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学生心理健康辅导

中学生心理健康辅导

时间:2024-03-27 10:22: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学生心理健康辅导

第1篇

关键词:青少年 自卑 离异家庭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7-0143-01

家庭结构的稳定状况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正常的家庭结构,孩子得到较多的关心和爱护,有安全感,它有利于青少年维持一种顺畅、和谐的状态;而家庭的缺损,势必会给家庭成员带来精神上的压力和心理上的痛苦。

1 案例分析

在2015年,我成为了新一届高一学生的班主任。刚刚进入高中生活的孩子们都是活泼而富有朝气的,但是在接下来的两周中,我发现班内有一名男生出现了上课睡觉、看漫画的现象。经过和周围同学的交流,也得知这名男生不喜欢与其他同学交往,平常总是自己睡觉或者是看小说。

在一次大课间的时候,我利用一次偶然的相遇,以关心和了解的态度去和他交流。当我和他沟通最近上课状态的时候,他是有点回避的,也有点内向,不愿意开口。在我耐心的等待之后,他说他上课没有办法集中注意力,晚上休息的也不是很好,而且,感觉高一上课的新知识有点难,听起课来有点吃力。因为短时间内对这位同学的了解并不是很全面,所以我只是以老师的角度建议他调整作息时间,争取上课的时候精力充足。

但是在接下来的几周内,我发现他的上课状态并没有好转,上课睡觉的时间越来越多,平常在学校中总是独来独往,即使在班级活动中也是不参与和退缩的,情绪看起来是悲伤和难过的样子,也有一些任课教师反应这位同学在上课的时候有精力不集中,睡觉甚至会看其他读物的情况。在一节自习课上,我单独将他叫至办公室,和他进行了缓和而耐心的交流。在没有他人的办公室中,他悲伤地告诉我,父母离异了,他跟着他的父亲组成了新的家庭,在新的家庭中他不适应,和后妈的关系并不融洽,而且新的家庭中还有一个姐姐,他感觉父亲给他的关心很少。而他的母亲很想念他,想他的时候总是会哭着给他打电话,讲一些父母离异的原因和痛苦的体验。听他讲述他的家庭变故的时候,我感觉很痛心也很难受,也深深的感觉到了这个孩子的无助和绝望。

2 辅导策略

2.1 以关心和帮助的态度去成为孩子的朋友

对于离异家庭的青少年,需要教育者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爱护和关心他们,但是在和这样的孩子接触的时候,一定要主要到他们的内心是敏感、自卑而而多疑的,最好的方式就是不要用同情或者怜悯的态度去和他们接触,就当他们和别的孩子并没有什么区别,正常地和他们交流,即使在知道他们所处的家庭环境后,也是沟通疏导他们的心理难题,以朋友加老师的身份去和他们相处。

2.2 加强心理疏导,让孩子了解感情方面的事

在父母离异后,悲伤、失落、无助、自责以及排他都是正常的情感体验。首先要让孩子去知道,他产生这些情感是理所当然的,可以将他觉得难过的体验讲给老师或者朋友,通过交流释放内心的压力,度过感情的低潮期。其次向孩子介绍一些涉及父母离异主题的读本,和孩子一起去阅读,一起去谈论,通过对社会中众多不同家庭结构的了解,让他去理解和宽容父母的做法,不做伤害自己、伤害父母的事。

2.3 在集体中创造环境,让孩子找回安全感

孩子会因为父母的离异而感到自卑、自责甚至怯懦,害怕老师也会不喜欢他,同学们会因为他的家庭环境而嘲笑他。针对这种情况,我在平时要尽量多去注意他的情况,在他感到孤独和难过的时候多去鼓励和安慰他;其次,我在他的周围安排一些较为活泼、平易近人的同桌,慢慢的让动他参与到和同学们的交流互动之中,消除他对和其他同学建议友谊的顾虑;最后,通过安排一些集体活动,建立活动小组,尽量让他参与到活动中,展现自身的能力,当他看见自己和其他同学一样有自己的优点和能力时,他会变得自信,也可以在集体中找到归属感。

2.4 帮助孩子搭桥铺路,重拾家庭温暖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在学生和家长关系紧张的时候,老师就是他们之间的纽带。针对这位同学,我与他的父亲交流到孩子在新的家庭中是没有安全感的,需要父亲的关爱和支持才能让他有信心去融入新的环境,同时也要多一些情感上的交流,增进父子感情。我与他的母亲也做了交流,希望他的母亲能多关注孩子的情绪,孩子本身就是悲伤、难过和自责的,母亲的哭诉无疑让孩子更加的感到无助和绝望,孩子此时是需要母亲的关爱的,希望母亲能面对生活中的难题,给孩子传递更多的正能量、关爱和支持。

2.5鼓励孩子去寻找自己的价值,追求自己的理想

对于离异家庭的孩子,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孩子去寻找自己的价值,追求自己梦想的方式让孩子去转移注意力。不再过多地将情绪和精力放到自己父母离异的问题上面,明白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通过学习和努力,可以追求自己的理想。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是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会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

3 辅导效果

第2篇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面向全体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建立在学生的普遍需要之上的,不仅要面对已经出现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更要面向广大的正常学生。面向全体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如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学科教学中渗透,结合班级活动和班主任工作等。

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是中学生喜闻乐见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每次讲座根据学生和教育工作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内容。例如,新生入学后,举办“如何适应新环境”的讲座,考试前举办“考试焦虑怎么办”的讲座,考试后举办“怎样合理归因”的讲座。在适当的时候开展相关的专题讲座可以帮助学生摆脱困扰,解开心结,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对中学生的理性引导作用。

