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社区医疗服务方案

社区医疗服务方案

时间:2024-03-25 09:58: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社区医疗服务方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社区医疗服务方案

第1篇

【关键词】 “互联网+” 大数据 “三角服务”模型 智能医疗服务系统

在人口快速老龄化、家庭规模日益小型化和机构养老发展不足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发展社区养老逐渐成为一种必然选择。建立起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分析的社区老人智能医疗服务系统,在市区大医院、社区医疗站以及社区老年人三者之间建立起信息网络,使社区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得到更好的保障。

一、系统概述

现如今,大型医院普遍存在床位紧张、人员调配效果不佳、管理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建立社区老人智能医疗服务系统是完善现有医疗体系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同时,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将互联网与大数据分析技术用于社区医疗服务系统,已成为该方面的一项新技术。

二、技术分析

根据上述分析,需要开发一套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分析的社区老人智能医疗服务系统,此系统可以最优化利用资源,帮助老人方便、快捷的解决突发状况。为满足需求,该方案需要具备以下技术:1)概率统计。收集社区老人的体温、心率等生命体征数据。以河师大社区为例,运用概率统计技术采集社区老人的生命体征数据。2)大数据分析。分析老人生命体征数据。在信息协作平台上,利用大数据分析、数据挖掘和人工智能中不确定性推理技术,对采集到的老年人信息进行分析及推断。3)互联网技术。构建“三角服务”模型。运用互联网技术,构建一个以老人为中心,社区家庭、社区医疗站、市区医院三大子系统相互连接的“三角服务”模型,实现智能管理。

三、设计方案

1、总体流程。整个医疗服务系统可分为线上和线下两种服务方式。线上:系统按照固定方案进行老人身体数据采集;线下:社区医疗站会定期派专业人士到老人家里对其进行全方位检查以及相关医疗知识的普及。

2、数据采集与处理。首先利用智能手环采集社区部分老年人的身体数据,通过社区中建立的互联网网络把数据传输到手机APP以及信息协作平台上。分析老人生命体征数据。在信息协作平台上,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不确定性推理技术,对采集到的老年人信息进行分析及推断。

3、“三角服务”模型。“互联网+”社区养老中最为核心的就是系统模型的构建,运用互联网技术,构建一个以老人为中心,社区家庭、社区医疗站、市区医院三大系统相互连接的“三角服务”模型(如图1所示)。

若采集到的老人的身体数据发生了变化,则会通过报警系统反馈到社区医疗站,社区医疗站则做出最快的反应,一方面,会到老人家中对老人进行急救,另一方面,会及时将老人的存档发送给医院,并联系医院进行一系列的急救措施,从而节约了救援时间。

4、构建智能医疗服务系统。开发社区老人智能医疗服务系统。即开发一个集智能医疗设备、智能医护终端设备和带有功能模块的智能医护平台为一体的服务系统。将采集到的老人身体数据存于专门的数据库中,在信息协作平台上将社区老人、社区医疗站和市区大医院三者建立成一个相互共享的网络,实现数据信息的共享。手机APP与信息协作平台相联系,能够通过移动设备查看网络平台的信息,市区大医院的医疗系统与社区医疗站的数据库相连接,从而便于实现信息的共享。

结语:本系统是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分析的社区老人智能医疗服务系统,是物联网在医疗领域的应用,目的是为社区老人提供更便捷的医疗服务。将大数据分析技术与智能医疗服务系统相结合,在概率统计的基础上,将手机APP与信息协作平台相联系,通过移动设备查看网络平台的信息,便于实现信息的共享与交流,医疗服务更趋于智能化。

参 考 文 献

[1] 赵静. 基于物网发展的智能化社区医疗服务研究[D].燕山大学,2013.

[2]潘峰,宋峰. 互联网+社区养老:智能养老新思维[J]. 学习与实践,2015,09:99-105.

[3]王蔚,邵磊,杨青. 基于大数据体系下的城市住宅区养老模式研究[J]. 住区,2016,01:35-41.

第2篇

康复服务是康复医疗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大型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应立足于疾病急性期的早期康复介入,与相关临床专科互相配合,提供及时有效、高水平的康复治疗并承担人才培养任务;康复医院和二级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以疾病稳定期患者为主,提供专科化、专业化的康复治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为疾病恢复期患者提供基本康复服务为主。建立及完善各级医疗机构康复医学科双向转诊途径、提高康复医疗服务能力是实现三级康复医疗服务体系的关键[1—7]。近两年来,我市进行了各级医疗机构康复医学科双向转诊试点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广州市卫生局经过广泛调研后,选取广州市4家三级医院与4家二级医院两两对接作为康复医疗双向转诊试点医院,包括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与海珠区第一人民医院、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与广东省江南医院、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与越秀区中医院、广州市中医院与荔湾区人民医院。收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与广州市海珠区第一人民医院2012年5月—2013年12月期间双向转诊的脑梗死患者23例,选取同期非双向转诊脑梗死患者25例作为对照,两组在年龄、病程、患者一般资料等无明显差异(表1)。

1.2研究方法及内容试点工作中,各试点单位领导高度重视这项工作。上下级医院签订了双向转诊协议书。大部分试点医院建立了较完善的转诊服务平台和转诊通道并成立了双向转诊工作小组,建立双向转诊绿色通道,明确服务流程,确保服务质量,明确各级医院工作职责[8],三级医院开展疾病急性期的早期介入、专业技术帮扶;下级医院承担疾病恢复期或后遗症期康复,并接受专业技术人员培训与技术治疗。同时,市卫生局在2013年底专门组织督导专家讨论、完善和制定双向转诊的评价方案和考核细则,建立双向转诊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从政策制度、服务能力、流程管理、成效考核四大方面共26项指标对双向转诊试点医院进行督导评价。

1.3效果与评价在广州市卫生局统一部署下组织专家定期对试点工作进行评估考核,对开展双向转诊患者平均住院日、住院费用进行比较分析。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0版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所有数据进行正态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治疗前两组数据以及治疗后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同种治疗前后各项评估的差异。设定显著性水平为P<0.05。

2结果

双向转诊患者较非双向转诊患者平均住院日缩短、住院费用降低(表2)。康复医疗双向转诊的顺利开展减轻了患者负担、促进了医疗资源的合理使用。

3讨论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病发病率增高,社会对康复医疗的需求急剧增加,但目前全国康复医疗资源有限,同时,不同层次的医疗资源还没有得到合理利用,合理有效的分层级、分阶段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尚未形成,所以加强康复体系建设,推进康复医疗发展势在必行。根据《广州市康复医疗服务双向转诊工作试点方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作为广州市第一批康复医疗双向转诊试点医院,我院康复医学科于2013年率先制定了与海珠区第一人民医院的康复医疗双向转诊方案并实施,为在综合医院完成急性救治后伴有功能障碍的患者打开连续性治疗与康复的下行通道,患者在急性期、恢复期、稳定期分别在综合医院、康复专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现多向转诊、合理诊治,帮助患者赢取最佳康复时机。总结并分析两年来我市康复医疗双向转诊试点工作的开展情况,结果显示,开展双向转诊后患者较非双向转诊患者平均住院日缩短、住院费用降低,提示此项试点工作促进了医疗资源的合理使用,这对于缓解患者“看病贵”问题也将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对探讨如何促进医疗保险基金有效支出提供参考。

为更好落实卫生部《“十二五”时期康复医疗工作指导意见》[8]和《广东省“十二五”时期康复医疗工作指导意见》的有关要求,进一步提高我市康复医疗专业人员的规范化服务水平[9]。现对近两年我市康复医疗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经验进行总结并讨论。双向转诊试点工作取得的成效初步构建了分层级、分阶段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促进我市医疗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到医疗卫生机构康复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业务联动、医疗卫生服务连续化。同时亦发现存在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康复医疗费用支付不足、医保政策的诸多限制束缚了康复医疗双向转诊工作的开展、二级及社区康复医疗机构康复医疗服务能力虽有加强但仍不能很好满足群众需求、各级医疗机构之间转诊标准不规范等方面[10]。

我市康复医疗体系建设工作规定了双向转诊制度与流程,目前我市上级医院对下级医院的技术帮扶以及转诊成效的评价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在广州市卫生局的统一部署下正积极扩大双向转诊试点工作,继续扩大和完善康复医学双向转诊模式,由现有一对一转诊模式,逐渐构建转诊规范统一的一对多或多对一、多对多的网络化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同时,亦将社区康复纳入整个康复医疗建设体系,在全市开展“医联体”建设工作,以三甲医院为龙头,对口帮扶一家二级医院及多家社区医院,构建更加完善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提高康复医疗服务能力,使患者能在各层级医院获得连续的康复医疗服务,最终回归家庭和社会。

参考文献

[1]肖月,赵琨.关于建立三级康复医疗体系的思考—基于北京、云南、黑龙江的试点实践[J].卫生经济研究,2012,(11):10—12.

[2]单春雷,余滨宾,励建安.建立规范化的卒中三级康复治疗体系[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2,9(6):281—283.

[3]王茂斌,关于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问题[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2,27(7):587—589.

[4]钮竹,张通,脑卒中三级康复方案的卫生经济学研究[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6,39(9):595—599.

[5]王葆华,密忠祥,程军,等.我国康复医疗机构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中国医院,2012,16(6):9—10.

[6]NewPW,TownsonA,ScivolettoG,etal.Internationalcom-parisonoftheorganisationofrehabilitationservicesandsys-temsofcareforpatientswithspinalcordinjury[J].SpinalCord,2012,51(1):33—39.

