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28 11:12: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对幼儿绘画作品的评价,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评价目的
评价是一个培养幼儿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提高审美鉴赏能力的过程,是进一步发现幼儿创新思维的过程。教师通过评价,了解幼儿绘画发展的特征及当前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对以往的教育活动做出反思,并进一步改进今后的教育策略,制订出适合幼儿年龄水平并能促进其发展的教育方案,从而达到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目的。
二、评价标准
1.评价符合幼儿的年龄水平。
受年龄和心理方面的影响,各个阶段幼儿认识和表现事物的特点有所不同。小班幼儿正处于涂鸦期,喜欢用线条和圆形,并根据自己的想象经验对两者进行随意的组合和命名,且常常会把画面弄得脏脏的;中班幼儿正处于象征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绘画基础,绘画开始倾向写实,但表现的物体多半是粗略的、不完全的,往往会遗漏部分特征,没有整体感;大班幼儿正处于形象期,绘画形象力求逼真,能够注意一些细节来表现事物的基本特征。了解了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绘画特征,教师在评价幼儿作品时,应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
2.评价尊重幼儿的个性特征。
每个幼儿都是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具有不同的个性和生活经历,他们先期的能力、经验具有鲜明的差异性,这些都会导致幼儿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感受自然各异。因此,教师在评价幼儿作品时要重视这种差异,尊重每个幼儿的情感体验,给他们充分的绘画自由、创作自由,让绘画成为幼儿表达情感的一种媒介,一种语言。
3.评价依据幼儿的纵向发展。
纵向评价是一种自身评价,通过与自己的过去比较,评出提高的幅度。教师在评价幼儿的绘画作品时,应尽量避免横向比较,而应多采取纵向比较,观察他们今天的作品是否比昨天有了些许的进步,是否在原有水平上有了一定的进步和提高,教师评价可依据幼儿近几次的绘画作品,从幼儿本身的发展去衡量,客观全面地指出他们的进步和不足,为他们指明改进的地方和努力的方向。
三、评价方法
1.评价应多鼓励少批评。
不管幼儿的绘画作品属于“精品”还是“拙品”,教师均应努力发掘每一个幼儿的闪光点,欣赏每一名幼儿的奇思妙想,给予他们激励、肯定的评价,尤其是对于平时缺乏自信和表现不佳的幼儿更应如此,因为教师对幼儿的评价直接影响幼儿怎样看待自己。对于幼儿来说,鼓励、表扬的效果远胜于批评和指责,幼儿的作品一旦受到老师的表扬和赞许,他们便会获得自我成就感和自我满足感,便会表现出更大的创作热情,进而对绘画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就会越画越多,越画越好。
2.评价应重过程轻结果。
教师在评价幼儿作品时,常常直观地依据作品结果的优劣,强调画面整洁干净、构图比例适当、着色均匀和谐等因素,而忽视去了解幼儿绘画过程中的思想感情、创作意愿等,这种过分注重画面效果而轻视创作过程的评价,使得一些极富想象却苦于绘画技能不佳的幼儿,由于得不到老师的帮助、肯定而失去信心。因此,在幼儿绘画过程中,教师应多观察幼儿的表现,参与到他们的绘画过程中,对幼儿进行随机、及时的点拨和评价。
3.评价应面向全体。
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往往指向于一些好的或差的作品,对于好的,教师会要求精益求精,对于差的,教师则耐心、细致地指出其不足的地方,并给予积极地鼓励。而对于那些占大多数的处于一般水平的作品教师则常常忽略评价,既没有指出其进步的地方,也没有指出其不足在哪里,应努力的方向是什么,造成了教师对两个极端发展水平的幼儿过多地关注,忽视了大多数中间段幼儿的发展。因此,教师在评价时,要注意面向全体,给每个幼儿机会,使每个幼儿的创新思想都得以展现,获得成功感。
四、评价主体
1.重视幼儿的自我评价。
幼儿绘画作品反映的是他们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只有幼儿自己能看懂、说清,很多作品成人是难以理解的。因此,教师在评价幼儿绘画作品时,应多问幼儿,放手让幼儿自己来说说自己的画,给幼儿充分表述自己创作意图的机会,教师在倾听同时,了解幼儿的创作想法,理解其作品的涵义,保护幼儿个性化的表现方式。
2.加强同伴的相互评价。
在重视幼儿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加强同伴间的相互评价,让幼儿自己去发现、去比较、去辨别,谁的画颜色搭配得好,谁的画构图新颖,谁的画形象可爱,自己的画有哪些不足,一旦他们发现了,就会自己去改正,去学习别人的长处,改进自己的不足。让幼儿相互评价,用孩子的眼光欣赏孩子的作品,是老师无法替代的,通过相互评价,幼儿的欣赏水平、鉴美能力、绘画水平会不断提高,当听到同伴们一致地表扬肯定时,他们对绘画就会有更大的兴趣,对创作就会有更大的动力。
3.鼓励教师的激励评价。
凡是能够体现出幼儿创新思想、积极情感的作品,即使其中只有一个细小的闪光点,教师都可以认定其是好作品,都应给予赞赏。珍惜幼儿的创新,努力发掘其中的优点和成功之处,不轻视和忽略任何一个幼儿的作品,给予每位幼儿激励性的评价。
4.支持家长的参与评价。
对幼儿绘画作品欣赏、评价,对于教师来讲是对幼儿绘画作品进行分析讲解和提出看法的一种美术教学方法,它既是对本次作业的总结,又是对下次作业的指导。因为幼儿绘画教学是以“促进幼儿身心发展”为目的,决定了我们对幼儿作品的评价标准必须建立在幼儿创作意图和绘画心理的基础上,只要是幼儿能够解释作品都应给予肯定,凡是能够体现出幼儿的创作思想、纯真天性、大胆手笔、积极情感的作品,即使其中只有一个细小的闪光点,就可以认为是好作品而给予赞赏。
在评价幼儿美术作品之前,我们应明确怎样的画才是好的儿童画。教师对幼儿作品评价的态度、标准直接影响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也影响幼儿对作品的态度,对美的鉴赏能力,因此,我们教师应明确评价思路,把握评价标准。
1 评价幼儿作品的标准
现在大多数家长、老师都把模仿作为评价幼儿美术作品的标准。“像真的”就是优秀作品;“不像”就认为是水平不高,这些都阻碍了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抑制了幼儿的积极性,创造性。所以,评价幼儿作品首先应当从理解幼儿的角度出发,借孩子的眼睛,借孩子的一颗童心去看作品,不应用“像”与“不像”、“对”与“错”成为评价幼儿作品的标准,更不应用专业眼光或教师主观的眼光去评价这些特殊的作品。评价是一种导向,肯定幼儿作品,有利于树立孩子的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再创作的信心。
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忽视了个体间的差异,把全班的幼儿放在同一水平上看待,缺乏对能力弱的、胆小的幼儿的耐心指导,致使这部分幼儿对绘画产生恐惧心理。作为教师应该明确:幼儿是一个独立的人,有着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观察的眼光。绘画作品的评价不是一个简单的展示,幼儿的作品是他们的劳动成果,教师在评价时应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实际发展水平,有针对性的、全面致地加以点评,让幼儿获得快乐、自信。激发他们对再次参与活动的愿望。
2 教师要有爱心和细心
教师评价时要有爱心和细心,应该经常用鼓励的话语:“你画的真不错”“真好”来肯定幼儿的成果。曾经有一次,笔者教幼儿画太阳时,有个孩子画了一个绿太阳,笔者一见就想说:“世上哪有绿色的太阳?”可又一想,还是听听孩子的话。他说:“我的妈妈天天在地里干活,让火辣辣的太阳都晒黑了,而且满头大汗,我就想让太阳变成绿色的,给妈妈一片绿荫,妈妈就不会热了。”多美好的愿望呀!多大胆的想力呀!如果老师不分清红皂白地去说:“哪能有绿色的太阳?”那么结果就是幼儿失去了想象的翅膀,失去了创造的空间,所以适应的鼓励是培养幼儿自信心、增强想象力的重要方式。
例如:在美术活动《好吃的棒棒糖》活动中,请幼儿想办法怎么把棒棒糖变的既好看又香甜(装饰)。有的孩子把棒棒糖涂成黑乎乎一团糟,这时 老师可以这样说:“哎吆,谁把我身上弄的这么脏,难受极了。”老师用了这样一句评价语,是在提醒孩子们作画要注意画面整洁。又如对于画得好的作品要求孩子们学习的作品:“哇!宝宝们看,心怡宝宝的棒棒糖多漂亮啊,它要去参加选美比赛了!”
