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25 10:55: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西医结合治疗优势,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图分类号] R85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4(a)-016-02
Clinical advantages of combin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in reflux esophagitis observation
CHEN Zhongqin,KANG Jianhua,LIANG Jingqiang
(Wangniudun Hospital of Dongguan, Dongguan 5232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chinese combined with conventional western medicine in reflux esophagitis. Methods: 64 cases of reflux esophagitis diagnosed in our hospital from April 2007 to October 2009.All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Control group was given conventional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the treatment group was added on that basis with the chinese medicine. Results: In treatment group,the total efficiency was 93.8%,control group was 78.1%,treatment group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There was no side effects in the two groups. Conclusion: Combin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of reflux esophagitis can affect the gastrointestinal hormone secretion,increase 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 tension,improve the esophageal mucosal defense capability,so in the treatment of reflux esophagitis has achieved good effect in clinical work.
[Key words] Reflux esophagitis;Combin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反流性食管炎属于祖国医学“吐酸”、“胸痹”、“胃痛”等病范畴,主要是由于情志不畅、外邪内袭、饮食停滞等因素,导致脾胃升降失调,加之肝失疏泄,使胃失和降所造成[1]。本文在总结多年临床经验,针对其主要病因病机,在传统西药治疗的基础上,自拟中药汤治疗本病,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参考文献[2]中的标准,本研究共纳入64例患者,均来源于2007年4月~2009年10月在本院专科门诊的患者,随机平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其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最小25岁,最大68岁,平均(49.5±6.6)岁;最短病程3个月,最长2年,平均(9.8±5.1)个月。对照组32例,男19例,女13例;年龄最小27岁,最大67岁,平均(48.5±7.1)岁;最短病程4个月,最长1.5年,平均(9.5±7.2)个月。两组一般资料经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口服奥美拉唑肠溶片20 mg,每日2次,早晚空腹服用。多潘立酮(吗丁啉),每次10 mg,每日3次,饭前30 min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自拟中药汤,组方如下:法半夏15 g,黄芩12 g,黄连5 g,柴胡6 g,枳实10 g,党参12 g,陈皮6 g,茯苓12 g。按传统中药煎服法,上药水煎2次,共取汁500 ml,每日1剂,分2次早晚饭后1 h服用。两组治疗8周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1周内评价疗效,同时观察服用本药后有无不适感,并结合血、尿、大便常规和肝肾功能检查,观察本药有无毒副作用。
1.3 疗效标准
采用参考文献[2]中的疗效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两组药物治疗8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1%。两组临床总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安全性
两组治疗前后血、尿、粪常规及心、肝、肾功能检查均无明显异常。服药期间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不适。
3 讨论
在反流性食管炎中,祖国医家多根据其症状将其归类,起在当前中医文献中大多归属于“吐酸”、“胸痹”、“呕吐”等病范畴[2]。《黄帝内经》中即有认识,比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素问・通评虚实论》云:“隔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3]《灵枢・经脉篇》云:“足厥阴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根据病因分析,其主要有外邪内袭、饮食停滞、情志不畅等因素,同时按照祖国医学辨证诊断标准,反流性食管炎可分为肝胃不和型、肝胃郁热型、脾胃虚寒型、痰气交阻型,脾胃虚寒型、痰气交阻型以重度多见,提示反流性食管炎早期阶段主要以肝胃郁热型和肝胃不和型的实证为主,随着疾病进展由实证、热证转为虚证,主要表现为脾胃虚寒型。
在临床表现上,反流性食管炎主要表现为烧心、反酸、胸痛等反流症状,还有相当部分患者伴有失眠、多梦、心悸、头昏、精神萎靡等精神症状[4]。在诊断上,目前认为内镜检查是诊断反流性食管炎的主要标准,能通过镜检确定是否存在食管糜烂、溃疡、狭窄和食管癌,并且可以除外是否存在其他上消化道疾病,必要时还可通过活体组织学检查进行病理学诊断。食管钡餐检查也能发现部分食管病变,如食管溃疡或狭窄,但也可能会遗漏一些浅表溃疡或糜烂。气钡双重造影对反流性食管炎的诊断特异性很高,但敏感性很差,只因其方法技术要求均不高,很多基层医院仍在开展[5-6]。在治疗上,有研究发现传统应用奥美拉唑肠溶片和多潘立酮片存在疗效不高等问题,对恶性病治标不治本。在祖国医学上,其要求抓住发病的关键,以清热降逆、疏肝解郁、燥湿化痰为治法,本文已有半夏泻心汤为基础,加味而成自拟中药汤。方中以味辛苦之半夏为君,辛开散结,苦降止呕,以除痞满呕逆之证。半夏味辛性温,归脾、胃、肺经,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之功效。本文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8%,对照组为78.1%,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都无明显不良反应。这说明中药具有促进胃肠动力恢复、影响胃肠激素分泌等作用,在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军汉,周黎黎,杨晓燕,等.克拉玛依市区胃食管反流症状流行病学调查及防治[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5,13(13):1621-1624.
[2]周丽雅,林三仁,丁士刚,等.山东地区农民人群糜烂性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研究[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5,22(2):101-103.
[3]陈惠新,熊理守,许岸高,等.社区人群中胃食管反流病的危险因素及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内科杂志,2006,45(3):202-205.
[4]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反流性食管炎诊断及治疗指南(2003年)[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4,21(4):221-222.
[5]潘霜,黄立武,蓝青强,等.半夏泻心汤及其拆方对老年胃动力作用机理实验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5,16(6):510-511.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 中国特色 概况
脑卒中是指由于急性或慢性缺血缺氧引起的脑组织损害所产生的高级神经认知功能障碍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症。是目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病程长、合并症多及治愈率低的特点,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因此制定一种有效的脑血管疾病管理的新手段是当务之急。2000年初,英国医学杂志公布了应用循证医学的手段对脑血管病目前治疗手段的重新评价,按照这个评价结果,目前治疗卒中最有效的手段不是一种具体的药物而是一个管理系统,即卒中单元[1]。自此,起源于欧洲的卒中单元,作为一种新的脑血管病管理模式,近年来越来越受到我国脑血管疾病临床究人员的关注。
狭义的卒中单元指在医院的一定区域内,如卒中病房中,组织神经专科医生及专职的物理治疗师、职业康复师、语言康复师、心理学家、专业护理人员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对卒中病人或发生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病人进行全面的药物治疗、肢体康复、语言训练、心理康复和健康教育,以改善预后、提高疗效的卒中病人管理模式。广义的卒中单元把卒中病人的管理延续到出院之后的家庭医疗和社区医疗及社会收容机构医疗,形成卒中病人管理的社会系统工程[2]。2003年美国和欧洲的卒中指南都明确指出:卒中患者应该在卒中单元里接受治疗,卒中单元是今后卒中治疗的方向。
中医对中风偏瘫的认识很多,究其病因,虽历代各医家学说纷纭,不外虚实两类,虚、火、风、痰、气、瘀六种病因。其病位皆为脑和经络。其病机较复杂,《素问·调经论》篇云:“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返则生,不返则死。”《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亦云:“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在我国, 中医已经长久广泛地用于卒中的治疗中,并获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在中风的诊断、治疗和调护方面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医疗模式,至今与西医方法并存于临床。Stroke Unit突出以人为本,这与中医学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不是中医疗法和西医疗法的简单叠加,而是从理论上进行有机的结合;从管理上将中西医各自在治疗、护理和康复中的优势在临床上进行优化组合,将西医的紧急救治和中医在治疗康复中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更能体现卒中单元的效率和有效性。中医在治疗中风偏瘫方面疗效是我国的特色,将国际上通用的卒中单元模式与有效的传统中医治疗方法相结合,将中医治疗脑卒中的中药、推拿、针刺方法融入卒中单元之中,建立并完善规范的融西药、现代康复技术、中药、针灸、推拿为一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模式,是我国目前脑血管病临床实践的必然趋势。
近年来,石学敏院士推广以针灸为主的“石氏中风单元疗法”在国内的应用,揭开了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的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模式序幕。李向荣等[3]通过中西医结合特色的卒中单元对住院卒中病人所带来的影响进行研究发现,住院病死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组死于并发症低于对照组(P
李丹丹等[11]将94例严重脑卒中(牛津残障量表评定均为5级)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中西组和对照组,两组均按卒中单元模式进行治疗,中西组加用规范化中医药辨证施治及针灸治疗,观察项目为住院病死率、住院费用、并发症发生率、斯堪的纳维亚卒中量表(SSS)、功能独立性量表(FIM)、牛津残障量表(OHS)评分等。结果 中西组SSS、FIM评分治疗前后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
通过探讨一种中西医结合脑卒中治疗模式的特点和运作方式,为脑卒中治疗模式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是我国在治疗脑卒中方面的特色和优势,王法德等[12]认为创建中国特色的卒中单元应该坚持 “五个”结合。(1)中医与西医结合;(2)中药与针灸、推拿结合;(3)治疗与康复结合;(4)内治与外治结合;(5)治疗与预防结合。白小欣等[13]认为将中西医结合起来,建立和实施中西医结合脑卒中治疗新模式,有助于降低脑卒中患者的死亡率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童。
总体来说,我国卒中单元的研究起步比较晚,现仍正处于起步阶段。 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为全新的管理模式,目前在我国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研究应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1.重治疗轻预防2.重药物轻康复3.重西医轻中医4.重肌力改变而轻正确运动模式的再学习5.重运动功能的恢复而轻语言训练和心理治疗卒中单元。神经功能的恢复、重建或代偿往往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甚至是终身的过程。近些年中医针刺、推拿、中药等治疗方法,结合现代神经病学对于卒中后偏瘫的研究和认识已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所以,应当用现代科学手段揭开中医治疗中风的机制,同时进行多中心、多样本的观察研究,为循证医学提供依据,形成治疗指南,充分发挥中医简、效、廉、便的优势,根据本国实际,将中医、西医各自的特长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就一定能创建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疗效更高的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 参 考 文 献
[1]李厥宝,倪朝民.卒中单元的系统论[J].医学与哲学, 2004, 25(7): 27-28.
[2]王拥军.卒中单元[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
[3]李向荣,吴清明,刘未艾,等.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对急性脑卒中病人的影响初步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07,16(4):381-383.
[4]樊永平,熊飓,周纡,等.卒中单元中熄风化痰活血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7(3):247-249.
[5]张运克.中医特色“卒中单元”的建立与实施[J].中医药学报,2005,33(5):5-6.
[6]吴俊红,王长垠,殷春萍,等.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疗效的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5(3):207-208.
[7]王万林,周满翔.急性脑卒中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模式的优越性[J].河北中医, 2005, 27(12): 891-892.
[8]宋冬梅,郭占英.中西医结合的卒中单元模式下治疗急性脑卒中. 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07,17(4):47.
[9]吴俊红,王长垠,殷春萍,等. 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疗效的临床观察.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5(3):207.
