育教师不负责任,敷衍了事,一节课时间有45分钟,先让学生绕操场跑两圈,跑完就自由活动,这45分钟基本上就用完了,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不能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甚至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为了培养学生的团体协作能力,可以将学生男女搭配进行分组,举行拔河比赛或团体羽毛球比赛;为了提高女同学对体育学科的兴趣,可以举行适合女生的“踢毽子”比赛等等。在游戏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的能力,让学生独立思考,自行发现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不断更新课堂内容,保证课堂教学“与时俱进”

传统体育教学项目主要有铅球、篮球、排球、足球、短跑、长跑、跳高、跳远、跳绳、羽毛球等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一些兼具健身性和娱乐性的体育项目相继出现,如,跆拳道、瑜伽、钢管舞等,并且,学生对体育教学的需求不仅仅停留在体育的运动功能上,而是更加注重体育课的娱乐性和实用性。例如,很多女同学对瑜伽教学就很有兴趣,希望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融入瑜伽的元素。所以,为了增加体育教学的创新性,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将这些新型的体育项目融入课堂中,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形成自己独特鲜明的教学风格,对学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来。

四、给学生搭建发挥的舞台,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体育教学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在平时的课堂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多组织一些体育活动来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同时,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自己来制订活动的方案和内容。在平时的课堂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由学生自愿和大家投票相结合的方式选出每一个组的组长,然后,教师制订好活动目的和活动时间,让每一个小组根据活动目的制订出活动方案,在下次体育课堂上由每个小组的组长向全班同学叙述出本组制订的活动方案,再以大家投票的形式决定哪个小组的方案最好。随后,再由教师对中标的方案进行一定的优化,再由全班同学一起参与,这种模式不仅可以给学生提供自由发挥的舞台,更能够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出学生开放性的思维模式。

参考文献:

[1]冯一红.浅谈初中体育创新教育[J].教育界,2011(20).

[2]苏自强.浅谈初中体育教学创新.新一代:下半月,2011(3).

第9篇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港口业务管理专业源于2004年开设的港口与航运管理专业, 2006年首届招生,是该校物流专业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专业调研

1.调研基本情况。港口业务管理专业开办前,专业教研室进行了细致的调研工作。调研的形式包括网上调查、电话访谈、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等,选取了30家行业企业及50名行业从业者作为访谈对象。在这30家行业企业中,既有国企,也有私企,既有湖北省内的企业,也有沿海企业。受访的50名行业从业者,大部分是我校的企业生,他们的岗位主要分布在中层管理人员,基层管理和业务人员。

2.调研内容。

对行业企业的调研的内容主要为:企业的基本情况,岗位设置及人员现状,企业对专业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及需求量,企业生产业务流程及主要业务岗位工作内容等问题。

对行业从业人员的调研的主要内容如下:个人基本情况,包括工作单位、工作岗位、学历层次、职业资格情况;所在企业主要业务范围及业务流程;所在岗位工作内容及职业能力素质要求;对学校教育的建议和意见等。

3.调研分析。

通过对调研材料的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目前行业企业员工呈现随着年龄上升而学历层次呈下降的趋势。在大部分行业企业的一线岗位中,专科层次的员工是主力军。目前,行业企业对专业人才的职业能力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实用性和匹配性上面。企业要求毕业生具有良好的责任意识、团队协作精神,岗位工作的特殊性要求毕业生能够吃苦耐劳和保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诚实守信和遵章守纪更是企业所看重的,能力与素质并重成已成为企业对人才的普遍要求。

企业的多数岗位都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如理货员证、报关员证、报检员证、货代员证、商务单证员证、跟单员证及外销员证等。

根据调研,高职港口业务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范围主要涉及港口业及其相关企业,具体从事的就业岗位如下表:

二、专业定位

根据专业调研的情况,我们明确了港口业务管理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在此基础上对该专业进行了定位,确定了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

