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社区运营体系

社区运营体系

时间:2024-03-26 14:33: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社区运营体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社区运营体系

第1篇

关键词:保障性住房管理模式 探索

Abstract: Reviewing the later operation management of subsidized housing management at home and abroad,and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mmunities’characteristics of subsidized housing,then found that community self-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model with government guidance is a new field of subsidized housing communities’ later operation management.

Key words: Subsidized Housing,Management model,Exploration

中图分类号:TU113.5+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前言

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构建多层次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十二五”末,全国保障性住房覆盖面将达到20%左右,但大量的保障性住房社区的后期运营管理却没有形成有效的模式,并且较早投入使用的保障性住房小区的后期运营管理问题已初现端倪,所以保障性住房社区后期运营管理模式很值得探索,这对改善居民生活品质、促进社会稳定、社会公平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研究对象是竣工交付、分配入住后的保障性住房社区的运营管理模式,着眼于对保障性住房社区特点及居民诉求等软件的分析,涉及物业服务企业、政府相关部门、居委会、非政府等组织的合理定位等。

2.国内外保障性住房社区后期运行模式研究综述

住房保障问题是各国政府关心的问题。马泽发指出:在实践中,美国形成了以地方住房局(PHA)为主体、私营管理选择和居民团体参与为辅的管理体系[1]。对于住房补贴,美国在1998年国会通过的《高质量住房和工作责任法》在为居住在政府房的市民提供了一些优惠保证的同时也规定,所有居住在政府房内的18到62岁的居民,如果没有工作或者不是全时在大学深造,每个月必须至少参加8个小时的社区服务。

国内各地住房保障安居工程的推进速度不一,保障性住房社区后期运营模式处在探索阶段。吴鸿根提出:如何按照“政府主导、法律支撑、资金保证、税收减免、市场运作、社会参与、住户满意”的原则,探索保障性住房物业管理的组织形式、管理方式和运行模式,对“十二五”期间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2]。马万里指出:廉租房社区物业管理新模式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以考虑汗水入股、阶梯定价与爱心互助等模式要素[3]。此外,保障房建设走在前列的成都市房管局探索出“公共服务进小区、基层社区进小区和社会组织进小区”的“三进”模式,引导多元力量加入保障房小区的管理体系。

3.我国保障性住房社区后期运营现状及构成要素特点分析

3.1我国保障性住房社区后期运营现状

目前,我国保障性住房社区后期运营管理大多沿用传统商业社区物业管理模式:开发建设完成后引入物业公司,按行政区域划分纳入街道—居委会的管辖,同时居委会也在引导组建业主委员会。但通过对宁波市部分保障性住房社区的调研,发现在这种模式下存在诸多问题,例如:(1)物业方面:业主(对物业满意度低,物业费难以收缴、物业公司亏本经营以致物业公司弃管小区、物业公司频繁更换;(2)居民(业主)方面:居民认知程度较低,社区公共活动和公共事务参与度较低,业主委员会组建难度大;(3)居委会方面:工作面广量大,但人少,以至只能侧重行政职能的发挥;(4)其他方面:政府、开发建设企业对社区基本公共设施投入不足,非政府组织参与度较低等问题也加大社区管理的难度。究其原因主要是目前保障性住房社区没有形成系统的、相互监督制衡的管理模式,经济上没有形成一定的保障和监督链,管理服务方面相关机构定位不明确、权责关系模糊,组建过程没有处理好市场调节与政府主导的关系等。

3.2我国保障性住房社区构成要素特点分析

3.2.1保障性住房社区产权复杂

我国保障性住房规划、建设情况决定了目前我国同一个保障性住房社区内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住房、拆迁安置房等多种类型的产品共存,在商品房竞配保障性住房的开发模式下,商品房和保障性住房也会共存于同一个小区。产权方面,经济适用房、拆迁安置房归业主所有,公共租赁住房产权归国家所有,并且还存在同一套房屋,部分产权归业主所有,部分产权归国家所有的情况。保障产品的多样性和产权的复杂性增大了保障性住房社区后期运营管理的复杂性。

3.2.2保障性住房社区被保障对象群体构成复杂

从申请保障性住房的条件来看,保障对象包括城市个人或家庭年收入、财产总额低于限额的低收入、中等偏下收入阶层和住不上“公租房”,没资格买“经适房”,更买不起“商品房”的夹心层群体。根据访谈了解的实际情况是入住群体失业人员多、残疾人多、归正人员多、低收入无收入者多、孤寡老人多。现阶段被保障群体不仅仅是中低收入阶层,更多的是需要关怀的群体。他们对社会比较敏感,自我约束能力普遍较差,对居住环境没概念,甚至当生活不顺时还聚众闹事。这就要求保障性住房后期运营管理要考虑到居民的收入、消费水平、消费观念及价值重塑等问题。

3.3.3保障性住房社区居民生存能力较低、依赖性强

目前保障性住房社区的居民学历一般较低,其较低的文化水平及综合素质使其生存能力较低,很多居民无稳定的收入来源,这将导致后期运营中出现无法交物管费和房租等情况,影响社区正常用转。还有可能有些居民由于生活所迫将房屋出租或转租来降低生活成本,而二次租赁者又不参与社区事物和活动,这也将使保障对象的服务管理逐步走向边缘化。另一方面,部分居民心理上认为他们是弱势群体,本来就应得到政府的保障和照顾,集中入住保障性住房后对政府的依赖性更强了,并且他们个体诉求量的累加会引起是质的变化。这就要求在保障性住房社区后期运营管理中要引导居民及时表达需求,提供其需要的服务。目前来看,社区自组织管理在引导居民积极参与社区运营管理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4.保障性住房后期运营模式的新探索

保障性住房社区运营管理现状和其构成要素的特殊性要求保障房社区不能像商业社区完全市场化运作,也不能让政府一管到底,结合国内外社区治理经验及教训,认为政府以顾问团体的身份及早介入的社区自组织管理模式是保障性住房社区后期运行管理的新视域。

4.1保障性住房社区自组织运营管理基本模式

第2篇

保险企业跨界到养老服务中,所选取的养老服务模式也各有不同。有的以居家养老服务为入口,投资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专业公司,打造互联网+时代一体化养老;有的从社区养老着手,在一二线城市中,通过竞标地产的方式建立属于自己的养老社区,采用高端护理模式,打造全护理概念。在建立养老社区的同时,保险企业还建立了健康养老体验中心,注重线下养老体验式服务,形成休闲养生、健康管理、医养结合、社区养老等多种业态相结合的养老模式。例如,由泰康人寿投资建设的国际标准大型综合养老社区泰康之家燕园已在北京市昌平区投入试运营。社区总建筑面积约31 万平方米,全部建成后可容纳3000 户约4500 位老人入住。泰康之家燕园的社区服务体系由生活服务体系、医养康复体系、活力文化体系三大部分构成,包括日常生活服务、餐饮服务、健康管理、专业护理、医疗问诊、康体娱乐、活力课程和社工服务等,全方位满足入住长者的综合需求。

养老业务拓展需要大量人才,2016 年3 月,泰康人寿与北京、上海等地20 余所开设护理专业的高校签订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形成以需求为导向、以行业为依托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破解养老人才短缺问题。

保险企业切入养老,一般都是大手笔,并迅速铺开,要取得规模效应,对资金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但对于善于资本腾挪的保险企业来说,似乎并非难事。大型保险企业选择以投资商、运营商一体化的全资运营模式,通过自建+ 控股+ 合作的方式培养体系化的养老服务能力。还有一些保险企业采用股权合作模式,与开发商联合成立股份公司,该模式有望成为国内保险公司进军养老地产的主要模式。

而在美国,保险公司投资养老产业的渠道以间接投资为主,保险公司大都不直接参与养老社区开发建设。保险公司通过投资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成为养老住宅的持有者,获取长期稳定的投资回报。

养老产业的发展前景是毋庸置疑的。2013 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我国养老服务业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 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2014 年8 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支持符合条件的保险机构投资养老服务产业,促进保险服务业与养老服务业融合发展。

但对保险公司自身来讲,在进军养老项目前必须选准市场定位和盈利模式,找到适合自己的盈利点及盈利模式。

目前,大部分保险公司的养老项目多集中在地产领域,以养老社区的形式切入,其中并不排除圈地嫌疑。而持续的低入住率,让险资们看到了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也让其对养老行业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中国平安集团子公司平安不动产的养老地产项目合悦,在2015 年春节后进行封盘。该项目以全龄化全方位社区服务为特色,提供颐养身心的全方位服务。据悉,合悦项目并未叫停,仅是暂时封盘。但外界对于平安不动产关注不是这一项目的暂时停滞,更多的是质疑其以养老名义圈地,但平安不动产方并未做出回复。

剥离房地产属性,养老社区并非暴利、高盈利的投资项目,其投资周期也许要长达8 至10 年。在项目投入前期,能维持收支平衡已较为不易。目前从各养老社区运行的情况来看,其短期收益大概仅为5% 至6%,若收益要达到8% 至10% 之间,则需要10至20 年的投资周期。

第3篇

智慧园区信息化趋势

当前,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处于更新换代的重大变革期,宽带化、三网融合进程不断加快,下一代互联网快速推进,互联网、物联网交融发展,信息基础设施走向以光网、无线宽带为主的新阶段。高速、宽带、融合、无线的新一代智能信息基础设施将成为现实,满足随时、随地、任何物、任何人都可以上网以及所有人或物的联通。随着光网和无线宽带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渐完善,各项信息化应用开始向更多领域延伸,拓展到社交、娱乐以及商业活动中,提供绿色、安全、高效、智能、便捷、低成本的信息和网络服务。

电子政务的普及促使了政府行政由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政府由注重履行政府职能,向完善政府的服务功能转变,更强调为公众和社会提供更广泛、更快捷、更全面的无缝服务,使得传统政府由多层次、多部门、以“管”为目的向一个“智能的”、以“客户”为中心的高效透明服务型政府转变。园区政府信息化以政务网络为依托,建成园区统一的网站编辑平台和平台,在继续加强园区门户网站的建设的同时,完善多语种网站服务,注重服务效果的提升。通过网上政府,促进政府管理模式的创新,建立面向政务的管理和服务流程,减少管理环节和层次,促进政府组织扁平化,实现对整个业务链的一体化管理,从而极大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通过政府信息化实现无线招商门户,开办招商引资网络洽谈会,创新数字化招商引资途径。通过园区公用地理信息系统平台,承载基础地图数据,在各有关单位设远程工作站建立基础数据与应用管理支撑平台,实现园区管理“一套图”。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领域广泛深入应用,形成无所不在公共服务环境,逐步整合共享供水、供气、供电、供热、电信、有线电视、银行等部门的信息系统,形成园区便捷高效的公用事业服务信息网络平台。政府信息化工作重点向服务转变,为园区企业提供更为便捷的信息服务,为园区居民提供及时、虚拟化的生活服务,促进形成公平、和谐的园区社会氛围。