[10]杨楠,李国辉,张志强,等. 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临床疗效观察.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12):12.
[11] 李丹丹,李向荣,吴清明,等. 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对严重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影响的初步研究.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7(3):273.
摘要:卒中单元是目前国际上脑血管病临床治疗最为有效的方法,在我国,应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疗脑血管疾病方面的优势,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能有效地降低急性卒中患者的病死率,减少并发症,提高卒中后生活质量,缩短住院时间。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 中国特色 概况
脑卒中是指由于急性或慢性缺血缺氧引起的脑组织损害所产生的高级神经认知功能障碍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症。是目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病程长、合并症多及治愈率低的特点,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因此制定一种有效的脑血管疾病管理的新手段是当务之急。2000年初,英国医学杂志公布了应用循证医学的手段对脑血管病目前治疗手段的重新评价,按照这个评价结果,目前治疗卒中最有效的手段不是一种具体的药物而是一个管理系统,即卒中单元[1]。自此,起源于欧洲的卒中单元,作为一种新的脑血管病管理模式,近年来越来越受到我国脑血管疾病临床究人员的关注。
狭义的卒中单元指在医院的一定区域内,如卒中病房中,组织神经专科医生及专职的物理治疗师、职业康复师、语言康复师、心理学家、专业护理人员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对卒中病人或发生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病人进行全面的药物治疗、肢体康复、语言训练、心理康复和健康教育,以改善预后、提高疗效的卒中病人管理模式。广义的卒中单元把卒中病人的管理延续到出院之后的家庭医疗和社区医疗及社会收容机构医疗,形成卒中病人管理的社会系统工程[2]。2003年美国和欧洲的卒中指南都明确指出:卒中患者应该在卒中单元里接受治疗,卒中单元是今后卒中治疗的方向。
中医对中风偏瘫的认识很多,究其病因,虽历代各医家学说纷纭,不外虚实两类,虚、火、风、痰、气、瘀六种病因。其病位皆为脑和经络。其病机较复杂,《素问·调经论》篇云:“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返则生,不返则死。”《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亦云:“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在我国, 中医已经长久广泛地用于卒中的治疗中,并获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在中风的诊断、治疗和调护方面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医疗模式,至今与西医方法并存于临床。Stroke Unit突出以人为本,这与中医学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不是中医疗法和西医疗法的简单叠加,而是从理论上进行有机的结合;从管理上将中西医各自在治疗、护理和康复中的优势在临床上进行优化组合,将西医的紧急救治和中医在治疗康复中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更能体现卒中单元的效率和有效性。中医在治疗中风偏瘫方面疗效是我国的特色,将国际上通用的卒中单元模式与有效的传统中医治疗方法相结合,将中医治疗脑卒中的中药、推拿、针刺方法融入卒中单元之中,建立并完善规范的融西药、现代康复技术、中药、针灸、推拿为一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模式,是我国目前脑血管病临床实践的必然趋势。
近年来,石学敏院士推广以针灸为主的“石氏中风单元疗法”在国内的应用,揭开了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的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模式序幕。李向荣等[3]通过中西医结合特色的卒中单元对住院卒中病人所带来的影响进行研究发现,住院病死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组死于并发症低于对照组(P<0.05)。樊永平等[4]在卒中单元中运用中药制剂治疗脑卒中病人,结果能有效地降低中医症状积分,升高急性脑梗死病人Bathel指数(BI)评分、减少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进一步证明了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的优越性。张运克[5]自1996年以来,应用中西医结合康复疗法治疗500例急性脑梗死病人,应用尼莫地平法评定疗效。结果好转率达到80%以上,临床治愈率达到50%以上,并能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证明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的优越性。吴俊红等[6]自2002年12月开展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对缺血性中风的管理模式以来,病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NIHSS评分及临床疗效评分均高于普通病房管理。2006年广东中医院黄燕等“关于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的研究”(其主要研究方向为运用中医药防治脑血管病变)及2006年10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牵头启动“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缺血性卒中的疗效评价的示范研究”的启动进一步证明了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模式在中国具有的可行性、优越性。王万林等[7]将全部278例发病7日内的急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62例采用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对照组116例应用西药常规治疗。观察2组14日内病死率、死亡原因、感染发生率和随访21日欧洲卒中积分(ESS)和90日Barthel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指数(MBI)。结论: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模式下急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比常规治疗模式具有优越性。宋冬梅等[8]观察中西医结合的卒中单元模式下治疗急性脑卒中的疗效,将120例住院的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66例为治疗组,54例为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西医结合联合用药,早期功能康复训练,结果:治疗后两组各项功能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改善,但治疗组改善的程度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的卒中单元可以提高急性期的临床疗效,促进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吴俊红等[9]选择2002年12月—2005年11月收治的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住院病人160例,随机进入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组(治疗组)和西医卒中单元组(对照组),每组80例,主要观察指标有日常生活能力评估(BI)、神经功能评估(NIHSS)。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病人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较对照组病人有明显改善(P<0.05或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能减少神经功能缺损,提高病人日常生活能力。杨楠等[10]观察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对急性期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将100例急性期缺血性中风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组(治疗组)与西医卒中单元组(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按目前一般卒中单元模式进行综合治疗,治疗组另加规范的中医辨证治疗和针刺治疗;主要观察指标为神经功能评估(MIHSS)、日常生活能力评估(BI)。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病人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较对照组病人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与一般的卒中单元比较,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更能减少神经功能缺损,提高病人日常生活能力,急性期缺血性中风患者可从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的医疗模式中更多获益。
李丹丹等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乙肝肝硬化;顽固性腹水;临床
乙肝肝硬化腹水属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主要表现,是在乙型肝炎肝损伤的基础上动态发展的严重阶段,同时也是肝硬化晚期最为严重的一种并发症[1]。顽固性肝腹水也叫做“难治性腹水”、“抗利尿剂性腹水”,由于病情十分复杂,属于临床难治性疾患,且病死率较高[2]。随着科学技术不断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得到改善,但是现代医学常规治疗在提高生存率上并不理想,而且远期效果不好,极易出现反复发作。为了探究乙肝肝硬化顽固性腹水的临床治疗,本院就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病进行了研究,现将相关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2010年——2012年收治的61例乙肝肝硬化顽固性腹水患者,全部符合相关诊断标准。男患47例,女患14例;年龄21-80岁,平均为46.1岁。腹水程度分为三类:①重度腹水,即肝前出现无回声区;②中度腹水,即肝肾间隙出现无回声区;③轻度腹水,即尽在盆腔出现无回声区。在本研究中,所有病患皆为重度腹水。
1.2方法61例病患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其中西医的治疗原则主要以护肝、降低门脉高压、改善微循环等为主,护肝药物选择静注5支复方甘草酸苷针(注射用)+100ml5%的葡萄糖;降低门脉高压则采用10mg心得安,口服,一日两次;改善微循环则选用静滴40ml血塞通注射液+250ml5%的葡萄糖;根据病患腹水情况,分别选择40mg螺内酯、50mg氢氯噻嗪,以口服的方式,每天三次,并且静注,20-40mg呋噻米+60ml5%的葡萄糖,同时还要注意补钾;应酌情补充白蛋白;对于个别合并腹膜炎患者则予以静滴2克头孢噻肟钠+100ml0.9%的生理盐水,而合并消化道出血患者则予以静注0.1mg奥曲肽。中医治疗则应根据辩证分析来对症下药,治疗方法以益气疏肝、化瘀利水为主。药方及剂量为:各自30g的黄芪、茯苓、白茅;各自15g的泽兰、泽泻、虎杖、白术、贯众,各自10g的,白芍、炮穿山甲(先煎0.5h)、桃仁、广木香、青皮、山楂、菟丝子,以及6g甘草。此外,药剂与药量应根据治疗中的病情酌情处理。中药以水煎服为主,一天一剂,水煎后分为早中晚三次服用。三个月之后统计病患的治疗效果。
2结果
61例病患经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后,显效23例(37.70%),有效29例(47.54%),无效9例(14.75%),总有效率为85.25%;此外,治疗结束后半年进行了复查,有6例复发,复发率为9.82%。
3讨论
乙肝肝硬化腹水属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主要表现,是在乙型肝炎肝损伤的基础上动态发展的严重阶段,同时也是肝硬化晚期最为严重的一种并发症。现代医学认为肝硬化顽固性腹水的形成主要与门脉压力升高与低血清白蛋白有着一定的关系,主要在于大量的腹水形成,使得腹腔内部的压力增高,而门脉的压力也会增高,最终影响了呼吸及循环,尤其是压迫肾脏影响肾功能[3]。在中医上,认为肝硬化顽固性腹水属于“鼓胀”、“症瘦”等范畴。清代何梦瑶《医偏·肿胀》中就明确提出“气水血三者,病常相因”,其病变主要是由于疫邪、酒湿、情志所伤,迁延日久,病虽在肝,累及五脏六腑,形成本虚标实,虚实互见,气血壅塞、水湿内停等复杂病机[4]。对于此病的治疗,这些年已经开始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的效果比较显著。就本研究来看,61例病患,总有效率高达85.25%,而复发率仅为9.82%。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肝肝硬化顽固性腹水分为西药与中药两个环节,其中西药以护肝、降低门脉高压、利尿、改善微循环、补充白蛋白及其他对症治疗为主,加上中药的综合治疗,使得疗效显著提高,并能有效减少死亡率及并发症的发生。在本研究中药药方中:黄芪、白术、菟丝子健脾补肾固本,使脾气健运,肾得气化;茯苓健脾运湿,配泽泻、白茅根利水消肿;贯众、虎杖清热解毒;炮穿山甲、白芍滋养肝阴,软坚消痞;泽兰、桃仁活血化瘀;广木香、青皮疏肝行气;山楂消食化积;甘草调和诸药,与白芍相配,酸甘化阴,以防攻伐之过伤阴。总之,对于乙肝肝硬化顽固性腹水而言,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充分发挥中医与西医的优势,从而提高病患的治疗效果,同时也减少了病死率及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孙良秀.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肝肝硬化顽固性腹水[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04):252-253.