3 是否真实地反映了儿童的生活经验
我们儿童也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很多儿童绘画的内容空泛,形象概念,构思和表现内容雷同。比如:画“六一节”就一定要画歌舞表演,画“祖国”就一定要画五星红旗等等。绘画中表现的内容应该体现出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感受,体现出儿童自己的态度。不能只注重技法、技巧的学习而忽略观察、感受生活的这一重要环节。应该提示儿童描绘具体的生活,画自己熟知的事物,表达内心的情感。逐渐养成观察生活的好习惯,使自己的绘画内容更加充实、饱满。
例如:孩子在纸上画了一个圆圈,外人似乎看不出什么,但孩子的讲述往往会打动你的心:“这是红红的太阳”“这是我的小纽扣”“这是小猪的鼻子”……他们可以把圆和线引申出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东西,并用它来补充语言描述。老师和同伴的饶有兴趣的倾听,是对孩子极大的鼓舞。因为对小班的孩子来说,教师的一个眼神和一个细微的动作都是至关重要的。让别人听自己的话,也是孩子绘画兴趣所在,有了这样的绘画兴趣,对孩子的绘画能力发展也有了很大的促进。
因此,要正确评价一幅儿童画,就要了解儿童,要以他们的方式和角度去观察世界,要学会蹲下来用心倾听他们的画。
4 作品是否有“童趣”
评价幼儿绘画应着眼于“童趣”。老师对幼儿绘画作品的评价,可以用富有童趣的奖品来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提高幼儿的绘画技能。在教学中,笔者常常用一些富有童趣的印章或颜色鲜艳的剪纸作为奖品,不同的奖品代表不同的绘画水平,让幼儿自选。如布局饱满、色彩鲜艳、想象力丰富的作品,就可以让幼儿选择最喜欢的一种奖品。
5 要给幼儿创设互评与自评作品的机会
幼儿互评美术作品是一个提高幼儿审美能力、集思广益的过程,要让幼儿人人参与,积极地发表看法。每一次画完可把全班幼儿的作品一张一张贴出来,让幼儿互相审视、交流,同时还可以让孩子们向大家介绍自己是怎样想和怎样画的。有的孩子就会像讲故事一样述说自己有趣的构思,这时教师不要给幼儿的作品打分,不要对任何幼儿的作品下结论,避免造成幼儿的恐惧心理。
一、幼儿园绘画教学现状
1.教学方法单一
现阶段的幼儿园教学中,教师通常是分析教材后找到教学目标,严格按照教材开展教学,方法单一,习惯示范性教学。幼儿紧跟教师的绘画步骤,学生在教学中被教师牵着走,教学方法单一,极大限制了幼儿的想象力。
2.绘画空间有一定的局限性
幼儿园为了保证教室内的整洁程度,严禁幼儿在教室墙壁上进行涂画,幼儿只能在纸张上作业,限制了幼儿的自由创作空间。而且,教师在绘画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局限在教室内,幼儿与大自然的接触不多。
3.教师评价为主
教师在评价过程中,通常只是关注画面的内容和干净程度,认为画面内容丰富又干净的作品就是好作品。教师应当了解孩子的心理,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有的教师甚至对学生进行盲目的批评,打消了孩子绘画的热情和积极性。
二、有效开展幼儿园绘画教学的策略
1.培养幼儿对绘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绘画对幼儿有天生的吸引力,他们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情感,说明自己的感悟。我们要对幼儿绘画予以积极的引导,培养幼儿对绘画的兴趣。教师切勿为幼儿的绘画设定条条框框,切勿限制他们自由想象。可以将绘画教学游戏化,将绘画的内容采用谜语的形式呈现。比如在画乌龟的活动中,笔者结合了乌龟的特征,编造了谜语:“走路慢慢摇,遇事就缩头,腿儿肥又短,背上有硬壳。”通过谜语自然引出绘画内容,孩子在猜谜的过程中,就会根据谜语表达的特征对事物有更深的印象,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还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的方式,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让孩子真正爱上绘画。
2.注重“观察”在幼儿园绘画中的作用
幼儿善于通过观察认识世界,他们会依据自己的对事物的感知进行绘画创作。当教师提供同样的绘画对象时,幼儿对绘画对象会有不同的认知,呈现出来的作品往往也不相同。教师在绘画教学的过程中,要教导孩子把握好事物的主要特点,引导孩子观察时要有重点,把握事物的特征。比如在画房子的教学中,应该鼓励孩子们走出课堂,从建筑物的外形、构造和色彩搭配等方面进行观察,对幼儿绘画加以积极引导。由于每个孩子对事物会存在不同的认识,因此,他们的作品也各不相同。比如在小兔子绘画教学时,笔者首先让孩子观察小兔子的主要特征,然后要求他们构造一幅有兔子的庭院图。有的孩子画了两只小兔子在一起吃东西的场景,有的画了一个小朋友喂小兔子的场景,通过这样的过程有助于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
3.引导幼儿学会欣赏评价同伴的作品
以往的幼儿园绘画教学模式中,教师会选出自认为优秀的作品进行教学活动,但教师与幼儿的审美观点可能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以后的绘画教学中,教师应当将所有孩子的作品都进行公示,让孩子们选出最喜欢的作品进行学习评价,学习同学之间的优点,这样会起到良好的激励作用。
4.教师评价与幼儿评价相结合
幼儿可以在评价同伴作品的过程中学习。教师在对幼儿绘画作品进行评价时,要耐心询问幼儿绘画的构想,而不是凭借自己的主观臆断来决定幼儿绘画作品的好坏。儿童的世界与成人的世界存在较大的差别,在大多数情况下,成人无法理解孩子的世界。幼儿的手、眼、脑的协调性尚且交叉,因此,绘画作品往往较为奇特、不合常规,这也正是儿童绘画作品的可爱地方。教师要对小朋友的作品内容、情感有大致的了解,结合幼儿的心理特点进行适当的评价。小朋友之间也要开展相互评价活动,让他们选出喜欢的作品并说明理由。在评价幼儿作品的时候,要尊重幼儿的绘画创意,鼓励他们大胆展现自己的个性并给予鼓励赞美。
5.创设宽松的活动环境
幼儿园开展绘画教学的本质就是激发孩子的创造能力,让他们自由发挥。教师要带领孩子们走出课堂,走近大自然,去发现生活的美好事物。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要采用固定的模式,将基本方法告诉幼儿之后,要让他们自由发挥,创设宽松的活动环境,使其大胆自由创作,最大限度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6.教学选材要结合儿童的年龄特点
不同年龄的孩子对绘画内容会有不同的理解,所以,应当针对不同年龄的幼儿进行不同方法的教学。年龄偏小的孩子一般处于绘画的“涂鸦期”,因此,幼儿园要提供一定的涂鸦环境,对幼儿进行积极引导。三岁左右的孩子处于绘画的“象征期”,可以通过简单的线条来表现事物,观察能力也比较强,教师可以提供绘画的基本技能。年龄再大点的孩子处于“概念画期”,教师要对幼儿予以正确的引导,保护幼儿的创作热情,丰富幼儿的绘画内容。
开展幼儿园绘画教学,重点是为了培养孩子对事物的欣赏能力,避免“框架式”教学对孩子思想的束缚。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当发挥积极作用,针对幼儿的特点,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努力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不断更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保证幼儿园绘画教学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乌云塔娜.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绘画兴趣[J].青年文学家,2013,10(35):16-17.
[2]王丽娟.翻开绘本灵动教学――浅谈农村幼儿园的有效绘本教学[J].新课程学习・上旬,2013,11(10):12-13.