随着园区信息化需求不断提升,信息资源的整合建设成为必然趋势。园区的信息化节点很多,有的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如政府体系内的社会保障、人力资源、公安、一站式服务中心、进出口口岸等,另外还有企业、电信运营商开发运用的网络。但这些独立封闭的节点相互间能共享信息资源的不多。在这种构架下,不同业务信息系统可以与上级条线联通,但不利于一站式服务,造成了严重的信息资源重复建设、互联不畅和资源浪费。电子政务方面,园区政府各局办、直属单位按照业务属性和有关规范标准,分别做好网络接入和业务应用系统的部署,建成集政府信息与查询,在线办事咨询、交流、监督等功能为一体的“一站式”网站群系统。园区建设统一的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建立健全数据采集、数据交换、数据接收、数据安全、数据质量等数据业务规范和技术标准,逐步形成统一的数据接收、存储和机制,实现对四大基础数据库的实时交换与共享。同时梳理各部门信息资源共享需求,形成信息资源共享目录,通过信息资源共享交换服务平台满足各部门的信息共享需求,实现常态化的数据共享交换模式。加强与市级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交换,逐步实现跨层级、跨部门的信息资源共享利用,支撑业务协同。进而整合园区企事业单位的信息资源,建设园区数字中心,联合企业机关的计算资源,建设具有高性能计算、存储能力的、面向园区企业、组织开放共享的云服务数据中心,开展计算、存储、备份、咨询、托管、测试等多种业务,使有效整合的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在智慧园区建设中,随着园区管理机构自身信息化建设的逐渐完善、园区工作重点从事务向服务逐渐转换,企业信息化成为政府关心的重点。智慧园区建设抓住“两化”融合的契机,不断推动园区产业转型升级,培育试点产业,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经营生产方式,加快发展园区经济。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换和产业升级。以信息化手段实现企业之间、企业与园区之间的便利沟通,实现园区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同步发展,帮助园区建立起基于管理模式的新型业务系统,提高园区企业的创新能力,增强智慧园区的竞争力。园区管理机构将重点引导企业通过信息化途径,加强项目建设、技术改造、企业合作、企业管理,推进云计算服务和支撑平台的建设,为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着力提高智慧园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重点建设新兴产业研发孵化平台、多元化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扶持企业建设管理服务系统和网络销售系统,培育智慧园区电子商务平台,提高企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智慧园区总体架构

当前园区的主要工作是如何在资源紧缺的背景下,创造更多的价值,实现园区经济转型、社会和谐。利用电子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与融合,提升园区政府的管理、服务、引导能力,提升企业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的效率,提升园区运行的智能、顺畅程度,提升园区居民生活的便利水平,是智慧园区建设的主要任务。

智慧应用体系是智慧园区建设重要的部分,也是可以直接提升园区管理服务能力、生产生活环境的重要构成,智慧应用体系分析、整合园区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于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是园区运行更加智慧顺畅,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智慧应用体系包括一个支撑平台和四个应用体系。

智慧应用支撑平台是基于云计算技术,通过网络把多个成本相对较低的计算实体整合成一个具有强大计算、存储能力的完美系统,并借助SaaS、PaaS、IaaS等模式把这强大的计算、存储能力分配到终端用户手中。“云”中的资源在使用者看来是可以无限扩展的,并且可以随时获取,按需使用。

安全高效的的电子政务体系以网络为依托,以社会的需求为中心,以“政府就是服务”为出发点,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手段,将传统的政府管理、服务工作移植到网络化、数字化的环境中,帮助企业、公众、社会组织等快速、高效地解决各种事务,协调各种关系。电子政务体系包括网上协同办公、联合行政审批、行政监察、经济运行调节、市场监管、招商引资管理等多种政府管理、服务功能,实现政府管理与服务从“一个政府、多个部门”向“多个部门、一个政府”模式转变。

精细智能的城市管理信息化体系以构建更为高效有序的城市管理模式为目标,依托物联网、云计算等应用理念及最新的电子信息技术成果,广泛布局立体感知、可靠传输、智能处理的感知网络,特别是探索在尽可能多的城市基础设施(如道路、交通信号灯、电灯杆等)上,附载以RFID技术、无线传感网络技术等为核心的新型感知终端,全面、实时、准确获取城市运行的相关信息,在园区安全、交通管理、环境保护、应急指挥、能源管理等方面实现城市运营管理从“平面管理”向“立体管理”的转变,提高城市运营管理的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深入智慧的两化融合体系是园区推动经济转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抓手,两化融合体系包括提升传统产业智慧化水平、扶持壮大新型融合智慧产业、建立扶持有利的公共服务体系等。

全面便民的数字化民生体系应当坚持以人为本、城乡一体、服务为先,重点加强教育、文化、卫生和社区等领域信息化建设,形成新型的全方位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应用体系,推动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事业、电子商务向社区、街道延伸,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丰富服务内容,努力实现公共服务的普遍、优质和高效,为园区群众构建亲民、便民的数字化生活环境。

信息资源建设体系应在园区已有的政务信息化基础上,遵循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和国家有关标准要求,在智慧园区建设的统筹规划下,依照“一体化”集约共享的建设思路,以服务为宗旨,以应用为关键,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线,通过安全、通畅的信息资源交换,实现园区各单位间资源共享,达到业务协同。

信息资源数据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四大基础数据库,其次是园区管理、服务所需要的各类主题数据库,例如市政数据库、决策支持数据库等,信息资源数据还包括视频监控、传感器、RFID等感知层上传的数据。

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的建设应遵循国家电子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标准,规划和完善园区内各类主题的应用框架,建立跨部门、跨行业交换和共享的业务资源指标体系,实现不同部门、不同行业间的资源共享。

共享交换平台是业务系统间无缝共享数据、连通信息孤岛的高速公路,为实现应用层各种应用系统的搭建和运行提供支撑服务,包括目录服务系统、交换服务系统、安全服务系统和导航服务、平台管理服务等。

集约共享的信息资源利用体系打破了信息孤岛,实现数据共享从部门级到区域级的提升。通过加强数据的统一管理,可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通过数据的共享交换,实现了智慧园区运营的高效协同,实现了由数据转化为价值。

通过构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为园区内的组织和个人提供安全、高速、便捷的网络环境,实现园区内的部件、人员随时随地接入网络,奠定了泛在感知的网络基础。新一代的信息基础设主要包括两个层面,全面覆盖的感知层和泛在的传输网络层。

全面覆盖的感知层由各种传感器以及传感器网关构成,不同区域、不同行业采用的感知方式也不尽相同。通过信号、ID和位置感知网络的全面建设,实现对园区主要的公共场所、野外水源、家庭住宅、生产场地和移动车辆等实现感知网络的全面覆盖,使得园区各元素的各类信息均可接入到传输网络层。

泛在的传输网络层建设以泛在接入、高速传输、安全融合为目的,高标准、高起点、集约化规划和建设面向未来的FTTx网络,大规模部署高速无线宽带覆盖,促进电信网、互联网、广电网的融合,构建大宽带、全业务融合的有线无线高速的全覆盖网络,实现多种方式随时随地接入。

智慧园区安全体系需准确建立在业务流程整合、业务数据规范交互基础之上,从信息系统等级保护角度提出安全体系的设计思路和安全防护策略,以“整体合规、资源可控、数据可信、持续发展”的生存管理与安全运维模式,详细分析智慧园区安全体系建设的必要性,界定智慧园区网络区域边界范围、安全保障技术路线、安全防护策略等,以此为园区服务机构、管理机构及社会公众等提供安全有效、规范合规的信息服务。

智慧园区的典型应用

园区公共云服务平台。园区企业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主体以中小企业为主。中小企业人力资源不足,IT预算有限,无法体会到昂贵的IT设备和应用所带来的生产力的快速提升。如今,云计算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大企业级的技术与设备,价格则相对可承受,使用起来也更加简单便捷。一方面,由园区政府建立面向中小企业公共云服务平台能够帮助中小企业解决信息化建设问题。首先,云计算能够为中小企业节省IT基础设施的巨大投资;其次,云计算能为中小企业提供多样的信息资源和应用软件服务。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云平台还可以为特定区域或特定行业内的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共享平台,通过投资建设、资源整合等多种渠道,开放网络数据通讯、数据中心、软件构件库、安全服务、软件评测、在线与离线培训、集成电路设计服务、软件出口、嵌入式软件技术服务、多媒体软件技术服务等服务或功能,支撑中小企业在产品研发工作中的普遍需求,提供共性的技术和服务。

以支持企业实施技术创新为例,园区公共云服务平台功能是在创新过程中,开展检索、查询、实验、测试、试制、中试等活动提供设备、仪器、场地、咨询、认证和技术指导等专业的各类公共服务机构群体。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技术服务平台可以更好地帮助企业利用社会服务规避技术风险、降低开发成本、缩短研发周期和提高创新效率,其典型应用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电子认证公共技术服务。以国家电子签名证书策略为核心,搭建证书策略体系实现框架和技术方法;在证书策略体系的基础上,实现经过认证的数字证书之间的互信和互认;建立电子签名证书资料备份库,为电子认证行业监管信息采集与数据服务、数字证书和可信数据电文统一验证及公共服务提供支撑。

智能移动终端技术服务。为园区企业提供包括资源共享、技术交流、行业服务等内容的服务平台,提高资源有效利用率。智能移动终端软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包括智能移动终端软件质量检测平台、智能移动终端软件公共服务支撑平台和智能移动终端软件资源库。智能移动终端软件资源库,包括智能移动终端软件的案例库、缺陷库、标准规范库、政策法规库、开发资源库、质量信息库、软件版权库和技术人才库,相关资源库以智能移动终端软件公共服务支撑平台为窗口对外提供服务。

园区公共云服务平台充分体现了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大量整合了云中的软件和硬件资源,并将这些资源封装成不同类型的服务提供给相关企业。从用户体验角度划分,园区公共云服务平台总体架构分为三层,基础设施层IaaS、平台层PaaS和应用层SaaS,三层相互独立,提供的服务不同,面对的用户也不尽相同。

第4篇

这的确是让人望而却步的领域―产品同质化严重、价格敏感,同时并没有技术壁垒。不过对于亿觅(EMIE)来说,过去两年,它发现这是一个值得让好设计切入的市场。

这家深圳创意硬件设计网站在2012年上线,目前上线的6款移动电源产品价格分布在129元到299元,这是同类产品价格的2至3倍。而根据亿觅提供的数字,它保持着每年5倍的收入增长。

对于亿觅(EMIE)联合创始人覃康胤来说,创办亿觅的想法诞生于2011年年底,成立的初衷很简单,通过众筹和众包找到差异化的设计产品。

让好的产品构想实现批量生产,众包和众筹模式是常见的方式,只需要提交一个创意的原型产品草图,让社区参与产品开发的整个过程,包括提交创意、评审团审查、估值、开发、预售、生产、销售等多个环节。

在早期的社区形态上,为了实践众包和众筹的概念,亿觅设计了“玩项目”和“玩创意”两个板块。“玩项目”是一种众筹模式,越早参与预订的用户会得到越优惠的价格,“玩创意”则是让社区用户用文字和手绘的图片提交创意产品想法,或给喜欢的创意投票。

这看上去和位于纽约的创意产品电商Quirky的商业模式相似,通过发现有创意的产品发明,帮助一些有潜在商业价值的产品想法实现生产和销售。亿觅社区运营不久,覃康胤发现同样的商业模式出现了不同的结果。“除了品牌建设、供应链体系、知识产权这些问题,对于中国的众包社区来说,其实缺的是大众动手参与、DIY创新,然后把这个想法拿去分享,并且在分享过程中不会被别人很粗糙地去对待。”覃康胤说。

第一个不同可以从社区的发起项目来看,大部分项目都出自专业设计师或是团队之手,这让众筹社区更像是一个硬件预售平台。在亿觅的旧版社区,依然可以看到在2012年发起的12个众筹项目,比如可以吸住手机的手机支架或是无需插电的杯子音箱,尽管有着创意的设计,但这些项目都没能进入生产环节,众筹资金大都只有计划筹集资金的2%至6%。

缺乏大众用户参与可以看做是“玩项目”板块无法运转的一个因素,但亿觅觉得让创意产品商业化更加艰难的原因是,它无法像已经融资9700万美元的Quirky一样拥有21个亚洲的核心合作供应商和分布在全球的3.5万个零售商。作为一个初创企业,亿觅在和各个供应链的谈判中,并没有更多的话语权。

比供应链更为严重的问题是,亿觅手机壳的主营收入在2012年年初开始急速下滑,它急于找到新的差异化产品,但发现以众包产生的产品可能要经历一年甚至两年才能把它做出来。“社区里面真的有一个很好的创意出来了,So What 它永远还是一个作品,我们之前积累的硬件经验也没有办法支持这个社区去实现这些创意想法。”覃康胤说。

