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科技创新最基本的特征

科技创新最基本的特征

时间:2024-03-28 11:12: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科技创新最基本的特征,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科技创新最基本的特征

第1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大学科技园 功能定位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当前,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科技园作为新生事物还未得到学术界的重视,学术界对大学科技园的研究还主要着眼于普通高等院校大学科技园,所得出的诸如功能定位、建设模式等理论结果直接应用于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科技园并不完全恰当。而如果我们不能对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定位等基本问题形成清晰的认识,则必然会对高职院校建设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定位进行重新的审视。

1大学科技园的基本功能――基于普通高等院校大学科技园的认识

大学科技园是大学直接服务于社会的重要形式。《国家大学科技园认定和管理办法》(国科发高字[2006]487号),对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功能有这样的论述:“充分利用高校的人才、学科和技术优势,孵化科技型中小企业,加速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培育高层次的技术、经营和管理人才。”简单地讲,大学科技园的功能主要有企业孵化、成果转化、技术辐射、人才培养。

1.1企业孵化

企业孵化是大学科技园最基本的功能之一,也是其不同于产业园的重要标志。入园企业在大学科技园良好的制度和政策扶持下,经过2~3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一定规模和适应社会竞争的能力,最终将搬出园区走向社会独立发展。

1.2成果转化

大学科技园以大学为依托的特征决定了它是大学教学和科研联系社会的桥梁和纽带,在高新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学科技园为大学科技成果导入企业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和界面,使大学的创新成果以最快捷的方式向园区企业流动,形成研发创新的知识流、技术流。

1.3技术辐射

我们可以把大学科技园的辐射功能看成是技术极,它通过某一区域聚集的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和高校技术的逐步扩散,带动周边地区产业机构的调整和革新。大学科技园通过技术辐射,可以对周边经济的振兴和发展发挥动力枢纽的重要作用。

1.4人才培养

大学科技园对人才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学科技园可以为高校的人才培养创造条件,通过建立人才培养基地,为大学生的实习和锻炼提供场所;二是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实践为培养企业家、管理者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成为培养企业高级管理人才的摇篮。

2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定位

高等职业教育兼具高等性和职业性双重属性。从层次上看,它因是“完成中等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而属于高等教育(大都为专科层次),从类型上看,它又因“直接榇右捣务”而属于职业教育。高等职业院校在教育教学和运行机制上与从事学科教育的普通高等院校并不完全相同,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的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定位也应有自己的特色。高校的“职业性”为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因为职业教育侧重于对实践知识的掌握,强调通过校企合作、生产实训等方式实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顶岗实习达到教育与职业的无缝对接,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增强学生创业就业能力等。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定位应以依托高等职业院校资源优势为出发点,以有利于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根本,以实现园区利益相关方的多赢为根本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科技园是科技创新的平台。与普通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的科技创新拥有自己的特色,主要是从适应地方经济、社会需求出发,以自身的专业优势、人才优势、设备条件优势为依托,以专业发展作为科技创新的重点,以建设中小企业的技术服务和支持平台为突破,充分发挥职业教育注重实践的长处,侧重于解决生产一线遇到的技术性难题等。大学科技园的建设,能够使学校更加贴近企业,了解企业需求和各类技术性难题,从而为高职院校科技创新提供丰富的实践课题。同时,大学科技园也为学校现有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了便利和条件,有利于形成科技创新的良性循环。

(2)大学科技园是校企共赢的平台。大学科技园能够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的优势与长处,达到合作共赢的良好效果。学校拥有人才、场地和土地资源,企业拥有资金、设备和生产项目,大学科技园的成功搭建了校企交流与合作的桥梁,能够实现双方资源的整合。

(3)大学科技园是人才培养的平台。一是学校可以与入园企业开展合作,共同商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对接企业需求制订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二是大学科技园可以成为学校的实践教学平台,为学生实验、实训和顶岗实习提供场所。三是大学科技园可以成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育基地,学校教师可定期入园培训、学习,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四是大学科技园为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提供了新途径,园区的政策优势降低了学生创业的成本与风险,园区的毕业与孵化机制促进了创业型企业成长,形成了自主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

第2篇

关键词:农科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6-0195-02

如今,创新已经渗透到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在创新的推动下,人类20世纪所创造的财富和科技成就,远远多于以往任何一个世纪,而21世纪依然是属于创新的世纪。党的十报告中指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面对当前复杂的改革环境、艰巨的发展任务,今天的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驱动、创新发展。也说过“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可见创新对一个企业、民族、国家甚至是人类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

一、农科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的快速发展,教育方式的不断改革和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创新的春风早已吹进大学的校园,而大学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具有创新和实践精神的高级人才,创新便成了高等院校素质教育的主线。著名经济学家熊彼得早在1912年提出,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根本源泉,是经济发展的促进因素。为此,开展创新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有着特殊而重要的意义[1]。然而经济的发展,甚至是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农业的支持,农业是安身立命之本,社会稳定之源,没有发达的农业基础作为坚强的后盾,那么社会的发展定会存在诸多隐患,所以农业是大国发展的重要战略产业。建设现代化农业离不开农业科学技术和高素质的农业从业人员,因此,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是摆在农科高等学校面前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2]。但是如今农科专业学生的创新现状却不容乐观。

(一)学生没有创新的意识

农科专业的大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对于刚刚经过高中那种每天做题讲题的学习方式的学生来说,还没有完全明白大学是如何学习的,更不明白大学教育的作用是什么,许多学生依然保持着原有的学习方式,老师讲学生听,整个课堂完全是老师展示自己学术的舞台,而学生仅仅作为一名观众,如果没有老师的讲解,那么学生无法独立完成学习,很多学生把知识拘泥于课本无法进行实践操作。

(二)学校和老师缺乏创新培养的意识

对于刚刚步入大学的学生来说,本身就缺乏创新意识,本应该在大学中进行改变,但是缺乏创新环境和引导,导致创新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奢望,国家和学校虽有不少的创新项目,但是学校鼓励和宣传不够深入人心,使学生创新的积极性不高,再加上校内许多教师仍然保持着传统的教育观念,以至于“独霸”课堂,根本没有给学生创新的空间,而且面对生活和职称的压力,部分教师也无力顾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得学生的创新意识还没来得及产生便被扼杀。

(三)农科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没有完全结合

农科专业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农业高技术人才不仅能掌握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将理论付诸实践过程中,这样才能将知识转变为物质和经济。而现在教学大多仍然无法完全走出教室,这样导致学生的视野局限于书本,本该在实践中掌握的经验和知识被课本几句话所替代。指导教师很少甚至没时间深入基层对学生进行管理,未能充分实现将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融合到相关的生产实践中[3]。知识本来就应该为实践服务,而在这种脱离实践下所学的知识是不牢靠的,是不容易被学生接受的。从某种角度来说农科的最好课堂便是田地,现在许多学校却缺乏农科的实习基地,没有实践的物质基础,学生只能与实践而失之交臂。

二、农科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现实性及必要性

农业是我国人才资源最为缺乏的产业。据有关统计数字显示,我国农业科技人员在人口中的比例为万分之一,而发达国家是万分之三十到四十。人才缺乏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缺乏已明显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而培养农科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高级科技人才的需要,是为国家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如2015年10月的“南理工一号”卫星成功发射,这颗卫星便是由南京理工大学一群平均年龄为23岁的90后所完成的。如今各领域的高科技人才都趋于年轻化,许多工厂和企业都注重与高校的联系,纷纷建立人才培训基地和实习基地等,这都极大地促进和丰富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内涵、特征、意义和作用。

从大学文化角度看,科技创新是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家和学校越来越重视科技创新,各种各样的创新比赛充斥着大学校园,为校园文化的建设增添了不少色彩。大学的教育本身就是围绕着培养大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方式和创新存疑的学习态度而进行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是大学教育的主线,也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平台。高等教育以高深、专门、实践性区别于其他教育类型,因此其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多种活动形式相结合的过程,教育内涵是最基本的内涵,这是由活动的主体(学生)所决定的[4]。从经济角度来看,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将数量庞大的大学生转化为最有力的生产力,将大学的科技创新产物转化为产品,从单纯的知识转变为具有社会效益的实物,这样可以极大地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三、农业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

在整个社会都将创新当作主流的前提下,作为农科专业的学生改变传统学习方式,加入创新的潮流是必由之路,拥有科技创新能力便是拥有核心竞争力,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是与创新紧密相连的,如果失去创新能力早晚会被社会甩在后面,被社会淘汰。农科学生作为农业高新技术的掌握者和运用者,是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主体,对其实施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能直接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5]。因此,培养农科专业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对于社会的稳定、国家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作用。

(一)要培养锻炼农科大学生创新思想

长期传统教育培养下的学生,缺乏创新意识,严重依赖老师和教材,所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想要从转变原有的思想开始。尤其应该加强对一年级大学生的创新教育,使学生能够打好科技创新的基础,使他们正确了解科技创新的目标,不同领域的研究方法、各层次各专业参与科技创新的途径,克服对科技创新思维误区和畏难情绪,树立创新意识,挖掘自身的创新兴趣点。着力培养对科技创新有浓厚兴趣和较强能力的创新人才,给予大学生更专业、更深入的创新教育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启迪学生学会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去解决问题,探索新知[6]。

(二)探索行之有效的创新教学模式

教学的课堂应该属于老师和学生,并不单单属于老师一个人,教师应该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并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提升教育质量,将学生从单纯听的课堂中释放出来,学生才会有思考和创新的空间。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学校应该尽量多地组织学生们进行各种创新项目,大力宣传使得创新真正融入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给大学生尽可能多的机会去参与其中,创新不应该是某些优秀学生或是教师的独角戏。学校应设立奖励机制,对获得成果的同学进行奖励表扬,这样既让同学从第一次体验创新中获得乐趣和经验,也给了同学信心和勇气,为以后工作学习中的继续创新提供基础和动力。作为农科院校,应该多建立实习基地和实验田地,为想创新的同学提供条件,以强大的物质基础作为其创新的坚实后盾。

(三)制定相关政策,激发教师、学生的创造热情

将创新活动与学生学业成绩和就业挂钩,将教师的评奖、晋职与指导学生创新活动结合起来,按教师指导学生人数和效果,折算课时工作量,解决好指导教师的课时调剂,解决好活动的场地安排、资金保障、成果奖励等问题,形成教师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科学合理的长效机制。从师资队伍方面,学校要让教师认识到,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这是教师的职责所在,能否有效发挥指导作用,是衡量一个教师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引导教师投身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同时鼓励学生科技创新团队聘请业界知名人士担任导师,提高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从校园文化方面,把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创新活动,提升校园文化品位,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育人环境和学术文化氛围,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从经费保障方面,继续多渠道争取资金,推进创新成果产业化,保证创新基金持续增长,实现创新基金按基地划拨,满足活动场地建设和耗材购置等各项经费需求,为创新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

培养高等人才既是一个艰难的充满挑战的过程,也是一个体验着欣慰和感动的过程。最初的培养一定是充满困难的,但是通过学校和老师的培养,孕育出一代代优秀的能为社会国家做出贡献的高技术人才,这也是学校和老师的骄傲和光荣。通过实践的检验来调整培养模式和具体方法,通过努力我们农科专业的大学生一定会创造出更多的科技成果,更好地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贾双双,金光明,陆晓民,胡友军,张雪平,李慧敏,周玉丽.浅析农科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安徽科技学院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2015(2):100-102.

