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电力工业特点

电力工业特点

时间:2024-03-23 17:28: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电力工业特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电力工业特点

第1篇

各国电力工业改革有各自不同目标,不同的改革目标将导致选择不同模式。如果电力工业继续采用集中计划的方式来实现长期电容量优化,那么就只能选择发电侧竞争投标的模式,以使得长期集中计划方式和新增加发电竞争方式相协调。

(1)法律环境

改革模式的选择与国家(地区)的法律环境有很大关系。某项法律,尤其是竞争或自由贸易法律的颁布和实施,要求有与该法律目标相适应的管制改革模式。例如,纯粹的发电侧竞争投标模式和欧盟内部市场的法律不相适应,因此必须对法国提出的发电竞争性招标模式(单买模式)进行补充,补充内容各国边界电力贸易自由化。

(2)现有所有制

所有制造结构基本可分成两类,公有和私有。如果电力公司为公有的,那么政府选择改革模式将有很大灵活性。政府不仅可以设计电力工业的管制框架,而且可以对电力工业进行结构重组,以适应所选择的改革模式,例如,在英格兰、智利以及澳大利亚的维克多利亚州都对电力工业实施了彻底的改革。这些国家原来电力工业所有制为公有。如果电力工业原来为私有制,那么开放电网的问题将比较复杂,因为涉及到征收私有财产,减少电网拥有者自主决策的自由。因为这将侵犯产权,因此电力工业改革和结构重组将很复杂和困难。

即使不进行结构重组,政府要在电力工业种引入竞争,也要对私有电力公司资产进行重估,通常使电力公司资产贬值。对于发电厂的多股份投资进行资产重估时,通常发生资产贬值情况,这是引入竞争、进行改革的最大阻力。通常要求有过渡阶段的补贴措施、政策。因此,对于私有制电力工业、通常只能引入发电侧竞争招标或电网有限开放。在私有制电力工业条件下对电力工业进行彻底的改革,所面临的困难从美国和德国的实践中可以明显看到。

电力市场运作模式

电力市场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力工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基础产业,在市场化的过程中,如果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将制约电力工业的发展和影响电力企业本身的经济效益。电力市场有其固有的特点,根据国内、外市场运作的经验,我们必须建立适合我国特点和电网构成特点的电力市场构架。

1应许可电网公司暂时保留50%以下的发电厂。这样有利于保证电网安全运行,防止独立发电公司利用其市场力特权,扰乱市场,哄抬电价,破坏电网的稳定和安全。国家电力公司的上市,公开出售国有股,置换社保基金,将国有资产盘活,使国有资产比重从目前的几乎100%降至50%左右,用于支付老职工的退休保险金。还有相当大的资金可用于电网的建设,强化主网结构,弥补由于历史的原因,电网建设落后于电源建设,“重发轻供不管配”,为全国联网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为良好的电力市场奠定坚实的基础。

2应许可大用户直接选择发电厂。电网公司负责安全、可靠、保质转供给大用户,电网公司根据科学的计算办法收取过网费和网损费以及其他管理费。发电公司所发出的电既可以卖给电网公司也各以卖给大用户,如果发电公司不希望向电网卖出电能,亦可通过合同直接向终端用户供电。同样,也可以把电能的一部分卖给电网,其余部分卖给用户。电力批发市场不仅对发电开放了市场,而且对输电和大用户也开放了市场,应允许工业、商业和企业在外地建设自己的发电厂,并将自己发电厂的电能运送回工厂、商店或企业。另外,用户只需付一定的转送费即可从第三方(即非本地电力供应方)购买电能。这样有利于电力市场的开发,目前的状况是:市场开发纯属供电企业的事,发电企业只管发电,不关心市场。有这样的体制后,供电营销市场就会出现多家竞争的局面。各发电厂就更关心自己产品的销路,积极地创造市场。

3组建独立的配电公司。它对电网公司相当于批发商,而对电力用户则是销售商,负责对用户售前、售中、售后服务。另一方面,在供电方面,配电公司保留了联接用户的责任。但是,不增加供电的权利。即对某一个新增用户,在需要与配电网联接时,必须由其所在地区的配电公司来完成。但是,该用户不一定由其所在地区的配电公司来供电。用户可以在本地区的配电公司、其他地区的电力供应者、电力零售商、电力市场中选择合适的供电者。也就是说,在的电力市场中,联网与供电业务是分离的。这种方式,配电公司应保证安全可靠地将电能供给用户,按照所供的电量大小收取专用费。

第2篇

电力工业改革的方向是打破垄断,引进竞争,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世界潮流。当前,国家正在按照电力工业的改革方向制定电力体制改革方案,改革的总体目标是打破垄断,引进竞争,实行“厂网分开、竞价上网,输配分开、竞争供电”。打破由“垂直、集中、一体化管理”在发电端和配电端造成的行业垄断和以“省为实体”、“一省一公司”导致的“区域垄断”,最终在发电端和配电端引进竞争。同时建立政府监督机制,规范竞争市场。这一改革方向和目标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符合我国电力工业客观实际,有利于促进电力工业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农村电力体制改革是电力工业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按照电力工业体制改革方向和目标进行,而不应该与电力工业体制改革的目标脱节,更不能背道而驰。前阶段进行农村电力体制改革是在以“省为实体”、“一省一公司”、“一家管网”的指导思想下进行的,对不同产权的独立供电企业实行上划、代管,推行垄断经营,这种逆向改革必须停止,应该按照我国电力工业体制改革的思路和目标,重新制定农村电力体制改革的方案。

二,农村电力体制改革的思路

(一)县级供电企业改革

对农村供电,原则上以县为实体,组成县级供电企业,既符合我国农村的特点,也符合现行的农村电力体制结构,各方面都可接受。县级供电企业的改革,直接关系到农村电力体制和农村电力市场的建立,农村电力体制必须根据农村电力市场建设的需要和电力工业改革的方向来确定。电力工业改革的方向和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总体框架,是要打破垄断,引进竞争,实行发、输、配分开,建立开放的发电市场和配电市场,允许不同的投资主体参与发电市场和配电市场的竞争,供电企业要从电网中分离出来,组建若干独立配电公司,实行竞争供电。由此可见,农村电力市场的竞争主体是多元化的,要允许不同产权的独立供电企业参与农村电力市场的竞争。

从我国农村县级供电企业的构成来看,多元化的格局基本形成。全国2400多个县中,省电力公司直供直管县640个,趸售县1040个,自供自管县近800个,趸售县和自供自管县供电企业的产权是地方的,有的是水利部门的,有的是林场和农场的,有的是矿区的,有的早已成为股份制企业,只有以0个县供电企业属各省电力公司。对于这样一个早已成为多家供电、多元化格局的农村电力市场,应该坚持实行开放竞争的改革方向,而不应该把它变成集中垄断的电力市场,实行一家供电。

因此,对县级供电企业的改革应分两种形式进行,对省电力公司所属的直供直管县,要从电网中分离出来,改为独立的法人实体,成为独立配电公司;对趸售县和自供自管县直接按独立配电公司进行改革。

从改革的过程来看,在输、配没有分开之前,县级供电企业改革的重点应放在企业内部的改革和供电营业区的规范化上,特别是对趸售县和自供自管,而不是去改变企业的隶属关系和产权关系。企业内部的改革主要是明晰产权、加强管理、提高效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组建独立配电公司、参加配电端竞争做好准备。其次,是供电营业区的规范化。由于历史、地理条件和行政区划的原因,县级供电企业之间的供电营业区关系比较复杂,也存在一些矛盾,因此,在农电体制改革中,应重新调整和划分供电营业区,实行供电营业区许可证制度,建立一个规范有序的农村电力市场。

对于存在多个企业交叉供电的县,可按资产关系组建股份公司,但必须严格坚持股份制的原则,不能搞虚拟股权控制,侵占股东的权益。

[二)乡镇及以下农电管理体制改革

乡镇及以下农电管理一直是农村电力管理的薄弱环节,存在很多问题:一是中间环节多,管理费用高;二是实行电费承包,“人情电、关系电、权力电”现象严重;三是管理水平低,管理混乱,偷漏电严重,致使电价奇高,农民用不起电。因此,乡镇农电管理体制改革是农村电力体制改革的重点,通过乡镇农电体制改革,理顺管理关系,减少中间环节,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水平,规范农村电力市场,达到降低电价、减轻农民负担、开拓农村市场的目的,为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创造条件。在两年多的“两改一同价”工作中,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撤销乡镇电管站,建立县级供电企业的派出机构——供电所,直供到户,实行“三公开、四到户、五统一”管理,取得了很大成效,深受群众的欢迎,这一改革是成功的,还要进一步实施到位。