一 把握幼儿绘画的特点与规律,制订循序渐进的教学计划
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绘画发展划分为涂鸦期、象征期、图式期与写实期四个阶段,教师必须科学地分析幼儿美术生理、心理等特点与技能发展规律,正确地认识到幼儿在不同时期的美术发展实际水平与能力需要,从而针对他们不同时期的不同需要制订相适宜的教学计划。这是发掘幼儿在绘画活动中创造潜能的有力保障。
二 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支持幼儿创造性地表达
幼儿知识经验贫乏,思维没有定式,要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帮助幼儿积累各种关键经验比形式概念更切合幼儿的需要。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变教师单向传授知识技能为引导幼儿主动观察、比较,通过亲身感受,互相讨论,将各种新旧知识结合,从而提升幼儿对事物的认识,促进他们大胆地乐于表现自己。
三 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并运用在绘画中
绘画是孩子从两岁多时就喜欢的活动,他们喜欢拿着笔到处涂涂画画,这也是孩子的涂鸦期,如果教师仅仅用简单的范画和教材指导孩子绘画,无疑会使幼儿的创造力和情感体验受到禁锢和扼杀。我们可通过多种形式来引导幼儿想象力的发挥,并把想象力运用在绘画中:(1)通过给孩子讲故事来启发孩子的想象,让幼儿把故事情节用绘画的形式画出来。(2)让幼儿通过编故事来绘画,从而发展幼儿自己创编故事的能力,并能把自编故事画出来。(3)听着音乐来绘画。幼儿通过对音乐的欣赏,能用线条、颜色或物象来表达自己对音乐独特的理解。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必须根据幼儿想象力的发展特点,通过事物进行观察了解来丰富他们的知识、经验,使幼儿的想象力通过各种渠道得以丰富和发展。
四 让幼儿掌握必要的绘画技能和知识
在幼儿的绘画教学中,教师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幼儿掌握必要的绘画知识,培养幼儿的绘画技能。
第一,小班幼儿处于涂鸦后期和象征期的早期,因此在造型上,他们所表现的形象还不能表现物体的基本结构和特征。观察事物时,没有明确的目的,观察的顺序紊乱,往往构图凌乱。从形象的主次关系看,小班幼儿常把物体一个个地罗列在纸上,而且每个物体都是孤立的,画面上的形象之间毫无联系,并且这些形象都分布在纸的边缘,原因就在于他们在绘画时常常边绘画边转动纸张而造成的。
指导小班幼儿绘画,应先从最基本的线条入手。为使幼儿产生绘画兴趣,教师可给幼儿讲一个有趣的故事,利用幼儿喜爱的故事情节感染他们,让他们在老师生动形象、绘声绘色的讲解中得到启示。
第二,中班幼儿阶段的绘画作品,幼儿不仅表现了自己和事物间感情上的关系,而且还表现出了一种空间的关系,从构图上看,此时的儿童作品中往往不止一两个形象,有时会有更多的形象。他们会把这些形象用排队的方式放在底线上,形成并列式的构图方式。他们绘画中的形象主题并不相关,表现出目的性的差异。对于物体之间的大小关系,他们也不注意,但已经开始把空间关系试图表现出来。可以说,这一阶段的幼儿对于形象的分布及主次关系的处理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
第三,大班幼儿绘画技能训练把绘画技能学习与创造力两者结合起来,如果只重视技能,而忽略创造力培养,或忽略技能只追求创造,这样的教育观念都是片面的,会使幼儿绘画能力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和阻碍。教师应认识到,绘画技能的学习不能单独进行,应与幼儿创造力的培养有机结合,在重视幼儿绘画创造力的同时,使幼儿学好绘画技能,用心绘画,展现内心的丰富情感和独特的对世界的认识。
五 正确评价幼儿的绘画作品
恰如其分的评价能激发幼儿作画的兴趣和对绘画的创作热情,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师要淡化自己的权威意识,不能用评价艺术作品的眼光去严格评价幼儿的作品。要面向全体,给每个幼儿机会,使孩子的创造火花都得以展现,获得成功感。
在讲评过程中,教师最好做一个合格的听众,请幼儿把自己创造作品的思路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让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这样会在无形之中调动幼儿参加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幼儿的创作、表现和操作的欲望,使幼儿创造的激情得以释放,为幼儿今后的操作活动中积累更多的经验。
要:儿童绘画让我们从中发现了一个美妙的世界。我们应该始终以欣赏的目光注视着孩子,用积极的态度激励孩子。正确欣赏、评价儿童绘画,对孩子绘画的发展将会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儿童美术作品的表现应该是与儿童的年龄相适应的,是幼儿想象力创造力的充分体现。一幅好的美术作品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绘画技法和技巧。适合的绘画工具、美术材料的正确使用能够为美术作品添资添彩。
关键词:儿童;美术作品;欣赏;评价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1-283-01
创造是人类的本能,是人类的希望,它促进了人类本身的进步,让孩子充满智慧的心灵再造一个美好的世界,用美的原则再造一个新的时空,艺术不仅反映了眼中的世界,更重要的是反映了心中的世界。儿童无拘无束,幼稚天真,自由浪漫,奇思妙想是儿童最美妙的境界内,儿童作品之所以成功就在于他们的可爱和可贵之处。
在教学中,如何欣赏、评价儿童美术作品,是我们应该加以重视的问题。要想正确客观的评价、欣赏儿童美术作品首先应该了解、理解儿童生长发育的各个方面特点。不要用成人的审美观来要求儿童,以成人的标准评价儿童的美术作品,要站在孩子的立场来看待儿童美术作品。其次成人要站在孩子的视角,用正确的态度去评价,这样会对孩子的美术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如果评价不够客观,可能会打击、影响甚至于挫伤儿童绘画的积极性。那么怎样才能客观正确的评价儿童美术作品呢?下面我从已下几方面来谈谈:
一、绘画作品是否能够真实地反映儿童的生活经验
儿童也有自己的生活经验,他们从生活、学习、游戏中感知世界,他们用自己特有的符号方式记录着自己的感受。教学中有很多儿童美术作品内容空泛,形象概念、构思和表现内容相同。比如:画“快乐的节日”就一定会画唱歌跳舞,画天空就一定会有云朵、小鸟、太阳等等。绘画作品中表现的内容应该体现儿童对生活的认识和感受,体现儿童自己的态度和情感。儿童在绘画构图时教师要及时提示儿童描绘自己的生活,画自己熟知的事物,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通过绘画活动逐渐养成观察生活的好习惯,同时也能使绘画内容更加充实、饱满。
二、美术作品表现力与儿童年龄是否相符
儿童绘画的发展就是自身的整体发展。美术作品中所表达的内容应该是符合儿童年龄特点的,是儿童对生活、学习、游戏的体现。在儿童美术作品中,不同年龄的儿童,绘画作品所表现出的水平也不同。儿童绘画的水平并不是能临摹出成人绘画形象就是绘画水平高。因为绘画水平的高低标准并不完全是看谁临摹的像,儿童一味临摹成人的范画,将有碍于儿童独立观察、独立思考的发展。从儿童绘画作品中可以观察到儿童的洞察力、想象力、概括能力、归纳能力、分析能力等等能力的强弱。儿童绘画水平的提高不单指绘画技巧的提高,如果整体能力没有提高,技巧的学习也是会受到限制,特别是创作水平是难以提高的。
三、绘画材料和绘画技法、技巧运用是否得当
绘画作品的构成因素有很多,绘画材料、技法、技巧学习对于完成作品也是很重要的。想象力、创造力再强,没有技法、技巧的运用能力,也是很难画出好作品的。不同的绘画内容要根据需要应用不同的绘画技法和技巧、选择不同的绘画材料,才能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意图,达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取得画龙点睛的绘画效果。
四、绘画作品中是否有美感效果体现