[2]毕建杰,叶宝兴,王建华,等.培养农科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5):80-82.

[3]李大平,徐文修.农科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提升与创新精神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4(15):212-213.

[4]邹海贵,常立农.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内涵、特征及价值探析[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13-15.

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

0.引言

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工业化国家的进程中,需要大批专业能力强、职业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我国正在积极努力,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全民族创新意识,建立国家的创新体系。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高等学校培养的专业人才要实现知识、能力、素质三个基本结构特征,学生应具有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基本能力[1]。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掌握宽厚的基础科学知识、丰富的人文知识、扎实的专业技能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很好地传授和学习已经形成了的知识,而且特别要注重培养学生实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基本能力[2];学校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不仅要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要注意学生个性的发展,使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养成研究问题的良好习惯。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工科学生素质的高低,很重要的方面体现在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高低[3]。因此,加强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更新教育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科学精神最基本的内涵可以归纳为科学的怀疑精神、科学的实证精神和科学的创新精神。科学家周光召把科学精神概括为坚持科学态度,采用科学方法,不畏艰难险阻,不断追求真理,进取创新,努力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求得对客观世界的状态和结构、运动和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并用它作出预测,直到进一步的实践,去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要培养学生科学的怀疑精神,就要使学生能够自由思想、独立思考,学生既要学会合理的怀疑、辩证的扬弃,也要保留被怀疑对象的合理的、正确的部分,而将其不合理的、不正确的部分加以纠正,使科学认识逐渐走向真实和完善。要培养学生科学的实证精神,就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使学生尊重事实、诚实正直、追求真理、坚持真理。要培养学生科学的创新精神,就要使学生明白科学的创新精神是科学发展的最基本的动力,没有一定的创新,科学就会停滞不前,人类社会就难于获得进步。创新和突破往往要受到陈旧思想的强烈反对,所以创新精神也包含着勇敢无畏的探索和奋度精神。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就是要认识到素质教育要以创新教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人才为根本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思维模式,不要把已经取得的知识成果作为认识发展的终点,而是把它作为认识发展的起点;就要使学生们懂得认识传播中所得到的不仅已有的结果和结论,更重要的是其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并由此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创设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努力促使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的积极发展;促使学生自我发激励、自我评价、独立思考,使学生真正成为具有主体意识和自主能力的人。基于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教学过程,应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同时获得基本知识、创新素质、创新能力和创新方法,从而具备创新人才的智能结构。

2.优化教学模式,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工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体现在独立观察思考与独立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实验技能与实践动手能力、系统分析与综合归纳能力以及交流与协作能力。优化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要建立的全新教学模式,就要对传统的教学过程进行科学的整合,构建一个全新的人才培养教学体系,使受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同时获得创新能力和创新方法。首先要优化高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新方案,人才培养方案要强化本科基础教育,完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自然科学基础、综合素质、专业基础等基本知识和技能有机结合。人才培养新方案的课程体系要科学的处理好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人才培养新方案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密切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实践的关系,加强实践环节的技能训练,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4]。人才培养方案要注重个性发展培养综和能力,为拓宽学生知识面,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与技能,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人才培养方案要优化培养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5]。

3.强化实践,为学生科技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科技创新在人类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力地推动了社会文明和经济的发展。科学实验是科技创新的源泉,是高等工科教育的重要支柱。实践证明,要使学生将所学的创新理论和创新技法转变为创新能力,只有通过不断的、反复的实践。一是要根据社会发展对当代大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基本要求,精心选择和设计各门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在增加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和开放性实验的同时,实验教学项目也要具有一定的难度层次。对专业基础课程要有必做实验、选做实验、提高性实验;对专业课及专业方向课程有基本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等内容。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实行导师制,导师通过实实在在的学业指导,引导学生明确大学的学习目的和成才目标,促进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增强素质。导师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通过导师严谨的治学态度、优良的职业道德来影响学生。导师应注重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加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培养。导师要发挥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通过多途径、多渠道的师生沟通和交流,改善师生关系,形成良性互动,通过学科竞赛、创业大赛、论文写作、项目策划、科研实践、专利申报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大学作为培养高级人才的摇篮,要不断完善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和方法,为社会培养更多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科]

【参考文献】

[1]睦依凡.观念更新:大学人才培养改革设计的价值引领[J].中国高等教育,2009,(12):6-9.

[2]解念锁.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3(5):119-120.

[3]王平祥,唐铁军,刘薇.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0,(5):50-52.

第4篇

在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北京科技创新上面临的形势与任务正在发生重大变化:跨国公司在推进其全球经济一体化战略的过程中,正在通过独资控股、控制关键产业,将中国纳入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体系之中,意图保持并扩大其在全球市场上的垄断优势。北京作为国家的科技资源中心和国家技术创新基地,无可选择地成为了国际经济竞争的前沿阵地,同时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也必然要求北京保持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应对国外资本的经济控制。未来北京的科技创新将不仅要满足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要从国家的层面、从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的高度上,发挥巨大的科技创新辐射功能,承担起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职责。而目前北京在科技创新方面,依然不容乐观。

北京科技创新面临的主要问题

北京具有突出的中心性,这一特性在科技创新方面表现为科技创新能力的巨大辐射力与资源聚集力。同时北京的自然资源极为短缺,创新技术产业化制约严重。在上述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北京的创新能力呈现如下特点:一方面,首都的科技创新能力一直处于全国前列,具有突出的知识创造能力和优良的创新环境。另一方面,受体制、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北京的科技创新产业化效果并不突出,大大落后于上海等地区。数据显示,北京的政府科研经费投入是上海的3倍,但在新产品产值拉动经济发展的效果上,上海的相关指数是北京的近4倍。

北京地区巨大的科技优势未转化为竞争优势的主要原因是尚未形成有效的科技创新体系:第一,创新资源条块分割;第二、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尚未确立;第三,创新服务环境发展滞后。

北京科技创新资源主要包括五大组成部分:中央、地方科研院所;高校;部队科研机构;外资研发机构;企业研发机构。北京的科技创新资源约有2/3属于中央在京机构,无论是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科技活动经费支出额,还是研究与发展活动经费支出额,北京市属的经费只占1/3左右,可以说 “北京是区域化的国家创新体系”。

但是,长期以来没有形成健全的协同创新机制,科技创新资源高度集中并没有带来相应的集聚效应,相反条块分割反而大大加剧了不同机构间的协调成本,创新组织条块分割状态与创新过程系统化的要求之间的矛盾突出。主要表现是:信息不通,长期以来不同隶属关系的科技组织与企业之间很少进行信息沟通,企业不掌握科研机构的研究项目“内容”、水平等信息,科技部门也无法得知北京的企业对科技创新技术的需求;利益不均,长期以来未能建立完善的科技创新利益分配机制,科技创新中智力投入的价值与风险评价,以及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始终未能建立。跨隶属关系的科技合作,难以合理解决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关系,尤其是科技组织在科技创新合作中的利益保障问题,造成科技组织等创新主体进行协作创新动力不足;协调不利,长期以来在科技人员中存在着一种不利于协作创新的文化观念,许多可以通过协作完成的科技创新,因为创新人员之间的协调与沟通不力难以进行。

在技术创新的纵向链条中,企业本应处于核心地位发挥着关键作用。但是目前北京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尚未确立。首先是技术创新没有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环节。北京集中了大量的公共权力与公共资源,行政权力集中为首都城市发展带来巨大“实惠”的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对于部分“关系资源丰富的”企业来说,从政府那里获得资源远比在市场上赢得竞争更加便利和“经济”,企业用于拉关系跑资金的费用大大高于研发费用支出。其次,企业普遍存在着重引进轻消化吸收现象,在引进国外设备的同时也失去了自己的创新能力。北京的国有企业只重视技术引进不重视消化,造成投资比例严重失调。经济发达国家引进与吸收消化的经费投入一般为1:3,目前我国仅为1:0.06,北京市大中型工业企业2003年消化吸收经费支出仅为238.7万元,是技术引进经费支出2.91亿元的0.8%。技术消化吸收困难,改造创新慢,国产化能力低,形成一个 “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 的恶性循环。这也导致支撑北京经济发展的战略高技术严重依赖外国。

不同创新主体在创新过程中的分工与协作关系是实现创新目标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分工协作关系的质量直接决定技术创新目标的实现程度。目前北京的区域创新体系在组织结构上还不完善,不同创新主体之间的连接机制尚不健全。当前北京产学研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定位不明确,不同的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创新的动力不足,共性技术的“公共”供给体制缺失。例如,擅长知识创新、基础研究的高校,在取得一定创新成果后往往会通过申办校办企业,“肥水不流外人田”;原来从事共性技术研发的大部分科研院所改制成为企业,自己研发自己进行生产销售,这种技术转移内部化不仅使得不同创新主体的自身优势难以充分发挥,还直接导致共性技术研究与供给渠道缺失,使得原本研发能力较弱的企业,更加难以通过技术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大大降低了技术溢出效应和技术扩散规模。此外,与技术创新相适应的融资机制不健全。我国的创业投资发展缺乏应有的法律环境,创业投资公司既无法律主体地位,又缺乏退出渠道,风险资金投入产出的完整循环无法实现。适应高科技产业化发展应建立一个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以满足产业创新不同阶段对资金的不同需要。但是直到现在这一机制也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提升北京科技创新能力的政策建议