(三)配套政策和措施

农村电力体制改革需要相应的配套政策和环境,否则无法进行。当前,对农村电力体制改革有直接影响的是农网改造的相关政策,如贷款和偿还政策应与农村电力体制相结合、相配套。在前阶段的农网改造中,很多省只允许一个承贷主体,即省电力公司,其他供电企业都不能作为承贷主体,这样无形中就迫使大电网之外的供电企业接受上划和代管,否则就得不到农网改造资金。另外还有还贷政策,同样影响到体制。

在农村电力体制改革中,独立供电企业需要一个好的外部环境。在电力体制改革没有完全到位之前,大电网是一个“集中、垂直、一体化管理”的企业,其实力相当强大,在与独立供电企业竞争中,占绝对优势。在改革的过渡时期,必须制定相应的竞争规则,来维护大电网与独立供电企业之间的竞争秩序,否则,独立供电企业难于生存。

第3篇

关键词:电力工业;节能减排;绿色和谐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4-0046-020引言

化石能源的消耗引起了温室气体排放,破坏生态平衡,阻碍可持续发展。我国政府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之前提出到2020年末碳强度(单位GDP碳排放量)比2005年末下降40%-45%,而电力工业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工业和最大的碳排放部门,其发展直接关系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直接产生碳排放的火力发电(燃煤发电、燃油发电和燃气发电)一直是我国最主要的发电方式。

面对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问题,我国政府按照“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制定了战略目标和方案,而发电行业在能源转换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约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50%,成为节能减排的关键部门之一。因此,研究电力工业绿色和谐发展路径以及政策措施,对于优化电力市场资源配置,建立公平竞争、开放有序、健康发展的电力市场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从电源结构和火电行业发展两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电力体制改革后我国发电行业在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双重压力下的发展路径,考虑我国能源禀赋特点等情况提出促进电力工业绿色、经济、和谐发展的政策建议。

1电力工业发展路径研究

紧随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电力工业迅速扩张,成为支撑社会经济发展和推动人类文明前进的重要力量。受“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禀赋制约,本文从电源结构和火电行业发展两方面分析我国电力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情况。

1.1 电源结构分析2002年起,国家逐步推行电力体制改革,以厂网分开为契机进一步规范电力市场运行。五大发电集团的组建使得中央发电投资的主体地位得到巩固和增强。关注电源结构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

1.1.1 就发电装机容量的比例而言,火电居高波动,核电有所下降。2002-2009年,我国发电装机容量稳步提升,从356.57百万千瓦增加到874.10百万千瓦,年均增长率13.67%。从装机容量看我国电源结构,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可以看出,火电装机容量一直占主体,比例均在74%以上;水电由于建设周期长、环境限制强,在2003-2006年有所下降;而核电在2003年达到最大的0.0158之后处于下降状态。2003-2006年,火电装机容量比例有一个明显提升,从0.7403提高到0.7757,这是因2003、2004年的严重缺电使得国家大力建设火电厂以短时间解决供电不足。为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国家实施了“上大压小”政策,关停了一批高能耗、高污染的小火电机组,装机容量比例在2007-2009年有明显下降。2006年之后电荒缓解,现在又有苗头,预计还会攀升。另外,除了火电、水电、核电之外的其他可再生能源比例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从2002年的0.14%到2009年的2.02%,可见我国一直加强清洁能源建设,减少一次能源的使用,向节能减排的目标不断迈进。

1.1.2 就发电量的比例而言,火电主导,水电受气候影响巨大。

2002-2009年,我国发电总量也有大幅提升,以满足社会发展对电能需求的迅速增长。从2002年的16540亿千瓦时到2009年的37146.5亿千瓦时,年均增长率12.25%。从发电量看我国电源结构,如图2所示。

1.1.3 我国的能源禀赋特点决定了火电的主导地位,研究期间火力发电量一直占总发电量的80%以上,变化趋势与图1基本相同,只是受全国大范围旱灾影响,2003和2007年的水电达到研究期间的最低值,分别为0.1485和0.1479,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火电达到了相应的最高值,分别为0.8272和0.8298。除了火电、水电、核电之外的其他可再生能源比例也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从2002年的0.17%增加到2009年的1.24%。近几年,国家已不断提高清洁能源(水电、核电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而火电下降和水电上升现象表明我国电源建设“优化发展火电,有序发展水电,积极发展核电和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方针取得了初步成效。

1.2 火电行业分析电力体制改革的“竞价上网”机制将竞争引入电力市场,发电企业为降低成本,在寻求新技术改造的同时,更多地注重减少发电过程中的浪费,因而火电行业成为电力工业绿色和谐发展的重中之重。2002-2009年,我国30个省市区(由于数据获取原因,港澳台、未包括在内)火电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情况如表2所示。由表2可见,我国火电行业的标准煤耗和厂用电率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燃料消耗和厂用电量仍持续上升,这也体现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对电力需求大幅上升。同时,为了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动下,火电行业的碳排放量虽然有增加,但增长幅度呈现震荡中下降趋势,2008、2009年保持了较低水平,分别为4.92%和5.96%。

火电企业力求以尽可能少的燃料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发电量,同时需要在发电过程中避免浪费,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在环境影响的压力下,火电企业必须提高技术水平、改善管理能力,合理调节发电量和碳排放量同时增长的矛盾。由此可见,燃料消耗、厂用电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实现火电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评价指标。同时考虑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从各省市区实际出发,科学合理地评价火电行业效率,提出优化电力市场资源配置的政策建议,对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结论

面对日益加剧的资源环境压力,电力工业的绿色和谐发展在带动经济稳步增长、保障各行业有序发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而促进发电行业节能减排、走低碳经济发展路线对于保障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电源结构和火电行业发展两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2.1 电源结构优化效果明显,可通过区域协调发展有效保障。在“优先开发水电、优化发展煤电、大力发展核电、积极推进新能源发电”的方针指引下,各省市区需考虑自身资源禀赋的实际情况,通过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电源结构,才能实现国家整体电力工业的和谐发展。

2.2 火电主导地位牢不可破,考虑资源效率和环境影响是电力工业评价的必经之路。

占总发电量80%以上的火电行业,在未来一定时期内仍将居主导地位。考虑燃料消耗、厂用电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评价火电行业效率,能够得到更客观公正的结果,为电力工业绿色发展指明道路。

综上所述,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为核心,以优化电源结构、提高发电效率、降低能耗和碳排放为目标,通过合理配置资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通过科学评价发电效率完善电力市场运行体系,是电力工业绿色和谐发展的科学路径。

注释:

①发电和供电煤耗均采用将燃煤、燃油和燃气折算成标准煤后的数据计,单位分别为g/kWh和gce/kWh.

②燃料消耗是火力发电的直接物料投入,是标准煤耗与发电量的乘积,单位:亿吨.

③厂用电量是通过发电量和厂用电率计算得到,表明火力发电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单位:亿千瓦时.

④碳排放量采用能源平衡表中数据,基于IPCC报告估算的二氧化碳排放因子计算得到,单位:亿吨.

参考文献:

[1]徐锭明.我国能源工业现状与能源政策[J].中国电力,2004,37(9):1-4.

[2]林伯强.低碳经济下的电力发展思路[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9(11):11-14.

[3]Sueyoshi T, Goto M, Ueno T.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US Coal-fired Power Plants by Measuring Three DEA Efficiencies [J]. Energy Policy, 2010, 38(4): 1675-1688.

第4篇

【关键词】浅谈;电力;继电保护技术;现状分析;解决措施;发展趋势

前言

在上面的摘要中,我们已经初步了解到了电力工业的发展历史及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状况。即,我国电力工业在改革开放后得到了飞速发展,并且取得了对电力相关技术的实质性突破,在一些尖端领域已经到达或者超越世界先进水平。总之,我国在电力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另世界瞩目的成就。但是,在我国电力工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同时承担着巨大的压力,即来自电力系统容量的日益增多,用电量的不断加大等。因此,随着电网技术的发展进步,传统的继电保护定期检验制度已逐渐不适应现代电网运行检修的要求,并且传统定期检验存在着检修效率和检修针对性不高等诸多问题。本文就是通过对我国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发展的回顾与研究,从整体上概述了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并总结和提出了未来我国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趋势,即朝着计算机化,网络化,保护、控制、测量、数据通信一体化和人工智能化方向发展。希望对我国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产生一些积极的影响。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下。

1、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的整体概述

1.1首先,我们来了解下什么是电力继电保护技术,它具体所指的是什么?据研究,继电保护技术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主要由电力系统故障分析、继电保护原理及实现、继电保护配置设计、继电保护运行及维护等技术构成。它是随着电力系统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20世纪初随着电力系统的发展,继电器开始广泛应用于电力系统的保护,这时期是继电保护技术发展的开端。最早的继电保护装置是熔断器。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末,在40余年的时间里,继电保护完成了发展的4个阶段,即从电磁式保护装置到晶体管式继电保护装置、到集成电路继电保护装置、再到微机继电保护装置。

