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23 17:28: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人文科学的缺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要:随着国家“大国工匠”口号的提出,职业教育也越来越受重视,不光政策扶持的力度越来越大,开设的专业也越来越丰富,培养的方向也越来越广。不仅传统的技术类专业(比如机械、汽修、车床等)越来越完善,一些服务类相关专业也开始崛起,比如计算计、文秘、酒店、旅游等。而其中酒店旅游又是直面客户的典型第三产业,它在职业学校教学中显然面临着新的巨大挑战,而其中最刻不容缓的我认为就是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高情商”人才;人文素养
其实人文素养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在百度百科上解释为确“人文”指“人文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哲学、文学、法学等);而“素养”肯定是由“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组合而成的。我看所谓的“人文素养”,即是“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其中我们能看出人文素养是一种潜在的个人修养,有很大程度上的隐蔽性,所以在职业教育为主的职业教育中很容易被忽略。因为之前的职业学校一直把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质量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定位为主要培养目标。虽然在技能培养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相对应的对学生潜在的人文素养方面的培养则相对较弱,学生整体素质存在着良莠不齐的状态。而恰恰酒店管理这种专业对学生的个人素质以及内涵的要求很高,它不光要求学生具备很高的职业技能素养,还要求学生掌握尽量多的人文、地理、历史、风俗民情等多方面的综合知识,所以在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对于我们从教者而言就显得任重而道远。除了职业学校的学校特性,学校老师对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也是很大方面的问题。虽然素质教育的口号我们一提再提,特别是对于“重灾区”的职业学校,对于人文素养的培养,国家一直在不断重申,但是受教育团队长期以来固有培养模式、开设课程、上课方式等的影响,教育实施者教师也没有很好地转变思想,对素质教育、人文素养的培养一直处于比较轻视的状态。大部分职业学校开设的人文方面的课程较少,上课时间没保证,相关活动举行较少,缺乏相关考核机制,导致学生认知度也比较低,人文课程变成空洞的摆设课程,无用课程。另外学生对人文素养的理解也存在很大问题,很多学生选择职业学校在他们看来是无奈之举,“考得上高中谁还来上技校、中专”,“考的上好大学,谁会来上职业学校”是这个社会的普遍认知,职业学校招收的学生一般来讲文化课成绩都有所差距,甚至很多学生被社会上的不部分人片面的定义为“渣子生”。这显然对学生造成了巨大伤害,使他们“望书生怯”,不愿意读书。而且受社会上功利主义的影响,学生小小年纪就开始“斤斤计较”,“逼问”老师:“我是来学技术的,学这些对我以后的就业有用吗?”但是这个社会是一个越来越全面、越来越综合的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果我们长期的忽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对于酒店管理这个专业而言,我们培养的是综合性的人才,学生进入工作岗位之后不是简单地铺铺床,叠叠被子,摆摆碗筷这么简单,还牵扯到服务人员、大堂经理甚至是高级管理人才。这些职位对人才的要求是全方面的、立体化的,要求从业者不光有较高的专业技能,更要有得体的言行,丰富的知识,完善的人格,能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而这些显然不是精准的职业技能培训所能满足的。简言之,酒店管理这个专业相应的要求从业者有很高的智商和情商,而这些就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加强人文素养的培养,增加其潜在的素质与修养,最终增加其竞争力。而作为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在其人文素养方面的培养,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首先,在日常教学中进行渗透,职业教育相对来说教育时间较短,技能训练比重较重,就一般的职业学校来说,一般专业课程的比重要打到50%到70%之间,而开设的文学、历史、法律、美学、英语课程所占比重较少,相对重要的礼仪、心理学等课程也不多。而且这为数不多的课程也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学生认为是“无用课程”,上课权当休息,真正对知识的摄取不足。而此类课程的老师也被边缘化,而且一般作为公共课老师的身份出现,对酒店管理专业认识不足,所讲授内容无法很好地与酒店专业融合在一起,容易造成课程空洞无物,晦涩难懂,课堂教学沦为“鸡肋”,教学效果自然无法保障。如何在实际的教学中将人文素养知识渗透进去是对我们教师的巨大考验。其实可利用一些真实有效的职场案例来渗透人文素质教育,让学生意识到人文素质的重要性;其次还可以一些专业课我们也应该适时融入一些文化元素,例如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深入浅出的使其成为职业人文素养的重要渠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英语授课中,讲解各国不同的语言习惯、俚语等,让学生情景展示与各国客人的沟通;再比如在讲授酒店风格的时候,融入美学知识,让学生自己设计喜欢的酒店等。可以利用这种方式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融会贯通,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其次,增加学生实践,并严化考核制度。我们常说实践出真知,而且对于年轻的孩子们而言,他们自身也更喜欢动态的活动教学,对以后从事的职业也有很强的好奇心与期望值。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增加实践课程,让他们自己去实践,并且教师制定完整严格的考核制度,让学生在活动中加强知识的掌握。例如如何接待不同地域、性格的客人,调度整个酒店的运行,如何对大型宴会进行掌控与协调等等。让学生意识到酒店管理工作的整体性与复杂性,也加强他们的职业认同感、使命感,同时也加强他们的责任心、协调能力、人际关系能力等等。而且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学生表现,优点和缺点都完整的表现出来,老师严格把关,全方面提升学生能力。再次,光是教师和学生还远远不够,要在全校范围内增加校园活动,甚至真正的走入社会去参与实践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酒店管理相对其他传统技术专业而言,更多的考验的是人本身的技能与素质。所以作为学校而言,要建立良好的校园风气,陶冶学生情操。可结合专业特色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例如搞一些酒店项目调查、酒店科技文化服务、酒店管理专讲座等活动,也可以利用社会资源搞一些酒店勤工助学、学生青年志愿者等活动来提升学生的职业人文素养。教育最终是人的教育,酒店管理专业更是如此,所以我们教学中不能仅仅是技能的培养,把人当成是会工作的机器,而是积极地全面的培养学生各方面特别是人文素养方面的能力,争取把学生培养成高情商的综合型人才,这样才能真正走上“工匠大国”的道路,并能一直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王双伟 单位:周口市高级技工学校
关键词:通识教育理念;意义与价值;必要性;通识教育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0-0206-03
通识教育英文“general education”,也称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有两层意义:其一是指通才教育;其二是指全人教育。近代高等学校中的通识教育思想源于19世纪,当时有不少欧美学者有感于现代大学的学术分科太过专门、知识被严重割裂,于是创造出通识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以至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自从20世纪,通识教育已广泛成为欧美大学的必修科目。
在我国,通识教育的思想源远流长。《中庸》中主张,做学问应“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古人一贯认为博学多识就可达到出神入化,融会贯通。《论衡》中说:“博览古今为通人”,“通人胸中怀百家之言”。通识教育可产生通才,即博览群书,知自然人文,知古今之事,博学多识,通权达变,通情达理,兼备多种才能的人。
一、通识教育理念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一种大学理念,即整个大学的办学思想,是关于人的生活的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是非专业性的、非职业性的、非功利性的、不直接为职业作准备的知识和能力的教育,其涉及范围宽广全面。通识教育与专业化教育的不同之处在于教育模式的选择上,前者作为大学教育的一部分,主要关注学生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和公民的生活需要,后者则给予学生某种职业能力训练。两者有区别,但并非相互对立和割裂。通识教育重在“育”而非“教”,在专业划分上,没有专业的硬性划分,它提供的选择是多样化的。学生通过多样化的选择,会得到自由的、顺其自然的成长。因此,通识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它超越功利性与实用性,注重开发、挖掘不同个体身上的潜质与精神气质,形成个体独立人格与独立思考的可贵品质,“孕育”出真正的“人”,而非车间里流水线上制造出来的具有同一模式、同一思维的“产品”。其实质就是对自由与人文传统的继承。
二、通识教育的意义与价值
1.通识教育目前已经成为世界各大学普遍接受的国际化议题。如果对通识教育没有国际化的认同,就会在相当程度上失去话语权,失去国际共识,从而也就失去国际交流的一些前提。因此,应当引起中国教育界的充分重视,使通识教育溶入中国高等教育的基础概念中,从而丰富和发展我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
2.通识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通识教育鼓励学生充分发展个性,从难、从严、从自身实际出发跨学科、跨专业自由选课,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全面提高素质。