[7]GrandissonM,HébertM,ThibeaultR.Asystematicreviewonhowtoconductevaluationsincommunity-basedrehabili-tation[J].DisabilityandRehabilitation,2014,36(4):265—275.

[8]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卫医政.卫生部关于印发《“十二五”时期康复医疗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2,27(6):489—491.

[9]何成奇.解读《卫生部建立完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试点工作方案》[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2,27(6):494—496.

第3篇

一、总体要求

在“智慧”建设总体框架内,以市直三级医院和县(市、区)区域性中心医院为龙头,以重点临床专科及骨干医务人员为主力,构建贯通市县、覆盖城乡、外联京沪等国内外知名医疗机构的远程医疗系统。

力争到2018年年底,实现市直三级医院和县(市、区)区域性中心医院远程医疗系统互联互通;到2019年年底,建成区域内沉底盖边、互联共享,区域外靠大靠强、联袂高端,上下贯通、内外衔接,体系完备、务实应用、运转高效的全市远程医疗系统;2020年,在全面建成高水平远程医疗系统的基础上,积极推进远程医疗走向社区、走向家庭、面向公众个性需求,为公众开展更高层次的远程健康咨询、远程健康教育、远程健康监测、远程居家健康养老服务、远程社区医养结合服务等更多领域、更大范围的远程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

二、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务实应用。调动大医院及其骨干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为他们开展远程医疗服务创造必要的条件。以全心全意服务于人民群众健康为根本宗旨,突出务实应用,提高远程医疗系统的利用度,保证高效运作,努力在基层为人民群众提供同质化的医疗服务,缓解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难的现实问题。

(二)统一规划,分级管理。市卫生计生委统一制定全市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实施管理办法,对各地、各单位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各县(市、区)结合实际研究制定本地实施方案,县级及以上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辖区内远程医疗系统统筹建设与监管工作。

(三)互联互通,促进融合。加强标准和规范建设,重视电子病历与城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深度有机融合,重视远程医疗系统所涉及的各业务信息系统与区域健康信息平台的融通,确保各类远程医疗服务信息系统互联互通,避免出现新的“烟囱”和“孤岛”。

(四)集约资源,安全高效。利用好现有的软硬件资源和各业务系统,大力推进区域性各类会诊、诊断中心建设,实现资源的集约化。通过远程医疗系统建设,大幅度减少重复检查、重复治疗,切实减轻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经济负担。健全和落实信息安全管理相关制度,确保信息安全,保护群众隐私。

(五)因地制宜,分步实施。坚持需求引导建设,从实际出发。市直三级甲等医院和卫生计生信息化建设基础条件较好的地区,要加快建设步伐,为全市作出示范;条件相对薄弱的地区,要按照市制定的分步实施计划,从区域远程会诊、影像诊断、检验检查、病理诊断、心电诊断、消毒供应等中心建设入手,不断向前推进。

三、主要任务

(一)加快推进市级远程医疗平台建设。要打破传统的“一对一”、“一对多”远程医疗服务模式,采用“多对多”、“平台对平台”的远程医疗服务模式,实现区域内所有远程医疗服务业务的互联互通、集成共享,自由组合、统一监管。加快基于市、县人民医院远程会诊系统的市级远程医疗平台建设,将市妇幼保健院、市中医院、市二院、市四院、市口腔医院首先接入,作为远程医疗服务主要的支持单位。接入平台的市直医院要积极上联国内外知名医院,每所市直医院要与三家以上国内外知名医院形成远程医疗合作关系。区域内申请接入的各医疗机构根据需要,签订协议、自由选择支持单位。

(二)加快推进基层远程医疗系统建设。在县(市、区)范围内,依托县(市、区)人民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所〉),建设向上与市级远程医疗平台互联互通,向下覆盖辖区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远程医疗服务系统,开展集中读片、出具诊断报告、远程会诊、双向转诊、医学咨询等基本业务。加快建成中心化、集约式的远程会诊、影像诊断、检验检查、病理诊断、消毒供应等“五大中心”,条件较好的地区,要积极提升远程医疗的层次和内涵,逐步建设完善“12大类”远程临床医疗系统。

(三)加快建设远程医疗系统制度支撑体系。制定远程医疗系统建设、运行相关配套管理制度,包括分级管理制度、审核同意制度、合作协议制度、知情同意制度、监督管理制度,以及信息安全管理、准入管理制度、责任认定制度、考核评价制度、奖惩制度等。同时,在实际应用中不断调整完善,确保远程医疗系统规范、高效运行。

(四)加快建设市、县远程医疗管理中心。市和县(市、区)成立远程医疗管理中心,在各级卫生计生部门的领导下,承担区域内远程医疗系统业务运行、制度建设、接入申请、运行监控、维护保障、绩效考核、信息公示、督查奖惩等职责。远程医疗管理中心在医保、价格政策支撑下,可以承担费用管理和结算中心角色。

(五)加快推进远程医疗系统务实应用。要将医务人员参与完成远程医疗服务工作,作为晋升上一级卫生专业技术职务重要条件。要将远程医疗服务纳入医院等级评审、对口帮扶和继续医学教育考核内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制定落实远程医疗政策,支持辖区内远程医疗机构的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制定落实基层医疗机构远程医疗绩效分配机制,远程医疗服务收费按比例补助远程医疗会诊和诊断专家及相关人员,充分体现远程医疗服务的劳动价值。县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应制定完善院内远程医疗绩效分配机制,远程医疗服务收费按比例补助远程医疗会诊和诊断专家及相关人员,充分保护和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四、组织实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地各单位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将远程医疗系统建设与各项医改任务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结合本地实际,加强顶层设计,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各县(市、区)卫生计生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建立协作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形成工作合力,确保远程医疗系统建设应用有序推进。要积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力争在完善远程医疗系统建设相关政策上取得进展。

(二)强化资金保障。全市远程医疗系统建设工程量大、覆盖面广、建设周期长,需要一定的资金保障。在系统建设运行过程中要积极争取财政资金,用于市级远程平台和基层远程医疗系统建设及运行维护,以保障我市远程医疗服务健康开展。

(三)强化队伍建设。要加强卫生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专业人才引进力度。开展业务教育、培训,普及卫生信息化知识,树立互联网发展思维,加强远程医疗服务发展的前瞻性研究和能力培养,造就一支视野宽、知识厚、业务精,能力强,既懂常规医疗管理、又懂信息化时代医疗管理的专业人才队伍。

第4篇

一、加强组织领导,提高思想认识

医疗服务是医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全面改善医疗服务,是卫生系统坚持以人为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具体体现。在确保医疗质量与安全的基础上,全面改善医疗服务,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满意度,有利于减少并缓解医患矛盾,从而有利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各医疗机构要统一思想认识,高度重视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改善医疗服务的重要性,结合医院管理年活动的开展,加强医院基础管理,全面落实专项行动各项措施要求,为病人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优质”的医疗服务。

二、明确职责分工,密切科室合作

“全面改善医疗服务,推进医德医风建设”专项行动是今年医院管理年活动的重要内容,区卫生局医院管理年活动领导小组作为专项行动工作的领导小组。各医疗机构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及工作小组,负责制定本单位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确保专项行动顺利开展。专项行动涉及到医院管理的多个方面,包括医务、护理、行风、门急诊、财务、后勤、信息、宣传等多个科室,各医疗机构既要明确各个科室的职责分工,又要加强科室间的合作,要建立层层责任制,医院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直接负责,具体抓落实,职能科室各负其责,全院职工全员参与,层层分解任务,落实责任,逐级负责,一抓到底。

三、结合单位实际,制定实施方案

各医疗机构要根据省卫生厅提出的三大工作目标、十项工作措施以及市卫生局重点工作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方案内容要体现在方便群众就医,改善服务质量,密切医患关系上;方案的措施要具体、要切实可行,要人人参与;方案的落实要有阶段计划,既要体现长期目标,又要有具体的落实时间,对比较简单、效果肯定,近期就能做到的要立即实施,对需要时间或需要实践验证的,可先行试点,逐步推行,要确保专项行动在明年7月份前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四、突出工作重点,务求取得实效

(一)切实改善服务态度,创建“满意窗口”

医务人员的不良服务态度是群众就医过程中反映的突出问题之一。各医疗机构要以创建“人民满意窗口”为抓手,切实改善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要切实抓好医德医风考评、医师定期考核和不良行为记录等制度,建立医务人员不良服务行为计分制度,对经常被投诉不良服务行为计分较高的医务人员要与年终考核、职称晋升、岗位安排等挂钩,对群众反应突出的医务人员要调离窗口岗位,直至待岗教育。

(二)优化服务流程,改善就诊环境

1、优化服务流程。各医疗机构要在优化、简化服务流程上下功夫。采取各种措施,尽量减少病人排队、等候以及在各窗口来回的次数和时间。

2、各医疗机构要在候诊、侯查大厅安排足够导医人员引导患者候诊、侯查。

3、合理安排检查。对于门诊病人不需要特殊准备的检查要做到当天及时检查。对病房病人与需要特殊准备的门诊病人预约检查要合理安排检查时间,避开门诊病人检查高峰。要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创造条件设立门诊医师工作站,各种检查结果能及时转送到医师工作台,减少病人等候检查结果的时间。方便患者查取报告。

