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06 21:01: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城市景观规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环境质量
中图分类号:F11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在人们对自然风景观念普及的同时,景观设计也早已深入人们的视野,"景观" 与规划、园林、生态、地理等多种学科交叉、融合,在不同的学科中具有不同的意义。我所认识的景观设计是指在建筑设计或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对周围环境要素的整体考虑和设计,包括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使得建筑( 群) 与自然环境产生呼应关系,使其使用更方便、更舒适,提高其整体的艺术价值。这个概念更多的是从规划及建筑设计角度出发,关注人的使用,即与作为自然和社会混合物的人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1. 景观规划设计中的生态意识
建立生态意识的首要问题是确立自然生态观,自然生态观基于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认识,既包括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人类明智地利用自然的观念,也包括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自然整体选择的概念。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人应该适应自然,而且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认识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创造适于人居住的环境。
景观设计学是一门关于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体和空间来为人创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适的环境的科学和艺术。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历史悠久的造园活动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景观也是人类的世界观、价值观、伦理道德的反映,是人类的爱和恨,欲望与梦想在大地上的投影,而景观设计是人们实现梦想的途径。
1. 1 城市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学是一门关于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体和空间来为人创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适的环境的科学和艺术。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历史悠久的造园活动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景观也是人类的世界观、价值观、伦理道德的反映,是人类的爱和恨,欲望与梦想在大地上的投影,而景观设计是人们实现梦想的途径。现代意义上的景观规划设计,因工业化对自然和人类身心的双重破坏而兴起,以协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为己任。与以往的造园相比,最根本区别在于,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主要创作对象是人类的家,即整体人类生态系统; 其服务对象是人类和其他物种; 强调人类发展和资源及环境的可持续性。
1. 2 城市规划中生态意识的形成
尊重自然的建筑设计,就是具有环境意识的设计。将建筑融于自然,使其与自然有机结合,保持地方和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持自然环境要素不被破坏,因为自然景观和大自然的环境质量,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设计结合自然的观点应该说更符合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自然观,这种自然观认为人与自然、建筑与自然应取得一种和谐的关系。在建筑实践中,以中国的风水理论为代表,风水理论对选址模式的论述,其实质是审慎周密地考察自然环境,顺应自然,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这种环境观是人们认识自然的基础。西方现代工业的发展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因而人们看到了改造自然的力量,西方一些建筑师认为建筑物与自然景观的结合,应表现建筑与自然成的反差才是完美的。
2. 景观规划中的生态设计策略
当前,生态化建设实践正在我国蓬勃展开,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城市生态化发展及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生态型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简单地说,它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形式,自然、人、城融为有机整体,形成互惠共生结构。生态型城市的发展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型城市与传统城市的区别主要体现在: 生态型城市具有和谐性、高效性、持续性、整体性、区域性五大特征。
2.1 设计原则
2.1.1 稳定性原则
景观在自然或人为干扰下不断发生变化,不同强度的作用力产生不同的生态反应。不受干扰时,景观水平结构向同质化方向发展,景观处于动态平衡状态。适度干扰可迅速增加异质性,景观还能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而严重干扰则使异质性迅速降低,景观难以再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而产生新的动态平衡。
2.1.2 生态美学原则
景观作为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不仅具有经济、生态价值,而且具有美学价值。
2.1.3 实效性原则
景观生态规划强调生态合理性,即相对符合自然规律合理规划,以达到符合人类生态的长远利益,在规划中深入分析区域及景观生态系统的结构、能流与物流特征以及规划实施后的生态风险等,维护与改善景观的生态完整性,达到生态合理性。同时由于人类在景观系统中所处的重要地位也决定了景观生态规划必须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二者之间的协调统一。
3. 生态原则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运用
景观规划设计利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地理学、建筑学、城市规划、环境艺术、市政工程设计等学科知识,把景观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协调人与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生物与非生物及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使景观空间格局和生态特性及其内部的社会文化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协调,达到景观优化利用。充分体现了艺术与科学的结合。景观设计学要解决的是“一切关于人类使用土地及户外空间的问题”。在有关环境规划设计的领域内,景观与生态的关联最为密切,景观设计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是最直接有效的。
把生态价值取向作为一种崭新的景观设计目标,是景观设计发展到今天的必然趋势,现代景观的生态设计则反映了人类的一个新的梦想,一种新的美学观和价值观: 人与自然的真正的合作与友爱的关系。景观生态适宜性分析是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部分,其目标以景观生态类型为评价单元,根据区域景观资源与环境特征、发展需求与资源利用要求,选择有代表性的生态特性,从景观的独特性,景观的多样性,景观的功效性,景观的宜人性和景观的美学价值入手,分析某一景观类型内在的资源质量以及与相邻景观类型的关系,确定景观类型对某一用途的适宜性和限制性,划分景观类型的适宜性等级,适宜性分析的方法有整体性、因子叠合法、数学组合法、因子分析法和逻辑组合法五类。由此可见,景观规划设计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门科学。
3.1 景观生态学理论指导公园景观建设城市园林绿化是对城市公园系统、绿地系统和城郊风景区的规划与管理,城市是其对象与主体。从景观生态学角度看,城市是典型的以人类干扰为主的景观,是一种连续动态变化的特定景观,也就是说,城市园林绿化的主体是一种特殊的景观,其主要特点在于自然景观的破坏和人工景观要素的扩大。
3.1.1 具体表现
( 1) 工业拼块数量增多,环境污染源增多、面扩大;
( 2) 内部绿地和水域等环境资源拼块锐减;
( 3) 城市建筑急剧膨胀,向郊区扩展,取代农田模地和绿地拼块;
( 4) 城市景观的平均净生产力呈负值,比其它任何景观都更具有依赖性,需要依靠廊道运输大量燃料及其它形式的能量来维持其正常运转。
中西文化的不断交互融合,给我国城市景观规划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纵观我国目前的城市景观规划,普遍存在盲目追求“高大上”的问题:借鉴有余而传承不足,奢华有余而人文不足;设计理念虽有但含糊不清。许多大规模的景观再造,忽略了对景观规划的基础、灵魂、载体和理念的整体认知和综合把控,致使我国一些城市的景观规划自然生态偏离,地域特色缺失,文化脉络断层,趋同现象严重。
作为公共空间的城市景观,是人们认知一片地域、体验一方人文、传承一脉文化的重要途径。城市景观向人们展现的不应仅仅是山、水、草、木和亭、台、楼、阁,更应向人们传达自然生态、社会、人文等元素的和谐。城市景观规划,除了要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美化空间的要求,还应赋予其传承地域文化之职责。鉴于此,本文拟以陕西省华阴长涧河景观规划为例,从基础、灵魂、载体和理念四个方面对城市景观规划进行探析,以供学界参考。
一、自然生态:城市景观规划的基础
城市景观不仅是一座城市的点缀,也是一座城市的生态基础、精神气质和生活内容。之所以把自然生态视作城市景观规划的基础,是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考虑。
其一,城市景观规划的核心内容应当是以人为本的环境整合。这里所讲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等。环境整合中不能没有创新,但创新不能以破坏自然生态为前提,而应在维护自然生态平衡的基础上,通过整治、梳理、协调、培育,以收到“天人合一”的效果。这里的“天”即自然生态,“人”即理念创新,“天人合一”即城市景观规划的理念、创新要以自然生态为基础,也就是所谓的“道法自然”。自然生态同时又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地形地貌、河流湖泊、绿化植被等要素是城市景观规划的宝贵资源。城市景观规划要尊重并强化自然景观特征,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因此,利用自然、维护生态,改造自然、创新生态,是城市景观规划的核心要义。
其二,城市景观规划不是要进行无中生有的创造,自然生态是城市景观规划的基础,离开基础的创造,必然是一种畸形的创造,或者说是一个孤立无“缘”的怪胎。大自然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并留下了无以计数的生态良品,对这些生态良品进行整治性梳理、协调性培育、保护性开发,是城市景观规划的基本内涵。围绕城市景观规划的基本内涵,结合人类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兼顾人类的精神和物质需求,对自然生态进行总结、概括、描述,并不断挖掘、传承、演变等,便构成了城市景观规划的基本内涵。
城市景观规划的核心内容和基本内涵,决定了城市景观规划的基础是自然生态。
二、文化脉络:城市景观规划的灵魂
自然生态虽是城市景观规划的基础,但不能任其“自由生长”,否则,便失去了城市景观的灵魂。
城市是人类栖息生活之场所。城市的沧桑变化,人类的生息繁衍,都是作为宇宙主宰的人类智慧结晶,已成为一种文化符号,而每一个文化符号,包括自然的、人工的、历史的、当代的,都见证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因此,作为公共空间的城市景观,当然被赋予了传承历史文化、人文元素的责任。只有如此,置身城市景观中,人们才能感受到昔日城市的兴衰和今日城市的发展,才不会因文化脉络出现断层而茫然无据。
文化脉络作为城市景观规划的灵魂,犹如赋予了景观之人文生命。纵观传统园林,我们能领略到一种诗意、禅境、情趣,以及人格的淡泊、心灵的放松与节操的纤尘不染;尽管园林历经沧桑,但蕴涵其中的思想光芒永驻,文化脉络清晰,似乎在向后人诉说着先贤的处世哲学和闲情逸致。历史文化的传承,使得景观在不同的地域文化之中承载着各不相同的文化积淀,呈现出千姿百态的个性观瞻。我国著名景观设计大师夏建统先生认为,每一片土地都有属于她们自己的文化,故每一片土地都应该有属于她们自己的景观。[1]可见,文化元素在城市景观规划中至关重要。所以,将传统文化元素运用到都市生态文明和城市景观设计中,既可规避城市景观的趋同,又可诠释城市景观的内涵,还能延伸城市景观的生命空间。因此,挖掘人文元素,串连人文记忆,传承人文历史,是城市景观规划的灵魂。
三、地域特征:城市景观规划的载体
城市景区规划的基础是自然生态,其灵魂是文化脉络,但其要真正落地,还需要一个载体――地域特征。
“地域”是经济地理学和文化地理学中经常用到的一个概念,是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的有机融合。特定的地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定位,它不仅包括独具特色的自然地理状况,更包含了此地区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所形成的独特的生活方式、行为习俗、思维模式、价值取向等。
城市景观规划不能脱离地域特征这个载体。俞孔坚认为,城市景观设计源于解读地域、历史和生活,重在对“土地”进行系统的分析、规划、保护、管理和恢复。[2]林菁等[3]在《地域特征与景观形式》一文中提出,地域特征是特定区域土地上的自然和文化的特征,包括天然的、自然的呈现,也包括人类在生产、生活中改造自然形成的;这些地域特征不仅是历史上园林风格形成的重要因素,也是今天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的重要依据。地域特征作为城市景观规划的载体,其核心要义是因地制宜,强调的是避免脱离地域的景观复制。当然,地域特征的形成需要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和相对稳定的社会自然环境,它的存在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对的,不同的地域文化之间会相互渗透、融合、借鉴与吸收。而城市景观规划的创新就在于挖掘、总结、概括、描述、体现出地域特征。所以,城市景观规划,无论是绿地、街心花园、公园、园林、雕塑、特色街道,还是一些公共建筑,都必须与当地的地域特征相结合,充分承载当地的传统文化。只有如此,才能实现一方水土一方景^的愿景。