3.在通识教育的范畴中,涵盖了素质教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培养一专多能、德才兼备的人才教育以及弘扬传统文化教育等。这种包容既体现时代性,又保持民族性,把现代科学技术与中国传统的文化结合起来,把现代信息文明与中华优秀文化历史统一起来。
4.通识教育是防止学生偏科的重要方式。中国教育由于历史的原因,偏科、专业过窄的情况比较严重,在中学打基础时就分文、理科,进入大学又产生较严重的文理分家。而通识教育则规定学生必须跨专业、跨学科选课,禁止选那些与本专业相重复或相关相近的课程,这就从制度上保证了学生课程结构的合理性,从而使学生知识结构趋于合理。
5.通识教育强调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因此,能防止因应试教育出现“高分低能”的学生。
三、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在我国高等教育中,通识教育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
1.全球化趋势所带来的多元文化之间的冲突碰撞,迫切需要大学的通识教育。在这种多元文化的社会里,我们必须相互尊重各种不同的文化,必须学会欣赏其他文化的长处,而不能以自己的文化固步自封,当然,也不能闭着眼睛一味盲目崇拜。正是由于我们的大学对于通识教育不够重视,才引发了一系列问题,使得社会上出现冷漠、无情的现象。
2.我国高校长期实行的专业化教育模式迫切呼唤大学通识教育的出现。专业化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在特定时期、特定社会背景中的选择。这个选择尽管在当时有其合理性,对我国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不过缺陷也是明显的――过分强调专业划分,把学生的学习限制在一个狭窄的知识领域,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高等教育的专业化做得越好,学生就越难适应变换了的工作。而当前的产业升级和建立创新型和谐社会要求高等教育培养深入了解人性、市场和社会的人才。
四、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现状
1.各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总份量有较大增加。通识教育课程在总学分中的比例体现了学校对通识教育的重视程度。总的看来,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份量有所增加,通识教育课程的学分在总学分中的比例从90年代中期的四分之一左右增加到现在的三分之一以上。
2.通识教育课程的组成。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包括全校必修课程和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全校必修课指全校学生都必须修习的课程,这些课程一般全校统一要求并进行统一考核,至多在文科和理科生之间有些许的差别。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是指为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而设置的课程,一般这种课程是面向全校学生,采用任选或限制性的选修方式。一般公共必修课占通识教育总课程的70%左右,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占30%。
3.必修课程的种类及所涉及的学科领域。必修课主要包括:政治理论课程、外语课程、计算机课程、体育和军事课程,有的学校还有数学课和法律课。政治理论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道德品质修养,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政治理论课程一般为10~18学分。体育和军事课程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增强体质的课程,主要课程种类有体育、国防教育、军事理论、军训。体育和军事课程一般占4~6个学分。应用基础课主要是提高技能的工具知识课程,目的是使学生增加进一步获取知识的能力,一般着重于应用能力。应用基础课程普遍包括外语、计算机基础及应用。外语一般占12~18个学分。
4.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种类及所涉及的学科领域。我国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覆盖面较广,涉及数学与自然科学类、人文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思想政治类、计算机类、语言类、艺术类、体育卫生类、基本技能等。其中还有跨学科课程。数学类课程:如数学的精神方法和应用、数学思想方法漫谈、数学模型、文科高等数学、数学史、数学与文化等。自然科学类课程:如今日物理、自然科学中的混沌与分形、现代信息电子技术概论、元素与生命、化学与生活、人类生物学、普通生态学、地球环境与人类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环境教育、新地球科学、太空探索、现代天文学、射电天文学等。计算机类课程:如Internet及其应用、计算机文化概论、日常流行办公软件操作与使用、计算机信息管理基础、多媒体设计与制作、Java语言基础等。社会科学类课程:如经济学基础、中国农村经济热点问题研究、外国宏观经济、房地产市场与价格、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当代主要社会主义国家改革述评、反腐败与廉政建设、当代中国行政改革、权力现象概论、涉外工作实务、国民经济管理、行政管理学概论、外国宏观经济管理、现代广告学、税务筹划理论与实务、北京导游、现代家政、就业学、大学生人际关系、社会学概论、社会心理学、跨文化交流学、知识产权法、法律导论、新闻传播理论与实践等等。人文科学类课程:如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基督教文明、古代东方文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近代文化思潮评述、中国文化史、外国文学名著赏析、唐宋家散文、欧洲文艺复新、清代档案史料、清代宫廷史等等。语言类课程:如英语、德语、俄语、日语、法语、韩国语、科技英语、高级阅读、英汉互译技巧、报刊选读等。艺术类课程:如艺术概论、艺术作品赏析、音乐赏析、美术赏析、戏曲赏析、戏剧赏析、影视欣赏、摄影艺术实践、电脑音乐创作、装饰艺术设计、钢琴即兴演奏、文艺实践等。基本技能类课程:如文科论文写作、科技写作、经济写作、公共写作与处理等。
五、通识教育的优缺点
一、中日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比较
(一)内容比较。近年来,我国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有了长足发展,尤其是在教育内容方面,有着本质性的改革,转变了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体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形态。当前,我国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以实时政策、思想政治教育、道德与法制教育为核心,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我国人文素质教育的总基调。在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上相比日本而言,缺点主要体现在:1.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虽有,但缺乏一定量的精品课程;2.人文素质教育的开设热情虽高,但开设人文素质教育课程随意而为的现象比较普遍,在实际的组织开展中缺乏良好的主观能动性;3.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设置虽多,但仍不够成熟,仍需要不断地优化教育内容。例如,在四川美术学院,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内容仍以“文史哲”为主体模式。即,将人文素质教育氛围“文”“史”“哲”,并作为核心课程与必修课程。这虽然强化人文素质教育的广度,但缺乏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的显著气息,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与日本相比,虽然我国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比较单一,但两者的立足点与出发点是一致的,即依托完备的人文素质教育内容,实现对设计艺术人才的全面培养,以更好的切合专业教育的需求。
(二)方法比较。不可否认,中日在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方面,存在较大共性。但两国之间又表现在各自特有的优势。在日本,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方法多样化,强调开放式的教育方法下人文素质教育的新发展。我国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缺点明显:1.人文素质教育强制性纳入课程体系,并缺乏相应的机制与措施,确保人文素质教育纳入课程体系之后的有效开展;2.人文素质教育方法单一,与实际的教学需求脱节。尤其是设计艺术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设置,与学生的个性发展及知识结构不吻合,进而难以实现有效的人文素质教育。所以,我国设计艺术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首要任务就是逐步优化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在构建有效专业教育的同时,基于多元化的人文素质教育,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性。
二、借鉴经验,大力推进我国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
通过中日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在教育地位、内容及方法上的比较分析,可以客观地说,我国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在近几年的改革发展中,优劣并存、喜忧参半。因此,我国应借鉴日本的优良做法,大力推进我国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的新发展。笔者认为,我国需要转变思想观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优化设计艺术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结构、教育方法等,从本质上推动我国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实现对设计艺术人才的综合培养。
