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29 10:08: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互联网的传播特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要】 互联网作为全新的媒体传播平台,有着传统媒介传播平台不可替代的技术优点,有着更为广泛的发展前景。互联网在当今企业营销推广方面的传播优势已经举足轻重,精准的受众群体、互动的多向传播、由点及面的扩散效应等特点使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媒体传播逐渐成为现代企业营销推广的主要传播途径及方式。数字时代的企业竞争,离不开互联网新媒体时代的整合营销传播特点与应用策略。
【关键词】 互联网新媒体 企业营销推广 互联网整合营销
一、互联网新媒体的特点与优势
(1)受众群体的精准定位及随意性:在大数据时代的互联网时代,客户的浏览倾向、时间、习惯通过技术手段的支持,均可在有效范围内实现整体的分类整合。而在传统的传播模式下,目标受众只能被动的接受全部信息,需要经过自身的判断和筛选,大大降低了主动选择的高效性和针对性。也因此使得传播信息失去了最大程度的被拾取和扩散的机会,边际收益微乎其微。通过数据分析所得精准定位,在最大程度的满足受众群体个性需要、充分发挥其主动接受、自主选择的参与积极性,最终使得传播的信息最大程度的满足受众群体需求同时增加传播的周期和次数。(2)传播的互动性及多向性:互联网新媒体的互动交流性特点,是传统传播媒介所无法实现和超越的。在数字化信息化的今天,门户网站、社交网站、论坛、贴吧、微博、微信等等平台及应用软件使得现代生活交流从传统的面对面发展成为二维、三维、四维的多重方式。目标群体通过不同的媒介平台实现时间上的自由参与、主题上的自主选择、跨地域的即时交流、多向性的互通有无...由一对一扩展到一对多、多对多。信息既可以持续保留又可以实时更新变化。使得信息传播的时效性、有效性、全面性、透明性均得到充分发挥,这是任何传统媒介都望尘莫及的。
二、数字时代下企业的互联网整合营销传播推广
(1)从传统媒体到互联网新媒体:与时俱进的浪潮中,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互联网新媒体呼风唤雨、撒豆成兵的时代。降低了传播的门槛,打破了传统媒体环境的单纯性,并使其日益纷繁复杂。信息传播的诉求在发生变化,市场环境、服务模式也不断更新变化,互联网新媒体在营销传播中呈现的种种特点,促使企业营销传播的重心将完全倾斜于它,同时也正是影响着企业整体营销推广的重要因素。(2)整合营销传播推广:整合营销传播是指将与企业进行市场营销有关的一切传播活动一元化的过程。整合营销传播,把广告、促销、公关、直销、CI、包装、新闻媒体等一切企业营销传播推广活动都包含于营销活动的范围之内,与此同时使企业能够将统一的传播信息投放给目标受众。数字时代的市场经济发展是高速腾飞的,经济模式也将会是翻天覆地的。在信息爆炸式迅猛发展、互联网络高速扩散的数字时代,市场将是更加理性化的市场,市场竞争的方式及规则将更加科学有效。(3)互联网新媒体时代为联通公司整合营销传播带来的机遇:由于互联网新媒体环境已经逐渐形成,其自身也正处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因此互联网新媒体时代的营销传播模式现在尚未完全成熟规范。但即便如此,还是为联通公司整合营销传播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在今后的互联网新媒体品牌构建整合策略中,联通公司与用户之间沟通的互动性增强,更有利于传播效果的高效展现。在如今崇尚体验、参与和小众群体个性化的时代,使联通公司与用户的沟通更加方便有效,更易于架构关系营销,使精准营销和数据库营销更大程度的产生效果,目标用户的个性化诉求最大程度的得到满足,进而获得更加理性的营销推广传播效果。(4)联通公司互联网新媒体的整合营销传播策略:互联网新媒体不只是传统传播媒体的延伸和扩展,互联网新媒体营销传播也不只是传统营销平移到互联网新媒体这一平台。伴随创意式经济和体验式经济逐渐成为主流的趋势,传统的营销传播模式必须要开始转型,而作为联通公司的管理层也必须正视这种转型,并根据时代特点加以调整。要促进互联网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高效整合与优势互补,为整合营销传播价值最大化拓宽渠道。互联网新媒体具有传统媒体不可超越的传播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媒体就要完全摒弃搁置。联通公司可以通过互联网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做到优势互补,整合现有语音、纸质、卡面、账单、户外传播资源,丰富现有媒介渠道,进而促成整合营销传播价值的最大化。有效利用互联网新媒体及传统媒体传播,将创新思维融入整合营销传播之中,为个性化定制、产品差异化、低成本推广构建起互通的桥梁,对于数字时代下新联通的战略转型和整合营销传播的完善和发展都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要开展网上营销,首先要上网,否则网上营销无从谈起。上网有两种方式:一是上网寻找别人放在网上的信息和电子邮件通信;二是同时将自己的信息放到网络上去,让别人来调阅。应该说,使用两种方式中的任意一种都可以开展网上营销。但是,前一种方式没有自己的网站,在展示商务信息的力度和深度方面都大大弱于后者,是一种不够全面的方式。所以我们下面所谈的网上营销,主要立足于后一种方式。
立足于网站的网上营销主要涉及两大领域:即网上营销传播和网址宣传。
互联网的营销特性
将互联网视为传播媒介已是不争的事实,其跨时空、覆盖全球、以多媒体形式双向传送信息和信息实时更新等特点,是其他媒介所无法比拟的。作为媒介,就一定具有广告功能,这正是网上营销者所追求的特质。
借助互联网,商家可以将产品的属性及价值信息传递给目标消费者。把握互联网的虚拟市场特性,调用一切在网上可行的营销手段促销并实现网上销售,这个过程就是网上营销传播。
在进行网上营销的策划时,营销人员要认识到互联网与营销有关的几个特点:
由于互联网是媒体,所以开展网上营销首先要将网站作为媒体来经营。也就是说,首先要靠网站中的信息将访问者吸引住,使之成为回头客,"藏"在站点中的广告才能产生持续的作用。互联网能够实现一定程度的交互性,在设计和策划营销时,要充分地考虑到这个特点。
放在互联网上的信息是可以实时更新的,所以利用互联网配合时效性很强的营销活动有很大的优势,而且可以随时配合整体营销计划的调整。与传统媒体相比较,互联网上存储信息的容量非常大,只要结构安排合理,设计精彩,就有充足的空间可让你自由地腾挪。
互联网能够帮你实现很多需求,但它不是万能的。因此,商家对互联网的利用程度和营销诉求的定位要具有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无论人们上网做什么,都要预先知道对方的地址,这个特点决定了一个新的站点诞生后,要有一定的宣传期和经营期才会逐渐产生效果。互联网跨时空和地域的特点,为企业加入到国际经济体系提供了足不出户即可实现的快捷而经济的途径。这一特点要求企业的营销策划人员在规划信息内容时,不仅要考虑到语言的因素,更要考虑到地域间文化和消费的特点,尤其是不同国家的网民的文化和消费行为的特点。
网上营销传播
在对互联网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后,营销人员就可以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和要求来制订网上营销传播的计划。营销人员应注意的是:在充分考虑到互联网特点的基础上,很多传统营销理念都可以应用到互联网中,特别是目前流行的整合营销传播理论。
整合营销传播要实现的第一个目标是刺激反应,即想方设法将消费者、潜在顾客、使用者甚至非潜在顾客的反馈收集上来。互联网的实时交互性,为收集反馈提供了最好的方法。在互联网上怎样做出特色,使访问者做出适当的反应,需要策划者具备相当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这些想像力和创造力在互联网上最终都要由网页的形式来体现。因此,网页的设计与制作其实是网上营销传播工作中重要的一环,是受整体营销方案所制约的。
在营销传播的过程中,商家欲导引的受众就是其传播目标。这个目标一旦确定,任何营销手法的策划都不能离开这个目标,否则传播将会因为"药不对症"而导致效力的减弱。在互联网上开展营销同样不能离开预先设定的传播目标这个核心。
开展网上营销实际上是一个循环的过程:传播计划执行了一个时间段后,会激发出消费者的回应;商家根据这些回应调整原来的计划再执行。如此循环往复,将营销转化为传播,传播转化为营销,商家与消费者在传播的作用下有机地交融在一起,从而达到双赢的境界。
网址宣传
作为传播媒介,互联网站本身也存在着再宣传的问题,这是由上网要预知地址的运作机制所决定的。当一个新站点诞生后,没有人来看,再好的内容也无人知晓,传播无法到达受众,网上营销就无从谈起。所以,宣传网址是开展网上营销的重要前提。
宣传网址的方法大致可以划分为两类:
传统媒体广播、报纸、电视都是很好的方法。现在很多在传统媒体中的商家广告就是以网址为广告内容的主体。此外,商家所有的印刷品,包括名片,都是宣传网址的良好介质。
利用互联网本身的方法诸如导航台、新闻组、电子邮件群组、图标广告、分类广告等等。
网上营销管理
在开展网上营销传播的同时,需要网址宣传的配合,二者之间是互动的。例如导航台注册时要求对站点内容进行描述,此时的描述就必须符合整体营销方案中规定的定位和诉求。而在什么时候,调用哪个手段,同样需要统筹规划,这就是网上营销管理,即对网上营销传播和网址宣传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
顾名思义,移动互联网就是指将互联网与移动通信技术相结合起来的一种电信基础网络(王燕,2016),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多样化。随着用户需求的多样化,移动互联网的产品也愈加丰富多样,例如各类社交网站、各类浏览器等。第二,便捷化。移动互联网能够满足用户随时随地联网获取信息的需求,具有较高的便捷性。第三,碎片化。移动互联网的碎片化包括用户时间利用的碎片化和网络信息获取的碎片化。比如,在餐厅等人的短暂时间内,很多人会拿出手机聊QQ、分享朋友圈、刷微博等,这就是对时间的碎片化利用和对网络信息的碎片化获取。
企业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方式
根据移动互联网在企业营销传播中的实际应用可知,其传播方式大概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类:(一)移动社交型传播方式该类方式主要利用受众的社交关系或者明星等公众人物的影响力来进行产品的宣传与传播,常见的移动社交类传播方式包括QQ、微信、微博、MSN、BBS、各类求职网站等.(二)信息搜索型传播方式该类方式指通过在各类搜索引擎或者其它信息查询工具中植入广告的方式来宣传企业信息的一种营销传播方式,主要包括手机报、手机百度、各类手机新闻APP等。(三)休闲娱乐型传播方式为了给用户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企业通常会以文字、声音、视频等方式进行产品营销,将其称为休闲娱乐型传播。比较常用的休闲娱乐型传播方式包括手机音乐、手机视频APP等。(四)购物消费型传播方式购物消费型传播方式指为用户提供购物消费场所的传播手段(王雷,2012),如购物分享网站、淘宝网、京东网、票务预订网站或者其它各类支付软件等。
企业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存在的问题