四、华阴长涧河景观规划例析
陕西华阴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素以“大山、大水、大绿、大空间、大文化、大生态”著称。如何打造一座不失特色而又底蕴丰厚的旅游城市呢?长涧河景观的规划与建设便被提上了议事日程。长涧河地处陕西省华阴市,为渭河一级支流,由华山峪、黄甫峪、杜峪汇集而成,全长91.6 km。长涧河景观规划选取范围为长涧河上游段,穿越华阴城区(见图1)。依据长涧河的地域特征,结合长涧河的自然生态,项目组在华阴市文化脉络的基础上,按照城市整体规划的要求和景观设计的理念,拟定了“山水意境滨河生活走廊,华阴文化城市体验空间”的设计定位。设计中长涧河两岸绿道以“山水意境”作为构建主线,绿带扩展区域以A阴文化作为出发点。
本设计方案由溯源、乐游、畅想三个区域组成(见图2)。其中,溯源区域以追寻老河堤记忆为主要设计要素。此区域南邻320国道,北至连霍高速,区域内落差较大,且两侧可规划用地较少。根据这种地域特征,规划者将老河堤保留并加以提升,设置新的坝体,拓宽河道水域面积,重点突出华阴城市历史,场地内设墙式文脉景观小品,体现和展示华阴文化,游人在溯源区可以找到长涧河传承的乡愁。乐游区域将重点打造华阴民俗主题公园,并与魏长城遗址相结合,使古老的民俗与实际存在的遗址相互呼应;该区域内设置华阴老腔、华阴皮影的展示橱窗与表演舞台,并以戏台商业街的形式存在。畅想区域以生态亲水为主,以低影响度开发为主要策略,建设郊野生态滨河公园;由于该区域毗邻华阴水厂,所以在该区域规划并设计了自然净水展示区,可用于普及污水处理知识,弘扬节水爱水文化,丰富场地功能。
综上所述,城市景观的规划,要从自然生
态、文化脉络、地域特征等维度综合考虑。只有从自然生态基础出发,打造地域特征这个载体,传承文化脉络这个灵魂,才能成就城市景观的精品。城市景观规划的基础、灵魂、载体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其有机结合与科学配置,是城市景观规划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参考文献:
[1]
孔祥伟,苗慧珠.客观与真实――夏建统谈景观设计[J].景观设计,2006(5):6.
关键词:城市景观;规划;运用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1.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中的生态意识
建立生态意识的首要问题是确立自然生态观,自然生态观基于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认识,既包括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人类明智地利用自然的观念,也包括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自然整体选择的概念。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人应该适应自然,而且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认识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创造适于人居住的环境。
景观设计学是一门关于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体和空间来为人创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适的环境的科学和艺术。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历史悠久的造园活动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景观也是人类的世界观、价值观、伦理道德的反映,是人类的爱和恨,欲望与梦想在大地上的投影,而景观设计是人们实现梦想的途径。
1.1城市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学是一门关于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体和空间来为人创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适的环境的科学和艺术。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历史悠久的造园活动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景观也是人类的世界观、价值观、伦理道德的反映,是人类的爱和恨,欲望与梦想在大地上的投影,而景观设计是人们实现梦想的途径。现代意义上的景观规划设计,因工业化对自然和人类身心的双重破坏而兴起,以协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为己任。与以往的造园相比,最根本区别在于,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主要创作对象是人类的家,即整体人类生态系统; 其服务对象是人类和其他物种; 强调人类发展和资源及环境的可持续性。
1.2城市规划中生态意识的形成
尊重自然的建筑设计,就是具有环境意识的设计。将建筑融于自然,使其与自然有机结合,保持地方和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持自然环境要素不被破坏,因为自然景观和大自然的环境质量,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设计结合自然的观点应该说更符合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自然观,这种自然观认为人与自然、建筑与自然应取得一种和谐的关系。在建筑实践中,以中国的风水理论为代表,风水理论对选址模式的论述,其实质是审慎周密地考察自然环境,顺应自然,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这种环境观是人们认识自然的基础。西方现代工业的发展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因而人们看到了改造自然的力量,西方一些建筑师认为建筑物与自然景观的结合,应表现建筑与自然形成的反差才是完美的。
从古到今人类都在以经济发展为中心进行城市建设。但人类对城市的需求不仅局限在物质上,还会对城市的环境提出更多层面的要求。城市空间发展要源于自然生态的视角: 城市空间发展不是人工环境不断侵占自然生态空间的过程,而应是与自然协同演进。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化运动迅速展开,城市面积快速扩张。多年的快速城市化之后,种种城市顽疾已经成为发展的桎梏,大地自然系统在城市化过程中遭到彻底的摧残。城市扩张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必须的,但自然系统负荷量是有限的,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威胁到整个民族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该重视必须把环境保护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痛下决心解决环境问题,建设人类和自然互利共生的城市,即人与自然相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2.景观规划中的生态设计策略
当前,生态化建设实践正在我国蓬勃展开,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城市生态化发展及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生态型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简单地说,它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形式,自然、人、城融为有机整体,形成互惠共生结构。生态型城市的发展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型城市与传统城市的区别主要体现在: 生态型城市具有和谐性、高效性、持续性、整体性、区域性五大特征。生态型城市就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以自然系统的和谐为基础,以彰显个性的文化魅力为灵魂,以资源的循环、协调和高效利用为保障,以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整体效益的和谐统一为目标,建立在区域平衡协调的基础之上的城乡统一体。
2.1设计原则
(1)稳定性原则
景观在自然或人为干扰下不断发生变化,不同强度的作用力产生不同的生态反应。不受干扰时,景观水平结构向同质化方向发展,景观处于动态平衡状态。适度干扰可迅速增加异质性,景观还能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而严重干扰则使异质性迅速降低,景观难以再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而产生新的动态平衡。
(2)生态美学原则
景观作为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不仅具有经济、生态价值,而且具有美学价值。
(3)实效性原则
景观生态规划强调生态合理性,即相对符合自然规律合理规划,以达到符合人类生态的长远利益,在规划中深入分析区域及景观生态系统的结构、能流与物流特征以及规划实施后的生态风险等,维护与改善景观的生态完整性,达到生态合理性。同时由于人类在景观系统中所处的重要地位也决定了景观生态规划必须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二者之间的协调统一。
(4)生态设计定义
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这种协调意味着设计应尊重物种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剥夺,保持营养和水循环,维持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以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生态设计将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重视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摒弃了掠夺式开发的弊病,达到人与自然共生的理想。
3.生态原则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运用
景观规划设计利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地理学、建筑学、城市规划、环境艺术、市政工程设计等学科知识,把景观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协调人与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生物与非生物及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使景观空间格局和生态特性及其内部的社会文化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协调,达到景观优化利用。充分体现了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在有关环境规划设计的领域内,景观与生态的关联最为密切,景观设计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是最直接有效的。
把生态价值取向作为一种崭新的景观设计目标,是景观设计发展到今天的必然趋势,现代景观的生态设计则反映了人类的一个新的梦想,一种新的美学观和价值观: 人与自然的真正的合作与友爱的关系。景观生态适宜性分析是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部分,其目标以景观生态类型为评价单元,根据区域景观资源与环境特征、发展需求与资源利用要求,选择有代表性的生态特性,从景观的独特性,景观的多样性,景观的功效性,景观的宜人性和景观的美学价值入手,分析某一景观类型内在的资源质量以及与相邻景观类型的关系,确定景观类型对某一用途的适宜性和限制性,划分景观类型的适宜性等级,适宜性分析的方法有整体性、因子叠合法、数学组合法、因子分析法和逻辑组合法五类。由此可见,景观规划设计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门科学。
3.1景观生态学理论指导公园景观建设
城市园林绿化是对城市公园系统、绿地系统和城郊风景区的规划与管理,城市是其对象与主体。从景观生态学角度看,城市是典型的以人类干扰为主的景观,是一种连续动态变化的特定景观,也就是说,城市园林绿化的主体是一种特殊的景观,其主要特点在于自然景观的破坏和人工景观要素的扩大。
(1)具体表现
1) 工业拼块数量增多,环境污染源增多、面扩大;
2) 内部绿地和水域等环境资源拼块锐减;
3) 城市建筑急剧膨胀,向郊区扩展,取代农田模地和绿地拼块;
4) 城市景观的平均净生产力呈负值,比其它任何景观都更具有依赖性,需要依靠廊道运输大量燃料及其它形式的能量来维持其正常运转。
4.结束语
总之,城市景观的质量问题较为突出,如何治理城市环境,提高其景观生态质量,对城市的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主要有两条途径: 一是减少污染; 二是提高绿地面积,增强城市景观的自净能力。城市公园系统的绿量是城市绿量的主体,城市公园系统生态状况,生态功能发挥状况是衡量城市景观质量的重要因子,它的开发建设要与模拟地带性生态,贯穿景观生态学的规划原理。
参考文献
关键词:城市;景观;规划设计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people's economic level, people began to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 to the living environment and quality of living, in this situation, the landscape design of residential area of the city gradually on the rise, and more and more toward the direction of standardization. This article from the elements of landscape of city, puts forward some city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he proposed measures.