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中学生学习任务重,学习压力大,心理健康教育可渗透到学科教学中。所有任课教师都负有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都应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学科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也有可能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挖掘教材内容的心理教育因素,把握最佳时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意志品质等。教师要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是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教师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组织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热情等。教师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恰当地运用心理学知识,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班级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和谐的班级氛围,可以使学生塑造良好的个性、形成良好的习惯,提高适应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如各种竞赛、集体劳动、集体出游、社会实践等,教师有意识的把这些活动与心理健康联系起来,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磨练意志。班主任与学生接触最多,对学生最为了解,其日常工作对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班主任要运用心理学知识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二、面对个别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要针对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特别是已经出现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专业心理教师要对其进行心理辅导与干预。学校要开设心理咨询室,由专业心理教师对个别学生开展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惑。也可以通过“心理信箱”、“心理热线”等方式与中学生交流。面对个别学生的心理辅导对辅导教师有一定的要求,他们必须懂得心理咨询的原则和方法,受过专门的心理咨询训练。中学心理咨询有其独特性,面对的是正常的、有了困扰和苦恼的学生,他们不是病人、不是成人,教师要帮助他们排除心理问题,健康愉快地生活学习。心理咨询活动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中学生在学习、自我、人际交往、适应、考试等方面遇到问题时,需要专业的帮助与指导。专业的心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走出困境,防止问题进一步发展,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三、校园环境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环境是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中学生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校园里度过,校园环境对其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校园环境不仅指物质环境,要干净整洁,环境优美,给人以美的享受,更重要的是校园的精神、人际和心理环境。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能使中学生得到受尊重的感觉,给中学生极大的心理幸福感、安全感,对教师产生信赖感,促进学习;相反,师生关系紧张的中学生往往会产生厌学情绪,进而可能带来一系列问题,对中学生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学习是中学生的主要任务,但是如果过分看重学习成绩,把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考试必排名,给中学生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这种氛围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极为不利的。创设有利于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要面向全体学生,无论各方面都表现优异的学生,还是某方面不尽如人意的学生,这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努力,转变以学习成绩衡量中学生好坏的传统观念,把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作为教育的最终目标。

重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形成优良的校风,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面对升学压力很多中学让学习活动成为学校的唯一活动,其他活动都属于明令禁止的“违法”活动。这种校园氛围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不利。有效地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各种锻炼自身能力的机会,使中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各种本领,发展各种能力,学会合作、学会生存。校园文化活动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比如各种竞赛活动、兴趣小组、广播站、合唱队、篮球队、科技小组等等。这些活动培养了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会与人交往、与人合作,各项能力得到提高,意志品质得到锻炼,全面促进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需要学校的努力,同样需要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双管齐下,才能提升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1999.8.13

第3篇

新课程改革 心理健康教育 家庭教育环境

中学生在成长中会遇到很多的心理问题和困惑,要帮助他们发展健康、健全的人格,必须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发展,笔者提出了一些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观念上,营造良好的学校环境,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同时加强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策略上,以课堂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同时将心理教育与德育、社会实践等相结合;最后,从家庭教育环境出发,建立良好的教育网络系统。

一、观念创新

1.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在教育中,实行观念创新,这是保证课程改革成功的重要因素,也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时代环境下,中学领导要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上进行更新,使教师对评价学生的方式得到提升,同时关注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各中学组织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以便在认同国家课改的同时,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是重要的教育力量与心理源泉,在这个环境中可以形成良好的学生评价机制,改变传统的成绩唯一的观点。同时,教师们要对教育心理学进行研究,尤其对学习心理、组织心理与教学心理的思考。只用充分考虑到学生心理的发展现状,按照其心理发展规律来进行教学引导,才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环境中。可见,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改变传统的学生评价机制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2.注重教师心理观念上的培训,形成专业化教师队伍

加强老师心理观念的培训,有利于提高整体教师队伍的心理素养。同时,这对于正确认识学生在心理发展中的问题也很必要。因此,培养教师的心理素养,建立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可以为引导学生获取健康、积极的心理素质。对教师的心理辅导培训,如对教师普及一些必要而基础的心理健康知识,学习有关的辅导尝试,以便树立健康心理的根本观念,让教师充分认识心理健康的作用与效果。

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了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了解,使教师具备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与能力。如此,中学校逐步建立起专业化心理辅导教师队伍。

二、多管齐下

1.课堂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

课堂是教育学生的重要场所,即便是在新课程改革的环境下,也需要在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这需要各个学科的教师遵循循序渐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教育指导,有意识地将心理素质教育与各学科特点相结合,使学生获得切身的心理体验,锻炼出他们更好的性格、意志、情感等。如在数学与物理的教学中加入思维教育因素、在语文课堂中加入情感教育因素、在政治学科中加入思想道德因素、在体育中加入意志锻炼因素等。

改变传统课堂教学观念,建立一个和谐、自由、愉悦的课堂氛围,缩短与加强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与沟通,这是开展心理素质教育与培养学生健康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的心理训练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而不是随心所欲;对于外向型学生要给予他们充分展现才华的机会与舞台,使他们的自控能力得到培养与提高;对于内向型学生要鼓励他们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在活动中主动交流,独立发表意见,建立良好的自信心。如此这样尊重学生的身心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有利于增加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良好的心里素养等综合能力的形成。

2.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综合实践相结合,同时进行心理咨询与辅导

学校的道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是整个学生综合素质的灵魂,同时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它可以更好的反映出人格的形成。可见,学校加强德育工作对于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与良好行为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

在现实的工作中,学生的不少行为举止反映出他们在心理方面存在着问题,因此,在对学生的教育中,强调外在的道德教育的同时,还要对学生的内心进行引导,以便形成健康人格。

在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相结合的同时,还要注重社会实践,这些综合实践活动是对中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活动。在活动中,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锻炼的同时,也培养了良好的心理健康,形成了劳动习惯。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有时存在着个别心理问题或障碍的,要及时认真耐心地进行心理辅导,解决心理问题。

三、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家庭教育环境需要形成良好的网络系统。一方面,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沟通渠道,帮助与引导学生家长们树立良好的教育观,以便更好的教育与影响孩子。在教育观念的宣传上,学校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如对家长进行科学讲座、观念培训,让家长们放弃传统重视成绩而忽略道德、心理健康的观念,为学生的身心发展塑造良好的环境;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中学生成长中遇到的问题要妥善处理。另一方面,家庭与学校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机制,对青少年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要及时发现并解除,同时争取社会的支持,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让中学生获取更佳的心理教育环境。

总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家庭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推动,同时,这有助于社会、家庭与学校三位一体教育体系的形成,可见,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成才、教育发展与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蒋应平.中学生心理问题及对策初探[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12(7).