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具有共享性、开放性和互动性,能够突破以往营销方式在地域方面的局限,增强企业营销传播的效果。但是,目前我国企业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过程中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阻碍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企业对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认识不够深入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国内企业纷纷开展了多种多样的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活动。但是,通过实际调查可知,大部分执行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的企业同样存在对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认识不够深入的问题。众所周知,联想、招商银行、一汽等企业在开展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企业由此得以快速发展。这就给其它企业造成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会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的错觉,导致很多企业不顾自身的实际情况,在缺乏对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的全面认识的情况下,盲目地实施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活动,不但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反而成为了企业的负担。由此可见,企业在实施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前,必须对其具有一定的认识,比如传播方式、特点等。然后,才能在此基础上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科学地规划企业的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活动。(二)企业对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定位不够明确当前,部分企业在实施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后并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这些企业对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的定位不够明确。比如,有的企业在利用微博进行营销传播时,由于没有明确微博营销传播的定位,所以其发的微博内容既不包括企业的营销目的,又不能满足或者创造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完全就是单纯地为发微博而发,这使得微博的传播功能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此外,对微博营销传播定位的模糊,还导致了部分企业片面地追求微博粉丝的数量和关注度,而忽略了企业自身形象的建设,出现了企业为博消费者眼球而无下限地炒作等不良事件,不仅没有达到对企业的正面宣传效果,反而使得企业丧失了原有的消费者。(三)企业对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管理不够严格由于缺乏对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的深入认识和明确定位,部分企业根本没有主动监管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的意识,加之现有移动互联网方式不但具有很强的开放性,而且都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对其实施监管的难度和成本非常之大,所以我国大部分企业对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的监管力度仍然比较薄弱,有的企业甚至放任不管。长此以往,企业执行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的效果必然大打折扣。例如实际生活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随着企业的深入发展,企业微信公众号的关注度却越来越少,起到的营销传播效果也越来越不明显。这就是由于在缺乏监管的环境下,企业微信公众号的信息更新速度越来越慢,各种垃圾信息和广告越来越多,使得原有关注者纷纷流失的缘故而导致的。(四)企业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缺乏系统性缺乏系统性是指企业在实施营销传播的过程中,没有充分发挥不同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方式的优势,而是只采用某种单一的手段进行营销传播。比如,一些企业在推广新产品时,为了扩大宣传的覆盖范围,选择以微博作为营销传播的工具,但产品销量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究其原因,是由于微博收集用户反馈信息功能较弱,导致企业无法及时、全面地获取用户对于新产品在价格、售后服务等方面的意见,进而无法合理调整新产品销售策略而造成的。如果该企业同时选择微博和微信作为营销传播的工具,则可以利用微信便于收集用户反馈信息的优点来弥补微博传播的不足,增强宣传效果。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企业营销传播策略
根据前述研究可知,部分企业实施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后并没有取得让人十分满意的效果。针对这些企业在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希望能够为企业顺利开展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活动提供一定的思路。(一)打造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专业团队如果将移动互联网看着一种平台,那么基于该平台的各种营销传播方式就是企业进行营销活动的工具。因此只有全力打造一个能够有效运用这种工具的专业团队,才能充分发挥其效用。对此,企业可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提高企业薪酬待遇或者其它方面的福利,增加企业对于优秀人才的吸引力,招募更多与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相关的专业人才。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到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的队伍中来,社会上相关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竞争越来越激烈。在此背景下,企业必须提高员工薪酬待遇,或者在其它方面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才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的加入。另一方面,合理确定团队里各成员的分工,确保团队能够高效率地执行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活动。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企业必须根据不同员工的特长来确定具体分工。比如擅长写作的员工,可以安排其负责内容创造;擅长与人沟通的员工,可以安排其负责与用户互动;而擅长统计或者分析的员工,则可以负责数据的统计分析等工作。(二)明确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的定位明确的定位是有效开展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活动的基础。因此不管企业采用哪种移动互联网方式,都必须弄清楚该方式的定位问题。例如作为一种新型的营销传播方式,微博以较快的传播速度和较广的传播范围著称,可以将其用于企业市场推广的环节中,其定位就是通过与粉丝的互动来传播品牌及产品信息。与微博的“多对多”传播方式不同,微信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一对一”的精准互动上。通过对微信的应用,企业能够及时与顾客沟通,有利于加强同顾客的联系。因此,可以将微信用于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环节,其定位就是巩固企业与顾客之间的关系,提高顾客对企业和产品的忠诚度。(三)加强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监管力度加强企业对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的监管需要重视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严格把控传播信息的质量。实际上,与传播信息内容严重滞后、真实性较差、呆板无趣的企业相比,信息内容更新及时、真实度较高、生动有趣的企业明显更受消费者欢迎,能够获得更高的关注度。由此可见,传播信息的质量直接决定着企业的营销传播效果。因此,企业必须严格把控传播信息的质量。一是信息内容要及时更新,特别是企业官网上的动态,必须与企业最新的工作或者产品信息有关。二是要保证传播信息的可靠性,不能随意转发其它新闻平台的一些虚假信息。三是要注重传播内容的必要加工。必须对一些枯燥无味的内容进行必要的加工,使其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增加受众的阅读兴趣。第二,做好危机处置预案工作。任何监管工作都有可能出现纰漏,企业的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工作也一样,所以才会经常发生在网络上瞬间爆红的企业营销传播事件。为了最大程度地降低突发事件给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企业应该提前就营销传播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事件做好紧急预案,给企业应对突发事件提供一定的解决思路。(四)实施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互联策略正如前文所述,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的方式多种多样,每一种都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不足之处。因此,为了增强传播效果,企业可以考虑以组合、互联的形式来执行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由于文章篇幅的限制,本文将只介绍两种互联策略:企业官网与微博互联。官网的主要作用在于向受众传达企业形象、发展理念、产品信息等企业整体信息,其主要特点是信息内容较为全面。微博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上。除此之外,微博还能够及时与受众互动,获取受众的反馈信息。因此在实施营销传播的过程中,企业可以将官网与微博互联,增强营销传播的效果。当企业官网新产品或者其它信息时,企业微博可以针对性地制造一些相关话题或者创建话题社区,引导受众进行广泛的讨论和转发,增强宣传的效果。而对于微博上受众反映较多的问题,企业需要及时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在官网上公布。此外,企业需要在官网上标明企业的微博账号或者二维码,为受众提供关注企业微博的途径。同时,还可以通过在企业微博上标明企业官网的网址或者其它方式,使用户拥有掌握企业全面信息的渠道。微博与微信互联。微博采用的是“多对多”的传播机制,传播范围较广。与之相比,微信的传播方式则更加“精准化”,可以执行 “一对一”的精准传播。因此企业可以通过微信和微博互联的方式来打造一条覆盖范围广且服务精度高的信息传播渠道。其中,微博需要借助明星或者热点事件的影响力来获取更多的关注度,扩大信息传播的范围。而企业微信公众号则需要通过与用户一对一的交流来收集更多的用户信息,对其进行更有针对性的营销传播。此外,为了加强企业微博与微信的互联,还可以在企业微博中标注企业的微信账号或者二维码,使粉丝能够通过直接点击或者扫码的方式关注企业的微信公众号。同时,在利用微信与用户进行一对一交流时,可以告知用户关注企业微博以获取更多企业或者产品的最新信息。
结论
为了增强企业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的效果,本文对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了企业对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认识不够深入、定位不够明确、监管力度不够严厉和缺乏系统性等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打造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专业团队、明确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定位、加强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监管力度和实施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互联策略等具体改进措施。