Key words: city;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984
一、城市景观的组成要素1、地面铺装在做地面铺装设计的时候,需要考虑以下几因素:首先应当遵循整体统一的原则。无论是铺装材料的选择,还是铺装图案的设计,都应与其他景观要素同时考虑,以便确保铺装地面无论从视觉上还是功能上都有被统一在整体之中。随意变化铺装材料和图案,只会增加空间的零乱感,所以在没有特殊目的的情况下,不能任意变换相邻近的铺装材料及形式颜色。第二是安全性。应当保证铺装功能所必需的强度要求,做到铺面无论在干燥或潮湿的条件下都同样防滑,避免行人发生危险。第三是外观,包括色彩、尺度和质感。色彩要做到既不黯淡也不令人烦闷,又不鲜明到俗不可耐。色彩或质感的变化,只要在反映功能的区别时在可使用。尺度的考虑会影响色彩和质感的选择以及拼缝的设计。路面砌块的大小、色彩和质感等,都应与场地的尺度有正确的关系,这点相当重要。 地面铺装材料很多,主要有沥青、混凝土、花砖、天然石、卵石等,可根据不同的要求做出选择。沥青地面成本低,施工简单,常用于车道、人行道、停车场的路面铺装。彩色的沥青路面的使用,还可以改变景观的单调性。混凝土路面因造价低,适用性强而被广泛使用。现浇混凝土铺地要注意伸缩缝的设置,而混凝土砌块铺装则更加灵活。花砖路面 的色彩丰富,式样与造型的自由度大,容易营造出欢快、华丽的气氛。常用于公共设施入口、广场、人行道、大型购物中心等场所的路面铺装。天然料石,特别是花岗岩铺地,往往可以营造出一种庄严、沉稳的气氛,大多用于城市中的重要地段。为了避免大面积硬质铺装带来的环境问题,在可能的条件下,还可以结合绿化,形成嵌草铺装。2、台阶、坡道和路缘石 在城市空间环境中,由于各种自然原因或功能需要,常常要改变地坪高度的变化,而地坪高度的变化也往往产生出丰富而美丽的城市景观。其中改变地坪高度的景观设计有台阶、坡道和地缘石。
台阶和坡道的主要功能是使行人从一个地坪高度转移到另一地坪高度,但同时也具有突出该场地环境特征的巨大潜力。当台阶设计成狭窄而有亲切感,宽阔时而有雄伟的感觉,可以封闭而神秘,也可以开敞而连绵。他们将是逐渐引人入胜,以戏剧性的手法诱使行人到达观感的极好手段。 地缘石是一种确保行人安全,进行交通引导,保持水土,保护栽植,以及区分路面铺装而设置在车行道与人行道分界处、路面与绿地分界处,不同的铺装路面的分界处等位置的构筑物。路缘石的种类很多,有预制混凝土、砖、天然石材等,造型也很丰富。 3、 雕塑小品 雕塑是构成城市景观的重要元素,它能以其丰富的造型语言,向人们传达着特有的思想感情。雕塑与城市环境的地理景观、园林景观和建筑景观相互渗透,往往就构成了城市或社区的特征标志。城市雕塑类型很多,其中一类属于小品式雕塑,其题材大多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动、植物为主,注重反映民俗风情和场所特征。雕塑为了求得与环境相协调,应在规划、构思、制作等方面认真考虑。第一就是布局:雕塑所处位置与周围建筑及自然环境是否相协调,在景观构图中所在的地位,雕塑所在位置与道路交通的关系等。第二是造型:雕塑造型如何占有适宜的空间,并以什么造型"语言"吸引过往行人的视觉并影响他们的观赏心理。第三是体量尺度:特别小品类雕塑,应同观赏者保持亲切的关系。
二、城市各类中心的景观设计
1、城市中心的景观设计
城市中心是城市的主要行政管理、商业、文化和娱乐中心的区域,是表现城市有价值特性最有利位置,在这里,人们对这个城市个性的认识得到强化。城市中心的功能是根据城市规划决定的,因为中心规划是城市规划的一部分。
城市中心的景观能否产生良好的视觉印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从市中心有什么远景可以眺望?怎样使人去观看重要的建筑物?这些建筑物与重要的特征的地点之间有什么视觉联系?哪些建筑物在城市景观中应有重要作用?能赋予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因素是什么?对这样一些问题在城市中心景观设计中,都应作出回答。
2、市民广场的景观设计
市民广场具有多样性,它是指由各种用途的道路、停车场、沿街建筑的前沿地带。由建筑组成的空间形式有三种:(1)市民集合的主要广场,它一般与市政厅或其他市民建筑相结合;(2)娱乐建筑的空间,如影剧院、宾馆前面的供人流集散的广场;(3)购物的空间,如商业街、商业区和市场以及办公建筑所围成的空间。
市民广场上的公共建筑物对广场景观起着决定性作用。作为街景的公共建筑其立面处理的重点,应放在完整的街道立面上,而不要强调个别建筑物的立面;作为纪念碑式的公共建筑,在造型、位置和高度上应是一个视线焦点,是可以被人们欣赏的主要景观。
使用轴线可以使多个空间相互发生关系,是景观设计的一般方法,如北京天安门广场的中轴线。当一个建筑物与另一个建筑物有一定距离,同时是行道树形成狭长景观以强调一个理想的视点,于是建筑物变成了一个有镜框的焦点。在一个对景上集中的街道愈多,获得的狭长景观也就愈多。
市民广场应有一定的比例和尺度,当广场的地面过大,使建筑物看去象是站在空间的边缘,墙和地面分离开来,使空间的封闭感消失,广场的景观也随着发生质的变化。
三、园林景观规划设计
1、园林设计要“看见未来”设计着眼未来,留出一定比例的预留用地。园林设计中的超前意识就是设计师用符号在媒介上把计划表示出来,它跨越时空,在未来一定的时间内不会被淘汰。在具体的设计活动中,设计的超前意识穷质上是超过当前意识的运转活动,它从人类对物质世界的一般反映上升为理念转化为实在物质,又回归渗透到园林建设中。因为它是一个持续发展和变化动态的过程,在研究市场的时候,放眼产品今后的增值。做到这个住宅小区今天是一流的,明天甚至多少年后,也是不落后的,或者说,随着历史的积淀,能够更显现出其不凡的价值。特别是拿到优越的地块上作设计,就要有这样的志向和信心。
2、植物造景时,可利用植物林缘线、林冠线的起伏变化等手法,把平行的直线融入曲线,使其产生变化。比如,利用花灌木的矮小、枝密、叶茂的特点密栽,使之形成曲折变化的曲线;在绿地边缘挑出数枝孤植球,增加林缘线曲折变化;利用尖塔形植物,如云杉、桧柏、蜀桧等构成的林冠线起伏变化较强烈,节奏感较强;利用地形变化,使高低参差不齐的植物也有相应的林冠线起伏,这种变化较柔和,节奏感缓慢;利用不同角度,植物不同树冠构成的林冠线起伏变化。在植物造景上,还应注意提高绿化覆盖率,如广场、停车场用植草砖、花架、用藤蔓植物覆盖,多种大型落叶乔木等方法,做到“黄土不露天”,提高单位面积的绿化率。
3、在植物的配置上因遵循自然规律,一方面乔、灌、草合理组合,常绿、落叶的比例搭配适当,确保三季有花,四季有绿;另一方面又要结合小气候,多选用观花、观叶、香味植物等,选用一些具有防尘、杀菌、减噪等功能的树种,为人们创造一个空气指数较高的小区环境。在草种的选择上,也要结合小区的功能,选择耐践踏、易管理的草种,最终使绿地敞开怀抱或达到轮流开放,居住者得以亲近自然。
由于居住区的建筑单元通常都有类似性、同一性,较为单调,不易辨别,因此,可以根据不同的院落,选择不同的树种,不同的布置方式,栽植各具特色的植物品种,成为识别的标识,使人通过不同植物的四季变化来区分不同的院落,产生家园的归属感。
居住区园林环境景观的设计要体现“以人为本”,为住户提供舒适宜人的生活环境
因此应根据居民的各种活动要求设置休息、文化娱乐、体育锻炼、儿童游戏及人际交往等多种活动的场地与设施,使其为该区居民服务。如某居住区的园林景观设计,它不仅有大面积中心绿地,而且在每栋住宅间都设计造型丰富,功能齐全的花园式绿地设施。住户可以在劳动工作之余,尽情享受自然景观。小区的围墙均采用通透式栏杆,人们的视线可以穿越,使户外显现更多的绿量,传递出更多的绿色信息。此外,这里还设有各类活动设施,老人可以散步赏景,儿童可以游戏玩耍。因此,我们在小区设计时,可以结合环境,设计出不同的活动区域,满足不同人群的精神需求。
关键字:城市景观;人性化设计;生态规划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planning the city landscape ecology and humanity design, discusses the humanized design and planning the city landscape ecology related concepts and ecological perspective, and explains the humanized city landscape ecological planning principles.
