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新媒体管理运营

新媒体管理运营

时间:2024-03-27 11:28: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新媒体管理运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新媒体管理运营

第1篇

关键词:新媒体 电台 新闻广播 创新

1.新媒体时代下地方电台面临的现状分析

曾几何时,广播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媒介形式,始终处于优势地位,尤其是在一些特殊政治时期,广播的地位与作用更是其他媒介无法比拟的。但是作为新闻广播在新媒体的强烈冲击下,它固有的局限性也渐渐暴露出来。首先是传统广播仅仅利用了人的听力功能,节目播出是依时间线性进行的,听众难以主动选择,必须按预先制定的播出顺序收听,节目播出后很难保留,稍纵即逝。其次是广告经营问题。广告经营是大多数广播电台的唯一收入来源,而它却难以实现跨地域、规模化经营,况且广告时间极其有限,需要打破单一的经营模式,引入新的资源和力量。

近几年广播在与其他媒体的竞争中,也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其中几大原因严重制约了其发展的脚步。首先是“人才”的问题。广播的发展归根结底要靠人,人才的使用和选择要适应改革和发展的需要。目前广播媒体普遍缺乏高端优秀人才。一是广播媒体管理层缺乏精通宣传业务管理与产业经营的管理人才。二是缺乏推动广播科技发展的类似“学科带头人”这样的高端技术人才。三是紧缺新闻采、编、 播、主持岗位上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在新的媒体竞争格局中,人才障碍将成为广播业做强做大的最大障碍。其次广播节目市场化观念不强,市场意识落后,表现最突出的就是节目的非市场化。其实所谓市场化,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追求利润就要缩减成本,而对电台来说,人才是最大的成本。

2.地方电台未来发展趋势

现如今新媒体技术层出不穷的今天,传统媒体面临着严峻挑战。各类传统媒体的占有份额不断萎缩,网络媒介的势力范围却以几何速度不断扩张。在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要想占有一席之地,最好的办法就是求变。新媒体蕴藏着巨大的商业价值,传统广播传媒与其等待引外资进入新媒体产业,发起挑战,不如自己否定自己,将新媒体放在与传统媒体同等重要的地位,根据新媒体的产业性质采取相应的运营模式,包括新内容形式、新的内容制作方式、新渠道、新的推广方式、新的业务模式等等,将新旧媒体竞争从传媒集团与业外资本的外部竞争,转化为集团内部事业部之间的竞争,自发地进行平台转移,从而掌握主动权,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3.最为传统媒体的广播与新媒体的融合

在媒体技术不发达的阶段,各种媒体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技术的限制,比如报纸虽然表意明确、思想深刻,但无法传递直观生动的视觉信息,电视虽弥补了报纸这个缺点,但又稍纵即逝,无法保存。而现在媒体技术(尤其是数字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改变了媒介的现有特征,为各种媒介实现融合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广播电视媒体在互联网上建立Web站点,将自身拥有的音频视频信息资源优势与网络传播的优势结合起来,以新技术新手段扩大传播领域和范围,是今天广播电视媒体发展的一个亮点。

网上广播(InternetBroadcasting),亦有人称其为“在线广播”,系指数字化的音频视频信息通过国际互联网传播的形态。它是网络传播多媒体形态的重要体现,亦是广播电视媒体网上发展的重要体现。网上广播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而日趋成熟,市场开始形成,在不少发达国家和地区网络用户中的听众观众群已经出现。

4.全媒体背景下广播节目的创新

在新的环境下,广播要想更好地生存占有一席之地,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4.1满足受众的多样化需要

想要提高收听率,广播必须要以满足听众需求,所有广播节目体现出实用性。因为不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信息传播渠道上,受众都会选择更便捷地接收生活信息。所以广播要在传播渠道上变革,在内容方面下功夫。面对各种新媒体的挑战,应该根据网络时代传播理念的变化自觉调整,寻找出适合自己特点的生存对策,本土化和服务化、娱乐化将成为广播界争取受众的努力方向。对于普通受众而言,本地信息是最重要的。贴近生活的本土实用信息,更能够引起受众关注。

4.2 走专业化之路

广播业必须借助媒介新技术的推动力,走向以频道专业化、经营地方化的发展道路。随着市场的分化使广播业必须走专业性的特色化道路,提到特色,最重要的是确定目标受众群体,围绕目标受众群体的需要,设计和制作节目,做到准确定位,锁定核心受众群体。只有锁定了受众群体,才能拥有收听率。有需求差异就有市场细分,市场细分度越高,对广播媒体类型化程度要求也就越高。

4.3广播节目创新

媒体要若想争得受众资源,就必须对受众进行细分,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制作不同的节目,并且做好节目、做精品节目,走内容取胜之路。因为个体的收听需求不同,在收听广播时,听众总是寻找自己喜爱的节目,形式与内容适合的节目,才是赢得收听率的的重要手段。优秀的广播节目,就是“内容恰当”与“形式适合”的有机结合。

5.总结

随着科学技术的向前发展,随着新媒体的向前发展,我们要不断地思考和探索广播媒体在新的科学技术背景下的发展问题,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加以解决,现如今广播的发展还会面临更多的挑战和冲击,但同时也会存在希望和机会。广播应该成为现代科技的受益者,对其而言,重要的是要在科技的发展中学会变化和调整。让我们的广播事业焕发出更顽强的生命力。

第2篇

关键词:广播媒体 产业运营 运营环境 延伸 政策支持

传媒产业是指传播各类信息、知识的传媒实体部分所构成的产业群,它是生产、传播各种以文字、图形、艺术、语言、影像、声音、数码、符号等形式存在的信息产品以及提供各种增值服务的特殊产业。作为传媒产业的一部分,我国广播媒体产业正在研究和探索自身的发展模式。我国广播媒体产业有其行业特殊性,其组织现状很难为运营提供保障。现有机制已长期存在,产业内部缺乏投身运营的推动力,实行组织变革的难度和阻力重重。那么,广播媒体产业应该怎样在现有的条件下进行产业运营呢?

一、打造局部适合运营的环境

目前,我国广播媒体产业的运营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现有机制制约运营,需要变革;另一个是变革阻力很大,短期内扭转现状的条件尚不成熟。中国广播媒体产业应该怎样突破“机制”瓶颈,实施有效运营呢?不妨在保持产业原态基本不变的基础上,采取措施于局部营造适于运营的机制。

1. 组建项目部,负责产业运营

广播媒体产业可支持创新意识强、执行力强的人员管理组建“产业运营项目部”,创造局部适于运营的组织环境。合理配置人力、财力、物力资源。适当放宽人事、分配制度,形成一个合理评价、有效监督、责权利对等的适于运营的环境,让激励、竞争、市场机制在这一局部发挥应有作用。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修正运营模式,总结经验,进而完善模式。项目部作为广播媒体产业的运营试点,先行摸索经验。成功之后,在整个广播媒体产业内部生成运营动力。

2. 成立公司,进行市场化运营

广播媒体产业还可以专门组建公司,负责产业运营。新组建的公司实行市场化运作,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在经营管理者选拔和内部分级管理等方面与市场机制相匹配,以现代企业制度治理公司。依托社会产业链条多维延伸,与各合作环节之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强化质量意识和过程管理;提高广播媒体产业的服务能力,拉长服务链条,拓展营利空间,谋求可持续营利能力,获得规模效益、长足发展。

二、向高赢利行业延伸

广播媒体产业延伸至其他行业所分享的并不是该行业固有的利润。它延伸至其他行业所分享的是由于合作联盟运营而增益产生的边际利润。也就是说,广播媒体产业及其所要延伸的行业是在各自不需要出让固有利益、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对共同运营所开拓的新利润空间进行共享。

广播媒体产业选择向哪些行业延伸运营呢?就运营模式设计的根本问题“利润来源”而言,应选择合作前景乐观、有较大利润空间并能在相对较长的时间里可以分享边际利润的行业。因此,对广播媒体产业拟延伸进入的行业,要在确定之前进行充分调查、认真分析,以确保能够因合作运营而产生较为丰厚的利润。

1. 延伸关注运营边际利润

边际利润也称边际收益,广播媒体产业运营的边际利润是指每运营一个项目所带来的纯利的增量。运营项目边际利润(M)=边际收入(S)-边际成本(V),公式中边际收入和边际成本是指在原有基础上,每增加运营一个项目所引起的收入变动额和成本变动额。运营项目边际利润(M)反映运营项目能为广播媒体产业增加的收益,可用以判断项目的可行性、盈亏水平、项目结构是否合理等,决定项目的继续、退出以及替换。

广播媒体产业合作运营以“共创共享边际利润”为联盟目标。运营合作有时是双边的,彼此联盟运营即可共创共享边际利润;但有时是多边的,各边分别能够实现某个分目标,多边共同运营才能共创共享边际利润产业。

2. 延伸遵循资源互补原则

广播媒体产业选择联盟伙伴的另一个重要前提是,对方可以提供广播媒体产业所缺少的资源和能力,或者通过双方现有资源和能力的聚合有利于创造出新的资源和能力。选择原则主要是从有利于运营资源和能力积累的角度出发,考察潜在合作对象的资源和能力状况,潜在的合作行业必须拥有运营所需的互补资源和能力。联盟运营的优势在于可以在不改变各自独立性的条件下,汇聚不同行业所拥有的高质量资源和能力,通过资源和能力的充分使用和共享,产生协同效应,达到单个资源和能力系统所不能达到的目标。资源和能力的互补性是联盟运营战略优势发挥的关键因素之一。合作伙伴们各具运营“必需”与“互补”的资源和能力,合作才有价值。

3. 延伸选择相关性较强行业

广播媒体产业的运营应尽可能选择与传媒业“宣传推广”功能相关的行业合作延伸。不能因为某行业赢利空间巨大,就盲目延伸。比如,石油行业利润很大,但其与广播媒体的相关程度比较微弱,难以契合运营。同样是高赢利行业的通信业,其行业竞争需要传媒的宣传推广,宣传推广投入非常大,很看重宣传推广的作用。因此,通信行业就属于相关性很强的行业,而且非常容易合作推出某种听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形式。