1.2其次,我们来说一说电力继电保护的作用。在整体上来看,电力继电保护技术的使用,不仅快速的提高了我国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可靠度,而且对继电保护技术的发明与推广使用,还可能在满足系统技术条件的前提下降低一次设备的投资,也就是说在保证电力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同时,还缩减了对电力设备的投入资金。其次,电力继电保护器作为电力系统安全运行中重要的电气设备,它的安全运行是电力系统可靠工作的必要条件。因为,在电力系统中某些故障的及时解决是我们人工无法做到的,如在切除故障元件,在这些工作中,所需的时间不能超过十分之一秒,我们工人是根本无法完成。而在现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继电保护的作用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切除故障元件上,还在与充分保护整个国家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上面。因为,电子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崛起与发展,电力继电保护系统的微机硬件也在不断完善,这就推动了继电保护装置与电力其他的保护、控制装置、调度联网以共享全系统数据、信息和网络资源的能力,高级语言编程等。各个保护单元与重合闸装置在分析这些信息和数据的基础上协调动作,实现微机保护装置的网络化。这样,继电保护装置能够得到的系统故障信息愈多。

1.3第三,我们在来说说我国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现状。我们知道,电力继电保护技术的发明与应用就是为了保证电力系统能够持续不间断的供电。因此,它能否正常运行与实现和提高电网故障的分析与处理水平的提高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当今我国继电保护技术所面临的一个现状就是如何能够进一步提高继电保护的可靠性、准确性、安全性。所以,我们只有对继电保护技术不断注入新的技术,新的活力,这样才能使其不断满足我们人类生产、生活的需求。

2、继电保护技术的未来发展

2.1电力变压器是电力系统中大量使用的重要电气设备,它的安全运行是电力系统可靠工作的必要条件。而电力系统各元件之间是通过电或磁建立的联系,任何一元件发生故障时,都可能立即在不同成度上影响到系统的正常运行。所以,切除被损坏元件的时间一定要极短,这个工作仅仅靠人是不可能来成的,因此一定要有一套自动装置来执行这一个任务。继电保护技术未来趋势是向计算机化,网络化,智能化,保护、控制、测量和数据通信一体化发展。只有这样,继电保护系统才能够更多地检测到故障信息,对于故障的性质和位置能够做到很好的判断,极大地提高了保护性能的可靠性。现在,用成套工控机作成继电保护的时机已经成熟,这将是微机保护的发展方向之一。继电保护装置的微机化、计算机化是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电力继电保护在电力企业日常运行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电力企业应该时刻关注电力继电保护的故障问题,因为对同一类型及同一厂家的设备而言其装置结构相同,在相同的运行和气候条件下,电力系统对微机保护的要求不断提高,除了保护的基本功能外,还应具有大容量故障信息和数据的长期存放空间,快速的数据处理功能,强大的通信能力。其测试结果应大致相同若悬殊很大,则说明装置有可能有缺陷。这就要求电力企业工作人员能够熟知电力继电保护的故障现象并且熟练掌握继电保护故障信息。深刻影响着各个工业领域,也为各个工业领域提供了强有力的通信手段。

第5篇

【关键词】 超导电力 智能电网 应用 发展

随着电力工业的不断发展,智能化电网是电网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但是智能电网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安全、电网可持续的能源再生、电网现代化技术融合性等问题。超导电力技术是一种电力新技术,超导电力技术具有产业性和实用性的特点,影响着未来智能电网的发展。超导电力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电力工业的发展水平,解决了电力工业存在的问题,而且推动电力工业改革向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实现电力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1 超导电力技术

所谓超导电力技术,是指基于物理学电力原理,以超导材料物理性质为基础,将超导材料与电力工程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电力技术。自超导电力技术诞生后,便受到了西方国家高度的关注与重视,并对超导电力技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实践,如美国将该技术纳入到指定电网建设项目当中,将其作为骨干电网建设的核心技术之一。对于我国,超导电力技术同样受到了电力领域高度的重视,并在研究中取得了实质性的进步。诸多学者一致认为未来超导电力技术将会成为电力行业主导高新技术之一,更会在未来智能电网建设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2 超导电力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作用

从理论实践分析,超导电力技术在未来智能电网中的应用将会在诸多方面都发挥巨大的、正向的积极作用,并且这种积极作用突出表现在:提高整个电网运行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增强抗击打能力,提升电能质量,提高暂态稳定性与小干扰稳定性,强化电力系统集约程度,降低系统故障发生概率及故障对系统造成的负面影响,增强系统对再生能源的兼容性。其中,电网系统小干扰稳定性的提高与电能质量的提高,以及集约型电力系统的构建,都将会为未来智能电网性能与优势的发挥奠定良好基础。

3 超导电力技术在未来智能电网中的应用方向

3.1 智能电网建模与动力学建模

智能电网应用超导电力技术需要具备超导装置或具备超导电力特性,包括快速反应动作、时间尺度等特性。在传统电力元件中,动力学建模能够较好的满足这一要求,所以未来智能电网建设利用超导电力技术前需要进行动力学建模,它是整个电网运行稳定、可靠的重要前提基础与保障。考虑到利用超导电力技术需要使用一些大功率控制装置和电力电子能量转换等装置,而动力学模型与超导行为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对于模型的建立需要体现出层级性,并对超导电力装置进行良好的控制。同时,由于超导电力技术、超导电力装置对运行环境(温度、湿度、电磁等)、运行方式十分敏感,因而对于模型的有效建立是超导电力技术在未来智能电网建设应用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3.2 智能电网协调运行

对于超导电力技术而言,智能电网是一种全新的运行环境;对于智能电网来说,超导电力技术是一门新电力技术,超导电力装置是一种全新装置。要想智能电网建设达到预期目标、预期运行效果,就必须提高两者之间运行的协调性,只有这样,超导电力技术优势与性能才能够得到正常发挥,智能电网才能真正实现智能化,所以保证超导电力技术、装置与智能电网的整体协调运行是该技术在未来智能电网中应用需达到的一个目标。

3.3 智能控制与智能协调控制

超导电力技术对智能电网运行的实时性、互操作性等特性控制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尤其是在系统运行故障检测、识别、诊断、跟踪与监测方面。这就需要构建起一套超导电力系统,用以对装置进行智能控制,对电网运行进行协调,特别是快速可控装置。总之,超导电力技术在未来智能电网中的应用需要做好各方面工作,需要努力克服技术方面的难题,实现智能电网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3.4 超导电力技术在电网的电能质量方面的应用

超导储能具有瞬间吸收和释放能量、避免频率波动、稳定电压的特点。在大功率的远距离输变电系统中使用大型超导储能装置,能够提高电网电能的质量。在中小型超导储能中使用超导储能装置,能够改善功率因数,稳定电网的频率,防治电压瞬时波动过大,改善了供电质量,满足了各行各业的需要[3]。分布式中小型超导储能技术与超导电缆技术的综合应用满足了智能电网要求的兼容性,提高了智能电网对可再生能源的包容。

3.5 超导电力技术在电力系统小干扰稳定性方面的应用

虽然有再生能源加入未来智能电网,但是仍遵循着大电网和大机组的发展方向,并且远距离的输送电能降低了系统运行的动态安全。区域联络线的功率震荡影响着大规模互联系统小干扰是否稳定。超导储能系统能够快速充、放电和支持系统提供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超导储能系统能够通过使用阻尼控制器,及时的补偿线路功率。通过采用高压输电系统,加强互联系统的电气联系,提高系统动态的稳定性。

4 结语

超导电力技术是最具有经济意义的高新技术。有效的应用超导电力技术不仅能够提高系统稳定性、建立集约型系统,提高系统的抗打击能力、改善电能的质量,而且促进了未来智能电网的发展。我国的超导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仍处于探索阶段,超导电力技术在智能电网中处于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陈中,肖立业,王海风.超导电力技术在未来智能电网应用研究[J].电工文摘,2010,12(3):123-124.