2012年年初,亿觅决定把社区运营暂停掉,设计方案回归到更“接地气”的大众产品上。在新产品线的选择上,它的策略是从分析淘宝销售数据和行业数据开始。通过对产品成长曲线、搜索量、成交量等数据的分析,移动电源成为了新目标,这个领域保持了较高的增长,更重要的是,它缺乏有创意设计的产品。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市面上售卖的移动电源都以方形扁平的外形为主,在转向移动电源产品后,一个小团队在大市场怎么找到差异化是最初思考最多的问题,“我们想要做点不一样的玩意儿出来,有点桀骜不驯的东西。”覃康胤谈到最初的产品构思时这样说。

亿觅找到了一个卡通形象―小恶魔,它希望这个形象体现出品牌的年轻定位。不过一旦进入到供应链中,看似简单的产品构图又变得复杂起来。首先供应商那边没有现成的配件,另一个不可避免的挑战是,硬件产品迭代缓慢而琐碎。“一旦经历了修改,后面就等于整个供应链都是从头开始,外壳、主板、亮灯键都需要沟通,小到一个螺丝的改动,你可能都要等上30天,等于牵扯了整个产品线的周期。”覃康胤说。

到了2012年下半年,小恶魔第一个版本开始批量生产,比生产过程更加缓慢的是经销商搭建。除了在天猫、京东等电商渠道销售,小众生产的设计产品往往很难进入其他零售渠道中,亿觅需要另找出路。

小米找上亿觅谈合作可以看做是一个转机。在2012年年底北京的一个商业活动上,亿觅展示的萨摩小狗移动电源打动了在场的小米联合创始人黎万强,当时小米需要一些有创意的硬件产品丰富电商社区,但小米无法解决的问题是,它不会自己去做一款定价129元这样相对高价的配件产品,“这显然不是小米的打法。”覃康胤说。之后的1个月内,双方在小米北京的总部办公室碰了五六次面,小米通过简单的聊天就决定和亿觅合作,建立一个联合品牌合作线,生产被称为“米兔”的卡通兔子外形移动电源。覃康胤记得当时带了3只不同造型的兔子设计方案去了黎万强的办公室,1个月后亿觅启动了米兔的生产。

尽管产品生产过程经过了6个月,对于亿觅来说,最重要的还是能够和小米这样拥有众多年轻用户的品牌商联系上。其中一个优势体现在小米渠道的走量和扩张上,定价129元的米兔移动电源在上线2个月后达到了4万部的销量,并且进入了台湾、香港市场。

在之后的移动电源产品开发中,亿觅的产品策略是和更多的设计师推出联名产品,比如在红点设计获奖的刀锋移动电源。2013年,亿觅也开始尝试重拾众包设计的做法,它在小恶魔的第十代产品中加入了“插画师合作款”众包设计概念。让这些插画师感兴趣的是,亿觅会将3%至10%的收入分成当做采纳设计的版权税,当销量超过5000部后分成比例会达到10%,这比市面上一次性买断的版权费更有吸引力。

这次活动收到了100多个设计方案,亿觅选择了其中10个放在社区让用户参与评选。为了体现“我做出来的”的众包理念,用户对这个产品哪怕说了一句话,一旦采纳,都可能分到一定比例的销售分成。不过现阶段的亿觅社区并没有成为产品研发的主要平台,它更像是一个连接供应商和消费者需求的沟通工具。

第5篇

关键词:低碳生态社区、可持续发展、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 F 文献标识码: A

社区是人们生活居住的主要场所,也是城市的重要组成细胞。在加剧的城市化进程中,随着地球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劣,如何创造更好的人居环境与家园,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同时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其主要的生活场所社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前提下,一种可持续的人类聚集模式---生态社区的概念应运而生。

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低碳理念已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坐标。如何致力于构造一种和谐的低碳生态社区也成为各国学者纷纷探讨的重要课题。城市低碳生态社区旨在将低碳的理念融入生态社区的规划,从而构建体系上低碳,功能上生态的和谐新社区。低碳生态社区不仅仅是缓解环境危机的重要途径,也是构建和谐人居环境的重要举措。

1.低碳生态社区的内涵与特征

1.1低碳生态社区的内涵

在低碳城市规划的研究进展中,低碳城市的内涵最初的以减少碳排放为主的狭义观点发展为现在包含社会、 文化、 经济、 环境的综合课题。低碳城市规划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通过经济发展模式、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在保证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实现有助于减少碳排放的城市建设模式和社会发展方式[1]。

低碳生态社区作为低碳城市的重要组成单元之一,是指在社区规划的基础上,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学理论为基础,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核心,以现代生态技术为手段,设计、组织城市社区内外的空间环境,最高效最少量地利用能源与资源,营造一种自然和谐,低碳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居住环境。低碳生态社区的内涵不仅仅局限于生态学的范畴,而应是一个环境、社会、经济三方面可持续发展的综合体,外部因素于内部环境、社会、经济要素相互作用,共同组成人类和谐的居住环境。

1.2低碳生态社区的特征

1)生态和谐性

低碳生态社区的低碳生态性主要体现在自然、社会和经济三者的生态性,主要指高质量的环境指标,以绿地为主的住区结构模式,充裕的自然空间,较好的自然亲和性(2)。社区个人、团体和组织都将生态观融入自己的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可以拥有更为和谐的邻里关系。同时,社区必须走生态经济发展的道路,使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和谐性还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低碳生态社区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所以低碳生态社区应是一种多功能的社区,体现人、建筑、环境的和谐统一,将人车分流,绿色建筑、生态步道等思想融入建设中。

2)低碳循环性

低碳循环性主要体现在社区规划、能源结构与生活消费等诸多方面。低碳生态社区运营所采用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能源的清洁、安全、高效利用。建设低碳建筑,倡导居民对于日常生活用品,也尽可能选用低碳产品。同时,低碳生态社区应该在满足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协调区域化发展,提升整个所生态化循环。

3)系统高效性

低碳生态社区是一个由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等若干个子系统构成的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人口流必须是高效益的流通转换。低碳社区的规划和建设应以“低碳化”为指导原则,追求城市的紧凑、舒适和宜居;从本质上改变能源的利用方式,提高能源的转化率,倡导使用公共交通,实现经济、生活的高效化和集约化。

2.低碳生态社区的规划实践

2.1国外低碳生态社区实践基本概况

低碳生态社区的实践主要集中在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图1),社区的人口规模都相对较小,300人以下居多,外国相关学者曾根据生态社区所处的位置、规模大小等特征将其分为乡村生态社区、城市绿化带地区项目、城市更新项目和生态城镇等四种类型(3)。

图1.全球生态社区分布情况(来源:/4)

而国外外生态社区的建设策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合理开发棕地,减少城市的扩张,保护生态环境。(2)提倡绿色出行,通过采取限制停车位设置、进行道路路面特殊铺装等措施,积极倡导非机动车的应用。(3)有效利用能源,实现能源的可循环利用与建筑的节能设计。(4)强调社区的公共参与性。

2.2国外生态社区实践分析

国家 社区名称 低碳理念 实现低碳生态社区的规划途径

英国 BedZed生态村 零耗能

产居综合型

(世界上第一个生态社区) (1)再生能源:采用生物质能、太阳能及风力发电。

(2)环境绿化:设置屋顶花园。

(3)低碳建筑:建筑材质与功能设计采用可循环材料

(4)资源循环:采用可回收再生及低耗能绿建材。

(6)绿色交通:外出更有全社区的绿色共乘俱乐部和公共交通系统。

阿联酋 Masdar零碳城 “零废弃物”

“零车辆 (1根据以产带居的开发思路。

(2以绿色低碳为核心,以绿色环保等相关产业的研发为主导,将知识密集型与人力密集型产业相结合。

(3:政府强力支持,在用地、招商等方面的鼓励政策。

(4)技术创新:新能源、环保材料利用,实现社区真正的绿色低碳。

德国 弗莱堡Vauban社区 光能发电自行车管制系统 1.vauban社区发展出“学习型规划(planningthatlearns)”的模式。结合民众参与和共同治理。

2.无车社区和“零容忍停车政策

3. 建立低碳生活观念:透过Vauban论坛负责的社会工作,居民进行更多的社区活动。

4.建立光能发电系统于能源循环系统

2.3国内低碳生态社区实践概况

我国低碳社区建设刚刚起步,对低碳社区的研究处于摸索阶段。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更是以低碳为口号,同时万科、万通、郎诗、当代等企业为代表的中国城市房地产开发策略联盟也发起了低碳绿色运动。

固然我国的生态社区建设有很多成功的案例,但由于我国实际的国情与现状,低碳生态社区的建设和发达国家仍存在很大差距。从社区规模而言,我国的社区人口在5000-10000人,这无疑从技术层面上增加了建设低碳生态社区的难度。从组织管理而言,我国居民的公众参与意识薄弱,生态保护重视度不够。从评价指标体系而言,未建立合理的低碳生态社区的评价指标体系,无法进行界定,这些都是我国低碳生态社区建设落后于发达国家的原因。

4、低碳社区规划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在低碳生态社区的建设与运营体系中,规划设计、建设、验收与使用管理应该是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因此实现它们的分步发展与整体协调是实现低碳生态社区的重要途径。

4.1 规划设计的可持续性

1)土地布局规划:功能混合的土地利用模式与紧凑的空间布局形态。城市的活力在于不同城市功能的混合和人类活动的流动,土地使用兼容性制度为土地使用的混合和多元化提供可能(5)。现代主义过分强调城市的功能分区,使居住区与商业区彼此分离,从而造成多样性城市生活的消失,人文气息逐渐散去,取而代之的是千城一面的城市景观。因此,在低碳生态社区规划中,应首先抛弃功能主义的束缚,强调多种功能的混合,在社区中合理布置商店、医院、学校等公共设施和户外活动场所,增强社区各功能空间的有机联系,不仅可以创造更好的邻里关系,也可以达到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2)交通系统规划:步行交通系统与绿色出行方式。社区对内交通应建立完善的步行交通系统,保障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都在步行可达的范围之内,以减少居民的出行需求,已达到减少机动车交通为目标。同时在社区对外交通规划中,为营造低碳生态社区,社区内应提供良好的交通联系,包括公交车线路和轨道交通线路,倡导以清洁能源为主体的公共交通体系,提倡人们采用更为绿色的出行方式。

3)社区生态环境系统规划:低碳生态社区的规划应注重内在各系统的协调发展和各种生态流的畅通(6),使社区生态系统向有序理智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利用绿地生态系统中的“碳中和”功能,以尊重自然为前提,建立完整的生态系统网络,采用斑块廊道基质等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方法,增加社区内部物质流和能量流的交换,保持社区内生态系统的平衡。

4.2 建筑设计与建设的可持续性

1)建筑的高效节能设计:绿色建筑应注重使用保温材料和构造,提高建筑热环境性能,同时高效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使建筑自身达到自给自足的可持续状态。具体做法如可在建筑的内外表面采用高性能的保温材料,高效节能玻璃等,从而对建筑物起保温隔热的作用;采用外墙隔阴和屋顶隔热的措施,控制建筑物对热量的吸收,与自然通风降温手段减少耗能与空调费用。

2)健康环保建筑材料:在城市低碳生态社区的建设中,采用的健康建筑材料不仅仅是人们对安全居住环境的需求,同时可以减低这类材料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可以延长住宅的寿命,有利于减少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以达到城市低碳生态社区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4.3 使用管理与运营体系的可持续性

中国的生态社区建设落后于发达国家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缺少社区居民的公共参与。只有通过提高社区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改变居民的生活习惯,养成节俭的消费观念,低碳生态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才不会断在最后一个环节。构建低碳生态社区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从其规划设计到后期管理都应注入低碳生态的理念与意识,这不仅仅是针对于居民,也要针对于规划者与管理者。居民在低碳生态社区构建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应自觉参与,积极献策,社区的主体是人,因此,让人们拥有更好的居住空间与居住环境才是建立低碳生态社区的最终目标。

5 低碳生态社区的未来发展趋势

1)生态化 研究居住区可持续发展中强调生态极限问题,在充分考虑社区承载力,环境容量负荷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供应极限高度来规划建设低碳生态社区(8)。低碳生态社区会尽量维持原有生态系统的平衡,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充分考虑自然通风、日照等自然条件。可应用深层生态学与城市生态安全等理论指导低碳生态社区的规划,同时将健康住宅理念融入规划理念。

2)人文化 低碳生态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更多地体现人本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关怀。低碳生态社区的建设需要各方面的、各阶层的广泛参与,充分发挥政府及NGO的各方面协调组织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完整的机制体系,并着手于社区实际,采取长期而整体的建设策略(7)。国外一些新的理念如“开发权转换”(TDR)和灵活分区(FZ)都可以为低碳生态社区的规划提供新的规划思路。

[1] 刘志林,戴亦欣,董长贵,等.低碳城市理念与国际经验[J].城市发展研究,

[2]沈清基 关于生态社区的思考[J] 华中建筑,2000,18 99-103

[3]Hugh Barton.Sustainable Communities[M].London:Earthscan Publications Ltd,2000. 68.

