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村旅游发展

农村旅游发展

时间:2024-03-26 14:33: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村旅游发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农村旅游发展

第1篇

[论文关键词]乡村旅游农村旅游经济区域发展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和双休日的实行,越来越多的人利用节假日外出旅游,特别是近年出现的乡村旅游让许多人度过了轻松而有趣的周末。乡村旅游的出现为城里人提供了方便,同时也带动了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不过也出现了诸多不如人意的问题,如卫生条件较差、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整体规划、产品形式单一雷同等。要想发展农村旅游经济就必须采取措施,解决乡村旅游出现的问题。如制定科学的高水平的区域发展旅游规划,实施“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多渠道筹集旅游发展资金,加强宣传等。

现代旅游最重要的特征是普及性和大众性。所谓的普及性和大众性,实际上就是最大程度按照大多数人的收入水平和闲暇时间来开展旅游活动,旅游业也采取各种措施吸引尽可能多的人消费自己的产品,使企业占有最大的市场份额。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大众旅游兴起以来,经常性的休闲度假已渐渐取代一年一次或几年一次的观光型旅游而成为旅游的主要形式,西欧发达国家每人每年外出旅游3至4次,在英国已占到全国人口的55%,瑞典更高达75%,休闲度假已成为发达国家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在我国现阶段,虽然人们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大多数人的收入仍然十分低下,衣食之外稍有节余却不足以很风光地远行逍遥。而社会时尚的召唤、追求生活质量的意识,促使现今中国平民十分渴望休闲度假。但是,国内旅游业却在一定程度上因盲目、浮躁和急功近利而忽视他们的需求。在我国,因为人均收入水平较低,旅游者占总人口的比例依然很小,而且主要集中在城市。对大多数人来说,旅游还是奢侈品,只有少数市民节衣缩食一年或几年才能外出旅游一次。这种“打牙祭”式的消费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市民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渴望和高涨的旅游需求。一些主要面对国内游客的旅游热点,因季节性强、旅游交通拥挤、旺季人满为患和价格上涨、质量不佳而使游客往而却步或扫兴而归。旅游热点的门中门、票套票和部分旅游业的不规范操作行为,也使某些旅游企业声名狼藉,为人诟病。一边是豪华宾馆的冷若闲置、国家财力的耗费,一边是广大工薪阶层因阮囊羞涩而无力消费、望洋兴叹;一边是旅游热点的季节性人口过密,一边是大众化旅游产品的缺少。高涨的旅游需求与旅游产品不如人意之间的尖锐矛盾,使国内旅游市场上形成一个巨大的空白和广阔的真空地带。在普遍的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的休闲度假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几个人自发去郊游,在农家短暂歇脚休息却产生了国内旅游业一个影响深远的新生事物——“乡村旅游”,即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以及传统的民俗为资源,融观察、考察、学习、娱乐、购物、度假于一体的旅游活动。

一、乡村旅游的兴起无疑带动了农村旅游经济文化的发展。

1.吸纳农村多余劳动力,增加农村收入。乡村旅游以“离土不离乡”的形式为农民提供了新的就业门路。广东河源市的苏家围景区,自2000年开展乡村旅游以来,当地农民的人均年收入从当年的1000多元上升到3000多元。乡村旅游,

祖祖辈辈靠老天吃饭的农民,也享受了经济社会的成果,走上了致富之路。

2.促进农村文化发展。乡村旅游在城乡之间架起了文化传播的桥梁,城市居民在乡村旅游活动中感受到了农村生活的风貌,同时传播了城市文明。农民群众在旅游服务实践中开阔了视野,学习了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生活方式。

3.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旅游活动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大主要要素,这使得以农业为主的农村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和补充,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乡村旅游出现的诸多问题抑制了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

1.各区域“各自为政”,难成规模效益。乡村旅游一般以户为单位,没有统一规划,盲目开发资源,不做切实可行的旅游发展规划,导致农村旅游业不能健康持续发展。

2.缺乏宣传,没有品牌效应。一些乡村旅游经营者市场促销意识不强,缺乏主动宣传和参加集体促销的积极性。

3.乡村旅游开发资金严重不足。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强大的资本做后盾,农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更需要大量资金做支撑。农村一直以农业经济为基础,其经济实力还很薄弱,由于乡政府不可能对其旅游发展做大规模投入,加之农民收入有限,因而资金短缺就成为制约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4.基础设施建设仍需不断加强。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一些乡村旅游点在交通、食宿、卫生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制约着进一步发展。

5.乡村旅游总体水平不高,资源开发力度小、层次低,特色不够明显,内涵不够丰富,缺乏上规模、上档次的名牌拳头产品。尤其是在乡村文化方面的发掘和运用不够。一些乡村旅游点在开发建设上存在追求城市化的趋向,削弱了原汁原味的农家本色。

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推动乡村旅游经济发展。

1.制定科学的高水平的区域发展旅游规划。资源要转化为现实的产品必须实施科学的规划。在发展旅游经济的大好形势下,乡村旅游必须适应形势,站在全局的高度,重新制定一个科学的、高层次的、高水平的旅游发展规划。在区域旅游发展中突出重点,形成特色,这样才能保障乡村旅游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2.加强宣传,树立企业良好形象。积极向相关媒体提供新闻线索,想办法通过电视台、日报、周刊、广播电台、旅游网等媒体的报道(转载),把一块荒废的沙滩从零开始摇身一变成了可以让农民增加收入的“宝地”,逐步扩大了知名度和影响力,做到了“花最小的钱、做较大的宣传”。

3.多渠道筹集旅游发展资金。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缺乏旅游开发资金,因此如何筹集资金发展农村旅游成为乡村旅游开发中的一个难题。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在融资方面要全方位突出,多渠道引资。一是充分利用国家发展农村经济的大好时机,抓住政策大力发展农村旅游经济。二是利用各种优惠条件,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各种投资,包括外商投资、企业投资和利用民间资本等多种形式的投资。

4.实施“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旅游业的综合性、关联性的特点决定了旅游产业是一个政府主导性极强的产业。国内外旅游实践证明,凡是实行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的国家和

第2篇

关键词:乡村旅游 农村旅游经济 区域发展

现代旅游最重要的特征是普及性和大众性。所谓的普及性和大众性,实际上就是最大程度按照大多数人的收入水平和闲暇时间来开展旅游活动,旅游业也采取各种措施吸引尽可能多的人消费自己的产品,使企业占有最大的市场份额。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大众旅游兴起以来,经常性的休闲度假已渐渐取代一年一次或几年一次的观光型旅游而成为旅游的主要形式,西欧发达国家每人每年外出旅游3至4次,在英国已占到全国人口的55%,瑞典更高达75%,休闲度假已成为发达国家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在我国现阶段,虽然人们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大多数人的收入仍然十分低下,衣食之外稍有节余却不足以很风光地远行逍遥。而社会时尚的召唤、追求生活质量的意识,促使现今中国平民十分渴望休闲度假。但是,国内旅游业却在一定程度上因盲目、浮躁和急功近利而忽视他们的需求。在我国,因为人均收入水平较低,旅游者占总人口的比例依然很小,而且主要集中在城市。对大多数人来说,旅游还是奢侈品,只有少数市民节衣缩食一年或几年才能外出旅游一次。这种“打牙祭”式的消费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市民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渴望和高涨的旅游需求。一些主要面对国内游客的旅游热点,因季节性强、旅游交通拥挤、旺季人满为患和价格上涨、质量不佳而使游客往而却步或扫兴而归。旅游热点的门中门、票套票和部分旅游业的不规范操作行为,也使某些旅游企业声名狼藉,为人诟病。一边是豪华宾馆的冷若闲置、国家财力的耗费,一边是广大工薪阶层因阮囊羞涩而无力消费、望洋兴叹;一边是旅游热点的季节性人口过密,一边是大众化旅游产品的缺少。高涨的旅游需求与旅游产品不如人意之间的尖锐矛盾,使国内旅游市场上形成一个巨大的空白和广阔的真空地带。在普遍的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的休闲度假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几个人自发去郊游,在农家短暂歇脚休息却产生了国内旅游业一个影响深远的新生事物——“乡村旅游”,即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以及传统的民俗为资源,融观察、考察、学习、娱乐、购物、度假于一体的旅游活动。

一、乡村旅游的兴起无疑带动了农村旅游经济文化的发展。

1.吸纳农村多余劳动力,增加农村收入。乡村旅游以“离土不离乡”的形式为农民提供了新的就业门路。广东河源市的苏家围景区,自2000年开展乡村旅游以来,当地农民的人均年收入从当年的1000多元上升到3000多元。乡村旅游,使祖祖辈辈靠老天吃饭的农民,也享受了经济社会的成果,走上了致富之路。

2.促进农村文化发展。乡村旅游在城乡之间架起了文化传播的桥梁,城市居民在乡村旅游活动中感受到了农村生活的风貌,同时传播了城市文明。农民群众在旅游服务实践中开阔了视野,学习了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生活方式。

3.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旅游活动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大主要要素,这使得以农业为主的农村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和补充,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乡村旅游出现的诸多问题抑制了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