Keywords: city landscape; humanized design; ecological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引言
城市要想发展一定是可持续发展;新时代的城市建设一定是整体的设计;所有设计和规划都应遵循“以人为本”,体会人们的最佳需要,城市形象应是“天人合一”的山水、园林、生态城市。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环境及条件揣摩的设计,是对人类活动区域和各区域空间联系的协调。城市规划能迅速地解决和协调各种类型建筑间的关系、建筑群体的整体形象,用保护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继承城市的历史文化,规划城市的未来。
1生态城市景观规划的准则和要求
生态城市景观规划主要目的在于利用自然生态再循环的规律和过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态城市景观规划的主要特点是维持和保护人类和大自然和谐相处,来强化人与自然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生态城市景观规划的重点在于将保护生态的理念当成一种设计方法,在做生态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同时,应该遵守以下几个方面原则和要求:
①为大面积提升城市绿化覆盖面积,积级推动垂直绿化、坑塘湖河的坡岸绿化。②积极推动并使用先进的生态技术除去生活排泄物和垃圾等等。③合理布局,节能、低耗、无污染。从根源上避免因为建筑材料的原因造成的化学污染和放射性污染,在建筑材料的运用上要坚定不移地保护环境。综合各种因素并考虑到城市地理特征和水、气、地质等条件、长远发展的需求,在景观规划设计的同时,要力求做到分布合理。④使用生态理念去探讨、理解和解决矛盾,遵守大自然生态规则、再循环和自我调节规律。⑤在一切都可能的情形之下,应可能地保持原来的地理环境,把自然融入到城市并充分利用当地自然环境,来保持原来自然环境不被破坏的情景,并进行延伸。⑥环境质量的好坏是通过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进行评价的,而且环境的好坏会直接作用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2人性化的生态城市景观生态规划方法
2.1生态城市景观规划从根本属性来看,它是属于文化艺术的范畴,它结合多种文化艺术于一体。其规划要体现出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到各园林要素之间的联系。缺少文化内涵和美感的生态景观设计是不能被社会所接受的,生态园林应该也一定是美丽的。为此在保证绿量的同时,其它园林要素同等重要,充分考虑人的因素。园林绿化是保持和塑造城市风格、文脉和特色的重要方面,应该以自然生态条件和地带性植被为基础,将民俗风情、传统文化、宗教、历史文物等融合在园林绿化中,使城市绿地系统具有地域性和文化性特征,产生可识别性和特色性;在传统文化和传统园林艺术中,园林植物往往具有丰富的寓意和象征,如“石头城、鬼脸城景区的建设”,通过合理种植设计,可以在局部地区把园林植物的寓意和规律加以表达,推动植物形与神相结合的表达,服务人民。
2.2城市生态绿地系统的构建是寻求各种绿地长期以来自然演化生态规律的过程。它使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技术,在创造融合大自然的生态休息娱乐空间和稳定绿地面积的基础之上,提高城市生态环境效应。建立健全的生态城市景观规划的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是崇尚生态城市的需求,是追崇城市特色的需求,更是以人为本、崇尚城市绿地复合能力的需求。
2.2.1生态绿地系统构建的内容
①目标——根据城市绿地的总体状况进行规划,统筹城市现代化建设,创立生态城市等标准,总结城市生态绿地规划的状况以及绿地利用的潜力,建立一个科学、合理、可实施的生态绿地情形。②结构——城市生态绿地结构的关键是依据城市的自然条件、生态、景观和城市绿地自身的使用能力需求,城市生态绿地结构要和城市生态结构、景观结构严谨的结合在一起,建全城市生态绿地体系的大体结构。③布局——城市生态绿地布局的关键是依据城市的大体状况规划,要考虑到绿地性质的可变性和复合功能,强调各种绿地场景的安排和设置之时,对城市各种绿地实行场地布置,搞好绿地的规划和开放。
2.2.2城市生态绿地系统构建的原则
1、功能原则:必须把维护人类身心健康、维护自然生态过程作为园林的主要功能来评价。 2、经济与高效原则:强调用最少的投入来健全自然生态过程,满足人类身心再生功能;强调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来实现上述功能。3、循环与再生原则:强调利用生态系统的循环和再生功能,构建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如水循环的利用,避免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4、乡土与生物多样性原则:强调城市园林绿地系统是以乡土植物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后堡垒之一,应节制引用外来树种,保护和发展乡土树种。5、整体和连续性原则:园林绿地不是一个独立的游赏空间,而是城市与大地综合体的有机部分,应作为人类生活空间和自然过程的连续体系来设计和管理。总而言之,生态学原则已成为城市生态规划和生态设计的基本原则,绿地容纳率指标系统作为对城市生态绿地的科学评价体系,二者侧重点不同,但核心都是控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以获取最大效益的生态环境,保护人类拥有高质量、高标准的自然环境,维护人类身心健康。
3、总结
城市生态绿地规划对城市环境的综合质量的评定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探究城市生态绿地的生态效果和它的规划的同时,可以透彻地分析城市生态绿地的生态环境的具体涵义,在规划城市生态绿地环境时要讲原则,严格按照人性化城市生态绿地规划方法进行设计,这样就会令城市生态绿地规划更合理、更科学。
参考文献:
[1]张梦琪.生态城市规划准则与设计问题[J].中华建设,2011,(O8).
[2]黄光宇.中国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进展[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01,(03).
[3]黄光宇,陈勇.生态城市概念及其规划设计方法研究[J].城市规划,
1997,(O6).
[4]杨金凤.浅谈生态城市规划设计[J].中国建设教育,2007,(021).
[5]朱锡平,陈英.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与中国城市发展[J].财经政法资讯,
2007,(02).
[6]汪天雄.生态城市的规划原则探讨[J].中国建材资讯,2006,(O5).
[7]孙景江,王汝江.小议生态城市规划设计[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6).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理论 城市景观规划 应用
中图分类号:V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2(a)-0151-01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地球的负担也在不断加剧,环境的不断恶化、全球气候变暖、人口数量不断膨胀等问题充斥着我们的生活,种种问题使得我们不得不更加重视城市景观规划问题。景观生态学理论是解决环境和发展问题的重要社会研究课题,我们可以发现景观生态学理论在改善生态环境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尤为重要。景观生态学为景观和生态两门学科相融合提供一个契机,为园林学科的研究与实践直接提供了方法。
1 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及原理
1.1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
1937年德国地理学家卡尔特罗在《航空像片判图和生态学的土地研究》中首次提到了景观生态学这一概念。卡尔特罗提出这一概念主要是因为他发现地理景观学和生态学中都存在各自的不足并且发现了它们相互之间存在互补关系。所以,如果将地理景观学和生态学综合起来研究,就可以解决大尺度地理区域中的生物群落之间以及生物群落与环境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问题。由此至今景观生态学逐步发展成为了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
1.2 景观生态学的相关原理
从区域范围来看,城市是一个典型的人工干扰斑块。从较小尺度上看来,城市作为一个景观单元,它是由基质、廊道、斑块为主的三要素所构成的。
(1)基质的基本原理。
在三因素中,基质是对景观控制作用最强的景观要素。基质的面积大连接度强,它控制并且影响着生境中斑块间的物质能量的交换,同时也控制着整个景观的连接度,从而影响斑块间物种的迁移。
(2)廊道的基本原理。
廊道是景观唯一的线性要素,它具有连续性,由于人类的种种活动使得自然景观被分割得很零散,从而造成景观的功能受阻。因而加强孤立斑块间及斑块与种源间的联系,是我们目前在进行现代景观规划的主要任务之一。在进行绿廊建设以及加强各类块状绿地的连接度的时候,应该充分利用各种防护林带,这样不仅可以发挥廊道基本的分隔作用,而且能够充分体现廊道理论中的核心保护作用。多一条廊道就可以减少一分被截流和分割的风险,所以两条廊道比一条要好。值得注意的是廊道如果宽度不够的话,不但不能起到保护的作用,相反的还会为外来物种的入侵创造有利条件。
(3)斑块的基本原理。
对城市内各类林块绿地进行合理的调整能够最大限度地释放块状绿地的作用,一般而言,大型斑块与小型斑块相比,大型斑块能够承载更多的物种,大斑块更有能力持续和保存基因的多样性,特别是对一些特有物种而言它们只能在大型斑块的核心区存在。增加一个自然斑块,就意味着增加了一个可替代的避难所。减少自然斑块就是减少景观和物种的多样性和某一物种的种群数量。就斑块的形状而言,圆整形的斑块可最大限度地提高核心区的面积比,从而降低外界的干扰,有利于林内物种的生存。
2 景观生态学在城市景观规划中的运用
城市在大范围内是一个典型的人工干扰斑块,但在小尺度上,城市就是一个由廊道、基质、斑块等组成的景观单元。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出发,城市中的风’景区、公园、街头绿地等都是以块状存在的,城市本身就是这一景观单元的基质,另外,道路绿地、河流等可以起到廊道的作用。
2.1 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特点
城市生态系统是由经济、自然、社会构成的一个复合体,它和人类生态系统是存在某些共性的。当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我们的周围出现了大量的人造环境,科学技术在人类生态系统中作用正在逐渐突出。城市生态系统具有人为性、开放性、不完整性、脆弱性等特征。而它的这些特征决定了城市绿地景观在改善城市环境、增加城市景观异质性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2.2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和设计原则
(1)整体优化原则在规划过程中应该尽量将景观作为一个整体单位进行优化利用。
(2)多样性原则城市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可以运用均匀度、镶嵌度等对景观多样性进行描述。
(3)协调原则要做到人与环境、经济与资源、生物与环境等方面的协调,只有充分协调和这些因素间的关系,才能使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4)综合性原则在进行城市景观规划的过程中,要综合多种因素满足人们的各方面的需要。
(5)异质性原则景观空间的异质性是维持发展景观生态规划的一个重要原则。
(6)历史保护原则祖先留给我们的历史文化遗迹是一笔重要的财富,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对其进行保护。
(7)个性原则每个景观作为一个单独的存在它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应高度重视景观的个性。
3 三要素的运用