1.人才培养目标。高职港口业务管理专业主要面向湖北省及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服务于港口、货代及港口物流企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现代港口、国际货代和港口物流企业生产和管理第一线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备现代港口、货代业务处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从事计划、调度、理货、揽货、订舱、租船、、通关、客户服务、统计结算、船舶配积载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2.人才培养规格。高职港口业务管理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应具有以下知识结构要求、能力结构要求与素质结构要求。该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要求包括思想道德、法律法规和职业发展与就业观念以及专业知识等方面的知识要求。该专业人才培养的能力方面的要求包括具备适应现代企业的基本工作能力,职业发展与求职技能,港口业务操作技能等方面的技能。该专业人才培养的素质结构要求主要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公德、审美观、健全的人格职业道德,服务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等方面的要求。

3.证书要求。高职港口业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应执有相应的证书,这些证书不仅是职业能力的证明,有些也是相关岗位所必须的上岗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证书:(1)湖北省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合格证书;(2)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证书(二级)合格证书;(3)职业资格证书要求:

我们要求学生毕业时至少具有与本专业工种相关的1个中级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如表2所示。

1、课程体系构建

根据专业定位过程中确定的港口业务管理专业职业能力结构,设置相应的课程培养专业目标岗位所需的能力,实现与就业岗位的对接。该专业职业能力分析与课程设置如表3所示。

2.课程开发思路。在完成课程设置后,通过对对应的职业岗位工作内容的分析,在完成岗位工作所需要的知识范围内,以适用、够用为原则,对教学内容进行选取。然后按照工作任务为主线对教学内容进行序化。以典型工作任务为立足点,确定课程教学目标。随后根据课程内容根据目标岗位任职要求确定,以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为主线,划分课程教学项目。充分利用实训室资源、学校多媒体和其他教学资源,做好教学组织工作,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四、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1.制定的指导思想与原则。根据教育部和湖北省教育厅等文件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结合发展,面向市场和社会办学的指导思想。坚持中高职衔接、突出专业特色、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系统设计,全面发展、工学结合、坚持就业导向,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则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组成。人才培养方案是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对学生在校期间的教育、教学、学习、训练等活动进行设计和实施的规划,它是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的标准。根据以上要求,港口业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包括专业名称及专业代码;招生对象与学制、学习形式;培养目标;主要面向工作岗位(群);人才培养规格;职业能力分析与课程设置;培养模式;核心课程简介;课程体系;教学活动安排;其他教育活动设计;教学进程表;课程结构比例分布表;毕业标准;专业教师任职资格与教学团队要求;校内外实训基地;质量保障体系;教学资源;专业指导委员会;专家论证;人才培养方案审批意见。

第10篇

一、校本活动课程对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意义

校本活动课程不是简单的活动或课程,有四个基本特性:一是校本性。即体现学校的办学思想或办学理念,具有“本校”或“本土”特色,能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文化,和学校的办学目标价值取向相一致。二是活动性。通过组织一系列有目标、有特色的活动,显现校本文化,体现学校的教育追求。三是课程性。即像课程一样明确活动的多维目标,像课程一样分阶段实施,像课程一样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像课程一样注重实施效果的评价考核。四是自主性。是学习者自主选择和自主探究的领域,体现个性化学习的特征。它是以学习者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而对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是对学科逻辑体系的超越[1]。

1.培养团队精神

在校本活动课程的准备阶段,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进行合作分工,明确各自的责任;在活动过程中,大家根据分工各负其责,每个人的活动又不是独立的,大家必须随时互通信息,分享信息,互相帮助,共同合作完成任务。可见,校本活动课程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相互交流、相互帮助、相互合作的学习情境和课程生态环境,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互相交流情感、体验,分享彼此的思考、感悟、经验,从而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团队精神。

2.推进自主管理

现代教育观强调要让学生学会做学习和生活的主人,教育者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通过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来培养和展示学生的主体人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管理的主体。终身学习的能力培养,要求学生必须学会“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自己调整自己”。在实施校本活动课程过程中,需要学生自主组织,自主管理,自主参与各项专题教育课程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校本活动课程为满足学生心理、展示个体的创造才能营造了特定的场所。因而,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可以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和想象,创造性地从事自己的活动[2]。

3.强化责任意识

校本活动课程超越书本知识学习的局限,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学习和活动空间,倡导学生从生活、社会现实中提出问题,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等方面内容,开展探究性、实践性学习活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接触他人的过程,也就是认识自我,进而完善自我的过程。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们认识到自己也是这个社会的一份子,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他人,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4.提升综合素养