1.各区域“各自为政”,难成规模效益。乡村旅游一般以户为单位,没有统一规划,盲目开发资源,不做切实可行的旅游发展规划,导致农村旅游业不能健康持续发展。

2.缺乏宣传,没有品牌效应。一些乡村旅游经营者市场促销意识不强,缺乏主动宣传和参加集体促销的积极性。

3.乡村旅游开发资金严重不足。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强大的资本做后盾,农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更需要大量资金做支撑。农村一直以农业经济为基础,其经济实力还很薄弱,由于乡政府不可能对其旅游发展做大规模投入,加之农民收入有限,因而资金短缺就成为制约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4.基础设施建设仍需不断加强。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一些乡村旅游点在交通、食宿、卫生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制约着进一步发展。

5.乡村旅游总体水平不高,资源开发力度小、层次低,特色不够明显,内涵不够丰富,缺乏上规模、上档次的名牌拳头产品。尤其是在乡村文化方面的发掘和运用不够。一些乡村旅游点在开发建设上存在追求城市化的趋向,削弱了原汁原味的农家本色。

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推动乡村旅游经济发展。

1.制定科学的高水平的区域发展旅游规划。资源要转化为现实的产品必须实施科学的规划。在发展旅游经济的大好形势下,乡村旅游必须适应形势,站在全局的高度,重新制定一个科学的、高层次的、高水平的旅游发展规划。在区域旅游发展中突出重点,形成特色,这样才能保障乡村旅游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2.加强宣传,树立企业良好形象。积极向相关媒体提供新闻线索,想办法通过电视台、日报、周刊、广播电台、旅游网等媒体的报道(转载),把一块荒废的沙滩从零开始摇身一变成了可以让农民增加收入的“宝地”,逐步扩大了知名度和影响力,做到了“花最小的钱、做较大的宣传”。

3.多渠道筹集旅游发展资金。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缺乏旅游开发资金,因此如何筹集资金发展农村旅游成为乡村旅游开发中的一个难题。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在融资方面要全方位突出,多渠道引资。一是充分利用国家发展农村经济的大好时机,抓住政策大力发展农村旅游经济。二是利用各种优惠条件,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各种投资,包括外商投资、企业投资和利用民间资本等多种形式的投资。

第3篇

摘 要:文章以社会性别理论为基础,探讨了乡村旅游对促进农村妇女就业与发展的动力机制,认为乡村旅游的乡村性重构了农村妇女与乡村资源的关系,在权利与责任上出现了社会性别再分配,农村妇女成为主要的参与者。同时,乡村旅游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演变,推动了生产组织形式的转变和劳动分工结构的变化,为农村妇女创造了广泛的就业机会,增强了她们的独立和自我意识,有利于农村妇女的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4-2563(2007)01-0027-05

一、引言

乡村旅游兴起于19世纪的欧洲,缘于工业时代的现代人为了逃避工业城市的污染、拥挤、喧嚣以及快节奏生活方式,纷纷到乡村去欣赏、体验与城市不一样的风景和生活,乡村旅游因此蓬勃发展起来,从最初的被动发展到主动发展,并成为改变和塑造乡村景观和乡村社区的主要因素。随着乡村旅游的深入发展,其功能也有了进一步的拓展,乡村旅游不仅具有旅游观光和休闲功能,而且被看作是一种阻止农业衰退、推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在许多欧洲国家,乡村旅游成为乡村传统产业的替代产业,它替代了林业、种植业、渔业等衰退中的产业,尤其在为农村妇女创造就业机会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在国外,一些学者认为在乡村旅游中妇女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妇女为乡村旅游打开了大门。日本的调查研究发现,从事乡村旅游的主要是女性,乡村旅游没有妇女的参与将是不可思议的,她们是乡村旅游的推动力。

中国乡村旅游起步比较晚,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产生的。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农村旅游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和利用,乡村旅游从城市近郊向农村腹地推进,发展十分迅速。在乡土中国的特殊国情下,乡村旅游除了在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同时,还扮演着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重要角色。农村劳动力中农村妇女已经占到60%―70%,她们将成为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农村潜在和现实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部分,所以,解决农村妇女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村的发展,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为此,关注乡村旅游中的农村妇女问题,是乡村旅游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乡村旅游不仅为农村妇女提供了广泛的就业岗位,而且从更深层次,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妇女的全面发展,为农村妇女发展水平指数的提高做出了贡献。本文以社会性别理论为基础,围绕乡村旅游中农村妇女就业、发展等问题展开探讨,分析乡村旅游在促进农村妇女就业和发展的动力机制,并以江西婺源为案例,进行实地抽样调查,对农村妇女就业和发展状况进行分析,为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二、对乡村旅游促进农村妇女就业与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

1.乡村旅游的乡村性重构了农村妇女与乡土资源的关系

在中国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出现了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即男性劳动力广泛外出移民打工赚钱,将越来越多的农田劳动留给了妇女,在某些地方出现了普遍的“农业女性化”现象。然而,在这种现象的背后,却反映出中国农村妇女非农转移的明显滞后性,它映射出农村社会中家庭分工“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这种思想从根本上说是源于根深蒂固的“社会性别”意识和行为准则。它使家庭内外的社会性别劳动、空间及权威分配产生了明显的分野,使女性处于弱势地位。

然而,乡村旅游的开展却重构了农村妇女与乡土资源的关系,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生活风情和田园风光为对象系统的一种旅游类型。可见,乡村性是乡村旅游的本质,它强调塑造一种氛围,倡导友好、淳朴与真实的态度。对都市人群来说,乡村旅游不是一种“乡村空间”里的旅行,而是一种“乡村生活文化”中的旅游,是一次“乡村魅力”的体验活动,因此,这种乡村性使农村生活场景中的聚落、风景、农田、民俗、民情、民风、农耕文化等都转变成了旅游资源,使其具有旅游经济价值,农村妇女与土地和家园的关系不再是简单的耕作与居家的关系,而是附加了文化、景观和旅游经济功能,重构了农村妇女与乡土资源的关系;其次,乡村旅游的乡村性使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更多地转向了家庭层面,如“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等旅游项目,把农村妇女的日常生活、劳动与旅游活动联系起来,妇女成为乡村旅游的主要参与者乃至管理者,形成了新的生产与管理关系,在乡土资源开发的权利与责任上出现了显著的社会性别再分配,农村妇女的地位得到了提高。

2.乡村旅游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演变,推动了生产组织形式的转变,从而使劳动分工结构发生了变化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农村产业结构也在发展中进行着不断的演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农村工业化速度加快,乡村旅游迅速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化初显端倪,非农领域不断拓宽,农村劳动力资源进行了重新分配,同时也对农村家庭劳动力分工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种变化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一是农业现代化时期。它使农业生产方式得到不断改进,农业劳动力需求下降,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加,出现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人的现象。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仍以男性外移人口居多,出现了“男工女耕”的家庭劳动分工模式:二是农村工业化时期。农村工业化加速了农村非农化转移,但是,由于农村妇女的人力资本累积相对比男性低,因此,在技术、技能型就业机会选择时,农村妇女始终处于劣势地位,男性享有更为优先的选择机会和利益秩序,技术和技能型就业岗位仍向男性倾斜:三是乡村旅游发展时期。它不仅带动了农村交通运输业、商业、饮食业、文化娱乐业、旅馆业以及旅游商品、纪念品加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农村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而且使农村经济活动的参与主体出现了明显的性别分化,农村妇女成为乡村旅游业的主要参与者。因为乡村旅游不同于现代农业和工业化的生产组织形式,它的社区性、服务性更加适合劳作于家庭和农田的农村妇女,同时,乡村旅游的季节性特征与农村妇女工作的季节性和劳动时间的弹性特征相一致,因此,乡村旅游产业中的许多岗位适宜女性劳动者就业,并使女性的劳作经验得到发挥,改变了农村妇女在家庭劳动分工中的劣势地位。

3.乡村旅游突显农村妇女的独立价值

关于女性价值的评判一直是女性主义学者研究的热点,目前更多的是以男性指标作为衡量女性价值的标准,结果是女性成为父权社会中的“男性化”女人,进而使女性价值沦丧,而男性价值却席卷社会。同所以,女权主义学者认为在两性社会中,男性和女性本身就有差异,不同的客体用同一标准衡量

是不科学的,因此,对女性价值的评判应站在女性的立场上,建立女性独立的价值评判标准。女性的独立价值可以从社会结构、经济基础、意识形态等领域得到具体的体现。

在中国乡村旅游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农村的社会结构也在悄然变化,经营农村的主体构成正经历着解构与重构的过程,原来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村妇女群体,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逐渐崭露头角,找到自己的位置,在农村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开展乡村旅游活动,在农村已形成了不同的妇女利益群体,这些群体分布在不同的社会层面上,如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业、个体经营户等。同时,乡村旅游在促进农民增收的过程中,也使家庭经济收入的构成发生了变化,妇女的收入在家庭经济中的比例不断提高,在许多乡村旅游发展比较成熟的农村,农村妇女已承担起了挣钱养家的角色,使她们在经济地位上有了较大的翻身,并且使她们在旅游活动的参与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的价值,发挥了自己的潜力,从而提高了她们的自我意识,突出了农村妇女的独立价值。