儿童画出的线条、色彩、形象有着自己的特点。对于绘画的效果也有着自己的审美态度。不同的儿童画,画面的形式语言是不同的,每幅作品都有独特的视觉效果。一幅作品的美感表现可以通过在绘画中表现出来的审美规律而表现出不同的的差异。评价儿童绘画作品时要从儿童的角度出发,以儿童的视角观察美术作品中的亮点。
五、作品是否有明确的主题或情节
儿童在绘画的时候身心很投入,她们不断地去描绘自己的内心世界,绘画活动也成为体现儿童心灵的一面镜子,所以有很多的儿童绘画作品表现的内容是具有一定的主题和情节的。绘画有主题或情节的作品,就需要有较强的想象力、形象再现能力、思维能力和对生活的观察力。这样的一幅绘画作品在绘画过程中能使儿童在情感、智力、心理、态度等多方面得到锻炼。是基于简单绘画之上的一种较高绘画水平的一种表现。
六、作品是否具有个性特点及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
儿童的绘画作品应该有自己的特点,作品是不是经过独立思考来完成,是否表现出新的创意、是否用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感受。想象力的培养是儿童绘画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绘画作品中创造力的体现也是评价儿童绘画的一个重要方面,儿童可以通过这种绘画活动锻炼和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绘画活动学习的过程是儿童素质培养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可以有效地促进儿童的智力发育。
【关键词】绘画;艺术治疗;美术教学
幼儿表达情感的方式除了所掌握语言和的文字之外,绘画作品是最直观的表达方式,借助美术中点、线、面、符号、色彩等艺术表现形式来反映自己的所思所想,或表达自己的喜悦,或发泄心中的怒火,或勾勒自己都不明白什么意思的图画。他们的美术作品可以体现他们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和种种问题,教师可以通过绘画艺术治疗帮助那些在生活中感觉抑郁,或者有心理问题的儿童。
一、绘画艺术治疗的概念及内涵
艺术治疗大概可以分为艺术作品、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三种形态。美术绘画治疗是艺术治疗中最常见的非语言的治疗方式,其中与艺术学、心理学、哲学、医学等学科相互关联。通过创作美术作品过程当中分析病人所思所想,具有针对性的帮助病人缓解复杂的情绪,让病人对外部世界有一个正确的认知从而能更好的平衡相处。我国古代绘画治疗就开始初露端倪,主要体现在道家(禅家)思想中。但在学术上蓬勃发展和具体成效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相对晚于国外的研究。绘画艺术治疗主要体现在作品欣赏、创作过程两种治疗方式,其以美术活动作为一种媒介的心理治疗形式。在绘画艺术治疗没有形成之前,心理学家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期间,在无法用言语提取,从而无法进行治疗。治疗者通过绘画这一手段,积极的鼓励患者利用画笔在画纸上记录下来自己的梦和心像,这样的特殊治疗逐渐形成艺术治疗核心,患者对艺术产生更好的联想,促使其情绪上的稳定。最终得到画面中分析其人格。
二、绘画艺术治疗与幼儿美术教育之间的联系与差异
(一)绘画艺术治疗与幼儿美术教育的联系
幼儿在接受知识经验与认知水平有限,其言语能力也较为薄弱,在这时期他们更倾向用画笔在画纸上直接、直观的描绘自己的认知与情感世界。这时期是进行美术教育最好的时期,幼儿能不受条框的思维所禁锢,这样就使教育者把绘画治疗应用在幼儿美术教育上。两者之间的联系能更有效的认识、分析诊断问题幼儿心理上困惑,并积极的进行相应的干预,促使幼儿正常身心发展。美术教育本身就针对内心世界的展示,利用绘画的手段把自己的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相联系的一种活动。而当幼儿语言能力没有那么发达,对于一些经历无法描述给大人听,从而对心理治疗产生了阻碍。绘画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存在的,本身就有着传达人类内心世界。绘画艺术治疗则利用美术教育其自身的优势,更好的了解幼儿内心,解决相应的心理问题。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体现在对绘画干预与绘画作品的评价两个方面。在幼儿美术教育还是上,只给画笔和画纸的外部刺激物,绘画主题是自定义的形式叫做非结构性的绘画。在非结构性绘画中,绘画艺术治疗则相应的采取对话和分享画面信息的方式采取绘画作品评价等治疗方式。另外在美术教育中指定相应的物体让幼儿创作的形式是结构性绘画。那么对绘画艺术治疗提供较多的信息,如:下笔的力度,主题物的大小及空间上的处理等画面信息来判断幼儿内心活动,采取相应的干预。
(二)幼儿美术和绘画治疗比较研究
幼儿对语言的表达能力较弱,所以要是对指定的幼儿进行治疗,通过美术材料与治疗师互动的,这样能更好的抓住指定幼儿心理的特点。那么,幼儿美术教育是通过一些美术活动来让幼儿学习或是创作出图画,主要是注重美术技巧上讲授,美术教育核心是让孩子了解客观存在的事物,而绘画治疗是通过作品来了解幼儿内心世界。绘画治疗的教学对象是有特殊心理创伤或疾患的幼儿采取一对一的形式,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幼儿对美术这门学科产生兴趣、以及增加美术的实践经验,艺术审美能力对幼儿所绘的作品进行评价、帮助幼儿解决情感困扰和创伤、让幼儿身心健康,形成完整的人格。而幼儿美术教育主要是采取集体性教育形式,以统一的教学方案为主针对性相对不强。
三、绘画治疗与幼儿美术教育的有机结合
绘画艺术治疗融合幼儿美术教育的实践中,绘画艺术治疗主要是从孤残儿童、及有攻击儿童采取主要对象。通过美术手段让幼儿对内心的表现,根据教学实践分析幼儿所绘画的内容,从中得出以下几点共性问题1、分析画面中线条质的特征;2、分析对画面空间的处理;3、分析画面内容的组织特征。举例的说,具对于内向幼儿会在画纸上非常使劲的画出线条,这样就是反应幼儿内省活动,如对环境不熟悉,那么幼儿是由于紧张而使劲地画,来抵触不安或焦虑的内心;再有就是有孤残儿童,可能是脑或是身心方面的,从而只能通过画面来发泄内心所想。在多年的教学经验中,有些典型的问题幼儿,他们或是心理上有创伤、或是缺乏安全感、或是情感上的缺失。实际问题有离异儿童、留守儿童。在画面上分析用下笔重和颜色暗,反应的实际生活上的阴暗面,相反,下笔轻颜色淡则是缺乏安全感,对外界世界不会沟通,自闭方面的问题较为严重,画面较为复杂混乱代表内心烦躁不安有轻微的暴力倾向等实践中的得出经验。
四、结语
绘画艺术作品主要是幼儿内心世界和思想情感反射的重要形式。幼儿绘画作品是体现他们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惑和种种问题,教师则是通过绘画艺术治疗帮助幼儿解决在生活中那种抑郁感觉,或者是心理有问题的儿童。
参考文献
[1]沈建洲.浅谈艺术治疗在幼儿美术教育中的应用[J].学前教育研究.2006(Z1)
【关键词】幼儿绘画 符号语言 教育心理学 解读
幼儿绘画是学龄前幼儿特别喜欢的活动之一。《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指出:“幼儿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1] 现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幼儿绘画对幼儿艺术修养的形成、审美情趣的提高、大脑潜能的开发、健全人格的养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幼儿绘画是从其内心需要出发,通过点线、形状、色彩、肌理、模样和空间布局等符号语言进行表现,并将这种表现传达给观者的一种活动。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解读思考幼儿绘画中的符号语言,能让教师更好地理解幼儿的所见、所想、所思、所感,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幼儿去提高他们的绘画水平,促进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绘画符号语言体现的内容
1.幼儿的情绪与情感