校本活动课程需要有科学的实施方案,需要有严密的组织系统,需要有各项过程保障,需要在过程中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校本活动课程没有现成的课程资料可以借鉴,也不像课程那样有老师的全程指导,需要发挥参与学生的最大潜能,开动脑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它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提供了具体的现实的情境,促进学生参与实践、参与体验、参与探究、参与创作、参与管理,逐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校本活动课程的组织建设

校本活动课程是一个综合性的育人工程,需要学校各个部门的大力配合。可以组织由政教、教务、团委、年级组及学生社团共同参与的组织管理机构,形成分工协作、各有侧重同时又集中考评、强化监管的组织机构。学校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组织、管理、课时、教师指导、评价等方面的制度[3]。

建立校本活动课程的组织机构,有利于提高对校本活动课程的认识,消除少数教师或管理者关于校本活动课程“可有可无”的错误认识,促进全校上下对校本活动课程形成统一的、清晰的认识。建立校本活动课程的组织机构,可以形成分工协作的统筹管理,防止活动课程走过场,为各项活动课程的开展提供组织保证。更为重要的是,建立校本活动课程的组织机构,还有利于为活动课程的开展提供指导、督导服务,防止活动课程低水平运行,不断提高活动课程实施的质量,从而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

校本活动课程的组织机构主要职能:一是整合资源。组织机构通过立足校本,挖掘学校所处区域及自身的办学资源。二是统一规划。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和身心发展特点,对全校一定时期内(一学期或一学年)的校本活动课程进行全盘规划,形成校本活动课程全校“一盘棋”。对不同的活动课程提出不同的活动目标,对活动课程的方案制定、活动细则、安全保障、总结反思等提出具体的可量化的要求。三是过程督导。对活动课程实施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督导,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四是考核评价。制定考核评价的体系,对校本活动课程的方案设计、实施过程、实施效果进行综合评估,并对今后如何改善和提高校本活动课程运行质量提出建设性意见。

三、校本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

随着课程改革的日渐深入,校本活动课程作为课改的一个亮点,已倍受人们的关注。它对于学生体验人生、关注社会、解决实际问题并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社团小组活动

在自愿报名、适当筛选的基础上,建立一些学生社团小组。如文学社团,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写作、热爱文学的素养;小记者社团,可以重点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写作能力以及关注热点、关注发展的社会责任感;广播社团,可以组织学生采编、播出学校内外重要新闻,可以培养学生的新闻意识、时政意识。还可以结合学校实际成立机器人制作小组、乒乓球小组、韵律操小组等不同类型的兴趣小组。

2.社会实践活动

如踏青远足活动,可以引导学生认知自然,感知家乡变迁,懂得环境保护。还可以组织环保校园的系列主题活动:如环保社区的认领,环保植被的认领,区域环保教育资源开发,环保节能活动,环保垃圾分类。还可组织社区义工活动等,学校可帮助联系体育馆、陵园、养老院、学校图书馆、学校食堂等单位,组织学生进行社会综合实践活动。

3.常规管理活动

可开展体现学生自主教育的主题班会活动:如感恩心、宽容心、敬畏心、谦和心等“四心”教育,青春期教育,抗挫教育,生命教育,逃生教育等。可借助社区力量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如交通法规图片宣传、法制讲座等活动以及后续的讨论及征文活动。可针对教育管理过程中学生违规典型现象组织专题大讨论:如针对早恋现象、男生留长发现象、手机使用等开展专题班会、专题大讨论。可开展家校联手的亲子教育活动,引导学生走近父母、感悟父母、理解父母、信赖父母。

4.校节系列活动

可举办体育节,开展球类活动、田径体育活动、趣味体育活动、特色体育活动、跑操活动、民俗体育活动等。可举办读书节,开展主题演讲、专题讲座、图书跳蚤市场、新书推介、“书香师生”评选等活动。可举办艺术节,开展才艺展示、艺术(摄影、书法、绘画)展示、校本剧比赛、大合唱比赛、街舞比赛等活动。可举办科技节,开展科技专家讲座、机器人制作比赛、小发明展示、环保创意比赛、重大科技进步图片展等活动。