三、婺源县乡村旅游与农村妇女与发展实证分析

1.婺源县概况及抽样调查

婺源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截至2005年底,全县共有人口33.5万人,其中乡村人口27万,占总人口的80.6%,农村妇女人口16万,占乡村人口的59.3%。

婺源的乡村旅游起步于2000年,旅游资源以徽派古村落、田园风光以及生态资源为主,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乡村”。经过几年的大力发展,该品牌的效益日益凸显,乡村旅游业成效显著,并逐渐发展成婺源县的支柱产业,2000-2005年乡村旅游业的统计情况见表1。

随着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婺源农村妇女就业的比例不断上升,尤其是在那些以古聚落为开发对象的村镇,农村妇女就业率和发展水平得到明显提高。为此,笔者于2006年7月15日至22日带领学生在婺源县进行了实地问卷调查,调查地点选在江湾、李坑、晓起、思溪、延村、理坑等村镇,这些村镇均是目前婺源县开展乡村旅游活动的地区,具有代表性。调查的内容分三个方面,一是就业情况调查,包括就业人数比、就业岗位、妇女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率等;二是就业质量调查,包括受教育程度、健康、妇女非农就业率、参与企业和社区管理决策的妇女人数比率、妇女家庭的经济支配权等。为了保证抽样调查问卷的有效回收,采取现场回收方法,共发放问卷470份,收回有效问卷383份,有效率为81.5%。对问卷进行统计整理后,得到了相关的统计资料,其中被调查居民的基本情况见表2。

2.乡村旅游中的农村妇女就业状况

根据抽样调查统计资料,被调查居民中妇女人数为190人,占被访人数的49.6%,比较客观地反映了目前调查地区的实际情况。其中,有145名妇女从事与旅游有关的行业,占调查区服务行业就业人数的71.4%,可见,在乡村旅游活动开展的地区,农村妇女非农就业比例远高于其他地区(全县平均比例为11.2%)。从就业的岗位来看,主要集中于旅游商品销售、服务人员及农家饭店等,有少部分从事导游、客运及旅游管理工作,就业岗位偏于知识含量相对较低的行业。(见图1)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农村妇女的文化程度不高,绝大多数妇女只有初中文化程度,占就业妇女的58.4%,小学及不识字的妇女也分别占到8.9%、8.4%,这三部分人群的比例高达75.7%,所以,文化水平是制约农村妇女地位提升的主要因素之一。

对农村妇女从事旅游行业的月收入和占家庭经济收入的比率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月收入200-500元的占30.8%,500-1000元的占45.4%,1000―2000元的占21.2%,2000-5000元的占2.6%,调查结果与当地经济收入水平比较相符。农村妇女经济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例见图2。

图2的数据显示,调查区的农村妇女经济收入占家庭收入20-50%的人数比例为52.2%,占家庭收入50-70%的人数比例为24.3%,可见,妇女在家庭中的经济收入已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此外,本研究对就业质量也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见表3。

表3统计数据显示,没变动过工作岗位的农村妇女人数占到一半,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中国乡村旅游起步较晚,乡村旅游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可供选择的就业门类不多;二是乡村旅游的“乡村性”特点决定了经营主体的本地化和小规模化,以家庭式经营为主,员工的变动相对较小。同时,家庭式经营方式也使工作安排的自由性加强,大多数经营户以满足游客的需求为主,74.5%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从就业相关保障来看,参加就业培训和签订劳动合同的比例低,前者反映出中国乡村旅游经营市场的不规范和不成熟,后者是由于乡村以家庭式经营为主,员工多为家庭成员或亲属,受传统思想影响,很少在家庭成员内签订劳动合同。

四、结语

上述研究揭示了乡村旅游对农村妇女就业与发展的促进作用。它从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多方面,对农村妇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她们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市场,促进了妇女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然而,从研究中也可以看出,中国农村妇女在非农化的转变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尽管农村女性受教育年限有所增加,但妇女文化科学技术素质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水平仍不相适应,妇女的文化程度仍然偏低,这也是造成农村妇女社会地位提升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对妇女就业质量的调查也表明,中国农村妇女在就业培训、签订劳动合同和参加养老保险等方面的比例明显偏低,劳动保障条例的实施滞后于旅游经济的发展。因此,在乡村旅游发展中,还应进一步做好农村妇女人力资源的培养工作,规范就业市场,加强劳动保障法律的实施,使乡村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

第4篇

关键词:农村旅游新农村建设农村文化可持续发展

农村旅游是以农村自然风光、人文遗迹、民俗风情、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及农村环境为旅游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满足旅游者的休闲、度假、体验、观光、娱乐等需求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在欧美发达国家已有百年以上历史,新西兰、爱尔兰、法国等国家把乡村旅游作为稳定农村、避免农村人口盲目向城市流动的重要手段,在资金、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加拿大、澳大利亚、东欧和太平洋地区的许多国家,都把乡村旅游作为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国家旅游局从2006年开始大力推介“中国乡村游”或“中国和谐城乡游”,旨在推动城市和农村实现旅游资源共享、客源互动、共同繁荣,这对促进城乡交流和协调发展,建设和谐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截至目前,已建成的三万多个旅游景区(点),一半以上分布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据测算,全国乡村旅游景区(点)每年接待游客超过4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5.2亿元人民币。本文就这一形势下如何进一步重视发挥好农村旅游的功能,解决好农村旅游目前所出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将农村融入到现代旅游大潮之中,促进和谐新农村建设进行了探讨。

1农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众所周知,农村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农村旅游是我国旅游产业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的最大受惠者应该是农村,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推动新农村的建设。

1.1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优化

农村生产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要的物质基础,发展旅游业是旅游资源富集的农村地区发展农村生产的重要内容。农业与旅游业的有机结合,不仅可以丰富农村生产的内容,还能促进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有些乡村为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农民自愿退耕还林还草,治荒治污,出现田园风光与山水风光浑然一体的景象。有些乡村对农产品等资源进行深加工,生产富有地方特色的农业旅游商品、纪念品和工艺品,还为城市宾馆直供绿色农产品。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地方,同时照样发展种植业,但都产生了附加值,有力促进了生产发展,拓宽了传统农业的内涵与外延,农民由种粮为主转向种养植业全面发展,由务农为主转向农商并举。发展乡村旅游,带动了第一产业、推动了第二产业、拉动了第三产业,进一步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促进了现代农业体系建设,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1.2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旅游开发可为旅游目的地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有关研究表明,每1美元的旅游收入可带动国民生产总值增加2美元-3美元,旅游业1个直接就业岗位能带来5个间接就业机会。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贫困人口所占比重较大,不少地区土地贫瘠,耕地较少。发展旅游业是其脱贫致富的一种必然选择。同时农村旅游具有劳动密集、人员需求多层次性等特点,且投资较少,收效较快。这就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容易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从而增加农民收入,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如云南大理、丽江一些村镇的农民,直接和间接从事旅游的比例已经达到50%以上,当地农村的就业人员比发展旅游业之前以前增加了8-10倍,实现了不离土也不离乡的就地市民化,旅游经营户的收入平均达40万元以上。

1.3有利于推进农村基层民主管理

旅游业属于现代服务业,乡村旅游同样需要对旅游业的“吃、住、行、游、购、娱”6大要素配套发展,在产品运作过程中需要使用现代市场营销观念进行产品设计、营销及规范化服务,搞好内部管理和经济核算,处理好各种分配关系。现代市场营销观念和现代管理概念的引入使农民自主决策、民主决策意识增强,一些农村纷纷成立各种协会,民主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促进了农村的基层民主管理,加强了政治文明建设。

1.4有利于农村形成先进文化与文明风尚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发展旅游业是提高农民素质、培育农村文明的重要手段。旅游不仅带来人流、资金流,还带来信息流、观念流,发展旅游业能促进农民思想解放、观念更新,树立商品观念、市场观念、竞争观念、时间观念、效益观念,促进农民参加各种培训、外出学习参观,参加技能比赛,从而使农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得以提高,促进农民主动学习旅游服务、礼仪礼节、科学种养、环境卫生等方面的知识,使农民在与外来游客交往中越来越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从而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文明素养和旅游审美情趣;同时旅游者不仅为当地带来了经济效益,而且会带来各种各样的信息和文化知识,从而促进了乡村地区与城市的交流,对于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地区人们观念的转变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形成农村良好的文明风尚。

1.5有利于促进可持续发展

农村旅游使人们走进自然、认识自然,促进了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增强了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乡村旅游消耗资源少,环境成本低,一般不会对资源和环境产生直接的硬消耗,有利于改变大量消耗资源支撑经济增长的传统方式,形成以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方式,保护当地珍贵的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发展乡村旅游的农村乡镇,通过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使广大农民有了很强的环保意识,促进了当地环境资源、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的保护,增强了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展乡村旅游的策略

2.1统筹规划,政府引导。

发展旅游确实可以促进新农村的全面发展,但不是所有地方都能够发展旅游。为此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旅游,不能一哄而起,无序开发。同时政府应该认识到旅游业的重要作用,对城镇旅游业的发展加强引导:第一,通过宣传引导改变城镇居民落后的旅游消费意识,树立新的消费观念。第二,通过有关媒体的宣传,使人们全面了解旅游业,了解旅游产品的丰富性。第三,不断完善健全有关的旅游法规,规范旅游经营行为,以法治旅,为居民出游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第四,做好法定假期的落实工作,如条件允许,还可适当延长带薪假期。第五,联合组织编制辖区内的农业旅游开发规划,指导本地农业旅游健康发展,防止农业旅游开发的冒进现象发生。