(一)转变人文素质教育的思想观念,夯实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地位。首先,我国应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在设计艺术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性,并做好宣传工作,让师生真切的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所具有的价值;其次,人文素质教育不仅需要在设计人才培养目标有所体现,而且需要在国家教育的政策方针中有所体现。以法律法规的方式将人文素质教育上升到国家意志层面,更有助于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落实;再次,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贯彻落实人文素质教育。高校应设置完善的课程体系、编制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在专业教育教学活动旨在,并夯实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优先地位;最后,引导师生正确认识人文素质教育与设计艺术专业的内在联系,在思想行为上认可人文素质教育的价值与内涵,进而提高师生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主观能动性。
(二)优化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结构,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性。在日本,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结构更加科学合理,并表现出显著的国家特色。对此,我国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内容结构的优化,应切实做好:1.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意志的同时,对已有的课程内容结构进行合理的编排,如近现代史纲要、思修、毛概四门基础课程;2.立足于自身的办学特色,整合设计艺术的专业设置需求,提高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设置的合理性,加强综合人文科学的教学。首先,强化哲学、美学、心理学等多种知识的人文素质教育,并纳入考核体系之中;其次,加强设计艺术基础性课程教学;再次,拓展实践教学内容,加强社会实践教学;3.规范并压缩已有的课程体系,尤其是对于一些课程内容,应进行精简以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价值。并且,教育内容结构以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及专业发展规律,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
(三)改革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方法,构建有效教学。首先,我国人文素质教育在纳入课程体系的过程中,缺乏科学合理性。这就强调,我国应进一步研究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性质及特点,提高其在纳入课程体系过程中的科学性;其次,着力提高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方法的科学性;1.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尤其是灌输式教学方法,不利于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开展;2.依托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形成现代化的新型教学方法;3.基于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与手段,构建有效的人文素质教育。
三、结语
综述所述,中日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虽然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同时也有相同点,就日本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实施来看,我国设计艺术人文素质教育应切实做到转变思想观念,优化内容结构,改革教育方法等,真抓务实的推进人文素质教育的改革,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推动我国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发展。
作者:曹璇单位:山东艺术学院
一、高中物理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基本概述
人文精神的定义是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其主要表现在对人的尊严、价值和命运的保护、追求和关切,和对人类遗留下的各种精神文明的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与追求.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爱国主义精神,科学的人生价值观和哲学思想基础构成了人文精神的主要载体,其根本宗旨就是“以人为本”.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高中物理教学的教学方法.在当前社会的价值观下,人们总是将学习成绩当作高中生是否接受良好教育的标杆,而忽视了人文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使高中物理人文教育改革受到阻碍.
二、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必要性
1.满足高中物理教学现状的需求.在当前的教育形势下,大部分高中物理教育还停留在以成绩和分数为重要目标的传统教学模式中,而忽略了自然科学及人文科学的意义.在这种教学环境下,物理教学只发挥了一般的作用,即科学价值的作用.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题能力有较大的提高,但是在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上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因此,发挥高中物理教学的人文价值,不仅是对物理教学价值的重要补充,更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第一要求.
2.满足高中物理教学理念的要求.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在人文教育方面有所体现,培养学生积极思考,敢于质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还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与他人互动,培养与他人协作的团队精神,并将这种精神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让学生在生活中有积极探索大自然的好奇心和行动力,利用所学物理知识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体现了在高中物理教学理念中人文教育的不可或缺,其对于学生热爱祖国、勇于质疑和无私奉献精神的培养是其他任何教育方法都无法替代的.
3.满足素质教育的需求.素质教育是面向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过程,而相对的,人文教育则是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全面关注,素质教育和人文教育在教学宗旨上相互补充,相互发展,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教育体系,共同完成向学生传递正确价值观念和培养高尚品德情操的教学目标.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满足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三、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策略
1.提高物理教师的人文素质水平.从教学目标的角度来看,因为教育的对象是人,所以只有具备一定人文素质的教师,才能从真正意义上理解人、教育人.在当前新课程和新教材改革的形势下,教师不仅要精进自己的教学能力,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更要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之外的时间内多去阅读自然、社会、历史等方面的书籍,丰富自己的阅历,开拓自己的视野.另外,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时刻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教师只有在科学知识和教学理念上完善自己,才能在物理教学中挖掘其中蕴涵的精神价值,为学生的人文教育奠定扎实的基础.
2.挖掘物理教材中的人文精神内核.物理教材作为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主要载体,是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开拓视野和培养基础素质不可或缺的素材.因此,教师应发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并在潜移默化中将其传递给学生.教师还应在教学过程中穿插着物理历史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探索精神.
3.创设轻松氛围,联系生活与自然.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温馨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有表现自己和与他人交流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在塑造学生知识体系的同时,让他们对生活有了一定程度上的认知,将物理知识带M生活中,去亲近大自然,亲近物理世界,并运用自己学到的物理知识去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丰富自己的物理体验.因此,通过创设轻松温馨的学习氛围和联系生活与自然,将人文精神渗透进学生的人格中,让学生学会敞开胸怀,体验自然与生活,善待周围的人.