4、合理安排门急诊力量,实行弹性排班与弹性工作制。各医疗机构要根据门急诊量及高峰时间,合理安排门急诊医务人员,实行弹性排班与弹性工作制,尽量缩短病人的陪诊、侯查时间,同时也要合理安排好医务人员的休息。有条件的医院要推行专家门诊“全日制”,当天就诊当天了,方便农村和外地患者就医。

(三)做好咨询服务工作

各医疗机构要加强一站式服务及其他服务台的人员配置,安排责任性强,业务熟悉的人员为病人及时解答就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方便病人咨询。要加强宣传,让社会和人民群众了解医院的功能和任务、科室设置、特色专科、专家门诊等情况,引导患者选择就医。

(四)及时处理投诉,化解医患矛盾

各医疗机构要按照市卫生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以病人为中心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工作的意见》(宁卫〔2007〕43号)要求及时有效地处理投诉,化解医患矛盾。对于发生的损害病人身体健康的事件,要及时组织专家讨论,必要时可外请专家讨论,明确事件原因、正确对待医方存在的问题,善于承担责任,以便公平、公正及时解决医疗纠纷。对发生的医患纠纷要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及时在适当的范围对职工进行教育,避免类似的情况再次发生。

(五)加强宣传教育,树立先进典型

各医疗机构要广泛宣传此项活动的意义,加强对职工的教育和培训,提高思想认识,充分调动广大职工参与此项活动的积极性、创造性,激发主动改善服务的意识、能力和水平,使职工充分认识实施全面改善医疗服务对病人、医院和自身价值实现的重要性,使每一位医护人员树立并强化“病人第一、服务第一、质量第一”的观念。要注意树立先进典型,对专项行动中发现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先进经验要及时宣传、推广,以典型引路。

(六)加强基础管理,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

各医疗机构要通过对各项基础管理制度的“三抓”(抓建立完善、抓教育培训、抓贯彻落实),着重在强化内涵建设上下功夫,促进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核心制度及规范的落实,保障医疗安全。

(七)创造条件,促进分级医疗形成

实行分级医疗,合理利用医疗资源,引导病人“小病在社区,康复回社区”,缓解大医院门诊压力,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保障,现阶段要做好以下工作。

1、加强健康宣教,引导患者就诊。要加强对群众的健康知识宣教,树立合理的就医习惯,对于常见病多发病要引导患者到基层医疗机构就诊。

2、加强对口支援,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技术水平,使群众放心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诊。

3、实行社区首诊与双向转诊制,合理分流病人,减轻大医院医疗压力。

五、强化督导检查,及时总结推广

区卫生局将加强对各医疗卫生单位的监督、检查和指导,确保专项行动不搞形式,不走过场,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区卫生局将其纳入对所属医院的年度考核结果。

各医疗机构要建立以病人满意度为重要指标的监督考评体系,建立不良服务行为记分制度,纳入对职工的绩效考核,与个人奖金、晋升、科研、继续教育等挂钩,严格实行奖惩制度,使全体职工达成“病人满意与否是评价工作好坏的重要指标”的共识。

第5篇

关键词:完善 分级诊疗 借鉴 改革

如何将优质服务延伸至基层,实现近距离的健康服务,是一个复杂的卫生经济学课题,是建立在四大医药卫生体系有效运转的基础上。一边是大医院患者人满为患,一边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患者门可罗雀,如何引导 “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也是医改的一个方向。分级诊疗服务模式是在根本改变就医者“80%集中在大医院,仅有20%在基层医院”的无序就医问题及社区医院资源闲置的不均衡状态,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基础。

一、改革措施

(一)多举措创新管理机制

全国各地进行医联体、集团化模式试点,以管理、资产和技术为纽带,在市区以三甲综合医院为核心,二级以上医院、专科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部整建制并入。如上海统筹规划联合体内各医疗机构的功能布局;在联合体内部实行人员柔性流动;加快推进预约诊疗、临床路径管理等服务;通过推动家庭医生签约、社区首诊服务。镇江利用医疗集团资源优化配置与整合的平台,重点推进了学科建设、信息化建设、人力资源等一体化管理;探索学科一体化管理,成立临检、影像、病理三个临床诊断中心。

(二)探索联动服务模式

全国各地积极进行联动服务模式的探索,创新建设基层服务平台,实现资源整合,推动卫生服务由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转变 。(表1)

(三)加强政策引导

1、向社区引导优质资源

包括:三级医院专家查房会诊、设立社区首席健康顾问等人才支持;建立远程医疗信息平台,整合建立诊断、影像技术中心等技术、设备支持。

2、医保积极引导管理

明确二、三级医院需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转诊的重点病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下转病人建立家庭病床或住院康复治疗,参保患者的医疗费用进行单独核算。

3、物价杠杆调节

实施医药价格综合改革,适当拉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二、三级医院部分诊疗项目收费标准,充分发挥价格杠杆作用,引导患者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

二、取得的成效

(一)分工协作机制初步形成

通过规范双向转诊机制,实施上下联动和分工协作,让患者在附近的社区得到更加便捷、规范的诊疗。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诊治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能力,让康复期患者回到社区进行后续治疗,让二、三级医院节省出更多卫生资源、工作精力用于疑难重症患者的抢救治疗、医疗队伍的教学培训和学科建设,从而提升整体医疗服务的的效率和效益,缓解“看病难、住院难”。

(二)社区医生与居民建立契约服务关系

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思路提出 “完善合理分级诊疗模式,建立社区医生和居民契约服务关系”,各试点城市作为医改先行者已在进行探索和尝试,争取早日让社区卫生服务走进家庭、更加亲民化。如上海市已在17个区(县)的18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开展了家庭医生制度建设,共有家庭医生3212人,签约常住居民588万人,常住居民签约率达到32%,签约居民利用过家庭医生诊疗服务的比例为56%,建立健康档案率达到94%。上海的家庭医生采取定期上门提供家庭保健、健康咨询、康复治疗等服务方式,已成为居民健康的守护人。2012年11月份,镇江设置康复联合病房,推进“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医疗服务模式建设,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同为下转的康复期患者提供后续治疗、护理服务,给社区居民带来健康福音,提高了社区诊疗水平。

(三)群众就医负担有效降低

通过医保政策引导,群众小病就近能获得便捷、低廉的基本医疗服务,大病能顺利的转到上级医院,从而降低了就医成本。主要引导政策有:社区基本药物目录中的药品实行零差率;降低参保人员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个人自付比例;规定诊断和治疗方案明确的慢性疾病参保病人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免收挂号费、诊疗费。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和住院均次费用比三级医院低50%以上。

三、存在的问题

以上是2010年-2012年X市社区医疗机构收支情况分析表,从中可以看出:(表2)

财政补助收入占总支出比例从2010年的4.64%已上升至21.36%,但仍显得经费补助不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收入主要来源于业务收入。

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配备不到位,医疗设备配备不全,技术力量不足,服务形式仍以为门诊慢性病人、老年人开药、输液为主,门诊收入占比仍在80%以上,药占比超60%,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很难提高,影响居民到社区就诊的积极性。

目前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未充分发挥在慢性病管理中的关键作用。因慢性病用药品种不全的问题,导致参保人员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频繁建档撤档,没有根据疾病初期、治疗康复期病人的不同健康需求,健全慢性病健康档案。

四、其他国家的借鉴意义

英国、澳大利亚的分级诊疗服务模式执行较完善,有以下值得借鉴之处:

(一)英国借鉴

1、各司其职的团队化管理,共同发挥服务效能

全科医师团队包括:全科医师、地区护士、执业护士、健康管理助手等。全科医师为居民家庭提供初级保健和健康管理服务。地区护士每天安排督促服药,主要负责进行临终关怀,开展慢性病随访以及健康教育等。执业护士的工作职责是糖尿病,哮喘护理以及儿童计划免疫等。健康管理助手负责对居民进行健康档案管理及健康教育等。

2、严谨的慢性病管理体系,实现健康档案的有效建立

通过信息系统中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能让全科医师方便识别慢性病人,将其进行风险分级,并按照不同的风险级数进行疾病诊断。同时信息系统中会非常的人性化、智能化地提供给全科医师诊断及治疗方案,动态化管理居民健康档案。

(一)澳大利亚借鉴

1、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形式多样,满足不同人群需求

澳大利亚的各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社区居民提供特色化的卫生服务,如专门为出院后尚需治疗或康复病人提供服务的社区及老年保健中心;专门为儿童提供保健服务的儿童保健中心;专门为老年人提供医疗照顾的护理之家和老年公寓等。

2、社区护士成为服务主体,进一步拓展服务功能

护士在社区分成很多专业,如全科社区护士、老年保健护士、精神卫生护士等。社区护士通过对居民定期进行健康检查,能及早发现居民的健康问题,还能通过对居民宣教预防、保健知识。

(二)借鉴意义

建设全科医师团队,规范其工作职责,使其能分工协作,不断提升开展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效能,使社区卫生服务真正走入家庭,系统化、全程化地服务居民。

由于我国疾病谱变化,属于慢性病高发国家,以社区为良好服务平台进行慢性病科学管理,重视医疗的同时,不轻视防治,引导居民在社区体检,对辖区居民的电子健康档案进行分析,以提高健康档案的使用效率。

我国人口老龄化、引导“康复回社区”等原因,迫切需要特色服务机构,以满足不同人群需求,针对性地开展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服务,才能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最大化地发挥护士服务效能,进行护士分层管理,不仅能配合全科医师的诊断治疗,而且将服务功能从治疗护理向疾病预防、身心康复转变。