5.基地系列活动

一些学校相继被评为不同类型的教育基地,可结合教育基地的特征,开设相应的系列活动。“科普教育基地”的学校,可以开展科普知识讲座、科技场馆行、科技宣传周等活动;“环保基地”的学校,可以开展走近故乡河、生物多样性调查、野生动物救护、环境调查等专题活动;“体艺基地”的学校,可以组建学生合唱团、学生艺术团、学生舞蹈团,开展相应的活动。

校本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需要坚持活动专题性,每一个活动着力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专长和能力;需要坚持活动的一贯性,每学期定期开展相应的活动,不因学校的人动而中止;需要坚持活动的长效性,全校一盘棋,围绕相同的教育目标结合不同年级的实际情况开设相似的活动;需要坚持活动的可持续性,对开展的活动课程不断修改完善,以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四、校本活动课程的考核评价

校本活动课程是学校根据学生实际设定的课程,它与国家、地方课程一样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校本活动课程更突出学生的实际要求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鼓励学生在自主选择学习的基础上,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开放式、探究式的学习。校本课程不进行考试,但要考核教师的组织情况以及学生参加活动次数、活动质量、学生学习情况等。

1.从目标建构上考核

每一个校本活动课程都应有明确的目标,考核校本活动课程应首先从目标上去考察:考察校本活动课程目标是否体现了学校特色,是否与学校的办学目标、办学理念的价值取向一致;考察校本活动课程是否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课程方案是否为学生发展搭建了多元的舞台;考核校本活动课程是否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课程方案设计是否把学生能力的发展作为其重要的目标;考核校本活动课程目标是否有利于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课程方案设计是否体现师生共同发展的目标。

2.从开展过程上考核

开展的过程是目标达成的重要载体,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核校本活动课程的开展:一是看活动过程是否有严密的组织,包括方案的设计、环节的衔接、过程的评估;二是看活动过程是否充分调动了师生的自主参与,包括师生参与面、活动情况,以及活动过程对学生的评价等;三是看活动过程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是否能够调动师生长期参与活动;四是看活动过程是否有安全保障,包括安全预案、安全教育、安全措施等。

3.从实施效果上考核

一是考核校本活动课程在培养学生的探究和亲手实践能力方面的绩效,包括学生对自己身边生活中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进行观察、发现和思考,以及通过探究活动,品尝动手、动脑探究成功的愉悦,由此激发对科学和社会问题探究的兴趣等。二是考核校本活动课程在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的绩效,包括学会仔细观察比较明显的事物现象,能够发现问题,并逐步具备合理地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能力。三是考核校本活动课程在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方面的绩效,包括个人对于社会的责任意识,注意个人行为对于自然和社会的影响,以及主人翁精神等。四是校本活动课程在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素养方面的绩效,包括尊重科学事实和认真负责的态度等。

校本活动课程的考核评价是学校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要遵循公平、公正、公开、民主的原则,从道德品质、公民素质、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方面对学生参与活动课程进行有效评价。通过科学的评价,推动校本活动课程质量的提升,推动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张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与框架.教育发展研究,2001(1).

第11篇

关键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0-0175-02

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社会各界对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需求紧迫,国家在2007年启动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使得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有了指路灯和引航标。工程教育对人才培养目标有着明确的要求,高校的培养应“以学生为中心”,在毕业时应使学生具备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并开展实践活动的能力、借助一定的工具手段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目前在工科的高校教育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以教学为中心还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无论是理论课还是实践课,以教师讲解为主,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实践与理论课时比例有待优化;实践环节应注重设计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鉴于工程教育对人才的要求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理论―讨论―实践―总结”的教学模式,对专业课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究。