[5] 王潇文“. 白地”、“棕地”及其它:土地使用兼容性制度研究[C].2009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09.

[6] 谢更放 城市低碳社区规划的理论构架与实施策略研究[D] 长安大学

第6篇

李教授:我从1991年从新加坡到国内来开展智能建筑技术推广与应用,以及参与智能建筑系统工程项目建设已经有15个年头了。在这15年来经历智能建筑系统工程建设的历程中,对于我来讲感悟最深的是1996年的上海博物馆智能化系统工程项目、1998年的上海金茂大厦智能化系统工程项目、H00 1年的广州汇景新城智能化系统工程项目、2005年的南昌恒茂国际华城智能化系统工程项目。通过这四个智能化系统工程项目,我对智能建筑和智能化系统工程有了一个逐步深入的认识过程。

我多年从事智能化系统工程的心得就是:“智能建筑的核心是智能化系统集成,系统集成的目的是整合楼宇物业及设施管理和信息增值服务”。我主持负责的大型系统集成项目主要有:上海博物馆的楼宇管理系统BMS系统集成;上海金茂大厦整合楼宇设施管理的IBMS一体化系统集成;广州汇景新城基于网络化的IBMS.省略/IBMS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应用的一体化信息与数据集成。总结我从事智能建筑技术应用和相关产品的研究和开发,智能建筑系统与信息集成就是智能建筑建设的主线和目标。

记者:您曾在深圳大学担任过科研和教学工作,并出版了《智能大厦系统工程》等多部智能建筑专著,在您的眼中,我国智能建筑领域的教育状况是怎样的?您觉得应该从哪些方面加强对年轻一代的培养?

李教授:我大学毕业以后,第一份正式的职业就是在深圳大学电子系当老师。无论我曾担任过新加坡科技电子在中国的首代和总经理,还是香港上市公司迪臣智能的总经理,我始终觉得自己更胜任当一名好教师。根据国家目前提出技术创新在现代建筑和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建筑节能、绿色环保方面的应用需求。我国的院校目前均不能系统提供现代建筑与居住区在数字化应用技术、建筑节能技术、绿色环保技术方面的教学课程和相关教材,同时国家在数字化与智能化建筑领域急需这方面的专业人才。

我认为对于新一代智能建筑的专业人才,应以培养智能建筑和数字社区网络信息系统集成工程师为教学目标,毕业学员应达到可以独立的完成智能建筑和数字社区数字化与智能化系统工程规划和设计的任务,具有在智能建筑和数字社区综合信息系统集成,以及数字化与智能化系统技术应用方面的能力,掌握智能建筑和数字社区数字化与智能化系统工程项目管理的内容、要求、实施步骤和方法。目前我已经和国内多所大专院校签订了智能建筑与数字社区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专业课程联合办学的协议,广州市电大今年就开始招生该专业学生。我也计划积极参与建设部《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标准中长期培训计划的教学工作。

记者:您曾经说过“数字社区信息化建设要遵循数字化技术应用和智能化系统的双重设计规范标准”,能否请您为我们详细解释一下“双化建设”?

李教授:首先我们要了解所谓智能化与数字化标准,我国在2000年颁布了GB/T50314-2000《智能建筑设计标准》(简称“智能化标准”),在2006年12月颁布了GB/T20299.1-4《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简称“数字化标准”),这两标准对于智能建筑和数字社区的规划和设计都十分重要,同时这两个标准对于智能建筑和数字社区的规划和设计各有侧重面。智能化标准的重面是:以建筑物为平台,强调智能化系统设计与建筑结构的配合和协调,如综合布线系统、楼宇自控系统、综合安防系统、火灾报警系统等,在技术应用方面主要涉及监控技术应用、自动化技术应用等。

数字化标准的侧重面是以数字化综合信息集成为平台,强调楼宇物业与设施管理、一卡通综合服务、业务应用系统的网络融合、信息共享、功能协同,如综合信息集成系统、楼宇物业与设施管理系统、楼宇管理系统、一卡通管理系统等,在技术应用方面主要涉及信息网络技术应用、信息集成技术应用、软件技术应用等。鉴于数字化与智能化标准对于现代智能建筑和数字社区规划和设计在侧重面与技术应用上的互补性,遵循数字化与智能化“双重设计规范标准”是必须的。我最近主持设计和参与担任首席技术顾问的中央电视台新台址智能化系统工程、江苏广电中心智能化系统工程、宁波万达广场数字社区、贵阳金元国际新城数字社区都遵循数字化与智能化“双化标准”进行规划、设计和建设。

记者 《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 国家标准从去年12月开始在全国实施,至今也已经有半年多的时间了,您作为参与此次标准编制的专家,能否为我们广大读者简单介绍一下数字化国标编制过程吗?在您的眼中此次国标颁布实施的最大意义在哪里?

李教授:随着信息网络化科技在我国的高速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国外的投资者和产品设备供应商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国内传统的建筑业将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我国建筑业必须采用信息化科技来改造和提升自己。值得庆幸的是建筑及住宅社区智能化建设在我国已经走过了近20年的发展历程,这为我国城市和社区信息化建设和数字化技术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建筑及住宅社区数字化技术应用国家标准的编制,就是为了增强我国建筑产业信息化和数字化技术应用的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同时也是为了统一和规范国家关于建筑及住宅社区数字化应用的技术构成、内容和方法,以及智能建筑和数字社区数字化与智能化系统建设和运营的要求与标准。

由建设部牵头组织,由信息产业部、科学技术部、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共同参与编制,从2003年初到2006年12月颁布执行,历时四年。《建筑及住宅社区数字化技术应用》系列国家标准由以下四个分标准组成:

(1) 《建筑及居住区运营服务数字化技术应用》

(2) 《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系统检测验收》

(3) 《建筑及居住区物业管理数字化应用》

(4) 《建筑及居住区控制网络通讯协议技术应用要求》

《建筑及住宅社区数字化技术应用》系列国家标准与以往编制的智能建筑设计标准和住宅小区智能化技术导则所编写内容和技术应用的重点有所不同,《建筑及住宅社区数字化技术应用》系列国家标准编制内容的重点,强调了在建筑及住宅社区数字化建设系统工程中的物业及设施管理和综合信息增值服务,数字化及智能化应用系统的建设与运营,数字化及智能化应用系统的检测与验收,以及控制网络与信息网络接口标准四个方面数字化应用的技术构成、数字化技术应用的内容和方法,而不

仅仅是涉及一些具体应用系统实现的功能要求。

此次国标颁布实施的最大意义在于,将数字城市、数字社区、数字家庭的技术应用、实现功能、管理与服务、综合信息集成、信息增值服务的规划和设计实现了标准化和规范化。为我国数字城市、数字社区、数字家庭的建设、产品与应用软件开发指明丁方向和实现目标。

记者:《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 国家标准涉及社区数字化工程技术领域由数字化系统集成、计算机网络和通讯网络三个系统和所属九个子系统以及四个相关技术设施等组成。如此庞大的技术体系是如何制定的,该体系能否全面涵盖现阶段建筑智能领域所存在的问题?

李教授:我在《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标准起草的初期,就提出确定编制本系列标准技术体系的思路,提出起草标准的题目是“数字化技术应用”,因此首先要明确数字化技术应用的特点、范围和内容,要明确数字化技术应用与智能化技术应用的区别、应用范围、应用内容的不同点。数字化技术应用体系的核心应该是信息化技术应用、网络化技术应用、软件及数据库技术应用的综合与集成。为此在标准中明确了数字化技术应用的“术语和定义”和“数字化技术应用的构成”等条文,从而确定了《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标准的技术体系结构。

《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标准的颁布执行,完善和补充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在综合信息集成平台、物业与设施管理、一卡通增值服务在信息、网络、软件等数字化技术应用和系统规划和设计方面的内容和要求。随着技术的发展和需求的提升,《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标准还需要不断的补充和提升。《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标委会计划在今后三年内每年召开多次标准修订会议,就修订内容、修订大纲、修订要求进行讨论。

第7篇

事情就是这样,很多运营人员都是事无巨细,什么事情都亲力亲为,结果自己忙的跟狗似的。原因何在?无外乎以下几个原因:

1、过于相信自己的能力。

我非常不喜欢几个人在一个会议室憋几个小时憋一个方案的这种做法,运营不像策划工作,极其琐碎,要时刻考虑用户感受的。你真的以为你的每一个想法,用户都能参与其中么?不尽然。

2、不愿意放权。

运营有个误区,总觉得用户做的东西质量没有自己高,觉得交给用户不放心。

你不想下,第一用户做的不如你好,本来就是应该的,第二你事事做的还没用户做的好,那还要你干嘛?

3、不愿意每天花时间在培养用户上

为什么?因为这是个慢活、苦活。咱们管理团队,谁都知道异地管理困难,何况管用户?所以很多人宁愿把活自己干了,早点回家,都不肯每天花时间去培养用户里面自己的一帮死忠。

其实,打个比方,我们做运营,就好比管理一个公司,你就是CEO,你样样事必躬亲,你不累死谁累死?所以我讲的用户运营金字塔模型,其实跟现实生活中的很多逻辑是共通的。我从来都认为,一个没有“用户禁卫军”的运营,哪怕你单兵作战能力再强,你永远都是一个普通运营。所以我说,编辑工作只是运营的最初级阶段,原因即在此。

所以,做运营就等同于如何管理一个公司,而用户运营就等同于如何管理你的员工。一个顶级运营,将来也同样能管好一个公司。

这么解释,你就理解放权的重要性了吧?那如何放权给用户做更有价值、有意义的工作,把你的用户打造成你的一只禁卫军呢?

放权是以你的业务能力为基础的

这就好比,作为一个管理者,你自己业务、产品啥都不懂,下属问你一个问题,你一问三不知,那你怎么管好下属?

在我的用户金字塔模型理论里,我始终强调,运营是处于金字塔最顶端的,你会影响整个用户体系,你的能力,将决定下面各个用户角色能力的上限,你的能力,将决定这个用户金字塔的整体质量。因为用户的能力,一般不太可能超过你(如果一大堆用户能力都超过你了,某种程度上你也可以滚蛋了)。

所以,我们一定要把自己的业务能力夯实好,所以我常说,运营在积累经验的阶段,一定要多花点时间,多涉猎一些未知的知识。每天工作8小时,还能做好运营,能成为顶级运营的,我这辈子没见过,我也不相信有。运营是以年为单位来计算的。

如果自己对业务都不熟悉,就直接把本属于自己的工作“放权”给用户,那我觉得这属于偷懒行为。

放权不等于把自己的工作都交给用户

一个好的运营,需要有很强的大局观,和主观判断力,什么事情该交,什么事情不该交,是以整个工作模块最优化、效率最高为前提的。

哪些工作你自己该做,哪些工作需要用户帮你分担,哪些工作可以充分放权,自己心里一定要有数。有些过于复杂的工作,是绝对不可以交给用户的。而且你要考虑用户的生命周期,他每天在你这个平台上总共花费的时间是有限,年头也是有限的。乱放权,会缩短这个周期,或者造成用户反感。

哪些工作可以放权给用户?