城市景观是一个高度人工化的景观,所以建筑的比例很大,而绿地相对较少。因而必须在城市景观结构中增加绿地廊道及绿地斑块的比例,针对每个城市的特点确定绿地斑块的位置及面积,使得绿地斑块在城市中可以均匀分布。每个城市的具体情况是不同的,所以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廊道既是各种流的通道,又是造成景观破碎的原因和前提,同时还决定着城市景观的轮廓,因而,城市廊道的发展引导着整个城市景观格局的发展。在进行绿色廊道的植物配置时,应主要以乡土植物为主,以地带性植被类型为设计依据,尽量保持自然的本底。不同道路应当体现不同的主题与特色,如历史特色、现代化内涵、文化连续性等。
由于现代城市往往都包括了其周围的郊区,郊区的一个巨大特点就是拥有大量的天然绿地,因此在进行城市整体规划的时候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合理地对城郊景观结构进行规划,协调好廊道、斑块及基质等景观要素,使市区、郊区之间的景观具有连贯性。
4 景观生态学理论对城市景观规划的意义
当今世界,随着不可再生资源的日益减少、人口的不断增加、环境的急剧恶化,我们的城市自然景观正在逐渐被人文景观所代替,不难发现在我们身边越来越多的绿地被高楼大厦所取代。在我们的经济取得蓬勃发展的同时,我们的环境也在不断地恶化。景观生态学理论的核心在于重视人类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处,它的提出和运用,使得维护生态环境与经济或资源的合理开发不再相违背,景观生态学理论为人类建设一个理想的城市生态环境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因此,将景观生态学理论中的和谐发展理念融入到城市绿地设计中,可以使理论和实践进一步融合,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从而创造出更高质量的生活环境。
只有将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正确而充分的应用到城市的景观规划建设中去,实施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这样才能建设出一个最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城市生态园林环境。
关键词:景观、景观节点、 绿化率、绿化开敞空间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 A
在城市化不断扩大和蔓延的今天,自然景观已日趋缩小,人类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多的被人工环境所围绕,人类的景观意识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所以我们应该动态的理解景观设计学科。城市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也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城市景观设计既要体现城市的开放性和系统性,也要符合城市历史连续性和发展可持续性。
1城市景观设计的范畴
1.1城市建设与环境设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性的城市化趋势,地球的自然环境,尤其是人所居住的环境发生了本质性的转变。既然城市化的全球性发展趋势不可逆,人口不断增加,如何改善城市的环境,景观就成了当今城建的首要任务。除了城市整体空间环境和建筑间的联系外,城市内部的一些细节也是相当重要的。因此像城市标识,广告牌,公共汽车站,路边休息设施,电话亭,邮筒,垃圾箱,城市雕塑小品,路灯等都应纳入整体设计中。
1.2现代城市园林的作用。现代城市园林立足点已经不再局限于花草树木所创造的美的感受,而在于对现代城市生态建设的需要,所以现代城市园林的功能不仅仅限于满足于人们观赏的需要,而是创造合理的现代城市人的生态环境,因此,现代园林对于现代城市的建设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已不同于传统园林的筑山理水、种植花木,而是在传统园林和现代园林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城市发展,适应城市需要,顺应当代人的需求。
1.3以控制性详细规划为控制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城市景观设计的主要依据,其中对建筑形式、色彩、风格等城市景观方面的要求,对我们的景观设计起到了一定的控制作用。但如果在控规指标里面对城市景观的要求简单、模糊,就会使满足我们控规条件的景观解成为无限变量,就会给我们的设计控制带来很大的麻烦。
1.4以城市景观专项规划为控制依据。城市景观专项规划也是进行景观设计的重要依据。如对城市建筑高度的专项控制、对城市建筑主要色彩的控制、对沿街建筑的屋顶倾斜角度的控制等,在拥有重要历史文化古迹的城市要求尤为严格。
2 城市景观设计与城市生态平衡的基本关系
2.1服从和服务的关系。城市生态规划是城市景观设计的最根本依据,城市景观设计必须服从城市生态规划的总体安排,在城市生态规划的基础上衍生出城市景观设计规划,并根据城市生态建设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开展具体的城市景观设计。
2.2动态和静态的关系。城市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城市景观与空间形态的演化受到“空间”和“时间”两个向度的影响,即在任何一个时间片段,人们都可以获得创造城市景观与空间的各种物质要素。无论是城市生态平衡,还是城市景观设计,都必须把追求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处理好实施中的动态与静态关系的重要标准。
2.3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城市景观设计在城市生态平衡中的作用,就在于其工作领域覆盖到从宏观城市整体环境规划到微观的细节环境设计的全过程,针对不同特质的景观区域,可制定相应的改善、保护和整治计划,如建筑形式及高度的控制、城市天际线控制、空间视觉走廊控制、建筑容积率控制、建筑材料和色彩控制以及各种环境设施配置等。
2.4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在城市景观设计中要应用现代科技成果,汲取和借鉴国际上城市建设和城市景观设计的先进经验,并与当地的实际情况有机融合,创造出具有地方特色与时代特点的城市空间环境,以满足时展的需要。
3 当前城市规划中景点设计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3.1不能在设计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大多数的城市规划设计特别是城市生态规划设计缺乏公众的广泛参与,市民在城市规划和生态规划设计方面享有的知情权、建议权和批评权程度亟待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在能够公平地享受城市公共空间和环境资源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予以推进。
3.2漠视城市环境生命力。我国大多城市规划和城市景观设计在体现城市环境生命力方面,显然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在景观设计中,没有整体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景点设计上随心所欲,缺乏可持续发展理念。
3.3景观设计盲目模仿。但我国目前普遍存在一种不可取的现象,如一个景观设计模式在某个城市取得较好的效果,别的城市便不加思索地一味模仿,生搬硬套,其后果使得城市毫无特色。
3.4景观设计理论知识落后,薄弱的景观规划管理。我们的城市规划管理者对于城市景观规划大多处于被动的“后补式”管理,目前,我们对城市景观专项规划的研究还刚起步,急需我们从景观的角度来全面分析和设计我们的城市,制定我们的城市规划,创造一个良好的城市景观环境。
4 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中的要点
4.1要注重历史文态保护。城市历史文态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意义、文化意义和社会意义,对于人性的形成、人的素质和品格的培养,以及不同民族性格与精神的造就,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保护历史文态是塑造城市特色、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4.2要注重建筑的文化特色。建议在老城区,采用城市设计的手法,对建筑形式、色彩、体量合理引导,形成与传统建筑协调的现代建筑风格,为有效疏解老城容量,形成尺度合宜的城市空间,老城区内尽量少建大体量建筑和高层建筑。老城区外则提倡大规模成片开发模式,强调识别性的同时,形成较为统一的区域建筑风格,创造富含地方特色和现代人文特色的城市空间。
4.3要注重街道文化。街道是城市的生命线,与城市居民生活休戚相关,承载着城市对文化的吸纳、提升功能。不同性质的街道有不同的性格,但既符合国际惯例又具有地方风格的信息标志识别系统将是街道文化的重要载体。
4.4要注重绿色文化。绿色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公共艺术品得以生长的主要载体。绿色文化不仅通过这些公共艺术品来体现,更是凭借城市的一草一木来述说。许多城市都是以其特有的乡土树种、花卉而留给旅游者深刻的印象的。绿色文化其基本观点是把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的和谐作为人类应有的追求。
5 当前景观规划设计工作应完善的方面
5.1建立完善的景观规划设计管理制度。目前我国的景观规划设计机构还不多见,好多中小城市根本就没有专业的景观规划设计机构。我们要鼓励具备这类专业水准的单位和个人成立更多的景观规划设计机构,不断壮大景观规划设计队伍。政府一方面要提供更加宽松的条件,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景观规划设计机构的管理,切实提高我们的景观规划设计水平。
5.2建立健全景观规划设计人才培育制度。高水平的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必须要有高水平的景观规划设计人才来完成。因此,要在高校中增设景观设计专业,为社会培育更多的景观专业人才,并对现有的景观规划设计和管理人员进行各种形式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城市景观规划工作的业务水平。
6结束语
从总体上看,城市景观设计既要服从城市生态规划安排,又要为城市生态规划的落实服务。当然,这种服从是战略和战术之间关系的服从,这种服务则是再构和创新层面内涵的服务。城市生态规划指导城市景观设计,城市景观设计将城市生态规划具体化。
参考文献:
[1] 邓毅.黄金玲.龚兆先.以生态可持续性为导向的城市景观规划设计方法研究[J].建筑科学.2010(5).
[2] 周志.浅析现代景观规划设计艺术—功能、人文与自然的和谐[D].武汉理工大学.2007
[3] 初亚奇.城市景观设计与城市规划关系研究.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33).
【关键词】复合生态理念;城市景观;地域性;地域特色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古典园林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强调“天人和一”“道法自然”的设计理念。但在经济全球化和快速城市化的宏观背景下,不同地域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加之经济利益的驱动,城市自身建设的盲目性和无序性,导致社会分异、生活肌理与历史传统文化割裂乃至沦丧、景观“趋同化”、“同一性”、景观形态无序状态蔓延、生态坏境承载力下降、城市地域性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这与地域性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是背道而驰的。地域和民族文化特色的保护与发扬也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如何在符合复合生态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将地域特色融入到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中,来提高人们对城市地域的认知度,激发人们的归属感?