基督教理论的核心之一则是拯救,这一理念让人们相信上帝必然会降临,使基督徒在困苦时获得拯救。在罗马政府统治时期,起初罗马政府对基督教徒是进行迫害,但由于这一精神理念让信教徒越来越多,成为当时社会中一种庞大的社会力量,这不得不使得当时的统治者对基督教徒改变起初的迫害政策。君士坦丁大帝作为第一位信仰基督教的罗马皇帝所制定的一些方针政策以及临终前受洗等举动,从一方面表现出当时不同阶级的人对基督教的信仰,更重要的则体现出的是当时统治阶级对基督教的推崇以使自己的政权更加稳定,当然从反面也衬托出基督教的庞大,政权与教权的统一甚至教权大于政权。由于在中世纪基督教的扩张,使当时的整个社会都处于愚昧和严酷思想的压抑之下,腐败的教会统治着当时的社会,政权依附于教权而存在,剥削着当时的信教徒。中世纪政教合一的政治制度,教皇具有最高的权力,从这些例子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西方政权与基督教的关系:另一方面,基督教的经典《圣经》对西方的政治也有着重大的影响。在西方,《圣经》影响着西方的各个方面,她塑造了上帝的形象,宣扬着神教崇拜,其实质就是仁爱和公平正义,基督教尊重人权的思想传统。很多重要的西方国家都将“天赋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些人权思想写在宪法开头,许多元首在宣誓任职时都会引用《圣经》中的一些句子或者章节,要具有贡献精神和集体主义的精神,你们所付出的爱都是在为主服务。从这些方面,基督教在发展中对政治所具有的重大意义。
二、基督教对文学的影响
基督教对西方文学有着重大的影响,“我们的艺术正是形成和发展于基督教中,我们一切的思想正是有了基督教的背景才具有意义。”[3]
1、自身的文学价值
《圣经》是世界上最大的一部宗教典籍,是全世界公认的人文科学的伟大文献和文学作品。《圣经》中的故事反映了犹太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这些故事带着犹太人心酸的发展以及他们的光辉历程,其中的许多故事具有深刻的内涵,不管是对于他们还是别的名族都是一部财富巨大的著作。犹太人在《圣经》中所创造了神话传说、史诗、赞美诗等内容和文学形式,运用直喻、引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让《圣经》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并且对后人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2、意象、典故、故事的选用
《旧约》中许多著名意象、典故的选用,已经成为后世文学作品和生活中的一般文化意象,比如:生命树、亚当的苹果、橄榄枝等。生命树是《圣经》中记载的一棵树,在创世纪中出现在伊甸园中,其果实能使人得到永远不朽的生命。弥尔顿的《失乐园》则是对《圣经》故事选用的一个最好典范,该作品来源于《圣经》中亚当和夏娃的故事而创作,并且讲述了上帝及其不败的对手撒旦的故事。人物所反映的行为和思想,揭示了人性的优点与缺点。《天路历程》借用了寓言和梦境的形式,叙述者在梦中看到一个叫做“基督徒”的人正在读一本书,知道了自己居住的城市将遭天火焚毁,这时一个叫“传道者”的人指点他必须逃离自己的故乡,前往天国,诱惑与灾难的尘世被他一步步抛弃,只为负罪的灵魂在高天之上得到迎接。这些寓言的使用,每一个人物的对话几乎都可以从圣经中找到。中世纪末期,意大利著名诗人但丁创作的《神曲》,尽管具有宗教神学的内容,但它却突破了教会的道德束缚,表现了新世纪的思想曙光——人文主义。
3、基督教义在作品中的渗透
基督教所倡导的原罪意识、上帝的观念、灵魂的学说,天堂、地狱、世俗、此生、来世等渗透在西方许多作品中,《罪与罚》中主人公杀了自己的老婆后,虽然逃脱了法律的制裁,但是他自己却陷入了无可自拔的良心和道德的谴责之中,自己的愧疚一种折磨着他,让他痛苦的活着,当他被信仰基督教的索尼亚所感动后,自首、服刑,最终他自己的灵魂得到解脱。文中所体现的原罪、忏悔和救赎则淋漓精致的体现着基督教教义中的原罪与救赎观念。《神曲》被分为《地狱》《炼狱》《天堂》三大部分,这与基督教义中的天堂和地狱都有着密切的联系。19世纪俄国伟大的小说家列夫•托尔斯泰,也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他的一生追求,他的所有著作,都与基督教信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的代表作三大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前面都引用了《圣经》中的话来作为题辞。
三、总结
关键词:高中语文 阅读 开放性
一、开放型阅读教学的目的
针对“封闭性”阅读教学的缺点:浅习课文,读得较少,背得更少;着重教,忽视学;重分析,轻领会;极少体现中心,平均使用力量。面对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我们必须构建新的开放型的语文阅读教学理念,明确新时期开放型的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开放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呢?
1、加大情感熏陶力度强化民族情感,发展学生个性,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语文课程总目标第一条提到:要培养爱国感情,道德品质,价值观念;还要尊重多样文化。这就说,在阅读教学课堂上,要加大学生个人情感熏陶力度,强化民族感情,尊重多样文化所反映出来的多种民族的情感内涵,营造学生健康、丰富、积极、向上的情感世界,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2、开拓文学鉴赏领域开放型阅读教学,要超越“封闭性”的阅读教学,既要继承以提高文学鉴赏水平为目的传统,又要开拓文学鉴赏领域。教学上不能够再“以本为本”、“以资料为资料”,应该以课本为主干,以资料为繁枝,以学生见解为茂叶。我们要允许和鼓励学生有多角度、多层次的见解。总目标第二条提到: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中华文化之博大,任何一种课本都只能精选极少的一部分来介绍,单靠课本去体会它,是很困难的。同样,不管是哪种文化现象,资料中的见解都是因人而异的,要让学生知道,只能拿来作为参考,拿来启发个人思维。
3、培养人文批判精神开放型阅读教学要努力改造“科学主义”教学念观:以博取科学知识为目的,着意构建“人文主义”理念:以自主性为目标,培养批判能力,形思想。我们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科学尤其是人文科学的精神,但是不能再“以科学为本”了,而是要“以人为本”,教学过程中既要尊重定论,又不能迷信定论,要带着批判的眼光来引导学生学习,体现教的自主性和学的自主性。这样,主体的人文主义气息才能体现出来。阅读教学才能血肉丰满。
二、开放型语文阅读教学的环境
任何事物的生存与发展都有其相适应的环境。当然,开放型语文阅读教学也要有相适应的环境才行。现在的教育市场中有了这种环境了吗?有了。在哪里呢?
1、教育观念更新教育观念普遍更新是教育奇葩(形式)竞放的基本条件。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一批有识之士从国外带回了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经验,向国内广泛宣传。同时,教育界对国内教育现状作了深刻的设想。因此,素质教育的观念深入人心,应试教育的观念逐渐被素质教育观念所替代。观念更新了,教育形式肯定丰富多彩,争奇斗艳。
2、考试形式创新考试形式大胆创新是教育主干(内容)强劲的根本动因。繁、难、偏、僵的考试形式只能引起剧烈的应试教育活动,不可能带来充满生机的素质教育活动。素质教育活动必须在考试形式的大胆创新的前提下产生。现在的语文考试已经意识到着重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包括阅读能力、口语能力、写作能力等,最重要的是语言交际能力。消除僵化的考试形式正在逐步实现,应用性的创造性的考试形式正在逐步出现。
3、评价标准多元评价标准多元并进是教育根系(基础)发达的必要保证。毕竟,应试教育观念经过二十年的实践已经根深蒂固,一试定终身的经验已经深入人心。现在转向素质教育,打破原有的观念,只有素质教育这个口号是不行的,必须健全一系列公正、科学、的教学与考试评价标准,才能推进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的长足发展。
三、开放型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
开放型语文阅读教学理论正确与否,关键的是要通过实践来检验的。现在的任务就是实践。如何实践?