[2]孙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三个问题[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

第4篇

中学生 心理健康

中学时代是中学生生理和心理逐渐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此时的中学生既有别成人,又非昔日幼稚的顽童,在身体形态和心理上均发生一系列的“质”的变化。在这一时期,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是一个不断碰撞而又不断调试的过程,其心理很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困扰,滋生各种心理问题。

一、我国中学生健康的现状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医疗条件都不断提高,这使得我国中学生的生理健康得到了保障,但是,社会的快速转型,却带来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据某教育科学研究所对500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有49.6%的高中生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心理反应,有10.8%的高中生存在着各种明显的心理问题。这表明,我国中学生的心理不健康状况已经到了一个非常严重的地步,解决这些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成为当务之急。

二、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自我差异与心理健康

所谓自我差异一般指自我各成分的不统一,自我差异包括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差异和现实自我与应该自我的差异两个类型 。中学阶段是学生自己的特长、能力、和社会接受性等发展的关键阶段,中学生个体对于自身各方面的认识是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由于外界环境的复杂性,中学生对自身的定位并不明确,对自身的评价过高或过低,导致了与现实自我之间的不一致,这种不一致会使学生产生自卑或自负的心理,在心理上造成困扰,进而危害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认知差异与心理健康

中学生的成长阶段正处于我国知识化、信息化、经济化的社会高速发展的阶段,电视、报纸、杂志等信息传播媒介高度发达,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和对社会的感悟都与父母或老师有着很大的不同。同时,处于这一年龄段的中学生他们观察的目的性、自觉性一定的不稳定性,在面临问题时有自己的认识和看法。而目前高考压力的存在和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使得家庭或学校把注意力都放在中学生的学习成绩上,导致了对学生评价的单一性,成绩代表一切的观念在家长或老师心中已经根深蒂固。而刚刚接触社会的中学生,对于一切事物都有着新鲜感,他们追求新奇、刺激,对社会的认识是多元的。这就造成了中学生与老师或家长认知的差异。产生认知差异是客观的,它受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只要加强沟通和交流,这种差异是不会引发心理问题的。但是一些中学生与父母、老师以及同学都难以沟通,相互间缺乏必要的理解。

(三)个性差异与心理健康

所谓个性就是一个人在其生活、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的个性心理特征,表现为气质、性格和能力。气质类型分为四种,即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和多血质,不同的气质类型,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其行为方式也千差万别,如胆汁质的人待人热情,但情绪波动大,易于冲动,对于别人的意见,不善于接受。粘液质的人为人稳重,但其情绪不太外露使人有冷漠之感等。气质没有好坏之分,但由于中学生社会经验较少,与不同气质的人交往,在心理上可能一时之间无法适应,从而产生交往的障碍,而导致心理问题。气质与人的成功没有大的关系,但它对工作的效率有有关。与气质类型不同,性格有好坏之分。良好的性格如开朗、诚实、善良会有利于增强人际之间的吸引力,反之不良的性格如自私、猜疑、虚伪等,会给人际交往带来困扰。由于目前的中学生,独生子女占大多数,且多数父母过于溺爱,这导致了一些中学生自私自利,多疑,给身心的发展带来了极其不利的影响。但性格不是不可以改变的,性格是可以改变的。

三、维护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对策

(一)对中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降低自我差异

世界卫生组织心理卫生处指出:学校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最适宜的场所,学校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技巧,并通过特殊问题的干预和心理咨询,转变学生的行为。所以,我们要在中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向学生传授人体生理、心理卫生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基础知识,通过引导他们客观正确评价自己,克服自卑与自负,不断提高自我调节能力,来促进其心理健康。同时,还要提高心理教育的针对性,对学生面临的各种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提供调适方法,使他们取得心理平衡,防止产生偏差心理。

(二)加强沟通,避免由认知差异而导致心理问题

在学校老师要创造民主和谐的气氛,深入学生,了解学生,与学生建立起一种尊重、真诚、理解的关系,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体会、认识学生的观念和行为,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彼此间的沟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激起学生的自信和积极进取、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从而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百折不回,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不断地去进行自我完善,从根本上消除猜疑和狭隘等不良的心理。同时,要加强家长的心理卫生知识和家教方法的培训,指导家长学会聆听、欣赏、激励、宽容、尊重和信任孩子,为孩子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成长环境,从而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注意发挥各学科的心理教育功能

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在各学科中融合渗透,不仅落实了心理教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也是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保证。学校通过课时的落实,教师的安排,充分发挥学校各科教学的心理教育功能,充分调动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心理教育积极性。有效地保证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当然心理教育课程无论在教育内容的选择及教学方法的安排上都有不同于其他课程的方法。心理教育课程强调组织师生的心理互动情境。通过交流、对话、论辩、体验等形式促进学生对心理现象心理调动的认识和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建构。心理课程的操作具体体现在:情境是心理发展的空间,交往是心理互动的进程,体验是心理内化的基础,所以学校应加深学生的体验,以期达到学生的自主探索与成长。

(四)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活动

学校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的根本目的,不仅仅是教育各种心理异常表现的学生尽快缓解心理压力和消除心理危机,以使其能正常地适应生活和学习环境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使正常的大多数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使他们内心世界极其丰富,精神生活无比充实,各种潜能得以充分发挥,人生价值能够正常体现。因此学校心理咨询应该侧重于“发展性”问题的解决而不是偏重于“异常性”问题的调适。当然,在学校心理咨询过程中,会遇到学生心理异常的种种表现,对于这些“异常性”问题,也需认真对待、正确处理。

学校进行心理辅导时要做到:1、有一支专业化的心理咨询辅导教师队伍,学习和掌握心理咨询的基本概念常识和技巧;2、建立心理咨询室、心理辅导室,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咨询活动;3、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室,为学生提供心理松弛、宣泄交流和了解心理知识的场所;4、有针对性地对有心理问题学生进行心理疏导,采取倾听、讨论、指导等策略,帮助学生解除心理困惑。

(五)创设有利于中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愉快环境

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因素是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心理环境,环境作为一种隐性的课程,对学生的心理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环境包括物质形态的,如:学校的自然景观、建筑设计物的东西都潜藏着一定价值观念和美感,对学生心理产生影响。更主要的是精神形态的,如师生关系,校园气氛与文化等,它们通过暗示、感召、移情、认同等作用,对学生产生潜在的影响。要创设愉快的育人环境,家长、教师、学生要共同调整各自的期待水平,客观评价中学生的生理年龄、心理年龄和学生心理以及学习水平,正确指导他们进行学习,同时还要花大力气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和应试技能。学校还要更多地扩大学生生活空间,丰富生活内容,使他们在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消除焦虑的情绪。