幼儿绘画中通过天真、稚趣、朴拙的笔法,将情感、想象、期待等因素不自觉地表现在作品里。家长与教师(以下简称“师长”)要侧重解读符号语言中的情绪体验与情感倾向,从中了解幼儿对什么最有兴趣,绘画寄托了孩子怎样的思想感情等。通过观察,我们容易发现在表达高兴的时候,在绘画作品的外轮廓上,线条清晰匀称,画面充满喜感,比如他们喜欢将嘴巴的线条画成U形,或者将太阳画成微笑的脸,或者将手臂画得高高举起;在色彩上,他们喜欢选用红色、橙色、五颜六色等着色,比如红红的心形,多颜色的彩虹。在表达伤心的作品中,他们多采用无方向感的乱线和棱角分明的折线;在形状上,有的画出流着泪的脸庞,破碎的心形;在构图上,他们用点点表示眼泪和大雨。
当幼儿滔滔不绝地向师长介绍自己的“大作”时,幼儿真实的情感再次展现。我们需要聆听、观察与积极地反馈,肯定他们有创意的作品。他们的所学、所获在情感上得到了满足,情绪上会表现出高兴与激动。
2.幼儿的发现与不同
幼儿绘画能力的表现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强。现在一般将学龄前儿童绘画发展分为涂鸦阶段、象征阶段和图式阶段,每个阶段的幼儿会展现他们的发现与不同。如幼儿多喜欢画“人”,但小班、中班、大班的幼儿作品明显不同。小班的幼儿会画出头上长着四肢的人。幼儿通常用一个大的圆圈代表人脸或人头,然后在大圆圈上直接画上单线条的四肢,人的躯干常被省略。中班的幼儿多能画出人的躯干,头发也能画出线条,开始试图表现人在空间的位置,但人的大小比例尚欠均匀。大班的幼儿已经能用较为流畅的线条表现人的整体形象,能通过头发的长短细节显示男女的不同。幼儿绘画中会用一些符号语言记录绘画过程,而这些符号语言往往蕴藏着幼儿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也会流露出解题的方法。虽然不认识汉字,但符号语言是他们最得心应手的表达工具,这需要师长的细致体会,幼儿经常会利用符号语言进行探索和表达。
因此,师长要捕捉幼儿绘画符号语言中的发现与不同,解读幼儿采用符号语言的表现手法,思考绘画中遇到的问题是否是年龄段的问题,是个别幼儿的困惑还是群体幼儿的困惑。分析幼儿的发现与不同背后所关联的原因,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与引导。
3.幼儿的经验与思考
人们常说:“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幼儿对有趣、印象深刻的东西,会形成他们的经验,进而在他们的脑袋中思考形成他们的想法。如幼儿手上拿一张纸常会把它撕开,说出各种见过的小动物、小花、汽车及各种衣服等。每个幼儿都有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与思考,因此在绘画活动开始前,要了解幼儿到底对什么感兴趣,比例点是多少,哪些是幼儿已有的认知等。这些已有的信息虽然看似零散,但却会在绘画活动中体现出来。如小班的妞妞小朋友很喜欢看也经常看各种观赏鱼。在画鱼的时候,她除了可以画出正常的小鱼外,还画有正方形的小鱼、长方形的小鱼、手掌样的不规则小鱼等。而同龄的悠然小朋友,对鱼不常看也没过多注意,因此他画鱼的时候会很着急地皱眉头,画了许多点点在纸上。
师长只有了解幼儿的生活经验与想法,才能平等地对待幼儿,才能较好地确定活动内容。绘画活动可以从幼儿最容易观察的身边动植物开始,从大多数幼儿知道的事物开始,让幼儿能从不同的角度更细致地展现所要画的主题。
二、绘画符号语言解读中的主要问题
1.师长理念与理解之误
幼儿绘画表现能力的发展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不同的幼儿在绘画表现能力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如果师长的理念中对幼儿绘画没有差异化教育,没有因材施教的理念,没有发现美的眼睛,就会无意间挫伤幼儿绘画的热情与积极性。如有的家长不能静下来听幼儿讲解他们的画作,认为幼儿的绘画是“鬼画符”;有的幼儿教师直言小班幼儿“不会画画”,以至于幼儿不愿意去画画了;有的幼儿园绘画兴趣班不分年龄段都放在一起,以至于有的幼儿作品无人注意。艺术是无错的,幼儿绘画也是自由的。师长定性的评价与幼儿园不分年龄层次的理念,增加了对幼儿绘画符号解读的误区。
幼儿常以不同于成人的见解表现其所想的主题。要了解幼儿绘画中的符号语言,师长一定要把自己眼睛的水平线保持与幼儿同样的高度,保持童真。比如,在“冬天”的主题绘画中,有的幼儿画了三个太阳,说明他希望三个太阳会温暖些;而有的幼儿把太阳光芒的线条画得很长,这样他觉得温暖。如果我们不能理解幼儿绘画符号语言的心意,指责与误解孩子的成分就会增加,也会错过很多可爱又有创意的思想。
2.幼儿表达与技能之缺
幼儿成长过程中年龄段与性别的差异、素材储备的差异、思维表达手法与绘画技能的差异等,会让幼儿在同一主题的绘画活动中表现不同。师长若不注意这些差异,会导致有的幼儿思想中的深刻意蕴淡化。直觉看上去幼儿绘画作品无法解读画什么,但经过幼儿的解释之后,才发现看似乱成一团的线条却在述说着动情的故事。如儿童在画“家”的主题活动中,自然想表达一家人的和谐。但因绘画主题相对抽象,幼儿绘画内容表达也很抽象,情感体验很难在图画中表现出来。有的幼儿画了三个“小孩”,画了些线条。我们仔细视听,才读懂他想表达一家三口人放风筝的意思。
符号语言解读的困惑存在幼儿表达与技巧的问题,这需要在日常的绘画教学活动中,师长要注意多培养幼儿的表达能力,逐步提高他们绘画的技能,积极引导他们多观察多思考,让他们丰富的思想在作画中尽情体现。
三、绘画符号语言解读的策略与方法
1.理性的观察绘画
我们在评价幼儿绘画之前,需要理性地面对幼儿的绘画,并储备相关的理论知识,掌握有效的绘画手法。师长首先要为幼儿创造自由、宽松的绘画环境,为幼儿提供绘画所需要的材料,提出可选择且熟悉的绘画主题。绘画大师们多选择他们观察到的喜欢的主题,如画家张大千的荷花、徐悲鸿的马等,都栩栩如生,我们的幼儿也不例外。理性的观察指导能给幼儿一定的方向感,他们对所要画的内容表现是兴趣盎然还是茫然无趣会写在他们的脸上。幼儿绘画目标不是把孩子们培养成为大画家,而是提高他们绘画技巧的同时促进心智的发展与情感的体验。因此师长也要理性地对待幼儿已经完成的“大作”,加深对幼儿绘画作品的理解与肯定,让幼儿保持对绘画那“原始的”与“直觉的”新鲜感。师长要加强对儿童绘画心理学知识的学习,认真对待每幅幼儿绘画作品,尽可能让每一幅绘画作品都能开口说话。理性地观察幼儿绘画中的符号语言,理解他们小脑袋中的大世界。
2.自由的谈画技巧
幼儿绘画符号语言的展示需要良好的自由氛围,让幼儿愿意与我们谈画。因为人也只有在自由中才能实现自己的创造潜能,才能成为最有价值的人。幼儿刚完成一幅画时意念清晰,这是和幼儿谈画的最好时机。我们不能简单地拿他的画和别人的画比较好坏,更不要多干涉他要怎样画。我们只要在自由的氛围中面带微笑,以肯定的眼神看着,以认真的表情听着就行。这样,一方面给幼儿机会自由地表达自己画的意图,另一方面也给我们时间研究他们的画,找出适合谈画的线索。自由谈画的内容可以是创意思想、形状要素、色彩表现、再创的空间等。幼儿会在自由谈画中说出他们的思想。例如,3岁多的幼儿在一张大大的纸上就画了一个有心形的圆圈。在自由的谈画中才知道原来她想画爱心戒指送给妈妈。这些自由的谈画内容可以很丰富,也要小心使用,谈得太多会使幼儿生厌。同时我们要善于回应幼儿所说的话。我们要及时说:“谢谢你,让我分享你的画。”“谢谢你的讲解,我明白了你的意图。”“你的画很有创意!”“你觉得如何修改会更好?”幼儿的付出得到肯定与指导,有助于幼儿美术与美感的发展,持续绘画的成就感与热情。
3.幸福的细节体悟
卢梭在《 爱弥儿——论教育 》中强调,遵循自然的教育就是遵循儿童自身的发展规律,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进行的教育。对于幼儿的绘画而言,适应幼儿的年龄段,在细节体悟中善待幼儿的作品及其思想,成人与幼儿都有幸福感。幼儿愿意拿作品与我们分享,师长要能感觉到幸福并且传递幸福,带动幼儿一起体悟作品的细节,让幼儿的绘画语言转为成长的表达语言。比如,可以对同一个孩子不同时间的作品标上序号予以保存,前后纵向对比幼儿绘画符号语言的变化。在幸福的细节体悟中,师长可以引导幼儿全感官地接触。在摸一摸、闻一闻、画一画、尝一尝的绘画活动中,让幼儿感知所用材质的状态。如在小班教学中,对“下雨了”的主题活动,让幼儿小手指沾上水彩,有秩序地到教师画好的云彩下点上小雨点,幼儿忙得不亦乐乎。师长带领幼儿在幸福的细节体悟中前行,可以帮助他们提高绘画的观察力与思考的内驱力。
4.科学的评价体系
