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科学论文

小学科学论文

时间:2022-04-14 21:03: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科学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科学论文

第1篇

一、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学生都喜欢养蚕,其主动性自然会被调动起来。同时,我不失时机地给学生布置作业,如统计蚕宝宝的孵化率、成活率、蜕变周期以及整理实验材料等。对于这些作业,学生通过近一学期的合作顺利完成。回头再看他们自己的劳动成果,他们惊喜地发现自己学会了很多东西,而这些东西都是他们在合作的过程中学习到的,在体验成功的喜悦的同时,他们还亲身体验到合作的意义。在整个过程中,我也参与到其中和学生一起学习,做学生的合伙人,给学生提供各种帮助。整个过程中我这个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只是一个合作伙伴,作为其中一组的成员和学生一起观察,一起探究,一起解决问题。这样,气氛就会十分融洽,大大增多了师生间交流的机会。这种开放性的教学也给学生提供了可以开展探索性活动的广阔时空。在活动中,学生觉得教师和自己是平等的,大家一起观察一起发现,学生保持了很高的积极性。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具体的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办法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积极创设愉悦的情境,给学生一个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这样,才能使学生大胆地进行探索活动。从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来看,小学生的感性思维要远远强于他们的理性思维。因此,使他们在感官上获得愉悦,可以很好地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所以,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因素,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例如,在教学《花、果实和种子》这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技术,从网上下载了很多直观的照片,把这些照片进行整理和加工后做成幻灯片,然后将其展示给学生。另外,我还在现实生活中就地取材,找到花、果实和种子让学生在实验室里进行观察,对花、果实和种子进行解剖。在这样的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学生不但会很快记住所学知识,而且可以锻炼在生活中发现知识的能力,提高观察能力。

三、让学生体验成功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会让学生自己观察和思考,让他们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并且逐步建立自信心,让他们懂得看、懂得学、学得会。如在教《各种各样的岩石》一课时,先出示不同的岩石样本,形态和构成各异的岩石样本马上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在兴趣这个“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很快就投入到了课堂自主学习中。在学生通过自主观察实验获取足够的感性认识后,再让他们讨论、分析,得出结论,然后让他们描述自己观察的结果,并且在小组内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让学生感受到自主学习带来的成就感。对于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我会耐心、热情地帮助他们,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让他们回答一些相对简单的问题。只要他们有一点点的进步,我都会给予他们表扬、鼓励,让他们的闪光点得到放大,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慢慢地,我发现,在课堂上有越来越多的小手会积极地举起来。总之,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给教师提出了越来越多的难题。教师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就要不断钻研,充分了解学生,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发展规律教学。

作者:李全林 单位:甘肃省陇西县首阳镇董家堡小学

第2篇

传统科学课程学习过程中总是以学生验证最终的实验结果为主,而新课程提出的要求是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这对学生自主研究、自主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并培养了他们在课堂中自己动手进行实验研究的习惯。

二、能够提升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动手的积极性

在小学科学课堂上自制教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们的创造性,还能够提升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从过去的“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学生自制教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例如在研究水与油融合这一现象时,教师可以准备两个杯子,并准备两张扑克牌,让两个学生上台做实验,一个学生的杯子装满水,另一个杯子转入色拉油,并让学生将事先准备好的扑克牌盖在两个杯子的口上,然后将两个杯子的盖子想重合,并将扑克牌拿掉一点点,就会看到两个杯子里面的水融合了。这样进行实验不仅能够让学生对实验的结果感到诧异,分析其原因,从而培养创新型思维,还会让学生在以后的试验中都增强相应的动手能力。

三、自制教具在小学课堂的应用实践

1、发挥学生能动性,成立实验器材小组

根据班级中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等特点,发挥自身能动性,投入到实验器材准备工作中来。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动手的机会,一方面节约了教师的器材准备时间,提高了器材准备效率。例如,在进行讲授简单的电路一课时,需要为每一组学生准备一个已经串联好的电路,如果只是教师一个人完成,要浪费很多时间。学生组成的实验器材小组就可以发挥作用了,在教师的示范下,制作简单的电路,不仅帮助教师完全器材的准备,提前预习了新课,在制作器材中体会到科学的乐趣。

2、有效运用生活中的各种材料

小学科学的内容大都比较常见,比较普通,并且科学课堂的本质就来源于生活,小学课本的大部分教材内容都是生活中事物现象的积累,只要我们在生活中处处留意,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科学原料收集起来,例如“小图钉、磁铁”等,我们都能够运用这些生活原料制作适合科学课堂教学的一些经济、实用的小实验。例如,日常生活中的气球是一种非常常见、普通的物体,价格实惠、便宜,在小学科学课堂上,讲述空气时,就可以让学生用力对着气球吹气,可以看到,气球的体积逐渐变大,这时,教师可以在旁边对这一道理进阐述,同学们通过气球鼓起来的现象可以看出,空气无处不在,并且空气时具备一定的体积的,他能够占据很大的空间。在进行《水的浮力》教学时,笔者在课前准备好四个分别装有砂子、清水、盐水、空气的乒乓球。在课堂上将四个球同时放入盛有水的水槽中,结果学生看到有的球沉入水底,有的浮在水面,有的悬浮在水的上半部分,有的悬浮在水的下半部分。这种巧妙的设计,使学生在疑惑中自然的进入到问题的思考中。因此在实验器材的准备上要构思巧妙,不仅要立足课本教材,还要具有多元化,吸引学生眼球,诱发学生思考。

3、化无形为有形

小学生在考虑问题时比较片面,在很多理论知识上,学生的思维还不够完善,不能考虑深入、形象,就需要教师通过生活中的自制教育模型来对他们强化他们的理解,不过由于生活中的自制教具的部分缺点,就使得教学的效果不是非常明显,教学的结果也不是特别精确,让学生产生误解,或者让学生发现不了实验的变化,针对这些现象,就需要教师对这些现象进行正确、科学的改进,使其能够实现教学的最佳效果。例如,在小学科学课堂上,教师在讲述冷胀热缩现象时,可以让学生准备两根小铁丝与一个灯泡,在课堂上,将两个小铁丝与灯泡串联起来,两个小铁丝之间相互挨紧,但是不靠在一起,当通电时,铁丝就会通过“热胀冷缩”的原理逐渐变长,最后两铁丝相互接触,使得灯泡变亮,这个实验很简单,但是就会引发学生无限的遐想与思考,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力度。

第3篇

1.设计具有驱动力的问题

如《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一课,如果直接提出“铁为什么生锈了”或“铁生锈和什么因素有关”,学生觉得问题枯燥无味,并不能让学生有强烈兴趣对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如果让学生直接观察生锈的铁,并拿一块未生锈的铁与之对比,引导学生思考:你知道这块铁怎么会生锈的吗?学生会把问题聚焦于“铁生锈的因素是什么”。于是学生本节课的探究性学习就是一个有目的的过程,学生的探究活动就不会迷失方向,探究就能有效进行。

2.预设问题关注学生前概念

教师需要精心备课。在备课时先要了解学生现有的基础是什么,充分预设课堂教学中可能存在的情况,在学生前概念干扰下怎么去引导。听过一节实验课《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上课教师拿出一杯装有水的烧杯,问学生:“一会儿老师往这杯水中加一勺食盐,食盐溶解了,老师继续多加一些食盐,还能溶解吗?”学生异口同声说“能”。教师再问:“我不断往里面加食盐,它能不断溶解吗?”学生还是回答可以。教师没办法了,只好说:“不断地加,食盐不可能无限溶解,下面我们来研究100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食盐。”这位教师其实就是教师没有深入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四年级学生刚接触溶解,之前已经知道食盐可以溶解,但不知道食盐的溶解在一定条件下会达到饱和的状态。那么学生的前概念就是“食盐可以溶解,跟多少无关”。听课过程中多少会有类似的事情发生,有的老师措手不及,搪塞过去后按自己的计划往下讲,但也有很多经验丰富的教师解读出了学生的前概念,及时灵活的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