一、构建“理论―讨论―实践―总Y”的教学模式

培养工程专业的学生具有卓越工程师的能力,除了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素养,还需要有丰富的实践经历。很多高校已经提出并实施了各种大型综合的实践方案,比如工程训练实践课、工厂实习、生产实习、校企联合培养等。这些实践环节,锻炼的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的能力,学生只有熟练掌握了每一门专业课的知识,并知道该门课程在整个知识架构中的位置和应用,才能在综合实践中表现的得心应手。每门专业课是根基、是基石,因此高校需在每一门专业课的课程上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在课程设置中,将相关性比较强的课程内容安排在一起,形成一组“理论―实践―讨论”系列课程。在每一次理论过后,都安排相应的实践课和讨论课,形成实践理论紧密结合不脱节、问题及时反馈并有效解决的良好循环模式。

教师在开课之初,概述本门专业课大纲,分解目录,根据难易程度将本专业课程分为自学部分和授课部分,并列出作为本门课程扩展的参考书目,供学生自学参考。其中自学部分,要求学生自学、完成自学报告,并在讨论课中进行汇报。授课部分要求学生预习,并将预习过程中的疑惑问题、不理解的问题以及自己的想法形成报告,课前上交,教师在授课时会根据报告中反馈的问题进行有目标的讲解和引导,做到有的放矢。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会引导学生,提出很多建设性的问题,学生课后思考,讨论课上辩论、解答。

实践课同样需要预习环节,教师提前下达实验的目的以及实验要求,明确学生需要做的实验准备工作。学生实验课前需要进行自由组合分组,并以小组为单位做好实践课的准备工作:搜集、查阅资料,完成实验设计,填写好报告中的实验方案和步骤。实验课上教师主要是介绍仪器、工具的原理、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学生按组别陈述实验方案,大家评价可行性和存在的问题,有问题的方案进行修正,然后开始进行实验,获取实验数据。学生在实验数据分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安排在讨论课上进行讨论,大家一起讨论自己运用什么工具、怎样建模、使用了哪些方法。在讨论过程中拓展学生的思路,经验得以共享。

在结课时,安排1―2次的总结展示课,学生根据参与本门课程的经历,分小组进行总结展示,内容不限,可以写本门课的收获,可以写查阅资料得到的感受,可以是遇到某一个问题的解决过程,可以是小组的协作,可以是实验过程,任何一个让自己感受深刻的事情都可以作为展示内容。

二、“过程式”评价体系

考核方式不再以最后的考试成绩为主,课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将成为考核的目标。考评方式将是多维度的:理论课的预习报告、平时的进度测评、最后的理论课考试;实验课的实验报告、操作是否具有独立性、是否能够团队合作完成实验内容;讨论课的自学报告、思考题报告、讨论课发言以及讨论过程的参与度、是否有自己独立的见解、沟通是否顺畅良好;总结课总结报告、总结展示是否能体现团队合作精神、表达是否准确到位,每一个细节都在考评体系中体现。其中优秀团队、优秀报告、优秀演讲、最佳实践设计都有明确的加分项,鼓励学生全方位的发展自己,在每个环节中提高自己。

三、结语

2016年6月,我国加入《华盛顿协议》成为正式成员,这也意味着我国各大高校的改革方向继续要向着工程教育标准的要求迈进。而迎合这种趋势,完成系列化的改革,以达成最终目标,势必要在每个学科、每个课程都有所针对性的变革。针对每门专业课,可以考虑协调好理论课―讨论课―实践课三种课的比例,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各种素质能力为导向,切实做好每个环节,提高培养质量,把工程教育落在实处,使高等教育与社会无缝对接,真正做到学有所用。

参考文献:

[1]朱泓,李志义,.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6):68-71.

[2]王殿龙,贾振元.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企业阶段的培养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3,(6):159-160.

[3]李培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一个重要的战略转变[J].中国高等教育,2011,(Z2):8-9.

[4]周绪红.中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现状与展望――在2015国际工程教育论坛上的专题报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1):1-4.

[5]李培根,S晓东,陈国松.我国本科工程教育实践教学问题与原因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1-6.

[6]李培根.工程教育需要大工程观[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3):1-3,59.