参考文献:
1.王燕.企业移动互联网营销的优势、问题与策略[J].商业经济研究,2016(12)
2.王雷.移动互联网络整合营销传播模式构建探讨[J].今传媒,2012(8)
关键词 网络政工 革新思路 思政工作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7.038
Carefully Creating "Network Political"
――Analysis of Innovative New Ideas of Political Work
LI Fang
(Hu'nan Provinci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Education, Changsha, Hu'nan 410005)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to educate people as a guide main content of the work of man, their work more difficult, trying to optimize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it is necessary to effectively combin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innovative teaching ideas. Internet age, more rapid speed of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communication channels more widely, so you want to effectively carry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we need to effectively combin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erne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of innovative ideas. This paper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ernet era, combining the new requirements to carry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Lands and as an entry point to the network, explore new ideas to carry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Key words Network Political; reform idea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随着信息技术加快应用建设进程,各行各业都需要互联网技术。精心打造“网络政工”实质上就是有效结合互联网载体,实现信息有效沟通、动态及时收集,从而第一时间知道大家所关心的问题和重点,有计划、有针对的开展思政教育和问题梳理解决活动。可以说将互联网技术与思想政治工作有效结合,能够实现工作思路的极大革新和有效丰富。互联网并非完全都是积极的,一旦未能正确利用,就会造成工作重点的偏离,甚至造成思政工作的重大失误。所以在精心打造“网络政工”过程中,要深化认识工作内容,革新工作思路,实现思政工作质的改变。
1 互联网技术对思政工作开展的作用与影响
1.1 互联网技术对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作用分析
思政工作开展而言,利用互联网技术能为其提供诸多工作平台,而通过建设这一系列平台也就构成了“网络政工”平台,这更是结合互联网时代特点,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全新视角。借助互联网,能为思政工作开展提供及时沟通平台,打破了人际交往的区域范围和时间限制,而在互联网时代,人们进行沟通和交流时,可以进行“隐性沟通”,通过昵称、代号甚至匿名等一系列方式进行沟通, 能让人们敞开心扉,有效提升了沟通的便利性和完善性。沟通渠道的进一步完善,使得借助互联网技术背景所开展的思政工作,更具人性化特点。①
其次,互联网技术资源为思政工作开展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也大大提高了思政教育工作的效率,同时也便于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展问题疏导和心理咨询教育工作。丰富的网络资源,让每一个人都能自我选择学习教育内容,互联网的出现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了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同时也拓宽了思政工作的渠道和范围。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也需要我们做好信息的分类和辨别,挑选积极向上、健康的互联网资源。
最后,互联网技术对思政工作开展提供了广泛有效的情感表达和价值观沟通平台。互联网技术平台引导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实现了现代化转型,互联网时代,人们能够有效发表自身看法和观点,让自由意识、民主价值观成为人们共识。人们交流更加方便,好的价值观,真实感情都能自由透露,这就使得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时更方便沟通和交流,优秀的价值观也能在传播过程中形成共识。
这几年来,经济发展水平日益提高,科技不断成熟和发展,互联网新闻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当中。与传统媒介技术相比,互联网传播渠道具有诸多优点。怎样更充分的利用这种优势,不断促进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是许多学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从国内互联网媒体的发展历程来看,其现状并不让人感到乐观,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亟待解决。这些问题与不足的存在,直接制约和限制了互联网媒体技术的发展。要扭转这种不利局面,我们必须加紧课题研究,找出问题所在并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基于以上的论述,笔者对互联网新媒体的传播优势进行以下的概括和论述。
一、互动性优势
互联网新媒体具有交流互动性的特点,这是传统媒介所无法企及的。在日常生活中,各种网站数不胜数,极大丰富了我们的信息生活。只要访问任何一个网站,我们就能够获得海量的新闻信息,这些信息反应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满足任何人的信息需求。而且,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完善,网民还可以使用一些具有高度互动性的信息渠道,例如MSN、QQ聊天软件、论坛等。这是传统媒介工具所不具有的东西,能够为网民带来更大的新鲜感和主动性。而且具有广泛的参与性,是其所不具备的。在传统媒介下,新闻评论通常是由信息方做好评论再直接,受众只有被动接受而无法表达自身的观点,但在互联网媒体技术下,网民有足够的自由参与评论某件社会事件的权利。可见,传统媒介的这种传播方式严重限制了受众者参与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而与这种传播方式不同,互联网新媒体在发表评论的同时,受众者可以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给受众者以很大的互动空间。在新闻评论的过程中,这种传播方式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不仅实现了传播的双向介入,而且增强了传播的实际效果。
二、方式多向性优势
传统的媒介工具下,新闻的具有高度的单向性特征,或者是一对一的传播,或者是一对多的传播。以电视节目和新闻为例,它的受众是某一范围内,或者特定的人群,但是新闻内容的者只有一个,这就是典型的单向性传播。这种传播形式严重束缚了受众参与的积极性,互联网新媒体的出现弥补了这种单向性的不足之处。自从出现了互联网新媒体后,在任何一个时间或者地点,每个人都可以随意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对于一部分受众来说,这种多侧面的传播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他们通过兼听或者比较等方式,来具体评判信息的真伪。在这种情况下,受众受到了传播媒介的充分尊重,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形成了一种平等的传播关系,这是互联网新媒体传播带来的新变化。在传播过程中,虽然传统媒介也在尽量做到公正和全面,但是受传播者所接触的面以及所处位置的限制,要想实现这种公正和全面,必须积极地应对这些限制或挑战。而互联网新媒体传播恰好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些限制条件,朝着公正和全面的方向发展。这说明,互联网新媒体传播方式具有多向性的优势,这是传统媒介所无法匹及的。
三、受众随意性优势
在实际工作中,媒介传播技术的好坏之直接影响着受众对新闻参与的积极性。对于传统的媒介工具,例如广播电视等,对观众参与信息互动具有较大的制约。在这种传播模式下,受众只能被动的接受信息而不具备任何主动性和选择权。由此而知,媒介传播工具如果失去了参与随意性,那么就会极大地限制新闻传播效果。而在互联网媒介技术下,受众对新闻的选择权利能够得到最大的满足。借助互联网媒介工具,受众可以自由的接受新闻信息,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而且,受众还可以随时地更换信息,只要他们愿意,就可以无限次地随意更换。再进一步讲,对于这些网络信息,受众有随意表达自己意见或建议的自由,可以畅所欲言,将自己的内心想法充分表达出来。可见,在互联网新媒体环境下,受众接受信息的随意性不仅仅体现在信息的选择上,也体现在信息的利用和表达上。长期的实践反复证明,信息传播要想取得成效,必须基于广大受众的积极支持和广泛参与。而要想调动广大受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必须切实保证他们接受信息的自主权。换句话说,要想激发广大受众的参与热情,必须保证他们接受信息的随意性。
四、服务性的优势
目前,民众对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大,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许多信息都可以直接通过网络来获取。例如,以前招聘广告都的报刊杂志上,而今天我们可以随便在网络上搜索相关就业信息。网络求职如今已成为一个非常时髦的词汇。这就是互联网技术普及所带来的巨大变化。借助互联网信息渠道,招聘双方得以相互了解,并最终签订劳动合同。而且,来自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人可以通过互联网与招聘企业无障碍沟通,并形成劳务关系。这些情况在以前不是敢想象的,也是不被人所认同。通过这种变化,充分显示了互联网新媒体的威力,显示了其传播服务性强的优势。现如今,类似这种变化举不胜举,给人们的日常生产与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与此同时,对于网络接受者而言,它们获取网络信息、满足各种需求的内容在不断丰富,方式方法在不断创新。这种变化深受接受者欢迎,使网络传播形成了一种繁荣发展的新局面。与传统传播媒介相比,互联网新媒体传播的服务性更加突出和强大。在实践中,反映一个事物是否具有服务性,要看这个事物是否能给服务对象带来帮助,是否能够满足服务对象的各种需求。而在互联网新媒体传播环境下,其服务对象始终处于一种惬意的氛围中。