1、克服保守的“圈养式”的阅读教学,开创开明的“放养式”的阅读教学,努力拓展阅读教学基地。
传统的保守的阅读教学特点是“圈养式”,教学内容控制在极其有限的篇目里,学生视野狭窄。尽管有课外的语文读本,但是认真读的学生并不多。这样很难提高阅读鉴赏能力。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该实行“放养式”。教学要在课本和语文读本的基础上,利用图书、刊物、报纸来增加阅读量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分析能力。
2、克服机械的“知识型”的阅读教学,开创互动的“智能型”的阅读教学,切实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传统的阅读教学普遍注重“知识型”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是机械的,教者设法把课文的知识系统交给学生。这才感到踏实。其实,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培养的对象具有创造性。开放型的阅读教学方式正是为了培养创造型的人才。阅读教学必须巧妙地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思辨、质疑,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多向分析、放心解答,真心肯定学生的活动过程,实意预言学生的成功人生。这样,学生阅读的能动性才能充分发挥,鉴赏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训练和提高。
3、克服抽象的“理论性”的阅读教学,开创具体的“实践性”的阅读教学,充分挖掘语文学习潜能。
一、开放型阅读教学的目的
针对“封闭性”阅读教学的缺点:浅习课文,读得较少,背得更少;着重教,忽视学;重分析,轻领会;极少体现中心,平均使用力量。面对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我们必须构建新的开放型的语文阅读教学理念,明确新时期开放型的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开放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呢?
1、加大情感熏陶力度强化民族情感,发展学生个性,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语文课程总目标第一条提到:要培养爱国感情,道德品质,价值观念;还要尊重多样文化。这就说,在阅读教学课堂上,要加大学生个人情感熏陶力度,强化民族感情,尊重多样文化所反映出来的多种民族的情感内涵,营造学生健康、丰富、积极、向上的情感世界,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2、开拓文学鉴赏领域开放型阅读教学,要超越“封闭性”的阅读教学,既要继承以提高文学鉴赏水平为目的传统,又要开拓文学鉴赏领域。教学上不能够再“以本为本”、“以资料为资料”,应该以课本为主干,以资料为繁枝,以学生见解为茂叶。我们要允许和鼓励学生有多角度、多层次的见解。总目标第二条提到: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中华文化之博大,任何一种课本都只能精选极少的一部分来介绍,单靠课本去体会它,是很困难的。同样,不管是哪种文化现象,资料中的见解都是因人而异的,要让学生知道,只能拿来作为参考,拿来启发个人思维。教师本身更要知道,拿别人的见解强加于别人,在开放型的教学中是吃不香的。
3、培养人文批判精神开放型阅读教学要努力改造“科学主义”教学念观:以博取科学知识为目的,着意构建“人文主义”理念:以自主性为目标,培养批判能力,形思想。我们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科学尤其是人文科学的精神,但是不能再“以科学为本”了,而是要“以人为本”,教学过程中既要尊重定论,又不能迷信定论,要带着批判的眼光来引导学生学习,体现教的自主性和学的自主性。这样,主体的人文主义气息才能体现出来。阅读教学才能血肉丰满。
4、练就语言表达技巧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的训练,让学生感悟到语言表达技巧的优劣与语言表达效果的好坏的密切关系,从而加强训练,达到总目标第八条“文从字顺”和第九条“具有日常交际的基本能力”的要求,造就良好的表达能力。
二、开放型语文阅读教学的环境
任何事物的生存与发展都有其相适应的环境。当然,开放型语文阅读教学也要有相适应的环境才行。现在的教育市场中有了这种环境了吗?有了。在哪里呢?
1、教育观念更新教育观念普遍更新是教育奇葩(形式)竞放的基本条件。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一批有识之士从国外带回了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经验,向国内广泛宣传。同时,教育界对国内教育现状作了深刻的设想。因此,素质教育的观念深入人心,应试教育的观念逐渐被素质教育观念所替代。观念更新了,教育形式肯定丰富多彩,争奇斗艳。
2、考试形式创新考试形式大胆创新是教育主干(内容)强劲的根本动因。繁、难、偏、僵的考试形式只能引起剧烈的应试教育活动,不可能带来充满生机的素质教育活动。素质教育活动必须在考试形式的大胆创新的前提下产生。现在的语文考试已经意识到着重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包括阅读能力、口语能力、写作能力等,最重要的是语言交际能力。消除僵化的考试形式正在逐步实现,应用性的创造性的考试形式正在逐步出现。这正是我们的教育阵容向素质方向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3、评价标准多元评价标准多元并进是教育根系(基础)发达的必要保证。毕竟,应试教育观念经过二十年的实践已经根深蒂固,一试定终身的经验已经深入人心。现在转向素质教育,打破原有的观念,只有素质教育这个口号是不行的,必须健全一系列公正、科学、的教学与考试评价标准,才能推进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的长足发展。现在,经过教育界有识之士的倡议,教学与考试的评价标准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已经逐步出现。这就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发展。
三、开放型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
开放型语文阅读教学理论正确与否,关键的是要通过实践来检验的。现在的任务就是实践。如何实践?
1、克服保守的“圈养式”的阅读教学,开创开明的“放养式”的阅读教学,努力拓展阅读教学基地。
传统的保守的阅读教学特点是“圈养式”,教学内容控制在极其有限的篇目里,学生视野狭窄。尽管有课外的语文读本,但是认真读的学生并不多。这样很难提高阅读鉴赏能力。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该实行“放养式”。教学要在课本和语文读本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利用图书、刊物、报纸来增加阅读量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分析能力。“放养式”阅读教学法应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2、克服机械的“知识型”的阅读教学,开创互动的“智能型”的阅读教学,切实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传统的阅读教学普遍注重“知识型”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是机械的,教者设法把课文的知识系统交给学生。这才感到踏实。其实,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培养的对象具有创造性。开放型的阅读教学方式正是为了培养创造型的人才。阅读教学必须巧妙地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思辨、质疑,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多向分析、放心解答,真心肯定学生的活动过程,实意预言学生的成功人生。这样,学生阅读的能动性才能充分发挥,鉴赏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训练和提高。
3、克服抽象的“理论性”的阅读教学,开创具体的“实践性”的阅读教学,充分挖掘语文学习潜能。
一、开放型阅读教学的目的:
针对封闭性阅读教学的缺点:浅习课文,读得较少,背得更少;着重教,忽视学;重分析,轻领会;极少体现中心,平均使用力量。面对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我们必须构建新的开放型的语文阅读教学理念,明确新时期开放型的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开放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呢?