其实除了宏观的运营规划一类的、领导和公司指派给你的重要工作、非常紧急的工作、涉及公司机密和数据类的工作,等等,运营日常工作至少有一半是可以考虑放权给用户去做的。前提是你得真有一帮靠谱的、真心肯做你的左膀右臂、能力还不错的熟手用户帮你。

对于社区,我们放权到何种程度,我可以列举一些:

1、线上的大型、中型、小型活动其实都可以放权。品牌活动不建议放权。

线下活动的部分工作。

2、用户组织的运营工作

比如版主体系,可以放权给高级版主,管理中级、初级版主,比如招聘、培训、考核等工作亦可以放权。对于在社区享有最高威望的老版主,甚至统计工作、某些用户组织也可以放权给他们来管理。

产品型的用户组织形态的运营管理,也可以借鉴版主体系。

3、产品的测试、优先体验工作,可以放权给一些核心用户

4、某些需要发挥集体创意的工作,创意点可以发动用户一起来想,其实我原来做的很多活动创意,并不是我首先想出来的。

某些产品功能点,亦可以出自用户之口。

5、日常运营工作,比如社区,置顶、加精、优质内容甄选、评论引导、优质用户推荐等等,都是可以交给用户来做的,这些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如何培养一帮可以让你大胆放权的用户?

第一,需要时间,因为好的用户一定是需要用时间来沉淀的。运营本来就不是急功近利的工作,需要养,如果想短时间就出效果,那你不需要做这份工作。这跟管理公司一样,把一个新人培养成一个人才,一定需要时间。

耐不住性子的运营,一定成不了顶级运营。

第二,肯和用户一起成长

你需要花时间和他们熟悉,和他们交心,和他们磨合,还要肯把自己的某些技能传授给用户,允许用户犯错……

你必须把用户当成你的合作者,你是在和他一起把这个工作做的更加美好,而不是上对下的关系。

你帮助用户成长的过程,其实也是用户帮助你成长的过程。所以我在任何场合下,从来都说:我首先感谢的,是我的用户。用户是我的老师,他们教给我的,远远比我的领导教给我的多的多。

第三,建立自己的个人威望和品牌

这点不需要解释了,我觉得谁都懂。

第四,提供给用户更多的历练的机会

跟我们带人一样,如果你每天让他们做重复、枯燥、机械、无聊的工作,一段时间之后,他们一定辞职不干了。你需要帮助他们找到工作乐趣的同时,还需要给他们带来更多的,不断的给他们一些新的尝试,检验他们的同时,也让他们的能力得到提高。

不要怕用户犯错,除非你放权的工作本身就有问题,或者是你的判断有问题,反正那是你自己的问题。

第五点,授权,而且让所有用户都知道

让他们帮你打理事情,不授权、藏着掖着,那他们帮你做事可能心甘情愿么?

我觉得这是基本原则。

放权用户的时候你自己做什么?

检查和考核他们的工作效果,帮他们分析问题所在,做的好的给奖励,等等,这些我不做解释了。大家也都懂。

我想说的是以下的内容——

放权给用户,有一帮靠谱的用户帮你分担工作,意味着你会有更多的空余时间。你需要做的是利用这些时间,去学习更多的经验、知识和技能,扩充自己的知识面,这样不断的提高能力,你才会更有机会承担更大的责任。

如果你工作了10天,20天,一个月,每天还在做同样的事情,我可以认为你在学习,夯实自己的工作基础,但工作了1年,2年,3年,依然还在做同样的事情,那我会认为你工作的非常失败、无趣、毫无挑战。

一个优秀的运营人员,一定是一个综合能力型的人才,以效率更高地完成工作、且省出更多的时间做更多更有挑战性的工作为原则。所以我带人,我会努力提供给他们很多新的思路,给他们尝试新的领域、新的空间,甚至可以学习产品、商务工作等等。当然前提是必须把本职工作做好。

总结

我不知道我说这个话题是否显得沉重,也许让很多人醍醐灌顶,也许很多人不以为然。我只是通过我过往的经历,提供一种思路,分享出来,希望大家看看。

如果你认为做社区运营,就是跟用户聊聊天、每天做做日常工作、做做总结、PP图、做做文案,或者做的是一些比客服高级一点的工作。如果你认为做新媒体运营,就是发发文章、编编段子、做做活动。如果你认为做线下活动运营,就是带着一帮网友乐呵乐呵。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第8篇

自从外资进入零售业以来,零售业的整合竞争就拉开了序幕,并且越演越烈,决定谁活下去和谁活得更好的游戏规则将发生质的改变,不再是疯狂开店、跑马圈地那么简单,也不再是摆上更多品种的产品那么容易。中国零售业已步入买方市场和微利时代,信息化才是零售企业可持续发展、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手段。

我国的零售业信息化近年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从硬件到软件都逐步走向成熟。ERP(商业企业资源管理)、SCM(供应链管理)、CRM(客户关系管理)及无线技术、条码技术等不断被应用到大型连锁零售企业中。2008年,我国零售业信息化也异彩纷呈。

练内功

加大信息系统投入

跨国零售企业花费巨资建设先进的信息系统,不管是为了节约成本还是提高运作效率,都是以提供给消费者最大满意度为最终目标的,由此扩大顾客数量从而获取利润。面对纷繁复杂的消费者需求,从不同业态到品牌、品类、价格、服务的差异化竞争,有更多的零售企业已经将发展战略调整到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宗旨的目标上,不断从同质化的市场中发现差异变量,在差异化经营中建立竞争优势和市场机会,从而使企业获得快速持续地发展。

2008年,苏宁电器投入巨资的ERP系统成功上线,开创了国内零售企业信息化投入的新高地,在同行中处于领先地位,保障了企业的高速发展。

集团范围的ERP系统实施,从管理上可以实现三大突破。第一,集中管理模式: 投资、业务、财务、服务、人事的一体化管理,以投入产出、成本利润为目标,以个人、部门、公司为核算单位,全面贯穿业务流程管理,把流程数据、流程控制和计划管理结合起来。第二,实现跨公司的管理: 连锁运营的核心价值在于统一采购、统一销售、统一配送,过去由于政策限制,人为造成连锁企业独立注册、割裂运营、ERP系统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第三,跨地区运营: 随着连锁规模扩大,以及与外部环境相适应,总部功能需要拆分并在不同地区运作,以达到最佳效果。

在零售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后,原有的系统已无法支持日益增长的业务规模,是原有系统还是改造原有系统,确实是两难的问题。企业要根据长期发展战略来考虑信息化的建设,要把信息化的投入作为不可随意削减的预算。

蓄外力

打造配送供应链

从门店扩张到供应链打造,是2008年众多零售企业着重实施的工作,面对外资零售企业对国内市场收购、兼并浪潮的袭击,国内零售企业在配送这个重要的环节,狠下决心,实施信息化改造,通过先进的物流管理理念和高效的信息系统,挖掘物流这一“第三利润源泉”。

电子分拣系统、WMS系统、车载移动数据业务系统、虚拟仓库、移动定位、条码RF终端等信息技术和手段,已经在提高配送环节的营运效率、减少营运费用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成为配送物流的基本装备。

在企业高速增长的同时,来自供应链方面的压力也非常之大。供应链管理的尝试已在一些有条件的零售企业开始,如可的便利配送、联华配送、华联配送、农工商配送、步步高配送等通过不断的改造建设,实现了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确保物流及资金流运作流畅,从而实现从成本中心转化为利润中心,从配送中心向供应链中心发展,并逐步具备未来发展第三方物流业务的条件。也正是集团配送中心的高效运作,保证了连锁门店的数量及质量的健康发展,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奠定了在市场的优势地位。

零售连锁企业在转型过程中,其中很重要的战略之一就是改革传统经营的模式,由原来区域性高度集中采购、物流集中统一配送向与全国供应商和生产商相链接转变,注重资源优势集中,供应链整合加强。根据有关资料统计: 供应链管理的实施可以使企业总成本下降 10%。企业采用了供应链管理模式,可以使企业在最短的时间内寻找到最好的合作伙伴,用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最好的效益赢得市场,受益的不只是一家企业,而是一个企业群体。

门店增值服务

揭开新商机

2008年,零售门店的盈利若仅仅依靠进销差价已越来越难生存和发展,因此,零售门店更多地开始了服务的创新,以增值服务带来效益。增值服务是指门店中除销售常规商品以外的经营内容,零售门店的定位也从商品的购买便利扩大到居民生活的服务便利。

如目前连锁门店数已超过2000家的东莞美宜佳便利店,它完全采用加盟的方式,但总部的盈利并非依赖于给门店供货所得的差价,而是靠不断地开发新的服务项目,如支付宝、账户充值、目录商品营销、月饼邮寄、邮政EMS、公共事业费缴纳、积分兑换、代送鲜花、订票买票业务、洗衣等便民服务。这些服务项目的成功运营,得益于企业对信息平台建设的重视和投入,美宜佳因此也成为广东省最具影响力及投资价值的便利店品牌。

众多创新的增值服务应用也使上海的几千家连锁便利店成为了最有效最接近消费者的服务窗口。它们通过服务项目的增加扩大了利润来源,因为消费者的频繁光顾,一定会增加消费机会。以“交费易”和“拉卡啦”POS为例,便利店只要增加一台专用终端及网络线路,就能实现公益事业收费、手机充值、信用卡还款等功能,完全自助操作、简单方便。2008年,政府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社区的零售门店网络建设,为零售门店的服务功能扩展及创新提供了政策上的优惠保障。总之,零售门店用信息系统整合资源,打造增值服务平台,将会焕发出新的活力,取得更大的发展。

食品安全追溯

成为新热点

食品安全在2008年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也成为政府的头号工程。产品溯源体系作为关系到民生的重要信息化课题,让政府管理部门和零售企业有了共同的目标并已紧锣密鼓地加快了推进步伐。

现在,消费者在上海的标准化菜场购买猪肉,将得到一张特殊的交易凭证,上面不仅显示商品的价格、重量,而且附有“食品安全追溯码”、菜场中摊位的号码,以及购买时间等众多信息。这是政府管理部门为了确保食品安全责任问题能够彻底追查,在国内市场上率先采取的新举措。据介绍,通过食品安全追溯码,管理部门在食安网上可及时查询到该食品的产地、货主、检疫证号码、运输途中病猪数、死亡数等比较详细的源头信息。

第9篇

关键词:旅游 社区参与 利益关系 管理策略 傣族园

傣族园旅游社区参与中相关利益主体关系分析

开发商(西双版纳傣族园有限公司)。开发商是民族社区旅游发展中的核心相关利益者,也是景区管理的主要实施者,负责景区的经营管理决策。傣族园有限公司完全是从商业利益的角度出发参与开发和经营活动当中,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往往会选择以损害居民的利益作为先决条件。公司在经营过程中从门票,摊位出租,活动接待等经营项目中获得高额的利润。

当地政府。傣族园开发经营过程中地方政府利益包括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两个方面。经济利益指政府通过土地承包获得的经济资源以及对景区运营商收取相关税费。在我国,农民个人无权就土地的使用权进行交易,只能由政府将土地使用权出让给投资商,收取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出让金。社会利益指地方政府希望通过发展旅游业,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构建更加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社区及其居民。民族旅游实质上是以民族文化、民俗风情、民族特产等为核心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因此,社区居民作为社区核心旅游资源的所有权主体,成为民族旅游的核心利益主体之一。并以劳动力、土地、文化价值等资源介入民族旅游经济,提出相应的利益要求。社区居民利益指因赖以生存的土地被租用后造成既得利益受损,而应获得相应补偿的社区居民的权利。社区居民因土地被租用,生存利益直接受到影响,需要由投资商和政府维持和保护其生活或生存的利益。土地被租用理应得到投资商或其他公共组织合理、及时的补偿。此外,社区中部分居民以打工的形式参与到景区的经营活动中,获得相应的工资收入。