二、有效探究的前提——材料

对于一堂科学探究课,材料是顺利进行的前提。材料使用合理让课充满生机,材料使用不当也会带来很多负面效果。

1.用材料提升探究的效度

材料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探究的程度,是否能够成就高效探究。材料不宜求多求全,否则学生盲目动手会起到负面作用。在听《我们周围的磁铁》一课时,磁铁性质材料盒里面材料很全,各种不同形状磁铁和材料,教师将实验盒直接发给每一组。学生对五花八门材料兴趣很浓厚,有的同学整节课都在玩材料。教师没有在材料的选择上认真考虑,探究活动低效。

2.用材料推进探究的深度

教师提供给学生的材料,最好能够引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们思考:我可以怎么用这些材料?为什么要这么做?出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呢?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的热情,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如在《导体和绝缘体》一课中,易拉罐就是一个很好的可以推进探究深度的材料。易拉罐本身是金属做成的,可以导电,但由于外面喷上了一层涂料,导电性能大大降低,用学生自制的电路检测器根本测不出来。学生就会在此产生疑问:为什么这个金属材料不能导电呢?学生会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和讨论,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和探究能力。在这里,教师提供的材料直接决定了学生探究的深度。

三、有效探究的保证——指导

1.指导自主探究,要由“扶”到“放”

有“扶”才能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的知识结构,有“放”才能有精彩的课堂生成。扶要扶的恰到好处,放要放的张弛有度。让学生自主探究,一直是科学教育关注的重点。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的干预、指导往往过多,教师“扶”的痕迹很明显,教师放不开,使得学生的探究流于形式。实践证明,只要老师引导到位,很多问题学生都可以自己解决。就算实验探究失败了也没关系,科学探究就是让学生在参与探究过程中深刻体验成功、体验合作、体验质疑、体验挑战。

2.有效指导,激发探究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探究内容有兴趣了,就会积极参与到探究活动中,进行有效的研究。在教学《摩擦力的秘密》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游戏“谁可以把书分开”。我课前就把两本书一页一页的纸张交叉重叠。我故意挑选了班上两个力气比较大的男生让他们去拉书,将书分开。两个男生很不屑去做这个游戏,认为自己力气大,区区两本书,很容易分开。结果他们使出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没能将书分开。这是什么道理呢?学生探究的热情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

四、有效探究的支柱——体验

“体验”不能仅仅是个标签,教师应该努力放大其功能,让它成为学生生命感受的一部分,让“体验”成为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支柱。对孩子来说,大自然就是学习科学的好课堂。在公园里,可以观察各种小动物、植物;在工地上,可以看到杠杆、滑轮、轮轴如何运作;在马路上,斜面、惯性、热胀冷缩的原理的应用随处可见……教师应鼓励和引导孩子走进大自然,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

1.开展“信息大观园”活动

小学生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对新鲜的事物有较强的接受能力,教师抓住学生这一特点,在日常教学中多鼓励学生主动搜集各种科学资料、收看最新的科学新闻、捕捉最新的科学信息,以此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浓厚的科学兴趣。教师在平常教学中,可以搜集学生中比较好的信息材料张贴在教室的一角。每周更新一次,让学生时刻可以接受最新、最好的科学知识的熏陶,为今后学生创新探究精神的形成打好基础。

2.开展“小小发明家”活动

第4篇

一、在做中破译现象,培养理解能力

俗话说:“说十遍不如做一遍。”小学科学教材中诸多新奇玄妙的科学现象、生活常识,单纯通过教师语言描述,学生无法理解其义。科学是源于实践的,“做中学”理念强调学生多做多实践,把问题带到实践中去,让实践去解决,小学科学教学也应该如此。教师在提出一个科学现象后便不要再反复解释,让学生先去实践,在实践中理解科学现象,同时将实践中无法理解和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反馈给教师,此时教师再进行解释,学生有认知、有印象,更易理解、更快掌握,课堂学习效率自然就提升了。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冷和热》这部分内容时,笔者在教学前先布置学生去做这样两个实验:①买一个乒乓球,弄瘪后用开水烫一下,观察乒乓球的变化;②煮一个鸡蛋,在剥蛋壳之前先用冷水泡一下,观察之后的变化。在下一次课上,笔者问学生:“都发现了什么?”“乒乓球又恢复原样了。”“蛋壳很容易就剥下来了。”学生们七嘴八舌地回答。“你们知道为什么吗?”笔者笑着追问。学生摇头,笔者抛出“热胀冷缩”的概念,再引导学生回想之前的实践:“乒乓球本来是瘪的,但是加热之后就膨胀恢复原状,这是不是热胀呢?”学生纷纷点头。像这样,先做再教,以做促教,让学生在做中认识现象,之后的课堂教学对科学知识只需稍加点拨,学生便能轻松理解,牢固掌握。

二、在做中掌握概念,培养科学素养

知识的学习在于应用,小学科学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是培养学生初步具备科学意识,能够应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简单的科学现象。知识的应用在于实践,“做中学”既是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更要让学生学会应用知识。因此,我们小学科学教学应该创造条件,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增强科学应用能力,提高科学综合素质。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推进科学实践:一是主题竞赛性活动,通过竞赛激发学生的实践性和创造力;二是立项式活动实践,允许几名学生一组针对一个科学现象进行较长周期的应用实践活动;三是生活实践,引导学生积极观察生活,善于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进行记录并与同学分享。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养蚕》这一章节内容时,笔者便组织了“养蚕竞赛”这一实践活动,并对竞赛活动作了如下要求:一是做好养蚕日记;二是观察蚕的发展变化;三是在班级的交流会上发言。三项标准综合考虑,做得最好的学生被评为“养蚕能手”。像这样组织竞赛,将整个教学内容融入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记录养蚕日记,培养科学记录的习惯;通过观察蚕的发展变化,培养科学分析、总结的能力;通过最后的经验交流培养科学表述能力。整个环节都以学生为主体,在做中进行,学生通过自主实践和教师的有效引导,不断提升自身科学素养,提高科学应用能力。

总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主体实践是第一位,教师要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进行探究实践,通过设计符合小学生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的科学探究活动,让更多学生参与到各个科学实践中去,在做中发现问题,获得启发,认识概念,习得能力,最终促进小学科学教学的发展。

作者:姜敏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高汉小学

第5篇

一、探究式教学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通过对于现阶段小学科学教学工作的调查发现,其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缺陷和不足:教师的引导性效能不能完全发挥;教学方式守旧,缺乏创新意识;过多重视理论灌输,忽视实践教学。上述提到的问题都不利于探究式教学工作的开展。因此,积极尝试以探究式教学理念去引导现阶段的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是很有必要的。然而,将探究式教学法运用到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更多情况下,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入手。探究式教学法不仅仅可以使得小学科学教学课堂氛围变得更加活跃,而且还能够使得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最大提高,要想发挥这样的效能,就应该注重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以课程引导者的视角开展教学。探究式教学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要求教师抛开传统灌输式教育的理念,积极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更多情况下扮演好引导者就可以了。这不仅仅要求小学科学教师从思想意识上去调整,还需要掌握好课程引导的节奏,避免与学生的探究步伐出现了不一致的情况。为此,应该积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其一,合理设置课程问题的难度,避免因为过难问题的设置给予小学生带来过大的压力;其二,积极在课程探究过程中,进行观察,抓住有效的引导时机和范围,带领学生慢慢去理解科学含义,科学规律,使得学生的思维跟随教学进度去进行,在此基础上达到教学目标;其三,积极改变科学是辅课的观念,同等看待科学课程的开展,对于公然占据科学课程时间的行为进行严格的惩罚,以便为小学科学课程的开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2.注重教师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探究式教学法,对于小学科学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除了需要教师积极改变教学思维之外,还需要高度重视教师的素质提升。对此,我们应该积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其一,学校应该积极组织小学科学教师进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学习和培训,使得其深刻理解探究式教学理念的含义,并且指导其积极尝试将其运用到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去;其二,扩展小学科学教师在职教育渠道的扩展,鼓励小学科学教师积极在探究式教学方面进行探索和尝试,融合教学资源,以最大化的营造探究式教学氛围;其三,鼓励教师积极针对于探究式教学的应用开展深入的探讨,构建完善的教学技巧交流平台,以保证教学经验和技巧的总结和归纳。