第6篇

关键词:电力 工程管理

电力工程指的是生产电能、输送电能以及分配电能的工程,广义上来说,其还涉及电作为动力和能源在社会多个领域中的应用的工程。我国现阶段主要是利用高压和低压交流电力的网络。随着电力工业深化发展,电力系统的核心凝聚力也得到加强,从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各个环节来看,电力系统已成为一个综合的有机整体,电力工程这一实体系统时间协调严格,层次分工明确,空间跨度广,在社会物质生产部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 电力工业工程的现状以及面临的新形势

近年来,随着电力改革的深入,我国电源的结构状况相应的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改善。作为主力军的火力发电得到大力发展,并且,核电以及水力发电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发展;与此同时,一些新能源以及再生能源也列入了发展范围内。现阶段,我国在各个发电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在世界水电装机的容量方面,我国名列世界第三;而在核能发电方面,我国更是从零开始,一步一个脚印稳步发展,当前核电的装机容量在我国总的电力装机容量中,也已经占据了一定的比例。另外一些绿色能源例如太阳能、地热、风力、潮汐发电等,也都再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发展。

但是,我们也应清楚的看到,在硕果累累的光辉下,我国电力工业发展又面临一些新形势:装机容量人均占有量过低,仅仅为美国人均占有量的1/7、世界人均水平的1/2。随着经济的继续快速发展,对用电量的要求也会不断增加。煤炭是电力生产的基本能源。尽管煤炭是中国能源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然而,发电用煤在煤炭的消费量中大概只占33%,而大多数发达国家发电用煤占到煤炭总的消费量的80%。

2 加强电力工程相关管理的对策

管理是取胜的关键,电力工程也不例外。现阶段我国的电力工业工程出现的一些问题对电力部门提出来新的挑战。从而迫使电力相关部门加强管理,不断探索,推陈出新,谋求发展,特别是要加大精细管理和效用管理的力度。电力工程管理的成效会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信度产生直接影响。也就是说,电力工业的工程管理是整个电力系统的生命,是电力各组成部分发展的根本保证。电力工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是电力企业在竞争激烈的电力市场中取胜的关键。因此,电力系统管理部门应正确面对新形势下的挑战,做好各方面的管理工作,增强自身的管理素养,从而使得电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得到不断增强。

2.1 首抓安全管理

一直以来,安全被视为生产的第一线,安全是生产的保障,因此安全理应被企业放在首位来抓,然而安全工作的管理不是口号,也不是依靠开开会喝喝茶就能解决的,而应该是切切实实的落实实施。从每一项工程施工的开始,相关管理部门就应成立关于安全的组织机构,明确安全管理责任分工,把责任落实到个人。另外,要拟定相关的适合所承担施工项目的特点的安全管理制度,并且要落实管理制度的具体实施。唯有如此,经济杠杆在质量和安全方面的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更大限度的把好安全质量关。作为一项科学管理工作,文明施工是项目基础管理工作中的一项综合性指标。文明施工是否能够落实,对于电力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完善和提高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另外,企业内部实力的加强,整体素质的提高也依赖于文明施工。因此,安全管理工作要以文明施工为保障。

2.2 强化质量管理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作为工程建设施工的电力企业,不仅要抓安全生产,更要考量质量。在安全施工的保证下,从各个工程一开始的设计组织一直到整个工程的完工并投入使用的整个过程,包括供应劳力能源、管理施工道路以及订置材料设备、清理完工后的场地,保持整洁而且有序的施工现场,都要做好管理工作,以此来激励员工,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使员工保持高昂的斗志,做好每一道工序,从而保证整个电力工程项目的进行。

在目前的一些电力基建管理中,存在着一些非正常现象,比如工程建设的资金不能准时到位,而一旦资金到位,又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不断的拼命赶工期,甚至倒排工期,这种不合理的作法,激化了质量和工期和二者之间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电力企业相关管理部门必须介入管理,安全施工,文明施工,在此前提下,把质量放在首位,而不是盲目赶工,与此同时,还要坚持质量一票否决制。另外,企业还应以本企业为立足点,探索解决矛盾的有效途径。首先,要充分做好施工工程的前期准备,联合各方共同克服三边(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工程项目。其次,要加强质量特别是工艺质量的管理,一般来说,工程管理过程中容易出现“抓大放小”的现象,“大”指的是重点工序的质量,“小”则是一般的工艺质量,质量管理的加强就是克服这种“抓大放小”的质量管理通病。另外,对于存在缺陷的设备,要责令供应商及时到现场处理,不留任何隐患。而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更要严格把好工序关,一道工序一道工序进行把关,只有上道工序合格后,才能进行下一道工序。不得工序倒排或简化必要工序。在组织方面要搞好工程平行作业和交叉作业,对一些关键的路径工期要进行调整,以保证资源的及时供给到位。

2.3 提高全体员工的质量意识

人的素质问题是质量问题的核心。要提高员工对于管理的意识,关键要加强教育与培训,让每位在岗员工切实觉悟出质量是市场的保证,质量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企业员工的优质工作能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并能保证合理的质量成本。而优质的员工应该明确自己岗位的工作特点和范围,并能熟练掌握自身岗位工作的基本技术知识、工作规程规范、操作程序以及操作技能。在此基础上,增强员工团结合作的精神,维护企业质量的信誉,造就出高水平的施工队伍,实现优良的施工质量。

2.4 优化企业管理,降低成本

电力系统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为了提高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就需要节约资金,从而降低工程成本。这就要求企业不断优化管理水平,其中成本控制就是关键的途径,而如何控制成本也是当今不少企业积极思考并迫切解决的问题。电力企业要打算从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获利,就一定要在保证上述所说的安全、质量与工期的前提条件下,严格对成本实施控制。这就要求管理者寻求成本最低的切合点,在质量达到最初设计和规范要求的保证下,尽量降低工程的成本。在安全方面,要保证建筑物安全,员工安全,从而避免意外伤亡事故带来的损失。在工期管理方面,管理者也要找到最佳工期点成本。工期与成本处理是否得当直接影响成本。一般说来,工期短则成本小,工期长,则成本相应会抬高,但工期也不能无限的缩短,到一定限度时,如果为了追求利益而再要缩短工期,反而会哄抬成本。因此,缩短工期要在以合同要求为前提,切不能盲目赶工期,更不能无故延长工期,否则都会影响经济效益。

2.5 领导是抓好管理的关键

领导是各项管理措施得以实施的关键。因此,领导要加强自身的素质培养,领导是对工程管理全面负责的管理者。这就要求领导应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并不断提高管理的专业技术水平。此外,领导层还要明确各自分工,责任到人,要公诸于众,增加透明度。领导层成员之间更要定期召开会议,对工程和员工各方面的最新动态进行交流,及时回馈,及时作出相应的处理。领导还要起模范带头的作用。项目领导在工作要身先士卒特别是在重点工序、在紧急、困难、危险的施工情况下,必须亲临现场指挥部署。项目领导还要组织检查,并督促班组落实相关工作,并要参加会议,了解工程各项工作,做到胸中有数,便于更好开展指挥和决策工作。

电力工程管理是一门科学,搞好管理,对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电力企业要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就必须抓管理。从安全、质量、成本以及领导意识方面加强管理,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纪鹏.《国家电力公司的改革和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问题》,ehianse.eom.

第7篇

一、目前我国电力工业布局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电源结构及布局不合理

主要表现在:(1)结构上,煤电比例高,水能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利用,目前开发利用率只有25%左右,且调节性能好的大型水电站比重小;核电装机比重约1.6%,发展严重滞后。(2)常规小火电机组比例过大。如目前12.5万千瓦以下机组约占总装机容量的1/3,平均单机容量只有约5.5万千瓦,洁净煤发电、核电、超临界机组等先进技术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整体技术水平较低,供电煤耗约380克/千瓦时,比发达国家高60克/千瓦时左右。(3)电源布局不合理,西部水火电资源开发滞后。我国西部可开发水电资源丰富,但目前实际开发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矿区、坑口电站的开发建设也相对迟缓,如陕北煤电基地基本没有得到开发,山西、蒙西、贵州等地的煤电开发水平也较低等。(4)具有较好调峰能力的燃气机组、抽水蓄能机组和多年调节能力的水电机组整体比例较小,导致整体调峰能力不足等。

2、电网和电源的发展不协调

目前我国电网建设明显滞后,已经成为电力工业发展的“瓶颈”。电网建设相对电源建设的滞后可以从前10年的相关数据中看出。1991年至1995年,电源装机年均增长率9.5%,输电线路年均增长率只有4.5%。1996年至2000年,虽然电网建设适当提高了速度,但仍然低于电源建设速度,电源装机年均增长8.1%,输电线路年均增长仅为5.1%。此外,我国的电力资源分布与电力负荷中心的分布很不匹配,客观上也要求通过加大跨区域输电能力,实现在全国范围内电力资源优化配置。随着全国联网进程的加快,电网建设的紧迫性将更为突出。

3、电力市场竞争结构有待优化

目前国内电力行业总体上讲属于高度垄断和存在高进入和退出壁垒的行业。电网领域还没有放开,作为自然垄断行业市场集中度偏高是可以理解的(目前两大电网公司的市场占有率超过80%),但政府的干预和限制过多、行业进入和退出壁垒较高,资产结构过于单一等问题,对行业和企业的正常发展及其规范运作产生了较大影响。发电行业目前开放程相对较高,五大发电集团的国内市场占有率约36%,且第一家市场占有率小于10%,整体讲市场集中度是不高的,但现行电价机制尚不完善、区域市场壁垒还没完全消除、项目行政审批程序不很透明等问题,影响了竞争机制的有效引入和行业的正常发展。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电力行业的一些辅业开放不够,市场集中度很高,如工程设计和咨询行业的第一家主业市场占有率均超过60%,而且有些还存在业务资质审批等进入壁垒。此外,电网企业和发电企业还存在主辅分离工作进展缓慢、社会负担沉重等问题。