选择“相关”还表现在行业间文化和战略的兼容。文化上的兼容代表联盟合作各方在基本价值观上有一致的看法,从而避免或减少文化差异可能导致的流程混乱、沟通失效,甚至合作失败。战略上的兼容主要是指广播媒体产业能够与之共同合作开发出一片共同利益,战略的兼容是成功联盟运营所必须具备的最重要条件之一。

4. 延伸选择成长性较高行业

广播媒体产业应该对即将进入的备选行业逐一进行市场调查和预测分析,对备选行业的市场需求、赢利水平、成长性等进行论证、排队、筛选。一般而言,市场需求大、赢利水平高、成长性较高的行业较为理想,与之联盟合作运营所开拓的利润空间相对较大、较稳定,此类行业可作为“种子行业”延伸进盟运营。

5. 延伸选择彼此可控的行业

合作伙伴必须有积极的合作态度,强烈的合作意愿,才能将必要充足的资源和能力投盟运营,帮助改善运营的资源和能力体系,从而有利于运营目标的实现。运营目标的实现,又将进一步坚定各方对联盟运营成功的信心,在联盟运营的下一阶段加大投入,形成良性循环。如果联盟各方的态度积极,投入较多的资源和能力,无形中就抬高了联盟运营的退出壁垒,对联盟合作运营将起到保障作用。联盟运营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不确定因素,外部环境的变化、联盟成员的变化甚至竞争对手的变化都可能对运营产生影响。联盟成员相互间充分的沟通是对联盟运营模式的具体过程进行调整完善的前提和保证。只有各方都表现出积极的合作态度,才可能有坦诚且富有建设性的沟通。

三、创造更为有利的政策支持环境

中国广电媒体产业改革已近30年,且取得了一定成绩。比如,1978年国家允许广电传媒广告经营,推动了广播媒体实行产业化的管理模式。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与经营也已进行了市场化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制播分离”,促进了产业化发展。部分广电集团进行了股份制改革并实现上市,初步实现了产业运营。为保障运营效果,我国广播媒体产业期待能有更进一步的环境改善和更多的政策支持。

1. 宏观管理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就是,在决策上充分注意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减少行政手段;按照价值规律办事,始终保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在管理上充分尊重市场规律。

2. 微观结构调整中树立差异化经营理念

差异化经营是指各广播媒体经营要有自身特色。应引导各广播媒体各具特色,比如:地区特色、专业频率特色。政府和主管部门把广播媒体产业引入规范化经营的轨道上,倡导百花齐放,有序发展。

3. 媒介市场机制的建立

中国广播媒体产业属于传媒产业,同时又是信息产业群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传媒产业的市场化程度始终不如信息产业充分,其市场机制不完善。传媒产业在运营发展过程中还需要多层面的市场化,比如,中国广播媒体产业目前的人才结构不合理,亟需引进经营管理人才,但广播媒体产业的人事准入却没有向社会人力资源市场开放,有待实行人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

4. 传媒投融资体制的创新

在传播国际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广播媒体产业要实施传媒产业投融资战略需要有更加开放的政策,这种开放不仅仅是指对外开放,而是包括我们中国各行业之间的开放,打破传统的人为界定的经营范围,利用市场机制重新开拓新的经营领域。

中国广播媒体产业的运营发展触及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相信在不断改善的政策支持环境下,我国广播媒体产业一定能够科学高效、遵循规律,兼顾政治宣传职能和经济产业职能,取得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走出一条独特的产业发展之路。

(作者单位:河南人民广播电台)

参考文献

1.鲍观明 《传媒产业链模式的经济学分析》,载《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2.喻国明 《传媒产业经营模式的转型》,载《当代传媒》,2004年第4期。

3.常永新 《传媒管制与传媒集团公司治理模式的构建》,载《南开管理评论》,2003年第1期。

4.王朝晖 陈昶君 《传媒衍生的价值实现模式研究》,载《商业时代》,2007年第3期。

第3篇

[关键词]三网融合 电视 运营模式

一、三网融合的意义

三网融合即广播电视网、电信网与互联网三家网络媒介在基于市场驱动与技术变革和政策条件下所进行的相关变革,同时也是对传统传媒与信息流通格局进行的深层次调整。三网融合有效地促进了传媒领域与大信息产业的融合渗透,将信息媒体的内容作为商业化产品进行传媒市场投放推广,从而有效地实现了内容的增值,在媒体信息销售模式与通信模式和广告模式间发挥了桥梁作用。从三网融合政策方面来看,这是国家在传媒领域所进行的又一战略开发项目,打破了常规的媒介融合规制束缚,使媒介融合真正成为现实。也即是说,三网融合政策有着时代的创新意义。在此融合体系中的各方媒体,通过彼此之间的相互促进,最大化地解决了在融合过程中所呈现的技术问题与利益分配问题,使各融合单位始终保持产业分工明晰的工作状态,令我国的电视传媒业在最大程度上获得推广延伸。

二、三网融合背景下电视传媒运营改革的必要性

在媒介相互融合的前提下,特别是在当下三网合一的背景下,电视传媒的产业创新融合,需要政策的大力支持及明晰的产权分配。同时,在媒体内容的数量及质量方面,均要不断改善适应多变的媒体融合要求,促使技术服务方面达到人性化,媒介内容服务做到人性化。其次,媒体资源的持续开发利用,是对电视传媒服务的二次营销,是为了使影像传媒资料得到足够的利用与再利用,使媒介资源的使用更加科学环保,并利用有效手段使得资料鲜活起来,且以新的姿态成长面众。在三网融合背景下,内容是电视传媒方面的重要资源,这一点是任何新兴媒体所无法取代的。在其衍化中应当借鉴相关的新媒体运作形式,采取更为科学合理的媒介推广形式,促使传媒产品内容拥有更加深刻的内涵及品牌影响力。对媒体内容的大力整合,是传媒市场产业开发的基础,应当足够充分地把握文化产品的创新力度及生产力度。首先应当就节目的形式做好创新,构建一体化的系统研发体系,深化内容制作,充分满足广大受众的个性化信息获取需求。同时将内容推进市场倾注资本进行运作,也成为电视传媒在发展中所需进行改革转型的关键。只有做好市场化转型工作,才能够拥有更多的资本进行内容方面的生产制作。其次有效地做好电视传媒业的现实开发,加强对各类媒体资源的整合,实现与新媒体的工作对接,能够促进电视传媒的立体化品牌传播,增强电视品牌的社会影响力度。

三、三网融合背景下电视传媒的运营模式

(一)多通道的媒体内容运营平台。

加强媒体内容的研究开发,建立多形式多通道的内容开放运营平台,满足音视频产品多终端的渠道内容需求,已成为当前三网融合中广播电视行业必然的改革要求。三网融合,不仅充分就运营商tabe播送的需求进行了满足,同时还大大满足了IPTV播送及互联网与移动电视等各类媒体内容的播送需求。通过业务统一分发平台,运营商能够有效地避免自身多发平台带来的不利因素,可以十分便捷地将所获媒体内容在业务分发的平台中做出分散下发,并通过平台精准地检测内容应由IPTV发送,还是通过tabe发送,或者采取互联网媒体发送。这一集运平台操作简便,便于管理。

(二)广电媒体与互联网媒体的合作。

当前,有线网络全面深入的双向改造,极大地推动了媒体互动业务的滋长,再加上数以万计的家庭用户,使互联网内容在发展中全面充分地进入到了有线网络中,实现了有线网络媒体和媒体内容提供商间的合作交流。广电媒体与互联网媒体间的模式结合,主要体现运用于互联网媒体视频方面。此模式对于节目播放的渠道进行了有效的拓宽,能够从根本上增强节目收视,带来丰厚的广告利润。因此,在当前的网络电视中心改革发展中,应当主动地把握这一优势条件,将传统电视媒体把握不了的剩余消费者,进行最大层次的把握实现,促进价值利润最大化,构建广告价值为主,用户费用为辅的模式。网络电视台虽有着显著优势,但是在其发展中也存在着相应的挑战,诸如在当前存在着诸类网络视频媒体,如何有效地做到同此类媒体正面攫取用户资源,都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经验沉淀来完成。

(三)手机媒体之间的合作。

在三网融合的大环境下,受众既为媒体信息消费者,也具有着媒体内容的生产传播者特性,例如短信及视频的传播。这样一来,受众主体特性及自身选择的权利得到了极大的增强。手机媒体的运营并不仅仅是为了受众群体单方面的内容需求,而是需要大批的手机信息用户群体所存在的个性化定制需求。这便要求手机媒体供应商必须就内容方面进行多元差异化的批量生产,以满足广大用户的个性化使用需求。在通常情况下,手机电视内容是通过对传统的电视传媒内容进行压缩编码,进而同步播放的过程。这对广大手机用户所追寻的媒体信息个性化要求根本无法满足。因此在当前的电视媒体发展中,必然做好新媒体战略转型计划,构建针对手机用户媒体信息内容生产的精英团队,将三网融合的视角从运营商方面转向用户方面,以手机屏幕作为主要的信息接收终端,实现电脑屏与电视屏和手机屏的三屏无缝对接,随时随地为手机用户提供多元化的个性内容。

(四)三网融合下的数字版权管理分析。

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用户自身的消费选择权利也相应的多元化。无论是广电媒体或者电信媒体,用户均可以依据选择而获得服务,不会因为行业及区域等因素,为用户的服务选择带来障碍。而对于IPTV的提供者来讲,只有倾注更多的服务及更充分的质量内容,才能更好地把握用户,同时,高质量的内容也是收入与利润的保障。数字版权管理不但是一门技术,同时也是一种营销体系及数字内容的管理形式,它有效地打破了一次购买终身受用的传统内容购置模式,将具备高价值的数字内容细化为多梯层次的定制购买形式,满足不同阶层用户的消费需求,实现对数字内容的定向营销。数字版权管理技术,能够良性地将内容数据业务的生命周期控制在内容运营商的手中,大大加强了业务运营方面的精细化管理。

总之,三网融合糅合了竞争、整合及融合的过程,充斥了博弈的色彩,同时又相互融合,最后回归于自我阵地,在这一过程内,实现了双方的互赢及多赢。因此,在三网融合的过程中,组成个体间必须要就自身发展规律进行把握,做到技术与内容方面的调整磨合,在共同的努力协作中找准定位,协调分配好利益关系,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互补互赢,促进电视传媒运营机制新模式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尚光亮:《三网融合下中国电视传媒产业的商业模式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2