第5篇

乡村旅游的兴起无疑带动了农村旅游经济文化的发展

吸纳农村多余劳动力,增加农村收入。乡村旅游以“离土不离乡”的形式为农民提供了新的就业门路。广东河源市的苏家围景区,自2000年开展乡村旅游以来,当地农民的人均年收入从当年的1000多元上升到3000多元。乡村旅游,使祖祖辈辈靠老天吃饭的农民,也享受了经济社会的成果,走上了致富之路。

促进农村文化发展。乡村旅游在城乡之间架起了文化传播的桥梁,城市居民在乡村旅游活动中感受到了农村生活的风貌,同时传播了城市文明。农民群众在旅游服务实践中开阔了视野,学习了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生活方式。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旅游活动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大主要要素,这使得以农业为主的农村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和补充,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乡村旅游出现的诸多问题抑制了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

各区域“各自为政”,难成规模效益。乡村旅游一般以户为单位,没有统一规划,盲目开发资源,不做切实可行的旅游发展规划,导致农村旅游业不能健康持续发展。

缺乏宣传,没有品牌效应。一些乡村旅游经营者市场促销意识不强,缺乏主动宣传和参加集体促销的积极性。

乡村旅游开发资金严重不足。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强大的资本做后盾,农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更需要大量资金做支撑。农村一直以农业经济为基础,其经济实力还很薄弱,由于乡政府不可能对其旅游发展做大规模投入,加之农民收入有限,因而资金短缺就成为制约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推动乡村旅游经济发展

制定科学的高水平的区域发展旅游规划。资源要转化为现实的产品必须实施科学的规划。在发展旅游经济的大好形势下,乡村旅游必须适应形势,站在全局的高度,重新制定一个科学的、高层次的、高水平的旅游发展规划。在区域旅游发展中突出重点,形成特色,这样才能保障乡村旅游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加强宣传,树立企业良好形象。积极向相关媒体提供新闻线索,想办法通过电视台、日报、周刊、广播电台、旅游网等媒体的报道(转载),把一块荒废的沙滩从零开始摇身一变成了可以让农民增加收入的“宝地”,逐步扩大了知名度和影响力,做到了“花最小的钱、做较大的宣传”。

第6篇

自20世纪八十年代,乡村旅游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蓬勃发展起来,现已成为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据测算,2008年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过3.85亿人次,乡村旅游收入达到573亿元,农民直接就业达到495万人,间接就业、季节性就业达到1,840万人。然而,在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农村生态环境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嬗变。为此,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已成为乡村旅游乃至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

一、乡村旅游及农村生态环境

乡村旅游是立足于农村,利用乡村自然和人文景观、农耕文化、农家生活、民俗民风等旅游资源,通过科学规划和开发设计,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教育、娱乐、健身等多项需求的旅游经营活动。它的生命线是乡村性,表现为乡村性的建筑、服饰、食品、田野、果园、环境等自然物质方面和乡村的民俗传统、乡风乡貌、语言文化、制度规范等精神文化方面,也即原生态的或乡村性的生态环境,包括乡村性自然生态环境和乡村性人文生态环境。

乡村旅游的产生与发展有其深刻背景和时代使命,一是城市化、工业化快速推进,人们在物质生活不断得到满足的同时开始追求精神生活的满足,同时也是城市居民迫于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而渴望远离喧嚣的都市、回归淳朴的自然,由此形成了对乡村旅游的巨大需求动力;二是农村谋求脱贫致富,缩小城乡差别,由此构成了乡村旅游强大的供给动力。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迅猛,目前已形成多种模式,根据《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纲要》(2009~2015年)(征求意见稿),我国乡村旅游将“形成领域宽广、规模较大、特色突出、发展规范的大格局”,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推动实现农村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三大目标。由此可见,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充满机遇,前景广阔。

二、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互动关系分析自乡村旅游产生之时起,乡村旅游与生态环境注定是不可割裂的,他们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农村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的根基,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乡村旅游发展就会受到制约。而作为衍生物的乡村旅游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则是非常深远的,是二者关系中的最主要方面,也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重点。

(一)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互促共进

1、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乡村性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的内核,是乡村旅游的拉力源。乡村旅游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就是乡村独有的人居环境、田园风光、生活方式、民俗民风和生产活动等城市所不具备的要素。大凡乡村旅游都是在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优越、人文生态景观丰富的地区发展起来的。如笔者所在的湖北省荆州市的桃花村乡村旅游就是发端于曼妙娇艳的遍野桃花;张新场村乡村旅游则因楚国高等级贵族古墓葬熊家冢而插上腾飞的翅膀。全国各地乡村旅游发展得好的地区,也都因有良好的乡村性生态环境,如四川郫县友爱乡乡村旅游是在发展园艺、盆栽、林果的基础上嫁接乡村旅游;浙江省淳安县立足于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特色民俗、节庆发展乡村旅游;云南省根据生态性、民族性、地域性的差异,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打造出乡村旅游的多种不同发展模式。

2、乡村旅游促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保护和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的内在要求;同时,乡村旅游发展增强了农村经济实力,当地政府和农民有能力对旅游环境资源进行投资,提高资源环境质量。

(1)促进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处于乡村生态环境系统的中心层次,也是乡村旅游吸引物的最直接表现形式。没有清新和美的田园风光、自然和谐的奇山秀水、丰富多样的动植物资源,乡村旅游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乡村旅游应充分认识到自然生态环境不能被破坏、不能被挪作他用,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推行绿色生产、保护农田、保护野生动物、关闭土法工厂和采矿厂等,有效地保护富有价值的乡村旅游资源。

(2)促使乡村人文生态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和改善。乡村人文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品位提升、内涵延伸的着力点,乡村旅游开发主要就是对人文资源的开发。乡村人文生态环境包含非常丰富的内容,比如古迹、古镇、古建筑、饮食、语言、服饰、特产、手工艺、民俗、民风等。这些都是乡村文化的魂宝,是深深吸引乡村旅游者眼球的尤物,能带给旅游者极大的体验、教育、休闲、娱乐享受。没有开发乡村旅游之前,这些丰富资源可能会被埋没、不受重视、遭受人为破坏或经历风雨摧残而日益破败、凋毁,其巨大价值白白闲置或流失。许多乡村旅游地正是认识到这一点,一些传统的、“土得掉渣”的东西被视如珍宝,有效地被保护起来,如对历史古迹、古镇、古建筑进行复古修缮,对当地传统习俗、特色有意识地加以保护,对那些濒临淘汰的民族手工艺加以继承和延续。通过乡村旅游的发展,祖先遗留下来的这些宝贵财富得以最大程度地被保护起来。

(3)促进村容改善。一是乡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发展乡村旅游就有了动力、能力和积极性去翻修或新建住房,就能主动要求改水、改电、改厨、改厕,就有了村镇整体规划的愿望,于是一些村容整洁、各具特色的旅游小城(村)镇应运而生,乡村旅游地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二是交通越来越畅通。过去乡村交通的典型特征是“羊肠小道”、“泥泞崎岖”、“坑坑洼洼”,“外面的进不来,里面的出不去”;开发乡村旅游后,这种状况得到极大改观,乡村旅游地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且基本改道拉直;三是绿化走进乡村人家。过去绿化似乎只是城市的专利,乡村就是“土里土气”。开发乡村旅游后,人们在村落道路两旁植树,在自家庭院种花种草,美化家园,努力营造出更加清新、优美的村容村貌,绿化在乡村愈益受到青睐。

(4)促进乡村文明程度提高。一是掀起了农民求知热。受乡村旅游的外来影响以及从业素质需要,学文化、学技术成了农民的自觉行动,许多村民学起了普通话,甚至外语和电脑,互联网也已进入一些农民家庭,成为他们收集和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二是农民环境意识大大提高。可观的收益使农民认识到了乡村旅游的重要性,也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农民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由从前的不感兴趣、不关心发生重大转变,环境保护成了农民的自觉行动,注重卫生健康也成为农民的一种生活习惯;三是乡村生产生活方式文明化发展。乡村旅游的外来和示范效应明显促进了乡村居民思想观念的更新和开放,农民乐意尝试和接受新的生产方式方法,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也有意识地参照城市模式改掉陋习,养成卫生习惯,形成文明化的生活方式;四是农民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生活积极性提高,乐观热情,热爱家园,在旅游乡村,人与自然显得日益和谐。

(二)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相互制约。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滞后制约乡村旅游的发展。没有优越的乡村性生态环境,乡村旅游自然难以启动。启动了乡村旅游后如果不对生态环境进行有力保护和建设,则乡村旅游必定难以持续发展。乡村生态环境是脆弱的,很多地方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缺少对生态环境的足够重视,面对急剧膨胀的相对于未开发旅游之前的成倍数增加的人流、物流、车流所带来的各种污染无所作为,特别是农家乐旅游,普遍存在污染排放无节制、无处理的情况。如武汉市