针对北京科技创新中所面临的问题,我们建议北京科技创新的政策着力点应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消除技术创新的制度壁垒,整合区域经济资源;加强区域创新体系要素间的互动,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推进技术创新要素市场的建设,促进技术转移等等。

首先,建立共性技术研究机构,弥补创新链条的缺环。为了促进不同隶属的科技创新资源之间的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协同创新,需要为科技资源的有效对接搭建平台,通过建立“共性技术研究院”,促进技术转移与技术扩散,弥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不足。建立“共性技术研究院”的正外部性特征十分明显,并且利益界定与分配很难实施,所以共性技术研究院需要由政府投资建立。该研究院性质是公益性的事业单位,主要任务一是为首都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提供共性技术研发。此外,还要针对选定的产业集群方向建立相对应的技术数据库,追踪国内外相关产业的技术动向,尤其是北京区域内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相关研究进展情报,使“共性技术研究院”同时成为区域主导产业技术信息中心和公共信息平台,沟通供需信息。

其次,建立中央资源的社会共享机制。技术共享机制是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移、扩散、产业化的基础条件。在弄清楚科技创新设施“家底”的基础上,建立国家大型设备、实验室等科研设施的共享制度,尤其是针对体制上造成的对中央机构所属的先进设备使用的壁垒问题,建议建立有偿使用的激励机制,鼓励中央资源为首都科技创新战略服务。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有许多具有产业化前景的科研成果,这些成果多半是通过纵向研究项目获得的,只需要投入少量的引导资金就有可能实现其转化,因此,建议设立中央院所科技成果本地技术转移匹配资金制度,鼓励更多更好的适用技术落户首都,尽快实现技术转移与扩散。

再次,完善科技投入管理体制,促进“技术转移战略”实施。“技术转移战略”其核心是建立和完善技术转移体系,应建立技术转移政策引导机制,制订政策鼓励企业在技术引进的基础上进行消化、改进和二次创新,出台针对技术创新中各类创新要素利益分配的原则。

第5篇

【关键词】金融;创新;农业;现代化

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我国是传统农业国家,同时又是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农业是“衣食之源,生命之本”,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命脉,农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社会的长治久安和国家的独立自主。

(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农业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和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从经济角度来看,一方面农业是工业特别是轻工业原料的主要来源,并为工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另一方面农业是国家建设资金积累的重要来源,同时又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劳动力。

(二)农业是社会安定的基础

农业发展关系社会稳定。“民以食为天”,只有农业发展,农副产品的丰富,才能满足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需要。从社会角度来看,粮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资料,食品安全关系国计民生,只有农业发展,粮食供应和食品安全才有基础,社会安定才有保障。从这个意义上讲,农业是安定天下的产业。

(三)农业是国家自立的基础

在全球化和国际贸易大发展的趋势下,国家的独立自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的自给程度。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我国与世界农业的关联程度也逐步提高。从政治角度来看,作为一个农产品生产和消费大国,我国需要保持农副产品的基本自给,避免过度依赖进口,以防国际农产品市场大幅波动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稳定带来不利的冲击。

二、农业发展的方向是农业现代化

考虑到人多地少、人均农业资源占有率低的现实国情,以及农副产品需求刚性增长对农业自给的压力,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必须是农业的现代化。农业的现代化,即农业的规模化、科技化和专业化,只有农业现代化才能带来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进而保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长治久安。目前,我国正处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过程中,这是一项长期任务,同时又具有相当的紧迫性。

(一)农业发展的瓶颈

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首要瓶颈是农业经营分散,这是由我国基本国情是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全国农村人口8亿多,农业劳动力4.8亿,而耕地18.3亿亩,户均耕地只有7.3亩。农业规模化水平低,不仅造成现代技术难以大范围推广,而且造成专业化水平也比较低。

同时,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以及市场化运营机制的尚待完善也制约着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建立在供水管网改造、区域综合治理、大型灌区改造等“硬件”基础上的。这些基础设施投资虽然对农业发展作用明显,但是却投资巨大,收益甚微,农业企业普遍无力承担,主要依靠政府财政资金的投入。除了“硬件”不足,农业发展还需要继续健全市场化运营机制,加强“软件”建设。目前,我国农产品供需周期性变化幅度较大,市场化定价机制有待完善,农业生产经营的风险较难有效缓释。

(二)农业发展的方向

如何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有些发达国家通过的高额补贴来实现,比如日本政府全方位补贴农业各个环节,从装备到技术,从生产到流通,一补到底,用高额补贴“制造”和维持农业现代化。这种做法在我国难行得通,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财政现状无法支撑高额的农业补贴。我国农业现代化必须坚持市场手段,走市场化道路。

实现农业现代化就要实现农业企业的现代化。这是因为,农业企业是市场的主要力量,农业发展需要以农业企业,特别是农业龙头企业为“抓手”才能实现。龙头企业一头连着市场,比较准确和及时地掌握供需变化;一头连着广大农户,通过签订产销合同、统一管理、技术支持等市场手段,把分散的个体农户生产纳入社会化大生产的轨道。龙头企业是连接市场和广大农户的媒介,有效地解决了生产与市场的脱节。

(三)农业企业的发展方向

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农业企业做大做强的过程,即实现农业企业的规模化、科技化、专业化的过程。

规模化是前提,只有农业企业规模做大,才能发挥规模效应,改善目前行业整体分散度高、生产效率低的现状。比如中粮集团就是规模化经营的表率。中粮集团是通过对产业链上下游的整合来实现企业的规模化经营,在企业做大的过程中创建了从田间地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模式,纵向不断延长产业链条,构建种植基地、养殖屠宰、食品加工、品牌推广和贸易物流等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推动各行业、各环节的协同协作,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科技化和专业化是农业企业保持和提升竞争力的重要保障。农业具有区域性差异明显的特点,而且产业链普遍环节多、链条长,参与企业多而分散,为有技术竞争优势或专业化经营的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隆平高科作为经营农作物种子、种苗的高新技术企业,利用其科研实力及品牌优势, 选择适宜的集中成片的农业区域向分散的农户提供亲本种子、技术及服务等,使得该地区成为其稳定的、有质量保证的种子供应地。这种生产组织形式就利用了科技优势,推广农业技术,降低规模化生产风险,从而实现低成本扩张和扩大市场份额。

三、金融机构对现代农业的支持

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离不开金融服务机构的支撑。从根本上讲,金融服务支持农业现代化主要是做好发展和稳定两方面的工作。

(一)通过资金支持促发展

金融机构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经营、农民受益”的原则为农业企业提供信贷支持。通过增强企业资金实力,推动企业规模化发展和科技成果的研发和转化,有助于解决我国农业高度分散、生产效率低的问题。同时,广开融资渠道,大力引导有成长潜力的农业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吸纳直接投资进入农业领域,补充农业企业的资本金,帮助企业进一步优化和提升产业结构,为培育新的龙头企业打下基础。

在对农业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的同时,金融机构利用信贷方式通过政府对农业基础设施提供支持,推动建设农民直接受益的农业水利工程、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等工程,有助于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保持耕地的可持续发展。

(二)通过市场机制保稳定

农产品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存量和价格的重大变化影响社会稳定。但由于农产品生产的季节性、不稳定性决定了农产品的价格是波动的;考虑到我国农业地区分布的不均衡,在农产品生产总量和产品结构方面存在严重地区差异,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在地区间也存在一定幅度波动。

为保证市场农产品价格的基本稳定和可靠的供给,国家通过建立农产品专项储备制度,对农产品的合理吞吐调节价格,同时保障了广大农户的基本利益。在目前市场定价手段不完善的情况下,国家通过农业发展银行的资金支持,建立价格调节和稳定机制。随着农业期货市场逐步完善,国家以更市场化的手段对农产品价格进行定价,通过对远期价格的发现,调动农业企业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实现农产品供求平衡,平抑价格波动。

四、传统金融服务支持现代农业企业中存在的问题

在以过去银行为金融主导主体的条件下,传统意义上的金融的功能被简单地限定在单纯的中介功能,即银行的存贷款功能。长期以来,农业发展的主要依靠银行类金融机构的传统服务。传统金融服务对现代农业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根据银监会公布的统计数据,截至2011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达14.6万亿元。然而传统金融在支持现代农业企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为农业企业的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单一

发展现代农业,农业企业是关键。农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资金需求呈多样化趋势,传统金融机构产品和服务单一,无法充分满足企业所需的资金支持。传统金融对农业企业贷款多采用商业管理办法,抵押物品种多以土地、厂房为主,贷款门槛高。而农业企业大多以加工、营销农副产品为主,固定资产投资不多,而金融机构信贷抵押主要看固定资产,这点对于大多数小微型涉农企业就更为困难。最终导致农业企业贷款主要服务于农业龙头企业,小微型企业很难通过农业企业贷款完成扩大再生产。

(二)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受资本金制约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基础。由于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具有风险大、投资期长、回报率低等特点,从目前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情况看,是“行政性的单一主体投入”,而地方政府又因财力有限,使得金融机构发放农业基础设施贷款受资本金不足的约束,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乏力。

(三)农业生产缺乏市场化风险转移机制

由农业自身的生产特点决定,农产品面临较大不稳定因素。既可能面临旱涝、冻害、风雹等自然灾害风险,又面临农产品价格起伏等市场风险,这就需要通过建立有效的农业风险转移和分散机制,把各种风险转移和分担出去。目前,政府对农产品的价格,采取行政化的专项储备制度来调节,缺少市场化手段。

四、金融创新对现代农业的作用

现代农业的发展不仅需要政策的扶植、科技的创新,同时也需要金融机构对农业企业提供与其发展相适应的各种金融服务。长期以来,农业企业的发展只发挥了银行类金融机构的功能,而在以金融市场不断完善的条件下,金融的功能得到不断丰富、扩展与提升,如股权融资、债权融资、风险分散等方面都对现代农业产生推动作用。

(一)农业企业现代化需要金融创新

大力培育新的农业龙头企业,努力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加快农业产业转型升级,需要金融创新的支持和推动。

1.农业产业链整合需要金融创新的助力

按照现代化大生产的分工,现代农业的产业链可以分为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多个环节。目前,产业链整合有两个发展趋势:其一是在纵向上实行产加销一体化,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其二是专注于产业链的一个环节,深耕细作。