Inquire into Iterative Teaching Method of Engineering Courses in the University

SI Li-kun1,LIU Xin2

(1.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Dalian,Liaoning 116024,China;

R Dalian Locomotive & Rolling Stock Co.,Ltd,Dalian,Liaoning 116000,China)

第12篇

深化体制改革

经过省委省政府近20年的强力推进,贵州省小学、初中、高中、职业学校、高等学校的硬件建设,已实现跨越发展,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有的学校硬件设施甚至超过东部。但贵州省的教育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集中体现在教育质量上。贵州省学生的高考及格率,创业创新能力,以及司法考试、教师资格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等方面的合格率,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教育质量不高的原因是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教师队伍建设等观念和制度的相对滞后,这就需要深化教育改革。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省教育厅以问题为导向,深入调研、反复论证,制定了《贵州省教育综合改革方案》。方案涉及各级各类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考试招生制度、管理体制、办学体制、保障机制、教师队伍建设等全方位的改革;确定了11个大项、81个小项改革任务。

2014年底,方案经省委深改领导小组审定后报教育部,教育部高度重视。今年1月,教育部正式批复了方案,并指定贵州省在今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作交流发言。这是继上海市之后教育部批复的第二家教改方案。

创新推进机制

当前,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攻坚期”涉及顽固的体制机制障碍,涉及深层次利益的调整。指出:“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总理强调:“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要难。”可见,改革之难,难在落实上,难在要动一些管理部门的“奶酪”。因此,要落实贵州省教改方案确定的81项改革任务,必须建立强有力的推进机制。有效的办法是创新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机制,争取设立国家教改试验区,或争取与教育部建立省部战略合作协议。

2015年8月2日,贵州省与教育部在贵阳共同签署了《教育部・贵州省人民政府深化贵州教育综合改革战略合作协议》,贵州省委书记、时任省长陈敏尔与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分别代表贵州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签约。

协议的签定,体现了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坚定决心,体现了省委省政府进一步办好贵州教育的坚定决心,体现了国家对贵州教育的关心支持和绝不让贵州在全面建设小康中掉队的坚定决心。自此,教育部将国家教改试点单位由原来确定的“两校一市”(北大、清华、上海)调整为“两校一市一省”(北大、清华、上海、贵州)。

根据协议,双方将在进一步完善省级政府统筹教育发展机制、全面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进一步完善教师专业化建设体制机制、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深化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强化国际化与信息化保障支撑、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等七个方面深化合作。加快建立部省战略合作会商、年度政策清单支持、综合改革协作、改革经验成效交流等四项机制,推动贵州教育到2020年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实现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为西部地区教育综合改革探索经验。

在签字仪式上,袁贵仁强调:教育部各司局要大力支持贵州教育综合改革,助推贵州全面同步小康,为西部地区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

释放教育红利

在协议中,教育部承诺给予贵州省17项重大支持:

高等教育方面5项:与贵州共建贵州师范大学机制;支持贵州高校申报博士点;加大对贵州高校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的支持力度;支持贵州在高校布局、学科专业设置、学位点布局、招生计划、高校转型等方面改革;支持贵州扩大高校办学自改革。

基础教育6项:支持贵州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加大对贵州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支持力度;支持贵州完善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学前教育资源供给方式;支持贵州深化中小学校长、教师管理体制改革;支持贵州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支持贵州推进“义务教育体育多元化、高中(中职)体育专项化、大学体育专业化”相衔接改革。

职业教育1项:支持贵州全面深化职业教育改革。

对外开放4项:支持贵州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支持深化拓展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推动贵州参与区域性教育合作;支持贵州发展留学生教育,扩大外国留学生规模;支持贵州高校专业技术人员出国(境)学术交流,并给予政策倾斜。

经费保障改革1项:支持贵州探索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教育经费管理机制。

协议建立了四项合作机制:

战略合作会商机制。成立省部战略合作领导小组,每年召开一次会议,协商重大合作事项。这为贵州省与教育部之间搭建了对话平台。

年度政策清单支持机制。允许贵州在改革上先行先试,实行“一授权两报备”制度。这是给予贵州省与上海市同等支持。“一授权”,就是授权贵州省做一些突破性的改革;“两报备”,就是事前报备突破性改革事项,事后报告实施情况。

推进改革协作机制。双方互派挂职交流干部,根据改革需要,联合创建改革项目平台。

改革经验成效交流机制。加强总结、加强交流、加强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