(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在学校中要广泛开展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要特别重视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的专业培训,这是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关键,学校领导要重视师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千方百计创造机会使部分教师接受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使他们成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力量。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改革开放新形势对人才质量的客观要求,也是中学生自身生长规律的主观需要。因此教师应转变自身的健康观念,不断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深化和完善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发展心理学》—毕生发展 罗波特·费尔德曼 著

2.《心理咨询师》民族出版社

3.《心理学导论》(美)Dennis coon, John O . Mitterer 著

第5篇

关键词: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社团活动

心理社团就是将对心理学有相同兴趣的学生按照自愿原则组织起来,一同有组织、有目的地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活动的学生性组织[1]。它是学习开展自我教育、管理的重要方式,同时它作为现代校园社团文化的重要组成,在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心理社团活动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意义

1.1强化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社团活动的都是基于自愿原则开展的,可以让学生聚集一起通过讨论、交流及互动等方式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此可有效拉近学生间的距离,学生可通过互动、交流等方式相互认识,相互了解,彼此间进行交流并找寻适合倾述的具体对象。聊天交流方式可营造一种轻快愉悦的氛围,因在学校中学生学习压力较大,心理社团活动在实际开展中,引导学生自由、轻松畅谈,毫无压力,强化自我教育能力。学生在通过各种心理社团活动,能够让学生更愿意、更主动地和他人进行交流,有效减轻心理压力,有助于高中学生开展自我心理健康教育[2]。

1.2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高中心理社团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的积极效用,最为突出的是能够让学生在参与各种心理社团活动中有效提升学习能力。通常在心理社团活动开展中,高中学生可找寻到缓解自身学习压力的方法,且在没有教师引导和管教下,在此处可自由发挥,对课程的学习可自由、轻松地发表自身看法和建议。正是因为心理社团活动的良好开展,才使当代高中生压力得到有效降低,对学习中出现的压力也有自身的方法予以调节,进而提升自主学习能力[3]。

1.3培养学生健康审美情操

高中心理社团的宗旨是为广大学生给予心理指导和服务,通过各种贴近高中学生的生活、学习,及符合身心特点和情感态度的活动,让他们的消极心理和不良情绪得到全面、合理、有效的宣泄,使学生掌握各种减压方法,并切身感受到集体活动带来的乐趣。尤其是关于心理健康相关的活动,对存在自卑、内向或心理障碍的学生具有感化及引导效用,使学生的人格得以健康发展,并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

2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理社团活动开展对策

2.1有效体现同辈辅导效用

心理社团应不断加强成员的心理学培训,特别是要培育出心理健康教育骨干和同辈辅导者。应不断加强团内成员的心理学基础知识的学习,让他们能充分了解当代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并认识到高中生常见的心理问题的表现,掌握相应的解决对策。还应引导成员学习心理咨询原则及基本方法,强化他们的咨询技巧;有效掌握班级性心理辅导技能;积极开展人际、心理健康等测验相关的培训,同时定期组织社团骨干开展内部交流会,强化社团工作的交流。

2.2强化心理专业教育指导

高中心理社团活动应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开展。高中学生对心理学的学习具有较高的兴趣和热情,但缺乏专业理论知识,所以应由专业心理教师予以指导。除邀请专职心理教师外,可鼓励其他学科教师担任社团指导老师,强化指导队伍建设,实现心理社团专业性,提升活动水平。另外,社团活动应符合高中学校的实际,适应高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充分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重视活动组织方式、内容方面的创新,积极打造优质、高效的社团特色活动[4]。比如:励志歌曲演唱比赛,不但可以满足高中学生唱歌爱好,同时也让学生得到心灵上的感悟及成长。

2.3提升社会活动实效性

高中心理社团的各类活动主题和内容应严格选择,每次活动均要有一定的目的和目标,重视活动的实际效用。要积极收集各年级学生参与活动后的感悟,做好反馈及分享工作。对社团的骨干、会员开展跟踪调查,以掌握活动之后他们的心理素质变化情况。比如:在社团集体心理辅导后,及时掌握成员自我意识、自我认识及自信等方面的改善。此外,应多开展场地要求、设备简单、经费小的社团心理辅导活动,要落到实处。大型心理社团活动不应局限于会员之间,可有效扩展活动参与人员的范围。比如:心理剧本创作比赛、“身边的微笑”摄影大赛等,应发动全高中学生参与。参与人员越多越广,则影响力就越大。即便是参与活动只是社团内的成员,也应通过各种方法来提升影响。比如:定期向全校学生展示社团活动的剪影、定期编制心理健康宣传手册等,以提升活动影响力,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2.4增强社团间的交流互动

心理社团也可以和本校其它社团进行资源共享和合作,通过开放态度学习和汲取其它社团的经验,促进自身的发展。积极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领域,进而达到共赢。比如:和本校美术协会一同开展心理学漫画比赛,和摄影协会一同开展心理学相关的摄影比赛等。此外,应不断强化与其他高中学校进行交流及合作,以拓展社团的社交面。积极学习其他学校心理社团的良好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扩展学生的活动面,以提升社团活动效果。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提升高中学生的实践能力、组织能力、社交能力等。在确保社团活动合法、安全及规范基础上,让社团的干事积极大胆创新活动,也应鼓励会员集思广益积极参与到活动组织中。

3结语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及素质教育的推进,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因此要求高中学校充分重视心理社团建设及社团活动的实践,根据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开展多样性、实效性、趣味性社团活动,以实现优质化高中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吴进琴 单位:桂林市龙胜县龙胜中学

参考文献:

[1]王春芳.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开展心理社团活动的实践与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14(6):159-162.

[2]刘晓华.心理社团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职教论坛,2012,10(12):317-318.