[2]何传强.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顽固性腹水疗效观察[J].新中医,2012,44(08):43-45.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肾疾病;研究思路;方法
1慢性肾脏病的危害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h,NIH)的统计表明,慢性肾脏病(chronickidneydisease,CKD)占美国医疗人群的7%,却占医疗预算费用总额的24%;终末期肾脏病(endstagerenaldisease,ESRD)每人每年需要透析的费用为65000美元,预计2010年美国用于ESRD的费用将高达290亿美元[1]。目前我国尚无准确的CKD流行病学数据。据2005年北京市石景山地区40岁以上常住居民CKD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CKD患病率为9.4%[2]。据此推算,我国CKD病人将超过1亿,ESRD病人超过300万。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300万ESRD病人中仅有6万人接受肾脏替代治疗。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医疗保险司统计,替代治疗每人每年费用10万~13万元人民币,仅这6万接受肾脏替代治疗的ESRD病人每年的医疗费用就高达60亿~78亿元人民币,若ESRD患者全部接受替代治疗,医疗费用将高达3000亿~3900亿元人民币。CKD患者血肌酐(serumcreatinine,SCr)超过150μmol/L时,死于心血管并发症者是普通人群的15倍,尿毒症患者死于心血管并发症是普通人群的35倍。ESRD给社会和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给患者本人造成终身遗憾。虽然ESRD目前无法治愈,但CKD还未进展到ESRD时,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去积极干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中西医结合治疗CKD的优势与不足
中西医结合是中国特有的传统医学与西方医学自然渗透的产物,存在于我国中医院及相当一部分西医院的医疗实践中。许多肾脏病专家都在积极探索肾脏病治疗的中西医结合之路,如著名的肾脏病专家黎磊石院士开发研究中药提取物雷公藤多苷,为临床肾脏病的治疗提供有效的药物;陈香美院士获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A,IgA)型肾病中医证治规律研究”,为IgA型肾病的中医证治规律提供科学证据。他们是肾脏病领域中西医结合的典范。中西医结合在肾脏病领域有明显的优势并取得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惑。
2.1中西医结合治疗CKD的优势
2.1.1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副反应著名中西医结合肾脏病专家叶任高教授指出:“中西医结合要源于中医,而高于中医;源于西医,而高于西医。”这才是中西医结合的目标,也是中西医结合的优势所在。如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在使用泼尼松、细胞毒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ngiotensionconvertingenzymeinhibitors,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ngiotensionⅡreceptorblocker,ARB)等治疗的同时,再结合雷公藤多苷、火把花根片或中药汤剂等中西医结合疗法,其疗效较单纯中医或西医疗法显著提高。中药还可明显减轻大剂量激素引起的医源性柯兴氏综合征副反应,减轻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TX)引起的消化道反应及骨髓和性腺功能的抑制[3]。
2.1.2中西医结合一体化治疗中医、西医对疾病不同阶段的治疗,各有优势和劣势,中西医结合能取长补短,使病人得到一体化的治疗。如,IgA型肾病表现为单纯性血尿时,西医无特异性疗法,中医汤剂加火把花根或雷公藤多苷有比较好的疗效;在表现为中等蛋白尿和血尿时,以小剂量激素、ACEI加中药汤剂或雷公藤多苷有比较好的疗效;在大量蛋白尿时,则以大剂量激素、ACEI加中药汤剂、雷公藤多苷或火把花根治疗;出现细胞性新月体时,则以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出现慢性肾衰竭(chronicrenalfailure,CRF)1、2期时,以中药汤剂口服、中药保留灌肠及中药熏洗,同时配合减轻肾脏“高灌注、高滤过、高压”的ACEI和ARB等治疗;到尿毒症期以替代治疗为主,中药配合改善营养等中西医结合治疗为辅。中西医结合在疾病各个不同阶段切入,各施所长才能得到最佳的一体化治疗。
2.1.3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判断疾病预后,提高治疗敏感性例如,肾病综合征不同的病理类型都可以表现脾肾阳虚证型,而微小病变的脾肾阳虚证对治疗反应好,预后好,局灶节段硬化的脾肾阳虚证对治疗反应差,预后差。西医诊断下的中医辨证,提高了中医对肾病预后的认识。
2.2存在的问题和困惑
2.2.1中西医结合治疗CKD的方法还缺乏循证医学证据尽管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肾脏病报道很多,但绝大部分都停留在专家个人的经验和各自单位的临床观察,没有进行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其疗效的客观性很难确定。
2.2.2疗效机制不明中药的成分复杂,经过炮制、配伍、煎煮和体内代谢后,成分的变化更是不得而知。因此,中药很难用单一指标去考察其疗效,作用机制不明。在中药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西药治疗,其疗效机制更是不清楚。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CKD的疗效机制只能用“黑箱理论”去解释。
2.2.3行业内尚无《中西医结合防治慢性肾脏病指南》中西医结合治疗CKD无规可循,中西医结合肾科医生临床诊疗缺乏权威的参考和指引,医患安全性差。
2.2.4基础理论研究较迷惘中医学的特点是辨证论治,其“证”的研究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是中医现代化的瓶颈。但目前对肾虚证等“证”的研究还没有找到特异性的客观指标,离揭示“证”的本质还有很大距离。
2.2.5还没有形成中西医结合医学理论目前中医临床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辨证论治为特色的系统论思想指导实践;西医是以“还原论”为主导思想,以逻辑思维为特征,以实验手段为主要研究方法,借助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手段来指导实践[4]。中医、西医都是在各自的理论指导下进行临床实践,还没有形成中西医结合医学理论,新理论的形成还有待漫长的时日。
3中西医结合防治CKD的思路与方法
3.1加强中西医结合治疗CKD单病种优化方案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肾病的报道很多,疗效也比较好,但现在还没有中西医结合治疗CKD的优化方案出台。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已经开始资助中医肾病临床优化方案的研究,如杭州市中医院王永钧教授牵头的11家医院肾科参与的“CKD3期中医证治优化方案的示范研究”和上海中医药大学龙华医院陈以平教授牵头的“中医综合治疗膜性肾病多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5]。他们的研究方法和结果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CKD优化方案的研究提供借鉴。另外,建议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科技部门以及企业以各种形式支持中西医结合肾病优化方案的研究,为编写中西医结合防治肾病指南提供证据,为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的决策提供依据,为行业诊治CKD提供最有效的方法,提高肾病的诊疗水平。研究优化方案时,需注意以下问题:(1)为使临床试验信息透明化,提高研究的社会公信度,请在临床试验开始前,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临床试验注册平台(WHOInternationalClinicalTrialRegistrationPlatform,WHOICTRP)认证的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2)为优化出最佳的方案,请在做优化方案时,先将专家的经验在协作组内讨论,并在协作组外征求中医肾病专家、西医肾病专家、肾脏病理专家、免疫学专家、药理学专家、统计学专家、医学经济学专家、伦理委员会以及护理学专家的意见。优化方案制定后,进行多中心、大样本、随机盲法对照临床试验,客观评价其方案的疗效和安全性。第一次临床试验结果出来后,针对临床试验存在的问题,将方案再优化再试验直至优化出满意的方案。(3)CRF应按原发病进行单病种优化研究。CRF是多种病因引起的临床综合征,病因不同,其进展的机制和速度不一样,临床疗效和预后也存在差异。因此,CRF应按其原发病分类进行优化研究。另外,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和慢性肾小球肾炎也要按病理类型进行单病种优化方案的研究。
3.2加强确有疗效的新药开发研究目前已开发上市用于治疗肾病的中成药有雷公藤多苷片、肾炎康复片、尿毒清、肾炎四味片、黄葵胶囊等,但还不能满足临床的需要。为了丰富临床医生治疗肾病的手段,满足临床患者的需要,扩大中西医结合方法在国际肾病界的影响,则需加强确有疗效、安全的中药新药开发研究[6]。中药新药开发应注意以下问题:(1)临床疗效是新药的生命,只有疗效好且安全的药物才会在医疗市场生存周期长,经久不衰;(2)组方药味不要太多,最好在8味以下,4~6味最好。因为药味太多,工艺复杂,服药量大,不便于控制成本,使患者长期服用;(3)掌握新药的最新分类,因新药分类的不同,药学和毒理研究的要求不一样,请及时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网站上去查询;(4)组方的药物如果是没有质量标准的地方药材,要先制定该药的质量标准;(5)中药新药临床适应证必须为先确定西医病名下的中医证型,不能只有西医的病名,没有中医的证型;(6)药效学研究如果没有公认的动物模型,自创的动物模型要有相关专家论证;(7)临床试验方案要参照《中药新药临床试验的指导原则》,若是该原则没有的病种,临床试验方案要请相关专家论证;(8)对照药的选择,最好是同类最有效的中药,没有同类的中药要选择公认有效的西药,对照药是不同的剂型时要做双模拟。
3.3利用系统生物学的方法,探索中医肾本质的研究中医理论的核心是辨证论治,“证”本质的研究是中医现代化的突破口。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肾阴虚证、肾阳虚证进行了环磷酸腺苷(cyclicadenosinemonophosphate,cAMP)、环磷酸鸟苷(cyclicguanosinemonophosphate,cGMP)、内分泌、免疫和基因等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还没有找到中医肾虚证的特异指标。系统生物学是由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相互作用组学、表型组学及生物信息学等组成,通过生物信息学把基因、蛋白质、代谢产物及表型等横向的研究结果整合起来,采用系统综合的思路和手段从整体水平上动态地对一个集合体的存在特征、活动规律和相互联系加以描述。中医传统理论最具特色的就是“整体观”和“辨证观”,与现代的系统生物学思路不谋而合[7]。以功能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为核心的系统生物学方法,将为中医肾虚证本质的研究提供科学的手段。
3.4加强中医药治疗CKD作用机制的研究中医药治疗肾脏病的作用机制研究是目前的热点,许多肾病工作者研究了治肾病中药复方或单味药对肾脏病理和功能的改善作用,以及对细胞因子和基因的调节作用,为临床寻找有效的药物,做了大量有意义的工作。鉴于中药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和多效应的特点,很难判断有效或无效成分,也很难用单一指标考察其疗效,对它的代谢途径不清楚,半衰期不明,其疗效机制还是用“黑箱理论”去解释。所有的汤剂都是每天服用2次,所有的中成药都是每天吃3次。鉴于目前的技术和方法所限,这种研究要延续很长一段时间。前面所述的系统生物学方法与中药多成分、多途径、多靶点和多效应的特征相吻合,但技术条件要求比较高,建议有条件的单位用系统生物学的方法去探讨中医药治疗肾病的疗效机制,为肾脏病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
3.5加强马兜铃酸等有毒中药肾损害的机制研究1964年,吴松寒等[8]报道了2例服用含关木通的药物引起急性肾衰竭,随后也有报道,但例数少,未引起重视。1993年,Vanherweghem等[9]发现9名妇女食用含中药成分的减肥食品后出现肾间质纤维化,其中2例初诊时已为ESRD,经对其药物分析发现,减肥药物含马兜铃酸,引起医学界的重视。国内谌贻璞教授等[10]也做过较为深入的研究。含马兜铃酸的中药有马兜铃、天仙藤、青木香、关木通、广防己等。其他引起肾损害的中药还有苦参、补骨脂、土牛膝、川楝子、苍耳子、枳实、白头翁、夏枯草、昆明山海棠、厚朴、牵牛子、草乌、巴豆、使君子、土贝母等。肾损害表现为急、慢性肾衰竭及肾小管间质纤维化[11]。中药肾损害已引起世界范围内对中草药安全性的怀疑,甚至有的不敢用中药。其实这些药源性肾损害除药物本身药理效应外,与剂量过大、使用时间过长以及不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药有关。因此,必须研究可能引起肾损害的中草药的产地、服药时间、剂量和配伍关系,禁止确有肾损害的药物如关木通、马兜铃等中药及其制剂在市场上流通,进一步研究可能引起肾损害的机制,寻找有效的防治方法,为临床提供治疗肾病安全有效的中药。
3.6组织编写《慢性肾脏病中西医结合防治指南》西医有美国组织编写的《慢性肾脏病及透析的临床实践指南》。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开始组织中国中医药学界专家撰写《中医临床指南》,希望该临床指南既符合国际通用的疾病标准,又能体现辨证论治的中医药特色,成为标准化、国际化的中医临床实践指导性文件,该工作目前还在进行中。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临床证据不足[12]。建议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及中国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会牵头,中华肾脏病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等专业委员会的中西医结合肾病专家、中医肾病专家、西医肾病专家、肾脏病理专家、免疫学专家、医学经济学专家、统计学专家、流行病学专家、护理学专家以及卫生决策部门专家参与,对中西医结合治疗CKD比较成熟的病种,以病证结合的方式、公认的诊断标准和疗效评价标准对证据进行分级,为临床医生提供具有权威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中西医结合防治CKD指南。
3.7加大宣传,重视普查,早期预防CKD患病率和病死率高,合并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增加,医疗费用昂贵,但知晓率却不足10%。有的人一生都没有做过尿液检查,肾脏有没有问题一无所知。因此,2006年国际肾脏病学会(InternationalSocietyofNephrology,ISN)和国际肾脏基金联合会(InternationalFederationofKidneyFoundation,IFKF)联合倡议,将每年3月份的第2个星期四定为“世界肾脏日”,目的就是唤起全球各界人士对CKD的高度关注。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分会已经在媒体开展宣传,举行讲座,组织普查,但还有待其他相关学会及政府部门积极行动起来,加大宣传,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并组织专业人士参与大规模尿常规普查。建议及早建立我国在临床广泛应用检测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filtrationrate,GFR)的方法,对可能引起CKD的住院病人和体检者进行GFR评价;对高血压病、糖尿病、痛风等引起继发性肾脏病的因素及早进行预防;对已有肾脏病要积极干预治疗,防止肾损害的进展;对3、4、5期的CKD要防止心血管事件等并发症。
【参考文献】
1ChenXM,WangHY.Increasingtheawareness,treatmentandcontrolratesofchronickidneydiseaseforreducingthehealthhazardtopeople.ZhonghuaNeiKeZaZhi.2006;45(6):441442.ChinesewithabstractinEnglish.