1 内涵认识
1984年,马世骏提出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为我国生态城市研究奠定了基础[1]。复合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社会、经济、自然三大子系统构成的、蕴涵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和整体生态化体系。而和谐共生的生态文化是生态城市的灵魂所在,由此可见,生态城市设计要更多的侧重于挖掘地域文化内涵、注重整体性与地域性的结合。而城市景观正是处于这个众多维度上的一个空间点,并限于这个空间点所延伸的范围之内。
城市景观是“城市居民与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网络结构,也是人类在改造和适应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特殊人工生态系统[2]”。它是一个多元素组成的城市复合体,所反映的是一个城市的整体容貌,包括城市整体布局的各组成要素的空间结构和外观形态,兼具经济、生态、文化等多重价值。从系统论和生态学的深层次角度进行深入剖析,可知城市景观是一类以环境为载体、自然生命为支撑、生态为纲、文化为常、受人类社会驾驭的集“自然—经济—社会”为一体的复合生态系统。它具有自然生态和社会文化双重属性。
依照不列颠百科全书第十四卷,可知地域是指有内聚力的地区。地域本身具有同质性,具有时间和空间双重维度。它强调地域环境和文化意识形态的特殊性和整体性。1988年,吴良镛先生指出“所谓地域,既是一个独立的文化单元,也是一个经济载体,更是一个人文区域,每一个区域每一个城市都存在这深层次的文化差异……”。“地域特色”是指在某一个特定的地域内,其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因素等共同构成的特征,它是相对于一定空间维度存在的,是历史特征和时代属性相统一的地域文化的综合表现[3]。地域性的缺失,使景观失去了原有的个性,丧失了活力,地域性可谓彰显城市景观个性的血液,地域文化景观具有有机生命体的特性,缺乏了地域文化的景观空间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同地域孕育不同的景观,如沙漠中的绿洲、大地景观、草原景观等。地域性的城市景观规划设计是营造具有场所精神的城市空间的重要途径,也是延续复合生态理念的真实体现。
2 理性反思
遵循以上内涵认识,显然我们需要改变传统的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与发展模式,转向地域特色的表达来应对全球化和地域化的冲击。具体来说,我们需要建立一种立足复合生态理念下的具有地域特色内涵的城市景观发展模式。因此,在价值观和方法论层面上的转型和调整是首当其冲的。针对不同层次的整合与梳理,整体来说,可以分为宏观整体层次和微观要素层次两大策略。
2.1 宏观整体层次
1)尊重地域自然环境,因地制宜营造生态性地域特色景观。对于地域特色的理解,不仅指纵轴历史文脉的传承,也包括对其所处地域自然环境的深刻认识。每一个地域自然环境的形成,都与当地的气候环境、地形地貌、动植物资源、矿产资源等元素密切相关。在不同地域文化融合的浪潮下,城市景观规划设计要充分尊重和理解自然地理和场所,这种理解不仅是指静止的形态,也包括对其动态发展形态和历时性的理解。在设计时应将这些带有地域特色的自然元素融入到设计中,构筑生态走廊中的绿色网络。以尽可能地避免对地表肌理和地质构造的破坏。
2)挖掘地域文化内涵,重构地域景观特色。传统文化在时刻影响景观形态的发展;民俗文化具有强烈的地方认同感;现代文化则既含有传统文化基因又汲取了时展精髓。文化具有明显的历史延续性、整合性和重塑性,而且每一个地域的地域文化都是该地域人们活动与交流的历史积淀,都具有它们独特的文化多样性。与此同时,城市的发展水平、功能定位、整体风貌、城市肌理等也是地域性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影响因子。整合梳理地域文化,充分挖掘文化内涵,提炼地域文化精华,用生态化、现代化的表现手法塑造特色景观形象,是彰显城市景观地域特色的重要途径。
3)多元文化融合共生。景观只有在保持本土文化特色基础上进行的创新才具有生命力[4]。只有正确把握人们的审美需求,在不同地域文化交流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为本土文化不断补充新鲜血液,永葆本土地域特色。
2.2 微观要素层次
1)“天人合一”的景观形态。地域特色的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应坚持复合生态理念,尊重地域固有生态系统的标准,以提炼、概括的景观处理手法进行再加工,呈现出高度概括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观空间形态。
2)揭示景观机理,满足人类心理需求。在景观规划设计中,避免景观均质化问题,洞察人类心理需求,运用空间尺度和比例的地域概念,切入形象、材质、尺寸等各个方面,加入景观符号元素,丰富空间的层次性,阐释空间的延伸与渗透。
3)合理利用新技术、地域景观生态性材料,注重色彩的延续与控制。可持续的合理利用风能、太阳能、水能,应用天然材料和再生材料,重视资源的生态价值与物质的循环和转化,凸显生态安全与生态效益。同时着重探析色彩的冷暖、饱和度和明度的变化规律,提炼意境美、艺术美和自然美。
4)复合生态绿化体系的营造。将绿化作为城市景观的一个子系统考虑,组织层次丰富的绿化空间,保护物种多样性。城市的生态自然环境和文化内涵是城市的生命力所在,也是城市形象的最显著特征。综上所述,景观规划设计中应从整体入手,逐项分析,综合考量,尊重自然环境,遵从生态规律,弘扬传统文化,亮化景观形象。
3 结语
“从可持续发展的口号走向生态景观建设的具体行动,这是当今国际城市人居生态研究的主流”[5]。在城市景观地域特色塑造中,要注重优化城市资源、保护城市生态系统、尊重原场地的地形地貌与其周围环境和谐共生、并结合地域性符号元素,将景观创造性地融入环境之中,形成更加完美的景观效果,营造一个生态化、个性化、特色鲜明的城市景观形象,来展现其特有的生态、文化、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马世骏 王如松.《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J] 生态学报. 1984.4(1).
[2] 李秀珍 肖笃宁. 《城市的景观生态学探析.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1995(2).
[3] 王晓娜. 《基于地域特色的现代城市设计研究》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1.
关键词:城市发展;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可持续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出现、人类居住环境的复杂化,产生了城市规划思想并得到不断发展。在中国,汉代以前没有城市规划,城市规划应从曹操建造邺城时算起,但那也仅仅是以王权思想为指导的简单规划。
城市规划是在塑造一个城市的灵魂,是对一个城市的文化与魅力的准确解读。可以说一个城市所展现出来的风格与神韵都尽在规划师们的手中,一个成功的规划为城市带来无限的生机与吸引力,人们会因为城市环境的美丽而驻足。因此,城市景观的生态规划显的尤为重要。
一、做好城市景观的生态规划要坚持科学性。
城市景观规划牵动着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全方位系统工程。规划是前提,也是保证。因此城市景观的生态规划编制要坚持科学性。我们在编制规划时,首先,必须充分认识城市的历史文化背景,在此基础上塑造城市形象,改造城市形象,创造更佳的城市形象;其次,我们的规划要符合当地的实际,要以科学、严谨的态度,使城市规划具有战略性、广域性、前瞻性、综合性和可操作性。科学地编制城市景观的生态规划,可以有效地指导城市的建设,以免造成一个城市和区域的重复建设,避免“今天铺路,明天挖坑”的现象而导致资源的浪费。
二、做好城市景观的生态规划要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强调民族和本地文化。
历史证明,唯有地方的、民族的传统文化才能立足于世界之林,这就是所谓“越是民族的,就越是国际的”道理。当然,强调民族文化,并不意味着排斥外来文化,关键要做到“洋为用”的原则。城市景观的生态规划包括生态绿地、城市建筑、道路交通等,要体现民族特色,展现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当然也可以借鉴优秀的外来文化,使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得以创新和发展。以大连市金州区“向应广场”景观规划为例,编制规划时我们既要考虑到沿海地区的文化特点,又要体现金州区的传统历史文化的延续。我们也可以在此基础上加一些外来的优秀元素,以更好的体现“向应广场”的生态景观。
三、做好城市景观的生态规划要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所谓可持续发展是指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市景观的生态规划中的人本主义其主旨是确立以人为本思想的核心地位,即一切以人的权利和利益为最高原则。其目的是使任何景观都成为纯粹意义上的服务于人的生产和生活的工具,满足人民的需要,使人们能充分享受高度舒服、便利的条件,真正体现景观的价值。城市景观的生态规划是一项非常严肃的工作,要坚持“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原则。规划是严格按照程序进行的,具有权威性和法律效力。因此,市、县(区)政府应该按照上级批准的规划进行实施。城市景观的生态规划不应该因为领导的变化而变化,应该做到可持续发展,保持城市规划的连续性。城市景观的可持续发展在于以战略的角度,做到城市景观发展与城市经济发展、人们生活质量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之间确立一种协调发展的辩证比例关系。可持续发展原则在景观生态规划中体现以下四个方面:资源利用最优、景观成本最小化、系统最好、环境友好。坚持可持续发展为原则的城市景观的生态规划,才能在复杂变化的社会发展中持续发展、与时俱进,也才能体现规划的正确性与科学性。
四、做好城市景观的生态规划要“师法自然”,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地理环境是构成城市形象的得天独厚的条件。这种条件绝非人工可以制造,正可谓“三分人工,七分天成”。这就要求我们塑造城市形象时,需要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师法自然。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城市复合生态系统,达到优化的目标,城市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要处理好城市规划与城市生态平衡的关系,追求生态城市。在搞好生态平衡的思想指导下建立山水城市、森林城市、海滨城市、园林城市。自然生态合理的城市能成为拉动经济、改善环境、美化城市、方便市民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同样,这样的城市也具备适应性、超前性和进化性,使我们的城市规划真正融入到大自然之中,把我们的城市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关键词: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理论探讨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3000403
1城市景观生态规划概述
1.1城市景观的概念
城市景观是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的结合,是城市的延伸和附属,是具有开放性、动态性、脆弱性的复合生态系统[1]。就生态系统的性质而言,城市景观主要包含人工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两种生态系统。而从城市景观包含的景观要素来看,它分为斑块、基质和廊道。同时,由于人的干扰性,城市景观的结构、功能和演化过程与其它景观不一样,含有大量的人工景观要素,并具有高度的空间异质性和时间异质性。
1.2生态规划的概念
伊恩・麦克哈格认为:“生态规划是运用生物学及社会文化信息就景观利用的决策提出可能的机遇及约束。某一地区借此而得以在法规及时间的运作中被解读为一个生物物理及社会过程”[2]。
随着生态学的发展,以及各个领域专业人员对其日渐深入的研究,生态规划的内容已不再单纯停留在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布局等方面的研究,而是能与经济、环境和景观规划相结合,与生产、生活以及生态建设相适应,研究城市景观空间格局与生态过程相互产生的影响,对景观生态进行分析与评价,继而寻求到解决当前问题的最优化方案。
1.3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概念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日渐向城市聚集,城市景观格局在变化,从而影响众多生态过程,这些影响或多或少会引起环境问题,此时城市景观生态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以景观生态学的方法和理论为基础,正确合理地配置城市景观自然资源,深入探析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使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化,使城市景观空间结构合理,使基质、斑块、廊道等景观要素的数量及其分布空间合理,为人类提供一个生态、舒适、健康的城市环境。