梁子湖因湖泊周边的旅游宾馆饭店和农家乐的污水,以及水上游览活动船舶的油类污物直接排入湖中而受到污染,有旅游经营活动的东侧水域水质明显较无旅游经营活动的西侧水域差,这样不仅使得人们对旅游地的环境印象大打折扣,而且还要为“先污染后治理”付出巨大代价,可能形成被动保护局面。此外,开发乡村旅游后如果不对乡村性生态环境进行深入挖掘、加强建设,也极易失去吸引力。特别是乡村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如果不突出,乡村旅游很难持续兴盛。如湖北荆州市桃花村乡村旅游由于缺少深度开发,只能在桃花盛开的前后若干天形势火暴,而一年中的其他300多天游客无几,非常冷清。

(三)乡村旅游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冲击。乡村旅游往往肩负当地“以旅扶贫”“、以旅促农”的重任,在经济增长的赶超心态下,极易短视,一味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若乡村旅游的开发、发展未经调查研究、科学论证,忽视环境影响评价与区域规划,缺乏科学管理、监控,将导致生态环境诸多负面效应。

1、乡村自然环境压力增大。主要表现为:(1)环境承载力超标。每个旅游地具有明显的游览时间集中性,每个旅游地都有一定的环境承载力。外来人数增加,意味着环境承载量扩大,对环境产生负影响,环境效益逐渐减少。当旅游人数的增长超过环境承载力时,旅游环境将遭到破坏甚至严重衰退。(2)大量污染物产生。乡村旅游带来陡增的人流、物流,产生大量的污染物,严重污染水体、土壤、植被、大气。一是固体废弃物污染。主要是指生活垃圾,包括各类塑料制品及包装物(塑料袋饮料瓶、快餐饭盒等),还有炉渣、煤灰、废纸、口香糖等;旅游区内的饭店、旅馆产生的有机垃圾,包括剩茶剩饭、瓜果皮核、菜根菜叶、人畜禽粪便、动物尸体等,这些废弃物如果未经处理而随意堆放,则对水体、土壤、植被等都将产生严重污染;二是废水污染。生活污水在没有处理设备的情况下直接排入河道或房屋周围,直接污染水体、土壤和植被。(3)能源和水等资源消耗量大,存在浪费现象。大量客流、车流的进入,旅游地水、电、燃料、日用品、粮食等用量大增,而且大多处于无节制状态,生活资源压力大,有悖于节约型社会建设精神。

2、环境退化和生态破坏。不合理的土地利用,饭店、宾馆和旅游设施工程建设会导致旅游区的自然景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环境退化、水土流失、洪灾频发等一系列问题。尤其是生态遭受重创,建设过程中过多使用推土机、挖掘机,有的干脆先将现状夷为平地,再重新挖湖堆山、种树铺草、亭台楼阁一应俱全;或盲目模仿城市园林绿地的造景手法,追求高档次、大投入,或南辕北辙,北方地区模仿江南景致,南方地区模仿蒙古牧区景观,对现有地形、植物、池塘、衍生物等进行大肆破坏。旅游者过度地利用脆弱的自然环境,对自然生态也是一种严重摧残,如在旅游地过分践踏草地致使野草死亡,随意拍照、喂食和参观野生动物会极大地改变动物的生活习性。

三、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思考乡村旅游与乡村生态环境的互动关系中,互促共进是我们的根本目标,要求我们必须正确有效地规避二者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关键的是要保护和建设好乡村生态环境,减少乡村旅游对乡村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这需要乡村旅游各方共同努力,以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为前提,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及协调发展。

(一)地方政府要加强宏观管理。乡村旅游与乡村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政府必须担负起统领者的重任,发挥好管理协调作用。首先,要做好乡村生态环境和乡村旅游之间的协调发展规划。二者的协调,要求规划先行,并在其指导下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政府部门要充分调查和研究,对交通优势、资源优势、环境承载力和市场潜力进行科学论证,做好乡村旅游环保评估,突出环境效益,加强土地资源、水资源、动植物资源保护和水土保持,准确进行乡村旅游的功能定位和产品开发。第二,各地要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健全乡村旅游发展的环保法规体系,对乡村旅游发展进行指导和监管,以保证乡村旅游发展的正确方向和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第三,要加强乡村旅游的有序引导和扶持。要严格项目审批、环评、环保治理等制度,强化动态监督管理;加大生态环保的宣传和教育;推进环保节能,支持节能节水减排,倡导低碳旅游方式;对乡村旅游环保投入给予必要扶持,重点是环境管理体系建设和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支持;构建行之有效的协调和监督机制,可成立乡村旅游发展专门工作组,形成乡村旅游环保工作合力。

(二)乡村旅游地必须坚持绿色环保、内涵型经营。各乡村旅游地经营者(包括企业、农村社区和农民)的作为直接影响和作用于乡村生态环境,他们是乡村旅游生态环保措施的身体力行者,肩负着旅游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任。

因此,乡村旅游经营者要坚持生态环保经营理念,不断提升自身环保意识和素质,积极配合当地乡村旅游整体发展规划和环保要求,不乱排乱放废弃物,节约用水、节约能源,积极利用新能源、新材料,广泛运用节能节水减排技术,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创建绿色环保乡村游;要以身作则,引导和监督游客行为,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可于旅游地入口、景点及设施边缘等重要场所树立醒目警示标牌,适时恰当地提醒游客保护生态环境。同时,乡村旅游地应密切关注景区游客容量,协调好游客集中期间的各项工作,使游览活动处于环境承载力允许的范围之内。此外,乡村旅游不能只向自然环境要效益,我们必须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以丰富深厚的文化生态提升乡村游的魅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乡村游客应加强环保自律。游客作为乡村旅游的消费者,其行为方式同样直接影响和作用于乡村生态环境,是外来的重要影响因子。因此,乡村旅游发展和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更要靠广大旅客支持,游客应该提高意识,遵守社会公德和旅游地规章制度,自觉保护生态环境。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政府网.旅游局就“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纲要”公开征求意见.2009.7.2.

第7篇

广州市具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在距离市中心1.5h的旅游圈内存在着一两百个生态良好乡村旅游点,发展乡村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随着近年来广州市市民生活水平和城市化程度的提高,人们更多追求一种回归自然,感悟生态,体验民俗的旅游方式。努力发展广州市的乡村旅游,对广州市旅游产业的结构调整与提升、“三农”发展以及建立和谐社会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广州市现有的乡村旅游景点分布广泛,尚难形成大型的集聚效应。如何大力发展广州市的乡村旅游电子商务,通过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网站将自身产品推销出去,是每个乡村旅游企业都应关注的内容。

1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的概念界定

在国际上沿用最广的旅游电子商务的概念,是由世界旅游组织在其出版物《E-BusinessforTourism》中指出的:“旅游电子商务就是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改进旅游机构内部和对外的连通性[1]”。这侧重的是旅游电子商务的应用领域。

国内对旅游电子商务的定义以杨路明、巫宁的概念为代表,指出:“旅游电子商务是通过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旅游商务活动各环节的电子化,包括通过网络、交流旅游基本信息和商务信息,以电子手段进行旅游宣传营销、开展旅游售前售后服务,通过网络查询、预订旅游产品并进行支付,也包括旅游企业内部流程的电子化及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等。[2]”而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就是在此基础上加入了乡村的因素,是旅游电子商务在乡村旅游活动各环节的具体应用。

2广州市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网站建设情况

2.1广州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发展前提

2007年,广州市城市接待游客总人数约为1.09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超798.15亿元;2008年全市旅游总收入837.71亿元,其中旅游外汇收入达217.56亿元;接待过夜游旅游者合计3528.74万余人次,其中入境游客612.48万余人次,国内游客2916.26万余人次;全市的旅游宾馆(酒店)住宿设施达1402个,其中床位数达20.76万余个,客房出租率达59%;广州市旅行社组团出游人数165万余人次,其中109万余人次出游到香港和澳门[3]。广州市旅游业的飞速发展,为广州旅游电子商务的开展提供了必要前提。

据全市农村居民收入抽样调查初步统计,2009年广州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1067元,比上年增加1239元,同比增长12.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673元,比上年增加1231元,同比增长13.0%;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7742元,比上年增加905元,同比增长13.2%[4]。经济的飞速发展,为旅游电子商务的开展提供了可能。

目前,广州市乡村旅游发展迅速,已形成大大小小的景点有100多个,但由于发展多处于初级阶段,产品的初级化和旅游者需求的多元化之间矛盾凸显。广州市有必要建立起相应的乡村旅游景区(点)电子商务网站,以促进本市乡村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2.2广州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网站建设情况

本文根据广州市已建成的多个乡村旅游点的电子商务网站建设情况,选取其中知名度较高的24处乡村旅游点电子商务网站进行统计(如表1),统计结果是通过百度、Google两大搜索引擎和广东省乡村旅游信息网、中国广州旅游网所提供的信息做对比分析整理而得。

从表1可以看出,被调查的24个广州市乡村旅游点中,只有8个景点是有自己单独的电子商务网站的,其余各点都是挂在其他网站下面的一个静态的网页,设置简易,只是对景点做简单介绍,根本不具备网上交付等电子商务功能。可见,广州市绝大多数的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网站建设仍处在初级的发展阶段,距离成熟的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网站的业务,还有众多地方需要完善。