4、产权结构有待优化

目前我国的电网行业产权结构单一,大型发电集团的公司制改造处于起步阶段,电力咨询业的公司制改造工作还没有实质性启动。虽然电网是自然垄断性行业,国家政策上要求国有资本绝对控股,但并不一定要产权单一,相反,在控股条件下实现产权多元化,有利于促进电网企业管理规范化和解决发展资金不足问题。至于发电行业和电力辅行业,除了应该实现产权多元化外,还应该将产权结构合理化和产权机制科学化作为努力方向。

5、国有电力资产在电力行业中的布局有待优化

虽然电力行业是国家的经济命脉,是国有经济进入和控制的重要领域,但并不是所有环节都要控制,实质上国有资本也没有能力长期满足电力工业对资本的广泛需求。相反,涉及面过广会影响国有经济对电力行业的控制效率和整体效益。目前国有经济在电力工业中分布过广,可以说涉及到了每个环节,有必要通过布局结构调整进一步突出投入重点和提高控制效率。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化也要求从整体上调整国有经济在电力行业的地位、作用与功能,充分发挥国有经济和国有电力企业对电力行业发展的带动作用。无论是通过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拓宽企业筹资渠道等手段来提高国有电力企业的竞争实力,还是通过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加快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改良电力行业发展环境等手段,来解决影响我国电力行业和电力企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都要求我们优化和调整国有电力资产的布局结构。

二、国有电力资产布局结构调整的方向和总体目标

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为实施国有资产布局结构调整提供了基本依据和原则性思路。结合考虑国务院关于电力体制改革的精神、电力工业结构布局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电力行业的一些相关发展政策,我们认为国有电力资产布局结构调整的总体方向应该是:“在逐步推进体制创新条件下,加大电网投入和电源选择投入,辅业逐步退出”。总体目标应该是:“通过资金投向、政策和体制等方面的优化和调整,明显提高电网资产的比重,提高水电、核电等清洁能源资产的比重,提高煤耗低、效率高、高参数的大容量机组的发电资产比重,且逐步在电力行业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消除影响国有电力资产合理流动的障碍”。因为电网是自然垄断业务,是电力工业的核心环节,加强输配电投入有利于提高国有经济对电力行业的控制力。电源选择投入,是因为目前部分电源项目没有完全开放,或有些项目虽然开放了,但非国有资本进入存在较大难度,如资金实力不够、政策不到位或具有不确定性等,这些项目需要通过国家组织协调与推进。如核电、大型水电和煤电基地、保证供电安全的调峰调频电厂等。辅业逐步退出,是因为辅业是纯竞争性领域,国有资产稳步退出有利于强化主业和降低国有电力资本的风险。推进电力行业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消除影响国有电力资产合理流动的障碍,是顺利实施国有电力资产布局结构调整的前提。

三、国有电力资产布局结构调整的重点内容和实施方案

根据上述调整方向和总体目标,考虑电力行业不同业务环节的特点和地位,我们认为国有电力资产的布局结构调整应重点涉及以下具体内容:

1、体制创新方面,应该以改善电力工业发展环境、促进企业完善治理结构和创新经营机制为主要内容

在改善环境方面:出台一些有利于促进完善企业治理结构、改革管理体制,和建立公平电力市场竞争环境的配套政策和措施。如:减少非国有资本进入电力行业的政策性限制;改进政府对中央电力企业的管理方式,对政府在电力行业中的管理职能正确定位;出台鼓励国有电力企业(包括电网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政策;改革现行电价政策,建立市场形成与政府监管相结合的电价形成机制,充分发挥价格对电力资源的配置作用;加紧修改电力法,健全市场监管体系和规范电力市场行为等。在完善治理结构和机制创新方面:要求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促进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造,建立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经营管理者之间的制衡机制;促进企业按《公司法》要求进一步完善以资本为纽带的母子公司体制,建立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促进电力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加快股份制改造步伐,使股份制成为国有电力企业的主要实现形式;推进企业三项制度改革,建立以激励为基础的企业经营机制等。

2、在国有电力资产布局的总体优化方面,应该进一步明确国有电力资产投入和退出的重点领域

从电力工业各环节在电力工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国家关于国有资产布局调整和电力体制改革的方向看,我们认为国有电力资产重点投入的领域应该是:输电、配电、以大型水电核电为代表的清洁能源、大型煤电基地、电力行业的重要科研和规划领域。重点退出的领域应该是:纯竞争性电力辅助业务(如工程设计、建设等)、不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电源项目和能够通过法律政策等手段有效控制的常规电源项目。

当然,具体调整过程中应该注意各环节发展的协调和稳定,鼓励地方资本、外资和民间资本参与国有电力资产的布局结构调整。因为目前多数电力企业都存在发展资金不足问题,在国有电力资产结构调整的同时,应该在非投资重点或需要逐步退出的领域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以便相关行业或企业通过其他途径解决资金问题。即使在国有电力资产需要重点投入的领域,也有必要根据不同情况适当引入非国有资本,以提高控制能力和效率。具体讲:对于电网企业,应该允许在中央控股条件下引入非国有资本,部分农村电网甚至可根据条件放弃中央控股权;对于电源企业,可充分扩大企业融资的自,对新增发电项目应该尽可能吸收非国有资本,且企业可根据需要自主决定是否控股;对于辅企业,应该积极推动企业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甚至可以逐步退出。

3、在国有电网资产结构优化方面,应该进一步分析国有电网资产优先进入的次序

从电网各环节对电力工业的整体发展和供电安全,以及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看,我们认为优化国有电网资产结构具体可从以下方面考虑:第一,优先确保输电和大城市配电的投资需求。因为输电是对整个电力工业发展具有拉动作用,促进电力资源优化配置,关系电力工业发展全局和整体供电安全的关键环节,国有经济在这一环节保持绝对或相对垄断地位,是国家提高对电力工业控制力的必要保证。而重点城市的供电安全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产生巨大影响。第二,扶持欠发达地区农村电网的投资需求。因为欠发达地区的农村电网是长期效益和社会效益好而短期效益不显著,对非国有资本吸引力差,需要国家组织协调与推进的电网项目。第三,小城市电网和发达地区的农村电网应该适度开放,出台相关政策吸引地方国有资本和非国有资本进入。目前这部分电网资产的比重较大,在这部分有效减少国有资本投入,有利于保证电网关键环节的资金需求。

4、在国有发电资产结构优化方面,应该从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高度,加强对重要电力资源的控制力

从投入和退出方向上讲,应将国有发电资产优先投入大型水电、核电、大型煤电基地等重要电源项目,同时,在条件成熟时稳步从常规的低值电源项目退出。因为这有利于国有电力投资项目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将电源结构优化与强化对重要电力资源的控制结合起来。从改革的方向上讲,电源的发展应该尽可能吸引非国有资本,因为发电领域是可以充分竞争的,对电源的控制力应该主要考虑通过法律、行政、政策等手段来实现。因此,我们认为国有发电资产的结构优化应在明确上述投入重点的基础上考虑以下思路:第一,总体讲,应适度控制发电行业新增国有资本的规模与结构,新增发电项目所需资本应主要通过吸收非国有资本、将存量资产转向新增优质项目等方式解决;第二,争取政府在税收、信贷、电价补贴等方面出台力度较大的,明显有利于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发展的政策;第三,尽快争取出台有利于调峰调频电厂发展的政策,如合理拉开峰谷电价差,对调频等辅助服务给予合理的电量电价补偿等。

5、在调整国有电力辅业资产结构优化方面,应在扶持一定规划队伍和重要科研机构的基础上,通过改制重组等手段,使国有资本逐步从电力设计、施工等纯竞争领域中退出,同时打破垄断,强化竞争,以便降低电力行业的整体成本和提高相关水平

具体讲,我们认为在实施过程中应该考虑以下两点:第一,在思想观念上与国家改革方向一致,树立国有电力资产逐步退出辅业的思想。因为对纯竞争领域而言,竞争是促进行业发展和培育企业竞争力的最佳方式。第二,退出的方式和速度必须是稳步的,应该考虑改革成本、国内相关行业的稳定发展等问题。

6、在培养龙头企业方面,应选择几家潜质好的国有电力企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以便尽快培育出带动电力工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电力企业集团

第8篇

【关键词】 电力设计;电源规划;电网规划;负荷运算

中图分类号:F40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电力规划设计的概念

电力规划设计是实现电力系统高效稳定发展,建立节约型、环保型电力工业的基本要素,具有跨时代的意义。电力规划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节约资源、提高效益。电力规划设计主要是通过一系列先进科学技术原理将电网中的电力充分运用,全面地发展电力工业。开展电力规划设计的研究不仅仅可以合理地运营电网的电力调配,还可以保证电网投资的全面利用,实现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规划设计通过对电力系统进行合理的技术和资源配比,保证了电网的安全可靠,实现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当前我国的电力系统规划主要是根据各地区的区域特色进行建设,发展相关电网形态,在原有供电设施上进行合理布局,确定相关电压的等级性,从而达到以下目标:

⑴供电安全可靠。对电网的整体布局进行合理的规划,不断更新电网的内部结构,保证输电的安全可靠,满足现在的供电要求。采用灵活接线的方法,建立智能电网,避免电力系统因局部故障导致的大面积停电状况。

⑵结构简单合理。电网有非常大的特殊性,在外部建设时,为提高电网的适应性,应将电网接线尽量简化。在现在电网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调整和修改,增强电力系统的输电能力。

⑶适应能力强。电网中的相关结构应该保留部分的发展空间,这样能较好的应对输电系统在运行时电荷的变化,提高电力工程的适应性,减少电力资源和资金方面的损失。

2电源规划和电网规划

作为民生的基础行业,电力工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国民的生产和生活水平。我国现在的整体消费水平较低,电力生产能力较弱,许多电力基本问题都尚未解决。由天气导致电力工业出现故障,进而影响国民经济的现象时有发生。为了实现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减少上述的相关问题,我国在传统电力工程中开始展开电源规划和电网规划。

作为电力规划的两部分主要内容,电源规划和电网规划在电力资源合理配比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电源规划通过对电网中的电力负荷进行预测,在满足国民的正常用电要求的情况下,对电力进行重新分布,降低经费。在保证社会的用电需求的情况下,对电力设施的外部环境进行评估,对电力系统进行调整。电网规划是在此基础上将相关的电网限制条件进行处理,发展电力工程,保证电力效益的最大化。

在当下的电网中,电源规划和电网规划是两个不同的市场主体,两者之间没有相关的资产纽带关系。但是,电源规划和电网规划同时作为电网的重要发展部分,两者必须统筹发展、协调运行。因此,这就需要我国加强电网建设、优化电力资源、注重第三资源发电。

3 负荷运算的定义和方法

负荷运算是通过对当前电力需求的统计,根据相关的影响因素,对电力的发展做出预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首先要考虑到电路的负荷能力。通过负荷运算展现出的相关数据,可以较为具体的对未来负荷的发展状况做出预算,判断所需的量。负荷运算对相关的电力数据进行统计、整理、分析和有效的科学预测,调整模型,达到了对电力负荷的准确预测。常用的负荷运算常用方法有五种。

第一,单耗法。单耗法根据电量单耗对用户的用电量进行推算,在工业和农业方面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单耗法通过对工业电荷的消耗量和农业负荷的统计,对工业和农业的电耗量进行估计,将信息反馈给企业,便于企业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单耗法目前多为对近期和中期的负荷进行预测,有一定的局限性。

第二,弹性系数法。弹性系数法能很好地解决上述单耗法无法预测的校核中期或远期的电量预测。电力弹性系数指的是电力工业的超前发展程度,主要根据本地区的相关电力数据进行整改,确定用电的比重趋势。

第三,综合用电水平法。此方法主要通过对各家各户的用电水平进行分析,通过用户的用电平均值进行估算,记录档案。运用上面的数据,对来年的相关人口数量、城市电力规划力度进行预测,估计城市的用电量,达到负荷的合理分配。综合用电水平法可以有效地对工业用电和非工业用电中的负荷进行预测,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第四,外推法。外推法主要是对已统计的资料进行延伸分析,通过回归分析法和平均增长率法对今后的用电状况进行分析。用相关的农业数据和工业电量数据作为依据,估计未来的负荷运用状况。还可以采用分段估计的方法对当下的电力水平进行阶段性的统计,有部分推断整体,做到准确预测。

第五,负荷密度法。通过电力设施测量工具对目前的电网进行测试,收集数据,求平均值,计算出现在每平方公里的平均负荷数。在此过程中,首先对不同的区域采取随机抽样检测的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地区的分类,再根据单独的地区求平均值。除此之外,在进行预测时还要对地区发展的特点进行评估,将估算的数据直接显示在图表中。在估测中采取二元估测,减少因单一估测引起的误差。

4 电力规划相关建议

4.1 保证市场经济前提

做好电力规划技术的研究,首先要确定保证市场经济这一大的前提。保证我国的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我国的发展目标,电力规划技术作为我国的一项民生工程,必须要着手于现代经济的建设。

在市场经济调节的前提下,对电力进行规划设计,改变电力工程的单一模式,发展智能电网,对相关的电力系统进行整改,确保电力的资源优化达到最大效益。将电力规划设计的研究建立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为民生服务,有利于实现我国同期的经济战略长期发展计划。

4.2 加强宏观调控

在现在的电力系统管理中,企业的制度条例存在着很大的缺陷。从专业机构出发,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制度改革,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力度,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从而保证电力工作的有序进行。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力度,实现对第三能源的高效利用,减少能源的浪费,实现长远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研发新的电力系统和政府对电力系统的鼓励机制,完善电力体系,实现对电力系统的宏观调控。

4.3 完善电力规划理论

电力系统的理论是瞬息万变的,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在进行电力系统设计时,应及时更新数据,不断完善电力规划的理论。对相关的投资方式和电价体系进行整体的修整,建立完善的信息平台,实现电力的充分利用,为开展新的电力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4.4电源电网的筹划

在进行相关的电力工作中,把握好电力系统的整体结构,对电力系统的框架进行分析,将电源规划和电网规划合二为一,满足当前的经济需求。对电源和电网的建设内容,要进行统一的规划和建设,使两者相协调,发挥出更好的效益。我国的现代电网系统,多是单一角度的发展。将电源带动电网,电网发展电源这一协调性较强的模式发展起来,不仅有利于电力资源的合理利用,更有利于实现电网和电厂的互利共惠,达到效益最大化的目的。

5 结语

我国现在的电力系统中存在很多问题。电力资源配比的不合理、电力结构的单一、用电模式的粗泛,这些问题在很大的程度上抑制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我国必须注重加强电力系统设计的探究工作,使现在的电力系统适应当前的国民生产需要。改变传统的思路,将电网和电厂相结合,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实现电力工业的改革,促进电力市场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 陆迪辉.关于电力系统规划设计技术的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 (24):103-104.

[2] 钟俊强.分析电力系统规划设计在电力工程设计中的应用[J].广东科技,2012, (3):54-55.

第9篇

各国家都致力于开发新型电子技术,并将其应用到生产领域中,获得明显成绩。电子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结合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与电子技术的优势,不仅为传统工业的生产发展带来巨大推动力,也实现了电机技术应用到实际生产的可能性。文章主要研究了电子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以供参考完善。

关键词:

电子技术;工业领域;具体应用

电子技术是为了有效解决实际问题,按照电子学原理,通过电子器件来设计与制造出的一种具有特定功能电路的学科。电子技术因其自身具有高效性与实用性的优点,不仅能节省能源消耗,提高生产工艺流程自动化控制系统水平,减少驱动设备占用空间,还可缓解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提高生产效率,被广泛应用到工业领域中,得到认可,并在工业领域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电子技术的发展分析

(1)数字化。在传统电气技术中,基本都是通过模拟信号来运行,这一阶段的信息技术简称为模拟电路,起源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得到不断完善,逐渐向数字化发展方向转变。即是通过计算机技术来控制电子技术,防止模拟信号畸变与失真,以提升电子技术的抗干扰能力。(2)智能化。电子技术的智能化主要是通过智能化电子焊接、机器和控制系统来运行工作,不仅能够缓解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还可降低工作的危险系数,被广泛应用到电力、交通、冶炼、轻纺、机械等传统工业以及航天、通信产业中。(3)微型化。随着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电子技术发展逐渐向微型化方向转变,纳米技术和电子技术的深度融合,形成了纳米电子学,让电子技术发生了一次重大的改革。纳米作为一种新兴的衡量单位,是一种几何尺寸不大于1cm3的电子技术产品,具有体积小、运动灵活和耗能少等特点,已被应用到生物医疗、军事和微机械技术中。(4)绿色化。绿色化电子技术的应用,能够为国家节省电力和有效资源,从而建立一个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大力倡导绿色节约型社会下,绿色化电子技术在各个领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各种绿色开关电源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不仅有效解决能源紧缺问题,节约能源资源,还可提高开关电源的性能与工作效率。

2电子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具体应用

2.1电力工业

电力工业的发展离不开电子技术,据有关数据显示,发达国家在用电用户最终使用的电能中,经电力电子变流装置处理的电能约占总电能的60%,可见电力系统在现代化发展中,电子技术是关键。而直流输电在电力系统远距离、大容量输电中占据重要地位,作用是通过闸管变流装置控制送电端的整流阀与受电端,提升电力系统的性能,减少运行损耗。近年来研制的静止无功发生器、有源电力滤波器、电网中间接口、超大磁体储能系统等电子装置 ,无一不是采用电子技术。例如在电力的高压直流输电中应用电子技术,由发电厂中的交流供电提供电能,通过稳定直流电具有无感抗、容抗和无同步的变流装置处理电能,将其输送到换流变压器中将电压升高后,及时传送到晶闸管整流器,经直流输电线路与变压器处理后,按照用户系统的要求作出反应提升电力系统瞬时稳定水准,从而为用电用户提供电能。

