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对现代管理的认识

对现代管理的认识

时间:2024-03-25 10:55: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对现代管理的认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对现代管理的认识

第1篇

关键词:管理学;生态环境

管理学不仅重视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而且还强调管理哲学的指导。它不仅重视组织外部生态环境对组织生存和成长的影响,而且关注组织与所有内、外生态环境的有机统一联系。管理生态学的建构使人与组织和管理生态环境构成一个有机统一整体,在吸收以往管理理论精华的同时,能够补充以往管理理论的不足。从生态学与管理学交叉的视角,运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探讨组织与管理生态环境相互统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生态有机统一关系,提出管理生态学的相关理念,对其进行框架分析十分必要。

生态管理学的建构对于促进现代管理学的研究具有极大促进作用,促使其摆脱了在管理学内部开展研究的窠臼,开创了系统、全面引入生态学观点研究现代管理学的新路径。管理生态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科学之所以能够出现,一方面是生态学走出纯生物学的圈子,实现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结盟,最终形成生态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现代管理学自身生态化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一、现代管理及其发展出路

在历史上生产力不十分发达、管理环境相对比较稳定的条件下,管理理论关注组织内部的管理,之所以能够成功地解决当时的一些管理问题,是因为它们处在相对稳定的管理环境之中,所作的管理也只是对组织内部的管理,这时的管理还处在就管理论管理的阶段。但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社会供给的不断增加,市场竞争愈演愈烈,组织的管理环境也开始呈现出多样化变化趋势,那种“就管理论管理”的管理理论已难以适应时代和学科发展需要。注意科学的管理理论必须与具体的管理环境相适应已经势在必行。

从某种程度上说,真正意义上的管理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工业社会的出现使管理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引起了人们对管理作用的普遍重视,表现为不单管理学家和实际管理人员在从事管理研究,心理学家、经济学家、政治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等的兴趣。他们从各自领域进行管理经验总结和拓展。

管理是一种极为普遍、复杂的活动,其范畴涵盖从日常的家庭管理到国家管理等内容。正是由于世界的广泛性和事物的复杂性,给实际操作管理的管理人员去认识和探索管理的本质带来挑战。现代管理的复杂性还表现在其管理的内容、过程、环节和因素复杂多变,以致于最机智的管理者在种种情形下也会感到难以驾驭。鉴于此,学界在做不懈努力,希望透过复杂的管理现象探索到管理的本质,无论这种探索多么艰辛。

现代管理环境的时空扩大化,表明在当今社会任何诸如企业、政府、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管理活动,从微观到宏观都不能脱离管理环境而孤立地存在和发展,而是必须由封闭走向开放,在日益扩展的管理环境时空范围中才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也就是说,现代管理者面临的将是一个视野开阔的现代管理环境,如若缺乏操纵这种现代管理环境的能力,要实现有效管理都将不可能、不现实。

现代管理环境的立体化,表明任何特定的管理活动如若不能充分利用和大力开发立体化的现代管理环境,管理者势必失去其立足之地。这实际上要求管理者在组织设计上不能简单采用直线化和平面式思路,管理方式必须是多层次多形式。否则,现代管理者的任何管理活动都可能因与现代管理环境的不适而失败。

二、生态学与管理学

中国古代生态智慧思想生动地体现在《周易》、阴阳五行学说、天人合一思想以及儒家的生态直觉思想等之中。其中《周易》以阴、阳两艾为基本符号,用来表示两种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基本特性,并用来说明日月运行、季节更替、气象变迁以及生命有机体的生长、成熟、衰老、死亡等一切对立事物的循环转化。同时任何事物的变化都处在整个系统的循环过程之中,这种从事物整体动态平衡过程中实现协调的思想,就是现代生态思想的精华所在。阴阳五行学说是研究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关系及其规律的学说,通过阴阳双方相互转化和制约来揭示生命体、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的一切矛盾运动。阴阳五行学说用自然界的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将整体世界分为五个系统,它们相互滋生、相互制约,这些对自然整体的认识包含着朴素的生态思想。

管理在本质上是对一定组织的管理,而一定组织又是处于特定的管理环境之中的。管理的目的就是使管理系统功能优化,通过合理的手段和方法,合理地组织、协调组织与管理环境。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它通过物质的气态、液态和沉积循环方式,在其他自然力共同作用下与别的生态系统交换物质和能量,最终参与地球化学循环。而作为管理系统来说,其同样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必须与管理环境系统、组织内部系统发生必然的联系,任何脱离外界的、绝对封闭的管理系统是不存在的。对生态系统和管理系统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它们之间有着许多共同之处,这些共同之处,使生态系统与管理系统最终融合为一个更高级、结构层次更多、功能更复杂的管理生态系统。

利用多学科进行研究,视野更宽,论述更全面,影响更大,“管理就是决策”的思想表明现代管理系统已经进入到了比较高的阶段。战略管理使得管理有别于其他商业机能(营销、生产、会计、信息系统等),是把所有这些机能凝聚了起来,从而使企业与其经济、社会和政治环境融为一个整体。这一思想强调决策是和管理环境联系在一起的,管理环境是决策的起点,也是管理理论生态趋势的进一步演进的体现。

第2篇

关键词:老子;管理思想;当代社会管理;契合

一、引言

老子的管理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管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道法自然"是对当代社会管理按规律办事原则的本质性诠释;"无为而治"是对当代社会管理境界的高度性概括;"以柔克刚"、"天合一"是对当代社会人本管理及和谐管理思想的精髓性表述。以道为核心、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以人为本、矛盾转化等观点体现了老子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独特思维方式和管理模式.

二、"无为而治"是对当代社会管理境界的一种高度性概括

老子主张的"无为而治",并不是消极无为,而是无为而无不为,透过无为,通过不干扰、不强制、不苛求、不勉强他人的方式,通过顺应自然,因势利导,遵循客观规律,从而达到无不为。"无为而治"的思想是整个老子管理体系的精髓和核心,它体现在老子管理思想的方方面面,闪烁着老子智慧的光芒。

在政府管理上,"无为而治"与国家管理的"有限政府"理念是相通的。老子认为治理国家应让人民感觉不到政府的压力,通过"无为"达到"有为"、通过"不治"达到"治"。现代社会经济衰落的真正根源往往在于政府的过多保护、过多干预。因此有必要限制其发生作用的范围和领域。政府在市场运作良好时充当无为之手,在市场运行出现问题时充当扶持之手。"无为而治"与"有限政府"的共同之处就在于限制政府的职能和作用、范围、程度,限制其轻易对社会生活施加干预。政府作为在于其"无事"、"善为"、"为常"、"不得已",因势利导。有限政府是有效政府的前提,只有"有限"才会"有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和作用不是直接拥有财产,而是保护公民的财产权; 不是直接拥有利益,而是保障公民的利益; 不是直接拥有企业、管理企业,而是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当然自然清静无为是辩证的,它的真实含义是遵循事物的自然规律,科学治理国家。

在现代管理方法上,"无为而治"与现代企业管理的模糊管理理念一脉相承。老子的"无为"本质体现了现代企业的管理追求,"无为"是一个普遍适用于政治管理、经济管理和社会文化管理过程的原则。"无为"管理必然意味着对私人活动束缚、干预的减少或放松,有利于激发个体活力和积极性,有利于社会经济与文化的活跃发展,这对现代企业管理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模糊管理是在有限的规范、不十分清晰的界限以及复杂的人际关系情况下的一种管理方法。它与科学管理的基本区别在于,科学管理是建立在一种不断发展的规范化、确定性的基础上;而模糊管理则要求有限的规范、不十分清晰的界限以及人文和人伦(人际关系) 的方法。模糊最本质的特征是不能用数量单位精确地刻划。"模糊管理"从理论到实践,其实是一个控制概率的绩效管理策略。现代企业模糊管理就是管理者对员工提出不具体、不稳定、不精确、不分明、不清晰的模糊要求,使得员工有充分的空间施展自己的能力和思想,促进全体员工的全面发展。人人都是管理者,都是决策的参与者,也是决策的执行者,才能使管理者摆脱日常事务,审时度势,筹谋大计,提高管理效率,使企业员工理解和感受宽松的企业文化氛围,更好地张扬其个性,全面发展,积极为企业创造出更大的利益,从而进入到"无为而治"的模糊管理新境界,最终使无为达到了无不为。

三、"以柔克刚"、"天人合一"是对现代人本管理和谐管理思想的精髓表述

一方面,"以柔克刚"相融于现代管理柔性管理理念。在老子看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第八章) 。水是万物生长和人类生存、社会生产所必需,它滋养利济万物,不与万物相争,总是处在人所不愿处的地方,所以水接近于"道"。因此,作为领导者和管理者应当学习水的智慧: 利他、不争、处下。"老子是主张以柔克刚的,这正符合激荡社会中弹性软化管理的需要。老子崇尚'柔',认为'柔弱胜刚强',崇尚'静',说'清静为人正'。这些'柔'、'静'等的概念,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看,都是属于软性管理的思想。"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习惯等不断变化,满足"个性消费者"的需要,是当代生产经营的必然趋势。知识型企业生产组织上的这种巨大变化必然要反映到管理模式上来,导致管理模式的转化对员工进行人格化管理。依靠人性解放、权力平等、民主管理,从内心深处来激发员工的内在潜力、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使之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的力量源泉。

另一方面,"天人合一"相合于现代管理和谐管理理念。道家管理强调社会与自然、国家与经济主体以及企业与个人整体共生"人为为人"的管理价值观。老子认为人要效法天地,天地要效法道,道终究还要以"自然"为法,这样人与天就在"自然"的层面上达到了合一。人类的"有为"、"妄为"破坏了大自然,扭曲了人的自然本性,这就造成了人与天的矛盾与对立,因此,只有"无为",才能在更高层次上恢复人的自然本性,从而最终实现天与人的和谐统一。道家天人合一管理思想代表了国家经济发展模式,适应世界万物规律化发展的一种客观趋势性的管理,也标志着企业管理人性化的持续化的发展方向。现代和谐管理强调提高管理效率应该从人的方面入手,提高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程度,这样才会达到提高效率,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目的。这是提高管理效率的一切手段的基础。当前现代社会管理强调社会与企业注重生态管理、可持续发展管理等主题,是道家管理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具体写照。老子"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的管理哲学思想,是管理的最高境界,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大成智慧的集中表现,有较强的借鉴价值和实践意义。

"老子'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对我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有着深远而巨大的影响,'无为而治'思想与现代管理理论在某种程度上的契合,体现了老子'无为而治'管理思想在今日仍旧闪烁着智慧的光辉。"将老子的管理思想与现代管理思想结合起来,完成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现代转化,将会有效地促进企业的发展和管理效能的提升,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四、结语