五、改革方向

(一)增加经费投入,建立财政投入保障机制

政府财政应根据卫生事业发展中 “强化各级政府经费保障责任,逐步提高政府卫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以及“调整卫生支出结构,重点支持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和社区卫生” 的要求增加经费投入,对医疗设备配置、人员培训和信息化建设项目安排专项预算资金,探索建立政府财政对社区卫生服务科学规范的投入保障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二)加强社区医疗团队建设,不断提升医疗技术水平

将培养全科医师、专业护士列入每年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计划。通过远程医疗信息平台和诊断、影像等技术中心的建设促进医疗优势资源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辐射。

要求二、三级医疗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签订帮扶协议,一方面安排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到二、三级医疗机构进行长期进修或短期培训;另一方面安排二、三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定期到社区进行坐诊,定期举办讲座,提供技术支持。

通过工资待遇、职称聘任等方面的政策倾斜,鼓励二、三级医院优秀人才向社区流动,将优质管理理念融入社区卫生服务,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

(三)完善配套改革制度,积极引导分级诊疗服务

1、积极推行分级医疗和社区首诊制度

根据卫生部门制定的双向转诊的临床标准和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双向转诊流程和处理规范,并纳入对医疗机构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对上转病人建立就诊绿色通道;对下转病人做好跟踪服务,提供后续治疗方案。

2、扩大医疗保险给付范围

从政策上引导参保人员主动进行健康体检,增强参保人员的预防保健意识;适当扩大社区医院基本药物目录,满足慢性病患者的治疗需求,提升改革成效。

3、实行更多优惠政策保障

如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执行“惠民医院”优惠政策,优惠减免的医药费用由救助基金或同级政府财政承担。

(四)拓展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彰显健康守门人的作用

因目前“重医轻防”现象仍较突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必须要转变服务观念,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

应积极推行以全科医生为主的服务团队模式,发挥护士的作用,对于慢性病患者、老年人等重点人群,以上门随访、家庭病床等服务形式为主,对医疗服务对象开展综合性、持续性、可及性的健康管理服务。

根据多元化的服务需求,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配备中医师、口腔医师、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员,或通过专科医院社区坐诊形式,开展中医药、口腔护理等特色服务。

丰富社区医疗服务项目,拓展社区医疗服务内涵,服务内容从治疗延伸到预防、养生保健、康复护理、计划生育。积极发展社会公益事业,探索建立儿童保健中心、老年保健中心。

参考文献:

[1]镇江市构建分级医疗服务模式做法[EB/OL]. . 2013-04-07

[2]上海积极推进外商独资医疗机构尽快落户[ EB/OL].

http://.cn/roll/20131216/204917651002.shtml. 2013-12-16

[3]王岚,杜亚平.中英全科医疗服务模式的比较与探讨[J].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1,9(3):241-245

第6篇

[关键词] 移动医疗服务;卫生院;评价;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 R197.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9(a)—0156—03

集里卫生院从1998年开展社区卫生工作服务,免费为辖区居民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社区卫生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和成效。从2004年起至2007年,争取了中国健康扶贫中心的支持项目,开展了60岁以上老年人高血压筛查和全市中小学生低视力普查活动,到全市40个乡镇街道为老年人进行筛查和全市中小学生低视力普查;2009年湖南省政府提出为农村65岁以上老年人每年进行一次体检的公共服务项目后,农村居民健康体检的任务越来越大。基于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责任,以及科技部“蓝车”项目的移动体检车,实施移动医疗服务,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卫生院在2010年3月购置了一台可以实施全科移动体检的“蓝车”,并在“蓝车”项目有关人员的培训下,从2010年4月15日开始到11月5日结束,历时近7个月,对全市36个乡镇的12乡镇的村和社区65岁以上老年人进行了健康体检,共体检20 920人次,老年人体检率达81.63%,在全市各乡镇中体检率排前,并积累了丰富的健康普查经验。

1.2 方法

基于为农村65岁以上老人提供健康检查的基本公共卫生任务,以及卫生院所承担的“全科型乡镇卫生院技术集成综合示范”课题项目需要,在2010年3月购置了“蓝卡”移动医疗体检车;同时,为满足体检项目工作需要,卫生院还配置了体重测量仪、裂隙灯、血压测量仪、帐篷、桌子、宣传牌等基本体检设施。根据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检查服务项目的要求,以及市卫生局关于开展农村居民健康检查的具体安排,通过整合相关资源,在市卫生局的具体指导下,卫生院负责并承担11个乡镇街道老年人口的健康体检任务。

卫生院制定了健康体检的具体工作方案,成立了健康体检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市卫生局领导牵头,卫生院和各街道项目负责人为成员。工作方案对健康体检的时间、项目、流程及其相关注意事项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安排,确定健康体检内容包括内科、外科、眼科、五官科、口腔科、血糖、心电图、B超、胸透(胸片)等。同时,卫生院在原健康体检筛查小组的基础上组建了一支专业健康体检团队。其中,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2名、医师5名、医技人员4名,导诊、综合服务人员6名,共18名。为提高健康体检的质量,卫生院对所有参加健康体检的人员进行了统一培训,并统一服装。在实施前,卫生院组织各乡镇卫生院相关人员召开了专题会议,并将健康体检工作计划下发到各乡镇,以及由各乡镇工作人员对65岁以上老年人进行了登记造册;并在开始前,由各乡镇张贴横幅和标语进行宣传发动,做到家喻户晓。为了保障健康体检计划的有效实施,卫生院还配备了专门的早餐,体检结束后每人发放1个面包、1杯牛奶,让受检老人得到真正友好的服务。从2010年4月15日开始到11月5日结束,历时近7个月(近150个工作日),对全市12乡镇和社区65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体检工作。体检中先由体检人员持身份证进行登记,照相,再依次进行测量血糖化验、测量血压、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臀围、B超检查、放射胸透、心电图、视力、眼底检查、五官科检查、外科检查等项目体检。每位老人的健康体检时间约30 min,整个体检项目结束后,由副主任医师做出体检结论,并由专业人员将数据输入电脑统一管理存档并打印,最好将健康体检结果反馈给体检对象。

2 结果

为落实65岁以上老人健康检查这一公共卫生项目,卫生院除购置移动体检车投入46万外,还具体投入84.3万的配套经费,其中,人力成本36.35万,车辆运行费用15.19万元,健康体检材料等支出23万元,其他如食宿、提供早餐、服装、宣传等费用为9.76万元,如果不包括购买移动医疗车的成本,其人均体检费用约为45元左右(表1)。所有这些体检成本全部由卫生院承担,并免费为65岁以上老年提供体检服务;体检团队平均每天检查150名左右,每位工作人员每天平均负责8人次。

根据全部体检人群的检测结果发现,高血压、白内障、冠心病等是参加健康体检老年人群的主要健康问题,分别占32.91%、26.71%和16.17%(表2),这些患者在事后均得到了卫生院所安排的相关治疗和手术,以及后续的相关医疗保健服务,并给予适当的费用补贴,真正解决了这些老人看病难与看病贵的问题。

3 讨论

3.1 通过开展移动健康体检服务改变了卫生院传统的服务模式

卫生院由被动提供服务变为主动提供医疗服务,由单纯提供治疗服务转变为积极提供预防保健服务,促进了卫生服务由静态转变为动态服务,以及农村卫生资源与技术由刚性配置变为弹性配置[1]。通过实施移动医疗服务与健康体检及咨询服务,实现了小病进社区,合理分流病患,分级就诊的医改目标。这不仅提升了农村居民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与医疗服务机构的反应性,也促进了农村医疗服务质量的改善,以及以健康为中心的卫生服务模式的发展[2]。通过整合医疗卫生资源与技术及服务模式,使当地居民在家门口就能够享受到有质量保障的医疗卫生服务,这不仅为居民提供了掌控自身健康所需的丰富信息,从而也赋予了患者和消费者追求健康的更大能力,并在此基础上逐步缓解了农村居民看病难与看病贵,以及健康促进与管理等相关问题[1—2]。

第7篇

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充分履行区卫生局的法定监管职责,全面加强全区基层医疗机构监管体系和制度建设,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促进基层医疗机构科学健康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二、活动范围及主要内容

对全区基层医疗机(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居委会卫生所、医务室、诊所及门诊部)以及一级综合医院、专科医院进行全面清理整顿,围绕依法执业、规范医疗行为,狠抓传染病防控、消毒隔离、医疗废物处置等重点工作,纵向到底,横向到边,逐一清查不留死角,全面增强基层医疗机构法律意识和依法执业意识,提高医疗质量安全水平。严厉打击无证行医、出租承包科室、聘用非卫生技术人员、超范围执业、违法医疗广告等违法行为,进一步规范医疗服务市场秩序。

(一)全面清理整顿,摸清机构底数(6月15日前完成)

1.对全区基层医疗机构(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居委会卫生所、医务室、诊所及门诊部)以及一级医院、专科医院注册、审批、校验管理开展全面复核清理工作,并将相关信息在“医疗机构注册联网管理系统”进行更新,确保联网管理系统数据与医疗机构实际信息、数量的一致性。“国家基层医疗机构电子信息档案系统”的填报,按照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省卫生厅和市卫生局下一步的部署和要求办理。

2.根据《医疗机构基本标准》以及全区基层医疗机构人员、设备和技术水平,重新严格核定诊疗科目,明确执业范围。达不到基本标准的,依法暂停执业,责令限期整改。经整改仍不达标的,注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并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许可审批和《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填写,登记号码与本级卫生统计部门共同确定,规范使用22位分类代码。