五、结束语
总体而言,相比传统媒体技术,互联网具有诸多优势和长处,任何有效加强这种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要做好这项工作,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首先,要清晰认识我国当前互联网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其次,要全面把握和理解我国互联网媒体的重要特点和优势。最后,要积极行动起来,制定行之有效的方案,充分发挥互联网媒体传播的优势和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增强互联网新媒体传播优势应用的有效性与实效性,才能真正实现我国互联网新媒体传播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南京政治学院江苏210003)
【摘要】互联网给每个人提供了发表言论的途径,同时也给谣言的滋生和传播带来了新的平台,构成了网络谣言传播的新环境。网络谣言借助于互联网传播的快速性、传染性等特征,给现实生活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本文分析了网络谣言的传播特点,探索了治理网络谣言的策略。
关键词 网络谣言;传播;治理联网给谣言的传播提供了新的传播平台和渠道,构成了网络谣言的新的滋生和发展环境。谣言借助于互联网传播迅速的特点,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一旦网络谣言在虚拟世界形成一定力量,就直接对现实世界产生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互联网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给谣言的滋生提供了快速传播的渠道,尤其是那些具有侮辱、诽谤的谣言传播,给个人带来极大的伤害,一些涉及到危害公共安全的谣言得到迅速传播后会对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带来威胁。依托于互联网而产生的网络谣言,具有和以往谣言不同的特点,其传播渠道也具有独特性,对网络谣言的治理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加大对网络谣言的治理力度。
一、网络谣言传播的特点
网络谣言依托互联网这个平台有着同以往谣言不同的传播特点。人们在传播信息时总是会有意识地加入个人对信息的简化和加工,这样就很容易造成信息传播中的断章取义,使原信息的扭曲,极易产生谣言。在网络这个传播环境中,信息的传播依靠互联网这个平台得到快速传播,而且传播方式也比较简单、快速,人们直接通过复制粘贴、转发就可以实现信息的传播,降低了传播过程中的修改程度,这就从某个程度上提高了信息的可信度,同时增加了谣言在网络信息环境中的传播速度。
谣言传播和信息的重要程度和模糊度有关,越是重要性的东西,其模糊性越强,就越能激发人们对这个事件的猜测。在网络传播环境中,关于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总会遇到网友为力求其谣言的真实性,而主动加入事实或细节,谣言的写作也完全按照新闻报道的格式写作,增加了谣言在传播环境中的信息加工内容,提高了辨别网络谣言的难度。
网络的匿名性特征给网络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不可忽视的推动力。网上的交流和传播基本上都是基于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交流,网络的匿名性使人们在交往与沟通时,没有了面对面交往的拘谨和谨慎,没有了对自我言论行为负责的高度责任感,这就使人们在网络世界内的交流更加自由和随性。一些网友为了在赢得互联网虚拟世界内的关注度,故意捏造具有能够吸引网友注意力的虚假消息,这些消息得到其他网友的关注后,一经大量转发就会蠃得越来越高的关注度,最终形成泛滥的网络谣言。互联网传播的迅速性、交互性强和传染性强等传播特征,从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网络谣言的传播,造成网络谣言在网络信息世界内的泛滥,增加了追踪网络谣言缘起的难度。
二、网络谣言治理的策略
1.增强网民的媒介素养
从网络谣言传播自身的特点出发,增强网民的媒介素养对于治理网络谣言有着重要的作用,能够使网络谣言的传播止于“智者”,从而有力提高网络谣言滋生和传播的控制效果。目前,除了依靠国家制定相关的法律规范和技术监控外,增强网民的媒介素养已经成为治理网络谣言的重要方式。在网络传播环境中,每个人都可以利用自己手中的自媒体信息和评论,都有能力对社会公共事物进行传播,这就需要增强网民的媒介素养,让网民学会正确使用手中的传播手段,在互联网上更多贴近真实性的信息,及时发现和制止谣言的传播。
增强网民的媒介素养,需要提高网民的理智思考能力,提高网民分析、辨别网络信息的能力,在网络谣言面前保持清晰的判断力,不轻易转发危害公共安全、人们生命财产的信息和评论。同时,还可以鼓励网民参与到网络信息安全维护中,调动网民参与的积极性,为网民和网络管理者提供畅通的对话空间和平台,为增强网络上的公民意识创造良好的环境。
2.发挥传统媒体的权威性
新媒体的兴起和发展,从某种程度上削弱了传统媒体的垄断地位,但是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还是占据明显优势。传统媒体在治理网络谣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网络谣言兴起之时,传统媒体可以通过传统途径或依托互联网平台及时澄清不实消息,扼制网络谣言的传播。这就要求传统媒体在平时的新闻报道中,力求准确、客观报道新闻事实,增强自身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因为一旦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丧失,那么在网络谣言发生时就不能拥有足够的说服力去制止谣言的传播。另外,传统媒体播发信息不真实,也可能成为网络谣言滋生的源头,因此,传统媒体新闻工作者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坚持用事实报道原则,对传统媒体公信力的保持和网络谣言的澄清具有重要的意义。
传统媒体要坚持对自己报道的严格要求,尤其是引用网络来源消息时,要仔细核实消息的真实性,避免成为网络不实消息的传播者。在进行新闻报道时,传统媒体要注意对事实细节的审核,对网络动态要进行及时的关注,第一时间澄清新闻报道事实,不给网络谣言滋生和传播的空间。虽然网络给了网民们充分的讨论空间,网民们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对事件进行评判,但是在网络讨论空间中,网民容易受到其他信息的干扰,不能进行正确的独立判断,很容易受网络中传播较多的信息影响,影响了网民对网络谣言的辨别。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网络谣言的澄清大多都是由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和评论进行澄清的,网络的自我澄清主要表现在那些已经经过传统媒体澄清但依旧在网络传播的谣言方面。总的来说,传统媒体在制止和澄清网络谣言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治理网络谣言离不开传统媒体的参与和支持。
【关键词】互联网传播 媒体传播 转型
[Abstract] By analyzing the industry background of Internet dissemination for operator, the proposal on media dissemination transition for operator based on Internet marketing was given according to the status and difficulties of operator’s Internet dissemination.
[Key words]Internet dissemination media dissemination transition
1 运营商开展互联网传播的背景
1.1 互联网广告发展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网络用户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其中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增长尤为突出,并于2012年超过互联网用户,这也为企业开展互联网宣传与营销带来新的发展环境。
互联网用户规模扩张带来广告市场结构的重大变革,互联网媒介于2013年成为仅次于电视的第二大广告媒体,预期未来互联网广告在市场格局中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战略地位。
互联网媒体在广告市场地位逐步提升的同时,受环境与用户影响,不同广告形式之间也存在市场竞争关系,内部结构亦在不断优化调整:图文广告作为品牌传播的主要手段,在更注重营销效果的互联网营销中被逐渐压缩;基于搜索技术的关键字广告依然作为最主要的互联网营销方式;伴随营销内容富媒体化、娱乐化的需求趋势,视频广告正在成为互联网广告的黑马;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出,带来微信、微博等新的营销方式发展,但行业稳定性依然不足。
1.2 互联网广告发展趋势分析
(1)大数据应用使企业营销更加精准
基于大数据应用的营销方式,通过搜索引擎、RTB广告、重定向等,实现精准化营销推送,同时为企业提供个性化的营销解决方案,以提升营销效果。
(2)程序化购买使得找客户方式更优
基于DMP和Ad-exchange平台的程序化购买(DSP),逐步替代传统广告商业模式,使广告投放由媒体购买转向受众购买,并由平台技术实施购买行为,为企业营销节约大量资源和人力成本。
(3)移动互联网发展引领向移动端转移
伴随互联网用户向移动端迁移,未来移动营销及移动广告市场规模将出现爆发式增长,同时网民对移动端媒体的接触也不断深入,根据IBM数据显示,94%的广告主认为未来移动营销在企业发展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2 运营商互联网传播的现状与困境
2.1 运营商拥有强大的自有媒体渠道
运营商具备强大的IT能力,拥有众多的自有互联网媒体渠道。以运营商、银行业、民航业等为代表的品牌行业都具备比较强大的IT能力,自有电子渠道能力领先于一般性行业,且互联网营销起步较早。
运营商经过多年的发展,自有互联网渠道种类繁多,管理相对分散,各渠道发声不统一,难以发挥资源优势。在这种情况下,运营商内部需要加强统筹协调,充分发挥微信、网上营业厅、各类数据业务客户端等自有媒体效能,提升资源整合应用能力。
2.2 运营商不断在互联网传播与营销方面开展探索
在一些领先的运营商分公司,通过整合自有渠道资源,搭建社群体系、传播矩阵、分销平台、资源置换渠道,联合外部媒体多种投放模式的立体化传播,建立全方位营销体系,实现引流-导流-全渠道覆盖传播与营销。
2.3 与其他行业对比,互联网传播能力需要提升
传统线下中小企业、电商行业以及品牌行业在互联网营销传播方面积累了较多的经验,互联网传播和营销体现出不同的特点:
(1)串联脉冲式传播:传统线下消费行业主要通过O2O模式实现互联网客户转化,以社群体系建立粉丝群,搭建口碑结构,同时借助事件、概念炒作,引起舆论传播和引导,提高品牌曝光,通过线上O2O平成客户转化。
(2)众星拱月式传播:电商行业围绕核心发力聚合资源效能,凭借自身平台优势,以视频、软文、社群互动集人气,借力SEM、DSP等平台引流,实现转化;通过跨平台的媒体资源置换和客户资源置换,提高自有资源商业价值,扩大平台收益。
(3)双流汇聚式传播:品牌行业内外兼修,多方整合资源。以国航为代表的民航业一方面建设自有互联网渠道,另一方面积极拓展互联网渠道,比如与旅行网站合作,建立分销网络;与银行、支付宝等合作,拓展跨界联合营销平台;与电商平台合作,拓宽营销覆盖面。
2.4 运营商在互联网传播方面面临的困境
根据CNNIC《2013年下半年中国企业互联网络应用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大部分企业在互联网营销过程中受到如何选择渠道、如何投入成本、如何平衡投入与收益关系等问题的困扰。具体到运营商来说,结合上文分析,笔者总结出主要有以下几大困惑:
(1)互联网媒体有什么特点及分类?
(2)各类媒体应该如何开展管理与传播?
(3)目前主流的媒体投放形式是什么,如何进行精准化的投放?
(4)目前运营商营销成本压降,如何科学规划预算资源?
(5)互联网传播效果如何进行有效科学的评估?