1、加大情感熏陶力度。强化民族情感,发展学生个性,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语文课程总目标第一条提到:要培养爱国感情,道德品质,价值观念;还要尊重多样文化。这就说,在阅读教学课堂上,要加大学生个人情感熏陶力度,强化民族感情,尊重多样文化所反映出来的多种民族的情感内涵,营造学生健康、丰富、积极、向上的情感世界,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2、开拓文学鉴赏领域。开放型阅读教学,要超越“封闭性”的阅读教学,既要继承以提高文学鉴赏水平为目的传统,又要开拓文学鉴赏领域。教学上不能够再“以本为本”、“以资料为资料”,应该以课本为主干,以资料为繁枝,以学生见解为茂叶。我们要允许和鼓励学生有多角度、多层次的见解。总目标第二条提到: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培养人文批判精神。开放型阅读教学要努力改造“科学主义”教学念观:以博取科学知识为目的,着意构建“人文主义”理念:以自主性为目标,培养批判能力,形思想。我们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科学尤其是人文科学的精神,但是不能再“以科学为本”了,而是要“以人为本”,教学过程中既要尊重定论,又不能迷信定论,要带着批判的眼光来引导学生学习,体现教的自主性和学的自主性。这样,主体的人文主义气息才能体现出来。阅读教学才能血肉丰满。
4、练就语言表达技巧。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的训练,让学生感悟到语言表达技巧的优劣与语言表达效果的好坏的密切关系,从而加强训练,达到总目标第八条“文从字顺”和第九条“具有日常交际的基本能力”的要求,造就良好的表达能力。
二、开放型语文阅读教学的环境:
任何事物的生存与发展都有其相适应的环境。当然,开放型语文阅读教学也要有相适应的环境才行。现在的教育市场中有了这种环境了吗?有了。在哪里呢?
1、教育观念更新。教育观念普遍更新是教育奇葩(形式)竞放的基本条件。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一批有识之士从国外带回了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经验,向国内广泛宣传。同时,教育界对国内教育现状作了深刻的设想。因此,素质教育的观念深入人心,应试教育的观念逐渐被素质教育观念所替代。观念更新了,教育形式肯定丰富多彩,争奇斗艳。
2、考试形式创新。考试形式大胆创新是教育主干(内容)强劲的根本动因。繁、难、偏、僵的考试形式只能引起剧烈的应试教育活动,不可能带来充满生机的素质教育活动。素质教育活动必须在考试形式的大胆创新的前提下产生。现在的语文考试已经意识到着重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包括阅读能力、口语能力、写作能力等,最重要的是语言交际能力。
3、评价标准多元。评价标准多元并进是教育根系(基础)发达的必要保证。毕竟,应试教育观念经过二十年的实践已经根深蒂固,一试定终身的经验已经深入人心。现在转向素质教育,打破原有的观念,只有素质教育这个口号是不行的,必须健全一系列公正、科学、的教学与考试评价标准,才能推进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的长足发展。
三、开放型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
开放型语文阅读教学理论正确与否,关键的是要通过实践来检验的。现在的任务就是实践。如何实践?
1、克服保守的“圈养式”的阅读教学,开创开明的“放养式”的阅读教学,努力拓展阅读教学基地。
传统的保守的阅读教学特点是“圈养式”,教学内容控制在极其有限的篇目里,学生视野狭窄。尽管有课外的语文读本,但是认真读的学生并不多。这样很难提高阅读鉴赏能力。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该实行“放养式”。教学要在课本和语文读本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利用图书、刊物、报纸来增加阅读量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分析能力。“放养式”阅读教学法应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2、克服机械的“知识型”的阅读教学,开创互动的“智能型”的阅读教学,切实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传统的阅读教学普遍注重“知识型”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是机械的,教者设法把课文的知识系统交给学生。这才感到踏实。其实,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培养的对象具有创造性。开放型的阅读教学方式正是为了培养创造型的人才。阅读教学必须巧妙地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思辨、质疑,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多向分析、放心解答,真心肯定学生的活动过程,实意预言学生的成功人生。这样,学生阅读的能动性才能充分发挥,鉴赏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训练和提高。
关键词:通识教育 高职院校 问题 对策
近几年来,经济的发展,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有效地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但是由于职业教育本身的特点,也导致许多专业性人才非专业知识的缺乏,因此,现在社会上很多的教育界人士也开始将注意力转向通识教育,以期能弥补职业教育的不足,但是,通识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的问题,下面笔者将对其进行分析。
一、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归因分析
(一)课程设置问题
第一,在以分科为基础的教育模式下,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的问题难以突破。我省长期以来,在培养人才的模式上都是采用三段式的方式进行,即以政治为基础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但是,对于一个社会人所应具有的文化、历史、哲学或艺术等方面的知识的教育就显得很缺乏。
第二,受我国传统观念的影响,教育就是为了更好的谋生。在我省,高等教育目前仍属于相对稀缺的资源,因此,人们接收高等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将来能在社会上找到一个更体面、工资更高的工作,从而为自己更好的地谋生做准备。
第三,课程结构的设置不规范。在我国的高等职业进行的课程设置的标准就是,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完全以实用化、技技化为目的,以拼盘化为导向。因为课程结构本身的复杂性,导致了学识重而课程设置不规范。
(二)通识教育资源问题
目前,因为通识教育在我国刚起步,因此,还存在着资源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师资力量不足。在我省的高等职业教育中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数量充足而教育质量过硬的教育队伍。一是河北省的很多高职院校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学科体系,因此,相关学科领域的师资还不够。二是由我省一直以来职业教育的影响,老师的知识多以专业化为前提,所以通识教育的师资力量缺少。三是因为我国长期以来的在学术界的一种重研究而轻教学的模式导致了很多老师多乐意从事研究而不愿从事通识教学工作。
其次,我省高职院校的选修课数量有限。由于我省高职院校这些年的扩招,直接导致了选修课无法满足现有学生需求,对于一些人文类或者社科类的学科,显得有些无力。
再次,就是没有合适的通识教材。要进行通识教学,首先必须有教材,但是由于我省高职院校必修课太多,选修课偏少,因此,无法为通识教育提供可用的资源,导致目前在我省的高职院校的通识教学中只能采用讲义的方式进行教学。
(三)通识教育实施机构问题
受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制的影响,目前,我省的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还只能是将通识教育开设到其他课程中或者通过一些思想教育课程进行渗透,因此,需要各系(院)的实施。但是由于一直以来我省高职院校各系之间缺少往来,且没有专门机构来负责这项工作,因此,导致通识教育实施起来进展很慢。