产业链整合是资金密集型投资,农业企业单纯依靠传统银行贷款往往力不从心,需要金融创新的助力。中粮集团、新希望集团分别发起设立规模在15亿元和10亿元的两只农业产业基金,成为推动各自企业实现“全产业链”策略的重要手段。2010年,国际著名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黑石资本曾牵头投资寿光蔬菜物流园6亿美元,用于企业扩建市场以及建立期电子交易平台。

2.农业科技进步与金融创新相结合

科技研发是典型的资金消耗型活动,科技进步依赖于大量的资金投入,依赖于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我国农业科技相对落后的现状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金融有效供给不足所造成的,科技与金融“两张皮”现象突出,传统金融机构参与不足。因此,要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就必须高度重视金融创新的作用,构建农业科技的金融支撑体系,引导金融资源向农业科技配置,促进农业科技与金融的结合。

创业投资是与科技创新风险收益特征最匹配的金融创新工具。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农业科技企业的风险收益结构是与创业投资相契合的,应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在支持创新型中小农业科技企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神农大丰”就依靠其在杂交水稻行业选育、制种方面的先进技术,获得红岭创投、湖南财信创投、浙江联盛创投三家公司的风险投资1亿7000万元,帮助突破发展中的资金瓶颈,顺利的完成农业科技企业的技术推广和规模化生产。

(二)农业市场机制的建立需要金融创新

农副产品价格受供需变化影响经常大幅波动,农业自身生产受气候环境制约,抗风险能力差,不能单纯依靠政府保护性收储和灾害救助,需要建立农产品定价和农业生产风险缓释的市场机制。如何建立市场机制,打破资金瓶颈?金融创新尤为重要。

农产品期货是解决市场化定价的金融创新。经过近20年发展,农产品期货正以其风险性低、价格提前发现、农民增收效益显著等优势特点而被广大农产品生产企业所接受。截止2011年,我国已有包括粮、棉、油、糖在内的13个农产品期货品种,交易量达到5.73亿手,成为全球第二大农产品期货市场。

涉农保险是解决农业生产风险缓释的金融创新。2010年,保险公司在广东针对洪涝、台风等自然灾害的多发的情况,创新出“政银保”的涉农保险服务,通过保险公司专业保障系统分散银行信贷风险,解决中小型农业企业和个体经营者贷款难的问题,加快农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需要金融创新

现代农业的发展有赖于完善的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投入大、工期长、见效慢等特点。从总体上看,企业通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而实现的短期经济增长幅度较小,投资意愿不高。因此,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推动。地方政府往往受制于财政资金的限制,对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足。即使每年划拨专项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也因建设速度慢,投资期长等原因,影响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效,难以适应农业化发展的客观需求。

债券融资就是金融创新解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有效手段。债券资金不仅可以有效的解决建设配套资金不足的问题,还可以解决政府平台企业由于资本金不足,难以有效利用银行信贷的情况。杨凌现代农业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就通过发行15亿元企业债有效的解决所在区域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既保证所在区域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又解决了政府平台融资手段单一问题,促进其融资结构合理化发展。

总的来说,创新金融产品在农业领域的运用,有助于农业企业拓宽融资渠道,推动农业企业的产业化、科技化、专业化发展;政府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产业升级。同时,发展多层次农业金融服务体系,有助于完善农业市场机制,以市场化手段实现社会资本的有效配置。

第6篇

关键词:细部设计;技术设计;尺度;建筑整体;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建筑设计整体的完善离不开对细节的精益求精,所以细部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体设计的成功与否,甚至影响建筑物的质量。所以,在实际设计中需重视对建筑细部的设计与把握,以便提高建筑物的实用性、审美性、功能性。

建筑细部概述

什么是建筑细部

顾名思义,建筑细部是基于将建筑物看成一个整体来说的,即在这个整体中,用以对部分细节进行处理的联结部件。而以整个建筑物为出发点,对建筑物的联结部件加以局部细节处理的过程叫做细部设计。值得一提的是,在细部设计中,有两个概念叫做水平向度和垂直向度,其中水平向度是指在细部设计中,因语法的差异而造成的建筑设计中的功能和技术特征的差异。而垂直向度则是文化与心理特征的表象,其差异主要体现在环境背景的不同上。

构成建筑细部设计的要素

材料设计。虽然建筑物的形态功能千差万别,但归根结底都是各种建筑材料的组合。因此,只有借助这些实体的建筑材料,才能体现出建筑的各种性能。

结构设计。人类无法征服自然,只能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改变自然。这是人类在付出了惨痛代价的基础上得出的经验教训。对于建筑细部设计而言,同样如此,所以建筑细部设计时,要符合结构的规律。结构在设计中,需要创造性地将空间、材料和力量有机结合起来。对于建筑物整体来说,结构不仅可以体现在外形之中,还可以隐藏于建筑之内。所以说建筑结构设计在建筑设计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建造设计。通过建造方式,可以发动建筑物各个部分与各个环节的关系,包括建筑结构的设计,材料的配置、功能的布置、建筑外观、建筑与环境的关联等。

构造设计。建筑的功能不仅仅在于它的实用性,还表现在他的艺术性。好的设计师应重视建筑的构造设计,使建筑设计高于“房子”的层次,达到艺术美的境界,使设计更富思想、更有内涵、更具视觉性、更臻完美性,通过利用丰富多变的建筑材料、巧妙的结构连接、创造性的手法以及科学的设计,来追求结构设计的突破创新,使建筑集聚实用性、艺术性、观赏性、思想性、文化代表性于一身。

建筑细部设计的作用

实用的作用

实用功能是建筑物的基础,在建筑物细部设计中,必须以建筑物的实用性为出发点。实用功能包括最基本的挡风、遮雨、御寒、保暖、排水、通风、采光等。例如,建筑的墙壁与屋顶有遮风避雨的作用;建筑门窗可保证建筑具有良好的通风与采光;建筑水管的设置可以保证建筑物的供水和排水等等。这些实用要求设计师必须重视建筑设计中的每个细节与局部。

审美的作用

在上文提到,建筑物不仅要满足“房子”这种最基本的实用性要求,还需具有一定的艺术性、观赏性。亦如人们在实现物质需求便开始追求精神上的需求。所以对建筑的细部设计中,同样也离不开对艺术与审美的追求,从而使建筑的某一局部成为整个建筑物的装饰甚至是亮点,进而提升整个建筑设计的品味,引起人们内心对美的共鸣。

尺度的作用

建筑物的实际形态通常与人们对此建筑物想象的形态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的大小关系就是建筑业内常说的尺度。这种尺度并不是绝对的,而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整体是由局部构成的,建筑物也不例外。各个细部设计构成了建筑设计的整体。因此细部设计的大小对整体必然有着直接的影响。一般来说,细部与整体的大小关系成反比,也就是说细部越小,其所构成的整体在视觉上就显得越大,反之亦然。

突出的作用

由于艺术性的烙印以及细部构造的结合,使建筑物的特点突出。一类建筑往往是一种文化的体现,这种体现恰恰是凭借细部的设计才突出显现出来的。所以说,细部设计具有突出功能,如哥特式建筑、中国古代建筑等。

符号的作用

由于人们生存环境的各种客观因素的差异,导致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各不相同,反映在审美观上,则表现为不同的人对同一物质形态的喜恶程度不同。在建筑细部设计中,由于上诉差异,导致不同地区、不同时代、不同种族的建筑风格各有特色。因此从建筑形态上,尤其是各种建筑的细节设计上,我们可以很明显的分辨出建筑物的时代、区域。所以说,对建筑物细部的设计可以发挥标志的作用,具有符号功能。

建筑细部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从实际出发,考虑技术与材料上的可行性

无论技术设计如何先进、如何创新,若失去了其实际可操作性也是徒劳无功。所以在进行细部设计时,我们必须考虑实际情况的制约因素以及技术本身的可行性。那么,就需要有一个标准来衡量技术的实际是否恰当。这个衡量标准包括建构的内核理论、地理环境因素、不断发展的建构技术。而衡量的方式主要有:设计是否经济实惠、所需材料是否合适、技术是否普及、是否有成功案例、是否符合当地环境、人文情况等。

设计思路清晰,明确细节的组合关系。

在细部设计中,思路明晰是最基本的要求,只有一个清晰的构思,才能更好地把握各个细部元素,实现细部有规律的组合,以优化整体结构。在组织细部元素时,要以相应的逻辑关系为依托,这种逻辑关系要求细部元素在结构上、空间上、材料上都按其逻辑组合。

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

细部设计的内容与形式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就形式而言,细部设计虽可呈现出成千上万种的形式,但归根结底都是内容的反应,都会受到内容的约束。相应的,无论细部设计的内容多么精彩多么出众,都必须借助一定的物质载体才能表现出来,这里所说的物质载体便是指形式。所以,内容与形式缺一不可,在细部设计时要辩证的看待二者,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

建筑细部设计的方法

引用法

简单来说,引用法就是借鉴已存在的某些元素或局部细节,并以之为原型运用到自己的设计之中。可以对现有材料直接引用,也可以对模式化的建筑形态加以引用。或者可以从其他建筑中引用某些元素或从某些局部寻找设计灵感。但需注意的是引用不同于抄袭,避免两者的混淆。

异化法(变形法)

异化法也叫变形法,指的是根据已有的细部,通过变形处理使之不同于原型,这种方法是建立在引用法的基础之上的。常见的变形方式有化繁为简、重组、增补、删除等。

构成法

构成法是在建筑形态上加以设计构思的方法,是对建筑形态的解构与重组,需要设计者发挥创造性思维。构成法可以将细部设计中的色彩、形态、材料、质感等要素有机组合,形成风格各异、极具审美的建筑风格。

参考文献:

[1]李帅.对建筑细部设计的再认识[J].科技风,2012(18).

[2]林生文;王丽晖.浅析建筑细部的功能及设计[J].科技创新导报,2011(08).