3 运营商互联网传播转型举措
3.1 对互联网媒体进行科学分类
按照目前互联网传播和营销领域对媒体的分类方法,媒体分为赢得媒体(Earned Media)、自有媒体(Owned Media)以及付费媒体(Paid Media)3类。
笔者认为这3类媒体单纯是从互联网广告传播的角度来进行分类的,而一些媒体无法从单纯的广告业的传统商业模式来认识,如近年来比较热门的跨界合作营销等。因此,笔者从互联网营销的角度对互联网媒体进行了重新分类,在原有“POE”媒体分类的基础上增加了“合作媒体(Cooperated Media)”一类,并最终总结了基于互联网营销的媒体分类方法,即“P.O.E.C”,具体为赢得媒体、自有媒体、付费媒体和合作媒体,如图1所示:
3.2 对互联网媒体进行分类管理
(1)付费媒体的管理
针对付费媒体进行TOP化梳理。运营商对于门户类、视频类等媒体一般需要进行品牌类和促销类的营销活动的广告投放,从而进行TOP化梳理,提升投放效率和效果。外部TOP媒体筛选规则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偏好程度:根据用户喜好程度筛选出用户经常访问的网站类别;
2)覆盖人群:各类型网站覆盖人数;
3)本地特征;
4)历史效果:结合前期硬广投放效果较好的媒体。
(2)自有媒体的管理
运营商自有媒体一般分散在各个部门,难以做到统一发声。针对自有媒体,需要由一个部门进行扎口化的需求管理,笔者建议由市场部门对各个部门所管理的自有媒体进行搜集,建立联系人清单,同时根据覆盖人群进行TOP化梳理。定期召开互联网媒体投放需求沟通会,在会上收集各个部门的自有媒体的宣传需求,由市场部门进行统一的规划和宣传管理,并由各个自有媒体的管理部门进行具体的投放实施。
(3)赢得媒体的管理
赢得媒体一般为微信、微博、支付宝服务窗等。同一个运营商一般开设多个微信公众账号、微博等,也需要由市场部统一进行矩阵化管理。以微信为例,需要明确各个微信公众账号的定位,整合全公司微信,尤其是营销类微信公众账号,建立联系人清单并进行定期的更新,同时微信粉丝需要实现后台统一管理,做到宣传统一发声、客户统一管理等。
(4)合作媒体的管理
在运营商互联网营销宣传中,不仅要重视互联网宣传,而且还需要进行跨界合作,拓展和深化合作模式。从业界来看,运营商与合作方的跨界合作主要存在以下几种模式:
1)合作方渠道化,常见的合作模式有互联网分销;
2)资源联合化,比如资源置换与联合营销;
3)后向一体化,比如流量产品的后向经营等。
对于合作媒体,笔者建议成立专门的团队进行媒体合作与拓展。
3.3 进行精准化的媒体投放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移动互联网深入传媒行业,除了传统的硬广直接投放之外,还出现了一批新型的媒体投放形式,比如DSP、SEM、EPR等,针对不同的媒体类型,所适合的媒体投放形式也不同。但这些投放形式基本是基于大数据的精准投放形式,运营商在进行广告投放时,应当加大对精准类媒体投放的投入。精准化媒体投放模式如表1所示。
3.4 建立既定预算下最优组合投放模型
(1)模型建立的背景
运营商面临营销成本压降、营改增、资费下调等客观因素,营销宣传费用有限;不同类型的营销宣传活动寻求效果不同,不同投放形式与媒体产生的营销效果也不同;经过历史经验测算,每个投放媒体的投放成本与产生的业务办理量都有一定的关系,存在投放拐点,即随着投入增大,收益的边际效益逐渐下降,投入到达一定量时收益达到饱和状态,再加大宣传投入并不能带来相应效果的增加。
因此,在各类活动投入预算有限的情况下,需要规划不同投放形式投入资源,达到资源的精确化使用。
(2)模型建立的思路和过程
1)对历史互联网营销数据进行长期积累并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
2)使用SPSS等软件建立投放成本与业务量的函数关系;
3)建立最大收益下媒体投放组合函数,指导媒体投放成本分配。
3.5 建立互联网投放活动评估模型
(1)模型建立的背景
投放活动需要分类:依据消费者产生消费行为通路的7个步骤,结合运营商宣传活动的目的,可将活动分为“品牌推广类活动”、“业务营销类活动”、“其他宣传类活动”3类。如图2所示:
效果需要分类评估:不同类别活动关注的侧重点不同,需要建立营销活动评估模型综合评估活动的投放效果。
(2)模型建立的过程
1)拟定评估指标
参照《中国网络营销(广告)效果评估准则》意见稿,上述3类活动分别可选取以下主要指标:
流量类指标:曝光量、点击量、到达率、跳出率;
转化类指标:浏览时长、访问深度、转化率;
成本回报类指标:CPM(千人浏览成本)、CPC(点击成本)、CPV(访问成本)。
2)设定评价标准
以流量类指标为例,建立如表2所示的评价标准。
3)设置不同类型活动指标权重
品牌推广类和其他宣传类活动重点关注流量类指标,办理销售类活动重点关注转化类指标;模型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权重,消除主观性强、随意性大、精度不够等问题。不同类型活动指标权重如表3所示。
4)评估活动投放效果
将活动投放数据代入公式Score=F活动类型(曝光量、点击量、到达率、跳出率、浏览时长、访问深度、转化率、成本回报),计算得分。
4 结束语
互联网营销正在改变传统的营销宣传模式,但在通信行业总体增速放缓、各大运营商对营销宣传费用压减的大背景之下,运营商进行互联网宣传必须整理思路,重点关注互联网宣传的投入产出,针对不同的互联网媒体规划不同的管理和经营策略,同时利用资源既定预算下最优组合投放模型和互联网投放活动评估模型,使得运营商的互联网宣传工作走上低投入、高转化之路。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2015-02-03)[2015-03-20]. http://.cn/hlwfzyj/hlwxzbg/201502.
[2] 中国互联网协会网络营销工作委员会. 中国网络营销(广告)效果评估准则意见稿[EB/OL]. (2009-06-18)[2015-03-20]. http:///61/8914061.shtml.
[3] 陶洋,裴广信. 基于AISAS理论的网络营销探析[J]. 商场现代化, 2007(19): 18-19.
营销的基本功能就是通过最大限度地采集市场信息,分析大众和各类细分人群喜欢什么,偏好什么,如何做出选择,并将这些专业地运用到经营中去。而营销的特殊功能则是运用上述结论引导大众及细分人群的偏好和选择。其实,关于购买什么、不购买什么,虽然貌似是自由的,但实际上却极容易受到诱导,尤其是中国的消费者。
互联网及信息技术为数据采集、分析、监控与预测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基于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大数据带来了大控制,而且是无形的控制。因此,大数据时代对顾客偏好和选择的全面监控和预测,是互联网营销与传统营销最显著的区别。
互联网营销中的传播有两个基本特点:第一,网络技术将传播的单向路径改为交互式传播。传统营销强调的是单向的“播”,互联网营销强调的是交互式的“传”。第二,网络传播具有高速流动性,所以才会有“刷屏”的概念。大家会发现,什么东西能吸引眼球,什么东西就能存在。谁能出奇、出彩,谁就是赢家,甚至谁能够出怪、出丑、装疯卖傻,拿板砖拍自己脑袋,谁就是高手。“凤姐”式营销的诀窍无非是每一句话、每一个行为都让受众感到自己无所不在的优越和优势。自虐也是二人转、相声吸引受众的常用手段。
互联网营销也存在一种狂欢本能。传统营销中有旺季,后来就有了“黄金周”。而在互联网营销时代,不仅放大了传统营销时代的节假日营销,更是把西方的舶来节日无限放大,创造出了购物狂欢节“双11”。
我曾经把这种狂欢式营销称为“打劫营销”,即把传统营销时代的所谓“终端拦截”上升为“互联网打劫”。于是,我们看到了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之所以说是“打劫”,原因在于它更多地是瓜分存量。
营销无非是两个基本动作:一是发现需求并为满足需求创造独特价值,二是利用独特价值抢占市场份额。
互联网营销的优势在于能够比传统营销更快、更精准地了解顾客、发现需求。通过长期积累,它也能够更便捷、更好地服务于顾客。同时由于比传统营销信息更公开、更对称,能够让顾客获得更大的消费剩余。这三大基本特点使得它能够在完成初期的孕育之后,得以迅速实现快速扩张。
阿里的大众电子商务也好,小米的互联网营销模式也好,都是基于网络传播的基本特点,基于大数据,基于狂欢式操作。这些既为营销提供了新的、更大的可能,也暗藏着新的危机。
对企业来说,如何趋利避害就成为融入互联网营销必须认真研究的课题。
第一,必须重视大数据,获取大数据,有能力专业地处理和运用大数据。否则,面对一个浩如烟海的虚拟空间,会落得颤惊惊,无所适从。同时,面对中国的海量人口,消费者需求和行为研究也需要大数据支持。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互联网以及自媒体的广泛应用,传统的品牌设计以及传播渠道正在受到严重的打击,比如广播、报纸、杂志等传统的品牌传播渠道已经开始逐渐退出市场。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已经开始非常猛进,对品牌的设计与传播有一定的影响。为了适应这种新时代的到来,企业必须在品牌设计以及传播方式上进行创新,实现产品价值,帮助企业更够更好的推广产品。
二、互联网对品牌设计与传播的影响
(一)对品牌设计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于信息传播的方式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品牌设计的方式也相应的发生着变化。对于不同的传播方式,对品牌所进行的设计方案也有着很多不同之处。在早期的品牌設计中主要是以平面设计为主并且大多是静态的,主要表现形式也只是文字以及图片,人们在只能通过视觉来感受到品牌的新颖。由于新媒体技术的应用,现阶段品牌设计由简单的平面化逐渐向立体化相转变,并且融入了动听的感受,使消费者能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品牌所体现的内涵。视觉是信息传播最高速也是最普遍的一种载体,同时视觉所感受到的信息与媒介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品牌设计的主要大体方向也是依靠媒介的选择来具体划分的。新品牌的设计特点要能够与传播媒介相适应,对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媒介与品牌设计的互动更加统一,关系更加紧密。
(二)对品牌传播的影响
互联网对品牌传播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传播的方式、内容方面的改变。首先在传播方式上,由于互联网的特点使得传统媒介的局限性慢慢体现出来。传统的传播媒介与客户的互动性不强,客户只能从视觉上看到品牌,是品牌形象显的单一不能凸显个性化,并且为了达到加高的品牌识别效果,导致传统传播方式的成本现阶段也比较高。所以在互联网时代为了改变品牌传播现状,需要借助先进的技术先对品牌信息进行分类,使客户在选择时更有针对性,同时又能对客户类型进行分类,使消费的过程更加便捷高效。同时因为对互联网的应用使得消费由被动的接受品牌变为主动的去接触品牌,这种效果更加能够塑造品牌的形象。其次在互联网的影响下,传播的内容也有所改变。互联网模式下的品牌传播为消费者提供了公开的发言权,可以及时的对品牌提出意见,以此打造了一个更加透明公开化的传播平台。企业在品牌推广的过程中不再是单向的对客户表达品牌,而是建立了一个互相交流的传播模式,以此还能进一步拉近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关系。使公众能够对品牌作出直观的评价,并且能够及时为企业提供反馈信息,能够帮助品牌提升形象。
三、互联网时代下品牌设计与传播的特征
(一)品牌设计的特征
1、通过沟通方式的改变,实现品牌功能的提升
品牌是一个企业运作的核心,同时也是市场中关注的焦点,尤其在现阶段,民众对于品牌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专业人士需要思考怎么更好的将品牌设计融入到互联网模式中国,在现阶段要想使品牌能够长久发展下去,必须为品牌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通过互联网的传播途径,深化民众对于品牌的印象。简单来说品牌设计其实就是一个标志性的符号,一个品牌主要是通过加深客户印象来实现品牌价值。由于互联网便捷的沟通模式多种多样,使的品牌的功能性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实现了品牌功能与美感的融合。在此方面交通银行做到就比较成功,作为一家传统的商业性银行,能够与时俱进及时运用互联网途径,提升品牌的亲和力。交通银行在网民聚集众多的微博上企业最新的动态信息,为网民普及金融知识的同时也一些银行产品信息,同时还一些社会焦点话题。另外还通过互联网一些主体意义的活动,在活动中还准备了丰厚实用的礼物作为奖品,进一步增进了与民众的距离,提升了大众对于品牌的认识,为此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