第6篇

 

一、为什么要在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 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需要。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的新标准,指出健康的涵义不仅包括生理上的健康,而且也包括心理上的健康。据有关方面的调查,中学生中有34%的人有心理障碍,12.5%的人有心理缺陷,28.1%的人心理存在异常。发展心理学认为,中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期,中小学生认知结构具有不完备性,生理和心理发展具有不同步性,以及自我认识存在的片面性等,他们在面对挫折时,容易产生更多的焦虑和心理障碍。中学阶段也是个体性格形成的关键期,暂时性的心理障碍若得不到及时排除,很可能就会对以后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忽视心理素质的培养便不可能真正实现学生个体的全面健康发展,因此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极其重要且刻不容缓的工作。

 

(2) 现代人才培养的需要。二十_世纪的竞争,人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心理学相关研究表明,在事业成功者的案例中,坚强的意志、乐观的情绪、开朗的性格等良好的心理品质成了决定性的因素。现代企业家们在招聘职员时也倾向于那些情商高于智商者。是否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关系到个体的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民族的兴衰存亡。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育人为本;育人大计,正心为本。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科学知识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的人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培养具有国际交往、竞争与合作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杜会,才算是真正实现了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现代杜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具有跨世纪的伟大意义。

 

二、目前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当前,许多条件较好的中学都以不同的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但在实际实践中却存在不少困难。目前,学校领导和教师虽然都重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但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存在着许多难题,发展不均衡。有的学校搞得轰轰烈烈,有的学校就显得比较冷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用"雷声大,雨点小"来形容。

 

(3) 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属于新兴的专业,还处于萌芽状态,人们对它的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在中学实施过程中更是存在诸多错误观念和倾向。一是形式化,并不相信心理健康教育的神奇威力,仍抱着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陈旧观念不放,不愿花过多的时间和精力于心理健康教育,只迫于形势或追赶时髦而象征性地开展活动。二是神奇化,夸大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将改善、提高心理素质与治疗心理异常混为一谈,对心理健康教育在五育中的作用期望过高。三是独立化,将心理健康教育视为独立于五育之外的新鲜事物,不注意课内与课外、心理教育与其他形式相结合、专职教师与全体教师、心理专家与一般教师相结合,因而收效甚微。四是扭曲化,不能正确认识心理咨询,认为是心理有问题的、有毛病的人才需要去咨询,忽视了心理咨询是帮助学生自我成长的一个重要方式。

 

以上错误观念和倾向都是极其有害的,它阻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从观念上提高认识,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和功能。

 

(4) 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萌芽状态,中学内从事心理教育工作的教师专业化不够。目前中学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由后勤人员或者是其他对此感兴趣的教师兼职。真正的心理健康专业教师很少。

 

缺乏针对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其特定的范围和目标,它是针对学生的实际而制定的。超越了学校和学生这个实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会变得笼统而空洞,内容庞杂而无序,缺乏针对性。由于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在理论研究上主要受西方的影响,我们所运用的方法、技术、手段多靠移植甚至完全照搬欧美国家的一套。例如,我们引进的心理测量量表远远超过我们自编的,有些量表引进后甚至未经修订就开始应用,可信度很低,不适合我国国情,不适合我国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有的用成人的心理健康标准去衡量学生;有的以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去衡量小学生;有的目标制定得过高过大,脱离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水平和硬件设施的实际情况,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徒有其形,而无其实;有的用心理教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过泛过滥,缺乏针对性,学生了无兴趣。

 

三、如何在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是_个完整的系统,包括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体系、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三个方面。

 

(5)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其心理潜能、增强适应能力。通过教育,帮助学生应达到四个学会(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生活)的总目标。

 

根据不同年级中学生的发展特点,制定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年级目标。初帮助学生尽快适应中学的学习生活,加强学习方法与人际交往的指导;初二:帮助学生正确对待青春期发育问题,培养承受挫折的能力;初三:帮助学生正确对待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压力源",树立正确的认知观和升学观,进行应试心理的辅导与训练。高一:帮助学生适应高中生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为学生学业规划提供咨询帮助;高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培养杜会责任感和科学人生观;高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升学观,正确对待高考,形成正常的应试心态,掌握科学合理的应试技巧。

 

(6)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中学心理健康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要达到这个目标,就要系统而深入地开展教育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学习心理教育:包括开发学生潜能、考试心理的调适和训练、激发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的教育等;人际交往教育:包括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观,教会学生正确地待人接物、为人处世,学习人际交往技能;合理调节情绪教育:包括帮助学生掌握调节情绪的技巧,保持积极、健康的情绪以适应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青春期心理教育:包括性心理教育、青春期男女生交往的问题、正确认识青春期面临的情感和困惑;挫折应对教育:包括帮助学生正确处理生活、学习、情感中遇到的挫折与失败,掌握对抗挫折的技巧,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升学与择业心理教育:包括升学考试前后的心理教育、升学与职业选择指导、职业心理准备教育。

 

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制定适合不同年级的教育内容。

 

(7)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分为四种模式:心理治疗模式、心理咨询模式、心理讲座模式和心理辅导模式。在中学,以心理辅导模式最为普遍和实用。所谓心理辅导,是指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在教育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心理辅导,从层次上可以分为三级:预防、咨询与矫治。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实施途径具有多元性,可以概括为:"_中心“1课""四室"和"一工程"。

 

"―中心",即心理教研中心。它是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机构和领导中心,_般由负责德育的校长负责,或由专职教师负责,校长兼名誉组长。中心建立工作接待制度、例会制度,作为学校独立机构,协调好与政教处、教务处、教研室的关系,负责开设心理辅导课,管理"四室",负责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和宣传工作。。

 

—课,即心理辅导课。它是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通常以班为单位开设,心理健康课一般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选择符合学生需求的课题,以学生活动为主,重在让学生能深入体验感受,从而进行对自我反思。心理健康课程一般结构为“引入话题一创设情境一展开讨论一自我体会一反馈矫正一总结深化"。当然,心理辅导课主要是根据目标选择不同的授课方式,不需要拘泥于固定的模式。

 

"四室”,即心理咨询室、心理测量室、团体辅导室和心理宣泄室,这"四室"是一个完备的系统,也是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必备设施。心理咨询室由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负责,并建立咨询室工作制度,完善咨询师职责及道德规范,开通咨询热线、悄悄话信箱,设立情绪气象台等,架起咨询者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指导和帮助。心理测量室是对学生进行定期测量是中学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阵地,心理测量可以提前发现问题,并且防患于未然。设立团体辅导室,能对有着相同困惑问题的学生进行团体辅导,以缓解学生压力,调节紧张情绪,帮助学生自我成长。心理宣泄室用来供学生发泄情绪,帮助学生合理及时发泄不良情绪,调节心理状态,以最佳的状态来迎接每天的挑战。

第7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1.11.018

文章编号:1672-0407(2011)11-043-02收稿日期:2011-10-16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素质教育工程,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一、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总目标: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具体目标: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行为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二、中学生心理问题的种类