老子管理理论内容丰富,包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对今天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巨大的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它可以提高我们的管理水平,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管理科学服务。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管理哲学思想,是管理的最高境界,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大成智慧的集中表现,有较强的借鉴价值和实践意义。老子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对我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有着深远而巨大的影响,无为而治思想与现代管理理论在某种程度上的契合,体现了老子无为而治管理思想在今日仍旧闪烁着智慧的光辉。将老子的管理思想与现代管理思想结合起来,完成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现代转化,将会有效地促进企业的发展和管理效能的提升,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老子.《道德经》[M].内蒙古:远方出版社,2008

[2]李思霖.老子的管理思想与现代管理的契合[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

[3]刘冬梅.管窥老子管理思想对当代社会管理的契合[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1(3)

第3篇

关键词: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人本管理

1人本管理的基本内容

1.1人本管理的基本内涵及观念。(1)人本管理的基本内涵:何谓人本管理,即在管理期间将“以人为本”作为核心思想,让“人”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因素。人们通常谈及到的现代企业人本管理主要指的是:把“人”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因素以及现代企业不可缺少的必要资源,让现代企业中的全部员工都成为管理环节的中心,通过解决如何有效利用、挖掘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来为自身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利益提供基本服务,进而实现现代企业所制定的计划以及内部员工所规划的目标,总而言之,人本管理将管理理念以及管理实践进行高度融合。(2)人本管理的管理观念:在现代管理体系当中,人为因素是最为重要的,也是最不确定的,所以必须做好“人”的工作,尤其是“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必须贯彻和落实,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人本管理工作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并不断提升其他因素的地位,最终实现高效率的管理目标。有效发挥人员的才干、并且充分调动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是保障现代企业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途径。将此观念意识作为工作的基础,不断落实计划监管责任制度,突出责任的重要性,其中包括两个方面:第一,达到国家所制定的经济标准,第二,确保管理工作的顺利展开。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现代企业管理工作无论是从数量上、质量上,还是从监管技术上、应急水平都可以实现最优化,将利益绩点和责任的完成状况进行联系,以便于更好的加强工作人员的竞争能力以及工作的主观能动性;与此同时,现代企业必须要强调文化的构建,强调工作人员的综合素养以及技术水平、文化品位以及服务观念等等。不断开展多样化且具有开展意义的企业文化活动,以便于更好的培养员工之间的人际交往情况,进而提升企业内部的凝聚能力,在建设文明健康的人文环境上多做工作,将原有的文化教育方式和现阶段先进的教育体系充分融合在一起,从而实现现代企业人本管理的基本目标。1.2人本管理和现代管理的关联。(1)人本管理和现代管理之间的关系:管理的重要内容就是和谐,本质目标就是使现代企业可以健康、快速的发展与壮大,而且还可以顺利解决现代企业在前进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以及挫折。从实践层次去分析,不难看出,目前大多数现代企业主要使用两种管理模式,一种是兼用刚性管理模式,另一种是柔性管理模式,而人本管理就是将“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的柔性管理。所以,人本管理不但是一种管理体系、模式,更是一种管理思想和观念,它是现代管理机制当中不可或缺的管理思想。(2)人本管理在现代管理体系当中的位置:现代企业和传统工业阶段的企业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因为现代企业更加注重管理工作。传统的机械式管理模式即使仍然不能被完全取缔,但是目前暴露出诸多漏洞以及自身的局限性,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机械式管理模式的地位一定会一步步被削弱。现代企业的人本管理中关注人性管理的观念正在被更多的专家学者以及现代企业的管理层所认可。现阶段,人本管理的基本思想已经是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当中的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构成环节。

2人本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下的实施

2.1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下的人本管理更加注重个体。注重个体是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下人本管理的基本方针与策略。从组织、机构的角度去分析,不论是大型企业还是新成立的小型企业,归根结底都是由一个个细微的组织、机构构成的,倘若每一个细微的组织都不具有一定的个体能力以及工作的主观能动性,那么现代企业的整体实力都会受到严重的打击。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就不难掌握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下的人本管理观念。现代企业的管理层大多数都希望从观念当中去分析“以人为本”的核心内容,可是在实际的现代企业管理实践活动当中并没有充分表现出来。其问题所在就是每一个现代企业提拔干部、培养工作人员的方式方法都存在诸多差异,随着企业对人本管理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制定“人本管理”实施策略以及计划,可是通过对实际的工作效果进行分析,不难发现,许多现代企业对人们管理的理解情况层次不齐。所以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现代企业在人本管理体系框架下必须加强对个体的重视力度。现代企业的领导层在开展“人本管理”工作时时必须把每一个工作人员都当作是一个小范围的“群体”,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重视起企业“员工”的切身利益。倘若现代企业当中的每一位工作员工都被视为是一个小范围的整体时,工作人员的自身价值才能与现代企业的自身价值进行关联,然而目前许多工作人员在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都是以个体为单位加以展现的。所以,现代企业在目前的管理制度下必须重视“人本管理”相关内容,强调企业员工的个人诉求,注重保护每一位员工的自身尊严,只有这样才能帮助企业形成一股强有力的凝聚力。2.2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下的人本管理需要培养“专家”。这里的“专家”主要是指:对某一专业具有权威性的研究人员,亦或是在某一领域具有发明专利的工作人员。因此不难看出,该“专家”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专家,而主要是针对现代企业员工所建立的,换言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下的人本管理要让更多工作人员成为其所在领域的专家,只有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落实“人本管理”的基本思想。在市场经济当中企业之间相互竞争主要表现为产品的竞争,也就等同于企业所掌握的技术竞争,在深入研究便可以发现,企业之间的相互竞争实则是人才的竞争。现代企业必须让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能成为所在领域的“专家”。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去尊重科研技术人员的观点与建议。举例而言:倘若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在发言期间,企业管理者即使再忙也必须认真倾听,因为该财务管理人员是这个领域的专家。

3加强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下人本管理的措施

3.1构建属于自己的现代企业文化。企业进行文化管理工作是现代企业人本管理的重要内容,任何企业都必须拥有属于自己的文化特点,只有这样才能构建起属于自己的现代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管理工作是人本管理工作的核心,也是企业整体智慧的重要展现,因为企业文化汇集了所有人员的理想、构建起了一致的价值观念以及科学、有效的行为标准,通过建设现代企业文化制度可以促进工作人员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以便于个人行为向团队要求靠拢。3.2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道德修养的培养。道德修养的培训主要指的是对工作人员的社会观念、职业修养等方面进行培训,该环节是对人员进行培训工作当中的核心内容。倘若员工的道德素质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这势必会对现代企业的整体发展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现代企业要想提升工作人员的道德素质,就必须加大该方面的培养力度。第二,行为意识的培训。对于现代企业而言,行为意识的培训主要包括:员工工作时间、奖惩体系等对工作人员的制约,该培训工作具有强制性的特点,员工主观意愿无论如何,多必须遵守现代企业所制定的条例。

4结语

总而言之,人本管理是目前社会管理体系当中的重要内容。只有正确树立起“人本管理”的现代企业管理观念,才能有效提升企业员工的综合素养,并充分发挥他们自身的潜在能力。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下的人本管理工作期间,还需要加强对企业文化的重视程度,以及对个体人性化的关注力度,让每一个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得以提升,才能最大限度的提高现代企业的经济效益。

作者:张长军 单位:中国葛洲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安继红.现代企业管理中人本管理的探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6(8).

第4篇

关键词:现代行政管理 传统文化 融合

一、引言

现代行政管理理论源于西方,我国行政管理理论深受其影响,但拥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国,行政管理制度不可能不根植于悠久的传统文化而完全移植西方的理论。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构建一个适合目前生产力状况和民族特点的行政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是一个必然要完成的历史性课题。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现代行政管理的重要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包涵着丰富的管理思想,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和层次,与现代行政管理有着深刻的联系。把古代优秀文化与现代行政管理的实际结合起来,构建一个高效、和谐并具有中国民族性格的现代行政管理制度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

现代社会中的人,是有意识、有感情和有社会关系的“人”。每个人都有其特殊的社会关系及以此为依托的复杂的人文背景,行政管理制度在其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它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不多的几种原生性文化之一,具有文化本源的意义。这就决定了中国的现代行政管理体系不可能抛开中国传统文化而重建。只能是在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

中华文化的核心是人。正是基于这种心理品质,中华民族才有着强大的凝聚力。现代行政管理同样以人为中心,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要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胜,政府的执政能力起着某种程度上的决定作用,就必须有立足本民族的思维及行动模式的特点,这就需要我们给予中国古代管理智慧一个全新的阐释。

三、现代行政管理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比较

现代行政管理源于西方,根植于西方文化,然而,其中许多基本哲理都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至深的渊源和高度的融合。

道家个人管理的目标是“内圣外王”;儒家主张通过“修己”、“安人”实现“大同”,体现了个人管理目标与组织管理目标相统一的辩证关系。对现代行政组织而言,就是要注重营造一个协调个人、群体乃至社会三者利益的目标链,使前一目标的完成成为后一目标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后者的达成又是前者的印证和升华,由此循环往复而形成一个合理的目标流程网络,促成组织最高战略目标的实现。

任何管理目标的实现,都要靠一定的组织来完成。有效的组织应遵循目标一致、跨度合理、指挥统一、权责分明、职能明确等基本原则。早在战国时期,中国人就已经意识到合群是人类的本性之一,而“分”又是人类结成社会群体的必要前提,没有等级划分的限制,群体内部就会发生争夺。“合”与“分”是由社会分工和职业差别所导致的,也是解决各类组织矛盾的必要手段,是组织良性运转的前提。

在现代管理理论中,领导和激励密切相关,只有理解了人们的真实需要和行为动因,才能更好地理解激励问题,从而实现有效的领导。

我国古代有代表性的人性理论是儒家的“人性可塑说”。西方行为科学都假定人性不是一个“变数”,管理者只有设法去适应人性。而中国传统文化更强调后天的塑造与引导,如荀子主张“导人去伪”,孟子主张“领悟善端”,这比起单纯被动地适应人性会取得更好的管理效果。

今天我们大力倡导“经营人性”,只有在“人”的意义上,才能够对行政管理的良性、持久发展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道理很简单:管理,只有基于对中国人内在价值观与幸福感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收获成功。

相对而言,西方管理学注重对物化结果或阶段性成果的控制,强调控制的实效性;中国传统文化则偏重于对人的控制,因而控制的标准模糊、不精确但更具柔性。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恰是最有效的控制。这一思想被彼得.圣吉称为“无为而治的有机管理”。给下属充分的行动自由去实现某构想,并对所产生的结果负全责。不再通过传统的复杂的控制系统,而是“通过学习来控制”,致力于改善思考品质,加强反思与团队学习能力,从而达到“无为而治”的最高管理境界。

“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中的核心命题,老子讲的“无为”是达到“无不为”、“无为治’这一目的的手段。确切地说,无为管理的实质是把人的社会性减到最低限度,通过恢复人的自然属性的方式来达到理想的管理效果。

四、传统文化与现代行政管理的共生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的契合绝不是一种偶然,它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西方物质文明是可以共生的。

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董事会主席罗杰.史密斯曾这样谈及他在《孙子兵法》中学到的东西:“今天没有一个对战略的相互关系,应考虑的问题和所受的限制比他有更深刻的认识,它的大部分观点,在我们当前环境中仍然具有和当时同样的重大意义。”历史上积淀下来的诸多文化遗产瑰宝,在形成中国现代行政管理模式的战略运筹理论过程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西方管理惯用“二分法”把完整的组织划分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两大对立阵营。中国文化推崇圆满和谐,认为只有组织内处处融通一致,才能形成一广大和谐的系统。打破这一系统,组织便不得安宁。

现代行政管理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在人本管理从“以个性为本”、“以人性为本”到“以人文为本”的转化过程中,文化对行政管理的影响权重日益增加,绵延五千年的华夏文化充分说明了我国在对文化的整合与管理方面的巨大成功。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是贵“和”持“中”。注重和谐,已浸透中华民族文化肌体每一个毛孔,和谐局面的实现和保持才能趋向管理的最高境界——“无为而治”。

参考文献:

[1]哈罗德孔茨等著,郝国华等译.管理学.第十版,经济科学出版社.