3.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价考核体系。传统教学模式对于小学生科学素养的评定都是通过考试的方式来开展,往往忽视了小学学生科学学习态度,学习努力程度等因素,因此难以全面的反馈出小学生的科学学习情况,这对于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质是很不利的。对此,应该积极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价考核体系,将探究式学习的情况纳入进去,以此去引导学生以更好的状态参与到实际的科学探究课程中去。另外,合理界定平时成绩,学习态度,探究学习能力,合作精神的比重,制定科学的评价考核体系,以便给予学生科学公正的评价,帮助学生去查缺补漏,并且以此为基础制定更加有针对性的科学教学方案。

4.营造良好的科学探究物质环境。以探究式教学法去开展小学科学教学工作,还需要具备良好的科学探究物质环境。在缺乏相应科学探究设备的环境下,其教学工作的效能自然难以达到理想的水平。对此,各个学校应该注重以下工作:其一,积极将小学科学教材,器具等设备的采购纳入到学校预算范围,不断夯实科学探究的教学物质基础;其二,注重科学器材和设备的维护和管理,保证最大化发挥其效能,避免因为缺乏保护而造成的使用率不高的问题;其三,注重利用校外资源,如植物园,动物园,博物馆,带领学生去了解真实的科学世界,使得学生的科学视角放到实际生活的范围中;其四,积极通过校园板报等方式去进行科学宣传和教育,开展全校范围内的科学实践活动,希望可以以这样的方式营造良好的科学教学环境。

二、结语

小学科学课程虽然仅仅是义务教育范围内的基础性课程,但是由于其初始性的特点,往往会成为影响后期学生科学素养和学习能力的重要因素。对此,小学科学教师应该正确认识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性,不断总结和归纳自身教学方面的缺陷,积极将探究式教学方法运用进去,引导学生在科学世界中去进行探索。

作者:宁静 单位:张家口市桥东区宝丰街小学

第6篇

一、统一思想,积极开展实验教学活动。

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影响着农村中小学教师是实验教学的薄弱点,教师陈旧的教育观念跟不上教育发展的步伐。在新课程标准颁布和实施的过程中,我校首先加强了对科学实验教师的学习培训,组织了各年级的科学教师,共同钻研教材和大纲,明确本学期的实验项目和要求,制定了实验教学计划进度表,并要求他们根据教学计划,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课后撰写心得体会。同时,很多教师不满足于课堂上培养学生观察、探索科学的能力,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野外开展采集、捕捞等实践活动。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对大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热爱科学的情感,学校成立了科学学科的兴趣小组——标本制作和无线电兴趣小组。为学生了解大科学、增进科学科学知识提供条件。

二、实验室管理制度化,促进实验教学常规化。

学校实验室在建设、发展、使用的同时,相应地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科学实验室管理制度》、《科学仪器管理使用制度》、《科学实验仪器损坏赔偿制度》、《科学实验室卫生制度》、《科学实验室人员岗位职责》。这些制度不仅张贴上墙,而且在平时教学中严格执行。各种实验器材的借用,都能及时做好借用、归还记录,实验室各类仪器的说明书及各类帐册齐全,并做到帐、卡、物相符。实验室仪器全部按部颁目录分类编号,并按上轻下重、里高外低、水平式或垂直式进行存放。不仅做到定定橱定位,还做到科学、整齐、美观、大方。

三、继续强化管理,改革实验教学的评估机制。

本学期,我们继续对实验室的财物进行了对应管理,确定了专人用规范帐册,按部颁目标将仪器记帐,所有仪器都定橱定柜存放,并将仪器用卡片编号,挂在橱上。本学期,我们根据学校制定的《竹箦小学科学科学教学常规实施细则》对实验教学继续落实两抓:一抓“实验教学的开展”;二抓“实验教学设备的使用效益”。将实验教学评估纳入教育工作和整体评估中。评估的内容为实验教学计划、总结、实验记录、实验效果、仪器设备的使用管理完好率、实验开出率、实验室的清洁卫生及安全防范等。并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抽查,随堂听课等形式进行评估,并将评估结果存放教师业务档案,汇总到教师月考中。通过思想引导和过程管理,学校实验教学工作已经正常有序地开展起来。

四、进一步加强实验教学研究,促进实验教学不断优化。

教学研究活动是教学的活力,因此,我们加强了对实验教学和过程研究探讨,用系统论观点,认真研究,积极开展实验试点。具体做法是积极开展探讨性的实验教学研究,举行实验教学公开课、研究课和优秀实验教学教案评比活动,总结交流心得体会,开展实验教学论文和自制教具评比活动,并且不断改进评价方式和手段,重视过程评价和多元评价,旨在提高教师科学实验研究的积极性。这一教学研究和评价措施无疑成为推动实验常规化的动力。

五、不断总结与反思,提高教师、学生科学实验研究成果。

第7篇

关键词 综合实践活动 科学素质 兴趣 能力品格

提高青少年科学素质行动是保障“科教兴国”战略顺利实施的基础性工程,对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小学科技教育以开设科学教育课程,开展课外科普活动为主要载体,通过向小学生传授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他们崇尚科学的精神,形成科学的思想方法,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质,从而促进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

我校充分认识到科技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利用综合实践活动积极开展科技教育,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向光明,真理与未来的窗户,让学生尽情吸收新鲜的科学气息,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了小学生健康成长。开展的工作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

一、培养浓厚兴趣 促孩子热爱科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兴趣使许多人成为杰出人才,爱迪生成为发明大王,陈景润戚为闻名的数学家,丁俊晖成为斯诺克高手,都是对事物发生浓厚兴趣而刻苦努力的结果。小学生的特点是求知欲高,好奇性强,爱动手,这是学好知识的有利条件。如果学校教学能够利用孩子的特点,正确引导,注重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加强对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培养科学能力 促孩子多维发展

科学能力包括认识客观事物和改造客观事物的能力,对小学生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要十分重视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操作能力、综合能力和现代技术应用能力等的培养和训练。

1 目不转睛――观察能力的培养。

学校早在1997年就投资三十多万元在校内营造了一个环境教育,科技,劳技,思想品德教育为一体的学生综合实践基地――星火生态园。这是学生最喜欢的综合实践活动场所,学生可在课内外自由观察实验。2001年秋天,我校五、六年级学生经过多次观察,一个新奇的现象引起了同学们注意和深思。经过大家观察和讨论,在老师的鼓励和启发下,完成了题为《用薄荷诱灭苍蝇》的科学小论文,获省科技创新大赛小论文一等奖。

2 异想天开――想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其中的劳动与技术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好课程。学生中蕴藏着巨大的创造发明的潜能。我们在劳动与技术教学中十分重视想象思维能力的训练,鼓励学生大胆探索,敢于幻想,勇于创新。多年来本校学生的发明创造,科学小论文,科学幻想画等项目参加省、全国青少年创新大赛获大奖。如:我校生物劳技组周斌等同学获得第十二届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发明创造一等奖。

3 心灵手巧――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在科技,劳技活动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有效途径。机器人项目的开设,为学生学习运用现代科技知识创设了平台。学生多次参加省市青少年机器人比赛屡屡获得较好成绩。学校建成省内小学一流的自制标本室,成为学生探索自然的好场所。参加江苏省美境行动获创意。设计,实践多项大奖。

4 文武双全――综合能力的培养。

(1)学校定期举办小学生科技,环境小报比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2)通过小课题实验研究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如《中华鲟的饲养调查报告》《昆山地区鸟类资源的调查》就是本校生物组的同学在老师指导下完成的小课题实验,两个项目均获省青少年创新大比赛科学论文一等奖。

三、培养良好品格 促孩子健康成长

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意志品格的有效途径。在科技活动中,培养学生养成实事求是,不夸张,不浮躁,不马虎,不急于求成,不急功近利的良好态度,是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的重要保证。另外,在科技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应及时地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困难,逐步磨炼不畏艰难的科学意志。

1 树立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

在用现代科学知识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倡严谨细致。一丝不苟。通过活动对培养学生积极求索的科学作风是一种很好的锻炼,使他们学到了对科学进行探索研究和运用所学知识的正确态度和方法,这是多么重要的科学素质啊!