电子商务网站建设的评价指标的众多因素中,网站的内容是驱使访问者登陆的关键因素[4]。旅游者登陆电子商务网站主要目的在于增加对景点内容的了解。要推动电子商务网站的建设,必须加强对其内容建设的完善。为更清晰了解广州乡村旅游点电子商务网站建设在“内容建设”方面的情况,本文运用对比分析方法,对照分析了广州百万葵园、蔬菜公园、广州花卉博览园、原野庄园等几处建设较为成熟的电子商务网站与国内几处著名的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网站的建设情况。国内对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网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中国乡村旅游网、北京乡村旅游网、广东乡村旅游网、携程网等著名网站的研究[5]。本文借鉴吴思、凌宏鸿基于瑞奇曼和布奇南对国内三个著名旅行网站的内容交付性的研究[6]方法,探讨广州市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网站的内容交付性,即为广州市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网站能否有效便捷地把相关信息传递给消费者。选取25个旅游网站的评估指标做相关的统计分析,结果见表2。通过表2,可以看出广州乡村旅游点的电子商务网站建设存在以下问题。

2.2.1网站建设水平落后,内容单一广州市乡村旅游景点网站的内容大部分都是针对相关景点内容的简单介绍和宽泛的旅游产品的描绘上,缺乏产品详尽的信息介绍。服务对象基本上针对的都是旅游者,缺少政府、企业、旅游者、目的地居民等对象交流的平台,与旅游电子商务网站建设的各利益相关者均可以参与其中这一目的有所违背。

2.2.2旅游信息以展示为主,内容交互能力差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网站的功能设置不完善,缺乏特定的旅游电子商务功能,旅游者与企业之间的电子交易功能未能充分发挥,电子商务网站处于发展的最初级阶段,丧失很多在线交易机会。

2.2.3网站建设雷同,缺乏个性化服务

网站的建设基本上都是简单对景点的介绍,联系人也主要是针对的是网站建设者的联系。网站的表达形式主要是一些文字、图片的展示,缺少大多数旅游者较为关心的相关现场的旅游视频,网站规划也缺乏特定的目的性,只为存在而存在,缺乏应为实现旅游企业的盈利这一特定目的而存在的真实意义。

总之,广州市乡村旅游点的电子商务网站尚处于建设的初级阶段,与国际电子商务网站具有的支付、交流信息、共享资源等建设水平距离尚远。

3广州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网站发展对策分析针对广州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网站建设情况的分析,笔者认为广州市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的建设可以在以下方面加以强化。

3.1建设一个权威的广州市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网站较之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发展较好的地区,均可发现相关的综合性地方乡村旅游网站建设是必不可少的(如北京乡村旅游网、成都农家乐信息网等)。广州市乡村旅游的飞速发展,使得建设一个较为权威的广州市乡村旅游地方性综合网站成为必要。而这一网站的建设也必将为广州市乡村旅游资源的整合,较为齐全的乡村旅游信息的提供有利平台,从而为实现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的在线交易,极大促进广州市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成为可能。

3.2建立健全各个乡村旅游点的电子商务网站电子商务与旅游业具有天生的适应性,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旅游企业习惯在网上搜索相关的旅游信息,即便是百度、搜狗等功能再强大,如果乡村旅游点没有自己的网站或网页,也很难实现旅游者对相关旅游信息的搜集。因此,广州市每个乡村旅游点都有必要建立自己单独的电子商务网站或网页。

3.3优化网站的电子商务功能

很多的乡村旅游点电子商务网站建设之初就缺乏对整个网站建设的规划,对建设网站的目的不明确,从而对电子商务网站应有的功能不明晰。广州市乡村旅游点在建设自己的电子商务网站时,均应对网站建设的每个环节、每个模块进行相关的功能设计,为实现电子商务网站的功能最大化而努力。

3.4开展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形式的多元化

第8篇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及消费观念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加上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建设进程的加快,极大地促进了各地旅游业的发展,尤其是乡村旅游业。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业,不仅能够有效促进农村社会的发展,更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和手段。

[关键词]新农村 乡村旅游业 建设和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5-0035-01

我国幅员辽阔,区域资源不仅十分丰富,而且存在着较大差异,尤其是各地农村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等。因历史等诸多原因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与利用,大量的资源均未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功能而被闲置浪费,令人惋惜。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各地农村社会发展的不断重视,这一情况正在扭转,出台了一系列的法规与优惠政策,乡村旅游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也促进了新农村及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业是依托农村自然资源、自然环境、自然风光,以及当地所特有的具有地方特点、民族特点、民族风情等方面为资源,为旅游观光者提供休闲、娱乐、餐饮、购物等多方面的服务。虽然各地农村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但基础设施还较为落后,尤其是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无论是农业生产设施、农村基础设施、农村生活环境、休闲娱乐场所等,与城市相比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使得广大农民没有充分享受到社会进步及经济发展带来的丰硕成果。发展乡村旅游业,就要有配套的农村基础设施,如道路、交通、水电、通信、服务等一些基本的公共设施作为发展的基础条件。否则,一切则无从谈起,则无法实现。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不断调整及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入,以及乡村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下,这一状况已得到较大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正在逐渐建设和完善,不仅改善了广大农民的生活环境、农业生产与生活条件,还极大地提高了各地农民的生活质量。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方式也在不断变化,人们有更多的时间、精力、金钱等用来娱乐休闲。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在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中竞争愈加激烈,造成了人们精神压力也越来越大,利用闲暇及假期,人们需要暂时摆脱压力,缓解情绪,放松心情,调整好状态,以最饱满的精神投入到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中。乡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拓宽了各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也为广大旅游爱好者提供了新颖的休闲娱乐、放松心情的场所,使人们能够利用工作学习之余尽情地享受大自然的美景和不同的风土人情,既陶冶了情操,又促进了经济的稳步增长。

发展乡村旅游业,不仅可以加快农村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还可以为农村社会增加就业机会,有效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维护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和谐。随着乡村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一些头脑灵活的农民利用当地自然资源、民风民俗、农副产品等方面的优势,纷纷创办了农家乐、观光游等具有浓郁的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的休闲旅游方式,不仅使农民收入显著提高,也使城镇居民耳目一新,放松愉悦心情,更让人们充分领略到大自然的风光、祖国的美景。尤其是一些年轻有为、勇于创新的年轻人,放弃在大城市打工就业的生活,纷纷返乡开始发挥潜能、自主创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同时,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村容村貌也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民的文化水平、综合素质、精神面貌、道德水准等方面都得到的一定程度的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逐渐缩小了城乡间的差距,维护了我国社会和谐统一的全面发展。

发展乡村旅游业,可以有效减少农村人口大量转移到城镇,就近吸纳、安置更多的农民工就业。使农民离土不离乡,农忙时节既可以从事农业生产,农闲时节又能参与旅游经营,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地农村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现象,使农村社会的老年人能够老有所依,享受到天伦之乐,能够安享晚年:儿童能健康成长,从而减轻国家的负担。同时,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无论从居住条件、生活环境、饮食着装、就学就医等方面,也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消除了农村人口的文盲率,改善了教育、医疗等方面的环境与条件,使广大农民安心生产、愉快生活和轻松学习。

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业,对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与推动作用。众所周知,发展乡村旅游业,需要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与生态环境,乡村旅游业的核心就是广大农村原生态的自然资源与自然风貌。乡村旅游能够吸引城镇居民的重要原因就是源于可以更为直观地亲近大自然、接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前提和保障。发展乡村旅游业,有利于提高广大农民及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农村生态环境是农民们赖以生产、生活、社会发展的首要基础性环境条件。随着各级相关部门和单位的监管、督导以及农民素质的不断提高,广大农民会更加自觉珍惜农村自然生态环境,并加以有效的保护。

总之,在过去相当长的一点时间里,我国城乡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城乡二元结构制度已严重阻碍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随着国家逐步取消二元制、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以及农村经济的良好发展,这些差距正在逐渐缩小。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农副产品的加工与销售,增加了城乡之间的互动,使农民能够较快地接受到现代思想观念和意识,促进农村社会的发展进程。另外,发展乡村旅游业,有利于优化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实现多元化发展,促进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的良好发展。

第9篇

关键词:乡村旅游;农村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自20世纪八十年代,乡村旅游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蓬勃发展起来,现已成为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据测算,2008年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过3.85亿人次,乡村旅游收入达到573亿元,农民直接就业达到495万人,间接就业、季节性就业达到1,840万人。然而,在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农村生态环境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嬗变。为此,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已成为乡村旅游乃至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

    一、乡村旅游及农村生态环境

乡村旅游是立足于农村,利用乡村自然和人文景观、农耕文化、农家生活、民俗民风等旅游资源,通过科学规划和开发设计,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教育、娱乐、健身等多项需求的旅游经营活动。它的生命线是乡村性,表现为乡村性的建筑、服饰、食品、田野、果园、环境等自然物质方面和乡村的民俗传统、乡风乡貌、语言文化、制度规范等精神文化方面,也即原生态的或乡村性的生态环境,包括乡村性自然生态环境和乡村性人文生态环境。