(一)学习类问题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问题有: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

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出现厌学情绪。 大多是因为作业多、上课拖堂等……

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

(二)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也是中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其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仰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中学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

(三)青春期心理问题

1.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

2.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可能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

3.早恋。中学生一般尚未成年,我们把中学生这种未成人时的恋爱称为早恋。中学时代,特别是高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

面对这类问题,我们应该教育青少年,青春期的困惑――与异往,要健康,有所自我控制。这样的话,异性之间的交往会带给双方很大的好处,比如思维互补、能力互补、性格互补、互相激励。

(四)挫折适应问题

中学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

三、心理健康教育可通过以下途径进行

(一)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

学校教育具有1.职能的专门性;2.组织的严密性 ;3.作用的全面性;4.内容的系统性 ;5.手段的有效性;6.形式的稳定性等特点。而学校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二)利用活动课、班团队活动,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

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存在共性,针对这一特点,可通过组织有关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游戏、娱乐等活动,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和方法,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

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地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

(四)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引导和帮助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子女。

(五)心理健康教育要讲求实效,把形式和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

具体方式和所需时间,各地可从实际出发,自行安排。

第8篇

【关键词】 CPQ ;SCL-90;人格特征;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R19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07-005-0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sonality and Mental Health in Rural and Urban Students in Jiexiu City

Guo Huiping School of Public Health,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Taiyuan 030001,P.R.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impact of mental health factors ratated to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for the high schools to provide education,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y reference.Methods With cluster sampling, 1421students are chosen in Jiexiu City. And they finished SCL-90 and CPQ.Results 18.1% of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surveyed have mental health risk; The personality chara cteristics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male and female students h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

【Key words】CPQ;SCL-90;Personality;Mental Health

世界卫生组织近年来对许多国家的调查研究表明,我国4~16 岁城市儿童各类行为问题的总检出率为12.93 %~22.19 %[1] 。关注儿童和青少年的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的现状和发展,并有针对性的对所存在弱点和缺陷的个体进行辅导和干预,具有更重要的意义。随着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外部环境的变化必然影响当前环境下个体的心理发展,中学生作为未来的人才,更应受到关注。然而,国内关于中学生心理的研究多采用16PF、EPQ等工具为主,所获得的关于中学生的个性特征较为局限,不能全面认识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现状。因此,本文对城乡中学生进行了心理发展状况的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山西省介休市具有代表性的8所中学,其中城区4所,包括二中、三中、铁中和矿中,农村4所,城乡中学共计1444名学生为本次的调查对象。

1.2 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法以CPQ问卷和SCL-90症状自评量表为工具对1444人进行问卷调查,有效问卷为1421份,有效率为98.41%,其中男性786人(55.31%),女性635人(44.69%),平均年龄13.32±0.68。

1.3 研究工具

儿童14种人格因素问卷(简称CPQ) 由美国印第安纳州立大学波特(R.Porter)博士和伊利诺州立大学人格及能力测验研究所卡特尔(R.B.Cattell)教授共同编制,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修订。它适用于8-14岁中小学生,是公认比较好的一种儿童人格测验量表。

症状自评量表(SCL-90)[2] 该量表共90项,每项评分1-5分。1-5分别表示“从无”、“轻度”、“中度”、“偏重”、“严重”。内容包含:去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等因子 [3]。

1.4 统计分析 Epdate1.1数据录入,采用SPSS13.0应用T检验和相关分析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中学生SCL-90量表因子分≥3人数

山西介休被调查的1421名中学生中,有257名同学因子分≥3分。即在被调查的中学生中有18.1%的中学生有心理健康隐患。

2.2 山西介休城乡低年级中学生人格特征现状分析

2.2.1城区中学生和农村中学生人格特征的差异比较

城区中学生与农村中学生除在乐群性、稳定性、持强性等因素得分差异不显著外,其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2 性别因素对人格特征的影响

由表2知,男女性别因素在乐群性、稳定性, 恃强性, 敏感性上存在差异显著(P

2.3 中学生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调查研究表明,中学生人格特征中稳定性、有恒性、敢为性、忧虑性、自律性、紧张性与SCL-90各因子的相关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3 讨论

国内文献报道[4-7],10%~30%的中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本次调查表明,介休市中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为18.1%,与国内近年来的报告[8]接近但仍偏高。这再次告诫我们不可忽视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同时也验证了心理断乳现象。因此,需要不断地对他们进行心理调整和干预。

本研究对城区和农村的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做了比较,农村中学生表现为聪明、自觉遵守规范、主动、有魄力、灵活处理问题、自控能力强,比城区学生多愁善感。这说明农村学生如果得不到及时恰当的引导,更易产生心理问题。

众多研究表明,在生物遗传和社会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男女的个性是有差异的。另外,相关性分析发现,稳定性、敢为性、怀疑性和忧虑性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尤为重要,提示中学生应进行人格的塑造与完善,可以提高心理素质水平[9]。因此,在进行中学生心理辅导时,可以从他们的人格特征入手,根据他们的人格特征帮助中学生完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提高自信心,调适不良情绪[10]。

参考文献

1.唐慧琴.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22 城市协作调查24 013名儿童少年报告.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 ,7 (1) :13.

2.王宇征.症状自评量表[J].上海精神医学, 1984,2(2): 68-70.

3.吴范武,金子环.症状自评量表调查研究中统计方法的正确应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5):397-399.

4.刘恒,张建新.我国中学生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定结果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 18(2): 88-90.

5.张敏,王振勇.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1, 15(4): 226-228.

6.薛同珍.中学生心理卫生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 2003, 30(6):890.

7.崔哲,张建新.中学生家庭教养模式及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5, 13(2): 180-182.

8.钱铭怡,武国城,朱荣春,等.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的修订.心理学报,2000,32(3):317-323.

9.傅文青,姚树桥,于宏华,等.儿童期创伤问卷在中国高校大学生中应用的信效度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3(1):40-42.