第4篇

【关键词】媒介 资本运营 发展趋势

一、我国媒介资本运营的现状

1、媒介资本运营的理念陈旧

长期以来,我国媒介领域实行的是“行政单位,事业管理”,这决定了媒介的资金投入主要依赖于财政拨款,于是在资本运营方面也就具有了行政色彩,使媒介资本的运营处于与市场隔绝的状态中。尽管形式上的“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成为我国媒介领域的产业化发展的标志,但是从其资本运营的发展和演进过程来看,其理念与发展同国际水平相比较,仍然处于陈旧和落后状态。

2、媒介资本运营市场化程度不高

我国的媒介业虽然已由先前完全的事业属性,转变为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但是其实质性的事业单位性质仍没有改变。我国媒介业的资本运营以政府的相关政策和上级主管部门的相关规定为指针,即便是媒介资本进入市场领域进行运营,仍然要在决策的制定及对策的实施等环节体现和实施相关政府部门的控制权。我国媒介资本运营的行政化色彩浓重,必将影响媒介资本运营的市场化程度。媒体全面进入市场,是媒体资本经营的前提。媒体只有成为市场的独立法人,经过公司化的改造,才能有效地参与市场活动。进行资本运营的主体,没有市场应变的决策权,难以解决碰到的产权交易难题。

3、媒介资本运营的潜在操作空间发掘不充分

媒介资本运营的潜在操作空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我国目前的媒介业的发展水平还处于比较低下的状态,有较大的市场空间有待开发。这为媒介业的发展及媒介资本的更有效运营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和可能。有关数据显示,我国报纸的人均占有量不及领先国家的十分之一。在广告方面,中国人均广告支出仅为6美元,距离世界50-100美元的平均水平相去甚远,更没办法与发达国家人均300美元的广告水平相提并论,另一方面,表现为我国媒介资本运营效率的低下。

二、我国媒介资本运营的瓶颈问题

1、治理结构弊端

一直以来,我国的媒体是根据行政部门实行的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的分级系统,各种媒体在运行中不能互融,必须保持独立性。这种情况不利于媒介资本运营的改革和发展,优化资源配置刻不容缓。我国媒体仍定位在“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媒体企业并没有实现真正的企业管理体制,自然也不会有市场经济体系下的企业经营优势。另外,媒介企业的事业型管理体制使其盈利能力大受影响。资金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在企业的生存、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资金的缺少,必然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阻碍,改革和发展的计划自然也难以实施。

2、市场环境制约

我国媒介业多年来实行的是“事业单位,企业化经营”。媒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是市场经济,不可能会脱离这样的环境而存在于真空状态中。从国家制度角度来看,这些企业是全民所有制,资本来源具有明显的行政色彩,作为市场主体的社会公众没有对媒体资产的处置权。即便是政府机关、群众团体和国有企业在投资时,也要赋予其政治使命和色彩,使得资本的运营达不到所有权、支配权、使用权的市场化调节要求,基本上没有市场意识和空间。

3、资金和技术问题

资金和技术是决定媒介资本运营效率的关键性要素。媒介业要想保持竞争优势,必须运用资本手段,通过投入新的资金来提高竞争力。但从我国媒介业的发展空间和资本运营效率角度讲,距离媒介业实现规模经济状态所需要的资本数量还存在大量的缺口。面对日益严峻的经营资源短缺,一些媒介企业的经营者开始积极寻求新的经济增长方式。近年来我国媒介业出现了媒体兼并和收购现象,与此同时,媒介发展中也加入了民间资本的成分。这些资本运营方式基本上满足媒介市场资本运营发展要求,但由于经验和能力有限,其盈利效果并不好。

三、国外媒介资本成功运营的经验借鉴

1、无形资本的运营

以制作动画片起家的迪士尼将经营项目由传统的影视产品,借助于特许经营的方式延伸到了服装、食品、音乐、玩具、饮料甚至是手机等多个领域。从《威力蒸汽船》里的米老鼠开始,迪士尼不断创造着可爱的卡通形象。迪士尼赖以进行资本运营的并不仅是卡通本身,而是借助于卡通形象,在传递着品牌和形象。特许的经营方式,品牌化的经营理念、技术上的交流与合作、创新的利润分配模式是迪士尼的制胜法宝。

2、优化整合资源

国际知名媒介企业的成功经验都离不开从资本运营要素到资本运营市场的各个方面资源的充分利用,离不开资源的优化整合。这些媒介企业通过对不同层面上的政策及对策的研究,结合具体的市场现实,在总结其资本运营经验及教训的基础上,提出适合自身发展的特定方案。比如,贝塔斯曼在中国的业务扩张过程就是采取了大并购、一体化、多媒体战略以及多样化经营和利用全球化眼光进行本土化切入等策略,并以此为基础在产品开发、发展顾客关系、定价策略、营销渠道、促销手段等方面大力开展工作。资源和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是其成功的关键。

3、市场化高效运营

高度的市场化是美国媒介业资本运营的最大特点。美国证券市场给媒介业资本运营的市场化提供了相当宽松的环境。美国的媒介业进入证券市场,只要遵照相关规定,履行相关手续,如实提供所需情况和相关统计资料就可以公开进行证券发行了。媒介资本运营的高度市场化不仅能够为交易者提供交易平台和市场环境,规范交易者的经济行为,而且能够为筹资的媒介提供一个平等的竞争场所,这种优胜劣汰机制非常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

四、我国媒介资本运营的发展趋势

第5篇

关键词:传统媒体;“微人才”;培养路径

自媒体盛行时代,微博已成为全民共享的重要信息平台。传统媒体也加入到微博“发声”的队伍中,力求通过微博提高知名度,增强话语权,扩大影响力。但是传统媒体官方微博在运行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就包括微博专员——“微人才”建设问题。传统媒体“微人才”队伍还非常年轻,出现问题是难以避免的,但是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却关系到媒体自身的发展,也关系到整个微博行业的发展。本文试图从认识传统媒体“微人才”开始,为“微人才”培养提供路径参考。

一、传统媒体“微人才”的内涵和作用

(一)传统媒体“微人才”的内涵

目前,尚未有关于“微人才”的权威定义,曾有学者提出“微人才”就是熟悉微博传播规律,擅长微博营销的人才。但这一定义将微博作用局限于营销,存在片面性。许多行业和部门利用官方微博这一平台不仅仅只开展营销活动,在公关传播和品牌宣传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效果。因此,笔者认为“微人才”是指善于利用微博这一新兴媒介,为政府机构、媒体、企业等开展公关传播、品牌推广、营销策划等活动的专业人员。由此可知,传统媒体“微人才”就是为传统媒体官方微博服务的从业人员,具体包括微博编辑人员、微博运营人员、微博BD人员等。

(二)传统媒体“微人才”的作用

1.促进传统媒介产品的营销

微营销是微博的主要功能之一,它有别于传统的营销活动,它是通过对话,把品牌变成受众的好友,将信息有效的传递给目标受众,并促使他们产生有利于媒体品牌的态度和行为。在微博媒体营销经典案例中的《新周刊》“微革命”特刊的脱销就是一种很有力的诠释。

2.为所属媒体提供新闻源和有创意的主题

无论是四川地震还是舟曲泥石流,最早的消息都来自微博。因此,传统媒体“微人才”在发现新闻源方面占有独特的优势。而微博是公众最活跃的场所之一,他们的对话与讨论是许多创意的源泉,能激发传统媒体“微人才”的灵感,发现有创意的主题。

3.提高所属媒体的知名度、美誉度

21世纪是一个注意力经济的时代,如何吸引公众的注意力是许多企业正在努力的问题,而官方微博就为他们提供了这样的一个平台。成功的传统媒体官方微博总是在不间断地信息以保持存在感,同时还注重与粉丝关系的经营,从而构建传统媒体的影响力,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这些成绩与微博专员辛勤耕耘是分不开的。

二、传统媒体“微人才”现状分析

随着微博传播表现出愈来愈强劲的发展势头,在不少大中城市,“微人才”已经成为企业炙手可热的新兴人才,传统媒体也开始注重“微人才”的开发和利用,具体表现如下:

1.意识上:认识到“微人才”的重要性

微博的影响力增强带来对微博运营人员的专业性要求越来越高,“微人才”成为许多企业的座上客,薪酬十分可观。传统媒体进军微博领域后,逐渐摸索和掌握这一新兴媒介的传播规律,也开始认可“微人才”。许多传统媒体管理者已达成这样的共识:只有具备一定专业技术的人员才能实现官方微博的有效运营。南方都市报在2009年注册的微博起初是由奥一网的新闻中心兼职管理的,而从2011年4月开始就成立了微博运营团队,有专人负责和管理[1]。

2.实践中:开始组建自身的“微人才”队伍

目前,许多媒体已经设立专门的部门,由专人负责官方微博。比如《扬子晚报》从2010年1月上旬起,其官方微博每天都有报社专人负责维护、定时更新。截至2012年11月29日止,《扬子晚报》新浪官方微博就有223万粉丝,微博30450条,网友评论转发十分积极。如果没有专人负责,《扬子晚报》官方微博无法形成如此大的辐射范围。

3.内容上:对“微人才”工作有具体岗位设计

一般说来,现有的微营销工作岗位主要有三种,其中核心岗位是微运营负责人,即负责官方微博工作的领导,基础岗位是微编辑人员和微BD人员。微运营负责人主要是掌握官方微博的运营方向,并充分调动微博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微编辑人员是微营销活动的主角,主要负责运营日志、内容建设和客服工作;而微BD人员的工作主要是活动策划和外部推广[2]。

但是,面对巨大的市场缺口和迅速的市场变化,现有的传统媒体“微人才”,无论是人才的培养上,还是队伍的组建上,都还不能满足微博的发展需要,这种不满足可以从以下方面分析:

1.结构失衡,兼职从业者占多数

运营传统媒体官方微博是一项很耗人力的工作,只有保证充足的人力才能确保媒体官方微博的针对性和连续性,才能打磨出媒体自己的风格和个性,但是很多媒体还没有深刻认识到这一规律。如凤凰卫视是将发送微博的任务按照不同时段分配给栏目和记者、编辑、主持人等,而不是成立一个专门的微博运营室,安排专人独立运营。

2.微能力需不断加强

微博要求“微人才”应该有较强的即时沟通能力、聚合用户能力,整合资源能力等,由于传统媒体“微人才”在这些微能力方面的欠缺,导致他们不能很好的把握微博传播规律,做好微博工作。传统媒体官方微博一个很突出的缺陷就是很少去与受众、粉丝沟通互动。以《新周刊》11月8日记者节的博文来分析(如下图所示)[3]: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新周刊的这条博文曝光率很高,转发的次数高达37426次,间接的体现了新周刊官方微博管理者的水平很高。但是在5463条评论中,却难以看到管理者对粉丝们的评论作出回应。图上的几条评论,笔者认为可以作为话题起点形成新一轮传播热点,但《新周刊》丢掉了这样的机会。

3.团队成员间团队合作意识有待提高

微博运营环境具有多面性和复杂性特点,某个单一的个体很难单独完成所有环节的运营工作,需要多个个体的齐心合力。根据上文可知,“微人才”队伍结构失衡,兼职从业者较为分散,管理易出现疏漏,沟通常出现失灵,这就导致成员缺乏团队合作意识,各自为政,影响微博作用的发挥。

三、传统媒体“微人才”的培养路径

据DCCI通过对微博用户所关注的官方微博行业类比的调查指出最受微博用户关注的前2名分别为网站的官方微博(51.34%)和传统媒体的官方微博(49.16%),都是媒体类官方微博。由此可见,媒体官方微博很受微博用户的关注,及时解决传统媒体“微人才”队伍中现已存在的问题,做好媒体官方微博的工作对媒体单位的意义非常重大。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对传统媒体“微人才”培养路径进行探讨:

1.改变观念,重视“微人才”

不少传统媒体尚未设专人管理官方微博,而是由记者、编辑兼职管理,或者是由实习生承担此工作。这主要是由于媒体管理者没有对“微人才”引起足够重视,把官方微博只是当做传统媒体的营销工具、副产品而不是一个独立的新型媒体。互联网专家刘兴亮认为,媒体高层应该将此问题重点关注,必须要在管理上设立专人来负责官方微博,在工作时间上也要针对不同媒体特性予以不同安排。人民日报的官方微博仅上线两个月就有140多万的粉丝,这和管理者对微博的重视是分不开的,我们知道人民日报的微博管理室属于最高级别,为正处级单位。

2.运用多种形式,开展专业培训

对在职人员的专业培训是传统媒体“微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传统媒体高度重视。培训可以是专门的定期培训,也可以是工作同时进行的各项能力的拓展训练;可以是组织的单独培训,也可以是行业的统一培训等。通过多种形式的专业培训,不断提高在职人员对微博的了解程度和运用能力。

第6篇

时代手机媒体监管困境

内容安全威胁。手机媒体化发展过程中,其内容安全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欺诈与虚假信息传播导致垃圾信息泛滥,如订购陷阱、价格欺诈、中奖信息欺诈、假婚介等大量欺诈违法信息泛滥;二是负面信息造成信息污染和不良社会效应,如违法乱纪类短信及借助3G手机网络功能传播黄色信息;三是手机病毒带来的信息安全问题,3G时代的到来,使各种病毒在手机中流行速度越来越快;四是3G技术催生的手机功能多样化引发侵犯版权、隐私权及手机支付安全问题。

监管主体缺位。手机媒体的监管体制是根据其信息传播路径,实行关联主体监管的多主体和分权的管理体制。手机信息通信保障归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其涉及意识形态的音视频内容监管归属于广电总局,文字内容审核,如手机报、手机出版,归属于新闻出版总署。另外,国家发改委等政府其他相关部门依照权责分工,对手机媒体产业实施管理。手机媒体各监管部门的监管边界和范围模糊,权责不明,容易造成“多重监管”或者“监管真空”。目前,我国各地报纸媒体、广电企业和电信运营商大都自己创办手机报。“广电”与“电信”对手机电视运营主体开展争夺战,使手机电视产业的发展困难重重。另外,作为手机媒体监管部门的工信部同时担负着宏观政策制定和微观监管两种不同职能,具有政策制定者和监管者两种角色,手机媒体监管体制面临“政监合一”的问题。

相关法规缺失。我国手机媒体监管立法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一个完整权威的立法体系。传媒业管理的主要规范包括《出版管理条例》、《广播电视管理条例》、《广播电视设施保护条例》、《电影管理条例》。工信部实施行政管理的主要规范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和《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目前,这些条例无法适应手机新媒体对产业融合、媒介融合的需求,显露出明显的滞后性。我国至今没有出台单独针对手机媒体的政府规制,对于手机涉黄、手机信息欺诈等内容安全方面的法律规定明显滞后,对于手机媒体化发展中的增值业务,如手机出版、手机电视等,政策法规不明确,出现监管空白。

市场化发展畸形。我国手机媒体和网络媒体一样,从诞生之初就采取的是市场化、商业化的运作模式,产业发展目前正处于抢滩圈地的市场培育阶段。这种市场化的发展使手机媒体产业一方面获得了快速成长,另一方面也呈现出一种畸形特征,即过度的市场化+价值链局部环节的高垄断性。在市场需求的驱动下,过度市场化使手机媒体的市场行为基本上处于一种自由无序的状态,一些手机传媒机构过度追求短期经济利益而忽略长期社会效益。而电信运营商在手机产业链中控制渠道资源和用户资源,主导内容、服务、技术等各参与方是否能介入手机媒体,通过市场化发展也进一步凸显其在手机媒体产业链条中的局部垄断性。

时代手机媒体监管对策

针对手机媒体监管面临的困境,笔者从体制、法规、经济三个层面提出应对策略。

首先是体制策略:建立独立监管机构,推行手机实名制。手机媒体监管首先需要体制保障,对于监管主体缺位关键是要建立第三方独立监管机构。经验表明,多主体监管不可能解决产业融合带来的所有问题,应结合我国现实情况并借鉴国外经验。借鉴发达国家的监管策略,在我国建立超脱于行业利益的第三方独立监管机构,体现出“政监分离”的监管思想,才能有效地解决融合媒体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对于手机内容传播安全问题,在体制层面需要大力推行手机实名制。我国已经于2010年9月正式施行“手机实名制”,但推行手机实名制并不成功。主要原因:一是推行手机实名制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支撑;二是身份鉴定如何保真;三是私人信息如何保密。但手机实名制的推行“利大于弊”,它能够保证手机信息的生产、、传播、扩散等环节获得真实身份验证,达到划分信息内容权责的目的,从而有效约束手机违法犯罪行为,改善垃圾短信泛滥现象。为使实名制在我国产生良好效果,必须从立法层面为实名制提供法律依据,从个人信息保护层面进行配套建设,完善监管措施,并加大处罚力度。另外,手机用户数量庞大,运营商登记工作量极大,要求运营商改进登记业务流程并提供技术保障手段,对服务提供商的名称、接入代码、接入地点等进行备案,约束信息服务提供者的行为。

其次是法规策略:细化法律法规、加快产业融合的法律法规建设、完善行业自律规范。监管体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监管法规制度,现行手机媒体监管法规制度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法律法规滞后于手机新媒体发展速度,出现监管空白;二是未考虑到融合性新媒体的实际需求,法规缺乏协调性、融合性、统一性,执法机关仅依据本部门的行政法规,造成了执法过程中的冲突,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突出。

细化法律法规,在手机媒体内容、产品和服务层面,建立针对性法律规范,使之具有更强操作性。针对利用手机及网络出现的一系列违法犯罪和伦理问题,应提出明确的法律规定,对涉及刑事案件的应量刑定罪。对于手机出版法律问题,2008年新闻出版总署颁布《电子出版物出版管理规定》针对的是互联网出版,并不完全适用于手机。应针对手机视频、手机出版等新业务,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法律规定。

针对手机媒体跨媒介、跨行业的产业特性,必须尽快制定产业融合监管方面的法律法规,使产业融合中出现的问题有法可依。如尽快制定《手机媒体管理条例》,与国家已出台的法律法规相衔接。该条例可作为手机媒体产业内各相关企业或机构依法合规经营的重要依据,并据此对手机媒体机构或企业实行科学有效的全程管理,在市场准入、运行监督、市场退出等方面形成整套监管机制。对于电信行业市场行为的监管,目前的《电信条例》只是一部行政法规,很难规范电信行业的市场行为。应尽快出台一部《电信法》,特别是要在《电信法》中明确对三网融合的法律支持,因为三网融合的过程中,涉及到权力的再分配,牵扯到很多部门利益,需要具体的法律法规对产业融合的支持。手机媒体的融合性需要统一兼容性的法律规范,但目前,我国缺乏一套具有融合性的、监管效力高的法律体系,应尽快制定媒体融合监管方面统一融合性的法律体系。

手机媒体融合性使其产业发展涉及多个行业,虽然手机媒体规范发展已开始纳入媒体自律范畴,但更应强调行业间签署《手机媒体自律公约》,以此来加强行业自律组织的实践行为,填补法律监管空白。

再次是经济策略:健全手机媒体产业链,实现内容与渠道分别监管,构建整合的产业互动平台。解决手机媒体产业市场化畸形发展实际上是经济问题。手机媒体产业链结构与传统媒体不同,其产业链主要由网络运营商、内容提供商、服务提供商、技术提供商、设备制造商和终端用户等多个环节交错构成。因此,必须健全手机媒体产业链,寻找新的利益整合模式和运营机制。首先要通过内容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技术创新,不断重构手机媒体产业链参与各方的主导力,逐步弱化电信运营商局部垄断优势。其次可借鉴国外的成功产业链模式,如借鉴日本DoCoMo I-Mode运营模式,其成功的关键是在运营商主导下的多赢商业合作模式。作为运营商的DoCoMo提供平台支持,向无线ICP收取9%平台使用费,其余91%则归ICP所有。运营商通过遴选合作伙伴开展内容和服务的整合,通过手机终端定制来实现手机终端与业务的适配和整合,这种建立合理的收益分成、利益共享的模式极有利于产业链纵向整合。