2、设计创意更加符合品牌的传播特性
传播载体是进行信息交流的核心。所以在互联网时代,各种传播媒介的运用对于品牌的推广有着重要的意义。人们往往通过五官的感受来获得信息,对信息进行识别筛选,获取信息最普遍的主要是依靠视觉和听觉来完成。所以在进行品牌创意设计,主要体现在听觉和视觉感受上。在当今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视觉信息和媒介是紧密相连的,所以的视觉设计都需要依靠媒体的形式来表现品牌信息。所以在进行品牌设计时,设计者应该紧密联系传播媒介的形式,在设计的思维、创新以及表达手法上都需要考虑到所应用的媒介,必须能够相互配套进行。不同的媒体,所运用的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随着传播媒介的多元化发展,相应的品牌形式也要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能够及时运用最新的科学技术,进行设计创意,提升人们对品牌的喜爱感,加深品牌印象,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
(二)品牌传播的特征
1、借助多渠道树立良好口碑
在互联网时代下,媒体的运用为品牌的传播提供了很多便利之处。企业在一些社交、信息交流软件上,只需注册信息就可以品牌信息,让广大的用户来了解品牌。在自媒体时代,人们更愿意接受主动的品牌接触,不再倾向于传统的品牌介绍被动的接受品牌信息,所以在新时代下,企业运用自媒体渠道能够为企业品牌树立更良好的形象,使传播的效果更好。近几年企业普遍使用微信和微博的媒体形式将企业信息以及创新产品推向大众,这种营销方式越来越受青睐,在推广的过程中还能与消费者进行互动,更加能体现品牌的亲和力,以此达到营销的目的。
2、实现社会化的媒体双向传播
互联网的普及运用为品牌的传播进一步拓展了渠道和空间,一些更加公开性社会化的媒体形式也随之产生,为品牌的传播带来了发展空间的同时也充斥着一定程度的挑战。在这个方面企业充分运用了搜索的资源,能够使消费者在想要了解企业品牌时能够更加方便的找到,同时也能够体现企业的正规化。同时在消费者进行线上选购时,企业要及时能够对信息进收集,收集客户的反馈意见,进一步对产品进行改良,利用社交软件进行优势互补,为企业发展提供动力。
结语:新时代互联网背景下为品牌的传播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所以,企业一定要抓住这一机遇,通过对互联网的与运用,与消费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同时,根据互联网的传播特性,做好品牌设计,实现与客户之间的良好沟通。
参考文献:
[1]徐雪松,余毅. 数字媒体环境下的品牌形象设计与推广[J]. 美术教育研究,2015,06:32-34.
关键词:移动网络模式;文化精品;文化传播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多样化的移动终端模式为大众传播提供了新途径。传统艺术文化作为大众传媒的重要内容,互联网对其的影响是多维的,可以拓展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播途径,丰富传统文化艺术的感知方式以及优化传统文化艺术的成长环境。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由单一互联网或文化传播研究逐渐转为移动互联网与传播传统文化内容相结合的跨学科研究。探究互联网与文化传播内容两者之间内在的联系,以及如何借助互联网传播传统文化内容成为研究者的研究之重。
1移动网络终端模式
移动网络终端的出现,带来了媒体接触方式、人机交互方式、内容使用方式以及内容集成方式的变化,因而传播方式也变化了变化。依托无线网络的4G手机和平板电脑是发展最为完善,应用最为广泛的移动互联网终端。汪卫国在《新型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趋势研究》报告中把新兴移动互联网定义为移动网与web2.0的融合,是智能标签、视频分享、图片管理、实时移动搜索、社区管理、博客管理、手机社交网络、手机视频直播、手机博客、即时消息等元素的融合。移动互联网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最大限度地满足网络用户的需求,为网络用户提供了随时随地获得信息的平台,网络用户通过移动网络设备如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接入移动互联网,来搜寻需要的信息和获得被推送的信息。处于信息包围的网络时代,如何合理应用现代网络技术来传承传统文化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
2传统文化精品的传播现状
人类是文化的创造者,文化随文化主体,随地域,随时间,随着社会实践的不同而变化。每个地方具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反映了地方理念,风俗及习惯等,文化传承对地方的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文化精品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古迹,传统风俗为主题,通过介绍保护古迹,再现历史情境,打造看,听,玩,逛,品一条龙的文化长廊精品,传承历史文化,弘扬优良文化精神。因此,近年来国家及各省市地方政府大力加强核心价值引领的文化产业建设,传承文化遗产,繁荣文化精品,加大文化改革创新,大力扶持的文化重点工程,建设文化精品项目。以文化精品带动地方文化发展,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但是目前山西省的产业结构正由能源产业转向文化产业,各地区争先恐后地利用当地旅游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已有一定的成效,但总体分析,山西的文化产业结构仍不够完善,开发和管理者观念桎梏,抱着“坐等游客上门”的思想发展文化产业,势必会导致市场规模小,产业发展滞后,动力不足。文化精品种类偏少,产品开发单一,产品文化创意欠缺,高科技的文化产品少,产品品牌效应不足,这使得文化产业在市场中发展缓慢,竞争力薄弱,难以满足市场的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山西文化精品种类,服务及传播方式单一的现状,对改变现有的传播模式,索新型的传播方式提出了紧迫的要求。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移动对象的移动性,移动要求的即时性,移动方式的方便性,为山西省文化精品的发展传播开拓了更宽广的平台,加强文化精品的对内输出和对外输出,海纳受众者的反馈,弥补传统文化的短板,以现代传播工具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播,形成一个良性的信息传播与反馈循环。
3移动网络模式下的山西文化精品传播研究
移动网络终端对象的移动性,要求的即时性及方式的便捷性可以为山西文化精品的传播提供了多维多元的途径。如何高效地使用实时移动搜索、社区管理、手机视频直播和即时消息等的移动网络终端传播山西文化精品,这需要详尽了解各种移动终端的特点和山西文化精品的种类。山西文化精品包括以旅游资源为基础的实体精品和以历史人物,事件,风俗,故事为内容的虚拟艺术精品。实体类文化形式以山西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例如五台山,平遥古城,皇城相府,云冈石窟等为代表,并涵盖晋商文化、酒文化、醋文化、塞北文化等有具体载体所承载的艺术形式。实体文化精品以具体的文化旅游资源为基础,可以通过利用二维码扫描、微信、QQ、摇一摇位置信息服务等移动终端模式扩大其传播范围,也可以每日推送图画配文字,展现山西省内文化旅游景点,特色美食与风俗习惯等等;发与旅游资源相关的奇闻轶事、名人名言、励志暖语进行推广扩散;也可以利用手机游戏等APP的开发,吸引受众者的注意力,通过虚拟世界的体验,让受众者产生亲临其景的欲望。虚拟类文化精品是以历史人物,事件,风俗及故事为内容,借助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以及舞台作品(晋剧表演及舞台戏)等多种艺术形式,展现地方文化精髓和特色。例如,赵树理《小二黑结婚》,晋剧表演《六月雪》、《凤仪亭》、《金沙滩》,舞台剧《一把酸枣》,《陈廷敬返乡》等丰富多彩的文化作品,可以通过三维艺术的精心打造,开发手机应用APP的物化载体方式,通过微信,QQ等网络即时推送方式向受众者介绍文化精品,并将线上产品进行线下广告宣传,多途径传播文化,不断提升文化精品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弘扬山西优良的传统文化精神。结合移动终端设备的特点和移动互联网的属性,文化精品的传播不仅要微博发新闻,而且要鼓励网民参与互动,例如给出照片猜地方,人物,美食,甚至通过游戏配音环节,再现影视作品中的人物角色,增强文化与受众者之间的互动通过分享按钮的设置,受众者分享朋友圈,跟朋友比赛回答问题,增加文化传播的趣味性。这样趣味性的传播方式会使文化的传播更亲民,更易于接受。微博、网络直播、微信、微视频等移动互联网的无界性,即时性和交互性,为受众者提供即时获取文化信息的平台,可以观赏各类文化艺术展示活动,可以购买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通过虚拟空间的传播,大大降低了文化宣传成本;由于受众者群体的全球化,文化精品的传播也随之全球化,通过提取虚拟数据和定位外国友人对山西文化的兴趣点,促进了文化对外传播的发展,进一步推动文化传播与互联网深度融合。
4结语
随着移动互联网在国内的迅猛发展,中国移动网民规模不可低估,移动终端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信息迅猛发展的今天,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甚少,山西文化精品选择移动网络终端这种最新媒介传播方式,借助这种新颖的传播媒介重新唤起移动互联网民对传统文化的关注。搭载移动网络终端平台的文化精品传播不但可以使具有山西本土特色的文化精品传播方式多样化,而且拉近了与受众的传播距离,可以使更多年轻人,甚至是外国友人,参与到山西文化精品的欣赏和传播活动中,只要维系好与受众的粘性,山西文化精品的传播就会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陈哲.新媒体时代科学传播规律性探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9.
[2]魏丽宏.关于我国手机媒体研究的文献综述[J].中国传媒科技,2011(2):70-73.
[3]孙信茹.互联网时代的民间艺术文化传播[J].民族艺术研究,2002(3):59-65.
关键词:互联网 非物质文化遗产 宣传和传播