第9篇

一、树立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新理念

中学生在学习焦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自责倾向等方面存在心理问题率较高。特别是对学习产生的焦虑,也就是说,有近三分之一的中学生长期处于对学习的高焦虑状态,这无疑会影响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需要对中学生实施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大部分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普遍不够,有的校长常把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品德课混为一谈,使心理健康教育进入了一个误区。其实,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有区别的。德育旨在塑造个人的完善的道德品行,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塑造个人的完善人格:德育的核心问题是人生观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成长问题。因此,要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必须大力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使更多的人明白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方法和技术层面的问题,而是一种科学的教育理念,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素之一。要牢固树立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和谐的发展。

新形势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从功能上讲,应关注心理疾病的预防,而不是治疗,而且应倾向于心理潜质的挖掘,是一种发展性的心理教育,而不是矫正性的心理教育;从内容上讲,以提高学生的心理适应性与调节能力为主要内容,积极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从方法上讲,积极发挥教育的系统性、目的,并给教育中的认知与体验以足够的重视。

二、减轻学习压力。重视有关心理问题的预防与消除

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主要来源于学习,这和他们所面临的学习压力及教师、家长的期望、教育方法、评价方式,甚至是教育体制、考试制度等相关。虽然在大的方面,学校无法改变,但从学校角度,可以通过改善师生关系,安排丰富多彩的活动,增进学生对自身的了解,帮助学生悦纳自我,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在愉快的成功体验中成长,并不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树立信心,则正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因此,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预防或减少学生与学习有关的心理问题的产生,就要明确与学习有关的心理问题有哪些,它的表现及预防办法是什么。

概括地说,学习对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主要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心理。因此,学习心理的辅导,应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辅导,教会学生学习。

三、开展自我意识教育,努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根据积极自我意识的构成,中学生积极自我意识教育的内容包括:①自我认识教育。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认识物质的我;二是认识社会的我;三是认识精神的我。引导他们正确看待这三种自我之间的关系,不要过多看重物质的我,要重视社会的我,更要重视精神的我。②正确的自我评价方法的教育。正确的自我评价方法应当是自评与他评相结合,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相结合。③理想自我教育。教师要帮助学生在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对理想自我进行构想,正确对待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差距,避免学生由于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不一致而导致一些心理问题的产生。

四、努力掌握心理辅导的知识与技巧,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中学生的学习焦虑、人际焦虑、自责倾向等八个维度,都和学校教育相关,而在学校教育中,师生关系是最普通、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如教师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而影响到教学效果;教师的领导作风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效果至少有三方面影响:第一,教师的领导方式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表现为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影响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与教师进行信息交流的愿望:第二,教师领导方式影响师生合作,影响教学效果,表现为影响教学信息的可信度和影响教学过程中的师生配合;第三,教师领导方式影响课堂心理气氛,影响学生的学习,表现为领导方式对课堂心理气氛的影响和课堂心理气氛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此外,教师的归因、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奖励与惩罚等都深深地影响着学生。有时,教师一个不经意的称赞,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而教师的一个过错,也可能使学生刚刚燃起的进取之火熄灭。因此,教师利用课堂教学,利用人格的魅力。利用所掌握的知识与技巧,改善学生的心理,发展学生的心理是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每个教师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

第10篇

【关键词】 中学生 心理健康 方法 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 社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7-023-01

长期以来,关心中学生成长的热点大多集中在孩子的饮食,身体,学业成绩以及升学就业等问题上,忽略了与每个中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面对时下中学生问题日益增多,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应引起我们认真重视的一个课题。

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重视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当务之急的重要任务。根据心理学发展的规律和要求,依据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以下几方法入手。

一、加强家庭教育,家长注意引导孩子身心全面发展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每一个因心理不健康而患心理疾病的事例也同样有着家庭的成因。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家长应从下面几个方面注重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孩子真正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1)重视对学生精神生活的引导,加强家庭精神文化的投入。

鼓励树立建功于国家和自立自强的观念意识,注意锻炼孩子的吃苦耐劳,战胜挫折的意志和坚强的品德,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困难,障碍,曲折,让孩子去经历,增强其自信,磨炼其意志,培养其独立的人格。(2)以身作则,率先示范。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特别是在心理要求方面,只有父母心理健康,孩子的心理才会健康。(3)家长要经常和学校联系,取得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家长要克服单纯依赖学校教育的思想,而且要积极参加学校对孩子的教育活动。如家长会,家长学校,座谈会等。(4)转变只重智育,忽视德育,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5)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家长要及时分析,及时引导,及时解决,以免积少成多,日久天长,酿成大祸。(6)尊重孩子,不走两个极端。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作为家长,应该从感情上,心理上尊重孩子,不能把他当作私有“财产”,爱之则宠,恨之则打,使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严重影响,溺爱型和打骂型的教养方式可直接导致青少年心理疾病的发生。所以家长要尊重,理解孩子,和孩子进行思想交流多给以鼓励,这样孩子在被爱,被尊重的环境中成长,他也必然知道怎样去爱他人,尊重他人,帮助他人。

二、全面渗透、全方位推进。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建立适应青少年需要的心理素质教育模式

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有一个重要属性,那就是教育性,因此,调动学校各个方面的力量,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学校首选策略。首先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给予高度重视,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纳入学校教育工作系统。只有得到了高度重视,该策略才有实施的基础;然后将心理教育分布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构建一个专门渠道与非专门渠道有机结合的教育网络。

专门渠道就是要开展心理教育专业课,实施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咨询、和实施心理治疗;非专门性的就是在学科教学中、在德育活动中、在课外活动中、在劳技课中、在学校的各项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此外,还要构建一个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多角度,全方位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班主任工作既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工作,学生健康的人格,优良的心理品质与班主任工作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现有教学体制看,班主任既是教育者也是管理者,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辅导至关重要,但现实中,班主任大多数缺少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心理咨询技术,还不能胜任对学生心理健康指导。加强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培训,使班主任人人能胜任这项工作,这是学校的当务之急。

三、营造一个宽松,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培养学生一个完整的自我,一个人格健全的“我”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仅不能离开学校,家庭的教育和辅导,而且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环境育人,不良的社会环境回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社会各界和社区应关心青少年的成长,支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并促进其发展,形成一个有益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

据调查某校30%的初中生认为社会不良现象对其健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湖北某县有一个中学生因看到过多的社会阴暗面心理承受不了而自杀身亡。所以,我们的社会必须加强措施,减少不良思想和文化对青少年的腐蚀和渗透,减少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事件发生,如向未成年人出售不健康书刊物,出售香烟及不合法药品,开放“三室一厅”等等。只有为青少年的成长建立一个全社会的“保护网”,过滤社会有害物质,还青少年一个洁净的蓝天,同时加大社会对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传和教育,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

[ 参 考 文 献 ]

[1]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东方出版中心,2002年版.