目前,手机媒体产业正在横向扩展,切入更多的业务类型和领域,如手机出版、手机电视、手机游戏、手机支付。这样一个时代的到来,手机媒体将不再是报纸、广播、电视或互联网的简单延伸,而成为综合的信息整合平台,是各种媒体形态在无线网络环境下的一种全新整合,手机媒体监管也才能趋于完善。

链接

手机媒体存在的问题

手机媒体作为一种新兴媒体,正处于发展时期,必然会暴露出一些缺陷。而手机媒体的优势,从其他角度看来,也正是问题的根源。

第一,手机媒体自身存在技术限制。由于便携性的要求,手机的尺寸通常都很小,用户在观看视频、浏览网页时很难达到与看电视、电脑超大显示屏相同的视觉体验,广告也难以给用户带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严重影响了其传播效果。此外,手机多媒体功能的应用需要足够的电力作支撑,但现在手机电池的续航能力还远远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

第二,手机媒体的信息内容缺乏原创性。当前手机媒体的信息内容主要是报纸、互联网信息的复制删减,原创很少,不足以在内容方面形成竞争力。手机媒体需要立足手机平台,依据用户需求,量身定制原创信息,挖掘读者兴趣点所在,形成信息资讯方面的强势竞争力。

第7篇

面对3G时代日趋白热化的竞争,运营商靠什么来找到突破点?答案也许就在可以帮助运营商直接把网络能力转化为赢利能力的移动多媒体业务上。

要构建这样成熟的移动多媒体网络平台必须要集中成熟的平台管理系统、体验良好的客户端以及安全可靠的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爱可信传媒正凭借其在业界领先雄厚的技术实力以及资深的移动多媒体技术服务优势,助力运营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开创新的业绩高峰。

打开一扇窗口

12月4日,“ITU2006年世界电信展”在香港亚洲国际博览馆隆重开幕。作为移动多媒体领域重要的技术平台提供商,爱可信传媒借此盛会,在移动音乐,手机播客,DRM技术三大领域,全面表现其差异化的优势,展示公司面向全球客户“Wemakemediamobile!”的产品理念。

以“2006世界电信展”为窗口,爱可信传媒向用户展示了一点接入,全方位享受的移动多媒体技术,到场观众全面体验了这些技术所带来的方便而高品质的娱乐享受。拥有自主产权技术的爱可信传媒,其无线音乐发行系统已于2005年先后在欧美市场成功投入商用,受惠用户覆盖商业化运营的欧美运营商所服务的中高端用户,被世界范围内的唱片公司纷纷认可。爱可信传媒推出的(MDP)解决方案使用户体验与完善的内容版权保护功能(DRM)实现了完美的融合。在全球运营商面临转型之际,爱可信传媒积极为运营商打造一站式的移动多媒体应用解决方案。

全新产业链

12月5日,本次电信展中国日的“ICT-中国与世界的桥梁”会议上,爱可信传媒总裁张卫华针对无线数字音乐发行的现状及发展做了精彩的发言。他指出,移动互联网音乐下载的迅速增长已经表明:第一消费者对音乐产品有巨大的需求。第二消费者确实从无线互联网上得到了传统消费渠道无法满足的用户体验和需求。第三消费者愿意为数字音乐产品服务付费。

他认为未来音乐发行渠道的建立,首先要创建一个全新的产业链组合。产业链是重要的关键因素,因此数字音乐发行管理系统,手机端的音乐软件系统以及DRM机制要做得非常完善才可以支持新的产业链的发展。第二要有良好的用户体验,让用户随时随地都能享受完整而流畅的音乐服务,而不是繁琐的操作,用户才会买单。第三,无缝地将更丰富的新音乐产品(如高品质整曲音乐下载在线收听)与运营商现有的成功的音乐服务产品(彩铃,IVR,铃声下载等)整合为一体,给用户提供一点接入,全方位享受的音乐体验。第四要有强有力的数字版权保护体系。只有对内容版权进行有效的管理保护,才能推动整个内容产业的健康发展。

合作共赢

据悉,爱可信传媒已经和音频压缩技术领域的领先供应商―――科玎技术有限公司(CodingTechnologies)在此次2006世界电信展上,宣布双方将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基于业界领先的音频编译码技术aacPlus开发先进的移动媒体应用,用于移动运营商的媒体娱乐服务,如全曲的移动音乐下载服务、流媒体业务以及移动播客业务等。该战略合作计划将使移动通信运营商能够以最低的移动数据流量,向用户提供具有卓越音质的、简单易用的个性化多媒体服务体验。同时,这也将为移动媒体内容服务带来增加收益的机会,进而,整条产业价值链上的参与者都将因此受益匪浅。

第8篇

【关键词】呼叫中心;全媒体;电子商务;客户服务;课程设计

“互联网+”时代带来了全媒体信息的多方位应用,呈现出信息瞬息万变、渠道高速交互的局面,提供给消费者多样化的信息源和多元化的信息量,同时开辟了网络互动交流平台。随着电子商务移动端的建设和发展,许多传统行业的企业将线下实体业务扩展为线上线下一体化,以增强客户体验,因此电商客服类职位的需求日益显著。中职电子商务专业客户服务的课程设计只有顺应时代变化,在基于现代呼叫中心运营的基础上,充分融合全媒体的服务需求,增加电子商务客服岗位所需知识技能,制订合理的课程体系,才能更好地培养适合企业需求的人才。

一、全媒体电子商务呼叫中心的内涵

一个全媒体电子商务平台的目标,是要建立多媒体接入、一站式平台融合服务的网络营销模式及服务网络,包括传统语音呼叫、邮件、短信和新型微信、QQ、微博和互联网电子商务。在这个平台上,建立与客户接触的不同渠道,涉及与客户接触的不同周期和不同媒介,如咨询、服务、投诉、销售等。通过全媒体信息多元化、渠道智能化的平台优势,为客户提供专业化、全方位的服务,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进而使之成为最具竞争优势的服务平台和互动平台。电子商务主要通过网络进行交易,全媒体呼叫中心是信息媒体和通信渠道的统一融合,并提供统一的接入、路由、排队、服务、处理和回复的综合通信服务。它相对传统媒介而言,不受地域和时空的限制,又比传统的互联网更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比如,网络与电话的结合就弥补了各自的不足,电话中不能产生视觉影响,只有声音,而网络是一个有声有色的环境,具备互动性强的特点。“互联网+”时代的营销将是一场视听盛宴,全媒体呼叫中心是未来电子商务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全媒体电子商务呼叫中心客服项目运营的条件

(一)构建运营中心

全媒体客户服务中心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渠道多元化、信息传播速度光速增长,原始的呼叫中心,单靠语音沟通已经不能满足“互联网+”时代的业务需求:以往的企业只是单纯地通过普通语音坐席来了解客户体验、处理客户意见,没有监测和洞察“互联网+”时代各种全媒体渠道,所以对市场态势的变化和异常不敏感,这种工作方式效率低,无法适应极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电子商务企业越来越重视云计算和大数据在客户服务和营销上的覆盖,我们通过大量的数据汇聚、数据挖掘、数据分析,辨析消费者的真实需求,深入挖掘到消费者的购买初衷,还原购买场景,进而预测市场经济变化的形势,只有切实感知消费者的真实需求,并增加用户体验,才能扩大市场份额、增强企业和品牌的影响力。如何在中职学校教学环境的基础上构建可实现正常运营的全媒体呼叫中心?为此,我们进行了大量的考察工作,首先参观考察了多所中职示范学校,结果显示,同类学校中并没有可参考的样本。其次我们把目光投向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生存的各企业,从他们的角度来思考,与传统环境下开展客户服务工作相比,存在着一些不同之处,并具有一些新的行业特点。最后就是一些大型的呼叫中心,他们正在尝试为电话以外的多媒体电子沟通手段制订详细的运营及管理计划。根据以上信息,我们尝试设计席位、购买设备,建设电子商务呼叫中心。

(二)设计运营流程

基于全媒体呼叫中心的电商客服项目运营流程主要有两种,一是面向客户的关键流程,二是面向服务的关键支撑流程。面向客户的关键流程包括呼入服务流程、呼出流程、内部升级处理流程、危机处理流程及信息收集反馈流程。关键支持流程则是为了确保关键流程实施的实效性,从招聘和培训员工,到监控业务流程、规范现场管理等,切实保障了员工的服务质量。为了打造实战商业化的实训环境,首先明确业务及管理规则,保障客户服务的专业性和一致性;其次通过项目调研、实施、评估、分析,不断完善改进以对原有各项流程进行优化,归纳和创新了12种全媒体客户服务常规流程,包括:业务流程、工单服务、业务测算及排班、业务异常应对、投诉处理、线上问题处理、知识库维护和改进、持续流程优化管理、常见问题及预防、持续评估改进等。在运营流程的设计上,我们在实训中遇到许多现实的问题,比如服务水平指标经常被简单地当作呼叫中心的绩效指标或目标。事实上,它确实是全媒体呼叫中心运营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是呼叫中心所有重要活动预测、排班、执行的决策基础。

(三)管理运营人员

从历年的中职电商专业对口就业的信息以及顶岗实习检查的数据来看,专业的电商客服岗位缺口很大,且呼叫中心的客服人员流失率相当高。电商呼叫中心的客服人员的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是招聘信息,突出人员的基本要求,如语种、技能要求以及岗位职责;第二是收集招聘信息,进行面试,包括语音测试、表达、倾听、沟通能力测试和一些基本的电脑操作和文字录入技能测试;第三是培训,包括公司项目、管理制度的介绍,安全教育和业务的培训等;第四是进入试用期,在此前期,监听人员和班长将对新进人员的业务水平进行考评,这段时间内班长要主动了解和信任新招的人员,做好辅导工作。如果合格将会被正式录用,录用后根据录用企业的实际需求不同,会安排一系列的针对员工个人成长的培训,比如:入职关怀,可以稳定新人情绪;心理辅导课程,可以帮助客服人员舒缓负面情绪;企业文化参观,可以建立企业的归属感。电商呼叫中心的客服人员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呢?这将直接影响客服人员流失率的高低。第一是技能培养,在一线人员中提拔优秀人员进行其他技能业务培训,结合其个性特征及培训结果综合判断其可成为哪个业务组的后备补充人员,为其职业能力的提升打造基础。第二是精英培养,为团队中专业表现优秀的员工提供公司内部或外部的专业技能提升培训课程,帮助其进行个人能力的成长。第三是储备干部培养,在一线人员中提拔优秀人员结合其个性特征、适合发展岗位进行有意识的培养,通过储备干部管理培训合格后,成为管理团队的储备人才,在实际工作中可获授权承担一定管理工作,提升应变能力,积累工作经验,为将来的职位提升夯实基础。