2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第8篇

[关键词] h指数;被引次数;幂律;不同学科

[中图分类号] G3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5)04-75-4

Abstract: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vari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uthor’s H index and citation counts in different discipl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uthor’s H index and citation counts in library information, mathematics, material science, basic medicine, finance, psychology, politics and other disciplines was analyzed, the diversity existed in their Power Law relationship should be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stage of the discipline, its theoretical or applicable tendency. In addition, the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author's H index and the maximum number of citation counts was also linked to the academic scale.

Keywords:H index;citation count;power law;different disciplines

1 引言

学术论文是科学研究成果的重要表现形式,在对作者学术影响力的评价方面一直为科学界,尤其是科技管理界所关注,例如科技人员的学术成就和对学科的贡献可以采用传统的发表文献的数量、文献的被引次数等指标,以及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来进行衡量。

作者的h指数作为评价作者科研成果的一项新颖的指标,是对科学家个人科研成就的评估,是反映作者科研工作的累积指标,它建立了发文和引文的关系,衡量了学者的数量和影响[1-3],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邱均平教授等人利用h指数来评价我国的图书情报学学者的个人绩效,同时考察了h指数与传统计量指标之间的关系,经过比较分析发现h指数与作者的总被引次数具有强烈的相关性[4];指出了作者的h指数与论文被引次数c之间具有形如h=cb的幂律关系[5];另外还有将h指数引入到大学评价中,比如计算了我国部分重点大学的h指数,结果表明大学的h指数与被引次数c之间确实具有一定的拟合关系[6];相关的研究还包括,例如以国内39位经济学领域中的高被引学者在1994-2008年间的被引用情况作为依据,分别对每位学者的h指数进行计算,并且探究了作者的h指数与其总被引频次之间的关系等[7],本文是希望对不同学科或者是不同研究领域中的h指数与被引次数的关系进行考察,目的是探讨两者之间关系的学科因素的影响,特别是:一是作者的h指数与作者的被引总次数之间的关系随学科变化情况的经验认识,希望得到关于两者拟合关系的初步的规律性结论;二是作为作者h指数与作者被引次数之间关系的组成部分,这里还希望对作者的h指数最大值与作者被引次数最大值之间的关系的学科影响进行经验考察。

2 数据的获取与拟合

2.1 数据来源

本文首先选取了图书情报学作为研究对象,在CNKI数据库中所分类的研究方向为“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中,统计了截止到目前发表文献量以及被引次数较多的前50位学者(按发表文献量排序),并在CNKI的引文数据库中得到这些作者的h指数,进一步建立作者的h指数与作者的总被引次数的关系图如图1所示,其中给出了两者的拟合关系,并给出了相应拟合关系的判定系数,其中横轴为作者的被引总次数,纵轴为该作者的h指数。对于其他学科例如自然科学类、工程技术类以及人文社科中的其他学科的情况,采取了相同的处理方法。

2.2 数据处理

笔者在统计的过程中,注意到高被引次数的论文中有作者重名的情况,由此可能会导致统计结果的不确切,为了减少数据不准确所引起的偏差,在生成散点图以及趋势图时,作者重名情况未包含在内。

2.3 数据拟合

表1涉及自然科学领域,分别考察CNKI所划分的基础科学、工程科技、医药卫生科技以及农业科技的情况,考虑到数据量的问题,仅选用这些分支学科中的比较有代表性的领域作为考察对象,分别为数学、材料科学、基础医学、畜牧与动物医学。其中数学是最传统的基础科学;材料科学是工程科技中目前发展态势良好,研究相对活跃,且引文量相对较高的分支学科;基础医学是医学门类的基础学科,涉及自然科学,生命科学和医学科学基本理论,是医学发展的基础;而畜牧业是人类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的重要环节,畜牧与动物科学也是农业发展的重要部分与种植业并列为农业生产的两大支柱。诚然,这些学科客观上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但选取这些学科作为考察对象,也是具有一定的主观性的。选定对象后,对其中的作者总被引次数与其h指数的关系进行拟合,结果如表1,数据统计时间截止为2011年5月。

由以上研究不难发现,作者h指数与作者的论文总被引次数确实有较强的相关性,而且这种关系用幂函数进行拟合时具有较高的判定系数,由此从直观上可以有形如h=acb的近似,另外也注意到在不同的学科中a和b的值存在一定的差异。

用相同的方法研究人文社科领域,是为了进一步分析了人文社科中除图书情报学领域之外的其他分支学科,从而进一步验证上述的幂函数关系,分别选取了金融学、心理学以及政治学这三个学科作为代表来进行考察。金融和心理学两个学科的发展较为迅速,发文量和引文量都达到较高水平,作为应用性较强的人文社会学科,其h指数和作者被引之间也能够呈现出一定的相关性。其中金融学中y=0.246x0.599(R2=0.833),心理学y=0.443x0.532(R2=0.814)。

选取政治学的原因是注意到该领域的学科边界相对比较明确,从而作为一个特殊对象进行考察,事实上,与边界相对模糊的学科相比,这种学科界限的明确性也使得该领域以及与该领域相关的论文绝对数量以及论文的总被引用次数都会相对有所下降,因而在统计结果中,由于学科自身的发展状况等因素,有可能暂时无法明确体现作者h指数与作者的总被引次数之间的一般性规律,实际结果表明,h指数与总被引次数表现为弱的幂函数相关性,其中判定系数仅为0.567,结果如图2所示。

所以,这是否能够说明,考虑到学科的不同发展阶段以及学科边界等因素,作者的h指数与作者的总被引次数之间的关系不仅仅表现为已有研究中所得到的幂函数关系,甚至能够反过来利用两者之间的关系来对学科的性质及发展状况进行表征。

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1 作者的h指数与总被引次数之间的拟合关系的确有学科影响因素

3.1.1 拟合系数a与b对学科因素的敏感程度不相一致。数据拟合结果表明,在作者的h指数与作者的总被引次数c之间能够呈现出一定的幂律关系,并且幂指数b大于0小于1,这表明论文总被引次数C的增量对于h指数的增长具有效应递减的规律,但是针对不同的学科又会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能够注意到大部分学科幂指数b在0.5左右,而系数a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因此,我们初步估计对于不同的学科,作者的h指数与作者的论文总被引次数之间的这种幂律关系应当能够反映不同学科的属性,假定用A表示学科因子,那么应当有h=acb=a(A)cb,其中a是A的函数,这样从直观上,不同学科的h指数与总被引次数的关系不能直接进行比较,或者需要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学科归一化处理之后才能进行比较,相关的研究包括,尝试创建期刊h指数的归一化换算公式,试图将不同领域的期刊的h指数进行归一运算,以实现不同学科间h指数的比较[8]。

3.1.2 幂函数相关性的强弱与学科的发展阶段有关。作者的h指数与作者的总被引次数之间的关系应当与研究领域的学术研究的发展水平有关。例如数学,基础医学,金融等领域的发展相对较为成熟,无论是研究人员还是论文的绝对数量都相对较多,幂律关系表现得比较明显,两者之间的幂函数相关性相对较高,判定系数也分别达到了0.867,0.860,以及0.833,而对于那些发展相对滞后的学科,研究人员与论文数量相对较少,且影响力相对也相对较弱的情形,幂函数相关性就表现得相对较弱,由此是否意味着学科发展的不同阶段,包括萌芽、发展、成熟等时段的作者h指数与被引次数的关系也会表现为不同的形式。

3.1.3 拟合系数a与学科的理论或是应用性的侧重程度有关。需要注意,作者的h指数与总被引次数之间的关系应当还与学科的理论或者是应用的倾向程度有关。或者说,在假定两者之间服从幂函数关系的基础上,则至少应当有A=A(t),其中t表示学科侧重理论性或是应用性的程度,从而t不同,反映为系数a也会有所差异,从直观上可以有这样的原因,例如论文的理论或应用的性质也会从时间上对h指数的增长速率有所影响,比如一般理论性质的文章可能会具有较长时间的引用期,文献的衰老速度较慢,而通常的工程技术类论文则偏重于实验技术与方法的创新,从而往往被引用的是该领域中前沿的技术知识,文献的老化速率则相对较快,而这些会直接影响到文献被引次数在文献中的分布以及随时间的变化关系,由此学科的理论或应用的倾向会对幂函数的系数,也即拟合函数的系数等产生影响,或者说作者的h指数与其总被引次数的关系能够对学科的理论或者是应用性倾向给予一定的反映。