2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原则与目标
2.1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原则
(1)具有生态的观念。20世纪末,景观规划的研究对象就不再仅仅针对人们的身心健康。1863年,奥姆斯特德(城市景观规划的鼻祖)就首先引入生态的观念,他提出景观规划学要将生态思想融入到景观规划设计中。此后景观规划学发展到了景观生态学的层次上,面对日益严重的城市问题与环境问题,生态观念的引入似乎为我们了解与解决这些复杂的问题开辟了新思路。因此,在进行城市景观规划设计时要引入生态优先的概念。以保护自然景观、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以及生态多样性为原则;开发与保护环境相结合。
(2)尺度原则。廊道、基底、斑块等组成景观空间单元,这三者构成了城市的景观结构要素。不同的景观空间单元表现的尺度不同,具体为连接性景观廊道的隔离性尺度、城市生态绿地的规模、城市边缘地区破碎化等。不同的尺度,生态过程及其规律也不同。因此,需要正确认识并剖析上述尺度敏感地区,准确划分出其合理的尺度规模,并制定相应的可实施的规划管理举措,正确利用这些地区的尺度特性于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中。
(3)多样性原则。多样性是指各景观要素在功能和结构上的多样性。这个原则可以从3个层面来理解:第一是由于城市景观大多为人工景观要素,其自然生态要素所占成分少,针对这一情况,为了保护多样性和异质性,应适当增加自然生态所占比重,以协调城市景观结构;第二是以往在进行城市绿地建设时,经常有景观结构单调的问题,所以在增加自然生态要素成分时,要注重生物多样性;第三是注意斑块多样性,斑块、廊道的形状、数目和面积不一,需Y合各种斑块和廊道。
(4)结构与功能合理化原则。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功能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该原则要求合理地布置城市空间结构和功能,合理划分土地,明确城市功能、避免相互干扰的局面。
2.2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目标
(1)安全性。安全是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首要目标,必须保证城市居民的安全,在巨大的灾害的情况下能成为市民疏散或避难的场所,这是社会目标。
(2)健康性。指既要注重自然生态健康,也要关心民众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健康。前者是保护城市景观的生态平衡。后者集生态目标、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为一体的,若市民身心健康,既可以减少医疗保健费,又能以最高的效率进入工作,继而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
(3)便利性。指为满足人们居住的便捷性,在居住区或者小范围的城市绿地内,尽量令游人能够步行快速到达,而不用搭乘车辆。这属于社会目标。
(4)舒适性。这要求既要考虑生态自然,也要关注社会心理。设计结合自然、富有意境、能寓情于景的景观环境往往能让人心旷神怡,产生精神创造力。3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相关理论
3.1斑块-基底-廊道模式
斑块、基底、廊道是城市的景观结构要素。斑块是指一个区域中相对均质的空间单元,在斑块内部有细微的异质性,并以相似的形式重复出现[3]。农田、湖海以及居民区等都可认为是斑块。廊道指景观中与周围土地不同的带状栖息地,包括溪流、山脊、公路等。景观中分布面积最大、连通性最好的背景结构称为基底[3]。斑块和基底是相对概念。如图1中所示,如果城市用地是斑块,那么大面积的农田是基底。若将城市用地看作是基底的时候,其内部的岛屿便是斑块。斑块-基底-廊道模式是为描景观格局提供了“空间语言”,这种模式也为比较各种景观要素随着时间变化而产生的变化提供了“共同语言”。
3.2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
在研究岛屿物种数量、组成及其变化的过程中形成了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Preston在1962年最早提出岛屿理论的数学模型。模型表征物种丰富度随岛屿面积或陆地群落的取样面积呈单调增长的趋势,许多生态学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不同的假说解释中和面积的关系[2]。这个学说的发展推动了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地理分布以及动态格局的了解和认知,同时为斑块概念提供了更有方法论意义的理论基础。景观生态学把围在另一种基底系统中的孤立的异质空间单元,如绿地、城市、自然保护区以及湿地等,这可以看作是一种生物地理岛屿,并应用于生物地理学理论进行研究。
3.3景观连接度理论
自然生境斑块在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中,被认为是因自然生境的破碎化而形成的形状不一、大小不等的“陆地岛屿”[4]。由于城市的扩张,原本彼此隔离的自然生境板块之间的破碎化程度与隔离程度已然不断增加,加速了某些动植物种群的灭绝,自然生境斑块的连续性显得尤为重要。景观空间结构单元之间的连接性程度即是景观连接度[2]。基于这个理论,在规划过程中需要衡量景观空间结构单元间的连接性,将彼此分离的生态系统连接起来,规划物种流从一种景观斑块移动到另一种景观斑块,并对周围景观基底和斑块群落形成正面的生态效益。具体设计中,景观在空间表现出的连续性主要是通过廊道的走向、宽度、形状等进行设计的。
4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研究内容与规划程序
4.1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分为3个方面:一是景观敏感度保护规划;二是生态绿地空间规划;三是景观格局分析。
景观与人之间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研究认知发展过程中景观会非常容易产生变化,这些对人有特殊含义或者具备潜在的天然的灾害的景观就是景观敏感度。城市景观的人为干扰因素比较多,人们在改造自然、开发城市时的不正当举措往往会破坏景观,对环境产生负面的影响。因而要将景观敏感度保护规划放在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首位,这直接决定着城市景观的发展。
在城市景观生态环境中,比较脆弱敏感却又占据重要比重的就是生态绿地空间。生态绿地空间具有保护净化环境、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小生境、优化城市人居环境等生态功能。在规划生态绿地空间时,不仅要规划协调对市区内部的绿地,也要对市区的绿地进行生态规划,以满足民众的生活环境需求,使城市空间结构人性化;同时要合理安排城市生态绿地的空间布局,特别是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密集,需要更多的绿地空间来平衡其高度人工化的景观空间。要注意将分裂与集中的景观要素相结合、大小斑块相结合,这能提高景观的异质性和保护物种多样性。
景观是由斑块、基质、廊道等景观要素构成的镶嵌体,景观格局是由这三种景观要素的数目、形状、大小在空间上的不同组合形式而构成。城市景观格局及其变化能体现人类与自然之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景观格局分析是用来研究景观结构,比如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别、多样性以及空间关系。在城市景观生态规划过程中,景观格局分析需要对城市景观的空间分布以及景观结构特征随时空的改变进行评价,也就是城市景观现状评价。
4.2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程序
在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中,需要研究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景观生态格局和生态过程等,找出当地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要善于去发掘其潜在的景观资源发展优势,提高景观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意味着需要较强的综合力,同时需要结合调查、分析、综合以及评价等多种方法才能做好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具体程序如下。
(1)确定规划范围与目标。一般来说,是由政府决策部门来确实规划范围的。规划目标大多是合理协调当下不令人满意的景观空间格局。
(2)景观生态调查与资料搜集。城市景观生态规划需要搜集各类图件:遥感影像图、行政区划图、土地利用图、植物分布图等;各类资料:历史资料、社会调查、实地考察等。此外还需进行景观生态调查,洞悉该区的景观格局与演变、生态过程和人文历史,以对该区的有着整体的把控,为之后的分析工作奠定基础。
(3)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分析。城市景观格局及其变化能体现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景观格局分析是用来研究景观结构(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别、多样性、空间关系)和现状以及潜伏的功能分区[5]。所以把握好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的分析,这对城市景观生态规划有着特殊价值。
(4)景观生态分类和制图。这是做规划时必经过程。它需将景观的功能、结构及其空间类型进行分类。通过这个方法可以获悉景观空间外部与内部之间的联系,并探知其景观生态功能与空间结构的特点。
(5)景观结构功能划分。为了是满足景观生态系统能够全力协调与调控各种生态过程,需要对景观结构功能进行划分,并实现景观的生产、生态、美学和文化等一般功能。使得各个景观要素分布合理有序、从而提高城市生态自然环境。
(6)生态规划方案评价及与实施。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使为了打造一个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力争把城市建设成为景观功能和结构人性化、合理化、关系和谐的生态城市。因此,寻求最适合城市景观利用的方案来解决城市当前的各种问题是硬道理。一般情况下,城市景观生态规划方案评价从其景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出发,分析其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在商议好方案后,立即拟定具体操作措施,并实施下去。
5结语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是引入生态学的理念,遵循尺度原则、多样性原则和景观功能结构合理化等原则,结合相关理论基础,保护规划景观敏感度和生态绿地空间并分析和重构景观格局,按照一定的规划程序去研究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变化,打造健康、发展、安全、舒适、便利的适合人们居住生态城市。尽管提供了一些理论与方法,但还是不能全部解Q目前城市中各种问题,仍需进一步的深究。
参考文献:
[1]杨志峰,徐琳瑜.城市生态规划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王云才.景观生态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3]温国胜.城市生态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3.
[4]黄光宇,陈勇.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5]焦胜.城市生态规划概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6]郑为民.城市生态规划导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7].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研究――以福州为例[J].福建师专学报,2001,21(5):58~70.
[8]吴健国.景观生态学――概念与理论[J].生态学杂志,2000,19(1):42~52.
[9]申亚男.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理论应用初探――以通惠河滨水景观生态规划为例[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9.
[10]银周妮.城市景观生态设计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0.