三、基于全媒体呼叫中心的电子商务客户服务的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的理念和思路

首先,我们以电子商务客户服务的工作岗位职能为导向,配合实际的工作项目,或者模拟工作情景,让学生在真实的项目中得到工作体验,突显对学生实操能力的考核,同时注重培养和提升职业素养。这样的设计理念不仅打破了传统的讲授型课堂,而且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典型的项目教学模式,进一步实现与行业岗位职能的无缝对接。其次,以全媒体呼叫中心客服的主要工作内容来进行项目设计和制订考核标准,学生的实操过程即为客服实际工作过程,项目的设置,必须是来源于实际工作,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综合能力运营特点。我们希望项目内容具备普遍性和实用性,使学生通过项目训练能适应一般电商客服岗位的需求。

(二)课程目标

客户服务作为中职电子商务专业中的核心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课程面向呼叫中心坐席代表、客户服务代表(CSR)、电话营销员、客户经理等客服类职位,系统地教授客户服务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着重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提升职业素质。通过理论学习和项目实践,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各种信息化媒介,如电话、QQ,聆听客户需求,应对各种异议和投诉,进而化解客户的抱怨;同时能针对产品的特点设计说词,进行主动营销,从而胜任电子商务行业网络营销、客户服务等工作。

(三)课程内容

中职学校的课程设置主要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为导向,电子商务客户服务作为电子商务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面对日新月异的电商客服类岗位的实际需求,系统讲授客户服务领域的知识,增加技能训练,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为学生后续顶岗实习和就业奠定基础。本课程在教学设计上遵循了“职业活动导向,项目载体、学生主体”的原则,较好地贯通了“用项目模拟工作环境,用任务训练职业能力”的思想,课程设计体现实际岗位需求。以实际工作内容为基准来设计各种训练项目,学习实践过程反映岗位工作过程,主要内容包括:语言和听力训练、抱怨与投诉处理、网络营销、情绪管理等。

(四)课程组织形式

本课程教学组织的基本形式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分组演练,通过教师的引导,组员之间相互配合、协商互动来达成教学目标。我们可以视班级人数进行合理分组,强弱搭配,每组5-6人,同时选出组长,有效组织小组成员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时,教师首先要营造一种体现职业环境特点的教学氛围,通过岗位角色扮演,把要学习的知识技能素质巧妙地蕴含在一个个项目任务中,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提升岗位技能,促进良好职业道德的养成。在此过程中,教师担任教学的组织者和裁判者,及时恰当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点评,从而达成教学目标。与此同时,独创项目实训周,引入企业人员和真实项目,首先让企业人员对学生进行岗前培训,如业务流程、产品信息、软件操作、工单填写等培训。其次,由熟练的企业客服人员一人对应一个小组,进行演示和实操指导,并及时了解学生情况,与教师一起进行辅导。最后,由真实的企业考评分数替代一部分的课程考评分数,体现真实有效性。综上所述,随着“互联网+”概念的引入,全媒体呼叫中心所要承担的工作职能更加多样性,同时具备智能化、信息化、复杂化等特点,消费者对信息时代客户服务的要求随着媒介的不断更新和演变,他们的行为习惯正在产生巨大的改变,单纯依靠传统的客服热线已经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我们的呼叫中心正在成长为功能更强大的全媒体服务平台,因此,中职教育的电子商务客户服务课程也将把各种媒体的应用融入课程的学习中,以提高学生综合素养,适应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1]赵溪.呼叫中心运营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张水云.中国呼叫中心产业的发展与规范[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2

[3]周哲敏.多媒体呼叫中心在线客服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4

[4]严青红.浅谈中职电商客服人员的培养模式[J].职业,2016(21)

第9篇

2005年11月,南方日报出版社推出了45万字的《对话美国报业总裁》。这是我国第一部实地探访、全面揭示美国报业集团发展、运营和管理的力作。作者苏荣才先生系深圳特区报首席记者,2004年赴美国纽约市立大学进修深造,环美访问了15家著名报业(媒体)集团,与一批报坛巨子、传媒大亨、媒体高级经理人和专家学者促膝交谈,获得大量第一手材料和最新资讯,回国后撰成此书。

此书将角度定位于报业集团的运营及管理,报业集团如何进一步整合资源和品牌,提升集团跨媒体运营的能力,摆脱报纸利润及发行全面下滑的局面,是当下中国报人关注的热点,因此《对话美国报业总裁》一书的出版可谓适逢其时。

这次苏荣才足迹遍及美国一二十个州,采访了15家报业(媒体)集团。其中既有年销售额在数十亿美元的超级媒体集团,如美国最大的三家报业集团――甘乃特、奈特―里德、论坛公司,又有几家中小型、地方性的报业公司,如社区报业控股公司、世界日报社;既有以报纸为主要或惟一经营业务的媒体集团,如奈特―里德、麦克拉奇等,也有赫斯特、考克斯公司那样从事多种类媒体业务的综合性媒体公司。他将每家公司单列一章,注意突出这些集团的个性特征和成功之处。这样既可以使读者对美国报业(媒体)集团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又可以从中找到国内报业集团最感兴趣的部分。

通览全书,本书有以下特点:

1.探访的报业(媒体)集团数量多,代表性强。

2.受访对象层次高。

3.内容实,材料新。该书不仅反映了美国媒体的运营情况,而且展现了美国媒体产业最新发展态势。该书以一家媒体集团作为一个章节,在写每一家公司的时候,又注意突出重点。

4.文笔流畅。这本书篇幅不短,但文字活泼。作品除紧扣媒体运营管理这个主题外,还有不少与美国媒体人士打交道的故事和游历美国各地的见闻,读来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本书对如何尽快做大做强我国的媒体集团,打造既有中国特色、又有强大经济实力的报业集团,让我们的报业集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更有力地传达党和政府的声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先进文化的需求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作者为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第10篇

电视剧的版权运营是指运用产权经营的方法和手段,以电视剧的创作、制作、发行、播出及其衍生品生产等环节所涉及的版权为核心,对电视剧的各项权利及其资产与相关企业进行交易以获取最大利润和企业价值的过程。全媒体时代的到来赋予了电视剧版权运营新的内容,凸显了选择和组合的重要性。

1.产品形式及流通渠道的扩展使得电视剧的版权类型更加复杂和细化

电视剧属于我国《著作权法》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电视剧版权则是与电视剧作品相关的著作权,包括电视剧的剧本、配乐、美工、道具、演员肖像等各类版权。根据《著作权法》的分类,主要内容有署名权、修改权及保护作品完整的权利、复制权、发行权、放映权、信息网络传播权以及传播者权等,这些权利分属电视剧版权的人身权和财产权,既包括狭义的著作权,也包括邻接权。全媒体的快速发展拓宽了电视剧的播出渠道,催生了电视剧的多种形态和呈现方式,这不仅使得电视剧版权在信息网络层面的各种权利得以增加和扩展,还使得不同媒体层面的多种权利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例如,在电视剧的播出环节上,电视剧版权可以卖给不同媒介和同一媒介不同层面的播出平台,也可以卖出不同的播出轮次,交易的方式可以通过买断、转让和授权等。因此,版权关系变得更加复杂,进而对电视剧的版权保护和版权交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参与版权交易的主体更加多元化,电视剧版权市场竞争更加白热化

在历经几年的互联网版权争夺后,视频网站在电视剧版权购买方面变得较为理性,不再一味地抢购大制作、大手笔的电视剧,而是从互联网版权价格战中脱离出来,转而采取差异化竞争战略。这些视频网站一方面着手购买国内热播剧和独播剧,另一方面也积极引进来自英、美、日、韩的海外剧,以获得更多年轻人的关注。近两年,为了降低购剧成本,视频网站也加入了自制网络电视剧的行列,搜狐视频《屌丝男士》和乐视网《唐朝好男人》的成功让视频网站看到了自制剧的潜力,开始投入大笔资金制作网络电视剧。到目前为止,新媒体视频行业已经形成了包括优酷土豆、爱奇艺PPS、搜狐视频、腾讯视频和乐视网在内的寡头竞争格局,进而整个国内电视剧市场由传统电视台之间的竞争转变成上星电视机构的全媒体公司、视频网站和传统城市电视台之间的争夺。传统电视台在应对新媒体竞争的同时,其相对稳定的内部竞争市场状态也被今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一剧两星”政策打破,该政策正倒逼一线卫视和二三线卫视产生一系列的反应性市场行为,进而形成新的竞争格局。此外,卫视之间的争夺、新媒体的快速成长、受众的分流以及其他产业资本的介入,也促使电视剧制作商的生产方式、发行对象、合作途径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都将影响整个电视剧版权市场的交易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无论电视台抑或视频网站都将不得不直面自身所处的全媒体生态环境,审慎考虑企业长远的发展战略。无论从哪个层面来说,版权运作已经不再单单是为了鼓励创新而对内容创作进行保护,而是成为构筑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关键内容,成为企业重要的战略方向。不得不承认的是,全媒体环境给企业经营带来挑战的同时也为其提供了重大的机遇。

3.版权运营变得更有价值、更富有吸引力和必要性

在全媒体时代,媒体形式、流通渠道、交易主体的变化使得电视剧供给主体运营版权的收益和必要性增加。首先,全媒体时代将有更多的电视剧进入公众的消费视野;其次,同一部电视剧因适应不同的终端和消费者将经历更加复杂的供给环节,交易的频次增加,价值补偿的渠道也在拓展;最后,竞争的加强使得电视剧市场变得更加富有效率,优质电视剧的版权价格得以提升,版权产业价值链随之延长。因此,在许多情况下,与单纯地购买版权来播放获取广告收入相比,拥有版权和运作版权的相对价值更高,也正因为如此,版权运营比以往都要迫切。