由图1可见,为旅游景区建立和运营提供资源的相关利益主体之间有共同利益目标,同时也存在差异,这种现状构成了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制衡、相互牵制的关系。

傣族园内利益主体间的不和谐关系

(一)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

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使得社区的利益主体在参与旅游的机会与能力上存在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最终导致社区旅游发展中利益分配的不平衡。保证信息公平是傣族园利益主体参与旅游及利益平衡分配的基础。所谓信息公平是指社区内各利益主体获得旅游相关信息和使用信息的平等性和全面性。在实际的旅游发展中,在旅游政策、旅游教育、旅游科技、旅游文化、旅游资源与市场需求、旅游开发行为的实质及其可能对资源环境造成的影响等多方面的信息存在共享机制不健全的问题。信息大都被外来的投资者、政府和当地社区居民中小部分关系户掌握和了解,致使很大一部分想从事旅游相关经营的社区居民望而却步。

(二)旅游收益分配不平衡

傣族园进行旅游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应该是要促进社区居民经济收入增加和生活质量提高。但是通过对傣族园实地调研与访谈,将所获数据汇总如图2所示。

目前傣族园居民从旅游业中获得收益的途径主要是土地租金、劳务收入和旅游商业收入,其中居民的劳务收入主要以充当导游、保安、歌舞演员等方式获得,旅游商业收入则来源于售卖民族手工艺品、开办小商店等。但是本文调查傣族园社区居民平均年旅游收入时发现多数居民每年收取的土地出租费收益占其总收益的比例非常低,而微薄工资收入和旅游商业收入在总收益中占很大比重,这与现实中土地价格飞涨的局面相背离。开发商的收入却一直保持较高水平,这种不平衡的旅游收益分配状况直接造成傣族园经济发展的不协调。

(三)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不协调

在傣族园的开发中,投资商或社区居民为满足自身的短期经济利益,直接损害其他相关主体及整个社区的全局利益。从投资商的角度看,为了追逐经济利润,他们加大对景区的投资与开发力度,而不顾资源环境的承受力和社区的群众利益;从社区居民的角度看,由于参与旅游业的机会很少,无法满足他们的利益需求,社区居民采取私放游客进入景区,或从事强拉强卖的商业活动,以此来满足自己的短期经济需要;从政府的角度来看,一方面尚未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和相关法律制度,另一方面政府本身承担着发展地方经济的重任,所以不能很好地协调和解决这个问题。

基于矩阵分析法的傣族园利益主体管理对策分析

(一)矩阵分析

利益相关者能够影响组织,他们的意见一定要作为决策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但是,所有利益相关者不可能对所有问题保持一致意见,其中一些群体要比另一些群体的影响力更大,这时如何平衡各方利益成为对策制定要考虑的关键问题(见表1)。

(二) 傣族园相关利益主体的管理策略

根据傣族园利益相关者矩阵定位图(见图3),制定各利益主体相应的管理策略。

政府(A1)管理策略。政府在参与旅游发展相关利益者中属于权利高、利益较低的一类,在景区——社区发展中,政府将追求社会综合效益放在首位,因此政府所需实现的社会价值理应得到足够重视,在管理过程中,适合采用“使得满意”策略。政府一方面通过制定旅游公共政策、提供公共服务、进行行业管理的方式参与,并与第三方力量的合作,积极征询发展意见和建议,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另一方面适度分权,建立具有一定行政权的、并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的基层的景区——社区管理委员会实施管理职能,充分调动基层组织的积极性,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开发商(A2)管理策略。企业开发商在民族社区参与旅游的经营中属于权利高、利益高的一类,企业经营者应采取“动态保持策略”,注意环境和时代的变化,适当调整管理策略,兼顾社区居民的利益,减少摩擦和冲突,实现双向共赢。具体可采取的措施为:开发与扶贫并重,帮助社区居民创办小型旅游接待户或创造更多高层次工作机会参与景区的经营管理;在动态保持的策略前提下,创新管理体制,考虑社区居民持股的方式,对每个社区股东的分红与企业经营绩效挂钩,对于成功完成企业交给的经营任务的社区居民给予奖励。对旅游企业来说,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应当是有限度的,不能以牺牲资源、环境、社区的利益为代价。景区发展要依赖社区的支持,社区的弱势现状需要景区的扶助,景区与社区之间应当是以公平的规则作为前提,以合理的契约作为保证的新型互助发展关系。

社区居民(A3)管理策略。社区居民在民族社区参与旅游的经营中属于权利较低、利益较低的一类,是整个关系中的关键,也是最难处理的一类相关利益者。在民族社区参与旅游的管理中,社区居民是相对被动的,但却可能因为某些特定的事件从而对整个景区施加很大的影响。因此,全面考虑社区居民未来对景区管理可能采取的应激反应非常重要。社区为景区的发展提供了依托和支持,必须对其合理权益加以保障,将居民纳入到旅游的决策、管理、利益分配体系中来,方法有:

创造充分的条件,鼓励并引导社区居民直接从事旅游经营活动,获得经济收益。首先,发挥民族精英的号召力和文化影响力,使广大社区居民认识到自己本民族文化的精粹以及文化所具有的经济价值。发动民族精英来统领民族社区旅游是未来民族旅游发展中可以尝试的一种新方式。其次,社区居民组织建立由自己管理的股份制旅游企业。以农田、山林等集体财产或屋宅等居民个人财产折资入股,最终按生产要素分红。再次,社区成员优先在企业就业,并且社区居民可以向企业或者政府申请小额贷款,积极加入自主创业。最后,居民直接参与旅游经营。

社区居民要增强主人翁意识,掌握相应的旅游知识,提高其从事旅游经营活动的技能。第一,提高居民的社区满意度和归属感。改善社区内部的日常生活条件。第二,社区居民应自觉培养合法取得经营收益的意识。目前,不少社区居民把一次性发放下来的补偿款拿去赌博或是挥霍,使以后的生计没着落,极容易引起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要变给人以“鱼”为教人以“渔”。此外,还要强调获取利益必须合理、合法、公平、公正,实现诚信经营。第三,社区居民应自觉参与有关旅游的培训。一方面是旅游业的基础知识学习,另一方面是旅游服务知识,包括观念上和技能上的培训。

结论

民族社区参与旅游涉及不同的利益主体,满足相关利益者对政治、经济、社会利益的不同程度需求是十分复杂又难以解决的问题。目前,不可能完全有效地满足各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而应当是在民族社区参与旅游发展这个特殊问题中选择使各方可以互利共赢的方式。开发商能够考虑到社区居民的生产生活需要,保证社区居民利益不受侵害、社区环境不遭受破坏。同时,社区居民也应当避免的发生,利用谈判方式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政府应把追求社会综合效益放在首位,发挥沟通纽带作用,创造方便各方沟通的有效途径,加强宏观层面的引导管理。只有各方利益都能获得平等,才能真正促进民族旅游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孙九霞,保继刚.旅游发展与傣族园社区的乡村都市化[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

2.李航,李伟.民族社区参与旅游发展问题研究—以西双版纳民族社区为例[J].旅游研究,2010(2)

3.贾县民.农村生态旅游利益关系的协调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24)

4.张补宏,徐施.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民族旅游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第10篇

关键词:城市社区;社区养老;养老保障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6-0116-02

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年)结果,我国60岁(含)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3.26%,其中65岁(含)以上人口占8.87%,比十年前分别上涨2.93%和1.91%。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正在加快,传统的家庭养老越来越难以承担全部的养老责任,而社会化的机构养老受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发展得不够完善,社区养老作为两者的折中方式,在越来越多的地区被采纳,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一、我国城市社区养老的现状

第一,社区养老政策不断出台。随着社区养老日渐受到公众的重视,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都不断出台社区养老相关政策,以支持和鼓励社区养老模式的发展和完善。2000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等11部委《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中规定社会办福利机构在规划、建设、税费减免、用地、用水、用电等方面与政府办社会福利机构一样享受同等待遇。2011年出台《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使我国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2013年中央财政投入22.2亿元用于支持健康养老等服务业。另外,地方政府也不断出台新的养老政策以支持社区养老发展。2013年底,济南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到2014年,济南要新增养老床位5 300张,新建城市街道综合性养老机构43处,新建城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253处,新建县级养老服务信息平台2个。2014年,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草案)》。随着相关政策的不断出台,社区养老也日益发展。

第二,社区养老内容与形式逐步拓展。近年来,各地区积极探索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符合老年人需求、个性化的多种运营、管理和服务的社区养老服务模式。一些地方针对老年人的各方面需求,不断丰富和拓展服务内容。如推出定服务人员、定服务对象、定服务时间、定服务地点、定服务项目等新的服务模式。一些地区根据老年人的收入水平、生活自理的程度,实行多套服务体系可供选择,为其提供不同收费标准的照料服务;为空巢老人提供上门服务;开展社区日间照料、日托服务,建立托老所;开展集体体育、娱乐服务,培养发展老年人的兴趣爱好;为老人提供五大类服务,即生活照顾服务、医疗保健服务、护理服务、文化娱乐服务、应急服务。苏州市在社区养老方面拓展了很多新型式,值得其他城市借鉴。2013年,苏州市太平街道社区投资350万元建立了“智慧居家养老院”,它是智慧社区运行平台的一部分,利用云媒体网络技术,借助视频的新型方式对社区内老人进行管理。这是苏州首创的“虚拟养老院”的升级版,目前,社区养老服务内容包括家庭保洁、洗衣洗被、代购物品、买菜烧饭、上门医疗(送药)等等,几乎包揽老人生活所需的一切服务,空巢、孤寡老人在家就能享受到社区提供的机构式养老服务。社区养老服务内容的不断丰富和服务方式的不断拓展,正在逐步适应和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方面的个性化需求。

二、我国城市社区养老存在的问题

第一,养老观念有待转变。在我国,“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仍然深植于脑海,养老问题对于家庭的依赖性严重,老人对于机构养老有一定的距离感,对于社区养老方式缺乏了解和信任,还未从观念上接受社区养老的方式,有待宣传和普及[1]。

第二,社区养老资金不足且来源不稳定。目前社区养老资金来源主要以政府补助为主,以社会筹资、个人捐赠、适当收费等为辅助方式。虽然近年来政府补助在逐渐增加,但是相对于社区养老需求来说,仍然存在很大缺口,并且政府财政压力越来越大。目前社区还没有很好地启动和利用社会筹资及个人捐赠机制。这种较为单一的筹资渠道和不够稳定的资金来源,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社区养老服务的良性运转。

第三,政策法规不健全。由于我国在相关领域政策不足、法规不健全,使得社区养老发展相对缓慢。比如相关的政策法规不具体、对于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地位认可度不高、对于非营利组织发展的扶持政策不够完善、没有制定明确且合理的社区养老收费标准等。这些政策法规的缺失,直接或间接地增加了社区养老服务的筹资难度。此外,为了鼓励民间资本更多地投入社区养老服务事业中来,政府应制定出台相关优惠政策,既可以充实社区养老资金来源,又可以缓解财政压力,然而目前政府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

第四,社区发展不完善,设施不够健全。社区作为社区养老的依托和载体,其发展的完善程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区养老的发展。但在中国,城市社区本身的发展并不完善,其带有的行政色彩不仅削弱了社区的独立性,也限制了除政府外其他主体对于社区养老的参与积极性。一方面为配合上级的要求而建立起来一些社区养老机构,在政策不健全、资金不充足等多种因素影响下,社区养老机构性质在福利化和经营化之间难以做出抉择;另一方面又因为社区本身服务项目欠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缺乏以及供求不尽对应等原因,使得自身生存举步维艰,在用地紧张的城市地区,社区提供的养老服务场地不仅比较拥挤,而且其内设施也相对简陋,在通风、日照、消防、格局等方面,大部分都不尽如人意[2]。

三、完善我国城市社区养老的建议

1.宣传普及社区养老观念。一方面要在社区居民中进行养老宣传教育,政府要对老年人从家庭养老走向社区养老进行引导,使他们能够充分认识到社区养老方式的优越性和便捷性。另一方面要增强社区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只有社区养老服务使得老年人感到满意,老年人才会从心里对社区养老这一养老方式给予肯定和接受。满意的服务体验是最好的宣传,所以要大力宣传已有的成功的社区养老经验,让更多的人认识到社区养老的优越性。