陈香美,王海燕.提高慢性肾脏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减轻对国民健康的危害.中华内科杂志.2006;45(6):441442.
2ZhangLX,ZuoL,XuGB,munitybasedscreeningforchronickidneydiseaseamongpopulationolderthan40yearsinBeijing.ZhonghuaShenZangBingZaZhi.2006;22(2):6771.ChinesewithabstractinEnglish.
张路霞,左力,徐国宾,等.北京市石景山地区中老年人群中慢性肾脏病的流行病学研究.中华肾脏病杂志.2006;22(2):6771.
3WeiLB,YeRG,LuanT,etal.Clinicalobservationofthelongtermeffectofsyndromedifferentiationtreatment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in57patientswithrepeatedrecurrentprimarynephriticsyndrome.ZhongYiZaZhi.2000;41(10):598600.Chinese.
魏连波,叶任高,栾图,等.中医辨证配合治疗成人常复发性原发性肾病综合征57例远期疗效观察.中医杂志.2000;41(10):598600.
4SunZT,NieZH,DengCP.Thepresentsituationandconsiderationofthecombination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ndWesternmedicine.YiXueYuZheXue.2006;27(3):7779.ChinesewithabstractinEnglish.
孙泽庭,聂正怀,邓崇平.中西医结合的现状与思考.医学与哲学.2006;27(3):7779.
5ChenYP.Developmentsurveyonstudyofnephropathyinintegrativemedicine.ZhongguoZhongXiYiJieHeShenBingZaZhi.2007;27(6):554555.Chinese.
陈以平.中西医结合肾病研究的发展概况.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7;27(6):554555.
6WangG.Theresearchdirectionandprospectofnephrologyi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ZhongguoZhongXiYiJieHeShenBingZaZhi.2004;5(6):360362.Chinese.
王钢.中医肾脏病学研究方向与展望.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4;5(6):360362.
7LiuY.Thinkingontheintegratedtraditional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YaTaiChuanTongYiYao.2005;(1):6466.Chinese.
刘源.中西医结合的思考.亚太传统医药.2005;(1):6466.
8WuSH.Twocasesofacuterenalfailureinducedbycaulishocquartiae.JiangSuZhongYi.1964;10:12.Chinese.
吴松寒.木通所致急性肾功能衰竭2例报告.江苏中医.1964;10:12.
9VanherweghemJL,DepierreuxM,TielemansC,etal.Rapidlyprogressiveinterstitialrenalfibrosisinyoungwomen:associationwithslimmingregimenincludingChineseherbs.Lancet.1993;341(8842):387391.
10ChenYP,ChenW.Progressinresearchofaristolochicacidnephropathy.ShenZangBingYuTouXiShenYiZhiZaZhi.2002;11(1):6366.Chinese.
谌贻璞,陈文.马兜铃酸肾病的研究进展.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02;11(1):6366.
11YuanL.Chinesemedicineandkidneydamage.XinYiXue.2005;36(9):542543.Chinese.
原玲.中药与肾损害.新医学.2005;36(9):542543.
【摘要】中西医结合防治慢性肾脏病有优势,也存在一些问题。通过中西医结合防治慢性肾脏病的措施,对中医药治疗肾脏病作用机制的研究;加强优化方案的研究;探索中医肾本质的研究,组织普查,加大宣传,早期预防。降低慢性肾脏病给社会、家庭、患者造成的危害,以提高中西医结合防治慢性肾脏病的诊疗水平。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慢性肾脏病的危害;优势; 讨论
1 慢性肾脏病的危害
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已经成为全球性公共健康问题。国际肾脏病学会预测全球每十人中就有一人患有慢性肾脏病,预计2015年全球约3600万人死于慢性肾脏病引起的心血管疾病。慢性肾脏病防治是跨越国家、民族、政治等全球性公共健康问题,是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必须面对的严重挑战。慢性肾脏疾病具有“三高”特点,即患病率高、合并心血管病率高和死亡率高。同时,它还具有“三低”的特点,即知晓率低、人们对这种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知晓率低、防治率低。慢性肾脏疾病如果治疗不及时,会发展至终末期肾功能衰竭,即肾脏被逐渐破坏,最后肾功能几乎全部损坏,结果是代谢产物及多余的水分在体内堆积,引起水分及电解质紊乱。如不接受透析,患者将有生命危险。目前我国尚无准确的CKD流行病学数据。据2005年北京市石景山地区40岁以上常住居民CKD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CKD患病率为9.4%。据此推算,我国CKD病人将超过1亿。CKD患者血肌酐超过150 μmol/L时,死于心血管并发症者是普通人群的15倍。防治CKD,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去积极干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中西医结合治疗CKD的优势
许多肾脏病专家都在积极探索肾脏病治疗的中西医结合之路,如陈香美教授科技项目“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A, IgA)型肾病中医证治规律研究”,为IgA型肾病的中医证治规律提供科学证据;黎磊石院士开发研究中药提取物雷公藤多苷,为临床肾脏病的治疗提供有效的药物。中西医结合在肾脏病领域有明显的优势。
2.1科学诊断慢性肾脏病,提高治疗敏感性。如,肾病综合征不同的病理类型都可以表现脾肾阳虚证型,而微小病变的脾肾阳虚证对治疗反应好,预后好,局灶节段硬化的脾肾阳虚证对治疗反应差,预后差。西医诊断下的中医辨证,加强了中医对肾病预后的认识。
2.2 加强临床疗效,中医、西医对疾病治疗的不同阶段,各有利弊,中西医结合能互补,使病人得到较好的治疗。如,IgA型肾病表现为单纯性血尿时,西医无特异性疗法,中医汤剂加火把花根或雷公藤多苷有比较好的疗效;中西医结合治疗在肾脏疾病各个不同阶段切入,各施所长才能得到最佳的治疗。如,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在使用泼尼松、细胞毒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等治疗的同时,再结合雷公藤多苷、火把花根片或中药汤剂等中西医结合疗法,其疗效较单纯中医或西医疗法显著提高。中药还可明显减轻大剂量激素引起的医源性柯兴氏综合征副反应,减轻环磷酰胺引起的消化道反应及骨髓和性腺功能的抑制。
3 中西医结合治疗CKD存在的问题
中西医结合在肾脏病领域有明显的优势,也存在不少的问题
3.1缺乏循证医学证据, 疗效机制不明确: 有关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肾脏病报道很多,但绝大部分都停留在专家个人的经验和各自单位的临床观察,没有进行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其疗效的客观性很难确定。中药的成分复杂,经过炮制、配伍、煎煮和体内代谢后,成分的变化更是不得而知。因此,中药很难用单一指标去考察其疗效,作用机制不明。在中药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西药治疗,其疗效机制更是不清楚。
3.2 缺失基础理论指导, 尚未形成中西医结合医学理论:中医学的特点是辨证论治,其“证”的研究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是中医现代化的瓶颈。目前中医临床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辨证论治为特色的系统论思想指导实践;西医是以“还原论”为主导思想,以逻辑思维为特征,以实验手段为主要研究方法,借助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手段来指导实践。中医、西医都是在各自的理论指导下进行临床实践,还没有形成中西医结合医学理论,新理论的形成还有待漫长的时日。
4 中西医结合防治CKD的讨论
4.1加强中医药治疗CKD作用机制的研究 : 加强中医药治疗肾脏病的作用机制研究是目前的热点,许多肾病工作者研究了治肾病中药复方或单味药对肾脏病理和功能的改善作用,以及对细胞因子和基因的调节作用,为临床寻找有效的药物,做了大量有意义的工作。鉴于中药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和多效应的特点,很难判断有效或无效成分,也很难用单一指标考察其疗效,对它的代谢途径不清楚,半衰期不明,其疗效机制还是用“黑箱理论”去解释。由于目前的技术和方法所限,这种研究要延续很长一段时间。加大中医药治疗肾脏病的作用机制研究,为肾脏病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
4.2 利用系统生物学的方法,探索中医肾本质的研究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肾阴虚证、肾阳虚证进行了环磷酸腺苷、环磷酸鸟苷、内分泌、免疫和基因等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还没有找到中医肾虚证的特异指标。系统生物学是由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相互作用组学、表型组学及生物信息学等组成,通过生物信息学把基因、蛋白质、代谢产物及表型等横向的研究结果整合起来,采用系统综合的思路和手段从整体水平上动态地对一个集合体的存在特征、活动规律和相互联系加以描述。中医传统理论最具特色的就是“整体观”和“辨证观”,与现代的系统生物学思路不谋而合。以功能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为核心的系统生物学方法,将为中医肾虚证本质的研究提供科学的手段。
4.3优化中西医结合治疗CKD单病种方案的研究 :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肾病的报道很多,疗效也比较好,但现在还没有中西医结合治疗CKD的优化方案出台。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已经开始资助中医肾病临床优化方案的研究,如杭州市中医院王永钧教授牵头的11家医院肾科参与的“CKD 3期中医证治优化方案的示范研究”和上海中医药大学龙华医院陈以平教授牵头的“中医综合治疗膜性肾病多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程振远教授等多位专家提出多种免疫抑制剂早期中小剂量干预,非激素治疗或小剂量激素配合治疗的多靶点治疗方案。他们的研究方法和结果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CKD优化方案的研究提供借鉴。优化方案制定后,进行多中心、大样本、随机盲法对照临床试验,客观评价其方案的疗效和安全性。第一次临床试验结果出来后,针对临床试验存在的问题,将方案再优化再试验直至优化出满意的方案。
4.4组织普查,加大宣传,早期预防,积极干预治疗: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分会已经在媒体开展宣传,举行讲座,组织普查,以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并组织专业人士参与大规模尿常规普查。CKD患病率和病死率高,合并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增加,医疗费用昂贵,但知晓率却不足10%。有的人一生都没有做过尿液检查,肾脏有没有问题一无所知。因此,2006年国际肾脏病学会和国际肾脏基金联合会联合倡议,将每年3月份的第2个星期四定为“世界肾脏日”,目的就是唤起全球各界人士对CKD的高度关注。早期预防,积极干预治疗。要整合各种社会资源,有效提高我国慢性肾脏病知晓率、早期诊断率,提高慢性肾脏病临床诊治水平,降低慢性肾脏病给社会、家庭、患者造成的危害。
参考文献
[1] 陈香美, 王海燕. 提高慢性肾脏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减轻对国民健康的危害[J]. 中华内科杂志. 2006; 45(6).