美术教育不是针对少数有天分幼儿的才能教育,而是激励幼儿的思维与动手协调能力、培育和形成创造性的人格教育。师长要读懂儿童画需要树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以幼儿的表现欲为基础,以游戏为出发点,尊重幼儿的自发性,刺激幼儿绘画的创造性发挥,并给予科学的肯定与鼓励。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指出:“差不多每个孩子到了4~7岁时,在有合适环境的鼓励下,都是富于创造性的。对于所有的孩子来说,这个阶段正是最自由的阶段。”[2] 其创立的“多元智能理论”要求让幼儿自由发展,要对幼儿发展有科学的评价。在幼儿的绘画活动中,需要我们科学的指导与评价。幼儿对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安排时,师长要不断培养幼儿把握画面、布局绘画的能力。幼儿在5岁时已经表现出基底线,随着年龄的增长画面越来越有序且饱满。有的幼儿画的是左右结构,有的是上下结构,有的是以画纸的中心为中心展开。小班的幼儿主要还在线的勾画梳理中,如有的小朋友在画大石头时,想通过线条表达石头上的纹理。师长理解其意图后,在积极肯定中要科学地指导,帮助其实现想要达到的效果。绘画是幼儿表达自我、与外界沟通的有效途径。师长科学地评价幼儿的绘画符号语言,应熟悉幼儿的身心状况,保护他们的个性得以健全的发展。
5.人道的反思推进
人道是促使人最大化实现自身潜能的行为,即是“使人成为人”的行为。在师长人道的反思中,要审视我们的美术专业知识与儿童心理学,建构幼儿绘画知识的实践理论,形成实践智慧,促进幼儿健康地成长、成才。在人性基础上,反思制定的绘画教学目标是否能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表达幼儿的情感;反思是否实施多样性的绘画组织形式和手段;反思设置的幼儿绘画内容是否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反思是否有充分的空间以激发幼儿绘画兴趣和主动性。可以在绘画中建立幼儿的绘画档案袋;在多媒体课件中展示绘画中的细节与技巧;在课外的观察中让幼儿见到真正的实物,增加幼儿绘画素材;在家校共建中促进三方的交流,定时展示幼儿的绘画作品等。在人道的反思中,我们才能就幼儿绘画的目标、主题、实施、评价几个方面及时地调整更新,才能分享看法开阔视野,才能理解幼儿的所画所思所愿,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的成长与发展。
(作者单位:唐献玲,宿迁学院;王晓红,名府实验幼儿园,江苏 宿迁,223800)
参考文献:
在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中,想象力是不可少的。诗人、小说家、画家等,他们在创造以前都要有想象;科学家在发明时,也离不开想象活动,因此,想象力是一笔人们终身受益的具有倍增效应的思维财富。然而,超凡的想象力需要从幼儿时期就进行多方认真、细致的培养,那么在辅导幼儿绘画中究竟如何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呢?笔者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首先,要善于抓住教材特点,培养幼儿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教育。”兴趣是一切有成就的人才成长的起点,同样幼儿有了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进行绘画活动。幼儿生来好奇、好动,对整个世界充满浓厚的兴趣,什么都想摸一摸、碰一碰,非亲手感受一下不可,正所谓兴趣意味着自我活动。有一个刚满4岁的孩子对蜗牛特别感兴趣,经常在地下找蜗牛玩,在生活中她看到自己身穿满身花纹的衣服,挺像蜗牛的,就在纸上连续画出了很多各式各样的蜗牛状,特别是画出的螺旋式的断线有了一种跳跃式的美感,整个画面显现了出人意料的效果,很多人看了都称赞她,可见积极性来自兴趣。兴趣是怎样来的呢?单靠“新奇”日新月异是不行的,必须在选择题材内容上是幼儿感兴趣的,诸如画些小房子、小鱼、小虫子这些事物是幼儿所喜爱的,他们表现起来必然津津有味。反之,如果用单纯灌输的方法让幼儿呆板模仿,他们就会感到厌烦,甚至不想画。例如:我在教中班幼儿绘画时,发现由于年龄小,不会边观察边画,也不会按照示范步骤进行,往往急于求成,画出的作品粗糙散乱,有的画糖葫芦圆形画在竖线上,表现既不理解也不感兴趣,对此,我把一个个红果子穿在小棍上,然后问孩子是什么?孩子们同声回答“是糖葫芦”,为启发幼儿想象我还编出儿歌:“红果子、红果子,穿起来像珠子,用什么穿?用棍子”,最后鼓励幼儿一起画起来,看谁画得又多又好,虽然画得横七竖八,但老师笑了,这样边看边念边画的方法,使他们兴趣倍增,较快地掌握了绘画的顺序和方法。在画月亮时,孩子们总爱问“月亮有妈妈吗?”当他们问及“月亮妈妈在哪时?”我随机给幼儿展现了一幅“夜晚天空”的图画,启发他们观看月亮周围有许多小星星,“小星星在干什么呢?”有的孩子说在嬉戏,做游戏,还有的说在听故事……这样扩展了幼儿的思维,紧接着引导孩子把想象和看到的都画在纸上,有圆圆的、弯弯的月亮带着微笑,有成群的星星围坐在月亮妈妈身边……整堂课都使幼儿兴趣特别高,始终处于轻松、愉快的氛围中。
其次,经常组织幼儿欣赏一些能理解的绘画作品
特别是幼儿的作品,教师、家长都要学会欣赏、称赞,不要因孩子的作品与现实不符就加以指责,只有常鼓励他们将心中所想象的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理解表现出来,孩子们才会对绘画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了这种兴趣做动力,他们的绘画潜能才会被充分挖掘出来,才能有创新、进取和提高。同时,还要引导幼儿欣赏自己的作品,使幼儿处于一种兴奋、愉快的心理状态中,对他们开阔眼界、丰富知识和陶冶情操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既能培养美感,又有助于发挥想象,从而催生培养幼儿丰富的绘画想象力,并在欣赏和评价同伴的绘画作品中,潜移默化,吸收其他小朋友的长处,提高自身的绘画技能。选择供幼儿欣赏的绘画作品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内容要健康。如果选择不当,就会影响幼儿的精神,污染幼儿的心灵。鲁迅先生曾经谈到,他小时候看了《二十四孝图》,其中一个人因为家贫把他的小儿子活埋了,为的是减少一个吃饭的人,以便养活自己的父亲,因此,鲁迅非常恐惧,不知道自己家里什么时候也把孩子活埋掉,可见坏画作品对幼儿的心理影响是大的。二是要适合不同年龄的特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对绘画兴趣和爱好是不尽相同的,较小的幼儿喜欢活泼可爱的小动物形象,稍大一点的逐渐喜爱儿童生活的绘画。例如我班的幼儿曾经欣赏过一幅“尊敬老奶奶”的绘画后,有些回家主动向自己的奶奶问好,并给奶奶搬椅子坐。再大一些的幼儿,爱欣赏有关科学幻想内容的绘画等,他们对这一类画能津津有味地看很长时间。另外,年龄不同,对色彩的反映度也不同,大部分幼儿喜欢观看色彩明快、柔和鲜艳的画。三是题材和形式要多样性。选择供幼儿欣赏的绘画内容,其知识面要广,适合他们的欣赏能力,要不仅限一种题材,如描绘首都北京的、描写儿童生活的、表现童话情趣的以及展现祖国优美风景的绘画等等。教师要深入浅出地将这些不同形式和风格的绘画,适当地向幼儿作介绍,这对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和兴趣有着很大作用。
最后,要学会以游戏的方式组织绘画教学
根据幼儿好动的特点,通过玩游戏加深幼儿对绘画内容的理解,使游戏融于绘画,使绘画贯穿游戏全过程,这是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环境和气氛下,在无拘无束的活动中接受绘画教育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要力求将绘画活动游戏化,如教画小熊吹泡泡时,老师就自制肥皂水,告诉孩子今天来玩吹泡泡游戏,看谁吹的泡泡又多又大又漂亮,最后再让孩子动手添画五颜六色的泡泡。由于有游戏作铺垫,孩子的画面表现很丰富,色彩多样,通过游戏绘画既提高了幼儿对美术的兴趣,又有效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孩子的智慧和创造力就潜伏于这丰富的想象中,给孩子一个宽广的思维空间,让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翱翔吧!