2.拓宽社区养老资金筹集渠道。作为社区养老的主要资金来源,政府要增加财政拨款,在收入的再分配中适当加大社会保障资金支出比例。在保证财政投入的基础上,鼓励非营利组织的加入,吸引社区周边企业赞助、参与兴办社区养老事业,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和挖掘社区已有的资源,并妥善合理使用筹集来的资金,提高社区养老资金使用效率,使其最大化地为老年人营造舒适的养老环境和提供便捷周全的养老服务。

3.不断完善健全社区养老相关政策法规。在具体的各项政策制定上,需要进一步强化具有可操作性的要求和规范[3]。尽快规范社团组织注册的相关政策;完善养老服务业从业人员的资格认定标准;对于社区养老服务的职责和要求也应做出具体细化且可操作的评估标准;各省市根据实际经济水平等因素确定明确合理的社区养老个人收费标准。应当借助于第三方评估机构,对申请服务补贴的老人进行生活自理能力评估和经济收入核定、特殊贡献身份审定等,以使政府补贴资金切实用到最需要关爱的老人身上,提高政府福利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果。

4.注重社区养老机构的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政府有关部门要正确判断市场需求的趋势,从宏观上对社会养老机构的发展进行规划、调控和指导,大力扶持发展民办老年福利设施,包括娱乐设施、健身设施、医疗保健设施等。注重培养专业化的养老服务人才[4]。合格的专业化服务人员与志愿者相结合的服务队伍,不仅需要具备老年人护理的基础知识,还要具有积极的服务精神和关爱老年人的服务热情,这对于全面推进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至关重要。应有计划地招聘大专院校养老护理专业毕业生到社区养老的服务队伍中,特别是有关老年护理、保健、康复、营养、心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不断提高服务队伍的文化素质和服务水平。以科学的知识为指导,以健全的基础设施为依托,促进我国社区养老事业的快速、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琪.新型社区养老问题探析[J].辽宁经济,2011(8):94-96.

[2]王莉莉,杨晓奇,董彭滔.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J].老龄科学研究,2014(3):29-35.

[3]李敏,王风娥.我国社区居家养老:现状、问题及建议[J].党史博采(理论),2012(4):33-34.

[4]姜玉.浅析社区养老服务的现状[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3(11):8.

Research on Urban Community Endowment Problem

CHEN Shujun,GAO Yinghua

(Harb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Finance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college,Harbin 150028,China)

第11篇

一、概念

太阳是自由、光明、幸福、美好、热情、杰出、高尚……的代名词。

灿烂千阳,一千个灿烂的太阳,充满着期翼,饱含着希望!

这里是春色满园,鸟语花香的世外桃源;更是爱如潮涌、颐养天年、阳光普照的国际生态养生城。

倡导“家文化,快乐养老” 开发理念的灿烂千阳国际生态天颐园,以实现“把社区构建为一个老年人的超生态、超现代的文化生活园地,以全新的优养模式服务老人”为战略目标,让“自尊、充实、幸福”的老年生活梦想成为现实。

这里,富有温情和归属感,缺少寂寞和孤独。

二、项目的定位

具综合性养老助老、专家养老、康复保健、健康养身和生态休闲等于一体的中国最大型老年生活基地;

三、项目开发

本项目总占地面积100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50万平方米,开发周期约6年左右;

(一)建设内容

1、老年公寓、敬老院、服务中心;

2、配套设施:医疗康复服务中心、活动中心、剧院、邮政代办中心、银行购物中心、餐厅、图书馆、游泳池、门球场、老年大学和俱乐部。

(二)建筑类型

1、现代独栋、中式合院、水畔联体别墅、多层电梯公寓(公寓首层设私家花园)。万亩森林,千坪庭院的奥园金色年华独栋别墅和四合院,有6万株50年原生森林、7万平米绿地。独栋别墅设200—1200平米不等的超大私家花园,满足知识阶层对私属生活的向往。

2、老年公寓

高端公寓或一般住宅式公寓,一家一户,可以是老年夫妇,也可以是夫妇两人及子女,还可以是老人、子女和孙辈三代人。老年公寓,可为会员提供居住服务。居住面积从45到90平方米不等,会员可根据自己的承受能力和实际需要选择入住。公寓内橱柜床椅、家用电器、电视、网络、电话等设施俱全,老人们可以“拎包入住”。

护理式公寓,就是把因身体有病、生活不能自理或行动不便的老年人集中安排在一些房间居住,并由医院或专门雇佣的护理人员进行护理。

宿舍式公寓,将老年人集中安排在社区相同的楼房中居住和生活。配有电视、电话、卫生间、沙发、衣柜等各种设施,并提供水、电、暖、医疗监护等各种物业服务。

(三)建筑特色:异国风情,欧美品质,塑造田园式生态环境。

老年公寓全部建成后,总建筑面积约12万平米。按老年公寓容积率0.5左右估算,占地面积约24万平米,约占总占地面积的24%。

四、规划思路

(一)区位及交通规划

1、项目坐落于空气清新,环境幽静且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天下十八泉。四周群山环绕,自然生态资源丰富,环境优美,建筑可因地制宜。寿佛寺、上源冲水库近在咫尺,可整合利用资源。

2、交通便捷,距离环城路仅2公里郴资、桂高等公路1公里。根据山势地形,将主入口设在南侧稍偏东,其左前方为山体,右前方为水景,源自《管子》:建都筑城,必须依山傍水,山水环绕,一切得因天材就地利,导以人望。次入口,与连接郴资大道的环山道路相接,象征着气机环绕,生生不息。这里气候宜人,长年平均气温21°C,雨量充沛,空气负离子含量高,是居家养老的风水宝地。

(二)将美国退休社区开发模式有机地与中国文化相结合,巧妙的将自然、建筑和人文和谐统一,成就独特的“视觉走廊”,再现中国《桃花源记》的风骨和神采。在社区规模、环境质量、规划理念、物业管理等方面,创造性地营造一种社区养老新模式。

(三)六个风格各异的开方式建筑组团散布于森林、河湖以及绿地之中,赋予社区鲜明、独特的疗养特质。

1、专家疗养区的金色年华别墅的装饰美在这有合乎情,止乎礼的度。丰富多彩的壁画、挂画、雕塑,舒缓的屋顶,挺拔的壁炉,曲曲弯弯的小径,以及自然原始状态的粗犷的石材,所体现出的对人的敬重与体贴,富有装饰效果的线条,以及各色各样的艺术陈列品让人目不暇接,唤起人们思绪飞扬。合院别墅,精雕细琢的屋檐,层层叠叠的廊柱,紫红的和玺彩绘,那隐藏在平静的外表下的深深浅浅的悲欢,都在一高一低,一左一右的节奏中涵养了无数辉煌与沧桑。

2、医疗保健和康复养生区的国医堂、养生斋和保健中心,在3-4层的建筑单体的层面上,采用逐步退层的手法,将美好的节奏通过设计者的精美构思而得以实现,在那一层一层的节奏当中,你可以体会到生活在这韵律中翩翩起舞的情致。而思绪,会随着有韵的律动,变得充实与突出,或高亢,或细雨呢喃,恰似地上那一潭朦胧的香雪湖上的波光,如枕边吹拂脸颊的香发,于是建筑也变得灵动起来,而节奏变得更加丰富而有生机。湖体的堤岸,局部设计有亲水景观区,中间部位还有石桥溪流区,为社区居民提供亲近自然,放松身心的空间。

3、养老助老、生态休闲区的集合式老年公寓、邮政代办中心、银行购物中心、剧院、老年大学和俱乐部等建筑具有诗意的美,主要体现在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之中。长期生活在农业社会的中国人,向来就醉心于田园的风味和情调,在建筑环境的营造中讲究“风水”。 群山环抱、负阴抱阳、背山面水。“得景随行”、“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就是因景制宜,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关系,追求建筑的诗意美。

4、山地公园规划重点以森林景观建设为主,不但将形成水景、堤景、桥景、场景和塔景等“五景”,还有湿地园、生态园、野生动物园、体育休闲园“四园”,以及休憩疗养区、郊野观光区和远景发展区“三区”。乡村高尔夫俱乐部、茶坊、咖啡吧、怡生园国际会议中心等建筑的美不仅表现在外部造型,而且也表现在内部空间。在这里,技术与艺术完美的结合,力学与美学难解难分,在建筑上不多见,在小区成片开发中尤为稀少,因此,更显得弥足珍贵。

5、总体规划和单体建筑设计有各种宜老设施。具体包括建筑的醒目立面色彩标识,风雨连廊,各种无障碍设施、高低扶手栏杆、轮椅通道等,整个社区从进入大门以后,所有的地区和空间都可无障碍地通行,地面防滑处理,通道不设门槛,内门预留宽度均为1米;长柄门锁,便于使用,在卧室和浴室装有红外线感应装置,还建有智能化总控中心,:电子安防系统与户内紧急呼叫援助系统;红外无线安防、水源、地源热泵等高科技智能产品,应用于社区各项安全保障与服务设施。低按键、高插座等,人性化设计环节无处不在。

6、绿色生态设计:绿化和水体不仅是景观要素,也是环境优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系统包括雨水管理系统,废水处理系统,利用植物调节改善气候条件,通过水体帮助创造舒适的小气候以及清洁能源的利用等。生态设计理念的实施得益于一系列新技术的采用。如环保生态的雨污水处理系统。东方太阳城在整理、平整基址时,利用现状地貌自然形成约16万平米人工水体,通过水体达成雨水收集、防洪调蓄、改善小气候的作用,取消了惯常采用的管道雨水系统,节省了投资;雨水流入水体后受水生植物的作用得到净化,而雨水的注入又能防止水体变质。污水处理加入了中水系统,处理后的中水用于绿地浇灌和水体补水。采暖方式以水源热泵为主,独立住宅中使用了地源热泵,使用中除系统运行的电能外,其余能源均从地下采集,不需另外经济投入。这些新技术的采用有效地提高了老年社区的环境品质并降低了社区运营成本。生态园林的规划,在保证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选用大量适宜当地生长的杀菌、防风品种,让它们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区内各具特色的水系还为老年人提供了丰富的水上活动机会,如游泳、泛舟、钓鱼……

7、系统的景观设计。景观系统是使各类景观要素交织在一起共同作用的有机体系。在这一系统中,有利用基地保留植被形成的防风林和果园;有高尔夫练习球场以及使之与社区有所分离的自然树林;有各种形式的亲水空间,当水体融合在社区之内时,采用比较规则的几何池岸、铺装和种植方案,当水体不与居住和公共建筑直接相邻时,其形式上的自然特性得到加强;有不同主题的社区公园,它们空间形态各有差异,植物配种富于特色,为人们提供了形式多样的娱乐和社交场所,并有利于增强可识别性;有邻里间的小花园和庭院,在这些地方,遮荫树、修剪灌木、花圃和室外家具限定了由公共领域进入私密空间的过渡地带。景观设计不仅有形态上的系统考虑,在空间序列上也加以着意安排,重点在于主要出入口和干道沿线,通过空间收放、引导、屏蔽以及水体空间的穿插、特色花卉树木的栽植形成一系列富有变化、令人愉悦的景观走廊。以主干道景观设计为例,当人们来到入口广场前可以看到主入口掩映在一片油松林下,左出右进,中间是标志墙,形式相对封闭。进入主入口,空间顿觉开敞,迎面是飞过水面的一座虹桥。往前来到来访中心的迎宾花园,这儿鲜花盛开,绿草如茵。随后,街道一边是高尔夫球场一边是自然树林,跨过池塘,沿着居住社区边缘蜿蜒前行,时而松林夹道而立,时而道路分置两边把树林夹在中间。最后来到北入口,是一片烂漫桃林,喻示人们由此口穿出即为洞天之外。