[2]张国庆.行政管理学概论(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宋光华,王文臣.企业管理科学化、现代化与中华文化.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4]李涛.现代企业管理思想的传统借鉴.2005年.

第5篇

关键词:人性 人力资源管理 性善论 性恶论 以人为本

人力资源一词最早由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在《管理实践》一书中提出。德鲁克认为,除人力资源外,其余资源均要受机械法则制约,都会不可避免的产生损耗,只有人力资源具有嬗变性,可以增大,在人类所有能够运用的资源中,只有人才能成长和发展。据此,德鲁克提出了自己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用人之长,注重培养”,并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也在实践中获得成熟和发展,并为众多企业所接受。

尽管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体系已较为完善,但由于其产生时间较短,部分理论只是一个概念,缺乏深度研究,比如对“人性”的研究。而“人性”恰是我国古代思想中诸子百家讨论的热点。因此,深入研究中国古代“人性”思想无疑会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发展有借鉴意义。

“性恶论”与“性善论”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影响

中国古代思想中,对人性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认识,其中,尤以荀子的“性恶论”和孟子的“性善论”为代表。荀子认为,“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人生来就有耳目之欲,声色之好,“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快”(《荀况性恶》)。“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都是人的本性。如果按照人的本性行事,就要争夺而无谦让,互相残杀而无忠信,发生而无礼仪。荀子认为,人性的恶是可以改变的,君子与小人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而孟子主张人性生来就是善的,“人之性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上》)。他认为,人和禽兽之所以不同,就在于人有仁义,有同情心,有生活秩序。仁、义、礼、智四端是人与生俱来的品质,人们只是受了物欲的障蔽,才丢失了这种本性。因此,孟子提出:“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孟子尽心上》),也就是人应该不断的思考反省,存心养性。

中国古代的人性本位研究,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道格拉斯麦格雷戈在其《企业的人性面》一书中提出的“X-Y”理论,正是基于对人性“善与恶”的假设。

麦格雷戈将传统的指挥和监督理论命名为X理论,指出X理论对人本性的假设是:人生来就懒惰,希望工作越少越好,因此总是设法逃避工作;人都缺乏责任心,愿意接受别人的指挥或指导,而不愿主动承担责任;人生来就以自我为中心,对组织的要求和目标漠不关心,个人利益高于一切;人习惯于守旧,反对变革,不求进取;只有极少数人才具有解决组织领导问题所需要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人是缺乏理性的,一般不能控制自己,易受外界或他人的影响。X理论正是基于“性恶论”的一种人性假设。依照此假设,麦格雷戈指出,工人成为会说话的机器,而管理者必须实行“胡萝卜加大棒”政策才能有效管理。

与X理论相对照,麦格雷戈首次提出Y理论,该理论假设:人并不是生来就懒惰,要求工作和劳动是人的本能;外部控制和惩罚不是使人朝着组织目标努力的惟一办法,人对自己所赞同的工作目标不但不会消极抵制,而且会积极参与并能够实行自我指挥和自我控制;人们实现目标是为了获得自尊和自我实现价值满足;正常情况下,人不会选择逃避责任,逃避责任、缺乏雄心壮志通常是经验造成的,并非源于人的本性;绝大多数人在实现组织目标过程中,都有很好的创造力;在现代工业生活条件下,一般人的智慧潜能只是部分地得到发挥。基于此种假设,Y理论主张:管理者要因人而异地采用领导、协助和教育等方法,用启发与诱导代替命令和服从,用信任与关怀代替监督与惩罚。显然,Y理论正是基于“性善论”的一种人性假设,而其对人类行为特征的认识,至今仍影响着全球众多的企业家与管理者。

“人性如水”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

中国古代众多思想家在讨论“人性”时,善以“水”作比拟,认为人性如水,做事似水。其中,尤以孔子、老子为代表。

《论语》中,详细记载了孔子对“水”的观点。子贡问曰:“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孔子曰:“夫水者,启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绵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是以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尔也。”孔子对水的这段论述,大致是说“水么,君子是用来比喻自己的德行修养的。它遍布天下,并无偏私,有如君子的道德;所到之处,万物生长,有如君子的仁爱;水性向下,随物赋形,有如君子的高意;浅处流动不息,深处渊然不测,有如君子的智慧;奔赴万丈深渊,略不迟疑,有如君子的临事果决;渗入曲细,无微不达,有如君子的明察秋毫;蒙受恶名,默不申辩,有如君子包容一切的豁达胸怀;泥沙俱下,最后仍然是一泓清水,有如君子善于改造事物;装入容器,必定保持水平,有如君子的立身正直;遇满则止,并不贪多务得,有如君子的讲究分寸;无论怎样的百折千回,一定要东流入海,有如君子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和意志。所以,君子见到大水一定要仔细观察,因为这无疑是在关照自身啊!”显然,孔子是以水喻人,阐明了一个“君子”应该具备的品德。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就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并使之生长,却不与万物争高下和利益,总是安然处在众人都厌恶而不愿意去的低洼之地,这种品格,是最接近于“道”的。老子又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就在于水可以化繁为简,平平常常,道法自然。

“人性如水”对现代企业管理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首推日本经营之父松下幸之助“水”的哲学。在其“水”的哲学中,松下幸之助总结了水的八种特性:清浊并吞、随方亦圆、上波下静、变化无穷、渗透扩散、流动不腐、急流澄清、生存至宝,并将此八种特性与松下的经营战略、市场营销、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等有机结合。仅以“清浊并吞”为例,松下幸之助认为:水在流动时不管清水、浊水皆能加以并合,因此,人或企业在成长、学习过程中应主动面对各种挑战,而非等待好的时机。作为管理者,应告诫自己的员工,在任何环境下,都要拿出勇气勇于面对,即知即行,而非等待和观望。显然,松下幸之助借助“水的哲学”使松下成为日本最著名的企业,正是中国古代“人性如水”思想的有力体现。

“以人为本”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

中国古代思想家在充分阐释“人性”的基础上,基于对“人性”的认识,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

“以人为本”最早出现在《管子霸言》篇中“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强,本乱则国危。”表明“人”在成就霸王之业中具有根本性作用。此处的“人”既指代人才,也包含国家的普通民众。《管子》多次提到要重视人才与民众,如《管子霸言》中:“夫争天下者,必先争人。明大数者得人;审小计者,失人。得天下之众者,得其半者霸。”《管子权修》中:“欲为天下者,必重用其国,欲为其国者,必重用其民。”《管子》强调“人”,是告诫君主要努力治理国家,使百姓满意,从而获得支持,王霸天下。无疑,对于当下面临全球金融危机压力,生存维艰的企业,《管子》重“人”的思想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与“王霸天下”一致,企业员工是支持企业持续发展的核心因素,是企业产生、存在、发展、壮大的根本动力。因此,对于企业管理者,贯彻“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作为处于复杂社会状态条件下的有多种欲望的“复杂”人,在管理中贯彻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信任人的原则,重视开发人的精神素质,确立人的主体地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于企业员工而言,企业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应做到:

利益回报员工。物质报酬是衡量员工自我价值的尺度,是企业回报员工的最直接的方式。因此,企业应在自身的成长过程中,不断完善分配制度增加职工收入,提高员工的生活质量和水平。

尊重员工人格。应把每个员工都作为有思想、有感情的个人来看待。尊重员工的人格、价值,营造一种宽松愉快的精神环境。充分信任员工,尊重下属的意见,公平待人,引导员工积极参与企业的决策和管理。

规划员工生涯。企业与员工是利益共同体,这就要求企业要与员工共同进步。企业中的每个员工都处在成长的过程中,企业不应只着眼于如何用人,更要注重培养人。企业应把员工的兴趣、特长和企业需要相结合,恰当地参与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使员工感到所从事的工作有吸引力和有意义,从而把个人需要和组织目标尽可能结合在一起,以潜力的充分挖掘、智慧和能力的充分发挥,推动企业的成长。

全员参与企业文化建设。孔子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则格”(《论语为政》)。德指道德教化,礼是典章制度,把教育与管理结合起来,人不仅会有羞耻心,而且能纠正自己的过失。人性中的一些弱点,或者说一些惰性因素,决定了人必须要有相应的制度来约束。然而,制度总有管理不到的地方,刚性约束的另一面是柔性的文化自律:要把文化融入到管理中,把制度管理与文化管理紧密结合起来。文化是制度的灵魂,制度是文化的载体。制度要反映文化理念,要与文化理念保持一致。文化理念所鼓励、提倡的,制度要给予奖励;文化理念不鼓励、不提倡的,制度要进行规范和惩罚。即,制度管理主要是通过奖惩措施来直接规范员工行为,是对员工进行强制性的外部规范;文化管理则是通过影响员工思想尤其是价值观念使员工自觉自愿地规范自己的行为。可以说:制度管理属于“硬管理”,是管理的初级阶段;文化管理是 “软管理”,是管理的高层次、高境界。通过文化管理,把硬性的制度加以软化,使刚性的制度富有弹性,让强制和外在约束变成自觉和自主管理,变防范、惩戒为充分信赖和不断激励。因此,全员参与企业文化建设,就是将企业员工明确置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最高地位,将企业文化中的各种理念、精神、执行政策与标准等及时的对员工进行解释,及时了解员工的意见,并积极反馈。从全员参与出发使其思想观念、精神状态适应新要求,重视员工参与管理,形成持久的向心力。