[2] 张路霞, 左力, 徐国宾, 等. 北京市石景山地区中老年人群中慢性肾脏病的流行病学研究[J]. 中华肾脏病杂志. 2006; 22(2).
[3] 王钢. 中医肾脏病学研究方向与展望[J].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04; 5(6).
[4] 孙泽庭, 聂正怀, 邓崇平. 中西医结合的现状与思考[J]. 医学与哲学. 2006; 27(3).
岳阳市岳阳楼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湖南省岳阳市 414000
【摘 要】目的:分析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癌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于2013 年3 月至2014 年6 月收治的胃癌患者60 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 例。其中,观察组患者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西医化疗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化疗的不良反应率。结果:经过不同的治疗之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的化疗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癌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胃癌;化疗;疗效
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胃癌的发病几率逐年上升,并成为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病症之一[1]。目前,治疗胃癌一般采用手术治疗、化疗以及中医治疗,其中化疗是延长患者生存期的重要手段,在临床中应用最多。但是化疗所产生的毒副反应给患者的身体带来很大的伤害。而有研究表明,中医治疗能够有效抑制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同时还能够减少化疗所造成的毒副反应[2]。我院为提高胃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的痛苦,选取了60 例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进行专项研究,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癌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3 年3 月至2014 年6月收治的胃癌患者60 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有男患者17 例,女患者13 例;年龄为44-78 岁,平均年龄(56.3±7.2)岁;病情:Ⅲ期20 例,Ⅳ期10 例。对照组有男患者15 例,女患者15 例;年龄为43-80 岁,平均年龄(57.3±6.1)岁;病情:Ⅲ期17 例,Ⅳ期13 例。经比较,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西医化疗,通过使用大量化学药物来破坏癌细胞,抑制癌细胞增殖,方案为:(1)给予患者氟尿嘧啶、6—巯基嘌呤、丝裂霉素、博莱霉素、鬼臼乙叉苷等药物间接破坏DNA;(2)给予患者铂类配合物、烷化剂、DNA 嵌合类抗癌药物等直接破坏DNA;(3)给予患者L—门冬酰胺、嘌呤霉素、蛋白质合成抑制剂等抑制蛋白质的合成与癌细胞的增殖。
观察组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其西医化疗法与对照组相同,而中医疗法为给予患者中药治疗:冰球子23 克、生白术11 克、生黄芪2 克,生薏仁2 克,女贞子11 克,天龙5 克、七叶一枝花22 克、姜黄8 克、仙灵脾11 克。每日一煎,分早中晚三次服用或者早晚两次服用[3]。
1.3 疗效判定
完全缓解:患者治疗后没有出现疼痛感,同时胃肠道症状得到明显的改善;缓解:患者治疗后的疼痛感较治疗前有所减轻,同时胃肠道症状也有所改善;无效:患者治疗之后仍疼痛强烈,胃肠道症状也没有得到改善。
1.4 统计学分析
患者数据采用spss13.0 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率的比较采用X2 检验,P<0.05 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经过治疗之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63.33%,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根据统计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化疗不良反应率为20.00%,对照组患者的化疗不良反应率为50.00%,观察组患者的化疗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
3 讨论
胃癌是发生在消化道的一种常见恶性肿瘤,病死率居消化道肿瘤中的第一位。因此,胃癌的治疗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目前,临床中治疗胃癌多采用化疗法。化疗可以有效杀死癌细胞,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及变化,治疗效果比较明显。但是,这种治疗方法同时也给患者带来很大的毒副作用,表现为正常细胞被化疗药物杀死,人体的免疫力下降,不良反应频发等。因此,化疗法治疗胃癌的方案需要得到改进。中医治疗在近几年来得到很大的发展,其中中医药治疗胃癌所取得的良好效果使得人们开始对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癌进行大量的研究。而研究结果表明,中医药在提高患者免疫力、减轻胃肠道症状、减轻骨髓抑制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能够弥补化疗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本次研究中,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癌的观察组患者其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采用西医化疗的对照组患者,而化疗的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个结果均证实了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癌的优势。综上,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癌值得推广使用。(通讯作者:敖丽华)
参考文献
[1] 秦河峰. 中西医结合治疗Ⅲ、Ⅳ期胃癌的疗效观察[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3(07):515-516.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 椎动脉型颈椎病 疗效
【中图分类号】R681.5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013-02
颈椎是脊柱椎骨中最灵活、活动频率最高、负重较大的节段。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由于椎动脉受各种机械动力因素压迫或刺激而引起脉壁水肿,血管狭窄、折曲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一系列症状。临床常表现为头痛、眩晕和视觉障碍等症状。现今,颈椎病患者人群在不断扩大,且不断年轻化。已经成为影响人们生活品质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对比中西医结合治疗和西医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和优势,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择自2012年1月~2013年1月间按照标准诊断的诊断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共93例。所有患者都有一定程度的头痛、呕吐、耳鸣、眩晕及上肢麻木等临床症状。CT 或X 线颈椎片可见颈椎骨质变性、横突孔狭窄或颈椎生理曲度改变等现象。将93例患者随机分配,观察组47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男29 例,女18 例;平均(42. 6±7. 6)岁。张力带组47例采用西医治疗,男28例,女18例;平均(43.3±9.3 )岁。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比、年龄、颈椎受损程度、原因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和观察组都以10d为一个疗程,连续2个疗程后评判疗效。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前列地尔注射液10ug加5% 葡萄糖注射液100ml静滴,每日一次;口服倍他司汀片 6mg,每日三次,一次12mg;症状较为严重的患者可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5 mg,每晚服用10mg。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药方剂并配合颈椎牵引、推拿等辅助治疗。其中中药方剂: 天麻、白术、当归各10 g,钩藤(后下)、淮牛膝、石决明、白芍、丹参、夜交藤各15g,半夏、川芎各6 g,葛根30 g,恶心、呕吐症状严重者加干姜、竹茹10 g,湿热症状患者加霍香12 g,佩兰10 g。根据临床症状酌情增减。同时辅助颈椎枕颌带牵引和推拿治疗,牵引质量约5 kg,持续20m in,可根据患者症状调节强度,每日一次。
1.3 疗效评价指标
(1)治疗总有效率[1] 头晕、呕吐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能恢复正常的作息,椎动脉供血充足,至随访结束时无复发现象,即评定为痊愈。头晕、呕吐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颈部间歇性发僵,椎动脉供血得到改善,即评定为显效。头晕、呕吐等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但长时间劳累或低头工作仍有疼痛症状,椎动脉供血有一定程度改善,即评定为有效。头晕、呕吐等临床症状无改善,椎动脉供血与治疗前相比略有好转或无改善,甚至加重。即评定为无效。 治疗总有效率为痊愈、显效、有效之和。(2)复发率(3)基底动脉和椎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改善情况(4)并发症和不良反应。
2 结果
3 讨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较为常见,临床常是由交感神经与机械性因素直接或间接刺激、压迫椎动脉,而使血流受阻、颈内动脉痉挛从而引起供血不足、颈肩背僵硬酸痛、活动受限等的一系列临床症状。由于现代人工作性质和生活习惯的改变而导致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人群不断壮大和年轻化。椎动脉型颈椎病病程长,且会不断加重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品质。目前西医的主要治疗方式主要依靠缓解和消除症状来治疗,但不能根治,复发率高。有文献报道,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主要致病原因是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单纯依靠西药治疗或单纯依靠中药治疗疗效均不明显[2]。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历史悠久,有迹可循。中药方剂能达到止痛、活血、安神、补虚等效果。根据现代药理学分析,方剂中的大部分药物均有扩血管,缓解痉挛,降低血液黏稠度的作用。葛根能舒缓血管平滑肌,抑制血管痉挛,增加椎动脉供血;当归、川芎有抑制血小板凝聚的作用;丹参能抗凝血,增加脑能量代谢和葡萄糖有氧代谢;白芍则有镇痛、解热、抗惊厥的功效。此外,辅助配合颈牵引治疗可扩宽椎间隙,增大椎间孔,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和消除颈背部肌肉痉挛和神经根的压迫症状,减轻对椎动脉的刺激,临床可见效果显著。推拿治疗可矫正和稳定椎间关节,缓解肌肉痉挛症状,改善供血和脑循环,使症状得以缓解。综上,中西医结合治疗优势明显,不仅可以迅速缓解患者的头晕、头痛等临床症状,又可以解除椎动脉的压迫。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且治疗后复发率低,无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药;中西医结合;幽门螺杆菌;治疗;新路径;