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措施确定为:“采取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包括这种遗产各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和传承。”①“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是基础性的工作,“弘扬、传承”是保护的目标,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就要进行“宣传”。宣传从传播学的角度讲,就是传播。任何一种文化必须要通过传播和交流,才能获得生命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必须在不断的传播和交流中获取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传播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来完成。选择有效的媒介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将会更有效地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力度和效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性”、“多样性”和“活态性”等特征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需要对传播媒介进行精心的选择。在所有媒介中,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型媒介,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有着独特的作用。
互联网扩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基础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样式和内容上表现出多样性。按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以归纳为十大类别:民间文学、传统音乐(民间音乐)、传统舞蹈(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和游艺与杂技(杂技与竞技)、传统美术(民间美术)、传统技艺(传统手工艺)、传统医药、民俗。在这十大类之中又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具体内容和样式。这样多的内容和样式,传播媒介的容量是难以承受的。就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而言,用某一种传统媒介进行详尽、全面而又系统的传播就不可能,因为它的容量有限。但是互联网却不会受容量的限制,它的超大容量可以完整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指出:“要运用……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起档案和数据库。”②从传播学角度讲,互联网媒介扩展了传统媒介的可保存性和可查阅性特征(许多报纸和杂志也利用互联网的这一优势,专设了电子报)。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将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如遗产分布、遗产种类、遗产代表作、传承人、保护方式、传承方式等)进行数据化处理,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教育网站、在线图书馆、数字博物馆等,让数据资源库和网站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平台、基地、中心,让受众通过这些平台、基地、中心,方便、快捷、灵活、自由地了解、认识各种内容和样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互联网扩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空间
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念,在传播时,不受地理和自然环境的限制,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了更为广泛的传播空间。华夏五千年文明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和样式,这些内容和样式像珍珠一样散布于中国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从第一批和第二批国家名录的分布情况看,全中国(包括台湾、香港和澳门)都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入选,而且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不断深入,根植于各地和各民族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会被进一步挖掘出来。要想让国人更多地知道和了解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用传统媒介来完成这一任务,由于受地理条件和自然条件(当然还包括经济条件、交通条件等)的影响,在操作上是很难行得通的。但是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就很容易做到这一点。如对于流传于中国各地的民族民间舞蹈,我们通过互联网,就可以比较清楚地了解:新疆(以维吾尔族为代表)的歌舞热烈奔放,内蒙古(以蒙古族为代表)的歌舞辽阔雄浑,(以藏族为代表)的歌舞高远空灵,东北(以朝鲜族为代表)的歌舞轻盈飘逸,西北(以陕西为代表)的歌舞苍凉凝重,江南(以苏杭为代表)的歌舞清新典雅,西南(以云南为代表)的歌舞轻快热烈,等等。随着互联网的技术越来越提高和使用互联网的受众越来越多,如何更进一步认识互联网在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时的优势,进一步拓展互联网在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时的功能,是我们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例如,在旅游网络宣传中,对许多景区和景点都有其文化景点的介绍,建议在以后的宣传内容中,进一步加大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介绍,这样即使许多人并不一定实际到达某一旅游目的地,也可以通过其网上信息,了解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样式和内容。使人们通过互联网,缩小其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间接地了解和认识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互联网扩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对象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型的媒介,虽然诞生不久,却立即成了最主要的媒介。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2005年中国5城市互联网使用现状及影响报告》的数据:2005年全国网民已达1亿,网民每天使用互联网的平均时间达2.73小时。③又据2009年统计:中国的网民已超过了2.5亿,2010年将超过3亿。④具体分析互联网在传播学上的特点,归纳起来有三个特点:一是互联网已被各种受众接受,成为人们选择接受信息的主要方式;二是年轻人上网的时间多于年长的人;三是受教育程度高的人上网时间多于受教育程度低的人。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三个结论:(1)利用互联网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使受众面得到扩展。各种职业类型、各种知识结构的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认识和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对于进一步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人们更为普遍地了解和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基因,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以全体民众的认知为前提的。(2)知识群体通过互联网接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将会更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因为在任何社会中,知识群体是社会文化最重要的代表。他们的文化观,直接影响着某个时代的文化潮流,一旦知识分子通过传播接受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将会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更为重要的直接保护者和传播者,通过他们的努力,将会使更多的民众了解和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3)青少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终传播者和传承人。当下,在普遍的西化趋向、哈日哈韩潮流中,青少年对本民族的文化习俗产生了自卑的民族文化心理,丧失了最起码的文化自立的信心。而随着一个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样式的逝去,民族文化的淡化,民族的记忆就这样慢慢地泯灭,民族的文化基因就这样慢慢地消失。因此,通过青少年非常喜爱的互联网对其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教育,能够使青少年更容易接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精神价值,从而唤起他们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民族、热爱自己的国家的自觉性,使之最终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守护者和传承人。
互联网扩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效果
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形态文化,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部分,它是由民众在社会实践中和艺术活动中长期积累培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艺术创作等构成的,民间文学、戏曲、舞蹈、音乐、绘画和工艺品创作均属此类,它通常以艺术作品的形式固定下来,播于四海,传于后世。另一类是具有鲜明民族和地域特色的行为文化,它是以民俗民风形式出现,见之于日常起居动作之中,已形成习惯定式的民俗文化就属于此类。”⑤这两个类型的文化,用传统媒介进行传播,都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如用传统纸质和广播媒介进行传播,很难反映出其形态;用电视媒介进行,由于信息短暂,不能持久,其深刻的文化内涵,不容易被受众很深刻地领会和接受。而互联网是集电脑、声像、通信等现代技术和传统媒介于一体的新型媒介,从传播技术角度看,吸收了计算机、电视机、录像机、录放机、电话机、打印机、照相机、传真机等机器特性;从传播功能角度看,又几乎吸收了传统媒介(书籍、杂志、报纸、广播、电视)的媒介功能。“网络媒介则既有印刷媒介的可保存性和可查阅性,又具有电子媒介的新鲜性和及时性,还具有自身的图文阅读性和音像视听性。”⑥所以,对于具有丰富多彩的内容和样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互联网进行传播,能够取得比其他媒介进行传播的更佳效果。例如:对民间戏曲的传播,如果仅用印刷媒介进行传播,虽然可以对其进行详细的文字介绍,但由于缺乏音像展示,人们很难体会其真正的艺术形态;如果仅用音像媒介进行传播,虽然对其可以感到其形态魅力,但这仅限于感性认识,对于一般的观众或听众而言,还需要进一步的文字介绍,才能上升到理性认识,比较深刻地理解其中的文化价值和内涵。而互联网可以集两种媒介的优势于一体,在传播的具体过程中,可以兼顾两者同时进行。