二、全媒体时代电视剧版权的运营策略

广告收入、电视收视费用、版权开发是国际各大电视媒体收入的三大来源。尽管我国许多电视媒体已认识到版权收入的重要性,但是如何更好地运营版权还是一个在探索中的问题。

1.树立科学的运营思维

从版权经济的角度来说,版权运营目的是实现版权利润的最大化。目前,国际各大媒体都在利用自己的版权资源构建完整的版权开发产业链条,为的就是把版权运用到极致。随着国内电视产业的逐渐发展和成熟,央视、湖南卫视、浙江卫视等几家具有实力的电视机构也正在积极探索版权运营之路。电视台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注意避免两种倾向:一是对版权不够重视或认识不清;二是过度重视版权,一味追求完整版权。提高版权运营效率和质量的根本路径是采取科学的运营决策,即在运营版权时必须基于全媒体渠道和产业链各环节情况,充分和完整考虑版权运营的收益与成本,既不能因为重视开发和持有版权而忽视运营成本,也不能因为巨大的成本而忽视可能的补偿渠道带来的收益。尤其是,电视台应当重视衡量机会成本,重视比较不同的版权运营决策,科学分析电视台所处的环境和自身实力,进而选择竞争和合作的对象及相应的版权运营决策组合。

2.合理制定版权占有和利用策略

在版权运营变得愈发重要的当下,许多有实力的电视台已经开始努力地拥有电视剧的完整版权。不过,虽然拥有完整版权应当得到重视,但版权运营并不仅限于此,它包括更加丰富的内容,例如,是买版权还是开发版权?如果是买版权,应当购买哪些权利抑或是否需要购买完整版权?如果是开发版权,是自己开发还是合作开发?哪些权利可以许可或授权?哪些播出平台可以获得许可或授权?合理有效的版权占有策略才是版权运营成功的起点。首先,要根据电视剧的生命周期决定购买或开发。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越是生命周期长的电视剧越有价值占有完整版权,而生命周期短的电视剧则可以考虑购买或占有部分版权。其次,根据自己的实力和市场需求,针对其他机构和全媒体的需要,开发不同市场定位和类型的电视剧版权,以实现国内市场甚至海外的扩张和辐射。另外,根据版权交易对象与电视台的竞争性确定版权许可或转让的权利内容和交易范围。版权交易的方式有很多,包括版权销售、海外授权、新媒体开发资源等。尽管版权交易可以实现电视台占有版权的价值补偿,但却有助于交易对方获取更多的注意力、广告收入乃至更大的影响力,这些都是版权交易的机会成本,必须纳入考量。因此,电视台需充分考虑交易方受众的区隔性和市场实力进行运营。

3.构建适合自己的有效运营模式

版权运营包括版权资源获得、版权利用和版权管理等内容,电视台对这些内容及其运作方式的不同选择构成了版权运营模式。例如,中央电视台不仅实施了全方位的版权资源开发和储备策略,并倾向于拥有电视剧的全部版权,明确制定了电视首播、重播、新媒体直播、新媒体点播、新媒体付费点播等传播方式之间的窗口期制度,还将通过授权进行全产业链经营,使版权效益最大化,形成“一鱼多吃”模式。而湖南电视台在将《花儿与少年》作为只在芒果TV独播的湖南卫视综艺节目之始,就成为率先公开向视频网站宣战的省级卫视,试水综艺节目“只独播、不分销”的模式,舍弃高额的分销版权收入,而对其传统电视台的电视剧依然采取部分分销和交换的方式,新媒体芒果TV则将重点采取开发独播网络电视剧的方式。正如前述分析,不同的版权运营模式意味着不同类型的电视剧在各类各层次全媒体平台不同的权利交易方式及其组合,进而也意味着不同水平和类别的收益与成本及其相互的转换。电视台在选择版权运营模式时,除了全面考虑可能的收益和成本之外,还必须正确分析自身实力和全媒体平台的成长性,准确衡量并控制风险。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全媒体时代电视台的版权运营是基于融合媒介的有效运作,但利用或拥有媒介渠道可以通过合作及资本运作来实现,并不必纠结于渠道的归属性以及自建与否。无论如何,版权运营模式都应该是多层次、立体化的,是随着企业发展和外部经营环境不断变化的。

4.注重版权的品牌经营

电视剧是文化产品,具有非物质性,从整个电视剧产业链来看,其交易和流通的内容是版权,但从消费环节来看,消费者消费的却是电视剧版权背后承载的内容。因此,版权运营中的版权仅仅是形式,最关键的还是电视剧的内容,是产品、服务及其体验。可以说,版权之争终将演变为内容之争和品牌之争。品牌经营可以为企业树立优良的企业形象和产品口碑,为企业赢得忠诚的消费者,赢得核心竞争优势。电视台的版权运营要避免短视行为,从品牌凝聚和品牌提升的角度进行系统设计及决策。

5.建立健全版权运营的保障和支撑体系

(1)版权确权。

全媒体时代的电视剧版权类型和交易环节更加复杂,无论是版权购买、开发还是再交易,其前提是必须保证版权明确和授权清晰。比如,确定每个交易环节的版权归属,避免版权纠纷;在购买电视剧首播权时要考虑是传统电视台层面的首播权,还是新媒体或全媒体首播权等。因此,电视台在运营版权时必须注意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界定,其权限规定不仅包含权利使用时间和地点,还应将媒体机构、使用终端、传播方式和范围等内容纳入进来。

(2)版权评估和版权保护。

版权属于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正确合理地评估版权是企业交易版权和做出科学的运营决策的重要前提,也是版权能够顺利获得融资和实现开发的保障。与此同时,要保证企业获得预计的版权收益还必须对所持有版权进行动态监测,以避免利益遭受损失。

(3)版权资源管理。

版权资源管理是通过对版权内容资产进行采集、转储、分类、编目等,实现对版权资源的管控及对版权运营和企业战略的支撑。它有利于电视台对版权及其内容资产进行分析和优化,能促使电视台对版权资源进行更好的利用。

(4)资本运作。

第11篇

关键词:新媒体;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一、传媒产业的升级转型对新媒体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

现阶段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与普及促使媒体格局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是传媒形态呈现多样化。数字创意、数字出版、网络视听、数字娱乐、线上演播等形式多样的融媒体、新媒体先后涌现,一批具有强大传播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呈现,新的传播体系与媒体矩阵形成,新媒体传播机制推陈出新,媒体的工作流程、工作内容发生显著变化;二是顺应新媒体的发展特点,陆续产生首席内容官、直播视频记者、微信微博运营、新媒体编辑、产品经理、数据分析师、自媒体推广等众多新的职位。新兴的新媒体岗位标准既需要掌握传统媒体的采写、编制、剪辑等基本专业技能,还要熟悉新媒体的传播特性,懂用户会互动、懂数据会信息整合、懂内容会产品运营、能策划会短视频制作,并熟练进行可视化新闻报道等新技能。高等职业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强调职业性与实践性,面对新媒体产业的迅猛发展,专业人才的职业内涵需求的变化,高职新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也需对应调整,而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基于新媒体发展的大环境下,构建符合市场需求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也是最重要的改革突破口。

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对传统的报刊、广播、电视媒体产生巨大冲击,新媒体的传播影响力、受众粘性、信息整合、内容形态、传播渠道等对传统媒体产生深刻影响,传统媒体已走上融合媒体的发展道路。目前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人才培养还存在几个问题:一是“互联网+”式跨媒体型人才培养特征薄弱。融合媒体已向纵深发展,全媒体传播体系已成为趋势,“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是以用户为中心,对用户的诉求准确分析的能力也是新媒体时代的重要技能,当前数字内容管理、数字信息存储等新媒体技术的使用能力也是“互联网+”式人才需求的特征,而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人才的培养还局限在传统的报纸、电视、广播媒介岗位的采编、播制、拍摄技能,缺少融媒体需求的具有复合型的“互联网+”式人才培养的特点。二是“专业+”式复合型技能特点不显著。现阶段,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还不能体现新媒体传播分众化、窄播化的特点,仍然以传统新闻写作、拍摄、视频制作为主的技能培养,对学生缺少用户分析能力、新媒体产品内容整合、策划与运营能力、新媒体小程序、微视频、微传播等产品的策划与设计能力、创意剪辑合成能力、网络能力的训练,实践教学观念滞后于产业发展态势,课程体系与新媒体市场需求的职业能力有很大差距,课程内容也缺乏与新媒体工作内容相关的项目实训,职业技能培养不能有效对接新媒体岗位的需求。