作者简介:张万岱(1930-),男,辽宁沈阳人,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胃肠病学和脾胃学说。
幽门螺杆菌(Hp)与上消化道疾病(如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胃癌、胃MALT淋巴瘤等)关系密切,根除Hp是防治这些疾病的重要措施。西医三联疗法(如OAC、BAM等)[1]曾使Hp根除率达到90%以上,但近年来,由于Hp耐药致其根除率下降到70%以下,故急需探索新的治疗方案。中药具有副作用小、耐药性少及不会引起肠道菌群失调等特点,显示中医药治疗Hp感染具有一定优势,故从中医、中西医结合角度寻求高效、低毒、价廉的抗Hp疗法,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新路径。国内张琳、张万岱等10余位专家通过体外抑菌试验找到了具有杀抑Hp作用的中药[2,3,4,5,6]。并通过临床观察确认这些中药杀抑Hp的疗效[7,8,9,10,11,12,13,14]。进而实行中西医结合探索高效治疗Hp感染的新路径。
1遵循中西医结合原则,将中药与西药联合应用以提高Hp根除率,取得了显著效果
1.1自拟中药复方与西药联合治疗Hp感染
如王丙信等报告[15]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Hp阳性消化性溃疡的远期疗效,设中药组用益胃片(党参、白术、川芎、木香、茯苓、厚朴、郁金、元胡、大黄、三七、丹参、丹皮、乌梅、黄连、黄柏、白芍)治疗32例,其溃疡愈合率80.65%、Hp根除率75.81%;设西药组用丽珠三联(丽珠得乐、甲硝唑、阿莫西林)治疗30例,其溃疡愈合率76.47%、Hp根除率90.20%;而中西医结合组(上述这两组药同用)32例之溃疡愈合率89.80%,Hp根除率95.95%,明显高于前两组,P<0.05~0.01。观察远期疗效随访3年结果其Hp和溃疡复发率分别为中西医结合组6.25%、6.25%,明显低于西药组26.67%、26.67%,中药组9.35%、12.50%,表明中西医结合组远期疗效明显优于单纯中药或单纯西药的效果(P<0.05)。姚希贤等报告[16]灭Hp胶囊(沉香、党参、白术、云苓、木香、黄连、乌梅、丹皮、白芍、丹参、当归、厚朴)和新三联(兰索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联合组28例治疗Hp阳性消化性溃疡的Hp根除率、溃疡愈合率、愈合质量优秀率和五年复发率分别为96.4%、100%、88.9%、4%,明显优于新三联25例之92.0%、88%、41.2%、10.0%(P<0.01),说明中西医结合明显优于单纯西药组。
1.2中成药与西药联合治疗Hp感染
如马松炎报告[17]对Hp阳性胃癌前期病变(萎缩性胃炎伴肠化或不典型增生)36例给予铋三联(果胶铋、阿莫西林、克拉霉素)2周后胃复春、叶酸口服3个月,而对照组32例仅给予铋三联2周,三个月后复查结果表明,铋三联加胃复春组之临床、病理有效率和Hp转阴率分别为94.44%、83.33%、63.88%,明显高于单纯铋三联对照组之75%、56.25%、40.65%(P均<0.01),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董欣红等报告[18]用三九胃泰、雷尼替丁、阿莫西林、甲硝唑四联疗法治疗Hp阳性消化性溃疡48例、并设铋剂、雷尼替丁、阿莫西林、甲硝唑西医四联对照组32例,两组的腹痛缓解率、溃疡愈合率(S2获得率)、Hp根除率分别为100%、83.3(62.5)%、76.1%,96.9%、89.9(61.3)%、73.3%,两组比较P均>0.05,无统计学差异,说明三九胃泰可取代铋剂形成新的四联疗法,也能取得同样显效的结果。
胡伏莲等[19]设PCM(潘托洛克、克拉霉素、甲硝唑)204例、PCM+温胃舒174例、PCM+养胃舒207例三组相互对照、多中心治疗Hp阳性消化性溃疡,观察其Hp根除率、溃疡愈合率、腹痛缓解率分别为62.25%、70.11%、65.22%,61.9%、100.00%、86.36%,65.22%、86.36%、83.93%。结果表明PCM三联疗法低于加中药的两组,特别是PCM+温胃舒的效果显著(P<0.01)。
2通过实验研究初步探讨中药的疗效机理
姚希贤以灭Hp胶囊和新三联为治疗组,以新三联为对照组[16]。设磷脂(mg/ml)、氨基已糖(mg/ml)和EGF(μg/L)为指标检测了两组治疗前后的变化以探讨其疗效机理,结果显示新三联组治疗后仅氨基已糖含量高于治疗前,而磷脂和EGF无明显变化。当联用灭Hp胶囊后三项指标均显著升高。提示中药灭Hp胶囊有促进胃黏膜磷脂、氨基已糖和EGF的合成和分泌作用,因而能获得良好的溃疡愈合质量。
张万岱等从生长因子、细胞因子及基因角度研究三九胃泰的疗效机理[20],结果表明:(1)EGF与EGFR表达增加;(2)参与催化生成胃黏膜损伤修复信号分子一氧化氮(NO)的iNOS表达增加;(3)c-Jun及c-met表达增加参与并促进损伤胃黏膜上皮细胞增殖过程;同时发现三九胃泰能抑制Hp与胃黏膜粘附和定植。这些可能是三九胃泰能促进胃黏膜损伤修复的机制。
肿瘤是一种细胞的异常增生,肿瘤细胞来自正常细胞,但又不同于正常细胞,两者在结构、功能和代谢等方面均有明显的区别。恶性肿瘤现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也是医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我国目前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防治结合、基础与临床结合、中西医结合的肿瘤防治研究体系。笔者现仅以系统观的认识思路对肿瘤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作一探讨。
1 目前肿瘤治疗存在的问题
1.1 片面追求肿瘤灶的治疗,较少从整体考虑疗效把体内肿瘤细胞的消除情况当做疗效好坏的客观指标,而没有考虑到患者体质能否承受治疗的实际情况。其实,有效的治疗并不需要肿瘤的完全消退及癌细胞的全部杀灭,机体对癌症的反应性是最重要的,它决定着宿主的最后命运。
1.2 治疗缺乏合理性和计划性
目前,肿瘤的临床治疗主要还是以近期疗效为评价终点的短期行为。由于多数肿瘤治疗方法的损伤较大,治疗引起的并发症较多,所以,并非所有的治疗都能获得预期的近期疗效。对于多数手术不能治愈的患者,行大剂量化、放疗后并没有明显改善预后,强化治疗的速决战不仅增加严重并发症的危险性,也没有留给患者机体恢复的机会,对某些发展相对缓慢的肿瘤,强化治疗方案的实施还有悖于肿瘤发展规律和治疗原则,使后续治疗的机会大大减少,甚至降为零。
1.3 综合治疗方法缺乏理论支持
综合治疗缺乏合理的内涵。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理论上应根据肿瘤原发部位、性质、分化程度和全身情况等合理、有计划地综合选用各种治疗方法,如手术、放疗、化疗、免疫治疗、导向治疗、局部理化治疗、中药治疗、支持治疗等,只有这样才可能有效提高治愈率,提高中晚期肿瘤患者的疗效。但当前的综合治疗远不能令人满意,各学科的本位主义严重,缺乏正常的交流与协作。在为肿瘤患者寻求切实可行的治疗策略时,既缺乏整体观念,也缺少全科知识,结果只能把几种治疗手段盲目地加在一起,因此,肿瘤患者得到的只是形式上的综合治疗,而实际上并没有得到正确而全面的治疗[1]。
1.4 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重视不够
因不适当的治疗而使患者生活质量严重受损甚至提前死亡的例子很多。国内肿瘤的治疗迄今仍然是以公式化的经验治疗为主,缺乏个体化的合理治疗。因此,只重视治疗强度,忽视肿瘤患者对治疗的敏感性,是肿瘤临床治疗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
1.5 对中医药重视不够
中医药治疗肿瘤有其独到之处。研究表明,中医药能有效预防肿瘤的术后复发、转移[2];对肿瘤病灶有缓解和稳定作用,对临床症状有明显的改善效果,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3]。但不少人习惯认为,中医药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仅是在西医没有办法时采取的一种辅助措施。这种认识上的不足,导致目前对中医药的重视不够、认识不够、应用不够。
1.6 中医治疗肿瘤的缺陷
《灵枢》指出:“是故虚之中人也……传舍于伏冲之脉……传舍于胃肠之外,募原之间。留著于脉,留而不去,息而成积。”强调了正气在肿瘤发病学中的主导地位。历代医家对肿瘤转移的病机认识主要包括正气内虚、伏邪未尽、血瘀痰凝等方面。现代中医学者结合西医研究成果,对肿瘤转移的病因病机有了更完善的认识。肿瘤患者的虚证常涉及多个方面,但重点是脾肾二脏不足,邪实尽管持续存在,甚或增强,但本虚已不能耐受攻伐,单用攻伐,癌细胞更易增殖、转移。因传统中医药基本上是一种经验性知识体系,有时由于缺乏实验的检验,故存在着一些似是而非的结论或经验[4]。另外,中医药借助现代医学也会出现新的问题,如目前主要限于运用现代医学手段检测中药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高表达的肿瘤细胞的调节作用,而缺乏对相应中医理论的探讨[5]。
转贴于 2 中西医结合在肿瘤防治中应该大有作为
2.1 加强中医对恶性肿瘤基础知识的研究
就肿瘤的治疗而言,西医注重的是局部治疗,而中医更加重视整体调节,两者结合,取长补短,会进一步提高肿瘤的治疗效果。这点已为大量临床实践所证实。中西医结合也体现了我国的卫生政策,是我国在疾病防治领域的特色和优势。中医学虽有许多关于恶性肿瘤的描述,但毕竟从未有过完整的肿瘤学概念。因此,若要将行之有效的中医治疗手段更好地用于恶性肿瘤的防治,首先必须从中医学本身的理论出发,系统深入地观察和认识肿瘤的发生发展规律;按照中医理论对肿瘤发生发展的特点有非常清楚的认识,才会使中西医在技术方法上的结合更趋完善,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2.2 加强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疗效的系统化判定,研究合理化、规范化的方案
恶性肿瘤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既包括西医的综合治疗,也包括中医的综合治疗。前者如手术切除、放疗、化疗、生物治疗等,后者包括中药的内服、外敷、静脉点滴、局部注射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并不仅仅是西药加中药或某种西医手段加某种中医手段的一起治疗,而是要结合中医和西医对恶性肿瘤的基本认识以及各种肿瘤本身的生物学特性、体质强弱等,进行辨证施治,制定一个合理的、有计划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但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对许多恶性肿瘤都无统一的治疗方案,致使临床上无据可依;且各地方治疗方案不尽相同,治疗方案中的经验成分很大,势必影响我国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恶性肿瘤的整体效果。因此,制定规范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方案势在必行。
2.3 加强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术后复发、转移的研究
恶性肿瘤术后的复发、转移,是迄今肿瘤防治工作面临的难题。目前,国内外许多学者虽然试图采用介入手法进行防治,但疗效不满意。而中医药最大的特点就是扶正祛邪,或者说是祛邪不伤正。对于根治性切除的实体瘤患者,理论上说其体内残留的癌细胞短期内在数量上不会太多。如何利用中药来清除体内少量的癌细胞而又不损伤机体的正气(各脏器和组织的正常功能),从而达到预防复发、转移的目的,是十分值得研究的。在许多恶性肿瘤的根治性手术后如何减少复发和转移的研究领域,中医与西医都有优势,但最重要的是,能把二者的基础理论更好地结合,使二者的临床优势更好地互补,从而制定出更为有效的方案。
3 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是系统观的最好体现
肿瘤治疗已逐渐进入中西医综合治疗时代。从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成功经验中可以看到,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能有效指导临床,关键是我们要在头脑中真正建立起这种整体思维。如果在临证中真正能始终不离整体观念,自然就会发现当前病患所需的治疗原则。中医学的整体观就是系统观的属性之一,科学已开始迈向系统时代,系统理论将成为指导我们实践的理论基础。许多科学家指出,科学正从分子时代走向系统时代,系统观和系统方法正在成为主导现代科学的思路,中医学的临床思维正符合这一发展趋势,发掘和发展中医学的系统方法是中医现代化的必由之路[6]。系统观正成为认识现代科学的新思路,中医学应加以发扬光大,要利用现代科学方法,真正做到中西医结合,找到治疗肿瘤的根本方法。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2] 沈晔华,宋明志,黄雯霞.中西医结合治疗71例乳腺癌术后患者的疗效分析[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3,1(1):30.