结论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之所以能为今人所用,是因为管理既有因不同时代、背景而存有差异的个性问题,也有古今一贯、中外共通的共性问题。因此,从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吸取营养、启迪智慧是理所当然,大势所趋。正如日本人力资源管理专家铃木博所言,“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许多原理,几乎都可以从中国历史上找到根据。”毋庸置疑,中国古代思想中对于“人性”的研究,蕴含着丰富的企业管理思想,这些管理思想对于现代管理者,尤其是中国的管理者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因此,深入研究中国古代诸子百家思想,对于当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和应用,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彼得德鲁克.管理实践[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第6篇

关键词:三纲五常;传统文化;管理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C9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5-0088-02

在管理领域,可以洋为中用,也可以古为今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管理在经历了最初对西方理论与实践的照抄照搬之后,早已开始了中国化的执着探索,包括向中国传统文化汲取智慧与营养的尝试。在这一过程中,“纲常”观念作为经历了两千多年社会管理实践历练的中国管理思维,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价值,应该得到管理中国化探索者的特别重视。

一、“纲常”观念与当今时代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谓之“三纲”。“纲”有根本、统领、表率等义,“三纲”即社会交往中三条基本的原则。“仁、义、礼、智、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谓之“五常”。“常”有不变、恒久、常规等义,“五常”即待人律己中五项基本的规范。“三纲五常”的基本思想先秦已有,自西汉起其内容逐渐统一、规范,并有了“三纲五常”的称谓,也简称“纲常”。历经两千多年统治者的倡导,思想家的阐发,文化教育的传播,社会生活的践行,纲常观念早已融入中国文化的血脉之中,成了某种似乎天经地义、不证自明的东西。

三纲五常产生于中国社会小农经济、专制政治、家庭本位的土壤之中,又反过来教化和约束着它的君臣子民,参与了创造和维护中国社会的超稳定结构,使命运多舛的华夏文明得以延续至今,但也妨碍了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前进步伐。正因如此,一方面,在两千年的中国专制社会中,它被奉为圭臬,金科玉律,不容置疑,另一方面,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它又被视如敝屣,甚至干脆被概括为两个字“吃人”。

作为华夏子孙,说起推动中国现代化有必要向传统文化汲取智慧的大原则、大道理,无不认可,可一旦涉及具体汲取什么、怎么汲取,则往往语焉不详。特别是对以来被冠上污名的三纲五常,国人除了痛斥之外,便是避之唯恐不及。其实,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是主流;儒家思想中,伦理思想是主导;伦理思想中,纲常观念是主干。因此可以说,纲常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与意识形态的核心、精髓和基本源流。声称要继承传统文化,却要么简单粗暴地对三纲五常持完全否定的态度,要么有意无意地无视或试图绕开三纲五常,其实都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

站在21世纪的今天,从中国人追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实践出发,看三纲五常,应该秉持分析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以分析的观点看三纲五常,三纲五常本来就是精华与糟粕并存,专制与人性同在的。一方面,三纲五常毕竟是专制时代的产物和为专制统治服务的工具,而且是专制意识形态中最核心的部分,在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平民文化的今天,很多内容确已沦为糟粕,甚至是现代化的绊脚石。如三纲思想中“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愚忠愚孝”“男尊女卑”那一套等级观念、性别歧视、人身依附等,即便在当时也不是什么先进的东西,在现代社会中更是无论如何也行不通的,让现代人无论如何也无法接受的。另一方面,对纲常观念也不能情绪化地一骂了之,简单化地一弃了之。如果三纲五常仅仅是一堆只能荼毒心灵的垃圾,那让我们如何理解那些开创盛世、名垂青史的明君贤臣的孕育产生?被中华民族万世景仰的文天祥、岳武穆那样的忠臣良将难道不是三纲五常教化的结果?事实上,我们在一个世纪前的“”中曾经以非白即黑的逻辑对待过包括三纲五常在内的传统文化,“打倒”“砸烂”,痛快一时!但历史的辩证法就是这样无情,当年被我们慷慨激昂、轰轰烈烈地“打倒”“砸烂”的东西,至今依然顽强地驻守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这是因为,一种思想文化能够传承几千年,绝不可能仅仅归之于某个圣人的非凡智慧或某个统治集团的一厢情愿,而必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以及文化等原因。三纲五常思想虽曾长期被中国专制时代的统治者作为统治工具所利用和倡导,但它却是植根于中国社会深层的文化积淀与文化结构之中,反映着中国人现实的社会生活与社会关系,折射着中国人的人格特质和精神世界,是中国社会管理智慧的结晶,因此具有某种超越时代,甚至超越文化的价值。以今人的智慧,一定可以在曾经被我们弃之如敝屣的纲常观念中重新发现实为当代稀缺资源的宝藏。

以发展的观点看三纲五常,无论是三纲五常本身,还是后人对三纲五常的解读和践行,也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就五常观念本身而言,在孔孟之前,“仁”“义”“礼”“智”“信”等就是中国人古已有之的基本道德观念,所以孔孟并不是无中生有地创造了这些观念,而是在前人的基础上突出了这些观念在中国人精神世界与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并围绕这些观念建立起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其后的董仲舒、朱熹等人,则是在这些思想的系统化、世俗化、当代解读、地位拔高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使这些思想逐步成为完善、系统的道德原则与规范体系。古人尚且不墨守成规,有所谓“我注六经”“六经注我”的观念和勇气,今人为什么不可以通过不断改造和扬弃,使传统观念承载时代的精神,跟上今人的步伐?以对三纲观念的解读而言,从彻底否定的立场出发,我们往往有意无意地片面强调了其中君对臣、父对子、夫对妻关系中专制、尊卑、主从的一面,并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得出了彻底否定的结论,却往往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其中君对臣、父对子、夫对妻关系中示范、责任、担当的一面,将本来平衡、对称的双向关系解读为失衡、依附的单向关系,问题是出在先贤的过时与迂腐,还是出在后人的偏颇与误读?由此得出的纯粹否定性结论难道不应该在当代背景下再思考吗?

二、“纲常”观念在当代中国管理现代化中的价值

中国的现代化当然包括,也离不开管理的现代化,尤其是管理思维的现代化。现代管理源自西方,中国管理现代化进程中的拿来主义本是必然。但拿碇饕宀皇枪芾硐执化的唯一途径,也不可能解决中国管理现代化的一切问题。搞中国的管理现代化,除拿来主义外,还必须向中国人的传统智慧学习。在这方面,纲常观念本身就是产生于社会管理实践,应用于社会管理实践,长期经受社会管理实践的检验,并在社会管理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管理思维与管理工具,自有其不可无视、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

其一,纲常观念具有天然的本土品格,特别是它所蕴含的人文内涵,与中国人的生活哲学和民族情感具有先天的兼容性,一种新的管理观念若以其为内核,会更容易为中国人所接纳。我们所谓现代管理,从理念到方法,大多是舶来品,移植到我国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水土不服、食洋不化的问题。在设备、技术、质量、财务、成本等管理领域,因其对象是物,这种冲突相对缓和,而在管理哲学、商业伦理、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等管理领域,因其对象是人及人的观念,这种冲突则相当突出。或许不少人对绩效管理中“末位淘汰制”引入我国之初曾在某著名房地产公司诱发的公司多名高管率领自己团队“集体叛逃”的事件,以及由此而在社会上激起的强烈反响记忆犹新。时至今日,随着这一制度日益普及,人们在理性上对其已慢慢理解、接受或说麻木、见多不怪了,但情感、观念上对其的抵触依然强烈,因而其社会评价依然以负面为主。其实,“末位淘汰制”的主要倡导者杰克・韦尔奇对此有过精辟分析,“我们的活力曲线(指“末位淘汰制”―笔者注)之所以能够发生作用,是因为我们花了10年时间在GE公司建立起一种绩效文化。在这种文化里,人们可以在任何层次上进行坦率沟通和回馈。坦率和公开是这种文化的基石,我不会在一个并不具备这种文化基础的企业组织里强行使用这种活力曲线。”可见,引进一种外来的管理理论与方法,不仅要看到它的先进性,还要考察它的适应性,要顾及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尽量避免水土不服,南橘北枳。

其二,纲常观念自觉地体现了秩序和责任、权利和义务、他律和自律的平衡,这对纠正和警示管理现代化中的偏颇具有很强的启发性。传统的西方管理观念比较强调秩序,并主要通过制度化的他律机制来建立和维持秩序。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强调尊重人,尊重人的权利的人本观念逐渐成为管理现代化的主流和标志。这当然是一种观念上的进步,但也存在着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的风险。管理实践中,令管理者颇为头痛的员工随意离岗,特别是关键岗位员工过于随意的不合理流动,就是这种风险的表现之一。这些员工往往片面强调自己个人的权利,而忽视对组织的义务,千方百计钻制度的空子,而缺乏基本的自律精神。其实这既是被管理者的问题,也是管理者的问题,既是管理实践的问题,也是管理观念的问题。

其三,纲常观念贯通了社会与家庭、工作与生活,使人们在职场内外能够一以贯之,赋予“职业生涯”观念以新的内涵。在西方的传统观念中,职场内外是两个不同的世界,有不同的游戏规则。职场之内,人是逐利的经济动物,一切物竞天择,弱肉强食,胜者为王,都是天经地义的,无关道德。职场之外,人回归家庭,可以娇妻爱子,温情脉脉,奉献爱心,讲道德,谈宗教。“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就是这种人格分裂的形象化描述。而在儒家“修齐治平”观念的背景下,“三纲”中“君臣”之间的工作关系与“父子”“夫妻”之间的家庭关系奉行的是同一原则,“五常”中“仁义礼智信”规范的是人的一切行为,而不分职场人,还是家庭人。近年来,管理领域中出现了“职业生涯”的观念,就是试图将事业与人生、职业与生活、做事与做人自觉地统一起来,将人的成长纳入管理的视野。但这一观念目前还局限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某一局部,内容狭隘,也缺乏管理哲学的底蕴和支撑。在这点上,纲常观念的思维方式不仅有启发性,而且可以有具体的借鉴价值。

其四,纲常观念是自成体系的完整系统,可以全面地覆盖现代管理的主要领域和基本职能。纲常观念能够纵贯两千年而不亡,除了它的内容经得起时代变迁的考验,并在这种变迁中不断地自我调整和完善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是一个覆盖全面的自给自足的系统。正是这种系统性,使它只用“三纲五常”四个字就可以严密规范中国人社会生活与人际交往的各个方面,使人在任何场合,面对任何际遇时,都能从中得到较为明确、具体的答疑解惑,从而使自己有所秉承,有所凭借,有所依归,而不至于惶惶然目迷五色,六神无主。以“五常”而言,对于现代管理,“仁”是基本原则,“义”是价值观念,“礼”是制度规范,“智”是素质要求,“信”是道德自律,可以说全面覆盖了现代管理的基本领域、基本职能。这对现代管理来说,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制度建设,无论是管人,还是律己,都具有重要启发意义和指导意义。

其五,纲常观念对现代社会中的某些流行病、时代病,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因而能更好地满足现代管理的需要。也许是洞悉了人类见利忘义的贪婪本性,也许是预见了人类迟早会进入一个轻诺寡信的时代,今天来反思中国先贤们的道德忠告时,我们会清晰地感受到那穿越历史时空的远见、洞察力和针对性。纲常观念对今日的某些时代病几乎是刀刀见血,无一落空,给人以强烈的“对症”感!仅举一例,每当高校学生毕业择业之时都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学生选定应聘单位后,要与用人单位、校方签订一个具有承诺意义的三方协议,各方工作到此算告一段落。但绝大多数毕业生在签订协议后都会继续“骑着马找马”,一旦有对自己更有利的机会,就会毫不犹豫地单方面毁弃前约而无所歉疚。造成这种局面当然有三方协议制度本身不合理的因素在里面,但就大学生们而言,初入职场就从失信开始,无论如何也不是一好的起点。若再联想到在校学习期间作弊成风还理直气壮之类乱象,不能不让人反思,这是否与我们的学校教育中压根没有“信”的教育有关?