[2] 林崇德等:《学校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 《学校心理咨询》.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第11篇

摘要: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学科教育是主要途径。作为人文性和工具性并存的语文学科更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作为语文教师,笔者通过反思、研究和实践,找到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教育的方法。

关键词:语文;学科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已逐渐成为现代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如何深入展开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教师和家长越来越重视的问题。马克思认为,人应该是全面发展的人;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从人本主义的角度对人格、创造性、人际关系和人性进行了研究,认为人的价值和潜能的开发是至关重要的发展因素,认识自我、发现自我、了解自我才能实现和完善人生的意义,同时他们认为学校要培养的必须是心理健康、人格和谐发展的人。这也就是为什么教育管理者把目光转向了“心理健康教育”,因为它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生活质量,发掘学生的潜能。

一、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必要性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然而这个板块对于教学工作紧张的中学校来讲,只能充其“量”,却不能保证“质”。这是深深困扰着教师及德育管理者的难题。如今,学科教育改善了这一窘境,学科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渗透与结合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得到完善和发展,使学校管理能保质保量。

当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早已不再是雪泥鸿爪。他们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同时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甚至利用自己所掌握的新事物为自己获取某些不正当的利益。

日前,四川某中学一名高中生想推迟开学,竟然把网上扫黄打黑的图片用修图软件改成该校校长的照片,谎称校长被抓……他们能够快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让人难望其项背,但同学们对社会、对生活的理解和思考还不够全面,容易产生错误的、偏激的思想。

如今,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且家境优渥,从小备受宠爱,习惯以自己认识问题的角度和标准去衡量他人,肯定自己否认他人,缺乏宽容和理解的精神,表现出一种纠缠于琐碎是非的狭隘,其自身情绪也显得很灰暗;同时,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还表现为不能正确地面对挫折,有考试焦虑及人际交往焦虑等不良情绪,逃避现实,不能正视自我,等等。

这些心理问题产生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比如社会环境的影响,家庭错误的教育方式、紧张的亲子关系、不稳定的家庭因素,教师错误的教育方法……

然而,不论是怎样的原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应注意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更多的教学智慧,寓教于乐,在无形之中使同学们的一些心理问题得到辅导和矫正。因此,学科教育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般来说,更多被德育化,将情绪问题误作思想品格问题,从而将思想政治教育当作了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教育被理所当然地认为是政治老师、班主任老师的事,与科任老师无关。其实,每一个学科内容都可以找到心理教育的思路,也能让学生在学校教育的每个环节得到智力、情感、意志等方面的辅导。而在众多学科中,语文学科因其得天独厚的人文性,更具渗透心理教育的条件。

第12篇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生 班主任 对策

一般所谓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工作者根据他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措施和方法,正确的认识复杂的情绪问题,防止消极情绪,培养积极健康的情感等。中学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是与一般的心理健康教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班主任是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班集体建设的指导者、是家长和学校沟通的桥梁。所以中学班主任在中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中担负着重要的职责。中学班主任工作的任务是履行着是学校班级的管理、组织、教育的工作,以中学班主任的地位作用密切相联系的。深入分析学生学习、思想、生活、心理状况采取多种方式与学生沟通,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最适合的主要力量就是中学班主任。

一、中学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涵义

中学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是根据班上学生的思想、观念、心理出发,以中学班主任为主体采用多种方法与途径,对学生进行培养和教育。从性质和目的来看,中学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则包括补救性发展性教育和发展性教育教育两项任务。总的来说就是使中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从而能适应社会,正常地成长、发展。

中学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中学专职心理教师有着不同的特点,并有其特有的优势。中学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就是发展性心理辅导,就是解决学生中的一系列成长中的心理问题,在自然情境下的过程中渗透。他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相同的,都是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他们针对的都是本校中学学生;都是对中学生情绪、学习、人际关系等和人格方面进行调适与促进,这些都是相同的。不同的是中学班主任通常不需要占用专门的时间,通过在班主任日常工作的自然情境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二、中学班主任工作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中学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着独特优势。因为现在的中学教育沿用的是班级授课制,就有稳定的班主任及班级制度,有丰富的班团活动经验与班级管理经验的队伍。其次还有以下几个优势:

1.发现问题的及时性

班主任相比于其他老师,与学生相处的机会更多,对学生的生活、学习、情感等各方面了解更清楚,更容易察觉学生的内心变化,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倾向。

2.鲜明的针对性

学校所有教育教学活动都是通过班级来开展的,班主任可以根据本班同学情况,开展适合本班的活动。

3.防治的系统性

班主任应该根据自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系统的教育与研究。因为中学班主任对自己班学生了解比较清楚,因此班主任能对学生进行地系统心理健康教育。

4.施教的权威性

在学校里与其他教师相比,班主任与学生接触最多的,对学生影响最大,因此在学生心中班主任有较大的权威。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辅导者的影响力直接影响心理辅导的效果。

5.较强的协调性

中学班主任是学生、家长、学校之间的桥梁。鉴于班主任这一特殊的地位,决定了班主任有较强的协调性。

三、中学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

中学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班主任工作产生重要作用,具体体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中学生整体心理素质的提高

班主任通过日常,有计划、有目的地持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了解简单的心理训练方法和一般心理健康常识,树立了心理健康保健意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2.有利于德育工作顺利开展

道德教育需要的心理条件是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因此,中学班主任工作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有效顺利开展。

3.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到中学班主任工作中有助于促进班级日常管理工作,减轻中学班主任的日常管理难度,提高班级管理工作的效率

把中学班主任从琐碎、繁重的、警察式、日常管理、纪律维持中解放出来。中学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具体体现如下:(1)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我教育的能力。学生和自我教育能力增强了,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更省心,更顺畅。(2)有利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师生了解双方的内心世界,给中学班主任的日常管理工作创设良好的人际环境让师生相互理解、尊重、接纳,使师生关系不断趋向理解、亲近、合作,真正变成一种良师益友型的新型师生关系。(3)有利于加强班级管理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中学班主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提高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这样就有利于加强班级的管理,从而有利于提高了学生心理素质和减少学生的不良行为,增强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四、结束语

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学班主任工作中的一个必不可少内容,班主任工作对中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