    乡村旅游的产生与发展有其深刻背景和时代使命,一是城市化、工业化快速推进,人们在物质生活不断得到满足的同时开始追求精神生活的满足,同时也是城市居民迫于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而渴望远离喧嚣的都市、回归淳朴的自然,由此形成了对乡村旅游的巨大需求动力;二是农村谋求脱贫致富,缩小城乡差别,由此构成了乡村旅游强大的供给动力。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迅猛,目前已形成多种模式,根据《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纲要》(2009~2015年)(征求意见稿),我国乡村旅游将“形成领域宽广、规模较大、特色突出、发展规范的大格局”,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推动实现农村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三大目标。由此可见,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充满机遇,前景广阔。

    二、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互动关系分析自乡村旅游产生之时起,乡村旅游与生态环境注定是不可割裂的,他们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农村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的根基,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乡村旅游发展就会受到制约。而作为衍生物的乡村旅游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则是非常深远的,是二者关系中的最主要方面,也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重点。

    (一)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互促共进1、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乡村性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的内核,是乡村旅游的拉力源。乡村旅游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就是乡村独有的人居环境、田园风光、生活方式、民俗民风和生产活动等城市所不具备的要素。大凡乡村旅游都是在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优越、人文生态景观丰富的地区发展起来的。如笔者所在的湖北省荆州市的桃花村乡村旅游就是发端于曼妙娇艳的遍野桃花;张新场村乡村旅游则因楚国高等级贵族古墓葬熊家冢而插上腾飞的翅膀。全国各地乡村旅游发展得好的地区,也都因有良好的乡村性生态环境,如四川郫县友爱乡乡村旅游是在发展园艺、盆栽、林果的基础上嫁接乡村旅游;浙江省淳安县立足于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特色民俗、节庆发展乡村旅游;云南省根据生态性、民族性、地域性的差异,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打造出乡村旅游的多种不同发展模式。

    2、乡村旅游促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保护和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的内在要求;同时,乡村旅游发展增强了农村经济实力,当地政府和农民有能力对旅游环境资源进行投资,提高资源环境质量。

    (1)促进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第10篇

一、乡村旅游和农村区域经济

乡村旅游是在乡村地域内开展的,以乡村独特的生产方式、田园风光、人文古迹、民俗风情以及乡村生活情景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往观光、休闲、度假和学习考察的旅游活动。农村区域经济是按照自然地域、经济的内在联系、商品流向及社会发展需要而形成的经济联合体,是特定区域农村经济整体的总称。每个区域都有其特有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和特点,因而导致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结构和布局的差异性。

二、乡村旅游产业和农村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现实意义

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意义表现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将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与第三产业的旅游业相联接,对于农业产业升级、调整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稳定农村社会,增加农民收入,农户离土不离乡,就地搞接待,对其兼业、转业的技术要求不高;改变农村破败的面貌促进农民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整体提升农村地区的卫生面貌;沟通城乡,引进城市资金流、信息流以及先进的思想观念,缩小城乡差距。因此,乡村旅游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最终要实现各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农业产业的区域化、专业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将有限资源实现最佳配置的体现,也是农村从温饱向小康迈进的必由之路。农村经济生产的区域化,有益于实现农业生产的统一组织、统一协调、统一标准和指导;有益于“品种、知识、科技”三大更新工程;产品易集中收购和销售;容易实现效益农业致富农民,推进农产品的深度加工。实现农村经济区域化,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基础。

三、渝西经济走廊乡村旅游业的现状

(一)宏观管理力度不够,相关政策欠缺

中国“旅游法”尚未出台,乡村旅游的发展更没有相关的法律条文,在这方面也未能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来保护和管理。这种无章可循、无法可依、自由发展的状况导致许多乡村旅游地发展处于自发、盲目、无序状态,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二)乡村旅游景点分散,缺乏整体规划

目前,乡村旅游的发展普遍存在投资与经营规模小、地区分布与组织形式散、项目低水平重复设置、市场竞争秩序乱的局面,地域上的分散性也给旅游线路在设计上造成很大困难。而且乡村旅游景点在很大程度上和其他旅游景点缺乏有机联系,共生性较差,极大地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项目活动形式单一,产品深度不够

渝西经济走廊乡村旅游的主体方式仍是以观光旅游为主,丰富的农业旅游资源尚未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利用。虽然已经注意到产品开发的参与性,但因对其深度挖掘不够,使旅游活动形式过于单调。

(四)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环境条件较差

尽管各乡村旅游区开发时对基础设施建设都有较大的投入,但由于乡村旅游地大都位于城市的郊区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村,许多基础设施仍然适应不了游客的需要。

四、乡村旅游产业与农村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对策

(一)打造乡村旅游的品牌文化

在积极支持和鼓励农民在办好家庭旅馆和提供特色餐饮服务的基础上,组织、引导和培训农民依托当地的特有资源,参与设计、开发和销售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服饰、手工艺品、特色食品、旅游纪念品等旅游商品。提升传统农业和手工业的附加值,使更多的农民成为制作、生产旅游商品的能工巧匠,并从中得到实惠。努力打造“一村一品”、“一家一艺”;推动接待、农副产品加工和旅游商品生产的分工,加强自主品牌深加工农产品和纪念品、工艺品的开发和生产,提升产业化水平,逐步完善乡村旅游商品生产和销售体系。

(二)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

科学编制乡村旅游规划,并纳入各级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农业发展总体规划和旅游总体规划,强化规划的衔接和协调。建立规划实施和监督机制,加强乡村旅游规划执行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监督检查。同时,建立健全乡村旅游标准化体系,建立和实施乡村旅游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主要消费环节的服务规范和安全标准。启动准入标准、组织管理标准、基础设施标准、服务标准、市场营销与信息管理标准和乡村旅游区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等地方性标准的制定,提升乡村旅游产品质量和档次。另外,根据乡村旅游地域差异大、类型丰富、方式灵活多样等实际情况,要加强分类指导。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发展,明确各自工作重点,制定不同的政策措施。

(三)加大对乡村地区的资金投入

探索推动重点地区农村旅游项目的集中招商,吸引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引导大型旅游企业参与开发和经营。鼓励多渠道和多层次筹措资金,探索建立社会化的旅游就业发展基金。积极鼓励和引导规范各种扶贫基金和社会捐助。建立“政府主导、业主开发、市场运作、多方参与”的开发建设机制,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业主开发为主体、社会资金为补充、项目经费打捆使用的模式,多渠道投入。在确保农民利益基础上,鼓励社会资金以租赁、承包、联营、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投资开发乡村旅游项目,兴办各种旅游开发性企业和实体;鼓励农民集资入股或以村组集体经济组织采取公司+农户方式参与乡村旅游投资开发;有条件的地区要引导大企业参与投资开发,推动乡村旅游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四)继续加强基础设施环境建设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领导,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整体布局中部署和推动,促进各级政府有关公共服务向乡村旅游延伸,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建设。农村沼气、乡村道路、人畜饮水、乡村清洁等支农工程项目要向发展乡村旅游的村镇倾斜,推动乡村旅游开发项目和各种支农资金挂钩。重点是优先解决交通干道、重点旅游景区到乡村旅游点的道路交通建设;加强农村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加大旅游区及周边环境垃圾和污水处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和有机食品建设;推进旅游村镇街道硬化、绿化和亮化工作,指导乡村旅游点房屋外表改造和标牌、标识规范设置;改善乡村教育、医疗卫生和文化条件。

(五)因势利导起好带动特色经济

积极探索,用好用活国家和市政府制定的土地流转、土地整治和土地转换等土地政策。在“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用地布局更合理”的前提下,探索按照“城乡挂钩、指标周转”的要求,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复垦,保障乡村旅游项目建设用地。各级政府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采取补助和奖励等办法,鼓励乡村旅游企业应用小型污水、垃圾处理设施,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在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等扶持中,对乡村旅游示范点予以支持。在星火计划、863、服务业支撑计划、新能源发展计划等重大科技专项中,加大对乡村旅游的科技扶持,纳入国家和各级政府相关科技计划,享受相关政策,用于发展乡村旅游。

第11篇

关键词:新农村;现状;问题;对策

一、乡村旅游业在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1)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概况。乡村旅游相对于传统的旅游形式而言,以其独特的开发经营模式、突出的产业功能优势,在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十一五”期间是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的五年。五年来,全县城乡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居环境大为改观。城市基础设施硕果累累,城市公用设施日趋完善,供水率达100%,垃圾清运率为100%,镇村建设步伐快,全县城镇化水平达31%。市民文明素质得到较大提高,城市面貌较大改善。

(2)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旅游经济总量持续增长,自2010年以来,特别是三峡机场通航和沪渝高速开通,长阳旅游业更呈现出井喷式的发展势头,全县旅游经济持续保持了两位数的快速增长,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均递增。十年来,长阳旅游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取得了重大成效,今年清江画廊又成功创建国家5A景区,自2004年以来,长阳县将旅游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三大产业之一,不断优化旅游发展环境,以打造百里清江生态文化旅游带为重点,加大投入,打造品牌,成功创建为湖北省旅游强县。2013年,全县接待国内外旅游者30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0亿元,分别是2004年的4.5倍和8倍。