三、结论

就纲常观念与当今时代的关系而言,纲常观念不是只能代表旧时代的弃儿,不是与新时代格格不入的敌人,而是不断随时代变化,不断自我更新的生命有机体,古来如此,今天依然如此。只要今人不抱残守缺,僵化保守,秉发展的观念,持分析的态度,纲常观念就一定可以焕发新的生命力,古为今用,与时代同行。

就纲常观念与现代管理的关系而言,纲常观念不应仅仅被局限于伦理道德的狭窄领域,再简单地打上封建主义精神枷锁的标签。两千多年来,它既是中国社会管理实践与社会管理智慧的高度概括与结晶,同时又指导着中国社会管理实践,并为中国社会管理实践所不断验证和日益完善。时至今日,纲常观念从内容到形式,从思想到方法,都仍有其为今人所不及的独到之处,完全可以使管理现代化有所启发,有所借鉴。

这就是纲常观念在中国管理现代化中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第7篇

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和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一个开放的、竞争激烈的市场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在煤炭企业面前。煤炭企业要想求生存、谋发展,只有借鉴、吸收国内外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从传统的管理理念、体制、方法、机制中取精华、弃糟粕,大力推进管理创新、提高管理水平,实现煤炭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开展经济技术创新活动不断取得新成绩的活力源泉。党的十七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重点是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新的形势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全球性经济危机的时期,煤矿企业只有开展有新创意、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才能有新突破。煤炭企业这种依靠单一自然资源而生存的企业发展更要有可持续性。所以管理体制的创新与经济技术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2管理制度创新与煤炭企业

煤炭企业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必须从历史的反思中提高对现代管理思维方式的认识,并将其运用到企业管理制度的改造中去。市场经济要求管理者必须运用现代管理思维来确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思路。

2.1改变煤炭企业现行管理制度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运用现代管理思维模式,以提高服务为目标,以人的治理和技能为重要资源,把单一的发展速度变为追求成本、质量、服务、速度和职工满意度相统一,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管理制度。

(1)重组企业结构、调整组织框架。根据市场的需求,用战略眼光去发展,重新调整企业机构。要适度放权,保证企业运行的集中控制与协调,保证实现企业的统一目标和任务。

(2)面向市场决策,提高决策质量。企业的发展与壮大取决于决策的正确与否,改造企业管理制度,要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也就是体制上确定产权的明确,建立科学和民主的决策体制,提高管理质量。

(3)突出财务管理,注重效益核算。要打破一种纯粹的核算工具传统观念,使财务管理成为企业管理的中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准确分析企业在市场中的生存状况,通过财务活动来考核企业的财务状况,从而确定企业效益,并提出企业管理的改进方案。

(4)引进竞争机制,完善分配制度。建立员工的竞争体制,营造竞争环境,树立职工的自主自强、顽强拼搏、竞争进取的精神和思想观念。体现多劳多得与竞争机制的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5)重视人的因素,严格人员控制。要把企业文化、企业精神、思想政治工作、表彰先进等一系列工作抓好,把各层次人员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要使全体职工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和权限,从而能主动地、积极地、创造性地完成自己的工作。

(6)注重人力资源,开发综合治理。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充分挖掘每个员工的潜能与综合能力,提高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7)转变管理思想,调整人际关系。要改造传统的以职务和权利管人的体制,指导员工逐步树立“以市场为中心”和“让顾客满意”的原则。

(8)加强经营管理,优化经营策略。要注意经营策略的研究和销售队伍的培养,了解、研究和预测市场,以市场信息为导向占领市场,保证把一定的骨干力量放在经营环节,放在企业与市场的衔接上,通过优化经营策略占领市场。

(9)倡导企业文化,塑造企业形象。要创造具有活力的企业文化并为企业管理制度提供服务。企业文化要在企业各个方面起到良好的建设作用,使企业出现崭新的精神面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10)加强基础工作,严格管理措施。扎实的基础是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基础。现代管理制度要求基础工作为现代管理提供资料依据,可以说推动企业管理制度的现代化,要靠扎实的基础工作,有了较好的制度,还必须制定有力的措施并严格进行管理。

3经济技术创新与煤炭企业

(1)开展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是搞好煤炭企业发展的需要。开展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有利于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突出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开展经济技术创新活动,通过发动广大职工群众,围绕煤矿企业改革发展的难度和实现经济建设目标这个重点,面向市场,转变观念,大胆改革和创新,大力开展技术革新,加强管理、增加品种、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创收效益,才能把蕴藏在广大职工群众中的积极性、智慧和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争创一流,多做贡献,促进煤矿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各项任务目标的实现。

(2)开展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对国有煤矿企业来说,要实现科技兴煤,走全方位多层次发展的路子,就必须开展以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提高机械化程度等为内容的经济技术活动,改变企业形象,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各种生产要素都处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彼此能够获得“1+1>2”的系统效应的全新关系。

第8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管理理念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 A

一、现代管理理念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中的运用意义

1、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要求

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经营意识和市场观念发生了在根本上的转变,逐步形成了较为明显的市场竞争意识,充分认识到了市场对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运用现代管理理念,对施工企业的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做出改变和创新,明确建筑项目于企业之间的责任及关系,保障项目施工工程的正常实施,是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企业制度建设的必然要求。

2、有利用建筑行业的完善发展

伴随着市场体制的完善,各建筑企业应利用现代管理理念,充分迎合建筑行业大发展的需要,建立起能够满足当前市场需求的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模式,不断完善管理制度,达到施工管理水平上的提升。

3、顺应时展的潮流

纵观历史,进步的过程总是伴随着创新的。如何创建起一个适应生产力发展及市场需要的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模式,是当前建筑企业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国家西部大开发以及“十五”期间四大重点工程的开工,给建筑施工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但是市场的扩大同时也意味着重新分配问题,建筑企业如果不能在管理理念上实行改变和创新,将很容易被市场所淘汰。所以,各建筑企业应运用现代管理,遵循时展的潮流,加强在建筑施工项目中的管理模式创新工作。

二、在于建筑工程过程中施工管理的主要问题

1、科学管理的意识不足

进行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工作需要遵循后工业化时代的发展规律,要结合现代建筑行业和社会的实际,这样才能落实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要点,使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工作能够具有针对性,在突出建筑工程施工管理重点的同时,保障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功能和价值。当前,很多建筑企业对工程施工存在过分强调成本,忽视管理工作的实际问题,特别在对工程施工的科学管理上没有必要的重视,没有现代化的科学管理观念和意识,出现管理工作的职责混乱、管理模糊,这会增加建筑工程出现问题的几率,降低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水平,而且还会影响到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与资金成本,给建筑工程施工从根本上和系统上带来各类问题和隐患。

2、信息沟通的效率低下

信息的有效交换是后现代化社会与生产的先决条件,当前建筑工程施工的实际管理过程中存在信息沟通方式落后,信息时效性不高,这会给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工作带来沟通上的障碍和效率方面的问题。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方面,信息传递依靠传统的文件或传真,失去了管理工作对建筑工程施工的时效性价值;另一方面,施工中实际问题的处理依靠低效率的现场沟通,没有理由高效率的互联网和计算机,导致各类因素影响沟通的质量与速度,进而出现建筑工程施工管理难于及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处理,影响到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价值和功能发挥。

3、监督机制的体系漏洞

建筑工程施工管理需要缜密而全面的监督工作来进行保障,特别在市场激烈竞争的产业背景下,就跟需要良性、全面的监督机制来确保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落实。而当前一些建筑队伍为了自身利益忽视监督机制的建设,出现监督体系的漏洞,使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没有全面而规范的监督和引导,出现管理工作难于规范化运行,在质量、工期、安全上的严重隐患,给施工管理造成阻碍和制约,为建筑工程施工实际的开展造成影响。

4、安全问题得不到重视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安全可以被称为“老生常谈”,但是依然在建筑工程施工里,在行业激烈竞争的背景下,一些建筑工程施工队伍出现对安全管理的模式,出现违规施工和违章操作的问题,由于没有必要的安全机制作为保障,建筑工程施工队伍整体的安全意识难于提升,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没有安全方面的责任落实,失去了对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的保障,这样会给建筑工程施工的安全风险增加带来极大的隐患。

三、加强建筑施工项目管理的主要对策

1、完善相应的施工管理制度

首先从施工单位出发,施工单位要结合各方面的综合情况,科学合理的制定出施工方案。然后在具体的按照施工方案实施的过程中,要对施工的进程进行合理科学的安排,尽量采用先进的施工工艺,激励施工工作人员的热情。然后再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激发员工之间的竞争意识,有利于施工工作的顺利进行。施工单位应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施工过程中一旦出现的各种技术问题,能够及时得到技术人员的正确指导,做出科学合理的解决。同时加强对施工人员日常工作的检查,发现问题尽快解决,视情节严重情况对当事人进行惩罚。

2、加强施工过程的管理工作

从以往的施工管理经验来看,在施工过程的管理中首先应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首先是在施工之前应完成的工作,对整个工程的总量进行科学计算,并对施工工序进行认真分析,确保施工中的每道工序在本施工单位中都有技术人员。在此基础之上编制出工程进度计划,在以后的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计划实施。其次,确定出计划中的工期,工期的确定应该建立在业主的需求之上,然后结合自身的综合实力以及当地的实际情况,考虑到如何进行最佳的资源调配,最终确定出计划工期。最后,对整个实施过程进行实时地监督,只有通过对施工过程的全程监督才能保障前期计算工作的落实,保障施工过程按照计划有序进行。