3.2 作者h指数与作者被引次数的最值关系的学科影响

3.2.1 学科变量的选取。h指数与被引次数的关系随学科的不同会有所变化,还可以借助中间变量(相对于上述对两变量的直接拟合)来进行考察学科影响因素,例如研究人员的数量,该数值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相应学科的学术规模以及活跃程度,在此基础上,分别考察在不同学科中的h指数与研究人数的关系,以及被引次数与研究人数的关系。由此,笔者整理了上述不同学科的作者h指数的最大值、作者被引总次数的最大值,以及各个学科的博导人数,用该人数大致反映该学科的研究人员的数量,并以研究人数作为横轴,h指数与被引次数的最大值作为纵轴,给出两者随不同学科的变化情况如图3所示,其中由于作者被引总次数最大值与h指数的最大值相比往往不在同一数量级上,所以采取将前者除以100以便进行比较,而且除以常数也不会改变被引次数与研究人数的关系,以及与h指数的比较。另外,在图3-1中,学科从左至右依次为政治学、图书情报学、心理学、材料科学、金融学、基础医学以及数学。

3.2.2 两变量的最大值随学科变化的趋势不相一致

从图3中能够看出,作者h指数的最大值与被引次数的最大值随研究人数的变化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但是也能够注意到两者随研究人数的变化趋势从直观上也有明显的差异,在研究人数较低的区域,例如图书情报领域的研究人数仅为75,该领域的h指数的最大值为34,在所列学科中处于较高的区域,而最大被引次数/100却只有19.62,处于较低的范围,不严格地,被引次数较低,h指数却较高说明了该领域的引用集中性,或者说这说明了该领域具有的小学科特性,在研究人数较多的区域,h指数与被引次数的最大值均处于较高的区域,由此,h指数与被引次数的最大值随研究人数的变化并不一致,而这种变化趋势的不同也正是研究人数的不同或者是学科差异的反映。需要指出,严格地探讨还需要对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并需要进一步调整以及扩大数据范围以检验由这种直观考察所得结论的适用性。

4 结语

由以上分析可知,h指数与论文总被引次数之间在不同的学科中大都存在着形如h=acb的关系,其中0

a与b不大于1说明了作者总被引次数c对于作者h指数增长的影响会逐渐减小。在不同的学科中,h指数与作者总被引次数之间的幂函数相关性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表现为拟合系数的差异,特别是a值的不同,这应当与学科的发展阶段、理论及应用的倾向有关。

另外,作为对h指数与被引次数关系的补充,对h指数与被引次数的最大值随不同学科的变化情况也进行了考察,其中变化趋势的不一致能够体现学科因素的影响,与学术规模偏低的学科相比,在规模偏高的学科中,h指数与被引次数的最大值可能会具有更强的正相关性。

参考文献:

[1] Hirsch J E. An index to quantify an individual’s scientific research output[J].PNAS,2005,102(46): 16569-16572.

[2] Ball P. Index aims for fair ranking of scientists [J].Nature,2005,436(7053):900.

[3] Egghe L. How to improve the h-index [J].The Scientist,2006,20(3):14.

[4] 邱均平,缪雯婷.h指数在人才评价中的应用――以图书情报学领域中国学者为例[J].科学观察,2007(3):17-22.

[5] 高小强,赵星.h指数与论文总被引C的幂律关系.情报学报,2010(6):506-510

[6] 万锦遥花平寰,赵呈刚.中国部分重点大学H指数的探讨[J].科学观察,2007(3): 9-16.

[7] 许新军.h指数在人才评价中的应用――以经济学领域高被引学者为例.情报杂志,2008(10):22-30.

[8] 周英博.国际基础科学领域核心期刊h指数分析研究[D].浙江大学,2008.

第9篇

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现在大家都在议论建立国家的创新体系。教育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一个创新人才既要具备创新意识,又要具备创新能力。首先,创新意识是属于世界观的范畴。我们知道:一个人的世界观是在十七、八岁的时候形成的,而这个年龄的人正是处在高中时期。不能设想一个从小没有好奇心、对新事物不敏感、对科学新发展没有兴趣、没有批判意识、没有为事业献身精神的人,长大以后能成为一个具有创造性的人才。而人的这些可贵的精神,必须从小经过启蒙、引导、爱护、培养、发展。

另一方面,创新能力是属于思维能力的范畴。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发展到十八岁就基本成熟。而在这之前,整个青少年时期有两次思维能力发展的。一次是在十四岁,正值初中阶段;一次是在十七岁,正值高中阶段。在这两个阶段培养成的思维习惯,会与人终生相随。这说明创新教育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

我们的教育自古至今,不论大中小学,都太注重继承,都太注重记忆,总认为学习就是吸收知识,把知识记到脑子里就是真正学到了东西。所以,我们大中小学课本的知识容量和难度远大于欧美。我们的学生学得很苦、很累,他们把功夫都下在强化重复性思维方面。我们的学生发展了这方面的能力,所以参加各种学科竞赛,欧美的学生根本不是我们的对手。但是西方人拿诺贝尔奖的却远远多于我们。

注重效益的西方人认识到:脑子不是主要用来记忆和计算的。人类不具备鸟类的飞行功能,但却设计出飞机、火箭,比鸟飞得更高更快;人类的奔跑速度和耐力不如很多动物,但能设计出汽车、火车,比任何动物跑得更远更快;人脑的记忆和计算能力有限,但可以设计出记忆、运算能力无比强大的计算机。可见人类正是利用自己最可贵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使自己机体的各种能力得到发展和延伸,使全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这就是中国教育工作者在本世纪末最应该深刻认识到的现实。今天国家强大起来了,经济上有了一定的发展。唯独深入每个中国人骨髓的传统教育观念没有变。今天,考试的功能得以进一步发挥,重复、记忆负担比几十年前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样的教育怎能应付本世纪世界经济的挑战?

综上分析,基础教育应该是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从国家的最高利益来考虑,改变基础教育现状,实施创新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培养创新人才是我国基础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二、实施创新教育须进行的几项改革

高考制度的改革。

有人说:"高考不改革,中国的基础教育很难有根本性的改变。"此话不无道理。不是有人把高考比作"独木桥"吗?现在就是有千军万马急于要通过它,因为只有通过它才可能达到充满希望并获得发展的彼岸。如果我们不去改造这座"独木桥",不去建筑新的通道,只是一味地宣传、动员大家不要拥挤,那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几十年来,我们从批判片面追求升学率,到反对"应试教育",问题真正解决了吗?

现在的高考,用一张试卷、一个标准、一个模式来要求和鉴别几百万学生,至少有两个弊端是明显的。第一,在这种统一标准的影响下,因为试卷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复制、迁移、运用能力,学校教师也用主要精力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结果造成了我国青少年,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创造才能得不到有力的发展和培养。第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人有所长就有所不长,很多创新型人才并不全面。所以说,这种考试制度在选拔出一大批有才能青年的同时,也扼杀了一批有突出特长、有创造性才能的人。

其实这种统一考试的弊端,早在选拔音乐、美术、表演、体育等特殊人才的过程中就被人们认识到了,而且做了改进,形成了一个细小的通道。实践证明,以上院校按照他们各自的招生方法都挑选到符合自己培养目标的新生。现在的问题是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青少年也应该开辟这样一个通道,使他们的能力得到鉴别,使他们不拘一格地受到重视和培养。

第10篇

为认真贯彻《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和《省政府关于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的通知》精神,切实加强我省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着力培养青少年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未成年人科学素质,现就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把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与重要举措。切实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提高未成年人的科学素质,是贯彻党的*精神、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与重要举措,是建设创新型省份、培养“创新创业创优”新一代江苏人的基础性工作。各级教育、科技行政部门与科协组织和广大中小学要从提高全民族科学素质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把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作为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重点任务,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加强领导和规划,集成力量和资源,创新方式和方法,务求普惠广大青少年学生,增强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效。