[3] 李佩文,毕国文,刘宝宽,等.参芪扶正注射液配合化疗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药杂志,2000,25(2):115-117.
[4] 阙华发,陈红风,徐杰男,等.生命质量与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临床疗效评价标准探讨[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5,4(7):254.
[5] 郑 展,徐振晔.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及其信号转导通路与中西药肿瘤靶向治疗[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5,4(7):320.
关键词:干眼症;中西医结合治疗;综述
中图分类号:R77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3)07-0073-03
干眼症指泪液质和量、或动力学异常导致泪膜稳定性下降,并伴有眼部不适如:干涩感、异物感、视疲劳、畏光、及视力下降等和(或)眼表组织病变特征的多种疾病的总称。干眼症属祖国医学的白涩症,指白睛不赤不肿而自觉眼内干涩不舒的眼病。
1 病因
11 现代医学认为引起干眼症的原因众多 泪腺疾病:如原发性泪腺疾病、HIV、移植物抗宿主疾病等;泪腺阻塞:因沙眼、瘢痕性类天疱疮、多形性红斑、烧伤等而继发;睑板腺功能障碍、睑缘炎、眼睑位置异常、瞬目异常、局部放疗;屈光手术如LASIK、PRK及白内障手术可加重干眼;反射性的泪液分泌缺乏:如神经麻痹性角膜炎、面瘫、配戴角膜接触镜等;黏蛋白缺乏;服用导致泪液减少的药物:如三环类抗抑郁药、抗帕金森氏病药、某些抗高血压药及抗心率失常药、口服避孕药等[1]。
12 祖国医学的相关认识 本病多因外感疫邪停留或余邪未尽,隐伏脾肺二经,阻碍津液疏布,或日久风沙尘埃侵袭或长期空调房及近火烟熏等刺激,致肺卫气郁不宣,化燥伤津,目失所荣;或沉酒恣燥、肥甘厚味,致脾胃蕴结湿热,郁久伤阴,或劳瞻竭视、过虑多思。房劳太过致肝肾亏虚,精血暗耗,目失濡则;或劳作过度,体虚气衰,气机衰惫,肝肾之亏虚,不能敷布精微,充泽五脏,上荣于目致目失濡养[2]。
2 诊断标准
主观症状如眼干燥感、烧灼不适感、严重者分泌物增多、羞明而无流泪、感情受刺激时泪液不增加;Chirmer氏试验,滤纸浸润小于10 mm;加上泪膜破裂时间(BUT)小于5 s可作出干眼症的诊断,或BUT小于10 mm,虎红染色阳性,亦可作出干眼症的诊断[1]。
3 治疗
目前干眼症的治疗采用中西结合治疗,取得良好效果。中医治疗采用清热利肺,滋阴润肺,清利湿热,宣畅气机及补益肝肾,滋阴养血等辨证治疗进行内在调理;局部治疗主要依赖于人工泪液和剂。
31 辨证治疗 沈莉[4]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干眼症,将对照组给予01%透明质酸钠滴眼液局部点眼;治疗组中肺阴不足型予养阴清肺汤,肝肾阴虚型给予六味地黄汤,虚火浮越型给予金匮肾气丸,脾虚气弱型给予归脾汤,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4%,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宁立法[5]单纯西药组给予内科治疗,如工泪液,给予泪然滴眼液;抗炎治疗(如皮质类固醇激素、环孢素A等)以及修复角膜损伤(如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衍生物滴眼剂)等;中西医结合组患者则在上述基础上进行中医辨证论治,共分为4型:肺阴亏虚型,给予养阴清肺汤;肝肾阴虚型,方选六味地黄汤;虚火浮越型,选用金匮肾气丸;脾气亏虚型,选用四君子汤加减,单纯西药组有效率为75%,中医结合组有效率为90%。谢碧华等[6]用人工泪液治疗水样液缺乏性干眼症,采用不含防腐剂的人工泪液泪然,再次是保泪液,延缓其排出及蒸发:如封闭泪点,配角膜接触镜,口服必嗽平、新斯的明等,中西医治疗组在上述西医治疗之上,肝肾阴虚取方杞菊地黄丸加减,以滋阴养肾、明目降火,若伴有口噪咽干者,加知母、玄参以助养阴清热,伴少寐多梦者,加龙骨、牡蛎以镇静安神,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痊愈者为925%,其痊愈率明显高于西医治疗组。郑晓霞[7]将观察组在对照组(爱丽滴眼液、维生素 A 及抗生素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中药沙参10 g,生地15 g,冬麦15 g,10 g,芍药10 g,百合10 g,玄参20 g,枸杞子15 g,当归10 g,决明子10 g及密蒙花10 g,脾虚血少患者加大枣、党参、熟地和白术;阴虚火旺患者加墨旱莲、地骨皮,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8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59%,中医结合治疗干眼症获得优势。黎喜燕等[8]针对泪液缺乏型干眼症患者分别给予西药对其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单纯给予潇莱威眼液,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中药对其进行辨证治疗,中医辨证分型:肝肾阴虚型:滋补肝肾,杞菊地黄汤加减;肺阴不足型养阴清肺、生津润燥,养阴清肺汤加减;湿热伤阴型:滋阴利湿,宣畅气机,三仁汤合二至丸加减,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38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324%。
32 专方治疗 余明华[9]采用中西结合治疗干眼症取得满意疗效,主要运用爱丽滴眼液滴眼,若有明显局部炎症者酌情配合使用抗生素眼液眼膏和氧氟沙星眼膏,同时口服A族维生素,局部湿热敷,早晚各30 min,按摩患眼并擦洗;治疗组加用逍遥散合地黄丸加减以疏肝养血,生津明目,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7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762%,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赵学章[10]认为以局部用药结合中药方剂治疗干眼症有较好疗效,毒副作用轻,还可更持久地发挥作用,将对照组采用泪然滴眼液,维生素A胶丸口服;治疗组加服中药:生地20 g,白芍15 g,当归10 g,川芎9 g,桑椹子15 g,何首乌10 g,女贞子10 g,枸杞子15 g,菟丝子10 g,覆盆子10 g,柴胡12 g,升麻6 g,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33%。李利文[11]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干眼症的临床效果对照组单纯西医治疗,给予玻璃酸钠,观察组加杞菊地黄丸治疗得出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8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0%。占永良等[12]采用中药配合眼药水治疗干眼症临床观察治疗组在滴用润齐眼药水的基础上,另用黄芪20 g,生地15 g,麦冬12 g,茯苓12 g,白术12 g,玄参12 g,赤芍10 g,丹皮10 g,枸杞15 g,杭白菊12 g,甘草6 g,角膜上皮点状着色的加白蒺藜15 g,谷精草15 g,畏光流泪明显加防风9 g,羌活9 g,眼红灼痛明显的加黄芩12 g,栀子12 g,乏力、便溏明显的加党参15 g,怀山药15 g,治疗组为8750%,对照组为7045%。徐秀华[13]将对照组用局部点泪然眼液,维生素A胶丸,治疗组在与对照组治疗相同的基础上,另用润燥明目汤,沙参、黄芪各30g,鬼针草20 g,生地、枸杞子、天花粉、、葛根、桑葚、玉竹、赤芍各15 g,枳壳、茯苓、五味子、山茱萸、麦冬各10 g,甘草6 g,治疗组总有效为775%,对照组为625%。巴景斌等[14]给患者每日使用替诺滴眼液并服用中药制剂,成份:枸杞20 g,麦冬15 g,15 g,党参、车前草、熟地各10 g,治愈率为98%,取得满意疗效。黄洲基[15]给予治疗组口服润目汤,药用:生地黄15 g,麦冬15 g,沙参10 g,玄参20 g,10 g,百合10 g,当归10 g,芍药10 g,枸杞子15 g,密蒙花10 g,决明10 g,对脾虚血少者加党参、大枣、白术、熟地黄;对偏阴虚火旺者加地骨皮、墨旱莲,并滴卡波姆眼液,有效率分别为9375%、7000%。
33 其他疗法 赵莉[16]将对照组滴眼液改善眼睛表面湿润度,帮助其提高视力,观察组在滴眼液治疗的基础上,通过清热养阴、生津润燥等中草药治疗,同时配合攒竹、承泣、迎香等穴位的针灸治疗,对照组治疗的总有效率60%,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0%。陈海兵等[17]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干眼症的疗效,对照组清洁眼睑,去除睑板腺分泌物的有害成分,补充不含保存剂的人工泪液,热敷、按摩、清洗治疗,治疗组另外加用川芎10 g,芍药10 g,黄柏10 g,知母10 g,、木贼草各10 g,白蒺藜10 g,当归15 g,熟地10 g,草决明、柴胡、薄荷、青皮、黄芩、栀子、桔梗、陈皮各10 g,甘草6 g,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42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352%。唐颖[18]将对照组采用011%透明质酸钠滴眼液(日本参天制药株式会社),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另口服自拟中药(生地20 g,熟地20 g,麦冬15 g,玉竹10 g,女贞子15 g,柴胡6 g,10 g,石斛15 g,黄芪20 g,黄精15 g,枸杞15 g),同时每天采用中药冰片、天花粉熏药治疗,隔日针刺治疗1次,针刺取穴:攒竹、承泣、鱼腰、丝竹空、太阳、风池、合谷、三阴交。余洁[19]认为提供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当前治疗干眼症的首要,并采用局部滴用人工泪液,羧甲基纤维素钠基础上保持每日饮用菊杞茶,并用茶水局部湿热敷双眼加快局部的血液循环,提高眼部的泪液分泌功能,总有效率为9048%,对照组为7381%。毛菊代[20]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干眼症的疗效,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西医对照组给予贝复舒及玻璃酸钠滴眼液滴眼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在西医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药免煎剂冲服配合眼局部中药离子导入、中药“明目熏洗液”(院内制剂)熏洗眼及耳穴(眼、胰、内分泌、肝、脾、肺、肾、神门等)压豆等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西医对照组为700%。
4 小结
目前干眼症最常用的治疗方法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西医主要采用人工泪液,还可以佩戴硅胶眼罩、湿房镜、治疗性角膜接触镜,注意对中重度干眼可选用泪小点栓塞或泪小点封闭术等。同时采用中医辨证选用滋补肝肾生津等药物全身调理,也可考虑采用中医特色疗法如压耳豆、针灸,中药熏蒸等综合治疗,以标本兼治,以期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干眼症属于慢性疾病,医师在治疗的同时也要提醒患者在平时工作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避免长时间使用电脑、少接触空调烟尘环境多眨眼、闭目养神,眺望远处;工作的姿势和距离也是很重要的,此外注意饮食,多吃一些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同时增加维生素A等的摄入,其机理和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观察。
参考文献:
[1]张梅干眼症的诊断[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0,18(11):665~668
[2]段俊国中西医结合眼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133~137
[3]罗兴干眼症治疗研究进展[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3,3(6):69
[4]沈莉中西医结合治疗干眼症疗效观察[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2(6):464~465
[5]宁立法中西医结合对干眼症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与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9):157~158
[6]谢碧华,许海嘉补益肝肾中药结合人工泪液治疗水样液缺乏性干眼症的临床观察[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3(2):27~28
[7]郑晓霞中西医结合治疗干眼症42例疗效观察[J].中医中药,2011,49(20):117
[8]黎喜燕,赵伟,谭泳昌中西医结合治疗泪液缺乏型干眼症68例临床观察[J].河北医学,2012,18(11):1078
[9]余明华中西医结合治疗干眼症临床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7(1):98
[10]赵学章中西医结合治疗干眼症的疗效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09,5(1):63
[11]李利文中西医结合治疗干眼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18~19
[12]占永良,程志娟,徐盈,等中药配合眼药水治疗干眼症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9,1 25(1):21~22
[13]徐秀华,陈粉扣,陈海林,等中西药合用治疗干眼症40例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7,23(5):304
[14]巴景斌,王晓航中西药结合治疗干眼症132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外医疗,2008:11(18):154
[15]黄洲基中西结合治疗干眼症48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18):34
[16]赵莉中西医结合治疗干眼症5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11):38
[17]陈海兵,周慧萍,金宏,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干眼症的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1,9(1):92~93
[18]唐颖干眼症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10,37(10):1914
【关键词】临床研究;肾病;中西医结合疗法
Abstract:Theauthoranalyzedthemainissuesincurrentclinicalstudyofintegrativemedicineintreatmentofrenaldiseases,andproposedthetargetorientedstrategyforclinicalstudyofdifferentrenaldiseases,emphasizingtheimportanceofmethodimprovementforacademicinnovation.