3.进一步加强和推进规范化诊所建设,区卫生局结合清理整顿工作,严把评审标准,加快工作进度,确保今年11月底前规范化诊所建设率达到100%。并且及时将规范化诊所的名单向社会进行公示,并报市卫生局备案。

(二)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执业行为

1.加强对全区基层医疗机构和一级医院执业行为的监管,指导我区基层医疗机构加强基础规章制度建设,落实医疗核心制度,严格抓好法律知识、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及考核。区基层医疗机构以及一级综合医院要建立依法执业档案,规范日常管理,落实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报告制度,按时限和要求向区卫生局报告医疗质量安全事件,健全医疗质量安全责任制。禁止只登记一级诊疗科目的医疗机构开展技术复杂、风险大、难度大、配套设备设施条件要求高的医疗服务项目。

2.医务人员(含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乡村医生、护士、医技人员等)要严格按照相应的法律、法规及规定开展执业活动。

3.区基层各医疗机构(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居委会卫生所、医务室、诊所及门诊部)以及一级综合医院、专科医院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参照病历管理规定,健全完善门诊记录制度,确保门诊病人和诊疗情况的可追溯性。加强处方管理和使用,规范处方书写及保存。基层医疗机构要建立处方点评制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一级医院设立处方点评工作小组或者指定2名以上专(兼)职人员,开展每月不少于一次的处方点评工作。区卫生局指定部分点评工作小组,明确责任范围,负责对辖区内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等其他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处方点评,及时干预无适应证用药或违反《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中的抗菌药物分级管理规定,超越权限开具抗菌药物等行为。处方点评每月至少开展一次。

4.遵照药品说明书使用药品,严格把握药品适应症、禁忌症等。指定专职或兼职人员负责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工作,及时报告药品不良反应信息,保证今年工作指标顺利完成。重点规范抗生素、激素等药品的使用。严禁使用过期药品和医疗器械。严格落实抗菌药物静脉输注管理制度,居委会卫生所、医务室、诊所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使用抗菌药物开展静脉输注活动,应当经区卫生局核准。基层医疗机构和一级医院、专科医院依法享有处方权的医师、乡村医生和从事处方调剂工作的药师,经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相关培训、考核。经考核合格的,授予相应的抗菌药物处方权或者抗菌药物调剂资格。

5.认真贯彻落实基本药物制度,纳入制度实施范围的医疗卫生机构要严格执行基本药物全部配备使用、网上采购及零差率销售等政策。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基层医疗机构只能选用基本药物(包括省增补品种)中的抗菌药物品种。

6.规范开展预防接种服务。基层医疗机构和人员必须取得区卫生局的资质认证后方可开展预防接种服务。具备接种资质的医疗机构要认真遵守《预防接种工作规范》,严格执行第一类疫苗免费接种政策,严禁强行推广第二类疫苗,及时处置和报告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三)严抓消毒隔离,杜绝感染事故

1.加强区基层医疗机构(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居委会卫生所、医务室、诊所及门诊部)以及一级医院、专科医院手术室、透析室、口腔科、产房、消毒供应室及注射室等重点部门的管理。严格执行注射操作规程,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用一消毒”,杜绝一次性医疗用品复用。

2.加强和规范全区基层医疗机构(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居委会卫生所、医务室、诊所及门诊部)以及一级医院、专科医院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等重点环节管理,定期开展消毒与灭菌效果检测,并建立记录。基层医疗机构(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居委会卫生所、医务室、诊所及门诊部)以及一级医院、专科医院要建立健全一次性医疗用品、消毒剂、消毒器械等进货验收登记制度和使用管理制度,索取、审核相关许可证明等文件,建立健全相关档案。防范医院感染,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

3.口腔诊疗机构要严格落实《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建立、健全消毒管理责任制,切实履行职责,确保消毒工作质量。医务人员应当掌握口腔诊疗器械消毒及个人防护等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方面的知识,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严格遵守有关的规章制度。进入病人口腔内的所有诊疗器械,必须达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或者灭菌”的要求;凡接触病人伤口、血液、破损粘膜或者进入人体无菌组织的各类口腔诊疗器械,包括牙科手机、车针、根管治疗器械、拔牙器械、手术治疗器械、牙周治疗器械、敷料等,使用前必须达到灭菌;接触病人完整粘膜、皮肤的口腔诊疗器械,包括口镜、探针、牙科镊子等口腔检查器械、各类用于辅助治疗的物理测量仪器、印模托盘、漱口杯等,使用前必须消毒。

4.严格落实基层医疗机构(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居委会卫生所、医务室、诊所及门诊部)以及一级医院、专科医院感染和传染病报告制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杜绝迟报、漏报、瞒报等现象。

5.落实《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规范医疗废物分类收集、存放、标识,做好医疗废物处置交接时间、种类、重量等登记工作。医疗废物交送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集中处置。确定本单位医疗废物收集、运送、处置方式,确保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规范、安全。

(四)加大执法力度,严肃查处违法行为

1.严厉打击无证行医行为,查处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擅自开展执业活动的机构、未取得《医师执业证书》、《乡村医生执业证书》擅自开展诊疗活动的假医、游医。查处聘用非卫生技术人员、超范围执业等违法行为。

2.重点查处公立医疗机构将科室或房屋出租给非本机构人员或其他机构,打着医疗机构的幌子,利用欺诈手段开展诊疗活动的行为或销售药品、保健品及医疗器械的行为。

3.严肃查处违法医疗广告行为。按照国家工商总局等13个部门下发的《医疗广告专项整治》要求,落实医疗广告监测制度,对未取得《医疗广告审查证明》擅自医疗广告、篡改《医疗广告审查证明》内容医疗广告的违法行为依法严肃查处,以违法医疗广告为线索,加大综合执法检查力度,对违法严重的医疗机构依法吊销其有关诊疗科目,直至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省卫生厅网站及时公示《医疗广告审查证明》及广告样本,每月公布撤销《医疗广告审查证明》的机构名单以及违规医疗机构的监测及处理情况,落实违法医疗广告黑名单制度,建立违法行为医疗机构法人告诫谈话、约谈和重点监管制度,进一步规范医疗广告市场秩序。

三、活动阶段

集中整顿工作分为工作部署、组织实施、总结评估三个阶段。各阶段时间安排和工作重点如下:

(一)工作部署阶段(2013年4月下旬)。召开启动会议,制定切实可行的集中整顿工作实施方案,部署集中整顿具体工作。全区基层医疗机构(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居委会卫生所、医务室、诊所及门诊部)以及一级医院、专科医院要按照活动方案的要求,制定本单位的集中整顿和整改计划,明确工作重点、组织分工和活动安排,抓好各项工作内容的落实。

(二)组织实施阶段(2013年4月下旬-10月)

1.全区基层医疗机构(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居委会卫生所、医务室、诊所及门诊部)以及一级医院、专科医院按照集中整顿方案要求,结合2010年省厅印发的“全省基层医疗机构‘规范服务行动’工作方案”,对临床科室、辅助科室、药房、实验室等部门全面梳理排查,查找医疗服务和质量管理方面的漏洞、薄弱环节,认真开展自查整改,不断加强管理,重点做好依法执业、制度建设、病历书写与处方点评、规范诊疗、服务环境、收费管理、院感控制和临床输血管理、医疗纠纷处理、安全管理、重点传染病防控、医护队伍建设、重点科室建设等十二项重点工作,完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规范医疗行为,提升依法执业意识和服务能力。(附件1)

2.医疗机构复核清理。在医疗机构自查整改的基础上,区卫生局将会下大力查找基层医疗机构的安全隐患和薄弱环节,夯实医疗机构监管工作基础,切实提升各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能力。区卫生局将对全区基层医疗机构和一级医院逐一复核清理,复核清理结果应及时与“医疗机构注册联网管理系统”同步进行更新,信息更新做到及时、准确、齐全、不漏项,并与医疗机构的实际情况和数量一致。

3.监督执法检查。区卫生局和区卫生监督所将按照本方案,组织基层医疗机构和一级医院开展自查自纠,各单位按要求上报自查报告。5月份,区卫生局和区卫生监督所将组成检查组集中开展一次监督执法检查,每个检查组至少3人,由医政管理、监督执法、临床和疾控专家等人员组成,对本局复核清理的医疗机构全部检查,覆盖率要达到100%。将采取明查暗访,突击检查等有效方式,对重点片区、重点单位,重点环节进行检查,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确保监督检查扎实有效,不走过场。检查人员要填写《医疗机构监督(督导)检查表》留存备查。建立监管档案,一户一档,确保每次监督执法的记录规范、齐全。

4.区卫生局结合集中整顿工作,加大规范化诊所创建的工作力度,严格按照创建标准审批挂牌,建立和完善“统一标准、统一制度、统一档案、统一标识、统一管理、统一发牌”的管理制度,确保今年11月底前规范化诊所建设率达到100%。区卫生局每月采取一定形式向社会公示规范化诊所的名单。

(三)总结评估阶段(2013年11月-11月30日)。区卫生局于2013年11月对集中整顿工作进行总结评估,研究分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集中整顿情况。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全区基层医疗机构(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居委会卫生所、医务室、诊所及门诊部)以及一级医院、专科医院要高度重视此次集中整顿工作,严格按照区卫生局集中整顿方案的要求认真做好自查整改工作。区卫生局将按照集中整顿方案部署,加大监督检查力度,落实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区卫生监督所及基层卫生监督协管员要积极配合此次开展的医疗卫生机构集中整顿活动,认真搞好辖区医疗卫生单位的清理整顿、摸底排查和日常监管工作,及时准确的上报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和数据,分工协作,形成合力,确保集中整顿工作取得实效。