2.2机械工业

机械生产制造与电子技术的应用密不可分,电子技术的应用效率直接影响到产品生产质量与水平。因此在机械工业生产制造的过程中,要想增强自身竞争力,提高生产水平,必须充分发挥电子技术在机械工业中的效率。我国目前在机械工业中电子技术的应用,常见于数控机床、汽车电子化、机电一体化产品、电动汽车、工况电机车斩波调速、风机水泵的交流变频调速装置、矿井提升机和矿山卷扬机等电子设备中。例如在柔性制造线生产汽车零部件的过程中,为提高机床的自动加工效率,某汽车集团在刚性生产线与自动线的基础上,应用电子技术建立一个互动式沟通网络,通过数台数控机床配置自动物流线与桁架机械手重构生产工艺制造流程,在不停机的情况下实现多品种、中小批量的加工,并且可通过中央计算机系统,辅助单机控制与中央控制之间的互锁关系进行监控,确保机床连续无人运转8小时、开动率达75%,从而实现柔性加工及管理。

2.3交通运输

交通设施作为我国交通运输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的发展离不开电子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目前我国已研制出引用晶闸管、GTR和GTO交流传动装置等电子技术,常见于城市地铁、无轨电车、直流斩波器、轻轨电动车辆、磁悬浮列车和工矿电动车辆的牵引装置中。例如电子技术在磁悬浮列车的应用,列车的电子元件与设备主要由悬浮控制器中的功率斩波器、牵引变频器、D/D变换器以及其他电力电子设备组成,其中悬浮控制器中的功率斩波器安装于轨道的下部和车辆的转向架上,按照电磁学原理,通过功率斩波器对悬浮电磁铁中的电流进行调节,将输入电压与输出电流控制在240V、100A内,确保悬浮稳定。

2.4电化学工业

电子技术不仅应用到电力工业、交通运输、机械工业外,还用于电化学工业中。在电化学工业的应用,主要包括直流电源、电解铝、电解食盐水、电镀装置以及冶金工业(高频、中频感应加热电源、直流电弧炉电源和淬火电源)等设备,不仅能够提高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还可降低能源消耗。目前,我国已采用SIT期间研发出80kW以下200kHz与10kW级400kHz的固态高频感应加热电源,获得明显成绩。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子技术作为工业稳定发展的核心技术,不仅能够改善制作工艺,简化工作流程,还可提高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降低能源消耗。但是要想真正达到提升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的目的,还需将其灵活应用到电力工业、机械工业、交通运输和电化学工业等工业领域中,发挥电子技术应有的效用。

参考文献:

[1]尹晓峰.刍议电子技术的发展及纳米电子技术[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6(08):118.

[2]王贝.电子技术的应用与发展研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03):142-143.

[3]易强.电力电子技术发展及应用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2(19):130-131.

[4]徐海荣.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应用研究[J].工程技术:全文版,2016(12):166.

第10篇

【关键词】火力发电厂 1000MW机组 继电保护

随着我国工业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火力发电工业也得到了大幅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容量和高电压的发单机组被广泛的运用到电力系统建设中。其中1000MW是这些高电压和大容量发电机组中容量最大的一种,这种发电机可以降低电力工业发电的成本,其安全运行关系着整个电厂的稳定发。1000MW发电机组的内部结构一般都比较复杂,一旦结构中任何一部分出现问题,都会对火电厂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因此,这对火力发电厂继电保护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继电保护技术简介

继电保护是火力发电厂供电系统中保证电力企业安全供电的重要工具,主要指的是对电力系统的故障和安全运行异常状况进行深入的研究,并根据研究结果制订出保证系统安全运行的保护方法。继电保护是电力系统中的重要环节,继电保护技术主要包含可靠性、选择性、灵敏性和速动性四个基本要求,只有完全做到这四个基本要求,才能够真正发挥继电保护的作用,从而实现保护系统安全运行的目的。

继电保护的设置要求包括以下几项:首先,继电保护设置前必须要准确了解电力系统的内部结构和运行特点,然后制订出合理的方案;其次,继电保护包括主保护和后备保护,后备保护是当主保护出现拒绝动作时,由相邻设备或线路的保护实现后备,是一种辅助设备;第三,辅助保护可以采用电流速断的方式,加速切除线路故障或消除方向元件的死区,从而构成辅助保护。

2 火力发电厂1000MW机组应用继电保护技术的必要性

继电保护技术是电力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做好继电保护技术既可以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又可以促进电力系统体制的改革。随着电力工业的发展和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再加上电力系统本身存在着各种不安全因素,人们对于电网不间断供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要减少和避免电网事故的发生,因此,在火力发电厂1000MW机组中应用继电保护技术是十分必要的,不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电网事故的发生,而且能够保障更多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3 继电保护技术在火力发电厂1000MW发电机组中的应用

3.1 设置继电保护装置的总体要求

变压器是火力发电厂供电设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设备一旦发生故障将直接影响整个供电的可靠性和电力设备的正常运行。目前,大部分的火力发电厂所使用的变压器虽然质量和结构都比较可靠,故障的发生也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还是会受一些主观因素的影响,从而出现各种类型的故障和异常现象。另外,一些容量较大的变压器体积一般都比较大,当出现故障时根本无法移除处理,因此,为了保障火力发电厂发电机组的运行安全,必须要根据变浩魅萘亢偷缪沟拇笮∩柚冒踩可靠的继电保护装置,从而实现经济的最大化。

3.2 需要设置针对性继电保护装置的故障类型

第一类是绕组及其引出线的相间短路和中性点直接接地侧的接地短路。第二类是过负荷现象的存在。第三类是绕组的匝间短路现象。第四类是存在油面降低的现象。针对这些故障类型都应该设置针对性的继电保护装置,另外针对变压器温度升高和冷却系统的故障,可以装设信号装置。

3.3 继电保护装置类型

第一类是众联差动保护装置。此种保护装置为火电厂变压器安全运行的主保护。其能预防和有效处理变压器发生的短路情况,包括匝间电路短路、中心点绕组接地短路以及绕组相间电路短路等故障类型。一般情况下,如果电力变压器的电压小于3200kV安,变压器电流时限大于0.5s,则应该使用众联差动保护装置。此外,为避免因保护装置的作用而发生错误的报告,众联差动保护装置设置完毕且全部动作之后,连接变压器电源的断路器必须要全部断开。第二类是过负荷保护装置。过负荷保护装置可以应用于由多个备用电源组合而成的、变压器的电压超过400kVA。其保护装置的连接位置是一相电流。第三类是瓦斯保护装置。其保护装置可以应用于油侵变压器,电压超过800kV安的变压器。可依据瓦斯的变化来决定保护装置的动作对象。如果瓦斯变化很轻微,则动作于信号;如果瓦斯变化很大,则动作于断路器。如果没有断路器,则动作于变压器的单独信号。第四类是零序过电流保护装置。这种继电保护装置主要属于变压器和系统气压元件的后背保护装置。

4 讨论

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各行各业,也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安全及生命财产安全等息息相关。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电力系统建设中1000MW的发单机组被广泛的应用。虽然,1000MW机组能够产生巨大的威力,但实际运行过程中也很容易出现各种故障,严重威胁电力系统的安全。因此,火力发电厂1000MW机组中设置针对性的继电保护装置十分必要,不仅可以减少故障的发生几率,还能够提高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参考文献

[1]解智钧.火力发电厂1000MW机组继电保护技术探讨[J].科技传播,2014(06):145+61.

[2]常滨,张学源,刘敬.浅谈火力发电厂1000MW机组继电保护技术[J].科技创新导报,2012(14):75.