二、进一步明确我省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二)指导思想。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坚持“普及与提高并举、普及为主”的原则,突出抓好科普教育、科技活动、队伍建设、资源整合、保障机制等关键环节,努力形成学校为主体、社会广泛参与、政策保障有力的学校科学教育新格局,着力构建加强青少年学生科学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全面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科学素质,为建设更加美好的新江苏奠定坚实的公民素质基础,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三)目标任务。“*”期间,全省中小学科学教育的主要目标任务是:

1.所有中小学新科学课程全部落实,科普教育全面展开,力争使城市和农村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比例分别达到85%和70%以上。

2.各类科技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所有中小学都有科技教育的活动基地(场所),基本形成适合中小学生的普及型、系列化的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体系,建成一批国内外有影响的、示范性、高水平的青少年科技活动品牌项目、科技教育示范学校、科学实践活动示范基地。

3.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科学教育师资队伍和专兼职科技辅导员队伍。

4.中小学生的科学素质明显提高,科学创新意识普遍增强,涌现一批具有较好创新素质和潜质的优秀中小学生。

5.家长和社会各有关方面参与学校科学教育的工作机制健全,形成有利于中小学开展科学教育的社会环境和氛围。我省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

三、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全面开展中小学科学教育活动

(四)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积极推进中小学新科学课程的全面实施,全省所有中小学开齐开足科学课程(含高中技术课程,下同),提高科学课程的实施水平。切实加强科学课程的实验教学,按规定开齐上好所有科学实验课并分组安排实验。注重在相关学科中强化和渗透科学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精神和掌握科学方法。要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研究性学习”中设计安排科学教育专题,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科技活动。高度重视学龄前儿童的科学启蒙教育,积极开展“做中学”科学教育与实践活动。

(五)广泛开展中小学科普教育活动。各地各校要积极开展以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为内容的科普教育。每年组织“大手拉小手科技传播行动”、“科技节”和以科普为主要内容的班团队活动,围绕环境保护、节约资源能源、生态文明建设、心理生理健康、安全避险等专题深入开展科普教育。认真组织中小学生积极参加“科普宣传周”和“全国科普日”系列活动。普通中学和职业学校普遍开设“科学家(或科技专家)讲座”,有条件的中小学要建立“少年科学院”。

(六)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教育与实践活动。各地各校要坚持因地(校)制宜、重在普及、遵循规律,以学生为主体,广泛开展科技教育与实践活动。中小学要积极开展科技夏(冬)令营、科学考察、科技小发明小制作、科学论文评比、科学实验、科学技术信息传播、种植饲养等多种形式的科技活动,普遍建立科技社团或科技兴趣小组,积极开展具有广泛参与性、较高普及性的科技竞赛活动,重视开展示范性和创新性的科技竞赛,并努力发现具有较好创新素质和潜能的科技创新人才苗子。省每年举办“高中生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信息学五门学科奥林匹克竞赛”、“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金钥匙中小学生科技竞赛”和“职业教育创新大赛”等系列科普竞赛活动,并努力打造省内外有影响的高水平的科技活动品牌。

(七)高度重视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广泛开展科普教育进农村学校系列活动,省有关部门每年组织“快乐科学校园行”、“科技大篷车”和“流动科学宫”等科普进农村学校活动,努力满足农村中小学生的科学知识需求,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各地各校要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积极开展“科教兴农”、“送科技下乡”活动,普遍开展初高中毕业生实用技术培训,使每一个走向社会的中学毕业生都能掌握一门致富技术。

四、着力加强基础能力建设,不断提高中小学科学教育水平

(八)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要加强科学课程新教师的培养,鼓励并支持师范院校设置科学教育和通用技术教育专业,培养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的科学教育新师资。要配齐配足中小学科学课程教师,满足全面实施新科学课程的需要。强化科学课教师的培训,将科学教育课程教师培训作为全省中小学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明确省、市、县分级培训的要求,全面提升科学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加强中小学科技辅导员队伍建设,“*”期间,全省各中小学(含职业学校)都要配备1名以上的专职或兼职的科技辅导员;三星级以上的普通高中和职业学校、省级优质初中和小学要尽可能配备专职科技辅导员,市、县教育部门和乡镇都要设1名中小学科技总辅导员,负责对所辖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组织、指导、协调、督查等;各级科协要积极组织广大在职和离退休科技工作者担任中小学科技辅导员。加强科学教育志愿者队伍建设,组织大学生和符合条件的社会有关人员担任中小学科学教育志愿者。要在工作、生活、进修、职称评定和考核评优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努力稳定、不断提高专职科学课教师队伍和科技辅导员队伍。中小学教师和科技辅导员承担课外科技辅导工作应核定工作量。

(九)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基地建设。强化现有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等综合性活动场所的科普教育功能,有条件的地区可建设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等专门的科普活动基地。“*”期间,每个市和县(市、区)都要建成一个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并配有适合中小学生开展科技活动的设备设施(如机器人工作室、科普活动室、计算机室等)。积极鼓励和推进社区、乡镇建设青少年科学活动室,为区域内中小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教育活动提供支持和服务。健全省、市、县(市)的中小学生科学教育示范基地命名制度,每两年命名一批省级中小学生科学教育示范基地。

(十)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设施和资源建设。切实加强中小学实验室建设,全省所有中小学都要建成合格的科学类课程实验室,满足中小学生科学课程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的需要。有条件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可建科学工作室,省三星级以上普通高中都要创造条件建立创新实验室。职业学校要建立技术创新工作室。各中小学都要进一步充实和配备科学实验仪器,特别要重视农村中小学和民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的合格实验室建设。中小学图书馆藏书必须配备15%以上的科技类书籍。要在各级科技馆建立面向青少年学生的机器人、科技模型、未来工程师科学工作室和计算机活动室等。

创建江苏省中小学科学教育网站,开发科学教育资源库,充分利用“校校通”网络平台对中小学生实施科学教育。组织编写和推荐一批适合中小学生特点的、满足科学教育需要的科普读物。各地各校要结合实际开展中小学科学教育的理论研究,有针对性地指导中小学开展科技教育实践活动。

(十一)充分利用校外科学教育资源。各级科技类博物馆、青少年科技场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实验室及其它校外科普教育基地,要向中小学生免费开放,供学生参观和参与科学实验,支持和配合当地中小学开展科技教育活动。各级科协和所属学会要积极动员和组织广大科学家、科技工作者支持参与中小学科技教育活动。要充分发挥离退休科技人员在中小学科学教育中的作用。要充分发挥电视、电台和报刊杂志等媒体的作用,面向中小学生开设科普专题节目,努力形成良好的科普教育氛围,推动全社会积极参与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

五、加强组织协调,形成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合力

(十二)加强对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各地教育、科技和科协等部门,要把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明确负责中小学科普教育的职能部门和人员,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集成相关力量与资源,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形成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合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承担起组织领导、牵头负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职责,统筹规划、精心组织,加强指导、积极推进。各中小学校要把科学教育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学校特色建设的重点,切实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第11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多媒体运用

21世纪是一个高度国际化、科学化、多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在新世纪里,思想观念是行为的先导,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研究在教育领域的不断扩展与深入,它使每个人都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的优越性,现代教育技术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已变得越来越重要。为此我们的教学手段也应相应的地进行改革,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近年来我市学校电教设施不断完善,教师电教意识不断增强,各门学科已开始广泛地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多媒体教学的广泛使用使各学科进行了一次教学方法乃至教学观念的“大改革”,各种教学软件也应运而生,它们为教学提供了便捷、有效的方法。

从当前的情况看,多媒体教学只是在语文、数学等学科中得到广泛开发和应用,但在体育教学中情况却不容乐观。传统观念认为,体育课主要是让学生锻炼身体,学习运动的技能技巧,和多媒体教学没有多大关系,这正是他们忽略体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传授学生必要的运动常识和理论的原因。以往这部分内容是通过老师的讲解和板书来完成的,但是这种方式缺乏直观性,不能引起同学们的兴趣,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如果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辅助教学,效果会怎么样呢?带着这种想法,我尝试着制作了一组体育教学多媒体课件,并且用之开了一节校级的公开课,收到良好的效果。通过这次尝试,我觉得体育课是完全可以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的,且应广泛推广运用。那么,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能为体育课教学提供什么呢?