第7篇

关键词:煤矿生产;矿井通风;分析思考

中图分类号:TD726文献标识码:A

搞好煤矿矿井瓦斯防治是预防煤矿矿井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的重要措施,是煤矿企业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历来都非常重视,常抓不懈。而矿井通风与安全监控管理又是搞好煤矿矿井瓦斯防治的关键,若有忽视便会发生事故。给经济带来惨重损失,及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为了更好地搞好矿井通风工作,笔者结合煤矿矿井通风存在的安全技术弊端,分析思考矿井通风问题形成的原因,创新煤矿安全生产的管理技术,有利于煤矿资源开发的技术管理创新与实践。

一、矿井通风技术

矿井通风,是现代矿业开采过程中,采用相关技术向矿井井下输送新鲜空气,稀释排除矿井中粉尘瓦斯等有害气体物质,调节井下氧气密度,优化工作环境,保证安全生产的技术措施。煤矿矿井通风,是针对煤炭资源开采过程中,为有效改善井下工作环境而采取的输风降调性处理。煤矿开采中,矿井通风的工作原理是将新鲜空气风流由入风口引入矿井后,通过气体的循环置换,优化矿井内部空气环境,然后由回风井将毒害气体排出矿井,矿井通风是矿井生产最基本的安全措施,在煤矿矿井开发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煤矿矿井通风技术具有以下特征:

1.实用性。能够安全有效地向矿井井下输送足够的新鲜空气,调节矿井井下的空气密度及温度效应,保障矿井内工作人员的氧气消耗需求。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保证安全生产。

2.可变性。矿井通风是矿井生产最基本的安全技术,起着稀释淡化以及降低改善功能,受矿井工作环境、技术人员素质、以及机械设备的性能影响很大,具有一定的可变性。

二、当前煤矿矿井通风技术管理存在的问题弊端

受市场经济环境的影响和技术开发的制约,当前煤矿矿井通风技术管理存在着诸多问题和弊端:

1.企业人才紧缺

人才是强企兴企的根本。由于前些年煤炭企业经济不景气,经济效益差,收入低,人才流失严重,加上很长时间没有院校毕业生分配到煤矿企业工作,造成煤炭企业人才出现了断层,矿井通风专业方面的专业人才更是凤毛麟角;矿井通风工、矿井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维护维修工缺乏。由于用工制度的改变和待遇偏低,人员流动性大,员工稳定性差,掌握熟练技能的技术工人更少,尤其是乡镇煤矿更为突出,个别矿的一些通风和安全监控设备、仪器无人会修,设备、仪器出现故障后,由于得不到及时维修,致使这些设备、仪器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2.人员培训

有些煤矿企业对员工的培训工作抓得不够。一是对现有通风专业、矿井安全监控年轻技术人员的再教育、再培养工作不够重视,一些年轻技术人员走出校门参加工作后,由于工作时间短,缺乏经验,而所在单位又缺少经验丰富的技术带头人,使这部分人员没能迅速地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此外,外出参观学习、接触新技术、新工艺、学习新经验的机会少。二是对通风工、矿井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维护维修工的培训少,一方面是缺少师资;另一方面是因矿井规模小,人数少不好办班,各矿之间没能很好地解决联合办班的问题。

3.矿井通风效果受机械设备的质量性能制约性大

矿井通风是煤矿生产中有效治理矿井瓦斯、粉尘、火灾危害的常用手段,矿井通风的动力源可以分为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两种形式,主要采用机械通风方式。对于机械通风来说,风机是主导矿井通风系统效果的动力源,基于生产成本考虑,很多煤矿尽可能选择价格低廉的风机,导致矿井通风的风机设备存在严重质量弊端。

4.矿井通风系统的功能设计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煤矿矿井通风系统由通风动力、通风装置、通风巷道、风流监测与控制等设备组成。矿井通风系统的任务是利用通风技术有效控制风向及风量,并配合其它措施,改善矿井生产环境。但由于条件的实际因素制约,煤矿通风系统存在功能不完善、回风段局部阻力大、调节功能失调等诸多设计性问题。

5.煤矿矿井通风的局部管理措施相对失调和混乱

由于煤矿安全管理方面存在客观性薄弱环节,矿井通风的技术实施存在局部通风管理措施不科学现象,通风设备的安装配置不够协调,矿井通风的方式不合理,很多矿井出现通风巷道网络设置不畅通,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矿井通风管理相对弱化和混乱,不能及时有效地改善井下生产作业环境。

6.矿井通风措施缺乏长期有效的监控管理体系

煤矿矿井通风系统的有效实施,除了受机械设备因素、技术人员素质以及矿井实地工况影响制约以外,科学有效的监控管理体系也是保障煤矿矿井通风高效运行的重要因素,对矿井的长远发展有着决定性影响。当前,很多煤矿在矿井通风的技术落实上,缺乏有效的监控机制保障,导致矿井通风管理工作的粗疏豪放。

7.矿井通风技术的创新开发缺乏必备的资金保障

煤矿资源的长期运行,必须具有资金作保障。矿井通风技术作为煤矿安全生产的技术措施,需要高瞻远瞩,不断进行功能研发和技术创新。由于市场经济环境的制约,很多煤矿企业,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在安全管理的技术开发上存在投入滞涩现象,造成矿井通风技术系统的方式单一陈旧,功能弱化。

三、新时期煤矿矿井通风技术管理的优化对策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针对煤矿安全生产的相关问题与弊端,必须优化资源管理,探索和完善实施策略,以便实现煤矿矿井通风技术的高效运作:

1.提高矿井通风设备性能。当前,机械设备是煤矿矿井通风的重要保障,现代煤矿的安全开采,必须坚持优化资源配置,积极拓展技术优势,提高技术设备的设计性能,提高煤炭资源的安全生产效率。

2.创新矿井通风技术开发。科学有效的矿井通风技术,是煤矿安全开采的重要技术措施。新形势下,应坚持科技创新,挖掘与研发矿井通风技术潜能,规范和改进矿井通风技术预案,落实煤矿矿井通风技术实践。

3.优化矿井实际工况环境。市场经济下,煤矿安全生产必须具有一定的环境保障,煤矿企业要充分整合资源,保障和改善矿井作业的实际工况环境,保障煤矿矿井通风技术的运行高效性。

4.加大矿井通风管理投入。煤矿的安全管理,需要充分的人才技术设备与资金投入。煤矿企业要加强矿井通风资金扶持,加大通风设施的优化配置、开发与更新,拓展技术培训和实践,实现矿井通风安全管控。

5.严格矿井通风监管控制。煤矿开采属于高危性行业,安全监管工作必须长期落实,煤矿企业要立足于长远发展,完善法律保障制度体系,加强矿井通风的监管力度,实现矿井通风技术措施的高效落实。

四、结束语。总之,矿井通风是保证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措施。新形势下,针对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的矿井通风技术问题,相关主管部门要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坚持技术与管理创新,加大监管力度,避免和杜绝矿井安全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第8篇

(一)修订人才培养目标

林业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基本科学实验能力、工程实践动手能力;掌握适合林业学科所需的专业技术和基本技能;高新技术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其教学目标的设计具有以下特征:教学目标设计的层次性;教学目标设计的拓展性;教学目标设计的灵活性。实践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实现自主探索、自主创新、个性化学习的实践课教学模式体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是林业院校的主要培养目标。

(二)变革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下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创建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包括教学原理、教学内容、教学任务、教学过程、教学组织形式的整体、系统的操作模式,以及相应的教学策略。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体会到,课程设置上针对各种不同专业的学生确定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增加具有林业特色的教学实践内容。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其设备、条件、方法、程序和手段应该有多种选择,使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实验的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内容及步骤,了解实验设备的使用和调试、实验数据的测试和处理实验结果的分析。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智慧和才能,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能力,使相关的知识点涵盖到林业特点的领域,形成独立的林业特色。

二、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一)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实践教学体系要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合理设置。完善实验室现有学生安全教育、实验室档案管理、实验设备管理制度、实验实训耗材管理办法、实验卡管理制度、课前预习制度、实验成绩评定、实验教材建设、教学资料管理、网站建设、实验室开放,推进教学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创新,改变教育思想、确立现代高校教学管理观念为先导。保证完成实践教学任务,努力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二)健全教学评价方式

根据本校实际情况明确学科评价特点,从课程标准、教材及相关要求等方面来进行评价。教学评价核心内容针对基础型实验、设计型实验、综合设计型实验、个性化研究型实验四个层次的实验。电子技术实践是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森林工程、电子信息等重要课程的基础性实践课程。在教学计划中调整了实践课的比重,提高实践课的学时,平均占理论课程总学时的30%以上(不包括课程设计和课外科技活动)。在改革过程中淘汰了一些过时的验证性实验,增加了设计性、综合性、个性化的实践内容,这些实践占实验学时70%以上。重点增设综合设计性和个性化实验。同时,将相关课程的实验打通,设置独立的实验课程。要建立不同的管理考核办法,对学生的出勤、实验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考评,计入实验成绩。评估教师是否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否有效调控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是否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提高实验教师工作的水平。注重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获取知识的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可以了解电子技术领域的新技术、新知识,并在工程实践和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到知识。教师则对教育理念、实践教学模式和方法等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实践。

三、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方法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评价方式的要求,结合林业方向,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一)探究式教学法

探究式教学法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践、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研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例如:建环2012级电工电子学B-实践能力考查,共有67位学生自愿参加了考查,占在籍人数的94%。主讲理论教师提前向学生下达了三个方向的研究要求,要求针对实际问题,通过调研、查阅资料和反复论证,最终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案。考查活动采取现场抽签的方式进行,题签上的题目都是电工学理论在工程实践具体应用的典型案例,具有结构完整、自成系统、难度适中的特点,考查的分数计入平时成绩。学生们说,参加这个考查活动,分数不是主要的,重要的是得到了一次锻炼,实践能力提升的意识增强了,知道了今后如何去学习和怎么样去学习。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可以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合作交流的能力,把知识的传授课变成研究课、探究课,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教师应根据实际教学相关的内容和学生特点,组织不同程度的教学活动。在教学中讲解基本元件或较为复杂的元器件时,教师可根据情况现场拆装,向学生展示其内部结构,这样学生能够了解其性能、主要参数、使用环境、注意事项及其与其他同类产品的异同。对常用的集成元件、电容、电感、交流接触器、电动机等,通过让学生观察实物,让学生对元器件有一个最基本的了解,然后再作讲解,使学生有可能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去。这样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案例教学法中,教师在课堂上不是“独唱”,而是和学生一起讨论思考,让学生阅读案例材料,搜集资料,对案例中的问题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案例分析主要是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集思广益,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因此,所选案例必须是针对课程内容的。