二、高职院校实施通识教育的建议
(一)改变高职教育功利化倾向,重视通识教育
我省的高职院校是为了为社会培养急需的专业人才而设立的,而通识教育本身是一种隐性教育,需要经过很长时候的培养才能看到成效,而高职院校要的是短期见效,所以二者之间很难统一,所以高职院校对通识教育并不重视。但是,如今,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我省的高职院校也有所改变,开始向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方向去发展,并开始出现了跨系专业、或举办实验办,实现各专业之间的知识的融合发展,并开始为开设通识教学进行探索且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真正为实现我省高职院校培养专业型的高素质人才而努力。
(二)提高学生非专业学习兴趣,优化校园文化
高职院校与一般高等本科院校的不同在于其文化积淀没有那么丰厚,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言文字素养也相对弱一些。所以,作为高职院,首先要改变以往那种只培养专业技能而忽略人文知识教学的方式,将一些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的知识也通过选修课的设置或者其他方式对学生进行渗透,以培养他们非专业性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学校也可以有意识地加强对于一些具有文化底蕴建筑的建设,从学校的校园建设中渗透不同学科的知识,同时,在校园文化的建设方面多向非专业知识靠近,以开展各种活动的方式向学生渗透人文、社科方面知识和思维方式,从而为高职院样开展通识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建立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高职院校在实施通识教育,必须从三个方面去加强,即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但是,作为高职院校一般都是实行三年制,受学习时间的影响,因此,高职院校在设置时可以以突出本院的特色为目的,合理开展通识教育,实现职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二者的融合,从而达到拓宽学生视野,提升学生专业知识的目的。
关键词: 旅游专业 教学创新 专业特色 语文能力
高职院校语文课是一门重要的必修课,肩负着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人文素养的重要使命。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大纲》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本文结合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具体教学实践,重点探讨如何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专业需求出发,实现语文教学与专业发展有机融合,以有效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一、旅游专业《汉语言文学知识》教材分析
由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编的《汉语言文学知识》作为“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系列教材”[1]之一,是目前高职院校旅游专业通用的语文教材。该教材体现了旅游专业的特色,内容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一是语言基础知识,主要从语音、词汇、语法的角度对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进行比较系统全面的介绍;二是语文能力应用,分为“口头语言表达”和“书面语言表达”两部分;三是文学作品赏析,这是教材的重点内容,共收录34副对联、51首诗歌、8首词、59句诗词曲名句、22段佳文节选,包含对联、诗歌、词、曲、散文等各种体裁。教材对收录的各类作品,主要根据作者年代的先后进行编排。
从教学的角度而言,这样的教材,其优点是知识点比较全面系统,体现了高职院校语文课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等语文综合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其缺点则是内容过于庞杂,教学时容易造成“蜻蜓点水”、“泛泛而谈”的局面,不利于拓展高等教育阶段学生的知识视野。因此,如何通过创新教学理念,采取正确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实现课程设置的目标,对教师来说就是不可回避的重要任务,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尺。
二、语文教学与专业特色相互渗透融合的实践探索
针对上述情况,在教学中,我们坚持从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专业需求出发,重点突出“文史渗透”、“文旅交融”,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鉴赏能力、审美能力,使语文教学充分体现旅游专业的特点,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1.注重“文史渗透”,拓展学生知识视野。
结合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点,在教学中,我们强调“文史渗透”,采取“溯源探流”的教学策略,以中国古代山水文学发展历史为线索,为学生适当地增加补充中国古代山水文学的发展历史、山水文学鉴赏等知识,指导学生在文学发展长河中找到教材所收录相关作品的历史方位和时代背景,通过讲述精彩的历史文化故事,帮助学生“返回历史现场”,从而深化对作品的理解和掌握。
比如,我们在讲授有关南京古都的文学作品时,首先,开篇介绍了南京“背倚钟山,怀抱大江”、“钟山龙盘,石头虎踞,帝王之宅”的独特地理位置。其次,以“南京是一座历史名城,萦绕着沧桑兴衰之感”为切入点,简要介绍它作为“十朝都会”的历史概况,指出“这里的一砖一瓦都记录了一段帝王之都的沧桑往事”。再次,结合具体景点对教材收录的对联、诗、词进行逐一品读、赏析,同时穿插讲述莫愁女的传说,秦始皇为破金陵王气而开凿秦淮河,王导、谢安世家豪宅的兴盛衰败,石头城、台城的沧桑变迁等精彩历史故事。最后,以元代萨都剌《满江红·金陵怀古》结尾点题,在吟诵“六代豪华,春去也,更无消息”、“思往事,愁如织,怀故国,空陈迹”时,拈出本专题诗词的共同特点——把金陵的景物与古都的历史文化紧密结合,面对苍凉的景色抒发怀古的幽情。
这种教学方式很受学生喜欢,课堂教学氛围也十分活跃,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然,这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比较高的综合素质,一方面要有比较广博的文史知识和深厚的人文素养,另一方面要有比较高超的教学组织能力和现场把控能力,备课充分详实,讲课声情并茂,从而取得以生动的故事吸引人、启迪人,以热烈的氛围熏陶人、感染人的良好教学效果。
2.注重“文旅交融”,凸显旅游专业特色。
鉴于教材内容比较庞杂,在教学中,我们注重“文旅交融”,通过引入“人文地理”的概念,以城市或建筑物为中心,对教材收录的有关名胜古迹的名联、诗、词、名句和散文等进行重新分类组合,形成专题进行讲授。这些专题包括:
古都神韵——北京城,包括故宫、颐和园、北海濠濮间、陶然亭、潭柘寺等名胜对联5副,以《北京故宫养心殿西门联》为代表。
怀古幽思——南京城,包括对联1副、诗歌5首、词1首,涉及莫愁湖、凤凰台、石头城、秦淮河、台城等景点,以《满江红·金陵怀古》为代表。
人间天堂——苏州杭州,其中有关苏州的对联2副、诗1首、文选1段,有关杭州的对联2副、诗6首、词2首、文选1段,涉及苏州寒山寺、虎丘,杭州西湖、钱塘潮等景点,以《枫桥夜泊》、《虎丘记》选段、《钱塘湖春行》、《观潮》选段为代表。
经典建筑——亭台楼阁,包括江南三大名楼即南昌滕王阁、武汉黄鹤楼、湖南岳阳楼对联各1首,以及昆明滇池大观楼、天津旧鼓楼、长沙岳麓山爱晚亭等对联6副,诗2首,同时还有《岳阳楼记》、《滕王阁序》散文2篇,以三大名楼为代表。
摘 要 目的:探讨新时期临床助产士工作压力的来源和应对方法,缓解助产士工作压力,使之更好的适应工作及生活。结果:助产士的压力集中在本身、工作量及时间分配与病人护理方面,表现为接受检查及考核太多、担心工作中出现差错事故、上班的护士数量少、担心被投诉、工作、生活无规律、继续深造的机会少等方面,帮助助产士减轻或消除各种压力,排除不良情绪干扰,提高工作效率及护理工作质量,促进护理学科的发展。
关键词 助产士 压力 对策