互联网扩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平台
“活态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表明它是一种“活态”文化。这种“活态性”,表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口头传说和表达及其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以及传统工艺技能等遗产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主要是通过人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展示出来,直接传达给受众(或物体)。在传达给受众时,往往还会产生互动。互联网充分的交互性,是比较适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的,能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提供良好的平台。“过去的人际传播是‘点对点’的‘对话式’双向传播,大众媒介是‘点对面’的‘独白式’单向传播,网络媒介为人类传播活动提供了第三种传播形式――电子‘交互式’的网络传播。这种传播既综合了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特点和优势,又不是两者简单的整合和延伸,而是一种全新的创造。”⑦“互联网在传播过程中构建起的互动性强的感知环境、营造出的融合性强的文化氛围,可以增强受众接受的效果。”⑧“口传身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主要方式,其原有的传播方式也主要是以“点对点”的“对话式”双向传播为主,这种方式从好的角度讲,它最可能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但是从传播范围来讲,却非常不利于其文化价值的广泛传播,人类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失,与这种传播方式的不足很有关系。互联网所构建的虚拟环境,为传播者和受众提供了更大的信息交流和互动的平台,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个平台,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能够在“活态”中完成。虽然这种传播与真实的“活态”传播有一些“差距”,但这个虚拟的“活态”状态与原有的范围更大更广,使受众的面更大,传播的范围更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内涵的宣传是非常有好处的,能够使更多的人们在“接近”原真性的基础上,对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认识、体验,使其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者,有些可能成为接受者,有些可能成为捍卫者,有些还可能成为传承者。
互联网媒介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传播渠道、手段、方法、平台,能够使来自不同区域的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和样式通过互联网进行比传统媒介更有效的传播,扩大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受众范围,更有效地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人们认识、了解和传播,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人们所感知、所认同、所接受提供了更好的传播途径。
注 释:
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十二届会议》,2003年10月17日。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2005年3月26日。
③郭良:《互联网的影响:网络与媒介使用》、《2005年中国5城市互联网使用现状及影响报告》,http//tech.省略/other/2005-07-06/1855656081.shtml
④朱海松:《新媒体的终极形态:未来没有媒介只有网络》,info.省略/2009/10/201827136251.shtml
⑤刘玉清:《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向休闲市场》,《价格与市场》,2003(3)。
⑥⑦辽宁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传播学》,《第六章 大众传播媒介的现状》,《第二节 网络媒介》,xdjyjx.lnnnu.省略/xstd/gdzp/010/index.htm
⑧谭宏:《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思考――基于“拉斯韦尔5W模型”的分析》,《新闻爱好者》(理论版),2009(3)。
互联网时代是以信息技术的革新、媒介的迭展为核心的电子技术与信息源融合的新信息时代,它引领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开端。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曾提出,“媒介即人类身体的延伸”,那么互联网时代将广泛的信息资源依托于移动互联技术、流媒体、自媒体等全新的传播介质和渠道,将信息呈现点对点、点对面、面对面的多元传递。互联网打破了世界的地理隔阂和时间差别,扩大了人类的传播能力。
人才管理是企业在互联网时代应对挑战的根本
在互联网时代,各行各业都面临着格局的重构与企业的转型,传统的市场分配、商业模式遭受着颠覆性的冲击,人们的行为模式、沟通模式和消费模式也在被改变,但是机遇与危机是并存的。谁能最先盘活实体经营与网络经营的融合,谁将会快速做大蛋糕,渗透市场占有率。
然而,企业能否在互联网经济中成功转变经营模式、管理方式,关键在于人才。人才是企业赖以发展的源泉,是企业形成独特竞争优势的根本。互联网时代对企业发展与转型的冲击,实际上是对企业人才管理的挑战,企业能否吸引具备专业知识和互联网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能否依靠互联网技术培育人才,能否在互联网时代打造自己的雇主品牌,才是企业在互联网时代顺利转型和发展的根本。因此,在互联网时代,企业要更加重视人才的管理与雇主品牌的建设,从人才队伍建设、人才工作和人才体制机制三方面进行深化改革与制度创新,从企业人才的总量、结构与效益三维度进行全面升级。
拥有良好的雇主品牌,企业可以在互联网时代化危机为机遇,更有针对性地管理企业人才的选、用、育、留等环节,依靠复合型人才推动企业的发展与转型,业务的开拓与创新。
企业借力互联网平台创新人才的筛选与培育
伴随着互联网的冲击,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互联网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性,并希望将其运用到人力资源的管理之中,形成信息流、技术流与人才流的合一。因此,雇主们首先开始将目光触及到网络社交媒体,依靠其庞大的用户量和信息资源,进行大数据的搜集与筛选,帮助企业招募目标人才,创新企业的招聘渠道。
网络社交媒体依托于现实人际关系将用户信息构建到虚拟网络社区,其媒介具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等特点,使用人群具备网络时代新部落化、实名制、信息分享等特征,有利于信息快速、有效地交换与传递。例如,人人网、大街网、58同城、LinkedIn等网站其用户以在校大学生、在职白领和潜在就业者为主要群体,企业可以利用用户个人的公开信息浏览和筛选目标人才,并对其进行大数据的深度分析。进而建立求职者的性格图谱、兴趣图谱和关系图谱,深入了解求职者的性格特点、兴趣方向和社交圈子。国内有学者认为应聘者的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信息70%存在于以社交媒体为代表的媒介之中,这些因素在招聘决策和求职者的人生职业规划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因此,雇主可以通过互联网构建有效的人才数据库,定向挖掘目标人才,创新企业的人才招聘途径和人才考察方法,并为企业积累人力资源的战略数据。
除此之外,越来越多的企业也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等平台培育和发展人才,企业网站、网络信息共享中心、网络培训课程、微博、微信等媒介都成为了企业对内、对外分享和传播学习资料的重要通道,既可以让员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自我学习与提升,也可以将企业内部的学习资料对外开放,提升社会效益,吸引潜在人才的关注。
在互联网时代,企业可以依靠网络平台搜寻和传播定向的人才数据,同时员工和潜在人才也可以通过网络信息更好地了解雇主,对特定的企业进行关注与考虑,互联网正在成为雇主与雇员进行沟通的重要桥梁。
企业雇主品牌在互联网时代的建设与传播
雇主品牌战略是企业为了贯彻实施和支持总体战略而设计的长期人才规划系统,它代表着企业在人才市场上的定位,是公司对内部现有人才和外部潜在人才的“雇佣承诺”。良好的雇主品牌建设,可以使企业与人才之间产生强大的吸引力,让企业在人才市场上长久地保持知名度、美誉度。进而实现雇主品牌的价值变现,提高企业内部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组织绩效,降低企业人才的流失率,让企业成为目标人才求职选择的最佳雇主。
实践证明,企业的雇主品牌是组织日积月累锻造出来的,是企业全体员工自上而下不断投入和践行出来的。在互联网时代,企业既要依靠网络积极主动地构建和传播雇主品牌,同时,网络也将企业暴露在了阳光之下,让公众可以全方位地了解和监督雇主,保障雇主承诺和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
雇主品牌是雇主与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双方在互联网时代共同承担的新使命。具体说来,企业雇主品牌能够在以下4点体现其价值并发挥战略作用。
1. 坚守企业合法用工底线
优秀雇主、品牌雇主应该是对员工负责任的雇主,应该遵守《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重视有关员工保护、劳动保护的所有法规,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切实营造好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为员工带来雇佣安全感。
2. 外部网络突出组织承诺
雇主品牌的建设需要企业明确一个良好的、差异化的、竞争性的雇佣承诺,这种雇佣承诺应该是使企业和员工能够成为利益的共同体。独特的雇佣承诺是雇主品牌的核心,差异化的员工工作体验是职业价值的定位。因此,企业应该着重对差异化的雇主承诺进行建设和传播,探索核心人才的工作期望,利用多媒体渠道打造雇主的良好声誉与吸引力。
3. 内部网络沟通企业制度
雇主品牌的定位和价值主张应该与组织形态、企业文化、企业价值观相匹配。企业文化、经营理念要配合完善的制度体系加以落实并不断巩固。良好的人才管理和培养制度是企业选拔人才、使用人才和激励人才的手段与策略。但是,仅仅构建好企业的人力资源制度是不够的,还要不断地依靠互联网平台对内传播和营销,形成组织内部的认可与一致。只有良好的内部共识,才能发挥雇主品牌的内部作用。
4. 线上线下引导公众舆论
良好的雇主品牌打造,除坚持不懈的内部建设外,更依赖于不断强化的外部传播与营销。企业需要通过新媒体、传统媒体、公关活动与招聘营销将企业雇主品牌推广出去。同时借用市场营销学的模型方法使企业雇主品牌与员工、顾客、社会建立联系,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