(三)开放式教学法

教学内容的设计尽量是开放,这是教学的关键步骤。教师要提供一定的实验条件,实验室对学生开放,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来完成个性化的研究型实验内容。开放的实验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本,给学生以最大的自由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学生提前预约报名,实验室根据预约学生数量安排时间,使不同兴趣、不同特长、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选择适合自己的实验内容,充分利用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和必要的元器件。在开放实验室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动手去完成实验内容,实验过程可以由单个学生独立完成,也可以由学生分组来完成。得出自己的结论和解释。不同的学生或者团队可以对同样问题提出不同的解释。他们需要把自己的结论清晰地表达出来,共同探讨,完成开放与自主学习模式下的实验教学体系。由于学生的努力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奖两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一项。学生爱创新、想创新、学创新,在创新能力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提高科技创新平台的综合性、交叉性和集成性

第9篇

关键词:道路桥梁工程 常见病害 防治措施

道路桥梁是最基本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其施工质量,使用安全度都会影响交通质量,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与社会的安定团结,必须做好道桥工程病害防治与处理,打造出高水平的道桥工程。

一、道路桥梁工程常见病害

道路桥梁最常见的病害包括两大类:结构性病害:道桥路面结构裂缝、变形等,从最初微变逐渐上升到后期的质变,直至达到结构性损害,从而影响了道桥结构承载力,影响其功能与作用的发挥。

功能性病害:道路桥梁因为长时间受到各种外界自然力、人工力的侵蚀和破坏,其使用功能难免会受到影响,出现了各种功能性病害,例如:油体上泛、裂痕、坑槽等,影响交通质量。

1、地基不均匀沉降

当路桥工程路面由于受力不均、施工不合理等会导致不均匀沉降问题,出现路面或桥面裂痕、坑槽、塌陷等,严重影响交通质量。出现不均匀沉降问题的原因为:

第一,前期勘察设计不合格。道路桥梁工程施工前期没有对道路或桥梁所处地理环境、地质条件等进行全面、专业的勘探,导致实际的工程在未顾及地质特征的条件下盲目施工,为后期的地基不均匀沉降埋下了隐患。

第二,不规范的操作施工。道路桥梁工程不仅具有一定的技术性,同时,也需要规范操作施工,然而,实际的工程施工建设中,一些施工单位为了控制经济成本,所选材料规格、质量等达不到合格标准,甚至出现了偷工减料现象,实际施工中未采取规范的措施,导致了地基不均匀沉降问题。

2、混凝土裂缝问题

混凝土裂缝问题是比较常见的路桥工程病害问题,当交通工具超载或者外力侵蚀破坏等,都会导致路桥表面的混凝土裂缝现象,再加上外界温度的大幅度变化,以及所选用材料质量低下,出现了热胀冷缩现象,进而滋生了裂缝。同时,混凝土的配合比也可能对桥梁结构造成影响,同时,如果混凝土配合比不科学、拌合不当等也会影响其强度,出现了裂缝问题。

3、梁端头局部受损

这一病害问题也是路桥工程常遭受的问题之一,当梁端头局部地区出现损坏、破裂问题时,通常较难修补,而且会极大地影响路桥的通行质量与使用周期,如果不及时发现处理,甚至会酿成安全事故。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为:设计工作的失误,其中缩量计算不精准,忽视了伸缩缝质量控制,没能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养护等,或者桥梁设计不科学、忽视了客观环境因素的破坏等。

4、剥蚀

剥蚀也是路桥工程中常见的病害问题,具体表现为:路桥表层不再光滑、平整,出现起皮、蜂窝、腐蚀等现象,路桥局部出现破损、整体结构牢固度受到影响。出现剥蚀的原因为:外界温度变化,例如:冻融影响、水体侵蚀、风化等。在诸多因素中,冻裂和融化是最具代表性、最为严重的剥蚀成因,而且通常影响范围较大。

二、道路桥梁工程病害的防治处理措施

道路桥梁工程的病害需要科学的防治处理技术与方法,要针对不同的病害类型,病害发生原因,对应进行科学地处理,控制病害问题对道路桥梁工程质量影响,确保其长期发挥交通功能,实现其功能与作用的有效发挥,从而确保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

1、科学合理地设计

高质量的道路桥梁工程的打造需要科学合理的设计,科学合理的设计是控制病害发生、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因此,要想有效防治病害,就必须先从设计入手,打造出科学合理的设计。首先,应该做好工程实地勘察,结合勘察的数据、结果等选择专业、高资质的设计单位打造出高质量的桥梁设计。

2、科学处理混凝土裂缝

混凝土裂缝的有效处理能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病害问题,出现混凝土裂缝必须及时采取处理措施,要根据裂缝的大小、规格、特征等来对应采取措施。

当混凝土裂缝

裂缝>0.2cm,裂缝属于稍大裂缝,则适合采取化学压力灌浆法来解决裂缝问题,具体的化学灌浆为:环氧树脂浆液,达到对裂缝的有效处理。

对于混凝土裂缝的处理,一般可以从表面进行修补,或者选择裂缝填堵法,不同的方法对应不同的操作方式。

第一,表面修补法

表面修补法属于相对简单,使用较为广泛的裂缝处理法,一般用来处理程度较浅,或者缝隙略深但不至于影响到桥体承载能力的裂缝,实际的操作步骤为:发现裂缝,细致深入地查看裂缝的范围、大小、尺寸,分析其程度强弱,再涂抹裂缝表面,正确选择涂抹材料,例如:环氧胶泥、水泥浆等,同时选择抗腐蚀材料,例如:沥青、油漆等,按照科学比例进行调制,然后再将其涂刷于裂缝表层,达到加膜覆盖的作用,再将玻璃纤维布将裂缝覆盖起来,以此来遏制裂缝的扩大。

第二,填充封堵法

所谓的填充封堵法,就是将一些土木工程粘结性材料填充在裂缝中,具体的填充材料可以是水泥浆、树脂胶等,这些材料可以发挥粘结牢固的作用,并顺着混凝土裂缝开裂的方向凿出一个凹槽,把具有优势防水效果的丁基橡胶类材料填入其中,达到良好的牢固功效。

3、剥蚀与破碎病害的防治

所谓的剥蚀与局部破损问题一方面是外界自然力侵蚀破坏的结果,另一方面则因为路桥工程材料配置与结构等的设计施工不合理。所以,应该从材料选择、调配、结构设计等方面入手,进行科学地设计与施工。

第一,把握好基层施工。重点掌控好施工材料含水量,必须强化前期的基层压实处理,压实达标后要做好人工修整,以此确保路桥工程的质量、结构的稳定性,局部地区无法实施机械压实操作时,应选择人工夯实法,要保证基层边缘地区达到一定的紧实程度。

第二,加强材料管理。从材料的规格、型号、质量等作出科学正确的选择,同时根据施工工艺的要求进行科学地调和配比,从而确保材料整体质量的发挥。

第三,控制好基层平整度。必须做好基层平整度检查、测量,必须及时对不平区域实施平整摊铺处理,摊铺前,对基层表面实施清洁处理,无杂物再摊铺。

4、加强沥青路面质量控制

第一,重点调控沥青混合料调和比例、确保拌合质量,确保配合比科学达标,从而确保混合料的强度、密实度。

第二,全过程监控混合料搅拌过程,控制搅拌温度,确保均匀搅拌,这样才能打造出高质量的拌合料。

第三,提高各种材料的数量和质量,必须优选质量合格的材料,同时,也要做好数量的把握,控制扁平细长颗粒数量,从而确保材料质地与抗压能力,同时,也要确保均匀搅拌。

总结:

道路桥梁是最基本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其施工质量,使用安全度都会影响交通质量,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与社会的安定团结,必须做好道桥工程病害防治与处理,打造出高水平的道桥工程。

参考文献:

[1] 张瑞芳,陈丽,包向春.浅谈道路桥梁工程存在的质量问题及管理措施[J].中

国外资,2011.

[2] 李善智.探究道路桥梁工程存在的质量问题与维护[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

[3]邓派辉. 浅谈公路桥梁伸缩装置的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J]. 城市建设, 2010, (20): 309-310.

第10篇

【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

我国的改革开放为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平台,中小企业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新的亮点。尽管如此,但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本身具有的一些特点,如创建初期风险较高、自身资产规模较小、经营体制不健全、盈利能力波动较大等,其在市场上融资较为困难,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们的发展及其经济潜能的发挥。因此,正确认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周期与规律,科学掌握其融资特点,是我们探讨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特点及融资组合方式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周期可分为创业期、成长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风险、收益、资金需求特点及需求量都不相同,因此各个阶段所表现出来的融资特点与融资渠道也不尽相同。根据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应确定与之相适应的不同融资方式和融资方式的组合,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一)创业期特点及融资组合方式

在创业期,企业主要是利用新发明、新技术,完成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但其面临的最大风险是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一个新产品从研制、开发到试生产、批量生产,一直到产生效益,短则两三年,长则七八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在这期间,市场情况会发生难以预料的变化,原来预计能为市场所接受的产品很可能不再适应市场的需求,或是竞争对手已经抢先一步推出成熟的产品。

这一时期企业融资只能采取以下各种组合方式:内源融资、政府科技基金、天使投资资金和风险投资。内源融资,创业者通过自身渠道输入适当的资金;政府科技基金,处于创业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尚无商业价值,且投资风险较大,投资责任主要应由政府承担;天使投资资金,天使投资者通过利用自己富有的资金和创业经验,帮助新兴科技公司创业与发展,之所以称之为“天使”,是因为他们的投资行为对创业者而言,确实如同天上下凡的天使一般;风险投资,一种直接面向科技企业的股权投资,即投资人将风险资本投资于新近成立或快速成立的高科技企业,同时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在企业发展成熟后则通过资本市场出售和其他方式转让所持有的股权以收回投资并获取较高的投资回报,继而进行新一轮的投资。风险投资所特有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它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创业期和成长期的最佳融资方式。

(二)成长期特点及融资组合方式

在成长期,企业的新产品经过不断改进,产品的技术难题已基本解决,新产品已逐渐适应市场要求并被逐步认可,销售规模和资产规模不断扩大,获利能力不断增强,风险随之降低。但企业为了扩充设备、拓展产品市场,以求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还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这一阶段,尽管企业已经具备了向外部融资的条件,但由于风险因素并未消除,投资风险依然较高,获取一般银行贷款和在主板市场融资仍几乎不可能。