助产士工作具有风险大、技术要求高、工作压力大的特点,工作压力常常超出身体所能承受的极限,已经成为一种职业危险,助产士的焦虑分值及抑郁分值均高于普通护士[1],长期处于这种工作状态下,可出现慢性疲劳综合征,对助产士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严重影响工作潜力的发挥,影响护理服务质量。
不良及紧张的工作环境,超重的工作负荷:医院是一个复杂的环境,既是一个社会学、医学、心理学以及人文科学构成的体系,同时也是一个充满焦虑、变化、沟通障碍的场所。助产士不仅有普通护士所拥有的压力,还面临着来自孕产妇、婴儿及家属的多重压力,孕产妇病情变化快、突发事件多等,均必须迅速作出反应,加之频繁的加班和倒班,激烈的社会竟争,使助产士长期处于应激源的环境中超负荷运转,加剧了焦虑和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如睡眠障碍,食欲改变,易激惹,疲劳等。
情境压力与时间压力:在工作量及时间分配方面,助产士须24小时在岗在位,劳动强度大,职业本身要求助产士要有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丰富的边缘学科知识,精湛的护理技术操作技能,及时为病人实施心理护理、产后健康教育、母婴保健等是主要的压力源;此外助产士还承担着护理者、管理者、教育者、科研者、协调者等多重角色, 而传统的护理教学,重视一般护理技能的训练及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缺少对护士专业技术及综合素质的培养,能独立接生者至少要临床工作3~5年,经培训后方能取得上岗证。
职业的风险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举证例置》、《护士条例》的实施,使助产士工作的心理压力增大。由于产房工作的特殊性,助产士难免接触产妇含有多种致病微生物和病毒的血液、分泌物、羊水、大小便等物质,受感染的机会多,尤其是会阴缝合中易被缝针刺伤,最常见的是乙肝、丙肝和艾滋病等病毒,同时产房高频使用各种化学消毒剂,对皮肤及黏膜均有刺激作用,可引起过敏性皮炎、皮肤搔痒等,而劳累和长时间心理紧张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增加了感染的机会,而助产士承担着关系保障母子健康的双重护理责任,工作稍有疏忽即可危及母婴健康,甚至生命,从而易引发焦虑和抑郁的负性情绪。
对策:①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压力:首先护士要学会自尊、自爱、自强,明确自身价值;其次,学会适应环境,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适当注意休息,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端正态度,开阔胸襟,面对现实,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以预防工作的疲溃,增强自己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管理者适时鼓励并帮助助产士提高心理保健能力;提供压力管理的信息、知识,为其订阅有关保持心理健康与卫生的期刊、杂志,开设有关压力管理的课程等,使助产士了解压力的严重后果,压力的早期预警信号(生理、情绪、行为、精神症状等)、压力的自我调适方法(健康食谱、有规律锻炼、自我放松技术等),让护士筑起“心理免疫”的堤坝,增强心理“抗震”能力。②改善人际关系,变压力为动力,提高自身素质:导致压力应对无效的主要因素为没有足够的时间休息、缺乏支持和引导、管理者不重视、个人特性、业余生活单调,问题无法解决,且由于归因的不恰当,问题还会反复出现,从而使个体压力越来越大,陷入恶性循环。有压力并不是坏事,有压力才能督促我们努力开展工作,参与竞争;才能督促我们检查自己的不足;才能督促我们去克服缺点,改进工作;才能刺激我们进一步加强学习,克服困难,使压力变为动力,提高自身素质,提高工作质量。③护理管理人性化,建立有效的支持网络:目前临床护士面临的压力,许多来自管理层次。护理管理者应注意运用管理艺术,切实关心助产士的思想、工作与生活,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可以运用激励机制,实行弹性排班,适当增加助产士等工作待遇,缩短与护士的心理距离;改革检查、考核的内容与形式,可以针对性地加强对助产士的培训,减少差错事故发生,从而减少助产士的工作压力。
因此,缓解助产士的工作压力,保障助产士的心理健康需要得到全社会的充分重视。助产士要学会科学的自我调节、自我减压;同时培养良好的职业品质,以实际行动赢得他人的尊重和承认。护理管理者要积极主动为助产士们创造学习、深造的机会;制订激励政策提高助产士待遇;调配好助产士的工作时间和工作量;同时营造和谐、愉快、团结工作气氛,减轻助产士心理负担及工作压力,倡导全社会充分尊重护士和护理工作。
【关键词】临床带教;互动性;责任感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5.601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870-01
1对象与方法
近年来,我院先后培养一批,又一批合格的护理人才,采用护生每月进科时,进行专科理论知识的培训、护理部每月技能操作培训,出科时进行理论、技能考试,并记录实习档案,使带教工作有了明显的改观,现将具体情况介绍如下。
1.1注重带教中的互动性带教老师根据实纲的要求,选择有代表性的病例,首先让学生了解科室疾病种类,知道学生床边收集资料,了解病人一般情况、诊断、治疗、阳性体征、护理问题、护理措施、临床用药情况,病情,当前存在的护理问题。评估病人,根据病情提出相应护理诊断、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针对问题,带教老师可给与补充;同时留给学生提出疑问的时间和机会;在各项无菌技术操作上,做到“一看”、“二讲”、“三示范”,首先理论联系实际由浅入深讲,然后给护生自己动手的机会,操作前指导护生重温操作程序,操作中给予鼓励和指导,操作后总结,指出优缺点及存在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探讨。这样,有利于加深学生的印象,也在互动中增加了学习的信心和乐趣。
1.2突出专科特性,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临床实践中,除了基本的护理知识、护理技能外;由于各科室都有属于自己的专科特点,无论是在组织结构,还是在器官功能,都有其独立的侧重点。如,在产科,我们要面临的是未分娩的待产妇、分娩后的产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合并糖尿病等。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经济条件等方面都以一定的差距。针对这一特殊的群体,我们要充分了解病人的疾病情况、心理状况。在这里,作为护士的我们,在面对孕妇时,我们要教会病人正常胎心的次数、孕期的注意事项、孕期饮食指导;在面对产妇时,我们要教会病人母乳喂养的方法、新生儿饮食、保暖、包裹时的注意事项;所以,我们在临床带教中要让学生循序渐进的掌握专科疾病的主要症状、体征及专科常用的护理诊断、护理措施、护理操作、护理程序,使其所学的知识能运用到临床护理中去。
1.3以人为本,强调个性化护理在繁忙的临床带教中,带教老师不能仅系统的分配给护生操作任务,而忽略了操作的无菌原则,程序的精确性和动作的规范性和护患沟通的必要性。临床学习是一本社会学问,不能只侧重于基本护理操作技术,而忽视了人性化服务“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不管在任何时候,任何技术操作过程中所不可或缺的临床理念。在产科,与新生儿沟通的理念是接触、抚摸,微笑的肢体语言;与产妇沟通的理念是解释、指导与健康教育。针对不同病人的特殊性做出个性化护理,灵活掌握方法及技巧。
1.4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道德心白衣天使这一神圣的称谓,告诉我们护理人员所面对的都是鲜活的生命,因此,在护理工作中无处不体现耐心、悉心、细心和责任心问题,疾病的发展和转规都是不断变化的,如果没有足够的耐心、悉心的照顾、细心地观察、高度的责任感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不可能第一时间准确地服务于患者。如产科保胎病人,需要给予她们心理上的安慰疏导,饮食、生活上的指导,教会病人自我放松,解除焦虑紧张情绪,药物知识,胎儿在母体内神奇的变化等,让其心情平和的度过这一特殊时期。这项工作需要每一位带教老师、护生从思想感情上真正接近病人,服务病人。随时掌握疾病信息及早处理,促使早日康复出院。
1.5注重法律意识的培养随着我国法制体系的健全,各行各业都有法可依。近年来由于医患关系的紧张,身为医务工作者更要懂法、知法,遵循各项规章制度,依据规章制度工作,以人为本,用心做事;技术上厚德载淳,精益求精;工作中以法律为准绳来指导自己的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