(二)科学设置规划,充实监督力量。区卫生局将根据市卫生行政部门的医疗机构设置整体规划,科学设置基层医疗机构,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需求。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的要求,进一步完善许可审批程序,规范许可审批行为,建立健全许可档案。疏堵结合,对符合设置规划及标准的,严格按程序审批;对符合规划但达不到标准要求的,坚决不予审批,杜绝“不审批、乱审批”的现象。按照“谁许可、谁清理”的原则,逐一复核,该整改的整改,该撤销的撤销。区卫生监督所要加强医疗服务监管队伍建设,充实力量,配齐专业技术和执法工作人员,安排专人负责基层医疗机构监管工作和集中整顿工作。

(三)探索长效机制,强化常态监管。区卫生局和区卫生监督所将按照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组织公立医疗机构和疾控机构积极参与,进行业务指导。充分依托区卫生监督所、卫生监督协管力量,建立基层医疗机构日常巡查制度,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巡查每年不得少于2次。积极借鉴诊所规范化建设的经验,探索建立基层医疗机构和一级医院、专科医院管理模式,建立常态化、系统化和制度化监管长效机制。强化与工商、宣传、公安、药监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建立联合工作机制。通过热线电话、满意度调查及第三方评价等方式,及时受理和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的问题。

第8篇

近几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如四川的汶山地震和玉树地震等,这些自然灾害发生后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特别是人的生命受到威胁时,由于道路基础设施受到破坏,知名专家无法马上赶到现场,农村社区医务人员缺少,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很多重症伤员得不到有效和及时的治疗,失去宝贵生命。社区远程诊疗系统的推广应用,遇到自然灾害时,知名专家可以利用该系统对当地的社区医护人员进行指导救治,使重症伤员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使他们的生命得到有效的保护。

1 系统分析

社区远程诊疗系统是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医院的医疗服务,打破了医疗服务原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主要集医疗咨询、会诊、远程病理图象诊断、医疗保健、医疗数字化管理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社区远程诊疗系统采用的体系结构是B/S体系。设计系统时采用B/S体系结构,用户是通过浏览器完成一系统操作。打开社区远程诊疗系统的网页,先注册个人信息,然后再登录系统,输入个人信息登录后在网页中,首先查询远程专家的个人信息、远程服务请求、远程服务请求答复等一系列功能[2]。社区远程诊疗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通过先进成熟的Intelnet,完成网上远程看病服务工作。患者的的咨询、诊断和治疗等服务都可以借助远程视频技术来实现。看病者通过网络可以实现异地挂号选择专家进行远程看病,在当地医院看病的流程,我们通过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网络上实现。化验报告和X射片通过高清扫描仪实现远程传输,供专家医生会诊;病人有疑问需要咨询医生,可以通过高清摄像头和话筒实现提问,专家医生利用该设备在线和患者进行在线答疑、交流、讲解注意事项。最后医生根据病人的综合情况确定具体的治疗方案[2]。社区远程诊疗服务系统改变了传统的看病方式,使医生的看病空间得到延伸,使患者在农村社区都能享受到三甲医院专家级的医疗服务。社区远程诊疗服务系统的流程如图2所示。

图2 社区远程诊疗系统的流程

2 系统设计

社区远程诊疗系统包括医生服务站系统、远程设备管理系统、药物发放系统等[2]。

2.1 医生服务站系统

医生服务站是远程专家利用现代化的互联网平台和数字化远程诊疗系统对病人的信息进行管理,能够满足病人信息的及时处理,如收集,处理、保存、传输等。进入该系统后,显示患者详细信息,包括患者的姓名、性别、出生日期等信息。远程专家确定诊疗对象,通过系统了解患者的基本信息,同时查看电子病历、主要症状、检查和化验结果等。远程专家看完病人的基本病情之后还可以利用远程高清视频进行询问其它的症状,患者进行主诉病因。上述工作做完后,远程专家确诊,修改病人的基本信息,书写电子病历、开电子处方并提供详细的治疗方案。患者和社区医生根据远程专家提供的治疗方案和电子处方在本社区进行治疗。

2.2 远程诊疗设备

远程诊疗设备是在网络计算机平台上运行的电子设备。该设备的信息传输是通过网络实现交互传递,远程专家和病人之间实现语言沟通、文件传阅、结果查询等功能。同时,社区远程诊疗系统还能够把病人的电子病历贮存起来,作为患者的电子健康档案,远程专家为病人确诊时做为参考依据。

2.3 药物发送系统

随着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物流业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浩的方方面面,我们购物时可以通过物流业把货物送到我们手中。同样,患者利用社区远程诊疗系统看完病之后,如果远程专家开的电子处方里的药物,在当地社区和医院不能买到,患者就可以利用系统的药品配送功能,把患者需要的药物通过物流业的配送,送到患者手中。解决了患者看病后拿不到需要药品的后顾之忧。药品配送的一个前提是,患者需要在线把药品的费用结算。医院只需要把患者需要的药品进行划价之后,患者通过一卡通医保卡就可以完成在线支付。最后,医院进行药品发送。

3 数据处理

3.1 Server服务器

Server服务器处理用户端提交的各种用户信息。包括医生服务站和远程诊疗终设备等,提交的患者注册信息、远程专家和病人的登录信息等。数据库中的信息需要变动操作时,客户端向服务器发出请求信号,服务器程序作出相应的回答请求[2]。患者注册就是病人申请将个人的信息写入到数据库,成为合法用户。远程专家和患者登录是指数据库中的合法用户通过服务器验证合法后实现相关的服务,可以进行相关的授权操作。退出系统是合法用户处理完工作后,将授权的操作和服务交还给服务器。

3.2 辅助设备数据处理

多媒体通信是指在一次呼叫过程中能同时提供多种媒体信息如声音、图像、图形、数据、文本等的新型通信方式。它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远程专家对患者的辅助检查信息要求精确,其中做的各种检查图像、远程视频、询诊音频信息要有诊断的参考价值。远程视频诊疗系统,远程专家和病人双方实现互动沟通,要实现网络在传输视频和音频时达到画面 清晰流畅、声音和口形一致,便于远程专家对病人的病情更加了解,及时做出准确的诊断。对于那些不及时需要的信息实现单向传输。为了更加有效、合理利用网络带宽,我们在传输信息时,可采用实时传输信息和非实时传输信息结合的原则,这种传输原则能够把远程专家急需的数据信息及时送达,帮助远程专家尽可能早点做出诊疗方案,使病人得到治疗。

3.3 数据安全交换

我们在社区远程诊疗系统和医院内网中分别设立远程诊疗业务数据交换的服务器,在内外网的服务器成对出现,目的是建立远程诊疗业务访问的逻辑连接。服务器把业务的数据转换成可以交换的数据文件,并且指定交换的发送人与接收人为远程诊疗内外网的服务器。通过网闸没有应用协议,业务应用在内外网中间是中断的。远程诊疗业务数据交换是针对每个需要内外网大量数据交换的远程诊疗业务开发的,业务针对性强,认证、加密等方式各不相同,由于业务开发的认证、加密属于私密处理,每个应用都不相同,被攻击的可能比较小。即使有攻击,也只能针对本业务,不会扩展到远程诊疗内网的其他业务。与进行协议解析相比,网闸解析协议开通的是一类协议的所有应用,而远程诊疗业务是针对一个应用的开通。协议原理比较公开,被利用攻击的可能性较高,即使使用安全的用户身份确认技术,也不能与应用不同而改变,当应用增多时,危险增大。而远程诊疗业务服务的数据转换是远程诊疗业务本身开发的,根据远程诊疗业务本身的安全级别要求,采取各自的身份确认机制,与应用的融合性好,对业务使用者本身的权限管理也比较严格,对资源的安全管理粒度也比较细。

4 远程诊疗流程

4.1 注册登录

注册登录是病人在社区远程诊疗系统里如实填写自己的详细信息,获取到登录社区远程诊疗系统的用户信息,包括:用户ID、姓名、姓别、年龄、住址和密码等[2]。登录是患者在社区远程诊疗系统里获得合法的用户信息后,通过输入用户名和密码,能够登录社区远程诊疗系统,并能享受系统分配的权限服务。患者登录系统成功后可以看到远程专家和排队挂号人数;还可以提前把自己做的各项检查指标和化验结果通过高清扫描仪上传到诊疗系统,供远程专家做参考诊断。

4.2 预约远程专家

患者在远程诊疗系统上注册成功后,可以通过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社区远程诊疗系统,从远程专家库里调取专家的详细情况、根据远程专家的工作时间,发出预约请求,预约信息确定提交后等待远程专家会诊。

4.3 “一卡通”交费

可利用医保卡网络发展“一卡通”,只要患者到医保中心办理一张“一卡通”在卡里面充值一定的金额。患者需要付费时,只需要拿出一卡通在读卡机上刷卡就能完成一定的交费。全国医保实现互联互通,可以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医院实现刷卡看病。医保中心是所有一卡通的结算结点。一卡通的推广试运行,给患者带来很大便利,看病时不需要带大额现金,对病人来说增加了安全感。

4.4 药物购买

远程专家确认之后,为患者制定了治疗方案,并开具电子处方,患者就可以根据电子处方在当地社区拿药和治疗。如果当地的社区医院没有电子处方的里的药物,那么患者可以在指定的医院里购买,医院进行药物划价后,通过一卡通交费,医院通过发达的物流配送功能将患者在医院购买的药物送到患者手中。方便病人,同时降低了病人看病的支出成本。

5 结束语

社区远程诊疗系统可以把大中城市的医疗资源充分的调动起来,为偏远的农村患者更好的服务。有利于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使患者在当地就能享受到大城市的医疗服务;有利于解决了大中城市医院床位紧张,专家号一号难求,患者拥挤现象。当遇到大的自然灾害时,远程专家不能到达救灾现场时,可以利用社区远程诊疗系统对重伤员进行指导救治,为受灾的患者开通了获救的生命通道。

参考文献:

[1] 胡外光,龙朝杰,陈敏莲,等.医院网上挂号系统的应用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09,16(5);55-57.