其主要融资组合方式主要有二板市场融资、银行担保贷款、买壳或借壳上市和风险投资。二板市场是指在证券主板市场(第一板市场)之外的证券交易市场,其明确定位是为具有高成长性的中小企业和高科技企业融资服务,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银行担保贷款是指借款方向银行提供符合法定条件的第三方保证人作为还款保证,借款方不能履约还款时,银行有权按约定要求保证人履行或承担清偿贷款连带责任的贷款方式。处在这一阶段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欲想获得银行信用贷款比较困难,但可通过此种方式融资;买壳或借壳上市是指非上市公司通过收购一些业绩较差、筹资能力弱化的上市公司,剥离被购公司资产,注入自己的资产,从而实现间接上市筹措资金的目的。

(三)成熟期特点及融资组合方式

在成熟期,企业的高科技产品得到市场的检验,产品市场占有率逐步扩大,销售和利润快速增长,产品逐步进入成熟期。此阶段,产品的技术与市场前景均趋于明朗,原有的高风险也逐渐降低,融资渠道迅速拓宽。一般情况下,风险投资基本上在这个时期套现退出。

这一阶段的融资组合方式为主板市场融资、银行贷款和国外资本市场融资。主板市场融资是指通过在上海、深圳两个证券交易所上市而融通资金,主板市场所容纳的上市公司基本归属成熟产业,公司在达到一定规模后其发展也会相对稳定;银行贷款是指科技型中小企业凭借自己的信誉、行业地位而从商业银行获取的商业贷款,如信用贷款、抵押贷款等;国外资本市场融资是指具备一定实力和发展潜质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到国外资本市场发行股票,从而筹措资金。据报道,目前新加坡、美国等地的资本市场已开始重视中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推荐上市工作。

二、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

融资难一直是制约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之一,在历来的调查中,“资金不足”始终被列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第一位的问题。下面从银行信贷、直接融资和非正规融资几方面对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进行探讨。

(一)银行信贷资金

银行向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的信贷融资主要是信用贷款和部分抵押担保贷款,同时在政府的支持下,展开一些政府补贴的贷款贴息、融资担保、融资租赁、银行票据贴现等形式。目前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质量普遍不高,其盈利水平也较低。因此,银行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资产质量总体也不高。再加上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不良贷款占贷款余额的比例高,并且部分科技型中小企业逃、废银行债务情况较为严重,造成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用普遍较低。另外,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单笔贷款成本高、风险大,也造成了银行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借贷的忧患原因。

(二)直接融资

在现有的深沪主板市场上,无论是直接上市还是借壳上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很难达到上市所要求的基本条件。现实情况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资本市场中处于缺位状态。我国1993年颁布的《企业债券管理条例》规定:企业发行债券,规模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符合国家规定;企业具有偿债能力;企业经济效益好,发行企业债券前连续三年盈利等。这些都限制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债券融资。3年连续盈利、5000万总股本、无形资产出资不超过注册资本20%等规定,这些进入资本市场的条件限制,将大量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拒之门外。

(三)非正规金融方式融资

非正规金融主要是民间融资,民间融资是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企业之间的融资,包括借贷、集资、捐赠、储金会、典当行、地下钱庄、贷款经纪人和高利贷、贸易信贷、地下票据市场等。民间融资是最原始的融资方式,特点是缺乏最基本的法律保障,只能在关系密切、互相了解和信用关系良好的个人之间进行,如亲友借贷、职工内部集资以及民间借贷等。民间借贷是个人投资创办企业的主要融资方式,也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最基本的原始资本和创业资本来源。民间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活动之所以异常活跃,是科技型中小企业从合法融资渠道难以融资而产生的必然结果。同时,民间金融机构具有许多优势,如组织成本低,机制灵活,效率较高,对企业资信比较了解,以效益为原则等。民间借贷的兴起,也是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不健全不完善的结果。但是,大部分民间融资具有风险大和利息高的特点,个人之间的借贷风险更大。

三、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的创新与突破

(一)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力度,强化政府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虽然陆续实施了星火计划、火炬计划、成果推广计划和新产品计划等,促进了中小科技企业的发展,但它们主要集中在支持技术创新的成熟阶段上,目的在于解决我国科技成果商业化水平较低的问题。在我国风险投资还比较落后的情况下,这一策略无疑是正确的。但从长远看,随着科技进步的加快,科技创新和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也更加重要,政府应逐渐加大这一方面的支持。政府可直接组建为中小科技企业服务的风险投资基金,用以支持中小科技企业的科技创新与开发。需要说明的是,政府直接组建风险投资机构,在风险投资还不被社会众多人所接受的时候,其发挥的表率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随着事业的发展壮大,这并不是最佳的选择,相反可能会限制其发展。政府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主要是发挥政府资金的乘数作用,引导其他社会资金进入这一领域。

(二)建立和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信用担保体系

目前,各国或地区政府在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缺口问题时,都非常注重信用担保手段。科技型中小企业担保体系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银行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之间融资关系的纽带和桥梁。科技型中小企业担保基金必须达到一定规模,才能具有抵御风险、提供担保的足够实力。单凭各个担保机构注册的资本金以及其营运资金,很难满足金融机构提出的担保要求。为此,属于各级财政出资的部分,可以考虑适当集中,建立共同基金或称担保基金。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担保基金采取共同基金或互助基金的方式是最为符合市场经济运作特征的。只有采取基金的形式,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动员社会各界的资金加入到担保基金的行列中来,才能对担保基金进行科学的管理与运作。同时,要逐步建立合理的再担保机制。在现有财税体系下,采取再担保的模式,有利于发挥各级财政的作用。

(三)建立专门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的政策性银行

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以科技型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为核心是从中国实际出发的一种现实选择。尽管目前市场性中小金融机构的建立可以促使优质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担保、补贴或是付出较高的利率来获取流动性资金贷款,但是一般中小金融机构很难给予科技型中小企业中长期的贷款支持。因此,需要有一个能够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较大规模贷款的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存在和运行。政府财政资金应该成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的主要资本金来源,这是保证科技型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切实开展业务的基石。除政府财政资金外,还要注意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的融资能力,扩大科技型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的融资渠道,发行债券、借款,甚至可以吸收科技型中小企业存款。吸收存款应该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与其他政策性银行的最大不同之处。对于市场型的中小金融机构,监管指标要进一步明确每户最高贷款额与资本净值的比率,限制其偏离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贷款行为。

(四)规范主板市场交易行为,提供更多有效的融资途径

随着资本市场尤其是主板市场暴露出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中央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了完善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2004年国务院的《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要“继续规范和发展主板市场,逐步改善主板市场上市公司结构。分步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完善风险投资机制,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积极稳妥发展债券市场。在严格控制风险的基础上,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公司债券筹集资金,改变债券融资发展相对滞后的状况,丰富债券市场品种,促进资本市场协调发展。”配合我国资本市场的改革进程,规范主板市场交易行为,创新交易品种,加大债券融资比重,将会有利于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筹集到更多的社会资金,解决企业发展中面临的资金瓶颈问题。

科技型中小企业比大企业具有活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对于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以上着重分析了目前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特点及现状,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创造一个好的融资环境和通畅的融资渠道是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问题,将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王茂春,隋辉.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及建议[J].山东经济,2006(05).

[2]任泽洙.浅谈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不畅的现状及原因[J].商业研究,2007(12).

[3]朱坤林.中小企业融资政策国际比较及其启示[J].经济问题探索,2008(09).

[4]韩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探讨[J].山东商业会计,2007(03).

[5]邓道才.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J].乡镇经济,2006(05).

第11篇

关键词:地质勘查;找矿技术;原则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5.056

1 前言

伴随人口数量爆炸式的提升,资源便成了当前人们所需解决的首要问题,对矿产资源的的查探与开采针对推动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针对矿产资源进行开采的时候需要运用科学合理的方式。

2 贯彻地质矿产勘查及找矿技术的重要意义

在当前市场经济高速进步的环境下,我们国家的各个领域均有着全新的发展机会,然而机遇和挑战是共同存在的,伴随各个领域对于矿产资源的需求数量日益增多,但是当前所具备的勘查和找矿技术比较落后,造成能源缺乏的情况更加的恶化。所以,怎样较较为先进的科技手段的合理的运用到矿产勘查与找矿过程中,已经变成目前此领域所面对的巨大挑战。所以,对地质矿产勘查和找矿技术进行深入的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3 运用地质矿产勘查所需遵循的原则

(1)科学规划。“以人为本”的思想是中国地质矿产勘查与找矿所需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其对充分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影响。在现实地质矿产勘查环节中,需要融合地质勘查的经济性与商业性,达到地质环境勘测与矿产勘查的相对统一,调整中央机关和地方的地质矿产勘查的中心,规划不一样地区间的勘查工作,全面起到地质勘查所具备的基础,更加好的为找矿工作的落实打下较好的基础。

(2)明确重点。首先需要确定相应的重点以达到此项工作的逐渐深入。以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发展态势为基础,若想可以从根本上达到各个领域的现实需要,那么便需达到地质矿产勘查工作更加深入的拓展,在明确具体的基础条件之时,确定相应的重点,搭配以配对应的科学技术以增强此工作的效率和品质。其次需要增强合作。在全球经济化逐渐发展的状况下,为了能够曾倩我们国家矿产勘查的技术水平,便需要增强其相互间的合作,以国内企业的合作为基石渐渐向着全球化合作的方向发展,从而为能够满足目前资源全球化发展的需求。

(3)技术创新。增强对于科学技术重要意义的了解,全面运用最新的科学技术,为我们国家地质矿产的勘探打下较好的基础,促进地质矿产的勘探向着现代化发展。针对独特地区较为特殊的地质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解与研究,逐渐促进区域优势转向科技优势。在重点关注对成矿理论进行分析之时,还需要关注对先进科技手段的大力运用,健全信息化的指导系统,创建起相对完善的地质科技创新系统。

(4)合理布局。遵循矿产布局的基本规律,合理的安排地质矿产勘查能够确保地质矿产勘查的顺利展开,在现实勘查环节中,勘查机构需要全面融合我们国家地形地质具体的状况,同时对于我们国家的资源布局有较为精准来哦接,同时以此为基础来合理安排相关的工作。在现实勘查与找矿的环节里面同时需要全面融合人口布局、国土运用等,指引商业性质的地质勘查工作的合理进行。