一、提供直观感受

多媒体电脑教学它最大的优点就是能给学生提供直观的感受,通过画面、图片、声音等综合性多媒体技术,带给学生生动的、真实的形象,并引导学生发展思维,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提高教学质量。

以往的板书、口授形式则达不到这样的效果。例如:向学生们介绍前滚翻的技术动作时,如果用传统的示范、讲解方式来进行教学,效果是不理想的。因为在上课时,老师将完整的动作示范出来以后再进行讲解、分析,所讲的一切都较为抽象,在视觉上不能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不易让学生理解,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很难完全掌握。然而,如果在上课时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将前滚翻的整个技术动作借助教学软件,通过屏幕展示教师预先录制好的示范动作、图形分解以及将蹲撑――两手撑垫屈臂――低头――两脚蹬地――提臀收腹――重心前移团身滚动――枕骨、肩、臀部依次触垫――抱小腿团身成蹲撑的文字解释出示在相应动作的旁边,结合课堂上的需要使画面重复播放、讲解,加上教师在课堂上的示范,这样,学生的大脑中形成清晰完整的技术动作,练习起来便会更有劲,更主动,对动作要领便能直观理解,掌握技术动作也就更快。这点也符合了儿童对直观、有趣、新奇的事物更容易理解,更具有强烈认同感的这一心理特征。又如:多媒体教学对指出容易出现的错误动作和纠正方法也有很大的作用。那么我们可以运用画面演示各种错误动作,学生通过认真观看画面,动脑思考。然后,通过教师仔细分析、讲解产生错误动作的根源后再进行改正。另外,还可以将一些优秀运动员的比赛录像剪辑到教学软件中,在上课过程中播放给学生看,使学生对滚翻动作在运动中的应用有个初步认识,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这样对以后在室外继续练习前滚翻动作就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

由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原因,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往往较短,特别是在讲解、分析某个难点动作时,由于精神不集中,学生听的就比较模糊。但是,如果让他们看卡通片,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整节课下来他们都会兴致勃勃,这是因为动画鲜艳的色彩和生动的故事情节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所以看完后印象特别深刻。因此,我们在多媒体教学中可以借助动画录像使教学内容生动有趣,让同学们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学到知识。如:在给同学上武术课时,便可以把学生练习武术的情况拍成录像,然后,剪接到课件里,通过屏幕的播放,学生一边观看画面一边听老师的讲解,看哪个同学技术动作掌握得最好,既标准又到位。经过同学们的比较和分析,结果一目了然。这样的动画课件并配上适当的音乐展现在同学们面前,就非常具有吸引力,并且会让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以后的练习过程中就会更加努力,学习的效率也会得到提高。现在的学生喜欢把体育明星当作自己的偶像,且有意识地收集某些明星的资料、图片。如果在多媒体电脑教学软件制作中,将一些优秀运动员在比赛场上的精彩动作图片扫描进去,再将运动员的简历输入到软件里。这样不仅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还可以趁机鼓励同学们要积极锻炼身体,争取以后也成为世界冠军,为国争光。

在多次的教学尝试中,我深刻感受到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给体育教学带来了诸多优点,解决了教学中疑难问题,也是我更加认识到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逐步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是纵观当今教育软件的现状,我们就会发现现在的多媒体课件往往无法直接用于课堂教学,有的紧紧只是侧重于单个学生人机对话,交互性差,缺少跳跃、扩容、共享的能力。因此我们应加强有关课件制作方面的学习,提高课件制作的理论知识,尝试制作出符合自己教学特点,实用并令自己满意的课件来,而教师在自制多媒体课件过程的同时,也促使着自身在不断的学习与实践。当然,多媒体是辅助体育课教学的,它作为奇妙的教学工具,为师“教”生“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我们不能忽视对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多媒体教学是辅,而我们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的创新才是主要的,只有这两者相辅相成,有机结合,才能结出累累的教学硕果。(作者单位:宁夏中卫市体育中心)

第12篇

 

一、前言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人类知识增长与时间呈指数增长关系; 人类已掌握的全部知识的90%,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取得的,10%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几千年之内逐步积累起来的;英国科学家詹姆斯·马丁推测:人类知识在19世纪大约每隔50年增加一倍,在20世纪前半叶每隔30年增加一倍,50年代每隔10年增加一倍,70年代每隔5年增加一倍,80年代每隔3年增加一倍。美国科学史家德克里·普赖斯统计,1750年全世界科学期刊为10种左右,19世纪初期为100种左右,19世纪中期达到1000种,1900年达到1万种,1965年突破10万种。现在科学期刊则以每年增1500种的速度在发展。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全世界发行图书种数,1952年是25万种,1962年为38.8万种,1967年为45万种,1972年达到56.1万种。根据我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1950年我国发行图书1.2万余种,1983年为3.5万余种,增加了近3倍。我国发行的杂志,1950年是295种,1983年为3415种,增加近12倍。据调查,全世界每年发表的科学论文大约500万篇,登记的发明创造专利每年超过30万项,平均每天800至900项。每分钟出版一本新书,……难怪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讲:“我当研究生时搞超音速空气动力学,我敢说全世界有关论文我都看过,因为一共也没有多少,而现在我搬都搬不动,别说看了。”以上这些统计,说明了“知识爆炸”的现状。另外,知识信息传递手段的多样及传播高速化,知识更新周期愈来愈短,使我们必须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养成自学的习惯。著名科学家钱三强认为:“任何时间总是以在工作中学习为主,因此,自学是一生中最好的学习方法。”教育工作者仅仅“传道、授业、解惑”是远远不够的,要注重能力的开发,尤其是创造力的培养。日本著名企业家土光敏夫讲:“今后要求大家的,将主要是脑力上的勤勉!”爱因斯坦曾说过:“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当然,知识的多寡与能力强弱密切相关,孤陋寡闻的人绝对没有强的创造力,时代的发展要求教育工作者更加重视能力(尤其是创造力)的培养,  教育学生由“学会”到“会学”,  引导学生中“要我学”到“我要学”,  研究脑科学,  促使大脑左、右半球协调发展,  以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的国民。

二、把创造力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

    创造是做出前所未有的事情,创造力是对已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科学的加工和创造,产生新概念、新知识、新思想的能力。创造力客观存在,呈正态分布,可以通过培训加以提高,其物质基础在于大脑的组成与构造。创造学家阿雷蒂在《创造力》一书中指出,人的大脑有150亿个神经元,而世界上最聪明的动物黑猩猩只有120亿个神经元,30亿个神经元的差别造成了人猿智力上的巨大鸿沟:人有抽象思维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能进行创造性思维。黑猩猩无抽象思维能力、缺乏语言能力,不具备创造性思维。因此,从事创造性劳动是人类独有的本质属性——创造性的具体体现。然而,人类系统研究创造力的历史并不长,1920年,德国心理学家M.韦特海默在《创造性思维》一书中,分析研究了儿童、成人以及一些名人,诸如爱因斯坦等的创造性思维之后,创造力的研究才逐步受到重视。而直至20世纪50年代,创造心理学才从人格心理学系统中独立出来,成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心理学家J.P.吉尔福特于1950年任美国心理学协会主席时,以《创造力》为题发表就职演说。60年代初,美国芝加哥大学对创造力作了系统的对比研究,首先制订创造能力的测验方案,以探明大学生及青少年的创造潜能。 至今, 创造力的研究引起世界各国心理学家的重视, 而且也是教育工作者高度关注的一个课题。