城市园林景观规划主要的设计方法是“艺术设计法”。“艺术设计法”是城市园林规划的主流趋势,其倡导将艺术理念融入景观设计方案中,体现出“自然、绿化、优美”等基本的艺术要素。
1.布局法
结构布局是城市景观规划设计需重点考虑的问题,只有在空间布局上把握住景观的分布形式,才能从宏观上体现出园林景观的艺术之美。对于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而言,首先,必须要进行合理的地形改造,再进行合理布局,并依低挖湖、据高堆山或适当平整土地,使园林地形富于变化;其次,利用地形组织空间和控制视线,通过与其他园林要素的配合,形成一个自然丰富、优美的空间景域。布局法要求设计人员从局部、整体等双方面考虑造景规划,尽可能使园林区与周边规划区相互协调起来。
2.自然法
园林景观是来自于大自然灵感设计的人造景观,遵循大自然规律是城市景观艺术性设计的基本要求。设计师应当掌握充足的自然元素,根据绿色景观中吸取的灵感展开设计,以保证城市景观规划达到预期的美观效果。这些都是自然法设计应当掌握的生态理念。
3.修饰法
并非所有的园林景观都要重新设计,为了节约城市绿化改造的成本耗资,政府可以采取修饰法进行设计,合理地利用原有绿色景观的空间区域。从绿化属性进行划分,园林景观主要有软质、硬质等两大类别,修饰法在两者间的应用方式略有不同。软质景观主要是自然保留的物质,包括花、草、树、木等原生态植物,设计人员只需对其稍加修饰或扩大空间,便可产生良好的艺术效果;硬质景观是人工改造形成的景观区。修饰法在设计时要考虑人工工艺的改造要求,减小手工造景规划的难度。
4.综合法
随着园林艺术学研究的深入开展,人们对于园林景观设计有了多方面的认识,这也使设计师工作面临着高标准的要求。对于城市园林景观规划的艺术性设计来说,设计师必须要懂得如何运用综合式的手段调配景观区域,才能发挥出最佳的景观绿化效果。以水陆造景为例,设计人员先以水景设计为主。选定某个水景区域展开布局之后,再考虑陆地造景中植物配置的相关问题。例如,先设计水域景观的给排水结构,对管道布局详细地考察规划;再对周边配套景观植物实施绿化改造。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出最佳的改造效果。
城市是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搞好城市环境不仅能提高人们日常居住的环境,也是改善城市风貌的有效方式。城市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将朝着艺术化的方向发展,这是改变旧城市风貌的有效措施,也是带动区域环境优化的可行性方案。设计人员应深刻体会艺术性设计方法的内涵,并结合城市园林景观要求拟定设计方案。
本文作者:陈英桦 单位: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关键词】房产项目;景观设计;人类环境;误区;发展
景观设计学作为一门现代科学,被我国所认识、了解并逐渐熟悉,同时房产项目的景观设计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而兴起。近几年来,我国的城市和生态环境建设日益受到重视,房产项目的景观建设成为城镇建设的重要内容,景观设计及其建造业逐渐成为热门话题。可是在欣喜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的景观设计存在着一些误区,影响并阻碍着景观设计行业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发展,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目前人们普遍对景观设计缺乏一种更科学、更深层含义的认识,大多数人群还是以单纯、狭隘的造景设计来理解与定位景观设计学的内容和地位。然而景观设计不仅是指设计和创造身边一切具有观赏与审美价值的景物、景象,更应该从反映改善人类生存的大环境的角度去考虑它、发展它。因此,我们通过分析目前景观设计存在的一些误区,找出现今它在发展上所存在的问题,让人们更好地理解景观设计学科的内涵,辨清方向、端正态度、调整认识,以更高的着眼点去从事及发展景观设计学科。
一、景观与景观设计
“景观”(landscape)一词最早出现在建筑学中,德国人把它引入地理学中,表示地面上所见到的一切景物。后来美国人苏尔在建立他的文化地理学体系时,首次提出“文化景观”的概念,强调景观的文化性。而生态学家则把景观定义为生态系统。旅游学家又把景观当作一种不可复制的特色资源。从景观的内涵和外延来看,景观是人对地表进行塑造的产物,它是人们对某一地区文化的各种印象和感觉的集合。因此,景观也称文化景观或人文景观。
由此我们不难理解,房产项目的“景观设计”或“景观规划设计”是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体和空间,为人创造符合当地文化传统及审美情趣,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适环境的科学和艺术。现代房产项目的景观设计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和人文与艺术科学基础上的应用学科。房产项目的景观设计是一种包括自然和建成环境的分析、规划、设计、管理和维护的职业,属于景观设计职业范围的活动,包括公共空间、商业及居住用地、场地规划,景观改造,城镇设计和历史保护等。现代景观设计理论强调设计的基点以人为本,在更高的层次上能动地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和不同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以维护人和其他生命的健康与持续。
二、房产项目的景观设计的误区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房产项目的景观设计作为一项具有创造性的工作面临着无限的机遇和挑战。在我国城市化建设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城市、人口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生态压力:诸如人地关系如何协调,人们的居住环境如何优化,如何有效地保护自然文化遗产等问题,急需有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景观设计人员,运用他们所掌握的园林绿化、城市规划、环境美化设计等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提出较优的解决方案,设计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保护方案,合理开发利用我们赖以生存的宝贵的自然资源,创造优美宜人的人居环境。但是,由于目前社会存在对景观行业的认识心态不一,景观专业教育不够科学,景观设计师普遍具有浮躁的心理,开发商更多的从商业炒作上出发而缺少一定的眼光,以及管理部门的行政干预往往使优秀的作品习惯性流产等等,它们无一不使景观设计在发展中陷入一定的误区,从而给景观设计的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与阻碍。
三、房产项目的景观设计的显著进展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房产项目的景观设计的发展则主要体现于各级城市的发展和建设中。我国各地在大力进行市政、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日益重视景观规划设计与建设工作。创造高质量的城市环境,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成为各级城市政府指导城市建设的重要出发点。这一时期,美化城市、优化城市环境的研究与实践活动蔚然成风,中国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景观规划建设较以往取得了显著进展:
第一,规范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与建设的制度正在建立。为了促进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与建设质量的提高,我国政府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法规、标准。同时,开展了旨在提高城市环境规划与建设水平的评优活动,如评选“国家级园林城市”,并专门设立了“中国人居环境奖”用于表彰环境质量高、景观优美宜人的城市。各城市都开始重视提高自身的环境质量,城市的人居环境规划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并有许多城市获得了联合国人居环境奖、居住环境最佳行动奖等。
第二,生态环境正在受到普遍关注。通过对我国城市现代化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环境问题的反思,人们逐步觉悟并意识到大规模的建设所产生的诸多弊端。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能源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得到人们的认同,相应的运行机制得以建立。因而,城市在得到美化的同时,生态环境也获得较大改善。
第三,历史文化风貌保护进入新的阶段。基于人们对历史文化遗产及其保护观念的建立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各城市逐步认识到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相协调的重要性。我国专门就历史文化名城和城市内重要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建立起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管理、保护制度,制定了专门规范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区内规划建设活动的法规――“城市紫线管理办法”,以及其他一些专门规定,如“优秀近现代建筑规划保护指导意见”等。许多城市都积极开展了对历史文化风貌区的规划研究与保护活动,特别是杭州市对于南宋都城历史文化原风貌加以严格保护等等。
第四,与中国城市景观建设活动的大量展开相呼应,有关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研究正在兴起。其中最为引人注目和具有广泛影响的是由一批学者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和审美观提出的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 “天人合一”思想的“山水城市”理论。另外,有关人居环境规划研究也取得了一批成果,城市景观生态、景观评价体系、旧城改造中的景观规划与保护、城市绿地与水系景观体系等方面的城市景观研究成果亦层出不穷。这些研究工作的开展及其取得的成果,对于提高我国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与建设水平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四、房产项目景观设计发展趋向
房产项目的景观设计以其独有的蕴涵和表现力吸引了更多的注意力,许多人都肯定了它的作用。在房产项目的景观设计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不慎走入了一些误区。在这种严峻的情况下,我们需要设计方法论,需要智慧对现代景观设计进行指导,将其引入蓬勃发展的正轨。[5] 景观设计在朝着治理生活和生存的大环境发展的同时也必将朝一个更专业、更规范、更国际化的方向前进。
首先,要不断完善景观教育,为景观规划设计发展提供优秀的人才资源。现代景观是在科学体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重视的是科学和艺术的完美统一,是为大众服务的。原有的园林专业教育课程已无法面临扩展转变的需求,只有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以人类聚居环境规划设计为专业核心的中国“景观规划设计学科专业”教育,才能应对日益发展的景观规划设计的需要。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以及国外高水平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介入必将加速国内景观规划设计院所日趋国际化的景观规划设计的操作方式,因而景观规划设计学科专业观念的转变也势在必行,景观教育应从园林学科体系中彻底摆脱出来,成为独立的学科体系。
其次,景观设计人员要趋向于专业化。一些权威景观设计专业人士曾经说过,景观设计师可以给地球带来深刻地变化,景观设计师是个非常崇高的职业,它的终生目标就是要帮助人类同周围的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他们生活的地球和谐共处。随着景观教育的改革和完善,学科专业水平不断提高,所学知识更加系统,景观设计从业人员素质将得到较大的提高,景观规划设计高级人才也会逐渐增多,将会制定中国景观规划设计师注册制度,确立该专业及从业人员专业实践的责任与权力,使景观规划设计从业人员更加专业化。
再次,景观设计行业要趋向于合作化、规范化。景观设计一开始就带着解决工业化带来的“城市疾病”的理想而诞生。景观规划设计工程实践范围广阔,设计项目种类、规模和工作深度相较传统园林设计工程均有较大扩展。在景观规划设计工程实践中必须协调各专业性环节,保证各工种的紧密配合。由此可见,景观规划设计的多学科专业性和多学科专业人员的介入,要求景观设计行业朝着合作和规范的方向发展,并在此基础上稳步前进。
最后,房产项目的景观设计要更具有民族性和地方性。景观设计的服务对象是市场和社会,而这两个因素都因国家或地区不同而存在差异,并且随时依市场和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因而,房产项目的景观设计只能因地制宜、因国情和市场的需要而设计。我们要逐渐摆脱模仿、抄袭的习惯,景观艺术并没有可供遵循的固定模式和依据,我们应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使我们在纷繁芜杂的事物中总揽全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强化我们的民族意识。只有这样,房产项目的景观规划设计才更具有民族性和地方性。景观规划设计协调的是自然、土地与人的关系,我们要研究、挖掘并遵从其中的规律,寻找符合科学和审美要求的设计方案。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应站在民族历史的高度,充分认识理解本民族文化内涵,学习和借鉴先进的景观规划设计理论和方法,了解本国的地理地貌、建设发展的方向,立足本土,遵循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规律,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景观规划设计发展道路。
五、结语
人类聚居与自然共同生存和发展生态健全且优美的环境是未来景观设计发展的方向, 寻求人类和自然互利共生的途径是维护城市稳定发展的建设方法。房产项目的景观设计的宗旨是给人们创造休闲、活动的空间,创造舒适宜人的环境,在怎样处理和解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怎样改善和维护人们生存、生活大环境等问题上进行切实有效的设计和实施行为,以使人类、建筑物、居住区、城市、自然环境以及人类的生活同地球环境和谐相处。这也是景观设计学科起源发展的本源和应有的定位归属。我们在重新认识现代景观设计理论,并真正理解其科学内涵的同时,还需从景观设计发展的一系列环节当中检讨曾经做过的努力,系统地整理根据社会需求所应整理的内容,使景观设计切实地朝着治理生活和生存的大环境发展,致力于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领域发展。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陈瑜. 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智慧[J].能源与环境.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