[2] 马锡坤.基于互联网的远程视频诊疗服务系统方案实现[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3.4(30):208-210.

[3] 魏晓慧,盛海云.中小医院开展远程医疗的探讨[J].中国医学装备, 2007, 4 (11) : 37-38.

[4] 边长杰,田俊峰,潘丽娅,等. 智能在远程医学中的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1, 22 (3) : 50-53.

第9篇

目前东莞经过培训的全科医生已超过2300人,到去年年底,全市已达到了每万名居民拥有1.6名全科医生。近日,东莞市卫生与计划生育局下发了《东莞市城乡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从2015年1月起,东莞将全面推行家庭医生式服务,到2017年,全市开展家庭医生式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达到90%。

卫生部门表示,这种新的服务模式,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群众建立稳定、互信、契约式服务关系为原则,完善合理分级诊疗模式,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首诊、双向转诊机制,为群众提供主动、连续、综合、个性化的服务,基本满足群众的健康管理需求。此外,通过推行家庭医生式服务,也可以引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创新服务模式,加快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及镇村卫生服务一体化。

签约人群:重点包括老人、儿童、孕产妇

今年上半年,东莞已经率先在寮步和大岭山启动家庭医生式服务试点工作。在试点的基础上,经过调研和经验总结,《方案》提出了东莞今后三年的工作目标:2015年,全市开展家庭医生式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达到40%;2016年,服务机构达到70%;2017年,服务机构达到90%。

从具体目标来说,开展家庭医生式服务的镇街,启动当年与辖区内65岁以上老年人、0―6岁儿童、孕产妇、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签约率均不低于15%。第二年,与重点人群签约率均不低于30%。第三年,与重点人群签约率均不低于50%。

此外,开展家庭医生式服务的镇街,启动当年辖区居民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首诊比例要达到20%。2015年,首诊比例达到35%。2016年,首诊比例达到50%。

人员配备:各机构家庭医生团队不少于2个

家庭医生是家庭医生式服务的签约主体。《方案》要求,在东莞以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全科医生团队为主体,通过组建全科服务团队和实施网格化管理开展工作。

在试点家庭医生式服务时,全科医生不足是镇街社卫中心面临的最大难题。据统计,目前东莞经过培训的全科医生已超过2300人。到去年年底,全市已实现每万名居民拥有1.6个全科医生的配比。这一数据虽然相对很多城市已是较高水平,但是按照每万人口配备2―3个全科医生的要求,东莞仍有一定的缺口。

以大岭山为例,目前有全科医师40多人、护士30多人、公共卫生人员10多人,而该镇常住人口有30多万人。按照国家的标准,每1000名常住人口中要有3名全科医师、3名护士、2名公共卫生人员,这样比较起来,大岭山镇远远达不到人员配置的要求。

对此,《方案》也提出,各镇街每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家庭医生式服务的家庭医生团队不少于2个,每个团队至少为3人,由全科医生、社区护士和公共卫生医生组成,全科医生是家庭医生团队的责任医生。

根据要求,全科医生原则上要求具有主治医师以上职称、执业范围为“全科医学专业”。但在面临人手不足情况时,也可以根据当地全科医生资源,将条件放宽至接受省级以上全科医生岗位培训或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的执业医师。

此外,《方案》鼓励各镇街根据辖区居民结构和服务特色,在家庭医生式服务团队中增加妇幼医师、中医师等专科医师。

服务费用:按年收取,基本医疗费可享社保待遇

费用方面,家庭医生团队按服务合同约定的项目为签约居民提供家庭医生式服务,通过签订服务协议按年收取服务费。现阶段,服务费由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里划出5%设立的家庭医生式专项经费,用于开展家庭医生服务过程中的人员经费支出和所需必要的耗材等公用经费支出等。家庭健康管理服务、家庭用药指导、就医预约服务和转介转诊服务均属增值服务,不另外向居民个人收取服务费用。基本医疗服务部分,在莞参加社保人群,按照有关现行社保文件执行;非参保人群,费用自行负担。

绿色通道:大医院预约优先向家庭医生开放

在家庭医生式服务内容中,“转诊”是一项重要的功能。如果遇到疑难、急重症需要转到大医院诊疗的患者,家庭医生可以及时为签约家庭成员开具转诊书,并为签约患者联系转介转诊就医时的预约或登记等服务,保证转诊患者得到及时、合理诊治。

为了方便社区居民转诊,《方案》提出,要开通双向转诊平台和“绿色”转诊通道,为家庭医生转诊的签约患者预留一定的就诊名额。这意味着,大医院专家门诊号和床位预约、双向转诊通道将优先向家庭医生开放。

具体来说,按照要求,东莞的二、三级医疗机构将严格执行《关于东莞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双向转诊制度的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有关规定,有专门科室负责双向转诊工作,设立基层转诊服务窗口或转诊专属区域,为经由家庭医生转诊的患者提供优先预约、优先就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等便利,缩短转诊患者的待诊时间。

相应的,对从大医院回到社区就诊的患者,《方案》也要求,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加强能力建设,完善设施设备,为已经二、三级医疗机构诊治的患者提供康复服务。

鼓励镇街 试点探索

“家庭医生式服务惠民、利民,希望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提高对这种新的服务模式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卫生部门鼓励相关的镇街开展服务。

为全面铺开服务,各镇街可以在辖区范围内选取2―3个条件较好的机构作为试点,试点过程中要及时了解,深入研究,探索解决推行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确保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稳步开展。

要加强家庭医生团队人员培训,重点加强服务理念、服务能力、专业技能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城乡居民对家庭医生式服务的信任度和满意度。

为了加大激励力度,《方案》提出,要将家庭医生式服务的签约户数、签约人员、服务落实情况、医药费用控制、服务对象满意度等工作情况纳入各镇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范围,并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相关经费拨付挂钩。此外,在绩效工资分配、晋级晋职以及各类评先活动上,要向家庭医生团队成员以及责任医生倾斜,为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的顺利实施创造良好基础。

来源:《南方日报》

包括三大内容

签约服务

城乡居民自愿与家庭医生团队签订服务协议,建立相对固定的契约服务关系。各镇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务人员帮助辖区居民自主选择家庭医生团队、登记注册、选择个性化的服务项目并签订服务协议。

协议有效期为1―2年,期满后可续约或另选签约家庭医生团队,每个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服务户数由各镇街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原则上不超过600户或2000人。

预约服务

完善家庭医生式服务预约服务制度,开展电话、网络等多种预约服务,为其提供优先的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上门服务

对空巢老人、行动不便并有需求的签约居民提供上门健康咨询、指导和基本医疗服务。

提供服务

1、家庭健康管理服务:以国家和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基础,对签约居民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制定有针对性的健康管理方案,为签约家庭成员制订个性化的健康体检套餐,优先安排其在辖区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健康体检,并根据体检结果提供针对性的健康干预措施。同时,根据签约居民的年度健康管理情况进行健康分析,为续约居民提供连续性健康管理服务,并指导签约对象开展健康自我管理。

2、健康咨询及用药指导:为签约居民提供健康咨询、健康教育材料发放、家庭护理、家庭康复指导、用药指导及家庭药箱管理等服务。为行动不便的签约居民提供上门访视服务。

3、就医预约登记服务:通过网络或电话为签约家庭提供健康咨询、预约、登记等服务。

4、转介转诊服务:规范转介转诊服务,如遇有疑难、急重症或受条件限制,需要转上级医疗机构诊疗的患者,家庭医生要及时为签约家庭成员开具转诊书,负责协调转诊事宜,通过双向转诊渠道将签约居民转往上级医疗机构,并为签约患者联系转介转诊就医时的预约或登记等服务,保证转诊患者得到及时、合理诊治。让签约家庭享受到更快捷、更方便、更专业的就诊及健康保健服务。被转诊对象从上级医疗机构转回至相应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时,患者家庭医生团队的责任医生应通过转诊渠道积极主动、认真接收并阅读上级医疗机构的诊疗信息,做好接收、随访、家庭康复指导等承接工作,保证医疗卫生服务的连续性。

5、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家庭医生及其责任团队要根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规范,免费为签约居民提供相关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含国家和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及本地增加的服务项目)。

6、基本医疗服务:签约居民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可以通过预约方式优先获得基本医疗服务。为签约家庭成员提供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家庭医生要建立工作台账,每月要将门诊日志制表交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审核、存档。

第10篇

[关键词] 社会服务;管理职能;人员配备

[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5(a)-096-01

随着越来越多的社区医疗机构的建立,社区医疗服务工作出现了管理上的矛盾,人们对社区服务质量、卫生防疫知识、医疗保健、群体医疗网络建立及技术含量等要求越来越高,对派往社区服务的工作人员要求也越来越高,吉化集团公司总医院通过定期培训,强化管理,完善服务,不断探求社区服务的合理模式,收到较好效果。