经调查,有少部分居民认为长阳的旅游开发没有给他们带来经济和其他方面的好处,只是被考古学家利用,并未给当地的居民带来实质的好处,大部分的年轻人还是通过外出打工来赚钱,没有把旅游业作为谋取生计的途径。

二、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旅游资源未得到有效整合利用。长阳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尤其是绿色生态旅游资源更是得天独厚,清江流经长阳148公里,清江梯级开发形成“一坝两库”,库容近40亿立方米,水面13.6万亩。但知名度不高,高品位旅游资源开展和大众旅游的开发难度很大,近期开发的景区点线路不够优化,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应有的开发,潜在的旅游资源优势未能转变为经济优势。除对清江进行过浅度和小范围的开发外,长阳遗址和五爪观景区点基本处于原始状态。

(2)旅游产品体系单一,休闲度假、文化娱乐、旅游购物等产品开发较为滞后。目前,长阳还是以靠山吃山的资源型开发为主导,旅游产品停留在观光层面,缺乏深度开发与多元化展示,导致旅游产品体系单一,二次消费明显不足。旅游接待能力不足,特别是旅游住宿接待水平低,设施差旅游功能配套不够,景区宾馆的综合服务水平已不能适应现代旅游的发展,景区建设和服务配套设施及经营管理水平不能满足现展的需要,开发资金短缺,一些主要景区的配套设施还处于空白状态,硬件设施与景区标准相距甚远。近来,游客在逐年增加,但旅游人才短缺尤其是具有酒店管理服务导游等综合型人才的短缺已经成为制约长阳旅游业发展的瓶颈。

(3)旅游开发规划层次低,企业履行合同执行力不够,部分景区缺乏旅游开发控制性规划或规划执行不力,存在擅自更改规划内容,休闲度假产品的开发明显滞后,旅游开发企业诚信度有待提高,政府监督约束机制不够坚强有力,以致景点开发速度过慢,甚至有投资到位慢或投资不到位的问题。

(4)经营者对旅游的本质归属上不清楚,缺少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意识,以牺牲旅游资源代价,进行资源的资本性开发,忽视了乡村民俗资源的开发,存在着重景点景观的建设轻环境营造的现象。2011年全县招商引资合同资金12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6个,截至2012年9月份,全县招商引资合同资金13.9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6个。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不利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层挖掘,更不利于长阳乡村旅游走特色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长阳旅游业的发展对策

(1)努力实现旅游产业向主导产业迈进,由旅游资源大县向旅游经济强县转变。紧紧围绕把旅游业培育成经济发展的战略性主导产业和让人民群众更加满意这一中心,把长阳建设成世界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形成党委重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市场运作,企业经营,社会参与的旅游发展格局,全面打造以清江画廊为核心品牌,在深化巩固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渤海川渝地区四个客源市场的基础上,有序拓展北方和海外两个市场,进一步强化旅游行业管理。

(2)整合旅游文化娱乐资源。创建土家族文化与旅游、娱乐业发展紧密结合的发展模式。增强景区吸引力和文化震撼力,使长阳成为全国有较高知名度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和生态旅游首选地之一。高度重视旅游人才培养工作,重点培养高素质旅游经营管理者、旅游策划营销人员和导游人才。要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完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采用灵活方式培育景区职业经理人队伍,加大人才的引进、培养和奖励力度,培养一批素质高、富有事业心和责任感、有专业理论和实践经验的从业人员,这是加快发展长阳生态旅游业的重要保证。

(3)制订好旅游发展规划。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原有规划已不能适应当前的发展需要,要加快编制旅游发展规划,并督促部分景区点编制科学的旅游开发控制性规划,同时加大规划落实力度,按规划的要求把景区项目建设好。政府应加强协调和监督,对景区建设项目实行先报批后建设的原则,严格执行报批程序备案登记。

(4)充分重视保护当地生态旅游资源,使优势资源得以优化利用,实现旅游业的科学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长阳的生态旅游资源具有独特性,特别是土家族的民俗文化是独具特色的世界级生态旅游品牌,要充分发挥长阳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培育发展以清江画廊为核心品牌,同时利用长阳县生态环境良好,民俗民风独特,植物、动物资源丰富的优势,打造以市场为导向,开发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充分利用长阳县资源组合度佳,区位良好的特点,努力把长阳打造成世界旅游目的地。重视和加大独具民族特色旅游纪念品商品的开发,旅游相关部门应积极组织和动员具有一定技术能力的群众大力开发独具民族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手工艺品和特色商品。努力增强旅游商品的地方性、纪念性、观赏性、收藏性和实用性。利用招商引资,促进旅游商品的引进、开发和生产销售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产销体系,增进旅游创收。

参考文献:

[1]吕品,张耀广,李星明.对长阳旅游开发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08(04).

[2]尹小娇.中国民间文艺学年鉴[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何丽芳.乡村旅游与传统文化[M].地震出版社,2007.

[4]王兵.从中外乡村旅游的对比看我国乡村旅游的未来[J].旅游学刊,1999.

[5]周勇涛.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民族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的调查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

第12篇

一、目前新农村建设的现状

(一)农民收入偏低,农业竞争压力大

从总体分析,农民收入较低,在收入上仅靠土地和种养获得,农民从事第二、三产业的收入很少且收入大多用于基本生活消费,部分农民家庭年收入仅有2 000到6 000元。农民的收入还需要支出孩子学费及老人赡养费。另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生产条件投入不足制约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产品的科技附加值低下,竞争力弱。

(二)农民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思想落后

调查的农民中只有21%是大专或本科学历,且有25%的农民是小学以下学历。农民的文化水平不高,思想较为保守,且在传统小农意识作用下,存在小富即安的心理,缺乏创业精神。同时,农民所受的教育少,对科技了解不够,缺乏运用科技的能力,制约了农民的收入及新农村建设。

(三)生活生产方式仍以农业为主

调查的农民中有将近一半的人生活生产方式是农业,只有18%的农民生活生产方式以旅游业为主。虽然旅游业成为时下最热的娱乐消遣活动,但在安新县这样的5A级景区,旅游业没有得到开发。因此,政府要不断加快对乡村的旅游业开发,丰富村民的生活、生产方式。

(四)休闲娱乐方式单一

经调查发现,农民的休闲娱乐方式单一,大多只是看电视、打牌,没有养成看书、看报、运动的休闲习惯。农民的休闲娱乐总体上是原生态状态,且他们的娱乐意识浅薄。因此,政府要不断开展各种文化娱乐活动,培养和提升农民的文化需求观念,丰富农民业余生活。

(五)农民对村里的文化活动热情不高

经调查发现,农村的文化活动开展较少,有25%的农村没有开展农村活动,农民对农村的文化活动不够热情,认为活动的开展和自己无关。同时,政府对文化活动的宣传不够,导致很多农民不了解活动开展的意义。

(六)农村建设缺乏和当地旅游资源的结合

安新县作为5A级景区,应充分利用自身的旅游资源。旅游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能调动剩余劳动力。因此,发展旅游业不仅能实现当地资源的充分开发,还能解决“三农”问题,加快新农村建设。这就需要政府将农村建设与当地的旅游资源有机结合,加强管理、服务、督促,并不断为其建设创造条件。

二、乡村旅游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实践意义

(一)利于调整乡村产业结构

传统的农村经济发展主要以农业为主,采取小农经济的运作方式,自给自足,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一旦出现自然灾害就会给其发展带来严重损失,影响农村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能给乡村带来游客,不断刺激外来消费,从而促进当地农村农副产品的深加工,调整乡村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促进乡村的生产发展。另外,开发乡村旅游能把民族风情、乡村文化艺术、乡村生活及农业生产等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形成旅游产品,并将其推向市场,从而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为乡村经济增长提供支持。

(二)利于提高农民素质

多种形式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可以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另外,发展农村旅游,大量的外来文化和先进思想融入农村,可以迅速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让农民接受先进思想,实现思想上的本质转变,提高农民素质,加快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乡风文明”的目标。

(三)利于增加农民就业

开发乡村旅游业能吸纳乡村的多余劳动力,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改善农民生活。发展乡村旅游业,村民通过加工和销售农产品、提供饮食和住宿等方式为自己创造就业机会,提升生活水平。以安新县为例,安新县作为旅游县,临近保定、石家庄,发展好白洋淀地区的旅游业,可以提升农民就业率,并从总体上提高安新县就业率。由此可见,乡村旅游业具有促进县城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四)利于改善农村的整体环境

发展乡村旅游业能改善乡村的卫生环境,为乡村营造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还能推动乡村卫生条件的改善,加快环境的治理步伐,实现对乡村的整体建设。另外,乡村旅游业要求每个村都具有特色面貌,打破目前农村建设中千村一面的局面。可见,发展乡村旅游业,能促进乡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建设,实现村容整洁的目标。

(五)利于构建和谐农村社会

乡村旅游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进步,改善当地传统的社会文化氛围。一方面,在乡村旅游业开发过程中,当地的一些民俗和习俗会作为旅游资源被开发成旅游产品,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广泛传播。同时,旅游业使不同地区的文化得到交流和融合,加快农村封建陋习的转变,净化农村社会风气,不断提高农民的文化修养。另一方面,乡村旅游的开发,能促进当地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活居住的环境,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同时,还能加快农村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积极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