4 地质矿产勘查及找矿技术的运用

4.1 物化探测技术

(1)运用物探技术深度找矿。物探的全称为地球物理勘查技,其所研究内容一共有六个不同的种类。采取物探技术针对寻找与拓宽对有色金属矿产、能源矿产以及非金属矿床等其它矿产的挖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需要明确是否能够运用物探手段,需对勘查的岩体、地层以及矿石等实施测量,把握其相关的参数与性能(2)运用化探技术深度找矿。化探的全称为地球化学勘查技术,在针对金属矿产的勘查环节里面运用化探技术能够取得更加好的成效。以矿床原生晕法与土壤测量法等为代表的化探技术的运用。开采已趋向消失的近地表矿露与头矿,以使隐伏矿的勘探转变成今后的发展趋向,怎样探讨隐伏矿的存在方式与迁移制度对于运用化探技术找矿有了更加高的需求,然而伴随科技手段的逐渐发展,经过运用高精度、高灵敏度的化学设备对于地球化学勘查技术的分析显得更加的深人。

4.2 甚低频电磁法

甚低频电磁法大都运用到勘查深埋于土地难以开发的矿产,甚低频电磁法按照地表深处的矿产的物理特征,采取相应的工具对其实施追踪,运用全新的地震预测手段,针对处在地表深层位置的地质架构实施研究,不但便于操作,同时还克服了之前仅能勘查表面矿产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矿产资源的运用率。然而甚低频电磁法仅仅可以较为简单的明确当地是否具有矿产,对于矿产的存在地区无法实施精准的确定。

4.3 GPS技术

在最近几年时间内,GPS技术获得了大量的发展,其具备非常精准的定位功能,运用GPS技术来完成地质矿产勘查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技术,其当前常见地质矿产勘查及找矿技术探讨

盍⑵

(福建省196地质大队,福建 三明 365500)

摘 要:伴随社会与经济的逐渐进步,人们对能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大。当前针对资源的开采与运用渐渐转变成人们所重视的问题。伴随科技的不断进步,勘探技术的逐渐发展,其对于资源的开采有非常大的影响。本文简单论述了增强了地质矿产勘查与找矿技术的重要意义,同时谈久了地质勘查技术的基本原则与当前常用的找矿技术。

关键词:地质勘查;找矿技术;原则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5.056主要是运用无线电与卫星等对某一固定的物质实施定位,其次发送精准的坐标信息,经过GPS技术能够精准的确定矿区所处的具置,所获得的结果可以为工程实际奠定参考。即使处在地表的深处有着非常多的矿产,然而此矿产均是非常稳定的,不一样的矿产混合物,即使其构成成分不一样,然而不一样的矿产却有着非常平稳的化学与物理特征,因此在地质勘查环节便能够运用波谱仪针对矿产实施光谱分析,获得相应的光谱曲线。

4.4 地磁测量技术

地磁测量是经过空间与时间的改变针对地磁场的相关数据实施分析的一种矿产勘查与找矿技术,其主要有四个环节所构成,涵盖海洋磁测、陆地磁测、航空磁测以及卫星磁测。地磁测量按照测量目标与精准度区别主要有:全球范围的测量、区域范围的测量以及地方范围的测量。

5 结语

地质矿产的勘查与找矿技术即使具备非常多的优点,然而其同样存在着部分不足,所以,便需对其相关技术实施持续不断的分析与加强,增强地质矿产勘查与找矿技术的品质对于所勘探到的矿产资源需要实施合理的融合与科学的运用,以使矿产资源的开采与运用成效能够获得增强,更加好的促进经济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有良.试论我国当前地质矿产勘查技术与采矿技术中应注意的问题[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32).

第12篇

随着我国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互联网影响力渗透力的增强,近年来国家对各级政府部门领导干部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化能力要求不断提升、重视度不断增强,特别是在2016年4月19日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首次公开要求官员“经常上网”,并提出“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新论断,对领导干部网络信息化能力提出了新要求。经过多年发展,我国领导干部信息化能力不断提升,但面对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多元化公共服务需求、新事物新业态不断涌现的外部环境,领导干部的信息化能力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和不适应性,难以有效满足时代需求。这就需要结合领导干部身份特点,针对领导干部网络信息化能力存在的“短板”和不足,构建一个内容丰富、结构完整、特征显著的信息化能力体系,为今后领导干部网络信息化建设应用能力提供有效支撑和引导。

信息化认知能力

信息化认知能力是领导干部信息化能力体系的基础和内核所在。信息化认知能力是对信息化的根本看法和基本态度,是领导干部提高信息化能力及素养的思想基础和动力源泉。信息化认知能力的形成,需要长期的内化积淀,需要在全面掌握信息化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增强对网络信息化及信息技术的深刻理解,进而形成信息化思维,并逐步形成信息化战略能力。

信息化思维能力。网络信息化是当今社会发展最具活力的要素,代表着新的生产力、新的发展方向,其发展思维和发展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引领带动作用。领导干部要善于用互联网思维、大数据思维思考问题,创新、开放和共享是信息化思维的典型特征,以“共享”、“平台”、“开放”、“用户”等为特征的互联网思维和强调“整体”、“多样”、“关联”、“动态”的大数据思维,为领导干部观察、认识、理解和服务群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有助于提升认知能力和思维的准确性,进而推动领导干部决策思维、治理思维和服务思维的积极转变。

信息化战略规划能力。信息化战略规划能力是领导干部从部门业务发展、城市建设管理、经济社会发展等目标和战略出发,通过对信息化发展趋势、国家信息化政策等的准确把握,基于长远考虑利用信息化推动战略目标实现的一种能力,是领导干部信息化思维从抽象意识层面向具体实践层面转换的关键环节和步骤。以贵阳市为例,贵阳市近年来基于大数据战略驱动区域创新发展,成为中西部地区“弯道超车”的样板和典型代表,其发展离不开领导干部的信息化战略规划能力。2013年7月贵州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陈刚从北京到贵州任职,在任职市委书记的第7天提出科技创新,第30天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第40天牵手中关村建立了中关村贵阳科技园,2014年1月制定了贵阳大数据发展战略,2015年2月建立全国第一个国家级的大数据产业发展集聚区。

信息化应用能力

信息化应用能力是指各级领导干部利用信息化提升业务的能力,强调信息化技术与业务能力的融合,强调对领导干部信息化决策能力、信息化服务能力、信息化治理能力等的综合运用,是各级领导干部优化决策内容、提升现代化治理能力、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支撑。

信息化决策能力。信息化决策能力是指各级领导干部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提升决策能力和决策执行力的水平。决策能力是新时代领导干部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决策贯穿领导干部工作的整个过程,是领导干部最基本的重要体现,决策能力直接影响并决定决策活动的效果和成败。信息时代利用信息化辅助决策已经成为领导干部进行科学决策的有效手段。信息化决策能力突出表现在领导干部借助以大数据等为代表的信息化手段,不断提升自身数据洞察力、信息分析能力,进而实现从传统决策向科学决策、精准决策和实时决策转变,全而提升领导决策能力。

信息化服务能力。信息化服务能力是指各级领导干部利用信息化技术提升社会公共服务能力。新形势下,善于运用网络了解民意、开展工作,是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是衡量领导干部治理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方面。现代网络技术的进步使得信息的传播、处理和加工更为快捷,领导干部及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距离缩短,双方的互动性增强,信息的沟通、反馈与回应更加及时。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文化多元化的纵深发展,民众利益诉求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在面对群众多样化的需求时,基于信息化思维和信息化手段等全面提升信息化服务能力,准确了解群众实时需要、诉求和意见,提高服务的预见性,保证服务的及时、到位、完善,从而提供主动、有效、个性化的智慧服务。

信息化治理能力。领导干部是国家治理能力的核心治理主体,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和关键。领导干部的信息化治理能力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以数据为代表的信息化“资产”的治理能力。在大数据时代,数据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领导干部如何通过对数据资产的有效治理,进而释放商用价值、政用价值和民用价值,已经成为现代领导干部治理能力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二是各级领导干部利用信息化全面提升组织发展、城市发展、社会发展等的治理能力。主要体现在领导干部如何基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组织资源,引导组织业务流程的优化和变革组织以提升组织综合治理能力,以及如何基于信息技术实现对城市各类资源的全面融合。

信息化引导能力

信息化引导能力是各级领导干部通过自己的信息化能力,对组织各要素、组织发展环境等的影响及导向作用。信息化能力是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和新引擎,领导干部作为组织结构中的核心者和城市管理的决策者,某种程度上将成为该组织或城市信息化能力的引力点和传播点。因此,领导干部不但要努力提升自身的信息化知识技术能力和应用服务能力,更要发挥其对所在组织机构及城市、地区等的辐射带动引领示范作用。

领导干部的信息化引导能力体现在多个方面,既要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对组织内部信息化基础建设、其它人员信息化能力建设、组织结构流程的优化、行政效率提升等的综合导向作用;也要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对区域发展、产业结构、网络环境等引领示范的积极作用。贵阳市为提升全市各级领导干部信息化认知能力,充分发挥其在信息化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与北京中关村管委会形成战略合作,从2013年起连续3年派全市各级领导干部赴中关村管委会进行1-2年的挂职锻炼,以此为抓手对全市政策制定、战略规划、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人才培养等起到积极的辐射带动作用。

信息化安全防范能力

信息化安全防范能力是指各级领导干部对各类信息化安全事件的应急防范能力。2014年2月27日,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强调,“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各级领导干部是党和国家政策方针的制定者、执行者和监督者,也是信息安全的领导者,其自身信息安全|、操作水平和上网行为如何,不仅直接影响着自己的信息安全,也影响着自己所在单位的信息安全,同时也影响着党和国家的信息安全,甚至是国家安全。

现代信息社会中,网络安全事件层出不穷、形态更加多样化,一方面,黑客攻击、泄密、舆论事件时有发生。网络时代信息的开放衍生出大量现实的和潜在的突发性、复杂性公共问题,随着社会生活的深度变革,各种问题、各种矛盾相互交织,需要领导干部具有较强的回应和应急能力;另一方面,许多领导干部网络信息安全意识较低,对网络舆情、网络空间安全等各类信息化安全事件应对能力相对不足。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不断增强信息化安全意识,在掌握网络安全知识和基本防范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信息化风险防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