三、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同于理论教学体系,是与知识理论体系相对应的一项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实训体系,包涵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实践教学保障、实践教学评价等多个方面。既要体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素质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的统一性,又要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应用性、职业性。为此,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应当主要从下以几个方面进行构建:1.构建基于新媒体职业需求的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目标构建的出发点是市场需求、社会需求和岗位需求,通过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职业岗位群能力需求分析而构建。现阶段,智能化、数字化的技术深刻变革传媒产业,新媒体内容生产与传播已呈现数字化、网络化、碎片化、渠道化、可视化、多媒体形态化的发展,媒体生产内容以多元的形式展示,内容融合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混合传播形式,内容报道丰富,尤其短视频、H5、VR可视化形态报道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对新媒体相关岗位需求较多的领域主要分布在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文化娱乐、教育、生活服务等方面,新媒体岗位职责集中微信、微博、公众号等多渠道与平台的内容更新、策划运营、产品推广等,尤其对用户、内容数据分析、线上活动组织、与用户互动的能力需求日渐明显。高职新闻专业实践教学目标应聚焦现阶段新媒体产业的变革与发展,围绕融合媒体、新媒体领域职业岗位的新变化、新需求,确定新媒体人才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的培养目标,根据新媒体内容制作、数据分析、媒体技术、内容策划、新媒体运营等核心岗位技能,分析融媒体、新媒体就业岗位群的专业基础能力、行业通用能力、职业核心能力,设计知识、能力、素质目标,构建高职新闻专业的实践教学目标。新媒体人才需求呈现“专业+”复合型,策划能力、写作能力、采编能力、摄制剪辑能力已成为专业通用能力,新媒体技术、融媒体内容整合编辑、文案策划、融媒体内容运营等能力为专业核心能力,数据挖掘与分析、融媒体产品设计、品牌策划、互联网市场运营等能力逐步发展为专业的拓展能力,高职新闻专业实践教学目标应遵循“产业需求调研—行业人才需求分析—主要职业岗位群—职业能力分析(专业通用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拓展能力)—确定实训课程领域与目标—确定专业能力培养课程实训模块—开发实训项目及任务—开发单项、综合、顶岗实训项目”的流程,构建以教学内容与生产任务相结合,实训项目与职业技能相结合,实习平台与生产平台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才能培养出适应媒体快速发展的复合型技能人才。2.构建“层次递进化”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课程模块。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是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每个实践课程不是独立割裂的,而是依据岗位能力、工作任务设计的体系化课程。从智联招聘、前程无忧等网站对新媒体专业人才的职业发展需求分析,递进的职级岗位主要涵盖新媒体内容编辑、运营主管、新媒体总监。新媒体内容编辑的工作内容主要有“内容、用户、活动、推广”四个模块,工作内容为资讯的收集与整理,素材信息、数据的收集,文章的编排与排版,根据主题、活动等撰写新媒体文案;与用户互动并解答问题,建立粉丝交流群,策划与组织线上活动;撰写活动推广方案,对各新媒体平台、渠道进行信息推广与管理。新媒体运营工作内容主要有“分析、团队、运营、市场”四个模块,对行业网站或新媒体各平台进行市场分析定位;通过数据分析、用户访谈确定用户画像;对内容、活动数据分析,优化运营方案,对项目进行规划,确定每期内容选题,制定项目整体计划,制定管理团队并绩效考核;聚拢媒体资源,商务谈判等。新媒体总监的工作内容主要有“运营、管理、市场”三个模块,具体为制定项目战略目标,对行业市场预判,整合行业渠道、媒介等资源;独立带领团队,协调内外部资源,运营栏目或平台;开展市场、商务谈判等。基于新媒体职业岗位的工作内容变化,高职新闻专业要培养具备复合专业能力的人才,就需要以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引入岗位技术标准,对接新媒体内容生产、文案创意与策划、新媒体数据分析、运营推广、数字产品制作等核心职业能力的需求,开发与新媒体工作岗位对接的专业通用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拓展能力的模块化课程,每个模块化课程可采用三级化实践教学,即课程实训、专项技能实训、专业综合实训、暑期社会实践、毕业顶岗实习的方式,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层次递进化”能力培养,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核心竞争力。3.打造校企联动的实践教学平台。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推动校企协同育人培养模式的重要途径。高职新闻专业要培养具有新媒体思维,具备新媒体复合专业能力的人才,就需要持续结合传媒产业发展,联合行业优质融媒体企业,建立校企融合多元化的实训教学平台。校企协同开发专业实践课程,引入企业真实项目,构建虚实仿真工作情景,训练学生适应复杂化的新媒体实践任务;引入新媒体行业资深人士,成立“大师工作室”,协同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复合式新闻实践能力;以教室、仿真室、实训室“三室”为基础,以识岗、习岗、顶岗“三岗”为途径,拓展课堂的内涵外延,通过仿真、模拟、实践能力训练、新媒体技术培训、社会技术服务等为主要功能,深度融合课内、课外、企业“三课堂”,学生通过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的“仿真”或真实的生产项目的教学实践,切实感受职业标准,才能实现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全面提升的实践教学目标。4.建立多维度的实践教学评价。实践教学评价是对实践教学质量的衡量,也有益于提高实践课程的教学质量,实践教学评价主要面向专业、实践课程、教师、学生四个维度来设计评价指标。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基于新媒体的岗位工作内容,高职新闻专业的实践类课程教学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尚需完善,需要以校企合作为抓手,联合新媒体行业、企业,建立校企协同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以新媒体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开发新媒体系列岗位的职业能力标准,依据职业标准构建课程体系,系统设计实践类课程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在新媒体发展日新月异的大背景下,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紧跟时代的变革,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加强实践教学,推进课程改革,才能培养出满足新媒体行业所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魏胜宏,唐红雨,王琳.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促进实践教学质量[J].镇江高专学报,2016.

[2]杨静民,纪惠军等.基于“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的高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J].陕西教育(高教),2020.

第12篇

关键词:地方新闻门户;运营管理

地方新闻门户网站是我国新闻网站队伍中的一支庞大的新生军,他们多依靠当地强大的媒体资源而成为地方网络的中坚力量。同时,地方新闻网站在同中央新闻网站和商业网站竞争中还处于非常弱势的地位。本文从地方新闻网站所面临的问题出发,探索了如何加强网站应运管理的几种途径,以希对现有地方新闻网站运营管理的研究形成有益的补充。

1、地方新闻门户网站发展的优势与瓶颈

地方新闻门户网站在经历了短暂的高速发展期后,便进入了发展的瓶颈期。因此正确分析当前地方新闻门户网站的优势与瓶颈是解决问题的基础。

1.1 地方新闻网站门户发展的优势

从目前地方新闻门户网站的发展来看,具有如下几点优势:首先是具有传统媒体的品牌优势,他们所依托的传统媒体,大多都在当地具有强大的社会认知度和舆论影响力;其次是信息具有权威性、不存在版权的问题,地方新闻门户网站的信息大多来自当地的报业集团,且在上网前进行了细加工,保证了信息的权威性和原创性;再次是网站信息属于再刊登,没有成本的信息,通过整合资源可以做到信息一次生成,多次发表,形成效益的最大化。

1.2 地方新闻网站门户发展的瓶颈

同时地方新闻门户网站还存在着大量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如(1)缺乏明确的运营战略目标,地方新闻门户网站在新闻上无法与国家重点扶持的新闻网站相比、在经营上无法与商业网站相比,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战略目标成为当前最主要的任务之一;(2)产业体系限制了其发展,新闻门户网站,大多都有地方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使网站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多方面的限制;(3)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许多网站的新闻都是转载而来,缺乏独立的思想和声音;(4)人力资源匮乏。网络媒体本身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就比较高,而极具地方性的门户网站对从业人员的要求还出现了地域上的限制。

2、 网站运营管理的目标研究

在强大的竞争压力下,地方新闻门户网站的发展必须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这就要求我们在网站运营管理的目标定位上要本土化和地方特色化作为生存发展的根本:

2.1 资源选择的地域性

地方新闻门户网站首先要确认的是—地方网站就是地方网站,它不同于全国性网站和专业性网站。它的良性发展必须是建立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而这种知识优势就是各地所独有的地域文化资源,这才是地方新闻网站门户可以真正施展的舞台和天地。

2.2 受众人员的地域性

据调查显示:地方新闻门户网站的网民构成大致有这么几类:本地普通网民、媒体从业人员、当地政府工作人员以及一些身在外地、但比较关心当地情况的人,其中本地普通网民一般占到70%以上。因此,作为以新闻为先导的地方新闻门户网站在资源开发上,应以本地区内的信息整合为中心,搭建与网民沟通交流的平台,在此基础上在适当的向周边地区乃至全国辐射。

2.3 报道角度的地域性

本地新闻和本地资讯是地方新闻门户网站存在的重要条件之一,而且当地网民也大多只是对本地的新闻或资讯才能保持持久的注意力。因此,地方新闻门户网站在进行报道时,更应该寻找本地方化地报道角度,如新闻中的本地元素、对本地的影响分析等等。

在报道内容的选取上要更加关注对民生、热点。对于本地的网民来说,他们关注的不仅是新闻资讯,还有生活资讯,因此关注民生报道、打造本地化服务平台,使民众切实的享受到实惠或接近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地方新闻门户网站的浏览量,增加经济效益。

2.4 人才建设的本土化

在地方新闻门户网站的运营中,本土化的人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能够使网站对于本土新闻市场的理解更加准确、到位;其次在做产品营销时,能够在切实理解并占有资源的情况下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实现效益的最大化;使用本土化人才还可以降低用人成本。

2.5 报道形式的多样性

对新闻事件的追踪报道,往往会持续数日、甚至更久,在各个过程中,很少有人会自始至终的关注新闻事件的所有信息,而是由不同的受众来构成在不同时段的关注主体,这些人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千差万别,因此对报道的形式和重点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3、 网站运营管理的策略研究

地方新闻门户网站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光有战略目标还是不够的,还有有一定的运用管理策略,笔者认为最主要的二点就是:加强合作与资源的整合、打造全新的服务模式。

3.1 加强合作与资源的整合

地方新闻门户网站作为网络媒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面临着开源与节流、技术的研发与维护等方面的问题,而加强合作与资源的整合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途径。

如通过加强与传统媒体在人才、资金、无形资产方面的合作,可以是地方新闻网站在资金比较薄弱的情况下,有效的解决人才短缺、资金不足和品牌效应;通过与其他网站之间的合作,可以提升自己在商业经营方面的能力,特别是与同类网站之间的合作,可以整体提升地方新闻网站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Ctrl C+Ctrl V的建网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为了满足不同网民对信息的不同需求,具有导向作用的新闻媒体更应该加强对现有知识的整合,努力提高网民的满意度、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

3.2 打造全新的服务模式

随着竞争激烈的程度不断上升,传统的服务模式已经很难作为网站生成发展的手段,必须要努力打造全方位的服务模式。当前比较值得地方新闻门户网站借鉴有:

(1)让客户参与生产。当前做到比较好的如维基百科、ebay等,客户不仅把企业需要花钱做的事情给做了,而且还得到了一大批固定的用户。

(2)开发电子商务领域。新闻网开设电子商务绝非一时闹热,而是发展的必然。如青岛新闻网,就是凭借海奥商业子网站实现了建网当年收入翻三番的佳绩,同时还发展了一批自己固定的客户群体。

(3)此外还有其他的一些如手机短信服务,把网民需要的基本信息第一时间发给他们等等。

参考文献:

[1] 孙平,刘伟. 河北省保证网站运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河北学刊,2010,30(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