有效挖掘优势,拓宽创作空间
1.丰富内容,发展幼儿想象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孩子是想象的大师,他们在想象的空间中无拘无束,自由翱翔,因此教师要为孩子创设想象的环境。而白板的运用能帮助我们把无法实现的教学环境,给孩子们呈现出来,可以将远离幼儿生活环境中的事物及一些不易被观察、发现的事物,进行真实的体现,让幼儿能更多的去了解一些很难直接接触的事物,这样使幼儿的认知经验不断丰富,同时也丰富了幼儿创作的灵感。比如:在大班美术活动《我居住的房子》中,我们事先通过网络下载了许多著名的建筑,幼儿们深深地被这些多姿多彩、各具特色的建筑所吸引,为他们进行艺术表现和创造提供了信息资源,同时还开发了幼儿的创作愿望,不一会儿,一幅幅造型独特、想象丰富的“房子”就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2.再现展示,增强幼儿的记忆。幼儿美术教育除了模仿作品、创造想象外,还有再现。再现是幼儿心理发展上一个非常显著的阶段,幼儿美术活动中的再现即把储存在头脑中的形象通过绘画表现出来。因此,我们应该在幼儿对一些事物的感性基础上让幼儿对周围环境感到熟悉,教师可以利用白板再现让幼儿去感知事物的变化,从而加深幼儿对事物和环境的充分认识与了解,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创作绘画作品。如大班美术活动中的《大家来锻炼》,幼儿们在对于各项体育运动都有所认识的基础上,教师事先将不同运动员比赛的录象下载下来,然后在活动中真真正正的浮现在幼儿面前,这样可以在短时间之内激发幼儿的认识经验,给幼儿们独立思考和发挥创作的空间与机会。
教学结构优化,提高教学效果
白板本身有较强的集成性,是能够将大量教学需要的不同素材进行融合的媒体资料,将图型、声音、画面和视频等有效集合在一个整体,还能对不同种类的信息进行综合处理与交互,能够在使用中更加方便快捷。在美术教学中我们通过白板的辅助,有效地缩短了教学的时间,同时白板辅助教学可以不受空间与时间的制约,使很多看不见摸不着、看不清看不实的东西变得清楚明了。我们可以通过白板把抽象事物变为具体,这样能够增强教育的吸引力与表现力,进而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如:在中班美术教学活动《漂亮的围巾、手套》中,我们采用白板辅助教学的技术,解决了由于教师示范挡住幼儿一部分视线的问题,同时解决了示范存在的速度慢、图像小、涂色费时的现象,这样在教学中幼儿对教学看的清楚、听的仔细,对于一部分幼儿有疑问,白板可以进行再次演示,强化示范的步骤。因此,利用白板可以加强教学的直观形象,有效提高幼儿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体验成功喜悦,培养个性品质
孩子喜欢绘画活动,他们会努力地创作整幅作品,热衷于和同伴之间的交流。如果教师嘎然而止,对下一次的绘画创作是一次无形的制约。而且孩子的每一件作品都有可取之处,没有一幅不好的绘画作品,只有更好的绘画作品。因此我们可以改变传统绘画教学中的评价方法,把孩子的作品拍成照片插入到白板中,让每一位幼儿都有机会将自己的作品,放大展示在大家面前,还能同时展示几幅作品,进行评价,体会风格的异同。在这一过程中幼儿大胆地、自信地向同伴介绍自己的画,当作品得到他人的肯定时,自豪感便油然而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在美术活动中恰当运用白板辅助教学,是一种极有效的教育方法,能够更好的弥补教育中的不足和不到位的地方,从而有效的激发幼儿主动参与美术活动的积极性,促进教师教育活动过程中“教”的趣味性,提高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师教学效果,优化课堂教学的结构,增强幼儿素质教育的发展进程。因此,我们要把白板与美术教育活动整合起来,充分挖掘白板教学的最佳优势,使幼儿园美术教育手段向多元化发展,促使幼儿美术活动达到最优化。(本文作者:杨燕萍单位:江苏省昆山市实验幼儿园)
问题一、忽视幼儿的“心灵感悟”,绘画采用固定模式,给自由表现设置障碍。长久以来,我们已习惯了让幼儿欣赏范画作画,当这种教育方式终被摒弃时,孩子们仍是大多坐在教室里,手握画笔,并不大胆地在纸上涂涂画画。没有了范画,但也没有够多的目识心记的东西让他们展开联想,怎能自如地表现?
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绘画活动就是将眼睛所见,引起内心冲动而通过手的动作描绘出一个“无中生有”的世界的活动。美国专家认为,孩子们的涂涂画画实际上包含着积极的视觉形象思维。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美景、美物、美的心灵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关键是我们如何引导幼儿走进自然,感受生活,让他们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我曾参与过这样一次活动。春天,万物复苏,有两组幼儿同时到郊外写生。刚到目的地,孩子们还来不及喘口气,更没有来得及顾暇周围宜人的环境,只听一组教师说:“开始作画吧,你们看到什么就画什么。”我观察着幼儿的反应,有的目光散乱无焦点,有的“埋头苦作”偏不看......十分钟过去,一组幼儿的作品大多成形。我又来到二组,场面可热闹啦!孩子们三三两两,有在柳树下观察抚摸,叽叽喳喳的,有弯着腰嗅花香的,有正在争论那些树的造型是人工还是自然生成的,教师蹲在孩子们中间也兴奋得涨红了脸。又是十分钟过去,当一组已结束了绘画活动时,二组幼儿才开始作画,不是在教师的要求下,而是迫不急待地想用画画来表现自己此时的心情。
结果可想而知,二组幼儿的作品充满了灵气,想象力丰富。当然,我们不能说一组教师的“看到什么画什么”的方式就是错的,为什么收效甚微呢?是她并不了解幼儿作画是画其所知而不是画其所见,强调观察,而忽视了引导幼儿观察与体会。让幼儿通过对话----同伴对话、师生对话互相交流,这样更有利于他们对所观察到的事物加深印象,有利于绘画过程的实施。
问题二、着重于作品的完成,而忽略了幼儿在绘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绘画是儿童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美的体验强调,做事情是为获得真正的乐趣。我们教幼儿绘画,不是为了培养小画家,而是培养幼儿对绘画的兴趣,通过画画使幼儿的认知、情感等得到健康发展。每一次绘画活动,都应给幼儿创设轻松愉悦的环境,使孩子自始至终沐浴着温暖快乐的气氛,重视他们在创作中的情感体验与态度倾向,方能促进幼儿心理健康,达到活动的目的。
教师在开展绘画教学活动时,有几类常见现象。
现象一:活动多以上课形式进行,过程规范,观察——讲解——作画——评价,似无纰漏。幼儿是否全身心的投入无人理会,只要看到孩子们在安安静静、规规矩矩地作画,教师的欣慰感、成就感溢于言表。殊不知幼儿作画的动机就是出于游戏的愿望,他们看重于画的过程,并从中得到愉悦。教师只有充分运用游戏的手段,安排幼儿感兴趣的内容,不断变换形式,才能给幼儿的创作活动带来乐趣。
现象二:组织活动时目的性太强,不善于抓住教育契机。如引导幼儿画一种小动物,教师不应只着重于其外部形态特征、线条的勾画等,更多的要考虑幼儿的情感倾向。1、是否喜欢这种小动物。2、为什么喜欢?3、愿意画它吗?4、你想怎样画。在这个过程中,实施以下情感教育:1、人类和动物是好朋友。2、爱护小动物。3、绘画的兴趣和信心。这是一个绘画过程,也是一个体验过程,如果我们只要求幼儿画好“它”,而不顾及其内心感受,不抓住此类教育契机,往往事倍功半。
现象三:幼儿正在专心作画,教师按照备课计划,选几幅幼儿完成的作品开始讲评,另一部分幼儿,只好在教师的强令下停笔,可又有谁在看在听呢?有的烦燥不已,有的意犹未尽......教师在对少部分作品评价并给予表扬的同时,严重地打击了大部分孩子的积极性,使他们对绘画的热情降低,对自己的作品丧失信心。我认为这种做法在幼儿绘画指导中应杜绝,否则,艺术教育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问题三、不能读懂幼儿的画,作品评价大而化之,影响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究其主要原因,是没有用一颗童心去感悟幼儿的作品。一幅儿童画,就是一个小心灵的探索。现实生活在孩子们的幼小心灵里留下许多美好的印象,形成了他们独特的体验和感受,使他们获得了大人们所体验不到的生活情趣,他们的画也因此而透露出一股天真浪漫的稚气。
经常看到教师们以布局是否合理、线条是否流畅、画得象不象、美不美等来评价幼儿的作品,而对于看似一塌糊涂,实则思维独特的画置之不理或予以否定,这简直是扼杀了幼儿的创造力。一次到美术班看幼儿作画,教师拿出两幅画(图1、图2),说了两句评价的话:“瞧,这画的什么,乱七八糟(图1)”,“这幅画画得不错吧?(图2)”的确,一幅看似精美,一幅难以看懂,但再细一体会,又有了新的看法,一幅在构画技巧及色彩运用上略胜一筹,但无大胆创作的迹象,缺乏想象力;另一幅呢,想象丰富,构图大胆,是幼儿自由表现的结果,这幅画展现了暴风雨将要来临的景象:乌云、东倒西歪的树、大块的黑色......此时,我似乎感受到了孩子作这幅画时烦闷的心情,瞪圆的小眼睛......