Keywords:clinicalresearch;nephrosis;integratedtraditional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therapy
通过近30年的发展,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在临床、科研等领域均取得了较大成绩,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分析总结以往的工作成果既能看到中西医结合具有极大的优势与潜力,同时也不难发现存在一定的局限与不足。
以慢性肾功能衰竭为例,以往的临床研究大多将其视为一独立因素处理,基本采用以中医辨证分型进行分组,进而对不同干预措施加以比较的研究方法。没有考虑到原发病种的不同和病理分型的差异等因素所带来的偏倚与误差,如糖尿病肾病、痛风性肾病、免疫球蛋白A型(immunoglobulinA,IgA)肾病等所致的肾功能衰竭均有不同的特点与规律,如将其混为一谈则不利于开展大规模的临床研究,亦不利于中医疗效的评价。因此建议按照原发疾病,逐个深入研究,加强对单病种疾病的认识,总结其治疗规律,从而逐渐达成单病种疾病的诊治共识。
又如IgA肾病,其被临床认识已有30余年,据近年的文献报告,其临床表现呈多样性,且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因此认为它是一组具有共同免疫病理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如单纯以某一方案进行治疗,难免出现顾此失彼、力穷效微的局面。因此对于此类复杂疾病,在临证中既要重视中医传统的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的原则,更要重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中西结合理念。以辨病为纲,辨证为目。在寻求疾病治疗的普遍规律——辨病论治的前提下,再加以辨证论治以寻求疾病治疗的复杂规律,两者有机结合可加深对疾病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制定治法和方药,方能更为准确而有效。
再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为例,目前临床仍以激素及免疫抑制剂为主进行治疗,此类药物虽然能在短时间内发挥作用,但其存在毒副作用大的缺点,有时会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甚或不良后果,导致患者中途退出治疗;当激素减量时还会复发,存在激素依赖或激素抵抗等诸多棘手问题。中医药在减毒增效和调节免疫功能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如能在治疗过程中,根据激素使用的阶段、剂量及反应的不同规律,加以中医辨证用药,以降低激素类药物的毒副作用并帮助顺利撤减激素,则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对于此类西医已有明确治疗效果,但仍存在较大局限的疾病,应当充分发挥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中西合璧、扬长避短,才有望在难治性肾病的治疗中取得突破性进展。
中西医结合肾病临床研究,学术创新是亮点,临床疗效是关键,机制探讨是根本。如何才能出现学术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之新局面,我个人认为改进和完善研究方法十分重要。
1要重视临床资料采集和管理
目前各大医院肾科门诊业务都十分繁忙,许多医院肾科年门诊量达8万~10万人次。大量的临床病例是我国肾病医生研究肾病特别优越的条件,也是一份十分宝贵的财富。如果没有及时将这些病例的原始资料详细收集,如何能做好病人的随访工作?对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的远期疗效,以及它对疾病的预后影响也拿不出确凿的依据。由于病人多、工作量大,可以先从科研病人和疑难病例做起,建立电子病历,设计切实可行的数据库,希望我们在工作十分繁忙的情况下,千万不能忽视了临床资料的收集和保存。
2寻找合理的研究切入点
如何发挥中西医各自特色,形成有机结合以期达到最大的整合优势?以下列举几个不同特点的中西医结合类型加以说明。
2.1中西医结合取长补短如对痛风性肾病的治疗,中医药在改善肾功能方面疗效较好,但在降血尿酸和降血压等方面就没有西药快。因此,在对痛风性肾病治疗时常用中药改善肾功能,西药碳酸氢钠、别嘌呤醇或痛风利仙来降尿酸。我科以益肾活血泻浊汤(生黄芪、红花、狗脊、土茯苓、制大黄等)治疗48例痛风性肾病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结果显示,治疗后显效28例,有效14例,稳定4例,无效2例,显效率58.33%,总有效率达87.5%。
2.2中西医结合提高疗效如重症IgA肾病病理有增生硬化者,如未得到积极治疗很可能在短期内就发展到肾功能减退,而且进展十分迅速。在治疗这类病例时,凡见血肌酐上升迅速、24h尿蛋白定量大于2g者,笔者常在中医治疗的同时配合小剂量(30mg)激素加骁悉(0.75g/次,2次/d)。经观察,大多数患者肾功能能稳定或改善,尿蛋白量也有下降。临床观察发现单纯西药治疗方案易导致合并感染,如带状疱疹,甚至重症肺炎。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中药联合免疫抑制剂可取得较好临床疗效,并很少合并感染。
2.3中西医结合各有侧重例如,狼疮性肾炎在急性活动期,当以西药激素和细胞毒性药物作为主要治疗手段,配以中药养阴、清热、活血化瘀可以减少激素副作用,对细胞毒性药物的肝损伤和骨髓抑制也可用中药来保护;如处于稳定期,则以中药调理为主以改善症状,调节免疫紊乱,减少西药用量,减少蛋白尿,可起到较好作用。
2.4对于临床出现的新问题,从新的角度发掘中西医结合优势例如,腹膜透析中由于腹膜高转运而引起超滤衰竭是影响腹膜透析疗效的常见难题。江苏省中医院针对这一问题,开展了一项临床研究,旨在观察含黄芪腹透液对高腹膜转运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continuousambulatoryperitonealdialysis,CAPD)患者腹膜超滤功能的影响[1]。该研究观察了治疗组(含黄芪腹透液)与对照组(市售腹透液)各17例高腹膜转运CAPD患者在治疗前后透析超滤量、腹膜溶质转运性能及葡萄糖吸收率的变化。观察发现治疗组治疗后第1个透析周期超滤量和24h总超滤量明显增加,治疗观察期高糖透析液使用量减少,葡萄糖吸收率有降低趋势,并能一定程度地提高腹膜对溶质的转运,总有效率76.5%,优于对照组(P<0.05)。从而得出结论:腹透液中加入黄芪注射液可有效地提高透析超滤量,对高腹膜转运CAPD患者腹膜的超滤功能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3中西医结合疗效也要经过循证医学的检验
开展循证医学研究,要沉下心来。任何一项循证医学研究结果都有其特定的研究人群(适应证范围)、具体用药的选择和有限的观察期限。根据肾病的特点,其疗程不可太短,有些疾病治疗在短期看不出疗效,但延长疗程,疗效就显示出来了。因此建议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以半年至一年为1个疗程较妥。
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IgA肾病中医证治规律研究”,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多中心流行病学现场调查,收集了1016例IgA肾病患者的人口学、中医证候学及实验室检查资料,探索IgA肾病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2],为中西医结合诊治本病的规范化提供了依据。
国家“十一五”科技攻关项目进一步加大资助力度,资助了慢性肾脏病及膜性肾病的研究,其中,“慢性肾脏病中医临床证治优化方案的示范研究”,试图建立被国内外医学界普遍认可的慢性肾脏病中医辨证标准和疗效评价体系,优化并制定能反映目前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脏病最高水平的治疗方案;“中医综合方案治疗膜性肾病多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试图通过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明确以中医药为主治疗膜性肾病的规范化综合治疗方案,从而确立中医药在难治性肾病治疗中的重要地位。
相信这些研究项目的完成,必将使中西医结合肾病的临床研究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中西医结合治疗肾病有巨大的创新和发展潜力,也使得我们有可能在此领域中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中西医结合学科是一个开放性、多态性、可持续发展的科学体系,中西医结合肾病研究同样任重而道远,我们这代人完成不了,还要由下一代人继续下去。
【参考文献】
1ShengMX,SunW,JiangY,etal.EffectsofAstragalusonperitonealdialysisultrafiltrationfailureinhypertransportCAPDpatients.ZhongguoZhongXiYiJieHeShenBingZaZhi.2007;8(4):205208.ChinesewithabstractinEnglish.
盛梅笑,孙伟,江燕,等.含黄芪腹透液对高腹膜转运CAPD患者超滤功能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7;8(4):205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