五、老年公寓特点

私密性:老年人需要一个属于自己,不扰的空间;

社会交往:应为老年人提供一个进行社会交往的公共空间;

可选择性:应为老年人提供多种可选择性,并有控制的能力;

标志系统:它为记忆力减退的老年人提供活动上的方便;

安全感和安全性:为活动能力减退的老年人提供活动的安全性,使他们有安全感;

可达性和易操作:供老年人活动的空间应有很好的可达性(即无障碍)。常用设施(如门、窗、家电)应易于操作;

适度刺激性和挑战性:一个有适度挑战性的环境将促进老年人的经常活动;

适度的声光环境:它将大大方便视力和听力已经减退的老年人的活动;

环境的熟悉性和连续性:环境的设计有一定的地域风情,并成为往日生活的延续,使老年人不感到陌生;

尺度适宜的细部:它可以使老年人处处感到方便和愉快。

六、整体规划设计及配套设施

住宅区和活动区分离,保证生活空间不受干扰;

建筑布局应确保朝向、采光、通风和景观等为老年人提供优质的生活空间;

居住区内路网设置合理,人车分流,来自主干道的噪音少;

设置坡道联系室内外空间,方便轮椅的使用;

处理好合设或邻近的其他设施与住宅之间的关系,既提供公共交往空间,利于老人开展体育活动,又方便生活;

基本的生活配套齐备,以保证老人生活需求在社区内就可得到满足;

医疗保健中心应有一定规模力量,而且与生活区靠近,并有通畅的道路系统以应付紧急情况,为老人的身体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七、老年住宅公共交往空间

第12篇

关键词:城镇居民;医疗保障;构建;路径

一、建立城镇居民医疗保障体系的背景分析

“看病难,看病贵”是当今最受关注,也是最棘手、最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之一,牵涉多个领域,构成因素纠葛复杂。虽然对其改革路向众说纷纭,但一致的观点认为,医疗保障体系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所在,形成一个覆盖面广的医疗保障体系是解开看病贵难题的第一把钥匙。

经过长期的探索,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目前我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已从城镇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及退休人员逐步扩展到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截至2007年底,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17983万人,其中参保农民工人数为3131万人①。一个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已初步建立,在提高医疗保障能力和职工的健康水平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随着各项工作的扎实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制度框架及运行机制已基本形成。截至2007年底,全国开展新农合的县(市、区)达到2448个,占全国总县(市、区)的85.53%,参加合作医疗人口7.3亿,占全国农业人口的85.7%。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支出总额为220亿元,累计受益2.6亿人次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避免了“小病扛,大病拖”现象的发生,对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村稳定、保障广大农民权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从总体来讲,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已经日臻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也顺利实施。但是也应该看到,包括中小学生在内的城镇其他非从业居民尚未被纳入社会医疗保险范围。随着社会转型的日益加快、疾病风险的困扰和经济体制改革过程带来的分配不均等,广大城镇居民对医疗保障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在此背景下,2007年国务院专门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07]20号),就开展试点的目标、任务、基本原则、主要政策及组织实施办法作出了具体的规定。截至2007年底,我国共有城镇人口5.9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44.9%,其中就业人口2.94亿,非就业人口3亿。城镇已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约2.21亿人(其中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有4068万人),占全体城镇人口的37%,比上年增加6319万人①。尽管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我们也清楚地看到,许多城镇居民仍然徘徊在医疗保障体制之外。因此,构建健全完善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障体系,在实践中推动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工作的健康发展,就成了当前的应势之需,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

二、试点地区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的推行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城镇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在实现全民医保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受到了广大群众的肯定和欢迎。但也应该看到,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工作毕竟还处于试点时期,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在实践当中不断加以完善。

1.对城镇居民医疗保障的宣传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作为一项惠民工程,许多群众对城镇居民医疗保障都持欢迎的态度,但由于宣传力度不够,许多试点地区并没有实现全覆盖,一些居民依然徘徊在城镇居民医疗保障体系之外。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许多已经参保的居民对城镇居民医保的真正内涵和一些具体细节也缺乏了解。部分群众对报销补偿费用期望过高,对设立的起付线不了解,对医疗费分段计算补助也不熟悉,尤其是对报销程序还不是完全清楚。这就有待于各试点地区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把工作做实、做细,使广大群众在真正了解、熟悉城镇居民医保工作的基础上,积极踊跃地支持和参加城镇居民医保工作。

2.统筹层次低,保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局部试点地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统筹层次一般为县、市级统筹。统筹层次低,不仅不利于进一步分散风险,也不利于资金在全国范围内调剂和发挥更大的互助共济作用。从保障水平来看,由于我国当前生产力整体上还不够发达,且经济发展呈现出很大的不平衡性,所以许多试点地区还是以保障住院和门诊大病医疗支出为主,最高报销上限也有待进一步提高。今后,各试点地区应随着经济的发展,加大政府对城镇居民医保的财政投入力度,在化解住院和门诊大病风险的同时,要逐步试行门诊医疗费用统筹,探索统筹解决城镇居民门诊费用问题的办法。

3.监督管理机制要进一步健全

从试点地区的情况来看,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的监督和管理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在支出管理方面,个别定点医疗机构仍有开大处方、开用药目录之外的药和不合理的大型检查等情况,导致部分群众获得的补偿金额降低,也导致了参保居民对医保制度的误解和不信任。个别定点医疗机构把门诊病人转化为住院病人,诱导病人过度消费医疗资源,造成参保居民住院费用增长。有的医院审查不严,个别患者冒名顶替套取资金,严重侵害了参保居民的权益。在医疗保险基金的给付方面,也没有建立包括基金运行分析制度、运行情况通报制度和常规基金运行监督检查制度在内的基金的收支监测预测预警系统,还没有形成包括组织监督、民主监督、制度监督、行政监督、业务监督、审计监督等多种监督形式在内的内外部双重监督体制[1]。

4.城镇居民医疗保障服务体系需进一步完善

城镇居民医疗保障事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完善的医疗保障服务网络。近年来,各地医疗保障服务体系无论是在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也应该看到,这与广大城镇居民的医疗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许多群众对医疗机构的服务意识、医疗人员的业务素质还颇有微词;就医环境需要改善,尤其是城镇社区医疗服务机构还很薄弱,亟待加强。

当然,这些措施的完善,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今后,要加进一步努力打造健全的服务体系,为广大群众提供省心、放心、舒心的服务。

三、新时期健全完善城镇居民医疗保障体系的路径选择

被誉为“国民保健服务之父”的贝弗里奇曾经说过:病人因没钱而拒绝医疗,这是任何文明社会都不相容的。保障每一个公民病有所医,享受基本的医疗保障是每一个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总体来看,我国对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的探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应该认识到,这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需要我们以民为本,因地制宜,多方努力,在实践当中不断推进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工作健康、有序发展。1.加快城镇居民医疗保障立法工作,为城镇居民医疗保障提供完备的法律框架

近年来,尽管我国城镇居民的医保工作日益受到重视,但毕竟还处于试点阶段,许多措施和制度还不够健全和完善,城镇居民医保工作的开展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社会保障法是关系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法律制度,没有健全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就没有健全、完善和成熟的社会保障制度。笔者认为,我国应制定统一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法》,并以此为依据制定相应的新型配套的政策和实施办法,规定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的法定地位,并将之严格纳入到我国城镇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之中,明确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未来的发展方向。

2.建立健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体系

作为城镇居民医疗保障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构建与完善显得尤为重要。在政策设计上必须考虑各方承受能力,做到“基金筹集多渠道、费用缴纳低水平、待遇保障多样化、保险服务便捷化”。

(1)形成合理的筹集机制

首先要完善筹集机制。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应坚持“低缴费、广覆盖”的原则,在缴费能力与医疗待遇之间找到个平衡点。在实践当中,一方面应加大对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宣传的力度,提高广大居民参保缴费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稳定的配套资金保障体制,将各级配套补助资金固定下来,为城镇居民医疗保障提供财政支持。同时,中央、省级要加大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城镇居民的财政补助力度,以实际行动促进和保证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其次要积极拓宽筹集渠道。在将政府财政拨款和救助以及城镇居民缴费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的同时,应不断在实践中拓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基金的筹集渠道,积极引导社区经济、企业、慈善机构、外资机构及个人等方面的捐助,不断充实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基金。

(2)健全管理体制

应建立健全严格规范的管理制度、严谨长效的管理方法、便捷有序的管理流程和先进高效的管理网络,构成科学简约、调控灵敏的医疗保障管理体系,以实现保障到位、基金平衡、调控灵敏、服务周到的管理目标。在组织管理方面,受经济条件限制,我国广大县级城市可以借鉴河南舞钢市的管理模式,整合基本医疗保障管理资源,借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这个现实性的制度体系进行监督和管理。较大的城市和条件具备的地区,应该建立起相对独立的、专门的医疗保险管理机构,同时加强对制度运行的社会监督。在基金管理方面,要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统一管理,单独列账。要按照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等有关规定,严格执行财务制度,加强对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和监督,探索建立健全基金的风险防范和调剂机制,确保基金安全[2]。

(3)规范运行机制

首先要合理确定参保范围,明确保障重点。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参保范围主要是不属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范围中的广大城镇居民。在保障的重点方面,由于我国当前生产力整体上还不够发达,且经济发展呈现出很大的不平衡性,所以应因地制宜,确定不同层次和级别的保障标准。其次要科学制定费用支付标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使用要坚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确定科学合理的医疗费用支付方式,以确保支付待遇与缴费水平相适应,做到合理控制医疗费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保证基金的收支平衡和制度的平稳运行。再次,要建立一套科学的医疗保障评价系统。针对医疗保障的运行特点确定一套全面、科学的评价指标,对参保情况、基金的收缴、管理和使用、医疗机构的服务、医疗保险基金的使用效率、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等进行深度研究和评价,以便为制度的进一步实施指明方向。

3.健全完善城镇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城镇居民医疗保障服务体系要按照管理社会化、服务人性化的原则,建立功能齐全、结构合理、运转有效、简捷方便的医疗保障服务网络[3]。积极发挥社区医疗保障制度平台的作用,依托社区平台,建立医保机构同用人单位和个人的联系制度,为广大居民提供快速便捷的服务;要加快社区医疗体制的创新,形成社区医疗服务、专业医疗服务和综合性医疗服务相配套的布局合理、分工协作的医疗服务网络[4]。通过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调整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的结构、功能、布局,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4.强化医疗服务管理,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城镇居民医疗保障要想健康发展,在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险政策的同时,还要积极推动医疗卫生、药品流动体制改革。这三个方面同时关系到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今后我国卫生事业的长远发展,它们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缺一不可。在医疗服务市场上,要把供需双方由“信息不对称”变为“信息对称”,增强患者对医疗服务质量与数量进行事先判断的能力,提高其选择的主动性;通过建立医药专营制度,逐步实行医、药经营分离,减少药品流通环节;实行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的制度,打破医药不分的垄断体制,合理控制医药费用水平。

5.建立城镇居民医疗救助制度,加强卫生扶贫工作

城镇居民医疗救助制度是城镇居民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践当中,要把对城镇特别困难人员的医疗救助作为促进城镇居民卫生保健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把经济扶贫与卫生扶贫合理结合起来。在资金的管理和使用上,要建立专项城镇居民医疗救助基金,交由当地民政部门统一管理和使用,也可以通过成立基金会,由专门机构负责进行运营。通过此项基金,对符合医疗救助的对象进行适当救助,以使比较困难的城镇居民获得基本的医疗保障。在救助方式上,可采取缴费参保、减免医疗费用、建立社会福利医院及实行定额补助等办法解决。同时,要根据医疗救助对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救助管理办法[5]。总之,要把医疗救助计划与整个医疗保障体系有机结合起来,防止城镇困难居民群体因病返困、因病致穷,避免引发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促进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振平.我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初探[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7(10):p677~678.

[2]许勇胜.关于医疗保险基金运行安全管理的探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1):p35.

[3]郑秉文.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攻坚[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p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