对于幼儿的作品,我们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以成人画的框框去评价。对于优秀的作品,大而化之的评价不能激发幼儿再创作的欲望,对看不懂的作品,不能拒之门外,而应该去领悟孩子为什么用这种画法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我认为在评价幼儿作品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遵循发展规律。
幼儿绘画有其一定的发展过程,从涂鸦——再现——创造,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面逐渐扩散,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点,评价幼儿的作品应有不同的方式,教师如果采用不得当,可能会使幼儿绘画兴趣从此被淹没,影响了今后的正常发展。
二是尊重个体差异。
一个班的孩子,其绘画水平不是一条线,个体差异在任何教育活动中都存在,在绘画中也不例外,有的聪明灵活,有的思维较呆板,绘画作品也就千姿百态。我们要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点滴进步,给予正确的评价,促进整体提高。
三是激励保护的原则。
【关键词】幼儿绘画;问题研究
问题一、忽视幼儿的“心灵感悟”,绘画采用固定模式,给自由表现设置障碍。长久以来,我们习惯了让幼儿欣赏范画作画,当这种教育方式终被摒弃时,孩子们仍是大多坐在教室里,手握画笔,并不大胆的在纸上涂涂画画。没有了范画,但也没有够多的目识心记的东西让他们展开联想,怎能自如的表现?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绘画活动就是将眼睛所见,引起内心冲动而通过手的动作描绘出一个“无中生有”的世界的活动。美国专家认为,孩子们的涂涂画画实际上包含着积极的视觉形象思维。大自然和社会中的美景、美物、美的心灵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关键是我们如何引导幼儿走进自然,感受生活,让他们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我曾参与过这样一次活动。春天,万物复苏,有两组幼儿同时到郊外写生。刚到目的地,孩子们还来不及喘口气,更没来得及顾暇周围宜人的环境,只听一组教师说:“开始作画吧,你们看到什么就画什么。”我观察着幼儿的反应,有的目光散乱无焦点,有的“埋头苦作”偏不看……十分钟过去,一组幼儿作品大多成形。我又来到第二组,场面可热闹啦!孩子们三三两两,有的 在柳树下观察抚摸,叽叽喳喳的,有弯着腰嗅花香的,有正在讨论那些树的造型是人工还是自然形成的,教师蹲在孩子们中间也兴奋的涨红了脸。又是十分钟过去,当一组已经结束了绘画活动时,二组幼儿才开始作画,不是在教师的要求下,而是迫不及待的想用画画来表现自己现在的心情。
结果可想而知,二组作品充满了灵气,想象力丰富。当然我们不能说一组教师的“看什么画什么”的方式是错的,为什么收获甚微呢?是他并不了解幼儿作画是画其所知而不是画其所见,强调观察,而忽视了引导幼儿观察与体会。让幼儿通过对话--同伴对话、师生对话互相交流,这样更有利于他们对所察的事物加深印象,有利于绘画过程中的实施。
问题二、着重于作品的完成,而忽视了幼儿在绘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绘画是儿童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美的体验强调,做事情是为获得真正的乐趣。我们教幼儿绘画,不是为了培养小画家,重视他们在创作中的情感体验与态度倾向,方能促进幼儿心理健康,达到活动目的。
问题三、不能读懂幼儿的画,作品评价大而化之,影响幼儿创作思维的发展。究其主要原因,是没有一颗童心去感悟幼儿作品。一幅儿童画,就是 一个小心灵的探索。现实生活在孩子幼小心灵里留下许多美好印象,形成了他们独特的体验和感受,使他们获得了大人所体验不到的生活情趣,他们的画也因此透漏出一种天真浪漫的稚气。
经常看到教师们以布局是否合理、线条是否流畅、画的像不像、美不美等来评价幼儿的作品,对于看似一塌糊涂,实则思维独特的画置之不理或予以否定,这简直是扼杀了少儿的创造力。一次美术班看幼儿作画,教师拿出两幅画(图1、图2),说了两句评价的话:“瞧,这画的什么,乱七八糟(图1)”,“这幅画不错吧?(图2)的确,一幅看似精美,一幅难以看懂,但在细一体会,又有了新的看法,一幅在构画技巧及色彩运用上略胜一筹,但无大胆创作迹象,缺乏想象力;另一幅呢,想象丰富,构图大胆,是幼儿自由表现的结果,这幅画表现了暴风雨即将到来的景象,乌云、东倒西歪的大树、大块是黑色……此时,我似乎感受到了孩子作这幅画是的烦闷心情,瞪圆的小眼睛……
对于幼儿作品,我们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以成人画的框框去评价。对于优秀的作品,大而化之的评价不能激发幼儿再创作的欲望,对看不懂的作品,不能拒之门外,而应该去领悟孩子为什么用这种画法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我认为在评价幼儿作品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遵循发展的规律
幼儿绘画有其一定的发展过程,从涂鸦――再现――创造,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面逐渐扩散,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点,评价幼儿的作品应有不同的方式,教师如果采用不得当,可能会使幼儿绘画兴趣从此被淹没,影响了今后的正常发展。
二是尊重个体差异
一个班的孩子,其绘画水平不是一条线,个体差异在任何教育活动中都存在,在绘画中也不例外,有的聪明灵活,有的思维较呆板,绘画作品也就千姿百态。我们要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点滴进步,给予正确的评价,促进整体提高。
三是激励保护原则
幼儿由于年龄小,认识不完整,思维没有定式,因此在绘画中会组成许多非现实的形象和样式。一幅绘画作品,无论成败,教师都应站在保护创造心、自信心的基点上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既能鼓励幼儿的发展,又能增强他们对创作、对生活的信心。
另外,教师在辅导幼儿绘画时,绘画的工具、绘画材料也太过局限,没有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试想,地处三峡库区,大自然赋予我们得天独厚的条件,河里的沙石、大树的叶子、山上的草秸、瓶盖、土豆片……都可以用来当绘画的工具与材料。我们要善于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合理指导幼儿绘画,激发幼儿想象力,鼓励他们大胆的表现,让他们在有趣的艺术生活中快乐成长。
通过美术教育活动,教师不仅仅要引导幼儿认识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及从内容美到形式美的美术作品,逐步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不但要通过各种途径使幼儿对美术产生兴趣,教给幼儿美术方面的简单技能,培养幼儿的个性心理品质,而且还要通过知识教育、艺术教育去发展幼儿智力和创造才能。因此,幼儿美术活动中教师的作用,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增强幼儿审美感知。
在美术活动中,教师首先要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的、愉快的心理环境,让幼儿有足够的自由和信心,按照自己所选择的活动内容,思路进行操作。同时,教师还要为幼儿创设充满感彩的审美环境,以引起幼儿对美好事物的喜爱和向往,形成精神上的兴奋。这样,他们的身心才会处于最佳状态,才能激发出创作的动机。反之,如果教师总是闭门造车,要求幼儿机械地临摹范画,令他们缺乏日常生活的体验,则美术活动就会变得枯燥无味,也便激不起幼儿的兴趣。例如,要求幼儿画房子,就应该把孩子带到户外,让他们亲身体验周围的房子什么不同,观察和欣赏各种各样的设计房。这样,他们再画出来的房子就不是一个长方形加上三角形的房子了。
二、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美术活动是一种手脑并用的实际操作活动,多种多样的工具和材料可直接刺激幼儿的操作欲望,促使他们从事具有创造性的美术活动。幼儿的美术活动主要有绘画和手工两大类。绘画的工具材料有:油画棒,水彩笔,棉签,水粉笔,水彩颜料,印章等比较常用的。手工包括泥工、纸工、自制玩具等,工具材料主要有橡皮泥,剪刀,色纸,布头,纸盒,蛋壳,花瓣,米粒等。无论何种工具材料,都必须能让幼儿凭想像进行操作。例如,各种花瓣,可供幼儿欣赏,又可供幼儿粘贴,剪贴,撕贴出各种美丽的图案和形象。
三、培养幼儿的艺术思维能力。
在美术活动中,幼儿所进行的探索、创造,远比一幅作品的意义要大的多。教师在美术活动中要注意让幼儿独自探索,同时,教师本身对美术活动要具有浓厚的兴趣,带着极大的热情同幼儿一起参加美术活动。要多用提问,暗示,创设情景等方法,对幼儿进行启发引导,以开阔他们的思路,引起他们的想像。例如,教师要求幼儿用圆形,三角形,长方形等图形组合成各种形象时,教师要在活动室里多放一些由各种图形组合成的玩具及物品,墙壁上多布置一些由圆形组成的各种形象。让幼儿在这种情景中,产生丰富的联想后,再去创造作品。这样,就会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养成动手动脑的好习惯。
四、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
教师在评价作品时,应该做到:
1)遵循发展规律。幼儿绘画有一定的发展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逐渐扩散,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点,评价幼儿的作品应有不同的方式,教师如果运用不得当,可能会使幼儿的绘画兴趣从此消失,影响了今后的正常发展。
2)尊重个体差异。一个班的孩子其绘画水平不是一般高,个体差异在任何教育活动中都存在,在绘画中也不例外,有的聪明灵活,有的思维较呆板,绘画作品也就千姿百态。我们要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点滴进步,给予正确的评价,促进整体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