    在我国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有一些宝贵的教学经验体现了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做法。 例如遵循学思并用、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原则,使学生“乐学”、“好学”,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主张“疑思问”,有疑且积极求问,学习才能深入。《中庸》一书提出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治学步骤,乃是传世之宝,在现代化教学中仍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这些均是提高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有效之举。过去,我们只是缺乏对创造力的系统研究,当然,在生产力并不发达的封建社会,人们对自身认识很不完善,科学不发达,也根本不可能对客观存在于人身的创造力进行系统研究开发。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迫切需要研究、开发人类的创造力。正如美国创造学家奥斯本在《创造性想像》一书中指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实力与其人民的发明创造能力和把这些发明转化为有用产品的能力紧密相关。”美国学者伊顿指出:“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国家的最高经济利益,将主要取决于我们同胞的创造才智,而不取决于我们的自然资源。”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曾经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卓越贡献。当前,虽然在某些领域的研究上落后于西方,还不是发达国家,但中华民族是有巨大的创造潜能的。我们必须以东方巨人的姿态阔步跨入21世纪。培养跨世纪的具有创造才干的公民,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重任,这也是我们必须重视创造力培养的重要原因。

三、创造力的培养途径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活动中的思维过程,与创造力密切相关。创造思维可分为三个层次:高级层次的创造思维是指经过长期研究、反复探索而产生的非凡的创造,这一般指科学家的创造发明;中级层次的创造思维是指经过模仿或改进,在原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重新组织材料,重新加工,形成有社会价值的新产品的能力,这一般表现在技术革新上;初级层次的创造思维主要是对本人来说是前所未有的而不涉及社会价值的创造力,这一般是指儿童和学生在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思维能力。本文谈的主要就是最后一种创造力的培养途径。

    (一)重视右脑的开发

    自1981年美国斯佩里博士关于右脑左脑分工理论获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以后,各国竞相探索右脑智力开发,脑功能研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脑科学家研究证明,右脑与创造功能密切相关。日本医大教授品川嘉也博士负责领导医大右脑理论科研工作,他以自己多年研究脑生理学和计算机的成果为基础,发表了有独特见解的右脑活化法,写出《儿童右脑智力开发》、《右脑使用与开发》、《右脑高效记忆术》系列丛书。他认为,善于使用右脑的人将会智力超群,而锻炼、使用右脑,将成为今后生存的重要条件。在我国,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认识到,长期以来,由于人的实践活动和学校教学要求都过分强调左脑功能,重视语言、计算机抽象逻辑思维训练,忽视右脑功能开发,这就造成左脑负担过多、过重,导致大脑左右两半球的发展失调。所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重视音乐、美术、体育课,要多采用直观教学,创设更多的问题情景,发展形象思维,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学生大脑两半球健康、和谐地发展,促进学生创造力迅速提高。90年代初期,温寒江教授等学者负责的“开发右脑、发展形象思维的教学实验与研究”课题组,在国内外近几十年研究的基础上,围绕通过教学活动有意识地开发右脑潜能,注重发展形象思维,并促使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有机结合,从而达到全国提高儿童青少年智力和整体素质的目的进行教学实验,涉及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大学十几所学校15门课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初步验证了开发右脑潜能、发展形象思维是儿童智力早期开发的正确途径,是对课堂教学的深刻变革与优化,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基础性措施。开发右脑潜能,培养创造性人才仍然是一个跨世纪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课题,需要更多的专家、学者结合教学实践,投入更大的力量,加以深入研讨,促进人才素质的全面提高。当前,我们较注重艺术教育,这不仅是陶冶情操、美化心灵的重要措施,也是活化右脑,提高创造力的重要举措。另外,还要研究营养学与健脑的关系,提倡营养配餐,研究科学用脑的方法,防止由于用脑不当而产生各种疾病。

    (二)重视发散思维的训练

    英国物理学家廷德尔说:“作为一个发明家,他的力量和多产,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想像力给他的激励。”这种想像力就是创造性的形象思维能力,即能把感知认识获得的留在大脑中的形象进行重新组合安排,加工改造,创造出新的形象来。无此能力,就不会用新的眼光看待问题,就不会从司空见惯的现象里发现新东西。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学生观察力和想像力。加强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对各种现象熟视无睹的人是不会有发明创造的。创造活动的全过程要经过辐合思维与发散思维的多次循环才能完成。教学实践证明:发散思维包含想像、创造、启发、猜测诸方面,它更有利于训练和培养创造力,也是传统教学中提倡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教学原则的深化与发展。一个好的教师应通过教学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探索多种答案,鼓励独特的见解,发挥个人特有的才能;讨论中不做定论,允许存疑;要善于引导讨论,使学生思维活化,经过筛选、集中,使思维活动深化,从而提高创造力。

    70年代末期,我校语文教研组在章熊教师的倡导下开展“小论文写作”的活动,从提供写小论文,进而写学术小论文,使“小论文写作课”成为高二年级语文必选课。从选题、搜集资料、整理信息资料、列出提纲、写出初稿、修改定稿到宣读答辩,学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这一创造活动之中。1995年寒假,数学教师张思明在高一学生中没有按常规布置习题作业,而要求学生:①收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试着解决。②挑出教材、学习参考书、习题集等正式出版物中的若干个非印刷性错误,并予以改正。③就学过的内容自拟三个数学小综合题并附解,要求写出设计的用心和得意之处。④制作立体几何的纸模型若干个,如柱锥台、正多面体、烟囱的直角拐脖、由正多边形构成的非正多面体等。⑤撰写小论文,选题有阅读科普文献或参考书的心得与读后感,学习某段教材的体会或专题小结,解题或研究中的小发现,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行分析求解等。这些措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学后交来的成果有收集的应用数学问题“邮政有奖明信片值得买吗”、“碧浪洗衣粉哪一种包装赚钱多”等11个;有14个挑出12种出版物上40余处错误;有12位同学编了各类数学题近60个,范围涉及高一所学的函数、三角、立体几何和竞赛题;共收到各种立体几何模型200多个,小论文44篇,仅应用数学方面的就有“澳洲网球公开赛单打比赛奖金分配额浅析”、“电缆求长及其他”等。学生能完成这样的寒假作业,与学生课堂教学的学习相辅相成,使学习变成充满创造活力的过程,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教育目的。

    (三)重视创造型人格的培养

    创造力的高低与创造活动的成就密切相关,但不一定是正相关。美国心理学家特尔曼曾对800位被试者进行几十年的追踪研究,他对成就最大与最小的两组人进行比较,发现他们之间的差别,主要不是创造力的高低,而是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成就最大的一组的成员在进取心、自信心、坚韧性方面明显地高于成就最小的那一组的成员。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温伯格把进攻性看做是科学家的重要素质。他说:“很重要的一个素质是‘进攻性’,不是人与人关系中的进攻性,而是对自然的进攻性。不要安于书本上给你的答案,而要去尝试一下,尝试发现有什么与书本不同的东西。这种素质可能比智力更重要,往往是区别最好的学生和次好的学生的标准。”

    创造型人格的首要特征是具备献身精神。爱因斯坦讲,真正的献身者当他们从成功中得到喜悦,觉得已为人类做了些有利的事情以后,就不再要求更多的报偿了。没有为科学、为真理献身的勇气和行动,是很难取得成就的。勤奋、勇敢、自信、谦虚、谨慎、细致、进取心、坚定性、坚强的意志力与善于合作等积极的性格特性,是促进创造力提高的重要因素。

    我校坚持“打好基础、培养能力、发展个性、提高素质”的原则,倡导“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减轻过重负担,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文体活动及各级各类的竞赛活动,在活动中增长才干、暴露不足、学会合作、完善自我、磨练意志,培养不怕挫折、执著追求、乐于奉献的品质。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有机结合,不断提高创造力,创造活动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在数、理、化、生、信息学及俄语国际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中,我校获金奖9枚、银奖4枚、铜奖1枚;在雷达杯英才少年奖的竞赛中,我校连续三届夺冠。这些同学是我校在北京市学科学竞赛获奖的504人中的佼佼者(占全市15%),他们的成功不仅仅因为具备较强的创造力,还与上述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有关,也与他们生活的群体及学术氛围相关。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要获得创造成就,需要个人拼搏奋斗的精神,也需要合作攻关。孤军奋战、自私自利的人是不会使创造动机变为现实的。缺乏为理想献身精神,患得患失的人是不可能战胜失败走向成功的。马斯洛晚年时提出通向自我实现的途径中最重要的便是“无我”。所谓“无我”,就是全身心地献身于某一件事而忘怀一切。他认为青年人的毛病正出在太少“无我”而太多自我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