3、加强对于项目成本的管理

判断一个施工单位的工程建设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利润率的大小。在目前我国建筑行业中,竞标成功后的施工单位的收入来源基本上是固定的,很难在收入方面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所以,要想提高施工单位的利润率就只能依靠对施工过程中成本的严格把控。但是我国很多施工单位中往往忽视这个问题,对于成本的管理未形成有效的体制,导致施工过程中各种资源的浪费,无形中增加了施工单位的成本投入。因此在施工前严格控制工程造价是现阶段项目施工管理中尤为重要的环节。

4、保障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

在建筑行业中大部分的施工作业是室外高空进行,本身工作的危险性非常高,再加上近几年建筑施工中的技术含量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逐渐增加,施工过程的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在这种发展趋势中对施工者的技术要求也随之提高。为了保障施工人员的安全,施工单位应该对员工定期开展安全生产教育的培训。让员工从自身了解到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危险性,从而在施工过程中能够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对于未接受过相关安全知识培训的员工不能批准其上岗工作。施工管理人员还应该及时观察施工现场的安全性,对于施工现场的安全保护措施的有效性予以一一落实。建立起完善的安全监督管理网络,对于检查中出现的不符合安全规范要求的地方,对相应的负责人员给予处罚,规定出相应的期限让其进行补救。并且可以进行通报批评,以警告其他施工工人。一旦施工过程中出现相应的安全事故,不但影响整个施工的顺利进行,还会进一步影响施工单位的整体形象,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的地位。由此可见,加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对于整个施工单位而言是非常必要的。

结束语

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层次和水平决定着建筑工程的细节和质量,对建筑工程的项目开展和实际建设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对建筑工程投入运行和实际安全有着重要的影响,要重视建筑工程的科学管理,特别是施工管理这一环节。当前应该建立以制度、质量和安全的管理体系和结构,从影响施工的内部因素和外部条件的控制入手,灵活运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措施和方法,使管理体系和管理工作做到层次性和科学化,完成对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和管理双重目标的保障作用。

参考文献

[1]周小龙.浅谈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几点创新[J].建筑工程,2012(7):46-46.

第9篇

【关键词】中庸思想 管理哲学 意义

一、中庸之道

《论语·雍也》中最先提出“中庸”这一概念:“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中庸是孔子的最高道德标准。《论语·尧曰》提出“允执其中”的中庸实践要求。朱熹解释《中庸》题曰:“名曰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所以,“中”可以理解为“中和”“庸”即常、用。可见,“中”是求证中庸内涵的关键,而“中”的规定性又离不开“和”的本质界定。从中庸的本质内涵出发,学者们对其管理学意蕴进行了不懈的探讨,并达成一定的共识。中庸之道的管理学意蕴集中表现在两个基本理念之中:一是中庸辩证论,二是中庸适度论。

(一)中庸辩证论

中庸辩证论,即中庸思想包含一定的辩证因素。孔子的中庸思想,其逻辑起点,是传统的“尚中”观念。 “中”也是成就“君子”品格的指导思想和行为原则。“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质彬彬”也就是前文所谓的“中行”,关于此点,《颜渊》篇的一段话正好可作注脚:“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棘子成,卫国大夫。“鞟”即皮革。子贡的意思是说,礼仪形式和朴实的基础这两个方面,对君子来说同等重要,假如把两张兽皮的毛全部拔去,就分不出哪张是虎豹的皮,哪张是犬羊的皮了。因此,对一个人而言,美好的素质和合理的行为都是不可偏废的。

以“中”为标准,孔子常常告诫人们思想行为要合乎中道,如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朱熹解释说:“好勇而不安分,则必作乱。恶不仁之人而使之无所容,则必致乱。二者之心,善恶虽殊,然其生乱则一也。”“好勇而不安分”就是所谓的“勇而无礼”;“恶不仁之人而使之无所容”,则有类于所谓的“直而无礼”。二者的行为方式虽或不同,但思想根源却是一个:即“一意孤行”,而不能中道行之。有见于此,孔子十分推崇“中庸”之德:“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从孔子的赞扬(“其至矣乎”)和惋惜(“民鲜久矣”)中不难看出,在孔子的心目中,中庸之德是何其完美。孔子把符合中庸的道德规范称之为美德,反对走极端,主张从两个极端中寻求中正而不偏,而这个中正并不是两端的正中间、折中点,而是要达到适合事物的合理状态,中庸体现了事物“质”、“量”、“度”之间的辩证关系,具有中庸美德的人就要善于把握事物的“度”。

(二)中庸适度论

中庸适度论是中庸辩证论的集中、具体的阐释。它认为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度,《论语·先进》中记载“过犹不及”。这是他们“中道”观共同的核心思想。从《论语》及相关典籍中不难看出,“中”是孔子品评人物、选才交友的标准之一,也是其自我修养的行为准则。如:“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师,颛孙师,即子张。商,卜商,即子夏。二人均为孔子弟子。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谁更强一些,孔子评价说:“子张有些过分,子夏有些赶不上。”子贡以为,子张“有些过分”,自然要比“有些赶不上”的子夏强些,孰料孔子的回答则是:“过分和赶不上同样不好”。、在这里,孔子衡量弟子孰优孰劣的标准是“中”,即“无过无不及”。、在评价别人的道德情操时,不“毁”不“誉”,主张“直道而行”。不难理解中庸思想认为离开实际则偏,则失中,均不符合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亦即“过”或“不及”。现代企业管理者把中庸这两个基本理念运用到企业管理中去,经过反复实践,提炼出“执两用中”、“君子时中”、“和而不同”等管理伦理法则。这不仅是唯物主义的思想,是辩证的方法论,而且是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总结,它在现代企业管理领域中仍具有巨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中庸之管理哲学

从现代管理的观点看,中庸思想是一种与科学管理哲学交相映辉的人文管理哲学。中庸思想以尚中为逻辑起点,以时中为内在本质,以中正为规范原则,以中和为理想目标。“中庸之道”是古代管理文化的重要思想,必须进行现代性转化,才可以在管理活动中普遍适用。中庸首先作为一种伦理化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存在,中庸的方法论有着巨大的作用:抽掉中庸的特定具体伦理内容,中庸即有了作为一般方法论的意义——“中庸理念”。“中庸理念”内涵着对矛盾和发展的深刻理解,其有关发展原则、策略、主体及地位的思想及其思维框架的特点对我国现代化管理方式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中庸在管理中所体现的哲学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诚实依道管理;整体合一管理;适度适中管理;时中权变管理。具体诠释如下:

(一)诚实依道管理

实践“中庸之道”,首先要做到“诚”。《中庸》中子思指出:“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王淄尘解释为:“天道运行,尽夜四时,无一间断,最为诚实。”诚是实践“中庸之道”,实践“中庸之德"的根本条件。而“诚”的本意即“无伪”性。无伪即真,真即事物的本来面貌。换言之,诚要求我们遵循事物存在与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天地,要遵循天地之间的客观规律;在人世,要遵循“君君臣臣”的人道原则。天依天“道”,人依人“道”,此乃诚的实质。因此,在管理过程中,要实现“中庸之道’’的最高境界——“中和"境界,就要遵循依据管理之道,实施“诚”的管理。管理学之所以能在西方被尊奉为一门科学,也正因为管理有“道”。管理科学存在的宗旨就在于去认识和利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客观规律。所以说,“中庸之道”的理念和行为与科学研究的宗旨是不谋而合的。因此,“中庸之道”体现在管理中,就要求人们在管理活动中要遵循管理过程中的各种规律:管理客体客观的规律、主体的行为规律等等。因此,依“道”管理,应该成为我们在管理实践中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行为理念。在现实的管理实践中,依道管理就是要求我们遵循依据“中庸之道”的管理理念,实事求是地去认识和利用事物的规律,既不能太过也不能不及,从而最后达到管理的最高境界——和谐,使管理组织稳定、和谐、持久地发展。

(二)整体合一管理

中庸具有“执两用中”的整体原则;儒家讲求“天人合一"观念,所以中庸管理具有“整体合一"的特点。中庸倡导的是天人合一的“和谐”,强调的是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的息息相通、和谐统一,也就是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追求“整体合一’’的和谐,是中国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

因此,在管理过程中,在追求和谐管理的同时,我们必须将和谐置身于一个整体的系统内,从整体的角度来评价和谐,追求和谐。因此,要实现“中庸之道”的和谐管理,还必须实施一种整体的合一的系统的管理模式。在管理行为中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将个人的社会接纳性及与人为善的能力相融合,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时在管理中个体要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做到与己和谐,坚持“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此外还要做到与环境和谐,与周围的环境相适应。

(三)适度适中管理

“中庸之道”要求一个人为人处世、对人对物,既不要太过,也不要不及,一切都要做得恰到好处。因此,要达到和谐状态,首先我们应树立适度适中的观念,使事物的质处于合理的度的范围之内,并尽可能朝向最佳的度的方向努力。在管理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中庸的思想,实行适度管理。中庸是对管理者最高的要求,管理者把握成功的最要紧的是掌握一个“度”。只有动中求静,静中思动,才是中庸之道。”要做好“中庸之道”首先要树立“度’’的观念。管理者注意管理的数量方面,要有基本的数量分析。其次是选取最佳度。管理者要想实现最优化的管理,就必须在多与少、大与小、长与短、快与慢、动与静、松与紧、宽与严、张与弛、刚与柔、进与退等等之中作出最佳度的选择。因此,恰到好处、无过无不及的适度适中管理原则,也应该成为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准则。

(四)时中权变管理

孔子说:“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这里的“可与立,未可与权”中的“权”字,其基本含义就是通权达变,也就是说凡事要审时度势,道出了“中"的灵活性。所以说它的不变是相对而言的。如果说每一种形势对应的合理行为都有一个度,而度应该是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如果形势变了,度也会随之发主变化。在不同的时间,“中”也不同。因此,同样一种制度、同样一种行为,在某种形势下是在度的范围内,而另外一种形势下可能就处在合理的度之外,也就是说,可能成为了“过”或成为“不及”。在现实管理中,无论是管理制度的制定还是管理技术的使用,乃至一切的管理行为,都要在把握形势的情况下,进行变化。这种管理模式就是所谓的权变管理。目前,权变管理的理念已经随着西方70年代权变理论的提出而广泛地为人认知。而实质上,这一思想早己包含在“中庸之道”的内涵中。

由此可见,掌握中庸这种技术管理,就要做到:诚实依道、整体合一、适中适度、时中权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得掌握中庸、实践中庸。

三、意义

中庸管理哲学是一种新的视野。它既是古代中庸思想和现代管理思想这两种视野的融合,又是对这两种视野的超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在现存社会矛盾同益高涨的今天,中庸作为一种兼顾哲理性、行为和目标性三重性质的管理模式,更是具有其深远的意义。