1建立医疗社区服务网站,配备技术精湛的医疗骨干

吉化集团公司总医院是一所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有职工1510人,床位近1000张,多年来,随着社区医疗保健的普及,医院着眼于抓住社区卫生服务商机,建立了化工区、泡子沿、山前、密哈站、通谭等多个医疗社区服务网点,构成了一个较完善、覆盖面较广的社区服务网络。从事社区服务的人员占医院职工总人数的2.2%,医护人员比例达到14:19,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平均年龄为43岁,是医院业务水平高,技术精湛,信誉高的一部分员工。

2强化医疗管理模式,注重医务人员综合能力培养

专家指出,现代社区管理模式的职能主要包括:组织职能、计划职能、控制职能、激励职能、创新职能、信息职能、培训职能。吉化集团公司总医院在对社区卫生管理的过程中履行此种模式,对社区医疗进行有组织、有计划、有控制、有创新的管理,并加强信息管理,积极进行医护人员岗位培训,包括:急诊门诊医生换岗培训、负责主治医师岗前培训、毕业生岗前培训及独立上岗培训,采取由院长负责管理的三级负责制(科主任――主治医师――经治医师),取得良好效果。

3改变固有经营管理模式,加大社区普及卫生宣传及救治的力度

社区卫生的高质量服务同时为总院提高了知名度,并争取了患者源,因此多年来吉化集团公司总医院对社区服务人员的岗位培训尤为重视,首先从观念上改变固有的经营管理模式,转向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卫生服务,制定了社区健康教育讲座,健康咨询,计划免疫及社区慢性病管理等方案,另外对社区突发急、重、危症患者能进行及时抢救,并转院治疗,因此在人力资源方面务求业务精,体力强,以具备综合专业知识、具有多年临床经验的高年资医师为骨干力量,使社区服务到位,在医护人员配备上力求工作协调,从而达到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目的。

多年来吉化集团公司总医院社区的服务管理模式为社区服务提供了支持与保障,医疗服务充分满足了社区居民的医疗需求,得到了社区群众的高度评价,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今后为配合卫生体制改革,还应加大社区卫生服务人力资源管理力度,力求社区卫生服务进一步发展。

第11篇

与中国一样,在美国的医疗服务中,也存在着患者用药依从性差、药疗差错、药物相互作用、药物不良反应、过度用药或用药剂量不足等药物相关问题(Drug Related Problems,DRPs)。DRPs已成为阻碍美国公众准确、安全和节约地使用药品的主要因素。

面对同样的用药问题,美国采取了怎样的用药管理措施?

将尝试转化为法律

为解决不合理用药问题,美国政府尝试利用药师的专业技术优势加强对患者药物治疗的管理。1997年,北卡罗拉纳州推出了一项医疗计划,将社区药房药师纳入医疗服务的团队中,由药师帮助慢性病患者正确使用药品,并且干预用药行为。实践证明,这一尝试性举动的确降低了医药费用,并且让参与计划的慢性病患者获得了良好的药物治疗效果。随后,这一计划的经验在全美推广,进而成为被国会正式立法的服务。2003年,美国国会颁布的“医疗现代化法案”(Medicare Modernization Act)要求医疗保险方对患有多种慢性疾病或需服用多种药品的保内患者提供药物治疗管理(Medication Therapy Management,MTM)服务,以优化药品的治疗效果,减少不良事件的风险,降低医疗费用。截止2010年,美国共有18个州的医疗救助计划实施了MTM项目。

MTM服务将传统处方调配、药品分发的药学服务转变为重视用药教育、咨询指导等提供用药管理的药学服务。社区药房和药师与健康维护组织或医疗保险公司签订合同,对其参保慢性病患者的药物治疗进行管理,社区药房和药师因提供MTM而获得的报酬由医院、健康维护组织或医疗保险公司支付。药师可以面对面地与患者进行沟通,也可以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等设施对患者提供服务。

美国药师协会(American Pharmacists Association)和美国连锁药房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hain Drug Stores)将MTM服务的核心要素概括为:审核包括非处方药在内的所有正在服用的药物、个人医疗记录(记载患者的全部用药并对个人用药持续管理提供帮助)、建立医疗计划、干预用药活动、记录用药情况并进行后续随访。

用药管理收效显著

在MTM服务中,药师识别、解决患者的DRPs,保证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一项针对爱荷华州医疗救助计划MTM项目的研究发现,药师在2年内共帮助150位患者识别出886个DRPs,并对其中659个DRPs提出了解决方案。患者不合理地长期使用药品、治疗无效、剂量错误和用药引起的疾病风险等也显著减少。

MTM可改善特定疾病患者的临床指标,减少患者的门急诊次数和住院天数。在佛罗里达州,MTM项目使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率上升了17%,参与者的住院天数下降了30%,急诊次数下降了24%。

MTM可通过降低患者的门急诊次数和住院次数减少卫生服务的利用量,从而减少医药费用和财政支出。在明尼苏达州一项参加MTM服务项目的9068位患者在1998年~2008年的经济性及患者满意度进行回顾性分析中显示,10年间,所有接受MTM的患者节省直接治疗费用共291万美元,平均每次医疗服务节约86.45美元。

用药管理新启示

第12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省第八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导,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实施意见》和《**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实施意见》(蚌政[2007]3号)的要求,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努力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二、发展目标

到2011年,全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总数达26个,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3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覆盖人口达100%;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功能健全,公益性得到充分体现,社区居民能在社区免费享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成本价享受基本医疗服务,基本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的目标。

三、实施计划

(一)人才队伍建设。按照每万居民3名全科医师、1名公共卫生医师、3名社区护士的要求,全县今后5年将培训全科医师36人,社区护士36人,社区公卫医师及管理人员38人。

(二)基础设施建设。根据需要完成26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房屋的建设或修缮工作。2008年重点建设:

1、站下、黄桥北路、大营路、谷阳、孟庄、西圩六处社区卫生服务站;

2、城关镇中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3、新设东菜市和老街2所社区卫生服务站

(三)基础设备建设。根据卫生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基本标准》,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配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本设备。

四、经费筹集与管理

(一)经费筹集。在中央财政自2007年起对中部地区按照社区卫生服务人口每年人均3元的标准予以补助的基础上,省财政按照社区卫生服务人口每年人均5元的标准予以补助。市、县财政分别按照社区卫生服务人口每年人均2元、3元的标准安排社区卫生服务专项经费。

(二)经费使用原则。中央财政补助按照财政部等三部委《关于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补助政策的意见》(财社[2006)61号)执行,主要用于补助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根据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结果拨付。

省级财政投入主要用于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培训、房屋修缮和设备配置、开展相关试点以及考核奖励等补助。根据各县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每年任务完成及社区卫生服务财政投入情况确定经费补助数额;按照各县达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设标准的机构数量兑现房屋修缮和设备配置定额补助;对有条件开展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社区首诊制、收支两条线管理、药品统购统配零差率销售试点的地区给予专项补助。

市、县财政投入主要用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本建设、购买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按成本收费补贴、特困病人的基本医疗费用减免,以及以奖代补等。

(三)经费管理。根据全县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编制2007—2011年分年度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房屋维修、设备配置、人员培训实施计划,报市卫生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审核批准。每年年初,市财政局会同市卫生局根据年度实施计划和一定标准安排补助经费,通过追加预算指标下达到县财政部门。省级补助资金分两期下拨,批复下达后拨付60%,剩余40%根据年底考核的实际情况拨付。中央补助资金按照中央实施方案执行。市级补助资金在年终按社区卫生机构服务人口实绩核拨。

社区卫生服务经费实行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县财政部门实行专项管理、专项核算。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加强财务管理,严格财务手续,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日志及可以证明其工作真实性的相关材料。要坚持厉行节约、杜绝浪费,充分发挥资金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努力实现规划目标。

五、保障措施

(一)政府负责,目标管理。社区卫生服务是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举措,是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各级政府应予以高度重视,要妥善解决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用房,并加大投入,保证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各级政府对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负总责,并要将此项工作纳入政府工作考核内容,实行年度考核,目标管理。

(二)依据规划,充分利用存量资源。按照县政府民生工程的要求,制订或修订县社区卫生发展规划。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充分利用存量资源、多渠道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原则;新建机构主要由一级医院、企事业单位的医疗机构转型、二级医院转型或延伸到社区主办,积极吸引社会资源参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要由政府主办。

(三)采取措施,解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问题。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建设列入社会基本建设规划,建设资金由市、县政府筹措解决。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租赁的业务用房,政府通过购买、分期以租代购等多种形式,五年内逐步实现政府无偿提供;对暂时无法由政府提供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其房屋租金政府要予以补偿。

(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障要与社区卫生服务紧密协作。凡经评审合格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均须定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符合规定的医疗服务项目要纳入医保支付范围。积极引导参保人员到社区就医,参保人员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就医,个人负担的比例、起付标准等,要比等级医院适当降低,减少医疗费用支出。

(五)完善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贯彻执行中编办等印发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指导意见》,将政府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列入公益性事业单位编制管理,实行“定编定岗、公开招聘、合同聘用、岗位管理、绩效考核”的人事管理制度,实行以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为主要内容的收入分配办法,3—5年内财政对政府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补助逐渐过渡为政府购买社区卫生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