第11篇

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对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全国高校扩招带来整体生源质量下滑,对非教育部直属高校生源质量影响尤甚。东北电力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原电力工业部重点专业,主要面向电力工业培养从事电力工程领域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原有人才培养模式难以适应现代电力工业发展新形势,片面强调理论体系的系统性,忽视与工程的结合,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2007年该课题组开展了项目研究与实践,认真分析原有人才培养方案的不适应性,结合学校人才培养定位,总结已有的办学传统和办学特色,提出了“知识规格满足专业外延需求、能力素质胜任专业内涵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在此理念指导下,构建了适应现代电力工业发展新形势的课程体系和突出“工程认知-工程探究-工程实践-工程优化”能力培养的课内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遵循“系统-元件-系统”认知规律的做学结合教学模式,建立了系列“工程场景式”的特色实践教学平台,实现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协调共进,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全面发展,形成了“面向工程、强化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原有课程体系不能适应现代电力工业发展新形势;传统重知识传授教学模式不利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有实践教学内容杂散且与工程实际结合不紧密以及原有实践平台难以支撑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问题,东北电力大学提出“知识规格满足专业外延需求、能力素质胜任专业内涵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通过构建适应现代电力工业发展新形势的课程体系和突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课内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遵循“系统-元件-系统”认知规律的做学结合教学模式,实现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协调共进,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全面发展。

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提出“知识规格满足专业外延需求、能力素质胜任专业内涵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

针对生源质量下滑问题,面向行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认真分析原有人才培养方案的不适性,结合人才培养定位,总结已有办学传统和特色,提出了“知识规格满足专业外延需求、能力素质胜任专业内涵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面向工程,强化实践,统筹开展课程建设、实践环节建设、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的工作。

构建适应电力工业发展新形势的课程体系

构建了“(基础-技术-专业)课程群+技术前沿课”型的专业课程体系,将新能源发电技术、新型输电技术等前沿技术引入课堂,及时反映专业发展动态,既激发了学生的专业兴趣,又增强了人才培养对行业需求的适应性,为拓宽学生就业面奠定了必要的知识储备,实现了“知识规格满足专业外延需求”。

构建遵循“系统-元件-系统”认知规律的做学结合教学模式

根据系统构成及运行特点,构建了相应的元件特性认知实践项目,通过对元件特性的认知实验,加强对元件工作原理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分析系统整体行为特性及元件个体行为特性的关联性,掌握基于元件运行状态调整的系统整体行为调节方法,明确实际系统实现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而了解实际系统的运行约束和注意问题。此模式应用于“电力系统分析”“发电厂电气部分”等5门核心课程教学。

构建突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课内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了“实验-实训-实习-设计”和“电工数学竞赛-工程师认证考试”结合的课内外实践教学体系,以突出“工程认知-工程探究-工程实践-工程优化”能力的实践培养,即能力形成于实践,表现于实践,又升华于实践。

建设系列“工程场景式”的电力特色实践教学平台

新建全国高校唯一的教学用66kV/220kV真实变电站、全国规模最大的电力生产过程动态模型演示中心、国内领先水平的输变电运行仿真中心(获得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颁发认证资质)、电力系统安全运行与节能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特色实践平台;另外,校企共建12个工程实践教育基地。

采用“引培结合、专兼相济、科研带动”等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引进和自主培养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8人,聘请电力企业专家17人作为兼职教师,师资队伍结构明显改善。教学之余,积极开展科研实践,提升教师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为“面向工程、强化实践”的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的师资保障。

成果的创新点

形成了以“知识规格满足专业外延需求、能力素质胜任专业内涵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

优化课程体系,引入前沿技术课程,增强人才培养对行业快速发展的适应性,为拓宽学生就业面向奠定必要的知识储备,实现“知识规格满足专业外延需求”。理论教学注重教对学的促进作用,实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协调共进;实践教学突出实践项目的工程导向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即强化实践提升能力,增强人才素质对行业发展的适应性,实现“能力素质胜任专业内涵发展”。

形成了遵循“系统-元件-系统”认知规律的做学结合教学模式

通过对元件特性的认知,探究系统整体行为特性及元件个体行为特性的关联性,掌握基于元件运行状态调整的系统整体行为调节方法,明确实际系统实现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而了解实际系统的运行约束和注意问题。既强化了知识运用,又培养了学生的认知能力,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协调共进。

构建了系列“工程场景式”电力特色实践平台支撑的突出“工程认知-工程探究-工程实践-工程优化”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学生能力形成的不同阶段和认识发展的基本规律,将实践环节视为有机整体加以筹划,将突出“工程认知-工程探究-工程实践-工程优化”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实验-实训-实习-设计”和“电工数学竞赛-电气工程师认证考试”相结合的课内外实践教学环节中;“工程场景式”电力特色实践支撑平台增强了实践培养的工程导向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全国电工数学建模竞赛提供了能力展示平台。实现了能力形成于实践,表现于实践,又升华于实践。

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近四年,“面向工程、强化实践”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取得了丰硕成果,在校内外产生积极反响。

人才培养效果

该成果自2009年应用以来,受益学生3000多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发表研究论文108篇,参加教研项目54项、科研课题24项,获奖273项(国家级23项、省级53项)。吸引国家(南方)电网公司、各发电集团等央企来校招聘,年均签约率79%,考入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著名高校读研学生占比11%,就业率94%。学校获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攻读硕士学位的资格,并入选“2012-2013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

辐射作用效果

自2009年以来,已有20多所高校前来学习、考察与交流。承办一次全国性教材教学研讨会议,400余人参会;8次在全国性教学研讨会上作经验交流。发表教研论文19篇,出版《电机学》《300MW(直吹)火电机组集控运行与仿真》《电网及变电站运行分析与仿真》等教材6部,应用于10多个省份高校。为国内外20多家电力企业开展业务培训1566人。承办的“全国大学生电工数学建模竞赛”已吸引198所高校、7506人参赛,成为全国电气工程学科的品牌特色竞赛活动,被誉为国内最具有影响的大学生学科竞赛之一。

专家评价

清华大学电机系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韩英铎评价“东北电力大学学生基础扎实、物理概念清晰、实践能力强”。国家电网公司总工程师张启平教授级高工评价“东北电力大学毕业生概念清晰、理论扎实、岗位适应快、不怕吃苦”。

师资队伍建设成效

引进和自主培养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8人,外聘兼职教师17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比由24%提升到4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教学团队入选国家级教学团队,“复杂电力系统安全运行分析与控制”创新团队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2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人,新增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享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

第12篇

分水电企业的上网电价;提高“西电东送”送电价格;提高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标准以及提高电网销售电价等。

3、行业发展前景

电力工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和公用事业,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电力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电力需求与国民经济密切相关,电力弹性系数反映了用电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相对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特别是本世纪以来,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快速发展,拉动重工业和电力工业以超过前20年平均发展速度的高速不断增长,趋势还在继续;未来十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从经济和电力发展的周期来看,我国经济和电力发展从2010年开始进入新一轮发展周期,这一时期,工业化进程加快,将进入深度加工化阶段,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科技进步和工业结构优化及基本实现现代化,同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推动消费结构升级,城市化速度上升,人口大量转移,也将使我国的单位GDP电耗趋于下降,但电力需求维持增长态势,电力工业将由快速发展阶段过渡到持续稳定发展的新阶段,基于产业结构调整已取得明显成效,每万元GDP电耗将由2010年的1,487千瓦时下降为2020年的1,100-1, 200千瓦时。居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使生活用电水平达到700-800千瓦时/人,生活用电的比重将超过20%。预计到2020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8万亿千瓦时左右,电力弹性系数在1左右。

“十二五”能源规划发展思路:一是要大力发展新兴能源产业,加快核电建设,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发展煤炭的清洁利用产业;二是加强传统能源的产业,建设大型能源基地,努力发展煤、电大型的能源企业;三是提高能源综合安全保障机制,统筹国内外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强能源布局的平衡和协调衔接,合理安排煤电油气的建设;四是强化科技创新,推进能源综合开发利用,健全资源开发的合理机制和生态修复的机制;五是改善城乡居民的用电条件,加强广大农村地区的能源建设。

“十二五”能源规划的发展目标:煤炭仍将保持主体能源地位,水电、风电、生物质能、核电、太阳能生产规模都将有大幅提高。“十二五”末期国内将形成六到八个大型煤炭集团并且按照区域经济特点提出煤炭调入区和调出区概念。同时,可再生能源方面,将力促水电发挥可再生能源的主体作用,将风电作为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新生力量,将太阳能作为后续潜力最大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同时推动生物质能多元化发展。“十二五”能源规划投资预计为5万亿元,其中电源建设投资预计2.65万亿元,电网建设投资预计2.35万亿元。

可再生能源方面,“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十大可再生能源重点工程”,其中包括重大水电基地工程、千万千瓦级风电工程、可再生能源示范城市等。其中,重大水电基地工程将推动金沙江、怒江流域的水电开发;对于我国此前规划的七大千万千瓦级风电工程,其中将有五大工程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建成;对于可再生能源示范城市,“十二五”期间将从“发展可再生能源”和“节能环保”两方面进行双重标准考核。预计到2020年,中国新能源发电装机2.9亿千瓦,约占总装机的17%。其中,核电装机将达到7000万千瓦,风电装机接近1.5亿千瓦,太阳能发电装机将达到2000万千瓦,生物质能发电装机将达到3000万千瓦。未来十年新能源投资将达到10万亿。

4、行业竞争格局

我国电力发电环节已经基本实现市场主体多元化,初步形成竞争格局,但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中国国电集团公司、中国华电集团公司、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等中央直属五大发电集团仍是发电市场的主体。截至2011年末,五大发电集团总装机容量约为51,406万千瓦,约占全国装机总量的48.69%;总发电量约为23,408亿千瓦时,约占全国发电总量的5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