(一)中庸管理哲学是对古代中庸思想的融合与超越

我们说过,中庸思想本身包含有“管理”的因素。但是古代儒家心目中的管理乃“治国”,即对国家的管理。我们运用现代管理理论重新解释阐中庸最一般最普遍的管理学意蕴,同时也就赋予了儒家管理思想的现代意义,使之不仅适用于国家的管理而且也适用于现代的各种管理形式,诸如企业管理形式、经济管理形式、行政管理形式、社会管理形式等等。儒家管理哲学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的人文性,它以对人的管理为中心,发展出一套自成体系的管理思想,这就赋予了管理以人文的意义,丰富了现代管理的理论思维。

(二)中庸管理哲学是对现代管理理论的融合与超越

中庸思想博大精深,包含多重含义,其中对人对事的中庸和对己修养上的中庸是它最主要的两个方面。对人对事的中庸要讲“忠恕”,对事要尽心尽力尽责,对人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要抛弃自私自利的陋习,爱广大民众,所谓“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做这一切时都要有一个“度”,不能“过”,也不能“不及",否则就会走向极端。只有在社会上保持了对人对事中庸态度,才能从本质上协调群众,建立理想的社会伦理关系。中庸的另一个含义是“修己”。做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君子义以为上”,“喻于义”,而非“喻于利。总之,中庸主张人应修养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一个“成人”,一个“君子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孔子的中庸思想能够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睦。孔子说:“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这启发我们在经济政策上要注意做好宏观调控,从整体上着手,建立适应我国社会结构性变化特点的利益协调机制。经济的飞速发展必导致激烈的社会竞争,如果不能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必然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给社会的发展造成极大的危害。“中庸之道"反对过激行为,讲求理智,对社会的不良现象要凭借制度合理解决。对于为人处世,“中庸之道”反对“过”与“不及”,主张不要盲从,也不要唯唯诺诺。强调为人处世要有自己的原则,这样在处理各种矛盾时,“叩其两端”,“执两用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更加和睦。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对现代管理制度的超越。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9.

[3]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

第10篇

刘涛

南通四建集团有限公司苏州分公司 江苏苏州 226000

摘要:自从1980 年以后,经济全球化正逐日剧增,在科学技术迅速进步的时代,企业自身的生产力更是决定着企业是否可以赖以生存。随之在同一年

出现了项目管理,展现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从原来项目管理只是应用于土木和建筑工程、航空航天和国防工程等,拓展到整个服务业和制造业,以及政

府部门。由此得出,现代项目管理已成为国家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支,下文主要对项目管理的应用进行具体分析。

关键词:项目管理;研究;现状

现阶段,我国经济正在迅速发展,其中的现代项目管理的实施更是得

到了明显的成果,并受到我国政府和建筑企业的高度重视。我国城市建筑

更是在不断的发展,尤其是在水利水电、房屋建设和铁路,以及公路和隧

道等工程有显著的体现,而相关政府和客户对于项目管理有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我国应不断的完善项目管理中的不足,使项目管理工作得到广泛的

应用,寻找有利于项目的管理模式和有效组织,从而提高企业的投资效益。

一、对现代项目的管理进行具体分析

1、应用项目管理的作用

现代项目的管理理论主要是要求各系统和管理人员之间相结合,将技

能、知识和技术、工具具体应用在项目活动中,并按照规定时间,完成目

标和预算范围的工作,从而达到相关项目人员的期望和要求。如今,现代

项目的管理已被广泛的应用在各领域内,不仅是在IT 行业,还在制造行业

方面得到很好应用,更多的企业开始选择这一管理方式,用以实现对现代

项目的管理。由于项目管理已经成为一个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用来完

善专项问题,更是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主要支柱。由此看出,在工程管理

上应用现代项目的管理已成为必须实施手段。

2、项目管理发展现状

现代项目的管理具有自身的特点,例如其组织较为混乱、流动性强、

层层分包和组织层次较为复杂,并且因工人使用数量减少,还具备工资涨

幅较大的特点。因此,现代项目的管理已成为企业发展的最终方向:第一,

利用当地工人、规范作业时间,才能改善工人老龄化现象,切实给予工人

生活的自由和尊严,不能只是一味的增加工人工资。现如今,普通的模板

工月工资达到6000 元,却还是很少有人选择这一行业,只因“民工”的工

作时间和这一称呼让人们望而止步。第二,工具自动化管理,我国应该重

点关注于工厂加工工作,向着机械化、自动化的时展。所以,只有把

建筑回归到工厂化、正常化以及管理的现代化,才能有效地完善项目管理

工作的不足之处。由此得出,虽然应用和推广现代项目的管理还有较长的

道路,但是现代项目的管理却具有巨大潜力,可以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

展。

二、项目管理的具体应用

理论知识主要通过实践的经验得出,现代项目的管理同样也是由实践

经验总结得出。因此,项目管理是个约束性较强的管理模式。如今,随着

工程项目逐渐呈现出集成化、规范化的管理特点,使我国出现了组织漏洞、

技术落后等现象,只有不断完善并改进,才能使项目管理适应发展的趋势。

1、规划

我国应依据项目管理的理论知识,制定一个科学的管理规划,并合理

利用这一管理规划,使工程项目得到高效的管理,确保工程在各环节、各

阶段的实施过程中都严格的遵守该规划,从而使工程项目之间的关系得到

有效地保障,促进各项目可以顺利进行施工。

2、团队

在工程项目中优秀的管理人员是整个管理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与

项目管理的实施工作有着直接联系。因为现代项目的管理还存在很大风险,

其中涉及到涉及、资金和设备、施工等多种因素的干扰,并且有着较为复

杂关系,企业应该录取德才兼备和专业性强的人才,专业性人才不但能充

分了解国家相关政策和法律,还能将管理理论合理应用在实践中。管理人

员应具有关于项目管理技术水平和专业知识,除此之外,还要有较强组织

能力,有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工作热情的责任,充分发挥出管理人员自身的

能动性。

3、监督

为了确保工程项目达到预期的目标,应对管理工作进行阶段性的管理,

这一过程称之为动态管理。一旦发现实施情况和项目不相符,应该及时对

其采取解决措施,并作出相应的调整,从而确保项目的竞争性和可行性得

到更好提高,促进项目能够顺利进行。因此,在对项目进行管理时,应保

证交底工作,使项目文件更具透明度,利于管理人员更好掌握的工程项目

实施情况,减少返工现象的出现,同时还拥有降低工程成本、缩短施工时

间、确保工期的正常完成等优势。由此得出,加强监督管理已成为实现项

目目标主要方法。

4、控制

在现代项目的管理工作中目标控制是整体核心内容。在工程项目进行

中,应重点注重项目管理风险的控制情况,只有合理制定关于项目风险计

划,才能避免出现任何风险因素。提高施工人员风险意识,是管理人员主

要工作内容,对于可能出现的风险应提前做好预防,迅速找出在项目实施

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减少风险所带来的严重影响。

5、途径

首先,应更新传统的管理观念,树立正确的管理思想,评估目标实现

的程度,用现代化的思维完善项目管理上的不足之处。其次,应该加强现

代项目的管理培训,把项目管理的思想、知识有效地传播下去,使工作人

员对项目管理体系充分地认识和理解。最后,创建出高效项目管理组织。

管理效率直接可以降低成本的浪费,同时还是确保工期的主要关键,因此

我国应不断加强现代项目的管理工作。

三、结束语

目前,我国的工程项目不能只追求自身经济效益,而是应该把公共利

益和社会效益等相结合,并选择合理管理模式,才能有效地适应我国的发

展需求。现代项目管理不但具有严密的特征,还是一项科学的管理方法,

将这一管理方式合理应用在工程项目,可以使其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现

代项目的管理主要是把管理理论系统表达出来,同时正确应用在工程的管

理上,使我国现代管理得到有效的完善。因此,我国应对现代项目的管理

进行具体分析,促进建筑工程得到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石磊.企业信息化建设对现代项目管理的应用研究[D].天津工业

大学,2013.

[2]张琼.现代项目管理在校园信息化项目中的应用研究[J].赣南师范学

院学报,2012,33(6):87-90.

[3]曹霖.青云公司现代项目管理应用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0.

第11篇

内容摘要:在和平共处、和谐共进、联合合作、共谋发展成为世界进步的主要旋律时,人本管理越来越成为管理的共识而被普遍推崇。所有管理活动无论是公共管理还是经济管理,或者是宏观上的经济社会发展管理和对外关系管理,人都是第一位重要的,人才是关键。人本管理的实质在于挖掘和调动人内在的亲和力和积极性,人本管理通过人性化加和合方式的管理,在追求管理最大化效率的过程中,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而且和合人本思想把以人为本与和合作为基本价值准则,不仅因为要与时俱进而响应时代的主旋律,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且因为和合管理的核心理念―“和”与“合”本身就已经包含着和平共处、和谐共进、联合合作、共谋发展的道理。

关键词:人本管理 和合人本管理 以人为本

人本管理越来越得到推崇,因为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人是管理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任何管理活动都需要人去完成,都依赖于人的才能的发挥,都是人的有组织的活动,管理关系首先是人的关系,首要的管理是对人的管理。因而,人性化的要求是客观必然的,而和合方式则是体现人性化和以人为本价值观的必然选择,人性化加和合方式的管理是人本管理的基本要求,人的全面发展是人本管理的最高追求。没有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管理水平以及管理效率就无法实现与时俱进,经济社会以及企业的持续发展就不可能实现。

和合人本管理及其价值

(一)人本管理的释义

人本管理是现代管理科学理念的精华。所谓人本管理,就是以人为中心和根本,以满足人的需求和谋求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的管理。其关键之处在于强调人在管理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于指出任何管理过程的有效性或者说管理目标的实现,从根本上来说,依赖于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程度。因为人是一切生产力要素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管理活动作为一种资源配置过程,必须依靠人的力量去组合财力、物力和实现人力、财力、物力的最佳配置,才能按照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创造尽可能多的产出经济学规律去实现预期的管理目标。而要保证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还应该有继续培育的问题,只有不断地保持人才通过学习和培育,使其不断地得到只是补充和能力提高,才能有效地保证管理过程中效率的不断提高,保证少投入多产出理想原则的实现。

由此可见,人本管理的含义就不仅仅是以人为本这么简单的理解,应该更全面地理解为:所谓和合人本管理就是人性化加和合方式的管理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体地说就是在以人为本的管理活动过程中,通过人性化加和合方式的管理艺术的综合运用,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去优化配置人力、财力、物力资源,进行高效率的实践,并且实现预期的管理目标,在这个过程中还要使人的知识、品格、体力得到全面的发展。所以,适合人的本性和行为的管理理念和管理艺术,是人本管理研究的重要内容。

人本管理是与“以物为中心”的管理思想相对应的概念,人本管理的具体内容的发展分为四个层次:

一是人本管理理论以“手段人”为标志,主要是“识人”、“用人”。在管理活动中,首先,重视人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把人作为管理的核心和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来开展经营管理活动;其次,其中也包括对人的本质和心理活动的重新认识,如人性假设理论、激励理论等;再次,需要采取有效的制度设计和企业管理活动,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早期人本管理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是人本管理主要以“目的人”为标志,主要是“育人”、“服务人”,其中包括实行参与管理、民族管理,使全体员工成为管理的客体,也成为管理的主体。在这个基础上,总是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保护,加大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员工本身也成为管理活动的服务对象。一个企业还要创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铸造员工的共同行为模式;为了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企业还需要开展团队的合作和学习,进行组织修炼,建立学习型组织。这是当代管理理论如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论、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企业文化理论、团队理论和学习型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是人本管理理论,使得管理活动的服务对象从企业的“内部人”扩展到企业的“外部人”。企业的目标是争取合理的利润,企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提供尽可能多和好的产品和服务,所以企业还应该多关注企业自身的社会责任感。

四是和合人本管理,还包括在市场经济新的发展时期和新的发展阶段中基于“道德人”假说之上的创新内容。以人性化加和合方式管理,培育和提升企业内部、外部以及内外部的的和合发展力,以促进企业管理效率,实现合作共赢,充分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

(二)以人为本的思想

被当代管理学普遍奉行的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实际上最早源于我国古代的和合管理思想理念。现代西方的人本管理之人与管理活动的中心,认为人是管理过程的关键因素。我国传统的和合哲学思想,不仅首创“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而且把“和”与“合”规定为处理世事的基本准则,而“和”与“合”首要的是人的“和”与“合”,视人为高于万物,人才为关系国家兴衰荣辱的关键。和合人本管理秉承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遵循和合管理价值准备,发扬我国传统管理之人才思想,坚持人是管理第一要素的观点。

最先提出“以人为本”概念的是管子。《管子》有云:“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孔孟儒学倡导“以德为先”、“民为重社稷次之”、“天地间,人为贵”。如上分析,我国古代传统的和合思想是坚持和合原则的主要对国家的管理,但是对于今天的企业管理也有较大的启发意义。其中重贤任能,首先是看重,然后才有尊重和识贤、用能。善教是仁政的主要体现,也是和合管理人本理念的具体表现。孔子《论语》有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我国古代以人为重的人本主义观点和要求人修行为善而为国家所用的观点。

(三)“国以人为本”

仁政可以聚财聚人,可以巩固国家社稷。实施以爱人为导向的仁政,把人才视为管理国家的宝贝,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栋梁,关系事业兴衰荣辱的关键,是和合管理人本思想的基本观点。战国以后,和合管理的人本思想更加趋于丰富和完善。由孔子倡导仁政的核心思想“仁者爱人”、“言仁必及人”,到《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重视人才的作用是“国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也是和合管理人本思想的重要体现。

(四)得人者得天下

尊人,爱人,重人,以人为本,最重要的是落实到用人,使用贤良才能有好的管理效率。以人为本的“仁政”之目的,才能使老百姓安居乐业,国家繁荣昌盛。认为得人者得天下,重贤任能是和合管理人本思想的具体内容。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本管理思想被普遍认同,企业已经把人才视为制胜的关键,企业之间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是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主要内容,方式发展良好、效益显著的企业,无不是人才济济,无不是人力资源管理得好。如果重新规范和创新和合人本管理的原则,人性化加和合方式的人本管理,在合作与市场经济新的发展时期,新的发展阶段中,一定会越来越显示出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和合人本管理对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弊端

和合人本管理思想中“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要求君子一切要遵循封建礼教。儒家“仁”的思想,有众多可取之处,对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但这一要求不符合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对人才培养的观念。社会在进步,国家以及企业的发展需要丰富的创造力,“克己复礼”漠视了人的主观情绪,对人才的个性培养造成严重的束缚,制约了人的创造力。当今社会强调自由、平等、民主、人权,个人价值得到充分的认识,个人创造性价值广受重视及发展。不论领导者、管理者以及教育者都意识到个性差异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人才自主创新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公共部门、企业、各大高校高度重视人才的创新性培养,设立各种表彰机制,鼓励创新,要求创新。同志曾经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现代公共部门及企业分工细化,对人才的专业技能要求颇高,导致现代人力资源的标准,强调人才的个性发展创新精神和创造力是人才个性的集中体现,培养人才的创新精神以及创造力要求他们必需扬弃儒家思想墨守成规的观念,打破传统礼教去探究外部世界,探究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

和合人本管理思想中的“无为”思想,即君子需隐藏个人锋芒,惟命是从,不得超越或反叛,要学会忍耐、坚毅、静待自然、以退为进,而不是积极强求。然而,随着教育的不断普及,大批高学历人才涌现,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在企业人才选拔中愈演愈烈。在当今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年代,个人除了有一技之长之外,更应在机遇来临之际,充分地展示它,而不是隐藏;在挑战到来之时,不断地超越自我,而不是惟命是从。

和合人本管理思想之“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出自《汉书•董仲舒传》。从辩证法的观点来看,这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它重传统,而忽视改革。改革是解决发展问题的根本出路。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科技日新月异,企业的管理机制也应不断改革,推陈出新,以此增强企业的竞争力,适应社会的变化、进步。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不同的政策、措施,也促使企业需不断调整战略措施,以此保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机制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在现代企业管理面临的问题与挑战面前,儒家重传统轻改革思想必然阻碍企业发展,改革势在必行。

结论

在国外企业不断进入我国市场时,我国国内企业面临了更大的机遇与挑战,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合理管理调配显得更重要。因此,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初级阶段的国情以及几千年历史文化背景,构建出适合国内企业的完善人力资源的人本管理体系迫在眉梢。我国和合人本管理思想中包含丰富的管理理念,其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和价值,深入研究和探讨其与西方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构建适合我国国情、有中国特色的人力资源体系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袁博文.《管理思想通论》简评[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1)

2.任雪浩.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启示[J].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8(1)

3.王若佼,贾玉英.管理思想古今论[J].社会科学论坛,2001(2)

4.鲍升华.弘扬传统文化管理思想 探索中国特色企业经营管理之道[J].理论月刊,2002(9)

5.张昕宇.21世纪图书馆管理思想初探[J].洛阳大学学报,2000(2)

6.瞿永玲.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值观[J].齐鲁学刊,2000(1)

7.戴叶.儒家传统文化之价值浅论[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

8.杨泽宇.孔子人生观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1)

9.汤广全.试谈哲学的价值[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1(1)

作者简介:

第12篇

关键词:现代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 内部控制 研究

在以经济发展为主流的社会,企业更注重的是财务管理方面,为了使会计工作规范化,诸多企业选择使用现代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因此对会计系统内部控制的研究也就顺势成为企业关注的重点。

一、我国企业应用内部控制的现状

对正处于完善经济体制的中国来说,会计信息的精准举足轻重。然而,就在这重要的时期,社会上依旧存在诸多违反法纪、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现象,不仅动荡了经济市场秩序、影响到企业的公平竞争,更对企业信誉造成极大的损害。所以,企业完善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的工作已经迫在眉睫。内部控制相对薄弱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一)会计信息的精准度

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纰漏,一些被利益蒙蔽双眼的不法商家就千方百计利用法律漏洞,肆无忌惮的依靠会计造假,做明暗账本或是多本账,以达到牟取暴利的目的。造成大量虚假会计信息流入市场,严重破坏经济市场的秩序。因此国家必须尽快完善法律法规,严厉打击造假行为,整顿经济市场秩序;同时,企业更要加强内部控制,从根本上杜绝弄虚作假的现象,保证会计信息的精准和完整。

(二)缺乏良好的内部控制意识

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时刻展现企业管理层各个方面的能力,其中包括科学完整的管理结构、严厉有效的督查机制和协调人际关系的人事部门等。所以管理者必须对内部控制制度有一个良好的掌控,才能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使企业的效益达到最大化。然而部分企业就缺少内部控制的意识。

对企业来说,加强内部控制不仅是完善制度的必然要求,也是对外竞争的有效助力,所以加强内部控制已经刻不容缓。

二、现代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发展方向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传统的会计观念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取而代之的是现代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由于对其的内部控制不够完善已经造成诸多企业的发展濒临瓶颈。为了发挥现代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的优势,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十分重要。但不能盲目,应依据以下四个主要方面进行制定:

(一)设定内部控制的基本准则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阐述了企业在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同时设定基本准则的重要性。基准不单单是管理者评估财务的标准,也是企业不断发展的保障。同时基准也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企业管理,机遇和文化等。

1、内部控制的范畴

现代企业确定内部控制在管理中的主导地位,不仅是因为内部控制贯穿企业的各个领域,具体包括人事,行政,运营以及经济等,还对会计的财务预算有极强控制力。确保资金流动有序,维持企业正常运营。

2、内部控制对企业的作用

现如今,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的核心制度,企业大部分活动都以其为中心展开。所以完善内部控制是企业成功的基石。企业良好的内部控制会提高计信息的精准度,降低投资风险,为企业的运行消除隐患。

(二)为内部控制创造适宜的环境

企业领导者的统筹

企业管理者必须拥有先进的经营理念,为企业的运营做好统筹。树立公司发展目标的同时,制定完整的规章制度,使会计团队拥有较好的工作氛围,同时,管理者应该以身作则,为他人做优秀的表率,以德服众。以防止内部控制制度受到不良影响。

2、建立合理的工作体系

建立相关组织部门,划分个人的职权范围,分工明确,同时起到相互监督的作用,杜绝彼此包庇的不良现象。最后以管理机构统筹,设立赏罚分明的制度,提高会计的工作积极性。

3、企业选拔会计应适才录用

人事部门在选拔任用会计的时候应十分谨慎,不仅需要全面的会计专业知识更要保证正直的人品。在面试时,通过面试者的自我介绍,并综合他的言行举止及社会阅历对其做一个客观的评判,并在后续的教育培训中也保持严格的态度,本着为企业负责思想设置阶段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做出相应的奖罚政策。

4、管理方法多样化

管理方法作为一种控制手段,应该避免单一,主要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所以管理者不必太过固执,管理方法灵活运用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选择正确的会计系统

会计系统主要在风险评估和信息沟通起到重要作用。一个正确的会计系统能缩小评估范围、有利与财务和运营及时沟通,才会促进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企业的运行发展与会计的准则息息相关,从而直接影响内部控制制度的深入与发展。所以选择一个正确的会计系统使其与内部控制制度相辅相成,共同进步。

(四)督查机构引导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贯穿整个企业,尤其是针对会计信息系统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为了保证制度的正确性,就离不开督查机构的监督与引导。督查机构全面监控内部控制,定期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质量作出评估,才能避免因内部控制出现问题而造成的损失。

三、结语

随着科技发展,现代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将不断更新,这也决定了内部控制制度也要随其脚步逐渐发展。企业也清楚的认识到内部控制对现代会计信息系统的重要意义,所以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依旧是未来企业关注的焦点。参考文献:

[1]王星.会计信息化环境下的企业内部控制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